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习设计

2024-08-07

体育学习设计(精选12篇)

体育学习设计 篇1

体育课堂学习评价越来越受到一线教师的重视。新课改以后,很多课堂上都能够看到评价的环节,只是评价者的呈现有所不同,有的是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有的是学生自我评价、学生间或小组间互相评价等。但值得进一步思考的是,有些评价的设计不够完整,出现有头无尾、无头有尾、无头无尾等现象。使得评价的作用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也或多或少地看出走过场现象。因此,如何对体育课堂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的评价设计和实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体育课堂学习评价若干现象

体育课堂引入学习评价,其主要目的是:通过评价活动的开展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督促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改进和提高等。下面从四个方面谈一谈体育课上评价的不良现象。

1.“无头无尾”的评价形式化现象

就课堂评价而言,何为头、何是尾?弄清这一问题,首先需要了解学生学习评价环节的完整结构。即首先是评价标准,其次是评价方法,第三是评价小结(反馈)。

通过提供评价标准,让评价者明确动作做成什么样是好的、什么样是不好的。即动作规格要求,学生要了如指掌,否则就难以展开评价活动。

如何评价,即在评价的时候重点观察什么、思考什么、如何评说等都需要告诉学生,否则,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就会出现盲目观察现象。学生评价后的小结十分关键, 通过小结要让学生明白,自己的评价是否正确。如果评价有误,原因何在,学生能够明白这些,在评价活动中就能够逐渐积累其评价能力。

例如,体育教学某一环节,教师让学生评价的时候说:下面同学们两人一组相互评价。既没有给出评价的标准,也没有在学生评价活动结束后进行小结,难以体现出评价的价值和意义。显然,是属于“无头无尾”的评价,该评价既缺乏评价标准,也缺少评价后的小结,这样的现象反映出教师对学生评价方法与能力培养的理解尚不十分清楚,结果就会出现评价走形式现象。此外,有些评价可能有头无尾,也有可能无头有尾,这些评价都难以起到真正的作用。

2.“时机不准”的评价干扰项现象

在观摩体育课的时候发现,有些环节组织学生进行评价的时机并非恰到好处, 而是有的时机选择过于提前,即学生尚不具备评价能力时安排评价。这样不仅难以起到评价的作用,还很有可能影响主教材的学习。例如,一节小学四年级的箱上前滚翻课,教师刚刚示范完箱上前滚翻技术动作,让学生体验动作练习时,就开始在该环节同时设计了让学生自评和互评活动。结果学生在箱上做动作的时候,动作不够认真,完成动作的质量难以保证,因为学生做完动作要去跳箱前面的评价表上填写动作完成结果。一定程度上看,评价干扰了主教材技术动作的练习效果。或许有人会有不一样的看法,认为体育课堂上增加评价环节,正是新课改所倡导的, 而且,在课程标准中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问题在于,评价环节设置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哪个时段?是在学生学习到什么程度后置入评价?关于最佳时机的选择和确定问题估计是教师教学能力水平高低的体现。时机选择恰当才算是贯彻落实好了课标对课堂评价的要求,否则,就很有可能被称作是干扰项。

3.“等级不明”的评价无区分现象

无论是对体育课堂学习过程评价,还是对学习结果评价,一般都会呈现出好与差之分,或优、良、中、差的四级区分。或者用积极性强弱、学习能力高低等的模糊判断。也就是说,评价的结果要有区分度,而且,有差异是绝对的,无差异却是相对的。 但是,并非所有的课堂评价都能把握住这一关键点。例如,一节小学三年级的踢毽子课结束的时候,教师利用小黑板,组织学生从学习态度、合作精神、创新意识三个要素进行评价。结果五组学生都得到了同样的评价结果,即都在各自指标要素空格处画满了大红花。这一结果表明,五个小组的学生都有同样好的学习态度、一样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表面上看,这种评价结果等于对全班学生进行了表扬,抓住了学生喜欢被称赞的心理特点。但实质上,并没有起到真正的评价作用。假如不愿意直接做出高低优劣区分,也要通过学生的具体表现差异,间接让学生们知道,哪些方面他们与其他组的同学还有差距,或离教师的要求还有距离,假如是这样的评价结果, 可以让学生明确下一步努力学习的方向。 假如是有区分的评价,就能够真正起到激励作用,更能发挥引导作用。因此,等级不明无区分度的评价要尽可能地减少使用的频次。

4.“结果失真”的评价半作秀现象

在有些体育课堂上,尤其是观摩展示活动中,有时会看到,有些任课教师设计的评价环节结果失真,这样的评价多采用的是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习。即评价结果与学生实际掌握的情况不相符。例如,一节初中二年级女生班的健美操课,教师把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四组进行练习,在评价环节, 展示完以后,教师分别对每一组的展示情况进行了评价,但是,让人感到疑惑的是, 这位任课教师,并没有按照每一组学生展示的真实情况进行评价,而是按照健美操的动作规格,并将全部规格分配到四组展示的学生身上。看似十分巧妙地做了评价, 但是,由于每一组学生的动作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尚未达到动作规格要求,不仅显得虚假作秀,而且,因不切实际,对学生的进一步学习也难以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由此可见,结果失真的评价是要尽量避免的, 否则就失去了课堂引入评价的意义。

二、体育课堂有效评价设计的过 程与方法

体育课堂如何有效引入评价,设计是关键,如何把握这一关键?其设计的过程与方法何在?下面从三个方面进一步讨论。

1.结合目标:明确课堂评价的目的

体育课堂教学评价环节的引入,需要结合目标设置情况充分考虑其目的与意义。因为,就课堂教学评价而言,有的是在目标落实过程中发挥检查调整作用,有的是要促进目标的顺利达成,还有的侧重于检验目标最终达成情况等。

因此,引入评价的内容、评价的方法都与教学目标有着必然的关联性,不能脱离目标毫无目的地任意设置评价环节。假如是为了发挥评价的检查调整作用,评价可能就需要设置在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之中, 评价内容就要选择单个运动技术的某一环节,或动作的某一要求,例如健美操某一节的上下肢配合动作,通过评价了解学生上下肢协调配合完成的情况,可以作为重要的参考,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方式方法。假如是为了促进目标的达成,需要开展激励性评价,通过教师评价,激励学生的学习, 对于掌握动作速度较缓慢者,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对于动作已有较好掌握的学生,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帮助同伴共同完成练习任务等。假如是为了检查目标最终达成情况,评价需要在基本部分主教材即将结束的时候展开,评价的内容需要就该节课所学的主要技术,评价者的选择既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教师。这样的评价,一方面检验了本堂课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还为下一次课的学习提供了重要参考。

2.分析学情:把握课堂评价的时机

不同的评价时机能够带来不同的效果,但选择什么时机引入课堂评价,这不仅与目标的设置情况有关,更与学生有着密切的关联。在过去的教学案例中,有的评价时机选择不够准确,结果不仅有可能发挥不了评价的作用,而且,还有可能出现干扰主教材学习的现象。因此,把握好时机十分关键。要把握好这一关键,前期对学情的分析至关重要,因为,不了解学生运动基础,就难以准确把握在学习某项技术的时候学生可能掌握的程度;不清楚学生的评价能力,就难以把握评价的过程;对学生的学习习惯不知情,就难以组织有针对性的评价等。因此,充分了解和分析学生的运动基础、评价能力和学习习惯等,是确定评价时机所不可忽视的。假如学生的运动基础较好,评价能力较强,学习习惯良好的话,评价时机可以灵活把握,设置在学习技术过程之中、之后均可。在学习过程中引入评价,基础与习惯好、能力强的学生,评价的过程能够顺利开展,评价的检查和调整作用也能有效发挥。假如通过了解学情,学生的运动基础不足,评价能力不强,学习习惯不良,学习评价的引入就要相对推迟,尽量安排在运动技能学习即将结束的时候, 甚至可以不引入评价。因为,基础、能力和习惯不好的情况下,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主动性、有效控制性、准确评判上等都难以达到理想状态。或许有人会问,假如班内既有较好的又有较差的,该如何把握评价引入的最佳时机?对这一情况,更要灵活把握,学习评价内容和要求就不能一刀切,甚至,在评价的时候,可以把学生根据学情先进行分组,对不同组别提出不同的评价要求。如果能够如此分层安排,学生的评价能力也将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3.全面构思:确定课堂评价的方法

