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段教学模式(共12篇)
分段教学模式 篇1
高职英语一直是高职教学的公共课程, 致力于提高学生英语水平能力, 是英语教学的一个终极目标。英语能力在全球联系日渐紧密的现代化社会更加显得更加重要。英语如此重要, 上至教学领导与教师, 下至广大学生与家长, 都非常清楚提高英语应用能力的重要性, 可是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基础大家也很清楚, 由于各种原因, 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基础非常薄弱, 即便是在这样薄弱的基础之上, 教学改革者还是信心满满地进行了各种尝试, 从教学内容, 教学方式, 考试内容与考试方式等等方面都进行了改革。我们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所有接受高职英语教学的学生, 都能够在既定的英语教学目标设置下, 真正形成和提升与自己英语能力基础相适应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只有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才能达到高职高专教育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总体目标。从2002年起, 国内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陆续实施分级教学以更好地因材施教, 从而提升学生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 那么实施现状与成效如何?是否有更好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本文将具体阐述如下:
1 高职英语分级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从2002年起, 国内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陆续实施分级教学, 分级教学是教师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 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计划, 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分级教学可以让不同基础层次的学生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有利于整体英语水平的提高。因此, 高校应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 实行大学英语分级教学, 可以有效提高不同级别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真正达到“因材施教”的目标。
经过笔者对湖南省内的主要高职高专院校的调查发现, 在实施英语分级教学的改革中, 各个学校的做法基本相同。通过参考高考英语成绩或入学时进行英语考试的办法, 把学生分成了A、B级或A、B、C级, 或快班和慢班进行教学。实践证明, 这种分级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分级教学充分体现了古代教育家孔子的观点:教育必须要因材施教。客观上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 根据水平的差异去编排不同等级的英语课程进行授课, 这样可以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的高低合理安排教学。这样的安排有2个好处:一是可以避免原始班级里英语基础超级薄弱的学生听不懂课的尴尬与烦恼;二是让英语基础相对较好的优生能加快英语学习的步伐, 不至于陪伴着别的同学慢慢游的现象。改革实施的结果证明, 分层教学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习的效果, 既能实现对A层级别学生的高级培养目标, 又能防止C层级别学生彻底丧失学习英语的兴趣。分级分层的英语教学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 有利于培优补差并合理开发不同基础学生的最大潜能。但是这种教学方法也存在不足。分级教学法能够较好地从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但在第三层次上较难有突破。
高职英语分级分层教学的改革有十几个年头了, 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从实际考试成绩来看, 分级教学取得了成功, 但是现有的分级教学形式只是局限于大学一年级的公共英语教学, 是不是高职高专学生在考完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B级之后就不用学英语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学生在学完大一的公共英语之后, 为了今后的工作需要和自身的发展, 肯定还要进行专业英语和行业英语的学习, 可是由于大多数院校一般都在大一时期就已经把不同专业的学生编排在分级班级里进行授课, 导致只是局限于公共英语的授课, 学完公共英语之后, 停止分级教学, 学生回到原来的专业班级学习, 有的班级开设了专业英语课, 就有机会学习专业英语。个别专业的班级没有开设专业英语课, 那么在大学学习英语的机会就没有了, 更别说有机会学习专业英语了。这种做法可能违背了教学目标。也没有充分体现“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指导思想。可以说目前的教学只能够从公共英语的角度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没有能够从行业英语的角度或者从服务学生的专业和未来就业与发展的角度培养学生, 因此, 体现出一定的局限性。
既然单纯的分级教学满足不了高职英语教学的需要, 就有必要在此基础上构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2 高职英语“分级+分段”教学模式构建
高职英语“分级+分段”教学模式是指在入学之初将非英语专业新生按照不同英语水平划分为A、B、C三级来进行分班, 分三个级别分别接受公共英语的教学。分段, 在这里指学生在完成第一年第一段的基础阶段的学习任务和目标后, 通过选修加必修的形式, 自由递进到第二年第二段的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的专业学习阶段和考取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大学英语CET4级证书阶段, 从而突出“两段”学习模块的递进性和专业性, 加强学生的英语知识的实用性和应用性, 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
学生在经过一年的学习之后, 进入大二, 各自有各自的打算, 有的学生选择专升本继续深造, 有的学生选择出国深造, 有的学生毕业后直接就业, 有的可能选择自己创业。如果说第一阶段的分级教学是根据学生的英语基础和能力来划分的, 那么说第二阶段的英语教学就是完全根据学生今后的发展和需要来划分的。第一阶段的分班比较客观, 基本根据考试成绩来划分, 而第二阶段的分班就比较复杂, 分班的根据可能包括学生和家长的意愿, 学生的英语基础, 学生的专业等等。对于打算选择专升本继续深造的学生, 学校可以为他们专门开设应付升学考试的课程, 有效帮助学生顺利通过今后的升学考试和本科毕业时的学位英语考试;对于打算毕业后出国留学的学生, 学校可以为他们开设托福、雅思、IGCSE英语 (第二语言ESL) 、IGCSE英语 (第一语言) 、SAT、A LEVEL英语等等课程;对于打算毕业后直接就业的学生, 学校应该按照专业分类, 根据学生今后的就业岗位与就业环境与英语是否有很大的关联的不同, 分别设置侧重点有所不同的行业英语等课程。有条件的高职高专学校, 在大的专业内部, 因为学生人数足够多的还可以进行分级分班授课, 将专业 (行业) 英语也进行分级 (A、B) 教学, 将分级教学进行到底, 以便于英语基础不同的学生, 在毕业后的就业岗位上朝着不同的方向拓展。对于打算毕业后自己创业的学生, 学校应该可以允许他们选修其它的课程代替专业英语课程, 修够学分就行了, 没有必要强行一定要学专业 (行业) 英语。只有这样, 才能根据不同学生的基础和他们的各自不同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形成高职高专英语的“分级+分段”教学模式。
3 英语“分级+分段”教学模式
建构需注意以下五个必须:
1) 必须明确恰当的分段时间。什么时间分段?是在学生入学一个学期还是入学一个学年之后进行分段教学呢?笔者认为最好是在学生入学一年后进行分段教学为好, 原因有二:一是新生通过一年的分级分层学习之后, 各自在原来的基础之上有较大的提高, 这为今后的英语学习或专业 (行业) 英语学习奠定了好的基础;二是学生经过一年的综合学习与锻炼, 可以较清晰的认识毕业后的自我发展方向, 不再是入学时的懵懂青少年, 已经开始转向自我规划。在大学二年级进行分段教学时, 学校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生今后的规划目标, 在征求学生、授课老师的的意见基础上, 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班。
2) 必须做好面对极大的教学安排和教学管理挑战的心理准备。由于分段教学后, 学校的英语教学班级就会名目繁多, 课程内容多样, 有的课程可能是全院性质的公选课, 有的课程可能是系部的选修课, 这给教学管理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这就要求教学管理者与时俱进, 适应新的教学变化。
3) 必须挑选合适的上课教材。由于第二阶段根据不同学生的今后发展需要进行分班教学, 因此, 科学挑选第二阶段不同种类班级的英语学习教材尤为重要。一般今后打算专升本的学生英语基础比较好, 可以考虑选择与自考英语教材相匹配的教材, 以便他们今后在升学考试和学位英语考试中得心应手, 虽然这会有应试教育的嫌疑, 但是对学生升学和本科毕业有好处。对于毕业后打算出国留学的学生, 教师要参考托福、雅思、IGCSE英语 (第二语言ESL) 、IGCSE英语 (第一语言) 、SAT、A LEVEL英语等等课程做出综合考虑, 所挑选的教材要能够集中强化和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的英语应用能力。对于毕业后打算找工作就业的学生, 教师要根据学生专业的区别, 选择不同的专业 (行业) 英语教材, 这种教材比较好找, 现如今的出版社有很多的专业英语教材可供挑选, 只要挑选难易适中的教材就行, 对于这样的学生, 最好要进行实训操作训练, 比如说外贸英语函电实训, 会计英语实训, 计算机英语实训, 口译实训等等, 实训教材最好根据学生的水平和今后工作的需要, 组织教师自行编写, 会更有针对性, 更适合学生的需要。
4) 必须合理分配不同特长的任课教师。这种“分级+分段”的教学模式对任课教师也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分段教学后, 学校的英语教学可谓是百家争鸣, 百花齐放, 课堂的教学内容各具特色, 这就要求学校安排专长不同的任课教师任课。如果教师不能够针对学生的今后发展来安排内容, 或者说没有能力紧贴学生的发展目标来开展教学, 那么高职英语的分段教学就失去了意义, 只是徒有其表而已, 学生只是换到了不同的班级上课而已, 教师教授的内容大同小异, 这就失去了教学改革分段教学的意义。因此, 在新一轮的高职英语课程改革之前, 学校可以派送教师去参加不同的进修, 比如说参加托福、雅思、IGCSE英语 (第二语言ESL) 、IGCSE英语 (第一语言) 、SAT、A LEVEL英语等等课程的进修, 或者进入到不同企业参观学习, 感受各个行业对英语的要求程度。
5) 必须落实现实可行的科学考核方式。只有在科学的考核基础上, 我们才能够让随时了解学生对英语的掌握能力同时可以检验教学效果, 为今后的教学计划调整提供依据。一旦考核方式缺乏创新和灵活性, 依旧古板老套, 那么分段教学改革就失去了意义, 更别说改革成效了。
4 结束语
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在入学成绩、知识基础、学习策略以及学习动机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面对学生诸多方面的差异, 我国高职院校延用多年的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学内容、统一教学方法和统一评价方式的“五统一”传统英语教学模式已经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了其自身的局限性, 难以满足不同水平和不同要求的学生学好英语的要求, 更别谈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因此, 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高职英语分级与分段教学改革, 进一步体现了高职总体改革目标和方向——“以服务为宗旨”, 既服务学生的长远发展, 又服务学生今后的就业。高职英语“分级+分段”教学模式, 可以简化为“三级两段”的教学模式, 应该可以有效提高高职高专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生活当中, 根据当时的行业、话题、情景、文化背景以及各自的身份地位讲出得体恰当的话, 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
参考文献
[1]Richardson J C, Platt J, Platt H.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Applied Linguistic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392.
