高职学生养成教育探索

2024-10-22

高职学生养成教育探索(通用9篇)

高职学生养成教育探索 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素质,养成教育

近年来,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培养了一大批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而, 与高等职业院校普遍重视职业能力培养相比, 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则略显薄弱。为此, 探索行之有效的措施,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是当前高职院校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以下简称学院) 地处红色文化之都和八一军旗升起的地方———南昌。学院自建校以来一贯秉承这座英雄城市的优良传统, 结合高职教育的自身特点, 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为交通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数以万计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批准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以来, 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学生的职业素质得到明显的提高。具体来说, 我们着重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引领, 培养学生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核心, 也是反映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一个窗口。从我们对用人单位的调查来看, 90%以上的企业对学生的第一要求并非知识和技能, 而是职业道德方面的要求。企业对高职学生素质要求排序依次是:诚信、敬业、责任感、合作精神等, 这表明企业用人时把学生的人格修养和行为品质放在首位。为此, 学院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抓手, 整合教学内容, 突出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就业观、创业观教育以及职业心理素质教育, 使其适应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要求。同时, 构建了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体系, 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学院完善了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核心的职业道德课程体系建设, 按国家精品课程的要求完成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就业与创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三门精品课程的建设。同时, 将以上三门精品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中。

二.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 提高职业认知

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它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中。近年来, 学院着眼于“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和高职学生的特点, 紧紧围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这一主线, 紧扣培养目标, 结合专业特色, 构建由认识层、制度层、实践层三个层面组成的“三位一体”的职业生涯规划模式, 充分发挥职业生涯规划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载体作用。认识层的对象是大一学生, 主要是强化理想信念教育, 帮助其分析发展条件和确立发展目标, 经过一年的探索和分析, 确立了职业目标;制度层的主要对象是大二学生, 主要是强化专业学习和专业技能, 在逐步完善职业目标的基础上, 进行构建发展台阶和制定发展措施, 使之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职业道德的培养、职业素质的提升有机结合;实践层的对象是大三学生, 重在落实, 通过不断的反馈与修订, 完成了职业生涯设计的全过程, 并运用于就业、创业过程中。

三.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抓手, 加强职业素质养成教育

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抓手, 以职业道德课程改革为突破口, 以职业道德养成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为手段, 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最终目标, 学院开展了学生职业素质养成的教育教学改革, 实施了核心专业课程与素质养成教育相互融合的改革工程, 总结建设省级示范高职院校和国家骨干高职院校过程中建设精品课程的经验, 制定和完善了将素质养成教育融入专业教学过程的管理规定和指导文件, 形成了专业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相互融通的长效机制。通过改革实践, 在国家精品课程《汽车行驶转向制动系统检修》和交通职业教育精品课程《高速公路监控系统集成》的每个教学情境的设计中, 都按专业的特点, 设计了职业素质养成环节, 将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融入到专业教学的全过程;省级精品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通过将课堂教学与学生平时的思想道德养成实践结合起来, 形成了将思想道德灌输与平时良好综合素质养成相结合的教学体系。通过课程网站建设, 将“职业道德、诚信教育、敬业精神、团结协作、终身学习和就业创业”等素质养成专题教育融入专业教学之中, 使得精品课程的网站不仅成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平台, 同时也是良好职业素质养成的园地。

四.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 优化文化育人环境

为了实施文化兴校战略, 营造优良的文化育人环境, 学院充分挖掘江西传统红色文化资源, 将“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的井冈山精神融入学院德育教育体系化建设的全过程;大力弘扬许振超、熊文清等交通行业模范先进人物的务实、创新、敬业的交通人精神, 将“责任、和谐、务实、创新”的交通文化与校园文化对接。通过拓展井冈山、瑞金及八一起义纪念馆等德育实践基地功能, 建立具有交通文化特质的路桥园、交通素质拓展中心、交通礼仪训练中心等, 创新校园技能文化节、创业大赛、社会实践等活动的形式与内容, 构建了“融井冈山红色文化和交通文化”为一体的文化育人环境;建成了集专业教育功能和人文环境景观为一体的路桥园、交通素质拓展中心和交通礼仪训练中心。同时, 创新性地开展校园文化技能节等活动, 创出了一批品牌文化项目、特色技能竞赛项目和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社会实践活动

五.以心理素质教育为依托, 培养学生健康职业心理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之一。当前, 高职学生群体面临着各种压力, 由此导致学生的心理状况出现了种种问题, 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逐渐凸现为新时期高职思想政治工作的难点和重点。因此, 学院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测试, 建立心理档案;完善心理咨询网络, 开展心理热线咨询;健全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开展心理安全健康宣传教育, 邀请心理学专家开展团体辅导、心理讲座等活动,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自身、了解心理健康对成才的重要意义, 树立了心理健康意识, 提高了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同时, 在现有心理咨询室和咨询网站的基础上, 依托学院心理咨询室、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教研室、就业与创业教研室和就业指导处, 建立了一对一咨询室、手机信息平台、网络聊天室三位一体的心理辅导体系, 培养了一支集职业指导课教学、思想道德课教学和心理咨询课教学和辅导三个职能为一体的职业心理辅导教师队伍, 建立了具有“一对一咨询室、手机信息平台、网络聊天室”的三位一体心理辅导体系, 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全天候的职业心理咨询辅导。切实地将学生的心理问题解决在问题出现之初、专业学习之中、进入就业岗位之前。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加强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已成为共识。在实施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过程中, 一定要防止顾此失彼、不“左”即“右”的现象发生。只有这样, 才能培养出大批具有人文情怀、高尚追求、专业技能、创新精神、德业兼修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王民权, 梅晓妍.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中课堂教学策略的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 2010 (2) .

[2]竺兴妹.谈职业学校职业素质养成教育[J].职业教育研究, 2012 (3) .

