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分段学生教育教学管理探讨论文(精选8篇)
3+2分段学生教育教学管理探讨论文 篇1
摘要:本文分析了“3+2”分段学生在本科学校中教育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从学生、教学及管理三个层面分别探索分段教育教学管理上的有效性对策及办学的新路子,对当前增强教学管理的实效性,完成高职与本科院校分段教育的顺利对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3+2”;分段培养;教学管理
为探索系统培养技能型人才制度,推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根据江苏省教育厅《关于组织申报2012年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的通知》(苏教高〔2012〕5号),一批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联合申报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试点项目,采用“3+2”分段培养模式。即由高职院校组织实施高等职业教育学习3年,经过资格考核合格后,由本科高校组织实施普通本科教育学习2年。这种“3+2”分段是高等教育的延伸和发展,是全日制高职高专学生接受继续教育、改善专业结构、提高专业水平、提升自身素质和提高学历层次的有效途径,因此对分段学生的教育教学管理的程度和效果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相关院校的生存与发展。然而,目前这种分段教育尚处于摸索和试验阶段,单纯的在“3+2”学生教育、教学和管理实施同一人才培养方案、采用同一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本文旨在对“3+2”学生的特点、分段教育教学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并探讨办学新路子,对当前增强教学管理的实效性,完成高职与本科院校分段教育的顺利对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3+2”分段学生教育管理的现状分析
1.学生层面
(1)学习基础相对较差,两极分化现象较明显。由于“3+2”学生基本都是专科三年级转入的学生,相对而言,他们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但普遍缺乏扎实的专业基础,也缺乏钻研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新的学习模式往往会给他们造成一些困扰。有的学生很难适应本科阶段的学习要求,学习积极性不高。但也有基础较好的学生能在短时间内适应从专科学习向本科学习的转变,学习热情饱满,从而在本科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形成较明显的两极分化。(2)心理波动大,自我认同困难。专科和本科这两种不同教育模式和要求使“3+2”学生产生不同的心理差异:与专科同期毕业的专科生相比,因分段升学考试成功而有较强的心理优势;但与本科院校的普通本科生相比又有着差距,接受普本教育还需要过渡。由于进入本科院校时间短,很多评奖评优都没有资格参评;因本科专业要求相对较高,社会竞争的压力较大,所以存在心理落差。“3+2”学生转入本科院校以后直接编班参加本科三年级的学习,学习任务重,学习环境陌生,这使得部分学生自我调整困难而产生比较强烈的危机感,自我认同较困难。(3)学习功利性占主导,更多地关注学习的短期效应。专科阶段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他们得到的实习机会较多。进入本科学习阶段在学习动机上带有很强的功利性色彩,认为学习只是为了找到好工作。80%的同学奔波于校外各类实习单位而忽视了校内理论课程的扎实学习。怎样引导他们建立新的学习理念和确立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学习观将成为重要的教育内容之一。
2.教学层面
(1)课程设置上存在重复课程。“3+2”学生来到本科院校之后,同普通本科三年级学生一起上课,所以有些课程内容,“3+2”学生在专科期间就已经接触过了,这就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和学生厌学,学习兴趣、上课出勤率下降,并且学生会不自觉的将重复课程的专科任课老师与本科任课老师进行对比,造成心理上的偏见。(2)课程安排太满,过度重视“3+2”学生基础知识的强化。“3+2”学生除了和普通本科生共同学习的课程外,还单独增加了其他专业基础理论课。由于这些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相对比较薄弱,需要加强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但是课程安排的太满,使学生处于疲惫赶课状态,必然影响到学习效果。在“3+2”学生培养计划中,还应包括实践性教学和专业技能培养环节,对“3+2”学生来说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可是学生疲于应付繁重的学习和考试,实践和技能的提升相对较少,这与“3+2”初衷有点不一致。
3.管理层面
(1)培养目标不明确。在“3+2”分段人才培养上,对接专本院校间的交流和研讨不够,更是缺乏市场调研,人才培养方案直接套用了本科院校大三的培养方案,或“闭门造车”,自成一套,缺乏对分段培养的深入了解,而具应用型特色的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一定程度上阻碍了“3+2”教育的深化和发展。(2)管理制度不健全。由于分段培养管理的特殊性,本科院校除了应将“3+2”各项管理工作纳入学校全日制学生的教学和思政管理工作当中以外,还需“因材施管”,制定“3+2”专项规章制度。但目前大部分本科院校还缺乏一套针对性强的分段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规章制度,如“3+2”教学质量奖励办法、“3+2”创新素质教育及党团建设办法及“3+2”就业指导方案等。另外,对“3+2”转段升学材料保管地的归口还不明确。目前存在对接本科院校的校级单位(包括教务处、学工处)及二级学院对以上材料保管相互推诿、分工不明、归口不清的现象。
二、探索分段教育教学管理上的有效性对策及办学的新路子,进行实践推广活动
1.学生层面
以入学教育为契机,树立优秀典型,增强“3+2”学生的自信心。为了使“3+2”学生能够尽快调整好心态,适应和融入新的环境,更好的进行本科阶段的学习,本科院校应该为“3+2”学生设立对接的入学教育,与普通本科生入学教育相比,可以大大缩短其时间。据调查,98%的“3+2”学生认为此举非常必要。入学教育可以让学生全面快速的了解转入所在本科院校的基本概况、文化背景、教学方式和学籍管理等信息。为了学生能适应新的要求而调整好过去的学习和生活方式,积极帮助学生了解本科在教育目标、学习方式、学业考核、技能掌握等诸多方面与以前其所在专科院校所存在的差异。同时,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在进入新的院校初期的适应过程中产生的情绪及心理波动。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应该客观、理性地面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运用所学知识,积极寻求解决方法并付诸行动,同时可以学习身边优秀同学的优点,在此过程中不仅能解决问题而且还能提高个人修养和素质。此外,还可充分发挥学生会在帮助“3+2”交友、联谊会、座谈等等形式来增加“3+2”学生与普本学生的交流,消除“3+2”学生在新环境中紧张心态,增强他们对转入学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引导学生展望未来,追求未来,从长远角度来思考个人的发展。从“3+2”学生入学开始,学校就可以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讲座等多种形式积极引导学生从长远角度来思考个人的发展。在平时的日常工作中教育和引导“3+2”学生以转入本科院校学习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为动力,鼓足力量,认真学习各项文化知识,正确处理当前和长远,理想与现实,个人所需与社会需要等之间的关系。结合自己的专长特点,发挥自己的优势,准确把握自己的努力方向。把长远的规划与近期目标相结合,规划好比较切合自己的人生目标,使未来的规划更具方向性和操作性。
2.教学层面
要加强分段教学内容的衔接,使本专科教育造成的差异影响最小化。由于本、专科院校不同的培养目标,其教学和课程设置必然存在差异。对此,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本科专业的教学要求,灵活设置基础类课程和相应的专业课程。针对“3+2”教学当中存在课程重复这一问题,本科院校在学生管理上,可以将来自同一所学校的学生编在一个班内,以便于授课教师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不同状况进行教学调整。在课程设置上,由于“3+2”学生来自不同的学校,每所学校的课程安排和教学都不一样,存在特殊性,所以课程应当具有多选性,减小必修课的比重,增加选修课的比重,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在专科学习期间的学习情况,自行取舍,通过这种方式来为课程选择留下充足的空间,避免课程设置重复与教学资源浪费。针对课程太多,不能达到课程深入的问题,可以将专业基础课程分成多个教学模块,学生根据自己对某一领域的兴趣选择不同的专业模块学习。或者将课程以不同的研究主题为主线进行讲解,要求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选择不同的研究主题,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查阅资料、社会调查等方法进行深入研究。总之,本科院校根据“3+2”学生的特殊性,要因材施教,突出分段教育的特色。如何提高“3+2”学生的就业率和社会认可度,这既需要学生个人努力提高专业能力,又需要本科学校为学生提供就业的综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增加校园实训课程,或者将学生送到企业实习,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开设职业指导课程,指导“3+2”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掌握求职的技能,并为学生不断提供就业信息。另外,鼓励“3+2”学生自荐。学生自荐的实习单位多是以往有过实习经历或有就业意向的单位。这种方式能较好地发挥学生实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并能将综合实践环节与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结合起来,有利于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提高。
