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模块教学(精选3篇)
书法模块教学 篇1
2009年3月, 中央电视台的一个专题节目, 该节目针对现在我们新生代的书写能力不断被削弱, 大学生、高中生书写质量普遍较差的现状进行了专题讨论。并公布了网上收集的网民意见:87%的网民支持在大学、中学开设书法课程。据了解, 在中学特别是高中选择“书法、篆刻”模块教学的学校少得很。究其原因, 大概有三点:其一, 学生没时间没兴趣学;其二, 学生基础普遍较差;其三, 教师不愿教或不能教。
我校是一所乡村高中, 学生书写不规范、潦草现象十分严重, 各科老师批阅作业时叫苦不迭。但高中教学大纲中没有“书法”教学内容。笔者作为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自2005年开始按照学校领导要求在高一、高二年级美术课教学中, 花较多课时实施“书法”的教学。这恰顺应了湖北省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新增设“书法、篆刻”选修系列的意图。在教学中我们确立的目标是引导学生感受中国汉字艺术的独特魅力, 增强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了解中国书法的悠久历史和深厚底蕴。逐步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激发学生练习书法的兴趣, 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和书写习惯, 为日常学习、高考和以后的实际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近四年来, 各年级学生书法水平不断提高。同学们感慨地说, “书写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我的字也变美了”!家长、各科教师对学生的书法进步赞叹不已, 学校对美术组的教学也给予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现就我校美术课程中“书法”模块教学的实施谈一谈自己的认识和做法。
1 书法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现在,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计算机网络的普及, 键盘代替了钢笔毛笔, 打字代替了手写。对汉字艺术的追求被大多数人逐渐遗忘了。学生作业、试卷字迹潦草, 错别字随处可见, 难以辨认。用“脏乱差”三字来形容学生的书写现状实不为过。更谈不上学习艺术化了的书写——书法了。可以说, 中学生参差不齐的书写现状是课堂教学中一个很现实很严重的问题。他们书写水平的退化, 这不能不说是科技文明发展的悲哀。因此, 从现实功利的角度看, 开展书法教学, 对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品质, 对学生备考是至关重要的。
再从长远来看, 中学课堂开展书法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要求以人为本,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特征。引导学生学习琴棋书画等艺术是时代教育对学生素质的要求。在中学课堂中开展书法教学还是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汉字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方块文字, 书法艺术是世界艺术之林中的一朵奇葩。它以独特的魅力在世界艺术之林占有一席之地。弘扬和传承祖国的文化传统, 青少年责无旁贷。紧张的学习中练练书法还可以调节心态、缓解压力。
2 教学实施的可行性
据了解, 在中学特别是高中选择“书法、篆刻”模块教学的学校少得很。究其原因, 大概有三点:其一, 学生没时间没兴趣学;其二, 学生基础普遍较差;其三, 教师不愿教或不能教。在高中开设书法课程有一定难度, 但困难也不是不可克服的。
2.1 学生没兴趣和时间的问题
现阶段, 高中学生如果要进入好一点的大学就读, 主要是看各科文化分数。文化课学习压力大、时间紧, 他们把大块的时间精力投入到了题海之中, 没法顾及书法的好坏。
解决办法:可在课业负担相对轻一些的一、二年级开设。并向学生讲明学习书法的重要性。写一手漂亮的字无论是平时作业、出刊办报, 还是应对考试都是大有用武之地的。在考试中差的书法可能扣分, 好的书法可能增分, 卷面分数可能相差5分以上。比如, 语文学科考试在作文评分细则中明确规定:书写规范, 字迹工整, 卷面清洁。这样可以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增加学习动力。