高职学生行为养成教育初探 篇2

【关键词】高职生 养成教育 习惯

一、养成教育内涵

养成教育是教育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教育训练活动,使受教育者的言行规范化、标准化的教育过程,是一种使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的教育过程。一个人的行为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慢慢形成的。所以,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

二、养成教育的现状分析

为了了解高职学生在养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对商丘科技职业学院的在校大学生(300人)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从调查结果看,高职学生存在着比较多的养成教育弱点,如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比较散漫等。由于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以及个人素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高职学生中的不少人在中小学阶段没能较好地接受系统扎实的文化学习和基本的思想道德及行为规范教育,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交往习惯,应变能力不强,对社会上不良现象的影响抵抗能力差,法制观念、公德意识比较淡薄等;但最主要的突出问题如下:

1、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较差

目前的高职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长辈们的长期溺爱,形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习惯,然而一些家长却很少对他们进行养成教育,使得相当部分学生的依赖性强,独立自理能力差,有的连洗衣服、整理内务卫生等这些最基本的自理能力都没有。

2、高职学生普遍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是学生的天职。但从现状看,高职学生进校时分数不高,文化基础相对较差,一些学生学习的目的性不明确,还有一些学生认为高职院校并不是他们最理想的选择,因此学生入学后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自主学习意识,表现出学习纪律涣散,学习主动性、刻苦精神、钻研精神不够。

3、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念比较突出,存在着许多人格缺陷

学生在家中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父母的迁就和宠爱,引起了学生心理的个性畸形发展,导致学生难以融入到集体生活,妒忌心理较强,经常因自身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而怨人怨天,容易产生矛盾纠纷,难于与人交往,难于适应集体生活。

4、从生活细节看高职学生道德养成

在高职校园这个文明的殿堂,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时有发生。高职院校卫生设施普遍比较完善,但在校园内总能看到学生乱扔东西、随地吐痰的身影。洗衣服时水龙头可以一开一个小时、随手扔垃圾的现象随处可见,学校体育设施被个别学生人为损坏等,迟到了不喊报告。

三、实施高职学生养成教育的基本内容、主要措施

1、养成教育一定要从关键期抓起

一般来说,新生入学期间,应当采用严格的纪律约束,重在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我国有句古话“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而养成教育“之计”就在于新生入学的阶段,抓住了关键期进行养成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过了关键期,再施以养成教育将事倍功半,甚至终身难补。总之,养成教育要抓住关键期,注意研究新生的特点,利用新生优势,严格要求,强化训练,务必把握关键期把养成教育抓紧、抓好、抓细、抓实、抓早。

2、建立全员育人制度

全体教师、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都应对学生的教育负责,养成教育应该是一个所有教职员工都有责任参与其中的一项工程,而不仅仅是专门的学生管理部门和辅导员所做的工作。如果每一位教职员工都注重自己日常一言一行的言传身教,并持之以恒,切实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他们在学生中的影响力也是巨大的。学生在校园内的所有活动都可能对其学业和人格的形成造成影响。因此,学生的养成教育同时也是任课教师、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的责任。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高职学院应当放手发动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设计,使学生时时受到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的熏陶,形成自觉参与意识,并在活动中充分锻炼能力,展现个性。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建设体现时代特点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专业水平的提高。高职学院要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建造精神内涵丰富的物质文化环境,重视和加强校风建设,培育良好的教风和学风。

4、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实现思想道德教育的社会化

德育的本质是实践,因此如何让枯燥、空乏的思想道德教育回归社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道德的魅力,并把自我价值的实现与社会的发展融为一体,值得高职教育工作者思考。如果我们不让学生接触社会,就会闭门造车,培养出社会不需要的废材。高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他们素质的全面发展,加速他们的社会化进程。

5、科学严谨的规章制度是高职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保证

高职教育,由于创建时间短,许多制度尚不健全,制定切合于高职院校实际的规章制度,并使之具备特色性、可操作性、科学性和规范性是当务之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是对高职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使认识转化为行动的有效保证。高职院校有关学生管理的规章制度建设涉及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规章制度的制定还要把握好有利时机,针对具体问题,重点在于落到实处。

总之,“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品格;播种一种品格,收获一种命运”。教育学生从我做起,从做小事开始,通过点滴积累,聚沙成塔,完成人生的道德追求,养成良好的文明举止,使今天的高职学生真正成为具有自学、自律、自立、自强能力的新型大学生。

参考文献:

[1]彭湘雯.高职高专学生行为习惯的心理分析及养成教育探讨.新课程研究 职业教育,2008,(7).

[2]郑春雨.高职学生行为养成教育初探.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

[3]常胜春.高职学生思想现状及教育对策.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4).

[4]李有林,赵春霞.新时期大学生养成教育面对的困境及思考.现代企业教育,2008,(2).

[5]景四新.浅谈高职生养成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中国校外教育 理论, 2008,(21).

高职学生养成教育探索 篇3

摘要:将工匠精神融入德育,不仅可以拓宽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丰富和扩充德育理论的内容,而且可以发展高职工科学生的专业素养。在人才培养目标、内容、方法上,工匠精神的培育与德育过程具有内在一致性,高职院校应该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开发专业课德育资源,挖掘学校特色文化等来培育学生工匠精神。

关键词:高职

工科学生

工匠精神

德育

高职工科学生是未来活跃在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人才,是企业实现高效运作、中国制造实现由大变强的推动力,是技术创新的主力军。为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工科学生必须具备工匠精神。从德育养成角度培育学生工匠精神,一方面可以开辟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弥补专业领域培育工匠精神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以丰富和扩充德育理论。高职院校应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加强对工科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将工匠精神融入到德育中,寻找培育工科学生德育新路径,提高高职工科学生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高职工科学生工匠精神德育养成的必要性

