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

2024-12-08

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精选9篇)

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 篇1

0 引言

2015年,中国政府立足于国际产业变革大趋势,提出“中国制造2025”,计划通过10年的努力使中国迈入制造强国行列,全面提升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质量和水平。在我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急需要大批懂技术、会操作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肩负起这一历史重任,准确把握未来发展方向,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向,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增强特色为重点,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创新体制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围绕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系统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1]。为建立和完善与现代产业体系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体系,满足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江苏省于2012年抓住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契机,积极探索系统培养技能型人才制度,推出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其中“3+2”高职本科分段培养是其主要项目。作为参加“3+2”高职本科分段培养项目改革试点的高校,应对高职本科分段培养这一培养模式进行深入的探讨,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

1 高职本科分段培养的内涵

高职与普通本科“3+2”分段培养即在高等职业教育学习3年,经过资格考核,进入普通本科教育学习2年,学习成绩合格可以获得全日制本科文凭。学习期间,由对口试点的高职和本科院校共同制定对口专业相互衔接贯通的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系统化培养本科层次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该项目本科招生可纳入“专转本”渠道,“专转本”选拔方式由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共同制定,报省教育厅审定。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项目试点学校范围为:高职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及部分确定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的五年制高职校,本科以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主,在所属市辖区范围内开展校际合作,根据培养本科层次高端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确定试点专业,由本科院校牵头、相关高职院校联合申报,每个项目限报1-2个试点专业,由1所本科对应1-2所高职院。

分段培养项目招生工作由高职院校负责,学生升入本科院校后享受与通过高考入学的学生同等待遇。这种培养模式不同于江苏省已经实施十多年的“专转本”,而是高职与本科院校共同实施试点项目,共同确定培养目标,共同制定衔接的课程体系,共同按照专业职业能力要求进行课程衔接,共同实施培养过程的一种培养模式,目的是充分发挥高职与本科院校的办学优势,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2]。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模型见图1。

2 高职本科分段培养目标

高职本科教育分段培养应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明晰人才培养目标。该项目应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需要建立一体化的培养目标。其培养目标应与我国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将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1],培养学生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可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毕业生不但掌握某一专业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还具有某一岗位群所需要的组织、设计、操作能力,善于将技术意图或工程图纸转化为物质实体,并能在生产现场进行技术开发、指导和组织管理,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还应善于处理、交流和使用信息,指导设备、工艺和产品的改进,是一种专业理论够用,生产技术操作熟练和组织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3]。

3 高职本科分段培养模式

高职本科分段培养是在一体化的培养目标下,高职与本科按照各自的侧重点的不同开展衔接教育,高职阶段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并且按照岗位需求构建课程体系,以就业为目的。应用型本科教育阶段主要以培养具有一定工程理论与实践能力为重点,按照岗位专业技术要求构建课程体系。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要解决“3+2”五年培养期间的课程体系衔接、教学模式、教学质量保障等问题。

3.1 重构衔接的课程体系

“3+2”高职本科分段培养是建立在相同或相近专业基础上的,由于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是培养技能型人才,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两者原有的课程体系可能存在课程重复设置、教学内容重复安排或课程知识断层等现象。所以,高职与本科院校应该成立专门的转段项目指导委员会,由两所学校的分管校领导、专业骨干教师、行业企业专家等人员组成。按照共同确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调研、论证、制定合理的课程体系,确保两个阶段理论、实践课程的安排能够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保证达到培养规格的要求。

3.2 改革教学模式

高职和本科阶段课程教学目标存在不同要求,其教学方法也应有所变化,应分别按照两个阶段教学需要调整、改革教学方法。高职阶段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而且要安排大量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重点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本科阶段在充分掌握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前提下,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让学生具有运用所学知识和实践技能进行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基本技能。

3.3 构建全过程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

高职本科分段培养的学生3年后将会通过转段考核转入本科院校学习,为了保证两个阶段人才培养质量,高职与本科院校应建立、完善全过程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切实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达到培养目标要求。合作双方成立由有关部门负责人、资深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教学质量咨询与监控专家组,负责对转段培养的全过程进行监控与咨询,参与培养目标的确定、课程体系的构建、课堂教学质量的考核等环节。要加强高职阶段教学质量考核,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通过定期考试、阶段考试、技能考核等对学生进行考核,并将成绩按一定比例计入转段考试成绩中,以此增加学生学习动力,为学生3年后进入本科阶段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4 高职本科分段培养转段考核

为了保证高职本科分段培养人才培养质量,需要建立分段培养转段考核制度,指导高职与本科院校有序、规范地实施分段培养考核,指导广大学生按照转段考核方案开展学习,以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够顺利转段。

4.1 成立转段考核工作领导小组

由高职、本科院校分管校领导和教务处、招生就业处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专业所在院系负责人组成,负责确定转段考核工作思路,研究解决转段考核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决策转段考核工作重大事项,审定转段升学考核方案;部署、协调、指导转段考核工作的组织与实施。

4.2 制定转段考核方案

高职与本科院校应共同商定转段考核方案,保证转段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一要建立过程考核与综合测试相结合的制度。过程考核强化对学生高职学习期间日常表现、学习成绩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情况的考核和评价;综合测试突出对本科段人才培养所需知识和能力的考查。二要体现衔接贯通的要求。考核内容要体现试点专业在高职阶段所学文化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同时也要体现本科阶段学习对学生基础知识和专业能力的要求,特别是对学生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要求,保证培养的连续性、衔接性和贯通性。三要突出职业教育特点的要求。转段考核应围绕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总体目标,着力加强学生的文化基本素质和专业基础能力考核,探索推进文化素质考核与职业技能考核的融通[4]。

转段考核的内容主要包括课程考试、过程考核和综合评价三个方面。其中,课程考试由本科院校组织实施,采用文化考试+专业能力考试的形式进行,即1门基础课程+2门专业课程;高职阶段过程考核由本科院校指导高职院校具体组织实施,过程考核与学期考核相结合,主要考核学生思想品德情况、各学期学习情况、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职业技能水平等;综合评价由本科院校会同高职院校进行,主要评价学生在高职期间的德育成绩、专业综合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课程考试、过程考核考核合格,并通过综合评价的学生方可转入本科阶段继续学习。

5 结语

高职院校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开展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分段培养合作,建立科学衔接的培养模式,共同开展确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制定衔接课程体系和转段考核方案,共同实施培养过程,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为我国经济转型培养更多合格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Z].教育部网站,2011-9-25.

[2]段标.“3+3”中高职衔接分段培养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3):15-17.

[3]谢明荣,邢邦圣.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J].职业技术教育,2001(7):17-19

[4]范富春.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模式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25):41.

