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心理需求

2024-08-29

老年人心理需求(共12篇)

老年人心理需求 篇1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 老年人随之成为一个社会关注的群体。老年人生理功能的衰退和社会角色的转变, 影响了自身的心理状态, 并形成了老年人独特的心理特征。

老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如图1所示, 由各种内因和外因而形成独特的心理特征, 老年人的生活状态直接影响着心理状态。我国老年人心理方面存在记忆力下降、负面情绪增多、思维衰退、个性极端化等问题。老年人的自卑心理是随着生理和社会角色转变而转变的, 自我价值和自我实现感弱化导致老年人的自卑和“无用”情绪。孤独心理又是一个比较严重的消极心理。老年人会有怀旧情绪, 来获得他人的关注和精神安慰。老年人考虑到死亡问题时产生焦躁、不安等情绪。他们的心理比较脆弱, 需求多样化, 他们的心理需求有对归属感、稳定感、教育的需求, 对自我价值实现和情感的需求等。由图1所示老年人心理特征会直接影响设计结果, 反过来讲, 设计又会影响和改善老年人的生活和心理状态, 这也就是设计的力量。老年人生活在我们所设计的各种产品和环境中, 设计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其心理和生活质量, 以下是我们在进行老年人产品设计时应该考虑的因素。

1. 心理负担与自尊需求的考虑。

设计是在解决老年人的身体缺陷但同时应该注意由于设计所带来的心理负担。在做设计时候并不是考虑产品功能的多样性, 重点也不是解决老年人体力的辅助需求, 更多的应该考虑生活中的问题对他们产生的心理负担的解决设计。我们可以设计一款隐藏式助听器, 解决老年人听力问题所带来的心理压力和负担, 同时减免老年人在使用产品的时候感觉自我形象受到影响, 从而造成的心理问题。

2. 产品语义与怀旧心理。

老年人的怀旧情绪和回忆情节很重, 回忆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对于产品造型和色彩设计可以充分利用老年人的怀旧心理, 他们喜欢能体现他们生活年代特点的形式。老年人对于新的东西接受能力差, 记忆力差, 思维慢, 需要提示和提醒来促使其完成操作。虽然最好的设计是不需要操作指导的, 但是老年人可以考虑多样化的提醒方式, 帮助他们理解, 促使他们的操作欲望。比如, 可以用音乐作为提示音, 对于缓解老年人孤独自闭的心理有很好的作用, 他们喜欢温柔轻松的音乐, 喜欢京剧、红歌等, 可以用音乐来激起他们的回忆情节, 从而使产品有亲切感, 并且老年人在使用过程中得到回忆的快乐。

3. 操作方式与习惯心理。

老年人不习惯现代的操作方式, 他们更习惯于拧开水杯的盖子, 拧开水龙头, 习惯于用手去触摸, 从来都不习惯按键的按压。老年人的操作习惯多与机械形式关联, 因为他们的生活年代更多的是机械产品。在设计产品的部件和使用方式时候应该考虑老年人的使用和思维习惯。如果一个全自动的红外探测洗浴设施设计, 老年人会很难明白其使用方法, 如果是直接的手动开关, 有一个可提醒的操作形态, 老年人就能根据自我经验进行探索, 并且容易记住, 下次使用仍能很好的操作。老年人还习惯于书写的方式、拉开灯绳的拽拉动作等, 要对老年人产品进行设计, 就要充分考虑其行为习惯和心理习惯。

4. 设计与情感需求。

老年人的情感需求是现在老年人生活中很大的一个问题, 我们需要通过设计来改善他们的生活, 一个老年人在空闲的时间里可以做很多事, 不只是呆着。可以在老年人游戏和群体性活动设计中寻找老年人的娱乐空间。在设计中增加亲子互动等互动形式, 注重情感交流和沟通。比如可以通过多种感知方式来激发老年人的情感, 由于老年人的回忆情绪, 他们对子女和朋友的声音和气味有很高的认知, 设计可以帮他们采集亲人的气味和声音, 放在他们身边, 不只是相册简单的放在桌上, 而是有了其他因素促使老年人想念自己的亲人, 他们会觉得亲人一直在身边, 就不会感到过于孤独和寂寞。

5. 材质和色彩的选取与心理需求。

材质要选用自然材料, 保证其无毒, 材料不要太硬太冷, 老年人需要稍软的材质, 以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 他们能从温暖的触感中感受到产品的亲切。材质纹理也能触发老年人心理反应, 则尽量采用自然纹理, 让他们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老年人对归属感有很大的需求, 则色彩选取上可以选用具有群体性的色彩, 例如选用军绿色, 他们会比较认同, 认为这种颜色不仅把他们带回到了过去生活的回忆, 也将他们划分到了革命战士的群体当中, 他们是社会的贡献者, 他们乐于通过这种色彩来对自身归属的定位。老年人喜欢用低纯度和低明度的色彩, 这与他们的性情有很大关系, 同时避免大量运用冷色, 会给老年人带来心理冷感, 要用暖色的色彩搭配使其感受到温暖和温馨的感觉。

6. 安全性考虑。

老年人产品无论从老年人的生理因素还是心理因素都要考虑安全性, 老年人对安全的要求很高, 所以在选择产品时会充分考虑产品的安全因素。首先要考虑产品的材质的安全性, 材质本身无毒和材质肌理的温和性, 造型不要有锋利的边角, 结构要稳固合理。产品的语义设计上, 要通过产品的造型色彩等提示老年人正确的使用产品, 避免不安全因素。防止惩罚性设计, 不能因为错误操作而产生严重的后果, 造成老年人心理压力。

通过对老年人心理特征的分析, 将其与设计关联, 使设计能充分考虑老年人的心理特征, 更符合老年人需求, 从功能上、情感上、个性化上、心理上给予充分的考虑, 考虑一个产品的特征以及它的使用和存在方式对老年人心理的影响。现今老年人的心理问题一直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 我希望通过设计, 通过一点点的努力来改善老年人的生活状态。

参考文献

[1]李彬彬.设计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1.

[2]李德明.中国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8, 22 (7) .

[3]刘碧英.老年人心理特点与心理保健[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5, 13 (3) .

[4]胡中艳.老年产品设计中的心理学因素[J].包装工程, 2008, 29 (15) .

老年人心理需求 篇2

李松柏

一、前 言

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资料显示,我国大陆

人口达1216583 亿人,其中65 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 达到6196 % , 而60 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已超过 10 %。这就意味着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 题已成为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据专家预测, 2020 年, 我国60 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将达到

16184 % ,2050 年这一比例将上升到27177 %。人口 结构将更加老龄化,因此,解决养老问题将成为我国 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由一个案例提出的问题

有一个家庭由一对老年夫妇组成,均为高校退 休教师,二老无儿无女,亲友相距都远。从经济上 讲,两位老人都享受计划经济制度下的各种福利,生 活很平静。然而,老先生不幸患上了帕金氏综合症, 住进了医院,老太太很辛苦,病人的心理压力也很 大,在这种情况下无处求助,这个家庭陷于了危机之 中。

由这个案例笔者感到现在的养老事业中存在着 较多的问题,养老所需的社会支持是多样的和多层 次的,如果缺少某一方面支持,那么老年人的生活将 出现危机。如上所例,这对老人不缺经济上的支持, 但仅靠经济支持是不能改变或抵挡来自生活中遇到 的各种各样的困难。养老问题同其他社会问题一 样,看似简单,但其背后必须有一个社会支持系统, 以备各种社会养老资源可以调动。随着我国人口老 龄化日益严重,养老问题显得更加突出,所以我们的 目标是建立一个完善的社会保障系统,让老年人度 过幸福的晚年。

三、对老年人社会需求的分析

建立社会支持系统的目的在于满足老年人的社 会需求。

从老年人生活的一般性特点来讲,如果按照马 斯洛关于人的需要的理论,老年人有基本的生理需 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从生理上讲,老年人的吃穿住以及保健是必不可少 单地低买高卖即可获得可观的投资收益,能够迎合 老年人身体衰弱,精力不足的特征。一般来说,老年 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强,但股票市场中每支股票在 一天中都设有涨跌幅限制,股票市值的损益一般不 会超出老年人的心理承受范围。如果股市能够启稳 和走牛,会使老年股民产生良好的收益预期,从而刺

激其消费。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产业,提高老年人的精神 生活水平

老年人口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既需 要有效的商品供给和服务,也需要精神生活。政府 职能部门应当充分利用城镇和农村中较为健全的社 区系统开辟一些活动室,为老年消费者提供电视、棋 牌、健身、歌咏等方面的特殊服务,亦可以象征性收 费,使老年消费者生活在健康的文化精神氛围中。引导老年消费者有一个乐观豁达的消费心态,使他 们慢慢地摆脱传统的保守的消费观念,学会适应和 接受新的消费时尚,同样也能够促进老年消费者购 买欲望的增加,刺激其消费。并引导他们关注我国 老年消费市场及老年产业的发展。

(作者工作单位:华侨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002 年10 月

人口与经济

POPULATION & ECONOMICS 增刊

老年人的需求及其社会支持分析

李松柏

一、前 言

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资料显示,我国大陆

人口达1216583 亿人,其中65 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 达到6196 % , 而60 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已超过 10 %。这就意味着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 题已成为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据专家预测, 2020 年, 我国60 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将达到

16184 % ,2050 年这一比例将上升到27177 %。人口 结构将更加老龄化,因此,解决养老问题将成为我国 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由一个案例提出的问题

有一个家庭由一对老年夫妇组成,均为高校退 休教师,二老无儿无女,亲友相距都远。从经济上 讲,两位老人都享受计划经济制度下的各种福利,生 活很平静。然而,老先生不幸患上了帕金氏综合症, 住进了医院,老太太很辛苦,病人的心理压力也很 大,在这种情况下无处求助,这个家庭陷于了危机之 中。

由这个案例笔者感到现在的养老事业中存在着 较多的问题,养老所需的社会支持是多样的和多层 次的,如果缺少某一方面支持,那么老年人的生活将 出现危机。如上所例,这对老人不缺经济上的支持, 但仅靠经济支持是不能改变或抵挡来自生活中遇到 的各种各样的困难。养老问题同其他社会问题一

样,看似简单,但其背后必须有一个社会支持系统, 以备各种社会养老资源可以调动。随着我国人口老 龄化日益严重,养老问题显得更加突出,所以我们的 目标是建立一个完善的社会保障系统,让老年人度 过幸福的晚年。

三、对老年人社会需求的分析

建立社会支持系统的目的在于满足老年人的社 会需求。

从老年人生活的一般性特点来讲,如果按照马 斯洛关于人的需要的理论,老年人有基本的生理需 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从生理上讲,老年人的吃穿住以及保健是必不可少 的,这是老年人最基本的需求,因而社会应在养老工 作中首先要保障基本需求的资源可供利用。对于老 年人的安全需求应该包括经济安全和人身安全,即 对自己的基本生活和所处的环境感到有保障而不会 轻易出现危机。在有了基本的保障之后,老年人常 会渴望家庭的温暖和与家人的交流,需要与朋友进 行沟通,这些都是老年人渴望的适合他们的社会交 往活动,因此在老年社会工作中必须重视老年人与 外界的沟通问题。老年人曾经为社会做出了贡献, 为家庭付出了自己的大半辈子,用社会交换理论来 讲,老年人曾经为社会付出了当然就想得到回报和 承认,所以渴望尊重会成为他们最起码的要求。老 年人除了上述需要外,还同其他年龄段的人一样有 对知识的需要。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文 化的快速变迁,使老年人所处文化知识环境发生了 变化。在过去比较稳定的文化中,年长的人充当资 料和知识的储藏库,而现在的老年人却尝到了知识 过时的痛苦,因而,现在的教育应包括所谓的终生教 育,也就是提高对老年人的教育投入以满足他们的 知识需要,从而保证他们同社会环境的适应。除上述的一般性需求外,老年人也有一些特殊 需求。因生活能力的降低,逐渐需要社会上其他人 的帮助,包括体力和脑力以及决策的帮助,但帮助不 意味着代替。生理功能的下降使老人需要一些特殊 的设施,老人不仅需要医疗保健,而且还需要心理保 健。

