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方法(共10篇)
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方法 篇1
自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大幅度扩大以来, 高等教育普及率大幅提高, 高等教育的普及率已达到甚至超过了高等教育普及率最高的美国的水平, 但随之而来的是大学教育教学质量的下降。这种状况在各高校管理专业的表现尤其突出, 管理专业是我国高校扩展规模最大的专业之一, 由于增速太快, 师资的质量和数量都跟不上扩张的步伐, 造成整个培养层次偏低的现状。这难于满足我国经济转型时期对管理人才愈来愈高的要求, 因此, 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管理专业的重要任务。本文拟探讨大学生应试化特征突出、地方综合性大学的教学资源条件下, 在管理专业学科基础课中偏人文性质和实战性较强课程教学中, 通过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取得较好教学效益的一些途径。
1 大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教师教学方面的问题
1.1.1 不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培养
当前大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多侧重于知识的传授, 不重视对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 也少有进行正确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 甚至有些教师自己就被严重地应试体制化了, 不知道何为正确的大学学习方法。
1.1.2 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方式满堂灌, 导致学生消化不良
受传统教学方式的长期影响,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满堂灌的方法比较普遍, 学生仍象中学阶段一样, 被动接受知识, 导致注意力分散, 做与课程学习不相关的事情, 吸收效果不好。目前大学课堂教学普遍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方式。根据张春玲、聂国庆“从学生角度看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效益问卷调查”的调查结果显示, 大部分学生认为多媒体教学能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一、二、三年级学生所占的比例存在明显的差别, 一年级高于二、三年级。由此可见, 多媒体教学方式是值得肯定的, 二、三年级学生对多媒体教学能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的评价降低与课堂教学运用太多, 通过逐年的积累, 他们产生了疲劳不无关系。调查结果还显示, 超过53%的学生认为教师讲解的速度太快, 不利于他们的思考与吸收, 影响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吸收和消化。
1.1.3 忽视课程教学的过程管理
大学生学习过程由课前预习、课中思考、课后作业等相关环节构成, 教师往往对课堂教学以外学生的学习过程没有管理或管理不够, 具体表现为:平时上课老师按课件满堂讲, 中间的学习过程几乎不过问, 到期中或期末考试时进行考试。
1.2 学生学习方面的问题
受基础教育阶段长期应试化和大学传统教学模式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大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①对人生观、价值观没有进行认真系统的思考, 表现为缺乏人生规划、学习规划等。
②学习动机具有功利性和实惠性的特点。关于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根据李业成对90后大学生学习动机的调查结果:找个好工作, 提高经济地位是排在第一位, 父母的期望, 实现家庭的愿望是排在第二位, 这反映了他们的学习目的主要是围绕自我价值和个人发展, 属于自我指向型。出于内源性的对学习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比例则较小。
③思维方式和能力方面的问题表现为系统性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差。
④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规律。多数人仍延续了中学的教师课堂讲授、学生听课、完成作业和通过考试的学习模式。不懂得“阅读、分析、思考、归纳、应用”是科学的学习规律, 除了教材内容的学习, 不在课外进行拓展性学习。
⑤自主学习能力差, 缺乏基本的阅读能力。
2 提高管理专业学科基础课教学效益的方法探讨
大学教育质量的提升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但教师在课程教学环节通过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还是能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益的, 以下是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探索出的一些方法。
2.1 科学分配课堂教学的时间资源
科学合理地分配课堂教学的时间资源, 能有效提高教学的效果。鉴于学生高效专注听课的时间一般在二十分钟左右,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酌情减少讲授时间, 放慢讲授速度重视讲授质量。着重传授知识的系统性、学习内容重点、难点部分和最新学术动态等, 其余时间可以进行抽查课前预习和课后阅读复习情况、课程作业与小论文的评讲、课堂讨论以及其他互动教学活动。随着学生年级的上升, 思想逐渐成熟, 积累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技能, 在学生社团组织和校外兼职活动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实践经验, 课堂上互动教学的时间也应该增多。抽查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目的是监督学生课外自主学习效果, 使其逐渐养成课外阅读教材和资料的习惯;通过随机抽查, 防止侥幸过关的行为, 改变学生长期养成的有疑不问、有感不发的被动学习习惯, 逐步提升他们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2.2 通过阅读教学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大学生应该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 而大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自主学习能力最重要的方面。阅读是一个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过程, 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分析和思考, 代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道理以及掌握任何一条规律。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部分, 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最好从兴趣入手, 乐学是最高层次的学习热情, 有了学习兴趣, 学生会在学习中产生很大的积极性, 并产生某种肯定的、积极的情感体验, 只有学生对材料感兴趣了, 他们才会自觉、自主阅读。
阅读教材是大学生的基本课业, 为学生慎重筛选合适的好教材是教师的重要工作。在选择教材时, 教师需要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针对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等因素选择教材, 应该难易适中, 最好选用国内作者编著教材, 教材的趣味性也是应该考虑的重要因素。值得高度重视的是, 好的教材对教学效益的贡献是不可小视的。例如, 对于非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使用马清梅和陈荣铎主编的《市场营销学》教材所选用资料和案例趣味性强, 学生主动阅读的积极性很高, 与笔者之前选用的另一本教材的使用效果形成鲜明的对比;又如, 对于非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本科学生, 陈国海编著的《人力资源管理》适合本科生使用, 而王垒主编的《人力资源管理》教材难度偏大趣味性不够, 更适合大公司的HRM使用;再如, 王蔷主编的《组织行为学教程》比较学术化和西方化, 适合研究生和教师作参考书, 陈国海编著的《组织行为学》具有趣味性强、吸纳学科新动态和有中国特色的特征, 适合本科学生使用。
学生的高考成绩虽然比较接近, 但客观上他们的阅读能力差距较大, 根据教学对象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差别, 在教学中采取强制性和拓展性阅读两种方式是有必要的。
强制性阅读是针对多数学生平时没有阅读习惯采取的教学手段, 目标是通过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 达到基本掌握课程相关教学内容的效果, 并借此经过一定的时间过程让学生学会和巩固科学的大学学习方法, 进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将学生的阅读任务分为课内和课外两种, 选择合适阅读材料大家一起阅读, 如较短小的案例、有趣的小资料等, 之后针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进行随机抽问, 这可以给学生施加一定压力, 督促认真阅读和思考, 因为时间有限, 提问应以事实性的问题居多;课外阅读应事先布置任务, 提出阅读要求, 如思考题、课堂讨论主题和大型案例阅读分析准备等, 由于准备时间充裕, 问题的难度可以加大。
拓展性阅读能够开阔大学生的视野, 培养创新思维。在课程学习中会学习一些管理大师的理论或涉及和他们的管理成就有关的案例, 可以借此向学生推荐一些专著或传记。例如, 著名财经作者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和《跌荡一百年》有益于大学生了解中国企业发展的历史和企业经营环境的演变过程, 进而指导他们以后的管理实践活动;又如, 在“企业战略管理”课程学习中可以推荐管理思想大师彼得.德鲁克的《德鲁克管理思想精要》;再如, 借助今年的全球财富论坛通用公司前CEO杰克.韦尔奇先生在成都参加会议的契机, 推荐阅读《杰克.韦尔奇自传》, 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 这有助于引导学生对人生观、价值观进行认真系统和深入的思考, 让他们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 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 并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为理想而不懈努力, 成长为高层次的管理人才。
