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教学模式论文

2024-07-05

模块教学模式论文(精选12篇)

模块教学模式论文 篇1

0 引言

目前, 高职学校模具专业教学和培养人才的模式, 与高职教育“提高质量、工学结合、对接产业”的教育方向和目标还有不少差距, 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快速地融入到社会中, 不能迅速地适应本职工作, 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所以, 本文对目前培养和教学的模式进行研究并改革。通过试验, 找到一个可以适应企业与社会要求的、以模具设计和加工为工作过程的新教学模式———模块化教学法。

1 当前模具专业课程的设计

当前, 高职学校模具专业的教学方法还是使用基础教育的方法或者采用老套的中专学校教育模式。高职学校模具专业的课程一般分成三个阶段或者两个阶段。三阶段课程包括:专业课段、基础课段、选修课段。其中基础课有体育、政治、数学、英语、语文、物理、计算机应用基础、化学;专业课有工程力学、机械制图、冷冲压工具和模具设计、电工学、金属工艺学、模具制造工艺学、数控加工技术、塑料成型方法、机械原理和零件、互换性原理、CAM/CAD塑料模具设计、液压和气压传动;选修课有单片机和可编程控制器、专业英语、冲塑设备、企业管理。两阶段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与专业必修课, 其开设的课程与顺序和三阶段课程基本一样, 只是将三阶段课程的内容重新划分成两阶段课程。与本科学校模具专业的课程比较分析, 两类学校的课程科目也大致相同。在设计专业课程时, 选用基础教育方法或本科学校编写的教材, 再按部就班讲授。设计的专业课程轻实践、重理论, 理论性的教学课时较多, 讲述理论的科目占了绝大部分, 理论知识复杂难懂, 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设计课程时还没有凸显高职教育够用、实用的目的。在设计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中, 没有考虑到专业特点, 与模具设计和加工相关的工作进行对接, 所以对高职学校学生的能力培养不够充分。

高职教育在设计课程及教学模式时需要把对接相关产业、提高质量、工学结合当作目标, 重点培养学生具备相关专业的综合能力与操作技能。此外, 高职学校模具专业还需制定本专业培养目标, 以改革单元课程为基础, 整合必要的课程或开发新的课程, 并根据经济结构和产业的变化及时调整更新, 从而建立一套规范、稳定、科学的专业培养模式。因此, 需拓宽专业口径, 把社会适应面宽、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合理、实践动手能力强等, 当作本专业的教学目标。把计算机应用和模具设计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 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当作模具专业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

2 模具专业模块式教学之基础教育模块

高职学校模具专业的模块式教学法中基础教育模块包括以下三部分。

2.1 身心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 大家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 竞争日益激烈,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复杂, 大家的情感态度、观念意识变得更加复杂。为避免或消除高职学校学生由于种种的心理压力而产生的心理危机、心理障碍、精神疾患, 并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让学生可以以正常的、积极的心理状态去面对当前社会, 已经变成各个高职学校需要共同面对并亟待处理的问题之一。

2.2 思想素质教育

思想素质教育主要包括经济学、时事政治、法律基础、职业道德等课程。经济学可以培养学生在政策研究部、金融机构、经济管理工作、从事经济预测、分析、规划的企业工作中所需要的能力。时事政治教育应选用学生较为感兴趣的案例进行讲解。政治是高职学生较为头痛的学科, 如何将政治与时事结合起来是时事政治教学里重要的研究目标。法律基础教育是普通高校里非法律专业学生的必修课, 主要向学生阐述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法律的基础原理。职业道德教育, 主要是教育学生从事工作时所需要的道德品质和道德心理。

2.3 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是全国高等教育的基础课程, 也是历史赋予学校的时代课题。特别是高职院校, 较多地被市场经济影响。在设定教育目标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即专业教育过窄、共性制约过强、文化熏陶过弱、功利导向过重、只重视技术科学的教育、轻视人文素质的教育。

3 模具专业模块式教学法之专业模块建立和分析

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之间存在本质的区别:职业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一线岗位的工作员工;普通的高等教育院校主要为了培养学究型的人才。这种培养目标的区别, 直接导致了高职学校和普通高等教育学校之间教学重点、目标、方式的差异。高职学校主要培养面向市场高技能的操作人员, 而不是面向考试的书生, 也就是说高职学校的学生在掌握适当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更要注重学习技术的应用。

从高职学校模具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的技能着手, 兼顾学生的就业面, 学生需要以下几个方面的核心能力培养:特/普数控机床的编程和操作;普通的切削加工;塑料模设计和制造;冷冲模设计和制造;机械制造基本技能;机械设计。立足于高职学习模具专业的学生们对能力培养的要求, 依照模具专业本身的教学目标与专业特色, 采用实用主义的方针, 理论够用就好的原则, 设置了高职模具专业的七个专业模块, 即专业的基础理论模块、专业基础的实践模块、模具设计和制造专业软件的操作和应用、模具制造的基本技术、冷冲压模和塑料模的设计和制造、模具数控加工的技术、毕业设计等。

3.1 专业基础的教育模块

1) 专业基础的理论模块。专业基础的理论教育, 需要以能力当本位、以素质做基础, 对模具专业的基础理论进行有机整合、系统优化、突出高职教育的特色, 将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以及社会环境结合起来, 用理论引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工作。专业基础的理论模块主要有机械制图和机械设计、液压和气压传动、电工电子和测量技术基础、机械制造基础等课程。

2) 专业基础的实践模块。理论和实践如何进行有机结合, 是模具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时面临的重要难点。课程学习可以为学生们提供模具学科的理论基础, 但不能提供给学生们最受企业关注的基本工作经验与工作知识, 导致学生们难以满足劳动市场和企业的要求。因此, 高职学校模具专业的专业基础实践教学, 应改变传统的只重视传授理论知识的观念, 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同等重视, 在实践过程中以校内课程为主, 注重专业性和学科性, 并向企业进行学习, 保持与工作需求的一致性。基于此, 专业基础的实践模块主要有机械制造的基础实训、机械制图和CAD实训、机械设计的基础实训、电工和电子的基础实训。

3.2 专业的教育模块

1) 模具设计和制造专业软件的操作和应用。模具设计和制造专业软件的操作和应用模块需要学生掌握模具的三维建模、NC加工、模具的后置处理等操作技能。用CAXA、UG等建模, 用CAXA、Master CAM进行制造, 用UG等进行加工等, 是模具专业学生在本模块的考核内容。学生必须掌握一个加工和一个建模方面的软件, 才算是完成本模块的能力考核。本模块学制是在一年级的第二学期, 并可以考取这些技能的相关资格证。

2) 模具制造的基本技术。模具制造的基本技术模块也是数控加工的技术基础, 包括了模具制造的基本技能和基础理论。其基础理论主要有模具钳工的工艺学、机械设计、模具制造设备和工艺、互换性原理和技术测量、模具材料和热处理等基础知识。其基本技能主要有工量夹具的使用、普通机床的使用和操作、模具钳工、刀具磨刃等。本模块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对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主要包括一年级第二学期的金工实习以及二年级第一学期的技能考证等。

3) 模具数控的加工技术。模具数控的加工技术模块是培养模具专业学生基本功的重要模块之一, 主要考察学生对电火花线切割机、电火花成型机、数控铣等数控机床操作的熟练程度以及加工零件质量的保证能力。因此在二年级第一学期培养能力的过程中, 需要做好专业实训, 督促学生强化技能进行考证。

4) 冷冲压模和塑料模的设计和制造。目前, 冷冲压模和塑料模是模具行业里重要的两类模具。这两类模具的设计和制造, 也是高职学校模具专业的学生所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和知识。一般在二年级学习中开设这两门课程, 通过授课老师讲述理论知识以及工厂实践, 让学生用课程设计的方式, 亲自动手完整地、系统地设计与制造两个典型的模具, 以加深掌握和领会模具设计过程中的要点以及其相关的生产工艺, 确保学生可以熟练地操作相关设备, 使学生具备相关的专业技能与知识。

5) 毕业设计。一般将学生的毕业设计与毕业实习一起进行, 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尽量来自于实习生产现场, 其设计出的成果可以应用于实际。这样就可以在实践及进行毕业设计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可以极大地降低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出错的几率, 同时也可以持续地改进专业教学。

