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基础课教学模块

2024-06-01

专业基础课教学模块(通用12篇)

专业基础课教学模块 篇1

模块化课程是实现高职教育合理教学衔接的基础, 模块化教学是职业教育界追求的目标。在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 医学基础课程仍采用学科式教学方法, 显然不符合高职的教育规律。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要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而对医学理论知识的需求量相应较少, 学生的学习以应用为目的, 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实施模块化教学目的就是基于这个原则, 打破学科界限, 实施教学内容的整合, 使各学科相互交叉、渗透, 减少学科数量及课时数, 便于学生学习与记忆,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对提高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也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将我院2010级影像技术专业101班和102班共86名学生, 分为实验班 (102班) 47人和对照班 (101班) 39人。两个班学生年龄、基础文化、课时数等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的差异, 理论课教学均由具有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授课, 实验课教学由相同的实验教师承担。

研究方法两个班的教学内容为解剖、生理、疾病概要的理论和实验内容。对照班的理论和实验课教学均采用传统的学科式方法进行教学;实验班的理论和实验课教学采用模块化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模块化教学的具体做法是:将解剖、生理、疾病概要3门学科重组与整合, 同时也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综合。

评价结果课程结束后, 两个班的学生均进行相同难度的理论和实验考核 (含笔试和操作) , 采用流水式方法阅卷, 最后获得每个学生的平均成绩。

统计分析应用SPSS11.5对计量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应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

结果

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的理论考核成绩分别为 (86.3±9.3) 和 (79.8±9.3) 分, 两个班的分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的实验考核成绩分别为 (88.2±9.5) 和 (75.5±10.2) 分 (P<0.01) , 如表1所示。

结果分析:实验班的理论考核成绩高于对照班 (P<0.05) , 实验班的实验操作成绩也明显好于对照班

(P<0.01) 。

实验前期及后期的学生问卷调查情况:实验前后对对照班和实验班利用自编的问卷进行了问卷调查, 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方法、问题意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五个方面的内容, 实验前测对照班和实验班收回的有效问卷分别为47份和39份, 实验后测对照班和实验班收回的有效问卷分别为47份和39份, 两次问卷调查的结果如表2所示。

通过表2可以看出, 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实验前和实验后所得各项数据进行方差 (Z测验) 分析, 对照班的5项调查所得的Z值均小于1.96, 表明对照班实验前后的差异均不显著。而对实验班的5项调查所得的Z值均大于1.96 (P<0.05) , 表明实验班实验前后的差异均显著, 其中, 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两项Z值均超过2.58 (P<0.01) , 达到极显著水平。

调查问卷显示, 有95.6%的学生喜欢模块化教学模式, 有93.7%的学生认为该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理解记忆和实践能力, 有94.5%的学生认为该教学模式既可以培养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可以培养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讨论

在对医学基础课程实施模块化教学模式时, 可借鉴MES教学模式, 使教学“内容模块化、课程综合化”, 包括基础学科间的水平综合和基础与临床学科间的垂直综合, 课程综合可打破学科界线, 形成新的课程体系。实践证明, 在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医学基础课程教学中采用模块化教学模式具有以下优点: (1) 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态度比实验前有明显的改变, 学习兴趣有所提高, 模块化教学与学科式教学相比, 学生更喜欢模块化教学, 同时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明显的提高。 (2) 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模块化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设计能力, 给学生提供极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 (3) 模块化教学是课程改革的形式, 一体化教学才是课程改革的实质。通过模块化教学可使理论教学与实践、实习教学一体化, 使整体教学效果得以提升。 (4) 可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模块化教学模式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具有很高的要求, 要求教师不断开拓自己的知识面, 提高教学组织能力和科研能力, 通过模块化教学使两者有机结合, 可使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结论

模块化教学是现代职业教育的主要方式, 其重点在于模块课程体系的建立。在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医学基础课程教学中, 应用模块化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团队合作意识、创新能力及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对探索医学类高职院校医学技术类专业的教学改革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唐陶富, 魏冬云, 何和清.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 2008 (12) :35-36.

[2]张继有, 周美茹.国外高职教育模式的分析与借鉴[J].教育与职业, 2005 (5) :150.

[3]周新源.现代职教课程观与模块化教学[J].职教通讯, 2007 (6) :37-38.

[4]李海涛.模块化教学条件下课程体系的构建[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2) .

专业基础课教学模块 篇2

给高一的新生上了第一课:老舍《我的母亲》。跟历史上许许多多具有传统美德的优秀母亲一样,母亲具备了许多优秀品质:勤劳朴实、宽容忍让、爱清洁、守秩序、热情好客、坚韧刚强、感情细腻、深爱子女。一名优秀的母亲造就了成功的孩子,母亲虽然没文化,物质上贫穷,母亲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言传身教教给我做人处世的道理。为了孩子,母亲可以付出自己的一切。

家庭的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可是现在的家庭离婚率居高不下,给不了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庭。加上教育的方法不当,孩子成了婚姻的牺牲品。对照我的班级,父母离婚的很多。其实,父母离婚也没什么,关键是看孩子有没有得到关爱。一个在爱的灌溉下的孩子才会健康茁长成长,一个很少得到关爱的孩子会孤独无助,甚至走上歧途。作为一名老师,去深层发掘学生犯错的深层原因,及时给予帮助和关爱,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才是明智之举。

《我的空中楼阁》教学反思

分析本次课堂教学,我认为我的教学方法选取的较好,基本符合学生的学情以及教学要求,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的散文教学模式基本抓住了学生的思考模式,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且情景教学法得到了学生的喜爱,打开了学生的兴趣大门。

当然在此次教学中,我依然又很多不足,例如,对学困生的能力估计不足,在分组讨论时应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在同一个小组,以使学困生得到其他同学的帮助。另外我对学生的思维方式预估不够准确,但所幸能够及时的在课堂上纠正。同时,在教学后我认识到学生的思维虽然活跃,可以跟随教师的脚步学习,但文学素养不够,作为语文教师,我应该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提高文学水平。

《项链》教学反思

在探究小说主题这一教学环节时,我采用的是学生个性解读的方式,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也把整堂课推向了高潮,通过学生的个性解读,使他们对文本有了更深入的体会和全新的认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特点,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当然,反思本堂课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同不少讲授课一样,为了片面强调一堂课的整体效果,将两堂课的内容放进一堂课内,因此这种大容量,高密度的教学效果势必使课堂节奏过于紧迫,教师始终背着时间包袱上课,学生的思维时间和空间受到限制,有些内容未能充分展开和落实,比如探究小说的主题是本堂课教学目标之一,显然探究得不够充分。倘若把这堂课的各个教学环节时间分配好的话,那么整个课堂节奏将更为从容,学生的参与面将更为广泛,思考讨论的问题则更为深入。

同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点评有时不够准确、到位,所以,在个人教学经验和课堂应变能力方面还需不断的积累、锻炼,以期提高。

《永远的蝴蝶》教学反思

我的教学过程主要通过导入新课、预习检测、朗诵欣赏、文本分析、思考讨论、课堂小结等六部分来完成的。利用多媒体课件,更好地营造了小说的悲剧氛围,丰富了课堂内涵,展示出文本的魅力,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总体达到了教学目标,但是:

1、课前预习效果不是很好,必须指导与督促学生提高自学能力。

2、课堂气氛由于悲剧氛围的浓郁而略显沉闷,要学会及时进行激趣,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

《诗经》教学反思

很久以前上过《诗经》中的《氓》,针对当时学生基础比较差,自学能力

不强的情况,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即讲授法,学生对此也很感兴趣,教学效果良好。现在在新教改的要求下,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学习法:首先布置学生在课前自己对照课文下面的注释疏通文意,在上课时叫个别学生讲解诗歌大意,接着分组讨论自己在预习时遇到的问题;接下来引导学生自己概括主旨,分析艺术特色,最后老师才小结。基本上,整个过程都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效果一样良好。由此得出,无论采用什么方法,只要是符合学生实际,学生能够掌握好知识就好。

《劝学》教学反思

《劝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荀子的一篇议论性散文。自流传以来广泛的受到大家的喜爱和推崇,是人们了解先秦文化、儒家思想重要材料,是人们激励自己、不断提高的力量源泉。在中学课本中,它是激励学生奋发努力、勤奋学习的一篇力作。因此在授课前做了认真的准备,制定了详尽的教学目标。

在知识方面:让学生了解荀子其人;疏通文句,整理积累重要的实、虚词的意义与用法,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固定句;积累本文的名言名句;体会、学习比喻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体会、学习本文严密的谋篇布局特色;明确如何才能获得教养等等。

在能力方面:注重培养学生声情并茂地诵读文言名篇的能力;培养学生能据已学、据课注、据语境准确解读文句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自主与合作相结合探究问题能力等等。

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但也有不足,比如课堂的节奏偏慢,为赶时间有点虎头蛇尾,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好地握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学反思

1、预习作业的重要性: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语文学习亦如此。学生能够自觉在课前做好准备工作,而教师能够采用一些鼓励性或者略惩性的方法督导学生完成预习作业的话,可以帮助课堂的预设和生成顺利的完成。本节课,能够较为顺利的完成教学目标,和旅游班学生能够认真落实课前预习作文密不可分。

2、文章的内容清晰,教师可以采用一些简单易记的语句概括文章的内容,例如本文“一种植物”+“一个事件”+“一些思考”,我觉得这样的整理,既方便了学生理解本文的主旨,同时也对学生理解本文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为一体打下了铺垫。

