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麻白术汤

2024-08-29

天麻白术汤(精选8篇)

天麻白术汤 篇1

半下白术天麻汤, 同名方约有4首, 可见于《脾胃论》、《古今医鉴》、《医学心悟》、《奇效良方》等四书中, 笔者在临床上采用的多为脾胃论中的方剂, 药物组成:半下、白术、天麻、陈皮、茯苓、甘草、生姜、大枣。

1 眩晕

病案举例:患者女性, 38岁, 农民2008年8月6号初诊, 患者头痛、头晕, 近两年来的反复发作, 呈陈发性, 重则恶心呕吐、诊见, 面色少华, 神疲乏力, 舌淡胖, 苔白腻, 脉滑, 证属脾虚胃弱, 痰湿中阻, 痰气上扰蒙蔽清窍, 治以健脾燥湿, 化痰降送, 方用半下白术天麻汤加减:半下、陈皮、麦芽、神曲各12g, 天麻15g, 野菊花10g, 苍白术各12g, 茯苓12g, 党参15g, 川朴10g, 杞果15g, 甘草6g。上方服三剂后, 眩晕止, 胃口开, 精神爽快, 起居如常, 再服五付, 诸症皆癒。

分析:本例以阵发性眩晕, 反复发作, 恶心呕吐为主症, 当属脾胃虚弱, 运化失职, 痰浊内阻, 上扰清窍所致, 脾虚胃气上逆, 则纳呆泛恶, 脾虚气血生化不足, 则面色少华, 神疲乏力, 故用半下白术天麻汤燥湿健脾, 化痰开窍, 而效果显著。

2 中风不语

患者男性, 68岁, 退休干部, 2009年11月16日来院就诊, 患者平素身体健康, 近十天来出现头晕, 四肢乏力, 昨晚十点钟, 临睡前, 突然发现语言塞, 舌强不语, 口眼歪斜, 口角流涎, 伴左上肢乏力, 行直立不便, 证见形体肥胖, 神识清楚, 左侧口角向下歪斜, 舌暗苔黄腻脉弦滑, 证司肝郁郁脾虚, 虚风挟痰, 壅塞经络, 治以半下白术麻汤加减:处方:半下、白术、陈皮、麦芽、神曲各10g, 天麻、钩藤各15g, 黄芪、茯苓10g, 川芎、丹参各12g, 甘草6g, 每天一副, 水煎服, 同时配合针刺迎香, 地创颊车, 曲池, 内关、合各、诸穴, 每日一次, 每次15min, 5d后语言明显清晰流利, 五官端正, 左手肌力增加, 二诊见舌质红, 苔薄黄, 脉弦, 仍守原方加黄芩、黄析各10g, 又服药15d, 诸症消失, 谈吐自如四肢活动正常。

分析:脾喜燥而恶湿, 患者平素多食肥甘厚味, 操作脾胃, 聚湿生痰, 再加肝肾亏损, 精血不足, 络脉空虚, 虚风挟疾, 壅塞经络, 故出现中风不语, 口角歪斜, 肢麻乏力, 方中半下燥湿化疾而降逆, 天麻、勾藤, 活血祛风而除眩陈皮, 白术茯苓健脾化湿而降疾, 黄芪甘草补中气, 麦芽, 神曲消食助胃, 黄芩、黄柏能清热化湿, 除心肾之次, 川、丹参清肝疏肝而又有活血通络之效。诸药合用, 共秦疏肝健脾, 祛风化痰, 活血通络之效。

3 神经性耳鸣

患者女性, 36岁, 系纺织厂工人, 证见耳鸣, 如:蝉。眩晕, 每逢夜班及劳累后加重, 甚则呕吐, 经西医检查为神经性耳鸣, 曾服西比灵, 维生素B1, 维生素6等, 效果不佳, 邀余诊治, 见其神疲气短乏力懒言, 恶心呕吐, 舌淡苔白腻, 脉弦滑证属脾肾阳虚, 痰浊上扰, 方用:半下、白术、天麻汤加减, 药用半下10g, 陈皮15g, 神曲15g, 麦芽15g, 天麻15g, 杞果15g, 菊花12g, 勾丁15g, 石决明15g, 沙苑子15g, 甘草6g, 五付水煎服, 服上药后, 耳鸣减, 眩晕止, 守上方续服五剂, 诸证好转。

分析:患者久居噪音干扰之地, 精神紧张, 再加上夜班较多, 而导致脾肾两虚, 痰浊上扰清空, 故见诸症, 方用半下陈皮社曲, 麦芽健脾和胃化痰, 天麻要、勾丁、石决明, 平肝潜阳, 杞果、沙苑子补肾填精, 诸药合用共嗪健脾、化痰、益肾填精之功, 故治之。

