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社会价值管理研究

2024-09-24

企业社会价值管理研究(精选12篇)

企业社会价值管理研究 篇1

摘要: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往往会有社会责任成本, 影响企业绩效, 影响企业传统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二者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本文通过对企业几种传统财务管理目标的评价和分析, 挑战性的提出了一种新的财务管理目标模式——嵌入社会责任式企业价值最大化, 并同时提出了一些实施方法, 力图使企业在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过程中考虑应负担的社会责任, 实现企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财务管理目标,嵌入,社会责任,企业价值

一、传统财务管理目标演变分析

(一) 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

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一切财务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它是企业进行理财活动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 决定着企业理财的基本方向。一般而言, 最具有代表性的财务管理目标有以下几种观点:

1. 以总产值最大化为目标。

在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 企业的财产所有权和经营权高度集中, 企业的主要任务是执行国家下达的总产值指标, 因而在建国初期就把总产值最大化作为了当时的财务管理目标, 它的缺点在于:只讲产值, 不讲效益;只求数量, 不求质量;只重投入, 不重挖潜。

2. 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经营获利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随着经济体制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国家把利润作为考核企业经营情况的首要指标, 这也使得利润最大逐步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但它也存在缺陷:没有考虑利润发生的时间和货币的时间价值;没有考虑获取利润和所承担风险的大小;只顾眼前, 不顾长远, 可能会导致公司的短期行为;没有反映创造的利润与投入的资本之间的关系。

3. 每股收益 (或权益资本收益率) 最大化。

此观点反映了投入资本与所获得的利润之间的关系。但其缺陷仍十分明显:没有考虑每股收益发生的时间性;没有考虑每股收益的风险;以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股东财富最大化为目标。

(二) 公司价值

公司价值是指公司全部资产的市场价值, 即股票与负债市场价值之和。它是以一定期间属于投资者的现金流量, 按照资本成本或投资机会成本贴现后的现值表示的。

1. 以公司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

其优点主要表现在: (1) 这一目标考虑了货币的时间价值和投资的风险价值, 有利于选择投资方案, 统筹安排长短期规划, 有效筹措资金, 合理制定股利政策等; (2) 这一目标反映了对公司资产保值增值的要求, 从某种意义上说, 股东财富越多, 公司资产的市场价值就越大, 追求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结果可促使公司资产保值或增值; (3) 这一目标有利于克服管理上的片面性和短期行为; (4) 这一目标有利于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社会资本通常流向公司价值最大化或股东财富最大化的企业或行业, 从而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

2. 以公司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

其缺点主要表现在: (1) 不一定能够直接揭示公司的获利能力。公司股票价值并非为公司所控制, 其价格波动也并非与公司财务状况的实际变动相一致, 这给公司实际经营业绩的衡量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 法人股东对股价最大化目标没有足够的兴趣; (3) 对于非股票上市公司, 这一目标值不能依靠股票市价作出评判, 而需通过资产评估方式进行, 出于评估标准和评估方式的影响, 这种估价不易客观和准确。

二、采用“嵌入社会责任式企业价值最大化”财务管理目标的理由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企业社会责任 (CSR) 受到欧美各国政府和世界银行、欧盟、世界可持续发展理事会等重要组织的重视, 国际标准化组织于2004年启动了社会责任国际标准ISO26000的制定工作, 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国内企业一度出现的安全事故以及集体解雇员工和环境污染事件引起了政府、企业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2006年1月1日实行的新《公司法》第5条明确规定了公司社会责任的条款, 2007-2008年初, 国家有关部委相继发出了《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等系列政策文件, 这些政策对推动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董事长约翰·史密斯曾说过:“只有负担起对社会的责任, 才能使一个企业卓尔不群”;2008胡润慈善榜———《5·12抗震救灾民营企业捐赠报告》中, 民营企业家“百富榜”前100位企业家中, 已有80人及其所在企业共捐款10.4亿元, 相当于社会各界捐款总额的3.58%, 这充分说明, 企业在追求营利性目标的同时, 还应该最大限度地增加股东利益之外的其他所有社会利益, 包括债权人、员工、顾客、供应商、社区等等利益。他们无论是以个体身份出现, 还是以组织身份出现, 都有着各自的利益需求, 且这种利益与公司及其活动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由于这些利害相关人的利益与公司息息相关, 因此公司必须体现并保护他们的利益, 不得损害到他们的利益。

(一) 企业社会责任的分类

企业的社会责任既有法律、行政等方面的强制义务, 也有道德方面的自愿行为, 包括:1.企业的经济责任。这是企业传统的、基本的责任。2.企业的法律责任。企业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照章纳税和承担政府规定的其他责任义务, 并接受政府的干预和监督, 不得逃税。偷税、漏税和非法避税;企业对本企业职工的福利、安全、教育等方面承担义务;企业对消费者在产品质量或服务质量方面的承诺等。3.企业的生态责任。企业的生态责任要求企业一方面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合理利用资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程度, 另一方面企业要承担治理由企业所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相关费用。4.企业的伦理责任。企业的伦理责任是企业对社会慈善事业和其他公益事业的社会责任。

(二) 采用“嵌入社会责任式企业价值最大化”财务管理目标的理由

1. 管理层财产舞弊引发企业的社会责任。

管理层财产舞弊主要指上市公司的管理层采用貌似合理手段或直接以不合理手段来达到大股东或其他关联方侵占上市公司财产的行为。同时这也严重损害了上市公司的中小股东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管理层进行财产舞弊的手段主要有:上市公司替大股东或其他关联方偿还债务、以上市公司名义借款、上市公司银行存款直接被划走、非经营性资金往来等。

2. 信息披露舞弊引发企业的社会责任。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是指上市公司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投资者决策的重要信息以公开报告的形式提供给投资者。它是上市公司内部管理者与外部信息使用者之间减少信息不对称的重要方式, 也是市场监管者加强市场监管、提高资本市场配置效率的手段。

近些年来, 一些上市公司通过未及时披露公司重大事项或定期报告、预测结果不准确或不及时、信息披露虚假或严重误导性陈述等信息披露舞弊手段, 达到侵吞公司财产、内幕交易、配股和增发政策等目的。公司对外披露的信息严重失实, 从而给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带来巨大损失, 整个证券市场面临着巨大的信任危机。

3. 内幕交易引发企业的社会责任。

内幕交易是指证券交易内幕信息的知情人员利用内幕信息进行证券交易的行为。

我国2006年1月1日实施的新《公司法》规定, 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向公司申报所持有的本公司的股份及其变动情况, 在任职期间每年转让的股份不得超过其所持有本公司股份总数的25%。新的规定更有利于内部人进行操作从而获得不正当利益。有案例表明, 公司内部人股票交易与财务信息公告联系密切, 并呈现出一定的规律:在内部人卖出股票之前好消息数量大于坏消息数量, 之后坏消息数量大于好消息数量;在内部人买入股票之前坏消息数量大于好消息数量, 之后好消息数量大于坏消息数量;由此可以看出, 内部人利用自己职务之便, 掌握着内部信息, 并利用这些内部信息进行内幕交易以谋取个人利益, 损人利己。

三、“嵌入社会责任式企业价值最大化”财务管理目标的实施

(一) 改革股东本位的治理结构设计, 建立企业的利益关系人董事制度

除了由股东推举出的董事之外, 独立董事、职工董事、银行董事等都可以出现在董事会的组织构成中, 并明确外部利益关系人代表对企业重大财务决策的质询、听证权利, 以影响企业的财务决策。

(二) 提高经营者对社会责任的认识

社会责任环境对企业经营的压力和价值创造要求经营者在认识上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进入组织学习和战略过程。结合伦理道德教育。

(三) 社会增加值考核是财务激励的重点

根据新的社会责任标准, 全面改革企业考核机制, 区分企业股东责任与社会责任的具体考核, 将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纳入业绩评价体系, 通过社会增加值指标使企业社会责任业绩评价指标具体化、系统化。

(四) 建立社会责任基金

鼓励企业的消费者、潜在投资者、社区代言人、环境保护主义者等外部利益关系人建立社会责任基金, 通过市场机制使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得到财务激励。

(五) 加强企业在社会和环境方面的业绩审计

让利益关系人代表进入企业内部审计委员会, 监督企业在社会和环境方面的重大财务行为;建立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数据库, 通过互联网公布企业的社会和环境业绩, 保证利益关系人可以及时获得相关信息。

(六) 在完善法律约束的同时, 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对企业行为的约束

新闻媒体作为一种人们可以低成本获得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监督形式, 将使企业及其经营者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外部压力。

企业社会责任给企业带来的不仅仅是成本, 更多的是效益。“社会是企业的依托, 企业是社会的细胞”, 企业只有在自身发展过程中, 更多地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关注社会整体利益, 推出有利于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实际举措, 才能够有足够的发展空间。企业的社会责任既成为了制约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 又同时成为了衡量企业目标实现的重要指标, 但任何公司都无法长期单独地负担因承担社会责任而增加的成本, 过分的强调社会责任而使股东财富减少, 都可能导致整个社会资金运用的次优化。

参考文献

[1]汤谷良.VBM框架下财务管理理论体系重构[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7.

[2]陈玉菁, 宋良荣.财务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3]卢代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和法学分析[M].法律出版社, 2002.

[4]杨瑞龙, 周王安.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应用[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

[5]刘俊海.公司的社会责任[M].法律出版社, 1999.

[6]高程德.现代公司理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7]李心合.利益相关者财务论.会计研究[J], 2003 (10) .

企业社会价值管理研究 篇2

文化建设的调查研究

中国人寿财险济南市中心支公司

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

为了深入领会中央精神,以便更好的溶入经济社会的发展洪流,笔者一直都很关注有关十七大六中全会精神的一些解读。由于多年来一直怀着一个国家振兴、民族复兴的强烈期盼,也因为多年来一直受到民族劣根性、信仰危机、文化缺失以及改革开放过程中一些人对人本精神的践踏,更因为近几年来党中央坚持民本理念、倡导人文关怀、关注民生疾苦的高瞻远瞩,常常在我心胸之中激荡碰撞,使得我对一个民族的精神、一家企业的文化、一个人的面貌诸如“软实力”方面的东西,思考了许多……

邓小平同志说:“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这段话精辟地说明了金融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高屋建瓴地指出了金融在发展我国经济中的关键作用,阐明了金融与经济的本质联系。所以,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和推

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伟大进程中,切实加强我们的金融企业文化建设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企业、公司是一个有生命的组织。如果她没有思想,没有文化,没有灵魂,她就会失去生命。就象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旦没有了文化,就将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威胁,也就无从谈起什么崛起与振兴、强盛与复兴。这对于一个企业、一家公司、一个行业而言,道理是一脉相承的!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她的作用发挥如何关乎当今货币战争环境下的国家安危。那么,什么东西可以影响金融的作用发挥呢?

毋庸置疑,金融行业核心价值观的行业认同度、金融企业文化的凝聚力和内聚力、金融业者的整体精神面貌和员工士气,将影响着金融在现代经济中核心作用的发挥。然而,近几年来,我们在借鉴西方先进企业管理经验,建设国际一流现代金融企业的艰难过程中,似乎在“形”似方面的追求更多一些,而恰恰忽视了至关重要的“神”似,甚至忽略了中国特色。因为形神兼备才是我们中国金融企业朝着美好愿景齐心协力的保障,并独具中国特色才是中国金融业扬帆远航于世界经济海洋的核心竞争力。

随着在中国金融业有着绝对优势的企业,在近几年里都已经先后成功实现了股改上市这一“压倒一切”的阶段性目标。她们接下来的目标就应该是,在全面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条件下,也可以说是在金融服务近乎自由化的条件下,如何来进一步提升各自与狼共舞的核心竞争力,并培育形成独具特色的、和谐的金融企业文化,从而尽快凝聚广

大员工和股东的心力与智慧,在担负起维护中国金融主权的同时,不断的实现股东利益和员工利益的最大化,进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共进,并如愿的将企业自身打造成为一个真正的一流国际性金融企业,成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之路上的一艘艘金融航母。就象一个人不能没有精神一样,一个企业也不能没有精神,不能没有企业文化!

在《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写道:“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集中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品格。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团结人民、推动发展的精神支撑。”“在开创中华民族美好未来的历史进程中,文化既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与科技的结合日益紧密,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强弱的重要尺度之一。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要赢得国际竞争,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国防实力,同样需要强大的文化实力。”

文化,对于我们国家尚且是如此重要,我们的国有控股金融企业难道又能例外吗?文化是无形的资产。金融企业的发展战略需要文化来传播,金融企业的形象需要文化来塑造。文化是金融企业经营管理持续和谐发展的灵魂。过去,人们只要谈到中国的金融业,就总也免不了要唠叨我们的企业制度太落后了。而今,经过引进各不相同的战略投资者,通过股份制改造,应该说我们并不缺乏先进的制度框架了,如公司治理架构中,我们有了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经营管理层,以及独立董事制度,并且还陆续实现了公开发行上市。西方先进的企业制度已经被拷贝进了我们的国有控股金融企业,可是,治理结果却仍不尽如人意,现实与愿望还有相当的距离。

近年来,时常出现的金融大要案件背后,股改剥离后不良贷款显性化的反弹压力,有企业自身金融内控制度执行不力的原因,还有我们金融企业文化建设相对滞后的因素,更有我们金融企业复制的西方制度与中国金融企业故有文化的强烈冲突和艰难磨合过程中的文化缺位等因素。

西方先进的企业制度为什么难以在我们的金融企业生根发芽?关键在于缺乏思想道德力量的支撑,缺乏正确的价值观,缺乏文化这个灵魂;关键在于和谐文化的精神与先进的金融制度尚未实现良性互动,和谐文化的精神还没有磨合、浸润到金融从业人员的价值取向、经营理念和职业规范之中。实事求是的说,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成效是有目共睹的,大型保险企业快速发展的成就也是可惜的,但中央政府深化金融改革的决心更是不容质疑的。

然而,就大型金融企业的文化建设而言,的确是相对滞后了,甚至可以说是在复制西方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被一心一意搞经营和扎扎实实做“形似”所边缘化了,以至出现了许多重经营轻管理轻文化、重业绩轻员工轻文化的危险迹象。