3、拓展延伸不够:如果能够在拓展这一环节中,补充一些关于环保的诗歌、简短的文章、甚至是标语之类的,可以帮助学生在树立环保的意识之外,也给他们提供一些表达环保意识的范例。我后来找到了一篇文章《跪拜的藏羚羊》,我觉得如果在课堂上用这篇进行拓展赏析的话,学生情感体验可能会更加深刻。

《好雪片片》教学反思

本文虽是一篇哲理性散文,但内容并不深奥。文中作者借一位外表污秽、境况凄凉但心地善良的流浪老人的形象,表达“不管外表是怎样的污秽”,只要内心有“明净的善意”,那善意就会从内心深处涌现出来的中心。

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讨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其积极参与课堂,从而掌握教学重点。但教学难点中的体会课文的语言特点对学生来说有难度,需教师加以点拨。最后,通过拓展延伸的练习,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

《致橡树》教学反思

这节课设计的初衷比较好,希望学生深刻理解诗歌内涵,然后反馈练习把握朦胧诗的基本特点,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没有达到这样的目的,在对内容理解上耽误了较多的时间。老师又不想以讲代学生理解,所以课堂设计没有全部完成。

专业基础课教学模块 篇3

根据湘菜专业群所对接湘菜产业的职业岗位群,明确各专业之间的依赖关系,深入分析专业群内核心专业与相关专业课程的共性与差异性,以学生获得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以职业岗位为主体,知识、技能、态度有效融合,深入进行市场调研和行业分析,根据湘菜产业专业群技术领域的相关性、企业职业资格标准和职业岗位技术要求,对原有专业课程进行解构和重构,构建公共平台与多个专业方向彼此联系、相互渗透、共享开放的课程体系。

按照确保学生职业能力、人文素质、职业素养整体提升的要求,以“基础模块+专业模块”的形式,注重群内相通或相近的专业课程建设,系统构建专业群课程体系。从湘菜产业专业群各职业岗位出发,根据岗位工作任务与能力要求,重点建设湘菜专业群基础模块共享平台课程5门,围绕核心岗位的工作领域构建湘菜专业群核心模块课程,加强群内专业课程内容整合,群内各专业至少建成3门以上体现本专业特色的优质核心课程。

二、构建湘菜专业群课程体系实施路径

1、基于真实项目的模块课程教学内容建设

通过从合作企业如长沙饮食集团、五十七度湘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等引入湘菜工作项目,建设好每个模块的教学内容,保证教学内容均源于企业真实项目。在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及实施实训项目课程,共同实施实训项目教学。湘菜产业专业群课程体系选择5-7门作为专业群平台课程(如图1所示),使学生形成湘菜专业群公共职业知识、素养及能力。

专业群各专业方向核心课程3-5门。根据专业群各专业技术基础和职业领域的相关性,以及各专业职业岗位的要求,从湘菜企业引入职业活动项目,按工作流程设计教学模块,实施项目化课程教学,实现课程标准和职业岗位标准对接。

将湘菜专业群平台课程与专业模块核心课程纳入建设计划建设优质课程,与长沙饮食集团、湖南佳宴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建设课程电子教案、教学视频、项目案例、微课等。建设网络课程和云课堂,实现数字化网络交流互动平台,做到可用、可查、可传输,促进湘菜产业的发展。

2.专业化的专兼结合教学团队组建

围绕专业核心技术,组建由专业群带头人、专业负责人和骨干教师主导的专兼结合专业群教学团队。

专业群专业带头人能深刻把握湘菜产业发展和专业教学改革方向;带领整个团队开展专业课程体系开发、指导专业实训基地建设;通过兼任湖南省湘菜产业促进会执行会长,国内外培训进修、产业调研等措施,培养成为能深刻把握湘菜产业发展和专业群教学改革方向,具有较强综合协调能力和专业驾驭能力的专业群“领头雁”。

专业负责人落实湘菜产业专业群实训基地建设、组织课程开发及开展教育教学改革;通过出国考察学习、企业挂职锻炼、培训研讨等多种措施,将各专业负责人培养成能掌握先进的职教理念、课程开发技术、实践技能的管理人才。

骨干教师通过组建课程教学团队,完成课程资源建设与教育教学改革。选择具备双师素质、具有较强教育教学能力的教师,通过制定培养计划、安排专项经费、落实相应待遇等举措培养骨干教师。培养过程中每人每年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或专业培训进修不少于2次,三年期内赴企业锻炼时间不少于6个月。使其成为能主讲2门及以上专业课程的青年骨干教师,成为专业群建设中坚力量。

3 建设设备先进、功能完备的实践教学条件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按照专业群“共建、共管、共享”的思路,建設“以项目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模拟仿真一体化项目教室,包括营养分析室、中西餐示范操作一体化教室、中餐服务现场教室、湘菜陈列馆;校企共建一个理念先进、设施一流的湘菜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包括菜品研发中心、食品安全检测中心、生产性餐厅、湘菜餐饮食品生产工厂、湘菜酒店大楼等。满足专业群基础模块、专业模块课程单项技能实训教学、综合实训等实践性教学需要。

参考文献

专业基础课教学模块 篇4

关键词:模块化教学,基础化学,研究

《基础化学》在染整类专业的培养目标中, 定位为第一门专业基础课, 是“基础中的基础”, 它的教学质量的高低不但影响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 而且极大地影响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后续的努力程度。原始的本科教育的教学模式不适合高职教育的发展, 因此《基础化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十分必要。

一、改革的背景及意义

《基础化学》这门课, 其理论性强, 内容也比较繁杂深奥, 纯粹的教师讲授, 加之学生基础比较差, 学起来比较吃力, 老师授课也感觉吃力, 收效甚微, 从而使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逐步降低。尤其高职教育的特点是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 学时也是逐步压缩减少, 学生对于这门课的学习就更加不适应。针对该门课程教学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本课程的授课教师都在努力寻求解决的思路和办法。

模块化教学是国际劳工组织在20世纪70年代开发出来的一种较为先进的培训模式, 它是按照程序模块化的构想和原则来设计教学内容的一整套教学体系, 在既定的培养目标指导下, 将全部教学内容按照一定标准或规则进行分解, 使其成为多个相对独立的教学模块, 且各教学模块之间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则有选择性地重新组合。将模块化教学方法引入《基础化学》这门课的讲授与学习中, 将该门课的内容分成若干个模块, 每个模块进行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式, 根据不同模块的具体要求和内容, 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基础化学》模块式教学内容新体系的构建和实施

《基础化学》的课程目标是:面向学生就业未来, 服务学生专业学习, 兼顾学生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的培养。根据我校各专业的特点和培养目标, 对于《基础化学》课程进行了重新规划和设计, 将课程教学内容分为三大模块。

1. 建立模块化课程体系。

《基础化学》理论课分为上下册, 上册是无机部分, 下册是有机部分。《基础化学》 (上册) 分为三大模块: (1) 热力学原理及化学平衡、反应动力学基础 (从宏观的角度学习化学理论) ; (2) 物质结构原理及元素周期率 (从微观的角度学习《基础化学》理论) ; (3) 元素无机化学 (应用化学理论, 按照“元素周期表”, 系统学习无机物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与应用) 。《基础化学》 (下册) 按照碳原子结构及共价键理论为主线, 分为三大模块:烃类 (包括脂肪烃、脂环烃、芳香烃的结构与性能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 ;烃类衍生物 (卤代烃、醇酚醚、醛酮、羧酸及其衍生物、含氮化合物、杂环化合物结构也性能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转化关系) ;高分子化合物 (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能以及它同其相应的单体之间的关系) 。《基础化学》实验分为两大模块:无机化学部分实验。此部分实验内容穿插在《基础化学》 (上册) 理论授课相应章节知识点中进行开展, 以理论结合实践, 互相促进, 融会贯通, 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理论水平;有机化学部分实验, 将各小实验分别同理论部分相应章节组成模块, 通过验证有机物性质增加学生对有机物的理解;培养学生有机物分离与提纯的能力, 选取蒸馏和分馏、天然有机化合物的分离和提纯等, 通过简单实验与综合实验相结合的方法, 简单实验为综合实验的基础, 综合实验是简单实验的体现, 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

2. 实施过程。

化学科学既是理论科学, 也是实践科学, 因此《基础化学》与其他化学课程一样, 包括理论课和实验课两部分。《基础化学》理论课程的目标是:向学生讲授化学基本原理, 使一年级学生能够初步应用这些理论的结论从宏观的角度 (涉及热力学原理及多重平衡原理) 及从微观的角度 (涉及结构原理及元素周期律) 去学习, 研究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通过向学生讲授元素无机化学, 使学生能进一步地应用无机化学的基本原理 (主要是热力学原理及结构原理) 去学习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存在、制备、性质及反应性的变化规律;通过碳原子及其共价键的形成及其特性为主线, 分别向学生讲授烃类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能以及卤代烃、羧酸及其衍生物、含氮化合物等烃类衍生物的结构与性能以及它们之间的变化规律。《基础化学》实验是与《基础化学》理论课同时开设的实验课程, 两者之间具有相互促进作用, 实验课程以实验技能训练为主, 在染整专业的学生学习过程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基础化学》实验课程的目标是: (1) 通过本课程的实验训练, 学生可以掌握大量的化学事实, 有利于《基础化学》理论课程的学习, 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实验; (2) 通过严格的实验训练, 培养学生规范掌握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 (3) 通过综合实验,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独立能力, 具有一定的综合素质; (4)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互相协作的团队精神, 为后续学习课程和参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 拓展模块。

对于实践模块进行精心分析和设计, 将它与学生的专业背景和专业特色联系起来, 对于教材安排的理论和实践内容进行拓展, 设计出具有专业特色的实践内容。实践课程是其相应教材理论和实践模块的延伸, 它可以巩固其理论和实验技能, 实现活学活用, 克服了传统授课方式的枯燥乏味。通过这一系列拓展实践训练, 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专业水平和素质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他们的专业兴趣, 拓展他们的视野。

4. 质量评价。

实践子模块完成后, 每组学生经过分析讨论, 对本组的实验结果进行总结, 各组之间根据实验结果, 相互分析、评价。最后教师根据学生个人在实践实施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合作能力以及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最后每个学生在实践模块中的成绩将成为期末综合成绩的一部分, 降低传统的理论考试成绩的比例, 增加学生对该课程的信心和兴趣。

三、纺织印染《基础化学》课程模块化教学效果

1. 利用多元教学法, 增加模块化实践课比例,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以学生为主体, 侧重培养其能力和素质。

3.“项目引领, 任务驱动”的模块化教学组织形式, 提高了教学质量。

4. 强化了技能训练, 实现了“毕业即上岗, 上岗即顶岗”的培养目标。

四、结论

通过对染整专业《基础化学》进行模块化教学,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提高, 创新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 同时通过实践加深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模块化教学能够有效达到课程教学的目的, 对高职院校积极推动课程改革、教学改革与教学测量评价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姚多忠.探索高职本科教育发展的规律[J].出国与就业, 2010, (7) :47-49.