综上所述,老年人的社会需求可以归纳为以下 几点:经济收入的保障。来自家庭,社会环境的关心,爱护和尊重。31 医疗保健和经常性的护理。

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各种服务。

发挥余热的工作或活动环境。

老年教育及有关老年人发展的服务。

四、社会支持的主体和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当前在我国老年人社会保障中贯彻的是“三轮 驱动”模式,即动员个人,组织和社会三方面的力量, 为养老事业提供经济支持。但从社会资源多样性角 度讲,能提供社会支持的很多,从构成社会支持的社 会支持主体来说,按层次的不同可以分为下列几种: 国家和政府、社区、各种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家庭 和个人等,这些主体构成了社会支持系统,为养老事 业提供各种社会资源以满足老年人的各种需求。国家和政府因为掌握着较多的社会资源,所以 就应当起到主导作用,当涉及到全社会的事项时就 必须由政府来解决。国家可以通过社会设置对养老 事业中关键性的义务进行规定,在国家范围内对各 种资源进行分配,使养老事业得到保障。另外,政府 应当把尊老爱老的社会风气和积极养老的道德规范 落到实处,使养老成为全社会每个成员义不容辞的 责任。

作为养老支持系统的第二个层次的社区,又是 老年人生活的环境,因而非常重要。在社区应当建 立有关为老人的软硬服务设施以落实国家的养老政 策,实施各种养老方案。它可为养老提供的社会资 源有:具体组织养老事业,落实老年人的养老经济保 障,为老年人提供各种活动和受教育的场所。养老支持系统的第三层次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团 体包括企事业单位,慈善机构,老年人活动团体。社 会工作团体,社会自愿者团体,医疗机构,老年学术 团体及新闻媒体等。这些组织和团体可为养老事业 提供的社会资源有:为养老事业提供资金、知识、医 疗保健、组织力量、服务和舆论支持等,它们可以创 造和改变老年人的生活微观环境。

家庭和个人是养老事业的具体支持者,对象和 受益者。家庭是老人活动的最小环境,与老年人具 有天然的联系,因而家庭和个人对养老事业具有最 大的责任。这一层次应为养老事业提供的社会资源 有:为老年人提供经济和情感支持、生活服务。

五、小结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老年人的需求是多方 面的和多层次的,而应建立的支持系统也应是多方 面的和多层次的,那么我们所要建立的养老社会支 持系统就应当包括政府,社会,社会团体和社会组织 以及家庭和个人,他们所提供的社会资源应涉及社 会设置,经济,服务和社会环境等方面。

老年人心理需求 篇3

摘 要:我国在发展过程中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老年人需求问题变成了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当今社会要全方位多层次满足老年人的需求问题,必须分析老年人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寻找出共性抓住个性,总结我国玩具市场存在的问题,为我国老年玩具开发制造做一些微薄贡献。

关键词:老年人;心理需求;设计

目前国内除象棋、陀螺、九连环、抖空竹等传统玩具之外,没有新的玩具种类,老年玩具创新方面严重不足。基本现状是:一是玩具种类稀少,类型单一;二是缺乏创新和改进;三是市场重视度不够;四是玩具产品缺少情感。但是随着老龄化的到来,设计出适合老年人生理心理特点的玩具势在必行。为此文章讨论找出老年人的共性与个性,在保留传统设计元素基础上,进行大胆的尝试与创新,设计出一方面满足老年人需要被关心的心理,另一方面也弥补老年人想追赶潮流的心愿,使老年玩具达到保健、娱乐、陪伴、呵护功能的玩具。

1 中国老年人的心理特征及其生理特征分析研究

人到老年身体机能明显衰退,最明显的就是外貌形态,身材出现视觉、嗅觉、触觉逐步退化和迟钝,神经运动机能也开始缓慢和不协调,操作性动作迟钝,具体表现如下:对强弱光的感受明显下降,对颜色分辨力下降,对形状、大小、深度、运动物体知觉下降,这些都导致老年人活动空间缩小;听力高频部分损失,因此分辨女声比男声困难,听力受损会导致抑郁和其他情感障碍;[1]味觉敏感度下降会辨别不出酸甜苦辣咸,损失了生活情趣;嗅觉敏感度下降,辨别不出香臭味,同时丧失了觉察威胁生命事件发生的能力,如煤气泄漏;温度感觉下降,丧失了感受冷与热的能力,如烫伤时他们可能就感觉不出来,冷时不容易及时添加衣服,容易感冒;平衡感降低,导致姿态动作不稳,容易摔跤骨折,限制了身体活动和社交,增加了隔离感。[1]而这种种因素都会使老年人减少外出和封闭自己。

依据老年人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设计构思:首先“认知能力下降”,我们都知道步入老年中枢神经传递信息渐渐变慢,在处理问题上会反应迟钝、注意力不能集中,且伴随着知觉能力下降,这些生理特点表现退化导致老年人自信心降低,此时设计的玩具应以幫助打开心扉,引导其接纳适应这种心理变化。

其次“孤独感和依赖感并存”,老年人的行动能力下降导致的结果就是老年人有很多事情需要他人的帮助,对人的依赖增强,而子女不能够长时间陪伴自己的境况自然而生孤独感,这就是现在为何那么多老年人都喜欢养宠物,宠物带有情感,老年人需要这种情感化东西存在。同时很多老年人喜欢拜佛求经来保平安保健康,子女不陪伴在身边想说的话和期望的事只能诉说给“神”或“佛”,以此来得到精神的寄托和抒发,这也表现出来老年人需要被关注。设计要以老年人为第一人称,从老年人的视角出发,把老年人需求添加到设计中。设计师可以抓住这一点,设计温情类或交流类的玩具,增强设计的时代感和生命力。

再者老年人还有“怀旧情结并且保守”,老人都拥有过年轻,那时他们都是朝气蓬勃的少男少女,他们也有事业和美好的爱情等,现在体魄、容貌、大脑机能都慢慢退化,年老之后他们只有追忆过去,这便需要设计师设计能陪老人追忆过去并陪伴于身边的玩具,老年在情感得不到满足时都需要一个玩具来消遣,老年人心理特点脱离不开“孤独”“依赖”“需要人陪”等特点,在消费过程尤其看中产品的功能性,他们消费的目的是借助产品来解决生理上的需求或者是在心理上的情感缺失,一般只依靠绚丽的外观造型很难把老人打动,消费观比较成熟,理性消费占大部分。

2 中国老年人心理需求对产品设计方向的影响

需求是人的一种心理现象,从心理学上来讲,感觉分为欲望和感知。[2]欲望是指强烈的向往,是本能的行为模式,类似人类需要性刺激,需要吃饭,需要排泄,需要睡眠等等;感知又分两部分:一是产生感块,二是产生知觉。[3]感块里的原块刺激神经产生感觉,感觉是最先引起心理现象的,感觉是对所有事物的第一印象。感觉会产生需求,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需求是原始本能的状态,采取各种行为方式来满足各种需要,每个生物成长过程中不断发展、学习、淘汰到保留和完善,一直存在的生理模式。心理学需求包括安全、爱与归属、被人尊重、自我实现。所有的生物都有具有感知的能力。

基于前文对生理和心理的分析,我们发现老年人需要是给予心理上的关怀和温暖的玩具,期望感受到爱和归属感,所以在玩具的创新性设计中需要使用一些关怀的设计理念,让玩具具有交流性;除此之外,玩具不仅仅是产品还是可爱的玩伴,在简单的外观设计和恰当的颜色基础上,为产品加入感知力、生命力,让产品拥有情感感知力。

美国唐纳德·A诺曼教授将情感设计分成三个层次——本能,行为和反思。[4]这些概念可以帮助我们如何创造一些更吸引人的、有效的设计。在对产品外观产生第一感受的基础上加入经验性创新,让产品情感化,情感化设计与产品的适应性、可用性同等重要。单凭产品的外观很难给使用者带来丰富的情感感受,外观的改良设计在一定程度是毫无意义的。优秀的玩具产品不单单在外观足够吸引人,材料质地和使用方式同样给用户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老年人玩具产品材质拒绝冰冷生硬,掺入情感化设计,同样加入当今时尚潮流元素,保持和社会的同步性。

3 结语

设计师需要深入了解调查老年人用户的心理特点和需求方向,了解老年人需求消费的特殊心理,找出老年人的共性与个性,多从经济、实用、美观等角度去考虑老年人的需求,界面简洁易懂,操作起来流畅,以免太过于复杂带给老人精神负担;产品的设计要务实的为解决老年人心理情感而进行开发设计,最大限度的去满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在设计产品时要时刻考虑用户的情感感受,理性的判断分析用户的需求,在设计之前做好充足的调查分析,最大化的去满足老年人在心理上的不同需求。老年人的需求才是设计的根本,同时,需求也是设计的出发点。

参考文献:

[1] 百度文库.老年人生理心理情况以及老年产品设计需求特点和设计原则[DB/OL].

[2] 李卓.基于需求心理学的家用产品设计的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0.

[3] 陆侃,王永康,姜新功.物联网技术在感知生长中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科技博览,2010(34):619-621.

