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段衔接培养

2024-08-06

分段衔接培养(精选9篇)

分段衔接培养 篇1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为了建立和完善与现代产业体系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体系,满足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高职学校必须持续提高高职教育的水平和质量。

在这个大背景下,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作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联合武汉市应用型本科院校,进行了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的试点。本文以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软件技术专业为例,探讨如何构建“3+2”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课程体系。

1. 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的支撑理论

“3+2”分段培养模式,也叫“专本衔接”模式,是指按照三年专科、两年本科的方式完成学业。第一阶段结束,学生既可直接就业,也可继续学习。以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实施的“3+2”试点专业为例,软件技术专业试点班学生完成高职阶段的学习,获得大专学历,此时学生可以选择直接就业。也可以通过考核进入东湖学院继续深造,完成相应的学分,即可获得本科文凭和学士学位。高职阶段与本科阶段的人才培养方案既相互统一,又具有独立性,非常灵活。

人才的分类有很多种,其中一种将人才分为四类,即技术型人才、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当前产业的转型升级要求职业教育大力培养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市场迫切需要这两类人才。无论是普通高等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其课程体系决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不同类型的学校在人才培养上的主要区别体现在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安排的比例上。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则由课程间的依赖、衔接和配合构成。

2. 课程衔接分析

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中,课程衔接的关键在于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构建。要完成好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的课程衔接,必须处理好以下两个核心问题。

第一,处理好高职和本科两个阶段的培养目标。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的总体目标应定位于“培养会动手、会研发、会管理、会发展的‘四会型’高等职业技术人才”。

第二,衔接的设计应着眼于在有限时间内满足就业和升学的需要。学生首先进入高职的“3+2”班,按照既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完成学业;但是这些学生不一定要全部升入本科,学生需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和意愿,通过考核,才能转入本科院校继续学习。这就要求分段式培养必须同时满足就业和升学两种需求。

3. 课程衔接的策略

在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的实践探索中,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软件技术专业逐渐摸索出了课程衔接的有效途径,构建了“整体规划、分层设计、模块化教学”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强调五年一体化设计,在高职阶段,考虑到学生就业和升学的两种需要,把顶岗实习分成两部分:就业的同学参加顶岗实习A和顶岗实习B;升学的学生只参加顶岗实习A,随后做好升本考核准备。具体做法:在高职阶段,按照真实岗位的任务要求,把课程分解为基本素质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和综合职业能力模块;本科阶段则将课程分为公共模块、专业理论基本模块、专业扩展模块和综合实践课程模块。在课程体系衔接中,整体考虑两个阶段各门课程的学时分配问题。

4. 结论

综上所述,高职本科联合培养的专业课程开发,要充分体现技能与理论并重的准则。只有将两个方面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实现“3+2”联合培养的最终目标,走上不断提升高职教育层次和质量,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可持续化道路。

摘要: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将高职与本科教育结合起来,共享教育资源,提升高职教育层次和质量,是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可持续化道路。其中,课程的衔接和设置在当代职业教育体系中起到关键作用。本文探索了课程衔接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策略。

关键词:高职,本科,分段培养,课程衔接

参考文献

[1]何静.高职与本科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体化设计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2014,(9):3-4.

[2]周大农.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的设计与思考[J].职教论坛,2013,(3):12-15.

分段衔接培养 篇2

关键词:旅游专业;分段培养;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23-026-1

一、3+3中高职衔接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

在3+3中高职衔接旅游管理专业分段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方面,《2012年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提出要从有利于促进中、高职协调发展,从探索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新途径出发,相关中职学校和对口高职学院共同制定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此方案主要包含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职业面向及岗位能力培养要求,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教学进程及教学安排,招生及分段选拔方式等)。从南京市现有的3+3中高职衔接旅游管理专业分段培养人才方案的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和教学进程的安排上分析,3+3中高职衔接旅游管理专业中职阶段的课程着重点分布在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方面,3+3中高职衔接旅游管理专业中职阶段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星级酒店需要的酒店服务与酒店中级管理人才。而在高职阶段开设的课程着重点放在导游人才培养、景区管理、旅行社经营与管理等方面。很明显,中职阶段与高职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严重脱节或者说人才培养目标没有很好地衔接起来,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和相关的对接高等职业学院对《2012年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理解可能存在偏差,导致3+3中高职衔接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方面有不明确或者脱节的嫌疑。

二、3+3中高职衔接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衔接问题

1.公共基础课程的衔接问题。3+3中高职衔接旅游管理专业分段培养教学计划中,中职段的公共基础课程(通识课程)有语文、数学、英语、政治、体育、历史、地理等,课程的开设都符合中职段学生的教育心理、学习心理和他们的心智技能。中职学生所用教程都来自于国家规划教程。但是学生进入高职阶段以后,大部分公共基础课程(通识课程)不在教学计划之内,我们知道,高中生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深造,公共基础课是必不可少的,为什么在3+3分段培養教学计划中没有看到学生接受更高层次的公共基础课程的学习,不能仅仅因为学生的文化基础不好或者说学生上课听不懂老师的授课就不开设这些课程,至少高职校可以有选择性地开设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或对中职升入的学生进行公共基础课程(通识课程)的分层教学,使3+3中高职衔接旅游管理专业的公共基础课(通识课程)的衔接不至于断层。

2.专业基础课程(专业通识课程)的衔接问题。从目前使用三年的3+3中高职衔接旅游管理专业分段培养教学计划中,专业基础课程(专业通识课程)主要有旅游概论、中国旅游地理、旅游礼仪、管理概论、客源国概况、旅游心理学、中国民族民俗等课程。作为从本科院校毕业的专业教师都知道,在3+3中高职衔接中职段开设的专业通识课程其实在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中同样会开设这些课程,只不过课程研究的内容、范围和理解的难易程度有所区别。我个人认为中高职衔接的核心就是课程的衔接。我们不能说这些课程中职段都学习过了,在高职段就没有必要继续学习了,我认为这种观点是不完全正确的。作为高职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和领导就有必要认真研究哪些专业课程需要衔接,怎么衔接专业教学内容,需要衔接的专业课程的深度和广度需要提升到一个什么程度,这些问题应该留待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进行研究。

