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汇储备风险

2024-12-16

中国外汇储备风险(共12篇)

中国外汇储备风险 篇1

摘要:中国的外汇储备已长期占据世界首位, 并有逐年增长的趋势。高额的外汇储备给中国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 也给如何管理和利用带来诸多困难。尤其是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国际竞争的加剧及国际局势的动荡, 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增加, 高额的外汇储备面临巨大的风险。各种风险的交织使中国在管理外汇储备以降低风险的政策上面临十分巨大的困境。本文分析了中国外汇储备的现状及所面对的风险, 并由此得出化解风险的措施, 为将来的外汇政策提供必要的指导。

关键词:外汇储备,风险分析,人民币国际化,海外直接投资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及以出口为导向的对外贸易战略的实施, 中国的外汇储备量不断攀升, 从2006年2月以来一直占据全球各国外汇储备的首位, 并且数额占全球外汇储备总额的比例高达三分之一。巨额外汇储备是中国经济发展成就的体现, 但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国际经济竞争的加剧及国际经济结构的调整, 再加上中国外汇储备结构的不合理, 巨额外汇储备也带来了诸多的烦恼。尤其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引发的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及各国为恢复经济所实施的经济发展政策, 使中国的外汇储备面临着巨大的风险。中国应加强对外汇储备的管理以有效地降低损失, 提高中国的金融竞争实力, 更好的参与国际经济竞争。

一、中国外汇储备的现状分析

(一) 数量上, 外汇储备余额巨大且逐年增加

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 截止2014年底, 中国外汇储备额已高达38430.18亿美元, 约占全球外汇储备金额的1/3, 是排名第二位的日本外汇储备的3倍, 稳居世界第一位。

按照世界通行的惯例, 一国的外汇储备的合理金额为该国三个月的进口额, 中国的外汇储备额显然大大超过这一标准。以2014年为例:据商务部的统计, 全年的进口额约为19602.9亿美元, 简单计算的三个月的进口额约为4900.7亿美元, 因此2014年外汇储备额可满足中国25个多月的进口资金需求。而且, 由于中国的经济结构等因素的影响, 中国对外贸易一直保持着顺差, 外汇储备额依然在逐月增加。

(二) 结构上, 无论是外汇储备占海外总资产的比例, 还是外汇储备自身结构上都极不合理

首先, 中国的外汇储备在国际投资头寸资产中所占的比重较大, 而对外直接投资、组合投资及其他国际投资头寸的存在形式占比很低。中国海外资产中外汇储备约占67%, 而对外直接投资、组合投资各仅占6%和9%, 其他投资占18%。其次, 中国的外汇储备资产中同样存在着结构不平衡的问题, 呈现出明显的高美元化、低黄金化。根据世界黄金协会 (WGC) 发布的全球各国黄金储备数据:截止2014年, 据估计中国的外汇储备结构中美元高达70%左右, 黄金储备3389万盎司 (约合1054吨) , 仅占约1.0%。与世界主要国家如美国黄金占其储备资产的70.9%、德国为66.0%、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0.3%相比中国的外汇储备中黄金占比严重偏低。

(三) 持有者分布上, 外汇储备主要由国家持有, 进而集中于中国人民银行

由于中国实行资本管制, 民间个人及企业不允许持有外汇, 因而外汇集中于代表国家的中国人民银行, 造成央行外汇资产剧增。

据估算, 中国的外汇储备中90%以上由央行持有, 进而造成央行资产负债表资产与负债的异币化。这与实行资本开放及自由的国家如美国、日本等国外汇储备分布于国家、企业及个人相比差异巨大。而且, 央行作为政府机构, 外汇由央行进行投资的投资收益率相较于私人及私人机构较低。

二、中国外汇储备面临及带来的风险分析

(一) 市场风险

全球金融一体化的发展, 增强了各国之间的联系, 同时风险传导也更加的迅速。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之后,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中东局势紧张、日本大地震及核辐射危机等事件轮番上演, 同时国际间汇率战频发, 全球通胀压力越来越大, 国际局势和世界经济形势的波动导致的市场风险更易引起外汇储备资产出现缩水。金融创新在增加规避风险手段的同时也具有较大的风险性, 而且中国海外资产头寸中外汇储备居多, 投资头寸的过于集中, 再度增加了风险性, 降低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二) 汇率风险

中国外汇储备结构中美元储备占比过大, 使得外汇储备对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较为敏感。金融危机后, 美国实行量化宽松政策, 向市场供给大量美元, 从第一轮量化宽松政策的一万多亿美元到第二轮的约6000亿美元, 大量美元流动性涌向世界市场, 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 美元大幅贬值。由于中国外汇储备中美元比例高达2/3, 且中国持有大量的美国国债, 美元贬值使中国持有的资产缩水严重。除美元外, 欧元的不断贬值的趋势也使中国外汇储备中约26%的欧元面临缩水的风险。

(三) 流动性风险

由于中国结汇制度的特殊性使外汇储备增加的同时, 要求央行向市场投入大量流动性, 带来国内流动性增加, 增加了国内的通胀压力。从2005年底的8188.72亿美元增长到2014年底的38430.18亿美元, 外汇储备的年均增长52.13%, 与此同时带来的规模巨大的国内货币流动性这与央行控制通胀的目标相悖, 影响央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四) 资产负债表风险

人民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 资产部分以美元的形式存在, 而负债项则以人民币形式存在, 呈现了资产负债异币化的现象。当美元贬值, 相对应人民币升值, 一升一降的双向作用, 使人民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呈现资产缩水、负债增值的不合理趋势。从2010年6月19日重启汇改时的6.8349到2015年6月19日的6.1104, 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累计升值了10.6%, 如果从2005年7月21日汇率改革前的8.2765计算, 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已累计升值达26.17%。由此审视央行的资产负债表, 以美元计价的资产缩水约26%、以人民币计价的负债升值约26%, 资产负债币种的异质化使央行面临巨大的风险。

(五) 币种结构风险

一国外汇储备中各个币种的占比应结合经济相关度、外贸依存度、进出口支付、债务偿还及市场供求等因素来科学配置, 保证对外经贸活动顺利开展。据估计, 中国的外汇储备中美元、欧元、日元及英镑的比例大约各为65%、26%、4%和5%, 但截止2013年底, 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为41589.8亿美元, 其中与美国为5207.49亿美元、欧元区约为4081.95亿美元、日本为3123.78亿美元、英国为700.21亿美元, 占比分别为12.5%、9.8%、7.5%和1.68%, 由此可看出, 外汇储备中各货币的占比与对外贸易依存度极不匹配, 储备币种存在结构风险。

三、中国外汇储备风险规避的措施

高额的外汇储备对中国经济来说是一把“双刃剑”, 亦正亦邪, 虽然其带来巨大的风险, 然而通过高效的管理与有效的利用将会助力中国更好地参与国际经济竞争。诚然, 中国外汇储备的现状是中国几十年经济发展形成的, 结构的调整是一项复杂的工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风险已经显露并逐渐强化, 改革势在必行, 应该继续坚持稳健的渐进的策略逐步推进外汇储备总额降低、结构优化来降低风险, 以增强应对国际风险的能力。

(一) 适当的增加持有黄金的比重

黄金长久以来一直作为硬通货, 现代经济虽然金融体系、比特币愈发发达, 但长久以来作为硬通货的黄金具有高安全性、低风险的特点, 作为对冲金融市场风险的工具获得广泛的认同。黄金又是一种投资工具, 近年来黄金的投资收益率也有不错的表现。2009年12月31日及2010年12月31日黄金的收盘价格分别为287.7美元、1421.4美元, 平均年收益率高达35.82%。虽然从经济体量来说, 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但中国的黄金储备占外汇储备的比例不管是相对量还是绝对量都处在较低水平。从绝对量来说, 2014年12月美国央行黄金储备存量为8133.5吨、德国3384.2吨、意大利2451.8吨、法国2435.4吨, 虽然中国的黄金储备量连年提高, 但总量与发达经济体还有一定差距, 与中国的经济总量和总人口不协调;从相对量来说, 以上几个国家的黄金储备占外汇储备分别为70.9%、66.0%、65.4%、63.6%, 另外葡萄牙黄金储备占比77.7%、希腊69.1%, 可以说发达经济体的黄金储备占外汇储备的比例都在50%以上, 这也凸显了我国外汇储备结构的不合理。因此, 从安全性的角度考虑, 中国可以利用货币外汇储备购买黄金资源性矿产, 通过生产开采即可以增加黄金的储备量, 又可以优化外汇储备的机构, 降低美元贬值带来的资产缩水风险。

(二) 优化外汇储备资产配置, 发展多元化储备体系

长期以来的出口型战略、结汇制度等原因使中国外汇储备中积累了巨额的美元, 带来了巨大的外汇储备风险。过度的依赖美元, 使中国经济特别是对外经济高度依赖美国经济政策。如次贷危机爆发后, 美国政府实施了四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大量发行美元增加市场流动性, 引起美元大幅贬值, 使中国的美元资产大幅缩水。因此, 去美元化、降低美元作为储备货币的比例是重要方向。中国应从经济发展战略、对外贸易需求、进出口支付、偿还债务等现实需要的角度, 合理配置外汇储备的结构, 增加欧元、日元、卢布等货币的持有比例, “把鸡蛋分散在多个篮子里”, 以降低风险。同时, 密切关注国际形势, 对货币结构中有风险的部分相机抉择, 及时调整, 如当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爆发开始蔓延之前, 中国就应开始立即调整欧元资产的比例, 长线与中短线操作相结合, 保障外汇资产保值升值, 加快实现外汇储备的多元化。

(三) 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我国央行的资产负债是不同的货币, 是导致其资产负债表异币化, 结构风险提高的根本原因。中国之所以选择这样的结汇制度是因为人民币还不具有广泛的对外结汇功能, 尚未实现国际化。因此使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不仅能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 扩充结算手段, 增强边境贸易活力, 获得铸币税收入, 同时还可以实现央行资产负债同币化, 降低了汇率风险, 促进中国国际贸易和投资的稳步发展, 增强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体现中国的大国地位。我国政府早已认识到人民币国际化的巨大收益, 并着手推动。1994年1月1日, 人民币实现经常项目下有条件的兑换开启了人民币国际化征程。截止2014年11月, 跨境人民币结算量累计已突破16万亿元, 多个离岸人民币市场形成, 离岸人民币交易金融产品不断丰富, 人民币已成为全球第七大支付结算货币、第九大外汇交易货币, 国外持有的外汇储备货币不断增加。 (1) 人民币超出一国流通范围作为国际货币, 并随着对外经济贸易慢慢取代美元的部分国际交易结算角色, 从而减低对美元外汇储备的需求, 减少美元依赖, 降低交易成本和外汇储备风险。当然, 人民币国际化还有漫长的路程要走, 同时人民币国际化后, 我国金融资本市场将会完全放开, 对我国政府稳定货币金融市场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四) 鼓励海外直接投资, 扩大外汇储备的使用手段

虽然, 大额的外汇储备在保证对外支付、稳定人民币汇率、抵抗国际风险, 特别是几次大的金融危机时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中国的外汇储备从总量上已经超过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合理需求, 同时出口导向的外贸政策、强制结汇的货币政策导致总量还在不可遏制的攀升。但这部分储备是中国多年来出口所得, 也是中国人民的辛苦劳动换来的, 其中的艰辛不可言喻。因此, 要合理的利用, 保持好这部分财富。目前中国外汇的主要投资方向是购买美国国债, 2014年持有美国国债1.27万亿美元, 占外汇储备的33.25%, 是最大的美国国债持有国。对这部分投资也应进行精细化操作, 实时增持减持, 提高整体收益。海外直接投资是减少外汇储备的另一方向, 自2001年开始进入稳步增长区间, 2004年至2014年的十年间, 中国海外直接投资流量从55亿美元增至1231.2亿美元, 年均增长率达41.7%, 占全球当年流量的9.1%, 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仅次于美国、中国香港地区, 居世界第三位。中国企业进行海外投资能够获取资源、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绕开贸易壁垒、增加企业利润, 同时在海外投资并购的过程中需要使用美元, 也降低了美元外汇储备。因此, 政府应从法律法规、审批登记、税收优惠、信息服务等方面助力国内企业走出去, 鼓励企业到海外攫取更大的收益。

参考文献

[1]李海燕.西方国家主权债务危机背景下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2 (04) .

[2]刘考场, 余运英.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思考[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10 (10) .

[3]何宗蔚.我国外汇储备的规模与风险规避[J].行政与法, 2013 (1) .

[4]石清华, 曹家和.我国外汇储备中黄金配置问题研究[J], 上海金融, 2011 (1) .

[5]黄国波.对外汇储备多元化投资运用的思考[J]中国外汇, 2014 (23) .

[6]刘锋, 刘滨.中国外汇储备的结构性失衡及风险应对分析[J].当代经济, 2011 (12) .