[2]徐国庆.职业教育原理的元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 (13) :5-8.
[3]刘黛琳.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现状调查与改革思路[J].中国外语, 2009 (6) :77-83.
[4]刘黛琳.高职高专外语教育发展报告[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发展报告, 2008:226, 253.
[5]徐小贞.论职业英语真实性评价体系的意见与实施[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2) :13-18.
[6]刘润清, 韩宝成.语言测试和它的方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23.
分段教学模式 篇2
题目:《分段计费问题》教学设计
科目: 数 学
学校: 鹤峰小学
姓名: 郑 国平
联系电话:***
《分段计费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16页例9,练习四第6~9题。学情分析
本堂课是解决“分段计费”的实际问题。虽然这类题有一定的难度,但学生是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的,日常生活中“水费、电费、话费、车费”等很多实例学生们都有所接触。同时这类题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学后能常有所用的知识,学生还是有一定的探究欲望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现实生活中出租车费计费特点理解“分段计费”的含义,学会用“分段计算”和“先假设再调整”的方法解决“分段计费”的实际问题。
2、通过回顾与反思引导学生建立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方法,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情境,数形结合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2、通过分析,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思路与方法解决问题。
3、通过回顾与反思引导学生建立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方法。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分段计费”的含义;掌握解决“分段计费”问题的两种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对“先假设再调整“的计算方法的理解及灵活运用。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都坐过出租车吧?你有没有注意到出租车是怎样计费的呢?(让学生说一说)师:看来,同学们虽有坐过出租车的体验,但对出租车的计费方法了解得并不清楚。下面我们就一起探究解决出租车计费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分段计费问题)【设计理念】: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体验数学的价值。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出示例题,理解题意。km以内7元;超过3 km,每千米1.5元(不足1 km按1 km计算)。行驶6.3千米要付多少钱? 师:这里让我们解决的实际问题是什么? 生:行驶6.3千米要付多少钱?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什么信息呢? 学生说一说。
师:也就是要知道出租车的收费标准。
出示收费标准:3 km以内7元;超过3 km,每千米1.5元(不足1 km按1 km计算)。
师:怎样理解出租车的收费标准?为了便于同学们理解,我们画图演示一下。先画
一条横轴表示出租车行驶的里程数,再画一条纵轴表示坐车所付的费用。“3 km以内7元”是什么意思呢?(学生说自己理解的意思。)师:(动态演示)非常好,比如行驶1千米要付几元?行驶2千米呢?行驶2.7千米呢?3千米之内7元包括3千米吗?(学生思考回答)师:也就是说从起步开始,只要不超出3千米就付7元。师:如果行驶4千米又要付多少钱呢?为什么? 5千米呢?(学生思考回答)题目中的乘客坐了6.3 km的路程,又该按多少千米来付费呢?(学生思考回答)教师:真棒!不足1 km按1 km计算,也就是说我们要采用“进一法”取“整千米”数。
师:同学们已经理解了题意,你能用自己的方法来解答乘客的问题吗?
2、列式计算。(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并算出结果。教师巡视辅导,指名学生汇报,汇报时请学生说说自己的算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解法一:分段计算 3千米以内的费用: 7元
超出3千米的费用: 1.5×(7-3)=6(元)总共要付的费用: 7+1.5×(7-3)=7+1.5×4
=7+6
=13(元)
答:这位乘客应付车费13元。(着重让学生说说每步算式的意义)师总结:所付的费用=前段的费用+后段的费用。我们把这种算法称作“分段计算”(板书)师:我们来验证一下这位同学做对了吗。(动态演示过程)看来这位同学计算的是正确的。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图像,你发现出租车费与行驶的里程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它们是怎样变化的? 师小结:出租车费是随着出租车行驶的里程数的变化而变化的,出租车行驶的里程数越多,出租车费就越高;3千米以内7元不变;超出3千米,每千米都要加1.5元。同学们看这个图像像什么?(生回答)它给我们呈现了一个价格阶梯。像出租车这种计费方法我们叫做“分段计费”。(板书:分段计费)师:同学们用“分段计算”的方法解决了乘客问题,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呢?(学生思考)师:我们能不能全程都按1.5元算呢?(学生思考,预设学生回答可能行,可能不行。)师:为什么不行?(根据学生的回答演示图像,)师:假设全程都按1.5元/km来算,7千米就收10.5元,比原来少了2.5元。请同学们用敏锐的目光观察图像,到底哪个地方出现问题了?(学生通过对比两个图像找到问题根源:收费标准3千米以内收7元,如果按1.5元/km来算,前3千米只收4.5元,少收了2.5元)师:少收了怎么办?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假设:1.5×7=10.5(元)少算:7-1.5×3=2.5(元)调整:10.5+2.5=13(元)答:这位乘客应付车费13元。
师: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先假设再调整”.(板书 解法二:先假设,再调整)同学们能理解这个解题方法吗? 【设计理念】引导学生收集、整理信息,老师根据信息逐步画出“函数图像”,数形结合,使学生理解“分段计费”的意思。通过分析让学生能够运用“分段计算”方法解决问题。通过验证把“函数图像”补充完整,引导学生观察“函数图像”,思考出租车费与行使里程数之间的联系及变化情况。通过两个图像之间的对比讲授“先假设再调整”的方法。让学生找到知识间的联系及问题根源:问题出现在前3千米以内的收费上面。如果按1.5元/km来算,前3千米只收4.5元,少收了2.5元,少收了要加上。这样能更直观的理解、分析题意。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巩固新知。
师:除了出租车费是分段计费的,生活中还有没有类似的问题呢?(1)出示练习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独立解答。
某市电力公司为鼓励节约用电,采取按月分段计费的方法收取电费。150度以内的每度电价0.56元,超过150度的部分每度按0.85元计费。
小可家上个月的用电量为168度,应缴电费多少元?(2)汇报解答结果,全班交流,分享思路,对比思考。
①、探寻用“分段计算”的 方法解决问题的规律。
师:回顾用“分段计算”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应付费用=前段费用+后段费用
②探寻用“先假设再调整”方法解决问题的规律。
师:回顾用“先假设再调整”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你又发现了什么规律? 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
A、先假设都按后段的收费标准来算。
B、再看如果这样算,前段是多算了还是少算了。C、少算了就要加上,多算了就要减去。
2、运用拓展,完善认知。
六(1)班35名师生照合影。每人一张照片,一共需付多少钱?(1)让学生自己整理信息、理解题意,明确“分段计算”要分哪两段计算?要分价格表中的定价和后面加印的照片的钱两段。
(2)汇报计算结果,并让学生说算理。全班交流,分享思路。
3、课堂作业
(1)、邮寄信件,资费按信件重量收取费用,与邮寄距离无关,不分省内省外。同样的信件,北京寄天津,哈尔滨寄海口资费是一样的。国内信件,重量在100克以内,每20克是1.2元资费,不足20克按20克计算,超过部分按每20克1.5元收费。张明要寄给弟弟一封信件,重量为115克,他应付多少钱?
(2)、某市宽带上网的收费有流量方式(按在网上所接收和发送的信息量收费)、时长方式(按在网上的时间收费)等几种不同的方式.其中流量方式的收费标准是:基本月租费75元,赠送900M(M是信息量的计算单位)流量(即每月流量在900M以内的不再收费)超过900M的,超过部分按流量收费,超过部分每M收费0.5元.李叔叔上个月共用流量1200M,他应支付多少流量费用?