在许多与金融企业共同成长起来的从业人员心中,她们的理想或是愿景,几乎都发生了脱胎换骨似的变化。过去的那种以司为家、司兴我荣的思想意识,已经是很少有人惦念了,主要的一些想法就是希望企业能不断做优多拿点钱和实惠维持生计。因此,在这种“一切向钱看”的心魔控制下,任何高明的制度设计都将在那些敢于铤而走险的人面前,显得苍白无力,所以,才会有王雪冰、张恩照、余振东、高山、王益等不同职位的“官员”与少数精神脆弱的员工们前赴后继的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在这种一半是海水(员工们比较低调,因为被长期忽略且分享不到多少了以自慰的改革果实)一半是火焰(高管们热情高涨,有数十万数百万的年薪加期权身价飞涨且名利双收)的现状下,涉入“改革深水区”的中国金融企业就尤其需要加强金融企业文化建设,尤其需要认真研读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要问题的决定”和《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以及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六中全会报告中所传达出来的:正视和强调“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主流讯息和精神。

否则,掌握着国家经济命脉的金融企业的文化都缺失了,我们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肯定将受到严重影响,我们国家的经济金融安全也将岌岌可危!的确,“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的重要论述,以及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我们党对文化建设在党

和国家工作全局中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的新认识、新论断。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这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

企业管理价值效应问题研究 篇3

【关键词】管理;管理价值效应;资源利用

1.营造实现管理价值效应的文化意识

管理学早在20世纪50到60年代中期就认为,过去的管理,都是从本企业的生产或产品出发,而没有真正考虑市场的需求,而一个企业应该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基础上讲求企业管理价值的经济效应,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形成经营型的企业管理模式。这一管理模式明确地倡导了追求管理价值效应的文化意识。所以实现管理的价值效应,首先应该树立管理出效益,管理出财富的文化管理意识。管理大师克鲁特说,管理以文化为基础。企业在实施管理中切不可忽视营造企业文化的作用。

在我们公司有一个善于创新的企业文化现象,颇让人欣慰。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管理上抑或是各个管理者的意识中,乐于思变求新,创新进取的意识彰显公司企业文化的特色。公司在举办一些标志性的较大的活动、事件以及春晚、各类比赛活动、演出直至近年来逢公司的年终总结会、承办的重要会议等等,公司总是能让这些活动、事件、会议充满了策划创新的独到魅力,打破了常规平凡的工作会议、事件活动的发生形式:逢晚会便可将欢乐幽默时尚文化于表现公司业绩之中。逢重要会议、活动便可将工作内容,营销意识与形式艺术巧妙的结合,精益求精之下,推陈出新之中,让这些通常在单位企业里常见的晚会、比赛、活动、工作、会议恰到好处地注入了创新的独有的文化内容,使这些较枯燥的活动、工作、会议产生了极强的快乐感、认同感,有的还显现出其创造的价值效应。

2.充分利用资源价值

企业在管理中首先要善于发掘自身资源价值,并在管理中学会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价值,使管理有效地发挥更大的价值效应。带着这一思考,我们来分析且感受一下,近十年间,在我国诸多行业中,犹如雨后春笋般兴起的客户服务——呼叫中心在管理中显现的价值效应。

任何一个面对市场,面对客户的企业,其客户服务窗口,尤其是呼叫中心,有着较大的甚至是难以想象的客户资源价值。一个运作规范,管理科学的呼叫中心,如何充分利用自身的业务特点,在接听用户电话服务中,不但追求卓越服务的同时,将营销、成本、效益、无所不在的渗透在客户服务(呼叫中心)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上,以达到管理中最大价值效应的发挥。例如在客服人员接听用户来电时,不但要做好热情周到的服务,解决用户遇到的问题,同时要做好体谅式的营销。追求用户服务中营销价值的创造。

大部分客户服务呼叫中心作为成本中心都不会无限制地提供人力和座席(服务人员)以满足每一个客户的通话需求。而是通过精准的排班(管理)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服务水平:如使95%的电话在15秒内被接听,放弃率低于3%,工时利用率不低于70%,在控制成本和保持高水准服务之间游刃有余,这无疑是现代化呼叫中心,科学管理中注重成本价值效应的典型案例。

实际上,科学管理的呼叫中心,要根据客户来电高低峰期,做好人力资源合理分配,理想地显现出降低人力成本的管理效益,实现了管理的更大价值效应。

再者,通过了解并有效运用客户的信息,发展与每一位有价值客户的关系,定制市场、产品、服务、信息及媒体发布,为客户提供卓越的适时服务。在与客户的每一次接触中加强客户的体验和对企业的认同感,通过满足甚至超出客户的要求,使客户重复购买,将偶然的消费者转变成忠诚客户,并对客户信息按不同维度归类分析,与产品和市场部门共同设计符合特定群体需要的产品和营销策略,做到精准营销,以敏锐的营销意识,有效利用天成的呼叫中心信息资源价值,细分市场,瞄准分众客户,为企业努力拓展特色的客户,以求更大的市场空间,从而实现了呼叫中心科学管理价值的最大效应。

3.不断创新管理手段

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管理源于生活。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一些管理举措产生的效果与一些生活现象很相像。比如“泡菜效应”、“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效应”、“海潮效应”、“马太效应”等等数十种。

“泡菜效应”——环境管理。同样的蔬菜在不同的水中泡一段时间后,将它们分开煮,其味道是不一样的。同样,在不同的环境下,员工的工作效率也有所不同。

“罗森塔尔效应”——激励管理。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考察某校时,随意从每班抽出3名学生共18人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说:“这18名学生经过科学测定全都是智商型人才。”事过半年,罗氏又到该校,发现这18名学生的确长进很大,再后来这18人全部在不同的岗位上干出了非凡业绩。

“罗森塔尔效应”——竞争管理。挪威人在海上捕得沙丁鱼后,只有一只渔船能成功地带活鱼回港。人们后来发现,船长的鱼槽里多了一条鲇鱼。当鲇鱼装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会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发现这一异己分子后,也会紧张起来,加速游动。如此一来,沙丁鱼便能活着运到港口。在企业中引进一些思维活跃的人才,可以起到同样的效果。

“马太效应”——考核管理。《新约·马太福音》有个故事:天国主人要外出,临走前给3个仆人分别给了5000、2000和1000元钱。拿到5000元的人随即去做买卖,又赚了5000元;得到2000元的人也赚了2000元,惟独那个只拿到1000元的人把它埋在了地下。主人回来,对前两位大加赞赏,用同样的数目奖励他们,却把第三个仆人的1000元收回来奖给了第一个仆人。随后告诉他们: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让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回来。考核管理的作用,就是激励员工多创造,也鼓励他们多获得。

不断创新管理是实现管理最大价值效应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将创新融入到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管理中,这方面麦当劳做到了细致入微,倍加成功。麦当劳能从一个小小的快餐店发展成为世界快餐业的巨人,在其背后有其独到的设计和考虑,即不断的改进创新管理。

麦当劳无论是在快餐运营上,还是在系统的设计和统筹管理抑或是完善服务流程、规则,提高服务效率以及针对性地开发一些新型、有效的设备和工具,均不断地进行适时灵活的改进创新。这里我们仅以几个麦当劳在管理上进行改革创新的例子为证:在食品供应流程中,麦当劳通过提高员工行动速度,改进食品制作工艺、统筹安排适量库存,大大地提高了食品的加工速度和供应速度,将顾客等候时间从最初的50余秒缩短到30秒;在适量成品库存安排上,麦当劳还根据餐馆位置,及当天的日期,参考往年餐厅不同时段的供应量,制定当天不同时段的顾客购买量和购买品种,将每小时细分为6个时间段(每个时间段10分钟),针对不同的时间段的需求情况,可提前做好下一个时间段所需要的数量,通过提前准备的成品库存量(通过保温箱保温),来迅速满足顾客的需求。可以说麦当劳抓住了快、本土化、新鲜的市场特点,不断改进创新,从根本上保证了麦当劳餐厅的成功,真正发挥和完成了管理的价值的最大效应。

4.结论

企业社会价值管理研究 篇4

(一) 利润最大化

利润最大化目标是指通过对企业财务活动的管理, 不断增加企业利润, 使利润达到最大。这是西方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也是我国流传甚广的一种观点, 这个目标有其合理的一面,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组织, 追逐利润已是企业运行的出发点和归宿, 企业经营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获取财富, 但是利润不等同于财富。其缺陷主要表现在:没有考虑企业规模、资金时间价值和现金流量, 而且也没能有效地反映风险问题;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 往往会使企业只关心当前利润, 而忽视环境保护、产品研发、人本资源、履行社会责任等, 导致企业短期化行为, 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有时还会恶化企业的财务关系, 损害其他利益相关者和整个社会的利益。

(二) 股东财富最大化

股东财富最大化是指企业通过财务上的合理经营, 采取科学的财务管理策略, 在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的前提下, 为股东带来最多的财富 (王鑫, 2001) 。与利润最大化目标相比, 该目标有其积极的一面, 它考虑了风险的因素, 克服了企业仅仅追求利润的短期行为, 但其缺陷主要有:只适合上市公司, 而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比例较低, 对于非上市公司的评价缺乏统一的标准, 很难适用;我国的资本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处于起步阶段, 证券交易还不规范, 股票价格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 并非都是企业所能控制的, 难以反映股票的真实价值, 不宜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该目标只考虑了股东的利益, 没有考虑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忽视了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

二、当前主流财务管理目标评价

(一) 企业价值最大化

企业价值最大化是指通过企业财务上的合理经营, 采用合理的财务政策, 充分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与报酬的关系, 在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上, 使企业总价值达到最大。该目标既考虑了利润最大的因素, 也考虑了风险的因素, 非上市公司也适合, 因此它克服了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的缺陷, 吸收了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的优点。但其也有一定的缺陷, 主要表现在: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企业所有者的利益目标, 没有考虑其他利益集团的利益, 更没有考虑全社会的利益, 如不能满足经营者的利润报酬, 不能满足员工和消费者的利益, 不能满足债权人的投资风险, 不能满足企业的社会责任等。

(二) 相关者利益最大化

对于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定义, 很多学者都有自己的观点, 主要有:相关者利益最大化, 又称为公司财富最大化 (詹森Jensen, 2001) 是指在考虑企业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的基础上增加企业长期总市场价值, 其中所指的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雇员、供应商、顾客、政府、社会等利益受到企业经营的影响, 同时又通过特定手段影响着企业经营的主体。我国理论界关于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定义是指通过企业财务上的合理经营, 采用最优的财务政策, 充分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与报酬的关系, 在保证企业长期最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使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财富达到最大 (袁水林、张利云, 2002) 。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目标将企业众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纳入考虑的范围, 兼顾了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但其也有一定的缺陷:首先该目标过于理想化, 实际操作中会遇到很多问题, 如怎样有效地衡量相关者利益最大化。其次由于考虑的对象繁多, 牵扯的面过广, 造成评价体系的核算模式过于繁琐, 很难在短时间内, 精确地计算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状况。另外, 由于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评价体系具有很强的个性特征, 不同的企业根据其自身的情况, 所处的环境, 所处的生命周期不同, 难以采用此评价系统对不同的企业进行横向比较。

当前主流财务管理目标的提出虽然克服了传统财务管理目标的一些缺陷, 但仍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些目标是以考虑经济价值为中心的, 它们都忽视了企业应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 为社会创造价值, 这样的观点可能会导致企业可持续能力的丧失, 具有一定的缺陷性。即使持有这些观点的学者认为他们提出的观点中已包含对社会责任的考虑。但随着企业道德责任缺失现象的一再发生, 是否应该把为社会创造价值的重要性提出来而不是仅被包含在某种观点中, 以至于很多企业都不够重视社会价值的创造。所以本文提出, 企业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应该是企业价值与社会价值协同。企业价值与社会价值协同的财务管理目标是以系统理论、财务目标理论、价值工程理论和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作为理论基础的, 考虑了企业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协同关系, 提出了企业价值与社会价值已逐步从一个“零和博弈”向“非零和博弈”转化的观点, 强调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合理构建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

三、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最佳选择:企业价值与社会价值协同

(一) 企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内涵

企业价值是指企业全部资产的市场价值, 在对企业进行评估时, 看重的不是企业已经获得的利润水平, 而是企业潜在的获利能力。企业的盈利能力受企业风险水平的影响, 因此, 企业价值可表述为企业盈利能力和风险水平的函数。在有效市场条件下, 企业的价值体现在企业未来经济收益能力。

企业社会责任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观念起源于美国, 并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学术界形成了企业社会责任思想。Davis (1960) 从管理学的角度将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 企业的商业决策和行为中至少有一部分不是出于直接的经济、技术利益的考虑。Carroll (1979) 将完整的企业社会责任理解成企业的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企业社会责任的正式定义虽多次讨论, 但仍莫衷一是。目前国际上普遍认同的概念是: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 还要承担对员工、对社会和环境的社会责任, 包括遵守商业道德、生产安全、职业健康、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等。

(二) 企业财务导向——企业价值与社会价值协同关系

协同是指协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 协同一致地完成某一目标的过程或能力。协同的本质就是打破资源 (人、财、物、信息、流程) 之间的各种壁垒和边界, 使它们为共同的目标而进行协调的运作, 通过对各种资源最大的开发、利用和增值以充分达成一致的目标。企业价值与社会价值协同的财务管理目标和企业的总体目标是一致的。

从企业财务导向分析:企业价值和社会价值是对立统一的。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和追求经济利益常常是一致的。企业实现了其经济价值, 增强了自身的获利能力, 就有更雄厚的财力进行社会责任投资, 为社会价值的实现打下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为全社会创造了更多的价值;企业承担了社会责任, 实现了社会价值, 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则更有利于企业经济价值的实现, 提升企业的投资获利能力。尽管从局部和短期利益的角度看, 两者存在一定的矛盾性。因为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从事生产经营的经济组织, 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是资本的本质属性, 而在一定条件和时期内, 企业创造的财富总量是有限的, 企业有时为实现其经济价值可能会无视其社会价值;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意味着经济利益的部分丧失和让渡。但从企业的长远发展看, 企业的目标是生存、发展、获利。企业价值和社会价值协同的财务管理目标是与企业的总体目标一致的。承担社会责任的一些行为虽然不能为企业直接带来经济效益, 但会使企业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 获得社会各界的支持, 从而为企业获取长期收益和长远发展准备了条件。而且符合社会公众利益的行为, 会使企业因顾客的青睐而获得丰厚的利润。因此企业的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具有同一性, 企业价值与社会价值是相互依存, 相互发展的。