[2]马树超, 范唯.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再认识[J].中国高等教育, 2008, (13) :53-55.

中职英语基础模块1教学进度计划 篇5

周次

日期

课时

容 9月2~6日

0 None 9月9~13日 Welcome Unit Unit 1 School becomes interesting 9月16~20日 Unit 1 School becomes interesting Unit 2 It’s easy to make friends.9月23~27日 Unit 2 It’s easy to make friends.6 9月30~10月4日 National Day Holiday 7 10月7~11日 Unit 3 I like playing badminton 8 10月14~18日 Unit 3 I like playing badminton Unit 4 How can I get to the museum? 10月21~25日 Unit 4 How can I get to the museum? 10 10月28~11月1日 Unit 5 Let’s have fun!11 11月4~8日 Unit 5 Let’s have fun!Unit 6 I want to buy a T-shirt.11月11~15日 Unit 6 I want to buy a T-shirt.13 11月18~22日 Unit 7 Can I take your order? 14 11月25~29日 Unit 7 Can I take your order? Unit 8 We’d like to check in.12月2~6日 Unit 8 We’d like to check in.16 12月9~13日 Unit 9 Let goes electronic.17 12月16~20日 Unit 10 Happy New Year!18 12月23~27日 Unit 10 Happy New Year!Final Revision 12月30~1月3日 New Year Holiday 20 1月6~10日 Final Revision

课程名称

英语

授课专业及班级

教材名称

英语(基础模块)修订版

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本学期

教学目标、内容、要求

园林绿化专业的英语教学既是让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素养的过程。因此,园林绿化专业的英语教学总目标为以岗位需要为导向,从专业特色出发,在掌握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使学生掌握基础的行业用语并具备再学习的能力。另外,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提高应用能力外,还应了解西方国家人文风情及社会现状、为更好的了解相关技术打下基础。同时在课程中渗透职业素养及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做好就业准备。

教学任务:

主要完成教材中8个单元的学习任务,着重强化学生口语能力的训练,同时也逐渐训练学生的听力能力。

教学目的:

通过本学期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具备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们认识到中职英语注重的是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而不是知识数量的叠加。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组织形式,树立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通过教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们能够享受英语学习的乐趣,找到适合自己的英语的学习方法,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扎实的基础

教学要求:

1.采用任务教学法:通过目标展示,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引导学生思维,根据听说练习,发现主题相关的基本句型,培养学生们独立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帮助学生达到有所思,有所得,能找到问题的关键,成功解决本节重点,突破本节难点。

2.采用交际教学法:在课堂导入和讲授环节中,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接触听说语言,从实际出发,积极参与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等教学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采用情景模拟法:在课堂展示等环节中,利用图片展示、创设情境等形式,把单调的听说训练变为生动的情景模拟,引导学生亲历其中。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对于主题相关的实训练习大胆尝试、灵活处理,让原本望而生畏的英语会话交际课变得生动、有趣、有益、有效,真正实现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多表扬,勤鼓励,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知识掌握上均能有所提高。

学情分析

本学期任教的是园林系食品13级一年级学生,共有1个班,大多数学生英语成绩依然较差,英语基础不够扎实,特别是口语表达能力欠缺;对音标、语法、时态掌握不牢,造成对英语学习缺乏信心;大多数同学认为英语不及专业课重要,对于英语学习认识不到位;对现代技术人才在英语方面的认识不全面,对英语学习存在误解。

教材分析

《英语(基础模块)修订版》是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国家规划新教材。由陈琳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教材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思想,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需要的实际出发,注重对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但相对来讲,本教材缺少专业性,尤其缺少有关园林花卉方面以及食品专业的课程情境设计以及相关词汇的学习。

提高教学

质量措施

(紧扣“三有”课堂的要求)

如何使学生真正变成课堂的主体,让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乐学,是本次授课的精髓,也是突破重难点的关键。建议学生通过以下方法掌握本节内容:

1.亲身体验法使得课堂有效:学生对于亲身体验过的感性的东西是比较容易接受的,也容易形成深刻的印象,因此,学生可以在实物展示、创设情境的过程中,结合亲身经历,理论联系实际,了解并掌握购物相关的日常交际用语,突出本节重点。

2.观察联想法使得课堂有用:通过情景模拟,学生可以学会全面地观察联想,调动积极思维,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善于对课本内容和周边事物进行观察,学会换位思考;不拘泥于课本,大胆尝试,进一步巩固并强化本节重点,突破难点。

3.归纳法使得课堂轻松有趣:学生可以根据已有的认知情况,通过假设、分析,概括等手段,从知识、方法等方面就主题相关内容进行总结,锻炼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使自己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其它

(课外活动等)

1、看经典英文电影,为其根据电影内容进行角色扮演做准备。

2、利用课间播放学生们喜欢的和最近流行的英文歌曲,活跃班级气氛,提高学习英语兴趣。

专业基础课教学模块 篇6

关键词:会计基础 模块教学法 理论联系实际 运用

长期以来,职业学校会计基础课的教学都是先学习会计基础理论,再进行会计实训的常规教学模式进行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严重脱节。这不但造成了教师教学难度大大增加,也不利于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加之职业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非常薄弱,年龄又较小,抽象思维能力达不到教学要求,在短时间内义接触到经济领域诸多抽象而义枯燥的理论,这样就使学生很难产生学习的兴趣,极易产生畏难情绪。如何才能将枯燥的理论教学和操作性极强的会计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呢?笔者经过_十多年的会计教学,摸索出了模块教学法,先就其在会计基础教学中的运用总结如下。

一、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树立模块式教学理念

会计基础传统教学模式是:先学习会计基本概论、会计要素及会计等式、会计科目与账户,再学习借贷记账法、会计凭证、账簿、账务处理程序、成本计算、财产清查、会计报表,最后再综合模拟实训。这种模式会使刚刚入学的学生感到特别难学。因此教师可以按工序要求重新整合教材,让学生从身边接触的取得、填制“发货票”或收到、填制支票业务开始,即从填制、审核原始凭证开始,由浅入深,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再通过动手填制、审核记账凭证,逐步提高学生对学习会计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兴趣;直到登记账簿,再到编制会计报表的整个工作程序。

学生完成上述操作后,就会对会计工作有一个完整清晰的认识。最后,教师再安排学生学习会计的一些基本理论。这样教学效果及学生学习兴趣也就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二、按工作程序划分会计模块,合理安排教学计划

课程的安排可采用模块的方式,把会计工作的整个流程分解成一个个模块,在每个模块中完成其相应的工作任务,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程序。会计工作的主要模块应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模块:填制、审核原始凭证。

学生从身边的经济业务开始,边做边学习如何填制各种原始凭证及如何审核原始凭证。如“发货票”、各种支票、收料单、领料单的填写。通过本模块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原始凭证的内容和填制要求,通过观看、讨论和亲手填制原始凭证的过程,自己分析、归纳、总结山原始凭证的填制、审核要领,进一步体验原始凭证与生活和工作的关系。

第_模块:设置科目与账户。

介绍会计科日与账户、会计等式,熟悉借贷记账法的基本规则。本模块以“够用、实用”为标准,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在理解科日和账户的基础上,运用借贷记账法,学会简单会计分录的编制方法及要领。本模块的主要作用是掌握、运用借贷记账法的基础理论知识,为以后模块的操作服务。

第三模块:填制、审核记账凭证。

在第_模块的基础上,把第一模块的业务填制在本模块上,使学生熟悉记录过程。本模块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观看、亲手填制记账凭证,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工业企业发生的主要经济业务,能够编制出正确的会计分录,从而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本模块要通过大量练习培养学生耐心细致、工作踏实的处事作风,为学生成为职业会计人员奠定基础。

第四模块:登记账簿。

根据第三模块的结果,将经济业务进一步分类归集在账簿中,完成记账过程。本模块通过学生观看、亲手尝试不同种类的会计账簿的登记过程,由学生自己分析、归纳、总结山会计账簿的设置及登记要领,从而理解会计账簿在会计核算中的作用和重要位置。

第五模块:成本计算和财产清查。

每个结账目,根据第四模块的账簿记录和库存实际,计算产品总成本和单位成本,并进行财产清查,以确保账实相符。通过本模块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成本的计算过程,培养学生精打细算、增产高效的主人翁意识。

