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德育个案研究现状(精选12篇)
国内外德育个案研究现状 篇1
宁波光华学校德育个案研究之
国内外德育个案研究现状
曹秋生
国外对德育的研究开始较早,相对比较成熟。到目前为止已经获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并且得到了较好的运用。而我国德育研究相对国外来说起步较晚。但是近几年来,我国德育研究异常活跃,形形色色的研究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尤其对德育个案的研究日趋重视,但研究过程乱象横生,研究结果不尽人意。对德育个案的研究,往往层次较浅,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
就全国来看,德育个案的研究,往往引用一个或者几个具体案例,并对此案例进行“问题分析”,进而提出“对策与措施”。大多案例分析局限于就事论事,分析不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
案例研究,缺少自己的独到见解,很多的案例研究毫无理论高度可言。究其原因,长期以来,中小学教育中存在着重智轻德的倾向。一些老师对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没有把德育工作真正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喊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依然存在。一些学校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措施。德育工作中重活动、轻效果,重课外、轻课内,认为思想教育是课外的事,搞活动往往也是应付差事,流于形式,至于学生受教育程度、教育效果如何,基本无人问津。部分教师重教书、轻育人,只拼命抓教学成绩,忽视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培养。甚至有人认为,德育工作是软任务,可有可无。种种错误认识严重影响了德育工作的效果。德育工作的第一线老师,反而缺少德育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导致研究者本身的理论积淀不够,甚至现学现卖,以致于无法从更高的高度进行案例分析、研究,更形不成系统的理论。对德育个案的研究,大多与心理学结合。
早在1894年,英国的巴恩斯、美国的夏伦勃格就分别在英国的《教育论丛》杂志上发表《儿童心目中的惩罚》和《儿童的公正观念》两篇论文,标志着心理学家开始涉足德育学领域。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后期开始,这方面的研究规模日益扩大,涌现出一批知名的心理学家。八十年代以后,在我国出现了教育心理学的一个年轻分支——德育心理学,这标志着心理学和德育学的相关性已在心理学领域结出累累硕果。
我国的德育案例研究者按照这一思路,把案例分析研究与心理学紧密结合,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但是不可否认,这一认识在不少研究者那里还处于自发阶段,有待于理性提升,从而达到自觉阶段。
对德育个案的研究,结构模式比较单一,对现实问题指导性不强。
德育个案的研究,重理论,轻实践,研究结构模式几乎固定,先列出个案事例,后面紧跟分析研究,有些再追加对策措施。几乎所有案例研究都遵循这一模式,大同小异,少有变化。
从单个德育案例的分析研究来看,分析的比较全面透彻,对事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都有个清晰的交代,由表及里,由个别到一般,也上升到了一定的理论高度。但遇到现实中的实际问题,如果直接拿过来照搬照抄,会发现有些无从下手。大部分案例分析,只适合作者书本上的那个案例,现实中的“天时”“地利”“人和”的细微差别,都会带来巨大的反差。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正因为德育案例研究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更需要我们德育工作一线的老师们,加强德育理论学习,深化德育理论研究,由自发变为自觉,把德育案例研究这项艰巨的工作继续下去。
国内外德育个案研究现状 篇2
一、个案研究内容
笔者分析了德育课程的学习特点:德育课应该是师生轻松愉快地进行互动的过程,注重过程性而非终结性评价。因此笔者确定了我们个案研究的重点:(1)德育课教学评价的主体研究;(2)德育课教学评价的方法研究;(3)德育课教学评价的内容研究。
二、教学实验比较
(一)德育课教学评价的主体比较
对照班德育课仍然采用过去的单一主体教学评价模式,实验班德育课参与教学评价的主体多样,有德育课教师、中职生、家长、学校管理人员、实验班冠名企业主管等。在连续四周的德育课教学实验后,调查发现:参与实验的德育课教师认为在对照班上课很累,中职生上课无精打采,感觉教学效果不怎么样;在实验班上课的劲头却很足,大家都积极参与,中职生家长也很乐意评价他们的表现。学校教学管理部门也表示,对照班的中职生上课几乎没有评价权,积极性也不高,而实验班德育课的师生状态都很好,师生、家庭、校企关系进一步融洽,促进了实验班德育课教学质量的提高。家长和企业主管也是类似看法。
(二)德育课教学评价的方法对比
教学实验中对照班和实验班采用了不同的教学评价方法。对照班仍沿用传统的“试卷考试”教学评价方式,实验班通过过程性评价、成果性评价、差异性评价,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对德育课师生进行全方位的教学评价。教学实验后的调查发现,任课教师觉得在对照班上课相对实验班备课时间短,不用考虑更多的教学评价方式,也不用考虑教学评价方式是否适当。通过试卷考试的教学评价方式,对照班中职生觉得不能真正理解德育的思想精髓,感觉犹如纸上谈兵。实验班师生通过多种教学评价使各自的言行举止都进一步规范,共同得到了提高。
(三)德育课教学评价的内容比较
本次教学实验,对照班和实验班在教学评价的内容上也有很大不同,对照班通过考试来评价中职生涉及是否已知已会,实验班教学评价的内容还包括师生的仪表、言谈举止、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及在学校、家庭、实习企业和社会的表现等方面,对比试验后发现,对照班中职生通过教学评价知道该不该有怎样的言行,但是否做到,很多学生觉得那是另一回事。实验班德育课教学评价的内容突出了职业精神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并将教学评价的内容融入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过程中,真正做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
三、个案研究结论
经过教学实验对比研究,笔者得出如下结论。
(一)德育课堂教学评价要具有艺术性
张文质先生说教育是慢的艺术,而课堂是绽放生命活力的地方。德育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评价应有趣、有情、有效、有别。有趣即是在教学评价形式和方法上丰富多样、生动活泼,让中职生兴味盎然;有情即是肯定中职生的努力,鼓励和保持中职生的创造欲望和尝试欲望,让中职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注;有效即是教学评价要及时、准确,有别即是评价对象不同,教学评价的语言内容要有变化。这样的德育课堂教学评价才具有艺术性。
(二)注重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结合
实验班除了单元(模块)期中、期末等阶段性测试对中职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终结性评价外,更多地运用“自评、组评和师评表”“评价记录表”“教师评学表”“中职生评教表”等多种评价形式和方法对师生实施形成性评价,重视评估中职生的学习过程,兼顾对中职生知、情、意、行的评价。
(三)教学评价应拓宽时间和空间
德育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中职生的品德不仅通过课堂,也通过日常的行为表现出来,而日常行为表现最能体现和反映中职生隐藏在试卷背后的品性。评价日常行为表现能体现德育的真实性。因此,笔者建议把中职生是否尊重教师、是否团结同学、是否违规违纪等日常表现作为德育课程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
笔者认为:中职德育课的教学评价,应突出育人特色,体现职业教育特点;应把传授知识与陶冶情操、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相结合;应发挥各种评价的协同作用,探索出一套真正适合中职人才培养的德育课堂教学评价模式。
参考文献
[1]周伯闻.中职校德育课考核评价方式创新的思考[J].教改聚焦,2011(3).