天麻白术汤 篇2

眩晕是临床常见多发病证,病情有轻有重,其发生的病机,虽颇复杂,但归纳起来,不外乎虚、风、痰、火四个方面;各类眩晕可单独出现,亦可相互并见。既可以是多种疾病的症候群的一种表现,也可以是一个单独的病证,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方式随之改变,生活条件大大改善,眩晕的发病年龄明显降低。且患病率显著上升,虽然本病大多属于良性病变,但病人反复发作,给人们生活带来严重的危害。中医对该病的研究及防治有独到的见解,笔者从2010年~2012年间运用金匮肾气丸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56例患者,收到了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至2012年期间收治的56例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30~50岁,对照组20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33~5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标准

眩晕的诊断标准参照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中医辨证为痰浊中阻型,且病人无心脑器质性病变,在纳入观察时已停用治疗眩晕的其他药物。

2 治疗观察方法

2.1 给药方式

治疗组:金匮肾气丸(河南省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浓缩丸,每服8粒,日服2次)合并半夏白术天麻汤化裁:半夏20、炒白术15、天麻15、陈皮15、茯苓20、生甘草6、生姜3片、大枣15,每日一剂,煎汤内服。日服二次,2周一疗程。

对照组:尼莫地平20mg每日二次,(宜昌长江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56875)。

治疗期间要求低脂饮食。连续治疗14天为一个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评定标准

临床治愈:眩晕消失。有效:时间缩短,发作次数减少。

有效:无效:症状无改善

3.2 两组综合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尿、便常规及心电图,肝肾功能等安全指标均在正常范围,无不良事件发生。胆宁片组:治愈8例,显效24例,有效34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86.8%;辛伐他丁组:治愈4例,显效12例,有效16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4.2%。两组疗效相当,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

4 讨论

眩暈是缺血性疾病的先兆之一,全血粘度的改变是缺血性疾病的主要原因,全血粘度受血脂、血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血脂升高可引起红细胞脂质过氧化作用增强,导致红细胞的变形性降低,促进白细胞、血小板活化,进而增加血小板的粘滞度,血糖升高可使红细胞膜蛋白质非酶糖基化增加,后者使红细胞负电荷减少,使红细胞电斥力减弱,聚集性增加,非酶糖基化过程中产生自由基,使红细胞膜蛋白质变性而粘稠度增加,进而使血液的运行阻力增加,导致眩晕发生。

眩晕症不同上述指标的表现也存在不同,临床上根据血液流变学、血脂、血糖等指标的部分或全部改变、结合年龄轻、辅助检查,判断中医证型痰浊中阻型,给予金匮肾气丸合半夏白术天麻汤进行治疗,对彻底治愈眩晕症有重要意义。

特别是年轻患者,合并糖尿病及高血脂,病人多为先天禀赋不足,肾阳虚弱,复因饮食失节长期过食肥甘,醇酒厚味,辛辣香燥,损伤脾胃,致脾胃运化失职,水谷运化失常,湿聚而生痰,痰阻中焦使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发眩晕。 金贵肾气丸方中干地黄滋补肾阴、山茱萸、山药滋补肝肾、桂枝、附子温补肾中之阳。《医宗金鉴》谓“此肾气丸纳桂附于滋阴剂中十倍之一,意不在补火,而在微微生火,即生肾气也。肾气生,脾气旺,加半夏白术天麻汤健脾燥湿,化痰熄风。我们两方合一,全方具有阴中求阳,脾肾同治的特点,显示良好疗效。

参考文献:

天麻白术汤 篇3

中医病因病机

眩晕最早见于《内经》,《灵枢·海论》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李东垣《兰藏密室·头痛》曰:“恶心呕吐,不食,痰唾稠黏,眼黑头眩,目不能开,如在风云中……即是脾胃气虚、浊痰上逆之眩晕,主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元代朱丹溪在《丹溪心法·头眩》说:“头眩,痰夹气虚并火,治痰为主,夹补气及降火药。无痰不作眩,痰因火动;又有湿痰者”。本病因饮食不节、肥甘厚味太过,损伤脾胃,或忧思劳倦过度伤脾,以致脾阳不振,健运失司,水湿内停,积聚成痰,或肝郁气滞,横逆犯脾,脾失健运,气郁湿滞生痰。痰为湿聚,湿性重浊,故倦怠头重如蒙,脾虚失运,见胸脘痞闷、纳差,清阳不升、运化失常则大便泄泻,脾主四肢肌肉,精微不布则见倦怠、乏力、不耐疲劳,胃气失和降则见恶心、时吐痰涎,肝风夹痰上扰清窍,故眩晕、头痛、耳鸣。临床上血压升高伴上述症状者,诊断为高血压病痰浊内蕴证,平素我们常用程国彭的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本病。方由半夏、天麻、茯苓、橘红、白术、甘草、生姜、大枣组成,方中用白术、茯苓、甘草、生姜、大枣益气健脾和胃,针对脾虚生痰的病因治疗,但与李东垣的半夏白术天麻汤相比区别较大,前方重点在于燥湿化痰,平肝熄风。但对于以脾虚为主的痰湿,李东垣方更佳。前方虽能够缓解症状,但不久又反复发作,因方中健运中州,益气健脾药物相对较少,针对脾虚产生痰浊的病因治疗不足,故病情易反复发作。而李东垣的半夏白术天麻汤却能对其脾虚产生痰浊的根源进行治疗,重在恢复脾胃机能,使脾胃一健,清升浊降,诸症自愈。

