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基础课教学

2024-08-24

专业基础课教学(共12篇)

专业基础课教学 篇1

摘要:《电工学》、《电工基础》是电子专业入门的基础课程, 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技术和专业课的基础课。电子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 但是“电工难学”的印象可能会使不少学生望而却步。因为它们是抽象性、试验性、专业性和实用性较强的课程。而要让职业学校普遍存在的生源文化基础薄弱, 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对专业基础课产生兴趣, 优化教学结构就显得更加重要。

关键词:电工学,电子专业

首先我认为营造一个“以教师为主导, 重视培养自学能力;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环境最为重要。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 要学会合理采用比拟法化难为易,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掌握知识。例如, 在分析电压与电位的区别时, 学生对参考点的概念不理解, 因而将电压、电位经常混淆。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把电位比拟为高度, 把电位差 (即电压) 比拟为高度差。因为学生对高度和高度差有深刻的感性认识。通过比较, 加深学生对电位是相对值、电位差是绝对值这两个概念的理解, 使抽象的概念变得更具体、更直观。当然教法还很多, 目的就是让学生对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后产生质疑, 以学生为主体, 教会学生学习。教师为主导, 在教学中以教师为向导, 使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帮助者、指导者、促进者。

其次互动式教学也是教学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多年来的教学实践, 我认为学习的过程不仅是一个学生的认识过程, 而且是一个师生交流与合作的过程, 互动式教学环节充分体现了现代教学理念。传统的填压式、独白式的教学模式和机械训练的方式, 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难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已经逐渐不被学生所接受, 因而也难以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电子专业基础课, 无论是概念的理解, 还是对客观现象的判断、分析及数据的计算, 都需要一系列的逻辑思维, 需具备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这些对职校生来说不仅枯燥乏味, 而且也有一定的难度, 这种需求错位, 让学生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 教学效果自然是不甚理想。而运用互动式教学模式, 给师生搭建了一个共同的平台, 可以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使教师在“教”中探索, 学生在“学”中挖潜增智, 使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和轻松的情绪下答疑解惑, 使学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充满活力, 师生关系、学生关系也达到完美的和谐。所以说互动式教学在电子专业教学中是十分必要的。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 而是积极地构建知识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引导学生学习, 实现教学互动。例如在讲到电容器串联时, 题目如下:已知电容器C1:1μF, 200V;C2:5μF, 250V串联在360V的直流电源上, 试讨论电容器能否安全工作。学生先求各电容器实际分到的电压, 然后与额定比较发现C1分到的电压大于额定电压, 而C2分到的电压小于额定电压。学生可能会得出一个结论:C1被击穿, C2能安全工作, 那此时有一部分学生怀疑总电压360V加到什么地方了?教师不急于回答, 而是组织学生讨论要求学生大胆想象, 这样即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 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是参与者, 应主动加入到学生的讨论、交流之中, 同时作为指导者, 又要对学生的讨论、交流不断起促进和调节作用, 使问题不断引向深入。在交流过程中让学生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电子专业各学科是基于实验基础上的一门学科, 很多概念、定律都与实验有关, 课堂教学中若能适时地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优化互动环境, 能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最后, 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优化教学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电子专业基础课是一门知识涉及面广、理论性强的技术基础课程, 通常学生被动地接受系统的理论知识, 故大多数认为难学、难记、难理解, 产生畏难心理, 因而影响了学习兴趣大量灌输知识, 学习积极性被束缚。几年来, 我在电子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 深深体会到兴趣是学习的源泉, 是创新能力培养的点火石。对此, 我在电子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中通常以生活实际作为切入点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第一次上电工基础课的时候, 我通常先在教室里做了两个与本课程相关的简单电路, 一个是家用白炽灯的电路连接;一个是手电筒电路。当电路接通, 灯泡发光的瞬间, 教室里的气氛顿时变得热烈。学生们显得兴致勃勃, 因为学生都没有安装过这样的电路。以往那种昏昏欲睡的情形不见了, 没有人因为电路的简单而不以为然。然后我适时地介绍了电工基础课的学习内容和在电子专业基础课中的地位。大家对电工基础这门课充满了好奇, 学习的兴趣油然而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勤于思考, 善于发现问题, 敢于探讨, 不会有厌学的情绪。这样的人会拥有一种渴望认识世界的激情, 拥有探究知识、追求真理的强烈愿望, 在这种情感的催化和推动下, 人的思维活动高度兴奋, 身心的巨大潜力得以充分调动, 学习能力高度发挥。当然在实验活动中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电子专业基础的理论知识很多可以和实际相联系, 成功的实验往往能使学生增强自信。比如:自感的学习就可以放在实验室进行, 在讲解自感原理后, 指导学生动手安装日光灯电路。在操作过程中, 让学生来比较整流器接入与否的实验现象, 进一步理解整流器的作用:由于自感产生瞬时高压, 使日光灯导通发光。学生在自己接线安装过程中会全神贯注, 满怀期待, 当实验成功时, 他们会满心喜悦, 勃发自信, 进而会探索新的知识。当然,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 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归纳自己的观点 (此时的观点可能是不成熟;也可能不正确) , 他们经过了动手动脑, 就把复杂难懂的概念理解了。因此, 动手操作实验是学生激发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在理论教学中, 始终要理论联系实际, 用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 通过演示性实验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方法, 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将灌输式改为启发式、理论和实际相互渗透式的学习方法。

总之,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要不断地去营造一个“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环境, 实现教学互动, 使师生在语言、情感、思维上产生互动, 产生共振, 形成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本课程的必要性, 使学生能自然地掌握知识, 并且养成探索的习惯。当然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同时, 我们教师也必须开拓思路, 采取新的教学方法, 不断探索新的教学途径, 寓教于乐, 努力让学生学到更好的专业知识。

专业基础课教学 篇2

《中国艺术简史》 课程教学大纲

信息工程系 谢恩 信静

2010年9月5号

《中国艺术简史》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 大纲说明

一、课程名称:中国艺术简史

二、适用专业:计算机应用(动漫)、动漫专业、装饰设计

三、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四、计划学时:总学时60学时;

第二部分 大纲正文

一、教学任务:本课程是高等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教学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对中国各个时期的艺术现象、艺术流派、主要艺术家和具体作品及与之相关的历史事实的介绍、讲解和欣赏,使学生较系统地了解中国艺术史的基本知识和发展规律,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和文化素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加深对民族传统艺术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在历史的坐标上寻找艺术发展的参照系,为艺术设计专业课的学习和美术创作与研究打下理论基础。

二、教学目的:通过逆流而上,对我们艺术审美实践的航程的探寻, “在历史的坐标上找到今天艺术发展的参照系, 以使我们的艺术之舟一往无前地奔向未来”;总之,为今后的专业课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开设中国美术史课程,也是生动形象地进行爱国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教学要求:

⑴ 概括掌握中国美术史上各个时代的审美意识和文化特征;

⑵ 熟悉中国美术史上著名的美术家和他们的美术作品,能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

⑶ 掌握或了解中国美术史上著名的艺术主张、美学思想;

⑷ 初步学会欣赏中国美术史上的美术佳作。

四、教学方法:课堂讲解与多媒体课件演示相结合;讲授与学生练习相结合。

五、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第1章 绘画艺术史(16课时)第2章 雕塑艺术史(8课时)第3章 建筑史及园林史(8课时)第4章 纺织工艺史(4课时)第5章 工艺美术史(8课时)第6章 音乐史(6课时)第7章 书法艺术史(10课时)

第1章 绘画艺术史(16课时)

2课时1.1 史前绘画

1.1.1 彩陶画

1.1.2 岩画、线刻画、壁画和地画 1.2 商、西周、春秋、战国绘画

1.2.1 壁画

I.2.2 青铜器纹饰 1.2.3 车服旗章

1.2.4 图画文字 1.2.5 帛画

1.2.6 漆器装饰绘画 1.2.7 画论

2课时1.3 秦汉绘画

1.3.1 画像石 1.3.2 画像砖 1.3.3 壁画 1.3.4 帛画

1.3.5 漆画

2课时1.4 魏晋南北朝绘画

1.4.1 著名画家及其作品

1.4.2 现存画迹

1.4.3 敦煌莫高窟及新疆地区石窟壁画

1.4.4 绘画理论著作

2课时1.5 隋唐五代绘画

1.5.1 1.5.2 1.5.3 1.5.4 隋唐绘画 隋唐画家 五代绘画 壁画

1.5.5 绘画史论的发展

2课时1.6 宋代绘画

1.6.1 两宋的山水画及代表画家与作品 1.6.2 两宋的人物画及代表画家与作品 1.6.3 两宋的花鸟画及代表画家与作品

1.6.4 壁画

1.6.5 画学著述

2课时1.7 元代绘画

1.7.1 山水画

1.7.2 花鸟画 1.7.3 人物画 1.7.4 壁画

1.7.5 绘画史论著述

2课时1.8 明代绘画

1.8.1 明代前期画家及作品 1.8.2 明代中期画家及作品 1.8.3 明代晚期画家及作品 1.8.4 民间绘画

1.8.5 绘画著论

2课时1.9 清代绘画

1.9.1 清代早期画家及作品 1.9.2 清代中期画家及作品 1.9.3 清代晚期画家及作品 1.9.4 民间绘画 1.9.5 画论

第2章 雕塑艺术史(8课时)

