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理论

2024-06-18

基础理论(共12篇)

基础理论 篇1

1 风险管理的概念

根据COSO委员会提供的定义, 所谓的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 它由一个主体的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员实施, 应用于战略制定并贯穿于企业之中, 旨在识别可能会影响主体的潜在事项, 管理风险以使其在该主体的风险容量之内, 并为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由COSO的定义可以看出, 风险管理概念包含了风险管理主体、风险管理客体、风险管理目标、风险管理程序等。据此, 笔者认为风险管理是研究风险发生规律和风险控制技术的一门科学, 是风险管理主体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衡量、风险评估、风险决策管理等方式, 对风险实施有效控制和处理的过程。对于风险管理的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1.1 风险管理的主体

根据COSO的定义, 风险管理的主体应是公司和其他组织, 笔者认为, 风险管理的主体应更广泛, 不但包括企业, 还包括个人、家庭、非营利组织、政府及国际组织。不论风险管理主体的组织结构、性质如何, 风险管理所依据的管理理念、管理技术和管理方法都是相同的, 都是寻求以最小的成本来获得最佳的处理风险事故的方案。但是, 风险管理的主体不同, 风险管理的侧重点也不同, 个人、家庭的风险管理是对人身风险、家庭财产风险和责任风险的管理;企业的风险管理是对企业生产风险、销售风险、财务风险、技术风险、信用风险和从事风险的管理, 企业的风险管理不同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政府的风险管理是以维护政府机构业务活动和人民生活安定为出发点, 是对整个社会生命、财产和责任风险的管理。

1.2 风险管理的客体

COSO认为, 风险管理的客体是事项 (风险与机会) , 其既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 也可能会带来正面影响, 抑或二者兼而有之。带来负面影响的事项代表风险, 它会妨碍价值创造或者破坏现有价值。带来正面影响的事项可能会抵消负面影响, 或者说代表机会。机会是一个事项将会发生并对目标的实现产生正面影响的可能性。笔者认为风险管理的客体是风险, 分为纯粹风险和投机风险。纯粹风险是指只有可能损失而无获得机会的风险, 如火灾、车祸等, 纯粹风险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大都适用大数法则, 人们往往采取规避风险的方法, 保险主要保纯粹风险;投机风险是指那些可能有损失也可能有获利的风险, 如博彩、买卖股票等, 投机风险的规律性不明确, 不适用大数法则, 获得性可能使其更具有诱惑力, 使偏好风险的人们甘愿去冒风险, 投机风险属不可保风险。

1.3 风险管理的核心是主体价值最大化

从现有的文献可以发现, 公司进行风险管理会对公司经营产生直接影响, 其主要通过降低市场摩擦成本改变公司现金流量, 进而影响公司财务状况和政策, 最终提升公司价值。公司价值最大化论中的各种假说都能够通过降低市场摩擦成本改变公司现金流量, 最终影响公司价值。其中, 减少预期税收说认为由于存在课税扣除、亏损结转公司以及累进税制, 导致其税收函数呈现凸性, 所以使用衍生产品可以因降低公司课税利润的波动性而减少预期税收;降低财务困境成本说认为使用衍生产品进行风险管理可以降低公司未来出现财务困境的可能性, 其通过降低了公司预期的财务困境成本而提高了公司价值;避免“投资不足”说认为使用衍生产品可以降低公司收入波动性, 避免昂贵的外部融资成本, 保证公司能够接受投资净现值为正的项目, 解决公司“投资不足”问题, 最终提升公司价值;降低公司融资成本说则认为使用衍生产品进行风险管理可以降低公司资金成本, 因此也可以提高公司价值。

1.4 过程是决策的过程

风险识别、风险衡量和风险评价是为了认识、评价风险管理主体的风险状况, 解决风险管理中的各种问题, 制定管理风险的决策方案。风险管理目标的确定、风险识别、风险衡量、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等, 都是为了确定最终的风险管理方案。从这一角度来看, 风险管理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管理决策的过程。

2 风险管理的特点

2.1 风险管理具有全面性

风险管理主体作为一个系统, 并不是各项业务与资产的简单相加, 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表现出整体性的特征, 因此, 对主体的风险管理也应采用整体化的思维, 如果风险管理主体对风险的认识、处理缺乏全面性, 只处理某一方面的风险隐患, 而没有考虑其他方面的风险隐患, 其风险管理的决策就有可能失败。

2.2 风险管理的范围具有广泛性

风险管理是涉及许多领域的管理, 风险管理不仅会涉及人们可预测的范围之内, 而且还会涉及人们无法预期的领域。一个单独的事件可以同时影响社会的不同领域, 而且其后果会远远超出当时的影响。风险的复杂性和普遍性决定了风险管理的范围是十分广泛的, 风险管理学是涉及多门学科的交叉学科。

2.3 风险管理具有较强的应用性

风险管理理论来源于风险管理实践, 同时, 风险管理理论又可以对各种具体的风险事件的管理进行指导, 因此, 风险管理理论具有较强的应用性。

3 风险管理的目标

3.1 损失发生前目标

①寻求最经济的策略, 降低纯粹的危害。这个目标要通过内部控制和购买保险来达到, 内部控制和购买保险能够减少风险管理主体的实际损失, 增加风险管理主体的价值。②减少风险暴露, 降低投机风险的危害。当风险管理主体面临投机风险时, 可以通过购买衍生品进行套期保值来规避风险, 降低现金流的巨幅波动所带来的危害。③社会责任目标。

3.2 损失发生后目标

①生存目标。②持续经营目标。③稳定赢利目标。④持续成长目标。⑤减少风险事件对其他个人或社会的危害。

4 风险管理理论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4.1 风险管理理论与保险学

传统保险学研究的重点是具有可保利益的纯粹风险, 保险是被作为一种风险筹资工具来加以研究的。但是, 随着保险业的迅猛发展, 保险已经不仅仅是风险筹资工具, 而且逐步扩展为风险的重要管理方式, 并表现出独特的特点。例如, 保险具有的补偿职能、融资职能、储蓄职能、投资职能等, 都显现出保险学的发展和创新。随着保险学的发展, 保险学越来越离不开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控制风险手段的支持, 保险学的发展需要风险管理的技术支持, 特别是风险识别和风险衡量方法的支持。由此可见, 保险学不能等同于风险管理理论, 风险管理理论也不能概括保险学的全貌。

4.2 风险管理理论与投资管理学

风险管理理论是对风险因素、风险源、风险事故和损失等要素的管理, 是一门新兴的管理科学。投资是具有风险的, 投资管理学是在研究投资风险的基础上, 进行投资优化组合的管理, 并寻求获得最大化投资收益的理论。投资管理学的研究需要风险管理理论的指导, 如果没有风险管理理论和相关的技术支持, 为获得投资收益而进行的投资应是盲目的投资, 是难以预测结果的投资, 这很可能导致投资的失败。同样地, 风险管理的过程是进行成本、收益选择和决策的过程, 风险管理的过程需要投资管理学的支持, 如果没有投资管理理论的支持, 风险管理就无法进行风险衡量和风险评价等。尽管如此, 风险管理并不是单纯的投资, 风险管理理论和投资管理学研究的侧重点不同。风险管理侧重于损失的成本—收益分析和管理, 而投资管理学则侧重于资金获利的成本—收益分析和管理, 由此可见, 不能简单地将风险管理理解为投资管理学的分支, 也不能将投资管理学理解为风险管理理论, 二者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门学科。

4.3 风险管理理论与数学

在风险管理中, 风险度和损失程度的预测、损失的评估等, 需要运用数学方法进行推测和评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运用, 使得人们对风险事故造成损失的推测和估计更加准确、科学, 也使人类对风险的衡量、分析等发生了质的变化。自从数学被引入风险衡量以来, 风险管理才成为一门科学。但是, 这并不是说, 风险管理理论应是数学的范畴。数学是运用一系列前提假设, 逻辑地推出普遍原理的过程, 是逻辑严谨的科学。风险管理理论是揭示风险存在的状态、因素和可能造成损失的管理科学, 风险管理理论中没有普遍适用的规律, 只有一些一般性的风险管理方法。在风险管理实践中, 大量的风险管理实务表明, 风险管理是运用各种操作规范和规程进行管理的, 数学的原理对于管理学科来说是不适用的, 数学只是预测和估计风险时需要借助的工具。

4.4 风险管理理论与财务管理学

风险管理理论同财务管理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风险管理理论的损失成本—收益的预测和分析、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风险融资等, 都离不开财务管理学的支持。财务管理学研究的是经济活动单位各项收支和经营成果的综合表现, 财务管理以价值的形式反映风险管理单位业务经营过程中的资金运行、劳动耗费、财务成果及其收入分配等活动, 是风险管理单位规范化管理资金的反映。运用财务管理方法有助于防范和化解风险管理单位面临的各种财务风险, 它是风险管理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是, 财务管理学不能等同于风险管理理论, 财务管理理论只能识别、衡量资金的损失风险, 不能识别、衡量大量实物资产的损失风险, 也不能对已经发现的风险采取措施, 因此财务管理学不能等同于风险管理理论。

摘要:风险无处不在, 无时不在, 随着社会的发展, 风险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 大到国家, 小到个人, 都受到风险的困扰, 风险管理的必要性越来越突出, 本文就风险管理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风险管理,理论,认识

基础理论 篇2

基础理论知识

一、水污染防治基础理论知识

(一)水与水体污染

1、水与水循环(1)熟悉水环境保护(2)熟悉水循环基本原理

2、废水的来源与污染物(1)掌握废水的来源与特性(2)掌握污染物种类及水质指标

(二)废水处理方法

1、熟悉水污染对人类的危害

2、废水处理的基本途径与方法

(1)掌握按处理方法分类:物理处理法、化学处理法、物理化学法、生物化学处理法

(2)掌握按处理程度分类:一级处理、二级处理、三级处理

二、大气污染防治基础理论知识

(一)大气污染物的形成

1、大气污染

(1)了解地球大气层:大气组成和大气结构(2)掌握大气污染的概念

(3)了解大气污染的特点:局部、区域性、全球性(4)熟悉大气污染的危害:对生物、材料和气候的危害(5)熟悉全球性大气污染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

2、大气污染物的分类和成因

(1)掌握大气污染物的分类:颗粒污染物和气态污染物(2)掌握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来源