3.管理层面
在教学管理上需创新“3+2”分段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高职与本科的有效衔接。按照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理论课程注重以岗位能力培养为基础,强化综合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实践教学突出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服务社会的意识。成立“3+2”督导组,对教学过程进行监控,实行信息员制度,定期召开师生座谈会,对教学质量进行多元化、全方位评价。在学工管理上,创新“3+2”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内容与形式。针对这类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应侧重于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素质和职业素质教育为侧重点,可分为院系两个层面进行:学院层面的党史教育类活动、人文知识类活动;系部层面的职业素质类活动等。邀请高校知名学者、企业专家、技术能手来校以报告会、专题讲座等形式进一步拓宽学生视野,扩大专业知识面,及时了解行业发展动态,掌握企业用人需求。积极发挥党团组织作用,培养“3+2”学生核心能力。系党团组织定期安排与企业党团组织对接活动,进行校企文化、专业技能、文体活动等方面交流以促进校企文化建设;选拔优秀学生干部、党员参与学生日常管理等工作,更好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作用。另外,对“3+2”转段升学材料的保管应分类明确归口。例如,分段培养注册学籍要求的所有相关资料(包括学生信息汇总表、分段生高考录简表、照片、考核方案、考核结果等)应由校级单位(教务处)妥善保管;转段升学考核报名表、专科阶段的成绩汇总表、英语四级和计算机ATA成绩单、转段升学考核实施方案及考核试卷、成绩、答案等材料则由二级学院教学办保管存档。
三、结语
由于“3+2”学生特殊性,本科学校需在日常的教学与管理中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引导和帮助,使他们能够拥有自信和学习热情,从而使转段升学教育真正成为优秀学生得到自我价值再实现的重要途径。同时,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探索有效性对策;与对接专科院校多交流研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创新转段教育管理新模式,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3+2”分段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赵昊昱.高职与普通本科“3+2”分段培养模式的思考[J].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高职研究,2013(1)
[2]徐广舒.高职与本科土建类专业“3+2”分段培养方案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4(19)
[3]苏宝莉.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2(10)
3+2分段学生教育教学管理探讨论文 篇2
一、搭建企业化管理架构, 并明确岗位职责
在实施“班级企业化管理”模式中, 班级虚拟成一个企业 (如: ××公司) , 按企业运营模式, 搭建企业化管理架构, 并明确岗位职责。 董事长由班主任担任, 下设总经理 (相当于现任班长) 、各部门经理 (由各班干任职) 和普通员工 (班级其他成员) 。
实施班级层级管理, 明确岗位职责, 部门与部门各司其职, 各负其责, 主职辅职之间加强沟通与协调, 共同致力于班级建设和管理, 营造一流班风学风。在日常工作中, 总经理实际负责管理班级各项工作, 带领部门经理开展企业 (班级) 日常活动, 管理企业 (班级) 日常事务, 其工作直接对董事长负责, 同时接受各部门经理的监督;部门经理负责管理好部门成员, 开展部门对应工作, 其工作既要对总经理负责, 同时也要对整体班级负责, 随时接受纪检部门和广大班级员工的共同监督。普通员工除认真完成好本职工作外, 还要作好对企业 (班级) 管理的监督, 发现问题时及时向相关部门反馈。
二、虚拟企业管理制度, 营造企业化管理氛围
通过在班级管理中制定适合本企业 (班级) 的管理制度。比如部门经理管理条例、卫生制度、宿舍管理条例、工作制度、5S管理制度等, 将企业文化和对员工的要求和标准引进班级管理, 把员工要求和标准直接纳入班级管理规制中, 更好地融入企业培养人才机制, 使得企业 (班级) 的运营有章可循, 有规可依, 照章办事。
班级模拟企业的管理制度和行为规范, 让学生更了解企业的管理机构设置, 既为自己制定工作目标, 又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企业 (班级) 内部形成一个良好、公平的竞争激励机制, 各部门也会相互比着干, 比活动, 比业绩, 比进步, 比创新, 积极营造创先争优氛围。
三、引入“虚拟工资”, 奖优罚劣
引入“虚拟工资”, 规范工资发放制度, 明确奖惩机制:总经理、 部门经理和员工学习、工作、生活各项都与薪资挂钩, 进行绩效管理评定, 每月员工工资总额=基本工资+绩效工资, 当员工认真完成工作任务并取得相应成效就根据“奖励部分”的规定予以加薪, 奖优罚劣。“虚拟工资”的记录与汇总由财务经理负责, 每月计算一次, 评出“优秀部门经理”、“优秀员工”等, 并标榜公示。学期末总结, 评选优秀和先进个人和组织, 予以频发证书和奖品, 以资鼓励。
学期末将组织全体员工对各部门经理在任期内的综合表现进行民主测评, 内容包括学习成绩、业务水平、工作积极性与责任心、组织能力、 沟通协调、语言表达及活动组织的效果等方面, 根据测评结果奖优罚劣, 保持干部队伍的活力和竞争力, 增强责任心, 提高服务意识, 保证班级企业化管理工作高效运行。
四、加强校企合作, 企业实践与企业宣传两联动
进一步推动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 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实地考察、 参观活动, 交流学习, 邀请企业HR到校宣讲, 使学生更加贴切地了解职业信息和市场需求, 提高职业认知和职业技能。开展商务型人才培养, 课程嵌入实践, 在学校创建“3+2人才孵化基地”作为实习实践平台, 对接企业与商务英语“3+2”分段专业达成校企合作、共赢发展——进行实质性的实践性教学, 让学生在实践中更真切地感知企业文化和理念。
加强企业文化宣传, 通过班级宣传栏、多媒体平台 (QQ、微信、微博等) 全方位多角度宣传优秀企业文化, 在课堂中通过企业案例分析嵌入企业和职业认知, 在各项班级项目活动中引入企业元素, 如在班级公众平贴上了企业管理制度、企业奖惩条例、员工绩效考核表、员工荣誉榜等, 有意识地营造企业氛围:通过这些形态的模拟演练, 加深了学生企业意识的直观感受。
五、结语
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引入企业化管理模式, 让学生通过了解和学习企业文化、企业制度等, 感受企业氛围、企业文化, 感悟企业精神, 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 为将来适应企业的管理模式, 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 实现与市场企业的无缝接轨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3+2”分段班级是高职院校学生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这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 为提高“3+2”分段学生适应企业的管理模式, 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 本文以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3+2”商务英语专业为例, 引入企业人才管理模式, 探索新的班级管理模式:通过模拟企业环境进行班级项目管理, 感受企业文化, 感悟企业精神, 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能力, 为将来适应企业的管理模式, 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 实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高职院校,3+2分段,班级,企业化管理
参考文献
[1]展志恋.初探班级企业化管理---提高职业综合素养[J].职业, 2014 (09) .
