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的社会价值

2024-10-21

老年人的社会价值(精选12篇)

老年人的社会价值 篇1

1 我国老年人体育的发展现状

1.1 我国人口社会老龄化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后,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很快就形成了。1982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为0.77亿, 占总人口的8.24%, 而1990年60岁以上人口以接近1亿, 1995年已经超过了1亿, 65岁以上老年人已占人口总数的5.58%。到2000年, 我国老年人口达1.32亿, 占总人口10.49%, 占全球老年人口的21.4%, 居世界之首, 约相当于整个欧洲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总和, 并且还以每年3.2%的速度递增, 几近总人口增速的5倍。根据《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百年预测》, 预计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2.48亿, 占总人口的17.2%, 并呈加速增长之势。根据联合国的统计标准, 如果一个国家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以上, 那么这个国家就已经属于人口老龄化国家。目前, 我国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的行列。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首先, 老年人口基数大,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 也就造成了老年人口基数的高居不下。其次, 老年人口增速快, 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因此在21世纪的前五十年老年人口还会持续的增加。最后, 我国是一个典型的“未富先老”的国家。据资料显示, 尤其是到2030年以后, 我国老龄化社会将进入最严峻的时期。我国老年人社会的到来对老年体育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这些影响不仅表现在老年人对体育的需求上, 而且也表现在老年人体育的发展对个人以及社会价值的影响, 都值得我们去深思。

1.2 老年人参加体育活动现状

在我国, 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从既有岗位上退了下来, 也就有了充足的闲暇时间, 因此, 很多老年人就希望通过一些方式来充足自己的剩余时间。随着年龄的老化, 人体各生理器官也会慢慢的衰老, 同时, 因年老而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生理与心理疾病也伴随而至。通过身体和心理的改变从而促进观念的转变, 即强身健体、康复保健、娱乐身心、调节精神、延年益寿、促进人际交往等观念, 日益为现代老年人所共识。因此, 老年人就迫切地需要去参加体育健身活动, 来满足强身健体、娱乐身心、康复保健、调节精神等目的, 而人际交往是我国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的主要动机。据资料反映, 我国部分老年人体育锻炼动机中, 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成为首要动机, 我国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每次时间较长, 一般在20~60分钟左右, 年均体育锻炼时间已达300小时, 锻炼10年以上的27.08%, 有77.74%的老年人能够坚持体育锻炼。我国老年人体育受到个人的兴趣、运动能力、性别、经济条件等因素影响, 同时健身活动项目、内容与形式都带有明显的年龄和区域等特征。老年人选择的活动项目与内容主要有散步、跑步类、气功、太极类、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台球、门球、保龄球类、自行车类、篮、排、足球类、体操类、舞蹈类、棋类、水冰类, 其中散步、跑步类、乒乓球类、羽毛球、气功、太极类、体操类、舞蹈类成为我国老年人最前位的选项内容。据资料统计, 现阶段我国老年人体育活动内容中, 参加气功、太极类、保健类、跑步类约有3000多万人, 舞蹈类、球类、棋类、体操类、水冰类也深受欢迎, 老年人人均活动项目达3项之多。

2 发展我国老年人体育的社会价值分析

2.1 促进老年人身心的和谐舒畅, 提高老年人的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

和谐舒畅是人生状态的最高境界, 休闲愉快的生活是人类生存的不懈追求, 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更是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老年人参加体育活动, 不但能够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还能够愉悦身心, 使老年人人老心不老, 不服老的心态得到自我肯定, 从而为创造美好的老年生活而积极进取。同时, 参加体育活动还可以丰富老年人的情感世界, 老年人身体的健康和心态的自我年轻化, 又促使了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提高。社会价值的实现, 必须是在个人价值实现的基础之上的, 作为社会价值的前提, 个人价值得到满足之后, 个人才可能去实现社会价值。因此, 体育活动促进老年人身心的和谐舒畅, 提高老年人的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是实现老年人自我价值的前提, 也是实现社会价值的基础。

2.2 构建和睦家庭, 推进和谐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很多老年人在退休之后都有着大量的空闲时间, 而子女们都忙着自己的工作, 无暇顾及, 这更是促使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 心理更是孤苦伶仃, 尤其是孤寡老人的情况会更糟。老年人作为家庭的长辈, 他们的身体状况和一言一行都会牵动整个家庭, 对于子女的工作、学习、生活甚至是对家庭成员的同事、同学等都会有着广泛的影响效应。实践证明, 老年人参加体育活动不仅能够促进老年人人际交往, 身心舒畅, 还能够促进家庭的和睦。家庭犹如社会的一个小细胞, 是社会发展的有机成分。家庭的和睦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社会的和谐发展同时也能够促进家庭成员以及社会成员之间健康的和谐关系, 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因此, 发展老年人体育同样也能够促进和谐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3 开发体育产业的“银色市场”, 拓展老年人体育人口, 增进经济和社会效益

体育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第三产业, 在我国经济比例中越来越占有很重的分量, 积极开发老年人体育产业化建设, 对加快建设和谐社会的经济发展和提高国民经济的增长具有显著意义。目前, 我国体育“银色市场”以满足老年人健康和娱乐双重需求的、边界交叉, 重叠和不断拓展的、以体育文化为内核的、作为社会文明标志的市场。随着老年人体育用品市场、体育健身娱乐市场、体育旅游市场、体育保险市场等“银色市场”的发育与成熟, 必将为我国老年体育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老年人体育群体不仅可以通过不同类型的体育市场满足广大老年人开展体育健身的需要, 并且还可以扩大老年人中非体育人口对体育活动和体育运动的参与程度。积极通过各类社会媒体有关体育的宣传报道, 促进老年人非体育人口转化为老年体育人口。同时, 引导老年人体育人口科学、合理的体育消费, 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有着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4 加强社会凝聚力即向心合力, 丰富体育文化的发展

文化不仅具有引导和对人们思想观念的潜移默化的功能, 同时也是凝聚社会力量, 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助手。老年人的体育健身活动不单单是一种纯粹的体育活动, 这一活动的开展即能够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 也能够形成我国老年人喜闻乐见的群众性体育文化, 对体育文化的发展和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老年人体育活动可以帮助老年人强化健身意识, 使他们正确、全面的理解和把握健康内涵, 进行自我身心的健康调节, 凝聚老年人积极高尚的向心合力, 帮助老年人树立正确的体育观, 社会价值观, 形成具有代表性的老年人体育文化。老年人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 丰富的不仅是老年人体育的精神文化生活, 同时也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面旗帜。因此, 发展我国老年人体育文化建设, 不仅能够丰富体育文化的内涵、促进社会凝聚力, 同时, 也是老年人体育在社会价值中的集中体现。

3 发展我国老年人体育的建议及对策

1.加大宣传力度, 营造发展老年人体育的氛围, 激发老年人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讲座、文体比赛、展示活动等形式, 广泛宣传老年人体育对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家庭幸福和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 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 争取各级领导的重视, 强化老年人健身意识。同时, 加强各级主管部门、单位、社区对老年人体育的投资, 建设场馆设施, 落实城市老年人健身措施与物质条件, 为创造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激发老年人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

2.建立健全有关老年人的体育制度和体育组织, 大力开发老年人体育活动。各级政府部门应不断建立和完善有关老年人的各项体制和法规, 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重在建设”的指导思想, 快速建立健全老年人体育协会组织。并大力开展创建基层老年人体育工作先进单位活动, 推动基层发展老年人体育。县 (市、区) 要按“四有一经常”的要求, 即有班子、有队伍、有经费、有制度以及能经常性开展健身活动, 建立健全老年人体育协会。同时, 要选择一批经济基础较好, 有一定文体活动设施, 老年人相对集中, 参加文体活动的人群较多的镇 (街) 、村 (居) , 进行组织建设试点, 并逐步推广。我们应开办一些社会效益好的老年人体育活动, 如“老年人体育文化交流”、“老年人运动会”、“老人健步行”等活动, 使其规范化、制度化、长效化。

3.加强我国老年人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 促进城乡老年人体育人口的平衡发展。政府及社会应培养一支运动技能好、素质高、善于协调、乐于奉献、能够有效地引导老年人参加体育活动的指导员队伍。促使老年人的体育运动朝着普及化、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 不断扩大老年人体育人口比例, 提高老年人的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同时, 促进城乡间老年体育的共同发展, 是构建和谐社会特别讲究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 应积极地组织广大社会体育指导员们不定期地深入乡镇、农村, 对那里的老年人开展体育宣传和指导工作, 以增强农村老年人的体育意识、提高其对体育活动或体育运动的参与程度, 改善城乡间老年体育人口的比例, 使其逐渐趋向平衡发展。

4.开展体育科学教育, 培养老年人的自我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随着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 余暇时间的充足, 我们应号召社会、学校和家庭积极动员老年人参加体育活动, 加强对老年人体育活动的科学指导, 帮助老年人群体获取体育科学的常识, 使其身体保健与科学锻炼结合起来。市、县 (市、区) 老年人体育协会应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并主动配合有关部门开设体育科学讲座, 把体育科学常识讲座逐渐由城镇渗透到广大的农村地区。通过这些讲座, 帮助我国老年人群体不断地提高体育科学健身的理论和方法, 注重老年人体育活动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同时, 要鼓励学校和社区积极开设多元化的老年人体育健康课程, 在快乐与健康的和谐环境中提高老年人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 从而为我国老年人形成终身体育和主动参加体育活动的意识。

5.大力发展老年人体育产业, 满足老年人体育需求。对于老年人体育产业的开发和研究, 既不同于竞技体育产业的发展模式, 也不同于群众体育的发展趋势。因受身体条件, 运动项目等条件以及老年人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的影响, 老年人体育产业有其自己的发展规律和模式。因此, 我们要鼓励研究适合老年人体育发展的体育产业, 以满足老年人对体育活动的需求, 促进老年人体育的发展。在发展老年人体育产业方面, 应以医疗、保健、康复等功能为主的体育产品和健身器材及设施。同时, 也要加强对老年人体育消费心理、消费习惯等调查研究。充分利用现代新闻媒体, 大力宣传体育消费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介绍老年人体育消费产品和服务的相关知识, 培养老年人的体育消费意识和行为, 使其转变观念, 增强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满足老年人对体育消费的需求。

4结语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 发展我国老年人体育不仅能够满足老年人人际交往、愉悦身心、预防疾病等要求。同时还能够拓展体育市场、丰富老年人的日常生活, 促进体育产业和体育文化的发展与建设。通过参加体育活动, 我国老年人在实现个人价值的过程中, 也能够丰富和促进社会价值的实现。因此, 全社会应该形成一种尊老、爱老、扶老的社会责任感, 同时, 对怎么发展老年人体育理应达成共识, 以便更好地推进老年人体育的和谐健康发展。在发展老年人体育的行动中, 不仅要注重经济效益, 还要更加注重社会效益, 深入挖掘使发展老年人体育的社会价值, 使发展老年人体育在实现社会价值的最大化、最合理化、最科学化的目标中前进。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和综合分析法, 分别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以及老年人体育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 探讨发展我国老年人体育社会价值的具体内容。通过对发展我国老年人体育的社会价值的研究, 提出了实现发展我国老年人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为发展我国老年人体育事业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

关键词:老年人体育,社会价值,老龄化,体育产业,体育文化

参考文献

[1]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246.

