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基础理论教学

2024-07-27

强化基础理论教学(共12篇)

强化基础理论教学 篇1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 也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努力提高学生的识字量, 让学生轻松进行大量的阅读, 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关注的热点。根据课程标准对识字的要求和新教材的特点, 结合儿童的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 我在识字教学过程中, 针对不同类型, 不同特征的生字, 探索运用了多种识字方法, 对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拓展识字途径, 提高识字效率, 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习惯, 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具有非常显著的效果。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要阅读, 就要通过识字创造必要的前提条件;广泛阅读, 就必须大量识字;写文章, 就要在识字的基础上学会用字组词、以词造句, 因此识字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是极其重要的。在识字教学中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认知规律和汉字构造的特点,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充分激发学生自主、主动、积极的识字意识, 使教师指导识字与学生自主识字相互协调、和谐发展。

一、利用有趣活动识字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有了兴趣, 学生才能有识字的乐趣。识字是枯燥的, 想让学生对识字有兴趣, 那我们可以利用有趣活动来达到让学生牢记生字的目的。可以利用加、减、拼、画、猜、讲故事等多种活动来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识字, 寓教于乐, 喜欢汉字。所谓“加”、“减”, 就是利用汉字结构部首的增减, 从而形成不同汉字的方法, 来强化学生认字, 给学生带来乐趣。比如“日”加“月”是“明”, 同样用减的方法:“明”减“日”是“月”。而“拼”则是利用汉字上下结构、左右结构、品字结构这些特点, 来加快认字, 如“一木是木, 二木是林, 三木是森”“一人是人, 二人是从, 三人是众”“一火是火, 二火是炎, 三火也是焱”等等。所谓“画”和“猜”, 就是利用汉字音、形、义合一的特点来加快识字。“画”就是结合形声字的特点来认字, 这种手脑并用的方法, 在识字教学初期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比如认识“日”字, 可以画画太阳, 认识“水”字, 可以用简笔画画出水, 等等。而“猜”则是在学生已认识了500个左右时,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来激发识字。如, “两个人在土上”猜一猜是什么字, “二小、二小, 头上长着草” (“蒜”) 。还可以让学生也编一编“间”字怎么记。学生就说:“太阳外面有一门”。对于一些容易记错的形近字, 也可以设计“帮妈妈找娃娃”的游戏来认字, 比如学习“海”字时, 告诉学生“悔”的妈妈是“每”, 指导学生帮“每”妈妈找到它的孩子, 在学生找出“梅、海、侮”等字时, 可以比较字形, 辨别偏旁的不同, 这样学生自然也就记住字形了。

二、借助形声字识字

教学是以动态形式呈现出来, 而结果则以静态形式存在于学生的主观世界之中。为了使孩子们都想学, 都会学。在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 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汉字的方法与规律。汉字是属于表意文字, 其中百分之七十以上是形声字。因此, 正确掌握形声字是完成小学识字任务的关键之一。在形声字的教学过程中, 要注意分析形声字形旁的表意功能。如在“江、河、海”, “跑、跳、跃”两组形声字的教学中, 我先后分析并要求学生准确区分“三点水”旁和“足”字旁的表意功能。告诉孩子们“三点水”旁表示与水有关的意义, “足”字旁表示与“足”或“脚”有关的意义。学生正确区分了这些部首, 就能很好地掌握带有“三点水”旁和“足”字旁的汉字了。再如在识字教学中, 把识字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自主加拼音、组词, 课前预习就要解决一些问题。用查字典、查资料或询问做好提前预习, 给学生心灵放飞的自由, 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调动起来, 学习潜力就会充分发挥!学习量和学生个体的经验结合起来, 就会内化为他们自己的一种体验, 这种体验会升华为一种学习新知识的动力。从识字这个角度来说, 就转化为新课标提出的“主动识字的愿望”→“浓厚的兴趣”进而逐步“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三、让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识字教学必须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让学生在广泛、生动、有趣的活动中乐学, 提高识字能力。从儿童的认知规律看, 儿童最先认的字, 是与他们的日常生活最密切相关的, 如“爸、妈、我”, 等等。因此, 我们可以从学生的兴趣入手, 把学生的视野引向丰富多彩的生活中, 提倡在生活中识字。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我们力求做到形式多样, 活泼生动, 体现趣味性;力求做到课内外相结合, 校内外沟通, 体现开放性。

1、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资源引导学生识字。教室的园地, 校园里的告示牌、橱窗里的标语。带领学生一边参观校园一边引导识字, 碰到学生时把其拉到身边常问问, 这儿写的是什么?很快学生连复杂的字都能认识了。2、认同学的姓名, 使学生快速而有效地认字。开学初, 给每个学生印发全班学生的座位表, 让家长在家辅导、帮助孩子尽快地熟悉全班同学的姓名。让每一个学生轮流发作业, 这样就很快记住同学的名字。3、借助生活中的实物、图片等识字。家里、教室里有很多现成的实物, 如门、窗、讲台、黑板、电视机、电脑、冰箱、床等可以贴上字卡, 让学生看到什么就认表示该实物的字。还分类进行识字比赛, 比一比谁认识的字多。如, 学习用品类、水果类、蔬菜类、植物类、动物类。总之, 多样化的识字教学, 不仅培养了学生自动识字的习惯, 还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 挖掘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我们要通过识字教学的多种性, 来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实现识字教学的情趣化, 使识字教学成为一杯加糖的咖啡, 驶上“一条高速公路。”

强化基础理论教学 篇2

一、精益求精,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作风和准确的科学态度

化学是一门严肃的自然科学,它遵循大自然的变化规律,就其学科的特点而言,它是通过可知的物质世界,研究物质间的反应规律,再把这些规律性的知识运用到未知领域中去,从而得出研究未知领域的方法和理论,并指导实践。任何重大的发现都要靠化学实验予以证实。在化学领域中,任何一点小小的失误都将造成巨大损失,延缓科学发展,因此,严谨、求实、准确的态度是从事科学的工作者必备的品德。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科学家优秀事迹为素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科学精神、文化素养的教育。教育学生要诚实、不说假话、不弄虚作假、不作弊浮夸、不马马虎虎、不粗枝大叶,要有一种精益求精、不断追求的科学精神。化学史上被称为“第三位小数的发现”是一个极好的例子。1892年英国科学家瑞利多次测定发现,从空气中得到的氮气每升重1.2572克,从氮气的氧化物中得到的氮气每升重1.2506克,两者在第三位小数上存在差异,相差0.0066克,相当一个跳蚤的质量。瑞利没有忽略这一差异,更不认为是实验本身的“误差”加以“修正”,而是把他的实验结果与研究的论文一起公开发表,这引起了他的朋友拉姆塞的注意,并开始研究这个问题。这就是惰性气体最初被发现的过程。试想瑞利如果忽视了小数点第三位差异,会使惰性气体发现推迟多少年呢?化学史上这一著名的发现,真正体现了诚实和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这一事例对学生的影响很大。

二、设计科学性训练提纲,培养学生准确的表达能力 准确的表达和准确的记忆是分不开的。教学中要按照科学的记忆精心安排训练内容,训练题可根据内容有规律地排列起来。训练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准确的记忆和表达,首先让学生掌握教材的内容,带领学生进行分析,把它的基本精神和逻辑结构找出来,并用自己的语言把它们概括,进而准确地叙述下来,这就是通常学习时所作的提纲。经过自己的分析,用自己的语言作过提纲的材料是比较容易记忆和保持的。记忆是建立在联系和巩固的基础上的,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一些直观的材料,如实物、图片、模型、图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等,并与之建立广泛的联系,有助于记忆,这比单独的记忆效率高。另外,复习在记忆中起决定性的作用,记忆是建立联系、巩固联系的过程,联系要经过强化才能巩固,复习的作用就在于强化联系。同时复习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机会,促进理解,使记忆更牢固。我们学过的知识,如果经常复习,就可长期不会忘记,能够准确记忆的知识,也就能够准确地表达出来。

三、培养扎实基本功,克服心理障碍,减少失误

强化基础理论教学 篇3

关键词:三大构成 设计基础教学 形态 整体认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b)-0025-02

1 走出三大构成的困境的可能路径

众所周知,当前我国设计艺术教育中的构成基础教学是以三大构成为核心而展开的,尽管它在目前已经演变为诸多的不同形式,自觉的教学改革尝试试图走出新路,但是始终难以走出三大构成的影响。这个源于德国包豪斯的教学体系,主要是以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为核心进行的设计艺术专业基础课程,至今,仍然是设计艺术专业重要的指导和实践模式。可以说,三大构成是包豪斯对世界设计教育的重要贡献之一,对当代设计艺术思想及设计艺术教育产生的积极地、深远地影响怎么评价都不为过的。

