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精选5篇)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篇1
1 临床资料
35例中女性25例, 男性10例;年龄30~46岁;病程短者为1年, 长者达5年以上。本组病例头痛表现为: (1) 呈反复发作性, 一侧或双侧胀痛或昏痛, 发作可持续数分钟或数小时, 一般不超过24小时, 也有的持续数日或数周; (2) 常因劳累、情绪因素和月经来潮而诱发; (3) 发作时常伴恶心、呕吐; (4) 颅内无占位性病变、高血压和外伤等。
2 治疗方法
以半夏白术天麻汤为主方。头痛而重、昏蒙、胸脘痞满、恶心呕吐、舌胖苔白腻、脉滑或弦滑加川芎、厚朴、藁本各10g;头痛而眩、心烦易怒、苔薄黄、脉弦有力加钩藤、柴胡、黄芩、川芎各10g;头痛而腰膝酸软、乏力、耳鸣、舌红少苔、脉细数加生、熟地各20g, 川芎、山茱萸、枸杞子各10g;头痛经久不愈, 痛如锥刺, 舌暗紫, 脉细或细涩加桃仁、川芎、赤芍各10g, 红花5g。每日1剂, 水煎, 早晚分服。14天为1疗程, 1疗程后评定疗效。
3 结果
3.1 疗效标准
治愈:头痛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有效:头痛与临床症状消失, 遇劳累或情绪激动时头痛发作, 但头痛程度明显减轻。无效:头痛与临床症状和治疗前无明显差异。
3.2 治疗结果
治愈8例, 有效24例, 无效3例, 有效率达91%。
4 体会
偏头痛属中医“头痛”、“头风”的范畴, 其病因复杂, 主要由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所致。为本虚标实之候, 本为脏腑亏虚, 标为风、火、痰、瘀阻滞。偏头痛常伴恶心、呕吐、眩晕等风痰夹杂上扰, 痰湿阻滞等症状, 故“头痛多主乎痰”, 是为脾失健运, 聚湿生痰, 痰浊中阻, 阻于经络, 清阳受遏, 不得舒展, 而见偏头痛缠绵不愈;同时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统血无力, 久则瘀血内停, 不通则痛, 久痛入络, 久病多瘀, “头痛多主乎瘀”, 血瘀可以出现在头痛的各类证候和各个发展阶段中[1], 因此治疗上应以健脾化痰、活血化瘀方能奏效。方中半夏燥湿祛痰、降逆止呕, 天麻化痰息风、止痛止眩, 两药合用, 为头痛风痰眩晕之要药;白术、茯苓、陈皮健脾化痰;钩藤平肝熄风;川芎升散上行头目祛血中之风, 行血中之气。诸药配合, 有健脾化痰、活血通络、平肝熄风之功用, 故获良效。体现了中医治疗偏头痛与辨证相结合, 可更好地解除偏头痛患者的痛苦,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谭静, 周德生.中医药防治偏头痛研究概况.医药信息, 2007, 24 (1) :8.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篇2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2年7月—2014年11月期间门诊收治的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61例为研究对象, 患者年龄在43岁~76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61.3±3.2) 岁; 男26例, 女35例;病程长者2周, 短者半天;颈椎病患者20例, 高血压、动脉硬化患者32例, 颈椎病与动脉硬化并存者9例。 运用随机法将其分为2组, 对照组30例, 研究组31例, 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表现等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可进行对比。
1.2诊断标准
1.2.1西医诊断标准[1]1眩晕, 有旋转感或视物晃动感、 不稳感, 多因头位和 (或) 体位改变而诱发。2眩晕同时至少尚有一种椎- 基底动脉缺血发作的其他症状。3有轻微的脑干损害体征。4排除肝肾、心血管及造血系统严重性原发疾病、精神疾病及耳源性疾病。5病因明确, 如由颈椎病、脑动脉硬化、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引起。6经颈椎X线片或CT检查示颈椎病, 或经颅多普勒示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并排除颅内病变 (陈旧性脑梗死除外) 。
1.2.2中医诊断标准[2]1头晕目眩, 视物旋转, 轻者闭目即止, 重者如坐舟船, 甚则仆倒。2可伴有恶心呕吐、眼球震颤、 耳鸣耳聋、汗出、心慌心悸、面色苍白等。
1.3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口服尼莫地平片, 40 mg, 3次/d。 研究组患者使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基础方:半夏15 g, 白术30 g、天麻15 g、茯苓15 g、橘红10 g、川芎10 g、丹参10 g、炙甘草6 g。眩晕较甚, 呕吐频作, 可加代赭石20 g以镇逆, 泽泻10 g、 车前子10 g以利湿;若脘闷纳呆, 加砂仁15 g、白蔻仁15 g以化浊开胃;若兼见耳鸣重听, 可加生葱10 g、菖蒲20 g以通阳开窍;如痰郁化火者, 加枳实10 g、黄连6 g、黄芩10 g、栀子10 g以化痰泄热;若兼肝阳亢盛者, 加钩藤20 g、石决明20 g以平肝潜阳。2组患者均治疗2周为1个疗程。
1.4评价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 治愈: 症状、体征及有关实验室检查基本正常;好转:症状及体征减轻, 实验室检查有改善;未愈:症状无改变。
1.5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患者病情控制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讨论