[2]曹士云, 白莉.21世纪中国老年人体育发展战略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 2000, 22 (1) :13-25.

[3]王锐.我国城市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现状综述[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2, (1) :92.

[4]陈岳东.休闲体育的社会价值分析[J].体育与科学, 2008, 29, (7) :56.

[5]鲍明晓.体育市场-新的投资热点[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4.

[6]方安, 张继峰.试论老年人体育的多元化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设[J].湖北体育科技, 2007, (7) :409-410.

[7]钟晨, 孟凡强.我国老年体育健身活动的社会价值探析[J].湖北体育科技, 2005, (7) :376.

[8]岑杰祥.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茂名老年人体育事业协调发展[J].南方论刊, 2009, (11) :25.

[9]周良君, 彭岳秋, 张璐.广东省城市老年人体育消费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1, (7) :73.

老年人的社会价值 篇2

沈新坤

330031)

(南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南昌

[摘

要]作为注重操作性且具有完善理念和技术的专业工作方法,社会工作对老年

社会工人社会适应的介入是增进老年问题解决的有效措施。经过实践经验和理论的总结,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三大主要方法。本文从专业实务的角度解析三大作形成了个案工作、

主要专业方法在老年社会适应问题领域的操作性技巧。以提高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在实务运用中的有效性,增进老年社会福利服务专业化发展。

[关键词]老年社会适应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

[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82809-0028-03

关注老年人社会适应问题已成为当前促进老年社会福利改善的重要切入点,专业社会工作对老年社会适应的介入是促进老年福利专业化、解决老年问题和提高老年人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手段。根据所要介入对象的数量、特征和具体问题,社会工作分别采取个案、小组和社区等不同层次的专业方法。在具体实施中社会工作注意综合方法的运用,即注重个案改善的同时,在社区环境的调整上同样进行努小组工作介入中也要根据力,全方位改善老人的生活空间。参与老人的实际状况对部分个案进行强化和个性化对待。

一、个案工作方法的操作技巧

出有针对性方案的前提。

在个案工作具体实施中,对于不同对象相同问题、相同对象不同问题的处理和不同阶段的角色定位及介入方式都需要一定的灵活性。

(二)非物质性诱因的老年人社会适应问题介入模式非物质性诱因对于大多数老年人的社会适应问题来说是比较常见的,尤其是由于个人性格和心理因素引起的适应问题。不少老人在性格方面存在或多或少的社会适应障碍,对年老状态比较难以接纳,在与自己过去生活的对比中容易产生挫折感、失落感,引发颓废和自卑等消极性心理。

对于此类个案,社会工作的介入可以采用精神分析治疗模式与行为治疗模式的结合。通过引导、回顾、细化人生经历和积极性评述等方式,帮助老人认识导致其当前不安心态的心理机制,协助老年人反省自己的心理结构与目前的行为,对自己现状形成的心路历程进行详细梳理、分析,进而认识到心理问题的根源。在老年案主对自己进行客观认识的条件下,进一步结合行为治疗模式,促进老人在行为上的转变。通过心理认识的转变和行为调整技巧的学习,帮助老人改善当前的生活状态。

(一)对老年社会适应问题细化的必要性

老年社会适应问题的诱因可以分为物质性和非物质性原因。物质性因素主要是由于老年经济问题导致的贫困,居照料条件、身体自理状况、饮食起居等方面的困难;住条件、

非物质因素指的是家庭关系、人际关系、性格障碍、家庭变故、婚姻质量、自我接纳等方面的问题。不同性质的诱因对老年人社会适应的影响方式和影响程度都不一样,采用策略也应有所不同。社会工作者做好对诱因性质的了解是提

[作者简介]周献德,南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助教,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工作、城乡发展;

沈新坤,南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工作、社区研究

*本文为南昌大学社科研究校基金资助项目“关于中部地区农村留守家庭的适应策略和问题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Z04342)

28

第9期下

s社会工作

ocialwork

社工方法

同时综合利用家庭治疗模式。尤其是老人心理问题的形成与家庭其他成员的关系直接相关时,家庭治疗模式更为必要。它把家庭作为关注的重心,在了解老年案主与家庭成员的互动情况以及关系状况、关系维持方式的基础上,评估此类方式对于老年案主影响,帮助协调家庭资源和关系维系方式的调整,强化家庭成员的沟通和对老人的重视,修正不利于家庭成员互动和老年人生活的家庭关系,依靠家庭资源的整合和家庭的成长增进对老年人社会适应的支持,在家庭互动方式调整的基础上增进老年人的心理成长。

组,可采用有计划的治疗模式和行为修正模式。在设计小组活动计划时,以问题解决为中心,帮助老人之间互动状态的改善,提高共同应对问题的群体性力量的整合。通过小组成员的交流和引导性讨论,促进成员之间的信任、团结和互助,实现组员对问题的全面客观认识和小组成员集体感的学习应对问题的`方法,实现经验的交流与共享,形成,培养、使问题在小组内得以解决。

对于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的兴趣小组和服务参与性小组,社会工作者的实施模式可以采用交互模式与成长模式社会工作者参与小组筹建,促进小组规则和活动方的结合。

式的形成,促进小组活动的持续性及逐步深入和扩大,逐步加大小组成员的社会参与感和小组活动的成就感,注重参与小组老人之间不同兴趣点的协调。在小组活动中促进成员对规则的熟悉与遵守及老人之间的合作、分工,强化小组活动对老人正面功能,对过度性活动项目和服务及时进行干预与调整。

社会工作者需要对小组活动进行全程的支持和必要的处理小组问题,必指导,协助发展小组的领导人,协调资源、要时提供具体技术支持;同时对开展过程中组员的增减变化做出恰当的处理。组员的中途撤离要给予及时疏通,对撤离老人及小组其他成员的变化及时给予恰当解释;小组成员的增加,要及时进行小组成员的关系调整,促进新老成员的熟悉与融合。

(三)老年人特定社会适应问题的介入方法

针对老年人在社会适应中产生的某一个明确问题,可以采用问题解决模式与任务中心模式的综合介入,对具体问题进行解决。社会工作者在改善老人现状的同时,提高老人解决问题的动机,注重积极心理的培养;帮助老人制定问题解决方案和具体实施程序,对问题解决进行阶段评估和激励;细化具体任务,制定问题解决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在必要时提供及时的帮助,提高老人解决问题中的自主性,使老人在问题解决中建立生活信心和对于自我能力的信心。利用问题解决和任务实现技巧的学习与训练,提高老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自我的重新认知,提升生活态度的积极性。

二、小组工作方法的开展方式

社会工作另一个重要的专业方法是小组工作方法。它通常是社会工作者将相同或相似背景和问题的老人组成活动与服务小组,在社会工作者的推动之下,有步骤、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展开小组互动和活动,通过经验分享、问题讨活动实施,促进态度和行为的改善,恢复功能,实现问题论、

的解决和群体的成长,促进社会适应的正常化。

(二)社会工作者在小组活动中的定位策略

开展小组工作时,社会工作者在其中的自我定位要随着小组发展阶段的不同而随时变化,同时根据小组任务的不同社会工作者的定位也应有一定差异。一般而言,在小组初期筹建阶段,社会工作者是小组的主导者、参与者、培训者和咨询者;到了中期小组逐步进入正规,社会工作者的主关系与资源的协调者、激励者要角色由主导者变为辅助者、

和问题解决者;到小组结束阶段,社会工作者通常是小组活动和组员效果的评估者、讨论者和评论者。对于不同的小组组织、不同的组员状况和小组开展条件,社会工作者要适时调整自己在小组运作中的作用,根据实际情况或增强或削弱自己在其中的主导权。

三、社区工作操作方法

社区工作方法与前两大方法有一定的差异,它涉及的老年人问题多是综合性问题,所关注的群体范围比较大,群体的异质性较强,涉及的领域和部门较多。

老人对于社会的把握感和参与感最重要来源是社区内的参与和社区关注,社区是老人与社会建立联系的重要平台。

(一)小组组建的不同方式与策略

小组方法包括运用社会工作的方法对小组问题进行干预,也包括用小组的方法解决老年人的问题。根据行为或态度认知改善、应对社会生活压力等不同方面的侧重,组成不同形式的治疗小组、帮助小组,建立同类问题老人之间的社会支持网络。

根据老年人不同的问题与状态形成不同的小组。对于发展类型小组,小组活动以提升老年人的社会参兴趣小组、

与渠道多元化为主。鼓励身体自理能力较强的老人组建非正式社会服务组织,通过小组活动,在社区内为自理能力较差的老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改善受助者的处境,提高群体内的互助和关怀,形成老人之间守望相助的社区氛围,这样也提升了老人参与社会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在小组活动运行比较良好的基础上,小组组织可以进一步在更大的范围和群体内展开一定的社会服务。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小组,社会工作者可采用不同的工作实施模式。对于存在社会适应问题的治疗小

(一)社区工作的常用模式

根据社区内老人社会适应问题的外在影响因素不同,针对不同的问题诱发因素和社区条件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模

20第9期下

29

s

社会工作

ocialwork

社工方法

式。在20世纪80年代,西方的社会工作者罗斯曼(Roth-man)就提出社区工作方法的三类常用实施模式,即针对社区居民互动能力较差,需要增进社区功能建设的社区发展模式;针对社区问题解决和社区发展具体项目的社会计划模式;针对改善社区老年资源分布不平衡和老年参与性差的社会行动模式。

区内使用资源的便捷性,提升以老人为中心的社区支持网络。在具体实施上,首先,加强老人之间的自愿结对互助网络的形成,强化社区内老人之间互助的实现;其次,强化老志愿家庭、志愿组织的联系,建立社区人与社区志愿个人、

援助者与受助者一对一的服务与互助关系,促进社区服务主体的明确性和服务活动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自愿结对互助连接网,建立社区范围内的互助网络系统。同时加强社区管理者对于社区互助网络系统建设的支持和协调,形成老人群体内部的互助关系网络、家庭对老人的家庭支持网络、志愿家庭和组织对老人的社区支持网路,以及社区管理者支持与协调系统等各分网络组成综合多网助老体系。对有适应困难的老人提供多种的支持系统,这样既增强了老人的社会适应能力,也提高了社区邻里互动的程度,改善了社区人文环境,提升社区成员对于社区的归属感和生活质量。

[参

.

[2]甘炳光,梁祖彬等.社区工作―――理论与实践[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3]尚振坤.小组工作在养老机构中的运用[J].社会福利,,(2).

[4]仝利民.社区照顾:西方国家老年福利服务的选择[J].华东,(4).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5]吴水丽.香港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J].社会福利,2007,(1).中国养老模式的新取向[J].南京人[6]卫小将,何芸.社区照顾: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

特点及启示[J].福建省社会[7]张著名.香港社会工作的内容、主义学院学报年,,(2).