4 专业模块的实施路线及要点

4.1 教学设计与课程开发

依据专业特点划分专业能力模块, 并将每一个模块内的技能、工作态度、知识按照顺序进行排列并认定每个模块的核心课程, 列出课程大纲, 并设计好每个模块的学习目标、基本环境、内容组织、内容体系、编制模块的课程课件与教材。

4.2 教学实施

教学实施指的是在实现学习目的过程中的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过程。在模块教学中, 教师是学生进行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 主要负责编写各个模块的课程学习指南, 按各自模块的特点提供给学生学习资源, 并提高学生自信心, 不断对学生进行鼓励与考核, 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使他们可以对自己负责, 边实践边学习, 完成学习后先按照课程的考核标准做自我评价, 达到考核要求后, 再请求教师或现场专家进行评定。

4.3 切实做好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尽量选用企业在实际生产的模具, 这样一来, 在学生完成设计后, 既可以强化所学的理论知识, 又可以保证他们设计的模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以后拿到工厂中, 只需要稍做修改就可以生产成品。

4.4 认真落实“三实习”

1) 金工实习。金工实习是基于模具加工一个实习工作过程, 重在刨、磨、焊、车、铣、钳等工种的锻炼, 以及学习使用测量工具。在实训过程中, 选用模具的零部件, 使学生对机加工的工艺与方法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使学生掌握钳工修配的基本技能。

2) 专业实训。专业实训主要是在老师的指导下, 让学生设计、制造两套经典的冷冲压模具与塑料模具, 在此过程中主要学习NC加工、电加工、模具装配与调试、精密测量等技术。

3) 毕业实习。三年高职学校模具专业的学生毕业实习一般会安排一年时间进行, 可以让学生在工厂实践中得到较好的生产锻炼, 同时可以夯实前两年所学的理论基础知识, 提升学生现场问题的处理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5 结语

模具专业的模块式教学重点主要在课程设计和能力培养上, 从高职学校模具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的技能着手, 兼顾学生的就业面, 培养他们的专业基础理论与实践知识, 重视他们的实践和实习学习。

参考文献

[1]葛立.高职模具模块式教学中专业模块的研究[J].职业技术, 2008 (10) :22-23.

[2]张田荣.高职模具专业教学改革与市场需求结合的探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 (13) :60-61.

模块教学模式论文 篇2

我的足球模块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影响教学效果的问题:

一、学生在初中阶段未能接受正规、系统的体育学习。

二、生源来自不同地域(城乡),所以学生在身体素质方面差异较大。

三、学生来我校后的网络模块选项过程中由于各项目人数限制,未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

四、单元模块教学评定准则单一,授课内容固定,从而使会的同学更好,不会的同学随着课程的深入愈加不会。

综合以上几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出现不认真,不想学,不主动,不感学的情况,也就影响到了足球课教学效果。

经过自己认真思考,及时反思将我的足球课在教学教法上做出有效调整,如下:

主要采用教法上采取“树立目标——明确目的——积极参与——分层学习——都有进步”的原则,具体上课中以“集体讲解为主,分组辅导为辅,学生们分小组练习探究,结合教师巡回指导纠正的`形式进行;高一年级以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主,并且让学生进行互评,哪个同学技术动作做得最好、踢得最好……。教师分小组后让学生自主练习为主,强弱搭配练习为主,要求每个学生可以展示自己最好的动作,这样让每个学生有一个自我练习的空间,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教师发现个别学生有特长的技术就让他进行示范,展示并及时表扬,极大激发学生练习积极性,教师表扬鼓励,收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学习态度和技术、技能学习的“进步性”等综合评价评价,学生合格率95%,优秀率30%以上。

学年结束,原来足球项目对我校学生们来讲是相对参与人数少的项目,经过一个学年的足球课学习,选修足球的学生们多数都有了兴趣,又由有了兴趣到喜爱足球运动,课余时间操场上练习足球的学生们越来越多,足球成了我校继篮球、羽毛球项目之后的“热门”项目,做为体育教师的我会努力把足球项目的教学教法更加完善。

武术模块教学反思 篇3

【关键词】武术模块 教学 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4-0196-01

2013年10月开始,我校在高一、高二两个年级实行课程改革,进行模块教学,根据学校场地、器材、师资等实际情况,在本学期开设了田径、篮球、羽毛球、武术、啦啦操、民体六个模块,本人承担了武术模块的教学。高一6个班:300人,武术班44人,高二6个班:290人,武术班54人,通过学生选项、调配和模块学习后做的统计表:

从上述表中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一、在高一年级300个学生中只有34人,约占总人数的11、3%,高二年级290个学生中只有46人,约占总人数的15、8%自愿选择武术模块学习。这里充分说明一点,学生对它的健身价值、防病祛病、防身的功能,对学生讲得不多,对它丰富多彩的内容涉及太少。所以没有激发学生对武术学习的兴趣。

二、高一有10人,高二有7人是为了平衡各模块班级上课人数,通过做工作和抽签来到武术班的,也就是说,这些学生根本没有想要学习武术模块,而是为了服从安排来到武术班的。但高一10人分配到武术班的有8人爱上了武术模块。高二7人分到武术班有6人爱上了武术模块,对老师上课非常满意。

建议:希望老师不断改进上课方法。

三、通过模块学习后,对武术模块学习非常满意的高一28人,约占班级总人数的63.6%,比较满意的13人,约占班级总人数的29.5%,不满意的只有3人,约占班级总人数的6.8%;高二年级37人,约占班级总人数的68.5%,比较满意的14人,约占班级总人数的25.9%,不满意的只有2人,约占班级总人数的3.7%。从这里可以知道学生在参加课程改革中,第一次选择武术模块学习的学生,没有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师的业务水平失望,而是有93-96%的学生对教师的认真教学态度给予肯定,表示满意。

下面是学生理论考试试卷上的原话摘抄:

高二1班的李彦燕同学是这样写的:“我对现在所学模块很满意,我下学期将会选择,武术这个项目。不仅可以让我修身养性,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还可以有助于我们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希望老师多教些进攻、防身技术”。

高一6班的陈艺同学是这样写的:“我现在学的武术模块 虽然很累,而且套路较难,但我还是克服过来了,我对现在的模块十分满意”。

上述同学的话语虽简简单单,但充分说出了同学们的心声。对武术课有一定的了解,也有了一定的兴趣,但还是遇到了很多困难。由于基本功、协调性太差,学起来很吃力。他们对老师也提出了一些要求。这是很好的对话,这种对话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有很大的触进作用。彼此能很好地沟通。不会忙碌的乱教。这是我这次模块教学最大的收获。

从上述表中可以看出高二年级和高一年级成绩差距很大。根据学生上理论课和理论考试的态度,上实践课的表现,高二年级学生各方面表现都要好一些。原因是:

一是高二学生比高一学生心理素质要成熟一些,高一学生刚踏进新的校园,对周围环境不是太了解,心理不踏实,比较浮躁,学习新的东西不易接受。高二学生已经了解周围环境,感觉到高考的临近,对各种学习都有一种紧迫感。所以,无论是实践课,还是理论课,高二学生都要比高一学生表现安静一些,教学效课也要好一些。

二是高二学生对终身体育的含意理解透切些。高二学生认为:高三学习任务更紧张,没有太多业余时间来培养自己的体育兴趣,加强专长训练。由于在此之前一直没有发现自己的体育专长,所以必须在高二这一年中掌握一到二项体育专长做为自己终身体育锻炼的手段。

三是理论考试与文化成绩有密切关系,平时注重文化学习的学生,体育理论考试就能考高分,文化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体育理论考试成绩也差。如高二3班的易晓晶同学,学习成绩是年级第一名,这次理论考试成绩也是年级第一名,还有几位是年级前二十名的同学,理论考试成绩都是在90分发以上。而有几个学生平时马马虎虎,不努力学习,这次考试就是倒数,差点不及格。所以在模块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讲解动作要领时,要让学生了解动作的来龙去脉:动作方向、运动路线、用力顺序、动作结构等。

