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衔接

2024-07-27

有效衔接(精选12篇)

有效衔接 篇1

当前语文教学有一个怪圈, 幼儿园教小学的, 小学教初中的, 初中教高中的, 高中教大学的, 但到头来谁都没教明白。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不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 中小学的语文教学的衔接存在脱节现象。如何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衔接, 首先要从教学目标入手。

一、明确目标, 有的放矢

要做到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衔接, 经过思考和实践, 我认为首要的是应准确确定教学目标, 有的放矢, 才能有效的展开课堂教学。

(一) 六年级教学目标

1.能读准180个生字的字音, 认清字形, 并能正确书写。能结合生活实际或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并能在表达中运用。进一步培养良好书写习惯, 能用硬笔、毛笔书写楷书, 且把字写端正, 力求美观。在强调写字质量的同时, 还适当要求提高写字的速度。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在阅读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能借助中心句, 把握文章内容;抓住主旨句, 明确文章主题。阅读叙事性作品能简要概述事件梗概, 读诗歌能体会情感, 读说明性文章, 了解基本说明方法, 读非连续性文本, 提炼有价值的信息。增加积累, 背诵20篇以上的优秀诗文以及指定的课文。学习浏览, 能初步了解查找资料, 运用资料的方法, 并根据需要将资料按一定的标准分类。能提高默读的速度, 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课外阅读不少于15万字 (完成课文配套课外阅读30篇) 。勤于写读书笔记。

3.能紧扣中心有详有略地记一件事, 感情真实, 内容具体, 有一定条理;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好习惯, 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乐于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下来。帮助学生养成认真修改习作的好习惯, 练习从内容、语言、标点等方面修改自己的习作, 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 做到语句通顺, 书写规范、整洁。习作要有一定速度, 40分钟能写400字左右。

4.能有中心、有条理的表达;乐于参与讨论, 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能根据对象和场合作简洁的发言。培养良好的倾听习惯, 能抓住要点, 作简要转述。

5.积极参与丰富的社会生活实践, 组织策划简单的班级、校园和社会活动, 学写活动计划, 总结, 演讲稿, 标语, 串词等。

(二) 七年级教学目标

1.掌握七年级语文课后所要识记的生字的字音、字型、字义;会熟练的使用字典、词典识字。再用硬笔熟练地写楷书的基础上, 学习工整的行书, 提高写字的速度。培养良好书写习惯, 同时通过临摹、鉴赏的方式, 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同时力求有抑扬顿挫。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 能理清思路, 概括内容, 体会作者的情感, 体味、推敲重要词句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阅读中了解记叙、描写、 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解决疑难困惑。阅读文学作品, 有自己的感悟体验, 能赏析语言和品析人物。养成默读习惯, 提高速度, 每分钟不少于500字。广泛阅读各种类型读物, 阅读总量不少于80万字。训练以读书笔记、读后感、读书卡片、赏析式批注、手抄报等多种方式进行阅读成果积累。诵读古诗文, 能借助工具书疏通大意, 背诵优秀诗文30篇以上。

3.写作要感情真挚, 力求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生活、自然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写作是紧扣中心, 内容具体, 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注重写作中构思立意、选择材料、列刚起草、修改润色的作用。练习缩写、扩写、改写等多种练笔方式。提高习作速度, 40分钟不少于500字。

4.能根据对象和场合, 恰当地表达和交流。就适当的话题做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或简单的即席演讲, 观点明确, 有一定的说服力。专注的倾听别人讲话, 能明确对方意图, 并有针对性的发表自己的见解。

5.能积极参与学校丰富的社团活动, 如文学社办刊, 辩论赛, 课本剧表演, 征文等。能就社会生活中的问题, 或查证收集相关资料, 展开调查研究, 些简单的研究报告或小论文。

二、目标整合, 有效衔接

从以上比较可以发现, 课程标准要求六年级与七年级要达成的三维目标具有一致性, 只是七年级的要求更高一点也更全面。因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有效衔接:

1.增加字词积累。识记的生字的字音、字形、字义。

2.运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朗读方法, 读出语气、语速、语调和情感,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培养学生默读、浏览的能力, 提高阅读速度。

3.阅读时培养边读边圈点, 敢于提问, 敢于发言的良好习惯。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初步领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 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 拓展思维空间, 提高阅读质量。提高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4.口语交际时能注意对象和场合, 学习文明得体地表达和进行交流。能够较完整的讲述见闻, 内容具体、语言生动。

5.写作上能有中心有详有略地记一件事;能用先概括后举例的方法写人。写作要感情真挚, 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6.逐步养成课外读物阅读的习惯。学习记读书笔记和摘要, 写读后感。

7.具备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培养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由此可见, 中小学教师都要十分重视重点字、词、句的教学和阅读指导。作为六、七年段的教师, 在教学时至少要关注这两个年段的目标, 方能有的放矢又游刃有余的展开教学。基于学情, 基于课标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课文内容进行整合, 将七年级的内容及能力训练点有意识的渗透在六年级的教学中。而七年级教学时, 常温故知新, 勾连之前的内容知识点, 不随意拔高, 也不“撞车”重复。这样也许就能实现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衔接, 平稳过渡。

摘要:本论文基于两个课例分析了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差异与脱节现象, 从教学目标的有效衔接上提出笔者个人观点:中小学六七教师必须要同时明确语文六、七年级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整合, 最终才能实现有效衔接, 让学生平稳过渡。

关键词:中小学语文,教学目标,有效衔接

有效衔接 篇2

奎屯市第四(双语)幼儿园 王鹤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幼儿园教育是以游戏为主要活动的教育,而小学教育是以学习活动为主的教育。这两种教育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每个家庭都希望孩子在幼儿园就读期间,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等,能对各项学习活动感兴趣,为将来就读小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如何让孩子能较好地适应小学教育,幼小衔接工作是关键。作为关键期的幼小衔接工作,幼儿园、小学、家长、孩子四者之间需要相互配合,共同探讨,才能更有效地开展好相关工作,促使孩子顺利适应小学学习生活。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探究、总结和反思,幼小衔接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课程渗透,让孩子做好心理准备

幼儿园课程具有循序渐进的原则。为了让大班孩子能对小学有更多的了解,在大班下学期有专门的学习主题:我要上小学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个主题学习的契机,通过不同领域的教育教学活动,让孩子对小学的学习生活有所认识,做好上小学的心理准备,并且向往成为一名小学生。

例如,教师可以让孩子每天背书包上幼儿园,书包里可以放一些常用的学习用品,如:铅笔、橡皮等,让孩子开始学习如何整理书包,提高孩子的学习自理能力。由于小学每节课的上课时间为40分钟,而且是以学习活动为主,与幼儿园截然不同,建议在大班下学期的后期,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适当延长上课时间,缩短游戏时间,以便让孩子能坚持长时间的学习,更好地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在孩子对小学生活有了一定的感知后,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区域角色游戏,创设小学学习情境,让孩子扮演教师、学生等角色体验,在游戏中模拟小学学习情况,感知和体验小学生活,教师适时指导,让孩子们对小学学习生活充满期待。

总之,通过在课程的不同领域渗透,让孩子在心理上做好上小学的准备。

二、观摩小学,让孩子做好学习准备

为了让孩子对小学的学习生活有亲身体验,更好地适应小学的生活,幼儿园和小学要积极配合,充分准备好观摩现场。在观摩学习前,幼儿园和小学要协调好如何更好地将小学生活呈现给大班的孩子们。

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进入各个班级,观摩小学生的早自习、晨会课、早锻炼、大课间活动、课堂教学等。在观摩学习的过程中,大班的孩子可以和一年级的哥哥、姐姐一起参与互动,更好地感知和体验不同的学习生活。孩子还可以参观小学的不同的学习场所,如:操场、就餐的食堂、专用教室、厕所、校园环境布置等,更好地激发孩子们上小学的欲望,为今后良好地适应小学生活打下基础。