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1]这反映了国家层面上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的价值诉求。工匠精神成为当下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的热点问题。工匠精神属于职业精神范畴,是对所从事的工作的执着,对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包含专业敬业的职业情怀、追求极致的理想信念、一丝不苟的处事方法、耐心专注的工作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创新精神。通过德育养成高职工科学生的工匠精神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

(一)以德育养成工匠精神,拓展了工科学生的职业素养培育路径

目前高职院校很重视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主要从专业层面培育,在教学做过程中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高职工科专业教师的目标是培育合格的工匠,在培育合格的工匠过程中,重点培育学生专业技术和职业能力,对学生职业态度和职业精神的培育不够重视。很多高职院校过于强调热门专业与热门职业而忘记职业教育的初心,特别是对工科学生的培养上。过于考虑企业的当下需求,忽视了学生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专业与职业成长的素质要求。[4] 工匠精神是从业人员对职业的态度和精神理念,是职业伦理、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工匠精神,明确职业活动的基本规范和要求,从而提高自身职业认知能力、判断能力和正确的价值理念。所以,从德育角度培养工科学生工匠精神,能够开辟工匠精神 的培育路径,弥补专业领域培育工匠精神的不足。

(二)以德育养成工匠精神,能够丰富和扩充德育理论的内容

德育理论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不能不关注时代发展的趋势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而现阶段高职德育忽略现实的需求。从德育目标来看,重视学生远大理想的树立,忽略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内在需求;德育内容缺乏职业教育特色,没有结合社会需求、专业需求和创业要求。脱离实际的德育,没有说服力和吸引力,没有引起学生的共鸣,影响德育的实效性。

将工匠精神融入到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中去,培育具有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能工巧匠。,这不仅丰富和扩充德育理论,推动高校德育理论的新发展,而且使德育紧贴实际,提高高职德育的实效性。

(三)以德育养成工匠精神,能够发展高职工科学生的职业品质

高职学生处于高招录取链末端,他们的某些特点和对职业教育的认知,有时与“工匠精神”是不能完全吻合的。部分高职学生学习上的一些不良习惯较难改变,比如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持之以恒精神,不能静下心来刻苦钻研,缺乏学习的自信心,遇到困难不能坚持到底竭力克服。[3]在平时的学习、实训中发现部分学生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抗压能力欠缺,遇到一点点挫折和困难就表现得很颓废,还经常怨天尤人。以德育养成工匠精神,能够发展高职工科学生坚持、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等职业品质。

二、高职工科学生工匠精神德育养成的可行性

高职工科学生工匠精神德育养成不仅是必要的,从人才培养过程的规律性、人才成长的规律性和德育方法论体系角度分析,可以揭示其实施过程的可行性。

(一)在人才培养目标层面,工匠精神的培育与德育过程有其内在一致性

工匠精神是时代发展、社会发展和学生个人长足发展的需求。培育高职工科学生具有工匠精神已成为现时代德育目标之一。工匠精神的培育就是通过教育使学生树立一种对工作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调细作的精神。工匠精神的培育目的也是让学生养成良好品德的教育活动。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等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2]德育是养成人道德品质的教育活动。高职工科学生培育目标上工匠精神培育和德育养成教育具有一致性。

(二)在人才培育内容层面,工匠精神的养成与德育过程有其内在的统一性

工匠精神是对工作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的精神理念,包含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品质、自我否定的创新精神、坚守专注的意志品质及乐于奉献的价值追求等。工匠精神中内涵有丰富的德育内容,是优质的德育资源。

高职德育应以高职生修身成才为落脚点,以职业道德为主要内容。职业道德教育是要加强爱岗敬业、吃苦耐劳、诚实守信、奉献社会等基本的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的培育也是工匠精神培育的基础,是工匠精神中应有之义。工匠精神中内涵有的这些内容也是高职工科学生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工匠精神培育和德育养成教育具有内在统一性,将工匠精神融入到德育,让学生德育养成中潜移默化地培育工匠精神。

(三)在人才培育方法层面,工匠精神养成与德育过程具有同一性

工匠精神的养成过程是认知——情感——行为。培育工匠精神的方法:其一是理论教育。让学生对工匠精神有正确是理性认知;其二,实践教育。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养成工匠精神。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合一。在具体的实训中、实践教学中、第二课堂教育中培育。

德育方法是师生在德育过程中为达成一定的德育目标而采用的手段。由于德育过程是一个多因素的相互影响多层次的发展过程,包括知、情、意、行等几个环节。高职工科学生德育的具体方法:说服教育法,解决学生道德认知问题;情感陶冶法,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实践锻炼法,在行为实践中锻炼养成良好品质;榜样示范法,榜样教育对学生有很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所以,德育方法和工匠精神养成方法有同一性,都是通过认知、实践来培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

三、高职工科学生工匠精神德育养成的制约因素

高职院校以德育养成工匠精神不是一蹴而就的,它还受到了来自德育工作者、工科学生、德育体系机制三方面的制约,这需要在以后的德育工作中加强和完善。

(一)高职德育工作者职业素养有待提高

要在德育过程中培育“工匠精神”,就必须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热爱德育工作的“工匠型”德育队伍。打铁还需自身硬,然而当前高职院校德育队伍令人堪忧,出现了教师对职业精神、职业信仰的危机。新形势下,部分德育工作者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育人观念淡漠、奉献精神、敬业精神和责任感缺乏,无心教改,不能将学校当前德育工作与当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机结合起来,难解学生之惑。[5]

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每位教师的职责和任务。作为德育工作者应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及时更新观念,在平常的德育工作中培育学生工匠精神。

(二)高职工科学生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发展不平衡

受到学历层次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部分高职工科学生思想道德意识出现偏差,具体表现为:学习缺乏动力,对专业课程敢兴趣,大都偏重技术应用,对德育课程学习积极性不高; 自身缺乏主动学习习惯,并且缺乏刻苦精神进行学习与钻研;社会责任感较差;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做事情绪化,在遇到问题的情况下,缺乏决心、信心及毅力将其解决,这些均会导致培养工匠精神难度有所增加。

