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学习评价(精选12篇)
学校体育学习评价 篇1
一、研究问题
自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来, 形成了两个标准的两种评价体系, 一种是体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评价体系, 即对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知识技能、体能发展、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合作精神、健康行为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一种是体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评价体系, 即对学生在体育锻炼中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运动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这两种评价体系都为达成体育课程目标和达成体质健康标准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两种评价体系的实际操作过程中, 有的体育教师并没有正确的理解和把握两种评价体系的内在联系, 存在着各取所需, 脱节失调状态, 表现在评价目标不明, 评价内容不全, 评价方法不当等问题, 影响评价的公平性、全面性和有效性。
二、研究目的
体育学习评价和体质测试评价都是提高学生体育与健康水平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本课题的研究, 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 着重探讨两个环节的结合空间, 找准结合点, 使之互相结合、互相协调、互相促进, 充分发挥两个评价体系的功能, 更好地推进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 培养学生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 提高学生的健康素养, 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发展, 有效地实现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
三、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
问卷调查:发放《体育与健康课程评价调查问卷》1540份, 回收1515份, 有效率达98.7%。调查显示:将体育学习评价与体质测试评价有机结合的评价方式, 有98.8%的学生认为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有82.8%的学生认为能改善身体机能, 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提高体质健康水平。
访问调查:在调研过程中, 针对有关研究问题设定了访谈的内容和对象, 采用了小组访谈、个别访谈、征询意见等交流的形式进行面对面的接触和有目的谈话, 弥补了问卷调查的不足, 拓宽了资料搜集的范围。
观察调查:在体育教学和体质健康测试过程中, 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参与表现进行系统的直接观察和记录, 采用了抽样跟踪的观察方法, 并进行了记录分析, 主动发现学生身体、心理的变化, 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研究解决的办法, 及时调整了教学方案。
2.实验对比法
开发校本体育课程模块, 确立选项教学目标和实施方案, 以及体育学习评价内容、方法。在教学对比实验中, 我们采用了传统体育教学法与现行体育教学法异同点的对比, 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实验活动, 以及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对比实验研究活动。通过调查, 有98.8%的学生赞同改革后的体育课型和体育学习评价方式。
3.信息反馈法
在研究的过程中, 制定了教学信息反馈制度, 采用了信息反馈的方法来有效的调控实验, 通过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质健康测试取得第一手信息材料和有效的研究资源, 作出科学的分析与评价, 同时对所收集和获取的数据分析、学生的成绩信息等反馈给任课教师和学生, 以便他们能够及时的调整教学研究实施方案和制定适合自己的运动处方, 这样保证了实验研究的顺利进行。
四、研究内容
1.体育学习评价的发展
体育学习评价是动态发展的, 它随着体育教学的发展而发展, 把传统的对学生技术技能的分析评议转变为有客观标准和系统程序的科学评价, 这一转变可以反映体育学习评价具有指标性、全面性和程序性的发展趋势, 其一, 开展体育学习评价不仅是即时的表扬鼓励, 而且是按一定的标准, 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 能客观反映体育学习的基础水平和发展水平。其二, 体育学习评价, 不仅是体育考试考查成绩的评价, 而且是对知识与技能、体能与身体素质、学习态度与情意表现、合作精神与体育作风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 全面反映学生的体育素质。其三, 体育学习评价不仅是问卷评价, 而且是多种方法有程序的评价, 使评价有序地进行。其四, 体育学习评价不仅是促进学生改善学习状态, 提高学习效果, 而且是促进评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用研究的成果来指导教学实践活动, 不断改进评价工作, 使评价工作适应于教学改革和时代发展的需要。
2.体质测试评价的效果
体质测试是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 激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养成自觉锻炼良好习惯, 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重要举措, 为此, 我们结合学校体育工作情况以及学生体质状况和体育基础, 制定了体质测试方案, 并纳入到体育教学计划中, 课中加强练习方法的指导, 提高学生练习的能力, 加速掌握运动技能的进程;同时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体质测试工作, 定期检查和评估学生的体质状态和体育锻炼效果, 学生的身体素质已有明显的提高。
3.体育学习与体质测试的综合评价
体育学习与体质测试综合评价的目的是促进与提高学生的能力发展, 也是提高评价过程的质量, 因此, 要确定综合评价的内容, 列出具体的评价指标和评分标准, 规范的进行综合评价过程的操作, 将体育学习和体质测试有机的结合, 可采用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学期体育学习评定按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和体育课程标准测试成绩各占50%的权重计算出综合成绩和等级。通过这样的实践操作, 学生对评价有了新的认识, 更加重视自己的全面发展。
五、研究结论
1.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通过本课题研究, 我们编写了一本具有校本特色、实用的《体育与健康》指导用书, 从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计划、模块教学计划、健身强体、技能考核内容、方法、标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体育与健康综合素质评价、体育理论与健康知识教学七个部分展开了探索研究与实践活动, 通过问卷调查结果得知:开设选项教学课, 实现多样化学习评价, 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更浓了, 有94%的学生感觉自主积极参与体育学习的激情提高了, 有51.5%的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增强了主动探究和合作意识, 有84.8%的学生对运动技术技能的学习由原来的枯燥感不想学练的心态转变为主动学习, 勤奋练习, 积极去体验运动的成功与失败, 这些正是优化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2.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
体育学习是一种动态化的过程, 评价过程也随之发生着变化, 在研究中, 我们将学生自主参与、合作互学、探究创新、人际交往、情感意识、技能掌握等方面的评价内容, 要求体育教师根据教材实施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把体育学习评价的多元素作为教与学的推进剂, 采用即时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方法, 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 培养了学生的自我剖析、客观认知的能力, 通过学生的相互评价, 培养了学生的虚心求学、判断分析的能力, 通过教师的综合评价, 帮助学生找到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和原因, 引导学生采取相应的措施改进学习方法, 通过体锻效果和综合素质的评定, 不断地推进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提高学习的效率。
3.推动体质测试的改进
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工作纳入教学计划, 形成制度, 与体育课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 把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作为身体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 充实与更新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 改进体质测试的方法和内容, 进一步推动体质测试工作, 一是学生对自我体能发展状况、身体健康程度更加关注了, 在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中的行为表现更加积极, 锻炼意识增强, 参与测试的主动性也提高了, 能够按照测试要求完成体质测试任务。二是学生体质测试的组织工作更加有序、规范, 通过日常的训练与练习, 使学生了解了测试仪器的使用方法, 克服了学生测试的盲目性, 确保了测试结果的真实性。三是学生健康监控和档案的管理工作也得到了逐步的完善。因此, 本课题研究对《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工作起到了促进作用。
4.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
在对学生实施综合素质评价时, 力求内容的全面、客观, 关注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在评价的整个教育活动中, 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目标, 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知识技能、审美欣赏、特长表现、创新精神、心理品质、身体健康、社会适应等素质进行全面评价, 确立教育功能和评价行为的导向, 充分肯定了学生在各方面素质发展中的优点和点滴进步, 给予学生鼓励性评价, 重视体育学习加分因素的投入, 尽可能的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树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激发学生的进取心, 让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素质发展状况, 形成激励学生积极向上的评价结果, 以此获得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曹可强.高中体育新课程理念与实施[M].海南出版社, 2004.
