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衔接

2024-10-16

课程标准衔接(精选12篇)

课程标准衔接 篇1

澳洲高职课程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社会需要为前提,完全根据市场变化的需要不断调整和修订,最终实现先进的职业教育。

澳洲国家职业标准是在职业分类的基础上,根据职业的活动内容,对从业人员工作能力水平的规范性要求。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澳洲国家职业标准的制定执行与高职课程之间存在着重要的衔接,也正是这种衔接,积极地促进了澳洲高职课程教育的生活化以及实用化。澳洲高职课程与国家职业标准的有效衔接,让我们认识到了职业标准对教育的深刻影响。

1 澳洲高职课程与国家职业标准均重视学习内容的灵活性

澳洲高职课程安排重视对学习人员的灵活性训练,以培养高水平的实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最大限度地开发人的潜力以及能力。也注重对人才的灵活性教育,重视知识的实用性以及现实性。澳洲国家职业标准提出相关的工作要求,员工要从技能和知识两个方面对完成各项具体工作所需职业能力进行全面的培养,对需要职业技能的相关技术要求、有关法规、操作过程进行全面地认识。澳洲高职课程与国家职业标准的重要衔接之处就是对人才培养的灵活性。

2 澳洲高职课程与国家职业标准兼顾道德与技能的全面发展

澳洲高职课程重视对学习人员技能培养的同时,要求加强对学习人员的思想品德进行全面教育,促进学习人员身体、心理、技能的全面发展以及提高。在高职课程对道德以及能力重视的同时,澳洲国家职业标准也指出,工作人员要全面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在此基础上也要不断培养适合本工作的专业技术知识。兼顾道德与技能素质也是澳洲高职课程与国家职业标准之间的重要衔接之处。

3 澳洲高职课程与国家职业标准均重视对理论与技能的共同发展

澳洲高职课程在每一个单元都规定了相关的基础能力测试以及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所以澳洲的高职课程考核将实际操作与能力培养放在同样重要的地位,将人才的发展放到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澳洲国家职业标准在工作中也要求员工在培养自身技能的同时要不断增强自身的理论知识,用理论知识来不断增强自身的工作技能。通过澳洲国家职业标准的规定,我们认识到了澳洲国家职业标准对知识以及技能的全面把握。重视对理论与技能的共同发展,增强了澳洲高职课程的实践性,也让澳洲国家职业标准的提出更加贴近生活的需要。

4 澳洲高职课程与国家职业标准给我国带来的启示

4.1 从教育实际出发,增强职业人员的工作技能

目前,我国的高职课程安排中对基础课的要求数目较多,对学生的工作技能要求较低,造成了国家对人才的要求与教育之间存在着脱节的现象。因此,在以后的发展道路上,我们要不断加强对学习人员工作技能的培养,从国家职业标准要求出发,不断培养优秀的具有专业技能的从业人员。可以说,国家职业标准的提出更多的是考虑职工培养对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在以后的教育课程中,我们要不断认识到教育课程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将人才的教育培养与职业标准的需要相联系,积极促进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实现高职课程与国家职业标准之间的完美衔接。

4.2 全面发展,兼顾职员的工作素质以及道德素质

澳洲高职课程与国家职业标准之间的重要衔接,让我们认识到在以后的发展道路上我们要更加重视对学生以及职工道德素质的培养,将道德素质作为一项重要学习以及培养要求。在日常的学习以及工作过程中积极开展具有积极影响的活动,培养职工的归属感以及认同感,提升自身的素质。此外职工也要不断增强对职位认同感,认识到自身工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提升自身的工作价值。教育机构要不断研究国家出台的相关职业标准,打破没有目的的教育模式,从实际出发,从国家需要出发,积极培养全面的适合社会发展、符合职业标准的全面人才。

4.3 保障基础,不断加强对职工的基础知识培养

澳洲高职课程与国家职业标准对基础知识的共同关注让我们认识到基础知识是不能忽视的重要指标,更是实现自身能力的重要前提,所以在我国以后的发展道路上,要不断深化理解国家职工标准对职工的要求,从实际出发,加强在日常学习过程中的基础知识培养,提升对基础知识的重视度,将基础知识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以及学习指标,积极促进基础知识的全面提升。此外,学校也要不断优化自身的教学结构,从国家职业标准出发,增强教学学习的针对性以及实践性,最终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提升,为国家职工的培养做出更大的贡献。

4.4 积极促进国家职业标准与教育结构之间的完美结合

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都离不开先进的知识和人才,而人才的培养更离不开教育的发展。国家职业标准的提出是对国家培养人才的需要,也为国家人才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产物。澳洲高职课程与职业标准之间的衔接让我们看到了国家政策与教育机构之间的联系,让我国认识到国家对人才的需求,需要教育机构的大力支持。澳洲人才的发展以及素质的提升之所以很好地满足了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原因是在于国家与教育之间的重要衔接,这正是我国要学习的根本所在。教育是对人员的培养,而人员的素质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所决定的,这就告诉我们,要想更好地培养出适合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人员,我国必须从实际出发,从教育出发,从国情出发,培养适合国家发展的重要人才。要想让国家的发展后备人员充足,就必须促进国家职业标准与教育结构之间的完美结合,在日常工作中,将职业标准的内容明晰化、细致化,这样一来,教育机构会不断按照职业标准的发展要求转化自身的教育方向。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是员工能力培养的重要保障,我们必须认识到教育与国家职业标准之间的联系,提升自身的全面素质。作为学习人员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能力,积极按照职业标准提升自身的能力,丰富自身的工作内涵,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更好地适应国家人才的发展需要。

我国高职界在这方面的研究也方兴未艾,目前流行的无论是“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模式还是“行动导向”项目课程体系构建模式,都强调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和职业岗位要求的结合。国家职业标准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澳洲高职课程与澳洲国家职业标准之间的衔接,让我们发现了教育与国家人才培养之间的紧密联系,让我国认识到只有更好地发展教育才能最终为人才的培养提供动力。国家职业标准是人才发展的大方向,而教育却是走向正确方向的指南针。只有全面认识到二者之间的联系,才能最终实现人才与教育的全面发展。

课程标准衔接 篇2

第一课:(1)读儿歌,做练习,写“一”

(2)熟读儿歌,写“

二、三” 第二课:(1)读儿歌,做练习,写“四”

(2)熟读儿歌,写“

五、六” 第三课:(1)读儿歌,读成语,写“

七、八”

(2)熟读儿歌,写“

九、十”

第四课:(1)读儿歌,做练习读成语,认字“百千万” 单元复习:(1)熟读一到四课儿歌,复习学过的汉字,完成课本单元练习

第二单元:

第一课:(1)听故事,思考问题。写“上、下” 第二课:(1)读儿歌,认字“前后左右”,看图,写“小” 第三课:(1)学会用方位词,认字“里外”,做练习第四课:(1)读古诗,认字“远近”,回答问题,写“人” 第五课:(1)认识方位“东南西北”,读儿歌,做练习单元复习:(1)熟读第二课儿歌与第四课古诗,复习学过的汉字,复习方位词,完成课本单元练习

第三单元:

第一课:读儿歌,认字“鼠、猫”做练习,写“不” 第二课:听故事,认字“马狗鸡鸭”,做练习,写“月” 第三课:读儿歌,补充完整,认字“鸟、鱼”,做练习,写“天”

第四课:读故事,认字“猴、熊、象”,做练习,写“大” 第五课:读儿歌,认字“虎、兔、鹿”,做练习,写“只” 第六课:读儿歌,认字“乌鸦”,做练习,写“个” 单元复习:熟读儿歌,复习学过的汉字,完成单元练习。

第四单元:

第一课:读儿歌,认字“唱、走、搂、抱”,做练习,写“飞”

第二课:听故事,思考并回答问题。认字“穿、跳、看、说”

第三课:读儿歌,认字“吃、喝、咬、拾”,做练习,写“牛”

第四课:听口令,做动作,认识“站、坐、哭、笑”,做练习。写“开”

第五课:听故事,思考并回答问题,认字“扑、跑”,写“毛”

单元复习:熟读儿歌,复习学过的汉字,完成单元练习。期中复习,考试。

第五单元:

第一课:读儿歌,认字“我、你、他、她”,做练习,写“风”

第二课:读儿歌,并说说你家里还有谁,认字“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做练习

第三课:读儿歌,认字“姐姐、妹妹”,做练习,写“头” 第四课:读儿歌,认字“哥哥、弟弟”,做练习,写“长” 第五课:读儿歌,补充完整,思考并回答问题,认字“叔叔、阿姨”

单元复习:熟读儿歌,复习学过的汉字,完成单元练习

第六单元:

第一课:读儿歌,认字“眼睛、鼻子、耳朵”,做练习,写“门”