此外, 还可成立兴趣小组, 使小组的学生成为大家学习书法的“领头雁”。举办书法竞赛 (毛笔和硬笔) 、书法佳作展览, 推荐优秀作品在报刊发表, 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现才华和个性的平台。在我们学校, 这已成为常规活动。还可以定期举办书法讲座, 用讲座的形式介绍中国古代书法家的故事, 借助多媒体让学生欣赏古代书法作品;介绍当代社会中书法家及一些残疾人练习书法的感人事迹;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聘请社会上知名书法家到学校作演讲及即兴书法表演等。总之通过多种渠道来培养学生对书法持久而稳定的兴趣。这样学生除了在美术课上练习书法外, 还可自觉地利用其它零碎课余时间自习, 收效也会更好些。慢慢的学生的兴趣就会逐渐培养起来, 学习时间也有了一定的保障。
2.2 学生基础差的问题
学生的书法基础几乎为零。学生中普遍存在错误的书写姿势和习惯, 且已形成动力定势, 矫正较难。而且到了中学阶段课业负担加重。要快速完成各科作业, 很多学生将字写得张牙舞爪、满纸狼藉。
解决办法:高中生的知识面广, 理解能力强。对书写姿势问题, 笔者引用力学知识并结合一些图片与同学们探讨正确的握笔方法、坐姿。仔细讲解运笔的起、行、转、收等细微过程。针对学生字体书写潦草的问题, 笔者要求高一学生只能练习楷书, 高二学生才能练习行楷、行书。无论是练习毛笔字还是硬笔字, 都要求学生象打太极拳一样放慢书写速度, 一笔一划力运到位, 控制每节课临、摹数量。并要求文理各科教师积极配合, 提高各科作业的书写质量。更重要的是, 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随时随地注意自己的书写示范作用。如板书、作业批改、作文点评等要书写规范, 做学生的楷模。这样经过一学期的强化训练, 正确的书写姿势和良好的书写习惯已能逐渐形成, 奠定了一定的书法基础。
2.3 教师不愿教、不能教的问题
在一般的中学, 院校书法专业毕业或专门学习过书法的美术教师不多。按常规教学模式, 即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 先由教师讲解示范, 再由学生练习——这种灌输式、填鸭式的课程实践模式可能会导致学生学得乏味, 教师教得吃力。会出现很多问题。如果这样, 首先要求教师必须有很好的书法功底, 否则无法完成示范教学工作。这也是很多高中美术教师不愿开设这一教学模块的原因之一。
解决办法:“后现代课程范式”认为课程即为探究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师生之间是平等关系。它要求教师发挥其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与促进者的作用。教师由课程的实施者转变为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由此可见, 在“书法”教学模块中, 不一定要求每位教师都是书法专业的科班生或权威专家。教师只作为合作者、参与者、开发者, 帮学生把火点燃。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书法、教材等方面的要求降低, 相反, 教师需投入更多的精力去熟悉相关的书法理论、搜集充足的资料以便在课堂中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它不一定要求教师人人会写, 当然会写更好, 关键是要善于指导学生写。这样的话“示范难”的问题也就不成问题了。教师只要懂得一些书法方面的基础知识, 就能完成教学任务了。
3 如何编排“书法”模块教学内容
对于针对全体学生的行政班教学, 我以教学生“硬笔书法”为主。兴趣班的学生基础好一些, 在兴趣班上则以教学生“毛笔书法”为主。以下是针对高一、高二全体同学的教学内容。
高一年级:
上学期
第一部分:了解字体的源流及演变
古今篆书、、隶书、楷书名碑名帖赏析
现代优秀硬笔楷书书法作品赏析 (多媒体教室进行)
第二部分:楷书点画的特点及临摹训练
楷书的结字三十六法及临摹训练
第三部分:楷书整体临摹训练 (学习名家临摹视频)
国庆、元旦期间进行年级优秀硬笔临书作业展
下学期
第一部分:继续硬笔楷书整体临摹
第二部分:楷书作品章法讲解 (多媒体教室进行)
第三部分:综合实践创作部分 (进行一次优秀楷书作品期末展评)
高二年级:
上学期
第一部分:行书的发展史
古代名家行书名帖赏析
现代优秀硬笔行书作品赏析 (多媒体教室进行)
第二部分:行书的点画特点及书写要领
行书偏旁写法要领
第三部分:行书的结构、整体临摹训练 (国庆、元旦作品展览)
下学期
第一部分:继续进行行书整体临摹训练
第二部分:行书作品章法介绍 (多媒体教室)
完整作品创作训练 (进行一次优秀行书作品展)
第三部分:个性化钢笔行书签名法训练
我们在美术工作室外专门开辟了书法兴趣班同学的作品展览橱窗, 定期展示学生的佳作, 成为全校学生观摩学习的园地。
4 我校书法教学的成绩
