衔接处理

2024-12-06

衔接处理(共9篇)

衔接处理 篇1

在档案工作中, 公文处理是一个很重要的工作过程, 档案资料主要来源于公文。公文是档案的前身, 公文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档案的质量, 换句话说, 没有高质量的公文就不会有高质量的档案。档案是信息的重要载体, 是主要的信息源泉, 管好、用好档案对资源开发起着重要作用。改进公文处理工作和加强档案管理, 及时研究解决公文处理与档案管理在衔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为各项行政管理活动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成为目前行政管理工作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研究公文处理与档案管理在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期待能为同仁们在公文处理与档案管理方面提供有效参考和借鉴。

一、公文处理与档案管理在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一) 对于公文与档案的衔接意识不足。实际工作中, 文秘和档案工作人员不是同一个人。从公文生成制发到归档管理的全过程, 要经过好几个工作人员的辛勤劳作, 实践证明, 这是一种有效的、比较科学的管理制度。但是这种体制某种程度上却拉大了文秘工作和档案工作的距离。文秘人员档案意识淡薄, 档案人员也很少考虑文秘工作, 致使二者在衔接过程中出现了许多脱节之处。目前, 公文的格式和处理办法方面存在着诸多不规范现象。

(二) 文书处理工作者缺乏档案管理的意识, 公文质量有待提高。公文是档案的前身, 档案大部分由公文转化而来。公文制发决定公文本身的质量, 同时, 也影响日后档案的质量。近年来, 公文数量增加过快, 质量不高, 缺乏有效的控制, 一些单位只注重公文的数量, 忽略公文的质量, 削弱了档案归档的质量, 而档案信息源的利用, 直接影响着职能的转变, 影响着行政机关的工作效率与管理水平。很多单位的公文格式不符合相关法规提出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要求。这也直接影响了档案的质量。

(三) 只重视档案数量的增加, 忽略质量的提高。公文最终转化为档案, 公文制发决定着公文本身和日后形成档案。但随着现在行政单位工作的大力开展, 其公文越来越多, 造成档案也随之增多。但因为公文数量的迅猛增加, 使得公文质量无法保障, 加上缺乏有效的管理, 在实际工作中不少单位只重视档案数量增加, 而不重视质量提高。这些疏忽极有可能影响未来档案信息的利用, 间接影响行政工作效率和服务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公文处理和档案管理衔接的完善对策

公文处理作为档案管理的前提和基础性工作, 直接影响着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所以要想提高公文处理与档案管理的衔接质量, 就必须做到:

(一) 必须实现公文处理和档案管理衔接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建设。只有公文处理实现了规范化和科学化, 才能有效实现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换句话说, 就是要把公文处理和档案管理有机融合, 实现“文档一体化”, 以提升档案部门管理文件的事前控制, 对于提高档案质量, 简化档案管理工作程序, 科学、合理地做好公文处理和档案管理的有效衔接。

(二) 提升质量管理意识。公文应该从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 坚决改进文风, 转变工作作风, 尽可能地压缩、削减公文的数量, 这样不仅能有效减轻公文及档案人员的工作压力, 而且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确保公文和档案质量的提升。各级公文和档案管理人员必须确立质量管理观念, 分清各自岗位质量责任;严格遵循公文和档案管理的法规规定, 从公文的收文、登记、阅办、回收等方面严格遵守规范, 公文归档也必须在工作人员的熟练操作中有效完成;要建立、健全管理体制, 以优秀的管理队伍实施公文处理和档案管理衔接的全程管理;建立合理的管理工作程序, 严格执行, 规范办理公文和档案的使用。管理程序一定要科学、细化、简捷且容易操作。

(三) 强化公文立卷归档, 做好公文和档案的转化。公文是档案的重要部分, 公文办理完毕后, 应该由公文部门或者档案员及时整理、归档。公文立卷归档是文秘工作的最后环节, 却是档案工作的开始环节, 并成为二者真正意义上的衔接点。各单位办理完毕的文件材料, 应由文秘人员集中统一保管并根据立卷的原则和方法, 在档案工作人员的指导和帮助下, 对于文件按照问题分类, 并进行排序、编号、归档等工作。文件收发人员在平时的工作过程中就要注重收集, 关键在于“及时”二字, 及时收集, 及时分类, 切忌拖拉积压。会议文件应在会议结束时及时收集归卷;联合办理的公文, 原件由主办单位收集归档, 协办单位保存复制件或副本。文秘人员平时有计划地收集整理文件, 进行分门别类的管理, 既方便平时查阅, 又利于年终立卷。

总之, 公文处理和档案管理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系统工作。积极改进当前的管理运作模式, 构建公文与档案一体化的模式是发展的趋势。要想优化工作效能, 我们就应该从完善制度入手, 强化质量意识, 注重公文和档案工作的精细化管理, 不断优化公文处理与档案管理的衔接机制。

衔接处理 篇2

【关键词】高中学段 英语教学 衔接

学生步入高中以后,刚刚接触新课标教材时,有些不适应是正常的,面对骤增的词汇量,语法难度的增大,教师在课堂中又倾向于英语授课,学生对这些突如其来的变故显得有些无所是从。再加上高中新生来自不同初中学校,在英语发音、语调变换方面差异明显。种种新“景象”对学生的英语学习造成一定困扰。高一学段是关键的过渡期,如果处理失当,势必会造成未发兵就失败的结果。笔者作为高一学段英语教师,在长期的课堂实践中,以学生的兴趣激发为重要抓手,从教学结构优化、模式更新、手段创设等多个层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探讨尝试。以下与同行分享:

一、引导学生发掘最佳学法,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综观高一英语学情,之所以很多学生的学习成绩参差不齐,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个人学法不优,良好的学习习惯无法形成,难以适应当前教学需要。高一学生面对突然复杂的学习内容,在找不到良方的情况下,很容易就地取材,采用单词死记、语法套用的方法,学习内容也仅仅停留在听课做作业等表面层次,导致最终学习举步维艰,学习自信心尽失。所以,高中英语教师应有的放矢的对学生听课情况进行一定指导,鼓励学生把课堂笔记做好做精,为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搭建好框架。

第一,把握听课的中心环节。高中英语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不但应注重课堂教学策略,还要关注学生的听课形式甚至是全程的听课过程,帮助学生明确听什么、如何听的问题,引导学生不要紧紧局限于问题的解决方法,还要认真倾听审题技巧和探究思路,善于体味教师课堂教学艺术之美,从多个侧面神悟教师对典型例题或重点句型的剖析讲解,做到于无声处心领神会。

第二,发挥笔记辅助功能。高中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要提醒和引导学生做好笔记,力求精、细、实,便于学生准确把握教师的授课思路和动向,还要启发学生发挥自身创造性思维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适当做一些必要的标注,催生学生的质疑意识,强化学生的质疑能力,达到记录和心悟同时进行。此外,为了保证学生记笔记的持续性,保持较高的质量,高中英语教师应在教学活动设计环节设置一定的检查和督促内容,可以游戏或活动为载体进行,促使学生养成做笔记的良好习惯。