2.3 重视课程作业和小论文
在学科基础课的教学中, 教师往往少有甚至不给学生布置平时作业和小论文, 这也是让学生放弃课下复习的原因之一。课程作业和小论文都可以引导学生在课程知识体系中的某一领域进行深入地学习, 调动了学生自觉学好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能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理论知识和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能培养学生检索和运用文献资料的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为撰写毕业论文打下一定的基础。例如, 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的教学中, 布置学生撰写一个工作岗位的“职务说明书”, 要求结合大学生学习生活和实践活动的特性、个人预期职业倾向和本专业的典型工作岗位, 推荐撰写如下职务 (业) :校内———班主任、学生会干部、班干部、社团领导、教师、行政干部、保安、宿舍管理员、食堂师傅等;校外———公司各类职位、餐馆老板、杂货店老板、银行工作人员、家庭妇女等。还可以鼓励撰写与自己未来职业相关工作的职务说明书, 如对于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生, 推荐撰写“生产线长职务说明书”、“车间主任职务说明书”等职务。在课堂上展示作业范本, 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和启发他们的选题方向。
小论文主要是让教师从学科测验以外的纬度评估学生, 考察较难以评估的特质和潜能, 是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方式。小论文也是一种研究式学习法, 有助于大学生创新思维方式与想象能力的培养。根据课程性质和学生能力的特点, 小论文可以采用定题论文和自命题论文两种形式。为逐步纠正应试制度给学生留下的模板化和缺乏发散性思维的痼疾, 自命题论文可以采用半开放式, 即限定选题范围, 论文模板的结构为半开放式, 部分内容鼓励自由发挥。例如, 人力资源管理课可以布置“职业生涯规划”小论文, 通过分析自己的现实情况和外部环境, 思考今后的人生轨迹, 提前规划自己的职业目标,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使他们保持足够的学习动力。
2.4 改变传统的学习效果评价体系
基于多种原因, 在对大学生课程学习成绩的结果评价方面, 不少教师仍沿用以课程期末考试成绩作为唯一最终评定结果的方式, 对大学生的学习过程少有关注和监督, 也是导致他们一直沿用中学应试学习方法的原因之一。因此, 应该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在总成绩中的比重。例如, 阅读教材情况的反馈结果、主动思考置疑的表现、课堂讨论的表现、课程作业和小论文的成绩等。这种规则改变可以引导学生重视学习过程和考试以外的学习活动和环节, 起到素质教育的效果。
3 总结与展望
以上教学方式在个别教师的局部课程教学实践中运用可以取得一定的教学效益, 也能带动一定范围的联动效应。要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需要配套系统工程的支持。在宏观层面需要依靠国家教育体制的改革, 中观层面依赖学校管理体制的改革。
参考文献
[1]马仲岭.培养学习能力是高等本科教育的核心价值[J].大家, 2000, (4) :146-147.
[2]李业杰, 徐晓君.应试教育背景下90后大学生学习心态研究[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12, (3) :85-86.
[3]张春玲, 聂国庆.从学生角度看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效益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6, (11) :123-125.
[4]龙军权, 范桂桂.培养学习能力需从调节学习活动过程入手—大学生自学状况调查[[J].宝鸡师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2, (4) :103-110.
[5]张雅宁.教材阅读——自主学习的利器[J].教材研究, 2012, (9) :44-45.
[6]陈燕波.谈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学习能力[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12, (10) :20-23.
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方法 篇2
关键词:英语;特色;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0-0019-01
高职院校学生英语理论知识基础相对薄弱,高职英语基础课教学如果继续采用字词句法讲解加做题操练的传统方法,难免事倍功半、出现学生厌学、弃学现象。为激发高职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英语教师必须设立一些关乎学生利益的近期目标,将英语学习与其专业学习、职业生涯结合起来。校企合作教学给学生创造了体验职场环境、了解工作技能要求的机会,也给教师的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提供方便,通过与哈尔滨铁路局等铁路企业,特别是铁路客运部门的多年合作,在对人才培养目标综合分析基础上,黑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引入职业教育先进理念,结合铁路企业对后备员工英语应用能力的需求改编公共基础英语教学计划,开发工学结合教材,开展实习实践服务活动,探索突出高职专业特色的英语基础课教学之路。
一、基于工作环境明确课程定位
高职英语在黑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中属于基础必修课,理论加实践课型,由一学年的英语公共基础课外加一个学期的英语专业基础课组合而成。以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为例,从教学内容上,复合课程体现了英语基础知识与铁路行业知识的有机融合,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以英语为工具宏观感受铁路运输专业领域,再通过铁路运输英语的应用巩固拓展英语知识基础。从过程和结果上,教学过程包含知识、拓展、技能、应用各个方面的具体项目,目标教学及评价体现在学生能力评估上面,联系铁路客运、货运工作实际,设计多数学生力所能及的现场应用分解目标,突出教学、实训内容的吸引力和行业话题性,有助于学生摆脱被动应试惰性,乐于参与教学互动并建立学习探究兴趣和创造性运用职业英语的信心。
二、根据学生能力确定教学目标
在努力落实《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基本要求》的同时,英语教师结合不同专业方向和岗位需求分解教学具体目标,提出“人人开口,天天英语”的倡议,以高速铁路建设和国际化发展的行业前景鼓舞学生,激励他们做好语言、素质各方面的准备。高职英语理论、实践教学比例为1:1,课堂教学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实行教师主导、学生主体,项目任务、分组互动,英语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态度分组模拟铁路工作情境安排学习和实践任务,使学生掌握必需、实用的英语知识和语言技能,突出岗位应用,侧重铁路通识教育,增强就业适应性;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有客运、货运、行车三个职业方向,其中用到英语最多的是客运方向,包括客运业务、列车作业两类工作任务,有客运员、列车员、值班员等起始岗位,根据其两大主要类别的岗位工作情境、工作过程和技能要求,教师编制详细的《铁路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英语教学要求分解表》,在通用英语教学之中有机融入客运、列车岗位英语教学目标和内容,后期集中进行铁路运营岗位英语技能训练。日常教学目标落实在各学习团队能够根据所学知识发掘到由字词到句段和篇章的、循序渐进的铁路专业英语应用上。
三、根据岗位需求调整教学内容
高职第一学年的通用英语教学以国家规划统编教材为主完成,循序渐进开展听、说、读、写、译的巩固学习,在每个单元配合铁路专业相关情境的应用实训,通过《铁路英语综合实训》的教学任务书、评价表把主教材通用话题与铁路应用项目两部分内容自然结合起来。第二学年第一学期的岗位技能训练以工作过程应用为主,使用《实用铁路交通英语》这样的专业基础课教材,通过铁路运输情境的专项对话和技术资料解读讨论实现基础课到专业课的过渡衔接。采用校内(模拟站、车)实训和校外(春运)实习集合的方法,培养学生在岗位工作中用英语“做事”和“做成事”的能力。
通过项目教学和训练。每个单元都采用理论讲练和项目实训结合的形式来完成英语听、说、读写译任务,逐渐增大互动和实践教学比例,师生共同寻找教材话题与未来铁路专业岗位工作的结合点,使社会生活情境与岗位工作情境自然衔接、相互融合。比如学习主教材“greeting andIntroduction”的内容可对应进行列车员客运员的涉外礼仪服务训练,从“Talkingabout the Weather”可以延伸到风雪雷电天气对铁路行车和旅客乘降的影响,学生就能够想学和学会用英语解释临时停车或列车晚点的原因等情况,并非常关注各种自然现象对铁路交通的影响,及其英语表述。
四、参照教学反馈变换方法手段
针对不同训练内容,根据学生接受和参与的情况,教师会采用不同教学手段和方法,组织多种活动以增强教学效果。听、说教学部分,我们主要采用交际法,实现教、学、做合一,教师启发引导同学开展学习,注意及时鼓励和纠错,对学习有困难不爱开口的同学,反复播放录音录像带动模仿,或借助团队竞争加强调动,确保活动覆盖面和因材施教;读写译教学,采用任务驱动法+其他各种适应性的教法___如视听法、翻译法等,全程教学以小组为单位开展预习、学习、竞赛,激励合作互动。
五、根据教学效果改进考核评价
突出专业特色的英语基础课教学,要求教师熟悉所任课专业的工作过程和英语应用,具备“双师”素质,教学中体现构思-设计-实施运作的全过程,只讲授理论知识的高职教师属于起步,让学生理解和能用是基本完成教学任务,能够引导学生在岗位应用、总结分析、调整后达到“变通善用”才是成功的教学。对学生,采用“形成性+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特别考核用英语处理岗位工作的能力,考核方案中笔答占总成绩的50%,学习实践过程考核占50%,用来督促出勤、作业、活动参与和课内外实践,包含30分的“角色扮演会话”考核。必须在小组合作、铁路客运服务岗位情境中完成,紧扣英语学习的交际性、应用性,突出知行合一、学做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铁路岗位实习实践和社会服务活动,参与学习竞赛,获得考核加分与能力锻炼。
按照这样的教学设计,英语基础课不再是学生头疼和惧怕的课程,而成为通往专业学习和未来岗位的窗口,英语课堂气氛活跃,第二课堂与社会实践活动非常丰富,各项等级考试和学习竞赛成绩逐年提高;在多次选派学生参加省内外各种大型活动的交通服务,支援南方铁路局春运、暑运服务工作中,学生的职业英语能力得到充分锻炼提高和一致好评,树立了高职院校的良好形象。
参考文献:
[1]E.Crawley etc.“Rethink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2007,Springer
