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基础理论课

2024-05-13

专业基础理论课(共12篇)

专业基础理论课 篇1

康复医学正从初创阶段转至健康发展阶段, 在发展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问题。目前的主要问题是部分从业者的学科理论水平不适应学科日益发展的需要。康复医学理论包括基础理论、专科理论、治疗理论等。只有全面、深入地掌握了这些理论;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临床工作和科学研究。

1 存在问题

1.1 物理医学方面

由于缺乏坚实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基础, 使用时没有深入地阐明其治疗机理和严格地界定其临床应用范围。上世纪50年代, 我国自己开发的理疗项目不少, 但是得到确认而能够持续下来的却不多[1]。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疗法分类和名称、物理因子综合应用及计量单位应用等方面的问题[2]。

1.2 康复医学方面

近年来我国康复医学发展迅速, 部分从业人员不能全面掌握康复医学理论, 在实际工作中难以在正确评定的基础上制订高效低耗的康复治疗方案, 仍以临床诊断、药物治疗为主要手段, 没有体现功能评估、功能训练, 强调功能生命的学科特征;面对病情复杂、障碍严重的患者, 不能从临床医学与康复医学两个角度分析患者存在的问题, 指出要求治疗师解决的问题;不敢承担或承担不了病伤急性期、恢复早期的功能康复的任务, 搞不明白功能恢复的原理和康复治疗的机制;不能说明治疗思路、解释治疗机理, 实际诊疗处于迷茫和混沌状态。尤其是在中枢神经系统伤病的康复中关注功能恢复理论的甚少, 或根本不谈。有时甚至连在恢复中神经实质的作用与脑功能重组、再建与再生的机制也不论及;过分强调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的作用, 而忽略其它能够促进与改善神经恢复因子的研究[3], 使得脑卒中的康复医疗显得比较混乱。这些问题都需要建立扎实的学科理论基础才能解决。在许多方面, 特别是相关的基础理论方面, 我们与国际康复医学界的差距还很大, 部分从业者的基础理论水平远远不能适应学科日益发展的需要。

2 建议

2.1 加强理论学习工作, 重视运用理论指导临床实践

科学理论是正确行动的指南。康复医学的学科內涵很丰富, 既包括各种评定、治疗方法, 又包括各专科疾病的评定、治疗应用, 涉及许多方面。物理医学和康复医学专业均已形成了系统的学科理论。自19世纪上半叶开始, 一些医学家对物理因子的作用提出过不少理论观点或假说, 到20世纪30年代, 提出了比较完整的物理治疗理论, 至今仍在不断发展和完善[4]。我们不少同行对“物理医学”这个基础, 仍然需要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易化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使康复医学从徘徊于周围神经系统跃升到中枢神经系统, 奠定了康复医学新的理论基础, 并扩大了康复医学的实践领域。脑的可塑性和大脑功能重组的理论和方法的建立, 不仅为脑卒中的康复医疗在理论和实践上开辟了全新的道路, 而且使脑卒中的康复医疗从“经验医学”一下子提高到了“循征医学”的水平上了[5]。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和功能性核磁共振的出现, 使大脑和脊髓的可塑性和功能重组终于得到了客观和科学的证据。这个重要的基础研究为脑卒中的康复医疗奠定了坚实的、科学的基础[6]。脑功能可塑性理论既为脑损伤康复提供了科学基础, 又促进了脑损伤康复的发展[7]。在脑的可塑性和功能重组理论指导下神经外科和康复医学科结下了不解之缘[8]。缪鸿石提出的中枢性神经系统伤病后功能恢复理论在康复医学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等专业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9]。

2.2 认真学习基础理论知识、打好专业理论基础

康复医学是一门年轻的边缘学科, 它涉及很多专业。既有独立的本学科的理论和实践, 又有相关临床学科的的理论和知识。在众多基础学科中, 生物力学和运动学是其中的重点[10]。康复医学经过近50年的发展, 学科本身已经建立起一套成熟的理论和方法, 如关于功能整体性、可塑性和重建修复的理论, 关于多因素、多元化干预和康复的理论, 关于功能训练、整体康复、融入社会、改善生活质量等四项基本原则;在方法论上, 康复医学从宏观的人与环境相协调的要求出发, 采取个别分析和总体综合相结合, 生物科学方法与社会科学方法相结合, 研究功能障碍的预防、评估、干预和结局转归[11]。严格地说这些基础理论知识是康复医学专业赖以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 必须全面了解和掌握。

2.3 系统学习专科理论知识、运用科学理论指导临床实践

本专业已经形成一系列的专科理论。在物理医学方面每一种物理因子均有其特定的物理特性和参数, 在应用于医疗目的时, 应依御严格、特定的剂量学和方法学的规定, 才会产生有效的结果, 促进疾病痊愈与功能改善。对所有物理因子和物理方法的基础、机理和临床应用的随机对照 (RCT) 研究情况, 我们均需要学习和掌握, 因为这是循证康复的基础[12]。三大功能恢复理论及其它相关的功能恢复理论是现代康复治疗的理论基础。自从“脑的十年”以来, 国际学术界对大脑的基础、临床和康复的研究取得了很多的进展。例如:关于脑的可塑性和大脑功能重组的研究;有关痉挛机制和抗痉挛药物及其综合性处理的研究;有关随意运动机制的研究;有关康复评定方法的研究;有关神经干细胞、神经生长因子和神经组织移植的研究等。这些研究不仅为脑卒中的康复医疗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使得脑卒中的康复医疗学真正发展为神经科学的前沿学科, 而且极大地促进着临床康复学的发展。例如对于脑卒中偏瘫的康复方面, 一些不同于建立在传统神经生理学基础上的康复技术和方法提了出来, 一些新的康复原理也开始被人们认识。只有牢固掌握了上述理论和方法才能较好开展康复医学工作。

2.4 认真学习康复治疗理论, 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实际工作

康复医学与已存在的其他医学分支一样是一门科学。本专业在上世纪60年代已完成以治疗手段为中心的概念向以疾病为中心的康复医学的概念的改变[13], 以后又转变为以功能障碍为中心。因此康复医学不能总是停留在“技术”的层面上, 而是应该达到“学科”、“学术”的层面上。治疗的手段应该用科学态度研究开发和推广普及[14]。在应用中提出问题、发现问题, 通过研究、实践解决问题, 从而有效的提高康复治疗的效果。在康复训练中, 常常有一些训练的体系是由某个专家、学者根据其研究所提出的假说、理论而拟订出来的, 这些各个治疗学派的训练体系固然有很大的启发性, 也可以适用于康复治疗。但是否有效, 则应经受实践和科研的考验。确实有理 (理论) 而又有据 (疗效证据) , 就值得推广使用。如果有理论而无实据, 则应摒弃或淘汰, 或进一步研究以改进 (改良) 其原有训练技术。因此应加强对新的训练仪器设备和新的训练方法的科学研究 (在临床和康复实践中试验、验证) , 以观察和积累疗效实证[15]。传统的PT方法 (如Bobath, Brunnstrom, PNF, Rood技术、MRP等神经生理学方法) , 在过去几十年来曾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一段时间里, 成为了占据主导地位的脑卒中偏瘫康复方法。最近一些研究认为, 综合性康复措施在偏瘫的康复效果上, 优于传统的PT方法[6]。完全依靠临床经验总结不能够解决所有的医学问题, 必须有基础的物理化学研究或动物实验研究[1]。目前国内康复治疗相当部分还处于“经验主义”阶段, 只有加强学科相关內容的基础理论和临床科研, 以循证医学为导向, 保持科研与临床的“两翼齐飞”, 才可能真正确立康复医学学科的学术地位[16]。

2.5 重视学科理论研究工作、促进学科创新

第二届ISPRM会议的主题是:为了促使康复医学的更快发展, 必须重视临床基础研究 (即康复治疗机理研究) 以及循证医学观察的重要性[17]。一个学科只有在不断地创新中才能得到发展, 康复医学也不例外。目前有成就的康复医学研究工作的特点之一是, 理论联系实际, 用现代最新的实验手段, 进行基础理论或作用机理的研究[18]。本专业目前的基础研究侧重于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 和其它专业研究的趋势一致。这些研究主要和物理医学有关 (理解物理治疗的原理必须研究其细胞和分子水平的机制) , 而康复医学的重点是功能医学。研究功能的正常和异常, 必须研究功能的生理和病理生理, 但是, 这些研究近年减少了[1]。我国康复医学的发展, 离不开吸收国外先进的康复医学理论, 如何在“拿来”的基础上, 在中西医结合康复的理论上有所突破, 还任重道远。发展我国的康复医学事业, 还有一项重要的內容就是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这个方面的重要问题是如何使有关的研究科学化、现代化。东西方的康复功能训练体系各有特点。西方的功能训练重点用于肌肉骨骼及神经-肌肉系统 (musculoskeletal and neuromuscular systems) , 对骨科康复和神经科康复有重要作用。而中国传统的功能训练则身心并练、神形兼养、动静结合, 着重通过神经和心理疾病的康复和残疾人的保健有重要作用。二者相互结合, 取长补短, 康复效果会更好[15]。

总之, 任何一个学科都有其发展和壮大的基础。任何一个专业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才有远大的发展前景。学科理论在专业的发展和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时, 应注意自身的业务学习, 不断提高理论修养, 打好理论基础, 提高学科水平, 以强化理论研究深度为重点, 力争在某些专题上有所突破。

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康复医学专业人员学科理论方面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加强基础理论、专科理论、治疗理论等的学习, 重视运用专业理论指导临床实践, 强化理论研究工作, 提高学科水平, 促进专业发展。

关键词:康复医学基础理论,专科理论,治疗理论

专业基础理论课 篇2

一、制图工具与制图标准

1、掌握工程图纸的幅面规格(P5)、常用的材料及构造图例(P9)。

2、了解常用绘图仪器与工具的用途及使用方法、图面尺寸的标注原则。

二、投影基本知识

1、掌握平行投影的基本规律和特性、三面正投影的基本特性,基本形体与组合体的投影;

