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成绩的评价方法(精选10篇)
体育成绩的评价方法 篇1
随着普通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 应对普通高校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评价方法等进行新的审视。体育教学评价是完善体育教学系统的重要环节, 体育课学生成绩评价是体育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进行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体育课成绩怎么评价直接关系到体育教学的基本观念和导向, 评价是否合理、公正, 事关每个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和体育兴趣的养成, 影响到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 研究普通高校体育课学生成绩评价方法的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普通高校体育课学生成绩评价方法的应用现状
本文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 选取了黑龙江省12所普通高校100名公共体育课教师和300名大二学生为调查对象。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通过查阅文献并咨询专家设计了调查问卷。对黑龙江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系 (部) 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其中, 对教师发放问卷100份, 回收92份, 有效问卷88份, 回收率为92%, 有效率为95.6%;对学生发放问卷300份, 回收283份, 有效问卷280份, 回收率为94.3%, 有效率为98.9%。
通过调查可以发现, 目前我省普通高校体育课学生成绩评价方法主要以结果性评价、定量评价为主, 结果性评价占77.3%、定量评价占65.9%;而以过程性评价、定性评价为辅, 过程性评价占60.2%、定性评价占51.1%;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虽然在受调查的部分高校中曾经开展过, 但由于种种原因取消了这种评价方法;结果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在我省的普通高校体育课成绩评价中占主导地位, 虽然这种评价方式与过去只注重结果、忽视过程的传统体育课成绩评价方法相比有了不同程度的改革, 但与当今国际课程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的做法相悖。经过进一步走访调查发现, 普通高校体育教师采用这种体育课学生成绩评价方法的原因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 评价方法本身易于操作, 能够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第二, 评价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第三, 学校的统一规定以及受传统评价方式的影响。普遍不采用新的体育课成绩评价方法的原因归结可为以下两方面:第一, 评价方法理论性过强, 不易于操作, 如反馈性评价或诊断性评价。第二, 由于学生的诚信素质有高有低, 促使评价的结果易出现不确定性, 实施困难, 影响教学效率, 例如学生自评或互评。
二、普通高校体育课学生成绩评价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普通高校体育课学生成绩评价一直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 缺乏系统、科学、全面的评价方法, 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学的质量。体育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统一的活动, 体育课成绩评价既是对学生体育能力和成绩作出评价的过程, 同时也是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的过程。
1. 从总体存在的问题分析
现行体育课成绩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归结为四个方面:第一, 考核不考虑学生的个体特点;第二, 考核偏重于学生的身体素质;第三, 考核内容与体育教学目标脱节;第四, 考核采用的方法过于单一。对我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调查显示, 我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中的大多数人对现有的体育课成绩评价方法有不同的看法, 集中的四个方面问题与很多研究者的调查结果较为相似, 说明我省普通高校体育课学生成绩评价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是现有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学生成绩评价中的共性问题。其中, 有大部分的教师认为考核不考虑学生的个体特点和体育成绩考核采用的方法过于单一, 这两方面内容的选择已经远远超过了半数, 是值得广大高校体育工作者注意的问题。
大学生体育学习的起点差异很大, 先天的身体素质、兴趣、爱好以及运动能力各有不同, 如就身体肌肉运动感觉来说, 不同的学生存在着先天的差异。同龄的学生有的身体柔韧性很好, 动作机敏, 有的则僵硬笨拙;有的力量大, 有的则手无缚鸡之力;有的速度素质好, 有的怎么练也跑不快;一些耐力素质好的学生即便不经常锻炼, 也能在比赛和测试中取得优秀的成绩, 而另外一些缺乏耐力素质的学生, 无论怎么刻苦也难达到一般的标准。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对同一年级不同体型及体质状态的学生均采用单一的评价方法和统一的评价标准, 而学生个体的原有基础及经过努力提高的幅度 (尽管仍未达分数线) , 在评价中并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可以想象, 那些因这方面原因被评为不合格的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必然会受挫伤, 将会影响到他们今后乃至终身参与体育锻炼和学习的积极性。
2. 从评价主体方面分析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在实际的体育课成绩评价过程中, 一些教师认为学生的体育课成绩由授课教师本身进行评价, 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还没有纳入评价中去, 这就造成了评价的片面性和评价主体的不完整性。还有部分学校实行的是“教考分离”制度, 同行进行相互评价, 教师成了对学生体育成绩评价的主体, 忽视了学生也是评价的主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 体验不到体育的乐趣, 久而久之, 使学生慢慢厌倦体育课。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程度与教学效果成正比。”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最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是同学及其学生本人, 只有在参与中, 学生才能更清楚地认识自我, 体育能力才会得到不断提高。因此, 在体育课成绩评价的过程中应给学生多点空间和个性展示的机会,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激发学生的兴趣。
3. 从评价内容方面分析
在对我省12所普通高校的调查中发现, 对学生体育课成绩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学习态度和行为, 而对学生的进步幅度、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方面则极少纳入评价内容当中。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评价思维惯性, 大部分采用竞技体育的评价内容, 受“技术技能”教育观的影响。过分强调对学生体能、技能的评定, 存在着对体育课学生成绩评价认识上的误区, 体育课成绩评价内容单一, 不利于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评价应更加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 不仅关注学生的认知、技术技能, 而且更加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和心理素质的培养。
三、结论与建议
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对学生体育课成绩的评价方法, 已经初步改变了传统的以单一结果性评价为主的方式方法。目前, 体育课成绩评价方法主要以结果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为主, 以过程性评价和定性评价为辅, 但评价主体和内容方面仍比较单一, 对体育课学生成绩评价方法存在的问题大家有着共同的心声。因此, 普通高校体育课学生成绩评价方法的现状, 影响着整体评价的效果, 不能很好地体现体育教学目标。
结合各普通高校的不同特点和实际情况, 应逐步改进并完善体育课成绩评价方法及内容。首先, 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角度讲, 需要重视进步幅度评价;其次, 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进行, 考虑采用等级评定制;再次, 在体育课成绩评价中, 应加强对学生的主体综合能力的评价, 包括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体育课学生成绩评价方法在实践中应不断完善, 以满足当代大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志勇.体育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229-231.[2]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7-9.
[3]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289-291.
[4]高林洲.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理论思考[J].浙江体育科学, 2006
[5]唐静萍.谈体育教学的过程性评价[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2005 (7) :
[6]易森林.试论课程评价多元化趋势[J].外国教育研究, 2001 (4) :24-27.
[7]佟铸, 李贵阳.体育教学评价现状及改革趋势[J].体育学刊, 2003 (2) :
[8]龚德胜.现代体育教学评价的五个特点[J].中国学校体育, 2005 (6) :108.[9]陈雪梅.体育评价再认识[J].体育与科学, 2003 (5) :73-75.
[10]赵玲.对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2 (8) :
参考文献
[1]张志勇.体育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229-231.
[2]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7-9.
[3]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289-291.
[4]高林洲.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理论思考[J].浙江体育科学, 2006 (8) :95.
[5]唐静萍.谈体育教学的过程性评价[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2005 (7) :124-126.
[6]易森林.试论课程评价多元化趋势[J].外国教育研究, 2001 (4) :24-27.
[7]佟铸, 李贵阳.体育教学评价现状及改革趋势[J].体育学刊, 2003 (2) :113-116.
[8]龚德胜.现代体育教学评价的五个特点[J].中国学校体育, 2005 (6) :108.
[9]陈雪梅.体育评价再认识[J].体育与科学, 2003 (5) :73-75.
[10]赵玲.对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2 (8) :75-78.
