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价值

2024-05-31

社会价值(共12篇)

社会价值 篇1

人的成才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在凭借自身素质和一定外部条件取得创造性劳动成果后, 还需要得到社会的承认。所谓人才的社会承认, 就是指在人才成长和发展过程中, 社会对成才者的素质和成果进行肯定和认可的活动。

马克思指出:“既然人天生就是社会的生物, 那他就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发展自己真正的天性, 而对于他天性的力量判断, 也不应当以单个个人的力量为准绳, 而应当以整个社会的力量为准绳。”因此, 社会承认是人才社会化的必然过程, 它是人才成长和发展的关节点。另外, 人是社会中的人, 社会承认对人才的作用将最终落脚到对社会的作用上去。

一、社会承认的个体价值一:对潜人才和显人才的共同作用

(一) 激励作用

1. 社会承认的激励作用表现在精神激励上。

精神激励使成才者拥有了极大自信, 而自信的人充满朝气, 更容易将个体的内在潜能充分调动起来, 为取得更大成功不断努力。精神激励具有持久性的特点, 在人才的社会承认中要充分发挥精神激励的作用。

2. 社会承认的激励作用表现在物质激励上。

人才得到社会承认后, 工资待遇将会提高, 工作设施将会改善, 这种良好的物质环境与外在条件将激励成才者以更大热情和精力去从事自己的事业, 从而取得新成就。人才的成长和发展需要物质满足, 社会承认要充分满足人才的物质需求。一方面使人才自身的生活条件得以改善, 从而有充足的精力从事创新工作;另一方面投入资金, 改善人才进行研究的技术条件等外部环境。

(二) 优势积累作用

社会承认在人才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体现在它为成才主体的不断发展推波助澜, 成才者获得的社会承认次数越多, 则社会的优势积累作用就越大。成才主体得到社会承认以后, 就会获得相应的物质和精神满足, 这种满足激励着人才创造出更高水平的成果, 以得到社会更高层次的认可。当人才得到更高层次的社会认可时, 社会给予人才的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更大, 然后在这种更大的鼓励下, 人才有了更大的进步, 从而取得再次的社会认可。

另外, 在提到社会承认的优势积累作用时, 就要提到“马太效应”。“马太效应”是美国科学家罗伯特·莫顿于1973年提出的, 它指的是社会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做出的科学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 而对于那些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承认他们的成绩。由此可见, “马太效应”的正效应和负效应并存。人才得到社会承认后, “马太效应”的正效应就会产生作用, 优势积累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二、社会承认的个体价值二:对潜人才和显人才的特殊作用

(一) 社会承认对潜人才的导向作用

社会承认对潜人才的意义非凡, 甚至会决定他们一生的成长方向。在还未被社会承认之前, 一般来说, 潜人才的才能是多维的, 在一个方面取得成绩而得不到承认后, 有可能转向其他方面。而一旦得到社会的承认, 在强烈的激励下, 就会深深鼓励潜人才沿着已取得成绩的方向成长。

这种导向作用是十分重要的。首先, 一个人往往要经过多次的摸索, 才能最终选择适合自己的成才目标, 而一旦被社会承认, 社会承认的导向作用就可以减少潜人才因摸索而失去的宝贵时间, 使其更快成长。其次, 这种导向作用还可以坚定人才继续努力的信心, 因为人才看到了在自己所从事行业的社会承认的标准是什么, 只要按照这个标准走下去, 就一定会得到社会的再次认可。

(二) 社会承认对显人才的鞭策作用

社会承认使潜人才转化为显人才以后, 随着人才知名度的提高, 社会公众对人才的期望也就越大, 社会承认鞭策着人才继续努力, 以使为社会做出的贡献与自身所得的荣誉与认可真正相符。例如, 一个被社会承认了的大经济学家在面对社会转型动荡时期, 就会被期望能研究出处理社会动荡带来的经济问题。显人才的社会承认度越充分, 知名度越高, 社会对他的期望也就越大。在面对难以解决的问题时, 社会公众往往会向相关问题的人才投去期待的目光, 在这种目光的期待中, 鞭策着显人才继续努力, 以做出更多成果回报社会。

三、社会承认的社会价值:正价值与负价值并存

(一) 社会承认对社会的正价值

1. 及时的社会承认推动社会发展。

及时的社会承认即对人们的创造性成果做出及时的评定和认可。人才学理论指出:人才都有一个最佳年龄成才区, 在一定历史时期内, 这个最佳年龄期是相对稳定的。有学者对公元1500年~1960年全世界1249名杰出自然科学家和1928项重大科学成果进行统计分析, 发现自然科学发明的最佳年龄区是25岁至45岁, 峰值为37岁。尽管在不同的学科领域, 这个值会有所不同, 但可以肯定的是各个领域的人才都有一个最佳的年龄成才期。如果能对青年潜人才进行及时承认, 不仅能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使其在最佳年龄区创造出高水平的成果, 而且能够促进下一批人才的培养与开发, 提高人才的利用效率, 减少人才资源的浪费, 使社会的发展有充足持续的人才供应, 从而促进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要达到对人才进行及时的社会承认的目标, 必须建立完善、高效的社会评价机制, 不错过任何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同时, 作为潜人才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创造被社会承认的条件, 例如将自己的作品拿给专家点评, 抓住有利机会展示自身才能等。

2. 公正的社会承认促进社会进步。

公正的社会承认即社会承认主体秉承公平、公正的原则对人们的创造性成果做出恰当的评定, 既充分肯定具有价值的创造性成果, 又不对没有意义的成果妄加褒扬。公平、公正的社会承认, 使得潜人才和显人才对社会持充分赞同的态度, 使人才更愿意凭借自身的努力在这样和谐的人才环境中进行创造性劳动。因为他们觉得只要按照一定的标准努力, 就肯定能得到社会的认可, 这对人才产生了巨大的激励作用, 使得大批的创造性劳动成果不断涌现, 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社会承认要达到公平、公正的目标需要各方做出努力。首先, 要提高社会承认主体的素质, 做到任人唯才, 而非任人唯亲;其次, 要划清相关的职责和权限, 不能越俎代庖, 相关行业的评定一定要有相关专业的专家来评;最后, 要加强公众和舆论监督, 对不公平的社会承认现象进行举报和严厉打击。

(二) 社会承认对社会的负价值

1. 不及时的社会承认阻碍社会发展。

一方面, 不及时的社会承认带来的人才埋没和人才外流, 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进步。人才的最佳创造期有一个年龄区, 不及时的社会承认可能会错过潜人才的最佳成才期, 使潜人才的体力、记忆力、创造力等相关能力下降, 造成人才的自我埋没。很多人才由于社会的不及时承认, 积极性一再挫伤, 不利于创造性成果的取得。人才的不及时承认还有可能导致人才的外流, 从而给社会带来极其恶劣的影响, 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另一方面, 不及时的社会承认延迟了有用的创造性劳动成果在全社会的普及, 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进步。在世界科学史上, 由于社会的不及时承认, 使伟大的发明和创造在全社会范围内延迟推广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 奥地利伟大的生物学家孟德尔经过8年的潜心研究和实验, 发现了遗传学的原理, 然而他的论文发表后, 没有得到社会及时的承认, 35年后, 孟德尔的论文才被发现, 而他创立的遗传学也渐渐被确立和发展起来。这一伟大科学成果在全社会的普及在延迟的时间里对社会的阻碍作用可想而知。

2. 不适度的社会承认制约社会进步。

首先, 过分承认降低了社会承认的标准, 造成了社会承认泛化。过分承认把一些一般的人才捧成优秀、拔尖人才, 他们往往对自己失去正确的评估, 不能做出与所得荣誉和奖励相当的贡献;过分承认模糊了社会承认的标准和界限, 给潜人才带来极大的心理冲击。其次, 不足承认是一种变相的社会埋没。有的潜人才得不到应有的社会承认, 就会产生一种压抑的心理, 从而挫伤了积极性。社会承认有一个辐射的功能, 当这种不足的社会承认发生时, 不仅给想被承认的人带来挫败感, 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着更多的潜人才, 最终会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最后, 过多承认会对人才产生干扰效应, 制约社会的进步。社会承认, 特别是荣获诺贝尔奖金、获得院士称号及各种重要奖励或荣誉对人才聚焦式的社会承认, 使人才成为引人注目的公众人物, 社会无限扩大了他们的职责范围, 给了他们很重的不应由其承担的义务。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 ■

社会价值 篇2

首先,从客观条件来看,个人价值的实现取决于社会的发展。先进的社会制度,可以为个人价值的实现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可以为个人价值的实现提供多样化的实践形式;社会飞快的发展速度,可以为个人价值的实现创造更多的机遇。

其次,从主观条件来看,个人价值的实现与主观素质有密切关系。如,为国家、民族、社会利益、人民利益献身的人生抱负;不怕挫折、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开拓精神;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忠于职守、公而忘私的正直为人;博学多才、一专多能的工作技能;稳定坚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广泛的人际交往能力等,都为个人价值的实现奠定了基础,准备了条件。

社会价值 篇3

摘 要: 价值生成与利益密切相关。利益是价值生成的根本动力,也是价值体系价值生成的本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必然深刻彰显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是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生成的根本动因与价值旨趣。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2435(2009)05050105

Cause of Value Emergence of Socialist Core Value

ZHOU Jiarong (Yunan Research Institute of Education Science, Kunming 650223, China)

Key words: socialist core value; value emergence; interests; cause.