【设计理念】由于学生的能力不同,开始设计的练习是基本练习。目的是让学生能巩固这类题的解题方法。而后面的练习题是有深度的。这道题在用“分段计算”方法解答时,与前两道题没有不同。但在用“先假设再调整”的方法上设置了障碍,难点在于前3千米不是少算而是多算了,前段多算了怎么办?要加上。根据学生的计算过程逐步演示图像,找到与前面两道题的区别,从而完善这类题的认知。
通过再次的回顾与反思,引导学生建立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方法。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进一步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总结,梳理知识点。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谈收获)根据学生的发言总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发现了“分段计费”问题蕴含的规律,找到了解决“分段计费”问题的两种一般方法,一种是“分段计算”,另一种是“先假设再调整”。同学们学得很好。
【设计理念】:通过总结梳理知识、内化知识。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进一步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板书:
分段计费问题
一、应付费用=前段费用+后段费用
分段教学模式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分段训练;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24
写作不仅是一项具有创造性的心智活动,更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实践活动,通过写作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以及创新能力。此外,写作能力是对阅读能力的一种延伸,实现了对名人名篇的借鉴以及创新,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的基础素养,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写作的能力。
一、采取分段训练模式的根据
(一)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写作实质上是对内心情绪、情感的一种倾诉,将自身的真实情感与体验以文字的形式在文章中表达。学生倾向于描绘自己的真实情感以及心路历程,而教师更愿意看到学生的真实内心世界以及声情并茂的文字。所以,小学生处于6至12岁之间,有着其自身的身心发展的显著的特点。首先,低段,小学生处于心理年龄比较稚嫩的阶段,心理的起伏比较大,并且情感体验呈现出较大的随意性,不能够准确地把握自身的情感,而且没有认清楚写作的目的,在写作中呈现出较大的被动性。
其次,中段(三、四年级),学生的体质在逐渐地成长,心理呈现较为稳定的状态,情感体验比较的好,能够较好地控制自身的喜怒哀乐,比较理性地表达自身的情感体验以及感受。在文章中可以看到较为清晰、准确的内心世界。小学生通过积累了几年的写作知识以及能力,能够清晰地认识到写作的目的,提高了对语文写作的兴趣,在语文写作中呈现出较强的主动性。
最后,高段(五六年级),随着小学生的体质日渐地增长,心理趋于稳定,有着较为理性的情感,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喜怒哀乐,比较理性地表达自身的情感体验以及感受,并准确、清晰、丰富地表达自身的情感。所以,小学生在积累了多年的写作经验之后,提高了语文写作的主动性以及目的性,在语文写作中建立起较强的自信心,在语文写作中呈现出更强的主动性。
(二)语文写作的学习规律
小学生在进入学校之后便开始系统地学习语文知识,阅读能力有待提高,且写作的基本知识处于空白状态。所以,在小学阶段,学生通过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积累了大量的语言文字知识,从而逐渐地掌握了基本的文体写作的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各种文体的写作之中。所以,小学生的写作知识是随着年龄以及年级不断地增长而提高的,循序渐进地在每一个小学阶段学习写作知识,并且在每一个阶段中都有著各自的特点,并且由浅入深,最终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生活阅历积累的规律
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需要学生积累丰富的人生阅历,具有丰富的生活经历以及生活感受。所以,随着小学生的生活经历不断地丰富,学生积累了大量的体验以及感受,并且随着年级的增长而增加,不断地提升了人生的理解以及感悟,从而增加了写作时候的素材,提高了写作时的愉悦度。
二、分阶段训练模式的实施过程
(一)分阶段训练小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首先,低段,这个阶段应当重视小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中词语的积累,学习好句式的转换,正确地使用标点符合,奠定写作能力训练的基础。其中,在词语的积累中应当重视形近字组词,近义词与反义词的替换以及词语的搭配等问题,句型转换应重视缩句以及扩句,“把”字句与“被”字句的互换等,以及肯定句和双重否定句之间的转换,提高学生修改病句的能力,并且积累名篇佳句。此外,在标点使用中,要理解每一个标点符号的使用方式,并且区分标点符号。所以,通过学生长期地积累而拥有较为丰富的写作材料以及学会正确地使用标点符合。
其次,中段,应当重视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当中的划分段落大意,以及选择材料和正确地使用修辞的方式,成为了写作能力训练的核心环节。所以,在语文课文的阅读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当重点地划分段落大意,主要包括:划分段落层次,并且概括每一个层次的大意,对文段的中心句进行归纳,对句子以及段落进行正确地排序,分析重点的段落,并且写出阅读的提纲,此外选择材料主要包括:对全文写作内容,写作方式以及每个段落的写作内容进行归纳,并且在材料选择时候,应当考虑的问题,并且注意材料处理时应当详略得当。最后,在修辞的使用过程中,要分析各种修辞的手法,并且利用修辞手法进行造句,灵活地换用各种修辞使用,感受各种修辞手法使用效果的对比,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方式的使用,来分析比喻、拟人以及对比等修辞手法各自的使用特点,通过学生不断地积累修辞手法,提高学生鉴赏名篇的能力,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最后,高段,注重培养学生的谋篇布局以及主题归纳和特色提炼的能力,其中,谋篇布局的主要内容是:首先,清楚地知道文章的特点以及写作的要求,对思路以及线索进行归纳,并且应当以中心的材料进行安排,对阅读提纲进行列写;其次,归纳的主要内容是:将小观点找出,并且对中心思想进行归纳,以及对中心思想的好坏进行评价,并且升华类似的主题;最后,提炼写作特色的主要内容是:总结使用方法,并且分析记人、叙事以及描境等特色,概括线索以及思路,评价独特的写作风格。学生通过不断地积累,提高学生谋篇布局的能力,形成独具匠心的风格,并且提高整体把握的写作能力。让学生在借鉴与模仿中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突出自我的个性,提高作文写作的生动性及趣味性。
结语:
在小学语文的写作中,小学生具有其自身的特点。所以,在小学生较低的写作水平之下,应当结合新课程标准之下的小学语文教材编写的规律,采取分段训练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黄先政.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分段训练模式初探[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11).
[2]焦芳红.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训练的实效性研究[J].亚太教育,2015(29).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分段解析 篇4
一、读前预设
就和写作先写提纲一样,对于最初指导学生阅读,我们也需要先设置读前预设,或者是提纲挈领的问题启发,或者是悬疑故事等方式在总结阅读内容的同学,吸引和驱动同学们产生积极的阅读兴趣,并懂得在阅读中需要注意哪些细节知识。比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下“Unit 5 I'm watching TV.”时,如果开课就让学生进行阅读,许多学生肯定没有方向感和目标感,这样的阅读不能有效顾忌许多知识细节。因此,我们可以问学生当自己在看电视,别人问你在干吗时应该怎样回答。然后让学生去通过阅读、理解课文来寻找对应的答案,掌握进行时的表达技巧。这样设置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了阅读理解试题的方式,让同学们掌握边阅读边发现和思考问题的技巧。需要注意的是,阅读前的任务预设,要以趣味性为主导,要注意从初中生的认知心理出发进行设计,争取以趣味性来吸引学生,产生阅读动力,引起深度思考。
二、阅读过程指导
初中是培养学生英语阅读技巧的关键时期,在阅读过程中我们需要适时给与指导和启发。下面我们结合教学实例对即时的阅读指导与驱动任务设置进行详细分析:
1.概括阅读。阅读也是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的过程,考试过程中时间限制需要我们在阅读中及时总结和概括出相关知识信息。所以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就要以课文为蓝本展开相关技能训练。例如:我们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Unit 9 Do you want to go to a movie ?可以事先提醒同学们在初次阅读中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 “I often go to movies with my friend,Mike…….”这句话的意思。这其实是在指导同学们如何在自主阅读中寻找细节信息。以此为例,告诉同学们阅读时先从整体上读一遍,掌握文章的梗概,然后再结合问题来解读文章的细节知识,找出对应问题的关键词和主旨句,具体到该句是在表达我经常和谁去看电影,这是阅读理解经常考查的方式,是阅读不可忽视的细节。此外,我们还要帮助学生排除心理障碍,鼓励他们敢于面对阅读理解中的“拦路虎",指导他们掌握通过上下文分析、理解生词的技巧。
2.带着问题去读。阅读理解下面肯定要提出问题,为了提高答题的针对性,我们要指导学生掌握带着问题去阅读的技巧。阅读前先用几秒钟浏览相关问题,注意到其中的细节和关键词,这样才能提高阅读和理解的针对性。例如:八年级上册的Unit 2 What is the matter? 中的短文“A Healthy Lifestyle,the Chinese Way”教材并没有固定的阅读问题,这时教师应该从阅读理解和情感阅读双方面提出阅读任务,可以让学生翻译短文内容,并在小组内设立改编剧任务,将文章改编成为对话的形式。这样一来,不但激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更驱使他们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并最终通过回答问题和改编、翻译等学习活动完成对课文的全面把握,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三、评估拓展
阅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长期地坚持努力。除了上面提到的阅读技巧外,我们还要在阅读后进行相关的评估和信息拓展:
1.评估检查。在阅读后,教师必须要进行相应的评估检查,检查内容包括:合作学习的效果、理解深度、短文整理、问题的解决等。要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做出全面的评估,以鼓励为主,注意不能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深化拓展。阅读的深化就是要在完成任务之后让学生再次阅读课文,根据课文判断正误,并以开展竞赛的形式进行。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培养了他们捕捉关键信息的能力。阅读后的拓展则是多方面的,可以让学生收集与短文内容有关的相关资料,并将这些英语词汇加以记录和整理,或者是对其中出现的语法现象进行记录整理,可以鼓励学生大量阅读英文报刊,以此来拓展阅读内容。
分段教学模式 篇5
四年级分段训练教学浅谈
四年级是中、高年级的过渡年级,从三年级以自然段训练为主的基础上过渡到对逻辑段的认识、进行分段的训练,又为高年级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弄清段与段之间的关系打下基础。
怎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使分段训练收到较好的效果呢?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从理解人手,让学生掌握分段的基本知识
学生能正确地给课文分段对课文内容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整体认识是基础。为此,我首先渗透了有关篇章知识的教学。让学生初步了解记叙文中“记事、写人、写景、状物”四类文章的一般特点; “记事”的必须交待清楚起因、经过、结果;“写人”的必须告诉我们写谁,他做了什么事; “写景”的必须说明描写什么地方的景色描写了该地的什么景色,该景色有什么特点; “状物”的必须交代写什么物体写它的哪些方面,它有什么特点。
这样一来学生学到某种类型的文章,就可以按照这类文章的特点进行初步阅读以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从而进行分段训练有些内容较深的课文,可在讲读后再进行分段训练。
二、具体指导,让学生掌握分段的方法
教给学生分段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然而,针对四年级学生实际,教给哪些方法,怎样教,值得研究。
(一)将同一内容几个小节并成一段。与之相适应的课文有《李时珍》《海滨小城》《蝙蝠和雷达》《小珊迪》等。
(二)抓重点分段。与之相适应的课文有《海底挞界》《爬山虎的脚》《科利亚的木匣》《我爱故乡的杨梅》。
(三)按故事的起因(开始)、经过、结果(结束)来分段。与之相适应的课文有《春蚕》《赶羊》《捞铁牛》《一次科技活动》《小珊迪》《黄继光》等。
有的课文可用多种分段方法,不必强求一律,以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还可多法并用,加以验证。
以上三种基本方法如能在四年级阶段得到扎实的训练,会为高年级的篇章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在教给分段方法时,注重了教给方法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以《海底世界》为例:在学生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写海底景色奇异的是哪几个小节?告诉学生“同一内容的几个小节可并成一段”.第一节写什么?在全文是什么关系?第一节能否与“景色奇异”放在一段?为什么?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了解“同一内容放在一段”这一分段的基本方法。
古人语: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觉得,方法掌握之时,即知识贯通之日。
三、扎实训练、提高学生的分段能力
方法了解了,必须经常练习,反复运用。只有在反复运用的过程中,才能逐步掌握方法,提高分段的准确性。
为此,我除了对学生进行谋本上安排的某种分段方法训练外,还增加了一些与之相关的分段方法的训练。例如:第五册《海底世界》课文后第4题,编者旨在教给学生抓课文重点分段方法。在进行调练时,我先用“同一内容并为一段”的方法,让学生找到与“海底景色奇异,海底物产丰富”相对应的内容。接着,告诉学生抓住两个重点再看看重点前面与后面分别写了什么,课文的段落就更清楚了,这叫“抓重点分段法”.在学习《李时珍》时,我有意地引导学生运用“抓重点分段法”,在初读课文后,让学生思考:课文重点写李时珍做什么事?(编写《本草纲目》)这个重点是哪几个小节?(3——6节)第1、2两节写什么?能不能放在1起?(辅之以“同一内容分成一段”的方法)这叫什么分段法?这样又一次巩固了“抓重点分段法”.在教《爬山虎的脚》《科利亚的木匣》《我爱故乡的杨梅》时,我又提出要求,让学生用“抓重点分段法”进行分段并在实践的过程中,归纳出该方法的一般步骤。先抓课文重点内容,再找与重点内容相对应的小节★最后按重点前后的内容迸行分段。
分段教学模式 篇6
【摘要】教育部教职成[2011]9号文件关于《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中高职教育衔接的重要性。文章从技工和技师教育衔接出发,以公共文化课中的数学外语和语文为例,探讨了技工和技师教学衔接的必要性,提出了教学衔接的思路和实现衔接的具体措施,同时总结了衔接的创新之处,最后指出了技工和技师教学衔接是个系统工程,需要继续探索与研究。文章对技工院校技工和技师分段教学衔接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发作用。
【关键词】技工技师教育 文化课教学 衔接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34-02
一、技工和技师教育衔接背景
教育部教职成[2011]9号文件关于《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中高职教育衔接是系统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营造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政策环境的重要举措。2011年5月16日教育部在京召开2011年度全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视频会议,明确提出加强中高职教育衔接,优化三二分段教育(3+2)。可见,中高职教育衔接已经成为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组织形式。
技工和技师教育相当于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同属职业教育类型,所以技工和技师教育衔接是中高职教育衔接在技工院校的具体体现。技工和技师两个层次的衔接属于中高职衔接范畴。中高职衔接是指按照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推动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系统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特别是高端技能型人才。技工和技师衔接教育与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完全一致。
二、技工和技师教育在公共文化课上的衔接研究
1.衔接的理论依据分析
(1)人的认知能力发展及动作技能形成规律(人的认知能力发展阶段性规律)。由中职教育向高职教育迈入,符合人的认知能力发展规律。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课程衔接,符合人的认知能力发展理念。
(2)教育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结果。将中高职课程进行系统、有机衔接,体现了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是教育与产业结构调整与劳动力市场变化相对接的需要,是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的要求。
(3)减少教育资源浪费,凸显效益最大化的原则。中高职衔接能有效减少彼此互相独立,重复建设的弊端,既提高教育成本也提高教育效率。
2.技工和技师文化课衔接的紧迫性性
技师学院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技工和技师两个由低到高的培养层次,其作用不可替代,那么如何发挥技师学院“三二分段”教育功能,实现培养高技能人才目标呢?技工和技师这两个培养层次如何进行互补、递进和衔接(技工和技师衔接)呢?文化课作为体现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素质的重要内容,是培养高技能人才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载体,如何在技工和技师两个阶段进行教学、调控和衔接呢?诸多问题表明,技师学院分段教学的研究亟待开展与加强。
3.衔接的基本思路
围绕职业教育政策和规律,结合技师学院实际,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文化课如何在技工和技师分段教学,对不同专业和同一专业的技工和技师文化课教学分别进行比较,横向和纵向调研,对技工段和技师段文化课教学目标衔接、教学课程衔接、教学模式衔接、教学管理和评价方法衔接等方面予以思考。
4.衔接的对策建议
(1)目标衔接
明确技工和技师文化课(语文、数学和外语)分段教学的目标,制定统筹一体的课程教学大纲,细化每个阶段完成的教学目标,避免分段目标模糊,或层次目标壁垒。
技工文化课目标:培养学生专业课学习所必要的数理和语言应用能力以及道德品行和思想情操。技师文化课目标:更新和运用外语、数理以及应用文知识和能力;选择和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强烈的求知欲和旺盛的创造力;任务策划和管理组织能力;明智、宽容、坚毅、自立和责任心等现代精神。
(2)课程衔接
1)科学确定相关能力领域(如数理能力,外语应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分层、分段确立课程目标。对课程内容作出科学的筛选,保证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发展和能力的提高。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划分若干个能力领域,每个能力领域对应一个等级,确保每一级别资格拥有者可获得职业素养和能力必要技能基础(技能达标)。既确保技工学生可获得成功的职业素养,同时又为他们接受更高水平的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2)重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实现课程体系统筹,中技师融会贯通。围绕中技师教育接续文化课培养目标,系统设计、统筹规划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明确各自的教学重点,制定课程标准,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完善教学管理与评价,推进课程体系和教材的有机衔接,合理解决层次壁垒。
3)合理采用三种课程衔接模式。根据课程实际,综合运用纵向延伸、横向扩展和横纵向延伸扩展的技工和技师课程衔接模式,科学划分教学单元。纵向延伸模式旨在能力的拓展和提高;横向扩展模式旨在就业范围的扩展;横纵向延伸扩展模式旨在就业范围的扩展和从业能力的提高。开展课程与证书融合的“多证书”一体化教学改革。
(3)教学方法和模式衔接
1)注重一体化任务型的教学方法。突出能力本位,构建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做合一的模块化教学方法。例如,数学的内容抽象性、逻辑性都比较强,因而使许多学生对数学望而生畏,怯而止步,甚至丧失学习信心,因此在课堂上采取 “讲中有练,练中有讲,讲练结合的原则,使他们动脑、动口、动手,做到学有所用,循序渐进。如在中职段,面对基础差的学生实际,选准起点放慢进度,热情关心学生,使学生通过努力学习,基本上能懂会做,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
