衔接方法(精选12篇)
衔接方法 篇1
一、照应衔接的概念
照应指通过语篇中某一词语所指代的对象来表达语义关系。语篇中指代成分与指代对象互为解释关系, 起到衔接的作用。
照应手段在英语语篇中的广泛使用。作者借助照应词使上述段落在意义上衔接起来, 读者通过上下文寻找照应词指代的对象, 理解语篇。照应关系使语篇表达简洁, 衔接更加紧密。
二、照应衔接的分类
根据韩礼德和哈桑的衔接理论, 照应关系分为三类:人称照应, 指示照应和比较照应关系。
(一) 人称照应
人称照应用人称代词, 所属限定词和名词所有格表示照应关系。照应词通常是第三人称代词, 限定词和所有格, 如him, her, theirs。
例1:Jane got married last year. Her husband is a doctor.
此例中的her和Jane形成了照应关系。
(二) 指示照应
指示照应关系通过三类指示词实现:指示代词:this, that, these, those;定冠词:the;地点和时间指示词:there, now, then 等。
语篇中不同的指示词的使用代表了叙述人与所指对象之间时间与空间上的距离。一般说来, this, these, now, here指近;that, those, then, there指远。
例2:Look at the man over there.
例3:I will buy this one.
上述两例中的there和this表明了上下文中事物与发话者相对的远近关系。
(三) 比较照应
语篇中不同成分之间存在比较关系, 在语义上连接上下文, 形成比较照应。一些具有比较意义的词语在语篇中用做照应词, 如same, equal, similar等。
例4:In China there is a huge difference in the average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students from country schools versus city schools. A similar gap exists in America except that the high-achieving schools are not in the city but the countryside, or the suburbs.
例4中, 读者需要寻找与similar照应的词语才能理解第二句话的含义。
(四) 零式照应
除了上述三种照应关系以外, 胡壮麟 (1994) 还提出了零式指称 (照应) 的说法。
零式照应指的是语篇中本来应有的照应词被省略的现象。相对于英语而言, 汉语语篇中零式照应更为常见。
例5:一个朋友告诉我一个海外游子的故事, 他是个音乐家, 多年前由于不得已的原因, 去了新加坡, (0) 后来担任了一个乐队的第一提琴手, 并把 (0) 家属接了去。
(郁风《冬日抒情》)
例5中分别省略了人称照应词“他”和“他的”。
三、英汉照应衔接手段的差异
(一) 人称照应的差异
朱永生等 (2001) 认为英语和汉语中人称照应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人称代词在英语中的使用频率明显高于汉语。郭富强 (2007) 引用四个调查统计表, 对比分析照应手段在英汉语篇中的分布, 其统计结果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例6:He was a free-will agent and he chose to do careful work, and if he failed, he took the responsibility without subterfuge.
他是个自有主意的人, (0) 干活就要认真干好, (0) 没干好, 他就承担责任, 决不借故推诿。
(M.K. Rawlings: Integrity——From A Mother in Mannville, 王中砥译)
我们看到原文中两处人称代词he 在汉语译文中都以零式指称表示。
英汉语言中人称照应的另一大差异是英语中可以用关系代词来表示人称照应关系, 汉语则没有关系代词。
例7:Mary was talking to a middle-aged woman, who was her piano teacher.
玛丽在和一个中年女人说话, 她是玛丽的钢琴老师。
此例中关系代词who在汉语中用人称代词表示。
(二) 指示照应的差异
英语中指示代词使用的频率高于汉语。另一显著差别是英语有一个定冠词the。
例8:There in a department-store window were two electric trains chugging through a miniature, snow-covered town. In front of the window was a skinny boy around nine years old, his nose pressed against the glass. He just stood there, fixed on those trains.
Suddenly the boy was me nine short years before, and the store was Macy’s in New York City, my hometown.
(George H. Brooks: A Gift of Dreams)
例8体现了定冠词the在语篇中的指示照应功能。第一段中第二句的the window指代第一句的a department-store window;而第二段中的the boy和the store所指对象则分别是第一段中的a boy和a department-store。
(三) 比较照应差异
英汉两种语言的比较照应差别不大。英语可以通过形容词和副词的形态变化实现比较照应, 而汉语通常以词汇表达比较的含义。
四、英汉互译中照应手段的翻译
(一) 人称照应的翻译
基于英语使用人称代词的频率明显高于汉语的特点, 在英译汉过程中我们一般以原词重现或零式照应的方式表达汉语的照应关系。而在汉译英时则需要把原词重现译为相应的人称代词, 以期符合英语语篇的表达习惯。
1.原词重现
They are all situated right behind an important brick church with a tall square brick bell-tower best described as honest but not flossy....
The view, especially in early summer, is so pleasing that it's a pity they can't enjoy it....
先辈们的墓地全都在一座庄严醒目的砖石教堂后面。高高耸立的方形钟楼也是砖石结构的, 说它“朴实而不粗糙”是再合适不过了。
那儿的景色非常怡人, 尤其是在初夏时节。先辈们无法欣赏这些美景, 真是一桩憾事。
(Russell Baker: A Visit with the Folks, 肖锦银译)
2.零式照应
零式照应在汉语中较为常见, 英译汉过程中人称代词有时省略不译。
例10:“Those ‘pretty leaves’ are poison ivy, young man.” His voice was filling with anger. “How did you protect yourself when you picked them? Gloves?”
I shook my head. “Honest, I didn’t know they were poison ivy.” “小家伙, 那些‘挺好看的红叶’就是毒葛!”他越说越生气, “你摘 (0) 的时候是怎么保护自己的?戴手套了?”
我摇摇头。“真的, 我不知道 (0) 是毒葛。”
(Paul Villard: A Bouquet for Miss Benson, 李贻荫译)
如果我们把句中的them和they都翻译出来, 译文会显得很罗嗦。这样的处理更合乎汉语的行文习惯。
3.名词重复转为人称代词
例11:请科学家们不要笑我, 我以为世界之所以还大有待于改进者, 全因为有这些奴才的缘故。生活在奴才们中间, 做奴才们的首领, 我将引为生平最大的耻辱、最大的悲哀。
May scientists please not laugh at me. The reason I believe there is still much room for improvement on the world is that there are despicable flunkeys in it. I consider it my greatest shame and tragedy to live amid them and be their leader.
(聂绀驽《我若为王》, 刘世聪译)
例11中汉语原文的“奴才们”在英语译文中均以人称照应的方式表达。
4.关系代词的使用
汉译英中还会用到关系代词来表达人称照应的关系。
例12:成千上万个失败者才涌现一个胜利者, 这个胜利者最终仍将被取代, 挤出光荣榜…
...thousands of losers to set off one victor who in turn will eventually be replaced by someone on the honour list.
(亦云《运动员的情操》, 陈文伯译)
(二) 指示照应的翻译
由于英汉语言中指示照应使用频率的差异, 在英汉互译中也应做必要的转换。此外我们还要注意英语定冠词the和指示代词this, that的汉译问题。
1.指示代词转为零式照应
例13:“Why, how nice!” She would pick up the offering of the day, then look around the room. “What thoughtful little boy or girl brought me this?”
“哈, 真好!”她拿起当天的礼物, 四下看看, “是哪个体贴人的小朋友送我的?”
(Paul Villard: A Bouquet for Miss Benson, 李贻荫译)
例13原文中的this 指代the offering, 但在汉语译文中被省略了。
2.原词复现转为指示代词
例14:走到那边月台, 须穿过铁道, 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 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
But to reach that platform would require crossing the railway track and doing some climbing up and down. That would be a strenuous job for father, who was fat.