治疗方法

作者对李东垣半夏白术天麻汤略做加减,药物组成如下:半夏15 g,天麻15 g,苍术15 g,白术15 g,茯苓15 g,泽泻15 g,党参20 g,干姜10 g,建曲30 g,麦芽30 g,陈皮15 g,钩藤15 g,牛膝15 g。作者将原方中党参代人参,加钩藤、牛膝而成。因本病有风痰上扰,故去升提的黄芪,防伤脾胃,故去苦寒的黄柏。如见胸闷心痛,加瓜蒌、薤白即成瓜蒌薤白半夏汤,通阳散结,祛痰宽胸;眩晕较甚加代赭石平肝潜阳、重镇降逆,脘闷纳差加砂仁、白蔻行气化湿;血瘀头痛加川芎、赤芍活血祛瘀止痛。东垣曰:“此头痛苦甚,谓之足太阴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眩,风虚内作,非天麻不能除。”方中半夏辛温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天麻平抑肝阳、息风止痉、祛风通络。党参补中益气,白术、苍术苦甘温,健脾燥湿,茯苓甘淡性平、泽泻甘寒利水,两药合用健脾渗湿,以消痰水,陈皮苦温,理气运脾,麦芽、建曲助消化荡胃中滞气,干姜辛热以温中散寒,方中含六君子汤、理中汤具有温运脾阳,燥湿化痰,钩藤助天麻平肝熄风。牛膝引血下行,防止风痰上扰。全方益气健脾,燥渗痰湿,以绝生痰之源,化痰熄风以治风痰上扰。因此眩晕止后,患者不易反复。

病历资料

患者,男,62岁,2014年6月8日就诊。2年前因“头痛眩晕、纳差,食后脘痞”住院治疗,入院时血压160/90 mm Hg,西医诊断为高血压病、高脂血症、慢性胃炎。其后服用依那普利、硝苯地平、奥美拉唑、果胶铋、多潘立酮片等降压药和胃病药物治疗,血压时高时低不稳定,胃胀、反酸、腹泻等症状反复发作,甚为苦恼。来诊时证见眩晕、倦怠、头重如蒙、严重时天旋地转,恶心,欲吐,伴食后脘痞、纳差、神疲、乏力、大便3~4次/d,饮食稍有不慎则易腹泻。体型肥胖,血压156/86 mm Hg,齿痕舌、舌质淡、苔白腻、脉滑,体重指数27 kg/m2。中医诊断眩晕,证属痰湿内阻型,治以燥湿化痰、健脾和胃、平肝熄风。方用半夏15 g,天麻15 g,苍术15 g,白术15 g,茯苓15 g,泽泻20 g,党参20 g,干姜10 g,建曲30 g,麦芽30 g,陈皮15 g,钩藤15 g,牛膝15 g,代赭石20 g。水煎服,1剂/d。忌饮酒,辛辣厚味等食物。饮食宜低盐、清淡、营养,保持情志舒畅。服上方7剂后,症状明显缓解,血压150/80 mm Hg,体重指数26.5 kg/m2。其后用上方加减治疗1个月后血压正常,饮食,精神明显好转,大便1次/d,体重减轻,并建议坚持体育锻炼,控制饮食,减轻体重。其后巩固治疗2个月,病情稳定。半年后随访血压、血脂、饮食、二便正常,精神焕发,体重指数24.5 kg/m2,停药后患者上述症状未再复发。

参考文献

[1]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西医疾病部分/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2008:63.

[2]王永炎,严世芸.实用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405.

天麻白术汤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为2011年10月—2014年4月我院中西医结合科门诊及住院VBI病人,共119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79例,男53例,女26例,年龄42岁~75岁,病程4周至10年;对照组40例,男27例,女13例,年龄42岁~72岁,病程4周至9年。两组病人性别、年龄、病程具有可比性(P >0.05)。

1.2诊断标准

参照罗毅教授VBI诊断标准[1],神经缺损的表现应定位于椎-基底动脉血管分布区;发病突然,多于24h内缓解;间歇期无症状和体征(有脑梗死者例外);具备下列至少2项以上:①眩晕,恶心呕吐+眼震,复视等伴随症状体征;②共济失调;③枕部头痛伴皮质盲或偏盲象限盲;④单或双侧感觉异常;⑤构音障碍,吞咽困难;⑥肢体无力;⑦头晕,不稳;⑧突发耳聋;⑨病后2h~4h内DWI或ECT等检查可能发现责任缺血灶;⑩经颅多普勒超声(TCD)、BAEP等检查有相应改变;磁共振血管成像(MRA),DSA等可显示椎-基底动脉的狭窄或先天异常;除外低血压、贫血等其他科疾病及短移性脑缺血发作(TIA)、EP等神经科疾病。

1.3治疗方法

治疗组口服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组方: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5g,甘草5g,白术10g,天麻10g,泽泻10g,香附10d,川芎10d,潼白蒺藜各10g。每日一付,水煎,分两次服。对照组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西比灵)10mg,每日1次,晚饭后服。原发病治疗及对症处理两组相似。两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一到两个疗程。

