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分段培养

2024-08-01

3+2分段培养(共10篇)

3+2分段培养 篇1

0 引言

2015年,中国政府立足于国际产业变革大趋势,提出“中国制造2025”,计划通过10年的努力使中国迈入制造强国行列,全面提升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质量和水平。在我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急需要大批懂技术、会操作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肩负起这一历史重任,准确把握未来发展方向,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向,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增强特色为重点,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创新体制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围绕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系统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1]。为建立和完善与现代产业体系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体系,满足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江苏省于2012年抓住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契机,积极探索系统培养技能型人才制度,推出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其中“3+2”高职本科分段培养是其主要项目。作为参加“3+2”高职本科分段培养项目改革试点的高校,应对高职本科分段培养这一培养模式进行深入的探讨,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

1 高职本科分段培养的内涵

高职与普通本科“3+2”分段培养即在高等职业教育学习3年,经过资格考核,进入普通本科教育学习2年,学习成绩合格可以获得全日制本科文凭。学习期间,由对口试点的高职和本科院校共同制定对口专业相互衔接贯通的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系统化培养本科层次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该项目本科招生可纳入“专转本”渠道,“专转本”选拔方式由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共同制定,报省教育厅审定。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项目试点学校范围为:高职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及部分确定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的五年制高职校,本科以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主,在所属市辖区范围内开展校际合作,根据培养本科层次高端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确定试点专业,由本科院校牵头、相关高职院校联合申报,每个项目限报1-2个试点专业,由1所本科对应1-2所高职院。

分段培养项目招生工作由高职院校负责,学生升入本科院校后享受与通过高考入学的学生同等待遇。这种培养模式不同于江苏省已经实施十多年的“专转本”,而是高职与本科院校共同实施试点项目,共同确定培养目标,共同制定衔接的课程体系,共同按照专业职业能力要求进行课程衔接,共同实施培养过程的一种培养模式,目的是充分发挥高职与本科院校的办学优势,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2]。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模型见图1。

2 高职本科分段培养目标

高职本科教育分段培养应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明晰人才培养目标。该项目应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需要建立一体化的培养目标。其培养目标应与我国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将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1],培养学生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可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毕业生不但掌握某一专业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还具有某一岗位群所需要的组织、设计、操作能力,善于将技术意图或工程图纸转化为物质实体,并能在生产现场进行技术开发、指导和组织管理,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还应善于处理、交流和使用信息,指导设备、工艺和产品的改进,是一种专业理论够用,生产技术操作熟练和组织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3]。

3 高职本科分段培养模式

高职本科分段培养是在一体化的培养目标下,高职与本科按照各自的侧重点的不同开展衔接教育,高职阶段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并且按照岗位需求构建课程体系,以就业为目的。应用型本科教育阶段主要以培养具有一定工程理论与实践能力为重点,按照岗位专业技术要求构建课程体系。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要解决“3+2”五年培养期间的课程体系衔接、教学模式、教学质量保障等问题。

3.1 重构衔接的课程体系

“3+2”高职本科分段培养是建立在相同或相近专业基础上的,由于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是培养技能型人才,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两者原有的课程体系可能存在课程重复设置、教学内容重复安排或课程知识断层等现象。所以,高职与本科院校应该成立专门的转段项目指导委员会,由两所学校的分管校领导、专业骨干教师、行业企业专家等人员组成。按照共同确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调研、论证、制定合理的课程体系,确保两个阶段理论、实践课程的安排能够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保证达到培养规格的要求。

3.2 改革教学模式

高职和本科阶段课程教学目标存在不同要求,其教学方法也应有所变化,应分别按照两个阶段教学需要调整、改革教学方法。高职阶段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而且要安排大量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重点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本科阶段在充分掌握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前提下,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让学生具有运用所学知识和实践技能进行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基本技能。

3.3 构建全过程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

高职本科分段培养的学生3年后将会通过转段考核转入本科院校学习,为了保证两个阶段人才培养质量,高职与本科院校应建立、完善全过程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切实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达到培养目标要求。合作双方成立由有关部门负责人、资深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教学质量咨询与监控专家组,负责对转段培养的全过程进行监控与咨询,参与培养目标的确定、课程体系的构建、课堂教学质量的考核等环节。要加强高职阶段教学质量考核,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通过定期考试、阶段考试、技能考核等对学生进行考核,并将成绩按一定比例计入转段考试成绩中,以此增加学生学习动力,为学生3年后进入本科阶段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4 高职本科分段培养转段考核

为了保证高职本科分段培养人才培养质量,需要建立分段培养转段考核制度,指导高职与本科院校有序、规范地实施分段培养考核,指导广大学生按照转段考核方案开展学习,以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够顺利转段。

4.1 成立转段考核工作领导小组

由高职、本科院校分管校领导和教务处、招生就业处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专业所在院系负责人组成,负责确定转段考核工作思路,研究解决转段考核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决策转段考核工作重大事项,审定转段升学考核方案;部署、协调、指导转段考核工作的组织与实施。

4.2 制定转段考核方案

高职与本科院校应共同商定转段考核方案,保证转段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一要建立过程考核与综合测试相结合的制度。过程考核强化对学生高职学习期间日常表现、学习成绩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情况的考核和评价;综合测试突出对本科段人才培养所需知识和能力的考查。二要体现衔接贯通的要求。考核内容要体现试点专业在高职阶段所学文化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同时也要体现本科阶段学习对学生基础知识和专业能力的要求,特别是对学生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要求,保证培养的连续性、衔接性和贯通性。三要突出职业教育特点的要求。转段考核应围绕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总体目标,着力加强学生的文化基本素质和专业基础能力考核,探索推进文化素质考核与职业技能考核的融通[4]。

转段考核的内容主要包括课程考试、过程考核和综合评价三个方面。其中,课程考试由本科院校组织实施,采用文化考试+专业能力考试的形式进行,即1门基础课程+2门专业课程;高职阶段过程考核由本科院校指导高职院校具体组织实施,过程考核与学期考核相结合,主要考核学生思想品德情况、各学期学习情况、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职业技能水平等;综合评价由本科院校会同高职院校进行,主要评价学生在高职期间的德育成绩、专业综合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课程考试、过程考核考核合格,并通过综合评价的学生方可转入本科阶段继续学习。

5 结语

高职院校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开展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分段培养合作,建立科学衔接的培养模式,共同开展确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制定衔接课程体系和转段考核方案,共同实施培养过程,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为我国经济转型培养更多合格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Z].教育部网站,2011-9-25.

[2]段标.“3+3”中高职衔接分段培养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3):15-17.

[3]谢明荣,邢邦圣.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J].职业技术教育,2001(7):17-19

[4]范富春.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模式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25):41.