(朱自清《背影》, 张培基译)
汉语原文重复了“走到月台“的含义, 但英语译文用that表达此意, 既符合语法规则, 又达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3.定冠词the的处理
由于汉语没有定冠词, 在指代特定对象时, 通常使用零式照应或“这”、“那”表示照应关系。而汉译英过程中, 英语译文需要添加定冠词来强调特指关系。
例15:A boy stood at the door, and my pointer dog, my companion, was at his side and had not barked to warn me. The boy was probably twelve years old, but undersized....
有个男孩站在房门口, 而跟我做伴的猎狗竟在他身边默默呆着, 连个招呼也没跟我打一声。这孩子大概有12岁, 不过个子没那么大。
(M.K.Rawlings:Integrity———From A MotherinMannville, 王中砥译)
在例15中, 第一段中第二次提到boy时, 英语使用了the表特指, 汉语译文用“这”表达此意。
4.this, that与“这”、“那”的翻译
如前所述, 英语的that在汉语中往往用“这”表示, 而汉语的“这”用英语的that表示。译者应根据这一差异正确翻译。
例16:参与并取胜, 这就是奥林匹克精神。
Toparticipateandtowin———thatistheOlympicspirit.
例17:ThehardestlessonIhadtolearnwastobelievein myself.Thatwasbasic.
我必须学会的最艰难的一课就是相信自己, 这是基本条件。
例16中“这”被译为that, 例17中that被译为“这”。
五、小结
英汉语言照应衔接手段的差异体现了英语重形合, 汉语重意合的特点。英语使用照应词的频率大大高于汉语, 而汉语多以原词重现或零式照应的方式表达照应关系。此外英汉指示代词在语义表达上也有不同之处。这些差异对于英汉互译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译者应充分了解英汉语言照应手段各自的特点, 在翻译实践中灵活运用翻译方法, 以使译文衔接流畅, 表达地道, 符合目的语的行文习惯。
参考文献
[1]M.A.K.Halliday&Ruqaiya Hasan.英语的衔接[M].张德禄, 王珏纯, 韩玉萍, 柴秀鹃, 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26-32.
[2]郭富强.意合形合的汉英对比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7:163-170.
[3]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64-66.
[4]刘世聪.英汉汉英美文翻译与鉴赏[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7.
[5]乔萍, 翟淑蓉, 宋洪玮.散文佳作108篇[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2.
[6]朱永生, 郑立信, 苗兴伟.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14-38.
衔接方法 篇2
客观地承认现有初中毕业生的基础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放慢教学进度,调适教学策略.根据高一第一章集合与简易逻辑:内容抽象、概念较多、符号语言、图形语言较多等特点,所以要放慢教学进度,适当降低教学要求,(尤其是对概念的理解,如在学习了集合的概念和空集的概念后,很多教师就急于让学生辨析φ、{0}、{φ}的区别,这就过早地提高了对学生的要求,学生接受起来感到困难).问题设置注意梯度,循序渐进,借用初中的传统作法,加强练习,平稳过渡,如在讲完集合的交和并运算后,可以设置以下的问题序列,让学生熟悉集合的交、并运算,并建立运动变化的观点.
设集合A={x|-3≤x<5}, B={x|x≤a},根据下列条件,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①A∩B=φ ②A∩B={-3} ③A∩B={x|-3≤x≤a}
④A∩B=A ⑤A∪B={x|x<5}
以上问题只须要学生在数轴上表示集合A、B,把实数a对应的点在数轴上从左向右移动,就可以得到相应要求的实数a 取值范围.
第二点,抓住初高中内容的联系,突破教学难点
高一教材中有许多内容都是与初中内容有密切联系的,如果能抓住它们的内在联系,进行对比分析、理解,那么就会让学生学习起来感到轻松、自然、扫除学习障碍,如对函数概念的理解,高中学生普遍感到困难,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类比初高中两种叙述的含义不够,造成了学生理解上的难度,事实上,在初中定义:“设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与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中.我们完全可以找出高中函数定义中的“集合A、集合B和对应法则f”.“在一个变化过程中x的每一个值”就构成集合A(函数的定义域).“与每一个x唯一对应的y值”就构成函数的值域C
B(在映射中并没有要求B中的元素都有原象).“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就是说明存在着一个对应法则f.这样类比,就把初高中两种叙述方式联系起来了,让学生感到高中定义就是从初中定义中过渡过来的,而且更广泛,但其实质没有变,都是刻划一种对应关系(多对一,一对一).然后再从学生熟悉的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中去找出相应的集合A、集合B和对应法则f.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在集合映射观点下的函数定义.
第三,加强沟通,做好心理调适
高一新生入学,作为数学教师要明确地给学生指出:初、高中数学在内容、要求和学习方法上的差异和不同要求,在成绩标准上要降低要求,能保证在70-80分(百分制)就是不错的成绩了,在学习过程中,每一位同学都会或多或少地遇到学习障碍,甚至是严重的挑战,同学们需要具有敢于挑战困难的勇气和持之以恒的决心,高中数学学习更多的是需要同学们开动脑筋,培养思维能力,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要比初中多一些。
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总结和归纳解题思想和方法,探索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在课堂上要努力构建一种宽松、和谐、民主、平等、融洽的“教学场”(忌严肃的课堂气氛),让每一个学生敢想、敢言,要特别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思维,无论是对与错都要给予充分肯定和剖析,抓住每一点成绩和进步,给予鼓励和赞扬,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和自强心.
第四,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学水平
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着高一新生从初中学习到高中学习的过渡问题.根据各校高一年级新教师增多的特点,加强教师培训是搞好初高中衔接教学的重要手段!
首先要抓好岗前培训,利用暑期大学生到校报到后立即组织培训,由教研组长讲教材体系、重、难点、关键、教学目标和要求及各部分教材处理方法、上示范课、组织评课活动,组织新教师编写教案、集体讨论等.要求新教师利用假期做完教材中的所有练习题
其次要抓好平时教学过程中的集体备课,安排有经验的教师首先编写供集体备课讨论的集体教案,通过讨论形成不同层次要求的教案设计,为年青教师编写教案提供了样板.另外,还要求年青教师加强听课学习,借鉴有经验的教师课堂随机应变的教育教学艺术.