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临床比较常见, 其中椎动脉粥样硬化为常见病因, 动脉内粥样硬化可导致血管狭窄, 从而使小脑及脑干血供减少。其次为颈椎骨质病变压迫椎动脉使管腔狭窄从而引起供血不足, 颈椎骨质病变还可刺激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 引起椎动脉反射性收缩, 使血管痉挛、变细, 血流量减少。
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晕, 可以将其纳入中医 “眩晕”范畴。《内经》认为眩晕属肝所主, 与髓海不足、血虚、邪中等多种因素有关, 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 兼属于肝”, 《丹溪心法》强调“无痰不作眩”, 《景岳全书》则强调“无虚不作眩”等, 各家说法不一。现代临床观点也不尽相同[4], 户稼庆认为本病基本病机为痰瘀互阻, 马云枝等认为脾虚清阳不升为其主要病机为, 张波等认为脾肾阳虚为其基本病机。但总的来说, 眩晕的病位在脑窍, 其病机不外风、火、痰、瘀、虚。笔者从风痰瘀入手治疗, “半夏白术天麻汤”为治风痰名方, 方中天麻化痰息风, 半夏、陈皮健脾燥湿化痰, 白术、茯苓健脾化湿, 川芎丹参活血化瘀, 炙甘草益气健脾, 兼调和诸药。诸药合用, 共奏健脾燥湿、化痰止眩之功。在症状缓解后, 还要考虑到引起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基础病的治疗, 严格控制好血压、血糖、血脂等病变;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 增强体质;保持心情舒畅, 情绪稳定;注意劳逸结合, 避免过度劳累;饮食有节, 少食肥厚甘醇, 尽量戒烟戒酒。
综上所述,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在临床治疗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晕中有着较好的应用价值,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方爱娟.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57例疗效观察[J].光明中医, 2012, 27 (4) :728-729.
[2]吴勉华, 王新月.中医内科学[M].9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2:273-279.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2:34.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均为我院门诊病例, 随机分两组, 对照组男32例, 女25例, 年龄为52~72岁, 病程3~11年。治疗组63例, 男34例, 女29例, 年龄55~71岁, 病程3.5~11.5年, 两组性别、年龄、病情及病程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依据WHO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依据高等教材《中医内科学》眩晕 (痰浊中阻) , 症见头晕、头痛、呕恶、失眠、舌体胖大、苔厚腻、脉滑。对照组与治疗组患者收缩压≤155mm Hg (1mmHg=1.33Kpa) , 舒张压张≥96mm Hg (均在90~120mm Hg之间) 。
1.3 排除标准
(1) 排除继发性高血压、慢性传染病、肝肾及内分泌疾病; (2) 治疗期前先行生活方式的改变, 包括低盐低脂饮食, 戒烟酒, 规律饮食, 充足睡眠两个月, 如血压正常则淘汰, 如血压在以上诊断标准则入选。
1.4 治疗方法
两组均以8周为一个疗程, 治疗期间戒烟酒, 肥甘厚味和辛辣食物。患者进入治疗后, 每2周复诊, 由固定医生使用标准台式水银柱血压计, 测量坐位右上肢血压, 随访时间为上午8:00~10:00, 测量血压2次, 取平均值, 治疗前后测定肝肾功能、血脂、空腹血糖、电解质常规检查。 (1) 对照组:非洛地平5mg, 一次/日, 口服;依那普利5mg每日/次, 口服。 (2)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口服, 每日三次, 每次100mL。药用半夏10g, 白术12g, 天麻12g, 茯苓15g, 桔红12g, 甘草2g, 生姜2片, 大枣5枚。若舌质暗有淤点者加丹参15g, 枳壳12g, 舌苔有热象者加黄芩12g, 钩藤12g;呕吐频繁加代赭石15g, 竹茹12g;腹胀、纳呆者加砂仁10g (后下) , 神曲12g;腰膝酸软者加杜仲12g, 桑寄生15g, 续断12g。失眠者加龙骨20g, 牡砺20g, 珍珠母20g先煎。
1.5 疗效判定
按《高血压诊断标准与用药规范》, 显效:服药8周后, 收缩压平均降低12~18mmHg, 舒张压平均降低12~20mmHg, 血压≤118/78mmHg。有效:治疗后, 收缩压平均降低8~11mmHg, 舒张压平均降低9~15mmHg, 血压≤122/82mmHg≥118/78mmHg。无效:治疗后, 收缩压平均降低小于5mmHg, 舒张压平均降低小于5mmHg, 血压≤135/85mmHg≥122/82mmHg, 治疗效果未达到有效程度。
2 结果
治疗8周后, 两组临床比较: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半夏白术天麻汤由半夏、白术、天麻、茯苓、桔红、甘草、生姜、大枣组成, 其中半夏燥湿化痰, 降逆止呕, 天麻化痰息风, 而止头眩, 二药合用, 为治风痰眩晕主要药物;白术燥湿健脾, 茯苓利水渗湿, 白术与茯苓合用, 尤能治痰之本;桔红利气化痰, 姜、枣调和脾胃, 甘草调和药性, 诸药合用, 是风息痰消、眩晕自愈[1]。
现代医学认为, 舒张压的升高与小动脉口径、主动脉和大动脉壁的弹性有关, 当小动脉口径缩小, 外周阻力增大时, 阻碍血流向血管外周的力量加大, 因此心室舒张期储留于大动脉内的血量较多而充盈度较大。舒张压高说明血管外周阻力增大, 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常伴有小动脉硬化合并高血脂、血液黏滞等因素, 小动脉壁胶原纤维的增生逐渐取代了平滑肌与弹性纤维。非洛地平属钙通道阻滞剂, 可逆性竞争二氢吡啶结合位点, 阻滞钙离子L型通道, 抑制血管平滑肌的电内流、心肌钙离子的内流使平滑肌松弛, 外周阻力下降, 血压降低;依那普利在肝脏水解为依那普拉, 后者是血管紧张素抑制剂 (ACEI) 可减少组织和血浆中AgⅡ形成, 减少醛固酮分泌, 提高循环和局部激肽释放酶, 显著降低周围血管阻力, 减少心脏前后负荷, 两药合用对以舒张压增高为主的高血压有较好的疗效[2]。
