衔接探析(精选11篇)
衔接探析 篇1
摘要:在物权登记制度中, 以往传统的物权登记多以形式审查为主, 缺乏对物权进行详细严格的审查, 不利于维护物权变更双方的利益, 保护交易的安全和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本文通过探究公证和物权登记制度两者在制度上进行衔接的方法, 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物权登记和法律公证制度。
关键词:公证,物权登记,衔接
物权登记制度是基于公式公信原则而产生的, 为避免过度拖长物权变更的周期, 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 原先的实质审查渐渐转变为形式审查。改变审查模式之后的缩短了审查周期, 但审查本身缺少了更加严格细致的流程,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将法律公证制度与物权登记进行衔接, 补充物权登记缺失的实质审查环节至关重要。
一、物权登记与公证制度
物权登记的首要意义在于公示存在变动的不动产物权, 物权的相关人和利害关系人都可以通过查阅登记簿了解不动产物权的变动情况。物权登记分为实质审查主义和形式审查主义, 他们之间最主要的区别就在于是否由登记部门对物权变动的原因进行“真实性和合法性”的核查, 采用实质审查可以有效防止因物权登记的权威误导购买人, 而形式审查则相对宽松的多, 只是进行形式上的审查, 只要材料齐全一般都可以登记通过, 审查周期相对较短, 更加符合社会经济发展。
在法定的公证制度下, 公证是进行物权登记前必须经历的一个前置程序, 公证机关对造成物权发生变更、转让、设立、消灭的原因进行实质性审查, 而物权登记机关只负责对申请物权登记所提交的文字材料进行审核, 经过由公证机关和登记机关审查通过的物权契约才能成为真正的不动产权利的凭证。
二、物权登记引入公证制度的意义
一方面公证机关具有良好的实质审核能力, 可以从体制上与行政机关区别开来, 公证机关是一个定位于国家证明机关的单位, 从而在体制上解放物权登记机关, 并且保证了公证机关不受行政机关的不正常干预的影响。这样一个能够正常行使公证实质审查权利的证明机构, 会变的具有更加具有专业水准, 最大程度的防止实体错误的发生, 即使在公证时出现错误能够承担相应的赔偿问题。
三、如何让公证和物权登记制度相衔接
(一) 建立健全物权登记体制
物权登记体制是一项关乎公民权利、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制度。而建立健全物权登记体制需要整合社会各方面的资源, 优化资源配置, 各单位协同合作, 进行行之有效的物权管理。由于在物权登记机关改革并未发生重大成效的情况下, 个人认为在物权法草案中将公证相关内容写进法律中, 充实完善现有的物权登记制度是一种行之有效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同时, 由于物权登记制度相对较为复杂, 是一个需要多方合作共同出力的系统工程, 包括像预告登记、登记异议等。而公证机关在整个物权登记环节中只是占了其中一环, 公证机关发挥的作用使有限的、辅助的, 却又是必不可少的。
引入到物权登记制度, 不代表削弱和取代物权登记的职权, 也不意味中公证机关职权的加大, 而是将公证机关与物权登记机关相结合, 职能功能相互配合, 相得益彰, 使物权登记制度充分的发挥制度应有的社会效果。
公证机关和物权登记机关的关系可以简单的概括为“公证跟随登记”。在实际操作中主要表现为两点: (一) 在物权登记领域, 法律公证的可用范围在物权变动登记的限制原因以内。考虑到公证主要是为了维护物权的安全性真实性, 所以在原则上只要引起物权变动的原因是可以进行公证的行为, 都可以在公证后进行物权登记。而进入登记环节是不需要公证的, 除非有特殊情况存在, 一般在法律中有相关的规定。 (二) 除非法律有特殊规定, 一般情况下, 公证的效力近存在于登记环节的前置程序, 和登记环节的对外效率一样, 不能单独获得物权 (债权) 生效或更改变动的法律效力。
关于公证行为效力的问题, 仍然是一个有待探讨改进的问题。公证行为的效力在现行的法律中有两点体现:第一点, 公证是物权登记行为产生效力的必要条件, 例如在房屋的买卖合同中未经公证则该合同不具有法律效益。第二点, 公证是登记的前置程序和必需过程, 即工作是进行物权登记所必须履行的一个过程, 不经过公证就无法进行后续的登记程序。这时公证就不会对物权合同或协议本身是否生效产生影响。
这两种公证行为方式的各有利弊, 个人更加倾向于第二种公证方式。尽管在学理上有大量的不履行特定程序就没法生效的限制性合同, 司法实践中也有特定的“合同不经相关公证无法产生效力”的规定, 但是以我国目前的国情来看并不适合将公证与否作为合同是否生效的要件。主要从两方面来看, 首先, 合同是合同双方互为约束的文件, 如果合同生效和合同规定的物权变动生效这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发生冲突, 不能同时产生效力的话, 是不利于市场化商品的快速流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三十多年前的改革开放初期, 许多地方都规定了“不公证不生效”, 到如今这种靠公证来生效的方法已经越来越跟不上经济和时代的发展了, 众多的行业精英也对这公证生效的做法持反对态度。如果一个国家的公证制度足够发达, 公证时可以较为快速和高质量的完成公证服务, 对于需要公证服务的人来说, 不需要耗费太多金钱和精力, 也不会影响到正常的交易速度和物权转换速度, 实行“公证才生效”的政策也未尝不可。实际上, 我国的公证制度应用范围有限, 相关从业人员相对匮乏, 如果将所有涉及物权变动的合同全部公证, 整个公证的周期必然会拖得相当长, 对于经济社会的及发展也是十分不利的。
(二) 将公证效力和物权登记效力紧密结合
将两者结合起来可以避免引起不必要的争执。由于目前物权立法中物权登记的效力尚无定论, 各方意见争论不休。如果支持公证具有独立的法律效力, 会加剧本就错综复杂的物权机关和公证机关的争论。如果将公证作为进行物权登记的前置程序, 就可以将两者紧密结合起来, 对外保持一致, 从而避免因引入公证程序对原有物权登记造成的冲击和影响。
(三) 在物权立法中规定物权变动的公证制度
根据公证跟随登记走的原则, 应当在立法中规定, 在申请物权变动登记时, 需要先提供公证机关颁发的公证文件。物权登记中的强制公证是我国现有公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已在其他领域中实行多年, 这样的制度是可行的。
(四) 提升和发展公证人员业务水平的质量和人员的数量
由于我国的公证法对实质审查有着详细的规定, 我们需要在审查的范围、方法和程序流程方面统一规范做法, 让各个地方部门按照制度实行, 从制度上保证审查的质量, 提升人员业务水平。为统一相关从业人员的从业素质, 公证员必须通过国家司法考试, 获得相关的资格证书。整体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的提升, 对于处理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实质审查案例有很大帮助, 所审查的结果也更容易被交易双方认同和接受。
四、结语
由于目前我国的物权登记制度相对不够完善, 尤其是其中的公证制度的相关规定还很十分欠缺, 所以登记机关和公证机关应当抛开部门之间的隔阂和偏见, 精诚合作, 将登记效力和公证效力真正结合起来, 共同将物权登记的行政办事效率最大化的提升。此外还要结合立法工作将登记制度和立法制度进行明确的分工规定和审核流程的制定, 让物权登记有法可依, 快速将物权工作推向正常高效运作的环境中。目前我们需要将物权登记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按照先公证再登记, 不公正不登记的办法严格执行, 让物权登记制度快速便捷的为社会发展进步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汤维建, 陈巍.物权登记与法定公证制度[J].法学论坛, 2007, 01:22-25.
[2]陈巍.公证与物权登记制度的衔接[J].法学家, 2006, 02:27
[3]尹琳琳.公证与物权登记制度的衔接[J].法制博览, 2016, 17:283.
