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政策(精选10篇)
外汇政策 篇1
摘要:2009年美元贬值使得中国美元外汇储备蒸发了近17%。美元靠着其霸主地位, 不断地向他国转嫁金融危机。而处于对美贸易顺差的我们, 美国一直要求人民币升值。美元贬值不但影响了中国外汇储备的价值, 还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出口业。人民币长期以美元为锚, 面对这种情况的我们该怎么办。研究适合我国的货币政策已势在必行。
关键词:人民币,美元,货币政策,金融危机,外贸出口
货币的主要用途是协助市场的贸易与投资, 包括国际的贸易和投资。这是说, 货币的主要用途是减低交易费用, 其他皆次要。但是很不幸, 现在有好些国家把货币政治化。
现在人民币是否该升值争议十分激烈, 有人说让人民币自由浮动是尊重自由市场规律。没有错, 自由市场的运作要让价格自由浮动。但是辅助市场运作的货币一定要有锚, 需要一个标准去牵制住人民币量的发行。很简单地说个例子:像从1948年8月到1949年5月间国民党在大陆时期的金圆券, 就是纯真的无锚货币, 造成的结果是什么呢?一粒米的价格为130金圆券, 极度通货膨胀。
1 现在仔细的分析人民币为什么要下锚
(1) 从人民币的性质出发, 人民币是不兑现信用货币, 不跟黄金等贵金属挂钩。在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下产生了许许多多至今不能根本解决的新问题。如:通货膨胀问题。因为货币供应不受币材价值总量的限制, 是流通中的货币流通失去了自发调节的机制, 这就为通货膨胀奠定的基础;又如, 现金和存款对货币流通总量的问题。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下的货币投放是通过信贷渠道进行的。货款产生派生存款, 一方面会形成现金的支取, 另一方面又形成存款的转移, 而且现金和存款又可以随时转化, 这就给货币流通总量的确定增加了难度。那么, 既然币值的稳定和货币流通的适度, 不能自发实现, 就需要国家根据市场调节。那么就需要国家对人民币下锚, 以锚来确定并且调整人民币币值以及发行的适度。2003年中国使用的就是以一个可以成交的指数为锚——以美元的汇率为锚。
(2) 再考虑信用问题方面。如果实行无锚制度 (今天英美采用的) , 这制度弹性最大, 但间接地以物价指数及经济指数为锚, 调控的麻烦很大。中国今天不适用, 因为人民币币值偏低, 一旦放开不知会被炒家炒到哪里去。一旦币值被炒上去了, 必将导致一系列很严重的信用危机, 例如:房地产炒作过后就会产生泡沫经济, 一旦房价下跌、泡沫破开, 就会引起很严重的金融危机。所以, 人民币必须下锚来稳定自己的币值。
(3) 在抗击金融风暴能力方面。英镑 (无锚制度) 曾经在一天内波动八百点, 而一天内波动两三百点的情况常有。若以张五常教授所说的, 人民币以一篮子物品为锚, 稳定了自己的物价, 稳定了人民币的币值, 外间的风风雨雨懒得管, 其它的发展中国家肯定都会拉住人民币, 很可能把人民币推向国际货币。
(4) 当前现实方面与美元的问题。截止2006年10月底, 我国外汇储备又创新高, 达到一万亿美元, 巨额的贸易顺差使贸易摩擦进一步加剧, 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扩大。以美元为锚, 人民币对其它货币的汇率是浮动的, 非长久之策。因为: (1) 美国会不高兴, 说中国故意操作汇率造成了中美贸易的顺差。 (2) 美元走势不一定适合中国, 美元贬值没必要人民币也跟着贬下去。 (3) 最重要, 以汇率为锚, 为了保汇率可能引起外汇及其他管制, 得不偿失。所以人民币要下锚, 而且要脱离以美元为锚, 另选一个锚。
综上所述, 完全没有锚的货币是不可取的。市场物价要自由浮动, 但为了要减低交易费用, 货币不可以像尾飞砣, 或明或暗总要下个锚。
2 人民币以美元为锚的缺点
正如薛兆丰教授所说的, 现在可以让我们选择的外汇策略并不多, 原则上只有三种, 即:“联系汇率”、“自主汇率”和“管制汇率”。在这里我们不说“自主汇率”和“管制汇率”, 因为我国长期实行的外汇策略正是“联系汇率”。
所谓“联系汇率”, 就是本国货币与某国外币按固定汇率进行兑换。而我国长期采用的就是稳定与美元之间的汇率, 对其它外币自由浮动的外汇策略。实行这种外汇策略, 从一定程度上, 就是让人民银行放弃了人民币发钞量的酌情权。当美元大量涌入我国时, 就需要多发行人民币, 带来的必定是通货膨胀。近年来国内物价可以说是飞涨, 掀起一股股的投资热, 其实这就是为了保持与美元之间的汇率而牺牲物价稳定的“联系汇率”带来的。
在此次金融危机发生后, 很多专家都分析说是市场失控和信用机制出现了问题所造成的。其实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国滥发了货币, 现在要接近一千美元才能兑换到一盎司黄金, 与原来比较起来, 美元稀释得很厉害, 美国通货膨胀很严重。在这种情况下, 会有更多的美元涌入中国, 如果还以原来的汇率兑换人民币, 中国人民银行不得不发行更多的人民币, 这样就造成中国的通货膨胀。为了保住与美元之间的汇率而牺牲本国物价的稳定, 值得吗?美国的通货膨胀就像传染病一样传到了中国。
中国是个经济蒸蒸日上大国, 是个大的经济体。适合以稳定物价为己任, 而不适合以稳定汇率为己任, 不然会得不偿失。现在, 在美国很多东西都标有“MADE IN CHINA”的字样。可以说是, 在中国进入WTO以后, 国内廉价的劳动力和质量上升的产品深受其它国家的喜爱。所以很多国家都竞相用美元来换人民币, 自然而然, 人民币需求量大了, 面对着升值的压力。如果在这个时候, 我们还是为了保住与美元之间汇率, 那么我们不得不再多发行人民币, 这时, 国内又会出现通货膨胀。
要抑制通货膨胀, 不能依靠行政干预, 也不能依靠宏观调控, 而只能靠收紧人民币的流通量, 即必须让人民币与美元脱钩。
从政治上说, 在此次经济危机中, 美国想通过美元贬值来挽救自己的市场。若人民币死盯着美元, 美元一贬值, 人民币也相应的跟着贬 (为了保汇率) 。首先, 那岂不是美国这次自救行为没有起效, 而且这难免增加政治经济上的纠纷, 惹来一系列舆论, 例如:说中国操控汇率什么之类的。其次, 若人民币跟着贬值, 通货膨胀一定会在中国卷土重来, 而又因为人民币值偏低, 中国的通胀压力会高于美国的。这跟多发行了货币所带来的通货膨胀后果是一样的, 在此时, 平时考虑的要通过外汇策略为老百姓谋福利就成为了空想。
不管怎么说, 人民币与美元或任何外币挂钩, 挂上之后没有更改的空间。长远而言, 这挂钩是一项硬性的约束, 失去了某时某事可能需要的弹性。导致一系列通货膨胀和政治方面的压力, 特别在此次金融危机中, 不良方面的影响表现的特别突出。
3 中国外汇策略分析
最近看了张五常教授的一系列关于人民币下锚的文章, 其中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创新观点:以一篮子物品为锚。
以一篮子物品或者商品为人民币的锚, 中国有关当局是不需要有该篮子物品的储存的。最主要是物品的质量要明确, 其市价要清楚, 人们可以容易地在市场上用人民币按价购买, 由央行担保在小差价的范围内购得, 贵客自理, 央行不提供物品。再有就是以少量几种物品作货币之锚, 个别物价的大幅波动可能对经济有不良影响, 如果一篮子物品有几十至一百种左右就安全了。如果有一篮子的物品存在, 整篮子的物品比率是固定的, 最好用一个指数算价, 是一个可以在市场成交的指数, 央行可以随时上下调整。
同时, 五常教授还提出了以篮子物品为锚的基本原则:
原则一。为锚的一篮子物品的类别不应该太多, 但决不能太少。为锚的篮子物价不要用银码, 因为下锚之后, 政府要提升或减低指数, 以没有银码的一百为基较为清楚明确, 增加或减少了多少个百分点, 市场非常清楚。
原则二。所有篮子内的物品要有标准而又要有容易量度的质量。这与期市的需要相同。也就是说, 常有变动或质量不固定的物品, 例如房地产之类, 一概不能用。
原则三。物品的价格及其变动要清楚明确。这也与期市的需要相同。价格要清楚明确, 不会常有争议, 除了质量有标准外, 市场要够大, 而物品的市场地点也要说清楚。与期市不同的, 是为锚的物品政府不用管交收。至于为锚的篮子内的物品的价格, 用现价, 不用期价。
原则四。选一篮子物品为货币之锚, 最理想的选择是顾及衣、食、住、行这四方面, 在比例上大略合乎中国民情的。不能用质量常变的制造品, 也不能用房地产等, 但衣、食、住、行这四方面还可用其它适当的物品表达。先求出中国人民在国民收入中用于衣食住行的大略分配, 跟着就要求出作为一篮子物品之内的每样物品对衣食住行的大略成分。不需要很准确, 大略地对就行了。
人民币是强币, 若人民币以一篮子物品为锚, 放开外汇管制推向国外, 明智的发展中国家会跟着人民币的币值来处理自己的货币。
在五常教授提出了这个创意想法之后, 遭到许多专家的质疑与反对。其中反对的最主要原因是许多专家认为稳定物价和稳定币值是矛盾的。并提出了万金油似的货币政策不是好政策的说法。确实, 每种货币政策都有自己的优点与缺点, 不能样样都兼顾。不同的国家有属于适合该国经济特点的货币政策。但是五常教授已经很清楚的指出适合当今中国的货币政策就是以稳定物价为己任的货币政策, 外间的风风雨雨懒得管。这是我们都必须认可的。虽然做出进一步大胆猜想, 通过稳定一篮子物品的物价来稳定币值, 被指出有点太理想。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人民币是强币, 当美元在此次金融危机中贬值速度太快, 在世界失去信誉, 各国纷纷抛售美国债券的时候, 人民走向世界货币的时刻就到了。当我们的人民币上升为世界主要储备和流通货币, 人民币的币值将如何变动以及对我国经济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关于这一点, 前景还很难料, 我们需要走一步, 看一步。
在此篇文章中, 浅析、综合了种种人民币需要下锚的必要性以及与美元挂锚的不良之处, 提出了只有与美元脱锚才能彻底抑制通货膨胀的结论。并且, 提出了张五常教授关于人民币以一篮子物品为锚的新观念。到底什么样的外汇策略才是最适合中国呢?不得不说, 每种外汇策略都各自的优缺点, 只有找到了最适合中国此阶段的外汇政策, 才能真的利用外汇策略达到为老百姓谋福利的美好愿望!