3+2分段培养 篇2

鲁教学字〔2015〕25号

各市教育局,有关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

为进一步做好中职学校与本科高校“3+4”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考试招生工作,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5年高等职业教育分类考试招生工作的意见》(教学厅〔2015〕6号)和《山东省职业院校与本科高校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转段工作实施方案》(鲁教学发〔2015〕3号印发),现就中职学校与本科高校“3+4”对口贯通分段培养中职阶段考试招生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职业院校与本科高校对口贯通培养坚持“稳步实施、优化结构、动态管理、提高质量”的原则,规范管理,加强协调,切实保证培养质量。省教育厅按照适当性和可塑性原则,确定并公布对口贯通分段培养专业目录。衔接双方学校在对接协商、自愿合作的基础上,在省定专业目录内申报贯通分段培养专业和招生计划,省教育厅统筹考虑申报学校特色、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和全省专业布局等因素,确定对口贯通分段培养招生学校、招生专业和招生计划,于每年3月底前下达。

二、强化招生计划管理。对口贯通分段培养中职阶段的招生计划,纳入各市当年高中阶段招生总计划。各市和中职学校要严格按照公布的招生计划组织招生,不得擅自突破和减少招生计划。对招生过程中生源不足市的剩余计划,由省教育厅及时调整到生源相对充足的市安排招生。

三、做好招生录取工作

(一)报名资格。对口贯通分段培养中职阶段招生生源范围为各设区市(以下称市)参加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应届初中毕业生,学籍注册地为所在市,且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成绩位次排名在所在市报考高中阶段学校学生的前50%,非考试科目的考查科目成绩在合格以上。生源不足的市,经省教育厅同意,报考成绩位次要求可适当下浮,但下浮幅度不得超过5%。

(二)录取程序。各市对口贯通分段培养中职阶段招生录取,在普通高中录取之前进行。在公布的计划内,依据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择优录取符合规定要求的学生。录取名单确定后,报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审核并办理录取手续。

(三)组织实施。对口贯通分段培养中职阶段招生录取工作,由各市教育局统一领导,并明确工作部门或单位具体组织实施。各市每年要制定对口贯通分段培养中职阶段招生录取工作方案,认真组织招生录取。工作方案要及时报省教育厅。

四、加强高中阶段学校职普统一招生录取平台建设。对口贯通分段培养中职阶段招生录取工作,由各市通过高中阶段学校职普统一招生录取平台组织实施,对尚未建成职普统一招生录取平台的市,暂不安排试点招生。

五、认真做好新生入学报到和学籍注册工作。经中职学校录取的新生,凭入学通知书和准考证、居民身份证等到校办理入学报到手续。不能按时报到的,应向中职学校提出书面申请,经同意后可延期报到。对未经同意逾期不报到的考生,视为自行放弃入学资格。新生入学后,中职学校要按要求对录取新生进行复查,凡不符合报考条件或有舞弊行为的,一律取消其入学资格。对按规定报到且通过新生入学资格复查的学生办理学籍注册手续。

六、进一步明确转段录取标准。贯通分段培养学生在完成中职阶段学业且过程考核合格后,转段录取按照《山东省职业院校与本科高校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转段工作实施方案》执行。转段时,综合测试中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测试的合格标准由招生本科高校确定,并在对口贯通分段培养方案中体现;文化基础知识课程的合格标准由省统一设定,即为:文化基础知识成绩总分达到文化基础知识满分分值的60%,单科成绩不得低于本科目满分分值的50%。考虑到试题命制的不确定性,省统一设定的文化基础知识课程的合格标准可结合往年成绩情况及当年的试题难度适当下浮,但下浮幅度不超过10%。

本实施意见自2016年起入学的“3+4”对口贯通分段培养中职阶段新生开始执行。2016年起入学的对口贯通分段培养“3+2”高职学生转段的文化基础知识合格标准,参照本实施意见执行。

山东省教育厅

3+2分段培养 篇3

关键词:旅游专业;分段培养;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23-026-1

一、3+3中高职衔接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

在3+3中高职衔接旅游管理专业分段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方面,《2012年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提出要从有利于促进中、高职协调发展,从探索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新途径出发,相关中职学校和对口高职学院共同制定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此方案主要包含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职业面向及岗位能力培养要求,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教学进程及教学安排,招生及分段选拔方式等)。从南京市现有的3+3中高职衔接旅游管理专业分段培养人才方案的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和教学进程的安排上分析,3+3中高职衔接旅游管理专业中职阶段的课程着重点分布在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方面,3+3中高职衔接旅游管理专业中职阶段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星级酒店需要的酒店服务与酒店中级管理人才。而在高职阶段开设的课程着重点放在导游人才培养、景区管理、旅行社经营与管理等方面。很明显,中职阶段与高职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严重脱节或者说人才培养目标没有很好地衔接起来,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和相关的对接高等职业学院对《2012年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理解可能存在偏差,导致3+3中高职衔接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方面有不明确或者脱节的嫌疑。

二、3+3中高职衔接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衔接问题

1.公共基础课程的衔接问题。3+3中高职衔接旅游管理专业分段培养教学计划中,中职段的公共基础课程(通识课程)有语文、数学、英语、政治、体育、历史、地理等,课程的开设都符合中职段学生的教育心理、学习心理和他们的心智技能。中职学生所用教程都来自于国家规划教程。但是学生进入高职阶段以后,大部分公共基础课程(通识课程)不在教学计划之内,我们知道,高中生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深造,公共基础课是必不可少的,为什么在3+3分段培養教学计划中没有看到学生接受更高层次的公共基础课程的学习,不能仅仅因为学生的文化基础不好或者说学生上课听不懂老师的授课就不开设这些课程,至少高职校可以有选择性地开设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或对中职升入的学生进行公共基础课程(通识课程)的分层教学,使3+3中高职衔接旅游管理专业的公共基础课(通识课程)的衔接不至于断层。

2.专业基础课程(专业通识课程)的衔接问题。从目前使用三年的3+3中高职衔接旅游管理专业分段培养教学计划中,专业基础课程(专业通识课程)主要有旅游概论、中国旅游地理、旅游礼仪、管理概论、客源国概况、旅游心理学、中国民族民俗等课程。作为从本科院校毕业的专业教师都知道,在3+3中高职衔接中职段开设的专业通识课程其实在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中同样会开设这些课程,只不过课程研究的内容、范围和理解的难易程度有所区别。我个人认为中高职衔接的核心就是课程的衔接。我们不能说这些课程中职段都学习过了,在高职段就没有必要继续学习了,我认为这种观点是不完全正确的。作为高职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和领导就有必要认真研究哪些专业课程需要衔接,怎么衔接专业教学内容,需要衔接的专业课程的深度和广度需要提升到一个什么程度,这些问题应该留待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进行研究。

3.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的衔接问题。在现阶段使用的3+3中高职衔接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案)教学计划中,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又分为两个方面即学科型专业课程和项目型专业课程。学科型专业课程主要集中于导游类课程、景区开发类课程和旅游市场营销类课程,这三类课程基本上都是属于理论性课程,课程的开设基本上在高职段。项目型课程主要集中于餐饮服务技能、餐饮经营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前厅服务与管理、酒水服务与管理、导游服务技能、导游词设计及景区管理实务等课程。这类课程基本上都是属于服务技能型课程,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要求较高,该类型课程的开设基本上在学生中职阶段就完成了,而在高职阶段却没有看到该类型课程的继续与延伸,因此专业核心课程仍然没有看到有效衔接的迹象。根据《2012年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规定,通过5年或6年学习期间,由对口试点的中职学校和高职学院统筹制定对口专业中高职理论知识课程和技能训练课程,衔接贯通教学体系,使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有序衔接,系统化培养高级技能人才。中专学生在中职段学习掌握的专业技能肯定不能称之为高级技能,学生自然就不能算是高级技能型人才,为什么在高职阶段学生对于专业技能的学习与训练就不能继续上一个台阶?

