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式模块教学

2024-09-26

项目式模块教学(精选12篇)

项目式模块教学 篇1

“模块+项目式”组织管理模式是在现代系统工程理论的基础上建立的, 是对高校以往组织管理体系内容进行的有机整合[1], 实现了模块化管理和项目化管理的系统联结, 实现了组织管理与现代系统工程理论的有机契合, 是一种针对性强、操作性高、效用性显著的高校组织管理模式, 丰富和深化了高校组织管理模式的理论体系, 也将卓有成效地提升高校组织管理效果。黑龙江科技大学外语系英语 (外贸) 专业“模块+项目式”高校组织管理模式的具体内容设计如下:

1 黑龙江科技大学外语系英语 (外贸) 专业开展“模块+项目式”组织管理模式的具体内容

黑龙江科技大学外语系英语 (外贸) 专业是文学、语言学、翻译学、管理学相结合的一门边缘性、综合性和探索性的科学, 具有明显的文学和管理学交叉渗透的特点。社会对英语 (外贸) 专业从业者的价值观念、职业素养、政治信仰、思想道德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 通过与英语 (外贸) 专业授课教师、德育授课教师进行的积极的沟通和协调, 设计了符合英语 (外贸) 专业特点, 该专业大学生的理论层次的“模块+项目式”高校组织管理模式, 并进行持续性的观察和调研, 比较传统的组织管理模式与“模块+项目式”高校组织管理模式的教学效果差异。

“模块+项目式”高校组织管理模式由爱国主义教育模块、身心发展模块、实践技能模块、语言表达模块、科技创新模块、社会工作模块等六个模块组成, 每个模块又根据其知识点设计了若干个项目任务, 形成了贯穿大学四年的实践模式;在每个模块的实践过程中, 施教者设计若干可行性项目任务, 将大学生置于真实项目的全过程任务情境中, 在具体的情景中外化自身和社会所需的德育知识, 使大学生的德育知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到理性认识, 形成德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的组织管理模式, 各模块的具体内容如下:

2 黑龙江科技大学外语系英语 (外贸) 专业开展“模块+项目式”高校组织管理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第一, 各指标权重确定

本研究运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黑龙江科技大学外语系英语 (外贸) 专业开展组织管理的评价指标判断矩阵, 由数位德育专家和学者对评价指标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判定, 根据五级评分法 (包括10分, 重要、5分, 重要、4分, 一般、3分, 不重要、2分, 十分不重要、1分) 描述各指标间的内在关系, 并运用Matlab 7.0数据统计分析软件输出各指标的量化关系和权重。

第二, 评估结果分析

本研究根据德尔菲法输出各指标的预测值, 运用层次分析法输出各指标的相对权重, 运算得出传统传统组织管理模式和“模块+项目式”高校组织管理模式的评估结果:

在“模块+项目式”高校组织管理模式中, 由

可得, 大对学生的组织管理效果评价指数为0.439, 由

可得对教师的组织管理评价指数为0.397。

同法, 在传统的组织管理模式中, 对大学生的组织管理效果评价指数为0.27, 对教师的组织管理效果评价指数为0.31。

通过对黑龙江科技大学外语系英语 (外贸) 专业组织管理效果的前后对比可以看来, 在“模块+项目式”高校组织管理模式中, 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组织管理素养的提升程度明显大于传统组织管理模式;教师的组织管理效果优于传统的组织管理模式。这是由于, 在“模块+项目式”高校组织管理模式中, 大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地发挥, 大学生对针对于本专业特色的组织管理项目显现出了较高的兴趣和参与热情[2], 因此其思想道德素养和组织管理能力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而由于“模块+项目式”高校组织管理模式对德育工作者的知识结构体系、活动组织能力、实践活动策划和协调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德育教师尚不能完全适应全新的组织管理模式, 其知识结构、活动组织能力和实践活动策划协调能力都略滞后于“模块+项目式”高校组织管理模式的内在要求, 因此, 教师对组织管理的评价指数增长并不明显。这也对德育教师自身能力和实践活动综合能力的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模块+项目式”高校组织管理模式的试点工作仅仅针对黑龙江科技大学外语系英语 (外贸) 专业, 虽然验证了其在提高大学生的组织管理参与性和主体性、提升高校组织管理的效果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但该模式的模块划分和项目任务设计仍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优化, 其结构合理性、适用性和推广性仍需要进一步的检验。

参考文献

[1]何景洋, 高明星.运用团体心理辅导加强高校班集体建设[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8, 27 (7) :46-47.

[2]高明星.转变服务作风在新时期高校转型过程中的作用研究[J].经济师, 2011, 7 (3) :114-115.

项目式模块教学 篇2

一“、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模式内容

(一)划分教学模块以国家职业教育规划教材和职业鉴定规范为依据,在汽车专业大纲的指导下,将汽车专业课程划分为发动机、底盘、电气设备、车身、汽车新技术5个大模块,各大模块按系统机构的不同,分设子模块,每个子模块按专业技术的实用性再分设各个专业课题。如在发动机模块中,分设2个机构和5个系,即曲柄连杆机构、配气机构、燃料供给系、润滑系、冷却系、起动系、点火系7个子模块,在曲柄连杆机构子模块中再分设3个课题,即缸盖与气阀组、活塞连杆组、曲轴飞轮组。在底盘模块中,分设4个系,即传动系、行驶系、制动系、转向系。在传动系子模块中再分设4个课题,即离合器、变速器、万向传动机构、驱动桥。教师的备课、教学均是围绕模块和课题来进行的。

(二)教室一体化即理论教室与实习车间一体化。在实习车间布置一个多媒体教室利用多媒体课件来演示和讲解零部件的构造、作用、原理及其在汽车上的位置,并利用汽车仿真教学软件演示汽车维护和故障排除方法及过程。

(三)教材一体化即理论课教材与实习课教材一体化。将《汽车构造》、《汽车维护与故障排除》、《汽车修理工艺》、《汽车拆装实习》、《汽车电气设备》、《汽车电气设备维护与故障排除》、《汽车电气设备修理工艺》、《汽车电气设备修理实习》等专业课合并为一门汽车维修专业课。每位任课教师在汽车专业大纲的指导下,以国家职业教育规划教材和职业鉴定规范为依据,根据划分的模块自己编写配套教材和课件,实现教材一体化。(四)教师一体化即专业理论教师与实习指导教师一体化。在“模块式一体化”教学实践中,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能力提出新的要求,要求教师除具备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外,还必须具备高级修理工以上的操作水平,才能在授课过程中进行规范、准确的操作演示。

(五)理实一体化即专业理论课与实习操作课一体化。按传统的教学过程,专业课程跨度较大且重复,教学效率低。而采用“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教学效率大幅度提高。如学习“变速器模块课题”时,在理论教室和实习车间构成一体的情况下,第一步进行理论讲解并用课件演示变速器的构造、作用以及工作原理,第二步进行变速器的拆装实习教学,第三步进行变速器的维护与故障诊断的讲解和演示,第四步进行变速器修理工艺的讲解和演示,第五步进行变速器的整体装合实验及总结等。这样的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根据模块内容多少设定教学课时,以学生够用、适用、会用为原则来安排教学内容。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加深认识,及时提出问题,对个别机件的认识达到深入透彻的程度,记忆也较为牢固。

二“、模块式一体化”教学实践体会和成果

(一)充分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专业理论课和技能操作训练课的有机结合使学生有较多机会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反复对照理解。在一段教学时间内,只把一个部件总成结构作为重点的认识对象。从构造、拆装、维护排故到修理工艺,缩小了注意目标,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在大脑中形成对该总成结构系统的完整认识。由于这种教学方法运用了感知记忆、理解记忆、运动记忆等有效记忆方法,使学生容易在大脑中较快地形成总体结构全方位的表象,技能形成较快。

(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整体上采用模块化的组织,有利于教学中不断融入有关汽车技术方面的新知识。而对于每一模块采用综合化的组织,即将每一机构系统的结构、工作原理、维护和检修、常见故障的诊断与排除综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掌握每一模块的知识和能力,保持某一方向知识的完整性。课程结束时,再安排汽车整体拆装、维修、调试和故障诊断的集中实训。此时,学生的技能会由量变引发质变,产生飞跃,形成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

(三)促进师生的有效沟通教师能比较直观地了解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操作能力的程度,有利于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加以指导,因材施教,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教师使用案例教学法,根据不同的目的来选材设计不同的案例,用以反映各种情境的教学,可以与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心得,共同讨论和评判在完成教学课题时出现的问题。

三“、模块式一体化”教学相关配套工作和努力方向

(一)编写配套材料依据教学大纲及技能鉴定标准,按照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有效性原则,选用和编写“模块式一体化”教材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基础。同时,专业基础课教材的选用和编写偏重联系本专业的案例教材,要求专业基础课教师尽可能把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联系到每一个实际案例中讲解。如在讲解“机械基础”中齿轮传动一章时,除了讲解教材中的案例,还要联系应用到汽车变速器、主减速器及差速器中;讲解凸轮机构时,还要能联系应用到发动机的配气机构中。

中职课程“模块式教学”改革初探 篇3

关键词:中职基础课程;改革;模块式教学

在全球经济环境下,我通过多年从事职业技术教育和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深深体会到一名合格的职业技术教育者过去那一套以传授知识、讲授技能为主的授课方式已不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必须实现传授知识向提高能力为主的转变。在职业教育中,教师要有高超的课堂组织技能,在有限时间内,通过催化、引导,帮助学生学以致用,使其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职业能力。