第二课:读儿歌,认字“脸蛋、嘴巴”,做练习,写“巴” 第三课:听故事,思考并回答问题,认字“手、脚”,写“水”

第四课:读儿歌,认字“头、牙”,做练习,写“牙” 第五课:听故事,思考并回答问题,认字“肩膀、腿”,写“开”

单元复习:熟读儿歌,复习学过的汉字,完成单元练习

第七单元:

第一课:读儿歌,认字“葡萄、苹果、西瓜”,做练习,写“西”

第二课:读儿歌,认字“桃子、石榴、梨”,做练习,写“石”

第三课:看图说话,认字“葱、茄子”,做练习。第四课:读儿歌,猜谜语,认字“黄瓜、辣椒”,做练习,写“口”

第五课:读故事,思考并回答问题,认字“萝卜”,写“太”

单元复习:熟读儿歌,复习学过的汉字,完成单元练习

课程标准衔接 篇3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 ) 9号),进一步明确提出在“十二五”时期,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构建灵活开放的职业终身教育体系。文件明确指出中高职要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与教材等十个方面进行衔接。其中课程体系的衔接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通过开发制定中高职衔接的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是实现中高职有机衔接的重要举措。

在我省高职院校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中,除了通过普通高考和“3+证书”考试招生培养外,还通过“自主招生”、“五年一贯制”、“三二分段”等模式开展人才培养,其中的“三二分段”模式就是建立中高职一体化培养体系的,即通过部分高职院校选取省内紧缺的工科专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关专业,与中职学校(含技工学校)共同开展的三年在中职学校培养、两年在高职院校培养的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2012年,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高等中专学校招生委员会联合下发了《开展2012年职业院校对口自主招生三二分段试点工作的通知》,开展对口自主招生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培养技能型人才招生试点工作。

2013年,我院服装设计专业被列入三二分段的招生专业。与省内2所中职学校进行一体化的培养体系,目前中职阶段的教学已经开展,并将于2015 年5 月完成2013级的转段考核相关的各项工作,高职阶段的工作也正在积极策划和实施,但是对中高职分段的衔接问题上还有待进一步实践与完善,特别是课程衔接中还存在一些不成熟的地方,所以需要系统的研究和分析,制定一套科学、行之有效的课程体系与课程标准。

服装设计人才需求与中高职岗位分层定位

广东省服装行业发展现状及人才需求。广东一直是全国最大的纺织服装产销基地,其服装产量、内销和外销均占全国服装产销量的前列,随着内、外贸易量不断扩大,民营企业迅猛增长,自主品牌生产企业的迅速崛起,产业的全面提升、改造和优化,培养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适应行业需求,是行业对职业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

据服装英才网最新招聘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6月,服装行业人才需求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5.3%,涨幅接近两成。而服装设计类人才需求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6.4%。其中,服装、箱包、鞋设计师回升趋势明显,与去年相比涨幅在9%-12%之间。生产管理类职位人才需求量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涨了17.3%。其中的跟单员、理单员涨幅最为明显分别为22%和20.4%,突破两成。同样,服装英才网预测服装行业未来需求量较大的四类人才,分别是服装设计师,导购、销售,样衣工和QC/QA。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服饰制造和消费国,中国市场的消费潜力正被激发,服装行业发展前景一片光明,对人才的需求热度不减。

中高职服装设计专业人才的分层定位。根据调研与我院对接的中职学校发现,中职学生的基础较为薄弱、年龄偏小,加之在专业教学条件、心理行为引导、行业认可度等方面的限制,中职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从中职服装相关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看,一是主要面向的服装企业岗位比较单一,二是岗位价值处于较低位置,工资水平较低。而高职毕业生则表现为:就业面较为广泛,对应岗位数也较多,且毕业生换岗较为机动灵活,因而对学生的职业拓展能力的培养要求较高。

基于这样的调研,我们把中高职人才培养的分层定位归纳为:中职学生在强化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形成一技之长,能熟练操作某些特定工作项目,而高职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基础上形成综合的就业竞争能力,在学习能力、策划力、执行力、创新力等方面要达到一定高度。

中高职服装设计专业就业岗位及岗位能力分析。通过对现有服装行业企业职业岗位任职需求及职业能力需求分析,我们确定中高职现有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主体就业岗位能力及课程设置(具体见表1),中职毕业时以车位、制版师、跟单员等基础类岗位为主,这些岗位需具备基本的知识、较强的技能和最佳的态度,是锻炼能力熟悉市场的基础环节。高职毕业时以生产指导员、助理服装设计师、服装采购员(服装买手)等岗位为主,这需要学生有较全面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随着学生市场经验、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的积累与提升,更多的优秀人才有望走上主管、总监等岗位,这是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中、高期目标。

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服装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确立

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真正核心在于一体化的课程设计,只有一体化设计,才能确保中职与高职在培养目标及培养过程中是思路一致的。中职课程建设的起始点是岗位需求, 注重的是岗位技能, 是工作岗位与课程的单项研究,而高职阶段的课程则要在知识和技能上侧重就业竞争力、创新力、学习能力的培养,围绕培养具有一定发展潜能的高级技能型人才这一目标。通过对上述职业岗位、职业能力的归纳分析,我们得出:服装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必须对现代服装企业整体产品企划、设计、生产、运作等内容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同时,还必须对服装结构、工艺、创新思维、流行趋势、成衣市场、产品设计、品牌运作等方面有较全面的学习和实训。基于以上的思考,我们确立中高职课程体系以分段教学的形式安排,进行课程体系的一体化统筹,实现5年的课程内容层次化设计与安排。其基本模式如图1所示:

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标准的确立

在职业分析的基础上,选取课程内容,明确中高职阶段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考核项目与要求,建议学时数等内容,同一门课程中职的教学内容和高职的教学内容是有差别的(如表2),课程内容的分析与设计,形成专业课程简介和课程标准。

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既有政策的支持,又有市场需求,在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的工作中,终身教育背景下的中高职衔接服装设计专业一体化教学标准与课程标准研究与实践将有助于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有助于以就业为导向,加大专业改革与建设的力度,建立健全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和课程体系;有助于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有助于推动我省服装设计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促进课程建设与改革,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们希望通过服装设计专业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课程体系与课程标准的研究与实践,发现问题,克服困难为广东省搭建三二分段服装设计相关专业职业人才培养的立交桥作出积极的贡献,并为全国相关专业中高职对接工作提供参考。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课题“终身教育背景下的中高职衔接服装设计专业一体化教学标准与课程标准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30101016)

课程标准衔接 篇4

在小学教育和中学教育中,英语是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小学和中学阶段英语知识难度等方面的差异性使得中小学英语教学存在一定的衔接问题。研究新课程标准下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问题,会对学生实际英语学习质量的提高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我国目前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现状

研究表明,我国小学英语教学与中学英语教学存在一些衔接性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进入中学的学生,对英语学科的喜爱程度发生了18.6%的下降。除此之外,这些问题对学生的影响还表现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质量分别发生了12.3%、11.5%的降低。

二、新课程标准下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问题

在新课程标准下,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问题主要包含以下几种:

1. 教学方法方面。

就新课程标准英语教学方法而言,在小学中,由于教材内容较为简单,教师所使用的英语教学方法也较为简单。教师通常会在英语教学课堂中融入比赛、讨论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在这种状态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有效的激发,因此教学效果较好。在中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加注重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相关英语能力。因此,在小学与中学衔接的过程中,随着教学方法的变化,使得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观念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

2. 英语教材方面。

就新课程标准英语教材而言,中学英语教材与小学英语教材之间存在着衔接性问题。例如,小学英语教材中对英语语法的要求较低,在中学教材中,这部分内容则变成了重点内容。除此之外,与小学英语教材相比,中学英语教材中涉及的生词数量增加幅度较大,学生很难适应这种变化。

3. 教师教学水平方面。

研究表明,我国中学英语教师与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水平之间存在较大差异。部分小学英语教师并非师范英语专业的毕业生,这些教师只经过简单的培训即上岗进行英语教学。而从我国中学英语教师的整体情况来看,95%以上的中学英语教师专业水平较高。

4. 新课程标准对中小学英语教学要求方面。

在新课程标准中,其对小学英语教学的要求是,学生能够利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交流,并且能够根据词句提示进行对话内容的表演。在小学阶段,新课标的目标主要集中在帮助学生培养学习英语的自信、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等方面。新课标对初中英语教学的要求是,使得学生具有良好的英语应用能力。具体表现为,能够读懂包含定量词汇信息的书面材料;能够听懂较为简单的故事和对话。新课标对小学英语教学和中学英语教学要求的显著变化,对学生的英语学习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三、解决新课程标准下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问题的策略

在新课程标准下,为了保证英语教学质量,需要应用以下几方面策略对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问题进行合理解决:

