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心理关爱的创新

2024-08-17

老年人心理关爱的创新(共7篇)

老年人心理关爱的创新 篇1

多方合力,从细微处入手,构建关爱老人心理的立体网络

申群喜范光丽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中山市老龄办)

第六次人口普查现实,我国大陆60岁及以上人口达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分别上升2.93个百分点和1.91个百分点。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重。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复杂的社会转型期,开始由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转变,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精神文化追求也在发生变化,老龄事业也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对老年人的关爱也需要不断创新,不断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其养老生活质量,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笔者认为,关爱老年人的心理,需要全社会各方面合作,构建多元的立体服务网络,要从点滴小事坐骑,从细微处入手,只要各方面共同努力,涓涓细流将汇集成爱的河流,滋润老年人的心田。

一、独居、空巢老人应成为社会关爱的重点对象

老龄化带来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老年人的空巢、独居现象的日益增多。根据我们2010年9月对广东省1265位老人的问卷调查,独居老人占10.23%,只与配偶同住的占51.88%,即广东空巢老人达62.11%。

随着老年人家庭的空巢化,不仅给整个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障碍,而且给老年人自身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其中最大负面影响之一就是空巢家庭中老年人的精神文化质量的下降。在这些空巢老人中,尤其是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以及高龄丧偶老人,又是最易被疏漏的,孤寡老人 “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孤独感充满了他们的暮年。对孤寡老人而言,依靠社会化养老,老年公寓是最为理想的去处。但现实的困难是,一方面老人有社会化养老的需求,一方面是老人的经济能力不足,难以支付其所需费用。空巢家庭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质量下降则主要表现为:尽管当今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是自愿单独居住,但调查显示也有11.04% 的是因为“房子小”而不能与子孙同住;空巢老人较多存在孤独寂寞感,他们当中较多的人会把烦心事闷在心里;空巢老人较多存在焦虑感,最主要的就是担心生病时无人照顾,其次是担心生活保障问题。他们对社区文化娱乐和生活服务需求多样,但实际参与社区活动率不太高,与社会存在较强的隔离感。而现实中,独居老人在家中去世后周围无人知晓的状况也时有发生。因此,加强对独居、空巢老人的关爱,应成为社会各方面关爱老人的重点。

二、社区是老年人的精神归依

当今,我国社会管理方式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转型,其中包括退休老人管理体制机制的转型和服务模式的转型,退休老人管理体制和服务方式的社会化已是大势所趋。老人们原来的人生的重心在工作单位,其人生价值也主要通过在单位的岗位工作得以体现,退休后,他们的生活中心无疑将转移到社区中来。退休老人与原工作单位的关系日渐疏离,退休老人社会化管理和服务的主要承担者将是社区,社区在退休老人管理和为老服务方面所起的作用将越来越大。退休老人管理的社区化,必然增加退休老人精神情感上对社区依赖感,如何使其有效地融入社区生活,重构其精神情感家园,是社区工作面临的新课题。而那些没有工作单位的老年“社会人”,其精神根基更扎根在其长期生活的社区,社区更是其天然的精神归依。因而,社区老年工作开展的情况如何,将直接影响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和心理健康。

三、多方参与,形成关爱老年人的社会立体网络

1.仍要发挥家庭在老年人的精神慰藉中的关键作用。尽管当今年轻人赡养老人的负担日益加重,且很多年轻人因工作等原因难以居住在老人身边,但子女对父母的物质赡养和精神关怀对于老年人来说仍有着非同一般的价值,孝顺的晚辈与和睦的家庭是老人精神上的重要慰藉。调查显示,总体上96.38%的子女在以各种不同方式尽自己赡养老人的义务,表示应有的孝心;96.9%的父母认为自己的子女的“孝顺”状况持肯定态度;95.8%的广东老人对子女给予精神慰藉感到满意和“过得去”;“家庭和睦”、“晚辈孝顺”在老人对生活满意的原因中位居一、二位。这些充分说明子孙在老年人的精神世界中占着十分重要的位置,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是否满意、心理是否愉快,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子孙们的孝心。在子女忙于工作的情况下,“常回家看看”,哪怕经常打打电话,对于老年人来说都具有特别的意义,是其精神愉悦的一个重要源泉。

2.只有社会多方面参与,才能形成关爱老人的社会合力。社区是老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主要载体。从社会的角度来看,社区工作人员对于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和心理健康无疑起着重要作用。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多数社区并没有建立起专门为老年人服务的社区老年服务中心,而是由社区居委会兼顾,一些社区虽然成立了老年服务中心,但实际上还是多增加一块牌子而已。由于社区的资源十分有限,人、才、物普遍短缺,捉襟见肘,对于老年人的心理关爱还难以达到社会的预期。因此,加强社区老年服务中心的建设,是将社会对老年人的关爱落到实处的基础工程,社区老年服务中心是连结社会各方面关爱老年人群的纽带。在老龄化日益突出,老年人口日益增多,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社区养老功能不足的情况下,关爱老年人,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参与和支持。一要充分发挥志愿者和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他们已日渐成为关爱老年人的重要社会力量;二要发挥老年人组织的作用。他们当中的低龄老人、有专业技能的老人、热心的老人,一些有较强的帮助他人的意愿,他们自发形成的一些老年人组织,由于年龄相近,心理相通,在关爱老人方面,可以收到其他人难以起到的效果;三是仍要适当发挥单位工会、人事部门的作用。尽管随着体制改革和认识制度改革的深入,单位对老年人的关爱日渐减弱,这也是必定的趋势,但单位工会、人事部门在关爱老年人方面不能完全退出,节假日的慰问,开个座谈会,对一些老人上门探望探望,组织一些活动,一些重大事项征求一下老年人的意见,等等,都会使老年人感到欣慰;四是发挥各类媒体在关爱老年人中的作用。各种媒体举办有关老年人专题节目,就某一有关老年人的话题展开讨论,对某一有关老年人事件进行深度报道,等等,都会传播对老年人的关心、关爱,引起老年人的关注。只有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相互拾遗补缺,发挥各自的特定作用,才能形成关爱老年人的社会立体网络。

