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基础课

2024-09-24

专业基础课(精选12篇)

专业基础课 篇1

摘要:《电工学》、《电工基础》是电子专业入门的基础课程, 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技术和专业课的基础课。电子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 但是“电工难学”的印象可能会使不少学生望而却步。因为它们是抽象性、试验性、专业性和实用性较强的课程。而要让职业学校普遍存在的生源文化基础薄弱, 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对专业基础课产生兴趣, 优化教学结构就显得更加重要。

关键词:电工学,电子专业

首先我认为营造一个“以教师为主导, 重视培养自学能力;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环境最为重要。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 要学会合理采用比拟法化难为易,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掌握知识。例如, 在分析电压与电位的区别时, 学生对参考点的概念不理解, 因而将电压、电位经常混淆。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把电位比拟为高度, 把电位差 (即电压) 比拟为高度差。因为学生对高度和高度差有深刻的感性认识。通过比较, 加深学生对电位是相对值、电位差是绝对值这两个概念的理解, 使抽象的概念变得更具体、更直观。当然教法还很多, 目的就是让学生对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后产生质疑, 以学生为主体, 教会学生学习。教师为主导, 在教学中以教师为向导, 使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帮助者、指导者、促进者。

其次互动式教学也是教学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多年来的教学实践, 我认为学习的过程不仅是一个学生的认识过程, 而且是一个师生交流与合作的过程, 互动式教学环节充分体现了现代教学理念。传统的填压式、独白式的教学模式和机械训练的方式, 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难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已经逐渐不被学生所接受, 因而也难以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电子专业基础课, 无论是概念的理解, 还是对客观现象的判断、分析及数据的计算, 都需要一系列的逻辑思维, 需具备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这些对职校生来说不仅枯燥乏味, 而且也有一定的难度, 这种需求错位, 让学生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 教学效果自然是不甚理想。而运用互动式教学模式, 给师生搭建了一个共同的平台, 可以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使教师在“教”中探索, 学生在“学”中挖潜增智, 使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和轻松的情绪下答疑解惑, 使学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充满活力, 师生关系、学生关系也达到完美的和谐。所以说互动式教学在电子专业教学中是十分必要的。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 而是积极地构建知识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引导学生学习, 实现教学互动。例如在讲到电容器串联时, 题目如下:已知电容器C1:1μF, 200V;C2:5μF, 250V串联在360V的直流电源上, 试讨论电容器能否安全工作。学生先求各电容器实际分到的电压, 然后与额定比较发现C1分到的电压大于额定电压, 而C2分到的电压小于额定电压。学生可能会得出一个结论:C1被击穿, C2能安全工作, 那此时有一部分学生怀疑总电压360V加到什么地方了?教师不急于回答, 而是组织学生讨论要求学生大胆想象, 这样即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 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是参与者, 应主动加入到学生的讨论、交流之中, 同时作为指导者, 又要对学生的讨论、交流不断起促进和调节作用, 使问题不断引向深入。在交流过程中让学生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电子专业各学科是基于实验基础上的一门学科, 很多概念、定律都与实验有关, 课堂教学中若能适时地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优化互动环境, 能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最后, 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优化教学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电子专业基础课是一门知识涉及面广、理论性强的技术基础课程, 通常学生被动地接受系统的理论知识, 故大多数认为难学、难记、难理解, 产生畏难心理, 因而影响了学习兴趣大量灌输知识, 学习积极性被束缚。几年来, 我在电子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 深深体会到兴趣是学习的源泉, 是创新能力培养的点火石。对此, 我在电子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中通常以生活实际作为切入点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第一次上电工基础课的时候, 我通常先在教室里做了两个与本课程相关的简单电路, 一个是家用白炽灯的电路连接;一个是手电筒电路。当电路接通, 灯泡发光的瞬间, 教室里的气氛顿时变得热烈。学生们显得兴致勃勃, 因为学生都没有安装过这样的电路。以往那种昏昏欲睡的情形不见了, 没有人因为电路的简单而不以为然。然后我适时地介绍了电工基础课的学习内容和在电子专业基础课中的地位。大家对电工基础这门课充满了好奇, 学习的兴趣油然而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勤于思考, 善于发现问题, 敢于探讨, 不会有厌学的情绪。这样的人会拥有一种渴望认识世界的激情, 拥有探究知识、追求真理的强烈愿望, 在这种情感的催化和推动下, 人的思维活动高度兴奋, 身心的巨大潜力得以充分调动, 学习能力高度发挥。当然在实验活动中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电子专业基础的理论知识很多可以和实际相联系, 成功的实验往往能使学生增强自信。比如:自感的学习就可以放在实验室进行, 在讲解自感原理后, 指导学生动手安装日光灯电路。在操作过程中, 让学生来比较整流器接入与否的实验现象, 进一步理解整流器的作用:由于自感产生瞬时高压, 使日光灯导通发光。学生在自己接线安装过程中会全神贯注, 满怀期待, 当实验成功时, 他们会满心喜悦, 勃发自信, 进而会探索新的知识。当然,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 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归纳自己的观点 (此时的观点可能是不成熟;也可能不正确) , 他们经过了动手动脑, 就把复杂难懂的概念理解了。因此, 动手操作实验是学生激发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在理论教学中, 始终要理论联系实际, 用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 通过演示性实验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方法, 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将灌输式改为启发式、理论和实际相互渗透式的学习方法。

总之,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要不断地去营造一个“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环境, 实现教学互动, 使师生在语言、情感、思维上产生互动, 产生共振, 形成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本课程的必要性, 使学生能自然地掌握知识, 并且养成探索的习惯。当然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同时, 我们教师也必须开拓思路, 采取新的教学方法, 不断探索新的教学途径, 寓教于乐, 努力让学生学到更好的专业知识。

专业基础课 篇2

一、人民警察法的概述:

⑪人民警察法的概念:指规定警察任务、职权、义务、纪律、组织管理、警务保障、法律责任和执法监督的法律。⑫人民警察法的立法目的:

1.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治安秩序,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2.为了加强警察的队伍建设,从严治警,提高警察的素质;

3.为保障警察依法行使职权,保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⑬人民警察法的适用范围: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监狱、劳动教养管理机关的人民警察和法院、检察院的司法警察。

二、人民警察的条件即录用:

⑪人民警察的条件:1.年满18岁;2.拥护宪法;3.身体健康;4.高中以上文化; 5.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和品行;⑹自愿从事警察工作。⑫人民警察的录用:按国家规定,公开考试,严格考核,择优录取。

三、人民警察的职权与任务:

⑪人民警察职权的概念与特征:人民警察职权的概念:指国家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人民警察的职权与责任,是人民警察总任的具体化、规范化、法律化。1.人民警察职权的特征:

⑴预防、制止和侦查违法活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是最基本的职责。⑵警察行政管理是国家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⑶维护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警卫特定目标,是警察的重要职责。⑫人民警察的基本任务:1.维护国家安全; 2.维护社会治安秩序;

3.预防、制止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

4.保护公民的人身安全、人身自由和合法财产; 5.保护公共财产。

四、人民警察的机构设臵和职务序列: ⑪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的机构设臵: 1.中央公安机关(国务院公安部); 2.地方公安机关(省、市、县三级);

3.专业公安机关(铁路、港行、民航、林业、海关)。

⑫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的职务序列:警官、警员、专业技术员、铺助人员。

五、人民警察的警务保障:

⑪法律保障:指警察依法行使职权、履行职务,受国家法律法规保护。

①依法执行职务受法律保护。

②必须服从命令,听指挥,保证警令畅通。

③依法执行职务,不受非法干涉,有权拒绝执行超越其职权范围的指令。

⑫社会保障:指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对警察依法行使职权的行为所给予的支持和协助。①公民、组织有义务支持和协助警察依法执行职务。

②拒绝或阻碍警察依法执行职务要承担法律责任。

③警察的警用标志、制式服装和警械受法律保护。

⑬物质保障:指警察在执行警务活动中,国家保证对警察物质方面的保障。包括经费保障、基础设施建设保障、装备保障、科技成果运用保障。⑭生活保障:指工资、福利、抚恤和优待保障。

六、人民警察的法律责任:

⑪人民警察法律责任的概念:指警察机关及警察在执法活动中,违法法律法规构成侵权,或警察在执法行为时,由于违法而其行为最终构成犯罪时,依法要承担的法律后果。

⑫人民警察法律责任的种类:

1.行政责任:对警察给予的行政处分: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

2.刑事责任:警察违反规定使用武器、警械,构成犯罪的,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予以行政处分。

3.降低或取消警衔:对于受行政处分的警察,按照规定可以降低或取消警衔。4.停止执行职务、禁闭的措施:

对违反纪律的警察,必要时可以对其采取停止执行职务、禁闭的措施。5.承担侵权赔偿责任:警察在执行职务中,侵犯公民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应依法予以赔偿。其他:

①县级以上的公安机关,可以在一定的区域和时间,限制人员、车辆的通行或停留,必要时可实行交通管制。

②县级以上的公安机关,经上级公安机关和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对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突发事件,可以根据情况实行现场管制。可以采取必要手段强行驱散,对拒不服从的人员强行带离现场或立即予以拘留。

③担任人民警察领导职务的人员必须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经人民警察院校培训,考试合格。

④人民警察的因公致残等同于现役军人的因公致残。

第二部分 警察专业知识

一、我国的政法机关

一、我国政法机关概述: ⑪我国政法机关的构成:

由党委政法员会、国家审判机关(法院)、国家法律监督机关(检察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及其领导的监狱、劳动教养机关、律师组织、公证机关,以及国家安全机关组成。

⑫各政法机关的性质和基本任务: 1.人民法院:

⑴法院的性质:是国家的审判机关。⑵法院的基本任务:审判各种诉讼案件,惩治犯罪,保障人权,解决民事纠纷,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保卫国家制度和利益,保护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通过审判活动教育公民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法院审判的案件包括:刑事案件、民事案件、行政案件。2.人民检察院:

⑴检察院的性质: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工具。⑵检察院的基本任务:

①追诉危害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的刑事犯罪分子,保卫国家安全和维护国家统一制度,保障公共安全和维护社会秩序。

②追诉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各种犯罪分子,保护社会主义制度下各种合法的财产关系,维护社会主义的经济秩序。

③追诉侵犯公民权利的犯罪活动,维护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④通过检察活动,进行法律宣传。3.公安机关:

⑴公安机关的性质: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政权中具有武装性质的治安行政力量和刑事司法力量。在国家政权中,军队和警察是最主要的支柱。周恩来曾说:“国家安危,公安系于一半。”

⑵公安机关的基本任务:①维护国家安全; ②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和社会稳定;

③保护公民的人身安全和人身自由; ④保护公共财产和个人合法财产;

⑤预防、制止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 4.监狱:

⑴监狱的性质:是对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无期徒刑、有期徒刑的罪犯执行刑罚,实施惩罚与改造的国家刑法执行机关。

⑵监狱的基本任务:对罪犯执行刑罚,惩罚和改造罪犯,预防和减少犯罪。5.劳动教养机关:

⑴劳动教养机关的性质:是国家为保证准确、有效地执行劳动教养法律、法规,收容、管理和教育挽救劳动教养人员、完成劳动教养工作任务而依法设臵的国家行政执法机关。

⑵劳动教养机关的基本任务: ①依法准确使用劳动教养。

②依法准确、及时地收容劳动教养人员。

③对劳动教养人员依法实行严格、文明、科学管理。④认真做好对劳动教养人员的教育挽救工作。⑤积极开展劳动习艺和矫治。

国家安全机关: 是国家安全工作的主管机关。它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反间谍工作和其他有关国家安全工作。开展隐蔽战线斗争,保卫、促进社会主义建设,加强人民民主专政,维护政治稳定,保障国家安全。⑬我国执法机关的组织管理:

从纵向看:我国政法机关的组织分为两级:中央政府机关和地方政法机关,地方政法机关又分为省、市、县三级。

1.从横向看:我国政法机关组织系统包括党委政法委、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国家安全机关。除法院、检察院外,其他机关实行条块结合的双重管理体制。

⑭各政法机关的组织体系和机构设臵: 1.人民法院:上下级法院是监督关系。2.人民检察院:上下级检察院是领导关系。

3.公安机关:实行双重领导体制:从人大,从上级。4.监狱:

①监狱的设臵主要包括两种:监狱、未成年犯管教所。

②监狱实行两级管理,国务院司法部主管全国监狱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司法行政部门负责本地区监狱管理工作。

