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要素”教学方式

2024-08-29

“六要素”教学方式(共10篇)

“六要素”教学方式 篇1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核心是要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 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那如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首先要从课堂上着手, 课堂教学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而六要素教学方式呢, 则是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方式。下面我结合自己的一些教学实例简单谈谈自己是如何在课堂中运用六要素教学方式的。

一、什么是六要素教学方式

六要素指的是既符合新课程理念, 又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知识—能力—情意, 互动—主动—能动”。前三者是新课程要求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 后三者是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三种学习方式或教学策略。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就必须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而要实现这三维目标, 就需要采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它们是相互联系的, 知识和能力素质的获得、正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素质的形成, 离不开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而主动、互动、能动既是形成素质的方式, 同时也是学生的重要素质。

二、如何运用六要素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

(一) 实行有效课堂教学, 落实三维目标

新课程要求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的确立。一节有效的课堂教学, 首先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 要学什么。而这一个目标不仅仅只是强调了知识目标, 把全部精力都放在知识的传授、理解和巩固上, 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性的发挥、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目标的确立是否到位, 关系到整节课的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状况, 从而更准确地确定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知识, 是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 主要是课程标准规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学习内容, 没有达到知识目标的教学, 是无效的教学, 更无从谈学生素质的提高。这一点, 无论是传统教学还是现代教学都被老师们重视。教学中, 我尽可能地实现让学生能够一课一得, 课堂知识堂堂清。如在五年级讲《古诗词三首》时, 我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但能理解诗句的意思, 而且能背诵出来。

能力, 是教学的重要目标。课堂教学中的能力目标, 要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 突出表现在“个性”和“创造性”上。在课堂教学中, 我比较注重训练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 促进他们听、说、读、写等方面能力的发展, 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在学习《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时, 在讲到“在海鸥的鸣叫声里, 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我让学生先理解“抑扬顿挫”这个词的意思, 用“抑扬顿挫”来造句, 然后指导朗读, 从而训练学生读、说的能力。

情意, 指的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这是新课程特别强调的三维教学目标之一, 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体现和实现, 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是学生的重要素质。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 我会习惯性地与学生一起探讨对一些思想行为、社会公德、人生观的看法。适当地渗入一些环保知识、社会公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比如, 在学习完六年级《只有一个地球》这一课后, 我给学生渗入了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在学习五年级《珍珠鸟》这一课时, 让学生领悟:信赖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基础, 激发学生爱护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二) 教学方法策略的运用

新课程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三种学习方式或教学策略在新课程教学活动中已显现了重要地位, 为课堂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1.主动学习, 是指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它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理念, 它要求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把课堂的学习阵地还给学生。教师要以新的知识、新的学习方法并伴以有趣的形式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从而使学生主动学。如, 教学《新型玻璃》一文时, 课前让学生预习。上课时, 让学生分成小组, 各小组选择自己小组喜欢的新型玻璃进行介绍, 让学生自己去组织, 主动去学。

有了“愿意学”的意愿, 还必须采取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中“欲罢不能”, 主动深入地学。“叫任何人都不可快于他们的学习进度。”因此, 我们应把优化教学结构的重点放在科学地呈现教材方面, 使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 在品尝成功的喜悦的同时而强化学习的主动性。

2.合作学习互动, 是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等, 它符合新课程倡导的合作学习理念。没有互动的课堂是没有生命活力的课堂, 教师要将自己置身于学生群体之中, 共同探讨、交流, 在指导学生有序、完整地表述自己的理解的同时, 更要强调倾听比表述更重要。如在小组讨论中, 学生争先恐后地表述自己或小组的观点或讨论结果, 表演他们的合作成果, 可在其他同学展示时, 根本无心听别人的, 而是不遗余力地准备着自己的展示模式, 结果教室就只剩一片嘈杂声。这时, 我们要要求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 吸取别人思考中有益的东西, 要善于听别人讲话, 一边还要不断修正完善自己, 准备怎样讲更好, 他那样理解是否有道理, 还有没有更有效的方法等。同时教师也要注意了解各小组的合作情况, 及时给予肯定与表扬, 赞赏与鼓励、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 课堂上多了动感和鲜活, 学生的真知灼见涌现出来, 激发了他们的兴趣, 互动效果明显, 教学才能在愉快合作中实现。

教学中如果没有发展个性、激发创造性的课堂, 是没有实效性的课堂, 互动合作中的生生合作也是学生的重要素质。所以, 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小组成员之间的这种互助与支持作用。“同荣辱, 共患难。”这样才能够促进小组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

3.课堂教学中, 不仅要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还要有探究学习, 探究是比自主、合作更高层次的素质, 只有探究, 才能创新。如果学生在课堂上从来没有体验过探究, 那么他也很难成为善于探究、不断创新的人。素质教育的课堂, 应该是有探究性学习的课堂, 是培养学生能动性的课堂。教师必须在知识学习、能力培养的基础上, 提出有一定深度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地思考、合作地学习、深刻地探究, 从而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 在教授五年级《威尼斯的小艇》这一课中, 我先给学生播放一段录像, 从而激发学生对威尼斯小艇的特点和对威尼斯独特风情的向往, 再展示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学生在兴趣的诱导下, 学习起来会更加的积极、主动了。

总之, 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 继续深化应用课堂六要素教学方式, 把六要素教学方式运用到小学语文课堂实处, 深入学生生活, 了解学生兴趣、爱好和他们所关注的问题, 面向全体学生, 把语文真正作为工具去教, 想方设法让学生把语文真正当成工具去用, 在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这样才使语文课堂“活出生命的意义”, 才能“活出语文味”, 才能更有效地把素质教育推向新的高潮。

参考文献

[1]王定铜.谈谈目标教学与六要素教学方式的关系[M].华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2]李启明.论目标教学对实施义务教育的重要意义[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1995 (01) .

“六要素”教学方式 篇2

智慧教育与六要素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构建

文/陈凤葵

摘 要:“用智慧做教育,让教育出智慧”,是萝岗区为了打破传统呆板的应试教育僵局而提出的智慧教育新型教育发展战略目标。而课堂“六要素”教学方式就是大家根据一线教学实践总结出来的能更快、更好地实现智慧教育的不二法门。六要素中的前三个要素“知识、能力、情意”与新课程倡导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不谋而合;而其后三个要素“主动、互动、能动”更是新课程所提倡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互动学习方式。结合英语一线教学,对如何构建智慧教育与六要素英语课堂进行探索研究。

关键词:智慧教育;课堂六要素;英语课堂;三维目标

众所周知,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下,教学过程太过注重知识目标和考试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意取向和能力提升,导致课堂僵化、封闭、没有灵性,没有迁移知识生成能力的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及合作学习等互动土壤。鉴于此,近期我区教育局根据最新教育发展趋势,倡导“用智慧做教育,培养有智慧的人”,并结合实际学情提出有效构建课堂六要素以实现“智慧教育”作为新的教学模式和理念,只有这样才能抓住课堂的主要矛盾,才能从实际学情出发,有效提升教学主体的学识和能力,才能最终达成推动我区教育事业走向一个新的高峰的目的。由此出发,笔者特此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并分析学生的实际认知情感和学习规律,对如何构建课堂六要素以实现英语智慧教学的目标进行如下探索与研究。

一、知识目标

知识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目标,着重指的是教学大纲和新课标规定的学生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具体到英语教学中就是基本的新课词汇识记、句法掌握、熟练阅读等。知识是技能的基础,是迁移能力的本源,连知识目标都达不到的话,那提升能力就是缘木求鱼,必然就与智慧教育南辕北辙了。笔者请以课堂实例来说明如何夯实基础,落实知识要素,为高效课堂奠基。

比如,笔者在教学牛津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下册Module1 Unit1 Reading时,我的知识目标就是让学生掌握生词,熟读课文,然后深入细节,掌握里面出现的容易被学生忽略的常用介词with表示伴随状况,“带有”的意思;掌握描写人物时常用的词汇cheerful,take care of,tell jokes,be good at,strict,encourage,support,successful等;熟练掌握描述人物样貌、兴趣、性格、职业的句式。

一节英语课中最基本的知识目标无非就是生词和句型,最起码教材中出现的句型要让大家进行熟练识记,不然就根本无法进行下一步知识迁移能力的教学目标,最终导致智慧教学变成一句口号。

需要注意的是,教学实践中,我们也不能过分强调知识目标,不能只顾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而不顾学生的实际认知和认知情绪,这样忽视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式严重阻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他们的个性发挥和进一步的能力提升。

