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研究企业节能

2024-09-25

国内研究企业节能(精选11篇)

国内研究企业节能 篇1

引言

随着能源危机愈演愈烈,全球气候问题日益严峻,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性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近年来,我国多地都遭遇了罕见的持续多日的雾霾天气,使得“环保”问题成为热议话题。节能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应对环境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节能降耗不仅能够有效缓解能源危机,也被证明是改善环境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1]。

节能量交易是指各类用能单位( 或政府) 在其具体节能目标下,根据目标完成情况而采取的买入或卖出节能量( 或能源消费权) 的市场交易行为[2]。采用上限与交易机制,通过为整个经济的能耗水平设定一个上限,然后在各参与主体之间分配能耗配额,允许超额耗能主体与未超额耗能主体之间进行耗能配额交易的市场过程,是一种帮助实现节能降耗目标的市场化手段。

国际社会在节能量交易方面已经做了很多探索,其中成功的案例包括美国的能效配额制度( EEPS)[3],以及欧盟的白色证书机制( White Certificate)[4]。我国节能量交易市场处于新兴起步期,发展迅速,节能量交易主要分为2 种类型:

1) 基于能源消费权( 能源消费指标) 的交易。政府制定能源消费总量目标,并将其分解到各类用能单位或政府,各单位根据其持有能源消费指标数量和实际能源消费量,决定购买或者出售能源消费指标。

2) 基于项目的交易。项目业主实施节能项目经核证产生的节能量可参与市场交易[5]。企业参与节能量交易工作是节能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6]。

文中对国内外节能量交易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研究,重点分析了国内节能量交易的基本思路、实施流程以及面临的困难,并对企业开展节能量交易提出了建议。

1 国外节能量交易现状

国际社会在节能量交易方面进行了很多探索。美国近几年来从国家到地方州都在大规模实施EEPS ,提高了节能量证书的交易机会。EEPS是一项要求能源供应机构满足节能目标的制度,即要求指定机构在规定时期必须完成一定的节能量[3]。与可再生能源认证制度类似,它也会对能源供应商在规定时期内目标完成情况采取相应的奖惩措施。所提议的节能量目标,是建立在对州范围内获得显著节能量的证明性研究,和已经实施该制度的州的实际节能量的基础上的。自1999 年起,美国的得克萨斯州率先实行了EEPS。节能量证书是一种市场化的交易工具。为了实现目标,能源供应商通常会从其他机构或第三方能效服务机构购买节能量证书。

欧盟提出的白色证书机制,即可交易的节能证书机制( Tradable Certificates for Energy Savings) ,是指由政府部门为特定的责任主体制定节能目标,责任主体需要在规定期限内完成,否则受到相应惩罚[4]。该机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节能政策,目前在欧盟发展迅速。

责任主体完成节能目标的方式主要有: 1) 自己实施节能项目; 2) 与其他责任主体或非责任主体共同实施节能项目,并从中获取相应的节能量;3) 从节能市场购买白色证书[7]。白色证书代表了实施节能项目所获得的、经过测量和认证的一定数量的节能量。

不同责任主体完成节能目标的边际成本不同。对于边际成本较高的责任主体,如果购买白色证书的费用低于其边际成本,则更愿意通过购买白色证书完成节能目标。而边际成本较低的责任主体可以通过出售超额完成的节能量获取经济利益[8,9]。

当前,已经开展白色证书机制的国家有意大利、英国、法国、丹麦以及比利时弗兰德地区,荷兰、波兰、罗马尼亚等国也有意向实施这一政策,而意大利和法国是欧盟目前唯一拥有完整的白色证书交易体系的国家。

2 国内节能量交易现状

我国节能量交易市场处于新兴起步期,2012年国家发改委印发“万家企业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实施方案”,对用能单位节能目标完成情况和节能措施落实情况进行考核。2013 年2 月1 日,首次节能量交易在北京实现,成交了3 个节能项目的部分节能量,共计216. 6 吨标准煤。2013 年12 月,国家公布了2012 年万家企业节能目标责任考核结果,同月,深圳发布了4 个自愿节能量交易项目,挂牌1426 吨标准煤,实现部分交易,节能量交易价格相对于2 月份上涨了11% ~ 18% 。从节能量交易制度建设到市场引导,从企业试点工作开展到项目交易的实施,节能量交易持续得到国家支持,市场机制在过程中一直发挥主导作用。

2. 1 基本思路

节能量交易工作的基本思路是,在交易开展过程中不断完善交易体系,最终形成全国性的节能量交易市场。可以分三步走[6]:

1) 第一阶段: 项目节能交易( 2013 年~ 2015年) 。该阶段需明确责任主体和交易主体,制定交易市场要素规则,搭建交易平台,初步构建全国性的交易市场,目前条件已具备。

2) 第二阶段: 企业节能量交易( 2016 年~ 2018年) 。该阶段需不断完善交易体系,建立健全相关法规体系,完善机构,充实人员,形成稳定的交易市场。

3) 第三阶段: 节能减排统一交易体系( 2019 年以后) 。该阶段各项制度基本健全,形成了成熟的交易市场。

目前,国内在政策层面上推行节能量交易的努力已经展开,主要分为三大部分: 信息报告和核证暂行规定、目标分解和管理暂行规定、交易和监管暂行规定。其中,信息报告和核证部分,给出了计量监测指南、信息核证规范、信息报告指南; 目标分解和管理部分规定了分解方法、自愿活动如何管理、管理的细则; 交易和监管部分明确了交易操作规程、交易配套制度、市场监管办法。

2. 2 实施流程

节能量交易的实施流程依据时间顺序主要包括3 个阶段:

1) 量化分析阶段。

该阶段主要完成交易前的节能目标设定、配额分配、参与主体确认。

2) 实施阶段。

该阶段主要完成交易过程中直接相关的交易规则确定、节能量认证、证书发放、项目交易。

3) 证书回收及奖惩。

由于我国国情与发达国家不同,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制定了适宜我国国情的节能量交易实施流程,主要包括7 个步骤: 确定能耗上限、确定责任主体和参与主体、确认近年来账户和交易跟踪系统、配额分配、节能量计算与统计、第三方认证、实施交易。企业开展节能量指标交易的具体流程如图1 所示。

2. 3 面临的困难

虽然节能量交易工作发展迅速,但在机制设计和实施方面也面临着一些困难。

1) 机制实施的成本较高。

成本包括实施节能项目和降耗技术使用过程中涉及到相关参与方的组织成本,对节能量的计算、签发、跟踪和确认的认证成本,以及制定一个统一的认证标准以确保市场公正性的行政成本。此外,交易成本还包括实施交易的直接成本,如谈判、合约签订等。节能量的审核及市场交易关系到各参与方的一系列成本,而在实现节能量交易的同时,又不能影响正常的市场绩效,因此必须努力使节能量交易体系中的成本控制与效率保证之间实现平衡,推动整个体系的健康运行。

2) 节能量技术工作复杂。

节能量交易与节能财政补贴不同,需要获得更高的价值认同及市场时效,因此使得节能指标分配标准的制定十分复杂。此外,在节能量的计算和认证上,技术的复杂性和可行性还需要认真加以重视和研究,很多政策性的以及机制设计层面的问题还需要加以进一步的讨论。政府、参与主体、第三方认证机构以及节能服务公司的有机协调是重要的工作。

尽管节能量交易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在实践中加以解决,在节能降耗的大趋势之下,为了实现我国具有挑战性的节能总目标,节能量交易的市场化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3 企业实施对策

节能工作在企业运营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通过开展节能量交易工作,企业不但可以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指标任务,还可以获得节能收益。在开展具体工作前,企业需首先明确节能量交易的具体流程及工作重点。目前国内开展的基于项目的节能量交易工作,其实施的具体操作流程主要包括: 方法学开发、项目节能量实施监测、项目设计、项目节能量申请、项目节能量评估审查、项目节能量备案、项目节能量交易等几个阶段。

由于目前备案的节能量交易方法学较少,项目开发单位需要针对项目情况开展方法学开发工作,可由企业自主开发,或委托专业机构进行开发。开发后的方法学需提交至相关认证机构进行审查,审核通过后可以备案注册。

由企业主体负责且难度较大的是方法学开发及节能量项目设计工作。方法学是节能量项目开发设计及节能量取得认证的标准,内容包括项目范围、基准线能耗、项目建设期能耗、项目节能量及主要计量手段等几部分,注册后将形成该类型项目实现项目节能量认证的规范和标准,形成知识产权。节能量项目设计是按照方法学要求完成对该项目节能量的监测及计算,是第三方审定机构审查的重要内容。

为更好地实施节能量交易项目,企业应建立完整的节能量交易管理体系,设置独立机构统一管理项目节能量交易权,以提高企业节能减排工作效率,做到专事专管,管理高效集中,实现技术成熟、专业,进而节省人力物力成本。

切实掌握节能量交易的实施流程,有助于企业获得市场先机,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对已经实施或正在实施的节能项目,按照标准进行节能量指标开发与核证,在环境交易所进行挂牌交易,是节能服务公司和用能单位实现二次收入的必然途径。

4 结语

节能量交易制度,作为一种帮助实现节能降耗目标的市场化手段,已经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美国的能效配额制度以及欧盟的白色证书机制,对我国推进节能量交易工作具有启示意义。我国节能量交易虽处于新兴起步期,但发展迅速,目前已完成多个项目交易工作,即便面临成本高、技术复杂等困难,但随着国家对节能量交易开发进程的不断深入,节能量交易必将成为我国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的重要推手,其国内市场前景巨大。同时,企业在参与节能量交易时,首先需理清项目开发实施流程,重点完成方法学开发及节能量项目设计工作。

参考文献

[1]Edward V,Jan H.Energy savings certificates:A market based tool for reducing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J].Energy Policy,2008,(36):467-476.

[2]唐方方,李金兵,姜超,等.中国的节能量交易机制设计[J].节能与环保,2010,(12):26-29.

[3]秦海岩,张华,李承曦,等.美国节能量认证机制介绍[J].节能与环保,2010,(3):24-27.

[4]史娇蓉,廖振良.欧盟可交易白色证书机制的发展及启示[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36(9):11-16.

[5]张嘉昕,郝作奇.构建我国节能量交易机制的路径探讨[J].环境保护,2014,(1):47-48.

[6]任庚坡.基于市场机制的能源总量控制和节能量交易制度分析[J].上海节能,2011,(6):23-27,32.

[7]秦海岩,张华,李承曦,等.欧洲的节能量认证机制[J].节能与环保,2010,(6):25-28.

[8]邱立成,韦颜秋.白色证书制度的发展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J].能源研究与利用,2009,(6):1-4.

[9]杜增华,陶小马.欧盟可交易节能证书制度及其对中国节能降耗的启示[J].经济问题探索,2011,(10):161-166.

国内研究企业节能 篇2

1)地区发展不平衡,能耗分布不均匀。我国土地辽阔,横跨严寒、寒冷、温和、亚热等多个气候带。北方地区,每年冬季有5个月之久,全季采暖,采暖能耗占建筑能耗较大比重。在南方,夏季天气较为炎热,夏季空调能耗为主要建筑能耗。同时,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居民生活方式差异大,造成民用建筑中的能耗差异也较大。

2)建筑节能技术落后。已有建筑节能技术在设计、改造等过程中使用情况较差。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人们缺乏对建筑节能技术的认识,甚至存在误解,给建筑节能技术的推广使用造成巨大的阻力。同时,现有技术还比较低级,节能率不高,缺乏成熟、完善、经济适用、数量足够的节能产品。

3)建筑节能技术人才缺乏。建筑节能设计学科广泛,从规划、建筑、结构、暖通、给排水等方面都对设计师有一定要求,大多数应届毕业生由于薪资等问题对建筑节能等方面的工作较为排斥。全社会的建筑节能意识较低,对我国目前能源的供应现状不了解。

国内外企业竞争力研究综述 篇3

关键词:企业竞争力的定义;基础理论;影响因素;评价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The Review on Corporate Competitiveness of Both Native and Foreign Enterprises

BO Xiang-ping, YI Yin-fei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Hunan University,Changsha 410082,China)

Abstract:With the more and more fierce market competition, much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research on corporate competitiveness by the political, business and academic circles.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reviews and comments on the relevant theoretical views in terms of definition,fundamental theory, influencing factors,corporate competitiveness evaluation of both native and foreign enterprises. It studies the trend in this area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for the enterprises to foster and enhance their competitive capabilities.