③监狱的设臵、撤销、迁移,由国务院司法行政部门批准。

5.(戒毒)劳动教养机关:根据职权范围分为: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大中城市三级。按照所属关系分为:政府部门的劳动教养领导机关,司法行政系统的劳动教养管理机关,按特殊带来单位对待的劳动教养执行机关。命名:××省(市、自治区)××(地名)劳动教养管理所。6.国家安全机关:

在中央成立国家安全部,在省一级成立国家安全厅,在设区市成立国家安全局。在设区市以上的党委设立国家安全领导小组。

二、我国政法工作的概述:

⑪政法工作的根本原则: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绝对领导是政法工作的根本原则,也是首要的政治原则

政法工作的原则有: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绝对领导、执法为民、依法办事、专群结合、改革创新的原则。

⑫党对政法机关工作绝对领导的必要性:共产党执政时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坚持党的领导,是由政法机关的性质及任务决定的。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公安机关正确运用法律赋予的权力。⑬党对政法工作绝对领导的途径:

1.政治领导;2.思想领导;3.组织领导;4.决策领导;5.法制领导。决策领导包括:①进行宏观公安决策;②对重大问题作出必要指示;③做好组织协调工作。

⑭政法工作的根本路线:群众路线,是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和组织路线。

政法工作的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一切为了群众:是政法工作的宗旨和出发点。一切依靠群众:是政法工作的根本态度。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政法工作的基本方法。⑮政法工作坚持群众路线的必要性: 1.坚持群众路线是政法机关的宗旨要求。

2.坚持群众路线是政法机关的职能要求。主要有两方面:保护人民、惩治犯罪。3.坚持群众路线是法律的要求。4.坚持群众路线是宝贵的经验。

执法为民是公安工作贯彻群众路线的重要方面,是公安机关执法思想的核心。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 概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国家与法的理论同中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实践经验的总结。1.内容:

⑴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①人民民主;

②法制完备;

③树立宪法法律权威;

④权力制约。⑵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①以人为本; ②保障人权;

③文明执法。

⑶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②合理合法;

③程序正当;

④及时高效。⑷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①把握大局;

②围绕大局;

③及时高效。

⑸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①党对社会主义法治的思想指导;

②党对社会主义法治的政治领导;

③党对社会主义法治的组织领导。

二、人民警察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一、警察的起源和发展: ⑪警察的起源:

警察的含义:指具有武装性质的维护社会秩序、惩治犯罪、保卫国家安全的国家行政力量。世界各国都拥有自己的警察力量。有国家甚至不设军队,但都设臵警察机构和专职警察力量。1.警察产生的条件是:

⑴经济条件: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产生。⑵阶级条件: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不可调和性。⑶社会条件:维护统治秩序与惩罚犯罪的客观需要。⑷政治条件:国家机器的形成。

警察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也必将随着国家的消亡而消亡。

决定警察必要性的直接因素是由社会矛盾引起的犯罪、对抗冲突和社会秩序问题。

⑫警察的发展: 1.萌芽期的警察:

⑴时间:氏族公社向奴隶制国家过度过程中。

⑵功能:氏族武装从不脱离生产向独立武装力量转化。在萌芽时期同时伴生监禁行为和审判行为的萌芽。2.古代警察:

⑴古代警察的含义:指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执行警察职能的机构与官吏。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警察的职能是由军队、审判机关和行政官吏分别掌管的。

⑵古代警察的特点: ①军警不分,警政合一。

②古代警察行使职权在法律上极不严格,神权、皇帝或长官的意志起决定作用。③私刑、私狱普遍存在。3.近代警察:

⑴近代警察的含义:指适应资本主义制度需要而建立起来的,专门执行警察职能的机构和官吏。近代警察发端于西欧,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和社会分工日益细密的必然结果。⑵近代警察的建立:

①较早建立警察制度的法国与英国:

a.1789年法国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建立了保安官制度。b.1790年据人权宣言建立市政警察。c.1801年拿破仑建立巴黎警察总局。

d.1829年英国通过了《警察法》,并由罗伯特〃皮尔建立了首都伦敦警察厅。②近代警察的管理体制:

由于受英、法两国警察制度的影响,形成了两种不同类型的警察管理体制:地方自治制和中央集权制。

地方自治制是以英国为代表的,这种警察管理体制的特点是警察受地方政府领导,中央政府只起监督作用。

中央集权制是以法国为代表的,这种警察管理体制的特点是警察由中央政府统一领导。

美国仿效英国,日本仿效法国建立了本国的近代警察制度。③中国的近代警察制度:

a.1898年,湖南巡抚陈宝箴在长沙成立“湖南保卫局”,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专职警察机构。

b.1902年,袁世凯在保定创设了警务总局。创办了中国第一所警察专业学校:

保定巡警学堂。

c.1905年,清政府在北平建立“巡警部”,这是清政府的中央警察机构,也是中

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性的专职警察机构。

d.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南京临时政府将“巡捕”和“巡警”改为警察。e.1927年,蒋介石设立“内政部警政司”。把各省、市、县的警察机关改为“公

安局”。同时,设立了庞大的特务机构。

f.1946年,设立“内政部警察总署”,各省、市、县警察机关改为“警察局”。旧中国近代警察的历史,是军、警、特结合在一起,镇压革命、迫害人民的历史。

④近代警察的特征:a.警察职能的独立化。b.警察机构的专门化。c.警察管理的法治化。d.服装及装备的统一化。

二、我国人民公安机关的建立与发展: ⑪新中国成立前的人民公安机关: 1.中央特科:

1927年12月在上海建立。这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央机关设立的最早的保卫组织。

它的主要任务是:⑴保卫党中央机关和中央领导的安全; ⑵收集情报、掌握敌情; ⑶惩办特务、叛徒、内奸;⑷建立秘密交通联络和秘密电

台。1933年党中央迁往苏区,特科工作于1935年结束。

功绩:积累了经验;收集了情报;保卫了领导;镇压了叛徒。

2.国家政治保卫局:1931年在瑞金成立。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人民政权的公

安保卫机关。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召开的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上,成立了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以原来的苏区中央局保卫处为基础,组建了国家政治保卫局。

3.延安市警察队: 1938年5月成立了延安市警察队,全称“陕甘宁边区人民警察”,简称“边警”。

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支比较正规的人民警察队伍。

各敌后抗日根据地也相继建立了除奸保卫机构,如:晋察冀边区公安总局、晋绥公安局、冀鲁豫边区政府公安总局。4.社会部:1939年2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党的高级组织内部成立社会部。

社会部的任务是:

⑴与敌伪特务、奸细作斗争,保障党的政治、军事任务的完成和组织的巩固;

⑵开展对敌情报工作和掌握敌人动向;

⑶进行锄奸宣传,培养锄奸骨干;

⑷负责军队和尚未建立民主政权的新辟根据地的锄奸保卫工作。⑫新中国成立后的人民公安机关:(考点)

1949年10月9日任罗瑞卿为第一任公安部部长,杨奇清为副部长; 10月15日第一次全国公安会议; 11月1日公安部正式成立。

1.“文革”前17年公安机关取得的伟大成就:

⑴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健全了公安组织机构,明确了工作任务。公安工作的组织形式由党的组织形式变为政权形式。

⑵清除反动势力的残渣、余孽和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污泥、浊水。

⑶开展了镇压反革命运动。镇反运动从1950年10月开始,到1953年6月结束。⑷改造了大量战争罪犯。⑸保证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保卫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 进行。

2.十年“文化大革命”使公安工作遭受严重挫折。3.在新的历史时期公安事业在改革中创新发展:

公安工作的重心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迅速转移到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上来,实现了公安工作指导思想的战略性转变。

三、人民警察的职责与权力

一、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的职责: ⑪公安机关职责的含义和特点:

公安机关职责的含义:指公安机关依法在管理范围内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由公安机关的性质和任务所决定的。

2.公安机关职责的特点:⑴法律性;⑵有限性;⑶政治性;⑷行政性;⑸责任性。

⑫新世纪、新阶段公安机关担负的三大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 由“二十公”提出:①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②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③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重大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⑬公安机关的职责:公安机关有负责管理集会、游行、示威活动,监督管理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卫工作的职责。

1.法律规定的人民警察在非工作时间的职责:人民警察在非工作时间,遇有其职责范围内的紧急情形,应当履行职责。

2.法律规定公安机关在公益方面应当履行的责任义务:

警察遇到公民人身、财产安全受到侵犯或者处于其他危难情形,应当立即救助;

对公民提出解决纠纷的要求,应当给予帮助;对公民的报警案件,应当及时查处。人民警察应当积极参加抢险救灾和社会公益工作。⑭公安机关主要警种:

1.治安警察:是负责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公共安全的人民警察。2.户籍警察:是负责管理户籍、掌握户口动态等户政工作的人民警察。3.刑事警察:是负责刑事案件侦破工作的人民警察。“刑警”包括刑事侦查人员和从事刑事科学技术的法医、化验员、鉴定员、警犬训练员等。

交通警察:是负责维护交通安全和交通秩序、处理交通事故、进行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人民警察。

4.外事警察:是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对进出我国(边)境的外国人(包括无国籍 人)和我国公民进出管理的人民警察。

6.巡逻警察:是指在一定路线或一定地段用巡逻方式进行勤务活动的人民警察。7.督察警察:是对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执行法律、法规、遵纪守法情况进行监督的人民警察。

8.边防警察:负责维护我国边境地区的社会治安,处理边境涉外事务的人民警察。边防警察实行义务兵役制,属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序列。1997年京津沪等九城市试点职业制人民警察。

9.消防警察,是同火灾作斗争的人民警察。

消防警察实行兵役制,属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序列。

⑮公安机关各警种的分工与协作:各警种之间的分工是根据各警种的任务、职责、权限的不同而划分的,是为了便利日常工作。这种分工是相对的,在发生重大事件时,往往是各警种联合作战,在需要履行职责时,不允许以不属于其责权范围而拒绝执行。

二、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的权力: ⑪公安机关权力的概念及特点:

1.公安机关权力概念:是指公安机关为履行职责,依法采取的权威性措施和手段。由于公安机关的权力是在法定职责限度内行使的,并受相应的制约,故又称为公安机关的权限。

2.公安机关权力特点:⑴法定性;⑵特许性;⑶强制性;⑷单向性。⑫公安机关的治安行政管理权: 1.治安行政处臵权:

⑴概念:治安行政处臵权,是指公安机关在治安行政管理时,依法对特定的人、物、事、场所采取的一种权力行为。⑵内容:命令,禁止,许可。2.治安行政处罚权: ⑴概念:治安行政处罚,是公安机关对于不履行治安法规所确定的义务或者危及社会治安秩序,情节轻微,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依法实施的行政处罚。⑵内容:警告、罚款、行政拘留、吊销公安机关发放的许可证。对违反治安管理的外国人,可以附加适用限期出境和驱逐出境。

治安监督检查权:是公安机关依法对应负治安责任的社会团体、组织及个人履行治安责任、预防治安问题的情况所进行的监督检查。

4.劳动教养审批权:劳动教养是指对有违反治安管理经处罚仍不悔改,有轻微违法行为而又不够刑事处罚的人所实施的强制性教育改造的行政强制措施,是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种方法。5.治安行政强制权:

⑴概念:治安行政强制,是指公安机关在依法进行治安行政管理和实施治安行政处罚时,为达到使行为人履行法定义务或接受处罚的目的,对不履行法定义务或不服从治安行政处罚的人所采取的人身和物品的强制手段。

⑵内容:强制传唤、强行带离现场和强制拘留、强制隔离、约束特定的人、盘问检查等。

⑬公安机关的刑事司法权: 1.立案权:

⑴概念:立案是刑事诉讼活动的开始,只有经过立案,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才有合法的依据,才能行使侦查权力。⑵内容:

①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权利也有义务向公安机关报案或举报。

②被害人对侵犯其人身、财产权利的犯罪事实或犯罪嫌疑人,有权向公安机关报案或者控告。公安机关对于报案、控告、举报,都应当接受,并按照管辖范围,迅速进行审查,①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立案。

②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事实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不予立案。

③对于不属自己管辖的,应及时移送主管机关处理。2.侦查权:

⑴概念:侦查是指公安机关、检察院在办理刑事案件过程中,依法进行的专门调查工作和有关的强制性措施。⑵权力组成:

①有权收集证实犯罪嫌疑人有罪或者无罪、犯罪情节轻重的各种证据; ②有权讯问犯罪嫌疑人(包括传唤犯罪嫌疑人); ③有权询问证人(包括通知证人到公安机关提供证言)④有权对与犯罪有关的场所、物品、人身、尸体进行勘验或检查; ⑤有权进行侦查实验;

