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储备过剩(通用7篇)
外汇储备过剩 篇1
一、引言
近年来,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 国际收支连续多年出现双顺差, 外汇储备增加现象日趋明显, 尤其是1994我国外汇体制改革和汇率调整后, 外汇储备更是急剧增长。相关资料显示, 2005年末我国外汇储备达8188.72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34.3%, 外汇占款为71191亿元人民币, 比上年增加18600亿元;2006年末外汇储备达10663.44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30.2%, 外汇占款为98891亿元, 比上年增加27700亿元;2007年末外汇储备达15282.49亿美元, 比2006年增长43.3%, 外汇占款为115168.71亿元, 比2006年增加16277.71亿元。
与此同时, 国内货币流动性过剩问题也日渐突出, 表现为货币供应量大幅上升与物价水平升高。相关资料显示, 2005年末基础货币投放额为64343.13亿元人民币, 比上年增加5487.03亿元, 广义货币供给量M2达296040.13亿元, 比上年增长17.6%;2006年末基础货币投放77757.83亿元, 比上年增加13414.7亿元, 广义货币供给量M2达345577.91亿元, 比上年增长16.9%;2007年末基础货币投放101545.4亿元, 比2006年增加23787.57亿元, 广义货币供给量M2达403401.3亿元, 比2006年增长16.7%。
随着外部经济对国内经济影响逐渐加大, 外汇储备过快增长与国内流动性过剩已经成为我国经济运行的两大突出问题, 人们更加关注外汇储备和流动性过剩的关系。在现行外汇体制下, 本文拟就外汇储备与国内货币供给之间的关系, 两者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以及外汇储备增加对货币供给的影响程度等问题运用定量分析方法进行探讨, 从而为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调整提供政策依据。
二、研究设计、分析与研究结论
1. 单位根检验
本文选取的是2005年1月~2008年3月的外汇储备 (wh) 和基础货币 (MB) 的月度数据, 所有数据均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与国家统计局网站相关资料整理而得。外汇储备通过人民币对美元各月平均汇价数据进行换算, 并使其与基础货币币种单位一样, 同时对两者都取对数记为外汇储备 (Lwh) 和基础货币 (Lmb) , 如此既可将间距较大数据转换为间距较小数据, 也便于随后取差分。
本文采用ADF法应用Eviews5.0软件进行平稳性检验, 检验结果见表1。
注: (1) 检验形式 (c, t, m) 分别表示单位根检验中是否有常数项, 时间趋势项及滞后阶数;
(2) 滞后阶数有SC最小准则确定。
由表1可知, 在1%, 5%和10%的显著水平下, Lwh和Lmb的ADF值都大于临界值, 因此这两个序列本身都是非平稳的;而它们的一阶差分d Lwh和d Lmb的ADF值都小于临界值, 表明都是平稳, 因此这两个时间序列变量都是一阶单整过程I (1) 。
2. 协整分析
既然Lwh和Lmb都是I (1) 过程, 那么就可以分析外汇储备和基础货币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 在此, 我们采用EG两步法做如下回归并检验两个变量是否存在协整关系。
首先, 以Lmb为被解释变量, Lwh为解释变量, 用OLS回归方法估计回归模型, 可得估计的回归模型:
可看出该模型拟合优度较好, 通过t检验和F检验, 而DW=0.392010表明模型存在自相关, 这是由经济活动的滞后效应所造成。
若上述两个变量存在协整关系, 则由上式计算的残差应具有平稳性, 对残差进行ADF检验, 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 残差的ADF值小于5%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 从而拒绝H0, 表明残差序列不存在单位根, 是平稳序列, 说明Lmb和Lwh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表明两者之间有长期均衡关系。但从短期来看, 可能会出现失衡, 为增强模型精度, 可把协整回归 (1) 式中的误差项et视为均衡误差, 通过建立误差修正模型把基础货币的短期行为与长期变化联系起来。误差修正模型结构如下:
其中, △Lmb=Lmb-Lmbt-1, △Lmh-Lwht-1
对模型 (2) 的估计结果为:
上述估计结果表明, 基础货币变化不仅取决于外汇储备的变化, 而且还取决于上一期基础货币对均衡水平的偏离, 误差项et-1估计的系数-0.226633体现了对偏离的修正, 上一期偏离越远, 本期修正的量就越大, 即系统存在误差修正机制。
3. 格兰杰因果检验
通过协整检验可知Lmb和Lwh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表明两者之间有长期均衡关系, 但是否构成因果关系以及因果关系方向如何, 仍需进一步检验。检验结果见表3:
在给定5%的显著性水平下, 当F值的相伴概率P大于5%时接受原假设, 反之则拒绝。分析结果显示, 当滞后阶数为1时, 在5%的置信水平下, 基础货币的增加不是外汇储备增长的格兰杰原因, 反过来外汇储备增长却是基础货币增加的格兰杰原因。
4. 研究结论
(1) 从长期来看, 外汇储备与基础货币之间有长期均衡关系, 且外汇储备对基础货币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外汇储备每变动一个百分点, 基础货币就同方向变动约0.73个百分点。而在现实经济中, 外汇储备的变动受国际收支状况影响, 这就加大了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给的难度, 也为协调外经贸政策带来压力。
(2) 从短期来看, 外汇储备的波动对基础货币也有显著影响。误差项et-1估计的系数-0.226633体现了对偏离的修正, 经过对短期误差的修正后, 最终实现两者的长期均衡。从分析数据结果看, 外汇储备短期波动对基础货币施加短暂的影响约束以后, 能较快地完成从非均衡状态到长期均衡状态的调整过程, 即整个系统向均衡状态的调整速度加快, 长期协整关系的约束力加强。
(3) 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 基础货币的增加不是外汇储备增长的格兰杰原因, 而外汇储备增长却是基础货币增加的格兰杰原因。这也进一步验证了理论推导的结果:巨额外汇储备通过外汇占款来拓展基础货币的供应渠道, 从而使外汇储备的增长导致了基础货币的增加, 再通过货币乘数作用使货币供应量成倍增加。
三、建议与展望
1. 调整相关外贸政策, 努力控制外汇储备的激增
结构性地适度降低出口退税率, 或采用配额管理制度进行调控, 同时适当放宽加工贸易内销政策, 减少加工贸易顺差。适当降低重要原材料、先进技术和设备, 清理进口非关税壁垒。鼓励外商在中国进行技术性投资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推动产业结构升级。逐步实现内外资税制的统一, 并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并且促使外贸出口从规模导向转向效益导向, 实现合理的外贸增长速度。还要切实强化企业尤其是外贸企业的劳动保护和社会保障制度, 减少出口对低劳动力成本的依赖。另外, 逐步改革服务业税制和服务定价体制, 完善服务贸易促进体系。
2. 加强和改进外汇管理, 促进外汇储备的多渠道使用
加强对“非贸易顺差”外资流入的监管, 稳步推进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 适当增加汇率机制的灵活性, 另一方面鼓励由企业和居民购买并持有外汇, 增强结汇制度的灵活性。积极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 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条件, 同时大力推动进出口核销制度改革, 分步实施服务贸易外汇管理改革, 出台统一的服务贸易外汇管理法规, 并且不断完善外汇储备经营管理, 加强国际收支统计监测, 推进外汇管理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26~155
[2]张雪春:流动性过剩:现状分析与政策建议.金融研究, 2007 (8)
[3]田素华尹翔硕:论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对外贸易政策选择.上海经济研究, 2006 (4)
[4]孔立平朱志国:对外汇储备激增与流动性过剩关系的研究.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1)
外汇储备过剩 篇2