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 篇2

关键词:3+4分段培养;模式;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2

现代的职业教育体系不管是理论型人才培养还是技能型人才培养,都应打通迈向高层次教育的通道,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做法比较成熟。但是,我国以技能培养为主的职业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虽然已经形成以中、高职为主体的职业教育体系,但是还处于实施操作阶段,具有精湛技术的职业人无法通过现行的教育体制成长为行业的引领者、领导者、规范标准工艺的制定者,使行业不能真正实现理论和实践的融合[1]。为建立和完善与现代产业体系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体系,满足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2012年江苏省抓住国家职业教育体制改革的契机,组织开展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其中包括“3+4”中职本科分段培养项目和“3+2”高职本科分段培养项目。“3+4”分段培养是以学制贯通为突破,以课程衔接为根本,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积极探索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新模式、新机制。这种新型的中职本科教育培养模式,需要试点高校进行深入的探讨与思考。

一、“3+4”中职本科教育分段培养的内涵与意义

“3+4”中职本科教育分段培养模式是指学生在中职院校相关专业学习3年后,通过教育主管部门的转段考试或由本科院校和中职院校共同组织考核后,直接升入本科院校相关专业学习4年,学习成绩合格后,可以获得全日制本科文凭。分段培养的招生工作由中等职业院校负责,教育主管部门把关。学生升入本科院校后,在校期间享受与通过高考入学的学生同等的学习待遇。这种培养模式不同于以往的专转本、单独招生培养,而是中职和本科院校共同确立培养目标,按照专业职业能力要求进行课程衔接,整体设计,统筹安排,分段实施的一种培养模式,目的是充分发挥中职与本科院校的教育资源和办学优势,为国家培养更多符合市场需要的中高级技术人才。中职、本科教育分段培养模式是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需要,也是现代产业发展的需要,使更多的中职院校学生可以进入本科院校学习,提高职业素养,适应社会发展[2]。

二、“3+4”中職本科教育分段人才培养模式

中等职业教育大都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并且按照岗位需求构建课程体系,以就业为目的。中职教育由于办学层次的差异,人才培养目标不同,课程体系设置也不同。中职与本科分段培养人才,首先应该解决课程体系衔接问题、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问题、教学质量保障问题。

1.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3+4”中职本科教育分段培养是建立在相同或相近专业基础上的,课程设置可能有断层或者重复现象。中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培养合格的技能型人才,但是本科院校的人才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级专门人才[3]。所以,应该成立专门的专业指导委员会,负责调研、研究,设置合理的课程衔接。

2.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中职阶段的培养模式和本科阶段不同,课程目标也不同。教学方法与手段也应该有所调整,既不能按照原有中职阶段的教学方法也不能按照本科阶段的教学方法。按照学生的学习成长规律和自身的发展调整教学方法与手段,中职阶段以“专业技能”为导向,注重专业知识的夯实,岗位能力的培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调技术应用;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培养技能为教学的重点。本科阶段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主线,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进行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科技管理等方面的基本技能,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3.构建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3+4”中职本科衔接培养的学生3年后可能是合作本科院校的学生,从学生长远发展来看,两所合作院校应建立定期交流与考核机制,切实保证培养人才的质量。可以聘请本科院校教师任教。本科院校相关专业教师到中职院校任教,可以使中职学生尽早熟悉专业相关知识,一方面可以使这些学生了解自己未来的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学习要求,提高对所学专业的认识,扩大专业视野,另一方面也使这些学生对未来学习的本科院校有认同感。

三、“3+4”中职本科教育培养转段升学的实施

为规范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的实施,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必须规范转段升学工作,制定完善的实施方案。

1.成立转段升学考核工作领导小组。由本科院校分管校领导任组长,教务处、招生就业处与中职学校分管校领导及有关部门人员为成员,主要确定转段考核工作思路,审定转段升学考核方案;部署、协调、指导转段考核工作的组织与实施;研究解决转段考核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决策转段考核工作重大事项。

2.明确转段升学考核的原则。第一、过程考核与综合测试相结合的原则。过程考核强化对学生中职学习期间日常表现、学习成绩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情况的考核和评价;综合测试突出对本科段人才培养所需知识和能力的考查。第二、体现连续贯通培养的原则。过程考核和综合测试内容要体现试点专业在中职段所学文化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同时也要体现本科段学习对学生基础知识和专业能力的要求,特别是对学生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要求,保证培养的连续性、衔接性和贯通性。第三、突出职业教育特点的原则。转段升学考核应围绕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总体目标,重点推进“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改革,着力加强学生的文化基本素质和专业基础能力考核,探索推进文化素质考核与职业技能考核的融通。

“3+4”中职本科教育分段培养是一种新型的办学模式,需要合作的中职院校、本科学校本着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角度出发通力合作,积极探索,摸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办学模式,实现院校、学生、社会、家庭、企业共赢的结果。这种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政府、学校、企业多方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成功有助于现代职教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有助于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走向人力资源强国。

参考文献:

[1]陈凌云.中职和本科教育“3+4”分段培养项目试点初探—以我校会计专业为例[J].教育管理,2015(1)下:221-221.

[2]段标.“3+3”中高职衔接分段培养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3):15-17.

[3]张晓燕,王磊李,春侠.高端技能型人才“3+2+2”分段培养路径研究思路设计[J].中国成人教育,2013(3):101-103.

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 篇3

根据高职与本科人才培养的优劣势, 依据《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文件精神, 依据江苏省教育厅《关于组织申报2012年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的通知》, 常州工学院与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两校选择“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为试点项目, 采取“3+2”分段培养模式联合进行应用型本科层次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探讨与实践, 而构建纵横协同的模块化衔接课程体系是项目实施的重点。

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目标

围绕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培养, 对接新能源产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结合新能源技术的理论与实践特点, 创新教学理念, 以新能源相关产业为服务对象, 以能力为本位, 以职业实践为主线, 以项目课程为主体, 构建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高职-本科“3+2”分段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整体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制定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培养标准, 兼顾学生就业与升学的双重目标, 以“新能源产业链、知识体系、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纵横协同的衔接课程体系, 制定课程标准, 科学合理地设置“模块化、系列化”新能源技术专业教学内容。

通过项目研究, 推动高职-本科课程衔接贯通, 重点突出长三角地区的光伏产业特色, 深化校校、校企合作, 形成完整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领域高技能复合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构建专业知识结构覆盖整个新能源产业领域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引领示范本校其他专业或同类型高校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 产生广泛的辐射作用。

三、衔接课程体系建设基础

1.新能源相关专业的成功开设, 为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了建设基础。为适应地方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 在对常州及周边地区光伏产业人才需求调研的基础上, 常州工学院光电工程学院2011年在“光伏技术”专业方向基础上, 申报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普通本科专业, 2012年获批。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光伏材料加工与应用技术专业是依据常州市发展规划纲要于2011年建立的, 是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家重点专业, 在专业建设与科学研究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基于两校专业设置的知识体系、技术领域以及服务区域存在统一的同质性, 两校于2013年联合申报了高职与普通本科3+2分段培养模式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 2013年获批。

2.拥有能胜任专业教学工作的教师队伍, 为课程体系建设提供师资保障。常州工学院光电工程学院通过实施多层次的人才战略, 在多年的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中, 逐渐形成了一支能适应高校教育特点和要求, 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富有团结协作和改革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 集合了一批优秀中青年学术研究人才。同时学院加强和企业的交流与合作, 聘请光伏企业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 定期来学校授课和指导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工作。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光伏材料加工与应用技术专业有一支较高业务水平的师资队伍, 8名专任教师中, 有7名专任教师为“双师”型教师。这些都为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高职-本科“3+2”分段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师资保障。

