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汇储备管理存在的风险及对策论文

2024-05-26

中国外汇储备管理存在的风险及对策论文(通用8篇)

中国外汇储备管理存在的风险及对策论文 篇1

摘要:截至2008年4月末,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增加到1.76万亿美元,比东北亚其他国家和地区外汇储备的总和还多,并且这个数字实际上已经超过了世界主要七大工业国(包括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法国、加拿大、意大利,简称G7)的总和。巨额的外汇储备加剧了汇率、财政、通胀和政治等外汇管理风险,而要规避这些外汇管理风险需要实施如主权财富基金的战略投资、藏汇于民、外汇储备多元化和扩大内需等有效措施。

关键词:外汇储备管理;战略投资;藏汇于民;扩大内需

传统的外汇管理理论认为,一国国际储备的合理数量,约为该国年进口总额的20%~50%。实施外汇管制的国家,因政府能有效地控制进口,故储备可以少一些,但是底线在20%。不实施外汇管制的国家,储备应该多一点,但一般不可超过50%。根据这个理论可以得出中国的外汇储备严重超标,同时也加剧了我国外汇储备的管理风险。

一、中国外汇储备的现状

我国自1994年实施人民币汇率改革将内外汇率并轨后,在外汇管理体制上实施强制结售汇制度及“宽进严出”的政策,外汇储备高速增长。1994年中国外汇储备只有516亿美元,截至2008年4月末,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增加到1.76万亿美元,比东北亚其他国家和地区外汇储备的总和还多,并且这个数字实际上已经超过了世界主要七大工业国(包括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法国、加拿大、意大利,简称G7)的总和。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因素:有利于维护国家和企业的信誉,增强海外对人民币的信心;有利于拓展国际贸易,吸引外商投资,降低国有企业的融资成本;有利于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提高应对突发事件、平衡国际收支的能力。但中国外汇储备明显超过适度规模,过度的外汇储备也带来很大风险:外汇贬值造成的汇率风险;外汇储备成本的提高加剧了财政风险;外汇占款的大量增加引起基础货币的投放量增加,进而导致了中国国内的通胀风险;巨额外汇储备加大了西方国家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造成我国同西方国家关系紧张,加剧了我国的政治风险。

二、当前中国外汇储备管理存在的风险分析

1.汇率风险

中国在官方从未明确公布我国外汇储备的结构,但据估计,我国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约占70%左右,虽然近几年有所减少,但是中国外汇储备结构以美元为主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为建立和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2007年7月中国进行了第二次汇率改革,实施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新的汇率政策放宽了对人民币汇率的管制,人民币对美元开始稳步升值,2008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已先后41次创出新高,年内累计升值幅度已接近5.5%,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造成了我国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的缩水。此外,次级房贷危机和世界能源危机的爆发严重的打击了美国经济,导致美元疲软。总之,美元的持续贬值加剧了我国外汇储备的汇率风险。

2.财政风险

由于中国没有完全开放资本与金融项目,外汇储备管理实行“藏汇于国”的宽进严出政策,央行承担国际收支中的外汇结算业务是外汇市场上的唯一买家,而央行买入大量外汇使外汇占款增加的同时确也增加了基础货币的投放量,为了抵消人民币投放过多而引起的通货膨胀,央行就会用发行央行票据、国债和上调存款准备金利率等形式对冲换汇时所投放的基础货币,外汇流入越多对冲压力越大,当央行票据和国债到期时,巨额的还本付息成本造成中国对内债务的增加,再加上管理外汇储备所需的费用,使中国的财政负担逐步加重,进而加剧了中国外汇储备管理的财政风险。

3.通胀风险

外汇占款过多,基础货币投放量过大,加剧了我国国内的通货膨胀危机。虽然,央行采取各种措施来对冲外汇占款,但是迫于对冲金额过大的压力使得央行的对冲力度十分有限,粗略计算,央行对于外汇占款的对冲率大致可达到70%左右。剩余30%的外汇占款的投放将使我国广义货币(M2)供应量加大,进而对中国国内输入通货膨胀。此外,由于近期美元疲软,为了维护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稳定,央行不得不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买进美元,增加了人民币的投放量,从而又引起外汇占款的增加,同时也增加了基础货币的投放量,进而也增加了广义货币的供应量,使我国的通货膨胀风险进一步加剧。

4.政治风险

由于中国外汇储备规模庞大,使得外汇市场上的外汇供应量十分充足,导致人民币存在升值趋势。为了缓解这种趋势,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人民银行不得不在外汇市场上购买多余的外汇,这样就更加剧了外汇储备规模的扩张。外汇储备规模的不断增加,必然会引发更大的人民币升值压力。这种系统内的恶性循环,使得外汇储备规模和人民币币值的矛盾更加突出[6]。90年代日本迫于美国的压力与其签订了“广场协议”,使资本与金融项目完全开放,并实行日元的可自由兑换政策,日元大幅度升值导致日本产业国际竞争力下降,泡沫经济的破灭严重地打击了日本的国内经济。有了日本的前车之鉴,我们认识到稳定的汇率政策是保证经济健康的发展的重要前提。

三、规避外汇管理风险的对策措施

1.主权财富基金的战略投资

主权财富基金(Sovereign Wealth Funds,简称SWFs)又称主权基金,主要指掌握在一国政府手中用于对外进行市场化投资的资金,是近十年来国际金融市场上最重要和活跃的机构投资者。2007年9月29日中国投资责任有限公司(China Investment Corporation,简称CIC)在北京成立,CIC是我国寻求外汇储备管理新模式的一种有益尝试。首先,CIC可以适当分流过多的外汇储备,使外汇储备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规模。从适度储备规模确定的因素看,目前我国保有7 000亿~8 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即可,CIC成立时分流了2 000亿美元,减轻了人民币发行的压力;其次,CIC可提高外汇储备的投资收益率。我国外汇储备主要以美元为主,其中70%用于购买美国国债。美国长期以来经常账户赤字和财政赤字导致了美元的贬值,2006年中国外部资产收益率仅为3.6%,其中外汇储备的比重高达69%,考虑美国国内通货膨胀和美元汇率下跌因素,过去五年外汇储备的年均实际收益为-1%左右。

2.藏汇于民

“藏汇于民”指在“意愿结售汇”制度下,放宽出口收汇企业的留汇额度,从而增加企业和个人的外汇储备、减少国家外汇储备的机制。通过“藏汇于民”来提高居民和企业合法持有外汇的数额和资产种类,逐步开放对外投资,实现资本流入、流出大致同等监管力度。首先,“藏汇于民”有利于调整“宽进严出”的外汇政策取向,解决外汇储备过快增长的政策源头。在“藏汇于民”的政策导向下,国家外汇储备中的部分外汇储备由企业和居民个人持有,可大大缓解外汇储备增长过快的势头,同时也有利于让市场和民众分担汇率风险;第二,“藏汇于民”有利于稳妥推进对外投资,进一步扩展外

汇资金运用方式,构建完整的“走出去”外汇管理促进体系。就“藏汇于民”而言,外汇储备证券化是一种相对稳妥的方法;第三,“藏汇于民”有利于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从而减少贸易摩擦。实施“藏汇于民”来分流部分外汇储备,增加外汇需求渠道,对人民币的需求相对减少,从而可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最后,“藏汇于民”有利于完善我国的货币调控机制,增强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藏汇于民”改变了国家是唯一的最终买家的状况,必然减弱外汇占款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如果能实施比例结汇,央行还可以根据比例调节货币供给,从而成为可利用的新的货币政策。

3.外汇储备多元化

外汇储备多元化的思想源于国际储备多元化理论中关于多种货币储备体系问题和储备资产多元化的探讨。其主要内容包括:外汇储备币种多元化和外汇储备资产投资多元化。外汇储备多元化可以实现我国外汇管理的三个目标:第一,实现币种优化,分散汇率风险。从目前我国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看,美元资产占比重过高,近年来美元持续走低,再加上人民币相对美元升值的压力,过多的美元资产导致我国的储备收益有所缩水。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国际资产配置来改善我国外汇储备币种结构,能够起到分散汇率风险、实现稳定外汇储备价值的作用;第二,优化投资结构,提高储备收益。我国应在蓬勃发展的全球金融和资本市场中积极寻找和拓宽我国外汇储备的投资渠道,进一步加快我国外汇储备投资多元化的步伐,发挥多元化投资组合的优势,达到减少投资风险和提高投资回报的目的,以保证其资产质量及较高的投资回报;第三,削减外汇储备的货币存量,减少外汇储备过度的消极影响。在外汇储备的资产配置过程中,通过扩大资本设备、战略资源的进口以及海外直接投资等方式,把外汇储备转化为实物储备、发展储备,使得外汇储备资产的货币存量得以控制或削减,从而达到减少或控制超额外汇储备规模的目的,减少对我国经济产生的消极影响。