总之,在这次模块教学中,我感悟最深的是:学生的运动兴趣和体育兴趣大大提高了。但是老师的教学是否让他觉得有趣能够引起他的兴趣,激发和保持他的兴趣,是很关键的。选项与模块教学他本身是对某一个动作项目从知识到技能的角度来说是相对完整的架构,他不像我们过去那样,会不会教一个武术,教3-4个课时就完了,那么这次是一个系列的项目的模块有18课时, 一个教学相对完整的过程。对这一段里的教学涉及到武术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攻防技术是一个相对完整架构。所以,我们这次模块教学的重要措施是: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兴趣。

参考文献:

[1]《高中体育选项与模块教学意义》,高中体育健康课程远程研修节目

“知识模块分级建构”教学模式 篇4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 要求我们不但要进一步更新教学理念, 还要让教学行为和方式有所创新。理念决定我们的教学思路, 教学思路指引行动, 行动决定教学效果。在物理教学中, 科学探究是核心理念,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应突出探究优先的原则。一个好的探究过程, 是生生、师生互动的平台, 是提升学生创造力的有效途径。但科学探究在物理教学中良好的落实, 并非一日之功, 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探究的各个环节, 从不了解到了解再到深入认识, 从“学着做”到“做着学”, 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

教学中,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生动活泼的孩子, 让每一个孩子得到切实的发展, 我们要不断地更新我们的教学行为和方式。以往的科学探究, 教师把每一个环节完整地进行, 甚至一节课完成多个完整探究, 这样的课堂, 没有时间让学生消化和反馈, 没有真正体验探究的过程。一节课不可能把所有的问题都探究完毕, 若一节课就能完成, 初中物理又何必安排两学年来学习呢?这就要求我们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某一个环节的探究能力, 这也是我们经常谈到的“一个不完整的探究为的是一个完整的探究”。为此, 我们要更新教学理念, 寻找一条适合学生学习、培养良好习惯,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教学模式。因此, 我们提出:教学中, 降低难度, 面对全部, 高要求, 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某方面的能力, 使学生随时巩固、随时反馈掌握所学内容, 稳扎稳打, 步步为营, 坚决避免“回锅饭”, 使教师和学生乐有所教, 乐有所学。在这样的背景下, “知识模块分级建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

二、“知识模块分级建构”教学模式

“知识模块分级建构”教学模式是一种通过对课题知识结构进行分级构建的, 将探究与反馈检查相结合的教学法, 它将每一节课的知识内容分解成几个知识板块,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采用先分后合, 由简到繁, 步步登高。通过不同级别的反馈校正, 不失时机地练习巩固每一个知识点, 及时反馈教学信息, 及时调整教学过程, 把各种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 学生进入每一级学习, 都会有新的感受、新的收获和新的创造。

三、“知识模块分级建构”教学模式的具体运用

【新授课应用案例】光的折射 (分为以下知识模块)

(1) 探究一:光由空气射入水中怎样传播?

反馈练习:完成光由空气射入水中的光路。

(2) 探究二:光由水射入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

反馈练习:完成光由水射入空气的光路。

(3) 探究三:光路是否可逆?

反馈练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探究光路的可逆性。

(4) 本节课完成一级归纳、二级归纳, 小结并完成练习。

【课堂教学过程】

(一) 故事引入新课 (以沙漠海市蜃楼引入课题)

(二) 新课教学

1.光的折射现象

(1) 复习提问: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是什么?

提出问题:光由空气射入水中又是怎样传播的? (模块一及分一)

猜测: (1) 教师为学生创设猜测的物理情境, 教师演示:光由空气射入水中的落点B; (2) 让学生想象改变后光线的光路 (也就引导学生完成猜测) ; (3) 让学生上台表示出光路。

演示折射光路: (1) 让学生描述光的折射现象。

(2) 向其他角度入射能否发生折射?验证:垂直入射时不能发生折射。 (补)

(3) 提出问题:光由水中射入空气中能否发生折射? (模块二及分二)

学生分组实验:看水中的硬币。

(让学生上讲台完成光路图。)

2.根据光路图总结光的折射规律 (合一)

(1) 回顾光的反射规律。

(2) 类比反射总结折射规律。

一级结论:光由空气射入水中, 入射角大于折射角;光由水射入空气中, 入射角小于折射角。

二级结论:在空气中的角大于在水中的角。

3.光路的可逆性 (合二)

(1) 提出问题; (2) 猜想; (3) 演示。

4.利用光的折射解释现象 (模块三及其应用)

我看有机模块教学 篇5

普通高中新课程中的有机化学课程可分为两个部分:必修模块《化学2》中的有机化学与选修模块《有机化学基础》。前者将有机化学内容包含在主题“化学与可持续发展”中介绍,后者是相对独立的有机化学课程,比较系统地介绍有机化学知识[1]。

必修模块《化学2》中的有机化学内容,是以典型有机物为切入点,让学生在初中有机物常识的基础上,能进一步从结构的角度,加深对有机物和有机化学的整体认识。根据课程标准[2]和学时要求,必修模块中的有机化学内容没有完全考虑有机化学本身内在逻辑体系,主要是选取典型代表物,介绍其基本的结构、主要性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较少涉及到有机物的类概念和它们的性质,如烯烃、芳香烃、醇类、羧酸等。而选修模块《有机化学基础》建立在《化学2(必修)》中“重要的有机化合物”的基础上,目的就是引导学生比较系统、深入地学习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因此,从两者来看,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要求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致使相当一部分同学一进入高二选修模块的学习就“不适应”,其主要原因是有机化学在必修和选修间教学存在明显的脱节现象。本人在衔接教学过程中做了如下探索和实践。

1.贯串一条主线——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

有机化学强调“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思想,学生在学习有机化学的过程中应体会到这种思想,为后续的各类有机物的学习搭建一个理论方法的平台。教师要在教学中处理好结构与有机化合物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构理论指导性质,性质帮助理解结构,由典型有机代表物的结构和性质推测出同系化合物的性质。如在化学2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甲烷、乙烯的结构和性质。在“烷烃和烯烃的结构和性质”的教学中,教师可先从回忆必修2知识入手,通过结构和化学反应类型对比归类,将甲烷、乙烯的结构和性质迁移到烷烃和烯烃,进行甲烷、乙烷和乙烯的结构和性质对比,并以此推广到烷烃和烯烃的结构和性质的相似性、递变性和差异性的对比上。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意识到“结构决定性质”是今后研究有机化合物的重要方法,知道分析有机物的结构首先分析官能团的结构特点,分析其中碳原子的成键方式及饱和程度,其次,要考虑官能团与相邻基团的相互影响,在此基础上,可以推测有机物的性质[4]。

2.充分利用探究型实验,切实做好衔接教学工作。

下面以《有机化学基础》第二章第二节——芳香烃中,观察苯的溴代或硝化反应、甲苯与酸性高锰酸钾的现象为例。

关于“苯的溴代或硝化反应”的探究的化学反应原理和条件在人教版必修2中已体现,在本章内第2节主要体现在对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方面方案的设计,要引导学生思考从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尾气处理等多个方面来全面思考问题,从而掌握实验设计的各要素、理解反应条件对化学反应的影响及对反应装置的要求。

关于“甲苯与酸性高锰酸钾的作用”的探究活动,利用对比实验原理,从结构决定性质的角度出发,考虑甲基的影响,思考苯的同系物有何通性和特性?作出假说,最后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并比较实验现象验证自已的假设。

3.“生活素材创设学习情境,从生活走进化学”

举选修模块“有机化合物的分类”一节为例,学生在学了必修2之后,已经了解有机化合物的概貌,对甲烷、乙烯、苯、乙醇、乙酸等典型有机物的结构初步了解的基础之上,教师可事先让学生收集身边的常见药品,查阅它的说明书,从商品名、俗名、化学名、分子式、结构式、官能团及物质的类别对身边的常见药品进行分析,讨论常用药品中的有机成分,引导学生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认识一些重要的官能团。

4.巧用信息技术,活化教学衔接。

如在回忆复习甲烷、乙烯的结构和性质——通过计算机课件展示甲烷、乙烯的立体结构模型;通过实验录像再现甲烷、乙烯的燃烧,以及它们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和高锰酸钾酸性溶液的反应,引导学生讨论甲烷、乙烯的结构和性质的相似点和不同点,过渡到烷烃和烯烃的结构和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上。