2、了解投影的基本原理与分类、三面正投影体系的基本特性;基本形体与组合体的投影。

三、剖面图与断面图

1、掌握剖面图与断面图的剖切面选择、剖切符号及编号的应用规则。

2、了解剖面图与断面图的基本概念。

四、建筑工程图的识读

1、掌握定位轴线的划分及编号,建筑及结构专业工程图的功能、组成、编号原则,建筑及结构专业工程图的识读。

2、了解模数的基本概念、建筑工程图设计的基本过程与内容、简单设备专业工程图的识读。

五、民用建筑构造概论

了解民用建筑的构造组成、主要构件的作用,民用建筑的分类及等级

六、基础与地下室

1、掌握基础的基本工作原理、影响基础埋深的因素、常见的基础构造。

2、了解地基与基础的概念、工作要求、基础埋深的定义,基础的基本类型,地下室防潮与防水构造。

七、墙体

1、掌握砌体墙的细部构造。

2、了解墙体的类型与基本要求、墙体的承重方式及各自的特点,隔墙构造与墙面装饰构造。

八、楼板层、楼地面与屋顶

1、掌握钢筋混凝土楼板的构造,常见楼地面的构造,平屋顶与一般坡屋顶的构造。

2、了解楼板的类型、要求与基本组成,楼地面的类型、要求与基本组成,屋顶的类型、要求与基本组成,阳台与雨篷的构造。

九、门与窗

1、掌握门窗与墙体的连接构造。

2、了解门窗的分类、作用及尺寸,木门窗、塑料门窗、金属门窗的一般构造。

十、楼梯与电梯

1、掌握钢筋混凝土楼梯构造,掌握电梯与土建工程的关系。

2、了解楼梯的分类、构造及使用要求,了解电梯的一般知识。

十一、变形缝

1、掌握伸缩缝及沉降缝的构造。

2、了解伸缩缝及沉降缝的作用、设置原则,防震缝的一般知识。

十二、工业建筑构造概论

1、掌握单层工业厂房的构造组成。

2、了解工业建筑的分类原则及特点,排架结构单层工业厂房的一般构造。

十三、土建工程材料

了解胶凝材料、骨料、外加剂、建筑钢材、墙体材料、建筑防水材料、建筑玻璃、建筑保温隔热材料、装修材料、建筑涂料的基本性能与应用。

十四、水暖卫生工程

了解给水工程、采暖工程、卫生工程材料的基本性能与应用。

十五、电气工程材料

了解建筑电气内线工程、照明装置、电气装置等的基本性能与应用

十六、检验与试验

1、掌握检验或试验报告内容、建筑材料报验程序以及整理、归档注意事项。

2、了解常用建筑材料、构件、砂浆试块、混凝土试块、土壤、桩基等送检取样的有关规定与程序。

十七、施工技术

1、掌握建设工程技术资料的概念、验收方法。

2、了解土石方工程、桩基础工程、砌筑工程、钢筋混凝土工程、预应力混凝土工程、结构安装工程、防水工程、装饰工程基本知识。

十八、施工组织管理

1、熟悉施工组织设计内容,了解施工组织基本概念

专业基础理论课 篇3

摘要在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改革步伐不断加快的背景下,高职高专中医专业《中医基础理论》也面临着教学方法的改革。混合式学习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现代的学习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可以进一步提高。结合混合式学习的含义、在教学中实施混合式学习的必要性、应用混合式学习的基础条件,笔者对在高职高专中医专业《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实施混合式学习教学模式的教学步骤,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高职高专;中医基础理论课;混合式学习

一、混合式学习的概述

混合式学习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现代学习方式(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是任何形式的教学技术与基于面对面的教师教学培训方式的结合,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或工作效果。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要达到最佳效果,只能是将传统学习方式和现代化学习方式结合起来,既发挥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作为主体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这才是最佳的教学模式。

二、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实施混合式学习的必要性

现代职业教育,目的是促进学生更好地创业就业,这就要求学校在教育过程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高素质职业人才,促进就业创业。混合式学习的教育理念是新时代的需求,特别是高职高专中医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一盏明灯。

三、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实施混合式学习所需要的基础设施

加强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建设和完善网络教学资源,是保证混合式学习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成功运用的重要条件,主要包括网络教学平台、网络题库、多媒体教学设施、电子邮件、校园论坛等的建设,全面支持教学活动的开展。此外,学校的教室、图书馆、学生宿舍等要实现免费无线网络全覆盖,实现数字化校园建设。

学校要创设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网站。学校在教学资源建设的基础上,应充分利用网络环境进行教学活动。例如,自习课上组织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发挥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业余时间,教师、学生通过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网站,查询相关知识并获取需要的资料,掌握总结知识,重构知识,创造性地开展学习。此外,在业余时间,学生也可以做练习题,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同时,学校也可以创设制出中医诊疗、中药等相关学科网站,供学生随时查阅有关知识。

四、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实施混合式学习的教学步骤

(一)教师确定学习任务

教师根据课程大纲确定学习任务,学生要根据老师设定的问题和布置的学习任务,登录学习网站,明确学习目标,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思考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经络这一章,教师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网站上,列出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经络的概念、组成,十二经脉的规律,奇经八脉的主要生理机能,引导学生自学。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思考记住十二经脉的规律,怎么能够更好地记忆;别的同学是怎么记忆的,哪种方法更好;经络的名称规律等。

(二)教师指导学生制订合理的学习计划

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和帮助,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建议,把不同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指导学生制订有效的学习计划。如,第四章经络,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自己找搭档,两两结合,在自己搭档身上找穴位。也可以找模特,比如,十二经脉的循行路线,在模特身上用笔画线,这样知识可以转化为真真切切的内容,学生很容易记住。同时,一个班可以分设若干小组,小组成员中学习好并且负责任的组员可以设为组长,组员如果有疑问随时可以找组长解答。

(三)教师课堂指导学生学习

老师在课堂上要及时指导学生学习,对学生学习进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各个小组的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等,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在此步骤,教师可以采用课堂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真人模拟法等教学方法。

1.课堂讨论法

老师根据这节课的内容,提出1~2个有关知识点的问题给学生准备。这些问题涵盖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积极查阅资料,先由学生自己来回答问题,老师最后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讲解。如,第四章经络,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结合十二时辰养生法,十二时辰该如何养生,才能达到治未病?几点睡觉才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午休对五脏的哪一脏有好处?

2.组织自讲法

根据课程内容,教师在做教学计划时,可以组织1~3次自讲活动,每次1学时。如,第四章经络,第一节“经络”部分,由学生按自讲的方式来完成,事先将学生分组,每组演示十二经脉名称、分布规律、表里规律、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气血循环流注规律。各组再派代表走上讲台“演讲”,每组发言后,最后由老师做总结,解答所有疑问,并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细致的点评。

(四)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

老师总结这次课的重要内容,为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进行监督和检查。这里可以应用一些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法、真人模拟法等。如第六章病因的“七情内伤”部分,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几个临床案例,让学生看看,然后让学生自己写一份学习报告,判断该案例对应的是哪一种病因,怎样来治疗。或者教师可以让学生写一写某次课的重点内容。再如,考试一次穴位的定位、主治及操作,教师可以安排小组组长当模特,然后让组员在模特身上找穴位,教师来考核。

五、结语

专业基础理论课 篇4

一、与和声课的关系

和声连接就好比是人的言谈举止, 不经意间的流露, 成为一首作品好听与否的关键。而作为听众, 习惯了所谓的“好听”, 自然而然地有种默认的和声连接习惯。在笔者多年教学实践中发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理论与实践脱节。在和声课上学习了标准的四部和声之后, 学生为简单的歌曲配弹时却不知道如何把和弦串联起来, 无从入手。2.和声应用本末倒置。这种情况是旋律出现什么音, 和声就弹这个音的和弦。3.和弦性质模糊。由于缺乏和声的感受力和理解力, 所以不知道正三和弦与副三和弦如何准确交替。导致和弦的选择上缺乏色彩, 变化单一。从学生反馈出来的效果中发现, 做和声试题的时候, 脑子里的概念很清楚, 而面对键盘却完全混乱, 自己也比较困惑。

二、与视唱练耳课的关系

伴奏的过程中, 我们分为为简谱伴奏和为五线谱旋律伴奏。而即兴伴奏大部分为简谱, 所以就要求学生在为简谱配伴奏时, 能够熟练运用首调唱名法。这对明确调性、配置和弦、临时移调都很方便。所以在视唱课程的学习中, 就要能够熟练、准确、触类旁通地消化课上的内容, 看谱即唱。然后在钢琴即兴伴奏的实践中, 把简谱、五线谱、首调唱名法与固定唱名法四者融会贯通, 灵活运用。所以对于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效果与学生的掌握程度, 尤其是首调概念与固定调概念的灵活转换, 各个调式调性的熟悉程度上, 要有一个明确的判断和指标。同样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 由于声乐教师的课上是用首调进行教与唱, 而钢琴教师课上基本用固定调的方式进行音的对错与纠正, 一个是凭感觉唱, 一个是机械地弹, 久而久之造成的结果就是在伴奏课上, 学生经常会“串调”。原因就在于伴奏时, 学生手上弹的是固定调, 而耳朵听到的却是声乐作品的首调。所以加上和弦选择的犹豫, 造成磕磕绊绊, 连接不准确的情况出现, 就不难理解了。

三、与音乐文化理论课的联系

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的建立与提高, 是音乐文化理论课的重要目标。因为除了知识体系的建立, 情感目标的体验更是音乐文化理论课的另一个升华。能够准确地把握好作品的音乐风格, 在作品的二度创作表现时有自己独到的理解, 这需要伴奏者具有深厚的音乐文化和音乐美学的基础。在高师音乐专业的课程设置里面, 中外音乐史、中外民族民间音乐、艺术概论、音乐美学等课程的紧密联系并没有被教师和学生所认识。每门课程教师都费尽心血, 每个学生为考试通过而背诵或记忆大量知识点, 可是教师和学生却忽略了多门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 学生并没有融会贯通, 横向联系, 从而变成了走过场、死记硬背的修学分。直到教育实习的时候才发现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很多课程的内容精髓, 以及实践要求的全方位应用, 才了解到音乐文化的累积和个人对音乐学科的认识。所以, 弹好伴奏必须将音乐史、音乐美学和音乐欣赏等音乐文化理论课的内在联系加以联系并总结, 才能在伴奏时把作品的美感和时代感、人文情怀表现得更加准确。当然, 钢琴伴奏还与其他音乐专业诸多基础课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为篇幅的原因在这里就不一一阐述了。

高师钢琴伴奏课与音乐专业基础理论课教学内容的协调与实践, 是高师音乐院校教学与学习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核心。钢琴伴奏, 尤其是钢琴即兴伴奏发展缓慢, 伴奏人才的匮乏, 究其原因是能将音乐学专业各门课程内容融会贯通的学生实在太少了。在高师音乐专业钢琴伴奏课程培养目标与实践目标中明确标注, 课程结业的目标是, 让学生能够用键盘配弹歌曲, 准确地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上进行音乐素养课的授课。高师音乐学专业的教师, 应与时俱进, 及时调整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方法, 在教学中加大课程结构的改革力度, 着重加强钢琴伴奏课程与音乐基础理论课之间的内在联系, 着重加强钢琴伴奏课实践性和音乐理论课的结合点。通过纵向深入与横向联系的学习, 提升学生的理论与实际能力。钢琴伴奏课作为最应该与音乐基础课相联系的课程, 应走在改革的前沿。以伴奏课为原点, 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地学习音乐基础理论, 在两者的互动下提高师生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韩冬, 刘聪.钢琴即兴伴奏教程[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 1993.

[2]孙维权.钢琴即兴伴奏为什么在我国发展缓慢[J].钢琴艺术, 2003 (1) .