[8]赵慧珠.中国社会工作的生长点初探[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献]

(二)社区工作方法中的重点

对社区内老人社会适应问题的干预应以重点改善社区的软环境为主。社区工作方法关注解决老年群体的社区性问题和社区功能的完善,关注老年问题产生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力,从改善外部环境和支持环境方面来解决老年人群体性的问题。通过改善老人与社区的关系,增进老人的社区参与,促进社区对于老人的关注和积极性环境的形成,以此提高老年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在提高老人自助能力的基础上,实现社区对老人的帮助,达到社区老人互助的形成。

在社区大环境中,促进社区内部对老人认知的改善,实现对老年群体消极性标签的淡化。通过多样化途径,在家庭内和社区内增进对老人的客观认识,消除负面标签的影响。通过社区成员与老人的互动,老人在社区中的参与,对老年现象和老年知识的熟悉,提高社区成员和管理者对老年群体的积极性认识,促进社区成员对老年人的理解和老年生活的支持,形成全新的老年观念。

[1]范明林,张钟汝.老年社会工作[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三)社区工作中增能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的运用社区方法的实施通常是增能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的综合运用。在增能方法使用时,通常重点关注老年人在社区中通过社区鼓励和支持,增加老人在社区中的机的参与状况。

会,加强社区对于老人生活改善的支持;通过社区资源协调,帮助老人提升生活的积极性,帮助其获取资源,提升老人获取资源的社区支持力;通过康复训练、老人再教育与相关知识培训机会的提供,以及社区条件的改善,提高老人的自我发展潜力和应对问题的能力。

在社会网络理论运用时,注重老年人社区支持网络建设。社会工作者在强化老人家庭支持系统的基础上,协助社区为老人提供社会关系资源协调平台和老人社交网络的改善。这一方法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被社会工作者广泛采用。通过社会工作者对社区的全面了解,分析当前社区内老年人社会网络现状,引导社区管理者、社区家庭和组织强化或修补社区网络系统中的漏洞,促进社区网络的有效性和正常化,改善老人所生活社区的支持环境,促进老人问题解决的社区化、及时性。

社会工作者需要协调社区内的管理资源和人际关系资源,实现社区内部支持的自我运转和对老人保护性环境的形成。促进社区内家庭与老人的联系、社区机构与老人的联系,以及老人社会交往平台的建立,交往渠道的稳定性。

社会网络运用重点在于老人现有人际关系网的强化。通过网络强化,老人与社区联系渠道的畅通,促进老人在社

TheSocialWorkTacticstoPromoteSocialAbilityof

theAgedinRuralAreas

ZHOUXian-deSHENXin-kun

(DepartmentofSociology,SchoolofRepublicManagement,NanchangUniversity,Nanchang,Jiangxi,330031)

Abstract:Thesocialflowofurbanandruralareasislastingovertwodecades,itpromotesgreatdevelopmentofruralareas,butalsobringsanumberofurgentproblems.Especiallythesocialwelfaresys-temisnotperfect,sothechangingofruralfamilystructureandfunc-tionimpactssociallivingoftheruralagedeasily.Forexample,thead-justingofnewfamilyroleandtheThird-Generation-Caringaddmoreburdenandsocialproblemstofamilyelders.Thepapertriestoexploresomeeffectivesocialworksolutiontothesocialproblem,soastoen-hancethecapacityoftheelderlysocialability.

Keywords:RuralAreas;theAged;SocialAdjustment;SocialWork

编辑/万道林

30

老年人的社会价值 篇3

[关键词] TCD;椎基底动脉缺血;老年人;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 R445.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8-69-02

近年来,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在国内外迅速发展,它的主要优点是能无创伤地穿透颅骨,且操作简便、重复性好,可以对患者进行连续、长期的动态观察,更重要的是可以提供重要的血液动力学资料,因此在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和疗效观察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椎基底动脉缺血(vertebrobasilar blood insufficiency,VBI),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主要发于中老年人,临床上可通过TCD检测脑血管血流流速等进行椎基底动脉缺血的诊断[1]。笔者所在医院老年科2010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150例椎基底动脉缺血患者,B超室通过TCD进行脑血管血流各项指标的测定,另外对50例正常者进行相同指标的检测,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B超室2010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150例VB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病组),其中男83例,女67例。另选取50例正常健康者(正常组)作为对照。

1.2 方法

对患者男女比例,年龄分布,临床表现以及通过TCD测定的左椎动脉(left vertebral artery,LVA)、右椎动脉(right vertebral artery,RVA)、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BA)的血流峰速度等各项指标进行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的形式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VBI患者的性别比例

在收治的150例VBI患者中,男性患者的比例比女性患者稍高,可见VBI在男性中更为常见。

2.2 VBI患者在各年龄段的分布情况

150例患者中,主要为老年患者,年龄57~86岁,平均(71.5±6.9)岁。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患者主要集中在60~80岁之间,与椎基底动脉缺血的易发人群一致。

2.3 VBI患者的临床表现

150例患者中,观察到的VBI临床症状主要包括眩晕、头痛、四肢麻木以及意识不清等。

2.4 患病组与正常组LVA、RVA和BA血流峰速度比较

患病组LVA、RVA和BA的血流峰速度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患病组血流速度的改变以流速减慢为主。见表1。

2.5 TCD检测异常情况

TCD检测到的患病组血流流速发作期异常情况为139例,

异常率92.67%;在缓解期检测到的异常情况为118例,异常率78.67%。发作期异常率显著高于缓解期。

3 讨论

老年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症状在临床上十分多见,但确诊较为困难。自从TCD诞生并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脑血管病诊断以来,该病的确诊几率迅速提高。TCD主要是测查脑底动脉血管的血流速度来了解脑血管病变的,是一种检测脑内各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的有效手段,该检测方法以无创性被广大患者接受,在减轻患者痛苦的同时,给出确切的诊断信息[2]。如果检测显示血流速度增高,则预示着脑血管痉挛或狭窄,血流速度降低则指示脑供血不足。本研究结果显示,TCD在检查VBI时,能给出准确的血管流速异常数据,并能准确的提供所探及的每一条血管的功能状态及供血情况,定位性强且灵敏度高,无创且价格不高,是诊断VBI的理想检查方法,对VBI的诊断及长期的疗效观察具有重要价值[3]。

[参考文献]

[1] 杨琍,张双国,张明,等.TCD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中的临床应用[J].卒中与神经疾病,2001,8(3):175.

[2] 温永枝,崔延玲,张瑞兰.TCD对眩晕患者椎2基底动脉检测的分析[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5,6(8):613.

[3] 沈家兴.TCD在老年人椎基底动脉缺血中应用价值探讨[J].实用医技杂志,2005,12(8):2537-2538.

(收稿日期:2012-03-13)

老年人体育锻炼的医学社会学价值 篇4

1 体育锻炼与体质

体质是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的综合表现, 也是评价机体生理功能的重要指标。增龄现象让老年人的体质呈不断下降趋势, 而改善这种状况既经济又有效的方法无疑为积极参与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对于老年人身体形态的影响是显著的。有研究表明, 经常锻炼的男性具有标准体重的人数要远远超过不锻炼的人数[2]。一项为期12个月的实验也证明了体育锻炼对身体形态的积极作用, 非锻炼组体重、腰围、BMI都略有增加, 而参与锻炼组的体重、腰围、BMI、WHR、均明显下降, 且具有显著性相关[3]。

长期坚持练太极拳的中老年人运动后3分钟内脉搏、血压恢复到安静状态者占锻炼组的92%, 而对照组仅有22.4%[4], 表现为安静时呼吸深度加深, 呼吸频率减缓[5];对定量负荷呈正常反应者从29.6%增至50%, 收缩压平均比对照组约低2.66kpa (20mm Hg) ;而且周围及腹腔血管硬化的人数和程度也较轻, 各项功能指标均优于一般老人[6、7]。长期坚持长跑的大多数老人都会出现窦性心动徐缓, 表明心脏容量增大, 每搏输出量增加;基础代谢时, 心率下降[8], 其左心室射血时间 (LVET) 延长、射血前期 (LPEP) 缩短、心电图异常率和肺气肿发生率降低、最大自主通气和肺活量增加, 且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9]。

可见, 长期坚持有氧运动对老年人的身体机能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不仅能够延缓左心室舒张速度和顺应性的自然衰变[10], 还能适当改善心肺系统的功能, 对维持和减缓老年人心肺功能的下降速度很有益处[11]。

60岁以后, 身体素质呈现出逐渐下降趋势, 由于运动不足导致身体素质不断下降的相关研究已屡见不鲜。闭眼单脚站立是检验机体平衡素质的有效指标, 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可以有效地提高人体的平衡能力。在时间上, 经常参加有氧健身者的闭眼单腿站立时间明显长于不参与者[12], 经过太极拳锻炼, 闭眼金鸡独立、常态步幅、双腿直立体前屈和俯卧撑等都有大幅度的提高[13];且髋关节活动范围大, 与未练习者相比伸髋充分, 摆动腿抬高幅度大, 髋关节周围肌肉伸展性与弹性较好[14];在行走时摆动腿的髋、膝、踝的角度活动范围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15];而在太极拳演练过程中, 下肢肌肉在充分收缩、中等强度收缩和全部放松中有序变换, 这种高中低强度的肌肉收缩有助于提高肌肉力量和耐力水平[16]。那些仅进行12周牵拉舞蹈练习的老年人肩关节的柔韧性就提高8%, 而踝关节提高了48%[17]。长期坚持体育锻炼对改善老年群体神经系统的反应能力同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有氧组和普通组之间在灯光反应时和落尺实验中存在显著的差异, 即有氧组反应能力快于普通组[18], 可见, 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对提高老年人的身体素质是有积极影响的。

2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老年人退休后, 需要重新适应因生理、心理、经济、社会角色等方面转变的问题, 部分老年人的不适应会导致心理障碍。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有助于消除孤独感, 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增进社会交往, 丰富其精神生活[19], 还能消除或减轻老年人的抑郁、焦虑等情绪, 使其获得良好的感觉和健康状态, 克服因传统的心理定势对迅速变化的社会生活环境怀旧和失落的情绪。另外, 长期参与体育锻炼亦能延缓老年人认知加工能力下降, 并改善因认知功能逐渐下降而产生的不良心理[20]。

继心脑血管疾病之后, 抑郁症已成为老年人的第二大杀手。美国学者Kyan曾对1750名心理医生进行访谈, 有80%认为体育锻炼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 60%的人认为应将体育锻炼作为一个治疗手段来消除焦虑症。流行性病学研究发现, 身体活动水平与抑郁、沮丧等消极情绪呈负相关[21], 而体育锻炼可以有效地降低消极心理[22]。事实上, 参加体育锻炼不仅能有效预防、降低抑郁情绪, 而且还是一种经济、简便、适应面广的干预措施。在短期内能大范围地有效降低中度老年抑郁患者的抑郁症状[23], 且比安慰剂疗法效果显著[24]。那些积极从事体育锻炼并采取合适有效方式锻炼的老年人抑郁程度相对较低[25]。