第六模块: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在保证第五模块账实相符的情况下,根据第四、第五模块的数据,编制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与国家和社会公众的经济利益是息息相关的,如果会计人员不能客观公正地披露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就会使国家和社会公众的利益受到损害。通过本模块的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肩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

第七模块:综合实训。

在学生完成第一到第六模块的专项实训后,教师可选择一个有三四十笔经济业务的实体企业,力争以全真的实物为载体进行综合模拟实训,进一步加深和巩固学生的技能,让学生熟练掌握会计的流程和操作要领。本模块根据课时要求,也可以安排在第八模块完成后进行。

第八模块:会计基本理论知识。

学生学习完第一到第六模块后,已经对会计工作程序有了一个完整、清晰的认识和理解,初步掌握了会计工作的基本操作技能,这样反过来再系统学习会计基本理论知识就变得容易多了。会计基本理论知识包括会计基本概述、会计对象、会计核算基本前提、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方法、会计工作组织及法规等。本模块的作用旨在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理论体系,让学生对会计工作有一个完整的、清晰的认识,从而为后而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实施步骤

每次授课时,教师可按以下程序进行授课过程的安排。

教学目标:提出教学要完成的任务以及要达到的教学效果。教学目标可分为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思想目标三个方而。

实训准备:本次模块教学所需要的设备和用具等,如多媒体、课件、与会计有关的票据、表单、办公用品等。

工作过程捕述:工作过程,即“为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取得相应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教师可通过语言或多媒体等手段对本次工作任务及流程进行捕述,旨在让学生了解本次实训的流程、达到的要求等,使学生做到有的放矢地进行实训。

讲述相关知识:对工作过程中所涉及的重点知识及技能进行讲述,阐述和表明为完成本次任务所需要关汴的重点环节及解决的办法。

操作演示指导:指山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帮助学生找到解决的办法,并就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演示讲解。这是模块教学的核心环节,应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师生双方通过互动、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

巩固提高:通过练习、实训等进一步巩吲本次实训,做到熟能生巧,举一反三。

总结归纳:归纳本次实训的流程、操作要点、重点难点知识及基本技能,总结实训心得,撰写实训报告,完成实训任务。

模块教学的时候应体现任务性,加强实际操作,重在使学生掌握操作技能。

四、考核评价方式

基础会计课程的考核采用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原则,最终确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平时的考核以会计职业要求为标准,从学生的学习态度、操作的规范性、团队合作能力等方而进行综合评价,着重考核学生会计基本技能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部分成绩占30%。期末考核以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标准进行实践性操作考核,即由教师选取一个企业的经济业务,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问内独立完成账务处理,完成从规范地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到最后编制会计报表的整个会计流程。这部分成绩占70%。

五、教学要求及建议

第一,在每个模块教学的时候,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认清本模块在会计实际工作中所处的位置、作用及相关要求,注意每个模块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样才能使学生快速与会计实际工作接轨,做到有的放矢地学习,达到岗位能力培养要求。企业日常会计工作的程序为:填制、审核会计凭证一登记账簿一编制会计报表。教师在进行模块教学的时候,应紧紧围绕这一主线展开教学,让学生时刻体验到每个模块在这一主线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在模块教学的过程中,应体现“模块”特点,紧紧围绕本模块的功能和作用展开教学。应以实务教学为主线,以技能培养为核心,教会学生怎样做,理论知识穿插于操作之中,让理论为实践服务义指导于实践。理论知识的讲授以达到本模块“需要和够用”为标准。

第三,突山互动环节。教师可借助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根据教学规律,精心编制多媒体课件,搜集一些资料,采用大量图片、动画、录像等多媒体元素,通过“想一想,练一练”等过程,逐步演示思维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互动环节教师要由以“讲”为主变为以“导”为主,学生要由以被动“听”和“看”为主变为以主动“想”和“做”为主。

第四,借助财会模拟实训室,合理利用有效资源,实施专项和综合技能实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选择一个现实中的企业,以他们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例,经过必要的增改,变成适合模块教学的生动案例。教学所采用的各种票据、凭证、账簿、报表等也要力求以现实会计工作中的实物为标准,进行真实性教学,以体现“真实感”,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专项实训的目的在于: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让他们掌握每个专项的操作要领的同时,掌握一些会计和法规的基础知识。综合实训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会计工作的流程及技能技巧,综合运用各专项技能,熟练地完成整个会计的核算过程。

六、小结

专业基础课教学模块 篇7

1 化学课程教学现状及改革发展趋势

传统化学四大分支——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以学科为中心, 强调知识的学科性、系统性和完整性, 缺乏与专业课程的密切联系, 实用性和应用性不强。通过总结多年来化学课程内容体系改革与实践经验, 2004年我们将化学四大分支整合为基础化学 (含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 和有机化学 (共190学时, 实践占23%) 。由于其内容偏深, 存在重复、交叉, 理论知识不符合实用、够用原则;同时, 也未能充分突出以实践技能训练为重点的现代职业教育特色。所以, 近年来我们在原来“多个专业方向, 一个共有的基础化学知识、能力和技能平台”基础上, 经过大量咨询和调研, 经同行专家论证, 与专业教师研讨, 根据药品类专业岗位群特点和能力要求, 确定药品类专业所需的基础化学知识点、能力和技能点, 基于CBE (Competence based education) 模式, 重构基础化学课程内容体系, 以药品类专业岗位群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 对基础化学课程内容进行优化、整合, 构建与专业课程内容衔接的基础化学教学模块, 突出课程内容的应用性和操作技能的实践性。以实践技能项目训练为主线, 突出理论实践一体化, 编写《药用基础化学 (含实训) 》 (140学时, 实践占50%) 教材。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将教学、实训和生产融为一体, 强化专业服务意识, 化学教师积极参与专业建设, 进行基础化学课程内容体系改革与实践, 在教学中经常与专业教师沟通, 更新基础化学知识点、能力和技能, 优化基础化学教学。

2 化学课程教学模块的设计理念

CBE是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体系, 它是“以能力为本位”教学理念的理论基础。CBE理论认为, 职业技术教育应从岗位需求出发, 必须根据社会需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 根据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制订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应立足于职业岗位标准, 职业教育基础课程应服从于专业需要[2]。依据药品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和专业岗位群特点及能力要求, 调查研究药品类专业后续专业课程所需的基础能力和基本素养,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针对药品类专业基础化学相关知识、能力和技能的具体要求, 进而形成细化的基础化学教学目标, 为构建药品类专业基础化学教学模块打下基础。

3 化学课程教学模块的构建与实践

3.1 化学课程教学模块的构建

以细化的基础化学教学目标为切入点, 构建适合药品类专业的教学模块。以药品类专业基础化学教学模块为第一层面的教学模块 (见图1) 。教学模块以知识、能力和技能单元为内容, 通过优化、整合构建第二层面的教学模块, 相应的第二层面教学模块又由基础模块、应用模块和拓展模块三大教学主模块构成 (见表1) 。抓住该专业后续课程具体的知识、能力和技能要求, 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药品类专业基础化学教学模块, 实现教学过程每一单元中基础模块、应用模块和拓展模块的专业化[3]。

3.2 化学课程教学模块的实践

以项目为导向, 任务为驱动设计应用模块教学, 以实践技能训练项目为主线, 以药物和化学分析技术为载体, 将项目与任务引入课程内容设计, 改变传统理论脱离实践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真正能够从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情景教学中体会基础化学教学模块与后续专业课程的紧密依托关系 (见表2) 。

教学过程为先由教师精解与实训项目有关的基本知识、原理 (教师布置学习内容、分解学习任务) , 通过教师实训操作视频演示、实训操作微格化、实训操作技术仿真 (制订学习计划) , 学生进行实践训练 (学生做出决策) , 教师指导学生实训 (教师检查与控制) , 学生实训结果处理及分析 (评估反馈) , 实现内容与任务、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 实现教、学、做、评一体化情景教学[4,5]。

4 实施课程模块化教学亟需解决的问题

4.1 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为开展高职教育奠定理论与思想基础

转变思想观念, 积极开展职业教育讨论, 通过学习和讨论在思想认识上产生大飞跃, 在教育教学观念上实现大突破, 在明确高职教育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努力实践, 不断获得进步。深刻理解高职教育内涵和特征, 以便在实践中把握发展高职教育的大方向;深入了解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途径特点, 结合学院实际明确在高职教育中应破什么、立什么?应怎样做而不应怎样做?联系自身教学工作, 围绕具体专业培养目标, 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 (教学模块) 、教材 (讲义) 选择和编写等方面深入研究和实践。为了更好地适应药品类专业学生的就业需求, 应在教学模式上大胆创新和改革, 寻求适合本专业特点的、学生乐意接受的教学模式。教学形式要多样化, 即围绕模块教学的技能标准采取不同教学方法, 使学生充分动脑、动手。

4.2 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模块教学对教师素质要求较高, 需要理论与实践水平较高的复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保证培养目标实现和教学计划实施的重要条件。目前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已取得了一定效果, 但很多教师与真正的“双师型”教师还有一定距离, 动手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要使模块化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就应突出技能训练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这就要求学校必须有足够的实训基地或场所, 如基础化学实训室、模拟实训室等, 否则理论与实训必然脱节, 无法发挥模块化教学的作用。

4.3 重视课程教学模块的开发与实践

采用基础化学模块化教学, 必须根据药品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标准编制相应教材和配套教学指导书、实训教材、习题集, 进行教材和学习单元的模块开发等, 否则教师和学生无从下手, 不可避免地出现教学过程的随意性或“穿新鞋走老路”现象。设计考核模块中的应知、应会方案, 采用统考试题, 并实行教考分离。例如, 应知理论知识模块分若干次考试, 实训技能考核分若干次考核, 通过考试、考核, 再按一定权数折算学生综合成绩。

总之, 在知识经济时代, 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 每个高职院校都应有清晰的发展思路, 坚持高职教学改革, 促进学历教育向素养教育转变, 促进单纯的知识教育向职业技能教育转变, 实现教育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只有这样, 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为地方经济振兴和科技创新服务。

参考文献

[1]葛韵英.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改革[J].卫生职业教育, 2008, 26 (7) :9~11.

