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游戏教学刍议

2024-07-15

小学体育游戏教学刍议(精选12篇)

小学体育游戏教学刍议 篇1

一、前言

游戏是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 其教学内容丰富, 形式活泼多样, 不仅符合小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点, 而且能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学习, 深受学生喜爱。体育教学中, 低年级游戏教材在大纲中的比重占30%, 它对全面锻炼身体, 发展人体基本活动能力, 培养学生团结合作, 遵守纪律, 活泼乐观, 勇于进取, 敢于创新等优良品质有着重要意义。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实验班:锦丰中心小学二年级 (一) 班40人 (男、女各20人) 。

对照班:锦丰中心小学二年级 (二) 班40人 (男、女各20人) 。

2、研究时间

2012年9-12月为实验阶段。

3、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查阅了《中国学校体育》、《优化体育课课堂心理气氛的研究》、《体育与健康》、《学与教的心理学》等杂志和资料。

(2) 教学实验法:笔者对师大附小二年级 (一) 班和 (二) 班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实验。实验班运用游戏法教学, 对照班进行常规教学。实验前对两个班进行了30米跑、立定跳远和队列队形测试, 两个班, 三个项目的起点基本相同。实验结束后, 再对两个班同项目进行测试, 成绩与实验前进行比较, 对比两个班的成绩差异和提高幅度。

(3) 观察法:从心理学的角度借助游戏的刺激, 通过观察学生情绪, 探索游戏是否给学生带来快乐, 是否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协作性。

三、结果与分析

1、进行30米跑、立定跳远的成绩分析

实验后, 两个班从30米跑、立定跳远两项成绩的平均数看, 成绩都有所提高, 检验结果说明:两个班30米跑成绩有显著差异, 达到0.05水平。立定跳远因“国庆”黄金周放假和下雨耽误了两周课, 所以成绩无显著差异, 而并非游戏法不起作用。关于下肢力量的增长在这一年龄段是否属敏感期, 它们之间有何联系, 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2、游戏能发展学生基本动作技能, 促进队列队形的形成

体育游戏是儿童体育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内容, 游戏教学不仅能发展儿童走、跑、跳、投、钻、爬、攀、平衡等基本运动技能, 而且能改变课内的重复、单调、枯燥乏味。通过体育游戏进一步提高学生中枢神经的活动能力, 使儿童易于接受, 始终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 这对培养学生自信心, 自我控制能力和提高身体素质起着极其有效的作用。

小学队列队形教学, 普遍存在着教学方法成人化。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感到枯燥, 教师感到难教。现在若把队列队形教学化整为零, 分别放到游戏中进行, 那么效果就大不一样了。进行游戏教学实验的具体方法如下, 课前用彩色粉笔画好与学生人数相同的图形。每一种颜色的图形又组成一种队形图案。首先由教师讲解示范, 并带领学生演练一遍。此时要求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 专心听教师发令, 当听到铃声时, 学生立即按教师分配好的颜色各自找位置占圈, 占好后教师再指导学生出圈, 比谁听指挥、反应快、不出错, 这样重复练习几次, 每次提一个要求, 学生很自然就理解了稍息、立正、集合、解散、横队、纵队等口令和队形。枯燥无味的队列队形教学, 经过游戏化处理也变得轻松而有情趣。

3、游戏教学对学生情趣的影响与分析

第1次观察时间为上课5分钟时, 第2次观察时间为上课20分钟时, 第3次观察时间为上课35分钟时。观察结果显示:

(1) 教学开始5分钟, 听到要做游戏, 实验班学生兴奋性偏高, 关心游戏内容的人增多, 而对照班则处于较平静状态。

(2) 课程进行20分钟。游戏已进入高潮, 实验班学生兴奋性、狂喜性的人数猛增, 更多学生关心本队的胜负, 而对照班学生出现了情绪低沉状况。

(3) 课程进行35分钟, 游戏基本结束, 实验班学生仍意犹未尽, 还在讨论游戏的情节, 胜负结果依然影响着学生隋绪, 而对照班学生中情绪低沉和漠不关心的人数比例, 大大高于实验班。

四、结论与建议

1、小学低年级体育课教材游戏化效果好

通过游戏化教学, 实验班30米跑、立定跳远的平均成绩和队列队形教学都有所提高, 特别是30米跑和队列队形的教学效果有显著提高。

2、游戏运动深受少年儿童的喜爱

体育游戏是一项综合性的体育项目, 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和开展体育活动的一种有效方法。体育教学前, 教师应在选用游戏时考虑到游戏内容是否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需要, 注意游戏运动的负荷和安全, 并掌握好游戏结束时机, 正确进行评价及总结, 只有这样, 游戏教学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体育游戏内容丰富, 形式活泼多样, 符合少年儿童年龄特点。通过游戏教学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体育道德风尚教育, 培养学生团结互助、遵守纪律、勇敢顽强、争取胜利的优良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 发展学生奔跑、跳跃、投掷、攀登、爬越等基本运动技能, 有利于增强体质、开发智力、增长知识、陶冶情操, 游戏运动深受少年儿童的喜爱。

摘要:本文根据低年级学生年龄、兴趣、爱好的特点, 特选30米跑、立定跳远、队列队形等三个项目作为实验研究内容。结果显示, 教材游戏化要优于常规教学, 它对提高学生跑的速度及协调性有显著效果。运用观察法观察结果表明, 采用游戏法教学, 学生情绪饱满, 学习主动性高, 能充分享受体育的乐趣, 增强学生自信心, 对实施索质教育有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游戏,小学低年级,体育教学,作用

小学体育游戏教学刍议 篇2

体育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教育第一”,将体育和健身相结合,既注重锻炼身体,又提高了学习意识,使身心得到发展和提升。社会对当前体育教学目标的要求是高效、高质地完成教学任务,“体脑结合”的进行体育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这就是有效教学的意义所在。

有效教学是要求体育教师用最优化的教学方式,高效、高质让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并感悟过程中不同方法所遇到的情感与态度变化,从而获得全面的发展,以满足个人与社会所需教育价值。有效教学不仅要注重教育质量,还要注重教育目标的社会性,体现出学生个体的价值。

现今,国家之间,城市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多,体育作为一种媒介,不单促进了双方的友好交往,孩子们在参与过程中也增长了见识,加强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树立了更明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尊重学生,因材施教

初中生处于青春期发育初期,发展不平衡。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差异,来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还应注意对学生的观察,了解学生的身体状况、知识水平、个性特征、兴趣爱好等。老师只有充分了解学生,才能制定出更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对于体育素质较好的学生可以制定高一些的目标,对于身体素质不是很好的学生要制定低一些的目标,不要伤害基础差的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灵活运用教学手段,老师结合自己的特长和教学风格,加强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互动。在体育课准备阶段,可采用游戏、竞赛及其他趣味练习,迅速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实践后的反思,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它不仅记录了课堂中的精彩瞬间,也体现出了教学中的缺点、不足。所以,教师在体育教学后应具备自觉的反思意识,审视教学过程,寻找教学中的不足,分析、研究、改进,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加以避免,有效的贯彻落实新课程的理念,并最终找出一种新观念、新教法、新措施的“有效教学”。

二、体育课实行开放化

在教学改革不断创新的今天,体育课教学应该更加具有创新性,要面向未来,面向社会。体育教学不应只局限于体育老师授课,也不应局限于学校操场。而应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为主,学生在课外根据自己的身心发展特征、兴趣和发展目标进行体育专项锻炼。学校也可以邀请当地知名运动员和教练来为学生授课,加强学生对体育事业的热爱。外请的教练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学生更主动参与运动,增强了学生的运动能力、社交能力、情感态度和感受体验。学校的硬件体育配套设施要进行更新,体育课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主动选择自己擅长的项目。体育教学要改变以往的以老师为核心,学生被动学习的模式,不应强求一律。体育课堂应该设置得更加多样化、趣味化、协作化、强化身心,增强体质,促进健康。例如:每个班级的准备活动让学生自己选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老师不要刻意安排,而要在平时的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渗透,引导孩子主动的想象力。课堂的开放化以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为基础,让学生对未来产生好奇,保证体育课程目标的实现。