4.扩大内需,增加进口

中国外汇储备的增长速度十分惊人,2008年前四个月增加了745亿美元,相当于每小时增加约1 000万美元。解决问题要抓住问题的根源,而我外汇储备积压的根源在于中国的国内消费疲软也就是内需不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外资的大量介入使中国的生产能力大大的提高,而由于内需不足使得生产出来的产品无法完全在国内消费,生产和消费的严重脱节使得国内产品不得不在国际市场上寻求买家,大量出口直接造成中国巨额的外汇储备积累。所以从长远来看,减缓外汇增长速度规避中国外汇储备管理风险的一个有效措施就是扩大内需,增加进口。这就要求我们积极推动国内消费,增强社会服务。中国的国内消费增加了,储蓄就会减少,出口的动力也会放缓,从而使外汇储备的高速增长势头放慢下来。此外,内需的扩大还可以增加进口,进口的增加有助于缩减我国长期的巨额的经常项目顺差,进而有效控制我国外汇储备的增长速度。

参考文献:

[1] 裴长洪.中国对外经贸理论前沿(4)[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 刘文娟.我国实施“藏汇于民”政策问题研究[J].经济纵横,2007,(10).[3] 刘昊虹.我国主权财富基金投资的发展对策[J].经济导刊,2008,(4).[4] 郎维维.中国外汇储备多元化管理探析[J].东南亚纵横,2008,(2).[5] 姜波克.国际金融新编:第3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6] 逯建军.我国外汇储备过量对人民币升值构成压力[J].金融与经济,2004,(10):17.

中国外汇储备管理存在的风险及对策论文 篇2

一、高额外汇储备的成因

我国高额外汇储备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长期的贸易顺差和以外商直接投资(FDI)为主导的资本顺差。从国际收支的经常项目看,2000年以后我国贸易出口急速增加,贸易顺差扩大。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我国出口增速有所回落。但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08年前三季度贸易顺差仍达1810亿美元。在此之前,我国贸易顺差是逐年扩大的,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借鉴亚洲“四小龙”奖出限入的成功经验,实行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出口的政策。对出口企业实施出口退税,鼓励出口;对进口则征收较高关税,以限制进口。这种政策有力地刺激了出口贸易,是贸易顺差产生的重要因素。在资本顺差形成方面,由于有了拉丁美洲债务危机的教训,我国选择了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引资政策。通过实施各种税收减免、土地使用等优惠政策,我国已连续10多年吸收FDI居发展中国家之首。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08年前三季度,实际使用外资金额744亿美元,增长39.9%,比上年同期加快29.0个百分点。

人民币升值预期也是我国高额外汇储备形成的重要原因。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人民币汇率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此后,人民币持续升值。在2008年4月10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汇率的中间价为1美元兑人民币6.9920元,突破了7元大关,累计升值约16%。虽然我国已经基本放开居民和企业的留汇额度限制,实行意愿结售汇以化解巨大的外汇储备,但是居民和企业的结汇热情高涨,出口企业愿意提前结汇,进口企业愿意延迟付汇以尽量缩短美元的持有时间以降低汇率风险,从而外汇储备量有增无减。另外,人民币升值预期使得大量的国际短期投机资本以各种方式涌入我国,它们成为推动我国外汇储备超常增长的重要因素。

外汇管理制度的缺陷也是我国高额外汇储备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原因。1994年1月,我国取消了外汇留成制度,实行强制结汇和有条件售汇制度(该制度在2007年8月才退出历史舞台)。在强制结汇制度下,居民和企业所创造的外汇必须按照同期汇价卖给国家,以致所有的外汇资源都集中于中国人民银行,从而促使了外汇储备增长。另外,在有条件售汇制度下,出口企业与个人的外汇需求被抑制了,外汇的有效利用也大打折扣。这种外汇管理制度“重集中储备,轻分流使用”,直接导致外汇储备的持续增长。

二、高额外汇储备的风险

1、持有外汇储备机会成本大

根据国内相关学者的研究结果,自2 0 0 4年以来,我国外汇储备结构表现为,大约其中的8%是日元资产、22%是欧元资产、70%是美元资产。同时,我国外汇储备在各国的投资渠道以该国币种的国债和银行储蓄为主,其投资回报率很低,在过去几年间一直处于1%-6%的范围内,尤其是2004年以后,整体外汇储备的投资回报率均不超过5%。而同一时期我国国内的投资收益都比它高,即使是利润率偏低的一些劳动密集型行业如纺织业、日用品制造业的收益率也在10%左右,这还不包括随着投资所产生的收入增加而增加的社会效益。从中可见,我国外汇储备投资的机会成本是何等巨大。

2、外汇储备面临缩水风险

虽然我国官方从未明确公布外汇储备的结构,但是我国外汇储备结构以美元为主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2005年汇率改革以来,由于新的汇率政策放松了对人民币汇率的管制,人民币对美元开始稳步升值。在2008年4月10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汇率的中间价为1美元兑人民币6.9920元,突破了7元大关,累计升值约16%。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造成了我国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的缩水,使国民财富遭受损失。另外,美国的次贷危机严重地打击了美国经济,导致美元疲软,这进一步加剧我国外汇储备缩水的风险。

3、诱发通货膨胀

随着外汇储备的增长,通过外汇占款投放的基础货币也被迫增加。外汇占款过多,基础货币投放量过大,诱发国内的通货膨胀。虽然央行通过不断地增发票据来冲外汇占款,但基础货币回笼的力度仍然远远未能“覆盖”外汇占款的迅猛增长,对冲的力度有限。粗略地计算,央行对于外汇占款的对冲率大约达到70%,而余下的约30%的外汇占款投放将直接增加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造成国内流动性过剩,引发通货膨胀。

4、增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十分巨大,使得外汇市场上的外汇供应量非常充足,导致人民币存在升值压力。人民币升值会削弱我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导致出口下降,打击我国经济发展。为了缓解这种压力,稳定人民币币值,央行被迫在外汇市场上购入多余的外汇,这样却进一步加剧外汇储备规模的扩张。外汇储备规模的不断扩大,必然导致更大的人民币升值压力。这样便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三、高额外汇储备管理的对策建议

针对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庞大和增长迅速的问题,应综合运用多种策略予以管理。总体而言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采取措施控制我国外汇储备的超常增长;另一方面是积极管理和有效运用现有的巨额外汇储备。

首先,我国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战略,调整对外贸易政策。长期的国际收支双顺差格局直接导致了我国外汇储备迅猛增长,对与此有关的宏观经济政策应进行调整。针对经常项目顺差造成的外汇储备压力,一方面,应彻底改变传统的以出口创汇为主要目标的粗放式贸易发展战略,彻底抛弃过去一味追求贸易规模和顺差扩大的思想观念,争取实现进出口贸易基本平衡。另一方面,应提高对进口的重视,适时调整现有的进口政策,运用外汇储备进口国内急需的关键技术和设备,以促进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针对资本顺差造成的外汇储备压力,应该调整我国奖出限入的贸易政策,推动引用外资从从追求数量与规模到讲求质量与结构优化的转变,从“来者不拒”到“择善而从”的理性的转变,使利用外资的重点从弥补资金、外汇不足切实转到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上来,注重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资源能源节约与综合利用。

其次,优化外汇储备的资产结构与币种结构。我国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的比例很大,投资方式以投资国债和银行储蓄为主。为了降低汇率波动风险,我国应根据现实经济环境的变化,适时合理地增加欧元、日元资产的比例。在投资方式的选择上,除了应投资于流动性与安全性较高的短期债券和银行储蓄外,也应该选择收益率较高的金融工具和实物投资。同时,还应该利用外汇储备建立我国的资源储备体系,例如用外汇储备购买石油和其他稀缺资源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再次,鼓励“藏汇于民”。“藏汇于民”,就是从国家持有外汇为主到逐渐放宽持有和使用外汇的政策限制,让企业和居民个人更多地持有外汇。“藏汇于民”既有利于调整“宽进严出”的外汇政策取向,解决外汇储备过快增长的政策源头,又有利于稳妥推进对外投资,进一步扩展外汇资金运用方式,构建完整的“走出去”外汇管理促进体系。实施“藏汇于民”来分流部分外汇储备,增加外汇需求渠道,对人民币的需求相对减少,从而可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藏汇于民”改变了国家是唯一的最终买家的状况,必然减弱外汇占款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有助于增强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与自主性。