(三)高职院校德育体系和工作机制的创新,滞后于学生专业素养发展需求

现阶段高职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和方法、德育体制上滞后于学生专业素养发展需求。我国多数高职院校的德育仍以德育理论为主,与学生实际生活、专业素养发展等相关的问题涉及较少,社会经济发展所引发的职业道德领域的诸多困惑,不能在德育教育中解决。

高职院校德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现阶段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体制、机制的创新滞后于学生发展需求。多数高职院校缺乏有效的考核、激励和奖惩机制,没有形成完善的失信惩罚机制和信用评估体系,德育课程与各专业课程之间配合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将所有的东西以分数的形式量化在具体评选中,导致学生“唯分数论”,知行脱节,造成了德育教育流于形式。

四、高职工科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有效德育对策

德育养成工匠精神是教育者在教育性活动和交往基础上,有目的对学生施以教育影响,通过受教育者心理内部矛盾的解决,不断地积累起新的品质的过程。在塑造工科学生工匠精神的过程中,要遵循学生个体品德形成规律和德育养成规律,显隐结合,内外兼修。

(一)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提高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水平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高职院校要将工匠精神融入到教学中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德育功能。“工匠精神”重在精神,它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但要有高超的技能,还需要有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精神。因此在学习和练就技能时要严谨、一丝不苟、耐心、专注,在进入企业工作时能更专业、敬业。这种精神的形成需要学校加强培养和塑造。高职院校主要开设两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工匠精神融入两门课程的教学中应该注意侧重点不同。《概论》课重在培育大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传承上。将工匠精神融入到第八章第三节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建设文化强国讨论学习。强国、敬业都需要工匠精神的塑造。《基础》重在让学生如何践行工匠精神,做到知行统一。第二章第一节中国精神的传承中,重点分析工匠精神的历史溯源。第五章第二节职业道德融入工匠精神,重点分析工匠精神与职业道德的关系,探讨如何弘扬工匠精神锻造职业道德。“工匠精神”是职业道德的题中之义,是基础。“工匠精神”是职业道德的最高境界,是升华。要弘扬和塑造工匠 精神,就要让学生了解工匠精神的基本要求,并在平时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有意识的培育学生工匠精神。

(二)改进工匠精神的实践教育,推进工匠精神的知行转变

从认识到实践,从动机到行为的转化是德育中基本的一环。要重视和强化工匠精神的实践教育,充分利用专业第二课堂、实训、顶岗实习机会,在实践中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践行能力。

学生在实际的学习工作环境中才能真正体会到工匠精神的本质,同时自觉追求工匠精神。对于培育和塑造学生工匠精神,专业课教师要在实践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在专业实训、见习中塑造工匠精神。专业实践活动中,每一项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实施都要注重细节、追求精益求精,不放过学习过程中的每个环节、每道工序和每个细节,时时处处严格按照操作程序规范操作。

塑造工匠精神,往往需要长时间的实践积累,同时还需要真实的工作环境和企业文化熏陶。高职院校利用校企合作的机会让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在真实的工作情景中培养学生职业素养、职业态度和关键能力。企业与学校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教师共参与,把学校培养的工匠精神诉诸企业实践中来。实现从知识、技能到素养高度融合,躬行践履、精益求精、知行合一,把工匠精神实践化、具体化。

在专业实训、顶岗实习中不能仅仅满足于完成技能任务,要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磨练技艺、体验,在实践中形成精益求精、精雕细琢、坚持、专注的工匠精神。从中让学生明白工匠精神对于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能力水平的重要价值。通过学生的长期练习,让工作要求成为他们的习惯,从中提高工科学生工匠精神的践行能力,实现工匠精神的从知向行的转变。

(三)开发专业课德育资源,强化工匠精神的养成

对高校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不仅是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的职责和任务,也是专业课程教师的职责和任务。所以我们要充分开发专业课的德育资源,在技能训练中塑造和强化学生的工匠精神。

首先,要制定可操作、可执行的内含“工匠精神”的职业素养标准体系。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职业需求,不同专业工作岗位的要求,构建学生职业素养的内容体系和标准体系。主要包含专业技能标准和操作要领标准。这两个标准体系要细化,要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用工匠标准养成工匠习惯,再把工匠习惯升华为工匠精神。

其次,专业课程设置中应安排工匠精神、职业精神教育内容和教学环节。特别是实训课程,要包含工匠精神和职业精神的内容,并设计培育职业精神的教学环节。专业课教师在 进行项目化教学和实训中,每一项任务也要提出具体的素质培育目标和完成任务的标准,并将其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而且要将其纳入到课程的考核当中来。

再次,要有具备“双师型”、专业本领过硬、具有工匠精神的专业课教师引导学生。专业教师用工匠精神培育“工匠精神”。教师的工匠精神对学生具有感染作用。教师严谨的工作作风,敬业奉献精神,专注执着的工作态度等对学生影响很大,会让工匠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强化。工匠精神的塑造必须靠专业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进行。

(四)挖掘高职院校特色文化,为工匠精神的培育营造良好氛围

高职院校学校要营造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环境育人的校园氛围。重视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的建设,挖掘高职院校特色文化,增强校园文化的育人效果,达到传播、弘扬工匠精神的目的。

经常性的开展与“工匠精神”相关的第二课堂活动。高职院校根据高职工科学生培养的目标和学生的个人成长发展的需求,形成有特色的第二课堂。可以通过“工匠精神”的相关讲座、优秀毕业生报告会、演讲征文比赛等;文艺活动,以诗歌朗诵会、歌咏活动、舞蹈小品等。这些活动重在确立学生具有工匠精神道德信念和道德情感。

