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研究概况怎么写

2024-09-27

国内外研究概况怎么写(共5篇)

国内外研究概况怎么写 篇1

对你所在科室和岗位的.职能、工作内容、任务,制度进行描述;对你所作的具体工作进行记述;对实习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第二部分:其他要求(一定要仔细看)

1、时间安排:

2、实习报告格式及内容要求:A4纸,字体及格式要求:宋体,标题三号字、加粗、单倍行距;正文小四号字,行间距20磅;页边距:上下各2.5cm,左3.0cm,右2.0cm。装订顺序:封面→目录→正文→评语页。实习报告内容应结合实习岗位具体工作撰写,字数不少于7000字。

感谢你对【实习单位意见】的大力支持,我们会继续努力!

国内外研究概况怎么写 篇2

物流需求预测就是根据物流市场过去和现在的需求资料以及影响物流市场需求变化的因素之间的关系,利用合适的经验判断、技术方法和预测模型,对有关反映市场需求发展趋势的指标进行预测[1]。

物流需求源于社会经济活动,同时受物流供应系统的影响,因而它是社会经济活动派生的需求,与社会生产及经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社会的各种经济因素的变化都会对物流供应产生重要的影响,物流需求也随之产生有规律而又随机的变化。季节性变化、生产力布局、经济建设与发展的不同阶段等因素都是物流需求呈现出不同的特性。因此进行物流需求的预测十分复杂,对预测的内容和方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给物流需求预测带来了很大困难。

2 国外研究现状

2.1 综述

西方发达国家进入工业化时代早,物流发展起步早,国外学者物流研究起步较早,政府管理部门也十分重视对物流管理的研究,理论研究及实践都较为成熟[2]。

国外发达国家的物流市场总体情况是供大于求,且社会人口增长结构相对稳定,因此国外物流研究的重点是对企业物流需求预测,运用数量经济模型对货物服务等进行需求预测,同时国外物流研究更加注重对新的预测方法的探索;在物流领域里主要是从环境与经济的角度出发,统计工业生产原材料的流动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指标体系,将经济指标与此指标结合使用。

2.2 物流需求理论研究

欧盟、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新加坡等普遍采用物流成本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来表示本国物流市场规模及总体水平,预测行业未来物流需求。国外的物流成本指标统计主要包括:运输成本、仓储成本和管理成本。这些成本统计指标在发达国家有较为详实的统计数据:美国统计年鉴将物流成本计算为存货储囤成本、运输成本、管理成本的综合;企业自有仓库的仓储成本、物流行政管理成本等根据调研数据测算[3];存货持有成本则是用Alford—Bangs公式来测算[4]。

日本运输省流通对策部1977年公布《物流成本算定统一基准》,明确了以会计成本核算标准和整理方法作为物流成本计算标准,使物流需求管理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欧洲一些国家使用费用指标作为统计计算物流成本的费用,这些费用指标主要包括运输、仓储、订单清关及客户服务、管理费用和库存搬运费用。

2.3 物流需求预测方法

国外研究成果中已经通过引入计量经济学模型,进行物流需求预测。其中主要采纳的方法包括指数平滑法、灰色预测法、边际分析法、神经网络法等;另外,回归模型的应用在预测物流需求上也相当普遍。

美国学者Donald J.Bowersox和David J.Closs)(1999)在《物流管理—供应链过程一体化》中提出,物流需求预测有三大技术类别:时间序列、定性和因果关系的。时间序列技术集中于在历史模式和历史模式的变化上进行预测。定性技术则使用专家的意见和特殊的信息预测未来。因果关系技术,如回归方法之类,则使用明确而特定的有关变量的信息,展开主导事件与预测活动之间的关系[5]。

Ramani.K.V.在《Interactive simulation model for the logistics planning of container operations in seaports》设计开发了一个交互式计算机模拟模型用以支持集装箱运输的物流规划。该模型解决了港口设备使用和协调的难题。同时,模型可以分析在集装箱运输的物流规划中不同策略的港口运作指标,通过合理的利用港口资源减少轮船周转时间。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i2,Oracle,anugistics,J.D.Edwards等公司提供一个标准的统计程序,对根据历史趋势做出预测的外部数据进行评价。也就是说,如果一项预测在过去是较为准确的话,它就会比历史上不太成功的预测得分要高。该统计程序的使用者可从贸易出版物、咨询专家、贸易协会或经济指标中得到历史资料。

2.4 研究成果评价

发达国家的物流需求分析已经具备成熟的技术基础,对物流需求的预测研究主要集中于组合预测模型,在定量预测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研究宏观物流需求依然存在不少的局限性:

(1)大部分模型与方法都要预先知道被控对象的数学模型,然而实际许多对象具有复杂的不确定性、时变性和非线性的特征。

(2)缺乏将经济与物流需求预测紧密结合起来进行的研究。绝大多数文献集中在利用物流的历史数据进行物流需求预测,而非利用经济数据预测物流需求。

3 国内研究现状

3.1 综述

国内研究物流理论起步较晚,对物流需求研究主要是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且对物流需求研究大多由规划部门完成,而物流学者主要侧重于对物流成本、货运量的研究,因此在对物流需求预测方面见诸报端的文章数量并不可观。目前国内对物流需求分析的研究主要侧重以下几个方面:物流市场的需求分析、需求分析的重要性、企业物流需求分析、物流规划的需求分析。然而在物流需求预测的理论以及方法研究上,国内专家学者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3.2 物流需求理论研究与方法研究

赵启兰,王稼琼,刘宏志在《物流规划中的需求与潜在需求分析》物流需求分析是区域物流规划中的一个关键问题,由于物流服务的多样性、物流需求主体的广泛性和物流需求的潜在性,因此,对物流需求的分析应是多层面的;物流需求分析包括物流需求的数量、时间、空间、结构和层次等;物流量应从物流需求的运输量、仓储量、配送量、流通加工量等方面进行多层次定量分析[6]。

潘育新在《零售业连锁店配送中心的物流研究》中分析了配送中心物流规划的基本内容,通过对连锁店配送中心物流流程的设计,归纳出实际运作中的典型运行程序和物流作业流程,在此基础上对物流流程中的采购、存储、流通加工、配送和信息处理这五个重要的物流环节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物流流程设计中所涉及的主要指标进行数量上的优化,通过编制不同的物流成本核算表来实现对物流成本的核算,以此检验配送中心的物流规划是否合理。