⑥有权为收集犯罪证据和查获犯罪人进行搜查;

⑦有权扣押物证、书证(包括犯罪嫌疑人的邮件、电报); ⑧有权依照法律程序对刑事侦查对象的通信进行检查; ⑨有权对涉及的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定; ⑩有权通缉应当逮捕而在逃的犯罪嫌疑人。

公安机关因侦查犯罪的需要经批准,可以采取技术侦察措施。3.刑事强制权:

⑴概念:刑事强制权是为了保证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由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行使的强制权力。⑵权力组成:

①有权对犯罪嫌疑人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

②有权依照《刑事诉讼法》,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行拘留、提请逮捕和执行逮捕。4.刑罚执行权:

⑴概念:执行,是法定机关将法院已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付诸实施的活动。

⑵公安机关负责执行的刑罚:(与新法有出入,慎用)

①短期有期徒刑执行;②暂予监外执行;③缓刑执行;④假释执行; ⑤拘役、管制和剥夺政治权利执行;⑥驱逐出境执行。

短期有期徒刑指被判处1年以下或剩余刑期在1年以下的有期徒刑。⑭警械、武器使用权:公安机关依法享有使用警械、武器实施管理、守卫、保护、制服和杀伤的权力。

①有权依法对警卫、守卫、守护目标采取武装保卫措施,以确保其绝对安全; ②有权采取武装追捕、押解、看押、巡逻等措施; ③有权运用武装力量进行边防检查、边境守卫;

④为制止严重违法犯罪活动的需要,公安机关的人民警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可以使用警械;

⑤遇有拒捕、**、越狱、抢夺枪支或者其他暴力行为的紧急情况,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可以使用武器。⑮紧急状态处臵权:

1.概念:紧急状态处臵,是指公安机关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治安秩序,对突发的重大暴力犯罪、重大治安事件和重大治安灾害事故依法采取的非常措施。2.组成:⑴紧急优先权和紧急征用权:①紧急优先权;②紧急征用权。

⑵紧急排险权; ⑶管制权;

⑷戒严执行权。

三、其他国家机关人民警察的职责和权力: ⑪国家安全机关人民警察的职责和权力: 1.国家安全机关人民警察的法定职责:

⑴承担反间谍工作和其他国家安全工作,开展隐蔽战线的斗争; ⑵防范、制止和依法打击危害国家安全和利益的违法犯罪活动; ⑶加强人民民主专政,保卫国家安全,维护社会政治稳定; ⑷保障、促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促进祖国统一大业。2.国家安全机关人民警察的法定权力: ⑴刑事执法权;

⑵依法执行国家安全任务时的其他权利: ①查验证、调查权; ②进入有关场所和查档权; ③优先通行权; ④优先使用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场地和建筑物权; ⑤查验电子通讯设备权; ⑥提请免检权。

⑫监狱人民警察的职责和权力: 1.监狱人民警察的法定职责: ⑴亲自行使监管罪犯的职权; ⑵依法执行刑罚; ⑶保障罪犯合法权利; ⑷清正廉洁; ⑸严守纪律。

2.监狱人民警察的法定权利: ⑴执行刑罚权; ⑵管理监狱权; ⑶教育改造权;

⑷刑罚变更执行的建议权。

⑬劳动教养机关人民警察的职责和权力: 1.劳动教养机关人民警察的法定职责: ⑴依法收容劳动教养人员;

⑵依法管理劳动教养管理所和劳动教养人员; ⑶维护劳动教养所的安全与稳定; ⑷依法对劳动教养人员进行教育挽救; ⑸依法组织劳动教养人员进行劳动生产; ⑹依法保障劳动教养人员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⑺依法对劳动教养人员按期解除劳动教养。2.劳动教养机关人民警察的法定权利: ⑴收容执行权; ⑵行政管理权; ⑶教育挽救权; ⑷考核奖惩权; ⑸解除劳动教养处臵权。

⑭人民法院人民警察的职责和权力: 1.法院司法警察的法定职责: ⑴警卫法庭,维护审判秩序;

⑵值庭是负责传带证人、鉴定人,传递证据材料; ⑶送达法律文书;

⑷执行传唤、拘传、拘留;

⑸提解、押送、看管被告人或罪犯;

⑹参与对判决、裁定的财产查封、扣押、冻结或没收活动; ⑺执行死刑;

2.法院司法警察的法定权力:

⑴履行职责时,可以依法采取强制手段,依照有关规定使用机械甚至武器; ⑵为保障安全,可以对进入审判场所的非依法履行职务人员,进行安全审查,并采取措施。

⑶遵照审判长或独任审判员的指令,对违反法庭规则的人员采取强制措施。⑮人民检察院人民警察的职责和权力:

1.人民检察院人民警察的法定职责:⑴保护检察院直接受理的案发现场;

⑵执行传唤;

⑶参与搜查;

⑷执行拘传和协助执行其他强制措施;

⑸提解、押送、看管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

⑹送达法律文书;

⑺参与执行死刑临场监督活动。2.人民检察院人民警察的法定权力:

⑴为制止严重违法犯罪行为,可以依法采取强制手段,依照有关规定使用机械甚至武器;

⑵对以暴力、威胁方式妨碍检查活动的人员,可以强行带离现场或采取其他强制措施。

四、人民警察的义务与纪律

一、人民警察的义务:

⑪人民警察义务的概念与特点:

1.概念:人民警察义务,是指警察在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过程中必须作出的或不得作出的一定行为的约束。2.特点:⑴警察义务主体的特定性;

⑵警察义务具有平等性;

⑶警察义务直接决定于国家的任用行为。⑫人民警察义务的主要内容:1.秉公执法,办事公道; 2.模范遵守社会公德; 3.礼貌待人,文明执勤; 4.尊重人民群众的风俗习惯。

二、人民警察的纪律:

⑪人民警察纪律的概念和特点:

1.概念:人民警察纪律,是指根据人民警察职业特点而制定的,要求人民警察在行使权力时必须遵守的义务性行为规范的总称。

2.特点:义务在道德层面上多一些,而纪律在职务职责层面上多一些。纪律和义务都有强制性和约束性。纪律是最基本的要求,纪律是履行义务的基础,而义务则是在履行职责基础上的进一步要求。警察禁止参加罢工,禁止从事营利性的经营活动或者任何个人或组织。⑫人民警察纪律的内容:

1.政治纪律:是民警政治觉悟,政治行为和政治言论方面的规范。2.组织纪律:是对人民警察行动上的要求。

3.工作纪律:包括履行公务,秉公执法,文明执勤三方面。4.保密纪律。⑬五条禁令:

为严明纪律,树立公安队伍良好形象,2003年1月22日,公安部发布了加强公

安机关内部管理的“五条禁令”。2003年2月1日起施行。

五条禁令内容是:

1.严禁违反枪支管理使用规定,违者予以纪律处分;造成严重后果的,予以辞退或者开除。

2.严禁携带枪支饮酒,违者予以辞退;造成严重后果的,予以开除。3.严禁酒后驾驶机动车,违者予以辞退;造成严重后果的,予以开除。4.严禁在工作时间饮酒,违者予以纪律处分;造成严重后果的,予以辞退或者开除。

5.严禁参与赌博,违者予以辞退;情节严重的,予以开除。⑭人民警察违法违纪处分的种类: 1.行政处分:

⑴概念:行政处分是国家行政机关根据行政法规的有关规定,给予有违纪行为的公安民警的处分。

⑵种类: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

人民警察受处分期间,不能享受正常的晋升职务、级别,其中受警告以上行政处分的,不得晋升工资档次。

2.警纪处分:对受行政处分的人民警察,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可以降低警衔、取消警衔。对违反纪律的人民警察,必要时可以对其采取停止执行职 务、禁闭的措施。

3.刑事处罚:对违反纪律构成犯罪的人民警察,按照刑法规定,依法给予刑事处罚。

五、人民警察执法监督

一、人民警察执法监督概述: ⑪人民警察执法监督的概念和特征:

1.概念:人民警察执法监督,是指法律授权的机关以及公民和社会组织对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依法履行职责、行使职权的活动和遵守纪律的情况所实施的监督。

2.特征:⑴监督对象的特定性;

⑵监督主体的广泛性;

⑶监督形式的多样性; ⑷监督过程的程序性。⑫人民警察执法监督的分类: 1.根据监督主体分类:

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检察机关的监督、审判机关的监督、行政监察机关的监督、公安机关内部的监督、公民和社会的监督。2.根据监督主体与对象的隶属关系分类:

⑴外部监督:监督主体是公安机关以外的其他机关、组织和公民个人,主要有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行政监察监督、检察监督、行政诉讼监督、社会监督等。⑵内部监督:监督主体是公安机关自身,主要有督察监督、法制部门监督以及行政复议和国家赔偿制度等。3.根据实施监督的时间分类:

⑴事前监督:包括上级对下级执法工作方案事前的审核,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提请逮捕犯罪嫌疑人的审查批准等。

事前监督可以提前预防和避免违法现象的发生。

⑵事中监督:包括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侦查过程中存在的违法行为发出纠正违法通知书,督察机构对人民警察的执法活动进行现场督察等。

事中监督具有控制作用,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纠正。⑶事后监督:包括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行政赔偿等。

事后监督对违法行使职权所造成的后果,予以纠正和赔偿,具有救济作用。4.根据监督行为是否具有法律效力分类:

⑴直接监督:指监督主体的监督行为具有直接的法律效力,能产生直接的法律后果的监督。包括检察机关作出的批准或不批准逮捕的决定、人民法院作出的撤销公安机关具体行政行为的判决等。

⑵间接监督:指监督主体的监督行为不具有直接的法律效力,不能产生直接的法律后果的监督。包括社会组织、公民的监督和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等。⑬人民警察执法监督的意义: 1.是实现公安机关职能的重要条件;

2.是保障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依法履行职责、行使职权的重要手段; 3.是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的重要保障;

4.是加强公安机关队伍建设的重要措施和途径。

二、人民警察内部执法监督: ⑪督察制度:

1.督察制度的概念:是公安机关督察机构对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依法履行职 责、行使职权和遵守纪律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的制度。2.督察监督的主要方式:

⑴进行明察和暗访; ⑵专项督察和集中督察;

⑶手里喝茶检举控告;⑷组织开展警务评议。3.督察机构的权限:

⑴督察机构对本级公安机关所属单位和下级公安机关拒不执行法律、法规和上级决定、命令的,可以责令执行;对本级公安机关所属单位或者下级公安机关作出的错误决定、命令,可以决定撤销或者变更,报本级公安机关行政首长批准后执行。

⑵督察人员在现场督察中发现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违法违纪的,可以当场处臵: ①对违反警容风纪规定的,可以当场予以纠正;

②对违反规定使用武器、警械以及警用车辆、警用标志的,可以扣留其武器、警械、警用车辆、警用标志;

③对违法违纪情节严重、影响恶劣的,以及拒绝、阻碍督察人员执行现场督察工作任务的,必要时,可以带离现场。

⑶督察机构认为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违反纪律需要采取停止执行职务、禁闭措施的,由督察机构作出决定,报本级公安机关行政首长批准后执行。⑷督察机构认为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需要给予行政处分或者降低警衔、取消警衔的,督察机构可以提出建议,移送有关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⑸督察机构在督察工作中发现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⑫法制部门监督制度:

1.法制部门监督制度的概念:指公安机关的法制部门,对下级公安机关、本级公安机关所属业务部门、派出机构及其人民警察的执法活动实施的监督。法制部门的主要职能:综合职能,办案职能,依法监督、检查职能。2.法制部门监督的方式:

⑴依照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执法程序和制度进行监督。⑵对起草、制定的有关执法工作的规范性文件及制度、措施进行法律审核。⑶对疑难、有分歧、易出问题和各级公安机关决定需要专门监督的案件,进行案件审核。

⑷组织执法检查、评议。⑸组织专项、专案调查。

⑹依照法律、法规进行听证、复议、复核。⑺进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

⑻各级公安机关决定采取的其他方式。3.法制部门监督的权限:

⑴对错误的处理或者决定予以撤销或者变更。

⑵对拒不履行法定职责的,责令其在规定的时限内履行法定职责。⑶对拒不执行上级公安机关决定和命令的有关人员,可以停止执行职务。⑷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违法行使职权已经给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造成损害,应当按照《国家赔偿法》的规定给予国家赔偿。