参考文献
[1]薛兆丰.是明确货币政策的时候了[J].董事会, 2008-1.
[2]薛兆丰.汇率策略的悖论[J].2006.
[3]薛兆丰.稳住了汇率, 引入了通胀[J].2003.
[4]张五常.怎么处理人民币才对-[J].2003.
[5]张五常.不要让人民币自由浮动![J].2003.
[6]周其仁.毫不含糊地反对通货膨胀[J].2007.
[7]殷孟波, 曹廷贵.货币金融学[M].西南大学出版社, 2007.
外汇政策 篇2
目标: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近期中介目标:短期利率,商业银行准备金,基础货币.远期中介目标:长期利率,货币供应量,贷款量,汇率.货币政策工具:1.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2.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证券市场信用控制,消费者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优惠利率,预缴进口保证金),3.补充性货币政策工具(直接信用控制(信用分配,直接干预,利率最高限额,流动性资产比率,特别存款),间接信用控制)
货币政策执行原则:1.但以规则,2.泰勒规则,3.积极政策规则,4.相机抉择原则,货币层次划分:IMF: M0=流通中的现金=通货发行额-金融机构库存现金,M1=狭义货币=M0+商业银行活期存款,M2=广义货币=M1+准货币=M1+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外币存款+各种短期信用工具(银行承兑汇票,短期国库券等),美国:M2=M1+小额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和货币市场存款账户+货币市场互助基金份额(非机构持有)+隔日回购协议+隔日欧洲美元+合并调整,M3=M2+大额定期存款+货币市场互助基金份额(机构持有)+定期回购协议+定期欧洲美元+合并调整,L=M3+短期财政部证券+商业票据+储蓄债券+银行承兑票据.中国:M1=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信托类存款+其他存款,M3=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CD等.其中M2-M1=准货币,M3根据金融工具创新不断增加.通货膨胀:一段时期内,一般物价水平或价格水平持续,显著上张的经济现象.成因分类:需求拉上型,成本推动型,混合型,结构型,财政型,信用扩张型,预期
型,体制转换型,输入型.通货膨胀效应:收入分配效应,资产结构调整效应,资源分配效应,产出效应,经济社会秩序效应.通货膨胀治理:控制货币供应量,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增加商品有效供给和调整经济结构,其他政策. 外汇
外汇基本功能:计价尺度,购买手段,储备手段,信用手段,支付手段,干预手段.外汇作用:实现购买力的国际转移,保证国际贸易的发展,促进国际投资的进行,平衡国际收支逆差,体现国际经济地位.影响汇率因素:国际收支,国际贸易,国际资本流动,通货膨胀,利率,财政赤字,经济增长,收入,宏观经济政策(扩张性,紧缩性),政府干预,心理预期,其他因素.汇率变动影响:国际收支效应,贸易效应,资本流动效应,国民收入效应,资源配置效应,价格效应,利率效应,消费效应,外汇储备效应,汇率制度:纯粹固定汇率制,可调整钉住汇率制,货币局制度,爬行盯住汇率制,管理浮动汇率制,联合浮动汇率制,复汇率制.外汇管制目的:1.提高宏观经济政策效力,2.保证政府主导外汇配置,3.促进对外开放,4.维护金融安全,5.防范国际债务危机,6.赢得结构调整时间.外汇管制内容:贸易和非贸易收支管制,资本输出输入管制,非居民存款账户管制,汇率管制
布雷顿森林体系:1.建立黄金美元本位制,美元与黄金挂钩,1盎司金=35美元,2.建立永久性的国际金融机构,3.加强国际间的货币合作,4.开展基金信贷业务,5.实行国际收支不平和的对称性调节.布雷顿森林体系特点:实际上是一种金汇兑本位制度,与二战前很多相似地
方:1.各成员国货币都和美元规定一个法定比价,与战前和英镑,美元,法郎固定比价相似,2.美元和黄金挂钩,战前是英镑美元法郎.3.规定汇率变化幅度不得超过1%,与黄金书送电相似.4.各成员国的国际储备除黄金外还有美元.5.各成员国可兑换货币的兑换性不能实施限制.不同之处:各国储备多了美元,政府才有权兑换黄金,居民不行,战前没有国际金融机构.布雷顿森林体系作用:创新了一个开放的国际货币制度,促进了成员国的国际合作,推动了世界经济的重新开放,提供了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奠定了未来国际经济发展的基础.运行阶段:稳定运行阶段—动荡运行阶段,逐渐瓦解阶段(1.黄金官价无法维持,2.美元停止兑换黄金,美元贬值,3.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度宣告瓦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原因:1.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特丽芬难题:由于黄金不足,各国储备美元比重显著增加,如果美国国际收支长期逆差,人们将对美元失去信心,引起美元危机;反过来如果顺差或平衡,美元稳定,又会断绝国际储备来源,引起国际清偿能力不足),2.内在不稳定性(国内没有金币流通,黄金不再能自动调节货币流通作用;兑换受限,职能政府兑换;其他国货币和美元挂钩,一旦美元动荡必将影响别国),3.不平等的汇率制度(美元享有特权地位),4.汇率制度的不可操作性(可调整盯住汇率制度),5.导致国际性通货膨胀,6.忽视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7.各种措施软弱无力
外汇政策 篇3
中国人民银行于2006年4月13日发布了2006年第5号公告,从5月1日起,对六项外汇政策进行调整,具体调整事宜如下:
(一)企业开立、变更和关闭经常项目外汇账户,由事前审批调整为由银行按外汇管理要求和商业惯例直接办理,并向外汇局备案。提高企业经常项目外汇账户限额。允许有真实交易背景需对外支付的企业提前购汇。
(二)简化服务贸易售付汇凭证并放宽审核权限。
(三)进一步简化境内居民个人购汇手续,提高购汇限额,对境内居民个人购汇实行年度总额管理,年度总额为每人每年等值2万美元(含2万美元)。在额度之内,凭个人真实身份证明在银行办理购汇并申报用途;银行对超过额度部分的个人购汇在审核相关凭证后按实际需求供汇。境内居民个人年度总额内所购外汇,可以存入本人境内外汇账户或用于经常项目外汇支出。凡外汇汇出境外、提取外币现钞或携带出境的,仍按原外汇管理规定办理。外汇局对境内居民个人购汇不再实行核销管理。
(四)拓展境内银行代客外汇境外理财业务,允许符合条件的银行集合境内机构和个人的人民币资金,在一定额度内购汇投资于境外固定收益类产品。
(五)允许符合条件的基金管理公司等证券经营机构在一定额度内集合境内机构和个人自有外汇,用于在境外进行的包含股票在内的组合证券投资。
(六)拓展保险机构境外证券投资业务,允许符合条件的保险机构购汇投资于境外固定收益类产品及货币市场工具,购汇额按保险机构总资产的一定比例控制。
前三项涉及经常项目,分别对“经常项目外汇账户”“服务贸易售付汇”“境内居民个人购汇”等三项管理政策进行调整;后三项则涉及资本项目,央行首度允许境内机构从事境外理财。但放松外汇管制意味着风险增加,因此人民银行表示,针对上述政策措施,央行将会同有关部门适时分项组织实施。同时,密切跟踪分析国际收支形势,及时调整相关政策,切实防范风险,维护国家经济和金融安全。
外汇新政策推出的背景
首先是源于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自2005年7月21日中国汇率机制改革以来,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一直在逐步深入,央行密集的出台一系列汇率改革的配套措施,大力推进外汇市场和相关产品的发展,并在2005年9月份首次放宽人民币汇价交易幅度,进而在2006年初引入外汇交易询价制度。此次新政策的出台是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此外,截至今年2月,我国的外汇储备达到8536亿美元,已经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一,贸易不平衡问题凸显,国际收支失衡也给人民币汇率带来升值压力,因此中国人民银行推出六项外汇管理新举措,以减缓外汇储备高增长的趋势,并可视为落实从“藏汇于国”到“藏汇于民”政策转变的具体步骤。
外汇新政策的意义
中国人民银行表示,此次调整外汇管理政策,是为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支持贸易投资便利化,进一步培育外汇市场,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专家认为,外汇新政策对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新政策放宽境内机构和居民个人购汇限制,是此次政策调整中的一个突破性亮点。一方面让QDII(国内机构投资者赴海外投资资格认定制度QUALIFIED DOMESTIC INSTITU-TIONAL INVESTORS,QDlI)获得政策依据,将得以合法化。QDII的放行有助于地下金融转向正途,疏导风险,强化外汇管理,更有利于将正常的海外投资需求纳入可监管、可调控的轨道。另一方面开放境内居民投资海外市场,既可以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和通货膨胀的压力,也可以使国内居民的投资更加分散化,从而减少国内股市的波动。从长远来看,也有助于国内基金业的发展,为今后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奠定基础。还可以促进A股市场,改善治理结构。
(二)不久前,央行副行长吴晓灵曾公开表示,要将我国外汇储备管理逐步实现从“藏汇于国”向“藏汇于民”的转变,新政策的实施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此前市场上人民币“供小于求”的状况,增加人民币汇率弹性。在这一系列政策下,境内居民的理财渠道也将得到较大拓展。
外汇政策 篇4
近年来, 我国外汇制度改革不断深化, 外汇政策变动频繁, 对银行外汇交易业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结合外汇交易业务审计项目安排, 本文研究我国近年来外汇政策变迁情况。文章从市场需求、同业竞争、监管要求等方面探讨了外汇政策变动对银行代客外汇交易业务的影响, 供有读者参考。
一、外汇政策变化概述
自2001年底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 我国外汇政策不断调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方面, 以简政放权为主线, 将监管重心向事中事后管理转移, 深化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外汇管理改革, 有效促进了贸易投资便利化;人民币汇率改革方面, 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增强了人民币汇率弹性。
1. 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与金融机构相关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2012年11月21日, 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关于进一步改进和调整直接投资外汇管理政策的通知》 (汇发[2012]59号) , 改进直接投资外汇管理方式, 取消和调整部分直接投资外汇管理行政许可项目, 同时要求银行提高办理直接投资项下外汇业务的合规意识, 应严格按照要求, 认真审核相关材料, 办理直接投资项下各项业务, 在办理直接投资项下各类外汇账户的开立和关闭、资金的入账、结汇、购付汇、划转等各项业务当日, 在外管局相关业务系统中即时备案。
