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精神养成

2024-07-20

合作精神养成(精选8篇)

合作精神养成 篇1

所谓的艺术审美能力是指学生在音乐、美术、体育等艺术领域的学习和感知中, 通过对艺术的鉴赏和感悟, 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与创造力、反思与评价以及分工与合作等能力。因而, 审美教育关系着合作精神的养成, 影响着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锻炼。当前教育改革的目标是从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三个维度培养学生,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因而加强对高校审美教育和合作精神养成关系的探讨, 不仅影响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方向, 而且也影响着未来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一、当前高校审美教育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随着教育体制的转型, 我国在对教育改革模式的探索中, 逐渐意识到音乐、美术等审美教育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养成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受传统因素制约, 当前高校中审美教育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制约着高校学生合作精神的养成, 具体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1.审美教育缺失, 相关院校重视程度不够

相关院校不重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 教育观念比较落后, 是制约审美教育推行的关键因素。传统教育模式中, 高校审美教育仅仅存在于艺术类院校中, 而在非艺术类院校中, 基本不会安排相应的艺术类课程作为必修课, 因而学生在高校学习阶段, 只需要选修一门艺术类课程就能顺利完成高校要求的艺术类选修任务。而且目前高校课程设置也不会将艺术类课程安排到非艺术类专业的课程中去, 这样课程设置的结果就是审美教育在高校中面临着缺失的危险, 大部分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并不能得到适当的艺术审美训练。

2.教学设施比较落后, 制约教学模式改进

反观当前许多高校, 教学设施比较落后, 制约了审美教育的开展, 也不利于教师对教学模式的改进和完善。比如, 音乐鉴赏课程需要多媒体设备的辅助, 需要相关音乐器材配备到位, 更需要专业的音乐教师引导和培训, 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在感受音乐魅力的同时, 还能加强自身的创造、反思、合作等艺术审美能力的养成。而教学设备配备不到位, 不仅制约课堂效果, 也不利于教师改进教学模式。资金投入不充足、对审美教育重视程度不足, 教学理念落后,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 最终制约高校审美教育的开展。

二、审美教育与合作精神养成的关系探究

团队合作能力的养成不仅需要学生自身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加强重视与培养, 更需要教师创造一定的平台, 从团队合作的理论到团队实践, 建立起完整的合作能力培养方案, 从而从根本上加强学生合作精神的养成。因而, 教师在设置艺术类课程时, 应该从审美教育的特征及作用以及实施方案等角度入手, 重点提升学生艺术审美能力、团队协作意识以及合作能力。而合作精神的养成一定的程度上又会促进审美教育的开展。

1.审美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团体协作能力

艺术类课程有助于提高审美教育的质量, 也是开展审美教育的主要渠道, 而审美教育的开展, 则会通过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而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意识、反思与评价意识以及团队协作意识, 因而对高校而言, 审美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艺术类专业, 非艺术类专业同样需要审美教育。首先, 高校要转变传统观念, 将艺术审美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团体协作能力的一个途径。比如, 音乐鉴赏课程能够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感知能力、思维的活跃力以及对美的欣赏能力, 同时一些音乐作品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尤其是乐器演奏、指挥, 对于团队的协作水平要求很高。而美术、影视剧鉴赏和学习, 也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创造力, 加强学生团体协作能力等审美能力的培养。同时, 校内艺术类实践活动的开展, 也有利于学生团队精神的养成。

2.审美教育的课程安排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审美教育在进行课程安排时, 摒弃传统的课程设置方面不合理的部分, 按照时代发展的要求加入一些新的元素, 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一方面, 按照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人才培养目标对相关课程进行调整, 课程安排遵循灵活多样但又强调本专业发展需求为原则, 以本专业相关课程为主, 以艺术类专业为辅, 相辅相成, 既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养成, 又不忽视学生艺术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锻炼。另一方面, 艺术类课程要安排到非艺术专业中去, 作为专业选修课的一部分推行。目前高校中将艺术类课程作为公选课的做法弊端重重, 对非艺术专业艺术类课程要求较低, 公选课开课的艺术课种类较少, 大部分学生只是按照学校要求选取一门艺术课, 这样显然没能够达到审美教育的目标, 而将艺术类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推行, 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3.审美教育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高校审美教育的开展, 在一定程度上要按照艺术类专业教学设施的配备模式对教室进行完善, 这样有助于采用合作探究模式, 审美教育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从而有助于学生合作精神的养成。因此, 相关高校首先要加大对审美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 完善相关设备的配置。比如多媒体教室数量要适当增加、相关器械要定期维修, 艺术类器械要按照需要尽量其配置, 从而尽量满足学校推行审美教育的需要。其次, 教师也要注重教学模式的改革, 比如采取小组讨论模式、情景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团队协作积极性。教师可以布置一个教学任务, 对某首音乐歌剧的鉴赏, 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完成, 并且以情景再现方式表达该歌剧描述的场景和表达的情感, 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

三、总结

高校审美教育主要是有关音乐、美术等艺术方面的训练, 高校可以通过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相关人员要加强对审美教育和合作精神养成关系的探讨, 加快高校审美教育的推行。

参考文献

[1]肖晓玛.杜威美育思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08.