在观摩小学生活后,教师可以让孩子说说小学生活和幼儿园生活的不同之处。可以让孩子谈谈参观小学后的一些感受,及时了解孩子们的思想动态。事实证明,通过观摩一年级哥哥姐姐的学习生活,大班的孩子对小学生活有了切身体验,向往着早日戴上红领巾,成为一名光荣的小学生。教师要及时引导孩子们,让大家知道上小学后,可以学习更多的本领,将来成为有用的人才

三、举办讲座,让家长做好心理准备

除了让大班的孩子能对小学生活有所感知和体验以外,家长也需要做好相关的心理准备,以便为孩子将来顺利适应小学生活做好引导工作。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更早地适应小学生活,就提前让孩子做难度系数很高的数学加减法,学习拼音、奥数、英语,写常用字等,让孩子提前学习相关内容,以为可以让孩子到小学后学得更好,其实这是错误的。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提前学习这些内容,反而会让孩子丧失学习兴趣,在进入小学后,由于已经学习过相关内容,而不认真听讲,最后影响学习成绩。家长应该怎样做好孩子的幼小衔接工作呢?结合这些情况,幼儿园可以邀请具有丰富经验的小学一年级教师来园为大班家长做相关讲座,介绍孩子上小学后,家长应如何正确引导、指导和帮助孩子更好、更快地适应小学生活。还可以邀请育儿专家来园,给家长进行科学家教讲座,谈如何给孩子做好相关的学习准备才是科学有效的。讲座后,家长可以就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向老师或专家进行咨询,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

四、调整环境,让孩子做好思想准备

当孩子和家长都对小学生活有所了解后,家长要配合孩子做好生活环境的调整和适应。家长可以让孩子在暑假期间,调整具体的起床、就餐、睡眠、学习等时间,可以让孩子做一些安静的学习活动,了解小学的不同学科名称,学习正确书写自己的名字等,认识一些常用字和数字,并会做10以内的加减运算等,还可以带孩子到小学去参观,让孩子在进入小学后,树立自信心,快速适应小学生活。

幼儿园的孩子在园期间,每班配备两教一保,孩子的独立生活时间较少,基本是在老师的实现范围内,自理能力相对弱一些,可是到了小学,学习的空间扩大了,孩子们独立生活的时间变长了,孩子能否很好地自理,会直接影响到他的学习效率。为此,在入学前,家长可以在家里让孩子学习打扫自己的房间,整理书包,提高自理能力。并且,家长还应该对孩子进行自我保护和安全教育,提高孩子的自救互救能力。

幼儿园的生活结束后,孩子们进入小学,学习生活环境有所变化,孩子们需要时间适应环境,交流、结识新朋友,这时,孩子的交际能力很重要,好朋友的多少对他的学习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提高孩子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为今后更好地和同学团结友爱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是提高孩子自信的一种途径。

“衔接”让教学更有效 篇3

【关键词】阶段;英语教学;跨越;有效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应具有连贯性,但是通常由于这两个不同的学习阶段,学生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了变化,导致了学习上存在着或多或少脱节的现象。这与两个阶段的教学目的差异、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有很大的关系,小学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英语活动主要是听和说,到了初中则面临着很大的升学压力,优质高中的学习资源有限,所以教学更多的处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下,与语言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紧紧相扣,所以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尤其是男生刚刚步入初中,英语学习出现了困难,其主要原因在于我们的衔接没有做好,如何有效衔接呢?

一、注重心理层面的引导

研究表明,学习心理对学习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由于初中、小学英语学科地位和教学模式上的差异,学生的心理层面或多或少存在着问题。由于学生适应能力的差异,大多数的孩子能够很快地调整并适应初中英语学习,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因为教材难度、词汇量、语法知识的骤然增加而一时难以适应,畏难情绪滋生并逐步导致英语学习兴趣和信心的丧失。

帮助学生实现从小学到初中的跨越,老师和家长配合做好心理疏导是首要任务。要耐心的告诉学生,刚刚步入初中,出现英语学习困难是暂时性的,只要“不放弃,不抛弃!”英语能够学好。语言上和评价上予以学生更多的鼓励,帮助其树立学习信心,在小学很多学生及家长过于看中学生的语文和数学成绩,英语处于副科的地位,我们在初中起始阶段要帮助学生的思想转变过来,而学生思想的转变不应该强拉硬拽,要耐心的予以英语学法指导,用用轻松且幽默的语言来教学,重视学生语言学习兴趣的激发,更重要的是要关心学生,给予学生更大的信任和期待,当学生意识到教师期待着他能取得好的成绩时,他会付出更大的努力,从内心很自然地产生有利于英语学习的正情绪。

小学老师比初中老师更喜欢赞美学生,这一点上我们初中英语教师应该像小学老师学习,“人类本质里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人肯定”林肯的这句话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很有启发的,我们多鼓励学生,“Come on”、“Very good”、“Excellent”、“You have made great progress!”、“Fantastic”这些常见的赞言是打开学生学习闸门的利器,能够带给学生心理层面巨大的振动,学生一旦认为自己英语学的很棒,能够学好英语,那么其就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去争取获得更大的成功。

二、注重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纠正与培养

步入初中,学生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要想在初中取得较好的英语成绩,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行为习惯必须跟上,而我们教学实践中,有相当一部分老师没有意识到学生学习习惯和方法引导的重要性。磨刀不误砍柴工,帮助学生培养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及正确的学习方法是促进知识内化和能力提升的重要保证。学生在小学阶段养成的坏习惯主要有:书写规范性不够,作业态度不够端正,马虎、大意,记忆习惯于死记硬背,表现为拼写错误多,单词发音不准等等,在起始年级学生的英语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我们要注重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导:

1.要求学生根据发音规律背记单词,具体做法上我们课堂教学一定要注重语音教学和训练,将音标学习作为一项重要的学习内容,教会学生认读音标,并引导其树立并学会正确拼读、拼写单词的习惯。

2.引导学生培养查字典的习惯,新课程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预习和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学生总会遇到生词,学会了自己查字典,就可以自主完成一定量的学习活动,能够跟上初中英语学习的节奏。

3.培养初中生多听录音、多朗读的学习习惯,语音关是学生步入初中学习英语的重要一关,正确的发音和流利的表达能够让学生倍感自信,上课也会更为积极,发言和提问会变得大胆、大方。

4.帮助学生英语学习的规律化,如,上课之前自主预习;课堂上勤记笔记;课后复习整理;每天给自己设置固定的时间段进行听、说、读、背英语,用良好的习惯驱动语言越发淳熟。

三、注重教师教学方法的有效衔接

将初中和小学的英语教学进行对比,我们会发现小学与很多值得初中教师学习的地方:

1.小学英语课堂气氛很活跃,从该优势出发,我们的初中英语教学应当多运用生动、简短、易懂的语言给学生的英语学习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气氛,让学生不会厌恶学习英语。

2.小学辅助教具很多,我们初中英语教学也应该注意教学手段的多元化,充分运用形象且直观化的辅助教具,让学生步入语境,体会到语句学习的生动、自然。

3.小学注重教学活动的多元化,我们初中英语教学也应注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科学地设置教学方法和活动内容,不过活动方式应注意在小学英语的基础上有所创新,结合教学内容借助于游戏、表演、对话、小组活动等等具体的任务化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在情境中逐渐地适应初中英语学习,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习得知识,获得表达技巧的提升。

例如,我在和学生学习engage词义及用法时,设置了如下幽默的对话让同桌学生在实际对话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进行词义猜想:

生1:Is your mother engaged?

生2:Engaged? She has three children,you see!