3.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的衔接问题。在现阶段使用的3+3中高职衔接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案)教学计划中,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又分为两个方面即学科型专业课程和项目型专业课程。学科型专业课程主要集中于导游类课程、景区开发类课程和旅游市场营销类课程,这三类课程基本上都是属于理论性课程,课程的开设基本上在高职段。项目型课程主要集中于餐饮服务技能、餐饮经营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前厅服务与管理、酒水服务与管理、导游服务技能、导游词设计及景区管理实务等课程。这类课程基本上都是属于服务技能型课程,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要求较高,该类型课程的开设基本上在学生中职阶段就完成了,而在高职阶段却没有看到该类型课程的继续与延伸,因此专业核心课程仍然没有看到有效衔接的迹象。根据《2012年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规定,通过5年或6年学习期间,由对口试点的中职学校和高职学院统筹制定对口专业中高职理论知识课程和技能训练课程,衔接贯通教学体系,使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有序衔接,系统化培养高级技能人才。中专学生在中职段学习掌握的专业技能肯定不能称之为高级技能,学生自然就不能算是高级技能型人才,为什么在高职阶段学生对于专业技能的学习与训练就不能继续上一个台阶?

三、3+3中高职衔接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资源问题

为实现中高职3+3分段培养的更好衔接,还应打破中职学校和高职学院在师资、设备、教材、网络、校企合作等教学资源的界限,在中职阶段营造互利共享的理念、氛围和机制,便于学生继续高职阶段的教育与学习,从而更好地实现共同的目标。教学资源共享首先是师资的合作共享。师资合作共享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学资源优势,使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使用教材、中职高职培养目标实现无缝衔接,两个层级的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的相关制度或者措施,打破壁垒互相学习互相研讨,两个层级的学校教师可以相互邀请互进课堂,达到共同提高共同进步,目的就是真正实现3+3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的有效性。其次是旅游管理专业教材的合作共享。中高职衔接的核心就是教材的衔接,两个层级的教师非常有必要坐在一起讨论通识课程教材、专业通识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的编排与使用,为了不使教学内容重复,在课程的衔接,尤其是专业教学内容的衔接上必须慎重选择和使用教材,两个层级的专业教师有必要认真讨论考虑专业教材内容的删减和增加。因此两个层级的教师必须共同制定专业教材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明确教学进度和教学目标,彻底解决3+3中高职衔接分段培养中的课程衔接问题。

分段衔接培养 篇3

一、培养目标的衔接

通过调研行业企业, 了解计算机专业最新前沿技术, 掌握本行业的发展动态及最新技术规范;了解专业人才需求的数量、规格,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了解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计算机专业的情况, 分析不同阶段人才培养目标的合理性, 形成和企业岗位能力对接的课程体系。

1.当前计算机专业相关岗位的就业需求情况。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 目前大多数企业需要以下人才:计算机操作员、计算机程序员、软件测试师、系统分析师、软件项目管理师、系统架构设计师、嵌入式软件工程师等。

2.目前中职学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计算机专业的现状。中职学校开设计算机应用专业主要立足于培养具有较高的综合职业能力, 能胜任生产、服务和运营一线岗位技能型专门人才, 注重学生熟练岗位技能和岗位迁移能力的培养, 能够胜任网站前台设计与运营维护、对日韩BPO业务外包服务、软件测试等方向, 学生经过“2+1”的培养过程, 能基本胜任企业一线技术岗位熟练型工种。

本科院校立足于培养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 注重学生自主创新与设计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胜任软件设计与开发、嵌入式软件开发以及大型企业级网站的开发工作。

3.目前计算机专业相关就业岗位、能力体系及分阶段培养目标。本专业的就业岗位群集中在网站设计与制作、软件设计与开发和嵌入式系统开发三方面。

由此可以看出, 计算机应用专业中职阶段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从事计算机及相关设备的调试、管理、运维、销售, 办公软件应用、计算机网站建设、网页制作或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软件测试、软件产品营销等工作的操作人员。本科阶段培养目标是培养系统掌握计算机科学技术、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及应用技能, 从事网站构建与管理维护、软件系统设计、开发、测试和维护或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开发等工作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课程体系的衔接

在课程体系中, 中职阶段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 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道德修养;本科阶段着重构建计算机学科的知识体系和应用技能体系, 职业素质以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衔接课程的设置是否合理关系到学生能否顺利适应本科阶段的教学。

衔接课程主要安排在3年中职的第六学期和4年本科的第一学期, 主要解决的问题有:

1.中职生文化基础薄弱, 而计算机专业对英语和数学又有特定要求, 针对这一特点, 中职阶段需要持续渐进开设相关文化基础课程, 在本科阶段适量增加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等公共基础课程学时。

2.为配合本科阶段嵌入式软件开发方向的课程教学, 在中职阶段可以开设物理、电工电子等专业基础先修课程。

3.中职强化专业基础能力的培养, 增加小型综合项目实训, 为本科阶段搭建稳固的知识体系和激发创新意识积累实践经验。

三、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衔接

中职与本科本对接教学过程需要建立质量标准和工作规范, 健全评价、考评、激励等管理制度。对中职三年即将升入本科的预科生设置转段升学要求, 使升入本科的学生基本达到能够接受本科培养的标准和规格。转段升学要求包括两方面:专业课程学分和素质教育学分均要达到一定要求。

1.设置转段升学学分门槛, 中职生平均学分绩达到一定程度者方能升入本科, 本科阶段平均学分绩达到一定程度者方能获得学士学位。

2.中职阶段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全面培养, 并在评价体系中将对这方面的考核量化为学分, 学分达标者方能升学。综合素养考核量化表建议如下。

总之, 中职与本科院校应根据培养目标, 以全局观念统筹构建课程体系, 注重中本层次知识点的有机融合, 开展和逐步加强基础素质教育, 在衔接过程中注重拓宽、拓深和拓高的渐进性, 使培养目标更加有效, 以满足区域经济和IT产业发展对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推进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协调发展, 实现技术技能人才的系统培养。

摘要:通过对计算机专业“3+4”中职与本科衔接专业标准的研究, 提出了中职与本科衔接过程中的典型问题, 并对培养目标拓宽、课程体系拓深和职业素养拓高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解决问提的方案和途径。

关键词:“3+4”培养目标衔接,课程体系衔接,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衔接

参考文献

[1]孟凡华.鲁昕强调: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 2011 (15) .