从2005年到现在, 笔者在近四年的美术课中因地制宜、合理地利用各种资源, 侧重于《书法》模块的教学, 且注重了在一、二年级中教学方法、内容的延续性。学生学习兴趣逐渐浓厚。学生手里至少有二本与自己个性相符的硬笔、毛笔字帖, 有的学生甚至有四、五本。部分学生还订阅了《青少年书法》、《书法报》等专业报刊, 并有很多学生的作品在各级书法比赛中获奖。如二年级学生章雅琴、毛苗、姚梅、周超荣获第五届“国际少年儿童书法比赛”金、银奖;一年级的朱俊伟、张达同学荣获“蒲公英杯”书画摄影比赛银奖、铜奖;二年级章雅琴、田思遥分获“长江杯”硬笔书画比赛二、三等奖等。学生整体的书写水平同进校之初相比均有大幅度提高。每次的学生优秀作品展览, 更是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一致好评。
总之, 结合学校、学生实际需求, 把“书法”模块作为美术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来进行, 充实了美术教学内容。学生的素养得到了提高, 书写质量明显转变, 大部分学生打下了较好的书法基础。美术教学成为了学校工作的一个特色和亮点。
摘要:我们新生代的书写能力不断被削弱, 大学生、高中生书写质量普遍较差。据了解, 在中学特别是高中选择“书法、篆刻”模块教学的学校少得很。究其原因, 大概有三点:其一, 学生没时间没兴趣学;其二, 学生基础普遍较差;其三, 教师不愿教或不能教。本文主要探讨了书法课程开设的必要性以及教学实施的可行性。
关键词:高中,美术新课程,书法
书法模块教学 篇2
【中文摘要】:高中“美术鉴赏”是“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拓展与延伸。这种鉴赏不仅仅是“求同”,也要“求异”;不仅仅关注“纸的正面”,更要品味“纸的背面”;不仅仅是习得“知识技法”,更是“精神”的滋养。让学生浸泡在这样的精神的根系中,必将惠及于学生,也惠及于新世纪的美术教育。
【关键词】:鉴赏 求异 唤醒技法 人文
在高中美术课程中,“美术鉴赏”是最具人文色彩的模块之一。不论是感受、体验,还是联想、分析和判断,如果缺少了人文性这一基点,那么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将是肤浅和单薄的,其收获也难免是浅薄和苍白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美术鉴赏活动能帮助学生在欣赏、鉴别与评价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形成热爱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态度。”①所谓的审美能力,多元文化,都是从精神层面而言的,是学生创新精神和人文精神极为重要的一环。高中美术教师应抓住这一环,并强化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形成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一、鉴赏不仅仅是“求同”,也要“求异”
高中阶段的美术鉴赏,范围广、形式活,教师应充分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参观美术馆、博物馆、艺术作坊等,调查、考察美术现象,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去鉴赏美术作品。《标准》明确指出:“美术学习活动一般注重对美术作品发表个人的独特见解。”②的确,老眼光只能看到老风景;相反,独辟蹊径,才会领略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奇景。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经常性反思自己:否找有更新的切入点?是否有新的连接点?是否在“拐弯处”发现了打开作品真义的钥匙„„师生不拘囿于一时、一画、一个观点,其视野也许更广,收获也许更多
以下是一教师在人教版高中美术鉴赏《咫尺千里—中国古代山水画》的部分片段教学: 师:大自然是五颜六色的,但古人画笔下的山水却为什么大多数是黑白的? 生:可能是当时颜料难找吧。
生:我估计墨汁掺水后,墨色变化层次多,这样显得更好看。
生:我想跟山水画产生之初的社会有一定关系。
师:这是因为古代山水画家具有中国传统的道家思想,道家提倡“无为”,尤其在乱世
之时,中国文人更加追求自然,以林泉为伴。
„„
面对浩如烟海的美术作品,教师的责任和智慧不在于“定性”,而在于为学生的多种解读提供合适的切入点,尽可能敞开学生的视野和心灵。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采用一种或多种方法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艺术作品,并与他人进行交流。同时在鉴赏中,理解美术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滋养心灵、提高自己。
