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设计六要素

2024-07-08

学习设计六要素(共11篇)

学习设计六要素 篇1

摘要:建构主义学习观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 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主动构建。具体体现在建构主义学习设计的六大基本要素, 即情境、小组、桥梁、任务、展示和反思,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六要素设计教学, 有利于培养和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六要素,化学教学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 建构主义为课程改革都在某种程度上提供了重要的动力和思想武器。我国新课程改革吸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倡导“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1]改变过去强调教师的“教”为中心, 转向以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为中心。本文从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入手, 以建构主义教学思想为依据, 以“教学案例”为例来说明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六要素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为当前的基础化学教学提供借鉴, 从而改进化学课堂的教学方式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一、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六要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同于以往的教学理论, 它强调的不是教学内容或目标, 而是学习过程, 从为“教学而设计”转向“为学习而组织”。教师不再是一个站在讲台上的“圣人”, 而是一个站在一旁的“引导者”。

乔治·加侬和米歇尔·柯蕾根据多年的实践成就和研究成果, 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如何在课堂中利用建构主义理论, 围绕学生的学习和课程标准安排教学的设计模板——建构主义学习设计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Design, 简称CLD) 。CLD包含六要素, 即设计情境 (Designing Situations) 、组织小组 (Organizing Groupings) 、搭建桥梁 (Building Bridges) 、策划任务 (Crafting Tasks) 、安排展示 (Arranging Exhibits) 、引导反思 (Leading Reflections) , 图1给出了这六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2]:

1. 设计情境

从图1可以看出, 情境直接制约着其他五个元素, 设计情境元素的首要任务是明确学习目的, 第二个任务是确定学习主题, 第三个任务是选择相应的评估体系。建构主义非常强调学习情境在学习中的作用, 皮亚杰 (Piaget) 认为:人是知识的积极探索者和建构者, 知识的建构是通过人与情境的交互作用进行的。[3]CLD开始于某种情境, 一个好的学习情境应该适应学生的需要, 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 并且和现实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例如在学习铝的重要化合物时, 创设情境时可以介绍铝及其化合物在材料、净水、医药中的重要作用, 则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有意注意。

2. 组织小组

Schmucks指出, 建构主义学习设计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分组以及如何帮助学生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4]小组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把个人意义发展为分享意义的公开讨论的机会, 学生通过建构对话、真诚地鼓励和现实地评估他人的工作来支持彼此的学习, 学生相互影响, 一起思考如何完成一项任务, 以及向同伴展示自己的思维活动, 若把不同思维类型的学生组成一个整体会激发出更有创造力、更具有发散性的思维活动——因为他们能接触到统一看法、策略和观点的不同细节。我国传统教室是为了监控学生的行为和确保其位置只能听教师讲课而安排的, 而不是为了让学生相互沟通和合作, 很少能给学生提供彼此开放、交流思想所必需的安全感和互动机会。在化学教学中, 我们可以采取“组内合作、组间竞争。”[5]和多元智能理论, 让每个学生都有任务、有发挥自己智能强项的机会, 例如在制取Al (OH) 3时安排思维逻辑性较强的同学进行实验设计, 以身体运动为智能强项的同学进行操作, 空间智能较强的同学画装置图, 语言智能较强的同学进行描述和解释, 当然每个组员在各负其责的同时也要经过大家的监督同时吸纳其他成员提出的合理建议, 共同完成实验任务。

3. 搭建桥梁

任何新的学习都建立在学生当前持有什么, 理解或相信什么的基础上。桥梁元素是课堂中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关键, 构思有效途径, 解释学生已有概念, 这些概念被描述为“前概念 (perconceptions) 、误概念 (misconceptions) 、直觉 (intuitions) ”等[6], 这些概念与所教的科学概念有很大的差异, 研究表明“尽管有正规的教育, 但这些前概念可能一直持续到成年”。[7]维果斯基提出的支持学生在旧有知识基础上发展新的学习的“支架”概念, 以及奥苏贝尔提出的“先行组织者”理念则可以作为建构主义对旧知识影响新知识学习的经典解释, 都是建构主义的理论基础。我国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缺乏对学生已有知识的挖掘和澄清, 已有知识和新知识之间往往存在鸿沟, 教师如果不在新旧知识间建立链接桥梁, 则无法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难以为学生提供“脚手架”, 想提出学生需要学习什么或想评估新的学习就比较困难。例如, 在学生的前概念中碱与碱是不发生反应的, 所以在制备Al (OH) 3时, 很容易采用Al2 (SO4) 3+Na OH这个实验方案, 实验失败引起认知矛盾, 引出Al (OH) 3+Na OH发生反应, 通过体验失败和教师的引导学生很自然地把Al (OH) 3的两性性质纳入知识结构中, 认知结构发生“顺应”转变。

4. 策划任务

从CLD示意图可以看出任务是整个拱门的中心环节或拱心石, 是内容的核心, 而问题又是任务的核心。任务的本质应当是学习者迫切需要的, 或具有足够大的挑战性, 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其能专注于问题的解决。精心设置一项任务, 让学生在参与任务的同时, 解决他们自己预先提出的疑问, 并仔细考虑学生对这些问题的回答, 确保他们会持续思考, 学生在积极参与的时候就是其真正在学习的时候。任务应体现开放性, 当问题应用于现实生活的时候, 是最有用、最有说服力的。“建构主义批评传统教学使学习去情境化的做法, 强调把所学的知识与一定的真实性任务情境挂钩, 提倡在教学中使用真实性任务, 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合作来解决情境性问题, 以此建构起能灵活迁移、应用的知识经验。”[8]例如在学习Al (OH) 3的性质时, 提出Al (OH) 3可用作胃药这个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这个问题情境中寻找其原理。

5. 安排展示

展示是一种成果与思想分享的过程, 正如黛博拉.梅尔所说:“知识的社会化建构需要向其他人说明您知道了什么, 也需要与人分享您正在思考什么。”[9]作品是多元化的开放式的, 不局限于一份试卷, 可以是Na与Cl原子展开争夺电子的表演, 可以是一首“氢的自述”[10]的诗歌, 可以是一份有关周边空气CO2含量的调查报告。作品应该记录或评述学生对他们将要完成的一项任务的思维活动, 展示的本质就是学生对自我建构意义的表达, 其主要目的是使他们的思维活动视觉化, 即除了展示作品外还要描述其思考过程、怎样创建意义及理解材料, 这是通向有效展示的关键, 这样教师才可以评估他们是怎么学习的, 以及他们现在知道了什么。另外, 展示作品的过程中应伴随着自我、教师和同伴的评价, 包含正式和非正式评估, 有利于带来进一步的反思、交流与合作。例如, 在制取Al (OH) 3时, 学生一边展示成果一边进行解释, 自我、教师和同伴进行反馈性评价。

6. 引导反思

因为紧张的课堂教学和学习使大多数教师和学生忽视和怠慢了反思这一过程。建构主义学习设计特别强调学生在创建意义的思维过程中所涉及的思维活动和元认知的投入。反思是一个整合新知识的过程, 正如舍恩所说“设计者经由反思与情境进行对话”[11], 当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设计者时, 他们的知识是流动的, 及时地来回流动, 在建构、反思、应用间流动。反思包括学生从对自己灵魂深处的感受、对自己想象中的映像和对自己内部对话的语言思考中记住了什么。反思包含了两种不同的评估, 第一种是公开的反思或者小组反思, 第二种是对个人思维活动的分析, 通过评估学生的反思可以确定学生已经建构了什么样的知识和观点, 把学习与教育标准链接起来。例如, 在制备Al (OH) 3时有的同学总是不能成功制取, 这是值得学生分析和反思的。

二、建构主义学习设计案例

标题:铝的重要化合物三

注:本案例只是抽取了整个教案中涉及六要素的一部分。

三、小结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 通过引入建构主义学习观的教学模式, 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发挥, 合作能力得到了提升, 探究与反思能力得到了加强。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 适应终身学习的要求, 符合学生为主体的科学教育理念。我国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与建构主义学习观存在着极大的吻合性, 对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乔治.加侬, 米歇尔.柯蕾著.宋玲译.建构主义学习设计——标准化教学的关键问题[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8.6.