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方法 篇3
一、完成一个“扶上马”的工作
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换言之,要使学生学好英语,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由于高中课程难度大,学生的学习压力大,各学科的课后作业量也很大,因此,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要最大限度地使学生掌握所学内容,教师就必须努力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效率。
1.充分展现教师的激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英语教师不能机械地传授英语知识,而忽视了学生实际运用英语能力的培养。学生不能把所学知识内化为语言能力,师生之间没有情感交流,都是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英语新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的要求是:在组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有效、灵活地传授知识,使学生掌握语言交际的技能,还要激活课堂教学气氛,进行师生的情感交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创设良好的英语课堂氛围,优化英语课堂的活动内容
英语教学提倡“用英语教英语”,而高中英语教学更应该如此。教师可以运用直观的教具来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英语课堂氛围,在情境中开展教学,尽可能地使学生融入情境。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与深入,而且还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因材施教,携手共进
高一新生还沿用初中阶段的学习方法,死记硬背英语单词,写完教师布置的作业就算完成了任务,不会反思自己学会了什么,更不会质疑我学的知识有什么用处。高中英语教师必须改变学生的学习现状,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根据他们不同的学习基础,施以针对性的指导,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争取使每位学生都学有所得。
二、完成一个“送一程”的任务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教师应该教会学生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使学习科学化的基础,也是取得良好成绩的保证。作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不仅要传授英语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会学英语。
1.重视句子和文章的朗读、背诵,培养学生的语感
记忆单词是学习英语的基础,但是记忆大量的单词,也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教师要在学生积累了一定词汇量的基础上,引导他们阅读句子和文章,因为句子中既包含了单词的发音规则和相关的语法知识,又包含词的具体用法,还能培养学生的语感。这些,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
2. 重视复习英语知识
高中英语的知识点较多,需要学生大量地记忆这些知识点,最好的记忆办法就是反复地听和跟读课文录音带,因为课文中的语法知识和词汇在录音带中会不断地重复,有助于刺激大脑,强化记忆。
3.重视阅读练习
目前,笔者采用了“精讲多练、讲练结合、以练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大量的阅读练习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丰富学生的词汇量和文化背景知识。教师可以每天给学生布置一些阅读练习,使他们巩固所学知识,又能从阅读中获得更多的课外知识。
高一年级的英语学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高二、高三英语学习的基础。所以,教师要精心钻研教材,努力创新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实现初中英语与高一英语的教学衔接,为学生高中阶段的英语学习打好基础。
幼小舞蹈课程的衔接理论与方法 篇4
舞蹈教学对于培养儿童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舞蹈可以促进儿童的骨骼发育, 提高孩子的生理素质, 培养幼儿良好的专注力和自我表达能力, 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传统教育理论中存在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两元分立的情况, 具体体现在教学方式的不同和教学任务的轻重上, 前者以游戏切入为主, 教学任务相对轻, 后者则以专项教学为主, 教学任务相对较重。两者的差异性有可能会导致儿童在幼小舞蹈衔接过程中因环境变化、教师变化、学习任务变化感到焦虑甚至厌学, 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幼小的衔接是整个教育过程的首个衔接阶段, 是幼小教学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对整个小学教育的影响不容忽视, 为使儿童能够适应进入小学阶段后的舞蹈学习, 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幼小教育的过渡机制。幼小衔接工作一般分两个阶段, 一为幼儿园大班, 该阶段注重培养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二为小学一年级, 该阶段的重点在于如何帮助儿童适应全新的学习环境。要做好舞蹈课程的衔接工作, 这两个阶段缺一不可[1]。
二、课程衔接的理论依据
心理发展观认为人的心理变化是连续的, 但在客观因素的作用下, 心理的变化发展又呈现出某种阶段性, 而后一阶段则建立在之前阶段的基础上。两个阶段之间并不是毫无关系的骤变, 而是系统联系的量变耦合所形成的质变, 即彼此之间是存在心理交集的。儿童心理发展显然遵从上述规律, 需要经历量变到质变的连续性过程, 是阶段性和连续性相辅相承的结果。学习知识、接受教育, 这是构建儿童内心世界以及实现心理发展的重要内容。儿童舞蹈的学习同样存在连续性与阶段性耦合的问题, 因而做好幼小舞蹈课程的衔接就显得十分重要。
对儿童而言, 引起幼小衔接过程中阶段性变化问题的客观因素有很多, 概括说来主要包括以下六点: (1) 教学者的身份和形象发生变化。从教学进度相对缓慢的幼儿园教师变为教学进度相对较快且要求更为严格的小学教师。 (2) 教学方法发生变化。从依靠游戏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快速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 (3) 行为规范发生变化。比较而言, 小学拥有更严格的校规约束学生的行为习惯, 另外, 幼儿园阶段不规范的舞蹈动作在小学学习阶段将会被纠正。 (4) 社会关系发生变化。进入陌生环境, 小学生需要结交新的朋友, 在新的集体中重新自我定位。 (5) 学习要求发生变化。家长、教师对孩子各方面的要求都将发生从无到有或从轻到重的变化。 (6) 学习环境发生变化。儿童从相对自由的学习环境进入约束性更强的小学学习环境。这六点客观因素比较全面地概括了幼小衔接中的差异性, 因而迫切要求做好幼小的衔接工作, 保障儿童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更快进入小学舞蹈学习阶段, 为未来的舞蹈学习打下坚实基础[2]。舞蹈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 儿童阶段的舞蹈教育对于儿童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舞蹈教学可以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和各方面的综合素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多数家庭开始重视儿童舞蹈教育, 舞蹈成为儿童学习之余的重要文艺活动。在儿童舞蹈教育中, 小学教育阶段的课程衔接至关重要。幼儿园阶段, 舞蹈教学主要以基础体态学习为主, 穿插部分汇报演出, 例如许多学校在校庆日和家校开放日举办舞蹈表演活动。幼儿园阶段舞蹈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儿童了解并熟悉舞蹈的艺术形式, 而小学舞蹈教育则更重视对舞蹈审美能力的提高, 这种审美能力包括对舞蹈动作本身的欣赏、对主题思想的理解、对艺术特征的分辨。具体说来, 幼儿园阶段与小学阶段的舞蹈教育在目的和形式上都存在较大差异, 要想实现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阶段的合理过渡就必须做好舞蹈课程的衔接工作。
三、舞蹈课程的衔接思路
幼小舞蹈衔接的关键在幼儿园舞蹈课程的铺垫上, 幼儿园在后续开展的舞蹈教育中应当总结儿童前期的舞蹈教育, 并在此基础上, 适当增加迎合小学舞蹈教育的相关内容。如在进行常规舞蹈教学的过程中, 尝试讲解各舞蹈动作间的内在联系, 引导儿童欣赏舞蹈动作之外的美感, 帮助孩子初步理解“美”的概念。除此之外, 还应当在小学一年级阶段通过课外舞蹈训练巩固儿童在幼儿园阶段接触的舞蹈内容, 使舞蹈体态基础训练不至于突然中止而造成再次学习新内容时的不适应性, 力求实现幼儿园舞蹈教学到小学舞蹈教育之间的自然过渡[3]。
四、幼小舞蹈教育衔接的实践路径
1. 学龄前的幼儿园教育准备。
作为儿童学前教育的启蒙阶段, 幼儿园对儿童的学龄前教育有重要作用。幼儿园教育有助于培养儿童对舞蹈的浓厚兴趣, 发挥儿童自身的特长和天分, 为小学舞蹈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同时, 相比较一对一式的舞蹈教学来说, 幼儿园集中式的小班化教育有助于培养儿童进入小学教育后的适应能力, 快乐学习。幼儿园应当做好儿童入学前的准备工作, 注重对儿童舞蹈兴趣的培养和舞蹈基础的教学, 例如对儿童舞蹈学习态度和舞蹈领悟能力的培养。幼儿的年龄太小, 属于骨骼和肌肉发育迅速阶段, 具有极强的可塑性, 在幼儿园教育阶段进行舞蹈教学, 能够在矫正儿童不良形体习惯的同时培养儿童对艺术的感知能力, 促进儿童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
2. 改革小学阶段舞蹈教学方法。
步入小学教育以后, 儿童面临更全面的德智体美劳教学, 在做好多方面培养工作的同时兼顾舞蹈培养, 舞蹈教学的衔接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舞蹈教学可以发挥儿童的个性和创造力, 促进儿童在小学教育过程中其他能力的培养, 增强儿童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小学教育过程中应当注重儿童舞蹈基础能力的深化以及对舞蹈艺术领悟能力的培养, 提高儿童的自我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 同时还要注重集体意识的培养, 让儿童在集体中得到自我能力的锻炼[4]。其次, 针对儿童性格和体质等的不同, 在小学舞蹈教学中应选取适合不同小学生特点的舞蹈教学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因材施教, 发挥儿童的长处, 弥补其自身的不足, 激发儿童对于舞蹈艺术的浓厚兴趣,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 注重舞蹈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