分段衔接培养 篇4

基金项目:江苏省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立项课题(课题编号:201533);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课题编号:B-b/2015/03/064)。

摘要:课程衔接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起点和落脚点,本文以园林技术专业和现代农艺技术专业为研究对象,在认真调研分析行业人才需求和课程衔接现状的基础上,创新性提出中职现代农艺技术和高职园林技术专业“3+3”分段课程衔接方案,为中高职种植类专业“3+3”分段培养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

关键词:种植类专业;中高职“3+3”分段培养;一体化;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3

建设现代职教体系,课程体系的衔接是根本,只有将衔接落实到课程层面才有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衔接,否则必然流于形式【1】。2011年9月23日教育部出台了《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明确了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具体内容和实施办法【2】。本研究以园林技术中高职“3+3”分段培养为例,结合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园林技术专业与江苏省金山中等职业学校等校的现代农艺技术专业中高职分段培养的办学实践,在调研分析现状的基础上,创新性提出“一体化”课程衔接方案,旨在为中高职种植类专业衔接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

1.园林行业人才需求

近年来,我国园林产业呈现出加快发展势头,呈现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和区域化特点,需求的人才规格也发生了转变。调研显示,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需求比重为58.46%,中职生需求比重为22.17%。企业普遍反应中职学生理论基础薄弱,动手能力稍差,顶岗培养周期较长,花费较大。相比之下,高职学生形象思维发达,动手能力较强,顶岗上手快,具备较好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本科、研究生等高学历毕业生在研究性工作任务上有优势,但在实际现场操作中存在学历“倒挂”现象。

2.中高职种植类专业课程体系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职业学校的总体课程模式已经从以学科为中心逐步向以工作任务为中心转变,由重视理论教学向重视理实一体化教学或实践类转变。但在中高职种植类专业课程衔接方面,没有规范的或成文的衔接体制或办法,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

2.1文化基础课存在脱节现象

文化基础课是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中职学校设计文化基础课程时往往以“必须、够用”为原则,这就造成中职毕业生文化基础薄弱,中职毕业生升入高职后文化基础课程成绩普遍不理想,尤其是英语成绩普遍较差,但多数高职院校并没有根据所招收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文化基础课,而是和普高生源一样对待。

2.2职业技能课程设置衔接错位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属于同源教育,只是層次级别上有高低之分,都是以培养生产、建设和服务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然而现实情况是高职阶段同一专业招收中职生源专业多样,多数高职院校未能根据生源中职阶段的专业特点和知识储备,有的放矢的进行课程设置职业技能课程,一个班级中可能存在断档和重复设置并存的现象。

2.3缺乏统一的课程标准和教材,课程内容重复

目前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都未能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各地区各学校自行制定课程标准,同一门课程在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考核方式等方面千差万别。加之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在管理体制上存在衔接不畅的问题,更使中职和高职的课程标准难以得到统一的规划,课程内容都根据各校实际情况酌情把握。中职学生进入高职学院后,发现很多内容在中职阶段已经学过,而部分内容没有任何基础。另外,针对中高职衔接的教材也是寥寥无几【3】,中高职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并编写配套教材的现象更是凤毛麟角。

2.4课程衔接必要性认识不够

调研发现,近30%的高职园林技术专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从未考虑过学生在中职阶段的专业基础,该如何与高职课程衔接的问题。另一方面,85%的高职(对口生源)学生认为课程衔接“非常必要”。在课程衔接中教师是主导者,只有教师正确的认识和具体的教学实施,才有可能实现课程的真正衔接。

3.课程衔接改革举措

3.1搭建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立交桥”

积极践行“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紧密型合作办学方针【4】,由高职院校牵头,整合区域内代表企业、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和相关中职院校等各方力量,搭建校企双主体合作办学平台——“中高职课程衔接工作委员会”和“现在种植业校企合作联盟”,前者主任由牵头高职院校副院长兼任,后者会长由理事企业总经理兼任,成员由中高职专业教学名师、青年骨干教师、企业项目经理和企业能工巧匠等组成,实行例会制,定期组织商讨和制定课程衔接模式、课程结构、课程设置和课程标准等,积极探索中高职种植类“3+3”分段课程体系衔接新思路。

3.2统一制定编写课程标准和配套教材

课程标准是管理教学和评价教学质量的基础性文件,体现了对不同阶段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和基本框架【5】。相同或相近中高职对接专业之间,建议由高职院校牵头,根据各校实际情况,在中职开班招生之前确定好相关课程的课程标准,尤其是专业核心课程课程标准的编写。

3.3构建中高职种植类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

3.3.1 以能力为本位,构建“一体化”课程结构

应根据不同层次种植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行业市场需求,构建中高职种植类专业“以中职为基础,高职为主导”的课程结构,构建公共基础课、职业技术课和职业拓展课三大平台,按照递级纵深、层次沟通的原则,从低到高排列各类课程。另外,学分制的有效实施为保障“一体化”课程结构的顺利实施关键,让相似课程学分成为在中、高职院校种植类专业相互认可的“护照”,能够使公共基础课和职业课程起点不同的生源,在相同的时间里实现培养目标,提高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效率。

3.3.2 以就业为导向,构建专业核心课程模块

借鉴当前职业教学成功经验,以就业为导向,融知识、技能和素质为一体,凝练反映专业特性的技术,并结合各专门化方向之间具有的共同职业能力,构建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园林技术专业核心专业课程设置应主要围绕“四大核心能力”——植物生产、植物养护、园林设计和园林工程施工。所以建议对应“植物生产能力”和“植物养护能力”的课程主要安排在中职阶段(第4-5学期)开设,高职阶段(第7-8学期)继续深化拓展,而对应“园林设计能力”和“园林工程施工能力”的课程主要安排在高职阶段(第9-11学期)开设。这样既保证了中职现代农艺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同时也避免了衔接后课程内容的重复。