国内外德育个案研究现状 篇3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班级管理学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2-087-1
德育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我国德育建设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为社会培养了高素质的人才,然而仍存在着与现实生活相脱离的严重问题。德育脱离生活不仅导致了德育难以承担应有的使命,从而引起了家长及社会各界的不满,更为严重的是脱离生活的德育导致人的异化,从而背离了教育的初衷。脱离学生实际、脱离学生生活的德育,无法真正地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无法有效地解答疑惑,得不到学生的认同,形成了远离人的主体性发展需要的模式。这种模式教育目标上过于理想化,只注重方向性,缺乏时代性、层次性和生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假、大、空”弊端;内容上选择特定社会中公认的理论、原则、规范,多讲理想少讲现实;方法上,把学生看作是等待填充的“道德之洞”或“美德袋”强调机械灌输,理论性、原则性强,缺乏实践性、灵活性,不能引导学生在活生生的社会背景下去运用和思考,在很大程度上使德育流于形式,与人的心灵产生隔阂。这些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也引发学者们的研究与讨论。
国内学者们对该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提出了以下几种观点:
一、提出了“生活德育”这一新的德育模式
国内学术界对道德教育的反思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提出了“生活德育”这一新的德育模式,其中南京师范大学道德研究所对生活德育有专门的研究,以高德胜为代表,其书《知性德育及其超越——现代德育困境研究》是国内较早研究生活德育的著作。他分析了知性德育的弊端:割裂了教育与德育的一体性、割裂了德性的内容结构与形式结构、割裂了认知和情感、割裂了知德与行德,进而割裂了与生活的血肉联系,从而提出对知性德育全面超越的生活德育观,即“通过具体道德的生活而学习道德。具体说来,生活德育是从生活
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回到生活的德育”,同时还对生活德育的运作形态作了具体分析。
二、关于对生活德育模式的建构
在这方面,很多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梁钊华认为应该从德育新理念、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和途径等方面進行深入探讨,同时,他还分析了以生活为基点的德育的思想基础。徐涛、齐亚静则认为德育模式的生活化至少应涵盖以下几个方面:多样性、民主平等性、实践发展性等。张玉茹、许惠芬提出情境体验是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基本模式。它是指“在德育过程中,由教师选取学生真实的生活场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道德叙事并与教师进行平等无差别的道德对话,由学生自己的积极思考,引发对具体生活情境的体验感悟,而获得道德发展的道德教育模式”。
三、关于生活德育的策略
王现军、冯建军认为德育现实生活化的具体策略包括:德育要关注完整的人;要重视学生的生活指导;从学生现实生活中生成新的德育内容;并帮助学生寻找道德的生活价值;以及对学生合理道德要求的满足和学校德育与家庭、社区德育一体化。刘铁芳在《面向生活、引导生活—回归生活的德育内涵与策略》一文中,通过借鉴国外德育改革的经验,针对我国实际,提出回归生活的德育的基本策略:一是要更新德育理念,关注个体生活和德性发展;二是要从学生生活出发,选择切近儿童生活实际的德育主题;三是坚持教育者必要的价值引导,激发学生追求更高的价值理想;四是在面向儿童生活的同时,注重必要的思想文化熏陶。
综上,学校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研究己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德育回归生活世界作为解决德育实效性低的主张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共识,众多学者对其理论的建构、实施的策略等方面都做了较为广泛的探讨,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或不足:譬如,人们对传统学校德育的批判,对其脱离生活世界的表现并没有作深入的分析;关于学校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理论基础,没能多角度、多维度的思考;对学校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实践探索不够,没有具体深入等等。尤其是对于高校生活德育模式的建构还不够完善。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根据生活与道德关系的基本原理:生活与道德是一体的,生活是道德得以生长的土壤,离开了生活,道德是无法进行的。因此,高校德育也必须从生活世界出发,寻找新的德育途径”。
国内外德育个案研究现状 篇4
■ 杜晓涵1 杜虹影2
作者单位:1 保定第二中学 2 保定恩贝语言优化教育园
【摘要】目的:通过一例听障儿童的康复实践, 探索聋儿听觉言语康复的方法。方法:利用正口型、定舌位和听觉训练等康复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聋儿的言语清晰度和听觉能力, 以及通过情感交流等方法真正走近孩子的内心世界。结果:经过一年的听觉言语康复, 该患儿与健听人交流基本无障碍, 并能使用手机、电话,会用简单的英语与人交流,并且经过常规面试考试进入普教学习,成绩优异。
结论:听力损失为极重度聋的聋儿,通过验配合适的助听器,掌握基本的听觉言语训练方法,坚持科学系统的学习训练,也有希望得到康复。【关键字】新“双语”教学/ 崇尚自然的唇操和舌操/ 聋儿语言康复 前言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目前全球至少有2.5亿人有致残性听力损害。在我国,听力语言残疾人数最多,达2000多万人,居各类残疾人之首,其中儿童患者约为200万人,7岁以下的聋儿80万。新生儿听力损伤总发病率为1%―3%,发病数量在2万―3万之间。加上婴幼儿和学龄前的儿童,我国每年新产生耳聋的儿童达数万名。
“十聋九哑”——向被人们认作常理。然而,聋儿虽然失聪,但他们的发音器官并未受损,通过有效的训练,是完全可以学会说话,做到“聋而不哑”的。聋儿语言康复工作十分重要,刻不容缓。为此,国家出台有关听力语言康复“十一五”的实施方案,并开展耳聋预防宣传、听力筛查、康复咨询指导、助听器验配等工作,但目前聋儿语言康复实际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现就聋儿语言康复教育现状及解决方法进行如下个案研究,并提出相关具体语训方法。
个案基本情况
吕XX,女,2002年7月出生。出生后药物致聋,属语前聋。听力补偿及重建方式为佩带助听器。2004年开始接受康复训练,但因听力过重,助听器无法补偿,并拒绝佩带助听器,在没有听觉基础和呼吸调整的情况下的唇读训练,造成严重假声。
该聋儿于2007年3月1日转到保定恩贝语言优化教育园进行语言康复训练,训练1年多后,于2008年7月被保定市前卫路小学录取,现学习成绩优异。该患者听力损失情况见表1。
表1
康复步骤(具体方法见分析与讨论)
3.1 首先,解决好孩子拒绝佩带助听器的问题(该聋儿于2007年3月29日到中国聋儿语言康复研究中心调配助听器,佩带的是奥迪康助听器),为孩子进行听觉训练做好基础保证。
为孩子量体制定一套呼吸训练方法。例如吹小车、吹蜡烛、吹纸娃娃、吸面条、用鼻子换气等呼吸训练的小游戏。
3.3 为孩子量体制定一套崇尚自然的唇操和舌操的游戏。例如嗑瓜子、吃西瓜、吃方便面等等。
3.4 听、理解、说、识字同步进行,借助于情景实物,让孩子了解声音的意义,同时认字、写字以及电脑打字。
3.5 给孩子创造与人沟通的机会,使孩子认识到说话的重要性,培养孩子主动交流沟通的意识。例如,经常带孩子到公共场合和周围人打招呼、对话;还有多带孩子参加社会活动,如参加“握住生命之手”慈善晚会,既培养了孩子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感,又让孩子生动地理解了“捐款”的词义。