[3]Piaget, J.To Understand is to Invent:The Future of Education[M].NewYork: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 1966.

[4]Schmuck, Richard & Schmuck, Patricia.Group Processes-the Classroom[M].Madison, WI:Brown & Benchmark, 1997.

[5]王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J].教育研究, 2002, (2) :68-72.

[6]莱斯利.P.斯特佛等.高文等译.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295.

[7]Vinnot, L.Spontaneous reasoning in elementary dynamics.European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1979, 1, (2) , 205-222.

[8]郭建鹏.如何准确理解建构主义教学思想[J].教育学报, 2005, (12) :52-56.

[9]Meier, D.The power of their ideas:Lessons for Americanfrom a small school in Harlem.Boston:Beacon, 1995.

[10]韩庆奎, 张雨强.多元智能——化学教与学的新视角[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8.29.

[11]Schon, D.A.The reflective practioner:How professionals think in action.New York:Basic Books, 1983.

学习设计六要素 篇2

农村小学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六要素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教学理念,培养出新世纪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在新课程新教学理念的指引下,不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老老少少的教师们都努力地尝试着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实践。极力地把新的教学理念渗透到实际的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去。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他们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性和自主性,尊重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个人生活经验和对待事物的主观感受在课堂上得到了有效的发挥和运用。为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使课堂教学展现了勃勃生机。但由于大多数农村教师都处于教育教学改革的初期或尝试阶段,没有观摩课可以借鉴学习,因而也出现过不少的问题。根据我和同事们在课堂教学改革实际中出现过的一些问题, 及作出的反思与总结,来谈谈以下几点薄见。一、 甄别和筛选有价值的问题。合作学习不是教学的点缀,也不是为了转变教学模式、达到教学改革要求的形式化表演。合作学习应当注重它的实效性,要为培养学生与人交往过程中的合作精神、竞争意识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服务。因而要使合作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主要方式,成为日常课堂学习的一种习惯。但合作学习属于探究学习的一种主要形式,其过程比较复杂,学生的参与度高,言论范围广,对待一人问题有时异议颇多,比较耗费时间,所以在教学中,不能把所有的问题全都拿来让学生们进行讨论和探究。例如字词就完全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查字典、词典、联系上下文、换词填空或是看图理解。朗读课文,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或是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和独特感受进行语感训练,只要符合实际就应给予肯定。那么值得讨论的问题到底是什么呢?因为合作学习的规模较大,所以要集中精力解决的就是课文中的重难点。例如:学生在自习过程中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以及对同一事物可能存在多种不同角度的看法的问题。像这样的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随时可见,但却不是每篇课文都有。因此,并不是每一篇课文都有必要拿来探究一番的。教师在备课的环节中当考虑到哪些问题该合作学习学生才可能明白,哪些问题不必合作学习学生自己就能弄明白。课堂上也要注意甄别筛选有价值的可以用来进行训练思维的问题。二、 注意运用普通话进行交流。在农村生活和学习的小学生,每天除了在课堂上使用普通话以外,其余大部分时间的言语交流都是用方言进行的。例如课下与同学和老师之间的谈话;在家与祖辈、父母、兄弟姐妹的交谈;在社会上与邻居、与朋友的交谈;甚至在课堂上,有的老教师普通话说不好,照样用方言给学生讲课。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这些小学生一旦长期生活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上课时也免不了情不自禁地就说出方言来了。很显然,这不利于提高学生自身普通话的表诉能力,不利于培养学生与人相互沟通的交往能力。不符合国家全面推广普通话的要求。作为语文教师,为了学生的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这种情况我们绝不能视而不见,应当严格制止,坚决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用普通话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三、 讨论之前要有充分地自学准备。如果在讨论之前没有做好充分的自学准备,那么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就会出现无话可说或是急于发言,而当学生的一种观点被别人的另一种观点推翻以后,常常会很快地没有条件地接受别人的观点,导致了学生发言的语无伦次,前后矛盾。所以在讨论之前让学生做好充分的`自学准备十分必要的。而自学则是需要学生独立去完成的学习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根据已有的学习经验对课文内的知识点进行了一次梳理,即对课文内容按要求进行默读思考,圈画批注,找出自己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同时也为自己通过自学所理解的问题进行归纳和整理,并为自己对问题的观点在文本中找到充分的依据。为讨论时的发言做积极准备,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学生做到有话可说,有理可据。那么学生在发言的时候,也不至于弄得前言不对后语,或是对自己的观点没有一点的自信心了。四、 明确责任分工,形成良好的秩序。明确讨论时的责任分工,一般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针对这次讨论提出要求,对每个参与者分配以一定的任务。二是根据不同的组别讨论不同的问题作出明确的分工。1、 个人分工,提出要求:如果不对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往往是你一言我一语,甚至还会出现争论不休的情况,难以自觉地形成良好的秩序和讨论氛围。也不利于培养学生与人交往能力的提高。针对这种情况,在讨论之前,教师就应提出相应的要求。如:每组选举产生一名组长、一名记录员,一名汇报员。组长要起到组织组内同学发言并起到管理、指导、协调作用;记录员要针对每一个同学的发言作明确的记录。当然,每个成员都发表了意见,不可能把他们所说的话全部记录下来,那么该如何作记录呢?这就要求记录员针对每个同学的发言和别拘一格的观点作出反思和概括,用一个词来表诉一个成员一句话的大意;汇报员的责任在于参考记录员记录资料,并对每位同学的发言内容进行整理和加工,在全班开展汇报交流的过程中,用简单直接的语言来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学习成果,并提出组内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这也是责任的分工。再如:组内成员要根据前期自学课文的收获和成果做到人人发言,发言必须以普通话进行交流,但发言声音要小,以免影响他组同学;要学会集中注意力倾听别人发言,不随便打断别人的话;要努力记住别人说话的要点。对待自己听不懂的应当举手要求对方作进一步解释,但要经过组长的许可才可以进行提问;针对组内成员对待一个问题意见不统一时,要学会反思,学会判断,综合大家发言的合理成分,修改完善答案。还要要求各小组同学不要随意窜组,窃听抄袭他组的学习成果,影响组内讨论有序地进行。只有养成了这样的学习习惯,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时候,才能做到得心应手,有条不紊。进而形成良好的合作秩序和态度。2、 小组分工:在有的课文内中,同学们提出来的疑虑较多,如果一个一个的用来合作学习,将会大大地延误教学时间。但是问题也不能草率解决或是弃之不问。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自愿选择想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开展合作学习,最终在全班交流汇报过后,根据学习的成果情况评选优胜小组。这样一来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在交流汇报的过程中让大家都能明白问题。五、 教师要积极参与,善于引导。有些人以为合作学习就是学生的事,教师不便于介入。所以有的教师在学生开始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就轻轻松松地站在讲台旁边袖手旁观,或是在学生中间漫无目的地走来走去。这种想法和做法都是错误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新的课程理念提到:教师要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协调者,教师应当积极地加入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把自己当作学生学习的一个成员,溶入各小组倾听,和学生共同探讨,交流。也要做一名引导者,适时点拨、引导和帮助。以利于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或存在的问题,采取更好的措施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在教学《惊弓之鸟》一课时,针对“更羸是怎样根据大雁飞得慢、叫得声音悲惨,一步步推断出不用箭就能使那只大雁掉下来的?”这个问题,我安排了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时候,我随即加入到学生们讨论的行列中来。学生也根据自己在自学课文时所圈画的各个方面作起了分析和介绍,但学生介绍得很不系统,条理也很零乱。在搜集了每个同学的发言之后,我开始这样引导学生:师:“谁能告诉我,更羸是通过什么知道大雁飞得慢,叫得悲惨的?”生:“通过认真地观察!”师:“更羸又是通过什么知道大雁的伤口作痛和孤单失群的?”生:“根据自己的观察作出的分析(想像)。”师:“更羸又是怎么得出‘这只大雁在听到弦响之后就会心里害怕,直往高飞。一往高飞伤口就会裂开而掉下来’这种结论呢?”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分析,作出的推断!”师:“很好!那么更羸是通过了‘什么……什么……什么……’才最终得出这种结论来的呢?”生:“先是观察,后是分析,然后再作出推断,最后才得出这种结论!”师:“那么更羸是怎样一步步推断出不用箭就可以射下这只大雁的推理过程,你们都明白了吗?”生:“明白了!”从上例我们可以看出;引导学生探究,不仅要指导学生得出答案,更要帮助和指导学生得出学习的方法。只有掌握好了方法,学生对自己学习的收获才能做出充分、具体、而又有条有理的表达。六、组织好全班交流全班交流汇报学习成果是合作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合作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如果没有全班性的汇报交流,学生合作学习的成果将无法得到展现和肯定。组织好全班的汇报交流,也可以让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的体现,并对学生的学习情绪起到积极地鼓励和鞭策作用。还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小组内所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全班交流,学生的思维得到碰撞,相互之间获得启发,实现资源共享。但在交流时,应当引导学生以小组形式,面向全班同学作出汇报。如:“我们组认为……”而不能说是“我认为……”或是“我觉得……”在学生进行交流时,教师应根据讨论的内容营造出一种比较积极的气氛热烈的氛围。如引导学生以:比赛的形式、采访的形式、辩论的形式,导游的形式等等展开交流。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收获及汇报,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有关词句进行品味、感悟,指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例如在教学《惊弓之鸟》一课,在全班进行过交流汇报之后,我随即发问:师:“更羸当时对自己的推断结论敢于肯定吗?”学生:“敢!”师:“那我们该以什么的语气来读一读更羸对魏王所说的话呢?”生1:“前面的话可以用肯定的语气!”生2:“要读出胸有成竹的语气!”生3;“我认为应该读出自信的语气!”生4:“我觉得后面的话是分析和推理,所以应该读得不快不慢,读出有条有理的感觉!”师:“很好,大家说得都很有道理!那么更羸说的话魏王相信吗?我们该怎样来读魏王的话呢?”生1:“前面的读出怀疑的语气!”生2:“后面的要读出惊讶的语气!”生2:“我觉得还要读出不敢相信眼前这事实的语气!”师:“嗯!不错!那么下面就请大家练习练习用最恰当的语气来读一读两人的对话吧!”从上例可以看出,只有在理解课文内容之后,才能对文本加深理解,如果没有全班的汇报交流,学生学习的收获得不到肯定,信心和激情得不到激越,又怎会有这样的效果?所以组织好全班交流也是至关重要的,绝不能草草了事。