第三,教师应积极走进学生心里。高一学生刚刚步入高中学段,所听所见已与过往的初中生活大为不同,高中英语教师应主动接触新生,用心倾听他们的心语,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对其进行无微不至的关爱。特别是在常规教学中,应注意信息的反馈,适时调整教学设计,鼓励学生大胆用英语进行日常对话,为学生创设优良的语言环境,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准。

二、在教师英语教学艺术层面做文章

学生进入高中以来,知识点的庞杂繁复让学生眼花缭乱,学生的思维还停留在初中阶段,因此,高中英语教师如何将学生初中时的英语兴趣延伸过来,让学生继续怀着对英语的浓厚兴趣学习,是高中英语教师开展课改的突破点。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望强,一旦品尝到英语学习的乐趣。

1.谱好前奏曲

万事开头难,一节课也是这样。在进行教学内容开头创设时,教师应立足教学效果,把握好节奏快慢,特别是课前三分钟的设计布局,显得尤为重要。我在每节课英语课的初始,按照学号让学生做口语练习,内容可以截取自己生活中的一个或多个小片段,让学生自己组织语言叙述,先用汉语,再用英语。教师还可针对这一小活动,制定相应标准,设立各种奖项,激发学生的争强好胜心理,催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为学生创设愉悦的课堂气氛。

2.为教材“标配”适宜教法

第一,新课程高中英语教材模块性较强,每一单元都有一定的内容所指,所以,选取适宜的教学方法,可增强学生的新鲜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新版高中英语教材内容选取大多贴近学生生活,教师应根据这些鲜活内容,鼓励学生畅谈自己观点,积极融入课堂,为学生创设别开生面、充满情趣的课堂教学场景。

第二,搭建好阅读课的辅助教学平台。阅读课是英语教学的大杂烩,内容涵盖语音、词汇和风土人情等,因此,阅读课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互切换进行,保持英语教学的新鲜感。在对文本材料进行阅读前,高中英语教师可依据特定材料创设若干思考题,让学生在限时内快速诵读文本,准确把握文本的大意,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讲述课文时,先设计好思考题:在对课文进行串讲时,可引导学生勾画出关键词和重点句,巧妙运用板书勾勒课文概要,让学生在通篇理解、问题思考、文本意义等多个层面进行深入考量,感受英语用词和语言表达的精湛准确。此外,在文本阅读时,还应注意后进生的感受,切不可使快速阅读成为后进生继续“沉沦”的推手。后进生对文本内容大都难以读懂领悟,教师可为其适当降低要求,如放慢语速,分段理解,对产生的疑问,教师应积极点拨,适当提示,善用启发式教学,尽量从基础知识理解入手,层层推进,逐步解决问题。

第三,注重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语法归纳。当学生对教材内容通过阅读大致了解时,教师可择取文中的重点词汇和语言要点,进行必要的语法归纳,增强课文内容的系统性,帮助学生串联课文情节,梳理出文本内涵,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生在初中时,教师大多用汉语授课,进入高中后,教师的讲课风格和授课形式发生了一定改变,教师开始长篇英语教学,学生的心理一时难以适应,因此,课文阅读是增强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而在阅读的适当档口进行必要的语法归纳和总结,对学生的英语视听起到了助推作用。

三、多措并举锤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第一,学生从初中阶段步入高中阶段后,由于环境“突变”,心理处于一种从未有过的动荡期,思想不稳定,学习状态不佳,学习效果堪忧。因此,面对此情此景,高中英语教师应有的放矢的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转换环境,让学生的学习心理尽快转移到正轨中来,用心体味自身思维变迁过程,做创新意识的先锋和思维运行的收获者。无论是日常课堂训练还是平时的测试,教师不应以成绩取人,不可短视将成绩提升作为测试的目的,要帮助学生夯实基础要点,引导其寻找优良预习或复习方法,避免心理波动失分,使全班学生的分数大抵持平,落差降低,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幅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第二,在日常教学和常规测试中,高中英语教师还可根据教学活动内容,有计划的设置一些荆棘或门槛,适度增加学生的挫折感,让学生理清学习思路,明确努力方向。鼓励学生遇到问题,要勇于面对,充分藐视,大胆寻求问题解决突破点,让学生在磨难中体味成功的快感,培养学生不畏困难、勇往直前的雄心,将学生的心智淬炼成无论难易,都能自由掌控,气定神闲的发挥出应有水平。

总之,高一英语虽然较初中英语难度和知识量骤增,但其承上启下的本质不会变,只要高中英语教师在教学中积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学生的学习心理一定能够快速沉静下来,学习状态也会得到一定优化,从而为高二、高三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杨杰. 浅议高中英语生活化教学[J]. 现代阅读,2012年10期.

[2] 陈芳华. 小议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效果提升[J]. 新课程,2013年08期.

衔接处理 篇3

关键词:公路桥梁,衔接段,病害因素,处理措施

现在我国的交通事业发展迅速, 公路桥梁在交通中的应用也是逐渐增多, 公路桥梁的施工技术也在不断的完善, 现在施工所用的材料也逐渐的多样化, 但是公路桥梁衔接段的处理技术并不趋于完美, 在施工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一定的技术问题, 并且施工材料的多样化也导致公路桥梁衔接段危害加重, 增加了防范的难度, 为了解决这些病害因素, 就要找到这些病害的形成原因, 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预防, 只有这样才能把危险降到最低, 保证公路桥梁的通畅, 为我国交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一、公路桥梁衔接段的病害因素

1、公路与桥梁之间出现沉降的差异

在施工的过程中, 桥梁和路基是有很大差别的, 这种差别不仅表现在刚度和强度方面, 更重要的是施工的材料也是不同的, 因此在路基受到外力的时候, 公路和桥梁之间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沉降。其实在施工的过程中公路和桥梁的衔接段都会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加固, 把两者之间沉降的差异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施工之后也会出现沉降的问题, 但是它对公路和桥梁的影响不大。路基衔接处的沉降由自然沉降和填土沉降组成。这两者之间是存在一定的关系的, 在保证填土沉降量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自然沉降量, 如果不能有效的控制这两者, 那么公路和桥梁衔接段长时间受到外力的作用, 就会导致它们之间的沉降差异越来越大, 从而导致衔接段出现桥头跳车的现象[1]。

2、压实工作不达标

公路桥梁工程的施工存在很多的技术因素, 因此对它的建设也需要严格谨慎, 桥台台背的压实工作是这一工程中的重要环节, 它直接影响着施工的质量, 因此要想保证施工的质量就要对它进行压实, 但是压实的效果也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尤其是施工的材料、工艺以及施工的设备和环境。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 相当一部分公路桥梁的压实工作都没有达标。公路桥梁在使用的过程中也会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 尤其是天气和车辆, 长时间的使用就会导致路基的沉降, 这样就会影响到公路桥梁整体的质量, 不仅缩短了它的使用时间, 还影响了交通事业的发展。

3、软土地基处理不恰当

在施工的过程中, 对地基的处理是非常重要的, 尤其是软土地段的地基, 在施工前是要进行加固处理的, 并且是根据公路桥梁的施工要求而进行的处理, 在设计工程的阶段, 很少考虑到软土地基对施工所造成的危害, 由于对软土地基的深度和范围没有进行深入的认识, 因此这些因素便为公路桥梁的施工质量埋下了隐患, 在道路开通的后期导致桥头跳车事件频繁发生。因此对软土地基的处理要严格谨慎, 而对于它的处理则是需要经过计算的, 这就要保证计算过程中参数的准确性, 一切从实际出发, 利用先进的技术得到理想的结果。公路桥梁的衔接段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裂缝, 或者是雨水会通过裂缝渗透到内部的结构中, 最终侵蚀填土材料, 需要压实的地方如果没有压实就会造成强度的下降, 而且雨水的冲刷会造成填土材料的流失, 总的来说路基的衔接段的稳定性就会受到影响, 出现沉降的现象[2]。