参考文献

[1]、尹鹏,肖峰.我国外汇储备增长的来源分析J.现代商业, 2008(05)

[2]、刘艾.人民币升值预期下我国高额外汇储备成因的实证分析J.经济论坛,2008(01)

[3]、严玉华.中国外汇储备过快增长的全面解读J.市场论坛,2008(08)

[4]、刘莉亚.我国外汇储备币种结构与收益率的一个估计J.财经研究, 2008(07)

[5]、姜昱.我国高额外汇储备成因及管理对策建议J.金融经济, 2007(08)

中国外汇储备管理存在的风险及对策论文 篇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07-0022-01

摘要:

文章界定了外汇储备的定义,提出了外汇储备的作用,利用数据说明我国存在外汇储备额度过高的现象,并分析了中国外汇储备过度的原因,同时从我国现实情况出发,提出了一些防范外汇储备风险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外汇储备;原因;风险防范

外汇储备是为了应付国际支付的需要,各国中央银行及其他政府机构所集中掌握的外汇资产。其具体形式主要包括一国政府在国外的短期存款或其他可以在国外兑现的支付手段。外汇储备在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可以促进国际收支的平衡,增强一国货币信心,是进行经济调节,实现内外平衡的重要手段。

我国在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后,外汇储备一直保持着持续增长态势。2009年4月底数据显示,中国大陆外汇储备排名世界经济体第一。截至2012年3月末,央行发布数据显示中国外汇储备余额高达33050亿美元,额度惊人。

1高额外汇储备的原因

中国外汇储备的组成主要包括四部分,分别是贸易顺差、外国直接投资、外国贷款和热钱。外汇储备额度过高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1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巨额双顺差。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中国老太太和一个美国老太太在天堂相遇。美国老太太说:“我幸苦30年,终于把房贷还清了。”中国老太太说:“我幸苦了30年,终于攒够了买房的钱。”中国国民很大程度上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非常注重储蓄。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中国居民储蓄额从1978年至今一直呈现增长趋势,在2010年达到303302亿元。高储蓄挤占了国民消费,从中国最终居民消费率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对比来看,中国居民消费持续走低。中国消费需求不旺盛,内需不足,必须依靠出口来拉动经济的增长,并且中国对于出口有很多优惠政策,使得出口大幅增加。需求不足,自然进口较少,“出口多,进口少”贸易现状,导致巨额的贸易顺差,增大外汇储备。

另外,改革開放以来,我国实施吸引外商投资的政策,投资宽进严出。中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广阔的市场前景,也吸引很多外商投资,国际直接投资在国内总投资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于此相反,由于资本管制,我国对外的直接投资很少。2010年外商直接投资达到10573235万美元,对外直接投资6881131万美元,资本一直处于净流入状态,形成了巨额的资本项目顺差,使外汇储备增加。

1.2热钱的流入。

热钱又称游资,是只为追求高回报而在市场上迅速流动的短期投机性资金。中国资本市场相对于美国等成熟市场来说,还是一个初级形态市场,资本市场存在很大程度的投机现象。在人民币升值的心理预期作用下,大量外国的热钱更是通过各种渠道涌入中国,进行套利、套汇,增加国内外汇储备金额。

1.3结售汇制度。

自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后,中国实行强制性的银行结售汇制度,企业和个人必须将多余的外汇卖给外汇指定银行,不允许保留外汇,外汇指定银行必须把高于国家外汇管理局头寸的外汇在银行间市场卖出。在这种结售汇制度下,央行成为外汇的最终接受者,从而形成国家的外汇储备,而中国无条件的结汇,有条件的售汇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国家外汇储备增加。

2外汇风险防范

高额外汇储备虽然可以增加本国金融安全的保险系数,但是却使中国面临很大程度上的汇率风险,特别是在美元贬值的情势下。所以采取措施调整外汇储备金额,防范外汇风险已经刻不容缓。

2.1调整外汇储备的规模。外汇储备的规模越大,面临的风险也会越大,我国的外汇储备必须保持在一个相对比较合理的水平上。中国必须适时调整依赖外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鼓励居民进行消费,拉动内需,提升国内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中国最大的消费市场是在农村,而农村人口收入较低,自然消费不高。所以,可以通过改善农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效经济作物和畜牧养殖业,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收入增长潜力,增加农村人口的收入,从而刺激其进行消费。另一方面,也要改变居民的传统观念,鼓励其投资和消费,而不是储蓄。内需扩大,出口减少,进口增大,外汇储备的规模自然会减小。

同时,推进我国结售汇制度的改革,推行意愿结售汇制度,让企业和居民也持有一部分外汇,缓解我国国家外汇储备过度的压力。

2.2合理安排外汇储备的结构。调整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在美元贬值的情况下,在货币篮子中增加欧元、日元的比重,尽量降低美元在外汇总额中的占比,实现外汇储备与一篮子货币挂钩,有效化解一部分风险,保证我国外汇储备的实际价值。同时,实现外汇储备的资产多元化,用外汇储备购买黄金。黄金价格在美元贬值的情况下稳中有升,购买黄金不仅使储备资产多元化,也有利于保值增值。

2.3加强外汇储备的利用。我国高额的外汇储备也不能仅是存放在中央银行,也要促进外汇储备的多元化投资应用。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可以应用部分的外汇储备进口国外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支持国内建设,促进国内生产技术等的进步。我国对能源的依赖性很大,也可以拿出部分外汇储备采购国外能源,解决能源短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问题。或者也可以用外汇储备进行国内基础设施的建设,形成一定规模的实物储备,例如修建公路等,既能保值,又能方便国民。另外,也有必要投资国外市场,扩大对国外资源的开发型投资,配合国家经济的发展。

2.4加强外汇储备的管理。外汇管理当局要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制度,提升自身的外汇风险管理水平。我国资本市场不成熟,目前关于管理和运用外汇储备的法律法规也不太完善,所以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推进资本市场建设,减少投机,也可以防范外汇风险。

3结论

总之,我国外汇储备过度,对国家的发展有利有弊,我们要充分利用其优势,发展国内经济,也要注重外汇风险的防范,采取相应措施。结合国内实际情况,从国情出发,保持外汇储备的适当规模,加强管理,稳定我国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使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年9月.82、241、248、330

[2]王元龙,我国外汇储备超额增长的原因及对策,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6年增刊

中国外汇储备管理存在的风险及对策论文 篇4

2008以来,由美国住房次级贷款危机为直接起因而导致的美国和全球金融动荡呈愈演愈烈之势,已经并将严重影响全球资本市场实体经济的稳定和增长。为此,国际社会协调行动,采取多种措施,近期各国政府宣布的救市资金计划已3万亿美元,以期重拾信心。稳定市场。2008年我国外汇储备已高达1.8万多亿美元,金融动荡尤其是美元币值的变动直接影响我国的市场开放和金融资产的质量,我国外汇储备问题引起社会各方的关注。

外汇储备是一国货币当局所持有的、可以用于对外支付的国外可兑换货币,其主要形式为国外银行存款与外国政府债券。并非所有国家的货币都能充当国际储备资产,只有那些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且能自由兑换其他储备资产的货币,才能充当国际储备资产。二战至今,由于美元具有世界货币的作用,充当了国际外汇储备资产。

一、我国外汇储备增长的原因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始终坚持“改革开放”四个字不放。在扩大对外贸易的同时,积极引进外资,我国国际收支连年顺差。这也是我国外汇储备持续增长的直接原因。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既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贸易竞争力和对外资吸引力的增强,也反映出目前我国经济对外需和外资的较强依赖。

(二)制度性原因

第一,强制性结售汇制。1994年我国实行了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提出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度和“三取消”。这一改革使我国的外汇储备具有较强的被动性,并在短期之内集聚了大量的外汇储备。同时,企业强制结售汇制度和银行结售周转头寸限制等政策,造成国内企业和个人的持汇需求无法满足。而央行为保持汇率稳定。较多地使用基础货币购买外汇,也造成外汇储备的持续性增长。