黑板上给出engage的两个词义。

(1)having agreed to marry;(2)be busy

透过对话和黑板上的词义,对句子进行猜想,当大概能猜出意思的时候,学生会发现这个对话时牛头不对马嘴,在轻松、幽默的环境下学生对engage的词义及用法记忆获得了强化。

四、注重教学评价的有效衔接

学生的学习活动成果需要得到他人的肯定,教学评价的目的就在于此,借助于教学评价进一步调节并促进学生的学习更有节奏感、更有效,起到“信号灯”的作用,小学的教学评价全是表扬的形式,我们说表扬是可以起到激励的作用,但是到了初中阶段,学习状况被分数量化了,一味的表扬是不科学的,我们要从小学的单一化评价方式中走出来,注重形成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不单一的从卷面成绩来评价学生的英语学习,从课堂表现,其平时的听、说、读、写过程和努力程度也是评价的重要内容。同时,要注意分层评价,不同的学生,学习能力、原有认知基础和语言天赋各有差异,当然对于同一个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的评价也应注意分层,对于起始年级的英语学习,我们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要适当放低一点,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在起始年级为了和小学有效衔接,避免打消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在进行形成性评价时应以肯定为主,在肯定的基础上发现学生客观存在的问题,指出对应的解决办法,或让其再思考,否定学生学习活动的评价要适度,同时否定时要注意对象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免引起该学生因为过度的紧张和焦虑而挫伤了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学好英语信心。

注重语言发展实现有效衔接 篇4

一、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

1.教师教学方法上没有注重学生心理衔接。

在小学阶段, 英语的地位明显偏弱于语文和数学学科, 因此, 在教学方法的研究上重视程度不够, 很多地方直接将中学英语的教学方法“搬运”过来, 这样的做法看似实现了中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统一和衔接, 其实却走向了相悖的道路, 因为中小学学生的学龄特点和学习心理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思维模式和语言能力也明显不同, 所以教学方法应该有所区别, 中小学统一教学方法显然是阻碍学生语言能力提升的。

2.学生自身学习策略和习惯上的不衔接。

(1) 要学好一门功课需要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有充分的了解, 而在小学阶段我们英语教学没有重视这一问题, 学生普遍缺乏自我控制能力, 对自己英语学习中的进步和学习中的不足之处缺乏了解和反思, 导致到了初中, 英语词汇量、阅读量加大, 一时难以适应。

(2) 小学阶段, 学生对英语学习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在课堂上, 能够认真记笔记的学生很少, 当然不同的教师引导不同, 记笔记的实际情况也不一样, 小学内容少, 英语课上不记笔记似乎也没什么, 但是中学阶段, 英语知识难度加大, 不记笔记不利于知识的梳理。

(3) 要学好英语, 仅仅停留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是不行的, 需要学生养成预习和复习英语课文的习惯。小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 坚持预习和复习的学生比例不高, 这一习惯也将影响初中英语学习, 不利于英语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二、成因分析

要做到中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衔接, 中小学教师间的沟通是必不可少的, 而事实上呢?中小学教师之间缺乏交流, 正是因为彼此之间对使用的教材、教法都很陌生, 小学英语教师不知道初中的要求有多高, 初中英语教师也往往凭着自己的经验直接进行教学。交流的缺失导致彼此不热悉, 这是衔接不理想的主要原因。

笔者对张家港市121位小学英语教师和113位初中英语教师进行问卷调查, 调查的内容有3个方面:中小学教师间就教材、教法和教学实践的交流现状, 调查结果统计如下表所示:

从调查的结果我们不难发现, 绝大多数中、小学英语教师之间很少交流, 对彼此使用的教材不熟悉, 对实践过程中彼此用的教学方法没有调查, 更是极少跨学段去听对方的课, 尤其是初中教师听小学教师课情况更为鲜见。

三、有效衔接策略

1.注重心理层面的引导。

学生的学习心理左右着其学习行为, 要想有效地衔接中小学英语, 我们要注重学习动机的不断挖掘。中学和小学生的接受能力是不一样的, 尤其在小学, 母语学习和语用占语言学习的主流, 如果我们不注重学生学习心理的引导, 有很多学生会“轻视”英语, 一旦到了初中要求变高了, 心理上一时难以适应。笔者认为, 在心理层面的引导上, 我们要注重小学的领和中学的帮相对应。

小学阶段, 我们要科学布置语言学习情境, 让学生对英语学习的价值有深刻的认识, 保持长久的学习兴趣, 除了良性刺激外, 还应适当地给学生布置一些较难的、会遇到挫折的语言交际任务, 调整学生的耐挫心理。

初中起始阶段, 要求初中教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应继续设置生动、直观的英语学习情境, 而且应要求家长配合做好心理疏导。当学生遇到英语学习困难时, 要予以知识上的帮扶、技巧上的指导和精神上的鼓励。

无论是在小学还是初中, 我们都应该用赏识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点滴进步和取得的成绩, 这一点初中教师要衔接小学教师, 不要吝啬“Excellent”“Come on”“Fantastic”“Verygood”“You have made great progress!”等等英语中常见的赞言。

2.从一开始就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在调查中, 我们总能听到初中英语教师抱怨学生英语学习习惯不好, 那么哪些坏习惯将对学生的英语学习带来不良影响呢?书写不规范;英语作业态度欠端正, 粗心大意;学习方法处于低级水平, 死记硬背式学习;不注重拼写, 错误多;不追求单词准确的发音。

对于学生的这些不良习惯, 小学教师要从小高度重视, 正确引导。具体要尽力尝试以下几点:

(1) 教师要准确发音, 在小学阶段就要渗透音标学习的意识, 帮助学生养成正确拼读、拼写单词的习惯; (2) 鼓励学生像学习语文那样, 培养学生遇到生字词查字典的习惯, 虽然这个在小学阶段看上去用途不大, 但是却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能够帮助学生较快地适应初中英语学习的快节奏; (3) 鼓励学生多听录音、多朗读, 提高发音的准确性; (4) 对学生的学习规律化要勤疏导和严要求, 帮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课堂记笔记、课后反思复习的习惯。

3.注重沟通, 衔接教学方法。

(1) 要想学生爱上英语学习, 小学英语课堂气氛应结合学生的学龄特点, 气氛应活跃一些。初中英语教学也应该给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与小学英语的多图形、多画面相比, 初中英语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简短、易懂的英语表达直接营造气氛。 (2) 小学在情境创设上会用到很多辅助教具, 在这一点上, 初中教学相比较而言就比较单一和沉闷, 我觉得初中英语教学也应该注重多元化教学手段的应用, 引导学生生动、自然地学习英语。 (3) 从小学到初中都要凸显英语的交际性和语用性, 而且随着学生学龄的增长, 在活动的设置和任务上都应该有所创新, 给学生提供情境, 促使学生逐渐地适应并提高英语学习能力。 (4) 为了更好地衔接, 还需要中小学英语教师相互之间多听课学习, 通过实践了解各自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情况, 确保衔接连贯顺畅。

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有效策略 篇5

我园根据本园实际情况,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就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这一问题 进行了长时间的交流探讨,研究出了几点有效策略,与幼教同仁共同分享。

一、制定幼小衔接工作计划,增强衔接意识计划是活动实施的依据,是我们有序行动的指南。基于此,我们在学期初通过研讨制定了符合我园幼儿情况的幼小衔接工作计划。并制定了各月活动安排。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努力做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一步一个台阶,逐渐把活动引向新的高度。幼儿的能力随着活动的逐步深入也逐渐增强。

二、开展教育研究活动。加强日常生活管理,促进幼小衔接

1加强幼儿生活能力的培养

(1)培养幼儿遵守作息制度,早睡早起,有规律地生活,按时来园,不迟到。

(2)培养幼儿会独立地穿脱衣服、鞋袜,养成良好的进餐、午睡等生活习惯。

(3)会做值日工作,适当增加一些简单的劳动,如扫地,擦椅子等等。

2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规则意识、独立意识

(1)鼓励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2)培养幼儿做事有计划,有条不紊,按时完成不拖拉。