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方法 篇3
作为一名中学教师, 笔者从事专业教学快三十年了, 深感美术教育工作之艰辛, 所以在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分析中学美术基础课教学的实践, 笔者认为存在以下的难题。
首先, 在高中读美术专业课的生源不稳定, 学生素质也参差不齐, 教育管理难度比其他文理科学生大。其次, 这些学生除了要读文化课外, 还要学美术专业课, 他们学习时间紧, 引导难度也大, 为了实现教学教育的目的, 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
1 要着重每一位学生, 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建立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
我们美术课教师要放下“师道差严”的架子, 做和蔼可亲的人民教师, 教师的差严不应该是教师个人的主观感受, 而是学生对教师的道德肯定, 知识折服和感情依恋。我们必须把学生当成朋友, 努力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 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才能以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去感染学生的心灵, 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要发自内心地关心学生、爱护学生, 处处为学生着想, 努力营造宽松愉快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亲其师”是“信其道”的前提, 教师的差严与鼓励, 可以使学生在精神上得到满足, 消除其因选择美术专业而产生“低人一等”的情绪, 能充分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愿望, 加深学生对教师的信任, 教师要让学生相信自己是可塑之才, 给学生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
入学伊始, 学生在与笔者沟通时, 经常流露出消极的想法:“老师, 我们读美术专业班能行吗?您不会白费心机吧?我们将来还能做什么?”望着学生充满希望却并不自信的眼神, 笔者坚定地说:“放心吧, 你们每个人都是没有被充分发掘的宝藏。拿出自己的画笔, 自由地画吧!”就这样, 学生将信将疑地学下去了。
2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构建学生主体作用, 才用总分总三步教学法, 不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美术专业课程中, 设计基础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笔者在教学过程中, 逐步了解了学生的想法及要求, 并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总分总三步教学法。
(1) 总体定位临摹示范
第一阶段, 选择一些有针对性训练目标的优秀作品, 通过在课堂上讲解、欣赏、去感染打动学生, 激发他们的临摹热情。临摹大师的作品, 可解决学生不知如何入手的难题, 同时引入高品质的艺术作品, 可以给学生定位在一个较高的起点, 让他们在自然接受的同时, 学习和借鉴大师作品的精妙之处。
这一阶段的训练目标——熟悉装饰化语言, 学习平面造型元素和装饰色彩知识, 在这一阶段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注意恰当的示范作用, 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
遵循美术直观实践性强的学科特点, 课堂上教师恰当的面授示范尤其重要。在示范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方寸, 莫让学生将示范当成蓝本亦步亦趋, 那就违背了启发学生的初衷了。教师指出绘画表现的重点难点后, 要引导学生入门, 示范要点使学生信服, 让学生愉快地接受学习任务。
(2) 短期分步练习
把临摹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逐个逐步, 由易到难分布训练, 化解, 分散技能难度, 使学生有接受学习任务的信心, 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在完成前一阶段的分步训练后再递进加强练习难度。如此, 知识技能的练习环环紧扣, 循序渐进, 就可以扎扎实实地完成教学要求。
第二阶段训练目标——绘画基本技法练习以及平面构成基础的训练。
这个环节在实践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个阶段, 我们特别要注重学生作业的直观展贴点评。众所周知, 作业是衡量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一把尺子, 美术专业的作业最能够直观地去体现画面中的造型、构图、结构、色彩、技法等绘画的要素, 把学生的作品张贴在教室的黑板或四壁, 在课堂上和学生互动评析作业中的优劣之处。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相互评析, 发表对自己及别人作品的独到见解, 努力挖掘学生的潜质, 保护学生的独特个性, 鼓励他们发挥想象, 大胆表现个性, 使学生能主动地、潜移默化地汲取专业知识, 培养开拓创新素养。展贴点评打破了传统的教师单个评判学生作业的局限, 使学生也投入到作业的评判之中。师 (下转第145页) (上接第112页) 生之间相互交流, 使学生更易了解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助长补短, 在往后的学习中就会更加有的放矢, 从而能最大限度地、高效地达到教学目标。
(3) 汇总性地定期举办教学阶段性画展
通过绘画作品展示反馈教学成果, 让学生享受绘画的乐趣, 体会被认可的成就感, 并再次强化学习的主动意识, 随着绘画素材及经验的积累, 很多学生已经不满足于重复别人, 而是有了创新的意识, 有了自我表现的要求。这个时候, 教师应根据每位学生的自身特点, 因材施教, 帮助学生去选择适合的绘画风格, 焕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第三阶段训练目标——开拓学生的设计思维, 运用设计视觉元素, 规划、有机地将课堂教学与设计创新紧密结合。
实践证明:总分总三步教学法能较好地完善了美术专业教学的实用性、连续性和渐进性。多年来, 我校美术专业为高等院校输送了一大批专业过硬, 基本素质全面的美术专业毕业生, 他们在省内外大专院校深造后能学以致用, 社会多方面反映良好。
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方法 篇4
关键词:钳工专业基础课 任务驱动法 教学
钳工专业基础课包括机械基础、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液压技术等课程,这些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为学习后续的专业课程做好相关知识准备,故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着钳工专业课的教学。这些课程普遍理论性强,难记易忘,且课程内容抽象乏味难懂,对没有接触过实际生产的技校生来说,基础差,理解能力有限,所以理解掌握起来都有一定的难度,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方法改革已是大势所趋。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都在实施任务驱动法,笔者所在学院也处于这种教学方式的探索阶段。作为一名讲授机械基础、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和液压技术等三门钳工专业基础课的任课教师,笔者想就任务驱动法教学谈几点想法。
一、任务驱动法教学概述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即教师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授课:教师将教学内容制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用某一情境或生活事例引导,而后让学生思考提出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学和做掌握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培养学生自行分析解决问题的自学能力。该教学方式充分反映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改变了传统教学方法教师讲、学生听的“一言堂”教学模式,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者,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和评价,变成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或合作者。
二、教材是任务驱动法教学的根本
实现任务驱动法教学,首先要有与之匹配的教材,传统的教材大多注重理论的全面系统性,对任务驱动法教学的不同需求很难适应。因此,进行任务驱动法教学之根本是编写能真正配合、结合任务驱动法教学实际使用的教材,包括校本教材。
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一般适合任务驱动法教学的教材编写应坚持以下原则。
1.在专业知识安排上
要以岗位需求即企业用人标准为依据,紧密结合培养目标的特征,以技能为重点,以实践为主线,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坚持够用、实用的原则,降低课程难度,调整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比如在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这门课程中,对金属的晶体结构与铁碳合金相图这两部分连大学生都很难理解,对这样晦涩难懂、实用性差的内容应加以简化,才能使学生学起来更轻松、有兴趣。
2.在教学内容上
要突出与实际生产或生活相关的必备专业知识,使其贴近实际工作需求。比如尽量调整金属的热处理方法、碳素钢、合金钢与铸铁这些学生在工作中经常用到的章节内容,增加各种钢牌号的具体选择应用实例。而在结构安排和表达方式上,强调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通俗易懂,多些师生互动和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图文并茂的表现形式,使学生能够比较轻松地掌握所学内容。还可以把几门相关课程如机械基础、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机械制造工艺等做相应内容上的整合,充分发挥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优势。此外还要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即教材必须有一定的灵活性,避免出现多种层次学生使用同一层次教材和教学相关要求、课时数基本一样的现象出现。否则,会导致基础差、认知能力低的学生(中技班)接受起来困难,使教学要求不达标;而基础好,认知能力强的学生(高技班),则有“吃不饱”现象的产生。这就要求教材各章节内容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3.在任务的设置方面
