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与理论基础(精选8篇)
知识与理论基础 篇1
建筑学基础知识
第一节 建筑物的分类
一、建筑物的用途分类及特点
1、民用建筑:供人们生活、居住、从事各种文化福利活动的房屋。按其用途不同,有以下两类:
(1)居住建筑:供人们生活起居用的建筑物,如住宅、宿舍、宾馆、招待所。
(2)公共建筑:供人们从事社会性公共活动的建筑和各种福利设施的建筑物,如各类学校、图书馆、影剧院等。
2、工业建筑:供人们从事各类工业生产活动的各种建筑物、构筑物的总称。通常将这些生产用的建筑物称为工业厂房。包括车间、变电站、锅炉房、仓库等。
二、按建筑结构的材料分类
1、砖木结构:这类房屋的主要承重构件用砖、木构成。其中竖向承重构件如墙、柱等采用砖砌,水平承重构件的楼板、屋架等采用木材制作。这种结构形式的房屋层数较少,多用于单层房屋。
2、砖混结构:建筑物的墙、柱用砖砌筑,梁、楼板、楼梯、屋顶用钢筋混凝土制作,成为砖—钢筋混凝土结构。这种结构多用于层数不多(六层以下)的民用建筑及小型工业厂房,是目前广泛采用的一种结构形式。
3、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物的梁、柱、楼板、基础全部用钢筋混凝土制作。梁、楼板、柱、基础组成一个承重的框架,因此也称框架结构。墙只起围护作用,用砖砌筑。此结构用于高层或大跨度房屋建筑中。
4、钢结构:建筑物的梁、柱、屋架等承重构件用钢材制作,墙体用砖或其他材料制成。此结构多用于大型工业建筑。
三、按建筑结构承重方式分类
1、承重墙结构
它的传力途径是:屋盖的重量由屋架(或梁柱)承担,屋架支撑在承重墙上,楼层的重量由组成楼盖的梁、板支撑在承重墙上。因此,屋盖、楼层的荷载均由承重墙承担;墙下有基础,基础下为地基,全部荷载由墙、基础传到地基上。
2、框架结构
主要承重体系有横梁和柱组成,但横梁与柱为刚接(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通常通过端部钢筋焊接后浇灌混凝土,使其形成整体)连接,从而构成了一个整体刚架(或称框架)。一般多层工业厂房或大型高层民用建筑多属于框架结构。
3、排架结构
主要承重体系由屋架和柱组成。屋架与柱的顶端为铰接(通常为焊接或螺栓连接),而柱的下端嵌固于基础内。一般单层工业厂房大多采用此法。
4、其他
由于城市发展需要建设一些高层、超高层建筑,上述结构形式不足以抵抗水平荷载(风荷载、地震荷载)的作用,因而又发展了剪力墙结构体系、桶式结构体系。
四、建筑高度分类
建筑物可根据其楼层数量分为以下几类
1、低层:2层及2层以下
2、多层:2层以上,8层以下
3、中高层:8层以上,16层以下
4、高层:16层以上,24层以下
5、超高层:24层以上
第二节 房屋构造概述
一、建筑材料知识
主要建筑材料包括水泥、钢筋、木材、普通混凝土、黏土砖等。
1、水泥
(1)常见水泥的种类: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及粉煤灰硅酸盐水泥等五种(2)水泥标号:水泥标号是表示水泥硬化后的抗压能力。常用水泥编号例如:325、425、525、625等。
(3)常用水泥的技术特性
? 凝结时效性:水泥的凝结时间分为初凝与终凝。初凝为水泥加水拌合到水泥浆开始失去可塑性的时间。终凝为水泥浆开始拌合时到水泥完全失去可塑性开始产生强度的时间。
? 体积安定性:是指水泥在硬化过程中,体积变化是否均匀的性质。水泥硬化后产生不均匀的体积变化成为体积安定性不良,不能使用。
? 水热化性:水泥的水化反应为放热反应。随着水化过程的进行,不断放出热量称为水热化。其水热化释放热量的大小和放热速度的快慢主要与水泥标号、矿物组成和细度有关。
? 细度:指水泥颗粒的粗细程度。颗粒越细,早期强度越高。但颗粒越细,其制作成本越高,并容易受潮失效。
? 标准稠度用水量:指水泥沙浆达到标准稠度时的用水量。标准稠度是做水泥的安定性和凝结时间时,国家标准规定的稠度。
2、钢筋
(1)建筑钢筋的种类:钢筋是钢锭经热轧而成,故又称热轧钢筋,是建筑工程中用量最大的钢材品种。
按外形可分为:光圆钢筋、带肋钢筋。
按钢种可分为:碳素钢钢筋和普通低合金钢钢筋。
按强度可分为:Ⅰ、Ⅱ、Ⅲ、Ⅳ四个级别。其中Ⅰ级钢筋为低碳钢钢筋,Ⅱ、Ⅲ、Ⅳ级为低合金钢钢筋。
(2)建筑用钢筋的应用
? Ⅰ级钢筋为热轧光圆钢筋,其强度较低,塑性及焊接性能较好。广泛应用于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受力较小部位。
? 变形钢筋中Ⅱ级、Ⅲ级钢筋的强度、塑性、焊接性能等综合使用指标较好,是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用量最大的钢筋品种,也可经冷拉后做预应力筋使用。
? 冷加工钢筋
冷拉钢筋:冷拉钢筋的屈服程度会提高,而塑性降低。冷拉Ⅰ级钢筋适用于普通钢筋混凝土中的受力部位,冷拉Ⅱ级、Ⅲ级、Ⅳ级钢筋均可作为预应力筋使用。
冷拔低碳钢筋:其有较高的抗拉强度,是小型构件的主要预应力钢材。
3、木材
(1)木材的种类:分为针叶树和阔叶树两类。其中针叶树的树干长直高大,纹理通直,材质较软,加工容易,是建筑工程中的主要用材。阔叶树材质较坚硬,称之为硬材,主要用于装修工程。
(2)建筑木材的性能与用途
? 红松:材质较软,纹理顺直,不易翘曲、开裂,树脂多,耐腐朽,易加工,主要用于制作门窗、屋架、檩条、模板等。
? 鱼鳞云杉:又名白松。材质轻、纹理直、结构细、易干燥、加工,主要用于制作门窗、模板、地板等。
? 马尾松:材质中硬,纹理直斜不匀,结构中至粗,不耐腐,松脂气味浓,在水中很耐久,主要用于制作模板、门窗、橼条、木柱等。
? 落叶松:材质坚硬而脆,树脂多,耐腐性强,干燥慢,干燥中易开裂。主要用于檩条、地板、木桩等。
? 杉木:纹理直而均,结构中等或粗,易干燥、耐久性强。主要用于制作屋架、檩条、门窗、脚手杆等。
? 柏木:材质致密,纹理直或斜,结构细,干燥易开裂,坚韧耐久。主要用于制作模板及细木装饰等。
? 洋松:分细皮和粗皮两种。细皮的结构精细,不易变形,容易加工,适于较高要求的装修;粗皮的结构较松,但质料坚固,变形与收缩量较小,适用于要求不高的装修。
(3)木材的类别
为了合理用材,木材按加工与用途不同分为原木、杉原条、板方材等。
原木是指伐倒后经修枝,并截成一定长度的木材。分直接使用原木和加工用原木。
杉原条是指只经修枝剥皮,没有加工成材的杉木,长度5M以上,梢直径60mm以上。
板方材是指按一定尺寸加工成的板材和方材。板材是指断面宽为厚的三倍及三倍以上者;方材是指断面宽度小于厚度的三倍者。
4、普通混凝土
(1)普通混凝土概念:其主要是由水泥、普通碎石、砂和水配置而成的混凝土。其中石子和砂子起骨架作用,称为骨料。石子为粗骨料,砂为细骨料。水泥加水后形成水泥浆,包裹在骨料表面并填满骨料间的空隙,作为骨料之间的润滑材料,使混凝土混合物具有适于施工的和易性,水泥水化硬化后将骨料胶结在一起形成坚固整体。
(2)混凝土的性能:
? 混凝土的和易性:是指混凝土在施工中是否适于操作,是否具有能使所浇注的构件质量均匀、成型密实的性能。
? 混凝土的强度:抗压强度是混凝土的主要强度指标,它比混凝土的其它强度高得多,工程中主要是利用其抗压强度,也是进行结构设计的主要依据。
? 混凝土的耐久性:混凝土能抵抗各种自然环境的侵蚀而不被破坏的能力称为耐久性。对混凝土除要求具有一定的强度安全承受荷载外,还应具有耐久性,如抗渗、抗冻、耐磨、耐风化等。
5、黏土砖
黏土砖是以黏土为主要原料,经搅拌成可塑性,用机械挤压成型的。挤压成型的土块称为砖坯,经风干后送入窑内,在900—1000℃的高温下煅烧即成砖。
(1)黏土砖的种类:
? 标准砖:标准砖是建筑工程中最常用的砖,它广泛使用于砖承重的墙体中,也用于非承重的填充墙。黏土砖的尺寸为:240mm×115 mm×53 mm。每块砖干燥时约重2.5Kg,吸水后约为3 Kg。
? 空心砖和多孔砖:空心砖的规格为190 mm×190 mm×90 mm,每立方米约重1100 Kg。多孔砖的规格为240 mm×115 mm×90 mm,每立方米约重1400 Kg。
(2)黏土砖的强度:黏土砖的特点是抗压强度高,可以承受较大的外力。反映砖承重外力的能力叫做强度;而反映强度大小称为强度等级。一个建筑物选用哪一个强度等级的砖,应由设计单位通过计算确定。
(3)黏土砖的吸水率:黏土砖都有一定的吸水性,能吸附一定量的水分,吸水的多少可以用吸水率来表示。吸水率一般允许在8%—10%的范围内。
(4)黏土砖的抗冻性:是指砖抵抗冻害的能力。抗冻性由实验作出。
(5)黏土砖的外观质量:普通黏土砖的外形应该平整、方正。外观无明显弯曲、缺楞、掉角、裂缝等缺陷,敲击时发出清脆的金属声,色泽均匀一致。
二、房屋构造组成部分:
1、房屋构成部分:地基与基础、墙或柱、楼板与地面、门窗、楼梯、屋顶等组成。
(1)地基和基础:
地基:系建筑物下面的土层。它承受基础传来的整个建筑物的荷载,包括建筑物的自重、作用于建筑物上的人与设备的重量及风雪荷载等。
基础:位于墙柱下部,是建筑物的地下部分。它承受建筑物上部的全部荷载并把它传给地基。
(2)墙和柱:承重墙和柱是建筑物垂直承重构件,它承受屋顶、楼板层传来的荷载连同自重一起传给基础。此外,外墙还能抵御风、霜、雨、雪对建筑物的侵袭,使室内具有良好的生活与工作条件,即起围护作用;内墙还把建筑物内部分割成若干空间,起分割作用。
(3)楼板和地面:楼板是水平承重构件,主要承受作用在它上面的竖向荷载,并将它们连同自重一起传给墙或柱。同时将建筑物分为若干层。楼板对墙身还起着水平支撑的作用。底层房间的地面贴近地基土,承受作用在它上面的竖向荷载,并将它们连同自重直接传给地基。
(4)楼梯:是指楼层间垂直交通通道。
(5)屋顶:是建筑物最上层的覆盖构造层,它既是承重构件又是围护构件。它承受作用在其上的各种荷载并连同屋顶结构自重一起传给墙或柱;同时又起到保温、防水等作用。
(6)门和窗:
门:是提供人们进出房屋或房间以及搬运家具、设备等的建筑配件。有的门兼有采光、通风的作用。