包豪斯的这种设计教育理念和基础训练模式从20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大陆,并成为设计教育的必修课程。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对设计的认识的改变等原因,这一系统的、成熟的教学模式逐渐受到诸多质疑,仅仅从近年公开发表的部分论文题目就可见一斑。如曹喆的论文《关于三大构成课的教学反思》,陈岩的《从包豪斯的基础课程看当代三大构成教育》,王远的《“三大构成”如何应对现代设计教育》陈群、刘朝辉的《浅析艺术设计教学中三大构成课程的困境》,马利广也有《三大构成教学存在问题及教改建议—— 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例》,甚至也不乏像李播阳、左俊玮的《神话的陨灭:“三大构成”,包豪斯的延续》这样一些较为激烈的措辞。这些观点似乎表明,曾经奉为圭臬的三大构成似乎已经走到了尽头,也表明我国设计艺术基础教育工作者和学者的自觉反思意识以及设计艺术教育当随时代的探索精神。这些反思有的着眼于三大构成本身的局限尝试其更多的可能性,有的则试图在具体的专业方向上落实为设计实践,还有则在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和设计思想方面執着努力。事实上也的确如此,从已经十分泛滥的教材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设计基础教材的编写内容的雷同、重复。讲了点、线、面,再讲形式规律。尤其是关于形式规律,都是空泛而抽象,没有讲得清楚不说,在后续的几乎每一门专业课都要涉及到相同的内容,都要再来重复一遍。因此,对于这样的大一统的教学内容,和缺乏个性和创新思维的模式的确有理由质疑和反思。正如陈岩所言:“三大构成体系自包豪斯学院引入我国已经多年,成为设计基础课程的主要部分,但其形式单一,内容长期不变,制约着设计教育的发展。它的存在是否与包豪斯当年的教学目标相一致,是否是当下较好的基础教育课程,如何正确面对当代设计基础教育,提高设计教育水平,适应快速发展的时代要求,需要我们思考。”[1]不仅在理论上和思想观念上如此,从目前大量的相关教材和公开的教学成果也可以看出,近年来,围绕三大构成进行的各种不同的教学改革和教学实践十分的活跃,这当然是好事情。应该认识到,以包豪斯为开端的点、线、面、色彩、形式等为基础的教学体系,它把设计的基础训练建基于最基本的视觉要素的探索点、面、色彩、形式等。这是典型的“宇宙之砖”的机械论思维范式的结果。这种思维认为是构成宇宙的原始基础,这种认识出于这样一个假设,只要认识了宇宙之砖就可以认识这个宇宙,只要搞清楚了最基本的“细胞”就可以搞清楚整个世界。

2 形态及其整体认知对于设计基础教学的意义

随着近年来对包豪斯的深入研究,我们发现包豪斯的课程并不仅仅有三大构成,而是包含着更为丰富的内容。如“自然的分析与研究;造型、空间、运动和透视研究;体积与空间研究;错觉练习;色彩与几何形态练习”,不是单纯求取所谓的课堂作业效果,而是要求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从个人艺术表现转到理性的媒介的表现上,这才是包豪斯基础教学成功的关键。对“自然形态的分析和研究、造型与结构的研究”等的重视一方面反映出包豪斯对设计艺术这一在当时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已经形成了与绘画不同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包豪斯的教学并非只是抽象的点、线、面。而是一种综合的、整体的实践教学,而该教学注重的认识和观念的改变,形成的是一种新的关于设计的认识观念和科学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王受之先生在《世界平面设计史》中这样说道:“伊顿的‘基础课’其实是一个‘洗脑’的过程,通过理性的视觉训练,把学生入学以前的所有视觉习惯完全洗掉,代以崭新的、理性的、甚至是宗教性的视觉规律,利用这种新的基础,来启发学生的潜在才能和想象力。他的基础课因为把色彩、平面与立体形式,肌理、对传统绘画的理性分析混为一体,因此,具有强烈地达达主义的特点,……他的方法中心依然是理性的分析,并不是艺术家任意的、自由的个人表现。他的训练的最终目的是设计,而不是把训练本身当作目的。”[2]而包豪斯的另外一个教师,也是现代主义大师克利也认为,“所有复杂的有机形态都是从简单的基本形态演变出来的,如果要掌握复杂的自然形态,关键在于了解自然形态形成的过程。比如,花的生长过程,花的开发过程,可以启发对自然形态规律的了解。”[3]而这一点也被国内同仁所注意,最早关于形态的系统讨论可能是辛华泉1999年出版的《形态构成学》一书。该书的切入点就是立足于“整体”的形态而不是仅仅着眼与点、线、面、色彩等的个别讨论。他明确地提出:“形象是一种抽象的图案或形体,形态则是事物内在本质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形式,包括形状和情态两个方面。这个概念的意义在于它强调了‘形状之所以如此’的依据,把内部与外部统一起来了。”可见,形态讨论的不仅是抽象的视觉形式和基本的视觉规律,而是从整体上探寻其整体的组织和建构原理,及其产生的视觉和情感上的效应。此后,关于形态的讨论就渐渐多了起来,包括像韩魏的《形态》(2006年),吴翔的《设计形态学》(2008年),任戬、胡阔的《形态认知》(2008年)等,这些讨论更明确地在三大构成的基础上从整体“形态”的视角讨论了关于设计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论述也大体遵循形态认知—— 形态构成—— 形态转化的模式展开。而《形态认知》实际上构建了一个以“形态”为核心词的设计学体系—— “艺术设计学科基础体系树”(如图1)。并正如前文所谈的那样,形态的认识和基于形态认知的表达使得设计基础教学从抽象的、分离的点线面的形式训练上升到对综合的、功能性的设计对象的理解和把握,这样的训练更切合设计作为问题解决方案的内在特质。是我国设计教育对三大构成的丰富和扩展,使得三大构成有了更为具体的设计落实,也为设计基础课程的展开开拓了一个颇具操作性的实践模式,同时,有助于回答学生关于三大构成的很多困惑。因此,从设计学的视角讨论形态的结构、功能以及在具体的设计中实现形态的转换逐渐在近年来的设计基础教学中铺展开来,尤其是在工业设计和建筑设计中逐渐成熟起来,同样,在平面设计中形态的认识也同样重要。“各个不同的设计领域都要通过形态来表达设计思想,在平面设计中,受到二维空间的限制,形态的表现主要依靠图形、图像、文字这三者的关系来实现。但是如果利用不同的纸张和后期加工手段,也能够形成二维半的空间,并利用不同纸张的材质或色彩传递更具内涵的信息和情感。”[4]在笔者看来,形态,相对于三大构成而言是一种基于对象的整体认识,是一种更为系统、整体和综合的认识方式和分析手段,这对于把设计看成一个整体的设计行为而不是简单的形式表现和美化。“形态的意义包括物体的外部轮廓,更体现为物体在三维空间中的体积与大小,对一个物体,需要从不同角度整体观察,我们才能够了解它的形态的整体面貌。”[5]可见,以整体认知的观念去认识对象和展开设计基础教学是我们当代设计教学的最重要的路径之一。

实际上,自从系统论提出以来,以系统、整体的思维意识已经成为现代重要的思维范式,在设计领域备受关注的格式塔理论其本质就是基于视觉认知的整体性而言的。格式塔就是在视觉环境中组织排列事物的位置,感受和知觉出环境的整体与连续。格式塔理论的几大原则如“图形与背景的关系原则;接近或邻近原则;相似原则;封闭的原则;好图形的原则;简单性原则;连续性原则”等最重要的特性就是“部分被我们知觉为一个整体”。因此,从整体认知的意义上构建关于设计基础教学是一种对三大构成教学模式的深入和拓展,但是目前,无论是认识上和实践上这方面的工作还远远不够。

3 结语

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设计,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设计的现实语境也越来越趋于复杂,时代的多变,新技术和新材料的不断涌现,尤其是数字化技术和网络媒体成为当代设计的主要语言要素和技术基础,我们的设计基础教育必然要思辨。此外,中国传统优秀的设计资源和设计思想如何融入到今天的设计基础教学中也是当前的热点和重点课题。但是,基于形态整体认知为基本方向的设计基础教学应该成为三大构成教学的丰富和拓展,这样不仅使得基础教学与实际的设计更为接近,也能够让学生形成基于问题分析和整体思考的思维习惯。

参考文献

[1]陈岩.从包豪斯的基础课程看当代三大构成教育[J].艺术与设计,2010(2):146-148.

[2]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178.

[3]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179.

[4]顾宇清.产品形态分析[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4.

强化基础理论教学 篇4

一、汲取传统教学精华, 贯穿现实教学始终

传统教学中有许多的教学方法已被实践证明, 是具有科学性的, 能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 是能够使学生大受裨益的做法。

“凡训蒙, 须讲究, 详训诂, 明句读。”传统的教学着重于让学生熟读成诵, 充分领略中国语言文字的美, 而不是过早地让学生了解其意义。汉字不仅是一种简单的符号, 还积淀了很丰富的文化。因此, 在教学中, 我有意识地让学生欣赏传统对联, 猜谜语、读童谣, 让学生在欣赏中体验中国文字的美, 在朗诵中初步感悟语言的含义。

传统写作教学的一个特点就是朴素真实, 心有所想, 意有所抒。从低年级开始, 教学中我就要求学生想什么就说什么、写什么, 要说真话, 说自己内心的话。在习作指导中主要先从内容入手, 少讲写法, 侧重于帮助学生打开思路, 使人人都找到想写、要写的内容。

二、强化综合性基础训练, 夯实作文基础

现在我们不少学生的写作直到高年级还存在这样的毛病:书写潦草、语病多、文章无条理, 心中虽有物, 下笔却无词语等。分析起来, 除了读书少、背诵少的缘故外, 也与我们对基础的训练重视不够有关。而往往当学生升到高年级时, 仍然错别字多, 语句不通, 句与句、段与段之间衔接不自然, 语言贫乏苍白, 再想补过已来不及了。因此, 笔者从新生入学伊始, 便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强化各种训练。那么, 如何开展训练呢?笔者在教学中采取的训练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阶段性的针对性训练。

在小学阶段, 识字、写字、造句都是基本功, 笔者对此进行了有意识的针对性训练。

在低年级, 识字写字是教学重点。古人说:“字如其人。”小学阶段的写字教育关系到学生的一生!笔者针对部分学生写字质量滑坡、错别字增多的情况, 采取强化训练方案。如通过小小书法家、分组带动、互评互纠等方式,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引导学生自评、互评, 互帮互助, 狠抓书写。笔者不仅要求学生写准确, 还要求写得美观。

对于识字, 针对学生提笔忘字的现象, 笔者重视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让学生学得有趣, 记得牢。如教学“灾”字, 我告诉学生:“上是房, 下起火, ‘灾’是房子着了火。宝盖头就是房子, 房子下面起火了就是大灾呀。”教学“休”字我告诉学生:“左是‘人’右是‘木’, ‘休’是人在树下歇。”

对于遣词造句, 笔者在训练中注重运用比较法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 侧重于对动词、形容词等描绘性词语的品味及练习。

例如:我和小明有点矛盾, 我瞪了他一眼, 我瞥了他一眼, 我瞟了他一眼, “瞪”“瞥”“瞟“三个动词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例如: (1) 春天来了, 花开了。 (2) 春天来了, 花醒了, 揉揉睡眼, 笑了。这两个句子哪句更好?