专业基础理论课 篇5

摘要:

计算机应用日益普及,且发展飞速,提高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对高职院校教育质量工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已经成为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针对目前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并提出了具体建议。

关键词:

计算机基础 非计算机专业 教学改革

0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现代社会对计算机的依赖已经越来越明显,而计算机应用能力也已成为用人单位考核毕业生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的标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对高职教育质量工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解决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刻不容缓。笔者结合自己在高职院校里面讲授计算机应用基础的体会,探讨了目前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应对建议。

1采用任务驱动教学,兼顾各个层次的学生

目前各个高职院校学生均来自全省各地甚至全国各地,受地区差异、教育环境和家庭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学生计算机水平存在着参差不齐的现象。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体制,相同学制的学生采用相同的教学进度,而且起点比较低,处于“零起点”的学生容易接受。但是对于基础好的学生,难免会产生轻视甚至厌学心理。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1]是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一个个任务,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主动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益在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问题,继而产生想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解决问题,完成任务,获得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运用这种教学模式,教给学生的将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而且还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计算机基础课的内容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实用性和新颖性,通过采用富于趣味性的任务可以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通过在任务完成过程中采用分组协作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能力,并且兼顾各个层面的学生个体;通过任务的最终完成,可以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2重新整合课程资源,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已广泛渗透到各个专业领域,计算机技术与众多专业的融合大大丰富了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的教学内容,同时也对各行各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在当前计算机基础教育中,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师教授的都是相同的内容,使用相同的手段和方法。这就造成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的内容无法体现相关专业的特点,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不能与专业课程紧密结合。因此在选择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内容时,除了必不可少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办公应用软件、信息网络知识之外,可以拿出四个左右的学时,针对不同学科的专业特点有目的的增设相应专业的内容。比如,对于法律类专业的学生除了需要具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之外,还需要熟悉计算机安全、计算机犯罪以及与计算机相关的法律方面的知识,包括国内外信息网络安全类的法律法规等;对于管理类专业学生,应该给他们增加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统计分析软件方面的内容;对于农林专业的学生,应该在课程设置时让他们了解数字农林、农林信息技术方面的内容。这样学生通过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学习,能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

3建立多重评价模式,淡化等级考试的影响

计算机等级考试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但是实行教考分离,单一的教学评价模式将计算机基础教学又变成了应试教育,其次,计算机知识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展,而计算机等级考试内容的更新速度却是远远跟不上时代节奏的。因此对于高职高专来说,不以一次考试的.成绩来判断学生的水平,而建立多重教学评价模式是解决这些矛盾的有效方法。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试中,加大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考查,将考试成绩分为四个部分:平时成绩、作业设计和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统一命题考试成绩,其比例设置为30%、30%和40%。其中平时成绩考核学生考勤、理论课课堂表现及上机课的实际动手能力。通过给学生布置几个难易不同、提高处理综合问题能力的设计任务,根据任务的完成情况来给出作业成绩。

4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多媒体技术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对于一些晦涩难懂以及抽象的知识,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内容更具体形象更容易理解,这是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方法无法比拟的。但是,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也带来一些弊端。首先,加大的信息量会使课件庞大臃肿,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其次课件中过多的插入图片、动画、影音剪辑往往会模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多媒体教学仅仅是辅助教学手段,不能代替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职责,更无法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的灵魂,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有直接的示范作用。所以应该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首先,应该减少课件的容量,突出重点和难点。其次做好师生互动与情感的交流,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情况,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的知识。再次,授课过程中,传统教学模式中黑板和粉笔也应继续发挥作用,比如某些较难理解的知识点,教师在黑板上一步一步的写出分析过程能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记忆更深刻。教学过程中人的要素是第一位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应该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形成以教师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多媒体技术+黑板+粉笔”为辅助工具的教学模式。

5注重精讲多练的方式,重在边讲边练

多数高职院校将课程设置为理论课和上机课相结合,目的是希望理论部分讲解完成后学生再动手操作加深印象。有的学校安排两次课时间隔一天或者几天,还有的学校将课程设置为全部理论课讲完之后再集中进行上机实践。这样教师讲授的演示过程和学生实际的动手操作严重脱节,同一知识点讲和练的时间间隔太长,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学得的知识经过一天时间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了。因此需要改变课程设置方式,由课堂讲授和上机实践相结合改为全部在机房授课,遵循“精讲多练,重在边讲边练”的方式。[2]所谓“精讲”,就是不必面面俱到,而是主要讲清课程的要点和基础知识,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纲举目张。所谓“多练”,即让学生多上机操作,从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入手,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提高操作的准确性、迅速性、灵活性和协调性。只达到精讲多练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将精讲和多练结合起来,边讲边练。

《计算机基础》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接触到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在各个非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担任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就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多媒体的利用及教学评价方式,提出了个人的一些观点和建议。

参考文献:

[1]薛萍萍。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教育科学,,(22)。

专业基础理论课 篇6

[关键词]中职教学;中文专业;专业教学;实践性

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毛泽东同志曾明确地指出:“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领域所持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们科学的对象。”职业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一个重要的部分,中职学校的教育体系也是有其它是人们对职业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的一种主管反映,包括对职业教育教学的认识和主张等。

一、中职教育实践性意义

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其教学也是教与学的双边统一活动。中职学校中文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教学由于具有涵盖范围广、教学效果很难评估等特点,在实际教学中尤其要需要注意的是,不应把教学单纯的理解成课堂教学或理论教学,还应包括实践教学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区别不仅仅在于职业教育的理论教学不强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强调必须、够用,突出应用性;而且在时间教学的作用及比重方面,職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区别更加明显,即职业教育的时间教学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各种时间教学将越来越受重视。随着职业教育不断发展,人们开发出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如工读结合、顶岗实习、现场教学等。可以说,实践教学将成为职业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二、中职学校中文专业教学特点

1、根据生源特点进行教学。

中职学校必须根据自己的生源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因此,在中职学校教学中应贯彻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原则、职业性与技术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原则等

2、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它的教学方法与普通教育教学方法有一致性,如都要贯彻启发式教学,都有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等;但是职业教育也有自己的特色,如专业课教学要突出顶岗实习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

3.根据职业岗位培养职业技能

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一样,都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但是,培养目标、培养人才的类型各不相同,职业教育主要是为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技能型人才。因此,职业教育教学除了与普通教育教学有共同的教育方法外,还有自己的教育方法。职业教育教学论就是要研究职业教育教学特有的方法,以指导职业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例如,职校生的生源素质普遍低于普通教育的生源素质。为此,就要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富有成效地实施教学。职业教育强调实践教学,就要研究实践教学的教学方法。

4.灵活多变的教学设计

由于中职学校教学有其独特的岗位适应性,所以其教学过程也相对普通高等教育有更多的灵活性。中文专业教师对其理论课的教学设计过程中,既可以引用我过古代先贤的经典故事作为启发,也可以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方式吸引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更可以引入典型工作任务,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目标进行学习。

三、中职学校中文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提高实践性的几点建议

1、提高中文专业教师的理论技能,改善教学方式方法

通过对现在中文专业教学效果的观察不难发现,像过去一样只关注字和词的讲解,很难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有好的表现。学生可能基础知识也还可以,但是在工作中,运用语言的能力却十分薄弱。究其原因,并非是教学内容有问题,而是教学方式方法太过陈旧,学生指导内容却缺乏运用技巧。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中文专业教师的理论技能已经十分扎实,但是应更加钻研与实际工作中的联系和运用上,如何学有所用。如何通过更加科学、高效的方法将知识与实践融会贯通。如何锻炼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2、强调情景式中文教学,理论联系实际

讲到如何锻炼学生对语言的掌握和运用能力,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就是情景式教学方法,通过对特定工作场景的逼真模拟,锻炼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教师在旁协助指导。将原来单一的课内教学变为更加吸引人的课外教学,将真实的工作场景应用的中文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鼓励学生顶岗实习,在实际工作内容中锻炼自己的中文专业技能。这样可以从根本上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高效利用多媒体方式,从根本解决学生对中文学习的兴趣

分析现在学生的学习特点不难发现,他们对声音和图像学习会更加容易接纳。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多利用多媒体资源,利用动画片的形式教授课程,巩固中文教育的重要性。还可将日常常遇到的问题作为笑话进行反面举例,提高同学们学习的自觉性。鼓励学生开展作文比赛,锻炼写作能力。鼓励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中文进行观察总结,让学习成为一种兴趣,让兴趣成为学习的动力。

4、完善评价体制,增强中文专业教学与专业基础课教学衔接

在中文基础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中可以借鉴专业课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在评价体制方面,多元化的评价体征能够更直接的反映出需要修改的问题。可以不断完善中文专业基础理论课的教学工作。

另外,还需要增强中文专业教学与专业基础课教学的衔接。基础课是为专业课做的铺垫。除了有其自成一派的理论体系,更多的是为专业课教学铺砖引路。两者的衔接直接影响整个专业的教学效果。除了在评价体系上应进行多元化处理,还应该多与社会环境接触。增强中文专业在社会经济建设领域中的作用。

例如中文专业教学可以引进和采用由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开发的“ZHC”标准,即“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标准,成绩合格的学生可获得“职业汉语水平”等级证书;鼓励学生参加相应的计算机和英语考试,并取得相应资格;鼓励学有余力的同学参加教育部组织的计算机等级考试等。这既是学生后续学习能力的培养锻炼,也是专业整体教学发展的阶梯式递进。这样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机制也是对学生后续学习的很好激励作用。

总之,中文专业基础课的教学的实践性应放在整个中等职业教育系统中来考虑,不可以单独来进行。只有在整个中职教育发展的大环境下,以目前中职学生的生源基础进行分析,改革完善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才可以取得长足的进步。这整个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还要致力于培养学生谋职求职的能力;它不仅是工具性和基础性的统一,而且还是职教性的体现。实践性需要理论做支撑,理论需要实践性来检验。只有明确了这一问题,才能使中文专业的基础课教学工作更具有目标性、方向性和针对性。

参考文献

[1]鲁辉玲.运用“必需、够用”原则增强中职文化课教学有效性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

[2]陈钢.新形势下中职语文教学困境及应对措施研究[J].才智,2013(18).

[3]徐英俊.职业教育教学论[J].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01

专业基础理论课 篇7

一、初学者在乐理学习上应引起重视

在现在的社会发展中,知识高速发展,互联网不仅带来了便捷和快速,同时也导致了学习的浮躁。很多人会疏忽理论知识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于许多音乐专业的初学者来说,这个问题是极为突出的。甚至有的高校出于经济利益以及时间等等原因,也会削弱了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的课时量,殊不知这是极为错误的,学生在学习时不能单单的只强调对于实践技能的学习,也就是不能光学习专业技能科目。这样的学习是建立在无基础上的空中楼阁,让学生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有些老师虽然对于理论有一些基础的讲解,但是这都是建立在短期速成的指导思想下,这样会使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对音乐理论基础知识不了解,对知识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上。对于基础理论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认为基础理论知识教学过于简单,太过于基础甚至是“不容易出成绩”,只注重实践技能的高低,音乐理论基础知识跟随实践技能的讲解,讲到哪知识学到哪,使学生乐理基础知识极为不系统,不全面,基础较为薄弱。这种现象极为普遍和广泛,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中很多速成乐器的学习基本上是不教授理论的,如葫芦丝学习、吉他学习、架子鼓学习甚至是声乐学习,出于速成的目的导致不用学习理论只进行实践教学。很多的音乐专业学习者也是出于升学或者其他的目的,并不是从音乐本身出发而学习音乐,这与社会风气是有极大关联的。这其中以吉它学习举例:教学中最常用的也就是音乐基础理论中的和弦,对于和弦只讲授如何弹奏以及使用方法,并不详细讲解和弦的构成、使用、稳定性以及如何正确进行和弦连接,导致学生只知道一首歌如何使用而不能使个性问题变为普遍性,解决不了学生在其他歌曲中如何使用和弦的问题。

二、注重基础,以理论推动艺术实践

那么相对初期的音乐专业学习者来说,即使是经过一段系统训练的音乐学习者,对于音乐理论也有着或多或少的误区,在现今的音乐教学中,必须要认清一些教学准则,教学准则指的是运用大量的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且还包含我们提到的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在我们所知的哲学原理中,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提到过,事物都需要有一个认识的过程,这种认识是一个多层面的认识,需要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并且要想对事物的认识达到最佳,就必须让理论、实践、在知识的层面上结合,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更准确的认识这个事物。