自2001年开始, 中国的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迄2010年9月止, 我国外汇储备达2万6千多亿美元, 包括外汇储备、黄金, IMF特别提款权等形式的国际储备资产过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其中大部分是以美元资产构成的外汇储备。人们对我国过剩的外汇储备来源的分类并不困难, 持续的双顺差以及大量热钱的流入是储备积累过剩的源头, 但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并非显而易见。
第一, 20世纪90年代初, 我国彻底实施出口导向型战略, 凭借廉价的劳动力条件以及政策上对出口企业提供优惠贷款、出口补贴、出口退税等措施鼓励出口, 使我国持续保持贸易顺差, 十余年来赚取了大量外汇。1994年, 政府对之前的汇率制度进行调整, 将汇率双轨制进行合并, 人民币贬值近一半, 人民币与美元汇价自20世纪80年代末的3.72元/美元调整到1994年的8.62元/美元。并且在此后近十年内, 我国汇率制度成为实质上的固定汇率制。本币的低估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从商品相对价格的差异化角度来衡量, 可由市场汇率与购买力平价的比率作为标准 (1) 。由表1可以看出, 中国在2001年的市场汇率与购买力平价之比达4倍多。
第二, 随着大规模的外商直接投资进入到我国劳动密集型行业, 我国凭借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参与到跨国公司主导的国际生产网络分工之中, 跨国公司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贸易和资金的流向和流量。2008年, 我国出口部门的外商独资企业占到了81%。高技术、高附加值的生产过程在发达国家进行, 而低端的加工制造环节则留在我国本土。我国一面提供廉价的商品, 一面又通过购买美国国债等方式提供廉价的资金。这种国际生产网络布局造成的结构性贸易失衡同样是外汇积累的一个原因。
第三, 我国多年来实行的强制结汇制度使外汇储备成为“国有储备”, 政府出于对外汇储备安全性、流动性考虑在对其运用方面受到一定的束缚, 外汇资产难以有效利用, 另外对资本流动的管制阻碍了通过民间渠道消化过剩储备的可能。以前在外汇短缺的情况下, 我国实行强制结汇制度本意是想防止私人对外汇的囤积居奇, 将外汇收归国家统一管理以满足市场对其的真实需求从而稳定汇率。2008年, 我国取消经常项目下企业强制结汇的规定, 逐步实现“藏汇于民”, 以期望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然而近两年由于人民币强烈的升值预期, 私人同样会把外汇收入出售给银行, 造成外汇储备的不断积累。因此, 长期以来我国外汇储备的规模持续被动增长, 居高不下。
二、我国现状与德国类比分析
在讨论我国目前的局面时, 人们往往会拿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德国作类比。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前, 德国一直实行的是固定汇率制度。上世纪60年代后, 德国贸易顺差大幅增长, 为保持马克与美元固定比价, 德国购进超额美元投放马克, 外汇储备大量增加, 国内受到通货膨胀的威胁。此后马克虽有两次小幅升值, 但总体上与美元的固定比价仍是不稳定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 马克完全浮动起来。此后, 马克兑美元是升值趋势, 1985年“广场协议”后, 马克继续持续升值。自1960年4.2马克/美元到广场协议后10年即1995年时1.4马克/美元, 马克对美元累计升值近2倍。德国的经验可简单的归结为以国内为重心, 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以保持物价稳定, 为了这个最高的目标可以牺牲汇率的稳定。德国一系列政策的改变使其货币当局大大减少了外汇储备的管理成本和风险。德国马克的持续升值也确立马克的强势货币地位, 成为欧元的前身。
我国自2005年进行汇改至今, 人民币名义上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 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但本质上仍是在盯住美元。那么, 人民币是否可以借鉴马克适时采取浮动汇率制, 进行升值呢?在目前的主流观点中, 有两种典型的看法反对人民币升值, 笔者在此提出自己的一些异议。
第一种看法, 人民币兑美元升值造成外汇储备缩水, 造成国民财富的流失。从企业界和个人的角度来看, 这一点确实正确。人民币兑美元升值造成拥有外汇资产的企业和个人在国内的购买力减小。但是, 对于拥有绝大部分外汇储备的央行来说, 这一点有待商榷。因为央行与生产没有关系, 没有创造财富的功能。外汇储备对它来讲是通过投放人民币基础货币交换而来的, 是通过创造负债交换的资产。人民币稳定时, 资产和负债是等额的, 当人民币升值后, 央行外汇储备资产会减少, 账面上会产生亏损。但笔者认为:第一, 这种“亏损”不是人民币升值后发生的, 而是在人民币与美元交换时便发生了, 只是人民币升值后这种损失暴露了出来。具体来讲, 按照表1显示, 发达国家货币的市场汇率与平价比接近于1, 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汇率往往是平价的数倍。这说明发展中国家本币的低估造成其在国际市场上财富分配能力的弱化。长久以来人民币对美元的低估使我国在与美国的贸易中用“较多” (以市场汇率/平价衡量) 的人民币换取了“较少”的美元, 所以这种损失是在本币低估前提下的交换中发生的而非本币升值后;第二, 人民币升值不仅不是外汇储备的损失, 反而是获取外汇资产能力的提升, 所以这又可看做是还未实现的收益。从我国汇率双轨制合并至今, 我国参与国际分工有近20年的时间, 在这里探讨人民币升值后外汇储备损失与否的问题不能仅看到单一的量的增减变动, 而且要衡量在这近20年中我国赚取外汇时收入与代价的大小对比。按照第一点的阐述, 显而易见的是, 我国国民在参与国际贸易时是一种“不等价交换” (2) , 财富在交换的过程中损失掉。那么, 在接下来的很长时间里, 中国将继续参与国际经济交换, 人民币的升值则带来我国对世界财富获取能力的提升, 这将会逐步弥补甚至超过这种损失。
第二种看法, 人民币升值会造成我国出口商品竞争力的减弱, 对出口企业产生不利影响, 影响就业稳定。笔者认为:第一, 在美国量化宽松的政策下, 美元日益贬值, 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并不意味着人民币对其他货币升值。第二, 影响两国贸易商品的相对价格是真实汇率非名义汇率, 目前我国国内流动性过剩, 物价上涨, 劳动力成本增加, 真实汇率的变化使人民币已经在事实上升值, 这同样具有对出口企业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但这种升值的方式显然是以国内劳动者的生存状况恶化为代价。第三, 人民币的升值确实会导致某些出口企业亏损甚至破产, 但这并非引起失业的原因。在以雇佣劳动制为方式, 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等特征的生产方式中, 一边是失业的资本, 一边是失业的人口, 这是种普遍现象。我国只是通过对外输出商品的方式把失业现象变相的掩盖了起来。“出口过剩和进口过剩, 生产过剩和贸易过剩是一回事。 (《资本论》第三卷605页) ”对于中美贸易来说, 中国目前的状况是出口过剩 (生产过剩) , 美国是进口过剩 (贸易过剩) 。中国解决潜在的失业问题绝不能靠长期的出口依赖, 这只会使我国经济难题积重难返。
通过以上分析, 笔者对人民币升值并且适时采取浮动汇率制表达了赞成的态度。但仍旧对比德国, 有两点要尤为注意:
第一, 德国毅然放弃维持汇率稳定的目标而采取浮动汇率制、资本自由流动的政策而没有遭受国际投机资本的冲击与它参与的欧洲货币体系有很大关系。欧洲货币体系作为一种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 成员国货币采取联合对外浮动的方式, 其中德国马克作为欧洲货币体系中最强的货币, 自然成为其他成员国的货币锚, 其他成员国承担者维持本币与马克波动幅度在规定范围内的义务, 因此这就减轻了马克受到投机资本冲击的风险。而我国与周边国家不但在经济上发展不平衡, 在历史, 文化等方面也有诸多矛盾, 亚洲区域内的货币合作机制进程步履维艰。在我国金融体系还不完善的情况下突然放开资本流动会面临国际投机资本的冲击的极大威胁。所以, 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应先于资本自由流动。
第二, 即便同样是通过贸易顺差积累大量外汇储备, 中德两国有一个重要区别值得关注。对于德国来说, 对外贸易部门企业一般都是本国私人所有, 它们赚取的外汇可以用做自身向海外的扩张。本币的升值会对这种扩张起到促进作用, 同时减轻了货币当局对外汇储备不断积累的担忧。而对于我国来说, 对外贸易部门企业的所有权大量被外资占据, 它们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决定资金的流向;另外人民币具有升值的预期, 外汇大量流向央行形成“国有储备”。这就需要我国政府考虑如何放宽本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限制来缓解过剩的外汇储备。