Abstract: The value emergence and the interests are closely related. The interest is not only basic power of value emergence, but the aim of value emergence of value system.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is the essential reflection of socialist ideology, and it surely manifests peoples fundamental interests. In the fact, peoples fundamental interests are precisely the basic cause and value aim of its emergence.

胡锦涛同志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深刻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个科学论断不仅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地位,也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实际上,任何价值观念的价值由文本状态向现实转化,都是基于一定的利益需要。利益是社会价值体系价值生成的动力,也是社会价值体系价值生成的目标。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是一定的社会系统得以运转、一定的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1]36,它引导、塑造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与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根本性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定、要求和目标取向。”[2]11从价值本质上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根本性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必将深刻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价值特点上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然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群众利益需要的广泛性与真实性;从价值生成的动因上来看,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需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生成的内在动因。

一、利益是价值生成的动力

从深层根源上来看,人类任何活动都是围绕着一定的需要和利益,并在一定的利益驱动下展开的。价值活动也不例外。马克思认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因而,这也是‘价值的种概念……。”[3]406理解“价值”概念中的“外界物”,首先是物质资料,也就是与经济基础相关的并通过人与自然关系所反映的价值目标;然后是精神资料,它是与上层建筑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并以物质资料为支撑的、通过人与人之间关系反映出来的价值旨趣。价值体系的价值指的就是人们与他们所需要的价值观念(精神资料)之间的一种关系。无论是外界的物质资料,还是精神资料,价值活动都是以追求利益为出发点并以享受利益为目标的。可以说,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以利益追求为动力的价值实现与创造的历史。这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4]82人们所争取的这些利益不仅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也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中。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利益表现的主要是物质生活生产资料,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利益不仅表现物质生活生产资料,也表现出精神生活生产资料。

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来看利益,利益的本质是一种物质关系。在早期的关于利益的资料文献中,利益主要指的是与物质资料相关的内容。色诺芬在《经济论》中指出:“财富是一个人能够从中得到利益的东西”[5]3。在色诺芬看来,利益主要指的是物质财富。中国古代《后汉书•循吏列传》“勤令养蚕织履,民得利益焉”中的“利益”指的也是物质资料。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非常关注利益的“物质性”,“马克思从黑格尔的法哲学出发,得出这样一种见解,要获得理解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的钥匙,不应当到被黑格尔描绘成‘大厦之顶的国家中去寻找,而应当到黑格尔所那样蔑视的‘市民社会中去寻找。”[6]409马克思把“市民社会”作为“理解人类历史的钥匙,就是基于物质利益的重要意义。马克思不仅把物质利益投诸于“市民社会”,更把物质利益的重要性放在人类社会生产发展整个过程中。恩格斯又指出:“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的。”[7]537在此意义上,把物质利益的活动作为我们人类历史的第一活动是完全正确的,而非所谓的“利益至上”。从价值生成的发生顺序上来看,人类任何活动都是在特定的需要内驱下进行的,这种内在需要的动力源不是价值活动主体本身的自我想象或臆造,而是价值主体对获取利益的内在诉求。换言之,如果没有利益对需要的满足,就不可能产生外界物对价值主体需要的满足。所以,在价值关系中,特别是在物质性的外界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价值关系中,利益是价值生成的关键环节和动力。

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看利益,利益的本质是一种社会关系。有的学者认为:“所谓利益,就是主体在实现其需要的活动过程中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所体现出来的价值。”[8]77也有人认为,利益就是“人类自我的满足”[9]7。这些观点都是把利益作为一种社会关系对待的。笔者认为,利益是社会关系的一种特定表现,是形成社会关系的内在动力,它在范畴上隶属于社会关系。

社会价值 篇4

人生价值包括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 衡量标准是个体对社会和他人所做的贡献。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 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两者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一方面, 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自我价值的实现构成了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前提;另一方面, 社会价值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 没有社会价值, 自我价值就无法存在。正如在社会生活中听到的“我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 也不愿坐在自行车后面笑”这一哭一笑, 反映了人们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取向, 毫不掩饰一部分人对物质财富的欲求。但是物质是生活的全部吗?如果连快乐和幸福都没有了, 要宝马又有何用?由此, 人们根据自己的需求在实践中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最基础、最核心的价值观念, 是社会主义社会科学发展的价值导向, 体现了和谐社会建设所需要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 是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价值升华和高度概括。基本内容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明确了国家社会的价值诉求与社会成员个体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导向。当前,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的不断提高和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 不仅经济体制、社会结构、行业格局有了很快的变化, 而且社会各阶层人员的思想意识形态, 价值观念也呈现出了多元化的趋势并逐渐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 因而在全社会形成相对占有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体系,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社会成员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实现的终极选择成为当务之急。

二、影响人生价值选择与实现的主要因素

1. 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

西方国家利用经济、科技等方面的优势对我国实施文化战略。西方认为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证明了社会主义不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和主流, 人类文明发展的道路应该是西方的现代化道路。一方面, 他们在发挥传统权力资源的同时更注重用多种非意识形态化的方式进行西方文化意识形态的洗涤, 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另一方面, 在全球化背景下, 西方民主社会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社会思潮不断涌入, 对我国价值观建设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部分人由于辨别能力不强, 过分地夸大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力, 认为西方的价值观更值得提倡, 更认同西方社会体制, 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产生了困惑与怀疑, 这无疑影响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

2. 现代化进程中社会转型的影响。

当前我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社会转型、体制转换、结构调整等导致各种矛盾大量涌现并相互交织, 价值观出现多元并存、新旧交替的局面, 人们的信心、信念和信仰受到剧烈的冲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逐渐丧失, 精神生活也出现了危机, 这在一定程度上使部分人出现思想混乱、毫无目标、价值迷茫、生活空虚等情况, 对待学习、生活的态度以及人际交往方式、恋爱婚姻观和价值追求等都发生了改变, 甚至出现不分是非、颠倒黑白、价值观错位与缺位的现象。加之社会上不正之风和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以及住房、医疗、教育、社保、就业等实际民生问题的存在, 使一些人对深化改革和国家的发展前景及个人前途产生困惑, 这些削弱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和内化。

3. 市场经济利益思想的影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前迅速发展, 对意识形态领域发挥着无形的渗透作用, 它对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的形成有基础性的影响, 市场经济更突出利益、竞争、务实等观念, 客观上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但同时也造成了部分人集体主义观念淡薄, 很多人以社会地位的高低、权力的大小、赚钱的多少作为人生价值实现的标准。此外, 市场经济的逐利性也使得人们的价值判断趋向功利。这种现象反映到个人身上就是实用主义, 造成人不注重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缺乏远大的理想和信念, 不考虑长远利益, 更多地关注自身利益, 这更加降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正面引导作用。

4. 人的自身因素的影响。

价值观, 是分层次的, 价值观的构成主要分为直接利益层面和理想信念层面。相当一部分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识不够全面和深刻。另一方面, 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与行存在矛盾和背离。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过程最核心的环节就是由知转化为行, 而这个转化过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跨越。