1. 加强对小学英语教材与中学英语教材之间差异的理解。

中小学英语教材之间的差异是引发新课标中小学英语教学存在衔接性问题的主要原因。为了避免由这方面问题带来的影响,教师需要通过对小学英语教材与中学英语教材的比较,加强对二者内容差异的了解。结合对两种教材中的重复性内容的梳理,合理调整中学英语教学进度,保证二者的良好衔接。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通过对中小学英语教材中不同重点内容的了解,提升中学英语教学内容安排的合理性。对于小学英语中的非重点内容、中学英语中的重点内容,如if句式等语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进而促进中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升。

2. 提升中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教师是影响英语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了保证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良好衔接,中学、小学学校应该结合教师再教育、引入专业英语教学人才等多种方式,提升英语教师队伍的整体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除此之外,还应该加强小学英语教师与中学英语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沟通,通过对英语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内容的合理交流,提升这两部分英语教学的衔接性。

3. 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过程进行合理指导。

由于新课程标准下,中学英语教学与小学英语教学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实际的中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不适应的部分进行合理指导。例如,学生难以适应中学英语教材中的大量生词,教师应该通过预习以及慢节奏结合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需要通过合理教学模式的应用帮助学生找到恰当的学习方法,并通过学生持久英语学习兴趣的维持,实现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有效培养。

结论:在新课程标准下,学生在由小学升入中学的过程中,由于英语教材侧重点、教学方法、教师专业水平等方面的不同,使得中小学英语教学存在一定的衔接性问题。对此,应该通过加强对两部分教材差异内容的理解、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过程进行合理指导等策略的应用,保证中学英语教学质量,并实现新课标对中学英语教学培养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等方面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王雁虹.长沙市雨花区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

小升初衔接课程语文 篇5

(语文)

一、课程说明

课程介绍

以小学、初中知识衔接点为基础,以基础、阅读、写作三个部分为重点,以初中语文学习方法为依托,让学生尽快从小学语文学习模式转入初中语文学习模式。同时强化知识的系统归纳与运用,突出课外辅导与学校教学的差异,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

课程特色

强化基础,夯实细节,在阅读与写作的版块中着重思维训练,突出知识的系统性与迁移性,从知识的衔接、思维训练、答题技巧等方面全面提升学生能力。

课程编排体例

课程以知识板块为基础,分“基础知识”、“现代文阅读”、“作文”三大板块。各版块基本按照“知识要点简析”——“例题精析”——“强化练习”的体例编写。

其中,“知识要点简析”部分,侧重知识本身的梳理以及知识点在考试中的要求,兼顾学生的基础知识积累以及知识的运用。“例题精析”部分,侧重知识点的具体考查,包括考查的类型、审题的角度、答题的思路、解题的步骤与方法等,集中体现课外辅导与学校教学的区别,体现个性化特点。“强化练习”部分,是与“知识要点简析”“例题精析”相匹配的,重在学生实践,既能巩固知识,又能提高答题速度与答题的准确性,从真正意义上做到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

授课时间

7-8月

二、课程结构(共8讲

每讲2小时,共16课时)

课程内容

重点介绍

课时安排

一、基础知识

注重病句、词语运用

2小时

二、语言运用串讲

重点讲解常见修辞手法、句式结构、材料分析

2小时

三、写人叙事类散文阅读

注重人物形象及事件安排的顺序

2小时

四、写景状物类散文阅读

注重情景选取及物体表象的描写

2小时

五、说明文阅读

串讲说明文的结构、顺序及说明方式

2小时

六、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写作

从细节出凸显人物形象

2小时

七、叙事为主的记叙文写作

从波折中突出重点

2小时

八、记叙文情感抒发的提升

用抒情议论句提升作文立意

2小时

三、课程示例

第三讲

写人叙事类散文阅读

一、知识梳理

写人叙事类散文阅读的几个重点:

1、事件安排的顺序

事件安排的顺序,谈的就是文章的结构,它主要体现的是作者的思路过程。一般说

来,在初一的写人叙事类散文阅读中,写作顺序有以下几种常见模式:

(1)

常见思维的逻辑顺序

六种逻辑顺序:

①一般←→个别

②现象←→本质

③原因←→

结果

④概括←→具体

⑤部分←→整体

⑥主要←→次要

(2)

常见的写作顺序:

顺叙

倒叙

插叙

(3)

结构安排的作用

结构的阅读主要是看选取对象在文中的位置,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就不相同。一般来说,它分三种情况:

1.在文章的开头(包括标题)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作用:(1)引出下文……(要具体回答);为下文……做铺垫。(2)引起阅读的兴趣。

2.在文章的中间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作用:(1)过渡作用(承上启下,要具体回答);(2)多次反复出现,也可作线索作用。

3.在文章的结尾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作用:(1)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揭示中心(要具体回答);(2)照应开头(标题),首尾呼应。

2、人物形象的分析

人物形象的分析一般采用点面结合的分析方法。所谓面就是指从背景及情节中分析人物形象,其答题的形式一般为:①人物形象是什么身份,或者充当什么角色;②做了……,表现出……。所谓点就是指从细节描写中分析人物形象。其答题的形式一般为:通过……(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细节、神态)描写,表现出……。

二、例题精析

【例题1】

鲁迅生活片断

20年代,我在北京大学读研究生,正值鲁迅先生在北大任教,有幸得到他亲自教诲,他讲授的《苦闷的象征》等课程,使我受到很大教育。他提出“艺术的出路是为大众服务;创作要担负起社会责任;作品的使命就是要站在大众的立场上,唤起读者的爱国热情。正是鲁迅先生拨亮我心中的向上火花,也正是鲁迅先生激发我写诗撰文,抨击时弊。那时先生上课,穿蓝色布衫,留很长的头发,还将铅笔夹在右耳上。开始我对先生耳上夹铅笔有些不解,恰有一次课后同行,至景山拐角,我见铅笔仍在先生耳和长发间夹着,便问他耳朵上老夹着铅笔干什么?他说:“我是改讲义上字用的。讲义印得仓促,错字很多,随时发现随时作个记号,将来好统一改正,免得误了学生。”先生在北京大学教书,经常早来晚走,来有及回家吃饭,就在红楼前的小饭摊上随便吃一点。一次,下课后我和先生路过小饭摊,他问我回家吃饭,还是在小摊上吃一点。我说:“随便。”他说:“那好,咱们就吃这荞麦条子吧!皇帝老儿未必享受过这么美味的佳肴。”这种小饭摊多卖玉米窝头,荞麦烙烙之类,来用餐的也都是些人力车夫,卖报童叟。饭摊上只有一个条案,全无桌椅可用,端上一大碗荞麦面很是显眼,鲁迅先生却十分泰然,津津有味地吃着,还不时向周围的人点头。

【问题一】

把文章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答案】第一部分:开头……“抨击时弊”。第二部分:“那时先生上课……免得误了学生。”第三部分:“先生在北京大学教书……点头。”

【问题二】

为每一部分选择一个最合文意的小标题。

第一部分的小标题是()

A、教育

B、教诲

C、拨亮火花

D、为大众服务

E、听鲁迅讲课

第二部分的小标题是()

A、夹铅笔

B、免得误学生

C、改正

D、讲义错字多

E、不拘小节的先生

第三部分的小标题是()

A、早来晚走

B、吃饭

C、鲁迅请我吃饭

D、津津有味

E、小饭摊

【答案】第一部分小标题是:拨亮火花;第二部分小标题是:“不拘小节的先生;第三部分小标题是:早来晚走。

【问题三】本文是按什么线索组织材料的?

【答案】本文是以事情的性质为线索组织材料的。

【解析】前面三个问题都属于结构的问题,学生在阅读文本时,首先要理清楚作者的思路。本文由几件不同的事件表现人物性格,首先要分析的是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并列的还是有承接关系的,然后找到作者的议论抒情性的句子或者总结性,总括性的句子,分析概括出事件的主要内容以及作者的情感或者写作目的,即能清晰地分清文章的逻辑顺序。

【问题四】本文写的几件小事表现鲁迅先生的什么思想品质和性格特征?