Key words:definition of corporate competitiveness;fundamental theory;factors; evaluation

技术的迅猛发展、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导致了环境的动态变化,也使企业的竞争环境更加激烈。自1960年Stephen H.Hymer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论文《民族企业的国际经营:一项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第一次提及企业竞争力以来,企业竞争力已成为政界、企业界和学术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20世纪80年代初,企业竞争力理论逐步形成,我国对企业竞争力的研究也伴随着改革开放后学者们对企业改革理论的研究而产生。虽然国内外学者对企业竞争力的基础理论研究及应用性研究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但全面、系统地对此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的还较少。从概念界定、基础理论、影响因素、企业竞争力评价几个方面对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以便于深入分析企业竞争力的形成机制,把握企业竞争企业竞争力的研究方向,从而更好地为企业培育和提升竞争力提供理论依据。

一、 企业竞争力的概念界定

企业竞争力是竞争力的形态之一,对企业竞争力概念进行界定是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但迄今为止,在企业竞争力的定义上仍未达成一致。笔者主要从以下三个角度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归纳,以利于企业更好地理解竞争力的内涵,有的放矢地培养竞争力。

(一) 从与竞争对手相比较的角度界定

竞争力是一个通过比较而得到的相对概念,从与竞争对手相比较的角度定义企业竞争力反映了当代市场经济的本质,即企业竞争力只有通过其在市场上的表现,通过与其他企业的比较衡量才能体现出来。世界经济论坛(1994)将企业竞争力定义为“一个公司在世界市场上均衡地生产出比其他竞争对手更多的财富”[ 1]。 菲力浦·科特勒认为企业比竞争对手更有效地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能力就是企业竞争力[ 2]。此外,张志强,吴建中(1999)得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是比较生产力这一结论[ 3]。但是,单从与竞争对手相比较的角度来理解企业竞争力,只侧重企业外部竞争环境的分析,往往忽略了企业打造自身内力的重要作用,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 从企业自身资源和能力的角度界定

企业竞争力是企业将自身资源和能力进行整合的能力,从企业内部资源和能力的角度对企业竞争力进行定义,突出了企业内部自身能力在竞争中的重要作用。C.K.Prahalad 和 G.Hamel(1990)将企业竞争力界定为“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 4]。曹建海(2000)认为,企业竞争力是由企业一系列特殊资源组合而形成的占领市场,获得长期利润的能力[ 5]。强调企业自身资源和能力在竞争中的作用,侧重企业内部环境分析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使部分企业看不到外部竞争环境的变化,容易导致企业盲目自大,躺在资源的优势上睡大觉,最终丧失竞争优势。

(三) 从综合概括分析的角度界定

资源是企业竞争力形成的基础条件,能力是企业竞争力形成的必要条件,而企业的外部竞争环境影响着企业资源、能力的发挥。因此,界定企业竞争力要综合考虑这三方面的因素。韩中和(2000)认为,企业竞争力是面向市场和顾客,合理地运用企业内部的经营资源,提供市场和顾客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在与竞争对手的角逐中建立竞争优势的能力[ 6]。胡大立(2001)将企业竞争力界定为,企业通过自身要素的优化及与外部环境的交互作用,在有限的市场资源配置中占有相对优势,进而处于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状态的能力[ 7]

除以上观点之外,还有学者从另外的角度来定义企业竞争力,如Michael E.Porter将企业竞争力归结或等同于企业的竞争优势[ 8]。傅贤治(2001)从消费者价值的角度将企业竞争力定义为企业实力的消费者价值体现。也有学者对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融合,试图为企业竞争力这一概念找到一个可接受的代表性观点,如金碚(2003)将企业竞争力归纳为,在竞争形式中,一个企业所具有的能够持续性地比其他企业更有效地向市场提供产品或服务,并获得赢利和自身发展的综合素质[ 9]

企业竞争力是一个较复杂的概念,企业内部自身资源和能力以及企业外部竞争环境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竞争力的形成及其强弱,因此要对其进行综合考虑,不能忽视任一方面。此外,企业竞争力最终要在市场竞争中形成,能否具备满足消费者(包括生产性消费者)需求的能力对企业竞争力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企业竞争力是企业通过整合自身资源和内在能力以及与外部竞争环境的交互作用,比竞争对手更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能力。

二、 企业竞争力理论

竞争力理论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理论,其代表是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马歇尔的集聚优势理论。但是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来揭示竞争力的形成和演变规律。关于企业竞争力理论,学术界主要围绕产业环境、资源及能力等因素来阐述各自的观点。

(一) 基于产业分析的企业竞争力理论

产业组织理论研究始于20 世纪30 年代,这种理论将产业看作同质企业的集合,从而以进入壁垒等市场分析而不是企业内部因素差异来解释不同的市场优势、超额利润及持续竞争优势。20 世纪80 年代初,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Michael E.Porter教授将产业组织分析法引入战略管理领域,认为产业环境中存在的五种基本力量决定了产业的赢利水平,并提出成本领先、标新立异、目标集聚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三种主要战略。

我国对竞争力的研究初期受波特为主的结构学派的影响,主要以产业分析为主。如项保华等(1999)以企业所在的产业为研究对象、以产业盈利潜力为关注目标,着重分析五种竞争力量的来源及作用方式,并提出了波特模型的改进模型[ 10]。裴长洪在借鉴产业组织理论和西方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行业分析、市场类型(结构)和价值链三种方法相结合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经济分析框架。

(二) 基于资源的企业竞争力理论

1984年,Wernerfelt提出“企业资源基础论”,认为企业内部有形资源、无形资源及积累的知识性资源能产生竞争优势[ 11] 。Barney(1991)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认为企业可以通过提高所占有的资源的质量或者通过比竞争对手更有效地使用资源来获得竞争优势,并且当这种资源难以模仿和替代时,企业就获得了持续的竞争优势[ 12]

针对竞争力理论的局限性,从2000年开始,国内一些学者开始把注意力投向资源学派的某些观点,并对企业内部资源,特别是关键资源的有效配置进行了研究,如方润生、李恒(2000)等特别强调技术创新对企业竞争力的作用[ 13]

(三) 基于能力的企业竞争力理论

20 世纪80 年代末,企业能力理论兴起,该理论认为,企业的专有能力、资产和独特机制是决定企业绩效的基本因素。企业能力理论主要有C.K.Prahalad 和 G.Hamel(1990)的核心能力论、Alfred D.Chandler(1992)的组织能力论[ 14]、Stalk等 (1992)的流程能力论[ 15]、Hamel 和 Heene(1994)的企业能力基础竞争论[ 16]

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国内学者开始关注企业内部独有的、能为消费者带来特殊效用、使企业在某一市场上长期具有竞争优势、获得稳定超额利润的内在能力。如康容平和柯银斌(2000)根据C.K.Prahalad 和 G.Hamel的核心能力论的局限性,提出了企业战略能力矩阵[ 17]。滕光进、叶焕庭(2000)根据企业竞争力的强弱,将契约理论与能力理论有效地融合,构建了企业竞争力能力体系[ 18]

以上这些企业竞争力理论,虽然基于不同的理论基础,从不同的角度推演出不同的观点,但总体上都是对企业自身资源、内在能力以及企业竞争环境等方面来解释企业的竞争优势。近年来学者们对企业竞争力理论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索,出现了一些较新的理论,如竞争动力论、超越竞争论等。

三、 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企业竞争力是由不同要素构成的,竞争力的形成取决于相互联系的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Feurer,R.(1995)等认为,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因素主要包括顾客评价、股东评价,对竞争环境的作用与适应性[ 19]。金碚(2003)认为,企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有四个方面:企业面临的各种“关系”和环境、拥有的各种资源、企业特有的能力及文化理念。而世界经济论坛(WEF)认为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五个,即变革因素、变革过程、环境、企业自信心和工业序位结构。也有学者将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总结为三个方面,Thomas(1999)认为快速反应能力、产出加快能力和资源效果能力是影响企业竞争力的三个方面[ 20];柴小青(2002)则认为生存能力、适应能力和发展能力的共同作用决定着企业竞争力[ 21]

笔者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2004-2006-11)核心期刊上企业竞争力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检索,并对查询结果进行分析、归类,得出表1所示结果。

通过以上的统计、分类,发现目前对企业竞争力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创新、企业文化、信息化管理、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及客户关系管理等方面。除以上所述13个方面之外,也有部分学者提出通过降低企业交易费用、培养企业家精神、企业变革、危机管理、建立学习型组织等来提高企业竞争力。

从以上分析可看出,虽然学者从不同方面总结出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但并没有对其进行系统的分析。而且构成企业竞争力各影响因素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已有研究也没有揭示出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此方面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明确和细化。

四、企业竞争力评价方法

企业能否获得竞争优势,关键在于企业是否具有持续的竞争力。然而,企业要培养竞争力必须清楚地掌握和了解自身的竞争地位,明确自己与竞争对手的差距,进而探索提高本企业竞争力的途径。因此,准确地评价企业的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企业竞争力的评价作为一项重要的研究领域,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学者们使用不同的方法来评价企业竞争力,不同评价方法既有各自的特点,又互相补充,共同促进了企业竞争力评价理论的发展。

(一) 综合指数评价法

综合指数评价法是通过建立一套完整的指标体系对企业竞争力进行概括、计算和评价的方法,也是目前用得较多的方法之一。但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全面性、可操作性对评价结果有较大影响,并且使用该方法时指标权数的确定通常采用专家咨询法来确定,有一定的主观性。

1986年,世界经济论坛(WEF)与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IMD)将国际竞争力主要划分为生产效率、劳动成本、公司绩效、管理绩效、公司的战略和文化五个方面。《财富》杂志2003年全球500强的竞争力评价指标为营业收入、利润、资产、股东权益、营业收入/雇员人数。但该评价体系主要评价公司过去的竞争能力,对潜在的竞争能力却难以评估。因此《财富》杂志又进行了最受赞赏公司评价,其评价指标为:创新能力、服务质量、管理质量、长远投资评估、社区与环境的责任感、吸引并留住人才的能力、资产应用整合能力和国际经营运作能力。此外,《商业周刊》将当前5月最后一次交易日的全球各大股市股票收市价为标准,来评价企业竞争力。《福布斯》杂志对以上研究进行了整合,以营业额、利润、资产额和股票市值作为评价指标。

国内也有很多组织和专家从评价的角度,根据企业竞争力的构成,从不同的侧面,用一定的指标体系来评价企业竞争力,如表2所示。

通过以上综述可知,研究者较多地关注企业资源、能力以及主要经营活动对竞争力的影响,而很少研究次要因素对企业竞争力的作用。并且,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都存在定性指标难以量化的问题,可操作性差,实用性不强,国内在此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

(二) 数据包络分析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采用数据规划的方法,对单个企业进行生产有效性评价,即对企业投入规模的有效性进行评价,以企业投入产出的相对效率作为企业竞争力评价的依据。如刘满凤(2001)介绍了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在评价企业竞争力中的应用思路和过程,并结合江西省10个行业的企业进行了实证分析[ 31]。但是,这种方法是从竞争力结果的角度对企业竞争力进行评价,没有从企业内部挖掘影响竞争力的因素,并对其进行评价。

(三)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通过构造判断矩阵来确定指标体系中各级指标对评估目标的重要程度系数。判断矩阵是以上一层的某一要素作为判断准则,对下一层要素进行二者重要性比较来确定矩阵的元素值。王慧、刘应宗(2006)等构建了高技术企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克服了专家根据经验判断的不精确性[ 32]。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受到评估主体专业水平、素质、偏好等的影响,难以准确地判断各因素之间的相对重要程度,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层次分析法的科学性。

(四) 模糊综合评价法

由于在企业竞争力评价中,一些因素因具有模糊性而不能简单地进行评价,因此采用模糊数学的综合评价方法对企业竞争力进行定量评价。此方法首先确立因素集以及各因素的权重集,然后建立评价等级集和模糊评价矩阵,再进行模糊综合评价。张守凤(2003)等提出一种新的多层多级模糊模式识别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对某企业竞争力进行模糊综合评判[ 33]。赵向飞、董雪静(2005)建立了企业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并建立了动态模糊评价模型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评价[ 34]。但评语等级数的多少,评语等级量化方法都会影响到评价结果。