三、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的终极选择

首先, 遵守认知规律, 着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民教育。国民教育过程中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应当与时俱进。在中国传统的价值观教育中, 重义轻利和义利并重的价值观都得到鼓励和提倡。应该特别重视公平公正的价值观教育。国民教育过程中价值观教育的形式, 应当打破因循守旧, 提倡敢于创新。在德育教育中关注对提高价值判断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其次, 大力宣传引导, 营造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舆论环境。环境与人的作用是辩证的。首先要确保舆论导向正确。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成果武装人民。引导干部群众弄清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重要意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深入开展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 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引导人们继承和弘扬我们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优良传统, 要深入开展荣辱观教育, 努力推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使人们明确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同时, 营造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舆论环境, 必须构建一个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必须要加强对各种文化载体, 如电视、网络、媒体、书籍、报纸、商业广告等的社会责任感、社会使命感的理想价值导向。要大力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优秀资源, 并促进其大众化、时代化、生活化。营造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舆论环境, 必须发挥典范的重要作用。在我国, 人们普遍认同的榜样对社会大众具有典型示范作用。所以, 树立道德模范、英雄人物等善的榜样对社会伦理生态环境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一个重要条件。

再次, 完善政策法规, 提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的重要保证。政策法规是全社会行为的准则和准绳, 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障。任何社会要使其主流价值理念得到广泛认同并保持稳定性、持续性, 都必须通过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对核心价值的基本精神加以规约和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必须有政策法规的支持和保证。

最后, 加强制度建设, 激励和约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践行。制度作为社会整合机制通过对主体提供何者可为、何者不可为的信息, 从而减少了因主体利益不同而在互动中所产生的不确定性。制度具有强制性, 要求人们遵守和服从, 是一种真实的社会存在。没有制度, 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是一堆杂物, 制度的最基本的功能是激励和约束, 通过激励和约束控制人的价值观选择和行为选择。好的制度激励积极的价值观和行为、约束消极的价值观和行为, 坏的制度激励消极的价值观和行为、约束积极的价值观和行为, 制定和建构好的制度是核心价值观建设得以有效实现的重要途径。

总之,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选择将会决定人生方向和质量, 而要想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是每个人最终的价值选择。

参考文献

[1]梅荣政, 杨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思潮析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

[2]陈章龙.论主导价值观[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3]李德顺.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一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篇5

二、人生价值的评价方法1坚持能力大小与贡献相统一2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3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4坚持动机与效果相统一

三、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1社会条件:实现人生价值要从社会条件出发;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本领;立足于现实,坚守岗位做贡献;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

四、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1走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2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一、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科学方法3合理调控情绪4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人际交往

二、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1正确认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关系2正确认识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统一关系3正确认识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关系4正确认识享受个人权利与承担社会责任的统一关系

三、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1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2科学把握人对自然的改造活动3深入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道德的本质;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的反应1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2经济关系所表现的利益决定着各种道德规范的准则3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因此到的带有阶级属性4社会经济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5到的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反应不是消极被动的,二十一能动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引导和规范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

道德的功能:是指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和能力,主要有:认识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辩护功能、沟通功能、调节功能

一、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1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3讲究虔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6重视道德实践,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题是在完善自身中发挥的能动作用

一、如何正确对待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1要认识到,中华民族道德传统是一个矛盾体,且有鲜明的两重性2要反对两种错误思潮(文化复古主义思潮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3一个国家的道德发展或者历史进步,除了要注意继承和弘扬本民族文化和道德的优良传统外,还要积极吸取其他民族的优秀成果4社会主义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对中国古代优良传统的升华,是对中国革命道德传统的直接继承和发展。

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 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三、为什么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1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a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实行的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得 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制度并存的分配制度b各种行业的劳动者和建设者,只有社会分工的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C在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上,在整个社会的生产生活中,逐步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进步。

2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a市场经济需要服务才能实现市场主体自己的利益b不能将市场经济的利他性与为人民服务混为一谈

3为人民服务作为道德主义的核心,是社会主义到的明显区分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应当给为人民服务注入新型活力的同时,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大力倡导和积极实践为人民服务的道德。

四、社会主义建设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1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集体主义的经济提供了前提2以工人阶级为领导阶级,以共产党为执政党的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体,为集体主义的是实体公正之前提3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创造了文化前提。因此,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根本思想,就是正确处理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关系。

五、社会主义集体主义要求的道德的三个具体层次1无私奉献,一心为公。这是集体主义的最高层次,是共产党员积极分子应努力达到得到的目标2先公后私,先人后己。这是已经具有较高道德领悟的人的人们能够达到的道德层次3公私兼顾,不损公肥己。

六、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1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辱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一定社会思想道德原则和规范的体现和表达2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中国最根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标准3荣辱观具有时代性和阶级性,不同时代不同阶级不同利益集团都有自己的荣辱观。

一、诚信的重要性1诚信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2诚信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3诚信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

二、怎样加强道德修养?1锻炼个人品德首先应加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2加强道德修养还应借鉴思想家们所提出的各种积极的有效的道德修养方法。3加强道德修养要自觉向道德模范学习。

一、维护公共秩序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意义?1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2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经济社会有序发展的前提3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升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某种保障4有序的公共生活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标志

二、道德和法律的关系

1公共生活中,道德和法律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来维护公共生活中的秩序,实现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2虽然道德和法律发挥作用的方式有所不同,但两者互为补充,道德规范更好发挥,需要法律支撑。法律作用更好实现需要道德规范为重要条件3公共生活中道德可以用以调节,规范人们的行为,预防犯罪的产生。4总之,必须综合运用风俗道德纪律等手段,规范人们的行为,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约束和制止不文明行为,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形成扶正祛邪知荣知耻的良好社会风尚

一、社会公德及其特点

1特征:继承性、广泛性、基础性、简明性2公共道德的主要内容: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3怎样提高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规范?a正确使用网络工具b健康进行网络交往c自觉避免沉迷网络d养成网络自觉精神

一、职业活动中道德和法律的共同特征:鲜明的职业性、明确的规范性、调节的有限性

二、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1爱岗敬业:是社会主义基本的道德要求2诚实守信: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要城市劳动合法经营、讲求信誉,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3办事公道4服务群众5奉献社会

一、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较为严峻:1我国人口基数大2就业机制有待完善3就业观念有待提高

二、树立正确的择业观1树立崇高理想,重视人生价值实现2服从社会需要,追求长远利益3打下坚实基础,做好充分准备

三、树立正确的创业观1要有积极创业的思想准备2要有感于创业的勇气3提高创业的能力

一、爱情的本质

爱情三要素:性爱、思想、责任

道德要求:尊敬人格平等、自觉承担责任、文明相亲相爱

二、大学生的恋爱1不能误把友谊当爱情2不能措置爱情的地位3不能片面的对待爱情4不能只注重爱情不注重后果。处理好几种关系:恋爱与学习,与集体关系,与关爱他人与社会的关系

三、结婚的必备条件:1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这是婚姻自由的必然原则,目的是维护婚姻自主权2必须达到法定年龄(男22,女20)3必须符合一妻一夫制

一、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1从法律所体现的意志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意志得以体现2从法律的实质来看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反应,具有新明的科学性和先进性,3从法律的社会作用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健设的社会保障。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运行的四个环节,运行的过程包括:法律制定、法律遵守、法律执行、法律适用。

三、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制理念基本内涵

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观念1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2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根本保证3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相互依存、相会促进

二、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之间的关系1社会主义是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决定着社会主义法制的性质和内容2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证。

三、自由平等观念1公民在守法上一律平等2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四、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1结构上的相关关系2总量上等值关系3功能上的互补关系

确立新的国家安全观是什么?不仅包括传统的政治安全和国防安全还包括经济安全、科技安全、文化安全、生态安全、社会公共安全。

五、培养法律思维的途径:1学习法律知识2掌握法律方法3参与法律实践

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1努力树立法律信念2积极宣传法律知识3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一、我国的国家制度1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是我国国体。民主与专政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缺一不可。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特点: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5基层群众自制制度。基层群众自制是基层民主的主要实现形式,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径。

二、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于义务

1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平等权、政治权利和自由、宗教信仰、人身自由权、检举权和赔偿权、社会经济权、文化教育权、特定主体权利

2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a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b遵守宪法和法律c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d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e依法纳税

三、我国的国家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国主席、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一、民商法律制度1包括自然人、法人、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2民事行为制度3民事责任制度4民事诉讼时效制度5知识产权法律制度

二、我国的行政法律制度1行政法的原则:依法行政或行政法制原则,可分解为行政合法性原则。

三、我国的经济法律制度

1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2税收法律制度:商品税法、所得税法、财产税法。

四、我国的刑事法律制度

刑法的三个基本原则:1罪刑法定的原则2罪刑相当的原则3适用刑法一律平等的原则

犯罪包括: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

排除犯罪的事由:正当防卫、紧急避险

正当防卫的条件:1必须针对不法侵害行为2必须针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3必须针对不法侵害的本人4必须不能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侵害 故意犯罪心态:指故意发展在其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由于客观原因而停止下来的各种犯罪心态,即犯罪准备、发展未遂、犯罪中止、犯罪既邃。