四、大力发展社区老人社会组织,创新老人精神文化生活的组织形式

随着社会管理体制机制的变革,老人正日益由“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但人们对自身归属问题的变革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从工作岗位退下来回归家庭、社区后,有一个心理调适的过程,失落感较强,价值感缺失。实际上,老人们从工作岗位退下来后对社区的依赖性日益增强。调查显示,八成多的老人(82.6%)认为“非常需要”和“需要” 社区为老年人建设老年活动中心(室)等文化娱乐活动场所。他们内心渴望能尽量融入社区,因而对社区的文化娱乐设施、活动项目、社区为老服务的内容有着更多的期望,他们也希望能继续有所作为,以免被社会边缘化,但客观上他们参与社区活动的比率并不高,表现出较强的矛盾性。一个重要原因是当今还非常缺乏促进其融入社区的媒介和让他们发挥余热的平台。而社区社会组织可以有效地担当起这一使命。调查表明,在目前的社区社会组织里,老年人是其组成主体,往往是基于老人的兴趣爱好,在平时娱乐、交往过程逐渐组建起来的,他们或一起娱乐健身,或热心公益事业,自发组织在社区进行治安巡逻、禁毒禁赌、调节邻里矛盾纠纷、关心下一代,或组成老年志愿者队伍,帮助需要的老人,等等,从自发组织、自娱自乐,逐渐带动、凝聚社区其他老人,形成一定规模,经常性组织开展相关活动。大力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即可丰富老年人的文化娱乐生活,增强社区凝聚力,增强老人的社会归属感,实现老有所乐;社区社会组织大多是以老年人为主体的,多数就是在老年人自发组织开展强身健体活动基础上形成的,因而其最受欢迎和最具人气的就是开展健身活动,对促进老人的身心健康功

不可没;也可充分发挥一些有技能、有专长的老人的作用,实现老有所为,在社区组织活动中重新体现其人生价值,增强其成就感;还可充分发挥老人在社区公共事务管理、和谐社区建设中的骨干作用,丰富充实其内在精神生活,提高其精神生活质量,提升其自尊自豪感。

五、有针对性地为老年人排忧解困是化解其心理郁结的最好钥匙

社会转型的过程,同时也就是社会不同群体之间利益关系的调整过程,是利益再分配的过程。老人群体中的个体差异也是很大的,这种差异不仅源于在岗时单位条件的差别,也受到退休后自身、家庭和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而老人们养老生活中所面临的困难也是各种各样的。有困难的老年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诉求更加复杂,更期望能得到社会的关心帮助。一方面,社会需要建立正常的机制,确保老人中的困难群体的利益得到相应的提高;另一方面,社会也要更多在精神层面关注他们,社区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等应多开展不定期探访慰问活动,使其感受到社区的温暖,社会的关爱。而作为老龄事业职能部门,则要进一步强化精细化、亲情化和个性化的服务精神,根据老年困难群体的具体情况,针对不同人员所遇到的不同困难,如收入低经济生活困难的,身体健康较差、日常生活照料有困难的,婚姻生活不顺的,单身独居或空巢的,子女就业困难的,心理孤独、精神失落的,等等,有针对性的采取不同的措施途径和方式方法,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以实现老年群体之间的和谐,提高其生活质量。帮助老人解决实际困难,是对老年人最好的心理慰藉,是化解其心理郁结的最好钥匙。

六、拓展健康服务领域,引领老人树立良好的身心健康理念

随着老年人口“双高期”的到来,不仅使老人的身体方面面临诸多的困难和问题,而且还带来了因空巢、丧偶、生活不便等引起的诸如空虚失落、悲观抑郁、孤独寂寞等心理疾病。老人由于身体退化,患有慢性疾病,是普遍的现象;老年人来所担心的不仅是经济上的负担,他们担忧更多的是由此引起的生活不便、无人照料、拖累家人等困难。调查显示,担心生病,成为他们最重的精神心理负担,有56.1%的老人最担忧自己生病,超过一半(51.97%)的老人认为影响其幸福感的主要因素是“健康欠佳”,在影响他们精神生活质量的各因素中居第一位。对此,我们必须适应当今老人对健康长寿追求的需要,拓展健康服务领域,将工作前移,引领老人树立良好的身心健康理念。

一是要多途径多方式对老人进行健康知识宣传、教育、辅导。在宣教方式上应根据老年人不同的文化水平、理解能力、性格特征及心理特点实行个性化的宣教,并组织有

关医生、专家对患有不同类型疾病的人员进行个别讲解辅导。要通过各种途径方式在老人中普及健康知识,培养科学的健康意识,要多开展专题知识讲座,多发行疾病知识宣传小册子,多出版有关老年健康的杂志、报纸,也要培训老人利用网络了解学习健康基本知识的网络技能。二是要帮助老人提高防范意识和能力,防止上当受骗。部分老人身体状况不佳,致使其对医疗保健的心理需求格外急迫,加上他们当中一些人缺乏相关知识,信息不对称,容易上当受骗,容易走入误区。帮助老人提高防范意识和能力,至关重要。三是要大力开展适合老人特点和兴趣爱好、为其所喜闻乐见、广泛参与的社区老人强身健体文娱锻炼活动,充分发挥其强身健体、放松身心的功能,丰富充实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七、从细微处下功夫——广东中山市关爱老人心理的几点具体做法 广东中山市是珠三角经济较为发达的沿海城市,也是较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城市,其老龄事业总体较为发达,近几年来,该市以建设幸福和美中山为目标,不断探索创新养老模式,在关爱老年人心理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1.为独居老人安装 “颐老一键通”、“慈善爱心铃”,增强老年人的心理安全感。老年人怕生病,怕意外,独居老人更怕。中山市首先在小榄镇与一医院合作,开设老人“颐老一键通”紧急呼救系统,设立“善良健康通”呼援服务中心,“颐老一键通”呼援器装在床头柜上,遥控器可挂在脖子上,只要按下红色按钮,就能跟呼援中心的工作人员通话。“颐老一键通”除了用于救急,平常还可对老人进行健康访谈,或跟老人聊天,让老人不再寂寞。该系统试运行后社会反响很好。中山市将首先为全市2000位独居老人安装“颐老一键通”,然后免费为70岁以上老人安装,再推广到其他老人,并进一步拓宽其服务功能,完善该服务系统。

2.以报为媒,为孤寡独居老人等订报送报,探问老人健康状况。独居老人、孤残老人、“三无”老人、低保老人等,由于没有子女等亲人生活在身边,他们与外界的联系很少,其生活起居、身体健康状况、精神情绪状态等,外人难以知晓,有时发生意外也难以被人发现,为加强与他们的联系,了解他们每天的生活状态,中山市民政部门为这些老人免费订购《中山商报》,通过送报人员每天敲开这些老人的家门,探望一下老人的身体状况,给他们送去一声问候,一份关怀,让老人们每天都能接触到外人,聊上几句,老人们感到由衷的欣慰和温暖。