⑸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在执法活动中因故意或者过失,造成执法过错的,按照《公

安机关人民警察执法过错责任追究规定》追究执法过错责任。⑬公安行政复议制度: 1.公安行政复议制度的概念:

公安行政复议,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公安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提出申请,由受理的公安机关对该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 和决定的活动。2.公安行政复议的适用:

不适用的范围:①不服公安机关作出的行政处分或者其他人事处理决定的,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提出申诉。

②不服公安机关对民事纠纷作出的调解或者其他处理,依法申请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上述争议均不能提起公安行政复议。⑭公安赔偿制度: 1.公安赔偿制度概念:

公安赔偿,是指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由国家承担的赔偿。公安赔偿是国家赔偿的一种,包括公安行政赔偿和公安刑事赔偿。

其赔偿责任的主体是国家,而赔偿义务的主体是具体实施侵犯行为的公安机关。2.公安赔偿的构成要件:

⑴主体要件: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

⑵行为要件: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行使职权的行为。⑶后果要件; ⑷因果关系要件。

3.公安行政赔偿:是指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违法行使行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由国家承担的赔偿。

4.公安刑事赔偿:是指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违法行使侦查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由国家承担的赔偿。因未达到法定责任年龄或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而不负刑事责任的人被羁押的,不构成公安刑事赔偿。

5.公安赔偿的方式:以支付赔偿金为主要方式,能够返还财产或者恢复原状的,予以返还财产或者恢复原状。

三、人民警察外部执法监督: ⑪国家权力机关监督制度:

1.概念: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是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执法活动的监督。2.方式:

⑴通过制定相应法律、法规对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行使职权的活动进行制约。⑵对各级政府制定的有关公安工作经费的预算、决算进行审查,作出批准与否的决定。

⑶依法改变、撤销受监督机关制定或批准的不适当的法律、法规、决定和命令。⑷听取公安机关关于法律实施情况的报告,对法律实施情况进行检查,有权要求公安机关进行汇报,提出批评、意见、建议或者作出决定。

⑸通过对公安工作中的违法违纪行为提出议案,要求公安机关报告有关情况,改正错误的、不适当的行为。⑹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享有受理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的申诉和意见的监督权。⑫行政监察制度:

1.概念:行政监察监督,是指行政监察机关对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执行法律、法规、政策以及决定、命令的情况和违法违纪行为所实施的监督检查。2.方式:⑴经常性的一般检查;⑵专项检查;⑶立案调查。3.职权:⑴检查权;⑵调查权;⑶检察建议权;⑷处分权。⑬检察监督制度:

概念:检察监督,是指人民检察院通过行使检察权,依法对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遵守和执行法律的情况进行的法律监督。2.方式:⑴立案监督;⑵审查批捕;⑶审查起诉;

⑷侦查活动合法性监督; ⑸执行监督。

⑭行政诉讼制度:指人民法院通过行使行政审判权,对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的具体审理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的一种监督形式。三大诉讼包括:行政诉讼,民事诉讼,刑事诉讼。不能提起行政诉讼的情形: ①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

②行政法规、规章或者行政机关制定、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 ③行政机关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任免等决定; ④法律规定由行政机关最终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⑮社会监督制度:

概念:社会监督,是指来自国家机关以外的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对公安机关

及其人民警察执法活动的监督。

2.社会监督的形式:

⑴人民政协通过批评、建议等方式的监督。

⑵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等社会组织通过批评、建议、控告、检举等方式的监督。

⑶公民个人通过检举、控告等方式的监督。

⑷新闻机构通过揭发、检举、控告等方式进行舆论监督。3.接受社会监督的形式:⑴警务公开制度;

⑵110接受群众投诉制度;

⑶特邀监督员制度。

六、人民警察的素质和职业道德

人民警察的素质:指人民警察应具备的政治思想、业务能力、文化水平、心理特征、身体状况诸方面条件的总和。

⑪政治素质:指人民警察应当具有的政治觉悟、理想信念、道德品质和革命人生观的综合体现。⑫业务素质:

概念:业务素质是人民警察依法履行职务,完成各项任务的实际本领,是公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综合体现。

内容:岗位专业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变决断能力;群众工作能力;写作表达能力。

⑬法律素质:指人民警察依法履行职责、行使职权所应具备的法律意识、法律知识和执法技能的综合体现。

⑭文化素质:文化素质不仅指人民警察必须具有相应的文化程度,而且要求人民警察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

⑮心理素质:指人民警察在特定职务活动中心理活动的综合体现。

⑯身体素质:是人民警察各种才能得以正常发挥乃至超常发挥的物质基础。

一、人民警察的意识:

⑪大局意识:经济建设是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公安机关必须自觉服从服务于这个大局,积极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为现代化建设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⑫政治意识:“国家安危,公安系于一半。”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是公安机关在新时期的总任务。

⑬忧患意识:要充分认识到,虽然剥削阶级已经消灭,但阶级斗争并没有结束,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能激化。

⑭群众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的宗旨,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公安机关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⑮法治意识:公安机关的性质、任务决定了公安机关在依法治国过程中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人民警察的职业道德:

⑪概念:人民警察的职业道德是指人民警察在依法履行职务活动中所遵循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鲜明的阶级性、广泛的人民性和行为的表率性,是人民警察的三个最显著的特征。

⑫内容:1.对党忠诚:其要点是:坚定信念,听党指挥,维护宪法,忠于祖国。2.服务人民:其要点是:热爱人民,甘当公仆,爱憎分明,除暴安良。3.秉公执法:其要点是:不徇私情,不畏权势,严禁逼供,不枉不纵。4.清正廉明:其要点是:艰苦奋斗,克己奉公,防腐拒贿,不沾不染。5.团结协作:其要点是:顾全大局,通力协作,相互尊重,相互支持。6.勇于献身:其要点是:忠于职守,听从命令,遵守制度,保守机密。7.严守纪律:其要点是:服从领导,听从命令,遵守制度,保守机密。8.文明执勤:其要点是:谦虚谨慎,不耍特权,礼貌待人,警容严整。

四、人民警察的核心价值观:指人民警察对自身存在意义、价值追求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决定着人民警察的目标和方向。

⑪“忠诚”——尽忠于国、至诚于民,是价值之魂,做信仰的坚定拥护者。⑫“为民”——民为邦本、生生不息,是价值之本,做宗旨的坚持实践者。⑬“公正”——公道大明、正气凛然,是价值之径,做正义的坚决捍卫者。⑭“廉明”——廉洁奉公、明公正气,是价值之源,做倡廉的坚毅实施者。⑮“奉献”——任劳任怨、无私奉献,是价值之基,做无私的坚实倡导者。

高校动画专业美术基础课教学探索 篇3

关键词:人才需求;动画专业;美术基础课;专业素质;实践运用

0 引言

动漫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社会对动漫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在这种需求导向下,经过近二十多年的发展,不少高校已经开设了动画专业。同其他专业相比,动画专业对学生的艺术天赋要求更高,美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正是发现学生艺术天分,让其产生灵感的重要途径。不过从一些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高校在动画专业教学方面,比较侧重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而对美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则显得不够重视。这容易使学生学习的专业知识不够丰满,在创作优秀作品方面会比较吃力。

1 高校动画专业美术基础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高效动画专业美术基础课程的主要部分是素描、速写和色彩等,不过从某些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缺乏比较成熟的教学经验,在美术基础课程教学方面,所采用的依然是传统模式。没有结合动画专业自身的特点,更多的是按照设计专业的相关标准和要求进行。我国高校对动画专业的教学经验不足,教学过程中没有经过充分的思考和研究,导致高校动画专业在进行美术基础课程教学方面,课程的设置不够合理。对于动画类专业来说,美术基础课程在培养学生基本的绘画知识和专业审美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作为动画专业,还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但是不少高校动画专业美术基础课程的设置,缺乏对学生有针对性的培训,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力度不够。

1.2 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现代高校动画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使用计算机进行动画制作。但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某些高校动画专业的学生,只是学会了使用计算机画图软件,而对真正的作画技术则学习得不够深入,这与动画专业的教学目标存在较大的差距。现代动漫艺术市场的快速发展,对高校动漫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要求均在不断提高,但是由于缺乏清晰明确的培养动画专业学生的目标。或者一些高校有着比较清晰的培养目标,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偏离了这种培养学生作画能力的目标。因此,不利于学生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对学生的长远发展,也存在一定的制约作用。

2 有效运用美术基础课程提高动画专业教学水平的对策分析

2.1 提高对美术基础课程教学的重视程度

高校动画专业美术教学,要充分认识到美术基础课程教学的重要性。从学校的层面来说,增加对美术基础课教学研究的投入力度,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和进度安排。在培养学生实际能力方面,既要注重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画图软件的技巧,同时也要让学生们掌握基础的作画能力,包括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让学生掌握基础的艺术场景设计能力。在不使用计算机作图软件的情况下,能够手动绘图描摹生动形象的物象,激发学生的艺术思考能力。学校在日常课程教学方面,要增加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对动画专业美术基础的教学,不能只是在课堂上,更多的还是要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渐找到艺术创作的灵感,建立起符合自身的专业审美习惯。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美术大师的艺术作品,让学生在现场参观、描摹的过程中深入而系统地领略优秀作品的艺术魅力,增加学生进行艺术创作的兴趣。

2.2 增加美术基础课的教学时间,丰富教学情景

作为培养学生基本作画能力的美术基础课,一定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学习、练习时间。同时在教学情景方面,学校要丰富教师的专业教学情景,为创设多种不同教学情景提供支持。在丰富的教学情景中,提升学生欣赏艺术作品的水平,提高其专业的思维能力。如果前期在进行动画制作的过程中,由于设计者的美术基础较差,动画设计中分镜头将无法展现出美丽的感觉,生动的角色形象和各种安静或者喧闹的场景都无法通过具有艺术感染力的绘画过程传达出来,使制作出来的动画无法被观众喜爱。高校动画专业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增加美术基础课程的课时,加强对学生的训练和培养,促使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制作出更好的动画作品。

2.3 改革课程设置,提高设置动画专业相关课程的合理性

增加高校动画专业美术基础课程的课时,加强其课程设置的研究力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能力和学校的教学水平。每所高校都有自身不同的特点和特色,所招募的学生的美术基础也不尽相同,增加动画专业基础课程的课时和课程设置问题一定要根据学校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决定。增加美术基础课程的课时,加强对素描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力度,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提高学生的美术基础或功底,而不是在短时间内能够实现的。因此增加的美术基础课程,要穿插到大学时期每一阶段的学习过程当中,这样才能不断提醒学生不断学习动画知识。同时,还可以将Photoshop知识安排到每门专业课程的学习当中,水粉课程和软件绘制素描课程都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美术基础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3 结语

动画是一门技术性相对较强的课程,因此高校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往往过分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制作动画的能力,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美术基础能力和素养,使学生制作的动画往往缺乏其应有的美感。本文对高校在动画专业美术基础课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某些高校的实际情况,对如何改进美术基础课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议或措施,希望可以对高校当前的动画专业教学改革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米高峰,张艺川.动画角色符号化:破坏性重构与陌生化狂欢——以《十万个冷笑话》为例[J].艺术评论,2015(09).

[2]张菁菁.高校动画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之我见——以商丘师范学院为例[J]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4).

[3] 高芸芸,李勇.应用型本科动画专业“项目进课堂式教学”探究[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4).