中国外汇储备风险 篇2

我国外汇储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问题一: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过大,提高了机会成本高额外汇储备使机会成本大大增加,降低了资本的有效使用率。外汇储备是以存款的形式存放在外国银行的,如果不是用于储蓄而用于对外投资的话,可以用于进口或投资,那么收益率则要远远高于储蓄收益,这样就构成了外汇储蓄的机会成本。由此可以看出越多的外汇储备,就有更多的机会成本。

解决方案:面对外汇储备不断增长的局面,应当提出的任务是促进外汇储备多渠道使用。综合别国经验和我国的实践,这既包括外汇资产持有机构的多元化,也包括外汇资产投资领域的多样化。我们更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实施适合我国经济现状的外汇储备结构。运用部分外汇储备进口国内建设急需的关键技术、关键设备,以支持国内建设,即把一部分过度储备投资于国内,满足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对进口能源的依赖性很大,而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血液”。随着经济发展,能源短缺将制约中国经济的发展。动用部分外汇储备批量定购这些能源,形成一定规模的实物储备,既能保值,又能缓解国内市场能源供应紧缺的矛盾。制定更加积极的对外投资发展战略,进一步鼓励和支持有竞争力的国内企业在国外建立子公司,鼓励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拓展海外市场。

我国外汇储备的风险及应对策略 篇3

关键词:外汇储备、外汇储备风险、外汇管理制度

外汇储备指一国政府所持有的国际储备资产中的外汇部分,储备规模大小反映了一国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强弱。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我国的外汇储备迅猛增长。从1980年的22. 62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6月底的32400. 05 亿美元,根据国际惯例,我国外汇储备量严重过剩,由此带来的风险问题成了各界关注的焦点。

一、我国外汇储备的主要风险

1.国内通货膨胀的加剧与对冲成本增加风险。我国外汇储备的高速增长导致了外汇占款不断增加,央行被迫投放大量基础货币加剧了中国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为抑制通货膨胀,央行需要通过发行票据、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金融工具,来冲销这种被动的货币增长。然而,随着外汇储备进一步增多,对冲操作的余地越来越小,对冲成本支出却不断增加。国内通货膨胀的加剧与对冲成本增加同时并存,使央行货币供应调控的难度越来越大。

2.外汇储备资产贬值风险。我国巨额的外汇储备中,储备币种单一,主要为美元储备,占外汇储备总量的70%以上,人民币的不断升值和美元汇率的持续走低不仅增加了我国外汇储备资产的贬值风险,同时也使我国的外汇储备管理陷入两难选择:若改善外汇储备货币结构抛售美元,抛售行为必然引起美元汇率的恐慌性下跌,我国外汇储备将遭受更大的风险;对现有的外储货币结构不进行调整,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增大将进一步刺激外汇储备的增长,美元贬值将带来更大的储备损失。美元“绑架”了人民币,令汇率政策的实施陷入两难。

3.我国外汇储备持有成本急剧上升。我国外汇储备的成本主要包括准财政成本、机会成本、经济扭曲成本、经济福利成本和金融稳定成本。央行为冲销外汇占款发行票据产生的冲销成本,我国外汇储备购买美国长期国债而非直接投资所产生的机会成本,货币当局大规模的冲销操作带来资源配置效率扭曲的成本等,皆会随着我国外汇储备的增加而大幅上升。在我国储备资产收益很低状况下,大幅增加持有成本势必会带来外汇储备资产的低效占有。

二、我国外汇储备风险的原因分析

1.国际经济局势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剧烈变化,使外汇储备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在世界经济新一轮的周期性变化中,国际经济局势、国际外汇、债券和股票市场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储备管理机构要根据市场变化,调整储备的货币结构和资产结构使其达到最优状态,操作难度很大。面对复杂的国际社会,我国外汇储备存在风险不可避免。

2.我国的外汇储备风险管理制度不完善。首先,没有形成统一的储备规模管理制度,外汇储备总量目标不确定,致使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增长没有计划性和规律性,处于盲目状态;其次,外汇储备结构不合理。外汇储备币种结构过于单一,主要集中于美元。依赖性过强会带来脆弱性。第三,外汇储备管理经营缺乏动态管理和综合性研究,难以适应国际金融市场变化。最后,外汇储备管理重“储蓄”轻“投资”的理念使外汇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程度不高,外汇储备投资收益率低,防范风险能力差。

3.外汇储备风险管理的专业化人才短缺。外汇储备管理中,无论是适度规模的度量,结构的优化、储备投资管理模式的调整,还是研究外汇储备宏观调控与投资收益等功能如何能充分发挥等,都需要专业水平和专业技术精湛的人才去操作,而我国外汇风险管理人才匮乏是我国外汇储备面临风险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应对我国外汇储备风险的策略

剖析我国外汇储备面临风险的原因,是为了找出应对外汇储备风险更有效地策略。

1. 扩大进口平衡国际贸易顺差,放松资本流出管制减缓外汇储备的增加。增加进口,特别是资源类产品和高新科技产品的进口,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同时平抑贸易顺差。同时,放宽居民持有外汇的限制,放松资本流出管制,鼓励国内居民和企业开展对外投资,提高外汇储备资产的收益率,改变储备资产收益风险不匹配的状况。

2.优化外汇储备币种和投资结构,实施动态管理,防止储备资产的缩水和损失。首先,要使我国外汇储备结构处于优化状态,应该在科学量化结构指标体系基础上加入预警机制和弹性机制,使之能够随国际经济发展变化而适时适当地调整。如根据对外贸易依存度、进口支付要求、市场干预、偿还债务需求等方面的因素来确定储备币种,坚持储备币种多元化。其次,实施科学投资和动态管理。利用外汇储备进行投资是防范其缩水和损失的重要途径。为此,在发达国家可以考虑债权转股权,在发展中国家可以进行资源股权、份额投资,基础设施投资等。这样才能避免美元金融的危害,确保外汇资产的價值。此外,还可借鉴新加坡 GIC 和韩国 KIC 管理模式,将中国富余的外汇储备交与专业机构进行投资经营管理。公司可以多元化投资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和实物资产,可以使央行的一部分外汇储备从资产负债表中转出,达到降低央行储备量的效果。

3.完善我国外汇储备管理制度,降低系统性风险。首先,推进人民币汇率制度由“有管理的浮动”向“清洁浮动”发展,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人民币国际货币可以有效降低我国企业的外汇风险,提高本国金融机构的融资效率和竞争力,缓解庞大外汇储备带来的过多风险问题。其次,调整中国外汇储备的管理制度。实现外汇储备适度规模发展。最后,不断完善外汇交易制度。增加交易主体、引进美元做市商制度、增加人民币对外币掉期业务、银行间市场交易品种等,通过各种市场化手段,不断完善外汇储备管理制度,降低外汇资产的系统性风险带来的贬值。

4.引进和培养专业人才。由于各种原因,国内外汇储备风险管理人员专业化水平程度不高,即便引进的优秀人才,也会因激励不够或是工作环境不理想而大量流失。而在金融领域,人力资本是核心资源,我国要建立外汇储备资产风险管理专业人才系统的培训制度、有竞争力的薪酬管理制度和升迁制度,把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和留住人才放在战略的高度。如此才能为我国外汇储备的高效管理奠定坚实基础。(作者单位:西安外事学院商学院)

参考文献:

[1]陈炳才,外汇储备运用的新思考[J]武汉金融,2011.4

[2]王永中,中国外汇储备的成本、风险与对策[J]当代世界2012.2

中国外汇储备风险及优化管理探讨 篇4

一、现阶段中国外汇储备增长趋势预测及原因分析

(一)中国外汇储备变动状况

从1994年至今,中国外汇储备规模进入快速增长时期。1994-1997年是外汇储备较快增长阶段,主要缘于1994年外汇管理体制重大改革:取消企业外汇留成制度,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度,成立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等举措。1998-2000年是外汇储备缓慢增长阶段,主要受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中国为维护亚洲经济金融稳定,坚持人民币不贬值承诺,付出了出口遭受严重冲击的代价。2001-2008年,进入外汇储备大幅增长阶段,2007-2008年,外汇储备更是以每年近5 000亿的增速增长。西方发达国家加快向中国进行产业转移,FDI持续保持较大规模流入,加之国内经济平稳快速增长以及加入WTO后的比较优势导致外汇储备激增。2008年至今进入外汇储备增速放缓阶段,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逐渐向实体经济扩散并进一步波及世界主要经济体,也严重影响中国的出口,2009年年中国出口下降超过16%,随着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正遭遇日益激烈的贸易摩擦。金融危机的不确定性也导致国际资本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变得更为谨慎,反映在资本账户下就表现为资金外流。在这两个合力的共同作用下,中国外汇储备虽然在总量上依旧增长,但增速已经明显放缓[1]。当前中国外汇储备增长状况呈现以下趋势和特征:

1. 储备规模增长速度过快,总量偏大。

在四类国际储备资产中,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普通提款权和特别提款权所占份额很小,增长缓慢,黄金储备较稳定,几乎没变动过,外汇储备成为中国国际储备资产最主要的形式。目前外汇储备是中国宏观经济中增长最快的经济指标。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从1979-2009年,中国GDP年均增长速度为9.4%,进出口总额的年均增速为16%,而同期外汇储备的年均增长速度为29%,远高于前两项指标的增长速度。外汇储备约占国际储备额的98%左右,而且使用频率最高,增长速度最快,地位最为重要。2009年12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23 992亿美元,同比增长23.28%。全年国家外汇储备增加4 531亿美元,同比多增353亿美元。12月份外汇储备增加104亿美元。12月底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6.8282元人民币(如图1所示)。根据国际传统标准,按一国外汇储备满足3个月进口额或40%左右的外债余额标准来衡量及评价债务偿付能力,中国外汇储备比例远高于国际公认的警戒线。世行发展金融研究组负责人曼索尔·戴拉米在会上表示,中国外汇储备在2012年可能达到2.9万亿美元。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2. 储备币种结构单一,过度依赖美元储备。

外汇储备的来源结构不平衡。中国外汇储备主要来源于国际收支顺差,其经常项目顺差占比较大,结构不平衡,外汇储备的储备币种不平衡。在不断增长的外汇储备中,美元储备所占比例是最大的,官方储备中约2/3是美元资产。基于IMF官方外汇储备币种构成(COFER)数据库来推测中国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可发现2009年在中国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中,美元资产约占65%,欧元资产约占25%,英镑、日元及其他币种资产约占10%。美元贬值预期不断增强,美元的长期贬值将会造成中国以美元为主要币种的外汇储备资产的巨额外汇损失。

3. 储备投资方式单一,经营效益较低。

中国在外汇储备的运用上主要依赖于美国国债等少数投资工具,投资渠道单一,收益率较低,机会成本大(如图2所示)。截至2008年12月末,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居各国持有美国国债总额首位。其中约有7 000多亿美元是美国政府部门发行的各种证券和其他长期金融资产,另外约持有500亿美元存款和其他短期头寸。中国外汇储备由于主要投资于固定收益类金融债券,这些债券只有4%~5%的名义收益率。如考虑到美国通货膨胀率和美元贬值,这些债券的实际收益率更低。据测算,扣除通货膨胀率和对冲成本(央行票据成本)后,实际收益只有0.7%~1.7%,而同期国内资本平均回报率约在10%以上。中国外汇储备的收益性明显不足。

数据来源:财经网,2009-09-16。

二、高额外汇储备社会经济风险的现实分析

当前,随着中国外汇储备激增,千亿美元“热钱”流入赌人民币升值,但是批评家认为,这也反映了中国僵硬的货币制度。高额外汇储备存在着潜在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以及投资收益损失风险等,对中国经济带来不利影响。

(一)加大中国外汇储备货币错配及投资风险

近年随着美国财政贸易双赤字不断增大,美国政府在一定程度上采取了纵容美元贬值的货币政策,美元汇率持续走低,使中国蒙受了巨额外汇损失。自2007年8月美国次贷危机全面爆发至2008年10月底,美元已对人民币贬值高达9.5%,仅汇率风险一项损失就高达1 300亿美元。虽然经济学家根据“微笑曲线”预测美元在2010年将呈现N型走势。但美国高额债务和经常项目逆差导致的美元结构性贬值趋势仍长期存在。现阶段中国总体外汇收入远大于外汇支出。当外币资产大于外币负债时,货币错配的风险表现为本币升值,从而导致外币净资产缩水,美元的震荡走势给储备资产将带来日益突出的货币错配风险[2]。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使中国外汇储备在海外的投资也蒙受巨大损失。以中投公司为例,以2008年9月18日当日美元兑人民币汇率6.82元计算,中投公司早前投资于美国黑石集团、摩根士丹利9.9%的股份和中铁H股的资产,账面浮亏高达42.87亿美元,中投作为美国货币基金的最大股东,由于该基金宣布暂停赎回,面临54亿美元资金遭冻结。美国等西方国家一直对中国外汇储备进行围堵,不让中国购买资源与核心技术,只允许中国投资美国国债、垃圾债券和落后工艺。最近有两单跨国投资就是例证:一是“中国铝业”投资世界矿业巨头“力拓”195亿美元的交易,历经半年之后失败,“中铝”得到不到2亿美元的“分手费”,甚至还不够“中铝”为这宗交易所花的财务费用。二是四川“腾中重工”收购“美国通用汽车”旗下的悍马品牌,实际上是购进了不良资产而亏损严重。同时中国外汇储备偏重债权投资,股权投资过低,偏重政府债,机构债和公司债投资不足,偏重信用货币投资,黄金投资过低,由此资产经营收益很低。

(二)加大外汇储备机会成本

外汇储备过剩使大量的资金游离于中国经济循环之外,产生高昂“机会成本”,带来国民福利损失。目前外汇储备主要以在外国金融机构的存款或者投资于外国有价证券的方式存在,主要是投资于美国国债和其他机构债券。一方面,外汇储备购买美国国债只有5%的收益率,而这些钱又转给美国企业流回中国来投资。外资在中国的投资回报率一直在15%左右,还不考虑其环境污染损失,两者差价实际是国民财富的变相流失。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从国际市场筹资要被强加风险溢价,必须支付高昂利息,这就出现一方面持有高息外汇借款,另一方面又持有低于借款利率的外汇储备引致的存贷利差倒挂局面,出现“收益逆差”。同时中国还丧失了以低成本建立大规模紧缺的黄金、石油战略储备的战略经济利益。美国大规模赤字的救市措施和巨额货币增发,意味着美元资产将承受巨大贬值风险。如果中国央行不购买美国国债,则美国被迫通过大幅提高新发国债收益率的手段来吸引潜在购买者,将导致中国拥有的存量美国国债的市场价值大幅贬值,使中国外汇储备运作策略处于两难境地。另外过剩外汇储备意味着相应的国民储蓄从国民经济运行中沉淀下来,与之对应的是大量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闲置,不利提高总体经济运行效率,无法实现资源的帕累托最优配置。

(三)外汇储备过剩导致贸易摩擦频繁

作为全球的“制造工厂”,中国在国际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进出口贸易迅猛发展导致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大幅上升。同时中国引进FDI快速增长,根据毕马威近期对15个国家的300家跨国企业进行的企业资本流动调查显示,中国将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引资国,也支持资本账户顺差持续增长。长期的双顺差结构导致中国外汇储备快速攀升。然而,中国商品迅猛增长的出口势头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国际市场,各国为了维护“本国厂商的利益”,纷纷利用反倾销诉讼、技术性贸易壁垒等手段限制中国商品。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处于国际贸易摩擦的中心地带,2009年前10个月,中国已遭受贸易救济调查99起,共涉及116亿美元。国外对华贸易限制的领域正从货物贸易向汇率、服务贸易、知识产权和投资等领域扩展,贸易摩擦还会带来投资方面的摩擦。中国在应对贸易摩擦和维护贸易安全方面面临严峻形势。

(四)加大通货膨胀压力和降低货币政策有效性

外汇占款是增加货币供给量的重要渠道。当央行在外汇市场买进外汇时,外汇储备增加,外汇占款随之增加。央行投放的基础货币增加,通过货币乘数效应,导致货币供给量数倍于基础货币扩张。当货币供给增长速度大于需求增长速度时就会导致通货膨胀。根据蒙代尔“三元悖论”理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面临资本自由流动,货币政策独立性和汇率稳定三个目标不能兼顾,只能“三者取其二”的悖论。汇率的长期扭曲及形成机制的僵化,加之国内产业结构的不均衡等原因,使得中国积累了巨额外汇储备。中央银行不得不被动向市场投放本币,再利用发行央行票据的形式回收国内过剩流动性,导致货币政策非常被动[3]。2009年1月-11月,中国的广义货币和狭义货币都比2008年增长了30%左右,增长率创1997年以来最高纪录,形成了广义货币增长趋势非正常形态,为研究外汇储备与中国货币供给量(M1,M2)的相关关系,本文采集2000-2009年的样本数据(如表3),对两者相关性进行分析。