3.3.3 根据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合理分配课时

中高职人才培养规格不同,所以对各类课程的课时要求自然也不相同。目前种植类专业中存在的中高职相同或相近课程教学内容重复明显问题,就是因为沿用传统职教体系,缺乏整体设计的结果。应该根据专业特点以及行业对中高职层次不同的人才规格要求,合理分配课时。例如,中职现代农艺技术和高职园林技术“3+3”分段培养模式下,建议课时分配方案为:中职阶段公共基础课分配800-900学时,高职阶段公共基础课600-700学时;中职阶段职业技术课分配学时1100-1300学时,高职阶段职业技术课(包括理实教学一体化课程、综合技能训练、技能鉴定与考证训练和阶段性生产实训)分配1500-1700学时;中职阶段职业拓展课分配150-200学时,高职阶段拓展课分配200-250学时;中职阶段企业顶岗实习18周,合计540课时,高职阶段顶岗实习26周,合计780学时;中职阶段毕业论文30学时,高职阶段毕业论文60学时。中职阶段155-180学分,高职阶段180-205学分,合计总课时控制在5850-6500学时为宜。

3.4中高职院校共享师资,加强师资建设

师资队伍不仅是实现高职教育教学计划的關键,更是高职教育能否办出特色、能否确保质量的关键。职业教育的特点在于其显著的实践性,完成这一特色教学任务的关键在于实践课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着重培养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以保证中、高职的顺利衔接。针对目前中职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可以利用寒暑假等长假,让中职学校的老师来高职学校培训,帮助他们提升教学能力。同时,定期安排教师到中职学校为“对口班”进行授课,授课内容主要以园林技术相关课程为主,由于前期基础知识学生已经掌握,高职教师主要针对核心课程进行集中教学,而且能快速掌握核心专业知识。

3.5将招生工作和中高职课程衔接工作紧密结合

针对目前中职和高职院校面临的生源减少问题,可以将学校招生工作和专业课程衔接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以招生压力为内驱力,推动两个层次院校之间进行主动对接。分段培养后,通过双方学校在招生政策允许范围内,尽可能多的吸纳中职学生直接进入高职院校进行深造。这样既增加了中职招生的吸引力,同时也为高职输送了生源。高职院校为了提高生源质量,必然主动在中职阶段就予以介入,共享自己的硬件和软件资源,通过课程衔接,长线培养学生。

4. 结语

中高职种植类专业“3+3”分段课程全面、彻底、合理的衔接,必须依赖政校企行四方全力配合实施,才能逐步构建出合理的课程体系,开发合理的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编写配套的核心课程教材,形成新的职业教育课程观,在实践上才会逐步减少中高职衔接中的教学消耗,才能从少数职业院校之间的探索逐渐升级到国家层面和更高水平,最终实现中高职教育健康、高效、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逯铮.中高职旅游专业课程衔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

[2]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

[3]张家寰.中高职衔接课程结构一体化设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1: 37-39.

[4]许卫红.校企合作背景下我国中高职衔接问题、成因及对策[J].商品与质量,2010,7:137-138.

分段衔接培养 篇5

1 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人才培养模式

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中等职业学校根据与对口高职院校共同制定的“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 招生初中毕业生, 学生在中等职业学校学习三年, 取得毕业证书和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后, 参加对口高职院校的转段选拨考试, 成绩符合录取要求的学生, 转入对口的高职院校继续深造两年, 毕业后取得普通高职毕业证书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2]。

2 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

本文以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为例, 介绍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方法。

2.1 培养目标的衔接

在对大型招聘网站、行业协会、企业和兄弟院校的广泛调研基础上, 由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牵头, 召开由我校、中职学校、行业和企业专家组成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教学委员会, 研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 (表1) , 确定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一体化”人才培养目标是中职学校培养多媒体制作员和网页设计制作员中等应用型技能人才,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培养多媒体制作师和网页设计师高级应用型技能人才。

2.2 课程体系的衔接

“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一体化”课程体系是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和中职学校高度重视, 并遵循以下原则:第一、以全局观念统筹构建课程体系, 做到双方认可的有效衔接。第二、充分考虑双方资源优势互补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设置阶段性课程和衔接性课程。第三、按照“中职课程重基础, 强应用;高职课程重实践, 强创新”的思路设置课程, 同时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 课程设置与职业技能鉴定接轨[3]。

在遵循“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一体化”课程体系设置原则基础上, 根据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一体化”人才培养目标, 从面向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三个维度对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进行分析, 按照接近原则, 对相同或相近的任务和能力进行合理的归并、设计专业课程, 构建基于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一体化课程体系 (图1) 。“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一体化”课程体系包括基础素质模块和专业技能模块。基础素质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通用知识和能力;专业技能模块分为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核心模块、专业拓展模块和专业实践模块, 主要培养学生基于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一体化课程体系

2.3 教学内容的衔接

依据中高职学校共同研究制定的“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一体化”课程体系制定课程标准, 中高职双方专业骨干教师根据中高职两个阶段的培养目标, 研究课程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的一致性, 按照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和岗位职业能力选取恰当的教学内容, 使教学内容前后衔接, 形成连贯有序的有机整体。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 课程内容选取前后衔接, 避免重复。无论是基础素质课程模块, 还是专业课程模块, 在教学内容选取上, 高职阶段应该是中职阶段的延伸与深化。例如, 中职阶段上的是高中英语, 高职阶段上的是大学英语;又如, 中职阶段的《数字音视频制作》主要侧重音视频的前期编辑和处理技术, 而高职阶段的《影视后期制作》则是侧重影片的后期处理和整体合成与输出。

其次, 实施课程内容“包干制”。根据中高职学校各自的师资、教学设备优势和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认知接受能力, 有效整合中高职资源, 有些课程完全由中职学校负责授课, 有些课程则完全由高职院校授课。例如,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一体化课程体系中的《二维动画设计》在中职学校授课, 《三维动画设计》在高职院校授课。

3探索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转段考核方式

由于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与对口中职学校较好地实施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 过程管理到位, 经广东省教育厅批准, 同意我校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转段考核方式。转段考核由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实操两部分构成, 专业基础理论占总成绩的百分之四十, 专业技能实操占总成绩的百分之六十。专业基础理论采用过程性评价考核方式, 具体是专业基础理论考核采用认定方式进行, 由我校根据中职学校提供的前4个学期考生的文化课成绩总分进行折算, 直接认定考生的专业基础理论成绩;专业技能实操采用终结性评价考核方式, 即专业技能实操考核由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组织命题, 然后在对口中职学校集中考生考试, 采取专业技能实操方式进行, 重点考核学生的专业技能实操能力。

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转段考核方式能更加客观的评价中职学生, 有利于高职院校选拨优秀中职学生, 促进中职学生更加注重平时在校的学习, 有利于中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4结束语

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人才培养模式是构建新型职业教育体系的探索, 有效促进中职学校内涵建设、提高中职学校招生吸引力和人才培养质量, 深化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基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有利于探索中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和选拔机制, 促进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协调发展, 加快推进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张春娥.广东省酒店管理专业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问题与对策思考—基于高职视角[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12 (12) :234.