(五)灰色多层次评价法

利用灰色多层次评价法可以在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因素多而复杂,以及部分数据的不可获得性使企业竞争力系统信息不完备、不确切的条件下,扩大信息源,提高评价分析的可信度;并且,使用灰色关联分析能对两因素之间相互关联程度进行定量的分析,这样更合理、更准确。胡大立(2003)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建立了一个企业竞争力多层次灰色评价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企业竞争力进行了评价[ 35]。白化函数是灰色系统综合评价中的基础理论之一,但灰色系统理论中对白化函数的阐述相当模糊,因此在应用过程中有不同的做法。

(六) 多元统计评价法

多元统计方法一方面用少于原有指标个数的无不相关的主成分或公共因子来代替原有指标,可以减少指标提供信息的交叉和冗余,也可以解决指标设计的差异性,以及某些指标不具独立性的问题;另一方面,该方法所确定的权重是基于数据分析而得到的指标之间的内在结果关系,因此使测评更加合理化。尹子民等(2002)建立了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因子分析法进行测定,实现了企业竞争力的科学度量和综合评估[ 36]。但这种方法要求指标所概括的信息较为全面,且样本量不能太少,否则得出的结果将不准确。

(七)其他评价方法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评价企业的竞争力可以清楚地表明企业在竞争中的优劣势及其程度,从而便于企业有针对性地采取提高竞争力的措施。加拿大学者Muhittin Oral 建立了企业竞争力模型,用以定量描述企业的总体竞争力,同时也可以识别出企业的优劣势[ 37]。肖惠、包钢(2005)将层次分析法、灰色关联分析法和理想点法结合起来,构建了数量模型,系统科学地分析、评价企业竞争力各层指标的累积效应[ 38]。张欣莉等(2005)建立了投影寻踪聚类模型,根据投影特征值的大小客观评价企业竞争力[ 39]

在评价企业竞争力的研究中,许多新的、更科学的方法也不断地被提出。李文博、郑文哲(2005)将密切值法运用到企业竞争力的评价之中,克服了灰色关联度法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更具客观性[ 40]。吴晓伟等(2004)在建立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BP网络的企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方法,避免了评价过程中的人为失误,并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41]

总之,现有的企业竞争力评价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因此,在对企业竞争力进行评价的实践中,可以将多种方法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种评价方法的综合优势,使评价结果更加科学,从而更好地为评价和提升企业竞争力服务。

五、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理论界对企业竞争力的认识和研究是不断提高和逐步深化的,尽管不同学者的研究视角与侧重点各不相同,但都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目前的研究尚存在一些不足,未来对企业竞争力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进一步探索:

一是我国对企业竞争力的研究起步较晚,尚处于初期,主要侧重于企业竞争力概念的研究,且实证的统计分析和评价多于理论研究,而国外比较注重基础理论的研究,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国内在此方面有待进一步强化。

二是企业竞争力的形成和发挥不仅取决于有形资源积累,而且也受到无形资源的影响。因此在考虑有形资源的同时,还应分析人力资本、聚合力、应变力和抗风险能力等无形资源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以及自然区位、经济区位、产业集群、地方文化、政府政策等环境要素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对企业竞争力进行综合系统的分析,避免强调某一方面因素而导致认识上的偏差。

三是在对企业竞争力进行评价时,学者们加强了定量化研究。但定性指标的量化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要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完善和建立适用性广、可操作性强的指标体系。并且,评价方法仍以传统的研究方法为主,限于简单的数学工具,因此需要合理采用现代评价研究方法,如仿真模拟(神经网络算法)、博弈论、熵权系数法、突变级数法等,使评价结果更加科学。

四是已有的对企业竞争力的研究普遍适用一般企业的研究较多,而针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具体细分企业类型的研究还较少。因此今后应加强对不同行业企业、不同规模企业竞争力的细分研究,使研究成果进一步应用到实践当中。

五是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和方法,了解最新研究动态,深入探索企业竞争力的形成机理,不断地使企业竞争力理论研究更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 World Economic Forum(WEF).The World Competitiveness Report,1997.

[2] 菲力浦·科特勒,加里·阿姆斯特朗/余利军译.市场营销[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121-135.

[3] 张志强,吴建中.企业竞争力及其评价[J].管理现代化,1999(1):24-25.

[4] C.K.Prahalad,G.Hamel.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M].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75-87.

[5] 曹建海.过度竞争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0-11.

[6] 韩中和.企业竞争力:理论与案例分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7] 胡大立.企业竞争力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8] Porter Michael E.Towards a Dynamic Theory of Strateg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1(12):95-117.

[9] 金碚.竞争力经济学[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

国内零售企业节能不如外资企业 篇4

目前, 外资零售企业在实施店铺环保节能上不断加大资金投入, 用于节能改造和节能店的建设, 并已开始从中受益。以特易购中国2008年9月在华北区的首家节能店——天津福州道店为例, 该店营业面积2万余平方米, 空调、冷冻冷藏和照明等系统均采用先进的智能能源管理系统, 应用了一系列国际顶尖水平的节能设备。新的设备系统运行后, 空调系统节能10%、冷冻冷藏系统节能9%、照明系统节能6%。仅用电一项一年就能减少165万度, 按天津市2008年商业用电0.8元/度计算, 可节省132万元的电费,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583吨。

本土零售企业50%没有设立节能目标

相对而言, 本土多数区域型零售企业仅处于起步阶段。据调查显示:约50%的国内零售企业对水、电、气、包装物等主要能耗没有设立节能目标;约50%的企业没有制定节约使用水电的管理制度。尽管国家陆续出台的政策和标准鼓励零售企业使用节能技术设备, 但没有制定强制性的标准, 致使一些大型综合超市的冷冻冷藏设备设施的能耗较高, 对节能相关的技术和设备投入也不足, 使节能设备设施不能得到应用;采纳节能技术和设备的门店, 也存在后期再投入和维护管理欠缺等问题, 导致节能设备设施不能达到应有的节能效果,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持续节能收益, 降低了企业的节能积极性。另外, 零售业租赁店铺的特点也束缚了企业的节能动力及效益分享。

国内零售企业节能亟须政策支持

据估算, 节能店比传统店面整体节能20%—30%。如果以2008年中国连锁百强企业为例, 12万多家门店仅用电量将可减少166825万度,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60万吨。可见, 零售企业节能环保不仅仅会获得很好的经济效益, 而且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国内研究企业节能 篇5

关键词:企业文化;文化力;核心竞争力

从构成企业竞争力的要素来看,企业文化可以简称为“文化力”,企业竞争力主要表现为商品力、销售力、扩张力、文化力、管理力和形象力6种力量,其中唯有文化力是可以渗透到其它5种力量中的核心力量。美国著名的企业文化顾问、哈佛大学教授特雷斯·迪而曾经说过,杰出而成功的公司大都拥有强有力的企业文化。

一、企业文化的涵义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威廉·大内在他的专著《Z理论》中给企业文化下了一个完整的定义,企业文化就是:“传统和气氛构成的公司文化,它意味着公司的价值观,诸如进取、守势或是灵活……这些价值观构成公司员工活力、意见和行为的规范。管理人员身体力行,把这些规范灌输给员工并代代相传”。这堪称是企业文化的经典定义,正是这一概念的提出使得对企业文化的研究上升到了理论层面。

埃德加·沙因在其专著《企业文化与领导》中将企业文化定义为:“企业文化是在企业成员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为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并用来教育新成员的一套价值体系”。他还在其另一专著《企业文化生存指南》中将企业文化体现的层次从非常显而易见到高度默认而又不易察觉分为表象、表达的价值和共同默认的假设三个层次。沙因提出的关于企业文化的定义和理论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他也因此而成为了企业文化研究的权威。

二、企业文化与企业竞争力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对于企业文化之于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作用这一问题,国内外学者达成了基本的共识,即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长期经营、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国外研究综述

1.研究背景

二战后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对美国和西欧形成了挑战,在这种形势下,人们通过观察注意到日美经济发展速度差距的原因不在于资本和技术,而在于企业管理模式的不同。人们发现,理性化管理缺乏灵活性,不利于发挥人们的创造性和与企业长期共存的信念,而塑造一种有利于创新和将价值与心理因素整合的文化,才真正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和企业竞争力起着潜在的却是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文化与企业竞争力的研究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应运而生的。

2.研究现状

从2003年起雄居世界500强榜首的沃尔玛成功的奥秘在哪里?山姆·沃尔顿透漏:“是沃尔玛的企业文化,它是其所有战略得以实施的土壤,没有这些,沃尔玛的奇迹就不可能发生。”GE前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齐认为:“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战无不胜的动力之源。”微软总裁比尔·盖茨说过一句话:“即使哪天整个微软公司被大火烧掉了,只要人才在,文化在,仍然可以再造一个微软”。由此可见企业文化之于企业的重要性。

世界著名营销大师约翰·科特曾经讲过:“只要你是成功者,你就会有一种企业文化,而没有文化的是那些长期以来不断失败的公司。”卡尔森·托玛斯在其专著《卓越》中指出:没有企业文化就没有市场竞争力,这是世界大公司跨进世界前500强企业的源动力,也是500强企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他还进一步指出:任何一个企业持续发展依靠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来自于技术,技术源于管理,而管理靠的是企业文化。没有企业文化,也就谈不上核心竞争力。先进的企业文化能够提高效率,减少费用支出,节约成本,提升品牌含金量,增加产品的价值,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经营业绩、企业兴衰成败的作用,还常常表现在对内、对外经济合作的成败上。有关研究表明,大约30%的经济合作是由于技术、财务或者战略方面出现问题而搁浅的;大约70%的失败是由于文化沟通方面出现问题造成的。

哈佛商学院教授约翰·科特和詹姆斯·赫斯克特在其1997年所写的《企业文化和经营业绩》一书中,总结了他们在1987-1991年间对美国22个行业72家公司的企业文化和经营状况的深入研究,并用一些著名公司的案例表明了企业文化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有着重要影响,并明确指出:“企业文化在下一个10年中将成为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不仅如此,企业文化还能保证企业一般员工积极性和知识系统的充分发挥,正如美国学者弗兰西斯所说:“你能用钱买到一个人的时间,你能用钱买到劳动,但你不能用钱买到热情,你不能用钱买到主动,你不能用钱买到一个人对事业的追求。而这一切,都可以通过企业文化而争取到。” 詹姆斯·赫斯克特还曾指出,无论是对付竞争对手、为顾客服务,还是处理企业对内对外相互关系,企业文化所形成的企业竞争力,必然产生强有力的经营效果。

吉姆·柯林斯认为,任何一家想成功的企业,都必须充分认识到企业文化的必要性和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在市场竞争中依靠文化来带动生产力,从而提高竞争力。有文化的企业未必都成功,但没有文化的企业注定不会成功。

21世纪企业间的竞争是文化的竞争,要想提高企业竞争力,必须先提高文化竞争力。正如管理学家埃德加·沙因所说:“文化是核心竞争力,是一种最难模仿的能力”。韦尔齐也指出:“文化是维持生产力增长的最终动力,也是没有极限的动力束源”。

(二)国内研究综述

1.研究背景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和市场取向的经济改革理论研究的深化,国内一些敏锐地捕捉到时代气息的学者和管理者开始了对企业文化的探讨,发源于西方的企业文化理论随之传入我国。1988年,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成立。1992年,党的十四大在确定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同时,提出了建设企业文化的任务。这是在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中第一次写上“企业文化”四个字。但此时的研究仍然只局限于企业文化的内容、形式等表层的、粗浅的方面。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扩大,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尤其世界500强企业和著名跨国公司涌入,中国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甚至危及到了企业的生存。在此背景下,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和管理人士开始关注世界知名企业的管理模式。研究发现,世界500强出类拔萃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不断创新企业文化,并保持其先进性。世界上著名的长寿公司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它们都有一套坚持不懈的核心价值观,有其独特的、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优秀企业文化。由此,企业文化与企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开始成为企业文化研究领域的热点。

2.研究现状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都在追求树立长期竞争优势,以实现可持续发展。那么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何在呢?北京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特约研究员黎群博士认为:“企业持续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所拥有的战略性资源和培育的核心竞争力,其中核心竞争力通常可包括企业的技术能力、管理能力和企业文化,优秀的企业文化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还指出:“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特征在于它是难于模仿的、异质性的和有价值的能力。企业文化恰恰可以满足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这些基本特征”。