二、公路桥梁衔接段病害的处理措施

1、对桥头搭板的处理

衔接段的病害直接威胁着整个工程的质量, 因此对于它的处理要合理, 为了防止衔接段的病害, 就要重视材料的选择, 选用质量合格的桥头搭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危害。桥头搭板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连接着公路和桥梁的结构。对于搭板的选择是要根据桥台和路基的情况决定。搭板也受桥梁负荷以及车辆重量的影响, 由此看来桥头搭板的重要性。现在多数的工程都是使用30mm的搭板。如果把衔接段的沉降转移到搭板上, 就就会降低路堤的压力, 这样就可以使衔接段的沉降减少。这主要是因为搭板改变了衔接段的受力情况, 最大限度的降低了衔接段的沉降。搭板在公路桥梁衔接段的作用如此大, 为了使它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就要选择质量和性能都好的材料来处理沉降的问题。选择质量好的搭板是为了避免衔接段出现裂缝, 从而保证施工过程中搭板和路面没有空隙[3]。

2、确保衔接段的性能达标

对于衔接段病害的防范, 还有确保衔接段的性能达标。通常情况下, 路桥开通后, 由于车辆长时间的作用, 衔接段会再次出现沉降, 而使用变刚度结构路面, 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衔接段的性能。因此要根据衔接段的负荷量来确定刚度结构的设置, 把病害降低最小。现在对于衔接段的路面处理, 主要的是采用混凝图块、沥青铺设以及条石铺设等技术。施工材料的性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路面结构, 对于变刚度结构的使用, 要做到桥台和路基刚度性能一致, 这主要是为了避免衔接段的沉降差异, 采用变刚度结构路面不仅符合设计标准, 而且可以延长桥梁的使用寿命。

3、纵向反坡的设置

对于纵向反坡的设计, 主要是考虑到车辆载重对衔接段的影响, 从而降低沉降的差异。纵向反坡的设计和沉降的程度存在直接的联系, 在整个工程施工之前, 就要对公路桥梁的施工情况进行分析, 对于容易产生沉降的路面, 可以通过提高纵向反坡的高度来预防, 在形成坡度之间差异的同时也就减少了沉降的差异, 这种设计方法是我国最常用的预防衔接段病害的方法, 并且它也在一定程度上较少了桥头跳车的发生[4]。

4、选择合适的填土材料

对于路桥衔接段的病害防治, 合适的填土材料是必不可少的, 填土材料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直接影响着压实的质量, 选择合适的填土材料并不是很简单的, 它需要在施工前对各地段的土壤性能叫你选哪个研究, 根据研究的结果来选择合适的填土材料。之所以要对土壤进行试验, 是因为它是选择合适填土材料的重要保证。而填土材料也可以防止雨水的冲刷, 所以在选择材料的时候还要考虑到材料的渗水性和易压实性。合理的填土材料不仅对自然灾害有防止的作用, 还能进一步提高压实的程度。

我国的经济快速的发展, 而公路桥梁的工程也在不断的扩大, 但是对于施工的质量要求也在逐渐的提高, 因此怎样解决公路桥梁衔接段的病害也成为施工的关键, 衔接段自身大的承受力是有限的, 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到交通顺利的通行。因此在正式施工之前一定要对衔接段的地基进行加固, 提高它的强度。而且还要对衔接段可能出现的病害采取措施及时的防范, 提高工程的质量, 把病害的伤害降低到最小, 在延长路桥使用寿命的同时也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强劲, 涂秦川.基于公路桥梁衔接段病害处理措施的研究[J].科技视界, 2014, 08:273+311.

[2]李欣权.公路桥梁路基连接段病害防治措施分析[J].江西建材, 2015, 17:152+155.

[3]张培刚.公路桥梁路基连接段病害防治措施分析[J].山西建筑, 2015, 29:176-177.

中高职教育衔接中课程衔接的研究 篇4

关键词:中高职教育衔接 课程结构 优化设计

《國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加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的衔接与沟通,建立人才成长‘立交桥’。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进入高等学校尤其是高等职业学校继续学习的比例,适当增加高等职业教育专科毕业生接受本科教育的比例;在高中阶段开展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沟通的综合课程教育试验,建立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提出中高等职业教育要协调发展。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点,对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高职教育衔接课程结构的现状

我国的职业教育分为两个体系:高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它们是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在两者的衔接中课程的衔接是核心问题。因为课程的结构是以培养学生为目的并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组织各门课程的关系总和,包括了课程的学时数、教学内容、课程的排序、教学要求等,关系到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两个阶段培养目标的途径是否一致,教育资源是否共享,办学质量是否提高,学生的素质是否提升等问题。

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和终身教育的构建,中职学生升入高职院校的人数不断提高,中高职教育的衔接已成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但中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贯通衔接方面却还存在许多不足,主要表现如下。

1.文化基础课脱节

目前高职院校的招生类别有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中职毕业生两种,高职院校的教学计划基本上是以普通高中毕业生生源为起点编制的。中职毕业生升入高职院校后,在文化基础课的学习上有些难以适应,对高职专业理论课的深入学习和今后学历的进一步提升会带来一定的困难,高职院校也由此抱怨“中职学生基础差”,甚至导致部分高职院校只愿意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不欢迎中职毕业生现象的产生,将中职毕业生拒之门外。这说明了中高职教育在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上有脱节现象,中、高职课程结构设计的思想和目标的不同。中职教育是根据其性质、任务和培养目标的要求,以职业素质、动手能力为根本组织课程内容的,文化基础课的安排遵循了“够用、必须”的原则;高职教育则从高等教育的要求出发,在普通高专的思维作用下,文化基础课以普通高中为参照系。

2.专业课和实训课重复设置

专业课和实训课这两类课程在中、高职课程设置中有较多的重复现象。这是因为高职院校设置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是按照高中毕业生设计的,认为学生在入高职前专业课是空白,是从零起点开始的。而中职教育有比较明确的职业定向,毕业生只能按专业对口的要求报考高职,同时中职的教材在内容上大多采用高教的专业课教材,只是难度上有所降低,因此在目前中、高职沟通不充分的情况下,中高职教学内容相互涵盖,专业课和实训课的重复现象是较为严重的,重复率超过70%以上,这是资源的最大浪费。

二、发达国家中高职课程衔接分析

1.英国模式

英国中高级职业教育课程的衔接,采用分层式教学,统一制订了5000个左右的标准教学单元,并把这些单元按程度分成6个层次。1、2、3三个层次属中等职业教育,4、5、6三个层次属高等职业教育。其中第一层次的单元与初中课程衔接,相邻层次的单元间可以衔接,学校依据学生所学单元总数的最低值和高层次单元所占百分比的最低值分别颁发中、高职毕业证和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用分层教学的方式很好地实现中高职的衔接。