三、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内容

教育改革之后,体育老师对教材的选择有了更多的自主权,要保证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根据学校的自身条件,合理安排教材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首先,所选的教育内容要实用,以投掷类教学内容为例,为了让学生正确掌握投掷的挥臂动作,老师可以在学生扔纸团的过程中规范投掷动作;其次,选择的教学内容要有时效性,确保每个学生都感到新鲜、有趣。如奔跑性的运动安排在传球单元里,学生的练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会有极大提升,对提高学生间配合默契与对学习篮球的兴趣也有很大助益。教师选择教学内容时,应考虑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与发展方向,对教材中的教学内容进行创新挖掘,采用更合理、更趣味的方式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动力。竞技运动项目目前还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初中体育教育阶段,竞技运动的目标还不是——更高、更快、更强,而是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不断超越和勇于拼搏的精神。传统教学中的队列队形训练一直都是体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每节体育课的必有内容,是班主任和体育老师特别重视的一部分。“静、快、齐”成为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最基础要求,列队整齐体现了一个集体的精神风貌,学生培养了集体意识,自觉规范位置,这一基础训练在体育教学改革中仍然是体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学内容的选择要避免低龄化、幼稚化。要让孩子在体育课堂中,也能接触到技术水平高的设备器材。结论

小学体育教学刍议 篇3

关键词:小学;体育;室外;教学

体育课有着自身的特点,教学活动大多数在室外开展,如何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组织好教学,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课活动中,并且可以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丰富其情感体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是体育课教学很重要的目的。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搭配

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善于模仿、希望得到肯定的身心特点,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当以能够激发其学习兴趣、促进其健康发展为准则。教师可以结合当地的习俗等,将其与课堂结合,使课堂内容更加贴近生活。教师的行为、举止对学生的心理影响是十分显著的。要想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教师本身必须有坚强的意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示范不仅仅是技能技巧的显示,重要的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充满信心的教态去影响那意志薄弱的学生,创造出一种同学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关心、团结友爱的和谐气氛,以缓解那些怀有恐惧心理的学生的紧张情绪,提高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教师还要善于用集体的力量和榜样的作用,鼓励学生的士气,激励学生的斗志。对学生所表现的勇敢行为,教师要及时的表扬和鼓励,从而使学生在教师的监护下逐步培养起良好的意志品质。在教学内容的搭配上,应当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先易后难、先灵敏后力量等方法,因材施教,合理搭配。

二、促进学习效果的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选择好了之后,就应当运用适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在体育课程中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里,有效地领会课堂内容,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1、借助情境创新教学。小学生普遍有比较强的好奇心,学习进取心也较强,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教师可以运用故事创设情境,如消防战士、环境使者、祖国卫士、梦中奥运等。教学中设置情境辅助教学时,应当注重发掘小骨干,可以集体练习或者分组练习,培养他们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的品质。组织一定的有意义的竞赛,使学生体验到应有的挑战性、竞赛性,明白相应的思维过程及如何以智取胜。教学活动中,老师不应该将课堂安排得太满,而应当给学生留一定的空间,努力营造一种和谐、愉悦、平等、积极的课堂氛围,将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翁,激发其探索及其求知欲望。同时,在教学中,应当创设或者引入一些带有情绪色彩、活泼生动的场面,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将娱乐活动与体育教学结合起来,如学生轮流领操、师生一同参与游戏等,讨论问题时让学生畅所欲言,对其回答及时鼓励,激发其创新意识。

2、创设情境式教学。小学生刚刚入学时,兴趣广泛,好奇心极强。通过创设情境,可以让小学生在快乐学习中学会走、跳、投、体操、列队等。情境如神龙飞舞、猎人打猎、小青蛙跳荷叶等。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当注意其具体化、生动化、形象化。学生的情绪往往是情境教学的核心,根据其心理认知规律,先易后难,由表及里,采用丰富的情感来带动整个教学氛围。同时,教师必须密切联系教学内容,善于提问,创造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可以从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出发,以旧知识引入新知识,也可以是结合技术要领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寻求解决办法。

3、评价式教学。教师创造有利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相互交流、评价。根据掌握要求的不同,使学生分步领悟动作要领,对不同动作分层次、有步骤地讲评。先分别讲评,最后综合讲评。体育学习效果上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认同了学生存在着个体差异性,与学生认知以及身心发展规律相符合。评价标准不应局限于一种,评价内容尽量开放,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应当注重渗透思想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健康的人格,以及果断、勇敢的精神。如果学生的动作做得很好,而教师只用“好”或“不错”来评价,学生会感到不满意。教师应预测学生的需要和情境的性质,作出适当的表扬,使表扬产生真正的激励作用。例如,当学生的动作完成得好时,教师可以说“你很勇敢”、“你做得很漂亮”、“这就是老师喜欢的”、“老师相信你可以做得更好”等。

三、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1、组织能增强学生意志品质的活动,如跳山羊、跳高、攀登等。在这种活动中,有些学生表现出动摇、胆怯等消极意志品质,究其产生的原因,大致有三个:(1)防御性条件反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有的学生在一次跳高或跳山羊中不慎摔伤,下次就会害怕,甚至一听到跳高等就紧张。(2)类化。如有的学生怕跳高,会影响到跳山羊、跳远,甚至怕单腿跳等与跳高相似的活动。(3)感染。如有的学生怕跳高,其他学生也受其感染,也怕跳高。

2、我们了解了学生消极意志品质产生的原因后,就可以有的放矢,采取措施:(1)教师要讲清动作要领,注意语言暗示和引导,降低器械的高度,加宽跳高架的距离,翻松沙坑,或将跳高横杆换成橡皮筋等以降低或减轻条件反射。一般采取了这些措施后,学生们就能鼓足勇气,在取得成功的努力中锻炼意志,体验欢乐。(2)练习与克服不愉快情绪体验相联系的活动,如400~600米自然地跑,1000~1200米耐久跑等。这些活动都能促使学生出现心跳加快、呼吸短促、口干腹痛等不愉快情绪体验,出现运动中的“极点”观象。意志品质薄弱的学生有可能会中途退出跑道,这就需要教师的积极支持与鼓励。“极点”的出现是考验和锻炼意志的极好机会。(3)练习与多变条件相联系的活动,如小羽毛球、小排球、小足球等活动,可锻炼、培养学生果断机智、勇敢等良好意志品质。

总之,小学体育既能够锻炼学生身体,锻炼人的意志力,又能够根据学科特点适当地渗透情感以及心理教育,在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上遵循上述原则,将对小学生的体育教学有很大帮助。

小学体育游戏教学刍议 篇4

议长

教大部分体育老师注重体育课堂上教学环节的设计, 对体育教学中存在的学的总结和反思对教师业问题却缺乏反思和总结。殊不知务水平的, 提高课后反展的一种更为重要, 有效手段它作为促, 正越来越受到学校进教师业务能力发思学中的反思对教师和广大教师的重视。专业成长谈点浅见本文就小学体育教。在一丰富自己、在反思中积累自己, 在积累中小文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的成长公式是“经验+反思成长”;我国教师学瑞+崔著反思名心”的成长公式理学家林崇德。无论是前者还是也提出“教学过程体思是娟后者, 教师发展的重要基础。我们都可从中得到一个结论:反育1后反思.是一种对教学过程的自我回反思有利于教师经验的积累。味课, 教过对教学活动中蕴含着自我诊测, 自我提升的功效的方法和手段的反。思通, 学检查和梳理备课中的疏漏, 使以后的教中会有这样的感受学更具科学性和实, 某节效性。课上得特别顺大部分老师都的平手, 某节课上得特别别扭时习惯于将教学过程中。的成功与失如果教师在作鉴败及。时记录记得一次, 某位老师上“前滚翻就能给以后的课堂提”的公供借用位开课, 学, 生也都掌握了动作要领从动作示范到要领的讲解, 参与兴都很到