应确保所有任务都以实际应用为背景,以课程内容为依托,合理设计任务,保证每个任务都有可实施性、可完成性。笔者认为设置任务主要应顾及以下几点。
(1)所选任务能保证学生很好地应用已有的知识。
(2)所选任务能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
(3)所选任务能让学生感兴趣,贴近学生生活,以便于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热情。
(4)所选任务能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5)所选任务符合绝大部分学生的认知水平,即难度合适,不让学生感觉很吃力,感到烦累。
(6)所选任务是整体,小任务与大任务之间要有联系,不互相孤立,要有利于学生连续思维的养成和综合素养的提高。
三、任务驱动法教学的具体应用
近几年,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任务驱动”教学法,发现其相对传统教学更容易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又使学生对学习的目的有正确的认识,提高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比如教师和学生普遍厌烦的课程——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因为它枯燥乏味、繁杂琐碎和微观知识点众多,故而这门课程绪论的好坏将直接决定学生对其后面课程的喜厌。在绪论这一章节,笔者充分挖掘学生的爱好,引入了这样一个任务:让学生观看常见网络游戏中的各种装备如超级武器、单人便携式兵器、冷兵器的相应视频和图片,说出其使用的材料。由于钳工专业95%都是男生,95%的男生又都玩游戏,因为平常在游戏里用过,所以学生马上被这个任务吊起了学习的“胃口”,开了个好头,激发了学习这门课的兴趣。
在液压技术这门课程中讲授液压控制阀时,笔者先引入《状元360》的一段“吊车吊灯笼接力比赛”的视频,接着提出“如何保证灯笼在高空交接时不发生坠落”这一问题,引出任务——“锁紧回路的设计”,从而进入课程内容——单向阀的学习。新的任务驱动法教学把阀和回路有效结合,比原来单纯的先讲阀再讲回路模式更加先进,使学生学习起来更具有连贯性,利用这种方式可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学习该课程的实际意义。
再如在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学习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这一章节时,一般老师会在讲授一系列基本概念如力学性能、强度、力——伸长曲线、屈服强度等知识后,再做力学性能实验,以提高学生感性认识。但在做力学性能实验时,由于各种原因,大部分学生只能看不能摸,导致其根本不关注实验的方法、过程和结果。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没有学习积极性,失去了做实验的意义。然而笔者在授课过程中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法后,先播放《新三国·三英战吕布》和《国宝档案·越王勾践剑》两段视频,引入任务让学生判断“刘备雌雄双股剑和越王勾践剑两剑PK哪一把会胜出”?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带着任务来学习材料的力学性能,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寻找他们感兴趣的问题的答案。教师在任务完成后总结评价,实践证明效果远好于原来的教学。
实践证明:任务驱动式教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有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更能提供学生探索发现的空间,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素质,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新知识,巩固旧知识,有利于教学效果的体现。
四、小结
任务驱动式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的知识面必须更宽更广,方能提出合适的任务,以满足教学需求。任务驱动式教学通过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积极而又有创造性的学习。但是因为任务驱动式教学的局限性,不是所有钳工专业基础课课程内容都能适用,因而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并不断进行完善。
参考文献:
[1]孙大俊.机械基础[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2]钟祖荣,刘维良.教育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3]马建富.职业教育学[M].北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方法 篇5
应用型本科具有鲜明的技术应用性特征, 应用型本科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为目标, 重视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我院从专科层次的高职升格为本科层次的应用型大学后, 具体课程和教学方法做了很大的调整。特别是专业基础课程, 对人才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
一、电专业基础课普遍存在的问题
电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有较深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 为后续课程的顺利进行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由于其理论知识比较复杂, 都是对工程理论和工程技术的抽象, 学生又缺少感性认识, 因此在学习上存在一定的障碍。以往的电专业基础课程以理论课为主, 实践课安排的较少。教学方法也比较单一, 就是简单的老师课上交, 学生课上学, 甚至有很多学生是死记硬背, 不但理论知识掌握的不够深刻, 实践动手能力也严重不足, 更提不到创新能力。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差距较大, 毕业生特点不明显。进入社会后, 缺少综合竞争力, 自然而然就出现了就业难, 待遇不高等较多问题。
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本文以我院电子类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改革为例, 探索应用型本科电专业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力图培养出懂分析、通设计、会应用、创新能力强的学生。
二、改革思路
电子是21世纪的支柱产业。应用型本科电类专业面向生产实际和工程技术开发, 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级技术人才,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 对实践教学的要求很高。而目前我国并没有形成与应用型人才特点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本科电专业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还在积极的探索。
为了更好地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我院在制订电类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过程中, 按照“学做合一”的实践教学目标, 注重学生的边做边学, 培养学生独立动手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任务工程化, 工程任务课程化”的理念下, 把工程任务带到学习中来, 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接触职业环境, 了解与专业有关的市场行情, 让学生制定更好的职业目标。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工程任务的完成过程中能更好地将理论结合实践, 发现自己理论知识的不足,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专业技能。
三、具体实施
(一) 改革的必要性
综合性大学和理工类大学, 重理论, 轻实践, 往往是以理论性见长的传统型大学, 主要培养综合素质人才。而应用型大学则不同, 它主要培养应用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学生, 学生的实践能力则成为基础。那么, 在应用型大学里, 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成为重中之重, 就我院电子专业学生而言, 实践能力的培养从不同阶段完成学生对电子行业的认知, 对职业环境的了解, 对将来所从事的工作情感和态度的培养。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学习专业技能, 应用专业技能。电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有电路基础、数字电子电路分析与应用、模拟电子电路分析与应用等。学好这几门课程至关重要, 可以为后续课程的顺利进行和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奠定基础。
(二) 电路基础的教学方法改革
电路基础课程一般开设在大一的第一学期, 学生刚进入大学进行学习, 对电专业的了解还处于朦胧时期。因此, 在理论课进行的同时, 配合较丰富的实验环节, 让学生真实的感受电的神奇, 培养学生兴趣的同时, 也能更好地对电进行理解。在教学中, 采用情境教学法, 以电路实物为载体, 让学生大胆实践, 边学边做, 在体验的同时形成自己的经验, 达到提高实践能力的目的。在教学中, 教师规划课程, 设计情境, 在课堂上, 穿插实际的工作情境, 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融合, 使学生提高专业技能。
(三) 模电和数电的教学方法改革
模电和数电一般开设在大一第二学期, 在对电有了一定的认知之后, 开始对这两门课程进行学习。值得一提的是, 这两门课程是相辅相成的, 在实际应用中, 它们密切相连, 不可分割。因此, 我院的这两门课程的实训, 以及实践环节的设置都在一起。在实训课程中, 模电和数电的两位老师同时在实训室进行指导。实践环节中, 学生要完成模电和数电的综合性项目作业。
在这一学期, 教师围绕着工程任务进行教学, 工程任务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首先, 对学生进行任务布置, 对灯箱的应用和制作做初步讲解, 下发工程任务指导书, 并将学生进行分组。
其次, 学生以组的形式进行市场调研。经过与指导老师的商定, 确定落实方案, 并将落实方案和调查报告以小组形式上交。