重点让学生体会丰富的词汇与句式变换, 让学生明白同样的意思可以有不同的表达, 不同的感情色彩需要不同的表达, 因为丰富的词汇和独特的想象, 会使语言更美丽生动。训练的结果, 是使学生感受到了汉语的丰富精彩, 从而真正喜欢上了祖国的语言文字, 变得爱上语文课。

此外, 笔者还特别重视对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交际的训练, 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对话, 捕捉、引导、培养学生能有理有据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能听出讨论的焦点, 发表的意见有针对性。这种训练对学生日后的写作将起到了较好的辅助作用。

2. 整合型的综合性训练。

观察是写作的基础, 叶圣陶先生十分强调观察对于写好习作的重要性, 他说:“初学者, 尤其不能不下苦功的是观察能力的培养。”因此, 在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 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对身边的事物保持新鲜感, 做到别人没注意的自己能看到, 别人只知大概的自己观察得很仔细, 同一个事物, 每次观察都能有新的发现。如蚂蚁怎么捕食, 蜜蜂的舞蹈有何含义, 小鸡如何出壳等。

整合型训练的最终目标是“三会三能”, 即会观察、会筛选、会阅读, 能应用、能组合、能创新。应用是基本的技能, 在生活中使用字、词准确地表达意思, 这就是应用的基本表现;组合是应用的拓展, 在不同的情境中整合一系列应用, 这是应用的提高;创新是应用的外延, 利用学生的思维, 随机捕捉创新灵感, 建构创新话题。在这一层面, 整合型训练的成效得以凸显, 学生的作文能力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三、强调读写结合, 多读多写, 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朱子云:“熟读而深思, 大抵观书, 必先熟读, 使其言皆出吾之口, 使其义皆出吾之心……然后可有得矣……”熟读方能深思, 熟读才能有得。可见, 读在我们的教学中有着多么重要的地位。在实际教学中, 除了要引导学生留心生活、丰富积累外, 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和改进读写教学, 在读中悟写, 在写中用读, 体现读写结合, 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从而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1. 读中悟写, 写中用读。

没有广泛的阅读与借鉴, 写作必成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阅读的目的一是为了积累, 二是为了借鉴。如郑振铎的《燕子》和高尔基的《海燕》, 两文都是描写燕子却各有侧重, 前者描写燕子的可爱, 后者歌颂海燕的坚强勇敢。侧重点不同, 写法就有所区别。前者笔法细腻, 意境优美;后者淋漓豪放, 气势磅礴。若将两文放在一起, 更能突出作品各自的特点。选择诸如此类的文章, 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 可使学生认识各种表达形式的不同作用, 懂得恰当地选择写作方法为写作内容服务。这样既能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也是学生学习写作方法、提高文字表达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2. 好书大家读, 建立图书库。

一人有好书, 大家共分享。笔者从一年级开始就发动学生充实班级图书库, 由提供者用简短的语句在扉页介绍书的优特点并署名, 期末评出最受欢迎的书。此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提供优秀书籍的兴趣, 图书库得到不断更新, 学生的阅读量大增。由于提供者必须认真阅读才能写出简介, 因此读和写就可以得到了有机的统一。

3. 量化读书法, “比、学、赶、帮、超”。

为了保证学生的阅读量, 我根据不同年级定出了阅读写作计划, 如三年级的“四个一”计划。组织学生课下进行交流, 通过比一比、勤学习等活动形式, 在班级营造“比、学、赶、帮、超”的氛围。

4. 妙语大家记, 定时常交流。

每周安排一定时间, 由学生汇报之前阅读的好词、好句或精彩片段, 或是通过板报、手抄报等形式交流积累的好词、好句。这种交流和展示的机会使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高涨, 语言表现力极强,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统筹谋划强化基础 篇5

强化基础

着力打造具有中国南车特色的精益班组

中国南车集团公司

中国南车集团公司现有19家全资或控股子公司及一所高等职业院校,分布在全国10个省市,员工近9万人;基层班组5836个,其中近70%为生产技能操作类班组。自2009年来,公司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国资委《关于加强中央企业班组建设的指导意见》(国资发群工[2009]52号),以全员“自主管理、自主创新”为班组建设最高目标,借助全面推行精益生产的契机,以打造精益班组为载体,着力构建目标明确、体系规范、制度健全、管理科学、运行有效且具有中国南车特色的班组建设管理模式。

一、统筹谋划,建立健全机制

班组建设管理工作是企业综合性的基础管理工作,既涉及行政部门又涉及党群组织。在国务院国资委2009年6月班组建设管理现场会后,为开创公司班组建设管理工作新局面,公司领导高度重视,于2009年制定了《中国南车关于加强企业班组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南车股份人[2009]171号),组建由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任组长,公司主管领导任副组长,党政工团相关职能部室为成员的班组建设领导小组。明确由公司行政负责班组建设工作,具体由人力资源部归口管理,成立班组建设管理工作办公室,设在人力资源部;明确了班组建设指导思想、实施目标、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工作要求等。

2010年初,为全面了解公司班组建设动态,组织相关人员深入所属子公司基层班组,采取集中座谈、单独访谈等多种形式进行调研。经过半年的努力,形成公司《班组建设工作报告》,公司领导针对报告中的主要问题明确批示:“班组建设工作要统筹谋划、分级管理、分线负责、分步实施”。按照领导批示,为进一步推动公司班组建设管理工作,公司于2010年制定了《中国南车班组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南车股份人[2010]351号)。要求各一级子公司都要建立健全班组建设领导与工作机构,将班组建设管理工作归口到人力资源部门管理,对班组、班组长及班组建设管理工作进一步予以规范,对班组组建、班组日常管理、班组建设管理工作的组织实施和考核与激励作了全面部署,基本建立了分工明确、制度规范、部门联动的班组建设管理工作机制。

二、积极行动,强化基础管理

根据公司班组建设管理工作总体部署,2010年10月公司召开了中国南车班组建设管理人员培训班暨班组建设管理工作启动会,来自16家子公司人力资源部、工会、综合管理部等部门的主管领导及工作人员和总部相关部门的领导及主管人员共计100余人参加了培训会议。会后,各子公司均按照《中国南车关于加强企业班组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和《中国南车班组建设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成立了班组建设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制定了本单位的班组建设管理实施办法或细则;配备了班组建设管理人员,建立健全了班组管理台账,明确了班组建设管理内容并协调相关部门齐抓共管,重新调整了班组建制;结合精益生产制定了打造精益班组的工作计划与具体措施,对班组基础管理、安全工作、设备保全、生产管理、现场管理、经济核算等七项基本职能全部进行了规范,对民主建设和文化建设提出了具体工作要求,进一步夯实了班组建设管理基础工作。2011年11月,公司组织召开了中国南车2011年劳资工作会议暨强化基础管理工作研讨会,将班组建设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管理工作来抓,要求各子公司要以七大任务(基础管理、生产管理、安全管理、质量管理、现场管理、设备保全和班组核算)为抓手,以班组民主建设和文化建设为纽带,在总结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继续狠抓《中国南车班组建设管理暂行办法》落实,全面深入推进班组建设管理工作。

三、以人为本,加强队伍建设

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在班组建设管理工作中,如何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值得探讨的一大课题,解决这一课题的关键在于抓好班组长和管理人员两支队伍。

加强班组长队伍建设。班组长是班组建设管理工作的兵头将尾,“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如果班组长技艺不精、不善管理,将是班组的损失,更是企业的损失。为此,我们对班组长实行准入制与任期制,全面推行竞争上岗,着力优化班组长队伍结构;制定班组长岗位说明书和岗位责任书、公司薪酬体系中设立班组长岗位津贴,切实明确班组长的责、权、利,充分调动班组长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大班组长的培训力度,对新任班组长及时开展上岗培训。已选送近200名优秀班组长参加中央企业班组长管理能力资格认证远程培训班,指派专人负责日常管理,督促学员按时学习,在已结业的几期培训班中参训学员取得了良好的成绩,管理水平得到了提升。今年,全面启动班组长培训项目,并将该项目列为中国南车“十二五”人才培训开发规划“十大”工程之一,以精益生产为主线,与管理提升对接。培训采取封闭式管理,聘请专业培训机构,结合现场实战,切实提升班组长综合素质;同时安排班组长接受企业内训师培训(TTT)相关课程学习,经考核成绩合格者将颁发中国南车班组长培训内训师资格证书,着力培养一支能担当企业班组长内训师的班组长队伍。目前,已培训两期并经考核取得内训师资格证书120余人,后续还将继续举办2期培训100余人。一大批政治素质好、责任意识和组织协调能力强、技能水平高、工作魄力大、敢于管理、乐于奉献的班组长涌现出来,在班组中较好地发挥了班组当家人、指挥者和组织者的作用,为公司班组建设管理工作提档升级奠定了基础。