[2]钟启泉等.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3]郑金洲.课改新课型[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
学校体育学习评价 篇2
1教师对体育学习评价的相关认知
以10所高校的60位老师为调查对象,回收有效问卷60份。当被问及当前学习评价有无需要改革时,46.7%的老师表示有必要,26.7%的老师表示很有必要,呼声如此之高,证明当前的体育学习评价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见表4)。当前高校中评价的主体依然是教师,从表5可知,在被问及学习评价对教师的教学有无影响时,仍然有23.3%的老师认为没有影响,46.7%的老师认为有一定的影响,这说明体育学习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很好地发挥反馈与指导作用,相当一部分教师并没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教学过程作出及时调整。新评价指导思想要求重视过程评价,绝大多数学校的过程评价似乎仅是出勤率和有限的对学生学习的主观判断。表6显示,50%的老师表示学生的平时成绩主要参考出勤率和上课表现,35%的老师表示平时成绩就是参照出勤率。当被问及体育学习评价有无必要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时,46.7%的老师表示有必要,33.3%的老师认为没有必要,11.7%的老师说不清,这说明体育老师中部分老师对体育学习评价及其内涵与功能等缺乏应有的了解。
2当前普通高校体育学习评价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从当前的体育学习评价现状来看,体育学习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存有很大差距,重视技术、方便管理、机械化、概念不清与缺乏人性化是普遍问题。
2.1对学生发展内涵认知不足人的生命不仅是自然成熟过程,也是逐渐社会化和个性化的过程,人的发展有众多的维度,需要多方面发展,包括智力、情感、道德、性格、自我意识、世界观和价值观等。一直以来,体育学习评价都过分注重技术和素质考评,对体育意识、体育态度、团队精神和拼搏精神等缺乏重视。体育是社会技巧的磨练场,体育在促进学生社会化方面具有不可轻视的作用。评价注重结果,忽略过程,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与努力程度及进步幅度,如此狭隘、片面的评价严重影响了学生体育意识与综合素质的发展。
2.2评价主体认识错位高校体育教育一直是教育的薄弱环节,体育教师大多不受重视,课多但系数低,这严重挫伤了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各学校为便于管理,体育教学与学习成绩评价都是依照教学大纲要求与统一标准进行,内容等一切从简。学生的学习评价几乎都由教师独立完成,学生一直处于消极的被动地位,这种单方面的、直线的、孤立的评价使得学生对体育活动没有积极性,也没有应有的思考,对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取得的.进步等了解甚少,这不利于学生体育意识、运动能力与运动习惯的培养,也不利于评价质量提高与评价民主化。
2.3评价方法不够科学当前的评价过分强调定量评价,学生的成绩依然从技术、素质、理论与平时几方面操作,而且全是定量考核,平时成绩不仅所占比例较少而且参照面也很少。学生的学习情况仅靠几个数据而定,学生在运动过程中的学习表现、情意表现、创造性等依靠定量根本无法量化。教育过程是复杂的,学生个体间差别很大,学生的各种活动过程与心理表现等也是复杂的,一味的量化评价只能把复杂的体育教育现象加以简化或只评价了简单的教育现象,不能体现体育教育与评价的丰富内涵及多元化的评价方向。既然学生学习过程是动态发展的,评价应该体现过程,所以终结性评价必将走向末路,形成性评价和质性评价必须登场。
2.4评价内容与标准过于单一当前的评价标准一般参照国家体质测试标准和各学校制定的统一标准,这看似简便易行且能减少人为因素影响,但这是在用同一尺度去量所有人,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也忽视了学生平等享受教育的新理念,实际上是对人尊严的漠视,是对体育天分过高与过低的学生的一种误伤,会压制学生个性化成长和自主发展,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从学生的反映来看,学生更愿意以进步幅度或有区别的标准来评定自己的体育成绩。而且体育教育过程是包罗万象的,评价内容与标准也应当是。评价内容涉及到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它关系到教学评价是否全面、客观、科学、合理,评价所关注的内容会增加教师的重视程度,评价内容也会对教师的教学产生引导作用,因此评价内容应该丰富、具体、全面。
2.5评价目的与功能认识不足教育评价是为教育决策提供信息和依据,为改进教育服务过程,为不断完善和改进教育过程、提高教育质量服务的。[2]在评价中要着重发挥评价的发展与激励目的,这种评价既要帮助学生解惑,取得进一步的学习效果,还要帮助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发现自己的进步和进一步发展的潜力与动力。[3]帮助学生建立自我意识,形成自我概念,提高自评能力,促进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与身心协调发展,增强其适应能力,培养积极的心态与情绪,只有这样才能体现“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提倡的“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
3小结
小学体育课的学习评价 篇3
摘 要 对于新型的体育教育学习评价的标准,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学习和评价过程中存在着的关于对新的学习评价标准欠缺深入的认识,不能准确全面的评价小学生的体育学习情况、注重定量评价而忽视定性评价、重视终结性评价而忽视形成性评价等问题,在小学体育课的学习中突出的深入主题,富有价值的想法和思维,提出了可行的完善小学体育课学习评价的建议。
关键词 问题 建议 学习评价
一、学习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新的学习评价标准缺乏认识
目前,由于受到传统小学体育课学习评价的影响,有的教师对新的体育课程标准没有形成足够的重视,对新的体育课程评价缺乏理性和全面的认识,认为新的学习评价标准在实践中是一种负担,影响正常的体育课程教学。因此,在研究和教学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探索性,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的学习评价,不是为了促进小学体育学习的发展,而是为了完成课程任务,导致小学体育课的学习评价工作流于形式。
(二)没有全面评价小学生的体育学习情况
由于新的体育学习评价标准项目繁多,评价内容比较笼统,因此,多数教师在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情况时,没有很好地依据新的体育学习标准来评价,而是依据个人对学习评价标准的理解来填写评价表。比如:有些教师没有很好地结合学科特点和体育学习的个性特点,没有严格按照学习评价标准来设计评价表,而是依据别人的成果来进行评价,这就导致好像每个人都在认真地完成新的学习评价要求,但是出现了一种情况即学习评价表格的填写千人一面、千篇一律,这就直接影响到了学习评价的效果,不能全面和真实地反映小学生的体育学习情况。
(三)注重定量评价而忽视定性评价
有些小学体育课的教师在评价学生学习体育课的情况时只按照评价内容和标准,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量化打分或者给予等级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既增加了师生的工作量,又没有真正达到教学的效果。这种评价方式存在一个问题即在这些分数或等级中只是看得到学生做得好的方面或者有差距的地方,而看不到学生自己的进步和发展。同时,教师也没有能够充分地帮助学生分析产生这一学习结果的原因,并指出他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四)重视终结性评价而忽视形成性评价
目前,教师、学生和家长都基本上已经认识到小学生在学习体育课的过程中,形成性评价是比较重要的观念,但是在应试教育和功利心理的作用下,与终结性评价相比,形成性评价淡化多了。具体体现为:由于受到体育达标率的指引,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往往舍弃有意义的、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仍然在机械地重复地枯燥无味的进行达标练习。这种忽视学生兴趣取向和努力程度,忽视学习情感体验和学习态度的评价系统,影响了小学体育教学的效果,也不利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五)评价方法和评价主体单一
目前,虽然整个社会倡导小学生体育课的学习评价方法应该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但在实际评价过程中,评价方法依然是以测验、考试为主,评价主体依然是教师。而学生的自评和互评等方式只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而不是发自学生自身内心的真实的评价,同时,关于学习评价的改进建议也不是真正的贯彻落实,而是作为评估的依据。小学体育课的评价方法多样化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要求,在评价过程中应该加强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家长评价和教师评价的互动化,促进评价者和被评价者之间的互动,有利于被评价者健康发展。这就要求各评价主体在运用评价方法时要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切实提高评价效果。
二、完善小学体育课学习评价的建议
(一)用全面而辩证的评价模式代替片面而不公平的评价模式
由于同年龄的学生因为遗传、发育等原因造成的身高、体重、运动能力等的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个体差异性。因此,在小学体育课的学习评价过程中应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注重用全面的、辩证的评价代替片面的、不公平的评价。全面评价主要包括,评价学生学习运动知识和技能的情况,又评价他们在体育活动中的具体表现。而辩证评价主要表现为不同水平、不同天赋和条件的学生都能看到自身发展的起点与潜力。具体方法为:在体育学习评价过程中,给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多提供否定的信息,促进他们全面发展。而对于学习感到困难的学生常常给予鼓励,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二)用发展变化的评价理念代替一成不变的评价理念
小学生是一个正在成长的群体,其身体发育、智力和情商都在成长的过程中,因此,体育教师应该用发展变化的眼观和理念进行体育教学,相信学生的发展潜能,促使学生健康成长。由于小学生阶段性的特点,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该用发展变化的评价模式来代替传统的一成不变的评价模式,采取激励手段和方法,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促进学生的全面而健康的发展。
(三)用多元的评价方法代替单调的评价方法