致很高。但到了训练时, 学生争先恐后, 挤成一团, 场面特别混乱, 课堂近乎失控。老师很尴尬, 下课后大声训斥学生

不配合, 煞了课堂的“风景”。其实, 这样情形在平时的教学中是经常遇到的, 当学生的热情被激发起来后, 为了避免活动过程中的混乱和无序, 教师必须及时调节和控制学生的情绪, 这样才不会导致“乱成一锅粥”的情形。然而这位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显然缺乏这方面经验的总结和积累, 遇到这种情况手足无措, 结果造成课堂局面的失控, 导致课堂教学的失败。

2.课后反思有利于教学经验的升华。进行课后反思, 可以将平时教学中的点滴感受及时总结、升华, 上升为经验。它能使教师在形象、直观、具体地教学中发现长处, 摒弃短处, 及时发现问题, 找出原因和解决的办法, 重新审视教材和学生, 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 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如耐久跑教学历来是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是令体育教师感到棘手的教学项目。我在进行耐久跑的教学时发现, 如果让学生在运动员进行曲的音乐中进行练习, 学生的兴趣便很浓厚, 运动的持久性也变得很强。于是, 我将这一发现进行了整理、完善, 并且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多次实践, 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自己也收获了一定的心得。

3.反思有利于提升学校体育工作的科研能力。体育教师在多年的工作中, 积累了丰富的心得, 但是教师如果对这些经验不善于总结, 提炼, 这些宝贵的心得只能停留在浅层的经验上。而如果教师在平时做个有心人, 注重对经验的积累, 能及时将其上升为理论, 再用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 则会大幅提高学校体育教学的质量。比如, 人们在平时体育教学中发现, 体育课堂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 利用其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体育参与热情, 还能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于是就提出了德育体育, 通过在体育课堂渗透德育内容, 不仅发挥了体育课堂的德育效果, 还有效地提高了体育教学的效益。如果教师不注重对这些经验加以归纳, 那么将会有更多有价值的东西不能得到推广和运用, 从而造成一种资源的浪费。

二、反思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 它既是学生获取体验, 不断发展自己的过程, 也是教师自我提升的过程。因此, 教师有效地进行反思, 才能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1.重视学生对教学的评价。在体育教学中, 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不强, 评价水平也较低, 他们更多的是依靠教师对其进行评价。因此, 体育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自评、他评, 将其与教师评价结合起来, 建立良性的评价体系,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这种方式, 既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更能使教师从另一个角度审视自己的教学, 完善和改进自己。

2.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写课后反思是为了发现课的长处, 总结课堂教学中的缺陷, 以求更大的进步, 千万不能将它流于形式或将其看做负担。相反, 教师更应将其视为一种需要、一种乐趣, 一种心灵感悟的记录。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记录问题时要言之有据、客观真实, 切忌东拉西扯, 言之无物。另外, 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正确对待课堂中的亮点和缺失。比如在体育课时, 因为防护措施的不当导致了学生的意外伤害, 教师就应客观实在的反思自己的失误, 只有充分认识到问题存在的根源, 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注意纠正, 避免重复发生;反之, 对存在的失误回避或轻描淡写, 不但对其经验的积累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毫无意义, 而且更易导致类似事件的发生。

3.建立反思档案。定期重温和整理反思档案, 一方面可以让教师汲取以往课堂上的得失, 及时补救, 另一方面, 更能使教师练就发现的慧眼, 从而使教师捕获每一节课的闪光点和不足。因而, 适时回味, 不断总结反思档案, 意义重大。

刍议小学语文单元主题阅读教学 篇5

所谓“单元主题教学”,它是围绕一个主题,充分重视个体经验,通过与多个文本的碰撞交融,在强调过程的生成性理解中,实现课程主题意义建构的一种开放性教学。通过参加研讨活动和自己的初步实践,我对“单元主题阅读教学法”形成了一点初步认识。主题教学的基本操作模式是“导语切入――收集资料――整体感知――探究文本――感情升华”。我用这种模式进行了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文的教学,下面谈谈我的一点做法。

一、导语切入,走近鲁迅

如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课文学习中,我是这样教的:

师:请一位同学读导语的第一部分。

师:边读,边想:本组课文的单元主题是什么?

生:本组课文的主题是认识、了解鲁迅。

师:不错。我们就一起走近鲁迅。

从以上的学习,学生能深入地理解单元导语的内容和方法,为本单元课文的学习作好充分的准备。

二、收集资料,认识鲁迅

本单元的几篇课文所叙述事例离现在学生的时代久远,学生读起来不易理解。但如果我们让他们多去收集有关资料,那么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我在教学本单元时,是这样做的:

1.课前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有关鲁迅的资料。

2.分六人一小组利用2分钟时间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鲁迅先生的资料。

3.小组交流汇报。

4.说说从搜集的资料中可以看出你心目中的鲁迅是个怎样的人?

三、整体感知,了解鲁迅

1.快速浏览课文,把握课文大意

《新课标》规定小学高年段要学习快速浏览课文,把握文章大意。本组四篇课文中有三篇课文:《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均是篇幅很长的课文。如果学生无法达到快速浏览把握文章大意的要求,那么课堂的主要时间势必就花费在读课文上,这样其他的教学任务就难以完成。因此在教学当中,我旨在培养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以提升他们在广泛阅读课外名篇时快速接受信息的能力。

2.读懂课文,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

(1)(投影出示)从18、19及“阅读链接”中找一找,描写鲁迅先生形象特点的语句,读一读,从中体会一下你心目中的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齐读)问:描写人物的方法有哪些呢?(板书:外貌、语言、动作、神态)下面老师分配任务:第一组:找外貌,第二组:找语言,第三组:找动作,第四组:找神态。

(2)请同学们把找到的语句大声地读一读。说说你从朗读的片段中看出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

(3)小结:我们已经认识了鲁迅,了解了鲁迅,下面,我们借助第18、19课介绍的事例,来熟悉鲁迅先生。问:

18、19课介绍了鲁迅生前的哪几件事?(投影出示)分配任务:①谈《水浒》,②谈“碰壁”,③救助车夫,④关心女佣,⑤一面之交。

四、自主探究,熟悉鲁迅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课文学习中,我是这样教的:

1.(投影出示)每个小组选择一件事例大声地朗读,然后小组讨论从这件事中看出你心目中的鲁迅是个怎样的人?

2.小组汇报。

3.从这些事例看出,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用书上的一句话总结?(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五、感情升华,怀念鲁迅

1.就是这样一位“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可是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医治无效,病逝于上海。人们都来追悼他,同学们,听到了这个不幸的消息,此时此刻,你们的心情怎样呢?(伤心、悲痛)请同学们捧起书,用伤心、悲痛的语气齐读18课第一段。

2.过渡:鲁迅先生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精神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永垂不朽!著名诗人臧克家为了纪念鲁迅先生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请同学们捧起书,这首诗是这样写的。(师范读)

3.引导学生评价:老师读得怎样?

4.请每组带着这种语气,在小组内设计朗读。

5.小结:同学们,鲁迅就是这样一个爱憎分明的人,但已离我们而去,此时此刻,你们有什么心里话想对鲁迅说的?