加强班组建设管理工作人员队伍建设。班组建设管理人员是班组建设管理理论践行者、工作推动者和督导员。公司要求各一级子公司设立班组建设管理人员岗位,并将班组建设管理工作纳入其个人绩效考核;定期组织班组建设管理人员培训班,对班组建设理论分析、操作实务和公司班组建设管理工作内容及要求进行系统学习。充分借助公司班组建设管理工作QQ群、《班组建设管理工作简报》等平台加强班组建设管理人员之间交流;组织开展子公司之间班组建设相互交流观摩学习,助推了公司班组建设管理工作。

四、注重内涵,建立长效机制

班组建设管理工作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内涵丰富,且事关企业发展全局。

建立全面的班组建设管理考核标准。为使各项工作齐头并进,全面提升公司整体管理水平,结合公司全面推行精益生产工作,建立健全了涵盖班组七大任务、民主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检查、考核标准。有效规范了班组建设管理流程,改变了各有关职能部门各自为政的工作局面;简化了班组建设管理内容,从根本上解决了班组建设管理工作量化评价的难题。

建立系统的班组建设管理长效机制。公司认真研究并不断总结完善班组建设管理工作的方法和措施,积极做好班组软件建设工作,持续规范班前会和班后会,推行班组民主生活会制度和班组经济分析会制度;不断创新技能人才培训评价体系,加大高级技能人才和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将班组建设相关费用纳入预算进行管理,加大班组现场硬件投入,优化班组小家环境,设置班组建设管理看板并实现“目视化”管理;建立长效激励机制,管理工作试行逐级考核评价奖励制度,建立公司对所属单位考评制度。三年来,共表彰奖励班前安全喊话优秀班组近200班次、班前安全喊话优秀班组长近100人次、5家子公司被评定为2011中国南车班组建设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将改善提案、五小成果等活动奖励归口管理并制度化管理;积极组织实施班组长能力开发工程,建立健全班组长(含工会小组长和班组管理大员)入职培训和轮训制度;大力营造和谐班组建设氛围,坚持开展班组长访谈制和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切实将班组建设管理工作由“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

五、以点带面,积极稳步推进

班组建设管理工作内容多、涉及面广、难度大,同时还必须克服生产任务重的客观现实。为有效开展班组建设工作,公司结合实际,对班组建设工作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按照“先试点、再局部、后推广”的三个阶段,各一级子公司在2011年6月底前完成1-3个班组的试点建设工作,在2011年12月底前完成1个车间(分厂)班组的局部建设工作,2012年起所有班组全面开展班组建设管理工作。推进扎实有序,切实打造员工成长平台、打造优化班组管理平台;通过创新管理机制、创新育人机制、创新激励机制,实现班组人员整体素质明显提高、班组长能力明显提高、班组协作能力与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班组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公司现已全面开展班组建设,整体效果良好,较好地发挥了“建设一点,影响一片”的积极效果,各子公司基础管理水平都有了一定的提高,为公司全面打造精益班组,促进基础管理大提升积累了宝贵经验。

强化基础理论教学 篇6

【关键词】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基础;学习兴趣;教学方法

电子技术基础是中职学校机电类和电子电工类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它包括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两部分,研究的是各种半导体器件的工作原理、功能及其应用。通过学习和实践,可获得电子方面的知识和基本技能。它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课程,但对于中职学生来说,由于入学基础不是太好,因此要学这门课有一定的困难。怎么办呢?笔者以为可以结合中职学生喜欢动手、感性认识敏锐的特点,从目标确立、授课内容、学生主体地位、教学方法运用等方面入手进行创新和强化,就可以起到预期的效果。

一、明确培养目标,分类培养

要根据教育部公布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大纲要求,结合地方经济的发展需求,制定好实施性教学计划,明确课程定位和培养目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培养目标不同,分别以对口高考、技能大赛和等级工考核标准为不同的专门化方向,积极开展教学。

二、合理取舍授课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电子技术基础是一门基础学科,理论性较强,内容抽象,单调枯燥,因此我们在教学上应减少数理论证,以掌握概念,突出应用技能的教学重点。在平时的教学内容选择上,应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工程技术上的应用结合起来。而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用在课堂灌输上,学生没有思考、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也渐渐地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的时候,要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功率放大电路的时候可设计一个声音、图像显示的电路,用示波器显示功率放大电路的输出音乐的波形图像,同时用音箱来播放音乐,当只让一只功放管工作的时候,学生会清楚地看到此时的波形与两只三极管同时工作得到的完整波形的差异,清晰地听到音乐的失真,从而深刻地理解功率放大电路中两只三极管的工作情况。只有这样结合实际,合理删选内容,注重理论结合实际,从工作原理到具体实际应用相结合,让学生更加直观理解,课堂教学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习积极性

电子技术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所以教师应该把学生作为主体,在课堂上增强实践环节,注重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实训课程对于电子技术基础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安排从身边入手,找一些电子小产品,如:日常穩压器、充电器和收音机等。一开始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内部结构,让他们发现把电阻、电容、电感、二极管、三极管和变压器等元件通过某种连接组合就构成一个实用电路,从而引出学习的目的和知识,让学生形成先入为主的求知欲望。

在实验、实训中专业教师要特别注意的是,学生作为初学者来说,对电路图中元件外形、符号、极性与印刷板电路图的元器件位置、连线、标识的识别尤为困难,经常出现对不上号,极性搞错,连错线(位置不对或不会看图搞错),即便是装配对了也不知为何装的,错了的也更难查找。假焊、虚焊更是比比皆是。如此,让他们自己检查,检查十遍恐怕也难找出故障点,往往一次实验课,绝大多数时间都花在检查问题、排除故障上,而装配元器件花费时间并不多。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上应加以注重,以便学生获得更高的成功率,更好提高学生积极性,应事先有所准备。比如:所有元器件管脚(尤其是二极管、三极管、电阻、电容类)都要先上好锡,如有氧化和不容易上锡的管脚,要用细砂纸或小刮刀轻轻打磨(刮),直至露出铜线,然后在松香液内(固体的也行)上锡,以减少虚焊的可能性。这部分工作表面上看似多余,因为有的元件出厂时管脚已经浸锡,容易焊接,但对于后期装配的成功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制作屡次失败将打击他们的信心,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而作品的成功将更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应注重学生作品的成功率。

四、灵活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保证教学效果

在电子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学生获取信息的多渠道,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便利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教师传统的教学已不能适应现在教学的需要,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只有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易于接受和牢固掌握知识,从而有成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当前我省推行的项目教学法具有很高的实效性,另外还应适机采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教学、直观教学、辅助课件、创设环境、实训练习等多方面结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形成乐学气氛,达到教学的目的。

教学本身永无止境,以上只是笔者结合自己近几年在中职学校的教学中一些思考,当然我们每年面对的教学对象也有所差异,电子技术基础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还需广大中职专业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探索和总结。

参考文献:

[1]张龙兴.电子技术基础(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谢自美.电子线路设计(第2版)[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强化汉语拼音基础教学的有效对策 篇7

在小学低年级阶段, 加强汉语拼音教学, 培养对拼音准确识记的能力至关重要, 兴趣是促进学生进入良好学习状态的催化剂, 可以帮助学生在有效时间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教学实践证明, 只要孩子们视学习拼音为乐事而不感觉到苦, 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都可以实现目的, 能够有效地把老师所教的拼音完全快速掌握。这种以学习兴趣为主的积极心态, 有利于促进孩子们在学习拼音基础方面取得较好的成绩。尽管老师们都在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都认为“兴趣是成才的起点”, 那就应该从最基础的拼音教学抓起, 大量事实证明, 趣味化拼音教学在学生的生活和智力开发方面有一定促进作用。小学生善于形象思维, 又比较好动, 注意力相对难以集中, 学习活动难以持久, 所以教师必须把孩子们的学习动力紧紧抓住, 一定要想方设法提高拼音教学的趣味性, 重视汉语拼音的兴趣培养对刚入学的孩子们尤为重要, 它是顺利地进行拼音基础教学的关键。教师在讲解拼音规律的同时一定要激发孩子们的兴趣, 把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融进新鲜活泼、灵活多样的拼音教学形式之中, 充分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小学生的愉悦情绪, 使拼音知识的传授能够顺利而有效实施, 教师可创设有效感知的情景氛围, 尽可能让孩子们愉快地接受拼音教学, 从兴趣出发逐步走向成功, 让学生自己动手参与拼音识图的制作, 加强练习, 教师将师生分别提前制作好的拼音识图卡片贴在黑板上, 根据贴好的图让学生反复练习拼读, 教师一一纠正。这种边看边说边学边做的拼音教学方法, 比单调乏味地反复解释其意思更能调动孩子们学习拼音知识的积极性, 有效激发小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使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掌握全部拼音知识。

