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衔接(精选11篇)
内容衔接 篇1
一、高中生数学学习困难的原因
1. 教材的差异。
首先, 初中数学教学内容通俗易懂, 教学方法多联系实际, 更能学生引起学生兴趣, 且题型简单, 较好掌握;高中数学抽象难懂, 不仅对学生的计算能力技巧要求高, 而且, 还注重理论的灵活运用, 较初中相比增加了不少难度。另外, 高中的数学内容较初中跨度很大, 学生一时难以适应。再在加上素质教育的要求下, 初中的内容在难度、深度、广度都大大降低了, 而高中在高考的压力下, 对学生的要求不降反升。因此, 从一定意义上讲, 调整后的教材不仅没有缩小初高中教材内容的难度差距, 在某种意义上来讲, 反而加大了。
2. 教法的差异。
传统的教学过程当中, 教师往往不能够对学生在课堂当中的作用引起重视, 一方面, 片面地将学生当成了数学知识的“灌输对象”, 从而忽略了学生兴趣和积极性, 以及师生之间的默契对于教学效果的促进作用。教师难以真正意义上做到“将教学的主体地位归还给学生”, 则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能得到充分培养和发挥。而高中的学业繁重, 老师也更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 要求学生自主学习, 归纳总结, 举一反三。使学生从一个只用围着老师团团转, 死记硬背些公式、技巧就可以取得好成绩的学生, 快速成长成一个自主学习, 独立思考, 有着极强自学能力的好学生, 不可不谓之强人所难。
3. 心理的差异。
正如前文所讲, 初中时学生只需不多的聪明和努力就可以取得不错的成绩, 高中的实际却是, 学生很努力也不一定能取得满意的成绩。这种心理差异轻则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则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这样的话就大大不妙了。另外, 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 其心理发育尚处在不成熟阶段, 叛逆性较强, 因此对教师的教学指导或善意的批评建议都会存在较强的抵触情绪;再加上中学生对外界新兴事物的探知欲望强的特点, 使他们容易将兴趣和注意力转移到教学内容之外的事物上。
二、搞好初高中教学衔接的主要措施
1. 实行人性化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要让学生首先明确高中数学较初中数学的差异, 明确高中数学的要求, 增加紧迫感, 引导他们明确自己的目标。在这基础上, 还要建立好学生的信心, 培养数学的学习的兴趣, 因为高中数学学习抽象、枯燥特点, 更要让学生明白, 不能因为没有兴趣就不重视数学, 要知难而上, 要让他们从一开始就要重视数学。其次, 明确班级的数学基础, 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 以有针对的教学。最后, 还结合初高中的数学实际情况, 认真比较初高中的教学要求, 立足于大纲和教材, 根据学生实际, 实行层次教学。做好初中到高中的学习过渡, 让学生尽快融入到高中的学习中来。
2. 优化课堂教学, 使课堂学习实现效率最大化。
高中的数学教学内容较初中的多, 又因为高考的原因, 需要更多地复习时间, 这样为数不多的课堂时间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老师一定要利用好这一节的四十五分钟。 (1) 重视课堂氛围, 激起学生兴趣。课堂上老师讲课的水平, 吸引学生兴趣的能力对这堂课的教学效果有着极大的影响。老师应鼓励学生, 学生学不好数学时, 不要责怪学生, 应多从自身找毛病。深入学生内部, 与学生打成一片, 多多帮助鼓励后进生, 老师和学生一起进步。 (2) 多多收集学生意见, 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可以成立数学学习小组, 先进带后进, 这样也有利于收集学生的意见、反馈、问题等。加强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 使老师更好的了解学生, 以结合实际明确制定自己的教学计划和方法。
3. 加强初中数学教师和高中数学教师的有效沟通。
(1) 相互深入课堂, 探讨教学方法。可开展初、高中数学课堂交叉观摩调研活动, 使初中与高中数学教师能够亲身体会不同阶段的数学课堂, 发现初高中数学衔接的契机。同时, 通过广泛的观摩学习和互助性探讨, 能够使教师对学生的整体特征和个体差异建立起直观的了解, 从而研究出一套适合中学生现状的衔接教育方法。 (2) 认真钻研教材, 在一些知识理解、传授上做好衔接, 使学生在升入高中够不至于无所适从。教材是数学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 能够为数学教学活动提供大量而科学的引证材料和练习用题。并且, 教师通过教材中章节设置进行教学, 能够实现由浅入深地向学生剖析数学知识, 便于安排教学进度, 继而更好地衔接教育。
三、初高中教学衔接作用综述
做好初高中数学的教学衔接工作。能够使初中学生从一定程度上了解下一阶段的数学教学内容, 建立起对高中数学教学的熟悉感, 进而有效地开拓学生视野, 不仅增加学生对高中教学的适应能力, 还能够发散学生思维。这不仅是中学教师分内职责的要求, 同时也是初中数学教学工作发展和改革的必然趋势。
摘要:学生由初中升入高中, 学习发生很多变化。较初中相比, 高中的学习难度、深度都大大加深了, 特别是数学。使很多学生不能尽快适应高中的学习, 学习成绩大幅下降。基于这种情况, 初高中教学内容的衔接就尤为重要。因此, 作为为高中数学打基础的初中数学教学, 应当以高中数学为方向, 不断结合学生实际情况, 以客观规律为指导, 以教师能力为依托, 创新教学制度和教学方式方法, 实现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
关键词:初中数学,高中数学,教学衔接,原因,措施
内容衔接 篇2
现在初中学生升入高中后,高中多数学科教师都为新生力量的到来而高兴,但生物老师总是高兴不起来,因为开学之初学生们的生物有相当一部分人学不太好,究其原因,高中生物起点高,很多学生无所适从,理解不了。而不能理解是因为他们缺少生物基础知识,初中生物学之甚少。于是不得不花几个月甚至一学期时间给学生补基础。要是初中生物能够和高中生物做好衍接,把这些问题都解决在初中就好了。
新的高中生物教学内容,在各章节中都有与初中教学内容相衔接的部分、由于课程标准要求不同,高中生物教学与初中生物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出现“脱节”现象。在进行高中生物教学时,凡是涉及到初中生物知识如:“原核生物”,学生只要看到“菌”和“藻”就把它归为原核生物,甚至有些学生把病毒也归为原核生物、还有“三大有机物的代谢”中的食物的消化后的产物和代谢后的产物、营养物质吸收的途径;“神经调节”中的神经元、反射、反射弧、感受器、效应器;“体液调节”中的内分泌系统、激素;“被子植物的个体发育”中的花的结构、受精、种子及果实的形成;“高等动物的个体发育”中的动物的分类;“内环境的稳态”中的内环境的成分及三者之间的关系┉等等。许多高中生物教师都有“切肤之痛”,不仅在课堂上要花很多时间来复习这些初中生物知识,而且这些知识(由于先入为主或者思维定式的作用)应用起来学生还是不能得心应手,出错率比高中知识出错率要高得多。由于高中教材内容多,要求高,教学进度快,且课时紧张,从而给高中生物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进而影响整个教学进程和教学质量、。因此我认为,我们初中生物教师首先要通读初、高中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全面把握初、高中教材的知识体系,全盘梳理初、高中教材内容衔接的知识点,并且在这些知识点上适当拓展,补充间断点,使初、高中生物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一体。
中高职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衔接初探 篇3
关键词:课程教学内容衔接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立交桥,增强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实现职业教育科学发展,中高职衔接是其中关键一步。中高职衔接的方面很多,但归根结底都落脚在课程的衔接上,课程衔接是其他形式衔接的落脚点,而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衔接,又是课程衔接中最核心的部分。文章对中高职衔接课程教学内容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针对中高职课程教学内容衔接存在的问题提出中高职课程教学内容衔接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以及中高职学校在制订中高职课程教学标准过程中应采取的措施。
1 中高职衔接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查分析
通过走访部分中高职学校,了解中高职课程内容衔接的现状,查阅系列中高职衔接资料,发现中高职衔接课程教学内容在以下几方面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
1.1 课程定位不清楚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学校的培养目标主要是通过课程来实现的,课程的培养目标是教育目标在课程中的具体体现。根据现代认知学习理论的“准备性原则”,中等职业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必需的学习准备,高职是中职的继续和提升。但通过比较中高职专业课程,就会发现相类似的课程中高职教学内容并无多大差别。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培养目标的定位不够清晰,未能很好的界定中高职阶段课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