最后, 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灯箱的原理分析、原件的选择、布线、焊接、调试等。经过不断努力, 为不同商家制作的灯箱成功完成。通过该过程使学生体会电子产品设计的一般方法, 熟练掌握常规电子仪器的使用和电子元器件的选择, 为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教师对设计过程和制作结果进行点评, 进而增加了学生设计、开发产品的兴趣和经验, 提高了学生运用专业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们通过工程任务的完成, 不但提高了实践动手能力, 增强了语言沟通人际交往能力, 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也给学生增加了经济收入。
四、结束语
经过实践表明, 采用情境教学和工程任务可以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对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了他们的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培养了较好的职业素质, 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为后续课程的顺利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
摘要:应用型本科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 重视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电类课程中的专业基础课程, 有较深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 为后续课程的顺利进行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是决定课堂效果以及专业技能好坏的重要因素。本文在应用型本科背景下, 对电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进行了初步探索。
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改革 篇6
1 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改革所面临的现状
1.1 过于注重基础课程创作技巧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更加倾向于“为画画而画画”, 就是说为了提高技术深入而刻画, 为了表现画面的逼真而画画。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临摹和写生, 对艺术设计课程中所要求的绘画技术和能力都着重加强。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是为了之后的美术课程深化打基础。通过写实技巧的锻炼可以增加学生的绘画表现力, 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过于重视这样的训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如果学生只注重物体形态的临摹, 对绘画物体的表达只停留在表面, 就很容易使画面变得呆板, 极易丧失学生的个性表达和自主创作。
1.2 缺少有序的情感表达
在基础课的相互衔接中, 各个学科相互孤立, 缺少必要的知识联系。学生在学习素描、速写、色彩的过程中, 教师一味强调技艺, 过于片面。学生的学习处于盲目的状态, 缺少有序的情感表达。有了这样的消极方面, 在进入专题课程学习时, 很容易陷入艺术设计教学困境。为了使学生建立起有序的情感表达, 在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安排中, 教师应逐步调整课程阶段, 完善教学方法, 将基础课程与专业设计方法有机结合, 从而落实“全面发展”的人才养成。强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 应该着重拓宽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学习技法的同时分析、解决问题, 从而打破基础课程的教学局限。
1.3 制定适合学生自身的教学模式
近些年来, 由于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 就业问题成为了各高校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在基础课程阶段, 教师就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素质养成。通常, 高等院校的基础课程都设置在大一、大二阶段, 部分学校在学生进入大学一年的时间, 都在单纯地进行素描、色彩的练习。这种应试教育下所养成的灌输式教学缺少了师生之间的互动, 忽视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自主学习能力。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 教师不能单纯强调学生完成作业, 应该积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不断启发学生自主设计的能力。为了消除学生单纯为了作业去画画的不利心态, 教师应该想方设法让学生进行设计创作, 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对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相关思考
2.1 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改革的安排
在艺术设计的专业教学中, 课程的安排要摒弃陈旧单一的课程安排, 要以增强学生艺术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首要任务, 加深学生对色彩、风格、空间、结构关系的深刻理解。
在素描教学案例中, 教师可以素描进行分类, 细化为精细素描、空想素描。在常见的结构素描进行一段时间后, 将其他素描方式融入学生学习课题。例如精细素描, 指的是让学生发挥基础造型能力, 将细小的东西放大到纸上。如:一张纸包的石头、两只饱满的麦穗、几朵盛开的鲜花、一块拆开的糖果等等。空想素描, 指的是凭借学生脑海中的想象, 在画面上绘画出不可思议的素描形象。如:折断的铅笔、破碎的闹钟、飞翔的羽毛、微澜的水面、翻开的书本等等。这样的素描方式一方面加强了学生的兴趣, 另一方面也使他们的思维得到拓展。并且通过创新型素描课程的开设, 可以有效地改善学生们对课程的注意力, 逐步加强素描教学效果。
2.2 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情感表达
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中, 实践的表达更应得到注重。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实际项目的设计中, 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参与实际设计课题。高校教师要努力将艺术设计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设计中。须知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强化可以为日后的设计深入打好基础。
在优秀的艺术设计作品中, 没有情感的注入无法得到观众的认同。对学生实践能力和情感融入的培养同样重要。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 在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开展中, 教师可以拿来一些浅显易懂的艺术设计实践案例作为示范, 例如:一些广告设计样片、包装设计策划等等, 带学生亲自感受社会实践中艺术设计的地位和作用。教师要对这些成熟的, 有实际操作可以依赖的设计案例进行全面讲解, 从情感、设计等方面进行分析。在这个过程中, 通过实际设计方案的解析演示可以极大地开阔学生眼界。
2.3 注重基础课程的相互融合
在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中, 基础课程的每个分类都是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因此, 教师要注意艺术课程的相互融合, 强调专业基础课程的科学性。在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中, 应该对设计素描的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组合。加强基础课程相互间的联系和支撑。
例如素描风景和色彩风景的搭配、速写和白描的作业布置, 要采用“兼并式”的教学方法, 在一张纸上, 给予学生表达多种绘画方式的空间, 允许学生进行自由选择。经过了这样的设计, 出现了很多精彩的绘画作业,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作能力。在基础课程相互融合的方面, 教师应该进行环环相扣的设计和结合, 素描、色彩、速写都是相互影响的设计学科, 不能单纯独立开某一学科, 为后续的课程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便于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提高。脱离死板陈旧的“一科作业十几张”模式, 教师可以进行充分的组合式的搭配, 从而给予学生创作信心和创作灵感的提升。
3 总结
综上所述, 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基础教学的质量, 为了使学生打好艺术设计的扎实基础, 教师需要从课程上下足功夫。通过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合理改革需要让学生明确不同的教学任务。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研究方向, 让学生顺利实现设计基础课程向专业深入层次的过渡, 逐步引入设计教学知识学科的理论经验和实践能力, 进而形成科学有序的知识结构体系, 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使艺术设计教学向良好的发展方向前进。
摘要:艺术设计基础课程作为美术教育的根基, 逐渐有了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教学模式。在美术基础教学体系构建的过程中, 高校教师从注重技法的初始逐渐演化, 发展至今更加倾向于学生内心情感的刻画和表达。笔者作为工作在教学一线的艺术设计教育人员, 总结相应工作经验, 从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改革的本质和特点入手, 分析了该课程在专业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的不足, 并提出了相应课堂问题改革策略, 力求建立一套完善严谨的艺术教育理论体系。
关键词: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单炜.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建设与研究发展[J].艺术教育, 2005 (6) .