6.回到现实,我们该采取怎样的行动怀念鲁迅呢?(学生各抒自见)

7.同学们,让我们怀着对鲁迅先生深深的敬意再读这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这其实是对所学、所搜集、所思考的内容的一个梳理和总结,在不断地看、读、思中更深入地了解鲁迅其人其事,从而达到本单元学习的真正目的――以我之心走近鲁迅。

小学体育游戏教学刍议 篇6

【关键词】教育游戏 小学英语 教学的模式

在小学阶段对于英语的要求并不高,要求学生能够认识一些较基础的单词。听力多是简短型的,能够听出关键词便可以找到正确答案。语法也不难,需要学生记住句型并且要注意和我们的中文语法区分开。但是因为枯燥和陌生,小学生很容易在英语课堂上睡着或者走神,因此现在的小学英语教学大部分会采用将教育游戏融入教学中的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一、图文单词闯关的教学模式

1.单词图片化。小学生对于图片的理解能力要远远高于对于文字所表述的对象的理解,因此可以采用将单词图片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好的记住这些单词。当然这些采用图片来将单词形象化的单词大多数都是有具体的形象,或者是一些动作和表情等等。例如苹果,桌椅,哭着的脸等一些可以让小学生在看到图片的第一时间就明白这个单词所要表达的意思。当然这一方法借助游戏的方式进行可以更好的让学生理解且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更加专注。

2.闯关游戏调动积极性。老师可以提前将所要学习的单词进行归类,例如水果的归一类,文具的归一类,表情的归一类,并以此作为闯关游戏的不同关卡,带领学生去完成这些单词的认识和记忆。老师在刚开始教学生单词时可以提前说明今天的课程中有个环节是游戏,游戏需要用到当天所学的单词,然后再给学生进行图片化的单词教学,这样可以在刚开始的时候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认真的学习单词。学完单词后便进行看图说单词的闯关游戏,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可以合理的进行活动,以免学生因长时间的学习开始烦躁、走神。

3.反复识别助记忆。在这种教育游戏中必须注意不能只关注游戏,同样的也要注意游戏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记住单词,所以在学生闯关时可以设立闯关失败惩罚,例如要把该关卡的单词再读一遍,并且重新闯关,这样可以让学生反复进行记忆。当然在将教育游戏融入小学英语教学的模式中这种对于单词的记忆游戏并不唯一,重点是教育和游戏应该并存,毕竟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所要教授的是小学生。

二、听力小组表演的教学模式

小学生正处于一种活泼好动,喜欢模仿的年纪,这个年纪对于表演有着独特的喜爱,他们往往会在互动中表演自己在电视或者生活中看到的东西。所以我们可以合理的利用这一特点,将其融入我们的教学中。

我们知道听力是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一大重点和难点,学生在听不懂的情况下很容易将英语的听力课变成睡眠课,一个个昏昏欲睡,毫无精神。这种情况就需要老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比较活泼的形式让学生可以集中注意力来进行学习。例如在上面所谈到的学生的表演欲和表现欲。老师可以在平时的听力课上采用分组听力表演的形式,将教育游戏融入教学中,使学生可以更好的学习和掌握英语听力的要求。当然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前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了,比如提前给学生进行分组,当然这个分组可以是流动性的也可以是固定性的。然后按照组数给学生准备不同的情景和对话,但难度最好要一样的,听力内容以学生已经学习了的内容为主。开始游戏后各个小组进行抽签,抽到自己小组的出场顺序和听力内容,听力播放3遍,并以此让这个小组进行听力的情景模拟。在这个过程中,要求了学生必须将听力的内容听懂,对于听力的教学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

三、语法对比抢答的教学模式

英语的语法有些和中文的语法相似,有些又完全相反,因此需要学生对两者进行区分,以免混淆,否则学生很容易在用英语造句或者表达时出现中国式英语,也就是有些人戏称的”地瓜英语”。在传统的教学中往往是由老师进行讲解,学生进行笔记。但是若单纯的由老师进行解释和讲解,学生还是很容易会弄混,因为对于这些区别他们只有在课堂上进行了听和记,即使排除了因为枯燥乏味而不认真听讲的情况,学生对于这些区别也不是很清楚。因此可以在教学中引入抢答游戏,将教育和游戏相结合,让学生可以更好的掌握英语的语法,并且尽量避免和中文的语法混淆。对于这个抢答需要老师提前准备好中文与英语的语法对比,可以是语法相似的,也可以是不同的,可以提出观点让学生判断正确与否,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语法改正,甚至可以要求學生运用正确的英语语法进行简单的造句或者翻译。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积极的进行抢答。这个方法实施得好,可以避免学生在造句和英语表达上出现太多的中国式英语,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有显著的帮助。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需要老师控制好场面,不要出现太过嘈杂的情况,也不要出现没有人进行抢答的局面,这就需要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扮演好亦师亦友的角色,让学生把老师当成可以一起玩的好朋友,对于游戏可以积极投入。但是又不能没有教师的严肃性,这样老师才能在合适的时候控制好课堂氛围。

四、结语

当然,要想将教育游戏更好的融入小学英语教学中,合适的教学模式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在选择游戏时必须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例如要考虑学生在小学这一阶段中的心理思想,生活阅历以及情感倾向,同时要兼顾课本所注明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来进行合理的游戏选择,既要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同样的要让学生学到课本的知识。当然在这种教学模式中要注意避免学生沉浸在游戏中,反而忽略了学习这一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小学体育游戏教学刍议 篇7

一、教师要有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

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激发和保持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很大关系。

1. 要有好的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上课伊始, 我通过巧妙地导入设计, 调动学生, 创造出与课堂教学目标相对应的情境, 就为一堂好课设定了坚实的基调。这样, 被调动不仅是学生, 甚至还包括我们教师自己。可以说, 好的导入, 是打开学生兴趣之门的钥匙。

2. 用故事吸引学生

爱听故事是孩子们的天性, 所以我将和体育有关的生活常识、名人故事、奇闻逸事引入课堂, 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比如在《前滚翻》这一课时先由一个生活的实际故事引入:小军放学路上骑车回家, 忽然撞到一块大石头上, 人从车子的前面翻了过去, 就在小军落地的一刹那他做了一个动作化险为夷。这个动作是什么?它真的那么神奇吗?从而一下子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3. 让学生体验成功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在学习获得成功而产生鼓舞的地方, 才会出现持久的学习兴趣。”因此, 要想使学生保持持久的体育兴趣, 就必须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我在教学中发现, 体育课中运用分层教学有很好的效果, 即根据学生的不同素质, 客观地分成多个层次组, 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让学生在体验成功中, 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 最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4. 强调学生亲自参与体育锻炼和活动

体育教学强调学生亲自参加体育锻炼是日常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在体育教学中培养从事体育活动者的兴趣、爱好、选择与确定体育活动内容就十分重要。

二、体育教学同样需要注重知识、方法的传授

我认为, 学校的体育教学时不仅同其他文化课一样, 是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需要注重对其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分讲授与传授, 使他们掌握体育、卫生保健基础知识, 学会体育运动的手段、方法, 丰富学生体育文化知识, 不仅是锻炼身体的需要, 也是激发学生体育乐趣, 培养终身参加体育锻炼习惯的需要。

三、体育教学要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

培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爱好与习惯, 更要强调这是一个养成教育的过程。因此, 不仅要在体育课中进行教育, 而且, 应课内外结合, 校内校外配合。例如, 在学习滚翻技术时, 我总是先提问:什么样的姿势才能使身体滚得圆?让学生充分思考, 并有意识地让体弱生去回答, 然后我再讲解示范。在练习时我耐心辅导体弱生, 这样, 就能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堂活动落实教学内容

运用多种形式的活动来落实教学内容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 在学习30米快速跑技术时, 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各种起跑姿势方法, 使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完成练习任务, 还采用追逐跑、变速跑、车轮跑等方法, 使学生在学习快速跑技术过程中始终保持较高的兴趣。小学生朝气蓬勃, 好胜心强, 凡事都想争个第一, 处处都想在同伴面前表现自己。因此, 我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来培养其学习兴趣。如, 在练习50米或100米短跑时, 我将不同水平的学生按好、中、差分成若干小组, 让学生以终点线为起跑线, 反方向一起跑。当速度较快的第一名同学到达起跑线时, 我举旗为号, 其余同学立即停止跑动, 记准自己到达的位置, 并画一条线为自己的起跑线。然后, 第一名同学就以起跑线为起点, 其余同学按各自测得的起跑线开始跑, 看谁能超过自己原先的成绩。这样, 体弱的学生基本上能跟体质好的学生同时到达终点, 而且有可能领先, 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保证了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