(3)通过各种游戏加强幼儿遵守纪律,并锻炼其意志、品质。

3重视幼儿情商的发展

(1)在活动中发现的兴趣爱好,帮助幼儿分析成败的原因,增强其获得成功的信心。

(2)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多给幼儿正向的鼓励和肯定。

(3)鼓励幼儿多与同伴、老师交往,鼓励其合作性行为。

4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溃.要在常规上有要求

(1)引导幼儿在集体活动时间里逐渐保持注意的稳定和持久,尽量在活动后喝水、上洗 手间。

(2)集体活动时能专心听讲,积极举手发言。

三、建立良好的家园互联网,做好家长工作,形成教育合力

1定期召开家长会针对幼小衔接工作及本班的实际,各班学期初、学期未召开专题家长会,宣传幼小衔接的重要性,以取得家长的配合。

2.在家园联系栏增设《幼儿衔接家长专栏》

各大班在家园联系栏开设《幼小衔接家长专栏》,开辟“家长须知”、“专栏快讯”、“今日点”等栏目,加强与家长的信息交流。

3.开展家长开放日

定期召开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其了解幼儿园的幼小衔接教育,了解孩子在园的表现,请

小学优秀教师给家长做

怎样做好幼儿入学前的准备

”的讲座,并组织教师、家长、幼儿

一体的教育活动,吸引家长参与并重视幼小衔接工作。

.向家长推荐

幼小衔接

好方法

要求家长为幼儿做好入学前的生活、心理、学习物质的准备,给幼儿购买的学习用品力

求简洁实用、小巧安全,并调整好幼儿生活作息规律。

家长应从开学前两周开始调整幼儿的作息时间。专家告诉我们,一般情况下可以早晨

点起,晚上

点睡,至少保证

小时的充足睡眠。给幼儿建立稳定的作息制度,让他们有时间概念,形成有张有弛的生活节奏。

家长可在家为幼儿开辟一个独立学习的小空间,选择幼儿喜爱的台灯及其朴素实用的学

(书包、文具盒、橡皮、拼音本、方格本、多格算术),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热爱学习。要培养幼儿倾听的习惯,平常在家中多做

倾听

游戏,看谁听得最准确。让幼儿明白别

人说话时,不能心不在焉,要专心致志地听,了解对方说话的主要内容和意思。同时,家长 要精心地为幼儿选购一些适合幼儿阅读的书,培养幼儿热爱阅读的态度。

看图讲述时,要督

促大班幼儿大胆地、大声地用普通话进行表达,态度要自然、大方、有礼貌,声音适度,口 齿清楚,语速适中;读短文时,则督促小学低年级幼儿以朗读为主,用普通话朗读,口齿要 清楚,声音要响亮,不漏字、添字,不读错字,不读破句子。长期培养,不仅能激发幼儿阅 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而且能让幼儿养成爱看书的好习惯,还可以提高孩子语言感受的敏

锐性。

四、加强与小学的联系与交流

.可以在老师的带领下,有组织地参观小学的校园、教室、办公室、操场、多媒体教 室等,边参观边听教师介绍其作用;

还可以观摩小学生升旗、上课及课余活动,亲眼看到哥

哥、姐姐在学校的各种活动。例如:看小学生作业,看老师怎样给哥哥姐姐们上课,小学生 如何摆放书本、文具盒的规则。

通过这些活动,幼儿不仅了解了小学校园各场所的用途,也了解了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情况,更重要的是激起了他们对学校学习生活的向往。

.邀请小学生到幼儿园与小朋友交谈。

.通过图片、电教资料等各种教育形式,帮助幼儿认识入小学后的学习与生活。

总之,幼小衔接对于大班幼儿来说是非常关键的,只要家庭、社会、幼儿园三方有效结

合就能做好衔接工作,就能尽量消除幼儿上小学后的恐惧、紧张、焦急等不良情绪,使幼儿

数学教学有效衔接三法 篇6

常规教学中,绝大多数老师喜欢通过诸如提问、板演、抽测、评讲作业等路径,完成旧知识的复习。这些安排中,教师始终处于课堂的强势主导位置,学生被动地依照教师的安排,一步步行走在教师划定的旧知识复习范围内。

这样的旧课复习,固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前面所学,并使之为新授课服务,但因为缺乏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其弊端也同样明显:一部分学生可能因为理解力的限制,对教师的复习内容不能很好把握;一部分学生可能因知识重复而丧失兴趣。

如果把旧课复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又会如何呢?

教师在简单导入之后,安排学生以同桌或讨论小组为单位,总结上课时所学内容,并口头表达给同桌或小组内其他同学听。在全体都发表观点后,再安排一两位中等水准的学生,把他们对该知识的理解讲述给全班同学。教师可要求学生在讲解时不但讲要点,还要把该知识放入数学知识链中进行分析,要突出理解上的难点,强化学生对该知识的个性理解。

这种全体参与旧知识的复述过程,最大的优点在于所有人都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投入进来,而且,因为同座或同小组内认知力的差异,其他学生也得以从各层面各角度复习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它调动起了全体学生对旧知识进行归纳整理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激活,为新课的展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预设伏笔,存疑激趣

旧课复习的过程,其实也是创设教学情境的过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否得到最大限度的激活,也取决于旧课复习中的“疑”与“趣”的设计。这就要求教师要能够在学生自主归结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基础和认知水平,围绕知识难点、学生疑点和核心知识等问题,精心设计出需要学生“踮起脚”或“跳起来”才能“够着”的纵深思考点。

例如,在即将进行新授知识“等差数列前n项和”时,为了更好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就可以在旧课复习中,通过一定梯度的问题研究,将学生的探究欲望逐步激发到最佳状态。教师先抛出第一道题目:前100个自然数的和:1+2+3+…+100=?在学生完成后,再抛出另两道题目:前n个奇数的和:1+3+5+…+(2n-1)=?前n个偶数的和:2+4+6+…+2n=?

对于这三道题,第一题可以利用旧知识予以解决,后两题则有了一定的难度,必须寻找解题的技巧与规律。当这样的复习“疑”点出现后,学生对“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学习便有了强烈的欲望,这就为新知识的传授做了极好的铺垫。

三、举一反三,旧中见新

旧知识与新知识间,总存在着很多衔接点,因此,复习旧知识应特别重视那些能够为新知识服务、又易错易混的知识点,需要对这些知识加以分析、比较,从而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例如,在复习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时,教师除了要通过同座或小组内交流强化知识点外,还要引导学生绘制一元二次函数的图像,再要求学生将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和对应的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联系起来,并总结归纳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这样,旧知识的复习就不再只局限于“知其然”的状况,在学习实践中,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到知识的探索过程,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增强学好高中数学的信心。

编后记: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新旧知识的有效衔接,同样可以纳入这“有法而无定法”的范畴之内。即使是相同的知识、相同的课堂,学生的学习状态不同,方法都应该有所变化,何况不同学科、不同学段、不同学情下的各具特色的课堂。

正因为这种学情与课程的差异,本期四篇文章阐述的衔接技法才有了各自鲜明的特色。王国伟老师主要从“破”的角度切入,侧重于告诉读者哪些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王红岩老师从多学科视角出发,侧重于宏观上的学理阐述,辅之以适量的微观例证;熊国新老师、赵丽明老师立足各自的学科特点,从学科特性入手,多视角地挖掘有效衔接的诸多技法。四位老师的思考,来自于具体的教学实践,来自于多年摸索和经验归纳,更来自于他们对有效教学的深入思考。

编辑这期稿件时,收到了数十份来稿。从来稿中发现,为数不少的老师,对有效教学的思考是缺乏深度的。很多人错误地将新旧课衔接完全等同于新课导入。采用的这四篇稿件,对于纠正这部分老师观念中的偏差,相信会有所帮助。