3.大力扶持社区老年人组织,让老人们在自我娱乐、社会服务中提升老年生活的价值感。中山的生活环境舒适宽松,老年人活动的场所十分充裕,街头巷尾、公园、空地、广场、活动中心等随处都可见到老年人载歌起舞、锻炼身体、开展各类活动的场景,成为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充分展现了中山和美的生活景象。老年人活动的丰富多彩,良好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状态,与中山市社区老年人组织的发达是密不可分的。社区老年人社会组织具有草根性、松散性、自发性的鲜明特点。中山市民政部门对其采取放开手脚积极培育扶持其发展的措施,出发挥它们的自娱自乐功能外,还充分发挥其在服务群众、推进社区建设中的作用;并培育出一批管理较为规范、活动开展有声有色、具有较强社会影响力的品牌社区老人组织,产生了良好的带动效用,也使一大批老人以这些社区老人组织为平台和媒介,展现自己的才华,服务他人和社会,进而提升了自身的人生价值感。

4.社区与高校长期合作建立定人定点探访关爱老人的长效机制。几年来,中山高校青年团组织、青年志愿者协会与社区、颐老院、社会养老机构等长期开展合作,为避免一旦到有关节日(如重阳节等)颐老院、养老机构就活动不断、热闹非凡、慰问扎堆,而平时冷冷清清、无人问津的现象,建立多种关爱老人的常态机制。一是对社区需要关心照顾的老人,组织“一组对一队”的对接服务机制,由学校某系组建一队青年志愿者长期轮流探访、联系社区一组老人,并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二是“一人对一组”的方式,高校选取某一组志愿者长期对口帮扶某一位有特殊困难的孤寡老人;三是由高校某一组志愿者定期到某一养老机构开展关爱老人活动。通过这些对接方式,使部分老人得到了经常的关爱。

作者简介:

申群喜,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社会发展理论、人口老龄化研究。范光丽,中山市老龄办主任。

联系地址:

广东省中山市石岐区学院路1号,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申群喜 邮编:528402电话:***E-mail: shenqunxi@sina.com

老年人心理关爱的创新 篇2

1 心理问题及护理原则

1.1 焦虑不安

这是老年住院患者最常见的心理问题, 每个患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 但以首次住院的患者入院第1周最为明显。他们对自己所患何病、严重程度、何时才能治好等还不清楚, 因此焦虑不安, 表现为烦躁、食欲下降、睡眠不佳等。

护理原则:解释-支持-放松训练。针对患者提出的问题予以认真的解释, 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 (特殊情况除外如癌症患者等) , 指出焦虑不安产生的原因及不利影响, 并进行放松训练 (自我按摩、简易保健操等) 。患者均能接纳护士的意见, 在较短的时间里消除或减轻这种心理, 睡眠及饮食状况会有明显改善。

例1:男, 76岁, 以“心源性晕厥”首次入院。患者不知道自己患了何种严重的心脏病或是脑血管病, 因此焦虑不安, 经用上述原则进行心理护理, 取得了理想效果, 确诊后2周出院。

1.2 孤独寂寞

主要出现在住院时间较长缺少亲人陪护的患者。这类患者多性格内向, 不善交往, 很少言语, 其他患者亦不愿同其交往, 加之很少有人前来探视, 患者感到非常孤独, 十分寂寞, 表现为无所事事, 情绪低沉, 常常卧床等。

护理原则:建立与病友进行感情交流的渠道是消除孤独寂寞的最好方法。这类患者虽表面沉寂, 但内心情感丰富。在护理上要主动与患者接触, 交流思想, 首先成为患者交往的对象, 然后帮助患者与其他病友建立交流的通道, 还可引导患者参加一些切实可行的活动, 如读书、下棋、打太极拳等。

例2:男, 68岁, 临床诊断“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患者很少讲话, 独自活动, 常在床上长时间静卧。我们就主动同他交谈, 有针对性地将同病室的患者集中起来参加一些活动, 并向患者讲解交往的好处和方法, 鼓励他多和别人接触。经过一段时间, 患者已和病友们建立了感情, 不再感到孤独寂寞了。

1.3 悲观消极

人到老年自然就有一种日落黄昏的感觉, 这种脆弱的心理在患病后得到负性增强, 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 认为自己没用了, 还要给别人增加负担, 所以求治的主动性不高, 往往被动配合治疗。主要见于平素自尊心和独立性较强且病情较重的患者。

护理原则:关心-支持-鼓励。患者这一心理产生的基础是不敢面对现实, 其实是一种逃避行为。针对这种情况要取得家属的配合, 主动关心患者, 使患者认识到亲人们爱他们, 盼望他们能早日康复, 讲解主动配合治疗的意义, 在精神上要首先战胜自己, 对患者每一点认识的提高和进步都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应该指出的是, 家属的关心与支持是十分重要的。

例3:女, 62岁, 以“缺血性脑血管病恢复期伴消化性溃疡”而入院。平素生活能力很强, 患脑血管病后左侧肢体功能未完全恢复, 又患新病, 思想负担较重, 认为年龄偏大, 恢复无望, 遂产生悲观心理, 甚至对生活失去信心。经与家属配合, 关心患者, 讲解主动配合治疗的意义, 并加强营养和功能恢复训练, 经3个月的住院治疗, 生活能够完全自理。

1.4 恐惧紧张主要见于病情加重或癌症患者, 认为病

入膏肓, 正向死亡靠近, 与求生的本能形成强烈冲突, 因此产生恐惧紧张。

对这类患者要给以更多的同情, 护理要更加细心, 服务周到, 言行要谨慎, 不要让患者感觉到病情危重, 尽量满足患者的要求, 同时向患者讲明病情波动是常见的, 可以减轻恐惧心理。

例4:女, 68岁, 肺癌, 病情加重, 咳嗽加剧伴咯血, 胸痛明显加重, 患者异常恐惧。我们在加强医疗护理措施减轻患者痛苦的同时, 告诉患者这是肺结核所致, 随着上述症状的缓解, 患者也减轻了心理压力, 后虽死亡, 但在这期间患者恐惧、紧张心理明显减轻, 减少了临终前期的心理压力。

1.5 疑病

在老年患者中较为多见, 此类患者多具有固执、吝啬、谨慎小心和只相信自己不相信别人的性格特点。表现为过分关心自己的健康, 如有一点不适, 就怀疑自己是否患有何种疾病。

护理原则:有充分依据的适度保证-疏导-解释。

例5:男, 65岁, 以“高血压原因待查”入院, 1周后血压恢复正常, 查无器质性原因, 然而患者自觉身体多处不适, 对找不到病因感到很不满意。对此我们采用疏导的方法, 耐心地向患者解释血压升高而住院期间查不出器质性病变原因, 说明与患者入院前1 d与人吵架有关, 并做了适度的保证性说明, 2 d后患者高兴出院。