[2]刘志洪.论体育教育理念的创新[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 (26) .

合作精神养成 篇2

2. 幸福是什么呢?幸福在每个人心里的定义都是不同的。古代人吃到一块半焦的烧肉和现代人吃到一顿满汉全席的满足感是一样的。所以,幸福其实就是幸福感而已。人要调整自己,修养自己,才能达到这样一种幸福。要融入生活,感谢生活,才能永远生活在幸福的状态中。——海岩

3. 良好品格是人性的最高表现。好的品性不仅是社会的良心,而且是国家的原动力;因为世界主要是被德性统治。——史迈尔

4. 衡量一个人的真正品格,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作些什么。——孟德斯鸠

5. 清白纯洁是高尚人格的本质,我们一生没有恶毒污秽的思想,就是最大的光荣。

合作精神养成 篇3

关键词:合作精神,大学生,素质教育

一、调查对象

本调查对象为西安财经学院信息学院所有大学生。根据信息学院总人数为1565人, 按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各年级人数的比例366:360:451:388, 下发问卷831份, 回收806份, 回收率96.99%, 有效问卷806份, 有效率为100%。其中大一学生占225人, 大二学生占231人, 大三学生占189人, 大四学生占161人。

二、调查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法、对比法, 对XC信息学院在校的部分大学生合作精神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及论证, 将调查得出的数据输入电脑, 通过SPSS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 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三、结果与分析

首先, 信息学院大学生家庭合作精神教育情况分析。

其次, 信息学院合作精神教育情况分析。

根据问卷调查显示, 高校合作素质教育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 当前教育环境下的合作素质教育。一方面, 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 在这种环境中, 面对学校常用的成绩排行榜来测试学生的综合素质显然是不公平的。另一方面, 作为教育者在心理上对学生的评价过分看重综合测评成绩, 而在评奖评优时过多的依赖于综合测评的成绩。而且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加分、学术活动加分、平时生活表现等加分也占了相当一部分分数。

调查问卷统计显示, 信息学院85%的同学都参加过校园文化活动, 参加活动的初衷调查情况是, 出于兴趣爱好的占23%, 出于培养合作、创新意识的占30%, 单纯为了加学分的占了45%之多, 其他原因占2%。

第二, 目前高校大学生合作素质教育工作滞后。当前, 高校大学生合作素质的教育工作在行动上比较迟缓。主要表现在, 教师对学生的合作素质的内涵知识传授较少, 教学模式比较单一, 教学中理论知识灌输多过交流对话, 这使得课堂就变成教师的“独角戏”, 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对于教学效果没有产生积极的作用, 相反, 还会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比如直接导致大学生对合作素质的内涵认识程度不够, 合作的适应能力较缺乏, 合作的意识也显得比较薄弱。

调查数据显示, 教师课堂互动情况实属匮乏, 据60%的学生反映老师授课时几乎没有互动, 都是自己给自己讲, 课余时间更是如此。75%的学生反映, 老师上完课就离开教室, 根本没有和学生互动的意识。

最后, 信息学院在校大学生合作精神养成存在的问题。

1. 集体荣誉感普遍不强。

现在的90后身上普遍存在对集体漠不关心, 独来独往,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现象。很多同学都会忙于个人事务, 不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更有甚者, 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 公然与集体对立, 挖集体墙角, 这种处事态度必定会造成严重的不利后果。

2. 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深入人心。

虽然大家常把“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俗语挂在嘴边, 而真正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 相当一部分人会不顾集体利益而以自身利益为重, 以自我为中心。

3. 学生在竞争中重竞争轻合作。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为个人施展才华、大显身手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从而使竞争的合作意识在大学生中得到强化, 尤其是在高校毕业分配制度的改革, 让大学生就业走向市场, 这使大学生感受到社会竞争的激烈无情。

4. 学生合作心理素质差。

学生在与他人合作时, 有人会表现出自负、自卑、嫉妒、任性、焦虑、猜疑、狭隘、虚假、浮躁现象。以信息学院学生为例, 学生中存在两极分化的现象, 有一小部分同学的表现很高傲, 对自己充满信心, 可一做起事就不脚踏实地, 导致合作对象很不满意;另外一部分是很胆小, 不敢和别人交流, 总是觉得自己不如别人, 自卑心理比较严重。

5. 人际关系紧张的问题。

目前, 部分大学生过分注重个性, 不懂得宽容与礼让;有的大学生缺乏经验交流, 不会交往技巧;有的大学生性格孤僻, 不愿与人交往, 从而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在这种情况之下, 合作根本无从谈起。

6. 合作误区。

不容忽视的是, 信息学院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合作精神的内涵及实质认识模糊, 理解表面化, 甚至刻意曲解。

基于以上信息学院在合作精神养成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信息学院的实际, 我们提出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培养正确价值观, 增强合作意识, 提高合作能力, 树立全新合作观念, 努力处理好竞争与合作之间的关系, 营造和谐人际关系, 拓展合作实践活动, 为大学生合作精神提供积极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傅如良, 伍贤锋.当代大学生合作精神的几点思考.长沙通信职技术学院学报, 2006 (3) .

