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储备非均衡增长

2024-10-08

外汇储备非均衡增长(通用8篇)

外汇储备非均衡增长 篇1

一、中国外汇储备非均衡增长的成因分析

(一)确保金融稳定和抵御外部风险的需要

上世纪90年代起,特别是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后,国际外汇储备在规模和增长速度上都呈现递增的趋势。充足的外汇储备可以加强新兴市场国家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防范货币的错配风险,应付世界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和周期性风险。由于中国的经常项目持续顺差且有扩大的趋势,外汇储备在弥补国际收支逆差方面显然已无用武之地,相对而言,稳定金融体系和增强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外汇储备发挥着更大的作用。中国的短期负债较小,还本付息压力不大,但中国的FDI存量已达到5000亿美元,在高资本报酬率、人民币升值及政府隐性担保的驱动下,外国直接投资者把大多数投资收益留在中国再投资。当外资达到一定规模时,一旦受到国内外的突然冲击,外商可能集中撤出投资,从而导致国际收支严重恶化,因此适度的外汇储备增长对防范潜在的国际收支危机尤其重要。

(二)稳定汇率的主动性干预需要

稳定的汇率减少了国际贸易和金融资产的汇率变动风险,因此往往成为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政策目标之一,而持有大量的外汇储备显然增强了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的能力。2005年以前,虽然中国官方宣称的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实际执行的却是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和一定程度的外汇管制。为了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中央银行必须积累大量的外汇储备来干预外汇市场,而即使采用灵活的浮动汇率制的国家,为了维持本国汇率的相对稳定,使用外汇储备对汇率进行干预也是必要的。目前中国已开始逐步实行浮动汇率制度,但为了避免过快升值对外需造成冲击,在短期内稳定人民币的汇率仍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目标之一,实现这一目标必然要求稳定增长的外汇储备。

(三)储蓄

根据国民收入恒等式,储蓄减投资的差额必然会转化为净出口,从而导致经常项目的顺差。与美国相比,中国的投资率很高,而储蓄率更高,美国家庭的资产负债率水平远大于中国家庭的平均资产负债率水平。有研究表明,储蓄-投资缺口与经常项目顺差有很强的相关性和联动性。造成中国储蓄率过高也就是内需不足的原因可以有多方面的解释,中国绝大多数居民收入增长率长期低于GDP的增长率,直接导致实际购买力的下降。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要求下,内需的不足只有通过外需的拉动来满足。然而,由于内需的增长需要对经济进行结构性改革,短期内难以完成,因此中国的贸易顺差还会持续很长时间,在资本项目不出现重大逆转的前提下,外汇储备也会随贸易顺差的增长而增长。

(四)资本流动与管制不平衡

资本流动和管制的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宽进严出”(即外资进入中国十分容易并享受超国民待遇,而资本流出受严格管制)。长期以来实行的盯住汇率制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外资流入的风险贴水,造成了更多的资本流入。与资本流入相比,资本流出的步伐缓慢。一方面因为大部分本土企业竞争力不强,不具备跨国投资的经验和管理能力,对外投资还停留在资源开发和来料加工贸易上,虽然政府鼓励本土企业实行“走出去”战略,但真正出台的扶持政策却很少;另一方面,无论对企业还是个人,国家对在外国金融市场上的投资仍然实行严格的管制,其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的数量也非常有限。

(五)国际热钱加速流入

持续增长的贸易顺差和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必然导致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近期中国有出现金融资产的价格膨胀,这些无疑给国际热钱树立了风向标,引导国际热钱加速流入中国。

热钱的流入并未因为2005年央行发布完善汇率形成机制的公告而减缓,相反,由于人民币的缓慢升值强化了热钱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导致更多的热钱流入中国,特别是流入中国的金融资产市场,加剧了资产泡沫的膨胀。在人民币升值预期有增无减的情况下,国际热钱持续流入套利,由此引起外汇储备节节攀升,在2006年4月达到了8537亿美元,所以减少国际热钱流入势必要消除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否则外汇储备还将加速增长。

二、调整非均衡增长的对策

一是实行积极的外汇储备管理。在短期内无法控制外汇储备的规模,那么只有提高外汇储备的使用效率。因此随着外汇储备的非均衡增长,为降低减值风险,必须优化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和资产结构,并适当用外汇储备对外采购石油、稀有金属等战略储备。政府应借鉴挪威、新加坡,日本等国家管理外汇储备的成功经验,加快成立专业的外汇投资公司,对外进行战略投资,实现外汇储备的保值增值。

二是继续推进金融体系改革。巩固和扩大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成果,确保金融稳定和增强抵御内外部冲击风险的能力,加快资本市场建设,使国内储蓄畅通无阻的转化为投资,减少对外资的过度依赖,并积极拓展投资渠道,开发金融创新产品,鼓励企业在国内上市,鼓励三资企业利用国内金融市场筹集资金,使国内居民有更多的投资选择余地,提高直接融资比例,积极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

三是加快和完善医疗、教育、住房、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使改革真正减轻居民负担消除其对外来的不确定性,降低居民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扩大内需,由此降低储蓄-投资缺口。通过各种制度建设和结构改革努力缩小收入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

四是从制度制定上减少外资的过度流入。取消给与FDI的超国民待遇,减少地方政府的引资冲动,并把FDI的引入从政府官员的考核指标中剔除。降低甚至取消资源稀缺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帮助低附加值产品出口企业进行结构调整,鼓励企业引进新技术,缓解贸易顺差的持续扩大。

五是适当放松资本管制。特别是逐步开放资本流出,增加QDII的额度,而对国际投机资本仍然要加强管制,并防止国际游资通过经常项目进入中国。完善汇率形成机制,让人民币根据市场供求决定汇率,强化汇率传递资源稀缺性信号的作用。

摘要:中国外汇储备非均衡增长的具体对策:实行积极的外汇储备管理;继续推进金融体系改革;加快和完善医疗、教育、住房、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从制度制定上减少外资的过度流入;适当放松资本管制。

关键词:外汇储备非均衡增长,双顺差,人民币汇率

参考文献

[1]史焕平.外汇储备非均衡增长条件下的央行冲销政策的特点与可持续性分析[J].武汉金融, 2006 (12) .