1.4疗效标准

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2]。缓解:眩晕及伴随症状完全消失;显效:眩晕症状明显减轻,活动时无眩晕症状发作,可正常生活;有效:静止时眩晕症状减轻或消失,活动时仍可诱发轻度眩晕症状;无效:眩晕及伴随症状较入院时无变化。

1.5随访观察

对两组治疗后达到缓解及显效的病人进行(6~12)个月的随访,以了解其复发情况。3个月即复发计(+++),>3个月且小于6个月即复发计(++),>6个月且少于12个月即复发计(+),12个月未复发计(-)。

1.6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两组计数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病情复发与病程间相关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疗效

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0%。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1)。详见表1。

2.2随访

治疗组随访60例,复发19例,复发率为31.7% ,其中(+ + + )、(+ + )、(+ )分别为4例、6例、9 例。对照组随访20 例,复发13 例,复发率为65.0%,其中(+ + +)、(+ +)、(+)分别为4 例、5例、4例。两组复发率比较,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χ2=5.76,P <0.05)。病情复发与病程间相关检验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r =0.535,P <0.0 1);对照组(r=0.486,P <0.0 5)。提示病情复发与病程长短有显著相关性,病程越长,越易复发。

3 讨论

VBI性眩晕占中老年人各种眩晕的60%以上,具有发病率高、病情复杂、反复发作等特点,轻者妨碍正常工作及生活,重者可发展为脑血管事件,甚至危及生命[3]。VBI性眩晕在中医学中属“眩晕”范畴,多由痰浊、瘀血、肝阳、肾虚引起。半夏白术天麻汤出自清代名医程钟龄《医学心悟》,为治疗眩晕的良方。方中用二陈汤祛痰化湿,白术健脾利湿,天麻平肝熄风,共奏祛痰熄风止眩。现代医学认为天麻的有效成分天麻素有镇静安神、抗脑缺血、促进受损组织修复、缓解头痛眩晕等作用[4];半夏的有效成分半夏生物碱有化痰降脂,通过抑制中枢起到止吐效果[5];白术有扩张血管作用,可增加脑血流量[6]。本研究所用复方在其基础上加用泽泻、川芎、香附、潼白蒺藜等药,旨在加强化痰、活血、平肝、补肾力量。

已有的西药治疗手段如钙离子拮抗剂、血管扩张剂、血小板聚集抑制剂等,中药治疗手段如祛痰熄风活血通络中药汤剂及葛根素、参芎、血栓通等中药针剂,对VBI性眩晕均有不同程度的疗效,但存在的共性问题是对反复发作无法控制,或者缺乏中远期疗效评估。

本研究显示,两组治疗后获得缓解、显效的病例随访发现,病情复发与病程长短有明显的相关性,即病程越长,越易复发;复发率比较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久病入络,怪病多痰,VBI病程愈长,痰瘀互结犹著。即便治疗得当,获效一时,痰瘀之结犹在,复发情理之中。与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固本清源,主攻痰瘀不无关系,其确切机制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罗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诊断[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5,7(3):145-147.

[2]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410.

[3]张怀亮.中医药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实验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1):24-27.

[4]张勇,席刚明,周少华.天麻及其成分对神经系统的作用[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06,28(5):268.

[5]王蕾,赵永娟,张媛媛,等.半夏生物碱含量测定及止呕研究[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5,21(7):863-867.

天麻白术汤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2年10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54例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每组各27例。治疗组男18例, 女9例, 年龄42~80岁, 发病时间1.5~72h;对照组男15例, 女12例, 年龄40~77岁, 发病时间0.5~68h。两组年龄、性别、发病时间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中医标准

参照1996年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提出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2]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中的诊断标准:主症:半身不遂, 口眼歪斜, 言语不利, 偏身感觉障碍;次症:头晕头痛, 耳鸣目眩, 痰多而黏或呈泡沫痰, 舌质暗红或暗淡, 舌苔薄白或白腻, 脉弦滑。凡具备主症1项次症2项以上及相应舌脉象即可诊断。

1.2.2 西医标准

参照1996年中华神经科学会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4]中制定的脑梗死诊断要点。

1.3 纳入标准

年龄≤80岁;经CT或MRI检查证实为脑梗死, 符合中医中风经络诊断标准, 并辨证为风痰上扰证;发病时间≤72h。

1.4 排除标准

CT或MRI诊断为出血性脑卒中者;合并患有颅内占位性病变者;有血管畸形及脑外伤和颅内手术史者;严重心肝肺肾功能不全者及严重内分泌系统和凝血系统疾病者;精神疾病者;对治疗药物过敏者;依从性差, 疗程不足, 无法判定疗效或资料不全者。