三、3+3中高职衔接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资源问题

为实现中高职3+3分段培养的更好衔接,还应打破中职学校和高职学院在师资、设备、教材、网络、校企合作等教学资源的界限,在中职阶段营造互利共享的理念、氛围和机制,便于学生继续高职阶段的教育与学习,从而更好地实现共同的目标。教学资源共享首先是师资的合作共享。师资合作共享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学资源优势,使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使用教材、中职高职培养目标实现无缝衔接,两个层级的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的相关制度或者措施,打破壁垒互相学习互相研讨,两个层级的学校教师可以相互邀请互进课堂,达到共同提高共同进步,目的就是真正实现3+3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的有效性。其次是旅游管理专业教材的合作共享。中高职衔接的核心就是教材的衔接,两个层级的教师非常有必要坐在一起讨论通识课程教材、专业通识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的编排与使用,为了不使教学内容重复,在课程的衔接,尤其是专业教学内容的衔接上必须慎重选择和使用教材,两个层级的专业教师有必要认真讨论考虑专业教材内容的删减和增加。因此两个层级的教师必须共同制定专业教材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明确教学进度和教学目标,彻底解决3+3中高职衔接分段培养中的课程衔接问题。

3+2分段培养 篇4

关键词:3+2,高职,数学,分段培养模式

该校自2014年起分别在道桥分院路桥专业和轨道分院工程造价专业各招收1个“3+2”高职本科分段培养班 (以下简称“3+2”) , 学生用“3年+2年”的时间取得本科的学历和学位。数学课一直是我校工科类专业的必修课, 而对于“3+2”来说它的重要性更加的显而易见, 但是对于“3+2”的数学教学与高职学生的数学教学又有极大的不同, 由于这种教学模式还处于起步阶段, 因此, 不断地改进和完善“3+2”的数学教学方法是值得我们研究的。

1 “3+2”学生的定位

高职教育是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 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应用能力, 而对学科的知识体系往往弱化。而本科教育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 注重科研能力, 却与社会的需求脱节。这两种教育的结果导致用人单位招不到满意的员工, 学生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就业市场的供求关系均得不到满足。本科学生往往就业目标比较高, 希望首次就业就能得到一份职位工资都相对较高的工作。然而本科学生虽然有扎实的理论基础, 但缺乏与实际的联系, 不了解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 只能从基层做起, 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所以本科学生在就业的时候往往处于一种高不成低不就的状态。另一方面高职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 可以很快的融入工作, 但由于其理论基础较差, 欠缺对整个知识体系的把握, 因此, 在后期职业晋升的过程中非常困难。在这种背景下, “3+2”培养模型应运而生, 它既保证学生掌握完整的知识体系, 又确保学生满足社会需求, 具有一定的应用能力, 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 因此, 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2 “3+2”学生的特点

首先, “3+2”学生较高职学生相比具有基础好, 整体素质高的特点。然而由于这种模式刚刚起步, 因此, 学生对未来比较迷茫, 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 “3+2”学生虽然与高职学生具有一定的优势, 但与本科学生相比又具有一定的不同, 首先学制上就较本科多1年。因此, 学生会缺乏自信心, 认为自己虽然可以拿到本科学历, 但又没有一般的本科学生好。在这种情绪下, 很容易产生自暴自弃的现象, 从而影响学习的效果。

另外“3+2”在高考报考时属于专科批次, 因此, “3+2”学生部分是未过本科线从而在专科档被录取的学生;还有部分是由于志愿填报失误造成的分数超过本科线, 但没有被本科院校录取的学生。因此, “3+2”学生具有学习水平参差不齐的特点, 尤其是数学学科有的同学高考成绩只有几十分, 有的同学却高达分。这种差距在教学时是极具困难的。如何兼顾好不同层次学生, 是一项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3 “3+2”模式下数学课程的教学方法

3.1 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上“3+2”与高职具有很大的区别。该校高职学生的数学课程只在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开设, 而“3+2”分别在第一、第二、第三及第七学期共4个学期开设数学课。无论从知识的深度还是广度都增加了。在内容上与本科的数学课程是完全一致的, 但难度上有所减少, 并且注重与实际相结合。

3.2 增加学生信心

首先, 很多学生对数学课有种恐惧感, 认为自己的数学一直学得不好, 自己不是这块料, 带着这种思想负担就会对数学课丧失兴趣, 甚至干脆放弃。要及时纠正学生的这种想法帮助学生重拾信心。首先作为老师要在学期开始的时候向学生说明, 大学中的各门课程都是为所学专业的同学量身打造的。不同学校学的课程的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 同学校不同专业学习难易程度也是不一样的。要让学生明白, 他所学习的课程是符合他能力范围的。带着这种从容与自信学生才能学好数学。

其次, 要建立好良好的师生关系, 如果学生喜欢老师, 那么会将对老师的喜欢转化为对这一门课的喜欢。所以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必不可少的, 老师要多了解学生的情况, 不要认为那是辅导员该做的事情, 这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是很重要的。

最后, 数学课是从大一第一学期就开设的, 学生进入大学中最先接触到的课程就是数学课。数学老师也是学生最早接触的老师。学生对大学生活的第一印象与数学课有密切的关系。因此, 数学课学的好坏不仅仅是对这一门课程的影响, 甚至会对整个大学的所有学科产生影响, 甚至对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 该校的数学老师在给新生上课时都要格外注意这点, 不仅仅教授学生数学知识, 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言行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既要教书更要育人。

3.3 因材施教

由于学生的数学水平参差不齐, 因此, 在教学中要注重因材施教。在整体的数学知识体系上要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给学生呈现完整的知识体系, 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根据学生的情况制定适合他们的教授方法, 并且根据学生的听课反馈及时的做出调整。在练习习题的时候, 要根据学生的基础, 以及未来对自己的人生规划, 来做不同的要求。基础差毕业后选择就业的同学只需要完成一些基础的习题就可以了, 而那些基础好毕业后有意向考研的同学就要从题量和难度上均加大。因此, 每一个知识点后的习题都分为A组题和B组题, 老师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学生自己的选择对学生有不同的要求。为每一位同学量身定制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案和学习目标, 这样才能适合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达到最佳的培养效果。这就要求老师要深入的了解每一个学生, 和他们做朋友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制定学习方案。