衔接探析 篇2
进入小学后,面对新的同学老师,一些孩子难免会不适应。学习环境也发生了改变:幼儿园以游戏、活动为主,孩子们总是处在“动”中;而小学则更侧重课堂学习,还得完成一定量的作业,必须“动中有静”。
从幼儿园升入小学的过程在教育中非常重要,简称“幼小衔接”,一直是教育界研究探讨的问题。
除了老师做出的努力外,家长自身的努力更为重要。因为幼小衔接的重点仍然在孩子生活学习能力、性格培养方面,如果家长能在日常生活中以科学方式引导,这个过渡将会十分顺利。
1、养成好习惯熟悉新角色
小学一年级新生,常常有不注意听讲、时间观念差、依赖性强等小“毛病”。家长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培养,让孩子们提前熟悉新角色,为迎接即将开始的学习生活做好准备。
首先,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专心听别人讲话的良好习惯。比如,有意识地让孩子坐下来看看书(宜选择带有拼音、图画的经典名著);或在一小段时间里集中精神做一件事,从5分钟到10分钟,慢慢培养集中精神做事的习惯。
其次,培养良好的承受能力也很重要。幼儿园老师多是给予孩子鼓励,但到了小学,难免会受到老师的批评,没有经过挫折教育的孩子易产生抗拒心理。家长应有意识地给孩子进行挫折教育,遇到不合理的要求要坚决拒绝,不管怎么哭闹,久而久之孩子才能适应挫折。
2、培养好心态适应新环境
进入小学后,面对新的同学老师,一些孩子难免会不适应。学习环境也发生了改变:幼儿园以游戏、活动为主,孩子们总是处在“动”中;而小学则更侧重课堂学习,还得完成一定量的作业,必须“动中有静”。
许多刚升入小学的孩子无法改变爱动爱玩的习惯,家长应提前给孩子打“预防针”,使其明白“长大成人”的道理,同时帮助孩子客观分析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激励孩子不断向目标努力。
3、调好生物钟跟上新节奏
幼儿园的孩子中午睡午觉,有时还迟到早退。一进小学,学生们最不习惯的就是午睡时间少了。在上小学前,家长要帮子女提前调整好生物钟,每天早上6∶30起床,午休控制在半小时左右,晚上20∶30就该睡觉,保证每天有10小时的充足睡眠时间。提前将生物钟调好,这将让一年级新生轻松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节奏。
4、做好自己事认同新起点
小学一年级新生还会遇到与同学相处的问题。
幼儿园里,大家都是玩伴,团团围坐在一起;小学里则是同学,和同桌共享一张课桌,角色并不一样。暑假里,家长要有意识地让子女与同龄伙伴一起活动,找同学感觉。比如带着他们去社区会所,和小区里的同龄伙伴多接触、多玩;也可以创造机会让子女与亲戚朋友家的同龄孩子多亲近。
5、放手去锻炼自己做事情
孩子入学后,许多事情要自己做,如:系鞋带、下雨打伞、削铅笔、背书包、按课程表准备书包、根据冷热添减衣服……在日常生活中,要逐渐减少父母或其他成人的照顾,让孩子学会自己起床、睡觉、脱穿衣服鞋袜、铺床叠被、学会洗脸、漱口、刷牙、洗手、洗脚、自己大小便等。
在学前缺乏锻炼,孩子在开学后就有可能手忙脚乱。老师是不会因为一两个孩子没有做好准备,而推迟正常的教学进程的。
6、平时多劳动主动担任务
入学后,孩子们除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外,还要分担班级、学校里的一些劳动任务。平时,家长应要求孩子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学点简单的劳动技能,如:开、关门窗,扫地、抹桌椅,在活动、游戏或开饭前后,能拿出或放回餐具、玩具、用具等。还要学会洗涮碗筷、端菜盛饭、收拾饭桌;学会洗简单的衣物,如小手绢、袜子等。
7、生活中学习读书练能力
语文学习方面,培养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很重要。家长要教孩子多讲故事、背诵古诗、唱儿歌;带孩子外出时,要引导观察树木、房屋、动物等,回家后问他能否说说去过哪儿,那些地方有什么东西给自己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平时有意识地让孩子认认标牌上的字、食品包装袋上的字等,激发孩子的识字兴趣,提高识字量。
衔接探析 篇3
【摘 要】分析广西中高职衔接“2+3”工作在操作层面存在的问题,针对目前中高职衔接工作在操作机制上的不足,从“衔接”与“选拔”入手,通过调研,集思广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广西 中职 高职 衔接机制 操作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B-0032-02
实施中高职衔接,促进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构建科学、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职业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全面建设现代化社会的迫切需要,也是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在自治区教育厅的统一部署下,广西机电工程学校选择部分紧扣广西区域经济和特色产业的专业积极探索中高职衔接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真正做到了强强联合。其中人才培养方案是中高职学校充分沟通、共同制定的,充分体现了中高职衔接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特色和要求:一是积极探索建立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注重中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内涵、教学条件等方面的衔接,强化学生在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区域产业发展和升级的需求。二是紧贴本地区产业结构布局,探索中高职专业设置的衔接。根据广西社会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研究确定中高职教育衔接的专业及教学标准,为中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教学规范。三是积极探索中高职教育招生制度改革。根据中高职教育的发展规律和广西职业教育发展情况,推进中高职招生制度改革,研究制定中职毕业生进入高职学习的办法,满足学生职业发展和继续学习的要求。
一、中高职衔接招生工作情况
(一)强化招生宣传力度。根据国家有关文件及政策,首届试点招生计划由教育厅下达。广西机电工程学校认真分析了广西的招生形势,把“2+3”中高职衔接招生工作作为学校招生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加强联系、寻找地域优势,建设稳固的生源基地,学校之间共同组建招生工作小组,共同制订招生计划和实施方案,共同开展招生宣传工作,确保招生计划的圆满完成。同时,为提高试点项目对学生和家长的吸引力,我们与广州、东莞以及区内的几家优秀企业共同合作,订单培养,联合招生,增强人才培养的实用性,提高专业竞争力。
(二)招生录取情况良好。中高职衔接“2+3”分段培养试点招生计划是,2011年录取人数为2500人,报读“2+3”人数为32人,实际录取22人;2012年共录取人数为3011人,报读“2+3”人数为583人,实际录取576人,报读本科人数为90人,实际录取37人;2013年共录取人数为3254人,报读“2+3”人数为1778人,实际录取587人报,报读本科人数为81人,实际录取69人,2014年共录取人数为3042人,报读“2+3”人数为1839人,报本科人数为150人; 2015年共录取人数为3096人,报读“2+3”人数为1757人,报读本科人数为400人;学生和家长对上中职升高职从观念上给予新的定位,比较好地完成了招生计划。
二、操作中需要探讨的关键:如何选拔与衔接
(一)问题入手。找出项目合作学校之间在人才培养理念、课程设置和体系的衔接、教学评价、师资队伍、实践条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科研先行。将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转化为立项课题,开展全局性、系统化、针对性研究,为项目又好又快地实施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三)分类试点。首轮选择服务业和制造业两类不同的专业试点。数控专业在中职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数控车的操作技能,在高职阶段主要培养学生加工工艺和多轴加工中心的操作和设备维护能力;物流管理专业采用与企业联合培养的模式分步实施,在中职阶段主要培养学生岗位技能和经验层面的职业能力,在高职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策略层面的职业能力。
(四)分步推进。通过试点积累经验,逐步扩大中高职衔接的专业面。
三、可行性对策
为保障中高职衔接“2+3”分段培养试点项目的顺利开展和实施,广西机电工程学校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桂林理工大学、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等6所院校,共同组成了“中高职衔接管理办公室”,由广西机电工程学校分管领导担任主任,成员由两校教务、学生管理部门、招生就业部门及相关系部领导组成,对中高职衔接班的招生、教学和学生管理等相关工作进行协调管理,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
(一)联席会议。建立中高职院校管理层面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讨论和解决中职和高职两个学段中教学和学生管理出现的相关问题,科学规划、统筹考虑,有序推进,确保科学稳步发展。
(二)联合教研。围绕试点项目的专业建设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相关系部与对接学校就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资源、教学过程、评价机制等定期开展教研活动,统一课程体系标准、质量评价标准、听课评课、交流心得。
(三)联建基地。发挥广西机电工程学校和对口中专校各自的实训基地优势和特色,资源共享,集约办学,联合建设共享校内外实训基地。
(四)联动行业。各校发挥各自影响和实力,与地方行业、企业如纬创、富士康、上海通用等大型制造类企业合作建设试点专业。与广西及周边城市的旅行社、景区、酒店合作建设管理试点专业,让这些企业参与到试点专业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招生、就业指导等过程中,推进试点专业的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五)联创特色。围绕学校文化、体制机制、培养模式三个层面打造中高职衔接的特色。
1.学校文化。以“爱岗敬业,自强不息”的精神作为学校文化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高尚职业道德和高超职业能力,将这样一种学校文化辐射到对接学校,引领试点班学生,引领试点专业文化的建设。
2.体制机制。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目标,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内涵,办好一批中高职共享型校内外实训基地,办出具有特色的中高职衔接试点班。
3.培养模式。围绕质量标准、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评价方法、实训基地、师资队伍等环节,探索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按照“分层化、分级别、模块化、学分制”的课程建设思路,扎实推进中高职衔接的试点工作。
四、对高职院校“如何介入中职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问题的探讨
实施中高职衔接项目的学校均有完善的教学和学生管理制度,管理制度严谨规范,此外,针对衔接项目,学校正在进一步修订和规范《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制定衔接班的《教学管理制度》,同时做好以下工作:
(一)建立中高职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衔接制度。中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和规格上有许多共性,衔接教学中应坚持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实用性、技能性等特点,同时又有所侧重,中职教育强调经验层面的知识和技能积累,培养中级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强调策略层面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
(二)建立人才培养方案的衔接制度。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抓手,着力解决中高职衔接中存在的核心问题。中高职衔接能否成功首先要解决设计层面的问题,应该着重做好人才培养方案顶层设计,然后逐步在课程体系、教材、教学资源、教学过程、评价机制等方面做好进一步的衔接工作。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我们将以专业和地方产业为纽带,与行业、企业建立紧密联系,推进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和就业结构变化的高素质人才。