五、教师要发挥课外教学的作用

虽然体育教学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体, 但是, 由于体育课有其特殊性, 有许多练习需要延续到课外来掌握和提高。因此, 我们要求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中进行练习, 通过练习, 把体育课中的练习质量进一步提高, 从而增进体育的兴趣。另外, 还利用学生的各自爱好, 组织各种兴趣训练组, 提高专项成绩,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体育的主动性和独创性。

小学体育游戏教学刍议 篇8

1 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优势

1.1 体育教学活动的本身优势

把体育教学活动作为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手段, 其本身就是一种有约束力的、有规律可循的社会活动。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所采用的各种活动项目都有着完整的规则, 并在体育教师的直接监督下有组织地进行的, 体育教师和学生都必须严格遵守规则, 共同维护有关规定或临时协定, 在互相礼让和友好的气氛中进行。精心的组织, 严格的纪律以及自觉的行动, 无不孕育着生动自然的道德教育因素, 有助于培养提高小学生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荣誉感。这些体育活动对培养学生遵守纪律、遵守社会公德、约束自己行为、学会服从等有显著的效果。同时学校体育教学活动是以集体的形式进行的, 既是小学生集体活动锻炼的过程, 也是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

1.2 体育教师的自身优势

相比较其他学科的老师来说, 体育教师在小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是比较高的、易于亲近的。在体育教学活动结束后, 他们大都愿意接近体育教师, 向体育教师谈论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师生之间关系融洽、共同语言较多。所以, 体育教师比其他科目的老师能较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动态, 掌握学生的思想和心理, 经常对学生加以感情输入, 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具有相当地针对性。因此, 体育教师相比较其他学科的教师来说, 具有更明显的优势。在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 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接触交往是直接的、经常的也是频繁的。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向小学生进行思想品行教育, 能有的放矢, 具有及时、具体、自然的特点, 可以避免形式主义和空洞的说教, 学生也容易接受, 心服口服。

2 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2.1 根据体育教材特点进行渗透

体育教材不同于其他科目的教材, 其他科目的教材大多数只有理论部分没有实践部分, 而体育教材既有理论部分也有实践部分, 其教材内容的理论部分有着鲜明的思想性。体育教材的理论部分是体育教师有目的性的向小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 使小学生更加正确认识体育, 树立牢固的锻炼身体思想, 把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为实现新时期的总任务相结合;树立牢固的科学锻炼身体方法、原则, 提高身体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 培养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体育教材的实践部分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 属于体育运动的技术。每个运动技术动作都有其自己独特的特点,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寓于教材和各种教学因素, 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思想教育。如:篮球、排球等运动项目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 维护集体利益, 自觉遵纪守法和胜不骄、败不馁的优良品质;教授各种器械体操、跳跃等运动项目便于培养学生勇敢精神;练习中长跑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

2.2 结合体育教学内容进行渗透

体育教学的特点很多, 主要表现在:内容多、范围广、思想性强等几个方面, 这为体育老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有利的因素。由于各个体育运动项目内容的不同, 导致了进行不内容教学所达到的教育效果也不同, 所以体育教师要善于挖掘其深刻的内涵, 对小学生不断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 球类项目需要在同伴的配合下进行, 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又可以增进学生的勇敢顽强、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思想品德。田径运动往往使人感到枯燥乏味, 但坚持练习却能培养顽强、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优秀道德品质的主题很多, 有爱国、勇敢、团结等。我们可以围绕一个主题指定相关的内容以及游戏, 让学生在不经意之间学到这些优良的品质。

2.3 结合体育课堂常规进行渗透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 可以利用各个教学的不同环节, 对小学生进行课堂常规教育, 使课堂教学制度化、规范化, 通过课堂常规的建立和贯彻, 向学生贯彻组织纪律、文明礼貌、思想作风和安全教育等, 逐步养成小学生自觉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和优良的思想品质。体育课的开始部分要对小学生进行动员, 提出课的目的、要求, 结束时要进行讲评总结。通过动员, 对他们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通过队列队形的练习, 可以培养他们组织纪律性和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 提高他们反映速度、动作准确和协调一致的能力;通过竞赛和游戏, 培养他们集体主义精神和果断、机智、勇敢、顽强的优良思想品质;值日生借、还体育器材和整理场地, 可以培养他们热爱集体、热爱公益劳动和爱护公物的良好品质。因此, 把思想教育同体育教学中的组织与方法有机地相结合, 既有利于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又能增强小学生思想教育的效果。

3 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的方法

3.1 说服教育法

说服教育法是体育教师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常规方法, 同时也是其他教师通用的品德渗透方法。体育教师通过座谈讨论、讲评、讲解、个人谈话等形式, 阐明自己的观点, 引导小学生明确是非、提高认识, 在课堂上遵守纪律, 刻苦锻炼。

3.2 表扬鼓励法

对于小学生来说采用表扬鼓励法都是不可少的, 这是有小学生的心里特点所决定的。对小学生在体育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良好的思想行为、积极拼搏的精神, 体育教师要及时表示赞许, 做出好评, 鼓励小学生奋发向上, 调动积极性。表扬要注意方法, 要一视同仁, 对过去犯过错误的学生要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实事求是地进行表扬, 让他们从彷徨中奋起。

3.3 实践体验法

体育教学主要是以身体练习为主, 实践性很强, 体育教师应结合体育教学特点, 有针对性地对小学生实施思想品德教育, 培养小学生敢做敢当、不怕吃苦、勇于实践的优良品德。通过各种难度不同的实践参与活动, 小学生可以从中磨炼意志、陶冶情操、体会人生价值, 培养集体荣誉、爱国主义思想品德。

3.4 环境熏陶法

体育教学主要是在操场上进行的, 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 冬天寒冷, 夏天炎热, 风吹日晒, 而这恰恰是对小学生意志品质的锻炼, 能不断地提高他们对不同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有利于学习的教学环境, 如把运动场地扫得干干净净、体育器材摆放得整齐有序等, 都能给人以美的熏陶和享受, 养成小学生爱清洁、爱美观的良好习惯。

3.5 挫折磨炼法

挫折磨炼法是在小学生能够承受的心理前提下, 让其经受挫折、失利, 在心理上使他们抗挫折能力逐渐增强, 走出心理低谷、心理调节平衡能力增强的一种方法。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结合不同项目的不同技术特点, 设置不同目的和计划的困难环节, 使得小学生只有突破难点做出意志努力, 学习任务才能完成, 培养了学生的意志品质。

3.6 行为规范法

体育教学需要有一定的制度和规则要求实施的, 这有利于利用制度和规则作为行为规范来教育学生, 对学生的着装规定、集体协作、练习规定等方面有了制度才能进行控制, 才能提高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因此, 要求体育教师常观察及判断学生的行为, 使学生的道德情感得以激发, 形成正面的集体舆论, 肯定和支持符合规范的行为, 批评违反规范的行为, 集体的荣誉直接受到个人的努力程度的影响, 学生能够清楚地意识到这一观念, 而集体的荣誉给每一个成员带来的感受是不同的, 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义务感、责任感、集体荣誉感。

3.7 时机捕捉法

道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有时是突发性的、偶然的, 有些是隐性的、潜在的, 特点是非常没有可预料、可把握性, 不能够事先设计出来的, 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 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要灵活多变, 巧抓时机实施道德教育。

参考文献

[1]何福健.浅谈体育课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J].新课程 (教育学术) , 2010 (8) .

[2]蒋荣.寓思想教育于体育理论教学中[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1994.