在音乐教学,“教”与“学”这个双边活动中,老师就必须或是应该让学生在音乐相关课程学习的过程中间,主动地去学习理论基础知识,在教学的同时,还要将培养学生应具备的,极为基础的音乐实践技能,这才能使学习音乐的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音乐实践技能来反向印证音乐基础知识。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就是在教授或讲授基础理论的中间,老师也同时要用理论来结合实践以及训练,甚至可以从音乐的最基础开始学习,经过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与音乐技能训练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经常运用到相关知识,例如,一首乐曲或一首音乐作品中,节奏与节拍这种具体的练习通常是在一起的,所以,不论在节奏的练习中加入节拍的练习还是在节拍的练习中加入节奏,只有这样富有成效的练习,才能够让相关的学生在学习中演变成前面所提到的认识的过程,也就是简单到复杂、浅显到深入、生涩到熟练,这既是一个量变的过程,同时也是质变的结果。

对于实践科目来说,有很多的歌唱者、演奏者、舞者,对于理论的研究,特别是音乐基础理论的研究都不是很深,甚至很多专业人士认为,因为本身并不是从事理论研究的,所以只需懂得一部分基础理论即可。这种专业态度是极其不科学的,因为只要从事音乐相关门类的学科,无论是歌唱、演奏还是舞蹈,都离不开音乐这一范畴,歌唱者和演奏者都离不开乐谱,而乐谱都是由音乐基础理论来构成的,所以必须熟练掌握音乐基础理论,才能够更好地解读声乐和器乐的谱面,理解乐谱的内涵,才能更好完成相关声乐和器乐作品。而舞蹈是一门听觉与视觉结合的艺术,也是声音与肢体的完美结合,而声音也是音乐的特性之一,在前文我们已经进行了叙述,所以,综上所述,所有专业音乐者,不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必须熟练掌握甚至是精通音乐基础理论。

三、结语

专业音乐学习者不论是理论还是实践科目,都应该熟练掌握音乐基础理论,在这一问题上,很多的专业音乐理论学习者会很清楚的认识到,音乐基础理论对于他们专业学习的重要性,因为他们本身就是研究音乐理论方向的,不论是和声、复调、曲式分析、作曲等等科目,都必须了解,甚至精通音乐基础理论,因为这是音乐的语言,是研究的基础,必须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够更好地对于更深层次的,极为专业的音乐专业理论进行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李重光.音乐理论基础.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2]常晓君.谈音乐教师应具备的素质.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

专业基础理论课 篇8

目前, 关注高铁服务质量方面的内容研究较多, 而高铁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研究重视不够。课题组以淮北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系高铁乘务专业基础理论课堂教学的实证研究为基础, 致力改变落后的教学思想观念, 对基础理论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探索与革新, 对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 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服务人才具有较强的实践价值。

一、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在高铁乘务专业培养中的作用

(一) 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是学科专业建设的要求

学科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构筑了专业的学科基础知识平台, 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水平的保证。高铁乘务专业作为近几年刚刚兴起的新专业, 是伴随着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而迅速发展起来的, 是由市场对高铁乘务人员的高质量需求决定的。作为一个新兴的高职专业, 同样也面临着课程教材较少、课程设置不成体系, 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等诸多问题, 而系统、规范和完善的学科建设, 有利于高铁乘务专业培养目标的科学实施。高铁乘务专业基础理论教学的研究则起到专业理论梳理的作用, 依靠基础理论的内在逻辑性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解剖, 使教育者逻辑清楚, 明白该开什么课, 该讲什么内容;使受教育者理解专业知识理论延展的规律和发展趋势, 懂得如何去处理实际应用问题。深度的基础理论课程研究, 能够对高铁乘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起到指引和修正作用, 利于提高高铁乘务专业学科建设水平。

(二) 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是培养职业教师专业化的有效途径

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决定因素在于提高教师质量[1]。专业基础理论是学科发展的基石, 是长期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是经过反复实践积淀的理论精华。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和研究水平, 直接关系到专业教学质量的高低, 关系到培养的人才素质和业务水平是否符合现代企业发展需求。由于高铁乘务专业师资存在“教非所学, 学非为教”的严重现象, 专业基础理论研究的缺乏, 必然会影响教师专业化发展进程, 从而使教学质量得不到根本保障。加强高铁乘务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教学研究, 带动教师科研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促进教师系统、扎实地掌握高铁乘务专业基础理论, 深入透彻地理解和领悟所任教学科目的理论知识, 把它转化为职业理论知识, 才能游刃有余地讲清楚事物的来龙去脉, 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教师在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实践中不断研究、学习和反思, 获得理性的升华, 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 促进自身专业化成长。

(三) 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是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保证

职业技能开发是人才市场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客观要求。职业技能包含了职业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三个主要因素[2], 其中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具有先导性、基础性、重要性的作用, 课程学习有利于该学科体系的科学性和应用型的增强, 有利于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 精通行业业务, 熟悉市场规则, 形成具有创新能力的职业技能。

高铁乘务专业基础理论教学与技能应用教学是专业学科建设时相对区分的, 在实践教学中是不可分割的, 是相辅相成的。现在理工科职业教育, 往往片面重实践而轻视了专业理论知识培养, 过多地强调技能性, 或忽略了理论的知识性, 或对基础理论重视不够, 使学生“只知其然, 不知其所以然”。没有理论, 就谈不上什么联系实际, 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 专业能力的培养就是“空中楼阁”, 过分强调技能性, 只能是简单的执行, 缺乏创新能力、创造能力。实施职业技能开发, 把职业技能教育内容融入学生专业理论学习内容中,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才能使学生不仅具有较高的学科理论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 还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 才能适应新知识、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更新的速度, 形成适应社会需求变化的职业技能。

二、高铁乘务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建设

(一) 高职高铁乘务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现状分析

1. 教材版本众多, 课程体系不成熟。

课题组调查了全国十几个高职院校的高铁乘务专业课程设置。由于是新设专业, 还没有成熟的课程体系, 各院校开设课程不统一、内容不规范;所用教材名称各异, 版本众多, 选择随机性强。比如高铁入门专业课程“高速铁路概论”就有十几种版本。高铁乘务员技能培养类基础理论课程, 如“高速铁路列车运行指挥”“铁路旅客运输组织”“高铁动车乘务实务”等系列教材内容则大同小异, 知识点重复较多, 专业技能理论性太强, 操作标准模糊, 实践能力不足。

作为一个新兴的高职专业, 高铁乘务专业毫不例外地借鉴了成熟的普通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 很多专业课程直接脱离普通大学本科铁路专业教材。专业课程教材缺乏符合高职特点的、系统性的编著, 理论不成体系, 教学内容重叠, 资源浪费等现象严重。为了突出高铁的特点, 往往是直接在普通专业教材中加入高铁特性, 由于编著时间短、经验不足等因素, 出现教材与实际脱轨, 信息、技术滞后等问题。

2. 课程教材理论深奥, 超出学生理解能力。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高铁乘务专业是2012年教育部批准安徽省内第一个高铁新建专业, 文理兼收, 基础理论偏理科。 (见表1, 表2)

从表1可以看出, 作为就业前景比较好的专业, 招生人数逐年上升, 但学生来源复杂, 学生基础能力良莠不齐, 其中文科生所占比例较大。面对新专业, 从教学研究人员到教材的选取等都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特别是现有高铁动车乘务专业基础理论教材主要是本科院校专家教授编著, 其理论性强, 对电学、力学、机械制造等理论知识的要求高, 偏离了高职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 教学中常常造成学生听不懂、不愿听进而不愿学的现状。从表2的调查结果看, 学生对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接受程度不高, 只有32.3%的同学持喜欢的学习态度, 而其他同学处于一般、甚至排斥的态度, 可以说是教学内容让学生感觉到枯燥、难懂, 出现厌学现象, 不能很好地掌握基础理论知识。

(二) 主要基础理论课程的开设与整合

1. 高铁乘务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由于高速铁路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较短, 还没有形成符合高职特点的、系统的高铁服务人才培养目标, 对教材的选择缺乏系统性的设计。学院在高铁乘务专业课程建设总体上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基础, 以技能培养为核心, 围绕市场需求进行课程体系构建。专业课程设置初期总体设计借鉴了大量的先进课程模式[3], 构建了以能力为本位、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将课程分四个模块设计, 即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技能课程模块和专业素质拓展课程模块。

(1) 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以通识课程为主, 提高学生职业需要的科学人文素养, 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计算机基础、基础英语等课程。

(2) 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是构建整个专业的理论基础, 是学生学习专业技能前的重要理论支撑。主要课程有高速铁路概论、动车行车组织、铁路运输设备、动车组列车乘务人员实务、安全应急处置等。

(3) 专业技能课程模块。以专业课程标准与岗位技能标准对接为原则, 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基础能力、规范操作能力。课程有现代服务礼仪、普通话、形体训练、化妆技巧与实践、高铁服务专业英语、高铁服务心理与实务、高铁服务管理与技能实训等。

(4) 专业素质拓展课程模块。在“互联网+”“全民创新创业”的大背景下, 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在一起,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活动、技能大赛、讲座、报告等多样的形式, 以实现学生知识和职业能力的拓展及职业意识的觉醒。

2. 主要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开设与整合

(1) 以基本理论和必备能力为基础, 优化课程设置。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 要求学生必须具有较深的专业基本理论知识背景作支撑, 以适应行业的发展变化。本着从岗位的需求出发为原则, 不断优化教学内容, 对核心专业基础课程进行保留, 对部分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之间存在内容重叠的现象, 进行整合, 简化基础理论课程。保留高铁乘务专业的入门基础理论课程“高速铁路概论”和利于职业技能教育熟练掌握的核心课程“动车行车组织”;技能操作课“动车组列车乘务人员实务”“动车组客运运营和管理规章”“安全应急处置”等课程之间交叉重复较多, 则通过建立“高铁乘务员基础教程”专业基础课程群的方法, 强化专业课程内容之间的融合。专业组教师通过条块分解、系统重组, 突出课程内在联系, 不断补充新知识、新技术, 丰富课程教学内容, 改革教学方法, 达到提高专业基础课教学效果的目的。

(2) 以实用为目的, 组织教学内容。针对高铁乘务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具有理论性强, 偏工科的特点, 要求专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探索, 结合当前高职生源的现状和生源的地区差异 (从统计的高职院校生源的地区分布来看, 绝大多数是本地生源) , 对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内容进行合理有效的删减和整合。弱化纯理论的基本原理, 增强实用性部分基础理论讲解, 对课程中那些晦涩难懂或专业性太强的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裁剪;将复杂的理论简单化, 突出理论知识的针对性与实用性。例如“高速铁路概论”课程的“牵引供电”部分, 需要讲清楚区间供电的原理, 理解区间供电的意义, 而对供电的理论机制、如何减小离线率等专业问题可以略讲。

三、高铁乘务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教学的实践探索

(一) 校企共建, 打造一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学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教师要通过课程教学活动的展开来解决对学生知识的传递和能力的培养[4]。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保证教育质量, 保证专业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长期以来,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受传统大学教育的影响, 依然以知识的传授为重点, 对实践技能的培养不够, 形成了工作岗位需求和毕业生专业能力错位的现象。要适应现代高职教育的发展, 必然要求师资从注重高学历高职称向注重双师结构的转变。