因为,经济全球化后,社会职业岗位的外延及内涵发生了巨大变化,它要求员工不仅要提高岗位职业技能,更要能应变、生存和发展,注重整个职业生涯。这样,它对教育的要求就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要教会他们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共同生活,为天资不同、条件各异的学生提供平等的、能最大限度地开发自己潜能的机会和途径。

2004年,为适应社会和企业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我校又恢复招生。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课都排在了教学计划中。通过两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这些基础课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待改进。

中等职业学校以培训中级技术人才为目标,应坚持基础知识、岗位入门技能与职业专精训练相结合,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和提高其实践能力,这样基础课教学就应以服务技能教学为主。为此我们成立了以《语文》教学改革为龙头的基础课程教改小组,提出了模块教学的设想。

一、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初步进行语文课程的整体优化

现在中职使用的语文教材是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第四版),属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通用教材,上下册,14个单元,68课。分散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小说或戏剧、应用文和文言文等。当然主要任务也是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和相关语文知识,训练听、说、读、写能力,培养观察力、思索力、想象力、理解力和鉴赏力,使中职学生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从而能说会写。

我校承担2004、2005年语文教学任务的均为外聘教师,教学按部就班,两册分两个学期讲完。而学生第二个学期起就得学习专业理论课,进行课程实习,学习的内容加上基础课多达十几门,学生既要学好基础课,更要学好专业理论课,还要搞好实习,因而不堪重负,哪一方面都不能做到专精。在2005级化工专业的教学中,我们指导教师吸取2004级的教学经验,在基础课课时上进行了压缩,在语文方面,指导教师在《语文》下册教学中改进教法,每单元精讲一课,其他辅导学生学习或指导学生自学,并打乱章节秩序提前讲授文言文和古诗词单元,以利学生记诵。并且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语文能力。这样初步实现了课程的整体优化,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但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们没有对两册内容进行系统分类,在上册讲过的知识,到下册又重复讲授,知识显得零碎、不系统,为此我们将模块教学的设想运用到了中职语文教学改革中。

二、因材施教,打破章节,按类组合模块

为适应中职学校教学特点,服务技能教学,2006、2007年我们教改小组按专业不同对基础性学科进行不同程度地学时压缩,其中《语文》压缩为一个学期。我们引导任课教师总结2004、2005两级教学经验,首先对两册教材内容进行系统分类,将知识归类组合成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应用文、文言文模块。在记叙文模块中再根据散文、小说、戏剧分类讲授,依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学时。

三、采用不同教法抖开模块,各个击破

将课程组合成不同模块后,重要的是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实施。用一个学期将68课不同性质的课文全部讲完是不可能的,重在示范和学法指导。在教学中,我们教革小组指导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特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法,根据不同模块的特点和教学目的实施教学。

1.分类法、对比法、多媒体教学法拉开模块教学序幕。记叙文模块教学:两册《语文》中记叙文所占篇幅最多,主要教学目的是教会学生认识记叙文文体特点,学会写作各类记叙文。在教学实践中,指导教师根据记叙文的写作对象不同将上下册第一单元的散文分成写人、记事、写景、状物四类,并精选优秀文章对比讲解。同时精选两册中小说、戏剧单元的内容穿插其中,讲清一般记叙文和文学作品的联系,指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和一般记叙文文章并自己对比、体味其区别。精讲完有关散文后,采用多媒体播放电视散文,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热情,提高学生的鉴赏力。为巩固教学成果,根据教材写作要求,指导学生写作以上四类记叙文,基础好的让其尝试写作散文或小说,以此培养学生积极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深入思考生活的能力和习惯。最后,通过优秀习作讲评,激发学生写作积极性,使语文教师成为學生学习的合作者。这个模块,可帮助学生将初高中以前所学记叙文、文学知识重新进行归纳、整理,以拓宽视野,给学生留下实践的空间,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和基本文学素养,从而体悟语文教学的真谛。

2.从培养学生实际能力入手进行说明文模块教学。两册中的第二单元为说明文,首先引导学生系统复习说明文基础知识,强调说明文的作用。叶圣陶先生说过:说明文非认认真真练习不可。因为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几乎处处要用到说明文。练习说明文可以为写作别类文章打下坚实基础,从而提高阅读说明文的能力,也为学习其他学科尤其是专业理论课打下基础,因为几乎所有教科书都是说明文。其次要求学生掌握说明文的基本特征和说明事物的一般顺序,能够辨识、运用常用说明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比较学习、阅读两册书中的第二单元的说明文,并要求学生写一两篇说明文,以此比较不同说明方法的特点,体味不同说明方法对说清事物特征的作用。这样也能体现语文教学服务技能教学的宗旨。

3.从议论文写作方法入手实施议论文模块教学。本模块主要采用案例法精讲两册中有代表性的议论文,要求学生掌握议论文的特点和一般论证方法。配合教学内容组织辩论会、演讲赛等,加深对议论文文体的理解,开拓学生视野,发散思维。最后要求学生结合时事和实际写作议论文,并配合习作讲评使其真正掌握议论文,并会运用议论文体为自己服务。

4.以记诵法为主组织诗歌模块教学。为什么提出以记诵为主呢?古人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说法,因而我们教改小组认为不论何类诗歌,都应要求学生记诵为先,琅琅上口的诗歌在记诵时,既可了解其音韵美的一面,也可体味读者的感情所寄。

当然在此模块要引导学生梳理初高中学习的诗歌知识,并且不同时代、国别的诗歌教学方法和对学生要求也应不同。其中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通过重点讲授让学生初步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语言特点,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提高诗歌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要求学生记诵;古代诗词教会学生品评鉴赏方法,要求学生熟读会背,提高其古文化素养。

5.从丰富语言知识角度组织文言文教学,培养其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本模块精选古典名篇进行精讲,其余的指导学生阅读,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古文语言知识,会翻译浅易的文言文,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古文化内蕴,喜爱古文化。

以上几个模块的教学,学生积累了一定的语文知识和写作方法,为应用文模块的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采用多种方法收束模块——应用文模块教学

两册书中都在第六单元安排了应用文,文种不同,作用也不同。从知识实用性角度考虑,再联系学生长远的职业生涯,我们认为不论必修课、选修课和阅读课都应与社会实际结合,讲清这些应用文种的一般写作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写作和应用能力。

首先,共性的知识系统讲。如应用文的分类、一般应用文的写作格式和写作技巧,分清不同种类的应用文及其应用范围。

其次,不同文种采用不同教法。如用案例法讲解上册第六单元的几种文种,交代其在生活、工作中的实用性。其中,计划、总结、调查报告等常用事务公文,计划、总结重点讲,并教会学生写作这类文章。启事讲清其分类及其写作方法。申请书、求职信讲清适用场合和写作格式;用实战法讲解下册第26课,让学生演讲《我有一个梦》,并结合此稿评讲议论文模块学生自己写作的演讲稿,讲清演讲稿与演讲关系及演讲稿的写作方法和技巧;联系实际讲解第24课,与时事新闻联系,让学生了解一般新闻常识,学会一般新闻稿件主要是消息的写作,了解新闻写作的一般结构技巧,并会阅读、辨识、赏析报刊新闻稿件。

此模块实际是对以上几个模块的总结,因为不同的应用文写作时要使用不同的文体,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因而在此模块教学时要考虑到与前面所学知识的联系与渗透;有的使用记叙,回忆往事,引起读信人的共鸣,拉近两人的感情;有的使用说明,向读信人介绍某物或某地等,使读信人如亲睹某物或有身临其境之感等。但不论如何,还要讲清应用文与一般性文章写作的区别,如应用文写作时要遵守约定俗成的固定格式,要能正确使用一些习惯用语等,而一般性文章在写作时文无定法,没有太多的要求,但也要考虑文体特点。这样就收束了整個语文教学模块,完成了语文教学的任务。

项目式模块教学 篇4

1“项目式+模块”跨文化培养

“项目式+模块”教学指的是学生围绕教师设定的学习项目, 充分调动一切可调动的学习资源, 以及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 最终通过实践来完成学习任务。“项目式+模块”跨文化能力培养指的是在教学中设定跨文化学习项目, 让学生完成阶段性的跨文化学习目标。

该教学模式尊重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地位, 具备以下基本特征:一是学习项目应是真实和具体的。“项目式+模块”教学要根据跨文化教学目标设定具体的学习项目, 并且这一项目要贴合实际, 或是对学生未来工作场景的模拟, 亦或是对某一真实场景的再现。二是学习内容应该具有开放性和多元性的特点。跨文化学习项目或模块涉及的知识既有理论应用, 也有实践操作, 并且不局限于某一学科领域之中, 要求学生用发散思维解决问题。三是资源获取的多渠道。“项目式+模块”跨文化培养模式要求学生充分利用可利用的学习资源来解决问题, 如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获取资源、与同学或老师互相合作找出解决问题的方式等。四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项目式+模块”跨文化教学中学生会从不同角度和不同风格出发对问题作出解答。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和风格, 以此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2 信息技术手段与“项目式+模块”跨文化培养的整合优势分析