二、能力要求

能力是在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上进行举一反三的创造性发挥,是对知识的迁移和实践升华,是课堂教学的最终追求。具体到英语教学中,笔者认为能力要求就是让学生在掌握词句等基本知识的情况下,学会根据语言情境进行随机应变,也就是能以英语国家人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语言表达和情感表现以及对问题的观察、思考和解决方法。

比如,我们学习牛津版七年级下册Module3 Unit 6Writing a travel guide时,其能力要求就是让同学们在掌握基本词句的情况下,能用If you… you canwill;Why not do sth?Why don’t you do sth.?be famous for sth等格式表达自己的需求。为了让大家都能体验知识生成能力,笔者组织大家根据所学知识进行随机组合的自由发挥式情境对话,其中同学们选用的“Where can tourists go in Guangzhou?”“Where can eat difference local snacks?”这些话题比较切合中学生实际,利于发挥,能更好地将所学句式融入进入,从而提升能力。

俗话说:学以致用。能力才是课堂教学的目标。所以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更多地引导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诉求,敢于实践自己的想法,敢于用新学的知识去实践,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才能将知识迁移成能力。

三、情意需求

情意需求,就是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取得掌握知识的充实感及领悟到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的快乐体验和积极心理需求,是传统教学中被忽略掉的部分,也是现代教学理念中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的重要方式。

通常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的方式有以下几种:(1)活泼的课堂设计。初中生对契合自己认知情绪的事物更容易接受,因此笔者在教学牛津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下册Unit 3 All about films时,就先从近期热播的一个电影说起,将学生顺利带进积极的情绪中来;(2)教师的肯定、赞扬及鼓励。每个人都期望得到赞赏和鼓励,初中生正处于争强好胜的青春期。因此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意搭建师生交流的舞台、心灵沟通的桥梁,给学生塑造心灵的空间,以培养他们乐观的学习态度和积极的探索精神。

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强制的学习无法取得理想效果。因此教学实践中我们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认知情感出发,打造能鼓励和牵引他们认知和发展的课堂氛围,这样才能在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四、主动探索

主动学习体现的是还原学生学习主人翁地位的新课程理念。新课程理念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实践中如果我们不能激活学习主体进行主动学习和探索,只靠填鸭式灌输,那肯定得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比如,我们在教学牛津版初中英语九年级上册Unit 3 Health and food Reading B A balanced diet时,传统的被动学习就是教师强调要背诵及默写,学生在强权驱赶下毫无积极性,即便当时记住了也不会持久。而主动探索就是笔者在引导大家学完后,以How to keep healthy为话题让大家来分享自己的keep healthy经历及心得。这样的教学方式活泼开放,又切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出了好多相关话题,大家为了满足自己的分享,主动把相关词句练习得滚瓜烂熟,如此熟能生巧,生成了运用能力,达成了教学目标。

五、互动学习

学习的过程不应该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应该是师生共同讨论、学习和研究的教学相长的过程,其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等多种方式。英语是外来语,需要经过大量的读写听说练习才能生成运用能力,而生活中缺乏语境,所以我们就可以引导同学们进行互动对话,以达到共同提升的目的。

比如,笔者在教学牛津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下册Unit5 Family life时是这样引导大家互动的:让大家描述一下自己丰富多彩的家庭生活,要求必须用上新学的“would like to do sth.” “be willing to do sth”,“ try doing sth” ,“pay for”,“ pocket money”,“take part in”等词汇。这样大家分成4个人的小组相互分享和检测,让学生更充分、更灵活地学习。

如此设置,学生不再是孤立的学习者,而是与师生一起进行知识运用体验,更容易激发灵感、发展个性、生成能力。

六、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精神状态及活动能力,它由感兴趣的问题引起,产生强烈的解决问题的动机,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直至问题的解决,产生创造性成果。它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探究性学习的理念。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要激活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通常笔者采用活动教学和竞赛机制来刺激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比如,我们学习牛津版七年级下册Module2 Unit 2 Our animal friends时,笔者就让大家扮演可爱的小动物来进行英语对话,或者保护诉求;也可以让大家实现搜集材料,然后看一看谁默写的动物英语词汇多。这样的活动驱动和竞赛刺激能有效激活学生学习和探索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奠定高效课堂的基调。

上文是笔者结合一线教学实践对如何构建课堂六要素来实现智慧教育的探索研究。概而述之,教学实践中我们不能只顾照本宣科地讲解,我们要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从他们的认知规律和认知情趣出发,设定符合他们认知发展的教学方案,如此才能帮助他们迁移知识生成技能,最终实现智慧教育。

参考文献:

[1]石学红。浅谈如何提高英语课堂效率[J]。中学生英语:初中版,2010(05)。

[2]赵春菊。浅谈如何全面提升英语课堂教学质量[J]。校园英语:教研版,2011(07)。

[3]赖彦君。提高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N]。学知报,2010.

“六要素”教学方式 篇3

一、备学生——全面了解学生,注重科学发展

素质教育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要收到师生双赢的满意效果,教师既要钻研教材,又要充分了解学生。做到掌握学情,分类推进,使学生在不同程度上科学发展。备学生应做到六个了解:

1,了解班级基本状况。包括班级特征、学生构成、智能结构、学习情况、兴趣爱好、对本学科的学习态度及代表性意见等。只有对班级了如指掌,才能通览全局,科学施教。

2,了解学生个性特征。教师应对每位学生的姓名、年龄、视力、听力、身体状况、特长爱好、师生关系、居住地址、家教环境等个体自然状况详细了解,作为备课依据,以便区别对待,分类指导。

3,了解学生学习基础。一是班级整体基础;二是个人学习基础,还要了解班级中优中差生的所占比例。在讲授新课前,特别要了解学生对原有知识的预习准备是否充足。

4,了解学生对教学方法的反应。教学工作是教学内容和具体方法的双重体现。教师采取何种方法实施教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必须经常深入班级,了解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及时反馈信息,调整教学方法。

5,了解学生个性品质。学生的个性品质包括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信息接受和处理能力、现代化教学技术掌握运用能力等。还包括学生的气质、性格、动机、兴趣、自信、自律等非智力因素。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很大的。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了解学生的气质类型、兴趣爱好、性格特征、智力差异,为发展个性、因材施教提供依据。

6,了解学生动态变化。教师既要从静态角度了解学生,更要从动态角度熟悉学生,即及时了解学生在各方面的变化和进步。如学习进退、作业完成的变化等。对学生的微妙进步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并强化引导,使之体验成功的愉悦和增强前进的动力。

二、备教材——深刻理解课标,吃透教材内容

备教材要掌握六个环节。

1,掌握课程标准。只有理解课程标准的实质,才能与时俱进、居高临下的钻研教材、确定目标、探索创新、指导教学。

2,掌握教材内容。教师只有研究教材体系,明确教学任务,弄清教材的基本结构、指导思想、知识技能、编写意图、内涵外延和深度广度,才能最终明确教学目的与要求。

3,掌握重点难点。教材中处于重要或主要地位的内容就是教学重点;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理解消化、不易掌握或操作困难的内容、技巧就被确定为教学难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学重点在知识结构中起纽带作用,是教学内容的知识核心。教学难点除少数处于教学重点之外,大多数则包含于教学重点之中,在教材总知识量中比重较小。

4,掌握教材特点。教材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备课的结构、教学活动的组织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不同教材的特点要选择不同形式的教法。因此,教师在研读教材的过程中,特别要理出教材的特点,才有助于根据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选择恰当科学的教学方法。

5,弄清教材疑点。所谓教材疑点就是学生对教学内容中含混不清、似懂非懂、容易误解且产生疑惑的部分。教师在备课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容易产生质疑的问题,以便释疑解惑。

6,掌握教改信息。只有掌握最新教改信息,吸纳现代化教学理念,丰富整体教学活动,拓宽学生思维空间,转化最新教研成果,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三、备资料——科学选择资料,贵在灵活渗透

备课中利用教辅资料应掌握四项原则:

1,博览精选,厚积薄发。教师应是一个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爱好广泛的复合型人才。他既应精通本学科的业务知识,还要掌握或略知教育学、心理学、天文、地理、文史、哲学、艺术及现代科技等各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使教师在选用资料和举例时信手拈来灵活运用。

