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模块教学

2024-12-09

小学语文模块教学(共8篇)

小学语文模块教学 篇1

小学语文模块教学四步式

语文模块教学是建立在语文学习心理学原理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即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为主线,将零散的语文训练项目按照教师激趣导入、自主整体感知、互动交流感悟、收获总结拓展四个模块,有机整合成综合的语文实践板块,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获得充分和谐的整体发展。语文学习是学生个体的建构过程,语文教学将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建构过程,而不能替代学生的学习过程。模块教学中,教师将引领学生围绕语文核心知识或生活情境,选择、重组语文学习内容,设计、整合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变革语文学习方式,置身于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活动,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发展。模块教学将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大面积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其基本特点是:

1、在内容上基于教材,植根于生活,将鲜活的生活素材融入课 文、引进课堂,及时充实、调整教学内容,具有开放性;

2、在结构上突破线性思路,采取板块式的教学结构,凸现教学重点,拓宽教学时空,更具灵活性;

3、在功效上,实现一个板块活动达成多个教学目标,减少无效劳动,具有增值性。“看似寻常最崎岖,成如容易却艰辛。”模块教学的基本操作方法和课堂教学程序如下。

一、教师激趣导入,使学生尽快进入课堂角色。

课堂导入是教学艺术的第一个闪光点,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好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注意,犹如一把开启学生兴趣大门的金钥匙,应追求导入技巧化,为课堂教学整体艺术化创造一个良好开端。因此,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当中,我特别注重课堂的导入,往往以比较精湛的导入,愉悦学生的耳目,开发学生智力,触发学生的情思。为学生在和谐、愉悦、活泼、热烈的情境中,进入新课,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堂导入是教学艺术的第一个闪光点,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一节课导入的成败直接影响着整节课的教学效果,“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恰当而引人入胜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一个死板、落入俗套的课堂导入则好比一道难吃的“饭前开胃菜”,不但不能增加食欲,反而败了胃口,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激情大减。

每堂新课的开始都应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很快进入课堂角色,愉快接受学习。因此,本人觉得在新课改理念下课堂教学中的第一个环节“激趣导入”设计得非常科学。它不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情绪高涨地进入角色,愉快地接受新知识,而且充分体现了课标所提倡的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这一理念。

例如,在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日月潭》一课,可以采用谈话激趣导入:“同学们知道我国有哪些风景名胜?”“你去过哪些风景区呢?能给大家说说吗?”这时学生纷纷举手,争着要说。等学生说的差不多时,老师赶紧导入新课:“大家说的地方真美呀!老师真想去那儿看看。今天老师也想告诉大家一个风景区,它在全世界都很有名。那里风光秀丽,吸引了很多中外游客。大家知道老师想说什么地方吗?”大家脱口而出:“日月潭!”于是师生共同板书课题,转入新课的学习。

在人教版二年级下册《难忘的泼水节》一课,则可以选择故事引趣导入的方法,老师先给大家讲《温暖》这个故事。让学生议一议,故事中讲的是谁?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很快转入课题:“大家都知道周总理和人民心连新心,那我们今天再来了解一下,周总理和人民的情意是怎样的,好吗?”“好。”同学们脱口而出,这样又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当然,还有许多其他的激趣导入方法,如悬念导入、创设情境导入、谜语生趣导入等,这些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激情,从而高效的完成教学任务。

二、自主整体感知,提出学习问题,确立学习目标。

所谓整体感知就是在感知过程中一个客观对象,被当作一个整体对待。“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那么整体惑知到底勇知些什么?又该如何对文章进行整体阅读? 1.感知题文关系

我们可以从题目着眼.了解全文。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在标题上做文章。既易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又能使学生很快进入课文,以实现整体感知。如《父亲的菜园》这篇文章.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质疑题目。作看为什么耍将这个菜园命名为“父亲”的菜园,而不是“我们的”或者说是‘我家的”。学生结合全文内容来理解后会得出结论.正是这块土地是父亲同恶劣的自然环境进行抗争,付出艰辛努力的结果。才拥有了这块“翡翠般的菜园”。从中体会到父亲创造的不仅仅是荒凉中的奇迹,而且是顽强意志与不懈努力的胜利。这样用课题质疑展开教学.学生会饶有兴趣地从文中搜寻答案,再将答案连缀,就能够快速地整体感知文本内容。

2.感知脉络结构

任何文章那有-定的结构,结构的安排是由文章的中心意思决定的。从作者说。是如何运用结构来体现中心意思,从读者说.则可以通过结构的分析来理解中心。又叫“恩路解读法”。文早结构是作者思路的反映.因比,要理清结构.首先要理清作者的思路,看作者是怎样观察和思考事物的,是怎样恰当地安排表达顺序的。理清了思路和结构,文章的要点和主旨也就明确了。《最后-头战象》按照‘英雄垂暮——重披战甲——凭吊战场——庄严归去”的思路进行叙述的。这类有着明显思路的文章,只耍理清文章的思路,贯穿成线,就把一篇长长的课文化成几句简沽的语言.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就了然于心了。

3.感知主要内容 整体感知要感知文章的主耍内容.如记叙类文章,主耍关注四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我们可以用连缀词句的方法,选择-些合适的词语。撑起全文的内容来整体感知。如老师在教学《父亲的菜园》时要求学生把父亲为菜园做了什么.简要地串起来说说时就为学生提供了连接词,我家失去了茱园„„不料暴雨冲毁雨了菜园„„好不容易种出了一地豌豆„„在以后的日子里„„在父亲的梢心伺候下„„这样让词句产生意义链.撑起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可以依梯而上,既训练语言又训练整体感知,达到一石二乌之效。

4.感知情感血脉

中心是文章的灵魂,感情是文章的血脉.要在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大体了解文章的主旨,初步感受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我们须由表及里、去粗取精,把文章主旨从纷繁的文

字中剥离出来,使作者的思想感情清晰起来.如在《父亲的菜园》,老师在感悟父亲的形象这一块,颜老师的问题是:那父亲又是怎么把这一片死黄土精心伺候成了肥沃的土地的呢?请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描写父亲行动的句子,想想从这些句子中你读出了一位怎样的父亲?老师紧紧地围绕文本,通过品读描写父亲行动、语言、外貌的句子,引领学生品昧父亲的坚毅、勇敢、有远见的品质,以及父亲对土地的热爱.显然,这个环节既检测了学生对内容了解的 程度,又释放了情感,一举两得.5.感知语言特点

语言风格千姿百态,阅读文章时,要能在语言环境中领会词句的意义和作用,同时还要揣摩文中的语言,体昧其语言风格,积累语感,最终提高语文能力.少了对语言的理解,少了语感 的积累,不是科学意义上的对课文的整体感知.6.感知人物关系

文章写了哪些人或事,他(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通过梳理人物或事物关系这一要素,可以让学生迅速地翠领文本内容.如教学《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先找出文中的主要人物,再从他们身上找出跟“三”有关的事件:白骨精三耍诡计骗唐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唐僧三拦孙悟空„„这样一下子就将人物关系、事情的因果把握住了,显得简洁而干练。

当然,整体感知的方法还有很多。阅读主体不同,整体感知的方法、侧重点也会不一样。阅读时,你可以将几种方法结合起来,创造一种对你而言最合适的方法。总之,学习一篇文章,需先迅速地通读全文,抓住文章的主要话题、材料、关键词句,粗略地把握文章的基本框架与大致内容,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唯有如此才能够根据课文的大体内容提出有价值的学习问题,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目标。

