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程学

2024-08-01

社会工程学(共12篇)

社会工程学 篇1

引言

当今社会通过单纯的以安全技术为主的安全保障已经越来越困难地阻止系统被入侵,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信息安全人员通过设置安全机制和安全策略来弥补安全技术上的缺陷。实际上, 大多数的安全事件都是人为因素造成的, 也就是说人为因素是导致入侵得以实现的主因。因此可以说, “人”在整个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中是非常重要的, 换而言之, 随着入侵者利用系统上的漏洞进行入侵变得越来越困难, 就会越来越多的通过利用人为因素来为攻击做准备, 变相的创造出漏洞, 也就使得社会工程学在网络入侵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因此, 研究社会工程学在入侵中的应用, 以及如何防范和降低这方面的损失变得越来越重要。

1 社会工程学的原理

1.1 社会工程学的定义

社会工程学是通过自然的、社会的和制度上的途径, 并特别强调根据现实的双向计划和设计经验来一步步地解决各种社会问题, 并建立相应理论的学科。在信息安全中, 社会工程学就是入侵者对人类本性中信任倾向的巧妙利用。入侵者的目标是获得有价值的信息, 以便使自己可以通过未经授权的路径访问某些重要数据。

社会工程学被认为是反映社会现象当代发展复杂性程度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其目标是对各种社会问题进行实例分析和解决。它并不是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知识与技术简单相加, 而是根据计划、政策的概念, 在重构这些知识和技术的基础上, 进行新的探索和整合[1]。

1.2 社会工程学的核心思想

社会工程学攻击的核心思想是:找到系统管理人员的疏忽之处或心理弱点比查找程序的漏洞更简单。基于此思想, 攻击者通过搜集信息, 对所要入侵系统的相关人员进行弱点分析, 在弱点分析后实施有效的社会工程学攻击策略。

因此, 以社会工程学为基础产生了很多攻击手段, 这些方法无疑使黑客技术有了新的发展方向, 如网络钓鱼、密码心理学以及一些欺骗性的利用社会工程学渗透系统内部网络或者相应网络管理人员的手段, 都是一种利用人的疏忽之处或心理弱点进行攻击。

2 社会工程学的攻击特点

首先, 举个简单的例子来具体说明社会工程学的攻击手段。黑客A想对一个网站进行入侵, 但是并没有找到网站的漏洞。于是, 黑客A伪造一个带有木马附件的邮件, 通过网站的通讯地址E m a i l欺骗网站的管理员B, 说已经入侵进入网站, 邮件附件就是入侵后的图像。如果管理员B相信了A的话或出于谨慎的考虑打开邮件的附件, 那么黑客A就打开了入侵网站的大门, 为后续入侵工作找到了突破口。

因此, 我们得出进行社会工程学攻击可分为三个步骤:搜集用户信息并分析脆弱点, 利用部分信息设置陷阱, 对落入陷阱的管理员进行系统入侵。搜集用户信息就是对系统或系统管理员的相关信息进行搜集整理, 分析出系统管理员的心理弱点, 针对心理弱点制定入侵策略。入侵策略确定完毕即通过设置陷阱对系统管理员进行欺骗, 迷惑系统管理员。如果欺骗成功, 就相当于为下一步入侵做好了准备工作。

3 防御社会工程学的策略

通过对社会工程学攻击进行分析, 我们得出维护操作系统安全需要两方面同时部署, 一个是从安全技术策略角度, 一个是从系统相关管理人员角度。安全技术策略需要在物理、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多方面进行设置, 但同时也要通过系统管理制度等方面对管理系统的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提高信息安全意识。提高信息安全意识, 就是使信息安全的策略规范化, 排除人为主观因素。完善的信息安全策略和信息安全的安全理论培训是防范社会工程学攻击的必要手段。通过对管理系统的相关人员制定安全策略规定并确保他们遵守, 是防范社会工程学攻击的必要保证。

下面是对防御社会工程学制定的三点策略:

(1) 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策略。信息安全管理策略是通过对系统整体中关于安全问题所采取的原则、对安全产品使用的要求、如何保护重要数据信息、以及关键系统的安全运行。信息安全策略中确定对每个资源管理授权者的同时, 还要设立安全监督员。如果安全监督员没有对资源管理授权者的操作进行审核, 就无法对资源的合法使用进行约束和监管。对于系统中的关键数据资源, 对其可操作的范围应尽可能小, 范围越小就越容易管理, 相对也就越安全。

(2) 要把信息安全管理策略与培训相结合, 对系统管理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建立信息安全培训机制, 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 确定什么是敏感信息, 提高安全意识。尤其是要强化用户名和密码保护意识, 不要用常见或常用信息作为用户名或密码, 密码复杂性要高。

(3) 应建立安全事件应急响应小组, 安全事件响应小组应当由经验丰富权限较高的人员组成, 由小组负责进行安全事件应急演练, 有效地针对不同的攻击手段分析出入侵的目的与薄弱环节。同时, 要模拟攻击环境和攻击测试进行自查分析, 就能有效地评价安全控制措施是否得当, 并制定相应的对策和解决方案。

4 结语

社会工程学已经将黑客技术从单纯的技术问题发展成为了“人”的问题。由于并不是所有的系统都可以从纯技术的角度去入侵, 因此一些往往是由于人的某些“习惯”、疏忽或者制度的不规范、不严格将成为黑客突破的目标, 社会工程学攻击正是基于此。因此, 加强对安全技术和安全意识的管理, 加强安全审核策略, 建立完善的安全响应机制, 同时注重对个人隐私的保护, 是保障信息安全, 防范社会工程学的必要方式。

摘要:在信息安全领域中, 社会工程学是以通过分析人们的心理特征, 利用人们的信任和对重要资料的敏感性, 为获取机密信息和系统设置等不公开资料而进行的木马攻击和病毒感染等手段创造有利条件的学科。网络安全技术发展到现在, 很大程度上起决定因素的不再是技术问题, 而是管理员和管理机制。因此, 网络安全往往被入侵者攻破于系统内部。只有从源头上了解社会工程学的本质和实施手段才能有效地从源头上遏制利用社会工程学的网络入侵。

关键词:社会工程学,安全机制,网络入侵

参考文献

[1]李黎明.社会工程学:一种新的知识探险[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01) :18-24.

[2]范建中.黑客社会工程学攻击[M].济南齐鲁电子音像出版社, 2008.

[3]凯文·米特尼克.欺骗的艺术[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8.

社会工程学 篇2

/usr/local/share/ettercap/etter.dns文件

添加你需要欺骗的网址,如 mails.gmail.comA10.0.0.12

启动ettercap:ettercap -G

先进行arp中间人攻击,然后管理插件,双击添加dns_spoof,这样dns欺骗就完成了

接下来我们进行社会工程学攻击

首先更改set的配置文件

首先是metasploit_path=/pentest/exploits/framework3这里默认的不对

启用ettercap,更改ettercap路径:/usr/local/share/ettercap

启用webattack_email=ON

启动self_signed_applet=ON

然后进行社会工程学攻击

浅议网络安全策略之社会工程学 篇3

摘 要:社会工程学是一种类似欺骗的威胁网络安全的手法。它需要搜集大量的信息针对对方的实际情况,通过心理战术威胁网络安全。只有将安全技术与个人保持警惕的安全策略相结合,才能做到尽可能的不被社会工程师成功地攻破。

关键词:社会工程学;网络安全;安全策略

网络信息安全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其中社会工程学是一个比较特别的分支,它不同于一般的安全技术,却又是网络安全这个课题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话题。企业机构与个人都应该关注针对社会工程学的防范策略。

社会工程学(Social Engineering)广义的定义是:通过利用自然的、社会的和制度上的途径来逐步地解决各种复杂的社会问题,它往往通过很多类似诱诈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目的。它往往会搜集大量针对对方实际情况的具体信息,经过分析后研究选择进行某种心理战术。一流的社会工程师都擅长进行信息收集与数据挖据分析。很多表面上看起来一点用都没有的信息都可以被社会工程师们利用起来进行渗透。比如说一个电话号码,一个人的名字或者工作的ID号码,甚至是废弃的车票或者办公用纸。社会工程师往往善于控制自己的观察对象。有句话说,最安全的电脑,就是拔掉了电源的电脑。可是社会工程师可以通过策略来使某个对象帮助自己重新插上那台电脑的电源。社会工程师善于整合信息与逻辑分析,而其真正目标往往是人。本文将简要介绍一些社会工程学攻击的方法与防范策略。

1 个人信息的防范策略

社会工程学就是利用网络可查的各种信息,来获取对象的隐私,进一步获取相关利益。社会工程学攻击最重要的不是技术,而是对人的心理的理解,进而发现实现攻击的途径。对于社会工程学高手来说,没有无法突破的防护。因为技术上再完备的系统也是由人来操纵的。社会工程学致力于发现人的弱点,并形成突破。

《欺骗的艺术》里则反复提及,没有百分百保险安全的技术。最重要的还是自己的警惕心。想要实现个人信息安全,最重要的是安全意识,要做到适度质疑,合理挑战,保守信任,严格执行安全规程和制度,以及个人、工作均应有应急预案。

从个人生活中在以下三个方面提出一些简单的防范策略。

第一是各种网上存储媒介,尤其是网盘和云空间。现在网盘利用率很高,大家也确实用得方便,但是一旦被破解,后患无穷。建议谨慎使用网盘、离线传送等云端存储服务发送敏感文件。非必要的情况下请勿将链接泄露给外人。也不要将重要文件泄露给云服务提供商。在收藏、转存、分享的过程中应注意加密程序。最后要提防云端漏洞,选择安全有资质的大服务商。

第二是谨慎使用无线网络。要谨慎使用不加密的Wi-Fi和众人皆知密码的加密Wi-Fi。尽量不在无线网络中进行账户登录等操作。警惕非正常掉线等无线网络异常。

如果是自己创建的Wi-Fi,那么你要注意,保护好自己的Wi-Fi,不要随意分享给他人;卸载Wi-Fi万能钥匙等类似应用;如果有朋友要借用你的无线网络,最好能确定对方手机中没有类似软件;Wi-Fi密码应该定期更换;要善于利用MAC地址绑定、黑/白名单等各种路由器安全设置;最好能关闭路由器自身的SSID广播等。

第三是设置更安全的密码。密码设定原则:①长度在8位以上;②大写字母、小写字母、数字、特殊字符包含三种以上;③定期更换;④各账号密码不要通用;⑤尽量不要使用电话号码、亲友生日等。举例,你可以使用自己喜欢的诗词的首字母作为密码,比如你喜欢“黄河远上白云间”,那么可以使用hhysbyj作为你的密码,三个月之后可以换为“一片孤城万仞山”,即ypgcwrs作为密码。

对于个人电脑,要记得使用安全软件,检测系统风险,并且要做到及时更新补丁、升级软件。

2 公司机构的防范策略

美国计算机安全协会曾在年度计算机犯罪调查报告中声称,在接受调查的组织机构中,有85%的组织在过去的一年中发现了计算机安全事件。另一个数字同样惊人,有64%的机构由于计算机的问题而导致财务损失。

使用再多的安全技术也做不到绝对安全,因为组织需要人来运营,技术需要人来操作。企业安全是一个平衡问题,安全性太差的公司易受攻击,但过多的强调安全又往往会妨碍业务管理或者是公司的发展。要达到生产效率和安全之间的平衡,是每个公司追求的目标,也是难中之难。企业信息安全策略容易把重點放在技术层面,却常常忽略了最重要的安全威胁——对人的欺骗。事实证明,社会工程学入侵总是能够对看似安全的信息完整性产生威胁,甚至破坏公司的工作成果。公司机构防范的重点要放在入侵者用来盗取信息的非技术手段上。

现代社会的工作与生活节奏很快,人们往往没有充分的时间去深思熟虑后再作出判断,无论这个决定对其多么重要。复杂的局面,匮乏的时间,起伏的情绪,或者疲惫的精神状态,都让我们难以保持良好的判断力。所以人们会如成语所言,“习而不察”,常常不经过谨慎和全面的分析就作出判断,像自动应答一样。这是一个致命的心理作用。于是社会工程师就得以趁虚而入。许多安保技术公司在他们的安全渗透测试报告中都声明当他们对客户公司的计算机系统尝试社会工程学攻击时百战不殆。当今时代公司机构真正行之有效的安全策略只能是将安全技术与安全策略相结合,对员工行为进行职业规范,并定期进行安全培训。

信息安全培训的第一句话就是要让所有员工意识到他们和他们的公司在任何时候都有可能被攻陷。培训务必使得所有职员都明白,他们每个人在保护企业整体安全方面都是最重要的一员。没有人可以被忽视。因为社会工程师不会忽视任何一个可以被攻击的对象机构职员,不论他是有预谋的或者是随机遇上了这位员工。安全培训流程中最好包括有吸引力的交互式体验,例如可以通过互换角色来展示社会工程学攻击的过程,讨论媒体对那些信息公共安全事件的攻击报道,分析公司机构怎样做才能避免损失,分享既生动又有教育性的安全资讯。

培训不仅要曝光本机构面临的各种安全威胁,也应该展示同行遭受过的社会工程学攻击的范例,要让员工切身体会到人人参与的安全策略的重要性。公司在日程管理中也应该通过各种提醒或奖励措施来使员工拥护与主动执行机构的安全策略。与过去的时代不同,保障信息安全,警惕并防范有可能的社会工程学攻击是机构中所有成员的共同责任与义务。

3 结语

所有的社会工程学攻击都有一个共同元素:欺骗。只有将安全技术与个人保持警惕的安全策略相结合,才能做到尽可能的不被社会工程师成功地攻破。

参考文献:

[1]凯文米特尼克.反欺骗的艺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2]王治,范明钰,王光卫.信息安全领域的社会工程学研究[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05(7):44-47.