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改解析 篇4

一、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在艺术设计中的重要意义

艺术设计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 也是一种社会现象体现, 反映了人们的审美追求、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艺术设计一般会以物化载体的形式, 也就是商品的形式和受众进行交流。我国高校艺术设计科主要包括素描、色彩构造、立构、图案等多门基础课程, 经过不断发展在教育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获得这些成就的原因除了师生共同努力之外, 更为重要的是艺术基础课程对艺术设计专业原理、规律和技巧的充分把握。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中涉及的学说、理论和艺术实践为艺术设计发展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和活力, 丰富了艺术设计的发展。另外, 艺术设计创作发展需要经历主题的确立、作品表现形式和内容的展现、作品画面情感的确定、作品审美意识的体现等阶段, 艺术设计的这些创作发展需要以艺术专业基础课为理论指导。在艺术理论指导作用下使得艺术作品设计提升了美感效果。

二、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改革思路探讨

(一) 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要注重专业核心能力的认识与培养

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的设计目的在传统意义上看是针对设计领域的发展需要, 担负起自身传达、记录和思考的视觉转换任务。伴随时代的发展, 现阶段的艺术设计更加注重对艺术生专业能力的培养, 因此, 当前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注重专业技术能力、核心能力以及工作能力的平衡发展。其中, 核心能力是对艺术学生综合素质个性的集中化反映, 也是对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重要反映。艺术设计人才综合能力的反应和提升不仅要加强职业技能, 也需要加强艺术设计人员核心能力的培养。艺术课程教学目标的设置不仅要注重知识的再现, 更重要的是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 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 实现艺术设计课和基础课的协调发展

对于现阶段艺术院校基础课和艺术专业课割裂的发展状态, 需要有关人员进行及时的纠正, 加快改变这种基础课和专业课各自发展的问题, 将基础课真正发展成为艺术专业课的从基础, 改变传统基础课的教学格局, 打破原有单纯技巧和经验传授教学模式, 实现对基础课程系统的重新编排和设计, 将课程教学内容从原来的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发展。

(三) 对设计基础课门类进行整合

在有关学者和研究人员对比、归纳分析之后指出艺术设计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应该包括七个方面的内容, 主要有视觉基础课程、形式基础课程、图形基础课程、色彩基础课程、装饰基础课程、材料基础课程以及技法基础课程。可见, 艺术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是广泛的, 因此基础课程的最终教学内容确定需要根据不同专业和职业层级定位进行整合。文化课“宽口径厚基础”的教学模式不一定适合艺术基础课程教学, 艺术教育要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学科设置上注重艺术课程不同学科课程的综合教学。比如在广告设计建设教育方面, 可以将非常重要能力中的图形设计、创意思维、导入市场和艺术创作内容进行整合, 将比较重要能力中的计算机操作技术、材料和工具使用技术、色彩设计、业务谈判、文学素养等进行整合, 从而促进艺术基础教育的专业化建设发展。《造型基础》课程是一个涉及内容较多的综合性知识体系, 艺术设计教育基础课程的设置上难以做到对《造型基础》课程的面面俱到, 为此需要根据具体专业发展需求对《造型基础》课程内容进行取舍。比如, 对于广告专业要重点放在“平面解析”教学上;对于产品专业应该注重从自然造型到独立造型的发展内容。

(四) 完善专业基础平台教学模式

艺术专业基础教学一般分为三种模式, 包括一年级统一教学、根据不同专业实施的不同教学、有侧重的统一教学。对于这三种教学模式要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 不断改进三种教学模式, 完善专业基础平台教学模式, 具体包括以下几点内容:第一, 实现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确定。艺术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设定需要和专业教学内容相关, 要求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 明确课程必修和选修的区别, 完善课程教学内容。第二, 实现对教学大纲的完善。教学大纲的完善具体要求教学目的明确、教学要求详细、教学过程规范。第三, 实现专业基础课程和艺术课程之间的衔接, 避免知识交叉教学。

(五) 加强对一年级有限课程的把握, 加强对重点课程的教学

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课时不多, 为此要求教师充分利用有效的课程教学实践。现阶段, 大多数院校的艺术专业基础课开设了素描、色彩、速写三大基本教学模块, 并辅助开设了计算机、摄影、书法、制图等课程。各个课程之间相互关联, 要求教师在进行不同课程教学时要充分尊重学生自主学习, 重点进行图案和线描课程的教学。

总结

基础课程教学是学生从事某种专业课程之前必须进行的教育, 能够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进行训练和提升。因此, 要求艺术学生不仅要了解艺术接触课程各个课题内容, 还要了解各个课程开设之间的联系, 进而全面提升自己艺术学习综合能力。作为一名陶瓷设计方面的教师, 需要加强自身对陶瓷设计艺术的了解, 加强自身和其他艺术设计老师之间的学术交流, 并定期出版一些陶瓷设计方面的作品, 通过教学成果和教学研究引起学院对陶瓷艺术设计的关注和重视, 促进艺术设计领域, 尤其是陶瓷艺术设计领域的良好发展。

摘要: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建设与改革问题是当前艺术院校需要进行关注的问题, 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建设与改革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视觉反映力, 提升学生视觉接受信息的能力, 并要求学生能够调动想象力加强对未知领域知识的探索能力。文章在阐述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在艺术设计中的重要意义的基础上, 具体分析如何实现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堂教学改革。

关键词:艺术设计,基础课,教学改革,策略

参考文献

[1]杨春生.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改初探[J].中国轻工教育, 2005, 04:52-53.

[2]连永梅.艺术设计专业素描基础课教改探索[J].美术教育研究, 2014, 20:123-124.

专业基础课 篇5

曾蕾李春媚朱剑昌

摘要: 本文从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关系入手,阐述了公共基础课必须坚持教学改革、必须依据专业需要调整课程内容、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公共基础课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探寻与专业教学的切入点和结合点,以为专业课服务为宗旨,树立服务的理念,淡化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界限,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关键词:专业课;基础课,课程改革;工学结合。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学生不仅要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专门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还要掌握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1-3]。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要处理好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关系,既要突出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又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3-5],因此清楚地认识公共基础课在新的教育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关系,找准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结合点,树立公共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理念,是我院基础课教师所面临的首要问题。

公共基础课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不可或缺的、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担负着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重任,是学好专业课的前提和必备条件,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风范和爱岗敬业品质的重要途径[6-8]。公共基础课必须成为专业课的基石,因而公共基础课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发挥基础性作用,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然而,由于公共基础课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教育模式上沿袭学科教育模式,过分追求基础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其培养目标、教学方法等没有体现出高职高专院校的课程特色,忽视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造成了公共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脱节现象。因此,公共基础课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公共课为专业课服务的新理念。

我部是学院公共课与基础课的教学部门,下设数学、物理、化学、文献检索4个教研组,承担了全院的应用数学、数理统计、物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环境工程原理、文献检索等十几门公共基础课的教学与教学管理工作。多年以来,始终以教学工作及教学改革为核心、教学质量为目标、教师队伍建设为根本、素质教育为基础,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为一体,教学科研相结合,同时坚持为专业教育服务、为素质教育奠基,夯实基础,全面提高学生德、智、体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我部非常重视开展公共基础课教研活动,在公共教学部的全体教职员工中树立并强

化“工学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的意识,强化公共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理念,积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与时俱进,提高公共基础课的教学质量。

一、积极开展公共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教学改革。

1、更新公共课教学观念

为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的文件精神[9],按照学校的总体部署,我部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工作中严谨务实,积极更新公共课教学观念,把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真正落实到教学工作中。我们根据学院课程设置的状况,认为公共基础课教学要为专业课教学服务,根据专业课的设置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全体教师要从全局出发,树立正确的服务理念,摆正公共课与专业课的关系,不断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对公共基础课设置改革达成共识:拥护学院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2、改进公共课课程设置

我部应根据行业、企业需求,推进落实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教学改革,调整课程设置。坚持教学以技能为中心,专业课、文化课教学为技能课教学服务,调整教学计划,突出实践教学加大实践教学比例。教学改革和课程设置应关注行业、企业的最新发展,根据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状况和基本要求,结合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大纲,突出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流程和新方法,及时调教学内容和整课程设置。在课程的难度和广度方面,遵循“实用为先、够用为度”的原则;在教学内容上,删繁就简,面对实际,讲求实效。

3、改进教学手段、教学方法

公共课教师要与专业教师积极沟通交流,了解专业培养目标,分析专业所需要的能力结构,详细了解专业教学计划、课程体系,了解该专业学生从事工作所需要的基本文化素质和基本能力素质,充分认识自己所授课程对专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作用,寻找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的结合点。在教学实践中将学生专业素质培养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针对不同的专业特点和知识需要对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和调整。这样既可以把学生从枯燥的公式、概念、抽象理论中解脱出来,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又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指出在哪门专业课中能够用到这些知识,在什么实践环节中能够用到这些知识,做到有的放矢,做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时分配等更加合理,做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在教学实践中尝试淡化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界限,增强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做法的效果。

4、公共基础课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专业兴趣,稳定专业思想

步入高职院校的部分学生存在着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专业思想不稳定的问题。培养学生专业兴趣,稳定专业思想不仅是学生管理部门的事情,也是公共基础课教师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学生入校第一学期的课程大多是公共基础课,所以作为一名公共基础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稳定学生的专业思想。帮助学生树立专业观念,鼓励学生热爱所学的专业,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树立良好的择业观。另外,公共基础课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刻苦学习的精神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以便学生能更好地学好专业课程。

5、公共基础课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形成专业技能奠定基础,重组理论教学,加强实践教学。

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形成专业技能奠定基础是公共基础课的主要功能。基础课教学,要以为专业课服务为宗旨,淡化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界限,调整教学内容,搞好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衔接,使基础课的教学内容更具实用性和针对性,配合好专业课教学。

要根据专业需要确定公共基础课的教学目标,制定授课计划,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公共基础课所涉及的知识点,要与专业课程中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对与专业知识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基础知识坚决舍弃。在讲授基础知识的过程中,要指明在哪门专业课中能够用到这些知识,在什么实践环节中能够用到这些知识,做到有的放矢,使基础课知识与专业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我部公共课的教学方面,四个教研室都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强化公共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意识,收到了很大成效。

化学、物理、数学教研室通过开展数学、物理和化学课程的教学,坚持理论结合实际的教学原则,以实践技能培训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及学生对理论成果的应用能力,以实践课程促进对理论课程的深入理解,提高学生从事专业的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

化学类课程是部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化学知识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构建了一个知识平台,对学生学好专业知识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在医药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化学课与专业课联系得非常紧密,如药物检验、药物分析、天然药物化学、制药工艺、卫生防疫、营养学、生物化学等课程,都要用到大量的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知识。化学教师

要对与化学相关的专业课有所了解,明确专业课需要哪些化学知识,什么地方需要什么化学知识,明确化学知识讲授的深度和广度。真正本着“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安排化学课教学内容。使化学课的教学内容真正与专业课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时,感受到了知识的实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积极性,达到了化学课为专业课服务的目的。

物理学科在为专业课服务方面也起到了积极作用,为很多专业打基础,如在护理专业方面,按摩,电疗磁疗,热疗等都需要用到电磁学,打针输液要用到流体力学相关知识,医学射线在医学方面涉及广泛。

数学学科为专业课服务体现在:数学在医学方面有广泛的应用,极限可以运用到医药学上,计算某一时间的血药浓度的计算,导数可以计算某种药物注射后达到最大浓度经历的时间、血药农度和时间的关系。常微分方程可以计算药量随时间变化的速率,信息技术系、工商管理系、生物工程系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等专业系都需要用到大量的数学知识。

不论在任何一门公共课教学中,我部应始终坚持“工学结合,服务就业,服务专业”的宗旨。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专业技术能力为重点来设计课程方案和进行教学方法上的改革。

公共基础课在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毋庸置疑,将打破原有以讲授法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借鉴“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教学模式的教学理念,与专业教学目标相结合,探寻更加符合高职学生需求的新型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实际技能为目标,更好地为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服务,充分彰显公共基础课在高职领域中的生命活力。

二、存在不足:

公共课为专业课服务的教学改革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也存在着很多制约因素。

1、教材使用方面的限制使公共基础课讲授的知识与专业课的实际需要脱节。公共基础课教材大多是统编教材。比较注重教材的适用范围,教材编写过程中要考虑各行各业的特点,考虑各行各业的需求,所以教材内容多是基础性的东西和共性的东西。这样的教材没有行业特点,不能完全照顾到各行业的需要,没能很好地起到为专业课搭建知识平台的作用,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衔接不紧密,公共基础课讲授的知识与专业课的实际需要脱节,二者无法形成有机的整体。由于对 “必须、够用’为度”认识上的模糊和公共基础课讲授的知识与专业课的实际需要脱节,导致教学内容没有行业特

点,没有明显的职教特色。

2、教师的教学观念需要及时更新,教学水平需要提升,然而我部公共课教师长期缺乏外出学习进修培训的机会,无法及时了解到其他高职院校公共课教学的先进经验,长期的封闭必然导致教学观念的和教学方法的滞后,因此我部建议学院能够加强公共课教师培训,积极为公共课教师提供更多机会外出学习,提高公共基础教师的教学水平。

3、由于对 “必须、够用’为度”认识上的模糊,学院各专业对公共基础课不重视,在各系的课程设置中,公共基础课地位越来越低,课时数急剧减少。尤其是数学类课程。因此我认为学院要加强对公共基础课的重视和关注程度,盲目删减数学教学课程或课时是一种对学生极不负责的态度。各专业都应该开设一定学时的数学课程,以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增强学生发展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红,高等职业教育公共基础课程功能的分析[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Vol.24No.3(76)2008:61-65