三、互动交流感悟,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解决学习问题。这一模块的主要目标就是在深入感悟课文的基础上,学生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解决上一模块提出的问题。那么这些问题或三四个或五六个问题,有的有价值,有的可能跑偏,这就需要老师集中梳理,概括成三四个具有价值的大问题。大家带着这些问题进行小组学习,自主讨论。这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在学习中,没有传统式的我问你回答,而是变成了让学生自主学习10分钟左右来解决问题,老师在底下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在这一环节中同学们善于与同伴互动、与老师互动,加强对话、交流、合作、讨论,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当中加深对知识重点、难点的解决,加深感悟和体验,培养学生合作、协同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交流收获,总结拓展,升华主题,指导实践。

这里的“收获”不是最初的收获,也不是单个的收获,是经过学习、品味后,得到的深层次的感受,深层次的理解。这里的“整体”,也是站位更高的整体,是思想更广的整体。按照这样一个认知规律,由初步的,肤浅的理解到通过解决问题,表达交流上升到深层次的感悟。学完本课后,进行整体回顾交流:我学到了哪些知识,我掌握了哪些学习本领,在此基础上发现规律,深化收获,并相机向课外拓展,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受到启发,一是组织汇报学习这篇课文后的感受,交流积累收获,一是学完本课后受到的启发,发现新的问题,从而把语文教学引向更广阔的实践空间。

总之,在教学当中提倡老师要围绕从学生出发,重在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中来。在“教师激趣导入”中“激发兴趣”,在“自主整体感知”中“发现问题”,在“互动交流感悟”中“解决问题”,在“收获总结拓展”中“交流收获”。“四步”式教学模式,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来讲,体现了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用学习等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充分显现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实践性、创新性。这与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转换教师角色,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学生亲身体验的新理念是相一致的。

在“四步式”课堂教学模式当中,“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为主的自学过程,发现过程;“寻问探疑”是学生自主质疑积极参与的过程;“互动研究”是学生通过互动合作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揭示规律”,是学生归纳整理知识、化解问题、升华创新,对知识有创新性理解的过程。

小学语文模块教学 篇2

1.“模块教学”的核心概念

小学语文“模块实践”研究立足于改革阅读教学方式, 以“整体推进”理念改革阅读教学, 致力于“模块”设计、课堂结构改革、课型的建构与实施, 努力追求“多快好省”的效果。[1]我们倡导的“阅读教学方式”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 将听、说、读、写有效整合, 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自我、提升素养, 如小组合作学习。所指的“模块”, 是指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具有较强联系的、具有共同主题的内容所构成的一个整体, 它可以是现行苏教版教材中的某个既定单元, 也可以是打通单元后的教材重组, 还可以是课内课外教学资源的有机统整。小学语文“模块教学”, 就是对组成的“模块”以自主交流、小组合作等方式进行教学, 其过程大致可以分为“整体感知”“组合研读”“立体拓展”等环节。

为使研究科学有效, 我们找到很多理论依据。如塔朗菲提出的系统论认为“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王荣生的“课程论”认为语文教学的目标是通过“教学材料”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教学内容是可以重组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 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用情境呈现问题, 设计开放的学习环境, 启动学生思维, 使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据此, 在“模块教学”倡导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下, 学生的个性化、创新性阅读有了自主建构的可能。

2.“模块教学”的主要特点

“模块教学”是依托教材有效整合而实施的阅读教学, 是在整合教材选文、习作主题及丰富课外课程资源的基础上, 通盘考虑单元整体备课及教学策略。“模块教学”是一种语文教学的建筑, 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运作与创造, 必先经过调整、重组与扩充。它可以从一点出发, 着力探究文本的内涵, 由个及类, 由类及理, 个性与共性相融, 形成立体的、多元的教学网络。

“模块教学”打破了一个单元、一本教材的局限, 引领学生将语文学习优化, 与社会生活融合, 形成动态、即时、开放的教学状态, 主要呈现如下特点:

(1) 教学内容整合化。“模块教学”以语文核心知识为“基点”, 做语文“本分”的事, 但起到举一反三效果;以学生语文能力发展为“远点”, 依照“课程标准”教学;以语文问题解决为“节点”, 引领学生语文实践, 通过长期实践可形成“整合化”“生本化”“校本化”的语文教学内容。

(2) 教学活动板块化。“模块教学”的实施过程呈现读写一体化序列、探究性学习序列、综合实践活动序列, 以“板块活动”推进, 使学生在各个层次的训练中得到全面训练和整体发展。尤其是小组合作学习的运用, 最大限度地训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3) 教学结构立体化。“模块教学”以学定教, 删繁就简, 确立了读、悟、习的课堂教学基本立体结构, 呈现“便教易学”“学以致用”“用能有效”的特点与效果。[2]这已是八士实验小学常态化的语文教学样式。

二、“模块教学”的“主题建模”

要实施“模块教学”, 首先要依托相应“主题”来设计“模块”, 我们称之为“主题建模”, 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积累了一些“建模”策略。

1.基于“点面”的“模块”建构

在建构“模块”时, 我们开展了很多个案研究, 如教学选自经典作品的教材文本后, 联系原著进行导读, 以某一训练点切入组织一类文本教学, 以文化主题统领整合后的某一单元教学等, 都呈现出由点到面的状态。

(1) 由“教材选文”及“相关作品”。“模块教学”研究的愿景是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拓宽知识面。我们建构“模块”时有意识地抓住教材中的拓展点, 开发课程资源, 将阅读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如教学《三打白骨精》后, 布置学生阅读《西游记》, 组织开展阅读交流活动, 实现了“名著导读”。又如《渔歌子》中出现“钓鱼翁”形象, 我们相机补充此类诗词, 通过“吟诵品评”等环节感悟相同形象的不同性情。

(2) 以“工具训练”来“整合文本”。教材在不同年段或不同单元编排有同一系列的教学内容, 如六年级各单元编写有不同的“词语现象”, 五年级编排有说明文单元。我们以“开心辞典”的方式整合成系列, 实施“词语现象”教学,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以说明方法的学习为抓手打通课文界限、整合文本资源实施教学, 进行扎实有效的“模块”教学。

(3) 以“文化主题”来“整合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大多单元有明显的文化主题编排, 如“感悟人生”“母爱孝悌”“大好河山”等, 而不同年段应有不同的教学要求, 相同“模块”中的不同课文也承担着各自的教学任务, 因此我们尝试以教材为母体的“模块”建构。如六年级“咏物抒情”“模块”中《广玉兰》《夹竹桃》《古诗两首》三篇文章的教学, 引领学生在不同文体中感受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实现了言意兼得。

(4) 从“语文学习”到“校本课程”。生活处处是语文, 语文的思想可与学校的文化相匹配、相适应。我们在学校“茶文化”特色研究的基础上, 编制了特色的“茶语文教材”, 分年级编排茶故事、诗歌、散文, 开展研究性学习, 从品茶走向“茶品”、在茶里做出“校品”, 开展濡染浸润式教育, 为儿童的生命成长打上鲜明烙印, 也为“模块”建构引来一泉活水。

2.基于“比较”的“模块”建构

比较阅读是“模块”教学的又一重要方式, 通过不同文本的比较、对照和鉴别可以强调写作手法、凸显文化主题, 从而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 又可以看到差别, 把握特点, 提高鉴赏力。