2.德国模式

德国职业教育的核心是著名的“双元制”,它被称为德国职业教育的秘密武器,是德国教育的骄傲。它有两种培训机构,即企业和职业学校。有两种教学内容,即理论和实践。职业学校的任务是传授与职业有关的基础知识和理论知识,教学形式是课堂教学;而企业的任务是传授职业技能和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职业经验,培训内容近乎于职业实践。它有两种接受培训的身份,即企业学徒和职校学生。一方面根据培训生与企业签订的培训合同在企业接受培训时,其身份便是企业的学徒;另一方面,在职业学校接受理论课教学,身份便是职校的学生。初中毕业生的大多数进入职业学校,一般学习二至三年后分流,极少部分学生进入综合性大学将来成为研究型人才,少部分直接参加工作,他们中的大多数进入更高层次的专业类大学继续学习,很好地实现中高职的衔接。

3.加拿大模式

加拿大职业教育主要是CBE教学模式,CBE的能力不仅仅是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而是职业能力。它由知识、态度、经验和反馈构成一个专项能力、六至八个专项能力构成一个综合能力、八至十二个综合能力构成一个职业能力。达到职业能力时即高职毕业,因此CBE的教学模式是以职业能力为基础,以胜任岗位要求为出发点的一种中高职衔接。

三、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的研究

1.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衔接一致

解决中高职衔接,首先应解决好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定位的衔接。教育部规定: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服务、技术和企业一线,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中初等应用型人才和劳动者;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领域的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应用型、技能型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在中高职课程结构衔接的实施上要优化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途径,贯彻和遵循“中职为基础,高职为主导”的原则,使课程结构达到最优化。高职教育要以中职为基础,深刻了解和把握中职的培养目标及其实现途径,使高职教育在中职教育的基础上,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真正达到完善职教体系,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促进职业教育事业持续、健康的发展,培养出高素质的高技能型人才。

2.技能考核评价体系的衔接

技能是实践教学的目标,职业能力的接轨也是中高职课程衔接的一个重要方面。积极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行国家统一的职业资格和等级考核制度。各种职业资格具有不同等级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标准,分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形成阶梯递进的形式,与中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相衔接,中职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于中级及以下,高职定位在中级以上,逐步地从根本上消除中、高职在专业理论教学和职业技能培养上的重复和倒挂现象。

3.中高职教学计划的衔接

要使中高职的教育达到最好的衔接,最重要的是要制定出专业对口的一体化教学计划。对于同一专业的中职与高职教学计划要统一优化设计,贯彻和遵循“中职为基础,高职为主导”的原则要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加强文化基础教学,提升人文精神,让学生初步建立职业概念做好人生的职业规划。高职课程重实践,强创新,鼓励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场景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实践性,要增开选修课,包括增开技能实习模块化课程,以适应高职学生来源和类型多样化的趋势,做好职业前的准备。文化基础课程注意中高职层次知识点的有机融合,以适应其渐进性学习和终身教育的需要,中职阶段注重基础素质教育;高职阶段开设提升理论及应用水平的通识课程,加强职业素质教育。专业课程以技能训练和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有机结合。职业素质拓展课程以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为重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人打下良好基础。

4.课程考核的衔接

考核评价的衔接是课程衔接的一个重要方面,可采用学分制模式进行设定与转换。政府或教育主管部门要统一各学专业的学分标准、不同教学单元的学分标准及不同学历层次的学分标准,不同学历对应不同学分总数。学生获得的学分在各级各类中、高职院校可以相互认可,并成为中职学生进入高职院校的通道;各类中职学校对学生每门学科学分评价的具体操作也要严格规范,教育主管部门应出台严格的条文加强监督,减小主观因素的影响。

四、结束语

中、高职课程全面彻底合理的衔接,依赖很多因素的配合实施,才能逐步构建出合理的课程体系,开发出合理的课程教学大纲、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及教材,形成新的职业教育课程观,丰富职业教育的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在实践上才会逐步减少中、高职衔接中的教学消耗,确保教学效益和培养目标的落实,促进中、高等职业教育健康、高效、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东放.中高职教育衔接课程体系构建研讨[J].广东教育,2010(5).

[2]高原.我国中高职衔接研究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5).

[3]董绿英.国外主要发达国家与我国中高职衔接模式比较[J].扬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9).

[4]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研究分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杨黎明.学分制度条件下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M].上海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2005.

(作者单位: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

衔接处理 篇5

一、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不足

(一) 会计报表体系存在缺陷

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会计报表体系是这样规定的:事业单位的会计报表体系包括收入支出表、事业支出表、资产负债表这三个部分, 但是对会计报表附注的有关细则没有明确的规定, 这种情况有可能导致某些重要信息的遗失, 不利于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另外, 若事业单位的专项出现结余, 那么这些结余会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中, 这也是不合理的。

(二) 容易虚增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

我们都知道, 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会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而降低, 但是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 在会计报表中仍然以资产原值列报, 这样会导致账面原值远远高于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 使得事业单位虚增资产, 严重影响相关工作人员的决策。

(三) 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不相适应

为了进一步强化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 我国财政部于2012年修订颁布了新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 新规则对事业单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加之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着业务实效性差、会计报表内容存在滞后性等各种问题, 国家必然要重新修订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二、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差异分析

(一) 总说明的不同

1. 会计基本规定发生了改变

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事业单位有关会计核算的事项以及会计核算的要求需要遵循《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事业单位的各项会计工作要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规定, 由此可见, 新制度更加重视《会计法》的作用, 更加凸显《会计法》的地位, 对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提出了更加规范的要求。

2. 新制度适用范围更加广泛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适用范围更加科学全面。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适用于我国的国有事业单位, 而事业单位关于基本建设投资的会计核算不需要遵循这个制度;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适用于我国各级各类事业单位, 事业单位对基本建设投资的会计处理和报告必须符合新制度, 除此之外, 还需要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单独核算。新制度涵盖了事业单位绝大多数基础建设项目, 有利于信息的完整和准确。

(二) 会计科目设置的改变

1. 取消的会计科目

新事业会计制度取消了旧事业会计制度中的某些会计科目, 被取消的会计科目所核算的内容合并到新的会计科目中进行核算。“借入款项”、“结余分配”、“拨入专款项”、“专款支出”、“结转自筹基建”等科目被取消。

2. 增加的会计科目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增加了一些新的科目。为了准确核算事业单位对资产的出售、转让、报废、捐赠等处置活动, 增加了待处置资产损益科目;为了对固定资产的计提累计折旧进行准确核算, 增加了累计折旧科目, 这样能够使得实际账面价值更加接近实际的固定资产价值。除此之外, 新制度还增加了“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文物资产”、“财政拨款结转结余”、“短期借款”、“长期借款”等。这些新增加的科目不仅丰富了会计核算的内容, 而且完善了会计科目体系, 有助于会计信息的准确和完整。

3. 规范化调整的会计科目

新制度结合企业会计准则调整了某些会计科目的名称, 如“现金”变为“库存现金”、“材料”和“产成品”变为存货”, “应交税金”变为“应缴税费”, “附属单位缴款”变为“附属单位上缴收入”等。