1.2 课程教学内容未序化,不能体现能力的递进
从学生获取的专业技能形成过程来看,在技能水平的不同阶段所掌握的技术技能的内容和水平是不同的,因而必须由不同的职业教育层次、阶段来完成,否则就会带来专业技术技能与教育层次的错位。在中高职衔接过程中,特别是对中高职共有工作岗位而言,对应到课程教学内容上就应该有所区分,应该体现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内容应该由易到难,逐步体现能力的递进。从现有的课程教学内容来看,在中高职开始内容几乎一样,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炒现饭”的感觉,不仅不能起到提高学生技能能力,反而打消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3 课程教学内容未和工作岗位对接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课程内容应与职业标准对接”。课程应教授什么内容,学生应该学习哪些内容,应该是基于工作岗位和职业标准要求。而现行的大多数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未能够将专业最新技术、最新设备和新材料等内容融入,这就使得教学和实际生产过程是脱节的。教授的内容不能对应到岗位,学生就业后不能实现学校和企业的无缝对接。
2 中高职课程教学内容衔接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1 明确中高职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差别
把握和突出高职教育特色,使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有机衔接,必须首先明确高职与中职在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上的差别。教育部规定,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服务、技术和企业一线,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中初等应用型人才的劳动者。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领域的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应用型、技能型高等职业技术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应该是在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更好的来解决社会经济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它的培养目标是在中等职业教育基础上有所升华。
2.2 确定专业行动领域及学习领域
课程的教学内容是为了学生能够掌握足够的专业技术知识,是为了将来的就业岗位打基础的。因此在确定中高职课程教学内容过程中,应该要严格的对专业就业岗位进行调研,确定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将专业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进行转换,这样才能明晰课程应教授哪些内容,尽量做到课程教学内容的够用,适用。
2.3 符合人才成长发展规律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课程的设置,根据岗位要求确定课程的教学内容。因此,依据岗位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要求,按照能力递进的规律,依照职业资格标准进行教学内容的选取。在注重基础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加强学生的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应加大力度进行改革,让教学的过程和实际生产过程进行对接,学生边学边做,边做边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逐步提升自身的实际动手能力,积累经验。所以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融入更多的实际生产案例,压缩理论教学,强化实践教学。
3 中高职课程教学内容衔接应采取的措施
3.1 建立中高职衔接工作平台
对很多地区而言,有关中高职衔接的研究更多的是局限于独立的学校,没有政府的参与,没有教育部门的主导,没有中高职学校的合作,没有企业的参与。在研究过程中,中职学校不了解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高职院校不清楚中职学校已教授内容,造成中高职衔接研究的混乱。所以在中高职衔接的研究工作中,应该由政府或者教育部门牵头,建立中高职衔接研究工作平台,加强高职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之间的交流,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沟通,采取课题立项、项目招标等多种形式,开展中高职衔接的如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等的专项建设和专题研究。研究成果经鉴定和认证,由教育行政部门或专业指导委员会权威发布,通过工作平台,定期召开会议、组织活动、交流经验,打破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各自为政、互不往来”的现状,这样才能更加深入的开展中高职衔接的研究。2013年湖北省启动了以技能高考大类专业为重点,研究制定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成立了部分专业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项目开发团队,为湖北省中高职衔接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2 制定中高职课程教学内容衔接的研究机制
2011年,《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印发使得中高职衔接的工作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有关中高职教育体制的衔接、学制的衔接、中高职模式的衔接、招生考试制度的衔接、职业能力的衔接等机制正在逐步健全。但基本上都是在宏观层面的研究,有关教学内容衔接方面的研究机制还相当缺乏。所以有关部门应加强有关中高职课程教学内容衔接机制的研究。从政府或教育部门层面,建议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或是开展相应的项目建设,加大教学内容衔接的研究;从学校层面,加强中高职合作交流,通过整合专业、课程、实训基地等方式逐步调整中高职课程教学内容,探索出中高职教学内容衔接的方法。
3.3 合理定位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和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
教育部规定,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服务、技术和企业一线,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中初等应用型人才的劳动者;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领域的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应用型、技能型高等职业技术人才。根据专业中职和高职不同的培养目标与规格,文化知识体现必需够用,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能力体现层次,重新构建适应专业特点的中高职相互衔接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建立课程标准,确定课程内容,实现中高职的内涵衔接。
3.4 建立多元化的中高职衔接课程质量评价标准
课程质量评价是指为确保能及时地更新、完整和完善课程体系,参照培养目标所派生的课程教学目标,规定相应的评价标准,通过系统地收集信息,运用科学的方法,对课程的过程和结果做出综合价值分析和判断,从而为课程决策提供有用信息的过程。课程质量评价的目的在于判断一门课程教育目标实现的程度。为了能够更好的掌握中高职衔接课程的质量,促进中高职衔接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完善,促进教学改革,推动课程建设,必须倡导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融学生、校内专家、企业专家为一体的评价团队,通过课程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培养质量等多方面进行评价,掌握课程教学的准确信息,及时优化课程教学内容,促进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凌,肖化移.试论中高职课程内容的衔接[J].职业技术教育.2007(10).