二、鉴赏不仅仅关注“纸的正面”,更要品味“纸的背面”
歌德说:“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对于美术鉴赏而言,所谓“纸的背面”,是指要循着画面的表层,深入到画家的心灵秘境之中,深入到作品的核心地带——那里才能和古人交流、和先哲通电;那里才是美术作品旺盛的生命力所在。当然,能够走到作品的隐秘的深处,离不开教师的引领、启发和唤醒。
在欣赏郑板桥的《墨竹》时,人们很难忘记,板桥先生的四种竹子和它们之间的关联:园中之竹----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作品中的竹子基于生活中的竹子,却不是机械、僵硬的反映,而是作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审美意识的表达。板桥曾经写道:“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花日影露气,皆浮动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发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可见,板桥先生的《墨竹》,不仅仅是对自然的简单模仿,而是基于生活与感受的第二次创造。如果我们不透过“纸”的背面,就体会板桥先生“写意与写实、抽象与具象、神似与形似”的深意。
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也需学生睁开另一只眼睛深入品味:画家画得很少,但画面并不空。反而令人觉得江水浩渺,寒气逼人。而且还觉得空白之处有一种语言难以表述的意趣,是空疏寂静,还是萧条淡泊„„如果教师经常引领学生用“心”,而不仅仅是用“眼睛”去鉴赏作品,学生一定会在美术作品的“密林”深处收获到沉甸甸的芬芳。
三、鉴赏不仅仅是习得“知识技法”,更是“精神”的滋养
雷诺兹曾经说:“屋中有画,等于悬挂了一个思想。”这里的“思想”自然是从精神层面而言的。的确,鉴赏好的美术作品,其实就是和大师进行精神交流,其实就是心灵的净化,精神的洗礼,情感的滋养。正如郑轶所说:“教育的终极目标,不在于起跑多快,而在于跑得多远,人格的健全和精神的富足,方是一个人生命充盈的基石。”③美术鉴赏正是不
需要跑得多快的教育。因而,教师应该放慢脚步,静下心来,通过专题呈现、多元交叉、循序渐进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积极主动和自由发挥的空间,同时传达一种正确积极的人文精神。
郑板桥的《风竹图》是典型的以景写情,“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这风竹中的枝叶、枯瘦的幼竹既是贫苦百姓的生活境遇写照,又是画家真挚感情的流露。无论是我国远古时期的彩陶文化,还是敦煌壁画;无论是古希腊的瓶画、柱式,还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作品,都和人及人性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都隐约跳动着画家的脉膊、呼吸着雕刻家的灵魂(里尔夫)。让学生浸泡在这样的精神的根系中,必将惠及于学生,也惠及于新世纪的美术教育。
寻找美、创造美固然重要,但是藉此吸收喂养心灵和情感的精神“维他命”也更为重要。美术鉴赏就是一个欣赏、思考、追问、想象,以及与文本对话、与画家神交的过程。做精做细这个过程,学生必将被唤醒,能够更好地装点自己的“内环境”。引领学生徜徉在五彩缤纷的美术王国中,通过正确而有深度的鉴赏,唤醒孩子们的生命拔节声,这样的“行走”虽辛苦,但值得一试。
①②《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
浅谈普通高中书法选修模块课程 篇3
一、中国书法———独特的汉字书写艺术
充分认识中国书法艺术的地位和价值是研究书法教育的前提。 理解其艺术地位和审美价值, 对整个中国文化、精神文明、爱国主义思想, 对人的综合修养, 以及对我们社会的建设都会产生积极的综合影响, 因此, 我们必须把握好中国书法艺术传承发展的脉络和前景, 更好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书法的审美意蕴, 可通过其笔法、墨法、结体等表现形式加以感受。
(一) 笔法:彰显活力的笔画线条
中国书法的基本笔法主要有:中锋、侧锋、藏锋、逆锋等。笔画的书写一般分为三步骤:逆锋入纸、中锋行笔、藏锋收笔。
在笔画线条的处理上, 《胡小石论文集·书艺略论》中说:“凡用笔作出之线条, 必须有血肉, 有感情。 易言之, 即须有丰富之弹力, 刚而非石, 柔而非泥。 取譬以明之, 即须如钟表中常运之发条, 不可如汤锅中烂煮之面条。 如此一点一画, 始能破空杀纸, 达到用笔之最高要求。 ”