一、我国的民事诉讼法律制度

二、我国的刑事诉讼法律制度

知识价值与未来社会 篇6

屋先生认为:一场新的、可与人类历史上农业的兴起和产业革命相媲美的革命——“知识价值革命”已经开始。它将引起人们审美观和伦理观念的根本变化。随着这场革命的深入发展,将建立起以知识的价值作为价值形式和资本积累为主要源泉的“知识价值社会”。“而现在的八十年代,正在发生这种社会大变革,我把本书定名为《知识价值革命》的原因就在于此。”

通过对“新社会”各种征兆的深刻分析,并详细考察了从“前古代”文明的开始、经过“古代”产生的农业革命到中世纪产业革命的发展历程,描绘出“知识价值社会”的鸟瞰图:

首先,全球范围突飞猛进发展的电子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将给社会创造更多的“知识与智慧的价值”。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这种价值无法用数量进行计算的。它的本质是社会的主观意识决定的流动性较大的价值。因此,只有在具有一定的社会条件和社会主观意识的领域里,“知识与智慧的价值”才具有它本身的价值。这也是其价格和生产成本没有必然联系的原因所在。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1)“知识与智慧的价值”的商品价格是由消费者的“价值观念”决定的。(2)由其强“个性”(即商品的差异)决定的未来社会中商品的种类将越来越多样化。社会分工与协作关系将进一步深化。(3)“知识与智慧的价值”的生产将引起社会传统产业结构和就业倾向发生变化。

其次,随着“知识与智慧的价值”在“新社会”中取得主导地位,“知识价值社会”具有如下七个特征:(1)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一体化将加速进行。因为在“知识与智慧的价值”的生产中,最关键的因素不是庞大的研究设备和生产工具,而是从事“知识与智慧的价值”的人的知识、经验和欣赏能力,它们才是生产“知识与智慧的价值”的真正的生产资料。同时,这些生产资料是和人即劳动力密切地结合在一起的。因此,曾经在工业社会中出现的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分离发生“逆转”,向一体化方向发展。(2)城市中的中产阶级成为未来社会的核心,但是它们不一定长期居住在一个城市里,且会涌现出一个流动性较大的“中流阶层”。(3)企业的组织形式将发生重大变化;由法人形式转变为个人为主体的形式。(4)企业领导人必须具备:预见能力、遇事果断的品德、组织能力和灵活多样的管理方法。(5)等价交换原则失去效用;选择职业的标准不再是收入的多寡而是职业的好坏与“是否体面”的问题。(8)“财富抽象化”,即由社会的主观意识决定的“知识与智慧的价值”将成为社会的主要财富,另外,巨额资金却由于无法兑现而成为抽象的财富。(7)单一民族国家消亡,国际社会的“思想圈”将建立。“划分地理空间的主要标志将是建立共同的社会主观意识基础上的松散的‘思想圈’,而不是根据不同民族划分的现代国家。”

虽然,“对即将出现的‘未来社会’作出预测是带有冒险性的、难度很大的工作”。但是,本书符合逻辑的推理和得出的某些结论,对“每个人和各社会阶层能够适应即将出现的这一变化,及时了解其实质,是大有裨益的”。

社会价值 篇7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者相互区别

1.内容不同

2006年10月,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并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 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

十八大报告提出,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十八大报告用这24个字, 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 提出了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基础。

2.范畴不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的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那些反映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要求, 体现社会发展趋势的核心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的总和, 是一个内容全面系统、内涵丰富深刻的科学体系。

价值观是人们心中的深层信念, 是判断是非的标准, 是行动遵循的准则。一个国家和社会是否拥有广泛认同的核心价值观, 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十八大报告用24个字, 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 高度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清晰而凝练, 不仅展现了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新认识, 而且让社会公众找到核心价值观里的“主心骨”, 为多元时代凝聚思想共识指明了方向。

3.地位作用不同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中居统治地位、起支配作用的核心理念, 也是一个社会必须长期普遍遵循的基本价值准则, 它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居统治地位、起指导作用的价值理念, 党的十八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括, 更加精炼, 易于普通百姓理解, 更易于转化为行动。按照十八大要求, 我们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主义社会生活中居主导地位, 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 它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制度体制和目标任务, 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领和支配地位。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 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及构建和谐文化、和谐社会就会迷失方向。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者具有许多共同点

1.本质上的一致性

从根本上来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都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 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和体现, 它们都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 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存在基础和重要载体。从一定意义上说, 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就不可能产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就不会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产生、发展和演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无所依托、无所寄寓。另一方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高度概括和最高抽象, 体现社会主义的价值本质, 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基本方向和基本特征, 引领和主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

2.目标上的一致性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社会主义荣辱观, 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尊重差异, 包容多样, 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 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表现出来。而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内容和题中应有之义。如果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没有灵魂, 就会显得庞杂、分散而不集中、不精练。因此,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整体, 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只有将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统一起来, 才能为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制度安排和实践运动提供科学、完整的价值合理性依据。

3.发展上的一致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都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开放体系, 其建设也是一个不断充实、加强和提升的过程, 因而对于“核心”这个概念应当有更深入的理解。一方面, “核心”要坚持、要加强, 要发挥主导、引领作用;另一方面, “核心”与非“核心”的内容, 既要有所区别、不能一概而论, 又要相互统一、相辅相成。除了“核心”部分外, 还有许多外围的、非“核心”的部分, 也属于社会主义价值观、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体系的范畴, 并且有些也会不断融入、充实、提升到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之中。因此, 只有用发展的观点、开放的观点, 才能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加丰富、更加完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科学、更加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既要重视“外围”部分, 又要重视“核心”部分, 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也就是说, 既要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实践, 又要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提升。

三、结语

由此可以看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理清两者的区别和联系、共同点和不同点, 不仅是教师教学的需要, 更是促进教师自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 引导广大学生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摘要:正确理解和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者之间的关系, 尤其是把握其共同点和不同点, 对中学思想政治课 (思想品德课) 教学十分重要。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区别,共同点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篇8

1. (2013·山东文综卷·25)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 关注发展质量、增加民生福祉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在城市形象宣传中, “幸福”“活力”“生态”等成了常见的宣传语。这说明

A.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

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语言的变化决定意识的变化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城市形象宣传中的“幸福”“活力”“生态”等常见宣传语属于社会意识, 经济社会转型则属于社会存在。伴随着经济社会转型, 出现了新的宣传语, 这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故A正确。B、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错误, 语言属于意识的范畴, 决定意识变化的只能是客观存在。

2. (2013·新课标Ⅰ卷·22) 2013年4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强调, 必须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 让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 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从唯物史观看, 尊重劳动和劳动群众是因为

1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和社会发展的基础2劳动贡献是衡量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程度的根本尺度3劳动群众能根据自己意愿自由地创造历史4劳动群众的根本利益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一致的

A.12B.14

C.23D.34

解析:本题考查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出发, 强调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 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 故14符合题意。2中“根本尺度”说法错误;3的“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地创造历史”说法错误, 背离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3. (2013·新课标Ⅱ卷·22) 有人把一块美玉献给子罕, 子罕不受。献玉者说:“我把玉给工匠看了, 他们认为是宝物, 所以才献给你。”子罕回答:“你把玉当作宝, 我把不贪当作宝。你把玉给我, 那么你失去了玉, 我失去了 不贪的德, 大家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不如我们各自保有自己的宝物。”子罕拒玉的历史典故包含的哲学道理有

1事物的价值是变化的, 因为其属性和功能具有不确定性2事物是否具有价值, 取决于人们的价值判断3人们的立场和需要不同, 其价值选择就不同4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A.12B.13

C.24D.34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1错误, 事物的价值是变化的, 但事物的属性和功能在一定条件下则是相对稳定的;2错误, 事物是否有价值有其客观标准, 不是由人们的主观判断决定的。献玉者献玉、子罕拒玉这两种不同的价值选择, 主要是由两人的立场和需要不同而造成的, 说明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故34入选。

4. (2013·浙江文综卷·28) 社会发展犹如列车前行, 需要正能量的驱动, 而正能量的积聚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微贡献”。这告诉我们

A.个人是社会中的个人, 个人价值的实现离不开社会提供的条件

B.社会是个人组成的社会, 社会发展离不开个人的付出

C.只有正确的价值观才对社会和人生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D.只有正确处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才能实现自我价值