老年人心理需求 篇4

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 1999 年我国60 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达到10% 。根据联合国的统计标准, 如果一个国家60 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数的10% 或者65 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 以上, 那么这个国家就已经属于人口老龄化国家, 这表明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 养老问题日益显著。

受“养儿防老”的中国传统思想和主干家庭模式的影响, 家庭式养老为中国当前主要的养老方式。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 家庭式养老的脆弱性已开始显现。如家庭成员数量减少、家庭主体生活方式变化、代际关系紧张等[1]都会对养老问题产生影响。我国2005 年有65 岁以上老年人的家庭2878. 2 万个, 老年空巢家庭为1561. 63 万户。家中有80 岁以上高龄老人的家庭有261. 57万个, 高龄空巢老年家庭234. 79 万户, 其中单身独居家庭为146. 4 万户[2]。这些数据表明人口老龄化造成家庭式养老资源严重不足。老年人口的增加将使养老机构越来越受到关注。但由于传统“孝道”观的影响以及近年来养老机构存在的负面印象、入住的老年家庭承担极大的社会压力等, 加之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经济能力、子女数量、家人态度、养老机构硬件设施以及对入住适应的顾虑等客观因素, 使得大多数老年人并不愿入住养老机构[3]。

概括来说老年人不愿选择养老机构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包括: 衣、食、住、行、用以及管理和服务人员等方面的需求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二是精神方面的需求无法满足, 如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 老年人从主流社会退出后, 仍然存在丰富的内心需求及情感需求, 入住养老机构后产生被家人、朋友抛弃的孤独感、囚禁感和自我价值感丧失等抑郁情绪; 老年同伴一一“离去”使心理产生的厌世的情绪等等问题。据了解, 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养老机构开始对老年人进行死亡教育和哀伤治疗。比较而言, 我国的养老机构应对老年人的精神需求重视程度不足。

不可否认的是, 发展养老机构将解决人口老龄化给社会和家庭带来的压力、减少养老资源的浪费、拉动老年人消费经济的发展、维护家庭和谐、提高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那么如何改变老年人对养老机构的态度, 首先就要从“分析养老机构老年人的需求”入手。只有提高养老机构的服务水平, 才能改变老年人对养老机构的态度, 使养老机构从“被动吸收型”转为“主动争取型”[4]。

本研究采用调查法, 依据访谈、问卷的形式调查养老机构老年人的需求并给出具体化建议。

1 方法

1. 1 对象黑龙江省4 个城市随机选择65 岁以上老年人300 人为研究对象。

1. 2 问卷调查法采用统一指导语, 问卷由研究者通过口头询问的方式完成。自编中国养老机构老年人需求分析问卷。包括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2 个维度。物质需求包括服饰、饮食、居住条件、外出要求、生活用品、医疗保健、行政管理和社会保障; 精神需求包括文化学习、娱乐、情绪情况、人格情况、社会适应性、婚姻及宗教问题。问卷共51 题, 采用是非判断和等级评定两种评价方式。

例如: ( 3) 您理想的居住条件是:

A多人间B标准间C无所谓

D单人间E豪华间

(47) 您需要子女看望陪同的时间频率是:

A一年两次B重大节假日

C无法确定D每月一次

E每周一次

(23) 您是否需要临终关怀方面的学习指导:

A否B无所谓C是

1. 3 数据处理采用SPSS11. 0 for windows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 1 物质需求维度

根据问卷将物质需求划分为基本条件和生活保障两类。数据表明物质需求水平总体偏向低层次需要, 而较高层次需求较少。

2. 1. 1 基本条件需求情况

基本条件需求包括服饰、饮食、居住条件、出行和生活用品; 高层次需求包括医疗保健、行政管理和社会救济金。

由图1 可知, 基本条件方面低层次与较低层次需求占30% 与32% 而较高层次与高层次需求仅占10% 与5% , 这是因为老年人本身对物质没有过高需求, 又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 所以较少有高层次需求。

2. 1. 2 生活保障需求情况

生活保障需求包括医疗保健、行政管理和社会救济金。

由图2 可知, 生活保障方面低层次与较低层次需求占20% 与23% 而较高层次与高层次需要占18%与15%, 相对于基本条件方面比例明显增多。因为多数养老机构的工作人员是非专业人士。

2. 2 心理需求情况

心理需求即老年人对情绪、人格、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心理体验的要求。

由图3 可知, 心理低和较低需求占44% 和23% 而心理较高和高需求占8% 和2% , 但对心理需求无所谓的态度就占23% 。由此可见, 进入养老机构难免会对老年人心理和情绪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如焦虑、对死亡的恐惧、孤独感、抑郁情绪等等。但是受到年龄、学历的限制, 老人们无法准确表达和自行调节心理问题, 所以只能表现出对心理问题无需求及低层次需求。

2. 3 娱乐需求情况

娱乐需求即老年人对书画、棋牌、跳舞等性质娱乐活动的精神需求。

由图4 可知, 高层次娱乐需求占49% , 表明老年人对娱乐有较高层次需求, 表现出老年人希望通过娱乐的方式使心理得到满足, 从而减轻消极心理带来的影响。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老年人对心理需求的迫切需要。

3 讨论

3. 1 养老机构老年人的物质需求分析

物质需求中基本条件方面低层次与较低层次需求占30% 与32% 而较高层次与高层次需求仅占10% 与5% ; 生活保障方面低层次与较低层次需求占20% 与23% 而较高层次与高层次需要占18% 与15% , 其中行政管理方面需求较高, 因为养老机构的工作人员都为非专业人员, 使老年人受害案件频发、较多老年人有药物依赖、养老机构老年人人际关系问题频发, 所以要求养老机构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聘请专业人员、完善医疗保障部门、增设人际关系协调部门。这些都是使高层次与较高层次需求比例增加的因素; 并且数据显示希望得到国家经济补助的人占总体人数二分之一, 这表明老年人对物质需求层次偏低, 主要是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所以国家应对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实施经济补助, 这样不仅能缓解老年人生活的压力也能推动养老产业的发展。

3. 2 养老机构老年人心理需求调控分析

心理需求中心理低和较低需求占44% 和23% 而心理较高和高需求占8% 和2% , 但对心理需求无所谓的态度就占23% ; 高层次娱乐需求占49% , 表明老年人被送进养老机构后会因生理机能下降、失去亲朋和自我价值感丧失而感到孤独、焦虑、易怒, 严重者则产生抑郁情绪。所以我们不仅要关注其身体健康更要注重心理健康, 预防养老机构老年人产生心理障碍, 使养老机构的老年人也拥有健康幸福的晚年生活; 养老机构老年人应多进行休闲娱乐活动, 现在老年痴呆发生比例较高, 主要一部分原因是由于老年人退休后消极应对生活无所事事, 使大脑的部分功能逐渐退化。尤其是养老机构的老年人患有老年痴呆的比例更高, 因为他们每天重复相同的事情, 很少进行大脑和身体上的活动。所以各类养老机构都应该建造一些休闲娱乐的场所如棋牌室、放映室、书画室、户外运动设施等等, 或者多举办一些具有比赛性质的活动。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大脑活动, 保持身心健康还可以丰富老年生活, 更会使养老机构受到欢迎。

第一, 各类养老机构都应配备心理咨询师。首先对入住养老机构老年人定期进行心理测验, 及时发现问题进行心理疏导。针对养老机构的现状“团体心理辅导”是比较好的方法之一。首先团体心理辅导可使老年人快速融入集体, 消除生活中的不适感, 其次团体心理辅导有助于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 进而解决了老年不良的人际关系问题。或者采用支持疗法、宣泄法、松弛法和转移法等, 必要时用适当药物辅助治疗。

第二, 养老机构老年人需要开展文化学习和死亡教育。针对养老机构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 文化学习是必不可少的。他们通常处于内心空虚、生活单调的状态, 而这种状态会使老年人产生“每天就是等死或还不如死了”的心理。所以简单、有趣的文化学习可以帮助老年人充实生活, 提高生活质量, 使老年人产生新的生活目标, 进而消除不良的心理状态。

第三, 老年人更多的心理需求就是子女的关怀, 但进入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多数都是因为子女无暇照顾。据统计老人在需要子女看望和通话时间上属于高层次需求, 基本要求每月或每周都要看望或通电话。但是现实情况却不尽如人意, 约49% 的老人只有每年重大节日或每年只有一至两次见到子女的机会。从这方面就反映出养老机构老年人缺乏关爱与亲情。所以养老机构要为老人营造温馨的氛围、多开展志愿者服务和组织团体活动, 让老人感受到更多的来自养老机构这个大家庭和家人们带来的温暖。让老人在养老机构过上幸福的晚年生活。

3. 3 转变养老模式—社区养老

当代提倡的养老模式是养老机构养老, 但是随着老龄化的加剧, 未来我们可能会创造更好的养老机构, 但是却没有青壮年来照顾老人, 所以社区养老成为一个新兴的养老模式。社区养老在使老人体会家庭温暖的同时又会得到更好的照顾。例如托老所即白天由子女送入托老所由专业人员照顾, 在托老所进行身体锻炼、娱乐活动和身体检查等等, 晚上再接回家中生活, 但同时也要求我们建设更完善的社区体系。

3. 4 老年人的价值、意义与养老的关系问题

老年人虽然退出了社会舞台, 但是他们的价值和意义值得肯定。老年人的价值分为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首先, 老年人生存和发展的个人价值需要的到满足。其次, 老年人的社会价值包括他们积累的丰富的工作及生活经验, 以及中华文化的传承者。这些不仅是社会的财富更值得年轻人学习和借鉴, 所以赡养老人是社会和年轻人共同的责任和义务。

4 结语

本文根据养老机构老年人的需求研究, 为养老机构提出物质条件、心理服务、娱乐活动、文化学习和死亡教育等多方面的改善方法。我希望进一步研究有关实现养老机构老年人心理需求具体方法、建设完善社区养老体系的需求和养老机构发展创新。这将推动我国养老产业的发展, 并对解决老龄化社会带来的养老问题有显著的意义。

摘要: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不断提高, 养老问题日益显著, 养老机构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抽取300名养老机构老年人进行包括饮食、居住条件、医疗保健、行政管理的物质需求和包括文化学习、娱乐、情绪、人格的精神需求的问卷调查, 研究养老机构老年人的需求。数据表明物质需求水平总体偏向低层次需要, 而较高层次需求较少;心理需求水平层次偏低;而高层次娱乐需求很高占49%。通过分析得出养老机构应对老年人物质和精神需求的具体方法。这将推动我国养老产业的发展, 解决我国养老问题。

关键词:物质需求,精神需求,心理需求

参考文献

[1]刘红.中国机构养老需求与供给分析[J].人口与经济, 2009, (4) .

[2]尚振坤.中国养老机构的服务与管理[J].人口与经济.2008, (2) .

[3]左冬梅, 宋璐.城市社区老年人对养老院态度影响因素的概念框架构建[J].西北人口, 2011, (1) .

老年人心理需求 篇5

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及其社会政策意义

养老问题实质上是老年人的需求与满足问题.精神需求是老年人需求的基本方面和重要内容.老年社会政策应关注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建立老年人精神支持和精神保障机制,以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作 者:周绍斌 ZHOU Shao-bin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浙江,金华,321004 刊 名:市场与人口分析  PKU CSSCI英文刊名:MARKET & DEMOGRAPHIC ANALYSIS 年,卷(期): 11(6) 分类号:C913.6 关键词:老年人   精神需求   精神保障   社会政策  

正视老年人的真正需求等 篇6

人到老年,常有恐老、怕病、惧死的心理,希望全社会对老年人的健康能有所保证。

2工作需求

離退休、病休的老年人多数尚有工作能力和学习要求,骤然间离开工作岗位肯定会产生许多想法。对这样的老年人如不给以工作和学习的机会,自己又不能创造这方面的条件,将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

3依存需求

人到老年,会感到孤独,希望得到社会的关心、单位的照顾、子女的孝顺、朋友的往来、老伴的体贴,使他们感到老有所依、老有所靠。

4和睦需求

老年人都希望有个和睦的家庭和融洽的环境,不管家庭经济条件如何,只要年轻人尊敬、孝顺老人,家庭和睦,邻重关系融洽、互敬互爱、互帮互助,老年人就会感到温暖和幸福。

5安静需求

老年人一般都喜欢安静,怕吵怕乱。有时老同志就怕过星期天,这一天儿孙都来了,乱嚷嚷地过了一天,很多老年人是受不了的,他们把这天叫作“苦恼的星期天”。

6支配需求

由于进入老年,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化,老年人的家庭地位、支配权都可能受到影响,这也可能造成老年人的苦恼。

7尊敬需求

原先有地位的老年人离开工作岗位后会产生一种由官到民、由有权到无权的感觉,或情绪低落、或有自卑感,就会产生“人走茶凉”“官去命转”的悲观情绪,以至于不愿出门,不愿到单位去,不愿参加社会活动。长此下去,则会引起精神抑郁和消沉,为疾病播下种子。