六要素支撑顶层设计 篇3

如果说上一个时代企业家可以用一招鲜吃遍天,或者用远大理想和愿景去感召团队,来取得早期成功的话,今天面临快速变化的形势,强调企业的系统设计,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顶层设计就变得尤为重要了,尤其在快速转型的时代,顶层设计更是使企业取得成功的关键。

企业的顶层设计在这个时代包含哪些内容?根据我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的经验和实践,有六大要素非常关键。把握这六大要素和这些要素之间的关联,将使我们可以从全局看到企业未来发展所必须的管理基础,并且在要素匹配上进行系统的设计和资源的协调。

根本是领导力转型

成功的企业源于成功的领导者,以及领导者率领的强大团队,失败的企业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因为在关键时刻,领导者不能够发挥关键的作用,或者他们的领导才干用错了地方而导致的。

企业转型,根本上来讲是人的转型、是领导者观念的转型,在这其中有几项非常关键的领导者特质是必须重塑的。这些特质包括拥抱变革的开放思维、创新创业的精神、强大的学习能力、果断的行动,以及为获得事业的成功所具有的不屈不挠的热情和将这热情传导给团队的那种卓越的沟通能力。

有人会说这是一个全能型领导者必须具有的领导力素质吧?没有错,具有了这样的领导力特质我们会很有信心,在变化的时代依旧获得成功,如果没有,我们就要谨慎地问自己,我们凭什么带领团队、带领我们的企业走向新的未来?

作为顶层设计的第一个环节,企业要能够重新识别和思考,如何获得新的领导能力,并且在企业层面上去培养更多杰出的领导者。仅凭一己之力包打天下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今天我们看到很多企业的轰然倒下或者很多企业的苦苦挣扎,其根源上就在于整体领导力的缺失。但是让人遗憾的是,很多人虽然意识到了这一点,但是依旧没有找到解决的方法和正确的措施。

企业级的持续创新

顶层设计的第二个要素,是企业级的持续创新。很多杰出的领导者可以为企业描绘出宏伟的愿景,也可以让企业充满创新的活力,因为他们自身就是创新的发动机和源动力,但是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所要采取的创新方式一定是不同的,而且这些不同的方式也需要在团队的不同层面持续地展开。

灵光一闪式的创新和某个领导人才的创新推动可以使得企业赢得一时,但是要赢得长久,必须使这种创新的能力系统化、制度化,创新的过程要变得流程化和可持续化。

在这方面,我们要善于区分在什么时候企业专注于破坏式的创新,在什么时候企业要进行持续稳定的微创新。

当行业发生大面积破坏式变革的时候,就如同信息产业在过去几十年中,以每十年为一个周期所经历的变化那样。每一个企业必须赶在别人的前面做出突破性地创新,甚至颠覆行业规则的创新,否则北电网络的悲剧、摩托罗拉的衰亡、诺基亚的黯然退场都会在每一个企业身上重复上演。

对于很多传统企业来说,行业变革的步伐和节奏并没那么快,敏感地监控行业何时可能发生破坏式地变化,将是更加明智的举措。比如,对于医疗影像行业来说,下一个破坏创新可能就是基因诊断技术,当基因诊断可以迅速测出病人疾病的时候,谁还需要昂贵的影像诊疗设备呢?

但是没有发生大规模破坏式创新之前,企业依旧可以通过对原有产品的持续优化获得持续的竞争能力,洞察客户需求。不断开发出价值上有差异的产品是企业胜出的王道。

在今天的中国企业界,移动互联网焦虑之风刚刚刮过,过去的一年中很多企业家听到移动互联网这几个字的时候,便惶惶然不可终日,以为整个产业的颠覆已经到来。放眼未来,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确正在发生,而互联网技术将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暴风眼。但是每一个产业被颠覆的速度、节奏和烈度是不同的。

洞察先机,从而恰当地设定自身的创新节奏和创新步伐,不要自乱阵脚,这是每一个企业领导在企业顶层设计的时候必须明确想清楚的事情,否则在互联网恐惧下,狂飙突进,不仅可能影响了企业今天的正常运营,不成熟的设计思想和浮躁的风气,还可能真的毁了企业的日常创新。

商业模式创新

对于转型时代的企业顶层设计来说,领导力和创新是两个关键的驱动因素,其核心在于商业模式的创新和运营模式的再造,这两个部分是企业顶层设计的核心和要害。

商业模式将使得企业在变化的时代和环境中,进行新价值的塑造,从而使企业创造新的独特价值。运营模式作为商业模式实施的承载,又是企业进行效率优化的核心,永远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能力的关键因素。

对于这两大要素,关键要回答的是新的企业价值主张,也就是我们的价值创造到底能为我们的客户带来什么样不同的价值?在新价值主张的牵引下,对于商业模式的创新,在企业顶层设计层面必须回答四个关键的问题:

第一,我们的客户是谁?我们为什么选择这些人作为我们的客户,或者反过来问谁不是我们的客户?

第二,我们要为这些客户提供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这些产品和服务具有什么样的独特价值和差异性?

第三,通过提供这样的产品和服务,我们如何创造利润?还有没有更多的、更好的盈利方式?如果有,那将是什么?有多少种可能的组合?除了传统的销售外,我们有没有可能在价值系统的整合方面,创造新的商业模式?

nlc202309040941

第四,在销售产品或服务盈利的过程中,我们怎样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并且构筑相应的壁垒,使我们的盈利可以持续、稳定?

这四个因素是商业模式创新的关键要害,纵观横跨传统产业、金融,乃至信息产业诸多公司的转型创新,这四个要素都被认真地审视过和回答过,当然在这四个方面进行过认真思考和设计的公司,不见得能取得商业模式创新的成功,但是遗留任何其中一项,一定不会取得成功。

运营模式再造

在运营模式再造方面,我们首先要思考的是哪些是企业创造差异化客户价值主张的关键流程,这些流程在企业内部是否是真正的客户导向?能否为企业的竞争带来效率提升的优势?