1.5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取常规西医基础治疗。治疗组加用针刺特定祛风化痰穴及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 中药处方为:天麻、白术各30g, 法半夏15g, 茯苓、陈皮各15g, 大枣、生姜、炙甘草各10g。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加减配伍:语言不利为主者加石菖蒲、远志;肝风内动明显者加钩藤、石决明;胸闷痰多者, 加天竺黄;肢体麻木者, 加全虫、地龙。上述药材加1000mL水煎服, 煎取汁300mL, 鼻饲或口服, 2次/d。针灸方法选取特定祛风化痰穴 (风池、太溪、丰隆、支正) , 采用环球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 根据患者个体情况的差异, 选择合适针刺深度及针具, 全部针刺穴位按基本针刺操作手法, 得气 (提插、捻转等) 后连接 (华谊牌G6805-2A型) 低频电子脉冲治疗仪, 选连续波 (频率10~50Hz) , 留针30min, 每天1次。两组均治疗2周后统计分析疗效。

1.6 观察指标

神经功能缺损积分 (NDS) 按NIHSS评分标准进行评分, 于用药前及用药2周后各记录1次;中医证候积分, 针对主症及次症制定分级量化计分, 于用药前及用药2周后各记录1次。

1.7 疗效评价标准

疗效评价根据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 (1995) 通过的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积分 (NDS) 评判标准[5]:基本痊愈:NDS减少>90%;显著进步:NDS减少达40%~90%;进步:NDS减少达18%~39%;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甚至恶化。

中医疗效评价:依据1996年中华中医药学分会内科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提出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2]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评价标准:痊愈: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 中医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明显, 中医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有好转, 中医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为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无明显改善, 甚至加重, 中医证候积分减少<30%。

1.8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4.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秩和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 结果如表1所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2%明显高于对照组 (68.0%) ,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n (%)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DS积分比较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DS积分, 结果如表2所示。治疗2周后治疗组NDS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P<0.05。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对比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 结果如表3所示。治疗2周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4 不良反应

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临床上中风病乃常见急危重症, 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等特点。祖国传统医学认为, 该病多属本虚标实, 本即肝肾阴亏、气血衰少, 标即风火相煽、痰湿壅盛、瘀血阻滞, 导致气血逆乱而发病。该病诸多发病因素以“风”“痰”“瘀”为本病之根、危急病证之源[6]。风为百病之长, 也是中风病发病的最重要因素, 在中风发病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临床研究提示, 有40%~50%患者表现出痰证, 风邪夹痰阻滞脉络, 脉络不通为主要病机, 风痰上扰, 壅滞咽喉要道, 导致患者出现继发性肺部疾病。在中风病急性期, 若出现风痰证, 治疗要点即应重在祛风化痰[7,8]。

(±s, 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P<0.05。

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饮食习惯的改变, 患者发病多由肝肾损伤、虚风从内而生, 加之嗜食肥甘损伤脾胃, 痰湿内盛, 日久风邪遂夹痰上扰脑窍而致病, 辨证论治采用祛风化痰治疗为主。半夏白术天麻汤出自《医学心悟》, 该方在二陈汤的基础上加味而成:原方具有燥湿化痰作用, 加入白术健脾燥湿, 天麻平肝熄风, 组成化痰熄风方剂。结合传统针灸治疗, 有利于患者神经缺损症状恢复,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 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单用西药治疗的对照组 (P<0.05) , 治疗组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及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 (P<0.05) , 提示采用针刺特定祛风化痰穴合并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缺血中风风痰上扰证疗效显著, 配合西医治疗, 有利于患者病情恢复, 可降低致残率, 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永炎, 刘炳林.中风病研究进展评述[J].中国中医急症, 1995, 4 (2) :52.

[2]中医病证候学与临床诊断研究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的临床检验报告[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6, 1:57-59.

[3]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试行) [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99-104.

[4]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06) :60-61.

[5]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 (1995) 及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06) :379.

[6]姜波玲.中风从痰论治[J].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2003, 1 (8) :725.

[7]何群芳.导痰汤治疗中风痰浊上扰证60例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 31 (7) :62-64.

天麻白术汤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1年1月-2014年3月收治的脑外伤后综合症患者62例, 患者均有脑外伤史, 伴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症状, 治疗组31例, 年龄15~69 (32.6±11.7) 岁, 病程3个月~6年, 平均12.5个月;对照组31例, 年龄15~69 (34.5±13.6) 岁, 病程3.5个月~5年, 平均11.8个月。其中头痛21例, 伴失眠多梦10例, 眩晕伴恶心呕吐18例, 伴耳鸣耳聋12例, 记忆力减退8例, 言语不利9例, 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1例, 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神经病学》 (第二版) [1]脑损伤后综合症诊断标准。中医辨证为痰湿阻络症, 临床表现为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舌淡苔白脉滑, 失眠多梦、耳鸣耳聋、记忆力减退、言语不利。患者符合上述诊断标准;性别不限, 自愿参加, 并排除脑外伤后器质性病变患者、对药物过敏者、伴有严重器质性疾病患者。