3.良好的实践条件, 为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了硬件支持与信息反馈系统。“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列为常州工学院重点建设项目, 目前已经组建了光伏电池技术实验室、风电实验室、燃料电池实验室以及购买了传热学、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等方面的教学设备。在企业设有光伏教学实训基地, 建有单晶硅片生产实训室、太阳能电池生产工艺实训室和太阳能电池性能测试实训室。

参与院校与多家国内知名企业开展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该专业实训设施完善, 培养条件一流。现有“晶硅生产及检测技术实训区”、“晶硅加工及检测技术实训区”、“太阳能电池组件及检测技术实训区”、“太阳能离网光伏发电技术实训区”等六个校内实训中心。

四、衔接课程体系建设重点

1.衔接课程体系建设思路。围绕长三角地域新能源产业背景, 调研工作岗位对人才知识能力的需求, 以及新能源领域科研人员所必备的知识能力需求, 定位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方向, 构建培养能力结构, 根据能力结构, 确定专业知识体系, 并结合科研课程设置, 构建课程体系, 重点加强前段教育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和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深化后续教育课程改革, 增强后续教育课程的衔接性、实践性和职业性。建设思路如图1所示。

2.衔接课程体系建设方法。通过文献研究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等研究方法, 从全面开展调研、明确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目标、以光伏技术为培养方向, 构建衔接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建设方法如图2所示。

五、衔接课程体系建设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 统一管理, 为衔接课程体系建设提供组织保障。为确保衔接课程体系的建设的顺利进行, 项目合作的三方将成立由两校的校长、企业的总经理在内的领导小组, 成员由两校教务处领导、物资处领导、职教教科研专家等组成。工作小组负责对高职衔接机制、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等提供指导, 协调校企合作、资源共享、院校合作培养机制, 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2.成立教学工作协作组。根据国家、省市有关文件及相关政策, 以常州工学院为主导, 建立由常州工学院、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领导和骨干教师, 以及部分企业的技术专家参加的一体化合作培养教学工作协作组, 开展“5年分段一贯制技术本科”培养体制和机制的改革试验, 加强分段一体化培养方案制定和完善, 健全课程无缝对接和资源共享机制, 共同开展课程模式研究和教学研究。

3.加强高职、本科衔接理论与实践研究。由常州工学院牵头, 建立高职衔接课题组, 吸引骨干教师、职教科研专家、企业技术专家参加, 对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3+2分段培养进行课题立项, 提供专项经费, 加强理论研究对实践的指导, 跟踪项目进程,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不断完善课程体系方案。

4.增加经费投入。常州工学院、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将给予配套经费支持, 主要用于开发人才培养方案、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建设、开展教研活动、课题研究、教师技能培训、工程实践与技能训练材料消耗、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训练项目、企业实习等经费补助等。

5.加大专业教师的培养与锻炼。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 加强合作院校教师队伍建设, 依托企业, 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相关人事制度;聘任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 提高持有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教师比例。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Z].教职成[2011]9号.

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 篇4

【关键词】三二分段 中高职一体化 问题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1-0253-02

一、中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专业课内容重复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来自于普通高中,有一小部分来自中职、高职。所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就会主要以高中毕业生为主。即假设高职新生没有专业背景,没有专业知识也没有专业技能。而且中高职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缺少中高职衔接教材,特别是专业课的教材。中职院校和高职学校都是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开设教学课程的,这样就很容易导致高职的教学内容与中职的教学内容重复。因此,来自中职院校的学生会以为高职老师教授的内容与中职的教课内容没有区别,这样不仅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使他们对所学专业感到钝化甚至导致他们就业时眼高手低。

2.实训基地不完善,缺乏实训技能

目前,很多中职院校比高职院校发展时间长很多,其既有完善的实训设备又有数量较多的双师型职业教师。而且教师们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且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也相当重视。因此中职毕业生大多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然而大多数的高职院校无论是在实训设备、师资力量还是在实训经验、实训程度上都存在巨大的不足。中高职院校还是按照高中毕业生那样培养学生就会导致他们认为中高职阶段的学习没有用处。中高职院校教育不能体现职业性、专业性的特点,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理论上竞争不过本科生、技能上竞争不过中职生。

二、采用三二分段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1.改善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

学校要结合行业的标准、校企结合、工学结合的原则,即产、教、学相结合的“三二分段”原则,建立新的模块化教学体系,此体系级要与职业岗位的标准相符合,又要与职业技能的证书取得相结合,同时要与生产实践相结合。通过构建新的教学体系,形成对岗位指向明确的教学内容、教学课件、实训项目、课程指导等教学资源库。然后通过聘请专家培养骨干力量增加兼职的方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地点的要求也要被纳入教学标准。学校与企业合作实行工学结合的“三二分段”式的教育模式,就要打破单纯地把课堂成绩作为唯一考核标准的传统做法,建立多元考核的、开放性的评价考核机制,要注重学生的突出才能,全程对学生进行评价。学校可以参照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管理机制,对学生表现进行全方位的考核。实现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人才评价与生产实践过程中各要素和各环节的有机结合,将知识学习、能力提升、素质培养和职业技能的考核结合起来,注重建立“以人为本、校企结合、多元性、开放性”的学生评价体系,并使其成为学校与企业结合共同培养优秀学子的重要组成部分。

2.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中高职院校要实行“校企结合”、“产教结合”的“三二分段”教育模式解决上述问题,就要把职业教育理念作为先导,确立服务、人才、品牌的理念,转变传统的以学校为轴的单一思维模式,确立以市场需求为根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寻求与企业的合作,改革传统培养模式,适应市场需求。

(1)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中高职院校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以生产带动实训,使学生能在真实的企业环境里进行训练,不仅降低了教学成本,还促使教师开发实训教材、调整了课程体系,促进产教结合和工学结合。校内的实习工厂模拟企业的运作方式,把企业的工作任务作为载体,按照企业的体制设置相关的部门,这样使学生在校内就能切身接触企业的运作方式,感受企业的生产和管理。并且可以根据企业考核标准或借助企业管理人员培养学生的岗位意识、安全意识、团队精神、操作技能等,将学生的表现记入档案,使校内工学结合更加有效,“三二分段”法更高效。

(2)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应依照是“三二分段”的“产学结合、校企共建”原则企业、学校、学生、三方获利。首先,企业可以通过教学实习和顶岗实行来认识、了解人才现状,为人才的储备和招聘打下基础同时可以缓解劳动力紧缺。其次,学校利用企业提供的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了解企业用人需求,根据教学改革和专业改革调整学生培养目标,增加专业辅导强化训练,使培养出的学生更符合社会的需要。最后,学生通过“工读结合、顶岗工作”的“三二分段”方法,提高自身素质和技能。

本文通过对中高职衔接阶段问题的介绍和“三二分段”中高职人才一体化培养模式的探索,得出要想培养出与市场经济下市场需求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就要把中高职学校的教学和企业具体岗位的要求相结合,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改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管弦.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3(09)

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 篇5

关键词: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微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一、引言