举例来说,一家进行保险产品销售的公司,最关键的就是建立起高效流畅的销售以及理赔和核保体系,让消费者可以快速地获得理赔核保服务。对于那些具有创新精神,想将财产保险或者人寿保险放在互联网上,进行定制化销售的保险公司来说,一个重要的流程就是如何将过去的精算服务拆分成若干碎片化的、可以自由组合的流程,将冗长复杂的精算核保理赔流程,变成可以快速组合的新业务流程。没有这些流程的建立,纵然有再好的商业模式创新想法也无法实现。

有了面向市场的客户导向流程的建立,还有三个重要的运营支撑条件,分别是:高效的组织结构、转型驱动的人才培养以及全面的绩效管理体系。

组织结构扁平化已经是许多企业所奉行的原则,但是扁平化之下也有很多问题需要面对和解决,到底多么扁平才是高效的?扁平化之下的授权和分工如何重新分配?有没有相应的信息系统,可以为扁平化之后的组织体系提供足够的信息资源、信息流通的支持?如果没有的话,精简后的组织如何实现高效运作的要求?

信息技术的广为采用为组织结构的再造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基础,但是信息技术不能代替人,它是人们沟通的工具。真正组织的高效、流程的顺畅核心在于人的主动性和观念的转变,说到底关键的流程和组织的再造核心是找到恰当的人才去实施、去驱动。

转型驱动的人才培养因此变得格外关键,在很多情况下,企业的转型成败与启用的人才质量高低有着直接的关联,甚至我们看到很多企业虽然有非常好的想法,但是因为人才能力不到位,这些想法要么功败垂成,要么事与愿违。

所以,作为最高领导的企业转型顶层设计者必须能够有知人善任的能力,找到合适的人才,而且在企业的持续发展中,能为企业培养后续的人才梯队。这个过程是漫长的,不可一蹴而就,必须有耐心,甚至要经得起人才进出带来的动荡波折,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领导者要不断总结和学习。

最后一点也至为关键,那就是全面的绩效管理体系。绩效管理是使得所有这一切运营系统能够发生和运转的关键承载系统,运营的本质就是确保所设定的业务目标能够如期达成,在这里运营型领导者的坚持、脚踏实地和每天投入到看似枯燥,但是又不得不去认真推进的工作就变得至为重要。

在企业转型的顶层设计中,我们要培养出足够多的有运营能力的管理者,并且要建立起合理的运营支撑体系,信息系统也要支撑到位,运营过程不能过于繁杂,但是也不能够疏于简化,关键是要在企业内部建立起一种执行的张力和持续的动力。

一旦这个张力和动力形成,顶层设计者就要使得它变成一种可以持续运营的动力,在动力之下企业才能够去克服各种困难、持续地进行改进。没有强大的运营支撑系统和绩效管理系统的企业不可能取得成功,这样失败的例子简直太多了。

两种战略管理

在商业模式创新和运营模式再造方面,前面提到几个要素是在企业顶层设计中需要高度关注的核心重点,可以说抓住了它们,企业的转型进程就可以一览无余。

有很多的顶层设计关注于运营模式,而对未来的发展洞察不足,因此在新的商业模式设计方面没有前瞻性的思考,很可能几年之后就被变化的时代所淘汰。

也有很多企业领导者们具有远见卓识,在商业模式创新方面不乏突破性的举措,但是在运营模式的建设方面缺乏耐心或者缺乏常识,不能脚踏实地,这样的商业模式创新因为没有具体承载,很快就会以失败告终。

将商业模式创新和运营模式再造的举措汇集起来,就是企业的转型战略。如果我们将企业转型战略作为一个务实的语境来看待的话,这些行动计划和方案所构筑的差异化的措施,就是企业转型战略的核心。

如何实施这些战略,传统的战略管理方法已经给了我们足够的工具去使用,但是对于进行突破性、破坏式创新的企业来说,传统的工具有时候反倒是阻碍。如何管理突破性的创新,尤其是将新的业务和新的产品推进到规模化突破成长的早期瓶颈,这种战略管理方式更像投资公司的投资管理方式,与传统的战略管理方式略有不同。

对于这两者的区分,也使得企业的运营方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常规化的维持性战略管理,另一种就是颠覆性战略管理。对这两种战略管理方式,如何区别和采纳不同举措,是企业所必需明确并且慎重思考的。

文化重组需要垂范

最后,企业的转型顶层设计必须思考如何改变全体员工的心智模式和价值观,这一切心智模式和价值观的改变不是来自于理念的宣灌,而是来自于行动,在行动中塑造新的做事方法、塑造新的看待事物的方式、塑造新的拥抱变化的心态。对战略的执行,对商业模式和运营模式重塑的过程本身就是重塑团队的过程,企业文化的重组需要领导者率先垂范。

在一个企业中能够落实行胜于言的工作作风,企业的文化改变将不会那么困难,反之所有感叹企业文化不易改变的企业,几乎无一例外都是说得多做得少,或者言行不够一致,找到了这个关键点也就找到了企业文化再造的核心要害。

风险管理必不可少

最后,企业转型的顶层设计还需要风险管理的意识,所有这一切的变化在财务上是否可行,需要多少资金的储备,哪些是运营过程中的风险点,必须有充分的谋划,而且有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精神准备。在日常的经营中时刻警惕,不该放手的时候就勇敢地去尝试,但是也要为自己的持续发展留下本钱,而不能够因一时冲动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这六个方面的系统思考,构成了我们企业转型期的顶层设计的全貌,归结一句话就是领导引领、文化承载、创新驱动、战略落地、围绕商业模式创新和运营模式再造,完成企业的转型。

还是那句话,这六个方面的顶层设计,认真做到了不见得你能够真的在市场竞争的大浪中完全获胜,但是你忽视了其中任何一个要素就会败下阵来,因此我们将它称为企业转型必须进行的六项基本修炼。

学习设计六要素 篇4

那么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习呢?我认为首先必须做到六要。

一、讨论要有明确的主题

讨论的主题是否明确, 关系着讨论的质量。在一般情况下, 讨论主题应反映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还要考虑与学生所学的知识的联系, 考虑学生自身发展的特点、知识水平。主题不能过于抽象, 离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不能太远, 摸不着边际;但也不能过于具体, 引不起学生的思考和争论。主题应当有助于学生增长和加深知识, 能够促进学生独立思考。

二、讨论要有充裕的时间

给讨论以充裕的时间, 是达到讨论预期目的的前提。因为学生的探索过程不是一条笔直的路径, 有时思考方向正确, 顺利前进;有时思考方向不当, 曲折迂回。所以, 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特征和规律, 留有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实实在在地讨论;给学生足够的思维活动空间,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联想猜测、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 交流合作。例如, 在教学《田忌赛马》一文时, 我紧扣“转败为胜”一词, 提问:田忌怎么能够转败为胜?为什么能转败为胜?问题提出后, 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经验, 或大胆猜测, 或实验验证, 或看书质疑, 而后再组织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得出正确的结论, 这样, 学生讨论有时间, 发言有机会, 避免了讨论形式化。

三、讨论要有民主的气氛

要使学生在讨论中畅所欲言, 就必须注意创设宽松和谐的民主讨论氛围。首先教师要关爱学生。在讨论学习中, 教师不应以权威者、监督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 而应以朋友、亲人的身份去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其次,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民主学习的权利, 当学生在讨论中提出问题, 提得不在点子上、关键处, 甚至是异想天开的时候, 不可简单地指责、嘲笑, 应给予积极鼓励, 表扬他们勤思敢言的精神, 使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四、讨论要有合作的精神