王晓原、李军讨论了灰色预测模型以及灰色预测模型在物流规模预测中的应用,建立了基于灰色预测理论的GM(1,1)模型,叙述了运用GM(1,1)模型进行预测的详细步骤,并以山东省的物流规模预测为例进行了实际应用,最后用残差检验和后验差检验的方法对预测结果进行了检验,证明了预测结果的可信性[7]。

耿勇、鞠颂东、陈娅娜基于对经济与物流之间内在关系的研究提出的“经济一物流需求”转换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该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与物流需求之间的复杂映射关系,它不同于简单的物流需求线性回归或时间序列预测模型,该模型采用经济指标来对区域物流需求进行预测,为从经济与物流一体化的角度研究物流需求提供了新的思路[8]。

谢实海在《区域物流中心布局规划研究》一文中首先分析区域物流中心的含义、主要功能和建设意义,以及货物集散系统、物流信息系统、物流控制系统等区域物流中心三大系统的相互关系。论文认为物流需求量是区域物流中心功能设计和规模确定的依据。文章参考宏观经济预测和交通需求预测有关方法,构造了多区间投入产出模型和空间价格均衡模型相结合的区域物流需求分析模型。同时,论文提出了两阶段物流量预测方法,以便简化需求分析过程[9]。

3.3 研究成果评价

纵观国内的这些研究成果,对物流需求研究预测无论是方法选择还是指标选取都较为单一,未能形成权威性的研究成果。人工神经网络方法以及组合预测方法在预测误差的改进方面没有显著的突破。预测指标的选取基本还停留在货运量等的分析预测,对物流活动中包含的其他如仓储、包装等指标只有较少的定量研究。

4 中外物流需求预测的研究评价

综上所述,中外物流需求预测研究成果表明:

(1)作为物流规划方案与物流管理方案(如:物流园区设计、航空物流园市场分析、发展战略规划、选址、港口物流需求分析、库存曾理、物流总体规划等等)确定的重要依据,国内外都较早给予了关注和重视。

(2)已有的预测方法可以归纳为按时间特征分的趋势外推法、因果分析法;按对象因素特征分的集聚分析、非集聚分析,按构造模型过程分的行为模型和数学规划模式。然而理论上的研究方法有些在现实还不能够较好的实现,目前的绝大多数研究都可以归结为趋势和因果类方法,从对象出发的研究依然缺乏。

(3)由于以下客观原因,对物流需求进行分析存在一定困难:

第一,物流需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背景下呈现出更大的随机性,很多情况下没有规律可循;

第二,社会经济发展与物流需求之间的关系很难量化,而社会经济发展又是影响物流需求分析的主要因素;

第三,缺乏历史数据,现有数据的获取成本又偏高;

第四,已有的研究表明物流需求预测大多为单品种或特定行业的物流中间量的预测。对某一特定整体对象或者总体预测都未能实现。

摘要:现代化大生产在全球进一步发展,管理理念不断更新,生产制造模式变革深入。现代物流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国内外物流实践发展迅速,国内外学者对物流需求理论有一定的、有针对性的研究。文中通过总结国内外物流需求预测的理论与方法,对物流需求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国内外,物流需求预测理论与方法,成果评价

参考文献

[1]Acevedo J.&Pistikopouios,E.N.Stochastic optimization basedalgorithms for Process synthesis under uncertainty.Computersand Chemical Engineering,1998,(2):64.70.

[2]国外统计年鉴[M].

[3]王佐.物流成本到底怎么算——兼论物流成本研究[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4):16-21.

[4]Alford L P,Bangs J R.Production Handbook[M].New York:Ronald,1955基于因子分析的港口物流需求预测.

[5]物流管理—供应链过程一体化[J].

[6]赵启兰,王稼琼,刘宏志.物流规划中的需求与潜在需求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4,(2):92,95.

[7]王晓原,李军.灰色GM(1,1)模型在区域物流规模预测中的应用,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5,06.

[8]耿勇,鞠颂东,陈娅娜.基于BP神经网络的物流需求分析与预测[J].

[9]谢实海.区域物流中心布局规划研究[D].东南大学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硕士毕业论文,2001,03.

[10]物流术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化委员会.200l:2.

国内外研究概况怎么写 篇3

关键词 低氧 ;热泵干燥 ;干燥介质 ;干燥品质

中图分类号 TS255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2008/j.issn.1009-2196.2016.10.018

Abstract The hypoxia-heat pump drying technology can dry the air in a closed circulation system by using other gases such as carbon dioxide and nitrogen instead of conventional air. This drying method can improve the drying quality, save energy and raise dry efficiency. It is also an effective way to solve the drying problem of some materials sensitive to heat and oxygen. This technology has a wider application prospect.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hypoxia-heat pump drying technology were reviewed, includ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rying medium, the quality of dried products and its related devices.

Keywords hypoxia ; heat pump drying ; drying medium ; drying quality

干燥品质的改善和干燥效率的提高,是目前干燥技术研究的主要方向。干燥过程中品质劣化的主要原因是有氧环境、高温、酶促褐变等,而氧气、温度、多酚氧化酶是酶促褐变的主要条件[1]。因此,干燥过程中,温度和氧气浓度是影响干制品品质的2个主要因素。降低干燥过程中的氧含量和干燥温度是改善干制品品质和提高干燥效率的重要途径。

低氧热泵干燥技术是采用其他气体如二氧化碳和氮气等代替常规空气作干燥介质,在封闭式热泵干燥系统实现设备内定量气体循环传质、传热,达到低氧干燥效果。该技术不仅可通过对闭式干燥系统中定量气体的成份调节作干燥介质,进行低氧环境的气调干燥加工,减少因氧化和酶促反应对干制物料的色泽、营养物质和挥发性香气物质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损失,改善干制品的品质;又改变了热风干燥过程不断吸入新鲜气体,排出高温废气的传统模式,有效利用干燥过程的潜热,大大节约能耗,提高干燥效率[2]。技术能有效解决氧敏性、热敏性物质的干制问题,提升品质,降低能耗,实现高效、清洁、环境友好干制加工生产,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介绍低氧热泵干燥技术中不同气体作干燥介质的物性研究、对干燥品质特性的影响、相关装置的研制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1 不同气体作干燥介质的物性研究

表面传热传质系数是影响干燥过程中热质传递的重要参数。在干燥过程中,表面传热传质系数除了受流动状态和接触面积的影响外,也受干燥介质的密度、粘度、热导率和比热容等物性参数的影响。不同气体作干燥介质,由于各种气体的物性参数均不相同,所以其干燥过程的流动状态和热质传递性能与常规空气干燥必有差别。