例如,必修2已用图表进行专题介绍煤、石油的综合利用,选修模块在脂肪烃、芳香烃的来源和应用部分又对其进行了阐述。建议让学生利用互联网从石油、煤化工制品用途、芳香烃和脂肪烃的来源、煤和石油的综合利用、煤和石油的加工工艺等多个角度进行资料查阅的探究,且事后组织学生对自己的研究进行讨论等。

5.通过研究性学习课题开展过程,联系必修与选修,拓宽学生的视野。

以《有机化学基础》第五章——进入有机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时代为例,化学2介绍了常见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以及高分子单体(乙烯、丙烯)的矿物来源、乙烯和丙烯等的聚合反应和应用;在本章教学过程中可以多开展研究性学习,使学生通过实践获得直接体验。根据教材的特点,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个任务组(按学生个人兴趣自由组合),如材料发展史组、实验探究组、环境保护组等。研究性学习后,可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撰写研究性学习论文,提交实验报告,举办展览等,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综合能力也进一步得到提高。

初中语文“模块”教学探讨 篇6

【关键词】初中 语文教学 模块教学

很多人常说“语文谁都会教,谁都教得好”“别的科目不好说,要我教语文绝对没问题”……事实果真如此吗?这其实是一种不了解实际情况、不熟悉语文教学的人说的行外话。语文知识,博大精深,驳杂繁多,目前的新课改更是要求我们广大教师转变传统教育教学观念,改变以往语文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突出让学生养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获得知识、掌握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转化为学会学习的过程。在这种全面实行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教好语文更是非常的不容易。

大学毕业后,因工作需要,我一直承担着所在学校繁重的语文教学工作。这十多年来,在教学上我一直认真钻研,探索不止,積极实践模块教学模式,感慨很多,感受很深,同时收获也不少,还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我就初中语文的“模块”教学谈谈自己的体会,以供各位语文教师参考。

一、教育学与课程教学论中的“模块”教学

“模块”作为一个理论术语,在当今社会被广泛运用于各学科理论。教育学与课程教学论中的“模块”教学,是指针对某一具体的学科及其内容,按一定的标准给予分类,分解为几个不同的内容模块,然后在加以细化的基础上根据各知识点的不同要求组织具体教学过程的教学模式。各模块内容之间既相对独立而又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不同的模块可以经过不同的组合方式,形成不同的更大模块,因而显得灵活多样,富于活性与动态。

语文,是一门集基础性、综合性等多种特征于一体的课程,同时也是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最重要的课程之一。因此树立模块教学理念,进行语文模块教学实践在目前的新课改背景下显得意义重大。

二、初中语文教学内容模块的合理划分

从我多年的实践经验来看,初中语文组织实施模块教学首先需要我们教师以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及考试大纲等为主要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科学划分。

从大的方面来讲,我们可以把语文教学内容划分为语文基础知识、阅读理解和写作三大模块,与之相对应的是对学生听、说、读和写四种基本能力的培养。

从小的方面来讲,为了教学的有效可行,还需要我们根据不同能力要求和各知识点特征及实际再进行知识分解,有些还需要做更小层次的层层细化。如果我们用一比喻来加以形象说明的话,那整个语文教学内容经过合理组合而成为一棵大树,而语文基础知识、阅读理解和写作及相应能力培养则是主要的枝干,而被分解的各知识点及相应能力培养则是树的枝条,最小的层次单位就是片片树叶。一般来说,我们需要把语文基础知识这一较大模块再分为字音、字形、词语(含成语)、短语、标点、句子、文学常识等更小模块。阅读理解和写作这两个较大模块从广义来说包含了对语文基础知识模块各知识点的要求,但这两大模块我们主要注重对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训练与培养。阅读理解,又可分为现代文阅读和文言文阅读两大块。根据对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和能力要求,现代文阅读又可细化为能给文章中具体的字注音(也就是平时要求的会读)、结合上下文准确理解文中关键词语和重要句子的意思、会准确概括语段大意、理解作者意图等能力要求模块。文言文根据其特点又可以分为实词(重在释义)、虚词(重在用法)、句子翻译、文段理解等更小模板的能力要求。写作模块,也就是平常所说的书面表达,根据其实际又可分为正确书写汉字(不写错别字)、句子通顺(不写病句)、结构清晰、观点明确、感情真实健康等更小的模块能力要求。

三、初中语文教学各内容模块的科学组合

根据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及语文学科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合理的模块划分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组织实施模块教学了。不管是上新课给学生传授新的知识,还是给学生组织各种考试复习,其中最重要的是处理好各大小模块内容之间的科学组合。前面说过,各模块内容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它们之间通过不同组合可分别形成新的更大模块和能力要求。例如基础知识模块和阅读理解模块在内容上大部分都是相同的,基础知识模块所包括的字音、字形、词语(含成语)、短语、标点、句子、文学常识等小模块内容经过字——词——句的组合后,必然走向语段,最后完成对整篇文章的组合。而阅读理解模块则与之相呼应,需要通过学生对所给语段或文章进行分解,灵活运用所学知识通过对文章字、词、句的理解,最后形成对整个语段和整个文章的准确理解。同样写作模块也是如此的,而且各知识模块对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是彼此依存、相互促进的,这就是语文素养高、基础好的学生在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方面也同样比较强的原因所在。

以上观点,是我多年来在实践语文模块教学时的几点真实感受,也许论点还不够成熟,材料还不够丰富,论证也不够充分。但我坚信,只要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坚持不懈,努力探索,就一定能找到科学合理而且有效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魏书生. 教学工作漫谈[M]. 漓江出版社,2008.

[2]倪文锦主编. 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余春明. 也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语文教学之友,2001(3).

模块教学模式论文 篇7

一、小学语文模块设计类型

1.基于学习内容的模块设计

系统论认为,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苏教版教材部分单元有明确主题,以不同文体呈现,组成模块进行主题式整合教学,聚焦有效。五年级上册的《天火之谜》《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诺贝尔》等课文以走向成功为主题组成模块。六年级下册的《长江之歌》《三亚落日》《烟台的海》《记金华的双龙洞》等课文以壮丽山河主题组成模块。尊重教材编排,整合利用资源,整体实现情感陶冶与素养提升,是变革与传承的统一。

2.基于表达方式的模块设计

后结构主义认为,理想文本是一组能指结构,所谓能指意为改造、变动和创造。文本表达中共性与个性并存,基于表达方式组建模块,比照、迁移、递进。六年级上册练习1,2,6分别编排词语现象,以趣话词语形式组成模块,以开心辞典方式展开趣味有效教学,逐步掌握词语现象。五年级下册的《秦兵马俑》《埃及的金字塔》《音乐之都维也纳》三篇说明文,以说明方法揣摩为抓手展开教学,由《秦兵马俑》习得,到《埃及的金字塔》迁移,再到《音乐之都维也纳》运用,经历系统渐进的学习过程。

3.基于学习主题的模块设计

相似论表明,个体接触语言材料,与先前贮存相似块发生联系,激活感知,形成新相似块。部分模块文本主题相通,适合揣摩核心价值观,采用多篇比较方式让学生感悟一类文写作特点,迁移读写能力。四年级上册的《诚实与信任》《珍珠鸟》《九色鹿》以生活叙事、民间故事等方式昭示诚信为人,组成模块训练对话、细读动词、品读人物、积淀优秀品质。六年级下册的《最大的麦穗》《孔子游春》分属不同单元,组成模块认识寓理于事写作方式。学生凭借语言体会表达,在言语揣摩与表达建构中形成判断,表达情感与体验。

4.基于学习方式的模块设计

祝新华认为阅读能力分为六个层次:复述、解释、重整、伸展、评鉴、创意。模块教学要突破以往教学少有触及的伸展、评鉴和创意层次。立足于阅读教学方式改革,研发出导读、聊读、比较读、赏读和跳读等新方式,由此设计模块实施教学,实现研究的融会贯通。五年级下册的《望月》与《灰椋鸟》一静一动写景,以一切景语皆情语为主题组成模块,赏读不同表达。六年级下册的《广玉兰》与《夹竹桃》同样写花,组成“花之韵”模块后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比较阅读过程中“闻其香”“赏其形”“品其质”。