[2]叶清.大学生团队精神现状及对策研究.江西教育科研, 2005 (4) .

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习惯的养成 篇4

我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期阶段也受到了相同的困扰。经过观察研究, 我发现学生因传统教学, 养成了被动灌输知识的习惯, 多数不愿意发言, 即使有学生对授课内容已经进行预习, 可仍不愿主动发言, 更别说去教其他学习有困难的组员了。针对这一现象, 我进行了调查, 询问了三类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

优生的答复是:不习惯合作学习方式, 或者懒得发言。

中等生的答复多数是:不知道说什么, 也不习惯合作学习, 小组长聪明, 让他们学习、发言就行。

学困生的答复是:不懂说, 也不懂学。

我说:“不懂就问啊, 让其他组员教你。”

学生回答:“不习惯问, 不想问。”

针对这一情况, 我不禁思考:开展合作学习, 让学生在活动、探索中进行交流, 从而获得知识, 远比手把手教会他们“是什么”重要得多, 而这需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交流习惯。怎样才能让学生养成这个习惯呢?

班中很多学生都是边远农村转学过来的, 表达能力不强, 特别是普通话交流有一定困难, 造成学生不敢说, 不愿意说。针对这种现状, 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为此, 我尝试了以下几种做法, 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1. 座谈变为站谈。

美国心理学博士雷米曾做过调查研究:适度的紧张情绪, 能增强大脑的兴奋过程, 提高大脑的活动功能, 使人思维敏捷, 反应速度加快。因此, 我首先从外在形式进行刺激。当发出小组学习交流指令时, 让学生站立起来。这能给他们带来一定的紧张感, 此时部分学生开始活跃, 能在组内进行交流。经过大约一个月的训练, 这一行为模式渐渐固化形成了习惯。从刚开始的发出交流指令, 个别学生交流, 到最后一听到指令学生立马站起来并自主进行交流, 学生开始将交流变为一种习惯。心理学上也证明:一件事或者动作做得次数越多, 脑神经所受的刺激和记忆就越深, 人的反应也会越来越熟练, 到了一定时候, 习惯就会自然形成。

2. 让学生学会表达。

学生有了交流的欲望, 就会要求进行表达。准确地进行表达, 是巩固交流模式的重要前提。一旦表达不畅, 将影响到学生的自信心, 也将扼杀其交流的欲望。所以在交流时, 我非常重视学生的语言表达, 特别是对于学困生。

比如, 在教学《再见了, 亲人》一课中, 我设计的问题是“你觉得哪些地方令你感动?”

学生回答:“失去唯一的孙子。”

我引导:“谁失去了唯一的孙子?为什么失去?”

“大娘。救伤员。”

“连起来完整地说。”

“大娘为了救伤员, 失去了唯一的孙子。”

“非常棒!请说得更完整些。最后加上‘所以, 我觉得……’”

“大娘为了救伤员, 失去了唯一的孙子。所以, 我觉得很感动。”

“你真棒!进步很快!”

我要求每个学生的回答都按照这一模式去表达, 最先开始的两个学生由于不熟悉, 需要引导, 而之后的学生就能学会完整地表达了。坚持点滴的语言表达训练, 学生会慢慢品尝到表达的快乐, 并且乐意表达, 形成习惯性行为。

对于表达实在有困难且不习惯交流的学生, 我定下了最低要求:“站起来, 向你愿意与之交流的组员说一声‘我需要帮助’, 让他们教你读、教你说!”从最简单的一句话开始, 慢慢地, 个别学困生开始学着进行交流, 虽然普通话说得不流畅, 但一个赞赏的眼神也能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进步。

3. 适时地鼓励。

奖赏分为实物奖赏与精神奖赏。实物奖赏通常做法是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奖励一些实物, 如笔记本、奖状等。实物奖励不宜太频繁, 它给人带来的满足感不强烈, 特别是普通的实物一旦获得太多, 学生的满足感下降, 就无法刺激学生展开例行行为, 他们会期待老师奖励其他更为特别的实物, 一旦无法满足, 就会产生消极行为, 打破原有的习惯。老师对选什么样的礼物也很费心, 所以实物奖励为辅, 精神奖赏为主。精神奖赏即精神激励。如口头表扬:我经常对回答问题的学生说:“你真棒!进步很快!”“说得真流畅!声音又响亮, 同学们要向他学习!”有时给予一个赞赏的眼神, 有时也可以是一个表示胜利的手势。简单的话语和动作带来的激励效果却是无法比拟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分为: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爱与归属的需要, 尊重需要, 自我价值需要。而精神激励属于最高层次的自我价值需要, 学生不会因为被表扬过多而满足感下降。

精神奖赏越多, 学生的动力就越强。当学生期盼获得奖赏时例行行为就会展开, 习惯也将进一步得到巩固。事实证明, 获得精神激励后的学生课堂上有一段时间是相当兴奋的。这种兴奋延续的时间越长, 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就越投入。经常获得精神激励的学生, 会喜欢上某位老师和该老师所教授的相关课程, 进步非常明显。