Hawlader等[3-4]研究姜、番石榴和番木瓜等在二氧化碳、氮气与标准空气不同种介质的热泵干燥,氮气作干燥介质得到的有效扩散率最大,二氧化碳其次,标准空气最低。Doungporn等[5]对不同物料的气调干燥速率进行分析,认为高湿度的物料如苹果、胡萝卜等受干燥介质的氧气体积分数的影响较为显著,会导致其干燥速率随着氧气体积分数的降低而提高,而低湿度的谷物(干基含水率32%)则不受氧气体积分数的影响。谢继红等[6]研究空气、氮气、二氧化碳、氩气、氢气、氦气6种热泵干燥介质的基本物性和热物性数据,包括1个大气压下不同温度下的密度、定压比热容、热导率、导温系数、运动黏度、动力黏度等,并对各种干燥介质的适用性进行分析。根据物料物性和干燥过程的需要, 在热泵干燥装置中采用由上述单种或多种气体组合得到的干燥介质,选择最佳干燥介质,实现干燥速率快、能源效率高、干燥品质好等多个目标,为采用空气之外的其他适宜干燥介质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基础。陈东等[7]采用氢气作为干燥介质,在相同的并流厢式热泵干燥装置结构尺寸和干燥工艺参数条件下,氢气与物料间的传热系数约为空气的2.5倍,传质系数约为空气的1.5倍,流动阻力约为空气的1/5,而单位体积与水蒸气饱和混合物中的水蒸气质量及在绝热干燥过程中吸收水蒸气的能力均与空气基本相同。研究表明采用氢气作为干燥介质具有突出的综合优势,可为物料提供不含氧的干燥环境,还可使干燥速率明显提高,使风机功耗大幅度降低。但氢气易燃易爆,应用时须完善安全技术和提供管理制度保障。朱文学等[8]绘制含氮气混合气流定压湿焓图及温湿图,推导不同氮气含量混合气流状态参数和传热传质系数的计算公式并进行规律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氮气含量的增加,混合气流的密度、粘度、热导率和比热容均减小,扩散系数增大,传热系数减小,传质系数增大,干燥速率逐渐增加。

不同物料干燥对干燥介质的要求亦不同,作干燥介质气体的种类和浓度跟物料的特性密切相关,因此对不同气体作干燥介质的物性研究是低氧热泵干燥技术有效实施的基础。

nlc202309090635

2 低氧热泵干燥技术对干燥品质和效率的影响

低氧热泵干燥技术能有效解决干燥过程中干制品外观色泽劣变、营养物质损失和能耗高等难题,有效提升干燥品质,提高干燥效率,备受国内外干燥加工研究学者的关注。

Hawlader等[3]研究真空干燥、冷冻干燥、以空气、氮气、二氧化碳作干燥介质的热泵干燥番石榴和番木瓜时干燥动力学、干燥品质。结果表明,用二氧化碳作热泵干燥介质,干燥过程中番石榴的有效扩散率提高44%,番木瓜的有效扩散率提高16.34%,还能有效减少褐变,快速复水,VC保存率高;还比较以空气、氮气、二氧化碳作不同热泵干燥介质干燥厚度为3 mm的姜片的干燥特性。液相色谱法分析检测不同干燥方式干制品中的主要功能成分姜辣素(6-姜酚)含量,姜辣素保留含量按以下顺序依次增大热泵干燥,冷冻干燥,氮气热泵干燥,二氧化碳热泵干燥和真空干燥。由此可见,低氧热泵干燥比其他大部分干燥方法更能有效保存功能成分[4];以氮气或二氧化碳为干燥介质的热泵干燥干制苹果、番石榴、土豆等,在45℃、10%湿度下,其干制品有很好的物性,减少收缩,更发达的多孔结构和更好的复水性,在色泽上同真空冷冻干燥相似[9]。O'Neill等[10]认为采用氮气或二氧化碳代替常规空气进行干燥,可有效减轻褐变、提高产品孔隙率及缩短干燥时间。Borompichaichartkul等[11]研究氮气作干燥介质夏威夷干果分阶段热泵干燥技术,包括干燥动力学、干燥品质和干燥过程的能耗。研究表明,第一阶段40℃氮气干燥介质中烘,第二阶段60℃空气干燥介质中烘,可获得品质优良的干果和最小能耗。卢永芬[12]根据CO2作干燥介质调节氧含量热泵干燥食用菌的试验结果,建立不同温度下O2、CO2含量与蘑菇褐变度的数学关系式。在O2含量较低时,随O2含量的降低,褐变度下降明显,而温度对褐变度的影响较小;随着O2含量的升高,尤其当O2含量大于14%时,温度对褐变度的影响变大,而O2含量对褐变度的影响变小。而随着CO2含量的升高,褐变度先是减小,然后增大。以CO2含量在70%为界,含量小于70%的范围内,随着CO2含量的升高,褐变度减小;含量大于70%的范围内,随着CO2含量的升高,褐变度反而增大。罗磊[13-14]等以氮气为干燥介质调节设备中氧体积分数,研究氧体积分数对哈密瓜和苹果热泵干燥速率、表观亮度(L值)、VC和总酚含量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氧体积分数对哈密瓜片和苹果片干燥速率无显著影响,但能够明显降低其VC和酚类物质的氧化损失,哈密瓜片和苹果片L值提高,有效改善干制品表面色泽和保存营养物质。此外,还选择Page方程和单项扩散模型2种干燥模型进行苹果薄层干燥模型分析,结果表明,Page模型的预测值和实验值一致度高,较适于拟合苹果片充氮低氧热泵干燥过程[15]。刘云宏等[16]研究金银花的低氧热泵干燥技术,干燥温度的提高可显著缩短干燥时间,氧气体积分数的降低可略微缩短干燥时间;水分扩散系数随温度的提高及氧气体积分数的降低而增大,但降低氧气体积分数对提高水分扩散的积极作用有限;利用威布尔分布函数拟合的金银花干燥曲线,拟合精度较高,并确定尺度参数和形状参数方程;金银花的功能成分绿原酸含量随着氧气体积分数及干燥温度的下降而升高,与真空干燥的含量类似。吴佳[17]采用氮气源热泵技术干燥胡萝卜,β-胡萝卜素的保留率随氧含量下降而显著提高,40℃、5%氧含量时,β-胡萝卜素的保留率为86.7%,与真空干燥的最优水平相当(60℃,β-胡萝卜素的保留率为87.1%),但干燥时间大大缩短,氧含量对β-胡萝卜素保留率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宋宇[18]以干制品色泽、变形程度、β-胡萝卜素以及复水率为评价指标,进行热风、真空、无氧热泵干燥3种干燥方式对比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干制品色泽和变形程度等外观干燥效果上,真空干燥和无氧热泵干燥的干燥效果明显好于普通热风干燥;胡萝卜中主要营养物质β-胡萝卜素和VC保存含量排序是真空干燥最高,无氧热泵干燥次之,热风干燥最低;在复水率的试验中可以看出,经无氧热泵干燥和真空干燥后的干制品复水效果相对较好,热风干燥较差。