贾春峰在谈到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业绩、企业竞争力的关系时,说过三句话:“企业文化建设是提升企业整体素质的系统工程;企业文化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强大的内在驱动力;企业文化是企业的长寿之道”。此外,他还说了四个“越来越”,即企业文化对企业经营业绩、对企业兴衰成败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越来越重要、越来越显著、越来越突出。

方建中、刘春敏等在其所著的《现代企业管理前沿问题研究》一书中指出:“以人本管理为突出特征的现代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生存与发展不竭动力的源泉。”他们还进一步指出:“企业文化在提高员工积极性,提高企业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等方面的巨大作用,对企业整体效益的提高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张大中认为:“企业文化是一种新的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企业要真正步入市场,走出一条发展较快、效益较好、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使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子,就必须普及和深化企业文化建设”。

三、研究企业文化与企业竞争力的意义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一)研究意义

综上可见,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业绩、企业持久竞争力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缺乏企业文化或企业文化出现病态,也许不会影响企业一时的运转,但却一定会影响企业的长期经营,危及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竞争能力,进而危及企业的生存。

一个成功的企业一定要有完善的治理结构、有竞争力的核心技术、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及管理团队和和谐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一种力量,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它对企业的发展壮大和兴衰成败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甚至是关键的作用。对于企业的成长和发展而言,战略是可以模仿的,资本是可以跨越的,技术是可以复制的,惟有管理及其赖以生存的企业文化是不能模仿也无法复制的,它需要历史的积淀和长期的培育。因此可以说,21世纪企业的竞争,根本的是企业文化的竞争。今天,经济的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各国企业在面临空前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不得不应对空前的竞争和挑战。因此,研究企业文化和企业竞争力的关系,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对我国的启示

有资料显示,全球寿命最长的企业是瑞典的斯托拉公司,已有700多岁。《财富》杂志评选出的世界500强企业平均寿命是40多不到50岁。而我国中关村的企业平均寿命是4.5岁,我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3-5岁。在WTO使企业间的竞争更加规范、更加公平,在世界500强企业纷纷抢滩中国市场的情况下,中国企业必须构筑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竞争优势。但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必须建立在特定的制度结构、技术支撑点和文化背景之上,并通过市场化的有效运作逐步形成企业特有的能力。如果说经济现代化的本质是文化创新,即必须有文化力支撑的话,那么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筑也是如此,缺乏文化底蕴将一事无成。所以,中国企业在关注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时必须关注企业的文化储备和创新。

参考文献:

[1][美]约翰·科特、詹姆斯·赫斯克特.《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华夏出版社,1997.

[2][美]卡尔森·托马斯.《卓越》.哈尔滨出版社,2003.

[3][美]埃德加·沙因.《企业文化生存指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4]贾春峰《贾春峰说企业文化》.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5]方建中,荚莺敏.刘春敏,耿弘等.《现代企业管理前沿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03.

[6]李建明.《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法律出版社,1998.

[7]黄金旺.《世界著名跨国公司企业文化管窥》.载《中国文化报》,2004,10,26.

国内研究企业节能 篇6

1 我国既有建筑能耗现状

据统计, 我国既有建筑已有430亿m2, 其中95%以上是高能耗建筑, 单位面积能耗是发达国家的2~3倍。目前, 建筑能耗已经占全社会总能耗的30%, 在“十二五”规划中指出建筑能耗已跃升为我国第二大能源消耗大户, 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 建筑能耗占全社会的比例还将增长。

目前世界范围内石油、煤炭、天然气等传统能源日趋枯竭, 若不能进行有效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到2020年我国的建筑能耗量折合为标准煤将达到10.9亿t, 折合为电量的话, 约29430亿k Wh, 远远超过三峡电站33年的总发电量。

我国既有建筑大多是建于20世纪80、90年代, 普遍使用240 mm实心砖墙, 由于缺少相关的节能措施, 建筑的保温隔热性差, 建筑能耗高, 尤其是大型既有公共建筑, 一般都采用中央空调集中制冷采暖, 由于建成年代久远, 很多设备系统老化, 运行管理不规范, 耗能系统能效低, 致使建筑能耗约50%~60%是采暖和空调能耗, 加上外围护结构的热量损失, 其能源耗费惊人。

为贯彻执行国家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的方针政策, 各地纷纷发行了节能改造标准, 也针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给予了一定的政策引导和经济支持, 但目前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 且既有建筑投资回收期较长, 投资效益不明显, 国家和政府给予的经济激励相对于节能改造的投入资金而言显得杯水车薪, 很难从根本上解决节能改造所面临的经济问题。

2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技术经济评价体系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现状

西方发达国家对建筑节能、可持续发展、生态技术等概念重视较早, 从上个世纪便开展了与建筑节能等有关的研究, 其研究涉及节能技术、评估体系、生态技术、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可再生材料利用及相关的经济性分析等内容。

如何选择技术可行同时又经济合理的方案, 一直是建筑节能改造项目设计与实施者面临的一大决策难题。国内外学者与专家不断研究各种技术经济评价方法来解决这类问题。Osman Ayet和Ries Robert在项目全寿命周期理论指导下, 提出将居住建筑按照从设计到使用过程中的不同阶段进行模块化处理, 分别建立建筑节能技术经济评价模型, 并利用专业建筑能耗模拟软件, 建立了一套可行的模型求解方法, 从而为实施过程中节能方案的选择提供一种新的方法。Doukas Haris、Nychtis Christos和Psarras Jokn结合美国联邦政府节能改造项目, 通过建立智能决策模型, 提出有效的经济评估的关键内容, 对建筑节能改造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

2.2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建筑节能评价体系研究起步较晚, 尤其是在建筑节能改造技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方面还较少。

陈华敏, 钟愈平等从我国建筑能耗现状出发, 以层次分析法为基础, 以循环经济思想为核心, 以“3R”原则为指导, 构建了适合于我国国情的科学合理、简单实用的建筑节能指标体系。王永祥、谢丽等建立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价值工程活动的程序, 而后将三角模糊数法运用于价值工程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过程中, 提出了一种基于价值工程理论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方案优选方法, 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方案优选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此外, 丁力行、李越铭的《建筑节能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以夏热冬冷地区为例》, 杨志明的《基于寿命周期理论的居住建筑节能技术经济评价应用研究》等为建筑节能项目提供了有效的评价方法。

3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技术经济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目前对建筑节能的评价体系大多集中在在建建筑的节能技术上, 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方面的评价还很少, 在这些研究成果中, 虽然已构建了建筑节能的指标体系, 但还存在体系不完善、范围不全面、评判不合理等问题, 仍处在定性分析阶段, 没有把各个指标因素进行合理的量化, 权重确定不合理, 缺乏量化的深入研究, 不能有效地应用于建筑节能改造的实际评判。因此, 需结合工程实际, 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评价体系的各个指标因素进行细化, 合理分配权重比例, 并在此基础上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进行技术适宜性评价和经济性分析, 将由理论得出的节能改造方案功能性评价、方案盈亏平衡分析、方案的经济比较与选择结果方法运用于工程实例, 使其更有效地为既有建筑改造项目提供服务。

针对以上问题, 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深入, 首先对既有建筑的能耗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针对不同既有建筑功能特点分别展开, 并在此基础上对目前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常用技术适宜性进行分析, 建立节能改造指标体系, 对节能改造方案进行功能性评价。应用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 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成本构成进行分析, 并结合建筑能耗分析软件, 对建筑能耗动态模拟计算, 对不同改造方案与改造前后建筑能耗进行数据分析比较。以全寿命周期成本方法在能耗模拟的基础上对节能改造方案进行经济性评价, 得出改造方案的投资回收期与内部收益率等经济指标。最后应用于工程实例, 结合工程实际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评价体系进行完善。

4 展望

随着建筑节能的不断深入,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必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 虽然目前政府给予节能改造项目一定经济激励, 但对于具体改造项目来说一次性投入较大, 很难得到大面积推广实施, 必须增加建筑节能工作的动力, 提高节能改造项目的投资经济效益, 鼓励由市场来推动建筑节能事业的发展, 采取类似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来实现业主和实施者双赢的局面, 因此建立切实可行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技术经济评价体系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丽, 王永慧.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经济激励政策研究[J].建筑经济, 2008 (6) .

[2]武涌, 梁境.中国能源发展战略与建筑节能[J].重庆建筑, 2008 (3) .

[3]谢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技术经济分析[D].华东交通大学硕士论文, 2011.

[4]马兴能, 郭汉丁, 尚伶.国内外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培育实践研究分析[J].建筑节能, 2012 (2) .

[5]王永祥, 谢丽.基于价值工程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方案的优选分析[J].建筑科学, 2011, 27 (04) .

[6]刘玉明, 刘长滨.基于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的既有建筑节能经济效益评价[J].建筑经济, 2009 (3) .

[7]徐强, 庄智, 朱伟峰.上海市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统计分析[J].第七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论文集, 2011 (10) .

国内研究企业节能 篇7

(1)软件界面的易用性和信息管理能力;

(2)是否集成了辅助设计的知识库。

这是确定建筑性能模拟软件是否“对建筑师友好”的两个主要因素[3]。节能软件中内置的知识库包含了各种性能参数的材料、构造或空调系统,可辅助设计人员进行方便快捷的节能设计。在节能软件中集成知识库能提升其易用性,会大大提高节能设计的效率。所以,在建筑节能工具中集成智能知识库是节能设计工具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1 基于知识库的节能软件

所谓知识库是指用于知识管理的一种特殊的数据库,以便于有关领域知识的采集、整理以及提取。知识库中的知识源于领域专家,它是求解问题所需领域知识的集合,包括基本事实、规则和其他有关信息[4]。知识库在许多软件中是普遍存在的,如Revit中的材质库,Sketchup中的模型库,Photoshop中的素材库等。软件中的知识库能起到较好的辅助作用。

目前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建筑节能软件为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开发的PBECA、清华斯维尔THS-BECS与天正建筑节能软件TBEC,该三款软件的工作流程相同,依次为工程信息设置、图形导入建模、围护结构热工性能设置、节能分析与结果输出,这些软件都含有知识库,包含一些国内常用的材料构造等,这些软件大多用来在施工图阶段进行节能检验[5]。国际上广泛应用的节能软件有DesignBuilder,eQuest,Ecotect,Openstudio和EnergyPlus等,它们都包含能耗模拟、采光、通风等模块,它们内置的知识库既包含建筑围护结构又包含暖通空调系统以及建筑其他负载(照明、电器等)。

天正节能是一款面向建筑节能设计、分析的专业软件,涵盖采暖地区及非采暖地区等国内各建筑气候分区。既能进行建筑围护结构规定性指标的检查,又能进行全年动态能耗指标的计算,并与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进行一致性判定。2013版本丰富了工程构造库,工程材料库,节能分析,工程设置,建筑信息等功能;并有遮阳库功能,提供常用的遮阳模板,能够自由进行修改和扩充,可直接生成符合节能设计和施工图审查要求的节能分析报告书[6]。

DesignBuilder是一款针对建筑能耗动态模拟程序(Energyplus)开发的综合用户图形界面模拟软件。建筑能耗模拟引擎EnergyPlus功能强大,是由美国能源部(DOE)和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LBNL)共同开发的,可用来对建筑的采暖、制冷、照明、通风及其他能源消耗进行全面能耗模拟分析和经济分析。DesignBuilder可以应用在设计过程中的任何阶段,通过性能模拟数据来优化设计,甚至在方案设计阶段就可以开展。通过从下拉列表中选择数据模板,就可以载入一般性建筑结构、建筑物内部的人员、设备、供暖通风空调系统(Heating、Ventilating and Air Conitioning,HVAC)及照明系统到建筑模型中[7]。

2 知识库分类

通过对多款国内外典型的建筑节能软件进行实际操作,使用知识库进行节能设计和分析,总结出建筑节能软件中的知识库可分为3大类:

(1)用户帮助文件;

(2)建筑围护结构知识库;

(3)暖通空调系统相关知识库。

其中建筑围护结构知识库又可以分为3个层级:材料层级知识库、构造层级知识库、建筑整体层级知识库。

暖通空调系统相关知识库可以分为3种类型:

(1)暖通空调系统库;

(2) Schedule (运行时间表)知识库;

(3) Activity (负荷水平)知识库。也可分为两个层级:

1)空调系统部件、某种schedule、某类热负荷;

2)整套空调系统、整套schedule、整体热负荷。

图1详细展示了建筑节能软件中知识库的分类及层级关系。

3 知识库的内容

本研究通过对多款国内外典型的建筑节能软件中的知识库进行详尽的梳理和实际操作后,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现将知识库包含的内容归纳如图2所示。