【解析】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征,是通过事件和细节来表现的:第一个事件中,作者通过鲁迅先生对自己的教诲的情节,表现出他对青年的谆谆教诲;第二个事件中,作者主要通过夹铅笔改错字等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严谨的治学态度,第三个事件中,作者通过吃饭的情节和细节,表现出鲁迅对待自己的生活的率性,简单、随和。

【答案】本文通过三件小事表现了鲁迅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青年的谆谆教诲,对自己的生活简单随便。

三、强化练习

由于营养不良,我们几个孩子都很瘦弱。历岁时,我在一家小商店里当学徒工,那也是我平生第一次尝到苹果的味道,尽管它又小又绿没有成熟,上面还尽是洞,可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有感觉到当初第一次吃苹果时那种“甘甜”的滋味。

那天,爷爷外出时遇到一次铁路事故,当时很多人都不管三七二十一地趴在地上呻吟,等待医生和救援人员。爷爷却自己折了一根树枝做拐杖,一瘸一拐地整整走了三个小时才回到家。

我很难描述爷爷刚踏入家门时,奶奶那复杂的脸色和心情。先是担心和心疼,而后突然一阵暴怒一个孩子将一位随访病人的铁路医生带进家里,医生仔仔细细为爷爷作了检查,然后对他说:“恭贺你,老人家,你的健康状况良好。”这时,我母亲来了,她坚决地说爷爷至少是脑震荡。爷爷的表情却未置可否。

医生走后,奶奶和妈妈在床边又开始教爷爷如何应付医生和有关调查人员,爷爷只是机械地点头。

铁路出事故的消息传到村里以后,几乎全村人都在等待着调查人员最后的善后处理工作。当铁路上终于又来人时,爷爷似乎早已忘记家人的叮咛,面含微笑迎接着来访者,又不失时机地大谈天气和收成等。当来访者终于问到他哪里受伤时,妈妈急忙指着头向他暗示。谁知爷爷却不紧不慢地说:“我一切很好。”说罢脸上浮现出天使般的微笑,又说:“我如果有病,就是有

10万元也治不好。”妈妈愣住了,奶奶尖叫着失望地从房子里跑了出去,来访者也发出一阵莫名其妙的笑声、叹息声。

当一切又复归平静时,他们发给爷爷5000元钱——他成了全村最富的人。但是爷爷在到死也没明白为什么人家要给他这么多的钱。

1.概括事件的起因和结果。

起因:

结果:

2.爷爷最突出的优良品质是什么?

【答案】

1.起因:爷爷外出时遇到一次铁路事故。结果:铁路上发给爷爷5000元钱

课程标准衔接 篇6

中小学英语教育存在一些不合理的脱节现象,本文提出了反复教字母、忽视语音音标教学、书写不规范、知识点难易程度不一、超前教学及知识错误这六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

(一)反复教字母

小学作为大部分学生英语入门的阶段学习,需要从字母开始学起,但进入初中,关于字母的学习又会重温一遍,这样导致了学生不但在小学阶段轻视英语,认为初中英语学习又从零开始,而且使学生在初中阶段一下子无法适应由字母到知识点的学习量的巨大转变,导致成绩下滑。

(二)忽视语音、音标教学

《新课程标准》里对音标学习没有明确要求,许多小学老师为了完成教学计划,忽视对音标的教学。导致在初中阶段,授课老师反复在课堂中强调单词的读音,以及句子本身的语音语调,使原本的教学计划一拖再拖,到最后该讲的内容拖一笔带过。学生不能理解某节或某章的学习内容,很可能会逐渐导致其丧失原有的学习兴趣。

(三)书写不规范

“I”“G”“U”“w”等部分字母的书写体和印刷体是有很大不同的,部分小学老师缺乏对字母书写教学的过多投入,不加以强调和纠正,学生在初期阶段缺乏有力的书写指导,只能参照书本上的印刷体,写出和书写体完全不一样要求的英文字母,影响今后的学习,也加重初中老师在书写方面的工作量。

(四)知识点难易程度不一

小学课本以图画、卡通等生动形象的书本为主,单词和简单的口语句子所占比重极小,基本上不涉及语法。但进入初中,英语学习难度一下子增强,开始出现大量的琐碎的知识点和枯燥的语法,有些学生无法在短时期内适应这种转变,从而丧失了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五)超前教学

小学阶段课本简单易懂,往往有很多老师提前完成了教学目标,便给学生灌输教学计划之外的知识,而没有反复巩固基础性的英语知识。这种基于输出的情况不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很可能导致学生基础不牢固,一次性接收大量知识会使英语枯燥难懂,让他们产生对英语的惧怕心理。

(六)知识遗漏或错误

部分小学英语教师自身知识储备量有限,导致在教学方面产生差错,遗漏一些知识,或把错误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不自知,导致学生稀里糊涂地继续学下去。

(七)小学英语课程的缺失

调查发现,部分学校在小学阶段仍以语文数学两门课程为主,该开设的课程像英语、体育、美术、音乐等不是莫名被其他课程占用,就是缺少相应教师,导致小学英语教育的缺失。

二、中小学英语教育脱节的原因

(一)课程标准要求不同

《英语课程标准》对小学阶段英语学习的要求是:能用简单的英语互致问候;交换有关个人和朋友的简单信息;能根据图片或提示写简单的句子;能在图片的帮助下听懂并讲述简单的故事。对初中阶段英语学习的要求是:能听懂熟悉的话题和尖端的故事;能与同学就熟悉的话题交换信息;能读懂小故事及其他简单的书面材料;能按照范例或借助图片写简单的句子。这两种不同的具体要求难度跨度较大,学生在小学阶段面临大量的具体化的图片信息只是,到中学阶段则面临大量的抽象的知识,以及陡然变难的课程要求,一时难以适应。

(二)教材程度不一,衔接不紧密

教育部没有为中小学英语教学合理衔接提供一条龙式的教材,也没有做出具体的规定,这使得各个地区采用不同版本的教材,这些教材程度不一,教学内容不一,与中学英语教材之间更是有着无法填补的知识空白,这些教材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小学和中学英语教育的不衔接。

(三)师资力量不足

师资力量一直是困扰着中小学校的一个问题,师资力量的薄弱包括教师的知识储备量、教师的教学意识、自身素质等。而书写不规范、超前教学及知识点遗漏或教错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师资力量不足直接导致的。

(四)教学方法不同

传统的交际型教学法能够满足小学阶段的教学任务,但随着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学术原本好奇、活泼的性格逐渐趋于兴趣缺缺及稳定,同时,知识难度从小学阶段的简单口语变成初中阶段的语法结构,难度一下子增加不少,交际型教学法已经无法满足初中阶段庞大的知识体系,因此,初中阶段大多是采用任务型教学法,以期合理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

(五)重视程度不同

小学和中学对英语的重视程度不同。小学阶段,很多学生想着进入初中英语会从零学起,因而放松了学习,导致原本该到学的知识没有学,而中学阶段的重心是放在新知识上,往往会对小学阶段的知识一概而过,因此产生脱节现象。

三、对策与方法

(一)教材规范化

基于各个地区使用的小学英语教材版本不一,产生一系列差异的教学效果,无法达到一条龙式的教育理念。但这不是某个学校、某个班级的个别力量能够完成的,地区教育部门应该为小学选定一本合适的教材,解决中小学英语的教材脱节问题。

(二)加强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教师培养自身能力,提升个人素质,扩充知识储备量,避免出现知识错误、混淆、模糊不清的状况,除此之外,学校应加大集中培训的力度,定期开展有关应对英语教学新技能培养活动,从正面引导教师积极进取、改善教学,尽量避免出现恶性竞争的情况。

(三)改变教学方法

教师应该变教学策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将情景教学法与交际法相结合,或者采用分层教学法,随时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与评价,改进教学,实现教学活动多样,完成从小学到初中的过渡教学。

(四)有效运用多媒体

传统教学比较单一,已逐渐被多媒体教学所取代。初中生面对枯燥的语法学习,可能一下子无法适应,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极易产生疲惫感,从而丧失学习积极性。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投入到英语学习中,学校应加大对硬件设施的投入力度。多媒体教学可以把抽象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形象的图像、感性的音乐,引起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极大关注,使学生对教材的把握更加全面详细,更加深入透彻,使初中生早日接受并融入到初中英语学习中。

(五)上级部门加强监督

上级部门应提高对小学英语教育的监督力度,使小学英语教育落到实处,在教学资源等方面给予充分的保障,同时,为了减轻初中教师面对学生参差不齐的基础压力,各地区应保证英语学习的平等机遇。

四、结语

英语教学过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作为基础教育中占有相当大比重的小学英语和初中英语,不应该分裂开来。本文认为,要解决当前面临的教育脱节困境,要从教材规范化、加强师资力量、改变教学方法、有效运用多媒体、上级部门加强监督五个方面着手,使小学升初中的英语教育实现平稳过渡,逐步实现一条龙式教育,为高校英语教育减轻压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基础牢固的英语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英语的教与学[M].北京: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2000

[2]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4.6

课程标准衔接 篇7

新课程标准对现代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高中英语教学是学生英语学习的重要阶段,是初中英语教学的延续,因此高中英语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标准,作出相应的改革。在新课程标准下,初高中英语衔接困难的成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教材的变化

初高中英语教材跨度较大,初中英语教学只需要学生掌握1500—1700个单词和200—300个词组和固定句式,而八级要求学会使用3000个单词和400—500个习惯用语和固定搭配,英语教材逐步由基础知识向培养语言运用能力转变。