学习评价的引入,需要考虑各因素,不仅要充分考虑目标、内容、重难点、学情等前置因素,还不能忽略课堂新生成,如突发事件等滞后因素。体育课堂评价,师生均可操作。就学生评价而言,既可以是学生自评,还可以是学生互评。从评价内容上,可以是技术的某一环节的评价,也可以是完整技术的评价。但是,就课堂评价方法的确定而言,需要综合考虑课堂教学的诸多因素,概括起来,评价的方法可以尝试性地采用有以下几种。一是间断评价法,即一节课上评价分两至三个环节,中间可以有时间间隔,即练习一段时间以后再实施下一次评价,这种评价能够发挥检查和调整作用。使学生边学边了解学习效果,进而提高运动技能掌握的实效。二是一次不间断评价法, 即在一节课上,出现一次评价环节,无论是设计在练习中还是练习后,都可以根据需要起到评价的作用。练习过程中的一次性评价,可以考虑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习阶段性效果,及时调整方案,使其更加有效;练习后评价,可以安排学生自评或互评,因为, 此时的评价,学生通过完整的基本部分主教材的学习,基本上可以掌握本节课运动技能目标要求了,学生评价的时候,不仅能够做出相应的技术动作,而且,对技术动作的优劣也能够有一个基本的判断。

三、有效实施课堂评价的策略

1.按需调整策略:依据课堂教学需要 调整评价方法

体育课堂教学是在动态环境中完成的教与学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实施学习评价,并非是将评价设计原封不动地搬到课堂上来,而是要灵活把握评价的方法, 尤其是当评价设计在原定教学环节开展评价活动感到不适宜的时候,或学生还难以评出结果的时候,就不能再照搬原有设计,而是要根据教学需要调整评价时机与方法。假如设计的是学生互评,可是,当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发现大部分学生尚未掌握技术动作,学生互评就难以正常开展。不仅评价结果与想象的会差距明显, 还难以锻炼或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可以适当将评价环节后移,但是,假如直到基本部分教学时间即将结束的时候,大部分学生完成动作依然有困难,评价环节就可以考虑删除,即不走形式化的学习评价。例如,一节篮球的行进间运球新授课,任课教师事先设计了学生两人一组在练习一段时间以后互相评价的环节,可是,在练习中发现,原来设定的评价环节难以正常落实。因为,明显看到学生在行进间运球时, 总是掉球,有的学生连正常的连续两次运球就存在困难,也就难以完成评价。于是, 教师就未能如期开展学生互评活动。这种调整十分必要,而且,也是按照课堂教学需要灵活把握的。但是,假如该任课教师发现了学生难以完成行进间运球技术后,依然将评价引入到原设定教学环节,不仅不能发挥评价的作用,还会影响学生对运动技术的练习,这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2.过程优化策略:依据评价实施情况优化评价流程

在体育教学中假如引入了课堂评价,为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和反应出对学生的评价能力的培养,就需要依据评价实施情况优化评价流程。以学生评价为例,一个完整评价环节,需要有评价标准介绍、有观察要求、有评价结果点评的跟进等。除了在实施评价的时候需要把握这一流程的完整性以外,即让学生知标准、会观察、有反馈。还要依据体育课堂上的评价实施具体情况, 进一步优化评价过程。例如,评价一节健美操课的学习效果时,老师安排的是小组内互相评价,不仅事先告诉了学生健美操的规范动作要求(即简单的评价标准),还提出了明确的观察要求,可是,学生在评价的时候,却出现了只说哪里做的不到位,而没有评出哪里做的好,即采取的是指错式评价。一旦发现学生存在这种不够全面的评价现象,就要及时纠正,指导学生既要能够看到同伴完成动作哪里较好,还要能够指出存在什么问题有待改进,即给学生一个关于评价内容完整性的正确引导。否则,学生即便是知道评价的标准,由于评价内容不全面,依然等于不会评价。然后,再观察、 再指导,直到学生能够较为理想地完成评价活动。学生在整个评价活动中的表现,教师点评时,也不能只说好,或不切实际地表扬。而是要客观地给学生指出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便于进一步改进提高评价能力。这就需要任课教师要能够把握学生评价的全过程,及时发现问题,作出调整,优化评价的过程,从而提高评价的实效性。

3.反思改进策略:依据课堂实施效果 反思评价疑惑

评价在体育课堂上的运用,并非都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有时,运用不当,有可能事与愿违。但是,都有哪些情况属于运用不当呢?一是效果不明显,有可能是评价时机不当,都属于过早安排了学生评价;也有可能是学生在未掌握评价标准的前提下, 不能判断动作的好与差;还有可能是学生观察方法不正确,未能做出准确的判断等。 二是效果相反,即评价结果正误颠倒,这种情况说明学生处于技术动作学习的泛化阶段,虽然听到和看到的讲解、示范都是正确的,但是,由于未真正理解和掌握技术动作的关键,处于比着葫芦画瓢阶段,结果就很有可能将观察到的同伴的错误动作说成正确的,等于模糊评判下了结论。然而,这还只是从评价结果上来说,表现出的效果相反。实际上,有些学习评价的引入,会干扰主教材的学习,因评价而使技术动作掌握速度滞后。这样的评价环节引入的必要性就令人感到疑惑,尤其是新授课,是否引入评价需要慎重考虑。因为,当学生尚未掌握技术动作,不具有自评互评能力的时候, 往往就会出现评价的形式化现象,甚至出现不切实际的错误评价,浪费了课堂教学有效时间,达不到理想的评价效果。

四、结语

体育课堂上引入学习评价,在一定程度能够起到检查、督促和激励作用,但那些时机把握不当、过程不完整、方法不合理的评价,就很有可能起到负面效用。因此,并非每一堂课都需要有评价,一旦要设计评价,就要全面考虑实施评价所需的条件、课堂组织方式,以及如何利用评价结果发挥其评价功能。盲目地引入评价是不可取的, 只重形式不重能力培养的评价也是无意义的,重视结果忽视过程的评价也难以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明确要求。

体育学习设计 篇2

通过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下中小学体育课的有效教学设计》我深入体会、理解体育新课程的`理念,体育教学设计要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对参与教学活动的诸多要素进行分析和策划,制订出“教什么?”和“如何教?”,如何“指导学生学”、“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和发展”的操作方案,掌握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学生的身心、知识、能力、品格和方法的改善与提高,必然要求在教学实践中采取与其实现形式相适应的教学策略,使体育教学设计与体育教学实践协同一致,从而实现体育教学设计目标。体育教学设计必须通过体育教学实践来付诸实施,要将自己的教学设计放到教学实践中去检验、修改、完善。科学的、艺术的、合理的、精确的教学设计、优化的教学活动,才会有富有成效的课堂教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订和颁布的,是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指导性文件。它体现了国家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在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具体规定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目标及内容标准等,并提出了教学与评价的建议,是国家管理与评价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质量、编写教材、进行体育教学、评定学生的体育学习成绩的重要依据。

通过认真的学习,使我在应对体育新课程体育课教学设计建立在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基础上,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体现“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教学设计要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基本设计理念有正确的理解,在掌握常规教学设计的基础之上,认真贯彻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并且贯彻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中去。

体育学习设计 篇3

关键词:探究 问题 设计

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精心设问,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思维活动,达到培养创新品质的目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将课本上的知识以问题形式展现出来引导学生探究,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利用这些方法去学习相关知识,开辟出新的知识领域。当前体育学校仅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了化学课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化学课程的重视程度远远不能与普通学校相比。因此,要想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必须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问题引导就是体校化学教学过程常用的方法之一。那么,在体校的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提出好的问题呢?

一、设计的问题要体现基础性

体育学校一般都秉承“学训并重”的办学理念,而实际上体校学生的学习时间、学习态度、知识技能等方面与普通中学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要立足于基础知识,提出的问题要体现出基础性。设计的问题不能超出课程标准要求,但是也不能照搬课本上的原话。问题的作用是引导学生思索和探究,学生通过自己的推断和分析得出结论,从而达到提高科学素养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地位仅是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

二、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目标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具有目标导向性,问题要切中要害,通过问题导引,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等,问题中应体现出重点掌握的内容。如在学习《氧气》(鲁教版.八年级)一节中氧气的性质时,主要知识是氧气能与碳、铁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在实验探究中主要对碳和氧气、碳和蜡烛的反应进行了验证。因此,设计的问题应以氧气与可燃物的反应为中心目标,所有问题应围绕中心目标展开和延伸。

三、设计的问题要有层次性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呈现出层次性,即问题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要做到循序渐进。体校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设计的问题应符合其认知水平,不仅起点要低,而且更要小台阶递进。如学习《海水“制碱”》(鲁教版九年级)纯碱的性质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1.生活中你见过纯碱吗,知道其化学名称吗?你能否描述纯碱的物理性质?2.在生活中纯碱有哪些用途?3.碳酸钠与盐酸能否发生化学反应?如果能反应请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生成的新物质。4.能否写出碳酸钠和其他酸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5.碳酸钠能否和氢氧化钙溶液反应?能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吗?为什么?6.碳酸钠能否和氯化钡溶液反应?试写出化学方程式。7.碳酸钠能和哪种类型的盐反应?8.请归纳出碳酸钠与某些盐的水溶液反应的规律。学生经过讨论和分析,不仅掌握了碳酸钠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同时也掌握了复分解反应的实质,达到了举一反三的目的。