外汇储备非均衡增长 篇2

关键词:外汇储备;外汇制度

一、我国外汇储备发展现状

外汇储备是指一国政府所持有的国际储备资产中的外汇部分,即一国政府保有的以外币表示的债权。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持续增长,贸易高速发展,外汇储备开始迅猛增加。到1996年年底,我国外汇储备首次突破了1000亿美元。此后上升相对平稳,2001年后,我国经济的强劲增长迅速推动了外汇储备的飙升,到2011年3月,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30447亿美元,同比增长24.4%,首次突破3万亿美元。数据显示,2011年第一季度国家外汇储备增加了1974亿美元,与2010年第四季度1990亿美元的增加额相比变化不大。

二、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

1.大量的贸易顺差导致经常账户盈余不断扩大

与前几年进出口量都巨大的发展格局不同,从2005年开始,“出口多,进口少”已成为外贸运行的主要特征。从进口方面来看,各类产品的国内供应量充足,国际需求疲软;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导致外贸企业减少进口、推迟进口;国际原材料价格普遍上涨而导致进口率的上升远远超过进口关税的降幅,国内企业削减进口;而日趋明显的进口替代趋势也同样导致加工贸易进口增速的持续下降。从出口来看,由于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和贸易摩擦风险的存在,很多外贸企业提前出口、加快出口,由此导致大量顺差出现。

2.大量的资本净流入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引进外商直接投资,而在21世纪初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FDI流入国之一。由于中国的经济稳定增长和广阔的市场前景,中国对外资的吸引力不断增强。1979至2008年,我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速度超过年均30%。2010年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平稳较陕增长,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达到1057.4亿美元,同比增长17.4%,创历史最高水平。与此同时,我国对外直接投资590亿美元,资本账户净盈余达470亿美元。由此可见,我国持续多年的资本账户巨额盈余是推动外汇储备高速增长的总要原因。

3.人民币升值预期导致大量热钱流入

中国经常项目下人民币可自由兑换,而资本项目外汇收支则实行严格管理,国际热钱很难通过合法途径进入中国内地。不过在对人民币升值的心理预期持续作用的情况下,大量国际热钱以各种非法的途径进入中国内地套利、套汇。国际热钱流入的渠道主要包括:一是热钱通过贸易渠道进入中国,例如,通过境内的对外贸易企业虚报贸易出口,如提高商品的出口价格,低报进口价格;二是国外游资通过投资渠道从资本和金融项下进入中国,例如,直接投资是热钱进入中国的一条重要合法途径;三是利用资本项目管理中的漏洞实现人民币的兑换,以外债的名义直接结汇。

三、合理管理、利用我国巨额外汇储备的对策建议

1.改革、完善人民币汇率制度

2005年7月,央行对人民币汇率制度进行改革,形成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新的汇率制度使人民币汇率更具弹性,但我国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并未发生根本变化,由于外汇储备的持续供应,人民币长期受到升值压力。同时升值预期进一步刺激外资流入境内资本市场。完善人民币汇率制度,即是要进一步完善和健全人民币汇率的形成和运行机制,实现人民币汇率形成和运行的市场化。充分发挥人民币汇率对国际收支和外汇储备的调节作用,从而缓解外汇储备规模出现过度的情形。适度调节人民币的汇率制度,要求进一步放宽人民币的浮动范围,同时通过政策手段降低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减少国际游资的净流入。另外,要积极探索人民币区域化、国际化进程,逐步摆脱我国国际收支依赖发达国家的局面,这也是有效降低外汇储备规模的重要途径。

2.积极鼓励企业进行海外投资

为鼓励更多的企业到海外投资,提高外汇储备利用效率。我国应进一步放宽用汇限制,完善政策,加快企业“走出去”步伐。扩大对国外资源的开发型投资,加大境外资源开发力度。將一部分储备转化为能源储备,即增加能源、先进技术设备等重要战略物资的储备,运用一定的外汇进口关键设备、原材料,如节能、安全生产、排污环保事业发展所需的各种设备、技术、材料等,加快国内技术改造升级的步伐。另外,外汇储备投资应该着眼于提升本国企业国际竞争力,所以需要大力支持自主创新、核心技术的开发,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改变粗放型出口增长模式,走集约化发展道路,优化产业结构。国家可以考虑用部分外汇储备设立海外投资基金,通过商业银行转贷,支持企业的海外投资,还可以支持具有竞争力的大型企业扩大海外投资,支持对海外能源性企业、关键性原材料生产企业的并购活动,并购国外战略性资产,并配合金融战略的实施,不排除有计划、有远见地对国际跨国银行的并购予以支持。

3.加快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

外汇储备非均衡增长 篇3

1 外汇储备相关法律制度的缺陷

中国外汇储备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严重缺失。外汇储备资产的经营与管理本是一项及其复杂的、政策性较强和专业性较强的复杂工作, 十分必要也完全应该在法律、法规或行政规章的规范下有组织地、系统地进行。但是在中国外汇储备制度的建设中, 虽然已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国家外汇管理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金银管理条例》等多个行政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部专门的《中国外汇储备管理法》, 法律制度的不健全既不利于维护外汇储备资产的完整性与专款专用性, 也不利于外汇储备职能作用的发挥。

中国是世界第一位的外汇储备大国, 拥有将近3万亿美元的巨额外汇储备资产, 作为大型国有对外公共支付准备金, 国家外汇储备与政府财政资金就其国家大型公共资金的性质来说是相同的, 但是财政资金的使用, 特别是大型资金的使用按照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一般需要首先纳入国家预算, 并且在得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讨论通过之后, 方可进入支配与使用程序。国家外汇储备也是大型国有公共资金, 它的支付与使用却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 不能不令人担忧, 毫无疑问对国家外汇储备应该在相应的法律框架下进行管理。为此, 制定和颁布《外汇储备法》, 保障国家外汇储备资产的完整和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是当务之急。

2 组织管理制度的缺陷

从组织机构层面来看, 单纯依靠国家外汇管理局来实施对国家巨额外汇储备资产的管理显然是不够的。目前中国外汇储备的90%左右由国家外汇管理局保有, 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仅从中国外汇储备资产投资增值的角度从事活动, 经营着相当于国家外汇储备全部资产的10%左右的部分。此种外汇储备资产管理的组织制度显然从组织层面上难以保障中国外汇储备资产的管理质量。应该根据外汇储备的主要职能及用途, 将外汇储备划分为:用于平衡国际收支和偿付外债的支付性储备;稳定本国货币汇率的干预性储备;投资获利的增值性储备等若干方面。我们认为比较理想的外汇储备组织管理制度应该是:由中央银行管理支付性储备资产、由投资公司管理投资获利的增值性储备资产、由财政部负责管理稳定本国货币汇率的干预性储备资产。

由中央银行管理支付性储备资产, 即以此满足对外支付的外汇需要。为此人民银行领导下, 国家外汇管理局管理着我国28473.38亿美元外汇储备中的大约90%, 如此巨额的外汇储备资产除了满足中国平衡国际收支和偿付外债的支付性需要之外, 超额储备必定会大量存在。资产闲置或投资于低回报的外国债券的做法是一种低效的管理模式, 而且资产风险很大。