舞蹈教师对儿童舞蹈学习的影响十分重要。儿童步入小学教育的初级阶段后, 离开家庭进入学校, 教师成为孩子心中的绝对权威, 老师的指导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甚至会大于家长的教导。因此, 作为舞蹈初级教育阶段的引导者, 小学舞蹈老师应当善于发现儿童的特长, 合理安排舞蹈教学计划, 有针对性地开展舞蹈教学工作。同时, 对于儿童舞蹈学习的评定工作, 舞蹈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承受能力, 不要过度划分不同学生间的差距, 避免对儿童心理上造成伤害[5]。
4. 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小学一年级阶段, 良好的师生关系都至关重要, 在小学舞蹈教育中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幼小舞蹈课程的衔接。良好的师生环境能够激发儿童对于舞蹈艺术的浓厚兴趣, 进而提高儿童进入一年级以后的适应能力。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尊重学生,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不随意呵斥学生, 以温和的态度开展舞蹈教育工作;其次要肯定不同儿童的独特性, 做到有针对性的舞蹈培养;最后, 多鼓励和表扬学生, 不随意批评指责学生在舞蹈学习中存在的过错。
5. 家庭学校相互配合。
对于儿童入学前的教育工作, 家长多注重于校规校纪和与人相处的教育, 缺乏对于儿童初入小学的适应能力的培养。进入小学教育阶段后, 儿童将面临更多的课程学习, 在实行综合培养的同时开展舞蹈教育, 小学生将很难适应小学教育的新环境。因此, 学校应当充分协调小学生文化课程和舞蹈教学之间的关系, 尊重学生, 充分发挥儿童的舞蹈天赋, 同时主动开展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工作, 发现儿童在舞蹈学习中的不足, 及时纠正儿童在舞蹈学习中的错误动作, 引导小学生适应新的教育环境。此外, 家长应当积极配合老师, 帮助儿童适应小学教育的新环境, 转变教育观念, 让孩子更快融入学校的大集体[6]。
五、总结与建议
幼儿园是儿童教育的启蒙阶段, 一年级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教育环节和整个义务教育过程的起步阶段, 是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根基, 二者的衔接至关重要。幼小教育的衔接直接关系到教育根基的稳定。舞蹈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儿童独特的个性, 有助于激发幼儿潜能、促进儿童智力发展。因此, 我们应重视幼小舞蹈课程的衔接, 促使儿童顺利踏入一年级的义务教育, 适应衔接阶段的舞蹈教学, 发挥自身特长, 展现自我魅力。相比幼儿园舞蹈教育而言, 小学舞蹈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 同时还要兼顾好儿童综合素质的培养, 做好幼小舞蹈课程的衔接工作关系到儿童对于舞蹈的深入学习。幼儿园、小学、家庭三方应当充分配合, 做好幼小舞蹈教育的衔接, 通过三方协调一致, 形成教育合力, 发挥舞蹈教育的整体效应, 从而实现儿童从幼儿园舞蹈教育阶段到小学舞蹈教育阶段的平稳过渡。
参考文献
[1]许芸芸.高师小学教育专业舞蹈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实施[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关旗琳.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小课程衔接研究[M].上海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3]何洪涛.试论小学教育的基础性特征[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09.
[4]邬春芹.西方发达国家促进幼小衔接的国际经验[J].比较教育研究, 2009.
[5]李玉杰, 赵春颖, 李桂云.幼儿园与小学教育衔接的有效策略[J].教育探索, 2012.
初一升初二衔接学习方法 篇5
1.英语:学习英语时需记住100多个单词,应该尝试使用零散的时间来记忆,并运用。
2.数学:数学有22种类型,45个知识点,100多个图形,要求我们只能以题型为学习的方向,总结出方法,不能投机取巧。
3.语文:语文要注重知识的记忆,应多阅读,增强理解,提高写作水平。
4.历史:学习历史需要记忆大量时间,可以尝试使用逻辑记忆、理解记忆、联想记忆、口诀记忆等方法来减轻记忆负担。
5.政治:政治具有时代性,学习时应关注时事热点。
6.物理:学习物理需要记忆基本概念和公式,并尝试通过实验和习题来理解。
7.化学:化学需要记忆元素周期表和化学方程式,并尝试通过实验和习题来理解。
8.地理:学习地理需要了解地球的结构、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知识,以及行政区划、人口、经济等人文地理知识。
9.生物:学习生物需要了解细胞、组织、器官、生态系统等基本生物学概念,并尝试通过实验和观察来理解。
衔接方法 篇6
【关键词】中小学数学;衔接;对策;方法
一、注意中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和学生知识的衔接
中学数学教师要通读小学数学教材,可经常去听小学数学课,掌握小学数学教学规律,明确小学数学与七年级数学的相同相异处,教师就要做到“瞻前”。所谓“瞻前”就是要深入了解《数学课程标准》在1~3和4~6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内容上很好地做好衔接问题,既不会出现中小跨度过大,也不会出现小学讲过的内容中学还在重复讲述的问题。因此,要切实研究教学内容。比如在小学就学习了正反比例的量,到了中学接着就要研究正反比例函数,那么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小衔接。通过瞻前,进行好教学内容的衔接。
二、注意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兴趣的衔接
小学数学教学,教师讲得细、练得多、直观性强,学生学完新课后不断地反复地练习,学生对老师有一定的依赖性,真正做到了少讲多练;到了初中,相对来说教师讲得精、练得少,抽象性也比较强。从实际情况看,小学生是以机械记忆、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因此,进入初中后,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规律出发,有效地改进教法,搞好教学方法上的衔接。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也提倡精讲多练,但由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的关系,不可能做到一题多练。使学生能正确地顺利地解决一个个习题和对概念的进一步理解,真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能在数学的海洋中畅游。
初一教师应注意给学生设置过渡地带。在初一教学的起始阶段,更宜采用丰富多样的教法,寓教于乐。教师可继续把唱歌、游戏、竞赛等活动引入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活泼、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数学,使他们逐渐度过一个爬坡式的缓冲时期,以适应初一的教学。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语言要生动,注重教学的重难点,要善于将机械得语言项目置于有意义的情境中,培养学生从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的能力。这样,既可以维持和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可以高质量地实施了目标教学。
三、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衔接
中学数学教师应维护好学生在小学阶段原有部分好的学习的习惯,如,积极举手发言的习惯。教师还应同时让学生明白进入中学阶段有哪些习惯和方法应随学习的深入进一步发展。在初一起始阶段,教师不仅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更要在他们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的主要环节——如何听课、如何做好预习及复习、作业、考试等习惯和方法方面进行有意识的提醒、训练和培养。
(1)注重预习,指导自学。预习实质上是学生自学的开始,在小学阶段一般不那么重视,因此,到了初一大多数学生不会预习,即使预习了也只是将书本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地看一遍,因此,教师要注重预习指导,加强预习训练。训练的方法是,可从布置一些能模仿公式、定理的简单问题开始,使学生逐步尝到自觉寻求知识的甜头,从而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
(2)专心听讲,勤于思考。小学生听课或看书往往不注重思考,或者说是不会思考,不去想想为什么。因此,在进入初一后要注意在抓好学生专心听讲的同时,重视教会学生思考。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要从启迪学生的思维这一基点出发,要教会学生养成一边听讲、一边看书、一边思考、一边记笔记的习惯,使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与活动,无论是课前、课内还是课后,都要指导学生去字斟句酌地研究课本,多问几个为什么,从而加深对定义、定理、法则的理解。
(3)强化训练,规范作业。就书面练习来看,小学生往往重结果而轻过程,进入初一后,虽然独立意识日趋提高,但并未成熟,突出表现在部分学生的作业不能独立思考,或与别人对答案等。为此,必须强化以下两点:一是要严格训练,即教师要在规范解题上为学生做好样子;二是要严格要求,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规范作业的重要性,对那些不规范的现象及时要求其纠正。
(4)及时复习,温故知新。学习的过程一般可分为“学习”、“保持”、“再现”三个阶段,而保持和再现又是其中比较重要的阶段。如何去巩固运用所学的知识呢?一是要指导学生进行复习,及时再现当天或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平时可采取默记、尝试练习,弄清所学公式、法则意义的来龙去脉及内在联系等,培养他们运用联想、再现、追忆等方法同遗忘作斗争;二是培养学生积累资料,即及时将平时作业、单元练习中技巧性强的题目(如一题多解的题目、变式题等等)收集成册,便于复习时参考,从而提高解题能力,巩固所学的知识。
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方法研究 篇7
一、中小学数学教育的变化
从小学毕业升入初中,在成人眼里是普普通通的事,但对孩子来说却是他人生旅途中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离开小学,步入中学新校园势必需要面对新环境、新班级、新班主任、新学科任教师、新同学、新学科、新教材、新学习方法以及新的规章制度.初中教师不再像小学教师跟得那么紧,不再保姆式地扶着走,而是在教学上多提要求,少管理,留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中学数学知识内容明显多于小学,课堂容量增大,课堂较小学而言,缺乏趣味性;作业、 测验增多,学习时间变长,学生普遍感觉到学习气氛紧张、学习压力增大.小学数学教材内容通俗具体,题型少且简单,而中学数学需要逐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等.从小学升入初中,学生势必会在数学学习中感受到和小学阶段的截然不同,也势必会经历从最初的“不适应”直至“适应”新学科学习方法的心理过渡时期.在这个过程中,一部分学生不能很快适应初中数学的学习, 由此出现学习信心不足、学习兴趣减弱等诸多问题.因此,如何搞好中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衔接,实现平稳、顺利过渡,是摆在中小学数学教师面前一个实际的问题.