作者简介:

郭峰(1983-),男,河南郑州人,工作单位:郑州成功财经学院信息工程系,专职教师,职称:讲师,主要从事网络编程等方面的研究。

网络安全中的社会工程学应用研究 篇4

1 社会工程学

1.1 社会工程学概念

社会工程学 (Social Engineering) 是黑客凯文.米特尼克在《The Art of Deception》中提出的, 其初始目的是让全球的网民能够懂得网络安全, 提高警惕, 防止没必要的个人损失。广义的社会工程学是指通过自然的、社会的和制度上的途径, 并特别强调根据现实的双向计划和设计经验来逐步地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在信息安全中, 社会工程学就是入侵者利用人性的弱点及相关领域规则的漏洞, 获得被攻击者的信任, 从而达到攻击目的。

1.2 社会工程学原理及特点

1.2.1 社会工程学原理

社会工程学攻击是一种利用人的心理弱点进行欺骗, 从而获得保密信息和访问权限的攻击行为。社会工程学攻击区别于传统攻击的手段, 其攻击行为无法通过技术措施进行防范。

攻击者充分利用人性的弱点, 借助各种物理环境和软硬件条件, 通过收集资料、目标信息研究、关联性分析和一致性引导, 利用社会工程学的方法对目标进行攻击, 攻击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1.2.2 社会工程学的特点

社会工程学的攻击手段很多, 包括邮件欺骗、消息欺骗、软件欺骗及假冒网站等。

以邮件欺骗为例, 攻击者想要入侵某个网站, 通过网络技术没有找到该网站的漏洞;随后, 攻击者便伪造一个带有木马附件的电子邮件, 发送给网站的管理员 (被攻击者) , 并告知其网站遭到入侵, 入侵后的证据在附件内;此时, 若管理员相信了此邮件的内容打开附件, 攻击者就很容易达到入侵该网站的目的。

社会攻击学攻击的过程大致分为几个步骤: (1) 收集攻击对象的相关信息, 通过分析找到其弱点; (2) 利用相关信息设置陷阱; (3) 对落入陷阱的对象实施攻击。。

1.2.3 社会工程学的发展

随着网络安全设备和安全策略的不断完善, 网络攻击者想要通过技术层面实施攻击更加困难。人的某些习惯、疏忽或者制度的不规范将成为黑客突破的目标。社会工程学将网络安全问题从单纯的技术问题发展成“人”的问题。因此, 将传统的攻击技术与社会工程学结合成为当前网络安全研究的新方向。

2 基于社会工程学的攻击模型

2.1 传统入侵渗透模型

传统入侵渗透通过技术手段对特定目标的实施渗透攻击。通常, 攻击者对攻击目标的信息是一无所知的, 过程如下: (1) 确定攻击目标。根据不同的目标, 使用不同的攻击方法和工具。因此, 在渗透攻击开始前要明确攻击的目标是某个系统、网站或服务器。 (2) 收集目标信息。攻击者要对攻击目标进行探查, 了解其行为模式、运行原理, 最后确定攻击方案。攻击者可以使用任何可能的方法收集攻击目标的相关信息, 包括网络信息、系统信息、边缘信息等。 (3) 漏洞分析。将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 得知目标的操作系统类型、运行的程序及开放的端口等, 从而找到目标系统可能存在的安全漏洞和缺陷。 (4) 渗透攻击。根据制定的渗透攻击方案实施攻击。 (5) 清除痕迹。攻击者实施完攻击后, 会清除或伪造自己使用的痕迹, 以防被发现。

2.2 卡式决策目标模型

卡式战略目标管理是指在特定社会工程系统环境中, 以目标为导向, 自上而下实现目标的管理方式, 分为3个层级:核心目的、里程碑、子目的。

卡式战略目标模型如图2所示, 其主要意义是能快速得到一个战略目标, 并帮助攻击者将总目标切分为多个中间目标[3]。

确定中间目标后, 通过战略目标模型形成一系列中间任务, 然后将这些任务交给决策目标模型。卡式模型中, 把攻击者可以操作的资源量化成物质、时间和质量3种变量, 通过分析这3种变量确定最优攻击方案。

2.3 社会工程学模型

社会工程学基本内容及模型是《The Art of Deception》一书中提炼的社会工程学思维导图, 以及由此抽象的社会工程学攻击构成的基本要素。社会工程学模型如图3所示。

社会工程学攻击的定义包括如下内容:社会工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管理漏洞获取秘密信息。

(1) 获取信息的途径可以是任何承载秘密信息的介质。 (2) 卡式目标管理模型的3个层级。 (3) 收集信息是社会工程攻击的关键步骤, 收集信息的质量是决定攻击成败的关键。 (4) 通过筛除冗余信息优化数据, 分析信息间关系得出最优路径。 (5) 通过欺骗手段伪造身份获取信任, 完成系统信息对接。 (6) 运用非结构性漏洞获取攻击目标信息, 实施社会攻击。

2.4 基于社会工程学的渗透模型

将卡式模型与社会工程学模型结合得到新的社会工程学攻击模型, 该模型能够帮助入侵分析者模拟和还原整个社会工程学攻击 (见图4) , 从而评估受到攻击的风险以及信息泄露的程度。

3 社会工程学的网络攻击案例分析

本文通过代入社会工程学攻击模型分析入侵攻击的过程。

3.1 实验环境

实验的网络拓扑图如图5所示, 将内网和外网环境进行了简化处理, 涉及的设备相关信息如表1所示。

使用到的主要工具有:社会工程学攻击包SET (Social Engineer Toolkit) 和嗅探工具Ettercap。攻击主机A上安装的Kali操作系统自带有这2个工具。

3.2 实验过程

主机B访问外网网站的基本流程为: (1) 本机浏览器检查其缓存中是否有要访问的网站域名对应的IP地址, 若有则解析过程结束; (2) 本机操作系统会将此域名发给本地DNS服务器, 若本地DNS服务器上也没有, 就请求上一级DNS服务器帮助解析, 得到此域名对应的IP地址。 (3) 浏览器向此IP地址对应的服务器发送HTTP请求, 请求的数据包均要经过网关路由器。WEB服务器收到请求后进行相关检索, 并回发所请求的文件或信息给主机B。

前期攻击成功后, 攻击者可进入内网进行内网钓鱼攻击。内网钓鱼的核心技术结合了技术型社会工程学, 攻击过程如下:

(1) 在攻击者A的主机上开启Apache服务功能, 并打开SET工具, 选择攻击的类型, 选择社会工程学攻击。随后, 进行站点克隆, 制作钓鱼网站如图6所示。

(2) 使用Ettercap软件对目标主机B进行ARP攻击。首先, 向网关Router1发送ARP响应数据包, 其中源MAC地址是主机A的MAC地址;同时, 以网关Router1的名义向B发送ARP响应数据包, 数据包的源MAC地址是主机A的MAC地址。如此, 主机B访问外网的数据包会先发送到主机A, 主机A再将此数据包转发给网关, 而网关也会将本来要发给主机B的数据包先发给主机A, 最后主机A再将收到的数据包发给主机B。

(3) ARP欺骗成功后, 利用Ettercap自带的一个DNS欺骗攻击的插件来完成DNS欺骗;攻击者A开始监视B和网关Router1之间的数据包, 监测发出的DNS请求包, 提取由主机B发送来的DNS查询数据包中ID信息, 通过分析数据包得到ID和端口号信息后, 向目标发送之前构造好的DNS返回包, 提前将自己的DNS响应数据包发送给主机B。主机B收到DNS应答包后, 比对ID和端口号均正确, 随即将返回数据包中的域名和IP地址存入DNS缓存表。这样主机B会先收到来自主机A的DNS响应数据包, 并访问主机A自己定义的网站, 虽然主机B也会收到来自DNS服务器的响应报文, 但真的DNS应答包则会被丢弃。

(4) 钓鱼网站以网易邮箱为例, 用户在钓鱼网站上输入账号和密码等机密信息后, 这些内容就会传送给攻击主机A如图7所示。

3.3 实验分析

攻击过程中, 首先确定攻击的目标和基本策略, 了解网络环境, 确定攻击的中间目标为网关路由器, 进行身份伪装, 获取目标主机B的信任, 最终诱使其访问钓鱼网站。

步骤 (3) 中, ARP欺骗攻击之后, 在网关Router1看来, 主机B的MAC址就是主机A的MAC地址;而主机B也认为网关Router1的MAC地址就是主机A的MAC地址。由于局域网中数据包的传送均是基于MAC地址, 所以网关Router1和主机B之间传送的数据必须先通过主机A。这样A就能在主机B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获取其上网数据。

攻击过程中涉及到ARP欺骗、DNS欺骗等技术, 同时进行了身份伪装, 实现网络攻击技术与社会工程学的结合。

4 社会工程学攻击的防范

从案例中, 可以总结出一些防范社会工程学攻击的措施:

了解社会工程学攻击的基本原理和手段, 增强自我防范意识。堵塞黑客信息收集渠道。渗透攻击的首要任务是获得与目标相关的一些信息, 或许这些信息对用户来说无关紧要, 但是当这些信息的基数较大时, 黑客就可能从中关联出有效的信息, 或是被黑客利用来伪装身份。因此, 堵塞了黑客收集信息的渠道, 黑客就无从下手。

5 结语

网络环境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不安全的环境, 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攻击, 导致信息机密性没有保障。尽管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技术手段降低信息泄露的风险, 但是这类信息窃取技术往往会结合社会工程学, 利用人性的弱点以达到目的。将社会工程学与入侵技术结合的网络攻击手段, 其攻击效果往往很理想。因此, 单纯依靠技术手段是不能完全避免网络攻击, 还需要增强安全意识, 从而保障信息的安全性。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 网络安全问题层出不穷, 基于社会工程学的网络安全问题更是突出。文章基于社会工程学理论, 将传统网络攻击技术与社会工程学结合, 给出并分析基于社会工程学的网络入侵攻击模型, 对攻击过程的进行详细分析, 从而说明社会工程学攻击的危害性。

关键词:社会工程学,网络安全,信息窃取,攻击模型

参考文献

[1]范建中.黑客社会工程学攻击[M].山东:济南齐鲁电子音像出版社, 2008.

[2]李黎明.社会工程学:一种新的知识探险[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1) .

[3]宋艾米.基于社会工程学的网络安全渗透检测模型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 2013.

[4][美]Kevin Mitnick.龙之冰点.欺骗的艺术[M].王小瑞, 译.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4.