结合学校社团活动,教师参与社团指导,锻炼学生意志,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践行能力。高职院校根据学生专业学习的特点和学生的兴趣爱好成立各具特色的社团。为了使社团能够经常性开展活动,活动有意义有成效,教师要参与积极指导,每项工作按照“工匠精神”的要求提出具体的工作要求并有相应考核和奖励。

结合高职教育特点,注重企业文化育人,将企业文化引入课堂中来。高职学校认真调研和研究,将职业、企业、行业的文化要求以及对从业者的素养要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重点培育学生对企业文化的领悟力,形成独具特色的专业文化。在校园营造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中,让学生在实践环境中养成爱岗敬业、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

参考文献:

学生养成教育计划 篇4

针对中班幼儿年龄特点,我们将积极开展身体保健和身体锻炼活动,养成良好的个人生活、卫生、学习习惯,形成健康的初步意识;同时,根据幼儿的生长发育和体育活动规律,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锻炼幼儿的身体,增强幼儿的体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二、情况分析:

我班幼儿经过了小班一年的训练教育,他们的生活、学习和行为方面都有明显的进步。如:在生活方面,幼儿都学会洗手的正确方法,知道手脏了要洗手,指甲长了会叫大人剪掉,饭前便后会用肥皂洗手,饭后还能漱口擦嘴巴,遵守一人一杯、一巾的规则。但有些幼儿洗手时擦肥皂的方法不正确,有的擦了肥皂就马上冲掉,搓的方法也不对,还要加强训练。午睡大部分幼儿能独立穿脱衣服,会把鞋子、衣服放在老师规定的地方。活动前后自己会随时增添衣服。

进餐时,多数幼儿能按时吃完自己的一份饭菜,桌面也能保持整洁,挑食的现象也少了好多,但仍有个别幼儿吃得特别慢,还要老师喂,还有个别幼儿挑食严重,有的只要是绿色的蔬菜都不肯吃。在行为方面,本班幼儿的礼貌意识都有所加强,都学会了正确使用礼貌用语:“老师早、老师好”和“老师再见”,同伴之间也能友好相处,初步学会了合作游戏,有些幼儿在与同伴交往时学会了讲“谢谢”、对不起等礼貌用语。但有个别幼儿比较任性,脾气暴躁、倔强,经常要与同伴发生争执。

在游戏结束后,幼儿都能与老师同伴一起把物品整理好,初步学会了关心集体,能在老师的要求下,带东西到幼儿园。在学习方面,现在幼儿在老师的提示下都能安静地听老师讲话,有的会积极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在操作活动中也明确了一些常规,但有些幼儿坐姿不正确,听讲习惯还不是很好,且积极动脑发言的幼儿并不多。因此,在本学期,我们要继续加强这些薄弱环节的教育,使每位幼儿在新学期都能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礼貌、睡眠、学习等习惯,让他们更加健康、全面地成长!

三、教育目标:

1、根据幼儿的身心需要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懂得良好生活习惯与健康的关系,初步具有生活自理能力,促进幼儿健康地成长。

2、建立良好的师幼、同伴关系,有一定的交往能力,养成良好的文明礼貌行为习惯。

3、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学习避免危险和以外事件的有效方法。

4、爱清洁、讲卫生,在老师的帮助下能保持个人卫生,愿意参与幼儿园的环境整洁活动。

5、从小培养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动、乐观、合作的态度。

6、初步学会与同伴交往合作,学习处理交往中的冲突。学习谦让和分享。

7、关心和了解社会生活及各项社会行为规则,能遵守一日生活常规。

8、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

四、具体措施:

1、利用集体训练和个别辅导的形式,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2、结合讲故事,背儿歌,让幼儿明确日常行为规范,做个有礼貌并能与同伴友好合作的孩子。

3、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让每个幼儿都能养成好的习惯。

6、利用晨间谈话进行教育,并能根据生活中的具体情况对幼儿进行随机的教育,两者并重,使幼儿更好的养成各方面的习惯。

3、密切家园联系,使双方教育目标一致,共同努力,使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

4、在日常生活中,把养成教育内容渗透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

5、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作用,使幼儿进行良好的模仿。

6、在日常生活中,多注意幼儿的点滴进步,多鼓励、多表扬,增强其自信心。

学生养成教育工作汇报 篇5

自2011年9月合校以来,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学生养成教育工作。因为学生来自三处不同的小学,各方面的习惯参差不齐,不良习惯逐渐显露出来,大声喧哗、追逐奔跑、个人卫生差、方言浓重……不尽如人意。今年县教育局下发了[2012]6号文件,犹如一场及时雨,让我们对培养学生习惯有了更明确的方向和认识。我们秉承“厚德、尚学、善孝、敏行”的校训,坚持“让孩子幸福中成长” 的办学目标,不断加大学生养成教育措施和力度,学生习惯有了大幅改观。现将学生养成教育具体工作汇报如下:

一、领导高度重视,全员积极参与

成立了学生养成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校长亲自抓,德育校长具体抓,把学生养成教育作为学生教育的第一要务。每次中层会都作为专项内容强调、安排,并且定期召开学生养成教育专题会议。,同时要求全体教师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做好学生的表率,事事有人管,生生有人问。

二、完善制度,加强督查

1.学期初组织学生认真学习《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鹤伴小学学生一日常规细则》,让学生明确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牢记在心。

2.建立了三级检查网络,值班领导、执勤教师、红领巾督查员,分级部、分楼层,对卫生、两操、课间秩序,每天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德育处每天通报检查情况,每周汇总,每月颁发卫生和纪律流动红旗,期末评选优秀班集体。

3.制定了《鹤伴小学学生养成教育工作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责任到人,认真落实。

4.下发《班主任一日工作流程》和班级工作要求,指导班主任做好班级具体工作。

三、活动促进,巩固落实

1.召开主题班队会,如讲卫生、安全伴我行、我为红领巾添光彩、远离网吧等,强化学生习惯意识,查找自身不足。

2.周周有重点,每周确立不同的训练重点,进行专项检查,巩固习惯。目前我们的训练重点已进行了三项“说好话、走好路、讲卫生”,已初见效果。只有见成效,才进行下一项强化训练。