四、设计的问题应便于实验验证

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基础,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设计的问题应便于学生实验验证。大多数学生学习化学的直接兴趣就是来自实验,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兴趣,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动手操和观察作能力,思维品质和科学素养。如在上面设计的问题中,如果让学生判断碳酸钠与盐酸、碳酸钠与氢氧化钙、碳酸钠与氯化钡等物质是否反应,只要通过实验验证一下即可。然后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原因,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五、设计的问题要有情境导入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设计的问题要问到学生最想知道的地方。只有能促进学生思考的问题,才能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求知。因此,教师设计的问题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出发,以生动有趣而又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层层递进地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利用一些针对性、启发性、趣味性的信息来引导学生,使学生的认识过程从好奇和感兴趣过渡到分析和探究上来。如在学习《海水“晒盐”》(鲁教版九年级)一节时,为了提高教学的趣味性,教师可以引入两个故事,一是《史记》中齐太公治国策略:“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重点解说“鱼盐之利”,通过故事说明齐国强大的原因;二是西汉晁错《削藩策》描述吴王刘濞造反的故事:“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诱天下亡人,谋作乱。”重点讲解“煮海水为盐”,使学生知道吴国造反的经济基础与盐的关系。通过故事的引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初步了解海水“晒盐”的原理及意义,在此基础上再提出“蒸发结晶”和“粗盐提纯”等相关问题让学生解决。

六、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是为了用不着教。”新课程学习应该充分展现人的主体性,追求人的全面发展。这既说出了教学的目的,又说出了学生掌握方法后能自主获取知识,去寻求发展的最终目的。在课堂上设计的问题要着眼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出的问题学生能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他们在学习中探索,从发现中寻找乐趣、主动获取知识、体会到化学的实用价值。如《金属的化学性质》(鲁教版九年级)一节是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探究活动不仅仅是为了获得金属活动顺序的结论,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如果通过实验探究来比较金属性质差异,控制好实验条件是得出正确结论的前提。因此,教师可以提出实验条件对实验现象影响的相关问题,比如:金属的表面积、纯度、用量,所用酸的种类、浓度、体积,反应的温度。教师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重点比较实验现象的异同,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当然除了以上几点,设计问题时要注意的事项还很多,如知识的综合性、问题的开放性和发散性、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等问题。总之,利用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是化学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只要教师能充分研究教材、教法、学情、学法,就一定能提出一个好的问题。

体育学习设计 篇4

本文所提到的个性并非指现代社会中所流行的“有个性”。“有个性”是指不趋众, 要特别, 而我们所讲的个性是个体在世界观、价值观、能力、性格、行为模式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质, 强调的是类别而非特别, 具体到每一个学科其侧重点又应有所不同。

体育 (Physical Education) , 可直译为身体的教育, 它是以终身体育为最终指向, 以发展学生身体素质, 提高运动技能和知识水平, 培养社会适应能力为目的, 通过身体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一门课程。通过体育课的个性化教学, 我们期望学生应该成为能够根据个人身心发育特点达到相应运动层次的人, 能够根据个人性格特点体验到运动带来乐趣的人, 能够根据个人感悟对体育项目有不同认知的人以及能够根据个人在运动中所表现出的特点形成不同社会适应能力的人。因此, 体育学科的个性化教学应综合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运动意识、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的发展趋势来进行课程设计。

我校为公立完全中学, 初高中体育课程分别按照教委规定和学校特点进行课程的整体设计。初中课程包括国家必修 (过程性考试项目) 和校本选修两个部分, 其中校本选修根据师资情况开设了短式网球、形体、毽球、羽毛球、健美操、街舞、空竹、武术等多个项目。每学期除完成国家必修的四个内容外, 教师会另外开设1 ~ 2 门特色项目供学生学习, 学生也可在学校开设的选修课和社团课中进行各类特色项目的学习。高中课程采用走班制模块教学, 根据大纲设置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每学期分为两个学段, 学生可根据自身规划合理安排时间完成必修课与选修课程, 其中必修包括田径、体操, 选修包括篮球、排球、足球、网球、软垒、橄榄球、健美操。其中篮球、排球、足球、网球还分为初级班和高级班, 篮球分男篮和女篮, 不同性别、层次、爱好的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去选择相应的模块课程进行选修。

课程整体架构的个性化首先满足了学生选择趋向的多样化, 课程内部的个性化又进一步满足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求的多样化。我校体育课的教学设计从以下三个角度体现了教学的个性化。

一、角色定位体现个性化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为社会适应, 我们期望通过体育课上的活动使学生能够形成团队配合、勇于拼搏、不畏困难、敢于担当等意志品质, 并使其能够延伸至学生未来的社会生活中, 形成学生能够带得走的能力。

所有运动项目最终高水平运动成绩的获得都需要在团队合作中完成。团体项目在比赛中有队员不同位置的分工和配合, 单人项目有专业教练员团队、科研团队、后勤团队为其提供全方位保障。每一个角色都有相应的职责、技能和特点。如果学生学习的仅仅是技术动作, 体育课终身体育的目标必定难以实现。但如果与此同时也习得角色背后附加能力的话, 学生所获得的运动体验将升华为另一个层次。

我校高中女篮模块课程 (由崔可心和童伟两位老师牵头进行课程设计) 充分利用了角色定位的教学组织方式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需求。

自愿选择进入篮球模块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成6 ~ 7 人的小组, 同组成员需在第一次课上完成三项任务:第一, 研读《篮球运动季学习手册》, 其中包涵本课程的所学内容、学习目标、具体要求以及评价和考核方法等;第二, 研读手册中关于“个人角色职责和评价等级标准”的相关内容, 根据个人的特点、能力、喜好商讨确定每个人的具体角色 (包括技术教练员、体能教练员、后勤人员、裁判员、场上不同位置队员等) ;第三, 建立微信群, 熟悉其使用方法。随后便是学生课下讨论练习方案、课上分角色合作训练, 教师课下微信指导方案设计和答疑解惑、课上巡回指导技术。每节课根据各个角色的职责, 由小组成员和教师共同完成“角色职责履行记录表”, 对每名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追踪评价。

学生通过“角色定位”的学习过程, 既提高了技术, 又产生了为集体贡献的意愿, 增强了学习动机, 提高了学习效率。基础班的学生经过一个学段的学习可以熟练掌握基本的投篮、传球、运球和突破技术, 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战术配合。提高班的学生可以独立完成一场完整篮球教学比赛的组织和进行, 并定期外出与兄弟学校进行友谊赛。

通过高中篮球模块“角色定位”的个性化教学, 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 近两年我校篮球联赛从组织到宣传, 再到裁判等一系列工作均由学生团队负责完成, 且运动水平也逐年提高。

二、层级性体现个性化

由于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训练因素, 学生在运动能力和理解力方面呈现出非常大的差异性, 在教学中如果能根据学生能力进行分层教学, 则对于学生能力的发掘会有极大的益处。故自2013 年起, 由我校李海庆、樊庆老师牵头的短式网球特色课程正式出现在我校的初中课堂中。

课程面向零基础的学生开设基础网球班, 通过快易网球十步教学法让学生在体验网球运动趣味性的过程中以最快的速度学习网球基本技术, 快速学会打网球;部分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和经过一段时间基础班学习后达到相应能力的学生可进入提高班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多样化的动感网球和网球比赛课程使学生的网球技术水平得到迅速的提升;其中拔尖的学生又可以进入学校网球队进行专业的网球训练。教学难度层层递进, 运动水平层层递进, 学生的能力培养亦层层递进。

学习的层级性还体现在每一节课中, 根据学生的能力设定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 使每一名同学都要“跳一跳, 才能够到”;同样的练习内容, 安排学生使用不同的网球和场地, 因球速和球场大小的不同使得练习难度出现层级性, 以适应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每一种练习内容均附有相应的微课堂视频内容, 学生可以根据需求选择性的观看。

通过这种层级性的个性化网球教学, 我校的网球普及度逐年提升, 并训练出一批高水平网球运动员, 多次在市级甚至国家级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三、功能性体现个性化