三、破解困境的方向
我国外汇储备过剩是一种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对内依赖相对过剩的廉价劳动力组织起来产业, 对外依赖跨国公司主导的国际生产网络, 两种情形造成我国持续双顺差的后果。结合以上分析, 笔者将提出以下三点期望:
第一, 借鉴但不照搬德国的经验, 在对待本币对内稳定还是对外稳定的问题上, 应把重心放在前者。保持国内物价稳定, 维持正常的社会比例需求, 内部经济发展不易波动。另外, 人民币进行平缓的升值以消除热钱的投机预期, 减少国际投机资本冲击的风险, 适时采取更为灵活的人民币汇率浮动机制。与此同时, 要谨防盲目金融自由化带来的经济金融化现象, 即在资本较为自由流动时社会性的金融投机行为代替生产性活动。
第二, 从提高内需的角度来看, 现有文献已有不少观点。笔者认为改善分配、缩小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国内民众的购买力要思考如何消除国内利益集团的利益垄断, 消灭权贵资本主义的势头, 建设法制化的市场经济, 构建社会各阶层能够自由流动的良好环境;从另一个角度上讲, 提高劳动者工资收入可以倒逼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转型。
第三, 在跨国公司对全球生产网络控制的现实中, 思考我国如何培育具有竞争力的本土企业, 着力改善我国对外贸易部门被外资把持的不利局面。这样, 人民币的升值可以促进企业对海外进行资本输出, 央行不必为冲销过剩外汇储备带来的基础货币投放所累。
参考文献
[1]吴建涛.发展战略与汇率制度选择[J].财经科学, 2009, (2) :96-102.
[2]李翀.马克思主义国际经济学的构建[M].北京:商务印书社, 2009:574-576, 735-736.
[3]安德鲁·马丁·费希尔.中国正在拉美化吗?在全球失衡浪潮中, 中国在实力与依附性之间的平衡行为[J].政治经济学评论, 2010, (1) :41-51.
论我国高额外汇储备下的外汇管理 篇3
一、我国外汇储备现状
2006年2月, 我国外汇储备超过日本成为第一储备大国。2007年年末外汇储备较2006年末增加了4619亿美元, 达到15282亿美元。截至2010年末, 我国外汇储备额达到28473亿美元。2011年3月, 我国外汇储备正式突破3万亿美元大关, 达30447万亿美元。6月新增外汇占款为490.85亿元, 较5月份的234.31亿元继续增长。2011年末我国外汇储备较2011年三季度末净减少206亿美元, 是近期我国外汇储备首次出现季度净减少现象。2012年6月末, 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3.24万亿美元, 相较3月末的3.305万亿美元下降650亿。这是自2011年4季度之后, 我国外汇储备再次出现季度负增长。
二、高额外汇储备的影响
(一) 保持高额外汇储备的有利之处
巨额的外汇储备无疑是一笔丰盛财富。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 保持充足的外汇储备对于确保国际清偿能力、提高风险应对能力、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 较为充裕的外汇储备有利于维护我国经济金融安全。近年来, 充裕的外汇储备为国家干预外汇市场, 稳定人民币汇率, 增强抵御国际金融风险的能力, 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其次, 充足的外汇储备便于企业对外开展经济交往活动。在外汇储备较为充裕的情况下, 企业用汇、购汇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如企业对外投资, 只要在经济上可行, 就可以用人民币购汇投资, 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企业进口、外债等对外支付也同样能得到保障和满足。
再次, 外汇储备经营收益可增加民生支出。外汇管理部门的职责是在管理好风险的前提下, 确保外汇储备资产保值增值。外汇储备经营收益并入人民银行大账, 人民银行依法将央行净利润全部上缴财政, 增加了用于民生支出的财政资金的可使用量, 实际上也对国民福利的改善做出了贡献。
(二) 过度的外汇储备会给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消极影响
作为发行货币的储备物, 央行的外汇储备并不是越多越好, 因为外汇储备越多, 相应投放的货币就会越多, 而过多投放货币, 就容易引发通货膨胀和严重的货币贬值, 进而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为了控制货币供应量, 央行不得不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发行央票的方式回笼资金。这样就导致央行货币政策陷入困境:一方面, 为抑制人民币升值过快而不断购汇, 相应扩大货币投放;另一方面, 为防止通货膨胀又不得不采取措施予以对冲, 大量回笼货币造成资金闲置。一方面, 货币过多, 面对通胀, 理应较大幅度提高利率水平;另一方面, 如果较大幅度提高利率, 有可能吸引更多国际资金流入中国并带来新问题。这就迫使中央银行使用利率工具时慎之又慎。
此外, 巨额外汇储备也蕴涵着其它弊端。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 导致大量“套利性”外汇资本通过各种渠道进入我国境内;基础货币投放和外汇占款增大, 制约了货币政策的运用和效应;高额外汇储备并不经济, 降低了资金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了外汇储备成本, 内债与外债大幅增加;增大了储备风险;使国家储备资产面临巨大的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失去了国际货币基会组织的优惠贷款。
三、对我国高额外汇储备进行有效管理的对策建议
安全、流动、增值———这三个词可以说是外汇储备经营管理的“金科玉律”。
外汇储备的安全性处于重要地位。我国一直坚持多元化、长期性和战略性来保障外汇储备安全。多元化, 就是通常说的“所有的鸡蛋不要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既会投资不同的币种, 又会在同一币种下投资不同的资产, 是一种分散化的资产配置原则。长期性, 是指确定外汇资产配置结构时, 会综合考虑各种资产的风险收益特性、市场发展趋势等长期因素。战略性, 是指确定货币结构时, 还会综合考虑我国国际收支结构和对外支付需要, 以及国际货币和金融体系的发展趋势等宏观性或战略性因素, 目的是维护大局稳定, 也就有利于保障外汇储备对外投资的安全。
外汇储备资产还需要保持充分的流动性。因为国家外储不仅要满足一般对外支付需求, 如进口国内需要的物资或技术、支持企业“走出去”等, 还要在资本可能出现快速流出、货币面临较大压力的情况下, 发挥保障国家经济金融稳定安全的“定海神针”的作用。因此, 任何国家的外汇储备都不会大规模地投资波动性大、市场容量小、流动性差的资产。
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程度的加深, 以及全球外汇储备规模的不断增长, 外汇储备的功能也在不断拓展和丰富, 世界各国对它的经营管理已逐渐由被动变为主动、由保守变为进取, 增值的目标也应运而生。
为了实现国际储备“安全、流动、增值”三原则, 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 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要多元化
我国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过于单一, 主要还是以美元资产为主。美元将以缓慢的速度温和贬值。美元的贬值预期将使我们以美元为主要组成部分的外汇储备遭受资本损失, 这构成了我们在储备增量中减持美元的基本动机。我国必须逐步实现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多元化, 逐步减少美元储备比重, 增持欧元、日元以及韩元、澳元、新加坡元等, 藉以实现外汇储备的多币种配置。
(二) 开拓多元化外汇经营渠道, 分散投资风险
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多为美国国债、住房抵押贷款担保证券和高投资级别的公司债券等, 这些债券资产虽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良好的流动性, 但其提供的收益率普遍偏低。中国外汇管理当局应逐渐提高股权、企业债在资产组合中的比重, 适度降低国债、机构债在资产组合中的比重, 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外汇储备的整体收益率, 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进一步分散风险。