学院依托与北京、江苏等高铁企业的“订单式”校企联合办学契机, 把教师送出去、请进来, 通过与高水平专家的交流学习来提高教师的职业能力, 激励教师积极地投入教学研究和实践, 做到有理论、有实践, 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每年聘请2~3名知名教授、专家来校讲学, 聘请一线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专兼职授课, 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 提高理论水平、提升专业技能;每年派2~3名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 要求不少于6个月的一线岗位实践, 使教师在工作实践中理解、掌握专业技能。通过有计划的学习和培训, 一支以培养学科带头人、骨干专业教师为重点的、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正在形成。

(二) 注重教学科研, 开发符合地方特色的专业课程

1. 转变教学理念, 积极探索专业课程教学的特点和要求。

要求教师要主动适应高职教育的变化, 转变教学理念, 注重课程基础理论研究工作, 关注学科前沿理论, 了解高速铁路最新技术发展。课堂教学充分与高职学生实际相结合, 以“实践—学习—再实践—再学习”的教学原则, 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 以经典理论为基础, 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 通过淡化对原理的深层次理解, 突出基础理论的实用性, 真正实现理论对实践操作的指导作用。教师教学要求不再仅仅是对课程教材的解读, 而是要求能够能动地驾驭课程教材, 不断地在教材中融入新知识、新技能, 提供内容新颖, 反映时代最新成果而又符合本校学生实际的课程资源。

2. 以科研成果为基础, 开发符合地方特色的专业课程。

教师不仅仅是课程教材的使用者, 更应该是课程教材的建设者[5]。我国同类学校的生源分化严重, 环境好、资源丰富的大城市学生文化素质相对较高, 而偏僻的中小城市教育生源相对薄弱。作为中小城市的职业院校, 不能完全照搬其他院校的课程体系, 必须开发适合学生学情的符合地方特色的校本专业课程。

支持教师搞科研、搞创新, 苦练学科功底, 积累教学智慧, 强调教学研究是丰富课程的过程, 在教科研协作中形成专业教学团队。近两年系部教师申请立项了高铁乘务专业省级骨干专业建设、高铁乘务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研究等省部级课题, 发表了相关论文十余篇;积极参与编写国家规划教材, 了解学科最新成果, 进行校本精品课程、优质核心课程建设。以教科研成果为基础, 开发校本专业教材, 真正了解高铁专业需求的实质, 基于职业的角度出发, 为学生提供科学可行的职业规划与技能培训。

(三) 建设高水平的实训实践基地, 提高学生职业技能

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6]。针对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市场需求, 在实践教学中运用、领悟知识原理, 以就业为导向, 以技能提高为主要目的, 更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

1. 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在校企合作的职业发展大背景下, 积极与企业合作, 企业介入教学全过程, 参与部分实践技能要求较高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 大力推行订单式培养, 实行“2+1”培养模式。学生一、二年级在校内主要进行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理论的学习, 以增强学生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养为目的, 使学生具备高铁乘务工作的知识储备;第三年结合企业需求, 推动以校内高铁客舱模拟实训和校外企业顶岗实习相结合为主要内容的技能教学实践课学习, 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达到部分高铁岗位不培训就可直接使用的目的。

2. 校内实训基地, 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通过实训实习, 把学生带到生产一线才能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才能体验书本知识的作用, 促进学习有关基础理论和新技能的动力。加大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提高教学实训的软硬件。学院与江苏瀚海教育集团联合投资修建的设备先进的“和谐号动车服务职业能力培养虚拟仿真实训中心”校内实训基地投入使用, 利用动画模拟、模拟客舱等直观性的教学模式, 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加深对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同时以校企合作为平台, 与北京商锟教育集团、北京广慧金通教育集团等企业联合, 拓展3家校外实习基地。实行校企双导师制度, 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协助企业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教学, 突出企业教师在教学和管理中的作用。这样既能使学生做到在实践中学习的目的, 同时又有助于学生在铁路现场处理诸多难题, 保证学生对职业技能的熟练掌握, 实现零距离就业。通过对2012、2013级学生高铁就业和岗位综合能力的调查显示, 用人单位反馈效果良好。

(四) 注重文化内涵的培养, 把创新创业意识融入教育教学中去

1. 抓住学生心理特点, 注重专业宣传, 唤醒专业意识。

高素质的人才必然是以文化修养为内涵的培养。高铁乘务专业培养的技能人员, 除了受过良好的教育、具有专业优势外, 还需有超前的服务思想观念 (服务意识、职业意识等) 。由于对高铁乘务专业宣传不够, 很多家长、老师, 甚至是招聘单位仅仅是从学生气质、身高、外貌等条件去衡量, 而忽略了学生内在知识专业化和服务意识培养。

专业教师和辅导员等要多与学生沟通交流, 深入学生的内心, 抓住他们的心理特点去宣传专业优势, 激起理论学习的兴趣;唤醒他们的专业意识, 使他们真正认识到在未来工作中必须具备的专业素养、专业技能, 以专业的态度、高水平地处理复杂的工作问题。追踪已就业的学生发现, 基础理论课学的越好的同学, 对专业知识理论背景了解越深, 对岗位职责理解得越透彻, 专业意识越强, 工作上手的速度越快, 工作中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越强。

2. 营造创新创业的校园环境, 提高创新创业意识。

教育的最终目的还是服务社会,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创新是满足客户需要的必要手段。需要培养独立思考和慎思明辨的能力, 更需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不断优化调整课程设置, 把创新创业理论纳入到课堂教学、实训、实习等环节, 培养学生的灵活应变能力和合作协调能力, 促进学生专业创新意识的提高, 树立职业意识, 原意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

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 组织开展丰富的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多样的技能比赛等形式来充实学生的课外生活, 增强学生间的相互交流、提高的机会。积极为学生营造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氛围, 在活动中增强自信心, 激发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及时了解当前最新信息, 不断提高知识应用能力和适应能力, 形成具有分析、判断、决策的能力, 具有创业意识和自主创业能力, 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高速铁路作为目前地面客运交通中效率最高的运营体系, 其强大的市场潜力将吸引更多资金投入, 创造更多的高铁就业岗位, 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增多。加强高铁乘务专业基础理论教学的探索与研究, 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解决高职教育课堂教学的困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核心专业技能和职业意识, 促进学生消化吸收先进服务理念、服务模式, 不断地进行创新实践, 为全面提高铁路客运服务质量提供有力支撑, 也为其他服务行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才。

摘要:文章从高铁乘务专业基础理论课程重要性、教学课程改革等方面进行理论探讨, 对提高高铁专业教师教学水平、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唤起学生职业意识的觉醒等方面提出发展策略。将课程基础理论研究与课程实践教学相结合, 依托校企合作的职业发展大背景, 强调专业基础理论对专业能力形成的支持作用, 重视实习实训提高技能, 对培养大批懂技术、会管理、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进行实践探索, 阐释加强高铁乘务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教学的意义。

关键词:高铁乘务,基础理论,专业技能,创新创业

参考文献

[1]姚红.高职学院教学系部课程改革和质量建设探讨[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6) :28-33.

[2]余江涛.基于职业能力分析的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J].继续教育研究, 2011 (12) :195-196.

[3]韩英.辽宁开放大学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才智, 2015 (7) :127.

[4]刘宏岩, 郝东明, 胡金凤, 等.试论高等学校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J].现代教育科学 (高教研究) , 2009 (2) :57-58.

[5]周伟, 黄祥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2 (16) :92-93.

专业基础理论课 篇9

一、从艺术审美的角度深入探究服装表演艺术的基础理论

在高校服装表演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 由于专业的实际应用性较强, 基本理论部分往往不被重视, 或者止于肤浅的表面。一般情况下, 只是客观地呈现服装表演的概述, 包括服装表演的相关概念、历史起源和发展、其当下国内外发展的现状, 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分析。这些问题固然重要, 但是作为高等院校的专业教学, 缺少一定的思考深度, 也缺乏艺术审美研究的拓展性。

无论在专业范畴内理解, 还是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服装表演已经深入影响到我们的艺术审美, 让我们对时尚、服装、模特、表演等相关的问题产生了相同或不同的看法, 这种看法源于客观的服装表演, 加以主观地审美判断, 从而应用于艺术审美的范畴。所以, 很明显地看出从艺术审美的角度深入探究服装表演艺术的基础理论是非常有指导意义的。

首先, 服装、模特、音乐、舞美、外围环境作为服装表演客观的形成要素, 各自都具备艺术审美特质, 在服装表演这一综合艺术呈现过程中, 是如何相互融合与碰撞的, 其中的外在形式、内在规律, 以及突破与创新的形成过程, 这是实际制作过程中思考的问题, 更是我们应该深入探讨的问题, 也应该是服装表演艺术的基础理论问题之一。

其次, 作为主观审美判断者, 在一定专业学习积累中, 不断地建立和完善我们独立的审美思考, 同时又可以作为服装表演的创作者, 这种思考怎样如何应用于客观的服装表演呈现, 反之服装表演又将如何引导我们的审美思考, 两者之间相互促进或抵消的关系, 是值得我们研究的, 这是我们应该在教学中呈现的的基础理论问题之一。

再次, 服装表演艺术已经深入人们的生活, 也在巨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这种密切的关系便成为我们要思考和探讨的理论问题。将服装表演艺术影响力再次扩大, 从模特本身的审美角度, 引导人们认识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极致美, 包括五官、身材、肤色的独特性;从服装本身的审美角度, 引导人们认识服装造型、色彩、面料、工艺等特征和不断变幻的过程;从表演艺术的角度, 引导人们认识不断推陈出新的服装表演方式, 认识音乐和舞美的运用给人们塑造的意境等等。当然, 探究人们的审美心理对服装表演艺术的反作用, 也是很重要的理论问题之一。

二、“引导+挖掘”式教学应用与基础理论教学

教学方式在服装表演专业技巧教学中相对是灵活多变的, 但是在基础理论教学过程中, 还存在单一性, 更多的是教师主导讲述, 能够保持理论知识传播的直接性和准确性, 但缺乏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 也影响到学生知识综合应用的能力。所以, 基础理论教学方式多元化是必需的。

“引导+挖掘”式教学是在日常教学中应用, 并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一种基础理论部分的教学方式。它是简单地解释, 就是将理论部分相关问题抛出, 引导学生以分组研讨或独自分析的方式, 在规定的时间内将问题解决, 解决方法不限 (搜集资料、实践、相互提问、外出采访调查等) , 挖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挖掘问题的拓展性和深入性, 最后以专题汇报的形式相互分享问题的答案。例如, 对问题“服装表演与大众审美的关系”的专题研究, 给予学生思考角度的提示:分别可以从服装本身、表演方式本身、服装载体 (模特) 本身、音乐、舞美等各种角度分析与大众审美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 同时不限制学生的思考范围和方式, 多看实时资讯、时尚资料, 运用专业相关知识, 建立自己独特成立的见解, 最后分享、讨论, 形成结论。

当然, 教师在将问题抛出之前, 要准确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 一定有充分的准备, 包括完整的解决方案和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的能力。学生在最开始接受主动研究问题的时候, 有可能会抓不到头绪、屡不清思路, 以导致认为无解, 这种教学现象出现时, 要及时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找到合适的问题出口, 用自己特别的方式解决问题。从生疏到熟练, 从浅显到疑难, 掌握运用这种方式, 使其教学相长, 为服装表演基础理论教学多元化做出贡献。

三、结合具体实践不断增加基础理论的实效性

服装的发展更替是瞬息万变的, 服装表演就担负着不断更替呈新的艰巨任务。所以, 服装表演的实效性也决定了基础理论的部分内容必须具备实效性, 只有这样, 才能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 否则, 理论将滞后于实践, 实践也不会检验理论的意义。

所以, 结合具体实践是不断增加基础理论的实效性最有效的方式, 其中包括以下两个方面:首先, 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之余参与国内外的学术研讨、实际参与服装表演的制作和执行活动等, 吸收服装表演专业前沿的讯息, 进行横向与纵向的对比, 剖析当下盛况及内在问题, 以及未来的进步空间。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基础理论的实效性, 也增加其厚度。

其次, 课堂教学和专业实践是服装表演专业的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两个环节。那么, 作为最重要的主体对象, 学生完全可以充分地参与两个教学环节, 不断地分析和总结学习经验, 具体以实践报告、微格训练的方式, 不断地更新和充实自己对服装表演的专业理解, 形成对基础理论相关问题的新认识。

总结

服装表演专业基础理论的教学内容深入, 会影响学生对专业认知深度;教学方式的改变, 会拓展学生运用知识的宽度;增强基础理论的实效性, 会决定学生接收富有生命力的专业知识。所以, 服装表演专业基础理论教学要不断地改革与创新, 使专业本身从根源处规范化、系统化。

参考文献

[1]金玉甫.蔡元培思想理念与当代艺术教育[J].艺术百家, 2009, (3) :173.