1.6 情绪不稳

多见于具有易激惹, 性格急躁, 爱挑剔等特点的患者, 对自身疾病所致的不适及稍不如意的事情都要发泄出来, 对象常常是护士或陪护人员。

对此类患者要理解、宽容和忍让, 同时进行开导, 给以周到的服务去感动患者, 使其改变态度。

例6:男, 71岁, 冠心病, 总是嫌别人讲话声音大, 护士打针太痛, 动作不轻柔等而大声斥责。对此, 我们不仅不计较, 反而更加关心他和帮助他, 在护理操作上动作更加轻柔细致, 患者很受感动, 后来向我们再三道歉。

1.7 过分依赖

老年住院患者不同程度存在这一心理, 但以依赖性较强和长期有人陪护的患者为明显。他们事事想让别人帮助, 即使自己能做的也不想去做, 完全适应了在别人的照料下生活, 形成了依赖性, 对康复十分有害。

护理原则:向患者讲解活动的重要性, 鼓励患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减少不必要的帮助, 根据病情制定每日活动计划。

例7:女, 64岁, 肾盂肾炎, 经治疗已显著进步, 但患者已卧床1个月余, 很少起床活动, 凡事由家属或护士帮助完成。根据该患者的具体情况, 我们首先改变了护理级别, 让患者下床做适度的活动, 并规定每日活动次数和时间, 在家属陪护下鼓励患者做生活自理训练, 3周后病情痊愈出院。

2 老年患者心理护理创新性研究———有效沟通

2.1 语言性沟通

劝说开导:《素问·汤液·醴论》曰:“精坏神去, 荣卫不可复也。”历代名医一再提倡“善医者, 必先医其心, 而后医其身”。故护理人员应“视人犹己”, 满腔热情对待患者, 要主动找患者交谈, 对思想不暴露的患者要有耐心, 关心同情和体谅患者, 减轻患者的痛苦。患者悲观失望时, 护理人员要主动、热情地鼓励患者, 使之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语言是情感交流最主要的方式,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 恶语伤人六月寒”, 故护理人员与患者应“两神相照, 两心相注”, 耐心说理开导, 达到有效沟通。通过护理人员的语言作用, 诱导鼓励患者, 使其提高机体对情感刺激的耐受性, 以促使脏腑功能的协调, 有利于疾病早日康复。

2.2 交心谈心

可以通过交心谈心的方式接近患者, 闲谈、聊天、拉家常, “问者不觉烦, 病者不觉厌”, 这样可以详细了解患者得病的根本原因, 疾病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 患者在患病前后的心理状态, 尤其是疾病发生以后的思想情绪的急剧变化, 可以进一步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知识基础以及对疾病的认识, 也可以进一步了解对疾病的态度, 是紧张害怕、恐惧还是乐观, 有没有战胜疾病的坚强意志, 同时还可以了解患者家属的思想状况、想法、要求及存在的实际困难。这样, 就能有效地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 消除消极因素, 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 为治疗疾病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2.3 移情

移情就是注意力的转移。通过语言、行动等方式, 调动患者的积极性, 形成良好的精神内守状态, 移易精气, 变利气血, 调动人体自身的祛除病邪的能力。有些人患病后, 往往将注意力经常集中在疾病上面, 怕病情变重, 怕不易治愈, 怕因病影响工作、劳动、学习和生活, 整天围绕着疾病胡思乱想, 陷入苦闷、烦恼和忧愁之中, 甚至紧张、惶惶不可终日。对于这类患者, 护理中可采取诱导的方法转移注意力, 转内病为外病, 以不治为乃治, 每每收到不药而愈的疗效。还可以在病区加强有效卫生宣教, 组织卫生知识小讲课, 讲些预后好的病例给患者听, 以解除顾虑。也可以在病区建立病房阅览室, 购些书报杂志给患者看, 分散患者的注意力, 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 可组织一些体育活动, 如做健身操、气功、太极拳等, 以增强体质。还可以组织患者搞些娱乐活动, 看看电视等。正如清代医家吴尚先的《理瀹骈文》中所说, 七情之病也看花解闷, 心曲消愁, 有胜于服药也。

2.4 相制

相制, 即是以一种情志抑制另一种情志, 达到淡化甚至消除不良情志, 以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的一种精神疗法。如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对忧伤的患者给予更多的照顾, 关心他们的生活, 以真诚的态度聆听他们的诉说, 并且有意识地多说些令人愉快的事或笑话, 让其听听相声, 看看喜剧, 保持一种愉快的情绪, 以制约忧伤之情, 这正是中医学中独特的情志治疗方法———“喜胜忧”的思想体现。

老年人心理关爱的创新 篇3

关键词:网络环境;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12-0037-04

近年来,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不少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条件好的学校还开设心理咨询室和心理健康讲座,这些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但是由于受师资力量不足、专业性不强、保密性差等方面因素的影响,阻碍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使得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不能及时有效地得到解决。如今,伴随网络在我国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所传递的信息对人们尤其是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的影响力度正在不断地加大,这也给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构建网络环境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一、开展网络环境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网络环境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物质基础

新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网络环境对人的巨大影响。我国教育部也非常重视校园网络的建设,2000年10月宣布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目标是在未来的5到10年内使全国90%以上独立建制的中小学联网,到2005年使所有大学和1000所中小学上网。2003年,在“非典”特殊时期,北京等地利用网络开设的“空中课堂”更显示了其独特的优势,网络的普及为开设网络环境下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客观的条件。[1]

2.网络环境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优越性

(1)网络环境下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灵活新颖,简便易行

未成年人是接受新生事物最快而且最具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的一个群体,网络的新颖和富于变化对他们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心理健康教育十分强调互助性,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信息交换、心得交流、互帮互助,传统教育模式下这些要求都大大受到限制。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来看,心理知识、心理技术的传播与心理问题的解决主要依赖课堂教学和心理门诊中师生的交谈以及书籍、活动等媒介的运用,这些媒介的传播广度与辐射面十分有限,而且速度也较慢。[2] 而网络环境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受时空限制,操作方便、简捷,这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师生的教与学。

(2)网络环境为师生的互动与坦诚沟通提供了平台

网络环境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多种多样,学生可以通过论坛、电子邮件、网络聊天室等实现师生之间、同伴之间的互动和坦诚交流,可以以求助者或助人者的身份出现,这就充分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平等自由的原则,有助于发挥未成年人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网络环境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学生对于隐私问题可以敞开心扉,畅所欲言,无所顾忌,充分表露自己,消除对心理咨询的“不安全感”,这无疑能大大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也克服了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保密性差的问题。[3]