体育成绩的评价方法 篇2
关键词:体育成绩;影响因素
G633.96
一、学生的个体差异
由于学生的运动能力受身高,体重和体能的遗传性影响,学生在运动能力表现上有很大的个体差异,特别是与体能有关的项目,有的学生不用怎么练习就可以达到很好的成绩,有的学生无论怎么学习和练习都无法达到较好的成绩,体育成绩变的与学生学习努力的直接关系越来越不明显。这在某种程度上使体育考试失去意义,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挫折,甚至产生厌学的情绪。
二、成绩评定的内容
(一)以往的成绩考核评价只评价最终成绩
只注重学生的终结性评价,而忽视体育教育的过程评价和诊断性评价。在以前的体育课成绩考核评价中,一些学生认真学习,刻苦锻炼,却难以取得好成绩,而有些学生单凭身体条件先天优势就能取得优异成绩(“锻炼身体,学习技术”以分数为衡量和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导致学校教育目标的单一性和片面性),造成学生成绩的两极分化,不符合面向全体学生和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二)新课标对成绩考核评价进行了重大的改革
1.学习成绩评定的内容
①体能——与不同学习水平相关的体能项目。
②知识与技能——对体育与健康的认识,科学锻炼的方法,体育技战术知识与运用能力,有关健康知识的掌握与运用。与不同学习水平相关的运动技能水平及运用情况。
③学习态度——学生对待学习与练习的态度,以及在学习和锻炼活动中的行为表现。
④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情绪、自信心和意志表现,对他人的理解与尊重,交往与合作精神。
2.评价方式
(1)以往是由教师进行外部评价
以往的成绩考核评价由老师一人说了算,由于学生很多,教师不能一一做出准确的评价,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造成了影响。忽略思想品德,个性品质等方面的评价只重视达标和技能评价,忽略了思想品德,个性品质等方面的评价。正是由于在体育教学评价中只重视学生的终结性评价,而忽视体育教育的过程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只重视期末成绩的考核,单纯用分数的高低来评价成绩,而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评价;只重视达标和技能评价,忽略思想品德,个性品质等方面的评价。因此,以往的体育教育评价,还远远没能充分发挥出评价的效果,如诊断教学问题,提供反馈信息,引导教学方向,调控教学进程,激发学习热情等。
(2)新课标强调既评价最终成绩,又评价学习过程和进步幅度
以往学校体育教学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基本上是采用统一的标准,进行“终结评价”。此种评价方法,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得到一个总的信息反馈,为下一阶段教学的起点和目标提供科学依据,但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的努力程度、进步情况、学生在态度、表现、关心、知识等内容方面的情况无法体现。70年代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提出过过程评价理论,过程评价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一个单元结束和一个系列教学活动结束均要进行综合评价(包括知识掌握、课堂表现、技术掌握、运动成绩等),只有将终结评价与过程评价结合起来,对学生的评价才能做到客观公正,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互相评价(相对评价)和教师评价(绝对评价)相结合
学生是教学目标的实践者,只有学生的亲身体验,才有正确的评价,特别是那些无法用定量表现的内容,包括情感、意志、态度、兴趣等,都是外在不易显露的心理倾向,只有通过自我评价才能获得真实的材料。可以成立评价小组,对每名学生的成绩作出较为客观的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及体育老师的评价结合起来,对学生做最终的评价,使得这项工作更加民主、客观、公正、合理。更有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
现代教学评价越来越重视评价的教育功能,强化评价的诊断、反馈、改进和激励功能,其目的是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评价体系。评价的管理功能今天依然是不可缺少的,评价的教育功能是根本,评价的管理功能应建立在教育功能基础上才能发挥其积极作用。它弱化了评价的鉴别、筛选和选拔功能,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新课标明显的淡化了竞技技术体系,侧重在学生学习动机、进取精神的培养,把教学内容和完成教学内容的要求合并在一起,对教学内容只提出最低的技术要求,鼓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适当提高成绩。
新课标除了对学生的体能、知识与技能进行考核评价外,还将学生平时的学习与练习态度,以及在学习和锻炼活动中的行为表现纳入到考核评价之中。这样使一些本身身体素质较差,但学习态度好的学生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让那些先天条件好,但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认识到:先天的条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后天的努力。从而使他们端正学习态度。
三、理论知识的运用
强调评价对体育与健康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以往对于体育与健康知识老师只看试卷的成绩,并不关心学生是否真正掌握和理解。学生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死记硬背,并没有真正的掌握。以至于对于常见的中暑等疾病也无所适从,学了十几年的体育仍然不会看体育比赛。那么,“新课标”更强调的是理解、运用和实际操作,注重的是学生能力和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
四、结论
成绩考核评价是一种有效的实施手段。对比新老课标后可以发现影响中学生体育成绩评价的因素有以下几点:1.学生的个体差异2.成绩评定内容 3.评价的方式 4.对体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新课程标准评价的理念是改革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方法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强调学生的学习态度,重视学生的進步幅度,改变过去只重视技术考评的传统办法。这种改变,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对那些技术水平一般,但学习态度又很刻苦的学生是一种激励。它弱化了评价的鉴别、筛选和选拔功能,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新课标明显的淡化了竞技技术体系,侧重在学生学习动机、进取精神的培养,把教学内容和完成教学内容的要求合并在一起,对教学内容只提出最低的技术要求,鼓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适当提高成绩。注意以人为本,促进人的素质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人才观。
参考文献
[1]卢元镇 《中国体育社会学》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丁朝篷 《中国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概览》
体育成绩的评价方法 篇3
1 体育课的评价
体育课是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体育课的评价就是对体育课的质量进行检查和评定。它对积累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
评价一堂体育课有课程计划评价和专题评价两种方法。
1.1 课程计划评价
课程计划评价是指课程编制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实施及效果以及相关问题的评价。体育课程计划评价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 体育课程编制的指导思想的评价; (2) 体育课程目标的评价; (3) 体育课程设置的评价, 包括课程设置与课程目标一致性的评价, 课程结构合理性的评价以及课时总量及其分配合理性的评价; (4) 体育课程实施的评价; (5) 体育课程质量 (人才培养) 的评价; (6) 体育课程的内容、密度、运动负荷、组织教法、教学技巧的评价; (7) 学生的年龄、性别、个体差异、互相参与的评价。
1.2 专题评价
专题评价是对课中某一个或两个专门性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检查和评定。如课的密度与运动负荷、学生的参与练习、师生的互动、团结协作精神等。
不论是课程计划评价或是专题评价都应围绕课的任务做好小结, 对课做出总的评价, 概括地提出完成课的任务的情况, 课的主要优缺点和今后的改进意见。
为了使体育课的评价更加科学、准确和客观, 在评价的方法上要把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起来。定量评价不能凭感觉和经验, 而要用测定的数据 (如课的密度、运动负荷、学生掌握的技能、技术等测定的数据进行统计) 评价课的质量。定性评价则是根据评课者的主观经验来评价课的质量。经验越丰富者评课质量的客观性就越强。在定性评价中, 还可将评价进行量化, 即将上好一堂体育课的有关因素定出标准, 给予打分。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体育课的评价将更为客观、更为科学。
2 学生课堂学习的评价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课堂学习的评价主要体现在课堂学习评价的目的、课堂学习评价的方法、课堂学习评价的语言艺术等方面。
2.1 课堂学习评价的目的
(1) 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表现以及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不仅要了解学生的体能与运动技能情况, 更要了解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学生个人努力的表现程度。
(2) 判断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不足, 分析原因, 改进学习方式方法。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在体能、技能、行为、态度、人际交往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不足进行认真分析, 查找原因, 努力改进。