社会工程学 篇5

从上面这个图可以看出来,我在这创建了一个非常简单的表单。我将个googledirve整合在一起,一旦有人填写了表格,所有的信息将保存到我的google drive里。我们将表单生成,等待受害者填写。

提交后受害者将看到“Thank You”的页面。

我们来察看google drive里多了些什么东西。

妥了!我们的得到了目标的IP地址。

上面,我们不仅得知了目标的基础信息还得到了目标的IP,这么做当然不能满足 的好奇心,攻击者们会通过键盘记录器或远控软件进一步的获得敏感信息。

比如我精心准备了一个Word文件和一个恶意的exe程序。

我们使用Winrar制作一个自解压文件:

我们将恶意软件解压到C:ProgramDataMicrosoft

添加解压后运行:

余下的几个步骤:

别忘找一个Word的图标

关于SFX的设置搞定了,检查一下

一切OK,现在可以生成我们的恶意文档了:

现在攻击者可以通过邮件或者其他方式诱导目标中招了,

社会工程学的防御

没错,只有你能对抗社会工程学攻击!

请永远不要通过不安全的方式(电话、网上或者闲聊)透露您和您公司甚至是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信息。如果涉及到敏感信息,请务必核实对方的身份。真正的IT部门和你的金融服务提供商一定不会询问您的密码或其他机密信息。对不同的网站和密码服务使用不同的密码,确保你的密码足够强大和复杂

社会工程手段发起的高级攻击 篇6

我们都听过这样的故事:一位朋友的朋友要给滞留在国外的家人汇钱,他的家人急需现金才能回国;一则关于名人死讯的新闻在 Facebook上几小时内被疯狂转载,直至这位名人活生生地出现在公众面前才终止流言。很常见,不是吗?而实际上,网络犯罪分子使用这些障眼法的真正目的在于获取个人敏感信息。

此类欺骗伎俩已横行多年,网络犯罪分子正是利用心理操控来达到窃取信息的目的。故事情节大同小异,但欺骗伎俩却千变万化。网络犯罪分子能够访问大量关于社交媒体用户及其所感兴趣话题的公共信息。只要访问一下 Google Trends,就能实时了解大部分在线用户的搜索话题。LinkedIn 上公开的个人资料会告诉全世界你的工作、母校等等信息。通过将我们的部分身份信息、我们最感兴趣话题与高级恶意软件相结合,网络犯罪分子就能够借助简单的恶意链接(标题可能是“这里有一些你会感兴趣的东西,快来看看吧!”)使得大多数人上当受骗。

例如,一封来自冒名电子邮件地址的电子邮件的主题为“紧急:【插入你的姓名】,我们将为你支付奖金”。邮件正文包含几句套话和一个带有贵公司logo的电子签名。在正文中,你会发现一个链接,链接的内容要求你必须更新自己的联系人信息才能领到本季奖金。由于邮件貌似合法且奖励诱人,你也许会毫不犹豫地点击该链接。然而一旦你访问该链接,便会被跨站点脚本的攻击方法将首轮恶意软件注入你的计算机中。你的包含同事、客户及合作伙伴等联系信息的通讯录将开始被悄悄地传到网络犯罪分子的海外运营中心。

点击链接后,你或许会在出现的页面中看到相同的Logo,以及让你更新联系信息的表单。看到进入 corporatebonusadvisor.com 而非公司内部站点会感到有点意外吧?但贵公司一直在与第三方供应商合作,不是吗?在这个表格中输入你的姓名、邮寄地址以及身份证号后,在该阶段在未使用任何恶意软件的情况下,发起攻击的网络犯罪分子便已经轻易掌握了你的关键身份信息。

奖励支付带来的刺激或许会使你判断失常,当你点击“提交”后,你可能会看出一些古怪。如在浏览器一角,你会看到“请等待XX秒钟”,显示数秒后会重定向到确认页。你会发现页面跳转到了一个俄罗斯分支机构,很明显,你已经遭受网络钓鱼诈骗了。在此情况下,迈克菲建议你立即与 IT 部门联系并将攻击通知他们。虽然可以采用追溯方式消除恶意软件,但你的个人信息已经永远失窃了。

因此,社会工程攻击通常因其具有针对性和说服力的本质而难于被识破,但并不意味着它无法应对。

虽然社会工程攻击往往不太可能从一开始就得到遏制,但结合技术和安全意识教育,是完全可以消除恶意企图负面影响的。以下是规避此类攻击的一些有效方法:

* 安全意识教育。从上至下乃至同事之间,公司每个人都需要明确知道当今的网络空间中存在哪些安全风险。安排培训课程,或者传阅介绍安全数字行为的最佳实践文档。

* 电子邮件安全。实施电子邮件安全解决方案可在来自已知恶意发件人的邮件抵达你的邮箱前加以拦截。

* Web 安全。Web 安全解决方案会识别恶意企图并拦截相关页面,从而防止恶意 URL 的执行和有效负载的传输。

* 数据丢失防护。如果攻击者只是想通过社会工程手段收集信息,有时甚至不会使用恶意软件。数据丢失防护策略可防止用户将特定类型的信息(如 SSN)输入 Web 表单。有效规避身份窃取。

工程共同体的社会功能 篇7

从工程共同体的形成和变迁来看, 这是对工程共同体的动态考察, 即历时态的考察。工程共同体是一个历史范畴, 它伴随着人类工程活动的产生而形成, 伴随着人类工程活动范围的拓展而不断生成, 并伴随着人类工程活动水平的提升而改变其组织形式。

可以说, 工程活动的展开是工程共同体形成的前提。没有工程活动, 也就没有工程活动的共同体, 更谈不上工程职业共同体问题。当人从洪荒走出, 人猿相揖别那一刻起, 人就以工程的方式生存着了, 只不过此时的工程尚处在原初的粗糙的工程阶段。从此, 在一定地域内, 使用着在现在看来不是工具的工具的劳动者便结成原始的工程共同体 (往往以氏族、部落为其组织实体) 。从发生学的角度看, 工程共同体的出现早于任何其他科学的、技术的、宗教的、政治的共同体, 后面各类共同体都是在以生产为基本任务的工程共同体活动不断分化的基础上而形成的。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说:“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一旦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时候 (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 , 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人们生产他们所必须的生活资料, 同时也就间接地生产着他们的物质生活本身”[1]14;“因此, 道德、宗教、形而上学和其他意识形态, 以及与他们相适应的意识形式便失去独立性外观。它们没有历史, 没有发展;那些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 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不是意识决定生活, 而是生活决定意识”。[1]20也就是说, 随着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工程共同体所建构的生活世界的确立, 以及现实生活本身的需要, 又产生了精神生产共同体 (包括科学共同体、艺术共同体、宗教共同体、哲学共同体等各种意识形式的共同体) 和从事着社会工程的政治、法律共同体等。

实质上, 工程活动范围的拓展是工程共同体生成的基础。随着原初工程共同体生产能力的增强, 以及创造的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加, 使私有制与社会分工逐步出现, 特别是随着分工的不断深化, 即人类社会基本分工——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的分工, 及基本分工下的亚分工: (1) 一般分工 (指各种生产领域的划分, 如物质生产部门分为:农业、工业、商业等, 与此相适应物质生产的劳动者分为农民、工人、商人等;精神生产部门分为科学、艺术、教育等, 精神生产的劳动者分为科学研究工作者、教育工作者、艺术工作者等) ; (2) 特殊分工 (各个生产领域中生产部门的划分, 如农业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 劳动者也有具体的划分) ; (3) 个别分工 (企业内部和各个单位内部的分工, 如企业有不同工种和工序;学校有不同系和专业) 的产生, 人类工程活动的领域不断扩展。在人类史上, 先是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完成第一次大分工, 原始人群分化成游牧部落和农业部落, 形成农业和牧业两大生产部门;而后是手工业从农牧业中分离出来, 即第二次大分工, 形成作为职业共同体的专业工匠共同体;不久商业从生产领域中分离出来, 被称为第三次大分工, 进而产生了特殊的商人阶层或从事商业活动的商人共同体。尽管这三次社会大分工发生在资本主义之前, 但严格说来整个前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分工尚处于自然分工阶段, 其工程活动表现为以农业生产为主导的“自在工程” (工程都是自为的, 这只是相对于自为程度较高的工业工程而言的) 样式。各个区域的工程共同体的生产、消费受制于地域的局限, 是在狭窄范围内的生产和交换 (交往) 。但这样的工程共同体却有着其形成的自然而然性、理解的一致性, 以及罗伯特·雷德菲尔德 (Robert Redfield) 在《小共同体》中所指出的:在一个真正的共同体中, 没有任何反思、批判或试验的动力;它区别于其他的人类群集, 它是如此小, 以致在它的所有成员的眼中, 它就是一切;它是自给自足的, 它给共同体内的人提供所有的或多数活动与需要, 是一个从摇篮到坟墓的安排;它具有“独特性” (distinctiveness) , 有“我们”与“他们”的区别。[2]只有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人类的社会分工才进入充分发展的时代, 是自发分工的最完备形态。即使这样,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还把资本主义生产分为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机器大工业三个阶段, 并指明它们的分工各有特点。但无论如何, 此时的工程是以工业生产为主导的“自为工程”——现代工程, 只是先后经历了工程共同体的不同组织样式——作坊、工场和工厂、公司、企业等组织形式, 表现为不同的生产方式。随着广泛利用科学、技术的现代工业工程的展开, 人与自然的交往范围不断扩大, 从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化学工程、石油工程, 到电子工程、海洋工程、航天工程、材料工程、能源工程、生命工程、环保工程等, 与之相对应形成了名目众多的工程共同体。

不难看出, 工程活动层次的提升是工程共同体组织形态变迁的根据。迄今为止, 按照工程中所反映的人与自然关系的统一方式来划分, 人类的工程活动先后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 即“依顺自然的前工业社会以农业为主导的自在工程 (包括原始时代和古代的工程) 、征服、宰制自然的工业社会以工业为主导的自为工程、寻求与自然和解的后工业社会以信息业为主导的自在自为工程”。[3]与之相适应工程共同体在其存在的组织形式或形态乃至内部构成上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变迁, 即自然经济的生产组织 (集体农庄、村社、庄园、行会等传统的共同体) 、商品经济的生产组织 (工场、企业、公司等现代的共同体) , 它又经历了以泰勒制管理模式为主的、“敌视人”的“前福特制”生产模式;致力于综合运用泰勒科层管理模式与梅约开创的工业社会学研究的“人际关系学派”理论模式、“有了人”的“福特制”生产模式;以及“看中人”的“后福特制”生产模式。按照马克思的设想, 未来终将进入产品经济的生产组织 (自由人联合体) , 尽管存在劳动分工, 但消除了劳动者分工, 人们自愿地选择喜欢做的, 劳动成为人们的第一需要, 成为真正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因此, 工程共同体内部的关系也将发生改变, 从血缘关系、地域关系或宗法关系到雇佣关系或金钱关系或契约关系, 再到自由平等关系。

这与马克思所划分的三种社会形态, 即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三种依次更替的社会形态是一致的。就是说工程共同体的生产方式, 反映了一定社会阶段的物质生产力和人们之间生产关系。或者说工程共同体的活动样态, 直接成就着特定社会的社会形态。

马克思在《1857-1858经济学手稿》中指出:“人的依赖关系 (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 , 是最初的社会形态, 在这种形态下, 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 是第二大形态, 在这种形态下, 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 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4]104

在这里, 马克思从现实的人的发展出发, 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三种依次更替的社会形态。

这三种社会形态分别对应着以农业为主导的自在工程——以工业为主导的自为工程——以信息业为主导的自在自为工程。同时, 也就促成了工程共同体组织形态的跃迁:传统的血缘、地域工程共同体——现代的产业、行业、实业工程共同体——未来的自由人联合体的工程共同体。

通过上述对工程共同体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考察, 已经显明它具有着重大的社会功能。具体说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 吸纳社会劳动力, 提供个体必要的就业场所。这方面突出地表现在现代社会。人类步入现代社会以来, 工业化所伴随的都市化, 致使更多的人涌向大城市, 这就增加了城市和社区本身的就业压力, 也使人们之间的生存竞争加剧。正是工程活动向各个领域的拓展, 以及各类工程共同体对社会劳动力的接纳, 为不同层次的待就业人员与那些苦于无生活来源的失业人员, 提供了必要的就业场所、去向和生存空间, 进而也提供了最为基本的福利保障。因为, 让人有劳动的场所和机会, 就是保障人的生存权利, 它无疑构成了个体的最基本的福利。