焦虑是老年人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体育锻炼对机体的神经系统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通过体育锻炼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焦虑的产生[26、27]。研究表明, 仅一次功率自行车练习就可使焦虑程度下降[28], 而六个月的体育锻炼对降低老年人的焦虑产生了更明显的效果[29], 锻炼组的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均显著下降, 而且该效果在实验结束后的3个月内也保持较好[30]。有氧运动可以降低老年人焦虑或生理—心理指数, 中等强度的运动可以降低消极情绪, 提高积极的心理状态, 而抗阻性练习对改善老年人的心理状态效果更为明显[31]。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认知功能不可避免地出现衰退, 此间发生不同的生理和病理过程, 导致认知功能出现障碍, 主要表现在记忆力下降、语言功能、执行功能、注意力或视空间结构功能的减退, 严重的会导致老年性痴呆。Todd S Perlstain (2008) 通过对美国18766名年龄在70~81岁的老年女性进行运动干预后认为, 长期的、有规律的体育锻炼 (包括步行) 可以显著性地改善老年女性的认知功能, 延缓认知衰退[32]。有研究专门针对老年女性的认知功能和身体活动水平进行了相关分析, 在排除教育程度、年龄和功能限制等影响因素后得出, 参与身体活动水平高的女性, 随着年龄的增长, 其认知功能下降的幅度较参与身体活动水平低的人要小[33]。David Tanne (2005) 也证明此观点, 认为体育锻炼确实能够改善认知功能, 而且效果也相当显著[34]。可见, 体育锻炼能明显改善抑郁、焦虑、认知功能的变化[35]。体育锻炼在增进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情绪、意识和行为帮助人们摆脱烦恼和痛苦的精神状态[36], 以及延缓老年人认知功能的衰退和预防老年痴呆等方面有积极作用[37]。

3 体育锻炼与身体健康

体育锻炼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健康水平, 预防疾病。日常的疾病筛查以及健康的生活方式, 包括饮食平衡、积极的体育锻炼, 同时也被认为是预防疾病的关键因素。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危及老年人健康和生命的头号杀手[38], 而缺乏体育锻炼的生活方式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诱因, 通过运动干预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39]。老年人新陈代谢变化总的趋势是代谢调控能力下降, 波动幅度大, 体内许多重要物质的含量都偏离其正常范围, 从而出现糖尿病、肥胖症、高血脂等代谢性疾病[40], 而维持较高运动强度和运动量的体育锻炼, 对改善高血脂症与糖尿病有着积极的影响[41]。有规律的进行体育锻炼可降低患冠心病、Ⅱ型糖尿病、高血压、结肠癌、乳腺癌和抑郁症的风险[42]。患有Ⅱ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为期16周的抗阻练习后, 血浆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降低, 骨骼肌糖原储备能力提高, 可见, 抗阻练习可以有效地提高血糖水平控制的效果, 以及Ⅱ型糖尿病患者代谢紊乱症的异常控制[43]。体育锻炼量大的老年人患高血压的比率为60.6%, 而体育锻炼量低的老年人患高血压的比率为75.5%。两者间的患病风险呈负相关[44]。老年人经过25周的体育锻炼后, 收缩压较对照组降低了7.7mm Hg;舒张压较对照组降低了4.2mm Hg[45]。可见, 维持相对较高运动强度与运动量的身体活动, 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身体机能水平, 防止老年人各种慢性病的发生与发展[46]。

有研究发现, 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中, 有30%以上老年人每年至少跌倒1次, 90%以上老年人髋骨骨折是由于跌倒引起的, 12%-20%的骨折是致命的[42]。积极的身体活动对增强老年人肌肉力量、增加有氧耐力水平, 减少骨折风险的价值已被研究证实[42]。通过长期坚持体育锻炼可以改善骨骼的血液供应, 增加骨骼的物质代谢, 保持骨骼的弹性、韧性, 提高骨骼的抗断能力, 延缓和减少骨骼的老年性退化。进行抗阻力训练过程中能促进蛋白质合成、增加肌肉体积及力量、防止肌肉萎缩、保持关节韧带的韧性和关节的灵活性、使老年人的动作保持一定的幅度和协调性, 防止跌倒发生[47]。经过3个月的八式太极拳运动可使弱体质老年人行动的敏捷性、协调性等能力得到增强, 对保持和延缓弱体质老年人移动能力下降, 预防跌倒损伤几率升高有明显的功效[48]。由此可知, 老年人跌倒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可预防性, 合理的运动干预是减少跌倒危险因素的有效措施[49]。提高运动能力就意味着机体的生理功能得到增强和改善, 对预防老年人跌倒骨折发生、抑制医疗费增长产生积极的影响[102]。

4 体育锻炼与医疗费用

近年, 世界各国医疗费用支出不断增加, 其增长速度甚至超过国民收入增长的速度, 它已经成为民众和国家的巨大经济负担[50]。这在“未富先老”的中国, 显现得尤为突出。缺乏体育锻炼使老年人患病几率大大增加, 最终导致高额的医疗费消耗。据联合国卫生组织统计, 在体育健身上每投入1美元, 医疗支出将减少3.2美元;通过体育运动干预之后, 加拿大用于心血管疾病的直接费用从23亿2500万加元, 降低到了1023万3000万加元;日本社会保险季报, 对加入国民医疗保险的国民选取5万6千人进行的研究发现, 每天参加60分钟运动的人医疗支出每年平均22.2万日元, 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为27.8万日元。由此可见, 参与体育锻炼者与缺乏锻炼者间在医疗费用支出差别明显[51]。

如果静止生活方式的人能增加体育活动, 则可以节省医疗卫生系统的大量花销, 如果缺乏运动的成人中能有10%开始参加运动, 每年将会节省43~56亿美元[42]。据Coklitz估计:在美国, 人们因缺少运动而带来的直接年经济损失达到240亿美元, 相当于全美国医疗费用的2.4%, 并且只有在45岁以上的成年人才能看到体育锻炼节省医疗费用的效果[52]。如果所有人按照ACSM建议标准进行积极的锻炼, 用于健康支出的仅髋骨骨折这一项将降低50%的医疗费用[53]。那些每日步行少于30min的人群平均每人每月的医疗费为236.45美元, 每日步行在30min至1h为216.43美元, 每日步行在1h以上为194.81美元[54]。平均年龄72岁以上弱体质男性老人平均步行速度每下降0.10m/s时, 医疗费增高1334美元, 当步行速度提高0.10m/s时, 医疗费降低1188美元[55]。Wang对42520名 (男性占62.5%) 65岁以上老年人每周身体活动量与医疗费一年追踪调查发现, 在运动量仅为0次/周时, 老年人所支出的医疗费比例要远高于运动量4次/周以上人群, 结果显示, 锻炼频率与医疗费用之间有显著关系[56]。

杨光通过对不同运动组老年人群与总医疗费的比较发现, 在规定运动时间的条件下, 维持相对较高运动强度和运动量的身体活动, 能够很好地预防慢性病发生和抑制医疗费增长[46]。李文川指出, 上海市老年人平均医疗支出为1062元/年, 经过体育锻炼后年均医疗支出为625元/年, 锻炼前后平均医疗费用平均降低437元/年;并提出每周锻炼5次, 每次60分钟以上对降低医疗费用效果最佳[57]。Ⅱ型糖尿病患者在经过运动干预实验后, 保健品费用及直接医疗费均用有显著性降低[58]。

体育锻炼不仅是健康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也越来越多地被用作医疗体育, 成为某些疾病的重要辅助治疗的有效手段, 从而减轻患者和国家的医疗负担[59]。科学的体育锻炼对于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降低医疗费用的效果是明显的, 体育锻炼每降低个人支出100元, 可以为政府节约200元的医疗费用支出[57]。因此, 利用体育锻炼降低医疗支出已成为许多国家改善政府社会保障支出压力的举措之一。

5 小结

构筑预防老年人犯罪的社会防线 篇5

吴多辰

(山东省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研究室副主任、高级法官 266071)

内容摘要:当今社会渐入老龄,老年人犯罪逐渐增加,因此必须研究老年人犯罪的原因,从而找出对

策,以防止老年人犯罪发生。

关键词:老年人 犯罪 家庭和社会防线

一、老年人犯罪的特殊成因

老年人犯罪的成因,除与未成年人犯罪、中青年人犯罪和其他各类犯罪有共同的主客观

原因外,还有一定的特殊原因。

(一)老年人特殊心理状态使然。人生步

入老年,身体和精神两方面均趋向衰退,对外

界事物反映逐渐迟钝,身心活动能力差。在这

种生理和心理状态下,有时会因琐事而情绪激

动,做出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触犯刑律,构

成犯罪。如老年人杀人、伤害案件,大部分是

由邻里纠纷和一般民事纠纷引起,起因小,升

级快,纠纷发生后各不相让,矛盾激化。

(二)对社会不公正待遇之报复。老年人

离开工作岗位,出现失落感。原先亲近的人,现在表现出疏远和冷淡,就会激怒老年人。尤

其当政府、社会对老年人的生活状态和生命质

量关心不够,再有贫病发生,犯罪的可能性就

会加大。为了摆脱心理和生活困境,他们往往

采取毁灭的办法解决矛盾。

(三)家事纠纷解决不当所导致。以家庭

赡养、婚姻、继承等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情况

出现为起因。有些人尊老、养老意识薄弱,使

老人感到生活无望,遇到强烈刺激,很容易引

发杀人、伤害行为。

(四)老年期身心疾病之影响。人生进入

晚年,生活环境、身体机能和精神状态改变。

往往会导致心理、生理的严重失衡,无法适应

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因而发生犯罪。有的犯

罪则是因老年期精神障碍或老年型精神病所引

起;有的因长期封闭生活而产生心理疾病和心

理障碍,不能正确看待社会现实,导致违法犯

罪;有的因性心理变态而实施犯罪。

二、预防老年人犯罪的主要对策

(一)建立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的物质生活保障体系,目前,必须大力发展经

济,增强社会养老制度建设,实行国家、社

会、家庭、个人公平负担的原则,发展养老事

业;要学习、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完善社会 保障制度,解决老年人的社会保险、社会福利 和社会救济问题;加强社区老年服务设施的建 设,在推行社区老年福利星光计划的同时,采 取政府投资兴建、社会各界捐助赞助和经济实 体的投入等多种形式,在社区中加强老年人医 护、生活服务、文化体育等硬件设施、基础设 施和服务软件建设,增加服务项目,拓宽服务 领域;加强社区老年服务志愿者队伍建设,形 成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使老年人的物质需 求、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等得到切实保障。

(二)建立城乡老年人的医疗保障制度。必须调整现有医疗政策,完善医疗保险制度, 确保退休人员的医疗参保资金投入。尤其要保 证破产企业、困难企业的退休人员交得起费, 治得起病,保得住命;建立、健全老年人的医 疗救助制度,对城乡没有被纳入基本医疗保障 制度以及虽纳入但无法获得必要保障的生活困 难的老年人给予医疗救济,国家设立贫困救济 医院,专门救治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特 别是贫困老年人。发挥民间互助精神,组建互 ·73·