5.基于核心素养提升的模块设计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结果。模块教学突出整体教学功能,变静态、分割、单一教学为动态、整合、开放活动。语文学习存在链接点,模块设计鼓励教材走向原著,教材走向群文,阅读走向写作……4~6年级教材编排有名著导读,通过《三打白骨精》聊环境、情节、人物,走进《西游记》原著;由《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教学引发《鲁滨逊漂流记》导读,交流。四年级上册课文《开天辟地》属神话故事,搜集古今中外不同创世神话组成模块群文阅读,观其大略,不求甚解,了解创作方法。师恩难忘模块整合《莫泊桑》《理想的风筝》两篇课文,阅读时学习写作构思和选材。

二、小学语文模块教学基本课型

模块教学重在整合、高效,建构大单元体系整体组织教学,实现高效阅读,并可陪伴学生广泛阅读。笔者在实践中探索出教材单元实施模块教学的基本流程(如图1)。

1.整体感知

又称预习反馈。利用导读单指导学生课前预习,课上合作交流预习内容,提醒字音字形,朗读精彩片断,概括主要内容,探索模块主题,质疑问难,教师形成研读教学预案,重在激起学生研读的欲望。

2.组合研读

模块教学背景下研读更强调教材重组、整体推进,称组合研读。既要对文本整体把握,又要陪伴学生微观阅读,尤其要找到建构模块、切入教学的点。切入点或能打通课文壁垒,实现文本整合,板块推进;或能创设情境,夯实训练,让学生自主尽情读悟。重构课堂审美该浓则浓,该淡则淡,注意适切性和合宜性。

3.立体拓展

围绕模块主题,寻找拓展点,陪伴学生课内外延伸阅读,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五年级上册大好河山模块《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莫高窟》三篇课文中习得移步换景、点面结合、详略得当等写景手法后,拓展《桂林山水》,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小组分享,个性仿写,巩固迁移,强化言语实践。

4.特色分享

以往,教材中一单元教10课时,而模块教学用7课时完成教材教学,用3课时组织个性阅读,分为阅读指导、欣赏、交流,探索出绘本赏读、跳读一本书、儿童诗诵读等阅读教学新方式,课外阅读课内实施。最终促使学生自主阅读,实现学习方式的改革。

三、模块教学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

1.导读

整体感知课中,导读单分层设计,自主选择,让学生课前预习。课上师生积极对话,合作扫清字词障碍,理清文脉,寻找模块主题,围绕后续学习质疑,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经验,教师调整教学预案,进入组合研读课。

2.聊读

组合研读课中,教师以儿童伙伴姿态,循着儿童理解路径,与学生边读边聊,以聊促读。师生共同经历文本过程中,通过对文本内容的直觉与深入,使儿童不由自主地卷入到文本形式、情感与价值观中,达成个性认知、理解与体悟,提升语言能力,陶冶思想情操。

聊读教学中,教师设置童趣化聊点,师生对话轻松不深沉、聊谈少精讲、网状不线性,在模块式聊谈中渐渐感悟、在感悟中个性朗读、在朗读中逐渐理解、在理解中有所发现,以亲近方式渐达文本深处,实现语用默会、智慧生成。

聊读方式在模块教学组合研读课研究中产生发展,其立场是聊出童真,其艺术是聊活思维,其本质是聊化智慧。它的操作强调主题统领、模块推进。因此在聊读过程中,可优化模块设计,实现模块教学与改革阅读教学方式辩证统一。五年级下册《水》,通过聊苦掌握数量词使用,通过聊乐体会动词短语与白描运用,通过聊精神感受反衬妙处。在聊与读过程中确保儿童“在学”。

3.比较读

组合研读课中,教学具有表达共同点模块时,以异中求同、同中求异思路组织阅读,经历品词析句、朗读体悟、表达比较等集约语文活动而内化文本表达,深化情感体验。五年级下册《天火之谜》与《诺贝尔》组成百折不挠模块,通过比较阅读两文中的人物遭遇、实验场景,掌握表达科学家不同品质的方式。

4.赏读

组合研读课中,面对模块中经典文本,以咬文嚼字、初感深入等方式悉心揣摩,共探语言力量。课例“读演水浒打斗”,整合《林冲棒打洪教头》与“武松打虎”中打斗场面,组成模块赏读,印证朗读就是理解、朗读就是发现。赏读绘本,读图画,猜情节,悟精神,师生经历曼妙阅读过程,沉浸在文本所含的无穷精神力量之中。

5.群文跳读

立体拓展课中,依据模块主题,组合多篇课内外文本形成新模块,开展观其大略,不求甚解阅读,深化组合研读,广化语用积累,固化价值体验,内化文学表达。

跳读选文来自《亲近母语》《小学语文同步阅读》等读物,一般为聊主要内容、读关键段落、绘阅读生长树、提炼文本主题、归纳写作技巧,课外阅读由弥散变集中、由可能变实在。课例“走进民间故事”从《牛郎织女》的研读入手,跳读“中国四大民间故事”,解译民间文学的密码,使课堂教学充满文学的味道。

6.吟诵读

充满个性的特色分享阅读课中,以吟诵方法教学古诗模块,读悟唱演,最大程度还原诗歌本身意境;引导学生诵读儿童诗模块,品味浅语艺术。

模块教学对高职英语教学启示 篇8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社会对精通外语的高精尖型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想要和国际接轨, 学校就必须培养出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强的学生。2010年教育部下发的《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提出高职英语教学应该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首要目标, 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逐渐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近几年, 我国大学英语改革正在全方位的实行, 已经初步取得了成效。那么作为本科教育一个重要补充的高职院校, 也应该抓住这样的一个契机, 进行大幅度的英语教学改革。

1 高职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不同高职院校的教学环境和师资力量差异比较大, 主要存在以下这些问题:首先, 随着高职院校的近年来的不断扩招, 学生数量增加, 而教师数量不足使得学校教学的组织形式多是大班型授课, 少则2个班, 多则4个班不等;其次, 高职英语教师的授课方式还主要是传统的教学模式, 即教师在前面讲, 学生在下面被动听, 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 教学效果并不甚理想;再次, 从生源的质量来看, 即使是相同专业相同班级的学生英语基础也是各不相同, 有的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完全跟不上教学进度的要求, 相互差异很大。此外, 受社会招工单位的影响, 学校对学生英语A级和四、六级过级率更重视, 导致学生过度注重考试的卷面成绩;最后, 受大班授课, 老师精力和课时有限等客观因素的限制, 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提升很慢。

2 模块教学的内涵

“模块”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的迈克尔·加扎尼加教授在1976年提出来的。他认为大脑是由在神经系统的各个水平上活动的子系统以模块的方式组织在一起的。模块理论强调的是把具有相同功能的各部分组合成模块, 使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的功能总和。因此, 模块式教学就是一种以现场教学为主, 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它以特定的教学内容为中心构成较大的模块, 下面又分成许多不同的学习单元, 这些小单元在内在逻辑、教学要求方面相似, 彼此之间联系紧密, 共同作用实现局部功能的最大化, 由此来达到课程的教学目标。

3 模块教学理论对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启示

模块教学具有灵活性、实践性和主体性等优点。这种教学模式能够针对个体差异, 真正的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实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提高学生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因此模块教学理论对我国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带来了很多启示。

第一, 学校可以根据“模块教学”的理念, 把英语课程分为几种相关模块, 实现课程多样化的同时, 细化英语的各种实用技能, 便于学生更有针对性的学习。

各模块的设计应该以未来工作需要的技能为基础, 既包括基础训练模块, 也包括听说等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培养的模块。不同的专业可根据未来的职业需求来选择合适的模块来学习。比如说涉外旅游专业的学生应该选基础训练模块和听说模块的英语课程作为必修课;对外贸易专业的学生可以选择基础训练模块和翻译写作模块作为英语学习的必修课程。这种课程设置会突出不同的教学重点、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

第二, 模块教学真正的把学生作为主体, 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 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宰者的英语教学弊端逐渐显现, 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发性。模块式教学提倡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积极参与的过程, 主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只是作为引导者、协作者和启发者, 帮学生创建自主学习的外部环境, 帮助学生了解学习内容、指导学生怎么学才能掌握这种技能。因此, 这种师生角色的改变必然会加强学生逐步加深对自身的认识, 深入英语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活动, 促进自身英语个性化学习模式的形成。

第三, 模块教学注重实践教学, 提高学生的英语实用技能。

现在国内的高职院校并没有统一的英语教材, 无论哪种教材都不能真正全方位的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因此在模块教学理念的指导下, 教师可以针对学生未来的职业需求, 有目的筛选和补充与他们职业需求相关的内容作为教学重点, 使他们在校的英语学习和未来职业需求的实际应用技能无缝对接。

4 结语

在当前全国高校普遍进行大学英语改革的环境下, 高职英语也应该抓住机遇, 改革传统的低效教学模式, 以模块教学的理念为基础, 设立合理的英语教学模块, 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以未来职业需求为目标, 培养他们成为社会需要的掌握英语技能的实用型人才。

摘要:传统高职英语教学的弊端日益显现。据此, 主要介绍了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问题, 由此引出以模块教学的理念来指导高职英语教学改革, 达到提高高职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高职英语,模块教学,启示

参考文献

[1]张学仪.模块教学理论对高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启示[J].高教论坛, 2008, (2) :112-114.