窗:其主要作用是通风采光。
一般来说,基础、墙和柱、楼板、地面、屋顶等是建筑物的主要部分;门、窗、楼梯等则是建筑物的附属部件。
2、基础
(1)基础的类型
按使用的材料分为:灰土基础、砖基础、毛石基础、混凝土基础、钢筋混凝土基础。按埋置深度可分为:浅基础、深基础。埋置深度不超过5M者称为浅基础,大于5M者称为深基础。
按受力性能可分为:刚性基础和柔性基础。
按构造形式可分为条形基础、独立基础、满堂基础和桩基础。
条形基础:当建筑物采用砖墙承重时,墙下基础常连续设置,形成通长的条形基础
? 刚性基础:是指抗压强度较高,而抗弯和抗拉强度较低的材料建造的基础。所用材料有混凝土、砖、毛石、灰土、三合土等,一般可用于六层及其以下的民用建筑和墙承重的轻型厂房。
? 柔性基础:用抗拉和抗弯强度都很高的材料建造的基础称为柔性基础。一般用钢筋混凝土制作。这种基础适用于上部结构荷载比较大、地基比较柔软、用刚性基础不能满足要求的情况。
独立基础:当建筑物上部为框架结构或单独柱子时,常采用独立基础;若柱子为预制时,则采用杯形基础形式。
满堂基础:当上部结构传下的荷载很大、地基承载力很低、独立基础不能满足地基要求时,常将这个建筑物的下部做成整块钢筋混凝土基础,成为满堂基础。按构造又分为伐形基础和箱形基础两种。
? 伐形基础:是埋在地下的连片基础,适用于有地下室或地基承载力较低、上部传来的荷载较大的情况。
? 箱形基础:当伐形基础埋深较大,并设有地下室时,为了增加基础的刚度,将地下室的底板、顶板和墙浇制成整体箱形基础。箱形的内部空间构成地下室,具有较大的强度和刚度,多用于高层建筑。
桩基础:当建造比较大的工业与民用建筑时,若地基的软弱土层较厚,采用浅埋基础不能满足地基强度和变形要求,常采用桩基。桩基的作用是将荷载通过桩传给埋藏较深的坚硬土层,或通过桩周围的摩擦力传给地基。按照施工方法可分为钢筋混凝土预制桩和灌注桩。
? 钢筋混凝土预制桩:这种桩在施工现场或构件场预制,用打桩机打入土中,然后再在桩顶浇注钢筋混凝土承台。其承载力大,不受地下水位变化的影响,耐久性好。但自重大,运输和吊装比较困难。打桩时震动较大,对周围房屋有一定影响。
? 钢筋混凝土灌注桩:分为套管成孔灌注桩、钻孔灌注桩、爆扩成孔灌注桩三类。
(2)基础的埋置深度:由室外设计地面到基础底面的距离称为基础的埋置深度。基础的埋置要有一个适当的深度,既保证建筑物的安全、又节约基础用材,并加快施工进度。决定建筑物基础埋置深度的因素应考虑下列几个条件:
? 土层构造的影响:房屋基础应设置在坚实可靠的地基上,不要设置在承载力较低、压缩性高的软弱土层上。基础埋深与土层构造有密切关系。
? 地下水位的影响:地下水对某些土层的承载力有很大影响。如粘性土含水量增加则强度降低;当地下水位下降,土的含水量减少,则基础将下降。
? 冰冻线的影响:冻结土与非冻结土的分界线成为冰冻线。当建筑物基础处在冻结土层范围内时,冬季土的冻胀会把房屋向上拱起;土层解冻时,基础又下沉,使房屋处于不稳定状态。
? 相邻建筑物的影响:如新建房屋周围有旧建筑物时,除应根据上述条件决定基础埋深外,还应考虑新建房屋基础对旧有建筑的影响。
3、墙体(1)墙体的分类:
按其在平面中的位置可分为内墙和外墙。凡位于房屋四周的墙称为外墙,其中位于房屋两端的墙称为山墙。凡位于房屋内部的墙称为内墙。外墙主要起围护作用,内墙主要分隔房间作用。另外沿建筑物短轴布置的墙称为横墙,沿建筑物长轴布置的称为纵墙。
按其受力情况可分为:承重墙和非承重墙。直接承受上部传来荷载的墙称为承重墙,而不承受外荷载的墙称为非承重墙。
按其使用的材料分为:砖墙、石墙、土墙及砌块和大型板材墙等。
对墙面进行装修的墙称为混水墙;墙面只做勾缝不进行其它装饰的墙称为清水墙。
根据其构造又分为:实体墙、空体墙和复合墙。实体墙由普通黏土砖或其它实心砖砌筑而成;空体墙是由实心砖砌成中空的墙体或空心砖砌筑的墙体;复合墙是指由砖与其它材料组合成的墙体。
(2)砖墙的厚度
? 砖墙的厚度符合砖的规格。砖墙的厚度一般以砖长表示,例如半砖墙、3/4砖墙、1砖墙、2砖墙等。其相应厚度为:115mm、(称12墙)178mm、(称18墙)240mm、(称24墙)365mm、(称37墙)490mm、(称50墙)
? 墙厚应满足砖墙的承载能力。一般说来,墙体越厚承载能力越大,稳定性越好。
? 砖墙的厚度应满足一定的保温、隔热、隔声、防火要求。一般讲,砖墙越厚,保温隔热效果越好。
(3)过梁与圈梁 过梁:其作用是承担门窗洞口上部荷载,并把荷载传递到洞口两侧的墙上。按使用的材料可分为:
? 钢筋混凝土过梁:当洞口较宽(大于1.5M),上部荷载较大时,宜采用钢筋混凝土过梁,两端深入墙内长度不应小于240 mm。
? 砖砌过梁:常见的有平拱砖过梁和弧拱砖过梁。
? 钢筋砖过梁:钢筋砖过梁是在门窗洞口上方的砌体中,配置适量的钢筋,形成能够承受弯矩的加筋砖砌体。
圈梁:为了增强房屋的整体刚度,防止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或较大的震动荷载对房屋引起的不利影响,常在房屋外墙和部分内墙中设置钢筋混凝土或钢筋砖圈梁。其一般设在外墙、内纵墙和主要内横墙上,并在平面内形成封闭系统。圈梁的位置和数量根据楼层高度、层数、地基等状况确定。
4、地面与楼板
(1)地面:是指建筑物底层的地坪。其基本组成有面层、垫层和基层三部分。对于有特殊要求的地面,还设有防潮层、保温层、找平层等构造层次。每层楼板上的面层通常叫楼面,楼板所起的作用类似地面中的垫层和基层。
? 面层:是人们日常生活、工作、生产直接接触的地方,是直接承受各种物理和化学作用的地面与楼面表层。
? 垫层:在面层之下、基层之上,承受由面层传来的荷载,并将荷载均匀地传至基层。? 基层:垫层下面的土层就是基层。地面的种类:
? 整体地面:其面层是一个整体。它包括水泥沙浆地面、混凝土地面、水磨石地面、沥青砂浆地面等
? 块料地面:其面层不是一个整体,它是借助结合层将面层块料粘贴或铺砌在结构层上。常见的块料种类有:陶瓷锦砖、大理石、碎块大理石、水泥花砖、混凝土和水磨石预制的板块等。
(2)楼板:是分隔承重构件,它将房屋垂直方向分隔为若干层,并把人和家具等竖向荷载及楼板自重通过墙体、梁或柱传给基础。按其使用的材料可分为:砖楼板、木楼板和钢筋混凝土楼板等。砖楼板的施工麻烦,抗震性能较差,楼板层过高,现很少采用。木楼板自重轻,构造简单,保温性能好,但耐久和耐火性差,一般也较少采用。钢筋混凝土楼板具有强度高,刚性好,耐久、防火、防水性能好,又便于工业化生产等优点,是现在广为使用的楼板类型。
钢筋混凝土楼板按照施工方法可分为现浇和预制两种。
? 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其楼板整体性、耐久性、抗震性好,刚度大,能适应各种形状的建筑平面,设备留洞或设置预埋件都较方便,但模板消耗量大,施工周期长。按照构造不同又可分为如下三种现浇楼板:
钢筋混凝土现浇楼板:当承重墙的间距不大时,如住宅的厨房间、厕所间,钢筋混凝土楼板可直接搁置在墙上,不设梁和柱,板的跨度一般为2—3米,板厚度约为70—80mm。
钢筋混凝土肋型楼板:也称梁板式楼板,是现浇式楼板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它由主板、次梁和主梁组成。主梁可以由柱和墙来支撑。所有的板、肋、主梁和柱都是在支模以后,整体现浇而成。其一般跨度为1.7—2.5m,厚度为60—80 mm。
无梁楼板:其为等厚的平板直接支撑在带有柱帽的柱上,不设主梁和次梁。它的构造有利于采光和通风,便于安装管道和布置电线,在同样的净空条件下,可减小建筑物的高度。其缺点是刚度小,不利于承受大的集中荷载。
? 预制钢筋混凝土楼板:采用此类楼板是将楼板分为梁、板若干构件,在预制厂或施工现场预先制作好,然后进行安装。它的优点是可以节省模板,改善制作时的劳动条件,加快施工进度;但整体性较差,并需要一定的起重安装设备。随着建筑工业化提高,特别是大量采用预应力混凝土工艺,其应用将越来越广泛按照其构造可分为如下几种:
实心平板:实心平板制作简单,节约模板,适用于跨度较小的部位,如走廊板、平台板等。
槽形板:它是一种梁板结合的构件,由面板和纵肋构成。作用在槽形板上的荷载,由面板传给纵肋,再由纵肋传到板两端的墙或梁上。为了增加槽形板的刚度,需在两纵肋之间增加横肋,在板的两端以端肋封闭。
空心板:它上下表面平整,隔音和隔热效果好,大量应用于民用建筑的楼盖和屋盖中。按其孔的形状有方孔、椭圆孔和圆孔等。
5、窗与门(1)窗的作用与类型
? 窗的作用:主要是采光与通风,并可作围护和眺望之用,对建筑物的外观也有一定的影响。窗的采光作用主要取决于窗的面积。窗洞口面积与该房间地面面积之比称为窗地比。此比值越大,采光性能越好。一般居住房间的窗地比为1/7左右。
作为围护结构的一部分,窗应有适当的保温性,在寒冷地区作成双层窗,以利于冬季防寒。
? 窗的类型:窗的类型很多,按使用的材料可分为:木窗、钢窗、铝合金窗、玻璃钢窗等。其中以木窗和钢窗应用最广。
按窗所处的位置分为侧窗和天窗。侧窗是安装在墙上的窗,开在屋顶上的窗称为天窗,在工业建筑中应用较多。
按窗的层数可分为单层窗和双层窗。
按窗的开启方式可分为:固定窗、平开窗、悬窗、立转窗、推拉窗等。
(2)门
? 门的作用和类型:
作用:门是建筑物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主要用于交通和疏散,同时也起采光和通风作用。
门的尺寸、位置、开启方式和立面形式,应考虑人流疏散、安全防火、家具设备的搬运安装以及建筑艺术等方面的要求综合确定。
门的宽度按使用要求可做成单扇、双扇及四扇等多种。当宽度在1M以内时为单扇门,1.2—1.8M时为双扇门,宽度大于2.4M时为四扇门。
类型:门的种类很多,按使用材料分,有木门、钢门、钢筋混凝土门、铝合金门、塑料门等。各种木门使用仍然比较广泛,钢门在工业建筑中普遍应用。
按用途可分为:普通门、纱门、百叶门以及特殊用途的保温门、隔声门、防火门、防盗门、防爆门、防射线门等。
按开启方式分为:平开门、弹簧门、折叠门、推拉门、转门、圈帘门等。