2,消化吸收,贵在创新。对教辅资料既不能机械照搬,更不能喧宾夺主,而应将其作为开拓思路的工具,依据教材内容灵活选择,科学渗透。重在消化吸收,贵在用活创新。

3,科学严谨,贴近生活。对引入教学资料中的观点,事例必须严格考证,使之科学、实用、可信。在内容上紧扣教材,贴近学生,贴近生活。避免错误。避免空洞。

4,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引入教学资料的内容应该与时俱进。符合时代潮流和教改方向。对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发展有积极作用。避免陈腐、消极、过时、无用的内容重复再现。

四、备教法——突出改革创新,注重教学流程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体现了教学方法的层次多样性和形式灵活性。教师备教法既要熟练掌握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等单一的传统教学方法,更要根据学科特点,实施自主参与、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分层发展的学习策略。要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模式,改革教法,探索和采用利于学生开拓创新、个性发展的教学手段。

五、备学法——体现灵活多样,立足因人而异

教师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会学”、“爱学”、“乐学”。因此,教师在备课中还要备学生的学法,即备学法指导。学法指导应遵循以下原则:

1,自主性原则——重在引导点悟,杜绝强制灌输。

2,灵活性原则——依据学生个性特征、学习状况,有的放矢灵活指导,忌千人一面,死搬硬套。

3,差异性原则——注重个性差异,区分对象,分类指导。

4,发展性原则——突出学生发展,注重探索求知、提高能力,防止机械呆板,只顾目前,忽略过程。

5,操作性原则——操作方法具体明确,不繁琐抽象。

6,巩固性原则——反复强化,长期训练,不搞一蹴而就的短期行为。

此外,学法指导应体现层次多元化,形式灵活化,手段现代化,态度亲情化。学法指导的技巧通常有这样几种:

一是渗透指导,就是在课堂上见缝插针,随时渗透。

二是讲授指导,开设学法指导课,直接向学生传授学法要领。

三是交流指导,教师组织学生总结、交流学习经验,相互沟通。取长补短。

四是点悟指导,学生在学习中遇到迷茫或疑惑时,教师给以恰当的诱导、点拨。

五是示范指导,是指教师在必要时亲自示范,让学生效仿。

六、备教具——灵活选用设备。优化教学整合

现实中存在和使用的教学工具经历着三次变革。即黑板、粉笔、挂图、模型等传统教学工具;录音机、幻灯机、放映机等电化教学工具;电脑、网络技术和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工具。教师要本着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备课中挖掘和发挥不同教学工具在教学中的协作互补作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优化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教学改革和学生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空间。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六要素” 篇4

关键词:积极性,练习,六要素

现就笔者多年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探索出的英语课堂教学“六要素”付诸笔端, 供各位同行参考。

一、在教学中要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之一,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 在教育教学之前一定要注意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教师教学成功的先决条件。因此课堂上对简单的内容应少讲, 更多地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己获得知识的习惯, 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培养对英语的兴趣。在课堂上要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根据教学内容、课时要求, 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 教师要设计和安排新颖别致的课题导入方式, 激发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二、寓教于乐, 让英语课堂活起来

教师应该以高涨的情绪感染每一位学生,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英语教学中, 如果我们教师以自身高涨的热情去带动每一位学生, 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到其中来, 不让每一位学生掉队, 以鼓励性的语言表扬学生, 给他们自信, 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课堂教学必将收到较为理想的效果。教师作为平等发言中的首席, 自始自终要给学习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这就要求教师语调抑扬顿挫, 语言风趣幽默, 表情丰富、手势恰当, 以此做出榜样, 渲染气氛, 感染学生。

三、有效地设计作业, 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效地练习

英语教师如何有效地设计作业, 让学生有效地进行练习, 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不可缺少的环节。作业设计必须强化教学目标, 突出教材重点、难点, 指出学习方法等, 达到学用结合, 以提高学生的能力。布置作业前, 要多想想今天学了什么内容, 要让学生掌握什么, 要布置与之相应的作业。英语作业不能仅局限于课本, 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让他们多方位了解知识, 如要求学生看英语类的报刊杂志、阅读材料, 看英文电影电视等。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得到提高。这种作业能使学生感受到学英语不是一项任务, 而是一种需要, 更是一种享受。

四, 注重引导, 加强英语小组合作学习的功效

小组互动学习是新课标实施之后普遍采用的一种富于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小组互动学习是以合作的小组为基本形式的教学活动, 它系统地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合作互动来促进学习, 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 共同完成教学目标。将学生按其知识结构、能力水平、个性、性别乃至家庭背景等因素, 混合分成四人一组, 让每个组尽量均衡, 尽可能处于同一个水平, 具有同样的竞争力。每个小组内设立组长、记录员、资料员、发言人等各一名, 采用轮换制, 确定每个成员的职责, 明确每个成员的任务。如组长负责组织,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资料员负责搜集学习资料, 记录员负责记录本组的意见和观点, 合作学习活动发言人负责代表小组, 汇报小组合作学习成果。将竞争机制与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起来, 更能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用。

五、适当运用多媒体于英语教学之中, 丰富英语教学手段

电教媒体介入英语课堂教学中, 为创设语言环境提供了有利条件。优美的音乐或生动清晰的图片都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教师在导入新课过程中呈现事先准备好合适的图片或录音带等, 学生就会专心致志地听教师讲课, 积极动脑思考。如在讲解现在进行时这一语法概念时, 如果条件允许的话, 用课件的形式播放一些正在进行的动作, 如看电视、打篮球、玩电脑、跳高、做家庭作业等。让学生直观感受这些动作的正在进行, 同时老师在一旁进行英文讲解。通过这样的引入, 我们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效果就大大提高了。

六、科学设问, 启迪学生思维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成功的提问能有效地牵引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 培养锻炼学生的外语交流能力, 同时有利于教师调控课堂气氛, 增进师生之间的了解和沟通, 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应根据提问内容的难易程度, 选择确定不同的对象。对基础知识的内容进行提问时, 可以面向中下程度的学生, 而对知识难点的提问时就要面向中上程度的学生。为此, 教师每堂课要精心设计所提问题的角度、深度和广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 又要注意个性特征, 充分体现其针对性。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 教师要设置不同的问题, 课堂提问必须起到让学生准备、消化、巩固和提升教学内容的作用, 而不是课堂教学的简单装饰。

“六要素”教学方式 篇5

一、搭桥铺路,连接古今,激发兴趣沟通古典与现代

1.未成曲调先有情。

为了消除隔膜感,我在导入设计上选取了周杰伦的歌曲《东风破》。因为,这首歌的主题也是离别之伤,切合《雨霖铃》的主题,营造了一个较好的氛围。借着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

今天,人们爱唱杰伦新歌《双节棍》《东风破》《千里之外》……听杰伦新歌已成为一种时尚。杰伦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众多歌迷的偶像。其实在宋代,有一位比周杰伦更有名的歌手,他比杰伦更帅气,更有才气,他虽一生坎坷,却红极一时;虽囊中空空,却身价百倍。他的名字叫柳永。

学生们在进入诗词学习的时候没有了陌生感,甚至激起了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也乐于去认识这位古代的流行歌手。由此,我们自然而然地走近作者,知人论世。

柳永,一个逝去千年的古人,一生坎坷,如何用简洁的语言让这个人鲜活地呈现在孩子们面前呢?我选择了三个关键词来介绍他:“奉旨填词柳三变”“有井水处歌柳词”“众名妓春风吊柳七”。

柳永,北宋词人。字耆卿,原名三变,后改名为永,排行第七,世称“柳七”;宋仁宗进士,官屯田员外郎,又称“柳屯田”。仕途坎坷,为人放荡不羁,终生穷困潦倒。精通音律,创作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新乐府(慢词),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当时流传着“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他拥有众多粉丝,尤其是众多的女粉丝,甚至喊出了:“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中柳七心”的口号,这样一位充满传奇的词人,却一生漂泊,所以他的词作中也充满了离愁别绪,今天我们就一起穿越历史的风尘,回到宋代的那个黄昏,走进柳永的内心世界。

很显然,这是一个有故事的男人。要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就必须解读他的作品,于是我便引导学生通过诵读的方式整体感知全词。

2.回环呼应明宗旨。

在教学最后一个拓展延伸的环节中,我让同学们比较《东风破》和《雨霖铃》两首词。同是抒写离别之情,古人和今人有何异同呢?同学们大都能抓住意象、修辞以及表现手法来进行比较,得出结论:《东风破》一词中大量运用了古典元素,使得整首词意蕴悠长,含蓄隽永。可见,现代文化是对古典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古典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既然《东风破》一词能以歌曲的形式演绎出来,那么大家能不能也将《雨霖铃》唱出来呢?我们可以借用流行歌曲的旋律演唱这首词,大家不妨试一试。同学们都觉得很新鲜,你一言我一语,边说边唱。最后,大家用李叔同《送别》的旋律演绎了《雨霖铃》。歌声悠扬婉转,将离别的愁绪表现得淋漓尽致,也让大家用最快的速度背下了这首词。