(三) 积极建立能源、金属与其他大宗商品市场的储备
目前这类资源处于至少10年来的低位, 投资价值明显上升。例如, 尽管美国在次贷危机中损失惨重, 但美国仍在利用目前的原油市场低迷时期大举囤油。相比之下, 中国的原油和大宗商品进口量却在下降, 因此,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以合理成本建立资源储备的必要性, 利用时机以较低成本建立能源与大宗商品储备。
(四) 采取多种措施, “藏汇于民”
适当加大“藏汇于民”的政策力度, 这是化解外汇储备过多的重要措施之一。国家可利用市场化手段降低过多的或是结构不合理的外汇储备, 让企业、机构和个人更多地持有并进入外汇市场。把部分外汇储备“转化”为企业运营的资本和居民的储蓄, 这不但会增加企业、单位和个人的财富, 而且还会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经营持有的资产规避市场风险。
(五) 审慎执行走出去战略
在国际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积极参与国际分工, 支持社保基金、商业银行和工商企业等实体投资于国内外企业股权。我国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政策, 通过对一系列申报“走出去”的企业进行审核, 为缺乏资金但具有良好发展前景、在可预见的未来能产生经济效益的成长型企业, 通过调拨一定外汇储备, 帮助这些企业在国际市场进行投资办厂;通过兼并购买、控股国际产业链中的企业降低企业成本, 扩大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 同时加强对境内企业走出去进行风险教育。
参考文献
[1]任飞.浅析我国外汇储备的规模及管理对策[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8 (8) .
[2]刘兵权, 彭菲娅.超额外汇储备、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升级[J].国际贸易问题, 2008 (7) .
[3]徐光润.热钱流入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措施[J].西部金融, 2010 (6) .
提议:用外汇储备扶贫 篇4
假定将我国外储中的30%即约5000亿美元平均分给1亿贫困人口, 以目前的汇率计算, 每人便有35000元的款项。中国的贫困问题就可彻底解决。当然, 现实中不可能这么分, 但可将5000亿美元的外储投入到与减贫有关的各种项目中
目前的外储规模显然增加了市场对其风险的担忧。庞大的外储不仅累积了巨大的汇率风险, 也增加了中国配置这些资金的难度, 以及央行和外管局管理国内各个微观主体的外汇的管理难度。因此, 需要为我国巨额的外汇储备寻求安全出路。
我想特别指出的是, 应把减贫纳入目前外储优先考虑的目标。庞大的外储, 除了一部分是为了博取人民币升值而流入的热钱以及外国直接投资外, 大部分是靠百姓廉价的劳动力和资源赚来的。将老百姓的财富再回馈给老百姓, 让他们尤其是贫困群体切实感受到国家经济增长和外储增加带来的好处, 也算是得其所哉。
截至2007年底, 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存量为4320万人, 其中绝对贫困人口1479万, 低收入人口2841万。这一贫困人口数量是按人均纯收入785元和1067元发表计算出来的。据悉国务院扶贫办正在草拟新的扶贫标准, 大约是年收入1300元。用该标准衡量, 全国贫困人口将增加到8000万, 增长近一倍。不过, 如果按联合国规定的世界通用贫困线标准人均日消费1美元计, 我国农村至少还有1亿贫困人口。另外,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物价的上涨, 近年来城镇贫困人群也增加很多。如果把城市低保户算作城市贫困人口的话, 那么我国城市贫困人口至少也有几千万。这样, 两者加起来, 我国贫困人口规模至少是过亿。
对于贫困人口来说, 食品是他们的主要消费。随着目前通货膨胀的加剧, 尤其是食品涨幅巨大, 使得国家为了维持贫困人口与过去一样的生活水平, 就需要投入更多的扶贫资金。另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贫困也不仅仅是“吃饭”问题, 还涉及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 包括“穿、住、行”, 以及教育、医疗和社会交往等方面。所以, 也要重视贫困人口的非食品消费需求, 培养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这同样需要国家投入比以前更多的扶贫资金。
比起其他一些锦上添花的项目来, 扶贫完全称得上是雪中送炭, 其外溢效应非常明显。如果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解决了, 有了一定的发展能力, 那么就会拉动消费和内需。在目前我国出口增速减缓的情况下, 消费和内需的拉动对保持中国经济一定的增长速度是非常重要的。
我国外汇储备效益分析 篇5
外汇体制改革以来, 我国的外汇储备这几年一直在增长。而在2009 年12 月底, 我国的外汇储备位于世界第一, 并且达到了2.4 万亿美元之多;2013 年第四季度末, 它的总额一度曾经达到3.82 万亿美元的数额。伴随着外汇储备规模的不断扩大, 外汇储备中所存在的问题也逐渐表现出来。鉴于此, 我国相关机构应该主动采取措施, 进一步提高外汇储备使用效率, 增强对外汇储备的管理。
从21 世纪初年开端, 我国外汇储备随着经济的发展进入快速轨道。2005 年第四季度末位于全世界第二, 数额达到8, 188.72 亿美元。另一个数据节点在2006 年2 月的时候, 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跃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 数额也达到8, 537 亿美元。截至2013 年末, 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已达38, 213.15 亿美元。根据中国银行在2014 年1 月15 日发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 到2013 年12 月月末, 中国国际外汇储备余额为38, 200 亿美元, 比上年净增加额度达到5, 000 多亿美元, 年增量创下历史同期最好成绩。
另外, 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 中国正寻求一些方法和手段尽量避免人民币对美元过度贬值。除此之外, 我们发现我国外汇储备过度依赖美元, 这样对我国的经济以及金融稳定都很不利, 要警惕美国采取“货币战争”的方式来影响到我国的经济, 2008 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已经显现出来。
二、外汇储备利与弊
一般来说, 一国的外汇储备需要适度的衡量和存储, 而过高的外汇储备不利于一国的经济稳定, 并且有可能会成为其他国家转嫁风险的领地。例如, 2009 年美国产生的金融危机影响了全球很多国家, 同时由于我国在外汇储备上的巨额压力, 在2014 年末到2015 年初都采取了减持美元的手段, 这在一定程度上看出了我国对于外汇储备有了清晰的认识和见解, 所以外汇储备也是有利有弊的, 应该注意在外汇储备上保持适量的度。
(一) 外汇储备的有利之处
1、有利于维持一国的汇率稳定。根据传统的一些研究观点来看待这个问题, 外汇储备的主要作用表现在, 假如某一国出现应付国际收支失衡的现象的时候, 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一国的汇率稳定, 比如兑美元的汇率进行相关的稳定和发展。一般来说对表现国际收支和偿付外债方面以及我国的信用评价方面都有较为深远的影响。
2、有利于实现经济均衡稳定。作为一国经济调节、实现国内外平衡的重要手段, 一定的外汇储备是举足轻重的。如果国内宏观经济出现失衡, 总供给小于总需求, 这个时候利用外汇储备进行扩大进口, 使总需求与总供给达到平衡状态;如若国际收支出现逆差的情况, 利用外汇储备的差额可以促进国际收支平衡;而在一国汇率出现波动情况的时候, 这个时候更可以利用外汇储备对汇率采取合理的调节, 使它不断达到稳定的状态。
3、有利于提升国家的信心。一国的外汇储备的多少, 在传统的看法认为, 反映着该国的经济实力, 也可以提升该国的信心, 说明该国在经济上表现出巨大的优势。在当前新兴市场方面的一些国家, 在这上面的认识是:国家外汇储备往往被认为是一国经济信心的一种标志。
(二) 外汇储备的不利之处
1、不利于实施一国货币政策。外汇储备过大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在外汇方面的政策实施, 同时也会增大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困难程度。我国如果在外汇储备上保持过度的量和其他因素, 就会导致我国的货币政策不可以很好地达到我们所想达到的目的, 会给国内货币均衡带来压力。