[2]朱能军,贺静伟.中高职课程及教学内容衔接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9).
[3]毛艳秋.中高职煤矿电工类课程内容衔接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1(1).
[4]《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 号).
[5]《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2009]2号).
中小学武术教材内容的选择与衔接 篇4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体育的一个代表项目, 历来被我国教育行政和学术机构所重视。自1978年武术被列为普通大、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内容以来, 历届《体育教学大纲》都将武术列为必修教材。现行《体育课程标准》是以目标的达成统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要求各地、各校的教师可以选择不同内容、采用多种不同的形势和方法达成课程的学习目标。体育课程标准的出台给学校体育工作者研究武术教学提供了发展空间, 同时也带来诸多问题, 一是各地区、各校要依据课程目标自选武术教材;二是部分武术教材内容过于陈旧;三是各学段武术教学容易出现断层。因此, 广大体育教师选择武术教材比较困难。结合我区中小学校的具体情况和体育教学实际, 笔者对以上问题特别是对中小学武术教材的选择与衔接做了有益的尝试, 探究中小学武术教材的选择空间和可操作性, 使中小学武术教材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健身性, 为学生终身体育服务。
二、各学段武术教材的选择与衔接
根据各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 以及各学段的技能衔接特点, 将教材做以选择与分布。
(一) 小学学段武术教材内容的选择
1. 水平一武术教材内容
(1) 基本功:正压腿、侧压腿、前腑腰、竖叉、下腰, 正踢腿、蹬腿等。
(2) 基本动作:手型:拳、掌、勾。手法:冲拳、架拳、劈拳、亮掌、推掌、砍掌。步法:弓步、马步、歇步。
(3) 少儿武术操:简单手型、步法组合。
2. 水平二武术教材内容
(1) 武术基础知识:小学生为什么要学习武术, 武术比赛以及套路表演前为什么要施“抱拳礼”。
(2) 武术基本功:肩臂功:压肩、单臂绕环、双臂绕环。腿功:正压腿、侧压腿、后压腿以及劈、搬、踢等。
(3) 武术基本动作:舞花手、盘肘, 步法中的上步、退步、盖步。
(4) 武术套路:少儿基本拳第一套。
3. 水平三武术教材内容
(1) 武术基础知识:武术的功能及价值。
(2) 武术基本功:在水平二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3) 武术基本动作:劈拳换打组合、蹬腿推掌组合、拍脚挑掌组合等。
(4) 武术套路:少儿基本拳第二套, 少儿短棍。
(二) 初中学段 (水平四) 武术教材内容选择
1. 七年级教材内容
(1) 武术基础理论及武德:武术功能及价值、武术内容分类、武德教育。
(2) 基本功与组合动作:肩臂功、组合桩功。
(3) 套路:健身拳第二套。
2. 八年级教材内容
(1) 武术图解知识:武术图解动作术语、武术图解运动方向、武术图解动作路线、往返路线、要领说明等。
(2) 基本功与组合动作:肩臂功、桩功。
(3) 套路:健身短棍。
3. 九年级教材内容
基本功与健身拳、健身棍。
(三) 高中学段 (水平五) 武术教材内容选择
1. 高中一年级教材内容
(1) 基础理论与武德:导引与养生, 习武的功能价值, 武德教育。
(2) 组合动作:行进间弓马步连击拳、行进间弹踢冲拳、提膝穿掌——仆步穿掌——虚步挑掌、提膝挑拳——震脚砸拳——蹬腿冲拳——马步连环拳。
(3) 套路:形神拳。
2. 高中二年级教材内容
武术基础理论:武术比赛、推手、散打等简单规则介绍。
3. 高中三年级教材内容
简易对练与散手 (男生) , 女子防身术。
三、选择、衔接各学段武术教材内容的注意事项
1.在选择、衔接武术教学内容时, 要加强各区域间和各学段之间体育教师的交流, 教研员应做培训工作。
2.要遵循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体育教学规律, 注重武术兴趣的培养和学习动机的激发。体育教师要提高认识, 摆正武术教学在体育课中的位置, 科学系统地选择教材。
内容衔接 篇5
教师知晓一:从初三到高一,对许多学生来说,不是一个坡,而是一座山。
初中与高中相比,无论是在课程设置、授课方法,还是在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都不一样,高中课程知识容量大、难度大、综合性强、系统性强,学生上了高中后,所学科目逐渐增多,作业量也逐渐加大,教育管理模式由他律逐渐向自律转化,学习方法也由灌输式向自主式转化,考查内容由强化知识的记忆向理解运用能力方面转化。很多学生对这些变化感觉不适应,部分学生开始掉队。
教师知晓二: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过高,忽视了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水平。
大部分教师都是从高三复习课过渡到高一新授课,教师往往把高考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急于改变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尽快过渡到自主学习模式,学生很难适应,再者,教师疏于管理,放松了对学生的要求,让部分学生有松口气的想法,致使初中学习成绩较优秀的学生开始掉队,成绩一般的学生开始跟不上,优生越来越少,多数学生开始退步。
教师知晓三:多数刚上高中的学生都会有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
一是机械记忆,不求甚解,不会应用,对知识点的理解不够深刻,没有抓住重点,忽视了问题的本质。
二是能听懂或看懂就认为学会了,懒于动手练习,对自己认为学会了的东西不求甚解,似懂非懂。其实懂不等于会。
三是遇见障碍,不是分析题目透出的信息及隐含条件,而是急于问别人,这样学到的知识终究不是自己悟出来的,印象不够深刻,容易遗忘。
四是只认上课的教师,不喜欢求助于教材。课本是专家们智慧的结晶,是高考的落脚点,非常值得我们去推敲和揣摩。
五是平时不认真做作业,对出错的地方重视不够,不能及时改正错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虽然在考试前提醒自己别出错,考试中却很难避免出错。
六是不注意保存用过的资料,用过就扔。复习时没有重点,缺乏针对性。
七是抄袭作业或经常不完成作业。
二、切中要害,精准发力
多数刚上高中的学生身上都有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教师必须抓好初高中阶段的接轨工作,否则,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那么,怎样做好初高中阶段衔接工作呢?