中医药并用结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如虎添翼, 西医的原发性高血压常合并血管硬化, 血液黏滞, 高血脂等因素, 这与中医的眩晕 (痰浊中阻) 痰痹脉络相契合, 通过临床发现,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联合非洛地平、依那普利治疗舒张期血压升高为主的高血压, 疗效可靠,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观察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联合非洛地平、依那普利治疗舒张期血压升高为主的高血压疗效。方法 将120例随机分两组, 对照组57例使用非洛地平, 治疗组63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口服。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85.7%。对照组总有效率64.9%。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P<0.05) 。结果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联合非洛地平依那普利治疗舒张期血压升高为主的高血压疗效可靠,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舒张期血压升高为主的高血压,眩晕,半夏白术天麻汤
参考文献
[1]马爱群, 胡大一.心血管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375-376.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共87例, 均来自本院脑病科于2014年2月至2015年3月份住院患者, 按随机入组, 分为治疗组47例、对照组40例。治疗组47例中男性19例, 女性28例。平均年龄 (66.4±9.6) 岁, 平均病程 (21.1±25.9) d。合并高血压30例, 合并糖尿病9例。对照组40例中男性13例, 女性27例。平均年龄 (65.6±9.8) 岁, 平均病程 (16.2±26.3) d。合并高血压22例, 合并糖尿病7例。治疗前两组患者中性别组成、病程、年龄、基础病比例、生活质量指数及血脂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西医诊断参照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及《神经病学》相关部分拟定。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 **P<0.01;与对照组比较, △P<0.05, △△P<0.01
1.3 纳入标准:
1年龄在30~85岁;2可仅表现为头昏、头重, 也可表现为旋转性头晕或存有晃动感, 伴有恶心、欲吐, 存有视物模糊或平衡障碍。3可伴脑干一过性缺血症状, 如复视、黑朦、肢体麻木等。4颈部血管彩超提示存有动脉硬化。5头颅CT或MRI排除存有急性脑梗死或出血。
1.4 治疗方法:
两组均根据患者病情予对症治疗。同时予盐酸法舒地尔30 mg加入0.9%生理盐水250 m L中静脉滴注, 持续时间约1~1.5 h, 每天1次, 疗程14 d。治疗组另外加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药用:法半夏12 g, 白术12 g, 天麻15 g, 陈皮12 g, 茯苓12 g, 全蝎6 g (研磨冲服) , 胆南星9 g, 当归12 g, 丹参15 g, 红花10 g, 白芍20 g, 甘草3 g。每天1剂, 水煎至400 m L, 分早晚2次温服, 疗程14 d。
1.5 治疗评价
1.5.1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治疗眩晕的临床指导原则》标准。痊愈:眩晕等症状消失。显效:眩晕等症状明显减轻, 头微有昏沉感, 或头晕目眩轻微, 但不伴有自身及周边景物的旋转感, 可以正常工作和生活。有效:眩晕或头晕减轻, 仅伴有轻微自身及景物的旋转感, 虽能坚持工作, 但工作和生活明显受影响。无效:头昏沉和眩晕等症状无改善或甚至加重。
1.5.2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相关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生活质量指数及血脂指标的改善情况。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数据用均数加标准差 (±s) 表示。治疗前后计量资料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 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及非参数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假设检验统一使用双侧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指标变化比较,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指数改善比较, 见表2。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1;与对照组比较, △△P<0.01
2.3 两组患者相关临床症状改善比较见表3。
