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企业社会责任研究

2024-08-01

国内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共12篇)

国内企业社会责任研究 篇1

摘要: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财务业绩的影响研究一直是国外企业管理领域研究的焦点问题, 国内学术界对此的研究探讨也逐渐升温。本文对国内近十年在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业绩关系方面的相关研究进行了论述, 并做了整体的评价。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企业财务业绩,相关性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起源于西方学术界,通常我们认为50年代Bowen发表的《商业人士的社会责任》一文代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开始。近三十年来西方学术界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大量涌现出来,随着这些成果的引进,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界开始重视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但是学术界从讨论企业社会责任定义的角度转变为对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是近几年的事。目前专门研究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业绩之间关系的研究文献在国内比较少见,大多还是集中在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绩效这些综合指标的研究上。

一、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研究进展

经济学界多是从企业管理角度出发,探讨了与企业社会责任有关的相关利益者理论,国内学术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刘俊海(1 9 9 9)、卢代富(2 0 0 1)从法学角度出发,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和外延作了一些界定的定义。提出要研究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业绩的关系, 首先必须搞清社会责任的内涵范围, 从而找到研究的切入点。从主流企业理论的“企业是一组契约”这一基本论断出发,可以把企业理解为所有相关利益者之间的一系列多边契约,这一组契约的主体包括股东(所有者)、员工、供应商、消费者及环境等相关利益者。那么企业社会责任可以定位为一种契约责任,是企业与相关利益者之间的契约责任(刘长喜,2 0 0 5)。

国内关于公司社会责任与公司财务业绩关系的研究,大部分都是基于相关利益者理论视角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分析。企业社会责任借用相关利益者和社会契约的概念能明晰社会责任的对象,进而能进行操作化研究。相关利益者的核心观点认为企业是其相关利益者相互关系的联结,它通过各种显性契约和隐性契约来规范其相关利益者的责任和义务,并将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在企业物质资本所有者和人力资本所有者之间进行非均衡地、分散、对称分布,进而为其相关利益者和社会有效地创造财富 (陈宏辉,2004) 。相关利益者理论源于契约理论和产权理论,基于相关利益者理论的企业社会责任思想中,企业由股东和其他相关利益者共同拥有,管理者是全体相关利益者的代理人,公司的目的是最大化相关利益者的利益,企业社会责任思想与相关利益者理论在相互结合中共同发展,出现了从概念到实证检验的全面结合的现象 (沈艺峰,沈洪涛,2004) 。基于产权理论和契约理论的相关利益者理论可以为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又可以为相关利益者理论提供实证检验的方法,两者出现了从概念到实证检验的全面结合。

作为对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基础的补充,郭红玲(2 0 0 6)从消费者需求理论出发,认为市场主体的消费者的选择应为促使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最有力的激励因素。颜剩勇、刘庆华(2 0 0 5)在相关利益者理论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把信号理论(Michael Spence, 1972)也作为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基础。通过信号显示理论回答了企业如何履行社会责任问题,颜剩勇将其视作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来提高企业绩效的有效路径。

二、国内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业绩关系的研究成果

学者们主要以如何对相关利益者进行管理从而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和提高企业竞争力为研究目的,他们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有利于提高企业声誉,增强相关利益者的认同度,为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相关利益者视角下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业绩的关系目前学术界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研究结果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存在相关性(包括正相关和负相关)或无关。

(一)国内学者在理论研究上的成果

国内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财务业绩关系的研究多是通过理论定性的探讨阐述二者之间关系,从相关利益者管理出发,研究企业利润在相关利益者间的分配。颜剩勇,刘庆华(2 0 0 5)通过相关利益者角度分析,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会提高企业的运营成本,弱化了企业的成本优势,但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依然可以显著提高企业绩效,原因就在于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企业建立起新的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吴星星,周志颖(2 0 0 6)分析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限度问题,指出企业社会责任与经济绩效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即正线性相关或负线性相关) ,而是复杂的非线性关系,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只有在一定限度范围内才能增加经济绩效。陈洪辉,贾生华(2 0 0 6)从社会契约论角度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企业主动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有利于提升企业价值。但是通过理论推导的结论在说服力上不够充分。

(二)国内学者实证研究的成果

目前国内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财务业绩是否具有相关性的实证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所得到的观点也不尽相同。

在相关利益者模型基础上,徐光华,张瑞(2007), 选用内部和外部主要相关利益者的财务数据,分等级评分衡量企业社会责任业绩表现,并选用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指标衡量财务业绩进行实证研究,证明了企业社会责任和财务业绩存在正相关关系。沈洪涛(2 0 0 5)发现了我国不同行业的公司社会责任表现存在显著的差异,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的检验结果,回答了公司社会责任与财务业绩关系的两个基本问题:(1)我国公司社会责任与财务业绩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2)我国公司社会责任与财务业绩之间互为因果,彼此影响,互相促进。一方面,前期较好的财务业绩可以为公司履行社会责任提供所需的资源,促进公司社会责任的表现;另一方面,用我国相关利益者业绩来衡量的社会责任表现越好,公司的财务业绩越高,而且财务风险越低,稳定性越好。李正(2006)以我国上海证券交易所2003年521家上市公司为样本, 研究了企业社会责任活动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问题。结果表明, 从当期看, 承担社会责任越多的企业, 企业价值越低;但从长期看, 根据关键相关利益者理论与社会资本理论, 承担社会责任并不会降低企业价值。同时, 本文的研究也表明资产规模、负债比率、重污染行业因素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活动显著正相关;财务状况或其他状况异常的ST类公司、前一年的盈利能力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活动显著负相关。

陈玉清,马丽丽(2005)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 实证结果表明:现阶段这一信息与我国上市公司价值的相关性不强。郭红玲(2006)认为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作用于消费者,通过消费者对企业形象的联想而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并最终影响企业的财务业绩。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不能显著的促进企业的财务业绩。

三、相关研究成果的启示

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不但要有从理论上的阐述, 且必须能从实证角度进行验证,查阅我国的相关资料库,有关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业绩关系的实证研究较少,成果缺乏现实的指导意义。相关性研究结果说明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关注和实施在多数情况下对企业财务业绩有提升作用。进一步说,企业社会责任及相关利益者理论的结合是否会改变企业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目标,而演进到相关者利益最大化,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的。从实际情况来看,通过实证检验的相关性和研究披露的信息是否能为管理者进行社会责任实践提供有说服力的理由,是否有助于管理层做出更正确的经济决策,应该是我们关注的地方。

参考文献

[1]沈洪涛.公司社会责任与公司财务业绩关系研究——基于相关利益者理论的分析[D].厦门大学.2005

[2]陈玉清, 马丽丽.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市场反应实证分析[J].会计研究.2005.11

[3]李正.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研究——来自沪市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中国工业经济.2010.07

[4]席宁, 严继超.相关利益者治理与公司财务绩效——来自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02.

国内企业社会责任研究 篇2

我国学者将国外学者对移民研究所取得的社会融合理论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对国内城市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入问题提出了多种理论假说。

第一,再社会化理论,认为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主要集中于经济、心理、社会和文化层面上。

第二,是马西恒提出的新二元关系学说,主张城市居民和外来人口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逐步从隔离排斥走向兼容合作的关系。

第三,是学者张文宏和雷开春在学者田凯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的融合递进说,主张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入涉及多个层面,并通过实证调查分析进一步论证了各个层面之间的递进关系。

最后,是学者杨菊华所提出的一个对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理论分析框架,主要包括了经济、文化、行为及身份四个方面。

在此基础上,国内学者通过定量分析,对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问题展开了进一步的研究。主要从经济、心理或文化和社会三个层面上展开。

首先,在经济层面上。流动人口和城市原著居民相比,作为城市产业工人的中坚力量,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贡献,但从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上看,其在城市的经济融入还远未实现,和城市原著居民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大部分学者认为,流动人口的待遇较差,比如低工资收入、长工作时间、恶劣的劳动环境、缺失的社保及就业歧视等问题,对其经济融入方面造成进一步的阻碍。与此同时,其在流入城市的消费情况也进一步反应了其经济融入情况。他们在流入地的消费结构单一且消费水平较低,除去日常开支,多数人的收入都转换为储蓄并通过汇款等方式流入农村家乡。流动人口收入高回流这一情况,表面了其和亨氏社会消费模式存在较大差别,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大部分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积极性不高。

第二,在社会层面上。流动人口在城市交流交往的对象,依然集中于和其有亲缘或血缘关系的老乡上,他们很少与城市社会主流法伤持续的沟通互动,对社会团体的参与度较低,在社区选举等政治性活动中也较少出现。而流动人口对城市社会团体的参与是其社会融入情况的重要体现。从目前看来,中国的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于缺乏一种以组织形式出现的载体。另外从社会角度看,流动人口是一群城市的无归属群体,城市里的各种社会群体,无论是文化团体,还是社区组织,亦或是福利团体等,都极少涵盖到流动人口这一群体。同时,由于文化的同质性,流动人口在外部社会交往上也呈现出一种交往的内倾,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相比于和城市原著居民,他们更愿意和老乡或者其他地区流入城市的农村人交往,这一交往倾向进一步阻碍了他们和城市人的接触,阻碍了城市价值观念或文化对他们的影响,也造成流动人口在社会层面融入的封闭。

第三,在心理层面上。从目前来看,国内学者对这一层面的研究停留不多。研究现有文献可以发现,流动人口几遍认为自己适应了城市生活,也只是一种低层次的适应,只停留在经济或社会交往的适应上,离精神层面的适应还差距甚远。另外,从价值观和归属感两个方面对他们的心理层面的适应进行分析证明,其在经济、社会和心理层面上的适应性依次递减。

国内独居老人社会支持研究现状 篇3

关键词 独居老人 社会支持 研究现状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1 国内独居老人研究背景及意义

按照国际上衡量一个国家是否步入老龄社会10%(60岁及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或7%(65岁及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的标准,2000年第五次我国人口普查时,65岁及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为6.96%,到2010年上升到8.87%,已经基本进入老龄化阶段,未来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总趋势为向老龄化方向发展。预计到2025年,中国老年人口将增至2.84亿,占总人口的19.3%,到2040年老年人口总数将增至3.74亿,占总人口的24.48%,届时我国每4个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到2050年将达到4.4亿,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的30%以上,8 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将达到1.08亿,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占54%以上,属典型的老年型国家,中国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期。

截至2010年11月,空巢老人家庭超过49.7%,大中城市达到70%,农村留守老人约4000万,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随着生育率下降及独生子女家庭数量增多,空巢老人家庭的比例还将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在空巢老人家庭里,约有30%左右为独居老人,其数量逐年在增加。