3.6 让家长督促孩子坚持巩固练习,保持住孩子的言语清晰度,提高孩子的理解能力,做好后期康复的督促工作。
康复成效
该聋儿于2007年3月29日到中国聋儿语言康复研究中心进行调机,我国听力学专家陈振声给出如下诊断:患儿听声反应配合差。经过3个多月的训练,于2007年7月12日进行复诊,陈振声医生又给出如下诊断:现已有言语能力,且听觉能力好,不依靠口型,而可以与他人交流。(见图1)
经过一年的听觉言语康复, 该患者与健听人交流基本无障碍, 并能使用手机、电话,会用简单的英语与人交流,并且经过常规面试考试进入普教学习,成绩优异。
图1
分析与讨论
4.1在世界聋教育史上,围绕涉及语言沟通法的教育改革,已出现过多次浪潮。聋教育最早的语言沟通法是手语法,也称手语教学。1880年米兰第二届国际聋教育会议后,世界上掀起了一股“口语教学”的浪潮,即口语法席卷全球。此后,围绕着教学效果,“手、口之争”时起时伏,直至200多年过去了,聋教史上掀起了又一次新浪潮——“聋人双语教学”。直到现在,中国聋儿语言康复都采用这种形式,即手语加口语。试想一下,一个聋儿从听不到、说不了,到听到、开口,这个过程实际上是非常不易的,每一个发音对孩子是非常困难的,如若有一种直观的、简便的、容易的方法来表达(即手语),孩子怎么可能还会努力学说话?!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在语言康复学校学习的聋儿,应禁止使用手语。手语让聋人自得其乐,妨碍了他们学习掌握口语,扩大了聋听之间的语言障碍,影响了聋人与社会的语言交流和信息沟通,聋人群体,跟整个社会相比,便像个得了自闭症的小孩。因此,要想让聋儿真正回归主流社会,就应让他们摆脱手语,掌握语言交流沟通。对于年龄稍大的孩子,可采用新“双语”教学,即英语加口语,一是为了适应现在的潮流,二是为了让孩子在升入普教后,信心充足,更快地适应社会。而且,实践证明,孩子对语言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例如当他们用汉语说完某一种水果后,会马上主动用英语说一遍,同时流露出自豪的神情。
4.2 听是说的基础,说得清楚又能使听得更好,二者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为证实此观点,特咨询某语后聋佩带助听器的成年人刘X。她说:“我听自己说话比听别人说话更清楚。”并且,在经过正音指导后,她的发音和标准发音一样
了。众多极重度耳聋的孩子在经过正口型、定舌位的康复训练后,佩带助听器的效果也十分令人满意。(如表
2、表3)例如,该聋儿无论是在听的方面,还是在说的方面都与正常孩子几乎没有区别。由此可见,说的技巧性训练是十分重要的。
表2
表3
4.3 孩子听说有一定基础后,在理解上也要加强。想让孩子语言发展更快,就要真正走近孩子的内心世界。这需要老师与孩子之间进行情感交流,这也基于老师对孩子较深的了解。例如,听障儿童对一些词汇不理解时,若通过查字典无法理解词义的,这时需要老师或家长深入浅出或借助情景进行解释。比如当老师向孩子解释“出差”这个词时,老师便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问到:“你爸爸在家吗?”“不在。”“你爸爸去哪儿了?”孩子回答:“去内蒙了。”老师紧接着就解释说:“这就是„出差‟。公司派你爸爸去内蒙出差,对不对?”孩子顿时就领悟了词义。在训练游戏中,要根据孩子兴趣制定,例如刚做完人工耳蜗手术的单X非常好动,根本不配合训练,但他对新式水龙头的开关很感兴趣,于是老师就从听水声入手;还有的孩子喜欢开关冰箱门,就可以让他开关的同时注意聆听其声音。总之,尽量从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入手,让他去创造声音,并关注声音,学会聆听。在呼吸训练方法当中,也要根据孩子兴趣制定相应的训练方法,如吹蜡烛中要注意因人而异,孩子刚开始发声时气息很小,蜡烛不要离孩子太远,以免挫伤孩子的自信心,随着孩子的气息逐渐增大,要适时适当地调整蜡烛远近。唇操和舌操的游戏应崇尚自然,例如嗑瓜子,要让孩子用舌尖儿把瓜子仁舔出来;吃西瓜应让孩子自己吐籽儿,注意吐籽儿时不要连汤又带着果肉。正如中国聋儿康复中心的梁巍主任所说,正常同龄孩子所会的生活技能也要让你的孩子做到。4.4教授家长学会康复技能与康复孩子同等重要,所以要开设家长培训班,定期培训家长。家长的心理反应和行为表现是积极的、消极的,还是理智的、非理智的,对孩子的发展和前途至关重要。家长应积极配合语训工作,督促孩子坚持巩固练习,保持住孩子的言语清晰度,提高孩子的理解能力,做好后期康复的督促工作。
德育个案:他的头发终于剪短了 篇5
一、基本情况:
黎××,男,现年18岁,某职业学校高二年级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该生仪容仪表不合格:头发长而古怪,上身穿休闲装,下身着宽腿长裤,耳朵还打了耳钉,脖子挂着一条粗的黑色项链,一副街头表演艺人的模样,完全没有中学生的样子。
二、分析原因
1、个人原因:该生没有自己的审美观,一昧追求时尚。他喜欢韩国电影明星安在旭,因此时时在关注并模仿该影星的发型:刘海盖过眉毛,耳朵也被头发盖过。也不管是否符合自己的脸型和气质,一昧地模仿。
2.社会原因:当今社会上流行着这样一种风气:大家都来追求自己所喜爱的明星,模仿他们的穿着和发型,甚至他们的一举一动。以致在同学和朋友中不显得落伍,反而显得独特。
三、教育过程
1、在军训中由教官进行教育:在新生入学教育活动中,该生在为期一个星期的军训中,教官对他的头发表现出极大的不满意,并且限其整改,还多次被罚做俯卧撑。该生一而再,再而三地以各种理由进行开脱。
2.班主任耐心教育:军训结束回来以后,班主任利用契机趁热打铁:向他讲明《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的对中学生仪容仪表的要求,希望他能够从“头”做起,做一名仪表规范的职校生。可经过多次教育,该生的头发总算剪短了一点点(也许一个星期后又长了,很快又将不合格了),可还是不符合要求。
3.家长配合进行教育:该生的头发是班上一个老大难的问题,如果不及时做好其思想工作,那么这种负面影响将是很大的。后来班主任家访后,请家长协助做好其教育工作。据了解,家长也经常督促该生,让其去理头发,可是也只是理了一点点头发。
4.学生处教育:由于班主任及家长做工作以后,该生的改变仍然不明显。班主任只好将该生的情况向部长和学生处主任汇报,希望能安排他参加学校的整改班,相信他一定会有较大的改变。为此,该生还在学生处签了仪容仪表整改协议,并答应限期理好头发。
四.教育效果
经过多方面的教育,该生的头发有了较大的改变:刘海比原来短了很多,耳朵旁边的头发也比原来短了。仔细看看,虽然还是盖过了耳朵,但是至少已经有了学生模样。
五.反思
国内外研究现状 篇6
城市道路交通控制理论的发展是同自动控制理论及技术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自动控制理论及技术在道路交通控制中的广泛应用,极大地促进了城市道路交通控制理论及其系统的发展。
1、国外城市道路交叉口研究的现状
用信号方式控制交通流的思想最早诞生于19世纪,在1868年,英国机械工程师纳伊特在伦敦威斯敏特街口安装了一种红绿两色的信号灯,这标志着城市使用交通信号的开始。随后在1918年,纽约的街口安装了一种手动的三色信号灯,真正意义上的信号灯在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
在二十世纪初,国外对交叉口的信号控制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1926年,英国在沃尔佛汉普顿第一次安装和使用自动化的控制器来控制交通信号[3],世界各国开始研究控制范围较大的信号联动协调控制系统,建立模拟各交叉口交通流状况的数学模型,以解决信号配时的优化问题。
20世纪70年代初各国都开展了对交叉口信号控制的研究,从固定周期到可变周期、从定时到变时、从点控制到面控制。其中比较典型的是英国交通与道路研究所(TRRL)于1996年研发的TRANSYT系统;澳大利亚从上世纪70年代开发的SCATS系统,;英国在TRANSYT的基础上研发了自适应系统SCOOT。
1977年,Pappis提出了城市单向单路口模糊控制方法[6],首次把模糊数学应用于交叉路口的信号控制中,这为城市路口信号的控制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2001年,Park[7]等提出了一种对于固定周期的信号控制优化方法。该方法利用一种的接口与仿真模型相结合来对周期长度、绿信比、相位差同时进行优化。
2006年,Yi Jiang[8]等人提出了基于车队的主次干道的交通信号配时方法。
2007年,Ghassan Abu-lebdeh等人提出了拥挤状态的交通信号控制方法[9]。