随着信息技术应用越来越广, 各个领域内掀起了一场信息技术革命。高校教育在信息技术的冲击下, 也正在逐渐改变传统培养模式, 探索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渠道。“项目式+模块”跨文化培养模式具有较强的指向性和系统性, 与信息技术有着天然的整合优势。首先, “项目式+模块”教学中辅助信息技术能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便利条件。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风格、学习需求和学习目标, 在互联网中收集学习资料, 为完成跨文化项目而探索。同时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跨文化自测练习, 对照自己学习中的不足, 在此基础上合理调控下一阶段的学习目标;学生通过运用网络资源进行跨文化习得和训练, 逐步培养跨文化意识和自主运用网络获取有效信息的习惯。其次, 二者的整合有助于创新真实教学情境, 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学生展示“声”“画”“形”方面的跨文化内容, 调动了学生的综合感官能力;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创设人机或人人交互对话, 让学生感受更加丰富多彩的跨文化交际环境;通过虚拟技术构建模拟场景, 满足“角色扮演”学习方式的需要, 为学生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最后, 二者的整合有助于创新跨文化培养方式。传统的“项目式+模块”教学仍以封闭式教学模式为主。利用互联网交互媒介、数字资源平台、即时通话平台等能够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开放式的环境。

3 信息技术在“项目式+模块”跨文化能力培养中的具体应用

1) 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校际“项目式+模块”跨文化数据资源库

校园信息资源库是现代教学的必要辅助, 同时也是提高“项目式+模块”跨文化培养效果的重要载体。所谓校际跨文化信息资源库指的是按照一定的管理规范和技术规范对跨文化资源进行搜集、组织和管理, 并使之服务于学校跨文化培养的一种共享资源系统。系统细分为跨文化多媒体素材库、跨文化影视和文字资源库、跨文化课件、跨文化教学案例库、跨文化练习题库、研究方法指导、研究设计等多方面的内容。

资源库的构建包含引进和开发两种形式, 具体建设时应综合运用[2]。从引进层面来讲, 要充分考虑到本校跨文化培养的现状、特点和趋势, 加强引进英语国家中的经典语言信息材料、音像数码制品、电子产品等。同时根据模块内容和培养目标, 选择性地购买英语国家的教学软件、教学平台、资源数据库等。在资源库开发方面, 要重点做好项目网站建设工作。根据“项目式+模块”跨文化培养的特点, 对项目进行分类, 并建立跨文化专题教学网站, 这既方便了跨文化教学的深入开展, 又能实现信息的交互共享。跨文化专题教学网站的资源框架和专题内容要尽可能体现出“模块化”和专业性的特征, 除了适用日常教学与科研需要之外, 网站还可以增添一些跨文化项目研究现状、研究素材、主要研究问题、专家论坛、理论前沿等栏目。资源库在建成之后, 要定期进行维护和更新。利用信息技术中的交互技术, 在互联中搜集资源, 或与其他数据资源库建立共享关系, 可以较大化地满足教学的需要。

2) 信息技术与高校“项目式+模块”跨文化教学的全面整合

在跨文化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信息方法、信息资源全面地为“项目式+模块”教学服务, 创设数字化的教学环境, 使信息技术成为必要的跨文化认知工具、跨文化教学演示工具、跨文化研究辅助工具等, 有助于优化教学资源、拓展教学途径和优化教学方式。

首先, 应用信息技术优化“项目式+模块”跨文化教学资源。《英语课程改革方案》中指出, 英语课程要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为学生提供贴近生活、贴近社会需求和贴近交际需求的健康内容;要积极利用音像、网络信息、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丰富教学资源, 拓宽英语学习渠道。在信息化的背景下, 跨文化培养越来越呈现出网络化、多媒体化和数字化的特征, 而在“项目式+模块”教学中涉及知识专业性强、逻辑性强, 更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利用数字化的技术手段, 在“项目式+模块”跨文化教学中融入声像、文字、动画、三维模型、图像、视频等资源信息, 能够较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 互联网搜索引擎、数字图书馆能够为项目教学提供充足资源, 继而为提高跨文化教学质量提供了可靠支持。

其次, 利用信息技术拓展“项目式+模块”跨文化教学途径。项目式教学中, 学生通过学习跨文化知识、运用跨文化知识达到某一特定目的。搜集、整理和研究跨文化资料是实现“项目式+模块”教学的必由途径, 也是其重要的教学载体。教师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 以小组合作或调研的方式展开研究, 贯彻“项目式+模块”教学思想, 实现跨文化教学的活动化、任务化、真实化, 有助于丰富跨文化的培养途径。

最后, 利用信息技术创新“项目式+模块”跨文化教学方式。为了提升跨文化教学质量, 要在学生跨文化认知能力、跨文化创新意识的基础上实施科学的培养方法和步骤[3]。以“Holidays and Special Days”教学为例, 比如圣诞节, 在“项目式+模块”教学的前期准备阶段, 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搜集与圣诞节有关的跨文化资料。建立跨文化课前交流平台, 与学生进行深入的互动, 重视学生的所思所想, 并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 为学生学习本课知识提供可行性参考。而学生则可以利用校内资源库、校内数字图书馆、校内局域网络、互联网开放平台做好跨文化项目前期资料的收集与论证工作;在“项目式+模块”的课堂教学阶段, 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Jingle Bells”这首歌曲, 顺利导入本课内容。继而通过模拟真实场景, 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相关任务, 演绎与圣诞礼物有关的故事。同时利用信息交互设备, 让学生在交流平台中就“Christmas and I”这一主题进行讨论或讲述;在本次教学实施之后,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深入学习, 如让学生搜集中国春节与西方圣诞节的资料, 多角度对比二者的异同, 同时把学习成果以文字信息的形式发布至共享平台之中供师生查阅和评价。

3) 开发实用软件, 丰富“项目式+模块”跨文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数字化时代, 信息高速传播和转化, 如何对浩如烟海的信息进行精确的提取和筛选, 使之符合跨文化教学的需要, 成为了跨文化教师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此种形式下, 以信息技术为依托, 开发出简单实用的教学软件, 不但有助于减轻教师负担, 还有助于提升丰富跨文化教学内容和手段。首先, 可以运用软件技术建立统一的多媒体教学素材库。素材库构建以满足“项目式+模块”教学需求为基本出发点, 按照一定的原则科学组织素材, 细分文字素材库、图像素材库、电影素材库、声音素材库等多种类型。开发出系统集成软件, 对细分的素材库进行统一管理, 满足教师与学生的现实需求。其次, 要建立软件开发基础平台。根据跨文化项目模块或学生学习的具体要求, 建立软件模块。例如, 针对项目内容, 建立选题模块、研究背景模块、国内外研究方法分析模块等;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建立模拟型和多媒体工具型教学软件平台。

4 结束语

“项目式+模块”跨文化能力培养是基于现代教育理论而建立的, 它整合了高校以往的跨文化培养模式, 实现了模块化教学和项目化教学的有机统一。但这一教学模式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实用性, 传统教学体系下难以实现。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 信息技术与高校教育教学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项目式+模块”跨文化教学中, 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式、拓展教学途径可以较大化地提升跨文化培养效果。

摘要: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 信息技术已在教育教学领域内显示了广泛的应用优势。高校“项目式+模块”跨文化培养也与信息技术有着较大的整合空间。该文以高校英语跨文化教学为视角, 首先对“项目式+模块”跨文化培养的概念与特征进行辨析, 继而分析信息技术在这一培养模式中应用的必要性。最后从校际跨文化资源库建设、跨文化教学改革、跨文化教学手段创新三个方面阐述信息技术的具体运用, 以期为促进高校英语教学的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跨文化,“项目式+模块”,高校英语,信息技术

参考文献

[1]任天波, 雷鸣选.高校教育中信息技术应用与整合策略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 2013 (1) :18-20.

[2]周健.高校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J].职业与教育, 2013 (2) :68-71.

项目式模块教学 篇5

“汽车构造”、“汽车修理工艺”和“汽车维护与故障排除”是技工学校汽车修理专业最主要的专业课程,在多年的教学安排中,通常采用将三门课程独立设置,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分开进行的传统教法,近年来,我校对汽车维修专业进行了教学方法的改革,实行了一体化的教学,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亦发现了目前一体化教学的不足之处,就此,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一、传统教法的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受客观因素限制,传统教学方法的课程设置在“教”和“学”两方面都存在问题,影响了培养目标的实现:

1.技工学校的学生文化知识基础较差,学习缺乏空间想象力,普遍感到困难。尽管加强了直观教学,但对汽车零件的空间形体、零件之间的位置关系、装配关系及传动关系、工作原理难以形成完整的认识。学“修理工艺”时,死记硬背、似懂非懂。学“排故”时,缺乏思路、摸不着头脑、枯燥乏味。学生普遍感到“专业技术理论”难学易忘,厌学心理普遍,靠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进入修理技能形成的实习教学阶段,虽较感兴趣,但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已遗忘甚多,往往限于模仿性的操作训练,而无法触类旁通,形成系统技能。

由于理论和实习教学的各个阶段认识方法单调,学生的专业兴趣得不到激发,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学习专业技术的方法和能力难以得到很好培养。

2.三门专业技术理论课的教学安排时间跨度大,同一个汽车部件总成(如传动系中的主减速器总成)的“构造”、“修理工艺”、“故障排除”教学时间为两个学期,学生对某一部件成结构的认识是断续、分散的。整体认识不清楚、理解不透彻,学习难以深入。而且,人为地将教学分为理论与实习两部分。教学上自成体系,互不干涉,各有一套人马。专业技术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分段实施,理论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各负其责,造成了相互脱节,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难以形成有机结合。教学过程中往往出现“各自为阵”和“相互推诿”的现象,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得不到协调,教学内容不能合理统筹。

3.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法,容易产生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不利于造就一支既能讲授专业理论,又能指导学生实习的复合型专业教师队伍。