3.4 将数学建模融入课程

由于“3+2”培养模式是培养应用型人才, 而数学学科是一门抽象的学科, 数学建模的引入很好的解决了两者之间的矛盾。数学建模是用数学模型来解决实际的问题。学生对数学课时常有这样的疑惑, 我学习的这些知识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有什么用呢?数学建模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数学建模使得一个个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应用能力。在学完每一章或每一个知识板块后, 都要研究这一内容在实际中的应用, 并且要联系学生的专业背景。不同专业选择不同的实际问题, 建立数学模型, 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又更加深入的理解的知识点。除了在课堂中融入数学建模的内容, 同时还鼓励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皆在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增加学生自信心, 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为学生将来就业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3+2”高职本科分段培养模式还处于初级阶段, 如何设计教学方法来满足这种模式培养人才的需求是当前每一位“3+2”老师应该研究的课题。尤其对于数学课这样的公共基础课, 对于所有的理工科专业都是非常重要的。该文针对这种模式下数学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研究, 并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完善教法, 以达到更好的培养效果。

参考文献

[1]朱平.高职与本科“3+2”分段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 2014 (5) :61-63.

3+2分段培养 篇5

【关键词】“3+4” 课堂参与度 方法探究

一、引言

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14年江苏省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试点项目的通知》规定,“3+4”专业对于学生的中考分数要求达到当地四星级普通高中录取分数线。作为试点中职学校的一名英语教师和班主任,笔者发现录取的13级,14级和15级学生中的绝大部分的中考分数仅仅是刚刚达到分数线,甚至有的专业还出现了降分录取的情况。这些学生在学习上不够主动,与四星级高中生相比缺少学习兴趣和动力。“3+4”学生在进入中职学校以后会明显有懈怠的现象,具体表现为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提问时往往不知道老师讲到哪里;除了老师要求记录,很少主动记笔记。教师这时如果仍以传统的“满堂灌”或者单纯的知识点讲授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的话,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将不会很高,教师的授课质量也将得不到保证。

二、思考

笔者今年8月份参加了江苏省中职英语骨干教师培训。三名来自不同国家的外教的教学方法令我受益匪浅。他们重视营造语言环境,重视课堂的趣味性,他们常常使用夸大的生动活泼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和我们交流,甚至把自己容入所讲的故事情节。在这几天的学习当中,我通过身边学员们欢乐的笑声深切的感受到课堂参与度的提高带来的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提升。

三、探究与总结

我将这几天以来的笔记进行了整理归纳。总结了以下四种课堂活动:

1.热身活动。

(1)扮演游戏。所有学生围成一个大圈,教师将学生按四人一组分组,分别扮演苹果,梨,香蕉和西瓜。每个人要记得自己的水果种类和位置。教师喊出任一水果的名称。相应的“水果”们迅速移动到其他位置。在职业扮演游戏中,学生们三人或四人一组扮演某个职业,例如教师需要三人扮演,一人假装在黑板上写字,其余两人假装记录。

(2)点名。教师在给学生点名时,学生不需要说到,而是说出国外的城市名或者其他有趣的单词。

(3)问卷调查。教师给学生准备一张问卷,上面有大约二十个问题。所有学生需要尽快的通过互问互答来回答这二十个问题。

热身活动组织的意义在于使学生使用英语交际的思维迅速的活跃起来,从而为下面教师教授新的内容打下基础。组织实施这些活动时应当注意课堂秩序和控制时间。

2.听说活动。

(1)Theft in the Hotel。一开始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只有这个标题。教师让学生猜测时间、地点、人物和可能发生的情节,将相关的词汇写在黑板上。接着,学生分组扮演这一角色,进行交际会话。

(2)Small talk。教师将学生分为内外两圈,学生之间迅速进行交流寒暄,教师喊“change”,学生交换位置和圈外另一个人进行交流。

(3)Listening to a song。听力材料由一般的对话或独白改为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例如流行歌曲或者电影对白等等。教师可以先呈现材料,然后让学生猜测材料的主题,浏览给定的词汇然后猜测可能的答案。

(4)Listening to a Video。教师让学生听一段没有画面的视频,让学生先猜测想出相关的单词作出预测。接着进行小组讨论交换意见。最后由学生按组别进行呈现。

3.音标教学和词汇教学。

(1)三子棋游戏——教师将音标以三子棋的形式呈现出来。

(2)猜词游戏——教师在课件上呈现某个场景的图片并告诉学生自己已经列出与此图片相关的十个单词。学生分组讨论有哪些相关单词并依次把他们写下来。与教师呈现的单词相同得多的组获胜。

4.Readers Theater。教师展示标题并引导学生作出预测。教师在黑板上呈现关于地点,道具,人物,情节的词汇。接着教师呈现文本并带领学生朗读并引导学生注意朗读的语调感情等等。趣味性对于课堂教学来说不可缺少。“3+4”的英语课堂更需要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他们的课堂参与度。

中职英语课堂的活动设计应该更加功能化,职业化。倘若教师能够调整自身角色,由学生学习的督促者与管理者向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与参与者转变,重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体验性的话,那么我相信“3+4”的英语课堂一定会绽放属于自己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章伟央.学生课堂参与的影响因素及方法研究[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04).

[2]郑秋萍.论学生英语课堂参与意识的培养[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10).

3+2分段培养 篇6

根据高职与本科人才培养的优劣势, 依据《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文件精神, 依据江苏省教育厅《关于组织申报2012年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的通知》, 常州工学院与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两校选择“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为试点项目, 采取“3+2”分段培养模式联合进行应用型本科层次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探讨与实践, 而构建纵横协同的模块化衔接课程体系是项目实施的重点。

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目标

围绕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培养, 对接新能源产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结合新能源技术的理论与实践特点, 创新教学理念, 以新能源相关产业为服务对象, 以能力为本位, 以职业实践为主线, 以项目课程为主体, 构建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高职-本科“3+2”分段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整体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制定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培养标准, 兼顾学生就业与升学的双重目标, 以“新能源产业链、知识体系、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纵横协同的衔接课程体系, 制定课程标准, 科学合理地设置“模块化、系列化”新能源技术专业教学内容。

通过项目研究, 推动高职-本科课程衔接贯通, 重点突出长三角地区的光伏产业特色, 深化校校、校企合作, 形成完整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领域高技能复合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构建专业知识结构覆盖整个新能源产业领域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引领示范本校其他专业或同类型高校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 产生广泛的辐射作用。