2.、国内城市道路交叉口研究的现状
国内早期的技术主要是引进和学习外国的技术,我国智能交通技术应用的比较晚,北京市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引进了TRANSYT和SCOOT交通控制系统。我国目前有天津、宁波、上海等城市在使用SCATS系统[10]。
我国的交通工作者和研究学者最近几十年也做了大量的研究,与本文有关的研究如下:1992年,我国学者徐冬玲[11]提出了基于感应控制思路的单路口模糊神经网络控制 方案,仿真结果比较理想。
1998年,陈森发等[12]提出了关键车流和非关键车流的概念,一研究了非关键车流对控制效果的影响,并且对的算法进行了优化,仿真结果优于Pappis方案[11]。然而该方法主要适用于城市交叉路口左转车流较小的时候,当左转车流较大时信号控制还必须采用多相位控
[13]制。同年,东南大学的顾怀中、王炜等人,在考虑交叉路口的延误、停车及通行能力的情况下,提出了交叉口信号配时的模拟退火全局优化算法,对交叉口的信号周期时长进行优化。
1999年,刘智勇、朱劲等[14]人根据对多相位单交叉路口交通指挥决策过程的研究,设计了一种模糊感应控制器,把队长作为控制目标,综合分析相邻相位车道上的车队队长。
2004年,张莉、马岩等[15]人提出分形几何控制理论应用于交通流控制,看似复杂、无[5][4][2][1]
序的交通流背后隐藏着非线性的可控几何规律,在微分成单元以后,各台车的几何构成要素与信号灯前车辆排列仿射的图形将形成一定的相似几何图形,分形理论恰恰能揭示这些几何图形的规律。该理论所提出的控制系统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尤其适合我国目前的城市混合交通状况。
2006年王秋平、谭学龙、张生瑞[16]通过分析单点信号控制交叉口交通流特性与通行能力基础上,建立以平均延误时间最短、平均停车次数最少为目的,以有效绿灯时间、饱和度及周期长度为约束条件的城市单交叉口信号配时优化模型,采用遗传算法及遗传模拟退火算法对其进行求解。
参考文献:
[1] 张莉,于国海,马岩。分形理论在城市道路交通控制系统中的应用[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3,31(2):54-56
[2] 杨海东.基于人工智能的城市交通信号控制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7:1-25
[3] 许智.混合交通条件下信号交叉口配时优化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8,5:1-20
[4] 陈洪仁.道路交叉设计[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1,6
[5] Jeffrey I.Adler,Victor j.Blue Tzu,Li Wu.Assessing network and driver benefits from bi-objictive in-vehicle route guidence.Transportation Reseach,1997
[6] Pappis C P,Mamdani E H.A Fuzzy logic controller for a traffic junction[J].IEEE Transacions on systems,man and cybernetics.1977,7:707-711
[7] Rouphail,N.M,B,Park and J.sacks.Direct Signal timing optimization: strategy.Development and Results[R].XIPAN.AM conference.2000
[8] Jiang Y,Li S,Shamo D.A plat-based traffic signal timing algorithm for major-minor intersection types[J].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B 40,2006:543-562
[9] 周辉军.基于模糊理论的水下机器人运动控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硕士论文.200812
[10] 蔡磊.城市平面交叉路口交通信号优化控制[D].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7,4:2-13
[11] 徐冬玲,方建安,邵世煌.交通系统的模糊控制及其神经网络实现[J].信息与控制.1992.02
[12] 陈森发,陈洪,徐吉谦.城市单路口交通的两极模糊控制及其仿真[J].系统仿真学报.1992.02
[13] 顾怀中,王炜.交叉口交通信号配时模拟退火全局优化算法[J].东南大学学报。1998,03
[14] 沈国江,王智,孙优贤.城市区域交通智能控制研究[J].信息与工程.2004,01
[15] 张莉,马岩,崔淑华.城市主干道主车流分形几何控制的可行性分析[J].黑龙江科技.2004,6:85-87
国内外德育个案研究现状 篇7
关键词:CLIL 内容与语言融合的学习 研究现状 发展趋势
CLIL全称是“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倡导以语言为媒介教授知识课程,在接触、使用、学习外语的同时学习非语言类的新知识,在欧洲国家得到广泛推行。自1994年由大卫·玛仕和安妮·梅尔杰斯开创至今,CLIL在国内外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CLIL在欧洲,尤其是英国、法国、德国、荷兰、意大利等国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其中最重要的代表即是在欧盟资金扶持下建立的“欧洲CLIL资源中心”。该中心从内容与语言融合的视角关注语言教学、学习策略、语言与文化多元现象,自成立以来发展了许多研究合作伙伴,如英国的剑桥大学和西班牙的瓦伦西亚大学,在如何创造CLIL内容课程以及有关CLIL的议题方面建树颇多,创立了许多具有丰富研究资料的CLIL相关资源网站。在学术期刊与学术论文方面,芬兰的捷瓦斯基拉大学创办了《国际CLIL研究期刊》,主编即为CLIL创造者之一的大卫·玛仕,每期收录世界各国众多权威期刊的有关CLIL的学术文章,比如最新的一期就收录了日本、西班牙和中国台湾等地的論文:如《CLIL在日本小学》、《西班牙高等教育双语项目设计》和《真确性与CLIL:从CLIL国际性视角检验真确性》。除了对CLIL相关理论问题的研究,国外的学者更注重CLIL的实践应用,贯彻了CLIL理念的课程和实践不胜枚举:从最基础的字母学习到抽象晦涩的大学课程(如《时间与碎片》和《难民的世纪》)。以英国为例,剑桥大学刊发了一系列CLIL教材,如《从CLIL视角用英语讲授历史》、《从CLIL视角用英语讲授地理》等。BBC也在电视上播放题名为《内容与语言融合的学习》的系列节目。概括来说,自诞生以来,CLIL在国际上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不仅有在官方资助下进行的足够理论研究,更有惠及普通学子的课程实践。
国内关于CLIL的研究较国外晚了十年,第一篇相关学术论文刊发于2006年9月。此后,国内CLIL研究缓步增长:2007年2篇相关论文,2008年2篇相关论文,2009年1篇相关论文,2010年3篇相关论文。但从2011年起,CLIL研究获得快速发展:2011年12篇相关论文,2012年13篇相关论文,2013年20篇相关论文。可见,近几年来,国内CLIL研究发展迅猛、成果喜人。但不能忽视的是,国内目前刊发的50余篇相关论文大部分是相关理念的介绍及评论,如《欧洲新兴课语整合式学习(CLIL)的背景、视角与启示》和《欧洲CLIL模式:外语教学法的新视角》。还有一部分是以CLIL理念为基础进行的初步尝试,如《CLIL模式在大学英语写作中的应用探究》和《CLIL教学模式在大学外语教学中可行性探究》。而在科研立项方面,根据社科网的立项数据,国内目前没有与CLIL有关的国家级、教育部和各省市人文社科立项。可见,CLIL在国内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既没有足够的理论研究,也缺少惠及普通学子的课程实践。
CLIL有助于我国英语教学理念的改革。我国盛行的一直是“以语言技能为导向的教学”,强调听、说、读、写等技能训练,这一理念虽然对学生英语技能水平提升较快,但无法避免随之而来的教师与学生双方面的知识面窄、思辨能力差等弊端。CLIL倡导内容与语言“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因此就更能有效地实现英语教学大纲的目标,对国内英语教学的教法创新、教材选择、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Coyle,Hood.Content and Lang