第一,从学生实际出发,教学上要做到循序渐进,零起点、慢起步、缓加速,加强基础训练,扎扎实实地抓好双基,夯实各科基础知识。课本中的每一个图片、每一个表格、每一个注解都要讲清楚,让学生真正地弄懂弄通,并以此为根基展开,联系生产、生活、科技等各个方面,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适当放慢进度,求质量,让学生适应。
第二,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实际能力设计练习题,考试命题时要照顾大多数学生,适当降低难度,确保多数学生都能及格,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着,增强高一新生的自信心。作业可以分两部分设计:必做题和选做题,考试要增加20分的选做题。给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留出拓展的空间。
第三,加强学法指导,要重视对学生自主意识和自学能力的培养,这也是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所在。高中教材内容增加了,难度也加大了,知识点增多了,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还可以请高二、高三学习优秀的学生向高一新生传授经验,让学生保持初中已有的好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这是做好初高中衔接工作的重中之重,此项工作要贯穿高一年级第一学期,一定要做好。
第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高一新生来自不同学校、不同家庭、不同环境,兴趣和爱好也不尽相同,当然,他们身上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俗话说,打墙不坏第一板,高一开始就不能坏了规矩。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这是班主任和高一全体教师本学期工作的重点,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教师的工作就会如顺风行船,事半功倍。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1)仪容仪表方面:进校园穿校服,戴胸卡,男生短发,女生小尾辫;(2)人际交往习惯:互尊互爱,理解包容,表里如一,男女生不勾肩搭背,更不能早恋;(3)认真写字的习惯:写字就用签字笔写,纸张直接与桌面接触,保持桌面整洁,桌上最多不超过4本书;(4)认真听讲的习惯:眼到、口到、心到,以听为主、以记为辅,学会记笔记;(5)自习课做到三零(零抬头、零说话、零出入);(6)按时完成作业,养成预习、复习和反思的习惯,要定期整理错题本;(7)爱读书的习惯;(8)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学习计划的习惯;(9)按时就寝的习惯等。
第五,课堂教学是做好初高中衔接工作的主渠道,课堂必须狠抓基础,低起点、小台阶、缓加速,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做到精准透,让学生课课有收获,节节有所得。课堂教学要体现层次性,所讲内容要分出“基础层次”和“提高层次”两个档次。对学优生要重双基培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侧重解决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慢变化、多练习、勤反馈;适当提高速度。对学困生要适当降低要求。要做到低起点,多反复,补欠缺,教方法,重基础,常反馈。真正让学生学懂、学会,重在培养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适当放慢速度,补缺漏,找方法,少变化,多示范,多鼓励。
综合科学课程内容的衔接特点探究 篇6
一、课程内容之间的衔接特点分析
从表1中可以看出, 《科学》课程内容主题与高中化学必修课程内容主题具有一致性和连续性。
(一) 化学物质知识。
1. 常见无机元素化合物。
(1) 金属与非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知识。对于这部分内容两课程有着共同点, 都要求对“金属的主要性质”有所了解, 不同点是高中部分还要求了解“各种金属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从教学要求来看, 初中《科学》与高中化学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都不高, 仅限于“知道”、“认识”、“了解”的程度。对于非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 初中《科学》对这部分内容的整体要求都不高, 只要求能“区别金属和非金属”, 对于非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并未作要求。而高中段要求了解的“非金属”却很多, 不仅如此, 还要求通过实验了解这些非金属元素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因此, 初中学习《科学》的学生具备的有关“非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基础, 不利于对高中相关知识的进一步学习, 两课程之间的内容衔接还有待加强。
(2) 酸碱盐知识。在中学化学课程内容中酸碱盐是最重要的无机化合物, 初中《科学》要求学生在认识某些具体的盐的过程中, 能够对于盐的性质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对酸和碱的知识, 则要求学生对于酸和碱的性质能够有一个总体认识即可, 但是特别强调了对酸与碱性质的应用, 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活动建议。高中化学对关于酸碱盐性质及应用的内容并没有单独提出, 而是都渗透在“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通过实验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中。综上, 学生通过对《科学》课程的学习, 能够接受高中化学中关于酸碱盐知识的进一步加深和拓展。
2. 常见有机化合物。
中学化学课程对于有机化合物知识处理的特点是让学生在初中阶段对有机化合物有一个初步的总体了解, 而关于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则在高中阶段学习。初中《科学》通过日常生活中吃、穿、用都需要的一些有机物, 让学生对有机物有个初步的理解, 对于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并没有涉及。而高中化学则采取分层构建、螺旋发展的组织形式, 在必修阶段要求介绍典型代表物的主要性质和简单应用, 一些关于官能团体系、反应类型及其规律以及官能团的结构、相互转化等的知识则安排在选修阶段进行学习。
(二) 物质结构知识。
初中阶段并不要求学生认识很多元素, 但要求学生对元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提出了要让学生了解元素周期表, 并“初步学会使用元素周期表”, 并通过设计一系列活动, 使学生认识到微观的物质世界和我们的生活是紧密相联系的。但对物质的微观结构并未作较高要求, 没有强调让学生树立微粒的观点、结构的观点。从教学要求来看, 初中《科学》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不高, 仅限于“知道”、“初步学会”这类的低目标水平。而高中化学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较高, 包括“认识”、“理解”、“说明”、“运用”等程度的要求。
在初中的基础上, 高中化学 (必修模块) 扩展了原子结构、核外电子排布初步知识、化学键、元素周期律等内容, 并且在化学1中的“认识化学科学”和“常见无机物的性质和应用”主题中还渗透了“物质的量及其相关知识”、“物质的分类、胶体”等内容。高中阶段对这部分内容突出强调核心观念的建立, 要求在以下几方面有所发展: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原子与元素的关系;原子的内部结构特点与原始性质的关系;化学键与物质结构、化学反应中物质种类变化的关系。