独居老人是老年人口中的弱势群体,他们需要社会的大力关怀和支持,对独居老人开展生存状况、生活状况、生活质量及其满意度、心理健康状况、社区照料供给分析、社会支持状况及流行病、慢性病情况、意外伤害现状及护理、人身安全、再婚问题及服务需求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及时了解独居老人的生活、健康服务需求,有针对性的为独居老人提供社会生活服务和健康保健服务,不仅有利于提高独居老人的晚年生活质量,而且更有利于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2 国内独居老人社会支持研究方法

国内对独居老人社会支持的研究主要以问卷调查法为主。调查工具有一般资料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①生活质量调查表、健康测量量表SF—36中文版以及Ordinal Logit回归分析方法、Stereotype Ordinal Logit分析模型。调查数据采用SPSS处理分析,主要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描述性分析。

3 国内独居老人社会支持研究内容

独居老人社会支持状况调查研究主要侧重在社会支持概念的研究、我国老年人社会支持现状分析、社会支持对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影响评价以及老年人获得社会支持的来源分析等方面。李建新(2007),所谓社会支持是个体处在危机之中可获得的资源支持,这种支持来自他人、来自群体、来自社区,社会支持分为情感性支持和实质性支持,社会支持还可以从感知或可获得支持和实际支持方面去理解,前者是指需要帮助时,感知到支持的可获得性,后者则是指实际可得到的。基于2002年的中国健康长寿调查数据,在考虑人口社会特征和身体健康变量的情况下,应用Stereotype Ordinal Logit模型,从不同的纬度分析考察了社会支持对中国老年人口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社会支持对老年人口生活质量的不同方面都有着积极的影响,而不同来源的社会支持对老年人生活质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②张磊(2002)分析和探讨老年人社会支持情况对美国简明健康测量量表SF—36中文版和中国老年人生活质量调查表两个量表测出的生命质量的不同影响关系,结果表明社会支持情况是与其生命质量密切相关的因素,中国老年人生活质量调查表在社会支持方面较SF—36中文版量表更敏感、更明显。③陈传峰(2006),调查了272名城市老年人的社会支持与期望的现状和特点,结果发现,老年人的社会支持系统很不平衡,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和职业对老年人的婚姻和家庭生活,人际关系和互助行为,住房情况和经济状况,以及心理需要和社会期望等具有不同的影响,相当比例的老年人在不同侧面尚需要家人和社会的关注、理解和支持。④白涛(2012)为了解湖北农村地区老年人抑郁情况及与社会支持的关系,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湖北省农村地区≥60老年人过去1年内抑郁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因素进行问卷调查,研究表明社会支持是抑郁发生的重要因素。⑤张旭(2013)应用Ordinal Logit回归方法分析了社会支持对我国城市老年人健康自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情感支持方面和实质性支持方面都对老年人的健康自评存在影响。⑥严建雯(2005)鉴于我国老龄化现状,回顾了社会支持的定义和种类,考察了我国传统的孝顺价值观和行为,着重分析了我国老年人的社会支持与服务,包括老年人的社会支持与幸福感,老年人的家庭支持与照料,老年组织与公共老年服务,以及我国老年人社会支持的城乡差异。⑦为了解社区高龄独居老人的社会支持状况,马静(2009)采用一般资料问卷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2008年5月对上海市黄浦区116名高龄独居老人进行社会支持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以期为增进高龄独居老人生活质量提供建议。⑧贺静(2010)对陕北农村独居老人的社会支持进行个案调查与分析,以社会支持理论视角分析了农村独居老人群体存在的社会问题。⑨

4 国内独居老人社会支持对策

李兆良(2008)等对城镇“空巢”家庭老年人社会支持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城镇空巢家庭老年人的社会支持状况及对社会支持的利用程度,提出全社会应积极关注空巢老年人,尤其应给独居、高龄、受教育程度低的空巢老年人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以增进老年人身心健康,提高其生活质量。⑩马静(2009)针对上海市社区高龄独居老人社会支持总体偏低现状,指出要提高独居老人的社会支持,关注女性高龄独居老人健康,加大高龄独居老人照料力度和丰富独居老人社会支持体系。

近年来,国内独居老人社会支持研究已经取得不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研究尺度越来越小,出现针对具体社区独居老人社会支持问题研究。但在研究过程中,典型案例分析少,在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独居老人社会支持问题研究几乎没有,应该加强该区域典型案例的研究。此外,在调查过程中,调查问卷样本数量偏少,导致从调查数据中对事实的真实性了解不到位,调查结果缺乏科学性。总之,切实提高独居老人社会支持水平,改善独居老人晚年生活质量,除了开展相关研究外,更需要不断加快我国的经济发展步伐,不断提高我国的医疗卫生保健水平以及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

注释

① 肖水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理论基础与研究应用[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4.4(2):98-100.

② 李建新.老年人口生活质量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人口研究,2007.31(3):50-60.

③ 张磊等.老年人社会支持情况与生命质量关系的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2.11(1):82-83.

④ 陈传峰等.老年人社会支持与期望的调查研究[J].心理科学,2006.29(1):201-204.

⑤ 白涛.农村地区老年人社会支持与抑郁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12.28(8):1044-1047.

⑥ 张旭等.社会支持因素对城市老年人健康自评的影响[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29(1):46-51.

⑦ 严建雯.我国老年人的社会支持与服务[J].心理科学,2005.28(6):1497-1499.

⑧ 马静等.社区高龄独居老人社会支持状况调查分析[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26(3B):23-25.

⑨ 贺静.农村独居老人的社会支持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0-51.

国内企业社会责任研究 篇4

企业社会责任观点最早的提出者是美国钢铁集团的创始人安德鲁·卡内基。他在《财富的福音》中写到, 富人有回馈社会的义务, 应该捐献财富为社会谋取福利[1]。卡内基是著名的慈善家, 他最有名的创举是在美国和英国创建了20 000座图书馆, 卡内基基金会也是美国最早最成功的基金会之一。早期的许多成功的企业家都有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观点, 并且通过他们身体力行的慈善行为和公益事业体现。

随着企业大规模生产方式的采用和工业化的迅速发展, 企业一方面要受到环境的制约, 另一方面也对环境造成了影响。贫困、污染、失业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都与企业活动紧密联系。在这个背景下克拉克教授于1916年提出了社会责任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企业的责任的观点[2]。多德等早期的理论开创者对克拉克的观点进行了了深化, 并且把企业社会责任概括为企业在目标最大化之外所应肩负的责任[3]。许多学者通过不同的视角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了研究, 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1.1“商人”时期的企业社会责任

“公司社会责任之父“鲍恩提出了较为规范意义明确的企业社会责任概念。他在1953年的著作《商人的社会责任》中写到, 企业社会责任指的是商人有义务按照社会所期望的目标和价值, 制定政策、进行决策或采取行动, 如果公司在决策中认清了更广泛的社会目标, 那么其商业行为就会带来更多的社会和经济利益[4]。同时期的戴维斯也强调商人的社会责任, 提出了”责任铁律”:商人的社会责任必须与他们的社会权利相匹配, 对社会责任的逃避将会导致商人权利的丧失。弗雷德里克认为社会责任意味着商人应该监督经济体制的运行以促进社会的发展[5]。还有许多学者都是针对商人定义企业社会责任的, 这个时期的“商人”暗含的意思是企业的所有者, 也就是企业的管理者, 因此承担社会责任的成本就完全由个人承担。

1.2 企业社会责任一元论

企业社会责任一元论就是认为企业的唯一责任就是在一定的市场规则内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企业社会责任一元论主要来源于主流经济学中的股东至上主义。1960年,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耶克在他的论文中指出企业社会责任是违背自由原则的, 企业参与社会活动是违背自由原则的, 企业参与社会活动必将导致政府干预的强化[6]。另一位经济学巨擘弗里德曼也对企业社会责任思想基础进行了最坚定、最全面的否定。在其1962年出版的《资本主义与自由》中指出资本主义的一切活动都应该以实现经济自由为最终目标, 而企业社会责任就是套在企业脖颈上的链条, 限制了企业的经济自由。并且他还在文中宣称政府不应该立法反对企业对员工的歧视, 因为那样会限制企业依据自己的意愿标准挑选员工的自由[7]。他于1970年发表的“企业的社会责任是增加利润”, 在文中他宣称只有具有生命特征的人才有责任, 企业只是一个“人造的人”, 在这个意义上来说负有一定的“人造的责任”。但是即使在这个含糊的含义上, 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是没有责任的[8]。持有相同观点的还有我国的张维迎教授, 在他的《市场的逻辑》一书中指出, 企业的社会责任概念并不能让企业担负起责任。因为对所有人负责, 就是对任何人都不负责。他认为, 在体制健全的市场中, 追求利润和承担责任是一致的, 利润是衡量一个企业及其管理者是否真正尽到责任的最重要指标。社会责任这个概念最适合谁?第一, 最适合政府。第二, 非营利性组织。第三, 垄断性组织。该书还提到, 当前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舆论潮流中说教和煽情的成分多于理性分析的成分[9]。

1.3 企业社会责任的金字塔结构

1967年戴维斯将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扩大到机构和企业, 这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因为企业作为法人实体承担社会责任, 所需要的社会成本的分担就不单是企业管理者的责任了。1971年经济发展委员会用三个圆圈表示企业社会责任:内圈是经济责任, 中圈是在执行经济职责时, 对社会的价值观和优先权采取一种积极的态度, 外圈是积极参与改善社会环境。1979年, 在前人的理论基础上, 卡罗尔在其《公司社会表现的三维概念模型》中将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自愿责任。四种责任在结构上呈金字塔结构, 经济责任是金字塔的基础, 占最大比例, 往上依次是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自愿责任。他认为对于经济组织而言, 经济责任是企业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责任, 只有经济能够维持企业的发展才有可能担负其他责任, 但是经济责任并不是企业唯一的责任[10]。作为社会的一个组织, 社会赋予并支持企业的生产活动、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权利, 同时也要求企业必须在法律框架内完成组织活动。所以, 企业还肩负着法律责任。再者, 虽然企业的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都含有一定的伦理规范, 但是民众仍会期望企业遵循那些被社会民众所认可的伦理规范。最后, 社会还会对企业寄予一些无法明确表达的期望, 是否承担或者承担多少完全由企业自行判断和选择, 卡罗尔将此称为企业自行裁量责任。卡罗尔的模型不仅指明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明确内容, 而且突出了经济责任的重要地位, 得到了社会的广泛采用。