(3) 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能力、水平和个性发展的平台, 鼓励、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通过课堂学习的评价, 让学生在充分展示自我能力的过程中, 体验体育活动中成功的乐趣与喜悦, 增强体育学习的自信心和自我锻炼的自觉性。
(4) 培养学生自我认知、自我教育的能力。通过自我评价, 使学生对自己的体能、技能、行为态度、人际交往、社会参与等方面有清醒而正确的认识。
2.2 课堂学习评价的方法
(1) 持续性的多次考核法。对学生进行观察、测试, 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表现、合作精神、技能掌握等情况。
(2) 重视评价的激励性。调动体育后进生的学习热情, 消除其心理障碍, 鼓励其认真学习, 积极锻炼, 尽自己的能力去参与体育活动, 为其创造良好的锻炼氛围并增强其自信心。
(3) 强调过程的评价。通过对过程的评价, 说明原因, 及时反馈、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 及时矫正或鼓励学生的体育学习行为, 使其不断发展。
(4) 重视评价过程中的人际交流与沟通。评价的所有者都享有平等的地位, 必须重视学生自评、互评、师生互评, 以协商、对话的方式消除分歧, 得出结论。
(5) 注意方法的灵活性与针对性。课堂学习评价, 应充分考虑学生对运动的兴趣、爱好、运动能力和素质的个体差异, 评价应以学生擅长的项目为主。
(6) 关注全面和重视“两极”相结合。不仅研究学生运动成绩的表面现象, 还应从学生的个体差异、运动爱好、环境影响等方面分析原因, 帮助每个被评价者客观认识自己, 树立信心,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7) 不仅关注评价结果, 更要关注评价过程。不仅关注学生的运动成绩, 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包括道德品质、体育学习愿望和能力、合作与交流、个性与情感以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发展。
(8) 开放式的质性评价方法。如行为观摩、情景测验、学习日记和成长日记等, 关注学生体育学习身心的发展过程, 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
2.3 课堂学习评价的语言艺术
(1) 真诚的语言是激发学生激情的良药。在课堂学习中, 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 更是学生成长的放大镜, 耐心细致地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适时运用评价的语言, 可让强者更强, 弱者进步。如学生想展现自我, 但又束手束脚时, 此时教师的一句“你行的”、“来, 别害怕, 你能行的”等激励的话语, 会让学生充满自信地去展示自我。同时要注意评价的语言必须真诚、真心。
(2) 实事求是的语言能使学生端正良好的学习态度。对学生课堂学习情况的评价, 如果不根据实际情况, 而是故弄玄虚、夸大其词, 有时会适得其反, 产生负面影响。如“你简直就是姚明的化身、乔丹的再现”“你真了不起, 刘翔也不如你的跨栏技术好”这样不合时宜的语言激励, 不仅没有实际的促进作用, 反而会造成牵强、造作、言过其实的尴尬局面。
(3) 激励性的评价语言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学习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 及时运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鼓励学生进行积极地自主学习, 把精力和时间放在学生学习兴趣、爱好的培养上。让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与练, 提高自我调控、自我锻炼、自我检测、自我评价的能力。
(4) 因势利导的评价语言是使学生正确认识动作的需要。随着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和自主化, 课堂学习自然就会产生多元化的现象, 就会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表现自我、个性发展的平台。因此, 评价语言就要因势利导, 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传授和引导, 通过引导、练习, 深化学生的认知, 从而使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自我学习、自我练习的氛围。
3 体育成绩的评定
体育成绩评定的目的是真正激励、促进学生的学习, 提高学生的体育成绩和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体育成绩的评定, 除了有教师的参与外, 还要有学生进行自我评定、小组评定。这样, 既可以使学生发现自己的进步, 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和快乐, 又能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 以便进一步改进学习, 提高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锻炼效果, 达到终身体育、终身受益的目的。
3.1 提高体育教师对体育成绩评定的认识
体育教师是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关键, 提高他们对体育成绩评定的认识, 有助于他们从原有的以单一体育测试成绩评定一个学生的体育成绩的误区中走出来, 使他们认识到体育成绩的评定是提高学生身体健康水平的一种手段, 明确其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评价、学会基本的运动技术、技能, 为终身体育锻炼奠定基础。
3.2 提高学生对体育成绩评定的认识
体育教师要鼓励学生, 对每名学生的每一个小小的进步都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让学生明白体育成绩评定的好坏与自己在体育学习中的表现、学习态度有关。
3.3 体育成绩评定的模式
(1) 体能与运动技能。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 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 不断增强体质、体能, 提高运动的能力, 根据实际情况将考核内容改为测试项目, 成绩评定可参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结合学生原有基础和提高幅度进行评定。
(2) 学习态度与行为。首先要制订体育课的出勤制度, 并按照出勤情况评定体育成绩;其次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运动参与的自觉性和自我锻炼的意识评定体育成绩;最后要结合学生的课堂纪律、行为规范来评定体育成绩。
(3) 认识与知识。按照学生在体育学习中获得的体育运动技术知识、体育常识、卫生常识、保健意识、安全意识情况以及对正确身体姿势重要性的认知情况评定体育成绩。
(4) 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根据体育活动中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人际关系建立、合作精神等方面的表现评定体育成绩。
体育成绩的评定, 通过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最后总结每名学生的学习成绩。成绩评定的结果不再用分数制或优秀、良好、及格、不合格等评价, 而是用好、一般、有待提高、还需努力等鼓励性的语言来衡量其自觉参与、自觉锻炼意识。这样, 可相应提高学生对体育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建立学生的成长档案, 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综上所述, 在新课程新评价的实践中, 教师与学生时刻处于不断的交流中。因此, 在研究评价体系、方法、指标方面, 应更多地考虑到它的简易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构建一个比较科学的评价体系, 让更多的体育教师可以在实践中贯彻与运用。
摘要:通过对体育课的评价、学生课堂学习的评价以及体育学习成绩的评定等方面的探讨, 促进体育课堂教学的开展, 激励学生学习、掌握体育锻炼的技术、技能, 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爱好,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 体现当前基础教育体育课程评价的新概念。
关键词:体育课,课堂学习,评价,成绩评定
参考文献
[1]李建军.新课程的学校体育评价[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体育院校成人教育协作组《学校体育学》编写组.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6.
[3]体育 (与健康) 课程标准研制组.体育 (与健康) 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5.
[4]牟先涛.让课堂评价语言充满魅力[J].中国学校体育, 2007, 6:37~39.
[5]张亚平.现阶段中学生体育学习评价的研究与发展[J].中国学校体育, 2006, 6:7~9.
体育成绩的评价方法 篇4
【关键词】独立学院 毕业设计成绩 评价方法 问题 改革
一、引言
独立学院是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出现的,其办学定位为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最大特点之一是在“应用”两字,即要求各专业紧密结合地方特色,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形成[1]。而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客观、公正、合理的成绩评价体系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重要手段[2]。
对学生作品和论文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评价方法的公正性和合理性。因为对于学生而言,毕业设计成绩一方面影响他们的评优和学位的获得;另一方面也可以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为以后的努力指引方向[3]。对于指导教师来说,一方面,学生成绩的高低直接反映指导教师在学生毕业设计中所投入的工作量的大小;另一方面,公平合理的成绩也有利于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二、问题及分析
传统的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过程中,普遍采用的方法如下[4]:
(一)指导教师首先对自己所指导学生的作品(论文)进行评审,给出审阅成绩,即自评成绩,记为S1;
(二)評阅教师对作品(论文)进行评阅,给出评阅成绩,即互评成绩,记为S2;