平开门:有单扇门与双扇门之分,又有内开及外开之分,用普通铰链装于门扇侧面与门框连接,开启方便灵活,是工业与民用建筑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
弹簧门:是平开门的一种。特点是用弹簧铰链代替普通铰链,有单向开启和双向开启两种。铰链有单管式、双管式和地弹簧等数种。单管式弹簧铰链适用于向内或向外一个方向开启的门上;双管式适用于内外两个方向都能开启的门上。
推拉门:门的开启方式是左右推拉滑行,门可悬于墙外,也可隐藏在夹墙内。可分为上挂式和下滑式两种。此门开启时不占空间,受力合理,但构造较为复杂,常用于工业建筑中的车库、车间大门及壁橱门等。
转门:由两个固定的弧形门套,内装设三扇或四扇绕竖轴转动的门扇。转门对隔绝室内外空气对流有一定作用,常用于寒冷地区和有空调的外门。但构造复杂,造价较高,不宜大量采用。
卷帘门:由帘板、导轨及传动装置组成。帘板是由铝合金轧制成型的条形页板连接而成。开启时,由门洞上部的转动轴旋转将页板卷起,将帘板卷在筒上。卷帘门美观、牢固、开关方便,适用于商店、车库等。
? 门的构造
平开木门是当前民用建筑中应用最广的一种形式,它是由门框、门扇、亮子及五金零件所组成。
常见的门扇有下列几种:
镶板门扇:是最常用的一种门扇形式,内门、外门均可选用。它由边框和上、中、下冒头组成框架,在框架内镶入玻璃,下部镶入门芯板,称为玻璃镶板门。门芯板可用木版、胶合板、纤维板等板材制作。门扇与地面之间保持5mm空隙。
夹板门扇:它是用较小方木组成骨架,两面贴以三合板,四周用小木条镶边制成的。夹板门扇构造简单,表面平整,开关轻便,能利用小料、短料,节约木材,但不耐潮湿与日晒。因此,浴室、厕所、厨房等房间不宜采用,且多用于内门。
拼版门扇:做法与镶板门扇近似,先做木框,门芯板是由许多木条拼合而成。窄板做成企口,使每块窄板自由胀缩,以适应室外气候的变化。拼版门扇多用于工业厂房的大门。
6、楼梯
(1)楼梯的种类:楼梯是房屋各层之间交通连接的设施,一般设置在建筑物的出入口附近。也有一些楼梯设置在室外。室外楼梯的优点是不占室内使用面积,但在寒冷地区易积雪结冰,不宜采用。
楼梯按位置可分为室内楼梯和室外楼梯。
按使用性质分为:室内有主要楼梯和辅助楼梯,室外有安全楼梯和防火楼梯。
按使用材料分:木楼梯、钢筋混凝土楼梯和钢楼梯。
按楼梯的布置方式可分为:单跑楼梯、双跑楼梯、三跑楼梯和双分、双合式楼梯。? 单跑楼梯:当层高较低时,常采用单跑楼梯,从楼下起步一个方向直达楼上。它只有一个梯段,中间不设休息平台,因此踏步不宜过多,不适用于层高较大的房屋。
? 双跑楼梯: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形式。在两个楼板层之间,包括两个平行而方向相反的梯段和一个中间休息平台。经常两个梯段做成等长,节约面积。
? 三跑楼梯:在两个楼板层之间,由三个梯段和两个休息平台组成,常用于层高较大的建筑物中,其中央可设置电梯井。
? 双分、双合式楼梯:双分式就是由一个较宽的楼梯段上至休息平台,再分成两个较窄的梯段上至楼层。双合式相反,先由两个较窄的梯段上至休息平台,再合成一个较宽的梯段上至楼层。
(2)楼梯的组成:楼梯是由楼梯段、休息平台、栏杆和扶手等部分组成。
? 楼梯段:是联系两个不同标高平台的倾斜构件,由连续的一组踏步所构成。其宽度应根据人流量的大小、家具和设备的搬运以及安全疏散的原则确定。其最大坡度不宜超过38度,以26—33度较为适宜。
? 休息平台:也称中间平台,是两层楼面之间的平台。当楼梯踏步超过18步时,应在中间设置休息平台,起缓冲休息的作用。休息平台有台梁和台板组成。平台的深度应使在安装暖气片以后的净宽度不小于楼梯段的宽度,以便于人流通行和搬运家具。
? 栏杆、栏板和扶手:栏杆和栏板是布置在楼梯段和平台边缘有一定刚度和安全度的拦隔设施。通常楼梯段一侧靠墙一侧临空。在栏板上面安置扶手,扶手的高度应高出踏步900mm左右。
(3)楼梯的构造
钢筋混凝土楼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楼梯,它有较高的强度和耐久性、防火性。按施工方法可分为现浇和装配式两种。
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梯是将楼梯段、平台和平台梁现场浇筑成一个整体,其整体性好,抗震性强。其按构造的不同又分为板式楼梯和梁式楼梯两种。
? 板式楼梯:是一块斜置的板,其两端支承在平台梁上,平台梁支承在砖墙上。
? 梁式楼梯:是指在楼梯段两侧设有斜梁,斜梁搭置在平台梁上。荷载由踏步板传给斜梁,再由斜梁传给平台梁
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梯的使用有利于提高建筑工业化程度,改善施工条件,加快施工进度。根据预制构件的形式,可分为小型构件装配式和大型构件装配式两种。
? 小型构件装配式楼梯:这种楼梯是将踏步、斜梁、平台梁和平台板分别预制,然后进行装配。这种形式的踏步板是由砖墙来支承而不用斜梁,随砌砖随安装,可不用起重设备。
? 大型构件装配式楼梯:这种楼梯是将预制的楼梯段、平台梁和平台板组成。斜梁和踏步板可组成一块整体,平台板和平台梁也可组成一块整板,在工地上用起重设备吊装。
7、屋顶
(1)屋顶的作用和要求:屋顶是房屋最上层的覆盖物,由屋面和支撑结构组成。屋顶的围护作用是防止自然界雨、雪和风沙的侵袭及太阳辐射的影响。另一方面还要承受屋顶上部的荷载,包括风雪荷载、屋顶自重及可能出现的构件和人群的重量,并把它传给墙体。因此,对屋顶的要求是坚固耐久,自重要轻,具有防水、防火、保温及隔热的性能。同时要求构件简单、施工方便、并能与建筑物整体配合,具有良好的外观。
(2)屋顶的类型:按屋面形式大体可分为四类:平屋顶、坡屋顶、曲面屋顶及多波式折板屋顶。
?平屋顶:屋面的最大坡度不超过10%,民用建筑常用坡度为1%—3%。一般是用现浇和预制的钢筋混凝土梁板做承重结构,屋面上做防水及保温处理。
? 坡屋顶:屋面坡度较大,在10%以上。有单坡、双坡、四坡和歇山等多种形式。单坡用于小跨度的房屋,双坡和四坡用于跨度较大的房屋。常用屋架做承重结构,用瓦材做屋面。
? 曲面屋顶:屋面形状为各种曲面,如球面、双曲抛物面等。承重结构有网架、钢筋混凝土整体薄壳、悬索结构等。
? 多波式折板屋顶:是由钢筋混凝土薄板制成的一种多波式屋顶。折板厚约60mm,折板的波长为2—3M,跨度9—15M,折板的倾角为30度—38度之间。按每个波的截面形状又有三角形及梯形两种。
知识与理论基础 篇2
1. 立足于法哲学上的知识产权权利限制理论
对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平衡关系的强调是现代社会价值体系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反垄断法的主要目的就是控制知识产权垄断, 是在知识产权领域当中对权利限制理论的一种非常直观的应用, 正是权利限制理论将立足于法哲学上的理论依据提了出来, 从而有效的保证了知识产权垄断的法律控制的合法实施。其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具体表现:
第一, 为了应对知识产权的权利冲突, 必须建立冲突解决机制, 来对权利进行限制。知识在生产、传播与共享之间可能会产生矛盾, 因此需要进行权利限制, 建立相应的冲突解决机制。既要保障知识生产者与传播者的利益, 又要促进知识产品的流通, 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
第二, 反垄断法的介入是知识产权私权进行公权化的需要, 也是限制权利, 维护市场竞争的需要知识产权属于民事权力, 也就是具有私权属性, 这是市场经济时代对知识产权属性的必然要求。商品社会中要求市场主体能够对自己的知识产品享有所有权和支配权。然而, 知识产权虽然属于私权, 却受到了国家介入因素的影响, 出现了一种公权化趋向。为了维护知识产权的公权性质, 公法通过控制市场交易准入、限制私人财产使用而维护公共利益、行政行为直接干预以及行使社会保障权以维护公共秩序和道德等手段对私法行为进行了限制。因此, 需要反垄断法对知识产权进行有力的控制[1]。
2. 立足于知识产权法上的利益平衡理论
所谓的利益平衡理论, 其核心就是要保持一定利益格局内的利益体系的均衡。利益平衡既是司法原则, 也是立法原则, 是法律法规的制定基础。在解决利益纠纷时必须进行利益衡量, 利益衡量主要是由正义价值观、法律的公平等决定的。知识产权法一直以来都在追求利益的平衡。知识产权中涉及到很多方的利益, 例如公众的利益、用户的利益、产权所有人的利益以及国家的利益。这就需要知识产权法能够在这些利益之间进行协调和平衡。知识产权发必须能协调知识的使用者和产权人之间的利益, 既要重视知识产权人为了公众作出的贡献, 对他们的劳动和智慧给予肯定, 又要关注社会的进步。
知识产权必然要进入市场, 为公众所使用, 这是知识产品发挥其应有作用的途径, 在没有进入市场流转之前, 知识产权只是一种潜在权利, 只有进入了市场流转, 才能成为知识产权人的现实权利。很多情况下, 要知识产品要进入市场流传并不是由知识产权人来操作的, 而要借助他人来进行传播和使用才能发挥其价值, 实现知识产权人的权利。这就需要知识产权法来对知识产品的创造者和使用者之间进行利益的平衡。利益平衡是知识产权法的基础。
知识产权法对利益平衡的目的产生了控制知识产权垄断的要求。作为一种私权, 知识产权固然要实现知识产权人的利益, 然而同时也要兼顾公众的利益, 保障公众能够接近知识和信息。近年来, 随着知识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 知识产权有不断强化和扩张的趋势, 导致知识产权的滥用, 难以保障社会公众的利益。当知识产权的垄断将原有的知识产权法的利益平衡打破时, 通过外力来打破垄断, 控制知识产权的垄断就非常有必要。只有通过外力打破知识产权的垄断, 才能重新恢复知识产权的专有和知识产品共享之间所维系的利益平衡。也就是说当作为私法的知识产权法无力维系利益的平衡时, 就需要利用反垄断法的介入来实现利益平衡的目的[2]。