2、增加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外汇储备在另外一个层面上来说, 可以表现为一国的金融债券的持有, 同时持有一种以外币表示的金融债权, 并不是可以为本国其他所用, 也并非投入国内生产使用。在这种情况下, 就会产生在外汇储备上的机会成本。也就是说, 假如一国货币当局不再持有一国的外汇储备, 那么他们就可以根据一国的实际情况, 把这些储备的资产用来进行购买消费, 进口商品或劳务, 这对于他们来说是更不值得的。
3、加大持有国的经济风险。当一国的外汇储备增多的时候, 就会加大持有国的经济风险, 因为一国的经济稳定与否也是值得我国注意的, 特别是2009 年美国发生的金融危机, 在一定程度上就影响到我国的经济稳定和风险, 并且对其他国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另外, 在对外贸易方面更是影响着国家采取对外需求政策, 当经济危机来临的时候, 一国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不受侵害, 都会采取一些措施来规避风险。
三、高额外汇储备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外汇储备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形势有着深远的影响, 短期来看, 我国虽然在持有的外汇储备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 特别在近年来增长速度奇快, 并成为全世界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 当然这也会造成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巨大压力。
(一) 干扰货币政策, 提升通膨压力。1994 年以来我国开始实行新的外汇管理制度, 进行强制结售汇制度, 这项制度导致外汇储备迅速扩大。随后2009 年至2015 年, 伴随我国连续贸易顺差和不断扩大的外汇储备, 宏观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通货膨胀压力, 很大程度上牵制了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使得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能力减弱, 更加加大了货币政策调控的不稳定性, 影响货币政策的最终实施程度。
(二) 资产结构单一, 遭遇储备风险。我国的外汇储备风险也在不断加大, 根据美国财政部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 截至2013 年12 月末, 以美元计价的我国外汇储备约为2 万亿美元, 占据我国的一大部分, 同时我国共持有美国国债金额达到1.2689 万亿美元。这些数据显示出我国外汇储备的资产结构单一, 并且在我国目前的外汇储备中, 欧元占比达到20%, 而日元占比达到10%。与此同时, 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下调, 金融市场的汇率波动也受到流动的国际资本影响, 在这种背景下, 我国外汇储备资产遭受着比较大的汇率风险, 尤其是美元方面的汇率风险。
(三) 会降低资金使用效率。外汇储备作为一种货币资源, 持有巨额的外汇储备也就形成了巨额的机会成本。因为美国仍然是第一大经济体, 并在全球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占据着主要位置, 其国债相对来说更有安全性、流动性等方面的优势;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 高额的外汇储备放弃了可以获取较高投资收益的可能性, 在这种情况下货币资源的效益最大化就难以实现。
(四) 扩大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导致人民币汇率面临升值压力最直接的原因是不断增长的国际收支顺差, 而它的最主要的原因是高额的外汇储备所造成的。伴随着本国货币的升值, 其外汇储备是一定会增长的, 因此可以说本国货币升值压力是源于其外汇储备的高涨。从而在这样的情况下, 会造成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压力不断上涨。
高额的外汇储备对我国经济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特别在货币政策方面的影响, 也会对我国的通胀压力不断提升, 所以我们应该保持适量的外汇储备。
四、外汇储备效益最大化对策
根据上文对我国的外汇储备的情况进行分析, 我国外汇储备逐年增长, 并且成为了外汇储备的世界第一大国, 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的经济实力和水平, 但是正如上文所说, 外汇储备不是越多越好, 并且很高的外汇储备也会造成我国存在一定的风险, 我们认为应该保持适度的外汇储备, 对于出现的问题, 采取相应的措施。
(一) 改革管理制度, 注意货币多元化。在全世界经济普遍萧条, 经济举步维艰的情形下, 对于我国的高额外汇储备, 这已经不是一个严重的量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 我国应本着长远考虑, 主动做好经济产业的优化升级, 为经济周期做好准备。特别是需要改变目前的外汇储备管理模式, 应逐步适度地降低美元在我国外汇储备中的占比, 适当地将多种国际货币引入储备资产, 实现储备货币多元化。
(二) 扩大人民币使用范围, 实现人民币国际化。面对外汇储备的不断增长, 我们应该适时采取相应的策略, 比如扩大人民币适用范围, 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由于我国在近年来也提出一些经济组织的发展, 特别是亚投行和丝绸之路等新战略的提出, 这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外汇储备的合理利用, 同时在亚投行的基础之上, 我们可以利用我国的外汇储备进行相关的协调发展, 让全世界相信人民币的作用和其他的影响, 真正实现人民币国际化。
(三) 降低美债的购买量, 增加黄金储备。在2013 年之后, 美元出现贬值的趋势的情况下, 应该降低美债的购买量。因为当前美国的财政赤字和债务负担在不断地加重和扩大, 这些变化都将动摇美元在全球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美国仍然不放弃, 它不仅想要阻挠我国崛起的进程, 还想通过出售其武器来进一步一解其国内的债务燃眉之急。因此在如此的局势下, 我国需要采取适度的减少对其国债的购买和其外汇走势, 从而实现外汇储备资产多元化。
(四) 加强自主创新变革, 主动走出去。建立在强大的实体经济基础之上, 才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信心所在。我国在金融方面也在寻找自主创新的办法, 特别是2014 年习近平提出的亚投行的建设, 这对我国利用外汇储备都有深远的影响, 这样利于我国的人民币国际化和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在这个基础上尽快建立全方位的要素资源的战略储备制度, 特别是人民币的交易条件改善和资源价格回落时, 我们要抓住时机扩大我国一些产品的进口。
五、小结
总体上说, 当前世界经济处于后金融危机时代, 全球经济复苏乏力, 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不断推行, 欧洲债务危机解决困难, 人民币面临着巨大的升值压力。这都使得我国外汇储备面临着更大的风险。在这样的情况下, 特别是对于相关机构采取适度宽松的政策刺激下, 当前巨额外汇储备所带来的压力就会得到进一步缓解, 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和国内投资者进行海外投资的水平和意识, 金融市场和外汇市场的建设也会进一步推进下去, 为更好地达到“藏汇于民”的目标建立优良的外部环境。
摘要: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 也在积极寻求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外贸交流, 我国的外汇储备也在日益持续增多, 并且在2006年超越了日本, 成为全球第一大外汇储备国。本文以外汇储备效益最大化为研究目的, 以此为背景, 对我国关于外汇储备提出一些科学性的合理化建议, 采取转型升级我国的外汇储备、降低美债的购买、改革管理制度等手段, 以此发挥外汇储备效益最大化的作用。
关键词:外汇储备,效益最大化,风险规避,人民币国际化
参考文献
[1]吴锋林.外汇储备经营效益管理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 2013.1.