由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管理投资获利的增值性储备资产, 为保证外汇储备的增值性, 建立专门的国家投资公司, 专营外汇储备资产投资业务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经验。经国务院批准已于2007年9月29日在北京成立的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是国有大型投资公司, 国家财政部通过发行特别国债筹集了15500亿元人民币, 在国家外汇管理局购买了的相当于2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 作为中投公司的注册资本金。该公司采用商业化的经营管理模式, 主要从事资产投资业务, 注重的是资产的增值性。中央汇金公司作为中投公司的一个子公司已经整体并入了该公司。在业务上, 中央汇金公司主要是继续从事股权投资。但是中投公司运行才刚刚起步, 投资规模不大, 其投资机制、投资模式、投资技术、风险监控与防范及高水平人才的引进等都可能决定着投资的最终成败, 中投公司目前管理的增值性储备还很有限, 也存在着发展壮大与管理制度创新等问题。

由财政部负责管理稳定本国货币汇率的干预性储备资产。事实上世界上很多国家在外汇储备的管理与使用上掌握绝对权力的是国家财政部。但是目前中国财政部对国家外汇储备尚无管理与决策权。由于中国目前实行的是一种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该汇率制度依然具有很强的管制汇率的色彩, 眼前对市场汇率制度下干预市场稳定货币汇率的干预性储备的需求还不是十分迫切。但是按照市场经济建设的要求, 人民币汇率制度将随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变革而逐步完善, 最终形成市场汇率制度。届时本国货币汇率的稳定将主要依靠干预性储备资产的市场干预力量来实现其币值的稳定。依照世界发达国家的经验, 将外汇储备的一部分由财政部作为干预市场的外汇平准基金来掌管, 在必要时用来干预市场货币供求, 平抑货币汇率的波动是十分必要的。目前中国急需建立干预性外汇平准基金, 组织制度上应由财政部掌管, 从而为下一步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创造条件。

3 相关制度的缺陷

鼓励出口限制进口的各项制度导致贸易顺差。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在贸易进出口上实行“奖出限入”的外贸政策, 如:出口退税制度、出口补贴、出口低息优惠贷款甚至是复汇率, 鼓励了出口、拉动了经济增长、降低了失业率的同时;进口专营、进口许可证和进口配额等制度, 也限制了进口规模, 中国进口量偏低主要是因为中国长期以来实施的进口管制政策所致。中国自1990-2010年 (除1992年外) 出现持续与巨额的贸易顺差, 引进外资的增加使资本与金融账户出现顺差。出现了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的双顺差格局的局面。

缺乏弹性的人民币汇率制度不能对国际收支进行有效的调节, 亦无法改变外汇储备快速、巨额增长的现实。在浮动汇率制度之下, 货币汇率应该随着该国经济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在国际收支顺差时本币将升值, 使出口商品价格上升、出口减少进口增加, 使顺差得到调节, 储备的增长便可以得到抑制。但是中国实行的是管制色彩浓厚的缺乏弹性的人民币汇率制度, 汇率波动幅度较小, 无法发挥调节国际收支的作用, 顺差额持续增长的同时外汇储备无序增长也就成为了现实。

参考文献

[1]厉以宁.对国家外汇储备安全的思考.中国信息报社, 2010-03-03.

[2]邱泳芝.关于如何建立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法律制度[J].金卡工程 (经济与法) 2010。2期.

[3]韩芳.我国外汇储备过度增长的制度因素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 2007.

[4]熊德义.中国经济增长的制度因素分析[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 2007.

[5]李景杰.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法律地位研究[D].中南大学;2009.

[6]马也驰.发达国家主要外汇储备管理制度简介[J].中国经贸, 2010.4.

我国外汇储备增长的来源分析 篇4

关键词:外汇储备,双顺差,短期资本流动

2007年底, 我国外汇储备已经突破15000亿美元, 较2006年增加4620亿美元。如此巨大的储备规模和如此快速的增长是如何形成的?从外汇储备的来源分析, 可以归结为5个方面的原因。

一、国际收支的经常项目、资本和金

融项目长期的“双顺差”是我国巨额外汇储备形成的主要原因。从经常项目收支来看, 进入2000年以后, 我国贸易出口急速增长, 外贸顺差加大, 2006年我国经常项目顺差达2499亿美元。经常项目顺差的逐年上升是中国推行外向型经济的结果, 究其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 长期以来国家推行“奖出限入”的进出口政策。对出口企业实施出口退税, 鼓励出口;对进口征收较高关税, 限制进口。这一政策倾斜有力地刺激了出口贸易, 是进出口贸易顺差产生的重要因素。第二, 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和外资企业在国内的各种税收优惠使中国的出口产品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 “中国制造”席卷全球, 导致出口规模连年扩大。第三, 中国出口的商品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 由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大部分为生活必需品, 发达国家进口具有一定程度的刚性, 造成中国的外贸顺差稳步加大。第四, 中国的对外贸易以加工贸易为主, 从加工贸易理论上说, 必然会使处在加工环节的国家出现加工贸易顺差。

二、从资本和金融项目来看, 优惠的

外资政策, 带来大量外商直接投资, 形成了国际收支资本和金融项目的持续顺差。2005年以前, 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一直占据国际收支顺差的绝大部分, 是每年外汇储备增加的主要源泉。2004年, 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达到1107亿美元, 占全年国际收支总顺差的6 2%。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也按照惯例做法一直将税收优惠作为吸引外资的主要措施, 税收优惠在促进外资流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的税收优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所得税优惠;二是给予进出口权并享有关税优惠。在内外资企业所得税两税合一以前, 内资企业的企业所得税率为33%, 而外资企业所得税率为15%, 在个别地区甚至更低。多年来在我国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鼓励下, 外商直接投资带来了大量的资本净流入。

三、短期资本流动。

自2002年2月起, 美元开始贬值。由于人民币盯住美元, 美元大幅度贬值使人民币升值压力骤然加大;此外, 近年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 外汇储备的快速增加, 尤其是自美国日本等国提出人民币升值的要求以来, 市场上逐渐形成了人民币汇率升值的预期。投机性的短期资本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外汇储备超常增长的重要因素。国际资本流入的方式多种多样, 如以商品及服务贸易的盈余, 或是以直接投资方式, 或是以无法正式统计的灰色渠道。此外, 升值预期驱使境内金融机构纷纷减少国外资产运作, 将滞留在境外的外汇通过各种渠道调回国内;华人、华侨、中国驻外机构工作人员也将持有的大量美元汇回国内。这些资本的净流入使得人民币汇率逐渐上升, 外汇储备增长较快, 从而强化了人民币升值预期, 继而导致资本进一步的流入, 外汇储备的继续增长和进一步的升值预期, 进而进入一个自我加强的循环过程。