1.2 方法

2组均给予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脉点滴, 每天1次, 头痛、眩晕者口服药物盐酸氟桂利嗪胶囊5~10mg, 每天1~2次。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半夏天麻白术汤, 处方半夏15g, 天麻10g, 白茯苓20g, 橘皮15g, 白术20g, 黄柏8g, 干姜10g, 苍术10g, 黄芪12g, 泽泻10g, 人参10g, 炒曲10g, 大麦10g, 每天1剂, 水煎服, 早晚各服200ml。2组均以15d为1个疗程。随证加味:头刺痛者方中加制乳香、没药各10g, 水蛭10g, 石菖蒲10g, 共奏活血化瘀, 通络开窍之功, 瘀祛而络通, 元神恢复, 通则不痛也。头晕、头昏、记忆力减退者方中加补骨脂10g, 龙眼肉15g。心神不宁、失眠多梦加夜交藤、熟枣仁。痰瘀阻窍, 语言不能加石菖蒲、羚羊角粉, 并重用石菖蒲。耳鸣耳聋者加钩藤15g, 泽兰12g。津亏口干加天花粉、寸冬, 肾阳虚腰膝冷沉加肉桂、黑附子。记忆力差重用桑葚、黑芝麻。

1.3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拟定, 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 症候积分减少≥95%;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 症候积分减少≥70%;无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 症候积分减少<30%。按中医症状程度分为无、轻、中、重四级, 对于症候所包含的项目分别计0、1、2、3分。安全性观测:2组治疗前后均进行一般项目血尿便常规、心肝肾功能检查。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93.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2组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2组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与治疗前比较, 改善明显,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且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不良反应

2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脑外伤后综合症常表现为血管舒缩障碍性症状如头痛、头晕,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精神症状和认知功能障碍等, 患者主诉常多于阳性体征, 多数无明确的客观体征。西医临床多采用自主神经功能调节剂、神经营养药物等治疗方法, 治疗时间长且效果不是很好, 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脑外伤在中医学属于头部内伤, 脑外伤后综合症多归属于眩晕、头痛、惊悸、健忘等症状之中[2], 五脏六腑精气皆上注于脑, 脑为髓海、元神之府, 脑外伤后, 髓海血脉受损, 气机逆乱, 导致痰湿阻滞[3], 清阳不升, 浊阴不降, 故见头痛、眩晕、呕吐等症。半夏白术天麻汤功能主治温凉并济, 补泻兼施, 补脾燥湿, 化痰息风。主痰厥头痛, 咳痰稠黏, 头眩烦闷, 恶心吐逆, 身重肢冷, 不得安卧, 舌苔白腻, 脉弦滑。李东垣《脾胃论》:此头痛苦甚, 谓之足太阴痰厥头痛, 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旋, 风虚内作, 非天麻不能除, 其苗为定风草, 独不为风所动也。方中半夏燥湿化痰而降逆, 天麻平息痰风而除眩, 黄芪人参补益中气而泻火, 苍术、白术燥湿健脾而除痰, 茯苓泽泻利水通小便而除湿, 神曲、麦芽消食助胃, 陈皮理气调胃而除痰, 干姜辛热以散中焦之寒, 黄柏苦寒以泻下焦之火。各药充分发挥归经所属之特长, 共奏熄风通络、祛湿止痛之功。随证加味可达标本兼治之功效, 头刺痛辨证为淤血者方中加制乳香、没药, 水蛭, 石菖蒲, 共奏活血化瘀, 通络开窍之功。淤血已化唯觉头晕、头昏、记忆力减退者方中加补骨脂, 龙眼肉, 补肾荣脑, 提高记忆, 以期恢复大脑原有功能。心神不宁、失眠多梦加夜交藤、熟枣仁。痰湿阻窍, 语言不能加石菖蒲、羚羊角粉, 并重用石菖蒲。耳鸣耳聋者加钩藤, 泽兰。津亏口干加天花粉、寸冬, 肾阳虚腰膝冷沉加肉桂、黑附子。记忆力差重用桑葚、黑芝麻。

本研究结果显示, 2组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0.05) 。提示半夏天麻白术汤可有效改善脑外伤后综合症患者的临床症状, 提高临床疗效, 无明显不良反应,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大多数脑外伤后综合症患者易产生心理障碍, 所以在治疗时还应予以重视, 要及时辅以心理支持治疗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摘要:目的 观察半夏天麻白术汤治疗脑外伤后综合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2例脑外伤后综合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 对照组给予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脉点滴, 每天1次, 头痛、眩晕者口服药物盐酸氟桂利嗪胶囊510mg, 每天12次。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半夏天麻白术汤, 每天1剂。2组均以15d为1个疗程, 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3.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组治疗后改善中医症状积分与治疗前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且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半夏天麻白术汤治疗脑外伤后综合症患者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 提高了临床疗效。

关键词:半夏天麻白术汤,脑外伤后综合症,痰湿阻络症,治疗疗效

参考文献

[1] 史玉泉.实用神经病学[M].2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737-738.

[2] 张伯叟.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198-207.

[3] 只达石.刘暌.颅脑创伤外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280-283.