(二)心理因素的变化

经过紧张的中考复习和考试,学生步入高中后,大部分高一学生都会有“休息一下”的想法,缺乏学习的紧迫感。同时,一部分学生由于初中时英语基础并不是很牢固,对高中英语学习有一定的畏惧心理。

(三)学习方法的变化

在初中英语学习中,学生普遍依赖性较强,以反复操练学习和记忆为主,而高中英语学习要求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的自主学习方法。

二、如何在新课程标准下做好初高中英语的衔接

学生由初中升入高中,面临新的环境与教学模式,对自身的学习方式与态度都要自我调节,要适应教学方式的转变。尤其要重视不同阶段的衔接,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做好初中与高中英语教学的衔接工作,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学目标的衔接

1. 语音。

英语教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音是英语学习的基础,而音标的掌握,直接影响学生的兴趣和信心。”英语学习的初级阶段,单词记忆以机械识记为主,但随着学习的深入,单词量不断增加,单词记忆应逐步向意义识记转化。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提高单词记忆的能力,把音标教学作为一项长期的教学任务。生词记忆要坚持将音、形、义、句、意相结合的方式。例如:steel—steal, wonder—wander, follow—fellow, flash—flesh, admit—permit, pole—pale等一些词形相差不大、但词义截然不同的单词,教师要采用比较的方法,在讲解生词时,把另一个词形相近的单词同时教给学生,让学生进行比较,以加强记忆和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2. 语法。

教学的目的是要教会学生知识和能力。因此,复习巩固基础知识,要围绕“培养能力”这一中心。听写,具备使巩固知识、培养能力有机结合的功用。在进行词、句、段、篇听写中,教师要穿插一些“连锁”或“归纳”听写。如听写wear时,要求学生写出与之相近的词,如:have on, put on, dress等。并用例子说明它们之间的区别,再写出put on, dress的反义词。听写“某人花多少钱做某事”句型时,要求把take, spend, cost, pay, buy等动词的相关句型写出来,有的动词组成的词组较多,如:do, get, have, make, keep等,听写时,教师应要求学生把已学过的词组都写出。

3. 阅读。

培养高一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是新课程的基本要求,也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首要条件。不正确的阅读方法不仅影响了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而且影响了语感的提高。由于高中阅读语篇的变长,对于刚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掌握更多的阅读方法。(1)静读。阅读的意思就是用眼去看,用心去理解,通过阅读而产生感知、获取信息,形成印象;产生表象,再升华为抽象思维。(2)猜读。在阅读的文章中,或多或少会含有一定量的生词,部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边阅读边翻看词典或单词表,这是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绊脚石。(3)视读。即用眼睛扫描句中的各个短语,按意群、词组理解句子的意思。目光不能停在一个个单词上,而是要捕捉更大的语言单位。

(二)教学方法的衔接

1.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促进英语知识的学习和巩固。

教师要尽量使用英语教学, 以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 并减少学生对于母语的依赖。出现新单词和陌生词组时, 教师要尽量使用学生学过的单词来解释, 也可以给出一些包含该词语的句子, 使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加深理解和认识。比如在讲到比尔·盖茨时, 教师可以提问:What made Bill Gates successful?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概括了比尔·盖茨是怎样的一个人:He is clever.He has great dreams-want to be a scientist.He works very hard and he has so many interests-enioy reading, playing bridge and golf.教师还可以继续发问:“If you were Bill Gates, what would you do with the money?”“What makes Bill Gates a success?”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让学生过回当“世界首富”的瘾。学生对这种开放性的问题很感兴趣, 在讨论结束后向全班汇报讨论成果。

2. 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高一必修1 Unit 5的一篇阅读课,通过讲述Elias的故事,让学生了解Nelson Mandela,并学习伟人的品质。Using Language中的第二篇阅读文是上文的延续。本课Reading实际上分为两篇文章,第一篇主要讲述了Elias和Mandela的故事;第二篇主要讲述了Elias和Mandela的交往对Elias一生的改变。这一课是前一课的延续,所以学生接受这一课的内容是没有问题的。我为不同层面的学生设计了学习任务,本堂课采用任务型教学途径,这种途径是以应用为动力,以“应用为目的,以应用为核心”的教学途径。任务型教学是一种以人为本的,能体现语言价值的,先进的、有效的教学途径。学生带着任务学习,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逐渐生成知识,形成技能。本课通过任务型教学,培养了学生联想、理解、前后联系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

三、在衔接的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

(一)教育原则

高一英语教学是学生英语学习的过渡阶段,教师必须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遵循一定的教育原则,进行英语教学。

1. 遵循“交际性”原则。

在学生对话训练时,学生扮演角色表演既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巩固对知识的理解。

2. 遵循“整体性”原则。

高一学生在学课文时,教师应培养学生独立理解课文的能力。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提炼字词,确定字词在句中的确切含义。

(二)学生的主体性原则

高一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新课程标准为基础,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一改传统教学中的“主角”地位,变主体为个体,把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展示自己,建立英语学习的信心与勇气,这也是新课程标准实施的主要目标之一。

参考文献

[1]孟宪英.普通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

课程标准衔接 篇8

0 引言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经过30多年的发展, 虽然在规模上取得空前发展, 但从总体来看, 依然存在一些现实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日趋增高, 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必然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本文以高职嵌入式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为例, 介绍了如何将国家职业标准中知识要求和技能要求的内容嵌入到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中。

1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 嵌入式产品已经融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企业对于嵌入式技术应用类技能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尽管嵌入式未来发展前景看好, 但人才的缺乏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嵌入式产品应用发展的最大瓶颈。据统计, 未来5年内, 国内嵌入式开发的人才缺口将达到120万。事实上, 从事嵌入式领域的研发人员大多是从自动控制、电子工程、计算机工程等其他专业转行而来, 真正了解嵌入式系统开发技术的人才如凤毛麟角, 需求与供给严重失衡。由于嵌入式技术是一门新兴的专业, 国内的嵌入式系统教育处于初期阶段, 虽然部分高校开设了嵌入式系统课程, 但大都作为选修课, 课时很短, 没有统一的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 在高职院校开设这门专业的学校仍然屈指可数。

目前就业市场出现一个尴尬局面, 用人单位招不到合适的员工, 同时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就业岗位。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 表面看似大学生的就业观念问题, 其实更深层的原因是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所具备的能力不能满足就业岗位的要求。长期以来, 我国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工作与就业市场严重脱节, 这种脱节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发展。首先, 教学内容体系还达不到行业要求。高校在设置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时, 仍然按照学科体系设计, 职业岗位不清晰, 与行业标准脱节。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没有得到很好的衔接, 教学方案与不同等级的职业标准缺乏对应关系, 教学内容不能涵盖职业标准要求, 教学文件、教学评价体系没有考虑到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 成绩考核方面不够灵活。其次, 高职院校的定位依然难以摆脱学科教学的束缚, 应当与政府的决策部门、行业主管以及各类资格培训机构联合, 认真研究行业人才需求, 设置相应的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这样才能拉近职业教育与行业之间的距离。在经济发达国家, 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体系发展得较为成熟, 如澳大利亚的职业资格认证框架体系、英国的NVQ证书和GNVQ证书制度以及韩国国家技术资格鉴定体系等。发达国家高职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在劳动就业方面有强有力的国家资格框架, 此框架既约束高职院校规范人才培养行为, 也约束人才就业市场规范就业行为。

2 高职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从职业教育的特点着手, 按照嵌入式技术职业岗位群应掌握的知识和能力打破原有的学科式课程体系, 对课程进行优化和整合。通过行业人才需求分析、教学模块构建、项目教学设计与实施、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养、创新型教材开发等方面的系统研究, 创建、实施和推广适应高职教育规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嵌入式技术专业与职业标准衔接研究”的模式, 有效解决高职课程教学与实际相脱节、重知识传授轻视职业能力训练、教材以学科知识体系为导向等问题, 彰显高职课程教学的特色, 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1) 以行业标准为导向构建嵌入式技术教学内容体系, 缩短行业标准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差距

依照国家职业分类标准及对学生就业有帮助的相关职业证书的要求, 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把嵌入式技术工程师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纳入教学计划之中, 将嵌入式不断发展的行业标准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互相衔接, 改进人才培养方案, 强化学生技能训练, 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 顺利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

(2) 制订统一的课程标准计划, 课程设置体现岗位群的职业标准并与时俱进

专业积极与企业行业合作开发课程标准, 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 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并结合迅速发展的行业技术, 适时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 体现嵌入式技术岗位群的职业标准。电子技术基础、单片机、C语言、ARM体系与结构、LINUX系统应用等课程是嵌入式技术与应用专业极其重要的课程, 在制定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上, 一定要注意前后课程之间的衔接, 保证知识的连贯性与时代性。