浅析模块化作文教学 篇9

一、模块化作文教学的内容

众所周知, 学生的写作是技能的体现, 是学生在掌握一定的写作知识的前提下的一种能力创作。作文存在着整体组合与局部构造相结合的问题, 整体和局部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 这篇作文都不是很成功的, 这和工人制造一件产品有相似之处。产品的整体美要通过局部的构造美显现, 没有了局部的美, 产品的整体美也就无法得以实现。一件产品如果没有局部美, 就不可能有整体美的, 学生的作文也是同理。对于学生的写作来说, 加强学生写作的局部指导, 在学生的作文写作训练中是很有必要的。

就目前作文教学的现状来看, 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 我们更多是强调学生作文的整篇写作, 而忽视学生作文局部写作的训练, 这种强调学生作文的整篇写作的训练方法, 由于作文构造模块没有得到科学、合理的训练, 学生写作的基本功就不可能打扎实, 学生的写作技能训练的不科学、不系统、不合理学生作文很难成为成功的艺术作品。我们知道模块理论最早就是在工业产品的生产中运用的, 模块理论成功的推进了并改良了工业产品的生产, 我想, 学生的作文作为技能的产物运用模块理论来指导, 理应会取得好的训练效果。

二、模块化作文教学的操作

本学期, 我已经尝试着作文的模块化教学, 共进行了三块一块是“完整的卷面”, 一块是“话题作文之拟题篇”, 还一个就是“打造中考作文靓丽开头的技巧”。为了更好地完成每一模块的内容, 我全部事先认真备课, 把上课的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利用课件的展示, 一方面直观形象, 另一方面容量大, 内容丰富, 在有限的课堂内学生能学习更多更全面的知识。

对于第一模块:一张完整的卷面, 我又分为两大块内容一块是字迹的书写指导, 另一块是标点符号的规范和正确书写。通过“讲解———展示———练习———点评”的方式, 学生的卷面明显好看, 绝大部分学生都能上交一份字迹工整、标点规范的整洁的文卷。通过第一作文模块的教学, 我尝试到了模块化教学的“甜头”, 更给了我进一步进行模块化作文教学的尝试的动力和信心。

接下来, 我选择了“作文拟题”模块的教学。因为很多学生在话题作文这一块, 往往犯一个误区:标题=话题。在这一模块当中, 我首先通过展示好的标题和不好的标题, 吸引学生拟题的兴趣, 然后讲解好标题的特点, 拟题的五大原则和六大方法, 最后进行强化练习。通过这一模块的教学, 学生不仅恍然大悟, 走出了拟题的误区, 而且基本上都能通过教师上课所讲的方法模仿出较好的标题来, 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学生的进步, 我看在眼里, 喜在心里。学生的进步是对我进行作文教学尝试的最大鼓励。就在前些天, 我又进行了第三个模块的教学:打造中考作文靓丽开头的技巧。方法基本同模块二“拟题篇”, 先强调写好开头的重要性, 然后再讲解开头的要求, 再介绍常用的作文开头方法, 最后通过强化练习和真题演练巩固当课知识。这次模块化教学后, 我让学生写去年的淮安中考题:“善待”, 学生通过模仿, 开头写得很精彩而且整篇作文层次都有较高的提高。

这一学期所安排的专题模块不是很多, 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更扎实地掌握所学技巧, 而进入初三后还将对选材立意合理布局、精妙构思等模块上进行重点训练。

三、模块化作文教学的反思

(一) 模块化作文教学划分应当多样化

其实, 通过这一阶段的作文模块化尝试, 我感觉模块化的划分不应当仅仅局限于上文所讲的几大模块, 还应该多样化我认为作文教学应该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宏观上:按综合题型写作可分话题作文、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题型、想象型作文题型等模块;中观上可按写作的一般过程和规律可分审题、立意、选材、结构、行文、修改、表达等若干个模块;微观上可按每个篇段的写作方法不同也可分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等模块。

(二) 模块化作文教学的各模块的有机统一

显然, 通过模块化的教学好处多多, 教师易于上手, 学生易于模仿。但是, 我们知道一篇文章从总体上讲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从便于教学, 便于操作的角度, 进行分块化, 但我们从分模块的时候, 一定要考虑这些模块应该是互相联系的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 我们在分模块的时候一定要有一定的逻辑性、合理的层次性, 不能毫无联系地隔断几个模块的联系, 始终有一个全局意识, 把所分的模块统筹兼顾, 有机统一起来。

(三) 模仿是手段, 创新是目的

模仿是创新的前提, 创新是模仿的目的。正如小孩学走路, 开始时需要别人的扶持, 并且去模仿别人, 渐渐地, 自己终于独立迈步。学生的写作也是一样的道理, 我们应该为学生的写作创造一些“照葫芦化葫芦”的条件和机会, 让他们在自身的语言实践中学习语言, 在自身的习作实践中学习作文。模块化教学就是这样一个平台, 一个提供给学生模仿的平台, 模块化作文教学便于我们操作, 便于教给学生一个“照葫芦化葫芦”的模仿平台, 那样通过一阶段的模仿, 学生才能“依葫芦化出瓢”来。因此, 模块化只是教学的手段, 不是最终的目的, 而最终的目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这个平台的模仿, 学会“走路”, 最终自己“独立走路”———创新出自己的文章。所以, 我们每位教师应把更多的精力花在激发学生自己动手作文的兴趣和鼓励学生自己动手作文的信心上。长期如此, 学生习作时就敢于大胆写, 畅所欲言, 轻松写出自己的习作。

中学篮球模块教学策略探析 篇10

关键词:中学体育,篮球模块,教学改革

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阶段, 在这期间的学生思维敏捷、活泼好动、勇于接受和挑战新事物, 是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在此时期的身心发展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一生。在此阶段的学生不但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还应该增强自身的身体素质和集体意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颁布实施以来, 在规定课程理念和目标的基础上, 打破了之前传统的按照教学大纲按部就班的教学模式, 给予地方学校和老师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更多的自主权, 把更多的权利下放到学校。地方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所处地理人文环境、教育资源配置条件等, 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激发了广大教师在教学改革中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1 教学过程结构的改变

篮球模块的教学一直是中学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在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和团队合作能力上起到重要作用。在教学方式上目前很多学校还是沿用传统的基本技术—运用—比赛学习方式, 然而并不像体操、田径等项目, 可以按部就班的学完相应的技术要点, 通过重复练习达到一定的水平后就可以参加比赛, 篮球是一项讲求技术配合的团体运动, 只有在团队运动中学生体会到篮球的魅力和乐趣, 才能体会到自身的薄弱环节, 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现在有很多学生学习篮球模块时缺乏主动性, 尤其是那些之前没有接触过篮球的学生, 学习过程中心不在焉, 教学进度缓慢, 在比赛中无团队协作意识、动作死版、不会灵活变通。而现在学校往往以升学为根本, 给体育课堂的时间有限, 在练习完基本动作后课堂基本就到结束时间了, 给学生留下打比赛的少之又少, 制约了篮球模块的教学效果和进度。