1.4 利益相关者理论

1963年, 斯坦福研究所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的概念。这个概念起初是为了对应“股东”概念, 它有力地回应了“股东至上论”, 为企业社会责任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惠普的创始人之一戴维·帕卡特把企业社会责任看作是一个文明社会的最本质的东西, 也是企业战略的核心。他在《惠普之道》中提到企业有除了为股东赚取利润之外的其他责任, 如对员工、顾客、供应商和社会都有重要责任。他认为公司是离不开社会的, 公司就是一群人聚在一起以共同实现个人单独无法实现的事情[11]。管理学家安索夫在其著作《公司战略》中提出:“要制定理想的企业目标, 必须综合平衡企业的众多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冲突的索取权, 他们可能包括管理人员、员工、股东、供应商以及顾客”[12]。早期的研究者对利益相关者的界定是特指那些对企业生存有重大影响的人群, 是在企业生存的角度研究利益相关者, 是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狭义定义, 具有一定的局限。

1984年, 弗里曼对利益相关者进行了定义上的扩展。他在《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方法》中认为“影响企业目标实现, 或被企业在实现目标时所影响的个人和人群都是利益相关者”[13]。该定义把利益相关者的范畴从那些决定企业生存的群体和个人扩展到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群体和个人, 进而扩展到那些企业在实现自身目标的过程中所影响到的群体和个人。因此, 这是一个广泛的定义。社区、环境、政府、非营利性组织等都被视作是利益相关者。这个定义更加符合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需要, 为利益相关者在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弗里曼的定义解答了企业的经营活动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对象的问题, 也使人们对企业的性质和使命有了新的认识, 利益相关者理论是21世纪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

1.5 企业社会责任战略观

企业社会责任战略观的最主要代表人物是战略大师迈克尔·波特, 最能代表他这种观点的是2007年发表在哈佛《商业评论》上的《战略与社会:竞争优势与企业社会责任的联系》。在文中, 波特首先分析了当今企业应对社会责任问题的主流方法, 他认为这些方法和企业的业务和战略严重脱钩, 既对企业造成了一定的负担, 又无益于企业竞争力的发展。他强调社会责任不单单是一项企业承担的成本或是一种约束条件, 或者只是一种慈善行为, 而是孕育机会、创新和竞争优势的源泉[14]。

紧接着他用两个模型解释了企业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1) 由内及外:企业价值链的社会影响。 (2) 由外及内:社会环境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他认为企业的价值链包含了企业开展业务过程中的各种活动, 可以通过分析这些活动的进行过程汇总对社会产生的积极或者消极的影响来解释企业是怎么影响社会的, 进而可通过改进那些消极的方面起到承担社会责任。迈克尔·波特通过钻石模型来解释竞争环境的构成要素。他认为企业在影响社会的同时, 社会也在影响着企业。这种对企业的影响环境会对企业的战略执行产生重大的影响, 竞争环境对企业的战略意义远远大于价值链。确保一个好的竞争环境对企业来说意义重大。

2 国内学者的观点

由于对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探索较晚, 国内理论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黎友焕总结了国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发现, 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论文相对很少, 在影响因子最高的前200位中国知名期刊上找到了近年来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文章60篇左右[15]。大多数学者都是结合我国实际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研究, 主要是集中在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财务、企业绩效的应用分析。理论研究部分主要是对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的界定以及对国外理论研究的整理和延伸。

卢代富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不仅是对股东的责任, 还包括对维护社会大众利益的责任, 例如对雇员、消费者、环境、资源、社区等的责任”[16]。刘俊海将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公司不能仅仅以最大限度地为股东们盈利或赚钱作为自己的唯一的存在目的, 而应该最大限度地增进股东利益之外的其他所有社会利益[17]。刘俊海的观点很大程度上是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体现, 是对该观点在我国的延伸, 以后很多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学者都沿用了这个思路。

小微企业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篇5

一、国内研究概况

国内对于小微企业的研究重视主要在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以后。

1、关于从银行角度来研究小微企业发展的金融知识

李雪梅(2010)在文章《金融如何进一步完善小企业融资服务》认为小企业与银行合作融资业务难,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小企业的 进一步发展。作为银行业,改善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加快业务创新,使我国小企业的融资环境不得到改善,融资规模不断扩大,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对于银行业而言,完善小企业融资服务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林波(2010)和王国才(2010)分别以民生银行和工商银行为载体,阐述了两家银行先行开展小微企业所取得的成绩。而周斌(2012)在《民生银行——谈小微企业融资之道》中指出民生银行在全国有400多个网点,小微企业融资仅仅是它的一个方面,它现在有现代化的金融服务,民生银行将把小微企业变成零售部门。宋萌萌(2011)在论文《小微企业融资之银行策略研究》中指出,银行不愿意为小微企业贷款的根本原因:第一,小微企业贷款的风险较高;第二,按照服务大企业的传统模式开展的小微企业信贷,人工成本太高;第三,由于监管机构对于与农行的不良贷款生成状况有严格要求,银行往往担心会因为小微企业贷款的高不良率而被问责。彭凯和向宇(2006)提出由于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原因,在我国开展小微企业贷款有优势也有困难,这些困难除了观念上的、风险上的制约,更主要的是人力成本难以控制。解决这些问题,将对我国经济未来更好更快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2、关于从小微企业本身角度的研究

龙永图(2012)在“首届中国创业家联盟论坛举行 小微企业‘抱团取暖’”上指出,国有企业和一些大型企业是中国经济的骨架,草根企业,小微企业才真正是中国经济的血和肉,它们承担着解决民生、解决社会稳定的重任。凌宁(2012)在中国科学报《小微企业脱困如何标本兼治》对小微企业的生存现状表述现在小微企业面临的困难比2008年金融危机时更严重。2008年时主要是外部冲击,现在则不仅是出口,内需也在萎缩。尚福林(2012)在“2011全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评价会”上指出,要进一步提高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四个认识”:即更加深刻地认识服务小微企业与支持实体经济的关系、更加全面地认识服务小微企业与银行战略转型的关系、更加充分地认识服务小微企业与推进金融创新的关系、更加辩证地认识服务小微企业与加强风险管理的关系,进一步抓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政策引导、信贷投放、机构建设和外部联动等工作。揭筱纹(2011)在《学者:打开小微企业发展的“玻璃门”》中指出小微企业的资金链一直都是不畅通的,国有银行以风险大为由很少给小微企业贷款,民间资金也难以到位,这不畅通渠道让小微企业在发展中常常碰到“玻璃门”。历以林(2011)《将小微企业划分出来定做金融服务体系》提出,为小微企业量身定做金融服务体系,减轻小微企业赋税。保育均(2012)在《谈进一步支持小微企业健康发展》中指出,小微企业和政府之间最大的障碍是信息不对称。

3、关于从民间融资角度研究小微企业发展的金融知识

罗丹阳(2009)在《中小企业民间融资》通过考察中小企业自主创造的民间融资方式,发现包括私募股权融资、企业债融资、民间票据融资、商业信用等在内的民间融资能够适应中小企业的特殊融资需求。邵燕翔(2007)在文章《浙江中小企业民间融资问题探讨》通过对浙江省中小企业民间融资特点的分析,肯定了民间融资对中小企业融资的积极影响,同时也指出了民间融资对中小企业融资消极因素,从而提出了引导和发展民间金融为中小企业融资的对策。嘉思瑶和宋若锋(2009)《中小企业民间融资行为探讨》从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及青睐民间融资原因分析提出放开民间贷款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良好途径。吴晓求(2012)《规范民间融资为小微企业提供新融资渠道》认为,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并不意味着对民间融资合法性的肯定,但规范民间融资对温州及至全国的小微企业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

二、国外研究概况

国内企业社会责任研究 篇6

关键词:城市规划;老龄化;养老;社区环境

前言:由于国家不重视老龄化问题,导致对老龄化研究的起步较晚,给我国的社会发展造成较大影响。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老龄化问题,在城市规划背景下,老龄化的研究问题主要包括老年人的居住环境、老年活动社区、养老设施和道路交通等四方面的内容,老龄化研究成为我国城市规划中的重要内容。

一、老龄化社会发展现状

我国出现老龄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在20世纪50- 60年代生育率太高造成的,并且我国的人均寿命不断增加,导致老龄化趋势日益严重。我国的老龄化在世界占有较高的比例,并且呈现出逐渐增加的发展趋势,老龄化将会保持很长一段时间。随着计划生育的实施,我国的生育率呈现出下降趋势,人口数量逐年下降,劳动力成本会随着赡养比例的增加而不断提升,给我国的产业竞争力造成了较大影响,老龄化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导致企业的产业创新能力下降,对新鲜事物的追求能力逐渐减弱。并且老龄化的出现,导致社会上的劳动人口数量逐渐减少,赡养比例持续增加,增加了适龄人员的劳动力。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养老压力不断增大,给老年人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保证老年人的生活条件,是当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1]。

二、城市规划背景下,老龄化的应对措施

(一)老年居住区研究

第一,充分借鉴国外老年住区规划优势。当前欧美国家应对老年化的主要住区方法是建立综合性的住区,住区融合了医学、美学、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等方面的内容。日本的老年住区设计主要采用混住型老年公寓,满足了老年人的安全性和舒适性需要。第二,合理选择居住方式和养老模式。传统的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社会的发展需要,我国将异地养老和度假养老模式纳入到养老模式中,使养老模式更具多元化。通过研究表明,老年公寓相对于其他养老模式更具优势,需要在保留老年公寓的基础上,发展新型的老年居住区。第三,老年住区空间环境。居住环境是影響老年住区的主要影响因素,需要给老年人营造娱乐、健身和居住为一体的良好居住环境,合理规划居住环境和居住空间,确保居住空间能够符合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需求,对促进城市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老年休闲活动区研究

在对老年休闲活动区进行规划时,需要充分运用地理学观念,合理规划城市老年居民的活动时间分布、活动方式和活动空间结构,明确休闲活动区内的基础设施对老年人的影响。通过对老年人的休闲活动情况进行了解可知,当前城市内部的大多数老年人休闲活动具有一定的特征和规律,为城市的休闲活动空间建设提供科学依据。需要从微观的角度对老年人的活动需求进行研究,明确环境条件、区位条件和基础设施对老年人的影响。因此,需要确保老年人休闲活动场所布局规划的合理性,建立良好的交通区位,完善活动配套设施[2]。

(三)养老设施研究

第一,对养老设施进行合理分类,由于资源来源、标准和规范口径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导致对养老设施的定位和规模呈现出一定的差异,养老设施的概念和体系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导致设施的功能各异。需要内容界定,能够将老年住宅分为两种,第一种包括:老年学校、老年医院和老年活动中心。第二种包括福利院、敬老院、老年社区等。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设施的需求会发生较大的变化,需要不断进行调整。第二,合理规划养老设施。养老设施的规划能够代替家庭养老功能,满足养老设施缺乏的现状,需要将“家庭养老”作为老年社区的重点规划内容,合理配置养老设施,从城市建设角度建立老年服务设施,充分展现出管理机构的实用性功能,确保城市建设规划的合理性。第三,构建老年社会服务网络,服务网络的主要内容包括:老年医疗网络、社会供养网络、老年教育网络和老年娱乐网络,强化城市的服务性功能,优化老年服务内容,完善老年服务设施建设。

(四)道路交通研究

老龄化社会对道路的交通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老龄群体数量的增加,交通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需要重视人口老龄化社会交通问题,从城市角度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解决老龄社会的城市交通问题。我国在进行城市道路交通建设时,应该借鉴美国针对老年人出行所指定的建设、管理、运营和立法方面的制度来改善交通措施,加大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确保交通系统的无障碍设计。建立便利和安全的交通步行环境,强化老年人的安全出行意识。确保空间用地布局的合理性,构建完善的老龄化城市体系,保证老年人的出行安全[3]。

结论:老龄化问题是当前城市建设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引发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该课题已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加大对老龄化研究,对确保城市规划建设的合理性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城市规划背景下,对老龄化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老龄化问题的应对措施,老年居住区合理规划、休闲活动社区、养老设施和道路交通,满足了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为老年人营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李小云,田银生,陈锦棠. 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对我国城市规划的思考[J]. 热带地理,2011,06:575-579.