诚然, 随着工程活动技术含量的提高, 大机器本身也排挤着工人, 造成新的失业, 但工程共同体活动领域的增加以及分工的细化, 又不断提供更多的新的就业机会。这需要辩证地看问题。作为社会学鼻祖的马克思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恩格斯曾指出:“马克思了解古代奴隶主、中世纪封建主等等的历史必然性, 因而了解他们的历史正当性, 承认他们在一定限度的历史时期内是人类发展的杠杆;因而马克思也承认剥削, 即占有他人劳动产品的暂时的历史正当性;但他同时证明, 这种历史的正当性现在不仅消失了, 而且剥削不论以什么形式继续保存下去, 已经日益愈来愈妨碍而不是促进社会的发展, 并使之卷入愈来愈激烈的冲突中。”[5]557-558的确, 在马克思看来, “资本家的管理不仅是一种由社会劳动过程的性质产生并属于社会劳动过程的特殊职能, 它同时也是剥削社会劳动过程的职能。”[6]368

按照这种历史尺度与价值尺度相统一的原则,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 当我们看到掌握着工程活动生产资料的资本家对其所雇佣的工人存在着严酷的剥削时, 也应承认这种剥削有其存在的历史必然性与合法性, 而且有其积极的作用——毕竟为社会劳动力提供了就业的机会, 以保证雇佣工人及其家人维持生存的基本生活需要。尽管雇佣工人的劳动异化了, 但他必须去竞争这种异化了的劳动岗位, 否则就会饿肚子。正如马克思在谈到分工时所看到的那样, “当分工一出现之后, 任何人都有了自己一定的特殊的活动范围, 这个范围是强加于他的, 他不能超出这个范围:他是一个猎人、渔夫或牧人, 或者是一个批判者, 只要他不想失去生活资料, 他就始终应该是这样的人。”[7]85就是说, 个体的生存不但不能摆脱现实的工程活动所提供的社会生活基础, 反而必须主动进入到发挥自己劳动能力的工程共同体中来。正是这种对工程活动共同体依赖的必然性, 马克思在阐释资本家共同体时指出:“资产阶级抹去了一切向来受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职业的神圣光环。它把医生、律师、教士、诗人和学者变成了它出钱招雇的雇佣劳动者”[7]275, 而投入到资本生产的不同分工的环节中。

实际上, 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不只是资本主义的工程活动共同体存在着分工的强制性, 社会主义制度下工程共同体的活动也还带有一定的分工强制性。“各尽所能, 按劳分配”本身就具有强制性:“谁不劳动, 谁就没有饭吃。”[8]33

进一步说, “任何一个民族, 如果停止劳动, 不用说一年, 就是几个星期, 也要灭亡, 这是每一个小孩都知道的。”[9]580因此, 工程共同体的活动不只是提供个人谋生的场所, 而且还是满足民族国家乃至人类生存的需要。它不仅为个人或个体提供生存和福利保障, 而且把为人类本身谋求福祉当成工程共同体的社会责任。

其二, 创造物质财富, 满足人的基本需要。这是工程共同体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社会功能。

一些学者之所以把工程定义为创造新的存在物的活动或强调造物的工程, 是因为他们看到了人类工程行动的宗旨, 在于创造人们生存和生活所需要的物质资料。

的确, 正如工程教育所揭示出的, 人类最初的工程是与生产活动浑然一体的, 其目的就是生产人们衣、食、住所需要的生活资料。换句话说, 人这种未经专门化的存在物, 是“没有约束和没有固定的存在” (《圣经》语) , 就决定了必须通过工程共同体的集体劳动去创造他所需要的一切。

实际上, 人始终是而且越来越是生活在他们所结成的工程共同体所建构和重新安排了的工程世界即人工世界中。在马克思看来, 尽管原生态的自在的自然界具有先在性——人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 人首先是自然的存在物, 但这种先于人的自然界对人说来等于无, 只有打上人的实践活动烙印的人工自然和人类社会才是人们生活的现实世界, 而且这个现实的世界是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并通过人的劳动不断得以生成。用他自己的话说, “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们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10]88而劳动不是单个人的劳动, 而是结成工程共同体的劳动。

因而,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工程共同体的集体劳动使人们赖以生存的人工自然成为可能, 让人拥有了适合其生存、发展的属人世界, 创造了世世代代所需要的一切物质财富, 而且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工程共同体的造物能力和水平总是标明其所处社会的生产力状况。因为工程直接整合了生产力的各种要素, 而表现为现实的社会生产力。

从远古的洞穴、茅屋到现今的高楼大厦, 从穿兽皮、草鞋到琳琅满目、款式各异的品牌商品的消费, 从徒步行走到种种交通工具的利用, 从单纯的陆地生产到海洋工程、航天工程, 从造物到“造人”, 从改变物质结构的化学工业到改变时空结构的信息工程所开创的地球村时代, 工程共同体的工程活动仍在不断地满足和引领着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 并支撑、丰富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内容。这正是为什么建筑哲学家会有此格言:“上帝 (或造物主) 一次性地给定了一大堆建材 (石头、木料、泥巴、茅草、芦苇、竹子……) , 其余的一切, 都是建筑设计师、木匠、石匠和泥瓦匠……的劳作。”[11]1

其三, 塑造人文价值, 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工程共同体的生产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的生产活动, 后者服从必然律、受自然法则的约束, 它只能按照它所在种的尺度去生产, 而前者作为人的生产, 是自由自觉的活动, 不仅遵从他律的客观尺度, 而且依循内在尺度, 并主要是从自身的需要和目的出发, 按照“为我的原则”、美的尺度去重新安排世界。在物质生产本身凝结着人们的自由之本质或者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 包含着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因而表达和塑造着人文价值, 也只有如此才能满足人的精神生活的需要。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 对此作了深刻的阐释, 他说:“诚然, 动物也生产。它也为自己营造巢穴或住所, 如蜜蜂、海狸、蚂蚁等。但是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 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 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也进行生产, 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支配时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 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同它的肉体相联系, 而人则自由地对待自己的产品。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 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 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 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10]53-54

一般说来, 审美原则是工程共同体的规范之一, 它几乎总是在兼顾工程产品实用性的同时被考虑。

有的学者专门研究作为工程活动之一种的建筑的艺术。把建筑作为一首哲理诗[12], 一种不可抗拒的艺术[11]。

相信用不了多久, 工程美学将成为人们所青睐的研究课题。

因为, 工程之美不仅体现在工程共同体和谐有序的劳动中, 而且体现在工程设计的理念与工程产品的形式美以及给社会公众所带来的美的感受中。人类就是在富有美的建造活动和美的产品的消费中, 确证、提升着人的类本质和人的精神境界的。正是如此, 马克思说:“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 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 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心理学”。[10]84

其四, 建造“属我世界”, 拓展“类”生存空间。工程共同体的建造活动使世界二分化, 即世界二分化为自在的世界 (自在自然) 和自为的世界 (人工自然或属人世界) , 人就生活在属人的世界中。早在《黄帝宅经》中, 就深刻地表述过:宅者, 人之本。→人因宅而立, 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扶, 感天动地。[13]就是说, 人不能没有宅, 宅只能是人的宅。人因为有了自己建造的宅才成其为人, 宅因为有了人才有了本体论意义。如果我们把“宅”引申为“人工世界”, 就意味着人们只能生活在他们自己建造的“人工世界”中。

这个“人工世界”是工程共同体建构的属人世界, 是作为类存在物的人的类生活——工程实践的产物, 它不是一层不变的, 而是随着工程共同体所从事的工程活动范围的拓展而扩展, 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 进而也拓展着人类的类生存空间。

历史地看, 正是以培育、养育为主的农业工程, 使人类由森林、水域地带走向平原、内陆地区;由于有了手艺人、商人共同体的活动——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 使人类由广大的农村走向城市;现代工程共同体所成就的现代工业工程, 开辟了铁路、航道, 打破了人们生存的地域限制 (同时也瓦解了具有着一致性和确定性的“自然家园”的传统共同体, 开始了“个体化”进程, 进入被人为建造的新的共同体中) ,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人们可以在世界范围内从事生产和交往 (尽管增加了生存的不确定性和选择的焦虑感以及不得不屈从于大机器下的分工, 但克服了以往的人身依附性, 丢掉的是不得不屈从的确定性, 换来的是自由, 虽然只是以物为基础的有限的自由) , 使得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 表现在横向的全球化运动、纵向的现代化运动。

今天, 工程共同体的建造活动, 几乎触及到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 以致于整个地球变成了一个村庄。正如我们所察觉到的, 从第一个航天计划的实行, 到载人飞船的试验成功, 工程共同体的工程活动视野, 尤其在那些“航天人”那里, 早已面向太空, 为人类的明天寻求着新的可能生存空间。

其五, 打造生活样式, 成就人类文明。工程共同体的工程行动建构着属人的世界、人工世界, 拓展着人们的生存空间, 这同时也意味着有什么样的工程, 就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或者说工程共同体活动的水平——生产力状况, 直接组建着人们生活世界的生存样式, 成就着人类不同阶段的文明。因为, “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 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 随着生产方式即谋生方式的改变, 人们也就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社会, 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7]142而生产方式、社会关系的改变, 又必然引起观念、原理、范畴的改变, 决定着人们的精神生产活动和精神文明建设。

大体说来, 在前工业社会, 工程共同体所进行的以农业为主导的“自在工程”, 因其力量的弱小, 它给人的是依顺自然、效仿自然, 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春种秋获的田园生活方式;对应的是“总和为零的博弈”——自然经济模式;在自然观上, 是一种有机论、整体论和给自然附魅的自然观。“自然在耕田人的眼里几乎可以说是效仿的榜样, 是阐释人生的模式”;在思维方式上, 是一种向后看的本体论思维、还原思维。因而, 总体上说, 其文化的价值取向是“自然的逻辑”, 成就的是农业文明。

在工业社会, 工程共同体所从事的以工业为主导的“自为工程”, 因其力量的强大, 打断了自然时间的链条, 按照人的意志和需要重新安排世界, 不是等待、效仿, 而是促逼、宰制, 塑造着资产阶级生活方式, 发展的是商品经济;在自然观上, 自然界成为一架运转着的机器, 即崇尚机械的自然观, 自然被祛魅了, 成为“工业人”随时开发和用不尽的大资源库, 自然丧失了其自身存在的本体论根据, 从“自在之物”变为“为我之物”, 成为被征服、宰制的对象;在思维方式上, 是一种知识论的二元对立的思维, 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统治与被统治、征服与被征服的对立关系。与此同时,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成人与物之间的关系, 人被当成物来对待。这一方面几乎伴随着整个由现代工程共同体所从事的现代工程活动, 成就的是以资本的逻辑为价值取向的工业文明。

正如齐格蒙特·鲍曼所揭示的:“有两种趋势始终伴随着现代资本主义。一种趋势已经表现出来:用人为的设计、强加的监控规则来取代共同体过时的‘自然而然的理解’, 取代由自然来调整的农业节奏和由传统来调整的手工业生活的规则, 这是一种坚持不懈的努力。第二种趋势是, (这次是) 在新的权力结构框架内, 恢复或从零开始创造一种‘共同体的感觉’, 但这种努力远远不是如此坚持不懈的努力 (而且这还是一种延误了的努力) 。”[14]39

齐格蒙特·鲍曼所说的“第一种趋势”主要体现在泰勒制的前福特制生产模式中。由于“工作的科学组织”及单纯效率寻求, 使生产者的生产表现与他们的动机、情感分离开来。生产者将暴露在机器的非人格的节律当中, 这种节律将设定运动的步伐, 并决定每一个行动;没有为个人的决定和选择留下任何空间。创造、奉献和合作的作用, 甚至是机器操作者临场技巧的作用将被降低到最低程度。使确定性寻求与人的自由完全对立起来, 工人的劳动异化了, 劳动不是肯定人而是否定人, 无法实现作为人的类本质的自由自觉的活动, 人的生存物化了。[10]