运动技能的学习应该遵循一些取得科学验证的规律和共识, 但是不能抹杀每个学生自身的个性特点。篮球运动有别于体操、田径之类运动, 可以通过固定的封闭式训练达到预期效果, 它是一项开放式运动, 不但讲求团队的协作, 而且也需要每个个体在不断的比赛运动体验中寻找运动的协调感和球感, 不断的发挥个体技能和协作配合能力意识, 在并在比赛中察觉自身的缺陷, 在基础单项训练时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强化练习、弥补不足, 在实战比赛中有意识的运用和发挥, 重新反馈到单项训练上改进和强化。如此螺旋上升式的教学模式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 在徒手滑步、徒手投篮、传球、运球等单项练习中有自己的训练目标, 不至于出现学生盲目的听从教师的指挥, 机械式的完成任务的情况。事实上, 在对学生教学方式上的通过对比实验发现, 遵循“比赛—应用—基本技术—比赛—应用—基本技术”循环递进模式的教学方法, 学生在基本技能的掌握水平、比赛团队的协作意识和协作能力、场地投球命中率等都要优于通过“基本技术—应用—比赛”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

2 以学生为中心, 注重学生的身心特点

首先要了解当今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生理上, 处于这个时期的学生正处于生理突变的时期, 身体处于快速发育期, 抓住这个时机给予一些适当的锻炼, 有助于学生身体素质塑造和发展, 当然也不能给予过高负荷的锻炼强度, 那样容易造成身体的器官的运动性损伤以及影响骨骼的发育, 锻炼效果适得其反。心理上, 处于这个阶段的青少年自我意识逐渐增强, 独立欲望逐步增强, 对外界的事物有了自我的判断与见解, 但是对于自我认识却充满困惑, 有的过于自信, 有的过于自卑, 对自我独立判断的欲望与自身认知能力的缺乏而造成的困扰。另外, 这个事情的学生兴趣爱好也日益广泛, 乐于尝试各种新鲜事物;人际交往欲强烈, 喜欢交往相同年龄段志趣相同的朋友;自尊心强烈, 情绪波动较大, 在自尊心受到威胁时, 会产生强烈的不安、焦躁或愤怒;自我认知迷茫, 很容易在失败面前产生挫败感而悲观消沉、不知所措、丧失自我。

篮球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塑造身体素质, 在比赛中培养学生间的感情和集体意识, 也能够在自身成功的传球、助攻、进球过程中培养学生对自身能力的认同感和信心, 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 养成一种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习惯。篮球课堂上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身心特点, 酿造一种公平、公正的学习环境, 对于身体素质好、表现好的学生, 应该适度压制其骄傲自满的情绪以及自我表现欲望, 对于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应该积极的指导和鼓励。教育学生对于篮球课程本身的是教会学生一种大众喜欢的、有趣的体育活动, 在日后生活和工作中可以经常参加这项活动锻炼身体、陶冶情操、交往朋友, 它的目的不是让学生得到比赛输赢的结果, 而是在整个过程中身心的健康, 所以只要每个学生尽力去学习本模块的每个过程, 自我得到提升和发展, 其目的就已经到达了。

3 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

任何体育模块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都要培养学生的兴趣, 因为它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是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的根本, 学生的兴趣越浓, 积极性就越高, 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也越集中、专注, 学习的效果也越好。例如教师可以在篮球模块教学之初, 给学生讲解一下篮球的来源, 篮球运动对人们身体和心理发展所起的作用, 还可以讲解一些美国比较流行的街头篮球和三人篮球以及他们之间的玩法和目的的区别, 另外也可以配合一些篮球职业联赛的经常片段, 让学生欣赏球员在场地上的经常发挥, 增进学生对看球的了解, 激发学生对篮球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 加强比赛法在篮球模块教学中的应用。单调枯燥的单项技能的反复练习, 往往会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 适当的穿插一些比赛, 在比赛中产生一些对抗性的动作, 相互争抢, 进去后再接再厉, 失球后重整旗鼓, 相互不服输, 可以激发学生的斗志, 形成一种斗志昂扬的氛围, 使每个学生处于运动兴奋的状态, 有效的活跃气氛, 对巩固学生的篮球技能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具有很大作用, 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意识, 对培养学生团体合作的优良品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4 注重学生个体的差异, 实施分层教学

人的身体条件生来就不是平等的, 后天努力可以培养, 但是很大一部分会受到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 每个学生不可能都有相同的技能基础和认识水平, 每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例如:对于篮球模块, 男生大多喜欢本模块或有一定和技术基础, 会积极主动的去学习, 课后也会一起比赛玩, 而多数女生则是为了上课而上课, 对篮球根本就没有情趣, 在课堂上得过且过, 课后也不在关心;有的同学接触篮球较早, 之前在业余时间就经常从事过篮球项目活动, 有一定的技术基础, 而有的学生却是在篮球课上第一次接触篮球, 认知上对于一些简单的篮球规则和动作都不知道, 动作上连基本的运球都不会, 更不用说三步上篮、战术配合等方面的知识。

教师在篮球模块教学初期, 教师可以先对学生整体进行一个初步的技能水平测试, 如三步上篮、原地投篮、运球、传球等内容, 根据学生的表现将学生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组成3组, 针对三个等级的学生分别给予不同的教学方式和目标, 上等生的选择标准是具有良好的篮球技术基础, 乐于篮球运动, 这组学生的教学进度可以适当加快, 教学目标设定也高, 以充分发掘这部分学生的潜质;中等生的选取标准是, 篮球基础相对较弱, 但是身体素质较好, 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 有发展潜质, 在教学进度安排和技术要求上可以适当降低, 处于中等水平;下等生则在篮球技术基础和身体素质方面都较弱, 对这部分学生就要从最基础的部分着手练习, 对其教学目标应适度降低, 在教学过程性要有耐心, 循序渐进, 鼓励他们通过努力的练习, 完成每一个阶段的学习任务, 并激励他们积极的参加比赛, 把学到的知识活学活用。

随着素质教育越来越得到社会的认可, 作为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课程, 体育教学正在向增强体质的一维目标体育唯一目标向思想品质、团队协作、快乐学习、体育观念培养等多维目标转变, 更加注重体育与学生学习、生活、社交等方面的联系。中学篮球模块的教学应该扬弃的处理传统的教学内容、模式和方法,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注重学生的身心特点, 培养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 在强调身体素质的培养同时, 注重将篮球运动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品德融为一体, 使学生在篮球模块的学习中在篮球技能、篮球理论、团队意识、兴趣培养以及终身体育的理念上都能够有所收益。

参考文献

[1]吕慧鹏.山东省城市高中篮球运动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 2012.

[2]王少聪.新课标背景下济南市重点高中篮球教学开展现状的调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13.

模块教学模式论文 篇11

【关键词】模块教学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2015年立项课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编号为MJYKT2014-228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73-01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是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关键,担负着提升小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增强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使命,而课堂教学是语文阅读教学最主要的教学形式。模块教学符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发展,在其运用中促进了小学生语文发展。

一、模块教学概念特征

模块教学,英文简称“MES”,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由国际劳工组织在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方面,面向现场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主要由多个不同但彼此关联的功能部件,有目的、有组织、有内容、有步骤的安排模块进行教学的动态教学过程。促进了我国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发展过渡,以其针对性、灵活性、现实性受到众多教育理论者与各类学校的关注和使用。

模块教学的基本特征有两点。第一,模块教学中的主导思想具有相对独立性和系统的整合性[1]。即教学系统作为教育大系统的子系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其主导思想可以在较长时间和较大范围内起支配作用,有利于为学生的再学习提供科学知识的便利。第二,模块教学具有可选择性。学生可以完全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某一模块或者几个模块进行组合,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预期教学目标是有效衡量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标尺。小学阶段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也容易集中,面对这个阶段繁重的学习任务,小学生在进行阅读时容易产生疲惫的状态,此外,教师实际教学与备课之间有一定的差距,教师并不能完全按照教案进行上课。这样便很难处理教师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进一步导致学生没有学到预期的内容以及达不到预期的学习效果,预期的教学目标便很难实现。