合作精神养成 篇5

一、不让一个成员紧锁心扉

教师在布置合作学习的任务时, 必须要让学生知道这不是一场表演, 走个过场就算, 而是要真正通过合作并有所收获。每个人都要能从自己做起, 表达自己真正想表达的, 说出心里话, 把整个合作小组的氛围调整好, 才能有真正的学习收益。

记得我刚接现在这个班级时, 学生们的讨论杂乱无章, 都是在我一次又一次的鼓励和引导下, 才逐渐掌握了方法, 敞开了心扉。如在一次听说训练课上, 我要学生4人小组讨论如何建立班级图书角。反馈时我的原意是请举手的每个人只说一条建议, 这样一来可以让更多的人有机会进行口语的训练。可是, 当我刚请第一名学生回答时, 她一口气就足足说了五六点, 听得大家目瞪口呆。望着她, 我笑着问道:“怎么这么多?都是你们组讨论出来的吗?”那个小姑娘有点不好意思, 但还是点点头。他们俨然已经学会相互付出, 敞开心门, 给自己小组的讨论增添新的血液, 然后把这些都综合起来, 让汇报人代表小组的意见, 而不仅仅是几个人的意愿, 这样的结果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二、不让一个成员沉默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生与他人的交互作用, 对学生理解掌握所学内容能起到重要作用。参加合作学习的学生, 能通过小组讨论、互相评价、互相反馈、互相激励等互动来实现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在这种高效的学习共同体中, 学生们能进行共同探讨, 提出观点, 理解理论。并且可以通过辩论、对话, 通过观点的交锋和思想的碰撞, 最终达成思想上的共识。

摆在教师而前的难题是如何让学生学会聆听和表达。而我们课堂上所进行的合作学习, 就是给孩子们这样一个锻炼自己倾听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机会。同样是前面提到的那个害羞的小姑娘, 她曾经就是一个不爱说话的人。于是, 在布置小组讨论任务时, 我总是有意无意地走到她们小组旁边, 看看她会说些什么。可是, 那个女孩只是静静地听着, 不说一句话。于是, 我就利用思想品德课和班队课的机会, 反复向学生强调与人交流, 说出自己的意见, 表达自己有多么重要。

不会聆听别人, 就取不到他人的精华, 同时, 也是对别人的一种极度不尊敬;不会表达, 就无法让别人了解自己, 有时候, 金子也会被砂石埋没。所以, 对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德育养成, 任何细节都不能放过。

三、不让一个成员掉队

不让一个成员掉队, 不仅是合作学习的要求, 更是对学生团队精神的一种训练和要求。未来社会将不会是单枪匹马创事业的时代, 未来社会讲究的是团队合作。所以, 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会合作, 其实也就是为了学生能很快适应这样的形势作准备。

仍然是那个小女孩, 因为她的不善于表达, 所以在合作小组中并不显眼。于是, 在小组汇报成果时, 即使她们组表现得不错, 也经常被我问倒:“你们每个人都参加讨论了吗?你所说的结论是不是综合了所有人的意见?”这样几次下来, 不仅她们组, 别的小组也开始在讨论时要求每个人都开口说话, 参与讨论。果然, 那个女孩在大家的强烈要求下开始羞涩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了。在看到初有成效后, 我开始进行第二步强化工作。我把要求提高, 不再是每个成员都只要开口就完了, 而是要求组内进行互评, 对说不好的同学想尽一切办法来帮助, 努力做到小组里每个人都有进步每个人都能理解小组合作讨论出的最后结论。

合作精神养成 篇6

一、幼儿园中幼儿合作能力培养的关键期和关键场所

1.中班是合作能力培养的关键期

在众多的理论书籍中,都提出中班是幼儿合作意识的高发期, 意识的萌芽就是能力培养的最佳关键点。在实践中,我们经常发现中班的幼儿特别爱告状,告状是因为其对他人的行为特别关注,并伴随着自己的判断,但是缺乏解决能力。也会发现中班的幼儿更愿意尝试用学会的交往句子在同伴中进行试探,比如:“你的玩具给我玩一下好吗?”“我们一起看书好吗?”……如果对方是一位愿意合作的幼儿,达成了共识,就体会了合作的成功;如果对方不愿意合作,与自己的想法相左,就体会了合作的失败。这种幼儿自发、自然碰撞的行为,在中班是高发期,也是合作能力培养的关键期。

2.区域是幼儿合作能力培养的关键场所

区域隐含着教师营造的教育环境,投放了能与幼儿对话的材料,是幼儿自主选择的活动场所。在这里,幼儿的自我需要通过活动得以实现,与同伴的交往在自然的状态下发生。一个个源自幼儿需要,源自幼儿交往的鲜活事例在这里产生。比如,一位幼儿搭了一座桥,兴奋地向同伴介绍自己的桥多么好看,还可以开车, 可以……;另一位幼儿也搭了一座不一样的桥,也向同伴介绍自己的桥有多好。这时,两个幼儿就为了捍卫自己的桥更好而起了争执。这些意愿的不满足与矛盾,都是在幼儿自我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是教师观察幼儿真实状态的重要场所。区域活动,正是教师与幼儿之间的重要媒介,是幼儿合作能力培养所需要的重要场所。很多时候,中班的教师在幼儿区域活动时,要扮演调解员的角色。