四、体制和政策性因素。

缺乏弹性的汇率制度, 形成了巨大的人民币升值压力, 虚增了我国外汇储备。汇率作为一个联系内外部经济的特殊变量, 其偏差必然产生国内外的套利, 扭曲国内外的资本价格, 造成不合理的利益导向和资源错配。从政策面来看, 吸引外资制定的优惠税收政策、高利率的货币政策以及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等都使得我国成为外国资金的聚集地, 造成我国外汇储备迅速增加。

五、全球经济不平衡状态, 促使大量美元储备资金的回流。

在一国开放经济条件下, 经济系统的内部不平衡需要相应的外部不平衡来弥补。中国外汇储备的增加和外贸持续顺差就成为缓解内部不平衡的外在表现。中美之间贸易的不平衡, 在全球收支不平衡的大环境背景下, 加剧了美国持续的贸易逆差, 使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借债国。中国和大多数东亚国家由于经常项目持续顺差, 成为国际债权国。据统计, 2005年中国增长的2089亿美元外汇储备, 大约有42%用于购买了美国国债, 全部美国国债占我国外汇储备总额为3 8%。美国将通过发行国债获取的大量美元资金一部分用来从事利润率较高的研究和开发, 提升本土产业的竞争实力;另一部分以回报率比较高的投资资本形式返回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 造成这些国家外汇储备进一步增加。

综上分析, 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主要来源于国际收支的“双顺差”。其次, 短期资本流动、全球经济失衡和外汇体制也是形成巨额外汇储备的原因。外汇储备的激增给我国经济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包括人民币升值压力、通货膨胀、货币政策独立性等等。我们应该从外汇储备增长来源着手, 采取有效措施, 抑制外汇储备的过快增长。

参考文献

[1]、齐宇冲, 论中巨额外汇储备的原因及对策, 经济纵横, 2006 (12)

外汇储备非均衡增长 篇5

2014年6月达到近4万亿美元的峰值, 此后不断下降。至2016年9月底中国外汇储备规模已到达31663.82亿美元。2005年7月汇改后人民币对各种外汇都处于升值的状态, 外汇储备也是一路上扬, 一直到2014年人民币汇率兑美元升到这次汇改的最高点1美元兑换6.04人民币, 此后人民币兑美元整体趋势是一路下探, 到2016年10月1美元兑换6.66-6.67元人民币之间, 我们的外汇储备也是一路下跌到了3.16万亿美元附近。与此同时中国经济有表现为增速放缓的态势。外汇储备与汇率以及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如何, 外汇储备规模是否适度。一直是我们关心的关心的话题, 本文试图解释这些问题。

2 我国外汇储备的现状

近几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对外贸易的不断增加和以美元为代表的大量外汇的流入。使得我国的外汇储备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我国从1978年到2013年以来的外汇储备一直处于一个稳步上升的阶段, 可以发现至2003年以后我国的外汇储备增长额都超过千亿美元, 并且从2006年以后首次超过了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一直到2014年6月我国的外汇储备一直处于增长的阶段, 此后我国的外汇储备就处于一个下降的趋势, 尤其是最近几个月我国外汇储备更是有比较明显的下降。

3 我国外汇储备变动的原因

外汇储备增长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自08年金融风暴以来, 我国国内有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 进入20世纪以后我国的GDP除了2009年的经融危机全世界的经济都低迷的情况下增长率不足10%以外, 每年的增长率都超过10%。经济的快速增长说明我国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得到增强, 从而扩大了出口贸易。同时我国自加入WTO以后也加快了与世界经济的接轨。所有这些因素都成为了我国外汇增长的基础。

我国外汇储备增长的直接原因是国际收支的双顺差。近几年来国家虽然在加快经济转型, 努力将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但毫无疑问中国目前依然还在是“世界工厂”充足的劳动力和完善的技术使得中国制造的产品都能在国外市场依靠价格优势取胜。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实行的是比较开放的开放的投资政策, 这就吸引了许多外国的投资商来到中国投资。从而促进了资本投资项目的快速增长。加上资本项目管制和汇率制度使外汇储备增加。

4 经济增长对外汇储备的影响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 其外汇储备的获得形式很多, 但是主要集中在一下几个方面:第一, 政府为了对国民经济进行一定的干预而自动对外汇储备进行一定的增减。第二, 可以通过用本过的货币与其他国家的货币进行互换来影响外汇储备。第三, 国家政府可以在资金缺乏的情况下向国际上的金融机构借钱来充当本国的外汇储备。第四, 当国际进出口贸易之间出现资金的积累或亏损时也会产生或削减一定数量的外汇储备。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外汇储备的来源不同, 一般来说, 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要拥有更加完善的金融体系。同时对金融市场的干预有着丰富的经验, 所以发达国家一般通过向金融机构借款来补充外汇储备, 同时发达国家的货币在世界上兑换比较方便, 这些因素是发达获得外汇储备的主要因素, 而发展中国家则主要通过“出口导向型”经济调节国际收支平衡来获得外汇收入。对于我国来说, 长期存在的经常账户、资本与金融账户的双顺差, 造就了我国外汇储备的大量积累。当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出现盈余时很容易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经济的走向进而影响到外汇储备。所以一国经济的增长对一个国家的外汇储备骑着很重要的作用。

5 中国目前的外汇储备管理模式以及存在的风险

5.1 中国目前的外汇储备管理模式

中国现行的外汇储备管理体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之间都进行过大规模的调整。但是到目前为止依旧是采用以央行为主导, 国家外汇储备局对国家的外汇储备进行日常的管理。这其中财政部门无法对国家外汇储备直接的作用。只能在国家发生经济危机的时候出面通过政府的干预来刺激经济, 间接的对外汇储备产生一定的影响。

5.2 中国巨额储备所面临的风险

(1) 加大了资产管理的难度和风险

在金融体系一体化的今天, 国际金融市场的汇率和利率变动十分频繁, 而作为国家财富象征的外汇储备也会因此陷入极大地危险之中, 巨额的外汇储备如果发生了贬值, 势必会对国民长时间才堆积起来的财富造成损失, 从而直接削弱本国的经济实力。

(2) 加大了人民币的波动的剧烈性

随着2005年人民汇率改革的进行, 人民币首先经历了大幅的一个升值阶段, 接着在2014年至今人民币进入了一个回到恰当的估计空间, 经历了从升值到贬值的阶段, 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对我国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3) 加剧通货膨胀的压力