(1) 以“对比映衬”来“比较阅读”。教材中有些文章在主题、写法上有相似之处, 但又各具特色、个性鲜明, 将它们放在一起教学, 引导学生比较阅读, 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广玉兰》《夹竹桃》同属“状物抒情”单元, 以传神的笔调描绘了花儿各自的特点, 我们以“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的教学思路比较阅读, 通过“闻”“赏”“品”来理解课文内容、习得读写方法、体会作者感情。比较阅读过程中, 我们咬定语言文字不放松, 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整理, 真正感悟到广玉兰和夹竹桃顽强的生命力。

(2) 由“现代文本”到“古文阅读”。学习了课本上的现代白话文后, 可以引领学生进入“小古文”学习。教材中有很多文章是由经典“小古文”改写, 如《守株待兔》等寓言故事、《开天辟地》等传统神话。我们整合课内外文本将之“建模”, 是一种文化的回归、对文学本原的探索。如我们在教《开天辟地》时, 在学生读懂、读通、读透课文后, 引导其对比读古文版《盘古开天辟地》 (选自《五运历年纪》) , 课堂教学效果“视接千载, 思通万里, 气贯古今”。

(3) 由“改编文本”到“原文比较”。课文只是个例子, 很多是被改编的, 从“改编文”到“原文”的阅读, 我们是让学生站在文本审视的高度去品评相似却不同的作品并作出独立判断。如老舍的《草原》原文与教材有很多不同, 孰优孰劣, 需要学生在对比、品评中加以鉴别, 起“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之效。

(4) 由“母语文本”到“外文阅读”。相同主题的中外作品有不同的风格, 代表了一个时代、民族、流派的思想艺术特点。我们在“建模”时会做个有心人, 帮学生找到同类的外国文本, 引领其徜徉在不同国度、穿行于风格不同但同样曼妙的文字中, 收获不同的阅读快感。

3.基于“读写”的“模块”建构

“阅读是吸收, 作文是倾吐”。“新课标”特别强调的语言文字运用, 是语文课程的重任、语文教学的重点。“模块教学”就是要在主题引领下, 把多个文本放在一起阅读, 构成一个大语言环境, 让学生学会理解和运用, 不仅明白“写了什么”, 还要探究“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

基于读写, 我们“建模”时抓住四个“点”:启发点, 即阅读过程中的启发成为读写结合的前提;需求点, 即基于“课标”与学生成长的需要促成读写结合的动力;共性点, 即要通过分析比较找到读写结合的契机让课堂风生水起;发展点, 是升华读写结合的意义, 引领学生漫溯语言的深处。[3]如我们在教学“师恩难忘”这个“模块”时, 引领学生阅读不同课文时分别关注其侧重点, 如《莫泊桑》中的外貌、神态、心理描写, 《理想的风筝》中的细节描写, 充分形成了“读人、说人、写人”的立体框架, 把“人”的读写结合起来。从学生的习作构思、选材立意出发, 进行“先习作再阅读”的构思, 使阅读时充满写作的影子, 在仿与创中不断进步。

三、“模块教学”的课型推进

“模块教学”最大的特点是整合、高效, 节约课时, 引领学生课外阅读。我们本着大阅读观、大语文观、大教育观展开研究, 不仅注重某个课时的教学, 而且关注整个“模块”的效果, 建构“大单元教学体系”, 遵循“整体性原则”来组织教学, 实现了阅读教学的高效。经过长期实践, “模块教学”形成几大课型:“整体感知”“组合研读”“立体拓展”。

1.“整体感知”课型

“整体感知”课分“预习”与“反馈”两个部分。预习, 即本着“以学定教”理念, 放手让学生依据自学提纲 (“导学单”) 自学一个模块的全部内容, 中高年级学生在课外完成。而“分层设计”“自主选择”是编制“自学提纲”的理念。教师则在学生完成自学提纲的基础上设计教学预案。反馈, 即在预习的基础上组织反馈,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交流“导学单”。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 教师对教学预案再作调整。

这个课型的关键在于“导学单”的编制:一般内容是先让学生课前通读本“模块”的课文, 让其自主罗列生字词, 同时辨析多音字、形近字、同音字等;再要求其了解主要内容, 理清表达;最后引导其质疑问难, 为研读服务。

学校课题组以“预习反馈”为主题召开研讨会, 通过一年级研讨课《预习指导:春笋》, 让大家明白了:低年级预习指导要授之以渔, 要教会学生“标段、圈画、读文、提问”“四步预习法”。反馈时, 则应充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法, 小组建设要有规范、机制、激励, 让课堂民主自由、活力四射。

2.“组合研读”课型

研读中, 我们通过“增减”“关联”“整合”等手段, 重组教材, 形成一个具有聚合功能的教学“模块”, 组织学生学习与活动。根据学生需要, 展开研读时我们往往要找到一个“切入点”, 这个“点”或来源于学生的问题, 或是整个“模块”的关键所在, 能揭示“模块”的内在联系, 对于学生的研读起到了方向性的引导作用。在研究实践中, 我们把“研读”分为“横向组合”与“纵向组合”两类。

(1) “横向组合”。所谓“横向组合”, 就是在打通“模块”中课文壁垒的基础上, 在文化主题引领下重组文本实施“研读”。如课题组吴燕老师执教五年级上册“世界各地”, 有机整合了《秦兵马俑》《埃及的金字塔》《音乐之都维也纳》, 不仅系统理顺了本“模块”的说明顺序, 更以说明方法“举例”“比较”“数字”的体验为抓手展开教学, 由《秦兵马俑》中的习得, 到《埃及的金字塔》中的迁移, 再到《音乐之都维也纳》中的运用, 学生经历了系统的、强化的学习过程。再如课题组面向无锡市锡山区展示研究成果时, 一位老师执教的以“学与问”为主题打通《学与问》《冬夜读书示子聿》两个文本的“研读”课, 引导学生以多种方法揣摩语言感悟表达, 大容量、高密度、快节奏, 扎实而有理趣。

(2) “纵向组合”。所谓“纵向组合”, 就是虽然没有明显打通“模块”中课文壁垒, 但也有明显的文化主题引领, 系统设计“模块”中每篇课文的研究任务, 再实施“研读”。如课题组以“就来讲讲这个故事吧”这个主题, 引领学生学习《蒲公英》《三袋麦子》《哪吒闹海》三篇课文。虽然没有打通课文, 但有“学讲故事”的主旨引领, 于是教学有标可依。《哪吒闹海》中抓“闪、躲、扔”等动词学讲故事, 《三袋麦子》抛出“你最赞成谁的做法”组织小组讨论, 把课堂让位于学生, 尽情地读、悟、议。在汇报讲故事阶段, 可谓绘声绘色、具体传神。

3.“立体拓展”课型

在“模块建构”时, 我们寻找拓展教学的链接点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 有的拓展可与“研读”融合) , 在课内外引领学生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其中得到知识、情意、能力的和谐整体发展。在后续研究中, 我们设想将取得较好效果的拓展内容编订成册, 梳理成行之有效的拓展策略, 形成“模块教学”校本拓展读本。如上文所举“就来讲讲这个故事吧”模块, 学完《哪吒闹海》后, 我们拓展了《龙宫借宝》, 抓住故事中孙悟空的语言、动作, 体味其聪明、勇敢、敢于追求自由的精神, 学生读着、演着、体会着, 兴趣盎然。再如廉智斌老师在课题推进会上执教“世界各地”拓展课, 引进《桂林山水》一文, 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说明方法做个“桂林小导游”, 再进行片段描写训练就显得水到渠成。当然, 拓展课还可以和学校文化、教师特长结合起来, 需要我们深入研究。