age Integrated Learning.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0.
[2]Dalton-Puffer, Christiane.“Content-and-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 From Practice to Principles”. 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011(31):182-204.
本论文是以下课题的研究成果:(1)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2015年度课题:认知语境下的CLIL外语教学模式研究(JG15DB269);(2)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外语教学改革专项课题:基于网络资源共享平台的CLIL英语课程团队教学模式创新研究(WYZDA14024);(3)沈阳市2014年度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以CLIL教学理念为依托的英语模块课程及团队教学模式创新研究(2014-289);(4)沈阳大学2015年校级教学改革重点研究项目:深化大学外语课程MTC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实证研究
国内外研究现状(本站推荐) 篇8
本课题的研究是以实现阔叶材横切面图像中轴向薄壁组织的提取为目的,在总结、分析国内外先进研究成果和方法的基础上,结合计算机视觉技术,最终探究出轴向薄壁组织的提取算法。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
(1)深入的了解木材显微构造、木材细胞图像以及轴向薄壁组织的特点,为轴向薄壁的提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分析了数字图像处理的常见的几种算法,但是传统的算法不适合轴向薄壁的提取。考虑到木材微观图像中细胞的特点以及数学形态学在木材解剖学上应用比较广泛等因素,本文提出了基于形态学的轴向薄壁组织和导管提取的算法。为了更好的提取轴向薄壁组织和导管的形态,本文对图像预处理操作、结构元素的选取都做了一定的研究。
(3)经过形态学处理图像后,轴向薄壁组织和导管形态就会成功地提取出来。本文研究了两者的特点,提出基于封闭区域面积直方图的算法来分离出轴向薄壁组织的形态。对标记封闭区域、计算封闭区域的面积以及确定面积区域都做了相关的研究工作。
如何撰写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篇9
文献综述
它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是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源里和新技术等。可以帮助我们在短暂的时间内了解某方面概貌、问题所在和前瞻性展望。——理论的渊源及演进过程;国外有关研究的综述;国内研究的综述;本人对以上综述的评价。
国内外研究现状
就是简述或综述别人在本研究领域或相关课题研究中做了什么,做的如何,有些问题解决了,那些尚未解决,以便为自己开展课题研究提供一个背景和起点。也有利于自己课题找到突破口和创新处。这部分的主要的内容是对自己所看论文的一个总结。
什么是国内外研究现状(联系与区别)
联系:都是在收集大量某方面的情报资料并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而写成的,它们可以帮助我们在短时间内了解某方面概貌、问题所在和前瞻性展望,写作方式基本相同。
区别:文献综述是独立的专题学术论文;研究现状是论文的一个组成部分,一般位于论文开头。
为什么要写国内现状
通过写国内外研究现状,可以考察学生是不是阅读了大量的相关文献;是学生了解相关领域理论研究前沿,从而开拓思路,在他们成果的基础上开展更深的研究,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文献的阅读和对既有研究的了解是任何一项研究活动的起点。反映出作者对研究项目的看法,为描述问题和确定目标提供支持,并未随后的概念思考和方法选择定下基调;阅读文献时需要做批判性思考,以便对既有研究成果的价值做出判断,通过这一过程将所读文献中的思想转变成自己思想的一部分。
怎样写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写之前,同学们要先把收集和阅读过的与所写课题有关的专注和论文中的主要观点归类整理,并从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作者;在写现状是,对这些主要观点惊醒概要阐述,并指明具有代表性的作者和发表观点的年份;分别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研究的不足之处,既有哪方面没有涉及,是否有研究空白,或者研究不深入,还有那些理论问题没有解决,或者在研究方法上还有什么缺陷,需要进一步研究。
写国内外研究现状应注意的问题
要反映最新研究成果;不要写的太少;避免在研究现状中出现过长的引文;一般没有必要列出论文中的图表,只有当不使用这些图表就无法解释时才可以考虑引用;不应将没有真正理解的研究列入其中;注意不要把研究现状写成事物本身发展现状。
案列
本课题国内研究的现状评述、选题意义和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主要内容、重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实施步骤 ·本课题预期研究成果
一、本课题国内研究的现状评述、选题意义和价值
1、本课题国内研究的现状评述
古今中外的学者和专家对课题中涉及的课前预习和课堂教学设计的探讨和研究早已有之。在国外,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在其“发展性教学”理论中就提出,课堂中教学任务应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学的内容要对儿童的智力构成足够的挑战,以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他特别强调学生对教材的第一印象,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探索规律,有所发现,明确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争取把知识系统化。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教学不能是讲解式的,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知识加工者,教师的角色在于创设可让学生自己学习的情境,而不是提供预先准备齐全的知识。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认为:“教学不能是讲解式的,不能使学生处于接受知识的状态,而应是假设式的,应尽可能让学生保留一些令人兴奋的观念系列,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使之成为科学知识的发现者。”在中国教育史上,明代学者吕坤指出:“与初学讲书,教弟子先将该讲之处理会一遍,方与讲解。”宋代教育家朱熹则提出:“学者观书,先须读得正文,记得注解,成诵精读,注中训释文意,事物名义,发明经指,相穿纽处,一一认得,如自己做出来的一般,方能玩味反复,向上有透处”。“五四”运动以后,不少教育家将预习列为讲读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著名学者朱自清以为,国文教员讲授课文时有五件事要做,第一件就是令学生报告预习的结果。语文教育家黎锦熙设计的“自动主义形成教段”的第一段“理解”就包含了“预习、整理”两步。1982年我国常州师范学校的邱学华老师提出了“尝试教学法”理论,其基本的特点可归纳为“先学后教”、“先练后讲”,即教师先“忍住”不讲,只是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自学课本和相互讨论,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试一试,初步解决问题,找到问题所在,最后教师再做有针对性的讲解。