织或志愿者义务服务组织,帮助老人 度过难关。

(三)重点救助贫困潦倒、生活艰辛的特

困老年群体。各级政府应当从实际出发,建立 健全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贫困老年人实 行特别政策,给予特别关爱;对贫困地区,国 家给予适当的资金支持,使贫困地区的贫困老 年人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政府可以通过 建立救助贫困老人专项基金,由各级政府老龄 工作机构负责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各地应创造 条件,逐渐把子女确无赡养能力的贫困老人纳 入乡镇五保供养范围;建立贫困老年人的特别 医疗救助制度,健全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 特困老年人医疗优待政策,实行成本收费医疗 制度;建立城乡对口医疗支援制度,定期为贫 困地区的老年人防病治病;发动社会力量实施 有针对性的特别救助等等。

(四)依靠发展老年教育提升老年人生命、生活质量。发展老年人教育事业,必须把握新 形式下的老年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从丰富补充 精神生活入手,开展丰富多采的老年教育和科 学健身活动,使他们在学习、健身中得到乐趣

和知识;必须以满足老年人的实际需要为目 标,解决老年全体普遍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 题,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科学构建老 年教育体系,必须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发展老 龄教育事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营造有利于老 年人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加强老年教育工作 的领导,各级老龄委员会、教育部门、文化部 门、民政部分要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共同构 建老年教育网络;依托各类成人教育中心、社 区文化设施、电教化教育、老年大学、老年活 动中心等,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发展老 年教育事业,把发展老年教育作为建设学习型 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 规范基层老年教育管理,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 育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五)把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摆在司法

工作的重要位置上。依法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 益,慎重对待、妥善处理老年人犯罪案件。对 老年人犯罪案件的审判,在实体处理上,须根 据老年人的犯罪性质、特点、犯罪原因、情节 和危害结果综合考虑,在法定量刑幅度内尽量 从轻判处。刑种选择、刑期裁量,须坚持以下 原则:对于依法可判刑可不判刑的,尽量以不 判为主;对于判刑可轻可重的,尽量以轻判为 主;对于刑种选择上,尽量选择适用非监禁 刑;对于可关押可不关押的,以不关押为主。在审判程序和审判策略上,尽量适应和照顾老 年人的身心特点,注重说服教育,消除对立情 绪并尽量不使用戒具;审理用语规范化,保护 老年人的自尊。区分具体案情,正确使用缓刑 和暂予监外执行。老年人犯罪,除难以改造的 累犯和惯犯外,一般其社会危害性较小,由于 其年老体衰,再犯可能性也较小,除个别严重 危害国家安全、危害公共安全等犯罪外,适用 缓刑一般不会再危害社会,可以适用缓刑。对 于身体有严重疾病、符合法定保外就医条件 的,人民法院在判决时,可作出暂予监外执行 决定,使犯罪老年人得以及时治疗。对于确有 悔改表现、不再危害社会的,在减刑、假释条 件上给予适当放宽,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基本 条件,就可减刑、假释。人民法院通过审判活 动,一方面可以通过惩治老年人犯罪,维护最 广大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一方面又要在惩治中 把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贯彻始终。

(六)做好老年罪犯的教育改造和安置帮

教工作。被判罪入狱的罪犯,与其他年龄的罪 犯数量相比,相对较少。但随着老年犯罪案件 的逐年增加,狱内老年罪犯呈上升趋势。老年 犯在狱内一般表现消极、唯命是从,安分守 己。由于年老体弱,独立生活能力较差,孤独 感突出。一般很少有社会关系来往。这种淡漠 的社会关系,使老年罪犯心理变得灰冷、沉 重,增加了改造难度。鉴于老年罪犯的生理、心理特点,改造机关应当对其采取宽容的态 度,在改造过程中,少分配繁重的劳动任务。对于确有悔改表现,不再危害社会,符合假释 条件的,依法假释;对于有严重疾病,生活不 能自理的,依法保外就医。

在做好狱内老年罪犯教育改造的同时,还 要做好老年罪犯的出狱安置工作,防止刑满释 放或者假释后因生活无着、走投无路而再次犯 罪。为此,家庭、居民委员会、民政部门和社 会福利部门,须及时解决刑满释放或假释后的 老年罪犯生活出路问题。各地老龄工作机构和 民政部门应作好协调工作,在安置问题上给予 适当关注,落实生活保障措施,预防再次犯 罪。

·74·

老年人的社会价值 篇6

关键词:社會支持;缓冲器效应;农村老年人;挤入效应

中图分类号:C91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149(2014)03-0003-12

随着“银发浪潮”的冲击,中国已快步进入老龄化社会。据统计,2012年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19390万人,占总人口的137%,65岁及以上老年人占91%。其中,大多数的老年人口生活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由于生活水平低,加之国家支持与社会保障资源提供不足,农村老年人养老缺乏保障。随着年龄增长,农村老年人逐渐退出劳动市场,各类社会资源逐渐丧失,身体健康状况的恶化以及认知功能的下降,扰乱了农村老年人正常的社会交往、身心健康等各方面,严重影响了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休闲体育对老年人的健康价值研究 篇7

1 老年期变化

1.1 老年期生理机能变化

人进入老年期后,身体会逐渐老化,生理功能也会慢慢衰弱,这一过程称之为老化。人的老化过程首先从生理方面开始变化,而生理方面的变化具体体现为两个方面:外观形态变化、身体各系统变化。老年人的外观形态开始变化体现在多方面,如:白发增多,出现脱发秃顶的现象;皮肤开始出现皱褶,皮肤变得粗糙无弹性,角膜周围出现老人环以及老年性色素斑开始逐渐增多;身高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降低,具有弯腰驼背的明显体征;肌肉松弛、耳聋眼花、牙齿松动脱落等也是较为常见的老年人外貌特征。老年人身体各系统变化究其根本就是细胞数量的减少,身体细胞分裂、细胞生长以及组织恢复能力的降低,致使身体各系统的组织脏器萎缩,器官功能开始出现衰退,加上器官在长期活动中的消耗和劳损更是加剧了器官功能的衰弱减退。这种身体各系统衰退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心血管系统,老年人由于动脉硬化逐渐加重以及心脏心肌的萎缩。动脉硬化致使动脉弹性下降,影响身体各器官的血管对该器官的供血,严重可引发冠心病和高血压;心肌萎缩致使心脏收缩能力减弱,心脏每博输出量减少,影响各器官的功能发挥。二是神经系统方面,随着年龄增加,老年人的感受功能、运动功能、记忆功能以及情绪都会出现较大变化。由于感受器的敏感性下降和大脑神经元数目的减少,使得其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觉功能开始下降。中枢神经系统的衰退更是辐射到周围神经系统,致使老年人思维变慢、记忆力减退、反应运动能力减弱和情绪易产生焦虑不安等现象。三是内分泌系统,一方面内分泌器官随着年龄增加逐渐萎缩,功能衰退。另一方面,内分泌腺体组织结构发生改变,其肾上腺、甲状腺、胰岛素等激素分泌的减少,更是容易引起不同程度的内分泌系统紊乱。四是消化系统,由于老年人腺体的萎缩,从而使唾液腺、胃酸、胃蛋白酶分泌减少,导致老年人食欲不振、易产生消化不良等症状。加之老年人对钙、蛋白质以及维生素的摄入利用减少,对骨骼肌肉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如:骨骼疏松,易骨折;肌肉松弛,肌肉力量明显下降等。当然,人体在老化的过程中,生理功能的衰退速度以及程度是因人而异的,不同的人衰退的速度和程度是不一样的,人体内各器官组织系统的衰退也是存在差异的。但是总的来说还是存在一个共同规律的:就是人体内各器官、各组织系统伴随着人进入成年人阶段后会出现一系列的慢性衰老变化,而其生理功能也是在逐渐衰弱退化,并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

1.2 老年期心理机能变化

人进入老年期后,不仅生理功能会发生变化,其心理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当前家庭“空巢”综合症的产生也与老年人心理机能变化有较大关系。老年期对于老年人来说是一个极为特殊的时期,在这期间,老年人要面对退休养老、子女问题、家庭问题等,这是对老年人心理承受能力的极大挑战,这也导致了老年人心理较为复杂多变。老年人离职退休前,社会交往频繁,是社会的主流,可以充分体现自身存在的社会价值;同时,在家里也是家庭的支柱和经济主要来源,起着主导作用;而离职退休后,老年人基本上退出了社会这个大舞台,社会交往减少,生活开始变得平淡枯燥;家庭角色也由主角转换为配角,子女随着年龄的增加,独立自主性加强,不再依赖父母,对于父母在家里的主导地位也开始取代。这种两极变化对很多老年人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许多老年人不能适应这种巨大的失落感,心理产生负面变化。认为自己已经变老了不重要了,也发挥不出什么作用,而自己也找不到什么有意义的事来证明自己。逐渐心情开始变得沮丧郁闷、寡言少语,严重者甚至三餐食欲不振、夜晚难以入眠。

由于社会交往减少、长期与子女分居、缺乏关怀等因素,致使老年人产生强烈的孤独空虚感;而个人的离职退休、经济收入水平下降、物价生活费用上涨等因素,致使老年人不得不精打细算缩减开支,使之产生烦躁压抑感。与此同时,自身身体各方面功能的退化以及老年病的频发,如:反应迟钝、动作缓慢以及内分泌紊乱等,更是加剧了老年人沮丧失望感,并引发一系列的负面情绪,如:焦虑、抑郁、暴躁等。负面情绪又再次反作用于老年人本身,催发各种疾病诞生和加剧病情,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严重影响到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而伴随着衰老的同时,老年人还得面临一个残酷而现实的问题—死亡。面对这种无法更改的自然规律,老年人感到无力的同时,更是感到极大的恐惧,害怕离开家人、离开人世间,惶惶不可终日。但总的来说,消极心理并不是老年人老化的必然产物,而是各种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综合所致,是可以进行调控改善的。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如:鼓励老年人多参与社会活动和公益性活动,转移其主要注意力;培养其新的兴趣爱好,充实老年人的生活内容;加强对老年人的精神赡养,充实其内心世界等。让老年人有满足感、存在感以及安乐感等积极的情绪,使其乐于生活,安于生活。尽量避免老年人产生孤独空虚、失落彷徨、焦躁不安等负面情绪,使其心理状况变得更加复杂。