2015年4月8日, 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关于改革外商投资企业外汇资本金结汇管理方式的通知》, 明确外商投资企业外汇资本金实行意愿结汇管理, 企业可自由选择资本金结汇时机;进一步规范结汇资金的支付管理, 明确银行按照展业三原则承担真实性审核义务;明确和简化其他直接投资项下外汇账户资金结汇及使用管理;外管局加强事中事后管理, 进一步强化事后监管与违规查处。
2. 人民币汇率政策的变化
2014年3月17日, 人民银行又将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1%扩大至2%;外汇指定银行为客户提供当日美元最高现汇卖出价与最低现汇买入价之差不得超过当日汇率中间价的幅度由2%扩大至3%。
2015年8月11日, 人民银行决定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价:做市商在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开盘前, 参考上日银行间外汇市场收盘汇率, 综合考虑外汇供求情况以及国际主要货币汇率变化向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提供中间价报价。
总体而言, 人民币汇率改革在完善形成机制的基础上, 逐步扩大弹性幅度, 在国际收支长期保持“双顺差”、外汇储备不断积累的大背景下, 使得汇率水平更加真实地反映外汇市场实际供求。
二、外汇政策变化对银行外汇交易业务的影响
1. 外汇政策变动直接影响银行外汇交易业务量变化
外管局2005年允许银行开办远期结售汇业务, 2011年批准银行可对客户办理货币掉期业务, 2014年支持银行以外汇期权为重点丰富汇率避险工具。这一系列政策促使银行外汇交易产品丰富化, 促进了外汇交易量稳步增长。
但是, 在特定的时期, 外汇政策也会直接或间接制约银行外汇交易业务增长。这一点在今年“8.11汇改”中体现得尤为明显。2015年“8.11汇改”使人民币汇率日间波幅大幅增加, 原通过远期结售汇锁定未来汇率的企业受损严重, 远期结售汇业务量明显萎缩。
2. 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 客户避险需求增强, 外汇交易业务创新压力增大
2005年至2014年3月, 人民币一直处于单边升值状态。2014年3月17日, 人民银行进一步放宽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 人民币汇率一改长期单边升值态势, 进入双向波动“新常态”。当年, 人民币汇率波动呈现“钟摆式”, 先贬后升, 年末再度走低。2015年“8.11汇改”后, 人民币汇率变动趋势更加不明朗, 预期未来变动幅度将增大。
人民币单边升值时期, 客户和银行无需对汇率进行复杂预判。即期结售汇“提前结汇、延迟购汇”, 远期结汇“早签约、早受益”, 成为市场固有的操作方式和思维定势。进入双向波动“新常态”后, 客户面临的汇率风险增加, 锁定远期汇率的代客衍生产品容易产生盯市亏损。因此, 客户对银行其他新型的避险工具需求增多。尤其是, 2015年8月31日, 人民银行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远期售汇宏观审慎管理的通知》 (银发[2015]273号) , 宣布从10月15日起, 开展代客远期售汇业务的金融机构须交存外汇风险准备金 (准备金率暂定为20%) 。这使得客户远期售汇需额外承担200点的溢价, 远期售汇传统避险工具的需求显著降低。
3. 汇率波动超出客户预期, 存量业务信用风险增加
我国国际收支中经常项目常年保持顺差态势。2015年上半年, 全国企业出口实现货物贸易收入11202亿元, 支出8287亿元, 顺差2916亿元1。相应的, 银行客户群体也以出口型企业为主, 办理的业务主要为针对出口收汇的结汇业务。2015年8.11汇改之前, 远期结汇业务锁定价格是客户基于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做出的判断。但8.11汇改之后, 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 出现短期贬值情况, 与客户预期相背离, 部分客户衍生品交易市值重估出现较大亏损。
4. 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 外汇交易业务经营压力增大
我国外汇管理改革的十年逐步放开市场管制, 简政放权, 弱化了行政干预机制, 提高了银行间外汇交易业务的竞争性。商业银行外汇交易业务竞争状况, 已从过去中国银行独家经营, 发展为目前工、农、中、建、交通银行、各区域性银行以及外 (合) 资银行等多家银行并存局面。
当前, 银行之间外汇交易业务竞争非常激烈。一是我国逐步放开资本项目管制, 推动人民币弹性汇率机制, 客户保值、增值需求旺盛, 外汇交易业务市场增长潜力巨大。二是外汇交易业务能为银行带来稳定的收入, 增加外汇存款、外汇贷款, 具有“附加值高、关联性强、盈利空间大”的特点, 是各家银行竞相争夺的对象。三是监管部门出台《银行办理结售汇业务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汇发[2014]53号) 、《银行办理结售汇业务管理办法》 (中国人民银行令[2014]第2号) 、《关于外资银行结售汇专用人民币账户管理有关问题的通银行知》 (银发[2015]12号) 等一系列政策, 扩大市场准入, 简化业务流程, 规范产品管理, 为银行间公平、公开竞争创造了条件。
随着外汇市场进一步发展, 市场参与者增多, 同业竞争必将更加激烈, 银行外汇交易业务发展面对的经营压力将与日俱增。目前, 同业竞争仍以价格让步为主。但价格战不利于业务持续发展, 部分银行已转向特色产品、服务上, 希望借助差异化赢得长久的竞争优势。例如, 市场占比较高2的工商银行在2014年8月结售汇交易币种已达26个, 个人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渠道可支持18个币种的交易, 均是同业中币种最丰富的银行;2014年8月办理了多笔客户卖出期权业务, 是业内首批开办客户卖出人民币外汇期权业务的银行。
5. 银行代位监管职责加强, 外汇交易业务审核履职难度加大
近年来, 外汇政策改革赋予银行外汇交易业务更大的自主空间。2012年8月推出的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改革以及2013年9月的服务贸易外汇管理改革大幅简化单证审核, 优化了贸易外汇收支真实性审查、购付汇核准的流程。例如, 银行审查货物贸易背景真实性时, 无需再按照“列举式”规定, 对所有企业的单证齐备性及其表面状况进行查验, 而是根据客户的合规性状况, 银行对其了解程度、对业务的认知程度进行差别化的单证审查;服务贸易购付汇业务可在金融机构直接办理, 取消了原来的核准规定, 但要求金融机构对交易单证的真实性及其与外汇收支的一致性进行合理审查, 确认交易单证所列的交易主体、金额、性质等要素与其申请办理的外汇收支相一致。
不仅经常项目如此, 资本项目外汇管理政策改革经多次调整也大幅简化业务管理流程, 取消了不必要的行政许可, 形成以登记管理为核心的新的资本项目管理框架。这对银行资本项目业务资料审核等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在资本金方面, 《关于改革外商投资企业外汇资本金结汇管理方式的通知》 (汇发[2015]19号) 明确要求银行在为外商投资企业办理资本金对外支付及结汇所得人民币资金支付时履行展业三原则, 承担真实性审核责任。
参考文献
[1]本文所指的外汇交易业务, 包括外汇买卖业务、结售汇业务、期权业务及汇率产品组合业务等代客交易业务, 下同.
[2]数据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
境外机构境内外汇账户政策解读 篇5
为规范境外机构境内外汇账户外汇管理,防范金融风险,便利银行为“走出去”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促进中外资银行平等竞争,外汇局经过充分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日前发布了《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境外机构境内外汇账户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汇发【2009】29号,以下简称《通知》),于2009年8月1日施行。如何准确理解并执行《通知》,对银行正确办理境外机构境内外汇账户业务,较为重要。
一、关于管理思路。目前,境外机构境内外汇账户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在依法取得离岸银行业务经营资格的境内银行开立的离岸账户,一类是在其他境内银行开立的账户。第二类账户没有明确是离岸账户,原则上应视同在岸账户管理,特别是资本项目账户和在中资银行开立的账户。据此,对境外机构境内外汇账户的管理,也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完全按照离岸账户管理。二是纳入在岸管理,视同境内机构开户管理,毕竟大部分境内银行没有依法取得离岸银行业务经营资格。但按照离岸账户管理,涉及市场准入问题;按照在岸账户管理,与部分银行特别是外资银行当前业务实际不符。为减少对银行的影响,兼顾中外资银行业务习惯,在现行制度框架内完善管理,《通知》尊重银行业务经营实际,没有简单选择是离岸管理还是在岸管理,而是紧密结合我国银行业务发展实际,整合了两个管理思路中的合理部分,既不是完全的离岸管理,也不是纯粹的在岸管理。即从利于吸引外资,鼓励银行充分竞争角度,放宽境外机构在境内开户限制,简化了通过境内外汇账户与境外的交易审核手续,与境内交易按照跨境交易管理。同时,为防范风险,明确将该类账户存款纳入银行短期外债管理,按规定缴纳存款准备金等。
但境外机构境内外汇账户和离岸账户还是有着明显区别。离岸账户只能在经批准取得离岸银行业务经营资格的银行离岸银行部开立,目前只有少数几家银行可以办理;而《通知》规范的境外机构境内外汇账户,特指那些在非离岸银行部开立的外汇账户。因此对其标识也分别予以规范。并且,离岸账户资金不纳入银行外债指标管理,不缴存存款准备金,而境外机构境内外汇账户内资金纳入银行外债指标管理,并按规定缴存存款准备金。此外,两类账户的收支范围也有着根本区别,离岸账户的收支范围因政策环境不同明显比其他境外机构境内外汇账户要宽泛许多。
二、关于开户资料审核责任和资金运用。开户审核资料,《通知》对此未做统一明确要求,主要是考虑到如果规范的过于繁琐,不利于银行执行,并且银行均有内控程序,对开立账户有着严格的内部审核条件。因此,《通知》只做了应当审核境外合法注册成立文件的原则规定,即将审核责任交给了银行。银行必须遵循了解客户原则,严格审核境外机构合法注册成立文件的原件等,在把握客户真实、合法的基础上,方能为境外机构开立境内外汇账户,办理外汇收支业务。否则,境内银行要么不开展此项业务,要么将承担因审核不实而导致的相应法律责任,既可能是行政或者民事责任,也有可能承担刑事责任。但考虑到境内银行实际业务操作特点,特别是中资银行的习惯,《通知》要求开户资料必须提供准确的对应中文翻译,外汇账户名称即可以与境外机构合法注册证明文件名称一致,也可以与对应中文翻译一致。部分外资银行实践中要求境外机构合法证明文件翻译成英文,其外汇账户名称即可以和英文翻译保持一致,也可和中文翻译保持一致。至于外汇账户内资金的运用,则由境内银行在监管框架下按照商业惯例执行。账户没有币种和数量限制,账户内资金纳入银行经营头寸统一运用,按规定缴存存款准备金,但需要在外汇局核定的外债指标范围内。可以存为定期或者结构性存款,利息按规定遵循商业惯例办理即可,也可以在符合有关监管部门关于境外放款或者授信规定的前提下开立信用证等,如按规定纳入银行外债指标管理,办理境外债权登记等。但如果该账户资金对境内构成直接或者间接投资,则需要按照当前有关外商直接投资或者有关资本市场开放的规定办理,履行相关批准、备案等手续或者通过合适的境外投资机构办理。总而言之,境外机构境内外汇账户资金运用,必须在现行监管框架下进行,符合相关政策规定,否则,应待有关政策明确后方可办理。为此,境外机构境内外汇账户业务对银行风险控制提出了更高要求。境内银行特别是中资银行要加强内部风险控制,谨慎经营,控制客户识别、外债指标、客户履约不能等各类风险,如仅限总行或者经营能力和风险控制较强的部分分行开办,不要不加限制,遍地开花,造成经营和政策违规等风险。并且,将该外汇账户纳入外汇账户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外汇账户信息交换平台,报送开户信息、余额变动情况和收支