[2]于涛方. 中国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老龄化空间特征与规划应对[J]. 规划师,2015,12:95-100.

[3]陈喆,刘科伟,李建伟,方蕾.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城乡规划应对思考——以咸阳市为例[J]. 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2:169-174.

国内企业社会责任研究 篇7

亲社会性违规行为的概念最早由Morrison提出,是指员工为了组织或利益相关者主动违背正式规章制度的行为。在管理实践中,经常出现某企业的业务员为避免流失重大客户,未经业务经理确认,擅自决定将订单承接下来,违背了组织规则,这就是员工的亲社会性违规行为之一。

员工的亲社会性违规行为对组织的发展至关重要。一方面,员工的亲社会性违规行为可以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提升竞争力,促进组织改革创新。另一方面,若员工频繁地做出亲社会性违规行为,就可能会威胁组织的稳定及有效运转,甚至引发组织混乱。因此,探究员工的亲社会性违规行为的影响因素极其重要。

二、企业员工亲社会性违规行为的影响因素

对亲社会性违规行为的前因变量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总结出员工亲社会性违规行为主要受到两方面的影响。

( 一) 个体层面

1. 员工个性特征因素

( 1) 冒险倾向。员工实施亲社会性违规行为的出发点不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是为了组织或相关利益者,但这种行为打破了组织对行为的期望范式,使员工涉及风险,受到组织正式或非正式的谴责和处罚,因而Morrison( 2006) 的研究认为员工个体的冒险倾向正向影响其亲社会性违规行为,即冒险倾向越高,员工发生亲社会性违规行为的可能性越大。

( 2) 责任心。员工的责任心越强,就具有更强的自律性,对组织制定的规则有更高的敏感性,因此不会轻易做出偏离正常规则的行为。

( 3) 心理安全感。员工的亲社会性违规行为具有明显的风险性特征,当员工个体的心理安全感高,认为违背组织规则的成本和风险低,更倾向于做出亲社会性违规行为,反之,心理安全感低的员工不会轻易做出违规行为。

( 4) 核心自我评价。Vardaman( 2012) 认为核心自我评价有五个维度,其中自我效能感、自尊与内控型人格与亲社会性违规有显著正向影响,神经质与外控型人格对亲社会性违规行为有显著负向影响。

2. 同事行为因素

他人对个体的支持会降低个体对行为结果的负面预期,这表明即使违规行为有风险,同事行为特别是同事以前曾实施过亲社会性违规行为,也会使风险性大大降低,增加员工亲社会性违规行为的可能性。Curtis和Dahling的研究证实了上述观点。

3. 领导者因素

领导者是组织的规则、政策及传统的执行者和延续者。领导者主宰着员工的种种资源和命运,并命令和指导员工的工作和行为。员工只有服从,一旦违背领导者的意愿,就可能导致近期或远期的个人利益损失。因此,对于员工而言,领导者在很大程度上是组织的象征和代理人,是员工实施亲社会性违规行为的关键性情境条件之一。

( 1) 领导风格。领导风格对员工实施亲社会性违规行为影响重大。李锐等指出仁慈领导正向影响员工的亲社会性违规行为。仁慈领导对员工工作、生活与学习给予较多的关怀与照顾,将引发员工的感恩图报反应,营造了一种信任的心理体验与氛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化解员工对风险的顾虑。其次,领导者的管理开放性越高,其下属员工选择做出亲社会性违规行为的可能性越大。高管理开放性的领导者展示出积极寻求改进和创新等变革导向行为,对员工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 高管理开放性还意味着领导愿意倾听下属观点,使员工具有较高的参与度和自主性,减少对风险性组织行为代价的认识,促进员工亲社会性违规行为的发生。

( 2) 领导和下属的关系。Mayer等发现领导和下属的关系质量与员工亲社会性违规行为显著正相关,较佳的领导下属关系能提升员工的上司支持感,而这种感知能够促进员工的亲社会性违规行为。另外,当被认为规则不公平时,高质量的领导和下属关系与上司支持感更可能促使员工实施亲社会性违规行为。

( 二) 组织层面

1. 组织结构因素

亲社会性违规行为涉及对组织规则的有意违背,因而组织对员工遵循规则的强调程度会影响员工的亲社会性违规行为。组织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组织对员工遵循规则的强调程度。机械型组织通常会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防范员工的亲社会性违规行为,使员工的亲社会性违规行为难以执行; 有机型组织主要依靠非正式的关系和规范来运营公司,鼓励员工采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使员工对规则不太敏感,最终促使员工做出亲社会性违规行为。因此,组织结构的机械化或有机化程度会影响员工的亲社会性违规行为。

2. 组织氛围因素

Vardaman等认为伦理气氛直接影响亲社会性违规行为。工具型伦理气氛和关怀型伦理气氛会促进员工的亲社会性违规行为,而规则型伦理气氛则会抑制员工的亲社会性违规行为; 另两类伦理气氛与亲社会性违规的关系则存在两种可能: 当组织规则与员工个人的道德标准不一致时,独立型伦理气氛与亲社会性违规正相关; 当组织规则与员工个人的道德标准相一致时,两者负相关。类似地,当组织规则与法律和规范相冲突时,法律和规范型伦理气氛与亲社会性违规正相关,反之两者则负相关。

3. 组织的不确定性因素

李锐等认为组织不确定性正向影响员工的亲社会性违规行为。组织不确定性是指员工基于其主观选择的组织相关信息而形成的关于组织生存状况不确定程度的知觉。高不确定性的组织情境中蕴藏着更多的困难甚至是危机,也会带来更大的挑战和更多的变革机会,需要组织成员做出全新的理解和反应,付出更高水平的努力和投入。为促进组织员工在高不稳定性的情境下顺利地完成组织目标,正式的规则和制度将会在一定程度上让位于灵活性和适应性。另外,对于员工个人来讲,在高不确定性的组织情境中,亲社会性违规行为的积极意义和价值将会更容易得到展现和认可,因此降低了员工的亲社会性违规行为招致“出力不讨好”的消极后果的可能性,有助于提高员工做出亲社会性违规行为的积极性。

4. 工作的自主性因素

工作自主性是指员工为了完成工作目标或任务时选择完成时间、方式、地点等的自由程度。例如一位流水线的一线操作员工具有较低的工作自主性,而一位企业经理的工作自主性则很高。工作自主性越强,对员工的限制也就越少。高工作自主性让员工感知到自己拥有更多的责任、权力以及更广的自由空间和自主决策力。这种认知使员工自认为脱离了正式的组织规则,从而增加了在紧急情况或必要时员工无视规则的可能性,最终实施亲社会性违规行为。

Parker的研究认为员工在工作安排和方法上的自主性越多,就会增加其越多的角色自我效能感。拥有高效能感的个体相信自己更擅长完成任务,并对如何完成工作和组织目标具有相当的控制权。这种控制感和判断感可能会促使员工认为他们可以偏离正式的组织规则。当员工拥有这种控制感时,他们违反组织规则的倾向就提高了。此外,Morrison和Curtis的研究也把工作自主性作为亲社会违规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并在实证研究中发现工作自主性对亲社会性违规行为有积极的影响。

三、企业合理对待员工的亲社会性违规行为的建议

员工的亲社会性违规行为对企业有很大的影响。如何正视员工的亲社会性违规行为,是企业的当务之急。基于对亲社会性违规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以及员工的个性特征在短时间内很难改变,从领导者和组织两个视角出发,为企业合理地对待员工的亲社会性违规行为提出建议。

( 一) 领导者视角

领导者是影响员工亲社会性违规行为的关键情境因素之一。如何发挥员工的亲社会性违规行为的积极作用,需要领导者视组织自身的特点和具体情境的需求而定,具体应做好以下两点:

1. 正确对待和处理员工的亲社会性违规行为

在组织中,员工的亲社会性违规行为十分复杂。对于领导者而言,当员工做出亲社会性违规行为之后,无论持肯定或否定态度似乎均会失之偏颇,因而非常有必要就具体情况正确和合理地对待。正如“春江水暖鸭先知”,组织中的规则是否过时或存在亟须改进之处,作为规则遵循者的员工往往比规则制定者和执行者更加敏感。对于组织中出现的少量亲社会性违规行为,组织应该将其与普通的违规行为区别对待。在明确了行为人是出于利他动机之后,对行为人的违规行为要从轻处罚。另外,如果亲社会性违规行为确实给组织带来了好的结果,还应该对结果部分给予适当的奖励或减轻处罚。

2. 动态思考组织规则

Jackson认为制度的发展会经历“创立—遵守—违背”三个阶段,而打破规则往往是因为原来的规则不再适应环境。当在组织中发生积极的规则违背行为时,这意味着组织的某些规则某种程度上已不能取得最有利组织的效果或已不合时宜,领导者则不应固守规则不放,而应该以权变的观点考量组织规则,在必要时及时加以变革或发展,这对于组织自身的发展以及员工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维系都是有益的; 另一方面,如果员工的亲社会性违规行为涉及的规则本身不存在问题,那么即使他们是出于亲社会的意图而做出规则违背行为,亦有必要采取干预或辅导措施向他们阐明和解释遵循这些规则的重要性以及违反这些规则有可能造成的消极后果,但最好不要采取处罚、排斥等简单化的抑制手段来应对,因为这种应对方式容易打击员工维护或提升组织及其利益相关者福祉的积极性,甚至有可能导致他们变得对组织利益漠不关心。

( 二) 组织视角

首先,要合理控制员工的亲社会性违规行为水平。不仅要从同事行为着手,还要落实到员工工作的自主性。同事行为对亲社会性违规行为的影响不容忽视,组织可以通过控制他人的效仿来预防亲社会性违规行为的增加,比如加大二次违规的惩罚力度等。控制员工的工作自主性,对工作流程的控制可以降低组织中的亲社会性违规行为水平。其次,要合理利用员工的亲社会性违规行为。扁平化组织结构,营造出一种良好的无风险的组织氛围和企业文化,提高员工工作的参与度,促使员工发生亲社会性违规行为。

四、结语

本研究从个体和组织两个层面扩展了亲社会性违规行为前因变量的研究。目前,员工的亲社会性违规行的影响因素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本研究丰富了亲社会性违规行为在中国企业情境的研究成果,对于中国企业发展和变革均具有积极的实践作用。但是,目前的研究主要是研究员工的亲社会性违规行为对工作的积极方面,缺乏对其消极方面的研究,因而有必要将消极方面的研究纳入研究领域。

员工的亲社会性违规行为犹如一把“双刃剑”,尽管员工可能出于良好的意图,但却可能产生消极影响或造成预料之外的后果。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从不同角度和在不同框架体系之下进行更广泛和深入的探究。

参考文献

[1]何立,李锐,凌文辁.组织内亲社会性违规行为研究现状与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3(6):43-51.