(三)建立课程体系衔接制度。课程体系是中高职衔接中存在的关键问题,根据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要求,系统构建课程体系。我们按照“分层化、分级别、模块化、学分制”的建设思路开展工作。
1.分层化围绕中职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在考虑学生面向第一岗位的职业特定能力的同时,统筹考虑行业通用能力和跨行业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2.分级别按照中职、高职、本科等不同级别,明确各自的教学重点和范畴,制定具体的课程标准,开发适合不同级别的课程和教材。
3.模块化根据不同级别的要求,将分层化的职业能力课程,按照不同级别组建成相应的模块。
4.学分制搭建柔性化管理平台,推行学分制的管理模式,为学生提供方便的、可持续发展、终身学习的服务。
(四)建立职业资格证书衔接制度。分段完成职业技能培训,前三年在对口中职校学习,取得本专业中级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后两年升入高职阶段学习,毕业时获得本专业高级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五、建议和意见
第一,完善考试制度[规定时间、统一标准、确定技能考试的方向和参照标准(结合中职教学大纲和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共同研究)、文化为辅],最好由上级教育部门调研后统一标准、专门机构。
第二,让技能成为必考项目,除了文化高考还应该为中职设“技能高考”,完善中职技能高考大纲设置试题。
第三,联合中职招生宣传,投入一定宣传经费用于补偿中职学校第三年学费收入(对口协议学校)。
第四,扩大社会宣传、使社会、家长对升中职、上大学有更直观的认识,以便得到家长的支持,扩大招生层面。
第五,让一些动手能力强,有特长的高中生、初中生报考中职,通过中、高职(中职+本科)阶梯式的教育模式,培养他们成为“金牌蓝领”。
实践证明,中高职衔接模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到专业基础知识与提高实际操作能力,还可以不通过高考直接进入高职学校进行学习,对学生和家长都有较强的吸引力。通过不断实践和完善,广西将搭建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立交桥”,使职业教育在学制体系上包括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层次,扩大职业教育的影响力,满足社会、家长、学生的需求,进而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实现中高职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顾坤华.“层次”之痛困扰高等职业教育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3-12-10
[2]李晓明.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职本科教育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12(3)
[3]孟源北.中高职衔接关键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3(4)
[4]张健.应用型本科等同于本科高职吗[N].中国教育报,2014-03-31
[5]管弦.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3(9)
[6]赵瓅.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的途径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6)
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探析 篇4
高一数学相对于初中数学, 知识与能力要求都大。“学生感到难学, 教师感到难教”的问题一直困绕着高一师生。经过高一近一个学期的学习, 相当部分学生已感觉到高中数学并非想象中那么容易学, 甚至觉得茫然, 数学成绩出现下坡趋势, 已开始进入数学学习的“困难期”。他们从初中升上高中, 面临着以下几大难题或变化:
1.学习环境、心理的变化
升入高一, 环境可以说是全新的, 新教材、新同学、新教师、新集体等, 学生有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的适应过程。另外, 经过紧张的中考复习, 考取了自己理想的高中, 有些学生产生“松口气”想法, 进入高中后无紧迫感, 也有些学生有畏惧心理, 他们在入学前, 就耳闻高中数学很难学, 高中数学课一开始的确有些难理解的抽象概念, 如集合、映射、函数等, 使他们从开始就处于被动局面。以上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高一新生的学习质量。
2.课程内容的增加
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少, 课堂容量小, 而到了高中, 知识点增多, 课堂容量大。高中数学一开始, 概念抽象, 定理严谨, 逻辑性强, 教材叙述比较规范, 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的内容较多, 知识难度加大, 且习题类型多, 解题技巧灵活多变, 多为研究变量、字母, 不仅注重计算, 而且还注重理论分析, 体现了“起点高、难度大、容量大”的特点。相对初中数学很有“生活味”来讲, 高中数学更有“数学味”。
3.教材难度增加
由于近几年教材内容的调整, 虽然初高中教材都降低了难度, 但相比之下, 初中降低的幅度大, 而高中由于受高考的限制, 教师都不敢降低难度, 造成了高中数学实际难度没有降低。因此, 从一定意义上讲, 调整后的教材不仅没有缩小初高中教材内容的难度差距, 反而加大了。
4.教学方式改变
教师教法的改变, 在教学方式上, 高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与初中也有所不同。初中时由于所学内容少, 涉及题型简单, 课时较充足。因此, 教师有充足时间对重难点内容进行反复强调, 对各类习题的解法进行举例示范, 学生也有足够时间进行演练、巩固, 简而言之是一种重复机械的模仿式教学。而到了高中, 由于知识点剧增, 教学教材内涵丰富, 课堂容量大, 进度自然加快, 没有更多的时间来反复强调重难点内容, 而课后安排的习题类型也不可能与课堂上所讲的配套、类似, 教师在授课时更多的是讲解核心概念、基本原理, 注重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培养, 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学生的心理转变与衔接
在高一教学中, 因教学内容等诸多因素, 学生小学、初中数学成绩一直很好, 高中数学成绩可能有不如意的时候, 要多鼓励学生, 要教育学生调节好自己的期望值。在高一教学中, 要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培养学习数学兴趣。学生学不好数学, 少一份责怪, 多一份关爱。要多找自己的原因, 要深入学生当中, 从各方面了解关心他们, 特别是后进生, 帮助他们解决思想、学习及生活上存在的问题, 培养其自信心, 激发学习热情。由于高中数学的特点, 决定了高一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大挫折多。为此, 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 使他们善于在失败面前, 能冷静地总结教训, 振作精神, 主动调整自己的学习, 并努力争取今后的胜利。平时多注意观察学生情绪变化, 开展心理咨询, 做好个别学生思想工作。
三、教学方式的衔接
1.巧设情境, 引起学生无限遐想
很多老师在备课时认为情境不重要, 关键是教学内容要精心处理, 其实不然。数学教学中, 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 不但能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更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发现欲,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实践中, 常见的是问题情境。通过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使学生在心理上形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须解决的求知状态, 形成克服困难的主动积极的心理倾向。可以使学生利用已知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 这样获取知识, 不但便于保持, 而且能给学生一种成功的喜悦感, 也在思考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花样百出, 让课堂充满期待
有些老师沿用传统的“复习、讲解、练习、小结”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也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教学方式单一, 留给学生发挥的空间很少, 让学生感觉课堂无味。如果能改变观念, 多动动脑筋, 多一些花样, 数学课堂一样能让人期待。当然, 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是不能用, 关键是要有一些变化, 有新意。如分组学习课、自学课、研究性学习课。这就要求老师前期准备工作做得充分, 目的明确, 并能有效反馈。
3.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高中学习基本采用“已知理性认识——新的理性认识——实践”的方法重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好的学习习惯有:预习习惯、审题习惯、演算、验算习惯、艇题习惯、解后反思的习惯、纠错订正的习惯、善于交流的习惯、勤学善思的习惯、归纳总结的习惯、做笔记的习惯、写学习心得的习惯、上课专心听讲习惯、独立完成作业书写规范工整的习惯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怎样观察与思考、怎样理解与分析、怎样综合与应用, 是高中数学的难点所在。掌握学习方法是攻破这个难点的措施之一。正确对待学习中遇到的新困难和新问题, 要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顽强的学习毅力, 要有足够的学习信心。
4.教师亲切幽默, 营造和谐学习气氛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 数学语言力求简练准确, 但并不是说数学课就只能是枯燥没有感情的说教。和谐的师生关系, 对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很有帮助。要想做到这一点, 首先应将师生关系准确定位。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角色应定位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和伙伴, 教师与学生彼此平等, 共同成长。师生人格的平等, 能使学生享有探究的自由,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其次要善待差异, 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 感受学习的快乐和价值。满足学生精神的需要, 体验学习的成就感、自豪感和使命感。另外, 教师的人格魅力也很重要, 如亲切的笑容、幽默风趣的语言、耐心细致的帮助学生、宽容学生的错误、鼓励学生的成长等。
四、总结
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勤奋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 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 不仅学会, 而且会学。只有这样, 才能在教师的有效衔接下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才能学好高中数学, 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摘要:高一数学的学习是学生阶段一个关键的时期。升入高中后, 用初中的学习方法已经不能适应高一数学的学习, 这使一些学生失去了对高中数学的学习兴趣。本文对高一数学与初中数学的衔接教学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一数学,初中数学,教学衔接,兴趣教学
参考文献
[1]范安新.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魅力中国, 2010, (3) .
[2]刘小丹.浅谈高中数学教学的创新教育[J].教学研究 (河北) .