以往对学生体育学习的评价方法比较单调,主要采用终结性评价、定量评价和绝对性评价。这一评价模式“突出了评价的甄别功能,失去了评价的有效反馈功能,对激励学生学习,提高教学效果以及改进教学的作用不大”[1]。因此,在体育学习过程中,注意结果性的评价与学习过程的评价相结合;注意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注意绝对性评价与相对性评价相结合。总之,在体育教学中应采用多元的评价方法代替单调的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学校体育学习评价 篇4
1 调查结果和原因分析
1.1 调查结果
(1) 通过调查研究表明, 学生对体育教学的评价方式和内容毫无兴趣。相关调查数据如下: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 不喜欢体育课程的学生比例为23.2%, 对体育课应付考试不满意的占据55.4%, 12.9%的学生直接表明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 而剩下的8.5%的学生则对体育考核评价方式不满意。
(2) 据相关数据显示, 学生在参与体育课程学习过程中, 其本身对体育的爱好和兴趣是排在第一位的, 其他例如体育态度、体育设施设备、技能技巧掌握程度等均赶不上兴趣的驱动力。而学生在这块上的兴趣来源主要是因为有其擅长的体育项目。
1.2 原因分析
(1) 高职院校子在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时其考核内容过于单一化, 一般都只局限于对运动技能和体能的评定。当下高校体育机制的评价主要还是以学生一年或半年学年度里各项运动内容的平均成绩为年终成绩的评价标准。这种传统的评级体制考察的只是学生的体能, 比较重视结果, 而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等方面内容的评价是极其缺乏的。
(2) 在对学生体育学习评价过程中只注重结果评价而忽视了学生价值观的评价, 没有真正意义上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未重视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 即便是考虑到了也只是将学生的出勤状况作为标准。不能正确的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对体育的兴趣, 致使学生体育学习评价体系不能发挥其激励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3) 缺乏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教学过程中片面的强调成绩, 提出成绩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 用统一标考核标准去要求学生, 却忽视了学生体质的差异性。据调查显示, 对当前教育评价体制持“满意”态度的学生中有88%的学生身体体能较好, 持“不满意”态度的学生中有69%的学生身体素质较差。因为体质存在着差异性, 大多数体能较好的学生根本不用锻炼就能达到标准, 考试合格, 而对于那些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来讲, 即使他们很努力的学习也不见得能达到理想标准, 久而久之, 对他们的心理产生一定的阴影, 出现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象。
(4) 对学生体育学习评价的主体过于单一, 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 学生的成绩一直都是由教师单方面进行评价的, 教师只关心分数, 却不曾关心分数后面学生给教师的反馈信息。就因为教师单方面的评价随意性比较大, 所以造成体育学习体系失去其本身应有的对学生的激励作用。由此可见, 加强对当前教育体制的改革显得迫在眉睫。
2 构建评价体制
2.1 制定学生学习评价的依据
高职院校需本着一切以学生为中心,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教师对学生体育学习的评价需侧重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体差异性, 通过各种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以便保证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学校需根据教育部门颁发的相关规章制度为前提, 构建新的、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要的新的学习评价方法。其具体方法如下: (1) 对于学生的整体评价内容应囊括体育参与、运动技能、心理促进、身体形态体能和社会适应五大模块, 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2) 评价方式应由原先传统的结果评价转变为新型的过程式评价, 让学生之间互评、自评, 教师需根据学生的评价中和考虑学生的成绩; (3) 将评价体制标准化, 突出学习过程中的发展性指标和信息反馈功能, 让教师切实了解学生所需, 从而更好的为学生提供相关学习方面的需要。
2.2 评价内容
(1) 允许学生在体育测试过程中增加相关项目, 并以此作为对学生体育学习评价的依据之一。在进行新的体育评价机制的改革过程中, 对于传统的教育体制应取其好的方面进行吸收, 去其糟粕。因为每个人身体素质和各方面的能力都是参差不齐的, 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 他们自身发展和对事物的接收能力都是不尽相同的, 所以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 增强差等生对学习的信心, 在对学生体育学习成绩进行评价时, 教师全面考虑到每个学生, 并注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本身的身体素质对其采取“全程”评价, 简单点讲就是利用定性和定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合理评价, 加上增加了任选项目, 使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明显提升。
(2) 将评价范围扩大化, 强调对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态度的评价标准, 将其作为学生成绩评价的重要标准之一。评价范围除了日常的早操和基本的户外锻炼外, 还应该从学生对运动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进行评价, 看学生能否为了达到目标而对某一项项目进行反复练习, 或请求同伴协调练习。以此来反映出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相关等多方面的状况, 这能够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所以, 教师在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时除了对其出勤率进行考核, 更应该注重学生学习态度的考察。
(3) 重视对学生体育特长的考核, 倡导学生不断发挥自身优势, 熟练掌握某项运动技能。学生若是有某项体育特长则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 让其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且这类有特长的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 他们本身身体的灵活度和运动能力均高于同龄中没有同样特长的学生, 所以将体育特长作为考核学生体育成绩的评价标准显得尤为重要。这里所指的体育特长不仅仅局限于在运动项目上的特长, 对于学生能够清楚的掌握一些裁判方法应给予即使得鼓励和肯定。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促进学生加强体育锻炼, 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2.3 评价主体
完善体育学习评价体系, 不断实现学习主体的多元化, 有利于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体育课程。教师对于评价的主体应体现其全面性, 其内容主要包括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和同学之间的互评, 还可以实现小组之间的互评, 将教师、学生和家长的评价综合起来, 同时,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互评的过程中需有意识的指导学生对自身的学习情况进行客观评价, 让学生自身能够对自己有个客观的评价。
(1) 学生自评。教师在引导学生对自我进行评价时应注重学生对学习态度、运动技能、合作精神和情感表现方面的评价, 切记片面强调学习成绩, 让其对自身成绩做出综合评定。
(2) 同学之间的互评。同学之间进行互评时教师应引导其对被评定学生的学习态度、技能技巧、合作精神等方面进行综合性评价。
(3) 教师评价。教师评价的主要内容是以学生的日常表现、平时成绩、进步幅度为依据, 再将学生的自评与同学间的互评进行综合然后对学生做出全面评价。这种评价较为客观的反映出了学生的学习状况, 能够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步骤, 从而提高学生自学、自评的能力, 为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
3 结语
总而言之, 对学生进行体育学习评价的最终目的在于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根据学生反馈的基本信息对现有机制进行改革。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不断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制, 选择适合学生的评价方法, 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全面有效的评价, 从而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和能力得到全面提升。相关规章制度表示:当前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需实现对学生体育终身化服务, 但高校是否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服务学生终身体育, 即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评价提供正确的价值取向, 一定程度上起着决定性作用。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访谈法、问卷调查和文献综述等方法对高校学生体育学习评价指标进行分析研究, 并结合多年体育教学的实践经验, 提出了新的高职学校学生体育学习评价体系应建立在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水平, 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之上的新型评价模式, 并将学生学习态度、运动技能和学生体育特长等项目均纳入体育学习评价中, 努力构建一个全程、全面、全体的新学习评价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体育,学习评价
参考文献
[1]李建军.新课程的学校体育评价[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2]万伟, 秦德林, 吴永君.教学评价与设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0.