(三) 会计要素的改变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重新定义了部分会计科目, 使得事业单位各个会计要素的确认条件更加合理, 具体来说,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强化了资产的管理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引入了风险管理的理念, 对于那些逾期三年及以上确定无法收回的账款, 要按照新制度予以核对销毁, 从而加强了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管理。对于盘盈的存货, 新制度引入了公允价值的概念, 要求按照同期市场中同类或者类似存货的市场价确定存货的价值。

2. 强化了负债的管理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更加重视财务风险管理, 根据流动性把财务负债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根据时间的长短, 把“借入款项”分为“长期借款”和“短期借款”。另外, 用“应付职工薪酬”核算应该付给职工的薪酬。

3. 强化了对收入支出要素的管理

对于事业单位的收入要素, 新制度将利息收入纳入了其他收入的范畴并且取消了专项拨款;对于使用单位的支出要素, 新制度将事业单位的支出分成了财政性支出和非财政性支出两部分, 分别进行核算并且将利息支出、银行手续费支出、资产处置损益等纳入其他支出。

(四) 会计报表的改变

新制度在会计报表上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会计报表的体系和结构上。关于会计报表体系, 新制度规定会计报表要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财政补助收支情况表等报表并且将附表更加具体化, 新加入的财政补助收支情况表能够明确的说明财政补助的收入支出情况, 因此, 会计报表体系更加全面了;关于会计报表结构, 新制度完善了各项财务报表的结构、排列方式、项目等要素。设计收入支出表时依据多步式结构, 取消资产负债表中的收入和支出项目。

三、事业单位新旧会计制度衔接处理的方法

(一) 认真核查事业单位拥有的固定资产

为了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 我们必须做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首先, 事业单位要认真盘查所拥有的固定资产, 确定它们的使用年限和账面原值, 并且对固定资产的购置、使用、维修等进行制度上的约束, 加强监督工作, 防止相关人员从中谋取私利, 必要时可以引进外部监督机制。

新的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的入账标准作出了较大的改动, 那些不能满足新会计制度确认要求的固定资产, 对应的账户余额要转到新账目的存货科目中, 要注意重新核实固定资产。

(二) 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职业素养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会计基础工作、会计科目设置等方面都进行了比较大的改变。这就要求事业单位要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职业素养, 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组织财务人员学习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了解新制度出台的原因, 明确新旧制度的不同之处和实施新制度的现实意义, 对于新制度在执行过程中也许会遇到的问题进行预测并且提前确定解决问题的对策。

(三) 制定科目余额表, 编报新账

首先, 各个事业单位应当重新调整2012年12月31日原账科目的余额, 并以此作为依据制定下一年的科目余额表;其次, 各个事业单位应当遵循新的会计制度设置本单位的新账;另外, 结转旧账的新旧会计科目, 调账基建账, 从而制定合理的新账科目余额表。

工作人员要特别关注旧账的固定资产与新账的固定资产以及存货之间的区别, 旧账的事业基金与事业结余之间的问题等。

(四) 重视会计软件系统升级工作

我国事业单位使用的是国库集中核算系统, 这个系统缺乏固定资产管理这个模块, 事业单位要做好新旧制度的衔接工作, 就要及时更新会计核算系统, 加入固定资产管理模块。除此之外, 事业单位在更新软件之前要对重要数据进行备份, 防止出现信息丢失的情况。

四、结语

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工作环境已经与以往的环境不同,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修订颁布需要事业单位不断改进会计管理工作以应对新的形势和挑战。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有助于提高事业单位对资产的财务管理水平, 有助于规范事业单位的会计行为, 有助于事业单位更好的适应社会经济的变化。

摘要:我国事业单位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为了适应这种改革趋势, 不断提高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水平, 事业单位会计管理部门要充分认识新旧会计制度的差异, 做好新旧会计制度的衔接处理。本文主要分析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差异, 探讨完善我国事业单位新旧会计制度衔接处理的措施。

关键词:新旧会计制度,事业单位,差异,衔接处理

参考文献

[1]岳俊茹.试论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主要变化及衔接[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3 (19) .

[2]李亚青.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差异及衔接措施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3 (24) .

衔接处理 篇6

关键词:一年级新生,课堂常规,整队,广播操教学

一、课堂常规问题

一提到常规,可能我们很多体育老师都会头疼,每每都能听到同事下课回来说到,某某班学生上课纪律真差,某某班某某学生上课感觉有多动症一样总是开小差。是学生真的很不听话?还是我们老师没有用心去想想自己究竟应该如何去做?比如出教室排队,教室一喊出来排队,就听到“轰”一声,全班学生蜂拥而至,挤在前后门,遇到这样的问题其实我们可以这样做,首先进出座位时,告诉学生出教室排队,进教室回到座位时不要拥挤这是没错的,而后可以这样组织学生,同桌之间,坐在靠里面的同学先慢慢出来,靠近过道的同学把凳子稍微收一收,靠近桌子坐,待内侧同学出来后,外侧的同学再出来,进教室时则相反。这样一个细节问题,看似很普通,其实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出同伴之间的相互谦让的品质。学生养成这样的习惯之后,自然而然会在以后的的课上会做的更好。

二、整队问题

相信很多教一年级的老师都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好不容易前一课帮孩子队伍调整好之后,第二课又有孩子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以至于造成混乱的局面。很多时候我想大家可能都会心里想“:这孩子怎么就这么不聪明呢?一个简单的站位都做不好!”其实我们太冤枉孩子了,因为他们还太小,是刚从幼儿园,那个老师还拉着走步入小学,慢慢自己独立的这个阶段。他们的记忆思维定式还比较差,并且他们相互之间还是陌生的。我个人认为,排队固然是我们体育课上必教内容,但我们要知道,有些专用队伍,我们成年人都会排错,混淆,我们又怎么能用一个强加的思维定式要求一个六七岁的一年级新生?遇到这样的排队问题,我觉得首先我们教师的确应该花点心思去一个个帮学生调整好,这期间我们不能用一个老师的身份去严厉的指导他们,应该以一种大朋友,小伙伴的姿态去教导他们,这样他们应该更容易接受。其次,很多老师或许会利用整堂课40分钟时间去排队,但我们有没有想过一年级孩子的感受?简单枯燥的排队需要这么一直进行下去吗?一年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较差,注意力难以集中,所以我在自己的课堂上,排队调整只花10分钟时间,剩下的30分钟,我以各种各样的游戏形式去引导他们如何站队,因为一年级的孩子是天真单纯的,这样一来,他们只会觉得一直在老师的带领下做游戏。而我们教师则明白,我们在游戏中进行队列练习和巩固,并同时真正地做到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这样下来几堂课的重复练习,一年级学生很快就能找准自己相应的位置。