[2]李锐,田晓明,凌文辁.管理开放性和上下属关系对员工亲社会性规则违背的影响机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5(2):342-357.

[3]贾睿,吴继红,邓建瑞.医护人员亲社会违规行为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5(3):166-168,188.

[4]李超平,孟慧,时勘.变革型领导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6(1):175-177,164.

[5]李锐,田晓明,柳士顺.仁慈领导会增加员工的亲社会性规则违背吗?[J].心理学报,2015(5):637-652.

[6]李红,刘洪.组织中的建设性越轨行为研究回顾与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4(8):45-52.

[7]Galperin B L.Exploring the Nomological Network of Workplace Ceviance:Developing and Validating a Measure of Constructive Deviance[J].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2012,42(12):2988-3025.

[8]Spreitzer G M,Sonenshein S.Positive Deviance and Extraordinary Organizing[J].Positive Organizational Scholarship,2003:207-224.

国内企业社会责任研究 篇8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我国企业在近两年的发展中迅速趋向于国际化, 其社会责任的标准正在日益屈从于国际标准。根据调查, 在2015年中国500强企业发布的所有社会责任报告中, 有46份报告有英文版本, 占比28.6%。另外, 依据全球报告倡议组织《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 (G3.1、G4) 、联合国全球契约、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26000:2010《社会责任指南》国际标准编制的报告分别有99份、20份和55份, 占比分别为61.5%、12.4%和34.2%。

当今, 企业社会责任在全球已成为重要的时代潮流和商业规范, 并成为企业管理战略和提高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从数据可以反映出来, 中国企业正有意识地与国际化道路接轨。

然而, 虽然500强企业中, 参照国际标准编制、英文版的报告比重不低, 但报告的国际化水平仍有待提升。比如, 很多企业在重点项目或重大履责专项报告, 以及相关议题的披露方面做得还不够。接下来, 我们应该进一步接轨国际先进企业, 加大对消费者、供应链、合作伙伴等议题的披露, 提升报告的质量和水平, 不断提升报告的国际化水平。 (易文婷第五昭婷王楠, 2016)

因此, 本文将通过整合多种渠道信息, 以华为公司作为案例, 探讨我国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社会责任带来怎样的影响。根据制度理论的观点, 社会的法律制度、文化期待、观念制度作为被人们广为接受的社会事实, 对所有行动者具有强大的约束力量。它能规范人们的行为, 这就是制度理论所强调的“合法性”机制。 (周雪光, 2003)

全球市场中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使得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 相对于其他来自发达国家的竞争对手而言, 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而发展企业社会责任能够增加企业的声誉, 甚至经常比当地公司坚持更高标准的社会和环境责任, 因而在国际市场上的经营活动为中国企业发展企业社会责任提供了积极动力。参与者必然会接受一系列已形成的社会规范, 或者说, 以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方式追求自己的利益。因此, 探讨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提升国内企业社会责任意识, 对我国即将步入跨国公司行列的企业来说, 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二、案例分析

本文选取华为公司近五年来 (2011-2015) 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作为研究对象, 在考虑到案例的数据可获取性、典型性和研究便利这三个因素的基础上, 最终做出选择。

(一) 国际化过程中面临挑战

在进行海外投资时, 遵守当地国的市场规则是基本原则, 但华为最初在招聘美国员工时频频问及应聘者曾经供职公司的技术细节和研发流程, 曾引发当地媒体的报道, 引来一片哗然。

从这一点来看, 一方面要对当地国的法律和法规有全面而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尽量减少和避免在投资过程中的法律风险。另一方面, 招聘和培养精通当地国法律和法规的人才, 实行当地国本土化策略, 让精通当地国市场规则的人进行投资管理。

华为通过此事件吸取教训, 在对企业社会责任的不断调整和履行中, 根据2015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显示, 现今海外员工本地化率已达72%, 全球员工保障投入超过9.240百万元人民币。华为正是在一步步的探索中向前推进。

(二) 近年来发展

华为公司自2002年开始执行全球化战略后, 持续不断推进全球本土化经营。2012年加强了在欧洲的投资, 重点加大了对英国的投资, 在芬兰新建研发中心, 并在法国和英国成立了本地董事会和咨询委员会。2013年全球财务风险控制中心在英国伦敦成立, 监管华为全球财务运营风险;欧洲物流中心在匈牙利正式投入运营, 辐射欧洲、中亚、中东非洲国家。2014年, 在全球开通了174张LTE商用网络及132张EPC商用网络, 进一步辐射巴西里约热内卢、印度班加罗尔及瑞典斯德哥尔摩等区域。截止2015年, 华为已发展成为了中国最大、全球第二大通信设备制造商, 跻身世界500强企业。华为支撑着全球1, 500多张网络的运营, 覆盖了170多个国家, 服务全球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口, 通过创新的技术和客户化的解决方案, 为欠发达国家和地区, 特别是地理环境恶劣地区的网络建设及其安全稳定运行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三) 社会责任报告分析

从近年来的华为社会责任报告中可以看出, 自2012年至今, 华为明确并持续聚焦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消除数字鸿沟、为网络稳定安全运行提供保障支持、推进绿色环保、实现共同发展。以“构建优秀的可持续发展管理体系, 坚持道德和合规经营, 持续加强利益相关方的沟通, 促进和谐商业生态环境, 确保公司可持续发展, 回报客户和社会。”为可持续发展使命。华为自2013年基于ISO26000建立可持续发展 (CSD) 管理体系以来, 制定和发布了政策、流程、基线等一系列管理方法和工具。充分运用CSD管理流程系统策划、实施、监控和改进可持续发展工作。

华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早已不止停留在国内发展, 而是站在关注全世界发展的视角上。以“播种通讯未来种子”项目为例子, “播种通讯未来种子”项目旨在为各国学生提供ICT实践培训、奖学金、工作体验和实习机会。此项目自2012年涉及14个国家, 50个大学之后, 2013年扩展到20多个国家的70多所大学, 2014年未来种子项目遍及五大洲35个国家, 截至2015年底, “未来种子”项目已在全世界五大洲67个国家和地区实施。类似的项目还有很多。华为将他们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扩展到所有有其公司的国家, 尽其所能推动世界共同发展。

华为在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中走在全国前列:连续多年获得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颁发的中国民营企业企业社会责任指数排名第一名;2014年全球百强最佳雇主中, 华为排名第95位, 成为唯一一家上榜的中国企业;IPE绿色供应链排名ICT行业第六名, 国内企业第一名, 等等。同时在各个国家也取得了一定数量的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奖项, 如荣获马来西亚网络安全组织颁发的“年度最佳网络安全企业”奖;2014年“政企合作推动绿色供应链构建环保治理新模式”荣获联合国全球契约中国网络最佳实践奖, 这一系列的奖项正说明了华为公司在践行企业社会责任这条路上投入了很多的精力, 得到了国内外的认可。

三、结论与建议

跨国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符合其自身长远利益。跨国公司承担社会责任可以减轻来自东道国和社会公众的压力, 树立企业形象, 提高信誉, 以较小的经济代价换取政治风险的降低。而这一切都符合公司自身长远利益。

从我国正在国际化进程中前进的企业角度来说, 他们在一个从发展中国家进入发达国家的道路上前进, 会遇到更多的现实问题。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 其经济地位的实质并没有发生改变, 在不合理的分工格局下, 经济、贸易、金融和技术实力明显集中在作为跨国公司母国的少数发达国家, 跨国公司在争夺世界市场的过程中, 极力追求利益最大化, 从而在全球经济中占尽了优势。因此, 我国企业更要从社会责任方面入手, 抓住发达国家薄弱环节, 积极树立正面的有影响力的企业形象, 为国际化进程打下基础。从上述分析中, 我们可以看出,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空间还很大, 抓住机会, 直面挑战, 才能在全球社会中占领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何佳峻. (2014) .企业国际化与社会责任关系及动因的研究. (Doctoral dissertation, 西南财经大学) .

[2]刘云龙. (2013) .国际化对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影响研究. (Doctoral dissertation, 华东理工大学) .