(二)大气物理化学基础

1、大气污染物扩散与气象的关系(1)了解地球大气特征(2)了解大气污染物扩散方式(3)掌握气象要素

2、大气污染化学(1)了解降水与大气污染(2)了解酸雨化学(3)了解臭氧破坏化学

3、大气污染扩散模式(1)了解点源扩散模式(2)了解线源扩散模式

三、固体和噪声污染控制

(一)固体废物的定义与分类、污染与控制及管理体系

1、固体废物的定义与分类(1)了解固体废物的定义及特征(2)熟悉固体废物的分类

(3)熟悉危险废物的定义、分类和鉴别

2、固体废物的污染与控制(1)了解固体废物的污染途径(2)了解固体废物的污染危害(3)掌握固体废物污染控制

3、固体废物的管理体系

(1)熟悉固体废物管理的基本原则(2)熟悉固体废物管理法规与标准(3)了解控制固体废物污染的技术政策

(二)固体废物处置系统工程

1、固体废物处置概述(1)了解固体废物处置的概念(2)掌握处置基本要求(3)了解处置方法的分类

2、固体废物最终处置方法

(1)了解固体废物在填埋场中降解的机理(2)熟悉填埋工艺的分类、基本工艺流程

(三)了解噪声基础知识

1、噪声污染特点与危害

2、声源的种类

3、声音的物理特性和量度

4、计权声级、等效连续声级、噪声污染级和昼夜等效声级

5、噪声的叠加和相减

6、噪声的频谱分析

7、噪声的主要控制方法

第二部分

专业理论知识

一、水污染防治

(一)废水预处理

1、废水的收集与提升

(1)掌握废水的收集:废水流量确定与废水量计算(2)掌握废水的提升:集水池容积计算、水泵扬程计算

2、废水的预处理(1)熟悉筛除过程及方法(2)熟悉沉砂过程及方法(3)熟悉除油过程及方法(4)熟悉水量及水质调节

(二)常见废水处理技术方法

1、物理处理法

(1)熟悉筛滤法:格栅过滤、筛网过滤、颗粒介质过滤、微滤机过滤(2)熟悉重力法:沉砂池、沉淀池、隔油池(3)熟悉离心法:离心分离的原理、离心分离方式

2、化学处理法

(1)掌握中和法:中和及pH调节的基本原理、常见的几种中和法(2)了解化学沉淀法:化学沉淀的基本原理、常见沉淀法的应用(3)熟悉氧化还原与消毒: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常用氧化剂(4)熟悉吸附法:吸附法基本原理、常见吸附工艺及设备(5)了解电解法:电解法工艺原理及流程、常用电解法类型

3、物理化学法

(1)了解离子交换法:离子交换反应原理、离子交换剂的种类和性质(2)熟悉膜分离技术:电渗析、反渗透、超滤(3)了解其它:萃取法、吹脱法、汽体法

4、生物处理法

(1)掌握活性污泥法:动力学基础、常用活性污泥法工艺流程、净化机理与过程(2)掌握生物膜法:基本概念与流程(3)掌握厌氧生物处理:厌氧生物处理原理

5、自然净化处理

(1)熟悉氧化塘:氧化塘概念和类型

(2)了解污水的土地处理系统:基本原理和类型

(三)污泥处理与处置

1、污泥的来源及特性

(1)掌握污泥的来源、种类

(2)熟悉基本特性

2、污泥浓缩与预处理

(1)熟悉污泥的浓缩:污泥浓缩基本理论、常见污泥浓缩方法

(2)熟悉污泥的预处理

3、了解污泥的干化与脱水

4、污泥的最终处置与利用

(1)熟悉污泥的最终处置:污泥厌氧消化与污泥好氧消化(2)了解污泥的综合利用

(四)污(废)水处理工艺

1、熟悉城市污水处理工艺选择

2、熟悉工业废水处理工艺选择

二、大气污染防治

(一)烟尘污染与颗粒污染物控制

1、燃料燃烧与烟尘污染

(1)熟悉燃料种类:固体燃料、液体燃料、气体燃料、其它清洁燃料(2)了解燃料的燃烧过程(3)了解燃烧条件(4)掌握颗粒污染物的成因

2、除尘技术

(1)熟悉除尘基本原理

(2)掌握除尘器种类与工作原理:电除尘器、过滤式除尘器、机械式除尘器、湿式除尘器

(二)物化法净化气态污染物

1、气态污染物成因与控制(1)熟悉气态污染物形成机理

(2)了解燃烧过程中气态污染物的形成与控制

2、气体吸收净化(1)熟悉吸收机理与分类(2)了解吸收平衡与吸收流程(3)了解吸收设备与吸收剂的选择

3、气体吸附净化(1)熟悉吸附机理与分类(2)了解吸附设备的分类和特点(3)掌握常用吸附剂及其选择的基本要求(4)了解影响气体吸附的因素分析

4、气体燃烧净化(1)熟悉气体燃烧法原理(2)了解气体燃烧法的分类和特点

5、气体催化净化(1)熟悉催化反应机理(2)了解催化剂性能

(3)熟悉气体净化常用的催化反应

(三)汽车尾气污染与防治

1、熟悉汽车尾气有害物的成因

2、了解汽车排放物的危害

3、了解控制汽车尾气污染的主要措施

(四)室内空气污染控制

1、了解室内空气污染物种类、来源、危害

2、熟悉室内空气污染控制措施

三、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

(一)固体废物处置场(厂)总体设计

1、熟悉固体废物处置场(厂)的选址

2、了解固体废物处置场(厂)总体设计

(二)固体废物转运与预处理

1、固体废物的收集、运输与贮存(1)熟悉城市固体废物的收集方式(2)了解城市固体废物的运输及贮存(3)了解危险废物的收集、贮存及运输

2、了解城市垃圾中转站工程设计的基本要求

(三)固体废物生物处理工程

1、垃圾好氧堆肥技术

(1)了解垃圾好氧堆肥处理工艺(2)了解堆肥工程设计的基本方法(3)了解堆肥工程设备的选型(4)掌握垃圾好氧堆肥的原理与过程(5)熟悉垃圾好氧堆肥的分类与方法

2、垃圾厌氧发酵技术(1)了解厌氧发酵原理

(2)了解厌氧产沼气工程设计的基本要求

(3)掌握垃圾厌氧发酵的原理

(四)固体废物焚烧、热解处理工程

1、熟悉焚烧处理系统的工艺过程

2、熟悉常用焚烧炉设计的一般原则

3、了解城市垃圾、农业秸秆等固体废物的气化热解工艺流程及常用设备的性能

(五)固体废物填埋处置工程

1、固体废物填埋的特性及填埋场的主要设备(1)掌握固体废物填埋作业的基本程序(2)了解填埋工艺设计及主要作业设备的性能

2、渗滤液、填埋气体的产生、控制及监测评价(1)熟悉填埋场渗滤液和填埋气体的收集、导排(2)熟悉防渗技术的特点和适用条件(3)了解填埋场的主要监测项目和监测点布置

(六)固体废物资源化工程

1、了解煤矸石、尾矿、粉煤灰、钢渣和其它工业固体废物回收利用的途径

2、了解常用工艺方法及工程设计的基本要点

四、放射性污染防治

(一)基本概念

1、掌握放射性的基本概念(核素图、半衰期、放射性活度单位)

2、熟悉射线及其基本特性

(α射线、β射线、γ射线、X射线、中子等)

3、熟悉辐射源的种类

(宇宙射线、天然放射性同位素、密封源、非密封源和射线装置等)

(二)放射性污染防治

1、了解放射性污染防治对象

(贯穿辐射、放射性流出物、放射性废物)

2、了解放射性污染防治监督管理机构和职责

3、了解辐射环境管理的基本法规、标准(1)《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

(2)国务院《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3)放射环境管理办法(4)城市放射性废物管理办法

(5)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4、放射性废物

(1)了解放射性废物的产生途径及所含核素种类(2)熟悉放射性废物(源)的分类和处置方式(3)了解放射性废物(源)监督管理基本要求

5、放射性表面污染

(1)了解放射性表面污染来源和核素种类(2)熟悉表面污染的去污

6、放射性事故

(1)了解放射性事故类型和事故后果及处理(2)了解放射性事故管理

(三)辐射防护

1、掌握职业照射、公众照射和医疗照射的基本概念

2、掌握常用辐射量及其单位(照射量、吸收剂量/率、剂量当量/率等)

3、掌握辐射防护的基本原则

4、掌握外照射防护、内照射防护的基本原则和一般方法

5、熟悉辐射防护的标准和限值

(四)辐射监测

1、了解天然放射性和环境中人工放射性核素的来源

2、熟悉外照射个人剂量和内照射个人剂量的监测

3、熟悉工作场所外照射和工作场所表面污染的监测

(五)核与辐射事故的应急响应

1、了解制定核与辐射事故应急响应计划的目的

2、了解核与辐射事故应急响应计划的内容

3、了解我国核事故应急管理体系

五、电磁污染防治

(一)基本概念

1、掌握电磁波的基本概念和传播特性

2、掌握电场、磁场、射频电磁场、工频电磁场、电磁噪声与干扰概念

3、掌握电磁辐射的概念

(二)电磁辐射污染

1、熟悉电磁污染源的分类

2、掌握电磁污染源的产生和电磁辐射体的分类

3、了解环境电磁污染的原因和状况

4、了解电磁污染的主要危害:引燃引爆、电磁干扰、影响身体健康

(三)电磁辐射与生物体的相互影响

1、掌握热效应的基本概念,熟悉热效应的产生

2、掌握非热效应的基本概念,熟悉非热效应的产生

(四)电磁辐射监测

1、熟悉电磁污染源监测方法

2、熟悉一般环境电磁监测布点原则

(五)电磁辐射防护与治理

1、了解电磁辐射的应用范围

(工业、军事、科学、通信、医学以及人们日常生活中)

2、了解电磁辐射防护与治理的目的

3、熟悉电磁辐射防护与治理的基本原则(屏蔽、减少辐射源、加强个人防护)

4、了解电磁环境管理法规、标准

(1)《电磁辐射环境管理办法》国家环保局令第18号

(2)《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88)

(3)《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

电磁辐射监测仪器和方法》HJ/T10.2—96

第三部分 行业法规及知识产权相关知识

一、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一)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二)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三)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四)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五)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

二、环境标准

(一)了解环境质量标准

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3、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

4、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

(二)了解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

1、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1)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2)北京市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11 307-2005)

(3)《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

2、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1)国家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

(2)北京市地方标准: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DB11/139-2007)(3)北京市地方标准: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B11/501-2007)

3、声污染物排放标准

(1)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2)建筑施工场地噪声限值(GB12523-90)

4、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标准

(1)国家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

(2)国家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B18485-2001)

(3)国家危险污染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B18484-2001)

(4)国家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8598-2001)(5)国家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

(6)国家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7)国家危险废物鉴别标准(GB5085-1996)(8)北京市生活垃圾焚烧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DB11/ 502—2008)

三、知识产权相关知识

(一)了解知识产权的基本概念

(二)了解知识产权的分类

(三)了解知识产权法

(四)了解专利权的定义与分类

(五)了解商标的定义

(六)了解著作权与版权的定义

(七)了解专利权和商标的申报程序

能源会计的基础理论分析 篇3

【关键词】能源会计;基础理论;会计学

能源会计与环境会计、责任会计相似,但要拿出来单独进行研究,能源会计是会计学的一部分,与目前的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有着紧密的联系。

一、能源会计的背景

能源会计包含在社会责任当中,是其重要的内容,与环境会计密不可分,同时具有特别的地方。能源会计的核心是报告与衡量企业能源的事项与使用活动,其出现与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紧密相联。

(一)社会责任会计与能源会计

社会责任会计是社会责任中的重要内容。20世纪70代,在会计领域提出了“社会责任会计”这一概念,其具有反映与控制的作用,其作用包括能源利用与保护的相关经济活动、公益性经济活动与环境相关活动等。大多数公司对社会责任的内容进行披露时,包括能源、环境、社会贡献等方面的信息。从能源会计的本意上来看,它能促进能源的合理利用,并起到保护资源的作用。