外汇储备作为一种金融资产, 他的置换必须要通过人民币来进行, 外汇储备的增多, 意味着就需要更多的人民币来进行置换, 这势必会加速人民币的发行量。这必然会导致中国人民币持续放大带来的威胁, 成为诱导通货膨胀发生的重大因素。

摘要:在2014年以前, 大部分人认为中国的外汇储备过多, 到今天中国经济增速放慢的情况下, 外汇储备减少过的情况下, 又有一部分人担心中国的外汇储备不足以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本文通过研究汇率与经济增长以及外汇储备之间的关系发现汇率跟经济增长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 但是这种相关性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经济增长直接带来了外汇储备的增长, 但同时外汇储备对经济增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但同时外汇储备的增长带来经济增长一定的阻力, 特别是在2005年中国的汇率制度下, 外汇储备带来的经济增长作用是非常明显, 但是汇改以后特别是今年的中国经济增速放缓, 外汇储备减少的情况下, 汇率也开始变得波动区间越来越宽。

外汇储备非均衡增长 篇6

一、模型构建

基本假设:一国开放国际贸易, 实行汇率管制, 资本不可自由流动, 经济中有私人部门和中央银行, 生产函数为柯布道拉斯形式Y=F (K, L) =KαLβ, 规模报酬不变c Y=F (cK, c L) , 即α+β=1, Y为一国总产出, 以GNP来核算。K和L分比为该国具有产权的资本和劳动存量。不存在技术进步和人口增长。

令c=1/L,

Y/L=F (K/L, 1) ,

令y=Y/L, y为人均产出, k为人均资本

y=f (k) =kα

设国民储蓄为S, 在开放经济下, 根据恒等式S=I+NX, 即国民储蓄等于投资加上净出口。在此, 将国民储蓄分为包括企业和家庭部门的私人储蓄和中央银行持有的相当于净出口总额的外汇储备, 分别为S1和S2。二者在总储蓄中所占比例分别为s1和s2, s1+s2=s, s为总体储蓄率。私人投资的储蓄流向为投资I部分, 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来自于在外汇市场通过投放基础货币来收回由于国际贸易顺差而收入的外汇。这部分储蓄的投资流向即为中央银行运用外汇储备进行的各项投资。由于二者具有不同的投资主体、投资目标、投资方式, 因此有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有不同的效率。在此, 假设私人部门的储蓄完全转化为有效投资, 以此为参照, 设外汇储备向有效投资的转化率为a。

国民储蓄S=S1+S2= (s1+s2) Y

有效投资I=S1+a S2= (s1+as2) Y

资本增量△K=I-δK= (s1+as2) Y-δK

人均资本增量△k= (s1+as2) f (k) -δk

当经济处于稳态状态时, △k=0

(s1+as2) f (k) =δk

人均资本为k1=[ (s1+as2) /δ]1/1-α

人均产出为y1=[ (s1+as2) /δ]α/1-α

以上为在前述假设下经济体达到稳态时的人均产出。

为分析正常状态下, 即央行不进行外汇管制是的产出状况, 现进行比较静态分析。

假设此时国民储蓄完全转化为有效投资, 总储蓄仍为S。

国民储蓄S=s Y

有效投资I=s Y

资本增量△K=I-δK=s Y-δK

人均资本增量△k=sf (k) -δk

当经济处于稳态状态时, △k=0

sf (k) =δk

人均资本为k2= (s/δ) 1/1-α

人均产出为y2= (s/δ) α/1-α

二、模型结论

以上比较静态分析的结果:

y1/y2=[ (s1+as2) /δ]α/1-α/ (s/δ) α/1-α= (s1+as2) /s=1+ (a-1) s2/s

当a=1时, 即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投资部门具有同样的效率时, 国际贸易顺差对经济增长具有完全的促进作用。

当a<1时, s2越大, 即中央银行所持有的外汇储备在国民储蓄中所占份额越大, 对潜在经济增长的损失越大。

由上述模型, 提出如下命题:

命题一:当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投资收益较高, 完全等价于私人部门时, 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在国民储蓄中所占份额不影响长期经济增长, 国际贸易顺差对经济增长有完全的促进作用。

命题二:当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投资收益率低于私人部门投资收益率时, 国际贸易顺差越大, 对应的外汇储备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越大, 对潜在长期经济增长的损失越大。

三、数据分析

(一) 我国外汇储备状况

由我国外汇储备余额和增加额可已看出, 我国外汇储备在入世后经历了快速增长, 增长幅度在近几年达到最大, 外汇储备额也随之不断增加, 已经超过了三万亿大关。这部分外汇储备的积累, 大部分来自于自于国际贸易顺差, 而这时我国通过向国外出口产品而交换得来, 这部分储备能否有效利用, 包括现有的存量和未来的流量, 极大地影响我国国际贸易顺差对我国长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的大小。

(二)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状况

通过以上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数据, 可以看出, 相比于我国巨大国际贸易顺差、高额外汇储备,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相对要少得多, 在2000~2004年间几乎维持在零的水平, 近几年虽然已有了较大增长, 但绝对数目仍然较少。促进我国企业广泛开展对外直接投资, 也是我国合理利用外汇储备一种重要方式。

四、政策建议

(一) 针对我国外汇储备的存量的政策

1. 适当开放合格国内投资者进行对外投资。

对综合实力强、能适应国际市场的大中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 给予一定的外汇使用权用于直接对外投资, 并可用于扩大对本国技术进步有促进作用的资本品的进口。

2. 推进银企合作。

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投资, 可以通过银企合作的方式, 由中央银行发挥外汇资金优势, 企业发挥各类要素投入、管理经验等各项优势, 以直接投资的方式投资于国外实体资本提高投资效率, 促进长期经济增长。

(二) 长期国际贸易政策

1.逐步转变国际贸易政策导向。由出口促进到进出口并重。减少各类不适当的出口补贴、出口促进政策对价格机制的扭曲, 使在国际市场具有竞争力的企业从事国际贸易。增加进口, 尤其是扩大资本品的进口, 不会影响我国的国民储蓄, 并且能够降低国际贸易顺差, 并对应减少了外汇储备的增加量。

2.改革现行外汇政策。现行外汇政策对外降低了投资收益率, 对内形成了流动性泛滥, 造成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 对推高包括房地产在内的各类资产的价格也有重要影响。因此, 应当逐步放开外汇管制, 实现藏汇于民、藏汇于企, 使私人部门来持有外汇并进行相关投资。

3. 有序推进资本账户开放。积极放开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不必要管制和限制。目前中国资本仍然有较高程度管制, 与满足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需求还有较大距离。当前中国正处于资本账户开放机遇期。开放资本账户有利于中国企业对外投资, 也有利于购并国外企业, 获取技术、市场和资源便利, 提高中国企业可持续竞争能力。

4. 适时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通过国际贸易中的人民币结算, 减少以外汇结算所带来的各类损失, 并达到减少外汇储备增长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澜飚, 张婧佳.中国外汇储备投资组合选择——基于外汇储备循环路径的内生性分析[J].经济研究, 2012 (4) :137-148.