明细。为此,境内银行需要提前做好内部系统调整,满足外汇局系统要求,《通知》实施之日起18个月内,银行要完成内部系统调整工作。在此期间,境外机构境内外汇账户不需要通过外汇账户信息交互平台,向外汇局报送相关信息。外汇局将根据银行系统调整、与外汇局系统接口建设等情况,另行通知报送时间。
三、境外机构境内外汇账户的收支管理。与境外、离岸银行账户、境外机构其他境内外汇账户以及境内机构和个人之间的外汇收支,银行凭境外机构指令即客户填写的会计支付凭证直接办理支付或者收账手续,外汇局不要求银行审核相应商业单据和凭证。需要指出的是,这只是外汇局不要求,但银行仍需要遵循了解客户原则,保证外汇收支的真实合法。另外一个问题是直接办理,是否可以不先做资金性质申报而直接入账,对此,《通知》予以肯定,但同时也规定国家外汇管理局另有规定除外,即如果将来外汇局要求先进行国际收支申报或者报告资金性质,境外机构需按规定履行报告程序后方可办理入账手续。
境内机构和个人向境外机构境内外汇账户支付或者从其收汇,境内机构或者个人的经办银行应当按照跨境外汇收支管理,要求境内机构和个人提供有效商业单据和凭证。如服务贸易对外支付,需要按规定提供税务凭证,货物贸易还需进行进口报关单或者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资本项下按规定审核外汇局的核准文件等。
此外,境外机构境内外汇账户不允许存取外币现钞,不得直接或者变相结汇。在没有相应审核规范的情况下,外汇局也不得进行任何审批。结汇只有在符合有关境内贷款项下境外担保管理规定的前提下,境内符合规定的贷款人无法履约,境外机构履行担保责任,按规定由银行申请经外汇局批准后,方可办理银行本外币头寸不匹配项下的结汇。
四、关于国际收支申报。境外机构境内外汇账户与境外的涉外收付款,境内银行应当按照《通过金融机构进行国际收支统计申报业务操作规程(试行)》的规定办理国际收支统计间接申报。先为境外机构建立单位基本情况表,填写涉外收入申报单或者境外汇款申请书等。与境内机构或者个人发生的收付款,由境内机构或者个人按规定进行国际收支间接申报,填写相关涉外收入申报单或者境外汇款申请书。当然,在境外机构标注NRA标识前,经办银行应在付款报文附言中注明NRA PAYMENT,以便境内收款银行识别。境内机构和个人向境外机构境内外汇账户支付时,要向银行说明收款账户性质,在交易附言中注明向境外机构境内账户支付等。需要指出的是,境外机构与境内机构或者个人发生的人民币收付款业务暂不进行国际收支统计间接申报,外国驻华使领馆、国际组织驻华机构与境内发生的收付款无需进行国际收支统计间接申报。境外机构境内外汇账户间收付款业务无需办理国际收支统计申报。
五、关于账户识别。为对境外机构外汇账户进行明显标识,便利统计和业务办理,同时与离岸外汇账户(OSA外汇账户)区分并避免外界对境外机构境内外汇账户管理之误解,《通知》将要求所有境外机构外汇账户必须标注NRA(NON-RESIDENT ACCOUNT)。需要标识NRA标识的账户,既包括普通境外商业机构在境内开立的外汇账户,无论其开户是否经外汇局批准,也包括驻华使领馆等。需要指出的是,在依法取得离岸银行业务资格的离岸银行部门开立的外汇账户,仍需按照相关规定标识OSA,不需改成NRA。并且,从银行角度考虑,拟对实现标注NRA的具体方式不作统一要求。只要达到外汇资金的收付方能有效识别账户性质之目的,银行可以选择在账户号码前直接标识NRA,即NRA在账号字段信息内,或者通过系统配对等技术变通方式标识NRA,NRA可以不在账号字段信息内,但表现结果和形式必须是NRA+外汇账户号码。
需要指出的是,对境外机构境内外汇账户,银行需要在开户后至迟在办理相关外汇收支业务前代其向外汇局申请代码,同时完成基本信息登记,以便办理国际收支统计申报。《通知》实施之日前已经开立的境外机构境内外汇账户,银行应集中为其办理赋码和基本信息登记手续,最迟应在《通知》实施之日起18个月内完成,与系统改造同步,保证按规定报送外汇账户信息。
六、《通知》适用范围。境外机构在境内开立外汇账户,目前包括两大类。一是在取得离岸银行业务经营资格的境内银行,开立的离岸账户。二是在境内其他银行开立的外汇账户,《通知》主要规范的对象。此类账户又可细分为以下三类:资本项目外国投资者专用外汇账户包括外商直接投资保证类、收购类、前期费用类账户等,须经外汇局批准;与境内机构经常项目结算账户性质相同且主要在境内使用的外汇账户,因需要结汇或者提取现钞,也需经外汇局批准;其他外汇账户,不需结汇或者提取外币现钞,用于国内外结算或者存储资金,因历史原因主要在外资银行开立,不需经外汇局批准。
由于离岸账户在《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银发【1997】438号)及其实施细则中已有明确规定,因此《通知》不适用离岸账户,离岸账户仍按现行管理政策办理,如标识、外汇收支审核、国际收支统计申报等。《通知》主要规范境外机构其他境内外汇账户,既便利银行企业资金运营,又填补管理漏洞。但考虑到境外机构在境内开立的其他外汇账户中,部分性质特殊的外汇账户如外国投资者专用外汇账户等还有一些特殊规定,《通知》明确这些外汇账户如果有特殊规定的,首先适用特别规定,没有规定或者规定不明确的,按照《通知》办理。其他没有任何规范的境外机构境内外汇账户,则必须遵守《通知》的规定,标识NRA等。
此外,《通知》明确无论中外资银行,只要依法取得吸收公众存款和办理国内外结算业务资格的银行,就可以办理境外机构境内开户业务。对此,有人担心如此会不会成为境外资金进出的渠道。我们认为不会,对此也进行过认真论证。一方面,境外机构在境内开户,在外资银行是正常和普遍业务,即早已开办,如果是资金进出渠道的话也早已实现,不会因为《通知》使然。另一方面,境外机构境内外汇账户资金纳入银行外债指标管理,银行除去其他负债业务外,可以办理境外机构境内外汇账户业务的额度不会很大,不会因此成为大量境外资金进入的渠道。并且,如果银行通过资产业务运用这些账户内资金,实际上构成对外负债的话,也要按规定纳入外债指标管理。而近些年全部境内银行的外债指标也不过平均每年二三百亿美元。因此,放开境外机构在境内开户,不会成为资金进入渠道。相反,由于第一次明确境外机构境内外汇账户与境内交易按照跨境交易管理,《通知》反而是规范甚至是堵塞资金通过境外机构境内账户进出的漏洞。
七、境外银行境内外汇账户管理。这里的境外银行,主要指境外法人银行和境内银行的境外分行,但如果境内银行的境外办事机构或者代表机构,在境内开立外汇账户,发生资金往来,也应适用《通知》的规定。除不纳入外汇账户信息管理系统外,《通知》其他条款均可适用于境外银行。根据我们对境内部分银行的调查,境外银行在境内银行开立的外汇账户主要是因资金清算需要开立的同业存款账户。总体估算,此类账户总量较小,只与境外发生往来,国际收支已有统计,因此不纳入外汇账户管理信息系统,故无需特殊赋码,无需办理基本信息登记。但《通知》的其他条款,如实名账户、加注非居民标志、与境外往来自由、外汇账户资金纳入外债指标管理,不得存取现钞、不得结汇等,均适用于此类账户。
外汇政策 篇6
新形势下加强对外汇指定银行代位监管工作的监督指导, 有效防范和化解外汇业务风险, 切实提高外汇管理服务地方涉外经济发展能力, 积极构建银行代位监管模式下外汇监管新常态成为目前外汇管理工作的难点和重点。
一、银行外汇代位监管现状
目前, 经常项目项下外汇业务已完全实现银行代位监管, 外汇管理部门只对个人和服务项下的大额经常项目收付进行管制, 对个别服务贸易和个人大额收付汇, 资金流与货物流严重不匹配的主体和分类考核为B类或C类的企业主体进行有针对性的管制;资本项目项下外汇业务基本建立代位监管雏形, 至2015年6月1日, 资本项目基础外汇业务将全面放开, 届时资本项下外汇管理领域也将形成以银行代位监管为主, 外汇管理局事后监管为辅的代位监管模式。但是, 银行在履行代位监管职责过程中, 监管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一) 经常项目:业务审核重形式不重实质
货物贸易外汇管理项下银行办理外汇收支业务需按照贸易外汇收支主体的分类级别进行外汇收支审核。实际业务办理中, 金融机构需预先查询企业名录状态与分类等级, 按《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指引实施细则》, 根据主体分类级别要求审核相应的商业单据、发票、合同或《货物贸易外汇业务登记表》, 企业主体提交货物贸易业务相关凭证后即可办理外币货款收付, 而对于相关主体的资质、背景、贸易背景真实性等不做过多的调查了解。
服务贸易项下按照抓大放小的原则, 对小额服务贸易资金收汇不做过多限制, 仅对单笔等值5万美元以上的服务贸易外汇收支业务进行真实性审核。《服务贸易外汇管理指引实施细则》规定银行办理单笔等值5万美元以上的服务贸易外汇收支业务, 按不同的交易类别审查并留存交易单证。银行在办理过程中往往只审核交易单证, 而对于交易单证和交易背景的真实性则再所不问。对于具体交易类别定性比较困难的服务贸易外汇收支, 《细则》兜底条款规定的审核单据为:合同 (协议) 或发票 (支付通知) 或相关其他交易单证。实际执行中可操作性较差。
个人外汇业务项下, 目前我国暂未对个人用汇完全放开。金融机构办理个人外汇业务重点控制个人通过分拆渠道办理个人结售汇业务, 从实际监管情况来看, 目前等值5万美元的个人结、售汇总额对于个人正常用汇需求完全满足。通过分拆方式办理的个人结售汇业务通常都属于异常外汇资金。而近年来个人分拆结售汇频发, 尤其是电子银行结售汇推广以来, 个人分拆结售汇业务增量更呈井喷态势, 归其原因在于银行代位监管的缺位。
(二) 资本项目:金融机构尚未脱离逐笔审批惯性
2013年以来, 直接投资项下资本项目外汇业务也顺应外汇管理“五个转变”的理念逐步放开。先后对融资租赁业务、境外投资者受让境内不良资产外汇业务、境内机构境外直接投资前期费用管理和外资企业利润汇出等资本项目外汇业务取消了外汇局的前置审核, 转为由银行直接审核办理。此外, 国家外汇管理局于2015年先后发布《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进一步简化和改进直接投资外汇管理政策的通知》 (汇发[2015]13号) 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改革外商投资企业外汇资本金结汇管理方式的通知》 (汇发[2015]19号) 文件, 将于2015年6月1日正式取消直接投资项下外汇登记核准业务, 简化FDI出资确认登记、ODI再投资备案等手续, 实施外商投资企业资本金意愿结汇制度。所有这些举措均以取消外汇管理部门前置审批, 转由金融机构履行代位审核职责为目的。从目前资本项目领域已正式实施的改革项目来看, 银行对外汇管理部门审批前置的业务办理方式已经形成惯性, 具体业务发生时, 仍要求相关主体取得外汇管理部门的核准后再行办理, 需要外汇管理部门逐笔告知可直接办理后银行才予办理。同时, 由于资本项目外汇管理制度多年以来的管制背景较为严格, 导致金融机构在办理相关业务过程中慎之又慎, 基本上依靠向外汇局咨询、请示、确认无误后才敢下手操作。形成表面上相关业务已简化审批权限由银行直接办理, 实际操作中由于银行的“审批惯性”使得具体审核职责仍然由外汇管理部门履行, 银行资本项目外汇业务代位审核举步维艰。
二、银行代位监管成效不明显的原因分析
银行外汇业务代位监管模式有效运行的前提是外汇管理部门与金融机构自身角色转变和代位监管体系综合优化的程度。从目前银行代位监管履职效果来看, 银行自身限于内部管理、人员、知识结构、营业理念等方面的短板, 无法充分有效的履行代位监管职责。同时, 基层外汇管理部门在相关外汇管理政策改革后, 没有积极做好与金融机构的对接, 引导督促不足, 自身角色转变也不到位, 难以与银行代位监管形成合力。金融机构与外汇管理部门两个层面工作不到位, 使得银行外汇业务代位监管模式运作效果不佳。
三、银行代位监管履职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银行盈利性与代位监管职责不协调。银行的企业性质决定了其以利润最大化为最终经营目标, 一切经营活动的核心均为获取营业利润。而银行的代位监管职责是其在经营外汇业务同时附随的审核义务, 在没有严格制度约束的情况下, 银行只会强调盈利性而忽视附随义务。当具体外汇业务与外汇管理规定相冲突时, 银行为了抢占市场份额, 获取营业利润, 就会放弃其代位审核职责, 对规避外汇管理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为客户大开方便之门, 甚至铤而走险帮客户规避监管。