经Ridit分析, 治疗组=0.647, 对照组=0.328,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1) 。治疗组>对照组,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目前, 后循环缺血包括后循环供血区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后循环TIA发病率较高, 此病特点为反复发作, 缠绵难愈, 且易致急性脑血管病变[3], 而后循环缺血性脑梗死则有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4]。根据其临床症状,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可归于中医“眩晕”范畴。眩者, 头晕也, 眼有黑花, 如立舟车之上, 而旋转者是也。从中医角度看, 本病病在清窍, 气血亏虚所致清窍失养, 或脾湿生痰, 痰湿中阻, 浊阴不降, 清阳不升, 所致风痰上扰, 是为眩晕症状的发病病因[5]。历代医家关于眩晕病机的描述众多, 而与“痰”关系密切。《丹溪心法.头眩》中云:“头眩, 痰挟气虚并火, 治痰为主, 挟补气药及降火药, 无痰则不作眩”。本病发病急, 与风性主动, 善行数变, 易损阳位的特征相似, 故常以风痰夹杂上扰清窍, 治疗上当以平肝熄风、化痰为治疗大法。现代医学证实痰与眩晕关系密切, 如肥胖、吸烟、饮酒者多有痰浊之体征, 该类人群易出现眩晕症状, 相关研究也表明痰与高脂血症密切相关[6]。
本研究选择了临床上较为常见风痰上扰证为研究证型, 选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原方加减进行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风痰上扰型) 的治疗。方中半夏为燥湿化痰主药, 天麻为熄风定眩之良药。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说:“足太阴痰厥头痛, 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眩, 风虚内作, 非天麻不能除。”同时方中天麻平肝潜阳, 熄风止痉, 平其肝风, 使气归于形, 胃部受其累, 故胃气亦平, 故该两药为君药。陈皮具有燥湿消痰、理气通滞之功, 痰消气畅则血难壅塞;全蝎具有熄风止痉通络之功效, 研磨冲服效果更佳, 并引药入经, 平肝熄风、化痰通络, 改善供血;白术健脾益气, 燥湿利水, 为补脾燥湿要药;胆南星功为燥湿化痰, 可助天麻熄风止痉;茯苓能健脾、祛湿, 脾运则湿除而痰无由生, 以上共为臣药, 能治生痰之源。佐以当归养血活血, 白芍养血柔肝, 丹参、红花活血化瘀。使以甘草和中调药共达燥湿化痰, 熄风定眩, 健脾泄浊, 活血通络之功。现代研究表明[7], 半夏白术天麻汤具有明显的调节血脂代谢作用。法舒地尔是目前临床唯一可应用的小分子Rho激酶抑制剂, 具有1个异喹啉结构和哌嗪环, 对ROCK有中度抑制作用, 可显著改善患者血液动力学指标, 调节血管的收缩功能, 使其保持舒张状态。同时其可通过抑制e NOS的表达下调, 维持其稳定表达, 使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内源性NO增加而起到脑保护作用[8]。
本研究表明二者联合运用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用盐酸法舒地尔注射液, 能明显改善相关临床症状、生活质量指数及血脂指标, 且未见不良反应。本研究方剂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风痰上扰型) 疗效肯定, 值得临床推广, 但是否能更有效的降低眩晕患者远期复发疗效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摘要:目的 观察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联合法舒地尔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风痰上扰型) 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诊断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风痰上扰型) 患者87例, 随机分成治疗组47例, 对照组40例。治疗组采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联合盐酸法舒地尔注射液, 对照组仅采用盐酸法舒地尔注射液, 疗程14 d, 观察患者相关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血脂指标及生活质量评分变化。结果 两组对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生活质量评分均有显著改善,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P<0.01) , 对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也改善明显,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P<0.05) 。两组对相关临床症状均有改善, 治疗组有效率95.7%, 优于对照组72.5% (P<0.01) 。结论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联合盐酸法舒地尔注射液能显著地改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风痰上扰型) 患者的血脂指标、生活质量评分及相关临床症状。
关键词:后循环缺血,风痰上扰型,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法舒地尔
参考文献
[1]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组.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 2006, 45 (9) :786-786.
[2]田德禄.中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263-269.
[3]周双健.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109例分析[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5, 26 (15) :139.