二、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的方法
1.科学设置数学课堂教学环节,做好中小学数学学科系统知识的衔接.教师应着眼于新课标和现行教材, 积极施行“分层教学”.比如,现行数学新教材存在很多让学生感到难以理解、难以掌握的内容.因此教师应科学合理地采用“起点低、坡度缓、训练密、层次丰富”的教学方法,将数学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个梯度、循序渐进, 然后逐层予以落实.在教学进度上,教师需要将起始进度放慢,在重点、难点知识的导入中,多导入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和熟知的生活实例与情境;在对数学知识的难点进行讲解时,中学教师需要切实将所任教班级学生的认知、理解以及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出发点,在备课时对数学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分层处理和对教学知识延伸铺垫.
教师需要对新旧知识加以联系与区别,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构建完整、宏大的知识网络.比如,纵观中小学数学的知识点,有理数、三角形这部分内容都是相互联系的.因此,教师需要格外注意引导学生多回忆旧的知识点,尤其需要对那些易混淆的知识点加以思考、探究、记录、分析、对比,找出异同点,从而达到温故知新、新旧有别的最佳学习效果.
教师还需要格外重视培养学生自我思考、积极探究、反思、不断总结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大幅度地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因此学生不仅需要在课堂上听懂知识点,还需要在课后及时对新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归纳、进一步消化和吸收,让学生的独立思考、探究、反思、概括总结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2.促使学生角色转变,让学生获得主动发展.教学中教师必须采用各种手段、方法,抓住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新知识点的“引导环节”,开展丰富多彩、富有趣味的数学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刚刚进入中学阶段的学生,学习耐心、 注意力难以持久.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学生的参与状态,提高学生的参与配合度.
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教学实际需要精心设计教学步骤,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富有趣味、充分、直观、完整的教学材料,给学生创设能够积极用耳听、用眼看、用口说、用手写、用脑思考的参与机会.
3.积极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让学生有创新见解. 教师要对学生发出“敢于发表不同见解”的倡导,这是鼓励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本前提.因此,当学生就教师的提问进行回答后,教师不应先评论答案的对与错, 而是应先表扬学生积极表达独立见解的勇气;随后,启发其他学生对回答问题学生的见解进行分析、讨论并加以总结.
浅议初高中化学教学方法衔接 篇8
关键词:初高中化学,教学方法,教学衔接
由于初、高中化学在很多方面存在很大差异, 导致学生很难快速适应高中化学学习。 为了学生的发展, 我们必须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 就化学教学方法衔接, 我有以下看法和做法。
一、注重快慢节奏
放慢起始教学进度, 逐步加快教学节奏, 先教学适应学习, 然后学习适应教学。 如高一必修1的第一章在教学过程中应放慢节奏, 因为本章中涉及的是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等知识, 它们既是初中化学的延伸, 又是高中化学学习的基础, 更是教学的重点、难点, 所以宜慢不宜快。 当学生学好这一章后, 他们才能站在更高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比如在教学《氧化还原反应》时我是这样做的, 首先复习化学反应的四大反应类型和初中学习过的化合价及化合价计算方法, 再利用初中所学的得氧和失氧的知识分析引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然后用化合价升降的观点分析相应的化学反应, 进而推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和特征。 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我穿插了教材中的几幅拟人化图片, 用flash动画描述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升降、电子的得失情况, 形象直观, 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巩固了知识。
二、注重方式和方法
初中化学教学由于受到初中生知识水平等的限制, 较多地采用填鸭式的讲解方法。 而进入高中后, 在教学方法上则应更多地采取启发式和合作交流式, 激发学生主动进行学习, 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 此外, 在教法上, 教师应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开拓创新, 巧妙过渡。 所谓“继承传统”就是保留初中化学教学的一些基本方式, 教学上应尊重学生的学习习惯, 为此教师应了解和研究初中化学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一般情况, 以免在高中教学中出现急转弯, 而使学生不适教师的教法。
三、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为了让学生对化学产生兴趣, 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方面。
1.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图表、教学模型、演示实验等直观材料, 结合当前社会中的实例, 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经济有重要联系, 以此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如讲授《氯气》时, 先读一则报道:“广州一家庭主妇在家庭中打扫卫生时突然昏倒, 经医生的诊断为氯气中毒。 原来她为了获得更强的去污能力, 把家用消毒剂、 洁厕精等混合使用。”氯气是怎么产生的? 让学生就此展开讨论, 最后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说:“洁厕灵”是家庭除垢的好帮手, 其成分中含有盐酸, 消毒剂的有效成分是Ca (Cl O) 2, 二者会发生如下反应:Ca (Cl O) 2+4HCl=2Cl2↑+Ca Cl2+2H2O, 从而制出氯气。 学生会带着好奇的心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完氯气的性质, 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创设教学情境,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 重视化学实验, 创造学生动手的机会。
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 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 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 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价值观。 因此, 在教学中该做的实验一定要做, 教师还应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做, 有时还可进行一些补充实验和实验改进。
(2) 紧密联系实际, 使化学教学生活化[1]。
①教学情境生活化
知识建构理论认为, 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 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 也就是说, 学生走进教室时并不是一无所知的白纸, 而是在日常的生活、 学习和交往活动中, 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 学习不单单是知识由外向内的转移和传递, 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 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生活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 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 因此教师要做有心人, 经常收集一些与生活有关的教学资料, 在教学时要认真分析教材, 创设生活情境, 将问题巧妙地设计到生活情境中, 使学生学得有情趣, 学有所得。
