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模块教学评价刍议

2024-12-16

体育模块教学评价刍议(共4篇)

体育模块教学评价刍议 篇1

高职教学在当前我国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技术型人才, 为了使高职教育得到不断的发展和提升, 关注高职体育教学, 能够使高职院校的技术型人才体能得到不断的发展, 从而为培养优秀的职业人才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提出了注重教学质量、注重特色教学的改革任务, 高职教学以体育教学的提升为途径, 对提高其职业人才培养水平而言有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高职体育模块教学的基本内容

(一) 基础理论模块

高职体育教学中的基础理论模块是最基本的模块之一, 是指体育课程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 这一模块的教学关系着体育教学的质量和专业性, 而只有以专业性强的基础理论知识为前提, 才能有效地保证体育教学的质量。同时有效的基础理论教学还能够为体育教学的实操环节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从而使教学过程的效率得到显著提升, 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化。

(二) 身体素质模块

身体素质在高职体育教学中, 是教师最为关注的内容。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学生掌握专业体育技能的基本前提, 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以良好的身体素质作为支撑, 才能实现专业技能的强化, 因此高职体育教学关注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是最为重要的内容。

(三) 专业技能模块

专业技能模块是体育教学中最主要教学目标, 体育教师通过专业技能教学使学生掌握专业的体育技能, 并通过锻炼使技能水平得到提升, 从而与基础知识、身体素质组成完整的体育教学体系。在这种完整的教学体系下, 学生的体育能力才能得到全面的激发, 从而有效地提高体育综合水平。在实施教学过程中, 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在专业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因此对具体的专业技能教学, 教师会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 分别进行设置。同时在专业技能项目的选择上, 教师应当以多元化的项目为原则, 让学生参与到更多的专业体育技能训练中, 实现综合素质的有效培养。

二、岗位需求视阈下高职体育模块教学的实施建议

(一) 根据职业需求设置教学模块

根据以上高职体育模块教学的主要内容可以明确, 目前的体育模块教学将基础理论、身体素质、专业技能等三大模块作为模块教学的基础, 这种设计方案对所有的体育教学基本都可适应。然而在高职体育中, 教学模块的设置, 更应当根据职业需求进行设计, 例如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方面, 就需要关注学生的综合体育素质, 而非某一项体育技能, 因此教学设计中就可融入综合素质培养模块, 通过多种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 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

(二) 发展多元化教学方式

新课改背景下对教学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满足学生兴趣的多元化, 高职体育教学只有以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来实施教学, 才能使不同的教学模块功能得以发挥, 并且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实现良好的人才培养效果。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支撑下, 模块教学的效果能够得到有效的发挥, 而学生的职业技能也可以得到更好的激发, 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从而更好地发挥其在社会发展建设中的职业功能, 满足相应的岗位需求。

(三) 提升体育教师素质

高职体育教学的模块教学能够针对学生不同方面的素质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从而满足社会对不同类型人才的专业性需求。在岗位需求视阈下, 教师实施模块教学需要对自身素质进行全面的提升, 才能使模块教学的质量得到保障。因此高职院校需要根据教师自身的特点进行相应的培养, 使教师更好地运用模块教学, 对学生进行更加专业的培养, 实现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

(四) 引进先进的教学技术

模块教学主要的特点在于教学方式的多元化, 通过先进教学技术的引入, 能够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更加密切。教学技术的提升, 必然能够促进教学成效的优化。例如, 当下比较热门的微课教学, 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 体育模块教学也可融入微课模式, 将不同模块的内容以特殊的方式向学生展示, 完成教学过程, 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促进教学效果的优化提升。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不断深化, 职业岗位需求日益突出, 这给高职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使高职教学水平不断提升, 以满足日益发展变化的市场岗位需求, 高职体育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根据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模块教学的基本内容, 要使其更好地满足社会岗位需求, 就需要对其教学模式进行创新, 运用多元化手段, 使模块教学的功能得到有效激发, 才能使体育教学效果得到不断的优化与提升, 最终促进职业学生专业培养水平的优化。

参考文献

[1]何康.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高职体育课程模块教学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1 (4) :87-88.

[2]李志刚.基于职业需求的高职体育课程模块教学探究[J].长江丛刊, 2016 (17) :165.