二、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法的探索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在“模块式一体化”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具体做法是:

1.以国家职业教育规划教材为蓝本,在我校汽车专业大纲的指导下,将汽车专业课程划分为:发动机、底盘、电器、故障诊断与排除、汽车新技术五大模块。各大模块按系统机构的不同,分设各个专业课题,如在发动机模块中,分设有两大机构五大系统的课程,每课题按专业技术的实用性和参照国家技能鉴定规范要求,再设分课题。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实物、教具、多媒体等手段,将枯燥的理论教学过程,转变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一体化过程,从而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的目的。形成理解和记忆的良性循环,将“汽车构造”“汽车修理工艺”和“汽车维护与排除”三门课合并为一门课,实现了一体化。

2、针对技工学校学生知识基础较差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利用实物直观演示法,将书本上的零件名称,具体的工作原理,实实在在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便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理解,缩短了认识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较快地将书本上的理论与实践融合,促进了理解,加深了记忆,绕过了以往“死记硬背”名称、原理的暗礁,学习效率得到了较大的提高,重要的是使学生初步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为将来继续认识学习打好基础。

3、以往将专业课程划分为构造和修理,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这样,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认识就人为的分割,使学生难于建立一个清晰、深刻的概念。

如传动系中主减速器的学习,按传统的教学过程,跨度较大,如今,采用了一体化教学后,大幅度提高了教学效率,教师从传动系的需要引入课题,明确了“减速,增扭,改变传递方向”的作用后,经多媒体示图和实物的演示,使学生建立一个感性认识,再进一步运用机械原理,引出机件的名称及作用,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此时,教师将演示实物逐步解体,将主要机件重复介绍,从名称、作用、构造特点、检修步骤和相应的技术要求等,一气呵成,再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分解、检验、装合和调整,使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加深认识,不明之处,及时提问解决,使学生对各机件的认识达到深入透彻的程度,记忆也就较为牢固了,相对所需课时也缩短,可将课时归还给学生的操作练习,加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4、在一体化教学实践中,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从理论到实操,均须具备足够的能力,这是实行一体化教学的成败关键。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专业系统的理论知识外,还必须具备高级修理技工的操作水平,这才能在授课过程中进行规范、准确的操作演示。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培训,我校的汽车专业教师,已把理论/实操两者融为一体,基本通过“讲师/技师”的`“双师”评定,有效的促进教改的步伐。

三、“模块式一体化”教学试验的启示和体会

几年来的“模块式一体化”教学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感到生动、不呆板,看得见摸得着,既容易理解又记得牢。几年来,汽车维修专业学生职业技能鉴定的合格率明显提高。初级工鉴定考核一次通过率从86%提高到98%以上;中级工合格率从80%提高到95%以上。

通过对“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法的试验,我们得到如下启发和体会:

1.该教学法可使技能操作训练与专业理论相对应,紧密衔接,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理性与感性的同步认识。

2.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操作训练的有机结合,会使学生有较多机会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反复对照、理解。“模块式一体化”教学在一段教学时间内,只把一个部件总成结构作为重点的认识对象。从“构造”、“修理工艺”到“维护与排故”,使学生缩小了注意目标,使他们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在大脑中形成对该总成结构系统的完整认识。由于这种教学方法运用了感知记忆、理解记忆、运动记忆等促进记忆的方法,所以使学生容易在大脑中较快地形成总体结构全方位的表象,技能形成较快。

3.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的反复交叉,内容不断更新,学生有新鲜感。理论指导下的技能训练,能使学生感觉学到了实在的本领,自信心增强,技能形成进程加快。而且,学生在专业技术理论指导下对各汽车部件总成的解体、零件的检修、组装及按工艺要求调整,既保证了实习教学的质量,又保证了教学设备的完好。

4.“模块式一体化”教学增加了师生的直接接触,教师能比较直观地了解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操作能力的程度,有利切合实际地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加以指导,因材施教,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5.教师必须提高自身专业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努力成为“复合型”教师。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取长补短,使自身的业务能力、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都得到提高。由于实行教师任教科目负责到底的教学管理方法,增强了教师的工作责任心,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推行“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有待解决的几个方面

要进一步推行“模块式一体化”教学,需抓紧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1.要求任课教师既要有扎实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又要有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这类教师目前紧缺,所以必须加强现有专业教师(含实习指导教师)的业务培训,提高现有专业教师的业务素质,作为一种过渡的办法,可采用专业理论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合作授课的形式,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2.从“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不是单纯的技能)出发,对现行的教学计划、大纲、课程设置进行调整、修改。

3.目前缺乏与“模块式一体化”教学相配套的教材,必须尽快组织精兵强将编写出“模块式”教学的教材。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模块式教学 篇6

[关键词] 思想政治 模块式 教学 思考

高中政治新课标的鲜明特色和一大亮点是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课程设计上建构了“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四大必修课程模块,以现实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如“公民的政治生活”、“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生活与消费”、“投资与创业”等为主题,具有浓郁的现代生活气息,体现了对学生生活的关注。新课程模块化设置给教师教学带来了以下思考与挑战。

一、如何把看似复杂实则简单的生活现象以政治学科视角立体化解读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更高层次上重建学生与生活世界的意义关系。当代高中生,他们的生活还不是开阔的,而是需要拓展的,是需要增强其生活底蕴的。而这项工作自然而然要由教师来完成。政治教师要把新课程真正当成一种有文化价值的“精神食粮”,用以熏陶学生的心灵,成为具有精神感召力的活动载体,发挥其文化品位、文化气息,不仅仅把知识作为结论、作为产品传授给学生,而要以文化等视角去解读生活现象。为此,高中政治教师不能不具有多学科素养,仅有本学科还远远不够,还应做到与时俱进,融会贯通,具备综合素质。这样才能点燃学生这颗生命的火种,给学生以人文关怀,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尊重保护学生人格和对其潜能开发,关注其生活状况、生存状态,提高其生活质量。

在强调以生活为基础的同时,教师不可忽视以学科知识为支撑。学生的能力发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包括思想政治观点的形成,学科知识的支撑是必要的实践性和开放性理念,对于高中政治新课程尤其重要。

二、如何把具体的生活现象与抽象理论对应衔接,做到不脱节、不生硬、不灌输

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这是人们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发挥思考作用。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透过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复杂现象认清问题本质的抽象能力,从而提高参与经济生活的水平。如在《多变的价格》这一课题中,教会学生从现象入手应用基本知识去分析。例如在一些小城镇和农村地区,不是特别富裕的人们,每每在换季和节后到大中城市花较少的钱买回时尚且称心的打折服装。用供求影响价格的知识对这一现象进行评价。回答起来不难,在于换季或节后,一些服装供过于求,商品过剩,商家争相出售,消费者持币待购,商家不得不打折降价以便卖出商品,所以人们能花较少的钱买回所需的服装。要在潜移默化中教会学生一些相关理论,不要一整盘地端出来,强迫他们吃下去。通过生活现象入手,通过探究获得,通过实践了解,获取基本理论的途径多样化起来,这就不生硬;理论的东西脱离了现实,就没有任何的生命力。高中政治新课程已经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三、如何结合研究性学习深化认识生活现象、深入探究,把学生推入新课程,强调学生主动积极参与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教学过程,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发挥主体性,向教师学习,自主学习,向书本、向生活学习,从多种资源中吸取知识智慧。例如《多变的价格》这一课题,以讨论探究式教学为主,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积极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的经济现象入手,通过讨论探究解决相关理论问题,亲身体验价格变动对生活生产的影响,在解决问题中提高自主性、独立性和竞争性的能力,让学生树立竞争意识,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意识,以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在推进新课程中,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联系实际,解释价格变动的原因,解释是哪些因素导致市场供过于求或供不应求。通过学习劳动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劳动,平等待人的精神。

四、如何在教学中围绕模块主题正确处理面、线、点的关系,协调统一实现“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

新课程从生活现象入手,并不止于生活现象,而是拓展、延伸、深化。作为政治教师,要做好面、线、点的衔接工作。面是指模块化设计或建构方式;线是指各模块的特定主题;点是指单一模块的内容知识。新课程中,高中政治在知识学习这个目标维度,其内涵指使学生获得良好的知识结构和多样化活动经验。“过程——方法”的目标主要指不要过分注重学习的结果而是要注重学习过程,突出“学会学习”、“学会体验”。就高中政治新课程各个模块而方,在过程和方法这个维度,最基本最核心的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追求理想生活的本领。新课程模块把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科学的课程目标应该培养学生科学的价值观,并在此引领下造福于国家、社会、自己。“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重在体验与感受。

教师还要把观念更新与方法创新有机结合起来,要让课堂充满民主竞争氛围,使学生的自主意识、独立思考能力的得到培养和发挥,实行开放式多渠道教育导向,使政治课从课堂走向社会,优化教学方法,着眼于学生的整体发展,重视发挥多教法的合力,采取灵活性的课程教学策略。

高中语文模块式教学研究 篇7

关键词:高中语文,模块,教学

将“模块”概念引进高中语文教学, 就是试图突破传统的单篇教学模式, 将每一单元中的数篇课文作为一个整体, 视为一个教与学的“模块”, 进行有目标、有组织、有系列的教学活动。每一模块都是相对独立的教学、学习和评价单位, 它具有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意。