(三)学生对作品(论文)进行陈述,回答答辩组教师提出的问题,答辩组对学生答辩的情况给出成绩,即答辩成绩,记为S3;
(四)计算学生的最终成绩,记为S。S通过公式1计算:
公式1中,X1、X2、X3分别为自评成绩、互评成绩、答辩成绩等三个分项成绩占最终成绩的权重系数。不同的学科和专业,其权重系数不尽相同,但往往是固定不变的。工科专业中,X1、X2、X3三者最常见的数值依次是30%、30%、40%。
从中可以看出,自评成绩和互评成绩相加占总成绩的60%,因此自评成绩和互评成绩的准确评定是十分重要的[5]。
但是,在实践中,由于自评成绩为指导教师给自己所带学生进行评分,该成绩往往比较高。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指导教师不了解其他组学生的毕业设计情况,对自评成绩把握不准确,给予本组学生自评成绩普遍偏高;二是指导教师在整个毕业设计阶段与学生相处时间较长后成了“熟人”后碍于情面;三是指导教师具有较强的荣誉感和虚荣心,希望自己所指导的学生能够取得较好的成绩,但是担心答辩过程中学生发挥不好,因此预先给予一个较高成绩,这样即使学生的答辩成绩不理想,但总的成绩也不会太低。
三、改革的方法与措施
自评成绩显著高于答辩成绩,那么,是否为了公平就可以不考虑自评成绩了呢?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因为在毕业设计整个过程中,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了全程指导,对于每位学生的情况是最为了解的,包括学生对待毕业设计的态度、投入时间的多少、考虑问题的全面性、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手段、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高低等等,这些指标中,大部分是互评教师和答辩教师没有办法了解的[6]。因此,自评成绩很重要,是必须考虑的。
针对毕业设计过程中自评成绩普遍较高的问题,我们采用调整各个分项成绩权重系数的方法进行控制。调整权重系数法的基本思想是,由于答辩成绩是多名(3~5名)专业教师在综合考察、前后对比后给出的成绩,因此,我们认为答辩成绩是相对客观、准确的。如果自评成绩远高于答辩成绩,则认为自评成绩偏离了客观值,需对其自评成绩和答辩成绩的权重系数进行调整;互评成绩往往为中性,因此,其权重系数不做调整。
同时,权重系数的调整还需进行如下假设,即指导教师是不会给予自己所指导的学生太低的自评成绩的,但是,如果指导教师给予学生的自评成绩确实很低,那极可能是该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态度极端的不端正,因此,其自评成绩很低应该是合理的。
根据以上思路,设计出如下调整方法:
(一)自评成绩与答辩成绩偏差在5分之内的、自评成绩低于答辩成绩的,权重系数不予调整;
(二)自评成绩与答辩成绩偏差大于5分的,调整自评成绩和答辩成绩的权重系数。调整的原则是,自评成绩和答辩成绩权重系数之和不变,即X1+X3=0.7保持不变,偏差值越大,权重系数的调整幅度越大,具体数值用以下数学公式2、3表示。
各分项成绩的系数确定后,再按照公式1方法进行计算,得到学生毕业设计的最终成绩。其结果是,自评成绩与答辩成绩的偏差(S1-S3)越大,则调整幅度会越大。
根据以上方法,我校机电工程系2014届毕业设计中,对约85.5%的学生成绩权重系数进行了调整;而2015届则有约70%学生的成绩的权重系数得到了调整。这充分说明调整权重系数的效果是很显著的,能够有效地控制自评成绩偏高的现象,从而进一步促进了指导教师给予学生的自评成绩日趋合理化、公平化。
当然,该方法的实施过程中,有些教师亦提出,他给予学生较高的自评成绩是因为学生表现好、态度端正等等,但经分析和研究后,我们认为这不能作为成绩不调整的理由,因为学生表现好和态度端正应该在作品(论文)的质量上是可以体现出来的,在论文的答辩过程中也可以表现出来的,而且,表现好、态度端正仅仅是学生毕业设计过程需要考核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四、总结
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不仅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成绩高低,而且关系到教学管理的公平、公正等原则问题。权重系数调整法是解决传统毕业设计成绩计算不够科学、不够公平等问题的方法之一,通过该方法将能够有效地促使指导老师和评阅老师认真审阅、评阅学生的毕业作品(论文),并在此基础上给出相对客观的、公正的、合理的成绩,从而进一步促进毕业设计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晨曦.对于应用型本科毕业设计(设计)模式的探讨[J].现代企业教育,2011(18):35-38.
[2]刘朝福,韦雪岩,张燕.独立学院毕业设计的改革与实践[J].学园,2014(14):30-31.
[3]张凌峰,文九巴,任风章,等.地方工科院校毕业设计“创新模式和创新能力”的探索与实践[J].学理论,2011(09):193-195.
[4]刘朝福.三本院校毕业设计创新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学园(教育科研),2012(17):8-9.
[5]Xiwei PENG, Xiaozhong LIAO, Deru HUO.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Graduation Project Teaching Management and Quality Control [J]. The 3rd International Annual Conference on Teaching Management and Curriculum Construction:64-66.
体育成绩的评价方法 篇5
学生成绩是学生十分关注的问题, 而成绩评价的形式是非常多的, 既包括学生成绩过程性的评价, 也包含了学生成绩的终结性评价。除此之外, 学生成绩评价的内容也是丰富多元的。整体老师和学校都会站在正确的角度来评定。但是, 现阶段的体育成绩评价体育并不完善, 存在很多问题, 这对学生体育成绩的评价的公平公正性, 存在着质疑。本文将在多元智能视角这个角度出发, 结合学校的现实情况和学生的实际要求, 为构建多远智能视角的体育成绩评价体系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二、现阶段体育成绩评价存在的问题
1、评价过于注重期末考试结果, 没有将学生日常体育课的表现纳入评价范围
学生体育成绩的评定, 不仅仅是学生个人的事情, 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是学校体育教育研究应该考虑的问题。在具体到个体学生的体育成绩评价上, 学校和老师在很多时候都会忽略学生在日常体育课上的具体表现, 仅仅通过期末考试的表现就对学生体育成绩进行评定。这对学生是非常不公平的, 很多学生也许在期末考试事过于紧张, 没有发挥出平时水平。学生期末考试不是专业的体育比赛, 没有必要就注重最后一次考试成果。学校体育教育是连续的, 按学期学年计算的, 学校和老师在具体学生的体育成绩评价这个问题上, 应该从学生在体育课上的日常表现上考虑, 结合学生在期末考试的表现, 给予综合考量, 最后进行评定评价。
2、评价主体局限于老师, 过于单一, 学生的参与性不强
学校的体育课, 基本上都是一位体育老师带好几十个学生这样的模式。这也说明了在最后的学生体育成绩的评价上, 拥有决定权的只有老师。老师是作为绝对的评价主体存在。这也是现阶段学校学生体育成绩评价存在的问题, 评价主体局限于老师, 过于单一, 学生的参与性不强。老师虽然对体育的基本知识很了解, 对基本的体育技能也十分熟悉, 但这也需要学生感兴趣, 肯参与才行。事实上, 体育老师在对全班学生的体育成绩进行评价时, 因为只有自己的意见作为参考意见, 而老师也不可能对每位学生的情况都了如指掌, 在进行相应的成绩评价时, 很多时候都是根据自己的一时印象作为主要依据, 在进行体育成绩评价时, 就不那么客观了。
三、如何构建多元智能视角的体育成绩评价体系
1、充分了解体育活动的特性, 从体育评价的特点的出发
现阶段的体育评价体系存在诸多问题, 学生对学校如何构建多远智能的体育成绩评价可谓是翘首以盼。多元化, 多智能, 能充分体现出我国体育事业特别是在教育事业上的专业。每个学生的特点不一样, 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也不一样。在构建多元智能的体育成绩评价时, 应该充分了解体育活动的特性, 多从体育评价的特点出发。不能只注重学生学习成果, 应该站在全局的视角下, 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多元化智能视角的体育成绩评价, 不仅能推动学校体育教学的推进, 也能让学生不会只关注成绩, 而忽略了体育本身的乐趣。体育给人的感觉都是热情, 活力四射, 代表着青春和希望。体育成绩的分数单, 体现不出上述体育的寓意, 也体现不出体育精神和体育魅力。体育课一向都是在校学生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之外最喜欢最愿意上的课程。
2、做好学生工作, 采用多种方式丰富体育评价
现阶段的体育评价体系主要是以学生的分数单为主。这样的展示形式延续了十分久。分数单这样的展示形式一目了然, 成绩一看就知, 很简便, 这是分数单的优点所在。但是每年如果都以分数单这样的展示方式来体现学生的体育成绩, 未免也太单调了。分数成绩单虽然便捷, 但总给人太呆板, 不怎么灵活的感觉。学校和老师应该充分做好学生的工作, 让学生对体育活动还有热情, 能在相应的体育活动中体会到体育精神的内涵。社会在高速发展, 学校教育也应该尽量跟上时代的脚步。学生都十分喜欢数码产品。事实上, 老师在进行学生体育成绩的评价时, 也可以运用相机和电脑这些数码产品, 为学生更好的服务。老师可以将学生在体育课上的表现制作成各种形式, 最直观的就是DV和学生的表现都能一览无余。这样的形式, 不仅新颖新鲜, 让学生喜欢, 也可以见解的展现学生成长学习的过程。
四、总结
在学生成绩的考量上, 既会对学生的基本知识进行测验, 也会根据学生的现实操作能力来斟酌。相对于数学, 语文等学生的主要科目, 体育成绩的评定也十分复杂, 十分重要。我们都知道, 作为学生学习成绩评定的主体, 即老师, 更加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现实情况和体育技能的掌握来进行评定学校的体育老师在进行体育成绩的评定时, 其实是可以用其他的展示方式来展现学生的体育成绩的, 可以五花八门, 可以有各种创意, 充分体现出体育的活力。充分了解体育活动的特性, 从体育评价的特点的出发和做好学生工作, 采用多种方式丰富体育评价, 能更好的构建多元智能的体育成绩评价体系。
摘要:学生一向注重老师对自己成绩的评价。不同的学校拥有不一样的学生成绩评价机制, 这些不同的学业评价机制对学生的成绩评定或多或少都会有影响。学生在校要学很多门课程, 学校对不同的科目采用的成绩评价方式也会不同, 要因老师而异。体育课一直都不被划分进主要科目内, 体育成绩的评价也存在特殊之处。社会在不断发展, 学校教育体制也在不断更新变化, 构建多元化的体育评价体系已经是势在必行。本文将通过对现阶段体育成绩评价存在的问题入手, 结合学校的现实情况和学生的实际要求, 为构建多远智能视角的体育成绩评价体系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关键词:多元化,体育成绩,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于万清.阳光体育背景下学生体育成绩量化研究——运用层次分析法对体育成绩评定[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0, 18 (4) :82-83.