三、衔接课程体系建设基础

1.新能源相关专业的成功开设, 为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了建设基础。为适应地方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 在对常州及周边地区光伏产业人才需求调研的基础上, 常州工学院光电工程学院2011年在“光伏技术”专业方向基础上, 申报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普通本科专业, 2012年获批。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光伏材料加工与应用技术专业是依据常州市发展规划纲要于2011年建立的, 是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家重点专业, 在专业建设与科学研究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基于两校专业设置的知识体系、技术领域以及服务区域存在统一的同质性, 两校于2013年联合申报了高职与普通本科3+2分段培养模式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 2013年获批。

2.拥有能胜任专业教学工作的教师队伍, 为课程体系建设提供师资保障。常州工学院光电工程学院通过实施多层次的人才战略, 在多年的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中, 逐渐形成了一支能适应高校教育特点和要求, 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富有团结协作和改革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 集合了一批优秀中青年学术研究人才。同时学院加强和企业的交流与合作, 聘请光伏企业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 定期来学校授课和指导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工作。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光伏材料加工与应用技术专业有一支较高业务水平的师资队伍, 8名专任教师中, 有7名专任教师为“双师”型教师。这些都为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高职-本科“3+2”分段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师资保障。

3.良好的实践条件, 为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了硬件支持与信息反馈系统。“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列为常州工学院重点建设项目, 目前已经组建了光伏电池技术实验室、风电实验室、燃料电池实验室以及购买了传热学、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等方面的教学设备。在企业设有光伏教学实训基地, 建有单晶硅片生产实训室、太阳能电池生产工艺实训室和太阳能电池性能测试实训室。

参与院校与多家国内知名企业开展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该专业实训设施完善, 培养条件一流。现有“晶硅生产及检测技术实训区”、“晶硅加工及检测技术实训区”、“太阳能电池组件及检测技术实训区”、“太阳能离网光伏发电技术实训区”等六个校内实训中心。

四、衔接课程体系建设重点

1.衔接课程体系建设思路。围绕长三角地域新能源产业背景, 调研工作岗位对人才知识能力的需求, 以及新能源领域科研人员所必备的知识能力需求, 定位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方向, 构建培养能力结构, 根据能力结构, 确定专业知识体系, 并结合科研课程设置, 构建课程体系, 重点加强前段教育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和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深化后续教育课程改革, 增强后续教育课程的衔接性、实践性和职业性。建设思路如图1所示。

2.衔接课程体系建设方法。通过文献研究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等研究方法, 从全面开展调研、明确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目标、以光伏技术为培养方向, 构建衔接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建设方法如图2所示。

五、衔接课程体系建设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 统一管理, 为衔接课程体系建设提供组织保障。为确保衔接课程体系的建设的顺利进行, 项目合作的三方将成立由两校的校长、企业的总经理在内的领导小组, 成员由两校教务处领导、物资处领导、职教教科研专家等组成。工作小组负责对高职衔接机制、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等提供指导, 协调校企合作、资源共享、院校合作培养机制, 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2.成立教学工作协作组。根据国家、省市有关文件及相关政策, 以常州工学院为主导, 建立由常州工学院、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领导和骨干教师, 以及部分企业的技术专家参加的一体化合作培养教学工作协作组, 开展“5年分段一贯制技术本科”培养体制和机制的改革试验, 加强分段一体化培养方案制定和完善, 健全课程无缝对接和资源共享机制, 共同开展课程模式研究和教学研究。

3.加强高职、本科衔接理论与实践研究。由常州工学院牵头, 建立高职衔接课题组, 吸引骨干教师、职教科研专家、企业技术专家参加, 对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3+2分段培养进行课题立项, 提供专项经费, 加强理论研究对实践的指导, 跟踪项目进程,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不断完善课程体系方案。

4.增加经费投入。常州工学院、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将给予配套经费支持, 主要用于开发人才培养方案、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建设、开展教研活动、课题研究、教师技能培训、工程实践与技能训练材料消耗、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训练项目、企业实习等经费补助等。

5.加大专业教师的培养与锻炼。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 加强合作院校教师队伍建设, 依托企业, 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相关人事制度;聘任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 提高持有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教师比例。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Z].教职成[2011]9号.

3+2分段培养 篇7

在这个大背景下,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作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联合武汉市应用型本科院校,进行了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的试点。本文以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软件技术专业为例,探讨如何构建“3+2”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课程体系。

1. 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的支撑理论

“3+2”分段培养模式,也叫“专本衔接”模式,是指按照三年专科、两年本科的方式完成学业。第一阶段结束,学生既可直接就业,也可继续学习。以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实施的“3+2”试点专业为例,软件技术专业试点班学生完成高职阶段的学习,获得大专学历,此时学生可以选择直接就业。也可以通过考核进入东湖学院继续深造,完成相应的学分,即可获得本科文凭和学士学位。高职阶段与本科阶段的人才培养方案既相互统一,又具有独立性,非常灵活。

人才的分类有很多种,其中一种将人才分为四类,即技术型人才、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当前产业的转型升级要求职业教育大力培养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市场迫切需要这两类人才。无论是普通高等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其课程体系决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不同类型的学校在人才培养上的主要区别体现在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安排的比例上。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则由课程间的依赖、衔接和配合构成。

2. 课程衔接分析

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中,课程衔接的关键在于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构建。要完成好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的课程衔接,必须处理好以下两个核心问题。

第一,处理好高职和本科两个阶段的培养目标。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的总体目标应定位于“培养会动手、会研发、会管理、会发展的‘四会型’高等职业技术人才”。

第二,衔接的设计应着眼于在有限时间内满足就业和升学的需要。学生首先进入高职的“3+2”班,按照既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完成学业;但是这些学生不一定要全部升入本科,学生需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和意愿,通过考核,才能转入本科院校继续学习。这就要求分段式培养必须同时满足就业和升学两种需求。

3. 课程衔接的策略

在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的实践探索中,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软件技术专业逐渐摸索出了课程衔接的有效途径,构建了“整体规划、分层设计、模块化教学”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强调五年一体化设计,在高职阶段,考虑到学生就业和升学的两种需要,把顶岗实习分成两部分:就业的同学参加顶岗实习A和顶岗实习B;升学的学生只参加顶岗实习A,随后做好升本考核准备。具体做法:在高职阶段,按照真实岗位的任务要求,把课程分解为基本素质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和综合职业能力模块;本科阶段则将课程分为公共模块、专业理论基本模块、专业扩展模块和综合实践课程模块。在课程体系衔接中,整体考虑两个阶段各门课程的学时分配问题。

4. 结论

综上所述,高职本科联合培养的专业课程开发,要充分体现技能与理论并重的准则。只有将两个方面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实现“3+2”联合培养的最终目标,走上不断提升高职教育层次和质量,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可持续化道路。

摘要: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将高职与本科教育结合起来,共享教育资源,提升高职教育层次和质量,是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可持续化道路。其中,课程的衔接和设置在当代职业教育体系中起到关键作用。本文探索了课程衔接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策略。

关键词:高职,本科,分段培养,课程衔接

参考文献

[1]何静.高职与本科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体化设计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2014,(9):3-4.