纵观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虽然许多专家学者从多方面阐述了预习和教学(课堂教学)之间非常密切的联系,但就我们的视野所及,对预习的要求、方法特别是预习的评价方面的研究则相对较少。针对“课前预习”,许多教师从操作层面上探寻了预习的意义、方法和策略等;对“课堂教学设计”,教师则往往从“教”的视角出发,很少重视学生的预习情况,即便在教学设计时备“学生分析”,其关注点则是学生的原有认知基础,很少涉及学生预习情况的分析、学生学习的需求,对学生预习的评价导致教学设计“只见教材不见学生”。故可以这样说,基于“强化预习,拓展课堂研究”这一范畴的研究尚不多见。
2、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理论价值:“强化预习,拓展课堂”,其研究范畴涉及到学生的“课前预习”,指向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两个方面,它既要求探索指导学生有效预习的方法、途径、策略等,又要求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反馈信息,把学生预习的结果直接作为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依据,从而展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的设计。这种把学生的预习与课堂教学设计有机融为一体的系统研究,在教育理论界的研究还较为苍白,本课题研究,意图在实践的基础上拓展和丰富教学理论研究,为教学理论研究提供源自实践的实证性资料。
实践价值: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基础课程改革,新课程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开展学习;如何使教师成为学习情境的创设者、组织者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教师怎样遵循学生的发展需要和状况来设计课堂教学,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等,这些都是实践性很强的问题。我们期望通过此课题的研究,力图构建一套由理论到实践的、操作性较强的预习方法实施指南以及以预习为基点来设计课堂教学的具体操作策略,提高自学的能力和学习兴趣,以求得学生更好的发展。
二、研究的目标、主要内容、重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1、研究目标:
以预习学习的手段,让学生真正感受预习的乐趣,掌握预习的方法,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指导性计划课堂教学,提高课题教学效率。
⑴、通过研究,使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从而通过预习习惯的养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⑵、通过研究,引领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预习方法,提高自学能力,提高课堂有效学习效率。
⑶、通过研究,探索预习情况的评价体系,保证学生的预习有举,也有压力,促进良性的循环,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⑷、通过研究,体验学习的快乐,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
⑸、通过研究,提高教师在学法指导方面的能力,不断总结,不断实践,从而达到提高质量的目的。
2、研究内容:
⑴、认真分析各个年龄特点、学习规律,设计出目标明确、任务具体、易于操作的预习任务,通过一定的预习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深入地思考,使预习有一定效果,能够为课堂教学服务,使课堂教学真正事半功倍。
⑵、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发展奠定基础。
3、重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预习的研究是一个老话题,可以说涉及古今中外的教育教学。我们课题组之所以选择这个题目进行课题研究,目的是通过研究,从预习要求的方法,评价的相互促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寻找突破,探索出适合我校学生预习的方式方法。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实施步骤
1、研究思路:
本课题将依托教学这个主阵地,课题组全体成员共同努力,通过教师和学生的积极互动,通过课前预习的实践探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唤醒学生的潜能,让学生真正在预习的前提下,快乐学习、快乐成长。
2、研究方法: ⑴文献阅读法:
①《今日教师》2010年第13期 钱亚娟《对课前预习的点滴见解》 ②《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③《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 ④国内教育家对预习的见解和看法: ⑵调查法:
在开题之前,要针对课题研究的目标,进行充分的观察、谈话、调查、座谈等多种方式,了解课题研究的多种信息,使研究更有针对性、实效性、目的性。
⑶行动研究法: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边教学、边实践、边总结、边积累,边反思并及时改进方法,创造出有效、高效、可行、实用的预习方法。
⑷个案研究法:
针对个别学生在预习中出现的不同问题,制定不同的相应对策,然后在课堂上检查预习效果,及时调整对策,继续深入研究,完善对策。直至探索出有效、可行的预习策略。
⑸经验总结法:
课题组成员及实验教师将课题实验过程中所取得的心得、对策、成果做法以及臫的见解,要不断总结,不断提高、不断更新,从而达到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目的。
3、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理论准备阶段(2011年4-7月)
1、理论学习:
2、①《今日教师》2010年第13期 钱亚娟《对课前预习的点滴见解》 ②《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③《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 ④国内教育家对预习的见解和看法;
3、公布课题资料:课题组成员和实验教师开开题会议,公布课题开题方案以及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方式方法等。
4、做好调查研究。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11年8月-2012年12月)
1、课题组负责人要加强指导,和课题组成员一起研究如何进行有效、高效预习方法,撰写《课前预习方法研究》实施方案;
国内外德育个案研究现状 篇10
关键词:数学作业;作业设计;发展性作业设计
2001年国家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标志着一场新的教育革新运动正式启动,随后,教育部又先后颁布了15个学科的课程标准实验稿。数学课程要体现数学学习的主体性和数学知识的建构性。因此,科学认识和分析数学作业,渗透现代教学理念,让学生在发展性作业中感受数学的精神、思想,掌握数学的方法,这对于数学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作业的概述
国外对作业的研究较早,大多数学者将作业视为教学的一部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凯洛夫(N.A.Kaiipob)认为:“家庭作业是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国外学者对作业的价值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早期夸美纽斯就在他的著作《大教学论》中对课外作业的重要性和安排方法做了精辟论述,他指出:“所教科目若不常有适当的反复和练习,教育便不能达到彻底之境界。”