解析:本题考查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 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在社会与个人的关系中, 个人是社会中的个人, 个人发展离不开社会提供的条件;社会由个人组成,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 个体的推 动。题意强调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个人“微贡献”的推动, 说明个人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故B正确, A不合题意。C“只有”说法片面, 价值观对社会和人生具有导向作用, 但价值观性质不同导向作用也不同。材料没有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 故D不符合题意。

【考点精讲】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3.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5.价值、人生价值、价值观

6.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7.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应试策略】

2013年高考继续加大了对本专题知识的考查力度, 侧重于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考点看, 主要集中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观、人生价 值的实现。从命题立意上看, 试题强调能力立意, 主要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整体难度中等。从试题类型上看, 选择题与非选择题平分秋色, 如山东卷第25题、福建卷第35题、重庆卷第12题、新课标全国卷Ⅰ第22题, 新课标全国卷Ⅱ第21、22题, 江苏卷第32、33题、浙江卷第28题为选择题, 广东卷第36题、四川卷第14题、重庆卷第13题、北京卷第39题、安徽卷第39题、福建卷第39题、福建卷第14题、海南卷第25题为非选择题。

2014年复习备考, 考生应着重把握一个核心 (即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 认识一项任务 (即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 明确三对关系 (即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价值观、价值判断、价值选择与人生价值 的关系) 。要学会运用时政材料分析阐释考点知识, 如根据国家重大政策的出台等, 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结合我国的改革, 认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结合民生问题, 认识树立 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的必要性;通过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等, 认识人生的真正价值以及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等问题。

【创新演练】

2013年6月18日, 党的群众路线 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 对全党开展教育实践活动进行部署。回答1~2题。

1.会议强调,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贯彻好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作出的重大工作部署和要求。从哲学上看, 这是因为

A.科学理论是推动实践发展的根本动力

B.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社会意识 对社会发 展起积极 的推动作用

2.会议要求,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必须紧紧围绕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 切实加强全体党员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 把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作为切入点, 着力解决突出问题。这是基于

1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社会历史的创造者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和主体差异性3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应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4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组织者和推动者

A.12B.13

C.34D.24

3.李克强总理在2013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发表的《以改革创新驱动中国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的主题演讲中指出, 本届政府开门做的第一件大事, 就是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 大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今年以来, 我们已取消和下放了2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 把该放的权放开、放到位, 把政府该管的事情管好、管到位。政府的上述做法

1有利于使上层建筑更好地适应经济基础状况2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3有利于使生产关系更好地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4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A.12B.14

C.23D.34

4.“附着在大地上, 你是土壤;沉浮在空间里, 你是尘埃。”诗人林希这首蕴涵深意的哲理诗《土》给我们的人生启迪是

A.价值判断 决定着人 生价值的 创造和实现

B.实现人生 的价值离 不开正确 的价值选择

C.人的社会 地位影响 价值判断 和价值选择

D.投身实践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5.在第29个教师节来临之际, 正在乌兹别克斯坦进行 国事访问 的习近平 主席向全 国1400万教师致慰问信, 希望全国广大教师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这些希望是基于

1事物的发展离不开意识的自觉选择性的发挥2意识的主动创造性能不断创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3具有能动性的实践能创造出有利的社会关系4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能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A.13B.14

C.24D.34

6.下列原理 能体现右边漫 画《定位:主观与客观》寓意的是

A.矛盾的同 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

B.价值判断 具有社会历史性

C.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

D.自我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基础和源泉

7.大场面、大投入、大 制作, 讲排场、比阔气、竞奢华……近年来, 一些地方举办的豪华文艺晚会和高成本节庆活动, 群众反映强烈, 中央高度关注。为此, 中宣部、文化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出通知, 强调制止豪华铺张、提倡节俭办晚会和节庆演出, 明确提出严控党政机关举办文艺晚会等具体要求和监督检查职责。这是落实中央关于改进作风“八项规定”的重要举措, 是宣传文化系统边学边查边改、以实际行动反对“四风”的一次亮剑。

结合材料, 分析中宣部、文化部等五部门叫停奢华办晚会、狠刹奢靡之风的历史唯物主义依据。

8.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青年学生素有光荣的爱国传统, 历来以爱国报国为己任。而在爱国情感的表达上, 当代青年具有新的时代特点, 他们正用新的方式表达对祖国的无限爱意。

(1) 结合材料, 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相关知识, 分析当代青年在爱国情感的表达上具有新的时代特点的哲学依据。

材料二2013年9月26日, 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结果揭晓, 引发社会各界积极评价和学习的热潮。各地干部群众表示, 要向身边这些平凡而伟大的道德模范学习, 从身边做起, 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基本道德规范做起, 把良好道德行为落实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之中, 推动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社会风尚。

(2) 根据材料, 运用“实现人生的价值”相关知识, 说明我们青年学生应如何学习道德模范实现人生价值。

参考答案:

1.C材料强调了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实践活动的推动作用, C正确, D错误。A颠倒了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B强调的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与题意无关。

2.B材料表明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13正确。2与题意无关;4“组织者”说法错误,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A材料中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是对上层建筑进行调整, 使之更好地适应经济基础状况, 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和完善, 故12入选。材料没有涉及生产 力与生产 关系, 3排除;4“直接”说法错误, 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4.B事物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作用, 哲理诗《土》给人的启示是要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 在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的基础上实现人生价值, B入选。A中“决定”的表述错误。C、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5.B全国教师之所以要树立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 就在于这些正确意识、价值观对社会、对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故34入选。1错误, 事物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2“创新”说法错误, 因为规律具有客观性。

6.B鱼在小溪和大海里有不同感觉, 这表明价值判断随着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即价值判断具有社会历史性, 故B入选。A错误, 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D错误, 社会价值是自我价值的基础和源泉。漫画主旨没有涉及不同主体的认识, C排除。

7.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中宣部等五部门叫停豪华文艺晚会和高成本节庆活动是落实中央关于改进作风“八项规定”的重要举措, 这体现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一些地方举办的豪华文艺晚会和高成本节庆活动, 群众反映强烈, 中宣部等五部门叫停奢华办晚会、狠刹奢靡之风, 是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的具体表现。3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中宣部等五部门叫停奢华办晚会、狠刹奢靡之风, 表明了要自觉地站在最广大的人民的立场上, 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

8. (1)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 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历史条件的变化发展, 使当代青年在爱国情感的表达上具有新的时代特点。2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随着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作为一种价值选择, 当代青年的爱国情感表达也体现了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2) 学习道德模范, 实现人生价值:1要自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要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2第一, 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立足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第二, 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第三, 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 性, 有顽强拼搏、自强不 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挥 自己的才能, 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 理想信念, 用正确的价值观指引自己的人生。

体育旅游的社会价值 篇9

1、体育旅游具有健身功能。运动使新陈代谢旺盛, 大脑能获得更多的营养, 增强心肺功能, 整个机体会处于较理想的机能状态, 体育旅游可以提高人的创造力。体育旅游相对观光旅游来说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旅游, 通过亲自参与某项健身、冒险或观战的体育活动, 不仅能增强体质, 健美强身, 还可陶冶情操。经常参加体育旅游, 可使人的创新活动保持在较高水平。大力发展体育旅游, 可以起到提高全民素质, 振奋民族精神的作用。体育旅游的健身功能, 还可以作为一种劳动力的有效保护手段, 它可以提高社会的健康水平, 抵御疾病现象对劳动力的侵害, 提高劳动力的工作效率, 从侧面节省社会劳动时间。

2、体育旅游具有文化功能。体育旅游是广泛传播体育文化, 提高体育社会化程度的有益选择。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资料, 全世界旅游群体中, 以消遣娱乐、健身康复为目的的旅游者所占比例最大。体育旅游为社会体育开辟了一条谋求经济效益、发挥经济功能的有效途径, 也为社会体育架起一座传播体育文化, 促进了世界各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与交流。

3、体育旅游具有经济功能。20世纪50年代以来,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众体育的蓬勃兴起, 带来了以体育健身、娱乐、康复、探险、观赏和参与各类体育竞赛等为目的的全球性旅游活动的普及和发展。体育旅游能增加国家创汇, 改善投资环境, 提供就业机会, 促进对外经济合作与交流。体育旅游这一特殊文化现象逐渐被人们所认识。