三、违纪问题

作为一名一年级的体育教师,想必大家也会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一堂课上,你会接到十几二十次的学生“投诉”。“老师他推我”、“老师他带东西在吃”、“老师他在拣石头”、“老师他骂我”等等,遇到这样的情况你是应该去处理?还是随它去?这样的情况总让我们焦头烂额,心身疲惫,或者简单的应付学生说“我知道了”、“我等等去找他”、“你理他远点”。在学生站四路横队时候,碰撞,拥挤这类“投诉”的学生最多。此时,我们教师应该告诉已经站队完毕的学生,后排的同学不要太向前靠近,只能向后退,给你的小伙伴一些空隙好排队。从侧面插进来的同学,两边的同学相互慢慢的向一边移动,以便中间的距离留给那个在你们中间的同学。学生明白老师的提醒后边会自然的去照做,同时这类向教师抱怨的学生,也就随之减少了。还有在排队的过程中,难免有学生不小心碰到其他同学,此时,被碰到的学生就会向老师“投诉”说那个碰到他的同学打他。那么我们老师改怎么处理?是盲目的教育批评那个“打人”的学生,还是简单的一句“你站好,不要动来动去碰别人,不然请你去办公室。”出现这类问题,我的办法是:被碰学生应该先告诉碰到他的同学,如果是无意的,那个碰到别人的学生,应该接受对方向自己提出的问题,然后道歉。如果是有意的,被碰者应先口头警告那个碰自己的同学,如果当口头警告无效时,则应该举手示意老师来处理。我认为,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这样做可以适当的提高他们在与同伴发生问题,并就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避免教师“浪费”不必要的时间去解决。

四、广播操教学问题

教广播操一直是我们体育教师比较“害怕”的问题,尤其是一年级学生,他们自控能力差,身体协调欠缺,不能够达到我们教师预期的效果。那么我们教师应该如何做?其实在广播操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不要当做任务去完成它,不要等到临时抱佛脚,用两三周时间去速成。其实我们教师可以结合木头人的游戏来完成广播操教学,因为传统的广播操教学模式一系列动作技能如前平举、侧平举,学生的各身体机能还没有发展完好。所以在进行广播操教学时,我们教师可以结合木头人的游戏进行,当教师喊完游戏口令时,学生相应做出广播操基础动作如侧平举、侧上去、前平举,前后踢腿固定动作等。因此在游戏教学中相对应的会保持较长时间的动作定型。这样一来在有了一定的动作规格基础后,我们教师再来进行广播操教学,想必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吧,一年级学生也会觉得学习广播操其实也没那么枯燥无味。

衔接处理 篇7

1. 1 核算内容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内容是指持有的使用年限超过1年,单位价值在1000 元以上( 其中: 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1500 元以上) ,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未达到规定标准,使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作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管理。

1. 2 账务处理

固定资产在取得时要按照实际成本记账。记账成本由购买支付的价款、支付的相关税费及固定资产办理交付使用前发生的归属该资产的运输费、装卸费、专业人员技术服务费、调试安装费等组成。单笔购买多项没有单独计价的固定资产,依据同类固定资产或类似资产市场价值的比例占总成本比例进行分配,确定每项固定资产成本入账价值。应用软件,是组成配套硬件不可缺少的部分,运用软件的购买成本记入所购硬件的成本中作为固定资产成本核算; 组成硬件配套不可缺部分,作为运用软件的无形资产核算。

案例1: 某检验研究所为全额事业单位2012 年3 月通过政府采购购买冰箱1 台,价格1350 元,,验收合格,安装调试合格,交付某检验研究所使用,款项采用政府直接支付。

同时:

案例2: 某检验研究所为全额事业单位通过政府采购购买业务用计算机5 台,价格76000 元,配套软件5000 元,验收合格,安装调试合格,交付使用。款项由政府直接支付。

同时:

固定资产购入需要安装时,先通过科目 “在建工程”核算。安装调试完成后交付使用,转入 “固定资产” 科目做增加资产的会计处理。

案例3: 某检验研究所为全额事业单位2013 年5 月8 日购入专用设备一台,设备款186000 元,专用设备需要安装调试后可以使用,设备价款通过财政授权支付方式支付。设备安装调试发生费用12000 元,通过财政授权支付方式支付。2013 年11 月13 日设备安装调试完成交付使用。

2013年5月8日:

同时:

2013年11月13日

同时:

购买固定资产发生质保金的,在取得固定资产时,按标准确定固定资产成本借记 “固定资产” 科目核算,需要调试安装完成后方能使用的借记 “在建工程” 科目,贷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科目。同时按构成成本的支出金额,借记 “事业支出” “经营支出” “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等科目,按支付的款项,贷记 “财政补助收入” “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银行存款”等会计科目,根据扣留的质保金期限在一年以内的记入 “其他应付款”,期限一年以上计入 “长期应付款”。在实际工作中,建议使用购入时取得不包括质量保证金的发票的操作方法。

案例4: 某检验研究所为全额事业单位2013 年8 月8 日购入专用设备一台,设备款260000 元,专用设备需要安装调试后可以使用,设备价款通过财政直接支付方式支付。购买合同规定扣留5% 质量保证金,质保金于1 年后支付。备安装调试完成交付使用。

2013年8月8日:购入时取得全款发票

同时:

支付保证金:

2013 年8 月8 日: 购入时取得不包括质量保证金的发票

2013 年8 月3 日

同时:

支付保证金时:

2 年初 “固定资产” 要素新旧制度的衔接方法

2013 年年初,新制度就原有固定资产和2013 年后新增固定资产标准逐项进行重分类,并做调整账项。新标准规定: 凡没有达到新标准的固定资产列入 “存货” 管理,单位根据资产实质重新对固定资产分类。2013 年年末,将2013 年1 月1 日前在账中作为固定资产核算的固定资产,统一核查盘点未达到新标准的转做存货核算。调整时依据原账中 “固定资产”科目余额和明细账进行分析调整。对于未达到固定资产确认标准的将相应余额转入 “存货”科目,将对应的 “固定基金” 科目余额转入 “事业基金” 科目;同时做好实物资产管理登记工作,经过账项调整后余额作为资产负债表中 “固定资产”项目和 “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基金”项目的年初余额。

具体的账务处理如下:

( 1) 对达不到新标准的固定资产转为 “存货”,作为存货管理。

案例5:年末对案例1进行账务处理预计无残值:

同时:

( 2) 对符合事业单位新制度固定资产确认标准的资产,首先重新将余额转入 “固定资产” 核算,单位做固定资产管理。

案例6: 2013 年12 月31 日对单位图书进行盘点发现,2010 年购入10 本8500 元的图书,当时没有作为固定资产管理,今发现做账务调整。

( 3) 年末对固定资产盘点清查,将2013 年以前 “固定基金”账户余额结存金额一次转入 “非流动资产基金”账户,做账务处理。

案例7: 2013 年12 月31 日对单位所有资产进行盘点,“固定基金”科目余额3500000 元,计算补提固定资产累计折旧980000 元。

同时:

3 固定资产核算存在的弊端

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处置,报废时处置收入没有严格的标准,报废时间标准及依据不明确。固定资产报废处理使价值变动得不到正确反映,有违会计信息的可靠、真实性原则。工作中缺乏会计监督和核算必要性,固定资产处置标准不清楚,有可能造成固定资产低价或提前报废等情况,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事业单位管理方式和财务目标不同企业,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和核算与政府预算管理体制形成配套。自2013 年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实施折旧核算,但部分单位没有全面执行。实际工作中为正确反映固定资产目前状态及价值,能够向政府财政、上级主管部门提供全面、动态单位资产占有、使用等状况,在报表附注中对固定资产状况进行披露。每年年末对固定资产做减值测试,存在减值的资产,会计不作损失确认,但在会计报表附注披露减值理由及扣除减值后资产的价值。

事业单位财务树立财务管理理念,提高专业核算和管理水平。针对单位核算与财务管理相对薄弱的状况,同单位领导达成对财务工作的认同,做好单位会计工作保障。财务人员强化财务意识,在财务内控体系中做好单位财务内部管理体系良好运行。

参考文献

[1]事业单位财务制度[EB/OL].(2013-01-13).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113/16/643188_259933185.shtml.

