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社会价值

2024-08-22

工程社会价值(精选10篇)

工程社会价值 篇1

论社会工程哲学研究的基本价值

社会技术哲学研究在一定意义上说已经形成了“气候”,而社会工程哲学的研究则刚刚开始.因此,必须首先对社会工程哲学研究的价值问题有一个基本的认知.社会工程哲学是社会技术哲学的证明和延伸,或者说,社会工程哲学是社会技术哲学的.“下游产品”,社会工程哲学是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发展和具体化,社会工程哲学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等诸多社会工程的方法论.

作 者:田鹏颖 TIAN Peng-ying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沈阳,110034 刊 名: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EASTERN LIAONI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6 8(4) 分类号:C0 关键词:社会工程   社会工程哲学   社会技术哲学  

工程社会价值 篇2

关键词:邓小平,社会工程,思维

邓小平的社会工程思维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 它本质上是一个源于实践并对实践起到指导作用的知识理论体系。在邓小平社会工程思维的指导下, 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实践, 中国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从社会改革的设计到社会改革的路径选择, 无不蕴含着社会工程思维。社会工程的设计思想在中国社会改革开放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成为未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逻辑基础。

1社会的科学发展与社会工程

用社会工程的方法来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从根本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注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当下中国经济发展现状体现在经济发展的滞后性上, 归根到底就是经济发展与社会体制之间存在着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就是进行制度创新, 弥补制度的缺失, 废除制度的冗余。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实践, 证明了邓小平运用社会系统工程的研究方法, 从整体到部分、从试点到全局、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社会改革模式的正确性。

社会改革就是要使社会科学的发展。就是要坚持人的可持续发展、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作为现实主体的人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着根本不同于并优于动物的生存方式—实践的中介。正是借助于实践的中介, 人们一方面在自然物上打上自己的目的与活动的印记, 并加工创造出自然界本身不可能演化出来大量的客观实存事物;另一方面, 人们的实践活动又不断完善着主体自身, 体现和确证着人的本质力量, 并经常把人本身的主体素质和能力改变提升到新的高度。” (1) 所以, 消解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不和谐, 就必须把人、自然、社会放在平等的地位上, 正确处理好各个社会要素之间的关系, 使各个环节和相协调, 平等的发展。

邓小平的社会工程思维就是把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通过工程学的方法, 并结合当下中国社会发展的现状,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以科学技术为手段、以社会工程为方法、以科学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的理论体系。因此, 社会的科学发展是社会工程理论创新的结果, 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是社会工程创新的具体体现。只有“社会工程不断的推向前进并取得较好的社会效果, 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和谐。” (2)

2邓小平社会工程思维的现实意义

邓小平的社会工程思维对中国的改革与开放从模式、范围、原则等方面做了全面系统的阐述, 是马克思发展理论的升华, 因此, 他这一科学的社会系统论断, 应用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当中, 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 并且在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首先, 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的基本国情联系起来, 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总结出只有进行社会改革, 发展社会生产力, 才是中国发展的出路。他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设计改革计划, 这一系列过程为中国的社会发展路径指明了方向, 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从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农村改革, 到国有企业的转制, 再到现在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 从分散到整合, 这一系列措施增强国有企业活力、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资源得到了全方位的整合。邓小平的改革开放 (社会工程思维) 目标是理性与合理性融合, 在整体上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结合, 从而降低了社会成本, 减小了社会矛盾。邓小平的社会工程思维理论的确立有利于提高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的机遇, 加快社会改革的步伐, 使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向外向型转变。

其次, 邓小平社会工程思维在中国改革开放实践中的应用, 决定了20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进程, 促进了中国改革开放格局的形成, 同时也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可以参考的路径选择。邓小平的社会工程思维在中国的改革实践中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成果。在这一思想的知道下, 中国在三十年的发展中,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形成了全方位, 多角度, 多形式的改革开放的范式。“我国的改革开放所以能获得巨大成功,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邓小平理论本身就包含着对社会发展的价值合理性的界定。” (3) “邓小平的影响力, 既超越了他生活的时代, 也超越了他生活的国度, 历史越向前发展, 就越会显示出他改革开放思想的伟大意义。” (4)

再次, 邓小平的社会工程思维的另一个特定就是开放性, 吸收国外的先进成果, 在此基础上积极进行自主创新。中国离不开世界, 世界同样也需要中国。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紧密的联系中国改革开放、稳定、发展之间的关系, 形成系统化理论, 使其成社会工程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的社会工程思维是一个系统完整的社会发展理论, 同时也是中国社会改革的实践的现实写照, 指导并推动着中国社会改革的顺利进行。

在现实社会生产、生活中, 人们为了改造社会世界, 控制社会运行, 调整和协调社会关系, 总是在不断地借鉴多方经验, 并运用不断发展和创新的社会科学理论创新社会技术。但是, 必须注意的是, “社会技术一般并不直接应用于社会生活, 而是必须经过一个“工程”化的过程, 或者说, 正是为了实施某项具体的“社会工程”, 人们才去创新社会技术。比如, 人们为了实施城镇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工程”, 才研究和发明一系列具体的实施改革的方式和办法, 这些具体的方式和办法还必须在这一社会工程的实施中得以延伸和发展。” (5)

总之, 中国30年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印证了邓小平社会工程理论在中国社会改革中的科学性。从发展路径的选择到模式的设计, 集中反应了其“工程化”思想。邓小平的社会工程思维, 不仅从理论上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支撑, 为当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树立科学发展观提供指导思想, 而且为中国未来的社会主义实践提供科学的方法论,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浩.新制度主义视野下的社会技术建构[J].黑河学刊, 2008 (1) .

[2]王宏波, 陈建兵.论邓小平的社会工程思想[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4) .

[3]田鹏颖.社会工程哲学引论[M].人民出版社, 2006.