[3]赵立.关于体育课程评价的断想[J].体育教学, 2012 (4) :1.
[4]陈文杰.探讨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学习成绩的评定方法[J].体育科学研究, 2013 (1) .
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学习自我评价 篇5
一岁一枯荣,一朝一暮,大学四年就如白驹过隙,蓦然回首,大学四年的过往深深地烙在我这颗心上。
本人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思想觉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大学四年,我的学习成绩一直保持优秀,工作或生活上都本着“团结、奋进、求实、创新、”的校训,时刻严格要求自己,鼓励自己勇往直前,不怕艰辛不怕困苦,向自己的成功彼岸迈进。特别在体育专业上具备牢固的专业理论知识。尤其在田径、篮球、足球等方面更为突出,是一个全面发展的学生。曾三次代表班际篮球联赛,并取的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代表系参加校篮球联赛、游泳比赛并获得第一名,第二名。此外我还积极参加篮球、田径、游泳、乒乓球等各种裁判工作,并获得“优秀裁判员”称号。
作为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本人把“教育”作为人生的目标,并具备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本人还热心于社会实践,曾多次参加社会实践工作,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本人自尊自爱,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很好的人际关系,对人老实,可胜任中、小学体育教育工作。我成功过,失败过,但每次跌倒我又顽强奋起,由于我相信它只是我前进路上的基石。展看新世纪,我布满信心,我将以满腔热情迎接挑战,充分展示一名跨世纪大学生的英姿,争做一名优秀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当我将这几年的酸、甜、苦、辣浓缩在此网页时,我想了很多,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再一次涌上心头。我本是平凡人,却在不平坦的道路上得到了那么多人的教诲,鼓舞与帮助。因此,在进进社会之后,我始终会以一颗谦卑、热情而又执着的心来对待我的事业和我的朋友,始终以朴实的性格,实干的作风,豁达的态度,乐观的精神往诚诚恳恳地工作,脚踏实地地走好人生路!
学校体育学习评价 篇6
一、关注个体差异,更新学习评价观念
由于受身高、体重和体能等遗传因素及环境条件、兴趣爱好等因素影响,学生个体差异是难免的。体育学习评价如果忽视了这些差异,实际上也就是忽视了学生实质性平等享有受教学评价的权利,忽视了体育评价最基本的功能——促进学生发展。历年来,学生体育成绩考评面临着一个老问题:身体条件较好的评价对象不用怎么练习就能得高分或高等级,从而容易满足,减少锻炼;而身体条件相对较差的评价对象无论怎么努力练习,都无法取得较好成绩,致使努力得不到认可,学习积极性受挫。因此,我们在评价学生时,应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特点进行“因人制宜”的评价,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评价不仅是考评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能的情况,更应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法,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二、重视成功体验,发挥评价激励作用
追求成功是每个学生的一种现实体验和强烈的动机趋向,教师应改变评价方式方法,充分运用积极评价来激励学生。
1有限选项评价。体育兴趣和爱好是影响学生课余体育最主要的因素,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更主要的体现在他自认为的特长项目上。给予个体展示特长的机会,让学生自选项目作为体育评价的要素,更能帮助学生拥有自信,增强终身体育意识。即使学生没有体育特长项目,也可让学生根据爱好、体能、体力的不同自选规定范围内的某项目作为测评内容或同一项目自选不同的测评方式。这样,既可弥补学校体育场地和器材的局限性,也可改善现阶段教师教学模式、测评内容过于单一的弊端。
2分层分组评价。根据个体差异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分层评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经过努力都能感受到体育活动的快乐感和成就感,都能从评价中获得新的学习动机。此外,还可让学生自由组合同层同学进行分组评价。
3个体相对评价。绝对评价是面对大多数学生的,能激励全体学生向着教学目标共同前进,具有宏观导向作用,但对那些身体条件差、体育基础不好的学生来说,绝对评价是不公平的。教师必须用相对评价如利用学生努力程度、阶段进步幅度等来实施有针对性的个体化评价。此种评价,既考虑学生的起点基础,又按提高的幅度参照性评价,其标准适合每个学生,利于学生树立学习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三、加强情感交流,营造和谐评价氛围
教与学能否达到预期目的,这要看师生相互理解、支持、配合的程度。学生体育学习评价必须置于富有教育意义的师生互动之中,强调评价过程中师生的心理条件及情感基础。
1注重沟通理解。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都有特定的优势和不足。因此,教师应在对学生深入了解的基础上进行评价,一视同仁地关爱、理解、认可并有原则地宽容个体各异的学生,容许学生发表意见,避免学生被动接受评价。师生经常沟通协商,能增进理解,形成友好、平等和民主的评价关系。这利于师生拥有共同的目标和方向,利于学生理解和遵从教师的指导,促进学生发展。
2表达积极期望。美国第一任黑人帅长小学时因校长一句“你长大后肯定能当州长”,而總以州长的标准要求自己,终使老师的期望变成现实。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都说明了教师及时表达对学生的期望的重要性。
中职学校体育课学习评价方法探索 篇7
中职学校的学生上体育课两级分化的现象比较严重, 有的身体素质比较好, 特别喜欢上体育课, 有的身体素质差, 特别不爱动。本人根据新大纲中教学评价的要求, 通过查阅资料和征求部分体育教师的意见, 并加以整理和总结, 初步形成了一套既较好体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理念, 又便于教师操作的学生学习评价的方法。
二、学习成绩评定的内容
1. 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 (即体能) ——选定能较全面反映学生体能的、且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项目, 如50米 (或100米) 、1000米 (或1500米) 、跳高、实心球等。
2. 基本知识与运动技能——包括体育与健康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体育锻炼方法的掌握与运用、体育欣赏与要闻等以及选定教材中能适合本校实际和学生普遍比较喜欢的项目。
3. 学习态度与行为表现——学生在体育与健康课上的出勤与表现、学生在课外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参与体育活动和健康教育活动的行为表现。
4. 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学生的情绪调控能力、自信心和意志表现;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
三、学习成绩的评价方法
对学生的评价共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即体能占20%; (2) 基本知识与运动技能占40%; (3) 学习态度与行为表现占20%; (4) 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占20%。
(一) 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 (即体能)
本部分占总分的20%, 依选定的评价内容根据《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行评分 (占10分, 进步幅度占10分) 。
1. 基本知识与运动技能。
本部分占总分的40%, 其中体育健康知识占25%, 每学期进行一次书面测试, 并以10分计入学生最后总分。
2. 学习态度与行为表现。
本部分占总分的20%。每模块评价1次, 每次评定之前教师要发给每个学生一张学习态度评价表, 由教师指导主要从学生对待学习与练习的态度, 以及锻炼活动中的行为表现, 还有着装、课堂纪律的遵守两个方面, 先由学生自己进行评价, 然后小组成员之间根据相互观察的情况对其他的同学进行打分。最后得分为: (个人评价总分+小组评价总分) ÷2=个人学习态度与行为总分数。 (见表1)
(评价方法:把认为合适的意见在格内打“√”, 小组意见由组长组织填写)
3. 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
本部分占总分的20%, 每模块评价1次, 每次评价之前教师发给每一个学生一张评价表, 主要从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情绪、自信心和意志表现、对他人的理解尊重、交往与合作精神几个方面, 先由自己进行评价, 然后小组成员之间根据相互观察的情况进行相互评价打分。最后得分为: (个人评价总分+小组评价总分) ÷2=个人学习态度总分。 (见表2)
4. 学分认定。
(1) 在每个模块结束后, 学校和教师对学生就以上考核评价内容进行评价, 学业总评成绩达到60分, 而且过程表现合格给予该模块的学分。 (2) 未经学校批准, 课程模块的实际修习时间低于规定学时数的五分之四, 不能获得该模块的学分。 (3) 模块总分不合格者, 若为必修模块, 学生可书面申请补考一次;补考两次仍不过关者或不参加补考者, 必须重修该模块;若为选修模块, 可补考或者重修, 也可以改选其他项目。 (见表3) (4) 因病或残疾学生, 经医生证明, 体育与健康科组核实后, 可以免于认定, 填好表格与健康卡一起存入学生档案, 给予学分认定。
总之, 对职业学校学生进行体育课学习评价, 应结合体育与健康课程理念, 从重教到重学, 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 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教师的指导和激励下, 以运动项目为载体, 以身体练习为手段, 强调课程的基础性, 努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锻炼能力。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对职业学校学生进行体育成绩考核成为体育教师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针对这个问题设计了一个既能给学生一个合理的成绩, 又能减轻体育教师的负担, 结合学校实际、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的综合评价方法。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1]宓铨尧.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新《纲要》新《教材》解读 (PPT) EB/OL].2010.4.