体育模块教学评价刍议 篇2

【关键字】高中书法 教学方法 教学实践

书法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是中国文化发展的经典标志,书法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和特殊的艺术性,在我国传统文化事业中一直蓬勃发展。为了传承我国传统文化—书法的精华,同时弘扬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在新课标“1+2”的教学中,书法现已成为高中选修课中一个重要的模块。

1书法对培养学生素养的重要作用

书法教学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中国文字的魅力,增強对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认识和理解,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审美情趣,让学生充分感受学习书法的愉悦感和满足感。因此,在高中美术的教学中,书法模块因所需要的材料简单且不需要特殊的设施,作为选修课程较为容易操作,既具有实用性又具有审美价值,在高中教学中得到极大的尝试和推广。古话常说“看字知人”,指的是通过一个人所写的字,可以了解知道这个人的修养如何。书法是一门精细艺术,对每一笔起、收和行都要注意“一气呵成,意存进健”,陶冶人的性情,磨练人的意志。高中生多数性情急躁、粗心大意,书法的练习是对他们很好的锤炼,陪他们成为做事专心、沉着冷静的人。在高中开设书法课主要有以下几点意义:(1)培养高中生良好的品质。高中生的意志通常较为薄弱,做事往往“三分钟热血”,难于坚持长久,存在一定盲从性且易冲动。通过书法的学习,可以磨练学生的意志,改掉这些缺点。学习书法首先要有一定的耐力,一笔一划看似简单,然而要做到轻重有度、苍劲有力,最终达到下笔如流水的程度,是需要不断地练习才能完成,既要有足够的耐心,还要细心领悟。(2)培养高中生的审美情趣。高中生学习书法是提高自身审美情趣的一个很好选择,在书法学习过程中,可以充分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文化艺术的风韵和神采,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文化品位。(3)个人才艺的象征。在网络时代,人们的办公都是通过电脑完成,很少人注重书法,但书法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需要传承和发扬的,因此,书法的掌握也是个人才艺的一种体现。

2高中书法模块的教学方法与实践

2.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书法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真正了解到书法的魅力。书法是自我国有文字以来就有的文化艺术,书法的学习对对人情操的陶冶,性格的熏陶。通过开展活动、作品展示等,鼓励学生积极地创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2不断地练习

书法的学习不同于其他的艺术,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只有通过坚持不懈的练习,才能学好书法,所以学习书法对人毅力、耐力的考验。掌握正确的执笔方法以及写字的姿势,选择自己喜欢字帖进行临摹,有了一定的基础,再进行大胆地创作,若在创作中出现书写问题,教师要及时指出,对于基本功不过硬的,要继续临摹,反复练习,掌握书法的精髓。

2.3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对学生进行指点和提拨,为学生充分答疑解惑。同时,教师也要不断地进去,巩固书法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开展好书法的教育。教师还要不断地归纳和总结学生在书法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地解决,对于学习的难点,要加大辅导力度,帮助学生克服。教师也要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使书法课程变得生动有趣、丰富多彩,让学习充分感受学习的快乐,促进书法的学习。

3高中书法模块教学的发展前景

书法的学习,对于提高中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当前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书法学习作为一项特长,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书法是我国一项传统文化艺术,自有文字开始,书法就得到不断的发展和演变,在文化历史的长河中川流不息。现在提倡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书法必将会得到更好的发展,书法现已成为高中的选修课之一,教师不仅传授书法的知识和技能,并通过书法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热情,通过访问我国古代书法家故居等活动启发学生创作,让他们充分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并以书法的学习和传承引以为豪。

4结束语

在书法的学习中,教师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普及学生对书法的认识和了解,掌握书法的基本方法,积极示范、练习,使学生保持对书法的学习兴趣。随着现在是信息时代,无论是工作还是教学,多数都是通过计算机网络来交流完成,很多人都开始有“提笔忘字”的感受了。文字是人类交流的符号,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书法就是将文字进行艺术话,赋予文字以美的素养。在今后的社会发展,书法仍将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是我们引以为傲的艺术。

【参考文献】

[1]罗烈春.谈谈高中书法模块的教学方法[J].教育教学论坛,2011,(33):53-54.