[2]胡富松.关于普通高校学生体育成绩评价的思考[J].琼州学院学报, 2007, 14 (4) .
体育成绩的评价方法 篇6
1 传统学生体育成绩评价存在的不足
1.1 忽视个体差异
在其它学科教学中, 学生会在思维、注意、分析、判断等智力因素方面显出一定差异, 但是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不仅仅会体现上述差异, 还会体现在身体条件、运动技能、体能、运动兴趣爱好等方面显现差异。在体育教学中经常出现有的学生无论怎么努力, 运动成绩或“达标测试”也不能及格, 而部分学生即使不练, 也可以达到较好体育成绩。这就对体育教师组织体育教学和进行教育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进行体育评价就必须激发每一位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 挖掘每一位学生的体育学习潜能, 重视综合评价, 实现全体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然而, 问卷调查发现, 整个陕西省所有的初级中学, 学生体育成绩评价都是以教师对学生采用统一的标准进行评价。不论是评价的主体, 还是评价的客体都显得单一, 未能体现教学的双边活动, 缺乏师生的互动与共同完成的过程, 过分强调“标准性”。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忽视了过程评价, 过于强调了结果评价。
1.2 考核内容不够全面
根据当前初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 考核的内容不能够反映学生体育技能水平。问卷调查得知, 部分初级中学, 教师对学生的考核内容仅仅是简单的投篮或单一的传垫球, 甚至部分学校把是否达到《高职学生体育合格标准》作为体育课考核成绩, 而没有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心理和情感的表现作为考核评价的内容。因此, 当前初级中学体育考核内容缺乏全面性, 考核内容过于单一。
1.3 考核方法枯燥
体育课考核方法的优化与完善是深化初级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然而当前体育课考核方法的不完善严重阻碍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不利于体育教学改革的顺利开展。“达标”是体育教师对学生考核的重要内容, 问卷调查发现, 陕西省90%的初级中学每个学期均对学生进行耐力测试, 如男生跑1000m, 女生跑800m, 并且根据《高职学生体育合格标准》计算得分, 计入学生体育成绩, 然而耐力跑是学生最“害怕”的体育项目, 每个学期都进行测试, 一定程度上促使部分学生畏惧体育课。耐力跑可以促进学生体质提高, 但是, 我们可以改变教学方法, 不以一次测试决定学生成绩, 如每节课让学生跑800m, 顺利跑下来得1分, 不跑则不得分, 这样坚持一个学期, 最后就不用对学生进行测试, 直接根据学生平时跑的情况给予成绩即可。
1.4 评价效果不显著
教育家陶行知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当前的体育成绩评价过分关注学生“学会”的程度, 过于注重学生各项运动的技能掌握程度, 忽略了体现学生自我发展递进式的纵向提高, 未能真正体现学生创新意识及终身体育锻炼思想的评价。
2 健康理念下体育成绩评价体系的构建
2.1 健康理念的树立
《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提出:“考核是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 以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是否积极、刻苦地锻炼为主, 成为一项激励学生积极进取的机制。……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掌握必要的知识, 技术与技能, 特别是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以此为依据, 本文认为初级中学体育教学的目标是促使学生身心健康, 而不是单纯追求更快、更高、更强, 或者在高级别的运动竞赛中夺得奖牌。因此, 评价者应具有大局观、全面观, 树立健康第一的评价理念。
2.2 评价中适当增加体育健身知识的内容
初级中学的体育教学是衔接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的中间环节, 因此, 初级中学体育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学生终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而体育健身知识是学生终生体育锻炼习惯的灵魂, 所以, 指导学生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 学习体育文化, 提高体育文化素养是初级中学体育教学不可缺少的教学内容。
2.3 注重个体的纵向评价
个体纵向评价是指反映个体原有身体素质与现测身体素质相比较变化程度的一种评价方式。原有身体素质可为学期初所测得的成绩, 现测身体素质则为经过一个学期或者一个学年锻炼后取得的成绩。根据提高的幅度制定得分标准, 一般来讲, 对于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可以直接根据《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直接给予成绩, 因为身体素质较好, 提高成绩的难度较大。纵向评价主要针对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 测试不是目的, 关键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 测试能够体现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起点不一样, 承认学生个体差异。
2.4 运动技能评价
运动技能是指根据教师一个学期教学内容, 学生完成动作的技术动作的能力。技术动作的评价一般是一个学期或者一个教学单元的重点内容, 要求学生掌握的主要内容, 一般作为考核的重点。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大纲要求, 考核时根据学生的熟练程度给相应得分, 该种考核次数要多, 目的是让学生经常练习, 以达到健身目的。
2.5 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评价
体育教学目标包括身体素质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 体育教学中的情感目标是指学生在参加本学科学习与锻炼过程中产生的态度和合作状况。对情感目标的评价应包括学生迟到早退, 学习态度, 课堂常规表现、体育课的着装及合作精神等内容。考核组织方法是:按照新大纲的规定, 对上课进行考勤, 并登记考勤簿。对病、事假登记在册, 并注明原因。学生的学习态度, 课堂常规表现, 合作精神以平时随堂考核为主。
2.6 日常参加锻炼分析
学校体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养成终生体育锻炼习惯, 教师可以通过访谈等方式获得学生平时锻炼情况, 根据学生平时锻炼情况给予一定的评价。
3 结语
体育成绩评价作为体育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定要树立“健康第一, 以人为本”的评价理念, 转变传统的以竞技体育色彩为主的评价观, 树立尊重差异, 挖掘学生潜能, 鼓励学生学习兴趣的评价观念。体育成绩的评价要从教育评价出发, 不但要看学生在体育课上达到的水平成绩, 更要重视在体育学习中的进步幅度和努力求知程度, 尽量让大部分学生均能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 通过评价学生能够树立新的目标, 在不停地奔向目标的旅途中发现健身的乐趣。在体育教学实际中, 一定要引进纵向评价, 改变一些学生尽管认真学习、刻苦锻炼, 却难于获得较好成绩不合理现象。“立足过程、促进发展”, 强调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试行方案)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教育部.体育 (与健康) 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陈昂.体育课学生学习动机和效果的研究[J].体育科学, 2003, 23 (1) :139.
[4]汪孝英.体育教学过程中如何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J].浙江体育科学, 2001, 23 (5) :16-18.