[4]王晓松.可持续发展与生产力的人本界定[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02 (6) .

[5]薛葵.邓小平改革开放定向思想及其重大意义[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5) .

[6]陈海英, 师新乔.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对当代中国社会的重大影响[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6 (1) .

[7]殷登祥.科学、技术与社会概论[M].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7.

[8]李敏.邓小平的理论智慧与改革开放[J].淮海工学院学报, 2005 (3) .

工程社会价值 篇3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工程;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D6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7-0015-02

党的十八大首次概况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1]这是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后,党在价值理念上的又一次重大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社会发展的根本方向。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工程”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科学发展的需要。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对策建议是当前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提出这是我党第一次完整概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对于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具有深远的影响。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工程是当前和今后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建设工作的中心任务。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的有机统一认识不到位

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三个层面,分别反映国家、社会和个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反映国家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反映社会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反映个人层面。这三个层面共同组成一个价值观覆盖网,基本涵盖了当代中国人在国家建设、社会关系和个人交往方面的核心价值的导向。这三个层面既有区别,有所侧重,但彼此又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三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相互联结,不可割裂,即不能认为只要其中一个方面,不要其他方面。三者的导向是一致的。在建设过程中要共同推进,共同发展。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关系不明晰

在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后,为什么又要提出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者之间是不是有冲突?如果不冲突,那么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没有必要,或者说会不会带来思想领域的混乱?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明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难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工程也不会取得实效。可以说,它们之间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共同点就是:它们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价值选择方面的理论创新,都是和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共产党人和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行动准则。不同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具有系统性、丰富性和理论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上集中概括最能体现价值体系内核的关键内容,具有简洁、易记、便于实践和考核的特点。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彼此相互补充,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构成的丰富与发展。

(三)国内外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

价值观是时代的产物,因此一个国家或群体的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必定会受到所处社会环境的影响。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使得全球经济融合和发展,但经济全球化依然是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化,西方国家对我国实施意识形态领域的“西化”图谋仍在变本加厉,他们依托雄厚的物质技术支撑,在利用经济手段为我国提供发展机遇的同时不断输出西方的价值观和民主政治。这无疑是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冲击,对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也是一种挑战。由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时期,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价值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利益主体逐渐多元化。人们在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同时,也滋生了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悖的价值观念,这无疑会影响到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变化。

(四)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化明显

大学生肩负着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们特别针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当代大学生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能够积极关注社会的变化。但生理、心理发育的不成熟和社会经历的缺乏又使得他们容易受社会上多元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影响和冲击,以不成熟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不能客观地认识社会。目前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种矛盾、困惑和摇摆的状态,会影响到他们价值观最终的形成。

(五)文化强国建设和“核心价值观引领工程”宣传有待加强

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文化建设,引领社会思潮,不断巩固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但是相关部门还存在认识不到位、实施力度不够、着力点不准、责任不明确、效果不明显等问题,直接影响文化强国建设和“核心价值观引领工程”的有效开展。

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工程”建设的对策建议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工程推进先进文化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是我国适应全球化背景下综合国力竞争的战略选择,更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工程需要从企业和高校这两个主要实践领域进行推进。

(一)加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工程”建设的对策

高校是文化创新的源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高地。推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工程”是赢得国家文化战略主动权的关键。当前,高校文化建设呈现多元化态势,推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工程应在如下方面获得创新。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进”工作

高校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主阵地,是党和国家是否能够坚持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关键。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是最直接、最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工程的途径。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实践,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室、进大学生头脑、进书本,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未来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自觉行动。

2.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工程”和文化多元化相统一的原则

大学是思想激荡和文化传播与推动的场所,也是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阵地。在全球化的时代,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相互交汇和融合,彼此借鉴与吸收已成为文化创新的基础。但是,文化多元化不是文化西方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借鉴世界各个国家与地区先进文化的同时,始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一元化不动摇的原则,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与繁荣。

3.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平台

当代大学生是先进科技的推动者和承载者,要把现代科技手段,特别是网络平台运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工程的建设过程之中。利用大学生接受新事物快的特点,发挥网络空间、微博、手机等现代信息传播工具,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的生动性、吸引力,促进核心价值引领工程的实效。

(二)加强企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工程”建设的建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工程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要求,加强优秀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工程建设的根本保证。目前,推进企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工程应在如下方面获得突破。

1.坚持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相统一的指导方针

要紧紧围绕促进企业科学发展这个主题,根据企业文化发展形成的规律,正确处理好企业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安全、生产、经营、管理、廉洁、维稳等子系统文化建设的关系。要切实做好三个统筹兼顾: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发展战略统筹兼顾;企业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筹兼顾;企业文化建设与党建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及思想政治工作统筹兼顾。

2.坚持企业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符合

要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要求,准确把握企业特点,深入挖掘企业文化资源,精心构建和完善企业价值理念体系,明确使命、规划愿景、宣传弘扬企业精神和核心价值观,使企业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相符合,与企业发展战略相适应,形成并不断巩固广大干部职工为企业科学发展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3.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企业落地生根

企业核心价值观建设要从企业发展不同阶段的实际情况出发,逐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同时要突出实践特色,促进企业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并通过价值引领工程建设,使企业核心价值理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

4.培育企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氛围

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基层,把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和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结合起来,不断增强企业文化的亲和力、感召力和影响力。注意培育和宣传企业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氛围,形成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推动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先进典型,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

参考文献:

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 篇4

1.人生价值

人生价值同样产生于主体需要和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中,是人类社会中人们之间的相互需要关系。但这需要不是一般的需要,是一个人在生命旅途中,通过自己劳动创造价值,满足社会和他人需要的积极的属性,即人生价值只能从人的社会意义、作用方面来界定。“人生价值指的是人在其一生中通过劳动创造对自我、他人、社会的需要的积极满足和贡献,或者说,是个人一生中的所作所为对自我、他人和社会的生存和发展的积极意义和效用。”它着重强调人在满足需要的基础上,对他人与社会的积极意义与作用。人生价值的根本内容,是以贡献和索取的关系为实际内容的人和人的关系,主要取决于个人对社会和人民的贡献和献身精神。2.人生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 ①社会价值