8坦诚需求

老年人容易多疑、多忧、多虑、求稳怕乱、爱唠叨。但他们喜欢别人征求他的意见,愿意出谋献计,因此我们对待老人的意见要以诚相待,说话切忌拐弯抹角。

9求偶需求

丧偶的老年人独自生活,感到寂寞。子女照顾,也非长久,别人都代替不了老伴的照顾,所以子女应该支持老年人的求偶需求。

(张晓丽)

依赖心理有害健康

心理学家认为,过分依赖别人,就是过早地把自己归入老年行列,容易失去生活的独立性和主观能动性,从而进一步加速身心老化。

老年人由于机体功能发生减退,活动能力受到限制,特别是一些年迈体弱的老年人,需要依靠家庭、亲人、社会的关心和照料,这属于正常的需求。而依赖心理与家人对老人的关心照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概念。

一些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本身可以独立自主地安排生活。只要对病情稍加调养,并注意饮食、运动等方面的禁忌,病情不仅不会影响生活,而且能够逐渐好转或者恢复。但如果过分依赖别人的照料,总觉得自己离开了别人就不行,就会丧失战胜疾病的信心和意志,削弱自身的免疫功能和内在的抗病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依赖心理也是老年人的一种消极表现。一旦在生活上、家庭上遇到困难,他们就会对未来失去信心,精神上便会受到打击,变得情绪消沉。如果老人的依赖心理得不到满足,就会感到生活乏味,缺乏安全感,健康每况愈下,还可能由于这种依赖心理的破坏而发生忧郁症等精神障碍。

与此相反的是,有的老年人虽然年老多病需要别人照顾,但却拥有自强、自信、自尊、自立的思想,相信凭借自己力量和信心,能够克服年老多病带来的困难。只有具备这种心态,老年人才能长寿。

总之,依赖心理出现得越早,衰老也就越快。老年人对自身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只有保持旺盛的精力和健康的心态,才能健康长寿。

老年人乡村旅游市场需求研究 篇7

目前对与乡村旅游客源市场细分的研究较少, 针对老年人乡村旅游需求和市场开发的研究几乎空白, 老年人乡村旅游项目开发不足。关注老年人的乡村旅游需求, 可以完善乡村旅游在市场细分和开发方面的理论研究, 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同时也满足了老年人对旅游市场日益增长的需求。

一、老年人群体调查

数据显示, 从2001年到2020年这二十年间将是我国快速老龄化阶段。根据联合国的预测, 在未来的几十年里, 中国的老龄化无论是从增长速度还是比重都会超过世界老龄化的速度和比重。这阶段, 中国的老年人口年均增长速度为3.28%, 远远的超过了总人口年均0.66%的增长速度, 截止到2020年, 我国的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 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世界上每四个老年人中就有一个是中国的老年人, 比重约占25%。而目前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 能够满足老年人需求的老龄产业的发展却远远落后与西方国家, 特别是老年人旅游市场的发展, 远远满足不了庞大的老年人需求市场。

二、老年人的旅游条件分析

从老年人是否具备旅游条件分析, 包括社会条件和个人条件。社会条件分为社会富裕和社会闲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地提高;同时, 国家规定了相应法定节假日, 赋予了人们休息的权利。这都为老年人旅游市场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社会条件。

从老年群体个人条件分析, 大多数老年人拥有足够的可随意支配的收入, 主要来自一定的生活积蓄、国家发放的退休金, 子女给予的赡养费, 及养老保险等。同时, 大多数老年人也拥有足够的闲暇时间, 退休在家, 子女长大成人, 即使照顾第三代也可利用周末或节假日选择出游。在身体健康方面, 由于现代的生活条件的改善和老年人健康意识的加强, 加之社会医疗保险的完善, 老年的的身体条件已不再是限制老年人出游的主要因素。旅游动机, 老年群体通过接受社会及周围环境的影响, 在满足其他个人条件的前提下, 旅游的欲望是愈发强烈的。

三、老年人乡村旅游市场需求调查分析

选择山东省济南市某大型老年人活动社区100位55岁—65岁老年人做随机问卷调查。得出针对目的地、出游时间、出游方式与交通方式、及吃住行游购娱需求的选择因素的分析。

1. 选择出游目的地的考虑因素。

针对老年人旅游目的地的选择, 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但近郊乡村旅游目的地是大多数老年人的首选。通过调查发现, 旅游地的口碑是老年人出游考虑的首要因素, 其次是当地的景色及特色也会左右他们的选择, 安全问题、距离远近、费用依次为考虑因素, 而时间因素是考虑最少的。而对目的地类型的选择中, 老年人最感兴趣的类型是农业型和疗养型的目的地。

2. 择出游方式与交通方式的考虑因素。

旅游六要素中的“行”对旅游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时出游方式对老年人选择出游与否也有着一定的决定作用。在调查中发现老年人最喜欢选择与家人及子女一起出游占到最大的比例, 其次是选择与亲朋好友出游也占了较大的比例, 通过社区、老年人社团出游的比例排在第三, 而单独外出的比例最小。在调查中不难发现, 大多数老年人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 喜欢选择家人的陪伴, 但子女工作等原因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老年人出游的需求。如何组织老年人社团出游是旅游机构开发老年人市场的一个突破口。

在选择出游方式上, 最适合乡村旅游的方式就是自驾游。老年人通过子女家人一起选择家庭自驾游走进大自然, 亲近大自然, 体验乡村旅游所带来的独特乐趣。在没有子女及家人的陪伴下, 老年人多选择城乡公交来实现周边的乡村旅游。

3. 选择乡村旅游的出游时间考虑。

针对老年人参与乡村旅游的出游时间上, 从季节、闲暇时间和停留天数三个选项上来进行调查。受山东济南一年四季气候变化的影响, 大多数老年人选择避开夏冬两季, 在气候适宜的春秋两季参与乡村旅游活动, 特别以秋天来选择出游。在闲暇时间上, 大多数老年人退休在家, 时间较充足。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周一到周五照顾子女及子孙, 因此选择最佳的出游时间以周末为主。在乡村旅游停留时间的调查中, 绝大多数老年人选择了一日游, 这个结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子女家人的休息时间、出游费用问题等。更重要的是目前的乡村旅游形式单一, 缺乏产品创新, 很难有足够的吸引力来留住旅游者。

4. 选择乡村旅游在吃、住、购、娱方面的考虑。

旅游六要素中, 吃、住、购、娱的满意程度, 决定着老年人选择乡村旅游的停留时间, 乡村旅游提供的产品及服务特色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吃、住方面, 在满足干净、卫生、安全的基本前提下, 老年人更喜欢乡村旅游中充分保持乡土气息, 原汁原味的东西。吃农家饭, 住农家院, 干农家活的形式在调查中最受老年人的欢迎。

在购物方面, 老年人更愿意购买应季的土特产品及新鲜的水果、蔬菜与亲朋分享, 特别是能够体验亲自采摘的乐趣, 这也是乡村旅游实现经济效益的一项重要项目。老年人对乡村旅游的休闲娱乐活动的需求具有多样性, 体验农户烹饪、亲自饲养家禽及打理菜园等项目, 都受到老年人的极大欢迎。

通过调查, 得出老年人选择乡村旅游的市场需求。老年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通过自驾游的方式, 选择到城市周边具有良好“口碑效应”, 满足干净、卫生的基本条件, 具有一定购物娱乐功能的一日游旅游产品。

四、老年人乡村旅游需求的差异性因素

在选择100位老年人作为调查对象时, 充分考虑到老年人个体差异影响到旅游需求的差异。比如性别、年龄、退休前职业、受教育水平、收入水平、可自由支配收入和健康状况等因素的个体差异, 都会对老年人参与乡村旅游产生一定的影响。我们调查发现:在性别方面,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男性出游的比例要高于女性出游的比例;在年龄方面, 65岁以上出游的比例要高于55-65岁的老年人, 在这个年龄段的老年人还有照顾第三代孩子的任务, 出游比例大大降低, 而65岁以上的老年人第三代已经不需要他们照顾, 可以相对自由一些;在职业和受教育水平方面, 教师、公务员等高学历的老年人, 出游的意愿则更加的强烈。除此之外,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周边环境的影响, 老年人的出游意愿还会受周边的亲朋及朋友圈的影响。受这些个体因素差异的影响, 老年人乡村旅游的需求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作为旅游经营者如何提供差异性的产品来满足因个体差异而产生的不同需求, 是开发老年人乡村旅游市场所必须重视的问题。

五、研究建议

通过对老年人乡村旅游的旅游需求研究分析, 作为当地政府要完善基础设施和基本的医疗条件, 作为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和旅游公司等企业, 根据老年人需求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发适合满足老年人的乡村旅游产品, 设计乡村旅游线路。

乡村旅游线路的设计, 在考虑老年人旅游需求的前提下, 还要根据其需求, 设计、安排合理的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注意在旅游线路设计上的细节把握和控制, 也是扩展老年人旅游需求的重要方面, 不容被忽视。比如乡村旅游活动的行程设计上:考虑到老年人的生活起居习惯要早起早睡, 每天的行程安排要注意到这一点;吃饭的口味和菜品的搭配要清淡熟烂, 便于老年人消化;住宿安排上要照顾到老年人好安静, 应尽量远离闹市区;在每日的行程中要注意劳逸结合, 避免长时间的车途等等。让老年人通过乡村旅游的体验, 得到满意的效果, 从而通过老年人的口碑效应, 打开老年人旅游市场。

参考文献

[1]姜立英.我国老年旅游市场分析[J].商业经济, 2011 (12) :86-99.

[2]袁媛.福州市乡村旅游市场特征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 2012.18-21.

[3]黄进.乡村旅游的市场需求初探[J].桂林旅专学报, 2002, 13:84-87.

[4]周杰.山东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的思考[J].山东经济, 2007, (9) :139-142.

老年人网络安全需求研究 篇8

1 老年人网络使用及安全性调查分析

经过对多个社区的问卷调查并走访了多位老人,进行了多次面对面的交流,收集客观而又翔实的数据,为真实有效地反映老年人的网络化需求做了大量一线工作。通过多次分析研讨,发现渴望学习使用网络及智能电子设备的老人年龄相差较大,基础参差不齐,接受能力也存在较大差异。老年人对于网络化的需求主要涉及:新闻热点、金融、医疗、生活缴费和交流沟通等几个方面。目前,老人对于网络的使用现状如下:

(1)老年人普遍无计算机网络和智能电子设备方面的培训;

(2)老年人学习使用计算机网络及智能手机、Pad的兴趣很大;

(3)老年人对于计算机网络常用操作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接受能力存在较大差异;

(4)老年人知识结构简单,希望得到简单易懂的网络应用方法;

(5)对于网络信息化方面的培训需求度较高,希望能得到社区工作者及志愿者的帮助;

(6)对于网络安全问题很少考虑,不知如何去保障安全性;

(7)很少从网络上下载电影、歌曲、杀毒软件、聊天工具、APP应用,亟需这方面的培训;

(8)对于网上挂号、网上缴费、手机银行、理财等感兴趣,但害怕被骗,不敢使用。

针对这种现状,及时发现老年人群的各种网络方面的需求,并想尽办法去帮助老年人群解决在网络使用方面的困难,满足老人在网络方面的各种网络安全需求,不仅可以使他们和社会、儿女可以更方便的交流、生活更加便利,更能提高社会的和谐稳定。

2 提高老年人网络应用水平的解决办法

进入试点社区对老年人群定期开展讲座,就当前人们常用的网络信息化服务进行介绍并演示,现场指导老人如何操作相关内容。每次讲座后继续和老年人进行座谈,得到他们对讲座内容的反馈和最亟需解决的问题,进行下一步具体指导。