国外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启示我们, 作为高等教育类型之一的职业教育, 高职教育应该具备完整的结构层次体系, 这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必然要求。因此, 适度发展高职与本科的分阶段培养能够改变高职教育社会地位不高的现状, 也能进一步提高高职学生的人才培养质量。对于微电子专业来说, 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更是微电子技术人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和集成电路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本文将从研究内容、方法和预期成效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二、研究内容

1. 培养目标和岗位定位。

集成电路产业包含了设备制造、芯片设计、圆片加工、芯片封装和测试、芯片应用等完整的产业链;产业链上所需要的人才各不相同, 包括人才的层次、技能要求、技术要求等。在充分进行企业调研后, 结合学生个体的诉求, 按照人才总体“技能强、技术够用、基础扎实”的能力要求以及“创新意识”、“发展潜力”、“职业素质/责任心”等三方面的素质要求, 本研究项目制定“3+2”分段培养的目标和岗位。具体包括:在三年高职阶段, 主要培养学生成为面向微电子产业, 具有一定的微电子专业知识, 系统掌握微电子制造工艺技术, 具备从事芯片生产过程的工艺加工和器件测试能力、集成电路版图设计能力、一定的生产管理能力和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 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和创新精神的高技能人才。在两年本科阶段, 主要培养微电子学、信息技术领域内具备宽厚理论基础、实验能力和专业知识, 了解微电子材料及其工艺技术、具有电路与系统、电磁兼容技术, 以及集成电路芯片设计、系统封装设计、多芯片组件设计等多方面知识, 能在该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程设计和新产品、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部分岗位名称和描述如表1所示。

2. 技能和转段要求。

国外高职教育之所以有巨大的市场和良好的办学效益, 职业资格证制度是直接原因之一。“3+2”分段培养模式与常规应用型本科对学生的技能要求有所不同, 必须突出在高职阶段所强调的技能, 因此在培养过程中对技能证书必须提出明确的目标。主要包括:半导体芯片制造工 (高级) 、集成电路版图设计师、电子工程师等资格证书。

为顺利从高职向本科转段, 首先要达到高职的毕业要求, 包括主修课程和选修课学分要求、英语和计算机能力达到相应要求。学生完成高职阶段培养方案规定的所有课程并达到合格标准, 获得大专学历, 准予毕业。在此基础上, 经考核合格可进入南通大学进行本科阶段的学习。转段考核由南通大学和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共同组织, 由南通大学负责录取。在进入南通大学学习后, 要顺利毕业和拿到学位证书, 需要遵照《南通大学全日制本科学生学士学位授予办法》, 满足修业年限、学分、英语和计算机能力以及学位课程的平均学分绩点等要求, 可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3. 课程体系。

制定专本衔接、实践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是本研究的重点, 也是难点。先要考虑所培养学生将来从事的岗位能力要求, 要充分认识进入“3+2”分段培养体系中学生的学习习惯、能力和发展潜力等, 还需要满足高职和本科两个阶段需要达到的要求等因素。在课程体系构建中, 根据“3+2”分段培养模式所面向的职业岗位群, 先分析其典型工作任务 (包括工作内容、工作对象、工作手段、工作组织、工作产品等) , 得出完成典型工作任务对应的职业能力, 结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要求, 按照职业成长规律和学习规律将职业能力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进行整合, 构建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将课程分为公共素质模块、职业基础模块、核心技能模块、专业综合与拓展模块等四大模块。具体参见图1所示的高职与本科衔接的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的起点和归属是应用, 而本项目中与高职对接的也是地方应用型本科学校, 因此实践教学应该在本项目的课程中占据极其重要的比例。另外在课程体系建立过程中还需要确定学位课程, 包括高等数学、电路分析与测试、模拟电子技术与应用、数字电子技术与应用、半导体物理、半导体器件原理与实践、集成电路版图设计技术、复杂数字系统设计、通信系统、CMOS模拟集成电路设计等。

4. 人才培养保障措施的建立。

为了确保“3+2”分段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 需要建立如下相应的保障措施。 (1) 教学资源。南通大学和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3+2”分段培养项目中利用两校在各级精品课程中的优势, 利用江苏省高等学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南通大学EDA实验中心、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微电子实训中心等平台, 采用两校编写并出版的《集成电路设计技术与工具》、《集成电路制造工艺》、《半导体器件物理》、《集成电路版图设计技术》等近10部教材, 利用半导体集成电路、集成电路版图设计和半导体测试等教学资源库进行学生的培养, 以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2) 实训条件。为确保本项目的顺利实施, 在实验实训条件方面需有充分考虑, 利用南通大学的省级EDA实验中心和省级电工电子实验中心、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微电子技术综合实训基地等优质的资源, 以确保“3+2”分段培养项目中实践课程的有效实施。 (3) 师资配备。同样为了保证项目人才培养的质量, 从公共素质模块、职业基础模块, 到核心技能模块、专业综合与拓展模块的几乎所有课程, 南通大学和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都配备“精兵强将”, 选择各自专业中最好的老师承担教学任务。

5. 项目实施过程的监控。

根据本项目实施过程中所包含的主体, 将进行以下多个层面的实施过程监控。 (1) 项目工作小组会同两校职能部门、学校督导、系部督导对“3+2”试点项目的教学开展质量监控, 重点是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 以案例分析、方案设计题型为主, 重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发挥合作企业参与质量监控的积极性, 校企相互协作, 加强过程管理, 实施全员、全程、全面管理。充分调动学生和学生家长的积极性, 让他们参与到教学过程监控中来, 实行信息员制度, 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 对教学质量进行多元化、全方位评价。

三、研究方法

具体研究过程和方法如下。

1. 建立管理机制, 做好顶层设计。

为做好项目的协调工作以及专本一体的教学与管理工作, 双方学院牵头成立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实施工作小组。由南通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和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主要领导担任负责人, 成员由双方系 (教研室) 主任和相关教师组成。

2. 确定培养模式和转段要求, 并制定分阶段专业培养目标。遵循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规律, 加强校企合作, 实行学科课程、项目课程、综合实践课程有机结合, 突出实践技能、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确定三年高职阶段和两年本科阶段的培养目标。

3. 构建专本衔接、实践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有效衔接是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有效衔接的难点, 项目工作组内的研讨会, 制定专本衔接、实践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分为公共素质、职业基础、核心技能和专业综合与拓展等几个模块。另外课程制定过程中突出实践类课程的重要性, 并选择部分重要课程为本科学位课程。

4. 按照既定的目标和要求开展人才培养。

制定完成人才培养方案后, 按部就班实施人才培养。首先, 配备优质的教师资源, 从基础课专业课, 选择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的优秀教师承担本项目学生的教学工作;其次, 优先支持并提供优良的实验实训条件, 确保实践性教学环节高质量地实施;再次, 制定一整套适合本项目学生的考核方法, 以检验人才培养成效。

5. 开展专本一体的质量监控和评价。

本项目将在多个层面上进行项目实施的监控, 包括学校、企业、学生等广泛参与, 对教学质量进行多元化、全方位评价, 以切实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四、研究预期成效

微电子专业高职与本科的衔接目前还处于试点阶段, 希望通过本项目的研究, 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成效。