(三) 以企业价值与社会价值协同为核心的财务导向的意义

具体如下: (1) 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 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本管理理念。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是国家富强、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企业作为社会的细胞, 参与了社会资源的使用和分配, 也就有义务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企业价值与社会价值协同的财务导向是以“以人为本”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的, 符合“科学发展观”, 构建“和谐社会”,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政治经济的理念和政策, 能促进现代企业的健康发展, 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 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 成为优秀的企业公民, 与社会公民一起共同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2) 有利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实现以人为本, 自然、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企业应该充分考虑自身发展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而我国部分企业环境保护意识薄弱, 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 导致环境污染现象严重, 自然资源消耗过重。因此提出企业价值与社会价值协同的财务管理目标可以使企业重视社会责任的履行, 而履行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环境行为负责, 保护环境,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从而降低了对社会有限资源的浪费, 节约了企业的资源成本, 形成良性循环, 营造企业更好的发展空间, 促使企业实现长远的、持续的、稳定的发展。 (3) 有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为企业创造财富。社会责任不仅是一种责任, 还是一种可持续增长的价值观念。普雷斯顿和奥班农得出对美国大公司而言, 企业社会表现和财务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的结论。企业社会责任投资不仅不会降低企业的经济价值, 而且还会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 为企业持续创造财富。因此,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会给企业带来相应的回报, 这种回报不仅表现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长期利益的稳定增长, 而且还表现为企业、自然、经济和社会利益的协调统一, 和谐相处, 共同发展, 更有利于企业价值的持续增长。 (4) 有利于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 提高企业的声誉和核心竞争力。著名战略学者迈克尔·波特 (Michael E.Poter) 在其重要著作《竞争论 (On Competition) 》中, 阐述了“以竞争力的方式解决社会问题”的观点, 指出了企业谋求自身利益与兼顾社会利益是一种双赢战略。因此, 这种企业价值与社会价值协同的理财理念不仅可以塑造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 提高企业的声誉, 获得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从而提升企业的长期竞争能力, 还能形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文化, 增强企业内部员工的凝聚力, 从而共同实现企业最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周首华、陆正飞、汤谷良:《现代财务理论前沿专题》,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王化成:《财务管理研究》,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版。

[3]王化成:《财务管理目标的思索》, 《会计研究》1999年第10期。

[4]田虹:《企业社会责任及其推进机制》, 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版。

[5]程虹:《跨企业协同信息管理竞争力》,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6]迈克尔·波特:《竞争论》, 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

企业社会价值管理研究 篇5

摘 要:当今时代,知识经济日新月异,全球化竞争成为现代化社会发展的主流。在这社会转型的典型时刻,对于企业来说,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一席之地,并获得较好的发展,除了要依赖于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发展规模,企业的发展更要依赖于创新.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灵魂。针对在社会转型背景下如何创新企业管理,本文进行了概念模型的研究。

关键词:社会转型;企业管理创新;模式研究

随着全球竞争越来越体现为经济和科技实力的竞争,企业要想促进自己的经济增长和提高科技竞争力,就必须依赖管理创新。企业发展的大量实践表明,企业中并不缺乏技术创新,可现实是很多技术创新项目并没有实现预期的效益。可见企业效益的提高关键不在于技术因素,而更多地源于很多非技术因素,即企业的制度、组织结构、战略、文化、人力资源管理。而究及这些因素深层次的原因,不难发现,其实就是企业的管理问题。因此企业创新根本上就是管理创新。

企业要实现与世界经济发展的接轨,就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实现管理创新,满足企业更好的发展要求。可以说,在当今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实现战略调整以及管理创新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只有创新,才能增强企业的实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也推动未来社会的发展。

管理创新即由管理主体对组织系统中的人们施加影响,并使组织系统中的人们能积极协调地工作,以实现组织系统预定的目标。概念模型的研究,是一项科学的管理研究。在企业管理创新的研究中,选择建立管理创新的概念模型是其基础。在这个研究中,管理创新的基础、手段、任务及目的组成了一个可供选择的概念模型。

一、切准基础,实现管理理念的创新

在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人们对于各种产品需求也发生了变化,这就要求企业在工作中必须要以资源配置为基础、以技术创新为核心进行管理优化。为了适应人们对产品的这样的需求,企业的产品理念要结合时代的发展根据人们对产品需求的不断变化不断的调整产业结构,制定出合理、科学的技术服务标准,为企业的科学发展提供扎实的市场基础。这样的创新模式可被称之为模式创新。相应的,除此之外,企业管理创新还有一个类型:非模式创新,即企业管理组织、企业文化、企业流程以及企业制度等多方面的创新。

在一个企业的经营中,生产、采购、营销、服务以及财务、人力资源等几个环节是其基本职能部门,因此,在企业管理创新中,应该就这些环节进行分析,在实际应用中从管理模式创新和非管理模式创新两个方面入手,以双核心理念双管齐下进行创新,满足企业在社会转型期发展的要求。

二、依托社会背景,明确管理创新的任务

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社会的转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社会体制和社会形态的转型。企业管理创新自然也需要依托社会的这两个方面的转型,结合本企业不同的发展背景,采取相应的企业管理创新机制,实现本企业管理创新的跨越。

我国经济社会正在进行社会体制的转型,这个转型即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各大企业都承受着一定程度上的压力。与计划经济相比,市场经济的原则是“落后就要亏损,甚至倒闭”。在社会体制转型的背景下,企业要积极实现管理创新,尽快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相对于社会转型而言,社会形态的转变指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国力不断增强。如今的世界经济舞台上,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在日渐加强和频繁。在这样的“地球村经济”背景下,中国已经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与此相应,我国的人文性质也更加更加开放。在社会形态发生转变的背景下,企业的管理创新自然也得主动、积极地去适应这个转变。

企业的管理创新需要充足的创新知识资源,也需要有效的创新方法。我国企业管理转型中也要求管理创新,而这个创新应该包含多种形态管理思想的并存共荣,这样才能适应不同管理客体以及管理环境的需要。因此,在企业管理的创新中,要顺应社会转型以及社会形态转变的需要进行管理创新。

三、创新管理制度,提高创新管理的手段

对于企业管理而言,制度不规范,管理体系不完善,自然容易导致企业管理混乱。无序管理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工作效率低,并发生财产的损失和严重的浪费,进而影响经营效益的提高。所以,在企业管理创新中,要深入认识制度创新的重要性,强化管理制度的创新,要建立内部管理的长效机制,建立规范的制度和完善的监督评价体系。

在制度的执行中,要严肃处理那些违反制度的行为。一旦发现有章不循,违章不纠的情况,要坚决抵制。要努力形成良好的相互制衡的管理体制,实现职责明确、运转协调。还要加强对企业的管理监督,从根本上保证企业平稳、健康地发展。

四、有扬有弃,实现管理创新的目的

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可以说,企业管理创新的内容实质上包含了三个问题,即企业为什么要进行管理创新?企业管理创新的内容是什么?如何进行企业管理的创新?如果针对管理创新只作经济学的分析,只是把创新作为企业资源的一种新配置方式,就是脱离了具体的时空对创新的空谈。管理创新的概念源于管理的概念,其基础仍然是管理。它是一种现实的管理,是基于时空基础的一种管理。所以,我国的企业管理创新既要尊重传统的管理,又要做到积极地扬弃,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科学地实现企业管理的创新。

总之,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企业的创新势在必行,也迫在眉睫。做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的一些研究,才有助于实现企业管理的创新,进而实现企业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企业社会价值管理研究 篇6

关键词:价值管理;价值网络;财务管理;模式再造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网络组织日益成为企业资源配置的目标模式,与此同时企业战略逻辑也发生根本变革,企业追求企业间合作竞争和网络关系,强调通过全球资源整合来提升持续竞争优势。这种战略变革反映在财务管理领域,就是要求企业拓展财务管理视野,在全球范围内搭建基于价值网络的财务管理模式。这种新的管理模式以长期价值取代短期利润,将管理重点放在企业价值驱动因素上;以网络视角取代内部视角,强调突破传统财务管理视野,力求在网络组织框架内进行资本运作。

二、以价值创造为导向重塑财务管理重心

价值管理(VBM)是以价值增长为目的的一种综合管理模式,是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内生要求,是一种以价值评估为基础、以规划价值目标和管理决策为手段、整合各种价值驱动因素和管理技术、梳理管理和业务过程的新型管理模式(汤谷良、林长泉,2003)。在价值管理模式下,管理者的决策重点放在价值驱动因素上,并注重将公司愿景、分析技巧和管理程序协调起来。价值管理的发展历经了数字阶段、战略阶段和整合阶段三个阶段。在数字阶段,价值管理几乎只关注财务方面的信息;在战略阶段,公司关注的重点转向了营运资金管理;在整合阶段,公司价值管理的内涵和外延都得到了进一步扩展,价值管理与组织文化的有机结合成为公司成功实施价值管理的关键。

(一)传统财务管理分析方法的局限性

传统财务管理分析方法是建立在传统会计核算体系基础之上的,是对历史业绩、局部业绩的不全面、不系统的反应,难以为企业的战略决策和运营决策提供支持。

(二)以价值创造为导向的财务管理模式的特点

随着市场竞争态势的转型,价值流已成为企业竞争的关键,传统利润最大化的财务目标必须让位于价值最大化。价值管理帮助管理者清晰地把握价值动因,在公司战略和业务规划中自觉运用价值管理,创造和维持公司价值。价值管理不仅对公司管理模式和财务控制流程产生根本性变革,也将对财务管理的理论体系和分析工具产生重大影响。价值管理的特征在于重申机会成本、重视公司价值的多驱动因素、重视公司现金流量管理、促使决策模型化和强调管理的过程导向等(汤谷良、林长泉,2003)。公司理财解决的是公司价值的创造和保持问题,它本质上是一种综合的价值管理活动(张玉亭,2003)。因此,企业财务管理应该以价值为导向,建立能够促使企业获得持续价值创造的有效模式。

价值管理的关键在于帮助管理者清晰地把握价值动因,在规划中自觉运用价值管理,以价值为基础进行决策。价值管理促使公司财务管理发生了质的变化,形成了一种新的财务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体现的转变趋势有:从增量评估转向以价值为基础的战略评价;从追求单一的利润目标转向与股东财富价值和公司价值有关的多价值驱动因素上;从传统的职能结构管理转变为重视价值链分析、以价值为中心进行管理,并促使会计职能从主要提供历史成本信息转变为主要提供价值预测报告(张玉亭,2003)。由此可以看出,价值管理能够更好地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三)以价值创造为导向的财务管理模式的构建

在价值管理过程方面,Ittner and Larcker(1998)认为,价值管理包含:确定能够提高股东价值的具体目标;进行与目标相匹配的战略规划和组织设计;识别在既定战略和组织下的价值驱动因素;建立行动计划、创建绩效体系和制定努力目标;评价行动计划的成功率,评价组织业绩和管理业绩;评估组织目标、发展战略、计划和控制系统等有效性,根据需要进行适当调整。

在价值管理运用方面,Malmi and Ikaheimo(2003)通过对现有价值管理研究文献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综述,认为价值管理不仅适用于管理控制,而且还适用于决策制定。在管理控制方面,价值管理能够适用于战略目标制定、公司业绩考核、价值驱动因素和薪酬制度设计等各个方面,而在决策制定方面,价值管理在战略决策和运营决策方面,都能够发挥相应的作用。有关价值管理运营领域及其解决方案的详细内容(如表1所示)。

大部分的芬兰大型企业CEO都对价值管理有着浓厚兴趣,其中相当多的CEO已经付诸实践。为了评价芬兰企业对于价值管理的采用情况,Malmi and Ikaheimo(2003)对芬兰企业进行了实地访谈。通过案例分析,Malmi and Ikaheimo(2003)指出价值管理型企业的特征:

1、目标战略方面。被调查的企业大部分都采用EVATM来提升股东利益。他们认为,采用价值管理能够有助于培养两种不同的战略导向,强调企业成长;强调资本的有效利用。公司长期发展是股东价值长期增值的源泉,价值管理强调企业长期发展。就资本投资和营运资金管理而言,价值管理能够引起更加有效的资本运作。

2、业绩考核方面。被调查的企业不同企业对于EVATM的使用程度不一样。但在业务层及其以下没有采用EVATM。有些CFO认为,价值管理只有与平衡积分卡(BSC)结合使用,才能够提高经营业绩。EVATM并不是企业唯一的选择;那些采用价值管理模式的企业,还采取投资回报率、净销售额和净利润等指标来衡量经营业绩。价值管理(VBM)下企业还是需要采用不同的业绩衡量指标,EVATM是一种有效的但并非唯一的指标。当然,EVATM作为公司价值衡量指标,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会计利润指标的局限性,较好体现了“股东价值最大化”的理财目标。EVATM的实质内涵在于“4M”体系。

3、目标预算方面。调查研究表明,在采用价值管理(VBM)之前,有些企业的预算期是以年为时段的;但是采用价值管理之后,则是以长期为导向的,并结合滚动预算法和平衡积分卡(BSC)等来进行预算。不同的价值管理型企业有着不同的目标预算方法。Malmi and Ikaheimo(2003)认为,与其他财务指标相比,EVATM并不能更引致客观的目标预算。

4、激励制度方面。研究表明,价值管理型企业并没有单独强调EVATM,EVATM仅被用于组织的高层管理人员,而其他的财务补偿制度仍然广泛运用于企业当中。而在薪酬制度设计上,成功的薪酬战略能够将公司业务战略分解成一系列价值驱动因素和合适的时间范围,并激励雇员主动采取行动来适应价值驱动因素的变化(Morin and Jarrell,2001)。公司奖金应该是建立在经济附加值的变化之上而不是绝对数之上,这将有助于提升业绩标准。奖金应该没有上限,因为越大的EVATM意味着越多的财富。为了缓解短期行为的发生,Morin and Jarrell(2001)提倡设立薪酬池(banking),也就是每年只付部分薪酬,而剩余部分根据来年业绩来进行支付。