国内关于作业的研究相对较晚,国内学者主要是在借鉴国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深化和拓展,对作业的关注点向教学功能、教学应用过渡。大多研究指向学科教学论方向。吴也显认为,作业系统如果安排得好,对学生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改进方法。学者朱仲敏指出,作业“是教师设计的、由学生在家里完成的一种学习任务。它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续,对于巩固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于作业观,国内外的研究结果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在于都认可作业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学生通过作业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扩大知识领域,同时也可提高运用知识技能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同之处在于,国内教师布置作业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知识的重复与技能的强化训练中掌握书本知识,而对学生个性差异的重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及课外实践与经验的获得方面关注较少。
二、数学作业设计的原则
从所查阅的文献来看,国内的一些研究者对数学作业设计的原则进行了探索。戴再平在《数学习题理论》一书中,根据教学原则以及数学题的特点对编制数学题提出了三个基本原则:一是目的性原则,二是科学性原则,三是和谐美原则。梁林、唐远舰通过对新课标下数学作业设计的研究,对数学作业的设计提出了六个原则:一是作业设计与教学一体原则,二是以人为本原则,三是个体化(因人而异)原则,四是完成方式多样化原则,五是实践性、生活应用化原则,六是整合性原则。
关于作业的原则,国内外的研究者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对于作业设计教师应该遵循重视基础性原则、要有针对性原则以及尊重差异性原则,除此之外,笔者认为,国外的研究者在细节方面提出了一些更具操作性的作业原则,如作业中应保持足够比例的与当前学习内容有关的知识,还应保持一定比例的对学过内容的系统复习的知识,并且对于作业的内容应该附带一些说明目的。
三、数学作业设计的类型
关于数学作业类型,国内部分学者大致归类如下:
黄永明、亢红道的直接巩固和加强基础知识的作业,培养能力型的作业与补充作业(第一类是针对基础较差或能力较低的学生;第二类是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
任升录、黄根初、沈全洪的课内作业,课外作业,短期作业(含即时、短期作业),长期作业概念课作业,命题课作业,习题课作业,复习课作业,知识掌握与技能训练型作业,优化认知结构型作业,领悟思想方法型作业及问题探究型作业。
田林的巩固知识、训练技能型作业,提高能力型作业,提供反馈型作业,丰富学习方式型作业与评价依据型作业。
关于作业的类型,不同的研究者根据不同的标准或依据划分出不同的作业类型。国外研究者主要将其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书面作业、口头作业、实践作业、表演作业、练习型作业、准备型作业、扩展型作业以及创造型作业。另外还有研究者倡导要布置专题作业,笔者认为此类作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个性。而国内的研究者主要是从完成作业的方式、作业的特定功能、学生对教材的熟悉程度以及完成作业所花费的时间等方面对作业进行分类。由此可见,作业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在实际教学中,数学教师应当如何合理安排作业类型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四、数学作业设计的量和难度
对于作业量,国内外研究角度不同。国外主要集中在对作业量与学习成绩相关性的研究上,主要观点有:一是增加作业量对任何一种水平的学生的学习成绩都有所帮助;二是家庭作业有个最佳量,教师布置作业达到最佳量时学生的学习成绩最好,反之超过或者低于这个最佳量时学生的学习成绩就会有所下降;三是学生的作业时间与其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不一致。
国内外关于作业难度方面的研究较少,何蕾认为作业的难度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并没有绝对的标准,它会随着学生的年龄和能力水平的变化而变化。何蕾通过抽样调查后提出,在搞清学生认识特点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寻找最近发展区。作业要有一定的难度,螺旋上升。在国内,研究者主要通过设计分层作业来解决作业难度问题。
笔者认为,切实落实2000年国家教育部提出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六项措施,是解决作业量的一个重要举措。在作业难度上,设计时要特别注意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要弄清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性格、认知风格等方面的差异,使作业在难度上具有层次性。
五、数学作业的评价
国内关于数学作业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小学阶段,对初、高中数学作业评价的研究相对较少。傅慧琴在《初中数学作业批改模式的改革》一文中提出学生互改与教师辅导相结合、学生核对与教师抽查相结合、全体登记与教师重点批改和试题征答与教师讲评相结合四种批改方式。经过实验以后再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这四种作业的批改方式学生的积极性较高。这是较早时期对作业评价的科学研究。近年,刘丽霞在其硕士毕业论文中以小学四年级数学作业设计的实践为例,对“自主参与型”作业的设计结构和评价进行了详细分析和研究。
关于作业的评价,国内外的侧重点不同,国外主要集中在作业反馈的研究,而国内主要集中在作业批改方面的研究。国外对作业评价,可以给学生的家庭作业打分,给予口头或书面表扬,也可以给学生一些物质奖励。国内的研究者主要结合学科特点从批改作业的主体、批改的方式、批改作业的范围以及批改评价的视角对作业的批改方式进行分类。目前,对作业的评价,还停留在一般的研究中,关于“数学作业发展性评价”的研究更少。
基于目前对数学作业设计的现状,如何科学设计数学作业,设计发展性作业,有待我们更深入地去研究。
参考文献:
[1]王仁虎,海钟.大众化背景下高等学校学生作业问题探索[J].社科纵横,2005(4):34.
[2]吴也显.教学论新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236.
[3]朱仲敏.外国中小学家庭作业的定位研究[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3(3).
[4]戴再平.数学习题理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66.
[5]梁林,唐远舰.新课程标准下数学作业设计的研究与实践[J].数学教学通讯,2004(3):8.
[6]黄永明,亢红道.中学数学教学法概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176.
[7]任升录,黄根初,沈全洪.数学作业的设计与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4.
[8]田林.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作业有效设计的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8.
[9]何蕾.高中数学作业设计的理论和实践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1.