2)“3+2”或“3+3”培养模式。前三年打基础,后两年或后三年开展技能训练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按照课程培养目标统筹安排和整体设计这两个阶段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应用能力和基本职业素质培养为出发点,坚持“前期基础,中期提升,后期运用”的教学模式。
(4)教学管理和评价方法衔接
从教学管理和评价方法上做好中技师教学的衔接。注重校本教材开发,宏观统筹课程教学,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和评价尺度,更加注重学生学习的群体差异,与职业生活紧密联系,突出教学的职业化与生活化,既应突出中技师教育的各自特色,又应强调技工和技师教育的内在联系。从教务和教师两个层面评价学生学业,评价的方式力求多样化,方法力求灵活实用。
三、技工和技师文化课衔接的创新之处
1.视角新:以往多研究中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对技师院校技工段和技师段衔接思考很少。以技工和技师衔接教育为抓手是反其道而行之,能助推动技师学院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和模式的探究。
2.观点新:分段教学是新的尝试并注重以下策略。
(1)倡导并努力体验“以需求为先导、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认真研究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学习需求和学习方法,将培养学生文化课综合应用能力作为技工和技师文化课教学的主要目标。
(2)通过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社会需求的准确把握,作出合理的教学目标设计方案,为实现技工和技师教学目标衔接提供保证。如,语文课,在讲授国学的时候根据技工和技师学生不同特点,设计既有共性的又有个性的,不同角度和深度的教学方案,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学。
(3)重新开发和编辑技工和技师教材。
把握教材和其他可以教学的素材,注重技工和技师文化课梯度和衔接。技工院校公共课课教材几乎照搬普通高中或高校大专课程教材。 这就犯了不顾学校教育类型不同而生搬硬套的错误。 普高和大学的教材至今仍以学科性质为主。 学校教育类型不同, 课程性质差异, 公共课课程教材也应具有独特性, 应当开发适合技工院校学生特点的公共课教材体系。开发的原则是互为补充,而不是割裂断层。
(4)注重文化课的文化性
文化性是文化课的典型特点。所以衔接教学应注重文化课的文化性。例如英语课,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文化素养养成教育,每单元提炼1-2个文化点,通过学生对西方文化的识别,有意识地和中华文化比较,凸显文化差异,给学生鲜活的生活感受,在了解文化的过程中学习英语。以中西方文化差异为点,驱动学生思考为线,开展整个课堂活动为面,点线面结合,推动快乐英语教学实施。通过文化性,寓教于乐,从而提高英语学习的实效性。
(5)设定教学管理目标。针对学生的专业基础,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活动管理。如,设定技工和技师不同层次的教学管理目标,技工注重行为管理目标,技师注重自我管理目标,最终实现教学目标;技工教学与成考结合,而后再与职业能力和资格考试结合,最后是创新能力的实现。技师强调教学与生产和工作实践相结合,职业核心能力为纲的教学管理。
(6)改革终极性评价的考核体系,引入形成性评估。将学生的考勤、课前自学成绩、课堂参与情况、课后复习、作业成绩、期末考试成绩、表达能力加以综合、实时评价,客观、真实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全面的综合考核。
(7)建立比较科学的教学体系。按照“教学大纲”规定的文化课教学性质与目标,将文化课教学体系分为3个主要部分:“课堂教学”、“课外教学”和“测试与评价”。文化课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核心,课外教学是前者的补充和延伸,并且是整个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测试与评价帮助教学双方分析学生学习需求和教学效果,以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中技师衔接教学体系理顺了这些关系,且它们之间相辅相成,互为照应。
四、结语
技工和技师文化课教学衔接是一个系统工程,既涉及到课程设计这个核心问题,又涉及到教学管理这个层面问题,还涉及到相关政策问题。囿于条件和水平等客观原因,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把政策、管理和教学有机整合,如何将课程的衔接、教学内容的整合、特别是管理和考核机制等做到位还需进一步探究良策。另外,技工和技师衔接教学方面,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如何过渡和穿插等等问题都有待探索。总之,技工和技师文化课分段教学衔接需要更多技工院校老师们一同推进和探讨。
参考文献:
[1]金盛.涨落中的协同: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教育模式研究 [D] .西南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论文,2013.
[2]曾静.中技师公共英语课程衔接的研究现状[J] .才智,2013.3.
[3]李全奎.中高职衔接问题研究[J].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1.3.
[4]荀莉.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现状综述[J].职教论坛,2012,5.
[5]李树白等.我国中高职衔接研究进展[J].大学教育,2013.7.
分段教学模式 篇7
那么, 对外汉语教学中如何采取分段教学?下面将以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训练语音语调
对外汉语教学中, 最主要的就是语音教学, 这是学好汉语最为关键的一步。由于外国学生受其国语母语语音影响, 在学习汉语语言时, 往往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外国学生学习汉语主要依靠模仿, 即教师做正确的示范, 让学生模仿。针对学生的发音情况, 教师正音、纠音。在示范与模仿的基础上, 教师适当教授汉语语音发音理论, 有针对性地教学生易出错的声母、韵母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讲授发音理论时, 教师可借助发音器官图、手势等铺助手段, 把口腔内部的平翘舌、咬舌等方法示范出来, 突出语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那么, 如何训练好外国学生的汉语语音语调呢?笔者的方法是让外国学生先学好语音语调, 做到发音准确, 音质纯净, 音量适中, 音调优美, 节奏适度, 强弱适当, 然后再进行具体的训练。训练的方法是:
1.习惯训练。笔者针对汉语学习零起点的外国学生, 采取的方法是教会外国学生学会读准汉语拼音方案中的声韵母表和声调的方法, 并让外国学生能准确认读和拼写, 逐步做到熟练掌握。
2.个人训练。外国学生训练汉语语音语调, 可选定汉语语调有声资料进行模仿。如现代媒体中的录音机、随身听、电脑、语言复读机、MP3等, 都可用来进行跟读、重复、正音等个人训练。同时, 教师可要求初学汉语的外国学生, 时常对着镜子训练汉语语音的口形、开口幅度和舌位等。
3.双人对练。外国学生在训练汉语语音语调时, 可找一个汉语语音比较标准的中国学生进行汉语语音语调对练, 跟读, 对读, 方法不拘一格, 只要能训练好语音语调就行。
4.群体练习。外国学生开始学习汉语语音语调时, 教师应采用群体训练的方式进行, 因为群体训练可消除不少外国学生在众人面前羞于开口或难以开口的紧张心理。训练中, 教师可采用小组活动让外国学生进行对读, 进行语音语调游戏学习的方式等。
二、提高朗读水平
外国学生学习汉语, 除了学好语音语调以外, 最主要的就是要学会朗读。因为朗读训练可以帮助外国学生“正音”“练声”“练耳”, 提高“用声”水平。因此, 对外汉语教师要对外国学生进行汉语语音语调和文章的朗读, 培养好学生的朗读水平。
那么, 对外汉语教学中, 教师如何培养好外国学生的朗读水平呢?笔者的方法是:
1.复述。即把读到或听到的语音材料重新讲述一遍。复述不是背诵, 所以不要求一字不差。复述也不是朗诵, 不能照本宣科。复述是模仿, 要依照又要脱开给定材料把意思表达出来。因此, 复述可培养外国学生的语感, 让外国学生熟悉汉语语境、积累汉语词汇, 以达到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训练。
2.诵读。诵读即熟读成诵, 这是培养外国学生语感, 不断让外国学生积累词汇和句式, 丰富语言表达的最好方式。
3.跟读。即学生跟着教师读。教师的范读、领读以及引读, 对外国学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教师声情并茂地读, 可激发外国学生读的欲望。
4.练读。即让外国学生个人自己进行练习朗读。可读语音语调, 也可读课本中的篇目, 形式多样。读的方式可是单读、齐读、小组读、角色读等。
5.仿读。即让学生模仿录音读。仿读中, 可让外国学生学会自己正音, 学会停顿和掌握朗读技巧等。
三、训练口语表达
让外国学生学习汉语, 最终目的就是学会进行口语表达。作为对外汉语教师, 应尽量让口语走进外国学生的生活, 为外国学生提供学习汉语的真实情景, 如买东西、问路、打电话等情景, 并借助这些情景引导学生使用汉语口语。
那么, 如何对外国学生进行好汉语口语表达的训练呢?笔者的方法是:
1.让外国学生用汉语介绍自己的民族文化。课堂上, 教师让外国学生学着用汉语介绍自己国家或本民族特有的节日、风俗等。遇到中国各种节假日, 教师简单介绍中国节假日的来历、风俗等, 然后让外国学生复述, 训练学生的口语。
2.开设“一日谈”栏目。课堂上, 教师可开设“一日谈”栏目, 让外国学生来讲汉语, 训练外国学生汉语口语水平。这个方法可进行分段:一是课堂上, 教师请两三名外国学生上台发言, 题目不定, 时间三五分钟, 让外国学生用汉语谈谈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二是课堂上, 让外国学生说说身边熟悉的事物。如校园里的操场、教室门外的松柏、教室里的讲台和粉笔、自己的家乡和朋友等。三是让外国学生进行系统、完整的说话训练, 要求话题恰当, 层次清楚, 语言到位, 声、情、貌具备。这样训练, 外国学生就能逐步地掌握汉语知识了。
3.编演课本剧。教师在课后, 要布置作业给学生去做, 如让外国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编演课本剧。在编演过程中, 除了展示动作、情景创设外, 还要求外国学生注意运用好汉语语言的表达。
4.心灵嘴巧训练。方式:一是让外国学生学做节目主持人, 训练用汉语进行主持, 或是让外国学生用汉语进行演讲、讲故事、参加辩论会等, 训练外国学生的汉语口语表达能力。二是教会外国学生说, 假装糊涂的饰词等。
总之, 对外国学生进行汉语分段教学, 能有针对性地让外国学生逐步学会汉语, 尽快掌握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以及汉语的表达能力, 提高外国学生的汉语学习水平。
摘要:作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 如何抓好对外汉语教学, 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运用分段教学,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将结合教学实际, 从训练语音语调、提高朗读水平、训练口语表达三方面对分段教学进行简单阐述, 以期解决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对外汉语,分段教学,应用实践,语音语调,朗读水平,口语表达
参考文献
[1]杨惠元.汉语听力说话教学法[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6.