第二,人民币小幅升值。07-08年,人民币小幅升值,中央政府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一再调高利率,而国内企业和个人的市场意识不断增强,对汇率、利率等经济指标变化的敏感度不断提高,在逐利意识的驱动下,国内外企业与个人想方设法增持人民币资产、减持人民币负债,增持美元负债、减持美元资产,使大量资本流入国内。

第三,外向型的发展战略。外向型战略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我们需要外汇资金、技术和增加就业,所以,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在鼓励出口,限制进口。同时,实行吸引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优惠政策,以及国内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均吸引了大量外资进入中国。这使得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很高。

(三)内生原因。

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因素也造成了外汇储备的增长,这也是目前外汇储备急剧增长的根本原因。我国的高投资率,使得产能大量增加,同时高储蓄和低消费.又使得国内产品必须到国际市场寻找销路,在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和低成本劳动力的支持下,我国的国勋i收支连续出现顺差,而国际收支顺差又是外汇储备增长的直接原因。

二、外汇储备高速增长对经济的有利影响

(一)提高了中国的国际资信

外汇储备持续增长改善了我国外汇供给的短缺情况,增强了对外支付能力,而且提高了我国综合国力,坚定社会各界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信心。外汇储备是体现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我国外汇储备的不断增长,标志着我国对外支付能力和调节国际收支实力的不断增强,为我国举借外债以及债务的还本付息提供了可靠保证,对维护我国在国际上的良好声誉、吸引外资、争取国际竞争优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有利于中央银行有效干预外汇市场

一国所拥有的外汇储备表明了其干预外汇市场和维持本币汇率的能力,各国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在外汇市场对外汇和本币的抛售或收购等操作来影响外汇供求关系,从而达到调节外汇市场,稳定汇率的目的。干预外汇市场所需的资金具有时间不确定、数额巨大的特点。因此,充足的外汇储备可以保证我国从容地应对突发金融风险,满足有效干预外汇市场,维持本币汇率的要求。

(三)为人民币最终可自由兑换创造了条件

人民币可自由兑换是我国外汇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我国在1996年底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的可自由兑换,雄厚的外汇储备确保了我国能应付随时可能发生的兑换要求,维持外汇市场汇率的相对稳定,抵御货币兑换所带来的风险,削弱

其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充足的外汇储备使中央银行能有效地调节外汇市场,保持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从而使人民币在迈向自由兑换的过程中保持汇率的基本稳定。

(四)吸引了大量外资流入

外商直接投资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一方面,由于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良好的投资机会和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以及巨大的市场潜力,吸引国际产业加快向中国。

三、外汇储备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

(一)不断对人民币产生升值压力

外汇储备作为一种金融资产,它的增加需要相应的人民币来交换,外汇储备增加越多,人民币的投放增长越快。因为外汇储备是由中央银行购买并持有的,其在中央银行账目上的对应科目就是外汇占款,外汇占款直接增加了基础货币量,然后再通过货币乘数效应,造成了货币供应量的大幅度增长,加剧了通货膨胀的压力,弱化了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能力。

(二)增加了储备资产管理的难度与风险

国家财富的外汇储备,它的大规模增长会使国家财富处于巨大风险中,高额的外汇储备给储备资产的保值增值管理带来了难度。因为我国外汇储备中大部分是美、日和欧元资产,近年来,外币汇率持续走低,使我国外汇储备缩水不可避免。

(三)加剧了中国与国外的贸易摩擦

随着我国商品出口贸易量的增加和在世界出口榜上排名的上升,对我国发起反倾销调查的国家也逐步出现了扩大之势。此外,由于近年来我国已经被欧美等一些国家列为反倾销的头号目标,所以针对我国出口企业和出口产品的反倾销

调查案件接连不断,我国已经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案件最多的国家。这其中确实有部分行为是由于不符合世界贸易组织(WTO)规则,对相关国家产生一定影响,但更多是由于我国经常项目顺差过大,带来外汇储备的快速激增,使得欧美等一些国家大做文章,施加种种压力。这也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调整国内经济结构,改变国内消费不足的局面已是十分紧迫的问题。

(四)在一定程度上将引发中国债务危机

政府为吸收非贸易领域内的外汇,需要发行大量的人民币。为减轻由此导致的通货膨胀,同时需要发行大量的央行票据或国债去回笼货币。如果我们把发行货币理解成增加政府的隐性债务,那么中国外汇储备积累的过程可以看成中国政府以扩大债务为代价兑换外币资产的过程。随着中国外汇储备的大幅增长,显性的中央政府内债也急剧增长。

(五)导致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不均衡

高额的外汇储备导致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不均衡,不利于实现经济增长向内需主导型模式的转变。我国依靠低层次的出口产品结构和粗放型的“以量取胜”的贸易增长方式来保持经常项目顺差,继续维持这种主要依靠出口和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不仅有碍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良好型社会的目标的实现,而且会损害经济增长的潜力和后劲,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六)引致流动性过剩

高额的外汇储备规模是流动性过剩的重要原因,影响了银行的资金使用效率,加剧了经济结构失衡。所谓的流动性过剩问题,也就是货币供应量太大问题。我国央行发行货币主要有两个口子:一个是“再贷款”,就是央行对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各类金融机构发放贷款,通过向商业性的各类金融机构放贷而实现对货币的供应;另一个是“人民币的外贴款”,也就是央行为了购买社会上的各类外汇而发行货币,通过对外汇的收购而实现对货币的供应。上述两个口子所供应出来的货币,在实践中形成了人们通常所说的货币供应量,若货币供应量远远超过了货币需要量,那就会形成所谓的流动性过剩问题。

四、总结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资金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将是一种稀缺的资源。时下.众多的中小企业资金紧张嗷嗷待哺,解决“三农”问题和新农村建设也需要巨额资金。但我们这样一个“穷国”花费巨大代价换来的外汇,却以较低的利率借给一直实行高消费的“富国”,这样只是资源的浪费。在成为世界第三大外商直接投资吸收国的同时,我国也是世界第三大净资本输出国,自2002年以来资本输出每年增长50%,在付出巨大成本特别是机会成本的前提下,持有和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很不相称且远远超过了出口、偿还外债等经济活动和维护社会稳定需要的外汇储备,这样做是弊大于利。

针对外汇储备增才过快的问题,一方面,可以财政货币政策要努力提高国内最终消费水平,提高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降低经济增长对投资和净出口的依赖性。为此,需要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尤其是要增加居民消费在经济中的比霞。完善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稳定居民收入和支出预期,改善消费环境,增强消费信心,引导城乡居民扩大即期消费。应当指出的是,农村居民消费的增长对提高国内消费总水平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改善城乡经济关系、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同时,应当推行建立农民工的社会保险制度,增加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支出,改善农民的消费型支出结构,增加农民的消费支出。为了实现上述目的,财政政策必须加快其公共财政职能的转型和建没,增加教育、医疗卫生、环境保护、住房保障等公共产品的支出;在货币政策方面,应当进一步改善消费者的融资环境,注重利率与信贷的调整对消费的导向作用。另一方面,国家通过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降低中国经济的贸易依存度,减轻国际收支对国内流动性膨胀和资产价格泡沫的压力。在财政政策方面,进一步降低关税和降低出口退税税率,进一步完善内外企业的税负负担,按照统一的国民待遇原则统一内外资企业的税负,通过税收政策引导企业把更多的资源配置到符合围内消费需求的产业和行业中去。在中困的利率政策受到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制约的情况下,应当对国外流人到中同的短期资本开征托宾税和资本利得税。在货币政策方面,应当进一步改革人民币的资本项目管理,鼓励私人资本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同时完善人民币的汇率机制,通过适度的升值减轻国际收支的压力。

中国外汇储备管理存在的风险及对策论文 篇5

识逐步提高,外汇管理部门探索有效的监管方式不断取得进展,并积极主动与公安部门建立合作机制,外汇领域反洗钱工作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与此同时,必须清醒的看到,金融机构报告信息的质量,外汇部门分析、甄别及核查,部门间的有效协调配合以及立法本身的局限等等,都亟待改进和完善。