3+2分段培养 篇8

本学年我有幸担任了我校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3+2”分段培养模式的第一批实验班的英语教学工作, 这些学生全是海南籍的学生, 经过一学年的教学实践, 我发现有的学生英语基础薄弱, 导致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 缺乏学习动机, 出现知识衔接断层现象, 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课堂教学效果受到影响, 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 将妨碍英语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正常发挥, 不利于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 为此, 我对英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认真思考并做了教学实践摸索, 我发现, 英语教师必须改变以往单向的"一言堂"的教学模式, 充分利用任务型教学方法, 有组织, 有计划地组织师生双边互动教学活动, 才能较快地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彻底改变学生被动学习英语的状况, 摸索出一套高效的教学方式。

高职院校的学生的期末成绩的计算以平时40%和期末60%两块来算总分的, 我在教学中应用的任务型教学法的大前提是要求学生在完成教师布置的一个个教学任务中 (比如, 通过口语情景对话, 默写英语单词和短语, 朗读英语课文, 翻译英语句子, 抢答问题等一系列的课堂教学任务) 积累学分, 不完成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的学生, 平时没有学分, 这给学生一个危机感, 改变学生上课懒惰不愿回答问题的局面, 教师要明确告诉学生, 必须通过他们自己的努力来完成一个个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 才能保证期末考试有及格的可能。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证明, 这种任务型的教学方法比传统的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好得多, 可以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英语水平, 实现和完善了教师的教学方法, 给学生学习英语提供了一个起到很好的教学环境。

二、任务型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优势

任务型教学法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外语教学模式, 倡导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在“做中学”, 鼓励并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设计的各种任务活动, 运用英语语言技能来完成学习任务, 这是一种教学目标明确, 计划性强, 有组织的师生双边互动的教学模式。教学法专家认为, 学习语言要遵循“意义至上, 使用至上”的原则, 在任务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想办法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运用语言上来, 让学生体验到学习英语语言的乐趣, 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自学英语的能力, 激发学生英语表达的欲望, 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任务型教学法有三个主要环节:前任务环节、任务环环节和后任务环节。任务型教学法通过教师给学生布置英语学习任务, 引导学生完成特定的学习任务, 让学生在熟悉了解英语学习任务的基础上, 通过学生组成的英语小组的共同努力来完成教师交给的学习任务, 学生要在教师要求的具体任务下模拟真实的学习场景完成英语任务, 学生在英语模拟学习中获得了学习经验, 提高了学生的英语语言交际水平。任务教学法创建了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励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 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掘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的语言运用能力, 克服学生学习英语的心理障碍, 使得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大大提高。所以说, 任务型教学法是值得推崇的一种高效教学方法, 英语教师若能很好地运用这种高效的教学方法, 将有利于学生英语水平的快速提高, 较好地实现英语课堂教学预期目标。

三、任务型英语教学的前任务环节

前任务就是英语教师课前的Brain storming环节, 教师把学习任务通过一个个有趣的课堂教学导入, 让学生置身于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的有趣的情景中, 这时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兴奋状态, 教师的课堂导入激起了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兴趣, 学生进入了学习模式的参与任务环节。前任务环节是英语课堂导入环节的常规课堂教学程序。在任务型英语课堂教学的导入中, 英语教师应该注重英语导入任务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教师应向学生提示与教学任务有关的重要英语词汇, 给学生介绍中美文化知识的背景及差异, 帮助学生了解学习任务的内容和准确性, 降低学生完成英语学习任务的难度, 增强学生完成任务的决心和信心。例如:我在教授《大学英语》Book I Unit 1 Oral work----My college, 这个话题范围很广, 教师提示学生可以选择谈论学校的图书馆, 运动场, 食堂, 寝室, 教室等有关的话题, 学生们对这些熟悉的话题小组进行选题和讨论, 学生们最终选定一个大家乐于谈论的话题,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 分派各自的角色, 学生收集英语会话素材, 让学生熟悉话题中的英语句子和单词, 了解中美文化的差异, 经过学生们的多次编写和修改, 学生们围绕自己选定的话题反复练习表演, 最后达到熟练流利的程度, 学生们能脱稿上台表演, 这将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有跃跃一试参与谈论话题的学习热情。

四、任务型英语教学的任务环环节

任务型教学任务环环节是实施任务型课堂教学的核心部分。此时, 教师引导学生熟悉新知识内容, 围绕主题进行英语语言的训练, 学生通过完成英语学习任务, 掌握了把新知识转化成在模拟真实情景中运用英语的实际能力。任务环环节就是在前任务实现后, 学生进入到学习新知识环节。在学习新知识环节中, 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围绕教师布置的任务, 由小组选定的话题的目标要求来进行的, 这个环节特别需要教师的提示和指导, 让学生明确会话的方向, 不至于跑题, 在小组长和教师的帮助下, 对学生选定的会话内容进行修改、完善, 学生在做好上述准备工作后, 就实现了学生形成知识迁移的环节, 学生将所编写和修改好的英语对话灵活运用到会话任务中, 形成了学生熟悉实际生活中的关键环节。

例如:我在教授《大学英语》Book I Unit 1 Oral work----My college这个话题时, 脱稿将学生分成2人小组, 小组讨论:选一个大家愿意说且熟悉的话题来准备, 在任务环节环节, 我将学生分成几组, 让学生自编会话或在图书馆或在网上收集会话资料, 小组长组织大家进行角色分配, 最后整理会话材料, 可以由小组成员写好后请老师提一些建议, 修改一些语法错误等等, 最后通过学生们一周的英语口语练习, 达到能流利地脱稿且能模拟情景会话的程度。这些学生熟悉的话题, 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激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英语情景会话中去, 在学生准备好教师布置的任务后, 学生们都有了要参与表演展示学习任务的欲望, 此时, 教师要求学生分组上台汇报表演, 学生就在汇报表演中完成了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 同时, 学生们也在其中享受到了完成任务成功的喜悦和成就感, 师生都达到了教学双赢的学习目标。

五、任务型英语教学的后任务环

任务型教学的后任务环节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新知识后, 学生对新知识要进行巩固学习, 这时师生需要互动合作, 在学生对新知识基本掌握之后, 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类似的, 可以让新知识点迁移的场景活动方案或提示, 供学生参考取舍, 最后达到自主运用。这一环节是学生运用新知识达到最高级的迁移的环节, 学生能自如地活学活用的运用新知识。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让学生获得自我成功体验和喜悦。例如:《大学英语》Book I Unit 1 Oral work----My college时, 通过学生带着英语任务完成汇报表演后, 在每组学生向全班同学汇报表演后, 看哪组的完成任务的效果最好, 教师也可以带着全班同学评出等级或打分, 或现场评比, 教师给予鼓励和加分, 教师可为每一个或每一组学生打分, 让表现好的学生有完成任务的成就感, 老师给出的这部分学生的成绩就会高, 学生就积累了自己的高学分, 对英语学习就更有自信心和兴趣。学生在参与教师或教材精心设计的任务型学习活动中认识掌握了英语语言的学习和灵活运用语言的技能, 教师要发现问题, 找出规律, 归纳知识, 让学生有感受成功的愿望。