第二种趋势与第一种趋势并行, 始于慈善家们所创建的“模范村庄”, 目的是重建一个被工作场所环绕的共同体, 以使工厂的工作变成“完整无缺的生活”追求。然而这种尝试被同时代的人视为“乌托邦社会主义者”的行为而遭到排斥。直到一个世纪以后, 随着“梅约计划”的成功, 人们意识到, 工作的满足和友好氛围能比严厉的规则和无所不在的监视——“全景监视”更有效果。

“福特主义工厂”综合了以上两种趋势, 并成为资本主义企业追求成功的典范。腾尼斯将其概括为:它的目标是要把“选择意志”重新锻造为“本质意志”, 要把明显的人为的、抽象地设计出来的行为的理性模式“自然化”。[14]43

如果说福特制生产模式仍然将人看作手段而不是目的, 较其前的单件生产模式对工人的技能要求不是提高而是降低。那么, 进入“后福特制” (Postfordism) 生产模式——“精益生产” (Lean Production) 模式的工程, 再度提高了对工人的要求, 如要求依赖劳动者专用性知识和能力的长期积累, 要求教育培训员工具有多方面的技能, 要求充分发挥工人潜力, 调动其工作热情等。[15]

实际上, 后福特制代表的生产模式恰好反映了后工业工程的特征, 它所对应的是知识经济、学习型社会, 它在更高的层次上组建着人们新的生活样式, 成就的是信息文明。因此, 它崇尚的是“返魅”的自然观, 世界是有待照料的大花园;依循的是生存论或有规范的实践论的思维方式, 坚持可持续发展;它摆脱了单纯追逐“资本的逻辑”, 而转向“自由的逻辑”的价值取向, [3]让人类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正在并将最终成为新一代工程共同体的理想。

摘要:从动态的历时视野来看, 工程共同体是一个历史范畴, 伴随着人类工程活动的产生而形成, 伴随着人类工程活动范围的拓展而不断壮大, 并伴随着人类工程活动水平的提升而改变其组织形式。因而, 在工程活动的时空展开过程中, 工程共同体发挥了极其重要的社会功能,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吸纳社会劳动力, 提供个体必要的就业场所;二是创造物质财富, 满足人的基本需要;三是塑造人文价值, 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四是建造“属我世界”, 拓展“类”生存空间;五是打造生活样式, 成就人类文明。

略论基因工程时代的人类社会 篇8

一、基因工程技术推动并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

1、基因工程技术对农业生产发展的影响

世界各国农业科研工作者都在日以继夜地进行粮食增产稳产的研究, 然而皆收效甚微。直至基因工程技术的出现, 才给世界粮食市场带来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优产高产革命。

粮食生产领域的基因工程运用主要依靠转基因技术而实现。转基因技术就是按照人们预先设计的生物蓝图, 把所需要的基因从一种生物的细胞中提取出来, 在体外进行“外科手术”, 然后把所需要的基因导入另一种生物的细胞中, 从而有目的地改造生物的遗传特性, 创造出符合人类需要的新品种。基于这一技术, 科学家们培育出了抗旱、抗涝、抗盐碱、抗枯萎病和抗除草剂的转基因作物, 还培育出抗虫作物, 科学家将杀虫基因转入植物体内后, 植物体内就能合成霉素蛋白, 产生这种霉素蛋白基因的粮食作物有马铃薯、水稻等等。

不仅是粮食, 其他农作物, 包括棉花、西红柿、烟草、油菜等等, 都因转基因带来更高产量、更省力和降低农药成本的期望, 而受到人们的青睐。除此之外, 转基因动物也对现代化农业作出了不可小视的贡献。“多利”的诞生, 不得不说是对人类社会的一大鼓励, 这意味着人类可以利用动物的一个组织细胞, 像翻录磁带或复印文件一样, 大量生产出相同的生命体。这就为人类复制优良品种以符合市场需要创造了条件。于是, 大量体大瘦肉型、产奶产卵多的家畜、家禽通过转基因技术被“生产”出来, 提供给人们更多更高质量的肉、蛋、奶食品。

2、基因工程技术对医学界的贡献

基因工程技术对医学界的首要贡献在于基因诊断。它是指将某种完好的基因植入病人体内, 以此来使得病人缺损基因表达出来的一种方法。基因诊断为医疗人员发现一些隐秘的、不易表达于体外的疾病提供了技术支持, 并提升了在源头出即遏制住病情的可能性。

其次, 基因工程技术推动了药物研究的发展, 从而给制药业带来无限的经济价值和市场潜力。我国基因工程药物产业发展壮大的过程, 就是我们对基因的了解更加加深, 并能更进一步运用于人体疾病治疗的过程, 同时也是我们开拓医药市场、创造巨大经济效益、促进国家发展的过程。

有关研究表明, 由于基因工程研究技术的进步, 甲肝、乙肝疫苗已相继投入临床使用。此外, 一些遗传病、恶性脑瘤、严重贫血症也出现曙光。国外一些科学家已经通过基因生物技术推进艾滋病治疗的实现, 不得不说是对人类生存发展的一大贡献。

3、其他

根据联系的观点, 社会上每一种行业的发展成长总会引发一连串的连锁反应, 基因工程技术也不例外。由于基因工程技术的理论发展以及在现实中日益广泛的运用, 更多的课题随之而来。如磁医学基因工程纳米技术, 就牵动了物理学及微电子领域的神经;基因工程带来的专利等问题也使得法学界增加了一个新的论题;更多基因工程领域科研人员的需求增加了社会的就业岗位, 也为政府制定公共政策提供了依据;更甚者, 某些基因工程的专业问题需要传统医学原理帮助探讨, 如磁医学与传统中医学的针灸疗法, 这就为传统中医行业创造出了新的活力;更重要的是, 它激发了医药行业巨大的经济潜能, 开拓了广泛的市场, 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人们也因为基因工程技术的蓬勃发展, 而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 对生活充满信心, 享受着丰富的物质成果, 增强了对抗病魔的决心, 从而处于更加愉快和谐的生活状态之中。

二、基因工程技术引发的一些问题

1、有关伦理、道德的争议

人, 正因为是社会中的人, 有一个个道德伦理链条所维系, 才使得他从根本上与动物区分开来。而基因工程技术, 尤其是克隆技术, 却对这一稳定的社会关系提出挑战。正因为人不能逃避社会关系, 因此基因工程技术引发的争议必然要让位于伦理道德观念, 这就使的基因工程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面临诸多困难。

人生的魅力, 奋斗的魅力, 部分存在于它的未知性之中。可以想象, 如果人的基因密码被完全破译, 那么人的生老病死即在预料之中, 这必然会引起宿命论的兴起, 使人活之无味, 整个社会也丧失了进步的动力和活力。

这种种论断或许倾向于悲观论的论调。然而, 基因工程的的确确在人类的思想中掀起了轩然大波。在这种现实下, 我们不得不仔细审视这一技术, 以便使它真真正正地造福人类。

2、基因工程技术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

首先, 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 使得许多绝症的治愈成为可能, 这就意味着人类的平均寿命将会延长, 在地球人口超负荷的今天, 新一轮的人口爆炸不能说是一个好消息。人口的过度膨胀, 尤其是老年人口的激增, 会导致资源的紧缺、社会的尾大不掉和政府对于医疗、社会福利的无力承担, 做成诸多社会问题。

其次, 各种抗虫害、抗除草剂、抗病的基因被植入农作物及植物体内, 在提升植物存活率的同时, 也侵占了大量的土地。随着形势的进一步发展, 很可能发生, 植物之间互相抢地, 植物与人争地的现象, 大自然通过疾病、灾害等方式物竞天择的规则一旦被打破, 整个生物链维系起来的稳定系统也将土崩瓦解, 自然界将面临空前的生存危机。

最后, 生物武器在二战时期就被邪恶轴心国所发掘研究, 然而并未发展壮大。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勃兴, 这一研究又一次浮上水面。这意味着人类可以通过一些科技的手段人为地传播疾病, 从而达到危害社会的目的。生物武器的邪恶之处在于, 病毒一旦在人群之中大范围传播, 很有可能陷于失控的境地, 并且造成惨烈重大的伤亡, 同时也会引发瘟疫、霍乱的疾病, 也给环境造成巨大污染。

三、正确认识基因工程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根据矛盾的观点,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因此, 我们对待一样事物不能一刀切, 而应辩证地看待。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基因工程技术在农业、医药、社会等各个领域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丰富了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然而与此同时, 也带来了如同伦理道德、资源破坏、病毒肆虐等各种问题。

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实, 我们应当正视它, 并且理性合理地将其导入正途。基因工程技术相对于传统的产业而言, 还是一个新生儿, 我们应当看到它的优点, 扶植它健康向上地成长;而对其在成长过程中造成的一些负面影响, 在科学角度, 我们应当提前做好规划, 保证其发展不伤害其他资源, 在社会学角度, 我们应当制定规则, 从法律和道德双面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和思想, 使得基因工程技术为善人所用, 得用于善途。

摘要:基因工程技术已渗入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不遗余力地推动其不断进步、造福人类的同时, 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我们应该合理利用、理性对待, 使得基因工程的效益达到最大化。

关键词:基因工程,人类社会,理性,矛盾的观点,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黄利民, 徐清萍, 王巧兰.基因工程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04) .

[2]毛传清, 祝娟.论基因工程对人类社会的主要影响[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2 (01) .

[3]司徒琳莉, 司徒林宏, 陈建国.基因工程与人类社会[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6 (02) .

提升重点工程回应社会关切的水平 篇9

普光气田是国家“十一五”期间的重点工程建设项目, 2005年12月28日投入开发建设, 总投资310亿元。经过几年大规模建设会战, 至2009年10月陆续投产, 现年生产天然气100亿立方米, 对于进一步提高川渝地区和中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天然气供应能力、缓解国内天然气供需矛盾、优化能源结构, 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负责普光气田开发建设的普光分公司, 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中央企业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普光气田作为目前国内最大的高含硫整装海相气田, 成功开发属国内先例, 从一开始投入建设, 便吸引着国内外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中石化有没有能力高效完成高酸性大气田的开发?气田建成后本质安全及经济、社会效益如何?气田建设怎样才能把对环境的危害降到最低?气田建设需要宣传工作营造怎样的舆论氛围, 社会大众最想了解什么, 所有这些问题, 在国内外都没有经验可借鉴, 都需要建设者们付诸探索。

立足三个坚持

坚持舆论导向, 营造良好氛围。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是新闻宣传工作服务重点工程建设的内在要求。大规模的工程建设一般都具备以下几个相同的特点:投资规模大、参建队伍人员多, 工程建设风险大、困难多等。在这样的条件背景下, 正确把握舆论导向, 是引导社会公众正确理解和认识工程建设、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风向标, 是鼓舞参建员工坚定信念、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的助推器。普光气田建设的宣传工作, 从一开始就坚持把清洁能源生产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工程建设对相关产业和地方经济的拉动、气田开发从源头确定安全环保工作方针等, 作为大的舆论宣传方向, 并随着工程建设的不断推进不失时机、步步深入, 确定阶段性舆论宣传工作重点, 同时注重典型和事实, 引起群众的关注和兴趣, 确保对外宣传工作的效果。

坚持主动出击, 避免被动应付。重点建设工程的宣传必须克服犹豫、等待的被动、服从心理, 尤其是像普光气田的开发建设, 面对的世界级难题多、安全环保风险大, 稍有不慎就会造成严重后果。几年前发生在与普光气田相邻的开县“12·23”硫化氢泄漏造成巨大伤亡的事件, 对川东北地区乃至全国人民来说, 不仅是一种巨大的伤痛, 更是在心理上造成了挥之不去的阴影。在宣传气田开发建设在给属地政府、百姓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 消除群众心中的疑虑和不安, 避免非专业媒体不恰当宣传造成的恐慌效应, 是宣传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比如硫化氢泄漏可能会造成的灾难性后果, 宣传部门就要主动出击, 利用各种形式和手段, 让当地群众正确认识硫化氢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对人形成危害, 在发生意外时如何防范等, 提高对硫化氢危害的认知程度, 增强防范意识与技能。同时, 主动与属地媒体加强沟通合作, 及时向他们提供工程建设进展情况、安全环保措施等相关信息, 从而避免出现片面报道引发的不良反应。