为求得货币供应量(M1,M2)与外汇储备的相关关系,建立如下两变量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Yc=C+b X其中,C为待定系数,b为回归系数,Yc为因变量,X为自变量。利用Eviews5.0,可以得到货币量供应量(M1)与外汇储备(R)之间的回归方程:M1=20218.26+11.38R;同理可以得到货币量供应量(M2)与外汇储备(R)之间的回归方程:M2=47886.53+31.60R。从上述两个方程可得M1与R的相关系数为11.38,M2与R的相关系数为31.60。从回归结果看,两个模型整体回归效果良好,各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显著,说明外汇储备与中国货币供给量之间显著相关,即中国外汇储备每变化1亿美元,中国的货币供给量M1会按相同方向变化11.38亿元,M2会按照相同的方向变化31.60亿元。可见外汇储备对中国货币供给量变化具有显著作用。外汇储备过剩导致基础货币投放和外汇占款增大,严重影响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主动调控能力,加大了通货膨胀压力,弱化了货币政策实施效果,加大了中央银行宏观调控难度。

(万亿元)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五)引致资本流动异常,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

截至2010年1月29日人民币汇率已经达到1$/6.8268¥,高额外汇储备对人民币汇率的形成及波动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金融危机后中国外汇储备和贸易顺差存在着非对称增长现象,由于目前中国还未完全实现意愿结汇制,所以国际收支差额基本上会反映到外汇市场供求上来。高额外汇储备显示在外汇市场上就是外汇供给大于需求,给本币带来升值的压力,而央行为了维持汇率的稳定,大量的买入外汇,又再一次强化了本币升值的预期,由此降低中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不利于本国经济增长和就业增加。同时本币升值预期存在,将促使大量国际游资(“热钱”)流入进行短期投机,容易引发资产价格泡沫,增加了央行金融调控的难度,导致资源配置功能紊乱,也成为诱发“汇率战”和贸易摩擦的重要因素。一旦“热钱”认为人民币升值到位,或者中国资产价格上升到了临界水平之后,“热钱”的突然撤出有可能引发中国的资产价格泡沫破灭,会导致房地产、股票市场价格暴跌,不仅影响实体经济稳定健康发展,而且可能引发经济金融危机风险。实际上,目前在庞大的外汇储备量与强制结售汇制度共同作用下创造出一种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加强机制。

三、后危机时代优化外汇储备管理的策略选择

中国外汇储备在次贷危机中遭受损失主要缘自外汇管理制度僵化,外汇储备资产单一化,缺乏系统的管理及投资理念,风险评估与预警机制缺失。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金融失衡的格局将持续存在,中国持续增长的高额外汇储备所面临的风险显而易见。而美元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必然走向变革,东亚区域金融合作已开始启动。在此背景下中国传统外汇储备管理思路和战略亟需调整,必须主动、战略性地调整外汇储备结构,探索外汇储备多元化配置的运作方式,在外汇储备管理策略的优化选择中应坚持稳定规模与改进管理效益并举。

(一)合理控制外汇储备规模增长

1. 按投资边际收益递减的规律,外汇储备资产

的收益实现难度将随规模增长而增加,由此提高外汇储备资产经营效率应控制外汇储备规模增长。中国外汇储备规模增长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经济的增长方式不尽合理。中国政府有必要及早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从依赖出口、投资拉动转向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同时实施积极的税收政策,提高税率优化出口商品结构,鼓励增加重要资源、关键技术和重大设备的进口,改善国际收支顺差失衡状况,酌情开征外汇交易税以限制热炒人民币升值或“热钱”流入。转变外资吸引战略,提高中国加工贸易中间品进口替代,从数量型转向质量型使外资切实发挥其积极作用。同时应鼓励优质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或者进行海外收购,从单向的对外开放走向双向的对外开放。

2. 加快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

进一步放宽对经常项目下的外汇限制,包括对旅游、留学等外汇汇兑的限制,逐步取消强制性的银行结售汇制度,实行意愿续结售汇,完善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基础。扩大人民币的浮动幅度,推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进程,扩大外汇交易主体、放开主要外贸企业进入外汇市场,提高外汇交易规模,减少央行干预市场的频度,同时放宽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幅度,实行真正意义上的“以市场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机制。逐步放松资本项目的管制,允许居民对外投资。具体实施时应结合中国实际国情,先放宽对资本流出的管制,再放宽对资本流入的管制。

3. 加强合作签定区域多边货币互换协议。

区域货币合作能够有效地降低发展中国家成员国外汇储备的持有水平。中国可在“10+3”框架下建立外汇储备库,即在清迈协议和亚洲债券基金合作框架内,稳步发展亚洲债券市场,促进本地区资金的合理利用和金融稳定,减少对美国等金融市场的依赖。亚洲区域货币合作一方面可以减少贸易双方为平衡贸易收支而持有的外汇储备;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货币互换对区域内发生短期对外支付困难的成员国进行融资,也减少了为防范金融危机或突发事件而持有的外汇储备水平,达到减持外储的目的。同时由于部分东亚国家对人民币的认同度逐渐上升,应大力推动人民币债券在东亚国家的发展,使人民币逐步成为亚洲核心货币。

(二)优化外汇储备资产及币种结构

1. 合理调整币种期限结构。

实现外汇储备资产币种多元化在短期内尚不成熟,缺乏可操作性。从防范美元汇率风险、拓展中国出口市场的角度考虑,应审慎、有步骤地降低美元的比重。由于目前尚缺乏替代性的投资币种,不能以甩卖现存美国国债或持有的美元资产,从期限上看,要减持美国长期债券,增持美国短期债券。当前在不抛售美国国债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到期债券进行期限调整。在进行再投资时重点配置短期债权,在提高流动性方面获得好处。尽量通过增量调整的方式来实现。比如原来新增两千多亿元,可能有70%放到美金,而现在只需要把40%放到美金里去,通过这样增量调整,最终使美元占比越来越小。适量增加欧元储备份额占比,加大收益安全性俱佳的英镑比例,使外汇储备币种合理化,应是中国外汇储备理的中长期目标。

2. 优化外汇储备资产结构。

从资产多元化角度出发,在国际储备中增加商品储备的比例,减少外汇储备的比重。在不断增加的外汇储备中拿一部分用于石油及黄金、有色金属等战略储备,建立有效的资源源保障机制,更多地将这些钱用于发展中国的教育或其它基础建设。应适当降低美国国债和机构债的比重,适当增持公司债,等条件成熟后再适当增持股票。可尝试将部分美国国债与机构债置换成其他资产(如股权资产等)。作为最大的美国国债持有国,中国要求美国政府允许中国主权投资机构购买资源性商品、高科技行业、基础设施等重要领域优质公司的股权。可由中投公司牵头联合国资委、发改委等相关主管部门,吸纳华尔街失业的中高端金融人才,成立新的投资基金,透过投资基金拥有目标企业的大量股权,通过间接控股方式,掌握石油等战略性物资与国际大宗商品的定价权,并确保对中国的供应[4]。

3. 拓展外汇储备投资渠道。

为扩大内需,可将部分外汇储备投资于国计民生等方面的建设,如可将部分外汇储备向社保基金以及医疗系统注资,改善目前两项保障的庞大资金缺口,以此加强消费信心,从而减少储蓄的比例,释放购买力。通过鼓励外国金融机构发行人民币债券的方式,把多余的美元借给外国投资者,不仅可消除购买美国国债的各种风险,还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步伐通过人民币债市吞吐人民币调整外汇储备,同时中国商业银行还可以向外发放人民币外汇贷款。外国商业银行可以向中国人民银行购买美元,以后再逐年偿还中国商业银行人民币贷款的本息。通过这两种方式,可继续推进人民币自由兑换和人民币国际化,也是化解庞大外汇储备规模压力的重要途径。可尝试利用外汇储备设立养老基金,既可提高外储投资收益率,还能用以支持能源建设,改善中国国际投资环境,缓解国际舆论压力。主权养老基金可利用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进行投资管理。应充分借鉴国外成熟的主权财富基金做法,在投资程序、风险控制、绩效评估以及监管机制等方面加以约束和明确。避免出现随意性投资决策,降低投资风险[5]。

(三)注重外汇储备管理的风险控制

1. 采取多层次储备管理模式。

可借鉴新加坡、日本等国外汇储备多层次管理模式的共性经验,兼顾储备资产流动性、盈利性及收益性的组合。建议中国应该成立国务院领导下的、由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等多个政府职能部门组成的相互协调的外汇储备战略决策小组,国务院的领导可以起到外汇储备管理的集权作用,而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具体分工又可以提高储备的管理效率。要从中国人民银行整体的资产负债角度建立风险管理体系且新型的风险管理体系应能对不同层次的外汇储备进行有针对性的风险管理。可将外汇储备分为几部分,一部分注重流动性,投资于短期流动性强的资产;另一部分则更重盈利性,投资于长期收益性较高的资产。同时应重点关注如何通过适当的外汇储备管理战略,协调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间的关系,使汇率政策能兼顾内外部经济的平衡发展。

2. 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采用基于内部模型法的全面风险管理方法,构建覆盖信用、市场及操作等风险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运用市场化手段选择投资经理和确定投资基准回报以及相应的纠偏计划,并定期对外汇储备的风险状况进行压力测试,保障外汇储备在极端环境下的安全性问题。采用先进风险管理技术,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如修正久期、VAR等方法可以用于正常市场情况下外汇储备风险的预测,而场景分析和压力测试则为极端市场条件下外汇储备风险的测试提供了支持。目前可应用这些方法,通过设定投资基准和策略性偏离的限制确定外汇储备总体风险水平,并利用VAR等方法测定实际外汇储备风险,确保没有超过总体风险水平的限制[6]。

3. 搭建统一投资服务平台。

将外汇储备经营管理与国有企业的跨国经营战略、银行的国际化经营战略相结合。将职能不一、实力不均的主权投资机构,组建成不同层次定位、相互配合的外汇储备投资团队,以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形成强大的协同效应。当前可吸收华尔街各类金融高端人才,并整合各个外汇投资主体间的优质资源,组建起风险评估、预警与防范机构,收集、分析和研究投资信息,加强实时监控,对金融产品及其他投资领域提供风险评估、预警服务,制订定期的分析交流与投资调整机制,并以此为基础逐步搭建起一个信息化平台,为所有的中国外汇投资主体提供相关风险信息服务,确保海外投资的安全性和收益性。

参考文献

[1]亚夫.贸易保护主义升高影响外汇储备走向[N].上海证券报,2009-02-25.

[2]陈亨光,孙荣.我国外汇储备增长的影响因素与实证检验[J].当代经济管理,2008,(1):28-30.

[3]张书家,费逸.中国外汇储备影响因素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理论界,2009,(8):56-58.

[4]孟祥升.“运用外汇储备建立国家物资储备”方案评析[J].管理世界,2008,(6):35-36.

[5]张明.论次贷危机对中国主权财富基金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国际经济评论,2008,(3):22-23.

中国外汇储备风险 篇5

(一)中国GDP总值、世界排名、人口及外汇储备统计数据

1949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X位:179.56亿美元(50年国家外汇储备:1.57亿美元)人口5.42亿

1952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X位:276亿美元 [679亿](外汇储备:1.08亿美元)人口5.75亿

1962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X位:467亿美元 [1149.3亿](外汇储备:0.81亿美元)人口6.73亿

1970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13位:916亿美元 [2252.7亿](外汇储备:0.88亿美元)人口8.30亿

1978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15位:2683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1.67亿美元)人口9.63亿

1980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7位:3332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12.96亿美元)人口9.87亿

1990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10位:3638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110.93亿美元)人口11.43亿

1995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7位:6913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735.97亿美元)人口12.11亿

2000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6位:10801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1655.74亿美元)人口12.67亿

2001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6位:11592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2121.65亿美元)人口12.76亿

2002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6位:12371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2864.07亿美元)人口12.85亿

2003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7位:14099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4032.51亿美元)人口12.92亿

2004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6位:19787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6099.32亿美元)人口12.99亿

2005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5位:22564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8189亿美元)人口13.09亿

2006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4位: 26448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10663亿美元)人口 13.10亿

2007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3位:29330亿美元/预测(汇率按7.8计算)(国家外汇储备:12020亿

(二)历年世界各国GDP排名

1970——2009世界GDP排名1970年世界各国(地区)GDP总值排名(除苏联外,按当时汇率)

01----美国--------1,0255亿美元

02----日本----------2068亿美元

03----西德----------2037亿美元

04----法国----------1470亿美元

05----英国----------1236亿美元

06---意大利---------1077亿美元

07---加拿大----------851亿美元

08--澳大利亚---------429亿美元

09---墨西哥----------396亿美元

10---西班牙----------390亿美元

11----瑞典-----------357亿美元

12----荷兰-----------351亿美元

13----中国-----------272亿美元 ★★★★★

1980年世界各国(地区)GDP总值排名(除苏联外,按当时汇率)

01----美国---------2,7956亿美元

02----日本---------1,0279亿美元

03----西德-----------8261亿美元

04----法国-----------6824亿美元

05----英国-----------5367亿美元

06---意大利----------4546亿美元

07----中国-----------3015亿美元 ★★★★★

08---加拿大----------2689亿美元

09---西班牙----------2218亿美元

10---阿根廷----------2090亿美元

1990年世界各国(地区)GDP总值排名(除苏联外,按当时汇率)

01----美国---------5,8033亿美元

02----日本---------3,0522亿美元

03----德国---------1,5470亿美元

04----法国---------1,2198亿美元

05---意大利--------1,1045亿美元

06----英国-----------9946亿美元

07---加拿大----------5827亿美元

08---西班牙----------5115亿美元

09----巴西-----------4650亿美元

10----中国-----------3878亿美元 ★★★★★

1995年世界各国(地区)GDP总值排名(按当时汇率)

数据参考 http://www.eia.doe.gov/pub/international/iealf/tableb2.xls

01----美国---------7,4005亿美元

02----日本---------5,2929亿美元

03----德国---------2,4166亿美元

04----法国---------1,5257亿美元

05----英国---------1,1032亿美元

06---意大利--------1,0661亿美元

07----中国-----------7006亿美元 ★★★★★

08----巴西-----------6756亿美元

09---加拿大----------5760亿美元

10---西班牙----------5709亿美元

2000年世界各国(地区)GDP总值排名(按当时汇率)

01----美国---------9,8247亿美元

02----日本---------4,7661亿美元

03----德国---------1,8752亿美元

04----英国---------1,4409亿美元

05----法国---------1,3133亿美元

06----中国---------1,0808亿美元 ★★★★★

07---意大利--------1,0776亿美元

09---加拿大----------7242亿美元

08----巴西-----------5998亿美元

10---墨西哥----------5814亿美元

2001年世界各国(地区)GDP总值排名 TOP 40(重新整理)