任务型教学法是英语语言教学的有效途径, 同时它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因此, 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大胆创新实践, 在教学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推广高效任务型英语教学经验, 让任务型英语教学法在“3+2分段培养”英语教学模式中发挥更大的效应, 努力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让英语教师每上一堂课都有成就感。

六、任务型英语教学评估

任务型英语教学评估环节, 教师要在最大程度上能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 在教师布置的任务的驱动下去学习英语语言知识, 熟练掌握英语学习的技能技巧, 这种教学法能让学生完全投身到任务情景的氛围中, 学生处于一种主动、积极的兴奋状态, 能激发学生完成任务的迫切需要, 教师可以在该环节针对学生在活动中出现的问题, 与学生共同分析, 为学生指出优缺点, 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完善进步。

任务型教学为英语教师提供了多层次、多角度、多形式地评价条件, 英语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的表现, 对学生做出形成性评价, 教师还可以把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如平时课堂表现, 期中和期末考试等) 相结合, 对学生一学期的学习做出全面、综合的评价。

任务型英语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不但要求英语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 而且要求英语教师将英语的试题设计和教案进行相应的改变, 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学生掌握英语知识的能力和潜能来, 对教学也能产生有效的推进作用教师把学生置于一种真实的情景教学的英语学习环境中, 学生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如何完成任务上, 身临其境, 让学生体验到学习英语的巨大乐趣, 获得完成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后的成就感, 有利于培养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和自我学习习惯的形成, 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英语试题中的任务应具有真实感, 测试的英语任务应具有多样性, 设计英语任务时应控制好任务的难度, 最后是评分过程应确保评判有较高的信度。

采用任务型的测试不同于传统的标准化试题测试, 对学生成绩的评判不能采取简单的机器评分或客观评分方式。要确保公平全面地评价学生的语言能力, 试题设计者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 提高试题的评分信度。首先, 评价的目标与标准要公开, 学生要了解通过完成何种任务, 他们要运用哪些技能或展示哪些语言能力;其次, 这些标准必须清楚地说明学生应表现出来的语言行为以及这种行为应该在何种条件和环境下表现出来。综上所述, 任务型教学法在高职英语“3+2分段培养”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非常有必要, 也是非常重要的。

摘要:高职英语“3+2分段培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着重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 学生通过5年的英语学习, 要达到相当于本科生英语四级的水平, 这要求英语教师采用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 , 充分挖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才能高效完成预定的课堂教学计划。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现状,应用环节,任务型教学法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刘润清.外语教学与学习,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教学部高等教学司.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3]袁昌寰.任务型学习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实践[J].课程-教材-教法, 2002.

[4]程可拉, 任务学外语学习研究,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3+2分段培养 篇9

“3+2”分段培养首先以高职院校的名义,通过普通高考招生,由高职院校参照本科培养方案及自身高职院校培养特点,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高职院校学习完3年专科课程后在获得全部学分的前提下,通过一定的转段考核,合格者进入本科院校继续学习至修满学分毕业获得相应的文凭及学位。

一、“3+2”分段培养衔接课程体系构建分析

(一)“3+2”分段培养衔接课程体系构建关键点

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社会需求的专业型人才,有很多关键要素,师资、环境、管理、课程体系、教学基础设施以及学生自身素养等,然后这些要素中最关键的是课程体系的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更好地去衔接3年专科和2年本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推进专业设置、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体现了课程衔接和课程体系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关键作用已在国家层面受到重视。

“3+2”分段培养的关键在于构建衔接课程体系,这就要求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实现一体化。苏财院为了做好“3+2”分段培养解决了两个关键点。

1. 课程衔接的起点

分别对高职和本科两个阶段的培养方案进行比较分析,明确各个阶段的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培养的会计学专业学生是能适应各类企业基础会计工作,其工作岗位主要是出纳、往来会计等技术人才;本科院校注重的是一种能力上的提升,使学生能成为从事财务方面的控制管理等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其工作岗位有成本会计、总账会计、财务主管等。

2. 课程衔接的目标

进行“3+2”分段培养的学生最集中的两个目标就是升学与就业。苏财院与南审的“3+2”分段培养,采取的是独立建制班的形式,设置一定的考核方式,达到要求的直升本科,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学习意愿及能力,完成相关的考证,考核分达到转段要求才有资格进入南审继续学习。苏财院的南审班在生源方面较普通专科班级有很大优势,录取平均分高出30分。这部分学生更多的对升学有更高需求,百分之八十的学生在入学初就为自己设置考研的目标,所以针对升学需求南审班的接口课程要求更高,为的是学生有机会更好地接受本科教育。

(二)“3+2”分段培养衔接课程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

从江苏省开展“3+2”分段培养试点情况来看,高职与本科院校都意识到衔接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在构建衔接课程体系时,如果简单地将课程衔接理解为知识上的准备和技能的延伸,将本科和高职学段的课程体系进行简单的叠加;又或者把高职学段学习作为本科学段的“预科”阶段,就会使高职教育出现回归学术化状态的趋势。总结当前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课程体系的主要问题如下:

1. 文化基础课程脱节

由于三年学制的限制,普通高职学生没有办法学到本科所要求的基础性内容,尤其是数学类课程、英语类课程。针对基础课程方面,苏财院对南审班单独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基础课程的学习,使“3+2”南审班的学生不输本科班。加强对英语四六级的要求,使得初级四级通过率达到百分之五十。

2. 专业课程重复或雷同

高职学段和本科学段的很多专业课程内容相似,有的甚至连课程名称都一样。这样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阻碍学生对后续专业课程的持续学习。会计学专业中中级会计高职有设置,本科也有相应的课程,但是出于对学生能力的考虑,苏财院的“3+2”南审班只针对与初级会计相对应的部分进行深入讲解。

3. 理论课与实践课不匹配

大部分高职学段强化实训教学、社会实践和顶岗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要求实践类课时占总教学学时的50%以上。本科学段还是按照学科体系,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苏财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重视仿真实训教学,如VBSE实训,使学生真正了解企业的运作。

二、“3+2”分段培养衔接课程体系构建策略

(一)高职与本科衔接的“四平台、四衔接”课程体系

首先找准办学定位,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探索既能体现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又能体现本科教育的“高等性”的最佳结合点。并在此基础上,以“会计专业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为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基础,注重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系统化构建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的“四平台、四衔接”课程体系。

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实现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的核心。“四平台、四衔接”课程体系体现了专本衔接贯通、一体化培养人才的思路,高职阶段和本科阶段均由通识基础课平台、专业课程平台、实践专项平台和素质拓展四个平台组成,四个平台在横向上层层递进,在纵向上贯通衔接。两个层次的四个平台之间相对独立又横向联系,实现知识、技能和素质的综合培养。在每一个平台中,可构建成若干子平台,每一个子平台包括一门或多门课程。在构建课程体系时,要整体考虑高职、本科两个学段八个平台课程的学时分配(见下表)。