[2]陈德清.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 2010, 21 (6) :33~35.

[3]楼一峰.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块化设计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 2006 (7) :45~46.

[4]毕明生.高职“教学做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 2009, 26 (14) :49~50.

专业基础课教学模块 篇8

关键词:网络合作教学,资源共享,计算机专业,自主学习

作为中职学生必修的文化基础课,英语教学在新形势下面临着不少困难,尤其对理科专业而言,传统的教法难以实现新的教学目标。因此中职英语课堂教学必须做出相应调整,根据专业需求和生源变化等因素改进教学方法,以适应新时期社会对中专人才的要求。笔者基于计算机专业的长期教学实践,结合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开展了中职英语基础模块新型网络合作教学的尝试。

一、中职英语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

新形势下中职英语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具备一定的基本技能,初步形成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际和职业技术方面交流的能力,为就业奠定一定的外语基础。这一目标看似简单,实现起来却并不容易。先来看看日常教与学存在的的几个突出矛盾:

1. 教学形式缺乏创新,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在初中阶段积累的英语基础有所差异,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单一、统一,难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笔者所教的计算机网络专业个别学生初中就读于发达城市,口语能力已经非常不错,教材内容相对于他们过于简单,必须有所调整。另外,不同专业对英语的需求也各不相同。很多老师身兼多个专业的基础英语教学,然而授课内容和教学模式一模一样,导致有些专业的学生吃不饱,有些专业的学生消化不了,甚至无所适从。

2. 外语表达缺乏语言环境,语言交际活动少。

外语表达能力需要人们之间经常性的相互交际,对词汇和句型进行反复操练才能最终形成。从课堂教学来看,教师为学生创设的模拟语言环境不够,语言交际活动较少,学生被动地接受语言知识,实际运用能力得不到明显提高。对理工专业而言,由于学时受制,语言实践机会更加少得可怜。从大环境来看,职业学校专业主体地位突出,加上中职生英语基础较为薄弱,英语学习氛围普遍不浓厚。

3.“手机一族”增加,对待学习缺乏主动性。

智能手机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中职生也不例外。他们聊QQ、发微信、看小说、听音乐以及玩游戏等等,尽情享受智能化、信息化带来的乐趣。作为通讯工具和媒体,手机本身并无对错,但15至19岁之间的青少年多数缺乏行为自控能力,面对手机强大的诱惑容易产生依赖。课堂上学生在下面偷偷地看小说、玩游戏等屡见不鲜。课后诸如“流量还剩多少”的手机话题取代了学习问题。他们依赖于手机而不能全心全意投入学习,导致成绩下降,甚至产生厌学心理。

二、探索基于网络的英语合作教学新模式路径

从上述教与学存在的矛盾入手,结合计算机专业特点,笔者尝试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课堂合作教学,通过多样化的渠道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下面用外研社基础英语模块第一册Unit 9 Life goes electronic(《生活越来越电子化了》)这节公开课谈谈具体实践的措施,对如何在英语基础模块教学中构建新型网络合作教学的模式做简要阐述。

1. 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在公开课准备阶段,利用事先搭建的平台上传一些课前任务,包括预习对话、查找单词、资料搜索、角色扮演等。对于这些任务,学生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去完成一项或几项,图文、语音、录像皆可。当然,这类资源共享平台有很多的选择,例如新媒体微信、QQ空间、BBS等以及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教师网络空间、Moodle、blackboard、saki等在线网络教学平台。教师可根据自己掌握的网络相关技术和工具进行创建,再与学生及家长分享教育教学资源。

通过手机或电脑,学生在线完成课前任务并上传,十分方便快捷,有的学生将单词预习情况拍照上传,有的上传了关于电子化生活的视频或文字资料,有的学生录制了有关讨论网络活动的录音……这样,在上公开课前,我对学生预习情况已经有了充分的了解,知道可以在那些方面和学生进行更好地互动。同时,通过集思广益,对公开课的内容安排也有了更好的把握。

通过网络平台还可以解决很多平时难以解决的困难,比如课时不足、内容单一、缺乏语境、练习量少等。日常的教学资源,如教学课件、练习册答案、课外阅读材料、在线测试题目等都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和学生共享,供学生自主学习和训练。跳出课堂限制、书面限制,既符合网络时代的学习趋势,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此外,网络平台的实时功能可以让学生及时获得老教师的评价、同伴的评价,也可以公开自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更多的交互,这有益于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学习信心的保持。

2. 教会学生使用在线词典工具,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公开课设计了一个热身环节,要求学生将一些常见的电子产品名称和图片快速进行匹配,例如电脑、手机、数码相机、打印机等。这些有关电子产品的词汇对学生来说是有些难度的,需要做好预习。

单词学习任务以小组的形式用手机或电脑开展在线查找。之所以要求使用在线词典工具,一方面在于学生的书桌上已难觅字典的踪影;另一方面,和传统字典相比,在线词典具有语音功能,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学习记忆,规范语音语调。学生在学习了这些课内单词:mobile phone,digital camera,reading pen,laptop,e-dictionary,photocopier,printer,fax machine,desktop,telephone的基础上可以自由发挥,在线查找同类词汇进行归纳。

小组代表负责整理本组查找的单词,然后通过班级微信平台用文字和图片对这些电子产品的特点和功能进行介绍,最后通过词语接龙游戏的方式让学生记住这些单词。这种有准备的“头脑风暴”式学习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通有无,互为补充,活跃了学习气氛,也为接下来的新课学习奠定了良好的铺垫,比单纯由老师来教授单词效果要好得多。

即使是在信息时代,查字典学生依然是学生需要养成的良好习惯。在线词典使用起来方便快捷,提高了学习词汇的效率,是信息时代学习的好帮手。教师可以利用每次新课预习的机会鼓励学生使用在线词典,帮助培养查字典学单词的习惯。这样,即使离开教师和教材,学生依然可以通过百度词典,有道词典,爱词霸等在线词典软件自主进行单词音形义的学习,通过在线例句理解单词的词义和用法,真正实现随时随地学英语,这个习惯对他们来说将是受益终身的。

3. 创设多元语言环境,给学生足够的语言刺激。

语言环境的建立,需要有多元的刺激,包括听觉刺激、视觉刺激、触觉刺激、游戏刺激等。本课通过一个名为“Our Future Life”的短片进行课前导入,抛出问题:What do you think of our future life?启发学生思考人类未来的生活,引出“电子化生活”这个主题。

在学习第一个对话“讨论网络活动”时,先让学生欣赏本班同学自己录制的对话视频,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S1:Hi,Susan.What do you usually do online?

S2:I often read news and check emails.

S1:What else do you like to do?

S2:I also like to read and write microblogs

S1:You mean Weibo?

S2:Yeah,that’s right.

然后师生共同讨论刚才对话中出现的几个网络行为:read news,check-mails,read and write microblogs。学生继而思考自身的网络行为,模仿刚才的视频和同学就这一话题进行对话交流。

在学习第二个对话关于“搜索和下载”时,邀请学生上台演示How to search for ad download songs(如何搜索和下载歌曲),并由班上口语较好的学生做步骤解说,学生在课本上对搜索和下载歌曲的顺序进行排序。两位学生的操作和解说过程用Camtasia Studio软件现场录制,稍后用于再现、核对答案。

最后,观看一个有关“network safety(网络安全)”的短片,并讨论网络存在哪些不安全因素以及青少年如何正确使用网络,做到“安全上网”。

T:The Internet makes our life convenient,but it also brings us some problems.Do you know what dangers exist when we get on line?

Ss:……

T:Then how to correctly and safely use the network,avoid the dangers?

Ss:……

通过这些音画的刺激、口语的刺激,课堂上学生更能身临其境地学习和锻炼口语。而这些刺激除了在课堂上获取,更需要课外持续的补充。因此,教师还要转变观念,从“为用而学”的角度经常性地为学生提供语言训练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校园氛围来看,外语听说应该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学校可以利用广播、电视、LED、大屏幕定时或滚动播放英语新闻、歌曲、电视、电影等,鼓励开展英语社团活动,将英语学习刺激形式多元化,为学生创造动态、多变、逼真的英语学习环境,进而改善整个校园的英语学习氛围,激发全体学生学习外语的热情,让学生在校园内敢于、乐于开口说英语。

4. 引导学生分层学习,满足不同群体的需要。

尊重学生外语水平的差异性,根据计算机专业特点,结合网络学习分成三个层次开展网络合作教学,以此满足不同群体的需要。

第一层次是基础学习,以课堂为主,结合网络预习、讨论和补充学习资源,训练学生初步掌握在实际场景下应用英语的能力。本节公开课属于第一层次的教学合作,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课堂辅助教学。学习轻松者可在此基础上进入下一阶段学习。

第二层次是拓展学习,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自我提升空间,内容为每个单元后的More Activities和Around the World两部分,学生根据个人实际情况线上或线下自主学习和完成开放性练习,在语用层面上更进一步,达到大纲规定的较高要求。

第三层次为专业学习,根据每学期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的需要补充相关的专业词汇和情景应用,帮助学生加强专业能力储备,为职业生涯提升综合竞争实力。此部分以网络学习为主,全体学生均可参与,但知识掌握程度不做硬性要求,学生视个人能力自己把握。

三、结语

网络给了学生更广阔的空间自主去探索、发展,但这个空间信息混杂、资源良莠,教师的职责在于有效疏导。在网络合作教学实践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平台、资源和工具进行外语学习;学生是参与者、实施者,在教师努力营造的语言环境里学习和应用语言技能。

基于网络的合作教学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实践中仍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主体意识,把以“教”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学生的“学”为重心,逐步引导学生掌握网络合作学习的方式方法,最终实现让学生“乐于探索”、“自求得之”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黄四林.基于网络的合作式学习在中职英语写作中的应用研究[J].新校园:理论版,2012(7):47.