[2]夏燕靖.对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本科专业课程结构的探讨[D].南京艺术学院, 2007.
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方法 篇7
一、项目化教学的优势
项目化教学法是现代职业教育提倡的、效果优良的一种职业教育方法。其最主要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改变了以往“教师讲, 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 形成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职业教育的项目化教学优势在于, 它以建构主义为指导, 以实际的工程项目为对象, 先由教师对项目进行分解, 并做适当的示范, 然后让学生围绕一定的工程项目进行讨论和实践, 最后以完成项目的情况评价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新教学方法。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通过独立完成项目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不仅提高了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 而且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下, 培养了分析、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 教师由传统的“主角”转变为“配角”, 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探求知识。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 产生更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项目化教学的实施条件
1. 制订富有弹性的教学计划。
我省五年制高职的教学计划多年来一成不变, 已严重影响教学改革的实施。因此, 想要对五年制高职进行课程项目化改革, 首先要挣脱传统的观念束缚, 以市场需要为导向, 制订合适的、富有弹性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可以根据学生参与企业或各类实训项目的实际情况需要进行适当变更。在教学计划中充分考虑学生到企业进行专项实习实训的实践教学课时。尤其是当实践教学课时与现行的教学计划相冲突时, 应该通过一定程序调整教学计划。
2.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的“双师型”建设是五年制高职专业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的根本。要建立一整套专业教师深入企业锻炼与发展本行业职业能力的机制;加强专业分析, 制定“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规划, 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激励制度, 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 充分利用职业教师资培训基地, 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等。同时要积极从企业引进与聘请工作一线人才, 组建实践教学专兼职教师队伍。通过高职专业基础课程项目化改革不仅能使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大幅度地提高, 而且能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改革使学校拥有大量的专业教学人才与丰富的人力资源服务于企业和行业,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实现多方共赢的目标。
3. 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环节是五年制高职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强化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是五年制高职学生与职业技术岗位的“零距离”接触, 对巩固理论知识、训练职业技能、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在教学组织上, 学生分成项目团队, 由专业技术人员带领参与实际项目运作, 部分教学内容结合项目实际, 改造成项目课程, 充分体现学中干、干中学, 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在运作模式上要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优势, 搭建能为区域支柱产业提供服务的校外公共研发平台, 以开展课题研究。
4. 组建专家组, 设计与开发课程项目。
五年制高职专业基础课程项目化改革的关键是项目设计与开发, 但并不是专业基础课的所有内容都能够进行项目化设计。因此, 在进行课程项目设计之前, 应该组建由双师型教师和企业专家组成的专家组联合开发与课程相匹配的各类项目。课程项目要立足于学校、企业和学生多方面互利共赢的目标进行设计。在教学方式上应该机动灵活, 切合教师与学生的特点。课程项目化方案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培养, 有利于教师成长, 还要有利于企业发展。
5. 积极编写优秀的校本教材。
教材建设是五年制高职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的基本建设任务之一, 高质量的教材是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得以推进的一个促进手段, 是课程改革在课堂运行的行动依据。首先是教材建设要有规划, 各专业应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严格制定科学可行的课程标准。其次是根据课程的实际与要求, 组织专业教师编写校本教材, 供专业进行项目化教学使用。
三、项目化教学实施的效果
对于具有一定实践性和应用性的专业基础课实施项目化教学, 能有效地解决职业学校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的问题, 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开阔学生的视野, 锻炼实际工作能力。学生的潜能得到了挖掘, 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也锻炼了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专业指导能力。
参考文献
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方法 篇8
关键词:电路,电子技术,工程观念
1 引言
2005年, 教育部高等院校电子信息与电气信息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委员会制定了新的电路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中提到在课堂讲授、实验教学、习题课与课外练习等教学环节中, 应注意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并注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工程观点和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电路”“电子技术”课程是电气和电子类专业的两门主干技术基础课程。作为学科的基本支撑, 这两门课程具有内容多、理论性强、学习难度大的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对课程概念和分析方法理解上的困难, 难以理论联系实际, 欠缺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讲授例题和习题, 可以使学生对学过的一些概念、性质、公式进一步深化、巩固, 对电路和电子技术理论的基本思想、电路理论的严密性、各知识模块间的逻辑联系进行强化;另一方面, 通过优选题型, 又可以把电路分析的方法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能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的同时, 培养学生的工程观念, 让学生学会用工程实际的观念去思考、处理问题, 因此习题课是这门课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2 合理选题
2.1 内容的选择
例题和习题内容的选择直接影响教学质量, “少而精”是选择的主旨。通过讲授, 需要巩固哪些基础知识, 要训练哪些解题方法, 哪些基本技能、技巧需要提高, 这些在备课过程中要考虑全面。这就要求教师深入了解教材的全局和体系, 掌握各部分的重点和难点, 了解教学对象, 充分估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提出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因此一定要选好教学内容。
2.2 题型的选择
选题直接涉及到教学效果, 影响着教学目标的实现。教材上所列的例题一般都针对教材内容, 具有普遍性, 但对于不同专业的不同特点和要求, 尤其是作为专业课对基础课的要求, 就显得不足。教师在例题的选题上, 要具有针对性, 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和要求, 做到精选。原则上找一些能把电路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紧密连在一起的相关题, 使学生能通过例题, 领悟到他所学知识的适用性和重要性, 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工程观念,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学过程中突出培养学生的工程观念
3.1 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思维
启发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启发, 学生获得刺激信息, 形成探究的欲望。习题课中的启发应注意以下两点: (1) 启发要适时、适度。也就是说, 启发要把握时机与分寸。在教学中, 有的教师出完题就急于启发。其实, 这种超前启发是达不到启发的目的的, 因为此时多数学生还处在阅读和理解题意之中, 思维尚未进入分析解题阶段。有的教师把解题思路详细分析, 这在实际上等于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 使学生丧失了分析锻炼的机会。因此, 在例题讲授过程中, 把握启发的时机和着眼点是非常重要的。 (2) 启发要有层次、角度。对于习题, 教师要善于通过层层启发使问题不断得到分解或转化, 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联想、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从而拓宽学生的思路, 培养思维能力。当学生思维真正动起来后, 学生就能提出许多问题。
3.2 教学过程中突出理论联系实际
讲授例题时, 教师最忌“一言堂”、“满堂灌”, 要善于营造生动活泼的思考氛围, 努力为学生创设活动的机会,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例如, 在学习了动态电路后, 可以给学生讲解一个这样的具有实际意义的例题:
左图所示为便携式闪光灯电路, 由直流电压源、电阻、电容和一个在一定电压下能进行导通闪光的灯组成, 其中Us=40V, R=800kΩ,
C=25μF。电路中的闪光灯在其两端电压u L达到15V时点亮, 此时灯等效为一个RL=10kΩ的电阻;当灯两端的电压下降到5V时截止, 此时相当于开路。试求1分钟内闪光灯导通的次数。若要增加每分钟闪光灯导通的次数, 定性说明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提示1:这是一个在直流电源激励下的一阶RC动态电路问题。对此类电路的分析和求解是电路原理课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通常采用三要素法
uL (∞) ———响应的稳态值;uL (0+) ———响应的初始值;τ———动态电路的时间常数。
提示2:本例中灯点亮或熄灭时就相当于换路, 从熄到亮, 从亮到熄, 是两个暂态过程, 理解了这一点后, 只要确定两个暂态过程的三个要素, 问题就不难得到解决了。
解:第一暂态过程:从熄到亮。uL1 (0+) =5V;uL1 (∞) =20V;τ1=ReqC=100×103×50×10-6=5s.