二、以读入文,以情悟读,合作探究将“读”进行到底

1.以读入文,初步感知作品。

诗歌教学,必须多读。通过读,初步把握词的内容,是读懂词的必要前提,同时也是感知词的神韵、逐渐品味词中独特的意境做必要铺垫和准备。为此,我设计了齐读,教师范读,学生代表诵读。每一次的诵读都有明确的指引:初读,要注意字音、诗句节奏;再读要准确把握词作情感基调;三读,找出全词中最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第一次齐读完后,学生自行点评,大家都认为字音读得比较准确,但是句子的节奏有些快,没有读出词的韵味。我顺势提出,我站在PK台上朗诵: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一词诵毕,掌声四起。学生点评说,听得她都想哭了。我便告诉他们,只有深入地了解词作,准确揣摩作者的情感,才能更好地诵读作品。那么我们不妨看看词人为我们勾勒了一幅怎样的离别场面,设身处地想想作者当时的心理活动。

2.以情悟读,合作探究作品。

新课程标准提出,我们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整体感知之后,我用问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深入细致的解读文本。去挖掘文本中动人的故事,美丽的画面。

你认为最美的句子是哪句?让你感触最深的是哪一句?请具体说明理由。为了激发大家探究讨论的热情,我用毛笔书写了一幅《雨霖铃》的作品,作为表现积极者的奖品。大家果然非常雀跃,讨论积极,还争相举手发言。

我们之所以喜爱,是因为这些词句激发了我们内心的情感,有了共鸣之感。这个开放性的问题旨在让每一个人都有话可说的,只要找到一个触发点,敢于去表达,就会发现,古典诗词与我们的距离并不是那么遥远。

诗歌的解读过程是读者参与文本创作的意义再生的过程。即读者在阅读中将自己置身于文本,一方面接受文本的意义,同时将自己的认识注入文本,扩展了文本的意义。朱光潜曾对读者的作用作了如下论定:读诗就是再作诗,一首诗的生命不是作者一个人维持住的,也要读者帮忙才行。读者的想象和感情是生生不息的,一首诗的生命也是生生不息的,它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一切艺术作品都是如此,没有创造就不能有欣赏。

在这里,我充当的是一个导航者的角色,唤醒学生的审美体验,激发对自然美、生命美、人性美的共鸣;调动学生的丰富情感,与作者亲切交流,与文本深入对话,“在以美读文,以情品文”的心灵对话中呈现绚烂多姿的文本世界,实现心灵的成长与精神的提升。

很多学生都觉得“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句话让他们深有感触。有的同学说,“无语凝噎”很形象,她伤心难过的时候,有很多话想说出来,却又感觉哽在喉咙说不出来,柳永将离别时难舍难分的伤感写得太传神了。还有一个很喜欢读《红楼梦》的同学联想到小说里面宝玉挨打,黛玉探望时,无声哭泣,气噎喉堵,心中虽然有万句言词,只是不能说得的场景。

既然同学们对这句话的感受如此深刻,那么,大家觉得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和节奏去读呢?我们全体男同学都化身为柳永,满怀悲伤地去读这一句!全体女同学都把自己想象成这位与柳永分别的女子,试着体会其情感,一起读这句话!

这一次的诵读比初读时有了很明显的进步,同学们显然都沉浸到这样的情绪里,读完都情不自禁地给予自己热烈的掌声,在这样的美读过程中,同学们对作者的情绪也有了更加准确的把握。诵读一直都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再只是一个孤立的环节。

三、余韵悠长,影响深远,让品读古典成为一种习惯

《雨霖铃》这堂课,我充分运用了六要素教学法,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一人都参与到课堂中来,哪怕这是他们往日并不喜欢的古典诗词。正是因为这堂课激发了同学们研究古诗词,热爱古典文化的热情。

这堂课之后,学生中间掀起了两股热潮,一是填词,一是练字。汶川地震发生之后,同学们在伤心痛哭之后积极捐款救助灾区,同时还选取各种词牌填词抒情,有的寄托哀思,有的表达对汶川重建辉煌的信心,有的叙述受灾情况的惨烈,有的表现众志成城,全力救灾的感人场面。

学生作品

江城子·感汶川地震

刘 典

大地无情怒泄狂,国遭殃,蜀地殇。千万间房,呜呼化残樯。萧萧暮雨江天撒,悲满腔,泪千行。

夜深无人入梦乡,心慌慌,意惶惶。牵挂同胞,无计愁断肠。相望共渡地久长,悲英雄,千斤扛。

江城子

王莉姗

地裂山崩尽成埃,汶川堆,举国哀。天地无情,人间递真爱。众志成城抗天灾,繁盛日,会归来。

日挖夜掘终见骸,气如丝,礼先还。星火阑珊,夜读驱惧寒。感恩好学品尤在,中华兴,指日待。

语文课代表还提议在班上举办一个唐诗宋词的背诵创作比赛,于是在我的指导下,同学们自发搜集了大量的诗词名句,设计了一个《共醉唐风宋韵》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采用竞赛抢答的方式,大家齐背齐诵齐创作,达到了共同学习感受诗词经典的目的。

这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沟通了古典与现代,古典的形式在今天也有着蓬勃的生命力。这堂课让大家不再觉得古典诗词是遥不可及的,他离我们很近,“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这堂课让大家爱上了古典诗词的形式,爱上了一脉传承的中国古典文化,这堂课所产生的辐射效应让学生终身受用。

“六要素”教学方式 篇6

1大学四级听力改革:英语新闻听力

2016年, 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对四、六级考试的听力试题做出调整, 增加三段新闻听力, 并在2016年6月18日的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首次试用, 目的是为了适应新的形势下社会对大学生英语听力能力需求的变化, 进一步提高听力测试的效度。

1.1内容设置的更新

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听力改革的具体内容如下:1) 取消短对话;2) 取消短文听写;3) 新增短篇新闻 (3段) 。

(来自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官网)

对许多考生来说, 习惯了简单熟悉的日常对话和独白, 面对新增的新闻听力束手无策, 做笔记更是无从下手。对大学听力老师来说, 授课内容、授课技巧也该做出相应调整。那么, 如何响应新的政策, 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英语新闻听力水平?如何在平时的授课中提高课堂趣味和效率并具体化这一环节呢?这就是本文即将探讨的问题。

1.2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我们先来解读一下改革的目的, 也就是必要性: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大学生英语听力能力需求的变化, 进一步提高听力测试的效度。这说明听力改革既顺应新的视角, 又具有可行性。

1.2.1新闻听力与新视角的顺应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深入, 中国逐步与国际接轨, 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合作日益增多, 英语学习者需要多加关注全球实事动态, 顺应新的形势要求, 而收听国际英语新闻便是一种便捷而有效的途径, 这也体现当今社会对大学生英语听力能力的需求:不拘泥于日常的简单对话, 向了解时政新闻的复合型人才方向全面发展。因此, 新闻听力是考查学生平时是否关注国内外新闻, 是否熟悉新闻体, 甚至在学“有用”英语的重要标准。

1.2.2改革的可行性

新闻听力的提高也有许多老生常谈行之有效的途径, 例如, 关注时政热点, 扩展自身知识面, 提高新闻敏感度, 熟悉新闻文体, 掌握新闻常用词汇 (如组织名称、缩略词, 人名地名) 等;训练时亦有跟读、听写、复述、速记、预测等方法和技巧。因此, 提高英语新闻听力是可行的, 结合本文提出的新闻六要素笔记法, 加上一定强度的训练, 会让学生提高新闻听力更加如鱼得水, 游刃有余。

2新闻英语的语言特点

总体而言, 新闻的语言具有简洁、具体和准确的特点。根据陆定一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得知, “新闻, 就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陆定一1942) 新闻是为了报道最近发生的实事, 语言特点一般简练、准确。鲁迅先生也说过, 写文章要“有真意、去粉饰, 少做作, 勿卖弄”。新闻更应真实、具体。只有这样, 新闻的可信程度才高。而英语新闻听力则是一种“朗读性的书面语”, 具有语速快, 词汇精练, 内容广泛等特点 (陈晓2003:32-34) 。具体而言, 新闻作为一种特殊的文本, 在用词、句法和结构上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2.1英语新闻的用词特点