主要讲解的内容包括:聊天工具的使用、连接WIFI、智能手机APP的下载与使用、微信的使用、打车软件的使用、网上挂号、网上缴费、网上购物、网上银行、收发邮件、杀毒软件的使用以及识别恶意网站的方法等。

聊天工具的使用:聊天工具的使用,方便老人与亲戚朋友沟通,能用信息化手段投入到社会群体中,参与相关活动,不至于与社会脱节。例如常见的QQ软件,视频聊天、语音聊天、建立聊天群等。

连接WIFI:连接上家里的WIFI或其他场所的免费WIFI,不用再担心流量的使用,可以顺畅地去网上冲浪,并在智能手机上选择打开或关闭应用软件。

智能手机APP的下载与使用:设置APP用户名和密码,选择需要的APP下载并使用,如一些计步的APP软件,帮助老人在运动的同时了解自己的运动量;能够参与一些老人活动的APP,可以及时了解最近有哪些活动,并选择合适的去参与,丰富老人的生活。

微信的使用:下载微信并添加微信,建立微信群,发微信、给别人回复、发小视频、发红包、转账、发照片、用微信还信用卡、定电影票、手机充值、生活缴费以及滴滴打车等。娱乐的同时方便老人的生活。还可以同时在电脑上安装PC版的微信,在电脑上使用微信。

打车软件的使用:除了滴滴打车,还可以下载一些专车APP应用,如神州专车、一号专车,方便老人出行。

网上挂号:在网上注册用户,查找医院并预约挂号,不必再起早排长队去挂号,还可以通过使用114电话进行预约挂号,方便老人去医院看病。

网上缴费:生活中常见的缴费就是水电燃气,每个月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缴纳,电脑或手机都可以完成,方便快捷,不受时间限制。

网上购物:在一些大的购物网站注册用户,绑定银行卡,选择自己想买的东西,加入购物车,并选择送货方式、时间、付款方式等进行购物。一些生活必需品都可以通过网购送货上门,节省了去商场超市的选购时间和费力搬回来的不便,网上购物为老人的生活带来了很大便利。

网上银行:去银行排长队,是每个人都经历过的,对于年龄大身体状况不好的老年人更是一件头疼的事情,而网上银行是解决此问题的有效办法。在网上银行或手机银行进行查询、缴费、转账等可以省去老人不少的麻烦。

收发邮件:注册邮箱,发送接收邮件,方便老人与外界交流与沟通。

3 解决老年人网络安全需求的具体办法

在老人享受使用网络带来的便利与乐趣时,也要时时警惕网络带来的风险。目前,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

在联网时,电脑上要安装相应的杀毒软件;在使用手机联网时,也应该安装相应的手机杀毒软件,并且定期更新病毒库,进行杀毒。在通过聊天工具交友时,老年人要提高警惕,特别是一些宣传保健品神奇功效的人,另外,家庭要给予老年人更多关爱。尽量安装有良好信誉的聊天工具,并设置字母数字和其他数字混合的密码,以防被盗。

(2)在使用APP时不要给自己所有的APP都用同样的用户名和密码,应区分开;在下载APP时一定要注意到主流的应用中心去下载,尽量不要下载第三方APP。

手机里的内容是自己的隐私,不要随意将自己的手机借给别人。

网上缴费时,要在银行官网、移动或微信这些有信誉的APP中去缴纳。

网上购物时,要在一些知名的大型网站上购物,找信誉好的卖家,看评论,货比三家,在选择物流时,也要看清楚,因为费用是不同的。如果可以,尽量选择货到付款,货到后查看有无质量问题再付款。

网上银行,注意使用安全证书,要从官网登陆,使用过后及时退出。

使用微信时,注意不要轻易添加不认识的人,不要轻易打开不认识的人发来的微信红包,转账时更要确认对方等。

杀毒软件的使用:下载杀毒软件,并定期升级,定期查杀病毒,以免受到病毒的危害,或直接设置成自动升级。

识别恶意网站:教会老人一些识别网上恶意网站的方法,不要轻易打开一些链接、不要轻易下载一些软件等。

开展防止信息诈骗专项讲座:给老人普及网络信息诈骗的常用手段伎俩,让老人提高安全意识,以免上当。

4 结语

总之,使用网络带给人们很大便利的同时,也有很多安全隐患,老年人在使用网络时更要提高警惕,使网络真正成为老人们享受网络信息化社会的新途径。

摘要:在网络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老年人由于缺乏专业的技术培训、自身教育水平的局限、记忆力的逐渐下降、对网络术语的不了解、身体方面的原因、对智能手机功能的接受能力弱等原因都阻碍了他们使用网络。笔者提出了提高老年人网络应用水平的解决办法,并从多个方面提出满足老年人网络安全需求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老年人,网络需求,网络安全

参考文献

[1]夏冰.老年人网络交友现状及对策建议[J].品牌,2014(5).

[2]洪建中,黄凤,皮忠玲.老年人网络使用与心理健康[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

[3]易靖涵.国外老年人网络健康信息搜寻行为研究综述[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5(11).

我国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需求分析 篇9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日益加快的老龄化速度成为影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发展的一大问题, 老年人口的赡养、护理和养老问题是人口老龄化导致的最突出问题。研究表明, 年龄与患上慢性病和失能的比例呈正相关关系。虽然人口平均寿命随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而延长, 但是如中风偏瘫、阿尔兹海默症、大脑麻痹等老龄性疾病的发病率却呈上升趋势, 再加上生活自理能力随年龄增大而下降, 各国越来越多老年人口需要进行长期护理。为解决此问题, 各国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都在积极地寻找应对措施。

我国大陆地区2000年就已步入老龄化社会。而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看, 10年来我国老年人口的绝对数量和所占比例都在增加。如此庞大的老年人口加剧了对长期护理的需求。但是长期护理费用高, 大部分老年人无法承担高昂的护理费用。另一方面, 家庭结构日益向小型化发展, 同时人口流动性加剧, 导致大量“空巢家庭”出现, 这些老年人往往很难得到家庭的照料。我国现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明确将长期护理费用排除在外。此外,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 (国发【2013】35号) 和《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发【2013】40号) 强调做好老年慢病防治和康复护理工作, 到2020年, 基本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业体系, 鼓励老年人投保健康保险、长期护理保险加快健康保险服务。综上所述, 在此背景下讨论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二、长期护理的不确定性与保险经济学分析

(一) 长期护理的不确定性

1. 丧失自理能力的时间不确定。

在一个人的生命周期中, 老年时期是一个人一生中的疾病高发、健康最脆弱的时期。我国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 城镇60岁及以上老人的平均预期余命为16.46年, 其中健康期为5.2年, 占余命的31.59%;非健康期为16.46年, 占余命的68.41%。长期卧床与活动受限的丧失自理能力者主要集中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 而老年人中的丧失自理能力者占全部丧失自理能者的60%。由此可看出, 丧失自理能是部分老年人要面临的困难, 但对于每个老年人个体来说, 其无法具体预测自己什么时候会丧失自理能力, 这就像我们无法计划自己何时生病一样。即老年人丧失自理能力的时间是不确定的。

2. 需要长期护理的时间长久不确定。

我国已是世界上失能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 相关数据显示, 2010年末全国城乡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达3300万, 其中完全失能老年人1080万, 预计到2015年, 我国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将达4000万, 这些失能老年人对长期护理有切实需求。对每个老年人来说, 其无法预测自己需要多长时间的长期护理, 现实生活中国我们可以看到有的老年人卧病在床长达数十年直至去世, 而有的老年人只需一两年的护理就可以恢复自理能力。即老年人需要长期护理的时间长久是不确定的。

3. 丧失自理能力的程度不确定。

丧失自理能力不同程度者需要的护理等级是不一样的。美国、德国和日本三个在长期护理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国家在设计其长期护理制度时就充分考虑了丧失自理能力不确定性的问题。美国老年护理保险的保险责任按照被保险人所需护理的程度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在医生指导下, 由专业人员提供医疗服务和具有医疗性质的专业护理;第二种是无需专业人员看护、非医疗性质, 只需为病人提供日常生活帮助的日常护理;第三种是介于前两种之间, 无需专业人员看护、非连续性的中级护理。德国护理保险分为三种护理等级:护理等级Ⅰ即显著护理需要;护理等级Ⅱ即严重护理需要;护理等级Ⅲ即最严重护理需要。日本的护理服务主要分为要照护和要支援两类, 并依据身体机能和生活自理程度, 将护理划分为7个等级, 其中需要支援服务分为2个等级, 需要照护服务分为5个等级。这些都说明老年人丧失自理能力的程度具有不确定性。

通过个人储蓄的方式还是保险的方式解决长期护理问题是我国必须思考的问题。确定性的事件可以通过造计划的储蓄方式解决。比如, 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 生理需求处于最基础的地位, 吃饭即温饱问题对每个人来说非常重要, 但是现实生活中不存在吃饭保险, 是因为吃饭是确定的, 吃什么和花费多少钱吃饭都是可以计划的, 这可用储蓄的方式解决。而长期护理三方面的不确定性说明个体事先不知道自己是哪类人群和将花费多少长期护理费用, 那么长期护理问题就不能用造计划的储蓄方式解决, 存在这些不确定性, 所以有的人长期护理费用花费多, 而有的人长期护理费用花费少, 通过保险的大数法则原理这种差异就可以被抹平。

(三) 风险态度及长期护理保险经济学分析

风险是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长期护理三方面的不确定性都会导致是否有长期护理需求及需要什么类型的长期护理是不确定的, 最终体现在个体长期护理费用及损失的不确定性。经济学理性人假设表明个体懂得在预算约束下, 追求效用最大化。本研究把效用函数简化为u (x) , x为个人收入, 即个体对收入的效用函数, 个体的效用会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风险态度分为风险厌恶、风险中性和风险喜好三类。在理性人追求效用最大化, 且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下, 个体是风险厌恶的。

下面以一种简单的条件下即只考虑纯保费不考虑其他费用且报销比例为100%情形下, 参加长期护理保险和不参加长期护理保险个体的效用。假设个体本年总收入10000元, 发生长期护理需要的概率0.5, 长期护理费用10000元。

保费收入=保险支出

N*P=0.5*N*10000 (N为参保人数, P为保险最低价格)

P=5000

方案一参保:缴纳5000元保费后收入减少为5000元, 确定性的效用对应图中A点。

方案二不参保:0.5的概率发生长期护理需求花费10000元收入减少为0, u (0) =0;0.5的概率不产生长期护理花费, 收入仍为10000元, 效用为u (10000) 对应图中的B点。则在不参保的情形下总效用=0.5*u (0) +0.5*u (10000) =0.5*u (10000) 对应0B中点C点。

从图1看出A点的效用比C点高, 但A到底比C高多少呢?效用本来就是主观感受, 对其进行加减运算是没意义的, 那么就需要进行转化, 用人们普遍接受的货币作为标准来衡量方案一比方案二好多少。D为效用函数曲线上和C点效用相等的点, 把D点称为C点的确定性等价点。由图形可以看出D点对应收入2000元, 而A点对应收入5000元, 即D+3000元=A。即不参保时收入获得的效用相当于收入为确定性的2000元对应的效用。DC两点间在水平方向的差距是保险带来的风险溢价。在最低保险价格情况下, 风险溢价带来的好处全部归参保人。所以具有风险厌恶态度的理性人追求效用最大化, 参加长期护理保险将会提高效用。