[2]陈忠仁, 李占琪, 张文庆.三二分段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 (32) :27.

分段衔接培养 篇6

“3+2”分段培养首先以高职院校的名义,通过普通高考招生,由高职院校参照本科培养方案及自身高职院校培养特点,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高职院校学习完3年专科课程后在获得全部学分的前提下,通过一定的转段考核,合格者进入本科院校继续学习至修满学分毕业获得相应的文凭及学位。

一、“3+2”分段培养衔接课程体系构建分析

(一)“3+2”分段培养衔接课程体系构建关键点

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社会需求的专业型人才,有很多关键要素,师资、环境、管理、课程体系、教学基础设施以及学生自身素养等,然后这些要素中最关键的是课程体系的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更好地去衔接3年专科和2年本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推进专业设置、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体现了课程衔接和课程体系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关键作用已在国家层面受到重视。

“3+2”分段培养的关键在于构建衔接课程体系,这就要求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实现一体化。苏财院为了做好“3+2”分段培养解决了两个关键点。

1. 课程衔接的起点

分别对高职和本科两个阶段的培养方案进行比较分析,明确各个阶段的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培养的会计学专业学生是能适应各类企业基础会计工作,其工作岗位主要是出纳、往来会计等技术人才;本科院校注重的是一种能力上的提升,使学生能成为从事财务方面的控制管理等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其工作岗位有成本会计、总账会计、财务主管等。

2. 课程衔接的目标

进行“3+2”分段培养的学生最集中的两个目标就是升学与就业。苏财院与南审的“3+2”分段培养,采取的是独立建制班的形式,设置一定的考核方式,达到要求的直升本科,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学习意愿及能力,完成相关的考证,考核分达到转段要求才有资格进入南审继续学习。苏财院的南审班在生源方面较普通专科班级有很大优势,录取平均分高出30分。这部分学生更多的对升学有更高需求,百分之八十的学生在入学初就为自己设置考研的目标,所以针对升学需求南审班的接口课程要求更高,为的是学生有机会更好地接受本科教育。

(二)“3+2”分段培养衔接课程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

从江苏省开展“3+2”分段培养试点情况来看,高职与本科院校都意识到衔接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在构建衔接课程体系时,如果简单地将课程衔接理解为知识上的准备和技能的延伸,将本科和高职学段的课程体系进行简单的叠加;又或者把高职学段学习作为本科学段的“预科”阶段,就会使高职教育出现回归学术化状态的趋势。总结当前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课程体系的主要问题如下:

1. 文化基础课程脱节

由于三年学制的限制,普通高职学生没有办法学到本科所要求的基础性内容,尤其是数学类课程、英语类课程。针对基础课程方面,苏财院对南审班单独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基础课程的学习,使“3+2”南审班的学生不输本科班。加强对英语四六级的要求,使得初级四级通过率达到百分之五十。

2. 专业课程重复或雷同

高职学段和本科学段的很多专业课程内容相似,有的甚至连课程名称都一样。这样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阻碍学生对后续专业课程的持续学习。会计学专业中中级会计高职有设置,本科也有相应的课程,但是出于对学生能力的考虑,苏财院的“3+2”南审班只针对与初级会计相对应的部分进行深入讲解。

3. 理论课与实践课不匹配

大部分高职学段强化实训教学、社会实践和顶岗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要求实践类课时占总教学学时的50%以上。本科学段还是按照学科体系,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苏财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重视仿真实训教学,如VBSE实训,使学生真正了解企业的运作。

二、“3+2”分段培养衔接课程体系构建策略

(一)高职与本科衔接的“四平台、四衔接”课程体系

首先找准办学定位,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探索既能体现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又能体现本科教育的“高等性”的最佳结合点。并在此基础上,以“会计专业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为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基础,注重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系统化构建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的“四平台、四衔接”课程体系。

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实现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的核心。“四平台、四衔接”课程体系体现了专本衔接贯通、一体化培养人才的思路,高职阶段和本科阶段均由通识基础课平台、专业课程平台、实践专项平台和素质拓展四个平台组成,四个平台在横向上层层递进,在纵向上贯通衔接。两个层次的四个平台之间相对独立又横向联系,实现知识、技能和素质的综合培养。在每一个平台中,可构建成若干子平台,每一个子平台包括一门或多门课程。在构建课程体系时,要整体考虑高职、本科两个学段八个平台课程的学时分配(见下表)。

(二)高职与本科衔接课程设置的反馈系统

通过行业需求调研、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典型工作过程分析和工作任务分解重构来构建高职阶段的课程设置;通过行业工程技术需求调研、行业标准要求研究、行业规范分析和领域拓展分析来构建本科阶段的课程设置;两个阶段的课程设置融合为“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课程体系”。高职与本科院校共同制定课程标准,编写校本教材,优化师资队伍,提升实践教学条件。通过毕业生跟踪调研、行业评价、企业评价、专家评价等多方评价机制,反馈到课程开发的源头。最终,构建一套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全程跟踪、高效反应、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反馈系统。

(三)开展“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的课程和教材建设

以苏财院会计专业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为例,学校与用友新道科技有限公司、厦门网中网软件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合作,共同开展会计职业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基本技能等专业平台课程建设,开展企业财务会计、会计信息化、成本核算与分析、税费计算与申报等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出版或修订《会计职业基础》《企业财务会计》《会计信息化》等专业教材。

摘要: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是建立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之一,而课程衔接则是“3+2”分段培养的关键,构建衔接课程体系是解决“3+2”分段培养课程衔接问题的迫切需要。基于当前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课程衔接的现实问题,以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会计学南审“3+2”为例提出了“四平台、四衔接”的课程衔接思路,构建了“二学段、四平台”的课程体系,实现高职与本科课程在垂直(继续性)与水平(整合性)的衔接,以达到培养“应用特色+本科底蕴”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关键词:高职,本科,衔接课程

参考文献

[1]何静.高职与本科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体化设计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研究,2014(9).

[2]王明伦.三个关键词勾勒高职本科真容[N].中国教育报,2014-01.