3. 立足于反垄断视角上的竞争理论
竞争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繁荣有着特殊的意义。只有保持竞争才能将经济发展的利益带给消费者, 竞争对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都有着重要的作用。竞争可以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促进技术创新、提高经济效益。垄断会对正常的竞争进行排斥和妨碍, 导致经济机会和经济资源的不当集中, 对经济民主造成损害, 因此, 反垄断法必须保护竞争, 对知识产权领域的垄断也要进行严格的控制。经济要获得良好的发展就必须对知识产权的垄断行为进行控制。知识产品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力越来越大, 知识产业的效益发展迅速, 一旦出现知识产权的垄断, 对于社会经济会产生严重的影响。为了维护社会公众的利益, 促进良性竞争, 对知识产权垄断进行控制是非常有必要的[3]。
结语
知识产权的垄断是一种知识经济时代出现的新型垄断形式。对于知识产权垄断, 必须对其进行严格的法律控制。知识产权垄断的法律控制目前还在研究阶段, 其涉及的学科和领域众多, 研究起来非常复杂。本文从权力限制理论、利益平衡理论和竞争理论为知识产权垄断法律的控制找到了理论基础, 使知识产权垄断法律控制更加科学合理, 最终促进知识产权垄断法律控制体系的建立和健全。
参考文献
[1]张平华.私法视野里的权利限制[J].烟台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 (03) .
[2]田文英, 陈虹睿.应对知识产权垄断的制度设计——反垄断法对知识垄断的审视与接入[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09) .
知识与理论基础 篇3
关键词:计算机财务管理;财务管理;专业知识基础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7-106-2
1 课程关系概述
《计算机财务管理》课程是以会计专业学生为授课对象的一门会计学专业课程,讲授如何基于财务管理理论、运用Excel工具软件来建立相应的计算机财务管理模型并加以使用。本门课程分为课堂教学部分和实验室上机操作部分,一般各占12-24个学时,课堂教学部分主要讲授Excel图表使用方法、主要的数据处理工具、编程工具、主要函数,财务分析模型、营运资本管理决策模型、投资管理决策模型、筹资管理决策模型、销售管理模型、财务计划模型等;实验室上机操作部分则主要通过学生依据实验报告要求,通过计算机上机操作,练习Excel图表使用方法、设计和构建基本财务管理模型以及使用主要工具函数等。
《财务管理》课程是管理学科各专业特别是会计专业所必修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何瑛,2016),主要讲授财务管理的价值理论(包括时间价值、投资风险、利息率等)、财务分析、投资管理、营运资本管理、筹资管理等主要内容,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较多的数学分析。《财务管理》理论、书籍和课程的出现时间较为悠久,理论体系较为完备,而《计算机财务管理》课程则是近些年来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而刚刚出现不久的一门课程(常耀中,2016),是运用计算机软件工具把财务管理原理模型化和计算机化,以提升财务管理的效率。因此,《财务管理》课程与《计算机财务管理》同属于会计专业知识体系,但是前者是学科的理论主体,而后者则是前者的实践应用,前者是后者的理论基础,后者是前者通过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实践运用。例如,财务分析模型是运用财务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在计算机表格软件中采用数学表达式来加以构建的。由此可见,《财务管理》原理知识的掌握对于《计算机财务管理》计算机模型正确的构建和使用有着重要的影响。如表1所示,基于三个会计班级样本数据的《财务管理课程》成绩与《计算机财务管理课程》成绩所做的OLS相关分析表明,各个班的前一成绩都对后一成绩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这支持了前述的分析结论。
2 前期专业基础课程的掌握水平分析
在《计算机财务管理》教学中对于原理部分讲授的课时以及各知识点的侧重应当基于所教授班级的《财务管理》专业基础理论的实际掌握情况,并相应体现在教案撰写和具体的教学安排中。
如前所述,财务管理课程包括价值基础、财务分析、内部长期投资管理、证券投资管理、营运资本管理、筹资管理、股利分配等内容,这些内容是相应计算机财务管理课程中各类财务模型建立所需用到的理论知识。因此,对于所教授班级的财务管理专业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不仅包括班级整体情况、也包括各个主要知识点掌握情况。可采用如下的方法加以分析和评价。
首先,《财务管理》课程成绩的分析。课程成绩较好地反映了学生课程学习的成果和成效,是评价前期专业基础课程掌握水平的主要标准。第一,当期班级成绩的统计分析。主要通过教务处班级成绩录入和分析系统来统计分析本班级《财务管理》成绩的平均值和方差值。平均值反映了整体水平的高低,如果较高则说明整体水平较好;方差值反映了学生间成绩差异的大小,方差值大则说明学生出现很高或很低成绩的情况较多,反之则反然。两者结合起来看,如果平均值较高且方差值较小,则说明学生整体水平都较高;如果平均值较低且方差值较大,则说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掌握水平很低。如表2所示,班级1的平均分数最低且方差较大,说明不仅整体水平不高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掌握水平很差;班级2的平均分数最高且方差较小,说明整体水平较高而且只有较少的学生掌握水平很低。第二,各期班级成绩的比较分析。应在积累同一专业各年级《财务管理》课程成绩的基础上,纵向比较当期年级班级与以往年级班级相比对于专业基础课程整体掌握水平的差异,从而有利于判断前期专业基础知识掌握水平的变化并相应在《计算机财务管理》课程安排上做出调整。
其次,《财务管理》课程知识点掌握的分析。前述成绩的分析仅仅是体现课程整体掌握水平,还难以判断对于各个主要知识点掌握的情况。此时,可以利用《财务管理》任课教师对于课程教学试卷答题状况评价表,借鉴对于试卷当中出现较多的掌握不好、效果欠佳的知识点的描述。由此就能有效判断哪些知识点掌握较好、哪些知识点还有欠缺。
最后,还可以通过对所任课班级学习委员、班长和其他同学的访谈和问卷来掌握学生对于前期专业基础课程知识掌握的整体状况以及各个知识点掌握的情况。
通过如上三个方面的调查分析,就可以判断出所授课班级学生对于《计算机财务管理》课程前期专业基础知识整体掌握水平以及主要知识点掌握的情况,从而为本课程教学安排提供重要依据。
3 依据专业知识基础的教学对策
计算机技术在财务管理的应用要基于专业基础知识的扎实理解和灵活使用,相应的学生对前期专业课程的整体学习水平和重点知识掌握就会影响到本课程学习的效率和效果。进行前期专业课程的分析和调研有助于合理安排《计算机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当中复习专业基础知识所需课时以及哪些知识点需要重点复习。
首先,当所授课班级学生的前期专业基础课程整体掌握水平较低或降低时,特别是存在较多学生掌握程度很差的情况,就应考虑适当强化《计算机财务管理》课程当中基本原理部分内容的讲授、并且在计算机财务管理模型建立案例的演示中适当增加财务管理原理运用和结果分析的内容,从而使得学生在透彻理解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灵活使用模型和用好模型输出结果。其次,当所授课班级学生的前期专业基础课程中部分知识点掌握不佳时,就应当在撰写教案时把这一部分专业基础知识的复习作为重点,给予更多的课时安排和灵活的讲授方式,例如增加财务分析案例的讲解以强化对于财务分析原理和方法的理解。
作为《计算机财务管理》课程的授课教师,应依据本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位置以及相应前期专业基础课程的特征,分析和调研授课班级对于前期专业基础知识掌握水平,相应在课程原理复习时对于课时多少和知识点侧重做出调整安排,以保障学生在理解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更有效地完成计算机模型的建立、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实现最佳的课堂效果。
参 考 文 献
[1] 何瑛.完善本科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的思考[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8(01):72-76.
[2] 胡海燕.《计算机财务管理》教学探讨[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4(12):45-46.