总之,价值型财务管理模式,就是要求企业以价值增值为中心,认真研究价值驱动因素,并在管理过程中始终以价值为导向,从长期发展和全局发展角度来进行各项战略决策、运营决策和管理控制。

三、以价值网络为架构提升财务管理模式

随着全球市场的逐步开放,企业必须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通过模块化设计、全球供应链、全球生产布点、全球资本运作、全球研发合作和全球人员配置等方式来寻求全球范围的资源配置。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入高峰阶段,以全球采购、全球生产布点和全球研发合作等方式建立自己的运行网络成为企业最新发展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财务管理需要以价值网络为决策范围,对全球范围内的价值网络(合作伙伴)进行灵活的财务监控,提高财务危机预警能力,从而最终提高企业自身的财务柔性和管理成效,并为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财务信息支撑。

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其视野仅仅局限于企业本身。这种管理模式适用于企业间网络不是非常突出的市场竞争态势。然而企业间网络关系日益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财务管理视野应该得到拓展,由原先的仅仅关注企业自身的管理模式拓展为将价值网络为管理视野,充分审视企业在价值网络中的地位以及其它业务伙伴的财务状况,从而提升企业财务管理绩效。

价值网络型财务管理的发展,也是价值网络型战略管理会计集成系统所推动的结果。战略管理会计是为企业战略管理服务的会计(余绪缨,1999),是既提供顾客、供应商和竞争对手具有战略相关性的利益相关者的信息系统,也是企业高层次战略管理的复杂系统(傅元略,2004)。适应价值网络竞争态势的需要,传统的管理会计日益重视对价值网络中成员企业的管理信息和财务信息进行考察,并作为企业战略决策的重要信息。在价值网络型管理会计集成系统下,企业的价值流数据库以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为基础,与企业的业务系统的数据库进行集成;并将价值网络中成员企业的会计数据进行集成,为企业的战略分析、战略选择和战略实施提供信息支撑。而价值网络型财务管理则是在充分利用价值网络型管理会计提供的会计信息,站在更高层面进行长远的财务筹划,加强财务风险控制,从而提高财务柔性。

网络型财务管理模式需要在财务管理边界和财务管理目标等方面进行创新。在财务管理边界方面,CFO应该突破狭义的财务管理边界,将财务管理视野拓展到价值网络,充分审视价值网络中所有业务伙伴的财务状况,以提升财务危机的规避能力和应对能力。

总之,企业价值的创造来源于生产经营和资本运作,有效的财务管理模式应该促使资本运营与业务流程相协同,以共同支撑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网络环境下,企业竞争范式发生了转型,基于价值流的网络组织成为企业竞争的平台。提升企业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的能力,将成为企业提升市场竞争优势的关键。由此,企业财务管理必须突破传统视野,将价值网络纳入财务管理视野,使得企业各项财务活动能够综合考虑价值网络成员企业的运营状况,发挥财务管理的决策功能,以适应动态市场竞争的需要。

参考文献:

1、Malmi.T.,Ikaheimo.S..Value-Based Management practices——some evidence from the field[J].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2003.

2、Morin.R.A.,Jarrell.S.L..Driving Shareholder Value:Value-Building Techniques for Creating Shareholder Wealth[M].McGraw-Hill,2001.

3、傅元略.价值管理的新方法:基于价值流的战略管理会计[J].会计研究,2004.

4、汤谷良,林长泉.打造VBM框架下的价值型盖屋管理模式[J].会计研究,2003(12).

5、张云亭.顶级财务总监[M].中信出版社,2003.

企业社会价值管理研究 篇7

2000年联合国全球契约活动正式启动, 主旨是要求企业承担起社会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观要求企业超越“利润最大化”的传统理念, 在创造利润、对股东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 还要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环境和社会的责任。随着社会责任思想的不断发展, 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对社会责任信息的需求不断增加, 上市公司也越来越重视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 与此同时, 众多学者就这一理论展开了广泛的研究, 但国内对社会责任的研究多集中于社会责任披露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面, 有关社会责任与公司价值的实证研究比较少, 且多数只分析了社会责任履行的短期效应, 也并未形成一致的观点。本文对2009年沪市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与公司价值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试图从短期和长期角度分析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对公司价值的影响情况。

二、文献综述

(一) 国外文献

国外多数学者认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会提升企业的价值。M oskowitz (1972) 认为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好的公司, 其股票价格表现良好;Berm an, wieks, K otha和Jones (1999) 通过分析企业社会责任信息与企业价值的关系及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价值影响, 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M arc O rlitzkv, Frank L.Schm idt和Sara L.R ynesd (2003) 以公司财务指标作为评价企业绩效的标准, 通过研究得出企业的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之间呈正相关;R ients G alem a and A uke Plantinga etal (2008) 的研究也表明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投入会提高企业的市场价值。也有一些学者持相反观点, R.K.M ittaland N eena Sinha (2008) 研究发现, 对于拥有强烈道德规范的企业能获得更多的市场价值这一观点缺乏证据支持。

(二) 国内文献

国内对社会责任的研究多数集中于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现状、质量及其影响因素。陈玉清和马丽丽 (2005) 对A股上市公司2003年年报中社会责任信息进行研究, 发现信息使用者对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信息并不关注, 社会责任信息与公司价值相关性不强;李正 (2006) 以2003年沪市上市公司为样本的研究结果表明, 从当期来看, 承担社会责任越多的公司, 其价值越低;张彦, 张彤 (2009) 以广东上市公司为例, 分别从企业对政府、职工、投资者和公众方面对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进行实证检验, 发现社会责任履行与企业市场价值总体上呈负相关, 说明现阶段大多数投资者看重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短期效应;杨熠, 沈洪涛 (2008) 基于相关利益者理论, 以我国企业利益相关者业绩指标衡量公司社会责任, 实证检验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业绩的关系, 结果显示社会责任与财务业绩之间呈显著正相关;李莎、游嘉悦 (2009) 研究发现企业对国家和对员工的贡献信息与提升公司价值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性;而公司对投资者、社会的贡献信息却无法完全通过资本市场反映。

综上所述, 对于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的关系, 国内外虽然已有相关研究, 但研究结论各不相同, 且缺乏对公司未来价值的评价, 本文分别运用市净率和资本回报率两个指标, 从沪市A股中随机选取80家公司为样本, 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 通过Eviews软件进行实证研究, 以进一步明确企业社会责任的各项指标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三、研究设计

(一) 研究假设企业在日常经营中需要缴纳各项税费, 企业的缴税情况体现了企业对政府的贡献率, 企业缴税越多, 对政府的贡献就越大, 相应地, 政府也会给企业更多的扶持和税收优惠, 企业的价值也应该得到提升。据此提出假设:

H1:企业对政府的贡献与企业价值正相关

企业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可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 培养员工的忠诚度, 充分发挥企业人才的潜能, 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为员工提供的福利多了, 员工工作更努力, 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因此提出假设:

H2:企业对员工的贡献与企业价值正相关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投资者, 企业为投资者发放股利, 利息等也应属于社会责任的范畴, 企业对投资者的贡献越大, 越能吸引投资者, 企业也可以得到更多持续的资金支持。因此得出假设:

H3:企业对投资者的贡献与企业价值正相关

企业所作的公益事业不仅不会削减企业的价值, 反而可以向外界传递企业的良好形象, 有利于企业树立品牌, 吸引更多客户与合作伙伴, 对企业的价值应当有所提升。由此得出假设:

H4:企业对社会的贡献与企业价值正相关

(二) 变量定义

针对以上假设, 设置如下变量: (1) 被解释变量。被解释变量为企业的价值, 衡量企业价值的指标通常有权益净利率、市净率、托宾Q值和经济增加值, 本文选用市净率 (PBV) 作为企业价值的衡量指标, 为模型的第一个被解释变量。此外, 资本回报率 (R O IC) 是用来评估一个企业历史绩效的指标, 相对较高的R O IC值, 通常被认为是公司强健或者管理有方的有力证据, 它决定着任何公司的未来价值, 也是对公司进行评估的一个最主要的指标, 因此, 本文将资本回报率作为模型的第二个被解释变量进行研究。市净率=股票价格/每股净资产;资本回报率=扣除调整税的净营业利润/营业投资资本。 (2) 解释变量。解释变量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 企业的社会责任, 包括企业对政府、员工、投资者以及社会公益的贡献, 因此本文以现有研究为基础, 经过调整, 设置如下变量为解释变量。企业对政府的贡献率 (X2) = (支付税费-税收返还) /营业收入;企业对员工的贡献率 (X3) =支付给职工的各项现金/营业收入;企业对投资者的贡献率 (X4) =分配的利息、利润及股利/营业收入;企业对社会的贡献率 (X5) =捐赠和赞助支出/营业收入

(三)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2009年最新公布的年报为基础, 从沪市上市公司中随机抽取80家公司为研究样本 (不包括ST、PT公司) , 研究中所用的数据均来自于“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及“国泰安研究服务中心”。样本数据如 (表1) 所示:

(四) 模型建立根据以上研究假设以及变量的设计, 为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与企业价值之间的相关性, 设计如下两个模型:

模型1:PBV=α1+α2X2i+α3X3i+α4X4i+α5X5i+εi;

模型2:R O IC=β1+β2X2i+β3X3i+β4X4i+β5X5i+εi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 描述性统计

根据描述性统计的结果可以看出, 市净率最小值为1.637502, 最大值为19.62387, 标准差为3.553654, 样本公司的市净率差别较大;资本回报率最小值为-0.315819, 最大值为4.647966, 差异较大。有关社会责任各指标的描述性统计如 (表2) 所示。

(二)相关性分析

采用Eviews软件进行相关系数的计算,判断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显著的自相关性,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从(表3 中可以看出,四个社会责任指标中,企业对员工的贡献X2与企业对社 会的贡献X5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其他变量的相关性均不显著。

(三) 回归分析

由于相关分析结果显示X2与X5之间很可能存在相关性, 因此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将变量一一引入, 剔除不符合要求的变量。第一, 对模型1进行回归。通过逐步回归法, 最终进入模型的变量为企业对政府的贡献率X2、对员工的贡献率X3和对投资者的贡献率X4, 企业对社会的贡献率X5不符合要求, 没有进入模型。对X2、X3、X4采用多元线性回归, 对于剔除掉的X5则进行单独回归分析, 回归结果如 (表4) 、 (表5) 所示。第二, 对模型2进行回归。通过逐步回归法, 最终进入模型的为企业对政府的贡献率X2、对员工的贡献率X3和对社会的贡献率X5, 企业对投资这的贡献率X4由于不符合要求未进入模型。对X2、X3、X4采用多元线性回归, 回归结果如 (表6) 、 (表7) 所示。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企业对政府的贡献与市净率和资本回报率分别在10%和1%的水平上正相关, 与假设1相符;企业对员工的贡献与市净率在5%的水平上正相关, 与资本回报率在5%的水平上负相关, 由于资本回报率衡量的是企业的历史绩效, 企业为员工支付现金, 必然使企业的当期现金流出增加。因此, 并不违背假设2;企业对投资者的贡献与市净率呈显著的负相关, 而和资本回报率呈显著正相关, 与假设3不符;企业对社会的贡献率与与市净率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与资本回报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不违背假设4。

A djusted R Square=0.14 F=3.974

A djusted R Square=0.000422 F=0.033

A djusted R Square=0.73 F=68.095

A djusted R Square=0.17 F=17.21

五、结论与建议

根据以上回归分析, 本文得出以下结论与相关建议:第一, 企业对政府的贡献与企业的价值显著的正相关, 这说明了企业履行纳税的责任, 可以使企业与政府部门建立一个良好的关系, 政府在制定税收政策时会考虑给公司更多的税收优惠, 企业坚持依法纳税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各种税收优惠政策, 可以降低公司的成本, 企业纳税不仅不会减少企业的价值, 反而有利于增加企业的市场价值。因此, 企业应积极履行对政府的责任, 坚持依法纳税。第二, 企业对员工的贡献与企业价值有正相关性。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 公司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可以深入人心, 激励员工努力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无论是企业还是投资者都应该将企业对员工的贡献作为对企业价值的有利因素。第三, 企业对投资者的贡献与假设3不符, 然而, 由于资本回报率的提高, 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公司的未来价值提升, 因此, 企业对投资者的贡献虽然从短期来看使公司价值减少, 但预示着公司长期价值的提升。投资者不应只看重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短期效应, 而应该从更长远的角度看待企业的社会责任。第四, 企业对社会的贡献与企业的市场价值从短期来看并没有显著相关关系, 这可能是由于目前还有许多企业和投资者对公司社会公益责任的履行重视程度不够。然而, 如果一个企业始终坚持支持公益事业, 注重环保, 企业的价值必然会增长, 只是这种正面的影响需要一段时期才能体现, 企业应具有长远的眼光, 加大对社会公益和环保的投入, 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总之, 目前我国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认识程度在不断加深, 越来越注重对社会责任的投入, 并且研究也表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确实能提高企业价值, 只是社会责任的效应需要长期才能加以体现。企业和投资者都不应该只注重眼前利益, 企业应将社会责任的履行纳入企业的长远发展计划, 并且进一步重视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 为投资者提供更具有信息含量的社会责任信息。

摘要:本文以沪市部分上市公司为样本, 采用2009年年报中披露的公司履行社会责任信息, 研究其与公司价值的关系。结果表明:企业对政府、员工以及社会公益事业的贡献率与企业的价值呈正相关;而对投资者的贡献在短期来看虽然削减了企业的价值, 从长期看有利于企业的未来价值。

关键词:社会责任,企业价值,相关性

参考文献

[1]陈玉清、马丽丽:《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市场反应实证分析》, 《会计研究》2005年第11期。

[2]李正:《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研究——来自沪市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第2期。

[3]李莎、游嘉悦:《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实证研究》, 《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4]杨熠、沈洪涛:《我国公司社会责任与财务业绩关系的实证研究》, 《暨南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6期。

[5]Berman, ShawnL, Wieks, AndrewC, Kotha Suresh, and Jones, Thom-as.Does Stakeholder orientation Matter?The Relations Between Stakeholder Management Models and Firm Finaneial Performance.Ae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9.

[6]Moskowitz, M R.Choosing socially responsible stocks.Business and Society Review, 1972.