上述分析中, 个体是风险厌恶的, 那么面对长期护理的不确定性, 个体会产生转嫁风险、消除不确定性的需求。方案一参加长期护理保险比方案二获得了风险溢价, 参保者比不参保者效用更高, 这点说明保险就是个体转嫁风险、消除不确定性的工具, 即无论是否发生损失, 投保后将使投保人处于一个确定的、最优的状态。

这部分从不确定性和风险经济学效用分析角度说明用保险解决长期护理具有理论依据。

三、我国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的现实需求

(一) 人口老龄化产生长期护理保险需求

2000年我国大陆地区已步入老龄化社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65岁以上人口占8.87%。目前, 我国老年人口不仅数量规模大, 而且人口老龄化速度快。特别需要指出的是, 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快于老年人口增长速度。而在一个人的生命周期中, 老年时期是一个人一生中的疾病高发、健康最脆弱的时期。实际上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的余寿中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处于“带病生存”状态。老年人这种“长寿不健康”的现象, 产生了大量长期护理需求。

(二) 家庭结构变化引致长期护理保险需求

受计划生育政策、妇女经济地位提高以及人们自身观念等因素影响, 我国的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 呈现出“421”的倒金字塔结构, 即独生子女夫妇要承担抚养一个小孩和赡养双方父母共4位老人的责任。中青年夫妇背负巨大的社会和家庭压力, 当父母生病需要照护时, 他们会分身乏术, 而父母又急需照护。另一方面, 现在人口流动性大, 出现越来越多双老人家庭和空巢家庭, 这将是对长期护理保险需求最为迫切的一个群体。

(三) 医疗护理费用过高引致长期护理保险需求

相关数据显示1980—2010年, 我国人均卫生总费用由14.51元增长到1400元。人均医疗总费用占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从1980年的3.04%上涨到2010年的7.33%, 并呈现不断上升趋势。从年龄段来看, 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年人患病的可能性更大。据测算, 我国18%的老人将占用80%的医药费, 60岁以上的老年人的医药费用将会占用一生医药费的80%以上, 而人生最后6个月的医疗费用开支是一生中最大的。很多老人大都患有较为严重的慢性病, 不仅需要一般的生活照料, 还要专门的医疗护理服务。长期护理并没有纳入我国医疗保险保障范围之内, 护理费用全部自负, 加之护理具有长期性, 往往超出很多家庭的经济能力。基于此情况, 老年人对长期护理保险有迫切的需求。

(四) 我国社会医疗保险保障不足引致长期护理保险需求

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除了养老、医疗服务保险外, 还有一项长期护理保险来解决长期护理服务费用问题。而我国医疗保险遵行“低水平、广覆盖”的原则, 社会医疗制度虽然扩大了保障范围, 但仍有相当大比例的人群, 包括老年人未被纳入该制度中, 很显然他们不仅没有普通医疗费用的保障, 更得不到长期护理费用的保障。即使对于那些已经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老人, 现行的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也明确规定不予支付特别护理和日常护理等服务性项目的费用;另外, 超过封顶线以上的医疗费用得不到保障。而在很多贫困地区基本没有医疗保险, 更是明确地将长期护理保险的费用排除在外, 加剧了老人的经济负担。所以在现行的社会福利、医疗保障制度不能解决长期护理问题的现实情况下, 建立满足老年人长期护理需求的保险制度就十分必要。

四、结论

本文通过规范经济学分析法对长期护理的不确定性和效用进行分析, 为采取长期护理保险方式解决我国解决老年人长期护理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还运用实证经济学分析法, 从老龄化趋势、家庭结构变化、医疗护理费用过高及我国社会医疗保险保障不足四个方面阐述了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现实需求状况, 从实证经济学学角度得出我国能够采取长期护理保险方式解决老年人长期护理问题的结论。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日趋严峻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老年人的长期护理服务成为老年人生活中的关键问题。本文首先阐述了选题背景及意义。其次, 本文分析了长期护理的不确定性, 并从经济学的角度论证了通过保险解决长期护理问题具有理论依据。再次, 本文介绍了我国建立长期护理保险的现实需求。最后, 本文总结出相关结论。

关键词:高龄人群,长期护理保险,需求分析

参考文献

[1] (德) 蓝淑慧, (德) 鲁道夫·特劳普-梅茨, 丁纯.老年人护理与护理保险——中国、德国和日本的模式及案例.第1版.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1.

[2]孙正成.台湾地区长期护理体系概述及启示.台湾研究集刊, 2013 (1) .

老年人心理需求 篇10

作为社会重点人群之一的老年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角色的转换、心理特征的变化等因素, 身体各组织器官的功能逐渐衰退, 社会适应能力也在逐步降低, 各种健康问题随之凸显, 大部分老年人都存在亚健康和患病的现象。而以我国目前主流的养老模式来看, 绝大多数的老年人是生活在社区里的。因此, 积极开展社区老年护理, 提高老年人自我保健能力和生存质量, 是社区护理工作的重中之重[3]。

本文通过对我国老年人社区护理现状及需求进行分析, 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提出相应对策, 为进一步推进老年社区护理建设提供依据。

1 老年人社区护理需求分析

1.1 老年人健康问题突出

据2008年卫生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的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数据显示, 我国老年人口的两周患病率为43.2% (全国平均水平为18.9%) , 且随着年龄的增加, 比例呈上升趋势[4]。同时, 由于老年人器官退行性变, 大多数老年人得病后所需治愈期较长, 易伴发多种疾病。此外, 老年人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高危人群。在周心驰等[5]对900名老年居民的调查中显示, 92.2%的老人至少患有1种慢性病, 患病率最高的前5种慢性病是高血压 (55.6%) 、骨关节疾病 (12.9%) 、糖尿病 (12.1%) 、慢性支气管炎 (10.9%) 、冠心病 (10.7%) 。同时, 老年人的残疾率、失能率、老年痴呆发病率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据有关数据显示, 我国60岁以上老人的残疾率为16%, 74岁为30%, 到82岁该数据则上升为50%[6]。老年人口行走失能中长期卧病占4%、没人帮助不能走占2%、不能独自出门占8.2%, 听力失能占29.3%, 视力失能占30%[7]。人社部在2016年初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截止2014年, 2.1亿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中有将近4000万人是失能、半失能的老人, 预测到2035年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人, 失能、半失能的老人数量会进一步增多。2011年中国老年痴呆症患者数为800万, 2040年将达到2200万, 是所有发达国家老年痴呆症患者数的总和[8]。

而除了疾病、伤残等生理上的问题, 由于社会角色地位的转换、生活方式的改变, 社会交往的减少、应激事件的发生、身体功能的衰退导致的失能等因素, 老年人更容易产生失落、抑郁、焦虑、孤独等心理上的问题。据刘红卫[9]的调查显示, 150名老年人中, 45.3%有失落感, 42.6%有抑郁感, 50.6%有孤独感, 1.3%身心衰老感, 48.6%对生活失去兴趣, 46.6%有性格上的改变。

可见, 老年人的护理需求不仅局限于身体上的护理, 还需进行心理上的健康护理。调查显示, 老年人对情感交流的护理需求最高 (76.03%) , 此外, 70.70%的老年人希望得到精神慰藉, 59.57%的老年人希望得到心理健康指导[10]。

1.2 养老模式转换

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 加之计划生育的实行“四二一”家庭结构的普遍化, 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难以满足老年人的现实需要。此外, 据国家卫计委发布的《中国家庭发展报告 (2015年) 》显示, 空巢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的一半, 独居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的近10%。可见, 在当前发展趋势下, 以社区为载体的社区养老模式势必取代单纯的家庭养老模式成为既能顺应形势发展需要又能满足老年人现实需求的新型养老模式, 而社区护理的需求也将随之增长。

1.3 健康及保健意识增强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老年人的观念逐步从“有病求医”向“无病预防”转换, 对于健康及保健的要求也随之提高, 需求量相应增长。张玮等[11]对136名年龄在60~70周岁的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发现, 老年人对社区的护理需求都十分强烈, 在6项 ( (1) 健康指导, (2) 体格检查, (3) 家庭病床, (4) 上门护理, (5) 康复服务, (6) 社区老年院) 社区老年人护理需求中, 平均每人需求3.2项服务, 其中92.08%的老年人需要健康指导, 69.79%需要体格检查, 46.28%需要家庭病床及上门护理和康复服务。

随着老龄化的日益加剧, 老年人健康需求的增长, 养老服务模式的社区化发展, 作为医院护理服务的延伸, 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服务提供者, 以辖区老年人为服务主体, 从老年人身心、社会文化的需要出发, 了解老年人的健康问题, 并制定护理措施, 解决其实际需求的老年社区护理服务将成为主要的老年护理模式[12], 并对缓解家庭负担, 进一步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量起到积极作用。

2 老年人社区护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老年人社区护理现状

2.1.1 健康档案

社区医务人员通过电话随访、上门随访、门诊检查等方式为辖区内老年人建立动态的电子健康档案, 详细的记录着包括健康状况、医疗记录、生活行为习惯、体检情况、健康评估等内容, 便于医务人员全面掌握辖区内老年人的健康状况, 有针对性的提供医疗护理服务。

2.1.2 健康教育

(1) 由社区医务工作人员定期在辖区内举办浅显易懂且实用的健康知识讲座 (包括卫生保健、健康饮食、心理疏导等) ; (2) 由社区医务工作人员在义诊或随访的时候, 采取文字资料宣教及口头问答等形式, 使老年人从中获益。

2.1.3 家庭病床

对需要连续治疗 (在收治范围内且可在家庭进行治疗或康复的无危险病种) , 而无法自行就医的患者, 依照规定在其家中设立病床, 由社区医护人员定期上门提供医疗护理服务的一种形式。包括疾病治疗与护理、健康宣教与咨询、预防和控制疾病发生发展等。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庭负担, 解决了行动不便者就医问题。但由于诊疗是在相关配套服务设施相对缺乏的家庭中进行, 难免存在一定的风险和隐患, 如静脉输液时出现过敏性, 插胃管时引发呼吸骤停, 灌肠时引发心源性猝死等[13]。

2.1.4 家庭签约

辖区居民与社区全科医生团队通过签约, 建立起长期、稳定的服务关系, 并由团队按国家政策为签约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上海于2011年起率先开展试点工作, 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逐渐由“粗而广”向“精而细”转变。在此基础上, 浙江省宁波市于2015年5月起推行契约式家庭医生制服务, 以户籍家庭老年人为签约对象之一, 签约后, 可以享受涵盖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个性化健康管理等十大优惠服务内容, 包括优先提供家庭病床服务, 签约年度内免费为签约居民中行动不便且确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1次出诊服务, 免费为患有慢性病的患者提供全程健康管理服务, 免费每年一次出具健康诊断报告, 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管理建议方案等, 服务费人均150元/年, 其中个人承担50元[14]。

2.2 老年人社区护理存在的问题

2.2.1 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

在我国社区护理模式起步较晚, 发展速度迟缓, 既没有如日本从法律上明确对社区老年护理进行规定, 也没有澳大利亚联邦政府为“家庭与社区照护项目”设定专项拨款[15], 加之区域差别、卫生资源配置的不均衡等原因, 使社区护理工作难以持续、稳定发展。

2.2.2 老年人社区护理形式单一

现有的社区护理服务仅仅只是沿袭着医院的管理模式。我国社区义诊服务仍以病人为中心, 工作局限在测血压、静脉输液、肌肉注射、送药、体检等方面, 贺伦等[16]调查发现目前我国的社区义诊工作仍是以疾病护理为主, 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涉及较少。