[2]郑俊涛.中国外汇储备有效管理探讨[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4.16.
[3]黄峰敏.我国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问题与管理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 2014.
[4]陈建勋, 赵正一, 李永乐.我国外汇储备间接投资结构的历史演化与动态考察[J].财经科学, 2014.9.
中国外汇储备币种结构 篇6
关键词:Heller—Knight模型,Dooley模型,外汇储备,币种结构
2006年2月底, 中国外汇储备规模首次超过日本, 跃居世界首位, 总体规模达8527亿美元。截止至2007年末, 中国外汇储备余额达1.53万亿美元, 增长速度高达43.3%。巨额的外汇储备规模及惊人的增长速度, 一方面表明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 另一方面也对我国的外汇储备管理, 尤其是外汇币种结构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我国外汇储备以美元为主, 但从2007年7月起, 至2008年2月, 美元实际有效汇率由88.73点跌至83.61点, 8个月的贬值幅度为5.77%。与此同时, 欧元却持续升值。历史数据显示:过去两年里, 欧元兑美元升值17%, 兑日元升值20.4%。面对当今世界经济形势的明显变化, 如何合理安排我国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以Heller—Knight模型和Dooley模型为基础, 并根据中国实际情况对模型做出适当修正, 引入相关数据, 试图从影响外汇储备的相关因素出发, 探究我国目前外汇储备币种构建情况。
一、中国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历史发展情况
国际货币储备体系的演变经历了三次明显的变化。在金本位时期, 黄金充当世界货币, 加上英国的经济实力, 形成了黄金—英镑的国际储备体系。199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即美元—黄金国际储备体系。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 各国货币当局逐渐改变货币品种单一的货币结构, 储备货币走向多元化, 此时, 美元仍然是多元化储备货币体系的中心, 只是其比重有所下降。相应地, 其他诸如德国马克、英镑、日元等货币的地位有所上升。1999年欧元的诞生, 又对美元在国际储备体系中的地位构成了新的威胁。如今, 世界已形成以美元、日元和欧元为中心的国际储备体系, 我国也顺应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要求, 建立了多元化的外汇储备币种结构。
中国外汇储备1993年仅有201.38亿美元, 自1994年外汇体制进行重大改革以来, 我国外汇储备大幅度增加, 1996年11月突破1000亿美元, 2000年开始突飞猛进, 至2006年, 成为世界头号储备国, 外汇储备占GDP的比重也比1999年的15%翻了一番多。我国在1997年时的外汇储备币种结构为美元占59%, 日元占12%, 马克与欧洲货币单位分别占16%与12%。随着1999年欧元的启动, 我国将德国马克、法国法郎转换为欧元, 形成了美元占55%, 日元占27%, 欧洲货币占6%的外汇储备币种结构。2001年8月底, 我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超过1900亿美元, 其中70%以上为美元储备。高额的外汇储备和浮动汇率制下动荡的国际金融市场必然使我国对过去的外汇储备币种结构做出了调整, 构建出新的适应国际局势发展和我国国情的外汇储备币种结构。
二、中国外汇储备币种结构的因素确立
传统的外汇储备币种结构选择理论主要有:资产组合理论、Heller—Knight模型和Dooley模型。本文主要利用Heller—Knight模型和Dooley模型来确定影响我国外汇储备币种结构的因素, 并对模型做出了适当的修正。
Heller, Knight (1978) 在“Reserve-Currency Preferences of Central Banks”一文中认为, 一国的汇率安排和贸易收支结构是决定储备货币结构的重要因素。
Dooley (1989) 认为在决定储备币种分配时, 交易成本的影响远远大于对外汇资产风险和收益率的考虑。Dooley通过计量经济模型的实证研究表明:一国外汇储备的货币结构是由贸易对象、外汇结构和汇率安排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以Heller—Knight模型和Dooley模型为基础, 考虑到外汇储备经营管理必然特别强调安全性与流动性, 同时结合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外商直接投资的不断增加及储备国的经济实力等实际情况, 我们最终将对外贸易、外商直接投资、储备国的经济实力、外债结构与规模及各储备货币的投资收益作为推断我国当前外汇储备币种结构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
1. 我国贸易结构对外汇储备币种结构的影响
贸易结构大体上确定了在对外贸易中使用的币种及其比例, 因此, 通过考察进出口的来源、去向、数量及交易双方的支付惯例等即可初步确立贸易结构对外汇储备币种结构的影响。通常以一国的进出口总额来反映对外贸易情况, 表1给出了1998年~2006年我国同世界主要国家 (地区) 的进出口额及其占我国进出口额的比重。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各比项经过计算得出
在表中, 由于台币不是自由可兑换货币, 它是盯住美元的, 因此其比例可并入美元。港币虽是自由货币, 但非国际公认的储备货币, 而港币又是盯住美元, 与美元联动的, 所以港币的比例也可并入美元。虽然在目前国际贸易中使用多种硬通货, 但美元仍然是主要的结算和计价货币, 在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尤为如此。我国与亚、非、拉国家的贸易结算也多以美元为主, 因此对美元在我国外汇储备币种结构比例上调至50%~60%。
由于中日的贸易并不是完全由日元结算, 所以对日元的比例往下做适当调整, 估算为10%~15%。
欧元实行后, 大部分欧盟成员国原来各自的货币被统一的货币欧元取代。德国、法国和其他欧元区国家与我国贸易货币统一计为欧元, 所以欧元的比例估算为20%~25%。
英国和瑞士可认为是其他储备货币所在国, 结合我国对外贸易其他货币, 统一归入其他主要货币, 比例约为5%~10%。
因此, 从贸易结构这一影响因素出发, 中国外汇储备币种结构应为 (见表2) :
2. 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
资本与金融账户的顺差也是我国外汇储备的重要来源,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外商直接投资。近年来,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存量不断增加, 已有相当规模。目前, 累计外商投资规模已达694.68亿美元。由于这些投资中很多是采用来源国自身的货币, 而且将来的分红是收益也要兑换成相应的货币汇出, 因此外商直接投资会对我国外汇储备币种结构产生影响。表3给出了1998年~2006年我国实际利用各主要储备货币所在国外商直接投资的数额占总投资额的比重。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各比项经过计算得出
将表3中的平均值百分化有:日本36.72%, 美国35.94%, 英国8.46%, 德国10.16%, 瑞士2.92%, 法国5.80%。则考虑外商直接投资的我国外汇储备币种结构应为 (见表4) :
3. 各储备国的经济实力
储备货币发行国的经济实力越强, 越能保证储备货币币值的稳定性, 人们对该国的信心也就越强, 因而越有可能采用这种货币。一般以GDP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 GDP规模越大, 表明货币储备国的经济实力越强, 则储备该种储备货币的比例也应该越高。表5列出了1998年~2006年主要储备国的GDP占世界GDP总额的百分比情况。
注:数据来源于IMF网站, 各比项经过计算得出
将表5中的平均值百分化有:日本22.65%, 美国49.49%, 英国8.08%, 德国10.66%, 瑞士1.38%, 法国7.74%。则考虑各储备国的经济实力, 我国外汇储备币种结构应为 (见表6) :
4. 我国外债的结构与规模