国内企业社会责任研究 篇9

当前, 践行社会责任的意识已被我国企业普遍接受, 多数企业已将此转化为具体行总体上看, 我国企业践行社会责任的水平仍然较低, 造成这一状况的因素有许多, 但从法律的视角观之, 督促我国企业践行社会责任的外部机制与内部机制存在诸多缺陷是其根本性原因, 经过分析梳理,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制度缺陷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

1. 缺少一部系统的《推动企业社会责任法》。

在我国相关法律规定中, 涉及利益相关者的内容不胜枚举, 而明确“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概念的时间却是在2006年的《公司法》中, 随后颁布的《合伙企业法》第7条也明确引入了关于“社会责任”的条款。但是, 笔者发现, 在我国现行的法律中, 涉及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都只是一笔带过, 而对于其的概念、范围、促进主体等基本问题都没有予以明确规定, 这导致企业社会责任含义模糊不清, 认定举步维艰, 企业自身、社会公众乃至从事法律工作的人员都不能准确的把握企业社会责任的含义。此外, 现有的维护股东以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权益的法律, 各自制定于不同的年代背景, 都只是从其自身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出发, 彼此之间并没有联系且协调性差, 有些规定甚至出现互相冲突的现象, 容易造成企业规避法律责任。

2. 企业社会责任主体相对单一。

从国外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经验来看, 由于对政府应该承担的义务定位不准确, 认为其仅仅是旁观者, 导致此类国家在这一时段内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并不理想。所以, 在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的进程中, 对政府的定位不应只是一位旁观者, 要想企业切实落实社会责任, 政府发挥的作用不能小觑。此外, 企业的运营和社会的发展也是相互辅助, 不可分离的, 所以社会组织在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中的地位也是非同一般的。但是, 我国目前有关这两个主体的法律规范仍处于缺位的状态, 仅有极少数地方政府与社会组织通过颁布指引制定意见去引导和推进企业关于社会责任之行为。并且此类指引或意见内容过于简单, 基本停留于抽象意义的道义呼吁上, 而很少涉及详细的操作指引。

3.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标准不明确, 社会信息公开制度不完善。

随着国外关于推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运动的蓬勃发展, 我国目前已经取得了一些评价标准的成就, 例如我国最早的企业社会责任行业标准体系———《中国纺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总则及细则》, 就是我国纺织工业协会在2005年颁布的, 随后, 山东、上海也分别确立了结合本地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然而, 这些行业和地方政府建立的标准都是结合自身的地域与行业条件在不同的背景下出台的, 彼此之间并没有什么联系, 属于我国权威的“国标”仍未诞生。这种不同地域、不同行业实施的标准各异, 导致我国境内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处于十分混乱的局面。通过法律创制出一套协同性与权威性兼备的社会责任评价体系, 并规范该标准制定主体的问题急待解决。

4. 大部分企业未能建立起践行社会责任的内部监督机制。

企业践行社会责任的性质更多的还应属于“自我管制”, 外部监督约束机制对于企业践行社会责任的要求能否实现, 必须依赖于企业自身能否改变治理结构和建立相应的作用机制, 培养自觉践行社会责任的意识及能力, 主动地承担责任, 自律地规范自身的行为。通过企业的这种内在监督机制的提升, 使企业能够超越局促的功利主义, 树立践行社会责任的价值理念, 并将这种价值目标根植于企业的体制与实践中。至今, 我国许多大型企业与上市公司都建立了专门的社会责任管理团队, 如国家电网的“社会责任领导小组与社会责任办公室”、中粮集团的“企业文化局”等, 但却存在着企业社会责任管理部门的设置级别过低, 无法在商业决策中贯彻社会责任理念, 以及多数企业仍未建立全面的社会责任管理制度体系, 社会责任管理缺乏必要的制度保证的一系列问题。

二、我国企业践行社会责任督促机制的完善

企业社会责任自20世纪初由西方学者所倡以来, 经过一个世纪的法律实践检验和学者们的努力, 使得与其相关的理论宛如一股时代的洪流呼啸而出, 冲至不同法系、不同文化、不同法律制度的众多国度。这既促使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不断朝前推进, 同时也令我们深思集多种理念于一身的企业社会责任, 其在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究竟应该利用何种措施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强化与督促, 从而使其在增进社会公共利益, 保障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更好的作用。笔者以为, 在企业社会责任的制度构建中, 应以政府、企业、社会三者合理关系为基础, 由法律强制、经济引导、行政干预、企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等手段有机结合而形成的一套完备机制, 具体包括:

1. 健全企业社会责任相关法律制度的建设。

创建完善的法律环境, 确保规范的执法措施, 在推动企业承担相关责任方面起着无可比拟的作用, 根据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 我国应在基础法、综合性法以及各项具体法律三个层面上立法, 形成同分结合、立体多锥的法律环境。即在基础法层面, 颁布《推动企业社会责任法》, 细化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概念、设计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各项措施、规定各方在企业社会责任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分配;并且对已在立法中纳入企业社会责任义务体系的各个部分, 建立详细、合理的具体制度与操作规范, 使之能够切实运转与执行。在综合性法方面, 我国可以积极借鉴美国、德国的先进立法经验, 修订与完善《公司法》的相应条款, 将践行社会责任的法律义务嵌入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与经营流程之中, 缔造良好的企业践行社会责任的内部环境。而在各单行法中, 应根据各行业的具体情况制定或修订包括税法、劳动法、环保法等相关配套法律制度, 以形成以《推动企业社会责任法》、《公司法》为主导, 其他法律法规相互协调、共同作用的法律机制。

2. 政府应该建立健全推动企业践行社会的各项机制。

在当前国内“强政府”、“弱社会”的国情之下, 政府以及相关部门所扮演的角色与起到的作用, 对于我国企业践行社会责任的外部督促机制的完善, 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具体来讲, 政府及相关部门应突出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即首先, 尝试健全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 对企业践行社会责任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其次, 政府应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方面设计出有效的市场激励机制, 让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有“利”可图, 让拒接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无“利”可赚;最后, 加强执法监察, 以保障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

3. 建立切实可行的企业自律机制。

督促企业践行社会责任是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和实现其与整个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 为了既能积极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 又不阻碍企业自身发展, 中国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时必须把握好以下两点:第一, 承担什么社会责任、怎么去承担以及该承担多少的问题要把握好, 要把承担社会责任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来规划;第二, 要把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成本转变为对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实现长久发展的投资, 而且要争取这种投资的边际收益最优化, 具体讲, 我国企业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推进其践行社会责任:第一, 积极建立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制度;第二, 将企业社会责任理念融入企业经营管理体系;第三, 配套建立企业社会责任监督管理体系。

4. 各类社会组织共同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从西方国家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历史看, 要使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而在这一过程中, 不但政府要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非政府组织扮演的角色也是十分重要的。在当前我国以“小政府、大社会”为改革目标的良好形势下, 行业协会理应并且能够充分发挥职能, 利用其中介性做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组织者及自律规则的制定者, 从而在整个行业的社会责任活动中, 发挥其保护雇员的基本权益、环境保护、企业合法竞争、保护消费者权益等推动作用。

摘要:在当前践行社会责任的意识已被国内企业普遍接受的背景下, 多数企业已将此转化为具体行动, 但实践来看, 国内企业践行社会责任的水平仍然较低, 导致除股东之外的其与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信任度与满意度普遍不高。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 可从法律的视角观之, 监督国内企业践行社会责任的外部机制与内部机制存在诸多缺陷是其根本性原因。因此, 分析这种不足并提出完善对策便成为法律视角下研究国内企业践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缺陷,机制构建

参考文献

[1]李昌麒.经济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7.

[2]任荣明, 朱晓明.企业社会责任多视角透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3]赵万一.公司治理法律问题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4.

[4]刘志云等.商业银行社会责任的法律问题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1.

[5]黎友焕.企业社会责任理论[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0.

[6]殷格非, 于志宏.企业社会责任在中国[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2009.

[7]雷心虎, 刘水林.矫正贫富分化的社会法理念及其表现[J].法学研究, 2007 (2) .

[8]周林彬, 何潮丹.试论“超越法律”的企业社会责任[J].现代法学, 2008 (2) .

国内企业社会责任研究 篇10

一、有关社会性退缩界定的研究

在儿童群体中, 社会性退缩是指儿童在人际交往中, 表现出的过分胆怯、孤独、不敢去陌生环境、不愿意跟小朋友一起玩等等。随着研究的深入, 人们把社会退缩行为视为多维度结构的现象。至少存在三种不同的退缩行为表现: 抑制行为, 指儿童处于既害怕又希望接近同伴的冲突中, 表现出来的胆怯和抑制的气质, 处于被动的地位, 往往采取观望的态度。安静退缩, 指儿童内心并无冲突, 他们主动地对物而不是对人有愿意接触的兴趣, 往往喜欢处于安静的环境单独的行动。活跃退缩, 指儿童在单独的情况下, 自己进行身体活动类型的游戏, 反映出他们内在具有冲动、活跃的特点。

二、社会性退缩儿童的类型研究

经过人们的研究发现, 社会性退缩行为有一些亚类型, 它们有不同的行为特点和认知表现。Harrist等人把社会退缩儿童分为以下四类:

( 一) 被动 - 焦虑型退缩儿童

这类儿童在面对伙伴的情况下, 总是表现得焦虑而畏缩, 他们不敢与同伴一起互动, 但是心里也有一种想要参与的想法, 所以他们的内心总是处于矛盾之中。从认知的角度来看, 他们一方面具有较高的接近动机, 另一方面又具有高水平的回避动机。

( 二) 不爱交际型退缩儿童

这类儿童不喜欢跟同伴一起玩耍, 他们宁愿独自进行游戏, 而不是参与到同伴之中去, 但是并不能说明他们在社交技能上有很大的缺陷, 只是从他们的行为可以看出, 他们具有较高的回避动机, 所以这类儿童的退缩行为大多数是由气质类型造成的。

( 三) 积极 - 孤立型退缩儿童

这类儿童在开始跟同伴交往的时候, 往往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去, 但是他们却得不到同伴的接纳, 以至于感到灰心, 最终不得不从群体活动中退出来, 他们想和同伴玩, 却找不到愿意跟他们一起玩的同伴。

( 四) 忧郁 - 抑郁型退缩儿童

这类儿童的内心总是充满忧郁和悲伤, 他们胆怯、不成熟, 也受到同伴的排斥, 总是避免接触到任何社交场合, 在生活中经常体验到社交困难, 自己也感到无能为力。

三、有关社会性退缩的影响因素的研究

( 一) 儿童的气质类型和亲子关系

有研究发现, 儿童的气质类型和早期的亲子关系与社会退缩性行为有关。如果儿童跟父母关系不融洽, 儿童的心理长期处于不愉快的状态, 他们会变得不爱探索周围的环境。

( 二) 家庭的教养方式

近年来研究表明, 家庭因素会导致儿童的社会性退缩行为的形成。其中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影响最大, 如果儿童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 母亲认为孩子的社会技能是由先天因素决定的, 那么儿童则表现为缺乏自信, 成功率低, 老师对该儿童的反馈是焦虑和退缩。在教养类型方面, 专制型、放任型的父母比民主型的父母更容易使孩子变得具有社会性退缩行为。

( 三) 父母的性格与信念

孩子的性格会受父母的影响, 所以, 如果父母平时表现出畏缩、胆小怕事、容易激动, 他们的孩子也会出现类似的反应。所以父母对孩子有榜样的作用, 容易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 四) 同伴的关系

具有退缩行为的儿童一般在社交方面会面临难题, 他们不容易被同伴群体所接纳, 在同伴面前, 通常表现得没有自信, 羞怯, 不敢表达出自己的意愿, 在被同伴拒绝后, 更加加剧了他们的自卑, 使得行为变得更加退缩。

( 五) 老师的反馈

儿童大多数时间在校园里度过, 他们对老师怀有敬畏的态度。如果老师经常鼓励学生, 就能使儿童的自信心增强, 反之, 儿童容易产生退缩的行为, 而且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学业的进步。

四、对未来的展望的研究

1. 儿童社会性退缩的定义应该进一步的探究, 以求在基本概念上达成一定的共识, 这样有利于提高儿童社会性退缩行为的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2. 加强儿童社会性退缩的纵向研究。要关注不同年龄的儿童的退缩行为之间的联系与差异, 为了更加准确地找出这类退缩行为的成因, 现有的研究较为注重对儿童早期和横向的研究, 如果从纵向来看, 可以更为详细地了解到儿童的心理机制与情绪变化过程。

3. 扩大对社会性退缩行为的矫正研究。现代关于此类研究仍然比较缺乏, 儿童的退缩行为有可能会分化出许多新情况, 出现一些新问题, 所以需要研究出更多的应对措施, 预防和治疗儿童的社会性退缩行为, 有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海梅.儿童社会性退缩的成因及其社会技能的培养[J].中国听力语言科学康复杂志, 2008 (6) :65-66.