3.1 节能软件用户帮助文件

这是建筑节能软件中的基础性知识库,节能软件中的帮助文件可向使用者提供如何操作软件、软件有何功能、如何建立建筑模型、如何在模型中加入各个部件或系统以及如何选择和使用知识库中的数据等说明。在国际上比较有名的节能软件中点击“help”会出现如图2所示的用户帮助界面,包括软件入门,建筑部件库的使用,建筑模板库的使用等。

在国内常用的建筑节能软件“天正节能”中,打开帮助文件会出现如图3所示的界面,包括节能建模帮助,材料库、构造库的使用,热工设置,节能分析等帮助说明。

3.2 建筑围护结构知识库

对于节能软件来说,为了准确分析建筑的能耗,把建筑的模型建出来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节能软件中内置的关于建筑围护结构的知识库是至关重要的,它极大的减轻了建筑师建立可被计算的节能模型的难度,从而使建筑节能设计变得方便快捷。建筑围护结构知识库分3个层级,即材料层级、构造层级与建筑整体层级。

3.2.1 材料层级数据库

材料层级数据库是最底层的,包含组成各种构造、结构的材料,设计人员通过选择不同材质、不同厚度的材料进行组合,就会得到所需的构造。此层级数据库是设计人员自己选取某些材料,前提是设计人员需要详细知道所用构造中的各层材料的属性。如果不需要知道所用构造中各层材料的参数,那么就可以直接选择构造库中的相关构造数据。

3.2.2 构造层级数据库

构造层级知识库中的每项数据都是由若干层材料的组合形成的,选择某种构造,则也就选取了该构造已经设定好的材料,相当于把几种材料按某种构造做法组合起来。节能软件中常常会提供工程上比较常见的墙体、屋顶或门窗等的构造数据库,有的还可根据气候分区选取相应的构造,方便设计人员进行选择。把建筑的每个部分的构造都从知识库中逐个选择出来就构成了整体建筑。

3.2.3 建筑整体层级数据库

建筑整体层级知识库(构造模板)是由预设的若干个构造以不同的形式进行组合,形成建筑的整体构造,相当于一个大的模板,这样的多种模板构成此层级的知识库。选择整体知识库中的某一个模板,就选定了房间的各个部分(墙、屋顶、地板、门窗等)的构造,甚至可以给整栋建筑设定结构样式。例如,在设计办公建筑时,可选择载入办公建筑整体构造知识库,这样整个建筑的结构形式(当然也包括材料)就被整体的设定好了。

3.3 暖通空调系统相关知识库

进行公共建筑设计须要满足GB 50189—2015《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其中提出了节能设计的硬性指标:按标准进行的建筑节能设计,在保证相同的室内环境参数条件下,与未采取节能措施前相比,全年采暖、通风、空气调节和照明的总能耗应减少50%(以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建造的公共建筑的能耗为基准)。在公共建筑(特别是大型商场、高档旅馆酒店、高档办公楼等)的全年能耗中,大约50%-60%消耗于空调制冷与采暖系统,20%-30%用于照明。而在空调采暖这部分能耗中,大约20%-50%由外围护结构传热所消耗)夏热冬暖地区大约20%,夏热冬冷地区大约35%,寒冷地区大约40%,严寒地区大约50%)。从目前情况分析,这些建筑在围护结构、采暖空调系统,以及照明方面,共有节约能源50%的潜力[8]。

从以上分析来看,只依靠改善建筑的围护结构实现节能是十分有限的,暖通空调系统必须也同样受到重视。因此,建筑节能设计软件中若能够考虑到空调系统形式及其性能,则对建筑节能设计的贡献是很大的。那么,节能软件中的暖通空调系统相关知识库恰恰在节能设计中给设计人员尤其是不了解空调系统的建筑师带来很大的便利。暖通空调系统相关知识库分为以下3类:即暖通空调系统库、Schedule (时间表)知识库、Activity (负荷水平)知识库。

3.3.1 HVAC系统库

HVAC系统库分为系统组件和系统整体两个层级。

空调系统组件库,这一层级知识库包含了各种形式的供热或空调系统中的组件或部件,如锅炉、制冷机组、末端装置、风机等。若要使用某一特定的系统,则需从这一层级的数据库中选取系统所需的各个部件进行连接组合。图4展示了DesignBuilder中空调系统组件库的一部分。

空调系统整体库,这一层级是完整的空调系统模板库,可根据建筑类型选择适合的一套完整的系统。如可以选择美国暖通空调制冷协会制定的ASHARE 90.1附录G中规定的“系统6”(屋顶一体式变风量加热回收系统),其中系统中的风机、压缩机、冷凝器等各部件已规定好。这一层级知识库的整体性较高。

图5展示出了节能软件DesignBuilder中空调系统整体知识库的一部分。

3.3.2 Schedule (运行时间表)知识库

运行时间表知识库可分为两个层级:单项层级、模板层级。

单项Schedule知识库,它是由产生空调负荷的某一组成部分的运行时间表组成。这一层级知识库,用来设定某项产生空调负荷的设备或空调系统的运行时间,比如若想控制灯光开启和关闭的时刻,则可选取灯光schedule知识库中的数据,若想控制只在工作时间开启空调设备,则可选取对应的空调系统运行时间表知识库中的数据。

Schedule模板知识库,这一层级知识库,是由控制诸项空调负荷水平的时间表组合而成。例如,选择某类型住宅建筑schedule模板,则各空调房间中设备或人员的时间表就按照住宅建筑Schedule模板库被整体的设置好了。

3.3.3 Activity (负荷水平)知识库

所谓的负荷水平就是为了计算空调系统负荷所确定的一些发热电器、人员、灯光等产生的热负荷。它也可分为单项层级和模板层级两个层级。

单项层级Activity知识库,是空调负荷的某一组成部分的负荷水平大小构成的数据库,这一层级知识库,只是针对某项空调负荷的,例如设定房间里人员的数量、办公设备发热量等。

Activity模板知识库,这一层级知识库,包含了诸项空调负荷水平,是整体的一套负荷水平模板。例如,选择学校建筑中某教室的activity模板,则房间内影响空调负荷的各部分(设备、人员等)数值就被设定好了。

3.4 知识库的内容总结

总结典型节能软件中知识库的内容发现,大部分的知识库可分为建筑围护结构和暖通空调系统两大部分,但不同节能软件中的知识库也存在功能或内容上的差异。当然,节能软件知识库中的内容并不仅限于以上所述,个别节能软件中还包含一些其他类型的知识库,如气象数据文件知识库,热工规范、建筑标准知识库,材料或构造经济成本知识库等。本研究聚焦于建筑围护结构和暖通空调系统部分,因为这两大部分是跟建筑节能直接相关的因素。

4 天正节能和DesignBuilder中知识库的对比

本研究选取“天正节能”和“DesignBuilder”两款软件进行横向对比,因为它们分别是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建筑节能软件,下面将对其知识库的内容、功能及使用方式等进行详细的比较和分析,并阐述两种节能软件中知识库的优点和不足。

4.1 知识库的内容对比

节能软件DesignBuilder中知识库的内容比天正节能更加丰富,主要是因为我国天正节能软件中未考虑供暖空调系统部分,更没考虑其对建筑总体能耗的影响。国际上比较先进的节能软件都包含有空调系统相关知识库,因为建筑的采暖、通风、空调或照明能耗占总能耗的绝大部分,所以在知识库中加入供暖空调系统对于节能软件是十分必要的,对于建筑节能的意义也十分重大。详见表1。

注:“√”代表有此内容或功能,“×”代表无此内容或功能。

4.2 天正节能和DesignBuilder软件界面对比

天正节能以CAD为运行平台,首先要设置工程信息建立节能工程,再导入或新建图形,然后对围护结进行构热工性能设置。一般都是常见的二维CAD图形操作界面如图6所示。

DesignBuilder内置了3D建模模块,其模型是三维简化模型,以方便计算,_也可以导入gbxml的cad数据模型。它的建筑模型是分级显示的:Building—Block—zone—surface,因此可以对不同层的模型进行修改,三维模型的正上方是用来选取各种围护结构参数和空调系统参数的选项栏,方便了建模和知识库的使用,如图7所示。

4.3 知识库的使用方式对比

天正节能知识库中有天正默认的一套工程各类别的构造作法,先要建立节能工程,然后需在“工程构造库”里选出整个建筑用到的所有构造和材料,再选择需要设置的围护结构,然后分别设置各围护结构的构造和材料。

DesignBuilder将建模模块和知识库模块融合在一起。通过选取三维模型上方的选项栏可以进行各模块间的切换,配合左侧的分级显示,可方便的选取知识库中的数据来设置围护结构和空调系统。例如,要对外墙设置构造,则先在左侧选中外墙,再点击模型上方的”Construction”选项栏,在此页面下可从构造库及材料库中选择相应的构造或材料。

4.4 知识库的对比总结

天正节能中包含了国家或地方的节能标准中规定的常用构造和材料,在工程节能检验上可发挥一定作用。但是,它只考虑了围护结构部分,而忽视了空调系统能耗,软件中缺少相应的供暖暖空调系统相关的知识库,实际上这种节能软件对建筑节能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主要用于施工图阶段进行节能检验。DesignBuilder综合考虑了围护结构和空调系统,使能耗模拟更加接近实际情况,可用于建筑设计的早期阶段进行节能设计及真实的能耗模拟,这一点也是它比国内软件优越的主要原因;但对于非暖通专业人员,建立精确的空调系统模型有一定难度,所以其知识库的易用程度有待改进,同时软件缺少知识库的检索功能。

5 建筑节能软件中知识库的改进措施

经过对国内外典型节能软件中知识库的对比并分析各自的优缺点,发现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节能软件,其知识库都不够智能,都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下面是总结出的优化建议:

(1)更强大的检索功能:可通过关键词搜索、模糊搜索来选取建筑数据。

(2)更加智能化:将知识库按不同节能程度(比如节能65%)分类、给出建议模板。

(3)更精确的节能结果:可输出围护结构热工指标和空调系统性能指标及详细分项能耗。

(4)更多更全的数据资料:可加人中国绿色建筑星级指标及LEED评价指标等相关数据。

6 结束语

利用建筑节能软件进行节能设计与分析是建筑节能十分有效的手段,这要求节能软件有更加完善的功能和更好的适用性。软件中的知识库可辅助设计人员进行方便快捷的节能设计,功能强大内容丰富的知识库能起到关键作用。国内现有建筑节能软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缺少供暖空调系统相关的知识库,同时智能化程度有待提高。对节能软件中知识库的研究有助于改善软件的易用程度,并使能耗模拟更加真实,有利于提高设计人员在建筑设计早期阶段进行节能设计的效率,这对于建筑节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郭伟,陈曦.中国建筑节能技术标准体系现状研究.建筑节能,2013,41(9):61-65.

[2]Shady A.,Liliana B.,Andr e D.H.,et al."Architect friendly":a comparison of ten different building performance simulation tools.Eleventh International IBPSA Conference,Glasgow,Scotland,2009:204-211.

[3]维基百科:知识库[EB/OL].https://zh.wikipeclia.org/wiki/%E7%9F%A5%E8%AF%86%E5%BA%93.

[4]樊瑛.建筑节能软件发展现状.建筑节能,2013(12):67-70.

[5]天正软件-节能系统T-BEC 2013[EB/OL].http://www.tangent.com.cn/cpzhongxin/jianzhu/538.html.

[6]DesignBuilder Software[EB/OL].htrp://http://www.designbuilder.co.uk.