[2]张舰, 肖彬.服装表演概论[M].中国纺织出版社, 2010.8.

专业基础理论课 篇10

一、会计基础理论的研究

在全球化、信息化浪潮汹涌的21世纪, 会计作为国际商业语言, 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会计基础理论和相关问题的研究具有深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本届年会上, 与会专家学者对会计基础理论进行了探讨。北京交通大学的李玉菊副教授运用企业资源理论从会计学角度对企业资源进行了界定和分类, 对企业资源、资产和能力的相互关系及资源价值构成进行了剖析。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的左箭基于I-ASC和FASB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及最新的研究成果, 对会计信息质量的三个基本特征相关性、可靠性和如实反映进行了研究, 探讨了将可靠性修改为如实反映的效果, 对比IASC和FASB规定提出了我国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方面存在的问题, 并且提出了完善的建议。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会计系的刘宜鸿通过对我国企业会计要素的设置进行分析, 指出了我国会计要素设置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改进建议。吉林大学的韩丽荣教授对财务报表审计目标、审计独立性的概念以及审计证据等基础理论在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新变化进行了探索。此外, 实务界的代表对商品价值系统经济与会计基础理论的结合进行了研究。

二、公允价值

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金融工具的创新, 会计的计量方面出现许多新问题, 公允价值计量在计量属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 但是其理论研究和经济学意义还有待探讨。厦门大学的曲晓辉教授希望建立公允价值指数及其平台, 提出了公允价值指数的设计思路, 探讨了公允价值指数平台建设的难点及对策, 以期对经济学和会计计量理论的发展有所贡献。

复旦大学的肖迪博士选取我国的银行业作为样本, 对公允价值、盈余持续性和价值相关性进行研究, 检验公允价值对财务业绩和经济后果的影响, 认为公允价值将继续在准则中应用。上海大学的任永平教授对该文结构的严密性、数据的选取提出了需进一步完善的建议。

厦门大学的林卉博士对于公允价值计量的经济后果性与企业选择进行研究, 考察了公允价值的应用现状和《企业会计准则第×号———公允价值计量 (征求意见稿) 》预期对企业产生的影响, 从利益分析的角度, 挖掘企业在意见稿下的行为动因, 从而预测企业可能的行动及其带来的财务影响, 为准则的改进与后续应用指南的推出提供参考意见。北京交通大学的马忠教授认为, 该文的研究结论对完善公允价值准则提供了来自实务界的参考信息, 希望能在问卷调查法的基础上结合案例分析, 进一步剖析关键问题。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周玮博士从债务融资的视角出发, 考察了我国现行制度环境下, 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可能带来的经济影响。中国海洋大学的王竹泉教授认为, 由于该文数据选择周期很长, 如何消除系统性因素对企业获取贷款能力以及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还有待商榷。

中国人民大学的孙富山博士研究增值税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影响及对策, 揭示中国现行会计处理中的公允价值与会计准则中的公允价值, 在是否包含增值税的问题上存在内涵不一致的现象, 提出增值税及其会计处理对于公允价值计量有深刻影响。

会计作为一个计量投入与产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工具, 促进社会经济资源有效率配置的基础是会计盈余信息的真实性。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任世驰副教授对历史成本会计、公允价值会计与资源配置悖论进行研究, 认为历史成本会计和公允价值会计在引导社会经济资源实现有效率配置方面都存在缺陷。从历史成本会计向公允价值会计的演进, 以及会计盈余信息如何才能引导社会资源有效率配置来看, 会计的真实性应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账面价值与现行市价一致;二是现行市价与资产内在价值一致。

张凤元博士对于上市公司公允价值计量应用效果进行实证检验, 文章基于中国2007-2010年沪深两市283家上市公司4年共16个季度数据为研究对象, 通过面板数据, 建立拓展的价格模型与收益模型, 通过公允价值计量的两个替代变量“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净额”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来实证检验上市公司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效果, 从而得出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净额”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具有价值相关性的结论。

三、信息披露与投资者保护

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质量直接影响投资者的投资行为, 因此与会学者对信息披露与投资者保护进行了研究。南开大学杨忠海博士突破性的将管理层动机、盈余管理方式及投资者情绪纳入一个框架进行整体研究, 分析了管理层动机对真实盈余管理及盈余管理方式的影响, 以及真实盈余管理及盈余管理方式对投资者情绪的影响。黑龙江大学的靳利军博士认为, 对于管理层动机与真实盈余管理少有研究, 该文具有创新性;管理层动机对盈余管理方式的选择也鲜有研究文献, 该文具有创新性;但是对于真实盈余的衡量与选择是否合理存在质疑。

当前低碳经济与碳交易市场的发展促使各界关注碳信息披露。国际上的碳披露项目 (CDP) 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提供了碳风险、核算、管理与治理等信息, 有利于做出更好的经济决策。西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敬采云教授对碳信息披露的模式构建与实现路径进行研究, 在借鉴CDP的基础上, 分析目前碳信息披露的现状, 构建我国的包括碳信息披露内容与形式的碳信息披露模式, 从企业、政府、企业利益相关者以及市场的角度探索碳信息披露模式的实现路径, 促进我国碳信息披露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王芳博士研究担保方式、独立审计与债券市场投资者保护, 认为担保和审计均有利于缓解债券发行人和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是债券巿场投资者保护机制的重要构成。实证结果表明, 取消强制担保以后的债券市场对高质量审计的需求显著增加。这表明当债券缺乏担保而导致违约风险上升时, 独立审计能够作为一种有效的替代机制, 发挥对债券投资者的保护作用。此外, 关联方担保和企业互保与审计质量正相关, 银行担保、抵押担保和同一地区企业担保与审计质量负相关。东北财经大学的傅荣教授认为, 该文对于“高质量审计”界定依据的说服力还需进一步说明, 文章的逻辑关系需进一步加强。

吉林大学赵宇恒副教授基于行为金融视角, 结合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 以沪深两市2006-2011年上市公司为样本, 考察高管激励对公司风险的影响, 并进一步从财务政策角度探究高管激励对公司风险的影响机理。黑龙江大学的孙永军博士认为, 该文针对高管激励的有效性与公司风险的规避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但部分因素的关系存在矛盾、依据不足, 控制变量考虑不足。

四、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近年来国内外监督部门、实务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与前沿问题。孙兰兰基于COSO《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 对管理理论对内部控制理论的支持进行了研究。认为置于管理学大框架下的内部控制理论研究将成为内部控制理论发展的必然趋势。

厦门大学管理学院的蔡晶晶以我国A股上市公司2006年-2011年的面板数据为基础, 检验了内部控制质量对于高管隐性薪酬的治理效应。经验结果表明: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可以有效抑制高管的隐性薪酬, 可以降低高管的在职消费行为。而且这种抑制关系在民营企业中更为明显。研究结果对相关主管部门及监管机构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2010年, COSO委员会宣布对《内部控制———整合框架》进行修订, 势必对世界各国的内部控制领域产生重大影响。福州大学管理学院的李雅虹对新IC-IF与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进行比较, 以期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相关规定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建议。

企业的个性化特征决定了为保证企业特定目标实现的控制体系不可能千篇一律。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的王竹泉教授对企业控制体系构建的逻辑起点进行分析, 以利益相关者集体选择的企业观为理论基础, 围绕企业目标实现, 区分企业契约和交易契约两类活动, 划定内、外部利益相关者两大主体, 在确定企业控制体系不同层面制度安排主体的前提下, 讨论不同的制度设计主体所共同面对的企业控制体系逻辑起点问题。

传统项目的风险一般始于项目立项阶段, 项目的风险控制在立项阶段显得尤为重要。深圳市会计学会的周明会计师对信息化项目立项阶段风险控制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予以分析, 提出该阶段风险控制内容、流程, 设置主要风险关键控制点, 并针对信息化项目的质量、进度、投资成本、变更控制进行探究, 从而对信息化项目立项阶段风险采取措施。

中国会计学会会员张晓涛通过财务管控三大模式的比较分析, 借助相关基础理论阐述财务管控模式选择的现实影响因素, 发挥集团战略管控本质优势, 推动集团可持续发展。

专业基础理论课 篇11

一、单项选择题(以下每小题各有四项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本题共40分,每小题1分。)

1.研究如何利用样本数据来推断总体特征的统计学方法是

()。

A.描述统计B.理论统计

C.推断统计D.应用统计

2.下列选项中属于分类变量的是()。

A.服务满意度B.员工人数

C.籍贯D.利润

3.在抽样调查中,样本量是指()。

A.样本的个数

B.样本所包含的单位数

C.抽样框的大小

D.样本的可能数目

4.在抽样框中每隔一定距离抽选样本单位的调查方式是

()。

A.整理抽样B.系统抽样

C.分层抽样D.简单随机抽样

5.在某一特定类别中的数据个数称为()。

A.均值B.众数

C.标准差D.频数

6.假设检验中第二类错误是指()。

A.接受正确原假设

B.拒绝正确原假设

C.接受错误原假设

D.假设设立不正确

7.当总体为正态总体,方差已知,样本量为40,此时进行均值检验,应采用()统计量进行检验。

A.卡方B.t

C.FD.Z

8.下列四个相关系数中反映变量之间关系最密切的数值是

()。

A.0.6B.0.91

C.-0.8D.-0.95

9.度量了因变量与k个自变量的总体相关程度的指标为()。

A.相关系数B.多重相关系数

C.多重判定系数D.估计标准误差

10.某社会经济现象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期增长的绝对数量是 ()。

A.逐期增长量B.累计增长量

C.平均增长量D.增长速度

11.某企业2008年参加医疗保险的人数是2004年的3倍,比2007年增长20%,那么,2007年参加医疗保险的人数比2004年增长()。

A.250%B.300%

C.150%D.60%

12.时间序列中在一年之内的周期性波动为()。

A.长期趋势B.季节变动

C.循环变动D.不规则变动

13.下列选项中属于质量指数的是()。

A.产量指数B.价格指数

C.员工人数指数D.销售量指数

14.用基期作为权数的指数为()。

A.拉氏指数B.派氏指数

C.综合指数D.平均指数

15.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40~50%的国家和地区的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为()。