二是内控制度不健全且执行流于形式。近年来, 通过外汇管理部门的检查核查, 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或多或少均制订了相关外汇业务内控制度, 但是外汇管理部门在每次检查中总能发现银行在内控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一是内控制度不健全。部分银行对已开办外汇业务的内控建设并未做到全覆盖, 部分外汇业务有相应的内控制度制约, 部分外汇业务则没有建立内控制度。二是内控制度修订不及时。目前绝大多数银行存在内控制度未及时修订的问题, 不能根据国家外汇管理政策和外汇业务实际的变动情况实时更新, 一份制度用多年, 内控制度形同虚设。三是银行外汇业务内控执行普遍较差。目前银行外汇业务内控制度仅为应付外汇管理部门检查之用, 内部管理过程中往往用银行自身的业务考评管理办法, 即绩效考评办法, 外汇业务内控制度只停留在制度层面, 难以落实。四是银行内控违规的追责机制不健全。目前可见的外汇管理法规中, 只规定银行办理外汇业务应建立全面完整的内控制度, 而对于银行内控制度不健全, 内控执行不到位等内控违规行为, 没有专门的罚则规定, 追责机制不健全, 必然造成银行外汇业务内控建设形同虚设, 内控执行流于形式等问题。
三是银行“展业三原则”落实不到位。首先, 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原因, 银行缺乏有效渠道获取客户全方位信息。在目前市场经济多元化发展的形势下, 作为外汇市场交易主体的企业和个人经济关系错综复杂。尤其是企业主体, 存在持股参股, 债权债务关系的很多, 银行对客户了解主要通过实地查看其厂房、开工状况、进出口、信贷质押状况等方式进行, 而对于客户在他行的信贷状况、上下游交易对手的经营状况则无从了解, “了解你的客户”自然无法做到全面具体;而个人外汇交易主体由于其业务零散且没有持续性, 具体业务办理过程中多数业务只需提供身份证即可办理, 银行对其信息掌握更少。
其次, 对业务本身的了解滞后于违规主体。从目前外汇管理工作实际来看, 银行具体业务经办人员对于外汇业务的掌握基本停留在传统业务熟悉, 新兴业务生疏的状态, 新兴外汇业务发生时, 仅能够凭借微薄的外汇知识沉淀和查阅操作规程等方式进行系统操作, 对业务本身发生的原因, 风险点等信息掌握不全, 不能做到“了解你的业务”。而一些蓄意违规主体本身掌握的专有领域外汇知识往往比银行柜员丰富, 并且时常利用新兴外汇业务盲点多的特点规避外汇管理。如近年来一些不法分子借虚假转口贸易渠道, 套取银行融资资金或实现其他套利目的, 而目前的外汇法规暂无十分明确、细化的转口贸易业务操作指引, 由于不了解转口业务内情, 银行极易被违规主体利用。
第三, “尽职审查”无统一执行标准。对于具体外汇业务, 银行是否做到“尽职审查”, 没有量化标准, 并且目前对各项外汇管理业务具体审核哪些资料能够满足“真实性审核”的要求不一致。这就使得不同的银行对交易资料的审核程度不一, 有的银行完成表面真实性审核即止, 有的银行则对交易主体关联方、上下游交易对手和其他方面进行彻底调查。银行在为客户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履行“展业三原则”, 利益冲突、内控管理的严谨和细致程度会造成银行间执行标准不一。这种差异性让银行处于两难境地的同时, 也可能造成银行间不公平竞争, 部分客户转向审核条件宽松的银行, 最终导致银行客户尽职调查整体标准的逐渐降低。
四、外汇管理政策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外汇管理各领域改革不同步, 没有对银行形成“放权”压力。外汇管理领域自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改革实施以来, 已逐步开始践行总局“五个转变”精神实质, 但由于外汇管理政策法规调整分阶段、分部门实施, 导致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政策改革先行, 其他各领域外汇管理政策改革相对滞后的情况, 政策实施的不同步使得基层外汇管理部门即要下放部分监管权限, 又要执行多数外汇业务的监管权限, 总体的管理思路仍以外汇局审核, 银行办理为主, 没有形成外汇管理权限整体下放对银行及时构建代位监管体系的“压力”, 银行受长期依赖外汇管理部门审批把关的履职模式影响, 习惯于被动式、表面化地处理外汇业务, 未能主动适应外汇管理模式的变化, 影响代位监管模式运行效率。
二是外汇局对银行的督导不到位, 银行内控管理难以取得实效。外汇管理部门对银行内控制度建设规范与引导工作不够。目前银行外汇业务依据的内控制度多为历史积淀下来的传统内控体系, 这种体系仍以外汇审批管理模式为中心。多数银行未随着近年来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重新构建代位监管体制下的内控体系, 而外汇管理部门对银行内控建设方面要求不高, 管理不严, 对银行内控建设缺乏督导, 使得银行构建代位监管模式下内控体系的积极性不高。在目前外汇管理体制下, 对银行内控制度不健全等制度体系方面的问题未明确规定罚则。外汇局在日常外汇业务检查过程中, 经常涉及银行相关内控制度的建设情况, 但检查过程中发现银行内控建设问题后, 相关法规中关于内控管理问题的罚则依据不明确, 不能积极运用处罚权限对违规行为进行纠正, 导致银行长期对外汇业务内控建设不重视, 银行外汇内控建设难以取得实效。
五、强化银行外汇代位监管职责的政策建议
(一) 明确外汇指定银行代位监管职责
一是从法规上明确银行在办理外汇业务时承担的管理职责和义务, 外汇局在相关法规中明确银行未有效履行代为监管职责的处罚措施。二是引导银行积极转变观念, 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 进一步增强全局观念和大局意识, 将实现利益最大化与风险最低化作为经营目标, 使银行充分认识履行代位监管职能也是自我保护和风险防范。此外, 营造银行间良性竞争的环境也十分重要。这样可降低部分银行因过度竞争压力而违规经营的可能, 从而使“代位监管”职能能够充分有效发挥。
(二) 建立银行业务人员培训长效机制
目前外汇指定银行经办人员变动频繁或是业务量小, 对外汇业务操作掌握不全面, 建议各银行可建立专人负责机制来加强对外汇岗位的协调。各银行指定负责人向外汇局定期进行报告, 外汇局可根据实际情况不定期对外汇岗位的人员进行培训。并建立业务人员考试题库, 不定期组织外汇指定银行分支行网点前台外汇经办人员答题, 检测其外汇基础政策法规掌握水平。对于政策领会不清而错答的题目给予现场纠错更正, 并将考试结果反馈各银行, 从而规范其业务操作。加强对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检查, 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外汇指定银行内控制度建立和落实情况。
(三) 建立可疑线索举报激励机制
一是针对银行“代位监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违规情况, 建议完善银行事后监督检查机制, 诚实履行“代位监管”职责;二是外汇局建立可疑线索举报激励机制, 对银行提供线索, 积极主动配合外汇局查处违规案件的情况, 视其贡献大小和案件重要程度, 通过考核加分或物质奖励等方式调动银行积极性, 增强银行“代位监管”效力。
(四) 建立以非现场为主的监管体系, 提高外汇检查实效
加强非现场监管基础建设, 运用科技手段提升非现场监管效力;制定对外汇指定银行非现场监管定期通报制度。外汇局应该利用国际收支申报、结售汇统计、直接投资、外汇检查非现场监测等业务系统, 按月对银行外汇业务进行监测。对发现的数据差错、异常数据等, 实施差错纠改通知、异常数据等报告制度, 同时加大对银行在差错频率高、金额大、性质严重的, 要按照相关规定予以处罚。
(五) 加强差异化管理, 完善监管体制, 提升监管效能
根据每年《银行执行外汇管理情况规定情况考核办法》规定, 每年将银行进行A、B、C三级分类, 并在全辖内通报。根据分类考核结果, 按照约束与激励结合的原则, 对不同类别的银行实现差异化监管, 对A、B、C三类银行采取不同的非现场监测频率和现场检查次数、不同的监管措施、监管方式和力度、分别给予不同的监管授权以及业务培训和指导, 做到奖惩有度, 奖罚分明, 提出改进建议和措施, 敦促其加强管理, 高度重视, 确保外汇政策有效落实。通过对外汇指定银行实行差异化管理, 在强化外汇政策执行效果中, 提升对外汇指定银行管理效能。
(六) 加大处罚力度, 提高银行的违规成本
外汇政策 篇7
研究总指导:李扬、王国刚、李格平
研究小组成员:彭兴韵、张岚、杨涛、卞志村、徐亚平、焦国华、李洁、胡维维
本报告执笔人:彭兴韵、李洁
中国虽然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 但中国的外汇储备管理体制与大国开放经济下实行灵活浮动汇率机制不同, 也与小型开放经济下实行钉住汇率的国家也有很大的差别。尽管人民币尚未实现完全可兑换, 但金融对外开放不断加深, 全球化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这导致了国际资本在中国与其它国家之间的流动性得到了相当大的提高, 但另一方面, 中国又实行参考一篮子的管理浮动汇率制, 外汇储备管理仍然是中央银行主导的, 中国获取外汇储备的资金来源就与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近年来, 在国际经济失衡的背景下, 中国国际收支呈现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 外汇资金大量流入, 中国人民银行大量购买外汇, 被动投放大量的基础货币, 出现了流动性膨胀, 带来了一定的通货膨胀压力。为维护经济和物价稳定, 中国人民银行不得不通过多种措施来冲销增加的外汇占款。但是, 目前流动性膨胀的问题仍然突出, 人民银行对冲操作的难度日益增大, 在原有的货币政策框架和储备管理体制下的冲销操作的空间越来越小。此外, 面对日益膨胀的外汇储备, 如何有效的管理外汇储备, 在保证适度的流动性储备之外, 提高多余外汇储备的收益, 成为我国政府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中国外汇储备的迅猛增长, 从积极的意义上讲, 提高了金融体系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 使得政府拥有雄厚的财力来推行一系列的金融改革, 不断为国家控股的金融机构注资, 提高了它们的资本充足率。但是, 其不利的方面也是显而易见的, 即用带来强烈通货膨胀倾向性的方式为外汇储备的增长融资, 极大地削弱了中央银行的信用独立性。在这种背景下, 如何缓解国际收支失衡对国内流动性膨胀的压力, 人们直接想到的就是如何将巨额的外汇储备一部分“用掉”, 从而使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中资产方的外汇占款的相当一部分“消失”。在这种思路及在新加坡淡马锡模式的启发下, 便有了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是依据《公司法》设立的国有独资公司, 所从事的外汇投资业务以境外金融组合产品为主, 在可接受的风险范围内, 实现长期收益最大化。
2007年6月, 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发行15500亿元的特别国债, 为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筹集资本金, 并从中国人民银行手中购买等值的外汇资产。如此大规模的特别国债的发行, 如果没有中央银行的积极配合, 会在短期内对市场流动性带来相当大的冲击。正是对特别国债发行的流动性紧缩效应的担忧, 曾引发了2007年6月中下旬中国金融市场的剧烈波动。可喜的是, 后来的特别国债的发行得到了中国人民银行的密切配合。2007年8月29日, 财政部发行了第一期特别国债6000亿元, 期限为10年, 票面利率为4.30%。财政部直接向中国农业银行定向发行6000亿元特别国债, 筹集人民币资金后, 向人民银行购买等值的外汇。为了避免对市场流动性产生一次的巨大冲击, 在特别国债发行的当天, 中国人民银行就利用公开市场操作全部买入此次发行的6000亿元特别国债, 完全中和了特别国债的发行所吸收的市场流动性, 从而保证了随后金融市场的平稳运行。