当电容C两端电压, 也即灯两端电压uL (t) 充电到15V时灯亮, 设此段时间为t1。则:
当电容C两端电压, 也即灯两端电压uL (t) 下降到5V时灯熄, 设从15V降到5V这段时间为t2。则:
则灯亮一次熄灭一次需时间t=t1+t2=5+0.64=6.14s, 显然闪光灯1分钟导通的次数为60/6.14≈10次。
继续讨论若要增加每分钟闪光灯导通的次数, 可以采取的措施。让学生去思考, 通过观察学生的反应, 有必要时再点拨一下:减小时间常数, 增大直流电压, 都可达到目的。
4结语
习题课教学中忌讳以量带质, 没有给学生应有的思考时间, 一味地讲解题型, 完成任务, 忽视学生反应, 这样将导致习题课成为一种因讲评习题而讲评的课。习题课教学不能只着眼于解几道习题, 更重要的是通过解题培养学生审题能力、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 习题课应以培养学生的工程观念、探究能力为主, 教师对教学的内容、结构和方法要有深刻的理解, 平时注意资料的积累, 才能发现典型题型, 归纳解题规律, 有效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参考文献
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方法 篇9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专业基础课;应用
公安教育作为一种职业教育培训,培养的对象是人民警察。因此,公安院校应从提高警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出发,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案例教学法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教学方法。近期,笔者参加了由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组织的“高校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与实践专题”精品课程培训,聆听了中国政法大学赵旭东教授的“法学教学中的案例教学”讲座,对案例教学法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案例教学法在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目前已经被许多国家的高校广泛地应用于各学科的教学中,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案例式教学在与实践结合较为紧密的学科易于开展,如《侦查学》《治安学》,在专业基础课中的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实际上案例式教学更适用于理论性较强的基础学科教学。例如:《犬解剖生理学》是警犬技术的重要基础课之一,不仅犬解剖结构复杂,而且生理内容较多,不易记忆,学生多有畏难情绪,但它是联系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桥梁学科,它是指导如何合理饲养、管理犬的理论基础,因此采用典型的案例式教学法在《犬解剖生理学》的授课中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还可以为学生学习警犬养犬、犬病、训练使用知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完成由基础到实际应用的过渡。
在警犬技术专业基础课教学中,我们近年对案例式教学也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和研究,并致力于逐步将其系统化,即按照教学体系,根据不同章节的内容,系统地、有规划地收集或设计警犬训练或使用、饲养管理中典型的教学案例,在课堂上根据学生学过的或将要学的内容分别在课前、课中或课后提出,学生对相关的案例分析表现出了明显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案例教学法在公安专业课程中的应用方式比较灵活。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以及教学过程的深入程度,常采用的案例教学法有以下3种。
一是解释案例法,即知识点注释性案例教学。这种方法指教师在讲授新课时,为了解释某一概念、某一方法或某一策略等较难理解的内容时,通过案例进行讲解,以达到让学生理解、掌握学习内容的目的。讲解同一认定和种属认定这两个概念时,可以引用这一方法加深学生的理解。如在讲解犬胃的扩张能力时,引用常见的犬胃扩张病例,看似复杂的生理机能却蕴涵了丰富的内容,这不是单单靠看书就能学到的知识,而是在长期的工作中积累所得。生动的案例教学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
二是讨论案例法,即综合能力训练性案例教学。这种方法是对课程的某一章节进行全面讲授后,为了加强学习印象,巩固学习效果,检验学习水平而组织学生进行的讨论。这类案例要具备主要情节和细节,教师需要针对此案例提出相关问题,要求学生依托所学知识解决这一问题。讨论案例法能充分暴露学生在知识结构上的缺陷,是教师得到的最直接的教学反馈。同时,这种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表自我观点的机会,使学生在与同学的交流中得到提升,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字能力都得到了训练。讨论案例法要求教师在讨论结束时,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进行评析,给出标准答案并说明理由。在这个环节上,要注意引导课堂讨论的方向和深入程度,如讨论的集中和有效性、问题的梳理与结论等。例如:在学习犬的运动系统时,教师以警犬在比赛中的英姿及国际大赛标准为例,让学生分组讨论犬的运动步伐交替次序,再讲解相关知识。案例讨论法使学生感觉到所学的东西不再是抽象的理论和空洞的知识,而是可以实际应用的手段和武器,这无疑将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变被动记忆为主动索取,教学效果也会大大提高。
三是模拟案例法,即全景展示和体验性案例教学。这种教学法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团结合作的精神。为了充分发挥模拟案例法的作用,教师和学生都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赵旭东教授强调:“十分重要的是对学生能力和潜力的调动,要使他们进入角色,找到感觉,相互学习。”例如:讲授血液凝固内容时,可先让学生上血液凝固的实验课,将学生分为4人一组,动手采集血液并进行实践操作。在学生学习和实践之后,需要完成一份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将一系列的理论知识结合在一起,将血液凝固的原理、血小板的生理功能、血液凝固的影响因素、如何生理性止血等知识点融会贯通。学生在了解了相关学习背景、学习了相关理论知识、完成了相关的实验操作之后,通过查阅有关文献、参考资料、手册、工具书获得信息,撰写一篇实验报告。然后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相关知识,进行发散思维。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做实验探讨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反馈、评价:对他们在操作中表现出的优点和不足进行详细记录,并在小组任务结束后及时反馈给学生,当场点评,加深学生对技能的理解和认识。
案例教学法区别于其他教学法的明显特点是在教学中使用案例。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和教师一起参与对案例和问题的讨论,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案例教学与实践工作关系密切,让学生学以致用,促进学生从简单的记忆型、模仿型向思考型、创新型转变,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素质有较明显的作用。但是,案例教学法也有其局限之处。
一是不适用基础知识薄弱且学习主动性较差的学生。学生在思维的探索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各种尝试及错误。因此教师进行案例教学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可以事先为学生提供案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查找相关资料。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锻炼自己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是并非所有的案例都能满足教学要求。教师在为某一教学内容选取案例时,必须以学生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为中心,选择相应的案例,而且案例必须能和实际的学习相结合。这要求教师平时留心收集整理资料,总结相关知识点,而且能将这些资料合理地应用到教学中。
三是有些教师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门课讲下来全是讲案例。这样,虽然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但是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甚至会产生不良影响。有些学生到结课的时候,对于课程的基本理论还远没有掌握。学生沉迷于案例讲述中,容易忽视对基础知识的记忆理解和运用。凡事应有度,因教学时间有限,如果一味追求案例宣讲,则必然导致忽视理论讲授的后果。如果过多地、频繁地在教学中使用案例,会占用其他教学内容的课时,导致课程基础不扎实、界定不准确。
案例教学法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其目的在于发展学生运用与课程相关的知识、观念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提供了融入背景的学习,其优势逐渐得到认可,值得在教学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谭秋霞.网络多媒体环境下法学案例教学模式的构建[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4).