二、传授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技巧

对于刚入学的孩子们来说拼音字母是比较抽象的符号, 一下子要求其能够通过简单教学就正确发音是比较难做到的, 教师应该针对实际教学状况, 采用各种有利于拼音教学成功的游戏方式, 围绕拼音的特点可以自编一些有趣的儿歌和顺口的记忆口诀。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 把拼音教学融入到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中, 结合具体形象的视听图画进行教学, 使枯燥的拼音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生动。利用多媒体激发孩子们学习拼音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好拼音, 夯实基础。教师根据不同拼音字母的特点, 还可以运用游戏的方式实施教学, 把小学生天真活泼、喜唱爱跳的特性激发起来, 融入到拼音教学实践中。为能进一步提高拼音的准确性, 加强记忆效果, 教师可利用录音等多媒体把声、韵母的形态、声韵特点, 做进一步形象化的展示教学, 把自编自制的儿歌、口诀和游戏方式融入到拼音教学中, 帮助孩子们记住每个字母的发音及口形特点, 使拼音教学更加直观形象而且趣味化越来越强。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创设字母形象, 营造具体生动的文化情境, 激发孩子们学习拼音积极性, 重点强调兴趣的培养, 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情境教学对拼音教学是重要的补充, 它有利于丰富和深化课堂教学的内容, 善于利用情境进行拼音教学, 并且灵活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还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增强了记忆效果, 奠定了汉语拼音教学基础。

三、重视培养学生直呼音节的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首先要重视对汉语拼音掌握的熟练程度,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能够在阅读过程中“直呼音节”, 对于任何生字生词都可以基本做到见形知音, 也可以做到“知音见形”。有了“直呼音节”的本领, 就可以加快阅读步伐, 提高读写能力, 一下低幼读物通篇注有拼音, 重视直呼的能力培养不仅有利于提高阅读速度, 而且有利于促进拼音教学发展。在需要查字典时, 如果熟练地掌握汉语拼音音节, 就可以快速翻检字典, 迅速找到所要找的目标。如果不进行直呼音节的反复训练, 就无法利用汉语拼音进行流畅地阅读, 在快速阅读过程中提高拼读的基本功, 能够有效促进汉语拼音教学。教师让学生从声、韵、调的掌握到直呼音节能力的形成, 必须经过循序渐进的体验过程, 平时在教学拼音时, 特别注重由拼读向直呼音节过渡, 长期进行准确、熟练的拼读训练, 为提高直呼音节的能力打好基础。在拼音教学中, 重点要训练学生掌握每一个字母的本音, 一定要把韵母带调读法辅以准确而形象的教学, 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孩子们熟练拼读音节, 首先要把汉语拼音的基本规则讲清楚, 在此基础上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创设关于拼音教学的文化情境, 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直呼音节的能力, 所以教师应十分重视一年级学生的拼音学习环境与氛围的营造, 尽可能把带有彩色图案的汉语拼音音节做成卡片, 也可以在教室张贴一些拼音连环画, 让学生天天与音节见面, 争取做到时时处处拼拼读读。还可以做一张值日表, 由白纸作底板, 上面用黑笔写汉字, 红笔写汉语拼音, 由当天的值日生在放学时换上次日的值日生名单。这时, 学生还不认识很多字, 但是他们已经学会认读音节, 在老师的指导下, 他们能把所需的活动卡片找出来, 插到值日表上去。值日生姓名活动卡片上的汉字在课本上出现得很晚, 现在轮换着在值日表上提前出现, 虽然学生只知道同学名字的读音, 不知道字的样子, 但现在可以对照卡片上的注音认读汉字, 他们在不知不觉地扩大识字量, 还提高了直呼音节的能力。

强化基础理论教学 篇8

在教学中, 强化理论的成功运用要靠教师的正确操作。为了使学生在计算机基础课中积极努力地学习, 我们必须把强化这一重要元素融入到计算机课堂教学中去。以下几点是我在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关于强化理论的运用: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 并导致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实践证明, 学习动机越明确, 学习兴趣越强烈, 学习积极性越高, 学习的质量也就越好。因此, 明确的学习动机一旦形成, 不仅会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强烈的兴趣, 而且还会使学生产生克服和战胜困难的意志力。那么, 怎样才能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使外部强化转化为自我强化呢?

一方面, 有效地强化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 实质上就是要强化可转化为内部学习动机的有关心理因素。另一方面, 恰当地运用外部动机, 使外部诱因转化为学生的内部动机。只有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相互结合, 才能充分发挥其维持学生学习活动的积极作用。

二、提供实践操作机会, 让学生能学以致用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 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学生来学校学习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对于技能性的内容, 我们可以让他们有亲身操作和展示的机会;对于理论性的内容, 可以通过在机械记忆的基础上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进行分析, 达到理解基础上的长时记忆。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 要重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在Office办公软件的教学中, 讲解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后, 学生学到的是一个界面, 一排菜单, 一堆按钮, 枯燥而烦琐, 这时可以在每个软件使用阶段给学生布置具体的操作任务。例如:利用Word软件完成自荐书的制作;利用Excel软件对同专业学生高考成绩进行排序, 分别统计男女生在前50名中所占比例等。通过一些具体而又实际的操作任务,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独立完成一个操作任务后, 那么这一系列的操作知识都得到了强化, 遇到同类型的情况, 通过自己的分析能够独立地解决问题。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 高职学生普遍没兴趣, 这时必须有机械记忆的要求, 要求学生先记住知识点, 再在老师讲解和自己实际操作中, 不断地强化知识点, 最终达到长时记忆。

三、重视平时反馈, 及时反馈, 让学生获得强化

高等教育教学中, 很多课程往往只有在期末才有期末考试, 而平时的作业更多的是要学生收集资料或者把以前的知识复习一遍。这样, 学生只有到学期末才能通过考试知道自己是否有成长和进步。因此强化过于滞后也导致学生学习动机不高。

在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过程中, 利用各部分任务进行一些实时的测验, 既督促了学生的学习, 又可以及时从测验中找出教学中的盲点和学生学习中的难点。每次测验安排在一个软件操作模块教学后, 主要测查的是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掌握情况。这样做的目的不是为了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程度, 而是为了让学生知道自己的成长和进步, 及时强化他们努力学习的行为, 使他们更加积极地进行下一节课的学习。

四、改变只重视期末考试成绩的考查制度

缩减期末考试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例, 增加平时成绩的比重, 使平时成绩达到相当的比重, 如70%以上。同时, 平时成绩的构成应重点放在上机测验和平时作业上, 放在学生对一个软件的整体应用上, 学完一个软件就考查每个学生对该软件的综合应用, 并把这个考查结果放入到学生成绩中。通过这样的措施就可以强化学生平时的学习行为, 使学生在每个学习阶段都有总结和反馈。

大部分普通高等学校盛行的观念是“60分万岁”, 在高职院校这种观念也根深蒂固, 大多数学生都只重视动手操作的学习, 对于理论学习往往都抱着能过就行的态度, 再加上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的课程学习是阶段性的, 可能因为到工厂实习使理论学习中断, 强化也无法及时地持续, 所以在我看来, 强化理论在高职院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还有一定的限制性。但无论是高中的学习还是大学的学习都需要通过强化来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师应重视课堂教学中强化的问题, 因此大学课堂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强化的应用。

参考文献

[1]阳毅, 杨春瑰.强化理论对大学课堂教学的启示[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7 (7) .

强化基础理论教学 篇9

我国明代哲学家王阳明说过:“知而不行, 只是未知”。该如何提高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使大家不仅有触动, 更有行动呢?只有“知”、“行”双管齐下,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

一、“知行统一”的教学理念

知行观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命题。“知”有知识、认识的意思, “行”的本意是道路, 引申为行动和践履。知行并举的概念, 早在先秦就已出现, 如《左传·昭公十年》的“非知之实难, 将在行之”和《古文尚书·说命中》的“知之非艰, 行之惟艰”。

我国古代最著名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 就是主张知行统一的, 贯穿于整个儒家学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知行统一理念的最好写照。读书人求知的目的是要经世致用, 所以孔子要周游列国, 希望把自己的“仁政”、“德治”的美政理想实践于天下。荀子则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思想, 他指出:“不闻不若闻之, 闻之不若见之, 见之不若知之, 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儒效》) 这其中包含着行高于知、而知指导行的朴素的知行统一观。

朱熹说:“论先后, 知为先;论轻重, 行为重。” (《语类》卷九) 他认为知行统一, 交互作用, 尤其强调行的重要性。王阳明认为:“圣人之学为身心之学, 要领在于体悟实行, 切不可把它当作纯知识, 仅仅讲论于口耳之间。” (《传习录》) 在他看来, 没有付诸行动就不算真的“知”, 知和行是合一的。

毛泽东的知行统一观主要体现在《实践论》中, 他指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这种形式, 循环往复, 以至无穷, 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 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全部认识论, 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1]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 其生活教育的思想是“教学做合一”。即包括三个方面:其一, “事怎么做就怎么学, 怎样学就怎样做, 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 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其二, “教学做是一件事, 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 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 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其三, “做是学的中心, 也是教的中心”[2]。在陶先生看来, 生活是做的, 而站在教师角度是教, 站在学生角度是学。

约翰·杜威是西方20世纪最有影响的哲学家、教育家之一, 其教育思想以实用主义为基础, 主要包含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等思想, 他说:“道德教育集中在把学校作为一种社会生活的方式这个概念上, 最好的和最深刻的道德训练, 恰恰是人们在工作和思想的统一中跟别人发生适当的关系而得来的”[3]。他认为, 学校本身必须是一种社会生活, 学校不能与社会隔离。只要有了社会的环境, 学习就是一种需要, 而如果学校与社会隔离, “学校里的知识就不能应用于生活, 因此也无益于品德”[3]。这些思想中都充分体现了“知行统一”的教育理念。

二、教学中“知行脱节”的主要表现

当今的社会要求我们每一个人不仅要有知识, 更要学会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为社会做贡献, 只有这样, 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死读书, 死啃书本的人, 能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都成问题, 更别提为社会做贡献了。我们很多青年学生从学校走出来后, 不能顺利完成社会化的转变, 与周围的社会环境格格不入, 人际关系糟糕, 总是处于一种焦虑、郁闷、紧张、失败的情绪中, 并最终导致一些极端行为的发生。究其原因, 死读书, 没有较好地完成由“知”到“行”的转化, 知行脱节, 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这种脱节其实也就是我们的学校教育, 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知行脱节的具体体现。