所谓人生的社会价值就是个体的人生对社会和他人的存在与发展的意义,是个体人生对社会和他人需要的实现和满足,主要表现为个人通过劳动、创造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可以说,劳动、创造和贡献,是人生社会价值的基本标志。在这种价值关系中,个人对社会来说,是满足社会需要的手段,谁对社会贡献大,价值就大;贡献小,价值就小;没有贡献,就没有价值;如是有损于社会和他人,就只有负价值,就会被社会他人所否定。②自我价值

所谓人生自我价值,是指个体的生活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意义。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作为一定社会关系中活动的个人,他的人生活动必然包含了对自身存在和发展的意义。由于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自我价值也是多方面的,如个人对基本生存条件的获得,对自我社会身份的确认和尊重,以及在知识、道德、人格等方面的自我完善等。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人所共有的追求,也是个体进步的动力和表现。③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关系

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在人的社会生活中,“每个人是手段同时又是目的,而且只有成为他人的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并且只有达到自己的目的才能成为他人的手段,——这种相互关联是一个必然的事实”。个人既不单纯是社会和他人的手段,也不单纯就是目的,这个“必然的事实”是我们认识人生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辩证关系的基础。

一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不仅是个体生存的前提,也为个体的发展提供条件。个体提高自我价值的过程,就是通过努力自我完善以实现全面发展的过程。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构成了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基础。另一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基础,没有社会价值,人生的自我价值就无法存在。人总是生活在社会当中,个体无法脱离社会而存在和发展。个体的人生活动不仅具有满足自我需要的价值属性,还必然地包含着满足社会需要的价值属性。人是社会的人,这不仅意味着个体物质和精神的需要必须在社会中才能得到满足,还意味着以怎样的方式和多大程度上得到满足也是由社会决定的。一个人的需要能不能从社会中得到满足,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满足,取决于他的人生活动对他人和社会的贡献,即他的社会价值。

(二)人生价值的标准

1.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

2.人生价值评价的基本尺度,是劳动以及通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做出的贡献,这是社会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普遍标准。

人是社会的人,总是生存和活动于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当中,并受到一定社会关系的制约。在实际生活当中,人们会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通过一定的方式实现自己的人生目的,以独特的思想和行为赋予生活实践以个性特征。不过,任何个体的人生意义只能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条件基础之上,并在社会中得以实现。离开一定的社会基础,个人就不能作为人而存在,当然也无法创造人生价值。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最基本内容。一个人的生活具有什么样的价值,从根本上说是由社会所规定的,而社会对于一个人的价值评判,也主要是以他对社会所做的贡献为标准。个体对社会和他人的生存和发展贡献越大,其人生的社会价值也就越大,反之,人生的社会价值就越小。如果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和他人的生存和发展不仅没有贡献,反而起到某种反作用,那么,这种人生的社会价值就表现为负价值。

(三)人生价值的评价

要比较客观、公正、准确地评价社会成员人生价值的大小,除了要掌握科学的标准外,还需要掌握恰当的评价方法,做到以下四个坚持: ①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②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③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④坚持动机和效果相统一。

三、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

(一)人生价值实现的社会条件——客观条件或外部条件 1.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大学生应把自己的人生价值目标建立在正确地把握当今中国社会发展为我们所提供的条件的基础上,努力、充分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2.人生价值目标要与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个体价值目标必须与社会主导价值目标相一致,并不是简单地以社会的导向替代个体目标,也不是简单地附和社会实际存在的某种价值目标,而是指与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具有客观真理性的主导价值目标相一致。在现实社会中存在着的各种不同的人生价值目标,许多是不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选择这样的人生价值目标,就可能走错人生之路,使人生的路越走越窄。

(二)人生价值实现的个人条件——主观条件或内部条件 1.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

每个人的自身条件都会与其他人有一定的差异,某一个具体的价值目标,对这个人来说是恰当的、比较容易实现的,而对另一个人来说就未必如此。因此,应当实事求是地根据自身的条件来确定自己的人生价值目标。青年时期是一个人自身条件变化较大的阶段,再加上社会经验、人生阅历等方面的限制,人们往往容易把主观的想象当作对自身条件的认知,夸大或者低估自身的能力,不切实际地抬高或者贬低自己,从而给人生价值的实现带来意想不到的障碍。因此,客观地认识自己,是确定人生价值目标的重要前提。2.努力创造实现人生价值的良好条件 ①人的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是核心素质,提供精神动力。科学文化知识水平——是重要素质,提供智力支持。生理心理条件——前提条件。

②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锻炼实现人生价值的“本领”。

人在自然天赋上有这样那样的差异,在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自身条件的限制,但这并不是说,人是完全消极被动的。个人的主观努力,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实现程度。人的能力具有累积效应,能够通过学习、锻炼而得到强化。比如,一个人最初只有参与劳动的一般体力条件,但在劳动过程中,他会不断地提高技巧,积累经验,劳动能力就会不断得到增强。大学生可塑性强,正处于增长知识才干的关键时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努力创造实现人生价值的良好条件。

③立足于现实,坚守岗位作贡献。

人生价值终究要通过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展现出来。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爱因斯坦,但是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脚踏实地、埋头实干,发挥聪明才智,为社会做出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人生价值,尤其是人生的道德价值的实现就在尽职尽责、奋发努力的过程中。④实现人生价值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当代大学生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需要在实践中继承和弘扬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畏惧劳苦,贪图安逸,坐享其成,最终只能虚度年华,万事蹉跎。只要人生价值目标符合社会总目标,即使自身条件有所欠缺,也要尽心尽力、一往无前。“有志者,事竟成”,只要始终保持自强不息的精神状态,人生终将有所收获。