2课时2.1 原始社会时期的雕塑

2.1.1 雕塑艺术的起源

2.1.2 造型特点及艺术风格 2.2 奴隶社会时期的雕塑 2.2.1 青铜器艺术的概述

2.2.2 青铜器的装饰纹样及形式法则 2.2.3 玉器装饰图案的形式法则

2课时2.3 春秋战国、秦时期的雕塑

2.3.1 制作工艺及造型风格

2.3.2 春秋、战国、秦朝的雕塑作品 2.4 两汉时期的雕塑

2.4.1 两汉时期的陵墓雕塑 2.4.2 汉代陶俑

2.4.3 汉代画像石和画像砖

2课时2.5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雕塑

2.5.1 陵墓雕塑艺术

2.5.2 佛教雕塑艺术 2.5.3 其他雕塑艺术

2.6 隋、唐、五代十国时期的雕塑

2.6.1 陵墓雕塑艺术

2.6.2 佛教雕塑艺术

2.6.3 其他雕塑艺术

2课时2.7 两宋、辽、金时期的雕塑

2.7.1 陵墓雕塑艺术 2.7.2 佛教雕塑艺术

2.7.3 其他雕塑艺术 2.8 元、明、清时期的雕塑

第3章 建筑史及园林史(8课时)

2课时3.1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

3.1.1 中国建筑艺术的概述

3.1.2 中国古代建筑设计的特点

3.1.3 中国古代建筑设计的著名作品

3.1.4 中国古代桥梁设计

2课时

3.1.5 明代万里长城的设计

3.1.6 中国住宅设计实例 3.1.7 中国古塔设计

3.1.8 中国陵墓建筑

2课时3.2 中国古代园林艺术

3.2.1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特点

2课时

3.2.2 皇家园林的设计特色颐和园

第4章 纺织工艺史(4课时)

2课时4.1 中国古代纺织艺术 4.1.1 古代主要的丝织品种 4.1.2 纺织品设计发展史

2课时4.2 中国古代服装设计

第5章 工艺美术史(8课时)

2课时5.1 中国古代漆器

5.2 中国古代瓦当

5.2.1 中国瓦当的发展

5.2.2 秦、汉、唐的瓦当设计特色 5.2.3 瓦当的设计结构

2课时5.3 中国古代铜镜

5.4 中国古代金属工艺 2课时5.5 中国古代工具

5.5.1 农业工具

5.5.2 科学仪器 5.5.3 纺织工具 5.5.4 交通工具

2课时5.6 中国古代家具

第6章 音乐史(6课时)

2课时6.1 先秦时期音乐

6.2 秦、汉时期音乐 6.2.1 秦朝音乐 6.2.2 汉代音乐

2课时6.3 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

6.3.1 魏晋时期音乐

6.3.2 南北朝时期音乐

6.4 隋、唐时期音乐

6.4.1 隋朝音乐 6.4.2 唐代音乐

2课时6.5 宋、元时期音乐

6.6 明、清时期音乐 6.7 古代民间音乐

第7章 书法艺术史(10课时)

2课时7.1 商、西周、春秋时期的书法

7.1.1 文字的起源 7.1.2 商代书法艺术

7.1.3 春秋战国书法艺术 7.2 秦、汉时期的书法 7.2.1 秦朝书法艺术

7.2.2 汉代书法艺术

2课时7.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

7.3.1 魏晋书法艺术 7.3.2 南北朝书法艺术

7.4 隋、唐、五代时期的书法 7.4.1 隋朝书法艺术 7.4.2 唐代书法艺术

7.4.3 五代十国书法艺术

2课时7.5 宋代的书法

7.5.1 北宋书法艺术 7.5.2 南宋书法艺术 7.6 元代的书法 2课时7.7 明代的书法

7.7.1 明代初期书法艺术

7.7.2 明代中期书法艺术 7.7.3 明代后期书法艺术 7.8 清代的书法

7.8.1 清代初期书法艺术 7.8.2 清代中期书法艺术

7.8.3 清代后期书法艺术

专业基础课教学 篇3

摘要:“专业基础课”是相当于实验操作课而言。专业基础课是教学主课程,是构建和培养中职学生素质的重要知识内容。中职学校专业基础课教学却是职中教学的“拐点”。本人结合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就如何实施更有效的教学,在教材使用、激发学习兴趣、教学方式改革等方面作一定程度的探讨。

关键词:中职教育;专业基础课;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6-0061-02所谓“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兴趣。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二是明确教学目标。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三是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

实现有效的教学,值得教师们去探讨。多年来,笔者在担任中职“机电” “汽车维修”“数控”等专业的基础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在使用教材、激发学习兴趣、改革教学方式等方面不断地探索,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根据教学目标,结合专业需要,整合教材

专业基础课起点高,与中学数学、物理学科的基础知识联系性强,对于中职学生可谓“拦路虎”。而教材编写往往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内容纷繁复杂,而且有些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关系不够密切。有必要根据教学目的,结合学生情况和教学内容特点,突出专业岗位技能性和运用性,优化和整合教材。教学要抓住教材中最基本的概念、理论、方法,不必过分纠缠抽象理论,不必着力于为什么,重在弄清是什么和怎么样。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侧重点。比如《机械基础》,在“汽修专业”方面,蜗杆传动、轮系、轴系零件、平面连杆机构、液压传动是重要内容。对“模具专业”而言,齿轮传动、螺旋传动、轴系零件、液压传动是关键章节。紧扣核心内容,合理处理主次关系。

二、充分利用教具,借助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提高教学效果

教具是专业基础课学习的重要工具,它有助于学生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的兴趣。如学习“运动副”知识,向学生展示铰链连接、燕尾滑轮、齿轮啮合的模型,以此让学生分别认识运动副、移动副、高副等概念,让学生看清运动副的接触元素,从而更好地区分低副和高副的排队原则。通过模型,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机械基础》课中,经常会碰到各种机械传动和一些常见的机构,合理地采用机械传动模型的演示实验,有助于学生对每种机械传动在直观上的认识,能够深刻理解和比较每种教学传动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也有助记忆和应用。

多媒体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现代手段,给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巨大的变革,这种图形、文字、声音、图象、视频等并茂的多媒体,在呈现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观功能方面有独到的作用,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如:学习“电动势,闭路电路欧姆定律”,利用Flash动画课件演示,通过控制正电荷在电源两极间移动速度和数量,模仿出电源两极建立电场全过程正电荷运动立体动画,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加深学生对微观世界认识和真实理解。又如:把液压千斤顶的工作原理做成了动画,复杂的原理通过演示就变得直观又简单,从而有力地激发和调动了学生的创造才能和学习热情。利用多媒体教学可鲜明、生动地显示动态信息,帮助学生在感觉与思维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解决他们由直观思维向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过渡。所以,老师们不仅要善于利用多媒体课件,而且要成为优秀课件开发者和制作者更,并注重交流、合作与分享,把枯燥、抽象的内容变成形象、生动的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效果。

三、贴近生活,注重创设生活化教学情景

知识源于现实生活,用于现实生活。让学生置身于现实的问题情境之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和发现知识,体验到生活中到处都是知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产生积极的情感。教师要密切联系学生社会生活实际,广泛挖掘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更重视从自己生活经验中学习和理解知识。??现实生活中蕴含着许多电工学知识,如在讲解“安全用电常识”时,可以从平常看到的现象中引导学生思考问题:鸟飞到高压线上站立,安然无事;若一只脚站立怎样?学生对电器的知识的了解主要来源于家电,讲“电容器的并联”,可将并联电容可增大容量的知识点拓展到电风扇、换气扇、洗衣机、电视机等常用家电维修中,通过维修演示,使学生在产生强烈的兴趣同时学得维修方法而自豪,增强了学习自信。从课本扩展到生活,扩大课堂的有形空间,将课本枯燥抽象的纯知识、问题还原于现实生活。如:减压阀与液化器钢瓶口的螺纹连接的旋入方式与钢笔螺纹的连接的旋入方式有什么不同;驾驶员使用螺旋千斤顶与钳工实习车间的台虎钳的螺旋传动机构应用形式有什么区别等等。让学生亲自到日常生活中探索和实践,成为“成功的发现者”,使学生觉得所学到知识的真实性、实用性、趣味性,激发学习兴趣。

四、加强实践教学

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学生动手实践就是把通过感知、思维、记忆获得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以形成相应的技能、技巧。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学习。如:汽修专业的学生,学习“轴的结构”知识时,如果结合专业特点选择减速器中轴上零件的装拆实操为内容,学生完成轴系零件的安装及拆卸实践后,在教师有步骤的指引下,学生逐步理解零件轴向和周向定位,轴与零件的配合特点,轴的加工工艺等,从而达到了教学目的。学生动手实践后,有疑问的,要引导学生回归课本,深化理解。又如:在钳工实训中有目的给出某个零件的加工图纸,让学生讨论,选择工艺方案,再由学生来加工完成。在此过程中让学生自己选择量具来较核。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学生的实训过程中,应注意及时总结和鼓励,经过实训,学生对“机械基础”“机械制图”“公差测量基础”的理论知识有深刻的感性认识,也只有让学生手和脑结合,接触大量的创造性劳动,他们对知识的兴趣才会觉醒,对知识掌握才会加快,才会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其实,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运用知识也是一个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在实践中学习知识,遇到新问题,开动脑筋,从多方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这实质就是知识提升的过程,也是“求真”的过程。正如陶行知所说的“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设,假设生试验,试验生断语,断语生行动,如此演进于无穷”。让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如此循环往复,学习兴趣会在这循环往复中延续不断地进行下去。

要打破中职学校专业基础教学的封闭课堂,真正为专业实训课打下基础,要努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是改变重理论传授,轻教学实践的认识,大胆调整和处理理论授课与实践活动关系,特别是专业基础课教学要有意识地向专业实训课迁移,把相关原理与实际机械构造紧密结合起来,避免条、快分割。二是要充分利用和挖掘学校的教学实验与实习资源。三是扩展校企合作途径,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工厂参观,请工程技术人员讲解。

五、改革评价制度,调动学习积极性

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要打破学校封闭的培养模式,特别是封闭的评价方法,“使教育在每个人的身上得到最大的成功”,“真正理解并学以致用”是教育的真正目的。创建多元多维的评价体系,要求学校为不同智能结构的学生,提供多元的发展机会,努力使学校真正成为培养未来社会成功者的场所。要调动中职学生积极性,就要改变评价方式。既要注重理论考试评价,也要重视实践的考查,甚至更多通过动手实践,渗透考查理论知识。机械的拆装、机件器材的辨认、现场工作原理描述、实验与考察报告、生活知识观察、实验制作与创设活动等都是很好的检测方式,真正体现理解并学以致用。要抓住评价这条“缰绳”,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实施有效教学,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学校要不断完善、充实教学设施。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特别是提高专业实践技能,利用校企合作方式,走出去,请进来,到厂企学习、向工人师傅学习,真正成为“双师型”教师。

参考文献:

[1]陈晓英.液压传动课程的能力本位教学法[J].机械职业教育,2000(12).