初三体育中考对于任何一所学校而言都是体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不同于其他年级体育课, 初三的重心落在备战中考上, 而学生因其运动能力不同, 考试目标会有所不同, 学习需求也会有所不同。传统的的大班教学使得部分学生课上练习发现的问题不能立即得到解答, 按照集体进度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不能有效的利用课堂时间进一步提升, 等等。信息科技手段的充分利用可以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 于是由本文作者负责的为初三毕业生量身定制的微信公众平台应运而生。

目前, 一线城市中学生智能手机的持有率几乎可以达到100%, 微信的使用率也可达到80% 以上, 通过微信公众平台进行信息发布比起目前使用的其他校内通信平台要更容易获得学生的关注。

我校初三微信公众平台的基本功能包括体育中考项目介绍、技术要领、练习方法和成绩标准四个方面。除此之外, 平台会定期将学生的训练情况进行展示, 并用投票的方式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练习方式、追踪练习强度等。学生和家长还可以通过平台的回复功能随时向教师咨询, 教师会根据学生情况给出运动处方。微信公众平台多样化的功能既可以使学生获得需要的个性化指导, 又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设计中来, 增强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总结学校近几年在实践个性化教学过程中实践, 主要有如下的几点经验。

第一, 不能被动地顺应个性还要体现教师的引导性。个性化教学决不能成为冠以自主学习名义的“兴趣课”, 完全由学生的喜好主导。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引导性的进行个性化教学。第二, 个性化教学是由简入繁再由繁入简的过程。实施个性化教学的初始阶段必定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 但一旦个性化教学贯穿学校的课程整体, 学生所积淀的能力便会使教师的工作简化, 对学生的意义更是不可估量。第三, 个性化教学要抓住学科核心素养。只根据学生运动能力设计不同层次教学的是一级水平的个性化教学, 能够再结合学生的兴趣的是二级水平, 加入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才能到达三级水平。在个性化教学设计中不可忽略掉体育核心素养中的任何一点, 更要时刻谨记终身体育的最终目标。

体育学习设计 篇5

2010——2011学下学期

体育组

一、设计理念

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中所提倡的新的教学理念,它是指学生以教材为载体,在教师的指导、点拨下,独立思考、研究,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创造性学力。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通过自主探究,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实践能力,在尝试对各种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在体育课中也同样得到积极提倡。

二、活动目标

与研究内容相对应,本次活动力争达到以下目标:

1、教师掌握了进行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的基本思想及方法,形成了基本模式,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探究、自主构建、主体突出,形成了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局面。

2、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学会肩肘倒立的方法,养成自主探究学习的好习惯。

3、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柔韧素质。

三、活动方参加人员:

本校5、6年级的学生

四、活动过程:

(一)、活动准备。自由探究肩肘倒立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柔韧素质。

(二)、活动开展。进行肩肘倒立的辅助性练习,然后教师启发学生学习动机—提出问题—学生边练边思考边探究,练习中各小组学生之间通过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指导与评价,互相勉励共同完成学习目标。当学生对过竿技术动作有所体验和了解后。教师再向学生分析什么样的技术动作最为合理,并鼓动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达到了“懂”与“会”,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愉快的活动空间。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对象,将“皮筋”设置成不同高度,让学生依据个人的情况自主探究选择进行练习。尽量使每个学生在心理没有压力的情况下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从而达到区别对待、共同提高。

发展柔韧素质练习。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学习运动技术的基础,同时也是自我健康的前提。采用“素质练习超市”的方法,学生既耳熟能详,又感到特别新鲜,在加上相互的合作交流探究,能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成果展示。肩肘倒立技能展示

(四)、总结评价。对整个活动进行总结评议。

五、活动预期成果:

1、学生积极参与活动,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掌握肩肘倒立的动作方法。

2、初步学会运用网络搜索、书报杂志查找、观看影视资料、调查访问等方式搜集资料、整理资料。

3、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充分的发展。

六、设计中力求体现三个特色:

1、活动手段多样化

为达到教学目的,本课在设计中充分运用挂图、游戏、音乐等形象直观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辅助练习、模仿练习、探究合作练习、选择练习等多种练习方法,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2、注重营造学习氛围

在教学的全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师生互动,共同探究,注重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欢乐轻松的气氛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达到探究活动目的。

3、不断创新和拓展

体育学习设计 篇6

关键词:体育学习;动机;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 G40-01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3-85-2

0 引言

体育教学活动,是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重要教学活动。在体育教学中过度压抑学生的情感,学生很难体会到体育学习的乐趣,主观能动性也很难在体育活动中发挥出来。对体育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行改革,关注学生的不同需求,才能激发其体育学习兴趣。转变传统教学模式,是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

1 体育教学的现状

1.1 学生缺乏对体育课程的重视

就目前而言,生普遍缺乏对体育课程的重视,没有明确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多数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缺乏端正的态度,不具备较强的体育学习动机,导致其体育学习成绩不理想。

1.2 教师缺乏较高的职业素质

大多数学校的体育教师资历较浅,缺乏丰富的教学经验,对体育教学也缺乏正确的认识,其自身的职业素质水平也较低。并且,较多体育教师不具备端正的工作态度,导致其体育教学质量无法得到提高。

1.3 缺乏良好的教学条件及科学的目标设计

大部分教师进行目标设计时缺乏全面、合乎实际的考虑,导致体育教学内容不够规范。并且,学校普遍缺乏先进的体育设施及形式丰富的体育活动,对学生的体育学习造成阻碍。

2 优化教学策略,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动机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2.1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创新教学模式

在传统体育教学中,教师一贯采用的教学方式是教师讲解、演示,学生观看、练习。在教师演示过程中,由于角度的不同,不能让学生很好地掌握体育运动的标准动作,使他们在练习过程中不断有效地进行,导致学生的体育技能不断的提高。同时,在体育锻炼过程中,教师经常加大学生的锻炼量,让他们难以忍受身体的疲劳,逐渐失去了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教学设计,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地参与到锻炼中,提高他们的体育运动技能,促进他们身体素质的发展。学生之间由于身体素质的不同,他们对体育运动量的承受能力也不同,在让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练习时,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身体情况制定不同的练习强度,让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锻炼,激发他们对体育课的兴趣。要让学生进行大量的体育锻炼,让他们进行单一的方式进行,会让他们感到枯燥,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锻炼兴趣。因此,教师在让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练习时,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让学生在有趣的练习环节积极地参与,提高锻炼的效率。

2.2 注重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参与积极性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行,学校教育不仅要重视学生的文化教育,还要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为他们进行更好的学习提供保障,体育学科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自主锻炼的意识,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根据体育运动的特点创设丰富的教学模式,在新颖的教学方式中,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在兴趣的引导下,能够降低学生对身体疲劳的感受,高效地完成体育锻炼的任务,促进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在创新教学模式的同时,教师还要培养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自主意识,让他们深刻认识到拥有一个好的身体对自己的重要作用,使他们由被动的进行体育锻炼转变成主动的进行锻炼,使体育课堂真正实现素质教育,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有效提高。

2.3 全面实施因材施教战略,提升体育课教学质量

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个人素质不同,体育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因材施教和循循善诱,鼓励大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投入到体育学习中。因材施教是对新课改的重要体现,遵循学生的个性和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提升体育教学质量。针对大学生对体育的喜好程度以及掌握能力等情况,对学生进行了分层教学,既体现出现代体育教育的规律,也让学生感到符合自己的意愿。由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例如在对学生进行耐力素质的锻炼时,根据大学生的体能状况将他们分为不同的小组,按照每个小组成员的特点选择强度适中的运动来让学生进行锻炼。按照学生的体能进行分层是当前体育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可以让学生有发挥的空间,为学生的差异化发展奠定了基础,有助于在体育教学中提高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体育教学效果。

2.4 对学生进行鼓励和引导,让他们树立体育锻炼的信心

学生在学习体育理论知识和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都需要获得教师的鼓励和肯定。教师对学生的肯定能够作为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催化剂,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体育锻炼中,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在体育锻炼中,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在他们遇到掌握不了的体育技能时,教师通过示范动作对学生进行指导,使他们掌握正确的动作,在不断的练习过程中掌握体育动作,提高体育运动技能。在学生感到疲劳,想要放弃锻炼时,教师要对他们进行鼓励,让他们坚持锻炼,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在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下,学生能够对体育锻炼产生兴趣,积极主动地进行锻炼,提高他们的运动技能,使他们的身体素质获得提高。

2.5 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体育教学要想创新,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我们应该为学生树立榜样,起好带头作用,立足本职工作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服务。大学生的可塑性和学习能力强,具有勇于创新和不断探索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教学中。比如教授一些难度较大的动作时,体育教师需要给学生详细讲解动作要领和注意事项,并且把意外事件的处理方式教给学生,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探索如何做好每一个体育动作。在体育课堂,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去编排游戏内容,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不断创新。另外,体育教师还可以引入竞争机制,鼓励先进,让大学生养成不甘落后、力争上游的体育精神。