[7]Marc Orlitzky, Frank L Schmidt, Sara L Rynesd.Corporate Socia1and Financia1Performance:A Meta—analysis.Organization Studies, 2003.

[8]RientsGalema, Auke Plantinga, Bert Scholtens.The stocks at stake:Return and risk in socially responsible investment.Journal of Banking&Finance, 2008.

企业社会责任与价值关系研究综述 篇8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企业成为了社会的组成单位, 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会责任的投入是企业成本的一部分, 在企业经济目标的制约下, 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投入是有限的, 然而, 随着人们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越来越多, 企业社会责任的投入也会影响企业的声誉和竞争力, 进而影响企业价值。于是, 我国越来越多的学者致力于研究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关系, 并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 本文将对这些成果按照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的作用路径和研究视角进行分类综述。由于企业价值的概念比较宽泛, 在研究的过程中, 学者们采用了企业绩效, 财务绩效、经营绩效、企业价值等不同术语, “价值”或“绩效”同是用来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 所以研究的主要目的相同, 只是所用指标有所差异。为了真实反映学者的研究成果, 并对其进行对比, 文章在综述过程中将使用文献作者的原“术语”。

二、社会责任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多数文献研究社会责任对企业价值的作用, 得出“正相关”、“负相关”、“不相关”、“选择性相关”四种不同结论。“选择性相关”在此处的定义为在限定条件下的相关性, 包括“选择性正相关”和“选择性负相关”两种。

(一) 正相关论

杨熠, 沈洪涛 (2008) 采集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数据, 用相关利益者业绩指标衡量社会责任投入, 用会计指标 (资产报酬率, 销售增长率, 资产增长率) 和市场业绩指标 (总收益率) 综合反映企业价值, 将公司规模、行业、地区和年份作为控制变量, 实证结果显示, 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业绩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张兰霞 (2011) 与前两位学者一样选取沪深上市公司数据, 采用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 并把企业规模、所有制性质、行业作为控制变量, 不同的是, 用总资产收益率 (ROA) 来衡量企业财务绩效, 结果显示:总体情况下, 企业当期及前期履行社会责任水平的确对其当期的财务绩效有正影响。

(二) 负相关论

姜启军 (2007) 以产出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不完全竞争为假设条件, 分析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水平对企业短期利润的影响, 得出结论:短期内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的利润不一定超过不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的利润;如果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的产品的价值与不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的产品的价值相似,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会使其利润减少, 即企业社会责任投入与企业价值在短期内是负相关的。邵君利 (2009) 以沪深两市化学制品公司为研究对象, 根据公司实际情况及年报中社会责任信息的可获得性构建企业社会责任指数, Tobin Q值衡量企业价值, 研究结果为:企业自愿履行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负相关。

(三) 不相关论

陈玉清、马丽丽 (2005) 选取了907家上市公司年度报告数据, 建立了基于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贡献的四指标体系 (政府所得、职工所得、投资者所得、社会所得) , 通过研究股价与这些指标之间的线性关系, 来反映市场对社会责任投入信息的反应, 结果表明:社会责任会计披露信息与我国上市公司价值的相关性不强。刘长翠、孔晓婷 (2006) 采用沪市上市公司数据, 用社会贡献率 (社会贡献总额/平均资产总额) 衡量企业社会责任投入, 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来反映企业经营效益, 实证结果发现:社会贡献率与净资产收益率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 而与另外两个指标的相关性不大。周晨 (2010) 利用沪深两市731家上市公司财务数据, 采用南京大学企业社会责任指数 (每股社会贡献值指数、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指数、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指数的综合指标) 反映社会责任投入, Tobin Q值反映企业的竞争优势, 分析表明:社会责任投入对企业竞争优势没有显著影响。

(四) 选择性相关论

李正 (2007) 采集了沪市上市公司的521个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把行业因素、公司规模、资产负债比率、盈利能力、股权结构作为控制变量,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指数反映社会责任投入, Tobin Q值反映企业价值。最后得出:当期内, 企业社会责任活动会降低企业价值;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所产生的良好的利益相关者关系要在一定时间之后才能对企业价值产生正面的影响。温素彬、方苑 (2008) 以46家上市公司数据为依据, 用多项指标反映社会责任投入, Tobin Q值和总资产报酬率反映企业财务绩效, 得到与李正 (2007) 相同的结论。沈洪涛 (2005) 以沪深两市交易的所有A股公司为样本, 根据权重和各利益相关者的业绩值作为作社会责任代理变量, 得到与李正 (2007) 相左的结论:当期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业绩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前期社会责任的较好表现会降低企业的财务业绩。周建、王文 (2008) 以企业对国家、员工、投资者和社会公益贡献率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指标, 总资产收益率衡量企业绩效, 回归分析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对国家贡献率与企业绩效成显著正相关, 而对员工贡献率与企业绩效是显著负相关, 对投资者和社会公益贡献率是非显著负相关。

三、企业价值对社会责任的影响

杨熠、沈洪涛 (2008) 研究认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业绩之间互为因果, 彼此影响, 互相促进, 前期较好的财务业绩可以为公司履行社会责任提供所需的资源, 促进公司社会责任的表现。阳秋林、黄珍文 (2002) 的调查研究得到同样的结论, 他们分析了5家上市公司2000年的年报, 分别从人力资源责任、职工保障措施、对社会贡献和对社区贡献四个方面调查, 统计结果表明:经营效益好的企业, 其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要比效益差的企业好。

高敬忠、周晓苏 (2008) 研究结论与上述观点不一致, 他们利用上市公司1999年~2006年的面板数据研究了经营业绩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度的影响, 以盈余业绩 (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 度量静态经营业绩, 以增长业绩 (总资产增长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 度量动态经营业绩, 结果发现:每股收益高的上市公司并没有比低的上市公司履行更多的社会责任, 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度随着企业资产经营规模的增长而提高, 但随着主营业务规模的增长而下降。

四、不同角度下企业社会责任与价值关系研究

(一) 基于不同行业的视角

陈玉清、马丽丽 (2005) 研究中采用了不同行业作为控制变量, 公用事业和交通运输业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与股价的拟合度较高, 说明这些行业社会责任投入与企业价值相关性较为紧密。刘长翠、孔晓婷 (2006) 研究中对十六个不同行业分别进行回归分析, 得出不同行业之间社会贡献率与公司的财务表现差异很大:交通运输类、冶金类、建材建筑类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与社会贡献率相关性较高;能源电力类、综合类、建材建筑类公司净资产收益率与社会贡献率相关性较高;金融地产类、农林牧渔类样本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与社会贡献率相关性较高。汪冬梅、孙召亮 (2008) 对在我国深沪上市的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业公司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得到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与企业价值正相关。邵君利 (2009) 对化学制品公司研究得到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对企业价值产生了负面影响。梁丽 (2011) 针对通讯运营商进行研究得出, 这一行业的公司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有助于提升其经营价值、企业文化价值和行业竞争力。

(二) 基于企业终极控制人的视角

高敬忠、周晓苏 (2008) 研究得出, 终极控制人性质对经营业绩影响社会责任履行度的作用有显著影响, 非国有企业比国有企业承担更多社会责任。邵君利 (2009) 研究同样表明, 企业社会责任与国有控股公司呈显著负相关。蒋学洪、王亚妮 (2010) 主要研究国家控股与非国家控股企业的社会捐赠与企业业绩之间的关系, 实证结果表明:国家控股上市公司的平均捐赠力度不及非国家控股的上市公司。朱雅琴, 姚海鑫 (2010) 则从利益相关者角度研究, 证明了国有控股公司在对政府、员工、供应商的责任显著高于非国有控制公司, 而两者对投资者的责任差别不大。与上述学者不同的是, 张兰霞 (2011) 指出国有控股、境内法人控股和境外法人控股三种不同的企业所有制性质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基本无差异。

(三)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

朱雅琴、姚海鑫 (2010) 选取318家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数据研究得出:企业对政府、职工的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显著正相关;而对投资者的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显著负相关;对供应商的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关系在统计上不显著。采用相同数据来源, 王晓巍, 陈慧 (2011) 研究得到相反的结论:股东的社会责任投入对企业价值的贡献度最大。顾湘、徐文学 (2011) 选取沪市A股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上市公司为样本, 得到与王晓巍 (2011) 同样的实证结果:企业价值与股东社会责任成明显正相关关系, 而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社会责任成负相关关系。具有创新性的是, 温素彬、方苑 (2008) 按照资本形态的不同构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利益相关者新模型, 将利益相关者划分为货币资本、人力资本、生态资本、社会资本利益相关者, 并构建基于这四类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衡量指标, 得到结果:大多数企业社会责任变量对当期财务绩效的影响为负, 不过, 长期来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其财务绩效具有正向影响作用。

(四) 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视角

许晓明, 陈啸 (2006) 运用企业生命周期原理, 对企业需求、企业能力与企业社会责任进行“匹配”与“均衡”的探讨, 得到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经历的不同阶段:初创期承担社会责任有限, 成长期能力提高, 成熟期能力最强, 衰退期能力减弱, 蜕变期面临挑战。侯婷婷, 王建琼 (2009) 利用沪深两市591家制造业公司为样本, 采用陈玉清 (2005) 构建的社会责任投入指标体系, 用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增长率、资产负债率三个会计指标来衡量企业绩效, 分别对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进行回归分析, 研究结果发现:成长期企业的政府责任与净资产收益率正相关, 投资者责任与销售增长率显著负相关;成熟期阶段, 政府责任与资产负债率显著正相关, 职工责任、法律责任与净资产收益率显著负相关;衰退期阶段, 法律责任与净资产收益率显著负相关。

五、企业社会责任与价值关系研究思考

(一) 研究现状

(1) 企业价值的衡量指标不确定。多数学者用Tobin Q值来反映企业价值, 也有用资产收益率, 销售增长率, 资产负债率、股价等反映企业经营绩效。应用会计指标容易引起回归分析中的相关性, 应用市场收益指标又必须依赖于市场有效的前提。因此, 企业价值衡量指标的选取会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 (2) 企业社会责任投入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善。研究中对社会责任投入的衡量基本采用了两种类型的指标体系:基于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贡献率和基于信息披露的社会责任指数。但学者们根据各自的研究内容设计指标的计算方法, 这影响了研究结果的可信性和对比性。 (3) 样本数据收集的局限性。目前所有实证研究所搜集的数据全部来自上市公司, 然而, 我国众多企业中上市公司只占到很小的比例, 只针对上市公司的研究并不具有代表性和普及性, 加之上市企业对信息的披露也不够充分, 导致实验数据的不真实。 (4) 研究方向不平衡。从文献汇总中可以看出, 关于社会责任投入对企业价值影响研究较多, 而企业价值对社会责任投入的影响研究不足;基于利益相关者的研究要多于基于不同所有制企业的研究。 (5) 研究意义欠充实。目前的研究文献多注重反映社会责任投入与企业价值之间的正负相关性, 对现象背后的原因分析不足, 没有为企业提供切实可行的政策, 比如企业应该如何对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中的风险进行控制等。

(二) 研究展望

企业社会价值管理研究 篇9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对利益相关者利益的一种兑现或维护, 而利益相关者的获得预期回报以其独特方式更加关注企业长期财务目标的实现并为之付出自己的努力, 从而使企业获得长期的、稳定的现金流入, 加之利益相关者的配合, 企业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低, 进而综合资金成本也就相应较低, 从而经过折现的现金流入即企业价值增大, 即顺利实现了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目标。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

其一, 降低融资成本, 提高企业价值。企业履行对投资者的责任, 可以源源不断地从投资者手中获取资金, 降低企业财务风险的同时, 还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进而提高了企业价值。企业投资者包括股东和债权人, 企业对投资者的责任则主要包括分配足额股利和按时偿付债权人本息。企业履行了对投资者的责任, 投资者便可以有所偏好的将资金置于该企业, 不仅降低了企业资金链断裂等财务风险, 同时也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 进而可以提高企业价值。

其二, 降低人力资源成本, 提高企业价值。企业履行对员工的责任, 可以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和工作效率, 降低企业人力资源成本, 进而提高企业价值。企业对员工的责任主要包括按时、足额发放薪资、对员工提供后续教育、激发员工的聪明才智以及按照员工特点协助其职业规划等。企业履行了对员工的责任, 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提高工作效率, 还可以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避免其“跳槽”, 泄露企业机密等违约现象, 进而可以提高企业价值。

其三, 降低经营成本, 提高企业价值。企业履行对供应商的责任, 可以充分利用供应商提供的商业信用, 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进而提高企业价值。企业对供应商的责任主要指不违反商业合同、按时归还应付账款等。企业只要履行了对供应商的责任, 可以吸引更多的供应商与企业进行合作, 这样一方面供应商之间进行竞争, 降低了企业原材料等的成本;另一方面供应商可以接受对企业更为有利的商业信用条件, 提高了企业资金使用效率, 从而提升企业价值。

其四, 享受政府优惠, 提高企业价值。企业履行对政府的责任, 一方面可以降低政府罚没支出, 另一方面可以充分享受政府的政策优惠, 进而提高企业价值。企业与政府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企业必须向政府按时、足额缴纳各种税金;政府根据宏观调控目标、企业所处行业特征等对特定企业实施各种优惠政策, 对不遵守法律法规的企业做出处罚决定等。因此, 企业履行了对政府的责任, 就可以从政府政策中获利或减少企业的违规成本, 提高企业价值。

其五, 提升企业竞争力, 提高企业价值。企业履行对社区、环境以及能源的责任, 可以提高企业产品的品牌效应, 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提高企业价值。企业履行对社区、环境以及能源的责任, 其本身就是一种长期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更何况其可以提高企业产品的品牌效应, 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这都是提高企业价值的重要因素。