衔接处理 篇8

关键词:公文处理,档案管理,问题,对策

公文,是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公务文书,是传达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发布行政法规和规章,施行行政措施,请示和答复问题,指导、布置和商洽工作,报告情况、交流经验的重要工具。公文处理是各级行政机关一项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工作和行政行为,是机关之间进行工作联系的纽带与桥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档案资料主要来源是公文,即公文是档案的前身,档案又是信息的重要载体,是主要信息源泉,利用好信息载体,直接影响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影响着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效率与管理水平。因而,改进公文处理工作,提高公文处理的水平与质量,使之更好地为各项行政管理活动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便成为目前行政管理工作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此略陈管见。

一、公文处理和档案工作衔接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实际工作中,文秘和档案实行的是分块管理制。公文生成制发到归档管理的全过程,实践证明这是一种有效的、比较科学的管理制度。但是这种体制某种程度上却拉大了文秘工作和档案工作的距离。文秘人员档案意识淡薄,档案人员也很少考虑文秘工作,致使二者在衔接过程中出现了许多脱节之处。目前,在文秘工作和档案工作的衔接主体上,即公文的格式和处理办法方面存在着诸多不规范现象。

(一)文书处理工作者缺乏档案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意识,没认识到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公文是档案的前身,档案大部分由公文转化而来。公文制发决定公文本身的质量,同时,也影响日后档案的质量,决定了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的质量问题。在公文制发中必须强化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意识,以提高档案实体质量,为档案工作实施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管理打下牢固的工作基础。

(二)公文数量增加过快,质量不高,缺乏有效的控制

实际工作中,一些单位只注重公文的数量,而影响了公文的质量,削弱了档案归档的质量,而档案信息源的利用,直接影响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影响着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效率与管理水平。

(三)格式不符合相关法规的要求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以下简称《档案法》)和《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格式》(以下简称《格式》)及《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在文件归档中,出现的一些操作性的错误。

1. 用纸不达标,装订不规范

《格式》规定公文用纸一般使用纸张定量为60g/㎡-80 g/㎡的胶版印刷纸或复印纸,型号为国际通用A4型。装订要求左侧订,不漏页,无坏钉,不脱落,不散页,后背平整。但长期以来,公文用纸很少注意克度要求,常因纸张质量差和耐折度低,以至于保存时间不长便开始发黄。而且有些单位还在继续延用过去的16开型纸,即使同是16开,有时大小也不一致。印刷装订中,掉页、漏页、压字、钉脚不齐等问题时有发生,使公文的严肃性、美观性和档案的完整性都受到一定影响。

2. 版记不全面,附件不规范

版记是文书部门和档案部门相互衔接,顺利实现“文档一体化”的一个重要标识。而日常文秘工作中常常不被重视,只有主题词而无抄送抄发单位者有之,不标明印发部门和时间者有之,甚或没有版记,尤其是主题词的选用不准确或自拟自编更给文件归档拟写案卷标题造成困难,增加了“文档一体化”的操作难度。《格式》还对公文的附件作了明确规定,但在现行的公文制发中,有些单位却不能正确处理,有的“附件”字样标识不当,正文和附件的名称、序号不一致,附件单独装订时不标识正文字号和排列序号,附件和正文人以对号入座等,也严重影响着公文的规范立卷和规范归档。

3. 文种使用不当,办理程序不规范

《办法》规定公文主要有十三种。但实际应用时,往往“决定”和“意见”不分,“通知”和“通告”混用,公文的实际效力常因此而削弱。最容易混淆的是“请示”和“报告”两个文种,有的该用“请示”却用了“报告”,有的“报告”中夹杂“请示”的内容,有的甚至把两个文种合二为一成“请示报告”,给公文受理机关带来不便,影响了公文作用的发挥。公文的办理程序虽说是一个严密的体系,但在日常工作中,越级行文,越级签发,有校对无复核,不登记就印发等无序现象却很难避免,从而为档案工作留下后患。

4. 原稿不齐全,编号不规范

公文原稿的收集整理是公文处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有时候,办文过程很规范,但实际归档时,却发现只有定稿,缺了原稿或修改稿。从某种意义上讲,修改稿特别是领导批示的原稿更具有存档价值。还有的归档材料是传真原件,不经过复印就存档,短期内字迹就变得模糊不清。公文编号的差错一般则是由于登记不及时、分类不准确造成的,漏号、重号等乱号情况的出现,既影响了公文的质量,又不符合立卷归档的要求。

5. 书写字迹处理不当

在案卷中,使用容易褪色的笔种(圆珠笔和铅笔)、墨水和纸张,使字形变形、模糊难辨、且有涂改痕迹等现象普遍存在,使档案的真实性难以得到保障,不利于日后长久保管利用。

二、公文处理与档案管理工作有效衔接的对策

公文处理是对公文的创造、处置和管理,也就是在公文从形成、运转输传递、存贮到转换为档案或毁灭的完整生命周期中,以特定方式和原则对公文进行创制、加工、利用、保管料理,使其完善并获得必要功效的行为或过程。可见,公文处理工作是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性工作,对档案管理工作质量的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们是一个整体的两个方面,既紧密相联,又相对独立。

(一)在实际工作中,树立文书处理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与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同行的工作指导思想

要把住文书处理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的入口关,是做好实现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的基础工作。也就是把文书处理工作和档案管理工作从组织制度到具体程序真正交融在一起,即“文档一体化”。“文档一体化”旨在加强档案部门对文件管理的超前控制,保证档案的质量,同时减少档案部门的工作程序,避免无谓的重复劳动,使文档工作流程科学化、合理化。文书处理工作是“文档一体化”的基础性工作,最重要的是文秘人员必须具有较强的档案意识。档案,是人们社会实践的历史记录,是历史的折射和缩影,是传承社会文明的薪火,可以说没有档案就没有历史。对一个单位来说,要维护其历史的真实性,使人们了解它的历史传统和发展现状,靠什么?靠的是档案,靠的是大量的文件材料。可以说今天的文件,就是明天的材料。所以,每一个文秘人员头脑中都要有“档案”二字,不仅仅只是为当前工作服务,更要站在对历史负责的高度,规范办理好每一份公文。

(二)强化“全过程管理”工作

1. 要树立质量管理意识

不论文秘工作,还是档案工作,每个环节的每个工作人员都要确立质量第一观念,明确认识各自的岗位质量责任,这是“全过程管理”的前提。

2. 要严格遵循《档案法》、《格式》和《办法》等法规

这是“全过程管理”的根本法,公文处理的基本原则、公文格式、行文规则、收发程序、公文法管理要求及公文归档工作均在这些根本法中作了明确规定,全体档案工作人员和文秘人员应该认真学习,熟练掌握,在精通的基础上模范执行。