知识与理论基础 篇4
一、单项选择题
1、进出口合同基本内容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A、约首、基本条款、约尾
B、约首、基本条款、有关部门批准文件
C、约首、基本条款
D、约首、有关部门批准文件、基本条款及约尾等
2、各种进、出口单证,原则上应该做到()。
A、完整、及时、无差错 B、完整、简洁、清晰
C、及时、正确、完整、无差错、清晰 D、正确、完整、及时、简洁、清晰
3、在出口业务中,如采用托收支付方式,我方应争取使用以下贸易术语中的()
A、FOB B、CFR C、FCA D、CIF
4、海运提单的抬头是指提单的()
A、Shipper B、Consignee C、Notify Party D、Voyage No.5、“GSP产地证”表示()
A、一般原产地证书 B、普惠制原产地证书
C、欧共体纺织品专用产地证 D、对美国出口纺织品声明书
6、根据我国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的规定,出境货物最迟应于报关或装运前()办理检验检疫。对于个别检验检疫周期较长的货物,还应留有相应 的检验检疫时间。
A、7天 B、14天 C、21天 D、30天
7、各种运输单据中,能同时具有货物收据、运输合同和物权凭证作用的是()。
A、铁路运单 B、航空运单 C、海运提单 D、海运单
8、电子合同与传统纸质合同相比()。
A、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B、不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C、纸质合同的法律效力优于电子合同 D、电子合同是犯法行为
9、收到国外来证两份,(1)棉布10万码,每码0.40美元,信用证总金额42,000美元;(2)服装1,000套,每套20美元,信用证总金额21,000美元。据此,两证出运的最高数量和金额可分别掌握为()。
A、棉布100,000码,40,000美元;服装1,000套,20,000美元
B、棉布105,000码,42,000美元;服装1,050套,21,000美元
C、棉布105,000码,42,000美元;服装1,000套,20,000美元
D、棉布100,000码,40,000美元;服装1,050套,21,000美元
10、在国际商务单据的分类中,商业单据通常是指()。
A、商业发票、装箱单和GSP产地证明书等
B、商业汇票、重量单和保险单等
C、商业发票、装箱单和商业汇票等
D、商业发票、重量单和装箱单等
11、青岛某公司向朝鲜平壤某公司售出一批水果,采用DAF术语、铁路运输。DAF术语后应列明()。
A、青岛 B、丹东(我国国境站)
C、新义州(朝鲜国境站)D、平壤
12、出口业务中,国外客户往往要出口方提供“GSP产地证”。在我国这种证书的签发机构是()。
A、商会 B、行业公会 C、贸促会 D、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13、根据《UCP500》,信用证中货物的数量规定有“约”、“大约”、“近似”或类似意义的词语时,应理解为其有关数量增减幅度不超过()。
A、3% B、5% C、10% D、15%
14、卖方必须在合同规定的期间在指定装货港将货物交至买方指定的船上,并负担货物越过船舷为止的一切费用和货物灭失或损坏的风险。这样情况的术语应是()。
A、DES B、FAS C、FOB D、FAS
15、货物的外包装上有一只酒杯,这种标志属于()。
A、危险性标志 B、指示性标志
C、警告性标志 D、易燃性标志
16、根据《UCP500》,受益人超过提单签发日期后21天才交到银行议付的提单称为()。
A、过期提单 B、倒签提单
C、预借提单 D、转船提单
17、在国际货物买卖中,()是交易磋商中必不可少的法律步骤。
A、询盘和发盘 B、发盘和还盘
C、发盘和接受 D、询盘和接受
18、在托收项下,单据的缮制通常以()为依据。如有特殊要求,应参照相应的文件或资料。
A、信用证 B、发票 C、合同 D、提单
19、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的远期汇票对收款人最为有利
A、出票后30天付款 B、提单签发日后30天付款
C、见票后30天付款 D、货到目的港后30天付款
20、根据《UCP500》,信用证的第一付款人是()
A、进口人 B、开证行 C、议付行 D、通知行
21、承兑是()对远期汇票表示承担到期付款责任的行为
A、付款人 B、收款人 C、出口人 D、议付银行
22、以下出口单价只有()是正确的 A、250美元/桶 B、250美元/通CIF纽约
C、250美元/桶CIF广州 D、250美元/桶CFR德国
23、()是含佣价
A、FOBS B、FOBT C、FOBC D、FOB net
24、在我国进出口业务中,计价货币应尽量选择()
A、硬货币 B、软货币
C、进口用软货币,出口用硬货币 D、进口用硬货币,出口用软货币
25、信用证上若未注明汇票的付款人,根据《UCP500》,汇票的付款人应是()
A、开证人 B、开证行 C、议付行 D、出口人
二、多项选择题
1、买方采用FOB条件进口散装小麦,货物用承租船运输,当买方不愿承担装货费用时,可选用以下价格变形()。
A、FOB Liner Terms B、FOB Under Tackle
C、FOB Trimmed D、FOB Stowed
E、FOB Stowed and Trimmed
2、在国际贸易中,常用于中间商转售货物交易的信用证是()。
A、对背信用证 B、对开信用证
C、可撤销信用证 D、可转让信用证 E、循环信用证
3、国际贸易中采用保付代理方式收取货款,对出口人的好处()。
A、保理商负责进口人资性调查 B、出口商承担信贷风险
C、保理商承担信贷风险 D、保理商向出口人提供资金融通
E、保理商向进口人提供资金融通
4、国际贸易货物运输保险,英国保险业ICC六种险别中,()是可以单独投保的。
A、ICC恶意损害险 B、ICC《A》
C、ICC《B》 D、ICC《C》
E、ICC战争险、罢工险
5、我国海洋运输货物保险条款中的基本险包括()。
A、平安险 B、战争险 C、水渍险 D、一切险 E、罢工险
6、一项有效的发盘,应该是()。
A、向一个特定的人发出
B、向一个或一个以上特定的人发出
C、内容完整且明确肯定,并送达对方
D、表明受益人一旦接受发盘的内容时,发盘人当即受到约束
E、发盘必须送达受盘人
7、因下列情况开证行有权拒付票款()。
A、单据内容与信用证条款不符 B、实际货物未装运
C、单据与货物有出入 D、单据与单据互相之间不符
E、单据内容与合同条款不符
8、因租船订舱和装运而产生的单据是()。
A、托运单 B、装货单 C、收货单
D、海运提单 E、发票
9、商业发票是国际货物买卖中的核心单据,其作用表现为()。
A、交接货物的依据 B、登记入账的依据
C、报关纳税的依据 D、买卖合同的证明
E、有时可替代汇票进行货款结算
10、本票与汇票的区别在于()。
A、前者是无条件的支付承诺,后者是无条件支付命令
B、前者的当事人为两个,后者则有三个
C、前者在使用过程中有承兑,后者则无须承兑
D、前者的主债务人不会变化,后者则会因承兑而变化
E、汇票有即期与远期之分,本票则只有远期
三、判断题
()
1、在国际上有关贸易术语的惯例有三种,即:《海牙规则》、《汉堡规则》和《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规则》。
()
2、根据《UCP500》,信用证未清楚地表明:“可撤销”或“不可撤销”,应视为:“不可撤销信证”。
()
3、追索(Recourse):是指汇票等票据遭到拒付时,持票人要求其前手背书人、出票人、承兑人或其他的汇票债务人清偿汇票金额及有关费用的行为。
()
4、在CFR条件下,卖方在货物装船后必须发出装船通知,以便买方办理投保手续。否则卖方不能以风险在船舷转移为由免除责任。
()
5、出口公司在收到对方开出的信用证后,应严格按照信用证的有关条款进行发货、装运、制单结汇。不管有什么情况,都无权要求开证行修改信用证。
()
6、如果合同和信用证中均未规定具体唛头,则填写发票时,“唛头”一栏可以空白不填。
()
7、在进口贸易中,我方对外开证时,一般不主动开出 “可转让信用证”,以免使我方被动。
()
8、一张商业汇票上的收款人是: “仅付给ABC有限公司”(Pay to ABC Co., Ltd.only),这种汇票不能转让。
()
9、根据《UCP500》,对开信用证中的第一张信用证和第二张信用证的金额,既可相等,也可以不相等。
()
10、按CIF术语成交,尽管价格中包括至指定目的港的运费和保险费,但卖方不承担货物必然到达目的港的责任。
()
11、D/A方式下即可以使用即期汇票也可以使用远期汇票,但只能是商业汇票。
()
12、出****易中采用D/P方式,出口人投保了“卖方利益险”,货物安全到达目的港,但遭到进口人的拒付,出口人即可凭保险单向保险公司索赔。
()
13、对外已签合同的进口货物,在进口许可证有效期限内尚未进口的,则可到原发证机构申请进口许可证的展期。
()
14、根据《UCP500》,信用证项下单据应在信用证效期和交单期内向银行提交。如果信用证对交单期未作规定,则交单期不得迟于运输单据日期后的15天,并且不得迟于信用证的效期。
()
15、根据《INCOTERMS2000》,在FAS贸易术语下,如买方所派的船不能靠岸,则卖方只要将货物装上驳船即可。
()
16、根据《UCP500》,在交易磋商中,当一方发盘,另一方作出有效的接受后,合同即告成立。
()
17、不清洁提单是指承运人在签发提单时,对货物的包装等状况加注不良批注的提单。
()
18、提单的收货人栏在填写“To order of shipper”内容情况下,提单需要作背书。
()
19、从美国或美洲地区国家采用FOB进口货物时,装运港口名称前,一定要加上 “船”(vessel)字。
()20、保兑信用证中的保兑行对保兑信用证付第一性付款责任。
()
21、对出口商而言,通常采用D/A30天比采用D/P30天承担的风险要大。
()
22、信用证是一种银行开立的无条件承诺付款的书面文件。
()
23、保险单出具后,如需要补充或变更保险内容,保险公司可根据投保人的请求出具修改保险内容的凭证,该项凭证称为批单。
()
24、按国际保险市场惯例,保险单与保险凭证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
25、海运提单的签发日期应早于保险单的签发日期。
四、简答题
1、海运提单的性质和作用是什么?
2、信用证规定货物名称为“Lady’s shirts”(女衬衫),而商业发票上的货物名称却为“Garment”(衣服)交单时银行能否接受?为什么?
3、汇票的抬头是指什么?有几种填写方法?
4、A出口公司出口一笔货物,提单日期为5月20日,于5月21日通过中国银行办理D/A 30 days after sight 支付方式的托收手续。6月1日单到国外代收行,代收行当天即向付款人提示汇票。付款人应于何日付款? 何日取得单据?(不计优惠期)?
5、简述国际商务单证在进出口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并结合国际商务单证员培训和认证谈谈你个人的建议和想法。
五、计算题
1、某出口公司对外报CIF纽约价为1000美元,对方提出要3%佣金,在保证我方净收入不变的前提下,含佣价应为多少美元?
2、出口报价CIF London USD5,000 per M/T less 2% Discount,试计算折扣金额及扣除后的净价额?
六、案例分析
我公司与德商签订一出口合同,德商按时开来了信用证,证中规定的装运条款为:1月装100公吨,2月装150公吨,3月装150公吨。我公司1月份按规定如数装运并顺利收到货款。考虑到货源分散,经与船公司协商同意,月亮河号于2月10日在烟台、2月11日在青岛共装运150公吨。当我公司持单据到银行要求付款时,遭到开证行的拒绝。请问开证行的拒付是否合理?为什么?
2、我某公司向韩国出口一批大豆,双方签订的合同中规定:数量2000公吨,单价150美元/公吨,允许10%的数量增减。对方如期开来了信用证,证中规定:总金额300000美元,数量2000公吨。我方未要求改证,直接发货2100公吨。请问我方是否能安全收汇?为什么?