[4]Cloud GC, Markus HS.Diagonsis and management of vertebral artery stenosis[J].QJM, 2003, 96 (1) :27-54.
[5]李丹.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60例[J].河南中医, 2012, 32 (2) :234-235.
[6]闻莉, 刘松林, 梅国强.高脂血症的中医临床证型分布及辩证规律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8, 14 (3) :220-221.
[7]王庆兰.半夏白术天麻汤化裁治疗高脂血症 (痰浊阻遏证) 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 2010, 19 (6) :910.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中医医院2015年10月~2016年3月收治的95例缺血性中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诊断标准:中医诊断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价标准》中提出的诊断标准,西医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会脑血管病学组制订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中提出的诊断标准。未合并心、肾等其他严重器质性疾病,年龄<80岁。本研究采用单中心、抽签法随机分组的方法,将95例患者分为联合组和西医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合并疾病、发病后入院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本均衡可比。见表1。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西医组
西医组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辉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1407)、阿司匹林(沈阳康芝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03712)、依达拉奉(昆明积大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80495)治疗。用药方法:阿托伐他汀,口服,10 mg/次,1次/d。阿司匹林,口服,100 mg/次,1次/d。依达拉奉静脉滴注,将30 mg依达拉奉注射液加入100 m L 0.9%氯化钠注射液中,静脉滴注,2次/d。治疗2周评价临床疗效。
1.2.2 联合组
联合组患者给予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桃红四物加减联合西医治疗,西医治疗方法及用药治疗周期与西医组相同。半夏白术天麻汤的药物基本方为白术9 g、半夏4.5 g、天麻3 g、茯苓3 g、橘红3 g、甘草1.5 g,用药方法:加一片生姜、二枚大枣水煎,300 m L取100 m L,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用。桃红四物的药物基本方为当归15 g、熟地15 g、川芎15 g、白芍15 g、桃仁15 g、红花10 g,有眩晕症状、呕吐频繁的患者加代赭石5 g、竹茹8 g、生姜10 g,有胃脘胀痛、消化不良症状的患者加白蔻仁6 g和砂仁5 g。用药方法:在所有药材中加入20 m L酒和500 m L清水煎煮,取100 m L,于早晚空腹服用,每日1剂,与半夏白术天麻汤的用药时间需间隔90 min或以上。两种中药的用药周期均为2周。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以及临床疗效、药物不良反应情况。
1.4 评价标准
1.4.1 神经功能缺损状况
该指标的评价工具为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该量表包括意识、语言、面肌、上肢肌力、下肢肌力、手肌力和水平凝视功能7个评价维度,评分范围为0~45分,0分表示患者神经功能正常,1~15分表示患者神经功能轻度受损,16~30分表示患者神经功能中度受损,评分超过30分表示患者神经功能重度受损。
1.4.2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该指标采用Barthel指数量表中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项目进行评价,ADL包括进食、床与轮椅间的移动、个人卫生、洗澡、上厕所、大便控制、小便控制、平地行走、穿脱衣服、上下楼梯10个评价维度,评分范围为0~100分,0~20分表示患者日常生活需要完全依赖他人,21~60分之间表示患者日常生活需要他人照顾,61~90分表示患者日常生活需要他人帮助,91~99分表示患者日常生活基本能够独立,100分表示患者生活完全独立。
1.4.3 生活质量
该指标的评价工具为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GQOLI-74),该量表将74个条目划分为4个评价维度,条目1~10评价患者的物质生活状态,条目11~30评价患者的躯体功能,条目31~50条评价患者的心理状态,条目51~70评价患者的生活功能。评分范围为0~100分,评分由高至低表示患者的生活质量由好至差。