1.教学方式上, 目前基本上还是停留在认知教育层面上, 以知识、原理的直观灌输为主, 而忽视了情、意、信、行等其他诸环节的配合, 导致学生对所传授的理论的认同感、接受感、体验感的不足, 形成一种空对空的状况。学生只需要掌握书本上的基本概念, 把它们当作英语单词、数学定理那样记忆就行了。而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不同于这些以认知为主的课程的, 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说, 仅仅知道了是不够的, 更重要的是价值判断、认同、参与和行动。

2.考试方式上, 目前大多还是按照老一套在搞, 着重于学生对基本概念的记忆, 题型上多是选择题、名词解释题等, 闭卷考试为主, 而不是着眼于考察学生运用原理来分析、判断与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而考试是具有明确的导向性的, 这种考试的方式明确无误地在告诉学生, 你只要把书本上的概念背下来就行了, 至于你认同不认同、接受不接受、会不会去做, 那都是没有关系的。这种考试方式自然不会对学生的行为产生什么影响了。

3.实践教学上, 虽然也有明确的实践教学安排, 还给予了一定的实践教学课时和分数, 但多是雷声大、雨点小。由于没有各部门的配合作保障, 再加上一个任课教师一学期带几百个学生, 有心无力, 在时间上和学生的精力投入上都得不到保证, 当然实践活动的效果也就无法达到, 成为一种虎头蛇尾的摆设, 最后大多是要求马虎, 学生也就是呆在宿舍里简单用文字编写一下, 就算自己完成了实践活动、社会调查, 对此, 教师和学生都是心照不宣。

4.教学评价上, 教务处在制定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时, 都是以课堂讲授的效果为准的, 没有谁去评价实践教学效果, 当然教师也就只能把绝大部分的精力放在应对这种教育评价上, 从而也就相应地忽视了对实践教育环节的投入和重视。

以上的种种, 导致的结果, 就是一定程度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成为空对空的道理说教, 在学生们看来, 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成为抽象、空洞、喊口号的代名词, 在这种认识惯性的指导下, 对此类课程表现出反感、抵触和冷漠, 也就成为可以想见的事情了。由于对“知”的方面都表现出不信任、抗拒, 甚至逆反, 更别说是“行”的方面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 很多道理都是浅显的, 但是很多人却做不到, “所知甚多, 所行甚少”, 是当代青年学生的通病, 而这种通病又何尝不是我们长期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所留下的呢?许多学生是非常清楚有些事情应不应该去做的, 但就是在行动上不付出。因此, 知行统一的问题不解决,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就等于竹篮打水——一场空。“

三、强化“知行统一”教学的具体路径

只有从课堂教学方式、教学的内容选取、实践环节的指导, 以及学校各部门的配合上这四个方面共同努力, “知行统一”才能真正实现。

1. 在课堂教学中对基本原理与理论进行透彻地“讲”

“知行统一”表现在“知”和“行”两个方面, 是缺一不可的。要正确地“行”, 首先就要正确地“知”。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理论的灌输是不可缺少的。孔子就说过:“好仁不好学, 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 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 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 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 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 其蔽也狂” (《论语·阳货》) 。意思是说, 一个人只讲究品行上的修养而不喜欢学习礼仪, 就会矫枉过正, 只有两者并重才能成为完善的人, 也就是应该“知行统一”。所以, 孔子既向学生讲授“六经”, 也向学生传授“六艺”。

浙江大学原校长竺可桢曾语重心长地告诫学生:“社会上贪污盛行, 政府赏罚不明, 一个纯洁的青年, 毕业以后不久就可以为社会所潜移默化。只有培养理知……大学虽短短的四年, 他的影响是无与伦比的。若是一个大学能彻底的培养理知, 于道德必大有补益。凡是有真知灼见的人, 无论社会如何腐化, 政治如何不良, 他必能独行其是。” (1945年9月23日) 一个青年学生只有在大学期间培养了正确的理知, 有了自己坚定的价值取向, 才不会在今后的生活中被污染。

在当下的网络信息充斥社会、阅读方式已发生重大改变的情形下, 学生的认知方式偏重直观性, 忽视理性分析与理论学习, 再加之他们的主体意识日益强化、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道德观念复杂化等因素, 都使得对“知”的灌输的难度不断加大, 因而在“知”上如何将主流意识思想转化为学生主体的认知体系, 真正入耳入脑, 仍是需要下大气力的事情。

2. 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取舍, 引导学生在学中“思”

孔子提出的“学而不思则惘, 思而不学则殆”的学习原则, 是我们家喻户晓的, 它道出了学思并重的重要性。如果只是带着两只耳朵进教室, 不用自己的心和脑去判断和思考, 抽象的概念与原理是无法真正入心入脑、成为内心认同并坚信的东西的。对我国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都有着深远的影响的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说过:“学生的主要智慧努力不应当用到记忆上, 而应当用到思考上去。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5]。他说, 不能只是让学生坐在教室里苦思冥想, 而是带领学生到“果园、树林、河岸边和田野里去”, 以“太阳、树木、花果、云彩、蝴蝶、各种颜色和声音、自然界的各种各样的复杂的音乐”这些学生日常生活常见的东西为内容, 使学生把学习建立在活生生的现实世界之中。他总结说:“一个人由于看见世界, 他就不会成为消极的观察者, 而是成为真理的发现者, 由此产生了活的思想”[6]。我们的教师, 不能仅仅满足于把书本上的知识与概念讲授给学生听, 更重要的是, 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 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对这些知识和概念进行积极思考, 并坦率地提出自己的见解, 包括疑惑、甚至是反对的看法。只有在这种主动、激烈的争论和探讨中, 一些似是而非的、偏激的、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也能得以澄清, 学生才能起建构自己的相对客观、理性的价值判断标准和体系。

在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的过程中, 我们的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一些合理的取舍, 因为每一门课的课时都是有限的, 不能做到面面俱到, 必须要突出重点, 每一章只选取一到两个最核心、基本的问题来讲述和讨论, 从正正反反各方面透彻分析清楚, 而且要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大多数人的实际的思想道德水平, 不可以拔高层次, 乱提要求。我们一直以来的英雄模范人物的宣传与教育, 之所以真正去仿效他们的人不多, 感动而不行动, 就是因为他们被塑造得太高大了, 完全脱离了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 层次定得太高, 让人望而生畏, 进而就望而却步, 结果就什么都不做了。

3. 以小组而不是个体为单位, 进行实践教学, 帮助学生由知到“行”

明代王阳明在谈到知行关系时说:“知是行的主意, 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 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个本体、一个功夫。知而不行, 只是未知” (《传习录》) 。如果我们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 却是说一套做一套, 自己吝于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 这跟从来没有接受教育有什么区别呢?所以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课要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 从促成学生的坐言起行的转变上下功夫。

柯尔伯格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道德教育家,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创立者。他在其公正团体理论中提出:“道德行为通常发生在社会或群体的情景中, 而且这种情景通常对个体的道德决策制定产生很大的影响, 真实生活中个体的道德行为通常是这种规范与过程的函数”[5]。也就是说, 道德行为是在某种意识形态和道德氛围中施行的, 道德氛围就是一个群体的集体规范。这提醒我们教师在设计实践教育时, 要以小组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组织, 小组的规模不宜过大, 4至6个人即可, 大家就某个任务进行集体讨论, 在不断地沟通、协商与妥协中分工合作, 最后完成实践作业。在这种集体氛围中, 每个成员都要和其他成员打交道, 互相之间由不理解、不认同到逐渐接受、求同存异, 达成大家都能接受的结果, 其实这也是一个由站在自己的角度上片面思考问题、看待问题到不断打开自己的心胸和眼界、愿意理解与接纳他人和不同意见、不断走向客观、理性、宽容的过程。

在有限的课时内, 为了更好地提高实效, 把实践指导落到实处, 而不仅仅是图个热闹, 一方面需要我们事前精心的组织和安排, 另一方面, 我们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取舍, 每学期的主题不宜多, 一到两个即可。那些下了工夫、做得好的小组, 可以直接给予很高的实践作业分数, 甚至直接成为课程的期末总成绩。

4. 各有关部门积极配合, 帮助学生完成“知行统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与英语、数学以及其他专业课程不同, 仅仅课堂上的理论传授是不足以形成学生的价值判断体系的, 它是一个集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于一体的课程, 需要各环节的衔接与各部门的密切配合, 才能取得实效。比如说, 学生们在课余要进行实践活动, 需要我们各学院的学生工作部门和学工部配合任课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为了更好地鼓励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参加志愿者活动, 需要我们的宣传部、学工部等部门给予政策上的支持与奖励;为了更好地落实由“知”到“行”, 我们的课程成绩构成应该向平时表现、实践活动倾斜, 也就是说, 平时表现、实践作业成绩与期末卷面考试成绩起码达到60%:40%的比例, 甚至70%:30%。只有有了这种导向, 才能让学生由应付“知”的考试态度转变为落实“行”的学习方式, 这就需要教务处在政策和经费上支持我们的教学改革, 等等。只有各部门齐心合力, 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才能真正由“知”走向“知行统一”。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 (第1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2]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学做合一——陶行知教育文选.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1.

[3][美]杜威.杜威教育论著选.赵祥麟、王承绪编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1.

[4][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 1984.