3.为强化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自主管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在全体学生中开展了自励自省活动。自励,即自我激励,通过每天的宣誓,树立学生自信,明确学校生活的准则,自立自强。自省,即自我反省,回顾一天的学习生活及表现,找准努力方向,不断改正,不断进步,养成良好的习惯。

4.印发了《鹤伴小学学生必唱曲目》——国歌、队歌、校歌,周一升旗齐唱国歌,队会唱队歌,下午课前唱校歌既培养了学生的爱国、爱队、爱校之情,有养成了唱歌的好习惯。

5.为强化教师的师德,每周三举行“自律、爱岗,做人民满意的教师”为主题的师德论坛活动。

6.为增强学生的消防安全和交通安全意识,聘请县消防队和交警队干警,做了专项安全法制报告。

四、文化育人,潜移默化

在校园文建设方面,校领导高瞻远瞩、科学谋划,聘请省教研室马立霞主任精心指导,制定了建设方案,力争每一处文化都是精品,都能与人。校训墙、荣誉墙、学校足迹、民族苑、星光大道等项目正在建设中。走廊内的普通话、安全、文明警示语,时时刻刻提醒着学生。班班有班训、文化专栏,形成了良好的班风、学风。

五、家校共育,共促成长

1.成立了班级、级部、学校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以级部和班级为单位,召开家长会,与家长沟通、交流孩子的学习、生活和习惯养成,指导家长做好孩子的教育指导,争取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支持,同时也是对家长的培训。

2.以家校共育模式下的学生课间良好习惯课题研究为契机,发放学生在家习惯调查问卷,使家长认识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家校形成合力,让学生尽快养成良好习惯。

3.利用各种平台,家访、飞信、校讯通、开放日等,加强家校之间的联系,积极征求家长的建议,共促孩子的成长。

六、下一步打算

1.学生习惯养成,周期长,易反弹,检查不放松,持之以恒,不断丰富检查措施和方法。

2.树榜样、树典型,各级部设立行为示范班,高标准、严要求。

3.制定学生成长手册,细化十好习惯,分年级制定标准。

浅析高职大学生养成教育的思考 篇6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养成教育,重要环节

1 养成教育的内涵

何谓养成?养成,即培养并形成。养成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养成教育是指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及其教育。广义的养成教育是一种使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的教育,是使人具备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素质技能的教育。养成教育的内容广而细,它不但对学生进行品德行为指导,同时也要对学生进行生活、学习、个性和社会行为等方面的指导。

总的来说,养成教育是一种培养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教育,是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知、情、意、行等素质,使之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2 高职生的特点

(1)个人主义思想较重,组织纪律性差。当今的高职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421”的家庭模式逐渐成为社会的主导,父母的过分溺爱,使他们养成任性、占有欲强、自私自利等坏习惯;缺乏同龄群体的环境,导致他们集体观念淡薄,缺乏集体荣誉感,喜欢独处。家庭过多的照顾使他们怕苦怕累,自理能力、组织纪律性、适应力等方面显得相对薄弱。

(2)自卑心理比较强。进入高职高专院校就读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是在与本科类院校无缘的情况下,进行的一种无奈的选择,他们在同龄人中自感抬不起头来,具有较强的自卑心理,有一种“失落感”。因此部分学生思想上信心不足,精神萎靡不振,学习缺乏动力,对个人前途信心不足,缺乏奋斗目标,表现出较为严重的自卑感。

(3)学习情绪化较重,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高职生的学习情绪化较强,对感兴趣的东西学习积极性较高,而对于内容枯燥的内容则学习效率较低,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中遇到问题,容易气馁,放弃专研,学习的主动性和刻苦精神差。上课迟到、早退、注意力不集中,上课说话等现象普遍发生。

(4)自我控制能力差,易受不良风气影响。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多数学生都是异地求学,没有了父母老师在身边的管束,学生很容易自由过度。社会上各种各样的诱惑吸引着学生,很多学生无法正确处理学习与其他生活活动的关系,容易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

3 高职生养成教育的内容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不懈地对高职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深入开展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2)社会主义法制和校规校纪教育。做好进一步宣传法规、校纪校规和安全常识的工作,是高职院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针对当前大学高职生法制观念较淡薄,法律素质较差的现状,学校作为高职生接受系统的法制教育的重要渠道,需要加强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此外,积极开展安全普法和校规校纪宣传教育,传播遵纪守法理念,增强高职生的法律意识,使他们具备基本的自我防范意识,学会运用法律手段来捍卫自己的利益不受侵犯,养成遵纪守法、自觉遵守校纪校规的良好习惯。

(3)文化素质教育。较好的文化素质是学生未来自身发展的必要条件。高职生普遍文化基础较差,要想在未来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足,文化素质非常重要。因此,对高职生的养成教育中,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

(4)身心素质。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健全的心理素质是衡量高职生全面发展的基本标准,也是现代人才的必备条件。身体健康,才能有足够的体力、精力;心理健康,才能有坚强的意志力、适应力、自信心和稳定的情绪等去完成专业学习,掌握专业技能。

(5)礼仪规范教育。作为现代高职生,自(下转第57页)(上接第35页)身拥有良好的礼仪规范行业非常重要,是个人修养的体现,也是成功的社会交往的前提。高职生做到言谈举止彬彬有礼,是赢得别人尊重的前提,也是成功社会交往的重要基础。礼仪规范涉及高职生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如仪容仪表、举止谈吐、待人接物等。高职生应从日常生活小事入手,举止文明,培养自身修养和高雅气质,提升个人形象。

(6)环保意识。环保意识不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的文明理念,也从侧面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素质和人文修养。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性、统一性,把讲究卫生、爱护环境的观念真正融入同学们的心里,化为高职生群体自觉的良好行为习惯。