3 低氧热泵干燥装置的研究

低氧热泵干燥技术的研究以优良的干燥装置为保障基础。低氧热泵干燥装置须具备良好的密闭性能,温湿度、风速和氧气浓度等参数的精确智能测控。

Chua等[19]利用2级蒸发热泵干燥系统,实验表明,该干燥系统可将温度和湿度控制在较大范围内,提高系统的操作系数(COP),节约能耗。Teeboonma等[20]利用外置和内置并联双冷凝器有效保证干燥温度在设定范围内。卢永芬[12],陆烝[21]均对双冷凝器双蒸发器热泵系统和辅助加热装置进行研究,该干燥系统通过不同电磁阀的操作,可形成加速升温、升温除湿、恒温除湿、快速除湿和降温5种组合操作,根据各阶段温、湿度的要求和即时温、湿度测定值选择不同的组合状态,从而达到不同温度、湿度要求下的控温控湿效果。张建峰[22-23]对热泵干燥装置控制系统进行研究,采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 PLC)和计算机相结合的方法,即PLC为下机位,计算机为上机位的控制系统,可设定干燥室内温度、湿度、风速等参数,在手动控制的基础上实现了自动控制,提高了干燥产品品质,降低了干燥能耗。潘秀霞等[24-25]研制一种基于上、下位机串行的干燥智能测控系统。采用89C51单片机实现温度、湿度、气体成分和物料重量的多路环境参数的检测与智能控制;计算机实现在线参数的可视化显示、处理及建立专家知识库等功能;通过串口方式解决单片机口线紧张问题;模糊控制加模糊自整定PID控制,实现复杂环境温度、湿度、气体成分的有效控制。范海亮[26]根据蔬菜干燥过程特点和热泵干燥环境非线性、大惯性和时变性的特点,设计了一个精确的热泵干燥控制系统。该系统主要由热泵干燥装置、数据采集系统和监控系统组成。利用Fuzzy-PID复合控制器实现干燥室内温湿度的精确;通过变频调速系统能将干燥介质流量控制在稳定,利于物料干燥的范围内;利用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 SCADA),其中,数据采集系统主要由传感器、PLC和模拟量模块组成,PLC作为下位机采集传感器收集温度、湿度、风速等的现场数据采集,监控系统实现对热泵干燥装置多个位置温度和湿度的监控,实现数据实时显示、数据归档、参数初始化设定、控制设定、报警信息查询等功能,能够实现远距离、非现场监控;还利用胡萝卜为干燥物料进行多组实验,验证低氧热泵千燥装置的工作性能,研究胡萝卜的干燥性能。宋宇[18]对热泵循环系统和控制系统进行改造和优化,热泵循环系统增添辅助风机、辅助加热器、高压气体管,构建密闭循环回路,控制系统增添氧气传感器、环境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检测物料内部的温度传感器等设备,实现精确控制的无氧热泵干燥,并对该设备进行干燥曲线、干燥能耗等性能进行测试。

nlc202309090635

低氧热泵干燥装置的研究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包括:热泵、干燥、智能测控、物料的特性等,属于技术集成型装置。低氧热泵干燥装置属高性能热泵装置,目前,虽有一些研究,但研究和开发的力度和广度还不够,需要各学科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

4 展望

国内外研究表明低氧热泵干燥技术在干燥过程能耗和干燥品质包括结构特性、视觉特性、营养特性、复水特性等均表现出优势。其低温、低氧的干燥环境为热敏性、氧敏性食品和生物原料等的干燥提供新的途径。目前,国内外研究多集中在干制品品质特性的研究,对低氧热泵干燥装置的研究甚少。低氧热泵干燥技术的发展有赖优良配套装置的支持,低氧热泵干燥装置的研究亟需开展,以利于此干燥技术更好的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朱文学. 食品干燥原理与技术[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46-48.

[2] 石启龙,薛长湖,赵 亚,等. 热泵变温干燥对竹荚鱼干燥特性及色泽的影响[J]. 农业机械学报,2008,39(4):83-86.

[3] Hawladera M N A, Perera C O, Tian M, et al. Drying of guava and papaya: Impact of different drying methods[J].Drying Technology, 2006, 24(1): 77-87.

[4] Hawladera M N A, Perera C O, Tian M. Comparison of the retention of 6-Gingerol in drying of ginger under modified atmosphere heat pump drying and other drying methods[J]. Drying Technology, 2006, 24(1): 51-56.

[5] Doungporn S, Poomsa-ad N, Wiset L. Drying equations of Thai Hom Mali Paddy by using hot Air, Carbon Dioxide and Nitrogen Gases as Drying Media[J]. Food and Bioproducts Processing, 2012, 90(2): 187-198.

[6] 谢继红,周 红,陈 东,等. 热泵干燥装置中干燥介质的物性及其应用分析[J].化工装备技术,2007,28(3):1-5.

[7] 陈 东,谢继红. 氢气作为热泵干燥装置干燥介质的分析[J].化工装备技术,2008,92(5):5-8.

[8] 朱文学,种翠娟,刘云宏,等. N2气调干燥气体状态参数计算方法[J]. 农 业 机 械 学 报,2013,44(11):174-179.

[9] Hawladera M N A, Perera C O, Tian M. Properties of modified atmosphere heat pump dried foods[J]. 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 2006, 74(3): 392-401.

[10] O'Neill M B, Rahman M S, Perera C O, et al. Colour and density of apple cubes dried in air and modified atmospher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Property, 1998, 1(3): 197-205.

[11] Borompichaichartkul C, Chinprahast N, Devahastin S, et al. Multistage heat pump drying of macadamia nut under modified atmosphere[J]. International Food Research Journal, 2013, 20 (5): 2 199-2 203.

[12] 卢永芬. 食用菌气调干制技术研究[D]. 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01.