强化基础理论教学 篇10

一、理论渗透

为了学生英语翻译能力的切实提高, 英语教师应该根据英语翻译教学的理论和现状, 将翻译教学理论逐渐渗透到实际的英语教学中。

首先, 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应该将译文和原文的对等关系进行强调, 让学生充分理解。也就是说, 学生在进行英语翻译时可以追求文字的对等, 也可以追求意思的对等, 这就关系到直译和意译在翻译中的选择。在英语翻译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理论, 就是直译和意译, 并且直译和意译也是翻译的基本方式。直译就是要以原文的信息和风格为根据进行翻译, 对于译文的内容和形式与原文的对等有一定的要求。意译对表达方式没有什么特定的要求, 但是于原文和译文内容的对等比较注重。由此就可以看到, 原文与译文的内容对等是直译和意译的共同要求。英语教师在进行翻译教学时, 指导学生根据英汉两种语言的规则来选择翻译的方法。在进行英语翻译时, 直译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而意译的方法则具有一定的依据性。翻译时想要更好地保留原文的韵味就要选择直译的方法, 特别是原文与译文结构差别比较小的时候。

其次, 英语教师应该在翻译教学中做好引导的工作。而译文和原文的内容对等是理论上的一个要求, 但是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是我们进行翻译教学的主要目的, 所以, 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在翻译中对原文意思的表达要更加注重, 对翻译的文学性也可以适当地忽略, 并且减少对翻译结构整齐性的要求。

二、技巧渗透

(一) 分译法和合译法

在英语翻译中有两种差别很大的翻译方法, 就是分译法和合译法, 这两者都被广泛地运用到英语翻译中。我们在翻译时可以根据句子的长短结构来选择合译法或者分译法。分译法是针对长句较长的翻译, 是将其分解成几个较短的句子进行逐一的翻译。而合译法则是针对一些短句子的翻译, 是将几个短句结合到一起进行翻译。教师可以运用对比教学法来讲解这两种翻译方法。比如在对“Actually, this is a very expensive necklace, a lot of people think so.”这句话进行翻译的时候就应该运用分译法。又比如在对“She is so clever before, but she said something wrong yesterday.”这句话进行翻译时则可以运用合译法。可以分别译为:事实上, 这条项链非常昂贵, 并且很多人都这么认为;她以前是很聪明的, 但是在昨天却说错了一些话。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这些对比, 了解到在不同语境中分译法和合译法的应用, 从而能够正确地使用这些翻译方法, 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

实际上在英语翻译中有一个重点和难点, 那就是英语中的一些句型较长、句式复杂的长句子, 英语教师应该让学生学会怎样分解和翻译这些复杂的句子。比如对一些较长的排比句进行翻译时, 我们就可以将其分成几个短句, 分别进行翻译, 这样就可以很好地将这个长句翻译出来。

(二) 增译法和减译法

在英语翻译中, 最重要的就是译文和原文的语言要能够相符合, 译文要自然、流畅, 所以教师要时时强调翻译的重要性, 并且让学生能够充分理解这种重要性, 从而在翻译中保证译文的风格能够和原文的风格保持一致, 并且利用两种语言的差异, 对一些语言进行合理的应用。但是我们也应该考虑英语和汉语在语法上存在的差别, 比如连接词在汉语中很少会使用到, 但是在英语中却是经常要用到的, 所以我们在进行翻译的时候, 为了防止意思的重复要忽略这些连接词, 而这一点就和减译法的运用有很大的关系。而在翻译的过程中对一些缺少连接词的句子进行补充之后, 在对其进行翻译就是增译法。这两种翻译方法的运用, 可以使翻译的文章更加符合语法的要求, 更好地传达原文的语言信息。

总之,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对学生英语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 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对学生英语的教学。而针对当前英语翻译的现状, 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就要求我们的英语教师要具备良好的知识储备, 并且在教学中能够使用合理的翻译技巧。

参考文献

[1]张美平.翻译技能培养与大学英语教学[J].中国科技翻译, 2005 (2) .

强化基础理论教学 篇11

关键词:强化;英语教学;有效

【分类号】G834-4

一、理论背景

学习理论是对学习规律和学习条件系统的论述,它主要研究人类和动物的学习行为特征,解释有机体为什么学习,怎样学习和学习什么。长期以来,心理学家在研究学习本质的过程中对学习提出了不同解释,形成了不同的学习方法,又产生了不同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外语教学方法。斯金纳可以说是上个世纪最聪明和最智慧的学者之一。就在五十年前,对于语言学习,还是斯金纳的行为主义理论一统天下。人们普遍认為语言就是条件反射刺激出来的,人的学习过程就像小白鼠走迷宫一样,说对了给予正反馈,说错了就给予负反馈,模仿训练,然后就学会语言了。虽然后来麻省理工大学的乔姆斯基在语言习得的机制上向其发起了挑战,重创了斯金纳,间接造成当时的主流语言教学法“听说法”的势微,但斯金纳对语言教学的影响是深远的,直到现在,我们教学中最常用、最容易操作的仍然还是“听说法”,并无更好的替代。

二、实际应用

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就是词汇,新大纲中要求高中生的词汇量增加到3500,这就要求教师加强词汇教学。根据斯金纳强化理论,学习的起因是对外部刺激的反应: 把学习者置于一个特定环境中,给他以特别的刺激,当他做出明确反应时学习就发生了。在词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种输入方式给予学生刺激,强化学生记忆。现在网络上有很多背单词的软件,如果答对了会有奖励,答错了会扣分,还辅以互相PK的游戏,极易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其实这些就是强化理论的应用。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我们可以借鉴这种做法。笔者一直在尝试着使用PPT,通过自主抽题的方式学习和复习词汇,答对了会辅以相应的加分,答错不扣分。因为笔者认为负强化会产生负面情绪,而正向强化会起到更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假期的时候,笔者也鼓励本班学生使用背单词的APP,利用空闲时间多背单词,开学之后排排名次,对学生也是一种督促和激励。例如,我们班的苗同学一向不爱背单词,每次听写都不及格,但是这个寒假我鼓励她使用APP背单词,效果出奇的好,她以690个单词排名第一,开学之后整个人都变得自信满满,劲头十足。

语法学习是英语教与学中的一个难题。斯金纳在其著作《言语行为》中提出: “语言学习实质上就是一组‘刺激—反应—强化的过程。”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输入”很重要,大量的正确的输入才能保证良好的输出。在高中英语语法的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大量例句中找寻语言的规律,掌握其结构,之后再反复练习中进行强化训练,将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达到脱离书本、烂熟于心的程度。根据对国外英语启蒙读物的学习,笔者发现,语法从一开始就已经融入进去了,并不是上了学,开了英语课才开始接触的。比如倒装句,在国内是作为高中的语法出现的,而且难倒了一批高中生。然后在培生英语启蒙读物中,倒装句却多次反复地出现,甚至到了孩子都背下来的程度。也许她现在不能理解“Here come the little elephants.”,但是当她长大,有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她便也理解了什么是全部倒装。这便是强化的力量,节省了很多时间和精力。

听力对于学习语言的人来说是很难攻克的一关,特别是对于缺乏这方面训练的北方学生。目前一些原本不考听力的城市也开始考了,全社会对听力逐渐重视起来,这也算是抓住了学习语言的根本。不会听,自然就不会说,不会说,自然就不会写。笔者作为两岁孩子的妈妈,面对目前英语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再一次开始认真研究语言学习的理论,关注成功案例,并加入实践的队伍中,目前已经取得很好的效果。在实践过程中,笔者体会到即时正向强化对于幼儿来说是再合适不过的方法了。举个例子,一个两岁的孩子是不懂什么主谓宾、什么时态语态的,你和她讲语法是完全讲不通的,那怎么才能让她说出一个正确的句子?方法只有一个,给她正确的输入!你只需要告诉他,“I am eating an apple. You are eating a pear.” 然后不断强化这个句式,当她说错了的时候采取忽视的方法,再给她强化正确的句子。第二天,女儿竟然在吃鱼的时候说出了“I am eating a fish”。看,她在汉语的人称有时候都会搞错的情况下,正确地使用了英语的人称和系动词,而且还因地制宜地更换了宾语,作为强化物,我给了她一个hug 和 kiss。

三、结束语

强化基础理论教学 篇12

“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3]教师对学生有责任和义务实施人文关怀,教师的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就有一条是:“热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4]为了使独立院校学生身心更好的发展,体育教师应该科学恰当地强化对他们的“人文关怀”,因为他们更需要心理上的关心和鼓励。

1 独立学院学生体育教学的“教”与“学”若干现象分析

1.1 课堂纪律不好,教师反感

表显示:经对10位既教普招学生又教我校通达学院学生的体育教师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体育教师对通达学生的课堂纪律的多项指标反映都较普通学生差。从教师的言语中也能听出对通达学生课堂纪律的无奈和反感,经常能听到同事抱怨如“通达学生的课真难上,讲三遍五遍还像没听见一样”,“今天的课(通达学生的课)迟到的人特别多”,“通达的学生太不听话了”等等。还有一些年纪较大的教师直接去找排课领导排课予以照顾,不要安排通达的课给他。这些现象表明通达的学生课不太好上,这是个客观事实,原因也是多方面的。而体育教师表现反感情绪也是人之常情。