(二)环境会计与能源会计

环境会计发展历程与能源会计的发展历程关系密切。20世纪50年代,全球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付出了资源枯竭与环境污染为代价。进入20世纪70年代,地区性的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已经上升为全球性的问题,人类在发展下存在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其水污染、灾害性天气与全球的气温上升等问题频繁出现,《我们共同的未来》在1987年出版,首次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引入到其中,即当代人的需求得到满足后,又不对后代人的需求造成危害。多部分国家对于这观念表示支持,并付出自身的实际行动响应该号召,环境会计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产生的,其站在会计角度去思考社会经济环境。而能源会计的产生是在可持续发展观念与资源的枯竭背景下出现的。

(三)能源会计的产生是由社会经济环境发展随之而来

会计的产生要在特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下,任何会计理念的形成与完善都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下,因此,能源会计的产生也是在社会经济环境的背景下。

二、能源会计的原则与概念

(一)能源会计的概念

能源会计作为会计领域当中的一个分支,其综合运用经济学生与会计学的方法与原理,以节约能源、减少污染排放作为指导,采用了多种计量的手段,依据能源的法规与法律,监督与反映企业的环保情况与能源使用,方便向相关人提供能源信息,从而达到合理使用能源与环境保护的目的。

(二)能源会计的原则

能源会计除了与财务会计的可比性、相关性原则相似,还需要对能源会计的特定原则进行制定。

1.强制性与政策性原则。其核算要满足相关会计制度与国家的节能减排政策的要求。同时,企业对国家能源法规与要求披露的信息要无条件执行与遵守。

2.社会性原则。能源会计对企业有一定的要求,不仅要求其站在企业角度考虑业绩,还要根据社会对企业的评价。

3.预警性原则。其核算体系能够反映出能源变化、程度与现状,能够提前察觉能源环境状况对环境的破坏与经济的制约并起到预警的作用。

4.责任归属原则。明确各个主体的责任,把能源的节约、使用、环境保护与治理相结合。

5.真实性原则。其反映的内容必须是企业行动的真实面目,为会计信息提供客观并可供检验的。

三、能源会计的对象与目标

其目标的依据是双层目标观念,其目标具有具体目标与基本目标的划分。其基本目标是在企业重点发展经济的同时,将资源环境与能源的节约作为高度重要的目标,努力提高社会效益、能源效益与环境效益。其具体目标是企业或其他使用者提供有效的能源会计信息。提供的有效能源会计信息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1)企业能源的消耗量;(2)能源投资的总额;(3)投资产生中所产生的效益;(4)能源的使用政策。其对象是企业与能源相关的经济活动与能源活动,将能源的使用、开发的过程及结果进行监督与反映。

四、核算内容

其主要核算能源成本的控制及管理、节能减排的收益与防治污染物的投入等,通过核算,促使企业的双面利益,即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环境、社会的效益。

(1)管理与控制能源成本。对企业通过技术、设备与资金等方面的投入和先进的管理来控制能源的消耗成本,以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2)节能减排的收益。对企业通过能源成本的控制,并对防治污染物的投入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以及经济效益进行了解;(3)防治污染物的投入。对企业进行污染物的治理与防治所投入的经济,比如环境治理、环境补偿与环境发展等费用。

五、假设方面

能源会计是会计领域当中的新型概念,基于传统会假设的根源下,丰富了新的内容。

(一)会计主体假设

会计假设重点对会计主体的行为特点进行关注,即由其行为产生的外部经济。比如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污染后,造成其他企业无法正常经营或对周围的居民健康造成影响等都要在核算内。

(二)受托责任假设

其受托责任假设不能被“财产托付论”与限制且适用“能源托付论”,除了财产的使用及保管之外,治理环境污染、节约能源等也是受托责任关系的重要内容。其受托指的是受到整个社会之托,其具有双重性,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即环境、社会效益及社会责任和企业本身经济效益。

(三)多元计量假设

其核算的内容既包含了商品性,但又不限制于商品性,具有模糊的计量特点,因此,计量单位需要以货币计量为主体、实物为辅助条件,还可以是文字的说明。

(四)持续经营所设

能源会计的内容加入了经济可持续发展与节能减排的理念,相比于传统会计更加丰富。

(五)会计分期假设

相比于传统会计分期假设没有太大的区别,会计分期假设的目的是为了企业在不同阶段内所产生的环境业绩及经济效果进行评价并做出报告。

六、基本要素

其基本要素相比于传统财务会计没有太大的区别,主要内容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点:

(一)能源性资产

能源性资产指企业所控制或拥有并提供经济资源给企业,包含购入节能设备、石油、电与煤炭等。

(二)能源负债

能源负债指企业符合负债的标准并与节能减排有关的义务,比如购入节能设备发生了长期与长期的借款、利息与治理环境的投入成本,环境资源税、燃油税等费用。

(三)能源权益

能源权益是企业所有者投入或拥有的利益,主要由节能基金、能源资本与损益账户转过来的利润组成,比如投资者投入的天然气、石油与煤,还有企业所投入的节能设备等。

七、能源会计的信息披露

能源会计的信息报告是企业在日常活动能源会计核算的扩展,披露形式既可以依附于财务报告,也可以独立进行。目前,根据我国企业会计的现状,能源会计的信息报告还是以依附于财务报告为主。

1.增加设置有关节约环保方面的项目,对企业针对节能方面所做的资金投入进行报告,还可以增加“节能固定资金表”,报告企业在节能方面的固定资金情况,基于累计折旧,设立“节能固有资金折旧”项目,具体表明数据情况,在固定减值预备项目下增加“节能有关的减值准备”这一项目,列举出企业所需缴纳的环保费用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增加“能源资本”这一项目,将节能资金划分到盈余公示中去。

2.在资产负债表的基础上创建一份附表,报告能源资金的债务情况,具体展示节能固定资金、能源损耗、环保费支出等各方面的数据项目,从而全面完整地报告有关企业能源的数据。

3.基于现有的利润表制度,在其中增加能源收入以及能源支出的内容。具体而言,在营业利润项目的基础上增加能源支出项目的设置,披露能源的资产折旧及相关租金等有关的能源支出费用。增加能源收益项目的设置,披露关于环保问题企业所产生的收益,并且企业还可以增加一份能源损耗报告表,具体表明企业能源的消耗及收益情况。

针对无法采用货币单位计量的可观事项,企业可以增加一份附表进行说明,比如可以增加名为“相关能源责任的执行报告”的报告表等。详细地说,企业还可以增加以下内容的设置来完善能源会计系统,例如增加企业能源法规的执行情况、企业能源的损耗、企业污染物的排放、废弃物品的回收利用、相关环保法律的规定以及企业的执行情况、企业在环保节能方面的资金投入等项目的设置。

八、结束语

目前,我国渐渐完善企业能源会计的相关理论体系和制度,能源会计的广泛实施已经具有较大的趋势。本文详细介绍了能源会计的相关背景,提出了能源会计的相关原则和概念,表明能源会计是采用了多种计量的手段,依据能源的法规与法律,对企业的环保情况和能源使用情况进行监督与报告,并且指出了能源会计的对象和目标,对其三个方面的核算内容进行了介绍,推出现代能源会计的五大假设,指出能源会计的三大基本要素和其信息报告所需补充的一些内容,使人民对能源会计有一个更为清楚的认识以及为我国企业能源会计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企业能源会计对监督、反馈企业能源方面所承担的责任以及履行的义务的起到了较大的作用,其促进了企业良好形象的建立,营造了企业和谐的外界条件,增大了企业在社会中的影响。企业能源会计其对于能源节约、环境保护以及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冉燕丽.能源会计的基础理论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4,(28).

[2]孙家萍.我国能源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实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

论图书馆学基础理论 篇4

关键词:图书馆学,基础理论,意义

20世纪, 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过我国几代图书馆学家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 我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不断发展, 图书馆学理论体系逐步健全, 一大批具有一定影响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论著不断出版, 我国图书馆学理论研究如火如荼, 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 研究者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概念和新理论, 大大地促进了我国图书馆学的发展。

所谓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 就是对图书馆实践和图书馆学领域的基本问题进行高度的分析、概括, 是普遍性、规律性的总结和归纳。而不是对图书馆实践和图书馆学现象的简单描述或复制。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对图书馆实践和其他图书馆学分支学科的发展应起到根本性的、深层次的和普遍性的指导作用。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学科性质和所应发挥的功能, 要求它必须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从现状来看, 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抽象程度还明显不够, 理论层次还明显偏低。现在图书馆界存在这样一种偏见, 认为图书馆学理论越抽象, 就会越脱离实际, 变得虚无缥缈。其实, 科学的抽象只是高于实际而不是脱离实际。不高于实际的认识就不是理论, 尤其不是基础理论。理论的抽象有不同的层次, 但是基础理论必须是高层次的抽象。

图书馆学作为科学百花园中的一员自然也不能没有自己的基础理论。诚然, 图书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客观上要求针对各个不同时期图书馆实践活动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大力加强应用与技术研究, 以便指导、规范图书馆实践活动。但是, 这并不意味着图书馆基础理论研究可有可无。实际上, 图书馆学基础研究虽然看起来比较抽象, 不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 但它对整个图书馆学大厦的影响却是奠基性的。由于应用理论与技术研究探讨的都是具体的、直接的图书馆工作技术、方法与手段问题, 对图书馆的定义属性、价值、图书馆工作的基本矛盾和规律, 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属性、图书馆学的体系结构、图书馆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等问题则不涉及。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 那么图书馆学就不能摆脱纯技术研究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社会对图书馆学的偏见也就不能被消除。

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任务之一就是根据图书馆实践和图书馆学的运动规律, 对其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和前瞻, 使图书馆学理论既能指导图书馆实践及图书馆学学科建设, 又能规范未来的图书馆及图书馆学研究行为。因此, 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一方面要紧密联系图书馆实际, 不能闭门造车;另一方面又不能被图书馆工作实践牵着鼻子走, 只是对图书馆工作的历史和现实做事后的简单的注释和说明, 而应跳出图书馆工作实践的具体范畴, 走在图书馆工作实践的前面, 预先研究尚未出现的图书馆工作实践, 对其发展方向、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进行科学的假设和判断。如果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与图书馆实践活动齐头并进, 甚至落后于图书馆实践活动, 那么一旦图书馆实践活动发生巨大的变化, 图书馆实际工作者就必然会感到无所适从、束手无策。应当承认, 我国现有的一些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确存在不同程度的滞后性问题, 其对图书馆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显得有点力不从心和苍白无力。这是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遭到非议的主要原因。

图书馆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 其发展史也只有一个世纪, 其理论体系还不完善, 还有不少理论处女地亟待开垦, 有些理论虽然已经提出, 但尚需进一步研究, 因此, 创新对于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来说, 不仅是十分必要, 而且非常迫切。这就要求图书馆学者进一步解放思想, 大胆探索, 逐步培养自尊、自信、自强的创新意识和科学、严瑾的研究作风。当然, 我们提倡创新, 并不是要将以前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全盘否定, 而是在继承其合理内核的基础上对其加以修改、补充和完善。继承和创新是图书馆学研究的两大前提, 继承是为了更好的创新, 没有继承, 便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没有创新, 继承便会失去其应有的意义。

作为应对图书馆活动和整个图书馆学发挥导向作用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 必须对现实中各种各样的图书馆实践活动经常进行一种批判性的审视。现实的图书馆活动与图书馆主张尽管在某种意义上都有一定程度的客观合理性, 但这些图书馆实际和图书馆主张并不一定符合图书馆的客观规律和人们普遍的价值标准, 自身不可避免地带有某种程度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这就需要对它进行批判和超越。此外, 任何图书馆实践活动和图书馆主张都是具体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其合理性也是历史的、相对的, 而人们又总是倾向于不断地去追求理想的价值标准和终极意义上的合理性, 这也就要求必须对现实中相对合理的图书馆存在和图书馆主张不断地进行超越。总之, 图书馆现实总是需要不断超越的, 图书馆实践和图书馆学理论都是在不断的超越中获得不断的发展和提高, 而对现实的超越前提之一, 就是对现实的不断审视和批判。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和图书馆学科建设基本上是沿着正确的轨道进行的, 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21世纪的今天,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 科学已经成为人类现代文明的基石, 知识的创新、传播和应用已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持续进步的决定性因素。图书馆学和图书馆史同样印证了这一事实, 历史不会忘记20世纪中国图书馆学高扬理性旗帜的三次高潮:20世纪30年代的“新图书馆运动”;20世纪50年代开展的“什么是图书馆学和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大讨论;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关“图书馆发展战略”的研究。这三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和讨论不仅为图书馆学的跨越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且, 对于各级各类图书馆的工作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明杰等.图书馆学的理性回归之路——关于21世纪图书馆学发展的思考[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1 (6) :14-17.