二、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的博弈分析

假设有一家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 企业有两种可能的情况:一种是企业前景暗淡, 用θ=-1表示;另外一种可能情况就是企业前景光明, 用θ=1表示。利益相关者均不知道企业的具体情况, 只知道θ=-1和θ=1的概率分别为1/2, 而企业知道自己的类型。根据上文对企业价值定义的界定, 本文认为前景暗淡的企业未来现金流较少, 存在较大的经营风险, 所以企业价值较小;前景光明的企业未来现金流较为充足, 所以企业价值较大。为了便于博弈分析, 本文把企业前景暗淡等同于企业价值较低, 企业前景较好等同于企业价值较高。一般认为, 前景光明、企业价值较大的企业打算并且能够长久经营, 有建设“百年老店”的企业目标, 所以这种企业关注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实现, 例如会确保一定的利润水平, 按时偿付银行贷款和商业信用, 提供比较高的商品质量等;而前景暗淡的企业很难有能力在某一地区长久经营, 所以其一般对利益相关者利益关注不够。企业利益相关者在对企业做出各种决策前, 如投资者决定对企业的投资决策之前, 消费者决定对企业产品进行购买前, 供应商决定企业的赊销政策前, 政府在决定对企业的优惠政策前等, 可以观察企业是否关注社会责任做出相应决策。如果做出肯定决策, 利益相关者的效用为V=W (θ) -P, 企业的效用U=P-θ (P>θ) ;如果做出否定决策, 利益相关者的效用为0, 企业的效用也为0。

在对称信息情况下, 利益相关者者会针对企业前景做出正确决策, 前景光明的企业将得到效用为U=P-θ, 前景暗淡企业得到效用0。因为P>θ, 那么前景光明的企业就会得到较多的社会资源, 前景暗淡的企业将会被淘汰, 资源配置得到优化, 提高了社会的整体福利。这种帕累托最优均衡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一般是做不到的。

在非对称信息情况下, 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前景信息很难获取, 这也就产生了逆向选择问题。而解决逆向选择问题的方法一般是企业通过传递一些很难被模仿的信号来把企业本身的前景传递给信息弱式的相关利益者, 而履行社会责任被认为是一个恰当而且完美的信号。本文为了方便分析, 把企业是否履行社会责任完全等同于企业是否关注公益事业。s=0代表不关注, s=1代表关注。利益相关者只能观察到s而不能观察到θ, 因而是否对企业做出肯定决策取决于其观察到s的后验概率所决定。令μ (θ=-1/s) 为观察到企业选择不关注公益事业, θ=-1时利益相关者认为企业是前景暗淡的后验概率。精炼贝叶斯均衡意味着: (1) 企业选择s (θ) , (2) 利益相关者根据观察到的s得出后验概率μ (θ=-1/s) 和做出决策;使得:给定预期的利益相关者态度, s (θ) 是类型为θ的企业的最优选择, 给定s (θ) , μ (θ=-1/s) 是与贝叶斯法则一致的。

均衡可能是混同均衡或分离均衡。首先考虑混同均衡。混同均衡意味着不同类型的企业选择相同的关注公益事业行为, 从而利益相关者无法分辨企业的类型, 随机选择企业, 即对特定企业可能做出肯定决策也可能相反, 概率为1/2。当s (θ) ≡0时:

即在均衡时, 两类企业都不选择关注公益事业, 利益相关者认为关注公益事业不传递信号。这确实是一个均衡:给定利益相关者的后验概率μ (θ=-1/s=1) =0.5, 企业的最优选择是不关注公益事业 (s=0) ;给定企业选择不关注公益事业, s=1是不可能事件, μ (θ=-1/s=1) =0.5与贝叶斯法则并不矛盾。

这里, 混同均衡之所以是一个均衡, 是因为我们假定利益相关者在观察到s=1 (非均衡路径) 时不修正先验概率。如果利益相关者的后验概率μ (θ=-1/s=1) =0, 即认为选择关注公益事业的企业一定是前景光明的企业, 上述混同均衡就不成立。这是因为, 给定μ (θ=-1/s=1) =0, 类型为前景光明的企业将会选择s=1。这样就有如下分离均衡:

就是说, 前景光明的企业会选择关注公益事业, 而前景暗淡的企业不会关注公益事业;利益相关者认为关注公益事业的企业一定是前景光明的企业, 因而对该企业做出肯定决策, 认为不关注公益事业的企业一定不是前景光明的企业, 因而会做出否定决策。容易证明分离均衡是一个精炼贝叶斯均衡:给定利益相关者的后验概率和决策, 前景光明的企业最优选择是关注公益事业;前景暗淡的企业最优选择是不关注公益事业。另一方面, 给定企业的选择, 消费者的后验概率是根据贝叶斯法则得到的。

在这个博弈模型中, 存在着一个混同均衡和一个分离均衡。但是, 混同均衡并不是一个合理的均衡, 因为它依赖于有关利益相关者在非均衡路径上后验概率的特定假定, 即μ (θ=-1/s=1) =0.5, 而这个假定是不合理的。这主要是因为前景暗淡企业没有能力长久经营, 关注公益事业的捐款而形成的品牌效应不会在随后各期为企业带来收益。而前景光明的企业因为关注公益事业而得到的品牌效应能够在随后各期为企业带来收益, 从而弥补了捐款等的成本。所以关注公益事业、负社会责任的企业必能得到其利益相关者的支持, 企业价值得到提高。

三、结论与对策

第一, 积极引导企业树立社会责任观念。首先, 通过强制手段引导企业树立社会责任观念。立法机构可以针对企业社会责任通过制定法律、规范等强制手段, 要求企业必须执行。可以颁布一系列配套法规, 包括社会责任会计制度、信息披露制度等, 即要尽可能是法律或制度能够涵盖所有的社会问题。其次, 可以通过社会舆论引导企业树立社会责任的理念。一方面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正面典型的宣传, 使自觉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企业发挥榜样的作用并从中获利 (免费的广告效应等) , 进而让更多的企业意识到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必要性。另一方面, 对那些不能够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也要进行宣传揭露, 如对各类坑、蒙、拐、骗者、不善待员工者、偷税漏税者、违反合同者等典型案例, 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进行揭露, 将其晓之于众, 使其产生畏惧心理, 从此认真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第二, 加强相关利益者的监督力度。加强政府以及社会各界 (消费者、行业组织等) 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监督力度, 形成一种合力或者说一种体系以完善企业社会责任监督机制。例如利用政府行政干预或宏观调控等方式、利用行业组织 (工会、消费者协会、媒体等) 通过制定相关规章规范等, 从而形成一多层次、多渠道的监督体系, 以促进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紧迫感。一方面, 要充分发挥政府机构的监督职能。政府在建立企业约束和监督机制方面应发挥基础性作用, 这除了与政府的强制力有关外, 政府行使监督职能可以很好的控制企业社会责任的程度和方向, 及时纠正或惩处企业逃避社会责任的行为。另一层面, 要充分发挥审计事务所、会计事务所、法律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在规范、监督、服务企业经营者方面的作用非政府组织的监督职能。

第三, 投资者应关注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利益相关者理论是连接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的桥梁。只有企业切实履行了社会责任, 真正关注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才能求得企业长远发展, 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投资者, 在做出投资决策时往往通过评价企业价值来进行, 而在对企业价值进行评估时必须要考虑到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换句话说, 投资者必须转变投资观念, 用战略眼光联系企业社会责任履行评价企业价值, 而不能仅仅依赖企业财务报表数据作出决策, 即从社会责任的角度关注企业的市场行为才是理性投资者的选择。

参考文献

[1]汪冬梅、孙召亮、王爱国:《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关联性研究》, 《海南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2]刘长翠、孔晓婷:《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实证研究》, 《会计研究》2006年第10期。

[3]古丽娜、张双武:《公司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和公司绩效研究》,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

[4]刘连煌:《公司治理与公司社会责任》, 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5]卢代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和法学分析》, 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企业社会价值管理研究 篇10

一、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

(一)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利于企业价值的提升

企业的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必须通过企业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来实现。企业制定战略时要充分考虑企业社会责任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要充分考虑企业的经营活动可能对社会产生正面与负面的效应。如果企业制定战略仅考虑企业的经济效益, 不考虑企业经营活动的社会影响, 拒绝为社会承担相应的责任, 那么社会就可能通过相应的手段 (法律手段、行政手段或者其他手段) 来迫使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因此, 企业在制定战略时应将保护消费者正当权益、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承担生态与环境的保护义务、向社会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保障与提高员工的生活与工作质量并为其提供事业发展的机遇、促进所处社区的稳定与繁荣等社会责任纳入到企业战略管理的范畴中。

企业衡量自身的成功与否, 传统的业绩和市值等财务数据已经远远不够, 还要根据企业对整个经济、环境和社会所产生的耗用状况、所造成的影响等非财务指标来衡量。对企业来说, 承担社会责任可以增加产品经济附加值;而对社会来说, 可以从消费社会责任意识强的企业产品中得到额外的效用 (满足感) 。积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品牌、企业信誉的社会形象投资, 可以增强企业在竞争中的软实力, 产生持续的、无形和有形的经济效益和回报, 既达到了企业回报社会的目的, 也符合企业发展的长远利益, 因此许多企业把社会责任纳入到企业发展战略, 自觉做有责任感的企业公民。

大量的实证分析证实: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存在正相关关系, 即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将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无形中提升了企业价值。国外许多知名企业将社会责任嵌入核心业务, 选择与企业价值相契合的领域作为战略重点, 与企业目标相一致的社会活动以及与核心产品及市场密切相关的社会问题、并对这些能够为企业提供机遇的社会问题予以支持, 将企业社会责任融入到企业战略之中, 并以战略性的高度将其付诸实施, 使之成为能创造企业价值的竞争优势。

(二) 企业价值的提升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物质源泉和基本前提

追求利润是企业的天性, 企业在市场中要想生存, 必然要讲究经济效益, 追究企业价值最大化, 否则必然会被市场淘汰。因此, 企业首先具有经济属性, 必须通过生产产品和提供社会服务取得利润, 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即企业首先要实现或履行自己的经济责任, 提升企业价值;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 将经济责任与社会责任结合起来。因此, 企业发展、提升企业价值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物质源泉和基本前提, 企业只有自身发展与壮大了才能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 才有实力和能力承担社会责任、回报社会, 否则它所应和所能承担的一切社会责任将难以持续。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并不是随心所欲, 而是要遵循一定的路径, 必须将要履行的社会责任纳入企业的目标, 在一个合理的责任范围内履行社会责任, 这个合理的责任范围就是企业的能力限度, 而社会对企业的期望, 往往高于企业愿意和能够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企业的社会责任是社会在经济发展的特定阶段, 根据当时社会的道德准则, 对企业的期望和要求。在成熟市场经济国家, 人们对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 企业发展到了一定程度以后, 经营理念不断完善, 才更多地担负起了自己的社会责任;在我国, 企业社会责任起步较晚, 相对于发达国家, 企业如果不顾自身能力限度超越了相关者责任范围履行社会责任, 将是一种盲目的冲动, 不仅不利于企业持久的履行社会责任, 反而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影响企业价值的提升。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应是一种需要长期坚持的行为, 把对社会的回报作为长期的信念坚守, 这才是社会责任的真正含义。

二、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价值影响的实证分析

企业价值一方面与投资、经营等财务活动有关, 另一方面与履行社会责任等非财务活动有关。从以上理论分析可知, 从长远来看,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将有利于企业价值的提升, 如果将履行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联系起来, 企业价值不妨用以下公式表示:

其中VL代表企业价值, Vu代表企业因为经营、投资等创造的企业价值, V (B) 代表企业因为履行社会责任产生的经济收益, C (B) 代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而支付的成本, V (B) -C (B) 代表企业因为履行社会责任而创造的价值。假设Vu是不变值, 那么企业价值VL就取决于V (B) 与C (B) 的大小了。

对上式求导得:

可作如下讨论:

1.当C (B) >V (B) 时, 即C' (B) >V' (B) , 有VL’<0, 表明企业因为履行社会责任产生的收益小于因履行社会责任而支付的成本, 企业价值因履行社会责任而减少, 其函数为递减曲线。

2.当C (B) =V (B) 时, 即C' (B) =V' (B) , 有VL’=0, 表明企业因为履行社会责任产生的收益等于因履行社会责任而支付的成本, 企业价值不受影响。

3.当C (B) 0, 表明企业因为履行社会责任产生的收益大于因履行社会责任而支付的成本, 企业价值因履行社会责任而增加, 其函数为递增曲线。

因此, 笔者认为, 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之间关系可以用图1来描述: (横轴表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时间, 纵轴表示企业价值的大小)

从图1可以看出:

(1)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在达到X1点之前, 由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只有支出没有产生任何收益, 在其他条件 (包括企业财务指标以及除了企业社会责任外的非财务指标) 不变的情况下, 企业价值每年逐步减少, 所以应是向下倾斜的直线 (当企业每年因履行社会责任而支出的成本相等时) 或曲线 (当企业每年因履行社会责任而支出的成本不相等时) ;

(2) 在X1与X2之间, 企业经过履行社会责任一段时间后, 会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企业能从中获益, 产生一定的收益, 在最初时刻产生的收益较小, 随着企业持续履行社会责任而产生不断的影响, 该收益将逐步增加, 当企业因为履行社会责任有收益并且随着收益逐步增加时, 图形的形状不再是向下倾斜的直线 (或曲线) , 将发生一定的变化, 变成向下弯曲的曲线 (如果在X1点前是直线, 则此时是向下弯曲的曲线;如果在X1点前是曲线, 则此时曲线的形状将发生变化, 新曲线的位置将在原曲线之上) ;

(3) 在X2点时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支付的货币与企业因为履行社会责任产生的收益相等, 此时企业价值不再减少;

(4) 在X2与X3之间,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产生的收益将大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所支付的成本, 企业价值将逐步增加;

(5) X3点以后, 由于企业前期持续的履行社会责任, 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此点后企业可能不必支付任何有关履行社会责任的成本, 但企业仍可以从前期持续履行的社会责任中得到一定的收益, 企业价值将重新变为直线 (或曲线) , 此时新直线 (或曲线) 图形的位置在原曲线之上。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在其他因素不考虑的情况下, 企业因为履行社会责任会出现企业价值先减少后增加, 在X2点处企业价值最小, 在X2与X3点间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产生的收益将大于企业因履行社会责任发生支付的成本, 那么在这两点之间必然会出现履行社会责任后的价值与初始价值相等的时点, 我们分别求出这两点出现的具体时间。

为了计算简单, 我们不考虑企业经营、投资等活动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只考虑企业社会责任这一个非财务因素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假设企业在每年年初履行社会责任, 从第1年年末开始企业每年年末将会因为履行社会责任而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假设初始企业价值为P, 第1年企业因履行社会责任支付的货币占初始企业价值一定的百分比, 该百分比为w。从第2年开始, 企业每年因履行社会责任支付的货币为前1年因履行社会责任支付货币数乘以w, 依次类推, 那么, 第n年因为履行社会责任而需要支付的货币为wn P;企业因为履行社会责任产生的收益逐年增加, 假设第1年产生的收益为R, 第n年产生的收益为那么

第1年年末企业价值为:

第2年年末企业价值为:

第三年年末企业价值为:

在t年年末 (或t时刻末) 企业价值为:

假设在第n年年末 (或n时刻末) 企业因为履行社会责任产生的收益与企业因为履行社会责任支付的成本相等, 此时:

将 (8) 式代入 (6) 式可得在任一时刻企业价值:

当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一段时间后, 会有:Pt>P

由 (8) 式R=w2n+1P可得:

从上述分析可知在X3点后企业在不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下仍可以获得一定的收益, 此时X3应位于何时?我们可以假设当企业在某一年取得的收益大于前期因为履行社会责任所支付的总成本时, 此时企业已不必再支付货币。那么, 此时X3点应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从年后会出现企业因履行社会责任获得的收益大于因履行社会责任而支付的成本;从年开始则会出现因履行社会责任而得到的企业价值大于企业没有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价值;从年开始, 即使企业不再支付有关履行社会责任的任何成本, 但企业可以从前期履行的社会责任中取得收益, 企业价值仍然增加。

从以上的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分别可以看出, 企业适当承担社会责任有利于企业价值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姜启军, 顾庆良.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战略选择[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2]荆新, 王化成.财务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3]黎友焕.SA8000与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4.