2.6 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改革对当代教育工作者提出的统一要求。只有师生关系和谐了,课堂氛围才能变得和谐起来。学生与教师具有平等的地位,能够进行融洽的交流,学生的体育学习心情自然变得舒畅起来,体育教学活动的效果才能得到优化。在现代化的体育课堂中,体育教师不应当再做课堂活动的控制者与监督者,只关注学生是否按量完成了体育训练。而应当积极融入到学生群体中,与学生一体参与体育活动或者游戏活动,让学生能够亲近自己。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并不是那么容易,教师需要对教学观念进行转变,明确个人在体育活动中的引导者角色。只有教师的角色得到转变,学生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课堂才能活跃起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意识到他们需要教师的帮助,教师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学生指导,有利于师生关系的和谐化。比如,在讲解跳高技巧时,教师应当与学生们一起跳高,了解学生的跳高水平,并交流跳高技巧。在交流中发现学生的问题,并在无形中告诉学生最有效的技巧,使学生在活动中自觉修复问题,有利于学生体育学习自信心的建立与兴趣的提高。

总之,体育教学对学生健康成长十分重要,就学生的体育学习而言,学习动机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师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增强学生体育学习的动机,从而有效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郑雅云.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动机提高体育教学质量[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01:205.

[2] 金洁.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动机提高体育教学质量[J].学生之友(版)(下),2011,07:78.

体育学习设计 篇7

一、高校体育拓展训练课程设计

高校体育拓展训练的课程设计中主要包含了对拓展训练内容的选择, 对教学单元的基本安排以及对课程实施的考核评价等等, 在这几个方面要遵循可行性的原则, 有效性的原则, 并且还要秉承完整性和连续性的原则。

(一) 内容的选择

在高校体育拓展训练的内容选择上, 可以按照学校的课程安排进行拓展项目的选择, 从拓展项目的基本特点出发, 选择一些适合于学生身心特点的项目。不同的项目类别以及不同的应用层次会起到不同的作用, 让教学, 学生和训练的内容更好的融合在一起是拓展体育追求的目标。在项目内容上可以按照器材的选择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不需要任何器材的项目。主要是有坐地起身、交换名字、千斤顶、信息传递、潮起潮落、成语接龙、代号接龙等等。第二部分, 需要简单器械的项目, 主要有快速传球、撕名牌、木人梯、独木桥、解绳结、橡皮筋、呼啦圈、信任百步走等等。第三部分, 需要复杂器材的项目, 这些项目主要有求生墙、人浪、七巧板、雷阵、电网、信任背摔等等。最后还有野外基地的拓展训练, 这些拓展训练是考验学生综合能力的项目, 主要有空中单杠、攀岩、天梯、野外穿越等等。

(二) 教学时间安排

在教学的单元安排上要明确教学的主要目标, 要想让学生获得怎样能力的提升, 获得怎样的成就就以此为目标, 然后按照单元计划设定教学的具体计划以及教学的时间安排。例如, 在一项通过冒险来提升学生动作技能的训练活动当中, 对学生的认知和情感能力进行确定的就需要做好如下的安排。首先, 教师对拓展训练的内容进行介绍, 确定几项基本任务。其次, 做好活动的较量以及团队的协作安排项目, 集体做小组活动, 也做出更多的问题决定, 挑选责任人, 安排小组任务, 最后学生挑战自我, 进行应用活动[1]。

(三) 课程实施安排

拓展训练课程的实施主要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骤是活动准备, 教师言简意赅的对活动进行介绍, 并且每一个学生进入到自己的情景角色当中。第二部分, 活动的基本部分, 在这个部分中教师是一个观察人员的身份, 学生才是主角, 教师需要对每一个学生的动作和语言以及心理表现进行观察, 做好学生的拓展训练记录, 在后续的体验分享过程中针对记录回忆当时的具体情况。项目在进行中, 教师也需要按照时间的基本情况给学生一定的启示, 例如, 某一个学生如果存在训练误区, 那么就需要给予学生一定的启示。最后是结束部分, 在这个部分要对所有的活动进行分享, 进行回顾, 并且教师要求学生说出自己心目中的问题和想法, 勇敢的表达。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都做好交谈工作, 教师也需要做好适时的引导和总结。

(四) 评价考核的安排

在一个完整的活动中一定存在考核评价这个步骤, 体育拓展训练也不例外, 传统的评价方式只是对是否完成任务或者达标进行考评, 已经不能符合现代化体育拓展训练的基本要求, 意义和效果也不是非常突出, 不能满足课改后的教学目标。当前体育拓展训练的评价使用档案袋评价的方式, 在具体拓展训练项目当中, 使用小组档案袋的方式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教师记录好学生的个人表现和进步情况, 并且促进学生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能力的提升, 让此成为学生后续学习的激励[2]。

二、体验式体育拓展训练中安全问题的关注

在体育拓展训练当中, 需要关注学生的安全性问题, 保障学生的安全是体育拓展训练的基本内容。拓展训练是高校体育训练的一项创新性内容, 一定要对训练中高度危险的动作和活动进行关注。一般不安全性的因素主要包含几个方面的内容, 分别是, 人为因素的影响, 其中有教师的责任也有学生的责任, 并且不安全因素在行为上和心理上都存在。器械和设备因素, 这个因素主要是一些设备的安全保障性不高或者已经陈旧, 因此非常容易导致危险事件的发生。环境风险要素以及组织管理因素等等, 这些都是需要在拓展训练过程中特别关注的, 只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促进训练内容的健康开展[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本文对体验式学习的高校体育拓展训练课程设计进行了研究, 在以后的体验式拓展训练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学生从实际出发, 对拓展训练有新的认识, 让体验式学习项目对愉悦学生的身心起到积极的促进性作用, 并且全面的提升学生对体育和对自我的认知。希望本文体验式学习拓展训练课程的设计对高校学生有极大的促进性作用。

摘要: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让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程度越来越高, 在此过程中高校对人才的培养形式也越来越多, 除了对人才本身能力的关注, 更加关心的是人才的身体素质以及综合能力。高校体育拓展训练就是提升身体素质的一项重要方式, 但是训练效果的好坏和训练的方式有着直接联系。基于此, 本文对基于体验式学习的高校体育拓展训练课程设计进行研究分析, 希望能够对高校体育训练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性作用。

关键词:体验式学习,高校体育,拓展训练,课程设计,研究

参考文献

[1]尹恒.浅谈高校体育拓展训练[J].当代体育科技, 2014, 11 (8) :22-22, 24.

[2]李鹏.谈拓展训练在高校体育中的开展[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4, 22 (2) :72-75.

体育学习设计 篇8

一、设计的问题要体现基础性

体育学校一般都秉承“学训并重”的办学理念, 而实际上体校学生的学习时间、学习态度、知识技能等方面与普通中学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因此, 在设计问题时要立足于基础知识, 提出的问题要体现出基础性。设计的问题不能超出课程标准要求, 但是也不能照搬课本上的原话。问题的作用是引导学生思索和探究, 学生通过自己的推断和分析得出结论, 从而达到提高科学素养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的地位仅是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帮助学生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

二、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目标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具有目标导向性, 问题要切中要害, 通过问题导引,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等, 问题中应体现出重点掌握的内容。如在学习《氧气》 (鲁教版.八年级) 一节中氧气的性质时, 主要知识是氧气能与碳、铁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在实验探究中主要对碳和氧气、碳和蜡烛的反应进行了验证。因此, 设计的问题应以氧气与可燃物的反应为中心目标, 所有问题应围绕中心目标展开和延伸。

三、设计的问题要有层次性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 呈现出层次性, 即问题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 要做到循序渐进。体校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 设计的问题应符合其认知水平, 不仅起点要低, 而且更要小台阶递进。如学习《海水“制碱”》 (鲁教版九年级) 纯碱的性质时, 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1.生活中你见过纯碱吗, 知道其化学名称吗?你能否描述纯碱的物理性质?2.在生活中纯碱有哪些用途?3.碳酸钠与盐酸能否发生化学反应?如果能反应请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生成的新物质。4.能否写出碳酸钠和其他酸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5.碳酸钠能否和氢氧化钙溶液反应?能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吗?为什么?6.碳酸钠能否和氯化钡溶液反应?试写出化学方程式。7.碳酸钠能和哪种类型的盐反应?8.请归纳出碳酸钠与某些盐的水溶液反应的规律。学生经过讨论和分析, 不仅掌握了碳酸钠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同时也掌握了复分解反应的实质, 达到了举一反三的目的。