物质结构知识本身较为抽象, 限于初中学生的理解与接受水平, 并不要求学生对微观结构与变化的认识一步到位, 但是只有对物质的微观结构有所了解, 才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才能理解物质变化的客观性和复杂性。而《科学》课程对于物质的微观结构并未作较高要求。因此, 两课程在物质结构知识的选择和组织上的一致性和连续性还有待加强。
(三) 化学反应知识。
初中《科学》涵盖了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氧化还原反应、质量守恒定律、催化剂、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物质之间的转化等, 并对常见的化学反应的应用方面, 如日常生活中学生经常遇到的燃烧、剧烈氧化和缓慢氧化也设置了相应的内容。这其中质量守恒定律是一个重中之重, 课程内容标准中不但要求学生能够通过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的实验, 知道在化学反应前后的反应物的总质量和反应后生成物的总质量相等的实验事实, 而且还要求学生能从微观的组成上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从教学要求来看, 初中《科学》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较高, 设置了“了解”、“认识”、“理解”、“说明”等程度的要求。
高中化学在初中《科学》的基础上, 在化学1中的“认识化学科学”和“常见无机物的性质和应用”主题中渗透了“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酸碱盐的电离”等内容, 同时拓展了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等相关内容。高中化学 (必修模块) 对这部分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 力图做到使学生能够“从宏观与微观、定性与定量、本质与现象、积极应用与负面影响、内因与外因、化学反应的外部条件和发生环境、内部动因与外部控制、化学反应与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等方面, 多角度、多层面丰富和发展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和理解。”
高中阶段的化学理论通常是以各种物质间发生的化学反应为载体展开的。而《科学》课程涵盖了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质量守恒定律、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常见的化学反应等内容, 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求较高, 有利于对高中相关知识的进一步学习, 两课程在这部分内容上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一致性, 保持了很好的衔接。
(四) 过程方法内容。
“过程方法内容”靠讲授和灌输是难以实现的, 它只有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通过不断的体验、内化才能实现。《科学》中的“科学探究”内容是以“从科学家的探究和作为公民所需要的探究中, 提炼出的一些共同的过程的基本特征”为依据的, 它从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收集并处理信息、解释、评价、表达与交流这几个方面体现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而高中化学课程在《科学》课程重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探究活动要素的基础之上, 进一步加强了科学方法的学习要求, 更加突出了化学学科的研究特点和研究方法。因此, 高中化学课程与《科学》课程对有关“科学探究”的理解和认识具有连续性和一致性。
(五) 具有STS涵义的内容。
中学化学课程中的STS教育内容主要集中在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主要问题, 例如能源、环境、材料、工农业生产、健康等问题, 因此在这里具有STS涵义的内容是指“能够体现和反映化学科学与个人生活、与工农业生产、社会发展以及科学技术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联系的课程内容, 以及能够反映从历史的角度、个人的角度和文化的角度认识化学科学的课程内容”。
无论是《科学》还是高中化学必修课程中的具有STS涵义的课程内容都从环境保护、能源与资源、化学合成材料、化学物质与健康等方面, 对化学与生活、社会、环境、技术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给与更多的关注, 具有其它课程内容所不能替代的价值。两课程在这部分内容之间的衔接具有一致性和连续性。
二、思考
(一) 加强课程编制与课程实施间的互动。
一个课程从设计走到实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一个良好的课程方案是否真正切实而行, 只有对实施情况进行切实的考察才能得出结论, 找出需要改建和完善的地方。这点对《科学》课程更为重要。因为在初中开设《科学》课程, 在我国还是一个新课题。课程编制者应该加强与课程实施者———教师间的互动联系, 深入到教学一线, 倾听教师和学生的心声, 交换彼此间的想法, 获得统一观点。如通过与学习《科学》课程的高中学生、高中化学教师的交流, 课程编制者可以对《科学》课程中关于物质结构知识方面的内容进行修改和调整, 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学习, 力争能够使初中综合科学课程与高中分科课程进行顺利的衔接,
(二) 重视对初、高中知识衔接点的掌握。
高中化学必修课程内容中还有很多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 教师如果不了解这些衔接点, 在教学过程中没有适当地运用, 容易造成学生知识的跳跃, 极大影响学生的学习。因此, 高中教师必须加强对初、高中知识衔接点的掌握, 能够帮助高一学生顺利度过这段时期。
总之, 综合科学课程的顺利衔接需要课程设计者、课程专家和一线教师的共同努力。
摘要:在初中阶段实行综合科学课程的地区, 《科学》与高中必修化学课程衔接中出现的问题凸显了出来。通过对二者课程内容之间衔接特点的分析, 综合科学课程内容的衔接还有待加强。
关键词:综合科学课程,高中必修化学,课程内容,衔接特点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 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内容衔接 篇7
一、高等数学内容的改革必须依据循序渐进原则或有序性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 即教学要按照科学知识内在的逻辑顺序和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及身心发展的顺序进行, 使学生在知识、思想、能力诸方面不断发展, 不断提高.有序性原则是教学工作要结合学科的逻辑结构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情况, 有次序、有步骤地进行.它要求大纲和教材内容必须保持合理地体系和顺序, 要依据科学的逻辑顺序和学生不同年龄阶段发展的顺序特点编写.教师把教材内容具体化为适合教学活动的教学内容时, 必须把其改造成适合学生能普遍接受和理解的形式, 使其范围、深度、速度能同自己的教学对象的实际水平相适应.大学数学教师在进行大学数学教材改革时必须密切联系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实际, 必须了解中学数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况, 必须关注中学数学教材改革的动向, 教学内容的处理应建立在高中平台上.因为中学新课改数学教材一经出版和在中学试用, 我们现行的高等数学教材在内容和体系上必有诸多不适应, 所以应该加强大学数学教师与中学数学教师的交流, 密切关注中学数学教材改革的动向, 使大学数学教学内容与中学数学教学内容顺利衔接.