[2]王孝松, 谢申祥.中国出口退税政策的决策和形成机制——基于产品层面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经济研究, 2010 (10) :101-114.

外汇储备非均衡增长 篇7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截至2009年6月,中国官方外汇储备已经达到21 316.06亿美元,居全球首位。如此巨额的外汇储备,为中国带来的不仅仅是强大的国际支付能力,同时也形成巨大的风险暴露头寸,面临汇率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过剩、货币政策失灵等一系列问题。中国外汇储备规模不断攀升的决定性因素有哪些?如何采取有效措施缓解除规模的不断扩大?这一问题在近期的研究中受到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刘煜辉(2006)[1]认为,现行的“美元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使美元高估不可避免,从而使中国外汇储备不断攀高;周茂清(2006)[2]认为,外汇储备增长的原因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使对外贸易持续增长,同时由于市场广阔,劳动力低廉,外国直接投资增加,人民币升值预期加大了国际资本的流入;卢锋(2006)[3]指出,中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是万亿储备的直接成因,加工贸易与外商直接投资的互动作用是万亿储备现象的结构成因,人民币实际汇率的低估则是外汇储备攀升的政策背景;王松奇(2006)[4]则认为,中国经济的失衡(双顺差)与人民币币值低估有关,因此应使人民币快速升值。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系统考虑影响中国外汇储备增长的各种因素,运用协整检验的方法,建立了外汇储备增长的决定模型,并提出减缓外汇储备增长的政策建议。

二、中国外汇储备增长函数的构建

(一)影响外汇储备增长的因素

中国的外汇储备是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实现了快速增长,作为国际收支的净盈余项,它是资本项目与经常项目余额之和,因此,影响资本项目和经常项目差额的因素,都会对外汇储备的增长产生影响。影响经常项目差额的主要因素有汇率、贸易条件和相对技术进步;在资本项目流动管制的政策背景下,外商直接投资是资本项目余额增加的主要因素。

1.人民币实际汇率。实际汇率是考虑通货膨胀在内的汇率水平,它等于名义汇率和两国物价水平之比(外国物价/本国物价)的乘积。在直接标价法下,当国内物价相对于国外物价升幅较高时,实际汇率数额下降,说明本币对外相对升值。人民币实际汇率贬值,会导致以外币表示的出口商品价格下降,从而提高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在出口商品富有需求价格弹性的情况下,出口额会增加,从而使外汇储备增长。反之,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会削弱出口商品的价格竞争力,降低出口,增加进口,外汇储备减少。因此,一般情况下,人民币实际汇率数额与外汇储备增长正相关。

2.相对技术进步。贸易品部门的技术进步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提高了出口商品质量和附加值。同时,相对于非贸易品部门(比如服务业),贸易品部门的技术进步提高较为明显,这种部门间的相对技术进步与贸易伙伴国的相同指标相比,其数额越大,越是促使均衡汇率水平上升,现实汇率水平处于超稳定状态时,往往出现币值低估。低估的汇率水平进一步增强了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外汇储备因此快速增长。中国的情况恰恰如此,自改革开放特别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以来,相对技术进步明显,促进了出口贸易的发展,成为影响外汇储备增长的重要因素。

3.外商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是中国资本流入的重要渠道,是导致外汇储备增加的直接因素之一;同时,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大部分进入生产领域,从事加工贸易,促进了中国出口贸易的发展和外汇储备的增长。

4.贸易条件。贸易条件是衡量一国商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通常以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之比(纯易货贸易条件)或价格指数之比与出口数量的乘积(收入贸易条件)来表示。为了全面反映经常项目收支的波动状况,可以将收入贸易条件除以进口数量,得到整体贸易条件(即出口额与进口额之比)。贸易条件改善,出口大于进口,外汇储备增加,反之,贸易条件恶化,则储备下降。

5.外部冲击。所谓外部冲击,是指现行经济的运行受到外生事件的冲击而使所考察变量的数据生成过程发生结构性变化即结构突变。外部冲击包括体制性变革、政策调整和突发事件如金融危机、战争等。1997年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和利用外资产生冲击,使该期间的外汇储备增长受到重要影响。如果不考虑外部冲击的影响,会将冲击产生的影响混同于其他变量的作用,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二)中国外汇储备增长函数

以FER表示外汇储备,REX表示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中国制造业相对于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与美国相同指标之比作为相对技术进步的指标,以TP表示;FDI表示外商直接投资,以中国出口贸易额与进口贸易额之比表示贸易条件,比值增大,则贸易条件改善,以TOT表示;以虚拟变量D1997表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设时间变量T=1,2,3……23,T在1997年的取值为15,则当T<15时,D=0;T≥15时,D=1。为了消除异方差,除虚拟变量D外,其他变量均取自然对数,并加注符号“L”,则有:

式中,C为常数项,μ为误差项,α、β、γ、ω、θ为待定参数。

三、中国外汇储备增长的决定模型

1. 数据来源与统计说明。

本文所选样本为1982—2005年的年度数据,其中实际汇率根据来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金融统计(IFS)数据库提供的名义汇率与中、美两国消费物价指数计算;1982—2005年外汇储备、外商直接投资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各期),2005年数据则来自高校财经数据库;相对劳动生产率来自卢锋(2006)[5],其中,2005年数据依据平均增长率推算而得。本文的数据处理均通过Eviews5.0实现。

2. 数据的单整性检验。

要考察各变量与外汇储备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首先需要检验各变量序列是否为一阶单整序列,即是否有一个单位根存在,通常使用的方法是ADF即单位根检验。

本文对上述变量进行了ADF检验,检验结果显示,各变量的原始序列均不平稳,但经过一阶差分后的LFER和LFDI在5%的显著水平上小于ADF临界值,一阶差分后的LREX、LTP和LTOT在1%的显著水平上小于ADF临界值,这表明所有变量的时间序列都是一阶单整的,可以建立协整方程。

3. 协整检验。

根据单位根检验的结果,运用Granger两步法建立协整方程。首先对上述变量的时间序列进行OLS静态回归,回归结果如下:

回归结果取得较高的可决系数,说明拟和效果较好。实际汇率外,其他变量与外汇储备之间的相关关系非常显著。根据Granger两步法,下一步需要检验静态回归残差的稳定性。运用单位根检验,对上述回归的参差的稳定性作出判断,结果显示,残差项的ADF统计量为-5.18(无趋势项、无常数项、滞后零期),小于1%的临界值-2.67,表明回归的参差是稳定序列。外汇储备与外商直接投资、相对技术进步和贸易条件等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对中国外汇储备有一定的影响,但统计上不是非常显著,置信水平接近90%,在此将其作为变量进入决定方程,而人民币实际汇率尽管其系数符号与理论相一致,但统计上并不显著,因此不是内影响外汇储备增长的变量。

根据Granger定理,一定存在中国外汇储备增长的误差修正模型,经过回归,得到误差修正模型如下:

方程(3)中,ECMt-1是误差修正项,反映了误差修正模型自我修正的动态机制:如果前一期我国外汇储备的增长偏离了模型所决定的长期水平,因为误差修正系数小于零,对本期的外汇储备会产生反向调整作用,调整程度为0.731。从误差修正模型可以看出,短期内贸易条件和相对技术进步的影响仍然十分显著,且与协整方程中的符号一致。

4. 对回归结果的分析。

从方程(2)可以看出,中国外汇储备的增长,主要受到贸易条件、相对技术进步和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其中贸易条件的影响最为突出,弹性系数为3.617,即中国贸易条件每提高1个百分点,外汇储备会增长3.617个百分点。由于此处贸易条件使用的是出口额与进口额之比,这说明中国的外汇储备主要来自经常项目顺差,适当增加进口会减缓外汇储备的增长。相对技术进步是影响外汇储备增长的另一重要因素,弹性系数为3.450。这里的相对技术进步是一个双重相对指标,即以制造业为代表的贸易部门相对以服务业为代表的非贸易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与以美国的相同指标的比值。相对技术进步对出口贸易进而外汇储备影响重大,中国作为一个开放的处于经济起飞阶段的发展中大国,更是具有这方面的典型特征。外商直接投资对外汇储备的影响在统计上最为明显(t统计量为9.47),影响系数为0.76。外商直接投资以资本流入的形式增加了外汇储备,同时又投资到生产领域,所生产的产品又有相当部分用于出口,“外资企业出口占中国出口总额的比例从1990年的12.%上升到2003年的55%”[6],而引进外资又是中国地方政府的“业绩”指标,所以,大力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发展加工贸易出口创汇便成为中国外汇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此外,自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开始,方程的常数项降低了0.42154。

从实证研究的结果来看,人民币实际汇率并不是中国外汇储备增长的显著因素。关于人民币实际汇率低估使中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的说法并不能成立,因此试图通过人民币实际汇率大幅升值来调整外汇储备增长的做法值得商榷,人民币汇率应该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向均衡汇率微调。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建立中国外汇储备增长的协整模型,得出:中国外汇储备的增长受到贸易条件、相对技术进步和外商直接的投资等因素变量的影响,人民币实际汇率对外汇储备增长的影响并不显著,通过人民币实际汇率大幅升值来调整外汇储备增长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要适当调整中国外汇储备的增长,应该从影响外汇储备增长的因素着手。根据外汇储备增长的协整方程,相对技术进步、贸易条件和外商直接投资是最显著的因素,应针对这些变量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操作。

1. 促进非贸易部门的技术进步。

相对技术进步是一个双重相对指标,它反映了中国贸易部门相对技术进步与外国相同指标的差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不可能以阻碍贸易部门的技术进步为代价换得外汇储备增长的减缓。但是我们可以促进非贸易部门的技术进步,以改变相对技术进步指标。这需要采取措施推进交通、仓储、通信、金融、房地产和教育等非贸易部门技术水平和效率的提高,可以考虑运用部分外汇储备加大对非贸易部门的投入,以推动中国非贸易部门的技术进步,这既能减缓外汇储备增长,也降低了外汇储备总规模,分散了外汇风险,从流量和存量上调整了外汇储备的增长。

2. 适当增加进口。

方程中的贸易条件指标是一个整体指标,它同时反映了经常项目收支差额的变动,适当增加进口可以改变其数额大小,从而降低外汇储备的增长。先进技术的引进可以促进国内生产效率的提高,进口产品的增加可以促进国内市场竞争,加速国内厂商的成熟,稀缺自然资源的进口可缓解生产瓶颈,增加国内福利。增加进口需要中国调整贸易政策,降低贸易保护程度,这有利于改善国际贸易关系,符合长远的经济利益。

3. 优化引进外资政策。

自改革开放以来,大力引进外资成为解决中国经济建设中资金短缺的重要措施之一。各地政府给予外商直接投资种种形式的优惠政策。当前中国已经是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加入WTO”时的承诺也按照时间表逐一兑现。因此,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在中国的特殊待遇应该调整甚至取消。外汇储备的过快增长显示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失衡,而从事加工贸易为主的外资企业又是出口增长的重要推动者,所以,应该对引进外资的政策进行优化,包括改变以引进外资规模作为政绩的考核方式,禁止盲目引进和重复引进,提高外资使用效率等。

摘要:中国外汇储备已突破2万亿美元大关,人民币汇率的低估被认为是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中国外汇储备的增长受到贸易条件、相对技术进步和外商直接的投资等因素变量的影响,人民币实际汇率对外汇储备增长的影响并不显著,通过人民币实际汇率大幅升值来调整外汇储备增长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当前应该采取措施促进非贸易部门的技术进步,适当增加进口,优化外资引进政策以减缓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

关键词:外汇储备,贸易条件,外商直接投资,实际汇率

参考文献

[1]刘煜辉,杨英杰.万亿美元外汇储备:是保障还是问题[N].上海证券报,2006-11-13(A9).

[2]周茂清.巨额外汇储备留给我们的思考[J].西部论丛,2006,(6):38-40.

[3]卢锋.外汇储备过万亿美元的深层根源与认识启示[EB/OL].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中文讨论稿,http://www.ccer.edu.cn/cn/ReadNews.asp?NewsID=7366,2006-11-14.

[4]王松奇.人民币大幅升值利大于弊[N].中国经济时报,2006-10-18.

[5]卢锋.中国劳动生产率增长及国际比较(1978—2004)[EB/OL].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中文讨论稿,http://www.ccer.edu.cn/cn/ReadNews.asp?NewsID=6699,2006-04-03.