[2]陈力德.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专业基础课教学 篇4

一、传统钢琴基础课教学的现状

1. 院校层面:生源质量和资金投入参差不齐

众所周知, “学习音乐不仅要有良好的先天生理条件和音乐感觉, 同时还应具有很好的文化功底与多种智能。音乐专业中的钢琴演奏对人才的要求更为严格, 一般的儿童掌握钢琴弹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大体需要花费八到十年的时间。而经过一筛再筛并扩大招生进校的地方院校生源, 大多只是在音乐技能方面经过一两年甚至几个月的匆忙备考就跨入了大学校门, 他们不只弹奏方法乱, 程度低, 对音乐的认识片面, 而且钢琴专业的学生错过了技术训练的最好时机”。生源质量的参差不齐在很大程度上给钢琴基础课的教学带来了困难。

学校面对不断扩招的高校学生, 在钢琴与琴房的配备上已经显得越来越捉襟见肘, 并不能完全保证学生的练琴时间与钢琴质量。

2. 教师层面: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尚未转变

目前, 教师绝大多数都是在传统钢琴“一对一”教学模式下修习钢琴的, 因此他们学到的教学方法也是传统的“一对一”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显然不完全适应钢琴基础课的教学需要。

面对不断扩招的高校学生, 对钢琴教师来说增加了教学时数, 但是对于“一对一”的教学中还要不停的重复学生共同存在的弹奏问题以及理论问题, 这是对于教师教学时间与教学成果的极大浪费。

3. 学生层面: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差异很大

就目前而言, 很多学生尤其是主专业不是钢琴的学生对钢琴基础课缺乏学习兴趣, 对钢琴课的基础作用认识不足, 认为不是自己的主专业学多了也没有什么用;在学习中期望一蹴而就, 遇到困难时常常抱怨家境贫寒、天赋不够、起步太晚、师资太差等等客观原因, 没有意识到自己学习不够刻苦、学习态度不端正等等主观原因。

针对以上问题, 经过一系列的考察与研究, 只有对钢琴基础课的教学形式进行充分的改革才能使钢琴基础课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钢琴基础课教学形式的改革

1. 院校层面:采取一次性投资, 使数码钢琴教室进入校园, 取代钢琴基础课“一对一”的教学形式。

首先, 数码钢琴教室的开发与利用使院校解决了因为学校扩招的情况与钢琴和琴房不成比例的问题。

其次, 数码钢琴不需要调琴, 在节省调琴费用的同时, 还可以解决十到十五人同时练琴且互不干扰的问题, 能够保证学生的练琴时间与练琴效率。

2. 教师层面:由“一对一”的教学形式改为集体上课形式。

在新生入学之后针对每个学生的钢琴弹奏水平以及理论掌握水平大致按照十到十五人为一组进行分组, 教师可以把原来“一对一”小课中不断重复的教学内容统一讲解, 把节约下来的时间在原来的教学内容中穿插进来更多的音乐理论、和声、曲式分析、基本功训练、乐曲创作背景、乐曲重奏、合奏、即兴伴奏、移调练习等内容, 更加充实与完善讲课的内容, 使钢琴基础课更加具有可操作性与实用性。

3. 学生层面:加强数码钢琴课上课时的合作与激励原则。

使学生在与自己钢琴程度相当的学生中找到自己的参照物, 在共同上课与回课的过程中准确找到自己的位置, 发现自己的进展与不足, 并能体会到“一对一”小课中不能实现的钢琴重奏、合奏、联奏等带来的乐趣与成就感。

在经过了一学期的学习后, 由于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与用功程度的差异, 在下学期伊始需重新按照学生的弹奏程度及考试分数各方面综合评定再进行重新分组, 这样的不断变化使学生有了一种竞争意识, 找到了激励自己学习钢琴的兴趣与动力。也因为在数码钢琴中可以进行的各种实用性的学习使学生对自己本专业有了相当程度的促进, 这就使原本懒散的学习状态得到极大的改善。

三、教学改革后的跟进与完善

教学形式的改革是改善钢琴基础课教学的一方面, 在实行后很大程度的提高了钢琴基础课的教学质量, 确实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是也存在不断完善的问题。

1. 院校方面:

在经过数码钢琴教室的使用后要加大对数码钢琴设施的管理力度, 使设备能够更长远的使用下去。

2. 教师方面:

很多教师在经过数码钢琴教学之后, 感到从“一对一”小课中无限重复式的教学中解脱出来, 能够有更多的时间搞科研, 但是在上数码钢琴课时仍然还受原来“一对一”授课方式的影响, 只注重学生的技术技巧训练, 教学内容不够丰富, 教学方式还不够多样, 需要进行更多关于此类的研究与实践。

3. 学生方面:

数码钢琴的教学虽然调动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热情, 但由于有不断分组的危机感存在, 学生一味追求弹大而难的曲子, 所以有些学生忽略了综合素质的整体提高, 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形成一种学习氛围, 强调综合能力的整体提升, 并且在考核细则方面加上各类考试内容, 完善考核标准。

摘要:高等院校音乐专业的钢琴基础课多年来实行“一对一”的小课上课方式, 存在诸多的问题, 数码钢琴集体课的教学形式在不断的发展中取代了传统的上课模式, 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音乐专业,钢琴基础课,教学形式,改革

参考文献

[1]宋志伟.数码钢琴集体课教学实践与探索[J]高等教育, 2011 (6) .

[2]苏晨琦.高师数码钢琴集体课教学创新模式探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2 (5) .

专业基础课教学 篇5

摘要:针对工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特点,设计适合他们的美术造型基础课教学方案。目的是在大学低年级阶段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与造型相关知识的能力,提高其手绘水平和审美水平。

关键词:工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造型基础课;审美能力;形式美感培养;造型基础

检索: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6)05 0134-03

工业设计是20世纪工业高速发展中产生的一门新学科,它综合了审美、人和机器之间的关系以及制图技术的要求。坚实的美术造型能力仍然是实现人脑的创意输出必要的条件。当代的设计师群体是由具备独到的理解能力、审美能力以及能够娴熟地运用手绘技能的具备高创意的一群人组成,而他们所具备的审美能力和手绘技能的掌握,这些技能系统的训练应该源于学院为设计专业低年级学生所开设的美术造型基础课程。针对工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特点,笔者为其美术造型基础课程教学做了以下的探索和尝试。

一、为工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制定美术造型基础课程教学方案的根据和策略

(一)工科院校的工业设计专业的学习环境和学生群体的思维特征

和艺术院校的设计专业相比较,工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在教学方向侧重点的截然不同。材料力学、高等数学、c语言、工程图学、机械原理等等数理化课程占了大部分的比例,所以在美术基础课(包括素描、色彩基本写生)上的课程设计特点是时间短,(一般是一个学期),内容相较简单。学生在美术基础课上能获得的训练是相当有限的。再加上没有整个艺术学院完备的艺术氛围熏陶,一旦课程结束以后再想获得相关的美术知识更是不容易。学生在审美和手绘表达来说相对比较薄弱,断层的,甚至是一知半解的(部分学生是没有经过高考前的美术训练直接考上工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由于学习的不深入,直接导致学生对这门学科的不重视和不理解,学习起来很被动。所学的知识根本不够有效地被运用到以后的设计学习中,设计出来的效果图和展板没有美感。

工科的学生长期以来注重培养的是逻辑思维而不是发散性的形象思维,他们思考问题、思维构成都比较冷静、条理化。参考往届的工业产品设计和产品展示,可以看到作品的大多风格呈现实用和朴素的特点。

(二)为工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制定美术造型基础课程教学的方案

同样是美术基础课程,由于工科院校的工业设计专业的学习环境和学生群体的思维特征与艺术院校有所不同,所以为其所开设的造型基础课程在内容上的着眼点也应该有所不同。在教学中应首先强调构图完整、空间把握的合理、物体造型结构的准确分析,质感真实表达,后期以加强绘画作品完整度的以实用为目的课堂实践为主。总的来说为工科院校的工业设计专业所设计的美术造型基础课程以培养学生清晰朴素的手绘表达,基本能够表达出设计者的想法的方案为主,不是追求大效果的炫目和无细节的浮夸,是一种相当务实的教学策略。笔者任教以来发现大多非艺术专业的大学生在色彩搭配方面美感并不欠缺,他们缺乏的是将自己认为美的色彩和物像造型恰当的结合的手绘能力。学生的三维立体的造型能力还处在一个混沌未开的阶段,所以很多时候画出来的形象是偏向平面而不是立体的,作为色彩的应用也是近似乎于平涂。结构素描的训练相比较于调性素描,有其理性的优势。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运用到线结构的方式理性的全方位的分析和解构物象,克服手绘时过份主观随意的风格表达。用绘图的方式分析物体结构的逐步认知到大自然物象中秩序和规律,同时感受工具材料在纸张上以不同形态的用线、有秩序分布的点和控制整个画面的大块面的面貌呈现,从而完成三维物象在二维纸上以手绘方式进行符号样式的转换。