②教学内容生活化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他的“生活教育”中提出“生活即教育, 用生活来教育, 为生活而教育”。 教学过程是一个“还原生活”的过程。 因为知识既源于生活, 又高于生活。 我们的教学活动内容应扎根于现实生活, 让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运用于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从而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 现实生活才是学生学习化学学科知识的归宿, 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考虑化学学科的特点, 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 不断沟通生活中的知识与化学课本的密切联系, 让学习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
③作业布置生活化
学生学习化学就是为了应用到将来的社会生活实践中, 因此作业不应是为了做题而做题, 为了知识点为了考试而做题, 而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的作业应该由传统教学中的“统一”、“专制”走向 “自主”;由 “封闭”走向 “ 开放”;由 “ 独立完成”走向“协同合作”;由“题海”走向“求精“”求活”, 应该具有个性化、活动化、生活化。 因为生活世界是生动的, 作业与生活世界紧密联系, 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而且能使学生意识到他们正在学习的知识的价值, 从而体验到学习化学的乐趣与价值, 增强学习化学知识和技能的信心与动力。 例如, 学生在学习糖类、油脂、蛋白质之后, 就可以布置学生把自己经常食用的食物进行归类, 让学生收集有关食物营养成分的资料, 为他们自己或家人制订合理的膳食计划;如果家里有肥胖者, 在平时的饮食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如果家里有糖尿病的病人, 他的饮食要注意哪些?等等。 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 给学生带来荣誉感和学习化学的价值感, 从而促进学生更努力地学习化学。
总之, 我们应尽快解决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问题, 使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模式, 高效、顺利地接受新知识和发展能力, 从而真正体现化学的精髓“来源于生活, 服务于生活”。
参考文献
衔接方法 篇9
1.1、研究对象
在本校2009级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男生中, 随即各抽取40人作为实验组, 同时将同年级40人最为对照组进行传统教学。
1.2、研究方法
通过12个学时教学前两组学生标枪成绩间无显著性差异。将实验前两组的测试成绩及全程投枪与原地投枪成绩差值与实验后进行对比分析, 标枪规格700g。
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 在学习完原地投枪后, 进行上步分解教学, 从上一步过渡到上三步, 上五步一直到全程助跑连贯投枪技术动作。
实验组在教学过程中, 在学习完原地投枪后, 采用完整动作徒手练习与专项动作辅助练习两类练习手段来进行助跑与最后用力衔接技术的教学。
(1) 完整动作徒手练习。
1徒手或持枪的连续交叉步跳; 2徒手或持枪的连续交叉步走、跑;3徒手或持枪练习连续交叉步接右侧蹬、转, 左侧制动动作;4反复引枪———持枪———引枪———持枪的助跑投掷步走、跑。
(2) 专项动作辅助练习。
1橡皮带绑腿辅助练习:把一条橡皮带绕过肋木, 将的两端绑与学生脚腕处, 学生手持“鞭梢”做连续做3-5步投掷步模仿投枪动作, 直到模仿完整投枪动作。要求在投掷步最后一步右脚落地后, 积极做退让性的缓冲蹬伸动作; 右侧髋关节迅速向投掷方向转动;左脚迅速前叉着地, 使人体在左脚着地时形成“满弓”姿势。
2橡皮带绑腰辅助练习: 将一条橡皮筋绕过学生躯干绕与腰间, 老师在身后拉住橡皮筋两端, 在做练习学生的学生开始助跑时, 老师慢跑跟在其身后, 当做练习学生进入投掷步阶段后, 适当拉紧橡皮带加大助跑强度;当做练习学生做“交叉步”加大拉紧力度;学生右脚落地以后迅速做转脚送髋蹬伸动作。要求施加给学生的阻力强度控制在60%-70%。
2、实验与分析
2.1、原始成绩与实验后成绩教学效果对比分析
2.2、全程完整投枪与原地投枪成绩差值分析
从表2中, 可以看到试验后全程投枪与原地投枪全组的平均成绩差中, 实验组比对照组高2.41m;最高成绩相差了3.29m。全程投标枪与原地投标抢的差值是反映助跑与最后用力链接技术好坏的标注性指标。从以上的成绩, 我们可以看出在教授助跑与最后用力衔接技术过程中, 利用完整教学手段从投掷标枪全剧动作考虑, 多让学生做助跑与最后链接的连贯动作, 降低分解教学的程度, 并加大专项辅助练习的手段。从而使学生在掌握这一难点技术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3、达标成绩分段百分比分析
从实验后的达标成绩表2中, 实验组在“优秀”、“良好”、“一般”三个指标中均大幅高于对照组, 只在“及格”、“不及格”两项指标中低于对照组。这充分证明了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对于提高学生的投掷成绩是切实有效的。
3、结论
(1) 通过实验研究比较, 证明在标枪助跑与最后用力投枪教学中, 采用“橡皮带”等辅助练习手段是积极可行的, 而且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教学手段;
(2) 采用完整教学辅助练习手段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加快了学生掌握技术动作的进程, 使学生建立了更加稳固的技术动作动力定型;
(3) 利用准备活动的时间, 多次重复的引枪———持枪———引枪———持枪投掷步跑、交叉步接右侧蹬转练习, 对掌握技术, 提高成绩有一定的效果;
(4) 投掷标枪的完整技术中, 助跑与最后用力是紧密衔接, 不可分割的, 在教学中只有多采用完整教学法进行练习, 才能提高动过过程的流畅性, 从而防止脱节现象。
摘要:标枪投掷的整个过程中, 助跑与最后用力的链接技术是标枪技术教学中的难点, 它是助跑与最后用力之间的纽带, 对最后用力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助跑与最后用力衔接技术的质量好坏直接关联最后用力动作的节奏、幅度、顺序和器械出手速度。本文结合自己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体会探讨“衔接技术”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标枪,助跑,最后用力,衔接技术,教学法
参考文献
[1]黄毅.标枪运动生物力学分析[J].田径, 2002, (1) .
浅谈中小学数学方法衔接的重要性 篇10
作为中学教师要很好地钻研这一课题, 因为中小学知识衔接至关重要, 我们更要重视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
一、注重学习方法的衔接
新课标背景下要求构建新型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就必须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 使每一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 不断增强参与意识, 并最终学会主动地构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体系, 最终提高学习效率。
根据中小学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状况, 我们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自学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督促学生独立思考, 敢于标新立异, 有条有理、有根有据、符合逻辑地进行说理、表达。逐步改变学生由被动的学为主动的学。小学重在做好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 初中则要将学习习惯内化, 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如何重视学法上的衔接呢?