一、模块教学的组织形式

将模块理论运用于教学领域, 对模块可理解为“为某课题 (单元、分单元、课主题) 而精心编制组装的一套供教学用的材料”, 这套材料包括信息单、活动单、作业单、技能单、问题群、研究问题、学生评估及其他等材料。模块的设计可以是一个单元或几个单元知识的组合, 也可以是一本书的整合, 从小的方面说, 也可以是一节课、一个小的学习点。以模块的形式设计课程便于教学, 也便于学生反馈。学生由学期末的反馈变成模块的反馈, 使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进展, 对学生进行更有效的指导。

二、模块教学在高中语文中的运用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课程结构按模块进行设计。高中语文要实现模块式教学, 就有必要按模块式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分析, 在分析的基础上将具有同类功能的知识点或能力项进行整合, 分化出同类型知识密集的一个个模块, 各模块下根据需要可以设置一定数量的子模块, 也可以不设。无论是哪一级的目标, 都应是可以衡量的行为目标, 且每个完整的行为目标都应由条件、行为、标准三要素组成。条件是指场地、制约因素、附属设施、材料、工具、设备等;行为是学生必须表现出的可以衡量的行为, 由可操作性的行为动词构成;标准是指期望达到的数量和质量。

小节课题就是每一节的授课题目, 课题下编排的内容是教学的核心。除了我们比较熟悉的目标、重点难点等之外, 关键是要根据模块式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精心编制一套模块材料, 如信息单、活动单等。其中信息单也叫资料单, 但其信息量不仅仅是书本知识, 还应包含杂志、报纸、网络、新闻及其他参考书目上收集到的、经过教师精心遴选、汇总后单独成册的资料, 这些材料主要是供学生掌握信息用。活动单就是活动指南, 其实质就是一个便携式清单, 即要求学生第一步做什么事, 第二步做什么事, 如何去组织材料, 例如让学生怎样去调查、撰写新闻稿件等, 教师提供的让学生去完成的流程步骤就是一个活动单, 它能给学生充分、自由的活动空间。作业单必须由教师亲自制定, 必须以信息单为基础, 使学生能在信息单中找到一些具体的材料, 便于巩固知识, 也便于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重点内容上。技能单在实验课程中比较常见, 就是根据实习步骤制定出具体的任务、整个实验限定时间等, 并对每一个步骤分配一定的分值, 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予以赋分,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可以借鉴。问题群就是对同类问题举一反三, 让学生在练中学, 在练中会。

三、高中语文模块教学的意义

(一) 教师观念转变确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单元模块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它要求教师以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教学。首先, 教师要转变角色地位, 从原来身居讲台、居高临下、灌输知识的“指挥者”变成“教练”、“导演”,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给学生发表意见的一席之地, 老师是和他们一起参加学习活动、共同研究的“同道者”。其次, 教师要从单篇课文教学的框框中跳出来, 运用系统论的“整体原理”把握教材;要从课文的“园囿”中解放出来, 着眼于教材的拓展、延伸, 给学生以尽可能多的信息。再者, 教师的作用不仅在于教会学生什么, 更重要的是点燃学生求知的火种, 激发他们创造的欲望。在单元模块教学中, 教师的设计立意要高, 考虑要周全, 其中很重要的部分是如何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发掘他们的潜在能力。

(二) 学习积极性提高, 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单元模块教学开放性、活动性的特点, 使学生从封闭的教学空间走向了社会大课堂, 从单一的课本信息来源变为多渠道、全方位的感知、接受, 所以学生充满好奇、充满渴望, 表现出极高的积极性和非凡的创造力, 他们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入各项活动:新闻单元模块教学中, 学生自办模拟电视台, 设计台标, 外出采访, 自编自导, 忙得不亦乐乎;古文单元模块教学中, 学生进行成语改编, 自编自演小品, 将成语编成绘画故事等, 表现了聪明才智;名城介绍单元中, 学生自由组团, 收集资料, 拍摄照片, 采集民谣, 绘画配乐, 编制出一本本富有特色的集子。

(三) 陶冶情操, 培养热爱民族优秀文化的情感

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学科, 它除了教会学生必要的知识以外, 还承担着陶冶学生丰富情感, 培养学生高尚情操的使命。高中语文教材充分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精华, 在单元模块教学中, 我们注意将分散在各篇课文中的情感因素聚“点”成“块”, 培养学生体验作者情感并将情感内化为自身行为的能力。培养情感, 不靠说教, 在于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教学中, 老师注重氛围的创设, 让学生在这氛围中, 不知不觉地受到感染, 自然而然地产生情感。散文教学中, 老师用感情朗读课文、绘制散文意境图等方法, 使学生产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高尚情感。

参考文献

[1]吴恩兵.高中语文过程性评价的多元化构建[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21) .

[2]李外平.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学情调查报告[J].中学语文, 2011 (12) .

[3]陈光辉.论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技能——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专业特征研究[J].新课程 (教育学术) , 2010 (07) .

高职院校数学模块式教学研究 篇8

关键词:高职教育,数学课程,模块式教学

高职数学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 高职数学对学生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和综合数学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高职院校主要是培养面向生产和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型、应用型人才, 随着培养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职业教育准确定位, 文化课的地位弱化, 课时减少的趋势日益明显, 高职数学如何在这种新趋势下更好地发挥“教育和实用”这两大功能是非常值得我们去研究的。模块式教学法是按照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 把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按多元目标进行系统综合的教学方法。它旨在把一个复杂、相互交叉的课程结构分成若干个基本课程或教程模块, 把相互渗透的教学内容组成系列知识模块。通过各模块的优化组合, 使教学尽可能适应不同层次和目标的需求, 以达到现代综合教育的目的。随着高职数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模块式教学将成为必然趋势。

一、高职院校数学模块式教学的研究背景

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推进, 各高职院校都加强了专业教学建设, 增加了大量专业实训, 对高职数学课程的定位是为专业课程服务的基础工具课程, 这就造成了数学课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同时, 在课程体系上过多考虑数学学科的完整性, 在教学内容上面面俱到, 不能体现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为专业课程的服务性功能不足。因此研究各专业对数学的需求, 更好地与专业相衔接, 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 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为此创新高职数学教学模式刻不容缓。

二、高职院校数学模块式教学的内容体系

高职数学课程的学习, 不仅要使学生能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 满足专业课程的学习, 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为继续深造奠定良好的基础。因而高职数学教学模块的设置要体现“服务专业、注重应用、更新计算技术、全面育人”的特点和要求。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 根据专业需要适当地调整教学内容。针对专业作一定的取舍, 最后确定的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 压缩一些不常用的内容, 删除一些繁杂的推导和证明, 增加一些体现现代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新内容。但这并不是盲目地删减教学内容, 一定要让学生掌握函数、极限、连续、微积分等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同时, 增加数学实验教学内容, 提高学生应用数学软件求解高等数学问题的能力。通过模块化教学模式重新构建高职数学课程体系, 充分体现为专业服务的宗旨。为此, 可将高职数学分为基础模块、专业模块以及应用拓展模块。

基础模块这部分内容为高职数学的基本原理、基本计算, 是学生今后学习后继的专业课程必备的知识, 这一部分也贯穿了丰富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通过该模块的学习, 使学生掌握工程技术、经济管理中常用的数学工具和基本的数学思想, 一方面满足后继课程对数学的需求, 另一方面使学生具备初步的应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专业模块体现与学生所学的专业挂钩, 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服务,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重要, 感受到数学理论不是凭空出现的, 它来源于实际问题也服务于实际问题。这一模块的授课方式可以相对灵活,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学会用一系列数学软件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可以采用分组讨论式或双向式教学, 可以由某一专业技术问题的数学应用展开, 亦可由有工程背景和实践经验的专业课教师和高等数学教师来共同承担教学任务。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模式的设置, 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十分有益的, 也是一种全新的尝试。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正是理工结合、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切入点, 符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使得高等数学以“服务”为宗旨的原则更加突出, 应用性更加广泛。

应用拓展模块主要是用数学建模案例来反映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回归于生活, 强调应用性。高职数学课程中的一些概念一般都是由实例出发, 从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中抽象出来的。我们在导入时应尽量选取学生熟悉的实例来还原现实情景背后的数学, 使数学教学成为现实的、有实际背景的、富有挑战性的活动。数学建模突破传统教学方式, 以实际问题为中心, 能有效地启发和引导学生主动寻找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同时, 由于其题目的开放性, 教学方法的灵活性, 对青年学生非常具有吸引力。生动的案例使学生看到数学建模给经济管理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 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上的实际应用价值, 体会到所学知识的用处,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应有意识地收集与各专业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 尽可能多地将数学与工程学、经济学、生态学、社会学、军事学等领域联系起来, 展现高等数学的巨大魅力。将数学建模思想渗透到数学课程教学中, 形成“理论联系实践, 实践促进理论”的良性循环。比如在高等数学部分, 可以举抵押贷款买车买房问题、人口增长和保险收益等多个例子;在线性代数部分, 讲解投入产出模型等;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部分, 讲解色盲问题等。这些不但让学生了解了数学的巨大作用, 而且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 教师还应介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数学知识和最新前沿动态, 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三、高职院校数学模块式教学的优点

(一) 能够有效地解决高职院校现行高职数学教学内容与专业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的“供需”矛盾

这种“供需”矛盾主要体现在:课程的深度与专业学习中用到的具体计算方法之间的矛盾;完整的知识体系与实际应用中部分知识的具体应用之间的矛盾;专业需求的理论完整性与职业岗位需求的实用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整合教材内容, 实施模块式教学, 在有限的学时内, 有效地将学生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传授给学生。