1. 微电子专业“3+2”分段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为江苏省、无锡市地方支柱产业培养优秀、合格的人才, 并推动集成电路产业的升级。

2. 微电子专业“3+2”分段人才培养模式也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能够满足受教育者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强烈需求。

3. 准确的培养目标和岗位定位是一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起点, 而针对“3+2”这种特殊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于技能和转段的要求将直接决定这种模式的成功与否。

4. 课程体系是组成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 本项目以培养“技能强、技术够用、基础扎实”的人才为目标, 构建了专本衔接、实践导向的课程体系。

5. 本项目实施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潜力”、“职业素质/责任心”等三方面的素质, 并为之创造了教学资源、实训条件和教师团队等保障条件。

五、总结

本项目意在通过在微电子专业中探索一种新颖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对应产业链的岗位需求的设置, 进行专本衔接的课程体系的研究, 并配备足够的资源, 实施分段培养;最终通过合理的评价体系鉴定人才培养的质量。通过对项目进行及时总结, 把相关经验记录下来, 以为今后进一步改进, 并可推广到其他专业。

参考文献

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 篇6

1 五年制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分段培养的意义

1.1 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角度看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 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报告显示, 2015年中国仍保持货物贸易总值全球居首, 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7130亿美元, 同比增幅14.6%, 居世界第二, 仅次于美国。但未来世界经济贸易形势仍然不乐观, 经济复苏趋势不甚明朗。因此, 发展创新型经济已经成为当前应对不确定性、改变经济增长逻辑、扩大就业、促进产业升级转型的主要驱动力。创新型经济这一新社会经济形态, 需要新的教育形态与之匹配。因此, 培养创新型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这不仅是当前构建创新型经济、促进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的重要支撑框架之一, 而且也是职业院校国贸专业建设与改革的首要任务和关键环节。

1.2 从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角度看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指出, 到2020年, 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 体现终身教育理念, 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 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2012年2月起, 江苏省公布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正逐步创建现代职教体系框架。这不仅满足了高职国贸专业的学生提升学历层次和专业技能的需要, 同时也满足了应用型本科教育对国贸学生专业基础和基本实践技能的要求, 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教育功能和优势, 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研究。

2 五年制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分段培养的探索与研究

2.1 充分调研, 明确人才培养定位

分段培养应有别于高职院校, 它要求培养出来的国贸专业学生具有较宽广的理论基础和可供职业迁移发展的知识平台, 并且能使学生拥有较强的终身学习能力。与此同时, 这种人才分段培养, 拥有本科教育的共性, 但是又区别于研究型大学, 其培养目标更加强调实践性、应用技术性。因此, 这一定位是低于研究型大学的科研型人才, 但又高于高职院校的技能型人才, 可以具体定位为:遵循“职业性+高等性”原则, 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建设需要, 具备管理、经济、法律等方面基本知识, 扎实掌握国贸专业基本理论与技能, 具备较强的职业道德意识和继续学习能力, 能够在进出口公司、外资企业、商业性金融机构及跨境电商领域从事实务操作、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2.2 多方论证, 构建分层课程体系

构建课程体系, 不是简单地由各项教学内容组成, 而是一个贯穿7年分段衔接教学全过程的国贸专业课程体系, 应实现课程体系在时间上的全程化、结构上的层次化、形式上的多元化。在与行业企业、对口高校多次调研、讨论和论证的基础上, 确立了应用型本科和五年制高职在基础模块—职业模块—拓展模块中的分层课程体系。为突出分段培养人才的实践技能培养, 针对学生的实践教学内容进行了梳理, 架构了国贸专业立体实践教学体系, 包括纵向体系和横向体系。纵向体系是一个本科院校 (五年制高职校) 、学院 (系部) 、系部 (教研室) 的三级管理层次。横向体系是由军事训练、课程实验 (实训) 、专业实习、暑期社会实践、社会活动、科研创新、各类竞赛、毕业实习等组成, 如图1所示。

2.3 顺应市场, 改革教学组织形式

分段培养这一新的合作模式势必需要在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上进行一些改革和创新, 研究中, 我们通过课堂教学、导师辅导和实践教学三方面的教学组织形式改革与创新, 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构建适用于国贸人才分段培养的以学生专业应用能力训练为主线, 以导师制为载体, 利用各类平台、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的基本教学思路。

(1) 课堂讲授。对以理论为主类型课程, 可组织学生分组收集相关方面的信息并组织讨论, 通过组织课堂上的专题讨论、辩论、撰写小论文等形式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培养对本学科发展动向的敏感度。对以实务为主类型课程, 可通过聘请专业人员专题讲座、模拟软件操作等手段, 增强学生对业务知识的感性认识, 提高理解应用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 导师辅导。以现实经济问题为对象, 由导师或者由数名导师组成的导师组为中心, 带领其指导的学生开展调研和小组讨论的组织形式, 这是一种兼顾“小组教学”、“个别教学”等教学组织形式, 并与“探究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有效结合的教育实现模式, 非常有利于学生掌握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也有利于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3) 实践教学。除校内外实习基地作为实践教学的主要载体外, 还积极引进具体的管理项目或者以技能、创业大赛等竞赛平台为载体, 在导师的指导下, 展开训练, 为学生提供一个演练的机会, 发挥其教学主体的能动性,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4 积极探索, 创新考核评价方式

分段培养技能人才, 五年制高职和应用型本科的衔接制度采用考试制度与学分制相结合的方式。在科学合理确定高职的“准入标准”和“起点要求”以及重视职业技能基础的前提下, 五年制高职升本科采取“宽进严出”的办法, 实行“学分绩点+证书+考试”, 学生完成了五年制高职全部课程, 达到相应学分绩点和获取相应技能等级证书并通过本科学校组织的部分专业核心课程考试后可进入本科阶段学习。在具体操作上, 学校制定了较科学的考核量表, 实施教考分离原则。每学期都进行学业审核, 根据单元考核过关成绩和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成绩, 最后换算学分, 学分达标即可顺利转段。通过学业审核的学生进入后续阶段学习, 并可参加最终的转段审核。转段审核通过的学生, 按省里有关文件精神进行报名注册, 毕业后转入本科阶段学习。

2.5 多方支持, 提供多维度保障措施

(1) 政府政策层面。由政府牵头建立由学院与学校组成的分段培养建设领导小组, 全面负责试点的规划与建设, 共同研究制订各项政策和措施, 建立定期通报制度, 并及时召开协调会议, 共同研究实践中存在的各类问题。 (2) 学校政策层面。学校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 使分段培养有组织保证。制定分段培养工作的相关文件, 如江苏理工学校制定了《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试点项目教学管理与过程监控实施办法》《中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试点项目学生学籍管理办法》、无锡旅游商贸高等职业学校制定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管理制度》等保障和监督制度, 构建联合办学的机制。 (3) 院校交流合作层面。定期召开会议, 就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细节问题展开讨论, 统一思想并加以落实。教师之间还经常开展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 通过研讨活动, 努力将项目做强、做优。合作院校还在课题研究、课程资源建设等方面加强合作研究, 实现了优势资源的共建共享。