四、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美好的人生价值目标要靠行动也就是社会实践才能化为现实,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就是实践。人生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人能够自觉地、有意识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通过创造性的社会实践把人生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因此,社会实践是人生价值真正的源头活水,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对于大学生而言,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具有特殊的要求。1.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国家的主人。大学生要在为人民群众服务、实现人民群众利益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只有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中吸取营养,做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的维护者,才能使自己的人生大有作为。正如江泽民所说:“人的一生只能享受一次青春,当一个人在年轻时就把自己的人生与人民的事业紧密相连,他所创造的就是永恒的青春。” 2.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经过艰苦奋斗,这是古往今来许多人成就事业的经验总结。同学们不仅要刻苦学习书本知识,而且要努力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社会实践中求真知。社会实践是知识创新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也是青年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当今时代,信息传递瞬息万变,知识更新越来越快。大学生固然要认真学习书本知识,打下坚实的知识功底,但更需要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践中,善于为实践而学,善于在实践中学。

工程社会价值 篇5

所谓红色旅游,主要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红色旅游是一种文化创新,是一种教育创新,也是一种经济创新。广义上的红色旅游,内涵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时期,从解放前到解放后;第二个层面是爱国主义教育;第三个层面是“中国红”,即蕴涵有中国特色的红色精神。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广大群众对旅游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广泛。每逢重大节庆日、旅游黄金周和学生寒暑假,到教育基地参观游览人数明显增长。一些单位还自发组织“重走长征路”、“伟人故里游”、“抗日根据地游”等活动。由此可见,红色旅游的经济价值自不必多说了,下面我想从社会价值和教育价值两方面谈谈红色旅游。

 红色旅游的社会价值

通过红色旅游,一方面可以树立发展民族精神的目的。一个民族的活力首先体现在生生不息的进取精神上,民族的复兴与发展离不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红色旅游标举的是一种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团结进取、奋斗不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各种红色旅游产品所体现的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抗日救国,拯救民族危难的光辉历史,对当代中国社会,尤其在崇尚“个性追求和物质享受”的今天,无疑是一种特别的教育和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

另一方面有利于国家向心力的凝聚。国家向心力是促进和维护各民族团结统一的关键,是关系到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问题。我国是个拥有13亿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要统一全国民众的思想、凝聚大家的力量,必须有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坚强的精神支柱,从而形成一种强大的国家向心力。红色旅游是很具有渲染力和亲和力的,它承载了中国共产党奋斗和新中国成立过程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它对于全国民众,尤其是青少年一代增进对新中国成长过程的了解,建立对党的信心,以及培养爱国意识、团结意识和发展意识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对一个民族而言,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民族相互区别的重要特质,也是民族发展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了一批宝贵的优秀的文化财富,除传统的优秀民族文化之外,在中国长期革命战争中形成的革命优良传统文化,即红色精神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旅游的兴起集中体现了人民群众对革命优良传统文化这一红色精神的崇敬,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进步的象征。因为红色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革命群众的奋斗精神,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支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和集中体现。同时,中国共产党和革命群众这种追求独立解放、挑战生命极限的超越精神,也是全世界反压迫、反殖民统治、追求正义事业的壮丽篇章,理当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向世界展示它的魅力。革命优良传统是当今先进文化的形态之一,而红色旅游资源则是这种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人们通过对革命历史遗址和遗物的参观游览,就可以起到缅怀前人、教育今人、激励后人的积极作用,从而有利于革命优良传统文化的传播,有利于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同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客观需要。

 红色旅游的教育价值

红色旅游中蕴含着一种文化,通过红色旅游能够向国民弘扬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成功地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以及共产党人勇于奉献、不计得失的思想观和价值观。有了这种思想观和价值观,可以使人获得产生战胜困难、战胜敌人的精神力量。因此,通过红色旅游可以昭示革命前辈的崇高理想和价值追求,使人们加深对共产党人革命思想精髓的了解,增进对党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加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可和巩固。通过红色旅游大力宣传红色文化,增强对党的先进性的理性和感性的认识,使人们感悟到中国共产党执政是“历史的选择,历史的必然”,更加深刻地领会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

旅游是青少年普遍喜欢进行的时尚型、文化性的高层次生活消费活动,具有很强的学习、教育功能。通过开展“红色旅游”活动,将革命历史知识、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以旅游的方式传输给广大青少年,将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内容融入旅游活动中。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充分发挥旅游深入浅出、生动活泼、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特点,把当前圣待加强的思想道德建设和爱国主义教育融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主动参与的活动之中,通过手段和方式的创新,寓教于游,使思想道德教育更加生动形象,入耳、入脑、入心,不仅可以迅速扩大教育的范围,还能够大大增强教育的效果,使旅游者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思想境界得到升华。红色旅游将以其深刻的感染力、强大的生命力,成为范围广、影响大、效果好的思想道德建设的新方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篇6

富强、民主、文明

和谐、自由、平等

公正、法治、爱国

敬业、诚信、友爱

二、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最根本观点。是指那些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居统治地位、起指导作用、从最深层次科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或社会主义本质属性这一根本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的价值理念。

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解读:

灵魂: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精髓: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

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有机统一,构成完整的价值体系

工程社会价值 篇7

一、什么是“一三八读经工程”

“一三八读经工程”是一个以《孝经》、《弟子规》、《大学》为肇始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引导青少年通过诵读经典而健康成长的“工程”,其宗旨是与孔夫子同在,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同在,与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同在,同铸伟大中国梦!诵读经典,弘扬儒学。“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用“一、三、八”三个数字指代内容。“一”是一个字,“孝”;“三”是三个字,《弟子规》;”“八”是八个字,格、致、诚、正、修、齐、治、平”即“八条目”。学习、践行、落实“孝道”、《弟子规》、“八条目”,称“一三八读经工程”。