衔接探析 篇5
关键词:传媒监督;新闻自由;司法公正;司法独立
现代科技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传媒渗透社会领域插上了强劲的翅膀,提升着新闻舆论对社会影响的广度和深度。近年来传媒对司法活动高度关注,尤其是“孙志刚案件”、“许霆案件”、“成都孙伟铭案件”等案件通过媒体的舆论报道抑或影响了案件的裁判结果,抑或影响了案件深层次背后的法律、法规的更改、存废及社会制度的变革,堪称媒体与司法互动的典型。与此同时由于传媒与司法二者特性和社会功能的不同,因此而出现的矛盾和冲突不断的进入人们的视野。所以,极有必要对传媒与司法的关系作出理性的探討。
一、我国司法与传媒关系的现状
新闻媒体介入司法,对案件的报道,以及对案情、案件审理过程和裁判结果的关注,是我国社会文明进步,法治观念深入人心,民主法治走向完善的重要标志。然而,由于传媒报道在时间上具有抢先性、空间上具有广泛影响力,使得司法活动面临巨大的舆论压力,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办案受到一定的干扰和影响,进而引发了一些非理性的“舆论审判”现象。
(一)司法独立受到影响
传媒的监督职能,无疑对于我国的司法公正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但是随着传媒的不断发展,其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伴生了不少负面影响,使司法独立受到影响,它从侧面反映出了传媒对于司法活动的巨大影响力,极易引发“传媒裁判”。司法实践当中,我国的司法机关、司法活动本身由于现有政治体制原因,本身就容易受到行政机关、上级机关、上级领导有形无形的影响干预,出现裁判者掌握不了裁判权的不正常现象,伴随现代科技的发展传媒实力不可小觑,已成为新的足以影响司法独立的新兴力量,司法独立、司法公正正面临着进一步的新的挑战。
(二)媒体的不适当报道
媒体对于司法活动只是外围监督者,而非裁判者。媒体不应利用新闻报道所形成的所谓的“民愤或民意”,给司法机关施压而使司法独立受到影响。媒体对于案件的过分的、极具倾向性、不客观、不分阶段、不分程度的报道和一些所谓的“专家意见”很容易形成“媒体审判”,媒体报道形成巨大的舆论压力,影响审判人员的独立理性判断,从而影响乃至主导审判活动。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与匿名性,许多网络上的行为难以受到法律的有效监督与控制,许多新兴的事物也更容易侵犯当事人的合法权利。
二、传媒与司法发生冲突的原因
传媒与司法发生冲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传媒与司法特点不同。首先,传媒与司法对正义的理解不同。传媒通常以道德化的视角来看待问题,这与司法法律化的视角有着巨大的出入。其次,传媒与司法对事实的认定方式不同。司法是一项专门性的技术活动,司法对事实的认定需严格遵守法定的程序规则。传媒则不同,时效性的要求使传媒不可能保证所报道事项客观属实。最后,司法活动具有严格的程序性,要求程序正义与实质正义并重,特别要求程序合法;而传媒并没有严格的程序要求。
第二,立法上的缺陷。我国至今尚未出台一部统一的《新闻法》,对众多具体的传媒活动缺乏规范或只有原则性的规定,规范过于笼统,对于传媒报道司法活动的时间、范围、方式等都没有具体规定,媒体在现实中经常无法可依,难以准确把握案件报道的尺度。
第三,传媒工作者的素质参差不齐。传媒活动需要专业的技能,而传媒工作者的专业素质也有高有低,因此不能保证所有的报道都能做到公正客观,也不排除某些媒体及媒体从业者为了某种目的而故意歪曲事实的可能。同时,大多数传媒工作者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法律职业培训,因而在报道中容易侵犯案件当事人的权利。
第四,社会公众法治观念不强。普通公众法律意识普遍不高、分辨众多信息真伪的能力较弱,公众往往容易对媒体的报道盲目信任,当司法裁判结果与传媒观点不一致时,就可能造成公众舆论与司法的对立。
三、对完善我国司法与传媒关系的一些建议
我们必须要正视的情况是,我国的司法独立和新闻自由都尚未得到充分有效的保障,对二者之间的关系应进一步进行调整。为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切实保障法院独立和法官独立
确保司法公正的重要前提,就是切实保障法院独立和法官独立。另一方面,要确保法官审判的独立,排除包括舆论影响、公众意见、“人缘”和“地缘”在内的,一切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判决的因素,使法官在一种“独立”的环境中独立进行司法审判。
(二)完善相关立法,制定《新闻法》
我国还没有颁布具体的规范传媒工作者权利与义务,保障言论自由、出版自由的法律。应当尽快制定《新闻法》,明确传媒介入司法过程的时间、范围、报道程度。对于传媒从业者侵犯司法公正审判的行为规定相应的责任建立完善责任追究机制。同样,如果司法机关侵犯到新闻自由的,《新闻法》也应给传媒维权提供法律支撑。
(三)提高传媒从业人员的法律素养,提高公民法律意识
新闻从业人员要学习法律知识、了解法律程序,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同时也要加强法制宣传力度,加强普法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从而使其尽可能客观、理性、合法的去评判媒体报道的案件。减少因无知或盲从给司法机关、司法活动造成的不必要的外在压力。
(四)司法部门做好舆情的引导工作
司法裁判是基于对案件材料的全面把握,而舆论通常来自对于媒体报道的理解。如果舆论在不了解案件事实的情况下枉加评论,会给司法机关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面对舆论对司法活动带来的影响,司法机关也要加紧研究,找到科学合理的应对办法。司法部门应当积极利用网络平台争取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报道事实真相,通过公开、透明的案件信息引导网民进行理性思考,积极行使话语权,主动引导社会舆论。掌握舆论主动权,不给不良舆论声音以生存空间。
四、结语
从总体上讲传媒对司法的监督有助于司法公正,虽然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带来干扰司法独立、影响司法公正的负面后果,但这种影响是有限的。在法治国家、法治社会,任何国家公权力都要受到各方面的有效监督,司法亦不例外。当然,传媒也是这种监督力量中不可或缺的一种。传媒监督司法的理想状态应当是在实现社会正义与人权保障的共同价值目标下,维持新闻自由与司法独立两者之间适度的张力。传媒在不侵害司法独立与无罪推定原则的前提下,既不影响司法机关履行职能的行为,也不侵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正当、不偏私的受公正审判的权利。传媒与司法通过各自的运行机制与活动领域,相互触动、补充,发挥各自最佳的效应。
【参考文献】
[1]景汉朝:正确把握司法与传媒的关系[J].中国法制网,2009.10.14。
[2]顾培东:《论对司法的传媒监督》,载《法学研究》1999.6。
[3]丹宁勋爵著 刘庸安译:《法律的正当程序》.法律出版社.1999.11.1。
[4]宋双、薛颖:传媒与司法的冲突与协调.长白学刊.2005(1)。
税收征管法与刑法的衔接问题探析 篇6
1 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共性角度。固然, 《征管法》与 《刑法》从不同角度约束和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但是二者之间的联系密不可分。首先,调整对象方面,后者对于危害税收征管罪做出了具体的、明确的规定,而相关内容在前者内容中也有所体现,无论是界定还是法律责任上都有所明确。其次,针对税收犯罪的刑罚。虽然,就体系及内容层面而言,税法中有所涉及,而就解释与执行层面而言,更多的是根据后者实现对税收犯罪的刑罚。[1]最后,具有强制性。就某种程度而言,二者作为部门法,都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为法律执行提供充分的保证。
另一方面,区别角度。首先,对象差别性,分属于不同的法律部门,前者主要是针对税收义务及权利的调整; 后者是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及惩罚措施的法律制度; 其次,性质差别性,前者具有义务性,而后者更多地倾向于禁止性、强制性方面,其主要目标是明确犯罪行为后,并对犯罪者进行惩罚; 最后,负责形式差别性,前者承担的法律责任具有多重性,而后者仅追求犯罪者自由刑与财产刑。
2 二者之间衔接存在的问题
2. 1 衔接方式存在不合理
现阶段,对我国立法形式研究能够发现,依附性的散在型方式为主,简而言之,将刑法条例置于行政法律当中,并依附于 《刑法》,才是具备意义的一种立法形式。也就是说,《征管法》在列举税务行政管理相关规定后,会在其后赘述“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能够实现对 《刑法》内容的有效补充,以此来缓解修改 《刑法》的巨大压力。[2]事物两面性决定该种立法方式存在一定缺陷,如刑事责任划分不明确,导致 “以罚代刑”的不良情况; 加之经济发展的影响下,各类新型犯罪手段的出现,难以解决实质性问题,对此二者衔接方式并不合理。
2. 2 行政处罚与刑法之间的竞合问题
所谓竞合,是指一个行为产生后果触犯了不同的法律,与此同时,针对不同的法律会产生不同结果的一种现象。税收实施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竞合现象。同时违反两种法律,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二者衔接难度。[3]如在 《税收征管法》第七十七条规定: “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由本法第六十三条等规定行为涉嫌犯罪的应移交给司法机关,并追究其刑事责任”。该条款能够证明行为人已经犯罪,但是税务机关不能够以罚代刑,需要交由相关部门处理。但是税务机关是在处罚后移交,还是不处罚直接移交并未在法律法规中体现出来,难以为实践提供法律依据。
2. 3 条款规定不一致
条款不一致体现在很多方面,如 《刑法》 “危害税收征管罪”中有九条规定了十二个罪名,但是 《税收征管法》中仅有四条,在实践中,无法做具体判断。诸如此类案例还有很多,不再一一列举。
3 实现二者有效衔接的措施
经济快速发展,税收征管背后的问题也随之凸显,新问题及新要求的出现,迫切要求两种法律有机衔接,更好地应对各类问题。
3. 1 灵活调整立法形式,为二者衔接奠定基础
依附性散在型立法方式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原则性、援引性及比照性。第一种已经在上文提到; 第二种是指直接援引刑法中的某条款; 第三种是对行为比照刑法条款,以追求刑责。相比较来看,采取援引性方式更具有优势,但是在具体实施中会存在法律法规不明确等问题。对此笔者建议选择独立性的散在立法方式更好,也就是行政刑罚方式,能够为二者有机衔接奠定坚实的基础。
行政刑罚主要是当事人违反法律时,由法院按照法定程序做出相应判决,促使其履行相应的义务。作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立法形式,不但能够实现二者有机衔接,且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衔接过程中存在的障碍。
3. 2 有效解决竞合问题,为二者衔接提供保障
针对二者之间的竞合问题,笔者建议应该坚持 “选择适用且刑罚优先”原则,简而言之,税务机关在具体实践中,如果发现了涉税犯罪行为,可以先移交给司法机关进行刑事制裁,然后结合具体情况确定是否交给税务机关进行行政处罚。采取这种形式,行政机关不会对行为人做出重复处罚。[4]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处罚效率,且能够有效避免二者之间衔接的竞合问题。
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还有可能遇到已经执行了行政惩罚的现象。对此可以采取两种手段加以调整: 一方面以人身罚折抵相应的刑期; 另一方面,以罚款折抵相应的罚金。而就理论角度而言,如果法院判处的罚金远高于行政罚款金额,行为人需要补充相应的罚金。反之,要将多出的罚金还给行为人。在两个部门相互沟通及合作影响下,能够明确各部门职责,且避免竞合问题产生的混乱问题,为二者有机衔接提供足够的保障,进而更好地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3. 3 统一条款表述形式,为二者衔接提供依据
对于二者相关条款规定不一致问题,笔者认为要统一二者的具体表述形式,如对于相关发票的条款,可以借鉴 《刑法》中的制造和虚开发票的条款,适当增加涉税条款,并将其添加到第六十七条之后,为税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依据。或者利用逃避税替代偷税。通常情况下, “偷”是将别人的东西变为自己的东西,而就本质而言,税收是国家无偿使用的,用 “偷” 并不恰当。对此可以利用 “逃避” 代替“偷”,更具规范性,与此同时,还应加强与 《刑法》中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等衔接在一起。[5]除此之外,对表述方式的统一而言,还可以结合罪刑法定原则进行相应调整和优化,如对于 《征管法》第六十五条的规定 “行为人,只要没有造成欠税结果,将不会构成逃避追缴欠税罪”。事实上,只要行为人将财产转移,税务机关将难以做出判决。对此可以坚持刑法相应原则,修改 《刑法》第二百零三条,将致使改成妨碍。
4 结论
根据上文所述,《征管法》与 《刑法》作为部门法,二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因此对于二者衔接问题,我们应加强对二者之间关系的分析和研究,并明确二者衔接存在的阻碍,采取针对性措施,统一表述方式等,实现二者有机衔接,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及发展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翟志钢.新一轮《税收征管法》修订的几个重点立法问题探析[J].法制博览(中旬刊),2014(1):249.