3 五年制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分段培养的成效

3.1 分段培养项目为搭建“双高”人才提供平台

(1) 上层引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都要求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 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2) 下层实施。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以社会需要为参照基准, 通过对“双高”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 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实践研究, 有助于深入研究新型人才素质、知识和能力结构。

3.2 分段培养项目为学生树立合理、可行、可持续的目标

设定目标可以帮助学校更加有效、更加明确的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在分段培养模式下, 双方院校分别从自身角度出发提出对应的人才培养目标, 而后相互融合、相互贯穿, 并结合企业对人才的基本需求, 形成合理、可行、可持续的培养目标。

3.3 分段培养项目促进校际间教学改革和师资发展

在分段培养项目中, 高职院校的老师与本科院校的老师在共同探讨重要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大纲及基本要求、共同开展课程模式研究和教学研究、共同健全课程无缝对接和资源共享机制的过程中, 推动了双方之间的教学改革合作和交流。同时, 在分段培养项目开展过程中, 通过开展第三方督导、推门听课、合作进行课题研究等, 促进了师资发展。

3.4 分段培养项目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分段培养项目, 通过科学设置课程体系, 在日常教学中将专业实训、创业实训与理论教学紧密联系, 并利用校内现有的创新创业实体平台资源, 调动学生的创新创业积极性, 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潜质, 最大限度地整合资源, 实现学生专业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等育人各个环节的融合, 综合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

参考文献

[1]葛敏, 刘志娟.合作联盟模式下“5+2”国贸人才衔接培养的实践体系架构[J].职业技术教育, 2014 (23) .

[2]鲁武霞.应用型本科与高职专科衔接的理论基础及实践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 2014 (34) .

[3]张燕平.国际贸易专业校内实习实训平台建设的探索[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3) .

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 篇7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自2013年开始于扬州大学合作, 开展动物科学 (饲料与动物营养) 专业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 即三年高职专业为饲料与动物营养专业, 在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实施;2年本科专业为动物科学专业, 在扬州大学实施。项目实施以来, 按照“专业对接、课程衔接、实践导向、专本一体”的建设思路, 依托行业、联合企业, 与对接本科院校共同制订了具有特色的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贯通衔接的课程体系。

一、高职与本科课程体系衔接存在问题

1.高职与本科阶段课程缺乏贯通。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 由高职与本科两所院校共同实施, 必然存在课程体系衔接问题及分段处理问题:分段培养如何制定分阶段的专业培养目标?在实施中, 高职阶段与本科阶段课程容易出现重复, 如何构建高职与本科贯通的课程体系?如何能保证高职课程与本科课程所有学生都能具备升入本科院校学习的能力?这些均是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课程体系衔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

2. 现有出版教材无法适应高职与本科分段需求。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处于试点阶段, 目前尚无出版的教材或编制的讲义。而其学习目标及要求与三年制高职学生和四年一贯制的本科生又有所区别。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应高于普通高职学生, 以适应本科阶段的理论和更高级别的技能学习;学生经过2年的转段学习, 成为具有系统的、深层次专业知识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学生的专业技能应明显高于普通本科学生。实践中, 应根据专业培养目标, 开发与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材或讲义。

3.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教学团队缺乏互动。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因分别在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分段实施, 容易出现教师互不参与在对方院校实施课程的课程标准编制及教学, 学生在高职阶段完全由高职院校的教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 本科阶段由接口本科院校教师制定课程标准、授课计划等教学文件, 双方未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 导致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的不贯通。

二、国外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课程体系衔接借鉴

1.澳大利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具有完善的中高职衔接体系, 主要通过“培训包”模式来完成课程衔接。“培训包”是一套国家认可的、用以认定和评价技能的职业标准和资格的体系, 由政府、行业、企业与教育机构共同研发, 分为不同的层级, 与资格框架相对应, 每个层级的内容与相邻层级间都相互联系。“培训包”的开发与使用促进了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和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的标准化。

2.美国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美国职业教育通过社区学院实施, 学生完成社区学院的学分即可申请转入本科教育。其课程体系根据面向就业岗位实际需要的技能, 由行业、企业和学校共同开发, 有严谨的课程管理程序, 由不同的组织负责课程的开发和质量检查, 课程定期维护和更新。

3.英国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英国教育课程衔接采用资格与学分框架制度 (Qualifications and Cred it Fram e work, QCF) , QCF包括三大内容:学习单元、学分、资格。学习单元有颁证机构、行业技能委员会、专业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共同开发, 内容包括名称、级别、学习结果和评估标准;学分是根据学习结果而授予的, 根据学分分值大小的不同, 资格与框架证书中的“认证”为1~12个学分的学习, “证书”为13~36个学分的学习, “文凭”为37个及以上学分的学习;在资格与学分框架中, 根据难度水平对应资格证书的等级, 从入门级到8级, 每一级依据知识水平、应用技能和自主与责任等能力的综合标准而划分。

三、动物科学 (饲料动物营养) 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1.动物科学 (饲料动物营养) 专业课程衔接保障机制。针对动物科学 (饲料动物营养) 专业分段培养, 学院专门成立了由行业牵头、企业、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共同参与的专业理事会, 理事会成员共同参与完成企业人才需求调研、就业岗位分析、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制订、课程教学实施。制定了专业理事会制度和章程, 定期组织召开理事会会议, 监控高职与本科培养教学全过程。

2.动物科学 (饲料动物营养) 专业课程体系开发路径。课程体系开发首先要进行广泛调研, 对学生就业的主要岗位进行分析, 剖析工作岗位上的主要工作任务, 分析学生完成工作任务所具备的职业能力, 将职业能力转化为学习领域的课程内容。在进行岗位分析时, 高职与本科课程存在区分点, 需要进行逐层分析, 区别高职与本科对于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同时, 分段培养的课程体系不是将高职课程体系和本科课程体系进行简单的融合、剔除重复课程, 要将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进行有序的调整。如, 设置一些衔接课程, 将本科阶段的一些基础课程下放至高职院校, 提升高职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 为本科阶段打下基础;考虑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可以在高职阶段设立一些选修, 通过让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等方式获取科研或科技应用学分, 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四、动物科学 (饲料动物营养) 专业分段培养的实践

1.动物科学 (饲料动物营养) 专业分段培养课程体系的实践。动物科学 (饲料动物营养) 根据学生就业的主要工作岗位, 分析典型工作任务, 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任务及职业成长、认知规律递进重构了分段培养课程体系, 将企业特色课程 (企业文化) 融入课程体系, 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参与教师课题或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及科技应用能力。课程体系同时突出实践教学, 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合作院校共同加强实践教学建设, 完善实验、实训、实习、社会实践、顶岗实习等各环节的质量标准, 保证各环节的实践效果;同时积极改革实践教学内容, 改进实践教学方法, 运用多样和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组织教学, 如, 可以引用典型案例学习, 通过分析案例和写心得体会等形式巩固教学效果;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制作的虚拟软件、仿真软件展示动物解剖、饲料加工等操作过程, 加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生动性;采用情境教学, 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项目案例、视频录像、自测系统等网络资源实施开放式教学,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2. 开发适应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课程体系的教材。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处于试点阶段, 尚无与之配套的教材, 其课程体系与普通高职和本科不同, 课程设置也有所区别, 部分课程的课程标准也有差异。目前出版的高职教材和本科教材无法适应课程需求, 也未有专门的教材出版。动物科学 (饲料与动物营养) 专业二级理事会根据衔接课程体系及课程标准要求, 开发了相应了教材、讲义, 建设了部分核心课程的课程资源网站, 学生可以再网站开展自主学习, 满足教学需要。