[2]胡延斌, 王程.班级管理的企业对接[J].教育与职业, 2010 (16) .
[3]田静.实施“班级企业化管理”模式初探[J].教育管理, 2013 (02) .
3+2分段学生教育教学管理探讨论文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 “3+2”分段 自我管理 问卷调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作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任务,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实行中高职“3+2”分段衔接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高职“3+2”分段衔接发展起步晚,人才培养有其特殊性。笔者以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以国际经济贸易、商务英语、机电一体化技术、电脑艺术设计四个专业300名“3+2”学生为研究对象,拟从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规划等方面对“3+2”分段学生自我管理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剖析高职院校“3+2”分段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
随机抽取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3+2”分段学生300 人,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回收试卷296 份,回收率98.67%。剔除作废试卷12 份,最终获得有效问卷为274 份,调查问卷有效率91.33%。
2.方法
(1)问卷调查法。采用自编的调查问卷,随机抽取五个不同专业(含文科、理工科)、大一和大二(在校只有两年)共300名学生开展调查,根据调查数据了解3+2分段学生自我管理现状。
(2)访谈法。随机抽取不同专业20名“3+2”分段学生进行访谈,进一步了解其对自我管理的认识和现状,进一步探析针对不同基础、不同层次和不同需求的学生展开特色管理的实施路径。
二、结果分析
经过调查和深入分析,明确了高职院校“3+2”分段学生自我管理的现状。这类群体的学生在特殊的学习情境中兼具了大部分90后独生子女的个性特性,又将个体问题凸显得更加淋漓:凡事以“我”为中心、学习目的和方向不明确、自觉自律性差,进入高职院校以后,自我中心、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能力缺失等问题突出。
1.欠缺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在“你目前有没有制订学习计划”的调查中,回答“有制订计划”的学生占 12.1%,回答“没有制订学习计划”的占87.9%。可见大部分学生不主动制订学习计划。在问“你上自习的频率”时,回答“经常去”占6.9%,回答“偶尔去”占27.5%,回答“只是临近考试去”占36.2%,回答“从不去”占29.4%。在问“每天通常学习多长时间(除正常上课外)?”回答“1个小时以下”是的占46.3%,回答“1~3小时”的占28.2%,回答“3~5小时”的占17.9%,回答“5小时以上”的占7.6%。可见,学生普遍存在学习能力较差、自主学习的频率低、学习缺乏主动性、学习目标不明确的问题。
中高职“3+2”分段学生基于中职时的综合素质水平,在专业学习上感觉比较吃力,与高中入学的学生知识结构差异甚大,接受能力不一致,容易跟不上学校安排的教学进度,自信心下降、学习兴趣减弱,这是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的原因。
2.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较差
对“你通常睡觉的时间”的问题,回答“11:00之前”的学生占14.9%,回答“11:00-11:30”的占24.6%,回答“11:30-12:00”的占34.4%,回答12:00以后的占26.1%,可见学生普遍睡得比较晚。问“如果老师上课不点名,或者没有考勤制度,你会”时,回答“每节课都去,好好学习”的学生占9.6%,回答“必修课不逃,选修课必逃”的占45.3%,回答“想去就去”的占33.7%,回答“必修选修都逃”的占11.4%。问“如果可以选择,你认为那种管理方式更适合你的发展”时,回答“严格规定每天做什么”的学生占12.8%,回答“学习上严格规定,生活上自主”的占21.7%,回答“生活上严格规定,学习上自主学习”的占24.3%,回答“放养式自行发展”的占41.2%。可见,大半数学生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较弱。笔者在进一步访谈中了解到,即使是在严格考勤制度的规制下,学生也会找各种借口请假不上课,不自觉地上课经常迟到、早退,课堂纪律差,对他人依赖性强,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差,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比较突出。因而该类学生在集体生活中难以与同学融洽相处,班级认同感弱,集体意识薄弱,妒忌心理强,容易因各种小事与他人产生矛盾。
3.自我定位不高,目标不明确
问到“你选择就读高职的理由”时,回答“遵从家长的要求”的学生占35.8%,回答“个人意愿”的占30.5%,回答“没有其他选择的情况下将就”占的31.4%,“3+2”分段学生就读高职院校,很大部分是被动升学的,自主升学意愿不强。问“你有没有职业规划”时,回答“有,并且明确”的学生占18.2%,回答“有,但比较模糊”的占30.6%,回答“没有”的占51.3%,半数以上的学生没有职业规划。问“你对自己的学习成绩要求”时,回答“各科成绩优秀,争取奖学金”的学生占16.7%,回答“各科成绩良好”的占23.9%,回答“只要不挂科”的占40.3%,回答“挂科也无所谓”的占19.1%。可见,“3+2”分段学生的自我定位总体偏低,通过进一步访谈了解情况,很多学生认为自身接受中职教育显得已经低一层次了,给自己贴上了“弱势”的标签,缺乏学习的进取心;有的学生目标不明确,找不到学习的方向和动力;有的学生只是为了来学校混两年毕业拿个证书,只要不会被学校开除就行,久而久之,这种负能量心态直接影响其自我规划和自我发展。
4.与普高学生缺乏交流和互动
通过随机抽取20名不同年级不同专业“3+2”分段学生进一步访谈了解,很多“3+2”分段的学生进入学校后,很少参加学校举办的集体活动和社团活动,因为成员多数来自普高学生,而他们在那种境遇中似乎缺乏归宿感和认同感。例如他们认为即使学校的活动很丰富、有很多社团,自己在学校只有短短两年的时间,即使有自己喜欢的社团也不会加入任职;只是偶尔参加一下活动,在其中没有角色义务,更不必承担角色责任。这明显是一种自我价值实现的错误导向,这不仅让学生的特长很难得到展现,而且很大程度限制了他们自我发展和能力的提高。
三、小结
如果没有正确的管理和引导,对于自控能力较差的中职生来说,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后容易出现对专业学习缺乏兴趣或信心不足的情况,影响能力提升和个人持续发展。因此,高职院校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开展一系列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控制、自我发展的实践,促进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江.高职院校“3+2”分段式衔接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以绍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大学教育,2012(5).
[2]张瑜.90后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研究——以广州8所高校为例[D].江西农业大学,2013.
[3]金盛.涨落中的协同: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教育模式研究[D].西南大学,2013.