[3]胡春光.课程衔接:含义分析、学理基础及主要问题[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0(4).

分段衔接培养 篇7

对口合作中职学校因办学条件和培养模式的不同,其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安排存在一定的差异,即学生培养要求不统一,给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带来了很多困难。另外,由于中职学校普遍弱化语、数、英等科目,导致学生普遍基础薄弱,使得高职阶段的高职数学、高职英语和相关专业课程学习难度增大,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因此,必须要分析和研究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探索、创新一套科学可行的中高职衔接教学管理和运行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 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现状

目前,针对“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课程体系构建等方面,对于分段教学管理和运行制度研究较少,导致中高职两方的教学质量监控互不相干,各自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相互独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 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意识不强

由于相关政策的导向效应不明显,中高职院校进行衔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不高。迫于政策压力,即使开展了中高职衔接工作,其目的也是为了扩大学生规模,增加学费收入。两个阶段的人才培养过程管理不到位,各自为政,人力物力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了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质量。

1.2 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目标不明确

教学计划是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重要依据和基本目标,一般由高职学校牵头制定,针对中职学校三年制教学计划进行延伸和扩展,缺少中职教师、企业行业专家的广泛参与,导致教学计划无法保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无法保证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标准和规格符合地方经济社会、行业企业的需求。

1.3 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不完善

由于中高职双方的教学缺乏互动交流,难以掌握两个阶段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对教学计划反馈信息的收集、汇总、分析和总结不够,不利于教学计划的修订和完善。

中职与高职学校的教学管理与运行制度相互独立,专业教师之间缺乏互动,难以根据两个阶段培养目标的不同要求实现教学内容的衔接、深化与提升。

在实施“三二分段”培养过程中,没有成立教学管理或质量监控的共同组织,高职阶段没有积极介入前三年的教学管理,导致“三二分段”班级的中职阶段教学质量和效果失控。

2“三二分段”中高衔接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2.1 建立中高职衔接教学管理组织机构

首先,由高职院校牵头,联合对口中职学校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技术人员,成立中高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研讨企业就业岗位对中、高职两个阶段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的要求,制定中高职衔接、贯通的人才培养方案。其次,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与对口中专学校共同组建教学管理小组,并由双方各指定一名组长作为总负责人,小组成员包括双方教研室主任、专任教师、教学秘书、班主任等,共同研究解决两个阶段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中出现的相关问题,确保中高职衔接工作顺利开展。

2.2“中、高、企”多方共定教学计划制度

规范教学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制度,确定中高职双方认可的教学计划实施、变更、修订制度,以保证教学计划的顺利施行。教学管理小组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对教学计划反馈信息的收集、汇总、分析、总结,以及时发现教学计划与实际教学工作不相符的地方或其他不合理之处,并在今后修订时加以纠正和完善。如制定《教学计划制定与管理办法》、《中高学校合作课程开发管理办法》等制度。

2.3 完善教学管理和运行的衔接机制

联合定期共同举办对口专业的教研活动,两校的专业教师一起以课程衔接为核心议题,交流心得和经验。每学期开学之初,组织所有参与“三二分段”教学的教师进行讨论,分析教材和学生特点。根据学生的特点,对既定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筛选,设计学生参与度高的教学互动环节。

2.4 构建中高职贯通式质量评价体系

我院提前介入中职教育的质量监控与管理,通过随机听课、召开师生座谈会、教学检查、组织评教评学等途径,建立信息的采集、分析、反馈机制,把发现的问题、对中职的教学建议等及时向中职学校进行反馈,实行质量监控前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推进贯通式培养模式的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建设。

3 结语

从建立中高职衔接教学管理组织机构、完善教学运行管理机制、构建中高职贯通式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着手,建立一套较系统的“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资源共享、互惠共赢”的“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的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等制度,有利于加强与中职教学工作的过程互助,从整体上建立高效、协调教学全过程的有效运行机制,充分发挥两校的教学潜力,提高办学效益。

摘要:本文依托我院与相关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合作开展机电类专业“三二分段”试点工作情况,针对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探索、创新一套科学可行的中高职衔接教学管理和运行机制,提高两个阶段的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彭胜华,尹惠玲.“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教学管理的研究与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5(33).

分段衔接培养 篇8

一、中高职课程与教学衔接概况

(一) 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注重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

根据项目的建设方案, 在苏州、南京、上海等地跟踪调研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及学生的顶岗实习情况, 了解企业对人才岗位知识、能力及素质的需求。根据学生就业及顶岗实习现状, 听取专家意见与建议, 共同重新修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职阶段侧重技能培训, 高职阶段在加强技能培训的基础之上增加考证培训和管理技能的学习。

(二) 注重中高职课程衔接的一体化建设

课程体系分为基本技能模块、核心技能模块和拓展技能模块。基本技能模块由公共平台课程和专业支撑平台课程构成;核心技能模块由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和综合实训课程组成;拓展技能模块主要由第二课堂课程构成。

课程安排在中职阶段以基本操作技能为主, 高职阶段在强化原有导游服务技能、酒店服务技能的基础之上增设系统导游证考证课程, 并增加管理学、经济学和市场营销知识, 增强学生的管理技能。

对于专业证书的衔接, 要求在中职阶段取得技能证书的初级, 而到高职阶段则达到中级或者高级, 使学生的技能得到提升。毕业生在毕业时除了获取毕业证书以外, 还需要获得综合技能。

(三) 校企合作中推进现代学徒制

在3+3专业建设中, 进一步完善“餐饮实训室”、“客房实训室”、“校内旅行社”等实训室设备和功能。和旅游企业开展深度合作, 利用企业的资源优势, 联合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项目, 深入开展现代学徒制育人机制研究, 归纳形成一套完整的现代学徒制校企一体化育人机制, 包括校企联合招生机制、联合培养机制等, 总结出一套完整的可复制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范例, 为同类专业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提供可资借鉴的育人机制和实践案例。