[2]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
[3]李光.对《体育与健康》课程进行教学评价的设想[J].体育教学, 2002, (1) .
基于发展的体育课堂学习评价 篇8
一、结合情感态度,对课堂常规要即时评价
建立良好的课堂学习常规,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保证。从学生着装要求、整队、问好以及各种练习的常规包括参与态度、合作意识等,都要求教师在课堂学习中认真贯彻执行,保证课堂教学有效开展。从实践来看,无论是青年教师还是老教师,掌握有效、灵活的教育方法是关键。
体育课的教学和许多学科有不同的地方,它授课的地点多在广阔的操场而非空间有限的教室,操场上同时开展教学的班级又很多,容易干扰学生的正常学习。因此,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常规要求并及时进行评价显得尤为重要。如在课堂练习环节中,学生听到教师发出“立正”或“停”的信号时,学生应当马上静下来等。课堂常规不是说出来的,是靠教师不断训练养成的,其中,对常规要求要采取多种评价方法及时评价,不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意识、积极态度行为和习惯。
教师利用现场口头评价使学生获得“优惠学习”的机会,让学生感觉到做得好与做得不好是不一样的,因为依据互惠心理,学生是比较愿意接受“优惠学习”的机会。教师的及时评价结合鼓励的具体方法比较适合学生。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针对即时的课堂效果采用这样机智的评价方法,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结合能力发展,对健身技能要精细评价
身体练习是体育与健身学科基本特征,是促进学生身体机能发育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学生体能的有效途径。健身技能需要学生不断通过各种身体练习来获得。因此,体育课堂学习中对健身技能的评价要精细,予以学生清晰、正确的正面肯定,知道该怎么做、该怎么去改进,最终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体育课堂学习中,学生的练习一直处于不同环境下,有集体练习,有小组练习,也有个人练习;有个别辅导,也有同伴帮助下的练习。许多学习除了个性化的学习环境以外更依赖于师生间、生生间交互式的作用。学生之间交流的机会,熟悉的程度比教师要高很多,因此小群体之间对同伴的学习态度、健身意识比教师了解得更全面,这对学生健身技能的逐步掌握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积极创设小群体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某项技能学习的态度、健身意识、动作技能等方面进行评价,有利于同伴之间更积极有效地参与体育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情况得到同伴的及时的评价和鼓励,在同伴的帮助下及时了解到学习情况并对学习进行改进。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对于学习的情感以及学习上的交流变得更加平等。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环境下,通过教师及时的点评予以正面肯定,帮助学生建立正确、清晰的动作概念和练习线路,使学生对健身技能能够快速、有效地掌握。
三、结合个性发展,对锻炼行为要长期评价
上海二期课改的体育与健身课程提出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让学生建立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使体育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成为学生今后生命中的一部分。体育课堂是学生学习锻炼方法的重要场所,也是体育学习年限最长的地方,那么养成良好的锻炼行为是一项重要的参考依据。
中学生体育学习评价反思 篇9
一、中学生体育学习评价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自主评价的重要性
在特定的学习目标中学生能够对自己的思考和行为进行构建, 并且获取能帮助他们完成目标的策略, 当他们通过学习获得了接近目标的某种技能时, 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成就, 相反当遇到困难时, 他们会及时地调整方向, 继续朝目标努力。学生的自主评价在体育教学过程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而以往很多体育教师却忽视了这重要的一点, 没有充分重视到学生的自我评价。
2、评价手段单一
传统体育课程学习以终结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为主要评价方法。由于终结性评价以阶段学习或期末学习成绩为依据, 不能有效地对教学和学习过程给予及时的反馈, 无法适时帮助教师和学生改进教学和学习, 失去了评价的有个性等方面存在的客观差异和进步程度。体育课程学习评价方法的绝对性和终结性, 难以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全面发展, 难以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由此可见, 教育目的与评价手段的不一致、评价手段单一都是影响体育学习评价的重要因素。
3、评价没做到“以人为本”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进行, 对体育学习评价“以人为本”的要求逐渐加大, “以人为本”已成为评价的主体, 但是仍有不少体育教师在体育学习评价过程中没有做到“以人为本”, 原因就是收到传统教学环境的影响, 没有真正做到言行一致。现代教育理论认为, 教育过程是人的精神生命过程, 生命自身的生长性活动, 是教育的实现机制。精神生命具有主宰性、整体性、创新性, 其本身是教育的优质资源。教育是依靠人的特殊的精神生命活动的过程, 它最终或基本上是由一个带有整体性、活动性和生长 (创新) 性的生命自己实现的。追求人生幸福, 提高生命质量, 丰富生命活动是教育的本质, 而传统的体育学习评价表现出强烈的“知识本位”倾向, 忽略了全面发展的要求, 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的教育, 要使人持续地得到发展, 必须依靠生命自身去形成涵养他们的情感和认知的底蕴, 依靠生命活动去发展自身的素质。这是教育的核心和根本的部分, 可以说是基础教育之基础。因此在进行评价时应确定“人格本位”, 弱化“知识本位”。
4、在评价标准上, 过分追求量化和指标化, 而忽视质性评价
现行的体育课学习评价重视对学生技能进行指标化测试, 这种评价方式占据了评价的绝对地位, 而忽视了学生在真正的技术运用过程中的动态表现、情感体验和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 千人一律。这种看似公平合理的评价, 对众多学生来说却是有失偏颇, 它会使身体素质好的学生努力程度不够, 盲目自信, 而身体素质相对较差的学生即使做了非常大的努力, 还是不能够取得好的成绩或成绩不理想, 从而严重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使其不再努力去学习锻炼, 甚至厌烦上体育课。
二、对策与建议
1、体育学习评价要以学生为主体
评价应以“促进”为目的, 而非“检查”为目的;评价应淡化选拔、评定功能, 强化激励、发展功能。体育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是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和健康服务的, 考试仅仅是对学习结果的一种检验。因此, 体育学习评价应关注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目标实现情况, 而不是学生在群体中的位置;应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自己和客观要求之间的距离, 激励他们努力向目标靠近, 而不是为了给学生划分等级;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体育目标及价值的作用服务, 是以检验学生是否达到目标为目的的绝对评价, 而不是为了学习者之间的互相比较而进行的相对评价。
2、评价方法灵活化
更加注重对学生成长过程的评价, 进行多次评价和个性评价, 旨在促进学生的转变与个性发展。在同一学期, 给每个学生两次考试机会, 第一次成绩不及格或对自己成绩不满意的同学, 可以参加第二次考试, 以两次考试成绩中最好的一次为准。减轻学生考试的心理负担, 鼓励体质较差的学生, 课下多参与锻炼。对体能测试 (如耐力、力量、速度、协调性等) 项目指标的评定, 重点看每个学生的进步程度。这样的评价方法能够充分调动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允许体育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制订相应的评价标准
《课程标准》把制订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标准的权利下放给体育教师, 由体育教师根据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针对各评价指标制订相应的评价标准。这不仅有利于体育教师更客观、更全面、更准确地评价学生, 提高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质量, 同时还有利于发挥体育教师的主人翁精神, 激发其参与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以推进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与发展。随着体育的发展, 学生可通过不同渠道和不同层面获得体育的知识与体育技能。如果单单以体育教师的评价来对待学生, 是很片面的, 是不合理的。因此既要强调教师对学生的外部评价, 也要强调学生对自己学习情况的评价, 学生互相之间的评价, 还可让家长参与评价。
4、实施分层评价
分层评价就是对处于不同运动水平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和评价内容, 体现区别对待。由于运动成绩的好坏与学生的身体状况、技术、遗传、受教育程度等方面有很大关系, 如果按照统一的标准对不同运动水平和能力的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的评价, 必然会对学生的心理等方面产生负效应。为了体现公平性, 实现体育为健康服务的目标, 应对不同运动技能水平的大学生进行分层评价。也就是说, 在每个学期的开始, 先通过一些练习或活动对学生的运动技能进行初步的了解, 然后按照学生的运动水平划分层次。在期末评价时, 对身体确实有缺陷或运动水平差的学生, 在注重运动技能的基础上, 还应注重运动参与、学习态度等方面, 并把进步幅度纳入进来;对学期初运动水平较好的学生, 由于其先天基础好,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后, 进步幅度当然不会太大, 这时如果把进步幅度在评价成绩中占一定的比例, 显失公平, 此时除了要注重他们的运动参与、学习态度等方面以外, 还应把他们的创造能力、合作互助精神等纳入进来。