1. 采取了如下课堂结构模式
摸清学情———有的放矢———方法探究———巩固提高。
学情是我们确定教学目标, 选择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方法的依据。因此, 在教学中进行学法指导, 就要研究学情, 根据学情有的放矢进行教学。这样, 就能保证把课教在学生身上, 使教法与学法辩证地统一起来, 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教师对学生自学要有明确的认识, 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学生自学更能提高学习效率, 因为平时教师需要讲几十分钟的内容, 学生自学不到十分钟就可以了。课堂上, 学生往往自学几分钟就开始做题, 不会的再回头看例题或相互讨论, 基本上就能掌握了。通过自学能够掌握知识, 本身就是对学生自学能力的最大的肯定, 从而使自学积极性更高。在指导学生通过读书学习知识的过程中, 教师要灵活运用, 在培养能力方面有所侧重, 对易懂的教材着重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不是让学生看懂就可以了, 而是要反复琢磨, 找出其本质特征和属性, 然后再把他们概括出来;对于有难度的例题, 着重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这样的教材宜用边读边解释的方法、读讲结合进行, 在这一过程中, 有质疑、有讨论、有提问、有小结。最后就是安排练习, 在练习中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提高, 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2. 遵循记忆规律安排学习
遗忘呈现出“先快后慢”的规律。这规律给我们指导学生的学习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及时复习。初中生学习存在一种普遍的倾向, 就是随学随丢, 做完教师布置的作业了事, 到考试时, 临时抱佛脚, 从头开始复习。要改变这种前学后忘, 到后面问题成堆的现象, 关键要做到“及时”, 特别是对于那些字母符号、公式等意义性不强的学习材料, 一定要做到趁热打铁, 及时复习。
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不仅体现在学生学法的衔接上, 更主要的是体现在教师教法的衔接上, 引导学生顺利渡过衔接关, 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重要责任。
二、注重教学方法的衔接
小学数学教学, 教师讲得细、练得多、直观性强, 学生学完新课后不断地反复地练习, 学生对老师有一定的依赖性, 真正做到了少讲多练; 到了初中, 相对来说教师讲得精、练得少, 抽象性也比较强。从实际情况看, 小学生是以机械记忆、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因此, 进入初中后, 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规律出发, 有效地改进教法, 搞好教学方法上的衔接。
1. 新旧知识的衔接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 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把新知识与自己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 旧知识才能得到更新改造, 新知识才能获得实际意义。因此, 教师在传授新知识时, 必须牢牢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指导学生进行类比、对照, 找出新旧异同, 从而揭示新知的本质。如有理数乘法法则与小学数学的乘法法则的不同点, 仅在于需确定积的符号, 而讲解的重点则应放在符号法则上。又如, 讲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时, 可通过等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引入讲解等, 让学生在学习时有一种“似曾相识”之感。
2. 思维方式的衔接
小学数学教学中过分强调应用题的列式计算, 致使学生进入初中后常不能尽快用列方程解应用题, 往往在教学中费力不小而收效不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 必须做到:一是引导学生复习小学数学应用题中常见的数量关系, 二是着启发学生找等量关系。例如, “比一个数的2倍小3的数等于5, 这个数是多少?”按照小学逆向思维的解题方法是逆推解法, 即列出算式: (5 +3) ÷2。而在初中则是直接推导。设这个数是x, 直译原题, 得2x -3 =5, 再通过解方程得出结论即可。但由于大多数学生在小学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养成了习惯, 再加上追求高分数而长期操练, 造成学生思维定势, 他们这一习惯极难改变。同时还需告诉学生, 有些问题用算术解决不方便, 只有用代数解。再用一些典型的题目, 帮助学生用代数和算术解法解了以后作比较, 通过对比, 使学生体会到代数法的优越性, 从而使学生逐步从算术方法中解脱出来。因此, 我深深感受到思维方式的转变, 应是小学与初中数学学习衔接的一个关键点。
三、注重学生与教师的衔接
进入初中的学生, 他们的生理与心理都趋于成熟, 处于似懂非懂的阶段, 而又象一只小刺猬, 具有反叛的心理, 对教师具有一种似信非信的心理。学生进入中学, 教学环境发生了变化, 课程增加, 学习时又误把中、小学知识截然分开。教师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能力强弱不了解, 教学时起步点把握不准, 造成中小学教学脱节, 还常责怪学生基础差、脑子笨。课程的增多使任课教师与学生接触时间少, 管理也不及小学那样具体, 有的学生认为没有了束缚, 不认真学习而掉队。因此, 教师对学生的思想状况、知识基础要有充分的了解, 摸清各个学生的实际水平, 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 帮助、引导他们端正学习态度; 鼓励他们克服畏难情绪, 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因此, 教师要与学生和谐相处, 以满腔的热情去感化学生, 而不是以教师的权力去命令他们, 以此来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使教与学始终处于民主、和谐的气氛之中, 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
总之, 从小学一到六年级的学习过程中, 有很多知识都是给初中知识打基础的, 如小学第一学段、第二学段就开始学习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 画简单的统计图、画三角形的高, 学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 就用了“S = (1/2) ah”, “S =ah”这样的代数表达式, 等等。这些知识到初中后还要继续学, 那么初中教师就要很好地衔接引入, 增加学生的亲近感, 拉近学生与知识、与老师的距离, 自然会大大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摘要:注重中小学课程内容的衔接, 实际上是要求教师能从整体上来把握数学课程, 就是教中学的老师要了解一下小学阶段为中学学习奠定了哪些知识和经验的基础, 以便更好地进行教学。
衔接方法 篇11
[摘 要]要想使文章前后连贯通畅、行文衔接自如,只有完整的句子和段落还不够,还要通过一些词句进行恰当的过渡与衔接。教师应有效利用教材,指导学生学会恰当使用过渡词语过渡,巧妙使用过渡句过渡,合理使用过渡段过渡。
[关键词]语文教材 有效利用 行文衔接 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4-080
宋代吕祖谦认为:文章“换头佳处”乃是关键之一。其中的“换头”就是指层次与层次或段与段之间的连接处,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过渡。它的作用就像串珠子的线,能使前后文自然连接起来,表达通顺连贯,使文章结构清晰、段落分明。怎样运用过渡语言呢?笔者结合苏教版语文教材,谈谈文章中的句段衔接与过渡,以期帮助学生学会语言表达的技巧。
一、恰当使用过渡词语过渡
一是用在文章的段与段之间,表示时间、空间或次序(如“第一、第二、首先、其次”等)的词语,能使文章按一定顺序表达,结构清晰。例如,四年级《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课,写了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的几次相遇,每次开头先交代时间:“1940年的一天下午……”“第二天……”“第三天下午……”。这样,全文以时间为线索,思路十分清晰。再如,《早》中介绍书屋“南墙上……东面正中挂一幅画……画前面正中……分列在四面……东北角……”。这样的衔接一般用在说明文中,而表示次序的过渡词一般在议论文或科技论文中用得相对较多。
二是在段与段之间,用来表示顺接(如“因此、所以、于是”等)或反接(如“可是、但是、然而”等)的关联词语。例如,《爱如茉莉》第七自然段写妈妈生病住院,妈妈说:“记住,要等他吃完了再告诉他我进了医院,不然他会吃不下去的。”第八段紧跟着说:“然而,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也没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话,便直奔医院。”这是用“然而”表示两段的转折关系。再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中第二、第三两段具体写了司马迁是如何发愤写《史记》的,紧接着第四段开头以“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表示顺接来衔接下文。