[2]周刘莉.创设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提高中职英语教学质量——浅谈如何有效地把多媒体网络融入中职英语教学[J].语数外学习:英语教育,2012(7):110-111.

[3]李乔生.信息技术与中职英语口语教学整合模式的探讨[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4(1):97-99.

[4]谢林娃.中职英语多媒体应用现状与对策[J].新一代月刊,2015(5).

专业基础课教学模块 篇9

一、夯实专业基础,拓宽专业知识技能面

建一栋大楼,要有好的基础,大楼才会稳固。要想深入地掌握专业技能,需要先打好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我校计算机专业除文化课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外,第一学年开设了信息技术基础、文字录入、计算机系统组装与维护、图形图像处理基础、程序设计基础、常用工具软件等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机专业素养和信息处理、技术应用、系统维护等基本能力,拓宽了专业知识技能面,为进一步的专业深入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加强专业课程教学,突出专业特长

有了坚实的专业基础,更需要突出的专业特长。为了更好地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和专业兴趣,学年第二阶段开始了模块化的专业方向核心课程。学生根据所选的专业方向,深入学习“网络管理维护”、“网页网站设计”、“计算机应用与维护”、“多媒体技术”等专业的核心知识技能。通过《中小型网络组建》、《互联网应用服务》、《网络工程施工》等网络核心技能课的学习,掌握网络搭建、服务架构、综合布线和网络管理等技能。《网页设计与制作》、《FLASH动画制作》、《网页编程与动网设计》等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了网页网站的设计与制作能力。计算机硬件维修、网站信息发布、网络组建与维护、办公设备使用与维护等核心技能的掌握,则使有志于信息系统管理和硬件维修的学生,具备了这些职业岗位的“敲门砖”。

专业基础课程+核心技能模块,使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方向上更有针对性。在入学专业选择的基础上,学生学完专业基础课后,可以对专业方向重新选择。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允许其跨方向选修,辅修第二专业的课程。

为了使学生的专业学习更有目标,专业选择更具理性,我校专业部组织了新生进行专业体验,在学期初通过参观实验实训设备、听专业介绍讲座,了解专业、激发兴趣。在学期中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开设师生讲座、专业倾向测评,引导学生确定专业方向意向。对于要求专业方向重选的学生,通过填报志愿、分方向选拔、个别调整,确定专业方向。

“宽基础、活模块”课程设置结构图如下表示:

三、围绕课程方案,探索多方向专业设置的师资建设方案

很多计算机教师存在“只要自己教好书,其他事情可不管”的现象,认为企业、学生就业、市场离自己很远。并且随着计算机专业化的不断发展,专业方向不够明确,专业教师不专也越来越严重。如果教师不提高自己的专业操作技能,不积累专业技能经验,不了解就业市场,不走进企业,不参与到行业中就无法教给学生真正的就业技能,必须尽快地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计算机教研组努力为每个教师争取各种培训、提升业务水平的机会,使教师明确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努力钻研。另一方面还组织老师下企业,了解企业的用工制度、工作方式和工作过程,保证在教学时做到心中有数。

四、实施“宽基础、活模块”计算机专业多方向的实训场地建设

我校过去只有普通的计算机机房,只能满足“宽基础”的需求,而每个专业方向的“活模块”对实训场地要求相对来说要高一些,如何解决实训场地是首先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此,我校计算机教研组的教师自己动手改建了计算机硬件组装实验室(包括购买实验工具,收集一些计算机零散的展示部件);还专门到杭州、宁波等地大中专院校参观、考察,自行设计了具有一流水平的网络组建实验室、网络综合布线实验室和平面作品工作室,为学生的专业多方向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学习条件。

五、围绕着面向就业培养技能人才的课程体系,探索合适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中,教师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缺乏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为此,我校组织教师学习了有关学习领域下的专业课程建设理论,结合教学实践,使老师对岗位“典型工作任务”、“项目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工作”等问题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对专业实训项目式教学模式也有了清晰的认识。

目前我校开设的三个专业方向的核心专业课都采用了项目式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六、探索开展专业学生社团和专业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校面向08级学生开展了“综合素质训练实验班”活动。计算机教师在班主任的配合下,以团队活动、讲座等形式为载体,在每周四的课外活动时间进行实验班活动。利用课余时间,学生集中分组,通过布置任务、查资料、做课件、自我展示,对某些专业问题开展市场调查,定向运动、体验程序流程,等等。不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使学生在一次次的活动中,沟通合作能力、展示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综合素质得到展现和训练。

另外,还成立了各个专业方向的专业技能训练队,让一些学有余力的同学利用课外时间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参加各级各类的专业技能竞赛,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也为学校赢得了荣誉。

专业基础课教学模块 篇10

关键词:高职教育,机电一体化技术,宽基础模块,工作过程系统化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具备从事机电技术工作必需的理论知识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机电设备、自动化设备和生产线的运行操作与维护人员。就业岗位和业务范围主要有机械设备维修工、电器设备维修工、电焊工、机床操作工、数控机床编程操作工、计算机绘图员等。

一、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基于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对于高职教育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有重要的作用, 应具有以下特点:

(一) 毕业生应是工学结合型的应用技能人才。

我国当前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培养任务是使高职教育学校毕业生由学历型转向应用型, 既要求掌握专业知识, 又要求具有较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为保证毕业生有较熟练的专业技能, 在教学上应该保证有足够的实践教学学时。在德国等“双元制”职业教育较完善的国家中, 采用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 实践教学学时与理论教学学时之比达到了1:1, 我们也应采用基于工学结合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努力提高实践教学学时。可以采用“三点一线”的教学方式:“三点”为课堂、实训室 (或实训车间) 和实习企业。在课堂教学中解决“应知”问题;在实训室 (或实训车间) 中解决“应会”的问题;在企业生产现场中培养岗位技能, 形成“一线”贯通。

(二) 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需要有强烈的感性认识。

在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的教学中, 大多数专业知识来源于生产实践, 这些知识中具有“现场感”和“动感”, 用书本、板书、语言甚至用图形也比较难生动地表达清楚。因此, 在教室进行理论教学, 教学效果较差, 更谈不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是如果教学在实训车间甚至在企业生产现场进行, 却可以做到事半功倍。

(三) 毕业生应具有一技之长。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三年制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岗位不应只是一个工种, 而应该覆盖一个岗位群 (专业范围内所覆盖的几个主要工种) 。因此在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 应该是宽范围的。但由于机电技术的知识面广, 技能要求高等特点, 毕业生不可能在三年内全面掌握专业范围内的所有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 因此应该尽量在熟悉大部分专业知识的基础上, 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爱好, 强化某一工种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养, 使毕业生具有一技之长。

二、传统教学模式与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的不适应

(一) 传统教学模式与实际生产情况的不适应。

传统的职业教学模式在理论教学上一直是沿用中国式的大中小学通用的教学模式, 即在教室里学生对着教材听, 教师对着黑板讲的教学模式。虽然有的教室采用了挂图、幻灯片录像、模型、实物、多媒体课件等来辅助教学, 但由于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的知识大多来源于生产实践中, 需要有现场的感性认识, 而在教室的常规理论教学模式使学生感到抽象, 理论不能联系实际, 从而导致学习效率低、学习效果差。教室也感到专业课难教, 感觉自己使出浑身解数, 结果收效依然甚微。

(二) 实践教学学时与技能所需训练学时的不适应。

对于传统的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来说, 虽然在课程学时设置上, 每学期也安排了实践教学, 但实践教学学时与理论教学学时相比, 所占比例很小, 要达到技能型人才的目标要求难度很大。在教学实践的组织上, 依然局限于传统的每天6节课, 每节课45分钟, 实习场地和设备不能得到充分利用。

(三) 实践教学内容与企业所需技能的不适应。

传统的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实践教学只在完成某个工作或工具的制作, 而企业各工种所需要的操作技能训练安排较少, 学生不知道某项操作具体在以后的工作中用在什么地方, 培养的毕业生在生产第一线往往不能适应“较熟练的操作要求”。

(四) 专业课程设置与企业专一工种的不适应。

传统的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没有突出重点, 表现为:一是课程设置很少考虑工种的要求, 二是很少考虑到学生对某一课程的选择性, 因此很难使培养出的毕业生有一技之长。

以上一些不适应性, 是很难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从根本上提高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质量的。只有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 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机电一体化专业教育不适应的现状, 才能更好实现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使机电一体化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登上一个崭新的台阶。

三、“宽基础活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及其问题分析

根据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教学特点与要求, 应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以下改革。