在一定意义上, 特别国债的发行对于加强我国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有十分积极的意义。首先, 有利于抑制货币流动性。目前, 我国有相当一部分流动性是因为对冲外汇占款的需要而投放的, 过多的流动性给宏观调控造成了极大的压力。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购买外汇, 有别于央行通过投放货币购买外汇的做法, 可以适当减缓货币供应量过快增长趋势。另外, 特别国债的期限达十年以上, 相对于短期央行票据而言, 更有利于减少流动性。其次, 有利于促进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改善宏观调控。国债具有财政和金融的双重职能, 不仅可以为财政部筹资, 是财政政策的一部分;也可以作为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可选择的有效调控工具, 成为货币政策的一部分。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可以增加央行的债券存量, 替代部分央行票据, 为央行提供更大的货币政策操作空间。2007年9月4日, 央行就首次以特别国债作抵押, 进行了100亿元的182天正回购操作。此外, 发行特别国债还可以分离央行对冲职能, 有利于央行更好地执行“从紧”的货币调控政策。第三, 有利于缓解外汇储备过快增长的局面, 拓宽外汇储备的使用渠道, 提高外汇资金的经营收益水平。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规定和国外通行做法, 一个国家的外汇资产包括外汇储备和外汇投资两部分。财政部发债购买的外汇资产由投资公司按照盈利性的目标经营, 属于外汇投资, 不属于IMF要求披露的外汇储备范围, 不纳入外汇储备规模。第四, 有利于培育中国的国债收益率曲线。我国国债市场缺乏10年期以上长期国债品种, 将15500亿元特别国债分期发行, 可以按照10年、15年期, 甚至更长期限分批、分次发行, 有助于丰富国债的品种和期限结构, 完善我国国债收益率曲线, 稳定长期利率预期, 并为我国进一步的利率市场化奠定基础, 也有利于从国债完全的收益率曲线中获得货币政策所需的信息。
财政部购买外汇发行的特别国债, 在本质上不同于普通国债, 它不是对预算赤字的融资, 而是有等值的外汇资产相对应, 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并不意味着增加财政赤字。同时, 与普通国债筹集的资金使用不同, 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购买的外汇资金以提高收益为主要目标。但是, 有人担心发行特别国债将增加政府负债, 提高国债负担率。对此, 我们认为, 实际上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来分析为国家外汇资产管理而发行的特别国债的意义。如上文所述, 日本财政部也是通过向市场发行金融票据来筹集资金, 然后用所筹款项购买外汇储备。在法律上, FBs被定义为调节资金余缺的现金管理券。由于这笔负债对应的是等值外汇资产, 在经济上具有自我清偿的特征, 所以它不被记为政府债务。换言之, 无论发行FBs规模如何, 均不会增加政府债务。更具体地说, 日本的外汇基金特别账户系统由两部分构成:外汇交易基金和外汇交易基金特别账户。前者是政府交易外汇的基金。根据日本政府预算法, 其余额和买卖均不记入政府预算;而后者则由交易产生的利润与损失、在外汇干预过程中产生利息的收付构成。根据日本政府预算法, 后者要记入政府预算的收入与支出项中。日本法律对FBs性质的认定以及相应的制度和预算安排, 对我国有着直接的借鉴意义。在这样的法律规定和制度安排下, 特别国债今后的发行将会有一个更为良好和宽松的环境。
阜阳市外汇管理与服务的政策取向 篇8
一、阜阳市金融机构开展外汇服务的现状
近年来阜阳市围绕食品工业、纺织服装、人发制品、工艺品、医药和化工等优势产业, 培育打造了6家省级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以及人发制品、柳编制品、香料油和脱水蔬菜等4个出口产业集群。6个基地和4个集群前五个月出口总值高达1.29亿美元, 占全市出口值的66%, 发挥了积极的引导、带动和示范作用。
(一) 县域金融服务功能不完善
随着阜阳市外向型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分别在县级支行开展了银行结售汇业务, 丰富了县域金融服务功能。由于部分县级支行外汇业务人员素质不高, 缺乏办理国际结算和金融衍生产品的能力, 难以承担起县域外汇结算和融资的需要。阜阳市具有实力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已充分占有农村市场, 但依然保持单一的服务功能与对象, 金融业务品种与外汇服务意识滞后, 农村信用社外汇业务经营仍然空白。目前, 阜阳市培育的出口型加工基地基本分布在县 (区) , 企业办理贷款、国际结算、出口核销、退税、外资年检等业务均需往返市区, 影响了企业资金周转效率, 增加了经营成本。
(二) 缺乏资金支持企业发展
阜阳市出口型企业基本都是民营企业, 农村民营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 是困扰广大民营企业的主要因素, 甚至成为限制企业发展的瓶颈。虽然国家及地方政府在促进民营企业发展中出台了大量扶持的优惠政策, 但在实际资金运作中, 企业的资金需求满足率仍然不高。在项目启动与企业规模生产阶段, 繁琐的贷款审批手续与考核指标, 使企业融资之路举步维艰, 企业资金出现缺口, 起步速度缓慢。县级支行受稳健货币政策、信贷管理授权限制以及风险管理的影响, 考虑到民营企业经营不规范、规模小导致的发展后劲不足等因素, 因而对待民营企业贷款过于谨慎, 导致出现银行放贷难、企业贷款难的尴尬境地。
(三) 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大
从国内外经济形势发展的趋势看, 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从内部看, 稳定外贸增长难度加大, 各种要素成本集中上升, 物价上涨、资金紧缺、人民币升值和生产成本上升等都进一步增加不确定因素。
一是抗风险能力薄弱。目前农村外向型企业呈现起步快、规模小、行业新、结构单一的特点, 企业在外向型全面发展中应具备的抗风险能力仍比较薄弱。企业规模小与诚信度成正比, 被市场认知的过程长, 表现突出的是进行国际贸易时对政策风险、汇率风险、资金风险、经营风险、信誉风险的预知能力差。二是产业结构有待调整。农村人力资源的特点决定农村外向型经济中劳动密集型产业较多, 产品应用领域狭窄, 产品科技含量不高, 附加值低, 高耗能、高投入与低产出的问题不能有效解决。三是缺少品牌效应。从内部看, 目前在国际市场上可以立足的农产品品牌少之又少, 小规模企业打开市场与拓展市场能力不足, 企业小利既足的思想存在, 缺少长足发展战略, 目光短浅, 错失发展的大好机遇。从外部看, 国际贸易环境更加复杂, 全球经济增速放缓, 大宗商品价格剧烈动荡,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升温, 西亚北非局势动荡, 欧债危机愈演愈烈, 美债危机以及QE3预期增强, 国际金融市场动荡, 日本地震及海啸引发的核泄漏危机等, 都给全球经济增加了不确定性。
(四) 外汇管理与服务职能弱化
基层外汇支局承担着日常外汇监管与服务地方经济的双重职能, 不仅要服务好企业、银行等各涉汇主体, 更重要的是在推改革、促流出、防风险方面发挥职能作用, 承担起引导外汇资金向实体经济流入, 加强对跨境资金的监测, 维护地方外汇市场秩序, 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的责任。但是, 从目前基层外汇支局履行职能的过程看, 出现忙于应付日常业务, 无暇研究涉外经济中的深层次问题, 没有建立涉汇信息交流合作机制, 与涉汇管理单位和企业缺乏有效的沟通, 对外汇资金流出入监管的有效性不足, 为涉外企业提供有价值的外汇信息不多, 为地方政府提供相关管理决策参考不够。与其重大的管理职能相比, 实际的管理效果不佳。
二、改革外汇服务方式, 支持地方经济快速发展
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 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用好“外资、外贸、外经”三种手段, 发挥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杠杆作用, 利用外汇政策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 这不仅有助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而且有助于推进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一) 转变外汇服务方式, 提升外向型经济发展能力
按照转变的5个工作要求, 发挥外汇政策的导向作用, 支持地方政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实现特色农产品出口健康发展。一是加强政策传导功能, 满足企业的外汇政策需求。涉外管理部门要树立服务理念, 及时采取多种宣传途径, 将国际经济变化的趋势、外汇改革政策、产业优惠政策和金融衍生产品传达到企业, 让企业知晓并用足用活, 让企业充分享受外汇改革给企业发展的实惠。二是培育外向型经济发展人才。政府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引进国际结算、国际营销和跨国经营等专家型人才。通过专家型人才的引进, 进一步提升企业驾御市场经济的能力。涉汇管理部门要结合实际开展企业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专业知识培训, 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的培训, 拓宽经济发展的视野, 明确特色农产品出口发展方向。三是解决企业的实际困难。建立涉汇管理部门联席会议制度, 定期交流管理信息和涉外经济发展动向, 结合地方经济发展趋势, 深入企业开展调查研究工作, 掌握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利用涉外管理联席会议的管理优势解决企业经营中遇到的困难, 发挥基层外汇管理部门在外向型经济发展中的“代言人”作用。
(二) 优化企业资金供给渠道, 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融资战略
一是政府部门要加大对涉外企业的扶持力度, 利用财税杠杆引导资金流向。以财政投入、税收、科技服务、用地、用电等优惠政策, 引导资金流向具有本地优势和特色的行业, 不断优化产业资源配置, 打造并延伸现有的区域经济产业链。二是要制定中小企业的长远发展规划, 整合现有资源, 有效增强其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实现产品多层次、多环节的转化增值。三是整合各种高新技术企业、中小企业优惠扶持政策, 切实落实各项奖励补贴, 减轻中小成长性企业的税费负担, 为企业发展松绑。四是积极引导扶持辖区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机构的发展壮大, 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格局。五是金融机构要优化信贷资源配置, 协助和推动企业合理融资。在贯彻执行稳健货币政策的同时, 坚持有扶有控的原则, 加强对高附加值、高成长潜力的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促进有限的信贷资源得到合理优化配置。六是根据企业现有资产情况, 梳理其资金流, 不断探索融资新模式, 注重信贷方式的创新和融资产品的开发, 特别是要开发适合民营中小企业特点的融资服务项目和信贷品种, 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三) 完善县域外汇服务功能, 提升外汇综合服务能力