1.4.4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情况进行疗效判定。基本治愈: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与治疗前比较降低≥90%;明显改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与治疗前比较降低45%~<90%;无效: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与治疗前比较降低<45%。总有效=基本治愈+明显改善。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缺血性中风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ADL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显著低于西医组,ADL评分显著高于西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两组缺血性中风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联合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3.7%,与西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注:与西医组比较,χ2=4.360,*P=0.037
2.3 两组缺血性中风患者治疗前后GQOLI-74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GQOLI-74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GQOLI-74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上升(P<0.05),且治疗后联合组GQOLI-74评分明显高于西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4 两组缺血性中风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两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07,P=0.751>0.05)。见表5。
3 讨论
3.1 缺血性中风的中医病机分析及中医治则
祖国传统医学认为缺血性中风的病机具有复杂性,与气血、饮食、情志均存在明显相关性,风、火、痰、瘀是诱发疾病的关键因素[8],具体发病机制主要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日常饮食不节,致痰浊内生,蕴于体内化热生风,风阳挟痰侵犯经络,上蒙清窍而致病[9]。体内正气不足,内伤积损至阴虚,阴阳失调,风阳动越,风阳挟气血痰上冲于脑而致病。体内正气不足,气虚难以行血,气滞血瘀阻络脑脉而致病[10]。情志不舒或心火亢盛,风火相煽,至血气逆行,上冲于脑,扰乱元神而致病。基于缺血性中风患者的上述病机,祖国传统医学认为该疾病的治疗应以益气化痰、活血化瘀为原则[11]。
3.2 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桃红四物加减联合西医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作用机制
半夏白术天麻汤为中医祛痰方,与缺血性中风患者中医治疗原则相符合。药物基本方中半夏具有降逆止呕、燥湿化痰的功效[12];白术与茯苓联合使用健脾利湿,治痰之源,现代药理研究证实二者具有抗炎、调脂的功效;天麻具有平息肝风、调节阴性之气的功效[13],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其能够增加血流量,减少血管阻力;橘红可理气化痰[14,15]。桃红四物汤为中医调经要方之一,由四物汤加红花、桃仁而组成,方中桃仁、红花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当归与川芎合用具有顺行血气之功效,全方具有养血活血的功效。现代药理证实桃红四物汤全方具有促纤溶、改善机体微循环的作用[16]。上述两种中药方剂与西药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解热镇痛药物阿司匹林以及降脂药物阿托伐他汀联合使用治疗缺血性中风,可协同发挥降低红细胞聚集、改善机体血液循环、保护脑神经等功效,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较高。
3.3 研究结果分析
本研究发现,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ADL评分、GQOLI-74评分中,组内比较显示,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后比治疗前有所改善。从临床疗效来看,联合组比西医组的治疗效果更好,总有效率分别为93.7%和78.8%;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来看,治疗后联合组评分明显低于西医组,提示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有利于缓解神经功能的缺损;从ADL评分来看,联合组明显高于西医组,提示联合用药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逐步提高;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的GQOLI-74评分明显高于西医组(P<0.05),提示联合用药患者的生活质量逐步改善。总之,联合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均明显优于西医组患者。两组患者在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上差异无显著性。本研究结果与李文茹等[12]的临床研究结果具有高度相似性。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推荐阅读:
半夏天麻白术汤10-15
天麻白术汤08-29
茵陈白术汤07-08
参苓白术颗粒09-06
半夏研究11-22
花开半夏诗歌10-17
花开半夏台词12-07
半夏流年高考满分作文06-15
半夏时光错爱网络散文09-10
白术无公害栽培技术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