当然,作为工科院校的工业设计专业的美术造型基础教师教学态度也是是否能够成功上好这门课的关键。教学上不能够散漫,不能因为课时少,学校不够重视、条件不允许等等原因而泛泛而教,在接触美术的最初阶段,要让学生知道,造型艺术这门学科也是一门严肃的学问,对于在设计专业的学习来说不是可有可无的公选课。

二、在原有的造型基础教学实践中逐步深化部分学科知识点,加强学生对造型美感的主动认识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在短期内重视造型艺术以及达到造型训练的准确度,笔者在授课过程中进一步进行调整和实践。将造型艺术的相关理论的讲授和指导学生实践结合在一起进行。在学生实践当中实际能够运用的学科知识并不难理解,例如:形态、色彩、材料、结构、透视、质感、比例、构图等,难在在以后设计中能够灵活地运用。为了避免一带而过的遗忘率,在最初的造型基础学习中教师要抓住适当的时机对学生的练习进行指点加强巩固对理论的运用,这些不断重复的知识点是一门学科能够达到质的飞跃的关键。因此在为工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低年级学生开设美术基础课程中笔者认为教师除了做好课堂练习设计一块还要结合进度增设相关的理论讲述,增设相关的理论讲述所需课时不需要太多,但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以润物细无声的贯穿整个造型基础教学,无意识地在练习指导中微调学生所出现的问题,达到深化教学实践内容上来。

(一)构图

笔者认为在造型基础训练一开始的环节中必须阐明的知识点是构图,但是授课过程中笔者不仅仅把构图作为绘画的其中一个技巧来讲授。构图,是在一定的空间,安排和处理人、物的关系和位置,把个别或局部的形象组成艺术的整体,目的是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美感效果。是呈现在观者面前首先在视觉角度上首先吸引观者的一个重要要素,是画面形式美感处理的主要手段。[辞海]换种说法,即作品中艺术形象的结构配置方法。从设计的角度来理解这个基本的概念一关于结构配置方法,那么室内的家具的布置,建筑的规划,一个产品零件组成的设计都应该归属于构图范围,目的是为了使用者有着第一感官的舒适感。其中就包含了共通的审美法则,包括:形式美感的把握应用的所运用到的均衡、对称、对比、协调、呼应、渐变、韵律、节奏等的处理方法。在临摹阶段教师就应该有意识向学生介绍这深一层的内涵,并且选择一些形式感好,美感强的作品来给学生重点分析,使学生对形式美感进一步认识,其中包括优秀的工业设计手绘效果图。

(二)质感

在如何表现对不同物体表面特征的质感的把握上面。大家都知道,质感的表现对于手绘效果图的重要性。笔者观察到学生很多时候重技巧轻观察、轻感悟,是靠临摹相关的物体来学会表达质感的。临摹玻璃杯学会表达玻璃的质感,临摹木头获得表达木头的质感,笔者认为这种方式过于被动,不利于学生养成主动观察外界的习惯。用什么工具表达只是手段,对质感敏感的人即使用最简单的工具也能将他所要表现的物体质感表达清楚。笔者认为在最初的美术造型基础课上就应该开始有意识地培养这种对质感敏感的观察能力,课堂上素描石膏质感练习、真实的静物摆设练习都提供了最初的练手和练眼的机会。但是仅此是远远不够的,质和量的对比,这类型审美的获得源之于长期的观察。范本的技巧也是前辈通过观察得来的经验。在观察中带动自己的手,不怕眼高手低,最怕手低眼也低。所以在质感的训练中学会观察才是最重要的。在美术造型基础课上笔者要教授给学生的是一种细致观察的方法,而不是高考时的速成法。

(三)风格和形式

在美术教学课程进入到一定的状态的时候,即学生不再对绘画感觉到陌生的时候,就必须加强学生对形式美感和作品完整度的关注。无论是素描或是色彩习作或是设计效果图,最终的教学成果仍然是一幅清楚表达出创作者意图的完整美好的画面。在后面的训练中教师需要提醒学生注重画面的形式美感处理,包括用色、布局、点线面构成和和整体氛围处理,逐步回归到“收”的状态。教师适当的为学生讲述各种不同的风格作品的特点和美感,有利于学生明确自己的表达手法并加以完善,同时,风格的概念笔者认为教师要整体把握的,风格概念的提出有助于他们以后对产品的设计的文化内涵的定位。就如同在美术基础教学的素描教学上,只有让学生分清了在运用的风格模式是调子写实素描、或是结构素描、或是半调子半结构素描,才能运用相应的技巧逐步完成细节直到整个画面。明确了风格才能做到收放自如,才能谈及从学习到创新,才有源可循。设计的风格林林种种,道理也是一样的。这是为什么无论是设计大师还是艺术大师都要熟知中外设计史或艺术史的原因。艺术和设计不能完全割裂来进行。

三、使学生养成主动获取信息来源能力的培养

(一)重视速写,向大自然获取

教师在美术基础教学中应该帮助学生养成速写习惯,使他们能够熟练运用徒手草图的方式,把一些模糊的、不确定的想法从抽象的头脑思维中延伸出来,将其图示化,这样便于在最初的发散的、天马行空式的想象中通过图示这种直观的形象来发现问题。速写是一种在无意识中可以逐步提高美术造型能力、美感培养的最好的方法。和长期绘画训练不同,速写利用的是点滴的时间,在比较短的时间内画下随意性、自由性、概括性简约的图示印象。长期这样的练习会有效的训练到学生对外界物体的观察力和手头表达能力、对事物的造型概括能力和记忆能力,直接提高以后手绘设计图的用线质量和产品造型的表达,对于设计者灵感的获得更是大有裨益的。线条,手绘中最基本的元素之一。从西方艺术大师的作品、东方传统的中国画、书法艺术或当代著名的设计大师的手绘作品都可以窥看到线条的魅力。大师的线条和普通人手绘的线条是截然不同的,他们的线条是具有着生命的活力。抽象大师克利说过:带着线条去散步,就生动的表述出线条在美术作品中的生命力。克莱夫贝尔在《艺术》一书中表述,“仅从一条线的质量就可以断定该作品是否出于一位好画家之手。”只有长期浸染在这种手绘训练中才能把握用线的美感,同时教师也要常常给学生展示优秀用线的美术作品范例,包括设计图的、西方素描大师的速写作品分析、或者现当代流行的萌系手绘作品的分析、林林总总,这也是开阔视野的一个简单易行的方面,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持之以恒的兴趣。作为教师,要提倡新型便利的手绘工具的使用,运用常动笔头的方式式来开启发现思维的活动,很多同学的手机软件都会有画板工具,利用新的科技成果可以大大的简化我们的工具材料,给我们的绘画带来便利和乐趣(软件绘画可以方便于平时无聊时的速写练习,不用带本子,平时用图示的方式代替文字表达想法等)。

(二)学习观摩,向优秀同行和相关学科获取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养成主动从外界获取相关的信息资源,进行观摩学习、分析和利用,课中开展定期的作品展览是互相观摩学习的好方法。学校每一学期开设的相关的美术公选课程(包括美术鉴赏、写生课程、美学课程等等)都可以去听;每一年,广东省内各大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应届本科生/研究生毕业设计展、美术展览,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在各大美术馆进行交流的设计展览,都是很好的学习场所,有机会参观的同学可以带着问题和学习的心态多看多思考,开阔自己的眼界。各大杂志期刊、网络上发布的设计艺术信息,也是学习和观摩的途径之一。

结语

浅谈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方法 篇6

一直以来,我们基本上没有摆脱“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的教学模式,教师忽视了作为独立个体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各种需求和潜能。而学生本身又存在知识的断层,更重要的是学习没有目的性,于是对所学知识更感觉难于接受。

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个“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以教师为主导,重视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教学环境。这个目标的实现基本分以下三步走。

一、建立学以致用理念

“学以致用的理念”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不仅仅是教学生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在生产实践中应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所以教师应有意识地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或专业课中的应用联系起来,建立“学以致用”的理念,这样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调动积极性、主动性。也只有注意了知识与工程应用的密切联系,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电工类基础课中,一般通过举证电类自然现象、生活现象,观察实验现象,并用将要学的新知识去解释他们已熟知的现象,来让学生发现所学知识的作用,引起学生探索奥秘的兴趣,使思维活跃、开拓起来,无拘无束,充分发挥才智,使他们自觉地、积极地投入到创新的探究之中。例如,在介绍二极管的特性曲线时,只单纯介绍特性曲线的基本含义,而特性曲线有什么实际应用并不介绍,这种从概念到概念的灌输,使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感到抽象和无用。如果在介绍曲线的基本概念之后,进一步联系实际,说明二极管特性曲线可由晶体管图示仪来测量获得,利用特性曲线可以观测二极管的主要参数和检测性能的优劣,从中学生体会特性曲线的作用和应用。再比如,讲《电工基础》课程中串联电路中的电压和电阻成正比的关系时,笔者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两个电阻串联,其中一个电阻很大,大到了无穷大,也就是断开了,那么在断口的电压是多少?有的同学感到茫然而不做声,有的同学说没有电压。大家七嘴八舌猜个不停,争得面红耳赤,积极性非常高,但此时笔者又提出一个问题,在实际中如果某处电线断了会不会电着人?几乎是异口同声说“会”,是什么原因呢?同学们恍然大悟,是因为断口处存在电压。这时笔者再用电压表测量一下进一步验证。经过了激烈的讨论并且有生活实际的经验,于是同学们都掌握了所学内容,并且对所学知识还会记得很牢。