一、体育旅游对参与者身心健康的影响

自2001年国家旅游局提出“体育健身旅游年”的主题之后, 极大地促进了体育旅游的发展, 人们积极参与各种各样的体育旅游活动, 体育旅游活动也给人们带来了健康的体魄和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特别是每一种野外的体育旅游, 都是一种效果极佳的自然疗法。所谓的自然疗法, 就是指借助于自然环境中的力量, 进行身体疾病的治疗或者康复的过程。根据第3次人口普查的资料, 我国百岁老人多生活在森林中的山区或少数民族地区, 可见, 环境对人的寿命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体育旅游的健身价值, 一般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个方面是旅游给参与者带来的那种欣赏异地风景、饱览异地风光、体验环境改变、体会不同地区、不同城市、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活内容。另一方面, 参与体育运动, 获得自身健康水平的提高。

1、体育旅游中参与者能充分享受到旅游环境方面的健身价值。

体育旅游活动开展的地方, 大多为一些自然风光比较优美的风景区, 比如郊外、山区、森林、海边、温泉集中地、岩洞等等。这些地区, 由于同人们经常居住的城市环境不同, 存在着多种有益于健康方面的因素, 比如, 林地的空气中存在着大量的负离子, 有利于人们提高健康, 防止疾病的侵袭。山地气温凉爽, 可以增加给中暑患者消化器官的活力, 增进食欲。泡医疗温泉, 能治疗各种疾病。氡泉治疗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 硫化氢泉治疗各种慢性关节炎等疾病, 单纯温泉治疗各种慢性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神经炎、神经痛等疾病, 效果都是很显著的。在森林环境中, 由于森林中的光合作用, 氧气充分, 噪音降低, 空气清新, 温度适宜, 并且具有杀毒灭菌的功效, 特别适合于慢性病的患者身体休养康复。参加森林中的体育旅游活动对于呼吸系统疾病, 如慢性鼻炎、咽炎、慢性气管性疾病、肺气肿等疾病, 疗效明显, 对于心血管系统疾病如冠心寅, 高血压, 动脉硬化等也有一定的疗效。

2、体育旅游中运动项目所具有的健身价值。

体育旅游发展到现在, 与几项运动项目联系密切。高尔夫球运动、漂流项目、滑草或滑沙运动、滑雪运动、自行车运动等, 可以看作体育旅游专项运动。它能让人们最大程度地从办公或家庭环境中走出来, 到野外去, 充分体会或体验一种运动着的快乐, 并同时享受着健康的感觉。这就是体育旅游所能给人们的精神方面的放松以及身体上的健康因素的增长, 从而让人们远离疾病, 保持着身心的最大健康状态。

比如骑自行车、攀岩、滑草、漂流、冬泳等运动。这些体育旅游运动项目的开展, 极大的促进了参与者的健康水平, 提高了体育旅游的社会价值。参加高尔夫球运动, 可陶冶性情, 可增强上下肢力量和腰腹部力量, 还可防治失眠症等慢性疾病, 对内脏功能、呼吸系统机能以及心血管系统功能皆有良好的增强促进作用。

二、小结

体育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特种旅游形式,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体育旅游迎合了当前人们的健康需要, 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它在带给人们旅游观光乐趣的同时, 也给人们带来了健康的体魄, 满足了人们的健身需要。体育旅游是一种有利于改善身心状态、减轻精神压力、缓解环境矛盾、保持健康、延年益寿的积极的生活方式, 具有积极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姚鸿恩, 郑隆榆等.体育保健学[M].高考教育出版社.北京.2001.03

[2]、张宪安等.慢性病疗养康复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0.12

[3]、段国新.体育旅游的健身康复功效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05.117-119

瑜伽的社会价值浅析 篇10

关键词: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会价值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 源自古老而神秘印度的瑜伽, 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健身选择, 瑜伽的社会价值也日益凸显。瑜伽强调呼吸法、体位法和冥想法三合一的训练。随着练习的由浅入深, 练习者会逐渐体会到其美妙的变化, 不仅是身体上的还有心灵上的。本文着重探讨瑜伽的社会价值, 旨在丰富瑜伽在社会学领域的理论研究, 推动瑜伽运动的健康发展。

1 瑜伽的概述

1.1 瑜伽的起源

瑜伽一词源于梵文音译, 有结合、联系之意, 即把人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加以引导、运用和实施。

1.2 瑜伽的组成

瑜伽主要有三部分组成:呼吸法、体位法、冥想。

(1) 呼吸法:瑜伽的呼吸法训练, 能让人掌握正确、科学的呼吸方法。它能使身体变得稳定、放松, 能够更好地舒展身体, 并且能最大限度地将氧气吸入身体, 并排出浊气, 对身体非常有好处。所以瑜伽的精髓是由呼吸来控制身体的稳定, 以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 从而更好的调动起我们内在生命的力量。

(2) 瑜伽体位法:远古的时候, 瑜伽修行者通过在大自然中仔细观察动物的生活习性, 模仿动物的姿态, 从而创造出了瑜伽体位法。所以许多姿势都是以动物名称命名的, 像鱼式、狮子式、蝉式等, 意在要获取动物身上神秘的力量——自然康复能力。瑜伽体位法的每个动作都是配合呼吸法来完成的。它柔和地按摩人体的器官, 活化僵硬的关节部位, 通畅经络, 矫正不良的身体姿态, 调整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 减少多余脂肪, 使体形更健美, 体位法的练习可使全身舒畅、心理平静、内在充满能量。

(3) 冥想:冥想就是排除了一切杂念后, 沉思、静虑的过程。冥想帮我们放松大脑, 释放紧张情绪, 使我们身心产生平衡。而且冥想还能改善血液循环, 调节身体荷尔蒙水平。当我们意识集中、身体充分放松时, 体内元气和能量就能达到充分的恢复和凝聚。

2 瑜伽的功能

2.1 瑜伽的生理功能

瑜伽练习对于一个人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以及免疫系统等诸多系统都有积极功效。是一种非常适合现代人健身观念的健身方式。瑜伽的各种体位法配合正确的呼吸法, 通过对人体的有效刺激, 增进气血的流通, 从而增进自身的自然治愈能力。瑜伽还能促使体内血液流量、细胞的兴奋性、内脏器官的代谢活动达到最佳状态, 从而增强身体的免疫能力、抵御疾病, 改善身体的健康状况。

2.2 瑜伽的心理功能

瑜伽能够稳定自主神经, 减轻压力与消除精神紧张, 达到心理安定的效果。现代社会由于学习、生活、工作等各方面的压力, 人们经常处于精神紧张的状态中, 容易感到紧张、疲劳、焦虑。瑜伽通过呼吸和伸展的方法可以有效缓解和释放精神上的紧张, 使人心态平和, 还有助于人们心理素质的提高, 减轻压力, 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使其积极乐观应对困难。瑜伽冥想可以提高人的心理调节能力, 从而促使人们形成内心平静、祥和的状态。

3 瑜伽的社会价值分析

3.1 增强身体素质, 预防疾病

面对社会的进步, 人类的身体健康却受到了威胁。由于体力劳动的减少、环境的污染所带来的各种潜在的疾病成为了健康的杀手。实践表明瑜伽锻炼可以增强生理机能, 提高身体素质。这是由于瑜伽练习强调在动静结合的过程中对身体刺激的部位做出有意识的控制, 以此改善受损的身体各项机能, 缓慢的动作能有效地增加各个关节活动范围, 最大极限地拉伸肌肉, 身体的柔韧性也逐渐得到提高。瑜伽运动过程中所采用的腹式呼吸和完全式呼吸可以增加气体的通气量, 有助于呼吸肌力量的增强, 提高机体的吸氧量, 排除浊气。因此, 坚持瑜伽锻炼可以提高身体素质, 调节身体内环境, 使各器官机能达到最佳状态, 预防各种疾病, 从而更好的为社会主义事业做贡献。

3.2 具有健美身材、塑造均匀体型

瑜伽采用各种不同的姿势舒展身体, 增强身体柔韧性, 调整正确的坐姿和站姿, 在打造女性完美曲线的同时, 加强肌体各器官的功能, 增强柔韧和协调能力, 促进血液循环, 使皮肤红润有光泽, 使身体各部位协调发展。瑜伽的静心冥想促进人体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功能更加正常化, 纠正精神的不安和感情的紊乱, 促使心神平静, 从而彻底缓解现代女性因生活节奏过快而带来的紧张, 压力与疲倦, 确保身心平和健康。

3.3 搭建人际关系平台, 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瑜伽是自我发展的完美实践体系, 并