改善现有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强化各国有商业银行县级支行外汇服务职能, 加快县支行外汇人才的培养, 提高结算水平。指导邮政储蓄银行和农村信用联社开展三农服务, 利用他们农村网点多、覆盖面广、结算快捷的优势, 增加服务功能, 开发业务品种, 广泛发展邮政储蓄银行二级分行外汇业务, 促进邮政储蓄银行县支行外汇业务快速成熟发展。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 指导县级联社开展外汇业务, 丰富县域外汇服务体系, 满足新经济形势下的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基层外汇管理部门在推进贸易便利化方面对农村外向型经济开绿灯, 加强与银、企之间的协调, 建立与银行、企业多维合作关系, 促进银企合作双赢。即一方面扩大银行远期结售汇和开办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业务, 增加外币衍生产品, 扩大银行服务范围和功能;另一方面配合银行引导企业正确使用外汇衍生产品、短期外债指标来解决流动资金不足问题, 发挥金融工具的避险功能, 减少汇率风险。根据外汇政策改革引导银行及时跟进服务措施, 有利于保护外向型企业利益, 增强企业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积极性。
(四) 规范企业经营行为, 增强企业自身造血功能
一是中小企业要增强自我发展意识, 抓住机会发展深加工项目, 生产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品, 提高盈利水平, 以吸引银行增加信贷资金和民间资金的加入, 实现快速发展。二是结合宏观经济形势和企业发展战略, 客观评估自身实力, 渐进式地扩大产能和推进技改, 鼓励企业引进国际先进的农业生产和加工技术、设备, 鼓励进口新品种、新技术、以及有助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生物肥、生物农药等农业投入品。加快技术改造, 完善经营管理机制, 提高企业农产品加工能力和水平。避免因盲目扩大投资导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三是要学习和借鉴对各类新型结算工具的运用, 减少应收账款和存货对资金的低效占用, 充分提高企业资金周转效率, 科学合理管理和使用现有资金。四是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财务管理制度, 严格按照会计法规和商业银行要求, 建立全面、准确、真实的财务制度, 定期向相关各方提供全面准确的会计信息, 增加信息透明度。
(五) 加强宏观政策调控, 支持企业开展对外业务
外汇政策 篇9
一、外汇储备与货币政策的内在作用机制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外汇储备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上。外汇储备对货币的影响可以表示为:外汇储备增加——外汇占款增加——基础货币投放增加——货币供应量增加。理论上讲,外汇储备增加必然导致外汇占款增加,外汇占款增加是基础货币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基础货币也随之增加,再通过乘数的作用,导致货币供应量的成倍增加。货币供应量的大量增加会增大通货膨胀的压力,为减小通货膨胀的压力,央行必然采取对冲操作,从而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可见,中央银行通过收购外汇,同时投放基础货币的行为影响货币供应量,而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又是货币政策取向的风向标,由此外汇储备与货币政策产生内在的逻辑联系。
二、我国外汇储备的现状及未来趋势
(一)我国外汇储备的变化及现状
该图表反映了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外汇储备的变动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2001年是我国外汇储备迅猛增长的时间拐点。1998~2000年间,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国际收支顺差较少,外汇储备增长速度平缓。2001年我国加入WTO以后,国际收支状况明显改善,外汇储备呈现出超常增长之势,该年陡增了466亿美元。此后,外汇储备呈阶梯性持续上涨。2008年由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外需求减少,这直接影响我国的进出口及FDI,外汇储备的增长率由2007年的43.31%下降到27.33%,但国际收支仍呈“双顺差”,外汇储备继续增长。2009年上半年,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1345亿美元,同比下降30%。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610亿美元,同比下降15%。截止2009年9月末,中国外汇储备余额达22725.95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居世界之首,较年初增加了3265.65亿美元,同期增长16.78%,增幅继续下降。
在外汇储备中引人注意的是资本金融项目中的“热钱”,它给我国的经济带来威胁不容忽视。从2004年开始,“热钱”流入中国的速度就不断加快,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的“热钱”流入一度放缓甚至是出现了少量的流出,但随着世界各国央行纷纷采取零利率政策,全球流动性极度宽松。危机高峰刚刚过去,一向行动迅速的“热钱”重新开始伺机而动。我国经济的较快恢复以及人民币升值预期使我国成为“热钱”觊觎的对象。09年6月以来,热钱流入中国的步伐在加速,尽管总量还没有超过2007年和2008年。增长速度是2002年以来最快的。
(二)我国外汇储备未来的变动趋势
未来我国外汇储备的变动趋势与世界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由于外汇储备的变动主要取决于国际收支中的进出口贸易、外商直接投资(FDI)和国际投机资本流入的变动情况。世界经济萧条将直接影响我国的进出口和FDI从而影响外汇储备。如今,世界经济虽然回暖但经济危机是否过去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的进出口及FDI增幅仍有下降趋势。自2009年第2季度以来,伴随着世界经济的整体强势反弹,发达国家针对中国出口的贸易保护主义压力卷土重来,人民币面对升值的外部压力。而人民币升值的外部压力已经转变为人民币升值预期,目前境外NDF市场预计一年后人民币对美元名义汇率将会升值3-4%。在人民币升值压力的诱导下,大量短期国际资本流入中国大陆,从而使资本金融项目顺差增大。中国目前存在持续的贸易顺差与FDI净流入,导致外汇储备持续累积,造成外汇市场上美元供给持续超过美元需求,如果央行停止干预,人民币对美元名义汇率无疑会显著升值。当然,如果外汇市场参与者认为人民币未来将会升值,这种预期将会进一步推高人民币实际升值幅度,从而导致热钱的大量涌入将使资本金融项目的顺差进一步增大以至外汇储备的进一步增加。
因此,在未来一段时期内,随着各国逐渐度过金融危机,经济逐步复苏,我国的进出口及FDI增幅将增大。中国经济复苏前景的明朗以及人民币升值预期的重燃致使国际资本涌入从而是资本金融项目顺差增大。在两者的共同作用下,我国外汇储备将进一步的扩张。总之,在现行外汇管理体制下,外汇储备在未来几年中仍将保持增长,这无疑给我国货币当局实施货币政策带来了挑战。
三、当前我国外汇储备的增长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当前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增加基础货币的投放以增加货币供应量,拉动经济增长。基础货币等于外汇占款与国内信贷量之和。而外汇储备的增长导致外汇占款的增加,从而引起货币供应量成倍增加给我国货币政策带来影响。
(一)外汇储备增加,使货币供给内生性增强,削弱了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给的主动性
货币供给量本身具有一定的内生性。以外汇占款的形式增加的基础货币,中央银行只能被动接受,外汇占款在基础货币中的比重越大,我国货币供给就具有越强的内生性。我国实行的外汇结售汇制度从体制上又强化了货币供给的内生性。自1994年结汇售汇制度的实施,我国的外汇储备与外汇人民币占款之间形成强烈的正相关关系。此次金融危机之前,外汇占款在基础货币投放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从1998年达50%以上上升到2005年的100%以上。金融危机期间,我国由于我国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基础货币中的外汇占款比重下降,基础货币供应以银行信贷为主要渠道。但是,我国外汇储备一直都呈上升趋势,随着热钱的涌入,外汇占款日趋增长从而使货币供应量过快增长,中央银行为防止流动性的过快增加而导致通货膨胀的风险,不得不在公开市场上进行对冲操作,以稳定流动性。可见,外汇占款的增加将削弱调控货币供给的主动性。
(二)外汇储备增加,加大了央行的对冲外汇操作成本
中国经济的稳步回升以及人民币预期使得热钱大量涌入,我国外汇储备从而外汇占款增加。2009年12月3日,中国人民银行通过三个月期央票(700亿元)和91天正回购(300亿元),共回笼资金1000亿元。(1)央行连续第八次实现净回笼,金额为220亿元。(1)自国庆长假以来,央行已累计净回笼资金达到6870亿元。(1)当前,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对冲外汇占款,并非要收紧流动性,而是为了保证银行体系内的流动性的同时稳定市场的流动性。因为外汇占款从而基础货币的快速增加,将会推动了货币信贷的过快增长,会引起投资扩张、通货膨胀压力加大、资产泡沫等问题,并增加银行体系的脆弱性,最终影响到宏观调控的有效性。然而,央行的对冲操作按利率计算是有成本的,随着外汇储备的不断增长,其对冲操作所需成本也在提高。
(三)外汇储备增加,缩短了货币供给时滞性,加大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控制的难度
外汇储备的变动改变了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从而影响了从基础货币投放到实现货币扩张的速度,即货币供给时滞,外汇占款的大量增加使货币供给的时滞缩短。中央银行主要通过基础货币投放来调控货币供给,在封闭经济条件下,中央银行主要通过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投放基础货币,基础货币从投放到扩张要经过从中央银行到商业银行的一系列信贷活动以及从银行体系到企业体系的存款、贷款转化过程。这一过程的传导链较长,因而货币供给具有较长的时滞性。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由于结汇售汇制度的实施,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外汇占款投放基础货币,外汇占款通过银行结售汇体系将基础货币迅速转化为企业存款,这导致货币供给的时滞缩短,导致了货币供应量扩张速度的加快和调控时滞的缩短,从而使货币供应量的控制更为困难。
四、相应对策建议
(一)改革并完善现行的外汇管理制度
1. 逐步实行企业意愿结售汇制,适度放松银行的外汇周转额度。
逐步改强制结售汇制为意愿结售汇制,并适度放松对银行的外汇周转额度的限制,扩大外汇指定银行的外汇头寸。这样,一方面企业持有一定量的外币资产,分流外汇储备;另一方面企业的部分外汇需求由国内银行外汇信贷满足,降低外汇储备的增长幅度。
2. 改变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