[4]刘秀霞.浅谈中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J].职业,2010(24).
1.3.2.3幼儿教育专业 篇4
一、专业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受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第三次出生人口高峰的影响,在2005年至2020年期间,20岁至29岁生育旺盛期妇女数量将形成一个高峰。同时,由于独生子女陆续进入生育年龄,按照现行生育政策,政策内生育水平将有所提高。上述两个因素共同作用,将导致中国迎来第四次出生人口高峰。每年随儿童入园需求数的提高,需求量呈逐年递增趋势,将来幼儿园教师“缺口”也逐渐增大。
根据社会对幼儿教育人才的迫切需要,幼儿教育专业又具有职业教育和师范教育的双重特性,因此重点建设幼儿教育专业。本专业以“追求职业性和师范性的平衡”为专业建设思路和特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特色,凸显技工学校重视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优势,又遵循师范教育要求。既区别于传统的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重理论、轻实践的思路, 又要不同于职高幼师专业重技能、轻理论的模式,将专业理论素质与实践技能的培养有机地结合。坚持“专业导向,师德为先”的专业规划建设原则,以教学内涵建设为中心,通过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方面作为幼儿园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与条件,将其作为专业标准的灵魂与核心,强调合格的幼儿园教师必须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必须关爱幼儿,尊重幼儿,做幼儿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
(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面向幼儿教育行政部门、幼儿园及各类幼教机构等,在幼儿园或有关政府机关、各大医院的儿科门诊工作,还可从事儿童发展评估和指导人员、儿童教育和卫生发展政策制定者、儿童教育咨询专家或者从事各类儿童用品开发的专业顾问或市场调查和分析专业人士等工作。本专业要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还可考取保育员(中级/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或普通话等级证书,毕业后可继续拓展专业技能考取幼儿园教师职业资格证书。
(三)专业建设目标
1、专业发展目标
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素质为重点,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培养熟悉幼儿园工作过程和我国教育制度、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了解幼儿教育理论的发展动态;掌握过够用、扎实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较系统的教育理论和幼儿教育专业知识。
力争用3-5年内建设成省内同类型、同层次院校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较鲜明的示范性专业;以此为依托,促使经贸教研室其他专业的发展。
2、教学团队建设目标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专业长足发展的必要保证。为了进一步完善本专业教学团队结构,提高团队的整体素质,建成一支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职称结构适当,知识与能力结构相当,“专兼结合、数量够用、层次较高”的教学团队。
完善本专业“双师”结构应成为我们接下来的工作重点之一。为此我们计划未来三年分批组织教师参加高级保育员、育婴师培训,以获得由劳动保障局颁证职业资格证书。为了促进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教师的继续教育,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与教学能力,我们要鼓励教师走出去。虽然目前本专业的部分教师会定期去幼儿园观摩半日活动,能够有效提高她们对幼儿园教学实践的了解,但是观摩没有实践来得真切,没有真正给孩子上过课,带过班,还不能有效帮助教师们积累丰富的直接经验。因此,我们计划通过挂职锻炼的制度,让本专业的理论组和艺术组教师们真正走入幼儿园,通过一个学期的挂职感受幼儿园教学的实际情况,积累实践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教学的能力。
3、课程建设目标和教材建设目标
课程与教材建设是教学改革的保证,是整个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份。贯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理论够用,动手能力强”的原则为指导,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形成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确定各课程应掌握的知识点和知识点之间的必要衔接,制定各课程切实可行的教学大纲,实验、实习大纲,实践、实习计划,作为教材选用和编写的依据,建立以图书馆、教务处、教研室、“互联网+教育”为主渠道的教材资料收集和信息反馈体系,设立各课程的“教材库”为教材的选用和编写提供蓝本。
4、人才培养特色建设
制定富的幼教特色的《幼儿教育专业培养方案》,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素质培养为基础,以当前幼儿教育师资严重缺乏的需求为基本依据,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变化的应用型人才。实行“双证书”、“多证书”教育,力争使幼儿教育专业毕业生具有现代教育教学思想、具备现代教育教学的知识和能力、能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要求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达二级乙等达95%以上,保育员职业资格高级证书达90%以上,中国舞教师等级证书达80%以上。
5、实践教学条件建设目标
实践教学是本专业培养高技能人才和实施特色教学的关键环节。通过实践教学,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知识的应用能力。截止至2016年,现有专业教学实训室4个,琴房、舞蹈练功房、画室,多媒体课件制作室,主要满足视唱、练耳、舞蹈、美术、琴键等课程的实验实训,完全可以满足教学和学生的实训要求。为更好为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学校将建立微格教室,与区内幼儿园合作办学,通过、模拟教学、见习等教学手段促成教学情景化,让学生亲身体验幼儿园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岗位教学实践能力。
二、专业建设措施
针对以上专业规划目标及目前存在的问题,本专业在建设发展过程中,主要采取了以下建设措施:
(一)专业发展措施
1、加强专业建设领导,明确专业目标;
2、切实制定与实施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3、加快专业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4、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5、强化教学管理,严格规范教学管理制度;
6、推进校企合作,开拓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开展课程实践、模拟训练、幼儿园实践(见习、实习)等几大模块。
7、(二)教学团队建设措施
教师是专业建设的关键,不断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质量,提升双师型教师比例,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本专业应用和推进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幼儿教育专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证。
1、为满足教学要求,今后通过大力引进新教师,特别是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的高水平、高层次的教师;
2、不断对青年教师培训,鼓励青年教师脱产或在职攻读硕士学位;
3、严格实行年轻教师导师制;
4、实行教学方法研讨制;
5、鼓励教师顶岗锻炼;
6、倡导和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各类学术科研交流活动,争取承担国家及省、市级横、纵向研究课题;
7、加强在职教师对企业调研,保持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需求能力相一致;
8、积极组织与相关兄弟学校的专业交流,提高专业业务水平与教学能力;
9、加强教研室在专业建设的作用,建设完善的专业建设的管理制度,如听课检查制度、督导组及学生评教制度、教师座谈会制度等,促进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
10、大力支持和鼓励专业教师参加省市相关专业技能竞赛,以赛促学;
11、积极鼓励教师参与专业职称的评定,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措施
1、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打造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内容中来,将学校考核与企业考核相结合,贯彻“双证书”制度。