小学体育游戏教学刍议 篇9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小学生,游戏运用,兴趣,选择

一、游戏运用的原因

1. 小学体育教育现状

近年来, 随着国家和学校对孩子身体素质的重视度不断提高, 以及体育器材的配备日益完善, 体育教师的素质也有了较好的提升。不过, “一口吃不成一个胖子”, 改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小学体育教育仍然存在缺憾, 这主要体现在教学中教师对小学生天性的考虑不足, 将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 缺乏教学的灵活性和实用性。学生在对强硬的灌输感到抗拒的同时, 也会对本门课程失去原有的兴趣。其实, 与其他科目相比, 体育是最能释放学生爱玩天性的一门学科。如果这门学科都褪掉了原有的本色, 失去了原有的作用, 那对学生的教育真是得不偿失。

2. 小学体育教学中游戏运用的作用

什么能够将孩子天性与小学体育教学相结合呢?答案是“游戏”。“寓教于乐的”, 将小学教育与孩子天性完美契合, 这才是所给的最优答案, 具体分析如下:

(1) “游戏的运用”能够激发小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体育的“主动学习能力”, 帮助学生树立“体育运动习惯”, 并有利于小学生“思维和创造素养”的培养。

首先, 孩子的天性爱玩, 其学习动机的产生多为自身需要和兴趣所主导, 游戏的学习形式, 吸引了孩子的目光, 使其更容易接受与该游戏有关的体育知识与活动。其次, 对孩子来说有趣的、感情色彩浓厚的内容往往易引起他们主动追寻和自觉掌握的欲望。再次, 用游戏作为体育教学的开端, 可以将原本复杂的技术动作变得妙趣横生。

(2) 诱导学生更快更持久地进入学习状态, 帮助学生了解课程, 巩固小学生基本“体育技能”, 加深对课程的理解和运用, 以达到教学目的。小学生的特点是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并且兴奋度和灵活性较强。在学习新课之前, 安排一些练习形式与所要求的学习内容相接近的游戏, 对于学生掌握新动作会十分有益。它起到了“诱导练习”的作用, 能帮助学生克服面对较难动作时产生的“心理障碍”, 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能够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并为课程内容提供借鉴, 帮助学生理解体育知识的精髓, 使学生情绪高涨, 更易和更好地“内化”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践, 从而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目的。

二、如何有效地选择适合的体育游戏

“每个硬币都有两面”, 作为一名希望还给学生学习快乐的小学体育教师, 如果对游戏的选择不正确, 不但不会使游戏对“体育教学”产生积极作用, 而且还会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所以, 如何选择适合而有效的体育游戏, 是每一个理解了体育游戏作用的小学体育教师所必须面对的和必须要做好的问题。以下是具体建议。

1. 契合学生课堂任务, 有目的地选择体育游戏

小学体育教师要树立起“寓学于乐”的教学理念。根据教学内容, 在游戏选择中找到与课程的“契合点”, 将课程中的精髓通过游戏体现出来, 并帮助学生准确地吸收。给低年级的小朋友上课, 课堂任务应多以培养兴趣为目的, 可以利用跳皮筋、踢毽子、呼啦圈等小朋友喜爱的而且对健康有益的游戏, 来帮助他们培养对体育的兴趣。高年级的教学任务则应注重对“综合素质”的培养, 让他们适当接触一些团体性的球类游戏内容, 对学生来说是十分合适的。

2. 考虑学生的具体实际, 根据教学对象制定具体方案

根据年龄, 低年级儿童爱模仿、有上进心、自我表现欲强, 但体力很弱, 所以一些简单易学、运动量小的游戏比较适合他们, 如传统的“老鹰抓小鸡”“青蛙过河”“过独木桥”等游戏。有些游戏就不适合低年级学生玩。如“十字接力赛”游戏, 内含的传接棒和弯道速跑技术在低年级学生中还未涉及, 做起来困难很大, 所以不适合。再如“推小车”游戏, 没有一定的臂力支撑是很难做到的, 而且做起来也不安全, 所以也不适合低年级学生。再观高年级学生, 他们体力较足, 且有了一定的技术和规则学习能力。所以, 高年级学生可以选择一些含有技术性和规则性的体育竞技游戏, 如“足球”“篮球”等。还有, 同一个游戏也应该根据对象的不同有不同的要求。如“黄河——长江”这个游戏, 该游戏虽然有跑的要求, 但主要是练习学生的反应能力。只要在跑的距离上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灵活改变, 对高年级来说也是一个适合的游戏。

3. 游戏要切合实际, 要对现有资源进行充分和有效的利用

在国家和学校的重视下, 小学体育教学的设备和资源不断完善。但是, 空置的教学设备和健身器材在学校随处可见, 有些设备因鲜有问津而被野草掩埋剥蚀, 令人可惜。可见, 学校体育教育未能够形成系统的有效的资源利用体系, 如何将体育这门课程有效地与现有资源相结合, 是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 在小学体育课程教学中, 像“多媒体”“体育健身器材”等设备都可以利用到小学体育课堂中, 都可以以游戏的形式在体育任务中更好更生动地体现出来。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 设立课题, 探究每种体育竞技游戏的特点, 增进学生对体育游戏的了解, 培养他们对体育的热爱等。

玩是孩子的天性, 最有效的方法是顺着他们的天性进行“引导”。“寓学于乐”, 将游戏与课堂有效的契合, 既满足了学生的天性释放, 又达到了所求的教学效果, 是小学体育教学所采用的可行之法。塑造多彩有趣的小学体育课堂, 给学生一个充实多彩而富有童心的与体育的美好邂逅, 这是每个小学体育教师应尽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方爱琴.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课程教学中运用[J].民营科技.2012 (12) .

[2].俞晓伟.巧用体育游戏提高课堂效率——浅谈小学体育课堂中体育游戏的使用[J].快乐阅读.2012 (33) .

小学体育游戏教学刍议 篇10

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中对人才培养起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的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对新的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并初步改变了国家对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使用了国家、地方、学校的三级课程管理模式[2]。体育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执行者,因此在教学中受到了巨大的挑战,但改革也为学校体育的创新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选择什么样的教材进行教学,将是体育教师运用和产生良好收益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课堂设计,提倡新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新课标的一大特色[3]。因此,我们在开发和利用新资源的同时,新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尤为重要。如:新兴运动项目的引进、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发掘及已有项目的改进等,都为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课程改革大环境下,引入健身效果独特、场地要求标准低、易普及为特点的反常态运动,既顺应了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也为中小学体育教学向多元性、趣味性、实用性方向发展提供了一条途径。

2 常见的反常态运动的形式及其价值

2.1 常见的反常态运动

所谓反常运动是指反常态的不符合人的正常行为的运动。反常态运动包括爬行、赤足走、倒走、倒立、悬挂等项目[6]。

2.1.1 爬行

人类在进化过程中,由爬行变为直立,其垂直运动使所有脏器的位置都不同程度地升高,心脏不得不更多地依靠消耗能量来克服血液重力。爬行对人体直立的姿势进行了换位性的锻炼,使人回到原始状态,能够保持人体各个部位承受地心引力的一致和血液循环分配的均衡,对调节心血管功能、增强脑部血管的抗压能力具有良好的效果[8]爬行可在地板地毯床上、垫上或草坪上进行。医学实验证实,爬行不仅对心脏病、脑血栓等有很好的疗效,而且可治疗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关节炎、下肢静脉曲张、脊椎病、肌肉萎缩、消化不良、痔疮等。

2.1.2 赤足走

脚不仅支撑人体全部重量,还要负责行走、跳跃等各种活动,以至脚被现代医学家誉为“第二心脏”。足底具有各个敏感点,与人体各器官紧密相连,当光脚行走时,足底各敏感区直接与地面接触而产生刺激,该刺激引起“足底反射”,作为信息迅速传入相应的内脏器官与大脑皮层,经过皮层综合分析后形成新的反应信息传至相关效应器官,发挥协调作用,从而起到消除疲劳、治疗疾病、健身强体的作用。