三、结语
中学生学习评价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我们广大中学体育教师应不断改进评价方法、改进和完善学习评价体系, 淡化一般性评价, 重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在评价方法的制定和实践中, 应在尊重传统和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 创造适合于我国国情的方法体系。
参考文献
[1]刘建国.体育教学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策略[J].教育导刊, 2007, (10) .[1]刘建国.体育教学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策略[J].教育导刊, 2007, (10) .
[2]王继梅.新课标下建构学生评价机制的策略[J].贵州体育科技, 2007, (03) .[2]王继梅.新课标下建构学生评价机制的策略[J].贵州体育科技, 2007, (03) .
学校体育学习评价 篇10
1 体育课的评价
体育课是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体育课的评价就是对体育课的质量进行检查和评定。它对积累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
评价一堂体育课有课程计划评价和专题评价两种方法。
1.1 课程计划评价
课程计划评价是指课程编制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实施及效果以及相关问题的评价。体育课程计划评价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 体育课程编制的指导思想的评价; (2) 体育课程目标的评价; (3) 体育课程设置的评价, 包括课程设置与课程目标一致性的评价, 课程结构合理性的评价以及课时总量及其分配合理性的评价; (4) 体育课程实施的评价; (5) 体育课程质量 (人才培养) 的评价; (6) 体育课程的内容、密度、运动负荷、组织教法、教学技巧的评价; (7) 学生的年龄、性别、个体差异、互相参与的评价。
1.2 专题评价
专题评价是对课中某一个或两个专门性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检查和评定。如课的密度与运动负荷、学生的参与练习、师生的互动、团结协作精神等。
不论是课程计划评价或是专题评价都应围绕课的任务做好小结, 对课做出总的评价, 概括地提出完成课的任务的情况, 课的主要优缺点和今后的改进意见。
为了使体育课的评价更加科学、准确和客观, 在评价的方法上要把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起来。定量评价不能凭感觉和经验, 而要用测定的数据 (如课的密度、运动负荷、学生掌握的技能、技术等测定的数据进行统计) 评价课的质量。定性评价则是根据评课者的主观经验来评价课的质量。经验越丰富者评课质量的客观性就越强。在定性评价中, 还可将评价进行量化, 即将上好一堂体育课的有关因素定出标准, 给予打分。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体育课的评价将更为客观、更为科学。
2 学生课堂学习的评价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课堂学习的评价主要体现在课堂学习评价的目的、课堂学习评价的方法、课堂学习评价的语言艺术等方面。
2.1 课堂学习评价的目的
(1) 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表现以及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不仅要了解学生的体能与运动技能情况, 更要了解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学生个人努力的表现程度。
(2) 判断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不足, 分析原因, 改进学习方式方法。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在体能、技能、行为、态度、人际交往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不足进行认真分析, 查找原因, 努力改进。
(3) 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能力、水平和个性发展的平台, 鼓励、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通过课堂学习的评价, 让学生在充分展示自我能力的过程中, 体验体育活动中成功的乐趣与喜悦, 增强体育学习的自信心和自我锻炼的自觉性。
(4) 培养学生自我认知、自我教育的能力。通过自我评价, 使学生对自己的体能、技能、行为态度、人际交往、社会参与等方面有清醒而正确的认识。
2.2 课堂学习评价的方法
(1) 持续性的多次考核法。对学生进行观察、测试, 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表现、合作精神、技能掌握等情况。
(2) 重视评价的激励性。调动体育后进生的学习热情, 消除其心理障碍, 鼓励其认真学习, 积极锻炼, 尽自己的能力去参与体育活动, 为其创造良好的锻炼氛围并增强其自信心。
(3) 强调过程的评价。通过对过程的评价, 说明原因, 及时反馈、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 及时矫正或鼓励学生的体育学习行为, 使其不断发展。
(4) 重视评价过程中的人际交流与沟通。评价的所有者都享有平等的地位, 必须重视学生自评、互评、师生互评, 以协商、对话的方式消除分歧, 得出结论。
(5) 注意方法的灵活性与针对性。课堂学习评价, 应充分考虑学生对运动的兴趣、爱好、运动能力和素质的个体差异, 评价应以学生擅长的项目为主。
(6) 关注全面和重视“两极”相结合。不仅研究学生运动成绩的表面现象, 还应从学生的个体差异、运动爱好、环境影响等方面分析原因, 帮助每个被评价者客观认识自己, 树立信心,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7) 不仅关注评价结果, 更要关注评价过程。不仅关注学生的运动成绩, 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包括道德品质、体育学习愿望和能力、合作与交流、个性与情感以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发展。
(8) 开放式的质性评价方法。如行为观摩、情景测验、学习日记和成长日记等, 关注学生体育学习身心的发展过程, 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
2.3 课堂学习评价的语言艺术
(1) 真诚的语言是激发学生激情的良药。在课堂学习中, 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 更是学生成长的放大镜, 耐心细致地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适时运用评价的语言, 可让强者更强, 弱者进步。如学生想展现自我, 但又束手束脚时, 此时教师的一句“你行的”、“来, 别害怕, 你能行的”等激励的话语, 会让学生充满自信地去展示自我。同时要注意评价的语言必须真诚、真心。
(2) 实事求是的语言能使学生端正良好的学习态度。对学生课堂学习情况的评价, 如果不根据实际情况, 而是故弄玄虚、夸大其词, 有时会适得其反, 产生负面影响。如“你简直就是姚明的化身、乔丹的再现”“你真了不起, 刘翔也不如你的跨栏技术好”这样不合时宜的语言激励, 不仅没有实际的促进作用, 反而会造成牵强、造作、言过其实的尴尬局面。
(3) 激励性的评价语言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学习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 及时运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鼓励学生进行积极地自主学习, 把精力和时间放在学生学习兴趣、爱好的培养上。让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与练, 提高自我调控、自我锻炼、自我检测、自我评价的能力。
(4) 因势利导的评价语言是使学生正确认识动作的需要。随着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和自主化, 课堂学习自然就会产生多元化的现象, 就会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表现自我、个性发展的平台。因此, 评价语言就要因势利导, 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传授和引导, 通过引导、练习, 深化学生的认知, 从而使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自我学习、自我练习的氛围。
3 体育成绩的评定
体育成绩评定的目的是真正激励、促进学生的学习, 提高学生的体育成绩和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体育成绩的评定, 除了有教师的参与外, 还要有学生进行自我评定、小组评定。这样, 既可以使学生发现自己的进步, 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和快乐, 又能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 以便进一步改进学习, 提高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锻炼效果, 达到终身体育、终身受益的目的。
3.1 提高体育教师对体育成绩评定的认识
体育教师是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关键, 提高他们对体育成绩评定的认识, 有助于他们从原有的以单一体育测试成绩评定一个学生的体育成绩的误区中走出来, 使他们认识到体育成绩的评定是提高学生身体健康水平的一种手段, 明确其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评价、学会基本的运动技术、技能, 为终身体育锻炼奠定基础。
3.2 提高学生对体育成绩评定的认识
体育教师要鼓励学生, 对每名学生的每一个小小的进步都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让学生明白体育成绩评定的好坏与自己在体育学习中的表现、学习态度有关。
3.3 体育成绩评定的模式
(1) 体能与运动技能。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 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 不断增强体质、体能, 提高运动的能力, 根据实际情况将考核内容改为测试项目, 成绩评定可参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结合学生原有基础和提高幅度进行评定。