新闻英语在用词上一般具有下列特点:第一, 大量使用高频核心词汇, 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环境和社会等方面, 也就是说, 新闻报道中的单词有很大一部分可归为常用词 (commonly used vocabulary) 。例如, VOA慢速英语的新闻常用词汇约有1500个, 如collision, presidential election, stock, robot等;第二, “新闻报道常含有人物、事件、时间、地点, 因此, 人名、地名、国名、组织机构名称等专有名词在新闻报道中屡见不鲜” (胡文仲1989:45-47) ;第三, 缩略词高频使用也是新闻报道的一大特点, 如WTO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 UN (United Nations) , IMF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等;第四, 当今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 新闻文本中的新词、热词也层出不穷, 例如Brexit (英国脱欧) , Anne Hathaway Syndrome (安妮海瑟薇综合征) , selfie stick (自拍杆) 等。

2.2英语新闻的句法特点

首先, 为了达到简化版面的效果, 新闻文本一般使用实词 (如名词、动词等) 较多, 虚词 (如冠词、连词、介词等) 较少;其次, 从语法角度来看, 虽然报道的事情都是近期刚发生过的, 但一般使用现在时来体现新闻的时效性, 特别是标题部分, 例如:Muslim American Mayor Talks Religion&Tolerance, Michael Phelps Gets Last Chance at Olympics。

2.3新闻英语的结构特点

新闻的写作方式有很多种, 往往因人、因事而异。不过, 最常见的主要有导语法, 即常说的“倒金字塔” (inverted pyramid) 式。采用导语法对新闻进行报道时, 通常把内容按重要性顺序来排列, 将核心内容放在句首, 即通常说的五个W (Who, What, When, Where, Why) 和一个H (How) , 次要的置于后面进行补充说明, 最不重要的部分放到最后充当背景材料。报道者热衷于这种结构的原因是它可以开门见山, 直入核心部分, 能让听众迅速进入收听状态。例如以下导语:

Former first lady Nancy Reagan has died at the age of 94, her spokeswoman told NBC News.

(http://www.51voa.com/VOA_Special_English/nancy-reagandies-68368.html)

A gunman has shot dead at least 12 children at a school in the Brazilian city of Rio de Janeiro before killing himself, police say. (http://www.bbc.com/news/world-latin-america-13003419)

3新闻六要素笔记法训练

通过分析新闻英语的用词、句法和结构, 得知新闻语言具有简洁、具体和准确的特征, 使用简单的用词、句法和单一的结构, 目的是传达一篇消息的主要内容, 即新闻的六个要素:what (事件) , when (时间) , who (人物) , where (地点) , why (原因) 以及how (结果) 。概括为一句话, 就是:某人某时于某地出于什么原因做了某事出现了某种结果。

3.1新闻六要素笔记法与新闻英语的有机结合

听力训练离不开笔记法, 在收听过程中, 同等理解某篇素材并采取相同短时记忆的前提下, 高效、简洁的笔记法会延长收听者的短时记忆时间, 从而促进对整篇材料的把握和理解。传统的笔记法一般是通过一些缩写和符号来加快记录的速度。本文提出的新闻六要素笔记法是建立在传统的基础上, 选择性地筛选新闻的核心内容, 即通过记录新闻的六要素 (五个W和一个H) 来做笔记。

具体操作为:在新闻听力教学过程中, 老师指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在新闻的六要素上, 以便抓住新闻的主要内容, 全面把握整篇报道。如果新闻是按倒金字塔的方式进行叙事, 只需要求学生快速抓住导语这句主题句, 并进入收听状态;若是其他结构, 则要求学生对全文进行筛选式收听, 提炼六个要素, 并对其快速做好记录, 做的记录以能概括出一句导语为准, 这就是我们要介绍的新闻六要素笔记训练法。具体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主要分三个训练阶段:前期六要素基础训练阶段、中期六要素模拟巩固训练阶段和后期六要素模拟强化训练阶段。

3.2前期六要素基础训练阶段

随着当今互联网的发展, 新闻传播速度大大加快, 从互联网上获取新闻的方式十分便捷。因此, 前期训练阶段主要把获取英语新闻的常用网站, 如VOA, BBC, CRI, 可可新闻等推荐给学生, 让学生自行搜集英文新闻, 并进行跟读模仿, 然后播报给其他同学收听。播报之前, 需要给其他学生每人分发一张表格, 上面含有六个新闻要素, 手持表格的学生需要根据表格边听边快速记录六个要素信息, 并进行抢答。表格如下:

考虑到学生年级低, 专业是非英语, 为降低新闻材料难度, 有时需要对新闻进行必要的改编, 但播报者先须自行改编, 经任课老师检查, 确认难易适中之后, 才可进行模仿跟读, 并于课前进行播报。播报完毕后, 需要与其他学生课堂互动, 抢答六要素。当然, 针对文化背景、难度较大的生词等问题, 播报者在播报前需对这段新闻进行简单的单词热身和背景介绍。以下是某学生的展示:

At least 18 young girls are dead after a fire at a boarding school in northern Thailand.The fire started late Sunday in a wooden, two-floor dormitory.News reports said a total of 38 students lived in the building.An official from the school said the fire started on the lower level of the dormitory.That floor was used for activities.The second floor was used as the sleeping area.Officials say five girls were injured, two of them suffered serious injury.Firefighters put out the fire in three hours.Thai officials are investigating the cause of the blaze. (http://www.kekenet.com/broadcast/201605/445360_4.shtml)

其他同学按要求在表格里记录六要素, 以下为参考:

3.3中期六要素模拟巩固训练阶段

中期六要素模拟巩固训练是对前期基础训练的验收和巩固, 播报者按前期相同的方式播报新闻, 其他学生边听边做笔记。不同之处在于, 训练材料是四级模拟题, 学生做完笔记后紧接着收听模拟题中的问题, 检验根据手中填写的六要素表格是否能解决四级模拟题中的问题。这种训练方法目的在于检验前期训练是否真的在四级考试中适用, 如果适用, 那么前期的训练效果就得到了认可, 从而增加了学生对该训练的积极性和兴趣, 此阶段的变化也对新闻听力训练起到拔高作用, 亦可称之为前期训练的延伸和巩固。我们以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提供的样卷的第一则新闻片段为例:

One person was killed and 26 injured in an explosion at a bus station in central Nairobi.The blast hit a bus about to set off for the Ugandan capital Kampala.

The explosion happened beside a bus which was about to set off for an overnight journey from Nairobi to the Ugandan capital Kampala.Some eyewitnesses report that a bag was about to be loaded on board, but it exploded during a security check.Windows of the red bus were left smashed, and blood could be seen on the ground beside the vehicle.Just hours earlier, Uganda’s police chief had warned of possible Christmas-time attacks by Somali rebels. (http://www.cet.edu.cn/)

其他同学按要求在表格里记录六要素, 以下为参考:

接下来收听有关这则新闻的两个问题:

1.What is the news report mainly about?

A) Christmas-time attacks made by Somali rebels.

B) An explosion at a bus station in central Nairobi.

C) The killing of more than 70 Ugandans in Kampala.

D) Blasts set off by a Somali group in Uganda’s capital.

2.When did the incident occur?

A) On Christmas Eve.C) During a security check.

B) Just before midnight.D) In the small hours of the morning.

显然, 答案B和C考察的就是新闻的事件“what”和发生的时间“when”, 用本文推荐的六要素笔记法刚好可以解决这两个问题。因此, 我们的设想得到了验证:通过六要素笔记法不但可以提升学生对新闻可新内容的敏感性, 还可以帮助他们解决部分四级题目。

3.4后期六要素模拟强化训练阶段

当然, 中期大学四级模拟新闻训练说的是可以解决部分四级模拟题, 并不代表所有的模拟题, 因此这个方法是不完善的, 不能概括所有的题型, 比如与六要素无关的题目。而且在教学过程中, 也发现有些学生逐渐出现投机取巧的心理, 认为找到导语就万事大吉, 导致课堂效率变低。教学本来就是一边探索一边实行的过程, 幸运的是, 在训练中期及时发现这些问题, 并采取了相应措施:后期强化训练。这个过程要求reporter根据四级模拟题型, 在自己整理的新闻稿上加入类似的题目, 并在播报完毕后让其他同学进行回答, 这些问题可以是与六要素相关的, 也可是无关的, 针对故事性不强的新闻, 主要采取提问与六要素无很大关联性的问题。例如某学生展示:

Round the world many cities are already taking action to adapt to the futur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Some of these efforts include energy efficiency, new drainage systems, and improved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C40 Cities Climate Leadership Group is a global network for cities committed to addressing climate change.