“一”,有万事万物之初始的意思,又代表万物的普遍本质。《淮南子·诠言训》:“一也者,万物之本也,无敌之道也。”一个“孝”字蕴涵深邃。“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孝经》)。“孝”,是由生理而心理而伦理形成的理智与情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孝”是做人的最高道德“仁”的基础。曾子有“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敷之而横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礼记·祭义》)之说。“孝”作为一种非功利的纯真的感情,一种高尚的广谱的道德,为修身、齐家之不可或缺;推己及人,则可以生发出良好人际关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告子上》),乃至达到“仁民爱物”的境界。至于为官从政,报效国家,莫不以“孝”为一种规范,永远恪守;一种情操,不断陶冶;一种精神,广为弘扬。一以贯之于一切言行。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得,友诚朋信;敬业乐群,仁民爱物;垂范效则,精忠报国。这是读《孝经》的要求。

“三”,《弟子规》。题目三个字,通篇三言一句。“三”以示多,富于概括力。《弟子规》作为一种启蒙教材,属于“训诫类”,承载着儒学经典的宏旨大义。其以孔子的一段经典言论为纲:“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融会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和道德观念,对“弟子”(学生)进德修学,生活起居,待人接物,言语行为等做了详尽“规范”。孔子在回答颜渊关于实行仁德具体要求问题时提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礼”,就是行为准则,作为社会制度、规范对人的外在约束。社会对个人、施教者对受教者要“约之以礼”(《论语•雍也》)。个人亦然,且要“立于礼”(《论语·泰伯》)。如果人们都能做到“克己复礼”(《论语•颜渊》),那么,个人就会不断进步,社会就会日臻和谐。《弟子规》就是要求“弟子”们“克己复礼”,“视、听、言、动”都能“循规蹈矩”。

进德修学,礼仪规范;视听言动,规矩方圆;心领神会,训诫勖勉;自强自励,志存高远。这是读《弟子规》的要求。

“八”,“八条目”。“八”也是个极富概括力的数字,无论在中国、在外国,“八”都是个吉祥数字。“八条目”出自《礼记》之《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制其国;欲制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依为学次第则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者,源于朱熹《大学章句》的说法,“此八者,大学之条目也。”《大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亲)民,在止于至善。”以“明明德”为本,以“新民”为末,达到一个理想境界,“止于至善”之地而不迁。此即“三纲领”,乃《大学》的核心思想,它代表了儒家所追求的“内圣外王”的人格和理想,“其旨归在于内足以资养而外足以经世”。“内圣”就是要“明明德”,要“修己”,使内在的道德修养“圣”化;“外王”就是要“新民”,“安百姓”,在社会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做出更大的贡献。

获知求是,学行统一;陶冶情操,纯正思想;内外交善,修己安人;奉献社会,服务人类。这是读《大学》的要求。

二、如何实施“一三八读经工程”

小学生先重点读《孝经》,《二十四孝》。建议编辑学习参考读物,如《孔子论孝》(暂拟名,下同)、《儒家论孝》,依孝道内容类编。骆军编译的《儒孝百句箴言》(华文出版社)即很实用。再如分类编写古、今孝贤故事,要求真实可信,益于效法。王芸廷主编的《中华孝德故事》(济南人民出版社),内容详实,足资参考。小学生还应读《弟子规》以及相关的“蒙学”读物。

初中学生应深入学习《弟子规》,加深了解儒家理念和“孝悌忠信”、“仁义礼智”等中华传统伦理道德。马为良编著的《弟子规新解》(新文艺出版社)用儒学经典解读《弟子规》,主要供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者阅读,教师,家长可用作辅导材料。初中生还可以《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适当阅读一些如“四书五经”等儒学经典和国学读物。建议中学语文教科书增加精编的相关内容。吉林市孔子中学(第二十三中学)、松花江中学、吉林经贸学校、吉林铁道技术学院等大中院校编辑校本教材,开设选修课程等做法都受到学生、家长的欢迎,学者、专家的好评。也可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编写一些“选读”和辅助性读物,供中学生阅读。

高中生和大学生则应将《大学》作为“必须”课,深入理解其丰富、深刻的内容,尽可能利用工具书、参考书等辅助阅读《中庸》《论语》《孟子》等原著,并拓展儒学乃至国学经典的阅读面。大学生则应在深入研读《大学》的基础上,广泛涉猎儒学经典,但至少要精读一经。杨振宁教授曾谈及自己中学时代诵读经典的情形,颇耐人寻味:当时应父母之命,背诵《孟子》,其实并不情愿,“背”而已矣。出乎意料的是,《孟子》的思想理念竟使自己终身受益,无论于立身处世,还是对做学问,都大有裨益。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的基础上升华而成。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着眼于青少年实施“一三八工程”,就是通过在大中小学校内推广正确的读经方法,学习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美德,进而帮助青少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新探 篇8

关键词:自我价值;社会价值;社会需要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0)29—0093—02

对人的价值,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区分为多种多样的价值。我们常就个人作为手段和目的两个方面,把人的价值分为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一、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含义

究竟什么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我们需要从人的实践的双重作用说起。

实践是人们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只要是正常的人,一般说来都能从事这样或那样的实践。人的实践活动具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它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如商人经商,能够满足人们进行商品交流的需要一个人只要进行实践,就必然有实践结果,而这种实践结果对社会上的其他人来说往往都是有用的。另一方面,它能够满足自身的需要。谁都知道,一个人之所以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主要不在于他自身的肉体如何,而在于他所从事的实践活动。在这里,如果把人的肉体和他的实践活动分开加以研究,便不难发现,人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而且能够满足自身肉体的需要。就拿生产实践来说,生产者通过生产实践生产出了产品,把这些产品投放市场,便满足了社会的需要。与此同时,社会给生产者以回报,这又满足了自身的需要。实践所具有的上述两个方面的作用也就是实践的双重作用。