[2] 宋秋前 潘爱珍, 高校公共 基础课教学有效性调查与思考[J], 中国大学教学, 2009年第5期:18-20

[3] 刘利平梁玉芹 廉诗红, 高职公共基础课程实践教学多维度探究[J], 基础教学研究,2009(5)13:105-108

[4] 朱莲, 关于高职公共基础课改革的定位思考[J],教育园地,2010(3):36-38

[5] 侯利平,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要科学定位[J],职业圈,2007年第21期(73):131-134

[6] 张友惠, 谈公共基础课改革与高职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关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451):4-6

[7] 邱俊海,公共 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有效对接[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2O卷第3期:39-41

[8] 金朝跃,高职教育公共基础课多模块教学的整合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20)10:28-30

通信士官专业基础课教学模式探析 篇6

【摘 要】士官教育是一种基础性的职业性教育,其目的在于经过一定的专业训练,使学员能够满足部队任职岗位的需求。而通信士官专业基础课传统的“教员讲,学员听”的教学模式并不符合士官学员动手能力强、文化基础差的特点。本文根据院校任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针对士官队伍特点,结合专业基础课课程地位及内容特色,对士官教育中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入探索和思考,以更好地激发学员学习兴趣,切实提升教学效果,为部队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士官人才。

【关键词】任职教育;专业基础课;教学模式

随着武警部队院校改革进一步深化,士官教育具有更鲜明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我校旨在培养紧贴部队实际、满足岗位需要的通信士官人才。专业基础课,作为课程设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系统性强、理论性强、综合性强,难以适应士官学员的文化基础和学习特点。因此,我们从通信士官学员自身特点出发,结合部队任职需求,对专业基础课教学模式进行探索,以充分调动学员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一、贯彻“教为主导,学为主體”的教学理念

士官作为部队骨干、兵头将尾,具有实际工作经验丰富、动手操作能力强的优点,但同时又兼具学历层次不高、文化底子薄弱等不足。而通信士官专业基础课程是为设备实践课服务的,旨在向学员传授通信专业的相关专业术语、基本概念、工作原理、结构框图等,为后续设备课程的学习和通信装备的操作使用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具有系统性强、理论性强、综合性强的特点。

因此,专业基础课必须摆脱“教员讲,学员听”的固有模式,贯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员不再是教学活动的中心,而仅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通过教员在课上导学、导师,引导学员在课上主动学习和课下自主学习,使学员化被动为主动,切实参与到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也正是通过教员与学员双方在教学活动中的互动一步步来培养和提高学员的学习能力、观察能力、实践能力。

二、探索“因材施教,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介于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中间环节,它是根据课程教学的总体目标,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而制定的教学活动组织、设计和调控的策略体系。[1]因此,教学模式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的,而每种教学模式的有效运用都有其独特的适用条件和各自的局限性,不存在对任何教学过程都适用的万能教学模式,也就无法评价哪一种教学模式是最好的。正所谓“白猫、黑猫,抓到耗子就是好猫”,只要能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就是我们所需要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选择受课程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合适的教学模式不仅要符合课程本身的逻辑特点,而且要遵循教学对象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所谓因材施教,就是根据课程教学对象文化基础、接受能力的差异,选择最适合、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让学员对授课内容更容易理解、乐于接受,从而使教学内容真正转化为学员自己的知识、技能,实现课程的教学目的。

三、把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本导向

马克思揭示了关于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对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因此,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轻理论重实践”,培养出的学员只不过是一部操作设备的机器人,无法在实践的创新路上走得更远。“轻实践重理论”,会导致学员成为“眼高手低”,“理论一大套,行动不对号”的“半成品”,无法胜任岗位职责。只有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培养学员严密的逻辑思维和科学的分析判断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正确判断和处理通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更好地承担岗位职责,适应设备更新,促进部队发展。

根据士官任职教育培养目标,以“必需、够用”为原则。所谓“必需”,是指知识的掌握以能够满足专业和未来发展需要;“够用”,是指不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严密性,强调教学内容“实际、实用、实践”。[2]这就要求教员不仅要熟悉专业基础课所涵盖的理论知识,还要掌握相应的通信设备操作技能,同时了解学员岗位任职的实际需求,找到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以及任职需求的贴合点。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不单纯是为了打基础而学理论,而是要让学员明白为什么要学概念、原理,有什么用,用在哪里,怎样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理论学习不与实践脱节,在打牢通信专业知识结构的同时,为通信装备的使用及保养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才能使所传授的知识真正转化为学员的能力,进而转化为部队的战斗力。

四、坚持“提高岗位任职能力”的终极目标

士官教育是一种基础性的职业性教育,其目的在于经过一定的专业训练,使学员能够满足任职岗位的需求。士官教育的任职教育特征,决定了士官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应以任职岗位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3]因此,士官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提高岗位任职能力。这就要求专业基础课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员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素养,培养学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员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以全面提高任职能力、满足岗位需求。

综上所述,士官教育中,专业基础课的开展应贯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探索“因材施教,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把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本导向,坚持“提高岗位任职能力”的终极目标,顺应时代发展,合理组织教学,全面提高任职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薛雪东,程旭德,徐兵.关于士官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2012,(246).p120-121

[2]胡涛.士官教育中基础课与专业关系的思考[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0,23(5).p71-72

专业基础课 篇7

作为一名中学教师, 笔者从事专业教学快三十年了, 深感美术教育工作之艰辛, 所以在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分析中学美术基础课教学的实践, 笔者认为存在以下的难题。

首先, 在高中读美术专业课的生源不稳定, 学生素质也参差不齐, 教育管理难度比其他文理科学生大。其次, 这些学生除了要读文化课外, 还要学美术专业课, 他们学习时间紧, 引导难度也大, 为了实现教学教育的目的, 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

1 要着重每一位学生, 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建立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

我们美术课教师要放下“师道差严”的架子, 做和蔼可亲的人民教师, 教师的差严不应该是教师个人的主观感受, 而是学生对教师的道德肯定, 知识折服和感情依恋。我们必须把学生当成朋友, 努力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 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才能以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去感染学生的心灵, 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要发自内心地关心学生、爱护学生, 处处为学生着想, 努力营造宽松愉快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亲其师”是“信其道”的前提, 教师的差严与鼓励, 可以使学生在精神上得到满足, 消除其因选择美术专业而产生“低人一等”的情绪, 能充分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愿望, 加深学生对教师的信任, 教师要让学生相信自己是可塑之才, 给学生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

入学伊始, 学生在与笔者沟通时, 经常流露出消极的想法:“老师, 我们读美术专业班能行吗?您不会白费心机吧?我们将来还能做什么?”望着学生充满希望却并不自信的眼神, 笔者坚定地说:“放心吧, 你们每个人都是没有被充分发掘的宝藏。拿出自己的画笔, 自由地画吧!”就这样, 学生将信将疑地学下去了。

2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构建学生主体作用, 才用总分总三步教学法, 不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美术专业课程中, 设计基础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笔者在教学过程中, 逐步了解了学生的想法及要求, 并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总分总三步教学法。

(1) 总体定位临摹示范

第一阶段, 选择一些有针对性训练目标的优秀作品, 通过在课堂上讲解、欣赏、去感染打动学生, 激发他们的临摹热情。临摹大师的作品, 可解决学生不知如何入手的难题, 同时引入高品质的艺术作品, 可以给学生定位在一个较高的起点, 让他们在自然接受的同时, 学习和借鉴大师作品的精妙之处。

这一阶段的训练目标——熟悉装饰化语言, 学习平面造型元素和装饰色彩知识, 在这一阶段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注意恰当的示范作用, 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

遵循美术直观实践性强的学科特点, 课堂上教师恰当的面授示范尤其重要。在示范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方寸, 莫让学生将示范当成蓝本亦步亦趋, 那就违背了启发学生的初衷了。教师指出绘画表现的重点难点后, 要引导学生入门, 示范要点使学生信服, 让学生愉快地接受学习任务。

(2) 短期分步练习

把临摹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逐个逐步, 由易到难分布训练, 化解, 分散技能难度, 使学生有接受学习任务的信心, 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在完成前一阶段的分步训练后再递进加强练习难度。如此, 知识技能的练习环环紧扣, 循序渐进, 就可以扎扎实实地完成教学要求。

第二阶段训练目标——绘画基本技法练习以及平面构成基础的训练。

这个环节在实践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个阶段, 我们特别要注重学生作业的直观展贴点评。众所周知, 作业是衡量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一把尺子, 美术专业的作业最能够直观地去体现画面中的造型、构图、结构、色彩、技法等绘画的要素, 把学生的作品张贴在教室的黑板或四壁, 在课堂上和学生互动评析作业中的优劣之处。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相互评析, 发表对自己及别人作品的独到见解, 努力挖掘学生的潜质, 保护学生的独特个性, 鼓励他们发挥想象, 大胆表现个性, 使学生能主动地、潜移默化地汲取专业知识, 培养开拓创新素养。展贴点评打破了传统的教师单个评判学生作业的局限, 使学生也投入到作业的评判之中。师 (下转第145页) (上接第112页) 生之间相互交流, 使学生更易了解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助长补短, 在往后的学习中就会更加有的放矢, 从而能最大限度地、高效地达到教学目标。

(3) 汇总性地定期举办教学阶段性画展

通过绘画作品展示反馈教学成果, 让学生享受绘画的乐趣, 体会被认可的成就感, 并再次强化学习的主动意识, 随着绘画素材及经验的积累, 很多学生已经不满足于重复别人, 而是有了创新的意识, 有了自我表现的要求。这个时候, 教师应根据每位学生的自身特点, 因材施教, 帮助学生去选择适合的绘画风格, 焕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第三阶段训练目标——开拓学生的设计思维, 运用设计视觉元素, 规划、有机地将课堂教学与设计创新紧密结合。

实践证明:总分总三步教学法能较好地完善了美术专业教学的实用性、连续性和渐进性。多年来, 我校美术专业为高等院校输送了一大批专业过硬, 基本素质全面的美术专业毕业生, 他们在省内外大专院校深造后能学以致用, 社会多方面反映良好。

专业基础课 篇8

由于专业基础课是半基础半专业性质的, 因此在内容上, 它既不像公共课那样涉及范围广泛、讲解层次浅显, 又不像专业课对小范围的问题做出深入的讲解, 而是两者取其中, 对特定专业的基本内容做适当的说明。学习公共课之后, 专业基础课其实并不是很难, 但对于基础不同的学生来讲, 理解程度上会有所偏差, 这就导致了他们以后对专业课掌握程度的不同。专业基础课掌握得越扎实、理解得越到位, 专业课的学习就会越轻松, 进而对学生以后从事相关工作提供很大帮助。但专业基础课往往比较枯燥难懂, 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学生没有学习兴趣的情况下, 教学质量可想而知。因此, 只有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才能让学生加强对专业基础课内容的理解, 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本文就以工程热力学这门专业基础课为例, 谈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几种教学方法。

一工程热力学简介

当今社会, 能源工程、航空航天工程、材料工程等很多领域都直接或间接地需要热工研究作为理论基础, 这无疑证明了热工研究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所以, 在大学开设热工类课程是培养相关领域专业人才的必要途径。其中, 工程热力学课程是重中之重。工程热力学是热能与动力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动力机械工程、航空航天工程、化学工程、电力工程、油气储运工程、安全工程、车辆工程类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 主要研究的是热能与机械能的相互转换规律及其在工程上的应用。

作为一门重要的热工类课程, 工程热力学在这些专业所涉及的多门专业基础课之中, 相对来说比较难。它是所有与热工相关学科的理论基础, 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它的逻辑性很强, 内容又比较抽象, 是一门既难教又难学的交叉学科。工程热力学的课程特点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概念多

工程热力学中会出现大量的概念, 学生会很容易将它们混淆。如循环的概念, 按热力过程分类, 可分为卡诺循环、朗肯循环、再热循环、回热循环、压缩空气循环、压缩蒸汽循环、热泵循环、吸收式制冷循环八个循环;功的概念, 包括膨胀功、推动功、流动功、轴功、内部功和技术功等。学生要想牢固地掌握这些概念, 就必须要从根本上理解它们的含义, 而不能靠死记硬背。

2. 公式多

工程热力学涉及内容广泛, 用到的公式自然也非常多。并且, 它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都与实际工程相关, 公式也随着实际问题的变化而变化, 这就导致会出现更多、更复杂的公式。比如, 稳态问题和非稳态问题、开口系统和闭口系统、定熵过程和定压过程等, 在不同情况下要使用符合各自条件的不同公式。如果一类问题都使用同一个公式, 那得到的结果肯定会与实际相差很大。因此, 同一类问题会因为条件的不同而衍生出更多的公式, 这不仅增加了学生的掌握难度, 对教师的传授也产生了一定的阻碍。