[2]刘剑文.税收征管制度的一般经验与中国问题——兼论《税收征收管理法》的修改[J].行政法学研究,2014(1):31-41.
[3]黄显福.《税收征管法》再修订需重点关注的问题[J].税收经济研究,2014(4):1-4.
[4]施正文.论《税收征管法》修订需要重点解决的立法问题[J].税务研究,2012(10):57-62.
衔接探析 篇7
大学英语和中学英语教学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一个过程的两个不同环节。中学英语教学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大学英语则为学生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提供必要的学习环境。但是长期以来,大、中学英语教学界各自为政,互不了解,致使两者不能有效衔接。尤其是听力教学,我们知道,中学英语教学一直受高考这个“指挥棒”的左右,而高考英语考试中增加听力是在1999年才开始在部分省、市试行,2002年才正式在全国实行。但是,大学新生一入学就必须把英语听力作为一项主要任务来学习、考试由来已久,因此,学生普遍感觉大学英语学习中,听力最难就不足为奇。因此,要提高大学英语听力教学质量,必须从中学英语教学抓起。中学生活泼好学,模仿力和适应力强,比大学生更易建立起新的语言体系。因而专家们认为,中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听力的最佳时期。由此,我们认为要提高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水平,必须重视与中学英语听力学的接轨问题。
我从事本、专科教学多年,对大学生英语学习的现状很了解,绝大多数学生还是“死学”英语,不会、不能更不敢开口说英语。几乎所有学生都认为听力非常重要,而且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的听力水平感到不满意,但是能够在课外经常听英语的学生只有10%左右,大多数人只是偶尔或基本不听。这说明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普遍较差。听力学习也是仅靠课上的一点点时间,提高能力非常有限。通过我们的调查研究和从学生对于大学英语听力课程所提意见和建议来看,大多数人都表达了想要提高听力水平的强烈愿望。他们要求增加听力课时,要求有更多与外国人进行交流的机会,并且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多选一些与外国人生活比较贴近、文化色彩浓厚的语音材料,而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的那种死板老套的教材。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现在的学生已经不满足于通过考试,他们需要真正地提高自己的英语交际能力。大学英语教学和高中英语教学具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我们所选择的听力要求都是对于普通高校非英语专业和全日制普通高中的最低要求,从中可以看出中学英语是大学英语学习的基础,但是大学英语却不是中学英语基础上的自然平缓的过渡,而是一种质的飞跃,它要求学生从重基础的中学学习转向重综合语言应用能力、重自主学习的大学英语学习。
在具体的教学中,首先,学生要转换心理角色。大学是中学生心目中的辉煌殿堂,吸引了无数学子为之拼搏奋斗。但当中学生进入大学后,面对全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内容,很多学生有相当长一段时间难以适应。部分新生因不适应大学英语的学习而对英语失去兴趣,有的甚至对英语学习产生厌烦感。中学时的努力与大学时的虚度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导致了学习历程的不平衡,以致部分学生缺乏对学习的积极态度、创造性和自主性,情绪不稳定,意志不健全,人格不统一,没有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因此在方法上,不妨先适当地使用中学式的,然后逐步过渡到理想的要求。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在开始阶段。可通过采取相关的学习策略来达到目的,比如情感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进入轻松快乐的学习状态,因为快乐的学习能使学生带着积极的情感投入到学习中,可极大地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信息的流动在情感的氛围中进行,并不断激发和维持着情感的交流;情感的交流在知识的传递中发生发展,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信息流动的成效。把语言的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结合起来,创设培养自主学习的环境,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解脱心理困扰,又可以引导他们逐步适应大学的学习,从而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了解大、中学的不同。近年来,中学英语从大纲制定到教材编写都有较大变化,试图突破原有的语言知识层次教学。但高考的存在,必然产生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方法与教学方法,有时甚至会走入极端。中学课堂教学更加注重的是知识的讲解和记忆,忽略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是由“书山题海”中产生出来的“技巧”,学生习惯了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没有了试题和老师的讲解,他们便迷失了方向。由于高中仍属基础教育,重在知识积累,因此教学手段比较单一,通常以教师讲授为主。大学英语教学则不然,由于外语教学课时有限,老师一般只根据每课的特点,尽量利用每一节课的时间传达相关的信息,而学生自己应懂得如何去进行课后的学习。因此,除了教授知识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如何去自主学习,尤其是听说课程,仅靠课上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听说能力的提高一定是在多听、多说、多练的基础之上的。
再次,在具体的教学中,采取多样形式创造英语学习环境良好的语言环境对于语言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课堂上的时间毕竟有限,仅靠课内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创造课外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始终置身于英语世界中。例如,要求学生坚持与同学用英语进行交流,听英语广播,利用录音、录像、电视、网络及多媒体课件,经常去英语角阅读英语书刊等。这样,学生们置身于英语的海洋中,慢慢就会习惯用英语思维。
最后,可以根据教材特点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比如,本科的《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里面既有对话—纯听力的部分,又有视频—创设情境,可以让学生既练听力,又根据视频里的例子来练习对话,逐渐做到让他们自己创设情境,从而提高学生的“说”英语的能力。还有一种形式就是听一篇小短文,理解中心意思,然后让学生尽量用自己的话复述这篇短文,这样学生在听的时候肯定很用心,先是锻炼了他们的听力,而后在复述
任务型教学法在大学英语听说课中的应用
赵
(天津中医药大学公共课教学部,天津
摘要:任务型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语言为中心的教学过程。本文以“面试”任务为例,论述了任务型教学法在大学英语听说课中的应用,并提出了优点及需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法大学英语听说课应用
在我国传统的英语听说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长期形成了“注入式”的教学模式,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学生始终处于从属位置,不能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学生在课堂中少有机会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如此一来,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听力理解能力差,成为典型的“哑巴英语”、“聋子英语”。外语教学需要一定的知识传授,但更需要生动活泼的、较为真实的课堂教学氛围。
任务型教学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强调“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语言教学方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语言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任务型教学法旨在引导学生用外语做事,使学生通过使用正在学习的语言来完成贴近生活的任务,在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基本英语运用能力的同时,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和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1]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为学生设置一定的生活化的任务,任务由简至繁,由易至难,循序渐进,让学生身临其境并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兴趣,提高自信心,从而提高语言能力。
一、任务型教学法
(一)任务
英语课堂上的任务可以概括为学习者应用英语所进行的促进语言学习,涉及信息理解、加工,或解决问题、决策问题的一组相互关联的、具有目标指向的课堂交际或互动活动。[2]任务本身只是一种方法手段,但它可以促进学生的互动及人际交往,为学生提供在模拟真实的情景中进行交际的机会,从而使语言学习摆脱单调乏味的项目联系,成为有语境、有意义的实践活动。
(二)任务的结构
任务型教学法主要包括五个要素:目标、活动、输入、情景及师生角色。
1. 目标(goals)。
教学任务首先应具有明确的目标。这种目标具有两重性,即非教学目的和教学目的。例如,在“接待外宾”的任务中,非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熟悉接待外宾时需掌握的礼仪,以及如何让来宾感到舒适、满意。而教学目标则是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到接待礼仪中的一些英语表达形式,并且了解中西方在礼仪文化上的差别。
2. 活动(activity)。
任何一个活动都需要有其实质性的内容时又提高了他们的口语水平。再若就是让学生课下准备英语小品,课上表演,这样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兴趣,而且能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加入“说”英语的行列,从而达到我们教学的最终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让他们学以致用。
中、大学英语教学本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为同一个最终目标而奋斗:让学生掌握好英语这门有用的工具,在工作中获取自己有用的信息。各阶段只应该有不同的侧重点,各阶段
越
和规则,也就是学生要“做什么”和“该怎样做”。在课堂上,教师为学生设定任务的内容,并且制定明确的规则,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将教师布置的内容按照相应的要求一步步完成。