(一)银行制度执行意识不强,报告信息质量不高

1、没有正确处理追求效益与执行制度的关系。部分商业银行片面奉行“客户至上,效益第一”的指导思想,不能正确处理追求效益与执行报告制度的关系。部分银行几乎未履行尽职调查的责任,无原则满足客户的各种要求,忽视款项来源及用途合法性。

2、甄别和分析可疑交易的能力不足,报送交易信息质量不高。一是错报情况仍有发生。目前我省部分银行在填报中身份证号码录人错误、识别编码错误、数据项填报不规范依然存在。二是甄别和分析能力不强,存在“三多三少”问题,即大额交易信息报告多、可疑交易信息报告少,非现场分析多、现场核查少,对交易帐务记录核查多、对客户背景深入了解少。“办法”中包括了31种的可疑外汇交易类型,但由于”办法”执行时间不长,深度培训远远不够,导致银行机构甄别和分析可疑交易的能力明显不足,除较易判断的少数交易有所反映外,绝大部分交易类型都未进行有效监测。迄今未报送一笔企业单位的可疑外汇交易信息,也无一家主报告行报送“金融机构甄别可疑外汇资金交易报告表”。

3、科技手段支撑不足,影响“办法”的实施效果。目前,山西省只有少数银行采用直接从业务系统中提取大额和可疑外汇资金交易数据(据了解,目前绝大部分银行正在开发相应的系统),大部分银行尚处于手工采集、逐级汇总数据的方式。由于手工统计环节多,核对机制薄弱,数据错漏时有发生。

(二)外汇管理部门监管力度有限,监测手段不完善

1、监管工作开展不平衡,尚未形成全面有效的监管机制。对未严格履行报告义务的金融机构,外管局按“办法”有权进行处罚。但此项工作面广量大,机构设置、人员定编、经费保障都有待时日,加之尚未形成全面有效的监督处罚机制,导致部分银行报告的主动性不强,制度落实不力。同时,山西省外管系统相关监管工作开展不平衡,所辖中心支局对大额和可疑外汇资金交易信息的采集、汇总、分析、筛选、甄别、核查等工作尚未真正全面展开,全辖的有效监管机制尚未形成。

2、囿于监测手段及核查权限所限,难以进行深人甄别及核查。一是鉴于目前大额和可疑交易信息以个人为主,其交易主体多、交易分散、信息不完全,加之校验程序的筛选、甄别和分析功能不强,以外汇管理部门现有的人力、设备、技术难以进行连续的跟踪分析和全面深入的核查,核查工作往往浅尝辄止。二是核查权限有限,使核查工作难以深人目前外汇部门缺乏必要的强制手段,当被调查对象不配合调查时,常常束手无策。而公安部门又不能仅以其银行交易记录作为立案证据,立案证据不足导致其不能依法展开侦察,导致部分可疑对象多次出现在“黑名单”上,有关部门却无能为力。

(三)部门间的协作处于起步阶段,如何有效地发挥各自优势并形成工作合力尚在探索之中

1、报告主体的覆盖范围不广。从山西省目前实施的情况看,报告主体还仅限于外汇指定银行,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邮政国际汇兑等机构未纳入报告主体范围,部分银行、邮政代理的美国西联汇款公司的相应国际汇兑业务也未进行专题报告。从报告实施看,银行代理的西联汇款按“办法”进行大额和可疑外汇交易报告,而邮政国际汇兑及其代理西联汇款业务则未纳入“办法”的报告范围,使外管部门监控的大额和可疑外汇交易报告存在遗漏。按“办法”的规定,证券经营机构指令银行划出与交易、清算无关的外汇资金、通过银行频繁大量拆借外汇资金,保险机构通过银行频繁大量对同一家境外投保人发生赔付和退保行为,报告主体均是银行机构,外管部门无法了解交易双方在证券或保险公司外汇资金交易中的明细情况。

从已经实施反洗钱法律的国家经验表明,如报告制度仅适用于金融机构,洗钱活动还会从受法规约束的金融行业转移到不受该法规约束的其他行业,特别是房地产公司以及律师、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

2、联动协作机制还不健全,尤其一些非金融行业的相关工作亟待加强。洗钱犯罪要从“防”到“反”,不仅在于银行机构,还在于诸多执法、司法部门的密切合作,而现在我国尚未在海关、司法、工商、税务、金融监管等部门建立有效反洗钱合作机制,涉及多部门的信息收集、情报交流等方面的综合信息交流体系尚未形成。就当前重庆外汇部门与公安部门的初步协作而言,由于在如何认定涉嫌非法外汇买卖证据等有不同的理解,两部门实施联手行动存在诸多障碍。由于目前非法外汇交易双方一般不当场进行现金交割,而通过银行以单单、单卡、单折等进行交易,外汇局较难获得

法定的证据,而公安机关对没有法定证据的非法外汇买卖交易不予立案侦察,导致查处工作大打折扣。

(四)反洗钱法规体系不健全,“办法”等部门规章独木难支

1、法规体系不完善,缺乏专门的权威法规。目前,有关反洗钱的规定分散在《刑法》、《中国人民银行法》及相关部门规章中,缺乏专门的权威法规,不利于统一和协调。而反洗钱不仅涉及金融行业,还涉及诸多执法、司法等部门,需要多部门加强联动协作,这些都不是单靠人行的部门规章所能约束。

2、对洗钱的上游犯罪范围规定过于狭窄。我国《刑法》只将毒品、黑社会、恐怖活动、走私四类犯罪界定为洗钱罪的上游犯罪,实际上非法集资、金融诈骗、贪污受贿、偷税漏税等犯罪对国家造成的损失比这四类罪更甚,数额巨大的经济犯罪收益每天都在通过洗钱转移境外或合法化,因此应将洗钱罪的上游犯罪扩大到所有重大犯罪。

3、反洗钱配套法规中存在很多盲区。现有反洗钱法规中,对证券、保险等机构的报告义务规定不详,对房地产行业、法律服务行业、会计行业也没作规定,加之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网络洗钱已是国际社会面临的严峻问题,而我国有关网络洗钱的法规尚是空白,缺乏对这些洗钱“重灾区”的法律监控,会直接削弱我国的整体反洗钱能力。同时,对洗钱行为的管辖也不明确,按《刑法》规定洗钱罪属公安经侦部门管辖,但具体到上游犯罪的管辖权,又涉及公安刑侦、缉毒部门、海关缉私局等,这种管辖交叉导致的管辖不明和用上游吸收下游犯罪的行为不利于打击洗钱犯罪。加之我国尚未成立专门的反洗钱组织机构,虽然人行设立了反洗钱领导小组,但只是一个内设机构,权限和职责非常有限。

二、工作对策

(一)提升法律层次,尽快完善法规体系

1、尽快出台《反洗钱法》,完善相关法规。当前,许多国家在反洗钱方面已建立包含不同层次、不同法律部门的法规体系,并制定了专门的反洗钱法来协调各种义务和关系。据悉反洗钱法已列入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规划,我国应借鉴世界各国反洗钱立法经验,加快《反洗钱法》立法进程,统一调整与反洗钱有关的权利和义务。为控制洗钱的各个环节,要逐步修订《保险法》、《公司法》、《会计法》、《证券法》等相关法规,消除配套法规存在的盲区。同时,按照《行政许可法》规定,尽快将“办法”上升到国务院行政规章,才利于外汇管理部门对不履行大额和可疑外汇交易报告责任等行为加大监管与行政处罚力度。

2、建立执行报告制度的保密免责制度。《商业银行法》规定对客户有保密义务,“办法”规定大额和可疑外汇交易必须报告,因前者的法律效力高于后者,使金融机构处于“两难”境地。银行既需履行反洗钱报告职责,又有依法为存款人保密的义务,但往往难以兼顾。因此,建议建立反洗钱免责制度,明确报告机构因履行报告义务而与有关保密规定发生冲突时,无须承担责任。

3、完善客户尽职调查的制度。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FATF)要求是:“在建立业务关系时,或进行下列特殊交易(金额超过限额,没有完整提供汇款者资料的电汇的可疑资金划转)时,或对有洗钱嫌疑的交易,或对现有客户资料的准确性和充分性发生质疑时均应进行深入的客户尽职调查。”目前,部分银行只停留在对机构了解其基本情况、对个人只是核对身份证号码的简单层面上。因此需要通过完善立法,详细规定报告主体对客户的尽职调查责任,明确其了解客户的身份、业务状况、资金运行状况、交易性质等内容,以督促报告主体及时识别和判断可疑交易。