在中班这个关键期通过区域活动这一重要场所,可以促进幼儿合作能力更好地养成,正是教师将教育功能辐射到幼儿自然成长需要的有利结合点。

二、打造适宜的区域活动,促进中班幼儿合作能力的养成

1.投放适宜的区域材料,激发幼儿的合作意识

有时,教师容易走进一个误区,认为区域中的材料越丰富越好。为了让幼儿尽少地发生争执,投放的份数也要尽可能多。这样的误区往往会让幼儿没有成长的方向,错失与同伴交往的机会。笔者认为,区域中材料的投放,以适宜为好。

(1)丰富的低结构材料,给幼儿良好的自我界定。在区域活动中,要尽可能多地投放低结构材料,已经在很多的幼儿书籍中阐述,并在实践中让我们获得验证。我们都知道,丰富的低结构材料,能够满足幼儿活动的需要,能够为幼儿进行不同创作、探究提供基础。在实践操作中,低结构材料,更是为各种能力的幼儿提供了平等的操作空间。平等的操作空间,是幼儿良好的自我界定的重要心理支柱。中班的幼儿,能力差异大,在建构区中,有的幼儿能够搭比较复杂的房子,有的幼儿只能够搭比较简单的房子,但在幼儿的心里他们都能够搭出房子,都能够将材料玩起来,这是一种你我之间平等的重要信号。在生活体验区中,能力强的幼儿能够制作出各种形状的饼干,能力弱的幼儿也能够制作出形状单一的饼干,但在幼儿的心里都能做出饼干,并且都是可以在烘焙以后食用,这样的美味并没有差别。这样,更多的“都能够”是能力强与弱的幼儿之间良好自我暗示的基础,是每位幼儿觉得自己“是能干的”良好自我认识的重要来源。因此,低结构材料,在很大程度上使每个幼儿形成了良好的自我界定,是在幼儿能够玩起来,能够按需进行活动的另一个重要功能。

(2)适量的中(高)结构材料,提高幼儿必须的合作意识。中 (高)结构材料,往往功能有一定的指向性、局限性和不可替代性, 在很多时候,会比低结构材料更受幼儿欢迎。比如,在快乐厨房的区域中,教师投放了一套仿真的厨具,供幼儿洗菜、切菜、炒菜…… 一应俱全。幼儿在这个区域中,其他材料一下子都失去了吸引力, 兴趣点都在这套新增的厨具中。因此,幼儿开始了必须的角色分工,洗菜的、切菜的、炒菜的。在角色分配的过程中,自然会产生摩擦,需要合作,需要妥协,需要配合。能力较强的幼儿会在这个时候为其他幼儿分配角色,“你来洗菜,洗的时候要把水开小一点,把菜洗干净;你来切菜,菜要切得薄一点,宝宝才能吃得下……”往往会把自己喜欢的角色留给自己。如果其他幼儿都能听从这样的角色分配,那就顺利开展,如果其中有幼儿不满意这样的角色分配,在这个过程中就开始了摩擦、协商,并能够逐步改变角色分配的方案。这样逐渐摩擦,逐渐调整,逐渐合理化的过程,正是幼儿合作意识转化为合作能力,在实践中慢慢学会交往的过程,是中(高)结构的材料的不可替代性所能够带来的重要的教育功能。因此,这样的材料应该适当为宜,而不能盲目地多投放。

2.把握丰富的应对方式,提升幼儿的合作能力

这里的应对方式所要把握的对象正是教师。教师在同一环境中不同的应对方式,对幼儿的影响是不同的。按照教师的性格特点和常态与幼儿互动时的状态,笔者试着将应对方式相对地分为感性与理性。

(1)感性的应对方式,能及时满足幼儿的心理需要。作为比较感性应对方式的教师,往往在幼儿需要的第一时间做出其最需要得到的行为。在幼儿的意愿不能得到满足而闷闷不乐时,感性的教师经常会第一时间宽慰幼儿的不满,并且通过其他方式帮助他继续快乐地参与活动,并在最短的时间内提供幼儿良好的活动环境。 如,当一位幼儿为了轮不到炒菜而伤心失落时,往往会上去给予安慰,尽早地梳理幼儿的负面情绪,让其尽快地重新投入活动。这样的应对方式,在很多时候是幼儿良性心理建设的有效途径;但在一定程度上,砍掉了幼儿在遇到需要自己正面面对挫折的勇气,缺失了幼儿同伴之间交集而应运而生的矛盾,缩减了幼儿因不满足而需要的与人合作,并与之成长的合作能力。在中班幼儿区域活动时,教师适当地减少自己感性的应对方式,将幼儿的心理需要留出合理的小口子,让幼儿自己学会填满、学会成长,从而促进合作。