高中体育教学模块评价方式的转变 篇3

此类问题新课程标准在评价方面提出了新的思路。从2001年开始, 我们依据新课程的理念对高中体育课程进行了改革, 形成一项较有效的方式来客观的评价学生。高中体育课程的评价不仅要考评体育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效果, 还应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体育能力的养成。那么如何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实现评价的导向功能来提高教学效果呢?

1 高中体育评价标准

1.1 进步式评价

进步式评价是在一些定量测试的项目中, 将两次测量的成绩差作为评价的依据来进行评价的方法。如在耐久跑教学单元, 可以按正常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 并对男生1000米、女生800米进行测试作为起始成绩, 在教学结束前, 统一安排时间再次进行测试, 将两次测量的进步幅度来进行评价。这样就给每一位学生提供了进步的可能性, 激发和保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更加积主动, 运动技术更加扎实, 体能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高。并且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相互的比较达到最佳的效果, 特别是对于不爱运动同学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2 学分式评价

学分式评价以前是适用于大学的公共课程选择, 根据学生自主选择课程, 随着新课标准学分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收益”累计, 以取得必要的学分为结束单元教学的评价制度。如耐久跑教学中, 可以通过制定出几项上课的要求:出勤1分, 规定时间完成定时跑3次2分, 测试成绩达标2分等。最后累计学分来进行评价, 打破了其他整齐划一的评价方式,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让更多的学生有信心完成体育学习, 大大方便了学生的学习。

1.3 递进式评价

递进式评价是以设置递进式的考核标准为评价依据, 主要以学生的运动能力和技能、体育态度、合作精神等学习的深层动力机制, 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和运动意识。如在三步上篮教学中, 可以设置具体的考核办法:原地双手肩上投篮60分起评, 原地单手肩上投篮70分起评, 三步上篮90分起评。给学生提供一个有选择、有上进动力的评价机制, 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考核的具体内容。通过难度的递增, 可以对学生的自尊心、好胜心提出挑战, 使学生的潜能和禀赋得到了开发和释放, 以此提高教学质量, 提升评价的应变能力。这个评价方式在课程中实践的效果大大的提升。

1.4 团队式评价

团队式评价在教学中根据班级学生的特长、能力等特点, 将学生按照同质分组、异质分组、友伴型分组等形式进行团队重组, 通过营造新颖的体育学习“竞争”机制, 在教师有计划的指导、调控、参与下, 变个人独立体育学习为团队合作式学习。如健美操教学中, 通过分组构建学习团队, 让各团队进行动作创编, 最终的评价是团队整体的定性评价, 来建构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动机, 有效促使每一成员主动地获取知识。比如篮球运动就是体现出来。

1.5 班级式评价

班级式评价是以班集体的整体学习情况为评价, 主要以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合作、考评等过程进行整体性评价。如广播操教学中, 教师让学生之间、学生与小组、班级与班级之间互相接触、交流、合作、对比, 营造良好的竞争氛围和学习环境, 然后让各班编排进场、退场队形, 进行一场小型的广播操比赛, 用比赛所产生的荣誉感, 学生的责任心和创造性, 来激发学生潜在的能动性, 进行整体性的评价来提高学习效率。这样班级之间才能正真的体现竞技运动的竞争感。

2 体育教学“模块”教学应尽量解决全部学生的兴趣性、自主选择性和参与性

2.1 学生是体育教学的主体

与较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 “模块”教学的特点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进行系统练习, 这不仅促进和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也符合新课标的教学目标之一:运动参与目标。目前,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 选项教学只是解决了大部分学生的兴趣要求, 另有一小部分学生没有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到自己感兴趣的项目, 可以说选项教学没有完全达到其效果, 如果能够根据学生的志愿来调整教学班的分配, 力图能满足每位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减少对选课的行政干预, 那么在“模块”教学才能够突现其作用。

2.2 更新以前单一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的运动技能

不能只加强对学生“一专”能力的培养, 而忽略了对运动技能目标培养, 身体的全面技术技能不能够充分发展。不能单纯的把“模块”教学理解成为三年之中对学生只进行某一个项目的学习和训练, 要在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上发挥传统教材中“三基”的作用。学生根据兴趣选择的项目, 具有不固定性, 不同的学期, 不同的态度和观念可能导致选项教学的不稳定性, 所以要用完善的制度来约束学生的选择方式和内容;同时不能摒弃传统教学中发展基本技术技能的教材内容, 在发展基础的同时进行专项培养, 在此基础上合理的运用新的教学模式来促进学生技术技能的全面发展。