据有关报道,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根据本国特点开展了社区老年护理来解决老龄化带来的医疗卫生保健问题, 并逐步形成了医院、社区护理机构及家庭护理机构等服务模式, 建立了疾病护理、预防保健、生活照顾为一体的网络系统[17]。

2.2.3 老年人社区护理人才短缺

我国对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不够重视, 目前国内还没有一所学校培养专门的老年护理人才, 有针对性的实践技能训练相当缺乏, 所学的理论知识也比较浮于表面, 而且多数在社区工作的护士普遍存在学历低、专业知识及操作技能不扎实, 沟通技巧掌握程度低等问题, 加之缺乏系统的、专业的老年社区护理培训, 很多护士对老年人的需求不了解, 为老人所提供的护理仅限于一般的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 而不能体现对老人的全身心照顾与支持[18], 服务不到位, 同时, 因为大多社区护理人员为临聘工, 造成护理队伍的不稳定性, 对社区护理工作的长期有效开展造成一定困难。

3 老年人社区护理发展对策

3.1 加大政府重视力度

政府部门、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大对老年人社区护理的支持力度, 充分认识到加快老年人社区护理的发展进程是大势所趋, 做好引导工作, 推进老年人社区护理的建设, 建立和完善社区护理相关制度、人才培养及考评制度, 明确各项操作流程规范和服务收费标准, 出台相应的社区管理法律、法规、标准, 建立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加强政府补偿机制, 因地制宜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 让服务双方能有法可依、有理可寻, 居民能公平享有医疗卫生资源, 进一步增强社区护理人员的执行力度、工作责任感, 提高工作积极性,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医患纠纷发生率, 减轻老年人的医疗费用负担, 同时保障老年人健康需求。

3.2 提供全方位的护理服务

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护理模式及成功的经验, 结合我国国情及实际发展需要, 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 以老年人的需求为导向, 根据生理、心理特点, 在现有的服务基础上建立老年人社区整体护理模式, 开展全方位、人性化的老年社区护理, (1) 在现有的健康教育基础上, 进一步加强健康促进活动, 让老年人学会和掌握自我调解与疏泄情感的方法, 保持身心健康, 掌握科学的饮食, 提高生活质量[19]。 (2) 积极开展老年临终关怀事业, 在我国老年临终关怀事业起步较晚, 但其对社区护理的作用不容小觑, 老年临终关怀是为了让治愈无望的临终老人减轻痛苦、维护尊严的一种人性化关怀事业 (包括身体、心理、道义关怀) [20], 是人口老龄化的需求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 将在老年社区服务中占据重要地位。

3.3 加强老年人社区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

世界卫生组织于1990年提出把“健康老龄化”作为对付人口老龄化的一项发展战略, 这促使必须尽快发展我国老年人社区护理相关的系统教育及专业培训, 制定、完善专门的考评机制, 以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1) 老年人需要的是生理及心理上双护理, 这使得护理人员在具备基础护理理论和技巧的同时, 还需知晓与老年相关的法律法规、健康教育、沟通技巧、心理疏导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同时, 护理人员还应结合我国传统医学, 增加如针灸、按摩、推拿等中医护理技术和饮食保健知识等在老年护理中的应用[21]。这就要求医学院校进一步完善课程内容的设置, 开设例如老年护理心理学、健康教育学 (包括沟通技巧、相关政策法规等) 、老年护理营养学、针灸推拿学等具有老年人社区护理特色的课程, 同时应多重视实践操作培训, 理论结合实际, 活学活用; (2) 国家医学考试中心可尝试在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中增加老年护理的相关专业知识考点, 从护理职业准入的角度促进老年护理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升[21]。 (3) 加强现有社区护理人员老年社区护理相关知识的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 进一步提高服务能力。此外, 应形成对口支援、帮扶模式, 即综合性大医院定期下派高职称的护理人员到社区医院进行交流指导, 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 提高社区护理水平和质量。

老年人心理需求 篇11

[关键词]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口生育率不断下降以及人口预期寿命逐渐延长,导致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目前养老问题日益突显,民众越来越关注,政府也越来越重视[1]。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希望建立起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提出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

苏州市作为华东地区重要中心城市,早在1982年就已步入老龄化社会,比全国提前了18年。而近十年来,苏州60岁以上老人已有131.7万,占全市人口总数的20.7%,并且每年还在以4-5万的速度净增。苏州面临人口老龄化、老龄人口高龄化的严峻形势,对传统的养老模式构成了严峻的挑战,目前苏州市社区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是什么?面临哪些问题急需解决? 为了了解这些问题,对今后政策制定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我们进行了调查研究。

资料与方法

一、内容:培訓统一的调查员,并组织老年人群填写“苏州市老年人健康状况与家庭健康需求”的调查问卷。

二、调查对象:凡属本市区年龄60周岁以上老年人,全市共随机抽样调查710例。

三、方法:采用定量调查方法。根据本市区居住条件,分别选出市区3个街道办事处为调查样本计划调查数,并确定计划调查数。

由上表可见,大部分老年人觉得自己的子女比较孝顺,因此希望在家里养老的老年人居多。和周围的朋友及邻居相处比较融洽,认为朋友及邻居不易相处的人很少。目前最担心的问题按比例由高到低分别是未来自己的生活水平下降、生病没足够的钱治疗、生活没人照顾、子女以后不孝顺;86.9%的人目前都没雇佣小时工和保姆;当老年人有心事的时候一般向配偶、子女倾述;平时愿意参加的老年活动项目是散步、读书看报、棋牌;最迫切需要购买的居家养老服务项目是卫生康复服务和生活照料服务。

对于养老机构的调查显示,对养老机构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具体服务内容及对特殊困难老年人养老援助服务内容了解一点、不了解的人居多,了解的人只占5%以下;周围有养老机构或社区居家服务组织的人数占38.5%,另57.7%的老人居所周围没有养老机构或社区居家服务组织;35.4%的人是通过老年朋友的交流对苏州市居家养老的特殊困难老年人养老援助服务内容有所了解,只有22.2%的人是通过居委会的介绍才有所了解,19.0%的人是通过子女告知,15.3%的人通过新闻媒体对此有所了解;如果入住养老机构,希望的养老机构类型是经济实惠型、其次才是中档舒适性,只有1.7%的人要求入住高档享受型;如果入住养老机构,能承担的费用最多的是每月500元左右,其次是800元左右,价格越高,选择的人数越少。如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最关心的问题是收费价格、服务质量。

讨论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在今后长时间内要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而我国的老龄化又是在经济发展水平尚不发达到来的,伴随着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家庭开始进入养老期,在巨大的财政压力下,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支持力日趋严峻。苏州市是我国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地区之一,也是老龄化程度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本研究中以苏州市老年人为调查对象,了解苏州老年人的现状及具体的养老服务需求。

本研究中大部分人群能接受的养老费用是在500元左右,而北京的一项调查也显示,73.9%的农村老人月承受额在1000元以下,而目前城区养老机构月均收费超过3000元,远郊区县月均收费也在1800元以上,均超出了绝大多数老年人的承受能力。因此,尽管当前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日趋弱化,但大多数老年人更青睐居家养老,居家养老模式应运而生。老人虽然住在家中,但是享受的不是传统意义上自己照顾自己的居家养老,而是由社区为老年人在日常生活照料方面提供廉价、优质的全方位服务,让老年人在家就能享受养老机构的便捷服务。

要实现老年人的“老有所养”目标,一方面要加强托老所、老年活动中心等养老服务设施的硬件建设,同时还应加强老年人服务的软件建设,包括制度、人员、队伍、资金等,建立全方位的社区居家养老保障体系。政府应该从政策上来支持社区居家养老的发展,而推行社区居家养老的关键在于发展和完善有效的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体系。一旦有老年人需要服务,求助电话打到社区服务中心,中心马上派出相应的服务人员上门服务,使老人们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便利、便捷、便宜的养老服务[2]。如目前在苏州市沧浪区推广的“邻里情”虚拟养老院,提供的服务包括了物业维修、人文关怀、应急救助等六大类53项服务项目,老人的资料全部输入信息库,老年有需要时只要拨打一个电话,就可以在家里接受专业机构提供的一对一上门生活照料服务。这样,既可减轻老年人家庭的经济负担,满足了老年人“恋家”情结,又可减轻机构养老服务的压力。

综上,要加大政府投入、健全社会支持体系、完善家庭支持系统、整合社区养老资源、发掘老年人力资源,才能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养老服务体系,努力满足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

参考文献

[1]李文君.城市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及洛阳市养老机构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13):2541-2543.

[2]张祖平,田军.上海老年人口养老服务需求调查分析[J].社会福利,2012(8):58-64.

老年人对老龄服务业发展需求调查 篇12

为深入研究老年人对老龄服务业发展的需求,本课题组于2013年5月20日—5月30日在天津市中心城区组织开展了问卷调查,共调查60岁以上老年人234人。其中,男女各占一半;60~64岁的占29.5% ,65 ~69岁的占23.9% ,70 ~74岁的占17.5% ,75 ~79岁的占15.4% ,80岁及以上 的占13.7%;与子女一起居住的占37.6%,有子女但独自居住的占61.6%,无子女独自居住的占0.8%;家庭人均月收入在500元以下占3.0%,500~1000元的占4.3%,1000~1500元占7.7%,1500~2000元的占23.9% ,2000 ~2500元的占31.2% ,2500 ~3000元的占15.8%,3000元以上占14.1%。

一、老龄服务业的概念与行业范围

老龄服务业是为老年人口提供产品或服务、满足其衣食住行用以及精神文化等方面需求综合性服务体系。老年服务需求分为基本需求和享受需求。基本需求是老年人养老的根本需要,是社会公共服务的一部分,提供这类服务的单位被称为老龄事业。而享受需求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具有一定消费能力才能消费的特殊需要,是较高层次的需求,这部分需求主要靠市场来提供,提供这类服务的单位或企业被称为老龄产业。因此,老龄服务业具有社会公共服务和市场服务的双重属性。

从老年人需求的多样性看,目前老龄服务业应包括专为老年人服务的医疗和家庭服务业、保健用品和日常生活用品的服务业、房地产业、旅游业、娱乐业、教育业、金融业和咨询服务业等。

二、天津老龄服务业发展特点

一是老年医疗和养老服务业得到迅猛发展。各级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对天津的医疗和养老设施进行整合和提升改造,为所有老年人购买了常见病“十八项”医疗服务,各类不同养老机构拥有床位数38000余张,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站)近800个,托老所、虚拟养老院亮相津门。

二是老年专用品和老年专卖店快速发展。艾希尔、福寿康、流金岁月、情暖夕阳、玉汇富等较大规模的老年用品企业陆续在天津开设分支机构和连锁店,天津专门经营老年服装鞋帽的老字号“老美华”已开设13个连锁店,老年食品、保健品、健身康复器材等在天津均可买到。

三是老年房地产业悄然形成。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天津市共有空巢老人户45.8万户,占全部老人户的比重达62.4%,一些收入较高的老年人希望到更加适合老年人生活的社区居住,进而带动老年房地产业的发展。

四是老年休闲娱乐、旅游、教育业稳步发展。随着老年人经济实力和文化素质的提高,老年人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显著增长。目前天津近800家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站)均有诸如棋牌、读书、文艺演出等娱乐项目;老年大学数量已接近70家,天津市老年大学2012年末注册学员已达22677人,比2009年增长幅度在50%以上。