[10]傅慧琴.初中数学作业批改模式的改革[J].教育与教学研究,1999(25).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参考文献 篇11
【述 评】 “少教多学”的思想并不是今天才有的,追本溯源,自古有之。先秦时期,孔子就曾有过非常明确的阐述,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此外,《学记》中也曾有过这方面的阐述:“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这两段有关教育的论述,都明确提出了“少教”,皆认为教师的任务是“道”、”强”、“开”,切不可“牵”、”抑”,尤其不能事事都“达”。分析其主旨,就是教育我们,在教学中,老师应该起到其应该起的作用,即“道”、”强”、“开”,而不是事事都替学生想到了,相反,应该给学生自己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在思考与自己学习中不断总结学习经验,直至悟“道”,这才算是成功的教育。教育发展到近现代,”少教多学”思想得到了人们更为深刻的认识。
十九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就是引导学生的思想,引导学生智力的积极性”、“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第斯多惠的观点再清楚不过,教师不应该剥夺学生思考进而发现真理的乐趣,而应该引导他们的思想,让他们在学习中发扬主动性积极性。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对此思想也给出自己的观点:“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教是为达到不需要教”。叶圣陶的观点,与今天我们所追求的通过教让学生学会自主思考,自主学习,继而达到不教而教的观点几乎完全相同。
现代的“少教多学”思想在西方发达国家开展研究较早,上世纪四十年代初,Richard Livingstone爵士提出,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他的求知欲与学习能力是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准,而不应该是教师教授的知识量。这种思想其实与后来的深度学习一脉相承,也为今天我们的“少教多学”思想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探究教学的倡导者施瓦步于1961年在哈佛大学提出“作为探究的理科教学”,同时期的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提出在教学中采用“探索——发现”式教学方法,从而实现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时能够象科学家那样探索知识,摒弃一直以来那种学生完全由教师进行灌输的教学方法。这种体现学生主体性培养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展素质,这种提法,也与今天我们的“少教多学”教育思想有着本质的联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是越来越少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之外,他将越来越多的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牛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我们应使学习者成为教育活动的中心,随着他的成熟程度允许他有越来越大的自由;由他自己决定要学习什么,他要如何学习以及在什么地方学习及受训。这应成为一条原则。”
国内外家校沟通研究现状 篇12
来源:代写毕业论文 作者:代写毕业论文 【大 中 小】 浏览:222次 评论:0条
2.1家校沟通研究的理论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奠定了家校沟通研究的理论基础。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教师和父母都是无可替代的孩子的教育者。学校教育要有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而良好的学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基础上的,这是一种相辅相承、互相促进的关系。苏霍姆林斯基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这块大理石要雕琢成一件成功的艺术品,主要依赖六位雕塑家:家庭、学校、儿童所在的集体、儿童本人、书籍、偶尔出现的因素。这六位雕塑家必须配合得当。其中,学校和家庭任务最重。学校工作需要家庭的支持和配合,学校又担当着“指挥者”的任务,家庭教育水平的提高,需要学校的不断指导和帮助。
我国学者从以下六个角度阐述了家校沟通的理论基础:
2.1.1从管理学的角度分析
学校管理中由家长参与制定的决策,能够增强家长在学校管理中的责任感,提高教育质量。管理理论中,责权统一的原则表明,在管理活动中责任与权力是相互制约、不可分割的。责任由担当的职务决定,权力是履行责任的保证。因此,责任、权力必须坚持相统一的原则。学校管理过程中有关各项决策、措施的制定有家长的参与,就会增强家长在学校管理中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同时,由于家长最了解学生的成长经历,了解学生各方面的需要、兴趣、爱好,所以由家长参与制定的决策,才更具有针对性。
2.1.2从父母教育权的演变历程来看
家校沟通使儿童权利更大限度的得以维护。古代社会里,父母对子女具有绝对的教育支配权。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业革命的到来,带来了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的基本要素,社会化的大生产,使得家庭功能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生产的社会化、工业化使家庭不得不放弃原有的教育权利,即家庭中对劳动者的培养,而学校尤其是公共教育取代了父母相当部分的教育权利。于是,开始出现了教育权利由家庭向国家公共教育的转移。家校沟通中家长通过家长委员会等组织机构行使监督权,可以最大限度的保障儿童的权利。
2.1.3从系统科学的新分支―协同学角度分析
家校沟通正是教育系统内各子系统之间协同效应的表现。协同学是系统科学的新分支,创立者是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教授、著名物理学家哈肯。他认为,客观世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系统:社会或自然界的,有生命的或无生命、宏观的或微观的。这些看起来完全不同的系统内部都具有深刻的相似性,那就是各系统内部的代写毕业论文各子系统之间受相同原理支配,这个相同原理是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而又相互合作形成的协同效应,成为协同系统。教育这一社会现象在实现其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过程之中,需要其系统内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协调。家校沟通使学校、家庭、社会各系统之间形成协同效应,学校教育居于系统的主导地位,指导家庭教育,协调社会教育,使教育系统不断向着平衡、和谐、有序状态发展。2.1.4从教师的新职业精神角度分析
家校沟通是教师职业的要求。它使教师把与教育对象的成长密切关联的各方面因素联合起来,达成一致,形成合力,共同实现学生的和谐发展。在家校沟通系统中,学校与教师理所当然起到主导作用。一方面,社会担负起对家长的教育责任;另一方面,教师有责任面对不同的学生家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方法指导,并与家长在教育学生上达成一致。
2.1.5从家庭教育的特点和功能来看
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的配合。家庭教育具有以下特点:家庭成员的接触方式是面对面进行的,成员之间互动的频率很高,而且主要是通过非正式的形式相互控制和影响,同时家庭成员彼此利益相关、目标一致,联系十分密切。另外家庭群体关系在时间上最为持久,父母通过情感方式对子女的影响在其效果上就显得异常有力。家庭教育所具有的这些特点与优势是学校教育无法比拟的。学校要提高教育质量,就应该考虑如何调动家庭的力量与学校教育密切配合,从而最终实现将青少年培养成为符合国家教育目标的人才。
2.1.6从家庭教育的现状来看
家庭教育需要学校教育的指导和配合。由于大部分家长不是教育方面的专家,缺乏教育理论的指导,缺乏对青少年生理、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的研究,面对着自己唯一的孩子又缺乏相关的教育经验,仅仅凭着对孩子的爱进行教育,往往会出现许多偏差。突出表现在: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方法不科学,教育内容偏差等等,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家庭和学校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因此,学校教育必须加强与家庭教育的结合,增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和家庭教育的水平,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2.2关于家校沟通的分类
2.2.1按沟通活动中家长担任的角色分类
美国学者大卫·威廉姆斯(David Williams)研究发现家长渴望在学校扮演不同的角色,从指导孩子、课堂辅助到参加校委会制定学校规章等。学者兰根布伦纳(M.R.Langenbrunner)和索恩伯格(K.R.Thornburg)则把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角色分为三类。(1)支持者和学习者。具体方式有家长会议、家长小报、家长学校、家庭教育咨询、家校书面联系等。(2)学校活动的自愿参与者。家长以这种角色身份自愿为学校提供无偿服务。家长可作为班主任的辅助人员;可就自身经历给学生做非正式报告;可利用自己的特殊才能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3)学校决策参与者。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决策的全过程:决策形成、决策执行和决策监督。
2.2.2按家长参与的活动层次分类
刘力将家长参与的活动形式分为三个层次。(1)“形式上的参与”。这是最表面化的参与层次。家长在得到邀请时访问学校,参加家长一教师会议、开放日、作业展览等活动。(2)“人际的参与”。这是一种双向交流式参与,家长与教师在较亲切的气氛中相互交流信息和建议。像家访、家长参与课堂教学等均可列入此类。(3)“管理式的参与”。北爱尔兰大学教授摩根等人把家长参与的活动形式分为低层次参与和高层次参与。低层次参与仅仅享有知情权,而高层次参与则享有决策权,可以协助学校运作,参与学校决策。
2.2.3按家校沟通活动的目的分类
美国学者戴维斯(D.Davies)从家校沟通的目的来划分。家校沟通有以下目的:(1)解决目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如约见家长、成立家教咨询委员会等。(2)促使家长参与其子女的教育,如家庭教育指导等。(3)利用社区教育资源来丰富学校教育,如参观博物馆、开辟校外教育基地等。(4)吸收家长参与教育决策,如家长委员会、家长——教师协会等。
2.3关于当前家校沟通现状的调查
【国内外德育个案研究现状】推荐阅读:
草稿--国内外研究现状07-05
国内外监理现状研究07-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10-12
电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07-17
纪念品国内外研究现状05-15
零售业国内外研究现状09-11
变电站国内外研究现状10-29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11-06
信息化国内外研究现状11-08
小王子国内外研究现状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