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对策研究 篇7

1. 五年一贯制模式

五年一贯制招收初中毕业生, 在一所学校连续学习五年, 成绩合格颁发高职专科毕业证书。

五年一贯制的优势在于中高职教育的教学、课程衔接方面比较容易操作, 学生可以接受系统化的学习。弊端在于教育形式过于固定化和整体化, 不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同时由于是一贯制培养模式, 学生一直处在一种不淘汰、无应试的“保护状态”下, 相比三年制的大专生, 五年一贯制培养的学生缺乏竞争力。

2. 单考单招模式

单考单招是由国家教育部单独对中职应届毕业生高考招生的一种形式。单考单招招生的对象主要是中专学校、职业高中和技工学校的毕业生, 俗称的“三校生”。单考单招考试采取“3+X”的考试模式, “3”指的是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基础课, “X”指的是专业课和职业技能课。

单考单招模式的优势在于通过考试, 高职院校可以吸收一批优秀的中职生源, 同时为有升学愿望的学生打通接受高等教育的通道。但是这种模式中职校和高职校没有合作关系, 人才培养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 可能导致课程、教材、教学内容的重复或脱节, 容易造成教育投入浪费和教育效益低下。

3.“3+2”模式

“3+2”模式指初中毕业生经过中考进入中职学校接受三年的中职教育, 毕业后学生不用参加高考, 直接进入高职院校继续学习。这是一种院校直接对接的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 中职和高职学校通过签订合作协议, 联合举办同类专业, 实行分段贯通式培养。

较之五年一贯制模式和单考单招模式, “3+2”模式的优势在于中高职院校可以共同制定培养目标, 整合、重组专业和课程设置, 避免了衔接过程中的损耗, 是目前较为推崇的一种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

二、中高职教育衔接的主要问题及原因解析

1. 管理体制不顺, 导致中高职教育各自为政

教育管理体制“条块分割”的特点导致长期以来职业教育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体制。虽然目前在国家层面, 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同属教育部职成司管理, 但在地方上, 仍有中、高职教育分属教育厅职教处、高教处的现象, 更不用说, 中等职业教育还有教育行政部门、劳动部门或行业管理的不同体制。2011年, 教育部将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划归职成教司统一管理, 组织成立了全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和43个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应该说这从宏观层面做了一些体制上的突破。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 各个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不完善, 中高职教育依然缺乏统筹管理和调度, 许多微观层面的调整还不到位。

以专业目录为例, 目前中高职教育的专业目录是不统一的。首先, 高职教育和中职教育的专业目录颁布时间是不一致的, 高职教育的专业目录是2004年修订并颁布的, 而中职教育专业目录则是在2010年才修订的, 这导致中高职教育专业目录缺乏内在的依存度和一致性。其次, 高职教育和中职教育的专业数量相差较大。高职教育专业目录中, 有19个专业大类, 78个二级类, 共计532个专业, 新修订的中职教育只有321个专业。专业目录的不统一, 使得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基础相对薄弱。

2. 招生制度不完善, 难以保障中高职的顺畅衔接

目前, 在我国高职对口招收中职应届毕业生和五年制招生的比例有明文的规定, 大致在5%以内。这无疑掐紧了职业教育体系上下贯通的命脉, 使得中职几乎成为终结性的“断头”教育。另外, 现行的中高职衔接的招生考试考核方式单一, 几乎等同于普通大学的应试考试, 职教特点不鲜明;同时考试内容重点不突出, 偏重基础文化课的考核, 忽视专业技能的考核。

3. 课程衔接不紧密

现阶段, 中高职教育的课程衔接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专业课程内容重复率高, 造成教育浪费;二是课程的设计缺乏统筹规划。同类专业中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界定不清, 忽视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的养成;三是专业技能课程出现一定程度上的“倒挂”现象。中职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 高职教育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 二者在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上应该是递进和承接的关系, 但事实并非如此。部分高职院校在专业技能课程方面“高”并不明显, 甚至有些还不如中职院校。中高职技能培训出现“倒挂”现象, 专业技能的训练效果难以保障。

三、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思考

1. 加强统筹管理, 做好顶层设计

一要理顺关系, 加强对话和交流。针对目前中高职教育多头管理的局面, 需要通过强有力的行政力量建立中高职统筹的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可以尝试建立中高职教育管理的专门机构, 加强对中高职教育在招生制度、办学模式、资格认证以及教学管理上的指导, 切实打通中、高职前后衔接、向上延伸的发展路径。二要明确地方政府管理职业教育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增加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力度, 改善办学条件, 整合职业教育资源。三要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政府要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 给予企业一定政策优惠, 充分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四是完善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政策, 发挥政府的政策导向作用。鼓励各地区积极探索有益的模式, 为中高职衔接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2. 适度扩大对口招生比例, 创新招生制度

要适度放宽对高职招收中职毕业生的限制, 一方面可以突破中高职生源的瓶颈, 另一方面可以满足更多中职生接受高职教育的需求, 从根本上改变中职教育终结性宿命。要建立一套符合职教特点的入学制度。首先, 在考试内容上, 要突出专业技能的考核, 逐步淡化基础理论课考核, 体现职教学生的特色。其次, 探索多样化的升学模式。建立综合考试、注重技能、全面评价、择优录取的中职毕业生对口升学考试制度, 如可以试行中高职衔接保送制度、中职毕业生注册入学制度、推行资格证书准入, 免试入学等。

3. 架设中高职院校沟通衔接的桥梁

首先, 政府及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对职业教育的统筹力度, 通过适当的行政干预和政策引导, 推动中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改革、职业资格体系、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贯通发展, 逐步形成两个教育层次间联系紧密、资源共享、教学融通的格局。

其次, 相关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职业院校的引导, 发挥高职院校的引领作用, 提高高职教育衔接中职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通过建立高职院校或行业牵头、中职院校和企业积极参的职业教育集团, 进一步发挥高职院校引领作用, 带动中职学校集约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孟源北.中高职衔接关键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 2013, (4) .

[2]万伟平.政府作用视角下中、高职有效衔接的路径选择[J].职业技术教育, 2011, (31) .

[3]马秋硕, 刘铁, 赵倩.中高职教育衔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 2011, (9) .

体育教学有效衔接补偿机制研究 篇8

在研究分析体育教学现状就可了解到,进入到大学学习后,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不断升高,同时在大学学习阶段,学生的体育意识与行为已经有效的结合在一起。这样的现象对发展体育教学衔接具有促进性的作用。

当前我国学生体质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在新课程改革不断实施的过程中,学校落后的教学设施、教学配备不够齐全已经严重影响到体育教学的发展。相对比发达国家,这差距表现的非常明显。研究分析体育教学脱节的原因,发现与体育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联系。教学活动不具独特性、整体性与连续性。显而易见,教学脱节严重,衔接不够,就会导致大学体育重复中学,中学重复小学。长期以往,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受到非常严重的影响,在教学中逐渐产生抵触心理。

2 体育教学衔接失衡的原因

首先,区域差异。教学改革的推进和实施,必须具备充足的物质作为基础保障。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区域经济差异显现的越来越明显[2]。无论是农村还是经济发达的区域,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是一个普遍性存在的问题。不少学校在体育经费这方面甚至都没有达到下限,大部分学校体育教学场地非常狭窄、体育设施陈旧。在这种教学环境与氛围下教学,教师与学生难免会产生抵触情绪。在学生体质问题表现越来越突出的情况下,已经认识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且相应的增加体育教学经费的投入,但是不少区域将这部分的经费投入发展到其他学科上,导致体育教学仍旧不能有序的进行。区域之间的经济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致使体育设施配备不一,导致区域之间的体育教学质量存在明显的差异,最终影响大体育教学衔接失衡。