坚持深入基层, 提高宣传效果。企业宣传最鲜活、最真实的素材来自基层, 尤其是重点工程建设, 场面宏大, 事迹感人, 在把握正确舆论方向的同时, 只有用真实的场景、事实说话, 才能确保宣传工作富有活力和生机。在普光气田建设中, 中国石化报、中原石油报、濮阳中原电视台都建立记者站, 及时跟踪报道, 并创办《中原石油报·普光专刊》。作为重点建设工程的宣传部门, 在积极配合做好日常动态宣传工作的同时, 为宣传人员提供深入基层的便利条件, 共同研究确定面向基层的报道选题, 是主动作为的题中之义。普光气田开发建设, 来自中国石化内外部的施工人员有数万名之众, 一颗螺丝钉的错误都可能为气田长期运行埋下安全隐患。围绕坚定参建员工信念、增强责任意识, 确定“一线报道”选题, 与中国石化报协办“走基层”专栏, 用员工身边人、身边事激励人、鼓舞人, 使宣传工作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处理好三种关系

处理好专业性和群众性的关系。宣传工作有其自身规律, 特别是现代化重点工程专业性强。这就要求宣传工作既要有一定的专业性, 又要兼顾群众性。普光气田不仅包括气田产能建设, 还包括净化处理, 涉及专业范围广、尖端技术多。在坚持不断提高新闻人员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同时, 发挥基层通讯员身处一线、距工程建设者最近的优势, 建立覆盖各专业、各施工现场的通讯员队伍, 加强专、兼职宣传人员的合作, 实现专业优势的兼容互补。唯如此, 才能真正把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宣传工作做细、做实、做活。

处理好宣传内容客观与主观的关系。宣传报道内容讲究客观真实, 无论是动态消息还是综合通讯, 事实失之毫厘就会谬以千里。而适当加入准确的评述, 往往会起到画龙点睛之功效, 这也是综述类报道经常会出现评述语言的主要原因。评述是新闻人员在对客观事实认识基础上的一种主观升华与总结。由于从业人员的个体差异, 往往会出现认识方面的多样性, 虽然只有寥寥几笔, 所产生的效果确实大不相同。普光分公司在对新闻宣传稿件进行审核把关时, 既注重对新闻事实的审核, 也重视对评述语段的把关, 避免任意拔高、片面自我;对一些涉及技术领域的评述, 宣传部门人员与技术人员共同讨论, 确保了评述的导向性和准确性。

正确处理“单项引导”和“多项传导”的关系。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宣传工作具有多样性, 既包括对外宣传, 也包括对内宣传。不仅要重视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报道, 同时也要重视简报、板报、专栏、征文评比等职工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 将对外报道和对内宣传有机结合在一起, 使企业宣传工作立体化, 更富有层次感和质感。普光气田建设中, 在把握好对外宣传报道的同时, 与各参建单位一起加强沟通合作, 创办《工作简报》和普光气田内部网站, 利用重大节日举办板报比赛、征文比赛等, 统一宣传主题和内容, 扩大宣传工作的参与率和覆盖面, 使内部宣传同样发挥鼓干劲、聚人心的作用。内外宣传做到了相互结合、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提高三项本领

普光气田的天然气被输送到四川、重庆、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上海6省2市, 对国家能源安全、地方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和中国石化资源战略调整具有重要意义。宣传工作者只有怀着对党和国家的高度责任感, 把对党和国家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 才能适时理性地把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的推进情况告知于社会公众。不断提高综合素质, 是“适时理性告知”的前提。

提高理论素质。理论素质是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重要论述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宣传中, 宣传工作者若没有扎实深厚的政治理论基础, 就不可能把建设的宏大场面放置到时代背景下去正确把握, 就无法将工程建设提升到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角度去诠释建设者的使命和责任。所以, 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的宣传工作者, 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素质, 正确认识和处理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 使新闻宣传工作沿着正确的路子发挥导向作用。

提高业务水平。新闻具有真实性、时效性和公开性等特征。真实性要求宣传工作者深入调查研究, 全面客观地反映事物的本质;时效性要求宣传工作者要有高度的新闻敏感, 将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事实变成新闻及时传播出去;公开性是新闻最终接受广大受众的检验。因此, 合格的重点工程项目宣传工作者, 必须有过硬的业务水平。提高水平的方式很多, 自学、请教同行与进修相结合等, 都是很好的方式。普光分公司每年都将宣传新闻骨干选送到国内培训班, 并定期举办通讯员培训班, 业务水平提高了, 综合素质增强了, 企业宣传工作也就得心应手了。

社会工程学 篇10

一、“渐进的社会工程”的理论基础

波普尔的“渐进的社会工程”理论主要是建立在历史主义决定论的基础上的, 其中还包含了波普尔其他的哲学思想, 例如“科学的逻辑发现”、“证伪主义”等。在历史主义理论中,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遵循一定的历史规律的, 人类可以通过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归纳出这种规律, 并利用这种规律促进当今社会的发展。而在波普尔看来, 由于人类知识的增长是循序渐进的, 现在的人们无法得知未来人们的知识, 因而现代的人类也是无法把握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的。波普尔认为,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 要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 就要对当下社会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和循序渐进的改革。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波普尔提出了渐进的社会工程理论。

( 一) 波普尔的知识增长理论

波普尔在其自己的著作《猜想与反驳》提出, 猜想和人类的知识有着紧密的联系, 人类对现有知识的批判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因此, 人类知识的增长模式就是不断的对自己现有的知识进行批判和调整, 并逐渐发现新的知识的过程。波普尔认为, 人类的知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随着人类文明和社会的进步而发展。他还提出, 即使是科学知识也并不是永恒的真理, 而是随着人类知识的完善而在进行着不断的修正。

( 二)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原则

所谓的证伪主义原则就是认为所有的理论都不能被证实, 只能被证伪。证伪的目标不是为了明确事物的事实和真相, 而是帮助人们更加的接近真相。证伪主义是相对于归纳主义而存在的一种理论。归纳主义认为, 科学应当是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的, 因此必须是能够被证明的。而波普尔认为, 证实事物的真相是没有意义的, 只有证伪才能更加接近真实的结果。

( 三) 波普尔对历史决定论的批判

上面提到的波普尔的知识增长方式和证伪原则奠定了对历史决定论的批判。波普尔认为知识的增长是采取一种开放的形式的, 也就是非决定性的。人们无法预知社会和科学知识的未来发展状况, 因此人们也就无法凭借自己当前所掌握的知识来预知接下去会发生的事情。他还指出, 科学是符合证伪主义的, 也就是知识不能被证实, 只能证伪。证伪的目的就是为了使人类更加的接近真理。

二、渐进的社会工程理论内涵

波普尔的渐进的社会工程理论是建立在对乌托邦主义的批判、对经验主义归纳的肯定基础上的, 并且结合了达尔文进化论和知识增长方式的应用。其理论的核心是以人为中心, 一切从人的切身利益出发, 并强调了渐进的改良方式。在渐进的社会工程理论下, 人类知识的增长方式总是会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只有通过不断的改良才能促进社会的不断进步。

( 一) 对乌托邦社会的批判

在渐进的社会工程理论下, 波普尔对乌托邦式的社会进行了批判。乌托邦式的社会是建立在历史决定论的基础上的, 是人们根据自我的理想意识而设计和构想出来的一种美好的图景。在乌托邦式的社会中, 改革是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的, 这种激进的改革方式需要将原先的社会制度进行完全摧毁后, 才能建立起一个全新的社会。这种各个方式是不符合实际、非理性的, 可以说完全是处于人们理想的一种美好的想象。这种通过暴力手段建立起来的理想社会只能最终成为少数人统治的工具, 而无法成为一个真正的民主和自由的社会。而且, 这种社会制度一旦形成后, 是很难再次进行改革的, 只有通过再一次的暴力革命才能推翻原先的统治, 但这无疑会对社会造成再一次的巨大冲击。波普尔则认为, 人们是无法完全预知自身行为的后果的, 很多时候人们会产生一些无意识的反应和行为, 乌托邦式的社会就是人们在这种状态下产生的对理想社会的构想。在实际的历史和社会发展过程中, 由于人们知识的局限性以及知识增长方式的渐进性, 人们是无法准确把握历史的发展进程的,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社会制度上的缺陷。而这种演变方式恰恰符合了渐进社会工程的模式。渐进的社会工程理论则是将人作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核心, 以理性的批判作为基础, 提倡人的言论自由, 对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能够进行及时的调和和修正, 从而保证社会的良好有序发展。

( 二) 进化论思想的合理应用

波普尔的渐进的社会工程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影响。波普尔认为, 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是无法保证绝对的名著和自由的。渐进的社会工程理论则是承认了社会制度的这种缺陷性, 并通过不断的更正这种错误, 来促进社会的持续进步。只有不断发现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并采取渐进的改进方式, 才能促进社会合理的发展。波普尔提出, 人类社会的进步就像生物的进化一样, 是一个长期、复杂且循序渐进的过程, 不能通过激进的革命方式进行发展。激进的社会工程只能解决眼前的一些问题, 对于社会发展过程中原则性和本质上的问题并没有进行解决。渐进的工程理论则是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 采取一种更加理性、合理的方式来分析和解决社会中根源性的一些问题, 通过最少的破坏, 实现最大的进步。渐进的社会工程与乌托邦工程最显著的不同就在于对社会改革的方式。渐进的社会工程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加民主自由的环境, 使得改革的过程更加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能够使社会制度更好的趋向于完善。

( 三) 对社会矛盾采取理性的化解方式

波普尔的渐进的社会工程理论中没有直接提出构建理想社会的方式, 而是通过逐渐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缺陷来间接的完成对社会的改革, 从而促进社会不断向着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在这一点上, 波普尔的思想与马克思的暴力革命论就存在较大的矛盾。波普尔曾经批判马克思的暴力革命只会使社会陷入进一步的混乱中, 无法真正实现改革社会制度的目标。波普尔认为, 人类是无法通过获取全部的知识而实现对社会的改造的。他认为暴力革命不但无法为社会带来良好的改变, 相反会给社会的发展造成极大的阻碍, 甚至使人们丧失理性, 导致社会的权力掌握在少部分人的手中。

三、渐进的社会工程理论的核心内容

渐进的社会工程理论核心是人, 其终极的目标时实现人的自由。因此, 这一理论研究的各项内容都是围绕着如何让人获得真正的自由这一主题的。

( 一) 渐进的社会工程理论建立对历史决定论的批判基础上

历史决定论提倡用乌托邦式改革方式来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历史决定论认为这种改革方式是符合历史的一半发展规律的, 是不容质疑的。但是波普尔却认为, 人类社会的发展主要受到人类知识局限性的限制。人类无法精确的预知和掌握未来, 因此乌托邦式的发展方式是不可行的。此外, 乌托邦式的改革方式采用的是暴力革命的方式对社会进行改造, 这种改革方式将有可能对社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还有可能导致社会被独裁者统治。波普尔在达尔文进化论的启示下, 提出了与乌托邦式改革方式截然不同的社会变革模式, 即渐进的社会工程理论。他认为, 人类社会的发展就像生物的进化过程一样, 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需要经历改进、适应、再次改进等几个阶段。对社会的变革采取暴力的方式是行不通的, 只有循序渐进的进行改革和完善, 才能促进社会的有序发展。

( 二) 渐进的社会工程区别于乌托邦式改造社会的方法和手段

渐进的社会工程与乌托邦式的社会改造方式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改造的方式和策略。渐进的社会工程是通过不断改正社会建设过程中的错误, 间接、温和的进行社会的改造, 在改造的过程中能够良好的维持社会的和平与稳定, 而不是像暴力革命那样, 会对社会的秩序造成极大的破坏。