[2]孙铃, 陈会昌.儿童早期到中期社交行为的发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5 (4) :19-23.

[3]刘伟.关于儿童社会性退缩的研究综述[J].考试周刊, 2011 (92) :215-216.

[4]侯超, 孙文尧.儿童社会退缩的研究评述[J].产业科技论坛, 2006 (12) :125-126.

国内外企业应急管理机制比较研究 篇11

关键词:国内外;应急管理;企业预警;协调机制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03-0156-02

1 我国应急管理体系

1.1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主要机制与特点

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第三条规定,突发事件是指没有预警的、毫无征兆发生的,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和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需要采取紧急的措施加以救援和控制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安全事件和医疗卫生事件等。它具有三个基本的特点:突发性、紧迫性和不确定性。一个完善的应急管理机制应该具备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事前预防和应急准备;二是事发检测和预警;三是事中应急处置装备和救援设施;四是事后恢复和重建。

1.2 我国企业应急管理机制现状

据了解,为提高应急管理能力,我国一部分企业均已建成应急管理机制,但是在控制成效和控制力度等方面仍旧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首先,由于我国对企业应急管理的管理力度不够,企业在进行应急管理机制构建时没有强有力的法律作为支撑,企业的自控力便相对降低;其次,企业对应急管理机制认识不清,对应急管理重视程度不够,在煤矿、化工等危险性较大的企业上对于应急管理也大多仅仅停落在预案上,安全事故管理机制薄弱,与此同时我国企业大多不愿将设备和资金过多的投入到应急管理工作中,导致应急管理设备陈旧,技术落后;最后,由于地方政府想提高企业建厂地区的经济指数,完善地区建设,所以对企业没有进行较为严密的监管,使得企业应急管理机制建设不完善。

2 国外应急管理系统

发达国家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摸索,逐渐形成了良好的应急管理体系,通过不断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使得企业的应急管理系统更加科学有效。国外企业的应急管理系统大概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部分:一是综合性较强的应急管理系统,对于应急管理实行专业化、系统化、规范化的管理,以“中央集权式”的管理模式将应急管理统一划归于一个部门管理,这类国家大多为日本、美国和俄罗斯等;另一部分为实行多元化和分类化管理的,在应急管理中实行多个部门协作运行,共同应对的方法,这类国家大多为英国、德国和澳大利亚等。本文主要以美国为例对国外企业的应急管理机制进行探讨。

美国为世界上最为重视应急管理机制的国家之一,在美国,应急管理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特点:多方面联动性和规范化。这在美国的企业应急管理中表现的也尤为明显。在美国的企业内部都建立起了较为完备的预警系统和应急解决方案,当灾害和事故发生时,他们都可以在第一时间得知并以最快的速度去应对,将灾害程度、受灾面积和受灾损失降到最小。这正如美国口号“朝着一个有准备的美国前进”。并且美国企业内部的应急管理系统极具规范化,在企业内部有着专门的工作人员和科室来对此进行管理,在事件发生时可以有专门的人员以专业的知识去应对,避免了灾害发生时的慌乱和无续,以及由此所造成的损失。

美国不仅建立起了有效、完备的应急管理机构,并且在企业内部还建立起了完善的运行机制,以确保当事件发生时在企业内部各部门可以在第一时间采取有效的措施,协同配合、相互协作加以应对。它中还有明确的运行机制、启动计划、机构协同等多个方面,这是一个相当成熟的运行体制,明确了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在面对突发状况时的职能,使他们可以相互协调应对。

3 对我国企业应急管理机制的启示

企业安全生产是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是面对事故时的一个重要尺度。而我国企业在处理和应对突发状况时没有一个较为健全的体系制度,无法进行科学的预警和处理,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借鉴国外企业应急管理中的先进经验,加快我国现代化企业应急管理机制的建设,提高我国企业应急管理水平,为我国构建应急管理机制做好充分的准备。

3.1 加强基础应急管理能力

在应急管理中企业各部门间要明确自己的职责范围和自己的责任,树立责任意识。要充分发挥基层人员和部门在应急管理中的作用,进一步明确各部门的职责范围,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并确立专门的部门和人员来负责,并且应设定应急预案,在第一时间对事情做出处理,在面对事情时做到有预案,有人员、有设施,使得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与此同时还要突出对员工的专业教育,提高员工对于企业应急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在面对企业生产事故和诸多问题时,企业员工可以以一个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并能在第一时间做出最合理的反应。应加强员工的危机意识,若是员工没有树立起较强的危机意识,那么在面对事故时便很容易陷入一种恐慌和焦虑的情绪中,给企业的后续处理带来诸多的不便。所以应该把对员工的宣传教育放在首位,建立全面的安全预警教育机制,使得员工的危机意识和安全意识提高

3.2 加强应急管理机制建设

加强应急管理机制建设首先应建立预警机制,预警机制是危机发生的“拦路虎”,是企业掌握危机主动权的关键,建立预警机制可以大大降低不确定危机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对企业的损害程度。借助预警机制可以提前制定战略计划,有效的处理问题的发生。其次是建立应急联动协调机制,在这一方面可以借鉴美国的措施和方法。当生产事故发生后,企业应在第一时间开展救援,启动应急预案,并协调有关的人员开展救援措施,防止事故危害的扩大,减少对后续各项工作的影响。最后,在企业内部加强应急协调机制建设,使得突发事件发生时各个部门和人员之间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去应对。

4 结语

总之,企业应急管理机制的建立应该考虑国家的实际发展情况和企业的内部运作状况。我国过还处于企业建设的初期阶段,各项生产发展都有着诸多不完善的地方,针对这些问题,应借鉴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使自己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成根.国外大城市危机管理模式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 吴江.公共危机管理能力[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5.

国内企业社会责任研究 篇12

一、党的主要领导人论社会稳定

(一) 毛泽东:

稳定与不稳定是辨证的统一。毛泽东同志高度重视社会稳定问题。他认为:“国家的统一, 人民的团结, 国内各民族的团结, 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1]他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也是对立统一的, 有人民内部的对立统一, 有敌我之间的对立统一。在我们国家里还有少数人闹事, 基本原因就在于社会上仍然有各种对立的方面——正面和反面, 仍然有对立的阶级, 对立的人们, 对立的意见。”[1]“我们不要认为天下稳固了, 它又稳固又不稳固。”[1]他强调:“我们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是保障人民革命的胜利成果和反对内外敌人的复辟的有力武器, 我们必须牢牢地掌握这个武器。”[1]他指出:“全党一定要重视农业。农业关系国计民生极大。要注意, 不抓粮食很危险。不抓粮食, 总有一天要天下大乱”。[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 没有这样一个核心, 社会主义事业就不能胜利。”[2]

(二) 邓小平:

稳定是压倒一切的任务。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社会稳定对中国的重要性。他指出:“我们已经摆脱了林彪、‘四人帮’所造成的十年混乱, 获得了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这是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必不可少的条件和保证。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 我们全党的党员, 尤其是担负领导责任的党员, 都要十分注意珍惜和维护这个政治局面。”[3]他指出:“中国的主要目标是发展, 是摆脱落后, 使国家的力量增强起来, 人民的生活逐步得到改善。要做这样的事, 必须有安定的政治环境。没有安定的政治环境, 什么事情都干不成。”[4]“中国在国际上处于落后状态, 中国要发展起来, 要实现四化, 政治局面不稳定, 没有纪律, 没有秩序, 什么事情都搞不成。”[4]他在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的谈话中强调:“中国的最高利益就是稳定。只要有利于中国稳定的就是好事。” (10) “中国如果不稳定就是个国际问题, 后果难以想象。只有稳定, 才能发展。” (11)

(三) 江泽民:

改革是动力, 发展是目标, 稳定是前提, 三者相互协调, 相互促进。江泽民同志认为惟有稳定才能搞好经济建设。“没有改革和发展, 我们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 也就不可能保持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改革是动力, 发展是目标, 稳定是前提”。[12]他指出“要善于统观全局, 精心谋划, 从整体上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内在关系, 做到相互协调, 相互促进。” (13) 并把三者比作我国现代化建设棋盘上的三着紧密关联的战略性棋子, 认为如果“每一着棋都下好了, 相互促进, 就会全局皆活;如果有一着下不好, 其他两着也会陷入困境, 就可能全局受挫。” (14) 他指出“古今中外, 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是在混乱当中把经济建设搞上去的, ” (15) “没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 一切无从谈起, 多么好的规划、方案都将难以实现。”[16]

(四) 胡锦涛:

发展是硬道理, 稳定是硬任务, 要坚持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的统一。胡锦涛同志指出:“必须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 坚持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的统一, 确保社会安定团结、和谐稳定。三十年来, 我们既大力推进改革发展, 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 坚持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 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在当今世界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的大环境下, 始终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发展是硬道理, 稳定是硬任务;没有稳定, 什么事情也办不成, 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去。我们正确把握和处理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矛盾,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 及时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 警惕和防范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 坚决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我们要始终从维护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维护国家安全、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出发, 全面把握我国社会稳定大局, 有效应对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种问题和挑战, 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17]

毛泽东同志主要从哲学的高度, 把稳定与不稳定看作对立统一的矛盾体, 认为正是这一矛盾的对立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稳定是主要矛盾, 不稳定是次要矛盾, 是主流与支流的关系。邓小平同志主要从稳定的重要性入手, 认为稳定是国家的最高利益, 确保社会稳定是国家的重要任务。江泽民同志则更多地论证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认为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胡锦涛同志则进一步指出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与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只有坚持发展, 才能更好地保持稳定。因此, 倍加珍惜改革发展的大好机遇, 维护稳定的社会秩序, 不仅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心声, 也是党和政府的重要任务。