[13] 罗 磊,王 强,任广跃,等.哈密瓜片充氮低氧热泵干燥工艺研究[J].干燥技术与设备,2013,11(6):50-57.

[14] 罗 磊,支梓鉴,刘云宏,等. 正交试验优化苹果片低氧热泵干燥工艺[J].食品科学,2014,35(4):1-5.

[15] 罗 磊,支梓鉴,刘云宏,等. 苹果片气调热泵干燥特性及数学模型[J]. 食品科学,2014,35(4):13-17.

[16] 刘云宏,苗 帅,罗 磊,等. 基于威布尔分布函数的金银花气调干燥实验研究[J].食品科学,2014,35(21):31-35.

国内外生物质能概况 篇4

摘 要:本文概述国内外生物质能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现状,并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研究开发的前景,以及在今后的工作中应重视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生物质、能源、气化、液化、成型、燃料

1、前言

生物质能是人类用火以来,最早直接应用的能源。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生物质能的应用研究开发几经波折,最终人们深刻认识到,石油、煤、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有限性,同时无节制地使用化石能源,大量增加CO2、粉尘、SO2等废弃物的排放,污染了环境,给人类赖以生存的星球,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而使用大自然馈赠的生物质能源,几乎不产生污染,资源可再生而不会枯竭,同时起着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是理想的可再生能源之一。生物质能的应用技术开发,旨在把森林砍伐和木材加工剩余物以及农林剩余物如秸杆、麦草等原料通过物理或化学化工的加工方法,使之成为高品位的能源,提高使用热效率,减少化石能源使用量,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七十年代,由于中东战争引发的能源危机以来,生物质的开发利用研究,进一步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美国、瑞典、奥地利、加拿大、日本、英国、新西兰等发达国家,以及印度、菲律宾巴西等发展国家都分别修定了各自的能源,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资金从事生物质能的研究开发。

我国生物质能研究开发工作,起步较晚。随着经济的发展,开始重视生物质能利用研究工作,从八十年代起,将生物质能研究开发列入国家攻关计划,并投入大量的财力和人力。已经建立起一支专业研究开发队伍,并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初步形成了我国的生物质能产业。

2、生物质能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现状

2.1国外研究开发简介

在发达国家中,生物质能研究开发工作主要集中于气化、液化、热解、固化和直接燃烧等方面。

生物质能气化是在高温条件下,利用部份氧化法,使有机物转化成可燃气体的过程。产生的气体可直接作为燃料,用于发动机、锅炉、民用炉灶等场合。气化技术应用在二战期间达到高峰。随着人们对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的关注,对气化技术应用研究重又引起人们的重视。目前研究主要用途是利用气化发电和合成甲醇以及产生蒸汽。奥地利成功地推行建立燃烧木材剩余物的区域供电计划,目前已有容量为1000~2000kw的80~90个区域供热站,年供应10×109MJ能量。加拿大有12个实验室和大学开展了生物质的气化技术研究。1998年8月发布了由Freel, Barry A.申请的生物质循环流化床快速热解技术和设备。瑞典和丹麦正在实行利用生物质进行热电联产的计划,使生物质能在提供高品位电能的同时满足供热的要求。1999年,瑞典地区供热和热电联产所消耗的能源中,26%是生物质。

美国在利用生物质能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据报道,目前美国有350多座生物质发电站,主要分布在纸浆、纸产品加工厂和其它林产品加工厂,这些工厂大都位于郊区。装机容量达7000MW,提供了大约66000个工作岗位,根据有关科学家预测,到2010年,生物质发电将达到13000MW装机容量,届时有4000000英亩的能源农作物和生物质剩余物用作气化发电的原料,同时,可按排170000个以上的就业人员,对繁荣乡村经济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流化床气化技术由于具有床内气固接触均匀、反应面积大、反应温度均匀、单位截面积气化强度大。反应温度较固定床低等优点,从1975年以来一直是科学家们关注的热点。包括循环流化床、加压流化床和常规流化床。印度Anna大学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中心最近开发研究用流化床气化农业剩余物如稻壳、甘蔗渣等,建立了一个中试规模的流化床系统,气体用于柴油发电机发电。1995年美国Hawaii大学和Vermont大学在国家能源部的资助下开展了流化床气化发电的工作。Hawaii大学建立了处理生物质量为100T/d的工化压力气化系统,1997年已经完成了设计,建造和试运行达到预定生产能力。Vermont大学建立了气化工业装置,其生产能力达200T/d,发电能力为50MW。目前已进入正常运行阶段。

生物质的直接燃烧和固化成型技术的研究开发,主要着重于专用燃烧设备的设计和生物质成型物的应用。目前,已开发的技术有:林产品加工厂的废料(如造纸厂的树皮、家具厂的边角料等)的专用燃烧蒸汽锅炉,国外造纸厂几乎都有专门的设备,用来处理废弃物。由于生物质形状各异,堆积密度小较松散,给运输和贮存以及使用带来了较大困难,影响生物质的使用。因此,从四十年代开始了生物质的成型技术研究开发。现已成功开发的成型技术按成型物形状分主要有三大类:以日本为代表开发的螺旋挤压生产棒状成型物技术,欧洲各国开发的活塞式挤压制得园柱块状成型技术,以及美国开发研究的内压滚筒颗粒状成型技术和设备。美国颗粒成型燃料年产量达80万吨。

成型燃料应用于二个方面:其一:进一步炭化加工制成木炭棒或木炭块,作为民用烧栲木炭或工业用木炭原料;其次是作为燃料直接燃烧,用于家庭或暧房取暧用燃料。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开发了专用炉灶。在北美有50万户以上家庭使用这种专用炉灶作为取暧炉。

将生物质能进行正常化学加工,制取液体燃料如乙醇、甲醇、液化油等;是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利用生物发酵或酸水解技术,在一定条件下,将生物质转化加工成乙醇,供汽车和其它工业使用。加拿大用木质原料生产的乙醇上产量为17万吨。比利时每年用甘蔗为原料,制取乙醇量达3.2万吨以上,美国每年用农林生物质和玉米为原料大约生产450万吨乙醇,计划到2010年,可再生的生物质可提供约5300万吨乙醇。

生物质能的另一种液化转换技术,是将生物质经粉碎预处理后在反应设备中,添加催化剂或无催化剂,经化学反应转化成液化油。美国、新西兰、日本、德国、加拿大国家都先后开展了研究开发工作,液化油的发热量达3.5×104KJ/kg左右,用木质原料液化的得率为绝干原料的50%以上。欧盟组织资助了三个项目,以生物质为原料,利用快速热解技术制取液化油,已经完成100kg/hr的试验规模,并拟进一步扩大至生产应用。该技术制得的液化油得率达70%,液化油低热值为1.7×104KJ/kg。