(四) 转段升学过程考核和综合考核相结合

对于转段考核, 首先, “根据教育部要求, 所有转段学生须参加全省统一考试, 考试成绩须达到一定的分数要求, 方可转入后续阶段的学习” (苏教职【2015】14号) 。其次, 经与合作院校共同商议确定。转段升学要求转段考核分学期实施, 注重“核心课程考核、关键技能考核和培养过程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在中职阶段分学期考核5门专业基础课程;获得4张证书, 以及完成不少于1学期 (4个月) 的顶岗实习。5门课程的考核, 考试成绩占70%, 学习过程占30%。核心课程考核由高职院校负责实施, 课程的考试试卷由高职院校命题, 实行“考教分离”。关键技能考核以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证书为合格标准, 培养过程考核由中职院校负责实施。顶岗实习由中职学校安排, 企业考核。转段考核课程不及格者可以补考, 补考仍由高职院组织命题。不能通过转段考核补考的学生可以参加中职学校自行组织的考试, 获得中职毕业证书, 但不能转入高职院校继续就读。

二、存在问题

在3+3项目进行中虽然已构建了初步的教学体系, 但是与不断“调整-转型-升级”的旅游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各方面对我们的期望相比, 中高职分段培养的前进道路上还有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需要破解。

(一) 人才培养目标层次设计不够明显

在项目建设的过程中, 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中高职之间的差异不够明显, 因为无论是中职还是高职, 培养的都是旅游行业一线的服务技能型人才, 所以, 中高职教学计划的培养目标基本都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没有明显差异。如何区分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 使各阶段的培养更具有针对性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1]。

(二) 分段培养课程和教材建设还不完善

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和根本, 根据培养计划确定合适的分段培养课程, 选择合理的教材是在项目建设中需要考虑的问题。从培养现状来看, 中职学校还是在满足学测课程的前提下, 重点选择技能性、操作性比较强的课程, 高职阶段的课程设计倾向于管理类、综合类课程, 而教材的选用还是选择和中高职学生的教材, 以满足中高职分段培养课程的建设。但是, 在一些考证课程上和学测课程上还是存在重复无法协调的现象, 相关配套教材中高职虽然选用教材不同, 但是也会出现重复的内容, 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三) 教学团队还需进一步优化

虽然目前中高职分段培养已经形成了一支整体较强的“双师”教学团队, 但是建设一支适应专业内涵发展和行业企业技术进步需要的优秀专业教学团队任务艰巨, 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目前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师基于“工学结合”理念的专业改革能力、课程开发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专任教师“下企业实践”还不够深入。

(四) 质量保障和监督体系尚不健全

在项目试点初期, 已经由中高职院校共建了项目领导小组, 负责在项目试点建设中的沟通与协调, 但是在项目的进行中, 人才培养方案的落实与改进、课程的设置、教材的选用等具体环节还是缺乏监督体系和保障体系。中专现有的督导部门也仅仅是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把控, 缺乏整体的督导和监督机制[2]。

三、改进方向

(一) 进一步加大开发中高职分段培养课程和教材建设

在中高职分段培养课程建设中, 在课程设计层面, 要通过说课、培训、研讨, 继续提高教师的课程设计能力;不断改进、完善一体化教学模式, 进一步提升专任教师的一体化教学水平;在教学文件方面, 逐步完善教材、讲义、课程标准等教学文件;继续完善行动为导向的课程教学配套的硬件条件, 争取在试点期间完成一些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的开发。

(二) 进一步提高中高职分段培养“双师”型教学团队

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首先要加大教师到企业锻炼的培养力度, 让教师进入企业一线进行操作与实践, 使教师和企业保持紧密联系。其次要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 吸收企业名师, 研究项目课程的开发。最后要大力实施项目课程的开发建设, 形成一流教学团队,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 进一步建立健全中高职分段培养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虽然中高职双方协商制定了转段升学要求及实施方案, 共同负责制订了专业教学计划、大纲及教材, 确定了各学期的统考课程, 定期进行了教学督导, 重点研讨了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衔接、课程实施等, 并出台了相应管理措施和办法, 为实施中高等职业教育“3+3”试点项目提供了管理经验和制度保障, 但是还不够完善, 在后续建设中, 还必须不断修订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 明确技能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要求。建立教学实施过程的质量监控制度, 确保分段培养的目标一致、内容分段、侧重不同, 满足旅游产业不断发展的需求[3]。

(四) 进一步加强组织保障

在项目进行期间, 虽然成立了由中高职学校分管领导、教务处负责人组成的中高等职业教育“3+3”分段培养试点项目领导小组, 发挥了统筹协调功能, 但是还必须具体到试点项目的专业调研、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招生宣传、教学计划实施与监控、课程标准研制、转段升学报名与考核等具体工作, 着力解决现代旅游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遇到的难题与障碍。

总之, 随着3+3试点项目的继续推进, 各试点院校必将在项目进行中遇到各种难题和挑战, 各试点院校应当正视这些困难和挑战, 进一步完善课程与教学衔接体系, 优化师资队伍, 加强监督体制建设, 完善校企合作, 确保3+3试点项目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钱娴.江苏省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3+3”分段培养课程体系衔接的分析与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 2015 (11) :68-72.

[2]刘燕.江苏省中高职“3+3”分段课程衔接的特色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 2015 (12) :70-74.

分段衔接培养 篇9

一、职业教育衔接研究现状

近几年来,职业教育体系内部衔接研究一直呈上升趋势,出现了中职与高职衔接、高职与应用型本科衔接、中职高职与应用型本科衔接等模式,围绕衔接的政策与机制、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专业教学标准、课程体系与教学等问题研究成为职业教育研究的热点。在教育及职业教育政策的指导与保障下,单个专业的中高职衔接在实践层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而对专业群的中高职衔接还处于探索阶段。为搭建中高职教育的立交桥,在中职学校和高职学校的同类专业之间开展“三二分段”,是中高职衔接的一种较为普遍的做法,而课程体系的搭建与设计是“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的核心与关键,也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

二、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存在的问题分析

中职和高职属于同一类型教育的两个不同层次,在专业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方面,高职应比中职高一层次。然而,由于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大多基于普通高中毕业生考虑,因此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有衔接不畅的问题。

(一)中职学生理论基础水平较差

高职理论教学提倡以“必须、够用”为原则,理论教学具有一定的深度与广度。而中职教育偏重于学生操作技能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存在轻理论、重实践,轻理解、重操作的现象。因此,当中职学生升入高职院校后,由于理论基础薄弱,对文化基础课的学习普遍感到困难,难以吸收、消化和应用高职教育更广、更深的理论知识,学习效果差,导致学生逐渐失去学习兴趣。