[2]郑全太等.关于我国图书馆学理论研究几个问题的思考[J].图书情报知识, 1998 (4) :7-9, 33.

翻译基础理论心得 篇5

通过最近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学到了很多有用的东西,首先了解了翻译的历史,知道了翻译如何产生的,它的发展历史脉络。翻译是人类最古老的活动形式之一。随着部落的出现,在不同部落之间需要一种媒介交流,翻译活动也随之出现,世界上第一批翻译者应该是妇女。翻译活动具有一千年的历史了。早期翻译活动的发展历经了两个不同的发展趋势。第一个是宗教文本的翻译,翻译宗教文本要求一字一句的再现原文的主旨思想,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直译,而另一种口译和笔译的翻译形式要求意译多一点。

那么什么时候选择直译,什么时候选择意译呢?文中作者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方法,就是当我们选择翻译策略的时候不是取决于翻译文本而是翻译者的立场原则和他想达到的目标。在18世纪修饰翻译策略在法国翻译者那里得到广泛传播。书中作者举了一个自己亲身经验的例子,在有一次联合国例会结束后签署一个朝鲜与韩国有关的文件,但是在语序的问题上出现了矛盾,说明翻译活动是一个十分复杂和困难的工作。这对于我们的启示是今后当我们从事翻译工作的时候,特别是在一些大型国际会议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做大量的前期准备,这样才能有备无患。此外作者还给我们讲解了一个他在斯德哥尔摩国际会议时做同传时的一个翻译案例,当时作者用了一个成语,为了突出这个问题,但却最终引起了不必要的误会,这启示我们翻译永远不能脱离原文的意图。随后作者又给我们讲解了一些专业性领域的翻译,给我们举了一个有关“黑”、“白”翻译的实验,这个例子说明了我们翻译的时候是否要忠实于原文,当我们明明知道原文这一点是错的时候,觉得我们作为一个翻译者,应该完全忠实于原文,把原文所要表达的信息内容传递给读者,即使原文中有错误我们也应该翻译出来,但是可以加备注让读者得知。不能擅自改动。如果想成为一个合格的翻译人才,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自己所学的领域,因为所要翻译的内容会涉及到方方面面,比如经济、政治、法律、医学等等专业领域,所以就像老师说的我们以后做翻译的,一定要成为一个杂家,什么都要有所了解,但不一定精通。如果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翻译家还必须具有融汇变通的能力,要机智灵活。作者给我们讲述了在莫斯科国际会议上给不同银行机构做同传的一次经历,国外一些专家讲述了一些很复杂的专业术语,但译者想引用俄语中的一些句子但担心外国的一些听众不明白,于是他“自作主张”引用了“四行诗”。作者还给我们梳理了俄罗斯的翻译史,俄罗斯的翻译活动也是有着十分悠远的历史,翻译现象在基辅罗斯时期就有了。后来,大量的文学家、翻译家对俄罗斯的翻译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如卡拉姆津、茹科夫斯基等等。而且,当代俄罗斯的翻译工作者们还在继续研究翻译这一重要的人类活动领域。

作者给我们用亲身实例讲述了翻译活动需要注意的方方面面。但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作者提出有关直译和意译的翻译方法。在翻译时, 采用直译还是意译的方法,何时用直译, 何时用意译, 应视具体情况而定。所谓意译是从源语向目的语转换过程中为目的语读者服务, 使源语所表现的文化信息更接近于目的语, 使目的语读者更容易理解源语所表现的内容, 直译是以原文作者为中心, 注重忠实于原文,力求与原文在形式和意义上对等。古代的圣经翻译, 始用直译, 惟恐翻译失真,因为里面的内容都是神圣的。但是直译并非意味着死译、呆译,要与它们区分开来。翻译涉及两种根本不相同的语言,因此,在翻译中完全“保存形式”是根本办不到的,因此直译要求再现原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要求保存原文的语法结构和基本句型,要求保存原文的比喻形象和修辞色彩,总之,直译要求双语在词语形式上和句法结构上的对应和对等。所以,只有在原文和译文在词序上,语法结构上和修辞手法上都完全一致或基本一致的情况下,我们才可以采用适当的直译方法。当俄语(原文)和汉语(译文)在词序方面句法结构方面以及修辞色彩方面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时,并且由于这些差异使得我们无法用直译的方法来进行翻译时,我们便必须借助于意译法来解决这一矛盾。因此当我们具体翻译的时候要看文章适合直译还是意译,还有我们所要传递的目的。俄汉语中某些形式表达在字面意义,形象意义和隐含意义上相同或近似,所以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直译法可以扩大读者的文化视野,把读者带入异域的文化氛围之中。因此,翻译时,能直译的尽可能直译,这是“尽量保留”的传译原则的要求。Например: Значит, вероятнее всего, в Думу пойдут поме-щики, капиталисты, или их приспешники.Они будут друг друга поддержать.---Известно, ворон ворону глаз не выклюнет.这句话我们可以采取直译法,译为“极有可能的是,地主、资本家,或者他们的走狗会进入杜马。他们会相互维护”。

当然喽,“乌鸦不会啄乌鸦的眼睛。”

“ворон ворону глаз не выклюнет”这个成语可以按照汉语的习惯译成“官官相护”。但是,保留了原作形象意义的译文仍能够为读者所接受和理解。翻译作为一种文化传输,就应当努力传译一切可以传译的文化色彩。意译法是指在翻译实践中,某些文化意义很浓的词汇,直译不能准确地传达文化意义,代替法又容易将译文文化强加给原文文化,解释太多又无异于解说,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弥补语言中的词汇语义的差异而采用的翻译方法。所谓意译,即指某一语言现象在译文语言中只能用简洁的语言将意思翻译出来,有时也可借用译语中与之相近词语进行翻译。加切奇拉泽曾在其《文艺翻译与文学交流》一书中提到:“为了接近原作的本质即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亦即翻译中反映的艺术真实,在文字上可以脱离原文的限度。”可见,意译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译作能够保持与原文在内容上的一致性。Например:

Жалко Виктора.Ему-то кажется, наверно, что он уже бога за бороду поймал.А этого, как я вас понял, ещѐ близко не было.(«Впервые замужем»).这句话我们如果直接把“он уже бога за бороду поймал”直译成“他已经揪住了上帝的胡须”,那么读者读起来会很困惑,而我们意译成“他感到自己有把握”,这样对原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读者就会一目了然。像这样的句子,直译无益于读者的理解,我们就可以采取意译法。

现代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创新研究 篇6

关键词:现代教育;教育技术;基础理论创新

引言:目前我国传统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过于单一,导致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存在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甚至出现厌学等现象的发生。提出新的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改变教育现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育质量迫在眉睫。国家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优秀人才,教育是培养人才主要手段。创新现代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具有重大意义。创新教育理论,改革教育方式,改变枯燥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创新现代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的首要任务。

一、现代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创新的重要性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主要手段,优秀的人才是国家建设发展的基石。因此,教育问题一直以来备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随着新课改要求的提出,在新课改的背景要求下,教育有效性开始得到重视。实现有效教育的关键正是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因为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影响着教育过程、质量、效果,目前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创新成为了我国教育界不断讨论的话题。由于我国教育一直以来受到传统儒学文化的影响,具有一定特殊性,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应试教育状态。在这种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处于一种不眠不休学习来应对考试的状态,很多家长也不断的为孩子报名各种补习班,这使得学生学习压力很大,并导致教育效果不理想,并且应试教育下的学生,缺乏动手和实践能力,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信心,学生学习成绩普遍低下,这已经偏离了教育的本意。随着新课改的提出与实施,在新课改的背景要求下,我国现代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趋向为素质教育理论,素质教育的提出,给我国传统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创新带来了转机。素质教育理论更符合人才培养的目的,更适用现代教育需要。但目前我国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较为严重,处处可以看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子,很多时候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积极性并不高,缺乏学习兴趣,参与度较低。很多時候课堂上依然采取着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式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使学生处于被动模仿学习的状态下,思维比较麻木,学习效果和质量并不理想。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有义务改革我国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改变我国教育现状,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实现教育目的,创新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这对教育行业来说意义重大。

三、现代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创新思路

(一)更新教育理论思想

教育目的是为了传业及正确引导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实现全面人才培养,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为人。但是我国教育一直停留在传统的应试教育和强硬灌输的教育理论中,在当今社会这种教育理论已经不再适用,当下学生已经不再适应这种模式。更新教育理论思想是创新现代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的关键,现代教育理论,应具有时代性、真实性、针对性、现代性,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思想是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坚持以学生为本,主动挖掘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尊重学生的智慧和精神,势在必行。

(二)创新教育教学内容

目前我国传统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内容过于单一,所以在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上也比较单一,教育内容无法吸引现代学生的注意力。现代学生思维活动更具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所以陈旧的教育内容已经无法适用现在的学生。创新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的首要任务就是创新教育内容,使之适合现代教育需求,实现素质教育,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理论知识的结合,构建与时代发展及社会发展相衬的教育体系,丰富的教学内容能够使学生不再觉得学习枯燥无味,用新的教学内容来吸引学生学习兴趣,能够实现教育质量的提高。

(三)创新传统教育方法

想要改变传统教育现状,创新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要从教育方法抓起,应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模式,应利用实践和互动,强化教学方法引发学生自觉主动的精神。在教学中多融入实验、动手、互动等内容,如:情景教学、表演教学、合作教学等等来实现。在实践中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记忆更牢固,提升了教育有效性,有效完成了教育目的。并且丰富有趣的实践内容,更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实现让学生在欢乐中学习,在学习中体会快乐,使学生喜欢学习,爱学习。

(四)在教育中加入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这些高新技术已经开始被应用到各个领域,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也十分普遍,计算机技术、信息化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将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为学生带来了形象生动的多媒体教学方式,未来教育广泛应用信息化技术已经成为了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化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给教育带来了改革,信息化环境下改变了传统教育的枯燥无趣。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通过计算机幻灯片画面用生动、形象、容易理解图片动画将知识展现给学生,不仅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更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信息化环境下利用计算机资源共享技术,学生能够获得到丰富的学习资源,充实学生的精神文化。

结束语:教育是影响国家发展及命运的关键,世界很多国家都十分重视教育理论的建设,人才是建设国家的核心力量。教育的有效性十分重要,提高教育的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就是创新我国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改变我国教育现状,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周墨菁. 试论我国现代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创新的重要性[J].湖北师范学院,2012,13(11):119-124.