现代社会任何一项发明创造, 除个人钻研外, 还需要集体的合作与协调。人们在进行激烈竞争的同时, 又需要进行广泛的各方合作。在讨论学习中, 要提倡合作的精神, 让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多向自由的讨论:同桌讨论、分组讨论、全班交流, 学生各抒己见, 互相补充、互相评价、互相启发、共同合作, 形成“共生效应”。在课堂教学中, 可以把优、中、差的学生按比例“一二一”或“二二二”进行合理搭配, 组成合作的学习小组。让不同程度的学生互相交流, 并及时反馈, 把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拿到全班进行讨论交流, 并在教师启发指导下解决问题。使同学之间形成合作伙伴关系, 让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全身心地参与学习活动。

五、讨论要有质疑的勇气

创新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学生“质疑”意识, 从师、从众现象越来越让人们发现其后患无穷, 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 是学习的内驱力, 是问题解决的前提。“思生于疑”, 疑问往往是一系列思维的开端、创造发明的起点。善于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是坚持独立思考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因此,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质疑的勇气。学生不敢质疑, 主要有两种心理, 一种是自卑, 一种是紧张。要给学生质疑的勇气, 首先要消除学生的这种心理, 严禁从语言或行动上挫伤其积极性。在讨论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谁在课堂上敢于提问, 就要受到表扬;谁提出的问题让老师都难以回答, 那说明这个问题有深度, 更要表扬……通过这样的鼓励, 学生敢于把内心的疑问大胆地提出来, 增强质疑的勇气。

六、讨论要有激励的评价

健康长寿六要素 篇5

不为名利而争对待现实生活的态度,不要患得患失,不为名利而争,不为琐事烦恼,要培养宽宏大度、襟怀坦白的品质。千万不能对周围的一切都看不惯,整天牢骚满腹,怨天尤人,这种伤感情绪对身体健康极为有害。

热爱自己的工作志有所专,乐以忘忧,每个人应以对社会能有所贡献为乐。许多科学家是长寿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热爱造福于人类、推动社会进步的科学事业,勤奋用脑,心胸豁达宁静。有人曾对我国自公元221年以来到新中国成立前的3088位著名自然科学家的寿命进行过统计,他们的平均寿命是65.18岁,远远超过了当时的平均寿命。这个事实证明,凡热爱本职工作,在事业上有成就的人,其寿命比一般人要长。

经常参加体育运动运动能使人精神愉快。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医治“情绪病”的灵丹妙药,但从事体育运动却是改善不良情绪的好方法。当自己情绪郁闷、苦恼时,或情绪激动与别人争吵时,最好的方法就是转移一下注意力,到外面打一打球,或者散散步,这样不良的情绪会在运动中消失。

广交朋友乐于交谈当你遇到困难,受到挫折,甚至遇到不幸时,首先要冷静下来,控制一下自己的感情。然后可向亲朋、同事倾诉苦衷,从他们的劝告和开导中得到力量和帮助。这样,苦闷的情绪会漫慢消失,而变得豁达、轻松。

兴趣广泛自寻乐趣琴棋书画是中国古人颇为赞许的兴趣爱好,养育鱼鸟,种植花木也是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在情绪不佳或紧张的工作之后,观赏一场相声或哑剧,常常被逗得捧腹大笑,精神振奋;或欣赏一下优美动听的音乐,紧张和苦闷也会随之消除。尤其是对老年人,更應培养广泛的兴趣,用丰富多彩的爱好,调剂、点缀晚年生活。

学习设计六要素 篇6

1. 分析该问题的解决可使学生掌握、巩固和应用哪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形成什么样的态度和技能. 数学知识的基本性主要指探究对象结构的对称性和规则性. 这里特别把自主探究意识、人和人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技能以及搜集、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放到比知识更优先的位置上予以关注, 以数学问题为载体, 追求培养“完整”的人的教育目标.

2. 分析该问题对学生智力发展、科学方法论的掌握、态度价值观形成的现实意义. 问题情境应是学生熟悉的, 或能够清晰的理解的, 学生应具有解决类似问题或相关问题的经验, 对问题涉及的思想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也就是说问题应置于学生“最近发展区”之中. 以“低起点”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包括差生都能介入, 以“宽入口”保证满足认识风格各异的学生的探究期待.

3. 分析该问题对学生未来生活的意义. 一方面, 选择的问题在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必然会出现, 是学生长大成人后必然要面对的, 这样的问题对学生是重要的, 同时也是能引起学生兴趣的. 另一方面, 探究性问题本身应具有可“拓展性”以适应学生的“发展性”

4. 分析问题空间的结构, 提供更多有针对性的指导. 在解决问题时, 学生必须把问题的构成成分 ( 条件、目标、规则等其他有关情境) 编码成某种内部的心理表征, 这种内部的表征就是其问题空间, 它包括呈现给他的问题的起始状态、要求达到的目标状态、在解决过程中各种可能的中间状态 (

想象的或经验的) 、可以使用的算子 ( 操作) , 也包括与问题情境有关的“约束”, 因此, 问题空间是由学生对所要解决的有关问题的一切可能的认识状态构成的. 对问题空间的预设能使教师掌握解题要点、难点、层次、相互关系和教学的前提, 弄清什么是组成整个问题空间的个别要素及这些个别要素之间的关系.

5. 分析该问题有哪些特点、现象、状况、尝试、人物、事件和形式可以使处在该发展阶段的学生发生兴趣、接受问题以及了解和掌握它们.

二、数学研究性学习问题的设计

1. 关口前移, 上升一级. 对于探究而言, 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界限, 真正的数学研究与作为数学活动的问题探究之间也不存在明显的区别. 研究表明, 人们并不是完全具备解决问题的必备知识才去尝试解决问题的, 而更喜欢直接投入到问题情境中, 因此可从与当前知识联系紧密, 过渡自然的高一级教材中寻找“课题”. 更现实的做法是在上新课之前, 把本节课后符合条件的“习题”稍加改造作为研究性问题让学生去探究, 这样学生在拓宽数学知识面的同时掌握了新知识, 提高了探究能力.

2. 恰当处理教科书中现有的问题. 有以下两种情况: ①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问题教学内容. 教科书中有许多习题和其他材料符合研究性问题的范例性要求, 应深入挖掘、充分利用. ②改编教科书中的习题. 教科书中一些习题问题性不强, 可以根据范例性要求进行改编: 一是将封闭型的问题改为探究性的问题. 可以改变设问方式、更换题设条件、互换条件结论、综合类比拓展等; 二是将教科书中已有的一些纯理论性的习题改为富有时代气息的实际应用题. 简单的办法是: 减少封闭性习题的限制条件, 使其成为开放性问题, 从而增强可探究性, 限制少的问题让人更可能用自己的方式来思考, 而这方式决定于其兴趣和发现.

3. 生活是探究性问题永不枯竭的源泉. 由于现实生活中一些问题信息的不完整性和正确答案个案的不确定性, 才导致了数学研究性问题有它现实的教育教学价值. 因此, 关注现实世界中的问题, 特别是学生身边的可理解的实际问题, 可使学生有一种亲近感和探究的欲望.

4. 激励学生质疑提问. 采用“大脑风暴”形式, 让学生向课本提问, 改变概念和原理的假设和前提, 大胆想象、合理拓展; 向习题提问, 改变前提和结论, 转换问题情境, 使问题实际情境化.

5. 从数学史和当代数学新成果中提出问题. 数学史较真实的反映了人类数学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其间充满着思考、探索、反驳、证实的建构过程. 从数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撷取的问题“浪花”, 能真正体现数学探究真实而全面的价值诉求. 当代数学新成果是在对传统数学问题的反思、突破和重新探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的创新性思考为探究性问题的设计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启示.

研究性问题的评价与其他题型的评价结果有一定的相关性, 研究性问题的大部分解题过程是一个个封闭性问题解题的“组块”构成的, 如果没有这样一个个“构件”很难建造成研究性问题的解题“大厦”, 但同时也应认识到即便有了这样一个个“构件”也不能保证一定能建成“大厦”.