书家常追求书法线条的美学效果, 即:准确性 (如打乒乓球) 、自觉性 (意在笔先, 不可更改, 一次性完成, 具有时间性) 、生气灌注 (见金开诚、王岳川《书法文化大观》) 。
(二) 墨法:吐纳生机的天地原色
中国书法绘画均讲究“墨分五彩”, 指用墨的浓淡黑白程度, 即:渴、润、浓、淡、白。 所谓“计白当黑”、“知白守黑”, 视黑白为阴阳, 认为书法就是黑 (阴) 与白 (阳) 相互摩荡、吐纳天地生机的过程。
用墨的基本技巧:墨色和谐, 不能半幅浓半幅淡, 或者浓笔与淡笔相杂。 被动写出渴笔只能出现在字的后半部分, 主动写出的渴笔应与润笔和谐相合。 要做到这一点, 需要有较深的运墨控墨功夫。 还有宣纸与水墨的湿晕效果。 清代沈宗骞《芥舟学画编》云:“用墨秘妙, 非有神奇, 不过能以墨随笔, 且以助笔意之所不能到耳。 盖笔者墨之帅也、墨者笔之充也;且笔非, 墨无以和, 墨非笔无以附。 ”
(三) 结体:虚实相生的奇妙空间
结体, 也被称为“间架结构”、“布置”、“位置”。
1.主与次
清朱和羹《临池心解》曰:“作字有主笔, 则纲纪不紊。 写山水家, 万壑千岩经营满幅, 其中要先立主峰, 主峰立定, 其余层峦叠嶂, 旁见侧出, 皆血脉流通。 作书之法亦如是, 每字中立定主笔。凡布局、势展、结构、操纵、侧泻、力撑, 皆主笔左右之也。 有此主笔, 四面呼吸相通。 ”
2.欹与正
孙过庭《书谱》:“至如初学分布, 但求平正;既知平正, 务追险绝, 既能险绝, 复归平正。”平正可以达到平衡之美, 欹侧可以生成生动之美, 两者相互依赖而存在。 书家追求“似欹反正”的美学效果, 故意打破平正的稳定, 在矛盾的对立统一中, 追求新的和谐。 刘熙载说:“书宜平正, 不宜欹侧。 古人或偏以欹侧胜者, 暗中必有拨转机关者也。 ”
3.违与和
违:字中的点画, 长短、粗细、方圆、参差不齐, 互不相同, 即为“违”。
和:书家能将各种表现手法与风格特点融会贯通, 在用笔方法、形态姿势等方面影响着每个点画的形成。 唐代书法家孙过庭有“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的论述。
4.虚与实
当代书法家宗白华说:“中国书法是一种艺术, 能表现人格, 创造意境, 和其他的艺术一样, 尤接近于音乐的、舞蹈的、建筑的构象美 (和绘画雕塑的具象美相对) 。 中国乐教衰落, 建筑单调, 书法成了表现各时代精神的中心艺术。 ”
汉代尚气、魏晋尚韵、南北朝尚神、隋唐商法、宋人尚意、元人尚态、明人尚趣、清人尚朴[1]。
二、我国书法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 古代的汉字书写
1.汉字书写的演变:在汉字的发展过程中, 字形的简化是主要趋势, 但也有繁化的阶段。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历史, 其演变大致上经历了从图画文字到甲骨文, 再到金文、籀文、小篆, 再到隶书, 再到楷书, 最后到楷书、行书及草书并行的过程。 汉字演变的基本规律:笔画由繁到简、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
2.中国书法的基本特征:汉字的书法通过自由变化的线条和疏密得宜的布局, 同时将绘画艺术的情境美和书写的内容融合在一起, 成为一种表现士人追求自我理想和个性的独特的艺术。
(二) 近现代学校的书法教育
蔡元培先生是我国艺术教育发展史上率先提出 “要将书法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内容”的倡导者。 20世纪初, 蔡元培组织促进成立了北大书法研究会。 次年, 国立北京美术专科学校成立之际, 他作了专题演讲, 并提出“书法专科”的构建, 主张将书法作为美育的重要内容, 这对后来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与学校书法课的设置有着极深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以后,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书法教育和书法普及工作, 早在建国初期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 我国中小学均开设写字课。 但自从1966年遭遇 “十年动乱”, “停课闹革命”导致学校包括写字课在内的各科课程停止开设, 书法教育处于停滞状态。 粉碎“四人帮”实行改革开放使教育得以重新复苏发展, 但书法教育的恢复一直未能提上议事日程。上世纪进入90年代之后, 计算机在我国的普及大大减少了人们用笔书写文字的机会, 导致青少年的书写能力急剧下滑, 书法传统受到空前冲击。2011年8月, 教育部下发的《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 (教基二[2011]4号) , 一改以往“写字”的提法而提出“书法教育”的概念, 明确规定小学三至六年级每周应安排1课时“书法课”, 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艺术等课程中, 要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书法教育。 普通高中在语文等相应课程中设置与书法有关的选修课程。 中小学校还可在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中开展书法教育”。 至此, 作为继承和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书法的教育, 才算基本拉开了序幕[2]。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 研究的目的