依照以上课型推进, 我们在扎扎实实的实践中梳理出了“7课时教学法”:一个单元以3篇课文计, 再加习作与练习, 原先最少10课时, 现安排情况如表1。

所节省的3个课时, 我们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 建构校本阅读课程体系, 形成“阅读指导”“阅读欣赏”“阅读交流”等范式, 进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绘本阅读”“亲子阅读”“好书漂流”“同读好书”等活动, “每天阅读一点点, 每天分享一点点”, 进一步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四、“模块教学”的研究机制

我们本着“以研促教”的理念开展研究, 出台明确的研究制度、开展扎实的课例研究、建设民主的实验班级, 加快课题推进。

1.出台教科研制度

在“模块教学”研究中, 学校全面落实“四项制度”来促进教师提高教研水平:一是教师每天一次的一课一反思制度及每月一次的研究课制度, 二是教研组每周一次的课题研究听课、评课制度, 三是骨干教师每月一次的教学展示或调研制度, 四是学校每学期一次的课题研究阶段性展示制度。

2.开展课例式研究

在课题实验中, 我们让青年骨干教师经历“个人备课呈现教学原行为”“课堂观察研讨教学新设计”“骨干引领体验教学再尝试”的研究过程, 通过自主研修、同伴互助、专题研讨等方式以研促教, 形成教研共同体, 真正实现教研相长, 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也积累了不少“模块教学”成功课例。

3.辐射实验班功能

在实验班建设中, 我们力推“小组合作学习”, 尝试改变课堂的时空结构和交流模式, 充分发挥“模块”教学功能。我们还从实验班摸索示范到平行班普及实践, 让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等真正成为学生习以为常的学习方式和习惯。在八小的课堂上, 学生享有“两权”———思考权与话语权, 他们会思考、敢质疑、善表达,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模块教学”的改进要点

在研究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在后续的研究中予以关注:

1.“建模”要客观个性有特色

我们在“建模”时要思考整个“模块”的地位、目标, 要思考关乎语文本位的训练点在哪里, 用什么样的手段和方式教学?“模块”建构要做到与语文教材相匹配, 与校本课程相契合, 与师生生长相结合, 让课题研究与个性发展、学校文化融合。

2.教学要立足课外连生活

“模块教学”要链接生活, 衡量的标准是有没有对课外进行延伸、拓展, 老师的指导启发作用在哪里, 学生是否真的已经不自觉地在课外阅读了?这是课题研究的出发点与归宿处, 需要时常追问。

3.研究要不断追问理步骤

我们的研究宗旨是“改革阅读方式”:变单一为多元、封闭为开放、静态为动态、独立为对话。在后续的研究中, “模块”建构上还要突破, “模块”课堂上还要变革, 寻找到语文“模块”教学的规律。

在后阶段的研究中:设计“模块”时要做到整体把握、观照全局、确定目标;课堂“研读”时要做到组块深入、资源重组、重点研读;课堂调控时要追求合作探究、教师点拨、生本互动;反馈迁移时要追求训练强化、评价延伸、能力提高。

总之, 整个研究过程要遵循“模块”之构建、“模块”之课型、“模块”之模式“三步走”的发展过程, 合启悟、明了规律、反思提升, 真正达成“与文本深度对话”。

摘要:小学语文“模块教学”实践研究立足于改革阅读教学方式, 以“整体推进”理念改革阅读教学, 致力于“模块”设计、课堂结构改革、课型的建构与实施, 努力追求“多快好省”的效果。本文着重论述“模块教学”的核心概念与主要特点, 厘定了其“主题建模”“课型推进”“研究机制”等研究策略, 以促进阅读教学高效、顺利地开展。

关键词:阅读教学方式,模块教学,课型推进

参考文献

[1]朱明海, 杨革新, 黄寿.整体推进:阅读教学从“少慢差费”到“多快好省”[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2 (12) :23-27.

[2]薛法根.组块教学:为小学生的言语智能发展而教[J].江苏教育:小学教学, 2010 (07-08) :77-82.

小学语文模块教学 篇3

【关键词】模块教学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2015年立项课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编号为MJYKT2014-228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73-01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是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关键,担负着提升小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增强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使命,而课堂教学是语文阅读教学最主要的教学形式。模块教学符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发展,在其运用中促进了小学生语文发展。

一、模块教学概念特征

模块教学,英文简称“MES”,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由国际劳工组织在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方面,面向现场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主要由多个不同但彼此关联的功能部件,有目的、有组织、有内容、有步骤的安排模块进行教学的动态教学过程。促进了我国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发展过渡,以其针对性、灵活性、现实性受到众多教育理论者与各类学校的关注和使用。

模块教学的基本特征有两点。第一,模块教学中的主导思想具有相对独立性和系统的整合性[1]。即教学系统作为教育大系统的子系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其主导思想可以在较长时间和较大范围内起支配作用,有利于为学生的再学习提供科学知识的便利。第二,模块教学具有可选择性。学生可以完全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某一模块或者几个模块进行组合,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预期教学目标是有效衡量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标尺。小学阶段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也容易集中,面对这个阶段繁重的学习任务,小学生在进行阅读时容易产生疲惫的状态,此外,教师实际教学与备课之间有一定的差距,教师并不能完全按照教案进行上课。这样便很难处理教师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进一步导致学生没有学到预期的内容以及达不到预期的学习效果,预期的教学目标便很难实现。

第二,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断下降。小学生在理论上讲还处于儿童生长期,这一阶段的学习动力主要来自于家长、老师的认同,这种来自外部的学习动机并不稳定,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条件干扰的影响。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当小学生对于语文失去兴趣时,便会不积极主动配合老师的讲解,对教师的手势、信号等课堂互动行为视为无物。到离开语文阅读氛围浓厚的课堂教学氛围后,更加不会主动学习语文。

第三,语文教师产生职业倦怠。面对学生课堂上的表现,小学语文教师很容易产生疲惫感,出现职业倦怠的状况,主要表现在教学的日渐程序化与课后的消极怠工。课堂程序化是指教师疲于展开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机械的按照一定的教学模式,不加自己的思考,就开展教学活动。由于教师的缺乏对教学的激情便不愿意入充足的时间去关注学生的学习。千篇一律的开展教学,使教学过程过于程序化、机械化,失去了原本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活力。

三、将模块化教学应用到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小组教学

在小学语文课上,按4到6个人为一组的原则,将全班同学划分为若干个小组,推选出组长。需要教师注意的是组与组之间的平衡性,安排成绩好的同学与成绩差的同学一组,性格开朗与性格孤僻的学生为一组,这样有利于实现学生之间的优势互补,可以在课堂的讨论中取长补短,在相互借鉴中共同学习,发挥各自的特长。

(二)确定语文教学内容

教师在按照教学大纲教学的过程中,还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活动。在认真分析教材、理解教材、感知教材的过程中,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兴趣爱好,确定语文教学内容。

(三)给学生布置任务,及时评价

在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之后,便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相应的提出教学任务。并且给予学生充足的小组讨论的时间。小组讨论完成后,指派各自小组成员发言回答并给予积极的评价。

小学是成长的关键性阶段,通过语文的学习可以让小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识字能力、认知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对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意义非凡。面对目前,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产生的问题,模块教学的应用很好的弥补了其中的不足,本文就模块教学的重要性,围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新方法展开探究。

参考文献:

贵州国培计划小学语文模块十答案 篇4

a.错误

回答错误

b.正确

回答正确

2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心是? 选择一个答案

a.帮助人诊断咨询和解除痛苦

错误

b.加强人自身积极因素和潜能的开发

正确

c.解决学生中的心理问题

错误

3初中学生与教师关系发展特点是: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无论是知识还是人格上都是绝对的权威,教师的影响和感染力常常超过家长。这种说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选择一个答案

a.正确

回答错误

b.错误

回答正确

4著名的 情绪 ABC 理论,是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埃利斯提出的。这种说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选择一个答案

a.错误

回答错误

b.正确

回答正确

5小学学生与教师关系的发展特点是:对教师无条件服从、信任和佩服的程度降低,开始有分析地认识和理智地对待教师。这种说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选择一个答案

a.错误

回答正确

b.正确

回答错误

6教师必须有“专业化发展”的“知识结构”。知识结构包括: 选择至少一个答案

a.通识性(读书)知识

正确

b.实践性(反思积累)知识

正确

c.学科性(本体)知识

正确

d.理论性(条件)知识

正确

7世纪之交,西方掀起的积极心理学运动,很快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心理学革命。积极心理学创始人是? 选择一个答案

a.马丁--赛里格曼

正确

b.泰勒--本-沙哈博士

错误

8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 选择一个答案

a.面向全体学生

正确

b.重点是帮助那些有心理问题的学生

错误

c.需要心理咨询的学生

错误 “沟通”是营造良好师生关系的手段,是建立有效师生关系的重要方法。教育教学活动处处有沟通,教师与学生的任何接触都是沟通。解决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以及学生自身矛盾需要沟通。这种说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选择一个答案

a.错误

错误

b.正确

正确

10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视角是? 选择一个答案

a.关注学生内在的积极心理品质

正确

b.关注学生发生的心理问题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教学反思 篇5

给高一的新生上了第一课:老舍《我的母亲》。跟历史上许许多多具有传统美德的优秀母亲一样,母亲具备了许多优秀品质:勤劳朴实、宽容忍让、爱清洁、守秩序、热情好客、坚韧刚强、感情细腻、深爱子女。一名优秀的母亲造就了成功的孩子,母亲虽然没文化,物质上贫穷,母亲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言传身教教给我做人处世的道理。为了孩子,母亲可以付出自己的一切。

家庭的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可是现在的家庭离婚率居高不下,给不了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庭。加上教育的方法不当,孩子成了婚姻的牺牲品。对照我的班级,父母离婚的很多。其实,父母离婚也没什么,关键是看孩子有没有得到关爱。一个在爱的灌溉下的孩子才会健康茁长成长,一个很少得到关爱的孩子会孤独无助,甚至走上歧途。作为一名老师,去深层发掘学生犯错的深层原因,及时给予帮助和关爱,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才是明智之举。

《我的空中楼阁》教学反思

分析本次课堂教学,我认为我的教学方法选取的较好,基本符合学生的学情以及教学要求,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的散文教学模式基本抓住了学生的思考模式,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且情景教学法得到了学生的喜爱,打开了学生的兴趣大门。

当然在此次教学中,我依然又很多不足,例如,对学困生的能力估计不足,在分组讨论时应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在同一个小组,以使学困生得到其他同学的帮助。另外我对学生的思维方式预估不够准确,但所幸能够及时的在课堂上纠正。同时,在教学后我认识到学生的思维虽然活跃,可以跟随教师的脚步学习,但文学素养不够,作为语文教师,我应该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提高文学水平。

《项链》教学反思

在探究小说主题这一教学环节时,我采用的是学生个性解读的方式,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也把整堂课推向了高潮,通过学生的个性解读,使他们对文本有了更深入的体会和全新的认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特点,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当然,反思本堂课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同不少讲授课一样,为了片面强调一堂课的整体效果,将两堂课的内容放进一堂课内,因此这种大容量,高密度的教学效果势必使课堂节奏过于紧迫,教师始终背着时间包袱上课,学生的思维时间和空间受到限制,有些内容未能充分展开和落实,比如探究小说的主题是本堂课教学目标之一,显然探究得不够充分。倘若把这堂课的各个教学环节时间分配好的话,那么整个课堂节奏将更为从容,学生的参与面将更为广泛,思考讨论的问题则更为深入。

同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点评有时不够准确、到位,所以,在个人教学经验和课堂应变能力方面还需不断的积累、锻炼,以期提高。

《永远的蝴蝶》教学反思

我的教学过程主要通过导入新课、预习检测、朗诵欣赏、文本分析、思考讨论、课堂小结等六部分来完成的。利用多媒体课件,更好地营造了小说的悲剧氛围,丰富了课堂内涵,展示出文本的魅力,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总体达到了教学目标,但是:

1、课前预习效果不是很好,必须指导与督促学生提高自学能力。

2、课堂气氛由于悲剧氛围的浓郁而略显沉闷,要学会及时进行激趣,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

《诗经》教学反思

很久以前上过《诗经》中的《氓》,针对当时学生基础比较差,自学能力

不强的情况,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即讲授法,学生对此也很感兴趣,教学效果良好。现在在新教改的要求下,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学习法:首先布置学生在课前自己对照课文下面的注释疏通文意,在上课时叫个别学生讲解诗歌大意,接着分组讨论自己在预习时遇到的问题;接下来引导学生自己概括主旨,分析艺术特色,最后老师才小结。基本上,整个过程都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效果一样良好。由此得出,无论采用什么方法,只要是符合学生实际,学生能够掌握好知识就好。

《劝学》教学反思

《劝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荀子的一篇议论性散文。自流传以来广泛的受到大家的喜爱和推崇,是人们了解先秦文化、儒家思想重要材料,是人们激励自己、不断提高的力量源泉。在中学课本中,它是激励学生奋发努力、勤奋学习的一篇力作。因此在授课前做了认真的准备,制定了详尽的教学目标。

在知识方面:让学生了解荀子其人;疏通文句,整理积累重要的实、虚词的意义与用法,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固定句;积累本文的名言名句;体会、学习比喻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体会、学习本文严密的谋篇布局特色;明确如何才能获得教养等等。

在能力方面:注重培养学生声情并茂地诵读文言名篇的能力;培养学生能据已学、据课注、据语境准确解读文句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自主与合作相结合探究问题能力等等。

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但也有不足,比如课堂的节奏偏慢,为赶时间有点虎头蛇尾,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好地握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学反思

1、预习作业的重要性: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语文学习亦如此。学生能够自觉在课前做好准备工作,而教师能够采用一些鼓励性或者略惩性的方法督导学生完成预习作业的话,可以帮助课堂的预设和生成顺利的完成。本节课,能够较为顺利的完成教学目标,和旅游班学生能够认真落实课前预习作文密不可分。

2、文章的内容清晰,教师可以采用一些简单易记的语句概括文章的内容,例如本文“一种植物”+“一个事件”+“一些思考”,我觉得这样的整理,既方便了学生理解本文的主旨,同时也对学生理解本文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为一体打下了铺垫。

3、拓展延伸不够:如果能够在拓展这一环节中,补充一些关于环保的诗歌、简短的文章、甚至是标语之类的,可以帮助学生在树立环保的意识之外,也给他们提供一些表达环保意识的范例。我后来找到了一篇文章《跪拜的藏羚羊》,我觉得如果在课堂上用这篇进行拓展赏析的话,学生情感体验可能会更加深刻。