4、逐步扩大报告主体范围。首先尽快将报告主体从外汇指定银行扩大到保险、证券、邮政汇兑、西联汇款、速汇金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汇款公司以及整个金融行业。其次通过完善立法将报告主体尽可能扩大至现金交易较密集的高风险行业,如房地产公司、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

(二)加大监管力度,强化银行报告主渠道的地位与作用

1、督促银行不断完善相关内控制度。不断强化银行机构反洗钱意识,加强队伍建设和业务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反洗钱工作能力。银行要正确处理报告职责与追求利益的关系,由被动反映型转向主动核查型,增强主动核查能力,推动反洗钱深入开展。

2、加大监管力度,督促健全有效的报告工作机制。不断修订完善“办法”,进一步细化和明确大额和可疑外汇交易类型。对于银行工作人员明知是非法交易的存取业务仍充当“验钞机”或“交割台”的,或涉嫌协助洗钱的,要依法追究责任。实现外汇部门与金融机构的联网,使大额和可疑资金交易信息能实时传送,提高报送效率与质量。督促银行提高技术手段,充分利用其既有的业务核算系统,尽快实现从银行原始会计数据库中采集反洗钱数据的方式,并使之能通过可疑交易监测识别系统对特定客户或账户进行全面、连续、实时监测及综合评价,增强报告的时效性、准确性。

(三)健全部门间反洗钱协调机制,共同打击洗钱行为

一是在国务院反洗钱工作部际联系会议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制度化的协调机制,在银行、外汇、保险、证券、公安、海关、工商、税务等部门及部分中介机构建立广泛的反洗钱合作机制;二是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设置类似于美国金融犯罪执法网络(美国的FIU)的专门的反洗钱职能机构,由各协调部门派驻专业人员到反洗钱职能部门工作,发挥各类专业人员的优势,建立大信息量的数据库,负责搜集、整合来自商业界、金融界、执法当局的信息,加工出有价值的情报,为案件侦察提供情报和分析帮助,共同打击洗钱行为。

中国外汇储备管理存在的风险及对策论文 篇6

安全风险控制是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为施工单位所普遍重视和关注。如果风险控制意识淡薄,安全管理措施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发生安全事故时往往会给水利工程建设带来巨大损失。但在施工中,由于受到制度、人员等因素制约,导致施工项目安全风险控制存在不足。今后应转变这种情况,综合采取有效的改进和完善措施,实现对安全风险的有效控制,为水利工程施工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1.水利施工管理中存在的安全风险

水利工程施工难度大,技术复杂,规模较大,易受施工环境影响,存在较大的安全风险。如果管理措施不到位,往往会导致安全事故发生,具体来说,其安全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管理制度不完善。一些施工单位将工作重心放在如何提高水利工程质量,确保水利施工进度计划方面,对安全管理缺乏应有的重视。未能结合水利工程建设需要,制定健全完善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由于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难以有效规范施工现场各种情况,给施工带来安全隐患。因此,为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必须结合实际工作需要,制定健全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但在实际工作中,施工单位为追求利益最大化,在工期目标、质量目标等方面做出的努力更大,而在安全风险控制方面存在不足,影响水利施工安全风险控制效果提升。

1.2 应急管理能力不足。对水利施工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工作人员素质偏低,难以适应水利施工安全风险控制需要。一些管理人员不熟悉施工技术措施,管理经验薄弱,未能对现场施工开展巡视和检查,对存在的安全隐患没有及时处理,容易导致安全事故发生。或者缺乏有效的应急管理方案,一旦发生安全事故,未能及时采取措施处理和应对,给水利工程建设带来较大损失。

1.3 现场监督不到位。安全管理人员配备不足,数量较少,并且缺乏专业技术知识,影响安全风险控制水平提高。管理人员没有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对施工现场进行监督检查,现场巡视工作不被重视,没有及时发现水利施工存在的安全隐患,忽视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现场监督不到位,一些施工人员存在违规违章操作,但没有得到及时纠正,容易导致安全隐患发生。

1.4 施工人员安全意识淡薄。施工单位招聘的施工人员素质偏低,安全意识淡薄,对安全风险控制的措施不熟悉。忽视开展安全教育和安全培训,未能掌握必要的安全风险控制对策,在施工中仍然存在违规违章操作,容易引发施工安全事故。因此,加强施工人员管理,提高他们的安全风险控制意识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每个施工单位应该重视的工作。

2.水利施工管理的改进对策

为预防安全事故发生,施工中要建立完善的安全风险控制制度,综合采取以下措施,避免事故发生带来不必要损失,有效保障水利工程质量和效益。

2.1 健全安全管理制度,预防水利工程施工安全事故。结合水利工程施工需要,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为控制安全风险提供制度保障。要对水利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的目标、流程等进行明确规定,为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合理配置安全风险管理工作人员,加强对他们有关安全管理制度的.培训,让他们严格遵循各项规章制度。建立严格的安全风险控制责任制,明确各施工小组和管理人员职责,推动安全风险控制各项工作有效落实。健全奖惩激励机制,对安全风险控制落到实处的施工小组和工作人员,要采取必要的奖励措施,以激发他们的热情,更好落实安全风险控制各项措施,提高水利施工安全风险控制水平。

2.2 完善应急管理措施,提高安全事故应急处理能力。结合相关法律法规,考虑水利施工现场基本情况和工序要求,制定与施工现场相符合的应急管理措施,明确相关人员的职责。这样在水利施工过程中,一旦发生安全事故,能及时、迅速的采取措施进行抢险和救援,尽快处理紧急事故,有效降低损失。水利施工现场要重视采取有效的防火防爆措施,一些施工材料属于易燃易爆物品,如果管理措施不到位,容易引发安全事故,而一旦发生火灾,往往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因而水利施工现场要配备足够的灭火设备,并加强施工人员训练,让他们掌握灭火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一旦发生火灾能及时进行灭火,尽量降低火灾带来的损失。此外,水利施工还要成立应急工作小组,配置专职工作人员,对施工现场环境进行检查和巡视。尤其是在工程施工完成后,更要做好现场清洁工作,及时清除施工现场的垃圾和杂物等,保障现场施工环境良好,为水利工程施工任务顺利完成奠定基础。

2.3 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监督控制,预防安全事故发生。建立健全的水利工程现场施工安全监督管理体系,为各项工作开展提供制度保障。实施严格的水利施工监控制度,选择实力较强,技术水平高的施工单位,确保该单位胜任水利工程建设。设立水利施工安全监管机构,严格按照安全监管各项制度开展工作,严格落实安全管理措施,实现对安全风险的有效控制。要调动施工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对安全风险的全员控制,让每个施工人员都严格遵守相关规章制度,做好自己的每一项工作,有效控制水利施工安全风险,预防安全事故发生,保障水利施工顺利进行。

2.4 重视施工人员安全教育,增强安全风险控制意识。水利施工周期长,工程量大,如果忽视施工人员管理教育,则容易导致施工人员疲倦,进而引发安全事故,因而必须加强安全管理和教育工作。一方面,重视施工人员安全教育。做好施工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聘请相关专家开展讲座,进行相互交流,利用案例教学法等方式,让施工人员学习安全管理法律法规,提高责任意识,增强安全风险防范意识,树立安全施工理念,严格落实相关制度措施,构建完善的安全监督管理体系,预防安全事故发生。另一方面,提高施工人员安全风险防范意识。开展安全教育,普及安全管理知识,在施工中注重安全管理和安全风险防范,能严格遵循规章制度施工,避免安全事故发生,为水利工程建设创造良好条件。

3.结束语

我国外汇储备面临的风险及对策 篇7

关键词:外汇储备,外汇风险,风险及对策

近年来, 中国外汇储备迅猛增长, 已跃居世界第一。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 总体上反映了我国投资环境的改善和综合国力的提高。但外汇储备是一把“双刃剑”, 并非越多越好, 外汇储备过多不仅会付出高昂的机会成本, 造成宝贵外汇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也增大了投资管理的难度, 给央行汇率政策的实施带来复杂性, 降低央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并对我国宏观调控效应起到很大的抵消作用。因此, 加强外汇管理, 防范和化解外汇贬值风险, 探求外汇储备在当前中国“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经济战略中发挥积极作用的路径, 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我国外汇储备的现状