国内企业网络培训现状研究 篇8

(一) 国内企业网络培训市场空前发展。

2007年, 全球互联网网民突破11.5亿, 中国网民数则达到1.262亿, 2007年一2008年中国网络教育产业报告指出, 市场规模从2004年的230亿美元, 增长到2007年的600亿美元左右。2007年中国网络教育市场总体规模接近300亿元。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8年7月发布的《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称:截至2008年6月底, 中国网民数量达到2.53亿, 网民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 网络教育的使用率为18.5%, 用户量达到4669万人, 近几年来持续增长。

目前中国网络教育市场处在一个从卖方到买方市场的过渡阶段, 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和社会非学历教育需求的进一步扩大, 加之中国网络应用环境的完善, 基于互联网的远程培训市场将空前繁荣。

(二) 主流企业网络培训平台各具特色。

在国内, 企业网络培训起步较晚, 目前国内推行的主流企业级网络培训平台约有十几家 (不包括各类网校、普通教育领域中的教学平台产品) , 其中一些常见网络培训平台有:学习系统上海易而学在线教育公司的Socrates1.0、北京傲姿时代教育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的紫晶学习管理系统企业版、企业版汇思软件 (上海) 公司的Wiz Bank, IBM公司的Learning Space5.0、美国Oracle公司的i-Learning平台等等。

在我国推行的主流企业级网络培训平台其研发模式主要有两种:

第一种模式是指国内公司自主设计研发的产品, 自主知识产权, 市场占有率约为70%, 如校际通、网梯、北大在线、安博、傲姿时代、拓林思、汇思等, 这类产品通常针对中国企业的管理和运作模式, 能够定制开发。功能基本涵盖网络课程开发和管理、培训资源管理、学习和教学过程、教务管理、考核和反馈、在线学习和离线跟踪等主要功能, 技术路线以J2EE体系为主。

第二种模式是以国外公司为核心技术的产品, 包括两种情况, 一种是国外公司在中国创办的独立分支机构:另一种是国内外企业合作但以国外产品为软件技术核心, 这部分平台的市场占有率约为30%。据最新统计, 目前国外在中国大陆推广的厂商品牌主要有5家:即Motorola中国公司的课程、IBM公司的Learning Space和Knowledge Producer, Oracle公司的i Learning, Sun公司的Learn Tone、三星SIDSedu Port, Intra Learn公司的Intra Learn等。

(三) 网络课程购买为主。

国内实施网络培训的企业由于缺少资源和素材积累, 以及教学设计理论、课程制作技术等方面的支持, 基本上都是采用购买网络课程的方式。目前, 在企业网络培训领域中流通的课程主要有符合相关标准 (计算机管理教学标准) 的课程、基于WEB的网页课程、流媒体课程三种类型, 其中以符合相关标准的课程为主流, 代表未来发展的方向。

(四) 标准符合但缺认证。

目前, 在企业网络培训领域中, 主流标准为AICC标准, 它是美国航空工业计算机辅助训练委员会 (简称AICC) 最早提出的计算机管理教学标准, 通常版本号是1.30。

仅就平台类和课程类产品而言, 目前, 国内企业E-learning领域内, 现行的平台类和课程类产品绝大多数均符合AICC1.3标准, 但是几乎都没有经过国际标准的官方相关认证, 目前尚没有出现能够大规模推广的符合SCORM标准的相应产品;国内自主产权的产品得到国际认证的更是微乎其微, 而国外的同类产品得到认证的比例明显高于国内, 有些企业直接参与了标准制定工作

二、国内企业网络培训面临的问题

企业实施网络培训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到企业管理和企业人文等诸多方面的问题。“网学”改变了传统的教育培训模式, 具有新型的师生关系和定位, 在学员的学习风格、认知建构等许多方面都需要重新定义。这决不是一套单纯的软件系统所能够解决的问题, 而必须以系统思维来通盘考虑, 定位于应用和实施层面而不是简单的软件采购。

(一) 企业网络培训在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国内企业网络培训在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员工认知和接受度低、网络覆盖面窄、网络速度慢、投入成本高费用大、缺乏针对性的培训课程、网络培训平台不成熟、公司领导对网络培训有看法、员工语言水平参差不齐。

(二) 国内企业网络培训在实施上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国企业在网络培训项目实施过程中通常都存在着一些典型问题, 主要有:企业投入不足、人才缺乏、企业IT技术应用能力落后、在线学习的标准化方面存在限制、学习习惯和文化的需改变、资源缺乏且重复建设以及如何提供有效学习的环境。

三、提高企业网络培训效果对策

企业网络培训打破了时空界限, 越来越多的企业倾向选择网络培训, 但是企业网络培训的效果却不尽人意, 为了提高企业网络培训的效果, 需要注意以下方面问题:

(一) 利用网络能够实现对员工多种技能的培训。

(二) 企业在实施网络培训之前, 需要和培训涉及到的各成员 (培训项目干系人) 充分沟通。事先向员工阐明通过网络培训的意义、价值, 让他们接受网络培训非常关键。

(三) 企业在实施网络培训之前, 需要对企业的网络学习环境进行分析, 对员工现有的知识水平进行分析, 为网络培训的开发和实施做好准备工作。

(四) 培训内容必须精心设计。没有人会对组织混乱的学习内容感兴趣。而且即使内容是符合学习者的需要, 也必须以一种恰当的方式来表现 (交互性、生动性) , 组织混乱的知识只会让学习者望而生畏, 对企业的网络培训失去信心。

(五) 及时对员工的学习进行跟踪。企业在进行网络培训时需要及时跟踪学习者的学习, 对他们的知识迁移进行评判。

(六) 企业网络培训是一个系统化的循环的过程, 也是一个和经验密切相关的过程, 企业在实施网络培训的过程中, 根据得到的反馈不断修改培训过程, 并且随着技术和知识的发展, 修改培训内容, 使之符合企业的需求, 为企业培养高素质人才, 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摘要:网络技术飞速发展, 互联网 (Internet) 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本文对企业网络培训基本理论进行分析研究, 着重分析了中国国内企业网络培训的现状, 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解决措施。

关键词:企业网络培训现状存在问题建议

参考文献

[1l丁新, 聂瑞华, 卢和淡.远程学习方法与技术.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幻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8.7;

[3]互联网实验室.2007年一2008年中国网络教育产业报告http://wivw.chinacem.com2007.12;

[4]张小明.网络培训一职业培训新革命.成人教育.2000.1;

我国国内民族企业品牌策略研究 篇9

一、品牌战略的定义

首先, 我们来说一说品牌战略是什么。品牌战略的出发点是企业想要提升自身身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因此, 名牌战略要树立良好形象来达到此目的, 并最终吸引消费者和市场, 从而使得自己的产品在市场占有率上占大份额, 最终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和忠诚品牌消费者的培养。可以说, 在我国, 民族企业品牌战略是其实现现代化企业市场营销的核心和必经之路, 因为它的品牌将是其今后的企业形象代表, 是消费者进行可靠选择的最终体现, 其重要性还体现在它是该民族企业进行管理和发展的媒体, 培养的市场信誉和培育精神文化等, 这些都是市场发站内信的最终决定力, 可以使得市场良性发展, 成为引导者和引领者。所以, 民族企业发挥品牌策略可以对于消费者来说是一种增强信心的力量, 和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放心的保障。市场证明, 良好的品牌策略的制定、执行和获取可以使得该企业产品在同等质量下和同等成本下获得较高的利润 (即:商品的价格) 。

二、国内民族企业如何制定品牌策略

如何来制定我国的相应的国内民族企业品牌策略来提高企业的形象和效益, 从而实现企业的健康而又有序的发展以及可持续性的发展呢?笔者分析入下:

第一, 我国的国内民族企业要提高自己企业品牌的认知度, 并以来创造产品的附加价值。一个企业的品牌知名度需要各种方面的宣传和影响来实现, 例如, 可以在各种媒体来投放广告进行品牌知名度和认知度的建立, 但是品牌的知名度和认知度是需要各个民族企业投入不懈的努力进行维护和提高的。品牌的知名度和认知度是需要顾客的不断的肯定和宣传, 从而使得更多的人对于此种品牌具有主观判断的肯定性认可, 进而通过企业的产品质量、售后服务等软硬件措施来给与保障和支持, 由此, 消费者们才会对于该品牌的品质给出了很高的评价, 有时候还是过于高的评价, 这样就会使得产品的附加值增加, 使得该民族企业的品牌具有了品牌效应。那么, 当该企业获得了价值的增加值之后, 该产品就会具有较大的边际利润, 所以, 在价格上升时, 消费者易于接受并继续购买。

第二, 我国的国内民族企业要扩大品牌影响力并以此来进行消费就需要从其购买心理和购买选择偏好来入手, 从而实现民牌策略的制定和落实。企业品牌对于消费者来说是一个导向性作用因素, 它所赋予产品的品质和特色就是反映出其企业的管理和发展因素, 企业文化等个性方面的内涵。所以, 消费者们可以通过此种品牌来快速和直接地获取以及辨别该种商品的有关信息, 其结果就是消费者购买成本以及购买风险的不断下降, 这就使得该产品引导消费者在购买心理和购买行为等方面产生了对此种民族企业品牌产品的选择喜好, 并最终使得该种产品的销售得到增加, 为企业创造了利润和价值。

第三, 我国的国内民族企业可以通过对于消费者在品牌忠诚度方面进行引导, 使得杂技的产品在市场竞争能力好占有度。消费者的心理就是, 当他们对于某种品牌有了一定的认可度和忠诚度之后, 该企业就可以以此来进行产品的推广和维护以及可持续性发展, 使得产品在发展中具有积极的正面作用和综合竞争力。我们知道, 当消费者在选择商品的初期, 他们对于品牌以及商品质量等都会持有较为苛刻和挑剔的心理, 所以, 此时, 各个企业在形成自己的品牌形象时会具有很大的难度, 需要去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并要不断地去维护。只有当形成了该企业的品牌形象和品牌认知度以及认可度只会, 该企业才会可以通过自己的品牌名誉来推动该品牌名誉的更加发展, 使得该企业的产品或是其延伸性开发得到不断发展, 例如, 推出新产品等方式就是提高自己企业的综合竞争力的方式之一, 并且消费者对于品牌忠诚度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极强的竞争力, 这对于企业发展都是极大的推动力。所以, 可以说, 企业品牌的忠诚度形成是消费者培养和市场稳定的方式之一, 就会得到很多忠诚的消费者和稳定的市场, 其直接结果便是市场份额的扩大和企业销售的增长以及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因此, 企业品牌是企业在进行竞争时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也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一种最强有力的工具。

第四, 我国的国内民族企业要要在企业的不同成长阶段制定和实施不同的品牌策略来保证品牌策略的有效性。首先, 在企业的最初时期, 每一个企业都会要建立自己的品牌, 使得其今后的发展向着正面发展, 这期间就会涉及到很多有关宣传、销售、管理、服务和维护等多方面的安排, 而各个企业都要积极将品牌创立作为目标之一, 以各种方式来进行发展, 无论是传统式的还是新颖式的, 例如:进行, 广告设计和投放、商品促销和销售、售后服务和回访等, 这些都是保证期长远发展的措施。所以, 民族企业在建立品牌的过程中必须要多方位、多角度进行考虑, 使得将该品牌的最具获得核心价值, 使得消费者的购买欲增强, 让消费者“心甘情愿”接受该种品牌的大部分甚至是全部产品及服务。再者, 到了企业的成长期, 各个民族企业要在提高品牌的认知度和强化消费者对于该品牌核心价值以及独特性方面作为发展的重点。当消费者们对于该种品牌具有了认知度之后, 我们就要努力去开发和探索该品牌的知名度, 因为只有有了知名度才会使得消费者认为自己的选择具有最优性。品牌知名度不仅仅是消费者对于品牌的了解, 更重要的是它并不能反映消费者真正认识到其了解品牌的名称、标记、设计等对于消费者来说都具有独特性和唯一性, 而这最重要的获取途径就是加强与消费者之间的沟, 使得企业对于消费者的各种偏好都具有了解性, 这有这样, 该企业才会综合协调以及运用各种形式来进行建立品牌认知度和知名度的维护可以保证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们对于市场占有的保证。最后, 在企业的成熟期, 我国的民族企业必须要根据市场以及产品等特点来维护消费者并发展潜在的消费者, 这其中还要考虑市场、消费者以及各种因素等特点来提高消费者对于该企业品牌忠诚度并达到最高化, 这就使得品牌得到更加高化的发展, 不断增加自己的消费者人数。需要注意的黑丝, 品牌创建要企业给予各方面的宣传, 同时还要从原材料选择到后期售后服务等给予一系列的完美和周到性服务, 那么, 该企业在自身与消费者之间就建立起了一种和谐而又制约性的关系, 到了企业在成熟期之时就可以将该品牌的忠诚度来影响消费者进行消费的具体活动, 因为消费者们对于品牌忠诚度一旦形成就会很是忠诚于该品牌, 这是该企业进行品牌战略的根本目标和最终目标。但是, 消费者的品牌忠诚是建立在对于企业品牌的严格质量和服务等基础之上的, 所以, 各个企业还要做好自己商品质量和服务的本职工作。

三、总结

总之, 随着世界经济和的发展, 新经济时代中我国民族企业进行营销时会注重策略性, 而品牌建立和维护则成为了摆在自己面前最大的问题, 而品牌战略的内涵与策略是本文所阐述的重点, 民族企业在品牌战略措施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而提高民族企业的品牌意识、建立和加强民族品牌的形象和知名度是塑造良好品牌形象的关键, 那么, 企业就要综合运用多种竞争手段来加强企业品牌建立和营销, 使得在当今的新经济时代, 各个民族企业可以发展成为有名的成功民族企业, 这是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和核心, 也是企业品牌战略的重点和保证。

参考文献

[1]贺爱忠, 龚婉琛.购物网站顾客体验对品牌忠诚影响的实证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04) .