三是用在句与句之间,通过表示先后顺序的承接词语来衔接,主要有“首先、接着、然后、又、同时、还、最后”等先后顺序词,多用于做某件事、某个活动或某项实验的过程等。例如,《珍珠鸟》一文“起先……随后……渐渐地……先是……然后……再……后来……”这段文字中,恰当地使用了先后顺序词,清晰而又生动地描写了珍珠鸟对“我”逐渐信任的过程。
二、巧妙使用过渡句过渡
当文章中上下两个层次之间的意思有较大的转换或跳跃,层次比较复杂的时候,用过渡词语可能连接不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该用过渡句。我们要学会根据上下段的内容、意思,来决定用什么样的关联复句进行过渡。过渡句所起的主要作用就是承上启下,一般目的是为了引起下文。
第一,递进关系的过渡。用递进关系的关联复句,一般指下一段与上一段相比,内容、意思越来越好、越来越重要,主要运用的关联词有“不但……而且”“不仅……还”等。例如,《秦兵马俑》中:“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不仅规模宏大”是说上文内容的,“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是在表述下文将要描写的内容。
第二,转折关系的过渡。用转折关系的关联复句,一般指下一段的内容、意思正好跟上一段相反,这样的关联复句主要运用的关联词有“虽然……但是(可是)”“然而……却”等。例如,《钱学森》一文中:“然而,钱学森回国的决心却一刻也没有动摇过。”再比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三自然段:“正当他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正当……的时候”也是由上文转折引出下文。
第三,因果关系的过渡。用先果后因关系的复句,一般指上一段说的是成果或结果,下一段阐明原因,通常使用的关联词为“之所以……是因为……”。举个例子:“小明之所以取得了这样丰硕的成果,是因为他持之以恒、勤奋努力。”前半句是承上,后半句是启下。苏教版课文中还没有出现这样的句式。
此外,过渡的句子可以是陈述句,也可以是疑问句。比如,《埃及的金字塔》第四自然段开头:“如此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前半句承接上文(介绍金字塔宏伟而又精巧的特点),后半句引起下文(介绍金字塔的建造过程)。
三、合理使用过渡段过渡
过渡段一般比较短小,大多是一句话或一个句群,自然成段,在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衔接上下两个意思相隔很远,有着很大的转换或跳跃的段落内容。比如,上文中列举的《秦兵马俑》一文中:“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句话位于课文的两个主要内容的中间,独立成段,前半句是对上文“兵马俑规模宏大”的总结概括,后半句则引出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承上启下,起到了过渡连接的作用,属于过渡段。
语文教材是我们学习语言的模板,我们教师要善于挖掘,引导学生在实际中灵活运用,从而提高学生的行文衔接能力。
衔接方法 篇12
作为一名工业设计师, 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和改良性产品有关的设计项目。产品改良设计是对原有产品进行优化、充实和改进的再开发设计。它是对现有产品价值的提升, 通过对原产品的改进使其进一步满足用户的需要。改良设计要求设计师面对一个可能从未接触过的产品, 用较短的时间, 通过优化设计提升其市场竞争力。
2 改良设计遇到的问题
在面对改良性产品时, 设计师如果沿用传统的产品设计流程, 按部就班的完成概念草图、详细草图、设计模型、结构模型的制作, 在提交最终设计方案时, 可能就会遇到很多问题。常见的问题之一就是设计方案不符合产品的人机性要求。由于改良性产品项目的设计周期一般较短, 在面对较为陌生的产品时, 在概念设计和草图绘制的过程中很容易忽略部分人机尺寸要求。即使在设计协议中有关于人机尺寸的详细描述, 由于缺乏直观性的认识和长期的产品体验, 创意设计的过程中也容易忽略一些人机性的指标要求, 导致设计方案完成后无法实施。设计方案不符合现有的加工条件的问题也经常出现。改良性产品在造型、材料和工艺上都对设计师提出了苛刻的要求, 但设计师的设计工作大部分是通过草图设计和设计软件完成的, 如果在设计过程中忽略了这些限定条件, 设计方案可能具有很好的创意, 但客户要么没有条件实现, 要么需要为之付出巨大的成本。上述情况都会极大影响产品的开发进程, 甚至对客户造成严重的损失, 同时, 对产品设计师的信心也会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 在面对改良性产品时, 不能照搬已有的设计方法, 而应该结合改良性产品的特性, 通过反思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来寻找解决方案。
3 面对改良性产品的解决方案
设计方案的检验标准是其能否转化为消费者满意的商品, 因此, 设计师想要高效的完成工作, 就必须对改良性产品在材料、工艺、人机特性等方面的限制条件有全面的认识。为了将设计师的创意与企业现有的加工条件有机结合起来, 笔者提出“产品模型”的概念, 设计师通过设计调查以及与工程师的深入沟通, 基于开发产品的特性结合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 构建“产品模型”, 通过“产品模型”对设计方案提供准确定位, 提高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4 产品模型
“产品模型”是产品相关设计信息的归纳和整理。它可以提升设计师对产品的认知程度, 是设计师对设计方案的判断依据, 帮助设计师针对改良性产品的特性将创意与工程化的客观条件结合起来。“产品模型”包含的设计信息可以分为定量信息和定性信息。定量信息主要包括产品的技术指标、结构、人机参数、材料、工艺方法等相关内容, 对于这些信息, 设计师可以在与工程人员的沟通中获得。基于这些信息, 设计师可以利用计算机软件建立产品和使用者的虚拟模型。以一款摩托车头盔的设计开发为例, 笔者通过与设计师的沟通, 总结与其相关的定量设计信息包括产品的技术指标、人机参数、结构组成、材料和成型工艺等。
产品的技术指标是指产品为实现其功能需要达到的条件。通过对该头盔的技术指标的调查, 笔者了解到的设计信息包括产品重量的最大限制、重心的位置范围、使用视野的角度范围以及防护性能的最低要求等。产品的人机参数是设计师需要掌握的最重要信息之一。摩托车头盔的舒适性与驾驶员的头部尺寸息息相关, 因此, 在进行头盔的开发设计过程中, 对头部关键尺寸的把控是至关重要的。笔者通过调研了解到, 客户已经根据驾驶员的头部尺寸建立了相应的头部三维模型, 可以直接作为头盔造型建模的依据。将产品的技术指标和设计参数补充到三维模型中, 使其直观的呈现在设计师眼前, 可以建立更加完备的设计模型。经过调研, 该款摩托车头盔由外壳、护目镜、内衬等部件组成, 头盔的外壳材质为聚碳酸脂复合材料, 这种材料的成型方式一般是整体成型。内衬材料为EPS膨胀性聚乙丙烯, 可以通过发泡成型。这些材料和工艺方面的信息也是“产品模型”定量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师对以上定量信息加以总结和整理, 一方面可以结合材料和工艺方式在概念设计阶段为草图方案提供导向, 一方面利用人机尺寸为三维模型制作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撑。
定性信息反映产品现有的设计趋势和造型风格, 是对产品造型的设计定位。设计师可以通过定性信息的归纳整理, 结合市场定位和用户需求, 确定产品的功能特性和造型特征。产品相关的定性信息有很多, 笔者认为主要包括产品的设计趋势分析和造型设计风格分析两个方面。
设计趋势分析可以帮助设计师通过调查了解该类产品的发展历程, 设计师通过调查不同年代的相似产品以及相应的技术条件、设计背景等信息, 可以对产品的发展现状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同时也对产品的设计方向提供准确的定位。
造型设计风格是指产品使用的造型设计元素及其所构成的整体设计语言。设计师通过调研分析同类产品的设计语言, 可以更加清晰的了解产品在市场上的位置, 并结合客户的需求确定产品外观的调整方向。在进行设计风格分析时, 经常用到的方法是意向分析法。意向尺度法以语言分析为基础, 用多对反义形容词来描述研究对象, 通过意向分析法构建产品意向尺度图。相比文字描述, 意向尺度图更加直观, 可以为设计师在造型设计过程时提供对比和参照。
通过将上述定性信息和定量信息加以整理, 形成设计报告, 就完成了“产品模型”的构建。在项目进行之初通过调研形成的“产品模型”, 对后续的设计开发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草图设计阶段, 设计师以头脑风暴等方式完成了大量草图的绘制, 在确定草图方案的过程中, 设计师结合“产品模型”, 可以精确的选定出继续深化的草图方案, 避免后续在加工条件和尺寸等方面存在重大问题造成巨大损失。在草图深化的过程中, 设计师基于对产品材料和加工工艺的认识, 在进行产品细节设计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可行性, 将形式的运用和现有的加工条件有机结合起来。在产品建模阶段, 基于对产品模型的认识, 可以帮助设计师综合考虑造型设计元素和工程设计要素, 在考虑人机尺寸和加工工艺的基础上完成产品造型方案, 从而使得由三维模型导入生产的周期大大降低, 提高设计效率。
5 结论
面对改良性产品, 在项目之初就通过设计调查以及与工程人员的沟通构建的“产品模型”, 并不是对设计师创意思维的束缚, 而是通过信息的归纳和整理, 从设计师的角度对产品的设计方向进行定位。运用“产品模型”, 可以将设计师的创意与产品的工程化有机结合起来, 避免由于设计方案与工程技术存在冲突所造成的损失。
摘要:面对改良性产品, 在项目之初就通过设计调查以及与工程人员的沟通构建的“产品模型”, 并不是对设计师创意思维的束缚, 而是通过信息的归纳和整理, 从设计师的角度对产品的设计方向进行定位。
【衔接方法】推荐阅读:
中小学数学衔接的方法07-09
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方法08-25
有效衔接07-27
两法衔接08-06
环节衔接08-12
高考衔接08-22
衔接效果09-06
衔接管理09-16
内容衔接09-23
单位衔接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