[4]刘德胜, 金常辉.战略视角下的企业社会责任[J].企业研究, 2006 (11) .

[5]张宁, 王笃田.经济危机下保险业社会责任研究[J].西部财会, 2009 (6) .

社会企业的价值在于社会创新 篇11

投资的关注点,总是按照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社会创新三个次序循环前进,每一轮技术创新后,会在接下来的一个技术应用周期内,依次引发商业创新、社会创新。互联网领域已经处于商业创新到社会创新的阶段,并最终进入社会创新为主的时代,直到下一次革命性的技术创新到来。

有趣的是,国内最敏锐的商人看到社会创新已经成为投资热点,这与公益人看到的殊途同归。比如:徐永光老师一直在不遗余力推动社会企业投资,中国扶贫基金会旗下的扶贫贷款公司被称为中国的“格莱珉银行”,金锦萍老师则在不断试图通过立法的方式保护第三部门的经营权,而我本人则在试图打造一个依托互联网技术实现的社会治理工具—涓涓互助。

这些看起来眼花缭乱的概念与事业,是怎样殊途同归的呢?对于很多初次接触社会创新、社会企业的人来说,上面几句话中的任何一句话,都可以在市场上找到几十本解读的专著,当然,最超前的内容还没有来得及出版,还只在少数开拓者的小圈子里流转。然而,要看透这些纷杂的概念,其实并不难。

如果套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理论,我们只需要用一句话就可以归纳解读上述的所有现象: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没错,事实上,人类的生产力发展阶段如果大而化之的话,截至目前也只发生了三次大的升级,分别是农业时代(大规模种植的开始)、工业时代,以及今天的信息时代。

信息技术创新即将造就

一个全新的社会模型

我们首先来看一下,前两次技术创新,造就了怎样的商业创新与社会创新。

在农业时代,大规模种植的开始,导致了人类性别分化、职业分化与公有制、奴隶制的出现,随着农业帝国的诞生,大农业可以有效提升恶劣环境下农业民族的抗风险能力,降低农业的弱质性造成的种族基因传承风险。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技术创新的时代,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商业创新,而是发生了海量的权力模型变更:神权、君权、父权、族权高于一切。

在工业时代,则催生了金融调控、二级市场、劳动力市场、民主政治、私有制这五个贯穿工业时代的特色产物。事实上,如果抛开劳动力市场、消费市场、二级市场这三个市场的细微变革,我们可以看到,在工业革命期间,技术创新几乎直接导致了社会创新。所谓的商业模式创新,只是商人捕捉到的,在社会创新的进程中稍纵即逝的社会需求解决方式的流转空间。而这个时期最核心的社会要素是:商业模式已经成为经济基础设施。

一个人一天劳动2小时或20小时就可以提供养活自己的能量,会导致个体需求、生产方式、资源分配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就是技术创新到社会创新的根源。所以,其实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科技的发展,一定会引发社会需求、社会供给以及经济决策模式的变革。帝国时代则对政治影响更大,资本主义时代则对商业影响更大。而在今天的中国,正在尝试快速完成“三级跳”的中国经济,既要解决“国退民进”带来的短期不公与经营者断奶,又要应付信息革命引发的“需求驱动”的公众诉求,无论“服务型政府”还是“供给端改革”,以及“互联网+”,都是这个时期正确而有效的选择。那些因法律、信仰、舆论不健全带来的负能量,可以暂时忽略。

换句话说,技术创新及其后续的影响中,科学家看到数学与物质之美,工程师看到效率与成本的优化,政治家看到公平与效率的配比波动,军事家看到掠夺与被掠夺的新定义,劳动力看到更高的收入与福利,哲学家看到人类对自然和自身的更深刻认知,乐观者看到了进步与优化,而悲观者看到了欺骗与毁灭。

这样说,可能对于普通人来说,依然不容易懂。因为很遗憾,马克思生活的时代局限了其政治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以下部分只能借用《公益原理》的理论进行更简明易懂的解读。

《公益原理》揭示出人类社会创新的真相,就是人类的资源模型目前有三种,分别可称为暴力模型、商业模型、公益模型。暴力模型的核心是权力,权力的定义是公众对满足社会需求者的授权;商业模型的核心是利润,利润的定义是市场对满足社会需求者的奖励;公益模型的核心是共识,公益行为的定义是公众达成社会需求共识并直接满足的行为。

三种经济模型(理想管理模式下)按照暴力、商业、公益的排序,依次效率降低、公平提升。因此,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升,人类逐渐从生物学意义上的“R型生物”进化为“S型生物”(注:R型生物指繁殖率高、存活率低的物种,如苍蝇、兔子;S型生物指繁殖率低、存活率高的物种,如狮子、大象),生育率降低、个体诉求被放大,此时,人类社会规则中,优胜劣汰的意愿被尊重个体的意愿逐渐替代,人类社会从“丛林法则”逐渐过渡到“菜园法则”,不仅人类自身,包括身边的自然生态,也被人类当作自己菜园中的资源而纳入“可持续”范畴。当公益模型逐渐占据社会GDP比例的第一位时,我们就可以认为,社会进入了公益经济时代。

我们比较一下三种模型为经济基础的三种时代:暴力经济时代以政府等暴力组织构筑社会经济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以交易、慈善进行次级调节;商业经济时代以市场经济构筑社会经济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以税收、慈善进行次级调节;而在未来,公益经济时代则一定会依托于信息时代而到来。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信息时代最大限度地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会导致资本主义的五大基石—金融调控、二级市场、劳动力市场、民主政治、私有制一一被动摇。

金融调控与二级市场,本身就是建立在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的。而今天,一个简单的“网络众筹”,就会逐渐实现“去杠杆化”。

劳动力市场也在面临挑战。随着科技的发展,“陆军”式的企业已经逐渐被“空军”式的企业所替代,小规模、高素质、高收益、专精深、跨团队的新生产模式,正因为“众包”等互联网模型而逐渐诞生(知乎可以视为内容领域的众包模型),而信息的高度透明,使得财富的积累变得越来越困难;同时,众筹等模型的创立,也使得“钱生钱”变得越来越难,智力要素逐渐成为第一生产要素,从而降低了私有制的社会价值。

nlc202309090023

另外,随着社会监管效率的提升,公有制也可以有效保护经营者的经营权与收益权,私有制也需要缴纳社会增值税(例如地产税)并遵守社会共识约定(例如有文物价值的古建筑的家族持有人并不能私自损毁该建筑)。社群势力崛起与供给端的日趋丰富,也对传统意义上的西方式民主提出了挑战,小众需求被放大化,而大众需求则被日常化,无需政治表达,只需通过公益行为即可满足。

因此,毫无疑问,紧随每一次技术创新,都必然伴有社会创新,而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的这次过渡,还伴生有商业创新。但不同于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的那次过渡,这次的商业创新并不能催生高利润与财富积累,而会形成一个均贫富、均民权、社群重构的中间形态。

用通俗易懂的话来总结就是说,农业技术创新造就了帝国时代,工业技术创新造就了资本主义时代,信息技术创新即将造就一个全新的社会模型,人与人、法律与宗教与舆论、人与自然的关系都将重构,这期间会有短暂的半个世纪给财富积累者开放窗口。

而在中国,则更加丰富多彩。中国在短短的百年之间,在政府主导下,平稳有序地完成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并在二者都还只进行了一半的时候,就迎来了信息革命。这是挑战也更是机遇,没有稳定的资本主义既得利益集团,会让中国更加轻装前进,跨越性进入信息时代。

社会企业面对的挑战,

来自于盈利模式与投资信心

关于社会企业,中国人开始接触是始于2006年,穆罕默德·尤努斯因格莱珉银行32年的运转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这里还包含有另外一个意义:诺贝尔和平奖作为一个政治领域的奖项,过去多颁发给政治或慈善人物,颁给企业家意味着企业(或者说商业模型)在社会创新中正在发挥更大的价值。

社会企业的定义至今依然模糊不清,一板一眼的英国人(英国社会企业联盟The Social Enterprise Coalition)为社会企业提供了一个定义,“运用商业手段,实现社会目的”,并总结出三个特性:企业导向(直接生产并获取利润,去二级市场化)、社会目标(以直接解决社会需求为目的)、社会所有制(治理结构和所有者结构包括更广泛的利益相关方)。

从这三个角度看,企业导向是商业行为的特点,社会目标是公益行为的特点,社会所有制事实上在今天已经被两权分离、公开上市、社会监督等CSR模型所实现。

很明显,社会企业就是试图用商业模式来取代原有公益模式才能覆盖的社会需求。而反过来我们就要思考下一个问题:固然商业模式比公益模式更有效率,但为什么在社会企业诞生之前,这部分需求没有被商业机构承担起来呢?

西方经济及社会理论学者们此前提出了政府失灵论、市场失灵论等各种观点,以解答这个命题:“论社会组织(第三部门)的必不可少”(或者说是“论第三次分配的社会价值”)。然而,为什么拖延了很久、一直依靠慈善与福利维持的社会需求,忽然就变成了商业机会,却没有人能够回答。

我们回到公益原理中的基础话题。公益存在的空间有三种,第一种是相比履行社会需求的成本,权力或利润的回报较低,因此暴力与商业不愿提供服务;第二种是因公众认知局限,满足社会需求得不到相应的权力或利润的回报,因此暴力与商业不愿提供服务;第三种是因决策者的认知局限,看不到存在的社会需求,因此不会提出。

这三种状态,恰好衍生出了公益服务的三种类型,第一种我们称为苦逼型,第二种我们称为创新型,第三种我们称为先知型。

在我国,第一种情况很大程度上交给了政府,第三种则往往由少数慈善家进行资助,社会大众认知不多。而社会企业们成长的土壤,则往往在第二种。用一个小学生的“只要-就”句式来解释就是:“只要创业者能够敏锐地挖掘出盈利模式,原本的公益行为就会转变成商业模式,从而在市场奖励的鼓舞下提供更有效率的服务(或产品)。”

而纯粹站在公益行业的角度,我们也都知道,创新型公益的目的就是挖掘出权力或利润的回报途径,然后将这个“负担”移交给政府或企业。也就是说,“创新型公益的目标就是消灭自己”,“成熟一个,移交一个”。而从商业角度看,这一类项目则显然具有以下三个特点:回报周期长、回报利润低、盈利模式不清晰。所以,社会企业面对的真正挑战,来自于盈利模式与投资信心。

要说中国最成功的社会企业,毫无疑问就是淘宝网—从免费的赔钱的公众服务平台,到充满想象力的首富孵化器。可是,如果考量淘宝网的盈利模式,会发现淘宝网的社会价值及其带来的新的投资机会,其价值远远大于其自身的盈利规模。但我们不要忘了,淘宝网的投资人是杨致远和孙正义,甚至直到今天,很多国内的资本依然无法理解并认可淘宝网的商业模式。

事实上,这恰好是技术革命引发的商业革命的真实写照,淘宝网本身的社会价值及其带来的新的投资机会,恰好是其社会创新的价值所在,无数城市贫民因此得到就业机会。

此外,去中介化带来的消费、物流、生产模式的变迁,以及交易信息带来的社会金融去中心的社会决策变迁,绝不是目前能够全部被社会与历史所感知的。

社会需求就摆在那里,

交给谁重要吗?