2 休闲体育对老年人健康价值的体现

2.1 生理价值

众多研究表明:通过体育活动是可以抑止生理机能衰退的,从而达到增进健康、抗衰益寿的目的。休闲体育作为集健身、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多功能体育运动,既能缓解疲劳、改善健康,又能调适心理、陶冶情操,对老年人的机能形态和心脏功能都具有有良好的作用。因此,老年人的最佳选择无疑是休闲体育。而选择合适的休闲体育运动对老年人生理健康产生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长期坚持休闲体育锻炼,有利于改善老年人血液循环系统,加速其骨骼物质的新陈代谢,促进对钙的吸收和利用,保持其骨的弹性以及关节的韧性,以提高骨的抗折、抗弯、抗压缩能力,预防骨质疏松和骨折的发生;其次,可以延缓老年人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衰退,预防大脑过早衰老,降低感受器敏感性的下降程度,保证老年人思维能力、记忆力和反应力的正常,使老年人拥有良好的精神面貌,长期保持愉悦乐观的积极精神状态;再则,通过休闲体育健身锻炼,可以改善人体肺脏通气换气功能,加快机体内各器官新陈代谢的速度,增强血液运氧能力,促进人体血液循环,以提高心脏造血功能,降低体内血脂含量,这对预防改善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有着重要作用;最后,在坚持体育运动健身的过程中,老年人自身的抗病毒能力和免疫力得到提高,身体健康状况得到改善,降低老年病发的概率。

2.2 心理价值

休闲体育最为明显的显性作用就是改善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提高其身体素质水平,这一点已被众多老年人所熟知并在日常生活中予以坚持,达到内化阶段。相对于其显性作用,休闲体育的隐形作用则被众多老年人所忽视,即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作用。而心理健康对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是有着重要影响作用的,并且经常参与休闲体育运动能有效改善老年人的情绪。

众多研究表明,经常参与休闲体育运动的老年人,社会活动、交往的增多能增强其幸福满足感,使其感到身心愉悦。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身体还会分泌出一种名为“快乐激素”的物质,能使老年人感到轻松惬意、心情愉悦。当老年人处于这种状态时,有利于气血的正常运行,对身体健康有着积极影响。相反,不参加体育锻炼或很少参加锻炼的老年人,其心理健康情况普遍较差,生活质量也相对较低。而不良情绪往往还会干扰到其生理功能的正常运转,导致其机体平衡失调、免疫力下降,从而引发一系列老年疾病。进一步的科学研究也表明,人在参加体育运动活动后,情绪是会存在短期变化的,其中有压抑、烦躁、紧张等负面情绪的下降,快乐、满足、愉悦等积极情绪的上升。持续中等运动强度的体育运动活动达到25~70分钟后,均会产生这种变化。因此,休闲体育运动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也有着良好积极作用。

3 结语

人口老龄化加剧以及空巢老人问题的出现,是21世纪我国重大的社会问题,也是我国亟待改善和破解的社会命题。老年人在离职退休后,充足的闲暇时间、较为宽裕的经济条件为老年人参与休闲体育健身提供了良好条件和物质基础。保障老年人体育健身基础设施的建设,鼓励支持老年人参与休闲体育健身,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是具有重要影响意义的。长期参与休闲体育健身的老年人,相对于不参加或很少参加体育健身的老年人而言,不仅外表更为年轻,抗病毒能力、敏捷性以及反应能力也要更为优秀;而且在精神面貌方面也有较大区别,参与体育健身的老年人一般精力较充沛、处世态度乐观、生活幸福感较强,在心理承受能力、自我控制力方面也会高于不健身的老年人,充分体现了休闲体育对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作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静,尹世玉,张凌慧.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研究现状[J].现代护理,2006(28):2671-2672.

[2]魏高峡.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与体育锻炼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7(2):55-60.

[3]杜卫提.体育运动对人口老龄化影响因子的研究与分析[J].枣庄学院学报,2010(5):100-102.

[4]翟英姿.上海市部分地区老年人休闲体育参与现状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4.

[5]叶清.福州市城区老年人休闲体育特征与对策[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2):100-103.

老年人的社会价值 篇8

关键词:休闲体育,老年人,健康

前言

休闲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话动方式。休闲体育不仅指一般意义上的观光游览,还有追求人与自然的融合、回归自然、健身、娱乐、休闲等多重目的。“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既是生命过程中的一种现象,又是机体得以健康长寿的重要因素之一,长期坚持参加体育锻炼的人,能使衰老过程明显推迟。衰老是人体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包括机体内组织器官、细胞和亚细胞、代谢及其调节等各级机能水平的降低,机体自身调节代偿能力和应激能力的逐渐衰退。这些变化会导致人体对环境适应能力和健康水平下降,使患病和死亡的可能性增加。

1 老年期生理机能和心理机能的变化

1.1 老年期生理机能的变化

老年期的典型特征就是“老”,即老化、衰老的意思。而人的老化首先就是从生理方面开始的,这种生理特征的变化不仅体现在老年人的外观形态上,还反映在人体内部的细胞(主要是器官的实质细胞数慢慢地减少引起器官萎缩,从而导致其功能下降)、组织和器官以及身体各功能系统的变化上。这种变化,首先是外观上的变化,如白发增多、正常的掉发、皮肤的皱纹斑点增多,角膜周围出现老人环等。其次,这种衰老还主要体现在人体各个系统的变化上:循环系统方面,老年人由于动脉硬化的逐渐发展及高血压病的逐渐形成,血管弹性下降,硬度增加,造成心脏负担增加;神经系统方面,由于感受器的老化,视觉、听觉、味觉逐步衰减,脑细胞老化,脑的反映迟钝以及生活环境中受空气污染、吸烟、呼吸道及肺部感染及支气管与肺分泌能力的下降,使呼吸系统功能逐渐衰退;由于肾脏损伤,泌尿系统功能减退;消化系统则体现出食量下降、消化不良;肌肉力量下降,骨骼缺少钙质,韧带弹性下降,软组织变薄,骨折发生几率增加等等。当然,在老化过程中,生理功能的降低也同样存在个体差异、衰退情况各不相同。而且,同一个个体的各个器官功能的衰退情况也不尽相同。但总的来说,机体的生理功能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各个组织、器官系统将会出现一系列慢性退行性的衰老变化,并呈现出各自的特点。

1.2 老年期心理机能的变化

在生理功能改变的同时,老年人的心理也发生着变化。老年期是人生的一个特殊时期,在这个时期,老年人面临许多问题,如退休、丧偶、子女问题等。老年人在离退休后,社会及家庭的角色都会发生转变。他们不再是社会的主流,也不再是家庭的支柱和经济生活的主要来源,这种变化会使老年人产生很大的失落感,如果不能尽快适应这种变化,就会在心理上产生不平衡,往往产生失落感;认为年老了,发挥不了什么作用,不再受人重视,往往产生泄气感;由于社会交往的减少,加上丧偶索居等特定因素,往往产生孤独感;由于经济收入降低,被瞻养程度提高而压缩消费,便产生紧张烦躁感。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生理和心理上出现的一些变化:智力减退,内环境稳定性较差,思维灵活性下降,动作缓慢等,易出现焦虑、抑郁、怨恨、心神不定、失眠等不良情绪,并很容易患各种疾病,或使原有疾病加重。这些情况都影响了老年人的心理卫生,成为老年人身心不健康的主要因素。

老年人在衰老的同时,意识到临近死亡,虽然知道这是自然规律,但仍然对死亡感到恐惧,留恋人生,这也是老年人特有的心理。但是老年人的消极心理并不是个体老化的必然产物,而是外部环境和内在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如果有积极的环境刺激,智力的发展也可在生命晚期出现。概括而言,老年人的心理特质,消极的有孤独感、失落感、空虚感、自卑感、疑虑感、老朽感;积极的有满足感、安乐感、奋进感。每个人生活的历史背景不同,也使得他们的心理状况更加复杂。

2 休闲体育对老年人生理和心理功能的价值体现

2.1 生理价值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长寿的源泉。这是生命科学的基本规律。生活中有句名言“腾不出时间运动的人,早晚会被迫腾出时间生病”。运动对于过休闲生活的老年人更为重要。正确的选择休闲体育运动对生理健康所产生积极的价值在于:

(1)经常参加休闲体育运动,骨骼和血液循环得到改善,增强骨骼的物质代谢,防止有机成分丢失,使骨的弹性、韧性增加,防止骨质疏松和骨折发生。(2)提高心脏功能,降低血脂,增强心血答功能,有助于防止老年性高血压和冠心病发生。(3)人到老年以后,肺的弹性支持结构蜕变和呼吸肌力量减弱,肺的功能下降影响运氧的能力。经常参加休闲体育运动可以改善肺脏的通气和换气功能,从而提高全身各个脏器的新陈代谢。(4)经常参加休闲体育运动,能改善中枢神经系统的技能,改善大脑营养状况,预防大脑衰老,使老年人精力充沛,动作敏捷,有较高的工作效率。同时提高肌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保持旺盛精力,使人精神愉快乐观。(5)参加休闲体育运动,可以提高老年人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机率。

2.2 心理价值

休闲体育活动能够提高老年人的体质健康水平,这一点已为众多老年人所了解并在日常生活中予以坚持。虽然老年人没有意识到休闲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但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是其心理健康水平的决定因素。众多研究表明,身体状况较好的老年人,不仅能自理日常生活,而目能坚持锻炼,经常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因而他们心情愉快,身心健康状况良好;相反,那些疾病缠身,因各种情况不能独立外出参加群体活动,或是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其生活质量相对较低,心理健康状况普遍较差。科学研究也进一步证明,人在运动时人体内会分泌一种被国外学者称为“快乐激素”的物质,能使人心情畅快、倍感轻松。所以,日常生活中坚持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往往心情比较开朗,善于与别人相处。另外,据张冬雪等人的研究结果显示:从事适量的体育锻炼对老年人控制缓解心理焦虑和抑郁有良好的作用,而不同的锻炼方式对老年人的心理情绪有不同的影响,缓慢、舒展的体育锻炼更能有效的缓解老年人的心理焦虑和抑郁。这是因为,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随锻炼年限的增长,能有效地缓解心理情绪;不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心理焦虑和抑郁较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严重。

3 小结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也是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主要特征。余暇时间的增多使休闲有了必要的前提,经济的发展为人们从事休闲提供了物质基础,使人们有能力选择更多的休闲方式。长期参加体育锻炼的老人与不参加运动的老人相比,不仅外表上显得年轻,身体健壮,工作能力提高,抗病力强,而且精神面貌有较大的改观、精力充沛、心理素质好、身体、精神的自我控制能力加强,这对增进健康、抗衰益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静,尹世玉,张凌慧.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研究现状[J].现代护理,2006(3).

[2]魏高峡.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与体育锻炼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6(2).