投诉成功六要素 篇7

1.要先交涉:

投诉前先向经营者或生产者反映问题。因为大多数经销者和生产者还是愿为用户!!!着想的, 同时他们也不希望质量和服务方面总是闹得满城风雨, 影响声誉, 所以尽量采取就近解决的方式, 问题解决得快, 还不伤感情。

2.要动作快:

如果经过交涉得不到合理解决, 就应及时投诉, 切不可拖延, 时间拖得过长的投!!!诉, 不利于判断商品损坏程度和正常磨损的区别;拖延投诉, 可能会导致超过“三包”期, 使投诉人的利益受到一定的损失。

3.要实事求是:

投诉商品质量和不良服务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投诉, 切不可夸大事实, 也不该隐瞒自己在使用方面存在的不当, 否则就使用问题难以及时解决。

4.要合理合法:

消费者的投诉要求, 无论是要求修、退、换或赔偿都应合理合法。

5.要材料完备:

投诉质量问题时, 应同时提供购货发标或购货凭证、订货合同, 如有双方交涉!!的文字材料或权威部门的质量鉴定则更好。

6.要进行检测:

会计六要素涵义再探 篇8

定义是认识主体使用判断或命题的语言逻辑形式,确定一个认识对象或事物在有关事物的综合分类系统中的位置和界限,使这个认识对象或事物从有关事物的综合分类系统中彰显出来的认识行为。其详细解释与《现代汉语词典》对定义的解释完全相同,认为定义是对于一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确切而简要的说明。将会计要素定义与上述定义的概念进行比较,笔者认为有以下不足:

(1)会计六要素的定义不符合人们通常对定义的理解“。基本准则”在给出资产、负债、收入、费用定义后,又给出各自的确认条件,并且强调,只有同时符合定义和确认条件的,才能确认,符合定义,但不符合确认条件的,不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或利润表。由此可见,“基本准则”对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的定义不能称其为“定义”,至少不是完整的定义,因为上述定义在综合分类系统中的位置和界限还不是很清楚,内涵和外延还不确切,还需要增加确认条件,否则就不能进行确认,这既不符合上述定义的概念,也不符合人们对定义的传统。笔者认为,应该把确认条件并入定义,重新定义会计要素,符合资产、负债、收入、费用要素定义的,就是该要素,否则就不是。

(2)收入、费用定义的问题。《基本准则》第六章给出收入的定义是:“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给出收入确认条件是: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从而导致企业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且经济利益的流入额能够可靠计量。有如下三个个问题:

一是如何理解日常活动?《企业会计准则讲解》指出:日常活动是指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经常性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活动。从中可以看出,《企业会计准则讲解》是在用“经常性活动”来定义“日常活动”,但在人们的心目中,“日常活动”和“经常性活动”并没有什么两样,甚至说“经常性活动”就是“日常活动”,也未尝不可,主要问题是没有给出日常活动在经济活动中的位置和界限,或对日常活动的内涵和外延的确切而简要的说明,也没有给出非日常活动在经济活动中的位置和界限,或对非日常活动的内涵和外延的确切而简要的说明,也就是说,人们想知道划清“日常活动”和“非日常活动”的界限是什么,而不是某项经济活动是不是日常活动,或日常活动包括那些内容,没有区分“日常活动”和“非日常活动”的标准,根本于事无补。

二是“导致”的含义是什么。“基本准则”在收入定义中说:收入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在收入确认条件又中说:收入导致企业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两个“导致”是否一样?如何理解导致?《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说:“导致”就是“引起”,因此,收入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就是收入增加,引起所有者权益也增加;收入增加,引起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从会计恒等式:

资产+(广义)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广义)收入

可以看出,收入增加,所有者权益增加,会计恒等式将不成立,也就是说,“收入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这种情况根本不存在。后一个“导致”的提法才是正确的。

笔者认为:收入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说法令人费解,建议将其改为:会计期末,收入会转化为利润增加。在这里,收入转化利润,收入就不存在了,且容易被人理解。而所有者权益增加不是收入“导致”的,收入和所有者权益不会同时增加,而是收入“转化”的,收入只能“导致”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或二者兼而有之。关于“费用”,同样有类似的问题。

三是收入是否只能导致企业资产增加或者负债减少两种结果。“收入导致企业资产增加或者负债减少”,通常情况下是这样,但笔者认为尚不全面,也可能存在同时引起资产增加和负债减少,例如,甲企业销售给A公司产品80000元(不考虑增值税),已预收A公司购货款40000元。这项交易使甲企业收入增加80000元,资产增加40000元,负债减少40000元。即收入的增加既导致了资产的增加,同时也导致了负债的减少,并不是要么资产增加,要么负债减少。建议将“收入导致企业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修改为:“收入导致企业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或二者兼而有之。”关于“费用”,同样有类似的问题。

二、如何理解“利得”和“损失”

(一)“利得”和“损失”的定义及其理解

《基本准则》指出:“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有以下三个问题:

(1)“利得”与“收入”的根本区别就是“非日常活动”,在什么是日常活动没有弄清楚的基础上,“基本准则”在“利得”和“损失”的定义中又提出了“非日常活动”的概念,但没有定义,人们只能理解为:不是日常活动的活动就是非日常活动,具体如何界定呢?没有明确的界限。

(2)《基本准则》在“收入”和“利得”的定义中都提到“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其本意是“所有者投入资本”既不是“收入”,也不是“利得”,但由于“收入”和“利得”的根本区别是“日常活动”和“非日常活动”,不仅会使人想到:“所有者投入资本”是“日常活动”还是“非日常活动”?如果是“日常活动”,在“利得”定义中就没有必要提及“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因为它不是“非日常活动”,自然就不是“利得”。反之亦然。这样一来,“所有者投入资本”说他是“日常活动”也不是,“非日常活动”也不是,这恐怕是定义“利得”时没有想到的。对于“损失”,显然也有“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是“日常活动”还是“非日常活动”的问题。

(3)“利得”和“收入”定义如此相似,为什么没有和“收入”类似的确认条件呢?难道“利得”就不需要确认“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从而导致企业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且经济利益的流入额能够可靠计量”?类比之后,使人感到费解。对于“损失”显然也有“确认条件”的问题。

(二)如何区分 “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与 “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

《基本准则》在第五章第二十七条给出了 “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是指不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投资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然后在第八章第三十八条给出了“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是指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投资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两个概念的区别仅仅是“不应当”和“应当”,其他完全一致“,应当”和“不应当”的区别在什么地方呢“?基本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讲解》都没有解释,也就是说,没有“应当”和“不应当”的界限或确切说明。如何区分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和“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只能跟着感觉走,觉得“应当”就计入……,否则,就是“不应当”。另外,从会计要素的内容上看,人们习惯的是,一项内容只能属于某一个要素,而不能同时属于两个会计要素,而“利得”和“损失”既可能属于利润,又可能属于所有者权益,有违常理,自然也带来操作上的困难。

(三)如何区分日常活动利得和损失与非日常活动利得和损失

由于《基本准则》中对损失的定义强调损失是“非日常活动”产生的,因此可以说只要是日常活动中发生的,尽管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与向投资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都不是“损失”,这样一来,便产生了困惑:人们通常所说的“资产减值损失”、“投资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损失”等等是不是“非日常活动”?由于上述三项内容在利润表中是计算“营业利润”的项目,人们自然就可以认为是“日常活动”形成的,依据“损失”定义就不是损失,那为什么还叫损失呢?笔者认为“,损失”的定义是对以往损失概念的否定,也就是说,人们早已经有“资产减值损失”、“投资损失”等等损失概念,“损失”的定义违背了人们通常对损失概念的理解。