《好雪片片》教学反思

本文虽是一篇哲理性散文,但内容并不深奥。文中作者借一位外表污秽、境况凄凉但心地善良的流浪老人的形象,表达“不管外表是怎样的污秽”,只要内心有“明净的善意”,那善意就会从内心深处涌现出来的中心。

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讨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其积极参与课堂,从而掌握教学重点。但教学难点中的体会课文的语言特点对学生来说有难度,需教师加以点拨。最后,通过拓展延伸的练习,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

《致橡树》教学反思

这节课设计的初衷比较好,希望学生深刻理解诗歌内涵,然后反馈练习把握朦胧诗的基本特点,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没有达到这样的目的,在对内容理解上耽误了较多的时间。老师又不想以讲代学生理解,所以课堂设计没有全部完成。

小学语文模块教学 篇6

必修

(一)第三单元,“社科科普文”,也可算是说明文。对这些说明性文章的学习重点,必须在“说明文知识”以外有更丰富的考虑。

《洛阳牡丹记》——欧阳修这篇作品无疑是说明性的文字,但贯穿其中的人文情怀、文化知识,足可从多方面打开学生的眼界,为学生进一步自主学习提供各种启示;其中除可规定一些“积累·整合”的文言词语外,“思考·领悟”“应用·拓展”的余地异常宽阔。

《米洛斯的维纳斯》——是一篇特别适合学生锻炼“阅读思考”习惯、掌握阅读基本方法的例文,如果把说明事理的“方法”或者把“美学随笔”的特点,当作了教学重点,那就得不偿失了。审美者发自内心的感动从何而来?这是美学研究上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了不起的地方,在于作者并不借助美学的专门术语,就可以让一般读者了解作者所提出的一个很不寻常的观点——丢失,是一种美!因此,这篇课文在“思考·领悟”方面的价值,要远远大于对事理说明知识的了解;学生倘若还能因作者这一观点的启示而进一步联系实际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当然更了不起。课文的“思考练习”第二题就反映了这种意图。

《这个世界的音乐》《动物的疼痛》两文的选录,用意更不在过去所谓“了 解‘说明文’的什么什么”,而在于启示学生要学习以新的视角、新的价值判断去关心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

这些主张,在教材的导读、评点、思考练习、泛读导引、探究提示以及单元作业中,都反映得相当清楚。从这些方面整体把握单元教学内容,即所谓宏观把握。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把握本单元的总体教学目标

1.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均为知识性比较强的短文。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知识更新速度急剧加快的情况下,在语文学习中,开阔学生视野,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新问题,注意观察中外文化现象,增强文化意识,培养探究意识,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走进学习的领域;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分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就成为一个重要的任务。

2.阅读本单元作品,要引导学生品位、推敲语言,感受文章的思想魅力,发展想象力,体味大自然和人生多姿多彩,激发尊重生命、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3.在阅读中,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文章丰富的内涵——即读出文字表面背后的东西,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开展合作学习,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

4.在语文学习中,加强积累与整合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梳理相关知识,如文言词语的积累,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遇到的问题,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

实施本单元教学的几点建议

1.新课程理念,着重强调的是激发学生主动热情地参与学习问题。所以,要把学生参与学习作为教学设计的重点。因此,整个教学设计,无论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思路设计,还是具体某一问题的预设,都应该从学生的阅读出发,应该着重激发学生深入思考、领悟作品内涵和引导学生自己独立阅读上下功夫,即以教学过程、方法的合理设计,引导学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这几个方面下功夫,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而不是像过去传统做法那样以教师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2.本单元课文,文体各异,内容没有相关性,所涉及的话题范围跨度大。表面看去内容艰深,与学生日常生活的思维水平反差较大。其实四篇课文所涉知识虽然多不为学生了解,但贴近生活、充满新鲜感和趣味,表现的思想亦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其内容容易引起学生阅读兴趣。理解文章的内容、思想并非难事,难在语句的疏通和结构的梳理。就如爬一座小山,只要路好走,到达山顶轻而易举。本单元非古文即译文,因此教师必须调动学生做好文字疏通和结构梳理工作,那么内容、主旨就呼之欲出了。

高明的教师可以把它们作为阅读文本,引导学生参与阅读时间,在独立的阅读实践中培养阅读能力,提高语文素养,而非进行单纯的指示讲解与传授。要站在培养人的高度来审视课文,课文能展现什么,课文能给学生什么。这样才能准确地设计好一个单元的教学过程。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敢于做“减法”,这不仅体现在一篇课文中,也体现在四篇课文的整体组织安排中,这样才能在有限的课时中完成本单元的教学任务。同时,还要注意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在“二十个字”上下功夫。如“思考领悟”,通过疏通文字、梳理结构、理解内容,引导学生明确作者思想,并结合当今社会特点和自身体验,谈谈对作者思想的认识,可以就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看待艺术等问题展开交流。

3.要注意教学目标的基础性、均衡性与学生个性发展的结合。即下要“保底”而上不封顶。单元教学设计中要有一定的共性目标,如文言积累、语言推敲、写作量,这些共性指标必须完成。同时还要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发展,进行多元性设计,针对不同的学生而有所选择,有所区别。同时通过合作分享,尽量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

4.要注重过程性设计,即引导学生怎么学,而不是教师怎么讲、讲什么就,把预设与生成结合起来,动态性地看待教学过程。以教学过程中具体的“招数”为抓手,贯穿教学内容,跨越难点,激活学生的阅读。比如《洛阳牡丹记》第三段是教学难点,可以采用多种方式,灵活地处理。其一,用幻灯片直接给学生译文;其二,设计问题,探究作者思路,搞清楚本段语义重点。

本单元教学设计举例 单元教学目标

本单元四篇课文,或属“社科”文,或属“科普”文,总称“社科科普”文。这类作品明显的共同点是,内容知识性强、写作上多用说明(说明事物或说明事理)的表达方式。多读些这类文章,在知识更新速度极快的今天,有重要意义。使学生不仅去读,而且懂得优秀的社科科普文优秀在哪儿,从而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更是语文教学责无旁贷的任务。优秀的社科科普文不仅能反映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还能表现其鲜明的个性。这样的作品,不仅语言准确生动、耐人品位,而且其深厚知识底蕴给文章带来的张力,往往会产生独特的审美效应。本单元的教学,如果先让学生有选择地自渎《不要人夸颜色好》(“泛读导引”),老师适当点拨,再进入精读课文的学习,可能更利于上述目标的实现。

本单元有一篇文言文。文言文教学,除了要使学生对文中所传达的文化内涵有所感悟,还要重视文章的诵读和文言常用词的积累。

单元教学构想

本单元拟用11课时,教学时间做如下安排:《洛阳牡丹记》是文言作品,难度较大,可安排2—3课时;《米络斯的维纳斯》可安排2—3课时;《这个世界的音乐》和《动物的疼痛》一共可安排3课时,由教师灵活掌握。“泛读导引”可安排1课时组织学生阅读、讨论。写作应不少于2课时。

本单元“泛读备选”提供了三个文本,有社科文也有科普文,如有机会用来与“精读课文”比较,会有些新的发现。可作为指导个性化学习的备选材料。

《洛阳牡丹记》

欧阳修的这篇记,按照今天的分类属于说明文,虽然是社科类文章,但高明的作者并未用专词术语来包装文章,更没有连篇累牍的罗列陌生概念来炫耀自己的学识,反而是深入浅出、明明白白的说话,尤其高明精妙的是:欧阳修把牡丹作为一种植物的特性与它作为一种审美对象的特性融合在一幅人文风景图中,文章的内容与形式自然而然的达到统一。