1.2 考试不积极,不怕不及格,教师头疼

有一部分通达学生在体育考试和测试时也表现得很不积极,让体育教师很头疼。体育教师一般比较照顾学生的身体状况(特别是女生),安排测试时间都较宽松,一个项目会安排两三个时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自由选择测试时间。部分学生经常不关心体育考试或有意逃避考试,总让老师一遍一遍的找他,问他身体状况能不能参加测试,有些学生找许多借口不参加考试,或者干脆不来上课,让老师找不到他。教师只好按学校规定来办事,缺考要重修,如果多门功课不及格重修的话,还会留级,如果不重修或重修还不及格者,毕业时拿不到学位证书等等。对学生而言,这些后果还是很严重的,但就有一部分学生不在乎这些。这种学生在独立学院学生中较常见,一般占到4%左右,几乎每个体育班都有。而普通生的体育班里一般没有这种学生。体育教师碰到这种学生也真没办法,教育他?吓他?逼他?……找不着他呀!只能告诉他们的辅导员来教育他,但效果也不太好。

1.3 学生对教师评价相对不高

心理学上所谓的相互性:人们愿意接近那些喜欢自己的人,这一倾向与吸引的回报模式一致。心理平衡理论:人们渴望他们的思想、感情和社会关系能够达成一致。当两个人彼此喜欢的时候,两人的感情契合就可以说取得了平衡。当两个人之间相互厌恶时,也可以得到平衡。

经对我校20位体育教师六个学期的普通学生和通达学生测评分比较(测评内容和方法相同),每学期通达学生对同一位教师的测评分都较普通学生低1~2.7分,无一例外。这是否可以说明一个问题:通达学生对体育教师的喜爱程度没有普通学生高。同一位教师,教同样的内容,用同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不同学生给予的评价却不同,并且与普通学生竟成整体性差异,并且差异率100%。难道教师对通达学生教学不尽心?就我个人而言,回答是否定的。我在教学过程中不会看哪个是通达的班,哪个是普通的班,但是,教学一段时间后,我对所教的每一个班都有一个整体印象,有的好,有的差,回头再看印象差的教学班,一般都是通达的班。针对这个问题我也和几位体育教师进行交流过,他们中的大部分教师对通达学生的教学都是尽心尽力的,一开始也没有对通达学生有什么歧视,只是通达学生的表现使教师有些失望。在教学的中后期,教师对通达学生的看法可能就与普通生不同了。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时间一般是学期末,所以,通达学生对教师的网络测评相对普通生较低。这应验了心理学上的相互性和平衡理论。

2 剖析独立学院学生特殊的心理角色和自我定位

2.1 社会角色定位

首先独立学院学生是大学生,他们的社会定位依然是即将走上社会的成人,而中国的人多、大学生多、硕士多、博士多等情况,给现代大学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竞争压力、购房压力等。而大部分独立学院的学生的意志力、心理稳定性、面对压力和挫折的态度、适应社会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都稍差。[2]作为独立学院学生在这种竞争环境中处在劣势位置,心理的焦虑感、不安感会给较多的学生带来较低的自我定位。

另一方面,大部分独立学院学生的家庭在社会上的地位相对较高,这对调节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平衡有一定的益处,同时,也容易使独立院校学生的荣辱意识的错位。在这种矛盾的环境下,独立院校学生的社会定位就容易存在较大的偏差,相对主观因素较多,缺乏客观依据。

2.2 校内角色定位

“学生时代是一个人的自我定向和自我定位的阶段。学生在校园环境中担任学生的特定角色,并按照学生的角色规范行为。”[5]而独立院校学生在高校学生中又处于较低层次的角色,独立学院学生的自我定位往往会受到各种外部环境的影响。独立学院学生和普通本科学生在同一个校区学习、生活,参与各种竞赛活动,开设很多相同的课程并接受相同的教师授课,在某种意义上讲,外部环境和学习条件与普通大学生没有什么区别。但是,高考的结果把他们定位成了高校的后进生,并且要顶着这个帽子经历本科四年,甚至是一辈子。这在其心理上或多或少的会产生一些不良影响,如自卑、自暴自弃甚至产生逆反心理等等。当然,对不同的学生产生的影响也是不同的,也有少数学生因此而发奋学习,想通过考研考博来甩掉这个帽子。对于这种学生来说,这反而是人生的一次历练,成了学业腾飞的动力。

大部分通达学生的家庭都较富裕,富裕家庭的孩子更容易养成怕吃苦、意志力不坚强、养尊处优、不求上进、学习动机低等不良的性格和习惯。所以,有一部分通达学生会与同学比谁家更有钱,比谁的父母官大,以此来弥补学习不够优秀的劣势,达到心理上的平衡。同时还可以为自己的不努力学习找借口、做掩饰,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家庭富裕的学生说:“学这些东西有什么用,我又不去面试找工作,我毕业后自己开公司,反正我爸有钱。”“我爸是某某,早就给我安排好了工作岗位。”等等让普通家庭背景的学生羡慕不已的言辞。

一方面是使其感到自卑的高考烙记(这是非常致命的),另一方面,在这个物质至上的时代,家庭经济实力又会给部分学生带来满足感和骄傲感(多少有点令人感到空虚和无聊)。这两种相反的处境很容易使独立院校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受到不健康因素的影响,要不,就发奋学习,做到尽善尽美,很难做到时,心理又会出现其他问题;要不,就混天撩日,自暴自弃,较难对自我进行正确的定位。

3 强化“人文关怀”的思想内涵

3.1 过硬的业务水平是建立师生感情的基础

教师过硬的业务水平在教学过程中对师生感情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过程是教师作为主导地位,主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业务能力一览无遗的展示给学生。学生通过“学”知识来了解教师,并对教师产生情感,如果教师的业务能力很强,学生就会佩服教师,产生敬佩之情。如果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很幽默,或和蔼可亲等等,学生就会喜欢上这位老师的课,同时也会喜欢这位老师。

3.2 沟通和交流是理解的前提

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通过多种方法、多种渠道和学生进行交流是非常必要的。除了语言交流外还可以通过手机、电话、E-Mail 、QQ等现代交流方式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沟通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可以及时了解每位学生的具体情况,如发现学生不正确的锻炼方法及偏颇的体育锻炼和体育课程学习的动机时,教师可以在交流的过程中给予纠正。还可以通过多方位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身体健康情况、性格特点及生活学习上遇到的麻烦等等,对特殊学生的特殊遭遇要给予理解和关爱,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及思想上的开导。这都要以沟通和交流作为前提。

3.3 区别对待是“人文”的艺术

对于一位教师来讲,区别对待每一位学生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而区别对待学生又能使每一位学生感到教师尊重他,没有轻视他,就更难做到了。这就需要“交流”的艺术,“人文”的艺术。

“人文”,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中国《辞海》中这样写道:“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而文化一般指人类或者一个民族、一个人群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所以,对于独立院校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教师首先要包容、理解和尊重他们在特殊的社会、家庭背景下可能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此基础上尽量掌握每一位独立院校学生的身体及心理健康情况,并区别对待每一位学生,适时给予不同的关心和鼓励,使每一位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和平等的待遇。

3.4 真诚和信任是关爱的里程碑

情感通过外显的表情和语言来传递,体育教师通过沟通和交流作为前提,传递给学生在感情上“真诚”和“信任”的信号,使学生能体会到教师对他的尊重和关爱。

学生对教师情感上的要求相对父母、亲人来说要低一些,没有嘘寒问暖、经济资助必要性的心理渴求。但学生对教师这一职业具有较强的敬重和畏惧心理,所以,学生对教师的知识的理解、情感的释放、语言的正确性及对学生本人的态度体现等方面的要求却很高,不容任何欺骗性。体育教师面对独立院校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关爱情感一定要做好最基本的“真诚”和“信任”。独立院校学生也是大学生,各方面的素质还是较高的,都有积极向上的一面。在体育教学过程的每个阶段体育教师都可以做到真诚和信任。如学生请事、病假,体育课外作业的完成情况如何等,教师有对学生怀疑的理由,也可以不加怀疑,那我们就信任他们吧,用信任的目光去看待他们!诚实的学生一定不会欺骗你,不诚实的学生说了谎话总会有同学知道的,对他和同学的相处没有好处,总有一天,他会明白欺骗的坏处。体育教师一定要做到感情的真诚,态度的信任。

3.5 公平、公正是维护师德尊严的法宝

体育教师对待独立院校的学生一定要公平、公正,不能因为谁的父亲是多么大的“官”,或谁家多么富有就在考试等环节对谁“偏心”和“照顾”。更不能因为某某学生长的难看或曾给老师顶过嘴等原因而给他不公的待遇。因为教师做到了对学生公平、公正,才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尊严,才能维护教师的威信。

对待学生公平、公正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对待独立院校学生的公平、公正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体育教师要以对待普通本科大学生平等的态度对待独立院校学生这一群体。另一方面,对待同一班级的不同个体要以公平、公正的态度来处理各种学习和测试工作。

4 结论

体育教师要想更好地对独立学院学生进行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教育,体育教师要懂得教育学、心理学,用正确的思路和科学的方法对其强化“人文关怀”,对于独立学院学生的体育教学会有较大的帮助和指导意义。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调查问卷等方法,对独立院校学生及上课的体育教师进行调查和研究,分析“教”与“学”过程中的一些特殊现象,并根据这些现象分析独立学院学生的特殊心理角色和自我定位,总结出独立学院学生更需要教师关怀和鼓励,最后提出体育教师对独立学院学生强化“人文关怀”的思想理论。

关键词:体育教学,人文关怀,思想理论,独立学院

参考文献

[1]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49533736.html,2010-4-26.

[2]蒋良富.本科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区域性研究[J].科技信息,2010,(10):36-38.

[3]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2554865.html,2006-9-13.

[4]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48290771.html,2010-4-20.

上一篇:有效衔接下一篇:军队财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