01----美国--------10,1714亿美元

02----日本---------4,2451亿美元

03----德国---------1,8738亿美元

04----英国---------1,4063亿美元

05----法国---------1,3027亿美元

06----中国---------1,1590亿美元 ★★★★★

07---意大利--------1,1409亿美元

08---加拿大----------6771亿美元

09---墨西哥----------6178亿美元

10---西班牙----------5775亿美元

11----巴西-----------5025亿美元

12----印度-----------4775亿美元

13----韩国-----------4221亿美元

14----荷兰-----------3749亿美元

15--澳大利亚---------3685亿美元

16---俄罗斯----------3099亿美元

17---阿根廷----------2687亿美元

18----台湾-----------2644亿美元

19----瑞士-----------2473亿美元

20---比利时----------2276亿美元

21----瑞典-----------2101亿美元

22---奥地利----------1887亿美元

23----波兰-----------1745亿美元

24-沙特阿拉伯--------1732亿美元

25----挪威-----------1654亿美元

26----丹麦-----------1628亿美元

27----香港-----------1626亿美元

28---土耳其----------1476亿美元

29-印度尼西亚--------1453亿美元

30--委内瑞拉---------1249亿美元

31----芬兰-----------1219亿美元

32----伊朗-----------1188亿美元

33----希腊-----------1163亿美元

34----泰国-----------1147亿美元

35----南非-----------1132亿美元

36---以色列----------1103亿美元

37---葡萄牙----------1084亿美元

38---爱尔兰----------1011亿美元

39----埃及------------975亿美元

40---新加坡-----------922亿美元

2002年世界各国(地区)GDP总值排名(按当时汇率)

01----美国--------10,3831亿美元

02----日本---------3,9934亿美元

03----德国---------1,9841亿美元

04----英国---------1,5636亿美元

05----法国---------1,4313亿美元

06----中国---------1,2371亿美元 ★★★★★

07---意大利--------1,1843亿美元

08---加拿大----------7167亿美元

09---西班牙----------6531亿美元

10---墨西哥----------6304亿美元

2003年世界各国(地区)GDP总值排名(按2004年1月1日汇率)

01----美国--------10,8572亿美元

02----日本---------4,2907亿美元

03----德国---------2,3862亿美元

04----英国---------1,7750亿美元

05----法国---------1,7316亿美元

06---意大利--------1,4554亿美元

07----中国---------1,3720亿美元 ★★★★★

08---加拿大----------8505亿美元

09---西班牙----------8271亿美元

10---墨西哥----------6116亿美元

2004年

01----美国--------117423.51亿美元--面积--963.14万Km2--人口--29523万--人均-39709美元zo/@]v

02----日本---------59487.61亿美元--面积---37.78万Km2--人口--12733万--人均-46719美元QBve:}

03----德国---------25862.04亿美元--面积---35.70万Km2--人口---8242万--人均-31378美元u%

05----英国---------19448.58亿美元--面积---24.48万Km2--人口---6027万--人均-32269美元:XB

04----法国---------18516.13亿美元--面积---54.70万Km2--人口---6043万--人均-30640美元:"&xEN

06----中国---------16492.12亿美元--面积--959.70万Km2--人口-131185万--人均--1257美元5t

07---意大利--------15758.59亿美元--面积---30.12万Km2--人口---5806万--人均-27417美元(pw

08---西班牙---------8361.00亿美元--面积---50.48万Km2--人口---4028万--人均-20757美元W

09---加拿大---------8343.90亿美元--面积--998.47万Km2--人口---3251万--人均-25665美元-p)<-

10---墨西哥---------6260.80亿美元--面积--197.26万Km2--人口--10496万--人均--5965美元=udmEz

国家 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按名义汇率计算)单位:百万美元美国 14,486,624 日本 4,663,823 德国 2,730,109 英国 2,227,551 中国 2,054,880 法国1,972,724 意大利 1,709,668 加拿大 1,034,532 西班牙 1,019,024 印度 719,819

2006年世界经济排名

排名 国家 06年GDP 美国 14,979,169 日本 5,083,367 德国 2,812,558 中国 2,587,999 英国 2,292,149 法国 2,108,307 意大利 1,728,474 西班牙 1,069,499 加拿大 1,057,291 印度 778,521

2007年美国 139800 46280 日本 52900 41480 中国 33700 2520 德国 32800 39710 英国 25700 42430 法国 25200 41200 意大利 20900 35980 西班牙 14100 30820 加拿大 13600 41470 俄罗斯 11400 8030

2008年

— World 78,360,000

— 欧盟 18,930,000 美国 14,330,000 日本 4,844,000 中国 4,222,000 德国 3,818,000 法国 2,978,000 英国 2,787,000 意大利 2,399,000 俄罗斯 1,757,000 西班牙 1,683,000 巴西 1,665,000

2009年

2009年世界各国GDP排名

1、美国 14.8万亿

2、中国 5.2万亿

3、日本 5万亿

4、德国 3.5万亿

5、法国 2.5万亿

6、意大利 2.2万亿

7、英国 2万亿

8、加拿大 1.5万亿

9、西班牙 1.4万亿

中国外汇储备问题的思考 篇6

外汇储备;对策思考;中国

引言

近几年来,中国外汇储备以惊人的速度持续增长,2001-2012年中国外汇储备年平均增长幅度为2600亿美元,平均增长率达到29%,截止2012年第四季度,中国外汇储备已达3.3万亿美元。如此巨额的且快速增长的外汇储备给中国带来了很多问题,如何看待中国的外汇储备及其管理也成为人们感兴趣的问题。

外汇储备现状

1、总量大,增速快

外汇储备是一国货币当局所持有的用于弥补国际收支赤字, 以维持本国货币汇率稳定的国际间普遍接受的外国货币, 外汇储备是国际储备的一部分[1]。自1994年中国进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以来,外汇储备规模不断增加。1994年仅为516.2亿美元,1996年就突破了1000亿美元,此后几年里,外汇储备量上升相对平稳。2000年开始,中国外汇储备开始呈快速增长趋势,2005年增至8188.72亿美元,居全球第二位,2006年达8537亿美元,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截至2012年中国外汇储备规模已达3.3万亿美元,占全球外汇储备总量的30%,稳居全球第一位。

2、币种构成单一

我国外汇储备另一特点就是结构单一,虽然没有明确公布过,但据估计美元资产占70%左右,日元约10%,欧元和英镑约为20%,可见美元资产在我国外汇储备中的比例相当高。

3、储备水平偏高

外汇储备占GDP的比重被作为衡量外汇储备规模是否合适的标准之一[2],一般认为外债总额占GDP的比例在10%左右是安全的,而外汇储备应保持在当年外债余额的20%-30%,这样推算外汇储备占GDP的比例上限为2.4%。2012年中国GDP为82270亿美元 ,对应的外汇储备为3.3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占GDP的比重达到40.11%,可见当前我国外汇储备水平明显偏高。

外汇储备形成的原因

从1994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外汇储备量就以惊人的速度持续增长,实现从外汇储备短缺的窘境到全球外汇储备第一国家的转变,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货物贸易的持续顺差。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鼓励出口的对外贸易政策,对出口企业实行税收减免、贷款倾斜等优惠政策,使得外向型企业比内向型企业拥有更多的优势,加上低水平劳动工资、廉价的原材料价格等因素,使得我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在国际需求旺盛、国内需求相对不足的情况下,1991-2012年我国货物贸易一直保持顺差,2009-2012年在服务贸易出现逆差的情况下,货物贸易仍然保持顺差,且货物贸易顺差实现持续、快速增长。可以看出货物贸易顺差是构成外汇储备增长的主要来源之一。

2、外商直接投资数量巨大。改革开放后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吸引外商投资的优惠政策,对外资企业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导致外商资本大量流入。然而与此相反的是,由于我国对外投资渠道还不畅通,投资经验不足等原因,我国企业对外投资数额相当少。因此,外商投资的大量流入在给我国经济带来发展的同时,也形成了我国资本和金融项目的顺差,促成外汇储备的大量增长。

3、国际热钱的涌入。近几年来,由于我国较大的外汇储备规模,加之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施加的压力,在国际市场上人民币形成了较大的升值预期,在这种强大的升值预期下,大量国际游资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中国市场并进行投机行为。从2001年至2010年十年间,流入中国的热钱平均为每年达到250亿美元,相当于中国同期外汇储备的9%,如此巨额的国际游资不仅对我国的金融安全形成一定威胁,同时也使我国外汇储备急剧增加。

4、强制结售汇制度。从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开始,我国就一直实行强制性的银行结售汇制度,在这一制度下大量的外汇收入集中于央行,形成我国的外汇储备,但从2011年1月1日起,我国已不再实施强制结售汇制度,企业出口所得收入可以存放境外,无需调回境内[3]。虽然强制结售汇制度已成历史概念,现今外汇储备持续增加与所谓的强制结售汇无关,但2011年以前该制度对巨额外汇储备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过多外汇储备的负面影响

近年来中国外汇储备规模的急剧扩大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

1、增大人民币升值压力。巨额的外汇储备积累进一步增大了人民币升值预期,而人民币的升值势必给中国的出口带来不利影响, 从而对促进就业和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4]。

2、缩水风险。目前我国外汇储备主要投资于安全性、稳定性较高的美元资产,但收益率却相当低,同时随着美国大规模货币宽松政策的实行,美元的大幅贬值必将使得我国外汇储备面临缩水的风险。

3、通货膨胀。外汇储备是由货币当局购买并持有的, 它在货币当局账目上的对应项就是对外占款, 而外汇占款构成中国基础货币投放的主体部分[1]。外汇占款使央行投放基础货币相应增多,导致货币供应量增长过快,这会对宏观经济运行和金融形势构成不利影响,给我国货币政策带来了中长期的通货膨胀压力。

加强外汇储备管理的对策思考

外汇储备作为一个国家经济金融实力的标志,是弥补本国国际收支逆差,稳定本国汇率以及维持本国国际信誉的物质基础。货币当局持有外汇储备并非是为了进行投资挣钱,因此外汇储备的管理必须建立在高度流动性和安全性的基础上,然后才考虑提高外汇储备回报率的问题。

针对这一原则,外汇储备的管理应该划分为适度内的外汇储备和超过外汇储备本身需要的多余外汇资产两部分分别进行管理。前者主要是做好储备币种多元化管理,在储备币种上尽量选择有升值预期的硬货币,并相应增加其币种,减少持有汇率波动较大、有贬值预期的储备币种。而对于后者[6]的管理对策则较为复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持有者多元化。即继续大力实施“藏汇于民、用汇于民”政策,逐步放松对货币当局以外的其他经济主体持有外汇的管制,同时在外汇管制上对我国企业实行一定优惠政策,支持企业“走出去”,收购海外资源、技术和设备,从而降低储备风险,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

2、投资渠道多元化。除了持有高流动性和高安全性的各国货币和政府债券外,还可以对黄金、石油等资源生产商进行投资并掌握其控股权[5],这样既可防止我国的大量购买需求导致价格暴涨,又可以保证对这些资源生产的定价权,从而保证我国在这些资源进口方面的稳定性,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3、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人民币国际化不仅可以获得铸币税,降低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交易成本和汇率风险,,而且可以降低我国对外汇储备的持有利于避免因外汇储备资产缩水遭受巨额损失,,并提高我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

当然,以上几点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产生过多外汇储备的根源,如果目前的一些政策不做出适当调整的话,若干年后我国的外汇储备可能比现在更多。从外汇储备产生的原因分析中可以看出,贸易项目持续顺差和外商直接投资数额巨大是导致我国外储持续增多的主要原因,因此从根源上解决我国外储过多的问题就要从这两方面入手,具体政策建议如下。

1、鼓励进口。采取适当优惠政策鼓励国内企业进口高新技术产品、设备等,通过对这类投资品的进口可以提高我国企业未来的竞争力,同时一些消费品的进口可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也是不可缺少的。通过使进口相对于出口更快的增长,从而使贸易项目的持续顺差额降低。

2、转变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开始将传统的制造业中的生产制造环节以及部分低端服务业大规模向外转移,在全球产业与贸易分工体系重组的浪潮中,我国大力推行“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并迅速融入到国际生产分工体系中,成为全球生产制造基地和各类制成品出口基地,我国依靠庞大的加工贸易出口使得贸易顺差不断扩大,并迅速崛起为全球贸易大国。然而这种建立在劳动和资源比较优势上的粗放型出口导向发展战略是难以持续下去的,特别是金融危机下我们更看到了这种出口依赖性发展模式的脆弱性。从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向内需拉动型发展战略转移,不断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不仅可以减少贸易项目的顺差,改变外汇储备不断增多的现状,也是对外经济结构转型的必然选择。

3、对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进行适当限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成为最能吸引 外商直接投资的国家之一,二十世纪末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外商直接投资流入国,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累计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超过“五万亿”美元。FDI的大量流入使得我多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外商投资差额不断增大,外储金额持续增多[7]。同时加工贸易是构成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创造经常项目顺差有很大作用,由于中国80%的加工贸易是由外资企业进行或参与的,因此适当控制具有加工贸易属性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对于缓解外汇储备额持续增多是必须的。

结语

大量的外汇储备给我国经济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面对巨额的外汇储备量,在确保国家金融安全的前提下,要按照高度流动性和安全性原则管理外汇储备,并从根本上减缓外汇资金流入压力,促进国际收支趋于基本平衡,把外汇储备的运用与国家整个长期经济发展联系起来,以实现国家的长远利益。

中国外汇储备风险 篇7

一、高额外汇储备的成因

我国高额外汇储备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长期的贸易顺差和以外商直接投资(FDI)为主导的资本顺差。从国际收支的经常项目看,2000年以后我国贸易出口急速增加,贸易顺差扩大。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我国出口增速有所回落。但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08年前三季度贸易顺差仍达1810亿美元。在此之前,我国贸易顺差是逐年扩大的,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借鉴亚洲“四小龙”奖出限入的成功经验,实行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出口的政策。对出口企业实施出口退税,鼓励出口;对进口则征收较高关税,以限制进口。这种政策有力地刺激了出口贸易,是贸易顺差产生的重要因素。在资本顺差形成方面,由于有了拉丁美洲债务危机的教训,我国选择了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引资政策。通过实施各种税收减免、土地使用等优惠政策,我国已连续10多年吸收FDI居发展中国家之首。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08年前三季度,实际使用外资金额744亿美元,增长39.9%,比上年同期加快29.0个百分点。

人民币升值预期也是我国高额外汇储备形成的重要原因。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人民币汇率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此后,人民币持续升值。在2008年4月10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汇率的中间价为1美元兑人民币6.9920元,突破了7元大关,累计升值约16%。虽然我国已经基本放开居民和企业的留汇额度限制,实行意愿结售汇以化解巨大的外汇储备,但是居民和企业的结汇热情高涨,出口企业愿意提前结汇,进口企业愿意延迟付汇以尽量缩短美元的持有时间以降低汇率风险,从而外汇储备量有增无减。另外,人民币升值预期使得大量的国际短期投机资本以各种方式涌入我国,它们成为推动我国外汇储备超常增长的重要因素。

外汇管理制度的缺陷也是我国高额外汇储备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原因。1994年1月,我国取消了外汇留成制度,实行强制结汇和有条件售汇制度(该制度在2007年8月才退出历史舞台)。在强制结汇制度下,居民和企业所创造的外汇必须按照同期汇价卖给国家,以致所有的外汇资源都集中于中国人民银行,从而促使了外汇储备增长。另外,在有条件售汇制度下,出口企业与个人的外汇需求被抑制了,外汇的有效利用也大打折扣。这种外汇管理制度“重集中储备,轻分流使用”,直接导致外汇储备的持续增长。