A.贫困B.温饱

C.小康D.富裕

16.国民总收入(GNI)的计算公式为()。

A.GNI=GDP

B.GNI=GDP+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付给国外的要素收入

C.GNI=GDP+付给国外的要素收入-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

D.GNI=GDP+付给国外的要素收入+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

17.在一个经济体中,影响家庭消费支出的最重要因素是()。

A.可支配收入B.利率水平

C.价格水平D.节俭程度

18.记消费为C,投资为I,政府购买为G,税收为T,政府转移支付为Tr,则三部门国民收入的均衡公式为()。

A.Y=C+IB.Y=C+I+G+T+Tr

C.Y=C+I+GD.Y=C+I+G-T+Tr

19.利率是影响国民收入的一个重要杠杆。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利率水平的提高会使国民收入()。

A.降低B.提高

C.不变D.不确定

20.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存在高度相关关系,根据奥肯定律,失业率与GDP缺口之间存在一种()变动的关系。

A.正向B.反向

C.不相关D.不确定

21.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国际收支平衡是宏观经济政策的四大主要目标,平衡国际收支目标与其他三大目标之间的关系是()。

A.一致的B.矛盾的

C.既有一致又有矛盾D.不相关的

22.下列各种财政政策工具中,不具有内在稳定器功能的是

()。

A.累进税收制度B.转移支付

C.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D.政府投资支出

23.货币政策是指货币当局通过控制货币供给来影响投资需求和总需求,进而影响经济增长、就业和价格水平的政策。货币政策工具不包括()。

A.公债与政府贷款B.法定准备金率

C.再贴现率D.公开市场业务

24.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下列各项中属于资本和金融项目的是()。

A.货物和服务贸易B.收益分配

C.经常转移D.专利权交易

25.假定一国非充分就业,拥有足够的闲置生产资源,则通过本国货币贬值会使当期贸易收支()。

A.改善B.恶化

C.不变D.不确定

26.下列各项对通货膨胀成因的解释中不属于新凯恩斯主义的是()。

A.货币供应量增加

B.需求拉动

C.成本推动

D.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化

27.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刺激长期经济增长的经济政策是()。

A.刺激资本形成的政策

B.积极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C.促进技术进步的政策

D.增加劳动供给的政策

28.经济波动的最直接原因是()。

A.经济体制存在某种缺陷

B.经济结构的变动

C.政府经济政策的影响

D.总需求与总供给的不一致

29.以下会计假设中,对会计工作空间范围进行限定的是()。

A.持续经营B.会计主体

C.会计分期D.货币计量

30.企业根据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对“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

A.可比性B.实质重于形式

C.重要性D.谨慎性

31.按照经济内容分类,以下属于“损益类”的会计科目是

()。

A.应收账款B.存货

C.银行存款D.主营业务收入

32.会计账户有四个指标,包括: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期末余额。他们之间的关系是()。

A.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期末余额

B.期末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期初余额

C.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期末余额

D.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

33.“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是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其中“借贷必相等”的含义是()。

A.任何一笔经济业务记入借方账户的金额必须相等

B.任何一笔经济业务记入贷方账户的金额必须相等

C.任何一笔经济业务记入借方账户的数量和记入贷方账户的数量必须相等

D.任何一笔经济业务记入借方账户的金额和记入贷方账户的金额必须相等

34.企业购入不需要安装的生产设备一台,取得的专用发票上注明的价款为23 400元,发生运费1 000元,则计入固定资产的金额为()元。

A.23 400B.22 400

C.24 400D.21 000

35.收款凭证是用来记录()收进业务的记账凭证。

A.现金和金融资产

B.现金和银行存款

C.银行存款和金融资产

D.银行存款和有价证券

36.以下方法中不属于更正错账的方法有()。

A.直接涂改法

B.划线更正法

C.红字更正法

D.补充登记法

37.某公司在财产清查中发现材料盘亏1 800元,经查明,一般经营损失1 000元,能理赔的洪水灾害损失500元,不能理赔的洪水灾害损失300元,则最终记入“管理费用”账户的金额是()元。

A.1 800B.300

C.500D.1 000

38.以下属于资产负债表“非流动资产”项目的是()。

A.货币资金

B.固定资产

C.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

D.未分配利润

39.利润表是依据()这一平衡公式,按照一定的标准和顺序,将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的各项收入、费用以及构成利润的各个项目予以适当排列编制而成的。

A.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投资收益-投资损失

B.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成本

C.利润=收入-费用+投资收益-投资损失

D.利润=收入-费用+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损失

40.以下财务指标中,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指标是()。

A.总资产报酬率B.净资产收益率

C.流动比率D.销售净利率

二、多项选择题(以下每小题至少有两项正确答案,每选对一项得0.5分,全部选对得满分。多选或错选不得分。本题共30分,每小题2分。)

41.统计数据的直接来源有()。

A.统计调查

B.文献检索

C.实验

D.调查机构发布的调查结果

E.图书中数据

42.下列关于统计表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统计表是组织数据的一种有效形式

B.表头放在统计表的上方

C.行标题放在统计表的第二行

D.统计表的左右两边不能封口

E.统计表可用来支持使用者的观点

43.评价估计量的标准为()。

A.一致性B.无偏性

C.显著性D.有效性

E.综合性

44.相关关系按其变动方向的不同可分为()。

A.完全相关B.负相关

C.非线性相关D.不完全相关

E.正相关

45.下面关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该指数可反映通货膨胀状况

B.该指数能反映货币购买力变动

C.该指数可反映对职工实际工资的影响

D.该指数是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的

E.该指数大于100,说明报告期与基期相比综合物价水平下降

46.一般来说,影响需求变动的主要因素有()。

A.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

B.消费者的偏好

C.厂商对未来价格的预期

D.消费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

E.相关商品的价格

47.导致市场失灵的主要因素包括()。

A.政府干预B.信息不充分

C.外部性D.垄断

E.公共物品

48.从收入法来测量,GDP包括()。

A.劳动报酬B.营业盈余

C.生产税净额D.固定资产折旧

E.净出口

49.下列各项中没有被计入中国GDP的是()。

A.电力公司排放的污染物造成的环境破坏

B.海尔公司当前生产但未能销售出去的空调

C.某房地产公司购买一块土地

D.某饭店厨师在自己家里烹制膳食

E.中石油设在外国的工厂所创造的利润

50.货币有狭义货币(M1)与广义货币(M2)之分,下列各项中属于M1的有()。

A.纸币B.活期存款

C.定期存款D.货币市场存款

E.法定准备金

51.《会计法》规定的会计基本职能是()。

A.会计控制B.会计检查

C.会计核算D.会计监督

E.参与决策

52.以下账户中属于“资产类账户”的是()。

A.长期股权投资B.固定资产

C.银行存款D.累计折旧

E.预收账款

53.某企业购入原材料200 000元,收到了销售方开出的发票账单,企业已经开出转账支票200 000元支付料款,材料尚未到达企业。记录以上业务需要使用的账户是()。

A.原材料B.在途物资

C.应收票据D.现金

E.银行存款

54.对账工作的主要内容是()。

A.账证核对B.账账核对

C.账实核对D.过账与结账核对

E.账表核对

55.对实物资产进行清查时,可能使用的表单是()。

A.往来账款清查表B.盘存单

C.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D.实存账存对比表

E.库存现金盘点报告表

三、判断题(本题共20分,每小题1分。)

56.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属于抽样调查的范畴,是非全面调查。

57.统计量是样本的函数。

58.假设检验中拒绝域的大小与显著性水平有关。

59.假设检验的结果能证明原假设成立。

60.相关系数的大小与数据的计量尺度无关。

61.相关关系不是因果关系。

62.若时间序列存在自然周期,在对其移动平均时,应根据周期确定移动步长。

63.道·琼斯股票价格平均指数采用加权算术平均法计算。

64.负外部性使得资源没有实现最优配置,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而正外部性则可以实现帕累托最优。

65.国内生产总值(GDP)是衡量宏观经济活动水平的最核心的指标。在GDP核算中,净出口应该计入当年的GDP总量。

66.GDP缩减指数(GDP deflator index)是名义GDP与实际GDP的比值,这一比值以经济体中全部的商品作为计算基础,可以较准确地用来反映通货膨胀的程度。

67.宏观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有意识有计划地运用一定的政策工具,调节控制宏观经济的运行,以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影响总需求和总供给来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

68.根据IS-LM模型,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主要因素是IS、LM曲线的斜率。在LM曲线斜率一定的条件下,如果IS曲线斜率小(即曲线平坦),则货币政策的效应就大。

69.汇率的表示方法有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两种,其中直接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为标准来计算对应多少单位的本国货币。在直接标价法下,本币的价值与汇率的涨跌成反比。

70.如果会计信息的省略或者错报会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据此做出决策,该信息就具有重要性。

71.企业应该统一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设置会计科目,不允许根据自身情况自行设置会计科目。

72.在借贷记账法中,“借”、“贷”反映经济活动的价值量变化的增减性质是固定的,不随账户的性质不同而不同。

73.会计凭证按填制程序和用途不同,可以分为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两类。

74.企业在财产清查中如果发现现金账实不符,应及时查明原因,并将短款或溢余记入“待处理财产损益—处理固定资产损益”,待查明原因后处理。

75.资产负债表“年初余额”栏内各项目的金额,应根据上年末资产负债表“期末余额”栏内所列数字填列。

四、综合应用题(以下每道综合应用题包括5道小题,每道小题有一项或一项以上的正确答案,每选对其中的一项得0.5分,全部选对得满分。多选或错选不得分。本题共30分,每小题2分。)

(一)2008~2009年间某超市三种商品的价格和销售量数据如下表所示。

以2009为报告期,以2008年为基期。请按要求回答问题。

76.经过计算2008年三种商品的平均销售价格为()。

A.11.4元/千克B.19.2元/千克

C.15.8元/千克D.16.8元/千克

77.2009年的销售额指数为()。

A.87.66%B.125.83%

C.97.85%D.135.94%

78.经过计算2009年的派氏价格指数是()。

A.95.25%B.105.68%

C.116.8%D.120.46%

79.经过计算三种商品的拉氏物量指数为116.4%,其含义为()。

A.报告期与基期相比,三种商品的销售额综合提高了116.4%

B.报告期与基期相比,三种商品的销售量综合提高了16.4%

C.以基期价格为准,该超市报告期销售额比基期多收入

14 380元

D.以报告期价格为准,该超市报告期销售额比基期多收入

14 380元

80.拉氏指数与派氏指数的区别在于()。

A.两者计算时采取的基期不同

B.在编制长期连续性指数数列时用派氏指数较方便

C.拉氏物量指数的解释更符合现实意义

D.派氏物量指数的解释更符合现实意义

(二)为预测我国居民家庭对电力的需求量,建立了我国居民家庭电力消耗量(单位:千瓦小时)与可支配收入(X1,单位:百元)、居住面积(X2,单位:平方米)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如下所示:

Y=124.3086+0.5464X1+0.2562X2

请根据上述结果,从下列备选答案中选出正确答案。

81.对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以下假设中正确的有()。

A.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关系为线性关系

B.随机误差项的均值为1

C.随机误差项之间是不独立的

D.随机误差项的方差是常数

82.回归系数2=0.2562的经济意义为()。

A.我国居民家庭居住面积每增加1平方米,居民家庭电力消耗量平均增加0.2562千瓦小时

B.在可支配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我国居民家庭居住面积每增加1平方米,居民家庭电力消耗量平均增加0.2562千瓦小时

C.在可支配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我国居民家庭居住面积每减少1平方米,居民家庭电力消耗量平均增加0.2562千瓦小时