(3)网络环境可以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

网络环境下心理健康教育的信息量大,覆盖面广,可以将许多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连接起来。未成年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问题听取不同心理专家的意见,避免因知识或经验的局限性而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此外,在网上实现心理教育信息的交流、共享与普及,对学校教育工作者、家长和社会人士都十分便利,可以大大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效能,弥补部分地区心理健康教师师资的缺乏。

(4)网络环境为学生提供了自主与自助的平台,时效性强

网络环境下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形式多样,往往图文并茂,生动活泼,比如信函、电话、报刊、广播、电视等。在无教师协助的情况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和服务项目,可以带着问题到网上寻找答案,也可以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在网上与大家交流、分享或分担,充分地体现了未成年人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自我教育”和“自我帮助”的本质特征。此外,网上心理服务具有即时性,学生不论何时都可以寻求到它的帮助,这种帮助尤其对那些心理困惑者、心理障碍者更为必要,更为及时有效。

二、网络环境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探索

1.自主学习模式系统

针对目前我国专业性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的不足,将心理健康教育设计为基于Web的自主学习模式系统,目的是为未成年人提供一个以未成年人为中心的网上学习系统,通过智能导航,实现适应未成年人个体需求的自主学习系统。

(1)自主学习模式系统的设计方法

数据结构设计是该系统设计的重要内容,其设计好坏将直接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及系统设计目标。考虑到个性化自主学习系统的特点,我们把它设计成基于知识的系统,把心理健康课程内容,包括试题的内容、指标以及课程专家的命题经验都作为知识处理,整个课程乃至整个学科领域的知识都是由知识点按层次结构构建。目标层定义了各门课程,子目标层定义了各个章节,知识点层是由彼此独立而又具有一定相关性的知识点组成。所以,在学习内容的结构安排、先后顺序、试题难易、学法选择等方面都尽可能充分考虑课程内各知识点或知识单元的相关程度,这样才能使训练、辅导、测试等更加科学合理。为了有效生成学习方案和测试试卷,要对学习内容和试题设计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的建立,确保了未来学习方案和测试试卷的基本结构及质量。[4]

一般指标体系包括:范围、难度、题型、认知层次建议分值、答题时间等。在指标体系的指引下,为每项训练内容和试题确定指标值,建立指标库。专家曲线库分别存放训练方案专家和试卷专家生成训练方案和试卷的经验,如各种训练内容和各种类型题目在整门课程和在试卷中分别所占的比重的规律。规则库中存放生成训练方案和试卷推理用到的规则。这样,指标库、专家曲线库和规则库就构成了自主训练系统的知识库。由于指标体系已放在指标库中,相应的训练内容和试题库结构为:编码、内容、解答等。这样设计可提高自主学习方案生成和组卷时的搜索效率。[5]

(2)自主学习模式系统的学习过程

由图1学生根据系统提供的学习内容与进度方案,可以进入到预诊模块和导航学习模块。学生在需要预诊时,先进入预诊模块,选择学习目标,进行水平和学法测试,经过系统评估确定学习内容、进度的方案;也可以根据学生自已的选择直接进入导航学习模块,确定学习内容、进度的方案,不断进行知识的学习和训练,接受学习和方法指导,反复学习以增强学习的效果,通过对学习效果的测试来诊断学生是否达标,达标则结束学习或者进入新一轮的学习,未达标则通过再次学习原来所学内容最终达标。同时,通过测试可以发现系统提供的学习内容与进度方案的某些优势与不足,从而反馈给教师,教师根据反馈信息改进现有的方案,并将优化后的方案替代原有的方案。

可见,该模式加强了教学双方的信息反馈和交流,是一个重点,能够不断优化学习内容与进度。在这种模式下,将学生学习信息进行测试后反馈给教师,教师将反馈信息汇总后讨论,形成新的教学内容与进度方案,从而更加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由于该模式的信息反馈及时灵敏,可以增强教学双方反馈的自觉性,使反馈明确化、有针对性。并且由于模拟了现实的交流,又采用匿名方式,使参与交流的各方面可以最大限度发表观点,从而更有可能产生各种层次和类型的文化碰撞,比如阅历碰撞、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碰撞、价值观的碰撞以及角色碰撞等等,更有利于各方面互相学习,进而使学习方和教学方之间、教学方之间在认知层次和心理层次上达到协同,切身感触交互环境的氛围。[8]

(3)自主学习模式系统的技术实现

自主学习系统的技术实现可采用 WindowsNT操作系统平台IIS(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er ) Web服务器,Microsoft SQLServer以及ASP (Active Server Pages)技术。ASP内含于Microsoft公司的IIS3.0及以上版本中,是Microsoft公司为它的Web服务器开发的一个开放的、独立于浏览器不需要编译的Web应用环境。而且,ASP是面向对象的,可以扩展ActiveXServer组件。使用ASP可创建和运行动态、交互的基于Web服务器的功能强大的应用程序,所以我们选用ASP技术来实现智能导航算法。其体系结构见图2。

其实现方式如图2所示,客户端(学生)通过“浏览器”访问“数据库”,需通过“Web服务器”来进行,保证了系统数据的完整、安全、可靠。教师通过服务器端,将心理学课程投放在网络上以供学生选择和学习。客户端可通过HTML提供的FORM以及JavaScript将信息传送给ASP程序。服务器端的数据库可使用Access数据库,因为它是Microsoft面向小型数据库应用产品,与Microsoft公司的其他产品具有较强的兼容性。但最好还是使用Microsoft SQLServer作为后台数据库,这有利于提高大批量数据的吞吐时间,并保障系统有比较好的可靠性。

2.网上心理健康咨询模式系统

为了解决目前我国心理健康咨询教师师资队伍不足、专业性不强、学生不愿直接面对教师咨询和传统心理咨询保密性差的问题,将心理咨询设计为基于网上的心理咨询系统,目的是为未成年人提供一个自由的心理咨询环境,通过智能导航,实现适应未成年人个体需求的网上心理咨询系统。