2、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推行“一体化”教学,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为主的教学模式改革;重点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3、加强课程基础建设,完善教学基本文件。对各门课程提出具体建设要求,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规范的适时修订,同时加强对教案、课件的检查制度。
4、推进优质核心课程建设,提升学校的竞争力。与园校合作,把握“基于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原则,进行优质核心课程的建设。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尤其是让学生通过网络观看学习优质课,精品课。
5、建立全新的课程体系,强化教育实践课程。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岗位的特点,构建“职业道德和人文修养、专业基础能力、岗位就业能力三大模块的学前教育特色课程体系。
6、组织专人推进校本教材建设,提高教学的自主创新力。实行校园合作,与幼儿园一线教师一同开发教材,引入行业职业标准,将幼儿园实际教学中的新思路、新知识、新方法反映到教材中去,提高教材的实用性、针对性。
(四)实践教学建设措施
1、加强“学岗结合”、“教学研训一体化” 教学模式改革,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采取“教学研训”一体化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理论实践一体化,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力求实现学生在校学习和工作岗位对接。
2、情境教学。通过微格教室的仿真模拟实训、多媒体课件、见习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促成教学情景化,让学生亲身体验幼儿园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岗位教学实践能力。
3、校企双方参与,开发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训项目。
三、专业建设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和制度建设
组织成立教研室重点建设专业领导机构。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和工作方案,明确改革发展方向,重点解决改革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确保规划有效落实。进一步创新校企合作制度与管理运行机制,促进校企深度融合,深层次推进校企一体化理念下的校企共同体建设,提升校企共同体内涵,逐步完善共建、共管、共赢的校企一体化运行机制。以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突破,借助各类培训平台,促进综合素质与业务能力的提升,构建师资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采取得力举措,增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和效益,把建“专兼结合、双师素质”专业教师队伍的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根据“立足培养、积极引进”的方式,优化教师队伍结构,通过三年努力,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业务精湛、教学水平高的专兼结合的优秀教学团队。
2、建立目标责任制度
根据规划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分解工作任务,落实工作责任,确保各项重点举措责任明确、落实到位。要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度,把各自承担和参与的任务落实到具体责任到人,细化工作方案,把目标责任完成情况作为年度考核的参考依据。
3、加强监测考核
建立规划实施监控评估机制,及时了解、掌握、反馈规划执行过程中的实际情况,重点监测目标、任务和重大项目的完成情况和成效,及时发现问题、提出对策建议,提高规划实施效益。
4、加强经费保障力度
3+2分段学生教育教学管理探讨论文 篇5
摘 要:随着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推进,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创新也提上了日程。为积极探索系统培养技能型人才制度,努力构建现代职教体系,高等职业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对接试点项目在各地陆续展开。“5+2”(五年制高职与本科)分段人才培养模式也应运而生。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首先要解决的是其相应课程的开设与改革研究问题。主要针对“5+2模式”对文化基础课程的要求与设置提出了一些改革思路,以及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课程开设的原则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5+2”模式;文化基础课程;设置;原则
“5+2”分段人才培养模式,即五年制高职(5年)与应用型本科(2年)衔接的分段培养模式,是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在人才培养模式的一项有益尝试。作为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采用相互衔接的课程体系,有效避免了课程开设的重复,融合了职业教育实践教育强、本科教育理论功底扎实的优势。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文化课程的标准也同样需要试点院校协调确认。开设什么样的课程?课程的标准如何?都是值得探索的问题。笔者所在学校有幸于2012年9月招收了江苏省首批“5+2”分段培养学生,对课程的设置、课程标准做了一些探索。本文主要针对“5+2模式”对文化基础课程的要求与设置提出了一些改革思路,以及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课程开设的原则进行探讨。
一、“5+2”模式对文化基础课程的要求
1.“5+2”模式对课程改革的要求
“5+2”模式的改革是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和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改革,这一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发和实践,对高职院校的教育课程模式的设置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1)指导思想多元化
目前在高职院校的教育课程的发展中,主要有三种指导思想:知识本位、能力本位和人格本位的指导思想。“5+2”模式的课程显然不能只以知识本位为主要指导思想来进行指导;而能力本位的课程观只是更多地关注了人生存所必备的劳动技能和追求能力,忽略了知识的传授,以及人的品质和价值观的培养;人格本位的课程观则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但因为高职院校教育的特殊性,这种发展必须同社会的需求相适应,受教育者的人格的完善也应建立在职业能力形成的基础上。因此,“5+2”模式的改革对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求课程的指导思想不能单一化,而应多元化,才能培养出当今社会杰出的技术高端人才。
(2)课程结构模块化
所谓模块化的课程结构,即按照教学内容把教材编排成利于进行各种组合的独立单元。一个模块可以是某一个独立的知识单元,也可以是一个操作单元,还可以是情境模拟单元。这样,根据这个模式的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特点,教师可以有选择性地选择教学内容,学生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学习模块或需强化的模块。
(3)课程内容基础化
目前,世界各国的高职院校的教育非常注重文理渗透和基础性教育,并且成为高职教育课改的一个重要趋势。基础化主要表现在加强国际交流、强化信息时代需要的基础学科,如外语和计算机;强调普通文化基础课的地位,特别是有利于专业课程学习的文化课程,如数学和物理;重视专业需要的专业基础课教学,高等学校课程设置正力图在传统与现代双重因素影响下朝专业基础化的方向发展。
2.“5+2”模式对文化基础课程目标的要求
潘憋元认为:教育目的是指培养人的总目标,它所指明的是在一定社会中,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根本性问题。它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国家规定的教育目的,是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共同的目的。但各级各类学校,还要结合自己的改制、任务及其它特点,制订自己的培养目标。一定的培养模式是服务于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这一根本任务的,因而培养目标又是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和选择教学制度的前提和依据。因此,“5+2”模式对文化基础课程的要求主要取决于该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5+2”模式的目标是培养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相关专业课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宽知识面、实践能力强和综合素质高,能从事相关专业型工作并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这一培养目标的确定,决定着其文化基础课程设置必须上升到一定的高度,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沉淀厚实的文化素养。