(2)理性的应对方式,能逐渐贴合幼儿成长需要。作为理性的应对方式,往往在允许的情况下,作为客观的旁观者,把解决的机会、成长的空间留给幼儿。在幼儿的意愿没有得到满足时,教师往往把“你觉得该怎么做”的问题,还给幼儿自己思考,或者请同伴们一起思考,把接下来该怎么做的指挥棒还给幼儿,这样会在短时间内让幼儿失去支持的力量,要自己去寻找解决的窗口。如,当一位幼儿为了轮不到炒菜而伤心失落,来求得教师的帮助时,教师会说:那你说该怎么办呢?只有一个人可以炒菜,你轮不到是很正常的。有的幼儿在得不到教师的支持时,会更加伤心;有的幼儿能够马上反应过来,我这样伤心似乎是没有道理的。教师的理性,让幼儿真实地触碰到自己的内心,留给幼儿自我突破的空间,留给同伴间互相作用的可能,从而逐渐贴合中班幼儿的成长需要,促其合作能力的养成。

3.营造健康的亲子模式,净化幼儿的合作认知

区域活动对幼儿来说,就是一个小社会,是他在幼儿园之外所有能力与经验的再现场所。亲子模式所带给他的能力与经验,又是幼儿所能获得这些经验的最重要途径。要提升区域活动的质量,健康的亲子模式具有绝对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因此,营造健康的亲子模式,是净化幼儿合作能力成长的平台,是还给幼儿正确的合作认知的重要载体。

幼儿在集体生活中的委屈感,往往是因为意愿没有得到满足造成的。这种前期经验来自家庭,在家庭中,这样的几率是很低的。 “爸爸,我来当警察,你来当小偷。”“好的。”“妈妈,我跑步比你厉害,每次都是我赢。”“恩,我宝贝真棒。”……这些互动在中班的亲子模式中,还没有退场,中班的家长,经常不愿意把真实的状态告诉幼儿。在不经意中,延续幼儿从小就建立起来的不平等互动模式。因此,要适当地降低满足幼儿意愿的概率。在跑道上的跑步比赛,应该赢过幼儿,并告诉他,你应该跑得更快,争取早日超过我; 在角色游戏中,警察这个角色我也喜欢当,我们要轮流……渐渐的,幼儿会调整以自己意愿为中心的交往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在平等的平台上的合作模式,将之迁移到同伴之间,也不会受阻。

亲子互动中的合作认知,正是幼儿在区域自主活动中合作认知运用的磨刀石;区域活动中的合作认知,正是亲子互动中合作认知巩固的试验场。这两者在幼儿的合作认知建构过程中,是互相影响、紧密联系的。

在中班这个关键期,借助区域活动这个关键场所,通过材料与幼儿的对话,教师丰富合理的应对方式,健康亲子模式的护航,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合作意识,培养良好的合作能力,正确的合作认知。在合适的时候做合适的事情,成长一直这么自然地存在着,我们不要去打破它,把这些还给幼儿!

摘要:幼儿的合作能力是其适应集体生活,迈入下一个成长阶段的重要能力之一。在教学中,要抓住中班这个关键期,区域这个关键场所,从材料与幼儿的对话,教师与幼儿的应对方式,家长营造的亲子模式等方面共同努力,把自然的成长还给幼儿。

合作精神养成 篇7

一、疏导为主,管理为辅

习惯养成需要耐心的疏导教育。中职生处在心理反抗期,自我意识强,班主任不能一味告诫学生“不准什么”,否则,学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班主任要改“管家”、“警察”角色为“倾听者”、“知心人”,多倾听学生的心声,充分理解并尊重他们,循循善诱,助其健康成长。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又是第一次住校,常常以“自我”为圆心,合作意识弱,与同学难以融洽相处。班主任首先可以“军训”为契机,抓行为教育,培养学生顾全大局、吃苦耐劳、互帮互助的意识;还可适时地结合专业特点开展制作比赛,组织主题班会等,培养学生群体意识和与人合作的能力,以适应未来人生发展的需要。

制定行之有效的制度有助于班级管理。坚持“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原则,倡导“人人都是管理员”的理念,强化学生的自我约束意识。例如,让全班学生参与制定操行评定考核制度,多设置岗位让同学参与管理,从学生的仪容仪表、劳动卫生到上课表现,都责任到人,人人监督,规范行为,形成互相协助互相制约的关系,无形之中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从而注意自己的行为,形成“让优秀成为习惯”的理念。如此,班级逐渐成为积极进取、富有朝气的大家庭。

与此同时,强化学生感性认识。如组织学生观看《背着爸爸上学》,学生被小主人公的遭遇所感动,纷纷表示要珍惜机会努力学习。另外,请司法人员作讲座,请曾经的迷途少年现身说法,类似的教育形式学生易于接受,收效更显著。

二、春风化雨,欣赏激励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中职生处于人生的花季,他们敏感好奇,多愁善感。当他们远离亲人,来到异地求学时,有许多不适应,需要老师的关爱,因此,班主任应主动关心他们。关心是细微的:小梅生病时你泡一杯热开水;小影没吃早饭你递小点心;小萍心情不快时几句关心的话。久而久之,你会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赖,他们也会主动接近你,倾吐自己的真情实感,心悦诚服地接受你的引导。