四、设计的问题应便于实验验证

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基础,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设计的问题应便于学生实验验证。大多数学生学习化学的直接兴趣就是来自实验, 因此, 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兴趣, 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动手操和观察作能力, 思维品质和科学素养。如在上面设计的问题中, 如果让学生判断碳酸钠与盐酸、碳酸钠与氢氧化钙、碳酸钠与氯化钡等物质是否反应, 只要通过实验验证一下即可。然后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原因, 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五、设计的问题要有情境导入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 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设计的问题要问到学生最想知道的地方。只有能促进学生思考的问题, 才能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求知。因此,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出发, 以生动有趣而又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层层递进地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利用一些针对性、启发性、趣味性的信息来引导学生, 使学生的认识过程从好奇和感兴趣过渡到分析和探究上来。如在学习《海水“晒盐”》 (鲁教版九年级) 一节时, 为了提高教学的趣味性, 教师可以引入两个故事, 一是《史记》中齐太公治国策略:“太公至国, 修政, 因其俗, 简其礼, 通商工之业, 便鱼盐之利, 而人民多归齐, 齐为大国。”重点解说“鱼盐之利”, 通过故事说明齐国强大的原因;二是西汉晁错《削藩策》描述吴王刘濞造反的故事:“即山铸钱, 煮海水为盐, 诱天下亡人, 谋作乱。”重点讲解“煮海水为盐”, 使学生知道吴国造反的经济基础与盐的关系。通过故事的引入,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学生初步了解海水“晒盐”的原理及意义, 在此基础上再提出“蒸发结晶”和“粗盐提纯”等相关问题让学生解决。

六、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是为了用不着教。”新课程学习应该充分展现人的主体性, 追求人的全面发展。这既说出了教学的目的, 又说出了学生掌握方法后能自主获取知识, 去寻求发展的最终目的。在课堂上设计的问题要着眼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提出的问题学生能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让他们在学习中探索, 从发现中寻找乐趣、主动获取知识、体会到化学的实用价值。如《金属的化学性质》 (鲁教版九年级) 一节是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探究活动不仅仅是为了获得金属活动顺序的结论, 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 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如果通过实验探究来比较金属性质差异, 控制好实验条件是得出正确结论的前提。因此, 教师可以提出实验条件对实验现象影响的相关问题, 比如:金属的表面积、纯度、用量, 所用酸的种类、浓度、体积, 反应的温度。教师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重点比较实验现象的异同, 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体育学习设计 篇9

刚刚接到《中国学校体育》编辑部同志关于参加“体育学习方式”讨论的邀请时, 笔者感到很茫然, 也很犹豫。

自从在第八次课程改革开始以后, “学习方式的转变”成为了中国新时期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以后, “学习方式”的说法和研究也是开始盛行起来。但, 尽管笔者已不知多少遍地听说了“转变学习方式”的说法, 但对“学习方式”的含义却一直没有搞得很明白, 更重要的是不太了解“转变学习方式”在课程改革中会起到, 应该起到什么样的促进作用, 不知道“转变学习方式”所针对的课程教学问题是什么, 不知道“转变学习方式”要做的具体的事情是什么, 不知道将要从什么样的学习方式转变成什么样的教

学方式, 不知道“转变学习方式”的最终目标是什么。这些内容应该说还不是很清楚。

说到体育学习方式的转变, 可能就更是一笔糊涂账了, 体育除了面对上述问问题题以以外外, , 还还面面临临着着如如下下问问题题::

1 1.. 如如果果其其他他学学科科是是要要改改变变过过去去比比较较机机械械的的、、被被动动的的、、死死记记硬硬背背的的、、缺缺乏乏交交流流和和合合作作的的学学习习方方式式的的话话, , 那那么么体体育育教教育育要要改改变变什什么么样样的的学学习习方方式式, , 我我们们过过去去的的学学习习方方式式的的问问题题是是什什么么??是是机机械械的的、、被被动动的的、、死死记记硬硬背背的的、、缺缺乏乏交交流流和和合作的吗?

2.一个其他学科 (至少不是体育学科先提出来的) 的改革理念, 能够解决我们体育课程教学的什么问题, 体育教师应针对什么样的现实问题去“借力”呢?

3.我们现在要进行什么样的讨论清楚吗?其他学科提出的概念对体育学科是否适用, 体育“转变学习方式”的具体的思路和方略又是什么?

4.所见的一些有关“体育学习方式”的文章, 有的明显地把“学习方式”错觉成“教学方式”, 有的直接就把这个问题的讨论嫁接到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问题中, 让人感到“学习方式“的主体、学科范围、问题的指向、学生的学段等都显得讨论不够, ”望文生义“的可能性确实存在。

想到这里, 笔者倒觉得这个问题的讨论是很有必要参加了, 但笔者没有完全按照编辑部要求的题目来写, 而是根据自己对问题的认识的思路展开了自己的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请同行们批评指正。

二、什么是“学习方式”

其实, “学习方式”是一个新概念, 甚至是一个新的说法, 至今关于它的定义和内涵更是众说纷纭。本文将部分有关学习方式和体育学习方式的概念进行了简单的总结 (见下表) 。

从上面各个学者解释的概念来看, 以下三点认识是各个学者非常统一的:

1. 学习方式的主体是学生, 学习方式不是教师的行为方式, 不是教学的方式。

2. 学习方式是发生在学生面对学习任务 (或处在学习情境下、教学活动中) 时, 学生在学习过程之中的行为。

3. 学习方式主要是指学生的行为和认知。

但是以下三点认识是各个学者不同意的, 甚至是对立的:

1.有的学者认为学习方式是学习的策略, 而有的学者则明确反对这一点, 认为学习方式不是策略。

2.虽然大家都赞同学习方式主要是指学生的行为和认知, 但不同学者认为还包括学习动机、学习效果、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和学习品质等。

3.有学者明确指出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的基本特征

三、我们从“学习方式”概念的讨论中得到了什么

从上述学者对“学习方式”的不同定义和解释中, 笔者明确地获得了以下的信息, 这些信息对以后的讨论很重要, 也很有帮助。

1. 虽然“转变学习方式”已经成为中国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 但什么是“学习方式”在概念上还很不清晰, 也不是很统一。

2. 鉴于“学习方式”的概念和内涵不清晰, 那么“转变什么学习方式”和“如何转变学习方式”的内容与方法也必然不是很清晰的。

3. 笔者可以认为此次课程改革的“转变学习方式”也是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 在这样前提下, “转变体育学习方式”必然也是前提不明, 概念不清, 目的也是不清晰的。

4. 虽然“学习方式”的概念众说纷纭, 其内涵也非常松散, 但“学习方式”是指向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能动性、创造性这一点是很清晰的。

因此, 在此讨论“体育学习方式”, 完全没有必要拘泥于概念的正统 (因为没有正统的概念) , 更没有必要追求概念的全面性 (因为我们不知何为全面) , 也没有必要去追求与其他文化类学科“学习方式改变”做法的完全一致性 (因为体育课程改革与其他课程改革面临的问题不一样) 。因此, 在此讨论的目的应该是:根据当前课程改革要“转变学习方式”的基本理念, 本着提高体育学习质量并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基本目的, 针对体育课程教学的基本问题, 通过体育教师对教学方式的改进, 实现学生自主性的学习方法的完善, 为全面提高学生终身体育的能力做出贡献。

四.“转变学习方式及其研究”与体育课程教学基本问题的解决

那么, 我们在此讨论“体育学习方式”的意义是什么呢?这还要从体育课程的教学的现实问题来看, 那么体育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什么问题, 笔者始终认为我国的体育课程教学面临着如下五个主要的基本问题:

1.第一基本问题:

体育课程教学的目的和目标的问题 (为什么教、教成什么样的问题) , 这个基本问题又延伸出如下的相关问题:

(1) 体育课程教学目的如何适应社会和国家现实需要的问题; (2) 体育课程目的和教学目标主要指向问题; (3) 体育课程目的和目标的表述问题。

2.第二基本问题:

体育课程的编排逻辑与方法的问题 (教什么、教多少的问题) , 这个基本问题又延伸出如下的相关问题:

(1) 体育课程的编排逻辑和方法问题; (2) 教学内容的选编原则与方法问题; (3) 体育教学内容的规定性和弹性问题。

3.第三基本问题:

体育学理与体育教程、教法的问题 (如何学会、如何教会、如何教好的问题) , 这个基本问题又延伸出如下的相关问题:

(1) 运动技术的分类方法问题; (2) 运动技能的掌握规律与阶段划分问题; (3) 体育学理的探究与教学方法科学化问题; (4) “学会”与“会学”的关系问题; (5) 运动技能学习与其他培养任务协调共进的问题

4.第四基本问题:

体育运动的乐趣与在体育课中如何让学生体验乐趣的问题 (如何让学生在辛劳的体育锻炼中喜爱上运动的问题) , 这个基本问题又延伸出如下的相关问题:

(1) 运动乐趣的本质认识的问题; (2) 运动乐趣与运动的辛劳和失败的关系问题; (3) 体验运动乐趣的方法。

5. 第五基本问题:

体育课程教学环境优化的问题 (在什么环境下和教学氛围中教得更好的问题) , 这个基本问题又延伸出如下的相关问题:

(1) 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问题; (2) 体育课程和教学的管理优化问题; (3) 体育教学氛围优化问题; (4) 体育场地器材内容和质量优化问题。

在上述诸多体育课程与教学的基本问题之中, 以下几个问题是与“转变体育教学方式”是有关系的, 或者说这些基本问题有可能是通过“转变体育学习方式”来解决的。

(1) 运动技能的掌握规律、教学阶段划分以及体育学理的问题。这个问题牵涉学生是怎样学会运动技术的, 牵涉到提高运动技术教学效率的成因有哪些, 其中哪些与学生的学习方式的问题。

(2) 教学方法科学化以及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策略问题。这个问题牵涉到“教”和“学”的关系问题, 涉及到“教”如何促进“学”, “教”如何激发“学”, “教”如何指导“学”等问题。

(3) “学会”与“会学”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牵涉到“学”的内容, “学”的质量、学习方法的习得及其背后的原理等问题。

(4) 运动技能学习与其他培养任务协调共进的问题。这个问题牵涉到运动技能学习的目的和意义问题, 涉及如何进行运动技术学习可以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发展、创造性发展、合作性发展的问题。

(5) 体验运动乐趣的方法。这个问题涉及到运动本质问题以及运动技术学习的乐趣和兴趣的机理问题, 也涉及到如何优化学生的体育学习让学生体验到运动乐趣的问题, 其中有和体育学习方式转变有关的问题。

(6) 体育课程和教学的管理优化问题。由于体育教学是一个在室外进行的复杂的技能性课程, 因此教学的管理与体育学习方式也有密切的关系,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时而促进, 时而干扰。

(7) 体育教学氛围优化问题。这个问题涉及到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是否得以发挥、学生的集体氛围是否良好以及创造性激发的环境是否形成等。

五、“转变学习方式及其研究”促进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课题

综上所述, 笔者在此讨论“体育学习方式”其实并不是来自我们体育教学界的原本初衷, 而是承接了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有关理念, 套用了别人的基本概念, 来试图借劲解决体育课程教学的基本问题的, 是“借他山的理念和概念之石来解决体育问题”的讨论, 对于这一点体育教师必须明确。否则, 就会在人家的概念和人家的问题中去“打转转”, 形成“为新概念而研究”、“为说法而研究”“为写论文而研究”的虚假研究现象, 最终于事无补。

本文通过上述讨论, 笔者认为在今后研究“体育学习方式”时, 要紧紧扣住体育课程教学中的现实问题和真实问题, 围绕下面的几个问题来展开深入的探讨, 力争通过这个研究来解决体育课程教学的现实问题:

1. 促进学法的研究, 提高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

由于“学习方式”的含义和“学法”的含义最为相近, 因此“学习方式”的讨论的最直接的效果应该是促进“体育学法”的研究, 而“体育学法”的内容与方法探究会有效的解决“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的目的。

2. 促进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的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的发展

大家都有一种感觉和认识, 就是:“转变学习方式”实质上是提倡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尽管笔者对这种感觉和认识还持有疑义, 但毕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与“学习方式”的改变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而且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也非常符合大家比较公认的“学习方式”的含义, 更重要的是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这三种学习方式的探讨会解决不少体育课程与教学的问题, 会调动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 从而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因此这是研究“体育学习方式”的重要课题。

3. 促进相关的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 提高教学质量

虽然“学习方式”是学生的学习策略 (或者是行为、认知、动机、效果、习惯、意识、态度和品质等) , 它是指学生的事情, 但它确实是在学习的情境下的事情, 因此教师的激发、引导和指导必在其中。于是“转变体育学习方式”与“转变体育教学方式”有着必然的关系。笔者认为:“转变体育教学方式”就是以前经常讨论的“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 因此, “转变体育学习方式”研究的另一个可借力点就是“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与转变”。

参考文献

[1]庞维国.论学习方式[J].课程教材教法, 2010.5.

[2]于军, 徐元君.试论体育课程观念的更新与体育学习方式的变革[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2, 7.

[3]赵俊荣.高校体育学习方式变革的理念与策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6, 7.

小学体育课程改革之体育小组学习 篇10

一、小组学习模式的概述与作用

小组学习是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就是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教学内容, 把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 教师为每个小组布置合理的学习目标, 小组各成员在共同探索、共同思考的情况下, 完成学习目标。这种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 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增强了学习效率, 锻炼了学习能力与身体素质。学生通过小组共同学习, 懂得了团结与合作意识, 学会了自主学习, 对以后的学习生活有很大作用。

二、小组学习的现状

由于小组学习形式是新型教学模式, 有很多教师不会运用此种形式, 便不能发挥出这种教学模式的实质性效果。目前存在以下几种问题。

1.学习小组分组分工不合理。小学生的心性还不成熟, 每个人的性格、学习能力、身体素质都不相同, 教师在分配学习小组时常常忽略这些, 胡乱分组, 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严重受挫, 为每个小组的分工也不科学, 发挥不出这种学习模式的效用。

2.教学内容时机分配不合理。教师在分配小组学习内容时, 并不知道要分配哪些内容供学生学习, 分配的内容没有小组共同学习的价值, 不仅浪费了课堂时间, 还降低了课堂效率。再者, 教师分配的时机也不恰当, 小组学习应当在学生学习了课堂内容后开展, 而不是在学生一无所知的时候开展, 学生胡乱地学习, 反而会降低学习兴趣。

3.学生缺乏团结合作意识。小学生年龄较低, 没有共同学习的意识, 面对体育这门学科如果没有合作意识, 恐怕学生会胡乱练习, 达不到锻炼效果, 而且在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时, 大部分学生没有积极性, 只是被动参与, 小学生合作能力较弱, 教师教学时忽略了小学生的合作意识, 也是没办法使小组教学发挥良好的效果。

三、如何开展小组学习模式

小组学习与以往的教学模式不同, 特别是在小学体育这门科目上。以往的教学模式, 教师只是自己讲解动作要领, 然后学生自主练习, 教师指导, 学生分散混乱, 课堂效率不高。而小组学习模式, 不但使学生集中练习, 而且为学生提供了交流的机会, 在交流中学生会发现新的问题, 激发了探索欲, 在教师的帮助下, 加深了对动作要领的理解与记忆, 学生共同练习, 还可以带动部分懒惰学生, 增强身体素质。所以小组学习的科学开展尤为重要。

1.科学分组, 合理分工。上面我们已经提到了, 部分教师不会运用小组学习模式, 出现了分组分工不合理的问题, 那么我们第一步便是要合理地分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体素质、性格、兴趣、学习接受能力这些方面的差异, 以学生为主体, 在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内科学分组, 比如, 把身体素质相似的学生分为一组, 每组3~5 个人, 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共同探讨学习要领, 练习动作, 这样身体素质差距不大, 可以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接着, 小组分工要合理, 教师根据学生的性格进行分工, 安排不同的角色, 性格开朗的可以做小组长, 性格内向的可以做指导员等, 在学生体验不同的角色时, 会增强团结合作意识, 还可以让学生互换角色, 让学生体会不同的职责, 得到不同的锻炼。

2.布置内容。教师在布置教学内容时, 要结合教学目标, 合理布置, 为每个小组多布置一些合作项目, 锻炼到每一个人,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在小组里的存在感, 从而加强了积极性与参与意识。其次, 教师布置的内容要考虑到学生的能力, 应布置在学生能力范围之内, 通过团结协作可以得到锻炼并解决的内容, 否则会严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得不到好的锻炼。在教师布置了内容后, 并不代表教师的工作就结束了, 每个小组之间需要教师的参与, 教师要多多加入到小组中, 共同交流、探讨, 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这样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减少教师的权威性, 使学生敢于提问、敢于发言, 在这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下, 学生对动作的要领掌握得会更好。

3.小组评比竞赛。学习小组之间需要交流, 因为交流会使学生发现新的问题, 得到新的锻炼, 小组之间更需要评比竞赛。教师可以在分配了教学内容后, 为教学内容定制一项评分表, 根据每个小组的完成度来打分, 分为优秀、良好、及格等, 优秀的给予奖励。这种评比竞赛方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 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 小组内的学习氛围也得到提升。这种方式不仅使学生更好地学会了体育知识, 还得到了锻炼。或者教师为每个小组分配负责人, 即小组长, 鼓励学生课下锻炼课上学过的知识, 小组长统计每个人的锻炼次数, 每周结算一次, 为锻炼最多的学生分发奖励。这样既提高了课堂效率, 又使学生热爱课下锻炼, 提高了身体素质。