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后教师应注意及时正确的引导。教师应精心设计,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究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他们的欲望。同时教师也应该作为参与者和指导者在学生的讨论中不断起促进和调节的作用使问题不断深入。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对学生的观点要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即使是正确的,也要追问一个为什么,同时征求其他同学还有没有不同的看法。学生这时往往会迸发出创造性的火花。对提出错误观点的同学,不要一棍子打死,要及时“点拨”和“引导”。要分析错误的根源,纠正错误,让其他学生也引以为戒,这样学生记忆会更深刻。

三、加强反复练习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教师主要是把方法传授给学生,之后让学生大量练习,通过多训练、多实践、从而牢固地掌握知识。而教师此时注意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和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这样不但让学生把所学内容牢牢掌握,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按以上三步走,时刻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潜力,使他们不但将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牢牢掌握了,而且还学会了学习,并培养了实际应用能力。

对高职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的思考 篇7

关键词:教学理念,基础教学,专业设计,教师队伍

设计类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既要求学生打下扎实的基本功,又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应用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为突出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设计类专业教育中,专业基础课的教学目的应该是注重如何培养学生通过基础课的学习,循序渐进地认识和掌握设计语言,并能把握和运用各种设计语言,为以后的专业设计创作服务。如何使学生顺利完成第一阶段的学习任务,又为他们未来向更高一层次进军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学生们揭开设计专业神秘的面纱,是设计类专业教育工作者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高等职业教育属于高等教育,它既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也不同于岗位培训。它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这就使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在类型上区别开来。它是以职业岗位能力为要求,形成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指导思想。高职人才的培养应走“实用型”的路子,而不能以“学术型”、“理论型”作为人才的培养目标。因此,高职院校的设计课教师就必须革除陈旧的、不合时宜的教育观念,应该把更新教育观念作为教学的先导。高职院校的设计基础课教学内容必须充分体现“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少而精”的原则,体现“联系实际,深化概念,注重应用,重视创新,提高素质”的特色,培养学生掌握各种设计语言及其应用的能力。在设计基础课教学中,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并重的模式,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的指导者,学生要从被动听讲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设计基础课教学,在获取设计基础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主动学习自行获取知识的方法、学生主动参与设计实践的本领,进而获取终生受用的设计能力、创造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要把教学过程从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

二、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习兴趣

改革教学方法的核心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心理学之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设计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是为以后的专业学习打基础,不同的专业学科,基础课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所以,教师要在基础课程教学中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通过各种精心准备的活动、各种学习成果的展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专业,运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训练,引导他们打破常规,活跃他们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学方法的好坏不仅关系到教学目的的落实,同时也影响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英国科学家贝尔纳说:“科学中难能可贵的创造性才华,由于方法拙劣可能被削弱,甚至被扼杀,而良好的方法则会增长促进这种才能。”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他们的思维和创造动力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的目的。

三、加强基础教学与专业设计之间的联系

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的目的不仅包括基本功的训练,同时也包括创造性思维的正确启发和引导。在基础课教学中很少联系到专业设计,也就是上这门课程在以后的专业学习中该起到什么作用,怎样衔接后面的课程,学生不是很明确,一味地强调技法的训练,而表现内容和思想却处于混沌状态时,表现技法就会变得苍白无力。因此,在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一方面要坚持基础知识“够用”为度,一方面又要达到高水平,奠定坚实的能力基础。教师应采用多媒体和幻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大量欣赏中外优秀的设计作品图片,扩大学生的视野。作品赏析的内容可以是多方面的,如平面构成作品、工业产品设计、平面设计作品、建筑设计作品、装潢设计作品等等,还可以不定期的组织学生听学术讲座、与其他院校进行交流,逐步培养他们的创意思维。通过对优秀作品的赏析,增进学生的艺术修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并使学生认识到设计基础课程的重要性。比如,通过对招贴作品的赏析,进一步明确字体设计、版式设计等专业基础课程知识在具体载体上的应用。在作业中直接选取相关的主题内容,通过欣赏——分析——应用,拓宽和深化课程内容,对强调基础知识的应用起着积极的作用。通过对经典和大师作品的赏析,学生鉴赏能力可以得到很大的提升,这更有利于所培养的人才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胜任其岗位职责,为用人单位创造更好的效益,让学生看到设计基础学习能够学以致用,立竿见影,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四、优良的教师队伍,是完成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的前提

提高教师素质、更新教学观念是完成好设计基础课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的前提。一流的师资才有可能教出一流的学生。有些担任设计专业基础课的教师的学历、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各有不同,这或多或少会影响到教育教学效果,同时也给教师带来很大的压力。针对这种情况,首先教师要自觉学习,不断丰富、更新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教师要本着对学生负责任的态度,关注教学前沿问题,关注本学科的新动向,参与进来,研究讨论问题,在教学中要克服畏难心理,不断实践、总结,从而不断创新。笔者认为这一点很重要,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创新、科研是高职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是教师能力与水平的体现。其次教师应该积极响应并参加高等职业院校每年度组织的师资培训,有计划地到其他学校、企业等进修、培训,珍惜每次学习提高的机会。第三,基础课教师应积极主动地与设计课教师沟通交流,共同探讨设计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形式、方法与手段,选择更有效的方法或手段完成教学目标,实现基础课程教学为专业课程教学服务并与之顺利衔接,集众人的智慧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服务。第四,教师不但自己要有独立的个性,还应当培养并且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他们的选择。同时要有饱满的工作热情,自己首先要热爱自己的学科,用自己的学识、人品赢得学生的认同,这样有利于我们实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从而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总之,通过不断培训和进修提高专业基础课教师的专业水平及教学能力,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基础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交流、合作,在高职的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中,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注重学生独立观察、判断和自我意识的培养,加强学生基本功的训练,是专业基础课教学必不可少的阶段,基础课教学改革的重心要放在如何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上,真正为下一步的专业设计创作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何飞跃, 魏雯, 施茂祺.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浅说[J].职业教育研究.2009-6

[2]张鹏辉.关于创意产业背景下设计教育改革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3

浅谈高职院校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 篇8

所谓设计基础课是指平面、色彩、立体的构成设计课,简称“三大构成”。它自产生之日起,就广泛地被用于各类设计学科的基础设计教学中,各类设计也按照本专业的特点,有所侧重,它们是学习一切设计知识的前提和基础。很多院校对传统的设计理论教学主要的授课形式是教师单方面的理论介绍和学生范画示例再加上作业指导三部分组成。就拿平面构成课为例,一般来说五周的课时里会有两周是教师对知识点的传授和讲解,同时给学生一些范画和优秀作品欣赏,另外三周是学生手绘创作阶段,学生做作业,老师针对作业内容给予指导。通过课堂经验论证,这种方式有个最大的弊端就是教师往往注重了学生的作品质量是否精细,而忽略了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是否表现了一定的创造力。其实三大构成课表面内容庞杂,重复性较小,但实则内部联系紧密,层层相扣,造成有些学生直至课程结束,仍然云里雾里,不太清楚自己学习这门课程到底有什么用,没有起到培养基础设计能力的作用。很多实际的经验让我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启发性教学是多么重要。

启发性的教学重点是要让学生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有主动求知的欲望,而不是把什么都寄托在老师身上。老师不能总是在课堂上占绝对的主角地位,而应该变传统的讲解授课模式变为引导授课模式,很多知识点不要直接以概念的形式灌输给学生强行记忆,而是要起到引领的作用,因为只有这样才不会导致学生思想上的“懒惰”,他们才能学会主动去在实践中找寻解决问题的办法。新时期的教育环境下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创新思维是一项极富创造力的思维活动。它是常规惯性思维模式的突破。如果没有创新观念和意识,没有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很难充分挖掘现有创造潜力。课堂实践证明:通过规范化的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创造潜力。这种训练完全可以在基础课中完成,并融入以后的专业设计课的创作中。

除了要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用怎样的表现手法来完成作业也是需要解决的新问题。以往的学生作业单纯采用手绘的形式,一味强调涂色技巧和制作工艺是否精致等问题,这导致了完成一次作业的制作周期过于漫长的缺点。同时,当作品最终完成,若有不尽人意之处,改动起来比较困难,往往只能重头再来,已成定局的作品常常造成教学上的遗憾,因此,设计基础课教学可以适当加入电脑辅助。所谓电脑辅助教学是指在构成课程的教学后期安排上机操作环节,这样一来可以让学生的作业完成时间大大缩短,同时也能很好地随时更改和完善创意,更加熟练掌握软件操作技能。

在平面构成的创作中,基本形在画面骨骼框架内方向不同,正负的转换上存在着极大的灵活性,即使是同一个基本形也会由于不用方式的排列组合,出现多个迥然不同的画面效果,这也正是平面构成的魅力所在。传统的手绘让学生只能针对某一个画面效果可能性的探求,对活跃学生思维极为不利。因此学生必须学习基本的绘图软件,运用软件绘制出手工绘制时难以得到的图形效果,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在电脑上通过复制、镜像、旋转等命令反复寻求变化和组合方式,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