( 三) 渐进的社会工程理论的核心是人的主体地位

在渐进的社会工程理论中, 人在社会改革中的核心与主体地位得到了强调和重视。在这种理论下, 人自身的价值得到更好的重视, 并且能够更好的确保社会个体之间的平等。渐进的社会工程说明了改革的持久性和连续性, 社会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人们提供一个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 解决和协调好社会中的各种矛盾。这种改革的目的不是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幸福, 而是为了减轻人们的痛苦。渐进的社会工程是社会工程中的一种形式, 是改造社会的一种手段, 它不仅提供了改造社会的理论, 还承认了社会环境对社会改造效果的影响。社会是由个体所组成的, 社会的矛盾、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思考和行为方式等都是组成这个社会的必不可少的要素, 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会对社会的运行方式产生一定的影响。人的行为方式既具有一定的自觉性, 又受到环境的深刻影响。当一个人自身的约束性较差时, 受到的环境影响就会较大。

( 四) 任何情感都不能代替理性所控制的制度支配作用

在波普尔的渐进的社会工程理论下, 社会的改革过程应当是理性的, 不受人类主观情感的影响。渐进改革的目的不是为了完全推翻原有的社会制度而建立一个新的社会制度, 而是逐渐去改变组成这个社会的个体。其原因是, 当通过暴力手段推翻一个整体再建立一个整体时, 组成这个整体的部分并没有发生变化, 即使进行重新的组合, 也不会对这个整体的根本性质产生改造。而逐渐改变这个整体中的个体则是从根本上改变了整体的性质。组成社会的个体之间都是相互影响的, 当对一个个体进行改造后, 这种影响就会通过几何增长的方式传递下去, 带动周边个体的改变。渐进的社会工程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来逐渐改变整体中的每一个个体, 这种改变可能需要耗费很长的时间, 但是一旦完成了改变, 整个社会就会产生根本性的差别, 在这个过程中, 人的价值和主体性也得到充分的强调。

( 五) 渐进工程解决社会矛盾的方式

在乌托邦的社会改造方式中, 是通过完全暴力的手段来实现对社会矛盾的解决的, 然后在根据事先制定的理想社会模型进行社会的重构。波普尔则认为当代的每一个个体, 乃至不同时代的每一代人都是平等的, 只有在不断总结经验, 循序渐进的改革过程中, 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相应的, 在对社会问题的解决上也是零星的、循序渐进的, 人类就是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找到真正适合人类发展的方向。这种对问题的解决方式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需要不断的进行实验和实践的。波普尔的渐进社会工程理论是以人的感受为出发点的, 强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尽量减少人的痛苦。

四、结语

波普尔的渐进的社会工程在国家治理和社会变革方面提出了独特的见解, 对历史主义和乌托邦改造方式进行了批判, 强调通过温和的、循序渐进的方式对社会进行改造, 更好的尊重了人在社会改造和发展过程中的主体性。波普尔的这种渐进的社会工程理论在我国社会制度的建设和完善过程中也有很高的借鉴意义, 我国应当结合自身的国情, 对这一理论进行合理的解读和应用。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波普尔的“渐进的社会工程”理论。经过分析, 本文将这一理论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波普尔对人主体地位的强调;其次, 波普尔从辩证思想的角度, 对渐进的社会与暴力革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释;第三, 波普尔从微观的角度对渐进社会工程对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作用进行阐释, 并解释了社会理论发展的必要性, 以及社会的开放性;最后, 本文结合我国的国情, 分析了波普尔“渐进的社会工程”理论对我国的社会改革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波普尔,“渐进的社会工程”理论,改革

参考文献

[1]杨悦.波普尔“渐进的社会工程”探研[D].沈阳师范大学, 2013.

[2]李岁科.波普尔“渐进的社会工程”理论对我国当代社会的启示[J].南方论刊, 2015, 03:66-67+70.

[3]龚安.对波普尔历史主义的认知分析[D].重庆交通大学, 2009.

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工程 篇11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关键在体制创新,核心是人。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社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强了,社会治理的基础就实了。”社区治理作为社会治理的基础性工程,正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就新形势下如何推进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中国社区治理的未来走向等问题,《瞭望东方周刊》日前专访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司长蒋昆生。他同时介绍了实施已有三年的“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项目。

“根据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的要求,实验区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为推进社区治理探索路径、积累经验。”他说。

蒋昆生强调,必须站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进实验区建设的重要意义,“以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时不我待的责任意识和敢为人先的创新勇气”,率先推进社区治理和服务体制机制创新。而这些实验区的尝试方向,也正是新形势下中国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的改革方向。

倒逼的改革和实验

《瞭望东方周刊》:如何看待社区治理在当今中国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为什么要创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

蒋昆生: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工程,也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工程,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前提。

“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的建设思路,是在全面深化社会体制进程中逐步酝酿产生并发展的。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社区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环节。“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贯彻落实中央决策精神,探索顶层设计与基层实际有机结合的可行路径。

经过十余年的接续奋斗,我国的社区建设事业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初步形成了以“属地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主要特征的社区治理体制。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原有基层社会治理体制中许多深层次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比如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不强,居民自治活动的内容和载体相对单一,社区居委会行政化倾向过重,社区治理多元参与机制还不健全,政府部门包办过多,社会力量、市场主体参与缺乏长效机制,社区居民参与缺乏组织化渠道,等等。这些困难和问题不解决,势必影响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发挥,影响社区居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改革由问题倒逼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社区建设实践,有效解决制约基层发展的体制机制难题。

社区治理的发展方向

《瞭望东方周刊》:以“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为例,未来我国社区治理的发展方向有哪些?

蒋昆生:实验区建设开展近三年来,特别是第二批实验区建设开展近一年来,各地围绕创新社区治理体制、丰富社区自治形式、完善社区服务制度、优化社区服务手段等领域开展创新实践。这些探索实践从一定意义上代表了社区治理未来的发展方向。

首先是推进社区减负增效。各实验区将社区减负增效作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任务,研究制定推进社区减负增效的政策措施,确保社区组织承担的行政事务只减不增。

比如,江苏省南京市各实验区统一开展以“五减两增一考核”、建立社区公共服务准入制度为重点的专项行动,社区逐渐回归自治本位,社工逐渐回归服务本色,考核逐渐回归群众本元,部门逐渐回归管理本分。

其次是加强社区自治能力建设。许多实验区把健全社区居民自治制度作为激发城市基层社会管理活力的重要途径,在完善社区民主管理机制上出实招用力气,调动了居民参与自治活动的积极性。

比如,成都市锦江区全区113个社区、1065个院落根据居民特点和居民意愿,制定实施了各具特色的居民(院落)公约,从源头上、基础上、根本上完善和深化居民自治,有力地加强和推进社区依法治理,提升了社区治理和服务水平。

第三个方面是培育社区社会组织。许多实验区把培育和发展社区社会组织作为完善社区治理结构的突破口,通过建立孵化机制、扩大购买服务和加强政策引导等方式,创造有利于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的外部环境,逐步构建了多元参与、多元治理、多元服务的社区治理新格局。

比如,武汉市武昌区投入500万元建立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投入3600万元社区惠民资金重点培育社区社会组织,以公益创投的形式支持社区社会组织承接社区服务项目。社区社会组织已经成为社区治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伙伴,为扩大社区居民参与探索了可行路径。

第四个方面是创新社区服务机制。许多实验区积极推动社区服务的理念创新、机制创新和方式创新,全面提升社区服务功能和服务质量。

nlc202309011328

比如,杭州市大力实施社区服务业的产业化转型,推动社区服务项目由政府独力举办向社会共同参与转变,社区服务机构从单纯公益型向公益经营型转变,社区服务实体从个体分散向规模连锁转变,在“一区一品”、“一社一品”建设过程中,涌现出上城区“333+X”,下城区“66810”工作法,西湖区“三全十服务”等多个社区服务品牌。

第五个方面是加强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各实验区按照民政部、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财政部《关于推进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扎实推进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工作。

比如,攀枝花市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在组织体制、技术设计和建设模式等方面都具有开创意义。具体表现在:将平台部署“提升”到市级层面,突破了以区县为单位部署建设的社区信息化建设传统格局;将平台应用“下沉”到社区范围,将综合信息平台服务终端直接延伸到社区,梳理确定了社区直接办理和代办代理事项,有效缩短了服务半径,最大限度方便居民办事;将平台运行“拓展”到专线网络,依托政府部门信息专网部署综合信息平台网络,探索出综合信息平台建设与社区信息化建设有效衔接的可行模式。

共同参与社区治理

《瞭望东方周刊》:“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目前面临哪些困难,下一步工作有哪些规划?

蒋昆生: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服务机制创新是社会建设领域一项全新的重大课题,由于受到既有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的局限,受到长期历史条件和现实发展的制约,受到目前经济条件和工作基础的影响,部分实验区推进社区管理和服务创新的理论准备、实践准备和思想准备并不充分,实验区建设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实验工作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关于实验区下一步工作规划,我们主要聚焦于以下六个方面:一是健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居民自治机制 ;二是推进“政社互动”实践;三是发展社区民主协商;四是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五是加强社区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六是提升社区服务能力。

经过近年对社区治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民政部正在与有关部门共同研究起草推进城乡社区治理的文件。文件力争能针对基层,尤其是社区治理中面临的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取得实质性突破。 比如确立社区居民委员会法人地位的问题,厘清社区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之间的关系,等等。这些问题的突破,最终的目标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老百姓。

《瞭望东方周刊》:“社区治理”、“政社互动”和“民主协商”都是现阶段社会治理的热点问题,主要举措有哪些?

蒋昆生:推进城乡社区治理是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基础环节。要进一步健全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自治组织为主导、社区居民为主体、社区社会组织和驻区单位共同参与的社区治理体制机制。

在这个问题上,首先是要促进基层政府职能转变。围绕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总体要求,积极推进基层行政体制改革,发挥政府在社区治理中的主导作用。

其次是要完善居民自治机制。把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实践贯穿于社区建设的全过程和各方面。

第三是要激发社区组织活力。积极探索“社区、社团、社工”三社联动,推动建立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为支撑的社区服务管理新机制。

第四是要健全社区服务机制。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便民利民服务和志愿互助服务相互衔接的服务体系,确保城乡社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生活服务多样化和志愿互助服务制度化。

最后是要构建多元参与机制。探索建立以分类统筹为基础组织群众参与,以“以奖代补”项目为载体吸引群众参与,以信息化技术为依托扩大公众参与,以培训提高为手段引导群众参与,以制度建设为根本规范群众参与,以公共精神为纽带提升群众参与的新模式。促进居民群众在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优化政府治理是创新社区治理体制的首要任务,也是衡量社区治理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尺。 推进“政社互动”工作的主要举措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积极推动基层政府与社区组织“双向确权”,认真梳理基层政府与社区自治组织权责,划清基层政府和社区自治组织责权边界。

其次是积极建立基层政府与社区组织的“双向契约”,明确基层政府委托社区自治组织事务的项目内容、经费保障和违约责任,引导社区自治组织和社会组织承接对于法定职责以外的委托事项,形成社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竞争机制。

第三是积极开展基层政府与社区组织的“双向评估”,建立社区自治组织、社区居民评估结果与基层政府绩效考核挂钩的有效机制。

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一方面,社区民主协商以涉及居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和实际问题为内容,使各项决策的实施符合群众意愿。

另一方面,要完善社区居民会议和居民协商议事会议制度,健全民情恳谈、社区听证、社区评议等对话机制,推进社区民主协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除此之外,还要推动建立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社区制度,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群众普遍关心的实际问题听取基层群众的意见,将涉及居民利益的公共决策和公共服务事项纳入协商议事范围,不断丰富社区民主协商内涵。

当代工程师的社会伦理责任研究 篇12

中国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理论发展结果, 并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为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重要表现是其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高度一致性, 并以世界和发展的眼光预见时代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 给出解决的理论方向。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主要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分析当代世界重大社会问题和国际经济政治热点问题、当代科学技术前沿问题和科技社会问题、当代重大社会思潮和理论热点等, 主要表现在全球化与当代世界、当代世界经济、当代国际政治、当代文化交往、当代科学技术、当代社会治理、当代社会思潮等方面。

本文所研究的当代工程师的社会伦理责任, 从职业伦理领域来说是相对新兴和热点的领域, 横跨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科学技术和社会治理两个分论范畴, 具有研究的典型性、时代性和创新性。

本文首先将从当代科学技术和社会治理两方面分析当代工程师社会伦理责任的由来、现状和研究的必要性, 然后分析工程师社会伦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最后, 结合作者所在企业的工作实际, 提出加强高技术企业工程师社会伦理责任的有效途径。