“5+2”模式的文化基础课程目标应体现以下特性:(1)素质教育的特性。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高职教育应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文化基础课程既非单纯的知识传授,也非单纯的技能训练,而是文化素质的培养。(2)和谐发展性,即文化素质的“三基”(文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与素养的和谐发展。(3)基础性,即专业学习的基础,职业能力的基础,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人文和科学素质的基础。四是层次性,即大学本科层次的文化素养。
二、“5+2”模式的文化基础课程设置
目前,由于“5+2”模式是一种新型培养模式,各校均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因此对于其文化基础课程的设置也处于摸索阶段。沿用职业院校类的文化基础课程教材,或借用普通高中的教材,抑或开发新的教材,这是需要实践来检验的问题。
1.“5+2”模式的文化基础课程设置的原则
(1)培养目标的一致性原则
“5+2”模式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出既能从事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性高等专门人才,也具有很高文化素养的高端人才。这一培养目标最终需要通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来实现。因此,在培养目标确定后,必须设置相应的课程体系,并且将其细化成一系列的教学内容,固化到教学计划中去。由于“5+2”模式培养出的.人才不仅要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也要具备熟练的技术和一定的研究能力,这一特殊性特征要求“5+2”模式的人才必须具备宽广的知识面、专业的职业技能、一定的创造能力和较强的发展能力等。因此,“5+2”模式的文化基础课程的开设必须遵循其培养目标。
(2)和专业课程的适应性原则
在学习掌握相当于普通高中阶段的基础文化知识和能力的同时,“5+2”模式的学生最终还必须学习掌握更高的专业知识和技
能。因此,其文化基础课课程开设的目标其一就是必须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提供一定程度的服务与基础,适应专业课程的教育。
(3)为再学习沉淀的基础性原则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达,社会多样化的职业决定了职业教育不再是终止性教育。事实上,当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立交桥”搭建以后,许多职校毕业生并没有马上就业,而是继续接受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本科教育。从这个意义上看,“5+2”模式的人才以后继续接受硕士乃至更深的教育是一种社会趋势,因此他们的文化基础课程模块的编制应着眼人才成长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衔接,更应着眼于社会对职业人群的新型要求。
2.“5+2”模式的文化基础课的科目设置
笔者以为,照搬职校的文化基础课程是不可取的。职校的文化基础课程的内容比较全面,起点较低,但没有上升的高度,这样的课程只适合5年制大专生或3年制中专生,对于“5+2模式”培养出的本科职业技术人才,要求就稍低了点。
那么,是否可以搬用普通高中教育的文化基础课程呢?显然,它们之间还是有出入的。普通高中教育的文化基础课程可以作为重要的参考,因为学生培养也是以本科教育为目标的,但应把握一个“度”。我们不能完全按照普通高中的要求来实施,因为“5+2模式”与普通高中教育的一个很大的区别是不以高考为目的。在普通高中教育中,除了关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更多的是关注着高考的要求,因此在其文化基础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包括教师的教学要求、学生的学习要求,都有着很高的目的性。
“5+2模式”下学生不需要参加高考,这也是职业教育改革的一种创新,但并不代表着培养的人才的文化素养就要放低要求。最终,这样的人才,是要和普通高校的本科人才,平起平坐,甚至比他们还更有特色。因此,它的文化基础课程,与普通高中教育的文化基础课程有一定的相似性,即最终都是为培养出本科高端人才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不同的是,“5+2模式”的文化基础教育,没有了高考的限制,也就没有必要过分往深度和难度上挖掘,反而在其教育中更应体现与学生专业相关的特性,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要做深入的研究,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深度和教学方式方法等。因此“5+2”模式文化基础课程应该有其独立性,并自成体系。
3.“5+2”模式的文化基础课程内容的选择
“5+2”模式的文化基础课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来进行:第一阶段,一开始的两年时间,以文化基础课程为主,其教材内容可以参照普通高中的文化课程内容,但深度和广度需适当调节,这些课程开设的目的是为学生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沉淀必要的文化素养,也为以后需要继续深造的学生提供有利的条件。第二阶段是后三年,以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主,文化基础课程的内容可以参照高等教育的文化课程内容,那么这些课程的内容很大程度上是与学生学习的专业课程有关联的,确切的说是辅助专业课程的学习与吸收。
这样的文化基础课程的设置体现了“5+2”模式的新型特点。它走了一条职业教育的文化基础课程开设的新路线,抛弃了原有职业教育使用的基础课程教材,不再是与专业相关的课程就学习,而无关的就不学;它参照普通高中的课程,让学生在此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基础课程的学习将是他们人生的一次理论沉淀,是人生素养的一次升华过程,要为进一步的学历提升,甚至是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潘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李玲。高等化学教育及人才培养对策的研究[D]。湖北大学,2003.
[3]杨长亮。中等职业教育普通文化课程改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4]马颖。基于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高职文化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9(2)。
3+2分段学生教育教学管理探讨论文 篇6
XFRQ-033-3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切实加强公司天然气输气管线管理,规范管线巡护工作,及时发现和处理天然气管线在运行中出现的各类异常问题,确保天然气管线安全平稳运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章
职
责
第二条
输气管线线路、无人值守阀室实行巡线管理员、巡线员定期巡护,公司安全部定期监督考核巡护工作。
第三条
各场站是辖区内管线巡护工作的第一责任单位,必须设一名领导负责管线保护工作,同时实行“分段管理、责任到人”的方式,对辖区内管线进行领导干部承包管理,本着“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切实做好管线巡护管理工作。
第四条
安全与运营部是管线巡护工作的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天然气管线的巡护管理工作,及时掌握巡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负责督导管理巡线中发现的各类异常情况;负责对巡护工作的检查和考核工作;组织场站、维修队处理协调难度较大的危及管线安全事
件;防止管线安全事故的发生。
第三章
管线巡护
第五条
线路巡线人员可实行就近聘用的方式。巡线员可以专职化,巡线管理可以专业化。每个巡线员一般负责5—10公里工作量为宜,并对重点部位定点看守。
根据公司现有情况,长输管线采取“站管线”的管理模式,即各场站负责本场站上下游部分管线的巡护工作,具体分配如下:
1、禹城首站:A1-A49号桩共公里管线
2、高唐分输站:A49号桩共XX公里管线
3、茌平末站:AXX-AXX号桩共XX公里管线
4、巡护队:茌平中压管线共70公里管线 第六条
巡线频次与巡线方式
1、巡线员每天对管辖的管线最少进行一次徒步巡线(要害部位和强雨后加密检查),每天巡护一次阀室外观(要害部位和强雨后加密检查)。每天巡护一次铁路、公路穿越处外观。巡线里程根据线路路由、路况、自然地理条件确定。重要部位和突发情况要有专人值守;雨雪天气或遇特殊情况不能进行巡线时,要事先向部门领导报告并征得同意。雨后应立即对河流穿跨越段、水工保护工程等易遭水毁管段及有隐患管段进行巡查。
2、巡线管理员每周检查两次阀室内部,对阀室内设备、供电消防、防水、防腐情况、阀室顶、墙壁等进行检查。
3、巡线管理员每月至少对所辖管段进行四遍全面的巡线检查,检查巡线员的工作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对巡线员汇报的问题和隐患要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落实处理,并向巡护部汇报。对重点部位(指穿跨越管段、人口密集区,地质灾害频发区、采空区和已经发现事故隐患还未及处理的部位等)必须重点检查,徒步巡线。雨季主汛期为每周一次,遇到突发气象和地质灾害加密巡查。