由此,在组织学生熟读课文,疏通文意(不必全文翻译、串讲)的基础上,让学生总结课文中的重要文言词语,完成单元作业中的相关题目,这是常规性的教学要求,非常重要。除此之外,还应该引发学生兴趣,在实现精读文本主体部分,鉴赏作者对洛阳牡丹知识多方面的翔实记述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对文本深刻的理趣、生活情趣的思考。最后可以安排学生拓展学习活动。如:⑴以“中正平和”与“个性”为题,让学生写一篇心得体会。⑵让学生练习现实生活,结合自己喜欢的花卉,模仿本文的第三个段落,写一篇短文,传到班级论坛上,以供交流。

《米洛斯的维纳斯》

《米洛斯的维纳斯》是日本作家清冈卓行用散文的笔法写就的一篇艺术评论,由米洛斯的维纳斯因偶然缺损双臂而意外获得了非凡的美学价值来阐释接受美学理念,文章深入浅出,极富启发性。

由于本文是社科译文,而且学生普遍缺乏美学方面的感性积累和理性认识,所以有的语句学生在初读时可能会难于理解。然而此篇文章难懂的深奥句子往往也就是理解文章要旨的关键句,因而教师要帮助学生架构起文字与思想的桥梁,引导学生阅读文章能做到“浅入深出”。

这是一篇美学评论,教师不妨凭借这篇文章对学生进行一些初步的关于美的教育,使学生了解一些审美原则,掌握一些分辨美丑的标准,扩展视野,让他们学会感知美,提高欣赏美的能力。

《这个世界的音乐》

本课的学习可引导学生关注三个要点。一是体会作者的情感,把握文章主旨。文章旨在告诫人们鄙视人类自身的傲慢,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二是领悟作者对音乐本质的认识。三是学习文章生动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事理的写法,品位文章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师可放手让学生去自读,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文章的主题,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弄清楚作者对音乐本质的理解。让学生找出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体会它们的表达作用。也可将本文与《动物的疼痛》一文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细化成若干问题,引导学生作比较阅读。

本课可布置这样的作业:让学生以“用耳朵感受世界”为题,静心倾听周围的声响,把自己的发现写下来。

《动物的疼痛》

本文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观点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而且语言表达科学严谨,论证结构缜密。所以本课学习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两个要点,一是体会文章论证结构思维缜密,二是体会作者提出的人类应该以公正公平的态度,对待和我们同存于这个世界的生命群体的主张。

针对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放手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讨论文章思路,体会文章结构的严谨;通过揣摩语言,把握作者情感。对于能力一般的同学,可以通过学生课堂展示自己所搜集的材料,引发阅读兴趣,进而帮助学生梳理文章思路,体味作者情感态度。

本课可进行的拓展活动:结合社会现实,深入思考人与动物应如何和谐相处。

关于写作

本单元的写作应结合学生情况,做多元写作设计。可以按照单元作业的要求,安排学生在课堂上讨论提示文字和话题,畅谈自己对话题题目的理解,说说自己的写作构想,相互交流启发,然后在课下完成作文。教师要做适当的提示(如角度要合适,要写出自己的感悟)。

也可以让学生查阅资料,撰写宣传科普知识的文章。参考题目如:《本地区大气污染状况调查》、《高速路旁住宅区噪声污染状况调查》、《本地区交通拥堵状况调查及治理建议》、《转基因技术及转基因产品》、《克隆技术畅想》等。教师应事先争得相关学科教师的支持,共同指导学生完成作业。因这是学术性较强的作业,应同时重视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务实的学术观,切忌让学生“写着看”。

有条件的,可利用虚拟教师,预设相关的主题。除前面所述,还可设《我听动物的叫声》、《我是一只小小___(猫、狗、鸟„„)》等,就人类不同行为(爱护、虐待)写自己的感受;设《___(猫、狗、麻雀„„)的疼痛》;设《彼得·辛格与传统环保主义者的比较》等等。

中职语文模块教学教法初探 篇7

中职学校在发展模式上较十年前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作为中职学校一门重要的基础课——语文课也顺应时代的变革, 在课程理念、课程结构、课程目标的设置上发生了根本的改变。2000年《大纲》关于语文课程性质的表述, 即“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肯定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强调对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 学科课程特征较为明显, 而对体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要求的内容, 如口语交际、应用文写作以及语文实践活动, 均未作为重点加以强调, 致使2000年《大纲》的职业教育特色不够鲜明, 明显滞后, 无法适应新形势下课程管理和课程教学需要。为此, 国家在2009出台了《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新大纲》。

新大纲的主要特点:

1. 职业教育特色鲜明

包括: (1) 课程任务和目标定位于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 丰富了“语文应用能力”的内涵;明确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取向。 (2) 按照模块设计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模块结构适应了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创新的要求;模块结构凸显了课程教学内容的可选择性。 (3) 教学内容体现了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需要, 在“阅读”与“表达”部分强化了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应用性内容;设置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为教学中创设职业情境提供了条件。

2. 课程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安排更加务实

包括: (1) 调整课程教学目标。 (2) 减少课程内容, 降低教学的难度。 (3) 强化交流与表达教学要求, 强化专业性应用文教学要求, 强化实用口语交际教学要求。

修订后的教学大纲, 十分强调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 即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以能力提高为本位,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二、模块教学结构内容

在2000年《大纲》对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中, 将语文内容划分为必学内容、必选内容和自选内容三个部分。按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设计为模块式结构。

新《大纲》按照模块设计教学内容结构, 具体分为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

基础模块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

职业模块是适应学生学习相关专业需要的限定选修内容, 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安排教学。

拓展模块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继续学习需要的任意选修内容。

三个模块所形成的结构体现了中职语文课程规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较好地适应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模式变革提出的要求。

三、模块教学教法的具体分析

三个模块的教材各有所侧重:

基础模块侧重于“培养学生基本科学文化素养”, 职业模块侧重于“服务学生专业学习”, 拓展模块侧重于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这种既立足整体, 又有相对独立性的模块教材有利于形成它鲜明的职教特色。

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 我们应如何把握好这几个模块的尺度, 以完成中职语文教学的任务呢?

模块教学结构主要是按系统的整体原理, 按文体知识的系统重新组合, 以基础模块 (第一册) 为例, 还可以再分为几个子模块:

现代诗文:抒情散文;现代中外诗文;科技散文;小说。

古典诗文:古代诗词;古代散文。

实用语文:口语交际;写作;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在编排上, 内容与文体是按纵向结构, 操作训练是按横向结构,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法进行的。这符合一年级新生从初中升入中职后的知识衔接。而用一个学期将30课不同性质的课文及其他实践活动全部讲完, 是不可能的。为此, 主要应重在示范和学法指导。在教学中, 我根据学生特点, 采取灵活多变的教法, 根据不同模块的特点和教学目的实施教学。

现代诗文重在阅读, 感悟文本。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分类法、比较法, 同时辅以多媒体教学法。比如, 在第一单元里, 《匆匆》和《昨天与今天》都是告诫人们要珍惜时间, 但写作的角度不同。我们就可以用分类法、比较法进行。精讲一篇, 然后对比阅读, 让学生认识到对同一事物的描写可以有不同的角度。