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真正变为盯住一篮子货币制度,在货币篮子中应该降低美元的比重。在美元继续对其他主要货币贬值的过程中,采用这种制度将会导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对其他主要货币贬值,好处在于可以降低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外部压力,同时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也是可控的。此外,真正的盯住一篮子货币制度具有很强的透明性。人民币升值预期的降低可以规避热钱的涌入,从而减小资本金融项目的顺差以减少外汇储备的增加。
(二)严格控制投机性资本流入,放松资本外流限制,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外资的连续扩张和国际游资的大量涌入使我国外汇储备增长存在一定的“泡沫”,隐含了相当的金融风险,并导致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独立性的损失和本币升值的压力。在资本流动的管理上,我国的政策重点应从目前鼓励流入、限制流出转向促进流入流出的平衡。金融危机对我国而言机遇大于挑战,利用此契机,鼓励有竞争力的企业走出去,开拓对外投资渠道进行国际投资。
参考文献
【1】陈婷我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下的货币政策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7(19)
【2】杰弗里·萨克斯,费利普·拉雷恩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M]上海:三联书店1997
【3】康立中国外汇储备增长下的货币政策调控困境[J]辽东学院学报2006(1)
【4】李培育,余明外汇储备、汇率波动和货币政策操作[J]金融研究2004(9)
【5】曾婷我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J]统计与决策2008(19)
外汇政策 篇10
关键词:外汇占款,利率,VAR,协整分析
为缓解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应对国内外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 使经济保持较为稳定的增长, 我国央行从2008年年初至2011年年末共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十次。与此同时, 我国外汇占款保持了近4年的正增长在今年10月份被打破, 负增长达到248.92亿元, 增加了我国流动性紧张的局面。
单独采用某项货币政策工具对经济进行调节, 往往会因为决策时滞和实施时滞造成预期目标不能按期完成, 因此国家更倾向于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共同使用。但是, 如果各项政策工具配合不当, 也会造成政策的效果相抵, 甚至会违背最初设定的目标。为此, 本文采用向量自回归 (VAR) 模型和Johansan协整检验对外汇占款与利率政策工具之间的相关关系加以探讨。
一、指标体系构建、数据来源以及方法选择
(一) 指标体系构建
我国外汇占款是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 使得我国货币供应量大大增加, 中央银行收购的外汇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中主要表现是外汇。我国利率政策工具主要有:调整中央银行基准利率, 调整金融机构法定存贷款利率, 制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 制定相关政策对各类利率结构和档次进行调整等, 选择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一年期基准利率和央行对金融机构贷款一年期基准利率。为此, 本文用于货币政策工具协调性分析的指标体系构建如下表1。
(二) 数据来源及说明
所用数据均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http://www.pbc gov.cn/) , 数据区间为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外汇数据用以2000年1月定基的cpi进行消除物价影响。其余原始数据均为各项指标的调整值, 所以对指标未做调整的月份沿用最近一期修改后的值作为当月该项指标的值, 月内对指标数值有调整的, 则采用天数加权得到该项指标的平均值作为当月值。同时, 为消除季节影响, 采用X11季节加法模型对所有数据进行处理, 最后对数据取对数, 以消除异方差。所用指标见表1。
(三) 研究方法的选择
本文选择向量自回归 (VAR) 模型和Johansen协整检验对货币政策工具之间协调性进行分析, 是基于VAR模型, 规避协整检验中滞后区间的难以选择问题。
二、货币政策工具协调性的实证分析
为了分析各项指标之间的协调程度, 首先对各序列做单位根检验, 确定其单整阶数, 然后建立VAR模型, 得到各项组合的稳定性及最优滞后阶数, 最后对相应组合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 得到协整方程标准化系数, 以此对各组合分析其协调程度来进行指标之间的相关分析。
(一) 单位根检验
采用ADF单位根法来检验各变量的平稳性, 为后续的分析做准备。若计算ADF统计量的值大于临界值, 则接受, 认为检测的变量时间序列含有一个单位根, 变量时间序列是不平稳的;反之, 则认为变量时间序列是平稳的。结果由eviews6软件产生, 结果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 各序列的原始值均为不平稳的, 但是一阶差分后各序列均为平稳序列, 即均为I (1) 。
(二) 协调关系的检验
1. 三项组合的关系检验。三项组合的VAR模型见表3, 相应协整检验见表4。
三项指标组成的可行协整关系系数整理结果见表5, 检查各协整方程系数可以发现:
(1) 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对外汇占款的长期弹性分别为14.41和-32.00, 对外汇占款的影响程度大, 存款利率对外汇占款起推动作用, 而贷款利率对外汇占款起抑制作用;
(2) 存款利率和央行贷款利率对外汇占款的长期弹性分别为13.2和-25.37, 对外汇占款的影响程度大, 存款利率对外汇占款起推动作用, 而央行贷款利率对外汇占款起抑制作用;
(3) 贷款利率和央行贷款利率对外汇占款的长期弹性分别为125.05和-201.88, 对外汇占款的影响有成倍数的效益, 但贷款利率对外汇占款的影响方向为正向, 而央行贷款利率对外汇占款的影响方向为反方向的。
整体来看, 存款利率对外汇占款起促进作用, 贷款利率和央行贷款利率与存款利率搭配对外汇占款起到了有效的抑制作用, 但存款利率和央行贷款利率搭配对外汇占款的作用方向相反。
2. 四项组合的关系检验。
表6为四项组合的基于VAR模型的协整关系系数, 从该部分可以发现:存款利率, 贷款利率和央行贷款利率对外汇占款分别起促进和抑制作用。
外汇占款增加, 导致基础货币投放增多, 流动性加强, 为合理控制货币供应量, 必须紧缩国内信贷。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 影响企业以及个人对货币的需求, 但对流通中货币量的影响有限;央行贷款利率, 可以有效的控制金融机构的信贷能力, 影响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调整, 进而加强对流通中货币的控制力度。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 结论
1. 三项组合分析, 存款利率对外汇占款起促进作用, 贷款利率和央行贷款利率与存款利率搭配对外汇占款起到了有效的抑制作用。
2. 四项组合分析, 存款利率, 贷款利率和央行贷款利率对外汇占款分别起促进, 促进, 抑制作用。
(二) 政策建议
1. 货币政策工具应合理搭配使用。
2011年开年以来, 截止到5月16日, 央行四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央行票据共发行三十三期, 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调整两次。结合本文的数据分析, 不同货币政策工具组合可以促进政策目标的实现, 弥补单一政策工具无法满足经济调节所有要求的缺陷。在我国当前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 合理搭配使用货币政策工具尤为重要。
2. 公开市场业务仍需完善。
公开市场业务在我国近年来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 由于其主动性、灵活性和时效性等特性, 已经成为我国央行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之一。同时, 公开市场业务被视为发展中国家外汇冲销的主要手段。但是, 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和证券市场发展滞后于发达国家, 公开市场业务受到一定程度的局限。为了促进我国公开市场业务的进一步发展, 必须加大对证券市场的监管与完善。
3. 外汇储备应保持合理规模, 以缓解外汇占款压力。
央行于5月12日晚间宣布, 从5月18日起, 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同日, 央行重启三年期央票, 以3.8%的中标利率发行了400亿元的三年期央票, 以2.9158%的中标利率发行了500亿元3月期央票, 以2.88%的中标利率进行了100亿元的91天期正回购。央行副行长胡晓炼指出, 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主要是对冲外汇流入投放的新增流动性, 对金融机构的正常头寸并未造成大的影响, 总体效应呈现中性, 存款准备金率调整未来还有相当空间。然而, 我国外汇占款规模已经从2002年底的2.3万亿元增加到2010年底的22.58万亿元。因此, 一方面需要确定合理的外汇储备规模, 另一方面需要协调各种外汇占款冲销工具, 共同缓解外汇占款压力。
4. 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
利率市场化是公开市场业务的必要条件, 利率是运用公开市场业务进行货币政策调控经济的主要杠杆。利率市场化改革作为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已写入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表示, 要有规划、有步骤、坚定不移地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参考文献
[1]谢金枚.论外汇占款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J〕.中国经贸导刊, 2009 (16) .
[2]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3]张晓峒.Eviews使用指南与案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年.
[4]徐以升.对冲外汇占款央行成本或超万亿〔N〕.第一财经日报, 2011-5-16.
【外汇政策】推荐阅读:
货物贸易外汇政策06-04
外汇监管及其政策分析10-29
顺应改革创造宽松外汇政策环境07-06
外汇培训频道:为什么选择炒外汇?05-11
外汇融资05-25
外汇期权08-09
外汇监管08-13
外汇改革09-23
外汇投资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