天麻白术汤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的60例患者为本院2010~2013年神经内科及中医科门诊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年龄18~60岁,其中男13例,女17例,病程3个月~13年;对照组年龄17~61岁,其中男14例,女16例,病程4个月~12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根据国际头痛协会(1998)的诊断标准[1]。

1.2.1 发作性紧张性头痛

(1)至少有10次发作,头痛时间<180 d/年(<15 d/月);(2)头痛持续30 min~7 h;(3)头痛至少有以下两项特点:a.压迫和(或)紧束感(非搏动性);b.轻度或中度;c.双侧性;d.行走楼梯或类似日常活动头痛不加重;e.无恶心、呕吐,有畏光或畏声,但不并存。

1.2.2 慢性紧张性头痛

(1)6个月内平均头痛时间≥180 d/年(≥15 d/月);(2)头痛至少有以下两项特点:a.压迫和(或)紧束感(非搏动性);b.轻度或中度;c.双侧性;d.行走楼梯或类似日常活动头痛不加重;e.无恶心,可有畏光或畏声。须排除外颈椎病、占位性病变和炎症性疾病等。

中医诊断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头风的诊断标准。证候分类兼见痰浊上扰及瘀阻脑络型,证见:头痛反复发作,日久不愈,痛有定处,其痛如刺,或头痛昏蒙、胀重、伴有胸闷脘胀、纳差、睡眠不安、舌体胖大或舌质暗边有瘀斑(点)、舌苔腻、脉弦滑或沉弦。

1.3 治疗方法

(1)对照组:阿米替林片,25 mg,2次/d,口服;阿司匹林片,0.5 g,口服2次/d;发作期给予对乙酰氨基酚片0.5 g,必要时口服。2周为1个疗程。(2)治疗组:口服血府逐瘀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方剂,具体药物及用量如下:桃仁20 g,半夏15 g,红花15 g,当归15 g,生地15 g,牛膝15 g,茯苓10 g,陈皮10 g,赤芍10 g,枳壳10 g,天麻10 g,白术10 g,川芎10 g,桔梗8 g,柴胡8 g,甘草5 g。水煎服,1剂/d,加水煎煮2次,煮沸20 min/次,过滤取汁,混合后共400 ml,早晚各服200 ml。15 d为1个疗程。另外予针刺治疗,选穴如下:太阳、头维、颈夹脊、风池、率谷、太冲、阿是穴。操作方法:患者坐位,穴位常规消毒后用1.5寸毫针快速进针,捻转得气后留针20 min。留针过程中每10分钟捻转行针1次,10 s/次。出针后按压止血。1次/d,2周为1个疗程(每周治疗5 d,停2 d)。

1.4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头风的疗效判断标准:痊愈:头痛消失,各项实验室检查正常,6个月~1年无复发。好转:头痛减轻,发作时间缩短或周期延长,实验室检查有改善。未愈:头痛症状无变化。总有效率=(痊愈+好转)/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临床疗效比较,治疗2个疗程后并随访1年统计分析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和痊愈率分别为93.33%、50.0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6.67%、3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3 讨论

紧张型头痛以往称紧张性头痛或肌收缩性头痛,是双枕部或全头部紧缩性或压迫性头痛。现代医学对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属中医“头痛”、“头风”范畴。中医理论认为工作紧张、精神压力、眼过度疲劳及姿势不正确等,可导致头颈部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日久则气血瘀阻,经络不通,不通则痛。《灵枢·百病始生》篇云:“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输不通,湿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说明若瘀血内存,气机受阻,升降失调,必然影响津液输布排泄障碍,导致痰浊内生,痰瘀互结,形成痰瘀同病。痰和瘀既是病理产物,同时又是致病因素。它们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与其致病特点密切相关[3]。紧张型头痛表现的头周缩箍感、压迫感、沉重感也是痰和瘀致病的表现。治疗予血府逐瘀汤加半夏白术天麻汤合用,共奏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燥湿化痰、平肝熄风之功效。方中川芎、柴胡为少阳经的引经药;川芎行气活血、天麻平肝熄风为治疗头痛之要药;半夏为治痰之要药,善治肺胃痰湿以及经络之痰浊;茯苓健脾利水,治痰之根本[4]。针刺足厥阴、足少阳、足太阴等经的穴位以疏经通络,辅以颈夹脊穴及阿是穴可提高痛阈。

本研究中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和痊愈率分别为93.33%、50.0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6.67%、3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口服血府逐瘀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针刺治疗紧张型头痛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血府逐瘀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针刺治疗紧张型头痛的疗效。方法 60例紧张型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口服血府逐瘀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西药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和痊愈率分别为93.33%、50.0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6.67%、3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口服血府逐瘀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针刺治疗紧张型头痛治愈率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血府逐瘀汤,夏白术天麻汤,紧张型头痛

参考文献

[1]王维治.神经病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91.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2-23.

[3]赵步长,赵涛,伍海勤,等.中医脑心同治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72.