老年人的社会价值 篇9

健康老龄化的概念:大多数的老年人处于心理、生理的健康状态, 且人口老龄化这个问题不影响社会的发展这就称之为“健康老龄化”。为了实现健康老龄化这一目标, 需要老年人自身的努力以及国家的积极参与。

一、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现状

今天我们仍处于经济全球化这一行列当中, 我们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危机感和压迫感, 人们对“运动不足”也有越来越强的危机感, 越来越多的人也都开始从事体育活动, 在当今的社会老年人对自己的健康非常重视, 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也开始进行体育锻炼来增强体质. 增进健康, 一般健身中以老年人居多, 而在这些老年人当中又都是女性占绝大多数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比较高, 参与者大多都是在66-75 岁左右, 他们的积极性比年轻人的积极性还要高这也充分证明了我国对这种健身意识还不足, 意识还不够强烈的表现。

二、体育锻炼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

1. 体育锻炼对老年人运动系统机能的影响

随着年龄的快速增长, 运动系统变化也比较明显, 肌肉在发生衰退变化的时候是在人进入老年以后, 这时肌肉也会随年龄的增长逐年的减少, 快速减少的时期是人处于50 岁的时候, 肌肉弹性变差、肌纤维变细、力量以及耐力的衰退这些都是机退的主要表现, 这个时期的人们容易出现身体和心理上的疲劳, 还会出现骨质疏松的状况, 长此一来会给老年人带来诸多不便, 而且还会容易受伤给老年人带来许多的疾病, 每个人的老化过程不一样, 大多是以自然老化为主, 其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运动所造成的, 所以说;健康的体育锻炼可以缓解人体机能衰老, 促进抗老化, 改善机体退化现象。

2. 体育锻炼对心血管功能具有重要影响

适当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可以减慢心率, 使血液迅速流通, 血液流通畅可以使心肌更好的吸收养分[2], 营养补给充分老年人心脏发病率的发生,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使心肌纤维变粗心室容量增大, 老年人年龄的增长身体里的弹性势能就会降低, 会引发高血压发生, 参加体育锻炼就可以改善这一状况, 增加弹性势能。此外, 参加体育锻炼还能加快新陈代谢的速度, 使身体里的有机成分都能正常且健康的工作, 加快代谢物质的排出速度, 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对老年疾病进行预防和控制, 所以, 老年人参加体育运动是走上健康的必由之路。

3. 体育锻炼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

人体老化是一个心理功能衰退的一个过程。“首先是智力减退, 其次是情绪改变, 此外还有可能有性格改变”。[3]

心理健康包括精神、身心、心理状态和生命质量。“运动可以扩大老年人的交友范围有利于缓解压力和保持心情舒畅。”[1]人体老化也是一个心血管功能下降的过程, 心血管下降会引起缺氧, “有氧运动可以减缓和阻止心血功能下降的发生”, 实践表明:“秧歌舞锻炼对妇女身心健康水平有良好影响”, [3]“太极拳锻炼能够缓解左脑疲劳, 还能开发右脑发展形象思维的功效”。

三、健康有规律的体育锻炼促进老年人健康老龄化

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必须以正确健康的方式才能有效, 有氧运动可以增加关节肌肉的灵活性、柔韧性以及平衡性, 使老年人的肌肉处于健康年轻的状态, 例如:慢跑、散步、太极拳都是一些有氧的运动, 这些运动的强度不大, 符合老年人的身心发展需求, 可以增加关节肌肉的灵活性、柔韧性以及平衡性, 使老年人的肌肉处于健康年轻的状态。

体育锻炼的时间可以在早晨, 也可以在晚上, 时间可以定为30 分钟也可适当延长至60 分钟。场所可以在社区广场公园、江边或空地、以及体育馆等。

运动中的注意事项:

第一, 早晨运动是尽量不要空腹, 空腹运动会引起低血糖, 强度过大还会给心脏带来负担, 引起心律不齐, 可以在运动前喝点水或者吃点饭, 饭后15 分钟在进行锻炼。

第二, 运动前应该进行热身, 热身的时间也不宜过长, 微喘即可, 在进行身体各个部位的准备活动, 以免直接运动给身体带来伤害, 避免受伤。

第三, 老年人在进行运动不要强度过大, 因为老年人身体素质相对比较差, 身体状况也比较虚弱。

第四, 调整好作息时间, 保证充足睡眠, 在运动的同时也一定要补充好营养, 养成良好的有规律的作息时间。

结论

老龄化产生有多种因素。主要原因有老年人口比重大、老龄化增长速度快以及地区城乡的差异等因素, 当人进入老龄阶段运动系统、神经系统以及心理健康等方面都会发生明显变化, 老年人身体存在运动能力、人体感觉能力、心理机能等方面的问题。所以, 实现老年人健康老龄化至关重要, 实现老龄化的方法有很多, 而体育锻炼是实现老年人健康老龄化最科学有效的方法之一, 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可以改善身体成分, 加强人体各个器官的生理功能, 保护老年人的心血管机能, 调节脂体代谢, 降低疾病的发生率, 延缓老年人的衰老速度, 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以及出生率的不断上升和死亡率的不断下降导致了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发生, 当人进入老年阶段人体的身体机能及身体心理健康都会发生改变, 所以, 如何实现老年人健康老龄化也是社会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研究老龄化的现状、成因及促进老年人健康老龄化的方法进行分析。

关键词:老年人,体育锻炼,健康老龄化

参考文献

[1]王莉华, 高亮.体育锻炼的“健身”与“健心”功能及其实现路径研究[J].搏击 (体育论坛) , 2014, 02:22-25.

[2]谷灿, 王秀华, 何国平.社区老年人运动水平和自测健康状况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2, 19:90-95.

老年人的社会价值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9月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册管理的曾发生跌倒事件的110名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 男女比例为1:1, 年龄68~78岁, 平均 (73±5) 岁。所有老年人均完全知情本研究, 并同意接受护理干预。

1.2 护理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形式对曾发生跌倒事件的110名老年人的跌倒发生情况、跌倒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及身心健康情况进行了解和统计。进行护理干预6个月后再次进行调查, 收集相关资料进行比较分析。

护理干预方法: (1) 组织防跌倒专题讲座:由社区医护人员向老年人讲述预防跌倒的相关知识, 共进行3期专题教育, 包括“如何有效预防老年人跌倒”“老年人跌倒对其身心发展的影响”“老年人跌倒相关知识教育”。第1期重点对老年人跌倒的特征、发生情况、多发人群、危险因素等进行宣传教育, 并指导其通过改变生活习惯、加强运动等预防跌倒发生。第2期重点为跌倒对老年人身心造成的不良影响进行分析。第3期对预防老年人群体发生跌倒的具体有效措施进行详细说明和指导, 并讲述跌倒发生后的正确处理方式。根据专家意见及本社区医护人员经验编制《防老年人跌倒指南》《防老年人跌倒十大知识手册》以及《老年人跌倒预防小技巧》等健康宣教手册[2], 以图文并茂方式对跌倒相关知识进行宣教, 提高老年人对跌倒的认知水平。 (2) 开展针对性强化教育:针对部分体质较差、长期服药的老年人, 建议其前往医院进行治疗, 从而降低跌倒发生率。提高老年人对药物影响跌倒发生的认识, 在遵医嘱基础上尽量控制老年人使用非必须药品, 如抗抑郁类药物等, 向老年人详述不同药物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同时, 对于跌倒患者, 护理人员应观察其镁、磷流失量,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 及时给予通络生骨胶囊等药物, 以缓解症状。 (3) 改善社区居住环境: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居委会进行协商, 围绕预防老年人跌倒的健康宣教主题, 结合本社区实际情况对路面不平、杂物堆积等问题进行处理, 并在可能导致老年人跌倒的重点场所放置警示牌, 在易积水、湿滑的路段旁以及公共卫生间内安装扶手。提醒住户及时处理楼道内堆放杂物, 在社区宣传栏张贴预防老年人跌倒宣传资料, 鼓励社区全员关注老年人跌倒问题。 (4) 改善居家环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师团队成员在入户随访工作中, 应向老年人讲述老年人居家防跌倒知识, 指导家属做好预防老年人跌倒措施。如确保房间出入口与走廊无障碍物;卫生间保持干燥, 安装扶手;改善家中照明, 使室内光线充足;床、桌高度与膝盖同高。 (5) 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各项社区运动:体质弱是引起老年人跌倒的重要因素之一, 加强锻炼提高其身体素质能够有效预防跌倒发生。利用集体锻炼的形式组织老年人每周进行1~2次运动, 如乒乓球、太极拳、老年健身操等, 鼓励老年人结合自己兴趣爱好积极参与各项活动。

1.3 观察指标

分析老年人跌倒发生原因, 并比较老年人护理干预前后跌倒相关知识知晓情况。跌倒知识知晓情况:采用我社区自制的跌倒相关知识知晓情况调查表进行评估, 总分100分, 完全知晓:90~100分;基本知晓:70~89分;不知晓<70分。总知晓率 (%) = (完全知晓例数+基本知晓例数)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跌倒原因分析

通过调查分析, 导致社区老年人跌倒的主要原因为居住环境、药物治疗、自身疾病及老年人体质差、年龄高, 见表1。

2.2 护理干预前后跌倒知识知晓情况比较

护理干预后, 患者跌倒相关知识知晓率明显高于干预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注:与护理前比较, *P<0.05

3 讨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 老年人跌倒的发生率也随之提高。据相关报道, 全国约30% (≥65岁) 的老年人跌倒频次为1~2次/年。目前, 跌倒已经成为威胁老年群体生命健康的重要因素, 也是提高老年人致残率、致死率的重要原因。经调查统计, 引起老年人跌倒的因素主要包括外在、内在两方面, 其中外在因素包括社区居住环境等, 内在因素包括老年人自身体质较弱、年龄较大等因素[3]。因此, 在对其进行护理干预过程中应全面、系统地从老年人日常起居、服药情况、饮食、运动等各方面进行指导, 并重点对跌倒相关知识进行宣传教育, 从而提高老年人对跌倒的认知程度, 加强自我管理能力[4]。

本研究中通过对社区老年人跌倒原因进行调查分析, 并制订切实有效的预防老年人跌倒的护理干预措施, 包括组织防跌倒专题讲座、开展针对性强化教育、联合居委会改善社区居住环境等, 结果显示干预后患者跌倒相关知识知晓率明显高于干预前。提示社区护理在预防老年人跌倒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能够有效提高老年人对跌倒相关知识的认知水平, 对保障老年人群体的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蔡峻.预防老年人跌倒的社区护理[J].全科护理, 2010, 8 (3) :276-277.

[2]岳月娟, 黄晓红, 李爱琼, 等.社区老年人跌倒预防与护理需求的调查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3, 10 (5) :152-154.

[3]朱文娟, 吴善玉.社区老年人跌倒恐惧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1, 31 (7) :1225-1226.