二、社会稳定的界定及其特点

(一) 社会稳定的界定

对社会稳定, 理论界存在不同观点。社会稳定一般是指政治环境、社会秩序的稳定。广义上说, 是指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科技教育以及对外交往的依法有序的发展, 国家政治局面安定团结, 社会治安秩序呈稳定状态。狭义上说, 主要是指社会秩序的稳定。[18]社会稳定, 是指社会生活的安定、协调、和谐和有序, 是通过政府、社会或人们的自觉干预、控制和调节而达到的社会生活的动态平衡。[19]社会或某个社区的稳定也就是指它们是否在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真正达到了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的状况。[20]社会稳定实质上是人心稳定, 其依赖于社会心理状态的平衡。社会心理稳定是社会稳定的内在因素, 社会稳定是社会心理稳定的外在表现。[21]社会稳定是指社会生活的有序和可控状态, 即在国家政权和社会根本制度的性质不变前提下的动态平衡。[22]社会稳定不是社会生活的稳而不动、静止不变, 而是指社会生活的安定、协调、和谐和有序, 是通过人们的自觉干预、控制和调节而达到的社会生活的动态平衡。[23]社会稳定是指社会的结构、功能合理, 社会各要素协同作用而保持的一种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状态, 是社会繁荣和发展的历史状态。[24]社会稳定不仅是指社会系统内各子系统的耦合程度, 社会整合过程中的个人价值的诉求和反抗, 而且还包括社会冲突对社会稳定的作用, 以及在现代化过程中社会动员对社会稳定的影响。[25]社会稳定是指一个社会具有可以把握住的确定性。它包括社会规范的确定性, 人的社会行为特别是社会管理系统行为的确定性, 人的社会心态的确定性, 以及未来发展的确定性。[26]稳定就其一般意义而言是指“稳固安定”或“没有变动”。社会稳定是一种相对的稳固安定的社会状态。[27]

因此, 社会稳定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广义的社会稳定就是指相对的稳固安定的社会状态, 它包括政治稳定、经济稳定、文化稳定等各个方面, 这个时候社会稳定可以简称为稳定, 他们在外延上具有一致性。狭义的社会稳定, 是指政府对社会的整合能力和对社会资源的动员能力的体现, 即通过政府、社会或人们的自觉干预、控制和调节而达到的社会生活的动态平衡。

(二) 社会稳定的特点

有学者将社会稳定的特征概括为八个方面:政治局面稳定;经济稳步发展;社会利益公平;执政者廉洁奉公;执法机关秉公执法;社会秩序稳定;社会道德风尚不断提高;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不断提高。[28]周永康则将其概括为六个方面:一是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导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 党的执政基础日益巩固, 包括党的阶级基础不断巩固, 群众基础不断扩大, 执政能力不断提高;二是党和政府有效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 法律、法规和各项制度规范有效实施;三是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四是社会治安状况良好、社会秩序正常;五是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各阶层和谐共处;六是社会风气健康向上。[29]有学者将其总结为三条:即相对性和可变性、动态性和过程性、形式上的多样性。[30]

三、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伴随社会发展变迁的进程

(一) 从宏观上分析社会稳定的影响因素

王彩元副教授认为, 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因素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经济方面, 主要包括发展不平衡问题、贫富差别问题和失业问题。二是政治方面, 主要包括腐败问题、民族与宗教问题和境外敌对势力的渗透。三是人口方面, 主要包括人口总量持续增长、性别比例失调、人口流动的冲击。四是思想文化方面, 主要包括不良的社会思潮和各重思想文化的“冲撞”。五是社会治安方面, 主要包括违法犯罪形势更加严峻、群体性事件呈高发态势和安全事故增多。六是国际方面, 主要包括国际恐怖主义活动、金融危机和国际周边环境的影响。[31]胡联合、胡鞍钢等则从圆桌政治、夜晚政治和聚众政治的角度分析社会不稳定因素, 以实证的研究方式, 指出了我国社会不稳定的基本态势。虽然我国社会稳定的总体形势是好的, 但社会不稳定因素在大量增长, 圆桌政治、夜晚政治和聚众政治指数不但没有下降反而都呈上升态势, 其中聚众政治指数增长尤为迅速。我国社会冲突不但数量呈增多趋势, 而且冲突剧烈程度也呈加剧趋势, 社会不稳定状态呈恶化的发展态势, 社会矛盾凸显的特点显著, 折射出我国经济增长的社会成本较大, 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不相协调问题突出。应该关注社会稳定影响因素中的积极因素, 现在大多数的研究其实是对消极因素的研究。[32]

(二) 从农村和边疆民族地区的角度分析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

于咏华等人认为目前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因素表现在十个方面:一是利益冲突引发的聚合性群体动荡;二是农村社会控制力减弱;三是农村经济发展落后, 集体经济积累不足, 农民负担居高不下;四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就业难;五是农村社区管理体制缺失;六是农村基层领导干部服务意识淡化, 服务走样、错位和变味;七是乡村干部工作粗放, 方法简单;八是村级班子后继乏人, 基层组织缺乏战斗力;九是忽视思想政治工作和人文精神的引导;十是农村社会治安存在盲点。[33]徐铜柱研究员认为, 当前影响民族地区农村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包括:农村土地、山林权属纠纷成为影响农村稳定的重要因素;农民的合法权益缺乏保障, 成为诱发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因素;村委班子换届产生新的不稳定因素;农村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引发新矛盾;农村治安管理存在较多隐患。[34]方盛举等人则从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拉大、发展过程中民族意识增强、传统民族文化在现代化发展中、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完善、国际因素的影响, 分析影响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政治稳定的主要因素。[35]经纬等人则从政治文化和政治稳定的角度, 分析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36]

(三) 从具体问题分析社会稳定的影响因素

白书祥教授认为, 就业不充分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他认为失业人员大量存在、就业弱势群体的大量存在、就业权益缺失是目前我国就业不充分的表现, 而这三个因素的存在不同程度影响着社会稳定。[37]郑晓均认为, 国家重大工程建设过程中的不稳定因素, 主要表现为五个方面:群体性事件突出, 容易诱发恶性刑事案件;有组织犯罪突出, 严重影响当地地经济和社会秩序的稳定;侵犯财产案件突出, 直接影响和破坏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经济犯罪和职务犯罪较为突出, 直接影响工程进度和政府形象;反社会势力的渗透和利益群体心态的不平衡, 加剧了社会动荡。[38]有学者认为城市房屋拆迁引发群体上访、影响社会稳定的主要成因有八个方面:地方性拆迁政策与国家、省拆迁法规不匹配。政策边缘性问题, 缺乏权威性、可操作性的具体办法。拆迁政策错位、补偿办法不公平。随着城市的发展, 许多城市对“城中村”、“城乡结合部”进行改造, 建设开发区和大型企业, 农村集体土地转变为城市国有土地等。住房和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拆迁行为不规范、监管不到位。城市建设和拆迁速度过快、安置条件不合理。信访及拆迁管理部门履行职责不够、相关制度不健全。少数上访群众无理取闹重复上访。[39]

可见, 对社会稳定影响因素的关注已经从宏观层面向微观层面延伸, 学者们已经开始关注某一个问题或者某一个领域的问题可能导致整个社会不稳定或局部地区不稳定, 从而可能诱发整个社会的不稳定, 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但对制度性、政策性带来的社会不稳定因素, 以及不稳定因素是如何产生的, 这些因素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会转化为激烈的社会矛盾或者冲突, 形成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 或者说, 是什么支撑孕育了这些因素, 这些因素是如何孕育和成长的, 在社会发展变迁中这些因素如何变动, 还缺乏深入细致的分析, 需要根据社会自身的发展变化展开研究。但社会稳定的影响因素是多元化的、也是具体的, 只有在特定的社会背景和场域中, 才能找出其具有的特殊性。只有深入中国的社会实际, 才能准确把握影响中国社会稳定的因素。只有把研究的视角植根于改革开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中, 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认识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以及他们是如何影响社会稳定的, 是什么导致了影响社会稳定因素的产生, 这些因素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可能会纠合在一起。要回答这样的问题, 必须到具体的社会场域之中, 仔细审视具体的社会制度、经济文化、民族风俗等因素, 分析可能诱发社会矛盾的潜在因素, 从而理清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

四、维护社会稳定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

社会稳定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 客观地决定了维护社会稳定是一项系统工程, 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社会稳定与不稳定是相对的, 存在不稳定因素才要追求稳定, 要达到稳定必然要克服不稳定。这二者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统一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之中, 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应加以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当前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绝大多数因素是改革和发展进程中的矛盾, 是人民内部的非对抗性矛盾, 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 但如果对这些矛盾重视不够, 处理不及时或不得当, 也有可能转化为对抗性矛盾, 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因此, 我们也必须辨证地看待发展进程中的不稳定因素, 全面客观地分析影响稳定的因素, 既要看到消极的一面, 也要看到积极的一面, 从而坚定建设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的信心。

(一) 从政治建设角度提出的对策:

1.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维护社会稳定工作, 坚持和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2.加强党的建设, 增强党的各级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3.加强政府权威, 提高驾驭和宏观调控能力;4.加强政治生活的公开化, 提高人们的政治参与度。5.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制约。6.加强各级干部, 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建设, 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遏制腐败现象滋生蔓延。

(二) 从经济建设角度提出的对策:

1.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在发展中解决社会问题, 在发展中保持社会稳定。2.要关注社会分化问题, 建立社会利益整合机制, 维持社会各阶层和群体利益的相对均衡。3.形成一个合理公正的社会分配结构, 解决社会分配中的突出问题。4.尽可能地实现充分就业, 解决弱势群体的问题, 构建一个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体系。5.高度重视中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不断缩小地区差距。

(三) 从社会建设角度提出的对策:

一是要完善相关社会政策, 尽快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社会保障体系, 扩大覆盖率。二是要建立和完善社会安全阀机制与社会预警机制。三是要注意加强社会心理的引导与控制, 及时疏导群众不满情绪, 消解社会焦虑, 平衡社会心态, 帮助人们调节社会心态。

(四) 从法治建设角度提出的对策:

加强政法队伍建设, 狠抓司法公正;探索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新途径, 打防并举, 标本兼治;消除滋生非法组织和犯罪团伙的社会条件;有效处置突发性事件和群体性事件。

(五) 从文化建设角度提出的对策:

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与精神文明建设, 积极构筑良好的社会主导价值观念体系和全民族的精神支柱;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成果来巩固社会稳定。

从对策上看, 目前理论界主要集中在政治、经济、法律、社会几个方面, 构建比较宏观的防治措施, 从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的转变、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对社会稳定的预防作用分析较少, 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于制度性、政策性影响因素及如何理顺政策、改革制度, 从而维护社会稳定, 缺乏可操作性的对策;对于社会文化和社会心理对社会稳定的作用缺乏深入分析和足够认识;对由于资源分配、利益分配甚至权利分配, 可能对社会稳定造成的影响认识还不到位, 解决的措施比较单一;群众的利益表达机制和诉求机制还不够顺畅, 缺乏科学合理的疏导机制;对社会发展变迁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以及可能产生的影响缺乏保障机制。

上一篇:社会责任管理中小企业下一篇:中国与印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