天麻白术汤 篇8

资料与方法

2010年1月-2014年1月收治40例既往存在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且就诊时常规心电图为窦性心律的门诊患者。高血压诊断符合中国2005年所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标准, 当收缩压≥140mm Hg、舒张压≥90 mm Hg, 并排除继发性高血压[2]。

研究方法:治疗组给予厄贝沙坦片口服控制血压, 另给予采自《古今医鉴·卷七》的半夏白术天麻汤组方中的药颗粒冲剂:姜半夏10 g, 白术10 g, 天麻6 g。对照组给予厄贝沙坦片口服控制血压, 治疗、对照两组血压控制在140/90 mm Hg以下, 治疗时间3个月。所有患者治疗前, 通过血液检测, 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 、心脏彩超检查测定左心房舒张末内径 (LADd) 、在治疗前后各查动态心电图1次。

排除标准:排除已行房颤射频消融术、永久性房颤、长期持续性房颤、左心房舒张末期内径>50 mm、冠心病、糖尿病、急性心功能不全、急慢性感染、严重肝肾功能不全以及厄贝沙坦过敏等的患者。

结果

在随诊的3个月内, 治疗组维持窦性心律16例 (80.0%) , 再发PAF 3例 (15.0%) , 1例转为持续性房颤 (5.0%) ;对照组维持窦性心律13例 (65.0%) , 再发PAF 4例 (20.0%) , 3例转为持续性房颤 (15.0%) , 两组比较,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组、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前收缩压、舒张压均显著高于正常组 (P<0.01) 。治疗3个月后, 两组收缩压、舒张压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1。

治疗组和对照组其hs-CRP、LADd明显高于正常组 (P<0.01) ;在治疗3个月之后, 两组的这两项数据也与治疗前相比明确降低 (P<0.01) , 且治疗组更显著, 且窦性心律的维持率高于对照组, 见表2。

讨论

目前认为CRP是在器官组织损伤等炎性刺激时由肝细胞合成的, 在炎症早期CRP就升高, 其升高水平与炎症及组织损伤程度呈正相关变化, 随着病变缓解可明显下降甚至达正常水平, CRP的不受放疗、化疗、皮质激素治疗的影响。hs-CRP检验可检测出低水平 (0.1~10 mg/L) 的CRP浓度炎性标记物, CRP在房颤中可升高, 并且与房颤的发生发展、心功能的恶化及血栓事件的发生明显相关[3]。心肌细胞和间质炎症过程能直接导致心肌的重构, 细胞离子通道性能发生改变, 导致自律性增高、传导异常, 折返形成, 产生房颤等心律失常, 两者互为因果, 使心房颤动易于发生和维持。过去和新近的研究均证实ARB具有减少房颤发作的作用, 其机理主要基于对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RAAS) 的抑制作用, 有研究提示ARB类药物具有对炎性介质如CRP、白介素-6等的抑制作用, 这可能也是抑制房颤的机理之一[4,5]。本研究采用在应用厄贝沙坦及胺碘酮的基础上加用半夏白术天麻汤, 结果显示在阵发性房颤的治疗中具有较好效果。组方采自《古今医鉴》卷七, 组方较为简单, 已有研究证实以半夏白术天麻为主方的中药具有血管活性作用, 可抑制白介素1表达, 改善血管内皮功能[6], 且具有改善胰岛素抵抗, 调节脂代谢, 改善尿酸等多种作用[7], 更具有可降低患者炎性因子如hs-CRP水平, 减轻炎性反应, 增强抗氧化能力[8]。因此, 半夏白术天麻汤有可能通过降低血压, 减轻炎性反应来减少房颤的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

注:与正常组比较△P<0.01;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1。

注:与正常组比较△P<0.01;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

摘要:目的:探讨半夏白术天麻汤对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纤颤痰湿壅盛型患者的干预作用。方法:治疗组口服厄贝沙坦与半夏白术天麻汤, 对照组单纯口服厄贝沙坦, 疗程3个月, 另选同期健康体检无异常组20例为正常组。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其hs-CRP、LADd明显高于正常组 (P<0.01) ;且在治疗3个月之后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P<0.01) , 治疗组更显著, 窦性心律的维持率高于对照组。结论:厄贝沙坦抑制PAF的途径之一可能是抑制炎性反应,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厄贝沙坦能更好地维持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纤颤痰湿壅盛型患者的窦性心律。

关键词:半夏白术天麻汤,高血压,阵发性心房纤颤,痰湿壅盛

参考文献

[1]周自强, 胡大一, 陈捷, 等.中国心房颤动现状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内科杂志, 2004, 43 (7) :491-494.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74-75.

[3]段徐, 凌峰.炎症与心房颤动的关系研究进展[J].心脑血管病防治, 2006, 6 (1) :52-54.

[4]李奎宝, 胡大一.预防心房颤动的新思路-ACEI/ARB的可能作用[J].中国医刊, 2004, 39 (1) :31-32.

[5]周力, 王翠英, 李敏.ACEI/ARB在房颤一级预防中的可能作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2, 11 (23) :1900-1902.

[6]王现珍, 蒋嘉烨, 罗珊珊, 等.半夏白术天麻汤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9 (6) :114-115.

[7]金卓祥.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痰湿壅盛型高血压病及对血尿酸代谢影响的研究[J].新中医, 2011, 9 (11) :99-102.

上一篇:有氧游泳运动下一篇:立法听证的范围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