二、高额外汇储备的风险

1、持有外汇储备机会成本大

根据国内相关学者的研究结果,自2 0 0 4年以来,我国外汇储备结构表现为,大约其中的8%是日元资产、22%是欧元资产、70%是美元资产。同时,我国外汇储备在各国的投资渠道以该国币种的国债和银行储蓄为主,其投资回报率很低,在过去几年间一直处于1%-6%的范围内,尤其是2004年以后,整体外汇储备的投资回报率均不超过5%。而同一时期我国国内的投资收益都比它高,即使是利润率偏低的一些劳动密集型行业如纺织业、日用品制造业的收益率也在10%左右,这还不包括随着投资所产生的收入增加而增加的社会效益。从中可见,我国外汇储备投资的机会成本是何等巨大。

2、外汇储备面临缩水风险

虽然我国官方从未明确公布外汇储备的结构,但是我国外汇储备结构以美元为主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2005年汇率改革以来,由于新的汇率政策放松了对人民币汇率的管制,人民币对美元开始稳步升值。在2008年4月10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汇率的中间价为1美元兑人民币6.9920元,突破了7元大关,累计升值约16%。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造成了我国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的缩水,使国民财富遭受损失。另外,美国的次贷危机严重地打击了美国经济,导致美元疲软,这进一步加剧我国外汇储备缩水的风险。

3、诱发通货膨胀

随着外汇储备的增长,通过外汇占款投放的基础货币也被迫增加。外汇占款过多,基础货币投放量过大,诱发国内的通货膨胀。虽然央行通过不断地增发票据来冲外汇占款,但基础货币回笼的力度仍然远远未能“覆盖”外汇占款的迅猛增长,对冲的力度有限。粗略地计算,央行对于外汇占款的对冲率大约达到70%,而余下的约30%的外汇占款投放将直接增加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造成国内流动性过剩,引发通货膨胀。

4、增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十分巨大,使得外汇市场上的外汇供应量非常充足,导致人民币存在升值压力。人民币升值会削弱我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导致出口下降,打击我国经济发展。为了缓解这种压力,稳定人民币币值,央行被迫在外汇市场上购入多余的外汇,这样却进一步加剧外汇储备规模的扩张。外汇储备规模的不断扩大,必然导致更大的人民币升值压力。这样便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三、高额外汇储备管理的对策建议

针对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庞大和增长迅速的问题,应综合运用多种策略予以管理。总体而言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采取措施控制我国外汇储备的超常增长;另一方面是积极管理和有效运用现有的巨额外汇储备。

首先,我国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战略,调整对外贸易政策。长期的国际收支双顺差格局直接导致了我国外汇储备迅猛增长,对与此有关的宏观经济政策应进行调整。针对经常项目顺差造成的外汇储备压力,一方面,应彻底改变传统的以出口创汇为主要目标的粗放式贸易发展战略,彻底抛弃过去一味追求贸易规模和顺差扩大的思想观念,争取实现进出口贸易基本平衡。另一方面,应提高对进口的重视,适时调整现有的进口政策,运用外汇储备进口国内急需的关键技术和设备,以促进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针对资本顺差造成的外汇储备压力,应该调整我国奖出限入的贸易政策,推动引用外资从从追求数量与规模到讲求质量与结构优化的转变,从“来者不拒”到“择善而从”的理性的转变,使利用外资的重点从弥补资金、外汇不足切实转到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上来,注重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资源能源节约与综合利用。

其次,优化外汇储备的资产结构与币种结构。我国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的比例很大,投资方式以投资国债和银行储蓄为主。为了降低汇率波动风险,我国应根据现实经济环境的变化,适时合理地增加欧元、日元资产的比例。在投资方式的选择上,除了应投资于流动性与安全性较高的短期债券和银行储蓄外,也应该选择收益率较高的金融工具和实物投资。同时,还应该利用外汇储备建立我国的资源储备体系,例如用外汇储备购买石油和其他稀缺资源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再次,鼓励“藏汇于民”。“藏汇于民”,就是从国家持有外汇为主到逐渐放宽持有和使用外汇的政策限制,让企业和居民个人更多地持有外汇。“藏汇于民”既有利于调整“宽进严出”的外汇政策取向,解决外汇储备过快增长的政策源头,又有利于稳妥推进对外投资,进一步扩展外汇资金运用方式,构建完整的“走出去”外汇管理促进体系。实施“藏汇于民”来分流部分外汇储备,增加外汇需求渠道,对人民币的需求相对减少,从而可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藏汇于民”改变了国家是唯一的最终买家的状况,必然减弱外汇占款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有助于增强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与自主性。

参考文献

[1]、尹鹏,肖峰.我国外汇储备增长的来源分析J.现代商业, 2008(05)

[2]、刘艾.人民币升值预期下我国高额外汇储备成因的实证分析J.经济论坛,2008(01)

[3]、严玉华.中国外汇储备过快增长的全面解读J.市场论坛,2008(08)

[4]、刘莉亚.我国外汇储备币种结构与收益率的一个估计J.财经研究, 2008(07)

[5]、姜昱.我国高额外汇储备成因及管理对策建议J.金融经济, 2007(08)

中国外汇储备风险 篇8

一、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内容

席卷全球主要金融市场的次贷危机爆发之后, 美国还没有完全摆脱次贷危机的阴霾, 失业率从高点虽然有所下降但速度缓慢, 投资、消费缺乏后劲, 国内面临通货紧缩的危险。为刺激经济回暖, 稳定国内金融市场, 刺激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 美联储千方百计增加市场流动性, 推出备受争议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一方面, 美国国内联邦基金利率从5.25%降至0~0.25%区间, 但因利率已降至很低的水平, 货币需求弹性变得无限大, 陷入“凯恩斯陷阱”。另一方面, 美国政府财政状况堪忧, 2012财年美国联邦财政赤字高达1.089万亿美元, 已连续四个财年突破万亿美元, 再加之奥巴马政府出于兑现惠民政策的竞选诺言的考虑, 使得财政支出或增加税收的困难加大, 联邦政府愈发依靠购买国债维持运作。

从2008年起至今, 美联储已经启动了四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目的是通过增加信贷供应, 避免通货紧缩, 稳定金融市场, 刺激居民消费与企业投资, 提振美国的就业, 促使经济持续增长。

(一) 美国第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2008年11月25日-2010年3月31日, 美联储实行第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QE1) 。在QE1执行期间共购买了1.725万亿美元资产, 其中1.25万亿美元用于购买抵押贷款支持证券, 3000亿美元用于购买长期国债, 1750亿美元用于购买机构债券。

(二) 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2010年11月3日-2011年6月30日, 美联储推出第二轮定量宽松货币政策 (QE2) , 进一步刺激美国经济复苏。在此期间美联储共购买6000亿美元的美国长期国债, 并将基础利率维持在0-0.25%的水平, 并对到期回笼的债券资金进行再投资。同时, 美联储还通过向其他国家“兜售”国债, 套现还原成美元现金, 再通过进口其他国家商品刺激国内消费市场繁荣, 为未来债务货币化埋下伏笔。

(三) 美国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2012年9月13日, 美联储宣布开始实施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QE3) , 以进一步刺激经济复苏和降低失业率, 在QE3实施期间每月收购400亿美元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 同时维持每月购买450亿美元国债, 即所谓“扭曲操作”, 实质是买入长期国债替换短期国债, 执行至2012年底。美联储每月合计投入850亿美元购买MBS和国债, 并继续执行0~0.25%的基准利率。

(四) 美国第四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2012年12月13日, 美联储启动第四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QE4) , 每月采购450亿美元国债, 替代扭曲操作, 加上QE3每月400亿美元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宽松额度, 美联储每月购债规模达到850亿美元。除了量化宽松的强心剂之外, 美联储保持了零利率的政策, 把利率保持在0到0.25%的极低水平。美联储还首次将货币政策取向与失业率指标挂钩, 宣布只要失业率低于6.5%并且未来一至两年内预期通胀率不超过2.5%, 就会一直将基准利率维持在0至0.25%的超低水平, 也就是QE4将没有限期。

二、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和币种结构

(一) 外汇储备的规模

1994年以前, 我国外汇储备波动增长且总量不大, 尚不能完全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1994年汇率制度改革以后, 由于经常账户和资本金融账户双顺差、人民币弹性不足和曾经的强制结售汇制度、基于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国际热钱的涌入和外商的直接投资, 我国外汇储备量开始持续上升, 到2011年3月底突破3万亿美元大关。中国人民银行网站统计数据显示, 截止2012年12月31日, 中国外汇储备已达33115.89亿美元, 高居全球第一。

数据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

(二) 外汇储备的货币结构

目前, 我国外汇储备在币种上偏重于美元, 这与我国的贸易结构有很大的关系, 美元资产在外汇储备中的比例约为60%~70%, 量化宽松货币环境下美元贬值缩水和收益率偏低的问题使我国外汇储备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在资产结构上, 美元外汇储备资产以美国财政部国债和政府机构债券为主, 资产结构单一。2012年12月底, 中国持有美国国债1.2028万亿美元, 为美国最大债权国, 占外国主要债权人持有美国债总额的21.65%, 约占中国所有外汇储备的36%, 为连续第12个月上升, 美债风险不容小觑。

三、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下我国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面临的风险

长期经常账户、资本金融账户双顺差、基于人民币升值的预期而从各种渠道源源不断流入的“热钱”以及缺乏灵活性的人民币汇率制度导致我国积累了巨额外汇储备。超额外汇储备虽然可以减少我国对外支付储备不足的风险, 却又带来了新的金融风险, 那就是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一) 高额外汇储备的利率风险

我国外汇储备中60%~70%左右是以美元资产形式存在的, 而美元资产主要以美国债券的形式存在, 其中绝大部分是美国国债、政府机构债券或政府担保债券。美联储自2008年12月来一直维持着0~0.25%的超低联邦基准利率, 国债收益率随之下跌。QE4还首次将货币政策取向与失业率指标挂钩, 只要失业率不低于6.5%并且未来一至两年内预期通胀率不超过2.5%, 就会一直将基准利率维持在0至0.25%的超低水平, 这意味着美联储0~0.25%的超低基准利率将没有限期。自2010年以来, 美国国债收益率不断震荡下行。2012年7月, 10年期长期国债收益率一度跌至1.43%, 这一利率甚至不如国内普通定存。虽然今年美债收益率略有反弹, 但前景仍不容乐观。

(二) 高额外汇储备的汇率风险

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庞大, 结构单一, 过于集中于美元债券资产, 量化宽松政策的推出将带来美元贬值, 在这样的情况下, 巨额外汇储备将面临“资本损失”的危险。美国自金融危机后, 采取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其汇率相对人民币进行了约8.03%的贬值 (自2008年12月31日起6.8346至2012年12月31日6.2855) 。可以推算由汇率变化所带来的资本损失:2008年12月31日, 我国外汇储备存量为19460.3亿美元, 按前面估计中国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至少占到60%, 那么其中约有11676.18亿美元, 不考虑该时点以后新增的美元资产, 到2012年末仅2008年的外汇储备存量就损失了大约1020亿美元 (约6411亿元人民币) 。美国长期国债的收益, 被人民币升值所摊薄殆尽。

美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质是债务货币化, 通过向市场投放基础货币, 使美元贬值, 进而美元的购买力下降, 从而稀释各国对美国的债权。多轮量化宽松政策加速了美元的贬值, 稀释了中国所持有的美元债权, 中国外汇储备中的美元资产与美元同步大幅贬值, 对中国外汇储备资产的安全性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从长期来看, QE4将加快美元贬值的步伐, 我国美元资产的安全性将会受到进一步挑战。

(三) 高额外汇储备的流动性风险

外汇储备的流动性风险是指“一个国家的外汇储备在其国内特有机制作用下导致货币超发的可能性, 从而带来一国宏观经济流动性过剩的后果, 以及一国为稳定货币汇率导致出现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相悖的风险” (蔡美珠, 2012) 。

虽然2012年我国国际收支中经常项目为顺差, 资本和金融账户为逆差, 但数年来由于出口和外国直接投资的快速增长 (双顺差) , 面对外汇大量进入的局面, 为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 防止更多的热钱进入国内金融市场, 央行被迫大量买入外汇, 抛售人民币, 造成央行被动投放过多的基础货币, 货币供应量也就成倍地扩张, 给市场带来了过多的流动性, 通货膨胀率随之上升。如果央行为了减少流动性而采取其他冲销措施, 那么势必会影响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央行陷入两难的外汇储备困境。

(四) 高额外汇储备的其他风险

美国量化宽松增加了中国资本流动的不确定性。央行如果处于超额外汇的风险考虑而在短期内大量抛售美元资产, 由于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较大, 这将会冲击美元市场导致美元贬值, 外汇储备将急剧贬值缩水;反之, 央行继续持有如此大规模的外汇储备, 人民币升值的呼声依然强烈, 加之美国QE4和欧洲央行OMT的实施, 国际市场的资本的流入流出将更加频繁, 这加大了国内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 随之而来的风险也就越大。

四、改善我国外汇储备结构的对策

首先, 需要科学、合理地确定中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 一个国家的外汇储备水平究竟应该以多少为宜, 并不存在一个确切的衡量标准。但鉴于我国的实际情况, 多数专家学者认为我国外汇储备的规模远大于适度规模, 可将部分外汇储备转化为政府可直接运用的外汇资产, 合理安排过量的外汇储备, 实现外汇储备结构多元化。

(一) 调整外汇储备中的美元金融资产

出于安全性、流动性考虑, 在对美元证券的投资中, 主要投资于债券类资产尤其是美国国债, 对于股权的投资偏低, 这说明我国外汇储备投资过于重视安全性和流动性而忽略了收益性。中国应该加大对机构债券、企业债券和股票的投资, 扩大股权投资范围, 采用科学合理的投资方式, 提高投资回报率, 对抗美元贬值, 实现外汇储备资产组合多元化。

(二) 调整外汇储备币种结构

在目前储备规模水平下, 中国外汇储备可按适度规模内和适度规模外分别安排:适度规模内的外汇储备应尽可能地与我国国际贸易和其他金融性支付、偿付外债等需求相匹配, 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汇兑风险。对于适度外的外汇储备则应遵从多元化的投资方式。在安全性可以保证的前提下, 可适度追求盈利性, 如尽可能地选择有升值趋势的“硬通货”, 逐步降低美元外汇储备的比例, 避免集中持有美元资产造成的风险。从今年开始,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认可的五种储备资产外加入了加元和澳元扩大至七种。这对于中国外汇储备来说是一个利好消息。但是在国际外汇市场高度敏感的情况下, 我国要想调整外汇储备币种结构, 短时间内直接抛售美元外汇资产将带来重大损失。因此, 降低美元外汇储备比例, 实现我国外汇储备币种多元化需要很长的时间, 这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绝对不可能一蹴而就。