4、安全与运营部每月进行一次全面的线路巡检巡查,雨季主汛期每二周巡查一次,遇到突发气象和地质灾害加密巡查。每次巡检结束后提交专题巡线报告,提出问题和整改措施。安全部负责人和管道巡护部管理人员对于下级汇报的重大问题和隐患,必须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处理,并及时向公司领导汇报。
第七条
管线巡护包括线路巡线和重点部位值守。线路巡线内容包括:
1、管线沿线地貌变化,管线及设施的完好性;
2、沿线违章占压,安全保护范围内的违章施工;
3、阴极保护系统及设施;
4、周边社会活动情况(沿线交通、治安、人文、地形、地理、河流、水文、社会信息等);
5、自然灾害对管线造成的影响、穿跨越、水工保护、四桩、等设施及阀室状况;
6、“四桩”(标志桩、测试桩、转角桩、警示柱)、警示牌、宣传牌、路标路牌、企业标志、宣传标语是否完好无缺,有无歪斜、3
倾倒、埙坏,标识是否清晰、准确,测试桩接线是否良好;
7、水工保护设施是否有人为破坏、雨水冲毁、塌方等现象;其他影响管线的行为,管线值守看护内容包括:隧道、大型穿跨越、与管线交叉及近距离的施工。
第八条
管线的巡检:
1、检查管线是否有异常新动土现象;
2、检查管线是否有打孔盗气、漏气、穿孔、断裂、人为破坏等事件;
3、检查管线是否有裸露,裸露段防腐层是否完好;
4、检查管线是否有无悬空、变形、飘移情况,管线因水毁冲蚀、坍塌等灾害造成悬空,悬空长度是否超过管线所能承受的最长悬空长度;
5、在允许管线上方机械车辆通行位置,其最大荷载重量是否超过允许范围;
6、检查在管线中心线两侧各50米范围内是否存在挖塘、爆破、燃放爆竹、和修建大型工程的问题;
7、检查在管线中心线两侧各5米范围内是否存在种植深根植物,进行取土、开挖、修渠、修建养殖场,堆积重物、盖房和修建其他建筑物,排放腐蚀性物质等现象;
8、其他对管线造成危害的迹象; 第九条
阀室的巡检:
1、检查阀室及设施是否完好无损,配件是否齐全,供电是否良
好;
2、检查阀室内设施是否存在腐蚀,有无内、外漏现象,是否工作正常;
3、检查阀室内消防器材是否完好可用;
4、检查阀室是否通风良好,无积水、无杂物,房顶不漏雨,墙壁及地面不渗水;
5、检查放空设施、接地、防腐是否良好;
6、检查阀室门窗是否齐全完好,墙体,围墙整洁干净、安全警示标志清楚醒目,放空火炬区场地无他用,附属设施完好,进出道路畅通;
第十条
穿跨越的巡检:
1、对穿越河流的管线,在上下游100米内是否有修建码头、淘沙、挖泥、筑坝、炸鱼、水下爆破等危及管线安全的水下作业;
2、所辖管线穿、跨越设施是否牢固稳定,无锈蚀、变形、缺损;
3、管线穿越公路、铁路、电力线、通讯线、河流渠道等交叉部位的安全保护措施是否完好。新建、改扩建的公路、铁路、电力线、通信线、河流渠道等穿越管线时实施保护措施的情况。
4、检查跨越设施两端巡检通道是否密闭,安全警示、禁止通行标志清晰完好;穿跨越设施当作行走通道使用,要严禁任何无关人员通行。
第十一条
地理人文信息的巡检
沿线交通、治安、人文、地形、地理、河流、水文、气象、社
会信息等情况有无变化,地表地貌有无变化,采空区有无新的塌陷。
第十二条
灾害影响的巡检:检查水工保护损坏情况、跨越基础损坏情况、管线悬空、位移情况。
第四章
巡护管理
第十三条
巡线员应熟悉《石油天然气管线保护法》和天然气管线安全常识;熟悉主管上级的联系方式和电话,熟悉沿线参与联防的当地安全管理部门和公安部门的联系方式和电话。
熟悉辖区内所有管线以及穿跨越公路、铁路、河流、沟渠及其管线的详细位置、状况。
巡线员的工作内容、工作标准有公司统一编制工作手册予以规范。对巡线员的工作要加强检查和考核;建立完善的线路巡检卡对巡线员实行线路巡检卡巡检管理模式,加强对巡线员工作的监督和检查。
第十四条
巡线人员进入阀室要按照公司受限空间管理规定执行,进入阀室前应用可燃气体探测仪检测,确认安全后方可进入,进入阀室严禁携带火种及易燃易爆物品,不得穿钉子鞋出入。
第十五条
对汛期水毁、设施缺损、管线防腐层破坏等要及时维护维修,确保管线及水工保护、阴极保护、四桩、警示牌等设施保持完好。
第十六条
各场站及巡线人员要注意管线沿途新的变化情况,加强与地方、公安部门的联系合作,实行联防,避免人为、蓄意破
坏事件的发生。
第十七条
巡线员上岗前要进行安全知识和业务知识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第五章
巡护资料
第十八条
巡线员必须每天填写巡线记录,及时真实记录巡线信息,全面反映管线线路实际情况。并妥善保存工作记录,集中上交到管线保护部保存。
第十九条
每次巡线结束后立即填写巡线记录,包括:巡线人、巡线时间、巡线管段、沿线管线状况、存在的问题等基本信息。记录应详实、准确、齐全,各管理单位要及时掌握当日的巡线情况,并将巡线里程及起始地点等信息输入到资料信息库。
第二十条
管道与运营部每次线路巡检应及时对管线状况、存在问题、安全隐患进行巡检专题报告。
第二十一条
巡线过程中要密切关注管线周围环境的变化,收集整理有关信息,及时更新管线走向图,进行关键点危险点的分析。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二条
本制度由公司负责解释。第二十三条
3+2分段学生教育教学管理探讨论文 篇7
关键词:3+2,高职,数学,分段培养模式
该校自2014年起分别在道桥分院路桥专业和轨道分院工程造价专业各招收1个“3+2”高职本科分段培养班 (以下简称“3+2”) , 学生用“3年+2年”的时间取得本科的学历和学位。数学课一直是我校工科类专业的必修课, 而对于“3+2”来说它的重要性更加的显而易见, 但是对于“3+2”的数学教学与高职学生的数学教学又有极大的不同, 由于这种教学模式还处于起步阶段, 因此, 不断地改进和完善“3+2”的数学教学方法是值得我们研究的。
1 “3+2”学生的定位
高职教育是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 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应用能力, 而对学科的知识体系往往弱化。而本科教育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 注重科研能力, 却与社会的需求脱节。这两种教育的结果导致用人单位招不到满意的员工, 学生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就业市场的供求关系均得不到满足。本科学生往往就业目标比较高, 希望首次就业就能得到一份职位工资都相对较高的工作。然而本科学生虽然有扎实的理论基础, 但缺乏与实际的联系, 不了解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 只能从基层做起, 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所以本科学生在就业的时候往往处于一种高不成低不就的状态。另一方面高职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 可以很快的融入工作, 但由于其理论基础较差, 欠缺对整个知识体系的把握, 因此, 在后期职业晋升的过程中非常困难。在这种背景下, “3+2”培养模型应运而生, 它既保证学生掌握完整的知识体系, 又确保学生满足社会需求, 具有一定的应用能力, 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 因此, 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2 “3+2”学生的特点
首先, “3+2”学生较高职学生相比具有基础好, 整体素质高的特点。然而由于这种模式刚刚起步, 因此, 学生对未来比较迷茫, 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 “3+2”学生虽然与高职学生具有一定的优势, 但与本科学生相比又具有一定的不同, 首先学制上就较本科多1年。因此, 学生会缺乏自信心, 认为自己虽然可以拿到本科学历, 但又没有一般的本科学生好。在这种情绪下, 很容易产生自暴自弃的现象, 从而影响学习的效果。
另外“3+2”在高考报考时属于专科批次, 因此, “3+2”学生部分是未过本科线从而在专科档被录取的学生;还有部分是由于志愿填报失误造成的分数超过本科线, 但没有被本科院校录取的学生。因此, “3+2”学生具有学习水平参差不齐的特点, 尤其是数学学科有的同学高考成绩只有几十分, 有的同学却高达分。这种差距在教学时是极具困难的。如何兼顾好不同层次学生, 是一项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3 “3+2”模式下数学课程的教学方法
3.1 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上“3+2”与高职具有很大的区别。该校高职学生的数学课程只在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开设, 而“3+2”分别在第一、第二、第三及第七学期共4个学期开设数学课。无论从知识的深度还是广度都增加了。在内容上与本科的数学课程是完全一致的, 但难度上有所减少, 并且注重与实际相结合。
3.2 增加学生信心
首先, 很多学生对数学课有种恐惧感, 认为自己的数学一直学得不好, 自己不是这块料, 带着这种思想负担就会对数学课丧失兴趣, 甚至干脆放弃。要及时纠正学生的这种想法帮助学生重拾信心。首先作为老师要在学期开始的时候向学生说明, 大学中的各门课程都是为所学专业的同学量身打造的。不同学校学的课程的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 同学校不同专业学习难易程度也是不一样的。要让学生明白, 他所学习的课程是符合他能力范围的。带着这种从容与自信学生才能学好数学。
其次, 要建立好良好的师生关系, 如果学生喜欢老师, 那么会将对老师的喜欢转化为对这一门课的喜欢。所以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必不可少的, 老师要多了解学生的情况, 不要认为那是辅导员该做的事情, 这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是很重要的。
最后, 数学课是从大一第一学期就开设的, 学生进入大学中最先接触到的课程就是数学课。数学老师也是学生最早接触的老师。学生对大学生活的第一印象与数学课有密切的关系。因此, 数学课学的好坏不仅仅是对这一门课程的影响, 甚至会对整个大学的所有学科产生影响, 甚至对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 该校的数学老师在给新生上课时都要格外注意这点, 不仅仅教授学生数学知识, 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言行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既要教书更要育人。
3.3 因材施教