(3) 加强与嵌入式企业的合作, 与就业市场接轨

积极与社会上有实力、经营管理好、技术设备全的企业以及行业内影响力较好的培训机构进行联系, 并努力建立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 逐步完善学生前期在校内完成基础性知识结构的搭建, 后期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强化技能训练的模式。这样就实现了校内与校外相互衔接、相互补充, 让学生在毕业前更加了解和熟悉市场, 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使学习更有针对性的选择自己的就业方向。

3 高职课程体系研究内容

经过专业教师对辽沈地区等多家嵌入式相关企业的走访, 对他们进行《嵌入式行业人才需求调查问卷》, 反馈行业需求信息, 同时通过电话、QQ、E-mail等方式对往届毕业生进行《毕业生跟踪调查问卷》, 更新专业发展状态。

(1) 对嵌入式行业标准的研究

行业标准包括职业标准、职业资格标准、课程教学标准。职业标准指嵌入式行业的企事业单位所设置的职业岗位 (群) 的用工标准, 包括毕业生的职业道德要求、语言能力要求、工作能力要求 (包括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创新能力) 。职业资格标准指由行业协会、职业资格培训机构根据行业职业岗位 (群) 的职业标准和国家职业资格考试要求而制订的标准。职业资格标准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通用性, 一般各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对毕业生会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 嵌入式技术工程师证书考试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而设立的, 满足国家发展中对新型人才的需求, 面向各个行业提供应用型、职业型、技能型高素质的嵌入式专业人才, 可全面促进我国嵌入式产业的健康发展。课程教学标准是嵌入式技术专业的教学大纲、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各门课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计划等标准。

(2) 对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和人才标准的研究

教学内容体系是以行业标准为导向的嵌入式技术教学内容体系, 即将课堂教学内容、学生课外学习内容以及社会实践内容密切联系起来, 将企业工作任务和开发项目引入教学中, 实现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的对接, 构建一个完整的、动态的教学内容体系, 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和优质核心课程。目前, 从事嵌入式技术的人才门槛比较高, 不仅要懂较底层软件, 而且必须懂得硬件的工作原理, 所以在高职这一领域如何将课堂教学内容、课外学习内容和课外实践内容结合在一起、并且从教学大纲、教材、自主学习和课外实践等方面对学内容体系进行重组和优化, 才能真正体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公开性和职业性, 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 对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重点从教学环节控制、学习过程考核、质量指标成果三方面进行教学质量的评价改革。在教学环节方面, 从教师的教学内容、方法的选择, 结合企业的项目、开发工具的选择和熟悉、开发流程的设计、学生反馈等教学环节进行质量监控。从项目设计的需求分析环节到实际知识学习及掌握, 实训的有效展开, 实践动手验证知识环节, 每一步骤都要有质量要求及相应文档留底, 有效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建立能反应社会需求、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质量实时监控系统, 在质量指标成果方面, 依据体现嵌入式应用技术人才核心的软硬件开发能力、对新开发平台及工具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对业界发展动态的把握能力。

4 结束语

通过职业分析方法来选取课程要素, 按照学生发展能力要求来组织课程, 以保证课程的职业性与教育性, 从而实现职业教育课程同时满足职业发展需求和学习者个体发展需求。课程以及教学大纲的制定与实施参照行业标准, 并根据行业发展情况, 及时做出调整。鼓励学生报考相关的嵌入式职业资格证书, 以这种资格框架内的资格标准为依据开发出来的职业教育课程, 相互之间才能实现衔接。课程既体现职业性又体现教育性, 必须有多方机构人员参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过程, 从多个视角综合考虑职业教育课程需要满足的需求, 行业企业人员了解行业企业内职业的要求, 专业部门从专业角度考虑课程的科学合理性和专业性, 职业教育教学机构考虑学生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高职教育要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要, 在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上一定要积极适应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 通过某个切合点将职业教育与行业标准衔接起来, 发挥高职教育的优势, 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就业人才, 以便更好地发挥经济建设服务的功能。

参考文献

[1]吴桂华.高职院校信息化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J].软件, 2013, 34 (10) :21-22

[2]白景永.构建与行业标准相衔接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研究[J].山东外语教育.2011 (3) :21-23

[3]覃海元, 杨昌鹏.与行业标准相衔接的高职食品生物技术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构建[J].广西轻工业, 2011 (7) :39-41

[4]章永晶.无盘技术应用管理与集中控制研究[J].软件, 2013, 34 (8) :42-43

[5]王庆桦.构建与行业标准相衔接的高职课程体系[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1 (3) :80-83

[6]龚雯.基于国家职业标准的高职教学体系模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 (26) :102-104

课程标准衔接 篇9

关键词:物理教学,创新,教学方法

一、中学物理教师尽力做好大学物理教学的有效衔接

物理不是一门全新的、陌生的课程,从初中就开始接触物理知识,高中又学过三年的物理,大学物理研究范围与高中相差不大,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和原子物理五大部分,中学是五大部分的一些基本知识,而且与数学知识的结合不是非常紧密,物理中要用到的数学知识,学生已在高中或初中数学课上学过,所以难度较小;而大学物理教材的内容虽然也是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和原子物理五大部份,但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加深和拓展,而且与高等数学知识的结合比较紧密,大学物理中要用到的高等数学知识,有许多内容学生在高等数学课还没学过,所以难度增加了。它是螺旋式提升过程,从心理上要引起注意。

二、大学物理教学必须尽力做好高中物理的有效衔接

大学物理学习和大学物理与中学物理教学衔接的现状,为了能比较客观的掌握大学物理学习和大学物理与中学物理衔接的现状,有文献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对大学物理感兴趣的主要原因来自物理学内容的本身和可行的思维方法占38%,排序第一;其次是受老师的直接影响,一位幽默、风趣、教学方法得当的老师,往往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大学物理的学习兴趣。据学生反映,但是现行的物理教学不利于这种学习兴趣的激发和保持,大学生能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掌握学习主动权的同学很少。近42%的同学只能勉强跟上老师教学进度。不能掌握教学内容的同学约占16%。

大学与中学相比,高校学生经过半年或一年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明显下降。据文献统计:尤其是“非常喜欢”物理一项上,中学阶段为54%,而到了大学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明显下降,一年级为31%,二年级降至20%。其中有57%的学生认为物理课程太难了; 有6.9%的学生认为没有学习价值;有15.1%的学生对老师教学方式不适应;有10%的学生对物理缺乏兴趣;11%的学生认为有其他原因影响物理学习。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物理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使学生尽快地从中学物理过渡到大学物理的学习,渡过学习大学物理的难关,也就成为大学物理教师做好高中物理的有效衔接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怎样有效解决好,大学物理教学与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效衔接呢?

1.高校应对不同的招生形式,有针对性,对未升入高校的中学生进行培训

组织一些物理营活动,自主招生时组织一些兴趣班,有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高校应深入中学课堂,或开展些相关讲座等活动。如:很多著名高校,多次在我校开展相关科技讲座,效果很好,听过讲座的同学,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先修,培养兴趣,在大学物理学习中起了很大作用。并开展些专题讲座和学习方法介绍。

2.重视绪论课的教学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大学物理的第一堂课,应将大学物理和中学物理的区别,学习大学物理的目的,本学期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成绩考核、评定方法告知学生,同时介绍一些学习的方法和经验,使学生一开始就明白大学物理和中学物理有许多的不同。应该怎样学习大学物理。

3.适当放慢起始教学进度,使学生逐渐适应后再过渡到正常的教学进度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由原来已习惯了的教学方法过渡到一种新的教学方法,需要一定的时间。学生已习惯于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慢节奏,少容量,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若一开始就进行快节奏,大容量的教学,学生一下子不能适应,这不仅影响了大学物理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会挫伤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所以,要使学生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最后过渡到正常的教学进度。

4.研究中学教材内容,由中学物理知识顺利过渡到大学物理知识的学习

物理知识具有系统性和连贯性,大学物理的部分知识是在中学物理基础上的提高,在进行这部分内容教学时,首先简要复习中学物理知识,随后指出中学物理知识的局限性或特殊性,从而比较自然地引入课题,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了解和研究中学物理教材内容,这部分内容较多,如圆周运动,中学研究的是匀速圆周运动的规律,但当速率变化时,圆周运动的规律如何?中学学过速度方向在一条直线上的相对速度问题,速度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的相对速度如何求解?恒力冲量的定义式和恒力做功公式中学里都学过,变力冲量和变力做功如何计算?但在教学中有一点要注意,复习中学的内容要重点突出,简明扼要,目的是要由此引入大学物理新内容,重点是讲解大学物理知识。

三、结束语

课程标准衔接 篇10

一、三版教材中“原子结构”部分的内容

1.三版教材对“原子结构”的内容安排 (见表1)