(一) “宽基础活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 课程体系的构建。

将以前的培养技术人员的目标改为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 (技术工人) 。要求毕业生在掌握本专业的专业知识和各主要工种的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 熟练掌握某一工种的操作技能;理论知识达到本专业各工种的中级及以上水平;某一工种的操作技能水平达到中级工水平, 其它各工种应达到初级工水平。“宽基础活模块”课程体系能较好地实现该目标, 该课程体系的内容如下:将全部专业课程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宽基础阶段, 即教学内容不针对具体的职业岗位, 而是集合了一群相关专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以期为今后的转岗和继续学习奠定“知识和技能”基础;第二阶段称为活模块阶段, 其功能是学生在选定好模块之后, 针对相对确定的一个或几个就业岗位进行训练, 为就业做技能方面的准备。在专业教学计划中, 前两学年设置的课程为文化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 (含实践教学项目) ;第三学年的第一学期开设专业范围内几个主要工种的模块型课程 (含实践教学项目) , 由学生选择一个模块 (工种、方向) 进行学习, 力争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学时之比为1:1, 使学生对某一工种的技术知识的掌握更深更细, 对这一工种操作技能的掌握更熟练;第三学年的第二学期进行毕业实习与就业。

采用“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体系的具体安排如下: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安排文化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 (见图1) , 第五学期将专业分为机加工、钳工、电工三个方向, 设置三个模块课程,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爱好在这三个专业方向中任选其一进行学习, 最后一学期为毕业实习 (见图2) 。通过这种“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体系设置, 培养的毕业生既能满足专业范围内岗位群各工种的工作要求, 又能突出一技之长, 发挥自己的个性与爱好, 得到用人企业的认可。同时, 这种教学模式也有利于学分制的实施。

2. 教学体系的构建。

对于理论教学环节, 针对一些“现场感”和“动感”性强的专业理论课程知识, 应尽量安排在实训室或企业生产车间进行现场教学;即便是在教室进行理论教学, 也应尽量采用大屏幕录像教学或多媒体课件教学, 使学生更形象、更牢固地掌握专业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一是教学体系的重点应安排在实践教学环节上, 根据现有实训室和实训设备的基础, 为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充分利用设备资源, 充分利用好每一分钟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根据目前班级人数普遍都在40人以上的实际情况, 在实训教学的组织形式上, 宜采用“分组协作”的教学方式。即将各班学生按照“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已经具备技能 (目前训练掌握熟练且能做到举一反三) 的学生在组内对实训内容进行操作和讲解, 并且让他们之间互相补充与讨论, 使实训场所成为一个解决问题的场所。让不具备技能的学生在上述过程中观察、理解、感悟并学习, 有疑问的地方可以讨论或请教熟练的同学, 教师也可以适时进行补充讲解, 让他们随着教师和同学的评价改进学习, 及时修正自己的行为。二是教学体系的构建上可借鉴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教学模式。所谓“工作过程”, 是指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每一个工作程序一般由工作人员、工具、产品和工作行动四个要素构成。生产复杂的产品可能需要经过多个“工作过程”, 这多个“工作过程”则构成了生产该产品的“工作过程系统”。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根据产品的“工作过程系统”确定学习领域后, 以学生为中心而设计的一种方案。它强调以学生直接经验的形成来掌握的、融合于各项实践行动中的最新知识、技能和技巧。在“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教学模式”中, 学生首先对所学职业 (专业) 内容和工作环境等有感性认识, 再获得与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相关的知识, 然后再开始学习专业知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始终都与具体的职业实践相对应, 技术和专业理论不再抽象, 而是企业、社会和技术工人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

3. 评价体系的构建。

在高职教育“学分制”灵活管理体制下, 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专业评价体系更应注重学生的实践过程、学生主体性、学生的学习态度、实践操作能力、创新意识以及健康的身心品质等方面培养, 以此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1) 理论课程中的学生评价体系, 应建立以专业技术为标准的考试制度。要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以专业技术为标准的考试评价制度, 内容不能仅限于课程和教学知识的难度、深度, 应着重体现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为根本任务, 突出学生专业技术和职业素质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确定课程效果的评价方法和考核大纲, 考试内容重在评定学生的专业技术和知识素质, 做到既考课程知识、又考能力和素质, 体现应知、应会, 考试考核内容不能过分强调学科体系, 要把考试真正当作实现教育目标过程的一项有效手段。这样, 通过考试的引导和评定等功能, 促使学生加强认真实践操作, 加大技能训练, 增加岗位适应能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职业资格考试与学校考试相结合。将职业资格考试与学校考试相结合, 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与考核, 使学生结合所学专业进行职业资格能力方面的学习, 提高职业素质、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 使他们在校期间就能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 从而大大提高毕业后的岗位适应能力。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学生, 如通过电工中级考证, 不参加学校组织的《电工电子》课程考试即可取得课程成绩合格;如通过数控中级工考证, 不参加学校组织的《数控编程》课程考试即可取得课程成绩合格。

二是书面考试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学业评价重在评价的内容, 即评价什么, 这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极强的导向性。考试考核内容, 就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向和内容。传统的书面考试, 重在知识点的掌握和考核, 要改变这种考试评价内容, 将理论知识点的记忆转到实际操作能力上来, 考试制度从重理论变为重技能。如电机课程的实验环节考核就可以放入到电机实训中, 有条件的话可以邀请企业电机生产一线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 通过线路的安装及调试检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

三是课堂评价与考试相结合。传统的闭卷考试很难全面考查学生, 因此, 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观察和记录学生平时的各种表现, 特别应注意学生平时在专业素质和技能方面的训练情况。对考试成绩要结合课程总结性考试和平时考核, 注重并逐步加大平时考核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 强化过程性评价考核份量。这样, 可以有效地促使学生平时就加强技能训练, 避免考前临时突击, “开夜车”现象。

四是课业与考试相结合。对于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 可以借鉴英国BTEC教学模式, 实行课业与考试相结合。BTEC教学模式是目前国际上较有影响的职业教育模式, 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 其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增强, 学生始终是学习过程的中心, 教师则处于辅助地位。在学生的评价上主要是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业的完成过程全面评估学生学习到了什么专业技能, 并由此测试学生掌握通用能力的情况。实际上, 课业是在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的同时, 培养和锻炼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手段, 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用课业替代考试可以改变以往考前复习中教师划考试范围, 学生千方百计押题、套题和死记硬背的复习方法, 还可以打破传统考试阅卷中一张试卷定乾坤的评价模式。

(2) 实践课程中的学生评价体系, 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一是操作技能的评价。操作技能评价是指实践过程中, 教师对学生实践基础知识的掌握, 主要零部件的测量、选取, 基本操作技能的掌握、操作动作的规范性、技能灵活掌握程度等内容进行评价。如在机电一体化和专业的《电子装配》实训中, 教师可对学生掌握万用表的使用方法、电子元器件的识别、测量方法、判断元器件质量的好坏、电烙铁的使用、仪器基本操作等内容进行操作技能认知的评价。二是创新能力的评价。创新能力的评价是指在实践中, 教师对学生能否对操作工艺和方法进行改良, 提出新思路、新方法等内容进行评价。如在《机加工实训》的教学中, 可考核学生在不违背操作规程、保证训练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 能否对零件的传统加工工艺方法和顺序进行改良, 大胆进行创新, 使用新工艺和新方法等。教师可根据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情况, 对学生实践操作情况进行评价。三是实践情感态度的评价。由于态度、感情、价值观都是内隐的个人品质, 很难直接进行评价, 因此我们可以观察学生的行为、调查问卷、访谈、学生自评和同学互评等多种途径对其进行评价。如学生在《电子装配》实训中, 教师提供有电子装配的实习报告及实训日志, 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及时对自身的实践情况、经验体会、教训进行记录和总结, 并在课程开设前期、中期、后期分别对学生进行一次问卷调查。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实训日志记录及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了解和评价学生对《电子装配》实训的兴趣、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对学生在小组实践过程中参与的状态、参与的广度、参与的时间、参与的方式、参与的品质、参与的效果等合作学习内容进行实践情感态度的评价。四是“5S”素养评价。职业纪律、行为习惯的“5S”素养评价是指对在实践过程中, 学生是否养成良好的职业纪律、行为习惯的评价。学生的“5S”素养包括:按时上下班、实验室操作条例的执行、实验实习场地环境的保洁、实习工具的收拾整理、仪器功能挡的正确复位、对设备的摆放以及实验室使用手册的填写等内容进行职业纪律、行为习惯的评价。

(二) “宽基础活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所带来的问题。

采用“宽基础活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后, 学生的兴趣应该更浓了, 专业知识更容易理解, 操作技能掌握得更为熟练。但由于硬件设备的短缺以及师资力量的薄弱, 很难使改革真正彻底实施, 难免会遇到一些现实的问题。

1. 师资队伍的建设有待继续加强。

为了适应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 师资队伍的建设应重点放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上。由于实践教学的学时比原来增加较多, 实践指导教师将变得比以前更加辛苦, 要加强对实践指导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新技术的培训;同时光有专职实践教师指导实践教学还不够, 还要加强对担任理论教学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的培训, 学校要统筹解决好课程繁重与教师紧张的矛盾, 大力支持专业教师的技能培训与外出进修;最后还要重点引进既熟悉专业理论知识又掌握操作技能, 同时具有教学能力的“多面手”教师。

2. 实践教学耗费大, 教学成本较高。

在实践教学中, 有设备、工具的损耗, 有电力和材料的消耗, 这些都使教学成本继续上升, 影响办学经济效益。这也将成为机电类高职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和实践指导教师研究的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最好的方法是教学实践与生产服务相结合。