(2) 学习态度与行为。首先要制订体育课的出勤制度, 并按照出勤情况评定体育成绩;其次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运动参与的自觉性和自我锻炼的意识评定体育成绩;最后要结合学生的课堂纪律、行为规范来评定体育成绩。
(3) 认识与知识。按照学生在体育学习中获得的体育运动技术知识、体育常识、卫生常识、保健意识、安全意识情况以及对正确身体姿势重要性的认知情况评定体育成绩。
(4) 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根据体育活动中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人际关系建立、合作精神等方面的表现评定体育成绩。
体育成绩的评定, 通过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最后总结每名学生的学习成绩。成绩评定的结果不再用分数制或优秀、良好、及格、不合格等评价, 而是用好、一般、有待提高、还需努力等鼓励性的语言来衡量其自觉参与、自觉锻炼意识。这样, 可相应提高学生对体育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建立学生的成长档案, 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综上所述, 在新课程新评价的实践中, 教师与学生时刻处于不断的交流中。因此, 在研究评价体系、方法、指标方面, 应更多地考虑到它的简易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构建一个比较科学的评价体系, 让更多的体育教师可以在实践中贯彻与运用。
摘要:通过对体育课的评价、学生课堂学习的评价以及体育学习成绩的评定等方面的探讨, 促进体育课堂教学的开展, 激励学生学习、掌握体育锻炼的技术、技能, 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爱好,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 体现当前基础教育体育课程评价的新概念。
关键词:体育课,课堂学习,评价,成绩评定
参考文献
[1]李建军.新课程的学校体育评价[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体育院校成人教育协作组《学校体育学》编写组.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6.
[3]体育 (与健康) 课程标准研制组.体育 (与健康) 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5.
[4]牟先涛.让课堂评价语言充满魅力[J].中国学校体育, 2007, 6:37~39.
[5]张亚平.现阶段中学生体育学习评价的研究与发展[J].中国学校体育, 2006, 6:7~9.
学校体育学习评价 篇11
关键词 体育学习评价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1-0119-02
學习评价是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在体育学习评价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不能适应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具体表现在:
1.对学习评价缺乏认识。有的教师没有认真学习体育课程标准,对体育课程评价的理念缺乏认识,认为评价是一种负担,影响体育课程改革。因此,在研究评价方法时,缺乏主动性和探索性,进行学习评价,不是为了促进体育学习的发展,而是为了完成任务,使评价工作流于形式。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认真学习,充分认识体育学习评价的重要意义。体育学习评价对体育课程改革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可以说教师怎样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学生就怎样学习、发展。为此,广大教师认真学习“纲要”和课程标准以及有关新课程评价理念的学习,认真钻研教材,根据课程标准的具体目标结合学生体育学习的实际情况来科学、合理地确定评价内容和标准,设计评价表格并进行评价,从而真正把评价工作落到实处。
2.没有全面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多数教师在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时,没有依据体育标准,评价项目繁多,评价内容也比较笼统。如没有结合学科特点和体育学习的个性特点,没有按照标准来设计评价表,使评价者操作起来比较困难,表格的填写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直接影响着评价的效果。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采用和确定评价内容时,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而最大限度地体现他们的个体价值。为此,教师要把握三点:一是体育课程内容的全面性。体育课程内容的评价,应该包括体能、知识与技能、体育态度、体育习惯、情意表现以及交往与合作能力等方面的内容。二是评价目标内容的全面性。即体育课程的目标评价,不仅限于体能和运动技能,还要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领域进行评价。三是个体差异发展的全面性。
3.注重定量评价,忽视定性评价。很多教师在评价体育学习时只按照评价内容和标准,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进行量化打分或给予等级评价。这样的评价既增加了师生的工作量,又没有真正达到实效。因为,从这些分数或等级中看到的只是学生做得好的方面和有差距的地方,却不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与发展。教师也没有帮助学生分析产生不足的原因,指出他们今后努力的方向。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做到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为此,教师应首先对可定量的指标进行定量评价,而后对不能量化的指标进行定性评价;其次要对定量评价结果进行定性分析,从而把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取长补短,提高评价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使学生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和别人,明白今后的努力方向,不断进步。
4.重视终结性评价,忽视形成性评价。现在很多教师、学生、家长虽然也比较重视形成性评价,但和终结性评价相比淡化多了。具体表现在:为了提高体育达标率,教师舍弃体育活动中有意义的、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机械地重复地进行枯燥无味的达标练习;这种忽视学生动机取向和努力程度,忽视学习情感体验和学习态度的评价,影响着体育教学的效果。针对这种情况,应加强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只能甄别出学生的好坏,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做好形成性评价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关键。在形成性评价中可采用即时评价和成长记录袋等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如在学习过程中可采用 “你跑得真快、你做得很好、有进步、加油”等语言鼓励他们,提高学习兴趣。此外,还可以采用成长记录袋评价,给每位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收录学生在各个时间段身体形态、身体机能、体能和运动技能等,以及学习态度和行为变化等方面的有关资料,帮助他们随时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增强学习信心。
5.评价方法、评价主体单一。目前,虽然也倡导评价方法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但在实际评价过程中,评价方法依然是以测验、考试、提问为主,评价主体依然是教师唱主角。学生的自评、互评只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而不是发自内心的评价,改进建议也不是真正的打算、计划,而是作为检查、评估的依据。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主体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让被评价者从评价反馈中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为他们不断发展提供依据。因此,应加强学生自评和互评、家长评价和教师评价,实现评价主体互动化,促进评价者和被评价者之间的和谐与互动,促进被评价者发展。这就要求各评价主体在运用评价方法时要结合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具体的情境、条件来选择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提高评价效果。
6.过于注重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改进功能。现在,很多教师在评价学生时仅仅指出这点好,那点不好,这个学生是好学生,那个学生是差学生,甚至有些领导也是这样评价教师的,这个班级的达标率高,那个班级的达标率低,这个班学生的纪律好;那个班学生的纪律差等,这种重视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改进功能的评价,很少关注学生的努力程度,不能真正促学生的发展。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正确运用激励性评价。现在好多教师一听激励性评价就不敢指出学生的缺点和不足,甚至在课堂上做的不好,也要号召大家予以鼓励:“做的不错,鼓掌……”其实,这没有真正理解激励性评价的意义,激励性评价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积极性,多鼓励、多表扬,使学生树立信心;二是要客观公正地指出学生的不足,促使他们不断进步,只是指出缺点和不足时,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要用这些缺点和不足来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参考文献:
[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
[2]《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5).