2.三种版本新教材中有关“原子结构”内容的不同之处

(1) 编排次序不同 (见表2)

(2) 内容上不同

(1) “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在人教版中未出现;

(2) “基态与激发态”在苏教版中未出现;

(3) Cr和Cu核外电子排列的特殊性在人教版中未出现;

(4) 量子力学对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描述的“四个量子数”只在鲁科版中出现;

(5) “构造原理”只在人教版中出现;

(6) “能级”只在人教版中出现。

(3) 概念或化学用语表达不同

(1) “电子层”和“能层”的表达方式不同;

(2) 原子轨道的概念叙述不同:人教版——量子力学把电子在原子核外的一个空间运动状态称为一个原子轨道;苏教版——原子轨道是指量子力学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运动的主要区域;鲁科版——原子中的单个电子的空间运动状态可以用原子轨道来表示;

(3) 填充顺序“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表达方式不同;

(4) 电子云的概念:人教版——由于核外电子的概率密度分布看起来像一片云雾, 因而被形象的称为电子云, 也可说成是电子云是处于一定空间运动状态的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的概率密度分布的形象化描述;苏教版——用小点的疏密来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机会的大小所得的图形;鲁科版——形象地描述电子在空间单位体积内出现的概率大小的图形称为电子云图;

(5) “电子排布图”和“轨道表示式”表达方式不同;

(6) 轨道表示式的常用表示方式不太一致:人教版——用方框表示轨道, 在轨道的上方标明轨道的名称;苏教版——方框表示轨道, 在轨道的下方标明轨道的名称;鲁科版——小圆圈表示轨道, 一般不标明轨道的名称。

二、课程标准对“原子结构”部分的基本要求

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 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 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 (1~36号)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三、近几年的高考大纲对“原子结构”部分的要求

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 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 (1~36号)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内容的分析, 在教学中为了更突出课程标准的要求和考试大纲的指导性, 同时也为了能使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 抓住重点, 在教学中, 笔者将三版本教材和学生的实际进行了分析, 对教学的内容做了衔接和整合。

四、在教学中对三版教材中相关内容的衔接和整合

(一) 教学内容的取舍和顺序安排

原子的诞生→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电子运动的特点、规律以及电子运动的描述方法→电子云和原子轨道→基态原子与激发态原子及其转化、光谱与光谱分析→能层与能级→能级交错→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能量最低原理及填充顺序→泡利原理→洪特规则→Cr和Cu核外电子排列的特殊性。

(二) 表述方法的选择

1.对“电子层”和“能层”及“电子排布图”和“轨道表示式”还有“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这些同一事物的不同表述均要求学生知道;

2.原子轨道的概念叙述不同, 采用苏教版的表述方式——原子轨道是指量子力学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运动的主要区域。

3.电子云的概念, 采用人教版和苏教版结合的方式——由于核外电子的概率密度分布看起来像一片云雾, 因而被形象地称为电子云, 它是处于一定空间运动状态的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的概率密度分布的形象化描述, 用小点的疏密来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机会的大小所得的图形。

(4) 轨道表示式的三种常用表示方式均可以使用, 一般采用人教版的表达方式——用方框表示轨道, 在轨道的上方标明轨道的名称。

最后, 我们在引导学生探究性的学习过程中, 通过比较分析三种版本教材, 能较好地做到取舍、衔接、整合, 提高学生的思维素养和学习能力, 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 与符合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方法对接, 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践行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理念和教学方法, 从而达到提高学和教的质量之目的。

摘要:由于高中化学教材编写者教育理论上存在差异, 在“一标多本”的多种教科书中出现了诸多表述矛盾的问题, 这给教与学带来了一定的干扰。笔者根据自己在使用新教材中处理“原子结构”的教学实践经验, 对矛盾性教材内容进行了比较、选择、衔接、整合, 期望能对探究性教学有借鉴作用。

关键词:化学新教材,原子结构,衔接,整合

参考文献

[1]宋心琦主编.化学① (必修)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2]王祖浩主编化学1 (必修) [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

课程标准衔接 篇11

关键词:高职 职业标准 课程系统

随着人才培养模式和岗位能力需求的不断变化,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由原有的以学科为中心,强调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完整性,重视知识的传授和记忆的课程模式转变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的提高为根本目的,构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课程体系。而构建与职业标准相衔接的体系研究也已成为目前国内众多高职院校的高端实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由此可见,培养适应广泛就业需要的复合型、综合型、通才是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目标。本文将国内外关于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构建研究的成果进行了仔细的梳理,旨在为同行在构建与职业标准相衔接的高职课程体系中提供更丰富的思路。

一、国外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理论研究综述

关于高职课程体系研究最早起源于德国和美国,在职业教育課程体系构建上都非常灵活多样,不仅根据各种教育的特点分别设置不同的课程体系,而且学校和企业共同担任教学任务,从而更好的实现课程设置和岗位要求的匹配。

1、德国“关键能力”培训目标、“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以及“学习领域”课程模式。

20世纪70年代以后,影响德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三个重要概念以“关键能力”培训目标、“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以及“学习领域”课程模式。德国社会教育学家梅腾斯在1974年提出了“关键能力”的概念。他认为:关键能力是与一定的专业实际技能不直接相关的知识、能力和技能,是在各种不同场合和职责情况下做出判断选择的能力,也是胜任人生生涯中各种不可预见变化的能力。20世纪80年代在德国职业教育教学领域的相关文献中“行动导向”概念随处可见,强调“为了行动而学习”和“通过行动来学习”,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定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1996年,德国在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颁布的课程“编制指南”中,首次提出“学习领域”的概念,政府也采用这一模式编制了指导各地企业职业教育教学活动的《职业教育条例》,放弃了以往围绕模块化主题进行技术教育的形式,代之以根据典型职业工作的要求组织教学活动。

2、美国职业训练为目标

美国既是世界上公认高等教育办得最好的国家之一,又是世界上职业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其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完善,美国职业教育是基于1917年的《史密斯﹣休斯法》发展而来的。其基本理念为:(1)职业教育的目的是满足工商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要,雇主的需要是整个教育设计的基本出发点;(2)职业教育的定位是为进入学历要求低于大学程度的工作做准备的入门教育;(3)职业教育的内容是特定工作技能训练,教学方法采取非情境化教学,以就业与获得收人为取向,采用刚性的、预先设定的课程,使用标准化测验评价学生学习;(4)职业教育应独立于传统的公立教育,包括独立的国家管理机构、基金、学习领域与方法、教师教育与证书,以及专业团体与学生组织。1982年美国在总结以前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通过了《职业训练协作法》。该法案规定联邦政府资助职业训练,对象扩展到有特殊就业障碍的人群。

二、国内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理论研究综述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6号)提出要“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要求把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作为当前与未来一个时期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突出重点。

1、基于以专业技术能力培养为主线,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体系构建综述。

高职院校构建与职业标准相衔接的课程体系构建思路应以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循序递进为主要模式,不断优化改进实践培养过程,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的提高为根本目的,构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教学体系; 提出以理论知识传授服务于实践教学、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教学整体性和重点。

2、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构筑高职专业主干课程,培养学生的职业关键能力课程体系构建综述。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周庆的《对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08)中提到,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和中职教育的区别, 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层次上,而非教育性质上。不能将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 片面理解为“以就业为目标”,也就是说不能将职业教育与岗位培训相等同 职业教育在强化学生实践执行能力培养时, 必须建立在保证学生职业发展能力的基础之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议》修订方案中根据终生教育思想、全面考虑教育的功能,提出对职业技术准备教育的要求是:“使受教育者获得在某一领域内从事几种工作所需要的广泛知识和基本技能,使之在选择职业时不致受到本人所受教育的限制,甚至在一生中可以从一个活动领域转向另一个活动领域。”

3、开发相对独立的实训课程体系,突出技术应用能力培养课程体系构建综述。

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号)中重点提及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由于我国高职实训教学起步较晚,虽国内已有部分院校开始借鉴国外经验,尝试构建基于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训教学体系模式,但由于对其理论研究的不够深入,未能从整体上和内涵上做系统的分析,也没有做到与国内政策和现有实训教学条件相结合,导致了在国内基于职业能力开发的实训教学模式流于空洞,并未真正实现实用化,尤其是对于市场营销专业等经管专业的实训整合体系的构建缺乏深入的研究。

三、总结

探索基于行业标准的高职市场营销类专业课程体系,不仅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更为了适应社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在研究中对我们的启示是:一是在定位上坚持灵活的市场导向和行业标准,强调具体课程的职业性和实践性。二是在课程整合和开发中,打破课程界限,从行业标准的视角设置一些操作性强的实训项目,提前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最后,通过新的课程体系提高教学的层次和水平,使学生能更快更好地达到用人单位要求,为就业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石伟平,徐国庆.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国际比较[J].职教论坛,2012,(11).