2 工程师社会伦理责任的由来

伦理学是哲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 主要研究人的行为和价值的道德领域, 是一门传统科学。而当人类社会有了分工, 人与人之间除了血缘、家庭、家族、部落的原始关系之外, 出现了所谓的职业关系, 职业伦理学也随之产生。法国著名伦理学家爱弥尔·涂尔干认为, “任何职业活动都必须得有自己的伦理, 倘若没有相应的道德纪律, 任何社会活动形式都不会存在。”通俗来讲, 医生需要有治病救人的博爱的伦理道德, 律师需要有捍卫法律、维护公平的伦理道德, 司机需要有安全至上、乘客为要的伦理道德, 否则, 不仅无法体现该项职业存在的意义, 反而会引起社会的乱象。

然而, 直到20世纪初, 工程师才逐渐被纳入了职业伦理学研究范畴。要追溯工程师伦理首先需要了解工程伦理学。工程伦理就是调节工程与技术、工程与人类社会以及工程与整个生态系统的道德规范。工程活动其实就是人改造自然以满足人类自身需要的活动, 因此, 从本质上来讲, 人类诞生开始便有了工程活动, 即应发展存在所谓的工程伦理道德。但是, 由于起初人类的工程活动只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 其范围很小, 边界模糊, 因此当时的伦理学局限于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并未考虑工程活动对人类社会和对生态系统的关系与影响, 直到近现代, 特别是工业革命、世界战争之后, 工程技术的负面影响引起了人们的反思, 才逐渐重视工程的伦理学研究。工程伦理学的微观视角就是工程师伦理, 所以工程师社会伦理责任成为了哲学这门传统学科的新兴分支和研究热点。

既然工程师社会伦理属于哲学的范畴, 那么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和观点对其进行研究则存在天然的理论基础, 而且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理论与思想成果能够成为解决当代工程师社会伦理问题的重要理论工具与思想指导。

3 当代工程师社会伦理责任存在的问题

经过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 工程师技术力量与改造自然的能力飞速提高, 整个人力社会的财富创造, 甚至理念行为已经离不开工程师的专业技术。而当人们还未深切意识到工程伦理和工程师责任的重要性时, 由工程技术和活动引发的各种问题已经扑面而来, 甚至影响到整个生态文明, 让社会有些措手不及。比如军事工程技术对国家和地区关系的负面影响、基因工程技术对传统人伦的冲击、不计环境破坏和能源消耗的工程活动等等, 可以说, 每个人都处于工程伦理的漩涡之中。人们开始对工程这一冰冷事物所引发的伦理道德问题产生了忧虑和迷茫。

当代工程师社会伦理责任存在的主要问题为:

①当代工程师未充分意识到自身所掌握的工程技术能力与所从事的工程技术活动能对他人、社会以及生态产生的重要影响。大多数工程师把自身的工程活动视作社会或组织赋予自身的工作职责, 将提升技术能力和扩展工程活动作为安身立命之本, 没有主动考虑到工程师伦理的问题。

②当代工程师本身对新技术和新产品所能产生的负面作用了解不够, 对影响的掌控力度不足。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超出想象, 很多新兴的领域充满着未知的空间, 许多发现的新事物对人们来说是一个个黑箱, 我们无法完全了解到新工程技术与活动的负面影响, 也无法完全掌控工程技术的风险, 更不用说当自然力量与工程活动冲突时所面临的无奈, 福岛核电站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明证。

③当代工程师的“逐利”意识和浮躁作风日益增强, 趋向逃避和回避工程伦理责任问题。当工程师们无法避免地加入追逐利益最大化, 追求投资回报周期最小化时, 面对手上所掌握的能够即可带来利益和财富的技术与产品时, 主动逃避和回避社会伦理责任问题将成为一种必然。

④当代工程师缺少社会伦理责任的教育熏陶和缺乏调节各种关系的能力、方法与实践。既然工程师伦理是一门新兴的伦理学, 自然还未在社会教育体系中成熟, 因此, 从学校到企业都缺乏对工程师们进行社会伦理责任的教育熏陶。此外, 长期以来工程师面对的是技术和事物, 相较其他职业明显缺乏协调关系的实践、能力和方法, 所以, 当面临工程伦理责任选择和调节时, 缺乏手段和办法。

⑤从社会、政府直至企业缺乏对工程师社会伦理责任的评价和约束体系。目前当面临工程伦理责任问题时, 缺乏评价的标准和方法, 既容易缩手缩脚, 也容易过犹不及, 从而影响对问题的判断和行动的决策。此外, 诸如医生和律师等其他职业, 不仅已形成社会公认的道德约束, 还配有法律、规范、行规等硬性约束, 而对于工程师伦理责任的约束体系尚未建成。

4 工程师社会伦理责任问题的成因

从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角度出发, 主要可以通过当代科学技术和当代社会治理两方面对工程师社会伦理责任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

从当代科学技术来看, 科学技术对当代人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乃至思维方式具有深刻影响, 而随着科学技术的社会条件和社会功能日益被关注, 它的价值目标和社会评价问题也备受关注。科学技术是工程师从事工程活动最主要的仪仗和手段, 因此, 在当代, 工程师及其活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变革, 其社会功能和社会评价的问题自然也就显现出来了。此外, 科学技术的价值合理性和科学行为主体的社会责任与道德约束的问题, 自然也就成为了工程师社会伦理责任中的根本问题。

从当代社会治理来看, 马克思主义认为公平和正义是最值得重视的社会诉求, 然而财富的不断增加、社会的不断进步并没有掩盖人们对公平正义问题的强烈关注, 反而因为财富的创造方式和分配方式, 使人们对分配中的公平正义更为关注了。因此, 工程师们开始更为关切自身的利益, 从而促使“逐利”意识和浮躁作风日益增强。当公平正义无法得到满足时, 逃避和回避社会伦理责任成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方式之一。此外, 在全球化背景下, 世界范围的流动性和多元化给现代社会带来许多新问题新挑战, 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不平等仍然是最大的社会问题, 这种不平等进一步加剧了工程师们忽视自身职业的社会伦理责任。

对应工程师社会伦理责任具体问题来看:

其一, 工程社会伦理并非如家庭伦理、师生伦理、雇佣伦理那样通俗易见, 长期以来也未得到社会的足够重视, 因此, 工程师们自然普遍缺乏充分的工程伦理意识, 在面临工程技术负面影响时很难第一时间意识到, 并采取行动。

其二, 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有明显的滞后效应, 而且当叩开一扇科技之门后, 总是会面对更加广阔的未知领域, 因此, 客观上讲, 工程师本身对新技术和新产品所能产生的负面作用了解有限、掌控有限, 从而可能无法预见工程技术带来的消极作用和伦理问题。

其三, 在经济不断发展和财富不断创造的过程中, 由于社会制度、分配关系等原因, 长期以来工程师的财富积累无法与他们的实际创造相吻合, 特别在资本主义社会更是成为财富和智力剥削的对象, 因此, 当面对触手可及的利益和能用知识技能创造巨大财富时, 道德伦理的天平就极易倾斜。

其四, 工程师的职业性质决定了其很难接触系统的思想道德、人文科学和管理方法的教育实践, 从而在调解各类关系时可能力不从心, 此外, 由于工程伦理学起步较晚, 其教育体系与方法还不成熟, 工程师们很难接触相应的教育熏陶。

其五, 目前工程师所处的社会、学校、企业、家庭等宏观围观环境本身在有些不计后果地追求工程技术能力的提升和活动的扩张, 因此, 全社会无法相对理性和客观地建立一套工程师社会伦理责任的评价和约束体系, 从而也就很难有效地约束非“道德”的工程技术活动。

此外, 工程师还处于对职业、雇主、同行、客户和社会伦理责任的选择、取舍甚至矛盾之中。比如, 当面对雇主利润最大化要求与职业操守相冲突时, 当为了业绩和晋升与其它工程师严酷竞争时, 当产品技术缺陷可能造成用户使用伤害时, 当即行的技术方案可能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时, 当自身的工程活动出现使用价值与环境污染的矛盾时, 等等。这些渗透在工程活动每个环节中的社会伦理选择, 本身就在削弱工程师们坚持社会伦理责任的意志, 甚至诱惑工程师们通过违背社会伦理责任而获得个人和组织的利益。

综上所述, 当代工程师和工程活动中已经显性或隐性地充斥着各种社会伦理责任缺陷或是陷阱, 其产生的原因有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 有其群体和活动的自身的局限性, 也有社会环境影响的普遍性。因此, 需要通过一些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来强化工程师的社会伦理责任。

5 强化工程师社会伦理责任的有效途径

鉴于上述工程是在社会伦理责任担当上出现的问题和复杂的成因, 研究如何加强工程师的社会伦理责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首先, 需要引导和帮助工程师建立正确的工程 (技术) 伦理观。既然工程伦理是调节工程活动者、工程技术和社会之间的各种关系, 那么和谐社会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可以对建立一种正确的、和谐的、以人为本的工程伦理观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和指导。

其次, 需要围绕工程师及其工程活动建立一套完善的工程评价和伦理责任评价体系。当树立了正确的工程伦理观, 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对其评价是意识形态观念落地的桥梁。我们希望通过评价体系达到促进对工程师以及其整个工程活动有效的管理和控制。这种评价应当包括绩效评价和社会评价, 在绩效评价中应当关注安全、质量等红线指标, 在社会评价中应更多地以人为本出发, 综合关注社会适应性、影响性和风险性。

再次, 需要用思想行为准则和制度流程规范约束工程活动的道德主体。通过准则与制度确定工程师活动的边界条件, 用制度约束行为, 促成行为习惯养成, 从而影响思想与道德规范。

最后, 需要加强工程师的社会伦理责任教育。社会发展、教育先行, 在学校、企业和社会三个层次构建工程师社会伦理责任教育系统。学校教育侧重于工程师社会伦理理论学习和伦理意识培养;企业教育侧重于工程师伦理实践和行为养成;社会教育侧重于环境熏陶和评价反馈。此外, 管理方法和人文社科等提高工程师协调关系能力的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

作者所在的公司是一家航空发动机研发制造企业, 是典型的工程技术人员集聚的高科技企业, 其产品关乎国家民族工业实力, 关乎公众生命财产安全, 关乎能源消耗、环境生态, 关乎知识产权的竞争与保护, 等等。由此可见, 公司内部极易出现工程师的社会伦理责任问题。因此, 公司在成立之初即非常重视工程师的社会伦理责任问题, 并积极实践和探索, 形成了一些做法和经验, 具体包括:

①将工程伦理责任融入公司的使命、价值观, “为世界提供持久绿色动力”即为公司的使命之一;②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工程师社会伦理责任教育的主要渠道, 重视工程师的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③建立以卓越绩效为目标的质量流程体系, 将各类工程活动纳入规范的流程中, 从工作机制和制度上强化和约束工程师的社会伦理责任;④建立研发人员 (工程师) 素质能力和岗位胜任力模型, 将价值观、责任意识等要素引入模型维度, 从而建立评价标准;⑤将思想政治教育、行为规范准则等纳入绩效管理体系, 形成计划、分解、评价、考核和反馈的闭环管理, 倡导工程师自觉强化社会伦理责任。

6 总结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工程师的社会伦理责任问题愈发引起社会的关注。本文首先分析了工程师社会伦理的由来和研究的必要性, 然后, 分析归纳出当前工程师社会伦理责任存在的普遍问题, 并运用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的理论和思想分析了形成伦理问题的原因, 最后, 结合工作实际, 针对工程师伦理的问题和成因, 设计出强化工程师社会伦理责任的有效途径。

摘要:本文以当代工程师的社会伦理责任为研究对象, 梳理了概念的由来, 归纳出当代工程师社会伦理责任的问题, 并通过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的理论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最后结合工作实际提出强化工程师社会伦理责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工程师,社会伦理责任,马克思主义

参考文献

[1]龙翔.工程师伦理责任的生成及其表现[J].科学管理技术研究, 2008 (6) .

[2]张婷婷.论工程师的伦理责任[J].科技信息, 2007 (36) .

[3]李世新.谈谈工程伦理学[J].哲学研究, 2006 (2) .

上一篇:31卷6期疑难病案下一篇:档案管理的观念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