[2]李志搏. 试论我国现代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创新的发展思路[J].浙江师范学院,2011,11(14):132-136.

浅析企业价值评估基础理论 篇7

一、国内企业价值评估发展现状

资产评估行业在全世界已经有近200年历史, 而我国的资产评估行业起源于20世纪八十年代, 这其中就包括了企业价值评估。虽然起步较晚, 但整个资产评估行业在我国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一) 企业价值评估的产生与发展。作为评估行业的一个重要的独立分支, 企业价值评估的产生要追溯到评估行业。评估行业的发展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 随着个体之间不动产的转让事项日益频繁化, 自发的经验性的评估已经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 资产评估行业就应运而生了。但是,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 单项的资产评估已经满足不了资本家的需要, 因此对于企业股权和整个企业价值的评估应运而生。

企业价值评估是传统评估的延伸与发展, 既拥有传统资产评估的特点, 又拥有自身的特点。第一, 企业价值评估评估的是企业整体的价值;第二, 企业价值评估评估企业股权的价值, 也就是所有者权益的价值, 它既能评估部分股权, 又可以评估企业全部的股权;第三, 企业价值评估也考虑了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 因为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与企业整体价值绑定的, 是不可分割、不可单独评估其价值的。

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 尤其在资本市场重视企业创造价值的背景下, 在市场的推动作用下, 企业价值评估在美国、西欧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得到了长足发展。不仅仅在应用领域得到了极大的扩展, 其理论也因为实践的推动而日趋完善。

(二) 我国企业价值评估现状。我国资产评估行业起源于20世纪八十年代末期, 当时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市场引入了最基本的有关资产评估的概念、原理和方法。尽管发展不到30年, 但企业价值评估这个独立的分支的发展和完善程度却是惊人的, 这主要得益于当时引入资产评估的目的就是满足企业价值评估的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资产评估在国内不断的发展, 企业价值评估行业逐渐成为了独立的社会中介服务行业, 在我国经济社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逐步发展, 企业价值评估在资本市场产权交易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在我国加入WTO组织之后, 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的不断扩大、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和随着改革开放逐渐出现的问题的日益多样性, 整个国内社会对于企业价值评估的要求越来越高。这样, 进一步加快了企业价值评估在国内的发展, 随着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 企业价值评估理论在国内也逐步加快了发展的步伐, 尤其是以高新技术为动力的行业不断的发展, 给企业价值评估带来了新的动力与活力。

目前, 市场经济在我国如火如荼的发展着, 由于市场的需求, 企业价值评估整个行业越发显得重要。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 外商投资的扩大, 整个企业价值评估为整个市场提供了越来越多样化的服务。同时, 随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以高新技术为推动力的新经济时代的到来, 新的产业类型和大量高新技术企业的出现, 以及崭新的经济运行模式等都给资本的运行带来了更多的风险和变数。

但是, 机遇与挑战并存, 以往简陋的评估方式与手段已经显然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和市场发展的需要, 中国资产评估协会与行业内许多专家学者不断地进行着研究与学习, 给我国企业价值评估带来了很多成果, 参考国外发达国家的企业价值评估准则与指南, 我国于2005年发布了《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 (试行) 》, 这是我国企业价值评估发展到现在极为重要的一项里程碑。

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不断的发展与完善, 资本市场不断的繁荣与扩大, 我国企业价值评估业务不再仅仅以改革开放初期企业体制改革为主要目标, 评估方法也不能局限于简单的资产加和法。资本市场的收购兼并、企业的剥离重组、金融企业的抵押担保、租赁资产转让、课税评估、交易咨询等新的评估业务与新的领域将促使企业价值评估行业从理论到实践有一个更大的发展, 同样促使企业价值评估的手段与方法不断完善。

二、企业价值评估的基础理论

企业价值评估的基础理论是讨论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应用的前提, 也是企业价值评估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其中, 企业价值评估的目的, 企业价值评估的对象, 企业价值评估的价值类型这些基础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一) 企业价值评估的目的。在产生的初期, 企业价值评估主要是为企业的并购与重组服务。那时, 企业的股权或者部分股权不是市场上的商品, 所以无法从市场上获得具体的价格, 企业价值评估的主要目的就是确定企业的交易价格。但是,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企业价值评估活动延伸到市场的各个领域, 基于评估动因的不同, 企业价值评估的目的也是不同的。

1、投资者基于投资决策的目的。随着证券市场, 尤其是股票市场的蓬勃发展, 股票的价值在评价一个企业经营业绩的过程中占有的位置越来越重要。企业经营的业绩、经营的效果都会反映在资本市场的股票价值上。在这样的环境下, 投资者如果想要自己的投资得到增值, 那么对于投资对象的评估就显得尤为重要。

2、管理者基于价值管理的目的。一个优秀的管理者想要管理好一个企业, 就必须了解企业的价值到底是多少。在做出决策之前, 就要了解这个决策到底对于企业价值的增加是多少。通过对于企业自身价值的评估, 管理者可以对各种投资决策、融资决策、经营决策和分配决策进行评价, 从而选择最优的方案。

3、交易双方基于并购的评估目的。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导致了市场中的参与者和竞争者不断增加, 交易的审慎性不断被削弱, 这导致了市场交易价格无法真实反映企业的价值, 这对于企业的发展极为不利。为了使企业的交易价格尽量与真实价值吻合, 企业价值评估开始被应用于并购领域。

4、清算企业基于清算的评估目的。每个企业都有自身的生命周期, 在企业衰退时甚至将要被淘汰时, 也要对于企业的价值进行评估, 目的就是尽量以合理的最高价格清算企业的资产。

(二) 企业价值评估的对象。注册资产评估师应当根据评估对象的不同, 谨慎区分企业整体价值、股东全部权益价值和股东部分权益价值, 并在评估报告中明确说明。

1、企业的整体价值。企业的整体价值观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整体不是各部分的简单相加; (2) 整体价值来源于要素的结合方式; (3) 部分只有在整体中才能体现出其价值; (4) 整体价值只有在运行中才能体现出来。

2、股东全部权益价值。

3、在进行企业价值评估时, 股东部分权益价值并不必然等于股东全部权益价值与股权比例的乘积。注册资产评估师评估股东部分权益价值, 应当在适当及切实可行的情况下考虑由于控股权和少数股权等因素产生的溢价或折价。应当在评估报告中披露是否考虑了控股权和少数股权等因素产生的溢价或折价。

(三) 企业价值评估的价值类型。在企业价值评估中, 市场价值和市场价值以外的价值是最基本的价值类型, 它从企业价值评估结果的适用性质和适用范围来划分, 符合企业价值评估服务于客户和服务于社会的内在要求, 具有重要的意义。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市场价值是指自愿买方和自愿卖方在各自理性行事且未受任何强迫的情况下, 被评估企业在评估基准日进行正常公平交易的价值估计数额。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市场价值的公允性是面向整个市场而非个体的。企业价值评估的非市场价值主要有持续经营价值、投资价值、保险价值、清算价值等, 这些非市场价值是面对某个特殊投资者的。根据《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 (试行) 》的规定, 注册评估师应当根据评估目的、评估对象、价值类型、资料收集情况等相关条件, 分析收益法、市场法和成本法三种资产评估基本方法的适用性, 恰当选择一种或者多种资产评估方法对企业价值进行评估。

参考文献

[1]刘希良.对企业价值评估方法比较选择的探究.技术与市场, 2008.11.

[2]李英, 王威, 李青.企业价值评估方法比较分析.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0.2.

基础理论 篇8

一、会计基础理论的研究

在全球化、信息化浪潮汹涌的21世纪, 会计作为国际商业语言, 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会计基础理论和相关问题的研究具有深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本届年会上, 与会专家学者对会计基础理论进行了探讨。北京交通大学的李玉菊副教授运用企业资源理论从会计学角度对企业资源进行了界定和分类, 对企业资源、资产和能力的相互关系及资源价值构成进行了剖析。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的左箭基于I-ASC和FASB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及最新的研究成果, 对会计信息质量的三个基本特征相关性、可靠性和如实反映进行了研究, 探讨了将可靠性修改为如实反映的效果, 对比IASC和FASB规定提出了我国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方面存在的问题, 并且提出了完善的建议。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会计系的刘宜鸿通过对我国企业会计要素的设置进行分析, 指出了我国会计要素设置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改进建议。吉林大学的韩丽荣教授对财务报表审计目标、审计独立性的概念以及审计证据等基础理论在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新变化进行了探索。此外, 实务界的代表对商品价值系统经济与会计基础理论的结合进行了研究。

二、公允价值

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金融工具的创新, 会计的计量方面出现许多新问题, 公允价值计量在计量属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 但是其理论研究和经济学意义还有待探讨。厦门大学的曲晓辉教授希望建立公允价值指数及其平台, 提出了公允价值指数的设计思路, 探讨了公允价值指数平台建设的难点及对策, 以期对经济学和会计计量理论的发展有所贡献。

复旦大学的肖迪博士选取我国的银行业作为样本, 对公允价值、盈余持续性和价值相关性进行研究, 检验公允价值对财务业绩和经济后果的影响, 认为公允价值将继续在准则中应用。上海大学的任永平教授对该文结构的严密性、数据的选取提出了需进一步完善的建议。

厦门大学的林卉博士对于公允价值计量的经济后果性与企业选择进行研究, 考察了公允价值的应用现状和《企业会计准则第×号———公允价值计量 (征求意见稿) 》预期对企业产生的影响, 从利益分析的角度, 挖掘企业在意见稿下的行为动因, 从而预测企业可能的行动及其带来的财务影响, 为准则的改进与后续应用指南的推出提供参考意见。北京交通大学的马忠教授认为, 该文的研究结论对完善公允价值准则提供了来自实务界的参考信息, 希望能在问卷调查法的基础上结合案例分析, 进一步剖析关键问题。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周玮博士从债务融资的视角出发, 考察了我国现行制度环境下, 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可能带来的经济影响。中国海洋大学的王竹泉教授认为, 由于该文数据选择周期很长, 如何消除系统性因素对企业获取贷款能力以及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还有待商榷。

中国人民大学的孙富山博士研究增值税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影响及对策, 揭示中国现行会计处理中的公允价值与会计准则中的公允价值, 在是否包含增值税的问题上存在内涵不一致的现象, 提出增值税及其会计处理对于公允价值计量有深刻影响。

会计作为一个计量投入与产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工具, 促进社会经济资源有效率配置的基础是会计盈余信息的真实性。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任世驰副教授对历史成本会计、公允价值会计与资源配置悖论进行研究, 认为历史成本会计和公允价值会计在引导社会经济资源实现有效率配置方面都存在缺陷。从历史成本会计向公允价值会计的演进, 以及会计盈余信息如何才能引导社会资源有效率配置来看, 会计的真实性应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账面价值与现行市价一致;二是现行市价与资产内在价值一致。