外汇储备非均衡增长 篇8

一、1991年以来印度外汇储备增加的原因

1.印度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一个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往往伴随着外汇储备的快速增加, 对于像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 国家财富积累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就是外汇储备的增加。1991年以来印度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率, 印度2010年第二季度经济增长率为8.8%, 仅次于中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是印度外汇储备增加的基础和主要原因。

2.实行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

经济改革后印度领导人意识到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应从独立初期指定的进口替代战略转变为出口导向战略。20世纪90年代以来, 印度政府加大了对商品出口的扶持力度, 国家制定相应的政策以实施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这些政策包括废除原来对出口的管制, 鼓励私营出口企业尤其是大型私营出口企业扩大出口业务;设立经济特区, 实行面相出口企业的特别措施;卢比贬值和汇率制度改革, 等等。印度出口导向战略总的来说是富有成效的, 其出口额增长十分迅速, 从1990~1991财年的184.77亿美元增长至2007~2008财年的1 611亿美元, 为外汇储备的增加做出了贡献。

3.积极扩大服务贸易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 印度的服务业特别是信息服务业发展迅速, 软件出口量持续增加, 2009~2010财年印度软件出口规模已增长至463亿美元。如今印度服务贸易中, 软件及服务出口最为引人注意, 印度软件出口是印度外汇储备的重要来源。

印度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 在劳务输出领域已领先于中国。印度在国外有2 000万劳务人口, 其中在海湾地区达300万人。在海外工作的印度人每年汇回国内大量美元, 使得印度十多年来一直是海外工人汇钱最多的国家。海外印度人的汇款为印度的外汇储备的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4.积极吸收国外投资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印度实行了一系列吸引外国投资的措施:扩大外国投资者的投资领域;简化外国投资者的手续;放松外国投资者持有股份比例的限制;放松外国投资者进口的限制。这些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2009财年, 以境外机构投资者为主的投资组合资金流入达324亿美元, 而2008财年为流出140亿美元;2009年外国直接投资金额为197亿美元, 比2008财年增加22亿美元 。国外投资的涌入有力地促进了印度外汇储备的增长。

二、充裕的外汇储备是印度国家金融安全的保障

充足的外汇储备对于增强国家清偿能力、提高国内人民的信心、应付可能的金融风险、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有着重要的作用, 是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物质保证。1991年以前印度经济长期处于“半管制”和“半封闭”的状态, 造成持续的进出口不平衡, 偿还外债压力加大。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 贸易巨额逆差和外汇困难成为经常现象, 有时甚至发展成经济危机。1991年以来外汇储备的迅速增长使印度远离了金融危机, 保障了印度的国家金融安全,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外汇储备的增长提高了印度的外汇评级

2003年12月, 国际著名资信评级公司标准普尔修正了印度的长期外汇评级, 将“负面”改为“稳定”。 标准普尔公司表示:“印度外汇储备的增长 (超过短期外债的700%) 维持了资金流动性, 偿债额适度, 这些促使这次外汇评级的调整。”标准普尔发布的报告指出:“2003年印度的外汇储备达到其总外汇资金缺口的490%, 其他同等级国家的这个比例大概只有90%。对于印度的独立评级来说这是一个主要的支持因素。”

随着印度外汇储备突破1 000亿美元大关, 穆迪投资家公司也在2004年1月调高了印度的外币债务等级, 从投机级升为投资级, 这一重新评级是在考察了印度的外汇储备情况后做出的。

外汇评级的提高使印度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信誉得以提升, 增加了国内外投资者对于印度经济的信心, 有利于印度外汇市场和债券市场的稳定。

2.充裕的外汇储备有助于消除国际收支危机

印度巨额的外汇储备大大缓解了困扰印度几十年的外汇收支压力。按照传统的“特里芬法则”, 一国的外汇储备数量应不少于其三个月的进口额。1990~1991财年印度的季度平均进口额为60.2亿美元, 同期的外汇储备额为58.3亿美元, 如果用传统的“特里芬法则”来衡量, 印度的外汇储备还略显不足。而到了2009~2010财年, 印度第一季度月平均进口额为280亿美元, 同期的外汇储备已增至2 828.4亿美元, 相当于10个月的进口额。

目前印度不仅已经基本消除了发生国际收支危机的可能, 甚至还有外汇储备过多的嫌疑。如今印度人探讨的问题是外汇储备是否过多及如何使用, 而不是担心发生外汇危机。

3.充裕的外汇储备有力地保障了印度的债务安全

印度在独立后其外汇储备的数量从没有超过外债的数量, 由于外汇不足印度多次因到期外债不能及时偿付而发生债务危机。2004年6月印度的外债余额为1 126亿美元, 外汇储备为1 195亿美元, 外汇储备额首次超过外债余额, 外汇储备对外债的覆盖率已从1991年的6.9%增至2004年6月的106.1%。在 2010年第一季度末, 印度外汇储备已增至2 828.4亿美元, 而外债为2 731亿美元, 此后外汇储备始终超过外债余额。印度短期外债余额从1991年的85亿美元降至2004年6月的59亿美元, 同期短期外债余额与外汇储备的比例从140%降至4.9%。由此可见, 充裕的外汇储备使发生外债危机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了, 从而提高了印度的外债安全水平。

4.外汇储备的增长提高了印度抵御外来冲击与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1998年5月印度进行核试爆以后,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纷纷宣布对印度实行经济制裁, 美国宣布暂停除人道主义援助以外对印度的一切援助, 冻结国内企业向印度的投资, 暂停国内银行向印度提供出口贷款与担保, 与此相关的金额超过100亿美元。美国还反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世界银行等金融机构向印度提供援助, 受此影响, 世界银行于1998年5月宣布暂停原计划向印度发放的20亿美元贷款。由于印度当时拥有超过3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 所以并未受很大影响, 这使得西方国家制裁的效果大打折扣。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与2001年“9.11”事件后, 印度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 但由于有充裕的外汇储备作保障, 印度最终平安渡过了这些时期。

由于印度是一个发展中大国, 正处于经济高速增长和体制转型时期, 面临的不确定因素较多, 持有较高规模的外汇储备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印度前财政部长辛哈曾表示, 迅速增长的外汇储备不仅具有经济意义, 而且具有有益的心理作用。外汇储备充足, 有利于增加国际清偿能力, 维护国家和企业的对外信誉, 提高海内外对印度经济与货币的信心;有利于应付突发事件和防范金融危机, 从而维护国家金融安全与经济稳定。

摘要:印度实行改革后,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外汇储备迅速增加。充足的外汇储备有利于维护国家和企业的对外信誉, 提高国内外对印度经济与货币的信心;有利于防范金融危机, 维护国家金融安全与经济稳定。

关键词:外汇储备,印度,金融安全

参考文献

[1]孙士海.印度的发展及其对外战略[M].北京:中国社科出版社, 2000.

[2]雷启淮.当代印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0.

[3]孙培钧.印度国情与综合国力[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1.

上一篇:髌骨骨折手术下一篇:牙体解剖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