第二,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断下降。小学生在理论上讲还处于儿童生长期,这一阶段的学习动力主要来自于家长、老师的认同,这种来自外部的学习动机并不稳定,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条件干扰的影响。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当小学生对于语文失去兴趣时,便会不积极主动配合老师的讲解,对教师的手势、信号等课堂互动行为视为无物。到离开语文阅读氛围浓厚的课堂教学氛围后,更加不会主动学习语文。

第三,语文教师产生职业倦怠。面对学生课堂上的表现,小学语文教师很容易产生疲惫感,出现职业倦怠的状况,主要表现在教学的日渐程序化与课后的消极怠工。课堂程序化是指教师疲于展开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机械的按照一定的教学模式,不加自己的思考,就开展教学活动。由于教师的缺乏对教学的激情便不愿意入充足的时间去关注学生的学习。千篇一律的开展教学,使教学过程过于程序化、机械化,失去了原本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活力。

三、将模块化教学应用到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小组教学

在小学语文课上,按4到6个人为一组的原则,将全班同学划分为若干个小组,推选出组长。需要教师注意的是组与组之间的平衡性,安排成绩好的同学与成绩差的同学一组,性格开朗与性格孤僻的学生为一组,这样有利于实现学生之间的优势互补,可以在课堂的讨论中取长补短,在相互借鉴中共同学习,发挥各自的特长。

(二)确定语文教学内容

教师在按照教学大纲教学的过程中,还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活动。在认真分析教材、理解教材、感知教材的过程中,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兴趣爱好,确定语文教学内容。

(三)给学生布置任务,及时评价

在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之后,便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相应的提出教学任务。并且给予学生充足的小组讨论的时间。小组讨论完成后,指派各自小组成员发言回答并给予积极的评价。

小学是成长的关键性阶段,通过语文的学习可以让小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识字能力、认知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对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意义非凡。面对目前,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产生的问题,模块教学的应用很好的弥补了其中的不足,本文就模块教学的重要性,围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新方法展开探究。

参考文献:

中职语文模块教学教法初探 篇12

中职学校在发展模式上较十年前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作为中职学校一门重要的基础课——语文课也顺应时代的变革, 在课程理念、课程结构、课程目标的设置上发生了根本的改变。2000年《大纲》关于语文课程性质的表述, 即“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肯定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强调对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 学科课程特征较为明显, 而对体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要求的内容, 如口语交际、应用文写作以及语文实践活动, 均未作为重点加以强调, 致使2000年《大纲》的职业教育特色不够鲜明, 明显滞后, 无法适应新形势下课程管理和课程教学需要。为此, 国家在2009出台了《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新大纲》。

新大纲的主要特点:

1. 职业教育特色鲜明

包括: (1) 课程任务和目标定位于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 丰富了“语文应用能力”的内涵;明确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取向。 (2) 按照模块设计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模块结构适应了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创新的要求;模块结构凸显了课程教学内容的可选择性。 (3) 教学内容体现了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需要, 在“阅读”与“表达”部分强化了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应用性内容;设置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为教学中创设职业情境提供了条件。

2. 课程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安排更加务实

包括: (1) 调整课程教学目标。 (2) 减少课程内容, 降低教学的难度。 (3) 强化交流与表达教学要求, 强化专业性应用文教学要求, 强化实用口语交际教学要求。

修订后的教学大纲, 十分强调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 即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以能力提高为本位,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二、模块教学结构内容

在2000年《大纲》对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中, 将语文内容划分为必学内容、必选内容和自选内容三个部分。按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设计为模块式结构。

新《大纲》按照模块设计教学内容结构, 具体分为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

基础模块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

职业模块是适应学生学习相关专业需要的限定选修内容, 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安排教学。

拓展模块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继续学习需要的任意选修内容。

三个模块所形成的结构体现了中职语文课程规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较好地适应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模式变革提出的要求。

三、模块教学教法的具体分析

三个模块的教材各有所侧重:

基础模块侧重于“培养学生基本科学文化素养”, 职业模块侧重于“服务学生专业学习”, 拓展模块侧重于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这种既立足整体, 又有相对独立性的模块教材有利于形成它鲜明的职教特色。

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 我们应如何把握好这几个模块的尺度, 以完成中职语文教学的任务呢?

模块教学结构主要是按系统的整体原理, 按文体知识的系统重新组合, 以基础模块 (第一册) 为例, 还可以再分为几个子模块:

现代诗文:抒情散文;现代中外诗文;科技散文;小说。

古典诗文:古代诗词;古代散文。

实用语文:口语交际;写作;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在编排上, 内容与文体是按纵向结构, 操作训练是按横向结构,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法进行的。这符合一年级新生从初中升入中职后的知识衔接。而用一个学期将30课不同性质的课文及其他实践活动全部讲完, 是不可能的。为此, 主要应重在示范和学法指导。在教学中, 我根据学生特点, 采取灵活多变的教法, 根据不同模块的特点和教学目的实施教学。

现代诗文重在阅读, 感悟文本。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分类法、比较法, 同时辅以多媒体教学法。比如, 在第一单元里, 《匆匆》和《昨天与今天》都是告诫人们要珍惜时间, 但写作的角度不同。我们就可以用分类法、比较法进行。精讲一篇, 然后对比阅读, 让学生认识到对同一事物的描写可以有不同的角度。

古典诗文重在诵读, 新《大纲》对文言文教学内容做了大幅削减, 将目标明确为诵读和积累, 课时安排较少。因此, 对这一模块我采用以知识竞赛促学习的方法, 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实用语文操练, 我采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方法进行, 比如, 在一年级做了《中职生课外阅读调查问卷》, 从问卷中发现:学生的阅读量小、时间短、知识面窄、底子薄, 阅读目的有限, 获取途径单一。这样, 我们就可有针对性地介绍给他们青年学生必读的书目。

应用文写作是中专生必须掌握的内容。要讲清一般应用文的写作格式和写作技巧, 分清不同种类的应用文及其应用范围。比如, 单据中的借条、欠条、收条、领条的不同用途以及应用范围。由于学生社会经验少甚至没有, 因此在上课的时候尽量用案例法。

不同模块培养学生不同的语文应用能力。职业模块侧重于“服务学生专业学习”, 比如, 2010级学生一年后就要走向社会工作了, 对这个年级的学生进行的是面试、商务谈判等贴近职业实践活动的训练。例如, 我在2010级计算机专业就进行模拟面试实践活动。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创设情境:

1.教学对象:在校2010级计算机专业的学生

2.设定主题:我的岗位我做主 (以教材为蓝本, 但又不拘于教材)

A.扩大活动内容;B.拓展活动范围;C.降低活动难度。

3.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选择、组织材料的能力及听话说话的能力, 培养“语文就在我身边”的语文运用意识。

4.活动程序

(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课前准备——创设情境提供岗位——准备应聘——模拟应聘——上岗竞聘——拓展延伸 (课外完成)

5.岗位设置

A.计算机组装与维修 (要求略)

B.网络维护与管理 (要求略)

C.办公室文秘 (要求略)

6.成功的求职应聘自我介绍所包含的要素

7.求职面试注意事项

8.面试参考问题

通过活动, 学生对应聘流程及技巧有了一定了解, 提升了应聘的自信心和成功率。这充分体现了新大纲所强调的“语文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和发展服务, 提高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精神和中职“语文课程服务学生专业学习”的课程特点。

四、模块教学的优点

1. 知识传授和能力训练的系统性

中学教材设置的应用文内容简单, 编排零散, 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对应用文所花的时间精力也不大, 所以学生对应用文的掌握不够扎实, 而且比较零碎。由于中职学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 而实用性又是应用文的本质特征。那么, 在应用文教学中, 我们就可以从一般应用文到专业应用文作系统的讲授。既要讲清它的基本格式又要强调其内容的真实性。而学生的实际情况是社会实践少, 缺乏写作素材。

2. 能够扣紧所设置的专业进行教学

模块教学可以根据专业的不同而有所侧重。如, 工科类电子专业、汽车专业等对说明文的读写要求就高一些。教师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法。文科类专业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对应用文的要求就高一些, 尤其是财经应用文更应有所侧重。计算机专业对文字、图画、音乐等要求高一些, 教师可以多采用多媒体综合教学法。

上一篇:比较三种模式网上书店下一篇:工业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