其次,体育教学呈现边缘化。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重文轻武价值理念根深蒂固。大部分人认为,后期发展趋势如何与体育关系非常浅。在经济逐步发展的过程中,社会已经进入到浮躁阶段,家长期待学生考上重点学校,而学校为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普遍将英语、数学、语文等课程作为教学的重点,并不会将体育教学考虑在内,导致体育教学呈现出边缘化的现象.在课程改革逐步推行的过程中,素质教育始终作为重点在提倡,但仍旧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教育人员已经提出将学生的体质纳入到高考的政策中。但是增强学生体质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如果只依赖体育教学将很难获得明显的改善。

总体而言,体育教学的边缘化导致体育教学有效衔接变成一道难题。

3 构建体育教学有效衔接补偿机制

面对学生体质这一难题,体育已经成为当前改善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途径。但是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的体育教育内容并不相同,同时体育教学发挥的作用也不一致。

为促使体育教学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就需要积极构建体育教学有效衔接补偿机制。唯有如此,才能够促使体育教学发挥应有的作用,增强学生体质。

首先,以政府为中心形成补偿机制。体育教学的有效衔接,本就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要想整体推进就必须以政府魏忠贤。政府部门在保障体育教学衔接平衡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国家的相关规定在学校教学中具有主导性的作用。但是如果政府配套政策不够完善,就会影响到具体效果的取得。总体来说,政府配套政策不完善,主要体现在这么几方面,即以国家政策为导向,根据区域文化构建当地体育课程指导。同时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形成多元化的教学目标,而体育教学大纲并没有进行相应的调整,也尚未将学生体质纳入到办学质量评价体系中。面对这一情形,就应当建立以政府为中心的补偿机制,全面推进体育教学的有效衔接。

其次,构建以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衔接补偿反馈机制。任何一项行动,其立足点就在价值体现上。也就是研究体育价值,以期能够实现体育教学价值的最大化。任何一种价值观的形成都是在以其相当的社会背景下产生。事实上,价值观说的简单直白一点就是人们对周边事物的看法、态度以及观点。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关键是要认同体育教学的价值。

因而,就现当代的体育工作人员来说,追求体育人文价值是最为重要的。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功利化表现的越来越明显,人际关系的功利色彩表现的越来越明显。体育不仅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生活质量,还能够创造出理想的生活状态。事实上,这样的认识在我国体育价值观中非常少见。也就是说,人文价值观的匮乏严重影响到体育的发展。唯有从根本上改变功利化的价值观念,才能够解决体育教学衔接失衡的问题。才能够保证体育教学在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才能够增强学生体质,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作用,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最后,构建体育教学有效补偿实现机制。面对当前体育教学的现状,应当不断反思,以此指导体育教学有效补偿机制的形成。就现阶段我国文化样态,呈现出多样化的形式。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以及后现代文化同时存在。且这三者的争论愈演愈烈。在新课程改革不断实施的过程中,体育教学仍旧在现代理论基础上占据着非常薄弱的位置。体育教师面临着诸多的困境。

就体育新课程改革来说,解决教育观念的现代性危机显得非常重要。体育课程改革应当秉持和健全现代社会,并促使体育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全面实施体育新课程改革,结合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重视新课程改革目的性的同时,强调人性化的理念。尽可能降低体育教师由于认知差异引发的困扰,尽可能缩减体育教师的工作量。

参考文献

[1]王建.体育教学有效衔接补偿机制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14(4).

中小学英语衔接的有效做法 篇9

关键词: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有效做法

我已经在初中英语教学的岗位上工作了整整十二年。每教一届学生, 总会不自觉地考虑应如何面对这些来自不同学校、不同家庭、个性不一、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 总会考虑如何既让英语基础好的学生在我的课堂上学有所成, 又让英语基础差的学生有所提高;如何有效地促进中小学英语的衔接。

一、从教师自身入手

作为一名初中英语教师, 我们首先要认识到中小学英语有机衔接的重要性, 更应认真思考如何减少学生英语脱节现象的发生。其次, 要认真上好每一堂课, 努力给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英语教学环境, 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因为“兴趣是人们对事物的选择态度, 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学生积极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动力”。可见, 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多么的重要。课堂上, 如果学生能兴致勃勃、兴趣浓厚地听老师上课, 那么这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七年级是小学到中学的过渡阶段, 也是学生进入中学后打好基础的关键。我的做法是坚持每日一句口语, 每周一首新歌。

每日一句的补充是选择那些符合学生年龄段、体现新的语言点、便于学生现阶段掌握的句子。每天作为新的知识补充, 第二天作为作业进行检查, 再定期进行检测, 最后达到能够熟练运用地程度。

歌曲的选择主要是朗朗上口的英语儿歌, 有时也会选择目前流行的英语歌曲或国语歌。我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时刻保持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我坚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有了, 学生就会自觉地努力学习, 成绩也就会稳步提高, 知识也就会在不经意间轻松地学到并掌握。

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搭建自我展示的平台, 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是我另一有效的做法。心理学家认为, 学习积极性的核心就是成就动机。它是追求较高目标、完成困难任务、竞争并超越别人的愿望或倾向。

为了让这些处于过渡阶段的学生们尽快熟悉并适应中学生活, 尽快适应中学英语老师的上课风格和教授方法, 保持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我在日常的教学中常利用课前时间请学生们进行英文才艺展示、讲英语小故事、介绍英美文化习俗。有时, 我会留一些灵活性的作业, 要求学生们回家收集资料, 然后再来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

二、从学生方面入手

对于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来说, 良好习惯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播下一个行动, 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 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 收获一种命运。”多一个好习惯, 就多一份自信;多一个好习惯, 就多一份成功的机会。好习惯常常会让人受益终生。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我们初中英语教师在担任起始年级教师时必须下大工夫做的事。我们首先应让学生知道进入中学后有哪些学习习惯和方法是应该保持不变的, 如书写规范、认真听录音跟读、大声朗读、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独立完成作业、课堂上仔细听讲、认真记笔记等。

其次, 我们要定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让学生知道中小学的区别是什么, 进入中学后如何学、学什么, 并逐步使学生能做到主动自觉地学习, 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慢慢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实践证明, 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艰巨任务。作为一线教师, 我们一定要静下心来想方设法地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起始年级打下坚实的基础, 才能为他们日后的学习起到一个推动的作用。

三、从家长方面入手

起始年级的学生能否从小学顺利地过渡到中学阶段的另一重要因素就是家长。“小升初”是学生在中学阶段的第一个重要转型期。由于生理、心理上的明显变化和客观环境的改变, 以及对新环境的不适应, 往往会在刚踏进中学大门的时候感到困惑不解、应接不暇。尤其是在人际交往方面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为此, 作为家长有必要了解一些转型期常识, 帮助孩子迈好中学的第一步。

另一方面, 进入中学以后, 学生不仅身体长得快, 能量代谢快, 活动量大, 精力充沛, 而且好奇心强, 波动性大, 容易接受外界的影响。在这一阶段, 家长如果引导不好, 不仅会影响他们学习, 甚至会让学生走上邪路, 以致犯错误。因此, 进入中学以后, 家长应时时关注孩子思想行为的变化, 尽心尽力地引导教育, 使孩子能正确处理周围发生的情况, 并严格要求自己, 力求做到品学兼优, 德、智、体全面发展。

作为起始年级的教师, 我们应及时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 使家长们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小升初”的顺利衔接关乎孩子今后的前途和发展。我们也要努力使家长与老师保持一致的教育观, 使家长清楚地了解小学与中学的不同, 知道在家如何督促孩子自觉预习、复习、写作业, 如何与孩子进行沟通, 如何配合学校搞好孩子的教育, 如何与任课老师沟通, 使其学习态度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总之, 家长要主动关注孩子的学习成长过程, 使孩子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和遵守纪律的自觉性。

参考文献

[1]林格.教育就是培养习惯.[M].北京.清华出版社.2007.01

有效衔接 篇10

一、找准知识衔接点, 在巩固旧知中掌握新知

我们从现行的高中数学教材与初中数学教材相比较, 不难发现有这样的区别: (1) 高中数学从直观到逐步的抽象; (2) 由初中数学的单一到高中数学的复杂; (3) 从初中的定量到高中的定性.高中数学从数与式的运算、方程不等式和函数、向量的基本概念、概率统计和数学思想方法等都是在初中数学的基础上逐步提高.所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找准新旧知识的“衔接点”, 给初高中相同的知识点予以深化提高, 让学生在巩固学过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例如, 初中课本中对函数的定义是:在某一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 y, 在某一法则的作用下, 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取值, y都有唯一的值与其相对应, 我们就称y是x的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 y是因变量.而高中数学中对函数的定义拓宽了, 是这样定义的:一般的, 设A, B是两个非空的数集, 如果按某种对应法则f, 对于集合A中的每一个元素x, 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的元素y与它相对应, 这样, 我们就把从A到B的一个函数, 通常记为y=f (x) , x∈A.其中, 所有的输入值x组成的集合A是函数y=f (x) 的定义域.由此可以看出, 通过对函数定义的对比, 在比较中认识了初高中对函数的定义的理解, 从而掌握了高中数学中函数的定义.