张凤元博士对于上市公司公允价值计量应用效果进行实证检验, 文章基于中国2007-2010年沪深两市283家上市公司4年共16个季度数据为研究对象, 通过面板数据, 建立拓展的价格模型与收益模型, 通过公允价值计量的两个替代变量“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净额”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来实证检验上市公司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效果, 从而得出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净额”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具有价值相关性的结论。

三、信息披露与投资者保护

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质量直接影响投资者的投资行为, 因此与会学者对信息披露与投资者保护进行了研究。南开大学杨忠海博士突破性的将管理层动机、盈余管理方式及投资者情绪纳入一个框架进行整体研究, 分析了管理层动机对真实盈余管理及盈余管理方式的影响, 以及真实盈余管理及盈余管理方式对投资者情绪的影响。黑龙江大学的靳利军博士认为, 对于管理层动机与真实盈余管理少有研究, 该文具有创新性;管理层动机对盈余管理方式的选择也鲜有研究文献, 该文具有创新性;但是对于真实盈余的衡量与选择是否合理存在质疑。

当前低碳经济与碳交易市场的发展促使各界关注碳信息披露。国际上的碳披露项目 (CDP) 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提供了碳风险、核算、管理与治理等信息, 有利于做出更好的经济决策。西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敬采云教授对碳信息披露的模式构建与实现路径进行研究, 在借鉴CDP的基础上, 分析目前碳信息披露的现状, 构建我国的包括碳信息披露内容与形式的碳信息披露模式, 从企业、政府、企业利益相关者以及市场的角度探索碳信息披露模式的实现路径, 促进我国碳信息披露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王芳博士研究担保方式、独立审计与债券市场投资者保护, 认为担保和审计均有利于缓解债券发行人和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是债券巿场投资者保护机制的重要构成。实证结果表明, 取消强制担保以后的债券市场对高质量审计的需求显著增加。这表明当债券缺乏担保而导致违约风险上升时, 独立审计能够作为一种有效的替代机制, 发挥对债券投资者的保护作用。此外, 关联方担保和企业互保与审计质量正相关, 银行担保、抵押担保和同一地区企业担保与审计质量负相关。东北财经大学的傅荣教授认为, 该文对于“高质量审计”界定依据的说服力还需进一步说明, 文章的逻辑关系需进一步加强。

吉林大学赵宇恒副教授基于行为金融视角, 结合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 以沪深两市2006-2011年上市公司为样本, 考察高管激励对公司风险的影响, 并进一步从财务政策角度探究高管激励对公司风险的影响机理。黑龙江大学的孙永军博士认为, 该文针对高管激励的有效性与公司风险的规避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但部分因素的关系存在矛盾、依据不足, 控制变量考虑不足。

四、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近年来国内外监督部门、实务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与前沿问题。孙兰兰基于COSO《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 对管理理论对内部控制理论的支持进行了研究。认为置于管理学大框架下的内部控制理论研究将成为内部控制理论发展的必然趋势。

厦门大学管理学院的蔡晶晶以我国A股上市公司2006年-2011年的面板数据为基础, 检验了内部控制质量对于高管隐性薪酬的治理效应。经验结果表明: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可以有效抑制高管的隐性薪酬, 可以降低高管的在职消费行为。而且这种抑制关系在民营企业中更为明显。研究结果对相关主管部门及监管机构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2010年, COSO委员会宣布对《内部控制———整合框架》进行修订, 势必对世界各国的内部控制领域产生重大影响。福州大学管理学院的李雅虹对新IC-IF与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进行比较, 以期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相关规定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建议。

企业的个性化特征决定了为保证企业特定目标实现的控制体系不可能千篇一律。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的王竹泉教授对企业控制体系构建的逻辑起点进行分析, 以利益相关者集体选择的企业观为理论基础, 围绕企业目标实现, 区分企业契约和交易契约两类活动, 划定内、外部利益相关者两大主体, 在确定企业控制体系不同层面制度安排主体的前提下, 讨论不同的制度设计主体所共同面对的企业控制体系逻辑起点问题。

传统项目的风险一般始于项目立项阶段, 项目的风险控制在立项阶段显得尤为重要。深圳市会计学会的周明会计师对信息化项目立项阶段风险控制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予以分析, 提出该阶段风险控制内容、流程, 设置主要风险关键控制点, 并针对信息化项目的质量、进度、投资成本、变更控制进行探究, 从而对信息化项目立项阶段风险采取措施。

中国会计学会会员张晓涛通过财务管控三大模式的比较分析, 借助相关基础理论阐述财务管控模式选择的现实影响因素, 发挥集团战略管控本质优势, 推动集团可持续发展。

摩登舞基础理论要点分析 篇9

本次课程我讲解的摩登舞具体理论内容是运动原理和乐理两大部分。根据教学目标, 我在课前制定了教学大纲, 并按照要求完成了教学计划。不过, 在教学过程中以及之后的笔试、模拟竞技打分这些环节上, 还是发现学员们凸显出的一些问题。结合这些问题, 我对本次授课的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了一些总结分析, 以帮助学员们更好地理清概念, 深入理解, 指导实践。

运动原理虽深奥, 作用很明确, 把握实用性是关键

运动原理是一个很大的概念, 说起来只有4个字, 但是涵盖了所有的基础知识点、理论、概念, 以及这些基础知识点在具体舞蹈中的运用方法和理解途径。这次培训课的主旨是使学员能够理解、把握、鉴别出摩登舞中基本技术层面的对与错, 树立正确的摩登舞审美观, 为学员们成为合格的总会评审奠定基础。基于这个目标, 就要求学员们首先要清晰、准确地掌握运动原理的一些基础理论和知识点。而这些知识点通过理性梳理后呈现在纸张上, 会显得较为枯燥乏味, 甚至会显得同实际的舞蹈有距离, 这是我所感受到的问题之一。因为这种感受将会在主观意识上把这些知识点孤立起来, 让大家觉得和实际技术技巧没有联系, 或是理论就是理论, 记住应付考试就好, 无需去在意。举个例子, 摩登舞的升降模式, 开始上升、上升、保持上升, 这些形容升降的词语之间有什么不同呢?大部分舞者会认为这就是典型的中国应试教育模式影响下所产生出的为了考试而存在的文字游戏。而实际上清晰准确地了解掌握这些理论概念对于舞蹈的鉴赏、甄别、教学会有极大的帮助。

因此本次课程在运动原理这一部分内容上, 实质并不是仅仅让学员掌握这些基础的概念和理论, 而是要求他们在基本理解、掌握的基础上去灵活运用, 通过对运动原理的了解和把握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且作为总会A级评审, 在不到一分半钟的时间内, 以怎样的原理作为理论基础来评判选手的好坏, 又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去鉴别舞蹈品质的高低, 这些如果没有理论的支撑, 仅仅靠所谓的经验是不够的。

对于我本人来讲, 从评审角度出发, 运动原理最重要的不是了解和掌握, 而是如何灵活地运用。通过对该原理所涵盖的所有知识点、理论概念、技巧方法的全方面掌握, 从而增强自身对舞蹈的理解和把控能力, 从老问题中发现新的解决方法, 能够清晰地说出引起问题的种种原因和解决方法, 在评审时清晰理论知识和审美点, 这才是我们把运动原理作为最重要的理论课程安排到本次培训中的真正原因。同时通过教学, 我也发现目前的常规性教学中, 这些理论知识确实被误解和孤立, 就像我在上面提到的。这种问题需要在对选手进行培养时就开始灌输较为积极的概念, 仅仅靠一次评审课程很难达到真正使学员理解这一概念的目的。

乐理是基础, 直接对应舞蹈技术, 协同掌握没商量

至于乐理这一块内容, 由于时间和课时量的关系, 本次培训是将乐理的内容融合在运动原理中一同进行的, 在此稍作梳理。

摩登舞的音乐类型相对于拉丁舞来说清晰和单一很多。在评审中需要特别提出几个较为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华尔兹的音乐模式中, 90%的动作在第2拍时是在上升的状态, 这一点对于实际鉴别很重要。在连续向右旋转的动作中, 运用该音乐规律可以很清晰地鉴别出优劣之分。探戈音乐在舞蹈风格不断变化中, 在跳法上重拍处理也有不同的方法, 在套路编排中需要注意探戈音乐本身的轻重, 这是一直以来都需要注意的问题。狐步舞中典型性狐步动作的音乐处理, 在实际评审中也是会常常遇到的。维也纳华尔兹音乐的准确把握, 快步音乐在编排中的处理和与动作的协调, 这些点都是作为评审所需要掌握的基本乐理问题。

在模拟赛中, 学员体现出来的大多数问题是在狐步舞节奏上, 以及维也纳华尔兹的音乐判定上。选手在维也纳华尔兹中有非常明显的节奏倒置的问题出现, 很多学员依然没有改变问题选手的名次。狐步同样, 在相同步伐不同音乐的处理上, 学员很难准确区分哪一种处理方式是现在世界上所流行的, 而哪一种是书本上的, 也无法准确给出选手的名次。所以上述的乐理知识点还是需要学员去仔细了解, 这是最基础的知识, 并没有特别高深, 作为一名合格的国家级评审应该掌握。

危险与差错管理框架基础理论 篇10

危险与差错管理框架的提出是为了使相关人员加强对危险与差错管理的理解。该框架是从一线人员的角度, 以动态方式表示安全和人为因素的关系, 它着重通过分析人和系统的具体表现揭示工作人员和操作的对象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这一框架可以清楚地表示出系统分析对象运行时人的具体表现和系统的运行状况。危险与差错管理框架可以以及种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作为一个安全评价工具, 该框架可以集中评价一个事件;而在分析一个系统的时候, 它又可以被用来分析多个事件。

当不同的使用者 (如一线工作人员, 中层干部, 高层领导, 机组以及空管员) 应用该框架时, 只要稍微进行调整, 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文主要就危险与差错框架在空管中的应用加以讨论。

2 危险与差错管理框架的组成要素

2.1 概述

危险与差错框架由危险、差错和非理想状态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在该框架中, 我们通常认为危险和差错在管制员的日常工作当中是无法避免的, 而且在某些情况下它们会转化为非理想状态。管制员必须具备处理非理想状态的能力, 一旦不能有效处理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 非理想状态和危险、差错一样, 也是危险与差错框架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在某种意义上来说, 非理想状态甚至比前两者更为重要, 因为非理想状态是出现事故前最后转危为安的机会。

2.2 危险

危险的定义是:在空管工作中影响管制员正常工作、增大管制难度、并且必须采取措施加以调整的事件。在管制工作中, 管制员会遇到各种危险, 比如:处理复杂天气情况;机场周围高山;复杂空域;飞行器故障等。因为这些危险都会对空管工作造成不利影响, 所以他们都是危险与差错框架研究的对象。

当研究人员将精力放在研究人体工程学对安全影响时, 他们往往忽略了可调节程序、组织因素这些隐性危险所起到的作用。而这些隐性危险不管管制员预测危险的水平有多高, 也只能针对这些隐性危险做出相关行动而不能完全消除。

有数据显示, 失控的危险往往都会转化为差错, 而差错又将会转化为机组的错误, 最终转化为非理想状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三者间存在着线性关系, 有时候危险会直接转化为非理想状态, 而有时候在没有危险的情况下, 也会有差错的出现。而在有些情况下, 管制员不一定会有机会处理危险, 差错和非理想状态。