[2]申莉.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口语教学[J].江西金融职业大学学报, 2007 (5) .
[3]马雯慧, 刘艳娟.浅谈“汉语热”与对外汉语教学[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 (17) .
分段、概括段意:阅读教学需要你 篇8
大凡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老师都有这样的一个记忆:语文课堂,分段、概括段意是中高年段阅读教学的重点之一,“给语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是学习每篇课文必做的功课。一篇课文的教学往往被分成“初读课文、划分段落”、“分段讲读、理解内容”、“总结课文、完成作业”三个步骤进行。分段、概括段意是每位语文教师教学每篇课文的固有程序,教会学生分段与概括段意是每位语文老师课堂教学的主要教学目标。虽说这种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却因此遭到了抑制。这是因为:一、每课都要分段、概括段意,形成了千篇一律的模式,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事倍功半;二、助长了无情分析的风气,把课文搞得支离破碎,破坏了课文的整体感;三、偏离了阅读教学的要求。再看新课程背景下的阅读教学,不管是公开课,还是家常课,指导学生分段、概括段意的教学环节几乎很难看到,认为它是上个世纪的“老教法”;课堂上,老师们能不涉及就尽量不涉及,代之的是感悟,是品读,是理解,是鉴赏。今天的课堂,分段、概括段意的已经从当初的主要目标、教学重点跌落到被遗忘的境地。
[现象透析]
是什么原因导致“分段、概括段意”在阅读教学中遭受如此冷落?阅读新课程改革前后的语文大纲、课标和教科书等资料发现:
1.“课程标准”没有要求。“课标”从“前言”到“设计思路”,从“课程目标”到“实施建议”,都未出现“分段、概括段意”教学的字眼。对1992教学大纲突出的“分段、概括段意教学”,“新课标”只字未提。对是否要进行分段、概括段意教学以及怎样进行分段、概括段意教学,“课标”避而不谈。
2.语文教材几无安排。以人教版课标教材为例,三、四年级四册教材中,提示要进行分段、概括段意教学的课文,仅有6篇,而且侧重于语言积累的居多,侧重于理解的只有2篇,有关典型自然段的结构,分段、段意的概括理解等分段、概括段意教学,未见教材有什么编排。
3.阅读教学少有问津。教师的教学实践从发表的课例到实际的观摩课,能有意识地根据学科规律,在中高年段落实分段、概括段意的训练,也难得一见。也有个别观摩课的教学,正视了分段、概括段意教学的存在,在阅读理解课文时,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引导,可往往被与会老师所忽视,有时还被质疑:现在的语文课还能这么教吗?
4.质量检测刻意回避。调阅近几年部分学校及本区期末检测卷发现,有关分段、概括段意教学方面的检测寥落星辰,带给广大一线教师的信息就是分段、概括段意教学时代真的离我们而去了。
[理性思考]
分段、概括段意教学真的不重要了吗?非也。
我们说,新课改之前,中高年段重视分段、概括段意训练,是符合阅读教学规律与儿童年龄特征的,但是做过头了,不管什么课文,不管适不适合这种训练,逢课必有此环节;新课改,要纠正这种弊端,淡化分段、概括段意训练,《语文课程标准》又作了情绪化的反应,对分段、概括段意教学刻意淡化,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造成矫枉过正。
分段、概括段意教学作为阅读教学的内容之一,是一种客观存在,它是连接低年级字词句训练与高年级篇章训练的“桥梁”。虽然《语文课程标准》没有明确提出分段、概括段意教学的要求,但在第二、三学段分别提出“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事件梗概”、“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等要求,在语文教材里也安排了相关内容。如《秋天的雨》课后提示:交流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秋天的雨的?《小英雄雨来》一文导语中提出“默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雨来的哪几件事”,“可以给每个部分加个小标题”,《穷人》的课后练习提出“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等等,这些都说明我们的阅读教学是需要进行分段、概括段意训练的。那么,新课程背景下的阅读教学又是如何进行分段、概括段意训练呢?
一、根据课文特点,进行适切的分段训练
首先,我们要明确,重视分段、概括段意教学不是要课课俱到,而是要根据课文特点,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分段训练。比如,有的课文自然段不多,可以按自然段教学,如《我们的民族小学》、《金色的草地》等就不必先分段后教学。有的课文结构清晰,如,《秋天的雨》中第二、三、四自然段都是总分段式、《美丽的小兴安岭》中二、三、四、五自然段是并列段式,就可拿来进行分段训练。在这个过程中,个人的需要、体验和理解始终是最重要的。假如课文所述故事情节很紧凑,或者内容很简单,就不必再分段了;根据需要,可以在把握全书、全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深入地分析某个章节、一篇文章某个部分的详细内容。
记叙文可以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段,因为凡是记叙事情的文章,都要把事情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写清楚。有时作者采用“顺叙”的方法,先写原因,接着写经过,最后写结果;有时作者采用“倒叙”的方法,先写结果,再写原因和经过。不管文章怎么记叙,我们阅读时只要把事情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找出来,把它们单独作为一段即可。可以按时间顺序分段,有些文章是以时间的变化来叙述的。阅读时,我们先找出文章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或句子,然后分析文段内容与时间的联系,再将同一时间的内容归为一段。(注意:不能每见到一个表示时间的词句就把文段合为一段,而应以一个时间段的内容联系为主)可以按地点的变换分段,一般游记、参观、访问类的文章多采用此种方法。我们阅读时只要把文章中标明地点的词语或句子找出来,然后把属于同一个地点的内容归为一段。地点变了,就另换一段。可以按事物的内容和性质分段,一般状物、记事写人的文章,多可采用这种方法分段。我们在阅读时只要了解了作者从几个方面来描述人或物的,那么,一个方面就可归为一段。可以按文章的结构分段,有些文章的开头有个总起段或接尾有个总结段,有的两者都有(即总分总、总分、分总结构)。对于这样的文章,我们在分段时把总起段和总结段各视为一段,把中间分述的内容合为一段。还可以根据观察点的变化分段,可以以作者的情感为线索分段,可以按照人物出场顺序分段……答案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只要言之有理,证据充分就可以。
二、根据文体特色,教给科学的概括方法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是中高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之一,训练时,我们要注意教给学生概括大意的科学方法。比如,记事的段落,要抓住的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事情;写人的段落,要读懂写什么人及他(她)的性格特点;写景状物的段落,要抓住的是什么景物是怎么样的;而说明文的段落,则是什么事物以及它的特点。段意表达要简明扼要,概括的是主要意思,不必面面俱到。如摘句法(抓住段的中心句归纳段意)、串连法(串连层意、节意、关键词,抓住自然段的意思进行综合概括)、“去旁枝,抓主干”法(在一个由几个自然段组成的段落里,与段的中心联系密切的详写的自然段,就是重点自然段,归纳段意,就以重点自然段的意思为段意)、综合法(抓住文章的线索归纳段意)、缩句法(有些段落句子不多,但较长,可用缩句的方法来概括)。如果文章有提示语、小结语、过渡段能全部或部分揭示出段落大意的,则可以借用或部分借用文章中的语句作为段意。但许多文章无现成的语句可用,这就要用自己的话概括段意了。分段、概括段意,是学生学习课文的实践,学生有权利用各种形式表示白己对文章内容和条理的理解,有的可以用词语概括,比如《白鹅》一文写了白鹅的叫声、步态、吃相;有的可以用短语概括,比如《观潮》就可以用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表示文中的顺序;有的可以用描述性的语言,比如《检阅》,临近七月,波兰首都华沙准备欢度国庆,在一所学校里,儿童团员们经过商议决定让截肢的博莱克走在检阅队伍的最前列,游行时儿童团员的队伍获得了大家的喝彩;有的可以发问,比如《太阳》,太阳是怎样的?和人类的关系是什么……就这样,教师不断引导学生学习用通畅、简洁、完整的语言将主要意思归纳出来,也只有这样,才能将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分段教学模式 篇9
一、增加与学生的交流, 细致安排上课环节
教师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增加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了解学生的学习近况、兴趣爱好、性格特征、身体情况等, 然后综合这些因素合理安排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环节, 这样的体育课堂才具有针对性。此外在学生身体状况的适应范围之内进行田径教学和体育训练让学生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都不会有太多的压力, 在田径教学过程中得到锻炼、找到快乐。
例如:在学习《投》这个项目的时候, 教师不能一开始就让学生使用铅球进行练习, 由于铅球的质量重、惯性大, 因此学生在没有把握技巧的情况下不能灵活使用铅球, 甚至会发生受伤的突发状况, 这样不仅威胁到学生的生命, 而且会扰乱课堂秩序。为了解决这一现状, 教师在教学之前在不使用铅球的情况下向学生讲解动作分解, 让学生先掌握扔铅球的技巧;然后, 教师先让学生通过扔沙包巩固已经掌握的技巧;最后再让学生拿起铅球练习, 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受伤的几率, 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有利于让学生逐渐适应运动量, 有利于科学的训练学生的田径。
二、设置小组合作制度, 在互助中共同进步