三、老年人对老龄服务行业的具体需求

(一)老年医疗服务业

在对老年医疗服务业未来需求上:64.8%的老年人选择需要老年体检服务;48.9%的老年人选择需要提供入户医疗服务;32.4%的老年人选择需要老年病防治讲座;26.9%的老年人选择生病时需要家庭病床;选择与大夫沟通、社区医疗服务、购药方便等其他服务的老年人占为5.5%。

(二)老年养老服务业

养老服务业包括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两部分。从目前老年人的养老方式未来需求看:有58.1%老人选择居家养老;7.7%的老人选择机构养老;34.2%的老人目前还不能确定选择哪种养老方式。

1.养老机构费用和服务需求。

从老年人能够接受养老机构费用情况看:32.5% 的老年人能够接受的范围在1000元以内;57.1%的老年人能够接受的范围在1000~2000元之间;9.1%的老年人能够接受的范围2000~3000元之间;能够接受的范围在3000元以上的老人占1.3%。

从老年人希望养老机构提供的条件看:有78.6%的老年人选择医疗条件好;66.8%的老年人选择离子女近;66.1%的老年人选择伙食好;53.3%的老年人选择环境优雅;43.7%的老年人选择娱乐活动多;选择公共交通便利、能和朋友来往等其他条件的占4.8%。

2.居家养老服务业。

在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未来服务需求上:有49.4%的老人未来养老服务需求将增加;45.4%的老人未来养老服务需求将维持原状;5.2%的老人未来养老服务需求将减少。

从老人对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项目看:有52.9%的老人选择紧急情况救助服务;51.6%的老人选择送医送药上门服务;45.2%的老人选择生活服务热线;40.7%的老人选择送餐服务;37.6%的老人选择维修 服务 ;33.9% 的老人选 择家政护 理 ;21.3%的老人选择组织开展文体娱乐活动;18.6%的老人选择设立日间照料中心服务;15.8%的老人选择陪同看病服务;14.0%的老人选择代购日常生活物品;12.2%的老人选择心理咨询服务。

(三)老年教育服务业

从老年人对老年教育的需求看:有63.5%老人表示未来教育支出将维持现状;22.6%的老人表示未来教育支出将增加;有13.9%的人表示未来教育支出将减少。

从老年居民需求的老年教育项目看:有82.9%的老人选择兴趣培训;有34.6%的老人选择文化知识培训;有6.3%的老人选择礼仪培训;另有5.4%的老人选择电脑和养生保健等其他培训。

(四)老年社区和老年房地产业

从老年人对老年社区的需求看:有19.0%的老年人愿意去老年社区居住。从老年人希望老年社区提供的条件看:有80.3%的老人选择医疗条件好;有71.6%的老人选择离子女近;有61.6%的老人选择伙食好;有49.8%的老人选择环境优雅;有43.7%的老人选择娱乐活动多。

在提供老年社区的方式上:有47.6%的老人选择交会费及服务费;有45.0%的老人选择租赁;有5.4%的老人选择购买产权或使用权;有2.0%的老人选择用现房置换等其他方式。除老年社区外,老年人对老年房地产业还有以下需求:有76.6%的老人需要老年社区推荐服务;33.9%的老人需要老年人特色装修咨询服务;18.5%的老人需要房屋银行服务;有1.2%的老人选择居住方便人性化适合老年人的房屋。

(五)老年旅游服务业

从老年人对老年旅游消费需求看:有52.4%的老人表示未来将维持现状;有30.7%的被访者表示增加;有16.9%的被访者表示减少。

从所需旅游项目看:有57.4%的老人选择市内观光游;有50.0%的老人选择区县农家院游;38.3%的老人选择国内生态游;有17.0%的老人选择国际游;有10.9%的老人选择城市商业游。

(六)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

从老年人对未来休闲娱乐需求看:有60.9%的老人表示未来休闲娱乐需求维持现状;有23.2%的老人表示未来休闲娱乐需求增加;有15.9%的老人表示未来休闲娱乐需求减少。

从老年人对休闲娱乐服务需求项目看:有49.8%的老人选择看报;有48.0%的老人选择健身;有38.0%的老人选择曲艺;有34.1%的老人选择读书;有23.1%的老人选择音乐;有17.9%的老人选择书法/绘画;有17.0%的老人选择看电影;有15.7%的老人选择上网;有10.5%的老人选择摄影;有7.4的老人选择收藏;有6.6%的老人选择舞蹈。

(七)老年理财、保险业和咨询服务业

从老年人对老年理财、保险业和咨询服务业需求看:有18.5%的老人需要理财、保险服务;有51.3%的老人需要老年咨询服务。

从老年人对理财、保险业和咨询服务业所需服务项目看:在理财和保险方面,有71.7%的老年人选择医疗保险;有66.0%的老年人选择养老保险;有60.4%的老年人选择意外伤害保险;有37.7%的老年人选择银行理财服务;有7.5%的老年人选择购买基金;有5.7%的老年人选择购买股票;有1.9%的老年人选择债券;在老年咨询服务方面,有78.1%的老年人选择老年健康咨询服务,有43.2%的老年人选择老年法律咨询服务,有42.6%的老年人选择老年心理咨询服务。

(八)老年用品和保健品、保健服务业

从老年人对老年用品需求看:有64.6%的老人表示未来老年用品需求将维持现状;有17.9%的老人表示未来老年用品需求将增加;有17.5%的老人表示未来老年用品需求将减少的。

从老年人对保健品、保健服务需求看:有60.0%的老人表示未来老年保健品和保健服务需求将保持现状;有16.0%的老人表示未来老年保健品和保健服务需求将增加;有24.0%的老人表示未来老年保健品和保健服务需求将减少。

四、老年人对目前老龄服务业的意见

一是在老年医疗服务上存在医疗水平不高、医疗网点远和医疗服务态度不够好的问题,反映这三个问题的老年人比例分别为51.0%、40.8%和18.4%。

二是在居家养老服务上存在服务价格过高、服务不到位和服务项目少的问题,反映这三个问题的老年人比例分别为46.0%、34.3%和18.7%。

三是在老年教育服务方面存在教育机构少、教育收费高、课程设计不能满足需要和师资水平不高的问题,反映这4个问题的老年人比例分别为67.6%、57.3%、23.2%和18.9%。调查的老年人2012年全年人均教育消费支出在50元以下的占55.6%,50~300元的占33.8%,300元以上的仅占10.6%,老年人教育消费支出水平很低。

四是在老年休闲娱乐服务方面存在休闲娱乐场所少、休闲娱乐收费高、休闲娱乐项目不齐全和休闲娱乐服务不到位的问题,反映这4个问题的老年人比例分别为69.8%、53.1%、38.5%和25.0%。

五是在老年旅游方面存在收费高、老年旅游团少、旅游线路不适合老年人和服务不到位的问题,反映这4个问题的老 年人比例 分别为65.4% 、48.8%、35.6%和31.2%。调查的老年人2012年全年人均旅游消费支出在50元以下的占46.1%,50~300元的占17.8%,300~500元的占10.5%,500~1000元的占14.2%,1000元以上的占11.4%,老年旅游服务消费处于较低水平。

六是在老年保健品和保健服务方面存在保健品质量没保证和保健品价格混乱的问题,反映这两个问题的老年人比例分别为84.5%和70.0%。调查的老年家庭2012年全年人均用于老年保健品和保健服务的消费支出在50元以下占32.1%,50~300元的占22.8%,300~500元的占13.6%,500~1000元的占12.1%,1000元以上的占19.4%。此外,对于老年用品专卖店(柜),老年人也反映存在价格高、品种少和购买不方便的问题,比例分别为58.7%、35.6%和27.6%。

五、天津老龄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老龄服务体制阻碍老龄服务业的发展

由于老龄事业、老龄产业、特别是竞争性老龄产业与非竞争性老龄产业划分不清,相关部门在哪些行业需政府扶持,哪些行业市场引导的政策上无所适从,造成政策不能及时到位,影响老龄服务业的发展。尤其在养老服务行业,民营资本在融资服务、财政支持、土地使用、医保定点等方面先天不足,享受不到公办机构的优惠政策,无法平等参与竞争。另外,政府职能部门在老龄产业的管理上处于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局面,易造成管理上的真空和职权的交叉,缺乏相互协调,政策制定和执行效率低下。

(二)缺乏总体规划和宏观指导

由于缺乏总体发展规划和宏观指导使老龄服务业发展不均衡,政府主导的医疗、休闲娱乐、老年教育等行业发展较快,老年人满意率较高,老年房地产、旅游等从原行业剥离进入老龄服务业的进程较慢,服务水平提升较慢,老年人满意率明显偏低。

(三)老龄服务业设施有待提升、服务范围狭窄、专业服务人员缺乏

天津老龄服务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服务设施不足、服务范围狭窄、专业服务人员缺乏等问题普遍存在。如民办养老机构老人活动场所明显不足;老年专卖店主要集中在服装、用品;食品保健品专卖店在中心城区很难见到;针对老年人的房地产中介服务几乎没有;社区老年照料中心专业人员得不到及时补充使其变为老年人活动站;符合老年人需要的街心公园较少等。

(四)老龄服务环境急需改善

由于天津老龄服务业尚处发展阶段,老龄服务业还存在管理滞后,缺少有力的行业监管机构,缺乏统一的市场规范和行业标准,损害消费者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

(五)老年金融和咨询服务业相对滞后

近年来,天津金融业和咨询服务业虽有较快的发展,但针对老年人的项目开发却明显不足,加之宣传工作不到位,其知名度较低。调查资料显示:老年居民知道金融机构有老年保险业务和理财业务的分别占调查老人的比重仅为20.1%和12.4%;知道有老年咨询业务的仅有17.1%;有过老年咨询的比例仅为3.4%。

六、建议

(一)正确区分老龄事业和老龄产业

正确区分老龄事业与老龄产业、竞争性老龄产业与非竞争性老龄产业的政策界限。老龄事业与非竞争性老龄产业应由政府提供或政府购买。老龄产业应在政府支持引导下,主要由市场配置资源,从政策上引导民间资本流入老龄产业发展。一是制定老年产品税收减免政策,非公有制养老服务机构税负减免政策。二是出台养老机构、老年产业用地优惠政策,非公有制养老服务机构用水、用电、燃气、电信的优惠政策。全国公共交通、旅游景点对老年人的统一优惠标准。三是实施补贴政策。采取技改贴息、贷款担保、资本金注入和政府采购等措施。四是鼓励社会对老龄服务机构的捐助。

(二)加快产业转型,带动老龄服务业均衡发展

产业转型不仅要向高科技产业转型,在老龄化社会,也要有一部分产业向老龄产业转型,这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表现。将老龄产业纳入新兴产业发展序列,提升老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大力发展以高品质实用性为主的老龄制造业、以自动化可及性为主的老龄高新科技产业、以专业化便利性为主的老龄服务业,扩展老龄关联产业、延伸老龄产业链,以推动老龄服务业均衡发展。

(三)加快老龄服务业建设,提升老龄服务水平

老龄服务业建设进程的快慢直接影响老龄服务业的水平,为加快老龄服务业建设,一方面完善老龄服务业设施建设,制定优惠政策、及时开展市场调研;另一方面综合提升老龄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素质,以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

(四)净化老龄消费环境,促进老龄服务业发展

上一篇:“六要素”教学方式下一篇:高中地理博客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