(三) 增加黄金储备的比例

黄金储备能够优化外汇储备的资产组合, 这主要体现在:第一, 黄金可以降低美元贬值的风险。黄金作为实物商品, 本身具有价值, 这也就决定了在美元贬值、黄金价格预期不断上涨的情况下, 通过在投资组合中增加黄金的份额, 可以降低投资组合的风险, 增加潜在收益。第二, 黄金是防范通货膨胀的重要手段。全球量化宽松的货币环境决定了通胀的可能, 而黄金价格可以与物价同步上升, 防止“通货膨胀税”。第三, 黄金储备可以提升外汇管理的自主性。黄金储备完全属于国家主权范畴, 一国拥有的黄金可以自主控制, 不受其他国家或地区干预。我国虽然作为外汇储备的第一大国, 外汇储备高达33115.89亿美元, 但黄金储备只有3389吨, 大约只占外汇储备总额的5.98%, 因此我国从长期战略角度出发, 可以选择在黄金价格处于地低位时购买黄金, 优化外汇储备结构。

(四) 加大对于海外股权的投资

和其他国家相比, 我国外汇储备股权投资处于一个相对比较低的水平。我国可以通过主权财富基金——中国投资责任有限公司, 积极管理外汇储备, 开展海外股权投资, 避免外汇储备被动缩水的局面。但同时也要注意股权投资面临的风险, 在风险可接受的范围内进行资产的有效组合。

(五) 提高外汇储备配置于非金融资产的额度

目前, 我国的出口商品主要为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 生产力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 因此在提高外汇储备管理效益的同时, 还必须考虑到经济发展的需要, 可以适当利用外汇储备配置非金融资产。一方面, 进口中国国内市场所缺的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方法, 支持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另一方面, 增加矿产、能源等战略物资储备, 加快推进矿产资源储备体系, 以保证国内经济平稳发展的需要。

(六) 建立外汇储备风险防范机制

我国外汇管理局应借鉴各国风险管理经验, 建立健全外汇储备风险管理制度, 定期评估和确认外汇储备经营管理可能面临的所有风险。采取多种金融衍生工具进行风险控制, 对交易对手资信状况密切跟踪、及时报告, 努力控制信用风险, 明确各类交易人员的权限和越权的处罚措施等, 提高风险控制水平, 完善外汇储备风险防范机制, 保证外汇储备本金的安全。

(七) 加快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在当今的贸易体系下, 不能以本币进行贸易结算就注定必须持有一定数量的外汇储备用于国际支付, 人民币国际化可从根本上减少我国对于大规模外汇储备的需求, 减少国际贸易中的交易成本, 并减少因国际汇率波动等因素带来的汇兑风险和损失, 规避被动承担美元贬值带来的债券稀释效应。

在美国推出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及美联储超低联邦基准利率下, 我国巨额外汇必将面临着贬值缩水的困境。我国必须科学合理地确定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 采取积极有效的外汇管理方式, 运用市场化投资方式建立科学合理的外汇投资机制, 积极应对美国债务货币化, 调整目前的外汇储备结构实现外汇储备资产多元化, 防止外汇储备贬值缩水。同时, 发挥高额外汇储备的优势, 合理安排使用过量的外汇储备以促进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经济地位。

摘要:我国外汇储备高居全球第一, 而在我国外汇储备结构中, 美元资产比例过高, 债券占据主导地位, 股权投资比例不足。美国连续推出数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 我国外汇储备中的美元资产收益率令人堪忧, 汇率风险威胁外汇资产的安全。因此有必要调整我国现有的外汇储备资产结构, 实现外汇储备结构多元化, 可以通过调整美元金融资产和外汇储备币种结构、增加黄金储备比例、加大海外股权投资, 提高外汇储备配置于非金融资产的额度, 建立健全规范合理的外汇管理机制。

关键词:量化宽松政策,外汇储备,外汇结构调整

参考文献

[1]周菲菲.我国外汇储备现状研究[J].对外贸易, 2012, (8) :75-77.

[2]郭树华, 袁天昂, 郑建团.我国外汇储备的结构优化配置研究[J].时代金融, 2011, (26) :21-30.

[3]董艳丽.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影响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 2013, (1) :9-12.

[4]张茉楠.美国第四轮量化宽松会给中国带来什么[J].金融与经济, 2012, (12) :9-12.

[5]蔡美珠.主权债务危机背景下高额外汇储备风险探析[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 (3) :10-15.

[6]王爱俭, 王景武.中国外汇储备投资多样化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9.

中国外汇储备风险 篇9

一、国际货币体系中的美元霸权因素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 虽然各国货币不再与美元挂钩, 美元也不再与黄金挂钩, 但是美元仍是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和结算货币。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2年3月30日公布的数据, 2011年第四季度全球已知外汇储备中的美元份额小幅升至62.1%, 与此同时, 欧元份额略微下降, 这说明美元作为全球外汇储备货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霸权地位短期内仍然难以改变。何帆 (2005) 将这一情况称为美元霸权主导下的中心———外围构架。这一构架下的国际货币体系具有三大特征:一是美国的经常项目持续逆差而资本项目持续顺差, 与此同时美国债务尤其是对外债务不断积累;二是出口导向战略的国家 (主要是东亚地区国家) 经常项目持续顺差, 而外汇储备不断增加;三是欧洲国家经常项目持续逆差、资本项目持续顺差, 但是储备资产基本不变。美国作为中心国家享受了诸如铸币税和通货稳定等收益, 而外围国家则承担了诸如资源输出、通货膨胀和金融危机等成本。

在与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国家的贸易往来中, 美国向其本国输入商品等实体性资源, 而通过经常项目逆差输出大量美元, 这既满足国内的消费需求, 维持本国物价稳定, 同时还获得铸币税收益。东亚国家通过商品出口积累大量的美元储备, 为了规避风险, 它们持有美元储备的主要方式是购买美国国债。而发行国债正是美国通过支付较低的利息为其经常项目逆差融资的一种方式。这就相当于外围国家把通过本国宝贵资源和本国人民的辛勤劳动所换取的资本, 低成本地交给中心国家使用。

二、中国外汇储备的构成

受到整个国际储备体系的影响, 中国目前国际储备各部分所占的比重很不平衡, 其中外汇储备呈现逐年快速增长的状态, 占我国国际储备的绝大部分。虽然中国人民银行从未公布我国外汇储备的资产结构, 但普遍认为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主要集中投资于美元资产。本文根据美国财政部的TIC (Treasury Inte rna tiona l Ca p ita l) 系统的统计数据, 分析中国持有的美元资产的规模和结构, 并结合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统计数据, 以此估算中国外汇储备的资产结构。

如表1所示, 中国所持有的美元资产主要有股票、长期债券和短期债券, 长期债券主要是国债、机构债和公司债。

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Report on Foreign Portfolio Holdings of U.S.Se-curities (2002-2010)

﹡ABS (Asset-backed securities) :机构ABS债券主要以住房抵押贷款作为支持资产;公司ABS债券由汽车贷款、行用卡贷款、住房和商业抵押贷款、学生贷款等一系列资产支持。

美国国债尤其是长期国债一直是中国外汇储备的首要投资对象, 占中国所持的美元证券资产的一半以上。从2003年开始美国长期国债所占份额逐步下降, 到2008年6月底跌到最低的43.32%, 但随后的2009年至2011年中国又增持美国长期国债, 到2011年6月底它在中国持有的美国证券资产中的比重为75.43%。

房地美和房利美所发行的机构债券是中国外汇储备的另一重要投资对象。2003年至2008年期间, 中国对美国长期机构债券的投资逐步增加, 主要因为当时全球流动性充裕, 美国房地产市场的繁荣景象使得“两房”债券由于其高收益率并且有美国政府的隐性担保而备受各国投资者青睐。但是次贷危机爆发后, “两房”机构债券的风险也随之上升, 中国对所持美元证券资产进行调整, 增持美国长期国债的同时调低了美国机构债券的份额, 到2011年6月底长期机构债券所占的比重降至14.18%。

股票和短期债券所占的比例很低, 2003年6月底这两者在中国所持美国证券资产中仅占6.67%。次贷危机期间, 美元相对于其他主要货币显著升值, 尤其是相对于欧元大幅升值, 因此中国相应地调整美国国债的持有期限结构, 增持美国短期国债, 这么做一方面是为了规避风险, 另一方面也为了增加资产的流动性。2009年6月底股票和短期债券所占的比重达到17.28%。

从图1上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出2002年至2011年期间中国的外汇储备及美元资产的规模快速增长的状况。2007年之前, 美元资产在中国外汇储备中所占的比重皆在72%以上, 2007年开始比重有所下降, 但仍保持在50%以上。

三、中国外汇储备面临的风险

随着中国外汇储备的增加, 中国已经成为美国证券市场尤其是国债市场和机构债券市场的主要投资者。中国的外汇储备也因此会受到美国经济形势和经济政策的影响。总的来说, 中国目前的外汇储备面临以下三种风险。

1. 违约风险

2008年次贷危机期间“两房”机构债券的安全问题以及2011年的美债危机, 向我们敲响了警钟。

房利美和房地美是美国两大住房抵押贷款巨头, 一直被认为是“大到不能倒”, 否则购房者将无款可贷的企业。次贷危机后, 美国政府为了挽救“两房”于2008年9月宣布接管“两房”。但是“两房”的业绩并未因此好转, 股价一直长期徘徊于1美元, 违反了纽约证券交易所对上市公司股价的最低要求, 于2010年6月16日被勒令退市。由于“两房”已发行的债券有美国政府的隐性担保, 也就是在美国政府投入巨资挽救“两房”的时候, 已经相当于对“两房”债券的还本付息能力做了承诺。因此, 从表面上看, “两房”的股票退市与其债券价格并没有直接关系。但是股价下跌导致股东权益缩水, 也就意味着“两房”债券无法得到自身足够的资本金保证, 其安全性完全取决于美国政府的担保意愿。鉴于“两房”对美国房地产和金融市场的重要性, 为了防止房地产市场崩盘及由此引发新的金融危机, 美国政府至少在短期内不可能坐视“两房”破产。但是并不排除在度过危险期之后, 美国为了减轻政府的债务负担而将“两房”完全私有化, 失去政府隐性担保的“两房”债券违约风险将会变得更大, 价格有可能一落千丈, 使投资者的利益严重受损。

相比于“两房”债券, 美国国债作为美国的主权债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认为是收益稳定并且安全性比较高。美国利用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不平衡性和美元的霸权地位, 以“债务”作为其宏观经济运行的基础, 经过多年的累积, 到2011年5月16日美国联邦政府已达法定的14.29万亿美元公共债务上限, 面临违约风险。最终奥巴马签署已获两院通过的提高债务上限议案, 但是这并不意味美国国债的安全性因此提高。用发行新债来偿还旧债并不能长期可持续, 其实质是将其自身的风险转嫁给全球经济。美国国债的信誉因此受到严重冲击。如果美国经济不能强劲复苏, 就无法保证其庞大的债务能够按期还本付息的。标普调低美国长期主权信用评级, 正是在提醒投资者美国国债的违约风险仍然存在。

2. 汇率风险

美元的汇率波动会对世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导致全球经济体财富重新分配。如果美国政府想要保持美元在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霸权地位, 就必须维持强势美元的政策。但是在短期内并没有一种货币可以取代美元的地位, 因此面对自身巨额的经常账户赤字和财政赤字以及不断上升的对外债务规模, 并不排除美国政府通过在某一段期间内实行弱势美元的策略来改善国际收支状况和减轻实际债务负担:通过贬值改善其经济对内对外失衡的状况, 在适当的时候再让美元回归到上升通道。2007至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 美元指数的走势正是说明了这一点。如图2所示, 在次贷危机爆发初期美元指数大幅下跌;在危机最严重时期美元相对于欧元、英镑、日元等货币却呈现逆势上扬的走势, 吸引很多避险的资金投资美元资产, 尤其是美国国债;而经济开始有复苏迹象时又进入跌势。美国利用美元的霸权地位, 将金融危机对自身的伤害降到最小。

从目前来看, 美国提高债务上限也意味着美国很可能推出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这一预期直到2012年第一季度仍然没有完全消除。从中长期来看, 美元面临着贬值趋势, 将给全球经济带来新一轮通胀压力, 也使中国等国家的外汇储备资产面临更大的汇率风险:如果美元贬值, 用同样数量的美元兑换其他国家的货币时就存在汇兑损失;同时, 美元贬值常伴随着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价格走高, 美元资产的实际购买力下降, 用同样数量的美元资产购买的实物资产相应地减少。如何防范美元贬值所导致的以美元计价的外汇储备资产价值缩水是必须要引起重视的风险之一。

3. 价格风险

中国目前持有的美元资产以长期固定收益证券为主, 股票和短期债券所占的比重比较少。国债等长期固定收益证券的价格会因其收益率的变动而变动, 这是目前外汇储备资产面临的另外一个风险。

如图3, 美国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 2011年8月份美国国债收益率持续走低, 8月19日十年期国债收益率跌至2.07%, 创下了自2008年以来的最低。与此同时, 根据美国银行-美林证券的数据, 这一周里美国十年期国债价格涨幅高达7.67%, 在同期全球主权债券中遥遥领先。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从国际环境来看, 全球消费者信心疲弱、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以及欧洲对主权债务危机应对不足等, 使得投资者认为相对于其他投资品种而言, 美国国债的风险仍然相对较小, 避险资金流入导致对美国国债需求上升;二是债券收益率与通货膨胀率相关。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前景并不乐观, 在美国的制造业表现欠佳、消费者信心下降、就业率居高不下等状况下, 花旗、摩根大通与巴克莱等20家与美联储直接进行美国国债交易的银行都下调了对美国经济增长的预测, 因此预期通货膨胀率较低。但是这种现象有可能会发生改变。美元的中长期贬值趋势及预期通货膨胀率走高将会导致美国国债收益率攀升, 价格下跌。而基准国债收益率的变动也将影响长期机构债券的价格。因此, 对中国而言, 美国国债收益率上升由此导致价格下跌, 将会导致外汇储备资产价值缩水。

四、政策建议:如何对外汇储备进行优化管理

鉴于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霸权地位以及中国外汇储备的资产结构与风险, 本文认为, 加强对外汇储备的有效管理可以从短期和中长期两个角度进行探讨。

1. 短期策略

从短期看, 对外汇储备进行优化管理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如何合理安排外汇储备资产结构以及外汇储备与其他储备资产的构成比例, 如何改变我国现行外汇储备管理存在的低效率问题。

(1) 调整美元证券资产结构。如前文所述, 中国目前持有的美元证券资产以长期固定收益证券为主。但是在美国通过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刺激经济的背景下, 随着美元的增发以及预期通货膨胀率的上升, 这类证券也将面临更大的价格风险。因此, 中国可以适当调整美元证券资产的期限结构, 在保持总量以避免市场大幅波动的情况下, 减持长期债券, 增持短期债券。另外, 也应当适当调整美元证券资产的品种结构, 投资优质的公司股票。当全球经济复苏、金融市场趋于稳定时, 股权投资相比于债权投资可以获得更大的收益。