在学生刚刚学会一项新的田径技能之后, 教师要先根据学生的运动能力、性格特征、活跃程度将学生进行有机分组, 让学生小组之间进行合作纠正组员不规范的动作, 从而让同学之间相互提醒、共同进步, 同时还能够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点之后, 还不能很好地把握其中的重点、要点。另外, 部分学生又羞于问教师问题, 同时由于班级人数较多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无法解决每个人的问题, 因此通过小组合作模式, 每位学生可以及时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并且可以实践, 这样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田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例如:在学习《三级跳远》这个田径运动的时候, 学生需要把握许多动作要点和跳得更远的诀窍, 教师只能交给学生抽象的理论知识, 具体还需要学生通过实际行动去熟悉、掌握, 因此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可以在讨论过程中得到提高。在此过程中教师也要不断巡视, 首先要解决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无法解决的问题以提高讨论效率;其次, 避免学生借这个混乱的局面讨论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以维持讨论秩序;最后, 要了解学生的讨论进度来决定小组讨论结束时间以节约课堂时间。
三、合理使用现代信息技术, 提高教学效率
随着科学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 体育教师也要学会巧妙在田径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通过课前搜索相关的小视频、动作分解分析图、图片等方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缓解学生沉重的学习压力, 活跃课堂氛围。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已经被学习包裹的严严实实, 学生已经失去了学习动力而仅仅将学习当作是一种任务, 这样消极的学习态度不利于田径教学。因此教师需要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环节学生的学习压力, 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快乐。然而教师也要注意以教学内容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不能为了活跃课堂氛围而播放视频, 这样会让学生失去学习重心和学习方向。
例如:在学习《110米跨栏跑》这个田径运动项目的时候, 学生表现出一定的排斥感, 认为这是一项很难的运动, 因此无法集中注意力去学习, 从而导致了极低的课堂效率。为了解决这一现状,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之前播放刘翔在奥运会中破纪录的视频, 通过这个视频让学生感受到在刘翔夺冠之后的一种喜悦感和自豪感, 然而激发学生一种学习的欲望。只要学生想学, 就会集中注意力全心全意的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从而大大的提高教学效率, 这就是“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向学生讲解网络的弊端, 不能出现学生以看奥运视频为借口花费大量的时间在计算机面前, 这样只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此外, 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与学生进行课下交流从而达到“今日事, 今日毕。”的效果, 与此同时, 教师要设置固定的时间进行线上交流, 不能让学生毫无节制地使用电脑, 教师也可以让家长进行监督。
总之, 分段注意教学不仅仅局限于将学习内容进行分段, 还要对课堂时间进行分段, 教师要通过课前的仔细备课将课堂时间合理分配为几个教学模块, 从而保证课堂教学按部就班地进行, 不会显得课堂毫无计划、杂乱无章。希望通过以上措施可以给教师在未来的田径教学过程中采用分段注意教学模式以启发, 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摘要:分段注意教学是将学习内容由浅至深进行有机分解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接受教学过程, 同时前面基础性的训练铺垫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适应运动量更大的运动。然而在使用分段注意教学模式之前, 教师要增加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身体状况、兴趣爱好等, 从而可以进行科学、有针对性的分段, 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顺利开展体育田径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以及提高学生的学习状态。
关键词:分段注意教学,中学,田径,措施
参考文献
[1]季浏, 汪晓赞.中学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7.
[2]于振峰, 赵宗跃, 孟刚.体育游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7.
分段教学模式 篇10
目前中职学校在财会专业课的教学中, 教学理念、内容、方式和途径都远不适应社会的要求。
一是教学理念存在偏差, 主要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不合理, 时间安排错位, 只强调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训的重要性。
二是教材信息严重滞后, 教材中不少内容还是传统的旧知识, 远不能反映经济的发展。
三是教学方法与方式上重教轻学, 教学中教师还是沿袭传统的单向传输式教学方法和单一教学程式, 仍以传统的标准要求和衡量学生。
2 中职财会专业进行教学模式改革的意义
2005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明确指出“‘十一五’期间要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 使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和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同时, 重庆作为国家城乡统筹发展的试验区, 大量的中小企业应运而生, 财会技能型人才会出现空前的短缺。在这大好形势下, 中职财会专业类教育, 改革创新教学模式, 既要培养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 更要注重培养学生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3 中职学校财会专业的教学改革
目前中职学校的财会教学模式无法培养出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学生, 必须正视存在的不足, 改进教学方法, 创新教学模式, 实施活模块、多渠道、重技能的教学, 培养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实用型初级财会人员。
3.1 中职财会专业纵向实行分段式教学
财会专业实践性很强, 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 为此把中职财会专业分段教学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基础理论与分项实训阶段、综合实训与考证阶段、顶岗实习拓展阶段。
第一阶段:中职学校的教学计划一般是安排前两学期集中学习理论, 然后再进行实训。不过这样的安排, 会造成财会知识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培训的间隔期过长, 这会带来两个问题:一是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时没有实践培训而使理论显得过于空泛, 二是在后来的实践实训中又要重新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复习以前学过的理论, 这不但花费了时间和精力, 也挤兑了实训时间。因此, 可以考虑在每一单项理论讲述完毕后就进行分项实训。分项实践教学的内容简单, 容易组织实施, 并且可以保证在学生每学习完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之后对会计业务的处理过程进行阶段性的实践操作, 这样一来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的安排就比较紧凑, 便于他们接受和掌握会计理论和技能。
第二阶段:经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实训后, 学生只是分项掌握了相关知识和技能, 尚未形成完整的知识架构, 因此第二阶段就要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综合模拟实训, 也就是以一个模拟工业企业的某一个月份完整的经济业务资料为会计主体对象, 进行全面、系统地综合模拟实训。综合模拟实训所采用的会计资料是完整的, 包括企业的总体概况、产品生产工艺流程、企业财务制度的有关规定和说明、账户的期初余额、经济业务等。经过充分模拟各环节的操作流程, 使学生接近相关企业的经济活动, 亲身体验和熟悉会计核算的方法;再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与带领下模拟操作实训的各个步骤, 使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会计循环的全过程, 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架构。这个阶段之后, 学生往往已经具备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能力, 所以老师要给予及时的指导, 帮助他们考取会计从业资格为下一阶段作好准备。
第三阶段:学生可以采取自主联系和学校推荐的方式进行一年的顶岗实习, 这是完成学生由专业技能的培养到岗位就业的过渡, 顺利实现学生走向社会转变的重要途经。因此, 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年宝贵的实习时间, 将实践教学扩展到顶岗实习的实践工作中,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
3.2 中职财会专业横向实行模块式教学
以《基础会计》学科为例, 这门课程是财会专业的基础入门学科。在讲授《基础会计》课程、设计教学模块时, 要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 贯彻“轻”理论、“重”实践的教学理念, 不再以理论教学为核心, 而是把模拟演练、实训等实践环节作为教学核心, 以职业实践能力为重点来进行教学, 这样能够加强他们对岗位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根据上述分析, 可以考虑将《基础会计》课程和《会计模拟实训》分项实训整合为一门基础会计理论与实训课程并分成五大模块。