二、抓住内容间的联系, 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

高中数学知识中有很多内容都与初中内容有密切联系的.教学中要抓住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通过对比与分析, 就会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轻松.例如, 在教学“函数的概念”时, 学生普遍感到理解起来困难.究其原因, 是初高中数学对函数的叙述不同, 使学生理解起来困难.初中数学中对函数的定义是:“变化过程中有两个自变量x和y, 如果对于x的任何一个值, 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相对应, 那么, 我们就把x当作自变量, y是x的函数.”而高中数学中对函数定义中“集合A、集合B和对应法则f”, “在一个变化过程中x的每一个值, 构成集合A (函数的定义域) , 与x对应的y值构成了函数的值域C, 在映射中并没有要求B中的元素都有原象”.对于x的每一个取值, 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相对应.就说明它们中有一个对应法则, 就是f.经过这样的类比, 就把初中数学中与高中数学中对函数的叙述联系起来了, 让学生感到初中对函数的定义是高中数学教学的基础, 而且意义更加的广泛, 但其实质没有变.再复习学生已经熟悉的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 从中找出相应的集合A、B与对应法则f.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函数.

三、进行知识迁移深化, 真正做到温故而知新

高中数学内容是对初中数学内容的拓展与延伸.也就是说初中数学是高中数学学习的基础, 所以, 学习高中数学仍然需要初中数学作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对知识进行迁移与深化, 让初中数学成为高中数学学习的坚实基础.当然, 要做到这一点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掌握高中数学的思想方法, 还要熟悉掌握初中数学知识, 这样才能在学习高中数学时得心应手.经过中考后学生容易遗忘学过的知识, 有些地方比较生疏, 有必要给学生复习旧知.这样就让学生做到温故而知新.例如, 在教学“含参数的一元一次不等式”时, 因为学生在初中已经熟练地掌握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高中学习的还是不等式, 只不过是含有参数.例如, 解不等式ax-5<0, 为了减小教学的坡度, 就先请学生复习解这样两个不等式:2x-6>0和-4x-10<0, 这是初中已经学过的不等式, 学生很顺利地解出正确的答案.但是, 现在我们把这两道题放在一起求解, 学生就感觉到未知数的系数对不等式的结果有很大的影响.所以, 就要研究如何解含有参数的不等式, 原来未知数的系数影响了不等式的结果, 必须对系数的各种情况进行分别讨论, 这样才能把结果解答得更为正确.

四、教学方法上衔接,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高中数学无论是知识容量还是难度都比初中加大了, 而学生的认识结构、思维方式等也在发生改变.因此, 我们要改变初高中数学的教法, 其中教法的衔接是我们不可忽视的.教师不妨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让学生明白高一数学在整个高中数学中所占的比例大、内容多. (2) 结合教学中的实例与初中教学对比, 反映高中数学知识的体系与特征. (3) 通过具体内容呈现初高中数学在学法上的不同, 并给学生介绍一些成功的学法. (4)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 调整教学方法, 开展针对性教学. (5) 对数学思想逐步渗透, 采用新旧类比的教法. (6) 高中数学教学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的培养, 而且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因为数学教学的过程要始终体现“数学思维”这一宗旨, 这样, 就能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7) 开展课前预习活动, 让学生有准备进入学习中. (8) 结合新课改的理念精神, 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在学习过程中交流讨论、合作探究, 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有效策略 篇11

一、合理制订幼小衔接的工作计划,使衔接意识得到增强

任何活动的实施都要有计划在先,计划是活动能够有序进行的保障。基于此,我们在学期初经过深入的讨论制定出幼小衔接的工作计划,并更加详细地制订了每月的活动计划。我们要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循序渐进地进行,逐步地把活动引向高潮。目标是随着活动的不断加深,幼儿的能力能够不断地得到提升。

二、开展教育研究活动,加强日常生活管理,促进幼小衔接

1.对幼儿的生活能力要加强培养

(1)培养幼儿有规律的作息,按时睡觉,按时起床,按时来园,不迟到。

(2)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能够独自穿衣服、鞋袜,培养良好的进餐与午休的习惯。

(3)要能进行简单的劳动。

2.对幼儿的任务意识、规则意识、独立意识要加强培养

(1)培养幼儿独立完成自己事情的能力,不依赖别人。

(2)培养幼儿做什么事都要有计划,做事不拖拉。

(3)通过开展游戏活动,加强幼儿的规则意识,使其意志、品质得到培养。

3.注重幼儿情商的发展

(1)在活动中注重对幼儿兴趣爱好的培养,当有什么事情没有完成好的时候,要帮助幼儿分析失败的原因,帮助幼儿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

(2)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多表扬与赞美幼儿。

(3)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4.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在常规上有要求

(1)引导幼儿在参与集体活动时要保持持久稳定的状态,喝水、上洗手间尽量在活动以后进行。

(2)在进行集体活动时能够专心听讲,积极发言。

三、与家长建立良好的关系,形成教育合力

1.定期召开家长会

我们要定期召集家长,对于幼小衔接的工作大家共同商议,让家长了解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性,积极与老师进行配合。

2.在家园联系栏增设《幼小衔接家长专栏》

各大班在家园联系栏开设《幼小衔接家长专栏》,开设“家长须知”“专栏快讯”等栏目,增加与家长的信息交流。

3.开设家长开放日

定期举办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幼小衔接工作,掌握自己的孩子在园的表现,请优秀的小学老师开展关于幼小衔接的工作的讲座,并组织教师、家长、幼儿“三位”一体的教育活动,让家长把幼小衔接的工作重视起来。

4.给家长介绍“幼小衔接”的好方法

要求家长做好孩子入学前的各项准备,包括生活、心理、学习等方面,为孩子购买的学习用品要简洁实用、小巧安全,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作息规律。作息时间从开学的前两周开始培养比较好,要让孩子保证充足的睡眠,早睡早起。

家长要在家里为孩子准备一个独自的学习空间,为幼儿准备写字台、台灯等用品,给幼儿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幼儿对学习产生兴趣。还要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在家里要多做一些能培养倾听习惯的游戏。要让幼儿明白,别人在说话的时候我们要认真地听,明白对方说话的意思与内容,这同时也是良好修养的表现。同时,家长要为幼儿选择一些适合幼儿读的书,培养幼儿读书的兴趣。在看图讲述时,告诉大班幼儿要用普通话发言,态度要自然、大方、有礼貌,语速要合适;在读短文时,小班的幼儿主要以朗读为主,朗读时要用普通话,声音要响亮,不漏字、添字,不读错字,不读破句子。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增强了孩子的阅读兴趣,语感也越来越强。

四、加强与小学的联系与交流

1.在老师的带领下,对小学的校园、教室、办公室、操场、多媒体教室等地点进行参观,在小学生升国旗、上业余活动课时可以组织进行观摩,亲眼看到哥哥、姐姐在学校的各种活动