既然我们在思想上可以把人的肉体与人的实践活动分离开来,同时人的实践活动又能够满足自身肉体的需要,那么,在人自身的肉体和人自身的实践活动之间就构成了一种价值关系:一个人的肉体有各种需要,而他的实践活动则能满足这些需要。在这种价值关系中,由于一个人的实践活动能够满足他自身肉体的需要,因而这种实践活动对于他自身的肉体来说,就是有价值的。我们把这种价值叫做人的自我价值。所谓人的自我价值,是指个体存在对于自身的意义,也就是说个人对自己需要的满足。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既有物的需要,也有精神需要,以及其他需要。他通过自己的行为来满足这些需要,就是他的自我价值。这种满足是建立在个人对社会作出贡献的基础上,然后通过社会对个人的生存、发展提供物质保证和精神保证实现的。可以说,人的自我价值,既是个人的自我关照,也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在现实生活中,人的自我价值是非常具体的。比如说,一个人需要吃饭、需要住房、需要穿衣,他就会通过参加工作、经商等实践活动来实现这些需要,如果这些需要得到了满足,可以说就实现了他的自我价值。

人的社会价值是从人和社会构成的价值关系中产生出来的。在这种价值关系中,社会是价值的主体,它有各种需要;人是价值的客体,他能满足社会的各种需要。所谓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为满足社会或他人物质的、精神的需要所作出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也就是说,人的社会价值,就是人由于能够满足社会的各种需要而产生的价值。换句话说,人的社会价值,就是一个人对社会,对他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也就是一个人对社会所做的贡献,这是由人的社会性所决定的。

社会的需要非常多,有个人需要、集体需要、国家需要乃至人类需要的区别,因此,我们可以把人的社会价值区分为以下四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满足个人需要而产生的社会价值。这里所说的个人并不是指的自己,而是除了自己之外的其他一切单个的社会成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把个人分为家庭成员、亲戚、朋友、熟人、陌生人五种。在这五种个人中,为家庭成员服务并满足他们的需要,应当说是最容易做到的,而越往后难度就越大。至于为陌生人服务并满足他们的正当需要,这恐怕是最难做到的了。比方说,如果是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遇到了为难之事,每个人肯定都会鼎力相助,但是如果一个陌生人遇到了为难之事,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为他分忧解难。因此,一个人如果能自觉地去为陌生人服务并满足他们的正当需要,那就说明他的服务对象已经超出了亲戚、朋友、熟人的狭小范围,也说明他的社会价值已经大大地提高了。

第二个层次:满足集体的需要而产生的社会价值。集体是由许多人结合在一起而构成的联合体。在学校有组、班、级、室;在军队有排、连、营、团;在行政区划方面有村、乡、县、市等等。这些都是各种各样的集体。社会价值的第二层次是高于社会价值的第一层次的,换句话说,满足集体需要产生的社会价值是高于满足个人需要所产生的社会价值的。之所以如此,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集体的需要高于个人的需要。个人离不开集体,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存在和发展,所以,要想满足个人的特殊需要,首先必须满足集体的共同需要,使集体得以存在和发展,然后才能去谈论个人的存在和发展。如果不能满足集体的需要,使集体得以存在和发展,那么,满足个人的需要就无从谈起了。人们常说“大河无水小河干”,“锅里无米碗中稀”,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既然如此,满足集体需要的社会价值与满足个人需要的社会价值相比,自然是前者高于后者。而且一个集体是由许多个人组成的,这些个人既包括家庭成员、亲戚、朋友、熟人,也包括陌生人,所以,一个人如果能满足集体的需要,就等于是满足了不同个人的需要,从这个方面来讲,他所产生的社会价值也要高于满足个人需要所产生的社会价值。

第三个层次:满足国家的需要而产生的社会价值。在一个国家内部,包括许多集体和个人,因此,国家与集体、个人相比,国家是整体,集体和个人属于局部。所以说,满足国家需要所产生的社会价值比满足集体和个人需要所产生的社会价值又高了一个层次。也正是因为如此,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为了国家的利益,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比如说,清朝的林则徐奉命到广东禁烟,发誓要禁绝鸦片。但是,后来腐败无能的清政府迫于英国的压力,找借口将他革职并发配到新疆伊犁。临行前他说了这样一句话:“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光辉的形象。

第四个层次,满足人类需要而产生的社会价值。人类的需要不同于个人需要、集体需要和国家需要。不同的个人、集体、国家都有自己的特殊需要,然而只有他们的共同需要才能算做是人类的需要。比如说,一个人可能需要工作,一个集体可能需要改选班子,一个国家可能需要调整改革,但是,这些需要都不能算作是人类的需要。人类需要的特点就在于“共同”二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如果满足了人类的需要,就等于是满足了不同国家、不同集体和不同个人的需要,因此,满足人类需要所产生的社会价值是最高层次的社会价值。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有许多人为了人类的利益而奉献了自己的一生。马克思最喜欢的名言是“为人类工作”。培根认为,“善的定义就是有利于人类”。事实上,许多品德高尚的人都是把是否有利于人类当作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的。他们的信条是:有利于人类则为之,不利于人类则不为。

以上我们分析了人的社会价值的四个层次,和刚才讲的自我价值联系起来,作为人的价值的两个属性,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是辩证统一的。