4 高职生养成教育的几个关键点

(1)入学教育。新生入学阶段是养成教育的关键时期。入学之初,学校通过开展各种讲座对他们进行专业思想、法律法规、行为习惯等方面的教育,同时进行专业知识和学习方法的介绍等,特别是通过新生军训,引导学生增强法制安全意识、组织纪律观念,使学生从思想上、生活上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

(2)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高职院校教育的重要方式,目前已经开设了一些养成教育课程,如法律基础、思想道德修养、大学生社交礼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有的课程在教学中,涉及到了很多养成教育的内容。开设养成教育课是一方面,然而教师的言行举止、学识水平和人格风范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及良好行为、习惯、心理的形成。

(3)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活动是高职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学校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使学生运用一技之长,了解到社会对所学专业的需求,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并在实践中将养成教育的理论内化为自我行为,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提高个人专业技能,使其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个人修养及行为习惯。

(4)网络教育。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影响大学生理想信念、道德修养、行为规范的重要途径。教育者要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和多元性,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教育活动,加强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宣传,引导学生树立良好形象,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

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素质的具体体现,也是个人的终身财富。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循循善诱、循序渐进地对高职生进行养成教育。同时也应认识到,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积累和沉淀的渐进过程,学校对高职生的养成教育只是一个方面,学校、家庭、社会必须要做到协调一致,共同教育,才能形成养成教育的良好外部环境,使养成教育真正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促使他们自觉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刘春魁.养成教育的含义、特点、功能及本质[J].邢台学院学报,2004(2).

高职学生养成教育探索 篇7

【关键词】互联网;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培养

民办高职院校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关键阶段,其素质养成教育培养对于其之后的人生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引起了我国教育部门相关人员的广泛关注与高度重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随着互联网涌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一情况的发生会给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素质养成教育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必须采取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解决。

1互联网环境下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1.1互联网环境对民办高职院校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

高职院校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互联网的出现使整个世界连接成一个“地球村”,使得各个国家与地区之间的文化、风俗、习惯等在网络环境中相互传播,相互影响。在这种环境下,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在感受到互联网带来的一系列便利的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其影响。其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①互联网具有自由、开放、无序等特点,因此,一些消极或者不健康的内容会借助于互联网广泛地传播,给部分沉迷于互联网的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一些民办高职院校学生为了寻找感官上的刺激,整天沉迷于网络环境,忘记了现实。②某些民办高职院校学生整日沉迷于虚拟的网络环境,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在这种情况下,这些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在上课期间,由于缺乏足够的睡眠,学习效率与学习质量都会不同程度的降低,影响其学习成绩的提升。

1.2互联网环境对民办高职院校学生交际能力的影响

现阶段,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微信、QQ等网络社交软件已逐渐成为民办高职院校学生不可或缺的手机软件。通过运用互联网技术,民办高职院校学生能够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在互联网这一虚拟空间中接触到更多的人。但是,由于互联网的虚拟性与不真实性,现阶段我国互联网诈骗现象时有发生,这给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威胁。此外,由于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将自己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均花费在网络这一虚拟环境中,因此,便会忽视掉现实社会中的朋友,降低其社会交往的能力。

2创新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素质养成教育培养模式

2.1加强学生思想道德修养

民办高职院校相关管理人员与领导者应按照我国政府教育部门制定的一系列条文规定,开设相关课程对学生进行思想方面的教育,加强其思想道德修养,使其能够正确认识到互联网的本质。在对其进行使用的过程中,做到“取之精华,弃之糟泊”。这就要求我国民办高职院校相关教育工作者:①仔细向学生讲解互联网知识,引导其正确认识互联网,进而正确运用互联网。②對于那些沉迷于网络环境无法自拔的学生,相关教育工作者应采取包括收取其手机、电脑等在内的电子设备,从根本对其进行控制。在此基础上,针对每一位学生自身性格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式对其进行教育。

2.2提升素质教育的针对性

只有民办高职院校相关教育工作者真正了解到该校学生的真实心理与真实需求,才能对症下药,解决其沉迷于网络的问题。这就要求我国民办高职院校相关教育工作者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了解其内心的真正想法与真正需求。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此外,现阶段,社会发展迅速,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教学理念大多已不符合我国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的需求,因此,相关教育工作者应紧跟时代的发展趋势,转变其教学观念,改进其教学方式与教学途径等,使其能够满足时代的发展与需求,以达到理想中的效果。

2.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生活在校园环境中,学校环境与氛围能够对其产生最直接的影响。因此,民办高职院校相关管理人员与领导者应积极开展多项校园文化活动,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使其愿意将时间花费在这些有意义的事情上。采用这一方法不仅能够防止民办高职院校学生沉迷于网络环境,还能促进其全面发展,使其成为一个综合型人才。同时,相关教育工作者还可以借助于本校的官方网站,宣传网络知识,创设一个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进而加强对民办高职院校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民办高职院校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关键阶段,素质养成教育培养对于其未来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针对现阶段互联网环境对我国民办高职院校学生思想道德以及交际能力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相关教育工作者应采取包括加强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提升学生素质教育针对性、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等在内的一系列措施对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素质养成教育培养模式进行创新,以培养出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曦.互联网+环境下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与重构—以桂林理工大学为例[J].高校学刊,2016,(11):15-17.

[2]李璞、王耿华.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创新性素质教育模式的构建[J].西部素质教育,2016,(3):29-30.