One of the biggest issues facing major city, is that not all cities have the same resources to address the issues.

New studies show that in general, cities in developed nations, such as London or New York, all spend around 0.22 percent of their total GDP on climate adaptation, whereas cities in developing nations, such as Jakarta and Lagos, all spend about 0.15 percent. (http://www.kekenet.com/Article/201603/428949.shtml)

问题:

1.What does the news talk about?

2.What are the efforts made by the cities?

3.What is C40 Cities Climate Leadership Group?

4.What is the biggest issues facing major city?

5.How much do cities in developing nations spend on climate adaptation?

6.How much do cities in developed nations spend on climate adaptation?

4结论

“六要素”教学方式 篇7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六要素,化学教学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 建构主义为课程改革都在某种程度上提供了重要的动力和思想武器。我国新课程改革吸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倡导“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1]改变过去强调教师的“教”为中心, 转向以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为中心。本文从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入手, 以建构主义教学思想为依据, 以“教学案例”为例来说明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六要素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为当前的基础化学教学提供借鉴, 从而改进化学课堂的教学方式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一、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六要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同于以往的教学理论, 它强调的不是教学内容或目标, 而是学习过程, 从为“教学而设计”转向“为学习而组织”。教师不再是一个站在讲台上的“圣人”, 而是一个站在一旁的“引导者”。

乔治·加侬和米歇尔·柯蕾根据多年的实践成就和研究成果, 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如何在课堂中利用建构主义理论, 围绕学生的学习和课程标准安排教学的设计模板——建构主义学习设计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Design, 简称CLD) 。CLD包含六要素, 即设计情境 (Designing Situations) 、组织小组 (Organizing Groupings) 、搭建桥梁 (Building Bridges) 、策划任务 (Crafting Tasks) 、安排展示 (Arranging Exhibits) 、引导反思 (Leading Reflections) , 图1给出了这六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2]:

1. 设计情境

从图1可以看出, 情境直接制约着其他五个元素, 设计情境元素的首要任务是明确学习目的, 第二个任务是确定学习主题, 第三个任务是选择相应的评估体系。建构主义非常强调学习情境在学习中的作用, 皮亚杰 (Piaget) 认为:人是知识的积极探索者和建构者, 知识的建构是通过人与情境的交互作用进行的。[3]CLD开始于某种情境, 一个好的学习情境应该适应学生的需要, 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 并且和现实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例如在学习铝的重要化合物时, 创设情境时可以介绍铝及其化合物在材料、净水、医药中的重要作用, 则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有意注意。

2. 组织小组

Schmucks指出, 建构主义学习设计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分组以及如何帮助学生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4]小组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把个人意义发展为分享意义的公开讨论的机会, 学生通过建构对话、真诚地鼓励和现实地评估他人的工作来支持彼此的学习, 学生相互影响, 一起思考如何完成一项任务, 以及向同伴展示自己的思维活动, 若把不同思维类型的学生组成一个整体会激发出更有创造力、更具有发散性的思维活动——因为他们能接触到统一看法、策略和观点的不同细节。我国传统教室是为了监控学生的行为和确保其位置只能听教师讲课而安排的, 而不是为了让学生相互沟通和合作, 很少能给学生提供彼此开放、交流思想所必需的安全感和互动机会。在化学教学中, 我们可以采取“组内合作、组间竞争。”[5]和多元智能理论, 让每个学生都有任务、有发挥自己智能强项的机会, 例如在制取Al (OH) 3时安排思维逻辑性较强的同学进行实验设计, 以身体运动为智能强项的同学进行操作, 空间智能较强的同学画装置图, 语言智能较强的同学进行描述和解释, 当然每个组员在各负其责的同时也要经过大家的监督同时吸纳其他成员提出的合理建议, 共同完成实验任务。

3. 搭建桥梁

任何新的学习都建立在学生当前持有什么, 理解或相信什么的基础上。桥梁元素是课堂中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关键, 构思有效途径, 解释学生已有概念, 这些概念被描述为“前概念 (perconceptions) 、误概念 (misconceptions) 、直觉 (intuitions) ”等[6], 这些概念与所教的科学概念有很大的差异, 研究表明“尽管有正规的教育, 但这些前概念可能一直持续到成年”。[7]维果斯基提出的支持学生在旧有知识基础上发展新的学习的“支架”概念, 以及奥苏贝尔提出的“先行组织者”理念则可以作为建构主义对旧知识影响新知识学习的经典解释, 都是建构主义的理论基础。我国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缺乏对学生已有知识的挖掘和澄清, 已有知识和新知识之间往往存在鸿沟, 教师如果不在新旧知识间建立链接桥梁, 则无法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难以为学生提供“脚手架”, 想提出学生需要学习什么或想评估新的学习就比较困难。例如, 在学生的前概念中碱与碱是不发生反应的, 所以在制备Al (OH) 3时, 很容易采用Al2 (SO4) 3+Na OH这个实验方案, 实验失败引起认知矛盾, 引出Al (OH) 3+Na OH发生反应, 通过体验失败和教师的引导学生很自然地把Al (OH) 3的两性性质纳入知识结构中, 认知结构发生“顺应”转变。

4. 策划任务

从CLD示意图可以看出任务是整个拱门的中心环节或拱心石, 是内容的核心, 而问题又是任务的核心。任务的本质应当是学习者迫切需要的, 或具有足够大的挑战性, 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其能专注于问题的解决。精心设置一项任务, 让学生在参与任务的同时, 解决他们自己预先提出的疑问, 并仔细考虑学生对这些问题的回答, 确保他们会持续思考, 学生在积极参与的时候就是其真正在学习的时候。任务应体现开放性, 当问题应用于现实生活的时候, 是最有用、最有说服力的。“建构主义批评传统教学使学习去情境化的做法, 强调把所学的知识与一定的真实性任务情境挂钩, 提倡在教学中使用真实性任务, 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合作来解决情境性问题, 以此建构起能灵活迁移、应用的知识经验。”[8]例如在学习Al (OH) 3的性质时, 提出Al (OH) 3可用作胃药这个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这个问题情境中寻找其原理。

5. 安排展示

展示是一种成果与思想分享的过程, 正如黛博拉.梅尔所说:“知识的社会化建构需要向其他人说明您知道了什么, 也需要与人分享您正在思考什么。”[9]作品是多元化的开放式的, 不局限于一份试卷, 可以是Na与Cl原子展开争夺电子的表演, 可以是一首“氢的自述”[10]的诗歌, 可以是一份有关周边空气CO2含量的调查报告。作品应该记录或评述学生对他们将要完成的一项任务的思维活动, 展示的本质就是学生对自我建构意义的表达, 其主要目的是使他们的思维活动视觉化, 即除了展示作品外还要描述其思考过程、怎样创建意义及理解材料, 这是通向有效展示的关键, 这样教师才可以评估他们是怎么学习的, 以及他们现在知道了什么。另外, 展示作品的过程中应伴随着自我、教师和同伴的评价, 包含正式和非正式评估, 有利于带来进一步的反思、交流与合作。例如, 在制取Al (OH) 3时, 学生一边展示成果一边进行解释, 自我、教师和同伴进行反馈性评价。

6. 引导反思

因为紧张的课堂教学和学习使大多数教师和学生忽视和怠慢了反思这一过程。建构主义学习设计特别强调学生在创建意义的思维过程中所涉及的思维活动和元认知的投入。反思是一个整合新知识的过程, 正如舍恩所说“设计者经由反思与情境进行对话”[11], 当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设计者时, 他们的知识是流动的, 及时地来回流动, 在建构、反思、应用间流动。反思包括学生从对自己灵魂深处的感受、对自己想象中的映像和对自己内部对话的语言思考中记住了什么。反思包含了两种不同的评估, 第一种是公开的反思或者小组反思, 第二种是对个人思维活动的分析, 通过评估学生的反思可以确定学生已经建构了什么样的知识和观点, 把学习与教育标准链接起来。例如, 在制备Al (OH) 3时有的同学总是不能成功制取, 这是值得学生分析和反思的。

二、建构主义学习设计案例

标题:铝的重要化合物三

注:本案例只是抽取了整个教案中涉及六要素的一部分。

三、小结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 通过引入建构主义学习观的教学模式, 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发挥, 合作能力得到了提升, 探究与反思能力得到了加强。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 适应终身学习的要求, 符合学生为主体的科学教育理念。我国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与建构主义学习观存在着极大的吻合性, 对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乔治.加侬, 米歇尔.柯蕾著.宋玲译.建构主义学习设计——标准化教学的关键问题[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8.6.