3. 输入(input)。
输入即信息输入,是指履行任务过程中所使用或依据的资料。资料可以是语言类的,如新闻报道、天气预报等,也可以是非语言类的,如照片、图表、地图等。
4. 情景(setting)。
情景指的是完成任务的环境或背景条件,包括语言交际的语境,同时也涉及课堂任务的组织形式。在设计任务中,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贴近生活的语言情境,让学生在执行任务时能够充分体验接近真实的场景,达到锻炼语言能力、提高交际能力的效果。
5. 师生角色(teacher/student role)。
在任务中学生是主体,是执行任务的交际者,而教师则充当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监督者及评价者。在任务的进行中,学生传送与接收信息,具有学习的自主性。而教师要组织好整个活动的进行过程,引导并监督学生执行任务,并在任务完成后给予及时的评价。
二、任务型教学法的应用
在传统的英语听说课堂上,学生听力与口语的锻炼机会相对较少,也大多基于课本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一些情景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操练机会,而任务型教学法的应用可以使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任务,自主地学习并提高自身的听说能力。
任务型教学法包含三个阶段:前期任务(pre-task)阶段、任务环(task cycle)阶段和语言聚焦(language focus)阶段。(3)下面以“面试”任务为例,叙述任务型教学法各个阶段的实施过程。
(一)前期任务(pre-task)
在前期任务中,教师引出话题和任务,激发学生积极参与。
在“面试”的前期任务中,教师可以首先用一些灵活的手段,例如播放一段应聘者面试的视频,让学生了解他们在两三年后将经历的场景,由此向学生引入此次话题,即工作面试。在话题引入后,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5—6人,并向学生布置相关任务:
1. 运用书籍、报刊、网络等媒介搜集面试常见问题。
2. 运用书籍、报刊、网络等媒介搜集应聘者面试技巧。
3. 任意选择一家用人单位,并对其工作性质、用人需求等方面有所了解。
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下完成3个前期任务。
(二)任务环(task cycle)
任务环即学生执行任务,各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向全班汇报任务完成情况。
衔接探析 篇8
关键词: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欠缺,解决方式
一、完善初高中课程标准的衔接
2011 年出版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和2003 年出版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是目前指导中学历史教学的权威依据。其中《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对高中历史课程设计的思路提出了要求, “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 根据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任务以及课程目标和基本要求, 遵循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原则, 规定适合高中学生学习的课程目标和学习内容, 为其进入社会和高一级学校奠定基础”。然而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并没有具体提出初中历史教学需要对高中历史教学做铺垫, 来完成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无衔接的初高中历史教学只是片面的历史教学, 因此, 笔者对以后的历史课程标准的修订提出几点建议:
首先, 编制螺旋式的历史课程。螺旋式, “亦称圆周式, 是在不同阶段上使课程内容重复出现, 并不是简单的重复, 而是逐渐扩大范围和加深程度”。 (1) 即将中学历史教学内容在初中和高中两个历史教学阶段循环编排, 即初中历史课程内容在高中历史课程内容中会再次出现, 而高中历史课程内容可在初中历史课程内容中找到。在此, 需要注意几点:一是初高中历史课程内容必须包括中外历史内容, 范围不可局限于中国史或是世界史的某一部分;二是高中历史课程内容在循环初中历史课程内容的前提下, 要不断加深历史课程内容的深度和难度, 保证初中历史课程内容在高中历史课程内容中以“点”的方式呈现, 高中的历史教学通过对“点”的深化, 拓展成“面”, 进一步展开适合高中学生学习的历史课程。
其次, 安排合理的历史课时。比如在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对课时及开课时间有明确的规定, 确保历史课程按正常授课程序进行, 避免初高中以会考和结业考试的时间来随意安排历史课时, 导致与高中历史教学课程衔接的欠缺。
二、加强教科书内容的衔接
历史教科书是初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工具, 通过改编教科书可以促使初高中历史教学形成有效的衔接。
第一, 在初中历史教科书编写不变的情况下, 将高中历史教科书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 在内容上以初中史实为基础, 扩充具有思辨性的历史知识, 同时要做到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内容要对初中历史教科书的内容深化和拓展, 不能让同深度的历史知识做循环重复。
第二, 在高中历史教科书编写体例不变的情况下, 将高中历史教科书具体内容做有序调整, 每一个模块在专题不变的情况下突出时间脉络, 并以此为借鉴编排初中历史教科书, 即将中外历史的时间线索通过教科书呈现给初中生。
三、改善历史教学评价体系的衔接
目前学生学业评价在历史教学评价体系中占主导, 这就使学生和教师把成绩放在了历史教学目的的首要位置, 导致将历史教学局限于初中和高中各自的历史教学, 割断了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 这从反面也就使得改善历史教学评价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 丰富学业评价体系。初中和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皆有各自的评价体系。《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评价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历史习作、历史调查、历史制作、纸笔测验、教师观察、学生的自评与互评”,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中对学生的学业评价有如下建议, “学习档案、历史习作、历史调查、考试”, 可见学业评价的体系不是单单的纸笔测试, 只要将除考试之外的历史学业评价的方式真正应用到历史教学实践中, 即可降低教师和学生对考试成绩的盲目追捧。
其次, 改善考试体制。目前考试体制的利弊在历次教育改革探讨中都是众矢之的, 也是历史教育改革中极难攻破的“堡垒”。为了培养高素质人才, 对于目前的考试体制, 我们应以继承和发展的态度, 对其进一步完善。
四、提高初高中学生历史兴趣的衔接
通过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让学生在兴趣的带动下将初高中历史学习作为一个不可割裂的整体, 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初高中历史教学欠缺衔接的问题。
首先, 丰富学校教育。从大的方向上看, 如果学生对学习的大环境产生兴趣, 则学习历史也不再是一种负担。在学校教育占主导的学习环境中, 教育的模式化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倦怠的情绪。如果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的大环境,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则有利于缓解学习带给学生的负担和压力。
其次, 改进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学校的引领下将历史带出课堂, 走向社会, 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现实社会就是一部发展着的活历史, 不论初中阶段还是高中阶段, 学生在现实中探寻历史根源, 都会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因为兴趣的存在, 学生很容易将初高中两个阶段的历史学习衔接起来。
再次, 完善教科书。通过在教材中插入学生感兴趣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和历史图片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设置有趣的历史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的鲜活性;将其他学科的内容引入历史教材中, 让学生看到历史是与社会息息相关的。
参考文献
[1]赵亚夫, 齐健.历史教育价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
[4]朱煜.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5]余伟民.历史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6]郑林, 侯桂红, 吴波, 刘玉群, 张逸鸿.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实施现状调研报告[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 2013 (3) :1-9.
[7]邵兰琴.对高一历史教学要解决初高中衔接问题的探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1 (5) :75-77.
[8]于春燕.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新意初探[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12 (4) :24-26.
[9]叶小兵.简述新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取向[J].课程·教材·教法, 2012 (11) :35-38.
衔接探析 篇9
人们普遍认为, 学生在高中所学到的知识与大学对新生的要求往往存在一定的距离, 高中与大学有责任帮助那些想要继续升学的学生缩小这段差距, 以顺利地升学。大学与高中合作办学这种模式是缩小差距的最有效方法, 也是实现有效衔接的最佳途径。
一、高中与大学衔接的主要方式
1.双方携手, 自主招生
在俄罗斯一所大学通常会与多所高中合作, 而一所高中也会与多所大学同时衔接。每年高中会面向全市想要报考该校的学生及家长举行招生咨询见面会, 大学受邀参会, 在会上播放关于大学各专业简介的视频, 发放宣传手册, 介绍大学的招生制度和教学环境, 以及大学在高中设置的专业班级, 并承诺保证其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同时, 大学也会在自己的网站公布合作的高中名称、专业班级的招生规则和办学条件。[2]
高中专业班级的招生多采取学生自主报名, 学校通过选拔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为了降低学生在选择专业方向时的失误, 学校首先会对学生进行相关心理测试, 合格之后, 方可参加学校的选拔考试。这种考试通常由高中和大学共同组建的考试委员会负责组织进行。根据课程的不同, 考试分为口试和笔试。各专业班级开始招生的年级段不同, 有的从9年级, 有的则从10年级开始招生, 学习时间为2~3年。但是学生每升高一年级都要经过选拔考试, 直到高中的最后一年, 即11年级, 如果未通过考试的学生则进入普通班级继续学习。