最终使我们的身体、心灵得到和谐的发展。在瑜伽练习中人与人之间要平等对待, 发展和谐、博爱和平等的情谊, 因此瑜伽具有无竞争性, 它使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岗位的练习者在一起享受伸展四肢、放松心情的快乐, 并在相互交往中互敬互爱、互相帮助, 从而更有易于人们的和谐交往, 结识更多的朋友, 满足人际交往的需要。

3.4 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水平

在瑜伽练习中将爱心和奉献精神贯穿始终, 不仅可以增进我们的身心健康, 还可以提高我们的思想道德品质, 符合和谐社会的道德文化建设的需要。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将博爱之心奉献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可以使我们的内心得到极大的满足和幸福, 内心幸福可以更进一步促使我们的身体更加健康。

3.5 挖掘市场商机, 推动体育产业更好更快发展

自瑜伽传入我国, 以其独特的魅力收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 成为一种时尚的健身方式, 至今方兴未艾, 呈现一片繁荣的景象。在我国近年来出现了许多大型的瑜伽健身俱乐部, 吸引了各个阶层的人们踊跃参加, 瑜伽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在此同时, 也促使与瑜伽相关的体育产业也蓬勃发展, 人们抓住商机, 踊跃投入到体育产业建设的事业中来, 为我国市场经济做出巨大的贡献。

4 结语

在“终身体育”思想指导下, 将传统的瑜伽融入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科学的瑜伽练习思想指导下, 瑜伽的普及将从身体、精神健康和思想道德意识等方面得到充足的提高和完善, 同时这也为“和谐社会”的创建奠定坚实的基础, 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黄彩华, 廖建媚.瑜伽的起源与特点[J].辽宁体育科技, 2004 (10) .

[2]瑜伽历史与神话[EB/OL].http://www.yujia60.cn/post/3html.

[3]丘服冰.论瑜伽及其心理生理功能[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4 (5) :61.

社会价值 篇11

凤凰网在2015年提出全新的口号“就做不同”。事实上,“就做不同”对于凤凰网来说,一直都是立身之本,正是这种不同,支撑凤凰从电视时代走到无线时代,并一直是中国内地乃至全球华人心中的媒体强品牌。

配合新口号,凤凰网从战略上提出了“新四化”,即“移动化、产品化、生活化、娱乐化”,这是在经过超过200个成功案例不断实践创新而产生的,最大化地实现了品牌利益,全面为原生营销再创奇迹。从1.0时期的“品效合一”到现在4.0时代的“再造生活场景”,凤凰网一直在发展原生营销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原生营销4.0构建了“人的生活场景”营销平台,它通过生活场景的再造,生产出优质、差异化、能引发共鸣的故事,并衍生出新的内容、服务和关系,使得品牌与社会趋势、人、媒体自然融合,为品牌创造短期高关注度和中长期可持续发展的价值。

举例来看,在倡导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念上,凤凰网围绕“回归真实”话题,传递了植朴磨坊“回归真实的自然之味”这一品牌精神内核,得到消费者的积极回应;在促进社会沟通上,凤凰网与飞利浦联合打造微纪录片《医》,向外界传递医生的辛苦以及医护人员对病人的真情付出,大大提升了飞利浦医疗器械的品牌美誉度;在文化传承上,凤凰网推广乌镇戏剧节不止于热点曝光,更通过文化整合让乌镇独特而又深厚的文化底蕴广为传播。

凤凰网一次又一次以专业的团队、优异的表现和科学的传播方式,赢得了用户、广告主和市场的高度认可。在未来,凤凰网将坚持“就做不同”,为打造成为一个全行业首家全媒体生活服务平台而奋斗。

2016营销关键词

场景

在互联网+时代,场景不仅仅是一个地理位置,或某种生活方式,或某种O2O形态的消费体验。它是互联网+时代的一个超级入口,通过与人生活紧密相连的故事,不断创造出新的内容、新的服务、新的关系,以此引爆人的兴趣和高度参与。所以,故事即场景。

2015营销感悟

营销,不止于眼前的利益,更应关注社会价值与远方!品牌要想实现长期价值增长,就应该有存在于世界的价值和使命。凤凰网一直就以“自觉承载社会价值,以匠艺之心传承不变品质”来要求自己。凤凰网原生营销,源于生活,成就于冲突,化解品牌与用户的内心隔阂;不仅创造品牌的故事,更创造属于品牌的场景,不止于创造品牌价值,更彰显品牌的社会使命。这就是凤凰网所追寻并将一直走下去的原生营销之路。

案例工具书

凤凰网与飞利浦联合《舌尖上的中国II》导演团队,打造的互联网第一档关注医生群体的微纪录片《医》,通过平实的视角为公众呈现一个真实的“医生”的世界,客观地向外界传递医生的辛苦以及对病人的用心付出,搭建了一个医患沟通的平台,让公众在现有医疗体系下达成对医生的理解。从促成医患互相理解的这一刻开始,飞利浦在医院医生及公众心中的口碑也从此建立。

社会转型期中国社会价值观的转型 篇12

一、社会价值观及特点

价值观是指人们对某种事物评价, 判别其价值大小所形成的共同的观点和看法。价值观的形成, 离不开社会这一必然的环境。人之所以为人, 不仅体现在其自然属性的特殊性上, 而更重要的是其社会属性。社会是人的社会, 人是社会的人。社会价值观念是社会群体, 社会阶层, 社会成员对社会现象的价值判断, 即对某一事物现象的好坏、优劣、正确或错误的判断。[2]社会价值观不是一个独立的系统, 它与社会政治、社会经济、社会文化、社会环境及人类的生活方式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社会价值观的形成不是单一的个体成分, 而是一个系统的体系。不同的时期, 不同的文化, 时代背景, 不同的地域, 民族所形成的价值观也各有不同, 这就说明社会价值观具有相异性, 也称多样性。价值观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 它是在不断的社会化过程中逐渐积累社会经验、行为标准、主流文化影响及个人生存环境、喜好综合而形成的一种价值观念。社会价值观是一个渐进的, 不断蜕变升华的过程, 这是由它的长期性决定的。

社会价值观具有阶层性, 自从人类历史有阶级分化以来, 就有了分化。归根究底的原因就是社会成员在物质上的不平等占有, 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社会秩序体系, 也恰恰反映在价值观的层面。古代印度“不同的等级从事不同的事业, 固定服务”而中国自古也有“三六九等”及延伸的“刑不上大夫, 礼不上庶人”严格的等级分层, 阶级性出现在阶级社会, 而当今中国转型期的价值观是阶层性的表现。虽然并没有严格的界限, 但是现实生活中这种阶层性关系却着实存在。

转型期间, 随着中国经济由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过度, 打破了过去封闭计划体制的旧体制, 向着开放市场体制转变, 市场经济的多元化决定其上层建筑政治体制的转变, 政治上必须从过去的集中的权威型向现代民主法制型转变;文化上则必须改变过去那种狭隘政治化的单一状况, 实行单一统管到多样发展的转变[1]。然而社会转型不是单方面的, 而是全方位, 多层面的共同体制转变。在这场社会变革中, 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原有的社会道德体系已经不再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新的社会价值观亟待形成。转型过程中社会价值观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多样性、未知可变性以及中国特殊性的要求。

二、现代化对社会价值观的影响

中国现代化的提出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形成的一个重要课题。它涵盖了政治体制的现代化, 经济现代化, 社会文化现代化等诸多方面。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中国现代化的特定内涵和任务概括为实现两个“双重超越”, 即从现代化发展的纵轴线上看, 中国现代化要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超越”;而从现代化发展的横轴线上看, 中国现代化必须实现经济发展和人文社会发展的“双重超越”[3]。现代化的发展决定其社会价值观必须与之适应。在旧的资本主义时代奉行的生产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原则。在经济生活的大的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服从于利润要求, 整个社会的生活方式的形成被严重片面化了, 金钱至上主义的金钱价值观念主导了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念体系, 致使人们缺乏理性的生活方式和处世态度。社会价值体系以金钱至上为核心, 盲目的追逐金钱和现实利益最终导致社会道德失范, 价值体系严重偏颇, 而今人类进入了信息化社会, 社会现代化要求社会以智力为基础, 综合个人多元化能力水平, 注重个人素质的提高与发展, 一个民族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整个社会发展的未来, 社会价值观体系的构建不是一个人的事, 而是每个人的事, 它与全民族素质都有着直接联系。现代社会的实现是在社会经济体制变革的基础上进行的。在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上, 在生存的社会条件上, 耸立着各种不同的情感, 幻想, 思想方式和世界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4]中国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代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打破了原有的公有制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市场秩序, 随着非公有制经济占我国经济总量比重的不断上升, 各种不同的利益主体与利益集团所引发的价值思潮严重冲击着主流价值观, 对社会价值观的构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经济作为上层建筑的基础对其具有决定作用, 社会上层建筑的形成本质上也是各种经济利益主体相互博弈的结果, 这也是社会价值观阶层性的一个重要基础。