生物质能催化气化研究,旨在降低气化反应活化能,改变生物质热处理过程,分解气化副产物焦油成为小分子的可燃气体,增加煤气产量,提高气体热解;同时降低气化温度,提高气化速度和调整生物质气体组成,以便进一步加工制取甲醇或合成氨。欧美等发达国家科研人员在催化气化方面已经作了大量的研究开发,研究范围涉及到催化剂的选择,气化条件的优化和气化反应装置的适应性等方面,并且已经在工业生产装置中得到了应用。

2.2 国内研究开发

我国生物质能的应用技术研究,从八十年代以来一直受到政府和科技人员的重视。主要在气化、固化、热解和液化开展研究开发工作。

生物质气化技术的研究在我国发展较快,应用于集中供气、供热、发电方面。中国林科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从八十年代开始研究开发了集中供热、供气的上吸式气化炉,并且先后在黑龙江、福建得到工业化应用,气化炉的最大生产能力达6.3×106kJ/hr。建成了用枝桠材削片处理,气化制取民用煤气,供居民使用的气化系统。最近在江苏省又研究开发以稻草、麦草为原料,应用内循环流化床气化系统,产生接近中热值的煤气,供乡镇居民使用的集中供气系统,气体热值约8000KJ/NM3。气化热效率达70/%以上。山东省能源研究所研究开发了下吸式气化炉。主要用于秸杆等农业废弃物的气化。在农村居民集中居住地区得到较好的推广应用,并已形成产业化规模。广州能源所开发的以木屑和木粉为原料,应用外循环流化床气化技术,制取木煤气作为干燥热源和发电,并已完成发电能力为180KW的气化发电系统。另外北京农机院、浙江大学等单位也先后开展了生物质气化技术的研究开发工作。

我国生物质的固化技术在八十年代中期开始,现已达到工业化规模生产。目前国内有数十家工厂,用木屑为原料生产棒状成型物木炭。螺旋挤压成型机有单头和双头二种,单头机生产能力为120Kg/hr,双头机生产能力达200Kg/hr。1990年中国林科院林化所与江苏省东海粮机厂合作,研究开发生产了单头和双头二种型号的棒状成型机,1998年又与江苏正昌集团合作,共同开发了内压滚筒式颗粒成型机,机器生产能力为250~300kg/hr,生产的颗粒成型燃料尤其适用于家庭或暖房取暖使用。南京市平亚取暖器材有限公司,从美国引进适用于家庭使用的取暖炉,通过国内消化吸收,现已形成生产规模。

生物发酵制气技术,在我国已经形成工业化,技术亦趋成熟,利用的原料主要是动物粪便和高浓度的有机废水。在上海亦已建成沼气集中供气系统。

沈阳农业大学从国外引进一套流化床快速热解试验装置,研究开发液化油的技术,和利用发酵技术制取乙醇试验。另外,中国林科院林化所进行了生物质催化气化技术研究。华东理工大学还开展了生物质酸水解制取乙醇的试验研究,但尚未达到工业化生产。

3、我国生物质能应用技术的展望

生物质能是一个重要的能源,预计到下世纪,世界能源消费的40%来自生物质能,我国农村能源的70%是生物质,我国有丰富的生物质能资源,仅农村秸杆每年总量达6亿多吨。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对生物质能的合理、高效开发利用,必然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科学地利用生物质能,加强其应用技术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我国已有一批长期从事生物质转换技术研究开发的科技人员,已经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生物质能研究开发体系,对生物质转化利用技术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完成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部分技术已形成产业化,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开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从国外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的研究开发现状结合我国现有技术水平和实际情况来看,本人认为我国生物质能应用技术将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发展。

3.1高效直接燃烧技术和设备

我国有12亿多人口,绝大多数居住在广大的乡村和小城镇。其生活用能的主要方式仍然是直接燃烧。剩余物秸杆、稻草松散型物料,是农村居民的主要能源,开发研究高效的燃烧炉,提高使用热效率,仍将是应予解决的重要问题。乡镇企业的快速兴起,不仅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加速化石能源,尤其是煤的消费,因此开发改造乡镇企业用煤设备(如锅炉等),用生物质替代燃煤在今后的研究开发中应占有一席之地。把松散的农林剩余物进行粉碎分级处理后,加工成型为定型的燃料,结合专用技术和设备的开发,在我国将会有较大的市场前景,家庭和暧房取暧用的颗粒成型燃料,推广应用工作,将会是生物质成型燃料的研究开发之热点。

3.2集约化综合开发利用

生物质能尤其是薪材不仅是很好的能源,而且可以用来制造出木炭、活性炭、木醋液等化工原料。大量速生薪炭材基地的建设,为工业化综合开发利用木质能源提供了丰富的原料。由于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促进了农村分散居民逐步向城镇集中,为集中供气,提高用能效率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将来应根据集中居住人口的多少,建立能源工厂,把生物质能进行化学转换,产生的气体收集净化后,输送到居民家中作燃料,提高使用热效率和居民生活水平。这种生物质能的集约化综合开发利用,既可以解决居民用能问题,又可通过工厂的化工产品生产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也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因此,从生态环境和能源利用角度出发,建立能源材基地,实施“林能”结合工程,是切实可行的发展方向。

农村有着丰富的秸杆资源,大量秸杆被废弃和田间直接燃烧,既造成大量的生物质能的浪费,也给大气带来了严重的污染。因此,用可再生的生物质能高效转化在将来会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3.3生物质能的创新高效开发利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生物质能的发展将依赖创新技术来实现更大的发展。生物质能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如生物技术高效低成本转化应用研究,常压快速液化制取液化油,催化化学转化技术的研究,以及生物质能转化设备如流化床技术等是研究热点,一旦获得突破性进展,将会大大促进生物质能开发应用。3.4城市生活垃圾的开发利用

生活垃圾数量以每年8%~10%的快速递增,工业化开发利用垃圾来发电,焚烧集中供热或气化产生煤气供居民使用,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3.5能源植物的开发

大力发展能生产“绿色石油”的各类植物,如油棕榈、木戟科植物等,为生物质能利用提供丰富的优质资源。

4、建议

4.1生物质能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在现阶段主要是从生态环境、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从中长期来看,将要弥补资源有限性的不足。因此,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其社会效益远远大于经济效益。在目前发展阶段,需要国家的政策扶持和财力支撑。应制订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投资生物质能源开发项目。