(2) 调整外汇储备资产结构。虽然短期内中国受制于巨额的美元资产, 无法对其进行大规模的调整, 但是可对新增的外汇储备进行积极管理, 以此逐步实现外汇储备资产的多元化。具体的做法如下:一方面建立石油、铁矿石等资源类资产的战略储备, 保证本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是用外汇储备购买这类商品会造成这类商品价格的上涨, 因此另外一方面, 要动用部分外汇储备成立新的投资基金, 对国际上石油、铁矿石等主要原材料生产商参股或控股, 既保证本国在战略资源和大宗商品的定价过程中不至于陷入被动局面, 又可以保证原材料进口的稳定性。

(3) 继续鼓励并支持企业境外投资。将一部分外汇储备投资于海外并实现保值增值, 这是对外汇储备进行有效管理的重要举措之一。2009年7月中国外汇管理局发布《境内机构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规定》, 对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方式和程序进行了简化和规范,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额显著增加, 但是也逐渐呈现出境外投资后续金融支持不足等问题。本文认为今后可以为境外投资企业建立金融支持体系, 综合运用境内母公司资金支持、国内商业银行融资服务、政策性金融支持和服务, 促进企业境外投资的健康发展。

2. 长期策略

从长期看, 中国要在国际储备管理中获得更多的主动权, 应该调整战略, 积极改革外汇管理制度;注意调整经济结构,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换代, 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并从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出发, 逐步地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1) 进一步改革外汇管理制度。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 为了应付外汇短缺的局面, 我国一直都是由货币当局持有绝大部分外汇储备资产, 并承担相应的外汇市场干预和汇率稳定职能。但是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显示出积累过多且增长过快的态势, 改革外汇管理制度势在必行。积极地推行“藏汇于民”的策略, 放松对其他经济主体, 包括企业、居民和其他政府部门持有外汇的管制, 实现外汇资产持有者的分散化和多元化, 有助于缓解巨额外汇储备规模所造成的压力:一方面可以确保货币当局及其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另一方面也为外汇资产的多样化创造适当的体制条件。

(2) 调整经济结构, 控制外汇储备规模的迅速增长。外汇储备管理的难度会随着外汇储备规模的增长而加大, 控制外汇储备规模也是外汇储备优化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 我国的巨额外汇储备规模主要来自于贸易顺差、外商直接投资和热钱涌入, 从表面上看是国际收支变动和对外贸易往来的结果, 但实质是宏观经济运行的结果。巨额外汇储备迅速增长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长久以来, 固定投资和外需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两个重要动力。今后应注意调整经济结构, 扩大内需, 促进消费, 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 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有利于改善国际收支, 降低外汇储备的积累速度;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增强应对外部冲击的抵抗力, 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3) 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外汇储备管理的调整战略之一。如果人民币能够成为国际货币体系中的计价货币和储备货币, 那么中国就能因此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获得更强的融资能力, 同时也有利于缩减巨额的外汇储备规模, 使货币当局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具有更强的独立性, 有助于实现内外均衡。货币国际化受到本国通胀环境、金融深化程度、在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产出中的地位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因此人民币国际化应该是一个渐进式的长期过程, 通过逐步实现人民币周边国际化、亚洲化, 最终实现国际化。货币互换和实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都是人民币国际化的良好开端。对政府而言, 应该稳步推进这些业务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 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有力的条件, 进一步发展国内金融市场、推进人民币汇率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机制等都有利于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中国外汇储备的结构、风险与管理策略。文章首先分析了美元在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霸权地位, 然后根据美国财政部TIC系统以及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统计数据估算目前中国持有的美元资产的规模和结构以及外汇储备的资产结构, 指出中国外汇储备主要面临违约风险、汇率风险和价格风险, 最后从短期和长期两个角度探讨如何对巨额外汇储备进行优化管理。

关键词:美元霸权,国外汇储备,风险,优化管理

参考文献

[1]何帆, 张明.国际货币体系不稳定中的美元霸权因素[J].财经问题研究, 2005, (7)

[2]张纯威.美元本位、美元环流与美元陷阱[J].国际金融研究, 2008, (6)

[3]陆前进.美元霸权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兼论人民币国际化问题[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10, (1)

[4]宋国友.中国购买美国国债:来源、收益与影响[J].复旦学报, 2008, (4)

[5]朱梦楠, 陈晞.次贷危机后的中国外汇储备管理策略[J].上海金融, 2009 (1)

我国外汇储备面临的风险及对策 篇10

关键词:外汇储备,外汇风险,风险及对策

近年来, 中国外汇储备迅猛增长, 已跃居世界第一。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 总体上反映了我国投资环境的改善和综合国力的提高。但外汇储备是一把“双刃剑”, 并非越多越好, 外汇储备过多不仅会付出高昂的机会成本, 造成宝贵外汇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也增大了投资管理的难度, 给央行汇率政策的实施带来复杂性, 降低央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并对我国宏观调控效应起到很大的抵消作用。因此, 加强外汇管理, 防范和化解外汇贬值风险, 探求外汇储备在当前中国“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经济战略中发挥积极作用的路径, 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我国外汇储备的现状

近年来, 我国外汇储备迅猛增长, 增长幅度逐年提高, 特别是在2004年和2005年, 增长幅度都在2000亿美元以上, 成为全球外汇储备增长最快的国家。2006年2月底达到8536亿美元, 首次超过日本成为全球外汇储备第一的国家。2006年底达到10663亿美元, 2007年末为15282亿美元2008年末为19460.30亿美元, 随着我国经济的复苏, 2009年上半年末, 外汇储备资产较上年末增加了1856亿美元, 外汇储备已经达到21316亿美元。截止到3月份, 我国外汇储备已经占到世界外汇储备的29.9%。外汇储备总量稳居世界之首。截止到2011年3月底, 中国国家外汇余额为30477亿美元。而且, 我国的外汇储备也在不断的增加。

二、我国外汇储备面临的风险

(一) 汇率风险及其导致的投资收益损失风险

我国外汇储备结构单一, 应对国际金融动荡的能力较差, 面临较高的汇率风险。从结构上看, 目前我国的外汇资产是以美元资产为主, 占我国外汇储备的近70%。美元一旦贬值, 我国的巨额外汇储备就会面临着大量贬值的风险。

长期以来, 美元汇率风险非常突出。美国的经常项目赤字已高达GDP的6%, 对外负债已接近GDP的30%, 美国通过美元大幅度贬值来平衡的经常项目收支, 可以把调整的重担从美国转移给其他国家。美国为了复苏经济而实施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央行直接购买财政部发行国债的行为, 必将导致美元购买力进一步下降。2007年8月,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 进而在两年内迅速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美元相对人民币贬值若按10%来算, 其时至今若以平均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计算, 仅汇率变化导致的损失就高达2000亿美元。

从机会成本角度看也是一种损失, 就是说如果货币当局不持有储备, 就可以把这些储备资产用来进口商品和劳务, 增加生产的实际资源, 从而增加就业和国民收入, 而持有储备则放弃了这种利益机会。

我国外汇储备的高速积累实际上也是一种福利的损失。外汇储备的积累相当于放弃或推迟了资源的控制权, 如果资本留在国内带来的边际收益率将大于这些资本换成外汇资产所能得到的收益率, 那么巨额外储就意味着国民福利的损失。

(二) 债务违约风险

我国外汇储备资产以美国国债为主。从信用风险角度来看, 美国国债是国家信用, 只要中途不抛售以及美国财政不破产, 偿付是没问题的。如果美国经济全面恶化、财政赤字扩大、市场信心丧失, 美国的债务风险就会逐步上升。如果国家债权人不愿借钱给美国, 后果将不堪设想。美国长期以来储蓄率很低, 大部分要依靠海外资金, 这是其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基础, 如果其债务负担扩大, 并不排除未来出现债务违约风险的可能。

(三) 流动性风险

长期以来, 我国的外汇储备结构存在期限错配问题。从我国投资于美元证券的结构可以看出, 长期证券投资所占比重较大, 相比较而言, 短期投资所占比重不大。根据美国财政部公布的各国持有美国证券的资产组合显示, 中国的长期债券投资占投资总额的90%以上, 而短期债券投资占证券投资总额的7%左右。而人民币升值的预期, 引发了大量的国际资本流入, 这些资本主要投资于国内的债券、股票等流动性较强的金融工具上。也就是说, 中国把长期投资投到国外, 却引入了大量的短期投资。期限错配把中国置于巨大的流动性风险面前, 一旦资本外逃, 东南亚金融危机就可能重演。

(四) 国内经济调控风险

过多的持有外汇说明放弃了相应的投资机会, 过多的可用资金用于管理和持有外汇上, 必然导致国内投资资金减少, 不利于扩大内需和增加国内的有效需求, 影响经济的整体发展。

在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背景下, 中央银行为了稳定汇率, 不得不以外汇占款的形式大量的被动投放基础货币, 加剧国内金融体系的流动性过剩问题, 从而直接影响到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有效性。

高额的外汇储备积累深刻地反映了我国经济的内外失衡状况, 目前我国在国内储蓄大于投资, 出现供过于求的内部经济失衡, 在外则表现出净出口的增加和资本的净流入。长期内、外失衡使我国高度依赖“投资一出口”增长模式和实行出口导向型战略, 这对内将影响内需增长效率, 促使产能过剩;对外则触发更多贸易摩擦。此外, 国际收支状态失衡也妨碍了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 长久地拖延了产业调整升级。

巨额外汇储备催长物价压力。外汇储备的增加要相应扩大货币供应量, 如果外汇储备过大, 就会增加通货膨胀的压力, 加大货币政策的调控难度。

三、降低高额外汇储备风险的对策

(一) 科学优化外汇储备资产与商品资产结构

在国际储备中增加商品储备的比例, 减少外汇储备的比重, 应该是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一个明确方向。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 据预测, 到2020年我国原油缺口可能增加到2.5亿吨。因此, 在不断增加的外汇储备中拿一部分用于石油储备的采购, 是应对国际能源紧张、缓解资源压力的重要举措。为避免我国减持外汇储备并加大石油储备给国际原油市场带来价格上升的压力, 我国可以加大对能源方面的国际投资, 到海外进行收购, 或者与石油输出国合作, 投资石油储备的基础设施。另一方面, 由于黄金价格与美元汇率之间呈负相关关系, 增持黄金储备是很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外汇储备结构转换的一个动向。而我国长期实行稳定不变的黄金储备政策, 黄金储备一直只有600吨, 占国际储备的1.1%, 远低于全球10.2%的平均水平。从目前情况看, 黄金有升值的趋势, 所以要增加黄金储备, 把它跟外汇储备放在一起, 这对于我国将来保证外汇储备安全有利。

(二) 政府直接用外汇在海外大量购买设备

政府可用外汇储备购买有助于培育国内自主创新的海外先进设备, 改善国内教育、医疗设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及节能、安全生产、排污环保事业发展所急需的各种设备、技术与其他物质, 以国家投资持有的方式下拨, 或政府在海外采购, 再以优惠价格卖给国内企事业单位的方式供给, 同时收回人民币。通过此方式, 以超常规的方式与速度, 可以加快国内技术改造升级的步伐。

(三) 从外向型经济到内需主导型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型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首要任务是扩大内需。我国将坚持以内需为主, 内外需结合, 继续优化投资结构, 寻求投资与消费的结合点, 努力实现增投资、扩消费、惠民生的多项举措。既要重视出口, 也要重视进口;既要重视引进资金、技术, 也要大胆走出去, 进行对外直接投资;重视内需, 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外贸政策方面, 保持一定的出口规模仍是我国发展的必要手段。同时, 要进一步采取措施, 通过对外贸政策进行小幅调整, 改变粗放型出口增长模式, 优化产业结构, 走集约化发展道路;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对高耗能、低层次的加工贸易规模加以控制, 大力支持加工贸易的技术创新, 重视本土企业发展加工贸易。在外资政策方面, 要鼓励各级政府重视外资质量, 有选择地吸引外资, 限制无助于提升我国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外资进入;放宽对外投资条件限制并创造便利, 鼓励企业走出去, 加大境外资源开发力度。在扩大内需方面, 通过理顺收入分配机制, 努力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和购买力, 缩小高低收入差距。

总之, 外汇储备承载了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物质财富, 也是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巨大动力和货币基础。外汇储备庞大的规模、快速增长的势头和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金融环境, 给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思路和政策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对外汇储备的管理策略, 应该上升到国家宏观经济战略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厉以宁.关于国家外汇储备安全的思考[N].第一财经日报, 2009

中国外汇储备规模是否适度及对策 篇11

一般说来,外汇储备的迅速增长增强了一国的综合国力,有利于维护国家和企业对外信誉,有利于拓展国际贸易、吸引外商投资、降低国内企业的融资成本,有利于应对突发事件、平衡国际收支波动、防范和化解国际金融风险,有利于增强我国宏观调控能力、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缓解通货紧缩压力,有利于加快人民币自由兑换的步伐等。但在全球金融化的今天,由于国际资本迅速大规模地流动,金融市场的利率与汇率波动十分激烈,作为国家财富的外汇储备,其过大也会带来巨大的风险。因此,保持高额的外汇储备有无必要?过大的外汇储备经济吗?其成本收益如何?以下对其作具体探讨。

持有高额的外汇储备,其成本是否过高

在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特别是在前几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中,我国外汇储备在抵御汇率风险、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等方面的表现突出,但凡事都有两面,过高的储备水平也意味着机会成本的增加,即效率上的损失。外汇储备是一种实际资源的象征,它的持有是有机会成本的。持有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等于国内资本生产率减去持有外汇储备的收益率。由于官方储备资产安全性是第一位的,各国的外汇储备一般投资于储备货币国家的短期国债,其收益率较低(二战后平均为1-2%)。这相当于经济发展水平较底的国家(通常是大量储备外汇的国家)向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储备货币的发行国)输出资本。如果中国在借入大量外债的同时并持有巨额外汇储备,等于是以高价从国外借入资金,而且还以低价将国内资金转到国外给外国人使用,其潜在的损失是显然的。我国目前的外汇资产主要集中于美国政府与长期机构债券,其收益率远远低于我国的投资回报率,机会成本很高。依据美国财务部公开发表的数据,截止2003年7月底,中国外汇储备总额为3,565亿美元,其中有2568亿美元购买了美国债券,我国美元资产储备占外汇总储备的72%,比例相当大。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主要经济体进入低利率周期,全球金融市场投资收益率也处于低迷期,这些都使我国外汇储备的投资收益降低。同时,持有外汇储备表示暂时放弃一定量实际资源的使用,从而也就丧失将这些资源投入所引起的国内经济增长和收入水平的提高。由此也凸现了我国高额外汇储备的成本。