参考文献

[1] .董国顺.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精品战略及实施途径[J].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9, 7:153~155

[2] .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99~120

专业基础课教学模块 篇11

【关键词】中职 《计算机应用基础》 模块化教学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对计算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对相关领域从业者的计算机使用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当今时代,办公自动化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趋势,人们使用微型计算机编辑文件、制作报表、查阅信息、收发电子邮件、设计产品展示、召开网络视频会议等,掌握计算机的使用方法已经成为中职毕业生走向社会的通行证。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职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一门基础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模块化教学作为许多职业学校教学改革倡导的一种教学方式,打破了常规的完整课程体系,突出实际操作。模块化教学的优点在于,它可以及时地反映学科的最新发展状态。首先,任何一种教材在实际使用中都会相对滞后,与学科的最新发展总会脱节,而模块化教学恰好弥补了这种不足。其次,模块化教学能使学科的基本结构活起来,模块是综合的、相关联的,这就可以打破以往学科教学中的“死板一块”。此外,模块化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探究精神,对于计算机专业课实施模块化教学能较有效地实现培养目标。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模块设置的原则

(一)依据课程目标,合理设置教学模块

浅析各行业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要求,依据计算机基础的课程目标,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四大模块:计算机基础和硬件维护模块、办公自动化模块、网络模块和常用办公软件模块。每个模块细分为基础学习模块和拓展学习模块,只要是与模块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密切相关的实例就是教学的重点,这样既注重了内容的系统性,又强调了知识的实用性。

(二)遵循可持续发展和育人原则,培养复合型人才

我校自2003年开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经历了Office2003,Office2007,Office2010的系列变化,操作系统从Win98过渡到Win7。随着学习内容不断更新,社会需求不断变化,为了切实保障人才的有效输出,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我们应该根据社会、企业发展的需要,实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与实践和专业需求的有效对接,同时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在设置模块时遵循复合型原则,每一个模块由“基础内容+专业内容+扩展内容”组成。由于个体的差异性,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基础内容和专业内容掌握较好的学生可学习扩展内容,扩展内容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服务。这些模块的设置,能使每一个学生找到自己学习的目标,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利用网络开展交互式教学,促进师生交流

目前在校中职生都是“90后”,手机、电脑、ipad等数码产品在他们中间非常普及,基本上每个人都有手机,这是开展微课教学最基本的条件。另外,越来越多的中职学校实现了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且收费低廉。教师可以利用空余时间将计算机课程的知识点录制成微课,然后将其进行制作、整合并将它们放到相应的学习群上或学校网站上面。同时可以借助班级QQ群或相关的信息平台,建立起即时互动的学习交流平台,开展答疑解惑等学习活动,构建起和谐的学习体。

(一)利用微课进行针对性教学,提升学习效率,提高动手能力

微课紧密联系《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内容,主题突出,指向明确,操作灵活,能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体验,学生在观看视频时能够集中注意力,认真学习。而针对教材模块设计的项目任务,则能够促使学生体验相关操作,提高其动手操作能力。

(二)利用微课让学生随时随地学习,使传统课堂得到延伸和扩展

移动微学习是指能使学习者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此种学习方式使学习者能够充分利用零碎时间进行学习,这为中职生的学习提供了便利,也更符合低年龄人群的认知习惯。

智能手机在学生中的普及,加上中职学校无线网络的覆盖,使得移动微学习越来越受到中职学生的青睐。微课学习体现了“微”的特色,虽说每节微课只讲述少量的新知识,但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吸收,日积月累,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的相关知识点和相关操作步骤的理解会更加透彻。而且学生在课上或课下遇到疑惑的时候,也可以随时随地再次观看微课视频,遇到不清楚的可以与任课教师进行在线交流,解决疑问,较好地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使之得到延伸和扩展。

通过对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方法的调研,中职生学习计算机专业既要求专业老师注入新的教学思维,也要求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树立正确、合理的学习目标。随着职业教育形势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深入,模块化教学的实施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要学会用创新的思维去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坚持发展和创新,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丹.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探索[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04).

[2]陈冲.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模块化教学实践[J].科技资讯,2011(23).

[3]钟经经.浅谈计算机基础课程模块化教学[J].职业(下旬),2012(02).

专业基础课教学模块 篇12

会计模块化教学主要是把相关会计课程内知识分解成一个个知识点,再将知识点按其内在的逻辑组成相对独立的单元,然后根据会计职业岗位群或会计的职业能力需要,将相关的单元组合成会计教学模块,通过增删单元和调整组合方式,实现教学内容的更新和调整。会计模块化教学模式有两种方式 : 一种是是以会计技能为核心,以会计岗位任务为依据确定教学模块,以从事会计职业的实际岗位工作的完成程序为主线,形成会计任务模块 ;另一种是以会计执行能力为依据确定模块,以从事会计职业应当具备的认知能力和活动能力为主线,形成会计能力模块。

《基础会计》课程模块化教学采用以会计职业的实际岗位工作为主线形成会计任务模块进行的教学模式,会存在两个问题 :一是会计初学者对会计理论的认识是由模糊到具体在到抽象的过程,学生在没有了解会计基本理论的前提下直接接触会计岗位具体工作,仅让学生知道是什么,而无法让学生学会思考为什么,更不用说如何做的更好,这样不利于学生会计思维的形成,对以后深入学习其他会计主干课程不利 ;二是该种教学模式与《基础会计》教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不太相符,因为模块化教学是需要根据培养目标,先定内容,再定模块,这样才能发挥模块化教学目的性强的作用,《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目标为 :第一,了解会计基本理论 ;第二,初步认识会计基本业务核算 ;第三,掌握会计核算流程,编制会计凭证、账簿和报表 ;通过这三个教学目标的实现,让学生能完成对会计这个岗位从模糊到具体再到抽象的学习体会。

故以根据《基础会计》的教学目标,我们可以选择以从事会计职业应当具备的认知能力和活动能力为主线,形成《基础会计》课程的会计能力模块。

2 《基础会计》模块化教学的具体实施方式

把《基础会计》课程根据教学目标分为三个模块 :会计基础理论认知模块、会计基本业务核算认知模块、会计核算流程认知模块。

模块一 :会计基础理论认知模块

该模块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基础会计理论,让学生对会计工作有一个轮廓性的认识,因此在该模块设定任务内容时需要紧紧围绕会计基本理论认知形成过程来设定。具体任务分别设定举例 :

任务一,初步认识“会计”,该任务的内容包括会计基本概念、会特点、会计核算基本前提、会计基本职能等,在具体授课时,采用贴近生活的例子让学生模拟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形成对会计的基本认识。例如设定任务情境为学生需要购买自己心爱的物品,接着让学生确定该物品现在的价格和希望获得的时间,然后根据自己每月的生活费做出每周的计划消费计划,再确定每天的消费节约目标,最后引出会计核算和监督的两项基本职能的概念,从而让学生对会计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任务二,深入认识“会计”,该任务的内容包括会计对象、会计要素、会计的基本等式、资金平衡关系、会计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等。在具体授课时可以以前一任务为基础,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要在学校开立一家小店面如以印刷店为例,需要如何筹集资金、购进哪些设备、购买哪些材料等等,从而引出会计要素的概念,然后设定相应的业务让学生做简单的资金增减的记录,随着业务量的增加,让学生思考如何进行记账才可以更有效、清晰地反映资金流动,从而引入借贷记账法等

模块二 :会计基本业务核算认知模块

该模块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对具体会计工作有直观的认识,同时也是学生对前面会计基本理论由模糊到具体的体验过程。在该模块中我们主要以企业资金的进入到退出的流动过程为主线,以学生实操为核心来展开教学。该模块可以分为 :资金筹集核算任务、采购过程核算任务、生产过程核算任务、销售过程核算任务、利润及利润分配核算任务、资金调整与退出核算任务等。每个任务以完成相应会计业务主要内容,但会计业务不能以文字形式叙述,而是以具体票据为引导,老师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各种原始票据和教授学生如何审核原始票据,然后再学生根据具体原始票据填制记账凭证,并完成凭证的粘贴任务。经过该模块的学习,在仿真模拟完成具体业务的会计核算过程后,学生可以对会计具体工作有更直观的认识和理解,而且初步形成一定的会计思维

模块三 :会计核算流程认知模块

该模块是《基础会计》课程重点掌握的内容,让学生熟练掌握会计整个核算的流程,能在学会填列记账凭证的基础上,编制会计账簿,出具会计报表。该模块的展开必须以模块二已经完成的具体经济业务核算并填制记账凭证为基础,在对记账凭证进行审核无误后,引导学生登记总账、明细账、日记账会计账簿,然后对会计账簿进行审核,在审核无误后编制会计报表。因此该模块可分为 :会计凭证填列与审核任务、编制会计账簿任务、财产清查任务、会计报表编制任务等。在具体实施时,老师首先在阐述完各种账簿的编制流程,让学生对填制各种账簿进行实操训练,但是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良莠不齐 ,所以最好的方式是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

3 《基础会计》模块化教学的总结

在我国“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专门人才。”的大背景下,我国各中高职院校对会计课程的改革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本文以《基础会计》课程为例阐述对课程模块化教学具体实施的一些意见,希望能作为会计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探索中的一个参考。

摘要:模块化教学模式由于其独有的特点,非常适合应用于职业教育课堂教学,但在实际操作却很多细节问题需要探讨。本文浅议《基础会计》课程可以如何实施模块化教学,从具体实施的角度展开,以为模块化教学运用于《基础会计》课堂教学实践提供一个可借鉴的案例。

上一篇:传承琦君文化的意义下一篇:中国服装业三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