二、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是辩证统一的

1.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有主次之别

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更多用奉献和索取两个词来表示,它们的关系就变成了奉献与索取的关系。对于每个人来说,对社会的奉献是第一位的,索取是第二位的。人人都作贡献,才能保证人人都有所索取。社会对个人需要的满足,前提是社会有相当的物质基础。俗话说,小河无水大河干,没有涓涓溪流,就没有汹汹的江河;没有一砖一瓦,无以筑成大厦。社会也是如此,只有每个成员都努力为社会作贡献,添砖加瓦,点滴汇入,社会才能有足够的物质财富满足个人的需要。如果人们不讲贡献,只讲需要,都去向社会索取,今天你拿一块砖,明天他拆一片瓦,那么,这座大厦就会倒塌;如果人们都吝惜自己的点点滴滴,那么,这条江河就会干枯。当然索取也是必要的。但没有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社会就无法满足个人的需要;个人不对社会做贡献,就没有资格向社会索取。人生价值的本质,就在于奉献。

2.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互为条件

实现社会价值与实现自我价值是互为条件的。也就是说,人们的所作所为,可以同时满足社会和自身的需要,而且,满足社会需要有助于满足自身需要,满足自身需要同样有助于满足社会需要。因此,一个对社会对他人有价值的人,也是一个自爱、自尊、自重的人;而真正的自爱、自尊、自重,也就是对他人和社会尽到自己的责任,作出应有贡献,从而受到他人爱戴和尊重的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篇9

这本读本是针对青少年的,我觉得对于青少年来说,很有帮助。青少年正处在人生的重要时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最为关键的阶段,面临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成长成才的重大问题。在这样一个人生的重要阶段,青少年需要有科学的价值体系引领。青少年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所以青少年需要担负起这样一个光荣的使命,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者、宣传者和实践者。

著名教育理论家、革命家徐特立说:“一个人有了远大的理想,就是在最艰苦困难的时候,也会感到幸福。”一个人年轻时有没有崇高的理想,对他今后的成长,对他的医生为社会贡献的大小,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青少年来说,树立一个理想是必须的。青少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除了树立理想,坚定理想外,更重要的是需要青少年去实现理想,如何实现理想,第一点需要青少年们坚持刻苦学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仅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也要走出去,积极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第二点需要青少年们坚持刻苦奋斗。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在生活中,做起、从基础做起,脚踏实地,艰苦奋斗,迎难而上,节约朴素。第三点需要青少年们坚持开拓创新。提倡青少年独立思考、多疑好问,善于总结,要有强烈的求知欲,要有丰富的想象力,要有敏锐的观察力。第四点需要青少年们坚持高尚品行。广大青少年们要自觉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自觉养成自律自省的意识和只耻改过的观念,成为有道德的好少年。

工程社会价值 篇10

【关键词】 核心价值体系 政治文化价值 思想文化价值 精神文化价值 道德文化价值

马克思曾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所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上产生的”[1 ](P406)。“是人们所利用的并表现了对人的需要的关系的物的属性”,“表示物的对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等等的属性”,“实际上是表示物为人而存在”。[2](P139)(P326)因此,价值是人类社会中一种普遍存在的关系,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和主体被客体满足这种主客体之间特定关系的范畴。价值观是客观存在的价值关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与价值观相关的核心价值体系,则涉及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成员对基本或普遍的价值原则的理解和认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人民政治地位的强大、经济地位的雄厚势必要求文化发展上的强盛,而文化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凝结其中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力量;不同文化的竞争,很大程度表现为各自代表的核心价值体系的竞争。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政治文化价值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政治文化层面所体现的最根本要求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中国作为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是我们“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立党立国的根本的指导思想。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面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多样化倾向,势必要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权、主动权、话语权。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充分挖掘和鼓励不同阶级、不同群体所蕴含的积极向上的思想精神的同时,更好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主义思潮,更大限度的形成思想共识、凝聚力量、齐心合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唯有把握住这一政治文化层面的内涵,才能真正的把握和谐文化的建设性质和发展方向。同时马克思主义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理论基础、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理论基础、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理论基础。

我们应该思考,马克思主义带给我们的当代价值是什么?与政治家、军事家不同,很少有思想家能深刻的影响和改变这个世界的,但马克思主义却做到了。从马克思主义诞生之日起,世界的面貌、格局天翻地覆。为什么只有马克思主义能够做到呢?马克思主义立足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是對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对人类解放的一种追求。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在大的历史尺度上来关注、关怀人类发展的理论。它的核心是对人类命运的关切,对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追求,想消除一切束缚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不合理的东西,因为资本发展的本身有他的限度,即可以给人类社会带来很大的推动力,也会带来贫富差距等很多不合理的东西。如果资本主义不能够克服资本的限度,没有力量去约束资本,资本主义所面临的危机就不会解决,所以马克思主义在过去产生了很大影响。每当人类面临重大问题、困境、危急之时,马克思主义都能给人以前进的方向,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后,西方社会尘封在书店多年的《资本论》突然脱销,要重印,一位日本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宫川彰写了《解读〈资本论〉第一卷》,他是从日本金融危机的时候就开始观察日本的经济现象,用《资本论》来解读这些问题,他发现马克思主义思想是非常有说服力的。

因此我们回顾20世纪,人类是不缺乏思想、不缺乏主义、不缺乏理论的,经常是各种主义、各种思想纷纷登场,却又纷纷退场,但始终在场的就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法国哲学家德里达说:“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就没有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了将来”。因此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是不可或缺的。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文化价值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文化层面就要求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有史以来,理想一直体现着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国家和民族,乃至于个人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所谓的共同理想就是共同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通过一定的教育途径、方式和方法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转化为全社会和全体人民群众的共同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我国经济成分、利益关系、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现阶段,这个共同理想是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样可以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具有包容性,和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事实也证明,今天成绩的取得,与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有着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统一的追求是不无关系的。