4.2我国有丰富的生物质资源,但我国的国情是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偏少,因此,在生物质的应用技术发展方向上,应结合我国分散的能源系统,以满足农村乡、镇、村不断增长的能量需求,重点解决居民生活用能,减少对化石能源尤其是煤炭的使用。在经济条件较发达的乡村地区,大力推广木煤气气化系统。在城市推广颗粒成型燃料及专用取暧炉,取代煤炉取暧和小型锅炉。

4.3加强基础和应用研究。在生物质能化学转换中催化降解、直接和间接液化机理,高产生物能基因及其变异性规律,生物转化微生物“杂交”等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国家在科研项目的安排方面,要注重给生物质能应用研究的发展方面留有一定的空间。

4.4我国已发展薪炭林540万公顷,年生长量约达1.8亿吨,计划到2010年,薪炭林达到860万公顷。同时,山区大量发展的经济林果壳。利用这些林业资源,建立能源工厂,将这些生物质热解处理,气体作为民用煤气,热解的固体木炭进一步加工成活性炭作为化工产品,创造经济效益。既解决部分农村缺少能源的矛盾,又为农村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山区农村的发展。前期选择合适的地区,建立生物质综合利用“林能结合”示范能源工厂系统,然后推广应用。

国内肝癌转移动物模型研究概况 篇5

1 建立肝癌转移动物模型的影响因素

1.1 瘤源

就目前应用的肝癌转移动物模型来看, 瘤源大多包括以自发性或诱发性动物肿瘤为来源建立的移植性肿瘤、已建立的人癌细胞株、临床手术标本三部分。以自发性或诱发性动物肿瘤来源, 由于瘤源是鼠源性, 与人体肿瘤差异较大, 所以其应用价值受到限制。已经建立的人癌细胞株, 虽然易于保存和应用, 但由于体外环境和体内环境的差异及传代时消化酶破坏等因素的影响, 其转移性在动物体内的表达结果不甚理想, 也限制了进一步应用。临床手术标本由于材料来自人体, 一般所采用的组织块移植法保留了人体肿瘤完整的组织学特征, 故成为近年来新建肝癌转移模型的主要瘤源。如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2]利用人肝癌标本建立的裸小鼠人肝癌高转移模型LCI-D20, 该模型自发转移率达100%, 同时具淋巴道和血道转移的特点;后又在此基础上建立高转移细胞系MHCC97[3]。郑建明等[4]建立的模型局部侵袭率为100%, 自发远处转移率为57.8%。郜永顺等[5]用新鲜人肝癌组织建立的裸鼠模型, 出现了肝内、肺和骨转移。但是利用手术标本移植往往要重复多次, 或移植数例方可成功, 移植裸鼠体内时要新鲜, 无坏死, 无包膜, 这是移植成功的关键。

1.2 移植部位

肿瘤移植按移植的部位可分为异位移植和原位移植。部位不同可影响移植瘤的生物学特性。如皮下异位移植虽能维持来源肿瘤的组织结构和生理生化特性, 但由于其外被包膜, 多呈局限性生长, 少见或未见转移。原位移植理论起源于PEGET的“种子与土壤”学说, 即只有种子 (瘤细胞) 与土壤 (相应的微环境) 相互作用才能产生转移瘤。原位移植可获得在人体内相同或相近的微环境, 该环境能提供多种促进肿瘤生长的因子, 故移植成功率高。而且移植部位供血丰富, 移植的肿瘤组织容易浸润和扩散, 更能客观模拟人体肿瘤浸润和转移的过程。这克服皮下移植瘤在侵袭和转移表达上的缺陷。目前建立肝癌转移动物模型大多采用原位移植的方法[2,4,5]。

1.3 免疫状态

裸鼠虽然缺乏功能性T细胞, 存在免疫功能缺陷, 但体内尚有较高的NK细胞活力、B细胞活性和非依赖性T细胞免疫活性, 这可能在抵抗移植肿瘤中起作用。不同鼠龄NK细胞活性不同, 如移植在年幼或新生裸鼠体内的肿瘤更易生长和形成转移。不少学者报道, 在幼年裸鼠 (3周龄) 体内表现为明显侵袭和高度自发性或试验性转移的肿瘤, 在成年鼠 (6-8周龄) 体内, 往往呈局限性生长或低转移。但有人将肝癌C5F细胞接种到4周龄BALB/cA雄性裸鼠皮下, 裸鼠衰竭时处死未发生肺转移, 而接种到7周龄雌性裸鼠的则有大体肺转移形成, 认为年龄在此模型中不是影响转移灶形成的主要因素[6]。如果利用T、NK细胞, T、B细胞以及T、B、NK细胞联合免疫缺陷小鼠可以提高肿瘤移植的成功和转移率。如徐冰等[7]利用NOD-SCID小鼠建立的人肝癌模型比用裸小鼠建立的模型更容易发生体内的转移。有人将Walker-256癌肉瘤接种于肝脏内建立大鼠肝硬化肝癌模型, 并行脾切除术, 认为脾脏在肿瘤免疫中有一定抑制肿瘤生长及转移的作用, 荷瘤早期切除脾脏可能加速肿瘤的生长、转移[8]。

1.4 其它

人体肿瘤在动物体内传代时间过长, 可能会发生染色体变异。陶文照等[9]通过观察和分析连续传代20年的肝癌裸鼠皮下移植及原位模型的病理变化特征, 发现肿瘤局部侵袭及转移的恶性生物学行为未发生改变, 但肿瘤细胞分化更差, 部分肿瘤细胞染色体变为裸鼠染色体, 这可能与裸鼠内环境影响和瘤细胞的多潜能分化有关。

有研究者发现, 肝门阻断所导致的缺血再灌注损伤能加速裸鼠肝肿瘤细胞的生长, 促进癌旁组织中与转移复发相关基因 (VEGF、MMP-9) 的表达, 这为肝癌切除术后的复发与转移提供依据[10]。

在移植模型操作上, 要提高肝癌模型的稳定性, 保证瘤株活性和提高操作技术是试验的关键。移植用瘤块必须选用皮下瘤周边呈鱼肉样、质地偏硬的肿瘤组织;从制备瘤块到关腹的各个环节都应严格无菌操作, 积极防止感染;保证种瘤器械专用, 防止因腹壁或邻近脏器、腹腔肿瘤种植影响动物自然生存期[11]。