体育成绩的评价方法 篇7
关键词: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学生学业业成绩评价现状,分析与探讨
随着素质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进一步深化和推进,以传统的一次性考试分数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方法已不能全面反映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理念。改革目前只注重中学生体育学习成绩终结性评价,而忽视过程和发展性评价的现状,建立起评价主体的多向化、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多样性、评价过程系统化的评价体系,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如何科学合理地评价中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的学业成绩,使评价成为中学生更好地进行体育学习,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有效手段,促进中学生身心全面协调发展,是我们每个体育工作者必须进一步深入研究与探讨的重要课题。
1. 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现状
对中学生体育学习成绩的评价,不仅评价内容单一,而且评价方法也较单调,传统的评价体系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不能适应体育课程改革的要求。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目前对中学生体育学习评价的内容大多只限在运动技术、技能和身体素质等方面,忽视了对中学生的学习过程、锻炼习惯等方面的评价。
1.1 评价内容单一
表1表明,对中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从技术、技能70%,出勤及平时表现10%,以及体育理论知识20%三方面进行评价(详见表1)。对中学生技术、技能的评定以考核成绩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而对中学生心理、情感、学习态度、体育意识、锻炼能力、习惯等方面关注不够,对中学生学习过程和进步幅度也很少评价。依据中学生平时的出勤情况及课堂表现而评定中学生对体育学习的态度,这种方法过于简单,不能真实反映中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测试只凭一张试卷评定中学生对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这不能有效地反映中学生对体育与健康知识掌握与了解情况。评价内容的单一性导致了评价与课程目标的严重脱节,使中学生只追求对运动技术的学习和掌握,忽视自我锻炼能力的提高和锻炼习惯的养成。
1.2 评价方法单调
表1表明,对中学生学业成绩评价评价形式主要采用一般性评价、教师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现行的一般性评价是以统一的内容和要求作为标准来衡量全体中学生,这种方法易于操作,但忽视了中学生身体素质的个体差异及中学生“平等享受体育教育”的理念。它只要求在“成绩面前人人平等”,中学生的成绩完全靠教师的秒表、皮尺来决定。教师评价是以教师为主的一种主要评价方式。评价时,中学生只与教师制定的标准相比较,不进行相互比较,一切都由教师决定。终结性评价是当前我国体育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方法,由于这种评价方法往往是在阶段学习或学期、学年结束时进行,因而很容易失去评价的有效反馈功能,对激励中学生学习,提高教学效果作用不大。
2. 中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模式的分析与探讨
对中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业成绩的评价,不仅要体现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的评价,还要对中学生的学习过程、对体育与健康的认识与态度及行为表现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同时还要采用多样性的评价方法。综合以上分析,并结合体育学科对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发展趋向,笔者设计出以下评价模式(详见表2)。
2.1 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健康是指人在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美状态。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中学生学业的评价应根据新的健康理念及结合体育的特点,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5个方面入手,形成一套比较切实、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详见表2)。
2.2 评价方法的多样性
评价方法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到评价的客观性、真实性、可靠性和综合性,力求真实全面地评价中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行为表现及进步情况,应具有鲜明的过程评价特点。
2.2.1 体能与技能的评价方法。
对体能与技能的评价方法可采用定量评价,把握综合评价及可操作性原则,注意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相结合。在项目的选择上,以对中学生身体素质全面发展,具有典型的项目为主,但要注意给中学生在同一项群中提供更多的选择的机会,并把中学生的进步与特长发展也纳入评价的范畴。
2.2.1. 1 体能评价的方法。
体能评价主要评定中学生的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等身体素质,在以往的测定中往往用二表(秒表和评分表)一尺进行终结性评价。但这种评定方法过于简单、内容单一,很难正确、全面地反映出中学生体能状况。例如测试男生臂力的方法(引体向上),体重50公斤的中学生绝对优于体重75公斤中学生,但如果举相同的重物,后者的优势就会很明显,那么到底谁的臂力大呢?体能测试与评价应当使绝对评价和相对评价相结合,具体步骤如下:1)起始班在学期开始测试50米、立定跳远、女生800米、男生1000米及肺活量等数据作为中学生体能的基础数据,非起始班则用上学期的成绩作为本学期的体能基础数据;2) 期中或期末再测上述数据,依据《中学生健康标准》或《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或《考核评分标准》进行绝对评价;3)依据中学生体能的基础数据进行对照评价,即取得进步幅度的相对评价;4)体能总分=体能测试分(绝对评价)+进步分(相对评价)。
2.2.1. 2 技能评价的方法。
技能评价容易操作,但要避免技能评定竞技化。例如:单杠支撑前后摆动,只要中学生掌握了直臂顶肩,以肩为轴前后摆动,表明中学生已基本掌握技术要领,应能拿到该项目的基本分,至于他的腿直不直,幅度有多大,便可归于艺术分。如果满分为10分,基本分占8分,艺术分仅占2分,这样大多数中学生就能顺利通过,并感受到体育学习带来的成功和快乐感。技能评定的项目可在国家教材、地方教材和本校教材中选取。教师应在其中选取多个项目,学生再从中选择几个项目作为技能评定项目,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2.2.2 中学生认识与知识的评价方法。
2.2.2. 1 可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
一方面卷面测试一些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运动保健知识,另一方面通过短文写作、提问、讨论、口头演说、角色扮演、健康测试等方法让中学生展示自己在课内外所获得的科学锻炼方法、自我保护的能力、体育欣赏的能力等。
2.2.2. 2 对中学生身体健康状况的评价方法。
采用建立中学生健康档案袋的方法,档案袋中记录中学生定期体检的结果,包括身体机能、身体形态、疾病状况等原始记录,以及中学生日常病假考勤的情况,要将中学生的体育达标与体检的身体指标相结合。同时将中学生生长发育状况、生理健康状况也纳入身体素质的评价中。
2.2.3 对体育与健康课认识及运动参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的评价方法。
可采用定性评价的方法,具体可按照主体的不同来确定评价的方法。
2.2.3. 1 教师评价。
运动参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评价方法相对复杂,不同于体能和技能评价,它具有即时性和隐现性,需要教师平时对每个中学生进行观察和分析,积累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具体做法:通过访谈,了解中学生的特长和爱好;建立中学生课堂行为、态度记录表,此表主要记录中学生的学习态度、习惯养成、意志品质、自信心、自尊心和合作意识。在实际操作中有些记录可由体育委员和各组组长负责,如课堂常规的执行情况等。教师主要负责记录隐性的情意表现,如意志、合作与竞争意识等。教师要及时捕捉中学生各种隐性情感的表露,为此课后要做好小结,及时追忆并记录中学生个体的情绪、情感表现等。
2.2.3. 2 学生自评。
中学生自己对体育与健康课的认识、态度、常规的执行情况的评定,可通过建立独立锻炼日志(包括健身计划与锻炼效果的自我评定)、能力展示、口头演说、反思记录等方法。
2.2.3. 3 同伴评价法。
在自评的基础上,小组成员在教师的指导下相互评定,有建立小组学习档案、相互观察、记录进步、分组讨论、投票表决等方法。
最后,教师在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多方收集的资料对中学生进行评定。
对中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业成绩的评定,应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学生对体育认识及体育与健康的知识等方面进行评价,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及相互评价等方法,要充分体现鲜明的过程评价特点,注意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终身体育能力及创新意识和精神等,以达到对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全面性、客观性,从而促进中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参考文献
[1]季浏等.体育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大学出版社, 2001.
[2]毛振明.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3.
[3]樊临虎.体育教学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2.
[4]姚蕾等.对我国体育教学评价的理论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2, (1) .