(1)网上心理健康咨询模式系统的设想来源

构建网上心理咨询系统的设想来源于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简称 MIS)与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 Support System简称DSS)的思想。信息系统是一组由收集、处理、存储和传播信息组成的相互关联的部件;它对信息的组织活动包括输入、处理、输出及反馈。它可分为人工信息系统和计算机信息系统。计算机信息系统从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经历了电子数据处理阶段(50 年代)、管理信息系统阶段(60年代)、决策支持系统阶段(70 年代)。决策支持系统以数据仓库为依托,通过对企业历史数据的挖掘,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决策支持。它有以下几种驱动方式:数据驱动、模型驱动、知识驱动、基于Web、基于仿真、基于GIS、通信驱动。[6] DSS是在 MIS 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信息系统,用以辅助管理决策者制定决策,提高管理决策者的决策技能和水平或组织的决策效果和经济效益。正常人面对如何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也就是个人的决策活动,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也就是确定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选择方案、实施方案以及接受反馈的决策过程。因此,计算机信息系统为我们设计以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为中心的网上心理咨询系统提供了有利条件。

(2)支持系统一般的内部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作为新型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决策支持系统,它的内部结构一般包括数据库、模型库和人机界面,更复杂一点的还有方法库等。数据库通过它的管理系统接收、存储、提供、修改数据,模型库通过它的管理系统存储、提取、修改模型,人机界面是用户和系统之间互动的部分。为了解决某个问题,用户通过人机界面发出指令,数据库管理系统会根据指令把数据存入数据库或修改数据库里的数据,模型库管理系统根据用户的指令从模型库中提取模型,并从数据库那里提取相关数据进行运算。[8]

(3)网上心理健康咨询模式系统工作原理

根据现有心理健康咨询来看,心理健康知识可以分为:心理问题诊断的知识、描述心理问题状态的知识及解决心理问题的知识。心理诊断的一种方式是让心理问题者回答心理量表或问卷,从而测定心理问题的类型及程度,用心理量表、问卷测定心理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其实可以建构成模型。[9]

根据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思路,网上心理健康咨询系统的工作原理如图3所示,将各种心理量表、问卷及其诊断的步骤和方法设计成模型,并存入模型库以供随时提取使用;把学生填写量表、问卷的结果存入数据库,以及把对各种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也作为数据存入数据库。学生在填完量表、问卷之后点击人机界面的“诊断”按钮,就可得到诊断结果,然后点击“方法”按钮搜寻到数据库中的解决方法。当然有些心理问题对患者来说很明确,患者知道它的名称,如恐惧、焦虑等,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让学生根据系统提供的各种心理问题名称做出选择,然后点击“方法” 按钮从而得到解决方法。

然而一些心理问题并不能通过一个问卷或量表的测定就诊断出来,那么通过若干个量表或问卷的组合来测定(当然这种组合是需要专家来进行设计的,而不是随意组合的)。这种网上的心理咨询系统的构建必须是由信息系统开发员、心理专家组成的队伍来进行。这种心理咨询系统与网络相结合,通过网络可供广大的心理问题求助者共同使用。[10]

总之,本文提出的自主学习模式系统,与网上心理健康咨询模式系统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之上的。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大信息技术工作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努力创新,出现更有利于网络环境下适合于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系统指日可待,这将大大推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所以网络环境下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还将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开拓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樊丽.网络环境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西安教育学院学报,2003,(2):53-54.

[2]崔景贵.网络心理教育刍议[J].中国教育学刊,2001,(5):78-98.

[3]陈时见.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文化背景下的现代教学[J].教育研究,2001,(10):30-36.

[4]孟万金.网络教育的真谛:人文交互环境下的个性化自主学习[J].教育研究,2002,(4):52-57.

[5]孟万金.和谐社会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支持系统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5,(12):46-47.

[6]陈晓红.决策支持系统理论和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56-60.

[7]陈文干,王小飞.网络专家型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构建[J].现代教育技术,2003,(1):46-47.

[8](日)佐佐木宏.图解管理信息系统(李东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93-195.

[9]周海谦等.网上心理咨询的可行性及现状分析[Z].复印报刊资料:心理学分册,2002,(1):53-56.

[10]李更生.未成年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构建[J].远程教育杂志,2003,(6):52-54.

老年人心理关爱的创新 篇4

成都再军爱心护理院 周珏巧(610103)

【摘要】 本文阐述了利用孝道文化促进心理关爱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结合护理院的实际情况,对孝道文化促进心理关爱进行了全方位的总结和思考。“爱心护理工程”的实施,大量空巢老人在那里得到了呵护。尽管入住护理院的空巢老人不存在养老难、经济困难或无人照顾等问题,但由于无法尽享天伦之乐,缺乏精神慰藉,则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如何让空巢老人身心愉悦,如何进行心理关爱,是摆在我们从事爱心护理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认为开展孝道文化促进老年心理关爱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方法。

[关键词] 空巢老人、心理关爱、孝道文化、实践探索

自我国推行计划生育以来,只生一个独生子女的生育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然而独生子女现象却也开始呈现出一副令人担心的一面。作为独生子女,尤其是80和90年代后出生的年轻人,从小被上二代人百般宠爱,孩子成了家庭生活的中心,对他们吃穿玩乐生活照顾有余,事事依顺,然而对他们的行为规范、品德、道理、孝义等传统教育却有所缺失,造成不少孩子唯我独尊,以自我为中心,性格孤傲、固执、自私。“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关爱他人”这类美德在他们身上被淡化甚至没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城乡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儿女们为了了生存和自身的前途,纷纷远出打工,不但许多空巢家庭,还把孩子扔给了父母。空巢家庭是中国“未富先老”出现的独特现象,也是我国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据统计,占总人口11.5%的老人中,空巢家庭占11.4%,其数量和比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这不但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还是不得不面对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问题。

成都再军爱心护理院地处于成都龙泉驿,总面积约260亩,建筑面积2万余平方米,现住有老人398人,基本都是空巢老人。自2006年以来,就注重老人的老年心理关爱工作,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探索出了一套提倡孝道文化促进心理关爱的方法,仅供大家参考。

一、充分认识孝道文化对老年心理关爱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1、孝道文化是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以敬老养老为核心的孝道文化是我国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特质所在,是社会民风保持和睦、友爱、互助的法宝。不管社会如何进步,文明如何发达。这个传统法宝什么时候都不能变。人人都为父母所生,十月怀胎,从母腹中吸取营养,“父母生子。极忧极劳。自姙及诞。自弱迄强。心力所注。靡有或忘。怀胎十月。呼吸相通。屈伸转动。受累无穷。临盆痛楚。人鬼攸分。母濒于死。子始获生。”出生以后,又得到父母悉心阿护、养育和培养,费尽了难以想象的辛苦,同时得到祖**亲的保护和教育。如果对父母都不讲孝道又如何谈得上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报达,如何谈得上对社会,对国家母亲的回报呢?。在护理院里,老人离开儿女,不能尽享天伦之乐,进而产生不再被需要感觉、缺少安全感、对子女情感依赖性强、孤独、焦虑等心理问题。如果让老人在护理院里,能感受到比家更好,更愉快,我们认为在院内紧扣孝道开展工作,无疑是较好的方法。