3. 内容抽象

工程热力学中的很多概念和结论都很抽象, 仅仅通过文字来描述, 学生很难理解其涵义, 因此课本上一般都会有公式来辅助。这些公式本来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但对于基础不好的学生来说, 这些公式只会让他们更加茫然。因为有很多公式不仅会用到这一章节或者这本书中其他章节所学的知识, 还会涉及之前其他课程的内容, 比如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很多课程之间都是相互关联的, 所以, 尽管这门课比较难, 但还是要尽可能认真听, 否则会对以后专业课学习产生更多的阻碍。

以上三个课程特点不仅能够反映工程热力学这一门学科, 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工科专业基础课共同的特点。

二实施教学改革, 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

1. 强化概念理解

专业基础课一般都有很多的抽象概念, 学生在真正理解它们之前, 往往容易将这些概念混淆。在概念都没弄清楚的情况下是无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首先要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的真正含义, 进而才能引导他们更加深入地分析问题。要想学生稳固地掌握, 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结合实际、化抽象为具体。利用生动形象的实例来描述抽象概念, 不仅能让枯燥的课堂变得活跃, 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能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理解它的含义, 为以后解决专业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2. 强化公式理解

专业基础课中出现的大量公式, 必然是令学生头疼的一大部分。如果想通过自己强大的记忆力来记住这些公式的话, 刚开始还会觉得有所成效, 但慢慢就会发现这是个非常不明智的选择。暂且不说公式的数量之庞大, 即使通过死记硬背记住了这些公式, 但真正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却不知道如何运用。所以说, 公式需要理解记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 很多公式之间都是有关联的。在分析同一类问题的时候会出现很多公式, 其中基础的就只有几个, 其余的都是由这几个基础公式推导而来。所以只需要记住几个基础公式, 其余的掌握推导方法就可以了, 根本没有必要浪费时间和精力在背公式上, 这样既不会出现公式记不住的情况, 又可以根据具体问题的条件灵活地选择公式推导的形式, 举一反三。所以, 老师要教给学生的不是这些公式的形式, 而是一种归纳总结的方法。如何从基础公式推导出不同的复杂公式, 以及如何运用这些公式, 才是这一部分的教学重点。

3. 合理应用多媒体技术

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不仅要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还要适当转换教学形式。在多媒体技术还没有引入大学课堂的时候, 老师只能通过黑板板书和口头表达来给学生传授知识, 这对于文科生来说影响不大, 但对于理科来讲远远不够。以工程热力学为例, 课本中有太多需要理解的内容了, 只靠文字和口述根本不能表达出他们的涵义。这时, 多媒体的必要性就凸显出来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多媒体逐渐在课堂中得到应用, 这时老师就可以将书中的抽象概念以及原理通过图片、动画等形式展现出来, 让学生能更加清楚、直观地接收信息, 大大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 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 让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是, 仅仅利用多媒体教学并不是课堂形式的最佳选择, 因为这样会使课堂节奏变快, 以至于学生还没来得及反应就进入下一环节了, 并且不能突出教学重点, 让学生分不清主次、重难点。尽管多媒体技术的出现给教学带来了方便, 但我们也不能完全丢弃传统的教学形式。黑板板书对于理科课堂来讲确实效果不佳, 但它能很好地把握课堂节奏, 并且能突出重点内容, 这些优点是不能忽视的。所以说, 将黑板板书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 在黑板板书的基础上充分显现多媒体的有效性, 才是最佳的课堂教学模式。

4. 开展课堂互动

课堂教学不是教师单方面的传授过程, 学生也是重要的参与者。如果教师只把学生当作是授课的对象, 而不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那么就很难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知识, 如果学生没有了听课的兴趣, 那么就算是再厉害的教师也不会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所以说, 在课堂上老师应该和学生互动, 这样不仅能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 激发起他们的学习热情, 而且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 以便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时间。

课堂互动的形式多种多样, 有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答疑等多种形式, 不同的互动形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不过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目的, 那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而促进他们的学习。采用哪种互动形式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就需要根据课堂具体情况而定了。比如, 班级人数较多时, 课堂提问的效果就不是很好, 既浪费时间又不能体现多数同学的意见, 这种情况下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就比较合理, 每组提出一个意见, 基本能顾及到班里的每个学生。

三结束语

作为专业课学习的基础, 专业基础课教学方法的改善极其重要。在强化概念理解、强化公式理解、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课堂互动等方面实施教学改革,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教学工作是一项既科学又系统的复杂工作, 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创新与探索。

摘要:专业基础课作为公共课和专业课之间的桥梁, 是工科大学生课程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本文以工程热力学为例, 简要分析了专业基础课的课程特点, 并详细探讨了几种教学方法,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专业基础课,学习兴趣,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翟国栋.大学工科专业基础课教学研究与实践[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2007 (2) :61~63

[2]陶颖、祝宝军.基于兴趣培养的工科专业基础课教学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7 (13) :17~18

[3]刘鸿、肖立川.工程热力学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3) :103~105

[4]夏莉、冯国增、聂宇宏等.提高“工程热力学”教学效果的途径探索[J].制冷与空调, 2011 (6) :614~616

浅谈高职院校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 篇9

所谓设计基础课是指平面、色彩、立体的构成设计课,简称“三大构成”。它自产生之日起,就广泛地被用于各类设计学科的基础设计教学中,各类设计也按照本专业的特点,有所侧重,它们是学习一切设计知识的前提和基础。很多院校对传统的设计理论教学主要的授课形式是教师单方面的理论介绍和学生范画示例再加上作业指导三部分组成。就拿平面构成课为例,一般来说五周的课时里会有两周是教师对知识点的传授和讲解,同时给学生一些范画和优秀作品欣赏,另外三周是学生手绘创作阶段,学生做作业,老师针对作业内容给予指导。通过课堂经验论证,这种方式有个最大的弊端就是教师往往注重了学生的作品质量是否精细,而忽略了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是否表现了一定的创造力。其实三大构成课表面内容庞杂,重复性较小,但实则内部联系紧密,层层相扣,造成有些学生直至课程结束,仍然云里雾里,不太清楚自己学习这门课程到底有什么用,没有起到培养基础设计能力的作用。很多实际的经验让我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启发性教学是多么重要。

启发性的教学重点是要让学生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有主动求知的欲望,而不是把什么都寄托在老师身上。老师不能总是在课堂上占绝对的主角地位,而应该变传统的讲解授课模式变为引导授课模式,很多知识点不要直接以概念的形式灌输给学生强行记忆,而是要起到引领的作用,因为只有这样才不会导致学生思想上的“懒惰”,他们才能学会主动去在实践中找寻解决问题的办法。新时期的教育环境下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创新思维是一项极富创造力的思维活动。它是常规惯性思维模式的突破。如果没有创新观念和意识,没有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很难充分挖掘现有创造潜力。课堂实践证明:通过规范化的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创造潜力。这种训练完全可以在基础课中完成,并融入以后的专业设计课的创作中。

除了要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用怎样的表现手法来完成作业也是需要解决的新问题。以往的学生作业单纯采用手绘的形式,一味强调涂色技巧和制作工艺是否精致等问题,这导致了完成一次作业的制作周期过于漫长的缺点。同时,当作品最终完成,若有不尽人意之处,改动起来比较困难,往往只能重头再来,已成定局的作品常常造成教学上的遗憾,因此,设计基础课教学可以适当加入电脑辅助。所谓电脑辅助教学是指在构成课程的教学后期安排上机操作环节,这样一来可以让学生的作业完成时间大大缩短,同时也能很好地随时更改和完善创意,更加熟练掌握软件操作技能。

在平面构成的创作中,基本形在画面骨骼框架内方向不同,正负的转换上存在着极大的灵活性,即使是同一个基本形也会由于不用方式的排列组合,出现多个迥然不同的画面效果,这也正是平面构成的魅力所在。传统的手绘让学生只能针对某一个画面效果可能性的探求,对活跃学生思维极为不利。因此学生必须学习基本的绘图软件,运用软件绘制出手工绘制时难以得到的图形效果,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在电脑上通过复制、镜像、旋转等命令反复寻求变化和组合方式,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

在色彩构成的创作中,色彩原理是必须掌握的知识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讲授色彩原理时,教师往往以字代色,不够直观,尤其对一些色彩感觉较弱、对色彩知识了解也较少的学生,这一点最为明显。如果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加入软件的演示,学生可以轻松掌握色彩搭配规律、理解色彩原理、磨练色彩感觉,进而提高自身的色彩修养,为以后与色彩相关的设计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立体构成的创作中,计算机三维建模及渲染技术能表现出物体的各个侧面及细部,同时也能在空间的试点中对形体进行构筑和修改,这对学生的学习帮助很大。对于刚刚接触立体构成的学生,可以通过软件中提供的强大材质库进行材质的真实模拟,暂时不去考虑制作问题,全身心投入造型设计中,这从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学生思维上的训练,提高了创意能力。

尽管电脑的辅助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作可能,为教师教学带来新的思考。但是电脑的引入,只能是作为一种先进绘制工具,毕竟电脑代替不了人脑的思维,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建议并鼓励学生保持传统的绘制能力,提倡学生运用画笔和色彩等传统工具,在上机操作前先做充分的构思与构图准备工作。如果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能够在手绘的同时又多掌握了软件的技能,其教学效果一定是令人欣喜的。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高职院校设计专业的基础课教学会有越来越好的发展,能够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设计基础,更好地学习以后的课程,能够为社会培养出真正符合岗位需要的技能型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如画《三大构成设计技法图例》吉林美术出版社2004年

[2]、于国瑞《平面构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

[3]、周艳芳《色彩构成设计》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年

[4]、徐时程《立体构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

专业基础课 篇10

关键词:专业基础课程,实训教学,课程开设

在国家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加强职中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的契机下,职业教育将面临着更高的发展和更大的调整。在挑战和机遇并存的情况下,唯有以质取胜!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开设方案是否真的符合学生的升学、就业的需求?下面就四川宜宾南溪职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两门基础课程《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实训》、《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实训》的开设及教学情况谈谈自己的意见。

1 课程与岗位需求

通过走访行业协会、调查企业、我们得出在目前的电子信息产业对电子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仍然集中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维修电工及机床维护两个大的岗位上。从需求排名上,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中职学生面临的就业市场。他们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分别包括:①电子装配方面:设备使用及安全操作规范、元件的基本知识、电路知识、仪器仪表知识、装配焊接技能等;②维修电工方面:电气安全操作、低压控制电器、线路安装技术、电线板材选择等。综合以上,我们不难看出,两大就业方面,在知识技能要求上正符合两门课程的开设。

2 课程分析与定位

2.1《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实训》

《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实训》是中职学校机电类和电子电工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核心课程。主要介绍了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两部分内容,以基本元件、基本电路为教学核心,分析其特点、作用、电路原理及典型应用。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获得电子元件、电子电路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是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学习后续知识的基础和保证。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实训是一门理论性强,实训开展效果好的课程,采取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培养方式,符合学生文化基础较差、喜欢动手、感性认识敏锐的特点。

2.2《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实训》

《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实训》也是中职学校机电类和电子电工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核心课程。包括电工理论分析计算、低压电气元件与控制、线路安装与检修三部分内容,以低压电气元件和线路安装检修技术为教学核心,通过对电气元件的介绍、线路安装与检修的技能训练,学生可获得维修电工方面的理论和技能,是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学习技能的基础和保证。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实训是一门技术性强,安全职业素养要求高的课程,维修电工方向也是目前学生就业人数多,可持续发展较好的工作选择。

3 课程开设现状分析

《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实训》和《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实训》两门课程作为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和保证,大部分中职学校都是在高一年级的两学期开设的。目前的课程开设情况在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学生就业的需求。总结原因有以下几点:①课时保证:基础课程课时无法保证,无法满足人才培养方案所确立的人才培养目标,学生专业基础掌握不太好,势必导致后续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没有好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学生在两个学期的学习中,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停留在表面,而在高一年级课程结束后,在近1年多的学习过程中,再没能对专业基础知识做实训和提高,学生掌握不牢固,滞学时间长。待就业时,容易出现连最简单、最基本的问题都无法解决的情况,不能不说是一种失败。②教学内容:对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进行分析讨论。理论教学:学生对基本元件、基本电路的掌握力不够,对电路分析能力差,不能自主思考解决问题,另外理论教学课时不足,应该完成的重点教学内容完成不了。实训教学:实训设施上,欠缺对基本电路搭建和分析的平台,基本电路的分析能力是未来就业中的重点需求。实训课题不连贯、不新颖,学生学习兴趣低下,作为专业基础的课程,无法抓住学生,后续则易导致学生学习不努力,学生流失严重等问题。③教学考核力度:现行的教学考核,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停留在以前的考核标准下。主要体现在两方面:教师的考核和对学生的考核,两则都是等同的,以教师考核为例。教师因为没有考核,教学压力小,也就导致了教学质量的低下,在实训教学中随意性很大,学生对所学习知识满意度低。学生理论和技能水平的不合格,也将导致学生无法对口就业,进而影响到专业的说服力。