(二)高职与本科衔接课程设置的反馈系统

通过行业需求调研、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典型工作过程分析和工作任务分解重构来构建高职阶段的课程设置;通过行业工程技术需求调研、行业标准要求研究、行业规范分析和领域拓展分析来构建本科阶段的课程设置;两个阶段的课程设置融合为“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课程体系”。高职与本科院校共同制定课程标准,编写校本教材,优化师资队伍,提升实践教学条件。通过毕业生跟踪调研、行业评价、企业评价、专家评价等多方评价机制,反馈到课程开发的源头。最终,构建一套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全程跟踪、高效反应、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反馈系统。

(三)开展“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的课程和教材建设

以苏财院会计专业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为例,学校与用友新道科技有限公司、厦门网中网软件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合作,共同开展会计职业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基本技能等专业平台课程建设,开展企业财务会计、会计信息化、成本核算与分析、税费计算与申报等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出版或修订《会计职业基础》《企业财务会计》《会计信息化》等专业教材。

摘要: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是建立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之一,而课程衔接则是“3+2”分段培养的关键,构建衔接课程体系是解决“3+2”分段培养课程衔接问题的迫切需要。基于当前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课程衔接的现实问题,以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会计学南审“3+2”为例提出了“四平台、四衔接”的课程衔接思路,构建了“二学段、四平台”的课程体系,实现高职与本科课程在垂直(继续性)与水平(整合性)的衔接,以达到培养“应用特色+本科底蕴”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关键词:高职,本科,衔接课程

参考文献

[1]何静.高职与本科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体化设计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研究,2014(9).

[2]王明伦.三个关键词勾勒高职本科真容[N].中国教育报,2014-01.

[3]胡春光.课程衔接:含义分析、学理基础及主要问题[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0(4).

3+2分段培养 篇10

一、搭建企业化管理架构, 并明确岗位职责

在实施“班级企业化管理”模式中, 班级虚拟成一个企业 (如: ××公司) , 按企业运营模式, 搭建企业化管理架构, 并明确岗位职责。 董事长由班主任担任, 下设总经理 (相当于现任班长) 、各部门经理 (由各班干任职) 和普通员工 (班级其他成员) 。

实施班级层级管理, 明确岗位职责, 部门与部门各司其职, 各负其责, 主职辅职之间加强沟通与协调, 共同致力于班级建设和管理, 营造一流班风学风。在日常工作中, 总经理实际负责管理班级各项工作, 带领部门经理开展企业 (班级) 日常活动, 管理企业 (班级) 日常事务, 其工作直接对董事长负责, 同时接受各部门经理的监督;部门经理负责管理好部门成员, 开展部门对应工作, 其工作既要对总经理负责, 同时也要对整体班级负责, 随时接受纪检部门和广大班级员工的共同监督。普通员工除认真完成好本职工作外, 还要作好对企业 (班级) 管理的监督, 发现问题时及时向相关部门反馈。

二、虚拟企业管理制度, 营造企业化管理氛围

通过在班级管理中制定适合本企业 (班级) 的管理制度。比如部门经理管理条例、卫生制度、宿舍管理条例、工作制度、5S管理制度等, 将企业文化和对员工的要求和标准引进班级管理, 把员工要求和标准直接纳入班级管理规制中, 更好地融入企业培养人才机制, 使得企业 (班级) 的运营有章可循, 有规可依, 照章办事。

班级模拟企业的管理制度和行为规范, 让学生更了解企业的管理机构设置, 既为自己制定工作目标, 又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企业 (班级) 内部形成一个良好、公平的竞争激励机制, 各部门也会相互比着干, 比活动, 比业绩, 比进步, 比创新, 积极营造创先争优氛围。

三、引入“虚拟工资”, 奖优罚劣

引入“虚拟工资”, 规范工资发放制度, 明确奖惩机制:总经理、 部门经理和员工学习、工作、生活各项都与薪资挂钩, 进行绩效管理评定, 每月员工工资总额=基本工资+绩效工资, 当员工认真完成工作任务并取得相应成效就根据“奖励部分”的规定予以加薪, 奖优罚劣。“虚拟工资”的记录与汇总由财务经理负责, 每月计算一次, 评出“优秀部门经理”、“优秀员工”等, 并标榜公示。学期末总结, 评选优秀和先进个人和组织, 予以频发证书和奖品, 以资鼓励。

学期末将组织全体员工对各部门经理在任期内的综合表现进行民主测评, 内容包括学习成绩、业务水平、工作积极性与责任心、组织能力、 沟通协调、语言表达及活动组织的效果等方面, 根据测评结果奖优罚劣, 保持干部队伍的活力和竞争力, 增强责任心, 提高服务意识, 保证班级企业化管理工作高效运行。

四、加强校企合作, 企业实践与企业宣传两联动

进一步推动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 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实地考察、 参观活动, 交流学习, 邀请企业HR到校宣讲, 使学生更加贴切地了解职业信息和市场需求, 提高职业认知和职业技能。开展商务型人才培养, 课程嵌入实践, 在学校创建“3+2人才孵化基地”作为实习实践平台, 对接企业与商务英语“3+2”分段专业达成校企合作、共赢发展——进行实质性的实践性教学, 让学生在实践中更真切地感知企业文化和理念。

加强企业文化宣传, 通过班级宣传栏、多媒体平台 (QQ、微信、微博等) 全方位多角度宣传优秀企业文化, 在课堂中通过企业案例分析嵌入企业和职业认知, 在各项班级项目活动中引入企业元素, 如在班级公众平贴上了企业管理制度、企业奖惩条例、员工绩效考核表、员工荣誉榜等, 有意识地营造企业氛围:通过这些形态的模拟演练, 加深了学生企业意识的直观感受。

五、结语

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引入企业化管理模式, 让学生通过了解和学习企业文化、企业制度等, 感受企业氛围、企业文化, 感悟企业精神, 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 为将来适应企业的管理模式, 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 实现与市场企业的无缝接轨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3+2”分段班级是高职院校学生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这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 为提高“3+2”分段学生适应企业的管理模式, 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 本文以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3+2”商务英语专业为例, 引入企业人才管理模式, 探索新的班级管理模式:通过模拟企业环境进行班级项目管理, 感受企业文化, 感悟企业精神, 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能力, 为将来适应企业的管理模式, 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 实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高职院校,3+2分段,班级,企业化管理

参考文献

[1]展志恋.初探班级企业化管理---提高职业综合素养[J].职业, 2014 (09) .

[2]胡延斌, 王程.班级管理的企业对接[J].教育与职业, 2010 (16) .

[3]田静.实施“班级企业化管理”模式初探[J].教育管理, 2013 (02) .

上一篇:安全协议评估下一篇:资源调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