经济的发展水平与社会价值观水平是一个相互关联的互动系统。经济的进步在不断充实人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同时, 也为人们价值观提出了严峻挑战, 经济学家认为, 当人均GDP达到1, 000美元左右, 社会价值观体系冲突最为激烈, 道德失范最为严重, 而现实的中国转型刚好经历这一严峻的过程, 这一过程最具代表性的就是80年代被称为“垮掉的一带”, 而90年代后的夸富、叛逆, 正是社会价值观体系混乱的体现。邵道生在国民心态危机六大病态中首先提出的就是“物欲化倾向, 重物质轻精神”。物欲化的价值观导致盲目的攀比、超前消费, 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横行。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下人们往往把握不准社会主体价值取向, 缺乏自我社会定位的能力, 出现过于迷恋对物质的占有, 情感世界的匮乏, 社会挫折感增强, 情绪化严重, 社会价值道德失控严重。

市场经济有着其固有的缺陷与不足, 国家宏观调控手段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其发展。经济是基础, 政治是保障, 二者要同步。社会转型期间, 政治体制的改革作为国家统治阶级进行社会控制的一种手段方式, 稳定合理健康的社会价值观体系对政府职能的实现有着促进作用, 反之亦然。当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明显滞后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民主、监督与法制建设的不健全, 官员政绩考核标准不完善, 政治权利滥用、腐败问题, 社会保障体系的缺失, 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 社会成员的政治不参与或参与不普遍等都不利于现代化的推进与发展。因此, 中国政治体制的改革, 民主政治的实现, 社会成员的广泛参与, 打击非法制行政及非规范行政现象, 建立健全法制政治对于社会价值观构建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作为文化的一部分, 社会价值观体系有着固有的历史背景与发展方向。没有绝对完美的制度, 只有不断完善的改革。在旧的阶级社会中统治者借助神的神秘性来蒙蔽世人, 采取最大限度的“愚民”政治, 来维护个人的君主专制统治。13世纪, 西方的文艺复兴, 人类的个性解放就此开端, 人从此由神的附庸成为真正的社会主体。尼采说“上帝死了”, 通过寓言的形式宣告, 把欧洲中世纪信仰危机价值真空的严重性形象深刻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在宗教信仰的毁灭, 得到彻底的解放, 旧的社会价值体系的崩塌, 造成了欧洲社会转型。从神到人的社会转型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社会价值观的发展受到中国几千年传统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价值体系的深刻影响。传统儒家文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人人生观以及“中庸哲学”的处世理念在当今社会价值观体系中影响依然存在, 同时由于各种西方思潮的冲击,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 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 多层次多方位的激烈冲突与相互融合, 必然导致社会价值观体系的多元化、复杂化。

三、社会道德对社会价值观的影响

思想是人类进步的最大敌人。在社会转型中, 社会成员的思想对于社会价值观及社会发展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正确、先进的思想对社会价值观健康构建起着促进作用。错误、落后的思想对社会价值观的构建则起着阻碍作用。转变传统的思维模式“枪打出头鸟”, “中庸哲学”等, 提倡合理, 健康的思想解放, 如创新、竞争等, 摈弃传统及外来思潮中不良成分, 汲取精华, 提高社会成员自身的素质修养。知识不等于思想, 广大青少年与大学生缺乏自我思想, 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利己主义”, “物欲主义”横行。正确的社会道德引导对于社会转型时期新的社会价值观构建意义非凡。青年大学生及知识分子群体作为社会进步的先导, 有着坚定的自我方向, 较强的自我辨别能力, 较高的个人素养, 对社会转型中社会价值观的发展无疑提供着有力支撑。道德作为一种约束, 规范人们日常生活行为, 在人类行为生活中始终发挥着法律、规则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有着隐蔽性、传染性、广泛性。

道德体系的缺失, 思想混乱是社会转型中一个典型的问题。在社会生活中道德的影响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善传善, 恶传恶”, 良好的道德, 诸如诚信、乐善、互助、敬老扶弱等, 对于健康社会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推动, 引导作用, 而社会风气中不健康的成分, 如欺诈、拜金主义等, 对于良好社会价值观的形成起着阻碍、破坏作用。社会道德体系的健康与否, 深刻影响着社会发展。社会转型期社会结构和价值观的变革打破了传统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模式。同时, 西方的各种“性解放”, “性自由”等腐朽思想的冲击, 造成一些家庭的异质性文化因素明显增强。人际关系, 家庭道德文化发生巨大变化, 传统婚姻束缚的挣脱, 自由恋爱婚姻的普及, 传统父权家长制已不复存在, 家庭成员平等民主。“女主内, 男主外”的传统家庭价值观的崩塌, 女性经济实力的增强, 家庭地位的提高, 与一定范围内顽固的传统道德冲突抵制, 在社会转型期尤为明显。亲情淡薄, 婚外情, 重婚, 卖淫嫖娼, 离婚率的明显上升, 家庭暴力, 独身主义, 单亲家庭的增多等都严重影响着新的社会价值观体系的构建。同时, 对社会成员社会化有着不良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严重忽略道德教育, 造成了部分社会成员自私自利, “自我中心”, 甚至人性扭曲。

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传统文明的古国, 道德体系可谓根深蒂固。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价值体系。其特殊性, 由儒、道、佛以及其他各种宗教在民众生活中的混融可见一斑。“大略谓之以佛修心, 以道养身, 以儒治世, 可也, 又何惑焉”。[5]宗教信仰在社会成员的日常生活, 价值观形成方面有着一定影响。儒家之“中庸”, 道家之“无为”, 佛家之“因果轮回”渗透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内层, 在激烈的社会转型过程中, 各种宗教信仰的相互冲击混融对于社会价值观的构建作用不可小视, 其内在特殊性也值得我们重视。

四、应对措施

(一) 吸收和借鉴国外成功经验。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作为先行者, 已经在社会转型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成功的社会转型在此之前没有先例可循, 盲目的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显然是不可取的。我们应本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的原则, 它山之石, 可以攻玉。美国在民主、法制建设上的原则经验, 西欧的社会福利制度建设, 注重个人价值和自由主义, 都对我们摆脱传统习惯束缚, 建设新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借鉴意义。

(二) 在社会转型期要做到三个“同步”。

1.理论与实践同步。

正确的理论引导实践, 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理论前提。加强关于社会价值观的理论研究, 加大和完善舆论宣传, 实践中积极加强对社会成员社会价值观的引导。

2.上下同步, 内外同步。

社会转型关系到每一个社会主体, 在此过程中要做好主体客体化, 客体主体化的宣传教育工作。中国的科层制的行政体系正在逐渐被打破, 构建扁平化、互动式的新型社会势在必行。传统的社会结构上下关系是逐层、渐进式的, 将无法满足现今社会发展要求, 建立上下同步、内外同步的社会结构加强社会成员之间互动交流合作, 打破以往由上到下、由内到外的程式化的机制, 使社会主义价值观得到更好的贯彻实施。

3.借鉴与创新同步。

只有别国的经验还是远远不够的, 中国有着自己独特的社会特点。在吸收借鉴西方经验的同时, 立足本国国情加强自身制度配套建设, 大胆创新, 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价值观机制。

中国的社会发展, 使我们不得不面对社会转型, 中国的社会转型的特殊性, 使我们不得不着眼实际, 创新进取。马斯诺说:“旧的神祀纷纷离去, 而新的上帝尚未露面的时代”, 构建一种新的与现代社会存在方式相适应的社会价值观对于转型中的中国来说, 是一项长期艰辛的历程, 任重而道远。

摘要: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中, 面临整合难度大、社会失范多、社会矛盾集中等社会问题, 文化作为社会发展的先导, 社会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体系建立和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顺利实现社会转型意义重大。

关键词:社会转型,社会价值观,社会道德,特征

参考文献

[1].郑杭生.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中国社会的转型[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2].王思斌, 社会学教程 (第二版) , 2003

[3].王雅林.换一种活法[J].中国社会生活方式与现代化

[4].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一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上一篇:行政程序的公正价值下一篇:个性化学习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