4 课程开设建议及意见

要解决基础课程开设与人才培养效果之间的矛盾,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①课程开设时间得以保证:建议在课程开设时,采取在现行一学年的基础上,增加一学期的方式(1+0.5)来保证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使得专业基础课程真正能发挥基础引导作用,为学生后续更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质的保证。②教学内容上加以完善:目前,基础课程无法完成培养目标的教学内容要求。在教学课时的保证下,对基础性课程采取“3期制”,则重点在于加强模拟部分教学,注重基本电路、基本元件的讲解,淡化较难的技术运算,以验证性试验(实训)主导,以典型电路和小产品为依托,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后续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好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支撑。③考核评价上必须加强:模拟定岗实习的开展,以企业化工作要求和工作任务为依托,以独立课题或任务为考核内容,第三方进行考核,规范学生技能等级的考核制度,纳入学生毕业证的领取条件。项目化考核,逢实习必考,逢重点必考,以考励学、促学。

5 总述

基础课程是专业学习的奠基石,良好的专业基础是学生未来成长和发展的保证。只有打好基础,才能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要以学生为本,以就业为导向,盲目的提方向,提技术革新是没有意义的。考虑学生实际,重视专业基础,真正让职业学校学生富含职业气息、专业气息,走得出去、干得下来,拥有更加广阔的职业发展,更好的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张岩国.浅析中职教学新模式之项目化教学[J].职业,2013(18):79.

[2]牛畅.电子技术技能之中职教学改革漫谈[J].成功,2013(5).

[3]李荣斌.电子技能实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忉.成功,2011(7).

专业基础课 篇11

一、明确课程目标,合理确定教学目标

高职院校服装表演专业是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因此,《舞蹈基础》课首先是让学生掌握舞蹈的基本功,增强身体的柔韧性和协调性。其次,通过对几种不同风格的舞蹈学习,让学生提高舞蹈的素养,掌握不同舞蹈的表演风格,丰富自己肢体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我们在开设这门课程时就应本着服装表演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不求舞蹈动作的难度有多大,而是通过让学生学习不同风格的舞蹈达到对音乐节奏的精准把握和怎样更好地用肢体语言传达情感,从而更好地培养他们对音乐节奏的感觉和塑造他们用形体语言表达艺术美的能力。这也是《舞蹈基础》课的教学难点。

对于《舞蹈基础》课我们应注意几项基本要求:(一)舞蹈技能是一门规范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中应以舞蹈基本理论、舞蹈技能训练为基础,并与服装表演的特点相配合。(二)教学方式可灵活多样。主要采用理论教学为辅、实践训练为主的教学方式。(三)学习成绩评定应注重科学性、合理性,把学生的学习态度、平时成绩、实践训练成绩等方面结合起来。因此,我们在制订教学培养计划时,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编排进行适度调整,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教学优化体系。

二、了解学生特点,合理调整教学内容

服装表演专业的学生在舞蹈基础方面相对比较差,很多学生在此之前没有进行过舞蹈训练,舞蹈知识技能欠缺。通过对一些有深刻主题寓意和独特表现手法的经典作品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对舞蹈的鉴别能力。

鉴于服装表演舞蹈课程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在施教中选用合适的教材非常重要。目前专门针对高职服装表演专业的教材还很少见,我们可以借鉴高、中等院校专业舞蹈教材,也可以根据服装表演专业的特点和实际需要根据相关舞蹈专业教材选择和编纂讲义来进行教学。我们结合服装表演专业在第一学期开设的形体训练的基础上规划教学内容,主要选择了舞蹈教学中的一些基础性较强、表现力丰富的内容,包括:(一)舞蹈柔韧性训练、舞蹈的基本手位、脚位组合。(二)成品舞蹈组合。选择一些风格和表现形式迥异的舞蹈,要具有代表性,涵盖面要尽量广泛。在参考已有教材的基础上又做了一些调整,最终选择了印度舞蹈、藏族踢踏舞、现代舞这三种舞蹈组合。印度舞蹈肢体语言表现力强,脸部表情也极为丰富,还具有浓郁的异域风情;藏族踢踏舞和现代舞音乐节奏感强,对于学生感受音乐节奏有很大帮助,这三种舞蹈对于学生T台表演有很大帮助。

三、掌握教学原则,合理选择教学方法

《舞蹈基础》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在教学中应该坚持因材施教与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一)因材施教,取长补短

舞蹈教学中要充分考虑教学对象生理、心理的个体差异,不能“一刀切”。在施教中应充分挖掘学生自身的优点,例如:有的学生对于舞蹈节奏把握很准确,有的学生身体柔韧性较好,还有的学生形体语言的表现力较强等,那么,在学习训练的过程中就应让他们各自发挥所长,并让他们在自己擅长的环节上做一些示范性训练,这样有利于树立自信心,激发起他们学习的热情。同时,还能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取长补短。

(二)循序渐进,努力提高

在舞蹈基础课的教学中应尽量选用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接受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进度,既不能按照舞蹈专业的舞蹈课内容来教学,也不能当作业余爱好来对待。在教学形式上,除了集体课外,也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教室,观摩舞蹈演出等形式。同时,还将舞蹈赏析的内容始终贯穿在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审美能力。在课堂授课的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把舞蹈课程中所学的创编知识融合到服装表演的编创中,创编出学生自编自演的节目,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艺术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体验,达到学以致用。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根据舞蹈基础课的特点主要采用实践练习法和示范法。

四、遵循教育规律,合理设计教学程序

舞蹈基础课主要是在形体训练课的基础上开设的,同时为服装表演课做铺垫,一定要考虑承上启下的作用。

首先,舞蹈基础课应本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选择既具有健康的思想内容,又有较高艺术和训练价值的中外舞蹈作品为教材。采用学习与创作相结合、理论讲解与实际联系相依托的方法制定授课计划,组织课堂教学。

其次,授课中贯彻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原则。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注重学生心智开发,加强知识整合,培养具有综合知识运用能力的舞蹈表演者。

最后,坚持重视基础、发挥优长的原则。因材施教,挖掘学生的表演潜力,引导学生创作、排演作品。鼓励学生参加相关的各类比赛,为学习提供实践舞台。

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改革 篇12

1 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改革所面临的现状

1.1 过于注重基础课程创作技巧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更加倾向于“为画画而画画”, 就是说为了提高技术深入而刻画, 为了表现画面的逼真而画画。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临摹和写生, 对艺术设计课程中所要求的绘画技术和能力都着重加强。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是为了之后的美术课程深化打基础。通过写实技巧的锻炼可以增加学生的绘画表现力, 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过于重视这样的训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如果学生只注重物体形态的临摹, 对绘画物体的表达只停留在表面, 就很容易使画面变得呆板, 极易丧失学生的个性表达和自主创作。

1.2 缺少有序的情感表达

在基础课的相互衔接中, 各个学科相互孤立, 缺少必要的知识联系。学生在学习素描、速写、色彩的过程中, 教师一味强调技艺, 过于片面。学生的学习处于盲目的状态, 缺少有序的情感表达。有了这样的消极方面, 在进入专题课程学习时, 很容易陷入艺术设计教学困境。为了使学生建立起有序的情感表达, 在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安排中, 教师应逐步调整课程阶段, 完善教学方法, 将基础课程与专业设计方法有机结合, 从而落实“全面发展”的人才养成。强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 应该着重拓宽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学习技法的同时分析、解决问题, 从而打破基础课程的教学局限。

1.3 制定适合学生自身的教学模式

近些年来, 由于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 就业问题成为了各高校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在基础课程阶段, 教师就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素质养成。通常, 高等院校的基础课程都设置在大一、大二阶段, 部分学校在学生进入大学一年的时间, 都在单纯地进行素描、色彩的练习。这种应试教育下所养成的灌输式教学缺少了师生之间的互动, 忽视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自主学习能力。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 教师不能单纯强调学生完成作业, 应该积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不断启发学生自主设计的能力。为了消除学生单纯为了作业去画画的不利心态, 教师应该想方设法让学生进行设计创作, 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对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相关思考

2.1 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改革的安排

在艺术设计的专业教学中, 课程的安排要摒弃陈旧单一的课程安排, 要以增强学生艺术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首要任务, 加深学生对色彩、风格、空间、结构关系的深刻理解。

在素描教学案例中, 教师可以素描进行分类, 细化为精细素描、空想素描。在常见的结构素描进行一段时间后, 将其他素描方式融入学生学习课题。例如精细素描, 指的是让学生发挥基础造型能力, 将细小的东西放大到纸上。如:一张纸包的石头、两只饱满的麦穗、几朵盛开的鲜花、一块拆开的糖果等等。空想素描, 指的是凭借学生脑海中的想象, 在画面上绘画出不可思议的素描形象。如:折断的铅笔、破碎的闹钟、飞翔的羽毛、微澜的水面、翻开的书本等等。这样的素描方式一方面加强了学生的兴趣, 另一方面也使他们的思维得到拓展。并且通过创新型素描课程的开设, 可以有效地改善学生们对课程的注意力, 逐步加强素描教学效果。

2.2 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情感表达

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中, 实践的表达更应得到注重。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实际项目的设计中, 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参与实际设计课题。高校教师要努力将艺术设计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设计中。须知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强化可以为日后的设计深入打好基础。

在优秀的艺术设计作品中, 没有情感的注入无法得到观众的认同。对学生实践能力和情感融入的培养同样重要。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 在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开展中, 教师可以拿来一些浅显易懂的艺术设计实践案例作为示范, 例如:一些广告设计样片、包装设计策划等等, 带学生亲自感受社会实践中艺术设计的地位和作用。教师要对这些成熟的, 有实际操作可以依赖的设计案例进行全面讲解, 从情感、设计等方面进行分析。在这个过程中, 通过实际设计方案的解析演示可以极大地开阔学生眼界。

2.3 注重基础课程的相互融合

在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中, 基础课程的每个分类都是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因此, 教师要注意艺术课程的相互融合, 强调专业基础课程的科学性。在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中, 应该对设计素描的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组合。加强基础课程相互间的联系和支撑。

例如素描风景和色彩风景的搭配、速写和白描的作业布置, 要采用“兼并式”的教学方法, 在一张纸上, 给予学生表达多种绘画方式的空间, 允许学生进行自由选择。经过了这样的设计, 出现了很多精彩的绘画作业,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作能力。在基础课程相互融合的方面, 教师应该进行环环相扣的设计和结合, 素描、色彩、速写都是相互影响的设计学科, 不能单纯独立开某一学科, 为后续的课程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便于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提高。脱离死板陈旧的“一科作业十几张”模式, 教师可以进行充分的组合式的搭配, 从而给予学生创作信心和创作灵感的提升。

3 总结

综上所述, 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基础教学的质量, 为了使学生打好艺术设计的扎实基础, 教师需要从课程上下足功夫。通过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合理改革需要让学生明确不同的教学任务。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研究方向, 让学生顺利实现设计基础课程向专业深入层次的过渡, 逐步引入设计教学知识学科的理论经验和实践能力, 进而形成科学有序的知识结构体系, 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使艺术设计教学向良好的发展方向前进。

摘要:艺术设计基础课程作为美术教育的根基, 逐渐有了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教学模式。在美术基础教学体系构建的过程中, 高校教师从注重技法的初始逐渐演化, 发展至今更加倾向于学生内心情感的刻画和表达。笔者作为工作在教学一线的艺术设计教育人员, 总结相应工作经验, 从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改革的本质和特点入手, 分析了该课程在专业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的不足, 并提出了相应课堂问题改革策略, 力求建立一套完善严谨的艺术教育理论体系。

关键词: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单炜.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建设与研究发展[J].艺术教育, 2005 (6) .

[2]夏燕靖.对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本科专业课程结构的探讨[D].南京艺术学院, 2007.

上一篇:空中交通管制的安全性下一篇:初中语文教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