因为危险管理是在危险发生的开始进行处理的, 因此它也是保障安全最有效的手段。而管制员将是将危险造成的损失最小化的最后一道屏障。

2.3 差错

差错的定义是:根据标准程序, 管制员应该实施却没有做或者管制员不应该实施却实施了的行为。当差错没有被更正或者没有被有效更正的情况下, 差错通常会转化为非理想状态。因此, 我们应该有效地对差错实施更正, 以便达到增大安全余度和减小事故发生率的目的。

某些情况下, 差错的出现是独立的即:没有明显的危险造成这次差错。比如:飞行员的错误复诵;重复发送跑道使用许可;误操作设备等等。

差错影响空管安全的程度取决于管制员是否在差错发生之后及时发现这个差错, 如果没有的话, 这个差错很有可能转化为非理想状态。因此, 危险与差错管理的目的之一也就在于分析差错管理而不仅局限于找出差错发生的原因。从安全管理的角度上看, 通过某些手段控制差错使得差错不会对空管安全造成影响的想法是不符合逻辑的。除了可以保障空管安全运行, 差错管理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在于, 不管是在培训还是差错管理都体现了人为因素在空管工作的重要性。

相对于了解差错的分类, 研究人员更倾向于了解如何科学的管理发生的差错, 也就是差错发生的时间;出现差错的相关人员;发生差错后的应对手段以及差错造成的后果。不同的差错会有不同的结果:有些差错被合理的处理, 而有的差错没有能够被及时发现或者发现之后没有能够被合理的解决。如果差错没有被合理解决的话, 它会生成其它的差错或者转化为非理想状态。

危险与差错管理框架将差错分为三类:设备误操作、错误程序、交流错误。管制员错误的操作了设备的情况被定义为设备误操作;管制员没有按照正确程序实施管制的情况被定义为错误程序;管制员和其他人员错误交流的情况被定义为交流错误。而这三种类型的差错有时候并不是单独出现的, 有些情况下, 会有两种甚至三种差错同时发生。

2.4 非理想状态

非理想状态的定义是:在空管工作中, 不是管制员所需求, 而且将要减小安全余度的状态。航空器爬升或下降至其它航空器的高度层或者航空器以一个错误的角度转弯, 这些状况都属于非理想状态。当危险管理或 (和) 差错管理失效时, 非理想状态就会出现且影响空管安全。管制员是事故发生前最后的希望, 因此非理想状态管理也就变成的管制员的工作职责之一。非理想状态是可以被有效控制的, 因此如果能做出适当的非理想状态管理, 将会大大地增大空管的安全性。

非理想状态和事故是有着本质区别的, 非理想状态实际上是处于正常状态和事故之间的一个临界状态。当处于非理想化状态的时候, 如果管制员处理得当, 飞机可以在不改变安全余度的情况下恢复到正常状态, 而当非理想状态转化为事故时, 不管做出什么处理方法, 安全余度都会减小的。

2.5 危险差错管理动态关系图

如图1, 一般情况下, 当出现危险情况时, 当危险得到妥善处理, 事故就会在第一时间得到避免, 但是如果处理得不适当, 就会造成差错, 这时管制员还是有机会避免事故的发生, 一旦差错管理不当, 事故就会转化为非理想状态, 这也是管制员处理事故的最后机会, 假如管制员还是不能正确处理, 事故也就在所难免了。

当然, 危险、差错和非理想状态这并不意味着这三者间存在着线性关系, 有时候危险会直接转化为非理想状态, 而有时候在没有危险的情况下, 也会有差错的出现。有些情况下, 管制员不一定会有机会处理危险, 差错和非理想状态。

总结:通过研究危险与差错管理框架, 我们得出了危险、差错以及非理想状态之间的关系, 而以上内容的研究将使广大民航从业者在实际的工作中, 结合自身的工作环境, 将该框架合理的应用在一线的生产运行中, 从而达到提高安全余度的目的

摘要:危险与差错管理作为空管安全管理的有效工具, 逐渐被民航空管局、航空公司等单位使用, 以提高民航交通运输的安全。而危险、差错、非理想状态这些要素作为危险与差错管理框架的主体, 更是值得研究, 文章将对这三大要素进行逐一分析, 从而建立起三者间的框架模型。

关键词:空中交通管理,危险,差错,非理想状态

参考文献

基础理论 篇11

摘 要:当今企业的愿望是将企业实施的策略运用在服务创新的前沿中。在此研究中,我们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框架,这个框架结合资源与能力理论,了解它们将如何影响服务创新。在动态变化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的资源、关系及能力,是影响服务创新的三个因素。本研究旨在说明:通过我们服务创新框架理论基础的企业,如何通过动态服务能力框架开发自己的服务创新,并促进服务创新。

关键词:资源基础理论;动态服务能力;价值共创;服务创新

1.框架研究

根据资源基础理论,动态能力和服务创新的理论,创建一个新的研究框架。在这项研究中,我们采用米勒和Shamsie的分类方法,将资源分成两种主要类型的资源(产权为基础的资源和知识为基础的资源)。这两种主要类型,又可分为两种亚型(1)基于产权的资源,包括“离散”和“系统性”的资源.(2)基于知识的资源包括“功能性”和“组织”的资源。

2.资源

在服务行业中研究探讨不同类型的资源。Cho和Yu根据资源基础理论以电信技术行业为视角,分析了科技企业相对于其他行业的竞争优势。他们发现电影公司内部的特性,比如说技术指导,研发经验影响了科技发展战略。为了在服务过程中获得客户的满意度,IT相关的资源,如IT技术技能,通用信息技术,IT开支,知识共享,灵活的IT基础架构和服务氛围作为非IT能力的实证研究的生命和保险业。因为相比于制造业的人力资源参与程度,服务行业有所不同,所研究的资源也应不同。人力相关资源是推动服务创新的重要资源。我们借鉴米勒和Shamsie在电影界的工作,审视服务创新。在此基础上,服务行业的资源使用划分主要有两个标准:(1)人的独立相关;(2)受保护的程度。是允许资源通过产权或知识来保护。

2.1关系的能力

持续的竞争优势在于企业操纵资源的能力以及共同创造价值的能力。普拉哈拉德与拉马斯瓦米介绍,企业可以在产品和服务的创建过程中,整合客户创造价值的理念。他们认为,客户已经演变成一个体验式服务的客户。DCF的研究强调了公司的能力,这种能力允许其从事与外部资源共同创作活动。同样,希佩尔认为,创新的关键因素是网络和企业外部行为者的联盟。在一个复杂和动态的环境中,能够看到价值创造关系会使企业获得商业机会,因为价值是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企业的网络,通过结合企业的现有能力,然后在创造新的价值后,提高创造能力,从而能创造更高的价值。此外,这样的价值共同创造都可能产生更高的创新,更好的效益以及更多的创新产品。

在业务关系,利用资源基本逻辑是通过维护如客户,供应商和其他利益相关方的合作伙伴关系。尤其是,一个企业通过维护与客户的关系,变得在开发,设计和交付创新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更胜一筹。因此,从企业的外部获取知识和信息成为关键。因此,在能力建设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互动关系的影响。在该公司的价值创造中利用关系的能力可能会积极推动创新。

2.2动态服务能力

有三个动态服务能力连接不同资源和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推动创新。这三个动态服务能力即动态整合能力,动态侦察能力形象化能力和动态汲取能力。这些过程的早期概念被描述为激励机制一旦嵌入公司,学习过程是不必要的。

综上所述,基于属性的和基于知识的资源基础是VRIN龙头企业在静态环境下的可持续竞争优势。动态能力是一个过程,其中整合,重新配置,或提取企业的资源和能力可使企业在动态环境下维持自身的竞争优势。

因此,我们建议:

命题1:基于属性的资源与关系功能的结合将表现出很强的综合,侦察形象化及汲取动态服务能力。

命题2:以知识为基础的资源与能力的结合关系将表现出很强的综合,侦察形象化和汲取动态服务能力。

2.3服务创新

服务创新就是使潜在用户感受到不同于从前的崭新内容。服务创新为用户提供以前没有能实现的新颖服务,这种服务在以前由于技术等限制因素不能提供,现在因突破了限制而能提供。

从经济角度看,服务创新是指通过非物质制造手段所进行的增加有形或无形“产品”之附加价值的经济活动。从技术角度看,服务创新是以满足人类需求为目的的软技术的创新活动。从社会角度看,服务创新是创造和开发人类自身价值,提高和完善生存质量,改善社会生态环境的活动。因此,服务创新通过满足物质需求、精神和心理需求,并提供解决问题的能力,保障人们的精神和心理上的健康,得到满足感和成就感。从方法论角度看,服务创新是指开发一切有利于创造附加价值的新方法、新途径的活动。

3.结论

回到最初研究的问题,我们推断,可识别和可衡量的企业的资源和能力为今后研究如何影响服务创新提供了坚实的点。我们的框架是在整个创新过程中结合企业的内部和外部资源能力为企业创造更高的价值。在动态服务能力的这个过程中,我们提前将资源和关系的能力结合运用到服务创新中并检验其效果。在面向服务的经济中,企业必须寻求服务创新并开发独特的资源和外部关系,使他们通过在竞争异常激烈的环境中提升自己的能力。通过创新过程的一体化,综合,侦查能力形象化以及汲取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动态服务能力对于企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的框架提出了在评估服务创新过程中,企业的资源和能力的相关理论。这个框架的主张是可以通过三个不同的進程理解动态服务功能是如何运作的,这是在它们所在的公司和行业特定情势下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我们认为,通过观察,测量和测试来构建理论的主体。这个过程可以作为基于资源基础理论和动态能力理论衍生出来的理论新框架。

虽然我们的研究可能是相关的各类服务创新,它适用最容易向企业提供以技术为导向的服务,如电信业,云托管提供商公司和IT咨询公司。究其原因,因为我们讨论的重点是管理能力,操作资源以及整合外部资源能力。因此,我们的框架可能并不适用于他们的初始阶段或小型初创企业。我们的研究表明,我们需要基于公司当前的资源,外部资源以及几个动态能力来生成更好的服务创新。如果这个研究框架采用的是不同类型的服务创新,也将会产生大量的知识。由于不同的技术效率的发展,企业别无选择,只能追求创新。有证据表明,当今是一个服务型经济,当他们认真考虑创新服务,企业就能获取竞争优势。管理者可以有效地使用我们的框架来处理服务创新事件。我们相信,我们的框架能够指导企业拒绝低效率的服务创新,并建议如何实施服务创新。(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参考文献:

[1] 平先秉.论我国服务业的发展趋势[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430-433.doi:10.3969/j.issn.1009-4458.2005.04.150.

[2] 吴晓波,徐松屹,苗文斌.西方动态能力理论评述[J].中外社会科学,2006,(02):18-25.doi:10.3969/j.issn.1000-4777.2006.02.003.

[3] 邬文兵.企业跨越式发展战略——理论、模式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133-137.

[4] Winter S.Understanding dynamic capabiliti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3,(24):991-995.

[5] 徐锐,李垣.基于动态能力的企业竞争优势培育[J].情报杂志,2006,(03):89-91.doi:10.3969/j.issn.1002-1965.2006.03.034.