2.3 形成较小的学习团体, 把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目标更加细化, 为“模块”教学起到辅助作用

首先是要在课时计划中体现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表述。其次, 通过教学形式的创新和具体的教材教法包括教师的语言来渗透这两大目标。在正常的教学中, “模块”教学为分层教学和分组教学提供了条件, 使学生在练习中容易形成较小较集中的学习团体。重庆市大足区职业教育中心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协会, 使学生在社团活动时通过体育骨干或聘请老师指导来进行练习, 巩固和提高平时教学中的学习内容, 使学生的课余生活更加丰富。

通过社团活动和课外活动的制度化, 促使学生依据个人运动基础和兴趣分项、分层, 在有利于资源共享的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启迪, 从而进一步发展巩固自身素质。

2.4 教师应形成专项备课组, 不断进行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 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指导学生在课外进行探究。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主导的研究性学习, 为学生课外学习体育知识和技能搭建平台。根据课的安排和教师的资源配制来看“模块”教学完全具备形成教师进行集体专项备课和研究性学习的条件。教师也应该有效地利用资源, 开发创新新课程, 在继承传统的项目基础上通过新课程和新的教学理念、方法给学生带来更多方面的学习兴趣, 提供更多的学习需要, 这要求体育教师要完全发挥体育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

总之新课标下的“模块”教学给我们这些战斗在教学第一战线的体育教师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同时也是机遇, 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说每一位教师的经历和感悟都有所不同, 每一个人都应当在教学中不断的去思考总结, 我们应当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如何才能把教学更有效的进行下去, 如何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一个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摘要:体育教育作为高中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课标的要求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素质教育提升全面体育的重要教学手段, 对高中新课程模块教学质量评价的研究是当前各类中学的热点问题,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鲜明的基础性, 它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体育文化和健康素养, 为学生终身锻炼身体和保持健康奠定基础的课程。本课程强调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 掌握适应终身体育和健康生活需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提高自主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方法的能力;形成敢于迎接挑战的积极态度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具有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健康体魄;初步具备规划健康人生的能力。

关键词:高中体育,评价标准,模块教学,新课程标准

参考文献

[1]朱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6) .

[2]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S], 2011 (6) .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S], 2003 (9) .

[4]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体育与健康[M], 2006 (6) .

体育模块教学评价刍议 篇4

1 体质健康评价标准演进简述

我国政府一直重视学生体质的研究和评价, 从颁布法规和政策, 到具体规定学生的体质健康评估标准, 再到对于评估提出相应的要求等工作方面都可以体现。国内关于研究学生体质健康评价标准的演进过程如下。

纵观我国从建国到现在的60多年来, 中国体育发展的历程, 学生体质健康评价标准体系的演进过程就是学生体质健康的快速发展及学校体育教学的变化过程。

1.1《准备劳动与保卫祖国体育制度》阶段

1949年朱德在全国体育总会筹备会上提出学习苏联体育工作的优秀经验。为鼓励和推动学生的体能训炼, 提高强学生体质, 1952年我国颁布《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暂行条例》。20世纪50年代, 举办了共计14次具备相当规模的学生体质健康评估调查, 为学校进行体育教学工作和相关体质健康评估标准行业完善工作提供了相关的参考数据。但因历史条件所限, 无法系统评价全国学生的体质健康评估标准趋势和特点。

1.2《国家体育锻炼标准》阶段

为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1975年我国颁布《国家体育锻炼标准》, 并于进行了三次修改, 《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测试内容主要针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开展行测验, 要求学校必须将《锻炼标准》纳入学校教学计划, 进而促进了关注学校体育和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的提升;在1975年, 中国医学科学院儿童研究所开展了针对9个城市的27万多学生的一些身体基础数据的测量;1979年, 原国家体委、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实施了“中国青少年身体机能和素质测试研究”, 研究区域覆盖了16个省和直辖市, 这次研究选取了多个指标和多个维度进行测量;随后在分别在1991年、1995年、2000年及2005年陆续进行了全国学生的体质健康情况调查研究。