3.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师生互动。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过程中, 区别于传统的“专接本”、“专升本”教学模式, 即高职阶段课程由高职院校教师承担教学任务, 本科阶段课程由本科院校教师承担教学任务。我院与扬州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组建了专门的教学团队, 共同完成高职和本科阶段的教学。在我院实施的部分课程由扬州大学教师承担, 定期邀请扬州大学教师来我院做专题讲座, 并承担部门课程的教学, 同时组织学生到扬州大学参观、交流, 学生能尽早参与扬州大学教师科研课题, 让学生提前感知本科院校的学习氛围, 进一步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

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在我院已实施两年, 通过实施衔接的课程体系可以看出, 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较普通高职毕业生更扎实,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进一步提高, 学习氛围和兴趣更浓厚。主要在于设计课程体系时, 面向学生从事的职业岗位, 注重将专业理论基础的扎实和技能的完整进行有机结合, 注重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形成了科学、合理的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衔接的课程体系。

摘要:随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推进, 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模式下的课程体系衔接已成为当前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本文主要剖析了当前高职本科分段培养课程体系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以动物科学 (饲料与动物营养) 专业高职本科分段培养为例, 通过借鉴国外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经验, 构建并实践了动物科学 (饲料动物营养) 专业的高职与本科衔接课程体系。

关键词:高职教育,本科教育,分段培养,课程体系,实践

参考文献

[1]朱云峰, 季本山.高职本科分段培养课程体系衔接的研究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 2014, (5) :29-32.

[2]徐国庆.中高职衔接中的课程设计[J].江苏高教, 2013, (3) :139-140.

[3]邵元君.英国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及其借鉴意义[J].职业技术教育, 2012, (32) :82-87.

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 篇8

“3+2”分段培养首先以高职院校的名义,通过普通高考招生,由高职院校参照本科培养方案及自身高职院校培养特点,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高职院校学习完3年专科课程后在获得全部学分的前提下,通过一定的转段考核,合格者进入本科院校继续学习至修满学分毕业获得相应的文凭及学位。

一、“3+2”分段培养衔接课程体系构建分析

(一)“3+2”分段培养衔接课程体系构建关键点

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社会需求的专业型人才,有很多关键要素,师资、环境、管理、课程体系、教学基础设施以及学生自身素养等,然后这些要素中最关键的是课程体系的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更好地去衔接3年专科和2年本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推进专业设置、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体现了课程衔接和课程体系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关键作用已在国家层面受到重视。

“3+2”分段培养的关键在于构建衔接课程体系,这就要求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实现一体化。苏财院为了做好“3+2”分段培养解决了两个关键点。

1. 课程衔接的起点

分别对高职和本科两个阶段的培养方案进行比较分析,明确各个阶段的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培养的会计学专业学生是能适应各类企业基础会计工作,其工作岗位主要是出纳、往来会计等技术人才;本科院校注重的是一种能力上的提升,使学生能成为从事财务方面的控制管理等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其工作岗位有成本会计、总账会计、财务主管等。

2. 课程衔接的目标

进行“3+2”分段培养的学生最集中的两个目标就是升学与就业。苏财院与南审的“3+2”分段培养,采取的是独立建制班的形式,设置一定的考核方式,达到要求的直升本科,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学习意愿及能力,完成相关的考证,考核分达到转段要求才有资格进入南审继续学习。苏财院的南审班在生源方面较普通专科班级有很大优势,录取平均分高出30分。这部分学生更多的对升学有更高需求,百分之八十的学生在入学初就为自己设置考研的目标,所以针对升学需求南审班的接口课程要求更高,为的是学生有机会更好地接受本科教育。

(二)“3+2”分段培养衔接课程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

从江苏省开展“3+2”分段培养试点情况来看,高职与本科院校都意识到衔接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在构建衔接课程体系时,如果简单地将课程衔接理解为知识上的准备和技能的延伸,将本科和高职学段的课程体系进行简单的叠加;又或者把高职学段学习作为本科学段的“预科”阶段,就会使高职教育出现回归学术化状态的趋势。总结当前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课程体系的主要问题如下:

1. 文化基础课程脱节

由于三年学制的限制,普通高职学生没有办法学到本科所要求的基础性内容,尤其是数学类课程、英语类课程。针对基础课程方面,苏财院对南审班单独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基础课程的学习,使“3+2”南审班的学生不输本科班。加强对英语四六级的要求,使得初级四级通过率达到百分之五十。

2. 专业课程重复或雷同

高职学段和本科学段的很多专业课程内容相似,有的甚至连课程名称都一样。这样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阻碍学生对后续专业课程的持续学习。会计学专业中中级会计高职有设置,本科也有相应的课程,但是出于对学生能力的考虑,苏财院的“3+2”南审班只针对与初级会计相对应的部分进行深入讲解。

3. 理论课与实践课不匹配

大部分高职学段强化实训教学、社会实践和顶岗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要求实践类课时占总教学学时的50%以上。本科学段还是按照学科体系,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苏财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重视仿真实训教学,如VBSE实训,使学生真正了解企业的运作。

二、“3+2”分段培养衔接课程体系构建策略

(一)高职与本科衔接的“四平台、四衔接”课程体系

首先找准办学定位,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探索既能体现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又能体现本科教育的“高等性”的最佳结合点。并在此基础上,以“会计专业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为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基础,注重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系统化构建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的“四平台、四衔接”课程体系。

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实现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的核心。“四平台、四衔接”课程体系体现了专本衔接贯通、一体化培养人才的思路,高职阶段和本科阶段均由通识基础课平台、专业课程平台、实践专项平台和素质拓展四个平台组成,四个平台在横向上层层递进,在纵向上贯通衔接。两个层次的四个平台之间相对独立又横向联系,实现知识、技能和素质的综合培养。在每一个平台中,可构建成若干子平台,每一个子平台包括一门或多门课程。在构建课程体系时,要整体考虑高职、本科两个学段八个平台课程的学时分配(见下表)。

(二)高职与本科衔接课程设置的反馈系统

通过行业需求调研、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典型工作过程分析和工作任务分解重构来构建高职阶段的课程设置;通过行业工程技术需求调研、行业标准要求研究、行业规范分析和领域拓展分析来构建本科阶段的课程设置;两个阶段的课程设置融合为“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课程体系”。高职与本科院校共同制定课程标准,编写校本教材,优化师资队伍,提升实践教学条件。通过毕业生跟踪调研、行业评价、企业评价、专家评价等多方评价机制,反馈到课程开发的源头。最终,构建一套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全程跟踪、高效反应、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反馈系统。

(三)开展“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的课程和教材建设

以苏财院会计专业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为例,学校与用友新道科技有限公司、厦门网中网软件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合作,共同开展会计职业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基本技能等专业平台课程建设,开展企业财务会计、会计信息化、成本核算与分析、税费计算与申报等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出版或修订《会计职业基础》《企业财务会计》《会计信息化》等专业教材。

摘要: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是建立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之一,而课程衔接则是“3+2”分段培养的关键,构建衔接课程体系是解决“3+2”分段培养课程衔接问题的迫切需要。基于当前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课程衔接的现实问题,以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会计学南审“3+2”为例提出了“四平台、四衔接”的课程衔接思路,构建了“二学段、四平台”的课程体系,实现高职与本科课程在垂直(继续性)与水平(整合性)的衔接,以达到培养“应用特色+本科底蕴”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关键词:高职,本科,衔接课程

参考文献

[1]何静.高职与本科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体化设计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研究,2014(9).