基础素描理论知识 篇5
一、课题:
基础素描理论知识(参考 中职学校教材编写版《素描》)
二、教学内容:
素描是造型艺术的基础,是设计专业必学的基础性课程,打好素描基础,对于培养艺术敏感度,提高专业设计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什么是素描?为什么要学素描?
2、工具材料的运用:各种工具、执笔方法、用笔用线
3、素描的分类
4、素描的基本要素:形体结构、透视规律、明暗规律、构图、比例
5、观察方法与作图步骤
三、目标:
1、教学目标:用约一个半课时(约60分钟)的时间,粗略讲解重点的理论知识,让学生明白素描大概是怎样一回事,了解素描绘画的基本框架。(在之后的实践中再展开进行详细的示范性讲解)
2、知识目标: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素描有一个整体大概的认知,对形体结构、透视、明暗等专业名词以便于指导接下来素描实践课中的绘画操作。
四、重难点:(总结)
1、重点:透视规律(总结: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
·绘画时,要在平面上表现物体的空间和体积深度,关键就在于准确把握体面关系和透视缩形。
·着重讲解平行、成角、倾斜三大透视,先配合经典图例进行讲解,再板书示范,通过笔如何在一步步在平面上呈现三维的立体空间,指导学生跟着画。再配合带有强烈透视感的图例,培养加深学生对透视的敏感度。
2、难点:光线与明度
·
·着重讲解基本的亮、灰、暗三大面
五、教学方法:
1、讲授法(课本图例、PPT课件、板书示范)
2、示范、板书
3、欣赏名家名作,提问
4、短片、小视屏
六、教学过程:(共约60分钟)
1、新授课(约 50分钟)
2、知识点回顾(约 3分钟)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 篇6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
一、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相对独立性、生产性、民族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19、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20、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
21、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2、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23、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创造性;(2)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的广延性;(3)长期性、间接性;(4)主体性、示范性。
24、教师的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
25、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
26、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从根本上说,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
27、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28、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心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
29、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反馈和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起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包办代替。
30、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
31、编写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应遵循的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稳定性和时代性结合:系统性和可接受性结合。
32、知识不等同于智力,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能标志智力发展的水平。教学过程中要把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结合起来,只重视能力培养的形式教育论(英国洛克)和只重视知识传授的实质教育论(英国斯宾塞)都是错误的。
33、赫尔巴特提出了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34、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1)激发学习动机;(2)感知教材,形成表象;(3)理解教材,形成概念,这是中心环节;(4)巩固知识;(5)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35、主要的教学原则:(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3)直观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5)循环渐进原则;(6)巩固性原则;(7)因材施教原则。
36、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是启发式和注入式。我们应当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
37、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
38、常用的教学方法:(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①讲授法;②谈话法;③讨论法;④读书指导法。(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演示法;②参观法。(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①练习法;②实验法:⑧实习作业法;④实践活动法。(4)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欣赏教学法;②情境教学法。
39、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备课;(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4)课外辅导;(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40、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1)教学目的明确。(2)内容正确。突出重点,难点,抓住关键。(3)结构合理。上课有高度计划性、组织性、效率高、效果好。(4)方法恰当。(5)语言艺术。(6)板书有序。(7)态度从容自如。
41、德育教育一般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四个基本方面。
42、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培养提高的过程。知、情、意、行是品德心理的四要素。行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否的关键,也是衡量一个人思想品德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德行过程是沿着知、情、意、行的顺序发展的,但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可以作为品德培养的开端,即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多端性,即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教师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43、活动与交往是形成学生思想品德的源泉和基础。
44、德育原则: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知行统一的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45、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理论: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46、德育的途径:思想政治课是特别的重要途径,其它各科教学是最经常、最基本途径。
47、陶冶教育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三种。
48、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49、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有效地进行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其中观察法是一种最基本的了解方法。
50、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这是衡量班集体是否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心理学
5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它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52、心理过程:(1)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2)情绪、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
53、个性心理:(1)个性心理动力(倾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等;(2)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54、心理是人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人的心理的实质: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映象。
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
55、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反射。
56、意识是人的心理反映的最高形式。意识的基本特性:
自觉的目的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制约性、以第二信号系统为主的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性。
57、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58、需要的种类:(1)根据起源分:生理需要、社会需要;(2)根据对象分:物质需要、精神需要。
59、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可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也称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60、动机产生的条件:内在条件是需要,外在条件是刺激诱因。
61、兴趣是指个体积极认识、探究事物、从事活动的心理倾向。
62、兴趣的品质特性:倾向性(又称指向性)、广博性、稳定性(又称持久性)、效能性。
63、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4)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64、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水平适中,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65、成就结构理论认为:有三种现实的课堂结构:合作型、竞争型、个别化型。合作型目标结构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66、成败归因理论认为,学生常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四个方面:能力、努力、运气、任务难度。
67、创设问题情境的理论基础是成就动机理论。
68、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综合整体的反映。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整合。
69、生物钟现象:人体内的一切物理变化和化学都是有节律的,这些节律性的变化就是所谓的“生物钟”的机制。
70、知觉的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71、注意的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心理活动的组织特性。
72、注意的种类: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
73、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的间接、概括的反映。间接性与概括性是思维的两大基本特征。
74、思维的种类:(1)根据凭借物与思维形态划分: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2)根据是否遵循逻辑规则分:非形式逻辑思维、形式逻辑思维。(3)根据指向性和答案不同分:集中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
75、思维的过程: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
76、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77、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1)提出问题(发现矛盾的过程)。(2)明确问题(找出主要矛盾的过程)。(3)提出假设(以假设形式找到解决问题方案)。(4)检验假设(通过理论和实践形式检验假设)。
78、启发是从其它事物能够看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对解决问题起到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
79、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心理倾向),又称心向。
80、迁移是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和学习方法对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影响。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促进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是正迁移,如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反之为负迁移。
81、理解是学生对教材中有关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理解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
82、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感性材料是想象的基础,实践活动是推动想象的原因和动力。
83、想象的种类:(1)根据想象时有无目的意图分:有意想象、无意想象:(2)在空间想象中,根据内容的新颖性和创造性分:再造想象、创造想象;(3)根据想象活动与现实的关系分:幻想、理想、空想。
84、良好思维品质的特性:(1)广阔性与深刻性。(2)独立性与批判性。(3)逻辑性。(4)灵活性和敏捷性。(5)创造性。
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
85、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三个基本环节,从信息加工来看,即对输入住处的编码、储存、提取的过程。
86、记忆的分类:(1)根据内容与对象分: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2)根据信息加工与记忆阶段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87、保持是巩固已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过程。保持是记忆的中心环节。
88、遗忘: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与回忆,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再认与回忆。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遗忘进程不均衡,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89、联想的种类与规律:接近性联想(空间、时间上的接近)、相似性联想(性质上相似)、对比律(性质上、特点上形成对比)、因果律(因果关系)。
90、良好的记忆品质有: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指能否及时地从记忆中提取出所需的知识,是提取的应用特性)。
91、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练习是操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92、知识为活动提供定向依据,而技能控制活动的执行。
93、高原现象:在操作技能练习到中期,会出现成绩进步的暂停顿现象。
94、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特征。知识、技能达到迁移程度,能“举一反三”、“熟能生巧”,才能促进能力的发展。95、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成份,创造力是智力的高级表现形式。96、超常儿童:智商在130以上;低常儿童:智商在70以下。
97、情绪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情感是与社会性的需要相联系的。基本情绪分为:快乐、悲哀、恐惧;情绪按强度的持续时间可分为:心境、激情与应激。98、克服内外困难是意志最重要的特征。