在色彩构成的创作中,色彩原理是必须掌握的知识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讲授色彩原理时,教师往往以字代色,不够直观,尤其对一些色彩感觉较弱、对色彩知识了解也较少的学生,这一点最为明显。如果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加入软件的演示,学生可以轻松掌握色彩搭配规律、理解色彩原理、磨练色彩感觉,进而提高自身的色彩修养,为以后与色彩相关的设计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立体构成的创作中,计算机三维建模及渲染技术能表现出物体的各个侧面及细部,同时也能在空间的试点中对形体进行构筑和修改,这对学生的学习帮助很大。对于刚刚接触立体构成的学生,可以通过软件中提供的强大材质库进行材质的真实模拟,暂时不去考虑制作问题,全身心投入造型设计中,这从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学生思维上的训练,提高了创意能力。

尽管电脑的辅助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作可能,为教师教学带来新的思考。但是电脑的引入,只能是作为一种先进绘制工具,毕竟电脑代替不了人脑的思维,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建议并鼓励学生保持传统的绘制能力,提倡学生运用画笔和色彩等传统工具,在上机操作前先做充分的构思与构图准备工作。如果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能够在手绘的同时又多掌握了软件的技能,其教学效果一定是令人欣喜的。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高职院校设计专业的基础课教学会有越来越好的发展,能够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设计基础,更好地学习以后的课程,能够为社会培养出真正符合岗位需要的技能型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如画《三大构成设计技法图例》吉林美术出版社2004年

[2]、于国瑞《平面构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

[3]、周艳芳《色彩构成设计》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年

[4]、徐时程《立体构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

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改革 篇9

1 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改革所面临的现状

1.1 过于注重基础课程创作技巧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更加倾向于“为画画而画画”, 就是说为了提高技术深入而刻画, 为了表现画面的逼真而画画。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临摹和写生, 对艺术设计课程中所要求的绘画技术和能力都着重加强。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是为了之后的美术课程深化打基础。通过写实技巧的锻炼可以增加学生的绘画表现力, 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过于重视这样的训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如果学生只注重物体形态的临摹, 对绘画物体的表达只停留在表面, 就很容易使画面变得呆板, 极易丧失学生的个性表达和自主创作。

1.2 缺少有序的情感表达

在基础课的相互衔接中, 各个学科相互孤立, 缺少必要的知识联系。学生在学习素描、速写、色彩的过程中, 教师一味强调技艺, 过于片面。学生的学习处于盲目的状态, 缺少有序的情感表达。有了这样的消极方面, 在进入专题课程学习时, 很容易陷入艺术设计教学困境。为了使学生建立起有序的情感表达, 在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安排中, 教师应逐步调整课程阶段, 完善教学方法, 将基础课程与专业设计方法有机结合, 从而落实“全面发展”的人才养成。强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 应该着重拓宽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学习技法的同时分析、解决问题, 从而打破基础课程的教学局限。

1.3 制定适合学生自身的教学模式

近些年来, 由于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 就业问题成为了各高校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在基础课程阶段, 教师就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素质养成。通常, 高等院校的基础课程都设置在大一、大二阶段, 部分学校在学生进入大学一年的时间, 都在单纯地进行素描、色彩的练习。这种应试教育下所养成的灌输式教学缺少了师生之间的互动, 忽视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自主学习能力。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 教师不能单纯强调学生完成作业, 应该积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不断启发学生自主设计的能力。为了消除学生单纯为了作业去画画的不利心态, 教师应该想方设法让学生进行设计创作, 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对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相关思考

2.1 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改革的安排

在艺术设计的专业教学中, 课程的安排要摒弃陈旧单一的课程安排, 要以增强学生艺术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首要任务, 加深学生对色彩、风格、空间、结构关系的深刻理解。

在素描教学案例中, 教师可以素描进行分类, 细化为精细素描、空想素描。在常见的结构素描进行一段时间后, 将其他素描方式融入学生学习课题。例如精细素描, 指的是让学生发挥基础造型能力, 将细小的东西放大到纸上。如:一张纸包的石头、两只饱满的麦穗、几朵盛开的鲜花、一块拆开的糖果等等。空想素描, 指的是凭借学生脑海中的想象, 在画面上绘画出不可思议的素描形象。如:折断的铅笔、破碎的闹钟、飞翔的羽毛、微澜的水面、翻开的书本等等。这样的素描方式一方面加强了学生的兴趣, 另一方面也使他们的思维得到拓展。并且通过创新型素描课程的开设, 可以有效地改善学生们对课程的注意力, 逐步加强素描教学效果。

2.2 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情感表达

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中, 实践的表达更应得到注重。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实际项目的设计中, 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参与实际设计课题。高校教师要努力将艺术设计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设计中。须知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强化可以为日后的设计深入打好基础。

在优秀的艺术设计作品中, 没有情感的注入无法得到观众的认同。对学生实践能力和情感融入的培养同样重要。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 在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开展中, 教师可以拿来一些浅显易懂的艺术设计实践案例作为示范, 例如:一些广告设计样片、包装设计策划等等, 带学生亲自感受社会实践中艺术设计的地位和作用。教师要对这些成熟的, 有实际操作可以依赖的设计案例进行全面讲解, 从情感、设计等方面进行分析。在这个过程中, 通过实际设计方案的解析演示可以极大地开阔学生眼界。

2.3 注重基础课程的相互融合

在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中, 基础课程的每个分类都是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因此, 教师要注意艺术课程的相互融合, 强调专业基础课程的科学性。在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中, 应该对设计素描的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组合。加强基础课程相互间的联系和支撑。

例如素描风景和色彩风景的搭配、速写和白描的作业布置, 要采用“兼并式”的教学方法, 在一张纸上, 给予学生表达多种绘画方式的空间, 允许学生进行自由选择。经过了这样的设计, 出现了很多精彩的绘画作业,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作能力。在基础课程相互融合的方面, 教师应该进行环环相扣的设计和结合, 素描、色彩、速写都是相互影响的设计学科, 不能单纯独立开某一学科, 为后续的课程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便于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提高。脱离死板陈旧的“一科作业十几张”模式, 教师可以进行充分的组合式的搭配, 从而给予学生创作信心和创作灵感的提升。

3 总结

综上所述, 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基础教学的质量, 为了使学生打好艺术设计的扎实基础, 教师需要从课程上下足功夫。通过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合理改革需要让学生明确不同的教学任务。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研究方向, 让学生顺利实现设计基础课程向专业深入层次的过渡, 逐步引入设计教学知识学科的理论经验和实践能力, 进而形成科学有序的知识结构体系, 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使艺术设计教学向良好的发展方向前进。

摘要:艺术设计基础课程作为美术教育的根基, 逐渐有了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教学模式。在美术基础教学体系构建的过程中, 高校教师从注重技法的初始逐渐演化, 发展至今更加倾向于学生内心情感的刻画和表达。笔者作为工作在教学一线的艺术设计教育人员, 总结相应工作经验, 从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改革的本质和特点入手, 分析了该课程在专业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的不足, 并提出了相应课堂问题改革策略, 力求建立一套完善严谨的艺术教育理论体系。

关键词: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单炜.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建设与研究发展[J].艺术教育, 2005 (6) .

[2]夏燕靖.对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本科专业课程结构的探讨[D].南京艺术学院, 2007.

专业基础课教学 篇10

1 巧妙地设计每一堂课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可见自古以来,在将前人已有知识的传承过程中教师责任的重大。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只单纯讲知识是不够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教师要根据授课的具体内容,精心设计,启发诱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既达到成功传授知识的目的,又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增强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例如,焓、偏摩尔量、化学势等是热力学部分中非常重要的基本概念,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为了便于学生能正确理解这些概念,在课堂讲授时不能直接给出它们的定义式,而是要从引入这个概念的意义及目的出发,逐渐引导,最后得出其定义式并做简要的说明[1]。

在启发诱导学生思考的过程中,经常巧妙的运用提问甚至追问方式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问题的提出也是需要设计的,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又要有技巧,便于学生深入思考。例如:讲解“界面化学-润湿现象”一节可设计如下系列问题:将一杯水洒在光洁的水泥地面上会产生什么结果?若是水银温度计被打破了,水银洒落到地面上又怎样?为什么?在讲述了润湿作用后,继续问:洁净的玻璃毛细管插入水槽中和插入汞液体中现象有何不同?为什么?接着引出弯曲液面的附加压力的知识点。解决上述问题后再问“玻璃毛细管中水柱上升高度是多少?”“若玻璃毛细管的上端是弯管,则水可溢出吗?”等,问题逐渐加深,学生的思考也随之深入,这样学生会跟随老师的思路主动地学习新理论知识,并加深理解。另外可用运用毛细现象原理解释农民除地保熵,还有通过对描述弯曲液面饱和蒸汽压的开尔文公式的定性定量讨论,可以解释人工降雨原理,喷雾干燥工艺原理,液滴蒸发现象等。例如,在讲授“稀溶液依数性”内容时,可以列举“北方冬天吃冻梨前,先将冻梨放入凉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发现冻梨表面结一层薄冰,而里边却解冻了。这是什么道理呢?”实际上,如果能清楚梨中的水不是纯水,而是溶有糖和一些物质的溶液,利用稀溶液中凝固点降低的规律就很容易解释这一问题了。在讲述渗透压概念时,可以将其与医院常见的打吊针相联系,讲述渗透原理时可以向学生介绍反渗透的应用,包括海水淡化、环境中污水处理等;再例如讲饱和蒸汽压概念时,由它可以引出沸点、相对湿度等概念,并能解释为什么高原地区水不能沸腾以及秋天的早晨会出现露珠等问题。利用表面活性剂特性解释日常生活中去污、抗静电作用等;利用相平衡知识中的Clapeyron方程[2]:

dΤdΡ=ΤΔVΔΗm(1)