如果说“电子商务”开启了“新商业文明”的序幕,互联网+公益则有着更大的外延。互联网+公益对基层民主、社区经济的影响,也不是简单的盈利模式所能覆盖的,而国务院扶贫办提出“企业搭台,政府唱戏”,并由涓涓互助这样的公益平台协助基层政权搭建的“需求驱动的互助社区模型”,也早已混淆了政府、商业、公益三者的界限。

总结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点:一、科技的升级,使得一些传统意义上的弱势群体成为有价值的劳动力或资源(比如珍稀物种),而非等待救济的弱势群体。这一类变革催生了以共享经济、公平产品等为特征的社会企业形态。

二、生育率降低等因素,推动人类的生物类型变化,人类社会正逐渐从“丛林社会”过渡为“菜园社会”,社会一般共识已经开始接纳“较弱的劳动力”,从竞争到普惠、从效率到公平,并尊重每一个“利益共同体”的价值。这一类变革催化了社会整体对公益慈善的重视,并因此有市场愿意为此类产品与服务付款。

nlc202309090023

三、信息时代的去中介化,加速了商业回归“利润源自社会奖励”的本质,使得商业利润整体收缩,不同环节的劳动者收入日趋平均化,从而降低了资本家追逐利润的预期。这一类变革导致资本对投资回报率、回报周期以及回报可能的要求降低,从而给社会企业提供了生存机遇。

四、社会创新带来更多更新的权力与利润回报机会。淘宝网本身可以不盈利,但孵化的阿里妈妈广告平台、天猫商城、菜鸟物流、蚂蚁金服,都是全新的回报机遇。同样,涓涓互助本身不赚钱,但可以孵化出“互助保险”、“社区服务站”等丰富的回报机遇。这些社会创新自我打造的“商业回报空间”,吸引了有远见的资本家与创业者乐此不疲地持续投入。

当然,目前阶段这个进化还不是很明显,最大的问题是社会一般共识尚未形成。同时,我国社会经济的核心近20年还会处在“消费升级”与“去库存”的矛盾中,经济处于高风险期,普惠与机会不平等的社会诉求只能被视为次要矛盾,“三级跳”的跨度也导致除了少数学者与政府高管外,商界只有马云等寥寥数人意识到了社会创新与社会企业的空间与价值。因此,也导致了社会企业不得不更多依靠税收、福利等政策的支持,甚至一部分社会企业不得不在自我造血和劝募中来回摇摆,生存艰难。

事实上,在公益与商业之间取得平衡,也并非只有社会企业一种模式,共享经济、众筹、众包等形式的商业模式,都是社会创新,更多迎合的是劳动力与资金等生产要素的全新组织形式。未来,这些新的商业形态最终会演变成商业模式还是公益模式,应该都有可能。一旦盈利模式难以营造,社会企业又会摇身一变,回归公益组织。

但可以肯定一点,随着“互联网+公益”时代的到来,公益行为也会摘掉传统意义上的“重公平、轻效率”的帽子。而随着“组织社会责任、股市公众化、社会共享价值”等诸多殊途同归的商业治理模型的兴起,商业行为也将逐渐回归本源—利润是市场对满足社会需求者的奖励。

信息时代最大的社会创新恰好是经济价值回归社会价值,社会即将形成“暴力、商业、公益三位一体的公众服务模型”,这个时候,社会企业是商业还是公益已经不重要了,即使是政府,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暴力组织,而是“服务型政府”。

公众理性、市场理性的回归,也会重新定义权力、利润、需求、共识这四个社会创新的关键词。

社会需求就摆在那里,交给谁重要吗?

企业社会价值管理研究 篇12

企业的发展扩大需要各种资源,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 企业经营活动日益社会化, 面对的市场愈来愈复杂, 竞争也变得更加激烈。货币资金、有形资产等同质性的生产要素已不足以使现代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脱颖而出, 而社会资本、人力资本等具备稀缺性、异质性的新的资本形态成为企业创建竞争优势、增加企业价值的重要资源。因此, 将社会资本理论引入企业管理领域, 探索其价值创造机制成为现代组织战略管理、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创新的研究热点。近年来, 许多学者开始关注社会资本的治理机制与企业发展之间的某种联系。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的特殊时期, 市场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金融市场不完善, 法律体系不健全、政府的一些干预行为等因素可能使得市场交易成本较高, 交易的不确定性较强。这时, 企业可能会通过建立非正式性的社会关系来寻求支持, 以降低运行风险, 减少交易成本, 使其发展壮大得到资源支撑。由此可见, 对于企业来说, 如何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的作用以提升企业价值是关系到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问题。

投资者作为企业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 不仅可以给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而且由于投资人往往拥有广泛的社会关系网络, 还可以为企业带来丰富的有价值的社会资源, 为企业提供价值增值, 从而促进被投资企业的发展壮大。因此, 投资者具有的社会资本是企业引入投资时十分看重的隐性资本。

Nahapiet和Ghoshal (1998) 认为, “社会资本是嵌入于可利用的并源于个体或社会单元拥有的关系网络中的实际的和潜在的资源”, 是目前对社会资本应用最为广泛的定义。沿用该定义, 投资者社会资本, 是指嵌入于投资者外部关系网络与内部关系网络之中的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投资者的社会资本体现为投资者拥有的政治关联、金融关联、产业关联等, 给企业带来的资源和机会表现在产业调整、融资便利、供应链整合等若干方面。在我国经济社会中, 人际关系网络深深影响着市场交易的建立和效率, 通过社会关系协调交易进行成为企业开展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途径。企业应当充分利用蕴含在投资者关系网络中的社会资本, 把握市场机会, 进行资源优化配置, 提升企业价值。

二、投资者社会资本的作用分析

(一) 企业可以通过投资者社会资本较为便捷地获得企业发展所需资源

有价值的稀缺资源相对于需求是不平衡的, 在非完全有效市场中, 资源的配置并不完全依赖于市场, 市场参与者并不是都能及时和公平地获取这些资源。特别是在我国目前的经济环境中, 市场的发展还不充分, 各种市场机制还未健全, 依靠市场机制来获取资源有时难度很大且缺乏效率。当正式机制不完善时, 社会资本这一非正式机制可以作为一种补充, 调节资源在市场中的分配, 此时, 拥有社会资本就成为企业获取资源的优势条件, 而企业社会资本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投资者所拥有的社会资本。比如, 投资者的政府背景可以帮助企业较容易进入管制行业, 获得更多的政府补贴和税收优惠;投资者的金融关联可以使企业申请到低利率或较大数额的贷款, 还可以收到财务方面的专业建议;投资者的产业关联则可以帮助企业建立良好的产业链上下游关系等。企业通过利用投资者社会资本扩展了资源获取渠道, 有助于提升企业竞争力。

(二) 企业通过投资者社会资本能够有效获知信息以识别机会和回避风险

在现代经济社会, 信息的及时获取对于商业活动至关重要, 而市场中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普遍存在, 信息的匹配需要花费时间和成本, 企业往往不能有效获取对自身有价值的信息。而投资者社会资本形成的广泛的关系网络, 可以使企业及时获取关键信息, 通过分析这些有价值的信息, 可以帮助企业制定科学合理的决策, 在动态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发现商业机会和规避潜在风险。这种关系网络还可以促进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 互通有无, 加强企业间信息的匹配, 实现双方合作共赢。此外, 这种基于社会关系形成的信息传递渠道, 更加便捷、可靠, 信息的相关程度更高, 信息资源的质量更高, 直接影响决策水平的高低。

(三) 社会资本本身的资源异质性, 可以使企业建立持续的竞争优势

Collis和Montgomery (1995) 基于资源视角, 提出“一个企业具有的异质性资源及其在特定的竞争环境下配置这些资源的独特方式是企业塑造其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资源基础理论认为, 独特的异质性的资源才是能为企业创建竞争优势的资源, 只有同时具备价值性、稀缺性、不易模仿性和难以替代性等特征才算作异质性资源。对于社会资本, 首先, 社会资本可以为企业带来丰富的资源, 企业通过利用这些有价值的资源实现企业的经济收益, 所以社会资本具有价值性。其次, 社会资本建立在长期稳定的关系基础之上, 是少部分企业拥有的资本, 所以社会资本具有稀缺性。再次, 社会资本不同于有形资产的可复制性, 社会资本的内涵往往是复杂抽象的, 所以其具有不易模仿性。另外, 相比于其他资本, 社会资本发挥作用的机理有其特殊性, 社会资本提升企业价值的途径很难通过其他资本来实现, 所以具有难以替代性。由于社会资本同时具备这些特点, 因此社会资本属于异质性资源, 企业通过投资者社会资本可以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

三、投资者社会资本影响企业价值的途径

目前, 学者们对于投资者社会资本影响企业价值的作用途径有不同的解释。将投资者社会资本发挥作用的机制具体化, 根据现有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果进行归纳总结, 可以大致分为以下三种观点:一是资源通道机制, 这种观点将投资者社会资本看作企业获得关键资源的途径, 企业因此获得价值提升;二是交易成本理论, 该理论认为投资者社会资本可以通过信任、降低不确定性和信息传递三种途径降低企业交易成本, 从而提高企业价值;三是信息披露机制, 通过投资者社会资本, 信息披露更加完善, 减弱了信息不完全、不对称的问题。

(一) 资源通道机制

资源通道机制的理论认为, 企业可以通过投资者社会资本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络获得对企业成长发展有重要意义的关键资源, 投资者的社会网络相当于在企业与关键资源之间架设了一个通道桥梁, 成为正式机制之外企业获取资源的重要途径。通过投资者社会资本建立的政治关联有助于企业获得政府补贴、优惠政策等 (边燕杰, 2004;罗党论和刘晓龙, 2009) , 更容易突破行业壁垒涉入新领域的商业活动, 从而给企业经营绩效带来新的增长点 (冯栋等, 2011) 。金融关联则能帮助企业获得便利的筹资渠道 (沈艺峰等, 2009) , 申请到更多数额的银行贷款 (程小可等, 2013) , 甚至在政策变动或市场波动的情况下减轻这些宏观因素对企业融资的负面影响 (潘克勤, 2011) 。

资源通道机制主要通过三种方式促进企业价值的提升:首先, 企业通过投资者的社会关系网络接触到稀缺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等资源, 而这些稀缺资源通过市场机制不易获取。企业的发展与各种资源密切相关, 拥有稀缺资源相当于拥有促进企业价值提升的动力。其次, 投资者的关系网络是一种有效的信息传递通道。在信息化时代, 信息量巨大且获取渠道多样, 但是存在大量干扰信息而且信息的传递常常杂乱无序, 这就使得搜集与企业相关的有价值的信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成本。基于合作、信任形成的社会网络建立起有序、高效的信息传递渠道, 企业能够及时获取相关性强、可靠度高的信息。在现代商业社会, 掌握信息相当于抢占先机, 对于企业制定合理的战略决策促进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此外, 企业可以借助投资者社会资本建立制度优势, 获得制度支持, 弥补正式制度不完善的状况 (郭海, 2011) 。

(二) 交易成本理论

交易成本包括契约达成前的信息搜集成本、谈判沟通成本等, 交易达成后的监督成本等。交易成本理论认为, 投资者社会资本有助于企业建立相互信任的合作网络, 从而降低由于市场交易中机会主义行为、信息不完全、不确定性高等因素导致的交易成本, 相对于其他市场主体企业竞争力更强, 从而可以提高企业价值。王俊杰 (2009) 提出, 社会资本促进网络成员间交流, 增进彼此之间信任程度, 从而降低监督成本。石军伟和付海艳 (2010) 认为, 社会资本使得成员之间达成互相认可的规范, 可以降低市场交易的不确定性, 防范机会主义行为。谈毅和慕继丰 (2008) 则指出, 基于社会关系形成的信任可以减少投机行为, 避免搭便车行为, 从而使交易的管理成本降低, 提高组织绩效。

交易成本理论对于投资者社会资本影响企业价值的途径有三个方面的解释。

第一, 企业通过投资者社会资本与关系网络中其他行为主体形成信任机制, 可以减少因为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交易成本。受我国社会文化影响, 人们对于私人交往形成的社会关系常常给予更高的信任度, 信任提供了稳定的心理预期, 降低了交易过程中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信任还有助于弥补显性契约不完备的不足, 当契约规定之外的事项发生时, 交易双方可以较为迅速地解决问题, 达成双方都满意的解决方案 (付晓蓉和周殿昆, 2006) 。此外, 商业活动中由于双方的信任, 会更多地采用赊销赊购等信用方式, 销售费用也会有所节约, 从而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提升企业绩效 (刘凤委等, 2009) 。

第二, 通过投资者社会资本形成关系网络可以削弱机会主义行为, 使交易活动的不确定性降低。由于市场活动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商业交易中可能存在搭便车、机会主义行为, 增加了企业的交易成本。而投资者社会资本往往是长期交往形成的稳固的社会关系, 经由这种渠道建立的合作关系不确定性大大降低, 从而降低了商业交易的风险。假使企业不遵守商业信用, 采取不负责任的行为, 那么这种态度会通过社会关系网络迅速在成员间传播, 企业的信誉和形象会受到严重影响, 这种非正式的惩罚机制可以有效约束企业的自利行为 (康丽群, 2015) 。

第三, 基于投资者社会资本形成有效的信息传递机制, 可以降低信息收集成本。信息发达的时代使人们能够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大量的信息, 但是也夹杂着数量巨大的垃圾信息和干扰信息。及时准确的信息对于企业制定科学合理的决策至关重要, 为了获取有用信息企业往往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和人力去收集整理繁杂的信息。而投资者社会资本可以帮助企业与其他利益相关者建立交流信息的渠道, 可以迅速传递有价值的相关信息, 降低企业的信息处理成本。此外, 当利益相关者之间出现矛盾争端时, 通过这种社会关系网络可以营造较为和谐的氛围, 更加顺利的协调解决问题争端, 从而降低信息沟通成本。

(三) 信息披露机制

信息披露机制是指通过投资者社会资本达成的商业活动中, 投资者的社会资本相当于交易双方之间的信息披露中介。梁漱溟 (1999) 曾指出, 在我国这样的关系型社会中, 市场机制不完善、缺乏独立的第三方监督的环境下, 人们更依赖通过私人关系来配置稀缺资源, 如信息披露等。一方面, 交易双方可以通过这个中介监督对方是否按约定尽职尽责地履行承诺;另一方面, 透过私人关系可以了解到更为真实的企业内部情况, 包括企业未向外公开披露的信息 (康丽群, 2015) 。这种基于投资者社会资本形成的信息披露机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市场中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提高交易双方信息透明度, 有利于交易的顺利进行, 形成互惠有利的合作关系, 从而有助于企业的良性发展。

四、结语

传统的公司治理理论往往关注物质资本等显性资源, 忽视社会资本等隐性资源对企业价值提升的重要作用。在我国现阶段市场化程度还有待提高、各种机制有待完善的环境下, 通过引入投资者社会资本, 充分发挥其作用, 是企业提升自身价值、发展壮大的合理选择。

但是, 在强调投资者社会资本给企业带来种种好处的同时, 也要注意到其可能存在的负面影响。一方面, 企业如果过分依赖这种由投资者社会资本形成的关系资源时, 对于正式的市场渠道就会降低关注和敏感度, 对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不利。一旦由投资者社会资本的建立的非正式渠道被切断, 企业将丧失关键资源, 企业的发展将受到影响。另一方面, 社会资本不会因为使用而需要折旧或摊销, 反而会因为长期不用出现价值降低的情况。所以, 为了维护这一资本, 企业也许会花费一定数额的维护成本。如果维护成本高于带给企业的收益, 就违背了经济性原则 (张祥建, 2015) 。

上一篇:单片机理论教学下一篇:振动液压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