[3]Piaget, J.To Understand is to Invent:The Future of Education[M].NewYork: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 1966.

[4]Schmuck, Richard & Schmuck, Patricia.Group Processes-the Classroom[M].Madison, WI:Brown & Benchmark, 1997.

[5]王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J].教育研究, 2002, (2) :68-72.

[6]莱斯利.P.斯特佛等.高文等译.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295.

[7]Vinnot, L.Spontaneous reasoning in elementary dynamics.European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1979, 1, (2) , 205-222.

[8]郭建鹏.如何准确理解建构主义教学思想[J].教育学报, 2005, (12) :52-56.

[9]Meier, D.The power of their ideas:Lessons for Americanfrom a small school in Harlem.Boston:Beacon, 1995.

[10]韩庆奎, 张雨强.多元智能——化学教与学的新视角[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8.29.

浅析平面构成基本要素的构成方式 篇8

构成的概念早在西方艺术作品中就有所体现,但是明确其具体内涵,并作为一门设计基础教育课,最早当属1919年在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的“造型基础课程”。在包豪斯设计学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探索出了系统的现代化设计教学研究体系,并确定了构成在设计教学及运用中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地位。二十世纪中叶,包豪斯的设计思想逐渐传入东方,日本在结合工业设计的应用中,将“构成”由原来的造型、色彩进行分解,形成了相互连贯,各自独立的三门专业,即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2]七十年代末构成艺术传播到我国,到了八十年代构成艺术的教学开始出现在我国部分高等美术院校中,成为必修设计课程。经过我国多年的构成教学与研究,构成艺术已经包含了一定的民族文化内容。

二、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点、线、面

作为构成艺术的一部分,平面构成既是平面设计的基本规则,又是平面设计美感的美学原理。平面构成是由点、线、面等基本形态元素构成的。通过各种方式对这些基本要素的组合运用,形成了具有艺术美感的艺术形象。虽然二维平面中的各种图形无穷无尽,但是都有形式美的法则。构成中最基本最抽象的点、线、面三种元素,它们能够组成任何形态,换言之,任何形态可以用点线面去抽象表现出来。[1](P.22)

1、点

平面构成中点为最小构成形式,在平面上具有形态、位置和大小等属性。根据点运用的目的、展示形式、肌理以及材质等因素能够表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各种属性的多个点组成在一起时,人观察的视线从上一个点移动到下一个点,通过不断移动使点连到一起,甚至可以得到线或面的感受,最终形成丰富的视觉效果。点不同运用方式有丰富的表现效果,如单独的点有较强的视觉吸引力,点的排列可以形成牢固的结构,点的组合可以任意塑造造型。通过点的灵活运用使视觉设计图形充满活力,增强了画面的动感。

作为平面构成重要要素的点,具有四种主要构成方式。(1)运用点的形态、位置和大小等基本属性,展现出图形属性的多方面内容;(2)点连成线方式勾勒出的轮廓与外形,从而形成具体的造型形象;(3)点聚成面,体现出面所具有的层次分明的特点,如明暗,图底等效果;(4)点化于形,用抽象的形式表现出点的特殊效果。

2、线

点移动的轨迹、面和面的相交,就能够产生线的感受。[1](P.23)构成的线不是几何概念上的线,是通过视觉设计图形来传达的,所以构成中的线有长度,宽度,形状等属性。在几何学中通常把线分为直线和曲线。在平面构成中则将线分为端正整齐的几何形的线(尺规线)和徒手画的自由线。[3]

在平面构成原理中,线是构成艺术的基本元素,也是表达力非常强、表达内容非常丰富的造型形式。视觉形象的轮廓、体积、空间、动势等都可以通过线条表达出来。总的来看线有四种构成方式。(1)线的立体构成,视觉设计图形中由线表达出的立体效果,是通过线的长度、宽度、形状,角度等属性的不同而产生的;(2)线的群体构成,数量达到一定程度的线组合在一起,能够给人以面的视觉感受。由线形成的面又体现出面丰富层次感;(3)线的抽象构成,图形设计时用抽象的形式表达出线的感受,从而赋予线的属性;(4)线的复杂个性构成。视觉设计图形在创作时,其中除了线的长度等基本属性,线的肌理、材质、形式等其他属性的区别都会对画面效果产生很大影响。复杂属性的线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象,可以创作出个性鲜明的构成作品。

3、面

面,作为块或者立体的基础延展图形,在平面构成里面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要素定位,它是视觉传达中最直接的表现因素。生活中常见的面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几何形、有机形和不规则形三类。[1](P.28)正如严谨的几何学一样,几何形的面总是给人规则有序的感受。有机形是自然形成的面,具有生动、节奏韵律的视觉感受。不规则型的面是有意或偶然形成的面,有着多的形式。面主要有三种构成方式。(1)面的叠加构成,通过形态关联比较接近的面,用多种方式重复叠加,产生递进、疏密、层次感的视觉效果。(2)面的立体构成,不同形态的面连接到一起产生图底关系,图底的差异使面的构成形式强调了线的效果,从而建立了面的立体结构。(3)面的组合构成,面有肌理、材质、颜色等属性,有重复、对称、套叠、相接、透叠等等繁多的构成方式,不同的组合都会得到迥然不同的视觉效果。

三、结语

平面构成是现代造型艺术的基础理论之一,它通过点、线、面的运用组合,在二维平面设计中运用设计形式、规律与法则,创造出具有强烈美感的视觉设计图形。通过对构成中蕴含的形式规律与法则的具体归纳分析,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将构成的法则运用在图形创作中,使图形更具有生命力,同时构成也能够更加体现出实用与应用价值,平面设计也富有了新的创意源泉。

参考文献

[1]吴卫.平面构成(图书本)[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4、22、23、28.

[2]刘明.创新思维在平面构成课程中的应用[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05):9.

投诉成功六要素 篇9

1.要先交涉:

投诉前先向经营者或生产者反映问题。因为大多数经销者和生产者还是愿为用户!!!着想的, 同时他们也不希望质量和服务方面总是闹得满城风雨, 影响声誉, 所以尽量采取就近解决的方式, 问题解决得快, 还不伤感情。

2.要动作快:

如果经过交涉得不到合理解决, 就应及时投诉, 切不可拖延, 时间拖得过长的投!!!诉, 不利于判断商品损坏程度和正常磨损的区别;拖延投诉, 可能会导致超过“三包”期, 使投诉人的利益受到一定的损失。

3.要实事求是:

投诉商品质量和不良服务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投诉, 切不可夸大事实, 也不该隐瞒自己在使用方面存在的不当, 否则就使用问题难以及时解决。

4.要合理合法:

消费者的投诉要求, 无论是要求修、退、换或赔偿都应合理合法。

5.要材料完备:

投诉质量问题时, 应同时提供购货发标或购货凭证、订货合同, 如有双方交涉!!的文字材料或权威部门的质量鉴定则更好。

6.要进行检测:

会计六要素涵义再探 篇10

定义是认识主体使用判断或命题的语言逻辑形式,确定一个认识对象或事物在有关事物的综合分类系统中的位置和界限,使这个认识对象或事物从有关事物的综合分类系统中彰显出来的认识行为。其详细解释与《现代汉语词典》对定义的解释完全相同,认为定义是对于一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确切而简要的说明。将会计要素定义与上述定义的概念进行比较,笔者认为有以下不足:

(1)会计六要素的定义不符合人们通常对定义的理解“。基本准则”在给出资产、负债、收入、费用定义后,又给出各自的确认条件,并且强调,只有同时符合定义和确认条件的,才能确认,符合定义,但不符合确认条件的,不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或利润表。由此可见,“基本准则”对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的定义不能称其为“定义”,至少不是完整的定义,因为上述定义在综合分类系统中的位置和界限还不是很清楚,内涵和外延还不确切,还需要增加确认条件,否则就不能进行确认,这既不符合上述定义的概念,也不符合人们对定义的传统。笔者认为,应该把确认条件并入定义,重新定义会计要素,符合资产、负债、收入、费用要素定义的,就是该要素,否则就不是。

(2)收入、费用定义的问题。《基本准则》第六章给出收入的定义是:“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给出收入确认条件是: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从而导致企业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且经济利益的流入额能够可靠计量。有如下三个个问题:

一是如何理解日常活动?《企业会计准则讲解》指出:日常活动是指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经常性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活动。从中可以看出,《企业会计准则讲解》是在用“经常性活动”来定义“日常活动”,但在人们的心目中,“日常活动”和“经常性活动”并没有什么两样,甚至说“经常性活动”就是“日常活动”,也未尝不可,主要问题是没有给出日常活动在经济活动中的位置和界限,或对日常活动的内涵和外延的确切而简要的说明,也没有给出非日常活动在经济活动中的位置和界限,或对非日常活动的内涵和外延的确切而简要的说明,也就是说,人们想知道划清“日常活动”和“非日常活动”的界限是什么,而不是某项经济活动是不是日常活动,或日常活动包括那些内容,没有区分“日常活动”和“非日常活动”的标准,根本于事无补。

二是“导致”的含义是什么。“基本准则”在收入定义中说:收入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在收入确认条件又中说:收入导致企业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两个“导致”是否一样?如何理解导致?《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说:“导致”就是“引起”,因此,收入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就是收入增加,引起所有者权益也增加;收入增加,引起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从会计恒等式:

资产+(广义)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广义)收入

可以看出,收入增加,所有者权益增加,会计恒等式将不成立,也就是说,“收入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这种情况根本不存在。后一个“导致”的提法才是正确的。

笔者认为:收入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说法令人费解,建议将其改为:会计期末,收入会转化为利润增加。在这里,收入转化利润,收入就不存在了,且容易被人理解。而所有者权益增加不是收入“导致”的,收入和所有者权益不会同时增加,而是收入“转化”的,收入只能“导致”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或二者兼而有之。关于“费用”,同样有类似的问题。

三是收入是否只能导致企业资产增加或者负债减少两种结果。“收入导致企业资产增加或者负债减少”,通常情况下是这样,但笔者认为尚不全面,也可能存在同时引起资产增加和负债减少,例如,甲企业销售给A公司产品80000元(不考虑增值税),已预收A公司购货款40000元。这项交易使甲企业收入增加80000元,资产增加40000元,负债减少40000元。即收入的增加既导致了资产的增加,同时也导致了负债的减少,并不是要么资产增加,要么负债减少。建议将“收入导致企业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修改为:“收入导致企业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或二者兼而有之。”关于“费用”,同样有类似的问题。

二、如何理解“利得”和“损失”

(一)“利得”和“损失”的定义及其理解

《基本准则》指出:“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有以下三个问题:

(1)“利得”与“收入”的根本区别就是“非日常活动”,在什么是日常活动没有弄清楚的基础上,“基本准则”在“利得”和“损失”的定义中又提出了“非日常活动”的概念,但没有定义,人们只能理解为:不是日常活动的活动就是非日常活动,具体如何界定呢?没有明确的界限。

(2)《基本准则》在“收入”和“利得”的定义中都提到“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其本意是“所有者投入资本”既不是“收入”,也不是“利得”,但由于“收入”和“利得”的根本区别是“日常活动”和“非日常活动”,不仅会使人想到:“所有者投入资本”是“日常活动”还是“非日常活动”?如果是“日常活动”,在“利得”定义中就没有必要提及“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因为它不是“非日常活动”,自然就不是“利得”。反之亦然。这样一来,“所有者投入资本”说他是“日常活动”也不是,“非日常活动”也不是,这恐怕是定义“利得”时没有想到的。对于“损失”,显然也有“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是“日常活动”还是“非日常活动”的问题。

(3)“利得”和“收入”定义如此相似,为什么没有和“收入”类似的确认条件呢?难道“利得”就不需要确认“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从而导致企业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且经济利益的流入额能够可靠计量”?类比之后,使人感到费解。对于“损失”显然也有“确认条件”的问题。

(二)如何区分 “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与 “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

《基本准则》在第五章第二十七条给出了 “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是指不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投资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然后在第八章第三十八条给出了“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是指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投资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两个概念的区别仅仅是“不应当”和“应当”,其他完全一致“,应当”和“不应当”的区别在什么地方呢“?基本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讲解》都没有解释,也就是说,没有“应当”和“不应当”的界限或确切说明。如何区分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和“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只能跟着感觉走,觉得“应当”就计入……,否则,就是“不应当”。另外,从会计要素的内容上看,人们习惯的是,一项内容只能属于某一个要素,而不能同时属于两个会计要素,而“利得”和“损失”既可能属于利润,又可能属于所有者权益,有违常理,自然也带来操作上的困难。

(三)如何区分日常活动利得和损失与非日常活动利得和损失

由于《基本准则》中对损失的定义强调损失是“非日常活动”产生的,因此可以说只要是日常活动中发生的,尽管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与向投资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都不是“损失”,这样一来,便产生了困惑:人们通常所说的“资产减值损失”、“投资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损失”等等是不是“非日常活动”?由于上述三项内容在利润表中是计算“营业利润”的项目,人们自然就可以认为是“日常活动”形成的,依据“损失”定义就不是损失,那为什么还叫损失呢?笔者认为“,损失”的定义是对以往损失概念的否定,也就是说,人们早已经有“资产减值损失”、“投资损失”等等损失概念,“损失”的定义违背了人们通常对损失概念的理解。

对“利得”也有同样的问题。

三、对定义日常活动、非日常活动、收入、费用、利得、损失的建议

(一)取消“日常活动”和“非日常活动”的概念

如果不取消“日常活动”和“非日常活动”的概念,仍用其来定义收入和费用、利得和损失,要么给出便于操作的划分“日常活动”和“非日常活动”的明确界限。要么采用列举法,逐一列出“日常活动”或“非日常活动”包括的具体内容。实际上,上述两种办法都很难做到,由于各行业企业交易或事项的复杂性,各个行业划分“日常活动”和“非日常活动”的界限不可能相同,也就不可能有统一的界限,采用列举法,逐一列出各个行业“日常活动”或“非日常活动”包括的内容也绝非易事,更何况《基本准则》又不是“具体准则”,不可能细化到各个具体行业、各项具体内容。如果不这样,出现混乱就是不可避免的。例如,财产清查是“日常活动”还是“非日常活动”?从清查的次数看,如库存现金每日都要清查一次,应该是日常活动,可是无法查明原因的库存现金盘盈要计入属于“非日常活动”利得内容的“营业外收入”,因此库存现金清查应该是“非日常活动”,但是,对于无法查明原因的库存现金盘亏又要计入属于“日常活动”的“管理费用”,因此库存现金清查又应该是“日常活动”,这样,库存现金清查是“日常活动”还是“非日常活动”?无从定设同样,除库存现金以外的流动资产盘盈要冲减属于“日常活动”的“管理费用”,属于非常损失的流动资产盘亏又要计入属于“非日常活动”损失内容的“营业外支出”,因此,说他是“日常活动”也不是,说他是“非日常活动”也不是。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如果既不能给出“日常活动”和“非日常活动”的明确界限,又不能逐一列出“日常活动”或“非日常活动”包括的具体内容。“日常活动”和“非日常活动”的概念既不具有可理解性,更不具有可操作性,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性。

(二)取消“利得”和“损失”的概念

取消“利得”和“损失”的概念,不仅避开了“非日常活动”的概念,也避免了和通常意义下“利得”和“损失”的混淆,其做法是:把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恢复为“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把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恢复为“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的具体项目,如“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现金流量套期中套期工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有效套期部分)”等,这样一来,就不用区分“应当”和“不应当”。

财政部会计司司长刘玉廷在《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6版“关于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几个具体问题的说明”中指出:“非日常活动形成的经济利益流入或流出属于利得或损失,计入营业外收入或支出”。可见当时也没有单独设置“利得”和“损失”会计科目的想法,因此,用“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取代“利得”和“损失”不会出现混乱,因为以前就是这么做的。

(三)扩大“收入”和“费用”的内涵

扩大“收入”和“费用”的内涵,将“收入”和“费用”分别定义为:“收入是企业在权责发生制下形成的、会计期末会转化为利润增加、且金额能够可靠计量,很可能导致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或二者兼而有之,但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费用是企业在权责发生制下发生的、会计期末会转化为利润减少、且金额能够可靠计量,很可能导致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或二者兼而有之,但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这里实际上是将“收入”的定义和确认条件合并,删掉了“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是因为“很可能导致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或二者兼而有之”就是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的结果,“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已成多余。“费用”的定义亦如此。

上一篇:立法听证的范围下一篇:老年人心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