[2]卢镜.基于职业能力本位的“层次模块”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1(5).

中高职衔接会计专业教学标准研究 篇12

目前,浙江省中高职衔接仍然延续3年在中职学校, 毕业后顺利通过选拔考试在高职学习2年,即所谓的“3+2”模式。由于中高职校属于不同部门的管理, 再加两校之间沟通的不到位, 在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等多方面缺乏层次,存在着课程设置重复或文化课断档等现象。 所以,统筹合理安排中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标准是当前最迫切的、急需的。

一、确定中高职衔接会计专业教学标准框架

在当代职业教育体系下, 浙江省部分中高职制定了相应的专业教学标准。 目前中高职的专业教学标准的框架可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专业教学标准,另一部分是课程标准。在构建中高职衔接会计专业教学标准时, 应充分考虑其框架的衔接。目前,课题组调研的中高职衔接会计专业教学标准框架如下 页图1所示。 根据职业 岗位 (群 )工作过程分析 ,要强调岗位或岗位(群),是由于设置中高职专业时,面向的职业范围不同, 部分专业是面向岗位,另一部分是面向岗位(群)。

二、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

会计专业是一门可操作性、 实用性较强的专业, 但在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中的人才培养方案中, 所采用的课程名基本上大同小异, 就连课程体系结构也几乎一样, 在技能操作方面也相似,所开设的课程也重复,授课内容重复率高达80%以上。 若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那么中高职衔接的会计专业教学标准的研究就会只停留在表面, 有些省份明确区分开中职与高职各自的标准, 没有充分考虑到中职与高职之间的衔接。

(一)中职教育是不是终结性教育

中职学校办学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 这样很多人就会把中职的教育误解成终结性教育, 即 “断头”教育,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扭曲的。 通过调查分析,浙江省的高职学生基本上是以普高学生为主,中职所占的份额不多,这逐渐让中 职教育成为 “断头”教育。 中职是中等职业教育,高职是高等职业教育,因此 ,虽然两者都 属于职业教育,但是属于不同层次的教育。 但很显然中职不是终结,在现代职业 教育体系下 , 是属于基础 教育。 从浙江省教 育厅的相关 文件来看,以后高职学生的生源是以中职占主导。 比如浙江省“高职统考”慢慢退出高考舞台,这些相关政策正好阐述了该问题。 这里所说的“中高职衔接” 是中职学校的 毕业生通过各 种途径进入高职院校继续深造,这也就说明了中职教育不是终结性教育。

(二)明确规定“哪些知识、哪些技能”在中高职的什么阶段完成

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不同, 但两校的职业阶段的专业教育面向的产业是相一致的。 因此,课程设置不要重叠,教学内容不能重复。 这些都说明了必须对课程体系进行系统设计,明确规定“哪些知识、 哪些技能” 何时在中职学校完成,何时在高职院校完成。到底怎样进行系统设计才能算科学、合理呢?按目前来说, 我们是遵循项目的程序和手册来做的。 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我们提高警惕———“课程观”, 要打破传统的课程旧观念,不能墨守成规,否则中高职衔接会计专业没法顺利进行。

三、中高职会计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中高职衔接会计专业教学标准应如何制定呢? 本课题组走访调研了浙江省内3所财经类高职院校、4所3+2的中职学校、5家职教集团下的企业。 课题组相关成员一致认为专业是我们首要的调研对象, 为了能顺利完成课题的研究, 应调研会计相关领域的企事业单位现状、 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相应的专 业教学现状以 及学生状况 等。在课题调研阶段告一段落后,咨询资深专家、课程建设专家、中高职一线教师以及课题组调研的资料一起分析中高职会计专业岗位职业能力。

会计专业所对应的各行各业的单位很多, 但各单位所设的岗位均有不同, 每个岗位分配到的任务也有很大不同, 对工作人员的具体职业能力要求与单位的性质、工种等密切相关。结合自身岗位所需对应国家职业资格, 最后, 课题组对会计专业归纳出3个职业领域:职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以及职业能力。

在岗位职业能力要求方面, 中高职在技能性方面、 职业性方面以及实用性方面等存在着诸多相同点, 但是在综合职业素质、 职业能力要求这两个方面存在着层次方面的差别。 中职学校的职业能力是用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来衡量的, 高职院校的职业能力是用高技能、深层次的专业知识、高层次的技术手段、 更有深度的适应性来衡量, 最突出的是有较高的综合职业素质要求以及更强的创新能力。因此, 中高职职业能力的衔接恰好在这一不同方面表现出来。

(一)职业能力的衔接

根据难易程度的不同、 复杂程度的差异可对职业能力进行不同等级的划分, 一共可划分3个级别, 如简单 (A级 )、 较简单 (B级 )、 较难 (B+ )、 难 (C级)4个不同的职业能力层次 。 图2就是职业能力衔接图,简单(A级)的职业能力是 中职所有学 生的初级能 力,较简单(B级)的职业能力是中职大部分学 生所具有的高 一层次的能 力,较难(B+)的职业能力是中职极少部分学生可以掌握到的能力。然而,简单(A级)和较简单(B级)的职业能力对于高职 学生来说已经 具备 , 较难 (B+) 的职业能力对于高职学生不强制要求具备,难(C级)的职业能力对高职绝大部分学生来说是要在高职院校继续深造才可具备。

( 二 ) 职业岗位 ( 群 ) 的衔接

在职业岗位 ( 群 ) 中 , 适合中职学校毕业生的岗位有 : 仓管管理员 、 金融机构柜员 、 理财业务员 , 适合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岗位有 : 中小企业的主办会计 ; 中介机构服务 ( 税务代理和会计咨询服务 )、 资金管理 、 审计助理 、 成本管理 、 担保等金融企业临柜 、 复核 、 内审等岗位 , 既适合中职毕业生又适合高职毕业生的岗位有 : 一般会计 、 出纳 、 统计 、 文员 、 银行 、 证券 。 虽然高职毕业生也能从事这些工作 , 但在工作的任务分配 、 工作的具体要求 、 工作的目标以及工作的实际内容都存在着差异性 , 中职毕业生只能等上级领导给予任务分配 , 操作简单的工作 , 但高职毕业生的工作要求高技能型 、 高专业领域 。 图3就是中高职职业岗位 ( 群 ) 的衔接图 。

( 三 ) 职业资格证书的衔接

在中高职会 计专业的 衔接过程 中 , 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必须取得1至2个职业资格证书才准予毕业 , 如 : 会计从业资格证 、 会计电算化合格证 、 珠算等级证 、 收银员证等职业资格证书 , 高职院校毕业生一般要求初级会计师 、 证券分析师 、 统计师 、 注册会计师等职业资格证书 。

四、建设会计专业教学标准的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

根据中职和高职各自人才培养的实际要求, 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与现代化建设相适应,具有会计专业领域的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 能在企事业单位从事第一线工作高素质劳动者和中、 初级实用性会计专门人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与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 具有较好的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 具备与本岗位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及文化素养,能在企、事业单位从事一线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人才。 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要在人才水平、 职业能力、 文化素质以及职业面向等这些方面的衔接。

(二)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

分析职业能力的目标就是需要建立课程体系。因此,在中高职衔接时,课程衔接就成为整个中高职衔接的关键所在。 课程是中高职教学的灵魂,也是整个核心部分的内容,二者衔接其实等同于课程之间的承接,高职课程是以中职课程为前提和基础, 二者密不可分, 又要互相合作,又要互相分工。

中职与高职的课程率考核属于不同部门管理, 所以应解决课程衔接时会出现的课程体系结构设计不合理、 课程教学内容重复率过高、 实践课程与现实内容严重脱节等实际问题。

通过课题组成员手上现有的资料研究分析发现, 把职业能力先划分成几类,再将分类后的职业能力重组,结合教学方面, 可以重新得到较多的职业能力的课程。最后,也就得到了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

总之,中、高职课程衔接无论在内容方面,还是在要求方面都是逐步递进的。 虽然在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设置的课程名大致一样,但在教学的内容方面或在深浅度方面都有所差异,如:《统计学》课程,中职学的是基础,而高职在中职的基础上无论在难度或是深度都在慢慢加深,学生的驾驭能力也跟着逐渐提高。 由此可知,在中职阶段要设置相对应的中职课程,而另一方面,在高职阶段也要设置与它对应的高职课程,通过这些课程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更加适应了职业岗位(群)的需求。 Z

摘要:专业教学标准衔接的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实现中高职的衔接。本文以中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标准衔接存在的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中高职会计专业岗位职业能力进行深入的分析,提出了建设中高职衔接会计专业教学标准的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的途径。

上一篇:体育设施建设下一篇:自动保护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