(二) 能够突出高职数学知识的针对性和应用性, 提高教学质量

高等数学模块式实质就是突出数学知识的针对性和应用性, 高职是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本位的, 在数学教学中突出应用不但是高职教育的目标要求, 而且也符合数学教学模块式的趋势。模块式课程体系可以有效地节约教学时间和人力资源等, 各专业可以自主选取适合于本专业特点的教学模块, 不同的专业根据实际需要选用不同的教学模块, 能将数学教学与专业学习紧密结合起来, 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可以体现数学来源于实际的特性, 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基础。这既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规律, 使他们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掌握必要的和有用的数学知识, 又可增加教学内容趣味性和实用性, 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学以致用。

(三) 能够更新教学方法、手段和思想, 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突出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体现高职的教育特色

模块式教学可以选取灵活的教学方式,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实例教学法、讨论教学法、情景教学法以及介绍数学软件的使用等方式和方法。例如运用数学软件把求解数学问题能力的培养融入教学中, 使学生学会利用数学软件求导数、积分、解微分方程等复杂的运算;通过数学实验教学, 可以达到使学生由“学数学”向“用数学”的转变, 减少大量的繁琐计算,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升应用能力。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具体实践, 从实践中发现问题, 并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 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 促使他们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

(四) 高职数学模块式教学很容易与网络学习平台相结合, 可以按院系将各专业所需的不同教学模块展示在网络上, 方便学生利用多媒体课件自学或复习

利用各个教学模块建立完善的, 集成课程的全部教学内容, 还可以包括学习指导、知识拓展、专业常识、疑难解答、动态演示等, 既可作为网络教程, 又可作课堂教学补充。网络课程的开发, 更使教学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不仅可有效缓解课时少而教学内容多的矛盾, 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 在高职院校数学教学中引入模块式教学是职业教育教学的一种创新, 体现以能力为核心, 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并使专业问题的解决得到模拟实现。根据不同专业对高职数学的要求, 有针对性的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块, 从而使高职院校数学模块式教学具有较强的实用性、针对性和灵活性。高职教师积极探索模块式教学改革, 可以为专业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并以模块式的研究成果为指导, 使以后的高职院校数学教学工作更加科学、高效。

参考文献

[1]沈柳平.高等数学“研究性学习”模块式教学建构的探索[J].柳州师专学报, 2007 (4) .

[2]杨伟伟.高职高等数学模块组合教学探索与实践[J].井冈山医专学报, 2008 (3) :98.

[3]肖前军, 周金玉, 欧阳章东, 邓总纲.模块式下的高职数学差异化教学[J].科技信息 (自然科学版) , 2009 (19) :19.

技工院校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探讨 篇9

一体化教学要有与专业、级别和规模相吻合的课程设置。根据技工院校的教学特点将教学计划按“三段式”模式制定, 推行模块化的课程设置, 分为文化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及综合能力拓展课程模块。其中文化基础课程模块实行传统教学 (第一阶段) , 专业课程模块实行模块式的一体化教学 (第二阶段) , 综合能力拓展课程模块实行校企联合式教学, 即学生到企业顶岗学习, 学校和企业共同管理 (第三阶段) 。

专业课教学模块的设置必须符合专业的培养目标, 必须符合企业用户的需要。如维修电工专业 (中级) 专业课程可编为九个模块:钳工基本技能模块、电工基本技能模块、电动机基本控制线路模块、电子技术应用模块、电动机模块、变压器模块、供配电模块、常用生产机械电气线路故障检修模块、电动机自动调速模块、PLC控制技术模块。

课题的设置必须符合模块的教学目标和特点。有的按“模块——课题——分课题”的形式设置, 如电动机基本控制线模块中的课题:三相异步电动机降压启动控制线路安装与调试, 设分课题一:星三角降压启动控制线路安装与调试;分课题二:自耦变压器降压启动控制线路安装与调试;分课题三:绕线异步电动机转子串电阻降压启动控制线路安装与调试等。有的按“模块——课题”的形式设置, 如电动机模块设课题一: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结构及其拆装;课题二: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及其安装;课题三: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运行和维护;课题四:三相异步电动机定子绕组及其重绕等。

2 编制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校内教材

传统教材没有实现知识和技能的一体化, 不适应一体化教学的需要, 因此学校要根据技工院校各专业的培养目标, 结合实际情况, 组织教师编写模块式的一体化教学校内教材。编写模块式的一体化教学校内教材应注意如下几方面:

(1) 一体化教学教材应突破传统教材重视理论的全面性和系统性的课程体系, 以技能训练为主线, 合理确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结构与知识结构, 适当降低专业理论的难点, 突出与操作技能相关的必备专业知识, 强调基本技能的培养。

(2) 以模块化的教学方式实现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相结合, 以项目引导、任务驱动法的编写方式导入教材内容, 使教材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 尽可能多地在教材中充实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和新工艺等方面的内容。

(4) 力要使教材内容涵盖有关国家职业标准的知识和技能要求。

(5) 编制一体化教学校内教材, 应按模块编制, 独立成册。

3 培养一支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高操作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一体化教学要求教师能讲会做, 因此, 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 还要具有较熟练的操作技能。为培养一支优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学校应专门制定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 组织教师参加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可采取如下几方面的措施:

(1) 利用假期组织全部专业课教师到企业进行操作技能的培训, 或每学期抽调部分专业课教师到企业进行培训, 以提高专业课教师的操作技能。

(2) 利用假期组织全部专业理论课教师到校实习厂进行操作技能的培训。

(3) 对于教师紧, 又是两个教师共同完成一个班级教学任务的学校, 可采取一个班级配一名专业理论课教师和一名实习指导教师的方式, 由学校组织两名教师签定互培协议, 让两名教师互相培训, 共同提高。互相培训要有培训计划和目标, 学期结束由学校组织考核, 对于效果显著的教师进行奖励。

(4) 组织实习指导教师有计划地自学或参加各类学校的学习和培训, 以提高专业理论知识。

(5) 学校还应要求专业理论课教师在一定期限内, 必须取得高级以上的职业资格证书, 实习指导教师在一定期限内, 必须取得本专业大专以上的学历。

(6) 在建设师资队伍过程中, 学校还可采取“请进来”的方式, 积极引进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特殊技能人才到学校任教。

(7) 为了进一步激发教师参加学习培训的积极性, 学校要结合实际制定有关政策, 从制度上、政策导向上向双师型教师倾斜。

4 一体化教学环境的准备

(1) 教室。

一体化教学的教室里要布置黑板、多媒体等理论教学设施, 又要布置技能训练用的工位、设备、器具等技能训练设施。教室要有足够的空间来布置工位, 摆放设备、元件、器材和工具等。

(2) 工位。

不同专业、不同模块、不同课题的工位有不同的设置, 总的说来是以满足训练为原则。如维修电工专

业的钳工基本技能模块、电工基本技能模块、电动机基本控制线路安装模块、电子技术应用模块等, 设一人一个工位比较好, 而常用生产机械电气线路故障检修模块和电动机模块设两个人一个工位比较好。

(3) 设备及元件。

设备及元件要符合专业及模块的特点, 其技术方面要满足训练目标的要求, 要有一定的先进性和代表性, 其数量要能满足学生的训练需要。

5 一体化教学质量评价

5.1 教学质量评价的内容

教学质量评价, 包括教学目标, 教学活动和教学质量评价三个重要因素。教学质量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体现, 一体化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重点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的知识、技能、品德、人格等状况作出诊断, 以求了解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和思想品德水平;另一个是对一体化教学过程诸因素的组合及教学效果状况进行评判, 以求了解教师对一体化教学过程设计、安排, 以及教学方法等情况。一体化课堂教学评价的项目包括如下几方面:

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的评价偏重于: (1) 教学目标的明确程度与达成程度; (2) 讲授和训练内容的科学性; (3) 对教材重点和难点与关键的处理; (4) 课堂作业的分量与难易程度。

教学艺术。教学艺术评价的重点是教学方法, 同时也包括与之相关的因素: (1) 方法的启发性; (2) 学生技能操作的机会; (3) 照顾个性差异; (4) 对学生学习和训练的指导; (5) 教学语言、示范与板书; (6) 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一体化。

课堂结构。课堂结构评价主要是评价课堂教学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 是否符合技校学生的年龄特征, 是否符合一体化职业教学的特点。具体有: (1) 教学环节的设计; (2) 对学生认知结构和技能结构的组织; (3) 讲授与训练; (4) 教学时间分配。

课堂管理。课堂管理评价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而有所侧重。具体有: (1) 教学进程经济、合理; (2) 对学生要求严而不死; (3) 正确评价学生; (4) 课堂气氛活而不乱; (5) 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分合有序, 合而不乱。

教学效果。教学效果评价有: (1) 课时计划完成情况; (2) 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3) 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学生的劳动品质和思想素质、 (5) 学生对教师的评价。

5.2 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

对于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生具有的操作技能主要由学校和鉴定机构通过测验、考试、鉴定来评定。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可按模块进行, 模块总成绩可由技能平时成绩、技能考试成绩、理论平时成绩和理论考试成绩按权重综合评定, 其权重分别为20、40、15、25。

6 结语

根据我院的试行, 技工院校推行模块式的一体化教学, 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及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好处。抓好模块式的一体化教学, 要注重教学模块和课题的开发、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以及一体化教学校内教材的编制;要有先进的设备、元件及足够的器材、工具作保障;更要注重对一体化教学质量的评价。

参考文献

[1]王建, 李伟, 赵金周.电气控制线路安装与维修[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6, (5) .