2 肝癌转移动物模型的观测方法

观察肝癌模型的转移情况, 大多要把动物处死或开腹。近年来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 (CT) 、磁共振成像 (MRI) 、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 (PET) 等影像学技术在肿瘤动物模型上的应用, 可以避免这种缺陷。如兔VX2肝癌大动物模型, 有人采用螺旋CT (SCT) 扫描检测, 对瘤灶的变化和远处转移情况进行动态观测, 病灶能清晰显示, 是对模型进行无创评估、快捷、并容易重复实施的检测手段[12];杜文华等[13]用二维超声检查发现该模型病灶回声特点缺乏特异性, 经内部彩色多普勒 (CDFI) 和能量多普勒 (PDI) 声学造影后, 兔肝内转移癌病灶周边及内部点状或条状血管数目增多, 尤以PDI变化最为明显。认为能量多普勒超声造影成像对肝脏转移性癌的血管特征等的诊断, 比常规的二维超声和CDFI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孙宝昌等[14]用筛选的稳定表达荧光素酶的肝癌细胞 (BEL-7405) 单细胞克隆裸鼠皮下接种, 利用活体成像系统观察了肿瘤的生长过程, 肿瘤发光可随着观察时间的延长而增强, 为活体内监测肿瘤生长甚至转移提供方法。

肝癌早期癌细胞即可进入血循环, 血行微转移是肝癌发生转移的一个重要步骤, 因此有关肝癌模型血行微转移的研究近年来也有报道。有人通过用巢式PCR检测大鼠诱发性肝癌中的GPC-3 mRNA和AFP mRNA, 发现外周血GPC-3mRNA的阳性率与肝癌微转移的发生有明显的相关性, 且高于AFP mRNA的阳性率, 为肝癌微转移研究提供新的诊断指标[15]。血行性转移与血液中的肿瘤细胞负荷量密切相关, 及早发现并定量血中的肝癌细胞数对肝癌转移模型研究具有积极意义。而以往检测外周血甲胎蛋白信使核糖核酸 (AFP mRNA) 的方法多为定性法, 难以及时反映肿瘤发生转移的发展阶段, 吴晓凤等[16]以裸鼠肝原位移植肿瘤模型为对象, 用TaqMan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PCR) 技术检测外周血AFP mRNA水平与原发性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复发转移关系, 认为外周血AFP mRNA可作为反映肝癌复发转移的敏感指标。

3 肝癌转移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

目前, 肝癌转移模型存在转移率较低、周期长、范围局限等缺点。李琦等[17]采用细胞浆肝内注射制作大鼠移植性肝癌模型, 从制作腹水瘤开始到肝肿瘤生长至0.6cm仅需2周时间, 而瘤块移植常需3-4周;该模型动物自然生成时间为3-4周, 晚期有肿瘤转移腹水形成。金昌德等[18]在HHCC细胞内转染可增强转移能力的βG基因, 采用裸鼠脾种植法复制肝癌转移模型, 可出现广泛转移, 在肝、肾、肠系膜淋巴结肉眼可见转移灶, 但βG基因转染HHCC细胞后其生物学特性有所改变, 这与临床原始癌症相比其特征有一定差异。建立肝癌高转移模型, 目前的方法有体内筛选和体外筛选两种方法。体内筛选即是将肝癌细胞悬液或组织块等移植于有利于肝癌表型表达的体内部位, 使发生转移, 然后将其转移灶再移植于动物体内, 如此反复数次便可能建立肝癌的高转移模型。一般多采用原位-转移灶循环筛选方法, 师长宏等[19]通过肝脏原位接种肿瘤细胞, 取其淋巴结转移灶反复肝内接种建立了人肝癌细胞系HCC-9724淋巴结转移模型, 50天肠系膜淋巴结转移率达100%。体外筛选法的理论基础是肿瘤细胞的异质理论, 即肿瘤本质上是由多克隆异质性细胞组成, 转移的发生主要取决于具有高转移能力的克隆株细胞存在于肿瘤细胞群体之中, 利用细胞克隆技术可以筛选不同亚群的肿瘤细胞。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20,21]用有限稀释法, 从高转移潜能人肝细胞癌细胞系MHCC97中筛选出两个不同转移潜能的克隆细胞株, 发现两个克隆株 (MHCC97H、MHCC97L) 的生物学性状不同, 其中MHCC97H的肺转移率为100%。此后, 用高转移性人肝癌克隆细胞株MHCC97H接种裸鼠, 进行3次肺转移筛选, 取肺转移瘤建成皮下接种后自发性肺转移的细胞系HCCLM3, 经皮下和原位接种均出现了自发性高转移。

4 模型评价

对转移模型转移程度的分级, 高进[22]认为转移率在70%以上为高转移, 转移率在30%-70%为中转移, 30%以下为低转移, 0%为不转移, 经过多年应用可作为重要参考标准。同时认为, 肿瘤转移程度应有确切定量概念, 肺内转移程度的大体观察可按肺组织表面结节大小和数目分为三级, 组织学分级可按肺内形成结节状转移灶和呈粟粒状或呈肺炎样实变区分为不同等级。

顾伟等[11]初步拟定了能模拟人类原发性肝癌发生发展的大鼠肝癌模型的分期标准, 用组织块肝内种植法复制大鼠移植性肝癌模型, 在不同时期分别观察模型, 认为大鼠移植性肝癌模型第5-11天相当于人类早期肝癌, 第18天后相当于临床晚期肝癌, 这对选择指导原发性肝癌治疗策略具有意义。

综上所述, 国内肝癌转移动物模型的研究近年来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从最初的异位移植发展到原位移植, 由细胞移植倾向于组织块移植, 由试验性转移模型向自发性转移模型发展。免疫缺陷动物的使用也由单一免疫缺陷动物发展为联合免疫缺陷动物, 模型的观察方法上由于诊断技术的发展也变得丰富, 静态、定性的观察方法正向动态和定量方法上发展。同时, 随着研究的深入, 有关模型微转移观察的研究也将成为以后的亮点。然而对于转移模型如何获得高转移率、如何维持表达的稳定性仍将是肝癌及其它肿瘤转移动物模型需要解决的问题。

摘要:肝癌转移动物模型为肝癌转移机制研究和实验性治疗研究提供了实验技术平台。随着免疫缺陷动物的应用, 肝癌转移动物模型的研究也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本文从建立模型的影响因素、观测方法、建立方法等方面对目前国内有关肝癌转移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进行简要阐述。

上一篇:统计资料审核制度下一篇:以创新促发展 以落实促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