2、孝道文化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新孝道,应该既继承传统孝道文化的精华,又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应该看到,为了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党和政府作出了很大的努力,但由于长期以来,我们抛弃了传统孝道,忽视了孝道对提高道德建设的基础功能作用,遗忘了道德形成的心理情感依据和论理文化基础,因而道德教育缺乏感召力和说服力。因此深刻认识传统孝道文化对于家庭伦理和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作用。护理院作为空巢老人的聚居地,孝道文化的提倡有利于老人对社会认同,可以起到平衡心态的作用,需要让老人感到离开儿女,并不是被抛弃,而是在这里同样可以得到天伦之乐。

3、孝道文化是维护家庭和睦社会稳定的凝合剂。在老龄化社会到来的今天。我国对老人的保障制度仍不很完善,家庭养老仍然是目前社会养老的主要形式,作为子女,做好对父母长辈的应尽孝道义务,对减少家庭矛盾,促进社会和谐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对社会上发生的不孝事件,都是晚辈对长辈的孝心丧失所造成的,因而仅从权益和利益上去调解和法律上处置,往往强制平息事态,却难以心灵上去解决创伤。如果公民都以孝道、孝心为前提来衡量是非,就会对家庭矛盾迎刃而解。而在护理院,由于老人们跨出了传统养老的模式,相对家庭养老将感到许多失落,更需要孝道进行有机凝合。

二、开展孝道文化促进老年心理关爱的有效方法

1、似儿女般的心灵和情感沟通,建立起良好关系。良好的关系是心理护理的前提,认同是良好关系的前提。护理院老年人不仅需要衣食住行的满足,更需要心理上的满足。特别是老年人社会角色的变化,有些老年人产生自卑的心理,认为是社会的累赘,家庭的负担,自己没有任何价值,从心理上需要得到别人的尊敬和个人价值的认可。因此,我们要主动了解老人的心理和需求,这就需要像儿女似的心灵与情感的沟通。具体而言,就是工作中要诚恳亲切,礼貌用语,主动热情,老人心理比较脆弱,“在乎”能让老人感到我们心理有他,受重视的感觉。我们常使用一些真诚的赞美性语言,如太棒了;做的很好;您真了不起等使老人感到自我价值的存在。

2、采取心理关怀与生活照顾并重,把老人视为自己的老人。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老人的心理活动,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更有利于老人的身心健康。我们除了为老人创造一个安静、舒适、清洁的居住环境外,也应尽量为老人实现五个“老有”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工作中,我们定期组织老年人学习心理、保健等知识,提高老年人自我调节能力;督促老年人积极参加合唱、棋牌、手工制作等集体活动,增进交流,使老年人更好地和睦相处,更好的预防因孤独寂寞而产生悲观厌世情绪。同时,在工作技巧上,我们要求护理员在日常工作中应尽量使用幽默形象的语言,消除老人对护理员的陌生感。用热情的态度、积极的行为拉近与老人的距离,同时也要学会控制情绪,以一种健康乐观的精

神面貌去感染老人,做到微笑服务,在老人中树立可亲可信的形象,使老人有心事愿意主动倾诉。如护理员上班时与老人一一问好,下班临走时与老人婉言道别;碰到老人遇到困难时主动提供帮助,利用生活的点点滴滴慢慢感化老人,让老人感到我们把他们当作自己的父母。

3、做好孝道文化宣传,形成尊老爱老良好风气。在护理院,来自社会的关爱仅仅是一个方面,而来自子女的亲情则是老人们最好的慰藉。眼下,有不少人把“养老”仅仅看作是满足老人衣食需要。其实,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做子女的更应该关注老人的精神需求。子女对老人不够关心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他们都没有良好的养老、尊老意识,而且对“关心”这个概念认识不全面。所以要解决老年人与子女之间的问题,首先要改变子女的错误观念,让他们树立关心老人心理需求的观念。因此,我们经常利用工休会,邀请老人子女参加,通过心理讲座、公益广告片等宣传手段来告诉儿女关心老人,尤其是关心老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性。另外,我们还开展关爱老年人的评比活动,对这方面做得好的儿女进行公开表扬,鼓励大家关心老年人。

三、对孝道文化促进心理关爱的思考

1、重视与老人家属联系,争取家属的密切配合。老人入住扩理院时的主观意愿和心理状态,将直接决定老人在机构居住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主动选择住进护理院的老人,对集体生活有心理准备。而被动住进养老机构的老人,可能就会比较消极,适应能力较差,不容易融入集体生活。老人的各种心理状态会反映到他们在养老机构内的现实生活中,比如,有些被动住进养老机构的老人可能产生被遗弃感,这就会导致很多负面的表现,如封闭、悲观,失落,甚至导致危机心理的产生。老年人一般都希望子女经常来探望,尤其是患病老人更需要家人的安慰和支持。有些老人会因子女不来探望而发脾气,甚至“装病”。因此,工作中我们应重视与老人儿女的联系,争取共同做好老人心理关爱问题。

关爱老年人宣传标语 篇5

1、关心关爱老年人,是全社会的责任。

2、关爱今天的老人,就是关爱明天的自己。

3、尊老的家庭是幸福的家庭,敬老的社会是和谐的社会。

4、家和万事兴,敬老要先行。

5、大力发展老年体育事业,构建幸福和谐家园。

6、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关爱老人就是关爱自己,请尊老爱幼。

7、我们党的宗旨和人本理念,本质上体现了对老人的敬重和关爱。

8、以人为本先敬老,子孙后代都说好。

9、尊老为德,敬老为善,助老为乐,爱老为美。

10、时代在变,时间在变,不变的是我们的关怀。

11、做人先敬老,人人都说好。

12、重视老龄问题,提高社会意识。

13、孟母教子千般苦,亚圣报恩成大儒。

14、将出牵衣送,未归倚阁望。

15、扎实做好老龄工作,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16、老人善待儿女,儿女报孝老人。共筑家庭和谐,安享天伦之乐。