学校体育学习评价 篇12
1 当前体育学习评价现状
从目前高职院校体育课的实际情况来看, 各校的体育学习评价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1 以刚性“定量”指标考核评价为主
每一个教学内容学习结束都通过考核来检查学习效果, 由于班级人数多, 往往以学生临场身体水平和体能所达到一定标准的片面评价为主, 忽视了学生锻炼的自觉性、学习态度、锻炼方法、进步程度等多方面的评价。
1.2 以终结性评价为主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大部分都是采用终结性的评价, 即只注重学生运动能力在一次考核中所能达到的水平, 缺少学习过程性考核, 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身体素质、技能及情感因素等方面的发展和提高, 不能对教与学的过程及时反馈, 也无法及时给与指导和帮助。
1.3 以教师独立完成考核评价为主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 老师的“角色”始终处于权威和主导地位, 无论是定量还是定性考核, 都是老师个人进行的外部局部评价, 学生运动技能完成得好坏老师是唱“独角戏”, 评价主体单一, 缺少班级同学评价的参与, 忽略了学生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 没有很好体现教与学的双边互动性, 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习惯和能力, 在一定程度上也很难保证评价的公平性、合理性。
2 大学生体育学习评价指标的确定
2.1 评价模型构建依据
《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成绩评定是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及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及提高幅度进行评定。依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2002) 精神, 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素质教育”“健康第一”培养目标为出发点, 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建立了一套符合新课程要求的大学生体育成绩综合评价体系, 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
2.2 评价内容、指标的筛选与确定
体育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 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其中增强学生体质是体育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 因此, 高职院校学生体育学习评价体系应建立在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水平, 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之上的新型评价模式。根据《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的要求, 评价内容主要确定了6个一级指标, 学生体育课的成绩最终构成由以下几项内容构成。
2.2.1 身体素质、身体形态与机能
身体素质、身体形态与机能状况是身体健康的基础, 是“健康第一”的关键指标, 它的评价主要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2014版) 为依据。它有3个二级指标和10个三级指标。其中, 身体形态类中有身高、体重2个指标, 身体机能类中有肺活量指标, 身体素质类中有50 m跑、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引体向上 (男) /1 min仰卧起坐 (女) 、1 000 m跑 (男) /800 m跑 (女) 7个指标。
2.2.2 运动能力 (技能)
运动能力、技能是通过体育学习获得的身体的基本能力, 主要有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 (战术、裁判) 运用等教学大纲 (计划) 规定学习内容。其中基本技术包括基本理论、动作要领、训练方法和课堂练习过程。对于这项主要指标, 可将基本知识 (基本原理) 、基本技术 (基本理论、动作要领、训练方法) 、基本技能 (战术运用、裁判方法运用) 作为二级指标 (及对应的三级指标) 。评定学生学习情况由教师或不同的评价主体组成的考评小组来完成。
2.2.3 基础体育理论知识
教学大纲 (计划) 规定学习内容和体育人文知识、体育保健知识、运动竞赛规则等。通过平时作业、课堂提问、书面测验等的方法、形式进行。对于这项主要指标, 可将大纲 (计划) 内容 (运动项目起源与发展) 、体育人文知识 (体育管理、人文教育、奥运亚运知识、体育欣赏) 、体育保健知识 (科学锻炼身体方法、运动处方) 、运动竞赛规则 (竞赛规则、裁判方法) 作为二级指标 (及对应的三级指标) 。
2.2.4 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指学生对学习及其学习情境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学生学习态度的好坏与其学习效果密切相关, 主要包括出勤率、上课状况、课外锻炼和“特别成就奖”等。
出勤率是学生的出勤状况, 除正常病、事假、公假外, 出现迟到、早退、旷课等都将按教学课次进行累计, 该项由教师于每学期结束时根据统计结果进行评定。
上课状况是指学生完成练习、平时作业、课堂练习过程中团队合作等, 根据课堂上表现出来的状况给予合理地评价。
课外锻炼是“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学习主动性的主要体现, 也是体育教学活动的补充和延续。主要是考察学生课外体育锻炼、“阳光体育”活动的参与程度, 通过“课外体育锻炼卡”等进行统计评价。
“特别成就奖”主要体现在运动会成绩、运动成绩提高幅度和组织体育社会活动等方面。该成绩由学生本人申报、同学评议, 教师于每学期教学结束时对此申报进行评定, 最高可给于5分额外奖励。
对于这项主要指标, 可将出勤率 (旷课、早退、迟到) 、上课状况 (完成练习质量、平时作业、团队合作) 、课外锻炼 (体育活动参与程度、课外锻炼次数) 、特别成就奖 (体育活动中展现的显著成绩) 作为二级指标 (及对应的三级指标) 。
2.2.5 体育素养
体育素养是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 通过后天环境与体育教育的影响所形成的, 包括体质水平、体育技能、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品德等要素。它是对一个学生的整体印象所做评价或学生自己对体育学习的认识态度和常规的执行情况的体现。对于这项主要指标, 可将素质 (体质水平、体育技能、体育知识) 、修养 (体育意识、体育品德) 作为二级指标 (及对应的三级指标) 。
2.2.6 进步幅度
由于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受到遗传因素影响较大, 因而在运动能力 (技能) 考核中, 尊重个体差异, 充分考虑和兼顾学生的基础和提高幅度等, 鼓励学生不断进取和刻苦努力, 充分体现和肯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做努力和付出艰辛的认可。对于这项主要指标, 可将身体状况 (身体素质、身体机能) 、运动能力 (技术掌握、技术运用) 作为二级指标 (及对应的三级指标) 。
上述各项考核内容、指标的筛选和确定, 应在教学大纲 (计划) 中加以说明, 并明确告知学生。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应建立学生学习档案, 记录体能、技能的发展、学习态度、行为变化等, 尽量做到客观公正, 为过程评价提供有力依据。
3 评价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体育评价本身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与之相关的18个因素有些是定量的, 有些是定性的, 对体育成绩的影响程度不尽相同, 而且, 具有不同的实际含义。因此, 我们可以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体育成绩给出一种综合评估方案。
3.1 模糊综合评价法
3.2 模型求解
对于体育学习评价, 我们从“身体素质和身体形态与机能、运动能力、基础体育理论知识、学习态度、体育素养、进步幅度”6个角度来分析评价指标。对于每个三级因素都可以给出由5个元素组成的评判集: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很差。我们采用专家打分法 (专家为教龄15年以上、对教学有深入研究并有教学成果) 对各指标进行权重赋分。
4 结语
该研究提出的评价模型是建立在提高所有学生身体素质水平, 促进德智体和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之上的新型评价模式, 它符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大学生身心特点, 能够较好地反映目前大学生体育学习的实际水平, 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 要在坚持“以人为本”和“健康第一”的前提下, 对评价标准和内容不断创新和完善, 要注意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权重与基础性刚性量化指标权重协调、多次重复的多维度评价, 完善动态评价机制和评价监督机制, 充分发挥体育学习评价的导向、激励、诊断、反馈调节和发展的综合功能, 激发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促进大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光洁.基于模糊聚类的决策树算法在教学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3) :36-39.
[2]郭亚均.综合评价理论、方法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