外债与外汇储备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以较高的成本借入外债, 另一方面却以收益较低的外汇储备形式占用了外汇资源。因此, 一国外汇储备币种结构的安排就要考虑到使二者收益成本差最大化的问题。同时, 对于背负外债的国家而言, 外汇储备的职能还体现在保证及时还本付息上。当外债的币种结构与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不匹配程度很大时, 在外债还本付息时就要进行大量频繁的货币转换, 带来了巨额的交易成本。此外, 如果用来偿付外债所用的货币正好处于升值趋势时, 那么偿付该外债将带来更大的损失, 同时, 大量的货币兑换又会进一步推动该货币升值。因此, 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应与外债的币种结构保持一定的对应关系。表7列出了2007年6月末的登记外债中, 各主要储备币种的外债构成情况。
数据来源:《2007年上半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国家外汇管理局
此外, 由于在联系汇率制度下, 港币和美元维持固定汇率, 因此港币债务一并记入美元。按照增减方向来看, 目前外债中美元比例趋于下降, 欧元趋于上升。综合以上因素, 考虑外债因素的我国外汇币种构成为 (见表8) :
5. 各储备货币的投资收益
盈利性是一国外汇储备管理中引起充分重视的目标, 中央银行在实际管理中, 应在兼顾投资风险与收益的前提下, 实现外汇储备货币的保值、升值。
数据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
由表9和表10中的汇率变动和利率可以得出各个主要货币的预期收益率分别为:美元2.98%, 日元13.58%, 欧元18.87%, 英镑5.71%。可以看出, 由于美元近期不断贬值, 导致美元的有效收益率降低, 欧元和日元的收益率相对提高, 所以在外汇储备币种构成中, 货币当局应该会适当增加日元和欧元的比率, 降低美元的比率从而实现外汇储备的保值。
三、中国外汇储备币种结构构建
根据以上对影响我国当前外汇储备币种结构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的分析, 我们对各项因素赋予权重, 权重如下:对外贸易权重为0.30;外商直接投资权重为0.15;储备国的经济实力权重为0.20;外债结构与规模权重为0.20;各储备货币的投资收益权重为0.15, 权重之和为1。
设权重为C, 则C=C1, C2, C3, C4, C5= (0.30, 0.15, 0.20, 0.20, 0.15) 。设各储备货币在各项因素中的比重为列向量, 用表示Rij (i=1, 2, 3, 4, 5表示因素;j=1, 2, 3, 4表示储备货币) , 则有:A=C×Rij (A表示外汇储备币种结构)
可以看出, 在本文构建的币种结构模型所推导出的外汇储备币种结构中, 美元的比重大概为50%左右, 日元和欧元的币种为20%左右, 其他货币占10%左右。
四、结论与启示
本文通过对影响外汇储备相关因素的分析, 探究我国目前外汇币种构建情况, 结果表明, 在我国外汇币种结构中美元、日元、欧元, 以及其他主要储备货币的储备份额所占百分比分别为 (见表12) :
美元依然是我国主要的储备货币, 这是由美国的经济实力所决定的, 美元是当今世界的准本位货币, 多数国家均以美元进行交易和报价。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次级债危机之后的美元加速贬值趋势, 所以为了进行外汇储备的保值和增值, 在未来一段时期对美元比例的适当下调是必要的。日本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也是中国有地缘政治的邻国, 所以比例保持为20%左右是合理的。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推进, 欧盟和中国的经济贸易往来也更为密切, 欧元相对于美元的强势也意味着我国在进行外汇储备调整的时候, 应当适当增持欧元资产。当今世界经济进入了一个更为动荡的时期, 所以外汇储备结构也应当适时进行动态管理, 有关部门必须时刻关注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 及时调整储备结构, 从而降低风险。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年鉴1999年~2007年.中国统计出版社
[2]刘志雄:中国外汇储备币种结构的构建.广西财经学院学报, 2006, 第19卷第2期
[3]金艳平 唐国兴:我国外汇储备币种结构探讨.上海金融, 1997 (, 5)
[4]宋铁波 陈建国:当前我国外汇储备币种组合分析.南方金融, 2001
[5]姜波克:国际金融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6]张文政 许婕颖:试论我国外汇储备币种结构.商场现代化, 2005, (11)
[7]滕 昕 李树民:我国外汇储备结构特征分析.商业时代, 2006, (32)
我国外汇储备现状研究 篇7
一国外汇储备起到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和偿还外债等作用, 我国外汇储备的增长反映了我国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增强, 同时, 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也成为关注的焦点。
一、我国巨额外汇储备的成因
总体看经常项目差额、资本项目差额和净误差与遗漏项的变动是影响外汇储备来源的主要因素。外汇储备存量的增加在于国际收支流量的不断积累。净出口和外部投资是我国外汇储备不断增长的最主要来源, 同时, 在一些内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使外汇储备快速积累。
1.持续的贸易顺差。
随着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 我国贸易持续顺差导致了巨大的经常项目顺差, 这是我国外汇储备不断增长的主要源泉。
2.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
我国的资本和金融项目变动主要来自于外商直接投资。我国经济运行良好和日益改善的投资环境等因素使FDI不断增加, 从而促进了外汇储备的增长。
3.强制结售汇制度增加了外汇储备额。
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后我国实现了汇率并轨, 在对资本和金融项目上严格监管的同时实施强制结售汇制度, 导致外汇储备持续快速增长。2002年起开始对强制结售汇制度进行改革, 允许外贸企业留存外汇, 开设外汇账户, 且留存比例也在不断提高。然而这一比例远高于企业实际持有外汇份额。首先在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下, 且经常项目趋于自由化, 外汇已不再是稀缺资源, 个人和企业持汇意愿减弱。另外, 为了稳定人民币汇率, 防止人民币过快升值给我国出口企业造成过大压力, 政府采用高价收购美元政策, 进一步削弱了个人和企业持有外汇意愿。
4.人民币汇率机制和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
我国采用盯住美元的汇率政策, 央行作为外汇的最终购买者, 只要国际收支出现盈余, 为了维持汇率的稳定必须买入外汇, 导致外汇储备和外汇占款不断增加。此外, 中美贸易间“双顺差”和“双赤字”加大了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2005年汇率改革以来, 人民币稳步升值。截至2011年10月31日,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为6.37, 相对于2005年同期, 人民币升值幅度达27.2%。在人民币不断升值预期下, 国际热钱涌入, 国内企业一边加快出口和结汇, 一边推迟大型设备的进口以规避汇率风险。
另外, 美国等发达国家对我国亟须的一些高技术产品出口进行限制, 导致我国不能进口部分商品, 间接导致了外汇储备的增加;此外, 全球经济的流动性过剩也是造成我国外汇储备增长的因素之一。
二、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适度性测算
1.比例分析法测算我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
IMF常用的衡量外汇储备水平的指标主要有: (1) 进口抵补率= (外汇储备/年进口额) *100%。一般认为该指标正常范围应在30%~40%之间; (2) 外汇储备与外债的比率, 一般认为该指标应超过30%, 使一个国家的资信处于稳定水平; (3) 外汇储备与GDP的比率, 一般认为该指标应超过10%, 具体测算结果见表1。
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人民银行官方网站
测算结果表明, 截至2010年我国外汇储备量几乎占GDP的一半。这反映了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增长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性也增强。三项指标表明我国外汇储备持有量过高。
2.成本收益法 (海勒模型) 对我国外汇储备适度性进行测算