目前, 中小学校对写字课普遍不够重视, 教育部所规定学校每周要开设的一节书法课, 常常被其他课程占用, 变得可有可无。更有甚者, 一些学校以“减负”为借口, 将早已少得可怜的写字教学比重降低到“零”。 而在另一个方面, 一些幼儿园、学前班的老师为迎合家长, 不负责任地让孩子进行超前学习, 进行所谓书法教学, 但对执笔方法等写字习惯不加重视, 听之任之, 久而久之, 养成了错误的习惯, 导致以后难以纠正。 另外,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不少小学在考核老师的工作业绩时, 只将学生的考试分数作为主要依据, 老师迫于分数的压力, 常常占用写字课上其他考试科目的课, 只关注分数, 不顾学生书写能力的养成。 还有, 迫于升学压力, 家长愿意送孩子上英语学校、双语学校, 肯给孩子在电脑和其他兴趣班上多花钱, 却不舍得为孩子购买上书法课所必需的笔墨纸砚等工具材料。 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屑一顾, 似乎只有沾了一点洋气, 才显得高贵。 这也是造成当前书法教育现状不景气的重要原因之一[3]。
有鉴于此, 探讨如何更好地认识书法教育, 如何更好地开设书法课程, 如何普及书法教育, 提高学生对书法艺术的了解、认同、热爱, 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品位, 掌握一定的汉字书写技能和艺术表现能力, 是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所在。
(二) 研究的意义
中国书法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青少年学习书法, 作用很多, 其中最重要的, 便是有助于了解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代哲学思想, 激发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现代社会需要我们学习的东西太多, 我们对毛笔的依赖当然不能像古人一样, 我们练习书法的时间亦不能跟古人相比, 我们的日常书写还得依靠钢笔等硬笔书写工具。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摒弃毛笔书法, 并不意味着我们为了现代化就必须割断与传统文化的联系。 那种认为中国的大学教授如能写一手漂亮的书法是让人惊奇的事的荒唐逻辑, 注定不会有市场。 数典忘祖永远为中国人所耻。 现代社会的人们在社会竞争的高压下, 人性面临被扭曲之痛, 因此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需要用艺术形态宣泄自己内心的情感、 高倡自己的生命主张。 书法艺术这一体现我们民族精神、震撼过无数中国人心灵世界的艺术形态, 定能实现中国人诗意的栖居的美好梦想。
四、结语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在于推动对中华灿烂的文化优良传统的继承发扬, 探索传承书法艺术的方法和途径, 并使研究书法教学成为艺术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行为和追求。
摘要:中国书法作为世界东方一项独特的传统艺术, 自商代的甲骨文算起, 迄今已有三千余年的悠久历史。从古到今, 书体迭变, 书家辈出, 碑志墨迹, 多不胜举。它作为文字载体, 传承了古老的东方文明, 同时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形式, 在世界艺术之林占有了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书法,高中,选修
参考文献
[1]刘堃.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中若干难点问题的破解[J].当代教育科学, 2011 (02) .
[2]叶东升.略论探究性学习模式在高中新课程书法篆刻模块教学中的运用[J].美术教育研究, 2011 (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