99、意志行动的目的冲突有四种形式: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趋避式冲突、多重趋避式冲突。
100、巴甫洛夫把人的神经活动分成许多类型,其中有四种典型类型与气质类型对应:强、不均衡型为胆汁质;强、均衡、灵活型为多血质;强、均衡、不灵活型为粘液质;弱型为抑郁质。
101、性格是一个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气质形成得早,表现在先;而性格形成得晚,表现在后。性格是个性中的核心部分。
102、心理健康的现实标准:
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协调;性别角色分化;社会适应良好;情绪积极稳定;人格结构完整。其它标准还有: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者”标准、“未来新人类”标准。103、心理咨询:精神分析法——弗洛依德;行为矫正法——华生;人本主义疗法——罗杰斯;理性情绪疗法——艾利斯。
104、青少年异性交往的原则:
自然、适度。
三、新课程知识
l、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第8次课程改革。其改革大体分为三个阶段:(1)酝酿准备阶段(1999年-2001年6月,制订了18个学科的课程标准,20个学科计49种教科书);
(2)试点实验阶段(2001年9月,38个实验区,高中2003年秋进入);(3)全面推广阶段(2004年与2005年全面展开)。
2、新课程的特点可归纳为六个创新之处:(1)课程目标的创新,每门学科的目标至少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2)课程结构的创新,强调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3)课程标准的创新,用课程标准取代过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4)教学的创新,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提倡交流与合作的学习,关注体验性教学,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5)课程评价的创新,提出了发展性的评价观,侧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教师的成长。(6)课程管理的创新,强调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3、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
4、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1)倡导全人教育。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处理好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克服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承与技能训练的倾向。(2)为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3)体现新时代的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
价值观。新课程的基本价值观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5、新课程的内容选择:淡化“双基”,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改变目前课程内容繁、难、多、旧的现象。新课程改革方案明确了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低年级综合,高年级分科)、均衡性(多种类型的课程和多种与现实社会生活及学生自身生活密切联系的科目)、选择性(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三个原则。
6、新课程的结构有了调整:(1)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高中课程设置应体现层次性、多样性、选择性。(2)逐步走向课程综合化。一是学科领域的综合化;二是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3)适当减少国家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将10%—12%的课时量给予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形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并行的类型结构。
7、新课程的教学策略:(1)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突出教学改革对课程建设的能动作用。(2)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持续发展的过程。(3)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4)实现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合理应用。
8、新课程从“文本课程”走向“体验课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与互惠性。
9、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改变过去的那种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10、新课程的评价体系,要求既关注结果,更重视过程的评价,要以促进发展为核心,发挥评价的检查、诊断、导向、反馈、激励等功能。要求评价内容标准要体现多样化、多维化。
11、新课程在管理政策上:(1)构建“三级课程”的管理框架(国家、地方、学校)。(2)开辟“自下而上”的课程管理渠道。提倡一种以“自上而下”为主、以“自下而上”为辅助的课程管理方式。(3)采取“抓大放小”的原则。
12、教师要成为课程的执行者、设计者、创造者。
13、新课程突出学习方式的变革,切实加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1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
15、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16、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7、新课程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18、新型的师生关系——平等、理解、双向。建立的途径——师生间的双向交流。
19、改变原有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20、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
2l、教学活动设计要求:(1)教学目标的多重性,不仅是知识与技能,而且还有过程与方法,还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教学资源的构建性,要求根据教材提供的资源与建议,重新组织课程资源:(3)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即要考虑到教学过程中有创新的成分,不可预见的成分;(4)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提倡求疑、创新。
22、传统的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主流的,其设计思想主要是以行为主义作为基础的。
23、研究性是一种学习方式,是指教师或其他人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
24、研究性学习:问题为载体、探究为核心、综合为特征。
《教育学》有关理论、代表人物及著作等
1、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清末“废科举,兴学校”
2、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1902年壬寅学制,1903年癸卯学制
3、中国奴隶社会教育内容--六艺
4、我国私学发展、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
6、科举制度开始--隋唐
7、科举考试的依据--四书
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
8、“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古埃及教育
9、孔子的教育思想记载--《论语》
10、“有教无类”--孔子
11、“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
12、“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孔子
1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一词来源)--孔子
14、“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15、因材施教--孔子
16、“兼爱”、“非攻”,“亲知”、“闻知”、“说知”--墨家
17、“弃圣绝智”、“弃仁绝义”、回归自然--道家
18、世界最早的教育专著--《礼记》中的《学记》
19、“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学记》 20、“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学记》
21、“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学记》
22、“师严然后道尊”--《学记》
23、“君子之教,喻也”--《学记》
24、“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记》
25、“学不躐等”--《学记》
26、教学相长--《学记》
27、循序渐进--《学记》
28、助产术(或叫“产婆术”)--苏格拉底(古希腊)
29、《理想国》--柏拉图(古希腊)30、《政治学》--亚里斯多德(古希腊)
31、最早提倡全面发展的和谐教育--亚里斯多德
32、《大教学论》--夸美纽斯(捷克)
33、“泛智教育”--夸美纽斯
34、《教育漫话》--洛克
35、《爱弥尔》--卢梭(法国)
36、“人是惟一需要教育的动物”--康德(德国)
37、“白板说”--洛克(英国)
38、提倡绅士教育--洛克
39、“人类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洛克 40、《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德国)
41、《民本主义与教育》--杜威(美国)
42、最早讲授教育学--康德
43、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赫尔巴特
44、把教育学建立在伦理学、心理学基础上--赫尔巴特
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
45、传统教育学代表--赫尔巴特
46、现代教育代言人--杜威
47、教育即生活--杜威
48、“在做中学”--杜威
49、儿童中心主义--杜威
50、当代《教育学》--凯洛夫(苏联)
51、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
52、内发论--孟子、弗洛伊德
53、外铄论--荀子、华生
54、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
55、把“课程”一词用于教育科学、教育科学倡导者--斯宾塞(英国)
56、“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夸美纽斯
57、用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说明教学过程--赫尔巴特
58、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凯洛夫
59、率先明确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赫尔巴特
60、“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第斯多惠 61、“学而时习之”--孔子 62、“温故而知新 ”--孔子 63、“不陵节而施”--《学记》
64、“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学记》 65、“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66、“应当循序渐进地来学习一切,在一个时间内只应当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夸美纽斯 67、“孔子施教,各因其材”(“因材施教”来源)--朱熹 68、最早从理论上阐述班级授课制--《大教学论》 69、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1862,北京京师同文馆
70、“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马卡连柯(苏联)71、德育的认知模式--皮亚杰(瑞士)、科尔伯格(美国)72、德育的体谅模式--彼得•麦克费尔(英国)73、德育的社会模仿模式--班杜拉 74、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埃拉斯莫斯
知识与理论基础 篇7
关键词:任务驱动,小组探究学习,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一、小组探究学习的“任务驱动”教学法
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任务,可以克服个人任务压力大、任务进度难掌控、课堂管理难度大的问题,还有利于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课堂评价。
二、基于小组探究学习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于理论课程的思考
基于小组探究学习的“任务驱动”教学法,改变理论课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以任务引发学生自主、协作学习,可以较好地解决教学中晦涩枯燥的问题。
三、以《全国导游基础知识》第五章第六节“壮族、土家族、苗族、黎族”为例设计教学
(一)课堂内容
壮、土家、苗、黎族在中国的基本情况(地理位置)、语言、宗教、文化、住房、服饰、饮食、婚姻、节庆、禁忌等知识。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并熟悉壮、土家、苗、黎族在中国的分布、语言、宗教、文化、住房、服饰、饮食、婚姻、节庆、禁忌等知识。
技能目标:通过掌握壮、土家、苗、黎族的相关知识,能够熟练讲解这部分少数民族的情况,并能够在旅游活动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接待服务;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合作沟通能力。
情感目标:强化学生专业意识,提升职业服务理念;培养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索新知识的兴趣。
(三)重、难点
重点:壮、土家、苗、黎族在中国的分布、语言、宗教、文化、住房、服饰、饮食、婚姻、节庆、禁忌等知识。
难点:(1)壮、土家、苗、黎族的住房、服饰;(2)把知识灵活应用于导游场景,在旅游活动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接待服务。
(四)教学环节
1. 分组
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把全班分为4组,每组民主选出一名小组长。
2. 创设情境,设置任务
(1)设置任务卡,创设导游情境。
(2)4名小组长抽签选取导游内容,领取并填写任务卡。
(3)下发任务计划书和小组(组间)评价表(1份/组),知识表格、组员(组内)评价表、学生(课堂)评价表(1份/人)。
3. 分析任务,明晰任务
(1)教师明确时间为一周,逐日完成知识表格、任务计划书、导游词、PPT、民族文艺节目。
(2)学生根据课程内容提问解惑,领悟任务。
4. 完成知识表格及计划书
(1)学生阅读课文,完成知识表格。
(2)教师查阅知识表格,了解学生对任务内容的掌握程度。
(3)学生根据任务卡及任务要求,小组讨论完成任务计划书。
(4)教师查阅任务计划书,了解任务的基本情况,对计划书提出建议。
5. 小组创作导游词
(1)学生结合任务创作导游词。
(2)教师查阅导游词,在导游词的结构、知识准确性及趣味性、语言文字丰富性等方面提出修改。
6. 制作PPT
(1)小组根据导游词制作PPT。
(2)教师查阅PPT,指导学生通过PPT来配合导游词更直观地表达言表不能达意的内容。
7. 任务成果呈现:模拟导游现场
(1)布置教室,留教室中间空地做模拟现场。
(2)教师主持,控制课堂流程、时间及纪律。
(3)小组抽签,轮流到教室中央完成导游讲解、PPT展示、民族文艺表演。
(4)每组表演完后,教师归纳总结。
(5)学生认真听讲,查漏补缺知识点。
(6)指导学生不记名完成组员(组内)评价表、小组(组间)评价表。
8. 任务总结
(1)组内成员分享组员(组内)评价表,小组之间分享小组(组间)评价表。
(2)组内点评、组间点评、教师点评相结合。
(3)学生以不记名方式填写课堂评价表。
(4)收集全部评价表作为评定学生成绩,也作为进行教学反思的依据。
9.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以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为主,辅以他人评价(课堂评价表),有效追踪教和学的全过程。
(1)形成性评价。以组内评价和教师评价为准,组员(组内)评价表主要评价学生在任务过程中的参与度、完成情况和协作能力,也是检验教学是否达到三个维度目标的重要依据;教师及时收集成果,记录个人成绩、合计小组分数。
(2)总结性评价。以组间评价、教师评价为准,体现整个团队的学习以及学生个人的表现。
四、优点与改进方向
(一)优点
1. 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沟通协作的能力
2. 定期提交子任务成果的方式有助于教师把握教学纵度和进度
3. 多元化的评价能够全面、客观评价教学
(二)改进方向
教学内容被小组平行分割,导致部分学生只专注于自身任务,不利于全面掌握课堂内容。
参考文献
[1]朱海霞.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案例分析[J].跨世纪(学术版),2008(4).
[2]柳青峰,陈安平,魏鑫.任务驱动下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3(3).
[3]尤颖.用真实的任务驱动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J].学园:教育科研,2012(21).