(二)中高职专业理论课程内容重复率较高

目前国家还没有制定统一的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课程标准。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相互独立,依靠自身师资力量的资源进行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及教材等的开发,各自构建自己的专业课程体系,在确定课程教学内容时缺乏有效的沟通,这种各自为政的方式造成了一些专业课程在中高职阶段内容重复或遗漏的现象,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高职技能训练定位较低

在实训与专业技能培养方面,高职院校由于实践教学条件不足,实践教学比重低,技能训练定位低,有些实践训练项目与中职相差不多,没有体现中高职技能实践教学的层次,存在重复训练的现象,往往还会出现技能实践教学“倒挂”的现象,使学生失去求学、求练的动力。

(四)衔接课程评价缺乏层次性

在当前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课程评价是较为重要的环节,它是判断课程结构和设置是否合理的依据。由于中高职课程的评价标准具有不明确性,中高职课程内容存在一定比例的重复,导致课程评价缺乏层次性,教师无从把握、诊断、调控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难以系统地形成一个完整的动态循环的反馈回路。

三、石油化工专业群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方案设计

(一)厘清石油化工专业群职业能力

石油化工专业群所面向的企业众多,各企业的岗位设置特点各有不同,具体工作任务有很大差别,对人员的具体能力要求与企业的性质、生产、设备、安全等条件密切相关。根据石油化工行业、中高职学校、企业共同调研的结果,对石油化工专业群岗位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归纳出石油化工专业岗位群的核心能力,培养能够胜任石化企业一线工艺操作、设备操作、质量检验、化验分析、仪表维修、设备维修的高技术技能人才。

根据中高职的岗位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的要求在层次上的差异,以中职职业能力的技能培养要求为抓手,以高技术技能、更深更广的专业理论、更强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高层次高职人才培养为目标,实施石油化工专业群职业能力衔接、职业岗位群衔接和职业资格证书衔接。

(二)中高职专业设置的衔接

石油化工专业应根据石油化工行业的职业与产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设置。中职专业可以按照职业岗位设置,划分较细、知识面较窄;而高职的专业针对的是岗位群,专业划分可以较粗、知识面较宽,高职专业的设置是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宽。根据《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和《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广东省高职石油化工专业群包括应用化工技术、石油化工技术、工业分析技术、化工装备技术、化工自动化技术等专业,而中职衔接的专业则选取与高职石油化工专业群的相关专业,如:化学工艺、石油与天然气储运、工业分析与检验、机电技术应用、精细化工、化工仪表及自动化等专业。专业群衔接方式主要采取“相近对接、拓展对接、宽口径对接”等衔接模式,提高专业设置的契合度,增强中高职相近专业的相容性和衔接性。

(三)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

中高职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的定位是否清晰,层次是否分明,会影响中高职课程是否有效的衔接。中高职同属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有一致性,都是培养技能型人才,但在不同层次上的要求也不同。因此在中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应从素质目标、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等三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体现培养层次上的差异,从而确定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石油化工专业中职重点培养学生就业所需要的岗位职业能力,并能达到高职阶段所要求的文化素质要求。中职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掌握必需的石油化工应用领域的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从事石油化工生产操作、检验、分析、服务、销售及生产辅助管理等工作,具备职业生涯发展和再学习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的技能型人才。中职学生毕业后需获得本专业初级或中级职业资格证书。

高职的人才培养以中职毕业生已具备的知识、技能、素质及职业资格证书为基础,提升岗位职业能力。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掌握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石油化工行业、企业工作的岗位能力和专业技能,能胜任石油化工生产工艺操作、设备操作与维护维修、产品质量检验和化验分析、石油化工生产管理、产品营销与服务等岗位的工作,具有职业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学生毕业后需获得本专业中级或高级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采用中高职院校互认、互通制度。

(四)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

中高职课程体系的建立是以石油化工产业的职业能力需求出发,以满足中高职两个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基准,以实践为导向,经过广泛的调研、论证,开发石油化工专业群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避免中高职专业课内容的重复或遗漏,尝试高职预科教育。高职预科教育是面向中职学生,由高职院校主办、中职学校协办,尽早对培养目标进行系统设计和具体分解,避免中职高课程与技能训练的重复,提高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有效性。

石油化工专业群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体现“纵向递进、横向拓展”,实施“中职课程+高职预科课程+高职课程”,它们既是相互独立,又是相互联系的,中职课程是高职课程的基础;高职预科课程是中职教学的补充,又是高职教学的基础;高职课程是中职课程的延续和提高。中职课程侧重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的培养,高职课程侧重文化知识的应用与专业技术能力的训练,预科课程是上述两者的联系与纽带。

石油化工专业群中高职衔接课程内容体现“层次分明、循序渐进”,课程教学内容衔接递进,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根据学生从中职教育到高职教育不同阶段的能力要求安排相应的理论和实践知识的学习,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些中高职课程名称相近或基本相同,如中职的计算机辅助制图Autocad,高职的化工制图及CAD,两者都是基于Autocad应用软件制图教学,但两者在内容、难度与深度上不同,中职学习内容是简单的制图能力,而高职则在此基础上加深、加宽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具有识读、绘制工艺流程图(PFD图、PID图)、设备结构图的能力,能力要求是递进、螺旋上升关系。知识层次的提升和高端技能的培养,体现对高职学生实践及管理水平的培养上。

(五)突出中高职衔接课程评价与监控的层次性

根据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制定可观察、可测量的评价标准和监控评价制度,评价的层次体现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评价标准的语言确切、有梯度。在监控评价过程中,一方面要体现中高职三二分段培养的特点,另一方面要体现中高职交叉互监、互评的特点,并引入第三方如相关石油化工等用人单位的评价,实现以监控评价促课程建设与改革,切实提高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质量。

四、结语

中职与高职的衔接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越来越多的院校实施了中高职衔接教育,课程体系衔接作为中高职衔接的核心与落脚点,目前大多数院校进行了初步的设计,课程内容与衔接教材的开发还有待细化与深入研究。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作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切入点,成为我国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质量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课程体系的搭建与设计是中高职衔接的核心与关键,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从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重点对石油化工专业群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课程体系的设计进行研究,找到有效衔接的构建方案,以期为中高职三二分段课程体系顺利衔接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龙洋.“3+2”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设计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5):67-70.

[2]管弦.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3(9):11-13.

上一篇:碳纳米管的分散性研究下一篇:广播电视信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