是否诱发通货膨胀

外汇储备作为一种金融资产,它的增加无异于投放基础货币,其变化也会对国内的金融运行产生重大影响。表面上我国的人民币汇率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事实上实行的是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安排。因此中国人民银行担当着外汇市场上最终的市场出清者的角色。外汇储备的增多,使人民币的发放增多,因为官方储备是由货币当局购买并持有的,其在货币当局账目上的对应反映就是外汇占款,外汇占款的增加直接增加了基础货币量,再通过货币乘数效应,造成了货币供应量的大幅度增长。1994年汇率并轨以来,外汇储备的持续快速增加,使得外汇占款成为央行投放基础货币的主要途径。以2002年为例,中国增加了742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按当时比价,就有6000多亿元的基础货币被投放。这不仅加剧了通货膨胀的压力,而且弱化了货币当局对货币供应量控制的能力,这会对宏观经济运行和金融形势构成不利影响,给我国货币政策带来了中长期的通货膨胀压力。

目前我国大部分经济指标基本正常,但物价指数(CIP)已经出现反弹,并且有加速上涨的迹象。为此,央行采取了相应的冲销政策:如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上频繁进行正回购和发行人民银行票据回笼基础货币,据报道,2003年2月至4月,为了控制货币投放量,央行通过正回购回笼资金规模达1760亿元人民币。4月22日,央行以发行中央持有国债的形式,配合公开市场操作对央行持有国债不足,并发行三个短期银行票据,以此来减缓基础货币增速。但由于我国货币市场规模有限,加之金融市场不完善,可供使用的金融工具有限,特别是在央行票据的发行量已累计超过了2000个亿的情况下,随着外汇占款持续上升,可供央行进行冲销干预的空间已越来越小。这给央行带来了相当大的困扰:一是货币政策的稳健性受到挑战,货币政策面临中长期的通货膨胀压力。二是由于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事实上的一体化,因此以汇率政策调节外部均衡,以财政和货币政策调节内部均衡的政策分配空间将可能丧失,内外部均衡难以同时达成。因此,由高额的外汇储备引发的通货膨胀的压力不容忽视。

是否加大了人民币的升值压力

在现有的人民币汇率制度下,如果央行没能有效地资产来对冲过多的外汇占款,外汇储备的迅速增加则会推动人民币的不断升值。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增长,进出口增长迅猛。20世纪90年代以来,除去个别年份,我国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都是顺差,此后者增大幅度较大,从2002年第四季度起,错误与遗漏项目也出现顺差,因此,中国国际收支出现了三顺差的局面(即经常项目、资本项目、错误与遗漏等三项目(2002年上述三项的数字分别为354,323,78亿美元),而大量的收支顺差也促成了外汇储备的快速积累,随之而来的是,对于中国投资机会的良好预期和潜在的中国实际汇率的降低,客观上使人民币承受着较大的升值压力。近段时间来,不仅日本、美国等国家正在极力地鼓吹人民币升值,而且过去外逃的资金也有回流的迹象,甚至于有国际游资“潜渡”中国,也使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人民币升值自然是好事,人民币的坚挺可以提高中国经济在国际上的地位,促使人民币成为主要的国际货币,但人民币的升值是一把两面刃,它同样会削弱我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特别是,在目前出口是中国经济增长最大动力的情况下,出口竞争力的弱化不仅直接影响到国内经济增长速度,而且会影响国内劳动力的就业和中国城市化的进程,进而影响中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所以人民币目前不宜大幅升值。从这个角度看,外汇储备也不宜过多。

增加了储备资产管理难度和风险

当前,为了防止金融危机以及保有抵御金融风险的强大干预力量,我国的外汇储备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高额的外汇储备也给储备资产的保值增值管理带来了难度。因为我国外汇储备有相当部分以美元资产的形式存在,近一年多来,美元与欧元的汇价涨跌幅度在30%以上,美元价值的持续走低,使较大比例持有美元的中国外汇储备缩水不可避免;另外,近两年来,全球金融市场投资收益率处于低迷期,美联储自2001年以来13次降低利息,联邦基金利率目前已降至1%,处于45年来的历史低位,而美国五年期国债的收益率已从1994年底的7.78%下降到2003年3月的2.78%,这也使中国的外汇储备资产投资收益不断降低。外汇储备资产规模越大,其保值增值管理的难度就越大。另外,庞大的外汇储备虽可减少人民币贬值的风险,但却引入了另外一种金融风险,即外币贬值的风险。如前所述,我国外汇储备中绝大部分是美元,包括大量美国政府与公司债券。而过去几十年里,美国每年都有巨大的政府赤字,外贸逆差,以及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因此,一旦美元贬值,其风险就不可避免,而这种风险却完全置于我国政府的控制之外。

当前,在外汇储备越来越演变为一国的财富的功能的情况下,其规模应是适度的,并非越多越好,为适当地控制其增长规模,以降低外汇储备风险、提高其运作效率,可采取如下对策:

1、增加进口,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

鼓励商业银行增加对企业的美元贷款,支持国内企业进口先进的技术、设备,并加强与国外企业的技术开发与合作,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2、实行意愿结售汇,完善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基础

要进一步放宽对经常项下的外汇限制,包括对旅游、留学等外汇汇兑的限制,逐步取消强制性的银行结售汇制度,实行意愿结售汇,完善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基础。

3、扩大人民币的浮动幅度,改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推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进程,扩大外汇交易主体、放开主要外贸企业进入外汇市场,提高外汇交易规模,减少央行干预市场的频度,放宽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幅度。为应付日益加大的人民币升值压力,应加快人民币汇率市场形成机制的改革,以实行真正意义上的“以市场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机制。以下是几个措施:

一是针对目前企业的外汇收入必须无条件地卖给外汇指定银行,外汇支出则需凭有效商业单据到银行购汇的现状,应进一步放宽对经常项目下的外汇限制,包括允许企业保留更多外汇,即提高有外贸业务的企业保留外汇的比例直至取消强制性的银行结售汇制度,放宽对旅游等外汇汇兑数额的限制;

二是建立银行、企业间外汇市场,扩大外汇交易主体,允许外贸企业直接进入外汇市场,提高外汇交易规模;

三是在逐步完善统一的外汇市场建设的基础上,放宽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幅度,从目前的3‰放宽至1%-2%的波动幅度;

四是改革中国企业境外投资外汇管理,积极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投资;

五是适当放宽个人合法资产对外转移的限制;

六是逐步试行国际机构在国内发行人民币债券,国内大型企业在中国境内发行外币债券;

七是加强中国外汇期权及远期市场的建设。

4、调整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实行盯住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

根据与我国之间贸易与投资的密切程度来选择若干种主要货币,对不同货币设定不同的权重,并设一定的浮动范围,允许人民币盯住一篮子货币在其范围内浮动。在调整中,可少买或减持美元债券,适当增加欧元、日元及其它外币资产的比重,最大程度上避免因美元波动而造成储备的损失。

5、寻找其他外汇投资渠道,提高外汇储备的收益

与其大规模购买美国的机构债券,为FannieMae 和FreddieMac提供上千亿美元的贷款,还不如省下一些出口退税的财政补贴,去支持和发展中国的FannieMae 和FreddieMac,既能够为中国人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又能够帮助改善中国人的住房条件,也有助于推动中国相关金融体制(如房屋贷款的证券化)的发展。

6、逐步放松资本项目的管制,允许居民对外投资

放松资本项目的管制即主要是指逐步减少资本流出的选择,以鼓励更多的本国企业对外投资,这实际上意味着我国的海外资产在政府与私人部门之间发生了一定的转换,这种转换不仅有利于减少政府所承担的外汇储备风险,而且还有利于提高国民收益。

7.加强国际货币合作,签定区域性的多边货币互换协议

中国外汇储备风险 篇12

外汇储备作为一国国际储备资产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 目前我国巨额的外汇储备规模也给经济运行带来了诸多的风险,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深入, 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和风险防范问题越来越受到各国的广泛关注。

1 我国外汇储备的形成历程

我国外汇储备的形成主要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 (1950~1978年) ,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 外汇储备的数量极少;第二阶段 (1979~1993年) , 外汇储备在逐年波动中呈现较快增长;第三阶段 (1994~2002年) , 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后, 虽然经历了亚太地区的金融危机, 但总体而言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第四阶段 (2003年至今) , 由于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间贸易的不断深化, 我国外汇储备在这一时期出现了持续快速增长, 2006年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外汇储备持有国并至今位居榜首。

2 我国超额外汇储备的现状

从外汇储备的规模来看, 国际上一般采用进口比率法、外汇储备量与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法和外汇储备和外债比率法来测算一国外汇储备的合适规模。在已有研究中, 学者们通过选择数据进行定量分析, 指出了我国的外汇储备已远超国际安全标准[1]。

从外汇储备的结构上来看, 目前我国外汇储备主要由美元、日元、欧元等多种货币构成, 其中美国国债占比极高, 资产结构并不均衡。在投资定位上, 呈现出过度重视债权投资而忽视股权投资、注重政府机构债券而忽视企业债权、注重安全性和流动性而忽视了收益性的现状[2]。

3 我国超额外汇储备的形成原因

3.1 国家政策作用的影响

1994年的国家外汇体制改革之后, 我国开始实行强制性结售汇制度和结售汇周转头寸限额管理制度, 为维持汇率的稳定, 银行被迫大量吸收各商业银行和企业的外汇资产, 外汇存量快速累积。此外, 严格的个人外汇购买和使用限制也加剧了国家外汇储备的集中。近年来, 央行虽然在外汇管理上逐步开始放宽企业外汇账户的存量, 但就整体而言, 其在外汇总量中的占比也是微乎其微[3]。

3.2 国际收支长期保持双顺差

形成我国巨额外汇储备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国际收支存在长期的双顺差。2013年, 我国经常项目顺差1828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3262亿美元;国际收支总顺差5090亿美元, 较上年增长1.77倍。一方面,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 就一直实行鼓励出口的贸易政策, 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扶持企业对外贸易, 形成了经常项目的顺差;另一方面, 国内经济发展态势良好, 居民储蓄率常年居高, 国内市场需求潜力扩大, 外商对华投资不断增加, 形成了资本项目的顺差。长期居高不下的贸易双顺差, 使得央行不断地在外汇市场上吸收对外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增加的外汇资产, 外汇规模逐年扩大。

3.3 国际热钱的大量流入

近年来, 受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额的影响, 大量的国际热钱不断通过各种方式进入中国市场, 企图通过资本利差获取高额利润在中国市场上获取投机利润。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体制的不完善, 大量游资利用监管漏洞涌入国内市场进行投机活动, 推动着我国外汇储备在统计数据上一路走高。

4 我国超额外汇储备的风险分析

4.1 加剧了国内的通货膨胀

中央银行主要通过投放基础货币来购进外汇, 当一国的外汇持有量过多时, 就会出现央行被动投放基础货币来维持新增外汇量。在国内市场中, 投放的基础货币在货币乘数效应的影响下, 自然造成了人民币通货膨胀的压力。为了缓解基础货币的过量投放在市场上造成的负面影响, 央行通常采用大规模的公开市场操作来减少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和维持人民币的币值稳定[4]。然而, 这一措施又会导致国内信贷收缩, 造成人民币升值压力, 央行被迫购入外汇, 新一轮货币供给增加的产生又加剧了国内通胀[5]。

4.2 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独立性

高额的外汇储备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央行实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独立性。在央行宽松的货币政策条件下, 由外汇占款增加而引发货币供应量增加的部分实际上是难以控制其具体数量的;在央行紧缩的货币政策条件下, 通过国内信贷的紧缩来抑制外汇占款对货币供应量影响的作用因外汇占款在基础货币中的比例逐步提高而受到限制,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因外汇占款的增加而降低[6]。

此外, 就我国目前实行的单一层次的外汇储备管理体系来看, 央行既负责制定宏观经济政策, 又具有外汇储备的控制权, 这种管理职能上的重复, 也使得央行在制定政策时面临两难的抉择[7]。

4.3 大额外汇储备隐含汇率风险

目前, 我国的外汇储备主要由美元、日元和欧元组成。随着近年来美元的不断贬值, 人民币汇率的进一步走高, 导致了我国外汇储备的严重缩水, 美元每下跌10%, 就意味着中国要损失几百元美元[8]。此外, 受我国外汇储备结构过于单一的影响, 外汇汇率风险问题变得更加突出。

4.4 巨额外汇持有增加机会成本

在外汇储备的管理上, 世界各国通常将其存放在外国银行或用于购买外国债券, 持有外汇储备, 就等同于向他国提供低利率的贷款。汇通网2012年最新数据显示, 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和30年期国债收益率分别为2.01%和3.17%, 远低于投资者投资于股票指数或进行直接投资能够获得的平均收益率10.5%~14%。此外, 巨额外汇储备下形成的高额外汇占款迫使央行频繁进行冲销操作, 也带来了不小的外汇干预成本。

4.5 超额外汇储备引发政治风险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综合实力的上升, 国际社会越来越表现出对“中国威胁论”的关注, 加之中国长期对美国和欧盟的双顺差, 致使国际贸易摩擦不断。在这样的政治和经济大背景下, 我国持续持有他国的超额外汇储备, 就有可能面临潜在的政治风险。就中美而言, 若中美关系出现恶化, 我国的对美资产有可能会被冻结;就中欧而言, 欧债危机背景下欧元区国家信用评级的一再下调, 意味着我国将面临着较大的债务违约风险。

5 我国超额外汇储备风险的应对措施

5.1 注重汇率制度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在汇率制度方面, 通过货币政策来增强汇率调节的灵活性, 允许汇率根据市场供求在合理的范围内双向波动;在外汇管理体制方面, 建议在全国逐步建立起由央行、财政部、中投公司组成的多层次外汇储备管理体系, 在央行对安全性和流动性进行监控的前提下, 财政部通过外汇基金的设立来干预外汇市场和调控货币波动, 中投公司确保外汇储备的收益性。

5.2 拓宽外汇资金的使用形式

首先, 要坚定不移地向“藏汇于民”和“藏汇于企”进行转变, 逐步放宽企业和个人外汇持有量, 积极引导企业和个人进行外汇投资。此外, 有关部门可以通过创新外汇衍生产品和采用外汇证券化的途径, 加强外汇资产的流动性。

5.3 加速外汇储备结构多元化发展

一方面, 要通过逐步扩大英镑、澳元、加元等币种的外汇储备份额来降低由美元贬值带来的外汇损失, 保持外汇结构的合理化和提高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 适当增加对战略储备的持有量, 通过持有黄金和稀缺性能源 (如石油、矿土) 等来满足我国在未来经济、军事上的发展需要, 避免因资源瓶颈而阻碍国家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权.东亚经济体大规模囤积外汇储备现象:影响因素、行为特征及政策含义[J].国际贸易问题, 2009 (12) .

[2]王瓅学.我国外汇储备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 2012.

[3]费磊.我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及管理方式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 2007.

[4]杨绍杰, 何立群.我国高额外汇储备的负效应及对策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03) .

[5]曹洁云, 刘云.浅析我国巨额外汇储备面临的风险及其对策[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03) .

[6]王晓辉.中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 2007.

[7]蔡美珠.主权债务危机背景下高额外汇储备风险探析[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 (03) .

上一篇:改善课堂下一篇:6S系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