3. 要理顺管理体制,完善组织机构,建立优秀的工作队伍

这是“全过程管理”的基础。此外,还必须建立一支过硬的、相对稳定的工作队伍。文秘工作和档案工作都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不能设想一个人员素质不高、更换频繁的工作队伍能创造出优秀的工作业绩。

4. 要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严格按照规范程序办理公文

这些规定和程序要尽可能细化,简捷明确,操作性强。要严格执行公文行文规则,严格审核签发制度,禁止滥发文件和发无效、无用的文件。不但在公文正式印制前对审核签发手续是否完善、附件是否齐全、格式是否规范进行复核,印制后发送前应再次进行复核。若要修改实质内容,则应按程序复审。在公文用纸纸型、幅面尺寸、字体字号、排布规则、装订要求等技术指标上也要严格按机关报标准把握。要发挥随文卡片的控制作用,对“文件处理单”、“发文稿纸”等卡片的填写要简明扼要,合理确定文件的发文范围,在控制文件件数的同时,严格控制文件的份数,禁止滥抄滥送。

5. 要依靠先进的装备和技术

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落后的文件设备和档案工具已经不能适应《档案法》、《格式》和《办法》的要求,因此,配置优良的设备和工具,是“全过程管理”的关键。同时还应注意操作的熟练性和规范化,对一切不合理、不经济、不正当的使用行为要坚决禁止。

(三)强化“文书部门立卷”工作

“文书部门立卷”是《档案法》早已明确的一个基本制度。《办法》也规定公文办理完毕后,由文书部门或业务部门负责,及时整理(立卷)、归档。公文立卷归档是文秘工作的最后环节,却是档案工作的开始环节,并成为二者真正意义上的衔接点。各单位办理完毕的文件材料,应由文秘人员集中统一保管,根据立卷的原则和方法,在档案工作人员的指导和帮助下,编写案卷类目,将其及时对号入座,使文件的立卷工作日常化。“文书部门立卷”主要是做好平时归卷工作,关键在于“及时”二字,及时收集,及时分类,切忌拖拉积压。会议文件应在会议结束时及时收集归卷;联合办理的公文,原件由主办单位收集归档,协办单位保存复制件或副本。文秘人员平时有计划地收集整理文件,进行分门别类的管理,既方便平时查阅,又利于年终立卷。在遇到工作人员因故调离工作岗位时,应将本人暂存、借用的公文材料,按照有关规定全部及时进行清交,以保证档案材料的完整齐全。

参考文献

[1]赵国俊等.文件工作的科学管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3.

[2]郑明珍.尽快实现公文处理的法制化[J].中国行政管理, 1995, (2) .

[3]翟同初.行政管理学[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 1993.

[4]安昕, 曹润芳.应加强文件处理的法制建设[J].档案学通讯, 1994 (, 2) .

[5]彼得·瓦尔纳.现代档案与文件管理选读[M].北京:档案出版社, 1992.

[6]张东华.文件价值理论与档案签定理论之比较[J].档案管理, 2000 (, 2) .

[7]杨鑫.机关档案编研工作的现状与思考[J].档案管理, 2006, (2) .

衔接处理 篇9

一、初中地理与小学科学衔接中出现的问题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7至11岁处于具体运算阶段,11至16岁开始会类推,有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学生在中、小学阶段的认知能力是不同的,小学阶段学生大多依靠具体的、形象的事物认识、感知世界,进入初中后,学生逻辑、抽象思维逐渐加强。六、七年级处于认知发展过渡阶段,同时又处于小学升入初中的过渡阶段。在这个阶段,如果学科间的过渡出现脱节,很容易影响教学效果,尤其是自然科学类的小学科学、初中地理等课程。中、小学在教学方法上会有很大不同,小学科学由于其教育对象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等原因,在课堂上通常会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法、科学实验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来不断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加师生间的互动。初中地理教师多采用讲授式教学方法,训练与实践式教学方法如练习、实验、实习、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等。大部分的初中教师认为造成小学科学与初中地理脱节的原因为教学方法上的差异。例如五年级科学《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一课中学生从表象上知道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从图片上了解了林奈的花钟,却不明白为什么会有昼夜交替,根本原因必须等到学生升入初中后,学习了初中地理才能明白,小学科学与初中地理的衔接出现了明显的滞后性。

二、初中地理与小学科学教师交流的必要性及方法

做好初中地理与小学科学的有效衔接,最佳方法就是教师交流,初中地理教师深入小学科学课堂,熟悉小学科学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掌握两者基本理念共通之处。

例如五年级科学《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本课主要内容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活或多或少地受到了昼夜交替的影响,揭示植物、动物和人的生命活动具有一个“自己上发条”和“自己调节”的生物钟。本课主要有三部分:第一部分,探究昼夜对植物的影响,主要通过对一些资料的观察和分析来认识;第二部分,探究昼夜对动物的影响,让学生通过调查访问的方式了解昼间活动的动物和夜间活动的动物;第三部分,选择典型的夜间活动动物进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动物适应昼还是夜的活动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比如动物的身体构造、天敌活动的时间、食物来源等。学生们知道一些,可是有时他们并不明白生物的这些特点是由于昼夜交替而引起的。而昼夜交替的形成原因是初中地理中关于地球自转的内容涉及的。初中地理教师交流至小学科学课程,对于带着学生探究昼夜更替的成因以及对动植物的影响,十分有利。

初中地理教师交流至小学科学课程,随着新成员的加入,中小学教师之间能产生新的合作与竞争机制,小学科学教师可以学习外来的新知识与经验,初中地理交流教师也可以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并展现自我,双方能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成长。交流会激发教师们的工作干劲和潜能,给予他们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

对于学生而言,教师交流可以让学生接受相对公平的教育,各种不同风格的、不同教学方法的教师会让学生们的视野更开阔,给学生提供不同的思维方式,使他们思考问题能够更全面,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渗透学科意识。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包含了初中地理学科内容,在过渡期教学中开始向学生渗透地理学科意识,有助于学生在进入初中后尽快适应学科的分化,了解地理学科的学习内容,掌握学习方法,使学生尽快适应初中地理的学习。

其次,融合教学方法。小学科学和初中地理,由于其教学对象年龄上的差距,在教学方法上有很大差异。这导致学生在中、小学过渡过程中不能适应,从而产生教学的脱节现象。为了让学生尽快适应初中地理的教学方法,交流教师应改变教学方法,中、小互补,让学生逐步适应两个学段教学方法上的差异,同时两个学段取长补短,提高教学水平。

通过做好小学科学与初中地理学科教师的交流工作,能够使小学科学与初中地理学科更好地衔接,为学生进入初中后的学习做好铺垫,使小学科学向初中地理学科的过渡更自然、顺畅。

摘要:小学科学与初中地理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也存在教学与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做好初中地理与小学科学的有效衔接,最佳方法就是教师交流。初中地理教师应深入小学科学课堂,熟悉小学科学课程,掌握两者基本理念共通之处。

关键词:小学科学,初中地理,衔接,教师交流

参考文献

【衔接处理】推荐阅读:

有效衔接07-27

两法衔接08-06

环节衔接08-12

高考衔接08-22

衔接效果09-06

衔接管理09-16

内容衔接09-23

衔接方法09-25

单位衔接09-25

衔接模式10-03

上一篇:图片资料下一篇:企业顶岗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