1.3《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阶段

1990年年底, 原国家教委出台并实施了《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 这一标准在当时学生体育的历史时期有效地促进了我国高校体育的教学工作及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但因为公众对于学生的体育健康知识的认识越来深入, 体育教学和学生体育素质的越来越重视, 《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在实际的推广过程中也日益暴露出本身的弊端和不足。于是, 在1 9 9 2年对于《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进行了部分内容的修订, 加入了专门针对大学生的身体形态、机能、素质、锻炼和体育成绩等不同方面的全面评定, 并把这些指标和大学生的学位制度和奖学金制度等联系在一起, 作为大学生的高校体育教学和体育素质的具体评价指标来执行。

1.4《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时期

学生体质健康评价标准随着学生的体质健康的发展而必须更新, 所以我国于2002年以健康第一为学生的体质健康评价标准的指导思想, 出台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这一标准初始在进行试点, 在取得了不错的推广成绩后, 在2004年开始正式颁布, 成为现今我国高等院校开展体育教学、评估学生的体质健康标准的重要参考依据。《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出台是我国高等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表现。

1.5《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时期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变革, 我国又在2007年出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其主要用于测量和评估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情况及体育锻炼效果, 是我国对于学生的体质健康要求必须达到的, 也即作为个体的体质健康的学生评价标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包括了和学校体育有着直接联系的学生体质健康研究范畴。

2 我国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演进对高校体育教学的影响

2.1 大学生体质健康情况现状

从相关的大学生健康监测报告可以得出, 目前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情况现状表现如下:一是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下降相对明显, 在耐力和柔韧性两方面的素质下降最明显, 二是为运动速度、爆发力、力量、肺活量、肥胖和视力等素质出现下降。三是大学生的握力水平明显提高;四是大学生的一些疾病的患病率明显减少;五是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城乡差距降低。

2.2《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于高校体育教学的影响分析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强调高校在开展针对学生的体育教学的目的是提升大学生身体的发育、形态和机能等的协调发展, 帮助学生提高身体素质, 激励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健康标准》的特色表现为即重塑高校体育的教学理念, 又帮助学生树立的健康的新思维和终身锻炼身体的体育思想,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高校必须系统且全面地改革高校的体育课程和教学。

《健康标准》对于提高高校的体育教学的课程设置和课程结构改革, 并制定想方设法的体育教学策略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各个高校必须建立起适合新《健康标准》的教学管理制度, 并建立起相应的激励机制、监督机制、控制机制和反馈机制, 全面完成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和合理评价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情况。

《健康标准》是的主旨是使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 进而实现学生体质的全面增强, 所以高校在开展体育教学时也必须建立起专门针对学生的健康体质评价体系, 用以实现高校在健康教学上完成改革, 实现和国际体育教学的接轨。转变体育课程教学模式, 转变高校体育教学目标, 转变高校体育教学的价值取向, 切实提升对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教育。

而各个高校在改革体育教学时, 也要注意但完善自身的软件和硬件建设, 保障体育教学改革在进行实际操作能够顺利进行, 保证高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一致, 保证《健康标准》得到有利的执行, 保证高校主管部门必须重视并督促教师认真执行, 以推进和完善《健康标准》在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实际应用。

3 结语

使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来评价现在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是基于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素质的发展和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双重需要。从我国的体质健康评价标准的发展和演变历程而言, 高校体育教学就是贯彻《健康标准》的实施过程, 高校在体育教学中一定要明确体质和健康的关系, 重视健康教育, 拓展学校的体育课程和体育资源, 保证体育教育得以有效实施。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手段激发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 使学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军玉.对高校现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 (7) .

[2]郭艳“.增强体质”与“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差异试析[J].体育科学研究, 2011 (2) .

[3]胡景峰, 王国军, 张兴东.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嬗变与健康水平的影响因素研究[J].华章, 2010 (35) .

[4]梁田.浅谈体育教学与终身体育的关系[J].成功 (教育) , 2011 (9) .

上一篇:绿色建筑的发展与应用下一篇:割台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