2.1.3 倒走

倒走是自然前行的反向运动,给不常活动的肌肉以刺激,使全身的腰脊肌、膝关节周围的肌肉和韧带以及骨四头肌得到锻炼,致使血液循环和机体处于平衡状态。倒走迫使人意识高度集中,能够训练神经的安定和自律性,有利于提高小脑的平衡功能,对脑血管疾病有很好的防治作用,对于失眠、神经衰弱、高血压等也有良好的疗效,对慢性肌肉劳损、腰腿痛、关节炎、肌萎缩等都有防治作用。

2.1.4 倒立

倒立是对人体的逆反,倒立时各器官、关节所承受的压力和肌肉的紧张度都发生了改变特别是关节间压力的减弱和消除以及某些部位肌肉的松弛,对防止腰背痛、坐骨神经痛和关节炎都有一定的疗效。倒立对内脏和神经系统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能防止内脏下垂、脑供血不足,可以改善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调节机能。倒立时浑身血液加快涌向头部,可使大脑清新,血液循环得到改善、镇静神经,从而使视觉、听觉、记忆、睡眠得到改善。

2.1.5 悬挂

悬挂运动是用两手握住比自己高的单杠,两手用力向上拉,身体尽量向上,两脚离开地面。

(1)悬挂运动属于拉张负荷,骨的两端受到反方向的拉力作用,同脊柱常受的压缩相对抗,脊柱得以拉长,使受压的椎间盘得以舒缓,韧带得以拉伸,因而可以预防脊椎缩短,防止椎间盘退行性变化。

(2)可使全身肌肉得到牵伸、减轻腰部的压力,改善血液循环,使肩部和腰部的功能增强,减少肌肉萎缩和骨质增生,对于预防和治疗青少年易患的肩周炎、驼背等都有较好的功效。

(3)能够扩张肺部,吸进更多的氧气,增强新陈代谢,使生命力旺盛。悬挂的运动强度应根据个人身体状况,弱者可用脚尖着地(两脚后跟提起来)。

2.2 反常态运动的价值

2.2.1 健身作用

众所周知,机体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大多时处于周而复始的运动中,另一部分机能却不能很好地经常性地进行锻炼。我们很有必要对那些不经常参与机体活动的部分进行特有的锻炼。而反常态运动就是针对这些部位进行的一种活动方式。通过反常态运动练习可以使我们身体更多的部分参与并得到锻炼[10]。中小学阶段学生的发育尚在进行阶段,正确的引导和帮助会有利于学生健康、顺利的发展。

2.2.2 益智作用

反常态运动的益智作用一个大家都公认的现实,以右手为优势的人经常锻炼左手,有助于他的智力的发展。从生理学角度来分析,人的语言逻辑思维等能力都是被大脑的右半球所控制,经常性地通过左手的运动,来刺激大脑的右半球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提高人的逻辑思维能力的。中小学生处于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而体育作为一种发展智力的独特手段,对大脑皮层的刺激具有直接性、全面性和持续性的特点,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因为反常态运动的活动方式有悖于正常的活动顺序,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学生逆向思维的发展。

2.2.3 协调平衡作用

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经常可以看见许多人在运动时的动作不协调[9]。我们往往费尽心思去教学生某个动作,他还是不能很好的接受。而通过一段时间的反常态练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的协调平衡能力。如:在做倒走练习时,需要练习者保持好方向,掌握平衡,使得主管平衡的小脑得到锻炼,经常性的参与反常态运动对发展我们的协调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2.2.4 丰富学校体育的活动内容

反常态运动也是体育运动的一部分。在我们平常的学校体育课堂教学中,不仅为我们的教学方法提供了更多的选择途径和丰富的体育课程资源,也符合中小学生追求新异活动、喜欢新生事物的心理特点。

3 在体育教学中尝试反常态运动的时机把握

3.1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选用不同形式的反常态运动

不同年级的学生认知水平不同,学习能力,身体各项素质水平,对兴趣的保持能力,自控能力等都有差异。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的身体、心理特点,来选择不同形式的反常态运动,一般来说,低年级的学生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趣味性强的反常态运动,如:倒走、爬行等。

3.2 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选用不同形式的反常态运动

不同教学内容的相互关联,使得原有动作对新学动作会产生促进或抑制作用[4]。如:在进行体操平衡教学时,我们可以采用反常态运动中的“倒立”、“弯腰倒走”等来作为准备活动进行练习。但如果项目之间联系不紧密,或风马牛不相及,就不要牵强,能用慎用,以免产生负面影响。

3.3 根据我国不同气候、地域特点,选择合适形式的反常态运动

我国地域辽阔,就全国范围而言,各个地区的气候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即使同一个地域不同的季节也有不同的气候特点。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气候差异资源开展反常态运动。

4 对策与建议

4.1 转变教育观念

为了把反常态运动更好的引入体育课堂,作为学校领导和体育工作者,必须转变认识,更新观念,敢于创新。首先,改变原有的一些旧的教学思路,大胆启用新的课程资源和模式。其次,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反常态运动的简易性,趣味性,健身性的特点,切实使反常态运动成为学校体育的组成部分。

4.2 加强对反常态运动价值的宣传教育

目前,反常态运动还没有真正走进体育课堂,我们需要加大对反常态运动价值的宣传力度,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学校可以通过课堂教学、黑板报、举办比赛等形式来宣传它的价值。

4.3 提高反常态运动的娱乐性、趣味性

在运用反常态运动教学时,要通过合理组织并尽量多的运用游戏法、比赛法,使学生在游戏和比赛中,体验反常态运动带来的快乐,也使学生在整个反常态运动学习中保持浓厚的兴趣,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有趣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4.4 积极开展竞赛活动

一项新的体育活动要得以推广和发展,举办竞赛活动是必不可少的,任何运动形式对于初学者来说都需要有好的榜样和目标来对比,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我们要通过运动会或其他一些集体性活动来开展反常态运动竞赛活动,通过设置一些丰富多彩,难度适中,趣味性强的项目,如:100米倒走比赛、倒立时间比赛、二人三足跑,左手运球接力赛等比赛项目,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5 加强科研,以科研促发展

任何新兴项目和运动模式的推广利用,其中一定会留有前人的痕迹和研究成果,尤其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但是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如果没有科研力量作保证[1],反常态运动的推广和普及将非常艰难。缺少自己的研究成果做后盾,教师可能在运用反常态运动时会产生顾虑,学生出现了问题更是不知所措。因此,只有加强科研才能使教师充分了解反常态运动的特点、功能意义、练习方法、注意事项等,为在教学中更好的利用反常态运动提供有力支持。

5 结语

反常态运动以其独特的魅力,越来越受到受到人们的喜爱它的教育价值和健身功效是我们引入到体育课堂来的价值取向,当前我国的新课改为反常态运动踏入课堂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作为教育、体育工作者,在引入推广的过程中,要及时发现问题,克服困难,因地制宜地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对策,为反常态运动早日走进中小学体育课堂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参考文献

[1]王建.新课程理念下中国体育教学目标的反思与重建[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3).

[2]毛振明.体育教学内容改革与新体育运动项目[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3.

[3]毛振明,赖天德解读中国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3.

[4]毛振明.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9.

[5]孟磊.反常态运动需慎行[N].大众卫生报,2006-08-22.

[6]王明亮.反常态运动刍议[J].中国学校体育,2007,(10):60-61.

[7]王园园.反常态运动与健康[J].浙江体育科学,2002,(5):28-34.

[8]胡苏柏.健身奇招——反常态运动[N].梅州日报,2005-05-18.