2.密切合作, 共同完成教学过程
俄罗斯高等职业教育国家教育标准包括四个学科范畴:人文和社会经济学科、数学和自然科学学科、公共职业基础知识学科及专业学科。相应地, 普通教育中等教育大纲也包括这些范畴, 如语文、数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艺术、体育和工艺学等。
《俄联邦教育法》指出, 普通教育机构的教学只要符合国家教育标准, 就可以制订有本校特色的个性化教学计划, 这就意味着所有学校在设置必修课程的同时, 也有权设置一些加深学习的专业选修课程, 如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课程。[1]同时, 国家要求普通教育机构对高中生的培养要与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国家教育标准的内容相衔接。这样, 就为高中与大学的衔接 (合作) 提供了契机。教学衔接的具体内容包括:
(1) 大学在高中开设专业课程, 由大学和中学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2) 双方共同制订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工艺法, 选订教科书和教辅资料;
(3) 大学为合作高中的教师提供业务培训, 为学生组织高考模拟考试;
(4) 大学在高中开设选修课, 并组建学生学习小组;
(5) 共同组织各学科奥赛、其他知识竞赛和研讨会, 竞赛的获胜者高考时可享受该大学的相关优惠政策, 甚至成绩优异的学生可免试入学;
(6) 大学教师参加并指导高中生与大学生共同从事科研活动;
(7) 高中每年都会举办一届科学实践大会, 同时邀请大学师生共同参加。
3.互派教师, 交流学习
专业班级的教师团队主要由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组成, 当然, 大学也会派教师兼职给学生上课。为了保证教育质量, 高中教师每年都要到大学进修, 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而大学教师也会到高中学习如何胜任这里的教学工作。
二、高中与大学衔接的具体模式
高中与大学衔接的教 育模式在 俄罗斯是 非常普遍 的一种现 象。本文以莫 斯科利才1535中学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бюджетноеобразовательноеучреждениегородаМосквылицей№1535) 为例, 详细阐述这种衔接模式。该校因取得的优异成绩近年来被莫斯科市政府评选为当地最杰出的中学。发展多专业利才模式, 根据个性化教育需求拓宽并加深学生的知识面, 给高中生提供独立选课的机会, 这些是1535中学一直以来的发展目标。[3]1535中学积极与高等院校开展广泛合作, 如2005年与高等经济学院合作, 2009年分别与莫斯科国立谢东诺夫医科大学和莫斯科大学心理学系合作, 2013年又与莫斯科大学法律系签署了合作协议。
1.与高等经济学院 (Высшаяшколаэкономики) 衔接
高等经济学院为一所综合性国立大学, 学院的办学理念是支持全球经济和社会科学的发展、倡导跨学科互动、主张教学与实践改革和研究成果紧密联系。
高等经济学院与中学的合作是国内大学与高中衔接的领跑者, 它与莫斯科市49所高中有合作关系。合作伙伴通常是利才中学和集美那佳中学, 学院向高中生提供优秀的专业课知识, 教会学生掌握多门外语, 带领学生参加奥林匹克或其他知识竞赛。合作的中学通常都是在10—11年级这个学段, 主要进行专业知识训练。专业班的学生通常都是经过竞赛筛选出来的, 而且竞赛的难度常常会超过国家统一考试。
为保障教学质量, 学院对专业班级的学生每年都要进行几次测试, 根据测试成绩对学生进行排名, 并对成绩优秀的学生在升学考试中优先录取。
学院在1535中学每个年级设置两个专业班:物理数学班和经济数学班, 开设的课程涉及广泛的学科领域, 详见表1。[4]
2.与莫斯科大学心理学系 (ПсихологическийфакультетМГУим.М.В.Ломоносова) 衔接
莫斯科大学全名为莫斯科国立罗蒙诺索夫大学, 是一所历史悠久且拥有优秀传统的大学, 以其师资雄厚和高学术水准而享誉世界, 莫大心理学系是全俄心理学领域的教育和科研中心。1535中学一直以来就是莫斯科大心理学系的实验基地。2009年9月, 根据双方签署的合作协议, 心理学系开始在该校设置心理学专业班级。
心理学班级主要是针对那些想要成为心理学家, 并开始选择职业方向、想要更多地了解心理学、准备进入心理学系学习的学生开设的。专业班分两个学段设置:8—9年级为心理学预科班, 10—11年级为心理学专业班。开设的课程并不仅限于加深学习心理学, 而是将与之相关的生物、数学、俄语和外语等课程内容一同融入专业课程之中。[5]莫大心理学系的教师还来到高中为学生们开设专业选修课“心理学导论”, 并为学生做专题讲座, 同时学生们还有机会参加校外组织的各种心理学活动。2013年3月, 心理学系与合作的几所中学共同举办了第一届心理学科学实践大会, 题目为:“现代人心理的眼睛:沟通心理学。”
3.与第一莫斯科国立谢东诺夫医科大学 (Первый МГМУим.И.М.Сечёнова) 衔接
1988年莫斯科谢东诺夫国立医学院 (2010年改名为医科大学) 首次在1535中学开设生物医学专业班, 目的是为高中生考入医学院做准备。莫斯科医科大学曾是苏联第一流的医科大学, 也是欧洲十所最好的医科大学之一, 在该校所获得的学历被全世界所承认。2011年, 1535中学与医科大学签署了一项新的协议, 即在中学成立不间断职业教育中心, 由医科大学校长亲自制定相关条例。
合作以来有上千名应届毕业生成为医科大学的学生, 为莫斯科市的医疗、科研和教学机构补充了后备力量, 而且专业班级的毕业生们能够胜任诊所的工作和医科大学教研室的工作。
生物医学专业班从8年级开始招生, 8—9年级为生物医学预科班, 10—11年级为生物医学专业班。加深学习的专业课有化学、生物、物理、俄语、拉丁语和其他外语。化学和生物课由医科大学的教师每周来中学讲授, 并对学生进行日常测试。专业班的教育大纲对外语提出了特别的要求, 即要求学生掌握医学专业词汇, 并能对医学专业资料进行熟练翻译。10年级学生在不间断职业教育中学接受补充教育, 学习医科大学的课程《护士专业护理》, 并参加职业资格考试, 合格者将会获得初级护师资格证。[6]同时, 高中与大学每年会共同组织生物医学奥赛和不同层次的知识竞赛, 以及科学实践会议。
4.与莫斯科大学法律系 (ЮридическийфакультетМГУим.М.В.Ломоносова) 衔接
2013年1月, 利才1535中学与莫大法律系开始就双方合作事宜展开了讨论, 主要针对如何培养学生进入法律系学习做准备。
三、总结
1.衔接专业多样化
2001年, 俄罗斯教育与科学部颁布的《2010年前俄罗斯教育现代化构想》就曾指出:“在高中制定并实施灵活的侧重专业式教学系统, 并通过中等普通教育机构与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合作的途径实施。”
在俄罗斯高中与大学的衔接已经积累了多年的经验, 且双方专业衔接的领域非常广泛。高中与大学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 积极寻求合作伙伴, 开展多学校、多专业合作, 而不是教育主管部门下令的、一刀切的衔接模式, 更不是某所大学对某所中学的垄断合作。文中所谈到的利才1535中学就是与高等经济学院、莫斯科大学和莫斯科医科大学这样三所高校的四个专业开展的衔接, 开设不同的专业班级, 加深学习不同领域的专业课程。
这种衔接紧密的合作模式在俄罗斯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而且都是一些著名的大学与高中合作。再如, 莫斯科的罗蒙诺索夫中学也与四所著名的大学有合作, 分别为高等经济学院、莫斯科法学院、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和莫斯科大学。这些大学因与罗蒙诺索夫中学的成功合作, 成为学生们报考优先选择的对象, 该校的毕业生每年绝大多数都考入了这四所大学。
2.实施面向大众的选拔教育
高中与大学衔接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育质量, 并使学生更快地学习到一些不断更新的重要知识。大学为了寻找优质生源也愿意与高中开展合作, 设置专业班级, 向中学生传授与未来职业相关的知识与技能, 并引导他们进行科技创新。更进一步地说, 这种伙伴关系还可以为高中生升学提供保障和优惠条件。但是, 这一切都是有条件的, 中学会面向全市招生, 如果想要进入专业班,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学习, 学生报名后必须要通过学校组织的选拔考试。不同的专业考试内容不尽相同, 考试时间通常安排在每年的三月份或春季假期。专业班级的学生在每个年级都要经过选拔考试, 而且每个年级的班额都不相同, 这要依据学校的招生计划和选拔上来的学生人数。
由此可见, 经过层层选拔上来的专业班级的学生都是该校的优秀生, 他们常常参加校级、市级、地区级乃至全俄奥赛和其他各种知识竞赛, 大学与高中的教师会对学生进行赛前辅导, 在竞赛中获胜的学生参加全国统一考试时会享受到相关的优惠政策, 甚至可以免试升学。
3.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在俄罗斯高等学校是科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然而教育部门并没有仅仅把培养科研创新型人才的眼光局限于大学, 而是向下延伸到了高中阶段。高中阶段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 对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互衔接的高中每年都会与大学共同举办由双方师生共同参加的科学实践会议, 而且大学教师也会定期到中学来做学术报告, 组织各种研讨会和社会实践活动。如利才1535中学生物医学专业的学生们, 在学校的组织下每年夏天都会到贝加尔湖的坎达拉克沙国家自然禁猎区进行生态考察, 由禁猎区科学工作者指导实践活动, 收集各种标本资料, 这些资料将作为学生们本学年的科研成果。
摘要:在俄罗斯高中与大学的衔接已经积累了多年的经验, 且双方专业衔接的领域非常广泛。高中与大学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 积极寻求合作伙伴, 开展多学校、多专业、多种形式的合作。衔接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育质量, 也可以为高中生升学提供保障和优惠条件。学习借鉴俄罗斯高中与大学衔接的宝贵经验, 对我国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高中,大学,俄罗斯,教育模式,衔接
参考文献
[1]Микрюков ВасилийЮрьевич.Теория и практика взаимодействия Средн и хивысших образовательных учреждений[EB/OL].http://www.school-vuz.narod.ru/Str2.htm.
[2]Направления и формы сотрудниче ствасредни х ивысших образовательны хучреждени йроссиивсовре менныхусло виях[EB/OL].http://school-vuz.narod.ru/Str18.htm.
[3]Публичны йотч ётГосударст венногоучре ждениялицея №1535города Москвыза2011-2012учебныйгод.Публичныйдокладдиректора[EB/OL].http://liceum1535.ru/about/index.php.
[4]Высшаяшколаэкономики.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осВУЗами[EB/OL].http://www.hse.ru/.
[5]ПсихологическийфакультетМГУим.М.В.Ломоносова.школьники《Ломоносов》попсихологии[EB/OL]..http://www.psy.msu.ru/.