高职数学模块式教学研究与探索 篇10

高职数学对学生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和综合数学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然而, 由于高职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 而同时又发展迅猛, 在教学方面还未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 大多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即:教师讲→学生听→做题→复习→考试, 教学内容都是一些老面孔, 与专业结合不密切。这与当前高职数学教育的培养目标严重不符,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教育观念落后, 难以适应时代发展传统数学教育观以“知识本位”为中心, 重理论轻实践, 忽视专业需要。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 要求教学内容体现“以应用为目的, 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 体现“服务专业、注重应用、更新计算技术、全面育人”的特点和要求。因此, 教育观念应由“知识本位”转变为“能力本位”。

教学内容陈旧, 难以满足专业需要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推进, 各院校都加强了专业教学建设, 增加了大量专业实训, 压缩了基础课教学时数, 这就造成了数学课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同时, 在课程体系上过多考虑数学学科的完整性, 在教学内容上满足于逻辑上的严谨、计算上的精确, 面面俱到, 脱离高职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服务性功能不足。因此研究各专业对数学的需求, 更好地与专业相衔接, 进行工科、经管类、信息类等专业模块教学势在必行, 创新高职数学教学模式刻不容缓, 为此应进行必要的探索研究, 以更好地适应高职教学, 更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及综合职业能力。

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学习效率不容乐观随着高校扩招, 学生质量急剧下降, 特别是高职院校学生的数学基础更是薄弱, 很大一部分学。觉得学数学就是为了考试, 是没得选择的无奈之举, 以后根本用不上。基础本身就不好再加上这种消极的态度, 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另外, 大学的学习毕竟不同于高中, 使得很多学生不会学习, 学习效率可想而知。

建立合理的教学内容体系

优化教学内容, 进行专业模块教学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质, 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第一线技术应用型的高等职业技术人才。所以, 高职数学教学内容要体现“服务专业、注重应用、更新计算技术、全面育人”的特点和要求, 为学生打下较为扎实的数学基础, 为未来发展提供有力的知识支撑。为此, 应将高职数学分为公共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以及应用拓展模块, 其中公共基础模块由一元微积分和数学实验组成;专业基础模块包括多元微积分、常微分方程、向量和空间几何、级数、布尔代数以及线性代数和概率;应用拓展模块主要是用数学建模案例来反映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回归于生活, 强调应用性。工科、经管类、信息类三大类结合调研进行合理选块。工科教学的专业模块为多元微积分、常微分方程、级数以及线性代数等;经济管理类专业模块为二元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等;信息类的专业模块为布尔代数、矩阵行列式、概率、图论基础等。

加强高职数学与专业课的联系实施模块式教学对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数学教师对高职各专业知识了解有限, 与专业教师缺乏沟通, 且不同专业又有着不同的问题, 为此数学教师必须去面对专业知识问题, 认真听取专业教师对数学课程、内容、范围的要求和建议, 针对不同专业搜集相关典型案例, 为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提供有力依据。例如, 经济类专业的学生, 在今后的工作中很少接触到曲线的凹凸性及函数图形的描绘、变力作功、液体静压力等问题, 完全没有必要花很多时间来学习这些内容, 而要把重点放在今后工作中经常接触的单利、复利、税收、最小投入、最大收益、最佳方案等知识点上, 这样更实用、更有价值。而线性代数与计算机原理有直接的联系, 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应把这方面的知识作为重点。同时, 直接选取专业课程的相关内容作为例题、习题讲解和练习, 对内容拓宽和深化, 强调知识应用可起到积极的作用。通过反复学习, 学生得以反复记忆, 进而熟练掌握, 这更有利于所培养的人才能够胜任其岗位职责, 为用人单位创造良好效益。让学生看到学习数学能够应用于实际, 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 在具体操作时, 要做到:

1.由传统的“面向定义”转变为“面向问题”的新型教学模式, 进行问题驱动教学。删去那些繁琐的计算与复杂的推理过程, 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 加强对数学本质的理解, 自觉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职业能力。例如, 函数作为过渡性衔接内容可少讲, 只需重点介绍分段函数、复合函数等, 空间解析几何是多元函数微分学的预备知识, 加之学生在中学已接触过, 可略讲;导数与微分中重点介绍导数, 微分则利用导数即微商这一关键点略讲。

2.教师应有意识地收集与各专业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 尽可能多地将数学与工程学、经济学、生态学、社会学、军事学等领域联系起来, 展现高等数学的巨大魅力。例如, 在生活实际中建立微分方程模型是比较难的, 在介绍微分方程时可以举抵押贷款买车买房问题、人口增长等多个例子。这些不但让学生了解了数学的巨大作用, 而且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 教师还应介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数学知识和最新前沿动态, 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3.重视思想方法的教学。在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当对课程中蕴含的一些数学方法加以阐述, 例如类比、演绎、递推、构造、换元、化归、建模等方法, 这对深化学生知识,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强学生的整体素质有着重要作用。就拿建模来说, 一切数学概念和知识都是从现实世界的各种模型中抽象出来的, 利用建模思想进行教学是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重要手段。传统的高等数学教学也强调从实际问题出发, 建立模型, 再引入概念和方法。笔者认为, 数学教学中贯彻建模思想, 应强调量的差异, 应举更多有实际意义的例子, 贯彻数学建模思想, 是将解决问题思想贯彻到每个环节, 而不只是用做某些部分的引入手段。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利用网络教学平台, 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和设备资源的共享, 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方位的学习资源。例如使用讲义课件、网上答疑、题库、数学软件、数学文化、数学论坛等, 对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会有很大的促进。而且网络教学可随时进行, 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学习时间、内容和进度, 避免选修课与必修课在上课时间上可能出现的冲突, 还可以根据学生个人的实际情况提优补弱。网络技术促进了教学的自主化、互动化, 使数学教学更现代化, 更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

合理运用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 一种崭新的教学元素, 这种教学信息量大, 形象直观, 特别是涉及图形教学, 它富有动感。像定积分的概念教学时, 用多媒体可以清晰地观察出分割、取近似等每一步过程, 使学生一目了然, 易于接受。但有了多媒体, 我们不能不加选择地应用, 像求导、积分等计算用传统的“黑板+粉笔”, 学生更能明白解题的思路、过程。总而言之, 要合理选择, 两者结合, 以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

充分利用数学软件高职现有的教学模式大多是以教师讲授为主, 学生被动学习。在教师讲解后学生反复练习、训练, 对学生而言其实是一种浪费。一是学生就业后用到纯数学的知识很少, 用到的只是数学的精神、思维方法等;二是在信息时代, 大量的数学计算、画图等用手工操作太费时费力, 而用数学软件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 要详细介绍教学所使用的软件Mathematica和Matlab, 把运用数学软件包求解数学问题能力的培养融入教学中, 使学生学会利用数学软件求导数、积分、解微分方程等复杂的运算。通过数学实验教学, 可以达到使学生由“学数学”向“用数学”的转变, 更新计算技术, 减少大量的繁琐计算,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升应用能力。

全面改革考试评价方式

高职数学除了提高学生综合数学能力外, 主要是为专业服务, 传统考核方式已不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通常的限时考试使学生机械地套用定义、定理和公式,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应用能力, 也不能真正地检查和训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会使较多的学生越来越对数学产生恐惧、厌烦心理, 为考试而考试, 与我们的教学出发点相违背。目前我校学生的数学成绩由平时25%、期中闭卷考25%、期末50%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 包括平时作业、提出问题、上课发言、上课出勤率等, 另外两块都打出具体分数。笔者认为, 考试评价制度应进行改革, 高职教育的考核方式应灵活多样。由平时成绩、数学实验 (数学软件应用) 和闭卷考试三块组成比较合理。平时除了作业情况、学习态度等之外, 还可结合小论文的形式, 数学论文由教师事先设计好题目。例如对经济管理类专业可设置与单利、复利、税收、边际成本、边际收益、最小投入与最大收益、最佳方案、概率、统计等有关的问题, 要求写出调查报告或论文, 学生可根据需要查找相关资料, 并对计算结果进行数据分析, 结合实际给出可行性建议, 最后以论文的形式上交评分。数学实验主要就是上机情况, 看学生对数学软件掌握得如何, 便于今后进一步的应用。期末闭卷考试这部分以考核学生基本概念、基本计算能力为主。这种考核方式有利于帮助学生端正数学学习态度;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 能比较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综合数学能力, 同时又能为后续的专业学习打下基础。

数学既是一种思维方式, 也是一种重要工具;数学不仅是一门科学, 也是一种文化;数学不仅是一些知识, 也是一种素质。在高职数学教学中引入模块式教学是职业教育教学的一种创新, 体现以能力为核心, 具有较强的实用性、针对性和灵活性。与专业结合的模块式教学改革是大势所趋, 当然, 如何更好地进行高等数学的模块式教学改革仍然任重而道远。

摘要:高职数学教学应体现“以应用为目的, 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 体现“服务专业、注重应用、更新计算技术、全面育人”的特点和要求, 应进行相关的模块教学, 以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 加强应用, 更好地服务于专业。

关键词:高职数学,模块式教学,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许景彦, 吴素敏, 王风莉.试谈高职数学教学模式的创新[J].教育探索, 2007, (6) .

[2]陶金瑞, 霍凤芹.对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探索[J].成都大学学报, 2007, (6) .