[2]王明伦.三个关键词勾勒高职本科真容[N].中国教育报,2014-01.

[3]胡春光.课程衔接:含义分析、学理基础及主要问题[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0(4).

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 篇9

关键词:3+2,高职,数学,分段培养模式

该校自2014年起分别在道桥分院路桥专业和轨道分院工程造价专业各招收1个“3+2”高职本科分段培养班 (以下简称“3+2”) , 学生用“3年+2年”的时间取得本科的学历和学位。数学课一直是我校工科类专业的必修课, 而对于“3+2”来说它的重要性更加的显而易见, 但是对于“3+2”的数学教学与高职学生的数学教学又有极大的不同, 由于这种教学模式还处于起步阶段, 因此, 不断地改进和完善“3+2”的数学教学方法是值得我们研究的。

1 “3+2”学生的定位

高职教育是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 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应用能力, 而对学科的知识体系往往弱化。而本科教育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 注重科研能力, 却与社会的需求脱节。这两种教育的结果导致用人单位招不到满意的员工, 学生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就业市场的供求关系均得不到满足。本科学生往往就业目标比较高, 希望首次就业就能得到一份职位工资都相对较高的工作。然而本科学生虽然有扎实的理论基础, 但缺乏与实际的联系, 不了解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 只能从基层做起, 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所以本科学生在就业的时候往往处于一种高不成低不就的状态。另一方面高职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 可以很快的融入工作, 但由于其理论基础较差, 欠缺对整个知识体系的把握, 因此, 在后期职业晋升的过程中非常困难。在这种背景下, “3+2”培养模型应运而生, 它既保证学生掌握完整的知识体系, 又确保学生满足社会需求, 具有一定的应用能力, 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 因此, 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2 “3+2”学生的特点

首先, “3+2”学生较高职学生相比具有基础好, 整体素质高的特点。然而由于这种模式刚刚起步, 因此, 学生对未来比较迷茫, 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 “3+2”学生虽然与高职学生具有一定的优势, 但与本科学生相比又具有一定的不同, 首先学制上就较本科多1年。因此, 学生会缺乏自信心, 认为自己虽然可以拿到本科学历, 但又没有一般的本科学生好。在这种情绪下, 很容易产生自暴自弃的现象, 从而影响学习的效果。

另外“3+2”在高考报考时属于专科批次, 因此, “3+2”学生部分是未过本科线从而在专科档被录取的学生;还有部分是由于志愿填报失误造成的分数超过本科线, 但没有被本科院校录取的学生。因此, “3+2”学生具有学习水平参差不齐的特点, 尤其是数学学科有的同学高考成绩只有几十分, 有的同学却高达分。这种差距在教学时是极具困难的。如何兼顾好不同层次学生, 是一项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3 “3+2”模式下数学课程的教学方法

3.1 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上“3+2”与高职具有很大的区别。该校高职学生的数学课程只在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开设, 而“3+2”分别在第一、第二、第三及第七学期共4个学期开设数学课。无论从知识的深度还是广度都增加了。在内容上与本科的数学课程是完全一致的, 但难度上有所减少, 并且注重与实际相结合。

3.2 增加学生信心

首先, 很多学生对数学课有种恐惧感, 认为自己的数学一直学得不好, 自己不是这块料, 带着这种思想负担就会对数学课丧失兴趣, 甚至干脆放弃。要及时纠正学生的这种想法帮助学生重拾信心。首先作为老师要在学期开始的时候向学生说明, 大学中的各门课程都是为所学专业的同学量身打造的。不同学校学的课程的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 同学校不同专业学习难易程度也是不一样的。要让学生明白, 他所学习的课程是符合他能力范围的。带着这种从容与自信学生才能学好数学。

其次, 要建立好良好的师生关系, 如果学生喜欢老师, 那么会将对老师的喜欢转化为对这一门课的喜欢。所以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必不可少的, 老师要多了解学生的情况, 不要认为那是辅导员该做的事情, 这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是很重要的。

最后, 数学课是从大一第一学期就开设的, 学生进入大学中最先接触到的课程就是数学课。数学老师也是学生最早接触的老师。学生对大学生活的第一印象与数学课有密切的关系。因此, 数学课学的好坏不仅仅是对这一门课程的影响, 甚至会对整个大学的所有学科产生影响, 甚至对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 该校的数学老师在给新生上课时都要格外注意这点, 不仅仅教授学生数学知识, 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言行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既要教书更要育人。

3.3 因材施教

由于学生的数学水平参差不齐, 因此, 在教学中要注重因材施教。在整体的数学知识体系上要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给学生呈现完整的知识体系, 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根据学生的情况制定适合他们的教授方法, 并且根据学生的听课反馈及时的做出调整。在练习习题的时候, 要根据学生的基础, 以及未来对自己的人生规划, 来做不同的要求。基础差毕业后选择就业的同学只需要完成一些基础的习题就可以了, 而那些基础好毕业后有意向考研的同学就要从题量和难度上均加大。因此, 每一个知识点后的习题都分为A组题和B组题, 老师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学生自己的选择对学生有不同的要求。为每一位同学量身定制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案和学习目标, 这样才能适合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达到最佳的培养效果。这就要求老师要深入的了解每一个学生, 和他们做朋友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制定学习方案。

3.4 将数学建模融入课程

由于“3+2”培养模式是培养应用型人才, 而数学学科是一门抽象的学科, 数学建模的引入很好的解决了两者之间的矛盾。数学建模是用数学模型来解决实际的问题。学生对数学课时常有这样的疑惑, 我学习的这些知识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有什么用呢?数学建模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数学建模使得一个个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应用能力。在学完每一章或每一个知识板块后, 都要研究这一内容在实际中的应用, 并且要联系学生的专业背景。不同专业选择不同的实际问题, 建立数学模型, 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又更加深入的理解的知识点。除了在课堂中融入数学建模的内容, 同时还鼓励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皆在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增加学生自信心, 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为学生将来就业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3+2”高职本科分段培养模式还处于初级阶段, 如何设计教学方法来满足这种模式培养人才的需求是当前每一位“3+2”老师应该研究的课题。尤其对于数学课这样的公共基础课, 对于所有的理工科专业都是非常重要的。该文针对这种模式下数学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研究, 并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完善教法, 以达到更好的培养效果。

参考文献

[1]朱平.高职与本科“3+2”分段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 2014 (5) :61-63.

上一篇:考核奖励机制下一篇:供应室护理管理