[2]沈鹏熠, 胡保玲.零售商品牌资产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的实证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02) .

[3]宁纪海, 江泽武.从历届全运会的市场开发看全运会的品牌效应[J].科技信息, 2011 (03) .

[4]黄汝秀.论运用精确营销提升企业及产品品牌价值的策略[J].商业文化 (上半月) , 2011 (06) .

国内研究企业节能 篇10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中国梦”的发展目标,“以人为本”的理念正逐步深入人心,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加强区域合作、克服区域冲突,是现阶段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转型,上海民营企业发展在面临更大机遇的同时,也需要不断突破目前制约发展的诸多“瓶颈”障碍。如何利用工商联的组织优势,结合企业发展需求,进一步推动上海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对口支援与国内合作,实现企业经济效应和社会效益双丰收,应在规划、政策、信息等各方面进行深入思考。

为了解上海民营企业赴外省市发展的实际情况、面临的困难和今后的发展趋势,推动工商联进一步通过制度、机制和工作方式创新,有针对性地服务好民营企业,持续做好对口支援与国内合作工作,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和市工商联经济部组成联合课题组,开展了“上海民营企业参与对口支援与国内合作研究”课题调研。通过材料梳理、基本情况分析、企业调研、专题座谈等,对不同类型、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民营企业进行了分类研究,并以此为基础,对当前民营企业参与对口支援与国内合作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分析。

(一)上海民营企业参与对口支援与国内合作发展概述

一、上海民营企业参与对口支援和国内合作建设基本情况

对口支援即结对支援,是区域、行业乃至部门间开展合作与交流的有效形式,通常泛指国家在制定宏观政策时为支持某一区域或某一行业,采取不同区域、行业之间结对形成支援关系,使对方区位或行业的优势得到有效发挥(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移民开发局,1999:140)。目前,全市各对口支援地区从最初的云南、三峡、西藏、新疆阿克苏地区,扩大到包括新疆喀什、青海果洛、贵州遵义等六个地区,此外,上海与云南保山市、西双版纳地区也确定了重点经济合作关系。

2012年,随着上海市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上海市民营经济生产总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提高。在市委市政府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多方面鼓励和支持下,近10年来,一大批民营企业服从国家战略逐渐“走出上海、服务全国”,积极参与到上述地区的发展建设中,在全国布局中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的双丰收。

1.根据2012年《上海统计年鉴》上的相关数据,截止到2011年底,在对内外投资领域,上海民营企业进一步活跃。据市商务委统计,全年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分别占全市境内投资主体数量和投资额的66%和41%,均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而据《上海市服务全国和对口帮扶“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研究》中的资料表明,2007年,上海民营企业在全国投资项目已达889个,累计投资金额为1554亿元,市工商联组织上海企业参与出席兄弟省区市经贸活动达981个。

作为民营企业参与对口支援和国内合作建设的重要平台,工商联相关数据表明(不完全统计),至2012年底,全市民营企业累计实施光彩事业项目404个,到位资金259.4亿元,累计安排就业103084人,累积投资总额估计达1000亿元。

二、上海市民营企业参与对口支援与国内合作的发展过程

1.计划经济时代

中国的对口支援项目起源于我国20世纪50至60年代,当时国家提出了“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并有计划地组织全国的商品流通和商品供求平衡。这一时期以国家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其支援主体完全采取国家行为。按照中央部署,各地通过计划指令低价优先保证上海农副产品、能源、原材料的供应,上海则以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先进的设备、优质的产品支援各地。在整个计划经济时期,上海以全国1/1500的土地、1/100的人口,提供了全国1/6的财政收入,而地方财政支出仅占全国的1/60。

2.市场经济初期

在1979年4月召开的全国边防工作会议上,中央政府第一次明确提出对口支援政策,并确定了上海等东部经济发达省市对口支援5个自治区和3个少数民族集中地省(云南、贵州、青海)。80年代至90年代,上海先后和云南、三峡、西藏、新疆阿克苏地区结成对口支援关系。这一阶段,上海的对口支援首先从规划入手,明确了“对口帮扶”、“经济协作”和“社会发展”三大目标。投资模式上,该时期以政府拨款、单边支援、直接扶贫模式为主,大部分财政援助资金被投入到当地基础设施建设中。在企业对口帮扶方面,上海民营企业家通过“光彩事业”等载体开始关注和参与对口地区的扶贫开发建设。在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组织推动下,1994年非公经济人士为配合“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发起实施一项社会扶贫事业——光彩事业,以民营企业为主体,以贫困地区为领域,以项目投资为主要形式,以“义利兼顾、以义为先”为核心理念,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

3.市场经济发展期

本世纪最初10年间,上海以浦东开发开放为契机,进一步完善了市场经济,民营企业在区域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同时,上海在对口支援与国内合作方面的政策体系也逐渐完善,民营企业通过制度性渠道进入了对口支援和国内合作建设工作中。《“十五”计划纲要》中,上海首次把对口支援与合作建设放入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在目标定位上,提出要从“以对口帮扶为重点”,逐步转向“对口帮扶与经济合作”并重策略,在交流机制上也发生了重大“变革”,从过去政府主导的模式,向“注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功能,努力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方式转变”。一批规模民营企业得以全面深入地参与到对口支援和国内合作项目中去,与政府、国有企业形成互补的格局,区域合作中的经济性进一步加强。2007年,上海民营企业在全国投资项目达到889个,累计投资金额为1554亿元,上海企业参与出席兄弟省区经贸活动981个。

4.市场经济持续深入期

“十二五”以来,在全国经济转型和区域协同发展的框架下,对口支援呈现出蓬勃发展、不断创新、多方位、多角度的特点。上海市民营企业以内需市场为主导,在市政府和工商联等组织的引导支持下,积极投入到对口支援与国内合作中。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上海民营企业在对口支援和国内合作建设方面集中展示了自身的能力和参与热情。在上海市“心系灾区、携手共建”为主题的“2008年光彩事业活动日”现场,民营企业首批12个投资援建项目与四川省都江堰市有关方面签约。同时,上海民营企业还启动了为期三年的“光彩再行动”,向都江堰市千名受灾严重的初高中困难学生提供资助,总计捐助额800多万元,受益学生1541名;有43家民营企业和相关行业商会参与助业项目,提供1450个就业岗位,帮助受灾闲置人员就业。在2010年世博会期间,组织各类投资推介,主题研讨、对口业务洽谈80余场,涉及人数3000多人。

三、上海市民营企业参与对口支援和国内合作的两种模式

1.产业横向拓展模式——上海胜华电缆集团有限公司

产业横向拓展模式是指上海企业通过并购当地原有同业企业,以形成更大市场和更大的生产布局,注重企业当前效益和中期产业布局。如上海胜华电缆集团有限公司属于中国电线电缆行业中的龙头企业,由于该行业投资门槛低,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部分根本不具备生产能力、质量控制和检测等必要手段的“作坊企业”得以混迹于行业之中的现象普遍存在。上海胜华电缆集团有限公司利用自身的成熟技术和管理能力,对对口支援地区的企业进行收购,将这些地区的民营企业发展为其下属公司或分公司,促进了当地产业的升级,也缓解了自身的成本压力。

2.产业纵向交互模式——上海均瑶(集团)有限公司

产业纵向交互模式是指上海企业通过在当地开展一系列的项目,或打通企业上下游产业链,或打造企业在当地经济龙头的核心地位,以实现企业长期的战略发展布局。如上海均瑶(集团)有限公司在宜昌的一系列项目中,最先运行的是乳制品产业化项目。2000年均瑶集团响应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号召,投资上亿元在宜昌建设乳品加工项目,促进了宜昌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当地经济建设的联动发展。在此基础上,企业加快了在宜昌的战略布局,2006年9月正式运营的宜昌均瑶国际广场购物中心位于宜昌夷陵广场旁,拥有绝佳的地理位置和品牌优势,是宜昌市首家大型国际品牌购物中心,也成为了宜昌市的新地标。在解决当地就业、改善当地投资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培养当地管理人才方面,企业实现了其社会价值,在当地建立了良好的声誉,为公司在当地长期发展打下了基础。

(二)上海市民营企业参与对口支援和国内合作的前期特点

第一,参与比重逐年增大

市场经济的根本属性,改变着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也影响着政府间对口支援与国内合作的合作方式。过去以政府行政行为为主的模式,正逐渐让位于“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协同、社会参与”为主的模式。随着区域经济转型的全面推进,上海市非公经济参与对口支援与国内合作的力度不断加大,从无到有,已成为当前上海对口支援与国内合作产业项目的主体之一,投资项目和投资总额不断增长趋势明显。如2008年,支持民营企业参与上海市与都江堰市签订的首批43个支持重点项目,其中上海民营企业承担7个项目。

第二,投资主体日趋多元

已有的研究表明,随着中国东部战略向中西部全面发展战略的转型,当前企业的转移过程朝着四个方向发展:即区域从沿海到内陆地区转移;生产类型从来料加工型到研发型工业转型;主导者从外资企业拉动到民营企业拉动型;需求从出口拉动到内需拉动型。调研中发现,不同规模、不同行业的企业在对口支援和国内合作中发展动机、资源要素、业务拓展等诸方面均侧重不同,不同规模的民营企业项目运行特征明显。

(1)民营企业中的规模企业。战略布局,培育市场,义利兼顾。调研表明,大型民营企业参与对口支援与国内合作地区项目的战略周期更长,企业更注重社会效应而不是经济效应。企业在完成了初期的资本积累后,正处在多元化战略发展与企业形象提升阶段,这一阶段性特征为企业参与对口支援和国内合作提供了内外部动力。外部动力而言,企业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必须实施新一轮谋篇布局;内部动力看,企业需要更注重自身形象与社会责任。

(2)民营企业中的成长型企业。转型升级,拓宽市场,投资为主。这些企业参与项目的战略周期较短,企业的多元化经营和转型升级往往是企业参与国内合作的主要原因,企业以经济效应为主,兼顾社会效应。调研中企业总结出参与合作区域建设的三大原因,一是上海当前民营企业跨越式发展遇到了生产成本不断增加的瓶颈;二是合作地区政府提供了更为优惠的政策空间;三是区域优势资源和企业产业发展契合。

(3)民营企业中的小型企业。降低成本,盘活资源,抱团为主。对于小型民营企业而言,随着上海生产成本和用地压力持续增大,企业如何通过产业转型降低生产成本是企业选择合作地区项目的主要原因。这些企业更看重的是合作地区的生产成本,由于其自身博弈条件差,企业希望通过政府的支持扶持降低转移成本和运行成本。

第三,政策体系日趋完善

2002年,上海市政府明确了上海市民营企业参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建设的作用定位,并首次将开发项目贷款贴息优惠政策扩大到民营企业,对民营企业中参与中西部地区投资项目予以专项资金资助。同时,对全市各委、办、团体2002年度组织重大经贸活动、开展项目合作和其他国内合作交流工作所取得的成绩,给予工作经费和奖励,其中上海市工商联获得30万元经费,为年度资助经费最高额。由市工商联推荐的28个民营企业项目获2002年度国内合作交流专项资金,资助总金额为633万多元。其中,27个为贷款贴息项目,1个为前期资助项目。

2004年,在政策的引导下,上海参与对口支援经济主体进一步拓宽,市国资委、市经委、上海市小企业服务中心先后组织上海兴农蓖麻产业科技公司、粤海印染纺织公司等10多家民营企业赴对口地区进行考察,并签订经济技术合作项目帮助对口地区在沪举办招商引资信息发布会和投资洽谈会,培训招商人才,建立网上招商信息发布平台等,上海民营企业参与对口地区合作的平台进一步拓宽。