二、改革后的高中数学在教学内容上有了很大的变化, 所以大学方面要注意“承前”, 但是有的大学数学教材并没有充分考虑到高中数学的这些变化
有些内容学生没有学过, 大学老师却默认或假定为它们已被掌握, 从而不作为教学内容, 这样在学生的数学知识结构上就会出现断层.例如: (1) 三角函数部分中, 反三角函数在高中新教材中学生仅学习了符号, 没学反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需要对这部分内容进行补充; (2) 三角函数中的和差化积、积化和差公式在高中不作为重点要求, 但是在求不定积分如∫sin2xcos5xdx时要用到这组公式; (3) 极坐标和极坐标与直角坐标的转化等内容在求定积分、二重积分、三重积分中都要用到, 等等.另外, 有些内容在高中阶段虽然学过, 但是讲得不够深入.例如:复合函数的求导公式、对数函数、指数函数的导数、微积分基本公式等都没有给出严格的证明, 只要求学生会运用, 等等.所以在进行大学数学教学时一定要考虑中学数学教材的因素, 较好地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对于明显重复的部分, 可进行适当的删减, 或改由学生自学掌握, 而对于需要加深、扩展的内容, 尤其是需要用高等数学知识的、中学解决不了的问题, 应加以强调和重视.对于某些高中未教但是高等数学基础的内容, 或者涉及的角度和侧重点不同, 应及时补充以免形成空白造成脱节.
三、在教学内容衔接的同时更要注重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衔接
高中数学虽然广泛渗透着近代的数学思想, 但相对于高等数学而言, 其广度不够宽、深度也较浅.高中数学虽然也重视理论上的推导和抽象思维, 但其概念的内涵揭示得不够, 符号使用得也不多, 数学语言的运用也没达到应有的高度.与初等数学相比, 高等数学的理论性更强, 内容更抽象, 加之大量新的抽象的数学符号的出现, 使学生在短期内很难适应.中学数学思想和方法主要体现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指数学的具体解题方法和解题模式, 如代数的加减消元法、代入消元法、判别式法、放缩法、错位相消法、数学归纳法等, 几何中的平移、旋转、对称、相似、辅助线及辅助面的作法、图形及几何体的割补方法等.第二层次指适用面很广的一些通法, 如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分离系数法、消元法、数形结合、一般化、特殊化、参数法、反证法、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类比与联想、抽象与概括等.第三层次指数学观念, 即人们对数学的基本看法和概括认识, 如推理意识、整体意识、抽象意识、化归意识等.在高等数学教育活动中, 上述数学思想和方法将得到进一步强化, 高等数学各学科中都渗透着三个层次的思想和方法, 在各层次的数学教学活动中都应该重视这些思想和方法的训练.除上述所举的思想和方法外, 高等数学各学科中也渗透着许多新的思想和方法, 如高等数学中的极限法、微分法, 等等.初等数学和高等数学教学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注重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 形成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会用数学思想和方法来解决问题.
总之, 我们在进行大学数学教学内容的改革时, 必须遵循“课程论”、“教学论”的教育原则和教学规律, 优化教学内容, 拓宽学生知识面, 注重整体性素质教育的原则, 实事求是地改革大学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 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及创新精神, 使他们成为21世纪社会和教育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董勇, 陈忠.高等数学课程特点与教学改革初探[J].长江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02) :242-243.
内容衔接 篇8
一、要利用多种形式的活动了解学生的差异, 把握好学生的基本起点
教师首先要熟悉中小学双方语文教材的内容, 结合课标寻找两者之间的联系点。语文课程标准对于一至九年级学段在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的能力均有明确的要求, 但由于教材内容的限制和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不同, 从不同学校来到同一班级的初一新生在语文知识和能力方面有极大的差异性。因此, 在入学的前两周教师先不要急于上新课, 应先对学生的年龄、家庭、兴趣以及在校的表现作详细的了解, 并着重对学生的听、说、读、写等的语文基础能力进行检测性评价, 以便发现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小学的学习中的知识漏洞, 及时查缺补漏。切勿想当然地认为某些知识应该在小学阶段就已经掌握牢固。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查。
1.检查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汉语拼音的拼读。教师可以在课文教学的预习环节加大汉字拼写的比重, 通过听写、注音等方式检查学生能否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 能否掌握汉语拼音的基本规则。
2.可以在两分钟预备环节或课堂导入环节设置学生口头表达的活动, 可以听写一段话, 看学生能否在规定的时间内准确而快速地记下别人所说的原话或大意。在口头表达环节可以请学生介绍自己的家庭情况、兴趣爱好、理想抱负或者知心朋友等, 注意观察学生说话是否流畅、通顺, 言之成理。
3.在初一起始阶段的教学中, 可以印发一些内容篇幅比较适中的文章, 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默读完后, 检查学生能否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出自己的判断, 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以弥补小学阶段阅读的不足, 帮助学生尽快从小学复述式阅读过渡到中学阶段的理解性阅读、评价性阅读。
4.还可以利用调查的形式, 请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用书信的形式介绍自己在小学阶段的学习情况、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对语文教师的期望。检查学生能否根据需要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语句是否流畅通顺, 写作格式是否正确。还有书写是否规范、端正、整洁。
通过以上这些检测, 教师基本可以了解学生的语文基础和学习障碍, 就能有的放矢, 因材施教, 有针对性地进行语文教学, 更好地完成衔接工作。
二、要关注中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不同特点
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学生, 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有所不同。小学生对教师怀有一种偶像崇拜心理, 这就导致他们学习依赖性强, 习惯机械记忆, 喜欢直观形象的操作, 学习态度和学习热情相对来说不够持久和稳定。而初中生正处于未成年人向成年人的过渡时期, 已经开始有独立自主的意识, 喜欢新鲜事物, 上进心和好奇心都比较强, 但容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 注意力较差, 做事缺乏耐心和毅力, 而且初一新生面对新的环境、新的教材、新的老师, 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因此在初一上半学期, 教师应在“过渡期”放慢脚步, 降低学习难度, 帮助学生温习旧知识, 恰当地进行铺垫, 以减缓坡度, 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教师在授课时, 要努力把抽象的内容讲得形象具体, 并且有趣味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鼓励学生独立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 形成独特的文学审美体验。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做好学法衔接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初中语文的重要因素。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相对比较简单, 学生对语文学科的重视也不够, 大部分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初一语文学习之初, 教师的当务之急是要帮学生拟定一系列的学习常规, 如课前预习、笔记要求、作业要求、疑难解决、系统小结等。在教学初期,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尽快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在教第一篇课文的时候, 教师就应该教给学生速读、略读、精读、朗读、默读的技巧, 让学生知道如何分析一篇课文, 要掌握课文的哪些内容, 如何做笔记等。第一次测验前, 可与学生一起回顾、整理、归纳知识要点, 列出详细的复习提纲;测验后再共同分析失误原因, 总结教训。