实施模块式教学 培养实用型人才 篇11

关键词:分层教学 模块教学 实用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b)-0157-01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社会的知识化以及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就业形式变化,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使职业技术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1 因材施教,实行大分层教学

教育部《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中指出职业教育要培养同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根据这一培养目标,职业教育应该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指导思想,要从学生的实际和愿望出发,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满足学生就业和升学两种愿望,使职业教育真正做到为国家前途命运负责,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我校将在校生进行了分流,学生根据意愿,确定升学还是就业,通过分流,把在校生分为两大块,实行大分层教学。学生分流后实行动态管理,真正让职业学校的学生升学有途径,就业有门路。

2 实施模块式教学,注重个性化培养

学校根据培养目标,调整课程结构,重新修订教学计划,认真研究和实施“大专业小模块”的教学方式(即模块式教学),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职业理想、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模块学习,这样一来,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一技之长,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育人质量。

首先,根据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情况,确定大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依据培养目标将各专业分成几个模块,每一个模块都能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具体包括机械模块、家电模块、电气模块和数控机床加工模块,计算机及应用专业包括计算机应用、动漫设计和网页制作模块,会计专业包括财务会计和经济信息管理两个模块。其次,确定课程体系。对于每一个模块,建立了模块式课程结构,将全部课程划分为文化课、专业基础课、必修专业课和选修专业课四部分。我们依据人才规格的文化素质确定开设的文化课,根据技能型人才所具备的专业素质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自身特长、就业方向,尽可能多的开设选修课,并对每个模块的教学环节进行了量化管理和考核。第三,针对不同的模块制定实施性教学计划。学生前三学期学习必修的文化课与专业基础课,每学期拿出一个月的时间进行教学实习。第四、五学期,学生可根据个人条件、兴趣爱好、就业需要等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课模块,学习必修的专业课和选修的课程,每学期拿出一个半月的时间进行生产实习或见习。第六学期学生进行毕业实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加大了实践教学的力度,使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比例达到3:7。模块式教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课程设置的灵活性。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和知识的不断更新,我们不断修订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及时添加新课程,让学生学到最新的科学文化知识,真正做到了教学贴近社会发展。第二,培养目标的多向性。实施模块式教学,对于学习能力差的同学,可选择一个模块,学习一技之长。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同学,可选修两个以上模块,掌握多种技能。甚至有的同学可跨专业选修。这样一来,就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就业面。譬如,近几年来,计算机初级操作类的人才目前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同时也暴露出中职计算机专业知识单一所带来的弊端,学生就业压力很大。因此,学校对计算机及应用专业大胆实施模块式教学(实施“1+X”模式),根据学生各自的兴趣、爱好、特长增加专业选修科目,学生跨专业进行选修。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增加了学生的就业机会,收到良好的效果。第三,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实施模块式教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专业,选修自己需要的课程。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意愿,又注重了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3 注重实用性知识的传授,为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随着“普高热”的持续升温,职业学校的生源质量下降,给职业学校的教学带来许多困难。我们必须要面对现实,打破职业教育的“大统一”,改革教学内容,因材施教,突出技能,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达到相对的高质量。

针对职业学校在校学生的基本情况和教育教学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题,我们进行了正确的分析。职业学校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较差,在数学、英语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同时,学生在学习成绩、求知态度、学习动力、学习个性等方面也表现出极大的差异。而目前的教学体制忽视这些问题的存在,基本上是按照全国职业学校教学大纲统一要求和统编教材的同一进度进行,使学生中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教与学的矛盾日益加大。部分学生由此丧失学习信心,失去学习兴趣,进而导致厌学、辍学。

鉴于上述情况,我校从就业需要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地改革。根据培养目标,删减理论性偏强并与后续课程联系不多的内容,适当降低理论深度,增加实验、实习技能训练课时,增加与职业资格标准相适应的教学内容。我们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出现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及时添加到教学内容中去。我们对就业的学生提出“合格+特长”、“能力+素质”的口号,通过教学内容的改革,减少了文化基础课(尤其是语文、数学、英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理论课时比例,增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实践课时比例。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技能水平。对升学的学生我们提出“高分+素质”的口号,其教学内容要紧紧围绕考试大纲要求进行,在基础知识传授的同时,特别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使升学的学生能够顺利升学,争取将来能更好地就业。

4 走校企结合之路,加强实用型人才培养

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不断加强实践教学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一是各专业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情况,认真修订了各学科实践教学计划,并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二是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要想提高学生技能水平,首先要提高专业教师的技能水平,近几年,我校通过选派教师外出培训或到企业轮训,以及聘请专家和能工巧匠到校任教等措施,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三是为满足实践教学需要,积极开辟教学实训基地。通过系列实践教学,提高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自我安全保护意识,锻炼了学生吃苦耐劳精神,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职业习惯,赢得社会的好评。

参考文献

[1]吕可英,董操.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M].齐鲁书社出版,1991.

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法的探索 篇12

一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第一, 传统教学方法中, 人为地将教学分为理论与实践两部分。专业技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段实施, 理论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各负其责, 造成了知识相互脱节。

第二, 学生文化知识基础较差, 多数认为理论课枯燥乏味, 较难理解。由于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各个阶段认识方法单调, 学生的专业兴趣不高。

第三, 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法, 容易产生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 不利于造就一支既能讲又能做的复合型专业教师队伍。

二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法的理论探索

针对以上问题, 我们在模块式一体化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 采用“分层推进、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 把教学要求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中。在充分了解学生认知差异的基础上, 寻找教学与各层次学生认知水平的结合点, 分层制订教学目标, 选择教学策略,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体验成功的快乐。

第二, 在教学过程中, 多采用现场教学、任务教学等方法, 将枯燥的理论教学过程转变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一体化过程, 从而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的目的, 形成理解和记忆的良性循环。

第三, 打破理论教师和实践教师的界限, 将知识、能力和技能综合化, 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 还必须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熟练的动手能力。

三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法的实践运作

针对我国目前制造业的用人需求, 我校对学生实践教学环节实施以下模块式教学:

第一, 普通车床模块。在学习基本的理论知识的同时, 要求所有学生首先进行普通车床的实践操作, 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知识进行有机结合, 实现“理实一体”。教师给每个学生建立“个人学习档案”, 建立各个阶段、各个层次的学习记录, 针对每个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理论掌握能力的不同, 初步隐性地划分为不同的层次, 以便针对个体的差异进行最近发展区域的目标制订。

第二, 数控仿真模块。我校建设了数控加工实验室, 配备有数控教学用车床及数控铣床, 并安装数控加工仿真系统软件及加工、制造编程软件, 学生可以学习数控设备的组成和工作原理、数控编程。针对各项任务要求, 学生自主进行各种类型零件、各种加工工艺要求的加工步骤、刀具选用、编程及仿真模拟练习。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及接受情况, 针对学生的理解能力, 不断调整教学难度及任务, 以适应学生个体能力逐层提高的教学目的。

第三, 数控加工模块。在仿真加工训练以后, 学生们会按进步速度的先后进入数控设备的实操阶段。我校最近几年投入巨大的资金创建了技能型人才培养国家级数控实训基地, 配备了相当数量的数控车、数控铣、数控加工中心、电火花、线切割、三维雕刻机等设备。在这一模块中, 对不同教学层次的学生, 可进行不同重点方向的培养: (1) 以电火花、线切割为主。对于学习成绩及理解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稍差的学生, 在初步了解了其他设备的使用方法后, 可以培训以电火花加工、线切割加工为主的数控加工技术, 使这一层次的学生能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目标。 (2) 以数控车为主。一方面在企业用人需要方面, 这一技术群的需求量比较大;另一方面, 数控车加工技术具有中等复杂程度, 操作及工艺容易掌握。 (3) 以数控铣、加工中心为主。对一些领悟能力强、动手能力好、成绩优秀的学生, 可以进行以数控铣及加工中心为主的数控加工技术培训。同样符合设备的市场占有率及技术难度程度, 学生可对一些复杂的零件进行实际产品的加工优化等。

四模块式一体化教学试验的体会

通过采用模块式一体化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方式, 取得了一定的收效。

第一, 对设备的使用有好处。可以有效地缓解设备的使用密集问题, 有效地利用学校的实训设备;通过对学生进行仿真练习, 可发现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遇到的工艺问题、操作问题等, 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贵重设备。

第二, 对学生的发展有好处。 (1) 模块式培养方式可使不同学习成绩、不同动手能力、不同发展潜力的学生都能够学到与自己相近的发展区域的理论与实践知识, 能满足企业不同岗位的用人要求, 使学生都能具备相应的就业能力。 (2) 对于职业技能等级考试, 学生们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普通车床或数控加工技术的等级证。大多数学生可以考取中级工操作等级证, 而表现突出的学生可直接在校考取高级工操作证, 提高了自己的就业能力。 (3) 在参加省级及国家级数控加工技术大赛中, 我校学生脱颖而出, 取得相当丰硕的成果, 多人多次在全国数控加工技术大赛中取得好成绩, 是对模块式一体化培养方式的一种肯定。

第三, 对教师队伍的建设有好处。通过模块式一体化方式培养技能型人才, 不仅适应了新时期的新教学任务, 我校也拥有了一支专业理论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多人多次在全国职工数控大赛中获奖。

五推行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有待解决的问题

从“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出发, 以适应市场需求为培

摘要:随着国家“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启动, 职业教育面临着新的人才培养任务。本文结合吉林化工学院数控技术专业的模块式一体化培养模式的实践, 总结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

关键词:模块,一体化,教学法

参考文献

[1]王东涛.数控专业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改革探索[J].现代经济信息, 2012 (3)

上一篇:企业价值取向的变迁下一篇:宁夏高职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