高校学业成绩的相对评价方法 篇8
一、现行学业成绩评价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 国内高等院校奉行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评价进行绝对评价的原则。绝对评价是基于某种特定的教育标准或要达到的教育目标为基准, 对每一个评价对象进行具体知识和技能达到目标程度的评价, 又称标准参照评价。国内高校学业成绩评价中最普遍的评价方式是百分制绝对评价, 尤其是数字百分制是应用最广泛的定量评价。最普遍采用的百分制记分方法为:设定考核总分为100分, 根据情况不同、题目难易程度不同, 把100分总分分配到各类形式的考试试题中, 定出量分和扣分标准。
以百分制为主的绝对评价方法的最大特点是以共同的、客观的标准作为参照, 其评价结果不受被测所在群体内部发展状况的影响。绝对评价符合强调现代学习理论主张的被评价主体内在动机的激发的要求, 可以第一时间提供提高教育质量所需的数据, 有助于教师根据评价结果反省和改善授课效率, 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具体情况。此外, 可以定量、明确地找出学生发展状态与教育目标之间的差距, 有效提高学习者的成就感, 从而可以避免教师和教师、学生和学生之间因为相互攀比而造成的无谓的精力和时间的浪费。绝对评价可以把教师和学生的所有注意力集中到实现教育和教学目标上来。
学业成绩的绝对评价最大的问题是教师在编制考核标准的时候, 每位教师受对相同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的准确把握和理解度不同的主观因素的影响, 在实际考核过程中, 对出题难易程度的把握, 难以避免成绩分布的偏重, 很难进行严格意义上的绝对评价。具体表现为:其一是当测验多个目标时, 不适于辨别个体间的优劣;其二是结果的统计应用比较困难;其三是看似精确的分数实际上并不能反映出学生之间的真实差异, 评价的信度和试题本身的偶然性, 学生在考试中10分的差距没有实质性的差异。
从理论上来讲, 国家明确规定大学的每门课程应该达到绝对的要求和标准。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如下的问题:即使是同一门课程在不同层次的院校, 因教学大纲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不一致、教学水平的参差不齐, 不可能够达到统一的要求;不同层次的院校对学生的评价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绝对标准;学业考试的难易程度上不存在可操作的客观标准等问题。可以看出:以百分制为基础的绝对评价, 其结果的差异受很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如课程的性质和特征 (客观因素) 、对出题信度和效度的把握 (主观因素) 等, 为解决这一问题, 大学的学业成绩考核应引进相对评价。
二、相对评价在学生成绩考核中的应用
随着国内的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 各级高校的培养目标已经由“专家型”教育转变为“素质型”教育。中国高等教育的入学考试, 实质上是一种相对评价体系, 而大学生的学业成绩评价, 基本应为绝对评价体系。事实上, 由于近十多年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持续扩大, 高校和高校之间、专业和专业之间的生源素质差异也千差万别。因此, 事实上已经知名度不高、生源素质不高的大部分院校, 不可避免地采取了降低要求的办法来避免过高的淘汰率。尽管这种不得已的对策也符合“成长教育”的理念, 然而已经失去了绝对评价的实质意义。
相对评价是指个体的成绩与某一特定的参照团体的平均成绩或标准化常模相互比较来确定其成绩的评价方式, 又称常模参照评价。相对评价是一种强制分布法, 是个体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和名次。相对评价可以辨别个体间差异、优劣, 具有甄选性强的优点, 可以引发学习者竞争, 激发外在动机。相对评价具有学生对成绩评价的公平知觉的优点, 可以消除教师的主观偏见, 减轻教师负担, 提高管理效率, 不同专业学科以及不同高校间具有可比性, 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 相对评价是依据正态分布规律, 利用大间距评价标准, 综合评定相对优劣的方法。该方法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消除由于偶然和次要因素导致产生的毫无意义的细小差异, 得出的结果是偏差分数, 因此既能体现被考核者的真实水平, 又能在性质不同的部门 (如不同的专业、班级) 之间具有可比性。绝对评价导致学生在学习上确定任务目标, 学生关注的重点是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本身。而在相对评价下, 学生把胜过他人而证明自己的才能、或是回避他人对自己能力的负性评价作为目标—即能力目标。因此, 相对评价体系中学习任务本身不再是学生关注的中心, 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仅仅是表现能力的手段, 学生更重视群体比较。每一个个人在同样参与该学习任务的群体常模中居于什么地位, 将决定他对自身的评价, 以及他人、群体对该学生的评价。因此, 相对评价更有利于学生能力和竞争意识的培养。
相对评价方式也存在缺点:首先, 群体间比较困难、难以衡量标准的达成程度, 评价结果很难反映实际水平, 即优者未必优, 劣者未必劣。极端情况下, 很可能出现一个班级的学困生优于另一班级的优等生的现象;其次, 由于相对评价不注重是否完成既定的教育目标和基准, 只注重被评价者在一个集体中所处的相对位置, 因此难以确定被评价者的教育目标的达成度, 很可能会导致学生个体间的过热竞争, 忽略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再次, 相对评价与现代学习理论主张的内在激励相悖, 难以激励教学手段的积极改进。
三、高校学业成绩的相对评价方法
在充分讨论绩效管理的理念在大学学生成绩考核中的适用性问题, 考察国内外高校成绩考核方法的应用现状, 论证学生学业成绩考核实施相对评价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再通过对二手数据 (以往成绩记录) 以及一手数据 (教师、学生调查数据) 的实证分析基础上, 设计了一个现实可行的学业成绩考核相对评价方案。以绩效评价及管理的相关理念、概念及方法等作为理论依据, 有利于充分调动师生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又能够形成合理的考试成绩结构的学业成绩相对评价方法如下。
1.首先, 根据每个学生的成绩 (通过考试或教师综合评估后得到的百分制成绩) , 按照分数的高低从高分到低分排名次, 然后按照一定的方案划分级别和分数段。
2.为了防止出现全体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下降, 在每门课程成绩低于35分, 则直接按不及格等级处理, 并直接输出百分制成绩。
3.把学生的成绩划分为四个级别, 并规定相应级别的百分比。即 (100~85) 、 (84~75) 、 (74~68) 、 (67~0) 四个级别, 并规定每个级别的百分比分别为20%、30%、30%、20%。
4.对上述的四个级别再分三个或四个分数段。即把 (100~85) 级别分为 (100~95) 、 (94~90) 、 (89~85) 三个分数段, 其他级别以此类推。
5.把所有学生的成绩按名次排名顺序, 从高到低依次按上述四个级别、分数段的人数和比例来划分。在同一个级别中的具体成绩由任课老师来调节, 任课教师具有一定的自主权。但每个级别不能超过规定的百分比。
6.通过EXCEL套用函数以百分制形式换算相对评价成绩。为了避免相对评价结果不易理解和比较的不足, 最终学业成绩以百分制显示。
四、结束语
高校学业评价对于教师和学生都相当重要, 教师通过一定的评价手段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学生可以通过学业评价来检查自己学习上的不足。根据对国内高校学业成绩考核现状的分析以及素质教育的要求, 提出了体现绩效管理先进理念的具有合理性、实用性的学业成绩考核相对评价方法。此方法在成绩评价方面给教师赋予自主权, 让教师摆脱束缚, 灵活考核对大学生非常重要的应用能力、创造能力, 并将为教师提供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实践的空间, 会使学生知觉对成绩考核的公平、激发学习的热情, 同时还有能够显著提高大学考务和教务管理效率的意义。
摘要:改革传统、滞后的高校学业成绩评价方式, 建立体现绩效管理先进理念的高校学业成绩评价方法对教师和学生都非常重要。本文在分析现行的百分制绝对评价方法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论证了引进相对评价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提出了具有合理性、实用性的相对评价方法。
关键词:学业成绩,相对评价,成绩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1]金刚, 郭荣艳.相对性学分绩点制评价体系[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1) .
[2]孙晓雯, 郭海荣.国内外学业成绩评价制度简述[J].教学与管理, 2001, (5) .
[3]张雪梅.浅谈相对评价法、绝对评价法在学生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农村教育, 2008, (5) .
[4]金刚, 郭荣艳.高等教育过程性相对评价体系的探讨[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08, (3) .
[5]周琼.对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 2011, (19) .