[6] 马歇尔,朱志泰.经济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7] 黄少军.服务业与经济增长[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论即兴伴奏的基础理论架构 篇12

一、即兴伴奏的研究分野

即兴伴奏对于音乐学专业的研究者而言, 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语汇, 正是因为司空见惯, 人们对即兴伴奏的认识也出现出不同的面貌, 带来了认知空间的差异性, 为开展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设置了思维障碍。笔者对即兴伴奏研究切入点进行探究与梳理发现, 这种差异性的根源是研究角度的不同而导致的, 可以概括为以下方面。

一是形式型定义。主要是不参照乐谱进行即兴伴奏。在是否对照乐谱进行伴奏的问题上, 即兴伴奏的形式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与此相应的“即兴伴奏”定义是, 即兴伴奏是指不用伴奏谱的情况下, 为歌曲所弹的伴奏。或言之, 即兴伴奏就是不用写成正规的伴奏谱, 即能弹出与歌曲情绪相协调的伴奏。强调即兴伴奏不参照乐谱, 这是对其作为伴奏形式的肯定, 但也很容易引起诸如完全脱离乐谱与部分参照乐谱的歧义。形式型定义注重即兴演奏的灵活性, 往往会忽视章法的规范性, 最终是即兴演奏流于形式, 将形式美感与乐感凌驾于音乐伴奏本身, 这是需要加以警醒的方面。还需要说明的是, 即兴伴奏必须减少盲目性, 增强规范性, 对即兴伴奏的充分准备是一个先决条件, 遵循此条件, 事先安排十分重要, 诸如掌握乐谱的内容, 分析歌曲的基本特点, 把握调式, 设计各段的伴奏音型与演奏法等。

二是手段型定义。即兴伴奏的核心词汇是即兴, 即兴的涵义就是即时乘兴进行伴奏。取其字面意义, 既要即时又要助兴。将即兴作为即兴伴奏的手段, 重在突出伴奏的技术含量与要求。首先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能很好地掌握和声、曲式、作曲、配器诸方面的知识;其次, 要熟练运用弹奏技术, 做到连奏、断奏、非连奏、触键、控制、力度、速度、音阶、琶音、指法等规律和技法的准确应用;最后, 还要达到快速及时的反应, 掀起头脑风暴, 将伴奏谱直接地、不假思索地弹奏出来。钢琴即兴伴奏的构成主要涵盖钢琴技术、基础和声、 (扒带) 练习、和弦等要素。手段型定义只是侧重于情感与兴致发挥, 主张技术层面的应用, 没有从审美理论基础出发探究即兴伴奏的本质问题。

三是乐器型定义。论及即兴伴奏一般认为是钢琴的专利。其实任何键盘乐器的伴奏都存在即兴伴奏的问题。根据键盘乐器来定义, 即兴伴奏就是指钢琴、电子琴、手风琴在不用伴奏谱的情况下, 为歌曲所弹奏的伴奏。该定义对各类乐器键盘使用于熟悉程度有着严格的要求, 突出了即兴伴奏的综合性特征, 同一首歌曲不同弹奏者的水平不一, 不同乐器弹奏的效果也存在水平差异。因此, 提高弹奏者在乐理、和声、复调等基础知识方面的修养, 针对不同乐器研究并掌握键盘技巧, 使保证即兴伴奏成功的关键所在。乐器型定义的缺陷在于只强调乐器的重要性, 侧重于各类键盘技术学习, 对基础理论的把握尚不够。尤其存在以钢琴伴奏为主体研究的弊端, 对其他键盘乐器即兴演奏的研究不足。

二、即兴伴奏的内涵界定

即兴伴奏研究的语境与音响实践、音乐实践密切相关, 以艺术实践与专业理论为基础, 它集中体现为弹奏和声的问题, 但这又不单纯是和声的问题, 需要结合具体作品的实际, 选配合适的弹奏方法。即兴伴奏之所以存在研究理路的分野, 实为对其内涵界定的模糊, 也是重新认识即兴伴奏的现实需要。

其一, 即兴伴奏的本质融合了创作动机和效果的统一。音乐学科的实践属性必然要求革新伴奏的形式与内容, 即兴伴奏契合了这一要求, 并将伴奏的能动性与主体性发挥出来, 其本质就是一种创作活动, 或称之为即兴创作。它与即兴演奏、即兴起舞、即兴伴舞、即兴作曲、即兴填词等创作方式处于同一价值序列。即兴伴奏是创作动机与效果的综合体, 其创作动机旨在将审美需求与音乐及器乐的自身魅力完全展现给听众, 其创作效果能够将演奏者的主体情感体验迅速地传递给听众, 贵在即时, 贵在乘兴。即兴伴奏也可以通过要求降格的形式实现, 例如西欧古典时期流行的通奏低音, 只提供一个“草图”, 其余的演奏全凭乐手临场发挥。例如, 贝尔格在创作小提琴协奏曲的过程中, 不断地与克拉斯纳讨论小提琴的独奏部分, 还让他在自己的房间里长时间地即兴演奏, 观察那些技术 (走句、琶音、双音、和弦音、泛音等) 最适合克拉斯纳。[1]当今各师范院校音乐系, 盛行的即兴伴奏课, 就是这种半即兴的教法。此外, 在流行音乐方面, 乐手们通常把磁带当成模特儿, 这种模仿加发挥的方式, 配以一些固定程式套子, 也可以达到即兴伴奏的效果。

其二, 即兴伴奏是高师音乐专业大学生必备的能力。从学科与课程论角度分析, 高师音乐专业大学生如果要胜任将来从事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任务, 就必须具备即兴伴奏的能力。从教育教学侧面上把握即兴伴奏的实践内涵, 可以将其能力要求转化为如下方面:一要学习基本乐理与和声基础知识, 熟练掌握和弦连接的一般规则, 强化指法练习, 熟知各正副三和弦和七和弦的原位、转位形式在键盘上的位置, 并听辨其音响效果。二要学习所用键盘乐器的正确弹奏方法和各种弹奏技巧, 学习并熟练各调音阶、琶音及各级和弦的原位、转位的位置及指法。三要勤练多思做到多弹、多配、多听、多想, 能够判断配弹音响的优劣, 从而获得“快”、“准”、“好”的即兴伴奏能力。四要综合学习, 提升知识和技能水平。以歌曲钢琴即兴伴奏为例, 已经被列入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主修课程, 与之相关的乐理、视唱练耳、和声、曲式、歌曲写作等作曲理论系列课程以及钢琴、声乐等技能训练课程, 为钢琴即兴伴奏提供了各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其三, 即兴伴奏是进行思维训练的主要渠道。一般意义上, 即兴伴奏被认为是技法应用的体现, 是学习者展现技能的平台。由此而产生的形式型定义、手段型与乐器型定义, 大都遵循此意。即兴伴奏者一方面要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设身处地体验艺术形象, 受到艺术形象的深刻感染;一方面又要使情感体验受到理智的支配、控制, 并且意识到是在欣赏艺术。[2]但是从深层次把握即兴伴奏的属性还须从思维训练的角度入手, 笔者认为, 即兴伴奏是一种思维方式的生成与应用过程, 这一思维方式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和声思维。通常, 我们将和声的音响效果的想象力与和声语汇的组织能力称为“和声思维”, 其形成路径经由和声的音响效果首先在头脑中预先构思完成, 然后再通过手指弹奏出来的。显然, 即兴伴奏教学仅仅让学生会弹几首歌, 教学生一点和弦或织体的理论知识, 学生容易学会也很容易忘记。只有运用合理合适的伴奏模式及指型指法进行移调练习弹奏, 才能在大脑中储存大量的技法信息, 将“和声思维”转化为生动的学习和展示过程。

三、即兴伴奏的实践构想

即兴伴奏强调实践, 重在效果。探讨即兴伴奏的研究分野问题, 从认知结构及方法上把握即兴伴奏的定义内容, 并不是本文关注的重点。只有在对即兴伴奏内涵界定的基础上, 深入研究其实践的方式, 进而提升对即兴伴奏的实践认识, 创新手段和方法, 才是本文的核心论题所在。

第一, 客观认识即兴伴奏的规律。即兴伴奏切忌漫无目的, 力求有章可循。演奏者的灵感与自由离不开一定的逻辑体例。作为一种创作行为, 即兴伴奏也需要规范化。要做到既有原则章法的规范, 又有灵活应变的自由。如简单分析一下歌曲的调式、基本情绪、体裁形式, 标记一下功能记号, 设计一下各段的伴奏音型并稍加练习与合伴奏等。再者, 既然即兴伴奏是一种学习和训练过程, 其学科知识和技能的综合性不容忽视。长期以来, 即兴伴奏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存在这样的误区, 即将演奏、创作与本课程的教学割裂开来, 或认为演奏技能是教师的教学任务, 与本课程无关, 或认为创作是作曲技术理论课的任务, 本课程无需多谈, 无论前者还是后者, 都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 那就是即兴伴奏的教学是一个综合的过程。那种将即兴伴奏看作和声与钢琴课, 或者是作曲、配器、作品分析课的做法, 不仅以偏盖全, 而且使即兴伴奏单一化、机械化。只有将即兴伴奏放置于有关学科的知识、技能协调综合的框架体系内, 才能通过恰当、合理、准确、有效的方法, 有计划、有步骤、有层次、循序渐进地训练和培养学生, 使之理解相应的原理、规律和方法, 做到学以致用, 在实践中发展提高。

第二, 初步设想即兴伴奏的体系。当前选用的即兴伴奏教材, 有的以和声为主线, 结合键盘和声进行学习;有的以钢琴为主线, 结合伴奏理论进行学习;有的则以体裁为主线, 难易不等交叉混淆。即兴伴奏教学体系不完备, 给教学活动带来了很多困难。显然, 建立一个典型的常用、实用的伴奏模式, 并以此为基础派生出新的音型、奏法, 并从中认识其内在联系与规律才是学习即兴伴奏的理想途径。要加强视奏能力训练, 正确掌握弹奏方法是基础。有了丰富的理论只是前提, 即兴伴奏还必须掌握好正确的弹奏方法, 自由发挥是关键, 并不是机械的进行弹奏。笔者主张将伴奏音型进行细分, 并以其中基本音型为基础, 按一定方法去演变与派生, 使学习过程具有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发展的自然规律。这样的体系能够将和声的进展、钢琴的难易、调号的多少、内容的深浅、个性的体现、风格的形成融为一体, 形成全新的即兴伴奏教学体系的骨架。

第三, 正确对待伴奏音型的问题。伴奏音型必须与歌曲的内容和情绪一致。伴奏音型的演变应根据歌曲的内容、情感起伏的变化。譬如, 进行曲风格的歌曲, 一般选用坚定有力的柱式和弦型;抒情风格的歌曲, 一般选用长和弦或流动的分解和弦型。还要根据歌曲情绪的需要, 根据歌曲节奏形态的要求, 选用形象化的音型, 并选择适合配弹者弹奏的形象化音型。长音奏法要着力表现安静的背景效果, 做到高音区明亮, 中音区柔和, 低音区深沉。断音奏法常用中低音区, 要表现坚定果断的形象, 起着强调突出、加强语气的作用。琶音奏法对旋律起着清晰透明、柔和朦胧的作用, 能够表现柔和、抒情、流畅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钱仁康.一曲回肠十二音——贝尔格《小提琴协奏曲》赏析[J].音乐艺术, 1985, (04) .

上一篇:中国城市广场设计下一篇:卫生服务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