探析婚姻法与物权法的衔接与适用 篇10
关键词:婚内协议;物权效力;家庭财产关系;衔接与适用
婚姻法并没有明确指出,夫妻之间的物权变动,必须进行产权登记;而物权法规定,不动产产权的变更必须登记才发生物权变动的效力。对于婚姻内部财产的约定,如果没有涉及善意第三人的情况下,应该最大限度地保护当事人的合意,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优先适用婚姻法的相关规定。在认定不动产产权归属时,不应该以不动产登记作为权属的唯一依据。
一、应当优先适用物权法还是婚姻法
我国婚姻法明确规定,夫妻双方以书面形式对财产分割作出约定的,并且形式和内容都合法的,对双方即发生法律上的约束力;虽然物权法规定,对于不动产的设立、变动和消灭都应当登记,才发生物权法上的效力。但是就综合权衡来说,法院在审理时应该首先适用婚姻法的相关规定,因为婚姻法是调整婚姻家庭关系的最直接法律,夫妻之间对于财产关系的约定,是基于身份关系而产生的,不能仅仅抛开身份关系而单独适用物权法的相关规定来调整财产关系。所以本人认为优先适用婚姻法的理由如下:
在物权的方面,物权法律关系的主体是基于物而发生彼此的联系,彼此注重的是对物的控制,调整双方财产关系归属的最基本法律是物权法;而婚姻法是调整婚姻家庭身份和财产的法律,主要调整夫妻双方之间的有关财产和人身关系。然而人身关系是财产关系的基础和前提,财产关系是基于人身关系而产生的,必须依附于人身关系。并且只限于在家庭成员和配偶之间有关身份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不能以经济为最终的目的,要彰显出夫妻之间或者家庭成员之间亲属性质的职能。所以婚姻法是基于家庭伦理关系而存在和产生的,它不单单是保护合法利益的一方,其实更具有“公法”的性质,更加注重的是对社会的保障机能。
因此,婚姻法它本身的社会属性的特点就导致,在调整家庭关系时不能仅仅完全以个人为本位,就必须突出家庭本位的理念。而物权法更具有私权性质,它是强调的个人关系的调整。两者之间突出保护的对象有很大的明显差别。在调整配偶之间财产关系方面,物权法在适用时应当加以抑制,给予婚姻法更大的适用空间,充分尊重夫妻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对于财产的约定。物权法不应该过度干预和调整家庭婚姻财产关系领域,在不涉及家庭外部关系的前提下,应当由婚姻法的有关规定加以规范和评价,物权法应该作为婚姻法的补充。
二、物权法上的不动产登记公示是否能够对抗夫妻财产关系的约定
物权法规定不动产物权的变更须以登记作为公示的要件之一,这种登记公示力主要是为了明晰物权的归属问题,是为了对抗他人,保护所有权人的合法权益,具有排他性效力。但是在实际当中,也存在着事实物权的形式,并不是所有的物权都已登记,作为他存在的唯一合法形式,法律对此是有例外规定的。譬如物权法第二十八条至第三十条的规定就明确了例外情形,并不是仅仅基于法律行为才可以导致物权变动,在特定情况下基于事实行为也可以引起物权的变动。而物权法对这种例外性规定,仅仅是以列举的形式出现的,并不能囊括所有的情形,所以婚姻法以及司法解释对有关家庭财产的约定,在不涉及善意第三人的情况下也应该包括在内。
在婚姻家庭夫妻关系方面,有相当一部分的夫妻在婚后购房合同上签订的是一方的名字,之后将不动产的产权登记在签名一方的名下,但根据婚姻法的相关规定,在没有另行约定的情况下,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取得的财产应该认作夫妻的共同财产。结婚作为一种客观的事实而存在,其实本身已经具有一定的公示力,不需要再另行做其他公示。夫妻双方之间在婚内约定的财产归属,是双方共同意志的体现,是他们的真实意思表达,是受法律保护的合法行为。而这种行为应该被纳入到基于其他行为引起物权变动的范围之内,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因此,对于婚后取得的财产有争议的,特别是不动产的争议纠纷解决,我们应该综合来判断。特别是从引起物权变动的原因着手,如果在没有涉及他人合法权益的情况下,应该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在认定物权归属时不能一概认为,不动产物权的变动以登记作为他的唯一合法依据,而不考虑当事人的合意。我们首先要优先保护意思自治下的事实物权人。但要注意的是,夫妻之间的这种合意不能对抗善意第三人,如果夫妻处分财产的行为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时,对第三人不发生法律约束力。这种约定只能在婚姻内部有约束力,涉及婚姻外部第三人的合法权益时,首先还应该适用物权法的有关规定。而在夫妻内部婚姻财产约定方面,首先还应当适用婚姻法及其司法解释的有关规定。
三、结论
在现实当中,如果夫妻双方对于婚内不动产财产的约定,没有进行物权变更登记的情形下,法官往往会依据合同法和物权法的相关规定认定物权没有发生变动,婚内有关不动产财产的约定不发生物权变动的效力。其实,在现有的法律体制下,要想突破法律的局限,必须进一步明确法律的运用。发生这种情形时,法官的判决似乎保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也保护了第三人的合法权益,正确运用了法律,维护了交易安全。但实不知,这种判决从根本上违背了夫妻的真实意思表示,没有从本质上正确认识物权的归属。所以,在解决婚姻纠纷时,法官应该首先运用婚姻法的相关规定,应该最大限度地保护当事人的合意,而不可盲目运用物权法的相关规定,不动产登记不应该作为物权变动的唯一依据。
衔接探析 篇11
企业加速器理论便应运而生。企业加速器是孵化产业发展的高级阶段, 是指由一般性创业孵化向创业企业的产业化孵化发展的孵化产业发展新趋势。要想促成孵化企业的健康良好的发展, 必须有效地衔接好企业孵化器和企业加速器。
一、企业孵化器与加速器
分析如何使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有效地衔接之前, 应先熟悉企业孵化器、企业加速器及二者之间区别。
1. 孵化器
企业孵化器是一种向在孵企业提供具有战略性的、有附加值的干预控制和商业支持的共享空间设施。孵化器同时还是一个由个体和企业构成的组织网络系统, 包括孵化器管理者、咨询机构、在孵企业及其员工、行业协会以及专业服务提供者等 (Hackett, Dilts, 2004) 。
企业孵化器有如下特征:一是有孵化场地, 二是有公共设施, 三是能提供孵化服务, 四能提供增值服务, 五是有一定的孵化期限和成功标准。
2. 企业加速器
企业加速器是一种更有效地组织机构, 是在孵化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企业加速器通过对精心挑选的有潜力的孵化器孵化毕业企业提供研发、生产、经营的场地及通讯、办公等共享设施的帮助, 在培训、咨询、政策、融资、法律和市场推广等方面进行全面支持, 降低一次孵化企业的经营成本, 提高孵化器孵化企业的成活率和成功率, 并最终使高技术成果从产品化转向产业化, 最终形成产业集群。因此, 加速器是将孵化器孵化毕业企业迅速实现产业化, 进而实现产业集群的培育过程。
3. 孵化器与加速器的区别与联系
企业孵化器与企业加速器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从孵化对象来看, 加速器是对己从孵化器中毕业或者有前景的科技企业进行再次孵化或是对追求多元化发展的大企业开展新业务的机构进行孵化, 孵化器是对初创企业进行孵化;从孵化功能来看, 加速器是产业孵化, 孵化器是企业孵化;从运行机制看, 加速器主要是市场驱动, 政府引导, 企业运作, 孵化器的管理主要靠市场机制, 孵化器政府推动, 企业参与, 具有行政色彩;从融资渠道来看, 加速器的以风险投资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资组合, 孵化器的以天使投资为主, 政府投入和风险投资共同参与;从服务内容、层次、特点来看, 加速器提供资本运作平台、产业运营平台, 内容以个性化服务为主, 兼有综合服务, 孵化器以综合性服务为主, 兼具专业服务。
虽然加速器与孵化器的功能定位和服务阶段的不同, 但是并不代表它们是割裂的, 因为有如下联系:第一, 加速器和孵化器都是企业孵化工具, 只是助推中小企业成长的阶段有所不同, 加速器与孵化器都属于孵化集团;第二, 孵化器是企业孵化过程中的起步, 属于孵化过程的一级孵化, 加速器也属于孵化集团, 在企业孵化过程中属于二级孵化;第三, 加速器选择的那些有市场潜力但是未被广泛生产的产品或服务的生产商之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孵化器一级孵化过程中毕业的企业, 且加速器与孵化器之间并没有完全的界限。
二、孵化器与加速器的衔接路径
基于上述对企业孵化器和企业加速器的分析, 本文认识到二者都是孵化企业的工具, 但服务企业的阶段和功能定位的不同, 其中孵化器可认为是企业的一级孵化, 加速器是企业的二级孵化, 所以必须使二者进行有效地衔接。
1. 内部衔接法
所谓内部衔接法是指企业加速器与企业孵化器同属于一个孵化集团, 企业在企业孵化器中毕业之后可以通过申请直接进入孵化集团中的企业加速器进行加速。一方面, 孵化毕业企业通过内部衔接法进入企业加速器, 在物理空间上可以无需移动;另一方面, 企业孵化器对企业已很熟悉, 可对其设计进一步加速的战略, 为孵化企业提供更好的加速服务。
2. 外部衔接法
所谓外部衔接法是指企业在从企业孵化器毕业之后再申请进入另一个企业加速器的过程。这里的加速器主要指专业的企业加速器。孵化企业通过外部衔接法进入加速器, 首先需要物理空间需要移动, 其次是孵化器和加速器之间的相互磨合, 进而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服务策略。与内部衔接法相比加速器所具备的孵化服务更具有专业性, 但成本更高。
三、保障措施
1. 加快孵化企业和孵化器的产权机制改革
孵化器是以政府投资为主, 加速器是以多元化投资主体为主的, 所以要实现二者的有效衔接, 必须完善孵化器的产权机制, 使之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以便更好地衔接。
2. 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
孵化器和加速器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 应尽快形成以风险投资为主体的多元化、多层次、全方位的投融资体制, 完善孵化器和加速器的投融资环境。
3. 建立孵化信息共享平台
孵化器和加速器之间衔接不畅主要是因为二者之间信息沟通的不畅, 加速器不能很好地了解孵化器毕业的企业, 所以必须建立构建孵化信息共享平台。
参考文献
[1]刘晓英.虚拟科技孵化网络构建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 2006[1]刘晓英.虚拟科技孵化网络构建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 2006
[2]Hackett S M, D M Dilts.A Systematic Review of Business Incubation Research[J].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 2004, 29 (1) :5582[2]Hackett S M, D M Dilts.A Systematic Review of Business Incubation Research[J].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 2004, 29 (1) :5582
[3]范欣.从孵化器演变到加速器——企业孵化器新阶段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 2009[3]范欣.从孵化器演变到加速器——企业孵化器新阶段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