老年人的社会价值 篇11

【关键词】CR;X光骨密度检测;老年人;骨质疏松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482-02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是一种以低骨量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质脆性增加和易于骨折的代谢性骨病,骨质疏松通常无特殊临床表现,女性多于男性,尤其以绝经后妇女和老年人多见。随着我国老龄化加剧,骨质疏松症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不管在中国还是全球其他国家都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群体健康问题[1]。现就我院2012年7月——2013年7月间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病人的CR和双能X光骨密度检测结果做一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100例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74例,年龄最小55岁,最大82岁,平均72.5岁,绝大多数患者以腰背部疼痛或全身无固定部位的骨痛来就诊,部分患者以椎体压缩骨折或股骨颈骨折来就诊。

1.2仪器设备及研究方法

1.2.1A组,采用万东500mAX光机,KONICA图像处理系统,A组所有患者行腰椎正侧位片检查,观察患者腰椎高度,皮质厚度、椎体内小梁分布,脊椎骨密度估计:在x线片上,将脊椎骨骨质分为3度。I°:纵向骨小梁明显;II°度:纵向骨小梁稀疏;III°度:纵向骨小梁不明显或消失。

1.2.2B组,采用法国MEDILINK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仪对患者腰1-4椎体的BMD值进行检查,数据由仪器自带软件分析,BMD(bone mineral density,骨矿密度)值对骨质疏松症进行分级诊断:正常为BMD在正常成人骨密度平均值的1个标准差(SD)之内;低骨量为BMD较正常成人骨密度平均值降低1-2.5个标准差;骨质疏松症为BMD较正常成人骨密度平均值降低2.5个标准差以上;严重骨质疏松症为BMD较正常成人骨密度平均值降低2.5个标准差以上并伴有1个或1个以上部位的脆性骨折。

2结果

A组50例患者,有20例CR片示骨小梁變细,纵向小梁明显,10例小梁间隙变宽,呈栅栏状,5例小梁显示不清,且骨皮质变薄,25例病人伴有椎体压缩性骨折,15例患者平片上表现不明显而未能做出正确临床诊断。X光骨密度仪检测组50例患者,25例患者重度骨质疏松,15例中度骨质疏松,10例低骨量。

3讨论

现今社会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重,骨质疏松症已经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随着人口老龄化,生活习惯及饮食结构的变化,钙质摄入不足或丢失加剧,少运动,吸烟,酗酒,过度肥胖等因素导致骨质疏松症患者明显增多,尤其在老年人中骨质疏松症比例明显增加[2],同时因骨质疏松引起的骨折与死亡率也密切相关,故骨质疏松症的及时,准确诊断及有效治疗方案很重要。骨质疏松症诊疗中优先准确掌握骨质状态。检查骨质状态有很多方法,诊断骨质疏松症影像方式也很多,双能X线吸收法,X光片,B超,CT,MRI等等,现在最广泛应用是双能X线吸收法。本文通过CR平片和双能X线骨密度监测来对比分析两者的不同。

骨质疏松的X线平片表现主要是骨密度降低。在长骨骨松质中小梁变细、稀疏、小梁间隙增宽,骨皮质出现分层和变薄现象,有的甚至薄如蛋壳。在脊椎,椎体内小梁表现为呈纵形条纹状,周围骨皮质变薄,严重时,椎体内结构消失。椎体变扁,其上下缘内凹,致椎体呈鱼脊椎状,椎间隙增宽。

双能X线骨密度监测是通过X射线球管经一定的装置所获得两种能量、即低能和高能光子峰,此种光子峰穿透人体后,扫描系统将所接受的信号送至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得出骨矿物质含量,该设备可测量全身任何部位的骨量,精确度高,对人体危害较小,能够对骨钙进行定量分析,已在我国各大城市逐渐开展,前景看好[3]。临床监测主要选择腰椎或者骨盆等部位来做常规监测。本实验中两组病例得出,CR平片诊断骨质疏松的准确率为70%,而双能X线骨密度监测诊断率为100%,由此可见双能X线骨密度监测诊断骨质疏松具有绝对临床优势。

4结论

综上所述,CR平片诊断老年性骨质疏松时,只有当患者出现明显骨质疏松或者出现压缩骨折时尚可诊断,平片上可出现椎体小梁变细,小梁间隙增宽或者骨小梁显示不清、骨皮质变薄、椎体楔形变等表现,本组50例患者,只有35例患者表现为CR平片异常,而有15例未显示出骨质疏松改变;而X光骨密度仪检测诊断骨质疏松,准确性高,能够对骨质疏松程度做出定量分析,本组50例患者均表现为骨矿物质含量降低,无一例漏诊,所以CR只能作为骨质疏松患者的初步筛查,要准确定量诊断骨质疏松,临床应该选择X光骨密度仪检测的方法,以便为临床提供准确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杨益焕,等.脊柱及膝关节退行性病变与腰椎骨密度相关关系.大韩骨代谢学志,2004,vol 11:167-172.

[2]王文志,赵立强,廖海鹰,安珍,杨定焯.用骨质疏松骨折的骨密度变化来探讨骨质疏松诊断标准[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3年04期.

老年人的社会价值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1月1日—2009年12月31日在我院手术并诊断为EAAC的患者27例,年龄60岁~84岁,平均年龄73岁,男19例,女8例,男女比例为2.4︰1.17例患者有原发性高血压,病程均在5年以上,24例有冠心病,9例有糖尿病;3例脑出血术后1周即患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AAC),2例开放性前列腺手术后3 d即患AAC,1例股骨头置换术后4 d即患AAC.临床表现有右上腹疼痛,墨菲征阳性;有的患者因为术后止痛药的应用或受合并症的影响,右上腹痛不明显,而表现为不明原因的发热,伴或不伴恶心、呕吐等。

1.2 仪器和方法

使用TOSHIBA NEM10-SSA550A,GE-pro series,esaote Mylab20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 MHz,部分患者使用了7.5 MHz的高频探头观察胆囊壁,观察其连续性有无中断,壁的毛糙表现。测量胆囊的长径、宽径、胆囊壁的厚度,另在超声工作站内随机抽取21例正常胆囊,测量其长径、宽径、壁的厚度,与21例Ⅰ型EAAC的胆囊数据进行对比统计分析,判断其差异是否有显著性。观察胆囊周围是否有积液,胆囊内胆汁是否清亮,寻找胆囊区弱回声团内胆囊壁穿孔中断征象,肝内外胆管是否扩张。

2 结果

27例患者超声诊断正确25例,正确率为93%,误诊2例。其中胆囊肿大,张力高(Ⅰ型)21例(见封三图1)。胆囊区未见充盈胆汁的胆囊,仅见不规则的弱回声团(Ⅱ型)6例(见封三图2),内部回声不均匀,内见灶状液性暗区间杂,团块边界不清,仔细观察其内可见萎瘪的胆囊声像图,结合7.5 MHz高频探头,其中有4例患者观察到胆囊壁穿孔中断征象(见封三图3),胆囊床区肝脏回声未见异常。

3 讨论

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是胆囊有明显急性炎症而其内无结石存在。胆囊动脉是终末血管,一旦阻塞将致胆囊血运障碍,研究表明胆囊缺血是AAC发病机制的主要因素[2,3],通过对AAC患者胆囊动脉造影发现,胆囊小血管的阻塞是造成胆囊缺血的重要原因。胆囊缺血可因程度不同造成胆囊功能失常,胆囊壁水肿增厚,黏膜坏死,乃至胆囊梗死。引起胆囊小血管阻塞的原因除休克,严重创伤与感染,多次输血外,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等基础性血管病也是造成胆囊小血管阻塞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正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胆囊缺血可使其黏膜对胆汁中有害物质的易感性增高,同时胆汁中的细菌易在损伤组织中生长繁殖,从而造成继发感染导致EAAC恶化。本病多见于60岁以上的男性,尤其是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男性,这与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多发于女性明显不同。本组27例EAAC中,平均年龄73岁,男19例,占70%,女8例,占30%.本组病例有6例术后并发AAC,占22%,手术后禁食,胆囊收缩素释放减少,胆囊因而不能排空胆汁,导致胆囊内胆汁淤积;而麻醉药、止痛药的应用也可引起胆囊动力低下,排空延缓,以致胆囊内胆汁淤积,这些均可影响胆囊壁血液供应,引发胆囊炎。

本组EAAC分为两种类型,Ⅰ型21例(78%)表现为胆囊肿大,张力高,囊壁增厚、毛糙,囊内胆汁浑浊,可见弱回声斑点漂浮,后方无声影。Ⅱ型6例(22%)表现为胆囊区弱回声团,结合高频探头明确可见胆囊壁穿孔4例。两型在胆囊区大多可见少量积液,有的积液较多,腹腔各个间隙均可见,本组Ⅰ型有16例可见胆囊窝区积液,占76%,Ⅱ型全有积液,其中2例腹腔积液较多。相应手术描述:胆囊肿大,张力高,壁增厚、毛糙,囊内充满黑褐色胆汁,局限性腹膜炎,大网膜、结肠等相邻组织包裹胆囊,胆囊窝区少量积液,6例超声表现为胆囊区弱回声团的病例,手术证实均为胆囊穿孔胆汁外泄,胆囊萎瘪。急性结石性胆囊炎以胆囊水肿为主,而AAC的胆囊病变却以胆囊化脓、坏疽、穿孔多见,而且多发于老年人,合并症多,病情凶险,呈爆发经过。杨文奇[4]、张建新[5]均发现病程超过48 h以上手术者,胆囊穿孔发生率明显增加,术后并发症与病死率亦明显增多。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警惕是早期诊断本病的关键,本病一经诊断,及早手术。

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低蛋白血症和某些急性肝炎的病例,胆囊壁亦增厚、毛糙,胆囊内胆汁不清亮,但其胆囊不明显肿大,体检墨菲征阴性就可以与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鉴别。胆囊静脉注入肝门静脉,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时,由于胆囊静脉回流受阻,胆囊壁常增厚,呈双环样表现,但仔细观察胆囊内壁黏膜层常较光滑,而EAAC时,胆囊黏膜化脓、坏死,超声表现为内壁黏膜层毛糙不光滑,两者可鉴别。穿孔胆囊形成的弱回声团,内部回声强弱不均,间杂灶性液性暗区,因其不具有浸润性,其前方肝脏回声均匀,及仔细观察其内可见胆囊结构而与胆囊癌相鉴别。本组病例有2例误诊为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超声均表现为胆囊区不规则弱回声团,其内可见萎瘪胆囊样结构,胆囊内可见0.6 cm左右的强回声团,而手术证实胆囊内未见结石,分析此强回声团为细菌感染产生的气团,与结石的鉴别是此气团后方无明显声影。

超声检查是诊断EAAC最有效和实用的方法,其优点是准确率高,可以做床旁检查,方法简便,经济便宜,无创伤性,报告迅速而备受临床欢迎,是诊断EAAC的首选影像学技术之一。

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对老年人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EAAC)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EAAC27例的声像图表现,总结出具有诊断价值的超声特征。结果 EAAC的超声分为两型,Ⅰ型,胆囊肿大21例,占78%;Ⅱ型,胆囊区弱回声团6例,占22%.超声诊断正确率为93%.结论 超声对EAAC的诊断价值很高。

关键词:超声诊断,老年人,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

参考文献

[1]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79.

[2]Warren BL.Small vessel occlusion in acute acalculous cholecystitis[J].Surgery,1992,111(2):163.

[3]Hakala T,Nuutinen PJO,Ruokonen ET.Microangiography in acute acalculous cholecystitis[J].Br J Surg,1997,84(9):1249.

[4]杨文奇,彭程,徐阿曼,等.老年人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手术时机的选择[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1998,13(3):155-157.

上一篇:车灯设计下一篇:责任成本核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