对“利得”也有同样的问题。

三、对定义日常活动、非日常活动、收入、费用、利得、损失的建议

(一)取消“日常活动”和“非日常活动”的概念

如果不取消“日常活动”和“非日常活动”的概念,仍用其来定义收入和费用、利得和损失,要么给出便于操作的划分“日常活动”和“非日常活动”的明确界限。要么采用列举法,逐一列出“日常活动”或“非日常活动”包括的具体内容。实际上,上述两种办法都很难做到,由于各行业企业交易或事项的复杂性,各个行业划分“日常活动”和“非日常活动”的界限不可能相同,也就不可能有统一的界限,采用列举法,逐一列出各个行业“日常活动”或“非日常活动”包括的内容也绝非易事,更何况《基本准则》又不是“具体准则”,不可能细化到各个具体行业、各项具体内容。如果不这样,出现混乱就是不可避免的。例如,财产清查是“日常活动”还是“非日常活动”?从清查的次数看,如库存现金每日都要清查一次,应该是日常活动,可是无法查明原因的库存现金盘盈要计入属于“非日常活动”利得内容的“营业外收入”,因此库存现金清查应该是“非日常活动”,但是,对于无法查明原因的库存现金盘亏又要计入属于“日常活动”的“管理费用”,因此库存现金清查又应该是“日常活动”,这样,库存现金清查是“日常活动”还是“非日常活动”?无从定设同样,除库存现金以外的流动资产盘盈要冲减属于“日常活动”的“管理费用”,属于非常损失的流动资产盘亏又要计入属于“非日常活动”损失内容的“营业外支出”,因此,说他是“日常活动”也不是,说他是“非日常活动”也不是。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如果既不能给出“日常活动”和“非日常活动”的明确界限,又不能逐一列出“日常活动”或“非日常活动”包括的具体内容。“日常活动”和“非日常活动”的概念既不具有可理解性,更不具有可操作性,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性。

(二)取消“利得”和“损失”的概念

取消“利得”和“损失”的概念,不仅避开了“非日常活动”的概念,也避免了和通常意义下“利得”和“损失”的混淆,其做法是:把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恢复为“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把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恢复为“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的具体项目,如“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现金流量套期中套期工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有效套期部分)”等,这样一来,就不用区分“应当”和“不应当”。

财政部会计司司长刘玉廷在《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6版“关于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几个具体问题的说明”中指出:“非日常活动形成的经济利益流入或流出属于利得或损失,计入营业外收入或支出”。可见当时也没有单独设置“利得”和“损失”会计科目的想法,因此,用“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取代“利得”和“损失”不会出现混乱,因为以前就是这么做的。

(三)扩大“收入”和“费用”的内涵

扩大“收入”和“费用”的内涵,将“收入”和“费用”分别定义为:“收入是企业在权责发生制下形成的、会计期末会转化为利润增加、且金额能够可靠计量,很可能导致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或二者兼而有之,但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费用是企业在权责发生制下发生的、会计期末会转化为利润减少、且金额能够可靠计量,很可能导致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或二者兼而有之,但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这里实际上是将“收入”的定义和确认条件合并,删掉了“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是因为“很可能导致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或二者兼而有之”就是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的结果,“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已成多余。“费用”的定义亦如此。

冬季羊群饲养管理六要素 篇9

1 组群

入冬之前, 除对年老体衰、长期空怀、久病不愈、体小瘦弱羊进行适当的淘汰外, 要按羊群的年龄、性别、体质等情况对羊群进行合理调整, 将体质相近的羊组成一群, 以便于照顾体弱羊只, 及时加强补饲和就近放牧。另外, 常有不少母羊在越冬期间产羔, 应在母羊产羔前将其移入产羔室单独护理。初生羔羊经过一段时间的吃乳和适时训练后, 要单独组织羔羊群, 避免其随大群羊放牧, 可由专人负责让羔羊群近距离放牧运动。母羊回圈后要赶入羔羊圈, 不可与成年羊群同圈饲养。

2 保温

羊的耐寒能力相对较强, 但冬季羊舍不能低于0℃, 羔舍不能低于8℃, 产房保持在10~18℃为宜。过冬前, 要及早检修羊舍, 对屋顶和墙壁进行必要的修补, 防止漏风漏雪。封闭式羊圈, 应在门口悬挂挡风草帘, 窗户钉上塑料布;简易式养羊大棚, 可将屋檐向前延伸, 架设塑料暖棚, 顶上覆盖草帘子。过于寒冷的季节, 应加厚垫草。

3 运动

冬季要注意适当运动, 晒太阳, 除风雪天外都要放牧。适当的运动有利于饲料消化吸收, 减少消化道疾病, 同时可以锻炼羊只耐寒能力。特别是在初冬, 干树叶、农作物秸秆仍比较丰富, 耐寒植物也有生长, 这时要抓紧放牧, 并且母羊大多数已怀孕, 适度放牧除了节省饲草外, 还可适当地运动。严冬降雪较多, 气温又低时, 应尽量少放牧, 达到运动适量即可, 而对于老、弱、小羊则不要出牧。

4 保膘

冬季牧草枯萎, 放牧时间渐短, 采食量降低, 很难满足其营养需要, 当采食不足时, 应立即进行补饲。补饲干草可分早晚2次补给, 干草多为揉碎的玉米秸、豆秸、野干草等, 也可补给青贮饲料。1只成年羊每天补饲干草0.5~1.5kg或青贮饲料1~2kg。补饲精料, 可用玉米面、糠麸、豆饼等组成混合精料, 在晚上一次喂给, 每头成年羊每天喂0.2~0.5kg。另外, 要注意食盐、维生素、微量元素的添加;对羔羊、种公羊和怀孕母羊, 还要添加一些胡萝卜等青绿多汁饲料。同时, 要保证饮水充足。一般可在每天午后2时饮一次, 晚上归牧后再饮一次, 水温25℃左右为宜, 不要给羊饮冷水和冰碴水。

5 保胎

进入冬季, 大多数母羊都已怀孕, 要注意做好保胎工作。孕羊出入圈门要防止拥挤、碰撞和顶架, 避免流产。冬季天寒路滑, 放牧时要注意防跌滑, 要慢走, 不爬陡坡、不走冰道、不使羊群受惊吓;归牧时要控制好羊群, 避免紧追急赶, 以保证孕羊的安全和顺利分娩。

6 保健

班主任工作六要素 篇10

台湾作家席慕容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别人是怎样地把儿女托付到我的手中,他们用着谦卑热切的态度,希望我能够,请求我能够,使他们的子女进入一种境界,达到一种要求,实现一个从几十年前便开始盼望着的幻想与理想。

是的,我们肩上的担子是多么的重啊!我经常自问:我尽力了吗?我真的可以问心无愧吗?2002届是我最遗憾的一届,因为自己的身体问题,我将带到初二的班级转交给了别的老师。尽管家长、学生都能理解,但时至今日,想到、看到他们,我还是很愧疚。因为我总觉得自己对他们没有尽心尽责,使他们不得不再一次适应新的老师。我知道对我来说,学生送走了一届又来一届,但对一个家庭来说,可是百分之一百的希望和寄托,身为人母之后这一点感触就更深刻了。所以,从那以后我就暗暗地对自己说,决不让这样的事重演,不要把后悔遗憾留给自己。我常以王安石的一句话自勉:“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我觉得责任心是班主任做好任何事情的一个前提,有了这个前提才能够尽心尽力地营造良好的班风学风。班集体建设最重要的就是营造良好的班风学风,正气充盈、积极向上的班级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没有良好的班风学风,其它一切都是空中楼阁。但良好的班风学风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要抓好班风学风,我个人的体会是要注重落实六个方面:“严”、“爱”、“细”、“精”、“巧”、“学”。

一、严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做好班主任工作,首先要立规矩。立规矩,就要把握一个“严”字。“从严治班,从严治学”,结合校纪班规,严格要求学生,培养学生“有纪律、有秩序、有礼貌”。

毛泽东曾经说过:“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我跟学生说:“加强纪律性,学习无不胜”。纪律上我主张“先专政后民主”,一个班级必须要有铁的纪律,一切行动听指挥,步调一致才能胜利。让学生明白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说话做事要看场合、合适宜。比如说:“铃声就是命令,不能迟到早退,上课不管老师在与不在,听到铃声就要安静。班主任一定要坚守自己的原则,我时常跟学生说这是“爱你没商量”,学生也知道我的脾气,原则上的问题他们不会跟我讨价还价。

二、爱

严并不等于严酷、苛求,而是严而有情,严而见爱,“如果学生是一个含苞待放的花蕾,教师的责任就是让他们在阳光里绚丽绽放”。前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说过:“爱是无声的语言,也是最有效的催化剂”。教师对学生的爱,胜过千次万次的说教。