浅谈初高中化学教学内容的衔接 篇9
一、物质的量与粒子种类知识的衔接
物质的量是表示一定数目粒子的物理量, 是联系宏观可称量物质与微观粒子的桥梁。它的研究对象是微观粒子, 因此在以摩尔为单位时, 必须特别指明粒子种类。这就要求学生对分子、原子、离子、质子、电子、中子等粒子的概念相当了解。在物质的量这节内容的教学前, 先补充复习初中的相关知识, 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离子反应与复分解反应知识的衔接
初中化学教材中已删去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 但这些概念在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授课时, 可先复习初中所学的复分解反应知识, 把酸、碱、盐、氧化物相互之间的关系理顺, 同时对碱和盐的溶解性进行强化记忆, 对离子符号的书写进行强化训练。如将碱和盐的溶解性记忆编成口诀:钾钠硝铵盐溶水快, 硫酸盐难溶钡银钙;氯化物不溶亚汞银, 其他盐类水下沉。既方便学生记忆, 又为离子方程式书写中的改写环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对复分解反应的复习, 引出离子反应的本质是某些离子浓度的减少这一结论, 自然是水到渠成。
三、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内容的衔接
初中化学教材中提到的氧化还原反应知识, 不仅局限于只从得氧失氧的角度分析, 而且将氧化还原反应割裂成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来学习。实际教学中, 笔者先从学生最熟悉的氢气还原氧化铜反应入手, 让学生从得氧失氧的角度分析氢气变成水是氧化反应, 氧化铜变成铜是还原反应, 自然而然地得出整个反应即高中所要学习的氧化还原反应, 学生很容易接受。然后让学生分析反应中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情况, 再让学生思考引起元素化合价变化的根本原因。此过程中可结合实例, 如通过钠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钠的实验事实, 得出钠和氯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是由于电子得失引起的;通过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的实验事实, 得出氢和氯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是由于电子偏移引起的, 从而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
四、化学计算知识内容的衔接
初中化学计算中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以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都是关于质量的计算, 而高中的化学计算通常以物质的量进行计算。关于溶液的计算, 在初中对有关溶解度的计算不作要求, 而在高中物质的量浓度的习题中常常出现。这就要求教师在化学计算知识的教学时, 根据学生的实际, 把握好教学难度, 循序渐进。如在学习物质的量浓度时, 先复习溶解度的相关知识, 并拓展相关计算, 先要求学生推导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的关系, 进而理顺溶质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关系, 对学生的学习大有裨益。
五、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的衔接
初中阶段只介绍了一些常见物质的简单性质、用途, 很少对物质的结构进行剖析, 而高中阶段更强调物质的结构、性质、用途之间的联系。对各主族元素及化合物的知识作较系统的介绍时, 教师应特别注重其性质相似性和递变性的比较, 同时注重学法上的指导,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调查、资料收集、讨论等多种方式, 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初中化学教育是启蒙阶段, 注重定性分析, 从具体、直观的自然现象和实验入手学习化学概念和规律, 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化学知识和技能。而高中除了定性分析外, 还有定量分析, 在抽象思维基础上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作为高中化学教师, 应全面了解初高中教材内容, 准确把握教科书的深广度, 在教学中更好地捕捉教育时机,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内容衔接 篇10
【摘 要】面对刚升入高一并刚开始接触高中政治课程的高中生来说,如何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使得他们迅速的适应高中政治课程的流程是所有的高中政治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而人教版高一的政治课程内容和九年级的政治课程内容有诸多相似之处,如何巧妙的利用它们之间的联系来作为教学的突破口以及高中政治本身的特点研究是我们需要探究的重点。【关键词】高一政治
教学内容
反思一、高一和九年级政治课程内容的密切关联与区别高中政治课程内容是对于九年级政治课程内容的扩展与延伸,但在新课程标准下,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教学的特点与方法上,高中政治课程和九年级的政治课程还是有本质区别的。首先,课程内容讲述得更为具体,且侧重点不同。九年级政治课程内容虽然有专门的讲述经济学内容的章节,但侧重点是在介绍我国目前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只限于这些纯理论的架构而缺少了实质性的介绍与扩展,而高一政治课程内容则讲述得更为具体和微观,从更深广的角度探究了经济活动中会涉及的货币体系、分配制度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内容。其次,高一政治课程内容更加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性,更加要求教师要转变观念,将教学目标定得更为具体和实际,并且要从学生们的终身发展的角度出发;最后,高中政治课程教学必须要有属于自己的教学特点,教师要适应新课改提出的要求,不断的完善教学方式方法,力求让学生们更易接受和理解政治教学内容。二、高一和九年级政治课程教学的特点和思维方式的不同总体来说,九年级政治课程的内容设置仍是以中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为基础,继而简要的概述了在基本国情这个大框架下面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等国情,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些知识都是新鲜的,所以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必须要占据“主导型”地位,要尽可能详细的向学生们解释这些内容。到了高中阶段,学生们对于政治经济学有了一定的基础和了解,在这样的前提下,教师在讲解课程内容时便有了一定的先决条件,对于先前学过的内容可以略讲,比如在讲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我国现阶段基本的分配制度”时,可以让学生们首先进行自我学习,而后再补充讲解九年级政治课程当中没有的教学内容。新时期高中政治教学应该更加关注“人本位”,所谓“人本位”,就是要更多的体现和尊重人的价值,尊重学生的思想和想法,让学生们更多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同时通过教学,使学生树立起良好的公民道德意识,成为一个思想上健全的人。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高中政治课程相对于九年级时的教学思维的不同,教师在教学中要更加突出和确立学生们的主体地位,让已经具备较好的独立学习能力的学生掌握独立学习的方法。