17、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让我们共同为老人营造温馨幸福的家园。

18、关心老年人生活,发挥老年人作用。

19、丰衣足食寿弥高,东风有意映青春。

20、好好爱护老人吧,总有一天,你我都会老去。

21、孔孟风,运河情,孝文化,要传承。

22、尊老敬老是传统美德,爱老助老是时代风尚。

23、没有老一辈,就没有新一代;世代传承,血脉相联。

24、尊老为德敬老为善,爱老为美助老为乐。

25、弘扬敬老好风气,鞭笞弃老坏作风。

26、五福呈祥,老人至上。

27、给老人一份幸福,就是给自己一份快乐。

28、孝敬老人,孝顺父母,引领社会风俗道德。

29、当皱纹爬满你的额,手无法抚平,让关爱顺着皱纹,流进眼眶;当童稚写满你的眼,手无法抹去,让关爱在前方,亮成明灯一盏尊老爱幼,人间美德。

30、老年人的幸福是儿女的光荣。

31、善待老人,就是善待明天的自己。

32、敬重老人,孝顺父母,是个人素养文明高尚社会公德的重要体现。

33、密切代际关系促进家庭和谐。

34、品德高尚,孝贤为先;家庭和谐,关爱为基。

35、尊重老人,孝敬父母,要从个人做起,家庭做起,领导做起。

36、今天你敬老,明天儿敬你,世代好家风,美名传千里。

37、倡孝扬善,构建和谐。

38、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关爱老人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39、敬老人,促和谐,助老人,传文明。

40、打造温馨和谐家庭,慰籍老人颐养天年。

41、天空没有星子照耀,她会黯然无光;人间没有温情搀扶,她会萧萧落木爱老人和小孩吧,像爱自己一样。

42、对老人尽一份孝心,给社会添一分和谐。

43、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敬父母是精神文明的时代风尚。

44、用我们的爱心托起老年人幸福的晚年。

45、敬老助老,从我做起。

46、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今天你敬老,明天敬你老;人人都敬老,社会更美好。

47、尊老敬老爱老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具体体现,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48、春蚕到死丝方尽,儿女缘何不孝顺。

49、老人善待儿女,儿女报孝老人共筑家庭和谐,安享天伦之乐。

50、谁家有老也有小、尊老爱幼不可少。

51、当官不敬老,不是好领导;当官先敬老,人人都说好。

52、尽一份孝心,你我做得到。

53、密切代际关系,促进家庭和睦。

54、老人要自尊自重自爱自强,保持年德俱馨、颐养天年。

55、对老人尽孝心,给儿女做榜样。

56、关爱老年人口,弘扬敬老新风。

57、尊老敬老仁之本,和谐社会孝当先。

58、老人安,天下安。

59、给老年人温暖和亲情,养老敬老爱老助老。

60、弘扬尊老敬老美德,构建和谐社会氛围。

61、让老人幸福,促社会和谐。

62、老人亦应关心国家大事,开阔视野,跟上新形势,做到有所学,有所乐、有所为。

63、敬老情系你我他,邻里互助进万家。

64、以人为本,善待老人。

65、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66、宽老人心,养老人身,急老人想,报老人恩。

67、加强领导,强化宣传,增强全社会的老龄意识!

68、老人安泰,国家昌盛。

69、对父母不孝,对他人就不可能诚实和厚道。

关爱老年人健康活动总结 篇6

一、开展阵地宣传,营造宣传氛围

结合“关注口腔健康,品味老年幸福”的宣传主题,中心积极加强阵地宣传。xx月xx日至今,中心LED电子屏循环播放主题宣传视频,中心大门口展示主题宣传横幅,宣传画廊张贴主题宣传海报,健康教育资料架上摆放《关注口腔健康,品味老年幸福》、《预防骨质疏松》及《老年人怎样拥有好睡眠》三种主题宣传折页,同时向就诊居民发放主题折页,有效在中心内部营造了宣传氛围。

二、开展线上宣传,扩大宣传影响

宣传周期间,积极利用中心官方微信公众号推送老年健康核心知识、主题宣传视频及老年健康宣传周主题海报,同时积极转发与推送其他官方发布的相关文章,向更多人宣传老年健康知识,扩大宣传影响。

三、开展线下培训,学习健康知识

关爱老年读者退休生活 篇7

沙坡头是中国醉美五大沙漠之一,国家5A级景区,沙坡头集大漠、黄河、高山、绿洲为—体,既有西北风光之雄奇,又兼江南景色之秀美。在沙漠读者可以自愿骑双峰骆漫游沙海、沙地摩托、滑沙活动。“通湖草原”景位于内蒙腾格里大漠腹地,是一个自然景观独特的沙漠湖盆地,景区汇集了沙漠、盐湖、湿地、草原、沙泉、绿洲、牧村等多种自然人文景观,被中外旃客誉为沙漠中的“伊甸园”。

高原明珠青海湖,举世闻名塔尔寺!

游高原明珠“青海湖”,青海湖是我国著名的高原内陆咸水湖,青海湖畔五彩缤纷的野花,把绿色的绒毯点缀的如锦似缎,数不尽的牛羊和膘肥体壮的骢马犹如五彩斑驳的珍珠洒满草原,引人无限遐思。后游览闻名世界的“塔尔寺”,塔尔寺与甘丹、哲蚌、色拉、扎什伦布寺和甘南的拉卜楞寺并称为我国格鲁派六大寺,是宗咯巴诞生的地方。塔尔寺艺术有三绝:壁画、堆绣和酥油花。

瑶台仙境天山天池,喀纳斯绝美风光!

赴传说中西王母与周穆王相会的瑶台仙境“天山天池”,观赏天山垂直植物分布带,远眺天山东段最高峰“博格达峰”,全方位感受一日有四季,湖水系高山溶雪汇集而成,水深近百米,清纯怡人。雪峰倒映,云杉环拥,碧水似镜,风光如画。前往具有“人间仙境”之称的“喀纳斯风景区”,被称为亚洲的瑞士风光、也是中国和四国接壤的自然保护区,游客进入湖区欣赏碧波万顷、群峰倒影、雪岭、原始森林、青山绿水浑然一体的湖区风光,沿途观赏布尔津河谷风光、五彩河岸,游览原始白桦林、喀纳斯森林风貌、卧龙湾、月亮湾、神仙湾、鸭泽湖等诸多美景。

艺术宝库“莫高窟”,张掖七彩丹霞!

莫高窟是世界现存东方艺术的伟大宝库,也是世界上极长、规模大、内容丰富的艺术画廊之一,莫高窟是全国重点文物,也叫千佛洞,被很多专业人士誉为20世纪有价值的文化发现,莫高窟主要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全世界的。读者还可以领略沙漠与清泉共鸣的神奇景观“鸣沙山”,“泉映月而无尘”、“亘古沙不填泉,泉不涸竭”的天下沙漠第一泉“月牙泉”。张掖的七彩丹霞是曾某著名电影的取景地,丘陵山脉造型奇特,色彩异常艳丽斑谰,是气势磅礴的丹霞地貌。

上一篇:《我的天才梦》读后感下一篇:行政文员工作总结未来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