1、爱就要用真心去打动学生

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师道尊严的影响,师生之间有着一道无形的鸿沟。作为班主任,如何去填平这道鸿沟呢?那就是用滚烫的心温暖学生的心灵,用真诚去填平师生间的鸿沟。只有真心对待学生,才能达到师生间的相互信任,学生才会把老师当做知心朋友,敞开心扉,倾诉他们的心声。老师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才能有的放矢地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使他们健康成长。班主任不仅在学习上关心帮助学生,在生活上也要对学生嘘寒问暖,特别是住校生,更要肩负起老师和家长的双重责任。

2、用耐心去感化学生

师爱还必须有耐心,特别是对后进生的教育。因为意志薄弱,自控力差,往往是今天好了,明天又差了,反反复复。这就需要我们班主任做耐心的工作。当然,这里所指的耐心教育并不是消极等待,而是要做有新人,为后进生的转化积极创造条件。

对于那些由于经常受到批评而造成自卑、胆怯,缺乏自尊心的后进生,老师除了要有耐心外,还应“长其善,救其失,扬其长,促其变”。要善于寻找他们的“闪光点”,适时地给予各种形式的表扬,使他们尝到被人肯定的成就感,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上进心。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刘心武先生在他的一篇作品中也有这样一句经典的话:“一个丑恶的罪犯也有他自己的心灵美!”我们的学生再怎么调皮也不至于将他与罪犯等同起来吧?班主任千万不要吝惜“好话”。即使再差的学生也总有某方面的特长或优势,比如:学习差的,他在体育方面很好,或在音乐、美术方面有特长,积极的评价能使学生的进取之火燃得更旺,使后进生重新找回自我,获取克服缺点的勇气和信心。

三、细

有句话说:“抓在细微处,落在实效中”,眼细、心细、手细。班主任工作只有细致入微,才能使班级管理见成效。

首先,从班主任角度,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观察要细,无微不至:对学生指导要细,深入到每个细节。

其次,从学生角度,我要求学生培养细心与周密思维能力,不要像个“马大哈”,总是丢三落四。细心不能仅仅在做题时才注意培养,而应该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经常地、有意识地培养。

四、精

班主任的工作是非常琐碎且重复率相当高的。往往一类事一天发生几次、十几次,或是一个人一天犯很多次错误。怎么办?事事都说,老师累了,学生烦了。可是就不管了吗?不,不但要管,还要讲方法,讲方式。管的切实有效,管到学生改正错误为止。

五、巧

巧则能出奇制胜,巧则能事半功倍。做班主任工作要多动脑筋,想办法,实干加巧干。比如:

1、班主任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

由于学生思想不成熟,班主任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犯错误的学生,有的一错再错,屡教不改;有的偏偏在班主任强调某个问题之后“闯红灯”;有的恰恰在最不应该出问题的时候出“漏子”。这时做为班主任的难免火气比较大,在课堂上发脾气批评学生。有所弄得自己很难堪,下不了台。合适的做法是:

(1)保持冷静

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遇到学生犯错误时,如采用“硬碰硬”的教育方法,很容易发生冲突,使本人下不了台,影响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信。因而,不妨先保持冷静、沉默,克制情绪,暂且先搁置此事不处置。用冷处理的方式,既能使学生心悦诚服,也能体现教育者的风范。

(2)宽容大度

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宽容大度是一种长者风范、智者修养。当你怒气冲天时,切记“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3)深入调查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对待学

生出现的错误,班主任切忌主观臆断、处事武断。应深入调查,查明缘由,再对症下药。

(4)欲抑先扬

先肯定学生的优点,再指出其不足,这样教育效果会比较好。

2、要善于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

老师的言行对学生影响是比较大的,因此老师特别要注意自己所说的话,万一情绪失控,要及时向学生表示歉意,不怕降低身份,事实上你的诚意恰恰提高了你的威信。

3、言简意赅,无声胜有声。

许多学生抱怨家长太啰嗦,以致讲话学生不愿听,对班主任来说也是这样,说话切记言简意赅,切中要害,有时无声胜有声。

4、发扬协作精神,做好与科任老师、家长的配合工作。

作为班主任,应该在学生与科任老师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因此,做好与科任老师的配合、协调工作是很重要的。在学生、家长面前绝对维护任课老师的尊严,如果学生、家长对任课老师有所看法,一方面我会做耐心细致的工作,另一方面我的立场是绝对站在老师这一边的。因为自己是老师,将心比心,很能够理解老师,另外,我知道一旦学生、家长对老师失去了信赖,那么将会给这位学生甚至是整个班级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和任课老师的通力合作,是我做好班主任工作的最重要的条件。

除了与任课老师配合,为了孩子,老师还要经常与家长沟通,共同寻求教育孩子的最佳方法,共同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与家长沟通的方式很大多,随着现代通讯的发达,电话沟通是最便捷的了。但有时传统的登门家访所起到的作用是其它方法无法代替的。因为它可以让我们了解许多情况,比如:家里环境等。

六、学

“学”,做好班主任工作要注重一个“学”字。

1、要学习一些教育心理学,以便扮演好“心理医生”的角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人格。心理健康教育就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我感到自己在这方面很欠缺,于是,我找来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书进行学习,了解常见心理障碍及其排除,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要干中学、学中干,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班主任工作不断会有新的内容,也会随时产生新的问题,作为班主任就应在工作中不断地学习,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以适应其工作的需要和提高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3、向同行去学,互相切磋、交流、取长补短、其实我们身边的许多老师都是很有经验的,从他们那里我学到了很多。

酒店员工的六要素特征 篇11

酒店面对如此繁重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应考虑到底哪些员工适合并能够长期做酒店服务工作?笔者根据自己的酒店员工管理工作经验、对员工心态和行为的研究, 认为酒店员工应具有六要素特征, 才能适合酒店服务工作, 以期为酒店招聘、选用员工提供参考。

喜欢酒店业

酒店外表看起来富丽堂皇, 吸引了不少从业人员。然而, 酒店的富丽堂皇属于顾客, 与员工关系不大, 使得员工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落差。酒店管理制度严格, 多数酒店实行军事化或半军事化管理, 且时刻受到顾客的监督。酒店业工作方式和工作时间与其他行业不一样, 特别是餐饮部的工作具有间歇性。真正喜欢酒店业的员工, 是在对工作内容、工作环境、工作方式全部体验后, 能够一直保持一种认同感和喜爱感, 而不是对酒店华丽的外表或未体验之前盲目产生的“顶礼膜拜”。

爱好酒店服务工作

目前, 仍有一部分人对酒店服务业不认同, 认为酒店服务工作社会地位较低, 尤其是许多年轻人不能接受这种工作。既使有人从事这种工作, 也是因生活所迫而不得已的暂时之举。真正爱好酒店服务工作的员工, 会摒弃社会上的偏见, 冲破来自家庭和其他各方面的阻力, 工作起来轻松而又自在;同时, 他们还会主动地培养服务意识和职业道德、接受训练, 形成良好的服务作风。

能够吃苦耐劳

酒店员工的工作量与完成时间相关, 工作时间与顾客离店时间相关, 再加上在工作时必须是站立式服务姿态, 因此员工的工作劳累程度较高, 非常辛苦。员工从事酒店服务工作需要一定的体力, 在进行较长时间的工作之后仍然不叫苦、不喊累, 并且没有偷懒或逃避的行为, 才能体现出吃苦耐劳精神。

做事心细

做事心细是观察力强的递进, 只有观察力强, 才能把每个服务动作、每个服务细节做到位, 进而使服务工作面面俱到、细致入微, 让顾客满意。员工应达到酒店所要求的:工作不马虎、不随便;根据顾客的需求, 为他们提供周到、体贴的服务;注意服务方式, 改进服务动作、服务内容。

创新意识强

从全球酒店业看, 酒店服务的标准化已广泛推广并被各酒店所接受。然而, 标准化的酒店服务并不能满足顾客的多样化需求, 服务创新已成为各酒店管理及发展的关键点。酒店服务创新包括创新服务意识的强化、创新产品出现的频率、创新产品的顾客满意度、创新产品效益正向化。酒店竞争的关键在于服务产品创新, 而服务产品竞争的关键又在于对服务舒适性理解的创新, 并把它付诸服务动作或形体产品。

人际关系和谐

上一篇:找上门下一篇:定位与路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