运用成本收益法进行外汇储备规模测算, 通常使用海勒模型。R表示外汇储备适度规模, h表示外汇储备变动年度平均值 (h=∑ (Rt-Rt-1) /N) , 边际进口倾向m=进口额/GDP, 假定社会资本收益率为0.1, 国际收支出现逆差的概率为0.5, 海勒模型可表示为:R=h*lg (r*m) /lg0.5。根据该模型计算出我国外汇储备最优储备量, 适度性见表2。
数据来源: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国人民银行公布数据整理计算而得
三、我国持有巨额外汇储备带来的问题
1.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受到影响
(1) 加大货币供应调控难度
我国外汇储备的高速增长导致了外汇占款的不断增加, 央行通过外汇占款方式投放的基础货币已成为影响我国货币供应量的重要因素。通过货币乘数的放大, 导致了我国国内货币的流动性过剩, 使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增强, 削弱了货币政策实施的独立性。
央行为了控制货币存量, 缓解货币过量投放可能带来的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 通常采用经常性的对冲操作, 通过发放票据来回笼货币。一方面, 随着外汇储备的增多, 对冲操作的余地越来越小, 难度加大;另一方面, 冲销操作以及为吸引商业银行持有央行票据可能推高利率, 增大了政府的融资成本, 令内债增加, 并且票据到期后央行会释放更多货币, 由此产生恶性循环。
此外, 扰乱国内货币供给结构不利于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出口创汇的外向型企业通过结汇可以较容易获得人民币形式资金。而对于内向型企业来说, 央行为了保证货币供应量的稳定, 通过回收再贷款进行冲销, 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 进而影响内向型企业的资金需求。这种不平衡可能导致计划外的企业间放贷和内资企业寻求外资支持, 进一步导致外汇储备增加。
同理, 我国沿海城市多发展外向型经济, 而内地省市对外开放程度低。货币供给结构的改变会导致地区间资金分配的失衡, 影响货币政策的操作与效率。
(2) 令汇率政策的实施陷入两难
为避免发行过多基础货币对国内经济的不利影响, 央行采用回笼货币的手段, 这给人民币的升值带来压力, 然而减少供给和降低利率对我国本已宽松的货币市场将带来更多泡沫。而提高利率将吸引更多热钱的涌入, 导致人民币汇率上升, 进而打击我国出口企业, 不利于就业和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由此, 央行通过利率手段调节经济将受到限制。
在目前的情况下, 央行同时应对外汇储备增加和国内流动性过剩, 使汇率平稳的宏观经济与之相互制约不可兼容, 削弱了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2.我国外汇持有成本高
(1) 持有外汇的显性成本。
我国持有巨额外汇储备带来的会计成本主要来自财政成本和外汇风险成本。
为了冲销因外汇占款而被动投放的基础货币, 央行投放的票据和国债到期支付的利息增加了政府的负债, 使政府承担大量对冲成本。我国的外汇储备用来大量购买美国长期国债, 美国长期国债的收益关系到我国外汇储备的盈利水平。而事实上美债利率一路下跌, 近期美国政府的“扭曲操作”更是旨在推低美债长期利率, 刺激美国经济复苏。对于我国来讲, 外汇储备收益减少, 而持有成本却居高不下。
近年来, 美元汇率的持续走低增加了我国外汇储备的贬值风险, 我国外汇储备的主要构成货币为美元, 美元缩水导致了我国外汇储备巨大的账面损失, 也使我国的外汇储备管理陷入两难:倘若抛售美元以改善外汇储备货币结构, 转持欧元日元, 抛售行为必然引起美元汇率的恐慌性下跌, 外汇储备将遭受更大的风险;若不进一步对现有的外储货币结构进行调整, 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增大将进一步刺激外汇储备的增长。
(2) 持有外汇的机会成本。
外汇储备代表对国外资源的购买能力, 对其有效利用可以大大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当前, 我国外汇储备的主要构成是美元, 而外储的主要投资方向是购买美国国债。而债权的收益率远远低于直接投资的收益率, 直接增加了持有美元的机会成本。
四、我国外汇储备管理存在的误区和问题
1.外汇储备是净资产, 可直接分配
外汇储备并不是政府的净资产。央行用央行储蓄的人民币、发行国债或新发行的人民币支付给原外汇持有人在外汇市场上购汇。前两者是向其他人民币持有者借债, 后者是用通胀的手段向全民借债, 所形成的外汇储备反映的都是央行等量的负债。所以外汇储备并不是政府能自由支配的财富, 不能进行简单分配。
2.易于实现“藏汇于民”
从统计数据上看, 中国的外汇储备已超过储备大国日本, 然而如果算上日本广泛存于民间的外汇, 中国远不及日本。中国民间的外汇数量大概占官方外汇储备的1/10左右。虽然我国已对强制结售汇制度进行了改革, 也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留存外汇的比例, 然而目前在我国难以真正实现“藏汇于民”, 由于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 “藏汇于民”的实际障碍在于涉汇主体的持汇意愿减弱。
3.对持美元购美债“欲罢不能”局面难以改变
未来我国的外汇储备主要构成仍然为美元。持有外汇遵循的是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的统一, 外汇国家的政治经济是否稳定, 汇率是否平稳是持有该国外汇的重要因素。此外, 结合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贸易对象和所使用的结算货币, 美元作为广泛使用的硬通货, 流动性好, 变现能力强, 持有美元仍然成为我国的不二选择。然而, 在美元对人民币汇率持续走弱和美债收益率下降的背景下, 2011年6月我国增持57亿美债, 连续第三个月的增持引发了国内广泛的质疑。8月5日, 标准普尔公司将美国长期主权信用从“AAA”下调到“AA”级, 中方舆论透露出对美债资产安全的担忧。究其原因, 还在于目前市场上还缺乏可以替代美债的选项。结合体量和流动性, 以及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和欧元区的债务危机的重重困难, 美债无疑是安全性和收益性结合的最佳产品。
五、有效管理我国巨额外汇储备的对策建议
1.适度减少出口, 增加进口, 扩大内需
我国应减少一些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的出口, 虽然减少了一部分外汇储备, 但可改善我国的资源配置, 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应减少和降低一些土地、资源密集型企业的出口退税, 同时扩大内需, 吸收过剩产能。此外, 放宽对紧缺资源和先进技术的进口, 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提高引进外资的质量
在引进外资方面, 应该从“重量”向“重质”转变, 实施“两税合一”, 统一内外资企业的税收税率。重点鼓励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走出去”, 从而控制我国外汇储备的过快增长。
3.优化外汇储备结构
适度降低美元在外汇储备中的比重, 适当增加欧元、日元及英镑储备, 并根据市场的变化进行短期灵活调整。
4.建立国家外汇投资公司
借鉴新加坡GIC和韩国KIC管理模式, 将中国富余的外汇储备交与专业机构进行投资经营管理。外汇投资公司以人民币债券形式筹资, 向央行置换等额外汇, 同时, 公司可以多元化投资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和实物资产, 可以使央行的一部分外汇储备从资产负债表中转出, 达到降低央行储备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永君, 侯建明.我国外汇储备持续增长的原因、影响及对策[J].浙江金融, 2008 (3) .
[2]卫彦琦.外汇储备持续增长对货币政策的影响[J].经济师, 2010 (1) :58-59.
[3]郑舟.中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及投资管理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 2008.
【外汇储备过剩】推荐阅读:
外汇储备分析06-25
外汇储备问题07-28
外汇储备管理08-06
外汇储备现状08-08
中国外汇储备规模08-15
对中国外汇储备10-09
外汇储备现状分析11-02
中国外汇储备现状分析09-07
外汇储备的有效管理11-15
外汇储备安全管理策略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