习惯养成教育,要渗透到日常生活中。例如:当发现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时,及时进行个别谈心,比方走廊闲聊,校园散步,无拘无束中引导学生。我曾发现班里的某女生打扮夸张,上课走神,一天中午操场相遇,我就主动上前搭话,开始“话疗”,她主动向我述说自己的烦恼:有位男生追求她,而她对该男生也有好感,不知该如何是好。这样,教育自然水到渠成,之后,该女生重新把精力投入学习。

班主任谈话要“春雨润物”,对学生多欣赏激励。心理学研究实验表明,人如果受到充分的激励,其能力发挥是之前的两倍甚至更多。每当我看到学生成绩时能及时奖励他们,有时还会自掏腰包给他们买小奖品,可能只是一支水笔、一本小相册,但意义非凡,这代表了老师对学生的认同,他会变得更自信上进,对其他同学也有激励作用。

三、持之以恒,循序渐进

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常抓不懈、持之以恒。学生的不良行为不是抓一两次就好了,不可能一劳永逸。要有敏锐的预见性,力争把不利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在不良行为刚出现就及时加以纠正。否则,初步形成的良好习惯会受到影响。

计算机班有位男生的行为习惯很糟糕。他上课讲话、随意走动、玩手机,课间打架,还经常逃课,活脱脱的一个“混世魔王”。我多方了解,得知他父母离异,跟奶奶同住,父亲在一家食品厂上班,经常加班,奶奶年迈无力管他。该生形成了任性鲁莽、做事冲动等行为特点。我以柔克刚,平时对他多关心,嘘寒问暖,挖掘他的闪光点,帮助他找回自信。经过半年多的帮助,他的违纪现象逐渐少了,还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文体活动,荣获“校园十佳歌手”,为班级争了光。如今,他已成了一家公司的职员,工作勤勉,表现出色。他很感谢我及时扭转他自由散漫的习惯。

合作精神养成 篇8

2012年5月, 南山区少先队组织“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精神”培训会暨少先队工作学会十二五课题“少先队员良好道德行为习惯自主培养行动研究”开题活动在我校隆重举行。借此培训会及开展课题研究的东风, 两年来, 学校积极发挥少先队组织的作用, 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培养队员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探索出了符合学校实际的教育行动。

道德行为习惯涵盖的内容极为丰富, 我校选取了其中的规则、礼貌、爱心、诚信、环保五个指标, 分别对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公正、文明、友善、诚信、和谐, 目的是让队员从遵守交通规则中去感受法制社会的公正, 从见到师长问好去学做一个文明的人, 从关心身边的人去表现对人的友善, 从不撒谎开始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从保护生态环境去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为了让队员对五个维度有更清晰的认识, 我校制定了具有少先队特色、符合队员年龄特征的“五维三段”道德品质培养目标指南, 把指标简化、具体, 采用正向引导的方式让队员一看就懂, 知道怎样去做;同时将“五维三段”的目标指南与流动红旗的考评体系相结合, 通过流动红旗的日常评比来促进队员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

少年儿童时期是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期,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终目的, 是要把道德要求变成自觉行为。儿童的道德认识也是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过程, 所以学校在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 我们特别注重发挥少先队组织自我教育的功能, 通过教育行动的开展让队员对自我的行为习惯进行监督和管理, 在自我教育中尝试自我跨越, 实现自主发展。

——以少先队阵地建设认识“五维三段”目标行动

为了让每个队员都能熟知“五维三段”的道德品质培养目标, 在校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我校充分发挥少先队阵地的辐射、整合、育人功能, 利用鼓号队和规范队室开展少先队礼仪教育、队前教育;利用系列国旗下讲话和红领巾小讲堂开展宣讲活动, 开展主题黑板报竞赛、手抄报展, 让队员自己的家务自己搞, 自己的阵地自己建, 充分彰显队员的自主精神。

——以“少年警营”为载体体验“五维三段”目标行动

在队员对“五维三段”的培养目标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 我校利用与南山区公安分局、西丽派出所开展警校共建活动的契机, 开展少年警营活动, 为角色体验岗设定“五维”岗位职责, 让队员在角色体验中深入领会“五维三段”的目标要求。

队员在少年警营中像军人、警察那样穿上小制服, 参加规范训练, 了解岗位职责, 体验角色的神圣责任感。在这种角色体验过程中, 队员会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 并可以在其他队员面前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起到“同伴影响”的独特效果。而其他队员对“少年警员”的一举一动会从观察到羡慕到模仿, 并逐步学会“自我约束, 自我管理”, 自觉形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 达到“自主育德”的目的。

为了让小警员实现多方面的示范作用, 我校独创性地将少年警队拓展成少年警营, 组建了“国旗班、鼓号队、督查队、交警队、礼仪队”五支队伍, 赋予每支队伍独特的教育功能。比如国旗班, 小警员们每周一服装整齐步伐坚定地走上升旗台, 在嘹亮的国歌中将国旗升起, 对队员来说, 这就是爱国的最好诠释。历经多年发展, 现在少年警营已有整套管理体系, 设岗、定责、自主选拔营员, 制定岗位规范, 日常管理规范。实践证明, 每个参与体验的小警员都会对自我有要求, 并在体验中对“五维三段”培养目标加深认识。