基础会计理论与实训课程是以会计基础知识为理论支撑的五大模块有机整合而成的。第一模块:基础书写实训, 让学生掌握阿拉伯数字、汉字大写数字和大小写金额的标准写法, 做到字迹清晰、书写规范;第二模块:会计凭证的填制和审核, 使学生熟悉经济业务, 学会常见原始单据的填制技能, 了解会计凭证的传递程序, 掌握收、付、转账凭证的填制和审核方法;第三模块:会计账簿建立、启用、登记和错账更正, 使学生学会启用账簿和编排账页目录, 掌握总账、明细账、日记账的建立和登记的方法;第四模块:会计核算组织程序, 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会计凭证核算组织程序、科目汇总表核算组织程序;第五模块:报表编制和申报纳税, 使学生了解会计报表的内容和编制要求, 掌握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编报。
总的来讲, 分阶段模块式教学将专业课知识有机整合起来, 由浅入深, 层层推进, 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会计职业核心能力。
参考文献
[1]财会专业的适应性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2]改革中职会计课程设置, 创新中职会计教学模式
分段教学模式 篇11
关键词: 高职招考 计算机类专业课 分段复习 复习任务
时光飞逝,紧张又艰辛的一个学年复习工作已经结束。回首这段教学经历,笔者担任12高职(2)班计算机专业课教学,班上13人参加了2015年1月高职招考,5人上本科线。针对学生基础差、学习能力弱的学习情况,教师必须在复习过程中有计划、分阶段地做好复习工作,引导学生在有限的复习时间内实现最佳复习效果。
一、夯基础构思路,系统梳理巧复习
第一阶段是基础教学阶段,占据整个高三的第一个学期,大约4个月时间。本阶段复习任务是抓基础,教师应按考试大纲要求,对知识点、考点全面展开复习,力求做到毫无遗漏。根据考试大纲,试卷中各部分所占分值:“计算机基础知识20%(技能3%),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功能与使用约15%(技能5%),字表处理软件的功能和使用约20%(技能10%),Visual Basic程序设计约25%(技能10%),计算机网络技术约20%(技能5%)”[1]。可见,考试主要涉及三大模块,即计算机应用基础、Visual Basic程序设计和计算机网络技术。本阶段的复习任务是对“计算机应用基础”和“Visual Basic程序设计”两个模块进行系统复习。其中“计算机应用基础”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功能与使用”及“字表处理软件的功能和使用”(这项是今年新增内容)3项内容,大概用6周(1个半月)时间复习,并注重学生操作能力训练。
“Visual Basic程序设计”(简称VB)是高职招考中的难点,我们要把本阶段主要时间集中在VB学习上,大约是两个半月时间,并注意抓住教学重点:(1)VB对象的三要素即属性、事件和方法;(2)VB三种基本控制结构即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和循环结构;(3)过程和数组,这些是历年试卷中最经常考到的。本阶段要求我们详细复习基础知识点,如2013年福建省高职单招计算机类专业考试试卷第47题:“在Visual Basic中,实现程序运行时文本框Text 1可见但不可以输入,则Enabled的值为?摇 ?摇?摇?摇。”本题考查的是文本框的“Enabled”属性,当它的值为假时文本框不可用,所以答案是“False”。
本阶段学生应该紧跟老师的教学步伐,认真学习每个知识点,认真做好学习笔记,完成相应的同步训练。如果时间允许,最好能做到每周一小测,检测学生在一周内的学习效果,这样老师就可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學生出现的问题及时梳理与指导。
二、抓重点显主干,研究试题强训练
第二阶段从高三下学期开始,大约三个月时间。本阶段复习任务最繁重,也是教学效率最高的阶段,可以说是复习过程中的“黄金阶段”,许多学生会在这个阶段脱颖而出。本阶段主要根据《福建省高职单招考试复习指导用书——计算机类专业基础知识》进行复习,具体时间安排如下:“计算机网络技术”占用3周时间,“计算机应用基础”占用5周时间,“VB程序设计”占用4周时间。
根据考试大纲的说明,“计算机网络技术”部分在试卷中约占20%的比例,上一阶段还未复习这一模块,所以本阶段先复习这部分内容,复习任务是狠抓重点、把握主干。首先,教师应研究考纲和考试说明,准确把握命题思路和方向;其次,研究近几年高职招考试卷,科学设计每个模块的专题训练习题;最后,讲审题、讲思路、讲方法,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题析】本题输出的结果是55。本题是For循环与一维数组的综合应用,根据题意要求输出斐波那契(Fibonaccii)数列的第10项,斐波那契数列的规律是,数列中的第1及第2个数是1,从第3个数起,该数是前两个数之和(1,1,2,3,5,8……)[2],用表格列出程序执行情况,如下表所示:
需要注意的是:(1)要求输出的是a(10),而不是数列的前10项,题目要看清楚;(2)从a(i)=a(i-1)+a(i-2)这个表达式可判断出数组a()是斐波那契数列,因而根据斐波那契数列的规律即可快速计算出a(10)的值;(3)如果不知道是斐波那契数列,那么只能一步一个脚印地按上面列表的方法计算出a(10)的值。
本阶段通过分模块强化训练,认真分析归纳每个模块的重点内容。要求学生课后在练习过程中对没有掌握的知识点,通过自学或寻求帮助自我解决,经过反复训练,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巩固与提升。
三、提能力补缺漏,综合训练促实效
第三阶段是综合复习阶段,即临考前一个月时间,复习任务是抓能力,提高学生应试心理素质。这一阶段首先花费一周时间提炼出各个模块的重要知识点,形成系统并打印给学生,让学生根据知识纲要补缺补漏。另外,利用3周时间进行综合训练,主要是进行历年高考真题训练,做到“精题精考”,教师有针对性地精选试题让学生进行模拟训练。
本阶段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1)指导学生掌握解答各种题型的方法;(2)加强对学生应试策略的指导,让学生以最佳状态迎接高职招考;(3)知识上重视查缺补漏,人头上注重培优补差。一周安排两次综合测试,测试结束教师应立即改卷评讲,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试卷的题型、题量、难度和分值比应与考试大纲的要求相一致,这样经过训练,学生在高考答题时感觉与平时练习相似,可能更得心应手。要求学生有强烈的分数意识,特别选择题和判断题不会作答的题目不可以空着;要敢于暴露问题,学会合理分配时间和有序答题。
总之,2015年高职招考总分600分,语数英各100分,专业课300分,专业课对学生成绩的影响显得尤其重要。高职招考复习是一个复杂的教学过程,探索有效的复习模式是取得成绩的关键。我们相信坚持对高职招考复习教学模式不断探索研究,必将有效提高学生的成绩,对提高中职教育教学质量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福建省教育考试院.2015福建省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考试大纲说明[M].厦门大学出版社,2014,11.
数学应用题分段教学法的实践 篇12
一、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的任务是教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应用问题的基本知识。以行程问题为例, 其方法步骤如下:
(1) 复习“单车行进问题”, 让学生弄清速度、时间、路程三个数量关系。即路程=速度×时间 (s=vt) 。
(2) 了解“双车行进”行程问题的“四要素”, 即运动方向 (相向、相背、同向) 、出发地点 (同地、不同地) 、出发时间 (同时、不同时) 、运动结果 (相遇、未相遇、交叉而过) 。
(3) 教学生会画“相向运动”的四种基本情况 (相遇、相距、交叉而过、甲先行乙后行) 的行车线路图。应指出的是, 这节课与常规课的讲授方式有很大的不同, 即所讲新课的例题都只有“情节”, 不含数量。只要求学生指出题中的“四要素”或进行操作、演示、画图, 不急于列式运算。目的是突出题目中的“四要素”, 加深学生对它在行程问题中作用的理解, 使学生初步把握行程问题的基本结构特征及线路图的画法, 为下一阶段的教学打好基础。
例1:某村距县城中学9公里, 学生甲步行上学出发30分钟后, 学生乙骑自行车开始出发, 甲、乙两学生同时到达学校, 若骑自行车的速度是步行速度的3倍, 求甲、乙各自的速度。
分析:①同向问题;②设甲的速度为每小时x公里, 乙的速度为每小时3x公里;③据题意, 有undefined, 解得 x=12, 3x=36。
二、基础阶段
这一阶段的任务是:教给学生基本的思考方法和解题技能。其方法和步骤是:
(1) 复习“四要素”。
(2) 演示例题, 教学生掌握同时、相向、相遇等几种基本的行程问题的思考与解答方法。该阶段教学与常规教学基本相同, 目的是使学生达到对教材的基本要求, 逐渐将数学问题过渡为数学算式。
例2: 甲、乙两人从相距28公里的两地同时相向出发, 经3小时30分相遇。如果乙先出发2小时, 那么甲再出发2小时45分以后与乙相遇, 求甲、乙两人每小时各走多少公里?
分析:①相遇问题、先行后行问题;②设甲每小时走x公里、乙每小时走y公里, 根据题意, 两人各走3.5小时相遇, 所以3.5 (x+y) =28, 即undefined;③乙先出发2小时, 甲再出发, 各走了undefined小时, 两人相遇, 所以
undefined
, 解得 x=5, y=3。
三、深化阶段
这一阶段是上一阶段的继续和深化。通过各种练习, 加深对整体行程问题的各种部分的理解, 促使学生掌握较复杂的技能、技巧。该阶段主要就逆叙题、变化条件题 (如变相遇为相距或交叉而过、变同时为不同时) 等较复杂、典型的题进行练习。为帮助学生理清复合题 (“单行”与“同行”、同地与不同地等情况掺在一起) 等复杂的数量关系, 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抓住“对应”关系, 运用线段图等解题辅助方法。
四、形成网络
该阶段教学任务是系统地整理所学知识, 理清只是各个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使之形成知识网络。其做法是:
(1) 通过求路程、求速度、求时间三组例题, 解析行程问题的几种变式的思考方法, 得出多种变式由形成数量基本关系式:路程=速度×时间 (s=vt) 派生而来的结论。
(2) 通过与工程问题的联系, 理清知识间“横向”关系。
(3) 通过对“单人单车”与“双人双车”运动的练习进行区别与比较, 理清知识间“纵向”的关系。
以上规整、比较、分析, 使学生深化和巩固了所学知识。
参考文献
[1]沈思义, 秦世才.当代教学方法 (上册) [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