古典诗文重在诵读, 新《大纲》对文言文教学内容做了大幅削减, 将目标明确为诵读和积累, 课时安排较少。因此, 对这一模块我采用以知识竞赛促学习的方法, 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实用语文操练, 我采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方法进行, 比如, 在一年级做了《中职生课外阅读调查问卷》, 从问卷中发现:学生的阅读量小、时间短、知识面窄、底子薄, 阅读目的有限, 获取途径单一。这样, 我们就可有针对性地介绍给他们青年学生必读的书目。

应用文写作是中专生必须掌握的内容。要讲清一般应用文的写作格式和写作技巧, 分清不同种类的应用文及其应用范围。比如, 单据中的借条、欠条、收条、领条的不同用途以及应用范围。由于学生社会经验少甚至没有, 因此在上课的时候尽量用案例法。

不同模块培养学生不同的语文应用能力。职业模块侧重于“服务学生专业学习”, 比如, 2010级学生一年后就要走向社会工作了, 对这个年级的学生进行的是面试、商务谈判等贴近职业实践活动的训练。例如, 我在2010级计算机专业就进行模拟面试实践活动。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创设情境:

1.教学对象:在校2010级计算机专业的学生

2.设定主题:我的岗位我做主 (以教材为蓝本, 但又不拘于教材)

A.扩大活动内容;B.拓展活动范围;C.降低活动难度。

3.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选择、组织材料的能力及听话说话的能力, 培养“语文就在我身边”的语文运用意识。

4.活动程序

(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课前准备——创设情境提供岗位——准备应聘——模拟应聘——上岗竞聘——拓展延伸 (课外完成)

5.岗位设置

A.计算机组装与维修 (要求略)

B.网络维护与管理 (要求略)

C.办公室文秘 (要求略)

6.成功的求职应聘自我介绍所包含的要素

7.求职面试注意事项

8.面试参考问题

通过活动, 学生对应聘流程及技巧有了一定了解, 提升了应聘的自信心和成功率。这充分体现了新大纲所强调的“语文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和发展服务, 提高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精神和中职“语文课程服务学生专业学习”的课程特点。

四、模块教学的优点

1. 知识传授和能力训练的系统性

中学教材设置的应用文内容简单, 编排零散, 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对应用文所花的时间精力也不大, 所以学生对应用文的掌握不够扎实, 而且比较零碎。由于中职学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 而实用性又是应用文的本质特征。那么, 在应用文教学中, 我们就可以从一般应用文到专业应用文作系统的讲授。既要讲清它的基本格式又要强调其内容的真实性。而学生的实际情况是社会实践少, 缺乏写作素材。

2. 能够扣紧所设置的专业进行教学

模块教学可以根据专业的不同而有所侧重。如, 工科类电子专业、汽车专业等对说明文的读写要求就高一些。教师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法。文科类专业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对应用文的要求就高一些, 尤其是财经应用文更应有所侧重。计算机专业对文字、图画、音乐等要求高一些, 教师可以多采用多媒体综合教学法。

初中语文“模块”教学探讨 篇8

【关键词】初中 语文教学 模块教学

很多人常说“语文谁都会教,谁都教得好”“别的科目不好说,要我教语文绝对没问题”……事实果真如此吗?这其实是一种不了解实际情况、不熟悉语文教学的人说的行外话。语文知识,博大精深,驳杂繁多,目前的新课改更是要求我们广大教师转变传统教育教学观念,改变以往语文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突出让学生养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获得知识、掌握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转化为学会学习的过程。在这种全面实行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教好语文更是非常的不容易。

大学毕业后,因工作需要,我一直承担着所在学校繁重的语文教学工作。这十多年来,在教学上我一直认真钻研,探索不止,積极实践模块教学模式,感慨很多,感受很深,同时收获也不少,还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我就初中语文的“模块”教学谈谈自己的体会,以供各位语文教师参考。

一、教育学与课程教学论中的“模块”教学

“模块”作为一个理论术语,在当今社会被广泛运用于各学科理论。教育学与课程教学论中的“模块”教学,是指针对某一具体的学科及其内容,按一定的标准给予分类,分解为几个不同的内容模块,然后在加以细化的基础上根据各知识点的不同要求组织具体教学过程的教学模式。各模块内容之间既相对独立而又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不同的模块可以经过不同的组合方式,形成不同的更大模块,因而显得灵活多样,富于活性与动态。

语文,是一门集基础性、综合性等多种特征于一体的课程,同时也是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最重要的课程之一。因此树立模块教学理念,进行语文模块教学实践在目前的新课改背景下显得意义重大。

二、初中语文教学内容模块的合理划分

从我多年的实践经验来看,初中语文组织实施模块教学首先需要我们教师以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及考试大纲等为主要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科学划分。

从大的方面来讲,我们可以把语文教学内容划分为语文基础知识、阅读理解和写作三大模块,与之相对应的是对学生听、说、读和写四种基本能力的培养。

从小的方面来讲,为了教学的有效可行,还需要我们根据不同能力要求和各知识点特征及实际再进行知识分解,有些还需要做更小层次的层层细化。如果我们用一比喻来加以形象说明的话,那整个语文教学内容经过合理组合而成为一棵大树,而语文基础知识、阅读理解和写作及相应能力培养则是主要的枝干,而被分解的各知识点及相应能力培养则是树的枝条,最小的层次单位就是片片树叶。一般来说,我们需要把语文基础知识这一较大模块再分为字音、字形、词语(含成语)、短语、标点、句子、文学常识等更小模块。阅读理解和写作这两个较大模块从广义来说包含了对语文基础知识模块各知识点的要求,但这两大模块我们主要注重对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训练与培养。阅读理解,又可分为现代文阅读和文言文阅读两大块。根据对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和能力要求,现代文阅读又可细化为能给文章中具体的字注音(也就是平时要求的会读)、结合上下文准确理解文中关键词语和重要句子的意思、会准确概括语段大意、理解作者意图等能力要求模块。文言文根据其特点又可以分为实词(重在释义)、虚词(重在用法)、句子翻译、文段理解等更小模板的能力要求。写作模块,也就是平常所说的书面表达,根据其实际又可分为正确书写汉字(不写错别字)、句子通顺(不写病句)、结构清晰、观点明确、感情真实健康等更小的模块能力要求。

三、初中语文教学各内容模块的科学组合

根据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及语文学科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合理的模块划分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组织实施模块教学了。不管是上新课给学生传授新的知识,还是给学生组织各种考试复习,其中最重要的是处理好各大小模块内容之间的科学组合。前面说过,各模块内容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它们之间通过不同组合可分别形成新的更大模块和能力要求。例如基础知识模块和阅读理解模块在内容上大部分都是相同的,基础知识模块所包括的字音、字形、词语(含成语)、短语、标点、句子、文学常识等小模块内容经过字——词——句的组合后,必然走向语段,最后完成对整篇文章的组合。而阅读理解模块则与之相呼应,需要通过学生对所给语段或文章进行分解,灵活运用所学知识通过对文章字、词、句的理解,最后形成对整个语段和整个文章的准确理解。同样写作模块也是如此的,而且各知识模块对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是彼此依存、相互促进的,这就是语文素养高、基础好的学生在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方面也同样比较强的原因所在。

以上观点,是我多年来在实践语文模块教学时的几点真实感受,也许论点还不够成熟,材料还不够丰富,论证也不够充分。但我坚信,只要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坚持不懈,努力探索,就一定能找到科学合理而且有效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魏书生. 教学工作漫谈[M]. 漓江出版社,2008.

[2]倪文锦主编. 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余春明. 也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语文教学之友,2001(3).

上一篇:开学第一天升旗的演讲稿下一篇:执行办纪检监察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