体育成绩的评价方法 篇9
对上述问题,全国科学教育专家路培琦老师曾不假思索地回答,“模糊好”。我们都知道,要想清晰准确地评价学生是多么困难,而评价结果给学生带来的又是多么复杂的感受!总是企望着我们给学生的期末评价能给他们带来前进的动力,而模糊的评价可能最有利于形成这种力量。
过去的教学更多关注的,是学生是否掌握了大纲要求的知识和技能,教学评价主要是终结性评价,即学生的期终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心理品质。
《科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的“评价建议”中指出:“学生将参与教学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状况,教师在教学评价中不再充当裁判员的角色,而是学生科学学习的伙伴和激励者,同时又是自己科学教学的调控者”“应重点评价小学生对最基本的概念和技能的理解过程和应用情况,而不是检查学生最终记住了多少信息。”由这一系列的“新建议”可以看出,新课程的评价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期望的是学生未来的发展,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评价,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未来发展。《课程标准》将学生和教师的发展与课程的发展融为一体,强调教学相长。淡化终结性评价和考试功能,强化过程评价和评价的教育发展功能,强调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将评价机制融于学生的探究学习活动中。
在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评价思想的指导下,我们针对学生的发展要求,制定评价方案。评价方案围绕“三种形式”“四个方法”“三大任务”来开展。通过评价方法的改革,摒弃过去单一评价的弊端。这在现今全国部分《科学》课程实验地区,编制和使用的《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也都体现了崭新的评价方案。
三种形式即: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
1.学生自评侧重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入手,逐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通过完成本册安排的一系列活动任务,让学生了解自己掌握的科学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科学知识。此项活动由学生独立自主完成。
2.学生互评主要通过学生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和竞争意识。培养学生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特别是听取批评意见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诚恳友善对待学习伙伴的品质。本项活动应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在一定时间内自主完成。
3.教师评价特别强调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培养和观察。通过日常观察、阶段评价的做法使学生学会关注自己的学习过程。
以上三种形式的评价主要围绕科学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科学知识三块内容来展开,根据三块内容的具体标准进行评价,当然,根据不同的探究内容,我们也不必拘泥于上述三种形式,如可以附加家长评价等其他形式的评价。(见教科版《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四个方法即:评议法、杰出表现记录、平时活动记录和教师观察
1.评议法即先由学生按指标要求自评,然后组成四人小组让学生互评,最后教师可根据学生自评与互评的结论,参照观察记录等情况,做出综合评定。
2.杰出表现记录即根据平时上课中提问、发现、精彩回答、突发奇想、带活动材料等方面有星级记录的学生,记入最后评定成绩。
3.平时活动记录即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中活动前准备记录、活动中发现记录、活动后的延伸记录等进行评定。
4.教师观察即在平时上课中注意观察学生的科学学习表现,询问一些涉及推理和理解的问题,关注课堂学习事件,布置实践性作业收集信息,科学探究活动的参与积极性等因素进行综合评定。
三大任务即:评价科学探究能力任务、评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任务和评价科学知识任务
评价科学探究能力任务主要方法已经渗透到平时每个探究活动中,根据活动记录情况完成评价。
评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任务主要方法采用学生自评与小组互评。
评价科学知识任务主要通过学生学习过程中上课的表现及提问、回答,教师观察进行。
科学课程的评价以真实的日常教学为基础,贯穿于所有的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中,并全面反映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
在期末阶段,我们主要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阶段评价进行综合,统计。如平时每项活动记录星级情况进行综合有几颗星;平时记在封面上的杰出表现星有几颗;平时在小组活动,上课表现方面互评有几颗星(五星制)等,综合评定就是对这些方面进行综合给出学业成绩(见教科版《科学》教材同步辅导用书)。
体育成绩的评价方法 篇10
关键词:教学评价,比赛,素质,考核,积极性
1、前言
体育教学改革目标的本质之一是调动学生学习、锻炼的积极性。然而, 在物质条件日益丰富、各种新型社交手段不断涌现的今天, 依靠体育原来的基本功能来吸引学生参与的热情往往需要体育教师们花费更多的心思, 还不一定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那么, 体育教学评价方案如何能够科学、合理、同时又能够对学生起到一定的约束与调动积极性的作用, 成为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本课题通过在我校实行竞赛成绩引入体育教学评价方案的方法, 研究该方法调动学生参与体育学习与锻炼的积极性的效果。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我校一、二年级参加舞龙舞狮、跆拳道、健美操课程学习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国内外大量有关教学改革研究的资料。
2.2.2、问卷调查法
对参加学习的大学生分别于学期开始和学期结束时发放调查问卷各214份, 回收问卷428份, 问卷回收率100%, 其中有效问卷428份, 问卷有效率为100%。
2.2.3、教学实验法
在参加此次教学评价方案改革的学生完成第一次调查问卷后, 向学生解释本研究的目的, 以及即将采用的加入小组竞赛成绩作为教学评价的一部分的方案, 日常教学方法不变。
2.2.4、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调查结果逐项进行统计分析。
3、结果
3.1、教学评价方案改革前后学生对教师上课满意度的情况
图1显示在进行教学改革前后学生对教师上课满意度的变化。在教学改革之前, 学生对教师上课满意度较高, 改革之后, 满意度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3.2、教学评价方案改革前后学生上课积极性的变化
图2显示, 教学评价方案改革后积极参加体育课学习的学生比教学评价方案改革前的数量有了明显的增加。
3.3、教学评价方案改革前后学生对体育教学评价方案的认同情况
由图3可以看出, 通过此次教学评价方案的改革, 学生对体育教学评价方案的满意程度大大提高, 绝大多数同学都认为新的教学评价方案更合理, 更喜欢新的教学评价方案。
3.4、教学评价方案改革前后学生身体素质水平情况
图4显示了以百分制为标准的改革教学评价方案后三种课程班级学生五项身体素质的提高情况。三种教学课程班级的学生的身体素质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4、分析与讨论
在高校中, 体育课是一项必须进行考核并记入学分的必修课, 体育课的考核与评价环节是体育教师检查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是体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也是学生非常重视的部分。目前高校体育课中对学生的考核评定, 除平时成绩外, 最主要的是期末技术考核成绩。而目前广泛实施的技术考核方法往往是:教师从平时的授课中挑出具有代表性的技术动作或章节, 要求学生做出动作, 教师根据动作的好坏打分。类似这样的做法的确可以显著区分每一个学生的技术水平, 但也使一些身体素质差、技术水平差的学生产生厌学和自暴自弃的心理, 既不利于学生对该门课程兴趣的保持和发展, 也不利于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出:体育课程评价应当淡化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强化激励和发展功能。如何改变现有的教学评价方法, 既能体现该项课程特有的运动特色, 又能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在学习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自身特点, 已成为体育课考核评价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比赛”是指在体育、生产等活动中, 由个人参加, 或者以团队形式参加, 并且有一定规则的比较本领、技术高低的形式。体育比赛由于其竞争性给人们带来的趣味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体育比赛也是参赛者技术水平、组织水平、身体素质的最好体现, 并且很多体育运动还是集娱乐性、艺术性与竞争性为一体的, 因此我们在体育课的教学评价方案中纳入了小组比赛成绩作为核算最终成绩的一部分。
我们的改革方法是将学生在班级内的小组比赛成绩作为体育成绩的50%, 与平时考勤、身体素质一起进行核算。学期结束时, 根据不同的专项, 在各专项、各班级内由学生自己组队, 自己设计参加考核的内容和难度进行班级内部的比赛, 也就是采用“以赛代考”的形式。由我校具有相应专项裁判证的老师对参赛小组进行打分, 授课教师不参与评价。裁判根据技术难度、编排的艺术效果与完成的熟练程度给予评分, 并排出前后名次, 然后将不同名次转化为相应的分值。通过比赛得分结合平时考勤以及身体素质综合计算出学生学习该门课题的最终考核成绩。
通过学期初和学期末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和身体素质测验可以看出, “以赛代考”这种由学生自由分组, 自己组织、创编参加考核内容的教学评价方案改革对学生参加体育课学习的促进效果非常显著。舞龙舞狮、跆拳道、健美操三类授课班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分别提高了19%、25%和15% (图2) 。学生对教师上课满意度的评价情况也明显提高, 舞龙舞狮、跆拳道、健美操三类授课班级学生对授课老师给出的满意评价分别提高了4.3%、3.5%、4.6% (图1) 。并且, 三类授课班级学生的身体素质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图4) , 学生对新的教学评价方案的满意度达到了97%, 远远高于实验之前的45%的满意度比例 (图3) 。分析此次教学评价方案改革效果的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为了保证比赛中能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学生在课堂中一改被动学习的模式, 变为主动向教师请教、与授课教师产生良好互动的模式, 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相互评价也提高了。其次, 比赛的竞争机制激发了学生的求胜本能, 促使学生不仅在课堂上积极学习, 在课后也愿意主动进行相关技术的练习, 从而使学生在锻炼中提高了自身的身体素质。再次, 学生在所学技能的基础上自己编排参赛内容, 从而激发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潜能, 使学生有了成就感。最后, 由于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比赛, 每个小组成员需要对自己有正确的定位, 小组成员之间必须互相配合, 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的正确性, 也锻炼了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 从而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体育教学目标, 因而学生就更加喜欢这种形式的考核评价方案。
5、小结
【体育成绩的评价方法】推荐阅读:
学生体育课成绩评价体会-教学工作总结10-20
体育成绩05-20
体育课成绩08-19
中考体育成绩评分标准09-01
体测成绩高的同学,身上多半有这3个特质,体育老师:压根藏不住06-13
体育评价方法10-23
高三地理成绩提高的方法11-21
提高中长跑成绩的方法07-06
成绩评价体系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