解释冰刀用前为何先开刃、有机蒸馏的原理、高压锅可使食物快速煮熟等;运用化学动力学理论说明为何化工生产过程经常需要高温高压及催化剂的实验条件等等。

2 对知识宏观把握和系统性讲授

物理化学逻辑性、系统性很强,前后内容之间联系密切,因此加强对课程整体性和系统性的阐述[1],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善于从整体上把握课程的基本脉络和内在联系,从而统领全局,一目了然。我们可以把物理化学看作是一棵大树,有主干(主线)、分枝(支线)和树叶。一方面在绪论前言中对全课程作一系统的概述,另一方面在各章中也要列出一根主线,按照主线——支线——细节的原则引出具体内容,使学生可以把分散的知识连成一个整体,增强对课程系统性的认识,体会到正是由于物理化学系统性强,我们只要掌握了它的基本思路和学习方法,反而更容易掌握这门课程。强调课程整体框架也是非常重要的,框架是联系众多具体内容的逻辑结构,学习一门学科,最重要的就是掌握它的框架。有了框架,熟悉了典型的内容,以后通过长期的自学,就可以掌握广博而贯通的知识,并用来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在学习每一章时,通过介绍每一章的框架,可以了解主要内容,还可以了解特别是如何从实验得到经验方程,再抽象出假设和模型,最后上升为理论的过程,以及理论如何应用。下面举两个例子来说明。首先,以化学热力学部分为例,化学热力学是物理化学主要研究内容之一,教材大部分章节都是有关热力学的,它们之间的联系[2]如图1。

3 突出重点和难点

课程中的难点可以在预习内容中给予提示,在上课时进行详细讲解,也可让学生自己指出难点,在课堂讨论时加以注意。对于课程中的重点内容,一方面可以通过在讲课的各个环节进行反复强调,突出明确重点内容,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一定的讲述方法让学生自觉认识为佳。以热力学第二定律为例,在开始的引言中先将热力学第二定律解决问题的大致思路即主线作一简单介绍,明确指出它是解决一个过程是否自发的问题,在这里务必掌握两个概念:自发过程,(不)可逆过程,从热机效率η=(Q1+Q2)/Q1—卡诺循环—卡诺定理—任意卡诺循环—不可逆过程的热温熵—熵概念的引入与熵变关系—不可逆过程的判定(熵判据)最后再到亥姆霍兹函判据、吉布斯函判据和化学势判据的学习。这个知识链条中难点是如何把握熵的物理意义和几种判据的使用条件,重点是给学生讲清从所研究的对象:隔离系统到封闭系统的过渡。在做小结时和学生一起可以把整个知识窜连起来:从热功的求算到熵变、吉布斯函变的求算,最后对ΔG-T关系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整个知识体系中无非就是条件的使用问题,明确研究对象的问题,不少学生反映当时上课时听得懂,课下一做题就不知从何处下手,这种眼高手低的现象普遍存在,关键是真正理解所研究的问题要解决什么,需要什么条件和理论,再到问题中去找。比如当讲到表面张力(σ)的概念时,重点把握σ的物理意义,它是沿着表面而使其表面收缩的力,但同时又具有能量的单位,是增加单位面积外界对体系做的功或体系吉布斯函的增加。除了注意讲述方法的变化外,培养学生如何抓住重点内容提高学习能力也是要注意的一点。

4 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在物理化学传授过程中,采用电子课件进行课堂教学[3,4,5,6],教学的文字内容都经过了严格的校对,概念准确无误,例题清楚明了,表格数据排列规整,具有很好的可视性。同时,学生上课时只要认真听课即可,不用再记录课堂笔记,从而能充分利用课堂的有限时间,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教学效果,具有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效果。在教师备课和制作课件过程中,可利用Internet上丰富的教学资源,增加对新科技成果的介绍;对有争议的问题,也可以利用网上查询的方式,引用多家学术观点加以讲述,使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并去探索和寻找真理所在。当然在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当中,有一些内容采用多媒体教学就不能显示出优势。比如一些重要公式的推导和中间步骤及计算过程,适宜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并以板书的形式讲解,让学生对公式的来龙去脉有必要的了解。因此,要挖掘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的优势,发挥各自的长处,提高授课水平。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黑板教学相结合,在重点、难点处用板书作细致的分析,进行启发性、深层次的教学,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增强互动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总之,教学课件的使用,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一些弊端。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应该不断积累经验,掌握好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努力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5 讲练结合,善于总结

物理化学课程的内容复杂,公式多、定律多,为避免学生概念模糊,混淆公式,教师在每节课开始时应复习上节课的重点内容,并顺理成章地引出新问题,讲解本节课程,在每次课结束时也要有个小结,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清晰的脉络,也可在此时提出新问题,供学生思考或进行预习。在课堂讲授中也要及时总结,经常将一些相关重要内容放在一起总结、比较,找出规律,特别对一些公式的适用条件要弄清,便于学生掌握和复习。另外在每章讲授结束后应进行全章内容的总结,让学生明白本章内容能解决物理化学的什么问题,知识的重点、难点,给学生构建好知识结构框架。

教学是一门艺术,我们还需不断创新,提高物理化学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有些物理化学规律,初看并无类似之处,但只要认真思考,注意捕捉它们在形式上的相似之处仍然可以类比,达到深刻理解的目的。

例如,温度对化学反应速度的影响规律即阿累尼乌斯方程式(式2)[2],温度对化学平衡常数的影响规律(式3):

lg(k2k1)=Ea2.303R(Τ2-Τ1Τ1Τ2)(2)

lg(k2k1)=ΔΗθ2.303R(Τ2-Τ1Τ1Τ2)(3)

虽然形式上类似, 但二者的含义不同,前者当反应的活化能为已知时,则可以从T1温度的速度常数K1计算在另一温度T2的速度常数K2。后者是当等压热效应为已知时,则可从T1温度的平衡常数K1计算该反应在另一温度T2时的平衡常数K2。这样用类比法讲授物理化学规律,避免了学生容易出现的离开化学实质,把定律作为数学公式来记的弊病。因此,在物理化学教学中,恰当运用类比,可以少费口舌,化抽象为具体,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过程变得自然、亲切,又觉得新鲜而不重复,学生获得的知识确切、清晰,又印象深刻。需要注意的是,运用类比法讲授新课时,应使学生明白“类”只是类似,“比”只是比较、推理,“类比”并不是“等于”。这是因为事物都各有自己的特殊内在本质和规律,类比只是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思维方法。

6 定期举办前沿科技知识讲座

物理化学作为众多专业的基础课,涉及知识面广泛,教学内容中可以介绍一些交叉学科的前沿性知识[7,8,9,10],介绍物理化学研究的新发展,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拓宽学生的视野。笔者结合自身的科研方向,将大量文献资料介绍给学生,并适当向学生讲述科技前沿的知识,学生对此反应良好。另外在教学中向学生多介绍一些本校在物理化学应用领域的研究项目和科研成果,有利于学生了解学校科研动态,同时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科研工作的热情,这些也已经得到了实践证实。教学是教与学相辅相长的过程,是教师将已有知识进行再组织和创造的过程,在新的世纪,在知识急剧膨胀的年代,作为教师不仅要传授具体的专业知识,更多还应该引导学生如何掌握学习知识获取知识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和思考解决问题比学会某个具体公式更重要,这对我们教师也将是一种挑战。因此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也是很重要的。

7 结 论

物理化学是一门基础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是化学的带头学科,对化学、化工及环境类专业学科的专业基础理论的作用和影响是巨大的,它在教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强化教学质量,才能达到新世纪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摘要:物理化学是重要的化学基础课程,逻辑性强,理论性强,概念抽象,公式多,教与学的难度都很大。为提高物理化学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理论联系实际教学以及宏观把握系统学习,归纳总结和结合现代多媒体技术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灵活运用,提高了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学方法,物理化学,理论联系实际,宏观把握,系统学习

参考文献

[1]许江扬,雷万学.物理化学教学中应注意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J].江汉大学学报,2002,19(2):50-52.

[2]程兰征等.物理化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8:43-45,187-189,201-203.

[3]王艳坤,张保东.多媒体技术在物理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及探讨[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5(4):55-58.

[4]印永嘉,奚正楷.物理化学简明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383-392.

[5]方其桂.多媒体CAI课件制作实例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157-273.

[6]阎雁,史苏华.无机化学采用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大学化学,2002,17(4):33-34.

[7]赵洪凯,肖力光,刘亚冰.设置材料化学专业的探索与实践[J].广州化工,2010,38(30):300-303.

[8]韩德刚,高执棣,高盘良.常教常新,常教常精—物理化学课程的建设与改革[J].大学化学,1994,9(6):12-14.

[9]高盘良.物理化学课程的作用与定位[J].中国大学教学,1999(1):24-26.

专业基础课教学 篇11

一、以基础素描教学为主、培养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和技能

在素描作品中。整体感是产生美感的一个重要条件,是联系各种有机关系的关键。因此,教师在向学生传授技法时,要引导学生学会整体地观察和表现物象,同时要把培养学生的整体感作为素描基础教学的重要内容。在高职院校美术专业教学中。如何来使学生的素描整体感提高呢?