由于学生的数学水平参差不齐, 因此, 在教学中要注重因材施教。在整体的数学知识体系上要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给学生呈现完整的知识体系, 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根据学生的情况制定适合他们的教授方法, 并且根据学生的听课反馈及时的做出调整。在练习习题的时候, 要根据学生的基础, 以及未来对自己的人生规划, 来做不同的要求。基础差毕业后选择就业的同学只需要完成一些基础的习题就可以了, 而那些基础好毕业后有意向考研的同学就要从题量和难度上均加大。因此, 每一个知识点后的习题都分为A组题和B组题, 老师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学生自己的选择对学生有不同的要求。为每一位同学量身定制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案和学习目标, 这样才能适合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达到最佳的培养效果。这就要求老师要深入的了解每一个学生, 和他们做朋友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制定学习方案。
3.4 将数学建模融入课程
由于“3+2”培养模式是培养应用型人才, 而数学学科是一门抽象的学科, 数学建模的引入很好的解决了两者之间的矛盾。数学建模是用数学模型来解决实际的问题。学生对数学课时常有这样的疑惑, 我学习的这些知识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有什么用呢?数学建模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数学建模使得一个个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应用能力。在学完每一章或每一个知识板块后, 都要研究这一内容在实际中的应用, 并且要联系学生的专业背景。不同专业选择不同的实际问题, 建立数学模型, 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又更加深入的理解的知识点。除了在课堂中融入数学建模的内容, 同时还鼓励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皆在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增加学生自信心, 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为学生将来就业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3+2”高职本科分段培养模式还处于初级阶段, 如何设计教学方法来满足这种模式培养人才的需求是当前每一位“3+2”老师应该研究的课题。尤其对于数学课这样的公共基础课, 对于所有的理工科专业都是非常重要的。该文针对这种模式下数学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研究, 并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完善教法, 以达到更好的培养效果。
参考文献
[1]朱平.高职与本科“3+2”分段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 2014 (5) :61-63.
3+2分段学生教育教学管理探讨论文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 经济法课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230-01
高职教育的性质是培养从事于经营、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的劳动者,合格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应该拥有一定的基础理论储备,较强的技术操作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走上社会之后迅速的适应岗位,发挥自己的能力。随着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在掌握专业技术和理论的前提下,高职院校学生还应具有一定的经济和法律知识,并且能够在实践中运用这些知识。然而在我国目前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缺乏在教学内容上的研究探索,教學方法也比较单一,经济法课程并没有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需要通过教学改革逐渐改变当前的局面,真正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一、两个加强
对原有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加强在创业法律方面和实际工作中法律应用方面的内容设置。首先是加强创业法律方面内容的设置。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走向社会之后,想要根据自己的一技之长进行创业,创业过程中除了涉及专业领域的知识以外,也需要法律方面的知识,因此学生创业急需在法律知识上的加强。所以在设置教学内容时,创业所涉及到的各项法律内容应该加强优化,使学生能够具有较高的法律素质,在创业时依法依规办事,运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其次是加强在实际工作中涉及到的法律内容设置。高职院校应该结合合作企业实际的需要,根据不同岗位对职业能力的不同需要,在教学内容中设计一些培养具体能力的项目,依据项目内容和学生情况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以及考核办法。课程改革以岗位实际的工作内容以及过程为课程核心,以职业需求作为课程依据,把职业的实际工作项目或工作任务设置为课程教学内容,把教学和就业紧密联系起来。
二、三个强化
首先,强化教学方法中新媒体的应用,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辅助教学。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通过更加现代的教学方法如制作微课程、网络教学等,使教学方法具有更高的科技水平,充分利用学生更易接受新媒体的这个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并且网络课程的视野更加开阔、丰富,教师依据课程的难点和重点,制作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微课程,通过网络实现课程共享,并把各种教学资源集合起来,可以使学生方便、长期、随时地进行学习。其次是强化案例教学,使实战性得到充分体现。通过请具有实践经验的业界人士参与教学,在教学中增加真实案例的解读,切实提高学生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时教师可以选择具有代表性、普遍性的案例,结合理论知识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参与案例解决的过程中真正学到法律知识,并能够学以致用。同时增加案例教学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是强化互动。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负责引导,所以在教学中必须积极互动,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比如进行案例分析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组成模拟法庭,学生分组扮演原告、被告和合议庭,在学生完成整个过程的模拟之后,教师对其过程从程序和实体这两方面进行指导,及时指出程序错误和适用法律不当等,并进行总结。还可以在业余时间组织学生通过参加法院旁听和法律专题讲座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三、四个探索
课程考核是对学生能力水平和学习效果的考查。在以往高职院校的课程考核中,通常都是以一次纸质考试来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存在不全面、不真实等缺点。因此在课程考核上积极进行四个方面的探索,以获得良好的考核效果。首先是纸质考核,着重于考核学生在基础的法律知识掌握程度。其次是辩论考核,选择典型案例让学生辩论,着重于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法律能力。三是模拟法庭考核,着重于考核学生的综合表现。最后是职业水平考核,主要包括对学生在法律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以及工作态度上的考核。
经济法课程科学、规范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及考核能够保证学校获得更好的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果。通过对课程进行“2-3-4”教学改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了更强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在经济活动中有了更好的维权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学生在参加创业实践过程中,能够主动拿起法律武器帮助自己的创业经营活动。在对教学质量进行考核的时候,以学生的法律综合实践能力为中心,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考核拥有更好的导向性和科学性。教学改革已取得初步的改革效果,在今后的改革过程中经过不断的完善和改进,必将获得更好的效果,培养出更加优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肖彩娥.高职《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社科纵横,2010,25(2):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