2006年,上海市委统战部、光彩会、工商联首次组织评选上海民营企业十大“光彩之星”活动,复星医药集团汪群斌、均瑶集团王均金、中路集团陈荣等10名民营企业经营者当选为“光彩之星”。据不完全统计,“当选的10人累计在中西部地区投资超过2.5亿元,安排就业1.3万人,捐资助学3700万元,捐赠社会公益事业1.4亿元。”

2008年,上海市修改出台了《上海市国内合作交流专项资金合作项目投资补助实施细则(试行)》,其中对企业享受政策扶植的范围从贷款贴息变为对固定资产投入的专项资金补助,对企业的扶植力度进一步加强。

2011年12月8日,上海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形成《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本市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意见》共7个方面28条,意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走出去”,参与重点区域发展,参与农业农村建设;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发展教育事业、医疗事业、文化产业、体育产业,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旅游产业发展,参与社会服务业。

第四,平台功能日益凸显

作为党和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的桥梁和纽带,政府管理非公有制经济的助手,上海市工商联这些年来充分发挥自身统战性、经济性、民间性“三性”的综合优势,增强服务全国、服务政府、服务企业的意识,积极组织民营企业参与国内合作交流和对口支援工作,在引导非公经济参与对口支援和国内合作中充分发挥出了平台作用、保障作用和激励作用。

(1)平台作用。上海市各级工商联积极组织民营企业赴对口支援地区实地考察和项目对接,以项目投资拉动当地经济增长,同时也为企业降低了前期考察成本,普遍提高了企业的决策效率。如上海市工商联引导企业把合作项目和捐赠尽量落实在上海对口支援地区,参与当地基础设施、矿产开发、能源利用、农产品加工、特色旅游等产业建设。同时,推荐企业参与对口支援地区在沪举行的各类投资推介活动,如“第六届喀什·中亚南亚商品交易会”项目推介会、云南迪庆上海经济合作座谈、三峡库区重庆(上海)经贸合作推介会等,帮助企业了解对口支援地区的投资环境和项目信息。

(2)保障作用。对于单个企业而言,在异地投资往往最担心当地的政府优惠政策最终是否“兑现”,通过工商联等政府间组织协议或定期交流,无疑对企业起到了“背书”的作用,为企业的长期运行提供了制度化组织基础。如杨浦区工商联2008年开始启动的“异地工业园区”项目,该项目通过在留住本地企业研发、销售总部的同时,通过异地建园,以企业组团和政府间协议形式,实现产业梯度转移,帮助企业平稳发展和做大做强。

(3)激励作用。与中小型民营企业参与国内合作中的经济效率相比,大型民营企业对口支援项目的社会效应更为企业看中。工商联引导企业积极投身光彩事业,参与对口支援地区的公益项目实施,参与推动当地社会事业建设。自2003年,上海市工商联连续9年举办了“上海市光彩事业活动日”主题活动,并逐渐成为了展示民营企业在对口支援、西部开发、捐建光彩学校、促进就业、扶贫济困及各项公益活动中突出业绩的重要窗口;成为汇聚民营企业把单个企业的自发善举,主动融入到光彩事业自觉行动的社会平台;成为把“两个健康”落在实处,充分体现上海城市精神的品牌活动。

(4)扶持作用。加强优惠政策宣传解读,拓展政策宣传渠道,发挥市区工商联、光彩会组织网络和上海市工商联讲坛、法律讲座、网站等平台,加大对口支援地区地方特色和优势资源的信息宣传。帮助企业落实《上海市对口支援与合作交流专项资金资助企业投资项目实施细则》等优惠政策,做好有关组织和服务工作。截止到2012年底,上海市工商联共推荐16个民营企业项目获得国内合作交流专项资金,资助总金额达到4086.6万元。

(未完待续)

注释:

“十二五”时期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任务和政策建议,《宏观经济研究》,2011年9月刊。

左学金等,《上海市服务全国和对口帮扶“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内部研究报告,2008年10月。

熊月之,《上海城市简史》,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0月4日。

钟开斌,《对口支援灾区:起源与形成》,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年第6期。

《上海创新思路拓宽服务全国》,东方早报,2013年10月4日,whb.eastday.com/w/20080417/u1a421953.html-2013-10-03。

《上海:民营企业服务全国》,中国民营经济周刊,2008-02-29。

沈柬贝、张丙杰,《上海民企首批12个援都江堰项目昨签约》,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07月21日。

上海经济年鉴2003

上海经济年鉴2004

上海经济年鉴2008

“加强新形势下工商联工作,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在线访谈,上海统一战线,http://shwomen.eastday.com/shtzw/node155/node1249/index.html。

国内外企业公益营销比较研究 篇11

关键词:公益营销,企业社会责任,品牌形象

1 引言

公益活动是指从组织的长远利益着手, 无偿贡献出人力、物力或直接以现金赞助和支持某项对社会公众有益的事业的公共关系实务活动。在近年来我国经历的一些公共性突发事件中, 各大社会团体特别是其中一些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纷纷借助公益活动与消费者沟通, 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从而影响着消费者使其在购买决策这一环节对该企业或者品牌产生偏好, 在无形中扩大了企业的知名度和品牌的影响力。

2 国外企业公益营销的发展现状及优势

2.1 发展现状

20世纪40年代国外就出现了公益广告, 而公益营销在20多年前产生于美国。1983年美国运通公司对自由女神像修复的资助活动, 由于该活动的巨大成功, 引起了理论界和实务界对这种将企业营销目标与公益事业挂钩的营销方式的研究兴趣。

从消费者层面来说多数美国公民对“企业社会责任”这个词都不陌生, 因为他们一般都参加过公司组织的公益活动。衡量企业社会责任感的一个标准, 是公益投资占税前利润的比例, 大多数美国公司的比率在0.05%到5%之间。随着后来企业对公益事业的投入更加灵活广泛, 单纯的捐款数额已不再是公众对企业所承担社会责任评价的参考。

2.2 国外企业在公益营销方面的优势

(1) 特殊的关注点, 把公益对象与品牌战略相结合。

化妆品行业与海洋生态保护从表边上看没有任何的直接关联, 而美国著名护肤品公司雅诗兰黛公司旗下品牌La Mer海蓝之谜却能把两者巧妙相结合。该品牌定位高端, 化妆品的原料主要来自海藻, 整个生产环节都有赖于清洁无污染的海洋环境。雅诗兰黛公司不遗余力地推动海洋环境保护, 在践行公益的同时也是为品牌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投入。而对于消费者来说, 对海蓝之谜品牌青睐有加的顾客大多对海洋有着一种天然的亲近感, 加上这品牌本身传递出的海洋气息, 使企业参与海洋保护的一系列公益活动得到了更多消费者的认同, 品牌形象也更加深化。

(2) 重视形式创新而不乏深刻内涵。

国外企业在公益活动的策划中兼顾了企业形象、品牌宣传、产品推广和营销, 更注重精神内涵, 对支援者起到了实质的帮助。欧莱雅 (中国) 有限公司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共同举办的“真情互动”欧莱雅校园义卖西部助学活动都少不了一个重要的环节——让学生“做一天欧莱雅人”的义卖工作人员招募。在这一环节中, 单项的援助转化为良好的互动, 吸引了更多群众的参与。经过激烈的竞争和严格的面试, 学生不仅得到了来自欧莱雅的专业培训, 包括面试技巧、公司文化、产品知识、销售技巧及团队合作精神等, 还直接组织运作义卖的具体事项, 从事美容咨询、销售和物流管理等活动。同时借助新闻舆论影响和广告宣传, 使公益行为的影响更加扩大。

(3) 贴近群众, 深得民心。

公益营销以人类生存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作为出发点, 关注各种社会问题, 迎合了消费者对于人文关怀的需要, 除此之外消费者在购买的同时还能得到行善的满足感。连锁巨头沃尔玛自2001年以来, 致力于帮助非赢利和教育团体在成千上万个社区培养人们的读写技能。“Words Are Your Wheels” (文字是你的轮子) 教育捐献最能说明沃尔玛公司根植大众, 以寸草之心回报社会的行动。每年, 公司的3500多家沃尔玛超市、山姆俱乐部、交通和仓储机构分别会向当地文教机构捐出1000-2500美元不等的金额。

3 国内企业公益营销的发展现状与不足

3.1 现阶段的中国企业公益投入尚停留在起步阶段

中国企业公益指数是衡量中国企业的公益行为发展水平的一个指标集合, 企业公益指数将企业公益行为变量纳入指标体系, 包括企业公益的组织化程度、企业公益投入、企业公益战略等几个方面。零点研究咨询集团与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对全国203家大中型企业和1285名市民进行调查后得出的结果显示其指数得分仅为44.0 (满分100) , 处于“不及格区”。

3.2 我国企业公益营销中的不足

(1) 企业公益关注面过窄。

从公益事业关注的广度上看, 国内企业公益投入领域多集中在扶贫、救灾与教育援助领域。与国外相比, 国内企业对环保、健康等领域关注还偏低。很多企业积极响应媒体在突发性事件中的号召, 却忽视了选择公益活动应从企业的品牌内涵出发。公益营销需要合理的系统配置, 随意性的、战略意图不明晰的公益活动, 会误导消费者对企业品牌文化的理解。

(2) 活动形式单向性, 缺乏互动。

以报纸和电视为代表的媒体是企业最擅长选择的渠道。媒体利用其自身的优势通过设置议题的方式挖掘现实生活中的热点话题, 像救灾、捐款助学、治病救人等等, 然后来拉拢企业来参与, 来资助这种公益行为。然而企业在这样的公益活动中一直是处于被动的地位, 被媒体牵引着前进, 其最终的效果是企业出钱了, 没有获得好的宣传效果, 消费者并没有认识到媒介背后赞助企业的存在, 只是媒体为自己在公众心中树立了形象。

(3) 体制不完善导致公众的信任缺失。

目前很多企业在开展公益营销时, 往往只是重视前期的宣传, 重视企业的营销工作, 忽视跟进服务工作。且这些公益活动具有明显的事件性、临时性的特点, 企业参与往往与一些突发事件和自身经营业绩有关。公益营销活动完成后, 只是公益营销的开始不是公益营销的结束。很多企业在参与公益营销前看重的是社会的热情, 忽视了活动结束后公众的反应和态度。

4 我国企业公益营销未来的发展策略

4.1 慎重选择, 把公益活动与品牌形象相结合

在选择公益活动的投入时盲目跟风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只有那些与企业利益和自身品牌文化相符合的活动才能把营销效果最大化。例如作为儿童产品的制造商, 强生公司一直赞助美国的国家安全儿童运动来避免儿童伤害的项目;作为世界最大的女性化妆品和美容产品直销商, 雅芳近年来一直赞助旨在提高全美和全球乳腺癌意识的“雅芳乳腺癌圣战”活动项目。这些企业是将其品牌和合适的公益营销活动项目有机结合, 使得它们的品牌形象得到完美演绎, 极大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4.2 制定独特的宣传方式

在公益活动中宣传品牌应避免像广告那样直接的商业性。在这里创新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吸引公众的广泛关注, 更是要把传统的单项传播转化成与公众的双向互动, 这样才能赢得社会影响和企业影响的双重效益。企业保持一个品牌的公益营销活动内容和其他形式的宣传内容高度一致是非常重要的, 消费者通常会被公司所采取的宣传方式和行为风格中的“身体语言”所影响, 像因特网这样的现代传播媒介为营销人创造了一条全新高效的宣传渠道。

4.3 把公益事业纳入到企业的长远发展规划中

国外很多成功的公益主题都延续了多年, 而国内企业更应该把临时的、阶段性的公益投入转化成长期的发展目标。企业应该重视培养员工的责任意识, 从个人到组织层层深化, 因此激发公司重要利益相关者和潜在的公益事业大使军团, 也就是员工们一起参与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定期提醒号召公司参与公益活动是传播公益主题的有力方式, 因为这样可以征募到大量的公司员工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来, 这些员工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都将成为公益事业的拥护者。当企业和品牌想发起某个具体的公益活动时, 一部分员工已经为这项事业打好了基础。

参考文献

[1]楼建波, 甘培忠.企业社会责任专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3) .

[2]哈米什·普林格尔.品牌的精神-相关目标营销如何打造品牌[M].北京:中国财经政法出版社, 2005, (2) .

[3]高文香, 邓健.我国企业实施公益营销的策略探讨[J].集团经济研究, 2006, (34) :55-56.

上一篇:智慧之活水源头下一篇:防雷防静电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