1、学会整体观察

法国画家德加曾经说过:“素描画的不是形体,而是对形体的观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观察方法的问题。要从物象全局着眼,首先看全貌,然后看其主要部分。其次才是看局部细节,始终不能忘记或脱离其整体。整体的观察,就要取其大体的形态动势,确定主要的形体形状。观察时,视线不能总看着一个地方,要暂时省略掉细节,观察前后大小的比例关系,统筹地去看。学生只有通过整体观察,才能让复杂的东西在画面上变成一个有机体。所以这种观察包括构图时上下左右的布局,明暗中的强弱对比。当可以很熟练地运用这种思维方式的时候,娴熟的绘画技法才能最终派上用场。

2、培养整体美感

素描整体美的培养使学生观察能力得到强化的同时,也使其获得丰富多彩的审美体验。素描教学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艺术思维的想法和如何观察事物的看法。离开了这两点,素描练习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2.1 比较照顾全局。素描的整体感是指作画过程中画面的整体效果而言。一般来说,作画时要求抓住大效果,可分四个步骤进行,即打形体结构与轮廓阶段,上大体明暗阶段。深入刻画阶段和调整完成阶段。在作画过程中切不可从上画到下或从左画到右,这是初学者最容易犯的毛病。其实,素描就是比较、比较、再比较。比物体色调的深浅,比形体比例的大小,比透视关系的前与后、虚与实。根据这种比较画出来的物象,才是客观对象真实存在的一面。

2.2 针对细部刻画。细部刻画,是绘画过程中继构图之后的又一个重要过程。细部刻画,即通过认真观察,相互对比,将各个静物的每一个小的细节刻画好。细部刻画使作品更形象、生动,更具活力。

所以,在素描课的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对整体美的塑造能力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在素描写生教学的开始阶段就应及时给学生输入整体思维方式的概念,并形象地加以解释。在写生训练的过程中教授具体的整体方法和整体程序的同时,不断强化整体意识,使学生通过整体方法的具体训练和运用,在潜移默化中取得较高素描水平,大大提高学习效率,达到理想的目标。

二、以科学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明确指出:“我以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可以说,没有想象力就没有艺术。美术教育是激发创造性和获取创造性表现能力的手段之一,激励、唤醒每一个学生潜在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会让学生在创造的过程中对素描产生浓厚的兴趣。在素描的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学会了一些基本的方法后,笔者努力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意识,在课堂教学的方式上再进行了一些尝试。

第一,运用合理、科学、灵活、多样的综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他们的智力潜能,启迪创造智慧。例如。在素描技能教学训练中,教师改变光源的方向、静物的摆放位置以及写生的视角等,使学生对物象作全方位的观察、剖析,从中获取直观感受,以开拓原有的思维空间,达到对物象由表及里的全方位的观察和理解。物体移位、组合教学法是打破传统素描教学方法新的教学尝试。传统的方法是摆好静物的写生,有着或多或少的被动因素。在教学中,我们采用随意布置的一组石膏几何模型静物,要求学生在想象中对它们进行重新移位组合,运用构图的形式规律,表达出一定的思想和情趣。学生根据思维中形成的有结构的意象,运用具体的方法进行表现,在线条的使用和明暗色调的设计上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情感,从而在这种具有艺术情趣的体验中,能更好地保持学习素描的兴趣。

第二,根据设计专业的特点。将设计意识与素描牢牢结合起来,不过多地追求对客观实体的再现,而偏重于理性归纳的表现,严谨分析形成一种科学的逻辑性。通过设计素描训练来提高学生的设计思维意识,培养具有归纳组织形体的能力。运用简练概括的线条,快速捕捉物象的外部形体关系与空间关系,是学生将来进行室内设计和平面创意所必须掌握的一项重要基本功。在写生中通过自我感受表现的追求,探索富有创造性的自我表现技能,使素描基础技能的学习与感悟视觉造型的精神意义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主动思维、主观精神感受力、视觉语言的理解力与表现力。在教学内容上,通过对素描创新教学新思考、素描基础技能架构、视觉语言与形式基础、素描限色创意表现四个部分,构筑素描与创意基础培养的全新内容。

作为一名平面设计者,最基本的能力就是迅速地用图形语言把自己的想法表现出来。我们打破以前传统单一的绘画思维习惯,建立起一种全新的多元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的职业习惯。通过教学使学生对所学专业有一个系统的认识,了解设计素描与平面设计的关系,深刻认识到素描并不仅仅是描摹对象,更重要的是如何利用视觉形象表达出个人的观点与构思,发挥个人独特创意的自由空间。

专业基础课教学 篇12

关键词:专业基础课程,实训教学,课程开设

在国家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加强职中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的契机下,职业教育将面临着更高的发展和更大的调整。在挑战和机遇并存的情况下,唯有以质取胜!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开设方案是否真的符合学生的升学、就业的需求?下面就四川宜宾南溪职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两门基础课程《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实训》、《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实训》的开设及教学情况谈谈自己的意见。

1 课程与岗位需求

通过走访行业协会、调查企业、我们得出在目前的电子信息产业对电子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仍然集中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维修电工及机床维护两个大的岗位上。从需求排名上,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中职学生面临的就业市场。他们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分别包括:①电子装配方面:设备使用及安全操作规范、元件的基本知识、电路知识、仪器仪表知识、装配焊接技能等;②维修电工方面:电气安全操作、低压控制电器、线路安装技术、电线板材选择等。综合以上,我们不难看出,两大就业方面,在知识技能要求上正符合两门课程的开设。

2 课程分析与定位

2.1《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实训》

《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实训》是中职学校机电类和电子电工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核心课程。主要介绍了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两部分内容,以基本元件、基本电路为教学核心,分析其特点、作用、电路原理及典型应用。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获得电子元件、电子电路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是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学习后续知识的基础和保证。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实训是一门理论性强,实训开展效果好的课程,采取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培养方式,符合学生文化基础较差、喜欢动手、感性认识敏锐的特点。

2.2《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实训》

《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实训》也是中职学校机电类和电子电工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核心课程。包括电工理论分析计算、低压电气元件与控制、线路安装与检修三部分内容,以低压电气元件和线路安装检修技术为教学核心,通过对电气元件的介绍、线路安装与检修的技能训练,学生可获得维修电工方面的理论和技能,是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学习技能的基础和保证。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实训是一门技术性强,安全职业素养要求高的课程,维修电工方向也是目前学生就业人数多,可持续发展较好的工作选择。

3 课程开设现状分析

《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实训》和《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实训》两门课程作为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和保证,大部分中职学校都是在高一年级的两学期开设的。目前的课程开设情况在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学生就业的需求。总结原因有以下几点:①课时保证:基础课程课时无法保证,无法满足人才培养方案所确立的人才培养目标,学生专业基础掌握不太好,势必导致后续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没有好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学生在两个学期的学习中,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停留在表面,而在高一年级课程结束后,在近1年多的学习过程中,再没能对专业基础知识做实训和提高,学生掌握不牢固,滞学时间长。待就业时,容易出现连最简单、最基本的问题都无法解决的情况,不能不说是一种失败。②教学内容:对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进行分析讨论。理论教学:学生对基本元件、基本电路的掌握力不够,对电路分析能力差,不能自主思考解决问题,另外理论教学课时不足,应该完成的重点教学内容完成不了。实训教学:实训设施上,欠缺对基本电路搭建和分析的平台,基本电路的分析能力是未来就业中的重点需求。实训课题不连贯、不新颖,学生学习兴趣低下,作为专业基础的课程,无法抓住学生,后续则易导致学生学习不努力,学生流失严重等问题。③教学考核力度:现行的教学考核,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停留在以前的考核标准下。主要体现在两方面:教师的考核和对学生的考核,两则都是等同的,以教师考核为例。教师因为没有考核,教学压力小,也就导致了教学质量的低下,在实训教学中随意性很大,学生对所学习知识满意度低。学生理论和技能水平的不合格,也将导致学生无法对口就业,进而影响到专业的说服力。

4 课程开设建议及意见

要解决基础课程开设与人才培养效果之间的矛盾,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①课程开设时间得以保证:建议在课程开设时,采取在现行一学年的基础上,增加一学期的方式(1+0.5)来保证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使得专业基础课程真正能发挥基础引导作用,为学生后续更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质的保证。②教学内容上加以完善:目前,基础课程无法完成培养目标的教学内容要求。在教学课时的保证下,对基础性课程采取“3期制”,则重点在于加强模拟部分教学,注重基本电路、基本元件的讲解,淡化较难的技术运算,以验证性试验(实训)主导,以典型电路和小产品为依托,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后续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好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支撑。③考核评价上必须加强:模拟定岗实习的开展,以企业化工作要求和工作任务为依托,以独立课题或任务为考核内容,第三方进行考核,规范学生技能等级的考核制度,纳入学生毕业证的领取条件。项目化考核,逢实习必考,逢重点必考,以考励学、促学。

5 总述

基础课程是专业学习的奠基石,良好的专业基础是学生未来成长和发展的保证。只有打好基础,才能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要以学生为本,以就业为导向,盲目的提方向,提技术革新是没有意义的。考虑学生实际,重视专业基础,真正让职业学校学生富含职业气息、专业气息,走得出去、干得下来,拥有更加广阔的职业发展,更好的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张岩国.浅析中职教学新模式之项目化教学[J].职业,2013(18):79.

[2]牛畅.电子技术技能之中职教学改革漫谈[J].成功,2013(5).

[3]李荣斌.电子技能实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忉.成功,2011(7).

上一篇:在线安全评估下一篇: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