4.教师定期检查评点。学生课上练习充分并不能得到好的身体锻炼, 课下的巩固尤为重要。教师为每个小组分配锻炼目标, 小组长管理, 每个月或者每个星期教师检查小组完成情况, 每个人单独检查, 检查的时候教师加以指导, 如果学生没有练习好, 动作不规范等, 教师要耐心讲解, 鼓励学生继续学习, 不可谩骂侮辱, 打击学生自尊心与积极性。小组长进行监督与帮助, 保证小组成员的锻炼效果, 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锻炼, 进行评比, 锻炼优秀者担当小组长, 所以小组长定期更换, 这种方式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增强小组的锻炼效果。此外, 教师要加强对小组内合作意识的培养, 小组成员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综上所述, 小组学习模式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身体素质, 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 激发其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得到良好的身心发展。教师在运用这项小组学习模式时, 要多加思考, 发挥出它的实质性效果, 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课上课下一样积极锻炼学习, 才可以更好地提高身体素质。

摘要:随着课程的改革, 教师渐渐意识到对于中小学的教育不仅表现在书本上, 还要保证他们的身心健康, 从而体育课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体育小组学习模式, 对于体育课堂中课堂效率的提升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很大作用。

关键词:小学体育,小组学习,学习模式

参考文献

体育学习设计 篇11

【关键词】初中体育 学习动机 课堂教学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8.052

现代体育教学肩负着更加重要的任务,不仅要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要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体育虽然是初中阶段一门广受学生欢迎的学科,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依然需要教师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学生的体育学科学习动机,提升体育课堂教学质量,通过体育课堂教学,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本文就如何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提升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展开论述。

一、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为了更好的提升初中体育课堂教学质量,也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体育学科学习兴趣,教师在进行体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能够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动力都得到激发。体育教学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因此,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多种不同的体育技能,而不同的体育技能,对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尤其对学生的自身身体素质的提高提出了相关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做到因材施教,结合学生的身体素质、兴趣爱好等,有针对性的去培养学生相关的技能,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更充分的调动。例如:有些学生的身高有优势,同时对篮球又十分感兴趣,那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着重培养学生的篮球技能;有些学生跑的速度较快,教师可以训练学生长跑与短跑方面的技能。总之,体育教师的教学活动,要做到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的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二、打造趣味课堂

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动力,进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善于营造趣味课堂。不管进行哪一学科的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起重视的,就是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体育学科较之于其他学科,初中学生可能会更加感兴趣,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依然要注重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体育课堂教学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能够将更多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趣味性的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例如:为了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教师的教学语言可以变得更加生动幽默。教师也可以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将更多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穿插到教学中去,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一旦提升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教学质量自然得到了有效提升。

三、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人翁”地位

在体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人翁地位,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也有很大的帮助。俗话说得好: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体育教学就是如此,教师在课堂上会对学生进行相关体育技能的讲解,然而教师的讲解,难以取代学生个人对相关技能的掌握,因此教师要注意发挥学生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主人翁”地位。

为了更好的体现初中学生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主人翁”地位,教师要能够对课堂教学时间进行合理安排。例如:教师一方面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相关方法与技能的讲解,接着要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练习,要改变整堂课都对学生进行相关动作技能讲解的情况。在学生进行自主练习的过程中,才能发现哪些动作已经能够有效掌握,哪些动作还尚未掌握,及时查漏补缺并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四、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体育课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在各个方面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对健康也进行了新的定义,一个人真正的健康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而且要有健康的心理。传统教学中体育课堂教学肩负着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的任务,现代教学不仅要求体育教学要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要注重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因此,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的,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要将对学生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体育课堂教学中去。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对学生进行一味的说教,否则,不仅难以达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还会使学生产生排斥心理。教师应该将对学生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对相关体育技能的训练等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学生有更加深刻的感触。例如:通过长跑训练学生坚强的意志力,提升学生克服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的能力,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因为在长跑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坚持的重要性。初中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肩负着社会主义伟大建设的重要任务,因此,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十分重要,初中体育教师一定要认识到自身肩负的重要任务,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课堂教学结合起来。

五、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方式

现代教学要求教师转变传统教学中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在实际的教学中,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体育教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自然也要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在实际的教学中,本人也注重实现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以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展开教学活动,能够更加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比赛,学生的积极性高涨,并且会主动的进行先关技能的练习。通过比赛,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技能,而且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当然,教师在将不同的教学方法运用于体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与实际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等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切不可为了贪图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勉强将多种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这样不仅难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激情的效果,还会影响课堂教学质量。

体育学习设计 篇12

关键词:体育,学习动机,教学质量

学习动机反映了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的关注与切实需求程度,初中体育教学唯有引导学生培养起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形成积极、健康的学习动机,才能促进其主动参与到课程学习中来。传统意义上的体育教学从某种来说形式过分单一,不能充分体现体育内涵及魅力所在,因此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该积极调整教学思路与方式,为学生提供正确指导。

一、初中阶段体育教学现状

当前,在我国初中体育课程开展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一方面,学生未充分认识到体育重要性。绝大多数学生认为体育课程为休闲娱乐课程,是相对于与其他课程独立存在的,因此他们参与到体育学习、锻炼的积极性并不高,尤其是对于很多女生而言,这一问题较为明显。这一现状的产生很大程度上与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动机不明确、不合理密切相关。从广义上来说,学习动机为学生强烈的内心倾向与学习主动性,很多教学活动未准确向学生指引体育存在意义及重要性甚至对学生进行了误导。另一方面,体育师资素质相对低下。由于多数学校教学方针仍停留在应试教育层面上,对于体育教育所倾注的精力、资金有限,因此便造成了体育教学被显著忽视甚至搁置的局面。很多体育教师学历水平停留在大专、本科层次,且青年教师居多,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经验,因此教学效果不理想。甚至于很多学校中体育教师与其他任课教师相比,工资水平差别较大,教师不满与怨言较明显,从而影响了其工作积极性。

二、影响学生体育学习动机的若干因素

第一,课堂结构、环境因素。多数学生认为,体育课程的吸引力在于其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更有利于自己快速进入课堂角色中。针对学生这一心理,教师应积极利用体育课程优势,用心规划体育课程,促进学生兴趣及悟性的迅速提高。第二,心理、生理因素。体育课不同于其他学科,与学生自身的身体、心理素质密不可分,教师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制定与学生个体相契合的学习、锻炼任务,从而让学生体会到适应感和舒适感。第三,思维因素。从学习动机来看,学生对于富有创新性的授课更加喜爱,在他们看来,老套路的体育授课方式毫无乐趣、枯燥单调。可以说,学生思维接纳程度决定了其学习动机是否强烈。

三、如何有针对性的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动机

1.营造民主、活跃课堂氛围。新课程标准中对于学生学习主体地位进行了明确的强调,传统意义上教师以严苛态度进行室内授课,紧贴课本知识点进行详尽讲解,或在户外课堂中以示范为主,未给予学生足够的自我锻炼空间,显然已经不适合当前新型教育形势要求。另一方面,教师与学生之间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使学生对于教师,甚至课程本身产生亲切感,进而激发学习动机,从根本改善教学质量。

2.以多种形式的授课方式感染学生、培养其兴趣。初中阶段处于生理、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学生判逆心理较重,需要给予其足够的空间,并以适合其个性的方式进行授课。

3.不吝惜表达对于学生的赞美、肯定。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任何事情都比不上他人的肯定。当得到教师肯定和赞许时,其自豪感会促进其自信心的提升,同时成功的喜悦感能够敦促其继续发挥自身的长处和优点,以获得更快的进步。针对学生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应不吝惜对于学生的赞美和肯定。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努力是大家有目共睹。另外,当学生遭遇挫折和失败时,教师应以适当的方式给予鼓励和安慰,让其明白在体育运动中失败并不可怕,而坚持不懈才是追逐成功的有力武器。

4.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体育教师自身应具备良好的师德,不仅要热爱教育岗位,而且还要对学生有一颗人爱知心,同时要严格规范自身言行,为学生做好表率。在进行课堂讲解时,要言语精、简,必要时配合一定的肢体语言动作,从而增强表达能力。通过每一个表情、每一句话语和每一个动作,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尽可能标准课堂演示动作,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体育之美,从而从其内心深处强化学习动机。

上一篇:新型综合排水系统下一篇:提高体育课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