[2]凌芸,顾兵,杨瑞霞等.案例式教学在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12,(1).
[3]曾亮,潘涛,袁永丰.案例式教学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索[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4]李华,王丽,林原等.关于案例式教学法在医学基础教育中应用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
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方法 篇10
在煤矿技工教学中, 每门课程的教学过程都是一项系统工程, 从了解教学大纲、熟悉教材到分析专业的特点、掌握教材重点, 从授课计划编制、编写教案、课堂教学、作业批改到总结考试, 从理论课讲授到实验、实习教学, 到教学方法效果的评价, 其中的各个环节、各个因素都将不同程度的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如何把握这些环节和因素, 还有许多值得研究和探讨的地方。采矿生产技术、井巷工程、矿山地质、矿山通风与安全等都是煤炭行业技工学校开设的采矿专业基础课程。这类课程内容广泛, 涉及地质与矿图、井田开拓、掘进与支护、回采工艺、通风与安全、运输与提升和煤矿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知识, 而且空间概念多, 实践性强。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教材内容, 还要了解其他专业课程与本课程的内在联系, 不仅要有理论知识, 而且还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 感到要上好采矿专业基础课, 必须把握住以下几个要点。
1 根据不同的专业性质编制授课计划, 做到详略得当
煤矿技工教学中各工种的培养目标不同, 所开设的专业课程各异, 所以在编制授课计划时, 要从实际需要出发, 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增减、详略处理, 以便达到避免重复、保证重点、满足需要的目的。如通风与安全专业, 就可以不讲或略讲地质与矿图、通风与安全等章节。把重点放在矿井开拓、井巷掘进支护、回采工艺等部分, 地质测量专业不讲地质与矿图等章节, 主要讲煤矿生产概况、井田开拓、井巷掘进与支护、回采工艺和通风与安全等章节。电器检修和井下电钳等专业可以不讲有关矿山机电等章节内容。此外, 还应根据生源所在地区 (包括将来工作单位) 的实际生产情况有选择有重点地讲述内容。如水力采煤或急倾斜煤层开采方法, 在某些地区不存在就可以不讲。在所讲授的章节里, 也应有详略区别, 对教材中没有出现的新方法、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以及某些矿区特有的情况要视具体情况给予补充。如某地区是特厚煤层, 煤层顶底板是软岩, 就应适当补充防灭火及软岩支护方面的内容, 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本地区的实际生产概况。根据上述情况编制的授课计划, 一定要内容精练、紧扣实际、重点突出、适应需要, 为教学工作的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
2 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 强化直观教学
随着现代教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必将极大地提高煤矿专业教学的有效性。技校学生入学前大都是初中生, 立体空间概念差, 缺少空间思维能力, 他们从平面挂图很难想象出各类巷道、硐室的立体形态及其相互关系, 特别是对采掘工程平面图和通风系统图识读起来就更为困难。因此,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直观教学手段加强学生空间立体感的培养。可以通过网络查找煤矿生产方面的资料和图片, 利用多媒体进行播放, 增强直观教学效应, 如地质与矿图部分, 可以把主要矿物、岩石标本、岩层产状要素及地质构造模型搬到课堂上讲授, 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地质标本实验室。讲授矿井生产概况一章时可以在采矿实验室对照各种采掘模型进行教学。讲授采煤方法时, 可先在实验室结合模型、挂图系统地讲, 通过现场演示有关工艺流程, 让学生建立起空间立体概念, 再结合现场挂图和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讲通风与安全部分, 可在实验室现场演示矿井通风系统立体示意图讲解不同的通风方式, 同时进行通风及安全试验, 加深对教材的理解。通过上述直接教学手段, 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将大幅度提高, 教学效果显著。
3 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紧密结合, 实现一体化教学
煤矿专业教学过程中实习教学尤其重要, 煤炭技工院校培养的学生主要是从事煤矿井下一线工作的技术工人, 更注重的是实践能力和技能水平, 这就要求理论教学更好地为实习教学服务。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 每门课程结束后, 一般安排1~2周的认识实习, 参观煤矿地面工业广场和井下生产系统, 巩固所学理论知识, 增强学生对煤矿生产概况的了解。这就要求理论教学要为实习教学打好基础, 将收集的相关矿区的各种图纸和地质、采煤、掘进、通风等方面的资料在理论教学过程中通过举例方式进行讲解, 为实习教学做准备。如果条件具备的情况下, 尽可能实施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 在学生到井下参观、实习的过程中边看边讲, 在操作中领会理论知识, 将会起到最佳的效果。由于多数学生来自矿区, 将来又要回到矿区工作, 安排实习地点时尽可能选择相同类型矿区进行实习, 这样能曾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学习积极性, 为他们今后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打下良好的基础。
4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果
采矿专业基础课内容涉及面广, 概念多, 学生容易产生枯燥无味、不感兴趣的感觉,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有效方法,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具体教学中除遵循常规教学环节、提高讲课艺术外, 应着力采取启发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 联系现场实例, 让学生自觉地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如讲通风与安全这一章, 可利用矿井的通风系统示意图, 让同学自己对照图纸找出进、回风巷道和通风网路, 并根据进、回风的位置来确定通风方式。同时, 设置一些问题让同学们展开讨论, 然后由教师归纳总结。再如讲采煤方法部分内容时, 可列出两种不同的采煤方法, 让同学自行讨论他们的相同点、不同点以及各自的优点, 然后推选代表归纳发言, 最后由教师点评。通过这种方式教学,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 提高了学习兴趣, 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当然, 这种方法不宜过多使用, 应视教学重点适时选用。
5 补充安全管理知识, 培养学生的安全生产意识
煤矿是一个条件复杂、环境较差、危险性较高的工作场所,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掌握必要的安全技术和技能, 也是煤炭技工院校办学的主要任务。这就要求在采矿专业基础课教学中适当增加安全管理方面的内容, 让学生了解煤矿安全生产的形势和实际情况, 通过收看视频光盘, 对学生进行事故案例教学, 并且从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利益出发, 使学生清楚知道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使他们在没有毕业之前就有强烈的安全意识, 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做到安全生产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也是学校教育的任务所在, 更好地服务社会和企业。
摘要:煤炭行业技工学校开设的采矿专业基础课, 其内容涉及到煤矿生产的所有部分,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 使教育教学更好地服务社会和企业, 在教学中要做到:根据不同的专业性质编制授课计划, 做到详略得当;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 强化直观教学;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紧密结合, 实现一体化教学;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果;补充安全管理知识, 培养学生的安全生产意识。
【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方法】推荐阅读:
专业基础课教学08-24
专业基础课教学模块06-01
计算机专业基础教学06-22
卫生高职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效果研究07-06
专业基础课09-24
电专业基础课06-21
基础理论课的法学专业07-17
管理专业学科基础课09-04
独立学院商务日语专业基础日语教学改革初探07-09
专业基础课综合性实验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