近年来, 我国外汇储备迅猛增长, 增长幅度逐年提高, 特别是在2004年和2005年, 增长幅度都在2000亿美元以上, 成为全球外汇储备增长最快的国家。2006年2月底达到8536亿美元, 首次超过日本成为全球外汇储备第一的国家。2006年底达到10663亿美元, 2007年末为15282亿美元2008年末为19460.30亿美元, 随着我国经济的复苏, 2009年上半年末, 外汇储备资产较上年末增加了1856亿美元, 外汇储备已经达到21316亿美元。截止到3月份, 我国外汇储备已经占到世界外汇储备的29.9%。外汇储备总量稳居世界之首。截止到2011年3月底, 中国国家外汇余额为30477亿美元。而且, 我国的外汇储备也在不断的增加。

二、我国外汇储备面临的风险

(一) 汇率风险及其导致的投资收益损失风险

我国外汇储备结构单一, 应对国际金融动荡的能力较差, 面临较高的汇率风险。从结构上看, 目前我国的外汇资产是以美元资产为主, 占我国外汇储备的近70%。美元一旦贬值, 我国的巨额外汇储备就会面临着大量贬值的风险。

长期以来, 美元汇率风险非常突出。美国的经常项目赤字已高达GDP的6%, 对外负债已接近GDP的30%, 美国通过美元大幅度贬值来平衡的经常项目收支, 可以把调整的重担从美国转移给其他国家。美国为了复苏经济而实施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央行直接购买财政部发行国债的行为, 必将导致美元购买力进一步下降。2007年8月,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 进而在两年内迅速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美元相对人民币贬值若按10%来算, 其时至今若以平均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计算, 仅汇率变化导致的损失就高达2000亿美元。

从机会成本角度看也是一种损失, 就是说如果货币当局不持有储备, 就可以把这些储备资产用来进口商品和劳务, 增加生产的实际资源, 从而增加就业和国民收入, 而持有储备则放弃了这种利益机会。

我国外汇储备的高速积累实际上也是一种福利的损失。外汇储备的积累相当于放弃或推迟了资源的控制权, 如果资本留在国内带来的边际收益率将大于这些资本换成外汇资产所能得到的收益率, 那么巨额外储就意味着国民福利的损失。

(二) 债务违约风险

我国外汇储备资产以美国国债为主。从信用风险角度来看, 美国国债是国家信用, 只要中途不抛售以及美国财政不破产, 偿付是没问题的。如果美国经济全面恶化、财政赤字扩大、市场信心丧失, 美国的债务风险就会逐步上升。如果国家债权人不愿借钱给美国, 后果将不堪设想。美国长期以来储蓄率很低, 大部分要依靠海外资金, 这是其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基础, 如果其债务负担扩大, 并不排除未来出现债务违约风险的可能。

(三) 流动性风险

长期以来, 我国的外汇储备结构存在期限错配问题。从我国投资于美元证券的结构可以看出, 长期证券投资所占比重较大, 相比较而言, 短期投资所占比重不大。根据美国财政部公布的各国持有美国证券的资产组合显示, 中国的长期债券投资占投资总额的90%以上, 而短期债券投资占证券投资总额的7%左右。而人民币升值的预期, 引发了大量的国际资本流入, 这些资本主要投资于国内的债券、股票等流动性较强的金融工具上。也就是说, 中国把长期投资投到国外, 却引入了大量的短期投资。期限错配把中国置于巨大的流动性风险面前, 一旦资本外逃, 东南亚金融危机就可能重演。

(四) 国内经济调控风险

过多的持有外汇说明放弃了相应的投资机会, 过多的可用资金用于管理和持有外汇上, 必然导致国内投资资金减少, 不利于扩大内需和增加国内的有效需求, 影响经济的整体发展。

在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背景下, 中央银行为了稳定汇率, 不得不以外汇占款的形式大量的被动投放基础货币, 加剧国内金融体系的流动性过剩问题, 从而直接影响到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有效性。

高额的外汇储备积累深刻地反映了我国经济的内外失衡状况, 目前我国在国内储蓄大于投资, 出现供过于求的内部经济失衡, 在外则表现出净出口的增加和资本的净流入。长期内、外失衡使我国高度依赖“投资一出口”增长模式和实行出口导向型战略, 这对内将影响内需增长效率, 促使产能过剩;对外则触发更多贸易摩擦。此外, 国际收支状态失衡也妨碍了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 长久地拖延了产业调整升级。

巨额外汇储备催长物价压力。外汇储备的增加要相应扩大货币供应量, 如果外汇储备过大, 就会增加通货膨胀的压力, 加大货币政策的调控难度。

三、降低高额外汇储备风险的对策

(一) 科学优化外汇储备资产与商品资产结构

在国际储备中增加商品储备的比例, 减少外汇储备的比重, 应该是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一个明确方向。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 据预测, 到2020年我国原油缺口可能增加到2.5亿吨。因此, 在不断增加的外汇储备中拿一部分用于石油储备的采购, 是应对国际能源紧张、缓解资源压力的重要举措。为避免我国减持外汇储备并加大石油储备给国际原油市场带来价格上升的压力, 我国可以加大对能源方面的国际投资, 到海外进行收购, 或者与石油输出国合作, 投资石油储备的基础设施。另一方面, 由于黄金价格与美元汇率之间呈负相关关系, 增持黄金储备是很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外汇储备结构转换的一个动向。而我国长期实行稳定不变的黄金储备政策, 黄金储备一直只有600吨, 占国际储备的1.1%, 远低于全球10.2%的平均水平。从目前情况看, 黄金有升值的趋势, 所以要增加黄金储备, 把它跟外汇储备放在一起, 这对于我国将来保证外汇储备安全有利。

(二) 政府直接用外汇在海外大量购买设备

政府可用外汇储备购买有助于培育国内自主创新的海外先进设备, 改善国内教育、医疗设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及节能、安全生产、排污环保事业发展所急需的各种设备、技术与其他物质, 以国家投资持有的方式下拨, 或政府在海外采购, 再以优惠价格卖给国内企事业单位的方式供给, 同时收回人民币。通过此方式, 以超常规的方式与速度, 可以加快国内技术改造升级的步伐。

(三) 从外向型经济到内需主导型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型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首要任务是扩大内需。我国将坚持以内需为主, 内外需结合, 继续优化投资结构, 寻求投资与消费的结合点, 努力实现增投资、扩消费、惠民生的多项举措。既要重视出口, 也要重视进口;既要重视引进资金、技术, 也要大胆走出去, 进行对外直接投资;重视内需, 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外贸政策方面, 保持一定的出口规模仍是我国发展的必要手段。同时, 要进一步采取措施, 通过对外贸政策进行小幅调整, 改变粗放型出口增长模式, 优化产业结构, 走集约化发展道路;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对高耗能、低层次的加工贸易规模加以控制, 大力支持加工贸易的技术创新, 重视本土企业发展加工贸易。在外资政策方面, 要鼓励各级政府重视外资质量, 有选择地吸引外资, 限制无助于提升我国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外资进入;放宽对外投资条件限制并创造便利, 鼓励企业走出去, 加大境外资源开发力度。在扩大内需方面, 通过理顺收入分配机制, 努力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和购买力, 缩小高低收入差距。

总之, 外汇储备承载了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物质财富, 也是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巨大动力和货币基础。外汇储备庞大的规模、快速增长的势头和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金融环境, 给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思路和政策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对外汇储备的管理策略, 应该上升到国家宏观经济战略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厉以宁.关于国家外汇储备安全的思考[N].第一财经日报, 2009

中国高额外汇储备现状及对策 篇8

关键词:外汇储备,经济实力,贸易顺差

收录日期:2012年5月26日

外汇储备是指一国政府所持有的国际储备资产中的外汇部分, 它是一个国家货币当局持有的、并可以随时兑换外国货币的资产。我国外汇储备稳居世界第一位。然而, 外汇储备的过快增长, 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国际经济的失衡, 不利于构建和谐的国际经济秩序。因此, 正确地认识我国外汇储备, 积极处理我国的高额外汇储备, 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中国外汇储备基本情况

(一) 中国外汇储备现状。

到2012年4月, 中国外汇储备累计高达3.31万亿美元, 超过日本稳居世界外汇储备的第一位。不断增加的外汇储备, 一方面反映出了我国经济贸易发展势头良好, 经济实力不断壮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中国在国际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 高额的外汇储备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和风险, 已经成为我国被世界各国广泛关注的焦点。因此, 如何应对这些问题和风险对于我国日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 中国外汇储备的主要来源。