中学生养成教育计划 篇8

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根本保证。为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拓展学校的内涵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结合本校工作实际,特制定以下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为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文明行为习惯和节俭习惯,坚持教育与管理、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完善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的准则,以教育为先导,以制度为保证,以检查督促为抓手,以行为训练为基础,以习惯的内化与养成为目标,从基础小事抓起,注意点滴积累,切实提高中学生的文明水平。

二、工作目标

1、通过“礼仪习惯”教育,使学生逐步养成尊敬长辈、礼貌待人的优秀品质,提高分清是非、美丑、善恶、真假的能力。

2、通过“生活习惯”教育,使学生养成讲秩序、讲效率、讲公德、有理智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

3、通过“学习习惯”教育,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

4、通过“节俭习惯”教育,培养学生在节俭意识的前提下,较好地发挥人力物力效能,使学生养成艰苦朴素的良好习惯。

三、阶段目标 第一阶段:学。通过学《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八荣八耻”观、校纪班规,学校行为习惯要求等,明确行为规范的内容,知道在学习和生活中如何做,怎样做。

第二阶段:做。制定各种规章制度,指导学生行为,通过各种活动,强化训练。通过自查互纠,共同进步,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

第三阶段:管。坚持长期恪守正确的行为习惯,掌握方法,自理自律,自主管理,自我管理,养成好习惯终身受益。

四、教育内容

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八荣八耻”观为重要的学习内容,从礼仪、学习、生活和节俭四方面,正面引导和培养学生行为习惯。

1、礼仪习惯

①尊重长辈,听父母教导,不顶嘴,讲话态度诚恳;

②接受长辈物品时要起立双手接,受到赞扬时说“谢谢”;

③上学或外出回家见到父母、长辈有礼貌地问候,外出时向父母道别,说明去向;

④吃饭不独占独吃,先让长辈就座,吃完饭要对同桌吃饭的长辈或客人说“请慢用”;

⑤关心父母等长辈的身体,父母生病要问候,端水送药,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⑥有客人来访,接待热情、周到,要使用礼貌用语;

⑦进校第一次见到老师,早上问早、中午问好,放学见到老师说“再见”,进出校门、上下楼梯遇见老师让老师先行;

⑧上课回答问题先举手,跟老师说话要起立,进办公室前喊“报告”; ⑨同学要互助,不以强欺弱,不叫同学绰号;

⑩参加升降国旗,要严肃、庄重、衣着整洁。

2、学习习惯

①课前要预习,学会带着问题听课;

②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品,静待老师上课;

③上课座姿端正,书写时握笔姿势正确。

④上课专心听讲,不乱说乱动,勇于提问,积极回答,抓重点,积极思考;

⑤作业要字体端正,纸面清洁,格式正确,不边做边玩;

⑥按时完成作业,做到独立、耐心、细致;

⑧考试答题要细心、准确、书写规范;

⑨培养自觉学习的习惯。

3、生活习惯

①早晨早起,不睡懒觉——做勤快人;

②起床、穿衣、洗涮、整理房间、整理书包、吃饭行动快速——当利索人;

③吃饱饭、吃好饭、不挑食——做健康人;

④不过早到校,上学不迟到,放学及时回家,不贪玩,不在路上打闹——做守时人;

⑤早晚涮牙,天天洗脚,经常洗澡,经常剪指甲,穿戴整洁——讲卫生;

⑥出入教室,上下楼梯靠右行,不打闹。有秩序上(下)操,站队不挤、不抢、不拖、听口令,动作快——守纪律; ⑦积极主动打扫教室,不带零食入校,校园不乱扔碎纸,不乱涂乱画,不随地大小便——讲公德;

⑧星期天、节假日有活动时间表,学习、休息、玩乐有条不紊——讲条理;

⑨看电视按照家长和老师的要求有限度,不放任——讲理智;

⑩在家帮助家长做力所能及的事——爱劳动;

4、节俭习惯

①利用水、电及时关闭开关,节约一度电、一滴水;

②爱护书本,节约一张纸、一块橡皮、一支铅笔;

③爱护桌椅、门窗、板擦等物;

④爱惜衣物,不追求穿戴;

⑤爱惜粮食,不随便丢弃饭菜,不剩饭,节约一粒粮食

⑥不随便丢弃粉笔、扫帚、簸箕等教室用具;

⑦正确支配零用钱,不吃零嘴;

⑧不向父母提出过高的物质要求;

⑨学习、办事讲效率,学会能用不同办法解决同一问题。

五、实施途径与措施:

(一)、发挥课堂教学优势,进行“知”的教育。

“知”即提高学生道德认识,使他们懂得“是、非、善、恶、美、丑”。

1、健全学校德育管理网络,加强学生常规管理的力度。

2、充分利用班会等时间,加强学生文明礼貌、安全卫生等常规教育宣传。

3、把行为规范教育贯穿在品德课教学始终,渗透在文化课教学之中,做到全员参与管理。

(二)开展主题班会,落实“行”的要求。

1、通过知、比、纠、行教育系列开展行为养成教育。

2、利用晨会、班会课提问学生进行考核。

(三)开辟社会教育途径,突出“情”的培养。

通过正面的家庭、社会教育,使学生自觉接受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正确引导和教育,使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断得到培养和强化。

1、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等多种形式,使家长充分了解小孩在校的学习和表现,并配合学校进行教育。

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措施 篇9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愈益显得重要,学校必须积极探求科学管理的途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依靠社会的力量,持之以恒地强化训练,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成长进入新学年,呈祥中心小学把习惯养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学生行为

习惯养成教育。

一是强化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了《习惯养成班级管理量化细则》、《习惯养成小明星评选办法》等规章制度;二是配备专门人员,组建检查管理队伍,通过“红领巾督查岗”等形式,加强对小学生行为习惯的督促检查;三是加强宣传引导,通过校会、班队会、黑板报、国旗下讲话等多种形式让每一个学生熟知良好习惯的内容,尤其是结合今年的学雷锋月、植树节和第十五届“世界水日”开展的系列主题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从思想上内化为自己的行动;四是开展竞赛,榜样激励,每周评出习惯养成小明星和优秀班级;五是家校联手,提高校

上一篇:初中地理极地地区教案下一篇:毕业银行实习感悟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