D.我国居民家庭居住面积每增加1平方米,居民家庭电力消耗量平均减少0.2562千瓦小时

83.根据计算上述回归方程式的多重判定系数为0.9235,其正确的含义是()。

A.在Y的总变差中,有92.35%可以由解释变量X1和X2解释

B.在Y的总变差中,有92.35%可以由解释变量X1解释

C.在Y的总变差中,有92.35%可以由解释变量X2解释

D.在Y的变化中,有92.35%是由解释变量X1和X2决定的

84.根据样本观测值和估计值计算回归系数 2的 t 统计量,其值为 t=8.925,根据显著性水平(α=0.05)与自由度,由 t 分布表查得 t 分布的右侧临界值为2.431,因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A.接受原假设,拒绝备择假设

B.拒绝原假设,接受备择假设

C.在95%的置信水平下,2是由2=0这样的总体产生的

D.在95%的置信水平下,居住面积对居民家庭电力消耗量的影响是显著的

85.检验回归方程是否显著,正确的假设是()。

A. H0 ∶1=2=0; H1 ∶1≠2≠0

B. H0 ∶1=2≠0; H1 ∶1≠2=0

C. H0 ∶1≠2≠0; H1 ∶1=2≠0

D. H0 ∶1=2=0; H1 ∶i 至少有一个不为零

(三)某企业上年12月31日资产负债表部分项目的年初数和期末数如下(单位:元):

该企业上年度产品销售收入4 000 000元,利润总额400 000元,应交所得税100 000元,利息支出15 000元。本年1月份发生的部分经济业务如下:

(1)企业销售A产品10吨,账面单位成本600元/吨,单位售价800元/吨,企业开出发票账单,货已发出,销售货款尚未收到。

(2)向希望小学捐款5 850元。

(3)购入不需安装的新机器一台,以银行存款支付价款及其他费用125 000元。

(4)结算本月应付工资总额86 000元,其中生产工人工资52 500元,生产车间管理人员工资9 000元,企业管理人员工资24 500元。

86.发生经济事项(1)时,企业在销售实现和结转成本时需要编制会计分录有()。

A.借记“应收账款”8 000元,贷记“主营业务收入”8 000元

B.借记“主营业务成本”6 000元,贷记“库存商品”6 000元

C.借记“银行存款”8 000元,贷记“主营业务收入”8 000元

D.借记“其他业务成本”6 000元,贷记“库存商品”6 000元

87.上述经济事项(4)发生后,影响利润报表项目()。

A.“主营业务成本”增加52 500元

B.“主营业务成本”增加61 500元

C.“管理费用”增加24 500元

D.“主营业务成本”增加86 000元

88.上述经济事项(2)发生后,会对利润表()项目产生影响。

A.主营业务支出B.其他业务支出

C.管理费用D.营业外支出

89.如果其他条件不变,仅发生上述经济事项(3)后,与年初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相同比率比较,则本年()。

A.流动比率下降B.速动比率下降

C.资产负债率下降D.负债与权益比率下降

90.运用上年有关资料计算上年期末的以下比率,其中正确的有()。

A.资产负债率=43.33%

B.总资产报酬率=12.31%

C.销售利润率=7.5%

D.净资产收益率=15.79%

二○一○年度全国统计专业技术中级资格考试

统计基础理论及相关知识试卷标准答案(满分120分)

一、单项选择题(以下每小题各有四项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本题共40分,每小题1分。)

1.C2.C3.B 4.B 5.D6.C

7.D8.D9.B10.C 11.C 12.B

13.B14.A15.C 16.B 17.A 18.C

19.A20.B 21.C22.D 23.A 24.D

25.D26.A27.B28.D29.B30.D

31.D32.D33.D34.C35.B36.A

37.D38.B39.D40.C

二、多项选择题(以下每小题至少有两项正确答案,每选对一项得0.5分,全部选对得满分。多选或错选不得分。本题共30分,每小题2分。)

41.AC42.ABDE 43.ABD 44.BE45.ABCD

46.ABDE47.BCDE 48.ABCD49.CDE50.AB

51.CD52.ABCD 53.BE 54.ABCE55.BD

三、判断题(本题共20分,每小题1分。)

56.×57.√58.√59.×60.√ 61.√62.√

63.×64.×65.√66.√67.× 68.×69.√

70.√71.×72.×73.√74.× 75.√

四、综合应用题(以下每道综合应用题包括5道小题,每道小题有一项或一项以上的正确答案,每选对其中的一项得0.5分,全部选对得满分。多选或错选不得分。本题共30分,每小题2分。)

76.B77.D78.C79.BC80.AD81.AD82.B

83.A84.BD85.D86.AB87.BC88.D89.AB

专业基础理论课 篇12

一基础理论课构建参与式教学活动模式的必要性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 自主的、合作的探究性学习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而参与式教学模式则是最好的教学模式。这不仅仅是因为在参与式教学模式中, 学生成为了教学理念的中心, 更是因为在参与式教学模式下, 以求得协同发展、促进学生个体发展为支撑点, 最大程度上体现了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公平性, 并承认了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尤其是在参与式教学模式下, 能够让学生学会如何自己去获取知识, 并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形成自己正确的价值观, 在大大拓展学生发展空间的同时, 也引导学生挖掘、提升自我创造潜能, 进一步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所以在基础理论课中构建参与式教学活动模式势在必行, 也是教育教学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1 参与式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基础理论课堂活力与教学质量

当代大学生普遍乐于表现自我, 追求自由、平等, 拥有较强的批判精神, 勇于挑战权威、探索新知。因此,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往往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参与式教学恰恰打破了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 在教学中再一次确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学生为中心, 强调活动教学, 注重学生的参与,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和谐、平等、民主的课堂空间。也正因如此, 改变了学生对基础理论课感觉枯燥乏味的想法, 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进而提高了基础理论课堂的活力与教学质量。

2 参与式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的根本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 更在于诱导人的创造力量,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而参与式教学恰恰满足了这种教育需求, 其不以认知目标为唯一目的, 而是关注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情感价值的提升, 强调学生内在与外在的统一。也在很大程度上直接促进了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同时, 也使学生得到了全面发展。

3 参与式教学有利于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在传统教学中师生关系往往处于对立状态, 教师对学生而言拥有着绝对的权威, 师生之间无法进行平等沟通。而在参与式教学模式中, 则重点强调师生之间的相互配合、相互协调。教师与学生一起平等讨论、交流, 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因此, 师生之间往往处在一个平等的地位上, 并共同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也正因如此, 学生彻底改变被动接受者的命运, 而是成为教学活动中的创造者、协作者。同时, 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 其心灵也得到大大地满足, 促进和谐融洽互助的新型师生关系的形成。

二参与式教学模式在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 人的心灵是拥有自觉能动性的, 而心灵与外界客体之间经过相互作用从内部形成了知识。也正因如此, 知识不应该是由他人传递的, 而是应该由个人进行自主构建的。所以, 真正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不应该是知识的传递, 而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对世界定义的理解进行使用性构建的过程。参与式教学法恰恰注重于对知识主体性产生过程的探讨, 并强调老师与学生的共同参与, 是一种变被动接收知识为主动寻求知识的一个过程。以下笔者就基础理论课程实施参与式教学的主要途径进行分析。

1 告知学生参与式教学的内容特点

要想确保参与式教学法的顺利开展, 就必须让所有的学生参与到教学之中, 并对参与式教学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充分认识到在参与式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 其根本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参与课程内容的选择,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正因如此, 面对当前高校基础理论课程过于庞大的理论知识, 教师应该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 尊重学生的选择, 鼓励学生参与, 与学生一起选择与专业有关的教学内容, 最终确定为教学方案, 这对做好参与式教学而言尤为重要。

2 精心组织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是学生参与到教学中的一个最为直接的方式, 其主要分为, 学生直接发言、学生分组讨论、学生相互之间进行辩论。教师可提前拟定或由学生提前提出问题, 学生则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多种途径查找相关理论进行精心准备, 并在课堂上各抒己见。教师则在听取所有学生发表的观点后给予肯定, 并以点拨、解惑、总结等形式为学生做侧面辅导, 进而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 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理论与运用能力。

3 保持活跃和谐的课堂气氛

在放松的环境下, 人的大脑会进入高质量的运行状况, 积极地思考问题、提出问题。也正因如此, 为参与式教学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尤为重要。只有如此, 学生才能敢说、想说, 大胆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这就需要教师以平等的态度, 以高度负责任的精神对待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 进而取得学生的信任。如,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以游戏的方法开展教学, 并用具有启发性、提示性的语言去帮助学生澄清观念, 用肯定的、赞扬的语言去评价学生的成果, 用委婉的、谅解的语言去修正学生观点上的不足, 进而调动学生的参与性,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4 案例教学法的精准运用

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对生活中真实的案例进行分析, 使学生对教学对象产生更加真实的触感, 进而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深奥的理论通俗化。也正因如此, 加强对案例教学法的准确运用, 并通过对这些特殊情况进行的探讨, 使学生从现实中寻找答案, 再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 这对提高教学效果等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

5 考试方法的改革

为了进一步改变传统考试制度对学生、对参与式教学法的束缚, 我们应该为参与式教学法选择相配套的考试体系。采取口试、综合素质测试、笔试、平时成绩相结合的多元化考试方法, 进而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全面评定, 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三运用参与式教学方法必须注意的问题

1 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可以说, 参与式教学法的运用进一步提高了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这是因为参与式教学法要求教师不但要做到清晰表达问题的关键, 而且还要做到时刻认真倾听学生的观点进行快速思考, 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谈论, 最终形成正确的理念。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拥有丰富的知识和社会实践经验, 进而能够在最为适当的时机, 用最正确的语言对学生进行引导、提问以及解释。所以, 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掌握更多的现代教育技术, 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 从而为参与式教学的良好开展做有益铺垫。

2 注重面向全体学生

可以说参与式教学法对学生而言既是培养也是考验, 这是因为在参与式教学模式下, 本身能力强的学生因为踊跃参与, 其能力会变得更强, 而本身能力弱的学生由于羞于或不愿参与到教学中, 长此以往势必会变得更弱。因此, 针对这一问题, 在开展参与式教学时, 教师必须要设法鼓动并给予那些羞于参与、不愿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的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 有意识地对其进行培养, 以达到面向全体学生共同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3 教学案例的选择与更换

案例教学就是对事实进行客观描述, 其教学重点在于引发思索、集思广益, 并能够使学生快速进入角色,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 做好教学案例的选择与更换, 对“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尤为重要。所以, 在教学案例的选择上, 必须要与时俱进, 注重时效性, 选择贴近“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实务的案例。并且在教学案例的取舍、加工上, 即要保证基础理论课程拥有直观性, 又要确保其拥有一定的趣味性。同时, 在案例的选择与更换上, 还可注重学生的参与, 使案例的采集与整理过程也成为学生参与式教学的一个新亮点。

4 创建理论课程实验室

对于缺乏实践经验的大学生而言, 创建理论课程实验室是“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理论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因为, 实验室对于大学生而言不仅能够使他们初次运用理论知识, 提高其对所学知识的了解与掌握, 还能够使其在探索与求知的过程中, 感受到知识的产生, 提高其学习积极性的同时, 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所以, 做好理论课程实验室的创建工作对搞好参与式教学而言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黄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2]王道俊, 郭文安.主体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3]赵瑜.平等参与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甘肃教育, 2003 (08) .

上一篇:视讯视频下一篇:同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