我国外汇储备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收入;另一个方面是资本与金融项目的流入。首先, 由经常项目的流入形成的外汇储备主要是由国际贸易和非贸易的盈余形成。它是靠中国对外出口劳务和商品来形成的, 因此它的风险比较小。2012年第一季度, 我国经常项目顺差247亿美元, 其中, 货物贸易顺差217亿美元、服务贸易逆差182亿美元、经常转移顺差27亿美元。2012年中国经常账户顺差占GDP的比例约为2.3%。其次, 由资本和金融项目的净流入形成的外汇储备。这部分的外汇储备主要是由国外资本净流入形成。这部分资金的风险较大, 因为它们最终都必须归还投资者。2012年第一季度, 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499亿美元, 与GDP之比为5.9%。

二、中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的原因

(一) 我国实行鼓励出口政策。

自从2005年开始, 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特点就变成了“出口多, 进口少”。我国国际贸易的顺差不断加大。以纺织业为例, 我国一直以出口退税的调整来扶植纺织业的发展, 在受到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时, 为了鼓励企业出口, 我国将纺织业的出口退税提高到了14%。在国际市场上充斥着“中国制造”的各种产品。同时, 在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下, 大部分企业都选择提前出口, 从而也导致了大量的顺差出现。

(二) 我国不断吸引大量外资进入中国市场。

由于我国广大的市场和强大的购买力, 我国现已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外资流入国之一。2012年第一季度, 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499亿美元, 其中, 直接投资净流入441亿美元。这得益于中国产业结构的优化, 我国吸引外资的势头良好。

(三) 热钱的流入。

由于对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影响, 大量国际热钱通过合法或者非法的途径涌入中国内地市场, 进行套利套汇活动。典型的合法渠道是直接投资。国际短期资本通过对内地市场直接投资, 从而获得人民币。典型的非法渠道是通过对外贸易企业虚报商品出口价格, 并压低进口商品价格, 从而获取人民币。

三、高额外汇储备存在的风险

(一) 外汇储备总量大, 增长速度快, 管理困难。

外汇储备是中国国际储备资产最主要的形式。目前, 我国外汇储备截止到2012年4月为3.31万亿美元, 同比增长约为110%。自从2011年以来, 我们可以看出, 我国外汇储备总额一直呈上升趋势。我国外汇储备每个月平均以500亿美元增长。然而, 在国际传统标准, 一个国家的外汇储备应以一个国家3个月的进口额或者40%左右的外债余额标准来衡量。我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远远高于国际公认的底线。巨额的外汇储备集中在政府手中, 有效的管理和使用外汇储备俨然成为一个严肃而又紧急的问题。

(二) 我国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不平衡, 风险大。

在我国外汇储备中, 美元所占的比例是最大的。虽然没有明确的关于外汇储备币种结构的数据公布, 但是基于IMF官方外汇储备币种构成数据库来推测, 我国外汇储备中美元比重约占70%, 欧元资产约占25%, 英镑、日元以及其他的币种约占5%。大量以美国国债形式持有的外汇储备导致投资对象单一化, 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面, 使得我国面临外汇储备贬值的风险, 如果美元贬值将会导致我国外汇储备的大幅缩水。

(三) 我国外汇机会成本加大。

我国的外汇储备大部分集中在美元资产, 特别是美国国债、政府债券等安全系数相对较高, 但是收益较少的领域。我们国家外汇储备购买美国国债的收益不到5%, 而这些钱转给美国的企业, 同时他们用这笔钱投资中国的收益至少在15%。这就等于我国向美国提供了低息贷款。从而出现了中国人攒钱美国人消费的局面。如果购买美国国债的钱投资中国国内市场的话, 收益率能在10%左右。高额的外汇储备限制了人民币在国内或者国际市场的投资, 从某种程度来说, 不利于我国国内企业的发展和经济收益的增长。

(四) 加大通货膨胀压力。

由于我国高额的外汇储备, 导致基础货币的过度投放, 从而助长了中国国内通货膨胀的危机。从货币和商品的对应关系来看, 我国因为吸收外汇而投放的这部分人民币所对应的商品已经出口到了国外, 我国市场上充斥着大量的人民币。同时, 如果我国对外贸易经常出现顺差, 从而意味着有一部分人民币是凭空多出的。这样就导致了过多的人民币追逐过少的商品。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自然会产生通货膨胀的现象。由于居民消费价格是反映商品经过各个环节的最终价格, 它最能全面地反映商品流通对货币的需求量。因此, 世界上各国基本上采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来反映通货膨胀的程度。国际标准显示, CPI每年同比增长2%~3%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据我国国家统计局统计, 我国CPI指数平均增速略高于3%, 存在通货膨胀进一步扩大的压力。

四、优化外汇储备的建议

(一) 增加进口。

我国持有巨额的外汇储备, 这种巨额外汇储备只有投入使用才能显现出其巨大的价值。面对我国过量的外汇储备, 大量购买“外国制造”的商品是一个明智的选择。首先, 大量进口外国商品, 可以减少巨额外汇储备, 同时减少国家持有巨额外汇储备的负担和风险。其次, 进口国外商品能够增加国内商品的供给, 改变我国国内市场上商品供给和货币供给的失衡, 从而有利于缓解我国市场上过度基础货币投放的现状, 缓解我国通货膨胀的压力, 稳定我国国内市场的物价。再次, “外国制造”的产品具有技术含量高、质量过硬的竞争优势。大量进口国外产品有利于我国厂家学习和引进相对较为先进的技术, 从而有利于提高我国产品的技术含量, 为我国产品进一步打开国际市场提供条件。最后, 大量进口国外商品有利于刺激我国“内需”。在我国消费者的眼中, 国外商品具有产品质量好、品牌信誉高等特点, 能够更好地满足我国国内消费者的需求, 从而刺激我国经济的发展。

(二) 币种多元化。

我国外汇储备主要集中在美元, 因此, 美元贬值将会对我国外汇储备带来不可预知的风险, 因此我国应适当增加欧元、日元等其他货币币种的外汇储备, 以此来转嫁美元的风险。首先, 我们应该有计划地规划出一个能够适应国际货币体制和汇率变动趋势的货币结构, 以此来有步骤地实现外汇储备币种多元化。但是, 大量抛售美元而购买其他币种的行为是不可取的。大量抛售美元会导致美元贬值, 从而损害我国自身的利益。因此, 我们应适量地逐步降低美元资产比重, 提高欧元及其他货币的币种。

(三) 搭建投资平台, 提供专业建议。

我国外汇储备的内部结构不合理, 大量的外汇储备都集中在国家债券等安全性较高, 但是收益较少的部门。以美元为例, 我国外汇储备持有大部分美国国债, 甚至我国对美国短期债券投资也是偏重于政府债券, 收益率很低。因此, 我国应该扭转对外汇储备的管理方式, 不应一味地考虑外汇储备所谓的安全性, 应该把外汇储备当作金融资产进行管理和运营, 从而更好地在保值的基础上实现外汇储备的增值。化保值为投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制定正确的政策, 在前两年我国对外投资的失败经历中, 我们应该吸取教训。因此, 我们可以由中投公司作为主导, 并联合相关政府部门, 吸收各类人才, 成立外汇投资基金, 通过投资基金来拥有目标企业的大量股权, 从而间接控制公司, 来决定大宗商品及战略资产的定价权。同时, 应该对中国对外投资的各个主体进行风险意识培养, 从而使得外汇投资发挥其应有的效果, 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孟楠, 陈晞.次贷危机后的中国外汇储备管理策略[J].上海金融, 2009.1.

[2]杨勇.加强我国外汇管理的对策建议[J].河北金融, 2010.1.

[3]赵朋.中国外汇储备问题浅析[J].财经视点, 2011.1.

[4]曾之明, 岳意定.中国外汇储备风险及优化管理探讨[J].2010.4.

[5]袁希, 袁建新.我国外汇储备现状分析及管理建议[J].2011.1.

[6]储著胜.过量外汇储备不妨多用于进口“外国制造”[J].2011.10.27.

上一篇:小学生描写乐于助人的话题作文下一篇:从兴趣入手,培养学生写日记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