而且,教师在对政治课程内容进行讲述的过程中,一定要和先前的知识保持一致性,可以进行创新和探究,但绝不能偏离主旨,可以尊重学生们的自主创造力但绝不能脱离书本内容。而且对于一些新的知识,诸如货币体系等新知识要介绍得详细具体,不能同九年级政治教学一样进行简要的概括。三、高一和九年级政治课程教学内容的衔接与反思在将九年级政治课程教学内容和高一政治课程教学内容相对比之后,我们不难发现,彼此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但因为接受主体的不同,导致无论在教学方法或教学模式上都会有很大差异。(一)如何做好课文内容的衔接首先是对于先前学过的知识点可以略讲,比如在第二单元的第四课中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课,这个知识点在九年级时已经讲述得较为详细,教师在上这课时,就可以先让学生们自己学习课文,并尝试着回顾先前已经学过的知识,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又可以更好的将知识点串联和衔接起来,达到一举两得的功效。诸如此类情况在人教版高一政治课程内容中比比皆是,比如第三单元的第七课中的“我国的基本分配制度”这一节也是如此,高中教师在讲授这一课时,很有必要将它们和以前学过的知识相结合。(二)对于衔接课文内容时易出现的问题及其反思高中政治课程标准和教学模式有其自主性,和初中阶段还是有着本质区别的,作为新时期下的高中政治教师,在要求学生们拥有新想法、新观念之余,教师需要对本学科的教学内容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对于政治学科进行系统性的把握,同时,教师不仅要在备课中熟悉掌握教科书和教学参考资料中的内容,更多的是注意学科知识体系的开阔度和严密度,如果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间隙不遗余力的适当加入其他学科内容或者一些时政内容,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生的兴趣,更加可以增长学生们的知识面,充实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面对一些学生们先前学过的教学知识点时,高中教师们也要“擦亮双眼”,要清楚的看到高中政治课本和九年级政治课本内容的不同之处,尤其是要针对高中生的接受能力和对于知识的理解能力来将他们和九年级的学生们区别对待,对于一些新知识和核心内容,更要按照教学大纲和新课改的要求进行详细的系统的讲解,在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尽力的多让他们熟练的掌握教学内容。总结综上所述,利用九年级学过的部分政治课程内容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学习高中的政治课程,可以让他们更快的适应和感受乃至掌握政治课程的要点所在,但是坚决不能出现漏讲、少讲甚至错讲的现象,也不能用先前的知识来代替现有的知识结构,要结合高中政治学科的特点来进行讲授与授课。
内容衔接 篇11
根据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建构“以职业英语能力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提高高职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 实现高职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目标与社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等对高职院校的专业英语教学有着重大的意义。
本科研项目组通过分析当前我国高职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以就业为导向紧紧围绕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发展对于高职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思路, 从教学方案个性化、课程设置细分化、教材设计平行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以求使整个高职大学英语教学体系更加具有实效性、科学性、灵活性和专业针对性。
1 教学方案个性化
由于高职院校专业针对的工作岗位不同, 而不同岗位对专业能力的需求构成也不尽相同。为就业服务的高职教育必须尊重这种客观事实, 英语教学也不例外, 在制定教学方案时, 必须认真分析各专业之间在学生基础、岗位基础英语能力构成以及专业英语能力构成等方面存在的个性化的差异, 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的专业在能力模块教学课时比例、教学内容选择、教学进度安排和教学方法运用等方面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方案, 包括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而且随着每年新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岗位需求的变化, 要每年对各教学方案进行适当的修订, 使其始终与高职教学目标相适应。从而形成了一个具有高职特色的纵向平行、极具灵活性的的英语教学方案体系, 突出英语教学的专业特色。
针对高职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较差、学习兴趣不高的特点, 在专业英语教学中应突出专业特点, 以阅读理解为主, 避免过分地强调听、说、读、写;重点掌握基本的专业词汇和词意, 不过分追究语法和句法的完整性。对于三年制高职学生来讲, 都是高考后入学的学生, 第一学期学习公共基础英语, 第二学期增加与专业英语内容知识, 作为专业英语的过渡基础, 待专业课程学习后, 再开设相关专业英语, 效果会更好。
2 课程设置细分化
为适应高职英语教学课时的削减, 英语教学必须打破传统单一“综合英语”-将听、说、读、写、译综合在一起进行训练的传统教学模式, 将学生必备的语言能力细分为词汇与阅读、交际和专业英语三个专项进行针对性强化训练。阅读能力和交际能力是语言能力的最终体现, 专业英语能力是岗位工作能力的必然要求。通过阅读的专项训练, 阅读板块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而且对词汇也起到了巩固和提高的作用。词汇与阅读为交际和专业英语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从而使这两个板块的学习得到进一步的提速。
3 教材设计平行化
教学体系的改革必然要求教材的创新。平行教学模块的设置需要平行设计的教材。即打破传统的综合单元式设计, 将教材分为基础英语、交际英语和专业英语三个平行序列, 基础英语再由前向后细分为词汇和阅读两个平行模块;交际英语序列再细分为交际听说和交际写作两个平行模块;专业英语可采用岗位任务专题平行训练模式。
教材要尽可能选取符合英语学习规律、专业教学特点与高职学生的英语基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是教材选取的文章, 要难度适宜, 与基础英语的教学能够较好
的衔接, 与高职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相匹配, 原文内容与本专业的专业课程相适应。
3.2 是内容上要注意反映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 难易适中, 符合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3.3 是教材编排结构要合理。
每一单元由精读课文、单词和词组、配套练习等部分组成, 既便于教学又便于学生自学和练习。前后文章有梯度, 篇幅比较短, 且自成体系, 通俗易懂,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便于学生阅读和学习。
3.4 是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专业英语的学习要点;
反过来又通过专业英语的学习, 使学生更加全面地掌握专业知识, 扩大专业知识面, 达到专业知识和英语学习相互促进、相互弥补、共同提高的目的。
教材编排要突破常规, 突出简明与实用性。比如:语音部分利用表格列出音标与例词、阅读部分利用问题设计, 任务式引领理解、交际写作部分进行语法、翻译与英语应用文套写等。使高职学生在模块强化式的教学中, 不断自觉地巩固所学知识, 从而在有限的课时教学中, 全面提升自身英语能力。
总之, 教学理论来自于实践, 还要应用于实践。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实践、不断创新, 就一定能够使英语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更趋完善, 更具高职特色, 更符合高职教育发展规律
参考文献
[1]李红.专门用途英语的发展和专业英语合作教学[J].外语教学, 2001, (1) .
[2]韩金龙.ESP最新发展评述[J].国外外语教学, 2003,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