社会主义是我们党从成立之时就确定的道路和高举的旗帜。建国63年,改革开放33年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和辉煌发展的历史进程,实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性飞跃。丢掉这面旗帜,改变这面旗帜,必将付出沉痛的代价。邓小平1992年说:“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又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要建设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伟大贡献。我们既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也反对神圣化,,用发展着的科学社会主义指导发展着的中国社会实践,借鉴他国社会发展模式与保持独立自主统一起来,独立自主建设社会主义国家。

2003年4月,德国《我们的时代》杂志发表前民主德国驻华大使贝特霍尔德的文章指出,当今资本主义“在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的同时,他已无法解决日益严重的全球性问题。”他列举了南北鸿沟加深、环境遭到破坏、对地球资源不负责任的随意开采、暴力、战争等事实后得出结论:“现在世界越来越明确的要求成功塑造一个资本主义的对立面。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要意义以及今天中国所发生的一切也正在于此。”

胡锦涛主席在2012年7月23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强调指出,经过长期努力,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最重要的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文化价值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精神文化层面的要求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有一定的文化传承,不断融入了文化思想、民族传统、思维习惯;时代精神体现了时代特色、在不同的发展时期融入时代烙印。

一个民族之所以能够凝聚起来,是因为除了作为固定的共同的生存空间以外,还具有共同认可的民族文化和时代精神。正因为如此,当历史上出现外敌入侵或民族利益遭到威胁和损害时,中华儿女都能够团结一心。奥运火炬在境外传递期间,遭遇阻难,全世界的中华儿女无不义愤填膺,表现了正义不屈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在汶川地震的抗震救灾中,中华儿女又表现出来血浓于水、同呼吸共命运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引发捐赠热潮,社会捐赠总额突破1000亿元。也正是有全国30多个省和自治区进行帮扶,灾区重建,三年时间就已经大变样。为此俄新社在一篇评论文章中说:“一个能够出动十万救援人员的国家,一个企业和私人捐款达到数十亿的国家,一个因争相献血、自愿抢救伤员而造成交通堵塞的国家,永远不会被打垮。”围绕中国钓鱼岛及附属岛屿问题,日本妄图实现“国有化”,中华儿女义愤填膺,团结一致捍卫国家领土主权神圣不可侵犯。通过这一系列事件,中华民族所表现出来的团结、互助、爱心、顽强与不屈唤起了多数人内心的良知和道德追求。正是因为有了更多人受到了这种感动和洗礼,一个崭新的价值体系和道德平台浮现于中国大地,融入于每个中华儿女的心间。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对中华儿女有着强烈而积极的精神激励功能。鼓舞人民前进、激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这种精神是任何时代维系全民族的共同心理、共同价值追求的思想纽带,也是激发全体人民为民族统一、社会进步而英勇奋斗的精神源泉。精神是可以被传染的,雷锋精神,跨越半个世纪,雷锋却以他独特的人格魅力、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召了几代中国人,他的形象永远都是那样的高大。也是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涌现出了无数的“雷锋”。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全民族的共同的精神成果,在其演进的历程中,逐渐形成了文化的大传统,成为全社会广泛认同的文化观念,他超越了地域和阶层,成为牢固的民族文化心理,代代傳承,不为外力所打破、所改变,彼此交融、相互渗透,是一个精神总体。经过了长时期的历史和社会实践,逐步深入人心,成为共同的民族心理。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共同谱写大爱、大美的崭新篇章。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道德文化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从道德层面要求全体社会成员要自觉践行“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近几年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和不道德行为在全社会掀起了一场大讨论轰轰烈烈,就是对道德的讨论。这些都凸显出对于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高度关注,是一种新的文化自觉。一个社会以什么为本位价值,是这个社会的价值体系的性质的标志。社会主义社会里的本位价值应当是什么呢?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清晰的明确了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既有先进性的导向、又有广泛性的要求,贯穿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覆盖各个利益群体,涵盖了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化。

荣辱观教育是个人道德修养的思想基础。一个社会的整体文明程度,一般来说,是通过所有个体成员的文明程度表现出来的。我们感知社会道德问题不就是通过一个个不道德的人、不道德的事件吗!所以说,社会成员个体的道德修养状况,对社会文明水平的高低,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对人们荣辱观的培养,使大多数的人都具有正确的荣辱观,这是个人道德修养的必要思想基础。一个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事业,应该经得起荣辱观的考验,经得起羞耻的考验。

荣辱观教育是公民道德教育的有效形式。因为它是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直接现实形式。首先,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实质上是一种启蒙性教育和培养。因为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形成,定型,还缺乏人生的经验和社会经验,比较容易受到各种各样新观念、新思想、新浪潮的冲击,对他们进行荣辱观教育就是奠定积极向上人格、品德培养。其次在广大群众和干部中进行荣辱观教育就是一种基本的知识的灌输和道德观的培养,无论是什么年龄的、什么知识结构的人,什么职业的人都要努力成为有知识、有涵养、有道德的人,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一代代传承下去,素质才会越来越高。

荣辱观教育是促进反腐败斗争的有效方法。反腐败斗争的一个方面就是要领导干部具有廉洁自律的道德素质,在内心深处构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道德防线。所以荣辱观教育一方面可以使我们的领导具有了抵御腐败侵蚀“免疫力”,同时还在全社会形成了抵制腐败的群众性的道德氛围,群众对待腐败像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与各种腐败现象、腐败行为作斗争。

国家的强大除了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以外,还要有共同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价值目标,统一的理想信念。撒切尔夫人曾经说过:“一个只能出口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的国家,成不了世界大国。”我们这个社会要能够给予全体社会成员具有广泛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使每个人自信起来,另一方面也真正的实现了从国富走向国强。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作者简介:尹轶(1977-),女,河北省饶阳人,中共齐齐哈尔市委党校副教授,研究方向:哲学.

上一篇:农夫山泉市场营销报告下一篇:县委书记谈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