——以榜样影响、同伴互助强化“五维三段”目标行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的六一讲话中要求队员心有榜样。少年儿童最认可的榜样往往是身边的同龄人, 所以开展树榜样、学榜样的行动非常必要。要让队员感受到榜样就在自己的身边, 他做得好, 我也做得好, 互相影响产生正效应。做得好的队员也可以帮助其他队员, 并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修正自己的行为, 进而做得更好。我校主要通过“五星闪耀”的学期期末评优、两年一届的西丽二小之星评比和寻找中队榜样来树立队员学习的典型。特别是在寻找中队榜样活动中, 每个学期每个中队选出5名队员作为守规则、懂礼貌、有爱心、讲诚信、倡环保的优秀典型, 制作事迹展板在校内展出, 同时让队员自主完成图文并茂的事迹材料, 编辑成册, 在中队内通过主题队会的形式宣讲事迹, 供全体队员交流学习, 共同进步成长。

——以家校互联、社区活动延伸体验“五维三段”目标行动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和第一环境, 也是一个人道德价值观形成的起点, 所以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要让家长也参与其中, 家庭、学校要形成教育合力。我校将“五维三段”的培养目标与社区活动相结合, 让队员走进社区跟家长一起进行体验活动。今年3月我校跟西丽街道共同发起了小小红领巾志愿者培育计划, 联系学校附近的社区试点来开展。社区每学期为小志愿者量身设定50~100小时的社区志愿服务体验岗, 小志愿者拿着特制的志愿服务卡到社区参与服务, 社区给予服务时数确认。另外, 学校组织开展的社区建队、清洁社区、关爱养老院老人、爱心义卖等活动, 也拓展了队员体验的范围, 让队员对学校的道德培养目标有了更深入的体验。

两年来, 我校紧扣自主发展, 从小事做起培养队员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促进队员理解核心价值观,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特别是今年六一以来, 通过深入学习总书记的讲话, 我深感作为一名少先队辅导员, 要重新认识和理解核心价值观, 把之前做的工作进一步梳理和深化, 最终落实到队员的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

一是加深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这24个字是一个庞大的系统, 承载着民族文明的梦想和力量。总书记要求我们, 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要“记住要求, 心有榜样, 从小做起, 接受帮助”。少先队辅导员要为孩子提出具体要求, 树立可学习的榜样, 从小事做起, 从细节抓起, 把核心价值观化为队员可学习、可操作、可实践、符合少年儿童心理特点的少先队活动, 让队员在生活中践行核心价值观, 进而转化为行动和习惯。

二是把学校已开展的工作进一步深化。总书记讲话中提到要让孩子记住要求。中国教育报评论中指出, 少年儿童记住要求, 前提是教育工作者善于提出要求。要尊重少年儿童的主体地位, 正视少年儿童的接受能力, 根据他们的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特点提出要求, 在水平上、层次上体现差异。我校制定了“五维三段”的培养目标, 并开展了教育行动研究, 就是为孩子提出了道德行为习惯上的具体要求, 但这五个维度只是核心价值观的一小部分, 现在我校正着手把“五维三段”扩展到“十维三段”, 增加爱祖国、勤学习、爱劳动、善创造、会感恩五个维度, 对应核心价值观的爱国、敬业、平等、自由、民主五个指标, 同步制定相应的具体指标要求。通过这样的扩展, 把核心价值观化为十个孩子可理解的指标, 这也是把核心价值观简化的过程。我校还准备结合雏鹰争章活动, 在校内开展争这“十维”奖章活动。目标是在两年的时间内, 让每个学段的队员都能争取得到十个奖章, 达到该学段的道德行为目标指南的要求。

三是把核心价值观教育进一步落实。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就是从自觉追求达到外化于行的自觉践行。对少先队教育而言, 就是既要使其成为队员的自觉追求, 更要转化为队员的自觉行动, 所以要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的自我教育的功能, 让队员在自觉追求中将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 开展自觉的行动, 进一步践行核心价值观。我校计划以红领巾小社团的形式, 让队员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小课题研究活动和道德辨析活动, 让队员自己收集资料, 开展研究、讨论活动。比如为什么守规则、守规则有哪些好处, 收集国内外关于守规则的典故等;又如现在的“扶不扶”现象等, 让队员自己判断社会现象中哪些是对的, 哪些是错的……让队员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 进行自我教育, 实现道德培养的内化于心。下一阶段, 我校会将已开展的四大行动进一步梳理, 将各行动中的活动由大队部主导变为队员自觉自发的活动。如学雷锋活动, 大队部会从组织变为倡议, 以中队、小队为单位, 让队员自己主导、自觉地开展活动, 大队部负责进行汇总整理和展示。让队员通过自发少先队活动践行核心价值观, 实现道德培养的外化于行。

上一篇: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下一篇:产品可追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