知识与理论基础 篇8
摘要:本文基于CSSCI(1998-2012年)的数据,对《中国教育学刊》载文的关键词、作者和参考文献进行了文献计量
分析,并做出其知识图谱。结果表明:刊物的载文量呈平稳趋势,拥有一批基数庞大、集中度较高的作者群
体,少数学术精英对该刊办刊质量起着重要作用;“素质教育与教育公平”“基础教育与农村教育”“教师发展
与学校管理”“教育改革与课程改革”及“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是本刊研究的热点问题;引文来源注重基础
理论。
关键词:《中国教育学刊》 研究热点 知识图谱 文献计量学 教育教学改革
《中国教育学刊》作为中国教育学会会刊是基
础教育研究的权威期刊之一,也是全国中文核心期
刊和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经
过二十余年的不懈努力,该刊推动了我国基础教育
学科的发展,为国内外读者提供了新颖、全面、有指
导意义的各类学术论文。有学者对其进行了统计研
究与分析,例如黄友初利用《中国教育学刊》
2010-2011年刊载的642篇论文,分析了其载文基
本信息、栏目分布、作者和引文情况。但尚无学者
对该刊关键词、发文作者与机构、引文来源与知识
基础等内容做整体性计量研究。鉴于该刊代表性,
本文将对该刊1998-2012年所载的3436篇论文、
7911个关键词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其作者、关键词、
发文机构以及文献共被引等情况做出科学知识图
谱,以探求其知识基础、期刊质量与学术影响力,并
从中发现我国近年来高等教育研究的发展脉络及
研究趋势。
一、研究方法及载文情况
1.研究方法
所谓知识图谱,就是以科学知识为对象,通过
空间表征法,综合运用科学计量学、信息可视化技
术、应用数学、图形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揭示
由科学文献和引文路径的复杂交织所反映出的科
学交流及发展趋势。相较于传统的内容分析法,基
于文献计量的科学知识图谱的方法可以通过定量
的数据更加客观、直观、形象地反映某一学科或领
域的研究热点及研究演化等情况。本文利用陈超美
教授开发的CiteSpace信息可视化软件对关键词共
现和引文共被引等情况进行分析,并绘制科学知识
图谱。由于目前CiteSpaee软件要求输入的文献格
式主要为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数据库(IsI)中文献
的文本格式,而本文使用的是中文数据库中的文献
格式,因此先通过CSSCIREC软件将CSSCI数据格
式转换为ISI格式后,再运用Cite Space对《中国教
育学刊》的3436篇载文进行文献计量分析。
2.载文情况
期刊的载文量能够反映出一份期刊的信息占
有能力、输出能力和辐射能力,因而是评价期刊基
本指标之一。研究发现,《中国教育学刊》近几年来
所刊载的论文数量逐年增加,2009年达到峰值,之
后又稍有回落。
二、高频关键词揭示的研究热点
关键词能够最直接地反映和概况一篇文章的
主题和内容,通过对关键词词频的统计可以清楚地
了解和判断某时段内的学科、机构及期刊的研究主
题和研究热点。在设定阈值和余弦相似系数后,用
CiteSpace软件对《中国教育学刊》刊载的论文进行
了关键词共现统计(见表1、表2),并绘制其知识图
谱。经统计,1998~2012年间共有7911个关键词,其
中出现10次以上的有130个,出现20次以上的有
59个。
根据知识图谱中节点的大小可以发现热门关
键词,通过近年突现关键词可以揭示研究热点问
题。知识图谱表明,“素质教育”(213)是最大的节
点,除此之外,“课程改革”(193)、“教育改革”
(147)、“课堂教学”(142)、“基础教育”(122)、“教
师”(121)、“教学改革”(99)等也都是《中国教育学
刊》此间的研究热点。“基础教育”这一关键词说明
了这一刊物所属的学科领域,而其他高频关键词还
表明了这一学科领域最近研究的热点问题。我们利
用CiteSpace对所有关键词进行聚类,得到的结果可
以聚为五类:分别是素质教育与教育公平、基础教
育与农村教育、教师发展与学校管理、教育改革与
课程改革、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15年间出现的关
键词有近八千个,设定阈值后能够在可视化知识图
谱中显现出来的关键词也是词频最高的关键词,这
五类关键词基本代表了1998~2012年间基础教育
学科的研究热点。
1.素质教育与教育公平聚类
素质教育与教育公平聚类包括“素质教育”“教
育公平”“义务教育”“道德教育”“教育均衡发展”等
关键词。我国上世纪80年代提出“素质教育”的口
号,其核心就是要解决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这
两大问题。自素质教育推行以来,我国教育领域的
专家学者也一直在不断讨论、深化和明晰素质教育
这一政策的执行效率与效果,并及时指出素质教育
所面临的问题与困难,为素质教育的推行提供了重
要的理论基础,例如学者张旺认为教育目的功利
化、课堂教学灌输化、评价标准唯一化、教学活动无
机化、人才培养同一化是影响我国素质教育推进的
五个重要问题,只有以人为本地解决这些问题,才
会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追求教育公平则是人类
社会所持有的共同理念,但其也与素质教育密不可
分,“只有做到教育公平,素质教育才能全面推行;
要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做到教育公平。素
质教育和教育公平的研究具有互动性与互补性,而
对这两个方面《中国教育学刊》也给予了及时的跟
踪研究。
2.基础教育与农村教育聚类
这一聚类包括“基础教育”“农村教育”“中小
学”“课堂教学”“学校教育”等关键词。基础教育是
本刊的主要研究领域,且21世纪的中国正处在重
要的社会转型期,基础教育必须要适应和回应社会
的信息化和全球化转型,因而吸引了一批学者的
研究兴趣,成为近年来基础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
随着农村教育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愈提
高,我国农村教育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但
诸如农村教育观念、经费、师资、课程、教育结构、体
制等许多问题都有待于解决,而学者对农村教育的
调查报告和个案研究逐年增多,体现了学界对农村
教育的重视。
3,教师发展与学校管理聚类
这一聚类包括“教师”“学校管理”“教师专业发
展”“教师发展”“教师素质”等关键词。20世纪80年
代以来,教师发展在世界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发生
了深刻而又根本的转变,值得学界深入研究。教师
发展是一种过程,它既可以是一种主体性过程,也
可以是一种客体性或主客体性兼具的过程。教师
参与学校管理具有提高学校管理效能、提升教师工
作积极性等多种功能,因而教师发展与学校管理两
者之间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与联系,此类研究对保
证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与高效率的学校管理有重
要意义,也因此成为基础教育领域近年的研究热点。
4.教育改革与课程改革聚类
教育改革聚类凸显出来,说明了该刊具有较强
的时代特色。这一聚类包括“教育改革”“课程改革”
“新课程”“教学改革”“教学创新”等关键词。改革开
放30年来,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其他领域社会改革
一样不断扩展和深化,极大地推进了人民教育事业
的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不可忽视的是,中国
教育改革的复杂性、曲折性、长期性世所罕见,而剖
析中国教育改革的阻力与对策,助力推进教育改革
也是学者和期刊的责任。另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作为教育改革的一部分,也是基础教育领域最大的
一场改革,其意义在于传播新的理念、新的文化、新
的行动方式,同样是一项整体的、复杂的、系统的基
础教育建设工程。而《中国教育学刊》对教育改革
与课程改革这两项关乎中国基础教育未来的重要
研究方向给予了极大的重视。
5.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聚类
这一聚类包括了“教育研究”“教学实践”“教育
方法”“教学研究”“教学科研”“教学策略”“语文教
学”等关键词,从对我国教育研究30年来发展历程
的回顾,到对基础教育研究导向的政策建议,再
到对教育研究中运用的质化及量化等分析方法的
研究等均表达了国内学者对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
等基础研究的关注。这也说明教学在基础教育当中
的关键作用,而在高等教育相关的文献计量当中,
大学教学的关注度并没有如此突出。
三、突现关键词揭示的研究趋势
突现度即某一关键词突然出现的程度,突现度
越高则说明该关键词越来越受到关注,地位越来越
突出。根据表2可以得出,目前基础教育领域的研
究趋势为:对有效教学的研究、学校建设的研究以
及教育均衡的研究。
1.有效教学的研究
教师有效教学与学生有效学习是基础教育课
程改革的目标。而有效教学是一种“提倡效果、效
用、效率三者并重的教学观,有效果、有效用、有效
率是有效教学的三个维度。有效果指的是学有所
得、所获;有效用指的是学的东西是有价值的、有用
的;有效率指学的过程和方法是科学的、简洁的、省
时的”。有效教学也是基础教育质量尤其是中小学
课堂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但自新课程改革实施以
来,虽然教师在提高教学有效性方面进行了许多有
益的探索,但从总体上看,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困
惑,教学低效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2.学校建设研究
教育部在2010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
展纲要》曾对中小学学校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一是发展“特色”,二是着重“创新”。而学校文化是
承载“特色”、凸显“创新”的重要精神支柱,同时文
化竞争力也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其在中小学
学校建设方面具有着不可替代的主体地位。但当
前,很多中小学的学校文化建设存在一些问题,主
要表现为:对学校文化建设认识不足、意识不强;对
学校文化建设的内涵理解片面;过分注重形式,忽
视内涵;缺乏规划,不能持之以恒。因而,如何继续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便更好地继承传统文化、实
现特色发展和增强创新氛围成为了众多学者现在
及未来的研究趋势。
3.教育均衡发展研究
在基础教育领域,教育均衡是首要问题,基础
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不仅给教育本身,而且对社会
都可能造成诸多不良影响,通过政策促进基础教育
的均衡发展,不仅是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需要,也
是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虽然目前我国义务教育均
衡发展取得了一定程度的阶段性成果,但还不能满
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这需要我们在
总结经验基础上,依据义务教育法规定和《国家中
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明确重点、因
地制宜,切实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四、基于文献共被引的知识基础
如果把研究热点定义为一个研究领域的研究
现状,那么研究热点的引文就构成了相应的知识基
础。《中国教育学刊》十五年间刊载的3436篇论文
共有10266篇有效参考文献,经统计被引次数≥2
次的参考文献有336篇,≥5次的有72篇,≥14次
的有10篇(如表3)。这些文献是1998~2012年间
《中国教育学刊》研究热点最为关注的文献群,多数
是涉及基础教育改革、课程改革的文章或著作。
教育部的两部文件《语文课程标准》及《普通高
中数学课程标准》分别被引34次和20次,从一个
侧面反映了我国基础教育学者对课程改革的关注。
两个“标准”分别论述基础教育中语文与数学的“课
程性质与地位”、阐明其“课程的基本理念”、制定其
“课程目标”并介绍了一些可行的课堂建议与案例,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程评价的多样
性,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自此两部《课
程标准》颁布起,许多新的教育理念,教学原则都在
课程标准以及新教材中体现出来,为我国的基础教
育课程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基础。
由钟启泉、崔允潡、张华等人合著的《为了中华
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从“课程改革的目标
与背景”“课程结构”“课程标准与教材开发”“教学
理念与策略”“课程与教材评价”“课程管理与课程
资源”“课程改革与教师”等七个方面,解读了《基础
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广大基础教育工作
者与研究者提供了一种背景、一种视角、一种参照
。对此类著作的高频引用也表明我国基础教育学
者对国家重要政策文件的重视。
叶澜、白益民、王栅、陶志琼编撰的《教师角色
与教师发展新探》从教师的道德、专业发展和美学
的角度,对教师的职业作了新的论释。从“教师德性
论”到“教师审美论”再到“教师发展论”,多角度地
分析与论证了教师职业的形成、教师与其它职业的
区别及教师应达到的理想境界等问题,并将重点放
在了一直被人忽视的“教师该如何育己“这一话题
上,通过提升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素质而推动我国基
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表3还表明,张华的《课程与教学论》(2000)、
邓小平的《邓小平文选》(1993)、教育部颁布的《基
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佐藤学著,钟
启泉译的《课程与教师》(2003),以及钟启泉的《新
课程的理念与创新》(2003)也是《中国教育学刊》研
究热点重要的知识基础。我国基础教育学者对这些
经典文献的引用也反映出他们对基础教育政策、课
程改革与基础理论的重视。
五、结论
1998~2012年间,《中国教育学刊》紧密围绕我
国基础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重大理论及实践问题,刊
发了一批高质量的论文,广泛影响学科发展的同
时,该刊自身的学术影响力也不断提升,并在“素质
教育与教育公平”“基础教育与农村教育”“教师发
展与学校管理”、“教育改革与课程改革”及“教育理
论与教学研究”五个方面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研究热
点。无论个人作者还是署名机构,《中国教育学刊》
均稿源广泛、基数众多,形成了对该刊发展发挥着
至关重要作用的少数精英群体。
运用科学知识图谱对《中国教育学刊》进行文
献计量学研究初步揭示了该刊1998-2012年间的
研究热点与知识基础,但限于选取的数据、计量指
标和研究水平,本文只能管窥《中国教育学刊》的部
分特征,如何在数据处理、计量方法、分析视角方面
进一步完善,以更科学、准确的方式全面、清晰地分
【知识与理论基础】推荐阅读:
基础理论知识06-26
党基础知识理论07-03
体育理论基础知识10-17
法的基础理论知识06-12
财务基础知识会计理论08-28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汇总08-26
计算机基础知识理论09-02
电焊工作业基础理论知识05-29
中级统计师考试《统计基础理论》基础知识题08-30
2024年度干部基础理论知识考试试题要点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