通过开展这些活动,使幼儿了解了小学校园各个地方的用途,也对小学生的学习与活动情况有了深入的了解,激起了他们对小学生活的向往,让他们为升入小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2.邀请小学生到幼儿园与小朋友交谈

3.应用图片、电教资料等各种教育形式,帮助幼儿对小学的生活与学习增强认识

综上所述,幼小衔接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幼小衔接工作需要社会、幼儿园、家庭三方面的共同努力。要为幼儿升入小学做充足的准备,使他们顺利地踏上求学的生涯。

(作者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直属机关蒙古族幼儿园)

有效衔接 篇12

一、从身心特点出发,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变化较快, 从一年级到六年级, 明显呈现为三个不同的变化阶段。即, 小学水平一、水平二和水平三三个阶段。

水平一的学生身体发育处在平稳发展时期, 儿童平均每年身高增长4~5厘米, 体重增加2~3公斤, 心率、血压、肺活量及其他生理指标不稳定;骨骼易弯曲, 小肌肉群比大肌肉群发育较晚, 肌肉力量小、弹性差;活动中, 上肢、肩带力量及协调性表现差;学习时, 注意力易分散, 呈现情绪化和兴趣化现象。因此, 该水平段的学生比较适合练习抛、掷轻物, 在教学中可将实际经验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 安排一些轻便类型器材, 以趣味性强的练习为主。

水平二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力量的增大, 呈现出身体素质发展不均衡的特性。在活动中表现为爆发力差、上下肢力量发展不均衡、动作不协调;学习时, 表现为天真活泼、好动, 模仿能力及集体荣誉感较强, 但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对知识理解、对技术的掌握和学习兴趣表现出较大的个体差异性。因此, 该水平段的学生适合进行发展投掷能力的游戏、比赛练习等。

水平三的学生身体发育逐渐过渡到青春期的初始时期, 呈现出肌肉力量相对薄弱、身体易疲劳;学习上表现出心理趋向稳定, 并随着个人能力的提高, 自信心不断增强, 竞争意识也比较强烈。因而, 在练习中宜多安排一些肌肉群的练习, 以提高投掷动作的协调性、连贯性, 并进行发展投掷能力的练习。

二、遵循技能形成规律, 提升教学水平

小学投掷教学中常用而有效的方法主要是投准和掷远。在特点上, 可分为投掷物过肩和投掷物低于肩;从类型上可分为单手投掷和双手投掷。水平一的学生主要是掌握一些自然的、简单的滚、抛、掷动作, 在教学中, 可将学生的一些生活经验与相关的投掷知识与教学结合起来, 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忌“拔苗助长”。水平二的学生已初步具备了做前、后、上抛物体时较为协调用力的意识, 学生动作比较协调, 能逐步掌握一些自然的、快速挥臂的投掷技能方法, 在教学中宜逐步提升投掷技术能力, 忌处理成技术动作“一步到位”。水平三的学生, 能掌握一些较为连贯、协调用力的投掷技能, 宜进行发展投掷能力、掷远和投准能力的练习。

因此, 在备课时, 笔者会事先考虑不同水平段学生的不同层次要求、水平教材目标与拓展练习方式、各水平段学生的基本运动技能情况, 然后针对性地设计出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目标计划与方法, 以达成教学的实效性。

如, 在水平一阶段, 笔者选用以持轻物投掷为主的游戏练习方法, 让学生在玩中初步学会原地投掷的自然动作, 掌握手高于头、肘高于肩的挥臂方法;在此基础上, 引导发展学生的快速用力意识。

水平二阶段, 笔者充分开发利用各种器材, 利用器材的特征, 选取设计出学生易学易懂的练习形式, 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原地垒球掷远的动作, 做到快速挥臂, 体会协调用力的动作要领;同时, 在游戏练习中结合了投准练习。

水平三阶段, 让学生初步学会由走到跑几步的垒球掷远的动作, 提高动作连贯性、协调性与投掷的远度, 提高知识技能水平。

因此, 针对小学投掷教学, 从不同水平段的教材目标、内容中可分析出, 投掷教学应是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动作由粗略掌握动作阶段到改进和提高动作阶段, 再到巩固与运用自如阶段的教学过程, 循序渐进, 提升教学水平。

三、巧用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投掷教学中, 如果教学方法与手段处理不当, 学生练习时常常会感到枯燥、乏味。尤其是小学生对投掷这种繁重的练习方式大多是不喜欢的。因此, 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及学校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投掷内容, 练习方式应尽量采用多样化、游戏化、趣味化的方式, 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实现有效教学。

针对小学不同水平段的学生, 教材教法均存在着衔接问题, 这就要求要做好全面考虑、周密规划, 把握好各水平段教材中对学生的层次要求, 在教学时既要充分发挥教学功能, 又要防止越俎代庖。如, 在一年级持轻物投掷教学中, 笔者在主教材的教学中利用了一些旧毛巾。首先, 引导学生将毛巾置于背后, 以“尾巴”形式做游戏热身;接着自然过渡到肩后比谁“鞭炮”放得响 (肩后甩轻物听声音比较) , 让学生体会挥臂“鞭打”动作;接着, 组织学生进行同伴互助练习, 要求做出肩上屈肘、自然挥臂 (甩轻物比声音响亮) ;接着, 进行持轻物对投 (“扔糖果”) , 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并自由进行练习与比赛;接着开展班级擂台展示赛;最后引导学生小结出持轻物投掷是肩上屈肘、快快投出的动作技能。

在教授二年级原地侧向投掷轻物一课中, 笔者选用四色纸球教学, 在课的开始导入活动操, 进行不同颜色、同种颜色纸球抛接, 接着引导如何将球弹得高——玩地炮, 向下投, 比谁的声音响亮;再接着玩“打地洞”, 指导学生打竖起的泡沫板 (距离3~4米) ——打老鼠 (指导固定好泡沫板) , 学生练习投掷——指导分组 (扮演调皮老鼠, 学生投准) ——打飞碟 (飞起的泡沫板) , 最后进行扫雷投掷游戏。

在三年级原地侧向投掷技术教学中, 笔者针对学生活泼好动、求新求趣, 且具有一定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实际情况, 针对主教材选用软式排球“逛游乐园”的情境设计教学, 采用投向奥运五环——炸城堡——打坦克辅助进行掷准练习。课中, 运用情境游戏让学生通过集体徒手练习——自主尝试——观察感悟——师生互动——练习巩固——展示提高等环节的教学, 通过不断自我尝试、比较、提高的探索过程, 提高学习效能。

此外, 在平时的教学中, 还要做到结合各水平段的投掷目标, 将教学内容有机地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设计教学环节要巧妙, 讲解示范、分组练习、分层教学、游戏竞赛、情境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要交叉使用、环环相扣, 做到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乐, 充分享受体育所带来的快乐, 同时在积极参与中, 获得身体素质的有效发展, 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实现有效教学。

四、开发利用器材, 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投掷教学中, 平时常见器材一般都是“老三样”, 即沙包、垒球、实心球, 许多学生一见这些器材就感到厌烦。对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结合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目标选用不同的器材, 改变单调乏味的投掷教学方法,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 在低年级持轻物投掷教学中, 笔者采用旧毛巾 (系结成团) 、废旧羽毛球、报纸制成的鱼式标枪、纸飞机、纸球、纸飞镖等进行练习;针对中年级学生, 可采用软式棒球、软式排球、小波波球等;高年级使用灌有沙子的易拉罐等器材。正是由于所使用的器材不同, 使原来没有联系的投掷知识得到了联系, 原来看起来无用的东西得到了应用, 从而使学生懂得了知识积累及掌握知识技能技巧的迁移在体验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 也让学生为此感到新颖、有趣, 且乐于参与, 为以后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上一篇:密码键盘下一篇:强化基础理论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