刍议德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 篇11

关键词:德育 小学 体育教学

目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道德素质培养已逐渐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占据突出地位,因此,我们要摆正德育在体育教学中的位置,在体育教学中融入德育思想。德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意志,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素养、集体主义精神以及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与行为意志,掌握学生的整体动态,把德育工作渗透到体育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中。那如何将德育完美的渗透到小学体育教学中呢?这是小学课程改革的重点所在,也是社会对小学教育的关注重点所在。

一、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传

教师本身就是教育的表现者。作为教师,他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影响孩子。教师是学生心中的一面镜子,他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孩子产生极大的影响。比如,在课堂上教师迟到早退、教学态度不严谨等不良行为都会对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体育教学中,本来就没有多少课本知识去学习,体育教师的言行举止占据了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例如,在课堂教育中教师也难免会犯错,当教师讲课错误被学生指出后,教师如果能够在一堆小朋友面前承认错误肯定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肯定会成为学生现在乃至将来学习的榜样。教师是学生的启蒙导师,他的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就是对学生最好的道德教育。为此,小学体育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德育修养,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启迪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在学生心中树立良好的形象,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与信赖,才能向学生去诠释德育的真正含义。

二、趣味教学,游戏中进行德育渗透

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如果体育教学中仅仅是体育基础知识的学习与锻炼,就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而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教师也就很难在体育教学中向学生灌输德育思想。因此,体育教师可以在体育教学中进行一些小游戏,让学生在欢乐中接受道德的教育。例如,在小游戏“抢救伤员”时,教师可以在游戏之前简单向学生介绍抗战时期白求恩大夫无私奉献的事迹。要求学生在游戏中向白求恩大夫学习,团结友爱,严谨认真,使学生在游戏中培养起团结友爱的道德素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趣味教学将德育渗透到小学体育教学中,不仅完成了体育教学任务,更培养了学生高尚的道德素养。

三、潜移默化,创造良好的德育环境

马卡连柯曾经有一句话说:制度越明确,就越能形成内部的动力定型,这是形成技巧与行为习惯的基础。同样,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想真正将道德教育渗透进去就必须根据学校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严格的措施与要求,为学生道德教育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还应将体育教学的常规内容与讲文明、讲礼貌、守纪律、讲道德有机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明确的道德准则。例如,在上课排队中,教师要做到严格规定,给学生规定明确的是非行为界限,学生始终生活于规范化制度化的环境中,逐步形成遵守纪律、团结友爱、热爱集体的良好思想。一个好的环境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小学生作为一个可塑性极强的个体,只有在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中才能更多的接受道德教育,真正发挥道德教育的价值。

四、借题发挥,合理运用突发事件

由于体育活动大多是在室外进行,在教学活动中难免发生一些不可预料的事情。教师可以合理利用这些突发事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仅可以将一些不利事件转化为有意义的道德教育,更可以利用事件的突发性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在赛跑比赛当中,经常有学生摔倒。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爬起来继续参加比赛,并在比赛过后对此事进行讲解,通过对该学生的鼓励与表扬,激励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积极进取的精神。突发事件无论好坏,一般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通过合理运用突发事件,将德育渗透其中,对学生进行教育,不仅培养辨别是非的能力,更容易使学生接触并养成一些优良的品质。

德育是小学课程教育的重点所在,而体育教学却是一门很难与其他课程相结合的学科,因此,要想将德育渗透到小学体育课程中,就必须充分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推广德育教学。

总之,德育不仅是体育教学中的关键,更是整个小学教育中的关键。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我们要根据体育学科的特点,把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落实到每一个教学环境中去。为了实现新课程环境中体育教学的目标,也为了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我们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保证学生生理与心理的全面平衡发展,将德育深入到体育教学中,深入到整个小学课程中。

参考文献:

[1]王国强.德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J].科技信息,2009(9).

[2]曹彤.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2(2).

[3]路晓伟.德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3).

小学体育游戏教学刍议 篇12

1 小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定义

小学体育校本课程,是指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的框架内和基础上,有效理由可利用资源以学校体育教师为课程开发主体,通过对本校学生身体素质状况及个人兴趣爱好进行科学评估从而开发出多样性的,或根据本校或本班的实际情况自行设计、评价、实施、组织的多样性、个性化体育课程的过程。

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类型主要有三大类:课程选择、课程改编和课程新编;开发的方式有五种:改编、整合、补充、拓展和新编;开发的步骤分为八步:建立组织机构、学校情况论证、师资培训、确立课程目标、撰写课程方案、选择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2 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现状

2.1 国内

1987年,上海大同中学提出“面向全体,着眼素质,发展个性,学有特长”的学生发展目标,在校内创立了足球俱乐部,大力发展学校特色体育项目,并利用本校场地和师资设立了跳高学校,此次课程改革不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而且对全国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这可谓是我国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开篇。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两份重要文件中正式确定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以来才有了更深层次的研究。这可谓我国体育校本课程的里程碑。此后,国内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越来越加深入。

2.2 国外

体育课程在国外很多国家均被列为必修课程,所以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已经很普遍,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是英国和澳大利亚。

英国,1988年就将体育课列为必修课,并制定了国家体育课程标准,规定了课程教学目标,但未对而成教学方法作出具体规定,赋予了学校极大的自主权,可有学校决定课程内容及分数。而且,英国的体育课实行的是选修制和能力分组制,不仅可以实现因材施教,而且有利于体育教师发挥专场来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

澳大利亚,《健康与体育》课程在全国范围内的标准是一致的,教学目标是明确的,但教学内容却没有给出具体内容,学校更注重学生对社会及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或开发适合本校自己的教学内容,并可以自主确定对学生的评价标准。

3 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常用方法

3.1 文献研究法

根据研究的内容,主要通过图书馆、网络查询与研究相关的历史文献资料、专著、论著,就其历史由来及发展现状进行了充分的研究。旨再为论文的撰写奠定坚实的理论依据。

3.2 专家访谈法

根据论文研究的内容,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找相关专家教授进访谈。对区域内小学体育教学情况、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和学生参与的情况获取参考意见,为论文的调查问卷的设计也提供的依据,并力争确保问卷调查的信度与效度。

3.3 问卷调查法

3.3.1 问卷的设计种类。

根据研究的需要,遵循调查问卷设计的基本要求,在文献研究法与专家访谈法的基础上,常设计为专家问卷、领导问卷、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四种。

3.3.2 问卷的效度与信度检验。

效度检验:为了保证问卷的有效性,应该邀请研究校本课程和学校体育方面的相关专家对调查问卷进行评价,建议使用五级量表对问卷的内容进行了效度检验。信度检验:在信度检验的过程中采用再测信度方法,建议就选取的测试样本,用同样的测试问卷进行2次间隔15天左右时间的检测,求得前后两次测得的结果求得相关系数R值、P值,确定测量是否具有显著意义,可信度是否足够。

3.3.3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问卷发放的方式主要是邮寄与现场发放,具备条件的建议采用现场发放的方式,然后现场填写、回收。力争回收率和有效率都为100%。

3.4 教学实验法

体育校本课程属于实践性课程,研究中使用教学实验法是必不可少的,建议将实验性教学与课程设计相结合,进行对比性实验研究。

3.5 数理统计法

就研究中所收集、处理、统计调查研究获取的相关数据,运用类似于SPASS和金山WPS excel等专业的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

3.6 逻辑分析法

主要是查阅大量资料,并在此基础上运用类比、归纳、演绎、推理等逻辑学方法,结合体育理论、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管理学等多种学科理论进行了分析,以求获得正确的结论。

4 结束语

体育是一门实践性学科,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过程中,必须要认真分析现有的资源,理清课程开发的目标,合理将各种研究方式进行对比实践,例如将文献研究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根据课程目标结合起来针对使用,才能取得更加符合预期目标的结果。

摘要:校本课程的开发是近年来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如何有效的利用现有资源,找准合理的方法进行实践研究,开发出适宜性较强的校本课程是本文的研究目的。本文结合日常教学研究,就常见的几种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方式提出了一定的分析,希望对于小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能够提供一定的思路。

关键词: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1]纪伟.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上一篇:专利信息服务平台下一篇:模拟太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